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1篇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由此可知:(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以下是和大家分享关于的初中数学科目知识归纳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初中数学科目知识归纳借鉴一

第一章有理数

知识点一:有理数的分类

有理数

正整数

含正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正分数

负整数

负有理数

负分数

含负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有理数的另一种分类

整数自然数

0负整数

有理数

正分数

分数

负分数

想一想:零是整数吗?自然数一定是整数吗?自然数一定是正整数吗?整数一定是自然数吗?

零是整数;自然数一定是整数;自然数不一定是正整数,因为零也是自然数;整数不一定是自然数,因为负整数不是自然数。判断正误:

①不带“-”号的数都是正数()②如果a是正数,那么-a一定是负数()③不存在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④0℃表示没有温度()

知识点二:数轴

1、填空

①规定了的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三要素)的直线叫做数轴。

②比-3大的负整数是_______;已知m是整数且-4<m<3,则m为___________。③有理数中,的负整数是____,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的非正数是____。④与原点的距离为三个单位的点有____个,他们分别表示的有理数是________。2、请画一个数轴,并检查它是否具备数轴三要素?< p="">

3、选择题

①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所表示的数是()A整数B负数C非负数D非正数②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B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分数

C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有理数D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知识点三:相反数

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在数轴上位于原点两侧且离原点距离相等。1、填空

①-2的相反数是;它的倒数是;它的绝对值是。

②|-3|的相反数是;它的倒数是;它的绝对值是。

③相反数是它本身的数是0;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1和-1;绝对值是它本身的数是非负数。2、选择

①若a和b是互为相反数,则a+b=()

A、–2aB、2bC、0D、任意有理数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4的相反数是0.25B、4的相反数是-0.25

C、0.25的倒数是-0.25D、0.25的相反数的倒数是-0.25

③用-a表示的数一定是()A、负数B、正数C、正数或负数D、都不对A、–1B、1C、±1D、03、判断

①互为相反的两个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两旁()②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它就成了一个负数()

③只要符号不同,这两个数就是相反数()

知识点四:绝对值

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所对应的点离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2、绝对值的代数定义:(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0的绝对值是0;(4)|a|大于或者等于0。3、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由此可知:(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1、化简

(1)-|-2/3|=_____;(2)|-3.3|-|+4.3|=___;(3)1-|-1/2|=___;(4)-1-|1-1/2|=______。3、填空题。

①若|a|=3,则a=____;|a+1|=0,则a=____。②若|a-5|+|b+3|=0,则a=___,b=___。

④一个数的相反数是最小的正整数,那么这个数是()

③若|x+2|+|y-2|=0,则x=___,y=___。④绝对值小于2的整数有________。⑤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___________。⑥绝对值不大于3的负整数有__________。

⑦数a和b的绝对值分别为2和5,且在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表示b的点左侧,则b的值为。

⑧将2.5,0,-1,1/2,-3,-1/3,2,1/3,1这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用“>”号连接。

知识点五:有理数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②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④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计算

知识点六:乘除法法则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0乘以任何数,都得0。

②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

③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④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⑤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知识点七:乘方

乘方定义: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na中,底数是a,指数是n,幂是乘方的结果;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次幂。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1、填空

①23中,底数是;指数是;结果是;读作:。

②(-2)2中,底数是;结果是。③5中,底数是;指数是。

④中,底数是;指数是;幂是。

3⑤18表示个相乘,结果是。2、计算:

32=;-23=;-14=;(-3)2=;05=;0.13=.

知识点八:运算律及混合运算

1、基本知识

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初中数学科目知识归纳借鉴二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xK b1.C o m

3、常见的几何体及其特点

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且各面都是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棱柱:上下两个面称为棱柱的底面,其它各面称为侧面,长方体是四棱柱。

棱锥: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曲面),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圆。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曲面)。侧面展开图是扇形,底面是圆。

球:由一个面(曲面)围成的几何体

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1种

6、截一个正方体:

(1)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注意:①、正方体只有六个面,所以截面最多有六条边,即截面边数最多的图形是六边形. ②、长方体、棱柱的截面与正方体的截面有相似之处.

(2)用平面截圆柱体,可能出现以下的几种情况.

(3)用平面去截一个圆锥,能截出圆和三角形两种截面(还有其他截面,初中不予研究)

(4)用平面去截球体,只能出现一种形状的截面——圆.w W w .x K b 1 .c o M

(5)需要记住的要点:

几何体 截面形状

正方体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

圆 柱 圆、长方形、(正方形)、……

圆 锥 圆、三角形、……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2篇

苏科版数学教材中设置几何知识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认识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及其描述这些特征的方法,形成相关的概念.另一方面,借助于平面几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情推理能力.然而有的学生认为几何知识很难学,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几何概念理解的不适应

1.几何概念虽然比较直观,但叙述是非常严密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如线段中点的定义,学生认为只要OA=OB,那点O不就是线段AB的中点了吗?为什么还有说点O在线段AB上?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够严密,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观、简单经验化水平.

2.对概念理解的简单化.如对线段的中点的定义的理解,不少学生对两种表述不适应,学生认为只要“①点O在线段AB上,且OA=OB,则点O是线段AB的中点”和“②如果点O是AB的中点,则OA=OB”两种叙述中的一种就行了,有不少学生认为“①中点O在线段AB上”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无需说明.

(二)对三种语言表达的不适应

相对于代数而言,几何表达需要将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灵活运用.不少学生对运用符号和图形语言表达这种方式难以在短时间适应,不能建立符号、文字和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对准确作图的认识不清,作图的随意性很大.

(三)对几何推理方式的不适应

学生习惯于解答代数问题,对运用推理这种表述方式进行解题显得有些不适应.推理是建立在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之上的,学生不仅要准确理解概念,还要清楚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有不少学生对用推理这种方式表述解题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

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理解能力的制约

对概念的理解是推理的基础,有不少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还不足以准确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比如对互余的理解,一方面,有不少学生只注意到和是90°,而没有注意到必须是两个角的和.另一方面,有不少学生不能理解互余的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运用时感到迷惘;还有不少学生对为什么和要是90°不理解,在运用时只是处于模仿状态.这种理解能力制约学生对概念的快速准确理解,制约学生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初期的理解能力特点是对概念的认识比较片面、孤立、静止,自认为已经理解了,但到具体运用时会出错,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认识还比较模糊.

(二)抽象思维能力的制约

学生虽然经历了几年的代数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不能满足几何学习的需要.几何的概念比较多,如一开始就有直线、射线、线段、角、线段中点、角平分线、互余、互补、垂直等,抽象思维能力的水平限制了一些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概念理解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几何的信心.这时期的学生对什么是“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认识事物主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主观性比较强,抽象时不能抓住事物的实质.总之,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差.

(三)逻辑思维水平的制约

欧氏平面几何是在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后经欧几里得整理后才成为一门科学的,而这种整理不是一般的理一理顺序的问题,而是欧几里得经过对材料的严密的思维、仔细推敲后的创造性的整理,他使得杂乱的材料变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使所有知识都建立在几个基本的概念和几个基本公理、公设之上的.现行的数学教材虽然做了处理,以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但初一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自由式的思考模式状态,知识在他们的大脑中还是处于散乱的状态,学生还没有整理知识的主观愿望,没有形成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认识,这说明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还很低,所以在推理时显得机械、无序.

作为教师,我们今后在教学中应做到:

(一)加强对学生概念的教学

几何概念虽来源于现实空间的实际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但它有与现实物体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时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把现实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与几何上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加以区别.如平行线的概念,什么是不相交?这要借助于在阳光透过窗户时的光线的实际情形,使学生发挥想象力理解不相交,等等.通过这些基本概念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逐步适应几何概念的学习.

(二)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学习几何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几何的初期,学生主要借助于直观和简单的判断,较低水平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些较低级水平的思维能力不能使学生学好几何.借助于几何基本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在这些学习基本概念时,重点是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法和综合法,这是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基础.

(三)加强学生画图和识图能力培养

画图和识图能力对学好几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几何的入门阶段,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画图,要让学生严格按照规定尺寸画图(尺寸太大时可以让学生按比例进行画图),使学生养成良好画图的习惯;另外,要重视学生的识图训练,要通过训练使学生把图形和文字统一起来,逐步达到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灵活转换.

(四)加强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数学;生活化教学

初中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最终应用于生活当中的学科。在生活当中,和数学有关的知识数不胜数,数学能应用于生活的地方也是如此,系统的学习数学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服务于生活。初中数学因为学习的知识更适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极有必要的,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初中数学这门学科,从而更有效率的提高学生的知识量。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育中的问题

1、意识不到数学生活化的意义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很多老师的教学方式都是较为传统的,先是在课堂中对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就是大量习题的练习,使数学这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学科,变得极为枯燥乏味,而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课堂中埋头记笔记,课外大量习题的压力也让学生喘不过气来,更是完全体会不到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乐趣所在,更不要提学生对这门学科有着多么浓厚的学习兴趣了。

在新课改理念的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本来会迎来极大的改变,通过教学理念的改变让学生对初中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是爱上初中数学这门学科,借此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在现实当中,很多老师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方式固化,即使是受到新理念的影响,也依然会选择较为“顺手”的传统教学方式,毕竟传统的教学方式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验证,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来说还是有着足够的帮助的。对于老师而言,只要学生的成绩能够得到提高就是得到了肯定,却忘了学生本应当是从自己那里学到学习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变成一个书呆子。

2、老的个人能力需要得到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在学生的求学路上,属于一个过度阶段,所以老师往往会觉得自己的能力足以教会学生知识就够了,而放弃了个人能力的提升,或许会有很多老师去想方设法的提高自己的职称等级,可这种提升对于教学而言,帮助却是寥寥无几的。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很多老师习惯性的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教学问题,却忘了初中生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们的思考方式与成人是有所不同的,以成人的角度去研究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非但不能真正的帮到学生,反而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困扰。所以为了提高初中生对于初中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就应当换位思考从初中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去考虑怎么做才能更合理的将初中数学生活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二、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施

1、兴趣的培养是第一要素

众所周知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教学当中,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进行学习时,和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想比,在看待初中数学这门知识的“眼神”都是不一样的。对初中数学这门学科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来说,看待知识就如同是一个吃货看到了一顿饕餮盛宴一样无法自拔,自然而然的在学习时就能够感受到知识所带来的快乐,津津有味的学习;而对于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而言,知识就好像是一杯白开水,哪怕有无数人在告诉他对自己是好的,也依然不想去喝这杯白开水,硬逼着喝了下去的确是对学生有所帮助,但是却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初中顺序这门学科,久而久之甚至产生厌学的心态。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因为日常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不陌生的,他们能够更直观的去从生活化的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理解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更轻松、愉快的获取数学知识,继而提高学生对于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2、用身边的事物做为引导

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通过将学生身边的事物带入到课堂中,用这些事物来引出新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得初中数学这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变得更为形象,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自然而然的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当中,通过测量教师的长、宽高来计算教室的表面积,又或者是教室中的课桌、板凳其他事物,都对学生了解初中数学几何方面有着一定的帮助;又或者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去应用数学知识去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探索知识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乐趣;再或者是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例如板凳如果坏了,想要修好并让其更牢固,就需要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对板凳进行加固,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无穷妙用,继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3、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

教育的本质意义应当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技巧,而不是单纯一股脑的将知识塞到学生的脑子里,所以在日常的初中数学教育当中,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生活化数学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利用身边的事物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亦或者是在生活中积累和数学有关的问题,让老师给予一定的引导,最终解决问题。

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去学习和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的找出问题并解答问题,使学生在初中数学的教育中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总结: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其他学科也大多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在初中的众多学科当中,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是让学生懂得知识,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只有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才能真正的对学生的未来起到帮助,而初中数学生活化也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出现的。

参考文献:

[1]生活化教学,让初中数学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J].张淑雪.学周刊.2016(28)

[2]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J].张瑞媛.学周刊.2016(26)

[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景建科.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4篇

一、新旧教材几何内容知识侧重点的比较

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伴随着新课标到来,初中数学教科书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中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几何内容的改变尤为突出。初中的几何知识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初步的立体几何认识两大部分。在老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平面几何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分片章进行编写,大体分类是根据点、线、面、图形来学习的,其中图形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多变形的初步认识。而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几何内容在点、线、面部分的讲解明显减少,而在多边形的认识上略有增加。在旧的数学教科书中,对图形的定理以及性质部分的讲解比较多,注重公式和定理的计算和演算过程,而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几何内容更注重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旧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对这个定理有着较为详细的推算过程,但是在课程改革后的教科书中并没有推算过程,而是直接给出了公式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旧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很注重几何内容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而在课程改革后的教科书中更注重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总而言之,新旧教材几何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老的侧重于公式和定理的推演和计算过程,课程改革后的教科书侧重于公式和定理的实践和应用。

二、新旧教材几何内容难度的比较

由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几何内容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动,知识的侧重点不同,难度也不相同。在旧的数学教科书中由于对几何知识的内容分解的较为详细,因此对于公式定理运用方面的知识理解起来难度较低,但在课程改革后的数学教科书中,由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不是特别详细,因此图形和空间的运用难度比较大。在旧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在公式定理的计算上难度较大,而在课程改革后的数学教科书中,公式的计算变得较为简单,大部分的公式更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不是数学上的推演。虽然,新课标下的教科书在原来的教科书基础内容上有所删减,但并没有降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难度,这是由于简略了基本知识,而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较有难度的知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课程改革后的教科书在图形的认识上比原来更为生动、形象,进而提高了学生把所学到的几何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新旧教材几何内容改变的优劣比较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 人文素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易・贲》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是:“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做人的基本良知,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更自由。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作为数学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数学专业知识,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拥有人文学科的知识和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体现在: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 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自然和文化传统的关怀;对不同观念的宽容;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和热情。这些都属于人文素养的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进行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就在于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因此,推进课程改革,重心就落在如何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尤其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在人的整体素质中起着基础性和方向性的作用,它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等,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数学教师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教师关怀社会、关怀自然、关怀人类,逐步养成健全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以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完善人格的养成为自己毕生事业的归宿。因此,发展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是培育优良师资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知识狭窄,缺乏较深厚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师成长(培养)中的缺失,是造成若干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

1 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诸多要求。然而,这些人文性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数学学科能否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中学数学教师是否有高度的人文素养,这是一个重要前提。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主导倾向上的偏颇,使数学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特征被淡化了,功利性和工具性色彩则过于浓重了,这便造成了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观念落后

相当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对于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依旧按陈旧的方式方法教学,只注重基本知识传授,忽视思想方法的讲解分析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升学考试的主科,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围绕考试指挥棒转,为了应对考试,获得好的优秀率与成功率,数学教师不得不把追逐分数作为第一要务,由此而牺牲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一味以分数衡量学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了第二位。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不少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数学教师,普遍感到所学知识已经老化,需要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面对新课程新增加的内容知识,很多教师感到上课比较吃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基本上是不读书。这可能是数学新课程实施困难的主要原因。

1.2 视域狭小,缺乏创新

研究发现,就数学知识的内容而言,初中数学教师有一定认识和了解,但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外界事物的联系,认识还不够深入,致使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高等数学知识与初等数学知识缺乏联系。由此造成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教学的照本宣科甚至断章取义。数学有着浓厚的人文背景,任何数学知识都能在历史长河和实际生活中找到其根源。如几何中圆与线的相离、相切、相割的复杂关系,我们可以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唯美的画面来诠释,既形象地刻画了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又让学生欣赏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在古诗高超的艺术境界中,学生情感完成了升华。

1.3 人文知识欠缺,教育、教学缺乏人文关怀

从近几年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调查研究来看,绝大多数教师具备了数学专业知识,而在包括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美学知识的综合考核中得分不多。人文教育、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意味着对学生德行、品格与性情的熏陶培养,大力主张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协调合作、积极向上的融洽关系和氛围,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鼓励、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理解、信任,以发展他们的最大潜能。但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严重缺乏人文情怀,课堂授课照本宣科,一人满堂灌,不给学生展示的空间,惟我独尊,对一些学生的独到见解亦或随意否定,亦或打击、讽刺,如此又如何能够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呢?优秀的数学教师特别擅长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注意倾听课堂中各种不同的声音。中学数学中有非常多的“一题多解”的例子, 在一次中学调研中,一位数学老师牺牲了他的教学进度,让学生给出了一道几何题的14种不同解法,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教师失去的可能是当前的小利,却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为学生建立了自信,营造了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良序竞争的和谐氛围。

2 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剖析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亟需一大批综合素养高的数学教师来推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使得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组织与使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导向等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呢?这也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教师自身素质

从我们对100名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来看,第一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为44%,学历对教师素质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教师综合素质的决定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存在高学历低水平的教师和低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因此学历不代表能力,而真正影响教师能力的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学科授课能力的把握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从数学学科教学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文素养。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在教育中是否有积极进取的责任心,是否具有对教育的人文情怀。视野狭小,缺少终身学习的信念,缺少与人合作的勇气与诚意是形成数学教师优秀人文素养的关键。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对全国范围的师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关怀,其次才是严格和负责任,问卷结果令人担忧,只有四成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虽然有些初中数学教师掌握大量的人文知识,但缺少必要的内化和积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用心”,是对所有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中小学评价体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中考仍然是指导大多数初中教学的指挥棒。为了追求高的优秀率与升学率,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放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忽略了数学教学与学习的人文内涵。调查发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单打独斗的情况依然非常普遍,缺少与其他数学教师的合作与沟通,与其他学科任课教师更是老死不相往来,为保证数学所谓的主科地位,总是在向学生强调本门学科独一无二的重要性。

2.2 职前学习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中文理分科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数学教育的人文性,在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知识分文、理,而文化却是一体的,因此数学教育从文化层面来看,已不再仅是“数学知识”了。作为文化赖以形成的初级形态所面对的文、理知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的文化水平的形成与提高。文理分科也是造成理科生人文知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大学专业分化过细,师范院校数学专业人文学科课程设置偏少,部分学校为体现其所谓的数学特色,在课程调整中大量删减人文课程,连教育学、心理学都被缩减到了36学时。教育教学中强化未来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而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注重。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接轨,除数学课程外,还应添加数学思想方法论、数学史、数学文化等方面内容,使未来教师能够从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历史与文化角度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

2.3 职后学习流于形式

在调查中发现,80%的第一学历为本科以下的初中数学教师通过专升本和函授等形式修完了本科。针对这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习模式,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内涵和授课方式值得商榷,学习过程中自身能力提高不明显。目前在我国初中缺乏促进初中数学教师终身学习的评价机制,教师很少有时间进行数学方面的进修和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照本宣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出现了学生质疑问难与教师学科知识缺失的同步增长的情况。改善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状况与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教师本人对学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教师从心底产生学习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数学教师除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外,还应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数学知识基础之上而形成不分文、理的总体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性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与提高数学教师的文科尤其是传统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职后的学习与培训注重形式更要注重质量,要关注教师数学知识的解释性和联系性,全面发展教师知识维度。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理性,感受数学人文;通过数学的学习,领悟数学思想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在人性发展上朝着全面发展的人更迈进一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数学教育是一个由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而组成的统一体,担负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任务。因此,提高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比提高其专业素养更为重要。

注释

郑葳,王大为.教师十大素养①人文素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54~63.

汪会玲,刘晓玫.中学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8(6):52~55.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数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门让人“头疼”的科目,但是它又是无比重要的,我们时时刻刻都会用到它。因此,我们需要克服对于学习数学的恐惧,认真地学习它。升入初中之后,很多学生都说数学很难,其实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难度确实提高了一些,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难。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停留在小学阶段,难以跟上初中数学的思维方式。因此,培养适合初中数学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差异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小学数学是基础,初中数学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当然,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就小学数学而言,更注重的是运算能力的培养,加减乘除的综合运算占了小学数学的大部分,比如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这些知识在小学数学中是重点,更是难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基本的运算占了小学数学的大头。而对于初中数学而言,运算只是一种工具,初中数学中更重要的是,对各个知识点的透彻理解,单靠简单的运算就想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对独立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如初中数学那样紧密。小学数学中,更多的是加减乘除的综合运算;而在初中数学中,更多的是各个知识点的交叉运用,比如常见的数形结合,这就更加看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在初中数学中加入了很多的新概念,学生难以用小学的思维来理解,需要学生通过透彻的了解才能彻底的掌握,但是在小学数学的学习当中,学生并不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因为题目一看就懂,属于看到题就能下笔列式子的类型。而初中的数学试题,都需要学生脑子的高速运转,去分析这个题目到底需要用到哪些知识点。这些题都不是随意出出来的,题目中的条件、数据也都是有深意的,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就难以真正理解题目,也就更谈不上做出题目了。

二、培养适合初中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在上面我们说到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其实总结一下就是前者重运算,后者重思维,当然重思维并不是说不重运算。小学和初中各有侧重,那么学生用小学的习惯来学习初中的知识,效果可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需要新的学习习惯。

首先,合适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便利。在各个学科中,数学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重要性不言而喻。拥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学好数学必不可少,对于其他理科科目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阶段,除了小学阶段的科目之外,还会增加新的科目,文科的是历史、政治和地理,理科的就是物理、化W和生物。理科中缺不了计算,也缺不了数学的思考方式,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现在依然不过时。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于初中的学习有帮助,对以后同样意义非凡,可以说终身受用。合理的利用数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你可能就得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还不一定有别人好。

其次,合适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更快地掌握知识。初中数学学习,除了继续锻炼计算能力,更添加了新的内容,那就是锻炼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很重要,有了它,学生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更多,而如果没有,那学生就是学的“死知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而是把这些知识死死地记在脑子里,却不懂得灵活运用。初中的数学知识相较于小学,更加的灵活多样,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不懂灵活运用,那数学肯定是学不好的,或者肯定是非常费劲的。

最后,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日新月异,而教材上的知识可能会很长时间都不会更新,如果有心学习,每天都能接触到很多新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那就注定只能被书本所困。现在提倡终身学习,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依旧需要不停地学习来充实自己,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难以持续充实自己的。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初中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是我们学习事半功倍的捷径,那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呢?下面是一些建议。

(一)课前学会预习新课

初中课程比小学多了不少,但是每一天的课时并没有增加,相对的,学习数学的时间就会减少,那么就需要我们预习新课,了解下节课到底要上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后要随时复习

初中课堂上,每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地知识有很多,但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或者说他们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课上的内容学生可能并不能一下子都接受吸收。因此,就需要学生在课后随时复习。随时复习,指的是抓紧时间,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剩余的是一些闲散的时间,这些时间刚好用来复习课上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或者利用这些闲散的时间做一两道题,合理的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

(三)要准备一个错题本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错误,有的是一些低级错误,但有的错误是大部分学生都会犯的。这些错误,应该在老师讲过之后,将它记在一个专门的错题本上,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错题拿出来看看,加深印象,深入分析自己为什么会错,当时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一道题理解透彻了,再做类似的题目就不容易错了。

(四)可以多看看自己感兴趣的数学趣题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自然有了学下去的愿望,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里的“趣”,指的是解题思路有趣,学生可以在看题之后自己先做一遍,再看看给出的参考答案,之后还可以和同学老师商量探讨,看看还能不能有更好的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94

数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主科之一,不仅进行数学学科本身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引起重视,学生也要对数学学习引起重视。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肩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希望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深感肩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初中阶段学生能否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不仅对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数学学习也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在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只有解决了问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教学氛围不活跃

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受学科特点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氛围相对比较沉闷。然而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积极的将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元素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氛围依然不够活跃,难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处于活跃的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不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将知识体系化,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自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将知识体系化。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将数学知识体系化的意识与能力都存在不足,因此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在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对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框架引起重视,因此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意识也不强。将知识体系化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零碎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会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负担,因此目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框架,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因素。

(三)不注重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对很多学科的学习都产生重要影响,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敲门砖,同时通过数学教学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然而在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导致教师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能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仅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知识点比较繁多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那么能够实现知识点更加有效的传递。然而就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讲,讲解法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引起重视。

二、解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解决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因此针对上文中提出的问题,应该及时加以解决,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本人作为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响应现代教学的号召,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并且从自身切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积累了一些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活跃度的方法。例如:为了营造活跃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不是生硬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将知识点表达出来,这样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充满了整个课堂,自然整个课堂氛围就变得十分活跃。教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活跃度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提高课堂教学活跃度的意识,并切实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也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大好时机,为了培养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建立适合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引起重视这一现象,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并切实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只有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四)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132-02

学习数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有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学生还应该极力的配合教师的教学。高中数学相比于初中数学而言,在内容的复杂程度上有所提升。学生出现难以适应的状况是极为正常的。只要教师做好了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这种不适感将会很快消失。

一、高中生和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比较

1.课前预习方面的差异。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几乎很少对学生的预习做相关的指导,以致于众多学生都直接忽视了课前预习的环节。相反,高中生一般在上新课之前都会做足预习的准备,在教师长期的督促下,学生很快就能形成预习的习惯。

2.课上记笔记的差异。上课记笔记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初中生在课堂上虽然也会做一些笔记,但基本上都是一种盲目的记,分不清主次。而高中生则不同,他们会习惯性地记笔记,了解哪些知识点属于重点,哪些知识点不需要做笔记。

3.课后复习的差异。一般初中生很少会做课后复习,有些学生即使进行了课后的复习,也只是随便看看,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过的例题,根本都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用说找一些练习题做了。而高中生则经常会在课后进行复习,除了会复习课堂上的一些例题外,还会从相关的课外书籍中找同类型的练习题。

4.总结上的差异。由于初中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在学习任务完成后,基本上很少对自己所学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然而高中生则不同,因为他们了解总结的重要性,再加上先天知识结构的相对完善,他们会经常做一些归纳和总结。将课堂上学到的一些公式和定理应用到相应的例题之中。

二、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比较

1.高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1)知识点太多,结合面很广,题型不好抓。相比于初中数学,高中数学中的知识点要多很多,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又添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有一些知识点甚至只有在大学才有。比如统计案例、算法初步、对称与群、矩阵、框架以及幂函数等,在这些新增的知识点中,很多甚至连教师都很少接触。此外,在高中数学的考试中,一般都不会只涉及到一个或者两个知识点,很多题型通常都是很多知识点的融合,因为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很多,所以结合的面也就极为广泛,学生和教师往往都很难抓住考试的题型。比如数列与函数的结合,数列与圆锥曲线的结合,圆锥曲线和向量的结合,向量和立体几何的结合,导数与函数的结合等。

(2)量多,学习的时间少。相比于初中数学的科目,高中数学科目增加了许多,而且每一个增加的科目都属于学习的重点,都会进行学业水平的测试,因此,学校给每一个科目的上课时间不是很充足,由于高中数学的难度大,知识量也很大,所以教师在上每一节课时基本上都属于新课的范畴。学生进行练习的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学习数学和教师教授数学都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2.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1)知识含量少,时间很多。因为初中的学科很少,自然分到每一个学科上的课时量就多,数学是初中生学习的一大重点科目。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量相对比较少,所以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

(2)原题出现得非常频繁。因为初中数学在题型上非常有限,很多高校在出考试试卷时都只是围绕着几个固定的题型,所以在初中数学的考试中经常会看到同一个题型的出现。有的甚至是上次考试接触过或者书本上出现过的原题。

三、初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策略

1.循序渐进,避免焦躁。因为学生的年龄都还小,没有丰富的阅历,因此,一些学生很容易出现贪多求快的焦躁心理。甚至有些学生还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想通过“冲刺”获得高分数。有些学生只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开始得意,遇到了难题很容易陷入颓废的状态。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学习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决心的过程,关于初中数学的学习并不能一蹴而就。

2.利用旧知识来衔接新的知识。对刚入学的高中生而言,其大脑中所存留的还只是初中数学的知识结构,刚进入高中,很难一下子去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所以,高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对初中数学教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除了学习新的知识外,还应该重视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引入和复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3.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只是传授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因为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时不具备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高中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为他们量身打造“自我监控表”,这就要求学生每天都能够按照实际的学习状况来填写该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和教师就可以真正的看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4.适当地鼓励学生。虽然高中学生没有初中生那么幼稚单纯,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孩子,需要父母和教师的赞赏和表扬。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因此,只要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进步,哪怕很小,都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在学生眼里,教师鼓励的言语非常重要,是一种肯定,可以证明自己所付出的汗水没有白费,教师恰当的鼓励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呈现出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

5.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就高中数学而言,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教师教学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习数学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当然,只注重题海战术,不注重积累也是不行的。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而言之,做好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对于学生学业的提升至关重要。在衔接的过程中,应该将创新精神和善于思考的精神贯穿到整个过程之中。争取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时,应该将传授方法和转变思想相结合;学生探求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个别指导与统一指导相结合;教法与学法相结合;课下复习与课前预习相结合。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志峰.高中数学学案教学的一个案例――再谈高中数学学案的设计原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2]陈祖枢.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0,(13).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九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课程改革对于九年级(下文简称: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这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目标的扬弃,也是切实遵循素质教育内在要求的集中体现。增进学生在数学应用方面的能力,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要求:(1)基于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能够灵活、准备的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2)在现实生活中,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回答。由此可见,若让学生最终形成上述两方面的能力,除了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重构,还需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主体性上进行培养。

因此,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下九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探”为题,初衷就在于:就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进行探究。

一、目前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早在10年前,我国就已做出在中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具体的教学反馈发现,效果并不明显。不明显的原因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如:升学压力的外部因素,仍然影响着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通过国家对初中新课改战略的实施,表明外部因素已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要求靠近。因此,现阶段主要的工作乃是优化内部因素(即: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进而最终实现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通过教学反馈,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应试为导向

以应试为导向主要是迫于目前的升学压力,基于这种导向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表现为:过于注重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运用题海战术来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这种具有功利性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得最终只以学生的测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惟一指标。因此,学生就形成一种怪现象:高分低能。尽管,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进行了有效训练,结果却无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似乎根本就没有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与其他理化科目形成板块式衔接

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纯粹数学运算能力的构建,而忽视了数学与其他理化学科的联系。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除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初等数学运算能力外,还需引入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作为问题载体。只有引入这些理化科目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才能使数学教学显得生动和具体。这也是初中数学实际运用能力教学创新的重点与难点。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构建

由上文指出的问题,可知:以应试为导向的初中教学模式仍然突出,根源就在于,我国基础教育在最终的评价体系的设计上存在滞后性所造成。这属于目前的教育大环境驱使;该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议题。因此,初中数学如何与其他理化科目形成板块式衔接,则成为本文的考察对象。惟有通过学科间的融合,才能形成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上的重构与优化。同时,伴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还需要对学生在学习主体性方面的培养。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学科间的融合

数学以其自身的抽象性与纯粹性,被喻为自然科学中的皇冠。也正是因为该特征,导致初中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接受上形成阻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一般按照:给出概念、进行定义、推导公式、进行计算训练等环节,来开展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在程式化的学习过程中,被动的习得有关数学知识,而缺少对其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作用的理解。尽管,部分教师已经注意到引入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具体内容来充实教学,但仍显生硬。

因此,本文指出:若要实现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学科间的真正融合,就需要将初中数学的知识讲授,建立在上述学科的基础之上。诸如,在导课过程中,通过引进一项物理常识,在该常识的基础上来建构相应的教学内容。

(二)学生在数学学习主体性方面的培养

学生在数学学习主体性方面的培养,就在于引致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的兴趣。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现代教育思想推崇“主体性”教育,即: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层面,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来完成教学。这种“主体性”教育方法的培养目的,就在于使初中学生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形成实际的应用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案例使知识点更具现实性。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初中数学教材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内容为例。笔者设计出一道生活中的物理问题:A,B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假设他们都保持匀速行驶,则他们各自到A地的距离S(千米)都是骑车时间t(时)的一次函数.1小时后乙距离A地80千米;2小时后甲距离A地30千米.问经过多长时间两人将相遇?设计这道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将数学与其他理化科目形成有机的联系,这就对数学的抽象运算附加了一件美丽的外衣。在具体、生动的条件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间进行比较,体会作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各自的特点,为讲解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做好了铺垫。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的表示数学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

参考文献:

[1]高洪美.走出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误区的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9(9).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10篇

一、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主要分为以下三点:第一,方便理解,学习容易。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的积累相对较为薄弱,再加上初中数学知识比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难度更高,初中学生又是刚刚接触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学生需要一个高效、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来辅助自身的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学习方法的设计和应用都是在完全充分地考虑到初中学生本身的年龄、性格、理解能力等特点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它具有理解方便,应用难度较低,方便使用等特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第二,灵活性较高,趣味性较高。初中学生由于本身的性格特点,相对于枯燥的初中数学课本的文字和单一的学习方法,他们更容易趣味性较高、灵活性较高的学习方法和事物所吸引,而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正是充分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在建模思想方法的设计中融入了灵活性和趣味性的元素,从而有效地激发和吸引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水平。第三,学习方法和思想理念科学高效。初中数学是一门集理性、严谨性、逻辑性和灵活性于一身的一门难度较高的学科知识,因此,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非常重要,而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的核心部分在于它重点关注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思想理念、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应用建模思想教学方法辅助初中数学的教学。

二、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式

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辅助和帮助作用主要体现在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式上,因此,初中建模思想教学方法的培养方式非常关键。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以下2点:第一,培养初中学生把握整体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初中数学知识和题目当中,容易出现很多干扰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思维方式的信息,或者延伸多个题目和知识点的信息,这些干扰信息很容易导致初中学生在理解初中数学知识和解答初中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提纲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影响到初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而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把握整体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比如说苏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中关于《概率》这一知识点的题目:“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放有印有1、2、5、6、9、11数字的白色巧克力糖,小明从中随机取1个巧克力糖果,万方从中取1个随机的巧克力糖果,请问小明和万方各拿出的巧克力糖果相加的和大于9的概率是多少?”初中学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很快的得出答案。第二,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初中数学具有灵活性较高的特点,对于同样的一道初中数学题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初中学生具备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为有效、便捷的解题方法,而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满足这一要求。

三、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两点:第一,在初中数学题目解题中融入建模思想教学方法辅助解题。以苏教版初中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下册中《三角形的锐角与钝角》这一章节知识点的题目为例:“一个钝角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锐角1为32度,另一个锐角2为43度,而另一个锐角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钝角为148度,请问这个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哪两个角存在互补关系?”由于这道题目中的信息量和数据量较多,初中学生光从书面的题目文字中来理解相对而言较为困难。这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初中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学方法来建立实际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模型来解题,将抽象难懂的书面文字转化为简单、直观的模型,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解题效率和能力。第二,在初中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来辅助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从实际生活中观察、研究、总结从而形成的较为理性、科学的知识,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的目的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因此,初中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必须联系实际生活来完成。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初中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来辅助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能力。

四、结语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三重联系;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08-03

【作者简介】彭亮,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南京,210097)博士研究生。

从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到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联系的思想更为明晰,此种变化引发了一些数学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与此同时,数学教学实践也在寻求与之契合的教学手段、方式和设计。鉴于此,深入挖掘“三重联系”的内在层次性,可能会对教师更好地践行这一理念有所助益。

一、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无论从一般教学的角度,抑或数学教学的角度,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应是教师教学中最为常见也时常运用的联系方式。但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需要我们教师明确以下两个层次。

1.可能的联系。

所谓可能的联系是指任何数学知识点都可能与其他的数学知识点发生关联。因此,对于任意一个数学知识点来说,其与整个数学知识都存有一种可能的联系,这种可能建基于知识之间所形成的网状型知识地图。当然,除此之外,各知识模块之间也存在着或隐或显的联系。这些联系构成了整个初中数学知识的思维地图,而从这些地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初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一个知识点就像一张渔网的一个结点,通过牵动它,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之网可能全都“舞动”起来。而数学知识间可能的联系正基于此,即数学知识间存有联系的可能,并且此种可能性涵盖了所有初中数学知识点,从教材编写的角度上来说,每个模块的知识都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在每个模块之内,数学知识无疑具有着联系,而在每个模块之间,数学知识间的共同性使得模块与模块之间须臾不能分离,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即是模块间知识联系的反映。

2.现实的联系。

可是,数学知识间的可能联系往往不能较好地反映在数学教学中,这中间可能有着“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间的区别。所谓现实的联系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数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最终向学生所呈现的数学知识的联系。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师向学生呈现两个方程,2x+y=36,2a+3b+3=19,然后让学生归纳它们的特点(含有几个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系数是几次?),最后教师总结,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与之相对,一位教师可能这样来设计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的方程:2x+y=36,2a+3b+3=19,然后让学生归纳这两个方程的共同特征,随后让学生将这些特征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启发学生给这两个方程取个名字(二元一次方程)。对比这两个教学设计,某种程度上二者都体现了关注“数学知识间联系”的理念。在第一个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与未知数和未知数项的系数的联系,归纳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而在第二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则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两个教学设计的优劣应是高下立判的,究其原因,即是数学知识间可能联系和现实联系的差别。对于教师来说,可能联系只是其进行“三重联系”的基础,也就是说,它只是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学科教学知识,而现实的联系则是教师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其区别在于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准知识点间的对应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如此,可能的联系才会成为一种现实可行的联系。

二、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稍微了解一点数学史的人都知道,数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数学第一次危机的解决同时促进了哲学的发展,20世纪的分析哲学与数学之间的关联以及模糊数学、数学模型、元数学等思想和理念在自然、人文、社会等领域的运用。由此可见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基础地位。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分辨数学与其他学科间联系的两个层次。

1.普遍的联系。

所谓普遍的联系是指初中数学知识与初中其他学科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不过这些联系有些彰显,有些隐蔽。这种普遍的联系反映了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人类知识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而对于初中的学科和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来说,此种普遍性较为集中地反映在数学与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自然学科的联系上,如信息技术中的“算法”即与数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另外,有的研究者发现,初中物理课程学习所需数学知识涉及数、比例及代数式的运算知识、基本几何知识等12项内容。除此之外,数学还可以与人文社会学科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相应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的社会能力,例如联系到公民学、社会学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培养。鉴于数学对人的理性精神发展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运用数学的理性精神了解和分析社会公共事物,旨在培养和造就良好的公民,增强社会凝聚力。这种普遍联系使得数学教学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它也使得数学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应用性。

2.特定的联系。

当然,对于现实的数学教学来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只是一个前提和事实,倘若教师要真正地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关联来实行自己的教学,则必须思考和顾及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特定性,这里的特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内容问题,即在初中教育中所涉及的学科,一般都是学生学习意义上的学科,它与科学研究和学科分类上的学科还是有所差别的,这其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是二者不容忽视的区别,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怎样顾及初中学科的特性,合理地关联初中数学知识点可能是其在普遍性联系下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相应的联系可能会比较生硬和“做作”;二是要注意区分特定内容,初中数学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这些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与特定的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而,教师在进行学科关联时,可能需要从内容的角度,探寻数学内容背后的发展历程,进而寻求较为合适的关联学科,从而更好地将具体的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相互连接。

三、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反思数学的源起,我们可以发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且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20世纪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提出“现实化数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此种考虑。不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浅层的联系。

所谓数学与生活的浅层联系是指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之间“貌似神不合”的联系,也就是说,生活只是被僵硬地拉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教师为了刻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在课堂导入的环节融入一些生活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种“良苦用心”的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没有领悟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深层联系,而只局限于浅层的联系,从而出现了我们在数学课堂中经常遇到的生活与数学两张皮的现象。浅层联系的产生可能还在于我们只从数学来思考生活,很少甚至没有从生活来思考数学,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我们思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时,谁居于首位,从生活来思考数学是我们在生活的基础上思考数学,如此,数学才能有机地融入生活,反之,生活将是被割裂的、虚拟的甚或伪造的。

2.深层的联系。

正是因为浅层联系的存在,深层化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旨归。它是指教师将数学知识有机地融入自己所选定的生活场景之中。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时,在课上有意识地提出了三个问题:(1)如果向东走3米记作+3,则向东走5米记作 ;(2)如果向东走3米接着左转向北走2米,如何标记终点与起点的关系?(3)谁能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只用数轴不能表示出位置关系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会提出大量的问题。不但有课本中举例所说的温度变化和找座位的问题,而且也有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此类问题,像确定教室内电扇、电灯、窗格、地板砖的位置,课本中某个字的位置,生活小区中两楼之间的位置等等。正如上述所说,能否将生活与数学进行深层联系取决于教师能否从生活的角度来思考数学问题,当然,这里的生活并不是完整的、实在的现实生活,它一定是教师选择和加工过的生活,而且他选择和加工的路径是从生活到数学,而不是从数学到生活。因为生活到数学可能只是限定生活的某些方面抑或理想化生活的某些方面,而从数学到生活,有可能只是从数学来构建所需要的生活,这两种不同的路径决定了生活的真实性,进而也影响了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深度。

【参考文献】

[1]徐章韬,顾泠沅.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J].教育发展研究,2011(06).

[2]沈顺良.“二元一次方程组1”教学设计改进[J].中学数学月刊,2014(11).

[3]袁丽.中学物理课程中数学知识的支持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刘丽颍,黄翔.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性认识――美国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J].数学教学通讯,2005(09).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初中数学教师;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

民族创新能力对于一个民族能否科学快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而学校承担着输出大量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使命和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素质教育要求下,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初中数学作为理科学科的重要学科之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极富创新力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难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牢记初中数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寻找新颖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教学太过功利化是导致现在初中生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数学教师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师教学目的仅仅为了应对中考,使得教授内容过于简单化,导致出现了重教轻学的错误观念,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畏难心理和僵硬的思维模式。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模式只是有利于传授固定的数学定义与公式,完全不适用于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教师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想方设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清数学知识中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相应技巧,熟练应用数学知识中的定义以及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从简单的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的高度。而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充分掌握课堂教授的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加大对课外数学知识的追求和吸收。对于新的数学知识的不断追求有利于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在课外数学知识的吸收和探索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同挫折和错误,教师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嘲讽和打击学生,这会导致学生丧失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应该坚定不移地支持学生继续探索新知。赞美和鼓励将会让学生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赏识和肯定,帮助他们感受到一定的成就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求知心态,克服在探索新知识时产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和创造力。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初中数学教师想方设法创造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敢质疑,加强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悬念,尤其是在每节课的初始阶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在每节课的末尾针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内容设置悬念,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与正负数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就可以举出欠款之类的生活中的实例,由教师提出疑问,学生解决疑问,从而顺利成章的引出“正、负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效地参与了知识的探索之中,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激发起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所学的所有数学知识勇于表现自己的观点,积极发散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不盲目信奉已有的知识,尤其是在解答数学难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有创造性的提出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式,这对于学生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模式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

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更好的思考和探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知识灌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方式的教导和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含所有初中数学知识的知识体系架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因人而异,进行具有差异性的教导模式,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发散自身思维,在思维变通性的训练上下足功夫,同时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大胆设想,合理想象,严谨求证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教学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对创新意识,这不仅是素质教育要求下初中数学的应有任务,也能够很好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不断地摸索、研究和总结,这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使命。

参考资料

[1]夏至贤,《培养个性的花朵,激发创新的思维――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S2期

[2]杨裕平,《论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第03期

[3]李红东,《浅谈对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02期

[4]高悠,《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

[5]金玉珍,《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5期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13篇

数学科学是由许多类型的知识构成的强大体系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必修课程,而其中的应用题知识更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因此,针对初中应用题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是通过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出来的学习好初中应用题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系统,强化其数学实践但对于当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显现的各种问题,使人们逐渐担忧起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所以,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努力实现对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状况的改善。

一、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地位

首先,数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实际生活问题课堂上我们学到的是理论性数学,需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将所学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上作为初中应用题教学,其口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最好的平台来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

其次,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作为重要纽带,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保证学生拥有较强的数学思维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旦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就能更好地将数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

再次,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作用还在于保证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点运用到某一应用题上,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对其他知识也进行了复习和再利用,充分领悟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保证了学习效果。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现状

1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长期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而使初中数学教师处于保守状态,另一方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应用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极其不足尤其是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当进入初中数学应用题学习时,教师和学生都很难打破原有思维定式,从而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2没有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方式,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导致学生严重依赖于教师,形成独立分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仅凭学生自身很难对应用题形成完整的解答思路。

三、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的应对策略

1逐步改善教学模式,发挥出初中学生在应用题教学的力量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要想实现从本质上的改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务必要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为其实现质的飞跃,铺平道路然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适时扭转初中数学的教学思维,具体可按照新课程标准,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最大化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胜;真正实现传统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的转变。

2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独立分析和动手能力

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通过初中数学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分析,逐步将应用题知识吸收消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独立动手动脑的过程。

3创新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

针对过去使用的初中数学课本,重点、难点不够突出或是没有专门的相关训练问题,当前需要一本系统性强的初中数学教材此外,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前应针对新型教材进行充分细心的备课工作,梳理知识,分清知识要点,整体把握重点、难点,多选择一些具有普遍性问题的知识进行讲解分析,从而保证学生对应用题知识形成较好的思路,便于解决新问题。

4注重培养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习惯,便于提高解题速率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14篇

1.拥有共同区间

数学与物理有一部分是完全重合的.同时,数学与物理也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逻辑的严密性和结果的唯一性.数学与物理的逻辑性都十分严密,每个步骤都必须环环相扣,有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使结果不正确.而且数学与物理的习题结果永远都是唯一的,不论以什么解题方法来解答习题,最终结果都是一个固定值不会改变.所以,有一部分数学知识就可以运用到物理习题的解答中去.

2.数学学科更趋向于解决问题

与物理学科相比,数学学科更趋向于解答问题从而得出结果.而物理学科注重的要点更偏向与实验的过程.所以,在解答物理习题的过程中,为了更准确明了地解决问题,是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进行解答的.例如:如图所示,若电源的电压一直保持不变,当开关3与“相连时,电流表、与、的示「a-O—0-|数比是3:5,当开关S与6连接时,电流表、与、的示数比拓是2:3,求氏与民的电阻比.1|——这道题的解法应为:假设尽与足的电流分别是/,与A,根据题意可得出1八+/2=3/5;根据定律可算出///2=3/2;由于圮与尽是并联,因此能够得出尽/&=3/2;分析当前开关S与b连接时,圮与构的电流分别是与/3,那么就可以的到a_//3=2/1,又由于尽与是并联,所以能够得出巧/民=2/1,由此,可以推算出=3/4.所以,这道题的最终答案就是3/4..

二、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初中物理解题中

1.正确引导学生

初中的学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物理,直到升人初中以后才开设了物理这门学科,所以初中生对物理学科是完全陌生的.而数学学科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的学科,所以对数学学科和数学知识学生都是比较熟悉的.学生刚一接触新学科的时候都会感到很难,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导学生解答物理习题时,可以将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融人到陌生的物理习题的解答方法中,这样既能降低物理习题的难度,也能使学生对物理习题不再陌生.

2.处理好学科间的交叉

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是存在重合的一部分,但又不是完全的重合,有一部分数学知识是无法应用到物理解题方法中的.因此,教师要帮学生归纳总结出能够应用在物理习题中的数学知识,和不能在物理习题中的运用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不至于在解答物理习题的解答过程中完全依赖于数学知识.教师应该处理好学科之间的交叉部分,把跟物理习题没有交集的数学知识剔除出去,减少学生在解答物理问题中的弯路.

3.注重物理实驗教学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第15篇

1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

1.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首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导致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重要原因。初二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内,学生对其它事物的好奇心理很强,在课堂上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失去听课兴趣。对初二学生进行调查,可以发现仅有少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但是对数学学科感兴趣的同学成绩都较为优异,而对数学学科不感兴趣的同学成绩较差[1]。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是成正比的。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比如,很多初二学生对文科较为偏爱,甚至在数学课堂上写文科作业、做文科练习等等。还有一些初二学生在课堂上浏览其他书目、听音乐等等,阻碍了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1.2学生的意志力较薄弱

其次,学生意志力较薄弱,是导致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重要原因。初二是初中的过渡阶段,初一的知识相对简单,而初三的知识点相对较难,初二的知识点难度介于两者之间,学生必须对优化初一数学学习方法,适应新的数学知识。一些初二学生的意志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水平。比如,很多学生在遇到难题时选择放弃,不愿意开动脑筋解答题目。还有一些学生在认识到自己学习能力不足后,破罐子破摔,使自己和优秀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1.3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

其次,学生学习习惯较差,是导致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重要原因。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相比,初中数学学习更加强调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知识后,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二次消化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很多初二学生都没有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前复习,致使数学知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在做题时不能灵活运用已知的数学知识[2]。

1.4学生的数学思维僵化

再次,学生数学思维僵化,是导致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重要原因。每个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培养都是不同的,逻辑思维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些初二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但是也有一些学生逻辑思维不足,对抽象知识点的把握相对较差。由于个体的数学思维存在区别,数学学习成绩也会出现分化。

2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对策

2.1注重数学知识点的逻辑联系

首先,想要解决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问题,应该注重数学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科中,许多知识点都存在相关关系。初二学生对零碎知识点的把握较好,对系统知识点的把握较差,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应该呈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把不同的数学知识点串联起来。

比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正方形、菱形联系起来。在课程导入时,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呈现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并调整平行四边形的角度、边长等等,让平行四边形发生变化[3]。学生观察电子白板上的平行四边形图形,可以发现,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度为九十度时,就变成了长方形,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度为九十度,且两条相邻的边等长时,就变成了正方形,当平行四边形对称角的角度相等,每个角都不是九十度,而且四条边等长,就变成了菱形。

2.2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

其次,想要解决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问题,应该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对初二的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数学定理,这些基础知识点是学生做题的基础,只有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细致分析,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概念公式和定理的演绎。

比如,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习题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出以下三个条件,让学生判断以下哪个条件可以应用勾股定理求解。第一个题目是:在三角形ABC中,AB和BC所成角度为90度,AB长为12,BC长为5,那么AC的长度应该是多少。第二个题目是:在三角形ABC中,AB和BC所成角度为九90度,AB长为12,AC长为5,那么BC的长度应该是多少。第三个题目是:在三角形ABC中,BA和AC所成角度为四十五度,BA和BC所成角度为十五度,AB为3,AC长为5,那么BC的长度应该是多少。?W生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后,可以对题目进行自主求解,掌握勾股定理的适用条件。

2.3对学生进行数学逻辑的训练

再次,想要解决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问题,应该对学生进行数学逻辑的训练。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的逻辑所谓有要求,为了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展开训练[4]。

比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试卷或作业格式进行规范,学生在解题时,必须在题目下方列出自己的解题步骤,并且指出所用的已知条件。在充分论证之后,可以得出最终的结论。再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对自己的解题失误步骤进行分析,避免错误的重复出现。

2.4指导学生进行定期归纳总结

最后,想要解决初二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问题,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定期归纳总结。很多学生在一单元的学习之后,不善于进行自我归纳总结,影响了知识的吸收效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

比如,以下面这道题为例: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a2+b2+c2=ab+bc+ac,那么该三角形属于哪种类型?学生在对方程知识进行归纳之后,可以发现有几个未知数,就有几个方程,因此可以把上述式子整理成(a-b)2+(b-c)2+(c-a)2=0,得出等边三角形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