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

1.客观因素

⑴从课程设置层面分析.在江苏省的绝大多数初中课程设置过程中,通常把化学课开设在初三.在一年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新授课的教学,还要完成应对中考的复习工作,任务繁重.但是由于中考科目众多,很多学校一周只开设四节化学课,将化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的非常紧凑,赶教学进度现象严重.实验教学仅仅就局限于教材上,学生对实验的直观感受少之又少,无法体会到观察实验现象的美妙,也就不能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⑵从考核机制层面分析.由于目前各地中考模式仍然是采用笔试,化学试题的改革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于在很多实验题目中,对于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甚至实验方案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只要按着答案书写就能得分,做没做过实验没有得分上的差距.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动脑子思考,死记硬背就能满足考试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也不愿意进行课堂实验,“黑板实验”成为了错误的教育趋势.⑶从教学装备层面分析.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不是一次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常采购化学仪器和药品,如今的化学传感器也可以更快速地用于化学实验,这也需要教育部门的相关协调.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实验设备和试剂不齐全,即使教师有心开设实验教学,也没有条件满足.这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大的阻碍,逐渐减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所以课堂的效率也大大降低.

2.主观因素

(1)从学生主观能动性上讲.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的考试压力很大,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向理论倾斜.在面对化学实验时,很多学生常常走马观花,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认为只要识记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2)从教师职业素养上讲.很多的初中化学教师,主观上不是不愿意进行实验教学,而是年复一年的毕业班教学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根本没有多余精力放在实验教学上,自身的热情也有所消退.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只能从得分角度去考虑,这给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也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不会说积极主动地找趣味实验或者优化教学的实验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这种完全重复教材的行为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延伸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主旨.

二、对策与建议

实验教学贯穿于化学知识的传授,还能让学生在其中获得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化学实验都有其特定的教学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实验,才能更好地发挥实验的功效.

1.注重规范展示的引领作用

教师的亲身示范和演示是学生直观获得正确化学操作和化学现象的第一印象,这就要求教师提供规范的演示操作,才能利于学生事后的模仿操作.例如:在“粗盐的提纯”操作过程中,教师准确的进行演示:组装仪器、配置粗盐溶液、过滤、蒸发.对于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讲述重点,对于其中的注意事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看”二“听”.等到学生自己操作时,可以避免操作的误区,三“做”.可见教师的示范性非常重要,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实验装置要搭建精美,实验步骤要与教材一致.当然如果教师要进行创新实验或者趣味实验,要事先对学生进行解释说明.

2.注重实验方法的横向对比

对比实验方法是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理解和实验技能提升的重要抓手,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教师主导性的参与.例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个实验,在气体收集上,通常可以有如下两种方法,笔者就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如下比较和分析.排空气集气:将长直角导管长的一端伸到集气瓶底部,用点燃的木条在集气瓶口进验满,“验满”后,就用一玻璃片盖在瓶口,待用.排水法集气:再迅速换1根短弯导管,将其一端浸入水槽中,并在倒置的充满水的集气瓶内通入气体,集满后,用玻璃片盖上,待用.

3.注重实验知识的内化延伸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用语;教材编写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11C0034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用语主要由各类元素符号、各类原子和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组成,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进行化学语言交流的重要信息载体。九年级化学是启蒙课,刚开始接触化学,化学用语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化学思维和观念的形成,特别是化学的可持续性学习。从多年来的教学中发现,化学用语的学习情况与化学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化学用语在教材中应通俗易懂,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思维习惯,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本文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编写建议。

1 化学式不应提前出现

人教版教材从第二单元开始在部分物质的后面出现物质的化学式。也许编写的初衷是让学生潜移默化,逐渐让学生接受化学式,积少成多。但是,九年级化学是启蒙课程,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尚不知化学具体学的是什么内容,还不懂得什么是元素,不知道元素符号代表的是什么,不清楚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和所代表的含义的情况下就让孩子去潜移默化,除了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外别无他法,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这会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启蒙课从一开始就产生一种恐惧感。化学式完完全全可以根据一定的书写规律和法则踏踏实实教出来的,而不是以填鸭式的方式背出来的。我们也曾做过比较,发现先教化学式根本不能带来任何教学效果,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议化学式到该出现时再出现。

2 以化学反应的实质为线贯穿化学用语

人教版在第三、四、五单元是化学用语学习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学习化学用语的起步地。这三章内容是学生成绩两级分化的主要部分。很多学生学到这里觉得化学非常难懂,对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极易混淆。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无法依据现有人教版教材自主学习,教材的编写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甚至有点乱。例如,人教版以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在此基础上得出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物质的分类如果在化学式及含义尚未掌握的基础之上学习效果又有几何呢?能真正地从宏观、微观角度去理解这些概念吗?很显然是不能的,学生只是对这些概念机械式地记忆。实际教学中让化学式和物质的分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物质的分类,更帮助学生从微观上理解这些概念。忽视这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会直接降低对学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化学思维的能力。

建议以水的电解为例来贯穿整个化学用语教学。水电解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这幅水电解微观示意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判别;(3)根据模型书写H2、O2、H2O的化学式;(4)H2O中2的含义;(5)H2、O2、H2O等符号的含义;(6)O2与2O,4H与2H2的区别;(7)从微观角度去解释宏观上的质量守恒定律。虽然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比较简洁,但的确能帮助初中学生加深化学用语的巩固和理解。

3 重视化学式的书写建议

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用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化学式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第五、六、八、十、十一单元的学习。现行人教版教材对于化学式的编写是在第四单元课题四中出现。人教版按照化学式的概念、化学式的意义,简要地描述了单质的化学式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其中介绍单质化学式的书写时是认为稀有气体、金属和固态非金属是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是需要在元素符号右下角上标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笔者认为如此归纳单质的化学式是极为不妥的,如第九单元涉及到的物质碘的化学式是I2,试问它是属于上面所说三类中的哪一类?关于化合物的化学式,人教版只是强调在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知道这种化合物含有哪几种元素及不同元素原子的个数之比。同时,还应注意三点,如化学式中出现1要省略;氧化物书写时氧元素在右边;其他非氧化物把金属元素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等。课本仅举了一个五氧化二磷化学式的书写。这里不禁要问,学生仅根据这些能看得懂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吗?五氧化二磷这类物质的化学式一定需要根据化合价来书写吗?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又如何去写?这些人教版均没有说清楚,甚至教材连化合价怎么标法都没有说清楚。但是,第五单元一下子出现非常丰富的化学式,诸如:硫酸铜、高锰酸钾、锰酸钾、氯化钾、硫酸亚铁、碳酸钙等物质,学生怎么能接受?特别是+2、+3价的铁,课本自始至终没有交代之间的区别;高锰酸钾、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这些物质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因为,从课本中根本找不到它们的来龙去脉。这些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化学式的形成是有规律的,书写是有法可循的。建议教材编写可以先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模型去认识化学式及含义。然后根据化学式的含义及分子、原子的模型让学生初步认识有关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式与化合价是分不开的,所以,应先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化合价的基础上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原则教会学生如何书写化学式。化学式的书写法则整理如下:

资料:名称中没有数字的化合物书写原则:①写:先读后写;②标:标出相应元素的化合价;③约:将各化合价的绝对值约简;④交:将约简值交叉,分别写在元素的下标。即正前负后,约简交叉原则。

4 加强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

加强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升化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以化学相关的观念交流。人教版对化学用语含义的描述具体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材显然对于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含义是过于简单和分散的,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他们理解上的困难。化学用语的含义笔者认为可以见表2。

5 应精挑细选习题,加强练习

加强练习,不等于搞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可以起到消化、巩固相应知识的作用,但是练习一定要精挑细选,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人教版教材对于化学用语的练习非常少,只是在化学式内容中有少量练习,且化学式中的练习缺少一定的针对性,甚至在练习中出现了学生从没学过的氯化物。如果缺少针对性的练习,那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无法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建议化学用语的练习应该多样化,包括识、读、写、交流等多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加深理解,从而逐步达到熟练的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88-0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以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命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亦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职业上最直接的体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途径丰富,方法多样。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研究,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是提高化学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互动与师生互动的内涵

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化学课堂焕发了生机,但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互动形式单调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此外,还有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2、互动作用失衡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谁作主体、谁作客体,都是分离、对立的。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或学生为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对作用和影响。在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许多课堂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双方活动应是交互性的,非对立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3、互动深度不够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此谓“无争论的统一,非真正的统一”。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象一条孱孱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建议:

1、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为学生留出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空,确保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开展与整合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蹲下来”跟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距离,使教师成了学生可亲、可信、可依的学习伙伴。

2、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师生互动开展的必要前提。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环境,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的管制者转为课堂的组织、引导和促进者;由课堂的表演者转为学生表演的发动者等。

3、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

实施师生互动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师动生不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是直接原因是没有能够生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注意积极地鼓励学生的参与行动,没有给足学生发言的机会和行动的空间,还有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

因此,实施师生互动的关键是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上的体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如此才能形成对学生来说是“眼动加口动,思维启动;手动加脑动,整体行动”。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4篇

一、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简化复杂的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或设计一些教材所没有的又易于完成的课堂演示实验,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趣,积极探索。例如:上第一节化学课时,用“白纸显字”的方式自我介绍(即先用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上化学及老师姓名,然后往白纸上喷稀氢氧化钠溶液)。介绍化学的奇妙时,做“魔棒点灯”、“来无影,去无踪”、“烧不坏的手帕”等小魔术,把学生带入一个神秘的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又如: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在铁盘上涂上少量蜡油,中间插上一根浸满油的棉线,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并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少量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这些趣味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充满趣味的实验现象之中。再加上及时的启发引导,可有效地把学生观察到现象的喜悦之情转化为探索未知知识的动力,提高学习兴趣,达到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目的。

二、增强实验的启发性,为学生提供有效引导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和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探究事物的本质,还要加强启发性问题设计,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前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中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方程式,并逐一列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木炭和氧气反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得到的二氧化碳不纯,而且反应需要加热、麻烦。煅烧石灰石需要高温,可实验室实现不了,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相比之下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比较方便。接着,让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完后,教师进一步深入引导: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呢?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学中可补充下面的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猜想与假设是创新的先导,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假设是进行实验探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学生只有独立思考,合理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的目标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想象,敢于想、能够想、善于想。通过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进行讨论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增强实验的创新性,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

在现行的实验中,许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被牢牢束缚,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同时,由于思考的被动性,对于部分实验细节无法全面感知,准确描述,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创新实验,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大胆质疑,发散思维。如:教学“燃烧的条件”时,可将课本的实验改为分别将少量白磷装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冷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相同质量的60℃左右的温热水,观察现象;再分别对准两支试管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这样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不仅得出“燃烧的条件”的结论,而且使学生明白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只要满足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就会燃烧。

四、创设必要的实验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地转变,课堂上不再大量灌输权威性的结论,而是作为一个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引导、组织学生“猜想”、“发现”、“创造”,通过亲历实验过程,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创设令学生兴趣盎然、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的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磨炼,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化学课上,我出示了化肥厂生产的碳酸氢铵包装袋,包装袋上写着“避免与碱混合使用”,我让学生观察标签,问:“看了标签,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纷纷举手:“为什么碳酸氢铵不能与碱混合使用?”“难道铵态氮肥能与碱反应吗?”紧接着,让学生根据包装袋上的信息合理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并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切实可行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最后引领学生对探究过程、方法、结果进行及时反思,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丰富并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如:教学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这一性质时,教师提问:“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然后让学生讨论,选择最佳方案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又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通过讨论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归纳出“物质溶解时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的结论。

五、变演示型实验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真正提高实验技能

教师要对探究的目标、方法、手段、过程做出总体安排,给学生一个实验探究的明确思路。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探究,能极大地提高教学实效。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教材、资料、网络等资源,提出探究的问题。

只有给学生提供发现探究的机会,才能更好地促进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强化。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演示型实验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的自主性,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演示实验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强化学生的探究技能。例如:在验证不同金属活动性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给出所需药品和仪器,在教学中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验证不同金属的活动性不同。(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这样的实验,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积极讨论、设计、操作、探究,验证自己的设想,结论的归纳总结水到渠成。

六、用心设计探究性实验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它不仅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例如:在完成“盐”的性质教学之后,我给学生安排这样一道习题:含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的药物都可以用来治疗胃病,对于胃溃疡患者使用含哪一种成分的胃药更合适?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筛选,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虽然两种物质都能与胃酸反应,但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时有气体生成,所以治疗胃溃疡不宜使用含碳酸氢钠的药物。

通过实验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更全面地对知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大大开阔了思维境界,不仅培养了敢于探索的毅力和自信心,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

七、注重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2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要求,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完成语文知识的讲授,让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更要重视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但就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明显出现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的情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但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时依然无法有效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许多教师依然坚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机械记忆、浅层理解与简单应用,使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上,将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接受者而非主动参与者。

同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许多教师在没有充分理解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将语文课堂完全放任给学生,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更容易拖累语文教学进度,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处在停滞不前的阶段,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从问题的本质出发,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重视课前备课,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初中语文教学以汉语语言为基础,因此,许多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随心所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目标指引,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容易出现教材不符、内容滞后等问题,不利于推动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运行。同时,由于汉语是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学习项目,因此,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比较敷衍,相对于其他理工学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并没有投入多少时间与精力,导致学生只能够扩充自己的语文知识,而并没有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与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意识到语文教学也是需要认真准备,提前做好教学计划,保证课堂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这就强调了教师备课的重要性。

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做好万全的准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也能够进行课前备课,但大多数教师都是将备课简单定义为做教案,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语文教案或者沿用以前的教案,并没有在备课中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明确备课与做教案的区别,做教案只是备课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全面把握备课的内涵,从教学目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学有理论依据的支撑。教学目标作为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指明灯,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使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如果教学目标过于空洞宽泛,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指导力,在教学实践中不具有实际操作性。教师制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从而获得教学与学习上的成绩感与满足感,为学生的后续语文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长期目标贯穿在教师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是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在经过教师和学生日积月累的努力后,能够实现教学的长期目标,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有质的提高和飞跃。

教师在进行课前备课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的个性与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分层次教学,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与用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保证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尽量在课堂上理解知识,记忆知识,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的课下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和做题准确率。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时,要注意吸取以前的经验与教训,将预习作业落实到具体的练习中而不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一遍课文。这种课前预习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的偷懒现象,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语文学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 优化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教师要不断加强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和时事的熟练掌握,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时代的发展特点,从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一、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开放式问题和发散式问题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或知识点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而就的验证。这些问题常以“你认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等方式呈现,而不是以“对不对”“是不是”出现。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区域,让学生去“虚中求实”,激发学生去“填补”和“完善”。这些问题的设计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从而成为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二、创设活动情境,丰富教学形式

有学者指出:“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上的家,我们生命的根。”生活即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价值和意义。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当今的中学生在生活中已对生活、人生、社会形成了一定的体验和看法,我们的教育需要借助其原有的生活经验,才能容易被他们接受,变成他们的知识。当然,教学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要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课堂上教师除了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中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例如,关于爱父母的教育,尽管许多学生都知道爱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是由于对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他们的爱父母常常仅停留在口头和书本上。如何让他们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呢?教学中我设计了一节“悠悠寸草心”的活动课:学生自己分成四个组,第一组搜集父母爱孩子的故事;第二组搜集歌颂父母的诗或歌曲;第三组搜集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第四组调查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起参加了活动汇报课。在朗诵了《游子吟》和小品表演后,调查组的报告发人深省:100%的家长知道孩子的生日,并且有98%的家长给孩子庆祝生日;孩子知道父母生日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0%,但仅仅有12%的同学在父母过生日时送件小礼物或说句祝福的话……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以“如何孝敬父母”为题进行讨论。最后全班同学宣读了“给家长的一封信”。

这样的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发展、生活境遇、人生体验的实际,把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三、及时捕捉课堂信息,生成动态课堂

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教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到,加以重组整合,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可能会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呢?例如,在进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学时,我提出问题:吸收外来文化需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要说出理由。有的学生认为应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该吸收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外国的社会制度也是需要学习的。此话一出,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喧哗。“哦?说说你的理由?”教师说。“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那么穷,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一片掌声)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要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是很快的。”争论告一段落,学生们都等教师发表意见。教师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同学们已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我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这堂与教学计划有较大出入的课结束后还让许多学生思绪万千,可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关注了课堂的动态生成。

总之,多途径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于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我们老师在今后应不断探索,在教学中创造出更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韩金萍.浅谈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9).

[2]曹红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激励方法[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2).

[3]毛建明.运用媒体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2).

[4]徐世贵.素质教育与优化课堂设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7篇

初中的化学教学是全方面的,学生学习化学不仅仅是记忆重要的知识点,更应该认识和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化学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深层理解和认识化学的实质,学好化学这一科,爱上化学。初中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会学生解答化学问题的过程,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化学教学不单单是孤立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应该联系实际生活,让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处理好选修与必修、化学素养与原理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化学有所接触,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做好化学知识的衔接工作,不能割断教学内容。初中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化学这一科,教师在讲解化学时,要注重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把握教学的整体性,而不是分割知识点,否则学生对化学学习会容易出现误解或者不理解,若是这种问题的不到解决,学生慢慢会厌倦学习,甚至对化学学习完全失去兴趣。编辑者在设计教材时,留有必修单元和选修单元,对于必修知识点,教师不必过多的补充课外的知识点,不要给学生造成过多的压力;对于选修的知识,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不是考试范围就不学了的心态,毕竟,选修模板也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选修部分的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整体上学好化学这一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我们才能做好事情。学习也需要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对学习上心,才会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也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凭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培养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通过实验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举办竞赛,让学生对化学有更大的理解和学习动力,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对化学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为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好的渠道,实现化学的教学目标。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学资源,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化学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正确实验,高效地辅助和补充化学教学中的不足。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氛围

1. 课堂教学氛围的要求

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过程变为平等、友爱的师生互动过程. 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均有着饱满的热情.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面对枯燥的图、表和数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热情进行指导,教与学双方的态度非常端正、目标也十分明确.

(2)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老师的讲解、提问有条有理;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按程序进行,表面看,学生不停地提问、发言,但实质是一种和谐有序的互动. 师生始终保持积极、民主、平等的状态参与教与学.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而且注意力十分集中、思维也相对活跃.

(3)师生间情感交流充分,学生参与面广,师生双方处于积极互动的状态,而且共同沉浸在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之中.

总之,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气氛严肃与活泼、宽与严、热与冷、张与弛的有机统一.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教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和谐的发挥.

2. 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

积极的、优秀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数学教学十分重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可以把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过程变为生动有趣的师生互动过程.

(1)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创设一个良好的、积极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学生自然会感到教师的关爱和感情投入,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得到了尊重和重视,所以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且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

(2)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多为抽象、枯燥的问题,学生学起来感觉乏味,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过程中,一方面给学生充分的关爱和赞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一些故事、游戏,以及自然现象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为有趣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怀着好奇心理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氛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 在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过程中,教师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的过程.

3.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想使有限的时间发挥无限的作用,就必须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和技巧,更要创设一种生动、有趣、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1)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正具有好奇心强、热衷于动手、心灵手巧的特点. 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的冲动得到满足,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创新意识. 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课堂教学的要求,从学生的爱好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愿望.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身于数学的学习中来,就需要给他们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 在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生,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自己的课堂. 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中敢问敢言,形成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渲染课堂气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 教师在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做到数形结合,声情并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既提高学习效果,又能学得轻松愉快.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部分内容时,展示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有趣证明后,许多学生自己就投入到了定理的证明中,教师稍加引导,既增加了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效果,直观地显示出它的平移,翻转和旋转,清晰明了.

(4)运用优美的课堂语言,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初中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比较抽象和枯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把握自己的课堂语言,力争使自己的讲解生动、有趣、通俗、易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要准确. 初中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学中的语言必须准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儿含糊. 如 “数”与“数字”,“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等. 二要简约.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教学,就频繁地使用提问语,因而使问题难易不当,数量失控. 如频繁地使用“为什么”“怎么样”类提问,致使学生来不及思考,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好;过多地使用“对不对”“是不是”等选择问句,因为太容易,学生根本用不着思考. 三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 四要具有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 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教师的语言如果能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一定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富有特色且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严莉军.要教会学生提问题.中小学数学杂志社,2003.

[3]王冬平.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基本原理.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社,2003.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B

在新课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开展和实施生物实验教学必须要重视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能够全面的协调发展,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整个过程,无论是实验是否成功,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认知能力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分意识,那么学生再通过实验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其自身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可以有更多的思维去思考和讨论,同时,作为生物老师,必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来帮助学生处理和研究生物实验取得的信息,探索实验产生的原因,之后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归纳,给出正确的结论,最终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的教学目的。

一、初中生物课堂实验教学的开展意义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能够提出一个问题相对来讲比要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就只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前者提出一个问题是需要能够准确的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和要害的,也就是说发现问题就是解决一个问题的开始,并且还是解决一个问题过程中的一个支持动力,因此,建议我们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开动想象和动脑筋,以此可以希望学生经过自身的不断思考来发现问题,就像是分析研究消化这个实验过程里面所提出的的假设一样,细胞膜只是能够透过小分子物质,而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先变成小分析物质,只有这样才可以透过细胞膜,那么这个假设的理论就是根据:首先人和所有的动物一样都是由细胞所构成的,然后生活的细胞是必须要从外界吸收到影营养物质的,其次是而营养物质还得必须通过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里面的。

2、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想要学好任何一门学科,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人类能够主动去认知事物的心理表现,也就是说兴趣就是推动一个人是否主动去学习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生物实验教学相对在室内学习基础知识来比较是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等多种特点的,加强实验教学是可以提升学僧学习兴趣的,另外实验自身还带有目的性活动的相关特点,这样的条件下就可以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以此就可以满足学生们的操作欲望,除了这些优势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锻炼动脑的频率,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础过程

也就是说整个实验的研究基本过程中就可以提现整个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假设—实验—结论,这些就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一般的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都会体现这些基本过程。那么我们作为生物教育者,必须要结合每一次的实验,想尽所有的办法来帮助学生从了解最终到理解,最终来帮助学生初步的掌握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路,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程序直接转变成学生的思维习惯。

4、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中学生来说,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发现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的心理素质。探索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探索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

二、初中生物课堂实验教学的优化建议

1、优化实验设计

生物教学创新的本质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体系,而是设计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高效的学习模式,使学生通过模仿、自主探究和归纳总结产生属于自己的生物学习方法。传统的生物课教学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为主,因此创新的课堂实验设计尤为重要。

2、优化实验问题

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要带领学生做实验、懂实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成功的实验教学模式应该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和归纳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验开始提出实验问题,可以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实验,有计划地学习。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中,在实验之前,应该先向学生提问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以及每个因素的作用。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事半功倍。

3、优化实验分组

做实验就是要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学习。但是鉴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实验一遍,因此分组实验就成了不二选择。根据学生的座位或者是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其中有一步操作是将植物放在暗室中饥饿,并且放上绿色的安全灯。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组用红色的安全灯进行照明,另一组用绿色的。两组分别观察实验结果,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并且比较优劣。用控制变量法,可以充分剖析实验的深层意义,有助于学生理解。

4、优化课后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丰富评价形式,不能单纯依靠考试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生物实验课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评价方法自然要归到实践中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分别进行考核。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生物实验,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方法之一。并且,教师不应该只是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更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设立创新实验,并将其纳入教学评价系统之中,给予相应权重。这样,在硬性指标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探索,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实验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认知材料和学习情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科学方法和思想的获得,对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10篇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兴趣。化学实验不仅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发展智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大多起源于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化学实验不同于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它将化学现象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面对着颜色、形态、气味、光热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的化学现象时,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受到刺激,很容易促进思维进入积极兴奋状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吸引作用。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动力。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讲了水的净化后,让学生回家亲自制作净水装置,等等。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可能,就有了学习的动机和爱好,一步步发展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就有了参与化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2.1明确目的,阅读教材。教师开始时给学生确定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好了。首先粗略阅读教材,理解大致内容,明白知识的框架结构。然后精读,读概念、元素化合物性质、图形、实验装置图、数据,要求学生边读边思,理解其中关键词语,认真推敲,明白涵义。

2.2“圈、点、批、注”,做好预习笔记,这是预习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它是预习的实质过程,没有这个过程,预习就不是最好的预习,甚至不是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预习笔记,一记知识点,即老师布置的预习要点;二记问题和疑点,即自己搞不明白的问题;三记自己的心得,体会。记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书内记;二是笔记记。书内记就是在课文里的行间,书边,空白处记下要记的内容,这种记法方便,但系统性较差;笔记记,就是在笔记本上记,这种记法,知识的系统性较强,且能锻炼学生的记笔记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不仅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实际生活再现的课程,化学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师可以把学生所学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化学,这些做法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利用“煮汤加盐”这一生活情景,引出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利用“树下闻花香”引出分子的概念;学完酸的性质后,引出厨房中的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烹调手法――煮鱼、炖排骨时放些醋的原理;讲完“几种常见的金属”内容,联系到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缺铁会导致贫血、缺钙会得软骨病,吸收过量的钠会得高血压等生活常识。再如蒸馒头时为什么要加苏打?胃酸过多时应该服用什么药物?农户地里种葱为何加草木灰?这些走出课本、走人生活的化学知识就发生在学生的周围,直观、普遍而又贴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之中处处存在化学,感悟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验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激发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4.试卷讲评也要精心备课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复习课,对教学起着矫正、巩固、丰富、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因此,课前备课一定要认真,对试卷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之后,要写好讲评教案。当然,讲评课教案不一定完全按照要求“五备七有”,但一定要包含以下方面:一是这节课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即“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即“怎样讲和讲什么,如何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要达到什么效果即师生在本节课上获得什么样的发展。二是要确定讲评重点。要从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评,哪些可粗讲,哪些该细讲,心中要有数。①讲评学生的“共性错误”,结合学生知识的易错点、易混点、疑点、盲点,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症结。②讲评试卷中错误率较多典型的习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和“归因”,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形式有重点地进行分析讲解。③通过典型习题的问题纠错培养学生读题与审题及规范答题的能力。④通过一题多问、多题一解,挖掘试题的内在联系和拓展点,变换提问角度,引导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应变能力。三是教学自始至终要关注学生,以激励、鼓舞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参与,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确定讲评课中哪些习题由学生讲解,哪些习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哪些习题需要教师进行解题方法与思维点拨。

5.利用多媒体优化化学实验

利用实验视频及动画弥补实验不足,增强实验演示的效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些仪器演示效果差。如分子间有间隔用量筒做实验、滴定实验,由于读数差别较小,教师示范学生看不清楚。如果把量筒、滴定管甚至一切不方便展示的实验仪器录制成视频或制成动画进行演示,就能让全班学生全面观察教师的具体操作,弥补实验的不足,增强实验演示效果。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物质组成小到原子,化学变化时涉及最外层电子的得失,用普通的方法无法向学生演示,虽可用挂图等描述,但总有欠缺。在这方面多媒体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如讲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时,通过课件动画模拟展示在学生面前,逐步分析、深入讨论,学生易于掌握。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11篇

一、明确课堂所要实现的目标

对于课堂所需实现的目标,我切实从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去思考,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目标,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出符合他们知识水平的教案,设计预习作业时把基本概念理解到位,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力求每一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而不是同一个教案一刀切.

二、备课要充分,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进行第十一单元课题1“常见盐”的教学中,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有选择地对教材进行了调整.本课的前半部分是基础内容,只要学生通过认真看书就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以预习提纲的形式对其进行了整理和疏通,学生通过预习这部分内容,就能顺利掌握了;而这节课的重点则是放在粗盐提纯上,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把课堂从教室移到了实验室.这个实验虽然很简单,但是我还是在预习提纲中详细列出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点以及何种原因会造成何种情况等细节问题.综合考虑了这些情况后,我在这节课中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把前面基础知识的内容简单扼要地带过,温故习新、导引自学部分重质不重量,把尽量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在学生实验之前,我把重要的、关键的地方再次强调,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期间还会让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回答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因为备课充分,再加上对学生错误的及时纠正,所以每一组实验都成功了,学生们都体验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此外,在实验过程中,同组学生之间通过充分的自主、合作和协调,也极大地培养了自我动手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当然,本节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生不知道某些基本仪器的使用.我注意到了,放在实验桌上的坩埚钳竟然没有一个组的学生用到过它,对于这种情况,在本节课的“反馈纠正”环节中我及时让学生进行了反思以弥补知识中的缺陷部分,并尽可能提供机会让他们多多进行实际操作.

三、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基本不讲课,学生自主学;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成了新时代教师的追求.由动而活,由活而生成、发展,“动而活”是教师的课堂灵魂.学生们在课堂中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收获知识,收获成功,收获自信和快乐.教师由教书匠变成了研究型教师,由传统模式下的“主演”变成了“导演”.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追问、点评、拓展、提升规律和评价.上课尽量让学生多讲、多练,而我自己则尽快转化自己的角色.当我们进入了中考复习中的章节复习阶段,我坚持在课前把学生们的每一份预习作业都认真批改,这样就有效地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在每次展示之前,我都让学生先通过组内自主合作、讨论把问题解决一部分;而对于一些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难题,则可面向全班,让别组的同学参与解决.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频繁的语言表达过程中有了显著的增强;同时,由于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越来越注意讲解的技术和技巧,学生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越来越大,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保障.总而言之,这次的实践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奥秘所在,也让我充分相信,只要坚持交流质疑,精讲点拨,重视互动探究,让学生活动走到实处,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也会像大城市里名牌中学的学生一样棒.

四、适时引入奖励评价机制

有效教学方案实施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没有及时引进评价机制,时间一长同学们上课又开始心不在焉、没有激情了.说到底,因为没有奖励,做好做坏一个样,导致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为此我引入了奖励评价机制:讲题出色的加分,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加分,能一题多解的加分,能想出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的加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机制的引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进而达到在竞争中进步、在学习中积累知识的良好效果.

五、在展示中注意多元化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12篇

一、让学生全面了解美术,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很多学生的眼中,美术课无非就是画画。试想,学生如果不能够对一门课程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了解学习它的重要意义,他们又怎能学好这门学科?因此,要让学生学好美术,首先就要让学生全面了解美术,让他们知道美术除了画画之外还有很多内容,画画只是美术课程教学中的一部分。通过美术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绘画技巧,更能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本领,愉悦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同时通过美术学习,还能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让学生从思想深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美术不单单是为了成为画家,更是为了培养我们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真正走进美术世界,全面地了解美术,形成美术学习的内在动因。

二、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颠覆了传统美术教学的模式,从全新的视角,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开发,将美术教学设计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等板块。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中,不难看出,新教材无论是在提升学生的能力方面,还是内化学生的艺术素养方面,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真正将学生引入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体验美,享受发现和创造美的快乐。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第二课《从心底接触自然》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广袤的大自然,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体验透视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学生也在这样的活动中,自己领悟出了透视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实远虚”。在活动之后的作业中,学生都交出了鲜活灵动的作品。可见,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亲近自己的生活,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使他们充分地感知生活,获取灵感,更可以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升华他们的艺术素养。

三、发挥教师引领作用,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一节成功的美术课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首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美术课堂,从而使美术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最美好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比如“导入”“设疑”“示范”“个别指导”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实践的空间和舞台。如在学习《夸张有趣的脸》等内容时,我让一些学生走到台前当模特。在给学生讲解如何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画人物速写的同时,我寥寥数笔就将面前学生的典型特征勾勒了出来。很多学生惊叹不已:“画得真好”“画得太像了”,学生的兴趣也在教师的示范中被调动了起来,纷纷想跃跃欲试,一展身手。此时,我再将学生带到操场,面对操场上表情各异、姿态万千的同学,学生们兴味盎然,他们不由自主地在纸上勾画起来。通过这样的示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四、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是当前一种极富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特别是在此过程中的彼此争论、互教互学,既让学生体会了同学之间的温情和友爱,又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展开竞争。如我在教学《立线装饰》这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作品,每个小组的成员各有分工,而且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哪一个同学做得又好又快。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学生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又耐心倾听了他人的意见,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的负担也大为减轻。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近年来,由于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初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改革的必然性。而初中课本的改编则是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做铺垫,初中数学课本的鲜明色彩、虚实结合、幽默风趣等特点,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生机勃勃。同时,改革后教师的教法也有极大的提升,但是,教师教得有声有色,却往往忽略了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不能更好地认清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协调。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一、将不断改进的教学方法与明确的学习目的相结合

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不外乎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活跃学生的思维等,以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要明确数学的教学目的,并围绕这样一个目的去寻找适合自己教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一)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的改编不仅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呆板的思维,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照搬课本,读给学生听,而是要广泛地搜集课外资料,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或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出自己最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说词不能过于呆板,而是要充满激情,举例要生动形象,语言要幽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另外,还可以用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机。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以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锻炼学生学习数学的意志力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讲解课本表面简单易懂的知识,而是要适当地安排一定难度的题目给学生做,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与解决,磨炼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难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不能太难,以免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起不到锻炼学生意志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如何学习课本知识、如何做题、怎样面对考试,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未来学习道路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待学生不能偏袒,对待成绩好、差的学生都要一样,但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成绩偏好的学生,要求高一点,而对于成绩偏差的学生,要求就要放低一点。当然,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设立评奖评优环节,树立班级学习榜样,鼓励发展,争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探究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开放、生动、动态的学习环境中。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从而导致教与学的呆板。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太过严格,往往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沉闷、了无生趣,学生对原本就很无趣的数学更加厌倦,学习数学的效率会随之大大下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源源不断地讲,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听,长期下去,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依赖性会大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解决此类问题,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一)精彩的开始,激发思维的活跃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欢快的感觉,幽默的言语和搞笑的动作会使学生立即兴奋起来,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教师将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能,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融为一体,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从而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开拓思维,更好地去获取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师教学的目的,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在讲授“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自己根据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方法,做出几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并分组讨论这些图象的性质。这样,在学生自我思考与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得出了二次函数的性质,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的认识与理解。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更有利于教师的教。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14篇

初中化学新旧知识体系本身就不具备完整性,基础理论中除了部分基本概念外均未涉足,教与学本身又缺乏认知上的完整性,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必从化学学科上一味追求知识面面俱到的完整性,或造成教学内容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甚至把选学内容当做必修,或补充某些课外内容。

由于“一纲多本”体制的实施,作为教师使用哪种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吃透新大纲,严格按新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将课时集中到“是什么”、“怎么做”,以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为什么”这些方面。

二、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新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了4种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些层次及其比重(用知识要点数表示)分别为:常识性介绍17、了解36、理解8、掌握13。对不同内容所规定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是师生教与学中在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上的限定,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拔高。

当然,对学有余力的优生,从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出发,提高一点要求是允许的,但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

三、不得以新增知识内容为借口,任意加大课时量

鉴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等实际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新增加了18个知识要点,它们分别为:选学6个、常识性介绍6个、了解5个、掌握1个。不难看出,新增加部分并没有给教学增加很多困难,实际增多的课时量也很少。当然,必要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占用一定的课外时间,这当然是允许的。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第15篇

初中化学新旧知识体系本身就不具备完整性,基础理论中除了部分基本概念外均未涉足,教与学本身又缺乏认知上的完整性,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必从化学学科上一味追求知识面面俱到的完整性,或造成教学内容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甚至把选学内容当做必修,或补充某些课外内容。

由于“一纲多本”体制的实施,作为教师使用哪种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吃透新大纲,严格按新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将课时集中到“是什么”、“怎么做”,以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为什么”这些方面。

二、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新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了4种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些层次及其比重(用知识要点数表示)分别为:常识性介绍17、了解36、理解8、掌握13。对不同内容所规定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是师生教与学中在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上的限定,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拔高。

当然,对学有余力的优生,从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出发,提高一点要求是允许的,但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

三、不得以新增知识内容为借口,任意加大课时量

鉴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等实际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新增加了18个知识要点,它们分别为:选学6个、常识性介绍6个、了解5个、掌握1个。不难看出,新增加部分并没有给教学增加很多困难,实际增多的课时量也很少。当然,必要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占用一定的课外时间,这当然是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