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

行政工作标准化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1篇

一、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在行政管理中引入标准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加快建立以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为核心,以科学设计工作流程、细化量化工作目标为重点,以监督考核为保障的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增强行政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提高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工作内容

(一)县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行政服务标准化培训工作;编制以行政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行政服务保障标准体系、行政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并组织运行;加强对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运行情况的检查评价。

(二)各级各部门(单位)引进标准化理念,研究制定行政服务标准化实施方案,确定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标准化内容,建立健全行政服务标准,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工作质量。

三、时间安排及方法步骤

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自12月开始,到20__年6月底结束,共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培训阶段(12月上旬)。大力宣传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目的、意义,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举办全县行政服务标准化培训班,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二)试点阶段(12月中旬—3月)。12月中旬,县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确定部分基础较好、具有代表性的部门(单位)作为试点单位;12月下旬,试点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部门(单位)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1月,试点单位建立以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服务标准;2月,各试点单位组织实施行政服务标准,建立改进计划和记录,及时修订完善标准;3月,县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对试点单位进行考核验收。

(三)全面推广阶段(4月—12月)。4月,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制定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5月至6月,各级各部门(单位)按照有关标准化工作要求,分类分项建立行政服务标准;7月,县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检查标准制定情况,符合要求的将纳入全县行政服务标准体系,不符合要求的限期修订;8月至12月,县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整理修订全县行政服务标准体系,设置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结构图,制作行政服务标准文本;各级各部门(单位)修订服务标准。

(四)评价、申报验收阶段(20__年1月—20__年6月)。20__年1月至3月,县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进行验收,对全县行政服务标准体系进行评价,形成评价报告;20__年4月至6月,向市相关部门提报行政服务标准化验收申请。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是实现依法行政,有效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与服务质量,打造“五最”环境品牌的重要举措,是创建优质服务机关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标准意识,按照“简化、优化、协调、统一”原则,立足长远,着眼发展,扎实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2篇

党的*报告中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各地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作为集中体现政府形象的窗口单位,其服务质量的提高和行政效能的提升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年以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批准设立了21家省级行政服务类标准化试点单位,现部分试点单位已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服务标准体系并有效运行,取得一定成效。为进一步规范全省行政服务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促进依法行政,加快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监察厅、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决定联合在泰安*市召开“全省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现场会”。现将有关会议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年9月4日至5日,4日上午报到,下午2:00开会。

二、会议地点

*市*山庄宾馆。

路线图见附件1

三、参会人员

(一)参会领导: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领导、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领导、省监察厅领导、省政府法制办公室领导。

(二)参会代表: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分管领导及标准化科(处)长(各1人)、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管领导(1人)、各市监察局分管领导(1人)、各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分管领导(1人)、各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分管领导(1人)、全省行政服务类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分管领导(1人)、*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见附件2)。

鉴于此次会议参加部门较多的实际情况,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联系本地其它各部门,统计本地参会人员并上报回执,调配参会车辆,组织本地区各相关部门参会人员统一乘车,各地参会车辆不得超过两辆。其中,已被列为省服务标准化试点的各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限1人参会,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与政府法制办公室合署办公的市限1人参会。

四、会议主要内容

(一)*市政府领导介绍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市行政服务中心代表详细讲解标准化建设过程及中心服务标准体系相关内容。

(二)现场参观*市行政服务中心,实地了解中心服务标准化建设情况。

(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领导、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监察厅、省政府法制办公室领导讲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出要求。

五、费用

参会代表食宿费用按出差规定缴纳。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3篇

一、行政复议档案包括的内容、复议案卷内文书材料,应按照复议程序的客观进程或时间顺序排列,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破损的材料要修补或复制;(二)装订部位过窄或有字迹的材料用纸加衬边;(三)纸面过小的文书材料,加帖衬纸;(四)纸张大于卷面的文书材料,按案卷大小折叠对齐;(五)需要附卷的信封要打开平放,邮票不要揭掉;(六)文书材料上的金属物要全部剔除干净。文书材料经过排列后,除案卷封面、卷内目录及卷底外,应逐页编号。页号编在右上角,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卷内目录应按卷内文书材料顺序逐件填写,标明起止号。卷宗封面所列项目,应使用毛笔或钢笔逐项填写齐全,书写要工整。其中,结案日期填写复议机关负责人审批日期。卷宗装订后,应在卷底装订前贴封纸,并在骑缝线上加盖立卷人的姓名章。文书材料应在结案后整理立卷。承办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提出保管期限,经复议机关负责人审阅后,移交档案管理人员并办理移交手续。随卷归档的录音、录像带等声像档案,应在每盘磁带上标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或名称),案由、案号、档案编号、录制人、录制时间、录制内容等,逐盘登记造册归档。归档的证物凡是能够附卷保存的,应装入证物袋内,并在证物袋上注明名称、数量、特征;不便附卷保存的,应另行包装,并在包装上注明申请人和申请人的姓名(或名称)、案由、案号以及证物名称、数量、特征,随同卷宗归档。文书材料一经归档,不得从卷内抽取;需要增添文书材料时,必须征得档案人员的同意,按立卷要求办理。

二、归档的时间、档案案卷质量要求及档案的查阅。

归档时间,是指具体案件承办人对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向本单位专门档案负责人移交的时间。审结的案件,案件承办人立好卷,本单位专门档案负责人在年底以前向档案部门移交。做为案件承办人,对办结的案件应随结随立卷,做到手中无卷。复议文书材料的立卷归档,由复议案件的承办人员具体负责。因为承办人对具体案件情况比较清楚,便于整理案卷。案件中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提供材料要有目录。复议文书材料按不同年度和案件单独立卷归档。跨年度的复议案件,应是收案年开开始立卷,办结年度归档。案件办结后,应全面整理、检查全案的文书材料,补齐遗漏的材料,去掉不必立卷归档的材料,案卷无重复多余的件。复议文书材料只保存一份。复议决定书再保存三份,以备查考。

下列文书材料,不必立卷归档: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4篇

切实解决群众堵点难点所反映问题

—玛曲县政务服务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一、民族地区政务服务工作的特殊性。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政务服务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直接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民族宗教、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民族地区政务服务体系的特殊内涵。它既有与全国相似的一面,如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一般性项目,也有民族地区自身特殊的一面,如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等,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县。玛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藏民族聚居,汉族、回族、东乡族、土族、保安族、满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散居的纯牧业县。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现代化机的政务服务体系,就具有了非常复杂的基础条件和差异性,情况就更加的复杂。

二、政务服务需求的特殊性。

1.基础设施需求的特殊性。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不管是“质”还是“量”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中最大的短板是基础设施落后。这主要表现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办公场所及办公设备配备不全,如小型打印机、扫描仪,自助查询机等;在信息化方面,民族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不高。2.生活方式习惯的特殊性。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比较,在社会信息化普及的同时依旧存在在办事过程中“先找领导、后办事”的办事意识,从而制约了民族地区政务服务工作的发展。3.教育水平的特殊性。由于民族地区教育起步晚、基础差、成本高、历史欠账较大,牧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牧民群众通过网络信息化办事意识不强,严重制约民族地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发展。4.财政供给的特殊性。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直接制约公共服务实现程度和质量。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经济发展比较慢,综合经济实力低,政府提供政务服务的质量差、效率低和成本高。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县 的“老、少、边、穷”的特征突出,政务服务的投人和成效产出比差距极大。处在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恶劣,地理结构和气候环境复杂,政务服务开支和成本较大,提高了同等数量和质量公共服务的成本,民族地区政府的政务服务承担成本支出沉重。

三、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具体做法

 1.开展培训宣传,锻炼提高队伍。一是县域考察和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强化服务标准化工作意识。邀请标准化专家授课、现场指导,组织外出考察、上网学习,加深对标准、标准化、政务服务标准化的认识和理解,探索行政审批和机关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二是载体宣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普及服务标准化基本知识。开通中心网站“标准化建设专题”,报道工作动态,普及常识;编发《标准化建设简报》,传递全市标准化建设情况和中心标准化建设信息;边学边做、边做边研究,以研究促工作,发表研究文章,申报政务服务标准化研究课题。三是一般培训与重点指导相结合,增强服务标准化工作针对性。中心又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解决标准化推进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帮助全体人员知晓、熟悉标准化理念、框架体系和推进步骤,加大各项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的指导力度。

2.精心组织实施,认真推进工作。一方面,抓框架,厘清标准目录体系。该框架由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体系组成。当然,涉及到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中的“服务提供规范”,将根据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调整情况作进一步修订。另一方面,抓落实,标准编制、修订和实施责任到人。特别是明确一个岗位一个“工作标准”,一个窗口一个“授权标准”,一个审批事项一个“服务规范”,人人都应参与标准的编制、实施。目前,中心以贯彻执行《服务窗口及工作人员考核办法》标准为主要抓手,从工作纪律、审批工作、信息化管理、群众评议、信息报送及其他等五个方面,抓检查,作记录,评先进。       

(二)主要特点

 1.覆盖窗口单位。服务标准的四个体系中,既有人、财、物的管理,又有党、团、工会的工作规范,更有以行政审批为主体的各项审批项目服务规范;既有中心决策层的工作标准,也有每个科室、各服务窗口的工作标准,还有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通过服务标准化建设,中心的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

2.建立健全制度。中心制定印发了《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并组织进驻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学习。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窗口巡查制度》、《环境卫生值班安排表》等,并加大对此类问题开展持续性监管力度,力争从根源上有效杜绝问题的出现。制定出

台了《分中心管理办法》、《甘肃政务服务网玛曲子站运行管理办法》、《甘肃政务服务网玛曲子站网民留言转办答复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格局。

3.持续改进标准。中心机关的各项管理标准、服务窗口的各项服务标准,大多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又是在广泛学习外地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反复研究推敲的基础上编制的,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改进。

(三)几点体会

1.思想认识要到位。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城市政府也开始注重运用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通过政务管理与操作流程的标准化来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一方面,通过组织与标准化相关的学习培训,加强管理、监督和考核,进一步提高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规范政务服务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建设以人为本、廉洁透明、规范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奠定基础。

2.工作目标要明晰。把企业管理标准化的理念和办法运用于政务服务,搭建政府标准化服务平台,用标准化和信息化提高服务效率,力争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都有结果”。即在施政理念上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在责任主体上由相对模糊向比较清晰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事前、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在工作态度上由积极应对向主动创新转变,在服务质量上由间断改进向持续改善转变,在绩效管理上由年终考核向全程评估转变。

3.路径选择要科学。一要以理念引导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中心,通过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二要以框架构建体系,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编制适合于本地区和本部门政务服务标准化的手册和文件,建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三要以技术促进效能,需要联审联办软件平台、电子监察系统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借助技术手段来规范政务服务,更加有效地监督政务服务具体行为。四要以范式开展交流,导入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后,各行政部门的政务服务具有了统一的范式,在同一平台上部门之间的信息与人员的交流更加顺畅,可以促进公务人员相互学习提高服务本领。五要以试点带动全局。中心以“一站式办公、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为方向,推进行政审批、办事制度、服务类型及模式、中心设施等标准化建设;中心自身也要“以点带面”,先从条件较好的服务窗口试点,取得经验后进行推广。

(四)经验感受

政务服务标准化,就是政府在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实践中,对于重复性的行为、技术和产品制订具体的操作和管理标准,在实践中实施和推广,争取最佳社会效益的活动过程。我们的经验或者说感受是:

1.领导重视是标准化工作推进的关键。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有关的调研工作会议上,关心和了解中心服务标准化工作,分管副县长王金全还亲自来到中心调研,具体指导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2.课题研究是标准化工作推进的助推器。企业管理实施标准化,较早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和应用,但在公共管理和政务服务领域,运用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来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还是比较新的课题,更多的还处于探索阶段,或者说处于走向成熟尚不成熟的阶段,这就需要加强研究和探索。

3.全员全程参与是标准化工作推进的基本保障。在标准化组织领导机构的引导和协调下,全体工作人员是标准化工作的主体力量。标准化的方针、目标确定后,最重要的要靠人去贯彻、执行和落实,标准化的编制、宣贯、修订、完善等工作需要走群众路线;同时,新时期政务服务也需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理念,作为标准化服务的提供者,需要每一位工作人员全员全程参与标准化建设,熟稔标准,主动自觉地提供标准化的政务服务;政务服务的标准化建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群众,标准化建设的好坏,还要靠人民群众来评判,靠社会各界来认可,要通过群众评议卡、网上评议、特邀监督员等多方面评议,因此全体工作人员必须全员全程参与标准化建设,时时处处以标准化服务赢得群众的认可。

四、困难和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人员培训、学习考察、资料编印、课题研究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

(二)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撑。政务服务中心是以行政审批为核心的政务服务,审批服务办件量大,操作规程严格,没有电子监察系统,没有联审联办软件平台,影响到对标准的严格执行,给中心和监察部门的督办、监管加大难度。

(三)缺少必要的硬件建设。目前中心办公条件过于简陋,空间狭小,服务窗口没有后台,衣帽及保洁用品无处置放,没有办事排序叫号设备,办事群众没有等候区,群众评议没有电子评价器,新办事大厅至少还要等待2年后才能投入使用,现有的硬件条件成为标准化建设的瓶颈。

(四)缺少必要的人员力量。中心领导职数少,分管工作量大事情多,职工编制紧缺,工作人员人手严重不足,没有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领导和职工。目前为兼职的领导带着兼职的员工,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积极探索、推进标准化工作。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一是在宣标贯标上,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标准的宣传力度、贯彻力度;把标准的主要实施情况记录好,分析好,反馈好,运用好,特别是纳入各项考核体系。二是在修订改进上,针对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修订已有标准,丰富各审批事项服务规范流程图,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充实新标准。

(二)加大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跟进力度。综合考虑外地经验和自身实际,按照标准化要求,合理布局新办事大厅内部设施、窗口设置;同步建设电子监察系统和联审联办软件平台,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我县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高起点、新跨越。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 行政服务 标准化

引言:标准化是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基础工作标准化,就是要以标准化的要求来强化管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服务工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在全面推行服务型窗口单位的行政职能中,做为政府各部门集中开展审批服务的窗口单位,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示范窗口,行政服务标准化做为标准化工作的新领域,对提高行政服务质量、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技术机构的标准化研究应分两个阶段。

一、关于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标准化的分析

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标准化研究主要是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省市标准化研究院承担。以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省级标准化技术机构为研究对象,笔者认为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标准化技术机构的标准化研究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各省市标准化研究部门建立至更名为标准化研究院。当时称为研究所,这时的标准化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应该是从事标准化工作,研究甚少。当时省级标准化研究部门,从事的标准化研究只是收集标准文献,复印标准文献,要什么,给什么,拿来主义的咨询服务[1]。

第二阶段是由“所”更名为“院”以来,这时的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标准化技术机构纷纷成立研究室,将工作中心逐步由拿来主义的咨询服务向标准化研究转移。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标准化技术机构均在标准化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可喜成果。

二、质量监督部门行政服务的标准化的意义

随着当前各种监督管理不严等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威胁,在制度上更应该随着国家技术监督管理运行的基本情况进行不断改革,创新监管机制,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机制完善的必由之路。加强技术监督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设功能完善、标准统一、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国家信息平台,以提高我国技术监督的安全风险评估和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就是一种制度上的不断完善。

将行政监管由以往单一的命令强制方式向多元的柔性化方式转变,体现了服务和法治政府的理念,契合了当今文明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有助于倡导和优化社会的法制环境;其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行法律中的缺失和不足,是行政监管方式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和完善,有助于提升质量监督部门的行政监管效能[2];第三,行政服务标准化制度强调沟通协商和宣传指导,注重发挥行政相对人的自我管理,有助于改善行政监管关系、提升相对人责任意识,促进行政目的的实现。

二、质量监督技术部门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构建策略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舆论宣传

首先,要以宣传为先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加强宣传,让社会广泛了解标准化工作,支持质监部门推行标准化的各项工作,使标准化工作能够及时得到社会各界和舆论的监督,进一步提高标准制定的质量和水平。其次,要加强上下级之间的联系,保证标准化信息的快捷传递。要用强有力的信息宣传工作促进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要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的职能优势,以技术为手段,以标准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从源头把好产品质量关,着力提高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2、构建完善的标准化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的搭建,需要从多方面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多措并举,精心制订。首先要强化对现有制度的改善与运行力度,形成整体合力,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精心梳理,按照“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则,该合并的合并,该修订的修订,该废止的废止,该完善的完善;二是结合各岗位工作要求、各个服务项目办理规程和各个事项运转的保障需求,按需按岗建立健全涵盖行政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的标准,不留标准“盲点”。更好的实现 “程序最简、时间

最短、环节最少、效率最高”的服务标准化要求。

3、转变职能,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有关标准的大量具体工作主要由非官方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及企业的自身质检机构承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为了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行政服务要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把标准化管理工作由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转到主要运用政策导向的宏观管理上,要建立质监部门和企业的新型关系,把强化对企业的标准化服务工作作为从源头抓质量的根本手段[3]。一是结合深化企业改革,引导和推动企业严格内部质量管理,推行产品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仓储、标准化物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企业的质量基础。二是抓好标准的日常管理,规范和引导企业做好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完善产品标准的检测手段,提高产品标准的技术保障能力。

4、构建完善质量技术监测体系

对各种物品的监测管理,是完善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将农业、食品、工商等部门形成专业性强、资源共享的融合性监测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一是加强质量体系文件学习。制定详细质量体系学习计划,按时进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学习;二是强化人员培训,积极进行实验室间比对和岗位大练兵,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检测机构人员的整体能力[4]。加强企业技术监督的自我检验检测,譬如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从生产源头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上市批发、零星销售,把好每一环节的检测关,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度,向社会提供统一、权威、快捷的食品安全信息。引导群众安全消费,进一步规范各个流通市场秩序,强化流通环节监管,严格实行批发市场的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准入,构建权威性的质量技术监督模式。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是在突出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强调行政服务主体职能的转换,并通过建立各部门的协调机制,从管理、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上加以改善和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完善行政服务,实行阳光行政,推行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突显出“为民、务实、服务、清廉”的主题意识。

参考文献:

[1] 梁大辉,周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做好企业标准化监管的对策.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42-43.

[2]张晓惠.完善全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几点思考[c].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2009.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开、规范、高效、便民”的服务宗旨,以人民办事中心为载体,在全市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积极引进标准化管理理念,逐步建立以规范服务为核心,以效能提升为重点,以监督制约为保障的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使“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手段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形成完善的标准化服务平台,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建立完善的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根据行政服务工作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适合办事中心工作需要的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将服务事项办理、窗口管理和日常事务处理的办法以规范化的标准固定下来,使为民服务事项、依据、申报材料、办理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服务窗口、行为规范、督查考核等都有标准可依、按标准实施。

(二)大力推动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全面组织实施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坚持按标准办事、按标准管人,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能,实现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形成完善的标准化服务平台。探索为民服务标准实施的新机制,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管理创新和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上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四)积极争创省优质服务品牌。在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努力规范行政服务行为,提升效能,优化服务环境,打造全省一流的行政服务平台,积极争创省优质服务品牌。

三、服务标准化体系内容

推行国家企业和服务业标准化管理理念,按照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配套完善、简洁适用的要求,建立符合我市行政服务工作实际的标准化体系。

(一)服务基础标准。主要指中心标准化管理基本规定、方针目标管理制度及服务标准化编写要求等标准,包括行政审批服务术语、服务分类、服务标准的类型、文件编写要求以及标致、图形符号等通用标准。

(二)服务质量标准。主要是指窗口实施服务行为的依据和规范,包括窗口每一个行政审批事项的名称、设立依据、申请材料、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开方式及审批流程图等具体质量标准。

(三)服务管理标准。具体包括中心管理、项目管理、窗口管理、服务规范、人员管理、工作纪律、考评考核、政务公开、宣传报道、安全教育、环境卫生、网络管理、设备与基础设施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管理方面的标准。

(四)服务工作标准。包括通用工作标准、领导工作标准及窗口人员工作标准和中心科室人员工作标准,做到“岗岗有标准规范,人人按标准履职”,使每个工作人员言行有规范、办事有程序、操作有原则、服务有方向。

四、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通过召开动员会议,颁布相关文件,对服务标准化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宣传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目的、意义和技术标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办事中心的标准化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采取学习培训、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对服务标准化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加深工作人员对服务标准化的理解,牢固树立标准化服务理念,使实施服务标准化成为全体工作人员的自觉行为。

(二)制定标准阶段

1、建立标准体系。市人民办事中心在对管理体制和运行现状进行充分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初步搭建起以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为核心,以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和服务工作标准体系为支撑的覆盖为民服务全过程的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框架。

2、收集审查编制相关标准。对服务质量标准、服务管理标准、服务工作标准等各项标准归口管理的窗口和科室进行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和工作完成时限,并对照标准体系的要求完善相应标准,收集汇总并编制相应标准。确定办事中心标准体系,完成标准体系结构图、服务基础标准明细表、服务质量标准明细表、服务管理标准明细表、服务工作标准明细表,完成标准体系的审批、。

(三)组织实施阶段

市人民办事中心全面推行标准化服务,并建立标准实施记录。努力用标准规范服务,靠服务完善标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标准化服务变为自觉行动。同时,加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各部门相关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适合的标准及时进行修改完善。

(四)巩固提高阶段

1、自我评价。确定内审员,成立标准体系内审小组,开展内部审核和自我评价,形成自我评价报告和不合格事项的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进行纠正。

2、畅通反馈渠道。广泛接受工作人员、企业、群众监督,认真收集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意见记录。

3、建立标准化改进完善机制。对自我评价和其他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查找原因,落实整改措施,并跟踪验证措施落实情况,修订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

(五)总结申报阶段

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标准化实施情况全面总结,将所有标准化内容进行整理,按顺序编制成册,自查验收后,填报相应申请表、上报材料,向省质监局进行申报。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使标准化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需要,制定本法。

第二条对下列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标准:

(一)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

(二)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的方法或者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三)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四)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要求。

(五)有关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和制图方法。

重要农产品和其他需要制定标准的项目,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条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标准化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四条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第五条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市、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各自的职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

第二章标准的制定

第六条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之后,该项行业标准即行废止。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

用。

法律对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的地方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是强制性标准。

第八条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保障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保护环境。

第九条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提高经济效益,并符合使用要求,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第十条制定标准应当做到有关标准的协调配套。

第十一条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

第十二条制定标准应当发挥行业协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组织由专家组成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标准的草拟,参加标准草案的审查工作。

第十三条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以确认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

第三章标准的实施

第十四条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

第十五条企业对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产品,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部门申请产品质量认证。认证合格的,由认证部门授予认证证书,准许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规定的认证标志。

已经取得认证证书的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以及产品未经认证或者认证不合格的,不得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

第十六条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依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第十七条企业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应当符合标准化要求。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检验机构,或者授权其他单位的检验机构,对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进行检验。法律、行政法规对检验机构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处理有关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的争议,以前款规定的检验机构的检验数据为准。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生产、销售、进口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的,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法律、行政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已经授予认证证书的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的,由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销售,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认证部门撤销其认证证书。

第二十二条产品未经认证或者认证不合格而擅自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的,由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销售,并处罚款。

第二十三条当事人对没收产品、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的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标准化工作的监督、检验、管理人员违法失职、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8篇

从今年开始,湖北京珠管理处开始试行标准化建设。路政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各项路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升路政管理效能。实施路政标准化管理,要延伸到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使路政管理工作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让标准化体系成为路政管理的一种理念和约束。

1 实施标准化建设之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在未执行标准化大队建设之前,各个大队的管理制度各自独立,没有一套统一的制度来指导工作,部分制度也与当今工作不相适应。一是部分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很好与实践相结合,存在制度空洞、形式主义的现象,落实到实际的管理中时,出现的可能就是学习制度是一回事,但是真正按照制度来执行却是另外一回事,违背了制定制度的本身意义。二是制度建设未涉及到路政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日常的、较常见的路政工作制度建立的较充分、完善,运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在一些疑难问题及较罕见的问题上,缺乏一定的理论制度来进行规范和指导。以致出现一些平时没遇见或者较少遇见的情况时,就容易出现错误或者随意性比较大,从而影响路政执法规范性。三是部分已建立的制度体系还缺乏深度,紧紧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扩展到同类问题及同根源的问题上去。

1.2 政治思想不稳定。随着工作时限的增长,有些队员思想出现了滑坡,对自身的要求开始放松。比如,执法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敷衍了事,缺乏责任感;对各项规章制度,要么熟视无睹,形同虚设,要么不能自觉服从,或在执行上打折扣,结果导致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执法队伍的形象。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法制水平不断提高,路政执法任务越来越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在困难和压力面前,部分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下降。有些队员认为路政执法工作干的都是些琐碎小事,工作中不能体现自身价值;还有的认为,执法工作辛苦,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缺乏动力等等,这些思想问题都或大或小的影响了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了路政管理执行力不高。

1.3 路政执法规范性不够。有些执法人员对执法业务知识掌握不够,因而造成不按法定程序办案,认为只要执法行为实际效果合法,违反法定程序无关紧要,主要体现在不亮证执法,不表明身份,对执法相对人的履行告知执行的不够,执法人员在执法时不履行事先告知义务、执法的依据、实施处罚的依据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执法人员面对执法相对人时,服务意识和行为都没到位。

1.4 路政考核监管力度不大。实施标准化管理之前,路政大队的考核应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未上升到一定的层面,由于没有健全对考核实施的制约机制和对考核结果的简单处理,考核范围也比较狭隘,考核最终成了搞形式、走过场。最突出的表现是为考核而考核,不是为管理而考核。例如对在路政执法责任、执法过错等方面的监管体系还没完善,主要表现在监管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在执行监管考核时考核的力度小,以致造成路政执法管理中存在一些瑕疵。

2 高速公路路政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2.1 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公路建设和管理呈现出了投资多元化、路政管理法制化的新格局。在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特别是高速公路沿线违法建房、违章经营、行人违章上路、损坏路产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公路的发展和良好的运营秩序带来困难,群众的依法护路意识还有待提高,依法治路的方法有待加强。同时,高速公路畅通面临很大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速公路车辆流量增大,交通事故、故障车、超限运输车辆、危化品车辆等都存在安全隐患,极易造成交通堵塞。这些问题对高速公路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群众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给路政执法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提供更畅通、更安全、更快捷、更舒适、更绿色的交通环境,就必须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创新要有新起点,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使路政执法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2 高速公路路政标准化管理的定义

路政标准化管理是指在实施路政管理过程中,对路政管理的职责、队伍建设、执法理念、制度建设、工作考评等工作项目,用制度来规范每项工作的目标、标准、程序、环节和要求等。使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得到有机的统一,形成合力,统一到集体的意志和具体目标上来,通过标准化管理的方式来完成高质量、高效力的目标任务。路政标准化管理包括:

2.1.1 路政体制及职责标准化:路政体制及职责标准化包含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统一,硬件的标准化配置以及人员和机构的标准化设置。路政管理机构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制度和装备,机构设置精简高效,在整个路政内部树立真正的统一管理。

2.1.2 路政队伍建设标准化:从事路政管理工作的执法人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通过严格的考核并取得执法资格后,才能从事路政执法工作。路政队伍建设必须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实行军事化管理,严格执行岗位规范,使每位执法人员精通业务知识,形成一支思想作风硬、业务技能高的路政管理队伍。

2.1.3 路政外业巡查标准化:路政巡查是路政管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日常工作,由外业路政员具体实施。主要目的是通过巡查,对高速公路实时情况进行全面具体的了解,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高速公路出现临时状况或者安全隐患能够得到反映和了解。

2.1.4 路政执法程序标准化:路政执法必须按照规范程序办事,按流程管理,减少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在具体执法的过程中,每位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按程序执法,依法管路,避免出现法律纠纷、执法不规范等现象,将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2.1.5 路政内业管理标准化:路政内业管理是路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路政公文的写作、各项路政档案和台账的建立、路政信息统计分析、

财务票据管理等方面,在路政工作中运用现代化信息及科学管理手段,利用网上办公系统对路政数据自动统计和分析,对路政装备、票据、档案进行规范管理。2.1.6 路政考核评价标准化:路政岗位考核是对执法人员和执法单位进行考核,结合了路政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对执法过程以及日常操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通过标准化管理考核,达到路政执法规范、路政工作质量提升和路政队伍素质增强的目的。

3 如何执行高速公路路政标准化管理

3.1 执行路政标准化管理的原则

3.1.1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实施路政标准化管理,既要延伸到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使路政管理工作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让标准化体系成为行业管理的一种理念和约束,特别是高速公路路政执法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容易引发矛盾和问题的方面,强化措施,堵漏补缺。

3.1.2 以点带面、稳步推进。路政大队在组织实施具体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可以选择重点内容作为示范点先行一步,逐步规范,稳步推进整体的标准化体系实施。一是要找准突破点,即结合大队实际情况,确定最能体现管理特色的内容作为重点实施内容,起到带动和推进的积极作用。二是要顾全基础面,在突破特色的同时,应做好标准化体系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否则如果太专注于某一方面得发展时,其他基础建设工作停滞、怠慢,会拖整个路政标准化建设的后腿,影响到整体的实施进度和质量。

3.1.3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实施各项制度规范时,要考虑到当前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行业发展的未来,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一是在制定大队内部管理制度时,不能只局限于当前,要从路政管理以及大队今后的发展考虑,制定的制度要具有长远性和指导性。二是在实施标准化建设时,措施要科学、合理,应进行深入调研,摸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应该怎么着手、重点是什么,否则实施起来只会事倍功半,既伤人力又浪费财力。

3.1.4 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实施标准化管理,人人是管理主体、岗岗是管理对象。要充分发挥大队班子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全队人员投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

3.2 推进路政标准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高速公路路政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各项路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升路政管理效能。因此,应注重将标准化建设融入路政管理工作之中,规范工作程序和标准,推进路政队伍、日常管理、业务流程向更深层次发展。

3.1 完善路政大队硬件设施建设。一是加强路政装备标准化建设。统一配置路政巡查设备、排障装备、救援抢险装备、勘察设备、作业标志、通信设备。对照配置标准,对现有的装备进行清查,对缺少的装备补齐,对已损坏的装备维修,对已不能使用的装备进行更新,重点对巡查车进行维修和保养、对勘验相机及办公设备做到每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理,确保路政装备随时能投入使用状态。二是完善办公、生活、学习设施标准化建设,按照要求完善配置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荣誉室、多功能厅以及电脑、复印机、打印机、照相机等办公设备,按标准配置空调、热水器、洗衣机等生活设施。

3.2 完善标准化大队软件建设。规范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制度,提升按章办事能力。一是健全制度体系,以路政队伍建设、路政执法规范、内业管理、外业管理、路警共建、综合管理六项制度为主体,规范路政巡查标准化、路政执法标准化、路政内业管理标准化、路政队伍建设标准化、路政标准化考核评价。二是明确制度方向,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条例,制定相应的法律依据,由法律条款向管理事项、管理制度、管理标准、管理程序、管理考核制度不断转变的模式。三是完善制度内容,由不科学向应用型转变、由不规范向合法性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不断完善制度的科学性、合法性、细节性。四是强化制度考评机制,发挥制度的生命力,坚持制度与职责、目标、效果挂钩,落实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年度目标考核,实现奖优罚劣。五是强化激励措施制度,实行检查、提示、互检、考评四原则,并设立月度执法标兵和月度先进班组等奖励措施,不断激励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严格管理,推进路政执法队伍管理军事化。为了培养路政执法人员打硬仗、吃苦耐劳、快速反应和应急管理的能力,提高路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打造一支令行禁止、团结协作、素质精良、快速反应的路政执法队伍,实行路政队伍军事化管理。一是加强作风建设。为了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必须做到集中、统一、高效、特管。强化军事化管理,通过对军训、操练、交接班、休息、内务卫生、一日工作制、管段责任制、请销假等方面,制定实行一系列严格的制度,从路政人员的一言一行抓起,将岗位责任落实到个人,规范路政执法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了步调一致、团结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办事雷厉风行的作风。二是加强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坚持抓好日常培训工作,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和任务,并结合考试,将标准化建设内容纳入到日常培训工作中,在营造路政标准化管理氛围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标准化体系内容,让路政人员人人熟知。三是积极实践,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积极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以标准化制度为教科书,引导路政人员按照岗位标准,深入实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业务水平,提高执法效率。

3.4 精细管理,推进路政执法程序化。执法程序化要求路政大队严格依法办案、依法办事,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统一工作标准、规范工作流程、严格执法程序,全面提升路政管理效能和执法水平。推行落实标准化建设中,应将路政执法业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管理,加强措施,对路政业务工作处理流程进行进一步规范。一是由专人负责研究各项工作流程,出台一系列的工作方法,如行政处罚案件流程、超限车处理流程等等,在路政人员之间广泛展开业务流程知识的培训。二是要加强执法程序规范化建设。在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程序,作为保障人权,捍卫正义,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存在着独立的价值。这样的价值需要路政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用公平、公正和客观事实去体现。因此在实施标准化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从细节抓起,从每一个环节抓起,确保按程序执法,执法规范。例如,可以通过制作具有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执法手册去强化学习,并统一规范每个执法环节;还可以通过对交通事故案件、超限运输案件等常见、多发性的案件卷宗分析,结合办案程序和执法实践,编制执法卷宗样板,从案件办理的基本流程、基本规范、证据要求等方面制定标准格式,为路政人员规范执法提供直观的参考。

3.5 注重考核,推进路政执法行为规范化。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执法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果路政人员在执法工作中不严谨、不规范,很容易引起投诉、行政诉讼等隐患。因此,在推进标准化

建设中,我们应从细节抓起,狠抓考核,促进路政执法行为日益规范化。一是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确定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标准,全面系统的评价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和执法人员。在考核方法上坚持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动态抽查相结合,考核形式上有一日工作检查、一班一检查、月度暗访、标准化工作员工相互评比、月度标准化检查、月度标准化标兵,让考核方法日益完善。二是建立业务考核多层监管制,重点针对案件处理程序、执法文书处理、路政监管工作等,由执法人员相互监督,小组长、外业办主任、综合办主任和大队长分别进行多层次复查考核,纠正并尽量杜绝路政业务差错的出现,推进整个大队业务流程处理的标准化。三是严格实行月考核与季考核制度,每月由大队考核领导小组牵头召集各办对本月执法情况进行考核,当场打分评出优劣;每季度由路政支队业务组进行考评,解惑释疑,提出整改意见,以此促进执法质量提高。同时,采取互查的办法,对具体案件进行评析,取长补短,堵塞漏洞,互相学习,相互促进。4 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成就与展望

4.1 打造品牌,提升素质。

实施标准化管理,对路政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路政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标准化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推行标准化的过程,也是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学到的东西越多,路政队伍的素质就会越高。而路政队伍整体素质是执法形象和品牌好坏的最基本体现。实施标准化管理,可以促进工作方式由行政命令为主,向规范程序管理转变,对减少工作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作用,可以促进路政执法服务质量的提高,使执法人员的言谈举止更加得体,以一定的标准规范行为准则,与社会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相得益彰。

4.2 精简统一、岗责清晰。

按照标准,每个职责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非常清楚,既明确了组织和个人的职责,确保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为个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创造了条件,改变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的现象。每个人工作质量的高低,通过标准就能检验出来,对照标准时时找差距、处处找不足,不断解决完善,可以强化每个人的责任意识,增强每个人的主动意识,真正把标准化的各项规定化为自身的目标,不仅对工作负责,更要按标准把工作干好,从而提高路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3 科学考核、有效激励。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努力达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和优劳优得的结果,最大限度激发广大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岗责具体到人,考核检查具体到人,扣分和责任追究具体到人,结果直观明晰,减少了考核与被考核之间的摩擦,提高了考核实施、汇总、计分、兑现奖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考核打破了平均主义,使大队各执法人员的责、权、利紧密相连,克服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状态,充分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创造性。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 行政服务 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TP274+.3 文献标识码:TP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09201

引言:标准化是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基础工作标准化意味着以标准化来知道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各项工作,将标准化始终贯彻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行政服务窗口形象,发挥出行政职能,做好服务工作,以标准化的服务来拓展工作范围,提升工作质量,强加监督职责,这些都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展的基本条件。

技术机构的标准化研究应分两个阶段。

一、关于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标准化的分析

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标准化研究主要是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省市标准化研究院承担。以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省级标准化技术机构为研究对象,笔者认为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标准化技术机构的标准化研究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各省市标准化研究部门建立至更名为标准化研究院。当时称为研究所,这时的标准化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应该是从事标准化工作,研究甚少。当时省级标准化研究部门,从事的标准化研究只是收集标准文献,复印标准文献,要什么,给什么,拿来主义的咨询服务[1]。

第二阶段是由“所”更名为“院”以来,这时的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标准化技术机构纷纷成立研究室,将工作中心逐步由拿来主义的咨询服务向标准化研究转移。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标准化技术机构均在标准化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可喜成果。

二、质量监督部门行政服务的标准化的意义

随着当前各种监督管理不严等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威胁,在制度上更应该随着国家技术监督管理运行的基本情况进行不断改革,创新监管机制,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机制完善的必由之路。加强技术监督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设功能完善、标准统一、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国家信息平台,以提高我国技术监督的安全风险评估和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就是一种制度上的不断完善。

将行政监管由以往单一的命令强制方式向多元的柔性化方式转变,体现了服务和法治政府的理念,契合了当今文明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有助于倡导和优化社会的法制环境;其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行法律中的缺失和不足,是行政监管方式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和完善,有助于提升质量监督部门的行政监管效能[2];第三,行政服务标准化制度强调沟通协商和宣传指导,注重发挥行政相对人的自我管理,有助于改善行政监管关系、提升相对人责任意识,促进行政目的的实现。

二、质量监督技术部门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构建策略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舆论宣传

首先,用宣传来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借助宣传工作加深社会群众对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标准化工作,让群众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标准化工作予以认可和支持,并且鼓励群众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标准化工作进行监督,督促我们更好的实现工作和服务的标准化。其次,加强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联系,确保标准化信息的通畅,保证期时效性,以强力的信息宣传为标准化工作扫清道路阻碍。最后,体现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职能特性,以技术和法律为工具,以标准为依据,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特别是产品的源头,设法督促产品的质量总体水平提升,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2、构建完善的标准化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要多元化,成熟化,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服务平台的完善。首先应该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审度,寻找不合理、不恰当的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改善来完善现有制度,将制度标准化;其次,根据不同岗位工作的职责以及服务内容,进行细节标准化,让这些工作岗位和职责更加的清晰明确,个岗位之间的交流更加平顺,不要在工作中出现盲点。以程序简短、时间简短、效率最高位标准化的准则。

3、转变职能,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国外的发达国家是以市场经济作为标准的主导,各种非官方的职业协会和团体组织起来为自身行业进行质量监督和鉴定,承担着质检机构的责任,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除了在经营上要满足国际组织的要求,在管理制度和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上也应该要向国际标准看齐,不要仍然固步自封,需要对现有的职能进行转变,将标准化的定义扩展到国际范畴,将管理方向转移到政策运用这样的宏观方向上,从源头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3]。一方面要对国内企业进行改革,想办法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质量和产品质量,让产品质量的标准向国际标准看齐,其次要强化标准管理的力度和频率,将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作为日常事务来进行,努力提高质检手段和技术,为产量质量监督提供辅助力量。

4、构建完善质量技术监测体系

对各种物品的监测管理,是完善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将农业、食品、工商等部门形成专业性强、资源共享的融合性监测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一是加强质量体系文件学习。制定详细质量体系学习计划,按时进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学习;二是做好培训工作,除了一线岗位员工的训练,对于实验室间的能力比拼也很重要,以多样的途径来实现质检机构整体员工的素质提升[4]。一方面要注重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检测工作,另一方面要督促企业实现自我检测的工作,以此来进行全方面的质量控制,对企业生产从原材料引入到最终的销售都要层层把关,每个环节的质量检测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这样才能够提升产品的质量标准,让安全产品流入社会,保证社会产品的安全性。引导群众安全消费的观念,规范化市场秩序,让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职能得以体现。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行政职能主要是体现在服务上,因此强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服务标准是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质量的提升,要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将日常的管理和服务都进行调整,使之更加标准化,管理和改革都要以人文本,公职职责应该透明化、公开化,让群众进行监督,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企业产品的整个流程进行监督,对产品质量进行把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工作质量则应该由群众来进行监督,这样才能够保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的高效性,让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保持清廉。

参考文献

[1] 梁大辉,周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做好企业标准化监管的对策.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42-43.

[2]张晓惠.完善全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几点思考[C].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2009.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标准化;民政;社会管理;标准化意识;标准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3005707

[GK-2!-2]

Effectiveness and difficulties of standard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in China

[HJ*2/3][HJ]

[WT4BZ]――take standardization of civil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HU Wenmu

(Institute of Marxism, Party School of Zhejia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Hangzhou 310012,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technical basis to realiz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standard revision and implement of Chinese civil administration standardization. The concepts of standardization, social manage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were defined,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dilemma of Chinese standard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centered on

civil administration standardization were analyzed and demonstrated in this paper. Research shows that standardized organizations of Chinese civil administration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work at the national level since 2005. The standardized policies formulated by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social management and public servi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nd industry standards have been made and revised, and widely implemented in the field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servi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lemma of standard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the standardized awareness of government and other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standardized process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national and industry standards should be balanced so that it can be covered in all areas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Besides,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ivil administration standardiz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management standards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rating, conformity assessment and exemplary construction should also be improved.

Key words: public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civil administration; social management; standardized awareness; standardized system

[GK-2!-2]

标准是微观的法律,它是保障个体权益、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产品、服务质量、降低成本的基础条件,是政府部门进行行业管理、质量监督和认证的技术依据。它不仅有利于保障民生,有利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基本前提。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主要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时拥有的资源和能量,其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权威资源和权力资源等,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时应该具备的内在条件。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仅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可利用社会资源状况,还与政府自身管理能力以及对公共资源配置资源能力密切相关,同样的公共资源不一定能够产生相同水平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标准化旨在通过公共服务标准的制定,规范政府管理,节约行政管理成本,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最大程度地保障公共资源投入效果的最大化,最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公共服务标准化可以提高公共服务品质。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求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均等化,还要求公共服务品质的均等化,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可测度的标准和依据,公共服务标准化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规范、标准提高和改善公共服务品质。

公共服务标准化也有利于实现财政转移支付。一般来说,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收入水平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公共服务标准的制定为转移支付数额提供了基本依据。

一、标准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

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成果,是现代社会政府处理其与市场、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规则,是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早在1934年,约翰・盖拉德在《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是这样定义标准的:“标准是对计量单位或基准、物体、动作、过程、方式、常用方法、容量、功能、性能、办法、配置、状态、义务、权限、责任、行为、态度、概念或想法的某些特征,给出定义、做出规定和详细说明。它以语言、文件、图样等方式或利用模型、标样及其他具体表现方法,并在一定时间内适用。”[1]约翰・盖拉德是最早对标准进行定义的学者,但是他对标准的定义过于强调标准对象,而忽视了标准制定的主体和目的,随着人们对标准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对标准运用的不断普及,对标准的定义逐渐趋于全面[2]。例如桑德斯在《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中对标准的定义就突出主体资格的要求:“标准是公认的权威当局批准的一个个标准的工作成果。它可以采用下述形式:(a)文件形式:内容记述一整套必须达到的条件;(b)规定基本单位或物理常数,如安培、米、绝对零度等。”[3]世界贸易组织WTO/TBT的附件1指出,标准就是“经公认机构批准的、规定非强制执行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还可包括或专门涉及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4]与之差别较大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他们主要强调标准的制定宗旨和目的,在其的《ISO/IEC第2号指南: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之内获得最佳秩序,而对现实问题或者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5]。实践中,对标准的定义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的还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其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ISO/STACO)在1981年通过的ISO第2号指南认为,标准 “适用于公众的、由有关各方合作起草并一致或基本上一致同意,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的技术规范或其他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共同取得的最佳效益,它由国家、区域或国际公认的机构批准通过”[1]。中国对标准的定义主要源于上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例如,中国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认为,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且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6]

标准的定义是标准化定义的基础,但是与标准的定义相比而言,对标准化的理解分歧相对少得多,主要是指制定和实施标准的过程和活动[7]。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所的ISO第二号指南中,标准化是指“为了索取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并适当考虑到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1]。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ISO/IEC第2号指南: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汇》中,标准化被定义为“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潜在问题或现实问题制定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条款的活动。”[5]《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条文解释》对标准化的解释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8]。中国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同样认为,标准化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公共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6]。可见,标准化以标准为基础,包含标准制定、和实施等各个过程和阶段。

标准化是人类由自然人进入社会生活实践的必然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的不同,标准化内涵和要求不尽相同。远古时期的标准化活动主要体现在文字创造和原始工具的制作上,古代标准化主要表现为以生产技术为客体的技术标准化。到了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和民主政治的兴起,标准化开始进入了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的定量研究阶段,并开始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推广标准化在工业领域中的运用[9]。标准化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自从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生产和管理日益专业化和综合化,这使得标准化的运用和推广开始进入新的阶段,一方面,标准化活动中大量运用现代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标准化被推广到企业管理和政府管理中,开始从传统工业标准化向服务标准化拓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实质是标准化原理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应用[1011]。

二、中国公共服务标准化成效

自1996年国际标准化ISO提出“服务标准化”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展标准化建设,将服务标准化纳入本国的发展战略,德国甚至将服务标准与资本、人力资源一起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12]。在中国,公共服务标准化正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民政作为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一)标准化工作体系日臻完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政标准化机构在国家层面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以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为指导、以科研单位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载体、民政行业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

2005年民政部成立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民政标准化的工作思路、发展规划、标准体系建设、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组建等重大事项。表1是民政部先后成立的7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民政部正积极筹建民政信息化、社会工作和社区建设等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二)标准化政策措施日趋完善

1988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这是中国首部关于标准化的法律,该法律第一次明确了标准化范围主要包括(1)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2)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的方法或者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3)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4)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要求;(5)有关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和制图方法。,并且对标准制定、标准组织实施和对标准监督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标准化推广、运用提供了法律支撑,随后,国务院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先后制定了《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定》(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条文解释》(1990)、《国家标准管理办法》(1990)、《行业标准管理办法》(1990)、《地方标准管理办法》(1990)、《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管理办法》(1993)、《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管理办法》(试行)(1993)、《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994)、《关于强制性标准实行条文强制的若干规定》(2000)、《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2001)、《国家标准委关于强制性国家标准通报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2002)等一系列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中国标准化建设开始迈向法制化轨道。

但是,标准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采纳和使用,早期主要体现在民政领域。为了保障和推进民政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从2003年开始,民政部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表2是民政部颁布的有关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文件。2012年7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它不仅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系统要求,也标志着标准化在中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开始普遍使用和推广[13]。

(三)标准化制定和修改步伐不断加快该办法对民政标准制定范围、 民政管理机构的职权、民政标准计划的编制、民政标准的制修订、民主标准的审批和以及民政标准的复审和奖励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它是民政部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有效落实标准化在民政领域的推广使用而颁布的第一个标准化文件,标志着民政标准化开始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监督和实施,其中,标准的制修订是最基础环节,是标准化工作的前提。截至2015年上半年,民政部已完成制修订国家标准169项、行业标准75项[14],其中,康复辅具标准127项,减灾救灾标准45项,殡葬标准24项,区划地名标准17项,社会救助标准9项,社会福利标准7项,优抚安置标准4项,基层政权建设标准2项,婚庆婚介标准2项,社区建设、福利彩、婚姻登记管理、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会工作、民政信息标准各1项,其中大部分是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的,基本涵盖了民政业务各领域,为这些领域的业务管理、服务提供了技术依据,对其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也编制了许多地方标准。例如,北京市现行民政标准一共有22项,仅2014年就制定了《B老服务机构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养老机构医务室服务规范》《养老机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评估规范》《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档案技术规范》《儿童福利机构常见病患儿养护技术规范》《儿童福利机构儿童意外伤害防范技术规范》以及《北京市行政区划代码》等9项标准。表3是4省、直辖市现行民政标准及分布领域。

(四)标准化试点工作渐次推进

为了加快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全国民政社会服务领域普遍实施。

在国家层面,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先后《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意见》(国标委农联[2007]7号)和《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实施细则》(国标委服务联[2009]47号),指导在服务业范围内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并与2009、2011、2012和2013年先后确定四批试点项目共计422项,其中涉及民政服务业的将近50项,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以及城市公共服务几个方面。表4是部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三、中国公共服务标准化困境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高速公路系统;政工工作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044-02

引言:伴随着高速公路事业的不断发展,里程之长、队伍之大、外界影响因素之复杂,这些都让当前的政工工作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作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速公路管理的需要,而且长此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工作会越来越弱,沟通理解会越来越难,具体表现就是政工工作没标准,考核没指标,工作没动力。以这种工作模式要去完成教育职工、引导职工、影响职工、激励职工的任务,将面临政工工作被边缘化的危境。

一、标准化管理的概念

标准化管理是指符合外部标准(法律、法规或其它相关规则)和内部标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当今社会通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即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6年批准的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它集中了各国在质量管理领域上的成功经验,已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采用。

二、高速公路系统政工工作现状

1、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加大政工工作的难度

当前高速公路系统的政工工作主要体现在对系统内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上,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作用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高速公路思想政治工作已出现了许多薄弱环节,这也是政工工作面临的重要关卡,主要表现在:(1)高速公路的公益性要求与市场经济要求之间的矛盾对职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带来较强的反差;(2)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接触面广,信息灵敏,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职工思想活跃,各种思想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3)宣传教育重点不突出,以包代管,以罚代教,经常性的思想教育不及时等。

2、政工干部的素质不高,影响政工工作的实效性

政工工作是管理人的高端工作,为了实现高速公路事业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政工队伍去拓展、去实施。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速公路系统内政工人员严重不足,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政工干部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适应工作需要;部分政工干部自我要求不严,凭经验按部就班,创新意识、进取意识跟不上新形势政工工作的节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政工工作的需要;部分政工干部没有跳出“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桎梏,仍采取粗放型管理的老办法,与当前高速公路的管理运营、建设养护的全方位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3、政工制度建设不健全,制约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

由于政工工作往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各种政工制度不够健全、考核评估体系操作性不强,导致考核结果失衡,久而久之,部分政工人员的上进心受到挫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逐渐抬头,最终使政工工作成为一项谁都能去干、谁都不愿干、谁都干不好,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工作。正因为政工工作没有具体的硬任务、硬指标,被动性大,加之有些制度也多是流于形式,很难确保执行的长效性,所以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标准化管理对政工工作的促进

1、以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规范政工工作

结合政工工作运行的每一环节,通过将ISO9000质量标准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政工管理中,形成政工系统的《管理手册》、《实施纲要》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工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制订政工工作质量方针和目标,制定职位说明书,明确不同职位的要求、职责和权限,区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责任,实现责任主体明确化,制定干部培训、绩效考核、监督管理、奖励评先等多个程序文件,将日常工作程序化。也使政工系统“工作有了标准、职责有了分工、运行有了程序、质量有了记录、检查有了依据”,实现政工工作由“虚”到“实”的转变。

2、以标准化管理体系原则,完善政工工作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精髓之一,是系统的原则,这原则是高度概括的质量管理的最基本、最通用的规律,是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1)以顾客关注为焦点。ISO9000体系始于顾客需求,最终追求顾客满意。而在政工工作标准化管理中,首先我们要找到政工管理的顾客是谁?“三个代表”明确指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政工管理的顾客是广大人民群众,落实到高速公路系统,那就是全体干部职工。只有了解了干部职工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那么我们的政工工作一定能做到每一个党员群众的心里去。

(2)领导作用。领导的重视是推动工作最有效的动力。借鉴ISO9000思想,领导首先应确立一个统一、明确的宗旨和方向,即政工工作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其次,领导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广大党员群众能充分参与实现政工目标的内部环境;第三,任何工作的开展需要资源,领导还应为我们政工管理配置必要的人才、资金、设施等等;最后,领导还应定期组织开展管理评审,做到随时将运行结果与目标比较,找出差距,制订可行的持续改进措施。

(3)全员参与。党员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党员群众的参与,一切都是缘木求鱼。所以,在保证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上、行动上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同时,必须调动、整合集体才干,才能实现组织目标。

(4)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这就是过程方法的含义。政工标准化管理体系把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分析和改进作为体系的4大主要过程,描述其相互关系、并以顾客要求为输入,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为输出,通过信息反馈来测定的顾客满意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

(5)管理的系统方法。政工管理有许多相互关联的过程,我们不能将它们孤立地来看,要用系统的眼光,对它们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针对政工工作每个环节,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把握每项工作的特征和规律,以科学严密的程序加以控制。

(6)持续改进。任何工作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政工管理和质量管理都是一样。我们只有持续不同地改进我们的业绩,并将它作为我们永恒的目标。只有通过政工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的分析、顾客的反馈,针对暴露出的弊端,寻找解决的办法,并限时加以整改,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以事实为依据,做出政工工作的决策,可防止决策的失误,这与政工工作“实事求是”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真实的数据给人以清晰明确的数量概念,便于更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纠正那种凭感觉、靠经验的工作方法。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这里指的供方就指政工干部,政工干部提供服务的质量将对组织内的干部职工产生重要影响,更影响到组织目标的达成。

3、以标准化管理中的PDCA循环,督促政工工作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另一精髓就是PDCA循环,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在质量管理和相关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政工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能克服以往旧的经验主义形成的局限性,增强管理的科学性,促进政工管理工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1)P(plan)指策划。策划也就是计划,老祖宗讲“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党讲的“不打无准备之战”都说明了策划的重要性。在政工管理中,这个策划包含二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是政工管理体系的策划:识别出政工管理有哪些过程活动,并使之标准化;理清政工体系各个过程的相互关系,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使它们形成一个有序的、有机的整体。第二层是各级、各层政工单位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案,包括措施、时间要求、责任人、检查人、评价人等内容。这个是实现政工目标的基础,也是政工管理检查、评价、激励、改进的前提。

(2)D(do)指实施。政工工作的标准化管理中,有一系列的程序文件规范过程的实施,按流程要求,逐步操作,留下记录,有利于工作的实效性,不因操作人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果,也使工作过程可追溯,便于检查、分析和改进。这与当前我们提倡的“痕迹化管理”同样原理,要求政工活动要留下必要的痕迹记录与证据,以便于我们检查、追溯、分析与改进。

(3)C(check)指检查。政工工作尤其要开展党员群众满意度测量,直接了解广大党员群众对我们政工工作的认可程度,这是检验我们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试金石。同时,我们可以定期开展政工内部审核,检查评价政工目标实现情况,发现与查找政工管理流程中的不足。并将政工目标的达成情况,党员群众满意的程度、政工工作中的不足提交给单位党委进行管理评审,实现我们政工管理的提升。

(4)A(adjust)指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5)I(improve)在PDCA循环之外还需再加一条――持续改进。持续改进也是ISO9000标准一重要的原则。单纯的PDCA循环容易让政工工作流程化,缺少创新,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就必须通过“持续改进”。宁道公司创新使用了PDCAI年度月度工作循环办法,就是通过不断的循环改进,让工作实现螺旋上升。

四、政工工作标准化管理在高速公路系统发挥的作用

在高速公路政工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不仅能让政工工作实现长效有序的进步,同时还为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其所产生的作用必定使高速公路系统内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是可以有效地发挥党委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作用。二是对政工干部搞好本职工作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通过建立统一、具体的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更好的发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四是可以促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对高速公路管理运营、建设养护以及经营等各方面的保证作用。五是可以促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的向前推动。

结论:明确的目标,科学的体系,有效的实施,持续不断地改进,只要建立高速公路政工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做到坚持日常管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认真落实高速公路全员参与贯彻执行的要求,并进一步深化先进管理科学的转化运用,结合高速公路特有的个性,将政工工作实际与科学的理念相互融合、全面渗透,就一定能促进高速公路政工工作与时俱进,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道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肖建华等.2000版ISO9000族国际标准草案理解与实施.2000年3月.

[2]《管理学基础》.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精准化

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精准化的内涵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覆盖全校上下,首先,要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良好开展;其次,协调学校各方面关系,组织举办各项活动[1];最后,还需要负责协调和校外各方面的关系。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类型多、要求相对较高,精准化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学校决策部署能否得到贯彻落实的关键,因此精准化的管理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所谓精准化管理,其中“精”指的是简化、易操作,通过精简流程、机构、人员等,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从而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准”指的是管理目标明确,通过设置目标的明确,在开展工作时以目标为导向,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方案[2]。精准化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于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促进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现状

(一)高校行政管理机构权力过大

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和进行科研工作,高度的学术性是高校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高校的学术科研应该具备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行政管理机构权力过大,挤压学术权力,甚至以行政管理权力代替学术权力[3]。这种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违背了国家建立高校的初衷,同时也与行政管理工作的目标不符。行政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行,而不是对其进行指导和管理,保证高校学术权力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极为重要。

(二)行政管理机构臃肿,官本位思想严重

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通常是参照政府机构的模式,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也是参照政府级别,行政管理机构运行模式与政府机构也是相同或类似。因此,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官本位思想严重,行政管理机构成了领导的一言堂,导致行政管理机构臃肿、膨胀,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权责不明、人浮于事、机构职能重叠等,严重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对于高校的各项资源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4]。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也就阻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从而影响到高校整体的发展。

(三)缺乏服务意识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任务是保障和服务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高校的整体水平。但是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普遍存在缺乏服务意识或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定位不够明确,没有清晰地认识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对于自身工作性质认识不够深刻,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对象缺乏认知。工作过程中仅是出于行政管理的目的而开展工作,而不是服务和保障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严重违背,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四)管理任务和责任不明确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通常比较烦琐、内容相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因此,明确管理任务和责任划分很重要,高校通常有校、院两级行政管理机构,机构划分较细,造成了管事的人员比做事的人员多。缺乏明确的工作分工,从而导致缺乏敢于主动承担的人,因为分工不够具体和明确,所以大家互相推诿,从而影响工作进度,降低工作效率。此外,这也会造成工作人员不思进取,缺乏担当的问题,这对于高校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的开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推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精准化的策略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为高校科研、教学,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服务和基础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精准化是影响学校的各项决策是否可以得到贯彻落实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行政管理工作的精准化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改革势在必行的内容。

(一)定位精准化

所谓定位精准化是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定位,包括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工作的性质及所要服务的目标,都需要有一个明晰的定位。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清楚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首要服务对象是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在高校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服务者和保障者;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和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的良好开展。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对这几方面的内容有清楚的认知,找准自身的定位,熟悉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办事流程、具体步骤及其要求,凡事依规矩行事、依程序办事,明白自身工作的开展是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是为这些工作的开展提供各项服务和基础保障,而不是领导和管理这些工作的开展。精准的工作定位才能保证最终得到精准的结果[5],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清楚认知自身的地位,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大至学校整体规划,小至各项具体工作,都要以服务为主要宗旨,以此开展自身工作。

(二)配置精准化

配置精准化才能做到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各方面良好配合,全方位联动,共同完成管理目标。要做到人、财、物各方面精准配置,首先,在人员方面要进行精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简化各个管理机构,裁汰冗余人员,留下精干的人才队伍,促使各个职能机构的高效运转。各个部门都能根据目标责任制将工作进行分解,并根据工作的目标、工作内容等实施分解管理,以保证在各个阶层都有人员对其负责。其次,对于各项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控制,保证资金使用合乎流程,并且使用到位,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上下其手的现象,建立相关审查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浪费。此外,针对各项冗费要严格审查予以取缔,避免不必要的开支,确保学校资金使用科学合理。学校各项物力设施的使用同样要精准化管理,制定完善的使用计划,保证各项物力实施合理使用,不闲置、不浪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做好协调工作。要用各项精准的制度保障学校人、财、物各项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实现配置精准化。

(三)信息精准化

当前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快速掌握各项信息就能实现先人一步,从而达到一步先、步步先的目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庞杂、涉及范围广、类型多,信息的上传下达极为频繁,要做到信息的高效传达就要利用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借助工具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保证信息被有效传达并快速利用。同时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保证可以快速识别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理解信息传达的要求,从而更快地付诸实践。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信息的完整性,信息传达过程中不能失真,确保信息传达到最后一人也要保持信息的完整性,这对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理解信息要求并付诸实践有重要意义。其次,信息的传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具体某个部门或某个人,避免多层级的传达,确保与上级领导、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顺畅、及时、准确。信息精准化对于推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精准化有着重要意义,只有信息掌握精准,才能高效的实行,从而更快地达到管理目标。

(四)业务手段精准化

科学的业务手段能够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事半功倍,因此,业务手段精准化对于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提升有重要意义。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庞杂,因此在开展工作时,不能只顾着埋头苦干,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探索科学合理的业务手段,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时就能既省时又省力。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面对庞杂的工作时,首先,要理清思路,做好规划,明确工作开展的步骤,需要配合的部门和人员,了解学校在一个学年周期内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心做好准备工作;其次,探索科学化、系统化、具备创新性的业务手段;最后还应了解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业务手段精准化最终的目的通过简捷的、富有条理性的手段实现管理目标。

(五)管理目标精准化

所有手段的实施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管理目标,管理目标的设置极为重要,明晰的管理目标可以实现在工作中以目标为导向,寻求最简洁、最便捷的方式达成目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设置明确的管理目标,让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清楚地知道自己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从而通过制定规划、信息收集、探索解决方案等流程,各部门全方位联动配合,共同协作完成工作,达成管理目标。

四、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对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繁杂而具体,原有的行政管理理念已不能安全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需要,为了避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实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定位精准化、配置精准化、信息精准化、管理目标精准化及管理手段精准化,对于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极为重要。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精准化可以有效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全方位服务和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的开展,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鹭,王楠.推进高校办工作精准化助力“双一流”大学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7(24):11.

[2]高建宁.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代化实现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4):12-13.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评价 标准化

随着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政府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电子政务的标准化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一些学者已就这方面,如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意义、策略、方法、体系架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国家也组织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并颁布了一些电子政务的标准,这些都为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本文所探讨的是电子政务评价活动中的标准化问题。

一、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进展

⒈电子政务标准化方面的研究

总体来看,电子政务标准化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基本概念、体系架构、技术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例如,赵国俊曾对电子政务标准的类型、级别和形式等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强调我国在电子政务标准建设过程中应以“推荐性标准、用户型标准为主,强制性标准、生产型标准为辅”、“以国家标准为主,以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辅”,并注重“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建设[1]。胡涵景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中存在的“建立统一代码标准”、“电子政务安全标准”和“电子政务术语标准”等问题,提出了“开展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研究”、“研制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和“研制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等建议[2]。钟国文和陈艳红的研究则主要针对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模型,提出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可分为技术类标准和管理类标准:技术类标准可分为基础设施标准、应用基础标准、应用支撑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标准;而管理类标准则包括管理标准和评价标准[3]。此外,在电子政务标准化策略方面,赵国俊提出根据电子政务标准化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类型标准的优先策略,先是制定基础性关键标准,然后再制定重要标准和指南性技术标准等[4]。

⒉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工作

在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方面,2002年1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全面启动。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基本确立了“两个层面、六类标准”的结构(见图1)。这六类标准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①总体标准包括了电子政务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和规范;②应用标准包括了数据元素、代码、电子公文格式和流程控制等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方面的标准;③应用支撑标准包括信息交换平台、电子公文交换、电子记录管理、日志管理和数据库等为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提供支撑和服务的标准;④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包括基础通信平台工程建设、网络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标准;⑤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有安全级别管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管理、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和公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标准;⑥管理标准包括为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质量所需的有关标准,主要有电子政务工程验收和信息化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5]。

在具体工作成果方面,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不仅完成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等9份研究报告,还正式了《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等8项国家标准,形成了《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等25项国家标准草案,完成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共6个部分),以及《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等4个标准的辅助应用工具。

就今后的发展而言,《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二是逐步完善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统一协调机制;三是加大电子政务标准宣贯和培训力度,有步骤地开展电子政务标准试点示范工作等。

二、电子政务的评价

⒈电子政务评价活动的类型

电子政务的评价活动是电子政务工作的一部分,因此,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也包含了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问题。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评价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其一是对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水平的评价,其二是对电子政务的业务运行情况的评价,其三是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况的评价。

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政府网站建设等方面的评价。例如,联合国公共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和美国公共管理协会共同构建了以政府网站、信息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三方面要素为主要指标的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体系。而专门针对政府网站的评价活动则更多,例如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于2002年开始的“中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评选”活动;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于2002年对36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政府网站进行质量测评和比较;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于2003年对全国257个地级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评价;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赛迪顾问公司、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举办每年一度的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价等。

对电子政务业务运行情况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电子政务系统应用情况、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例如埃森哲(Accenture)公司从信息公开、业务互动和互动交易三个方面设立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Gartener公司从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电子政府运行效益(包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治回报(诸如社会政治民主化推进等)等方面设立评价体系;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以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资源共享、组织虚拟为评价电子政务发展成熟度的四个基本维度[6]。此外,还有把电子作为产品来看待而进行质量评估的[7]。

上述两类评价活动都体现了对电子政务绩效的要求,前者侧重于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进行评价,后者侧重于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效率进行评价。当然,也有一些将二者结合的综合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例如从产出、结果、影响等三个层次分析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8];以集中、安全、管理、服务、决策作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五大板块[9]等。

第三类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况的评价是微观层面的评价,主要依据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和运营的质量、有效性、规范化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项目立项决策、项目设计、工程招投标、项目实施,以及最后的项目运营管理等全过程,形成电子政务项目的前评价、中评价和后评价等,以保障项目建设的成效,避免在建设过程中或建设后的应用中出现问题。

⒉电子政务评价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电子政务评价的研究和实践都有不少,但总的来看,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无论是思路还是方法或是指标都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一致性。虽然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已经启动几年了,但从实际情况看,电子政务评价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尚处于落后阶段。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⑴对电子政务评价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并不能充分认识电子政务评价的作用,往往只是被作为排名、工作考核的手段,但实际上,评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评价体系的设计可以引导被评价方按照所设指标的要求进行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避免方向性的错误或重大失误。其次,通过评价可以控制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避免严重后果的出现,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纠错机制。再次,评价也是一把度量工具,可以让我们了解电子政务发展的水平和效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找差距、树标杆,从而更有效地发展电子政务。

⑵缺乏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尽管我国现在有很多电子政务方面的评价活动,但总的来说,这些评价活动还没有比较完善的电子政务评价理论作为基础,其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也不够。这一问题直接表现在很多评价活动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对于“评什么”、“如何评”等问题都回答不清,盲目性很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网站评价等同于电子政务评价,直接基于政府网站建设情况来对电子政务的水平进行打分和排序,把政府网站建设水平或绩效简单等同于电子政务的水平或绩效。还有一些评价体系因追求理论上的逻辑性而在实践中产生误导,或因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或因各地具体情况不同而导致评价指标的不适用。

电子政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提高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但现实中的一些电子政务评价,很多人把目光放在那些“名次”上,而不是放在通过评价所找出来的问题上,尤其对于一些评价结果较差的对象,缺乏必要的措施来激励和督促他们改进。这种过度重视评价结果而相应的激励制度又不合理的评价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⑶现有的电子政务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目前有很多电子政务评价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绩效评价,带有比较浓的行政管理色彩和任务检查的性质。事实上,电子政务的评价需要建立多重评价机制,不仅需要来自上级管理部门的评价,还需要部门内部的自我检查式的评价,更需要来自外部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以及来自社会公众的评价。部门内部的评价,可以保证电子政务的建设与运营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来自外部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主要是起到外部监督的作用,虽然现在有一些来自外部第三方的评价,但由于其缺乏权威性而往往不被政府机关重视,自然也就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而来自社会公众的评价,也是有效衡量电子政务绩效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⑷评价活动的秩序缺乏法规和制度保障。电子政务评价活动很多处于自发状态,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普遍存在无章可循、无责可言的情况,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这样的评价活动导致评价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甚至完全流于形式。比如对政府网站的评价,政府、企业、协会都在进行,但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过程,乃至评价结果都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管理部门和公众对政府网站水平的认识。再比如,很多地方把电子政务的有关评价列为信息化主管单位的一项常规工作,但绝大多数又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甚至被用作创造政绩和“抓权”的手段。因此,需要建立与完善电子政务评价的法规与制度,通过立法途径使这项活动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赋予电子政务评价明确的法律依据,使电子政务评价从一种零散的活动上升为一种科学的机制。如此通过科学、正确的评价促进政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电子政务绩效的提高以及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三、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

⒈标准化的需求

从根本上讲,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建设是电子政务发展本身的需要。从上文的分析来看,一方面是电子政务评价活动正在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有关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进程还相对滞后。因此,电子政务的评价活动需要有标准化的支持,通过标准化的导向、规范、约束等作用,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使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

首先,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信息化浪潮推动下的电子政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都要面对并顺应这一趋势。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自然不会完全一样,但全球化的趋势又要求各国间的交流日趋加强,发展电子政务也不能例外,这就要求在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方面也应符合这一需要。

其次,是与技术标准互补的需要。有人认为,评价活动通常是事后的,但实际上评价可以在电子政务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电子政务的评价标准建设是不能滞后的。虽然电子政务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制定有效的电子政务技术标准是必需的,尤其是基础性技术标准在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更为重要,但是技术标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发展进程的推动,体现为电子政务发展的驱动力。而评价标准的作用是保证对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效引导,体现为电子政务发展的牵引力。因此,电子政务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可以形成良好的互补机制。

此外,也是提高政府电子化服务水平的需要。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在于对社会与公众的服务,要规范和约束电子政务,因此,电子政务评价标准化还是为了保证和提高政府的电子化服务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使政府在大规模电子政务的实施与应用中做到政令畅通、业务联通、资源共享、提高绩效、减少重复、避免混乱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政务评价标准化也是提高政府的电子化服务水平的根本需要。

⒉标准化的目标

电子政务评价标准化的目标在于:将电子政务评价活动作为一种长期的制度安排确定下来,以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形式对电子政务评价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规范和约束,明确评价各方的责任;以制度机制来规范和引导电子政务建设,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决策支持性。

⒊标准化的原则

对电子政务的评价活动进行标准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⑴依法原则。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可以保证评价活动能得以有效而持续地开展下去。对于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有法可依,即以立法推动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而且标准本身就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规范性文件。

⑵目标适应原则。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要与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标准化本身不是目的,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才是目的,因此评价的标准化要与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而且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⑶绩效导向原则。开展电子政务评价工作的目的不应是建立竞争机制,尽管这种机制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更为主要的目的应该是促成各级各地区政府部门政务电子化的绩效提高和协同发展。

⑷可比性原则。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均衡,发展电子政务的基础差异很大,因此对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要在评价体系、指标和数据等方面设定统一的解释,使得评价结果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具有可比性,且应体现明显差异,这样有利于通过比较分析找出问题,促进发展。

⒋标准化的内容

⑴对评价术语的规范。术语是传播知识、技能,进行社会文化、经济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但由于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人类知识呈爆炸性的增长,由此出现相关词语概念的多态性。电子政务评价活动同样存在这种问题:不仅是电子政务方面的术语,还包括评价方法术语,都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情况。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有关的名词术语给予规范化,这是电子政务评价活动规范化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很好地对术语进行规范化,才能提高电子政务评价活动的质量与效率。当然,术语规范化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而是统一表达。

⑵对评价模型的规范。评价模型是对评价过程中涉及到要素和指标及其之间的关系而采用图形或数学方式进行的描述,它所反映的是评价活动的机理,是一项评价活动的本质特征,也是评价活动的基础。评价模型应具备科学性和经济性,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又能够保证评价过程的效率。对电子政务评价模型进行一定的规范,就是为了很好地保证同类评价活动的一致性。

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指标是用于评价的具体数据项,它是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因此,要对电子政务评价进行标准化,必然要对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设定进行规范化。由于评价指标的选择、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评价主体的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通过对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这种影响和制约。电子政务评价体系的规范应能体现“效益”、“公平”、“法治”等符合普遍利益要求的基本价值取向。

⑷对评价主体的规范。评价主体是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即评价者。其在评价活动中起着确认评价范围和内容、选择评价方法、制定评价准则、配置评价活动的资源、组合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等作用。可以说,评价主体在评价活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和影响着评价活动的方向。因此我们需要对评价主体的选择机制,以及评价主体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化约束。就电子政务评价主体来看,其可以是来自多方面:有来自上级管理部门的,有来自政府部门内部的,有来自商业机构,也有来自非盈利的公共机构的,还有是一些高校或科研单位。由于这些机构的性质不同,其参与电子政务评价的目的也不同。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需要对评价主体有相应的行为规范,以避免出现因缺乏严格的工作规范而导致评价过程混乱、评价结果失真,甚至是评价诚信危机等问题。

⑸对评价程序的规范。评价程序是对评价活动各个阶段的实施步骤的详细规定,是开展评价工作基本路径的具体描述。对评价程序进行规范化,是减少评价活动中程序变动的随意性,避免评价活动出现混乱的有效措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很注重评价程序的规范性,例如美国国会在1993年通过了《政府绩效与成果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政府绩效的评价。我国目前在电子政务评价程序方面还没有严格的规范,需要尽快制定评价程序的标准或规范,包括电子政务评价组织体系的建立、评价主体的认定或遴选机制的确定、评价标准的公示机制、评价过程的控制机制、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等,以便让电子政务评价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有章可循,这也是评价活动公正性的必要体现。

四、结束语

“如何评价电子政务”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而其标准化问题更具有较大难度。但电子政务的发展又迫切需要评价活动的规范化,可以说电子政务评价的相关标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笔者在进行“电子政务主要基础性技术标准的制定”项目研究时发现,基础性技术标准固然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石,但电子政务的评价标准同样也是属于关键性的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将有利于引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及时发现问题,保证电子政务建设与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国俊.电子政务标准的类型、级别与形式[J].情报资料工作,2005(6):27-29

2 胡涵景.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浅析[J].中国标准化,2002(6):15-16

3 钟国文,陈艳红.论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模型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9):40-43

4 赵国俊.中国电子政务标准化的策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5(7):41-44

5 怀进鹏,林宁,吴志刚.我国的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6(9):7-10

6 徐晓林,李卫东.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的四个基本维度[J].电子政务,2007(8):39-44

7 朱正威,冯波.电子政务产品质量评估初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3):43-46

8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5):21-23

9 杨云飞,白庆华.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8):61-65

作者简介: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1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级机关全面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党政机关工作机制的创新和改革,提高机关部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创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党务、政务环境,带动区域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提高区级机关部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实现“两个率先”新境界、构建和谐的*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从十七大精神的新要求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利于推进机关管理创新,加快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服务型、效能型、和谐型机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机关大力推广标准化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与机关职能相一致的服务标准,是推进党政机关管理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需要全民参与,更需要机关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做出表率。通过环境体系的建立,强化机关及公众的环保意识,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区节能减排工作。建立以职业健康安全为内容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能够增强团队精神,树立阳光心态,打造一支健康、向上、富有社会责任的机关工作人员队伍,使之能胜任现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机关工作,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对提高组织凝聚力,机关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推进和谐机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机关管理现存的问题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利于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优化管理服务,提高工作效能,树立机关新形象。现行机关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办事流程不具体畅通、岗位职责标准不明确、制度建设不系统、工作责任不到人;部分行政领域存在不作为、效率低下的现象;对机关工作的监管方式单一、被动,监管效果差;政务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不符合现代政府的管理理念等。亟待建立一套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高效能的行政管理体系及制约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优化管理服务,为实施区级机关形象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搭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牢固树立服务思想,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行为,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使区级机关更加贴近企业、基层和群众,更好展示区级机关新形象。

(三)从标准化管理成功经验看,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机关行政管理水平。从各地政府部门和我区财政局标准化建设的经验看,机关部门通过导入标准化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后,政务管理工作有了可喜的变化:即在观念的转变上,从原来的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小事不办的陈旧工作模式,转变到事事都有规范的办理流程、考核标准和文件管理体系,提高了行政工作质量。通过目标管理,保证在的每一个过程都有明确要求,使每项工作环节正确,同时达到结果正确的目标。对的监督实现多元化,进一步加强了对权利的监督和制约。按照创新管理模式,政府职能实现转变,树立服务企业和社会的理念,建立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相对明晰的管理机制,使机关部门的工作保持连续性,保证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稳定性。因此,在区级机关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实施目标

(一)讲科学。在区级党政机关中全面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一次较全面的管理培训,使行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依照“过程方法”的原则,精准制定岗位责任和管理目标,实现细化控制,将行政行为制度化、责任公开化,形成一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人事更迭而变化的制度和有效约束机制,通过第三方的认证审核,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

(二)讲服务。标准化管理体系强调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的原则,机关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组织、社团和市民。政府转变职能,从权利到服务的观念转变,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关注将促使机关工作人员提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在区级机关推行标准化建设,建立具有约束力的文件化管理体系,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转变工作观念,强化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以标准化管理体系为依托,推行机关服务对象满意评价制度,构建机关服务平台与信息反馈平台,全面提升党政机关的服务质量。

(三)讲效能。通过机关标准化管理体系对管理活动中错误的及时纠正及预防措施,有效消除错误的产生和潜在原因,在党政机关内减少工作的失误、降低行政成本。对区级机关中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内审、管理评审以及认证机构的定期监督评审,形成行政管理多方献策、多方监督、持续改进的局面,从而不断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机关效能。

在20*年底,*区区级机关力争全面通过标准化管理体系验收,实现党政机关自身建设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提升执政能力,提高全区行政管理水平,塑造全新的机关形象。在全国区县实现首家将党群部门纳入全区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对党务、的过程管理,建设“五型”机关,最终形成“人人有职责、工作有标准、办事有程序、绩效有考核、创新有保障”的区级机关管理新局面,确保区级机关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构筑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四、实施措施

(一)对象范围

区级机关内全面开展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量大,难度高。为较快体现出标准化建设的效果和意义,增强标准化建设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结合区级机关各职能部门的特殊性,本方案确定标准化建设的主体是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机关。涉及各部门下设事业单位以及各委办局的派出机构暂不纳入标准化建设范围。根据今后工作需要,可再陆续列入。

(二)实施依据

1.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2.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3.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4.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5.国家、系统、地方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三)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1月-3月成立全区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区级机关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区级机关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实施方案。成立区级文件编写组。各部门按其规模大小各出1-2人,该人员原则上由熟悉本单位业务及管理工作的中层以上人员。成立区级内审组,原则由各部门分管领导(管理者代表)或各部门标准化体系建设办公室主任组成。

2.动员发动。召开全区区级机关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动员大会,区领导对全区区级机关部门标准化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各部门进行广泛发动,同时各部门要成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标准化建设办公室,设立文件编写小组,选择内审员,召开相应的动员会议,使区级机关标准化建设的精神传达到每位机关工作人员。

3.组织实施。针对各部门现状和管理体系目标的不同,从3月份开始,区级机关部门标准化建设采取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的方法进行。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工作首先将在21家区级机关部门中展开,其它部门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于5月份作为第二批建立实施,力争今年年底完成,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审核,实施正常运行。

标准化建设咨询组进驻各单位具体咨询指导工作内容及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宣贯策划阶段(约十天时间)

(1)开展调研。专家咨询组及区级标准化建设办公室人员深入21家试点单位进行调研,了解、掌握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及接口,了解区级机关部门的管理现状,收集工作流程、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等。

(2)集中进行体系策划。识别各项业务的作业流程,收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上级文件等;围绕管理方针、目标和要求进行研讨策划,按照ISO9001、ISO14001、GB/T28001标准和工作标准,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区级管理方针和目标。

(3)管理体系标准培训。分片组织各部门全体人员培训,咨询组讲解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之间的关系和与区级机关工作的结合,讲解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的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实施整合型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方法。

第二阶段:文件编写阶段(约两周时间)

(1)组织文件编写培训。各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文件编写培训。

(2)组织有关牵头部门编写区级《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各部门编写《工作手册》及《作业指导书》。咨询老师现场指导编写文件,各部门完成文件编写。

第三阶段:初审试行阶段(约八周时间)

(1)文件初稿审查、修改。咨询老师与各部门相关人员对文件初稿进行审查,审查体系文件是否符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要求以及各部门实际,并做进一步修改。(约两周时间)

(2)文件经审批、颁布实施。区级《质量手册》、《环境管理手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由分管副区长审核,区长批准。区级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分别由分管副区长批准。21家部门的《工作手册》由各部门分管领导审核,主要负责人批准,《作业指导书》由各部门科室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批准。(约两周时间)

(3)召开文件颁布大会,由区委、区政府统一颁布文件,各部门组织学习、执行文件,宣布试运行开始。试运行约四周时间。

(4)文件颁布大会与第二批启动标准化体系动员大会同时进行,第二批部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工作即日开始。

第四阶段:内审员培训、第一次内审及整改阶段(约四周时间)

(1)组织内审员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颁发内审员证。

(2)组织一次内审,评审标准化管理体系,以检验其符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

(3)各部门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并对区级《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以及各部门的《工作手册》提出修改意见。

第五阶段:管理评审阶段(约一天时间)

(1)由区政府办牵头组织管理评审工作,召开区级管理评审会议,区长主持,区级机关标准化建设第一批、第二批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标准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参加,对全区标准化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包括对方针、目标的评价)。

(2)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

第六阶段:符合性审核阶段(约四周时间)

(1)符合性审核(模拟审核),由咨询机构依据标准、区级《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各部门《工作手册》、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审核,以验证区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适应性和有效性。

(2)整改及指导迎审,对不合格项进行整改纠正。

以上是21家试点单位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实施步骤,其它未取得任何管理认证的机关部门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参照上述步骤进行实施。对于已取得管理认证的部门,标准化建设工作并轨到全区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持续改进的基础上,纳入全区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4.阶段总结推进。在区级文件颁布大会上,总结21个试点单位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经验,启动第二批标准化体系建设单位,并进行现场观摩交流。

5.第三方认证审核。年底进行全区区级机关标准化管理体系第三方认证审核工作。

(1)正式审核注册工作(约六周时间)

①由国家认监委确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文件审核,第三方进行现场审核,各部门组织相关人员接受审核。

②各部门做好接受第三方审核的准备,关闭不合格项。

③第三方认证机构推荐注册,审核注册约用五周时间。

(2)认证获证工作(约两周时间)

①第三方认证机构给区委、区政府发放“三标合一”的认证证书,全区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

②体系正常运行并持续改进。

6.各部门单独取证。需要单独取证的单位做好如下的准备工作。

(1)由各部门提出申请报区级机关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由区级标准化建设办公室统一与认证公司协调,安排认证计划。

(3)各部门完善部门文件体系,做好管理评审,实施方案制定等相关事项。

(4)各部门按照国标委有关认证要求,在认证公司审核合格后方可单独取证。

五、组织领导

区级机关各部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实施,为保证此项工作的落实,设立*区区级机关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区长柏鹏任组长,区委副书记毛卫华,区委常委、副区长戴华杰任副组长,区级机关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区区级机关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确立区委、区政府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及时研究解决区级机关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委常委、副区长戴华杰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区委办副主任吴仁成、区政府办副主任于茂高、区级机关工委书记刘宏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级机关工委。办公室成员单位由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机关工委、人事局、质监局、环保局、卫生局、安监局、监察局和财政局组成。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职责:

区委办:统筹协调区委各部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参与制定区级质量方针、目标以及区级《质量手册》和质量《程序文件》。将区委各部门的标准化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区委部门工作考核项目。

区政府办:牵头组织实施区级机关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负责区级质量方针、目标的制定,牵头组织编写、制定区级《质量手册》、质量《程序文件》,负责组织管理评审,将区政府各部门的标准化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区政府部门工作考核项目。

区委组织部:组织领导区级机关部门党组织、区级群团部门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负责审核区级《质量手册》、质量《程序文件》以及各部门的《工作手册》中有关党群管理方面内容。

区委宣传部: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区级机关部门标准化建设向社会进行宣传,将标准化管理体系相关知识向区级机关各部门进行教育推广,营造全区整体推进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氛围。

机关工委:作为区级机关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总体协调和组织部门。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进行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对区级机关部门标准化建设总体策划,制定实施方案。负责咨询机构专家的食宿行安排。负责与咨询、认证公司及专家、指导老师的沟通协调。负责组织协调区级机关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督促检查区级机关各部门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序时进度。参与区委办、区政府办对区级机关部门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目标考核。

区人事局:负责梳理区级机关部门职责、岗位、权限、岗位能力要求及接口工作,确定组织机构,协助区级标准化管理体系办公室识别、审核部门机构和岗位职责、岗位和人员考评等。

区质监局:协助区政府办制定区级质量方针、目标以及区级《质量手册》和质量《程序文件》。

区环保局:牵头组织实施区级机关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负责全区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收集、识别、执行及合规性评价,针对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目标及管理方案,对环境因素,特别是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减少环境影响。负责区级环境方针、目标以及区级《环境管理手册》和环境《程序文件》的制定。

区卫生局:牵头组织实施区级机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侧重于职业健康方面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评价,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收集、识别、执行及合规性评价,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目标及管理方案,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负责区级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的制定,牵头组织编写、制定区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区安监局:在区级机关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建立、实施中,侧重于职业安全方面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评价,职业安全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收集、识别、执行及合规性评价,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目标及管理方案,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协助区卫生局编写、制定区级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以及区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和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

区监察局:对各部门建立体系实施进度进行监督、检查,对审核中出现的不合格问题进行跟踪验证,督促纠正措施的制定和执行。

区财政局:为区级机关建立、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提供相关资金保障。

六、工作要求

1.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由一把手负总责,成立各部门相应的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2.各部门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标准化建设相关工作,区委、区政府将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各部门全年目标考核。

3.各部门要在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确认的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工作,要积极配合咨询老师,以各部门为主,联系实际做好文件编写、内审员培训、文件试运行等工作,积极主动接受审核验收。

4.各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全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主人翁意识,要把全员参与贯彻于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全过程,认真抓好全员的学习培训,全员参与文件编写和修订,全员执行文件体系等工作,切实增强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努力实现区委、区政府的方针、目标。

行政工作标准化范文第15篇

经过近一百年的实践,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公共服务标准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陆续出台了一批政策文件,各地也普遍开展相关领域的探索和实践。这里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认识当前我国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所面临的形势?如何把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引向一个高度和广度?

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现实意义

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具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首先,公共服务标准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工具。党的十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为治理能力建设提供前提和保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治理工具的地位非常重要。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在这里,“过河”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而公共服务标准化就是发挥“桥”和“船”的作用,是方法的支持和工具的支撑。因此,公共服务标准化和法治建设一道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技术的支持。

其次,公共服务标准化为廉政建设、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进依法治国的条件下,政府主要是根据法律授权,发挥好公共服务的职能。但当前,在许多领域、许多层次和许多环节,由于缺乏法律和标准的规范和约束,公共服务供给的随意性还是比较强的,甚至存在比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种状况导致公权力被滥用、引发寻租和腐败行为,也阻碍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伟大历史进程。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就是用技术手段,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根绝公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

最后,公共服务标准化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供管理技术。公共服务标准化是质量管理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政府公共服务应用标准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根据PDCA循环的要求进行全程控制,以确保公共服务的目标明确、资源配置均等、责任清晰、过程可控、方法科学合理、质量可测量、效果可以持续改进等。应用标准化技术,公共服务的质量是可以保障的;但没有应用标准化技术,服务质量不一定没有保障,但其稳定性肯定没有保障。因此,保障质量稳定的公共服务供给,就必须有标准化技术的支持。

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形势大好

发达国家公共服务标准化已经有了近一百年的历史经验。如美国从1930年代开始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基础教育、公共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基本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标准体系。到1980年代,社会力量全面接棒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如图书馆行业协会推动建设个性化的阅读服务规范等。至1990年代,公共服务标准化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其标志性事件是克林顿总统行政命令,要求所有的联邦政府机构必须建立以公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标准。

近几年,我国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力度越来越大。2012年国务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同年,国家标委会、国家发改委等等27部委联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行动纲要,明确了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实施进度、方法技术等,其精神是不仅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的规模,也要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标准化,保障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享受大致均衡的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人民群众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已经是举国上下的共识。

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各地探索、实践公共服务标准化已呈燎原之势。不少省、市推出公共服务标准化政策的顶层设计,如浙江、陕西等推出了省级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行动纲要;天津、北京等市全面开展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实现标准化技术在公用事业、社会服务、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等领域全覆盖。

自2008年起,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建设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以典型经验和标杆实践促进各地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并且,与公共服务标准化相关的领域的改革措施也开始深化,如审批制度改革、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建设等。同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今年10月,全国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组和全国政务大厅服务标准化工作组两个技术组织相继成立,并将开展理论研究、政策创制和标准制修订等工作。整体看,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上下联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东西南北齐发力的共振局面。

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的任务

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是个历史的过程。我们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理论研究,并对国内外的实践进行了整体的观察。我们认为,我国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任重道远。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前,可考虑重点抓好以下四个层面的工作:

政策层面,重点是推动省级政策的设计工作。国务院和27部委文件已经出台三年多了,但省级仅有少数几个推出了地方的行动方案。仅仅按照中央政策精神推出省级相应的文件,难度并不大,难的是找到政策落地的突破口和技术路线图。而从现实看,地方推进这项工作的理论准备、政策准备并不充分。因此,当前地方要加大调研力度,尽快完成政策的论证和准备工作,并尽快落实中央政策精神,设计与地方实际相符合的标准化工作规划。

内容层面,重点是抓好民生服务的标准体系建设,如公共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服务、养老服务等。这些领域矛盾、问题较多,社会关注度也高,也正因为这样,标准化建设容易出成果,容易为各方面所接受。

技术层面,要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完整的标准体系,全面覆盖“服务需求识别、服务质量、资源配置、服务责任、服务方法、服务行为、质量测量和质量改进”等环节,使之形成闭环的管理系统。从各地的表面情况看,基本上各部门都制订有此类规范。但这些规范多数情况是分散的、孤立的单项规定,并没有纳入一个有机的质量控制体系,因而其作用和效果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