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

统计学的问题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统计教学 问题 对策

一、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师生双方。

首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普遍认为,统计是会计专业的选修课,可学可不学,因此从思想上不重视。另外,中职学校学生知识底子较薄,尤其是数学基础不好,而统计教学中,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难度大,畏难情绪重,缺乏学习信心,学习兴趣不浓。其次,从事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的教师,一般是数学或统计学教师,对会计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因此统计学教师的教学与会计专业相分离,无法真正引领学生认识统计学在会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二、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在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中,从学生层面,我们应加强思想认识,明确重要性;从教师层面,我们要注重补充统计学和会计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使会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衔接,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明确重要性

(1)统计学在会计专业学科中的应用。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很多计算方法的原理来源于统计学,是统计知识在会计各专业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如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会计主干课程中,都或多或少用到了统计知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统计知识在会计各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从而明确其重要性,以此激励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如果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统计知识,那么会计学中比较复杂的计算,也就不再困难了。

(2)统计知识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现今,会计职业领域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如一些大企业的收银员岗位已经纳入会计部门管辖,一些小企业的出纳、会计岗位同时要兼做文员、仓库管理员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年龄、知识和技能特点,决定了他们可以直接胜任的岗位特点是具有较为简单的专业知识,对技能和职业道德要求高,岗前培训时间较短。因此,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出纳、会计、收银、统计、仓管、文员等。统计、仓管等,这就意味着,学好统计知识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讲日益重要。

2.优化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统计教学内容,大多参照统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对于会计专业来讲,主要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对一些项目进行精准核算。因此,开发会计专业的统计课程校本教材,及时更新统计教学内容,使会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密切衔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教学中渗入会计要素、会计报表(见下表)。统计指标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总量指标和时点总量指标。时期总量指标可相加,大小与时间长短相关;时点总量指标不能相加。

在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教学过程中,渗入基础会计课程中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及其金额和会计报表编制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为透彻,掌握起来也就更为牢固了。这样,统计知识在会计专业的应用地位也就能凸显出来了,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统计课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统计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统计课堂教学效率。

(2)平均指标计算教学中渗入存货计价方法、销售预测。在统计教学中,平均指标的计算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应用也极为普遍。如财务会计课程中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就是应用统计平均指标的计算原理,即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管理会计课程的销售预测也是算术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的应用。

(3)标志变异指标教学中渗入投资风险价值。在统计教学过程中,标志变异指标较为抽象,指标多,计算量大;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投资风险概念抽象,投资风险价值的计算需要应用到平均数、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等统计指标。所以,在标志变异指标教学过程中,渗入投资风险价值计算,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生就能较为清晰地理解这一知识难点。

(4)统计指数教学中渗入成本差异计算。统计指数用来表明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对比的现象在不同时期相对变动程度,其作用在于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分析在受多因素影响的现象的总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在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渗入管理会计课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在标准成本差异教学过程中,计算公式多,学生熟记公式并正确运用的难度大。运用统计指数,深入理解标准成本差异计算分析的原理,按成本项目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成本差异分解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归纳总结,简化记忆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总之,会计专业课程中遍布统计知识的应用。在统计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会计专业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在学好统计学的基础上,让统计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会计专业的统计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应用统计方法解决会计核算中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会计专业的统计教学更应该注重统计应用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统计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在统计教学中,我们应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统计教学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适当采用现代化的网络和计算机教学手段,把统计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如多媒体课件、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等。

总之,中职会计专业的统计教学应结合会计专业自身特点,注重对统计思想的挖掘和传递,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更新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深刻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学到真正能指导实践的现代化统计知识。

参考文献:

[1]娄庆松,杨静.统计基础知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黄书田,刘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华.统计学在会计专业中的教学创新[J].学园,2010(18).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统计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51

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是学生学习统计学知识的基础。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分为推断统计和描述统计两大块,小学阶段的统计内容基本上属于描述统计的内容。苏教版的教材中,统计知识的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统计领域中,学生对统计的掌握能力不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对小学生统计学思想和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精准的教学目标定位

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可是大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精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忽视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搜集的过程,未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达不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2.教学活动设计的断层

数学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生长和延伸的过程中,知识点应当贯穿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如果教师单纯地设计一节课的内容,会导致课程设置的重复和断层。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五年级下册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重复了引入、质疑、探究、归纳等各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教学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3.教学活动组织的肤浅

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应当包含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三个阶段。学生必须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和意义。在小学二年级统计“数一数”“填一填”的学习中,学生只能参考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统计表,并没有认真投入探究,这往往会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4.教学活动评价的盲目性

教师仅仅将试卷上的分数作为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目标,在教学中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活动具有盲目性。

二、提升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教学现状和统计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教师应努力探讨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策略。

1.策略提升专业化

统计教学中,策略提升的专业性包涵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先读懂统计学知识的内在价值;二是在教师要提高统计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当为教师的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科研组和数学备课小组。教师团队共同进行统计学知识的探讨,对教学中的数据与例题进行仔细的分析,为学生学习统计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设计结构化

教学设计的结构化指的是,在小学统计教学的过程中,将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统计学知识进行内容的整合,运用整体化和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教材解读的结构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统计学知识零散分布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并不是在某一册教材的某一个章节中。

3.学习策略探究化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习策略的探究化,这也要求在统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亲身参与,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比如,苏教版第十册的数学教材选取了“我国1999年耕地分布状况、农民收入、市镇居民等真实的数据”。尽管这些数据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发展状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合度不高,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统计需求。所以,进行探究的前提是真实,而教学真实性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统计学知识。

4.评价策略多元化

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评价,而不是结果正误的判断;在评价的角度上,树立整体化评价的策略;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应结合与统计相关的活动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另外,编制合理有效的试卷,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硬性的评价。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3篇

摘 要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根据现象的随机性规律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利用统计结果进行推断的方法论的科学。该课程明显的特点是定量分析的内容较多,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难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过思考和摸索,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并对当前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习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熟悉和应用统计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统计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了解到统计学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是必可少的,学习这门课就是为他们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本人从事统计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二十多年了,我非常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因此在工作中我能全身心地投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思考和摸索,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下面想就这个以及统计学教学改革方面的问题谈谈体会和想法。

一、统计学课堂教学是基础,必须保证其效果和质量

统计学课程课堂教学是基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必然影响到课后实践以及其他,所以首先是要保证该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于统计学课程的特点,课程中理论内容抽象的知识占了一定的比例,特别是有些概念不容易理解。课本内容多、重点难点多、计算公式多,难以记忆掌握。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点。如果授课老师没有很好理解和体会教材内容,就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如何把抽象的知识讲得生动,如何化解内容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进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势必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下功夫。因此我尽全力备好每一节课,运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所要讲述的问题上,使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精神准备。教师要善于组织一堂课的开端,先声引人,先声夺人,先声服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老师的讲解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学生就不可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我经常同时承担着本科、专科,还有成教学生的教学任务,学生基础不同,选用教材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根据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准备不同的课件,因材施教,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意解决好以下三点问题。

1.授课思路清晰,把握重点,运用适当的方法化解难点

在课堂讲授时,一定要让学生清楚你在讲什么,讲了些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重点既包括课程内容中所处地位比较重要、比较突出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在整个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或核心作用的内容。因此,对教学重点,应该讲清、讲透,使学生理解后能牢固地掌握。这样一方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握和突出教学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为知识点的应用做准备。对教学上的难点,首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造成学生学习上难点的原因,再考虑如何分散和化解难点,即是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或是采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比如,在学习平均差、标准差和方差的时候,学生们对这样一些抽象概念很难理解透彻,有的同学甚至到学完这门课还没弄清楚这几个指标,这就看老师怎么去讲了。教材上对这些基本概念的介绍是先叙述定义,然后给出计算公式,最后举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有甲乙两个文科学生同时参加高考,语文、数学、英语和文科综合的成绩,甲同学各门课程分数为101、69、98、126,乙同学各门课程分数为99、90、112、93。学生们很容易看出,尽管两个学生的平均分数都是98.5,但甲学生偏科明显,分数比乙更分散,也就是说每个分数距离平均分数较远,这样一来,学生们就理解了这几个指标都是用来说明变量值之间差异程度的,这时老师再进一步介绍这几个变异指标之间的关系和解释计算公式,对于学生来说,难点问题就变得非常通俗易懂了。通过类似问题,就会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课堂教学对自己非常重要,应该争取机会感受老师对课本内容的归纳和深层次发掘。曾经有位学校校长说过一句话,老师上课是个天。这句话道出了老师课堂教学的重要。

2.运用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知识的传授是老师的根本。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传授,这是我们应该常思考的问题。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非常理想的课。有专家认为这是考察课堂教学的标准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高和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机智,尽量想办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如果一位教师光有爱心或责任心,也不算是好老师。要善于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当。使其环环相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能有效地把握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要使学生都活跃起来,都在教学活动中受益。在教学中,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惯,在课堂上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身教胜于言教,工作认真负责,给学生作榜样,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能够见证他们的进步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欢乐。我的性格比较温和,富有爱心、能真诚对待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和尊敬你,学生才会喜欢你带的这门课。有一个班,当我给他们带完一学期课后,他们送给我一个本子,上面有很多同学的留言,我可能叫不出每个人的名字,但那些真诚的话语,我非常感动,至今不忘。

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要搞好统计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对课程的分析、整理和设计的综合过程,需要教师考虑的内容还有很多方面。只有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切实保证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是发展方向,必须认清其发展形势

统计学教学改革是发展方向,要认清其发展形势,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从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统计教学改革的问题的认识。

1.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科学。它的产生与发展始终是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统计学只有贴近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才有用武之地,才有生存空间。所以统计教学应该重视统计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上我们要注重统计方法的讲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学以致用,把理论与实际经济生活相结合,因此,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引用多种案例促使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方法。从目前统计教学的情况看,受到课时的限制,老师只能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理论,设计简单案例,这样脱离实际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仍然不会应用统计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在专业问题的研究中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今后在在教学大纲中适当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接触实际,同时也安排一些课下统计实践作业,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在讲统计调查方案时,教材里已经把几个内容介绍的清清楚楚,但如果只记住这几个内容,在碰到实际问题时,学生还是不会制定调查方案。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研究任务,亲自去调查,设计一份统计调查方案。这样,学生不仅对调查方案的几个内容有了认识,还对统计研究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等其他环节也有了认识。因此,我认为实践教学在统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它使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 问题 对策

目前统计学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已越来越离不开统计学。由于统计学如此重要,教育部将统计学规定为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是,当前统计学的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而使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期望对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一点思路。

一、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数学知识的复习

当我们在统计学的讲授过程中涉及到概率分布、假设检验以及矩阵运算等知识点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茫然的神情,表明学生在学习统计学的时候,已经对过去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所遗忘。《计量经济学》教材一般都会有一个数学附录,可以帮助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对关键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统计学》教材一般没有这样的数学附录,统计学教师也不会专门给学生复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而这些数学障碍恰好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中国有句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有必要专门安排时间对学好统计学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复习。

2、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案例的运用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统计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与实践相联系的,比如均值、标志变异度这些看似简单的知识,都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意义。而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主要教学生如何去计算相关的统计指标,把统计学当作一门数学课程来教,学生也把统计学当作数学来学。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实践案例的运用,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相关知识点的真正含义,从而觉得统计学又枯燥、又难学,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理论讲解与统计软件教学脱节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即学生从统计学中学到的知识是完全可以应用到工作实践的。与教科书中的例题不一样,在工作中所得到的数据的样本容量一般都很大,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统计软件来进行处理。据笔者了解,许多高校在安排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时候,一般安排十六周左右的理论教学,另外安排两周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学习SPSS软件。我们认为,这种教学安排并不能很好地促进统计学的教学,其理由主要有两点:其一,理论讲解与统计软件的教学完全脱节。由于是在理论学习完全结束之后才开始教学生进行软件操作,学生可能对学过的理论知识已经遗忘,在学习软件操作时,只是进行机械性的操作,而不明白每一步操作的真实含义。其二,学习软件操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事实上通过软件的学习还能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像这种教学安排,是先学完理论之后,再学习软件操作,就不能很好地起到通过软件操作促进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

二、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注重案例的讲解

由于统计学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可以从生产生活中找到许多案例来帮助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果。通过合理地运用案例,既可以增进学生对统计理论的理解,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下面将具体介绍笔者在讲授假设检验时是如何通过案例的讲解来增加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的。假设检验是统计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假设检验是利用样本提供的数据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所作的假设是否可信的一种统计方法。当对总体参数的真实性感到怀疑,需要通过样本来考察其正确与否时,往往借助于假设检验作判断,从而决定接受或拒绝这一假设。

笔者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引用了吴喜之在其《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一书中的一个案例。其内容是:如果一个人要证明他从来没有骂过人。他能够证明吗?要证明他没有骂过人,他必须出示他从小到大每一时刻的录音录像,所有书写的东西等等,还要证明这些物证是完全的、真实的、没有间断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反过来,如果要证明这个人骂过人很容易,只要有一次被抓住就足够了。这就相当于假设检验中的反证法。在假设检验中,一般要设立一个原假设,比如可将“从来没有骂过人”设为原假设,设立该假设的动机主要是企图利用人们掌握的反映现实世界的数据来找出假设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从而否定这个假设。如否定不了,说明证据不足,无法否定原假设。许多学生说他们在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时,虽然也学过假设检验,但是从来没有真正明白假设检验的含义,而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学习,他们对假设检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且觉得统计学原来这么有趣。

另外,对于假设检验中的一类错误和二类错误,学生也很难理解,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又列举了另外一个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当一个人被控告为罪犯时,他将面临审讯。控告方提出控诉后,法官必须根据证据做出裁决。事实上,法官就需要进行假设检验。这里有两个假设需要被证明。第一个假设为原假设H0:被告无罪;第二个假设为备择假设H1:被告有罪。事先法官并不知道哪个假设是正确的,他们将根据控辩双方所提供的证据进行判断,最终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判定被告有罪或无罪释放。在统计应用中,判定被告有罪就相当于拒绝原假设,授受备择假设;而判定被告无罪也就相当于不能拒绝原假设,但我们并不能接受原假设。

当我们进行假设检验时,存在两种可能的错误。第一类错误是当原假设正确时,我们却拒绝了它。第二类错误当原假设有错误时,我们却没有拒绝。在上面这个法官审案的例子中,第一类错误就是一个无罪的人被判定有罪。第二类错误就是一个有罪的被告被判定无罪。我们把发生第一类错误的概率记为α,通常它也被称为显著性水平。第二类错误发生的概率为β。发生错误的概率α和β是相反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任何尝试减少某一类错误的方法都会使另外一类错误发生的概率增加。根据检验的一般原则,首先要保证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α要足够的小。因为司法审判中,第一类错误被认为是更加严重的。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学习,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将显著性水平规定为0.01或0.05,最大一般不会超过0.1。

2、强化统计软件的教学

在统计学教学中加强统计软件的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用统计软件去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通过操作统计软件帮助学生理解统计理论。目前大多数学校为了合理利用比较紧缺的实验教学资源,往往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分开安排,而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不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事实上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电脑,对一些统计软件的学习并不一定要去实验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演示,让学生在课后多练习操作。我们认为在统计学教学中使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将更加方便,因为Stata是世界上最权威的三大统计软件之一,具有占用内存小、功能非常强大、运算速度快和不需要安装等优点。

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曾谈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效率,很有必要对学好统计学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专门的复习。如果我们用Stata软件来帮助学生复习数学知识,其效率会更高。下面将列举用如何用Stata的矩阵命令帮助学生复习矩阵运算的相关知识。

用Stata录入一个新矩阵的方法非常简单。在Stata的命令窗口输入以下命令:matrix A=(1,0,1\2,1,0\-3,2,-5),就得到了一个3行3列的矩阵。

如果要得到矩阵A的转置矩阵,只需要输入以下命令:matrix A1=A’。A1=(1,2,-3\0,1,2\1,0,-5)即为A的转置矩阵。

如果要得到矩阵A的迹,只需要输入以下命令:scalar a=trace(A);如果要得到矩阵A的逆,只需要输入以下命令:matrix B=inv(A),B=(-2.5,1,-0.5\5,-1,1\3.5,-1,0.5)即为A的逆矩阵。

事实上,在指导学生复习矩阵的相关知识时,并不需要详细地为学生讲解具体的运算过程,比如求矩阵的逆,其运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详细地讲解运算过程,将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有本末倒置之嫌。只需要简单讲解一下矩阵逆的概念,其运算过程可以完全交给软件去做。

当然学习统计软件最根本的目的是对搜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当学生在学习相应的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理论知识的时候,也必须能运用软件去得到相应的结果。比如当学生学完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度指标之后,要学会如何用软件来得到相应的指标。用Stata软件来得到这些指标的方法非常简单的。如果想得到某个变量a的平均数、标准差、极大值、极小值以及25%分位数、75%分位数等,只需要输入命令“sum a,detail”就可以了。

3、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由于统计学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在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有一个误区,认为教会学生操作相应的统计软件,就是在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事实并不是这样,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课题和任务,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从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到得出统计结论进行完整的训练。通过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可以让学生真正明白统计学的实用性,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并在实践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增加学习统计学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洁明、祁新娥:统计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5篇

健康网讯: 南京铁道医学院卫生系 周达生 二、统计指标与统计处理方法要合理运用

在各种医学期刊论文中,对统计学处理与统计指标的合理运用问题,已比过去有所重视,但尚存在不少问题。

(一)均数与标准差、标准误的合理运用问题

在医学论文中运用均数(表示各变量值平均水平与集中趋势)、标准差(表示变量值个体问离散情况与程度)和标准误(表示样本群体间差异程度,衡量抽样误差大小)的地方是很常见的,而达到合理运用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比较两样本统计量时只考虑平均水平(均值),而忽视了离散情况(标准差)和抽样误差(标准误);在正常值研究时,如资料近似正态分布,应当用均值加减K倍标准差(X±KS)来确定95%的正常值范围(K根据样本大小查K值表而定),应当标明标准误,而错用了标准差等。如《正常小儿三种不同剂量及正常成人50微克PHA皮试反应强度研究》一文中写道:“正常值范围为均值±2×标准误”。井写道:“小儿50微克组:均值±2×标准误=2.01~18.1毫米”。显然是错误地把标准误当成标准差用作估计正常值了。

(二)正常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临床正常值确定方法依资料频数分布类型而定,主要有两种:一是均值加减标准差法适用于近似正态分布资料,二是百分位数法,适用任意分布资料。此外,角度资料(如脑血流图、心电图等的角度数据)运用圆形分布法,Poisson分布资料用Poisson分布法,正偏态分布资料用对数正态分布法等来处理。现今全国发表的一些医学论文中,正常值方面的问题也较多。引一些实例加以研究。

如在《迁延性、慢性肝炎患者植物血凝素皮试应用价值的探讨》一文中写道:“正常人甲组156人…平均值±标准误为15.4±0.4mm(平均值上标准差为15.4±5.6mm)。”那么,正常值是角标准误与标准差咖个统钎量来计算的呢?是加减1倍还是2倍标准差(或标准误)呢?作者均来说明。

又如《正常儿童尿游离α氨基酸氮的测定》一文,对1~13岁(分四个年龄组)125名正常儿进行研究,在正常值研究设计及分析时存在三个问题:(1)样本含量不足: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测定值仅据15人的结果而定正常值,显然是不妥的。作者针对各组结果矛盾现象,在讨论中两八提到“可能因例数太少,不能切实反映客观规律的缘故。”若按不同性别、年龄组确定正常值,一般要求每组100~12O人方能悦明问题。(2)错把标准误当作标准差用作估计正常值范围:文中说:“1~13岁正常儿童的游离α氮基酸氮/总氮%的均值可信限为:1.30±3×0.036,即1.19~1.41”。这里将标准误0.036当作标准差用作估计正常值了。正确的应是:“游离α氨基酸氮×l00/总氮%的95%正常值范围为1.30±2×0.4=0.~2.3。这里0.4是标准差。正常值范围在正态分布资料时,如考虑到样本大小及把握度,最好表达为单侧:+KS或-KS;双侧±KS。式中K值表(见周达生:医学问答,中华儿科杂志(4):245,1980)。(3)按性别、年龄组制订正常值问题: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年龄组时,两组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均数间比较可用F-Q检验,若差异显著,则需按不同性别、年龄组分别制订正常值。

(三)联系与因果

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经某种处理(如治疗)后受试对象出现某种反应(如治愈),并不能肯定是因果关系。有时比较两变量之间关系时,虽明显相关,但也不能断言其间有因果关系,只能说有一定统计联系(苏德隆:联系与因果。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3:106,1979)。在医学论文中甚至有不作相关回归分析就胃然下类似结论的。要了解有无因果关系,有时可进一步作回归分析(当然因果可表现为回归关系,但呈回归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四)多组多级小值频数处理问题

在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中常遇到多组多级(R×C表)小值频数的比较,论文中大多忽视此类数据的合理统计处理,主要问题有:(1)未加适当统计处理,不考虑抽样误差而凭表面数字差别就轻易下结论。(2)处理方法不恰当。对此类数据可采用超几何概率计算法(见周达生:医学科研中乡组小值频数统计处理方法探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4):211,1980)、薛仲三氏X3检验公式(见薛仲三,医学统计方法和原理。366页,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78)和秩和检验与等级指数法(黄镇南:等级型资料的三种统计分析方法,湖南医学院,长沙,1980)等。

(五)零反应的统计处理

两组计数比较,若一组有零反应,即出现0%或100%情况时,可用零反应公式处理。

如《病毒性肝炎中医辩证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初步探讨》一文,作者对19例迁延件肝炎中医辨证与淋转测定结果作了分析(原文表3)。由于作者对数据未作处理而下结论,不少信息失落,有些矛盾现象难以解释。原表3中有三处出现有零反应,宜分割后列出三个四格表,用零反应检验法处理。本例为双侧检验,差异显著性水平定力0.25和0.005。从三个四格表分析结果看,仅气虚与阴虚淋转测定值之间差异显著(P<0.005),而正不虚与气虚和阴虚问差异均不显著(P>0.025)。从而提示在虚证中还要区别对待,只有气虚者免疫功能才显著地低下。这样可使文中矛盾现象找到合理解释。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概率统计教学;古典概型;等可能;排列组合

随着概率统计知识越来越受重视,对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对概率统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自主处理概率统计教学中存在的古典概型问题,并且提出更好的概率统计教学的策略与方案。

一、古典概型问题

古典概型是高中数学(必修3)中的内容。在古典概型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理解性的偏差。比如说:先后掷两枚硬币,可能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三种结果,问:“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个命题错误,听其原因是先后掷两枚硬币,还有一种结果是“一反一正”,总共有四种结果。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寻找基本事件的时候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是以顺序来做区别。认真思考一下,当我们同时掷两枚硬币时,出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一反一正”四种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不能以顺序来做区分。其实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基本事件是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如果作为一个基本事件空间,那么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三种结果是正确的。如果这个题目做一个修改:先后掷两枚硬币,可能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三种等可能的结果。那么这个命题就一定是错误的,因为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这三种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出现“两个正面”概率为,出现“两个反面”的概率为,但是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为,明显不是等可能的。出现基本事件空间与古典概型的定义混淆性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古典概型的定义和基本事件空间的理解不透彻。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称为基本事件,它的特点是任何两个基本事件互斥,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基本事件又称为样本点,基本事件的全体称作样本空间,通常用字母Ω表示。在判断是否为古典概型时,则要注意其基本事件必须是有限个,并且要求每个基本事件是等可能的。

有的学生对于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也存在着理解性偏差,比如说:学生在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时,会将基本事件空间混淆,用不在同一基本事件空间中的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A所含的基本事件数进行计算。

根据这个现象我们来理解一下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公式:事件A的概率P(A)=,其中n是基本事件总数,m是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例.我从1,2,3,…,10这10个数字中随机取出一个数,求取到的这个数为偶数的概率。

解1.设事件A为取到这个数为偶数,所以随机抽取一个数的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的,那么出现的基本事件空间是1,2,…,10,即总数n=10,又因为事件A为取到这个数为偶数,则满足要求的基本事件有m=5个,分别是2,4,6,8,10。故P(A)===。

解2.把随机抽取一个数的所有等可能性结果取为:事件A为取到这个数为偶数;事件B为取到这个数为奇数。则此时m=1,n=2,故P(A)==。

通过这两种解法我们可以知道对同一个古典概型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基本事件空间,只要满足古典概型的特点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二、排列组合问题

为什么要提到排列组合?要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我们很多时候要通过排列组合来计算它的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A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因此我们必须来讨论如何理解排列组合问题,首先我们讨论如何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事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都能完成这件事,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个步骤,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根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可以看出两个数学道理,其一:从不影响点入手;其二:看事件是否完成。

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这两个数学道理:

我们知道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中,如果分别有3个地点A、B、C,我要从A地到C达地,则必须先经过B地,此时,A地到B地有两条路线,B地到C地有三条路线,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现,A地到B地的路线是不会影响B地到C地的路线,这就是说当我们在选择判断使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时,可以依据前后不会影响的点入手。

例.有4封信,扔到3个邮筒中有多种方法?

依据从不影响点入手来考虑这个例题,当我从信来考虑时,我的这一封信扔到哪个邮筒是不会影响到我的下一封信扔到哪个邮筒。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当我从邮筒来考虑时,我的这一个邮筒放了几封信是会影响到我的下一个邮筒放了几封信的。那么此时,我们要解决这个题目,应该从不影响的点入手会更加容易。

通过不影响的数学道理,我们已经找到了很好的入手点,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看该事件是否完成。

例如,现在分别有3个地点A、B、C,一个人要从A地到达B地,再到达C地,此时,A地到B地有两条路线,B地到C地有三条路线。当这个人从A地到达B地时,可以知道这个事件还没有完成,因此,通过这个例子能够得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本质区别,以事件的完成与否去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如果这事件完成,则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将所有完成事件的次数加起来;

如果这事件并未完成,则选择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将每一步的次数乘起来。

依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接着解决例题中的问题,通过不影响点入手,我们已经知道,此题需要从信的角度去考虑,总共有4封信,第一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第一封信扔到邮筒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并未完成),第二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第二封信扔到邮筒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并未完成),第三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第三封信扔到邮筒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并未完成),第四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只有到最后一封信扔到邮筒这个事件才算完成,那么此时我们选择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将每一封信的所有可能性乘起来,即3×3×3×3=81。

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作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用符号Am

n表示排列的个数时,有

Am

n=n(n-1)(n-2)…(n-m+1)=

根据排列的定义,一个排列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因此,两个排列相同,当且仅当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及其排列顺序完全相同。

组合: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m≤n)个不同的元素,不论次序地构成一组,称为一个组合。我们用符号Cm

n表示所有不同的组合个数,称Cm

n为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个元素的组合数。

组合数公式:Cm

n=,0≤m≤n

抽取元素时不考虑顺序,像这样的问题称为组合问题。

排列与组合的相同点都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m个元素,元素无重复。不同点是组合与顺序无关,排列与顺序有关。两个组合相同,当且仅当这两个组合的元素完全相同。

总之,了解并处理学生在学习古典概型中出现的误区,帮助学生理清基本事件不一定是要等可能的,同时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时,前提必须在同一个基本事件空间中。对于理解排列组合问题,通过两个方面从不影响点入手及看事件是否完成来判断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依据求同求异的思想,排列与组合都有组合的思想,排列中是先组合后全排列,从而得出解排列组合题的三个步骤:分类,先计算数目多的或有条件限制的,先考虑如何取再考虑如何排。

参考文献:

[1]王亮.中学数学中概率统计教学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06).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统计学;教材建设;问题;建议

一、高校统计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教学目标不清晰,教材层次分类不清。高校在统计学专业上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教育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的层次上,没有将教材合理划分,教材普遍适应大多数,但是也没有突出教学的目标。在专科、本科、硕士不同层次的学历专业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区分不明,层次不清以及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中,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上都是一样的,教材的无层次导致统计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到教材不深入,没有学到统计学专业的亮点,而非专业性的学生却感觉教材比较难懂,过于深入不适合本专业的学习。另外,在本科统计学专业中,选取的教材大多过于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教材中的数学推理比较严格,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低,忽视了本科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目的。本科统计学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具有实际统计能力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理论性的研究型人才。

2.教材中过于重视数学公式和推导,轻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统计学的出现历史较早,早期的数学计算可谓是统计学的前身,统计学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后提炼了很多的智慧结晶,比如理论性的经验以及我们常见的定理,推理定理以及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概述。这些定理,概念是学习统计学的基础,但不是学习统计学的重点,作为高校的统计学教学也不能作为重点,但是我国高校在这个专业的教学现状却是以此作为重点,忽略了本科类统计学专业的教学重点。统计学专业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统计学中的公式与定理,学习统计学专业,特别是本科生学习统计学专业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分析统计数据,进而得出问题所在,提出合理建议,这才能符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3.统计学的相关教材数量较多,教材内容有待精简。高校统计学专业的教材种类比较多,很多高校在选择教材时都能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所以导致以后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有的知识点出现了歧义,还有的是比较相近的教材中对同一知识点的描述存在分析,有的教材之间出现重复并且知识点联系松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解决统计学教材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加强教材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学习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在原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很严重的依赖教材,教材不仅是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较大影响,在走入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所以在选择统计学相关教材时应该慎重。另外,教育部门在对编辑教材的部门要进行严格督查,以及在印刷前也要进行细致的审查工作。教材应该展示统计科学的体系,至少应该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例如很多教材都会讲到均值,它是常用的集中趋势度量。但是很少有教材说明,当数据呈显著的偏态分布时,均值不是一个合适的概括性指标,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应用中常常误用均值。均值误用的典型例子是近年来工资被增长的问题,因为收入分布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右偏型分布。在国际上收入分布主要用中位数,而不是均值。

2.提高教材内容的应用性。统计是数据的科学,因此,统计学教材要体现出应用性,教材里每一种统计方法的介绍都应该联系案例,这样不仅可以避开深奥的数学理论推导,而且为学生深入领会统计思想与方法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教材要适应应用统计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信息计算的飞速发展,方便了统计软件的使用,教材内容也应该做出转变,与计算机科学统计技术相融合,统计学的教材编写应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来做参照,提出新型的统计数据方法,摒弃教材中传统的利用手算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提高社会应用性。

3.教材编写应注意趣味性。很多人认为教材应该是严谨的,在编写中应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往往忽略教材的趣味性,面对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希望统计学课本不再是理论性的教材而是可读性强的书刊,行文中间可以穿插大量丰富、鲜活、生动的扩展阅读,使得统计学知识不再枯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编写好统计学教材,不仅应该体现统计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而且要注意趣味性,要编排新颖,讲解清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入领会统计学的思想与方法。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统计 教育数学 课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统计学的原理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地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统计学主要又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给定一组数据,统计学可以摘要并且描述这份数据,这个用法称作为描述统计学。另外,观察者以数据的形态建立出一个用以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以之来推论研究中的步骤及母体,这种用法被称做推论统计学。这两种用法都可以被称作为应用统计学。另外也有一个叫做数理统计学的学科专门用来讨论这门科目背后的理论基础。

2 统计学的教学与应用

我们了解了统计学的原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是为了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更好地把统计学应用于实践。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多样性灵活性的要求,学校也开始重视实践性学科,统计学就成为有前瞻能力和眼光的学校首选的编外科目。我们的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按照本本来向学生传授客观的实践性科学,这样不但不会有好的效果,还会增加学生对统计学的反感,而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学生只学习需要的学科而摒弃统计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实际案例与统计学的各个门类相结合,用大量的事实诠释统计学,让学生在活生生的实例中,把统计学融会贯通,这样对于他们以后的应用,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3 统计学的实践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学学习之后,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原理和应用,但是那样他们还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去,到各地方、企业和个体小单位参加实践,这样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交往和原理实践能力,为以后学生步入社会做准备。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当积极地联系实体企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弥补很多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实践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带领学生去实践,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个锻炼的机会,同时增加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把对生活工作的积极态度传染给学生,教会学生不气馁、互相帮助、对新的课题力求探索,开辟新思路,立志把自己事业做得更好。

4 统计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渗透思想

统计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如何从样本的统计性质去推测相应总体的统计性质,即如何根据样本去探求有关总体的规律性。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依据数据进行推断。方法更多的是基于归纳,而传统数学更多的是演绎。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即以整理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2)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是一种集体规律,必须在大量同类随机现象中才能呈现出来。样本越小,所发现的规律变异越大,样本越大,规律的变异越小。(3)从结果上来看,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概率统计思想实质是“随机”、“变化”、“个别”与“规律”、“静态”、“整体”的辩证统一。

可以说统计的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应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统计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不同之处。

4.2 突显过程

统计学习的过程性不仅表现在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体现在《标准》倡导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经历和体验。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北师大版)第五册的“条形统计图”,课前让同学分别数一数自己课外读物的数量,在课上汇报,通过课前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含义。接着把各自小组成员的课外读物的数量整理成统计表,展示学生的统计表,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学生亲自绘制,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中,学生参与调查,小组交流、讨论怎么样把几个人的数据绘制成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学生自然地充满热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进一步的学习之中。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得到的一定是更大的发展。

4.3 重视活动

义务教育统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课,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调查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它是灵活、开放和形式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统计活动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所谓整体性,就是统计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彼此相连的,应该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调查统计“最喜欢的水果”、“组织比赛”(最喜欢的活动)、“买气球” (最喜欢的颜色)等等,不管是课外的调查、实践活动,还是课内的分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和深入。

4.4 强化观念

什么是统计观念?统计观念有人称为“数据感”或“信息观念”。观念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引发类比思想,产生解决问题的导向机制。

5 结论

统计学相对于语文数学而言,貌似小学科,但它在实践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理能力、对数字的考核检索能力、对工作的严谨认真和探索的态度。同时还要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和确立社会地位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其教育要与时俱进,同时也任重而道远。我们教师也应用百倍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探索的精神,把统计学的教育事业发展起来,与其他科目相交融,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人才。

总之,统计教学的真正价值不是简单地以统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一种策略,经历一种过程,学会一种眼光,建立正确的观念,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2] 邓华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1:34—35.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教学,统计综合应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1.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1 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仅被视为书本知识的物化载体,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学生的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师引着学生朝自己预先设计的方向发展,不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质疑发问精神的培养。

1.2 内容教授过于“规则化”。

从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统计方法的实施步骤,而对方法本身的统计思想却挖掘不够,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机械化、程序化,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够熟练地进行统计计算,却对计算结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甚至忽略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似乎统计方法是万能的,适用于任何场合。

1.3 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的统计电算能力差。

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WORD、EXCEL等软件的统计运算功能,统计课几乎不介绍,不少学生不会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大多数普通函数计算器都具备求和、平均、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功能键。

1.4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学生动手能力差。

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决策时,只考虑到某种情况的可能性,不知道根据期望收益去作出判断;在进行调查时,不会选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资料。这一点在教师中也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关系到统计学专业及统计教学在我国教育中的生存问题。

1.5 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略显陈旧。

统计学考试形式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内容多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测试,忽视对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在这样的考核设计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同时使得对知识点的短期突击和强化也往往能够在考试中奏效,甚至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对统计综合应用能力却缺乏客观真实的评价。

2.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1 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2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3.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统计学教学中,提倡板书和多媒体结合使用,采取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形式多样的现代化辅助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加大统计教学创新的含量。教学中将多媒体、投影仪、学生上机实习等信息技术与手段融入到统计教学中,可以使原本枯燥的统计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节约了板书时间,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直接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高学生计算机及软件应用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对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得数据处理、显示、分析和推理变得快速而简单,使统计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提高动手能力。

6.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材建设

一、我国统计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于重视数学公式和推导,轻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由于统计发展历史中的数学背景,上个世纪中期基本定型的数理统计教材充满了数学味极强的定义、引理、定理、推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纯粹数学推导和证明。但是,和确定性的数学不同,以归纳为主要思维方式的统计是描述现实世界的,统计的结论不可能是确定性的。数学是不能证伪的,而统计科学和其他科学的理论一样,必须是可以证伪的。在不断证伪的过程中,统计科学才得以发展。因此,这样的统计教材往往对于背后的基于数据的统计思想介绍得不很充分,也不强调这些充满假定的数学模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程度的简化。大多数教材仅仅指出这些模型在什么假定下可用,而很少指出违背这些假定的后果。(2)教材层次方向不清,教育目的不明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和不同统计教育方向的教材,内容区隔不明、层次不清、存在大量的重复。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与统计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也有很大的差别。目前,统计专业教材过于注重理论体系完整,严格的数学推理,忽视了本科统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具有实际统计能力及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计人才;非统计专业的教材偏少,现存的几个版本的教材知识性较强,应用性欠缺。(3)教材内容重复、联系松散,缺乏系统性。例如,最小平方法在《统计学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预测》、《计量经济学》中相继出现等,门门课都讲,却每门课都未能讲深讲透,学生无法深入领会。(4)教材数量多,缺少精品教材。目前统计学类教材有多种版本,但是,有些教材的编辑出版目的是职称评定、学科评估等,拼凑写作班子,造成教材粗制滥造,辗转抄袭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

二、加强统计学教材建设的一些思考

(1)教材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学习我们教材的学生在统计学专业上多是一张白纸,我们教材上所说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会被全盘接受,通常我们编写教材的老师并未意识到教材对学生一生可能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由于我们本身知识体系的欠缺以及我们工作中的粗心和不慎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强调慎编新教材的另一考虑。教材应该展示统计科学的体系,至少应该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很多教材都会讲到均值,它是常用的集中趋势度量。但是很少有教材说明,当数据呈显著的偏态分布时,均值不是一个合适的概括性指标,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应用中常常误用均值。均值误用的典型例子是近年来工资被增长的问题,因为收入分布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右偏型分布。在国际上收入分布主要用中位数,而不是均值。(2)教材内容的应用性和与时俱进。统计是数据的科学,因此,统计学教材要体现出应用性,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强调统计思想的内涵与应用。教材里每一种统计方法的介绍都联系着许多例子和案例,并在每章配有大量的例题和练习,不仅可以避开深奥的数学理论推导,而且为学生深入领会统计思想与方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教材要适应应用统计的需要,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界面越来越方便友好的统计软件的使用,已经使旧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记忆并运用统计公式不再适用于大部分学生。与20年前甚至10年前相比,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的内容还应该有较大的调整。如果对照国外同类教材,就不难看到这方面的差异。最典型的是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已经十分方便,教材中传统的利用手算的一些简捷公式和方法已经过时,如:均值假设检验的t统计量、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的计算等。(3)教材编写应有趣味性。很多人以为保证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就足够,往往忽略教材面对的学生的阅读需求,即学生希望作为应用科学的统计教材可读性强,语言轻松活泼,通俗易懂。行文中间可以穿插大量丰富、鲜活、生动的扩展阅读,使得统计技术不再枯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比如每章安排“专栏或扩展阅读”,给出一些与统计知识有关的历史故事或注意事项,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践性。还可以在适当的地方给出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的人物小传。通过对他们成就的了解,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统计学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以及学科发展历史事件,学生会更加全面地了解统计这个学科。

编一本好的统计学教材,不仅应该展示统计科学的体系,至少应该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而且要适应应用统计的需要,大量使用不同领域数据,使得学生深刻理解统计的应用性,最好能注意趣味性,要编排新颖,讲解清晰。教材最好能借助于统计软件的使用,帮助学生深入领会统计思想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袁卫,刘超.统计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统计研究.2011(9)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概率论;数理统计;数学建模

教学研究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教育领域中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学科,而这两者都有着较为抽象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倘若无法正确认识相关概念,那么在今后的深入学习中便会遇到更多的难题。在很多情况下,日常练习与考试中出现的大部分错误主要就是因为学生未对概念有正确的认识,更不用说知识拓展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包括课前、课上以及课后的教学过程中考虑怎样设置教学才可以使学生愿学,好学以及学好。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优化的对策。

1以课程发展历史切入,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学科中涉及到的理论、思想以及思维等都是社会得以进步的关键,同时还是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标尺。不管是学习个体,还是全人类,其发展均离不开数学的辅助。数学并不单单是一门课程,同时还是一类文化。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们得以进步的重要手段与思想理念。数学中蕴含的意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存在于人们发展的各个时期。西方数学家早已明确提出,多种学科,包括心理学,语言学等,都和数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其他学科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历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与热情,那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质量必将会得到有效提升。

2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从整体上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本本身十分重视与概率论有关的理论知识。相比之下,数理统计的实践知识所占比例则要稍显偏少。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后发现,教材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概率论知识理论层面上的传授,而对于数理统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则涉猎的非常有限,也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数理统计一般都只讲解到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两个环节就停止,造成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并运用有着良好实用特征的回归与方差分析方法。而在一些其他的部分,也仅仅介绍了概率论,没有突出数理统计,学生尽管掌握了概率论的率计算法则,却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一方法的实际运用。通常情况下都是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便快速遗忘,其最终结果就是学生虽然拿到了实践数据,但并未掌握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分析方法。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实用能力的有效提升,也背离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提升学生应用型能力的教育思想。

3揉合数学建模实现应用能力的提升

人们都知道,学习数学学科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学以致用”。就现阶段的教育现状而言,学生从最初接触数学开始,对数学的认识就仅限于能够解题,获得高分。无可厚非,这是一种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标准,但绝不是仅有的标准。尽管学生拥有牢固的理论基础,但如果无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将毫无意义。在计算机水平持续提升的阶段,概率统计软件层出不穷,且使用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为学生的实际应用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数学建模实际上就是以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生产与生活现象为基础,借助数学方法来获取缓解或解决对策,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进行针对性的提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理论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技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对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工作,融入到实践性较强的案例中,从而使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分析与研究过程中领悟应变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现实案例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所处环境进行评价与研究,从而透彻的理解各个案例,探寻问题的根源,最终联系所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来获得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一教学方式和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主动探索热情,增强他们的实践观念,帮助他们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就拿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而言,它们就能够解释多种生活实践中的现象,包括硬币的抛掷概率等,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这些案例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探索过程中去,在翻阅资料,搜集信息,并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关理论的过程中透析案例并寻求解决办法。不仅如此,保险理赔、公交车是否准时以及商业用电等都是学生在生活工作中随处可见的实际案例,学生通过了解、分析这些问题,探析其本质,从而逐渐增强自身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观念,并提升数学能力。

5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能够用于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一定的评价。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考试课程,所以不应完全根据期末成绩占总分70%,平时成绩占30%的计算方法得出学生的最终文化分。而是应把考核体制中的成绩评估进行进一步细化,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突出学生在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方面的技能与水平。在这样一种详细的考核机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才可以得到最终的提升。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必须要完善考核方式。

6总结

总而言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使学生掌握有限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解题方法,而应考虑帮助学生在学习这一学科的各个环节中开拓学生的思考方式与视野。同时,还要使学生感受到这一学科在实践当中的使用价值,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技能。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精心教育,那么学生的自身素质必然会有所提高,也会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晓敏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12篇

一、统计法在统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统计法》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指针,是统计人心中的一面旗帜,以维护政府统计、规范统计行为、保证数据质量为宗旨,提供了统计行政的法律准则,渗透在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明确了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不可违反的行为种类,表现在统计调查的各个环节;具有法律的引导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是统计工作重要性的升华。总则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特制定本法。”

1、《统计法》是开展统计工作的行为准则。 《统计法》是调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等统计主体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不但引导、规范了统计工作,而且对于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效、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实施,对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计活动,对于坚持和实行依法统计,推进统计工作的法制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2、《统计法》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法律保障。《统计法》明确规定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不得强令或者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统计资料由各级统计机构统一管理,依照国家规定定期公布,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公布统计资料,必须依照国家规定的程序报请审批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3、《统计法》是推进统计改革和建设的有力保证。 《统计法》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计改革和建设的成果经验,考虑了今后统计改革的方向,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中应兴应革的事情,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体现了把改革决策、发展决策与立法决策结合起来的立法精神。《统计法》对统计的基本职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以及民间统计调查管理等方面的规定,都体现了上述立法精神,对于引导和推动统计改革和统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将发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我县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统计法》找差距,宣恩县的统计工作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暴露出的问题很多。在此列出最基本的几种现象:

1、统计工作队伍不稳定。具体表现在:乡镇、县直部门及企业统计人员变动太过频繁,许多单位是一年一换甚至是一年多换;一些单位、部门无固定统计人员,遇到工作任务才临时指定人员担当职责;统计工作本身工作量大,事务比较繁琐,业务要求比较高,加上待遇上比较差,统计人员自身存在畏难情绪,不愿从事统计工作。

2、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统计数据是认识国情、研究问题、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当前,迟报、拒报、虚报、瞒报、漏报统计数据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不出假数”的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对统计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另一个因素是统计人员本身素质不高,没有从事过统计或者没有一点统计专业知识,对统计数据敏感性不强,不能正确评估统计数据等等。

3、统计经费落实不到位。从我县各乡镇看,经费预算中专门单列有统计经费的寥寥无几,9个乡镇仅有1个乡镇单独列出,而且数额有限;县直部门或是企业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4、人少事多的矛盾更加突出。全县9个乡镇没有一个真正的专职统计人员,统计人员大都是政府工作的“万金油”,身兼数职的现象十分严重,没有精力专心应对统计工作;县直部门、企事业单位也仅仅是把统计作为一个附带工作来完成,排除在其主要工作日程之外。随着各种统计调查越来越多,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人少事多的矛盾更加突出。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管理体制上不够完善。尽管《统计法》第四章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设立、统计工作职责及享有的权利等都有明确规定,但就宣恩县实际情况看,乡镇以下无统计编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定任何促进统计队伍相对稳定的硬措施。二是思想认识上不到位。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统计人员自身认识不够,爱岗敬业精神缺乏。三是统计自身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单位、部门对统计工作不清楚、不了解,有的甚至是一无所知,在开展统计调查不愿配合统计工作,报假数据或根本是拒报,造成统计数据失真。

三、充分利用统计法解决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统计法》作为整个统计工作的指针,对于统计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其指导作用显而易见。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统计法》,充分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统计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1、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力度保证统计队伍相对稳定。首先从思想意识上提高认识,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统计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工作日程。第二是从行动上予以支持,严格按照《统计法》第十六条的规定,落实好统计工作人员,并且使之保持相对稳定;加大统计经费投入,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转;适当考虑统计人员待遇,尽量减少与其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差距。

2、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统计数据质量。严格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制度,避免数出多门的现象产生;不定期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对虚报、瞒报、漏报统计数据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现象要严厉查处;加大统计处罚力度,对拒报、不配合统计调查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并对典型案例予以通报,扩大其在社会的震慑作用,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3、加强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加强从业资格培训,提高统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坚持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加强对统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爱岗 敬业的精神,促进其“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决心。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统计教学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是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新课改后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增加给部分教师备课增加了难度。另外统计学相关知识相对复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改善统计教学现状,教师应对当前统计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找出策略,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 提供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新课改后统计方面的知识得到扩展延伸,部分教师对这方面的知识理解不深且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为改善这一情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保障,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根本上解决统计教学问题。

首先,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而非成绩。其次,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如教学之前教师应对统计相关内容的教学大纲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教学目标,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借助书籍、网络等资料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另外,教师应积极培养自身对统计教学相关知识的兴趣,加深自身对数据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然后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相关知识,让学生真正理解统计教学的含义。以“运动与身体变化”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现象导入教学:“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身体有什么好处?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探索运动前后脉搏跳动变化规律的过程,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增强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二、 激发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由于大多数数据知识抽象且难以理解,为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对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情,结合小学生特点与兴趣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分析小学生特点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实践与动手。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征,结合学生的兴趣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然后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附近家属楼近三个月的用水量进行调查。教师可要求每组推选一个小组长对成员进行分工安排,调查之后小组需要画出相关的统计图并做一调查报告,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报告。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便会先在小组内部进行分工,自主地学习各种统计图和表格,从而更好地展现自己小组的调查结果。通过这样的数学实践可以让班级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 探索学习,强化学生统计能力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通常以权威者的身份主导课堂,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但新课改要求在素质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学习,强化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以“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例,教师在讲到这一内容之前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国近五年来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理进行统计,并画出折线统计图”。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实际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兴趣,然后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与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统计相关数学知识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问题。以此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统计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的统计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针对这些问题积极找出相应的对策,不断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之后的统计学习提供相应的保障。其次,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最后,教师可以借助探索强化学生统计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兰.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11).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14篇

一、教学构思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政治教材必修4《哲学生活》中重要的一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通过本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属方法论的要求,在全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主要内容及解析

要明确教学内容,对立统一的实质就是矛盾分析法。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意义、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含义、矛盾分析法的内容就是指要识记相关含义,能够区分相似概念。理解并会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就是指通过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2.教学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难以区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及其方法论的运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二者有相似的概念。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其中关键是选择适当的例题进行比较分析。重点要让学生掌握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以及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原则。

二、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即“复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内容”。

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情境导入: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问:为什么老人的马丢了,邻居觉得很倒霉,老人却不以为然呢?为什么当丢失马带回了骏马,老人不觉得高兴呢?为什么儿子摔断了腿,老人不悲伤,反而觉得有可能是一种福气呢?

答:老人第一次丢马,却带回了另一匹骏马,因而是福气。虽然拥有了新的骏马,但是儿子却因此摔断了腿,但正是因为摔断了腿,因而躲避了征兵,保全了性命,因而是福气。

教师:中国有句古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跟上面的故事其实说的是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就从哲学的角度讲讲其中的道理。

讲授新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板书: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

(1)含义

(2)地位

(3)意义

教师提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解决以上3个问题。

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3)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4)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

3.统一的认识方法。板书:

(1)两点论

(2)重点论

(3)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巩固新课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师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列出。并请一个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2012高考中关于该部分的真题解析

1.选择题

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哲理及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材料表明用不同的艺术形式都可以歌颂爱情,说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部,故①项正确;无论哪个民族的何种形式,对爱情的歌颂都为世人所接受,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所以②项正确;③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所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要承认文化的差异性,故第4项舍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考点定位:必修3、4:文化的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等。

2.材料题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5亿,占网民总数的48.7%,政府部门通过认证的新浪微博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和公共讨论中,充分展现其及时传播信息、快捷言论和反馈舆情的功能。对此有网民认为:微博是健康的现代沟通渠道。

(1)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 答案: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2、该网民的观点指出了微博健康的一面,看到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忽略了其不健康的一面,即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

3、对微博既要看到它的主流是积极的,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还应该认识到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解析:本题的最大特点是自选原理,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中,看似有较大的自由度,但分析材料可知,其实,本题还是有很大的限定性。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网民对微博作用的认识是积极的,但忽视了微博的消极作用,因而是片面的,一点论的。材料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哲理,也可以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原理评价材料中的观点。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抓主流的同时,不能忽视支流,因为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本上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的目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意外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节课的瑕疵。主要有以下几点:

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第15篇

一、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

很多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都没有确定的答案,有时学生会提出很多自己的见解,但是教师因为自己都不能确定,所以很多时候不能给予学生肯定的答案。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抽屉原理”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用呢?当时我也没能回答出来。近年来,参加各种赛课的教师都不选择这个课题作为参赛内容,究其原因是怕学生上课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难于做答,影响自己的比赛成绩。那么,为什么教师跟不上“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求呢?问题在于许多教师都没有系统地学过统计学,对于教材里“不确定性” “可能性” “数据分析”等概念都没有完全吃透,所以没办法跟学生讲清楚。另一方面,教师职后相关知识的培训较少或培训无针对性。虽然现在教师的培训很多,但是对于“统计与概率”专题的培训基本没有。一线教师忙于应付各种赛课和考查,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来研究统计与概率的教法与教案,没有掌握深厚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然很难提升。

如果教师对“统计内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长期都无法给予解决,那么肯定会影响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水平肯定也很难提升。面对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原来所学的知识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果再不及时更新,将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加强教师的统计学知识的理论学习是当务之急。教师要贯彻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加以实践,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认真学习有关“统计与概率”方面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学校或教研组要组织教师对统计与概率方面的知识进行集体研究和集体备课。对于掌握统计学知识且教学效果好的年轻教师,要让他们多做经验传授,带动中老龄教师共同进步。上级教育部门应加强对统计学知识的培训,这能很快提高这个学区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促进一些优秀教师的成长。如果县级能多请专家和学者到校进行指导培训,收益的覆盖面就会更广。没能参加培训的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多看一些优秀的课例,或者到一些优秀的学校听课学习,这些都能很快提高教师的统计教学水平。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统计与概率”的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考核体制和教材方面有待革新

导致教师思想上不重视统计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统计考核评价。尽管新教材加重了统计方面的内容,但是相对于“数与代数” “图形与空间”等内容来说,“统计”和“数学广角”在每册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少,特别是期末考试所占的分数很少,有时甚至不考。所以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觉得那几分不要也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很多教师和学生觉得他们现在的生活中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而且很多试题都是放在如何识读统计图表的数据上,往往忽视学生如何分析数据和看到数据带来的信息。其实卷面的成绩也不能代表学生真正的“统计和概率”水平,因为考试时往往有标准答案,如果学生的答案有所偏差,分数就很容易变低。如果考核制度能改革,不限定唯一答案,只要学生能有依据地回答问题,说得有道理都可以给分,那么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统计的意识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与此同时,有关统计和概率的教材编写不够合理,每个学期的内容都不相同,相互之间也没有联系。有联系的内容又时间跨度太大,比如说条形统计图分六个学期才学完,有时候明明是加多两节课就能教完的,但是偏偏要留到下个学期,这样教师将很难把握教学的任务。还有教材的选材方面考虑不全,没有考虑到地域性和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烙一个饼要2分钟,正反面各一分钟,一次能烙2个,那烙3个饼最快要多少分钟烙完?学生平时根本就没见过烙饼,他们根本就不能理解这种方法。还有学生提出:把烙了一面的饼拿出,等下次再烙的时候不是要多些时间吗?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对的。所以在教材编排的方面,我希望编者能多贴近学生的生活,特别是照顾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异,每个学期的内容能上下衔接,相关内容不要跨度太大,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实际,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