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

农业生产标准化是指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制定产品标准和作业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轨道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和现代化农业的迫切需要。水稻是我省第二大作物,其标准化技术与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现就该项技术与推广工作经验介绍如下:

1 加强领导,搞好技术培训工作

在推广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过程中,各级领导及技术干部应高度重视,导引广大稻农的积极参与,制定当地水稻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指导教材,在技术培训上做到三结合,即水稻标准化技术讲座与水稻规模化订单生产相结合;与绿色食品生产相结合;农艺农机相结合,(旋耕、深翻、秋翻整地);在技术培训上,根据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重点讲关键配套技术环节,讲因地制宜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订单生产等内容,适当拉近农户与重点粮食企业的距离,形成双方互惠互利的局面,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强科技辐射能力。

2 搞好服务

根据农事季节,市、乡镇两级农技人员搞好技术指导,同时在种子、农药、肥料等物质方面也要做好服务,提供优良种子、水稻专用肥、各种新农药等。特别是遇到不良气候条件,水稻生长受阻等情况,充分利用热线电话、发放技术资料、田间指导等方式,从插秧、施肥、田间管理等环节做好技术指导。

3 技术标准

3.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积温等生态条件,选用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井灌区应选择耐冷性品种,苏达盐碱土区应选择抗碱性品种;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积温带选用主茎13~14叶的品种;第三、第四积温带选用10~12叶的品种,保证霜前安全成熟。严防越区种植。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幼苗率),含水量不高于16%。每2年更新1次。

3.2种子处理 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2 d;筛出草籽和杂质、秕谷;浸种消毒、催长芽。

3.3秧田选择 选择园田地或背风向阳,水源方便的旱田。在水田育苗时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高台地块做秧田。

3.4育秧方式 采用大、中棚钵体苗或隔离层苗。

3.5床土配制 100 m2苗床用筛好的客土(没施过普施特、豆黄隆、乙草胺的旱田土)或山地腐植土1.5 m3,壮秧剂7.5~10 kg与备好的床土混拌均匀。

3.6播种 当日气温稳定通过5 ℃~6 ℃时开始播种。一二积温带,4月10~25日播种;三四积温带,4月15~28日播种。钵体苗每盘播量65~70 g芽籽,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播量在400 g左右,纸盘育苗每盘播量在120 g芽籽,覆土0.5 cm,药剂封闭后覆盖地膜保墒。

3.7秧田管理 播种到出苗以保温,保湿为主。秧苗1叶1心开始通风炼苗,一直到三叶一心温度始终控制在25℃左右,其间注意浇水,钵体育苗必须天天浇水。移栽前3 d完全揭下棚膜。秧苗二叶一心期要注意防治青枯病和立枯病。

3.8本田整地及施肥 水田隔三年轮一次施用农家肥每公顷15~20 m3,每公顷用通用复合肥或水稻专用肥200~250 kg做底肥,翻前施入。插前3~5 d进行泡田、耙地、田面要达到寸水不露泥。

3.9插秧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 ℃~13 ℃时开始插秧,一般5月末结束。在中等肥力土壤上,行穴距为30cm×13.3cm(9寸×4寸);在高肥力土壤上,行穴距为30cm×16.5cm(9寸×5寸),每穴2-3棵基本苗。井灌、苏达盐碱土和北部地区,要适当缩小行、穴距,增加基本苗数。插秧质量:拉线插秧,做到行直、穴匀、棵准,花达水不飘苗,插秧深度不超过2cm。插后查田补苗。

3.10本田追肥 第一次移栽返青后追施尿素,每公顷75 kg左右,最晚不超过6叶期(6月初),促进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第二次调节肥在7叶末到8叶末(6月)追施补充肥75~100 kg尿素。

3.11水层管理 插秧后返青前灌水要花达水,返青后一直到分蘖盛期灌1.5寸(浅水),并要圈水为主,增温促蘖。有效分蘖终止期(7月初),要深灌3~5寸水或低涝地块,N肥过多地块排水晒田一周左右,晒后回复正常深水灌溉,以控制无效分蘖。水稻封行后的水管理以活水深水为主,到抽穗前8~15天期间要深灌,防止低温造成花粉败育(即障碍型冷害),抽穗扬花期浅灌,实行间断灌溉,灌一次水,停灌几天,再灌一次水,这样轮回2~3次,8月末停灌,9月中旬排水晒田准备收割。

3.12防病 稻瘟病以预防为主,加强田间检查,发现病情,立即控制发病中心,用富士一号、进口三环唑、施宝 克、甲基托布津等药剂进行防治。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2篇

1.品种选择

适应东丰县积温生育期条件、米质好、抗逆性强、分蘖力高,纯度达到98%以上的优质水稻品种有:秋田小町、吉粳83、通引58、通95-74、吉粳88。

2.种子处理

晒种:3月25日左右,选择晴暖天气晒种3~4天。晒种时,每天翻动3次。

选种:50kg清水加12kg粗盐,待盐全部溶化后,放入种子漂选;清除秕谷后,捞出种子用清水洗2遍。

催芽:将浸泡好的种子置于30℃~32℃的温度条件下破胸,严防温度过高。当种子80%破胸时,降温至25℃控温催芽,要经常翻动。芽长至1mm时,将种子放在阴凉处摊开晾芽6小时后播种。

3.旱育苗稀播育壮秧

3.1播种 选择苗床地: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地下水位低,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旱田地块做苗床。做床:床面长15~20m、宽2m,沟深10cm,沟宽40cm,床面要耙细整平。施肥:每m2用有机复合肥100g均匀混拌在床面至5cm深的土层内。浇水:苗床浇透水应达到10cm深。播种期:4月8日~15日,气温稳定通过5℃时,抓住冷尾暖头时期进行播种。播种量:每m2播催芽种子150g,播种要均匀一致。定种、覆土:播种后用细嘴喷壶浇水定种,随后覆盖0.5cm细土,再覆盖0.5cm细砂。覆盖厚度要均匀,不露出种子。盖膜:每0.5m远插一根竹披弓条,中间高度40cm,弓条中间用绳拉紧后覆膜。采取开闭式盖膜方式,膜上面用绳压紧。

3.2秧田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保温、保湿;出苗至一叶一心,床内温度控制在25℃内,超过25℃应通风降温;一叶一心至三叶期,床内温度控制在20℃~25℃,注意通风炼苗,防止徒长。早晨叶尖不吐水珠应及时补水,浇水要在早晨进行,一次浇足浇透;三叶期以后早7时揭膜通风,下午5时盖膜;5月中旬、终霜期以后昼夜大通风;遇低温下雨天气及时盖膜;高温大风天在背风处通风;通风炼苗阶段要注意补水,一次浇足浇透,尽量减少补水次数。

4.本田管理

4.1本田整地 秋翻深耕15~20cm。5月初泡田,插秧前3~5天耙平整细。寸水不露土,沉淀适宜后插秧。

4.2插秧技术 插秧时间:气温稳定通过13℃开始插秧,即5月20日开始,5月末结束。插秧质量:插秧深度不超过2cm,深浅一致,随插随补,穴与穴之间分布均匀,保苗率应达98%以上。插秧密度:30×20cm,或33×(16.5~20)cm,每穴插2~3株基本苗。

4.3本田管理 肥料使用原则:有机肥使用必须经过发酵腐熟,不含对人体有害物质,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应低于1∶1。无机肥禁止使用硝酸铵、氯化铵、氯化钾。底肥: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750kg/ha做底肥,在翻地前一次性施入。寸水插秧:插秧后灌水深度为苗高的三分之一,扶苗三天。返青至7月5日前寸水以浅为主,7月5日至25日间歇灌溉,7月25日以后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每隔5~7天灌水一次,9月5日排干水。除草技术:插秧后5~7天,用60%丁草胺乳油1500mL/ha,对细砂225kg,拌均匀撒施,撒药后圈水一周。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原则是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有限度地施用限定的化学合成农药。选用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一种农药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只允许使用一次。防治稻曲病:在水稻出穗前7~10天,用1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750g/ha,对水喷雾。防治负泥虫:在负泥虫长到小米粒大小时,主要采取人工扫除的方法防治。防治稻瘟病:7月30日左右用40%富士一号可湿性粉剂1050g/ha,对水450kg喷雾防治。防治二化螟:7月上、中旬,用18%杀虫双水剂3000g/ha防治。

5.收获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杂交水稻;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江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04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036-01

1 品种选择

选用国家或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经2年以上示范,综合性状较好,种子质量达国标二级以上,品质达GB/T17891标准的大穗型或穗粒兼顾的杂交中籼、杂交中粳品种。杂交中籼品种全生育期在140~145d,杂交中粳品种全育期在150~155d。

2 培育壮秧

育秧方式为肥床旱育,培育壮秧。壮秧标准:秧龄25~30d,叶龄6叶,苗高20cm左右,多数带蘖2~3个,根系短、白、粗、多。

2.1 苗床准备

选择肥沃、疏松、土层深厚、地势高燥的菜园或旱地作苗床,冬春季施腐熟农家肥30t/hm2。播种前20d施45%复合肥750kg/hm2,开沟整墒。播种前按10~13m2用1kg旱秧壮秧剂拌细土匀施于床面3~5cm土层内,浇足底墒水,使15cm土层处于水分饱和状态。秧田和大田比例为1∶20左右。

2.2 浸种催芽

晒种1~2d后,用25%咪鲜胺浸种,预防苗期病害。种子吸足水分后,在30~32℃温度条件下破胸,即可播种。也可药剂浸种后不催芽播种。

2.3 播种

以最佳抽穗扬花期为标准确定适宜播种期,防灾避灾。全椒县中籼最佳抽穗扬花期为8月10~15日,中粳最佳抽穗扬花期为8月15~20日。播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根据茬口、秧龄和品种生育期等确定最适播期。杂交中籼播种量为40g/m2,杂交中粳播种量为60g/m2,播后轻压,盖土厚1cm左右,以不见稻谷为宜。盖种后施用除草剂,插弓盖膜。

2.4 苗床管理

播种至出苗前,注意保温保湿,温度控制在35℃以内。齐苗后以控水为主,促进根系下扎和地上部分健壮生长。早晨叶尖吐水少或无水珠时应浇水,浇水宜在上午或傍晚进行。晴热天气适时通风炼苗,防高温烧苗。二叶一心期可揭膜,遇雨天盖膜。二叶一心期用1%尿素溶液浇施1次离乳肥。移栽前3~5d追施送嫁肥,用尿素5~8g/m2泼浇,浇后淋苗。移栽前1d晚上浇透水,以利拔秧。苗床期要注意防治立枯病、1代二化螟、灰飞虱、稻蓟马等病虫害。

3 适时移栽

适时移栽,宽行窄株,定向栽培,合理密植,提高栽插质量,杂交中籼行距27~30cm,株距13cm,插25.5~28.5万穴/hm2;保持单株茎蘖数4.0个,基本苗数97.5~112.5万根/hm2;杂交中粳行距25~27cm,株距13cm,插28.5~31.5万穴/hm2,保持单株茎蘖数4.5个,基本苗数127.5~142.5万根/hm2。

4 肥水管理

4.1 肥分管理

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做到精确定量施肥,适氮、稳磷、增钾、补微,基肥、分蘖肥、穗肥合理配置。氮肥:杂交中籼基肥占总施肥量的50%,分蘖肥占总施肥量的35%,穗肥占总施肥量的15%;杂交中粳基肥占总施肥量的50%,分蘖肥占总施肥量的30%,穗肥占总施肥量的20%。杂交中籼穗肥以保花肥为主,杂交中粳穗肥分促花肥和保花肥。磷肥、硅肥、锌肥作基肥施用。钾肥分基肥和穗肥,比例为3∶2。杂交中籼施纯氮210~240kg/hm2,五氧化二磷75~105kg/hm2,氧化钾120~150kg/hm2,二氧化硅60~75kg/hm2锌肥15~30kg/hm2;杂交中粳施纯氮225~255kg/hm2,五氧化二磷90~120kg/hm2,氧化钾150~180kg/hm2,二氧化硅60~75kg/hm2,锌肥15~30 kg/hm2。基肥:在施优质农家肥15t/hm2或秸秆全部还田的基础上,杂交中籼施45%复合肥600kg/hm2,尿素52.5 kg/hm2;杂交中粳施45%复合肥750kg/hm2,碳酸氢铵75 kg/hm2。有机肥在翻耕前施用,化肥在翻耕后施用,整地耙匀。分蘖肥:杂交中籼施尿素172.5kg/hm2,杂交中粳施尿素150kg/hm2,栽后5~7d施用。穗肥:根据天气、地力、苗情而定,一般杂交中籼保花肥施尿素75kg/hm2、60%氯化钾75 kg/hm2;杂交中粳促花肥施尿素30kg/hm2、60%氯化钾105 kg/hm2,保花肥施尿素75kg/hm2。促花肥在倒四叶期施用,保花肥在倒二叶露尖期施用。

4.2 水浆管理

全生育期采用浅湿间歇灌溉技术,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药施肥期采用浅水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浅水栽秧,寸水活棵,湿润促分蘖,够苗前(预期穗数80%)及时烤田。有水孕穗,干干湿湿到黄熟,成熟前7d断水。

5 病虫草害防治

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以农业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坚持达标防治,使用生物农药,限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收获前20d停止施药。重点防治黑条矮缩病、稻曲病和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兼顾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通过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科学肥水管理,创造既有利水稻健壮生长,又有利于抑制病虫草滋生的良性农田生长环境。播种前至移栽后7d,主要病虫为恶苗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灰飞虱、稻蓟马、二化螟,可在播前晒种1~2d,用25%咪鲜胺2mL对水5kg浸4~5kg稻种24~36h。秧苗期防治灰飞虱、稻蓟马和二化螟用20%氯虫苯甲酰胺180mL/hm2+20%吡虫啉300g/hm2对水600kg喷雾,移栽前再补治1次。栽后7d,用25%乙苄可湿性粉剂375g/hm2拌分蘖肥撒施。分蘖期(5月下旬至6月初),主要病虫害为二化螟、灰飞虱、叶蝉,可用20%氯虫苯甲酰胺180mL/hm2+20%吡虫啉300g/hm2对水600kg喷雾防治。分蘖末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主要病虫为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可用25%噻嗪酮1.2kg/hm2+20%阿维唑磷1.2kg/hm2+40%井蜡芽900mL/hm2对水600kg喷雾。破口期至收获前20d,主要病虫为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可用48%毒死蜱1 500mL/hm2+2%阿维菌素450mL/hm2+10%井蜡芽1 800 mL/hm2防治。易感稻瘟病的品种加20%三环唑1.5kg/hm2对水750kg喷雾。稻曲病重发7d后再用10%井蜡芽1 800mL/hm2补治1次。

6 收获

黄熟末期适时机械收割,单独收获,以防混杂。稻谷及时晒干扬净,杂交中籼稻谷水分≤13.5%,杂交中粳稻谷水稻水分≤14.5%,杂质≤1.0%。储藏要安全。

7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2007~2008安徽省农业科技入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合肥:安徽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稻栽培;良种繁育;穗系标准化繁育;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0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文选择云恢290、滇优香1号和云恢188三种类型的水稻种子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不同水稻种子的产量(kg/hm2)、穗长(cm)、株高(cm)、穗粒数(粒/穗)、千粒重(g)5个性状进行分析,了解水稻良种“穗系标准化繁育”技g的实际作用。

1.2 试验方法

按照国家规定的原种标准,采用水稻良种“穗系标准化繁育”技术进行原种繁育。水稻良种“穗系标准化繁育”技术是指在水稻田中选择400~500穗原种进行对照,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按穗进行标号,完成田间繁殖。其中开墒宽度为2m,每个穗系栽2个双行,每行为20株,每隔50个穗系种一行原种。在水稻成熟的过程中,通过目测的方式割除田中的病株、杂株。通过对不同穗系性能的对比分析,了解水稻良种“穗系标准化繁育”技术的实际效果[1]。

1.3 性状调查

本文主要针对3种类型水稻种子的5个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分别是产量(kg/hm2)、穗长(cm)、株高(cm)、穗粒数(粒/穗)、千粒重(g),通过性状的对比了解水稻良种“穗系标准化繁育”技术的实际效果。

由表1可知,云恢188的产量比较高,但是穗长和千粒重相对比较低;滇优香1号的千粒重比较饱满,但是其产量和总穗粒数一般;云恢290的总穗粒数比较多,但是其他方面性状的优势都不是非常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水稻良种“穗系标准化繁育”技术与传统的“三圃制”良种繁育技术相比,水稻良种“穗系标准化繁育”技术所繁育出的水稻种子在产量上有所提升,与传统的“三圃制”良种繁育技术相比呈上升的趋势。经过计算可知,水稻良种“穗系标准化繁育”技术的使用平均增产1.04%,并且3个品种都呈现出产量增长的趋势。其中云恢290产量增加1.107%,滇优香1号产量增加0.967%,云恢188产量增加1.035%。使用水稻良种“穗系标准化繁育”技术与传统的“三圃制”良种繁育技术相比,确实能够在一定长度上提升水稻的产量,实现水稻增产的总体目标。同时在水稻质量上也获得了一定的保证。

目前,我国常见的水稻良种繁育技术为“三圃制”,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但是,这种传统的水稻良种繁育方式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其实是存在很多弊端的,无法为水稻品种的纯度提供基本保障,而且在遗传性状上也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具有投资成本高、试验周期长的基本特征,经常在试验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水稻种子的整体质量。水稻良种“穗系标准化繁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良种繁育技术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对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论

水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农作物,人类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水稻的支持。农民应该结合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对水稻良种繁育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确保水稻良种繁育的每一个步骤都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下进行,充分的利用水稻良种“穗系标准化繁育”技术,为水稻种子的质量提供基本保障,确保水稻产量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优质生态稻 农业标准化 产品竞争力

一、标准化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它主要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称为农业标准化。所谓农业标准化,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建立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隆化县水稻生产的现状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工业发展滞后,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河流较多,没有工业污染,气候和水利条件适合水稻生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因米粒饱满、米质晶莹、色泽清白、口感香醇而远近闻名。但是长期以来,一家一户粗放经营,由于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造成水稻产量比较低,加上信息不灵和市场意识淡薄等原因,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自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但我们的产品走不出去,外面高质量产品大量涌入,原本占有的市场也有失掉的危险。农民的收入无法提高,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十分重要和紧迫。2007年,县政府做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水稻确立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拉开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

三、标准化生产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产方面,一是真正能够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达到既高产又质量过硬的优质水稻品种还很少,不能适应大规模发展优质水稻的需要。二是缺乏优质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和专用的化肥农药。种植户手中虽然也有技术部门和收购企业发给农民的“明白纸”之类技术资料,但没有国家或地方统一的操作规程,更没有优质水稻生产的教科书。三是优质水稻生产规模化程度整体不高。

在产品品质方面,主要是整体品质较差且不稳定。部分单项指标很高、综合指标不高,同一品种品质不稳定。由于千家万户种植,管理上千差万别,同一个品种品质指标变化很大。

在产业化经营方面,一是产业化经营的链条还不够稳定和完善,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二是订单收购的比例偏低。据对汤头沟镇130家水稻种植户的实际调查,按订单种植的农户为37户,仅占被调查农户的28.46%。即使已经签订收购合同的订单,由于缺乏制约监督机制,违约现象也时有发生。三是精深加工的规模、能力、程度不高。四是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中介组织还比较缺乏。中介组织对参与市场竞争,对内提供服务,可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它可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手段和条件。在调查的四个乡镇中,只有汤头沟镇有水稻协会,而这一协会也只是粮食部门的附属。其他乡镇都是靠政府、加工或销售企业直接与农民合同收购。五是缺乏知名品牌,目前只有一家。六是粮食收购部门缺乏水稻检测设备,由收购人员凭感觉、靠经验作为水稻鉴定标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四、通过标准化提升水稻竞争力的对策

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其目的就是着力提升水稻品质,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发挥隆化县水稻生产的优势和潜力。其基本思路是:以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为重点,以提高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具体生产过程中,重点把握了几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按照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确定水稻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目标和主攻方向。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三是实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探索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稻生产质量和效益。四是运用经济调控手段进行正确引导。五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六是规模生产,突出重点。

1.加强科学研究

(1)加强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按照市场和加工企业对水稻品质的需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技术上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聘请了全国著名水稻专家苏宝林教授为技术顾问,进一步加强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力度,自育和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促进了水稻品种的优化调整。

(2)研究制订水稻品质生态区划和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隆化县水稻地域分布广泛,生态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耕作栽培制度各异,水稻品质在地域间、年际间有较大差异。为充分利用各乡镇自然资源优势和品种的遗传潜力,实现优质水稻的高效生产,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隆化县质监局会同农业部门起草制定了《A级、AA级生态稻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对水稻种植全程实施严格的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即:施用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用生物和人工方法防治病虫草害;做到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使大米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做到了有标可依、地尽其利、种得其所,提高了优质水稻品质。

(3)加快优质水稻专用化肥农药的研制和生产。

2.实行订单种植,完善产业链条。为提高优质水稻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行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二是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发优、精、深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水稻加工新产品,拓宽加工层次和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增值转化途径。三是积极推广和完善适合当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规模化生产为抓手,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进一步恢复水稻种植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品牌,提高效益。以推广先进科技为手段,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优质安全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稻米,进一步提升全县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稻米产业。

二、主要指标

(一)单产目标:以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为先导,主攻单产。本年度水稻亩产力争达到520公斤以上,总产27万吨以上,同比分别增长2.2%和4.7%。

(二)质量目标:高档优质米比率要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优质品种,全部实行无害化生产,无公害稻米认证要占20%以上,部分稻米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三)技术目标:推广旱育秧面积达70%,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普及率达100%,防热(湿)害避灾技术推广应用到位率达到90%以上,已认证的基地全部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操作。

(四)品牌目标:扶持和引导海泉、南粮、腾达、颍光、八里河、宏胜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工、产业化经营,大米精深加工达30%。对现有多个品牌进行整合,形成优势拳头产品,重点做大做强绿色食品“管仲贡米”和“南照”、“八里河”两个无公害品牌,将其培养成具有省内外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争取再认证一批无公害品牌。

三、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广核心技术。一要推广皖粳68、武运粳、西光、香籼稻等常规优质水稻品种和天协1号、两优6326、Ⅲ优98、新两优6号、丰两优1号、Ⅱ优明86、Ⅱ优084等超级稻品种;二要全面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三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旱育及应用壮秧剂旱育秧技术;四要推广合理密植栽插技术;五要全面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六要推广以调整播期适时灌排为主的防热(湿)害避灾保收技术;七要在八里河、南照、江店孜、谢桥等地示范机械插秧、塑盘育秧、人工抛秧、免耕直播等轻简型水稻栽培技术;八要推广水稻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按照农业技术规范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大力推进水稻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强化“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四大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扩大规模,加快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步伐,强力提升全县水稻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三)大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核心示范区建设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示范作用,以示范区带动辐射周边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整体提高。实施10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项目,重点抓好南照、刘集、江店孜、八里河、半岗、夏桥、润河、谢桥等乡镇万亩以上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区(任务已以县农委、财政局颍农[*]21号文下达),其余稻区乡镇要各抓一个千亩以上优质水稻高产示范片。示范区、示范片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栽培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收购。每个示范区有专人指导和联系,通过示范,提高水稻生产科技含量,实现全面均衡增产、增效。

(四)建好“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及水稻良种繁育基地。抓好“管仲贡米”、“八里河大米”以及“南照大米”生产基地建设,扩大市场份额。计划在南照、润河、八里河等乡镇建设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12万亩,在润河、江店孜等乡镇按“绿色食品”标准建水稻生产基地2万亩。为保证我县20万亩常规粳稻稻种的供给,在罗洋农场、花园农场、农科所和慎城、润河、盛堂等乡镇建1500亩优质粳稻良种繁育基地。同时,在南照和罗洋良种场建设水稻新品种展示中心,开展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

(五)加快水稻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合同生产。今年水稻订单生产力争达到15万亩,每个稻区乡镇要有2000亩以上的水稻订单生产;二是落实惠农政策,扶持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南照粮贸公司、海泉粮油公司、八里河粮贸公司、半岗腾达精米厂、颍光特优米公司、刘集宏胜粮贸公司等水稻加工企业;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稻米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采取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工商联手、项目扶持等方式,促进分散生产经营向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田管、统一收脱、统一销售加工转变,提高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四是培育一支优质大米营销大军。利用县政府信息网、县农网等信息平台,广泛收集供销信息,宣传产品,积极培养一批经纪人,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拓展外销空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督查。县政府已将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作为本年度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确定由张华久副县长挂帅,县农委、水务、粮食、财政、金融等部门联手抓。各水稻产区乡镇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亲自组织,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县政府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对各地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时通报。

(二)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积极探索水稻良种补贴和主推品种挂钩的运行机制,加大对良种繁育和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品种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配套和修复稻区农水设施。县水务部门抽调技术人员,配合乡镇规划水利设施,组织修复损毁水利设施。

(四)加大资金投入。县信用小额贷款优先保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项目资金,县农业开发和扶贫等项目资金要向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项目倾斜。县财政安排专项经费作为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工作经费,确保工作扎实有效运转。对当年购买插秧机的农户除享受国家农机补贴外,县财政再补贴机价的10%。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7篇

一、指导目标

(一)面积指标: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在去年52.4万亩的基础上扩大4.5万亩,达到56.9万亩。

(二)单产目标:全县水稻单产较去年的526公斤增加到540公斤,增长2.7%;总产增加0.32亿斤。

(三)质量目标: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关键技术到位率达到85%以上;优质品率达到100%;优质粳糯稻种植比例超过10%;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重点乡镇水稻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四)品牌目标:继续提升“汉白玉、易禾、正泰、顺鹏”四个绿色稻米的知名度;大力发展特色稻米,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效益目标: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加工增值增效,亩增效益150元,新增经济效益8000万元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搞好优质粳糯稻——**稻68的生产示范。把优质粳糯推广作为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全县示范种植粳糯稻6万亩,浍南、小圩、沫河口、新集等水稻重点生产乡镇各抓一个1000亩连片的示范区,其余水稻生产乡镇各抓一个500亩连片的示范区。

(二)抓好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以浍南镇、沫河口镇、新集镇为中心的“浍南片”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和以小圩镇、申集镇、双忠庙镇、东刘集镇为中心的“浍北片”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三)推广关键技术。重点推广以下关键技术:一是大力推广优质粳糯稻和超级稻为主的优质品种(**稻68、丰两优1号、Ⅱ优明86等);二是因地制宜推广水稻水旱直播技术。在浍南、沫河口、小圩、新集等乡镇搞好水直播试验及示范推广,在小溪镇、武桥镇、刘集镇、朱顶镇等乡镇搞好旱直播试验及示范推广;三是加快推广以水稻机械化插秧为代表的轻型栽培技术。重点在水稻设施较为完备的地方进行示范推广;四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五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六是大力推广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同时,搞好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加强配套技术的攻关研究与示范,为大面积生产用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提供技术支撑。

(四)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营。遵循“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路,通过给予龙头企业以信贷、税收优惠等政策,大力扶持稻米加工业的发展,培育品牌,提升品种知名度,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的“订单”生产。

(五)建立核心示范区。在全县水稻主产区建立12万亩核心示范区;建立1个万亩示范方;建立9个乡级示范片,面积不少于2000亩;建立22个村级示范点,面积不少于200亩;确定150个水稻科技示范户;扶持7个种植大户。通过采用“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措施、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模式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活动,全面带动水稻生产的发展,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强化领导。为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农委、县财政局、水利局、科技局、县工商局、县人事局、县农机局、县供销社、粮食局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水稻生产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县、乡两级分别成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专家组和技术指导组,全面负责指导全县水稻提升行动技术实施工作。

(二)科技入户,强化服务。组织县、乡农技人员划片包干,大力开展科技进村入户进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对于粳糯稻、机械插秧、水稻直播等重点项目实行课题制,组成技术指导组强化指导,确保项目取得成功,切实提高水稻种植中的科技含量。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基地认证的支持力度,加快水稻质量安全提升速度。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8篇

一、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为目标,以“国家粮食增收工程”和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实施为契机,积极开展推广优质品种、优化栽培技术、发展订单农业、扶持粮食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整合品牌等措施,进而不断提高我市水稻的数量、质量和商品率,提高我市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水稻产业化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达到水稻产量和农民种稻效益不断增长,品质和质量安全不断改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目的。进一步促进我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使我市由水稻面积大市变成水稻产业强市。

(二)基本原则:坚持高产与优质并重,良种与良法配套,食用稻与专用稻同步,生产与精深加工结合,保证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并举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用五年时间,使我市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435公斤,较**1~**5年平均385公斤增加50公斤,年递增2.1%,总产较前五年平均180万吨增加25万吨以上;商品率达到50%左右,商品稻谷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达绿色标准占20%;水稻生产关键技术到位率达80%;高档品种占80%以上,大米的品质达到部颁二级以上要求;培育整合稻米加工、流通企业,形成1~2个部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2~3个省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使稻米精深加工量占水稻总产量的15%以上。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每亩水稻增加效益110元以上,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主要内容

按照省农业委员会的部署,我市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主要内容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强化质量,提高效益,全面提升水稻产业竞争力。

(一)主导品种:要选择主要指标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优质、高产适销对路的水稻品种,高档优质品种率达80%。中、晚稻优质品种率和高档优质品种率要分别达到95%和85%。

(二)主推技术:以推广轻简、节本、高效、安全技术为中心,坚持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原理与结合我市生产实际相结合,不断改进和创新,达到有利于农民掌握、有利于稻米安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

(三)主要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稼仙、青草香、联河、浮渡山等大米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品牌进行资源重新整合;通过订单收购、基地生产等方式,确保企业加工数量、质量来源,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创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实施稻米品牌包装进超市工程,实现稻米本地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同时,争取进入北京、上海、广东、合肥等地超市;成立粮食产业协会,进一步搞活稻米流通,使我市水稻商品率达50%以上。

三、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主要技术措施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稻田生产环境。一是严格控制耕地资源。认真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法》等有关法律,做到科学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划定耕地保护区的基础上,明确粮食用地保护区,在保护区内杜绝滥用、乱用耕地和盲目抛荒现象。要切实做到征地、用地与农田开发和复垦相结合。二是大力培肥地力,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我市现有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这些田块由于种种原因,使农作物不能高产稳产,单位面积产量要比高产田低1/3左右,是我市粮食产量提高的重点。要投入资金,科学治理,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气、固、液三相,创造农作物生长良好的地下环境。三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近几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固了长江堤防,但境内水利设施不配套,排灌能力差,要利用农业开发项目,千方百计搞好水利设施建设,搞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田地养分含量和抗旱排涝能力。四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广水稻从栽培到收获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进一步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二)调整水稻种植结构,优化生产布局。根据我市自然条件、市场行情和生产习惯,要适当压缩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粳稻种植面积,做到籼、粳、糯稻三种稻布局合理,早、中、晚三季稻搭配适宜。要在确保水稻种植总面积稳定的前提下,早稻压缩到150万亩左右,中稻稳定在210万亩,双季晚稻170万亩左右;其中,粳稻面积要逐步扩大到100万亩左右,主要在桐城、枞阳、宜秀和怀宁县高河、马庙以北地区种植,要相对集中成片。在缺粮的岳西县和潜山、太湖山区仍要以推广高产籼稻为主,不断提高粮食自给率,在水稻商品率高的桐城、枞阳、望江、怀宁县要以发展优质籼稻和优质粳稻为重点,力争商品稻的优质品种率达90%以上。在一些丘陵地区和圩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糯稻、饲料稻、特种稻等。

(三)积极推广农业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一是大力推广优质良种。在桐城、怀宁、枞阳、望江等水稻调出量大的县(市)重点推广部颁二级以上并经过审定的优质良种。在供求基本平衡略有外调的宜秀、潜山、太湖等县(区)兼顾优质和高产选择品种,在缺粮的岳西和太湖、潜山的山区仍要推广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同时积极开发绿色稻米和有机稻米示范片,有条件地方要建设有机、绿色稻米种植带。二是推广水稻直播技术,水稻旱育稀植和软盘抛秧技术,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等。三是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我市已制定了《早稻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等三个水稻无公害生产地方标准,要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片并逐步推广,力争到2010年标准化生产面积占水稻面积的50%左右。四是开展试验、示范先进种养模式。要大力开展稻菜、稻油、稻鸭共生、稻田养鱼(蟹)等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稻田经济效益。

(四)强化产销衔接,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营。一是建立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要在桐城、枞阳、怀宁、望江等县建立120万亩优质双季稻生产基地和80万亩优质粳稻生产基地。二是发展壮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要以现有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为基础,积极扶持粮食加工转化企业,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线,有效地整合资源,把产、购、销、加工等环节有效地连接起来,组建企业集团,形成一县(市)一品牌,最终实现2~3个全国著名品牌。三是发展订单生产。大力推行“公司+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订单生产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将生产、销售、加工有机地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订单生产积极性和履约率。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搞好水稻精深加工,提高稻米及副产品附加值。四是发展水稻产销合作经济组织。要培育水稻行业协商,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积极搞活流通。同时,加强安庆大米市场和华东农业大市场的建设,组织当地企业、中介组织参与国内外粮食贸易展销会、洽谈会,进一步扩大稻米外销量。

(五)拓宽渠道,增加资金投入。要千方百计拓宽发展水稻生产的资金投入渠道,不断增强水稻产业提升后劲。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提高粮食生产预算内资金,并从土地出让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切块用于粮食安全生产,如农田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等。二是以实施水稻产销改进、创新项目为突破口,利用项目增加投入。要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部门水稻生产转化项目,用于粮食生产、转化工作和有关产销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经费。三是招商引资。加强我市水稻生产、转化优势宣传,吸引商家合作或独资开发高附加值稻米产品或实行水稻规模生产,不断提高稻米加工转化率。四是引导金融机构把保护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贷款用于水稻生产、加工和流通。五是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要大力吸引农民、龙头企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发展水稻生产、转化项目投资参股,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足够的资金。

(六)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建立和完善水稻良种繁育和供应体系。每个县(市)、区,都要建立常规水稻良种繁殖基地,确保区域内良种供应和更新,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确保杂交水稻自我供给率达50%以上,有条件的要逐步做到自给;同时,结合农资“进村入户”工程,建立健全良种供应体系,确保农民买到价廉物美的优质良种。二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指导体系。市、县(市、区)联合成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技术指导组,制定方案,搞好培训,定点观察苗情动态,开展测产验收。做到市培训到乡(镇)和规模种植大户,县培训到村和规模种植户,乡镇培训到所有的组、户。建立农技特派员制度,做到高师包乡(镇)、联系种稻大户;中师包村、联系示范户的技术指导责任制。三是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要利用“安庆农网”、“安庆粮食网”、“安庆农业信息网”搭建水稻产销信息平台,市、县、乡(镇)和种稻大户联合行动,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短信等形式将新品种、新技术和市场畅销的优质稻米信息及科学加工技术传递给农民和水稻加工企业。四是搞好农资供应服务体系。要做好适销对路的种子、化肥、农药推介,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净化农资市场环境,避免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合力推进。要把“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作为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有效整合各部门的技术力量和人才资源,市成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和由农技推广、农业科研、农资供应和稻米加工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组织、协调、技术服务和管理。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绿色食品原料生产 成效 实践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039-01

洱源是洱海之源,是大理洱海流域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境内山岭纵横,河湖交错,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是大理州乃至云南省内高海拔水稻、玉米、蚕豆、马铃薯、油菜等作物种植适宜区和主要产区。“洱海源头”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洱源县挡当保护洱海源头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洱源高度重视,将深入推进洱海流域农业环境保护治理和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列入创建“绿色洱源、生态洱源”工作重点,坚持“政府推动、企业拉动、产业化经营”原则,按照《绿色食品(化肥、农药)使用准则》的要求,2014年初从选种育苗开始组织在邓川片区,创建了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1 取得成效

洱源县创建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从育苗开始到收获,严格按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并按照绿色食品认证相关申报程序,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查,确定洱源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所生产加工的稻米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不论是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取得成效。

1.1 经济效益

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涉及两个镇乡5个村委会4447户农户,经大理州农科院组织专家进行实产验收,按照品种、种植、苗情长势等情况进行实收测产,结果一亩攻关单产806.9kg、百亩核心平均单产719.23kg、千亩展示平均单产704.1kg,按照科技人员及专家组深入田间实收测产和实际产量综合平衡,仅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与上年相比,新增稻谷265吨,按市场价格折合新增产值75万元,再加基地产品收购价上浮15%,基地实际新增产值375多万元,户均新增产值844元。

1.2 社会效益

通过此项目的实施,一是增加了基地示范农户收入;二是充分发挥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和确保“舌尖上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展示了农业科技措施的显现,也展示了农业科技人员抓大事的能力和气魄,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绿色生态农业效益好的最佳举措。

1.3 生态效益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选用优质品种,增施有机肥,提倡人工薅除为主要抓手,大力推广绿色生态、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一是有利于优化肥料施用结构,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浪费和流失,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二是有利于对污染性耕地土壤的修复与改良,确保土壤肥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推广水稻清洁、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执行田间地头污染物顺手捡,实现田间、沟渠、水源无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从而保护了耕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2 主要做法

坚持“政府推动,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坚持与绿色食品认证对接的原则;坚持多原化投入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2.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工作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部署。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基地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各基地单元也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格局。同时,先后制定下发了《洱源县创建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洱源县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办法 》等多项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2 规范生产环节,完善生产管理

2.2.1统一优良品种}

基地按作物品种实行区域化、规范化种植,重点推广“楚粳24号、28号”等水稻优质高产品种,推广良种良法栽培技术,基地良种普及率达100%。

2.2.2规范生产管理

组织专家制定了《绿色食品水稻种植规程》,并建立绿色食品“五个统一”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全县、镇乡、村、示范户四级生产管理体系,实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田块统一编号,立卷归档。

2.2.3注重宣传引导

结合洱源实际,县农业局组织编制印发《洱源县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资料》8万多份,印制田间生产管理记录5万余份。同时,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对农户进行系统培训,要求基地农户将田间生产过程全程记录,按照内容要求规范,如实填写。

2.3 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2.3.1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洱源县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办公室成立了基地技术指导小组,基地单元镇乡村也成立了技术服务队伍,确定技术人员198名,配备每个点4―5名。

2.3.2开展各种技术服务

先后开展进村集中培训,送科技下乡、技术服务入户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使每个基地单元的种植农户至少有一个人挑拨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操作规程。

2.3.3提高基地科技水平

聘请大理州农科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结合水稻绿色高产栽培,组织技术攻关小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提高了基地科技含量。

3 经验总结

洱源县始终严格按照《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要求操作,实行人工薅除,增施有机肥,建立健全组织管理、生产管理、农业品投入管理、技术服务、监督管理和产业化经营等指标体系,高质量创建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减少人为对农业面源的污染,有效改善和提升水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洱源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3.1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成果推广,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生物资源及产业化项目之间的衔接,使洱源技术、人才、资金得到集成,促进了标准化生产基地主导产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带动全县粮食加工、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持续发展。

3.2 加快产业步伐

通过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对加工企业的扶持和培育,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基地的带动,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加快了产业化步伐。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有机水稻;种植技术;效益分析;重庆丰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24-02

有机水稻是指生产环境条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生产过程中不使用转基因和辐射育种的种子,不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的水稻。丰都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境内立体气候特征明显,高海拔的山区生态环境良好,适宜种植有机水稻。丰都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从2012年即开始进行试验性种植,迄今已示范推广400 hm2,其中162 hm2获有机认证和有机转换认证。本文就丰都县有机水稻种植技术和种植效益进行总结与分析。

1 种植技术

1.1 种植基地选择

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远离化工厂、水泥厂、磷肥厂等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同时,需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及相邻田块对种植基地的影响。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的高海拔区宜作为有机水稻的生产区。为确保基地环境符合有机水稻生产的基本条件,基地的土壤、大气和水质条件必须经过具备资质的部门监测。检测标准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基地周边采取一定的防护、隔离措施,避免常规田块的农药、化肥和水流入或渗入有机水稻种植田块[1]。

1.2 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广、抗性强、商品性好的国家二级及以上优质稻品种,例如丰优香占、川优6203等。

1.3 物资准备

准备种子18.0~22.5 kg/hm2及经发酵处理腐熟的饼肥1 800~2 250 kg/hm2。

1.4 播种育秧

丰都县有机水稻生产基地播种期以3月下旬为宜,根据不同区域具体情况,可适当提前或延后。采取旱育秧或旱育抛秧方式育秧。播种前晒种1~2 d,用35 ℃温水浸种12 h。

1.5 施底肥及移栽

撒施腐熟饼肥1 800~2 250 kg/hm2,然后耕犁并平整。当秧苗达到4叶1心时即可移栽,按15 cm×20 cm左右的规格栽植,每窝栽2株苗,可采用人工或机械栽植方式。

1.6 追肥

秧苗移栽成活返青后,施畜禽粪水15 t/hm2左右,施肥方法为直接浇泼于稻田。

1.7 病虫草害防控

1.7.1 病害防控。丰都县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的主要病害有恶苗病、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等。以农业防治为主,通过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调控肥水等增强植株抗性,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病害发生[2]。必要时可适当使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立枯病等。

1.7.2 虫害防控。经田间观测与统计分析发现,对水稻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防控方法:一是采用杀虫灯[3],每2~3 hm2安装1盏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二是选用有机认证机构认可的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防治,以控制害虫基数,如Bt粉剂、苦参碱水溶剂等;三是利用生产环境中的自然天敌,如蜘蛛、寄生蜂、蛙类等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四是利用微生物杀螟杆菌、白僵菌等防治水稻螟虫;五是通过稻田养鸭控制田间害虫,特别是中下部害虫的发生数量[4]。

1.7.3 草害防控。提前泡田诱草萌发,再耕翻达到灭草目的[5];或采用人工除草,减轻杂草危害;还可铺专用除草膜抑草。施用的有机肥需充分腐熟,且不含具有生命活力的草种。科学配置株行距,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稻秧提早封行,抑制杂草。

1.8 收获

采用人工或机械收割,收获时单打单晒,不与其他栽培方式的稻谷混合堆晒。晾晒器具要求使用竹器或草席等,不得在石板和水泥地板上晾晒,以免影响稻谷品质[6]。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利用烘干机代替自然晾晒。

1.9 田间档案记载

绘制有机水稻分布图,对种植有机水稻的田块进行统一编号。设统一规范的记录表,记录事项包括生产资料种类和数量、技术责任人、种植者、生产过程中每项作业措施等。

2 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据统计分析,丰都县水稻种植面积2万hm2,低海拔至高海拔单位面积产量递减,平均产量7 425 kg/hm2,2016年稻谷市场价2.6元/kg,产值19 305元/hm2。有机栽培条件下水稻后期结实率偏低,千粒重下降,平均产量4 680 kg/hm2,企业收购有机稻谷的保护价为5.6元/kg,产值达26 208元/hm2。与常规栽培水稻相比,转换后的有机水稻平均单产减少2 745 kg/hm2,减产约37%,但有机稻谷的销售价格增加了3元/kg,增幅115.4%,种植农户的收益大幅提高。

2.2 生态效益

丰都县水稻种植化肥施用量平均为尿素750 kg/hm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 200 kg/hm2,氯化钾或硫酸钾450 kg/hm2。采用有机方式栽培,不施用化学肥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有机生产方式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恢复地力效果明显。丰都县农业环境监测站的检测结果表明:多年施用有机肥有利于保持土壤生态平衡和养分平衡,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连续施用3年,稻田有机质含量提高1倍多,全氮含量提高67%,速效氮含量增加23%,速效钾含量增加38%,土壤各种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稻田。

2.3 社会效益

丰都县有机水稻生产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运营,农户只投入劳动力,公司无偿提供有机水稻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并进行技术指导,所产稻谷由公司按5.6元/kg的保护价收购。此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缺乏技术、缺乏销售渠道等系列问题。种植者在不增加投资、不增加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单位面积效益更加显著,有助于丰都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同时社会效益明显。

3 结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对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农业生产体系提出了挑战。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重视,有机食品概念下的有机农业顺势而生。水稻有机栽培的生产成本比较高,丰都县有机水稻生产的物化成本是由企业替农户承担的,但如果企业市场开拓或品牌培育能力不足,将无力分担投入品所需成本。因此,对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等问题,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另外,水稻有机栽培的病虫害防治仍比较困难,有待寻找更加有效的防治途径。

4 参考文献

[1] 朱晓辉.有机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生产管理[J].农技服务,2015,32(8):42.

[2] 吴旦良,周奶弟,朱贵平,等.仙居县有机稻米生产技术规程[J].农业科技通讯,2010(6):144-146.

[3] 束汉良,邹国民,戎全虎,等.发展有机农业提高稻米品位:浅谈镇江发展有机稻米生产的前景与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06(6):55-56.

[4] 黎安苹.有机水稻种植技术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3(23):45.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垦区;水稻发展历程;增产稳产技术

水稻是一种喜欢温暖和日照时间短的粮食作物,据史书记载,水稻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周围的印度、尼泊尔等国,而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根据考古也已经有6000年以上了。我国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维度适中,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黑龙江省的农垦区属于冻土地带,是我国高寒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这里的气候条件使水稻生长时间短,积温少,且由于黑龙江地区地处我国的高纬度地区,水稻会出现低温冻害的现象,导致这一地区的水稻产量一直不稳定。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水稻种植地区人们的实践研究,使水稻产量出现了增产稳产的局面。

一、 黑龙江垦区水稻的发展历程

黑龙江省垦区开始种植水稻应该从1947年开始算起,从1947年到1983年黑龙江农垦区的水稻种植一直以栽培为主,当地的水田发展比较缓慢,生产效率非常低,水稻产量非常低,水田经营模式非常粗矿,水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差,水稻的产量非常不稳定,该地区虽然水稻的种植面积非常大,但是产量却不高。比如,黑龙江农垦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在1963年为1.4万hm2,但是产量只有130kg/667m2,其中出现自然灾害的年份,产量跌至100kg/667m2,从1984年改进水稻品种以后,该地区进行早旱水稻培育,水稻产量急剧增多。该项水稻培育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使谁盗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增强,还能够使水稻产量增多,提高水稻的种植的经济效益。1984年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82万hm2,水稻种植面积整整了近6倍,产量也提高了,从130kg/667m2到160kg/667m2。在1984年,水稻种植面积在黑龙江省垦区的粮食种植中占到了1.6%,由于水稻品种的改良和水稻培育技术的进步,我国水稻产量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技术落实不到位,水稻产量一直不稳定。一直到1994年,由于我国开始建立水稻培育技术的三化改造,即水稻培育中旱苗培育规范化、模式化、以及指标化。由于新技术得发展,对水稻产量产生积极的影响,水稻单产得到显著提高,水稻单产种植面积增加到69万hm2,产量增产到530kg/667m2。

二、 促进黑龙江省垦区水稻增产稳产的技术措施

促进黑龙江省垦区水稻增产稳产的技术措施,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水稻培育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黑龙江省垦区面积比较大,耕地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产区,因此,要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农业设施建设。比如,田间水利工程建设,这对水稻生产非常重要。同时,还要注重农田防护林的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对水稻生产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在丘陵的农垦区,一定要求加强对土地肥力的保持,提高水稻产量。

其次,要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提高水稻的稳产的目标。加强标准农田工程建设,对于提高农田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实现水稻的增产、稳产。黑龙江地区的农垦区由于地域和天然条件的优势,逐渐成为我国的粮食核心生产产区。因此,在这一区域要加强现代化的农耕技术和当地实际情况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农垦区的生产效率,实现水稻生产的增产、稳产。在农田示范区,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稻的抗灾能力。另外,在农垦区还要建设水库,对雨水等进行收集,在干旱时期,可以对水稻进行灌溉,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建设高产量水稻实验区。

再次,提高水稻种植上的农机设备。可以采用智能化的技术进行水稻秧苗培育,施用快插机、以及钵育移栽机,这样能够减少人力劳动,减轻人民负担,还能够保证水稻秧苗的高质量。利用激光平地机对水田进行平复,采用水稻植保机械设备,达到预防病虫的目的,学习国外的先进水稻种植技术和水稻收割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水稻收割效率,保证谁盗的产量和质量。

最后,就是要提高水稻品种的研发,我国的杂交水稻,能够促进水稻的高产、高收,促进在水稻品种上的优良性,从根本上促进水稻产量的增收和稳定。还要大力发展底肥技术,保证土壤的肥沃性,进行化肥控制技术的应用,进行节水灌溉,进而实现节能的目标。优良的水稻品种能够有效地抗击病虫害,从幼苗期就能够实现催芽的目的,为实现水稻高产的目标保驾护航。

结束语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12篇

一、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必要性

是全国水稻优势产区,发展水稻产业既有生产优势和种植效益,也有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支持,但是,我省目前水稻单产水平低,良种良法不配套,品质档次不高,结构不合理,加工企业规模小、层次低,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粮食总产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奋力崛起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气实施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

主要内容: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名牌,提高效益,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水稻产业。

单产目标:全省水稻平均单产在基期410公斤的基础上,提高50公斤,每年单产增长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倍);总产增加150万吨。

质量目标:总体质量提高一个档次,达到商品标准的优质率提高30个百分点,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其中,部分中晚稻和山区一季稻达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标准。

品牌目标: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稻米加工水平和档次。以现有品牌整合为基础,培育5—10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效益目标:通过生产环节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加工增值增效,实现亩增效益100元以上,新增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重点推广六项关键技术,即大力推广以优质专用品种和超级稻为主的优质品种,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攻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为代表的培育壮秧技术,加快推广以抛秧、直播稻、免耕为代表的轻型栽培技术,配套推广以防高温热害、节水灌溉为代表的避灾节本技术,大力推广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精确管理技术。力争良种覆盖率达95%,生产基地品种专用化;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80%以上。同时,加强配套技术的攻关研究与示范,搞好品种选育及引进品种的筛选,强化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中心建设,为大面积生产用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提供技术支撑。

(二)产业集聚保障。大力发展水稻产业化经营: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早籼和优质晚粳稻、优质中籼稻、沿淮优质粳稻、山区绿色和有机稻四大稻米产业带建设,促进优质稻向产业带集中。二是推进专业化生产。主攻核心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10个水稻生产大县,?100个种稻大户,1万个科技示范户,建立500万亩核心示范区。通过典型示范,带动面上水稻专业化生产。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全民创业,发展壮大稻米产加销龙头企业,选择10个基础好的稻米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参与优质稻订单生产和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稻米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促进分散生产经营向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田管、统一收脱、统一销售加工方向转变,提高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稻谷产品订单收购率和品种一致性。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水稻;筛选;农药多残留;降解动态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07

1 研究方法

2011~2012年,水稻品种选择以镇稻88、镇稻99、镇稻11、宁粳1号、武运粳7号5个品种为主。根据泰州市水稻生长期间使用化学农药种类的调查,落实了姜堰、海陵各10户水稻用药情况定点跟踪调查点,并统一了用药记载表;针对无公害稻米主要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的研究,在基地收获前30d、45d使用毒死蜱、吡虫啉、扑虱灵、敌敌畏等4种农药的田间试验方案;针对稻米农残检测技术研究上,在收集原有国家检测标准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的实际,在试剂、设备、样品前处理及色谱操作条件方面形成可操作强、准确度高的检测技术体系;针对稻米中农药残留量及其降解动态的研究,分别对不同处理稻米于贮藏后40d、80d,跟踪检测稻米中的农药残留。

稻米无公害,归根到底就是稻米中药物残留等指标是否符合无公害要求。因此,对于稻米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体系的研究建立是该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性工作。

2 研究结果

2.1 研明水稻主要使用化学农药种类及判定标准

调查水稻主要使用化学农药种类采取定点调查(即海陵、姜堰)各10户的农药使用跟踪情况调查)与面上普查(姜堰、泰兴、靖江大面积生产使用农药种类的调查)相结合。通过调查,明确了本地区水稻生长使用的化学农药种类,主要包括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扑虱灵、乙酰甲胺磷、辛硫磷、三环唑等。在确定具体检测项目时,为确保稻米的安全性,也兼顾到了对禁用剧毒有机磷农药甲胺磷、对硫磷以及甲基对硫磷等3种的检测。在明确具体检测农药种类的基础上,项目组及时做好对检测项目判定标准的收集更新与应用。为了在判定标准上与国家标准相一致,我们收集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GB2763―2014《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作为稻米农药残留量是否超标的权威标准。

2.2 研明稻米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体系

根据所需检测稻米农药残留种类,发现需要用到4种检测方法(GB/T5009.103-2003《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20-2003《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84-2003《粮食、蔬菜中噻嗪酮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45-2003《植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才能覆盖所需检测稻米农残种类,且每种方法从试样制备至样品前处理,均有差异,操作繁琐,且有些标准难以适用于农检中心现有的检测条件。为此,中心从稻米农药多残留检测体系建立的角度,开展了项目中涵盖毒死蜱、扑虱灵、敌敌畏等9种有机磷农药检测技术的攻关,经过近3个月反复试验总结,研究出一整套多残留农药检测技术体系,且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较高。该体系对于仪器设备,选用Agilent-7890B带NPD检测器,DB-17 30m×0.32mm×0.25μm毛细管柱;对于样品前处理,明确了称样的数量,加入溶剂的种类与数量、匀浆的时间等。对于色谱操作条件,明确了初始柱温温度及保留时间,程序升温方式,进样品温度,柱流量,检测器温度,空气、氢气、尾吹气的流量等一系列技术指标。通过对稻米农药多残留检测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了适合中心仪器条件的稻米农药多残留最佳分析方法体系。

2.3 研明稻米药残种类及主要农药使用安全期

该项工作以成熟的稻米多残留农药检测技术体系为支撑,在稻米药残种类方面,对四市两区面上稻米农药残留以及跟踪调查用药的大田稻米农药残留开展检测。四市两区随机抽检了32份样品,对三唑磷、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吡虫啉、扑虱灵、乐果、毒死蜱等8种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跟踪调查用药的大田稻米,检测了在水稻生长中使用的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扑虱灵、乙酰甲胺磷、辛硫磷、三环唑等7种农药,检测结果表明,稻米中药残超标主要为毒死蜱、吡虫啉以及辛硫磷,对于高毒禁用有机磷农药甲胺磷、对硫磷以及甲基对硫磷,稻米中均未检出,这说明高毒禁用农药在我市水稻生长期间的使用已不多见。在主要农药使用安全期方面,通过对不同农药种类(乙酰甲胺磷、扑虱灵、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不同施用时间对稻米农药残留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种类农药在稻米中的残留量不同,乙酰甲胺磷>扑虱灵>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这估计与农药的理化性质有关;从不同时期施药处理大米中药物残留量分析,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扑虱灵是相对较安全的农药,在水稻出穗前施用,糙米中农药残留量较低,一般可达到无公害大米的需求,水稻齐穗后由于距水稻收获期近,用药必须谨慎,如必需用药时,也要选择残留量低,易降解的农药,在防治的要求范围内,选择有效的低剂量,减少用药频次,优先选用高效安全的生物源杀虫剂。在稻米农药残留降解方面,不同农药种类在稻米中残留量与糙米贮存期相关,本研究中的乙酰甲胺磷、扑虱灵、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辛硫磷等6种农药贮存80d,稻米中农药降解率均达到50%以上,一般可安全食用。

2.4 探明无公害水稻防治技术体系的三项关键技术

针对泰州市沿江、通南高沙土地区主要种植单季晚粳稻,里下河地区种植单季中粳稻的情况,明确将水稻螟虫、灰飞虱(条纹叶枯病)及迁飞性害虫(纵卷叶螟、褐飞虱)为害作为控制及研究重点,以降低水稻农药用量,达到水稻无公害生产要求。

2.4.1 提出了无公害水稻优化栽培技术

结合螟虫早发年份和轻型栽培技术,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推广抛秧、水直播、工厂化育秧和小苗机插等轻型栽培技术,将水稻播种期推迟到5月20~25日,结合近年来螟虫的多个早发年份,可全部淘汰越冬代三化螟蛾的早发型和大量淘汰二化螟蛾的早中期主峰,并可避开部分早期灰飞虱的传毒危害。这样不仅大量减少虫源、缩短后生期,从而大幅度压缩种群的空间和时间生态位,显著减轻当年虫害;统一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淘汰三化螟、减少二化螟。结合优质稻生产,调整并统一中小区域内的水稻品种布局,推广种植优质早熟耐螟的中粳稻,并确立几个生育期较一致的主导品种,结合旱育秧、提早播期和秧田覆盖,既减少秧田期一代早期的三化螟和二化螟产卵为害、更使破口抽穗期(8月20日)避开第3代三化螟中后期的卵孵高峰,斩“头”截“尾”,显著降低种群的侵入为害率(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宽度值,同时抑制三化螟的潜害后效应。

2.4.2 优选了新型高效低毒农药

针对水稻螟虫、纵卷叶螟、褐飞虱的抗药性发展,本项目广泛试验筛选了20余种新型药剂,包括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重点研究明确了三唑磷、丙溴磷、氟铃脲、锐劲特(氟虫腈)、千虫克等新农药的使用技术。20%三唑磷乳油150mL/667m2对三化螟和二化螟防效均在90%以上,高于杀虫双,但对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较差,低于甲胺磷;对稻田蜘蛛的杀伤作用低于杀虫双。锐劲特有优异的内吸杀虫活性,且持效期长,30mL/667m2药后10d和15d对三化螟初孵蚁螟的防效仍达92.1%和87.2%。此外,锐劲特50mL/667m2喷雾对稻田蜘蛛的杀伤率41%~49%,对天敌寄生蜂较安全。32%骄子EC(氟铃脲・丙溴磷)是防治稻纵卷叶螟较理想的药剂。在防治五代稻纵卷叶螟的适期是一、二龄幼虫高峰期,推荐剂量是667m2用32%骄子EC60mL对水50kg常规喷雾;每667m2用40%丙溴磷EC100mL,保苗、杀虫效果分别为90.51%、93.5%,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适期为卵孵至1、2龄幼虫期。

2.4.3 制定了虫害药剂使用技术规程

项目组根据近几年的田间试验研究,结合水稻重大害虫的发生特点和防治实践,总结并提出了如下防治技术规程:水稻螟虫系列药剂使用技术规程。提出了二化螟、三化螟的防治适期及防治指标,对于防治农药,列出了不同农药品种所需的农药剂量及使用方法,强调了用药时的注意事项;水稻灰飞虱(条纹叶枯病)系列药剂使用技术规程。明确了灰飞虱防治适期、防治指标、用药品种、剂量及方法,并提出不同药种要交替使用,防止单一连续使用同一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水稻迁飞性害虫系列药剂使用技术规程。该技术规程重点明确了稻纵卷叶螟、褐飞虱2种迁飞性害虫的防治适期、防治指标及具体用药方法。在防治中应尽量使用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禁用菊酯类农药。用药时田间必须保持3.3cm以上水层3~5d;必须用足水量和药量,保证稻丛基部喷到药液,以提高防效。

3 成果应用

项目在研发过程中,采用边研究边示范推广的方式,以无公害稻米生产为目标,以项目的研究集成技术体系的推广为抓手,全面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工程,力促研究成果在面上的推广应用。

3.1 以综合防治技术为基础减少用药防治次数

根据项目的初步研究成果,2011年,着力将无公害水稻优化栽培技术的推广作为重点,从推迟水稻播种期,统一水稻品种布局以及栽培技术水平,以降低水稻生长期主要虫害的危害率。在抗病品种选用上,全市以宁粳、镇稻等系列为主的抗(耐)病品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有效地防范了条纹叶枯病暴发成灾的风险,减轻了用药防治压力。另外,项目组加强病虫监测,在全市不同生态区域的重点乡镇,设立了25个测报点,确保调查数据的代表性。通过对测报点数据的分析,准确掌握了病虫发生发展动态,突出了病虫防治重点,科学实施了“病虫兼治、一药多治” 病虫害总体防治方法。通过优化栽培技术及实施总体防治,2011年水稻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的情况下,全市水稻每亩防治次数比去年减少1.5次。

3.2 以优化农药品种结构及其使用技术为基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注重主要化学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水稻出穗前可施用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扑虱灵,水稻齐穗后由于距水稻收获期近,用药选择残留量低,易降解的农药,优先选用高效安全的生物源杀虫剂。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今年以来,泰州重点推广了甲维盐、阿维菌素、BT、井.腊芽、井冈霉素、菌克毒克等生物农药,全市新增推广生物农药面积5.7万hm2,生物农药应用比例比上年提高6.5%,并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试验示范了病毒多角体・BT防治稻纵卷叶螟,取得了较好效果。示范推广了新型高效化学农药,如氯虫・噻虫嗪、吡蚜酮等,减少了单位面积常用化学农药使用量的50%~90%。

3.3 以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为基础拓展项目应用的覆盖面

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组织广大农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田头,推广《虫害药剂使用技术规程》以及《无公害水稻综合防治技术》,包乡包村指导农民科学用药。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技术,优化农药品种结构,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全市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比例达85%左右,比上年增加20%。提高了防治效果,使水稻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完善农药应用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水稻病虫危害,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技术到位率和防治水平,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据初步测算,全市水稻化学农药使用总量(有效成份)比上年下降15.8%,为全市无公害水稻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肖军,赵景波.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12).

[2] 宣日成,王琪全,郑巍,刘惠君,刘维屏.吡虫啉在土壤中的吸附及作用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02).

[3]吴声敢,吴俐勤,徐浩,赵学平,吴长兴,陈丽萍,章虎,王强.10%吡虫啉在水稻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农药,2005(01).

[4] 钱允辉,王志强, 张夕林, 陆自强.水稻中后期相关农药使用次数与农药残留量动态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9).

[5]景德道,潘国宝,林添资.迟熟中粳镇稻14号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1(6).

[6]徐志英,徐顺飞,蒋思霞.稻田农药对天敌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22).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14篇

摘 要: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食品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对食品进行种植的时候,一般会使用农药、化肥等添加剂,导致对人体有相应的影响。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食品本身不含有化肥和农药等添加剂,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对于有机食品的高要求,使得水稻种植技术需要进行不断的发展。笔者通过对我国有机水稻的种植优势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发展有机水稻的重要意义,并对有机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性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有机水稻;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66

1 我国有机水稻的种植优势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本身具有很多种植水稻的优势。通过对于有机水稻的研究发现,对于有机水稻的种植,需要对土地和地理环境进行选择。我国本身具有幅员辽阔的特点,对农业进行发展的时候,具有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我国目前所种植的有机水稻已经经过了长久的改良,实现了对我国有机水稻基础建设。我国的有机水稻技术迫切的需要提高,国家为了提升我国水稻种植的水平和面积,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政策,实现了对我国有机稻米的政策性保障。

2 发展有机水稻的重要意义

提高我国有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技术,不但能够提升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而且还能够从一定程度维护我国农业的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的和谐发展。从整体上来说,种植有机水稻可以提升农民的收入,而且为稻米的安全提供了相应的保障。通过对相应水稻技术的提升,可以实现水稻产量的提升。有机水稻本身具有良好的食用效应,符合大众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可以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从生态环境角度来说,有机水稻的种植适合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有机水稻种植推广的,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种植者的综合技术水平,实现我国农业技术的全面普及和推广。

3 有机水稻种植技术探究

3.1 品种择优

在进行有机水稻种植的时候,需要进行品种的选择,一般情况下进行品种选择以水稻的产量和种植效果为依据。在对有机水稻进行种植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进行品种的选择。在选择品种后,需要对种子进行筛选,对于干瘪、杂质多和病虫害明显的种子,需要进行控制,在进行种子发芽率试验后,进行种植。种子选择的时候,选择颗粒饱满没有任何杂质的种子,以此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确保日后有机水稻的良好生长和丰厚收成。

3.2 土壤达标

在对有机水稻进行品种选择后,需要对种植区域的空气、土壤和水质进行检测,确保符合有机水稻的生长需要。我国目前的标准包括:空气标准达到国家一级地质标准;土壤需要达到国家的一级GB15618-1995标准;地面水需要达到国家三级GB5084-92标准。对于水稻进行种植的区域,需要确保远离空气污染区域,而且需要保证土壤的肥沃。水稻在种植的时候,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需要对水稻种植的水进行相应的控制,确保不会因为缺水和水分过剩导致减产。

3.3 时节适合

在进行播种的时候,需要确保对时机的掌控,通过多年的种植经验分析得知,在进行有机水稻种植的时候,需要确保温度控制在12.5~13.0℃,在对种子进行覆盖土壤的时候,需要确保土壤的厚度为0.8~1.0cm,在覆盖土壤后,确保总厚度不超过3cm,这样利于水稻的生长。

3.4 肥料适当

对于有机水稻的种植,自然也离不开肥料,但是肥料并不是传统的农药和生长激素。所以在进行肥料使用的时候,一般所使用的都是完全的绿色有机肥。从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有机肥料来分析,所使用的一般都是动物的粪便,一般的有机水稻种植所使用的就是牛、猪、鸡、鸭等动物的粪便。在进行施肥前,需要将粪便进行充分的发酵,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进行施肥的时候,需要将肥料进行均匀的分布,确保施肥量的准确。

3.5 病虫害的防止管理

对于有机稻田的种植,不能够使用传统的农药,所以需要利用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传统的农业技术就是利用诱杀灯进行灭虫,在稻田使用前使用灌水的方法,杀死越冬的害虫。常用的生物技术就是利用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对于其中的各类杂草,也可以使用生物方法进行防治。

4 结束语

有机稻米逐渐成为我国人民喜爱的食物,需要对有机水稻种植技术进行全面的提升。在对有机水稻进行技术提升的时候,要注重病虫害的防治。笔者通过对相应资料的查询,结合自身的经验,对有机水稻的种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希望可以给每个从事有机水稻研究的人员一定的帮助。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节水灌溉技术

同江市2013年水稻播种面积60000hm2,其中井灌种稻面积达53300hm2,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8.9%。近几年,同江市连续进行了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基本情况

2013年全市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推广19500hm2,占全市水稻播种面积的32.6%,平均单产610.95kg,比前3年全市水稻平均单产增加56.05kg,单产提高10.1%,新增总产16422300kg,增收4926.69万元(按国家最低收购价格3元/kg计算,下同),平均667m2增收168.15元;比2013年全市水稻平均单产增加32.35kg,单产提高5.6%,新增总产9478600kg,增收2843.58万元,平均667m2增收97.05元。同时每亩节约灌溉用水、油料、人工等费用90元以上,总节支2637.00万元。2013年累计增收节支5480.58万元,平均667增收节支187.05元。

2 主体技术创新点

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一项投入少、效益高、操作简单的一种灌溉技术,与常规灌溉技术相比,控制灌溉技术的创新点为:一是灌溉依据不同。常规灌溉依据水层多少判断是否需要灌溉,控制灌溉依据土壤含水量大小是否达到控制标准判断是否需要灌溉。二是灌水方法不同。常规灌溉采取“深、浅”或“浅、湿” 循环交替,而控制灌溉采取“浅、湿、干”循环交替法。“浅”为30mm,“湿”为0mm,“干”为土壤含水量控制下限值。三是灌水程度不同。常规灌溉属于充分灌溉,适时保证充足供水,不允许水稻受旱;控制灌溉则实行人为调亏,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理特性,在分等需水非敏感期实施人为胁迫,造成适度干旱,而在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等需水敏感期又保证供水,使水稻后期呈现生长的补偿效应,是一种充分供水与非充分供水相结合的灌溉方式。四是田间水层不同。常规灌溉长时间保留水层,仅在水稻分蘖末期晒田时和黄熟期不保留水层;而控制灌溉长时间不保留水层。通过项目实施,每667m2可节水150~200m3,节水30%~40%,增产5%~10%以上。

3 主要技术措施

3.1 工程节水措施

结合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重点建设了市级现代农业水稻示范区、三江口水稻示范区和向阳镇朝阳村、同江镇新街村、三村镇二村、青河乡东明村、临江镇富国村、金川乡金江村等乡镇、村屯具有规模的高水平、高标准示范园区水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148.67hm2。

3.2 技术节水措施

3.2.1 推广应用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以此项技术作为该项目的主体技术,掌握基本的灌水方法,即“浅、湿、干”循环交替法,“浅”指灌溉水层上限(一般为30mm);“湿”指水层为零,土壤含水量100%;“干”指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要求的下限值,可通过仪器测试,或依据不同下限值对应的土壤裂缝宽度、脚印深度等经验值判断。一般不到土壤含水量下限值不灌溉。何时灌水依据水土壤含水量而定,到了下限值就灌,不到就等。除了大量降水,超过规定的蓄雨上限和盐碱地排碱要求外,一般不排水。

3.2.2 综合组装配套技术

在搞好主体技术推广的同时,重点综合组装配套推广大棚旱育壮秧、选用耐旱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品种、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增产、提质、节本高效技术,提高综合技术配套水平。

4 推广经验

4.1 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为加强对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结合惠农政策的落实,进行了专项推进,加大了推广力度。从上到下成立了领导组织和技术服务组织,层层落实推广目标责任制,特别是实施了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户责任制,形成了农技推广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做到了人员早安排、计划早落实、资金早筹集、物资早准备,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协调,分管领导亲临一线,技术人员指导到田间地头。

4.2 加强科技培训,提供技术保障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深入到农村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举办各级培训班109期,进行农民普及培训1.6万人次,培训科技明白人340人,培训科技示范户510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80人次;开展电视专题讲座4期,印发《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2000册、《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组合模式图》2000份,编印农业技术推广简报60期,发放科技书籍5万册,技术光盘2000盘,召开大型现场会6次,举办科普展览2次,举办科技大集5次,并在水稻各个生育阶段,由市、乡镇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小分队,科技人员下乡1000多人次,深入到村屯,巡回现场指导农民0.5万人次,开展科技咨询0.8万人次。

4.3 加强投入,提供资金和物资保障

共投入资金达1.2亿多元,其中农民自筹资金及贷款9000多万元,市政府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其中:用于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田间工程1700多万元,水稻秋做床补贴50多万元,水稻大棚补贴80多万元,测土配方施肥30万元,科技培训20多万元,水田标准化作业补贴400多万元,市、乡镇现代农业示范区节水种稻示范投入720多万元。此外,还投入良种2500多吨,化肥1.3万多吨,农药100多吨,农膜400多吨。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