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

健康教育模式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基本分布在18-2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趋于成熟,还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矛盾和迷惘;因为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无法在短期内调整适应,与周边的环境和与身边同学的关系都很难快速融入,心理落差非常大;不会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恋爱、宿友之间的友谊等感情问题。虽然步入大学,但承载社会与家庭的双重期望,面对大众传媒的无所不及,价值观念的迅速更迭,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来自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强烈的自尊,叛逆的个性,他们的内心大都充满着各种矛盾,心理变化异常剧烈,因而导致大量的心理问题。厌学、抑郁的现象频频出现,心理障碍乃至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也时有发生。自身因素再加上外部因素影响,诸多因素导致心理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不稳定,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这一切都引起了高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保证,更重要的它也是践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同时,进一步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方法和策略,让大学生具备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模式”

一词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标志着各种事物之间隐藏的一种规律性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反复出现的相关联的事物中发现和抽取出的有规律的东西,是解决问题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说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置于开放式的大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及通过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与指导,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正面的、有效的影响与干预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以营造和谐校园人文环境为既定目标,以塑造和完善学生思维架构、价值取向、人格为最终目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心理疾病预防、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在其它教学课程中渗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进行心理素质行为训练,搞好课外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实施大学生心理测量、心理咨询,改善家庭内部环境,争取社会力量等。这对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大有裨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心围绕点是积极的“健康心理”,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思维、理解、判断能力;第二,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内心思想状态;第三,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学生)不健康的思维、辨析能力,或是能够评估非正常的思想、内心状态,促使(督促)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期间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思维能力,时刻保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地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属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范畴,而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均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的。换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本质就是服务于学生,引导各专业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同专业或者同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富有针对性。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动态性。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对待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因此,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呈现为一种动态的变动趋势。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只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关系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开展与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义重大。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模式实施后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的意义、价值,是运用这种或那种模式可以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有制度来加以约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绝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在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构建一套与现实状况相吻合、相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任何事也都不是绝对的,模式也不是固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复杂的,是针对不同区域、环境、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科学。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探究

(一)结合“五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通过调查本地的几所高等院校情况看,近几年来都相继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流于一种形式。如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没有专业的教师,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笼统地混为一谈,而所谓的心理辅导员其实就是政治辅导员,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和帮助。此外,所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有时也形同虚设。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实际意义,由于片面的认识,或者是不愿意主动尝试,导致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不到位,纯粹是为了应对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需要。对此,明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层次性、动态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高校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时候,必须紧紧依据这“五性”。具体说,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即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选择上,一直到模式的开展与实施,还有后续活动阶段,都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第二,模式的搭建、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尤其是在内容的安排设计上,需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差异性需求来进行调整,从整体性体现出个性,并将每一个个体统一化来管理,层次分明。第三,模式的搭建、设计要尽量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学生的自身变化,所有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均需要围绕着学生的层次性特点来逐层实施,尽可能地对所建构的心理教育模式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动态调整。第四,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上、政治上及教育管理工作上的重要性,模式的建构必须取得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论证,确实保障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真真切切地为各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够良好运行下去。第五,模式的构建、设计,一定要确保可以作为短期(一段时间内)内的检验和判断标准。可以通过此模式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出部分学生存在的、潜在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加以防范,切实做好心理健康保障工作。

(二)多元化、全方位地构建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新时期,许多高校重新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内涵以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从实际出发,落实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精神,从全方位、多视角来对待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构建立体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总体架构设计上,以实践为基准,以理论教育为辅助,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整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效运行。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按照“三项两互”模式来进行。所谓“三项”,即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编入到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内容中;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实现其科学化。“两互”,即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结合促进。所有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都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构建互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理论教育环节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聘请专业的心理学科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学校各专业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为主,通过传授最基础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具有较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二是在实践教育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即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例如去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进行心理互动,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干预,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及爱心捐助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从心理医学方面开展实践,比如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街道心理义诊、送医下乡等校园公益性活动。总之,通过理论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通过社会实践式的心理教育,更加提升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知高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责任心和开放性思维。

四、结束语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是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大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身心处于不稳定期,往往容易在心理上出现障碍,产生“心理负效应”。因此,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探寻高校较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势在必行。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项目,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更加有针对性、策略性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包括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运用,对社会学和德育论等学科知识的运用,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做到科学、实效,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102-105.

[2]刘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再认识[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51-152.

[3]王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19-21.

[4]叶金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9):135-137.

[5]孙一方,马小惠,惠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4):184-185.

[6]王炜丽,彭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5(12):150-150.

[7]张德臣,王海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35-37.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格式塔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40-04

2010—2011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网络调查结果表明,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1]。这些调查数据意味着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并显著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模式。

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以建立健全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以心理咨询、心理障碍诊断治疗为主的矫正模式,以及完善课程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学生参与模式,建构这些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人才培养目标转型,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提升的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在此形势下,传统的管理型、诊断型和被动参与型工作模式需要完善和改进,为此,笔者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个三”工作模式(以下简称模式)。

一、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构建一个切实有效的工作模式,必须有坚实的理论根基。

(一)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合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强调看问题整体结构的整合理念[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中也应有这种整合理念。整合包括资源的整合和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即联合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资源,大到一个学校、学院,小到一个班级、同伴,将层次单一的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课程模式整合为一套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二)基于生态心理学的横纵向交互观念

根据生态心理学内外因互动与平衡理念[3-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不能仅在高校内进行,而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横向发展和纵向成长。横向应贯穿校内外环境,将学校和家庭环境联合;纵向要贯穿学生在校各个时期。通过《大学生挫折心理剖析与极端行为预防》课题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生活、就业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易产生挫折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涵盖从家庭教育到校内管理的每个方面,连通入学、学业期间到就业前夕每个阶段。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积极心理学倡导以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潜能、动机和能力,是从治疗疾病、解除痛苦转为帮助他人构建良好心理状态的工作理念[5]。传统的“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 “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教育观念将向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转变。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不仅需要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需要健康素质,即身体和心理健康,这是成才之基本、发展之基础,所以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掘学生心理潜能,侧重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工作。

二、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格式塔心理学整合思想基础上,通过实施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整合了“学校、学院、学生”三级教育网络;在生态交互观念基础上,将家庭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贯穿了“入学、学业、就业”三级教育阶段;在积极心理学构建良好状态基础上,覆盖了预防“黑灰色”培育“白色”的三级教育层面,最终构建了“三个三”工作模式(图1)。

(一)组建三级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必须上下形成共识,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

1.学校级的教育网络

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主体,通过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完善相关制度,联合校外专家和精神科医生,面向新老校区各学生宿舍、学生工作办公室或工作站,以多种形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学院级的教育网络

由中心指导学院选拔新任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辅导站,调研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3.学生级的教育网络

中心对各学院选拔的学生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知识培训,使他们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信息收集和宣传作用。通过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建立学生朋辈心理服务的成长团体。

(二)贯穿三级教育阶段

1.新生入学时期的教育

在新生报到入学期间,一方面组织心理咨询专家与学生家长座谈,现场接受咨询,解答疑问,争取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向新生宣传心理知识,并对其进行心理普查和跟踪筛查。

2.学业期间的教育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不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开展相应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如考前焦虑、人际交往等。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如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书籍,放映心理影片,组织健康嘉年华等活动。

3.毕业就业时期的教育

学生毕业前,在中心网站上设置毕业生心理专栏,提供就业心理测试,培训学生面试技能,指导学生适应就业角色。在每年求职高峰期举行“就业心理辅导周”活动,通过座谈会、专家讲座、就业技巧辅导等,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焦虑,调适求职过程中的负面心理状态。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3篇

常熟市老年人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并识别出我市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模式存在如下不足,创新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的管理模式、服务方法及流程,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助老系统的平台作用,以提升老人自主健康管理为导向,通过健康教育手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技能,从根本上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

1.主动式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模式创新

为了实现主动式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我们整合高等院校体育部和计算机专业教师、专科医院医生、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等人力资源,利用软件系统(包括基于体域网的社区居家养老健康云系统、老年人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系统、老年人健康教育问答咨询服务平台)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拥有体域网传感器设备可以实时采集老年人体征数据并上传到社区居家养老健康云系统。医生可以通过健康管理系统查看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发展态势)的平台作用,根据体域网传感器测量到的老年人实时体征数据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识别出老年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和存在较高健康风险的老年人个体,再由医生、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体育教育讲师主动对老人及其关爱员(老人关爱员包括老人监护人、家属、保姆等)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即建立面向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主动式健康教育服务模式(。

(1)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统筹安排下,开发并应用基于移动计算技术的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系统,不定期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问卷结果,实时把握老年人健康知识、健康技能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开发老年人健康教育问答咨询服务平台,把老年健康教育延伸到老人日常生活,还可以利用老年人健康教育问答咨询服务平台的健康信息推送功能,把个性化的健康信息推送给老人,形成健康咨询和健康信息推送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服务模式。

(2)在健康咨询师、体育教育工作者、综合医院医生的配合下,软件开发人员对老年人调查问卷结果、老年人实时体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识别出辖区内老年人全体中普遍存在的身体素质、心理素养、健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问题,为老年人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选择、健康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的科学设计提供支持。

(3)根据健康素养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结果,针对性设计健康教育讲座、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对辖区内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体育干预和保健诊疗活动干预;针对具有较高健康风险的老年人个体,通过社区居家养老健康云系统把老人健康风险推送给老人及老人关爱员;利用健康教育问答咨询平台的健康信息推送功能把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信息推送给老人。还可以通过软件技能培训,让老年人熟悉社区居家养老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体域网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助老系统的效能,形成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老年人健康素养提升的合力。

(4)社区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季节变更、疾病疫情暴发等情况,主动组织并施行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还应关注老人关爱员(包括老人家属、监护人、与老人结对的自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通过开发食材搭配禁忌随手查、药物搭配禁忌随手查、肛肠健康卫士等手机应用为老人关爱员提供易于获取的健康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健康宣教使之能够给予老人更高质量的健康关爱。

2.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

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医疗保健知识与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健康管理系统软件技能培训四个方面,分别由综合医院医生、心理健康咨询师、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对象是老年人本人、老人关爱员、社区工作人员、自愿者等。老年人健康教育方式包括专题讲座、社区义诊、电话咨询、网上咨询服务、上门宣教和健康教育手机应用等方式。

3.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的的持续改进

每次健康教育活动之后,都进行健康教育效果问卷调查,再依据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量表评价宣教的效果,识别出老年人在健康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适时安排后续的健康教育活动,以期达到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结语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4篇

健康教育作为妇幼保健的六大功能之一,是增强群众健康意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和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调动服务对象主动保护健康与主动利用妇幼保健服务的积极措施,因此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单纯的宣传教育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健康教育,达到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新模式。由于妇幼保健的相关健康信息内容广泛,而且随着学科的发展,有些信息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工作模式、宣教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妇女儿童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经过实践和结合工作实际,现将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 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积极做好妇幼保健各期健康教育指导

1.1 新婚夫妇的健康教育 我院采取与民政部门联合办公的方式,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设立新婚学校,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进行婚前卫生指导和婚前卫生咨询。通过一对一咨询、举办讲座、播放宣传片、免费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让准备登记结婚的青年男女学习遗传病知识、优生优育知识、性保健知识等,为提升婚姻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打好理论基础。虽然目前的婚检由“强制”变为“自愿”,婚检人数有所减少,但对婚姻当事人的婚前卫生指导却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持续开展。

1.2 孕前与孕期健康教育 积极探索健康教育模式,设立孕妇学校,开展声像模型健教,由经验丰富的妇幼保健人员坐诊,通过播放健康教育宣传片和专职人员授课,配备实物模型,对准备生育的男女双方进行计划生育、孕前指导、优生优育咨询;与产科门诊配合,实行门诊导医与孕妇学校一体化模式,来院检查的孕妇由导医人员领入孕妇学校,进行孕产期保健、母乳喂养等知识的宣传,使孕妇掌握孕期家庭监护、孕期保健、胎教方法、孕期营养等知识。教学模式也引入多元化组合,如多媒体讲座、上下互动、模型操练等吸引了大批孕妇、家长们的前来听课。并积极开展孕妇体操等新项目,提高了母婴保健质量,提高了孕妇及家属的自我保健能力。

对孕晚期孕妇进行强化教育,主要介绍孕晚期家庭监护、胎动计数、临产先兆、导乐陪伴分娩等,使孕妇掌握孕晚期家庭监护的方法,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1.3 年青父母的健康教育 对年青父母进行科学育儿知识教育,让他们学习母乳喂养、科学育儿的方法及婴幼儿家庭保健常识,解答育儿难题,提高育儿质量。

2 巩固爱婴医院成果,发挥妇幼专科特色,做好母乳喂养健康教育

2.1 在门厅、病区走廊悬挂母乳喂养宣传版面,体现爱婴医院特色,营造母乳喂养的浓厚氛围。

2.2 产检医师在产检时常规向孕妇进行母乳喂养宣教。

2.3 产科病区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设有责任护士,负责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母乳喂养技巧等,杜绝奶瓶和橡皮进病房,增加母乳喂养信心,使产妇有困难时能及时得到帮助,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2.4 产科实施全程导乐陪伴分娩,将对产妇的健康教育贯穿始终,使传统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向整体医学模式转变。助产人员一对一的陪伴在临产妇身边,根据不同孕产妇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使健康教育更富有针对性,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降低了剖宫产率。

3 创新形式,让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3.1 在医院门厅、候诊室、各病房均安置广告机和内部电视频道。坚持每天对住院病人、产妇、家属定时播放健康教育宣传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 普及健康教育处方。制作不同种类的健康教育处方,以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分发给来院就诊的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让病人了解有关知识,增强防病治病意识,能积极主动配合临床医师的诊治,提高治愈率和缩短病程,使妇幼保健知识得到普及。

3.3 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积极与市妇联合作,推出妇幼保健大课堂健康教育讲座,由妇幼保健人员轮流到各乡镇和企事业单位举办大讲堂,重点普及宫颈癌和乳腺癌的防治知识及妇女五期保健知识,有力促进了广大妇女健康意识的提高。

3.4 健康教育进社区。利用《母婴保健法》宣传日、宣传月、母乳喂养宣传周及其他节日,组织人员走进社区,悬挂宣传横幅,展示宣传版面,发放宣传材料,进行母婴保健法律法规及妇幼保健知识的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妇幼保健工作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认识。

3.5 利用新闻媒体等平台,分别在电视台和报社开设《科教之窗》和《妇幼保健大课堂》专栏,进一步提高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 体会

4.1 健康教育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在健康教育工作上做到党政齐抓共管,健康教育科作为医院的一级业务科室单列,并配备三名专职人员,通过树立整体形象突出妇幼特色等方式,使医院健教工作形成特有风格,不仅在医院创建爱婴医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医院顺利创建、通过“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 我院充分发挥全市母婴保健指导中心作用,定期举办全市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健康教育培训班,聘请上级专家来院对基层妇幼保健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有力地提高了基层妇幼保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健康教育水平。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体验式课堂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包括引领青年学生认识自身,预防心理危机,增强心理问题抵御能力上以及合理定位,进行职业规划等。而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种普及性教育,具有受众范围广,授课时间集中的特点,是大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认识自我、预防心理危机、建立心理咨询师与学生互信关系的第一道台阶。因此,合理制定规划心理课,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启发式、体验式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其作用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更加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应对问题时的技能。突破传统课堂桎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结构与知识密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议题。

1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普遍存在许多弊病,其一为课堂形式单一: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们与老师缺乏互动性,并且空泛的理论与居高临下的说教让学生始终无法融入课堂,最终变成机械地出席,表现在听课过程中出现“貌合神离”的课堂现象;其二为教师角色定位混乱:我校心理课教师一般为专职心理咨询师,除授课工作外,还担任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因而在课堂上若以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来访者中心原则来讲课,那么便会出现课堂混乱秩序混乱,若为了维持较好的课堂秩序和考核结果而严格对待学生,势必会让学生对心理课教师产生距离感,阻碍学生前去咨询的脚步。

基于上述问题,打破常规,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作为一门愈加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在目前无法改变固定桌椅、大班授课的前提下,对课堂互动模式加以完善,引入新颖、先进、全面、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2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于皮亚杰和维列鲁学派提出的“内化”的概念。“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自己心理结构中去的过程。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动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学习,通过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学生体验到(内化)由别人共同工作产生的成果。因此在心理课课堂中,教师需努力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在切身实践中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于协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心理健康教育课意在唤起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心灵成长,能力提升的目的,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另外,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直接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也影响着人们的动机决策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在教学情境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体验,便可以调动学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引起学生身心活动的变化,从而达到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体验与情感获得相应的方法和技能、认知和情感的教学目的。

3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积极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旨在通过活动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保健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体验式教学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感知力和趣味性,使学生带着兴趣投入到课堂中,从做中学,感中学,思考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更易于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情绪力。

体验式教学能够引发积极情绪,积极情绪能够带动积极智慧,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并产生更多的参与性。通过体验式教学,能够发挥学生本来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学会一种“幸福的能力”,使自身的幸福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达到和谐积极的生命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变化,也应该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未来的心理健康课程方向应朝着多元化丰富性发展,打破常规思维,打破位置限制,倡导小班教学,使得学生的体验能够更加完整而充分,切实帮助学生获得处理心理困惑的技能,提升主观幸福感,增加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并能够以积极、悦纳的态度来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敏.“非指导性教学” 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5(11):022.

[2] 严权纲.“体验式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00(4):036.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乡村妇幼健康教育模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1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modeofcountryMCHhealtheducation.Methods:AccordingtothedifferentmanagementpatternofManasiCountyRuralMedicalInstitutionstocarryouttheworkbydirrerenthealtheducationmode,5yearslaterweknowtheknowledgeandbehaviorformationratesbysamplesurvey.Results:LanzhouwanisthehighestofbothrateswhichvillagewasdoworkthroughtheclosecombinationofMaternalandChildServicsandHealthEducationwork,th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asmainandthemasscommunicationasasupplement.MCHhealtheducationhasacertaintimelimit,soduringtheface-to-faceeducationwemusttakeeasylanguageandselectthemostimportantinformationtomakethemaxeffectofinformationacceptancerate.Conclusion:ThebestmodeofMCHhealtheducationisinvolvementoffamilyandcommunityandface-to-facecommunication.

KeywordsCountryMCHhealtheducationPattern

健康教育是促进居民健康行为的重要手段,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传统观念各异,居民接受健康教育的形式更是不同。2006年在玛纳斯县12个乡镇中,选取了4种不同的乡村管理模式,面对3个不同的民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5年的实践2011年按不同民族、不同乡村管理模式抽取了4个乡镇进行评估:认为家庭与社区参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乡村级妇幼卫生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在人与人面对面开展宣传教育过程中,宣教者可以因人而异地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选择受众最需要的知识传递信息,达到信息接受率最大化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确定抽样乡与抽样人群:①抽样乡是根据玛纳斯县民族集中居住情况而定:以哈族群居为主抽取清水河乡、以回族群居为主抽取凉州户镇、汉族人群比例较大抽取了兰州湾镇和六户地镇。这4个乡镇的村医管理模式也不同:清水河乡为乡村一体化管理,全部村医由卫生院下派;兰州湾镇和凉州户镇村卫生室为非盈利医疗机构个体经营,六户地无村级网,全部工作由乡卫生院承担。②抽样目标人群:以7岁以下儿童花名册登记为基础,将调查时5岁以下儿童母亲在家人员排序,每个乡抽取100人,抽足为止。

问卷内容设定:根据世界银行贷款卫生九项目妇幼子项目核心信息30条为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共出问题30条。健康行为形成设定了孕期检查、住院分娩、产后访视、儿童定期体检和预防接种、母乳喂养、家长与孩子交流等7个行为。最后是妇幼保健知识来源、需求满意情况调查。

为保证调查问卷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有效,对参与调查人员进行了培训,包括提问方式、技巧,问卷的填写与审核,要求调查人员不得将自己的认知意见提供给调查对象,以免干扰答题结果。

结果

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调查结果,见表1。

正确行为形成调查结果:①孕期检查行为形成率100%,能自觉按预约时间完成孕产妇系统管理者75%,早孕建卡检查率60.32%,概念错误是影响系统管理率的主要因素。②住院分娩率99%,地州级医院分娩11%,县级医院分娩87%,乡级医院分娩1%。③产后访视率719%,“坐月子”不能见外人这一民俗是产后访视行为形成率低的原因。④母乳喂养率965%,其中纯母乳喂养率805%,尤以牧区最高达到了90%。一是牧区人均经济收入偏低难以承受人工喂养的高额费用;二是哈萨克民族有母亲一定要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孩子的风俗,使得母乳喂养成功率较高。⑤儿童体检行为:主动带孩子定期体检率745%。需要或村医通知带孩子体检的家长183%,72%的家长认为体检没有必要拒绝带孩子定期体检。⑥免疫接种:主动按时接种家长785%,需要电话通知才来接种的家长215%。⑦与孩子交流:经常流855%,很少交流12%,不知道该怎么交流25%。

知识来源与满意度调查结果:妇幼卫生信息来源此项调查结果显示,4个乡镇抽样人群妇幼卫生信息来源主要集中在医院医生宣教、村医讲解、电视、看发放宣传材料4个方面,在需求调查中受众接受妇幼保健知识最喜欢的是面对面的宣教方式。见表2。

分析:①从4个不同的乡镇5岁以下儿童家长知识知晓率情况可以看出:村级网健全结合妇幼保健综合服务内容采用面对面人际传播为主大众传播为辅的兰州湾镇最高;第二是村级网健全、健康教育采用媒体大众传播为主人际传播为辅方式的凉州户镇;第三为无村级网健康教育采用大众传播的六户地镇,清水河乡采用的是乡村医生面对面人际传播,模式比较单一,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均最低。由表1中还可显示知识知晓率与行为形成率正相关,妇幼保健知识和提供的服务是紧密结合的,且服务时限较短,每个阶段所宣教内容都是家长要行动的知识,做好健康教育是提高妇幼保健工作的有效措施。②兰州湾镇乡、村级两级保健网络健全,乡妇幼专干和村医队伍相对稳定,村医整体医疗水平较高,均能承担产后访视、新生儿访视和儿童健康体检,并开展了儿童社区早期发展工作,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这个乡将妇幼保健服务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的是以面对面人际传播模式为主,对个体服务时能因人而异,选择受众最需要的知识传递;同时这些知识又直接引导受众行为,得到阳性强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六户地镇无村级网底,健康教育工作采用的是每月集中开展综合服务时同时举办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单和问卷的大众传播模式;每次知识点多,受众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没有教育后的行为强化,付出了劳动,但在评估中知晓率没有达标。④清水河乡哈萨克族95%,村医为乡卫生院下派属一体化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受众依从性较差,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另一原因是我县制作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均为汉语,自治区提供的资料多为维吾尔语;仅凭乡村保健人员一次的口头讲解,没有文字图片资料的强化,加之村医在县级培训中接受汉语言教学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在评估中效果最差。⑤凉州户镇虽然为回族居民,但使用的是汉语言,距离城镇较近,加之村级网底健全,采用的是大众传播为主人际传播为辅的模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县、乡专干的宣教和健康教育资料的发放在提高知识知晓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评估中知识知晓率达到了88%,完成了目标任务。⑥知识来源调查以医务人员提供面对面即人际传播模式最受欢迎,妇幼健康教育目标人群是一个动态人群,具有较强的时限性,孕期短短10个月、产时十几个小时,儿童也有各自的年龄特点,而且知识内容较多,采用大众传播一是目标人群不好锁定,二是讲课内容重点过多不易记忆,三是知识知晓后如不在时段没有机会行为强化知识易丢失,效果不如人际传播能因人而异选择受众最需要的知识和最乐意接受的方式传递信息,达到信息知晓率、行为形成率最大化的效果。

讨论

建立完整的村级健康教育网底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提高乡村两级保健人员健康教育技能是保证传播质量的关键。充分调动乡村各类人员的力量,利用村委会妇女主任、计划生育宣传员、村医建立妇幼保健知识的宣传网底;乡村健康教育人员作为与目标人群的密切接触者和妇幼保健信息的传播者,其保健技能和传播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乡村健教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要。

明确重点人群人际传播效果和重点人群行为改变是妇幼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是否成功的关节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手段依目标人群因有所侧重,相辅相成。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以大众传播为主,人际转播为辅;而在乡村级则以人际传播方式为主,大众传播为辅,传播渠道和媒介的多样化与使用性相结合是保证健康教育传播效果重要手段。

在民族地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要消除语言文字等方面造成的交流障碍。宣传资料、音像制品的制作要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根据不同区域、民族、文化层次制定不同的宣传方式,问卷式教育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将健康教育与妇幼保健综合服务有机结合,利用提供妇幼保健服务的机会对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基层妇幼保健综合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是影响目标人群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相关行为改变的重要因素,要增强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行妇幼保健综合服务与健康教育活动的良性互动和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娟.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的做法和体会[J].江苏卫生保健:学术版,2010,12(1):36-37.

2李娟.基层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探索.江苏卫生保健,2011,2.

3初俊萍,李忠新.结合实际开展妇幼健康教育.中国实用医药,2010,28.

4冯宁,金曦.我国妇幼健康教育工作综述及展望.中国健康教育,2010,6.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和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个性差异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完善现代教学体系,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主体性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成为教育学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的新课题。主体性教学模式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主体性教学,主要是挖掘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潜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1]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不仅在于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所承担的使命。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性教学,发挥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是现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环境要宽松自由,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任务决定了自主学习成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三是以人为本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主体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为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本质。在这个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所需是进行大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它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作用,还会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情况,适当地采用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方式组织和安排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行为习惯,实现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心理健康教学为载体,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参与性,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自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自主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渐形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特点:[2]第一,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把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和对相关知识的渴望程度来进行自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指定教学范围,缩小学生选择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教育内容和热点话题,帮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丰富度和实效性。第二,教学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在制订教学方案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力量,提前准备好教学相关材料和教学方案,如教学案例、相关视频、情景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的指导性工作,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发散学生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不足并及时阅览指导。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教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结合教师的理性思维,共同合作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点和心理健康所需。第三,教学主体由学生做主导。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教学的主体感,进而营造一个高效、舒适的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主体能力,为转化为自身潜能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

二、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达到重视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其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为主动汲取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状态;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主要发挥指导性作用,从原来的主动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逐渐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3]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一个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教学内容,它需要师生双方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主动参与就意味着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头脑意识中通过感知、努力和实践来进行;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种互动式交流既提升了教学艺术又展示出人格魅力。

2.强化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双方多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它需要在教学课堂上实现良好的互动模式,达到相互获取知识的目的。这种获取知识的关系,不仅包含言语的沟通,还包括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它要求学生能够配合老师,与老师产生更多的互动,是对学生意志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展现。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恰恰增强了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让彼此看到对方的优点,并共同认同接受的教学感受。因此,实施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师应增加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以达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共识。

3.营造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以书本、黑板、多媒体为主的教学环境,采用以老师为主导教书、学生听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进行了创新。在该模式中,学生作为主体,从头至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从心理健康的问题出发,主动安排教学内容,并创新思维,不是将眼光放在标准答案上,而是要扩大范围;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适当采用课内课外、室内室外等方式,改变现有的教学空间,引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拥有自由、广阔的教学环境,这些直接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的优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是不能分开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作为学生,需要教师针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在实施教学前进行指导,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做好深入分析、认真指导教案的工作,这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在整体的教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同时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参与尺度、课堂气氛以及教学内容是否偏离主题等环节,做好总体把握大局、定期引导、关键时刻及时补救等工作。

2.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要参与主体。在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时,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主体性或教师过于主导性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现象。因此,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充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保证学生在教学时间内有效地获取知识。其次,给学生营造思维空间。对于教学内容,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自学的氛围。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原则。

3.采用适当、科学的教学辅助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过程。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适当地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情境感染法。情境感染,作为一种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二是活动竞争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实践活动中获取实践经验,强化理解,创新思想。

4.全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它非常重视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不同,在教学指导方面不一定就要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可以鼓励学生并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发挥。二是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畅所欲言,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进而积极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5.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一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由于学生个体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特色也会略有不同。实施该模式的宗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时提供策略和方向上的引导,因此应讲求实用。例如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时,要以人为本,注重区别对待。

四、结语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着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应不断完善。同时,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发展状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20.

[2]李海涛,邝利芬,周云华.大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宜春学院学报,2009(5):136-137.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健康信念模式; 糖尿病;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231-02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1]。糖尿病是社区常见的慢性病,一旦确诊需要终身治疗,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健康教育是督促患者采纳健康行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全民性社会教育活动,将有关生育保健的知识传播给人们,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 3]。

健康教育者只有更深层次地了解影响人们行为改变的因素,才能通过有策略地教育,实现人们行为的改变,达到健康教育的既定目标。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出发,解释影响人们采取健康行为因素的重要理论模式[4]。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个体采纳健康行为配合临床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健康信念模式(HBM)

HBM是由霍克巴姆(Hochbaum)于1958年在研究了人的健康行为与其健康信念之间的关系后提出的,其后经贝克(Becker)等社会心理学家的修订逐步完善成为健康信念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预测人的预防性健康行为和实施健康教育[3]。健康信念,即人如何看待健康与疾病,如何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易感性,如何认识采取措施后的效果和采取措施所遇到的障碍[5]。

HBM认为,健康信念的形成,主要受三大方面因素的影响。①个体知觉因素,包括知觉到易感性和严重性;②调节因素;③个体对行为效果的期望,即知觉到益处和知觉到障碍。知觉到易感性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易患某种疾病的估计。知觉到易感性越大,采取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知觉到严重性包括个体对患病引起的临床后果和疾病引起的社会后果的知觉程度。过高或过低的知觉到严重性均会阻碍个体采纳健康行为.只有中等程度的知觉到严重性才能够促进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知觉到易感性和知觉到严重性这两种个体知觉程度,形成个体对某种疾病知觉到威胁,从而引起个体采纳健康行为。调节因素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经济条件、疾病知识等,还包括采取行动的氛围,如大众传媒对某疾病相关行为的报道,亲友的患病体验,来自他人的劝告等。在对行为效果的期望中,知觉到益处和知觉到障碍之间的比较,会影响个体是否采纳某种健康行为[7]。

综上所述,HBM认为,当个体通过各方面的调节因素知觉到自己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高、患这种疾病的严重性大,并且相信自己改变不良行为的益处大于害处时,才会努力去改变不良行为方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当护士期望个体采取健康的行为方式促进健康时,可以利用HBM来帮助个体达成目标。

HBM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2]。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健康教育改变护理对象的行为方式。护理工作者首先对服务对象的健康信念和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其树立或增强健康信念,最终使个体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1 HBM对糖尿病患者评估的指导作用

1.1 评估个体知觉 评估知觉到的易感性和严重性

1.1.1 评估个体知觉到的易感性 根据疾病的流行趋势、易感因素、危险因素、易感人群等评估个体对该病易感性的认识程度。护理工作者在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首先应了解接受教育的个体对糖尿病的流行趋势;易感因素(如是否具有家族遗传史);危险因素(如饮食、肥胖等)的认识。

1.1.2 评估个体知觉到的严重性 评估个体对该疾病引起的临床和社会后果的认识程度。对于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评估。(1)临床后果: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方面:①初期消瘦、疲乏、体重减轻; ②疾病进展引起的感染、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③不遵医嘱用药等引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并发症;④个体运动锻炼、饮食、糖尿病足护理方法不正确或根本不重视等。心理方面:患病后产生焦虑和恐慌。(2)社会后果:①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药费昂贵,常年服用增加家庭经济负担。②注射胰岛素以及服用降糖药的时间要求严格,外出聚会、旅行等增加麻烦和困难,影响个人事业、导致交际圈狭窄。③发生急慢性并发症,需要家人长期照顾,给家人增加社会及心理负担,进一步影响到家庭关系。

1.2 评估调节因素

① 评估个体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青年、女性、受教育程高、经济条件优越的个体相比中老年、男性、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的个体来说更容易采纳建议的健康行为。②评估个体自身、亲人、朋友对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看法及支持程度。糖尿病患者个体及其社交圈内的人如果支持健康行为,其更容易采纳建议的健康行为。③评估个体自身及其亲人朋友中有没有人是糖尿病患者或者对糖尿病的严重性有深刻的认识,如有很有利于个体健康行为的采纳和实施。④评估个体是否对媒体关于该病及其相关行为的报道有所关注,及由此获得的了解程度。个体如果平时比较关注糖尿病方面的知识和新闻报道,对建议的健康行为的采纳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⑤评估个体是否乐于采纳他人的建议、是否看重他人的看法。糖尿病患者如果是一个乐于倾听、积极接受他人意见的人,则易于采纳建议的健康行为。

1.3 评估个体对行为效果的期望

①评估个体对采纳健康行为益处的认识。如个体认识到严格遵医嘱服药、合理运动锻炼、合理饮食,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能够获得家人负担减轻、关系和睦,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实现等益处。②评估个体对采纳该行为障碍的估计。如个体是否有信心坚持体育锻炼,改变以往的不良饮食习惯,控制体重;是否认为这些行为与日常生活时间安排冲突过大、开销过高等。个体对采纳健康行为益处与障碍的权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是否采取健康行为。

2 HBM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计划制定的指导作用

2.1 让个体知觉到糖尿病的威胁和严重性。根据上述评估的结果,如果个体对糖尿病的严重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知觉到糖尿病对个体、家庭及社会造成的威胁,就不可能积极地采纳健康行为。因此,护理工作者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个体,使其形成对糖尿病严重性的认识,从而促进个体采纳健康行为。具体措施包括:①向个体介绍糖尿病的流行趋势、易患因素、危险因素、易患人群以及个体现有的不良行为(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与糖尿病发生的密切关系。②让个体了解糖尿病的临床后果,不能有效控制血糖,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导致失明、残疾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③与个体共同讨论糖尿病的社会后果,如角色转变、家庭经济负担增加、个体兴趣爱好受限、工作中断或丧失。在讲解和讨论的时候,适当配合医院科研的统计数字和严重并发症患者的图片,使个体有直观的认识和视觉上的冲击,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励个体去改变。请一些患者进行现身说法、病友之间沟通交流,这样效果会优于单纯的说教。通过上述措施,当个体认识到自身不良行为方式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明确了糖尿病会产生失明、残疾甚至死亡等的严重临床后果时,显示个体已经感知到糖尿病对健康的威胁,知觉到易感性和严重性,于是接受采纳健康行为的建议。这个步骤要求护理工作者要根据个体差异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导致个体过于恐慌和担忧。

2.2 强化调节因素对个体采取健康行为的影响 具体措施如下:①向个体的亲友介绍利于糖尿病患者治疗和护理的健康行为,使他们对这些健康行为有正面的评价以此来促进个体采纳有益的健康行为。②如果个体的亲朋好友中有人有糖尿病,可以请其讲述自己治疗过程中经历。同时告知个体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等,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认识到采纳糖尿病健康行为的重要性。③向个体提供与糖尿病相关的报刊杂志、健康宣教手册、相关电视节目,定期电话随访、邮寄健康提醒卡等帮助个体从各个渠道及时获得相关知识,提高采纳健康行为的意识。④在社区中,还可以协助糖尿病患者形成互助小组,让组内成员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分享经验,共同采纳健康生活方式。

2.3 帮助个体知觉到采纳健康行为的益处,克服知觉到的障碍 个体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以后,也会知觉到采纳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个体权衡了利弊后,才会决心克服困难采纳健康行为。护理工作者告知个体,积极改善生活方式、遵医嘱用药,可以减少或延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反之,易发生致残、致死的并发症。同时,帮助个体知觉到障碍,即克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难处。鼓励个体用坚强的意志坚持。通过上述指导,帮助个体扩大知觉到的益处,缩小知觉到的障碍,意识到通过努力克服障碍能够获得更大的益处,使其有动力积极主动地去采纳健康行为。

小结

以上是健康信念模式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初探。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运用健康信念指导健康教育的计划与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个体的健康意识、促进个体采取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368.

[3]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6.

[4] 李小寒.健康信念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21-24.

[5] 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2.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9篇

1构建网络,推动中心内外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针对前来就诊的患者,更面向所在社区广大健康和亚健康居民。中心依托社区力量,完善中心内部、外部、志愿者群体、学校卫生管理等各层面健康教育组织,搭建健康教育平台,推动中心内外健康教育齐开展。

1、1中心内部网络健康教育工作牵系中心各部门,因此成立由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职能科室以及中心各部门各条线组成的三级健康教育工作内部网络,明确职责,分工合作。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挂帅,副主任主持,各部门科室主任为成员,主要负责中心健康教育工作方案的制定并组织协调各项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监督;各部门则具体实施健康教育,如门诊教育、病房教育、随访教育等。

1、2中心外部网络健康教育面向广大居民,中心开展外部健康教育工作依托政府力量,形成政府搭台医院指导社区居委会具体实施政府医院共同考评的工作模式,推动各项健康教育工作在社区的开展。

1、3组建健康教育志愿者网络中心与社区合作,挖掘一支以退休医师或教师组成的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志愿者分布于各社区居委会,贴近居民,在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引领、示范作用,协助中心及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1、4学校健康教育网络中心重视辖区内学校健康教育,依托学校卫生工作,形成医院学校卫生管理条线卫生老师的工作网络,将各种健康知识层层落实。

2多重支持,保障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2、1修订制度,规范工作良好的制度规范工作开展。中心修订并不断完善健康教育相关的各项制度,规范从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到健康教育记录的收集、保存、管理,从健康教育资料制作到健康教育的评估、奖惩等各项工作。中心通过制度明确各项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通过制度动员所有医务人员参与到健康教育工作。

2、2硬件支持,营造氛围中心保障健康教育工作财力支持,保证健康教育工作所需设备、资料,营造浓厚健康教育氛围。健康教育室配备多媒体设备;门诊大厅、全科候诊室配备电视机、VCD;中心每一楼层设置规格统一的宣传画廊、宣传角;预检处安放赠阅栏;中心还精心制作慢性病系列、中医药系列、妇幼保健系列处方并大量印刷,保证门诊各类患者针对性健康教育;另外中心设立健康热线,专线解答居民各类健康咨询。

2、3加强培训,保证质量中心面向全体医务人员、社区健康教育网络成员以及志愿者等不同对象,分批分层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并测试,培训内容包括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传染病防治、中医药预防保健以及沟通技巧等,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健康专业知识以及健康知识传授能力,保证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3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渗入中心各项工作

3、1依托常规工作,做好基础健康教育中心动员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融入门诊、病房、出诊、家床、中医药服务等常规工作中,通过语言指导、处方发放、资料赠阅、病房公休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针对患者疾病进行宣传和指导,寓教于治。

3、2依托慢性病患者管理,做好弱势人群健康教育中心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管理,定期为慢性病患者监测血压、测量血糖以及健康指导等;并与社区配合组建以居委会为单位的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糖尿病患友之家、肿瘤患者俱乐部等,中心医务人员通过知识讲座、健康饮食比赛、运动示范、健康生活交流等系列活动引导慢性病人群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3、3依托节日宣传日,做好社区健康教育每年的节日、宣传日根据不同的宣传主题,中心张贴各类健康宣传海报,向就诊患者以及过往群众发放专题资料,并组织医务人员走出中心在社区热闹的广场设摊,为前来的居民解答疑问并健康指导。

3、4依托家庭医生责任制,做好家庭及个体健康教育家庭医师责任制签约是近年来开展的社区服务项目,家庭医师为签约家庭及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签约对象健康状况定期进行针对性的宣教指导;中心还推出面向签约居民的咨询专线,24h解答疑惑并指导。

3、5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特色健康教育“社会进步,信息先行”中心借助短信群发的方式定期为慢性病患者、签约对象等送上健康问候以及时令的健康知识,健康教育从此更温馨更人性化。微信时代来临,中心又及时注册微信官网,并开设慢性病、妇幼保健、中医药服务等健康专栏以及微信互动专栏,将各类健康知识通过微信的力量辐射,健康教育从此更高效。

3、6其他中心依托各类资源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工作,近年来中心还组建了一支由骨干医务人员组成的健康教育讲课团,每年推出不同的课题菜单让社区居民根据自身需求“点单”,课题内容涵盖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中医药保健、妇幼保健、合理用药、社区急救等各类。表1为自2009年以来中心健康教育的统计数据。

4监督评估,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

4、1活动评估中心各项健康教育活动留下记录,大型活动作活动后自我评估,评估项目包括受教育范围、人数、意义等,及时掌握健康教育工作进程和动态。

4、2质量控制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中心整体绩效管理体系。每月定期科室自评、互评,中心绩效部门不定期检查各类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并由职能部门追踪整改落实情况。

4、3满意评价中心每年进行面向患者、社区居民、街道居委等多个层面的满意度调查,其中包含健康教育服务评价,了解居民对中心健康教育服务的知晓率、满意率以及需求情况,监督并指导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表2为中心自2009年以来满意度调查的情况。

5效果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10篇

1 当代大学生健康状况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中某些不良行为与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作息无常的现象时有发生,肝炎﹑肺结核﹑贫血及心理障碍等疾病的发病率也有增无减。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存在诸多问题。

1.1身体健康:部分学生健康知识贫乏,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吸烟酗酒﹑作息时间不规律﹑不参加体育活动,从而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据报道在对1529名在校大学生近期患病状况调查发现,未生病的仅有558人,占36.49%。WwW.133229.CoM所患疾病前三位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30.28%);意外伤害(18.46%);消化系统疾病(16.48%)。且部分同学多次生病,原因多样。因生病住院的有138人,占总人数9.03%。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在女同学中,有39.06%的患有痛经或生殖系统疾病,且其中有80.04%的人不曾或不愿就医[1]。

1.2心理健康: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强迫﹑抑郁﹑偏执﹑人际关系障碍等。据调查,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3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30%以上[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2 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是从传授科学的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时期的学生年龄在16-20岁之间,正是处在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育时期[3],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可使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卫生习惯。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多元化和两极化相应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大学生也必然受到冲击。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综合健康水平,对于避免或减少各种疾病和心理障碍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3 目前高校开展健康教育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在1990年4月由国务院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十三条明确指出:“学校应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校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1993年初,教育部又制定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规定“各校应把健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具体情况决定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可以试点开设必修课”[4]。到20世纪末,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讲座或选修课,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健康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尽管高校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高校健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①健康教育普及率低:据统计近10年安徽教育学院接受健康教育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28%。而据江西师大等3所高校6587人的调查显示,参加教学计划课程和参加公选课讲座接受健康教育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23%[5]②授课效果欠佳:相关部门在2006年对浙江省10所高校在校学生1342名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健康教育进行调查,结果只有15.42%的大学生对健康内涵的理解是正确的。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缺乏客观的认识,缺少自我保健意识,存在着饮食不合理、嗜烟酗酒、生活无规律和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行为习惯[6]。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传统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思路局限、大学生对健康教育课兴趣不高、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创新的思想和动力、相关部门领导不够重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授课效果欠佳。

4 更新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设想

目前高校健康教育课多采用以教师课堂粉笔式教学为主,属于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授课以教师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课堂授课效果差,而新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双向交流,积极互动。目前新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参与性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teachingmethods)是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只有通过练习才能使学习者掌握所学的知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它充分运用灵活、直观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积极组成部分,加强了信息的交流和反馈,突出了知识的有效性和实践性。参与性教学方法有多种,包括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模拟训练﹑现场实习(参观)、讨论法等。

参与性教学方法主要特点有:①转变中心,满足需求:以学员为教学中心,倾听学员要求,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②动员感官,加深理解: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用耳、用眼,而且还要动口、动手。由于动用的器官多,信息接收过程得到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加强了。③互教互学,促进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员随时可以进行交流,双方都有机会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④轻松愉快,富于创造:参与式教学法的整个过程中,提倡大家平等﹑相互信任,大家不必考虑说错什么,也不必担心被人笑话,每个人都可畅所欲言。

(2)同伴教育(peereducation)是同伴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形式,一般由经过培训的同伴教育者向同伴讲述自身经历和体会,或充当积极的榜样角色,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和被教育者进行交流,以唤起共鸣,激发情感,共同采纳有益健康的行动。同伴教育的特点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相互融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具有文化适宜和可接受的优点,学生很容易接受同伴的建议。国外研究证明在促使行为改变的效果上,同伴是决定人们行为的极重要的因素[7]。who已确认同伴项目是改变人们行为特别是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8]。同伴教育中,可利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咨询、展览、聚会、专题研讨、发放教育手册等。

同伴教育的优点:①文化适宜性。即提供的信息符合某一文化特征人群的需要,彼此间可以自由平等交流。②可接受性。同伴间没有代沟,交流的信息往往是兴趣相仿的,易沟通,交流自然,彼此信任。③经济性。同伴教育者一般为志愿者,包含面广,教育面大,可发挥教育作用的时间长,人均教育成本低。④参与性。同伴教育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为他们提供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如做游戏﹑讲故事﹑开展智力竞赛等,在参与的过程中轻松牢固地掌握知识。

(3)多媒体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因其具有能集成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而越来越受欢迎。

多媒体教学优势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多媒体课件中有许多跟读﹑模仿﹑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等交互式训练,有利于学生发展认知和思维训练。②多媒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并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多媒体的运用可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③提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条件。现代化素质教育强调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它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构建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练习,指导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已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④有利于实行双向教学,提高效率。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实行双向教学,让机器及时提供高质量的反馈,通过人机对话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现状。⑤能够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利用二维、三维动画技术和视频技术使抽象、深奥的信息知识简单化、直观化,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的距离。

5 小结

今天的健康教育已不是单纯的卫生与健康知识的传授,而是需要帮助大学生如何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广义的健康教育,而我国以单向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则是同片面强调知识传承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由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新的教学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各高校应根据各自不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今后高校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是该课程是否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翔云,王运良.大学生健康教育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42-444.

[2]杨雪花,何家生.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13.

[3]叶明志,王玲,陶炯,等.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3.

[4]赵晋湘,吴霞.大学生卫生与健康(第2版)[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1.

[5]王浩,龚桢志.非典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探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2):101-104.

[6]吴恒晔.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与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6(5):383-384.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11篇

一、我国大学体育现行的教育模式

我国现有的体育课程大致分为三类:普修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保健体育课。其中保健体育课是为那些在生理上存有缺陷的同学开设的,而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则是普修体育课和选项体育课。在课程安排上,多数大学将普修体育课程安排在大一,将选项体育课安排在大二。而到了大三和大四,达标测试几乎代替了所有体育训练。虽然高校的体育课程有所变动,但是教学观念仍旧没有根本改变。依旧延续着以传授传统体育知识为主的再生产教育模式。由于学校对于体育事业的投入有限,缺乏专业的体育老师,一些社会休闲娱乐项目,如网球、保龄球、滑冰还没有大规模地在高校普及,这严重地制约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构建体育健康教育模式的几项措施

(一)明确指导思想。体育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点:①健康第一。强调素质教育,遵循体育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②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学习观,并能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锻炼计划,具备一定的体育欣赏能力。③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体育的开放性,学生能对任教老师进行自由选择。④为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道德观,使其具备团结合作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二)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传统的体育课程将篮球、排球、足球等竞技类项目作为主要训练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忽略了体育项目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而大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因此,老师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时尚体育项目,如拉丁操、网球、街舞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由畏学、厌学变为乐学、善学。另外,老师还应对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整合,将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范围,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体育教学结构。在课时的安排上,高校可以在大一开设基础体育课,通过基础体育课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教学意义,获得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大二开设选项体育课,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体现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在大三开设选修体育课(提高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专项水平和能力,以教学比赛、娱乐健身等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

(三)优化教学方法。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项来选择上课,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每位老师应该多了解新技术、新知识,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需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在体育活动中渗透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理论知识,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此外,老师应该看到学生的体育长处,运用启发与诱导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给予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让学生的体育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同时老师还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体育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学习需要,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和提高班,组织分层次教学。

(四)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以往高校总是将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部分学生尽管很努力,却没有得到理想的成绩,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该本着“不为成绩、只为健康”的教学思想,弱化传统考试对学生的影响,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采取分段式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的测试成绩、平时表现、期末考试等共同决定。

(五)加大对体育老师的健康教育力度。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体育教学势必会让体育老师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老师对于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各个高校要加大对体育老师的健康教育培训,丰富体育老师的知识面,从根本上改变体育老师的知识结构。为此,高校每年可以派遣优秀的体育老师前往医学院、心理研究院等机构学习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有关健康方面的最新知识。并以此来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学骨干,带动年轻的体育老师,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学对伍都能对健康方面知识有深入了解。

(六)改善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高校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是体育健康教育的物质保障。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修整体育场地等;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注意改善自身的心理环境,特别是校风、班风、教风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潜在因素,它们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起着激励、维护和调控作用。因此,课堂上,老师有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融洽的教学氛围。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及其结构的理论概括。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带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与深化,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承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际,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原则进行了阐述,在提到多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时,特别强调“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验,全身心参与,从体验感悟中理解掌握心理调解的理论与方法,既要避免单纯的理论讲授,又要避免单纯的课堂游戏活动”。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该文件精神,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模式进行探讨。

1.课前认真准备

1.1熟练掌握章节内容,对章节的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认识。

1.2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准备好教学资料和材料,做好教学设计。从典型案例分析、音乐放松、角色扮演、经典的心理短片电影赏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心理宣泄等方式中选取恰当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更丰富、生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地参与教学。

2.课中教学环节

2.1教师讲授。

借助多媒体,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讲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等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通过表情、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进入老师的语境和情感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懂得主动调节心理状态、维护心理健康。教师的讲授要生动、形象和有趣味性一些。

2.2根据章节内容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教学活动方式。

2.2.1小组讨论。这是学生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主要体现。一是课堂讨论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二是课外讨论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将不能在课堂解决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后讨论,之后写出小组总结或进行课堂总结发言通过讨论,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学生的认知得到验证和交流,问题得到澄清,也加深对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理解。

2.2.2心理测试。以强化学生记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或者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一些适合课堂完成的心理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维护心理健康。

2.2.3案例分析。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素材,精选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趣味性、丰富性、多样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可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多种方式。

2.2.4音乐放松。挑选经典的音乐在课堂播放,可以受到学生的青睐。特别是一些课业压力较大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使他们得到适当的放松,成为他们的能量加油站。所以课上如果提供直接的放松体验,更能赢得他们的喜欢。如果课上时间有限,可以利用课间休息进行播放。

2.2.5角色扮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深刻的体验。比如在人际关系章节,创设宿舍冲突情境,现场请学生根据扮演的情况讲解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让学生加深对不同沟通模式的理解。在情绪章节,请学生上台表演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愤怒、哀伤等,让台下的学生猜,使得学生对情绪的表达更具体。

2.2.6影片赏析。新学期第一堂课上,学生在谈到对这门课的要求时,很多学生表示希望在课堂上看到更多有意思的视频资料。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讲授,哪怕是再精彩的案例,时间久了也会显得枯燥。视频资料的冲击力更直接,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感知,学习效果会更好。如在常见的心理障碍章节,讲到抑郁症时,可选取崔永元在《艺术人生》中讲述的其患抑郁症经历的视频,看似轻松幽默的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让学生懂得抑郁症患者是怎样的痛苦,学会求助多么重要,心理治疗在康复中的作用,等等。同时,可以请学生结合主题自己拍摄录制课程需要的视频资料,如关于环境适应、宿舍关系等内容的。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做中学体验和学到更多的知识。

2.2.7心理宣泄。在积极进行正面引导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宣泄式活动课给学生以宣泄的机会,缓解学生的内在压力和烦恼。通过“心理宣泄(书面表达等)――小组交流――(教师)搜集材料――教师点拨――学生自悟”,达到既定的目的。在宣泄过程中,当事人要把自己的情绪整理一下,而组员则会表示对当事人的同情、关心、支持。凭借此,宣泄可达到一定程度的身心平衡。

3.课后教学环节

3.1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环节,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标准,而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2心理咨询与个体辅导。

针对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学生心理状况,由专业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方式有面对面交流、书面咨询、电子信件咨询、QQ群、网上讨论区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慎言律行,做到伤害学生自尊的话不说,贬低学生人格的事不做,充分尊重学生,以引导和鼓励为主。

3.3素质拓展训练开展“放松训练”、“信任摔倒”、“驾驭制怒方法”、“微笑握手”、“化解嫉妒情绪”等方面的活动,使学生的德行从知到行得到升华。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体现,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性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它绝不应该类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而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实际的内容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23(1):47-50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法

90后高职生面临自身成长成才和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双重压力,高职教育肩负着将他们的发展潜能、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现实可能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目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开展,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让这门课发挥它特有的功效,大家都在积极探索。

一、对大班课的理解

对大班课程的理解,以我院为例,40人以下为小班,40-54人为标准班,55人以上为大班。对教师而言,通常说的大班上课即两个小班或两个标准班合在一起上课,即合班课。单班上课即为小班上课。基于大学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公共基础课如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政课、大学英语等为大班上课,甚至有些专业基础课也实行大班上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过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后,以32—36个学时开设,但很多高校只开设16学时,甚至有部分高校还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自2010年9月由选修课纳为必修课的范畴,开设32学时。课程对师资基本要求一般为心理学或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担任学院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等,对专业性的高要求使得各高校师资力量不足。以我院为例,很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甚至设在大学二年级。受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诸多条件限制,高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时,基本都采用大班上课模式。从教学效果看,多数教师喜欢小班上课,人员单一,人数少,课堂纪律好,课堂活动易操作,甚至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大班课两班合上、人数多、教室大、课堂纪律不易管理、课堂活动操作性差、教师精力耗损等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改革教学模式是关键。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常见教学法的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任课教师既要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又要让学生体验到心理活动和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训练。如何从教学方法入手,达到教学目的,同行学者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教学方法的使用。笔者通过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认为以下常见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提高大班上课效率,使教学效果明显。

1.课堂讲授法

这是传统的授课法,也是大班上课采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课堂讲授法由过去单一课本加黑板板书讲授,演变为在多媒体教室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各高校在各课程中用得最多的模式,可以说是教学的主流模式,尤其是在大班上课中。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包括要使了解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异常心理表现,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而言,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要想运用课堂讲授法赢得一堂出彩的课,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的背景知识要求较高。课堂讲授法教学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多半取决于心理任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我们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授课时,除了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外,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张弛有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如果任课教师的课件制作过于单一,比如每张页面只有字,字体颜色与底版色彩不搭,学生看着就会产生视觉疲劳,从心理上不愿看,进一步不愿听,或睡觉或讲话,影响课堂秩序。因此,课件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图片和声音、视频的比重,做到既生动有趣又不喧宾夺主。第二,授课过程中控制好板书与教材的转换。现在上课,基本上都用多媒体教学,只要动动鼠标、键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板书基本被遗弃,原来的照本念书,变成现在的念课件,课件当板书。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持续集中。为使课堂生动,活泼,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程中,不要放弃传统板书,不能站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地念课件,可以使用激光笔代替鼠标,这样教师可以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便于互动。

2.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案例法作为讲授法的补充,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开展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一般为双肩挑,即一方面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做日常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因此,教师有很多第一手的案例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甄选案例。比如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压力与挫折应对”等专题中,要选一些大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做案例分析,具有普遍性;在“大学生人格塑造”、“心理障碍的救助与识别”、“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专题中,则可选一些严重心理问题或异常心理问题的案例做教学用。不管选用何种案例,教师首先要注意在运用案例的过程中隐去当事人的姓名等相关信息。笔者在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受过几例因其他老师上课选用案例给来访者造成一定困扰的个案咨询,甚至害怕自己此次的心理咨询被当做案例在全年级公开。其次,尽量选用积极的案例,特殊极端的个案不适合作为一个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恐慌和对心理健康课的反感。再次,老师在引出案例前,要表明案例仅作教学讨论用。有些同学觉得老师上课所讲的案例就是针对自己,甚至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最后,教师作为指导者,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敢表达,积极交流。总之,任课教师要注意自己所选用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是安全的,没有歧视性的,非极端的。

3.角色扮演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所运用的角色扮演法,特指心理情景剧,即由学生扮演日常学习、生活情境中的角色,把他们的焦虑或困惑等现象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大班上课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工作难度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也不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把心理情景剧这样的实践环节加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由学生小组协助任课教师完成课堂组织工作。以“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交往技巧”为例,在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时,可以“寝室人际关系”为主题设置心理情景剧。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愿报名、自愿结合,选择相关素材和剧本,由教师课余时间加以指导,学生排练,最后在课堂上表演。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细胞体,部分高校由于资源有限,出现8人间宿舍,房间小,人员多,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即使4人间宿舍,这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宿舍矛盾也不可避免。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个案接待中,因宿舍关系引发冲突的心理咨询最常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宿舍关系问题,由几个学生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宿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方式解决,然后以情景剧形式带到课堂上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恰当方式。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课下的自我实践和教师课下的指导,在课堂上有目的地研讨和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大班教学在高校公共课堂上不可避免,学生人数多是常态,对教师而言,大班上课时课堂比较难以掌控也是事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课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既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又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合理运用,扬长避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彩娟.大班环境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唐明军.基于少学时大课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3]阎玲.高职大班课有效教学法浅谈[J].职业,2013(3).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健康信念模式;COPD;健康教育;应用

健康信念模式不仅是在理论上,而且还从社会心理学方面入手,以积极的方式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模式,使患者相信自己能采取推荐的正确的行动。现就我院对COPD患者进行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取得的临床资料进行以下分析总结: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 COPD患者50例,按照患者入院的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0例;患者的年龄在50-82岁,平均为年龄在61.8±3.5岁;患者确诊COPD的时间为3-25年,平均为15.5±1.2年;患者肺功能检查轻度5例,中度17例,重度3例;观察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龄在50-82岁,平均为年龄在60.9±3.4岁;患者确诊COPD的时间为3-25年,平均为15.3±1.3年;患者肺功能检查轻度5例,中度16例,重度4例。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我国在2007年中华医学会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1], 在与患者及其技术沟通之后自愿参与研究当中。

1.2 COPD诊断

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COPD诊断的必备条件,FEV1/FVC≤0.7,FEV1≥80%者为轻度COPD;FEV1/FVC≤0.7,FEV1 在50%~80%者为中度COPD;FEV1/FVC≤0.7,FEV1在30%~50%者为重度COPD;FEV1/FVC≤0.7,FEV1

1.3 健康信念模式实施步骤

1.3.1 疾病知识培训

在患者住院之前,给每位患者发放疾病相关的知识宣传手册,对疾病的发生、致病原因、如何治疗等进行简要的概述,深入浅出的讲解,尽量使所有的患者都能够大概的了解。同时在患者住院的病区放置疾病如何预防和避免恶化的相关资料,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在患者住院期间,组织患者和(或)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健康讲座,选取我院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进行讲解,利用图片、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根据患者年龄偏大,记忆力较差,理解能力偏低等特点,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解释,积极回答患者的疑问。多给患者介绍疾病控制较好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加强心肺功能锻炼

COPD的预防主要是避免诱因,增强机体抵抗力。吸烟是导致COPD出现的重要诱因,因此戒烟是预防COPD的重要措施。在患者住院期间积极宣传吸烟的危害和对疾病的影响,在与家属共同配合下,督促患者戒烟。同时还需要增强机体免疫力,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心肺功能锻炼方法[2],加强患者的心肺功能锻炼,并要求患者家属在患者出院之后督促其继续进行功能锻炼,不能中途停止。

1.3.3 出院后管理

在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健康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给患者拟定针对性的教育管理计划并建立档案。在患者出院之后,仍然需要加强后期的随访管理。告知患者我院关于COPD知识的网站地址,对于有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在线咨询。由专人负责2周一次对患者进行对话随访,观察患者的疾病治疗依从性和健康情况,在没有其他异常的情况下要求患者每1-2个月进行复诊,观察患者的疾病进展,并对随访的资料进行记录归档。

1.4 评价标准

利用我院自制的健康调查问卷,从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治疗知识、心肺功能锻炼几个方面,不懂到完全理解按照1-5分不等的评分标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依从性越好。

2. 结果

在经过针对性的教育之后,观察组患者当中的疾病基础知识掌握得分、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的比率要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结果分析如下表一、二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破坏性的肺部疾病,疾病的发展与异常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对COPD的治疗不仅需要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控制感染的发生,同时还需要减少诱导COPD发生的不利因素,吸烟为重要的发病因素。戒烟、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加强体育锻炼、改善机体一般状况,减少或避免COPD发病。

从上文的研究结果当中显示,对患者进行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之后,患者疾病基础知识掌握得分、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改善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患者主动进行心肺功能的锻炼人数也有明显的增加。

总之,对 COPD患者进行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情,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减少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降低疾病恶化的可能性,有利于患者的健康恢复,所以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75

Abstract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status is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talent, mental healt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hina's talent team.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ay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humanistic care,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ke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to build the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theoretical research

1概述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综合教育学、心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①这充分展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方法和目标,是一种科学化的提法。

1.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是一种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架起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从经验化转向专业化,从无序化转向有序化。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和国外的研究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归纳总结出心理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爱心模式和医学模式等几大类,这些模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所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目标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培养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消除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②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为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发展性目标针对所有学生开发心理潜能,使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预防性目标是针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制定的,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心理病态,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困扰,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所以要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完善认知,预防心理疾病。矫治性目标针对群体为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帮助,克服心理障碍。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推广价值

第一,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很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达地区的教学和管理都比较先进,具有齐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这是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模式的前提条件,但是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没有这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作保障,导致这种模式很难推广。第二,我国的各个高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构建属于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致使这种模式缺乏推广价值,所以目前这种缺乏推广空间和推广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2.2 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从国内到国外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③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程序,各个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不同的解释,不知道如何应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缺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操作性,往往只是对理论进行架构,泛泛而谈,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2.3 整合概念模糊

我国已经开始进行整合,但仅仅只是整合部分要素,还没有实现整体整合。整合既是对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又是对各个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整合。目前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还没有清晰的概念,缺乏明确的整合标准和整合途径,整合的要素也互不相同。

2.4 本土化研究浅显

我国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经验、理论和方法。但这些经验理论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例如,西方的学生一般具有独立的个性,他们崇尚自由,所以西方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一般不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指导,不对他们的心理思想进行任何评判。④但中国的学生则不同于西方学生,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崇尚权威,非常依赖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性意见,如果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也尊重来访者的个性和自由,他们的专业能力将受到质疑。当心理出现问题时,西方学生会倾向于求助心理医生,但中国的学生会去求助亲人和朋友,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绝对尊重别人的隐私权,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以我国一定要结合自身国情特点进行理论研究,研究出一套属于我们本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

3.1 加强理论基础研究

面对当前我国薄弱的理论基础,必须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使高校师生和办公室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中,吸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其他学科,通过各方的共同配合,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3.2 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由于资金、建校历史和国家扶持力度等不同,我国各个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够发现这些差异的具体内容,才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但是仅仅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查学生的家庭和教育等其它背景,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调查研究,增强这种模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依据。

3.3 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具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强的工作内容。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相对比较分散,⑤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普遍性,这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所以必须进行整合,明确整合概念和整合目标,制定出一套规范、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际的发展大形势。

3.4 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

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特点,一定能够研究出最适合我们自身国情发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西方的经验,我们只能有选择性地加以借b,必须以我国自身的本土教育为主,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大力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土化探索,研究出我们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

4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注意问题

4.1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者政教育

促进高校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但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障碍和道德品质往往容易混合,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⑥无论是在工作形式、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矫正,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潜能,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则侧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生信仰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⑦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4.2 调适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

前文介绍过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群体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主体是所有学生。我国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性教育为主,调适性教育为次,⑧强调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采取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4.3 课堂教育与生活教育

为了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使学生系统且完整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会进行课堂教育,但高校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课堂化,也要生活化,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5 总结

总而言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在仔细分析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注重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储备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周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和策略[J].青春岁月,2013(14):240-241.

② 黄建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4(4):247-250.

③ 梁日宁,郑文清,杨泽楷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以学生管理的视角[J].时代教育,2015(7):45-45,47.

④ 邵昌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0):53-55.

⑤ 刘珊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6):205-206.

⑥ 杨元花.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J].世纪桥,2015(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