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管理之道;班级管理

一、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可以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架构着当前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在中国的每个领域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而涉及管理类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有人本思想、无为而治、因材施教、法治管理等,若将其引入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基于此,本人试图通过借鉴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班级管理的意义,以及分析班级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引导的基础上,为改进学生行为习惯提供具体的建议。希望全文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有所参考。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意义

1.“人本管理”思想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和谐

“人本管理”即是凸显人为中心的一种管理模式。古代各个朝代中只要实行“仁治”即可以列作“人本管理”。我国的政策中很多标榜和谐相处的模式背后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可以是说一种人本治国之道。对于高校班级管理中,如果将人本管理融入其中,以生为本,尊重理解学生,必然会让整个班级变得更加和谐。

2.“因材施教”思想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公平

“因材施教”指从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扬长避短。而对于班级管理,如果管理者能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那么学生在接受管理中会感受到公平氛围。不仅如此,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法治管理”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作风严谨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一直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治国的主要途径。韩非子就曾说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作为班级管理来说,拟定严格的班纪班规并遵照执行将让学生的个人作风更加严谨,从而带动整个班级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

4.“无为而治”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加民主

“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出自老子所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思想的内涵是在表达“无为管理”也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老子的无为而治的言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凸显的就是事物对立的两面性,事物是矛盾构成体,而矛盾会不断转化,而转变的方式就是顺其自然。同样赞同此种观点的也有庄子,他曾提及“以无为为常”就是指主要以无为来治理天下。对于班级管理来说,不进行细节化管理,学生在没有具体化措施中自行调节,相互引导,这样班级管理则更加民主,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进一步感受到自由和快乐。

三、班级管理是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引导

分析班级管理与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笔者发现对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引导,班级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班级管理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高校中,进行课堂学习是他们与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而为了帮助提高学习效率,班级管理中很多条例都是为了学生能进行学习而设定的。如果学生能一一遵守班级管理,那么课堂学习的环境将得到净化,学生也会在良好的课堂秩序中学到知识。另外,在班级管理中,涉及学生诚信、考试作弊、抄袭等现象的规定也时有发生,学生违例不仅要受到校纪严惩,也会要受到班规处罚。所以这方面也能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班级管理能改变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

班级管理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围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展开,而这方面的内容能帮助学生能很好的融入班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准迟到早退、注意教室清洁、安全管理、宿舍照明管理等。这些管理条例约束下学生改掉自己不良的坏习惯,并对集体、对他人及自己产生责任感。3.班级管理能激发大学生主动自觉意识班规本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行为而细化的内容。大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慢慢认识到班规存在的必要性及对于个体意义的重要性,也会自然而然形成遵守班级管理的内容,并同破坏班规的行为做斗争的自觉意识。

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改进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建议

正是由于班级管理对于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所以进一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中,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建议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班级管理中凸显“人本”观念培养学生自律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对于班级管理来说,更应该将对学生的尊重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进行班级管理中要时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需求出发,这样才能保证班级管理对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建议在拟定每条班级班规时,或针对现有的班纪班规修订时都可以把全体学生召集一起进行探讨,看哪些有必要增加,哪些有必要精简,最终出来的才是适合学生需要的纪律规范。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学生通过对班级班规的制定可以培养起严于自律、自控的精神,还能做到一个既得到自我实现,又能为班级做出贡献的人。

2.班级管理中借鉴“因材施教”来了解学生特点更加与时俱进

班级管理一直说班规,会给人严肃固化的感觉。但学校毕竟不是纪律部队,而是一种和谐自由的学习殿堂。现在的大学生集中在“90后”这个阶段,他们都是一群时代性较鲜明的群体,与其他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他们喜欢独立思考,也喜欢自由自在。所以在班级管理中也需要与时俱进,贴近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特点。针对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班级管理教育。如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班级管理的信息和学校活动的信息等就是一种符合他们交流方式的班级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保证班规内容执行的同时,又能让学生积极配合,改进自己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另外,学生之间差异性是不争的事实,在班级管理中,更要将教育与管理相融合,即在班级行为管理中穿插严规,在严规中适时强调行为管理,做到张弛有度,让“服软不服硬”的学生接受行为管理中的严规,让“服硬不服软”的学生接受严规中的行为管理。

3.班级管理中效仿“法治”用严规督促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贯穿“法治”理念的严规并不是本本主义,本人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更多的还是带有一些具体的手段与方法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严师出高徒”。例如将班级的管理分成几个小块,如学习方面、宿舍安全卫生方面、文娱活动方面等,然后责任到人,分包到人,另外还将班级成员组队管理,每组队员按分的小块轮流当责任人,如果一个小队中有一方面做不好受罚,所在团队成员也将集体受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集体意识,还能在他人的监督下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

4.班级管理中融入“无为而治”来释放学生的个性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抹杀了大学生的个性意识,相反在遵规守纪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释放。“无为而治”是治国治家中的最高境界。而在班级管理中如何通过“无为而治”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在遵纪的同时保持好自身的个性呢?这是需要的是智慧,更需要创新班级管理形式。首先你要明确班级管理目的是营造一个激发学生“以班为家”的主人翁氛围,其次你在班级管理中要让学生在一些班级管理中自发形成“非正式团体”。本人采取的方法就是每年新生入学都要自觉填写兴趣上交,然后将兴趣的一致或类似的同学的座位排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交流中以兴趣相投而结成的“非正式团体”,帮助学生在“非正式团体”中释放自身兴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瑰宝,从中蕴含着丰富有价值的管理之道。可以说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保健品”,十分有益学生的“身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摒弃中华传统文化,相反应该粹取其精华,继承发扬。笔者认为中华传文化更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就像中医一样,能治标又治本的慢慢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另外,全文只选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未面面俱到,本人会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宇文利.民族精神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研究[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

[2]林日葵.属相文化与民族精神[J].船山学刊,2010

[3]刘晓霞.传统美德与大学生人格修养[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段永成.岳阳楼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班级社区;网络平台;高校班级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已经和教室、寝室、运动场一起构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四大公共环境。网络虚拟空间使传统的以班级教室为基础开展集体活动的班级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高校管理中采用各种管理系统、网站、短信平台、QQ群、微信群等一系列方式,途径多样,但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推送的现象,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并有效整合进行高校班级管理便成了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管理的变化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从小学开始就以班级为单位,班集体是其他任何组织无法代替的。高校班级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及各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和交流所依赖的场所。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由于学生来源的广泛、学生住宿的分散、教室上课的不固定等因素增加了难度。传统班级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观念有所淡化,措施有所弱化,功能有所退化。网络及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网络开阔了大学生们的视野,为其带来了学习、生活上的便利和乐趣。但同时,受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化思想的冲击,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些人消极、悲观,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对于网络虚拟的满足从形式上脱离了现实,带来了不关心集体、孤僻等现象,从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疏远,学生班级、集体观念的淡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的管理需求,高校的班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管理模式亟须变革。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主动出击,在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功效来弥补传统班级管理的不足,使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朝着民主、开放、平等的方向迈进。

目前,探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主要还是体现在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把它当作一种交流工具,如QQ群、MSN、电子信箱等来辅助管理,这些为班级管理注入了新的元素,但缺乏对高校班级管理的系统性整合和研究。本研究依据学校、大学生、家长等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基于网络环境的有效整合构建,实现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有效的沟通,就利用网络开展高校班级管理新模式做出了新的思考。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管理的策略(一)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

1高校班级网络社区平台

高校班级网络社区平台可以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建构,也可以单独开发,主要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新载体,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使之成为家校沟通和师生、生生学习交流的平台。学校信息、高校职能部门信息以及教育方式、教育活动等均可融入平台中,并以新闻、通知、报道、专题等形式体现。大学生则可以及时在网上查询、下载资料及办理手续等,使班级网络社区成为其学习知识、获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信息及各类应用的通道。

班级管理应用是社区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网络化高校班级管理的主阵地,主要是记录班级活动、班级学生的发展轨迹,是班级成员展现风采的虚拟化班级新舞台,主要包含网络课堂、班级博客、个人博客、班级社区、班级论坛、SNS 社区、家校互动平台等互联网应用。除了这些互联网应用外,根据师生需求,也可集成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可以引入体现班级特色的个性化应用,根据班级各自需求开发各类插件,体现班级成员的特点、优势,为大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开放平台,积极营造健康、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让大学生在网络上充分实现思想表达、情感交流、知识获取,在开阔视野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班级管理系统除了是班级文化展现的窗口外,也是教师、管理人员、家长及学生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管理人员应发挥主导作用,引领舆论导向,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喜爱之情,建立班级社区、网上家长园地、论坛、视频会议等类似的交流栏目,逐步形成家长、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互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的开放式的全员互动的虚拟班级管理环境。

网络高校班级的管理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班级管理者和其他教师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家长在校外的监督配合以及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网络作为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使班级管理者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多的时间为班级管理服务。教师、管理人员可通过微博等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网络形象,增强自身魅力和吸引力,参与管理。网络高校班级的管理更需要全体学生特别是班委的分担和配合,应充分发挥班委在网络化班级管理中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网络平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创造全员参与的环境,从而实现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统一。

2社会性软件:个别化

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是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之上的应用软件,在功能上能够反映与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其功能,可以使它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网络教学手段及与家校沟通的工具,是对传统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有博客、论坛、微博、QQ、微信等。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通过QQ等即时通讯软件进行交流时,不仅可以利用文字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一对一进行交流,还可以进行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特别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它功能多样,可将教务管理、专业知识、教学图片、视频等内容用基于手机的主动推送方式,形成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三维时空教学模式。因此,高校班级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微信的作用,促进信息的互动,提升管理效率。

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利用网络技术,通过职能部门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社会性软件三种通道,实现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构建如下图所示。

网络高校班级管理需要内外合力,全员参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网络化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在高校新生入学时直接推出并应用,使其在新生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形成应用系统的“首因效应”。同时,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应以平台为唯一的途径重要信息,使同学们对平台产生“路径依赖”,切实推进其应用。当然,我们也应正视网络环境下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如网络道德、人际交往情感冷漠及其他负面影响,批判性地沿用传统的班级管理原则,规范技术使用行为,充分发挥网络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二)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

1建立平等交互新型的师生关系

网络时代的学生、管理人员、教师的心理特性和沟通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变迁,而作为教育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也势必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更关注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管理活动。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基于网络交流的便利和多渠道构建的师生交流平台,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彼此沟通、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构建线上线下和谐的人文环境

传统班级管理主要以面对面为主,具有许多优点,如活动组织化程度高、统一安排、教育管理严格、评价机制完备等,但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封闭性,教师占有绝对的权威地位,不利于学生发挥其自主性。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班级管理的这些优势,更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弥补传统班级管理的不足。网络的虚拟性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基于网络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内容充实、交互性强的高校班级社区,形成网上班级。传统班级的优势和网络的虚拟性相结合,有利于实现班级人文环境线下与线上的和谐。

3营造家校合作的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网络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建立,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联系了起来,提供了家校互联的新途径。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用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营造家校合作的新型社会环境。

三、结论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给高校班级管理提出了挑战,也为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班级网络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同步互动,是对传统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总之,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班级管理的新模式不仅顺应了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和个性化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易立峰.论网络环境下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7).

〖=2〗张立新,张丽霞.论生态学视角下的虚拟学习班级及其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11(04).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班主任 班级管理 困境与对策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更强调“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要求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体现人性化、科学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管理,担负着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支撑学校教学开展的重任,是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受多种社会、学校因素的影响,班级管理工作效果始终不甚理想,逐渐陷入改革困境。笔者欲结合高中班主任工作实际,就当前班级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探索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与改进建议,以期对促进当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困境及产生原因

(一)缺乏新型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效果有限。

高中班主任就班级管理工作而言,可谓是任劳任怨、每每工作在班级一线,但是实践证明越是亲近班级一线,越是长时间处在班级一线的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效果越不甚理想;原因究竟何在,笔者认为这样的班主任虽然有高昂的工作热情,但却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受到学生管理对象特征的变化,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已经不再是哪种“形影不离”的管理,需要教师应用新的班级管理理论指导班级管理工作。

(二)管理方式、方法传统、单一,脱离实际。

新时期的高中班级管理对象,不论是在性格特征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传统的那种“逆来顺受”的性格,也不再是没有任何主见的学生,但很多高中班主任还在以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角色出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以说教、训斥等传统管理方式、方法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这种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已经严重脱离实际,由于失去成长土壤也就失去其有效性。

(三)管理的内容和重点明显重课内而轻课外。

高中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一阶段不但是学习知识、锻炼技能的最佳时期,而且是为性格等后期成长、成熟创造良好条件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更严格、全面的管理非常必要。但是当前高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通常会将更多的精力和管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内,忽视课堂教学外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课内与课外界限的分明,不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四)班级管理缺少“民主”特征致活力不足。

班干部选拔与班委会组成是影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多数高中班主任在班干部选拔与班委会组成上,都坚持“终身制”原则,一般情况下不会更换主要班干部,这不利于班委会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作用的发挥,最终可能落入班委会工作无效的“死局”。另外,在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与执行上,都是由班主任一人决定,很少有学生参与的机会,等等。这些过于缺少“民主”特征的做法,不免由于活力不足而失去其应有作用。

二、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困境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增强班级管理工作效果。

首先,高中班主任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和经验,从转变班级管理观念入手,逐步重视与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高中班主任要转变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逐步由传统的管理者、组织者向参与者、指导者过渡和转变,切实提升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力,进而增强班级管理工作效果。高中班主任由传统的管理者、组织者变成班级管理的参与者、指导者,由传统高高在上的地位走下来,走进学生的班级管理生活,教师与学生同时出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配合学生完成各项班级管理工作。

(二)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实行“民主式”班级管理。

在高中实行民主式班级管理势在必行。民主式班级管理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重要的是可以将班主任从传统班级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专心指导班级学生开展自主管理工作。

(三)借统一目标增强凝聚力,奠定班级自主管理基础。

班级自主管理被认为是当前最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传统“家长制”式的班级管理,由于过于重视对学生个体的管理,忽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而这正是班级自主管理的基础,需要班级学生强大凝聚力的支持。研究表明,班集体中一个统一奋斗目标的形成,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因此,可以尝试通过为班级确立一个统一奋斗目标的形式,培养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为班级自主管理的实现奠定基础。

(四)积极创建班级文化,实现班级管理课内课外联动。

班级管理的目标在于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而班风可以理解为一种班级文化;所谓良好的班级文化,即是哪种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班风。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结果,是全体师生的精神财富;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对班级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其是不分课内课外且时时刻刻影响、约束班级里每一位学生,是最好的班级管理手段。因此,有必要通过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实现班级管理课内课外的联动,切实增强班级管理工作效果。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班级管理 途径

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学生主要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校联系各班的纽带,班主任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工作的运转效率。网络环境为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班主任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班级管理,以此来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为学生的全面成才提供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

一、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管理的特点

1.班级网络管理是一种开放性班级管理

班级网络管理是一种开放性班级管理,老师和学生的身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有所差别。班级论坛、班级管理系统或者QQ群、班级电子邮件等,都需要指定管理者进行网上系统的操作,如风格的筛选、界面的布置、人员的命名等。在这里的管理者就并不一定是老师,可以是班级中有能力的同学来担任,也可以是班委。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班级网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呈现出与其他班级不同的特色。

2.班级网络管理是一种交互性班级管理

交互性是班级网络管理的一大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受管理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管理者或教育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实现人机对话。

3.班级网络管理是一种趣味性班级管理

班级网络管理是一种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班级活动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网络化班级管理比传统的班级管理更能吸引班级同学参与。网络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以通过课件来了解教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

4.班级网络管理是一种教育性班级管理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网络教育具有时空不限性,任何人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在任何地点去学习他所需要的知识,这使得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相对于传统教育发生了变化,教师从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知道者和评价者,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学习伙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可以说,网络教育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学校教育的时空观念和师生角色观念,同时,也将改变传统学校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在网络上开展班主任工作,受教育者是自由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教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去接受教育。因此,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二、班级网络管理是现代班级管理的客观要求

班级网络管理,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现代班级管理思想、目标和内容来开展,是传统班级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班级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品质与能力,以人为本,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现代管理的主旨。以“主体性发展”取代传统“规范制约性教育管理”,班级管理必须由传统封闭式、规范制约性转变为以个性发展和主体性人格的自主生长为目的。开放式、自主性发展,已是我国当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主体性发展解决四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二是重视学生内在动机、情感和个性方面的发展;三是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四是容纳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最终实现由防范控制型向自主建构型的转变。实施学校班级网络管理,并不是对传统班级管理途径的否定和替代,学校传统班级管理途径还是有其优点的,主要表现在,活动组织化程度高、统一安排,教育管理严格,评价机制完备等方面。

三、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管理的途径

1.创建班级论坛,促进师生交流

构建网上班级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班级,增强班级凝聚力和认同感。可以说,网上班级的良性运作是良好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反过来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现实的班主任日常管理,必然要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虽力求平等对话,但有时会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居高临下的压力,这种心理压力是无形的。网上班级是虚拟的,以网络为媒介,通过班级BBS交流则消除了面对面心理压力,使学生敢说敢言,真正实现了师生平等交流,真正将自己看成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班级的荣誉就是自己的荣誉。这样可以很好地凝聚起班级所有同学的人心,使他们有很强的班级认同感,从而展示出独特的班级心理氛围。

2.电子邮件与QQ交流

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电子邮件(E-mail)是一个最常用的交流工具。班主任可把自己的E-mail地址在班内公布,欢迎学生们来信以署名方式或匿名方式交流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思想问题或班级管理问题。由于E-mail的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班主任职业所赋予的权威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学生可以大胆地各抒己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尤其对部分存在自闭与防御心理、自我中心等表现的学生,使用电子邮件开展虚拟的隐形沟通对他们是很对路的方法。一旦他们利用这种虚拟的方式,反映出这方面的问题时,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最好时机。当学生出现问题时,电子邮件便成为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沟通手段,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工作走向多元化,成为解决班级管理问题的新钥匙。QQ聊天交流也是情感交流的直通快车。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拥有自己的QQ号,有的甚至有两三个号码,用QQ上网聊天成了当前学生很时髦的交际途径和不良情绪释放的常用手段。班主任可以在网上申请QQ号,并且公布给学生,每周和学生约定一个时间为QQ交流日,给学生有一个情绪释放空间。无论是赞扬也好,埋怨也好,控诉也好,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心理上来讲都是一次放松,一次真正情感上的交流。

网络的迅猛发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加密切,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更加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在学校里,互联网已成为学校师生获取信息、传播知识、享受生活的最重要支持工具。网络时代的教师充分了解网络的特点,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能熟练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积极创新班级教育和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和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龙.成人教育.2009.

[2]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六维模式;建构

一、传统模式与六维模式比较

(一)传统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

老师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这是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组建班级委会组织,由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班干部的职责就是辅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处于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老师是话事权的完全掌握者,学生所处的地位十分被动,这种模式下特别容易发生班主任独权专制的现象,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容易融合自我的主观情绪,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平等的关系,学生容易形成叛逆心理,最终使得学生与教师形成敌对关系,不利于我国高中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此外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使得师生对班级管理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很多人觉得班级管理的主要含义就是老师对学生管理,学生对教师的管理一味服从即可,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对民主化班级民主的构建认识不足,直接制约了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二)六维管理理论对高中班级管理所产生的启示

六维管理理论由王建国教授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从理论层面有力地支撑了现代管理模式的构建,对现代班级管理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实现了打破,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过分注重管理策略的片面性予以纠正,突出管理过程中要融合人文化因素。从六维管理的内涵来看,即对班级进行管理从六个方面着手,具体涉及艺术管理、执行管理、权变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文化管理,可以进一步概括为执行管理、潜能挖掘管理、思想教育管理三大块,高中班主任构建班级六维管理模式需要围绕这三大块展开。

二、高中班主任如何构建六维班级管理模式

(一)思想教育管理方面

从高中生的思想发展特点来看处于半成熟状态,因此特别容易形成抵触心理,所以在高中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方面需要做好重视,加大力度,要认识到思想教育在对学生错误思想纠正所具有的有效性,学生的思想认识实现提高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进而在师生之间,整个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思想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增进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而不是要求学生对命令与管理绝对服从。文化管理与艺术管理是王建国教授六维管理理论的强调的两大方面,思想教育管理需要在理论层面对这两点进行借鉴,对于思想教育而言文化管理是主要手段,艺术管理是有利的保障条件。例如班主任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可以利用构建价值目标文化、综合实践文化、和谐班风来完成,加强学生与班级氛围的融合,使得学生的内在潜能够得到充分地挖掘,此外思想教育应当具有艺术性,例如可以通过模糊管理艺术、艺术批评等途径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接收程度,使得学生能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主动主动改正,创建具有浓厚民主气息的班级气氛,班主任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潜能挖掘管理方面

高中阶段段是学生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班级管理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内在潜能的充分挖掘,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应当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班级管理不可以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掌握,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发展。例如通过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途径,结合日常观察了解、比赛、家访等对学生的信息收集,构建专门的管理系统,加工存储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能够从多种渠道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

(三)执行管理方面

六维管理理论中关于执行管理的内涵是这样阐释的,即班级管理通过艺术管理、权变管理、知识管理、文化管理、信息管理这五种方式完成。对于班级管理而言执行管理是重要的保障条件,但执行管理必须具有科学性,可以以存在暴力色彩与独权主义,具体采取什么形式的执行管理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执行管理在方式方法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结合班级管理与教育的实际需求与变化适当调整,以六维管理理论为指导,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执行管理方式灵活运用。

三、结语

六维管理理论由教授王建国提出,这一理论将班级管理归纳为六大方面,本文以六维管理理论为依据,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情况,对六维管理模式的构建做了进一步概括,即包括思想教育、潜能挖掘、执行三大块,当然这三大块的进行以六维管理理论的六个方面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康德.高等职业教育班主任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袁川.基于权变策略谈自主型班级管理的实施过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3]龙汉武.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六维管理模式构建[J].《中国教学学刊》,2011年7期

【作者简介】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管理;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G6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6-01

随着现代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行,很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被引入了我国的中职教育课堂,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然而与课堂教育理念改革相应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改革还相对落后。当前中职教育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依然是以班主任为主的人治化班级管理模式,学生管理班级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相当大的抑制,班主任由于时间和精力问题工作负担过重等问题突出,因此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向人本管理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人治化。由于传统的中职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班主任主导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在班规的制定和执行上拥有权威和绝对发言权,管理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班级规定的执行也是班主任个人决断,不仅在执行的时候没有充分照顾已经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的中职生们的感受,而且个人决断拥有很大的变动性,容易导致班级管理有失公允。第二,管理经验化。在班级管理上,由于班主任很难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因此班级管理并没有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很多班主任只能依靠平时积累的零散的经验进行适度管理,导致班级管理出现,管理不系统,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第三,管理应试化。由于我国处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目前的新课程教育改革也不是很彻底,很多班主任依然囿于传统的应试化管理思维。班级管理工作仍然以中职生的应试化成绩为中心来展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时候容易出现非平衡对待学生。如班委干部主要由班主任挑选学习成绩好并且遵守纪律的学生来担任,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被边缘化。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很难适应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教育改革,现代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主化教学等理念是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人本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人本管理模式的理论来源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最早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的人本主义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教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本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一个拥有高级心理活动的有机体,他们在的成长过程是其内在的心理包括情感、尊严、兴趣和意志不断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人性和高级心理意识成长。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性,注意引导学生激发自身内在动力去建构知识,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而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的改革则可以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人本化管理改革。具体来说,班级管理模式应该引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第一,班级管理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片面强调管理以成绩为中心。第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用真诚来消除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第三,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学会包容和理解,尊重和接纳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并鼓励他们发展有创造性的的理念和价值。第四,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学会平等对待学生,做到班主任与学生平等,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建立一种合作管理班级的关系。

三、人本班级管理模式可能实现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班主任要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人本主义管理模式强调了班主任在管理中引导的角色,而作为一个引导者必须具有相对学生要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系统知识。因此班主任要想扮演好管理引导者的角色,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很多班主任往往以教学任务重或者没有精力和时间为理由并不积极进行继续学习,班主任要学会合理安排自我时间和工作时间,要积极改变和提高自己,不要因为客观环境而懒散自由;班主任作为一个引导者也要学会用自己积极的情绪感染班级学生,笑对学生,不要把负面情绪带入课堂;班主任之间要学会合作,减少无谓的利益争斗,经常交流彼此的有效管理经验才能提高彼此的班级管理水平。总之,班主任要在交流合作中成长,在自我要求下提高,在自我管理中发展。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角色;班主任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发现并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学业压力很大,而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及优秀的班级管理水平对整个班级的建设而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时,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应对班级现状,结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和转变:

一、走进班级圈,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在一般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中,班主任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独立于由学生组成的班级圈外。在这样的传统模式中,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相对比较单一,联系也不紧密,班主任只能按照既定的大目标和方向去指导、评价和纠正学生,发现不了许多从小处引发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班主任需要转变自己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真正地走进这个班级圈里,由大局旁观者变为细节参与者。

首先,平等地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和教学。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想真正地渗透到班级圈里,以平等的姿态进入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学生还是会不自觉地排斥班主任的参与。而且班主任只有做到了真正地平等,才能换位思考,以学生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是进行民主性的班级管理。民主性是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做好了平等,还要讲民主。民主性是指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改变以往班主任“一言堂”掌控班级的情况,民主性保证了师生能共同实现班级建设。班主任平等、民主地进入班级圈,与学生共同参与班级事务,才能真正地做到由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二、走下高台,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

在传统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下,不论是学生、各科教师,还是班主任,都有着巨大的应考压力和升学压力。而中华传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班主任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像“严父”一样管理着整个班级的学生,两者之间就是稳固的“管”与“被管”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能消除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反而在严肃的班级氛围中给他们增添了一种“严父”的双重压力。为了有效地缓解、弱化这种“压强”氛围,顺利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就需要班主任能在意识和行为上由管理者转变为班级的服务者。

班主任作为服务者,要从服务于知识讲授和服务于班级文化和学风建设开始,在此过程中达到提高学生对班主任及其管理的认同度的结果,最终令班主任在服务型的管理中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服务于知识讲授,是指班主任要以服务者的心态去传授知识,在学科教学中以服务学生知识学习的心态代替居高临下的教授心态,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服务于班级文化和学风建设,是指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建构学生自发形成的班级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班级文化建设主体,让学生在学生内部由下而上地逐渐覆盖全班,班主任服务于这些学生活动,为他们提供活动机会和精神支持,这样学生对自发性的学风建设认同度更高,对班主任这一服务者的认同度也会持续升高。

三、以人为本,由说教者变为倾听者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多是只需要听训即可,这种自上而下的说教管理是一对多,而不是双方信息的对流,这样很容易让班级管理陷入死循环中,即管理者永远在从头解决问题,却永远不得要领,而倾听学生的意见就是这一死循环的跳出机制,可以帮助班主任找到管理的正确切入点。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耐心倾听、从善如流的管理者,通过耐心倾听,才能逐渐与学生建立起稳固、和谐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通过倾听学生的抱怨,才能体会学生的处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握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点;通过倾听学生的反馈和建议,班主任才能从学生的视角正确看待班级管理问题,从各种问题逐一击破。而且心理学也指出,会倾听也是一种人格魅力,这样的魅力会使学生不自觉地被吸引。班主任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抱怨和建议,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反过来学生也会愿意倾听班主任的内心,从而理解管理者的无奈和良苦用心,促进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由说教变为倾听的管理方式,实际上也帮助班主任实现了更有效的说教。

总之,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学生自我意识的成长,班主任在管理中要抓住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班级的参与者、服务者和学生的倾听者的姿态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实现班级管理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静.“微文化”:碎片化时代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理论,2013(1):293-294.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易班;网络;创新;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72-03

一、易班所具备的主要功能与独特优势

易班的全称为“21世纪上海大学生在线”,是以上海市各高校班级为基本单位的网络社区。“易班”包括了主社区、网站层次的学校、班级主页和个人主页,每个结构都有其相对应的主要模块和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班级功能(见下图),每位进入“易班”的师生都能找到自己相对应的班级。辅导员或易班班长是班级的管理员,师生可以共同完成班级管理与日常教育活动。

易班具备社交网站的基本功能,却不同于现在所流行的其它交友网站。第一,易班具有独特的网盘功能,能够上传、下载并分享更多有用的资料,能够被长期保存;第二,易班具有独特的公告栏功能,能够各类重要信息,将学校、二级学院的通知更直接地下达和宣传到师生之间;第三,易班是属于大学生群体的,突出了高校、班级的概念;第四,易班采用了全市、学校两级架构,用户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网络班级”中讨论班级事务,还能走出班级和学校,进入覆盖全市的公共网络社区,与其它高校师生实现跨校交流。

中共中央第十六号文件强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易班正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在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易班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与平等性,拓宽师生以及学生之间交流的渠道。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在易班上通过图片和文字,记录班级、校园中所发生的大小事情,汇聚大学生活的点滴快乐与伤感,这些在学生毕业离校后都将成为永恒的回忆;从教师层面来看,辅导员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

二、高校网络班级建设的必要性

1.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

首先是信息传递模式单一。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学校――辅导员――班干部――班级成员”的信息传递模式向学生个体传递信息。教学时间内,辅导员工作只能通过班会、电话、短信、走访寝室等形式信息,或通过班干部传达;暑假期间只能依赖于手机短信与邮件,极大地影响了信息传递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其次是班级文化建设缺失。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普遍缺乏沟通和交流,班级向心力、班级凝聚力削弱,作为班级精神独特表征的班级文化逐渐消褪,班级成员对班级的建设漠不关心,对班级文化的浸染不以为然,班级日趋走向松散。

最后是班级管理效能低下。一方面,随着高校改革和学分制的实行,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与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教师、学习进程乃至学习时间和地点,传统学生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失去了操纵的载体;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以往1:100的师生比例逐渐扩大至1:150甚至更大比例,尤其是一线专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远远落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辅导员无暇顾及班级建设,只能将这一工作“委任”给班干部,导致在班级管理中或“主动缺席”,或“被动缺席”。

2.网络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

首先,打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信息共享。依托易班,上海市各高校在信息共享方面取得了以下突破:一是信息来源的渠道增多,只需登录页面、轻点鼠标,便能获得海量信息;二是获取信息的效率提高,通过公告栏、话题、网盘等模块,学生可以搜集多方面信息并进行信息整合;三是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信息共享使收集信息的成本不再高昂,且易班资料的上传与下载均为免费。

其次,打破垂直边界,构建立体化管理。垂直边界是自上而下的典型科层式的管理结构。易班的诞生,打破了传统高校班级组织僵化的定位,将权力下放到每一位学生。一是辅导员进行教育引导,通过易班进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事务性工作管理,对班级情况进行总体把握;二是保证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使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成为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主体。

最后,打破心理边界,创建和谐班级氛围。高校学生存在着个性与禀赋、爱好与特长、学习技术与勤奋程度、学习动机与目的、家庭经济支付能力等各方面的自然差异。辅导员可以通过易班,把握学生的参与状况与管理效果,及时发现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其思想困惑,促进班级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在管理过程中,可以理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矛盾,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运用易班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网络班级――易班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征,非常适合高校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在网络环境下,辅导员不再采用传统的控制式的管理方法,而应采用民主、公平、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民主、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共同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

1.活动的辅助工具

高校辅导员往往需要管理2个以上班级,活动之前,将各个班级学生的想法汇集成一套具体方案,需要长时间的沟通与讨论。通过“易班”搜集活动提议,采取匿名投票的方式决定方案,既能够细致、全面地制定活动计划,又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担任辅导员期间,笔者曾就开展趣味运动会在易班通知广征活动方案,当晚仅一个班级产生浏览量121次,收到留言13条,最后在短短一周不到的时间内就拿出了一套详细的实施细则。在此期间,广大学生还就各类运动的规则与技巧在易班上广泛分享,在利用易班的同时,也为创设班级易班氛围增添了活力。

2.师生互动的新型媒介

在接触“易班”之前,QQ、飞信、MSN是实现师生沟通的重要工具。与这些即时聊天工具不同,易班的信息更贴近学生,其界面纯净无广告,方便高校教师进行后台管理。一方面,与普通的聊天工具相比,易班更像一个电子教室,师生之间能够掌握彼此的信息、联系方式、在线状态;另一方面,“易班”将开放性与隐蔽性两个看似相矛盾的要素融合起来,满足了师生之间多种沟通的需要。例如,不少在考试中失利的学生,在假期期间通过易班发送私人消息,咨询开学补考的时间以及注意事项。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渠道

如今,大学校园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竞争性增强,人际关系复杂,加上来自学业以及今后将要出现的就业压力,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显得十分重要,而班级在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迫切要求在班级管理中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开展心理辅导。”易班信息管理模块中的“私人消息”功能,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帮助。对于大学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可以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沟通并解决他们的困惑,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高校实行学分制以来,班级概念日益模糊。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解决,辅导员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则集中在课下。失去固定教室这一组织场所,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被局限在办公室或者学生宿舍,日常班级事务很难得到有效开展,只能利用课间或者晚间走访宿舍的时间开展学生工作。“易班”拥有新颖的网络应用,辅导员通过撰写博客、上传图文资料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易班独有的回复功能,可以就某一特定话题引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讨论,使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交流。

5.加强民主管理的有效平台

在高校流动教学管理体制下,教室这一载体逐渐丧失了主阵地地位。易班融合了BBS和论坛功能,“学生可以将对班级活动的建议和搜集到的材料,及时到论坛上,使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浏览到这些内容,并出谋划策,从而扩大班级活动的参与面,活动形式也变得更丰富,效果更明显。”“另外,辅导员还可以及时将某些热点问题、典型案例、班级管理的困惑提供给学生展开讨论,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及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立网络,使辅导员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班级状况,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默契,班级管理趋于更加民主科学。”

四、结语

尽管易班经历着发展完善过程,但作为传统班级管理的辅助手段,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班级管理带来机遇和效率的同时,也会给班级管理带来挑战。

一方面,班级管理不可过度依赖网络。作为班级辅助管理系统,易班不可能代替传统模式完成所有的工作,师生之间跨越网络的面对面交流仍必不可少。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为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坚持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同时,辅之以网络班级管理系统,对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网络易班应规范网络管理。在易班班级管理过程中,应注意规范网络社区管理。网络的开放性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之门,作为班级内部、班级之间、高校之间的交流平台,必须加强网上监督。在遭遇群体性不良情绪的蔓延、遇到重大问题、或涉及虚假欺诈等信息时,作为班级管理员的辅导员以及班委要及时发现并做出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闫咏等.“E-CLASS在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0,(5下).

[2]姜泓冰.“2.0时代,我的大学”[N].人民日报,2011-3-15.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 班级管理 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89-02

班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单位和组织形式,是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和改革的细胞,也是高校工作正常运转、实现有效管理的基本支撑。然而,近年来,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班级管理陷入低效无序的困境。新形势下,如何将班级建设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集体,进而支持并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无疑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一)高校班级管理现状

1.管理理念方面。传统的班级的运作、管理、评估机制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外激性的控制管理为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为单向的绝对权威和绝对服从,忽视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需要、选择、个性的独立性。

2.班级管理模式方面。目前,高校班级管理基本上沿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权威式管理或无约束力的放任式管理为主的两极模式,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化、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可操作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班干部和学生的执行力差,班级管理缺乏民主氛围,没有明确的目标。

3.学生方面。从“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走出、受市场经济“务实化倾向”影响的大学生,习惯了“领导―服从”的单向管理模式,缺乏民主创新精神和责、权、利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班级归属感,个人目标不明确。

4.文化建设方面。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加偏好个体行动,班级活动少且形式单一、主题散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缺少交流与合作、难以相互接纳和信任,缺乏共同的班级价值观和目标。

5.交流沟通方面。以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以班会为主要形式、以班级事务为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为主,缺乏“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的多层次交互平台,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6.教师管理方面。辅导员往往把握不好班级管理参与度的问题,比如放与收的关系:“放手”不等于“放任”;松与紧的关系:没有形成“外松内紧、形散神聚”的班级氛围;多与少的关系:辅导员往往沿用传统的行政式管理方法,没有做到多观察、多分析,少指示、少干涉;管与不管的关系:辅导员往往忽视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管是为了不管”。

7.许多高校虽然都在逐步实施班级自主管理,但往往流于形式,问题颇多:实施时缺乏民主,班委权利独大;目的上急功近利,管理过程流于形式;内容上缺乏人文关怀,以强制性惩罚机制推行,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度设计上“假、大、空”,可操作性不强;贯彻上缺乏连续性,朝令夕改;方法上仍以行政命令为主,缺乏引导和培养;认为班级管理的实质是控制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没有将“隐形规则”和“显性民主”相结合。

(二)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实施的理论依据

1.政治理论依据。党的十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环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环境“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深化教育模式的整体性、综合性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

2.心理学依据。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自主化教育管理的主要心理学基础,其主要理论依据就是马斯洛与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五个需要层次理论,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也就是成长需要)。这五个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让学生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我们自主化教育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

3.管理学依据。自主化班级管理的管理学基础即“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核心就是自主管理。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人是可以自制并能自动激发的。如能给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机制,他们会自发地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融合起来,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二、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实践的意义

(一)教育理论和理念方面

高校班级实施自主管理,践行了中央16号文件“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教育方针,培养了学生自主、民主、创造的精神,使班级管理朝着团结、有序、高效的目标前进。

(二)班级管理体制方面

1.建立健全一套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民主化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拓宽了班级管理的深度和宽度,使班级管理工作步入民主化、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2.构建班级信息综合交互平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和沟通渠道,实现“教师――学生――家庭”开放式的交流渠道,形成教育合力。

(三)学生方面

高校班级实施自主管理能够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教师方面

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施能够使教师从传统的、保姆式的、繁琐的班级事管理者转化成班级自主管理的指导者,研究、引导、管理、服务和协调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实施,注重学生观念的人本化、班级管理的人格化、工作措施的人性化、育人环境的人文化,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五)学校方面

降低了学校的管理成本,促进了高校育人管理理念和机制的改革,改进了高校的德育工作,促进了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班级自主管理的核心、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实践高校班级自主化管理,能够促使高校班级管理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的轨道, 具有实践和理论上的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培.从班级到团队:高校学生组织模式的重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04).

[2]刘铁芳.何谓班级民主管理[J].班主任,2010(6).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业院校;班级管理

如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惊人的,向世界展示最新的各方面的信息。改变着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逐渐进入校园,这对于我们班级的管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与以前的学生所在的高中、初中不同,传统班级管理效率的提高遇到了各种障碍,主要集中在学生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和创新步伐不前的班级管理之间的矛盾。

一、传统的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班级集体归属感不强。随着职业院校的不断扩招,不同地区的学生,他们的生活背景,学习基础和生活习惯差异很大,许多学生愿意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不想参加班级组织活动,班级学生的集体意识不强,班级凝聚力下降。2.与家庭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职业教育管理,应该是家长,学校可以相互配合,做好教育工作。但班主任面对班上的大批学生,每个学生的父母不可能都详细说明情况,而学生的父母一般很少主动联系班主任了解他们的孩子,其中导致了家庭学校的消息传达延迟。3.传递交流单一化。职业院校的传统班级信息传播模式是:学工处—系部—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信息不畅通,信息在多层次的语言沟通中,及时性和准确性都遇到了弱化。4.学生信息跟踪不及时。班级管理,学生的奖惩,评估,贫困学生评估,学生贷款工作,都需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部分学校数据由班级干部管理,只有在必要的时候,班主任才会组织班级干部数据统计总结,可能会影响统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容易造成班主任对学生了解的滞后。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职业院校班级管理的特点

1.开放性信息技术环境中的班级管理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班级会没有明显的班级界限,没有明显的时间限制,从而使学生、老师、家长社交交流更加方便快捷。2.交互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班级管理,通过QQ,微信,博客,电子邮件等手段,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交流,这种交流是互动,可以加强沟通和理解,使受过教育的人得到适当的教育和指导。3.趣味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班级管理,受教育者比较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想要感受到教育内容,而不是被迫教育,使受教育者更好发挥积极主动性,也有利于受教育学生的健康发展。4.具有时间无限制性和空间无限制性。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下,我们可以摆脱传统班级管理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让学生能够及时地与老师沟通交流。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职业院校班级管理实践

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家用电脑,学生机房,图书馆,网吧等公共场所也有电脑,使用电脑上网找信息很方便。特别是近年来智能大屏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可以用手机快速上网,非常方便快捷,依靠电脑和手机,利用以下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职业院校的班级管理,促进班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1.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群)网络即时通讯软件QQ是中国网络工具中学生利用率最高的软件,QQ群是QQ的内部功能。QQ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家园,促进班级凝聚力增强,也为班级内的信息传递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使用QQ群可以举办班会,通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职业院校班级管理奠定了信息传播的良好基础。2.开通飞信飞信对语音,短信,GPRS等通信手段进行了整合。实现工作时间可以及时有效地对班级管理和响应,并从校园扩展到校园外,时间范围从八小时到全天候。利用飞信,班主任和班干部可立即向班级同学发出通知,班主任也可以马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建立班级博客,创建温暖家园班级博客是一个常见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温馨家园。班级博客可以充分发挥每位班级成员的积极作用,老师可以激励学生、批评学生等管理工作,有效推进班级工作。博客日志可以为班级的长期发展提供信息和材料。有一些如班级一周或最近的事件可以通过班级博客的方式。家长也可以登录班级博客,了解班级动态,以及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在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了桥梁。4.创建学生电子档案传统的学生档案管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信息记录会出现不完整或缺失现象,学生电子档案数据库是传统信息处理的有效补充,从而保证了班级成员的信息安全、长期、查询方便,大大提高了班主任对班级信息管理的效率。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信息化班级管理模式

在充分有效地利用上述几种信息手段的同时,可以建立一个三合一的信息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家长、老师和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1.建设学校、家长、学生参与实施家校教育和科学管理。2.促进班主任队伍的职业发展,激活班级学生主体,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学习。3.扩大学习,交流空间,提高班级成员学习,建立学习型班级。4.提高学生信息水平,建立个性化学习成绩记录,确保班级管理公开公正。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使用,协助班级管理和传统管理优势相辅相成,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灌输,着力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现代科技手段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活力,拓宽了班主任工作的空间,使思想教育和服务管理等工作变得更加生动、人性化,增强了班级管理的及时性,班主任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班级管理服务,可以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作者:余健 单位: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浩.虚拟班级—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新模式.科技信息,2010(12).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班级;管理策略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华文化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主要思想派别为儒、法、道三家,这三家的代表思想分别为“以人为本”、“法治”和“无为而治”。若将以上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管理思想,引入到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是大有裨益的。

一、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形成和谐班级关系

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其中“仁”和“礼”是核心。“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儒家十分重视在管理过程中人的作用,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以人为本”,就是由此发展过来的,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生命和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自重的地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个优秀的班级应该是和谐的,为此,我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引入“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理解学生,形成和谐的班风。

首先,要关爱学生。冰心说过“有爱就有一切”。辅导员对学生的爱应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把每一个学生看作做自己的亲人、孩子。这样才能关心学生,与学生推心置腹地沟通,给学生莫大的鼓励和宽容。在爱心的驱使下,辅导员才能深入班级和宿舍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困难。在此种真挚的关爱中,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学生也会在辅导员的这种“传道”方式下感同身受、潜移默化地形成同学间的和谐关系。

其次,要尊重学生。辅导员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架子,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尽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辅导员都应该一视同仁像孔子一样“有教无类”。因此,辅导员要慎用话语权,教育引导学生时切不可语气傲慢,高高在上,这样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再次,要赞赏学生。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相对来说,好学生也是夸出来的。辅导员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看现象更要看本质,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善的本质,正如孔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管理班级过程中,辅导员要用赞赏的眼光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一旦得到认可、赞赏就会朝着好的方面不断进步。同时,赞赏学生会使学生愉快,被赞赏的学生的良性回报也会使教师感到愉快,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融洽和谐。

二、法家“法治”的思想——严格班级纪律

法家思想之核心是“法治”。韩非子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强调了法律制度在国家的重要地位。同样,对于一个班级,规章制度也是至关重要。只有依靠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来管理,才能使其成为一个统一、有秩序的班级。在大学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要从严要求学生。因此,笔者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自身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班级管理办法。从纪律、学习和宿舍卫生、文体活动等方面约束学生,实行量化考核,责任到人,奖惩分明。纪律方面,由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组成班级考勤小组,认真考勤,并及时反馈、通报相关情况。每周日晚上开班会,班长总结上一周的班级情况安排下一周的工作。作为辅导员,笔者及时地把所掌握情况在班上如实通报,奖优罚劣。另外,教室、宿舍卫生也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此,笔者实行值日生、舍长和班干责任制。凡检查时教室、宿舍卫生未达标的,值日生、舍长、班干部都被扣分,还要在班上查原因,使学生们从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卫生工作。以“法治”管理班级,能形成良好的班级纪律,使整个班级秩序化。

三、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道家思想之核心是“无为而治”,是指在高度尊重、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不过多把主观意志强加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让它自主、自由发展。在班级管理中,就是使学生在自然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在大学班级里,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三五成群的,有共同爱好和特点,这就是大学生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对于此类“非正式群体”,笔者的管理方法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因为“非正式群体”中的同学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倾吐心情,寄托感情,摆脱郁闷和彷徨;可以加深友谊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都可弥补作为整个班级即“正式群体”的不足,也拓宽了学生的交往渠道,使学生的需要能够得到更自由、更广泛和更充分的发展。这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十分有利的。

除此以外,在用传统文化思想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辅导员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己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除自身的言行举止体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外,在与学生交流、谈心时还可以从思想、行为上引导他们,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承传传统文化。同时,这样也会使自身更具人格魅力,更有威信,这对班级管理也是十分有利的。总之,在基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大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并不仅仅是单一地引入儒家、法家和道家的管理思想,而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兼而用之。作为辅导员还要加强学习管理班级的技巧和方法,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用儒家的“仁爱”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法家的“法治”严格要求学生;用道家的“无为而治”信任学生。相信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一个优秀的班级必然诞生。

参考文献:

[1]吴祚来.孔子学堂[M].北京:21世纪出版社,2011.

[2]胡有藩.四书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刘建生.韩非子精解[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易班 班级管理 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行政班级网络化管理的必要性

从上世纪末开始,伴随大学的扩招,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高校改革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都给新时期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方式等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变得有些不合时代的节拍了。因此,在微博、人人网、QQ等即时通讯方式已被绝大多数大学生熟练运用的今天,要求高校研究校园网络的现状,研讨网络的教育管理功能,并就高校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路径、事务管理新模式做出思考。易班作为正在被教育部大力推广的网络平台,集教育功能、社区功能于一身。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在网络新时代创新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和学生教育的新方法以及新途径。它最主要的构成单位是各个高校的行政班级。网上的行政班无疑是线下行政班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该平台下,班级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工作的信息化,同时可拓展学生教育的新平台,还可以提高班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水平。从学生口来讲,该平台集QQ群、微博、人人网、SNS、网络相册、网盘等通讯方式或网络软件于一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2 传统行政班管理方式的缺点分析

(1)上传下达班级日常管理事务的不便利。班级的日常事务较多,比如四六级报名、选课、考试通知、助学金申请、推优入党等。从发出的单位来看,有学校、各行政部门、其他学院、本学院,来源广,归口复杂,而这些事务都与学生的学业或利益密切相关。如何做到有效并且高效率地将这些从不同来源获得的通知传达到每位同学?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各个学校不外乎以下几种方式:①人工。各种通知通过学校的办公系统或纸质的发文形式通知到各学院,学院再通知到各年级、各班级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辅导员收到通知后,召开大会宣布,并将通知打印并张贴。利用学生会,再做好大会之后的通知、宣传、表格的发放等工作。这种方式较为古老,动用人力太多,而效率不高,容易遗漏通知对象。②QQ、微博等通讯网络工具。一个班或一个年级加入到QQ群中,班主任在群中发言通知事情,并将文件和相关的表格上传到共享中;或通过辅导员博客发通知、上传文件等。QQ平台具有很明显的缺点:在QQ中发言通知、告知相关信息,很容易被刷屏,导致很多学生根本无法看到,未登录QQ的同学更是无法收到信息。其次QQ共享、博客上传文件有大小和容量的限制,很难将所有需要共享的文件上传,最后QQ群人数有上限,扩充容量需要收费,大部分学校不可能为这笔费用买单;

(2)班级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平台。高校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大学班级的建设,认为一个优秀的班级能够有力地推动班级成员个人的发展,但班级的建设又是一个难点。当前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性强,集体意识淡薄,班级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班级成员的团结。班级缺乏一个使班级成员共同关注、交流的平台,缺少一个“家”。QQ群的功能很有限,无法提供该平台支持。笔者以当前较为流行的人人网和腾讯朋友网为例,分析这两个网站在班级平台建设上的不足。①人人网。虽能找到本班、本学校的同学,但缺乏最为核心的班级功能,个人还是个人,各自为战,仍然不能将本班同学有序集合,通过一个平台将班级和班级成员有机结合,班级成员之间仍然是散沙。②腾讯朋友网。该网站具有班级功能,可以将班级成员归整到一起,但班级功能仅包括了相册、分享、留言板、通讯录,功能单一,班级成员加入班级后能够获得的交流机会不多,且不允许班级成员上传文件,无论从班级事务管理上看,还是成员间分享资料都是很不利的。

3 易班作为班级管理新平台具有的优点

(1)班级管理信息的网络化。易班作为一种实名互动平台,提供了SNS、博客、微博等Web2.0应用。根据师生需求,有话题、日程表等基于班级的特色应用。作为其中最基础的班级个体,旨在通过该平台为行政班建立班级成员认可的网上沟通与交流平台,并将班级事务的管理嵌入其中,是一种和网络发展相结合,符合当代学生上网习惯的班级管理新方式。①班级公告。班级中的各种日常管理通知、需要公示的各种文件,都可以通过班级公告发出。班级公告板块杜绝了QQ群中通过发言通知事务而容易被刷屏、共享文件受到群共享空间容量限制的情况。并且可以将通知同时发送至班级管理者所在的所有班级中,设置成班级公告,这种公告方式方便且高效。②站内私信。班级的管理者通过站内私信的方式可以将班级的各种事务告知到每一位班级成员。班级成员登录易班之后,会有新消息提醒他查看班级公告。实现了班级公告和班级成员之间的无缝连接,彻底杜绝查收不到通知的尴尬情况。

(2)通过班级话题版块,高效完成班级事务。班级话题是易班班级中另一重要板块,与论坛类似,班级管理者和成员都可以在论坛中发新帖、发起投票。根据该板块的功能,再结合学生工作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许多工作通过该板块完成。如,通知学生报名,班级管理者通过帖子将报名信息列出,针对报名工作指定负责的人员并做出要求,再上传报名的具体通知或报名表,学生根据需要下载表格填写好后由负责人汇总上报;推优入党的投票我们也可以通过发起投票的形式完成,易班投票的实名制和一人一票的制度保证了投票的准确性和规范,可避免外班人员投票或刷票的行为,大大简化了线下的投票过程,无纸化、无会议,给班级管理者和班级成员带来便利,也符合“反对浪费”的精神。同时,班级成员也可以在板块中发帖,交流。

(3)方便实用的班级网盘功能。易班网盘具有其他商业网盘不可比拟的优势-无容量限制,同时可以建立文件夹,把文件进行分类管理。从班级管理者来说,可以在网盘中上传常用的文件,如涉及教学工作的课程增删表、双学位申请表、补办学生证表,涉及学生生活的在校证明、助学金申请表、医保报销程序等;其次,各种经过公示的文件、发出的通知都可以放到班级网盘中进行存档。学生自行根据需要下载,免去了学生找不到文件下载,班主任成为“打印机”的情况。学生也可自行上传复习资料老师上课的课件等,通过该网盘共享资料、交流学习经验等。

4 易班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易班班级具有论坛、网盘、班级公告、相册、通讯录等功能,从功能的设置上来讲,比当前流行的人人网、腾讯朋友网更符合大学班级的活动特色,以易班为平台开展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不仅班级建设的需要也能够体现出该平台的优势。以笔者管理的一个班级为例,该班现有论坛帖子213篇,内容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独立成长,能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的介绍、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经验谈、班级行政管理的相关通知、心理健康教育、学术报告、各类文件和违纪处罚决定等。基本做到了学生日常管理、职业教育、学业教育、专业教育等的全覆盖。相片600余张,每个寝室都有自己的相册,班级活动的照片通过建立相应的文件夹独立上传。易班的班级排名反映了一个班级的活跃度,即论坛的发帖回帖数、网盘个数、相片个数等。从易班目前的推广情况来看,排名靠前的班级会获得丰厚的奖励,因此,班级的对易班的热情非常高,班级成员都积极参与易班班级的建设工作,无形中增加了班级成员的团结程度,给班级文化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5 建议

(1)结合传统的飞信、QQ群等通讯工具保证班级日常事务能及时传达到每位同学。易班有上述的优势,但毕竟作为一个网站,若没有访问量,一切都是空谈。易班虽有短信通知功能,可以告知用户登录易班查看公告、信息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功能还需升级和完善:短信条数有限制而且发出之后60%的用户无法收到短信。因此要用好易班,须同传统的飞信、QQ群的通讯工具相结合,能快速而且有效地将信息传达到每位同学。避免易班和易班用户之间的真空。

(2)易班同教务系统整合。教务系统是学生在校期间使用率最高的校内功能系统,若能将教务系统的功能内嵌到易班中,可以整合两个系统的资源。减少学生登录多个系统可能带来的不便,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增加易班网站的访问量。如用户的课程表功能,可以直接从教务网中导出,这样,学生在易班上就可以查看课表,而不必再登录教务系统查看。

注:本文为沪外高校易班建设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 多元化 开放性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传统的班主任、班委一手决定班级管理工作明显已经不再适合当前飞速发展的教学。那么如何打破传统,寻求新的高效的班级管理工作方式就显得相当紧迫。

一、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只要提起班级管理工作,大多数人都会将其与班主任以及班委会成员联系到一块。认为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与班委成员的工作能力以及班主任的决策能力息息相关。这就使得班级管理工作成为了班主任、班长、班委的地盘,在这块基地里,他们说了算。由此引出的“班委一言决定制”“班长终身制”“班主任决策制”也就不稀奇了。但随着社会制度的进步,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也向传统应试教育提出了挑战,以往的“独裁制”管理制度的弊端就开始显露:班委成员被学生视作老师的“耳目”;班集体毫无向心力和凝聚力,实质上就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大家都是单独的个体,毫无关系。这样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班级文化的建设,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如何打破传统、探索新型的班级管理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效管理班级的策略

1.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既然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飞速发展的教育教学,那么就需要我们对管理方式进行革新。以新的思想观念来看待班级管理工作。以往的班级管理工作在许多人眼里不管是课堂内外抑或是小事大事都是班主任和班委们的事情,与家庭、社会并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我们就需要对这种管理主体进行革新,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让其他任课教师、社会、家庭力量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共同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1)学生作为管理主体要学会自主管理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律的行为习惯,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转变传统的班主任、班委一言制度,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实行小组轮换式竞争制度,营造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彼此依赖的关系。在不断流动变化的动态小组间构建合作与竞争相依相存的统一机制。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创新潜力和自主性,为班级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出谋划策,并让学生在这种自我管理中不断提升自主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任课教师协同班主任进行管理

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一样,在教学活动中也只是担任某一门功课,并不是一手全抓,每门课程都会参与。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班级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如学生的心理、身体素质,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学习水平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以此大体估计学生近期的发展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实现由学生个体的发展推动班级整体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此外,每门学科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任课教师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进而协同处理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发展。

(3)社会与家庭的共同参与

以往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社会因素与家庭因素。殊不知,这也是进行高效管理班级的中坚力量。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教育环境对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家长要注意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家长将学生近期的表现情况、思想行为等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给教师,以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同时,教师也要以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将学生近期的发展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协同家长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此外,还可以借助社会媒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加以正确引导。

2.采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

民主化在班级管理中不仅体现在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方面,更体现在管理方式的设计方面。民主化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表现则为:班级活动方案设计或者学习讨论座谈会中学生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与自主性以及在此过程中班主任指导学生参与活动的策略以及能力。许多教师也确实这么做了,但却发觉效果不甚理想。在班级管理中,尽管任课老师与班主任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事实上参与的学生却极少,且兴致不高。究其原因,有三方面:其一,有些学生确实有很丰富的思维能力,但苦于无法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久而久之,就不愿意积极发言了;其二,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独立性、自主性、集体荣誉感差,缺乏团队精神;其三,班主任并未真正放手让学生来做,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让学生潜意识里觉得后面还有老师,不愿意尽心尽力去做,参与积极性不高。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若想解放学生的眼睛,那就必须放开遮住他们眼睛的双手;若想要解放学生的头脑,那么就必须要让他们去思考;解放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自由发展;解放学生的双脚双手,让他们去自由实践。因此,民主化不能只是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去实践。注重对学生自我教育、评价、反省能力以及自主思考、管理与发展能力的培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真正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才会在与教师一起体会失败的心酸、享受成功的喜悦中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实现真正的民主化。

三、结语

初中学生心智尚还不成熟,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做好带头引导工作。结合社会、家庭、其他任课教师等力量进行协同管理,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并采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真正的主人公。

参考文献:

[1] 魏强.新形势下的班主任与班级管理[J].教育,2010,(31).

[2]水宏伟.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解放班主任[J].班主任,2009,(08).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14篇

1当代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参与性班级教学管理认识存在缺陷:随着考试制度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考试的关注日益增加,学生都希望考上名牌大学,但是却忽略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在课堂和班级管理上不断的强调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丝毫不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对于学生在参与性课堂和班级管理的构建方面存在缺陷,教师认为只要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学生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却没有想到使用更优秀的教学方式和班级管理方式,用自主参与性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例如:某小学为了提高其在该地区的名誉,教师在数学课时,就会找来各种各样的试题对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训练,但这些方式都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新数学知识面前,丝毫没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一下,问一下这些知识的原理,就盲目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会提高小学生在班级的自主参与能力,反而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厌烦,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

1.2班级管理方式过于传统: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一贯采用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听课完成作业的方式,这种单向的教学管理模式只是一味的传输知识,却忽视了学生在班级上的自主参与程度。枯燥无味的教学使学生不愿参与其中,整个教学和班级就会变得没有意义了。新型教育理念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班级自主参与性的培养,该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做不到这一点。

2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的具体方法

2.1营造良好自主参与性的班级管理氛围:当代科技技术等发展十分快速,与此同时对21世纪新型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如果只沿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未来我国能出很多震惊世界的人才,教师应该从现在开始,培养学生的课堂和班级管理参与性,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做班级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在课堂上采用多样的班级管理方式,可以采用游戏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然后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和班级存在的问题融合到游戏中去,利用游戏的模式,活跃班级的氛围,使在班级枯燥的学习生活活跃起来,让学生在班级的管理的过程中做到真正的参与其中,在课堂上既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又能够收获相应班级管理的方法,在当代教育的理念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例如:在每一周的班会时间和同学一起管理班级,班主任可以提前准备一部分纸条,然后邀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写在纸上匿名的投到一个箱子里面,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课下由班主任统计出出现次数较多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传达给学生,询问学生有没有好的意见或者建议,下次班会谁有好的方法,可以到讲台上讲解。利用该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去,活跃了管理班级的氛围,引起其对自己所在班级的责任感,进而在素质教育下大大提高学生的班级管理的自主参与性,将其培养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2.2组织丰富的课余班级管理文化:在课下开展一些关于班级管理知识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班级管理的教学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在角色中形成对班级管理的看法和意见。例如:对于学校而言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班级管理的文化活动,在周末教师可以利用模拟授课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班级管理的情景模拟,进而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去,在模拟中完成对在班级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管理知识的考验,活动结束后,评选出利用管理班级出色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奖励,同时,用这种方式激励其他同学多多的参与该类型的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在新型管理班级方式的自主参与性。

3总结

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班级管理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77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raditional class management mode in the continu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to implement counselor as the center, two Committees cooperate and three target system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an't adapt to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cogni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raditional class management mode, in order to active construction team of class management mode, become the direction and goal of the reform of student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lass management; mode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最大的特点是培养“职业人”。职业人就是要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的无缝对接,即学生毕业后就能走上职业岗位,成为一个劳动者,要完成这个使命,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试图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试图不断提升学生的一般技能,两个技能培养合璧起来构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典型特征。同时,不可忽视的是,高职院校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依然延续着“一个中心,两个委员会和三项目标制度”模式在运行,这个模式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因此有必要探讨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以适应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

1 以辅导员为中心是高职院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典型特点

高职院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辅导员为中心,辅导员就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职责更加趋向于全面管理。对于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两个目标来说,辅导员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还显示出各种弊端:

(1)学生的被动化管理造成学生的发展受限。在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是被管理者,辅导员是管理者,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的被动化程度不断加深,这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峙局面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这个局面不能仅仅归结于辅导员,也不应该归结于学生,而应该从这个管理的模式入手加以分析和研判。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般都不是很好,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之管理的负效应,更加会使得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蒙上更多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的因素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才来说,不利的一面会在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2)辅导员的有限性决定了管理死角的存在。目前,辅导员一个人所带学生有人数的限制,而辅导员的工作又需要特别的细致,从学习到生活一体化管理,使得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的目标渐行渐远,大量的管理死角出现,使得辅导员的管理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学生潜能的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难以深入细致开展。而大量管理死角出现,使得辅导员对学生的危机识别和解决造成了很大的盲点。

(3)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中,辅导员的班级管理目标是底线管理,也就是说辅导员管理的最大追求就是确保学生的安全和纪律;而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显然是培养人才。两个目标上的差距随着管理时间的推移会逐步拉大,而且可以说,这个差距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是很难得到突破的。班级管理的目标差异的存在,常常还造成辅导员工作的懈怠,因为作为一个辅导员虽然知道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才是自己工作的目标,但是由于工作实际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更多地会求一个安稳和达标,使得整个工作陷入一种应付的状态。

2 班委和团支委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的效率低下

班委和团支委是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力量。但是两个委员会在高职院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的效率低下,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委员会中的委员职能分割过细。一般而言,班委会的委员一般有5-7个,团支委的委员一般有3个,也就是说一个班级有8-10个学生干部,他们各自承担的是依据他们的工作职责来进行的分工,每个班级学生干部所应该承担的只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班级学生干部都属于闲置状态,每个学生干部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其实并不是很多。由于职能分割过细,这种基于职能设置的班委和团支委往往在现实管理中很多都是虚职,或者说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形同虚设的学生干部在高职院校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大量存在。

(2)学生干部的自我定位容易出现偏差。由于职能划分过细,两个委员会的学生干部对自身的定位存在着两种偏差,一种偏差就是让学生干部参与过多的班级管理事务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学习,因为总是有一些学生干部承担的任务要重一些,和其余的学生干部相比,或者与普通学生相比,这种学生干部自己所承担的事务性的工作会多一些,学生干部心中多与少的工作衡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干部自身的定位;另外一种错误偏差就是让没有更多任务的学生干部没有得到锻炼,从而产生了不愿意担任学生干部的思想,更有甚者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学生干部辞职的困局。

(3)学生干部协同参与管理的可能性较小。学生干部协同辅导员参与班级管理是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追求的一大目标,但从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由于职能分割过细,大量学生干部闲置没有事情可干,加之班委没有正确的定位,管理的合力很难形成,这样一方面造成辅导员管理职责变得更加沉重,另一方面对将来职业人参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3 学生个人学习成绩考核、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生活动的开展是支撑高职院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三项目标制度

(1)学生个人学习成绩考核是学生最关心的事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一个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一个是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从专业技能来看,这个技能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学习完毕专业课程后,这些专业知识在何种程度上转变成为学生的专业技能。从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和社会分工发展的角度来看,真实的工作岗位中更多地需要学生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在生产、管理和服务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解决这些实际困难,很大程度上需要一个团队来运作,或者说应该在学生中培养一个运用和实践这些专业技能的团队来进行支撑,单靠单打独斗基本上不可能完成一个项目。而传统的学习考核方式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量化考核,单就这个量化考核的分数来说,并不能证明学生是否具备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个人学习成绩考核实际上并不适应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内在要求。从学生的一般技能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即将成为职业人,应该具备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等一般技能,也需要在一个团队化的情景中训练和完成,而抽象地用学生在每个课程的个人学习成绩这样一个数字化的分数来予以证明,这样只会使得学生真正地只重视自己每个课程的分数,而忽视了对自己职业人的一般技能的培养和塑造。

(2)综合素质测评是指引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针。高职院校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测就是综合素质测评,纵览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模式大体相同,在综合素质测评中,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考核,也就是学生个人的智育成绩一般占据较大的比重,其余的德育、体育、社会实践和创新等环节占据的比重一般都较小。这样看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其实更多体现了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是否优异,如前所述,学生个人学习成绩是否优异与学生是否能够具有专业技能和一般技能来说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诉求,而过度强调学生的智育成绩的倾向为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上造成了很大的偏差,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那么是否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是一个能够适应某个专业或者某个具体工作岗位要求的员工,显然两者之间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应该将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素质测评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强化,才能让学生的学有更加具体地符合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标准进行具体的引导。

(3)学生活动是学生社会化程度的考核依据。高职院校学生活动大体上偏向文体活动方向,学生活动中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活动和田径和球类的活动构成了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文体活动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效果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但如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全员化的文体活动很大程度上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基于学校层面的文体活动很大程度上流于表面热闹和散场冷清的境地,应该说文艺素质和体育素质应该是一个职业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但是这两个素质的设计和实施上来说,还缺少很大程度上的个性化的体现。作为职业人,文艺素质和体育素质应该是职业人放松心情,重新获得工作动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为了达到这个方式,这两个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应该更加地个性化,或者说应该让职业人获得审美和汗水的体验,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规模应该小组化和兴趣化,培养的时间也相对教长,同时也要体现选择性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传统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班委和团支委配合管理,依赖学生个人学习成绩、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生活动为目标制度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应该适时予以改革。这个改革的方向总体上是朝向班级管理团队化的目标进行的,总体思路是,让每个学生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别,归属于不同的团队,实行团队化管理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班级管理模式朝科学化、信息化、合作化和人文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涵.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