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

水稻种植规划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稻;精细化气候区划;湖北省;种植布局

中图分类号:S511;S1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6-4150-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19

湖北省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江河纵横,水库众多,水稻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境内地形环境复杂,气候差异明显,农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有限。湖北省属华中单、双季稻作带,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稻田面积一直稳定在160万hm2以上,年际波动较小,但单、双季稻的种植比例起伏大,20世纪50年代双季稻种植面积仅为单季稻的1/10,20世纪50年代末双季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为单季稻的1.5倍,随后又逐渐回落,目前双季稻的种植面积约为单季稻的1/3,但这一比例正在逐年缩小[1]。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单双季稻种植比例,提高复种指数,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获得较高的粮食总产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水稻种植面积屡经起伏,但主要是受农业政策及劳动力因素的影响,而对气候适宜性的考虑较少,如20世纪70年代双季稻曾一度扩展到120万hm2,但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增产效益,气候条件是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当前,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粮食总产量和品质的需求日趋增长,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压缩单季稻,恢复发展双季稻)以及品质改善(籼稻改粳稻)再次成为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当前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生产技术较以往也有了显著改变,为此,开展水稻种植布局优化和品种合理搭配的区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气象资料由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提供,包括1981-2010年湖北省76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及站点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比例尺为1∶100万。分县水稻种植面积、单产数据来自于历年湖北省农村统计年鉴,时间范围为1981-2013年。

1.2 区划方法

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热量条件是制约湖北省水稻品种布局和稻作制度的关键因子,结合前人对水稻气候区划指标的研究成果[7-11],选择稳定通过10 ℃活动积温、水稻生长期长度(稳定通过10~15 ℃日数)、安全生育期天数(籼稻稳定通过10~22 ℃日数,粳稻稳定通过10~20 ℃日数)等3个影响水稻种植布局的关键气候因子作为水稻种植布局气候区划指标,通过对区划指标因子进行分级打分(表1),然后对各项区划分级指标分数值进行累加,根据总分数的大小,并结合考虑必须同时满足的各项区划等级指标,综合确定如下气候适宜性等级:不适宜种植区(综合得分

利用湖北省76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计算各站点80%保证率下稳定通过10 ℃日数、10 ℃活动积温,稳定通过10~15、10~20、10~22 ℃日数等区划指标因子,结合湖北省1∶100万DEM高程数据推算到1 km×1 km精细网格。依据上述区划指标分级及打分标准,计算细网格的气候适宜性等级,通过叠加县级行政边界、裁剪、添加图例、比例尺等,制作出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专题图。

1.3 区划指标细网格推算

湖北省境内地形起伏大,气候的空间差异和垂直梯度差异显著。利用1∶100万DEM高程数据提取1 km×1 km格点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地理要素,对76个气象站点的区划指标与对应的站点地理因子进行主成分回归,并与回归直线截距相加产生细网格的区划指标,同时对回归多项式的残差运用普通克立金法进行空间插值,将残差的插值结果与细网格的区划指标值相加得到最终的精细化区划指标。插值过程通过R语言实现。

2 区划结果与分析

2.1 区划结果

由于湖北省目前仍以籼稻种植为主,以籼稻气候适宜区划指标为依据制作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区划,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除鄂西局部高山地区外,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均可满足水稻种植。其中,鄂西中低山区热量条件仅能满足种植早中熟一季中稻品种,鄂北岗地、鄂中丘陵北部及鄂东北低山丘陵区可种植迟熟一季中稻或再生稻,三峡河谷、鄂西南东部低山丘陵区、江汉平原及鄂东沿江平原可种植双季稻,但大部双季稻适宜区热量条件仅适合种植两季早熟籼稻品种,仅三峡河谷及鄂东沿江平原的洪湖、嘉鱼、赤壁、咸宁、鄂州、大冶、黄石、阳新、浠水、黄梅等部分地区可种植中熟品种,由于湖北省早稻生育后期易遭遇高温逼熟,同时晚稻生育后期易遭受寒露风危害,因此,早中熟双季稻产区的品种搭配应以早熟早稻和早中熟晚稻搭配为宜。

2.2 布局调整潜力分析

利用1981-2013年湖北省分县水稻种植面积统计资料,绘制湖北省水稻实际种植布局,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一季中稻的实际种植范围遍及湖北省所有县市,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市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鄂中丘陵及鄂北岗地,双季稻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中东部及鄂东沿江平原,基本接近双季稻的潜在适宜区域(图1),其中鄂西南东部的宜都、枝江、当阳及鄂中丘陵的荆门、钟祥局部仍有发展潜力。由于湖北省目前主要以籼稻品种种植为主,双季晚稻后期寒露风风险是制约双季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粳稻品种耐低温能力较籼稻强,若改种晚粳稻品种有利于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双季稻的适宜种植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以稳定通过10~20 ℃日数作为粳稻的安全生育期天数指标,对早籼+晚粳的种植布局重新进行区划,结果见图3。与图1相比,双季稻的种植北界明显北移,鄂北的老河口、襄阳、随州、广水、大悟、红安等县市均适宜早熟早籼+早熟晚粳的种植。

2.3 限制因子分析

除热量条件外,水资源、土壤、气象灾害风险、劳动力及政策等也是影响水稻种植布局的主要因素。利用1981-2013年湖北省分县水稻单产统计资料绘制湖北省水稻实际单产空间格局,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湖北省一季中稻的高产区位于鄂中丘陵、鄂北岗地及江汉平原地区,鄂西山区及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平均单产相对较低,鄂东沿江平原地区居中,双季稻的高产区域主要位于江汉平原,低产区域位于鄂东北及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区。从气候条件上,鄂西山区热量资源不足是水稻生产潜力偏低的主要原因;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降水量相对匮乏,但水稻生产潜力较高,主要得益于较好的水利灌溉设施,及相对丰富的光能资源,同时相对于中南部地区气温偏低,有利于延长作物生长发育时间,抽穗扬花期遭遇高温热害的风险也较低,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而鄂东平原地区热量资源和降水量较为丰富,但气候生产潜力不高,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处于大别山和幕阜山的迎风坡,水稻生长季洪涝灾害较为突出[12,13]。相对于单季稻,双季稻生产对水源的要求较高,中北部降水资源偏少是制约双季稻种植的主要限制因子,此外,晚稻寒露风风险较高也是北部地区水稻产量波动大、平均产量相对偏低的原因之一。

3 讨论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及生育期长度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14,15],利用近30年最新气候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对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与当前实际种植布局相比,双季稻的种植范围以及籼稻改种粳稻后的种植面积仍有较大的扩大潜力,区划结果为有效增加粮食作物面积、挖掘耕地和气候资源利用潜力、促进粮食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湖北省水稻种植以一季稻为主,与邻近省份相比,双季稻的种植比例偏低,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季稻对热量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同时,其抽穗扬花期通常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正值盛夏高温时段,高温热害的风险较高,因此,改种双季稻是水稻生产合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工厂化育秧及直播、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了劳动力需求和生产成本,制约双季稻发展的社会因素正在逐步消除,但双季稻对水源要求高,在扩大双季稻种植的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连年出现降水持续偏少的区域,要适时调整水旱作物的种植比例。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具有一定差异[16,17],目前区划指标大多针对传统的水育秧或旱育秧移栽栽培水稻,生产实践表明,直播技术较传统移栽方式可明显缩短水稻生育期,而工厂化育秧较传统育秧方式播种期有所提前,且秧龄缩短,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对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对气候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指标鉴定。

参考文献:

[1] 游艾青,陈亿毅,陈志军.湖北省双季稻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3190-3192.

[2] 刘晶淼,申红艳,丁裕国,等.京津冀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一种动态区划[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6):1-5.

[3] 李 春,齐 华,江和文,等.辽宁发展燕麦生产的气候适应性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1):64-67.

[4] 宫丽娟,李 帅,姜丽霞,等.1961-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冷害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1):76-83.

[5] 王冬妮,郭春明,刘 实,等.吉林省水稻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风险评价与区划[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1):103-107.

[6] 郭建平.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5,26(1):1-11.

[7] 何 燕,王 斌,江立庚,等.基于GIS的广西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J].中国水稻科学,2013,27(6):658-664.

[8] HUANG Y,GAO L,JIN Z,et al. Simulating the optimal growing season of rice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its adjacent area,China[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1998, 91(3-4):251-262.

[9] 高亮之,郭 鹏,张立中,等.中国水稻的光温资源与生产力[J].中国农业科学,1984,17(1):17-23.

[10] 黄 俊,王 华,李 飞,等.基于GIS的广东双季稻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J/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4-01-26).http:///releasepaper/content/201401-201135.

[11] 段居琦,周广胜.中国水稻潜在分布及其气候特征[J].生态学报,2011,31(22):6659-6668.

[12] 邓爱娟,刘 敏,万素琴,等.湖北省双季稻生长季降水及洪涝变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Z1):173-178.

[13] 吴义城,倪国裕.湖北省中稻年景与旱涝灾害[J].湖北气象,1995,14(3):13-15.

[14] 邓 环,万素琴,刘 敏,等.气候变化对1981年以来湖北省中稻生育期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2):84-89.

[15] 刘 敏,刘安国,邓爱娟,等.湖北省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6):746-752.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纬高寒地区;种植实验;产量测算

1 高纬寒地水稻种植

2010年,为落实吉炳轩书记关于“加快培育玉米、水稻、大豆等高产优质新品种,扩大良种覆盖,实现粮食高产”的要求,爱辉区启动了高纬寒地水稻种植实验。2011年,100亩高纬寒地水稻试验成功,筛选出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黑交06213和黑交9709。为扩大水稻种植规模,打造北部水稻实验区,省水利厅通过“小农水重点县”“节水增粮行动”等项目给予支持。2012年,全区结合1211国道和311省道两侧区域优势,建设高纬寒地水稻10780亩,其中,核心区坤站村发展高纬寒地水稻6298亩,新建水稻育秧大棚136栋,引进规模种植大户4户,组建水稻专业农民合作组织2个。

2 高纬高寒地区水稻产量测算

2011年9月下旬对爱辉区高纬高寒地区早熟及早熟品种开发与节水示范项目水稻产量进行测算,测算选择了两个品种,共采集六个点,每点面积为0.9 m×1.0 m=0.9 m2。见下表。

备注:黑交06213按去杂15%计算产量,黑交9709、按去杂10%计算产量。

根据以上两个品种,各个测点去杂后的实际测算产量为:黑交06213平均亩产量1267.3斤,黑交9709平均亩产量为881.92斤。

2012年10月中旬对爱辉区高纬寒地早熟极早熟水稻品种开发与节水示范项目水稻产量进行测算。测算选择了两个品种,共采集六个点,每点面积为0.9 m×1.0 m=0.9 m2。见下表。

备注:黑交06213、黑交9709按去杂10 %计算产量。

根据以上两个品种,各个测点去杂质后的实际测算产量为:黑交06213平均亩产量为1078.32斤;黑交9709平均亩产量为837.80斤。

通过2011年和2012年两年水稻种植结果的对比,不难发现2011年的产量比2012年较高,2012年减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气候原因,水稻在抽穗杨花灌浆期间连续的阴雨天,授粉受到了影响,空壳多,产量低。②有病虫害,潜叶蝇,影响产量。③管理没跟上,返青施肥晚,没按时施肥苗发黄,插完秧就应施肥,但种植多,2011年100亩,2012年10780亩,所以管理拖后造成减产。④秋收时节雨水大,秋收收不上来,也有不少损失。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3篇

作者:李经勇 唐永群 李贤勇 钟世良 单位: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水稻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006年百年不遇特大干旱,使重庆市数十万亩水稻绝收,大面积严重减产这一事实再一次突显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一方面是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或废弃;另则新修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农业灌溉水库蓄水不足,季节性缺水矛盾日益突出;再则整治好的农田因作它用,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减灾抗灾能力。耕地资源贫乏,种植效益低重庆市农村人口仍有近2000万、农产品生产数量及农业总产值等均达到了中等农业省的规模;然而重庆市耕地资源仅占全国的1.7%,人口却占全国的2.4%,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至2004年底全市人均占有耕地仅有0.069hm2,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029hm2,低28%;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仅0.013hm2,比全国平均水平0.033hm2低60%,仅为四川、云南的2/3,极大地显现出了重庆市农用耕地面积的相对贫乏,制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2008年,我们对大足、梁平等地稻田面积相对较大的乡镇调查结果表明,其人均稻田仅为0.045hm2,而每个从业劳动力平均种植稻田面积只有0.071hm2;由于种植规模小、种植技术粗放,加之丘陵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偏高,导致种粮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从而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水稻生产的发展。从业劳动人员素质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推进,且种粮效益低,粮食生产低效益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大批受教育时间相对较长、接受知识能力强的中青年劳动者已逐渐离开农村进城务工找钱谋生致富,致使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巩固和提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08年,我们对大足、梁平等地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从业劳动力中小学文化占71.05%、初中文化水平的占21.05%、高中文化水平的仅占7.89%。水稻生产种植方式落后由于重庆市地处丘陵地区,稻田面积小、不规范,田间道路大多未经过整治,加之适宜于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具不配套,水稻机械化种植的推进速度较慢。目前重庆市水稻生产种植方式仍主要以手工插秧、单打、独耕为主[8],人们“面朝黄土背托天”,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种稻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水稻产业的发展。良种良法技术不配套近年来,一批优良品种的育成,一些轻简高效配套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水稻单产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水稻创高产活动、提高关键技术的到位率,一些品种在较大面积集中示范创造了产量达12t/hm2的高产典型,许多区县的670hm2水稻高产示范创建产量亦达9.45t/hm2左右。而大面积生产由于分户作业,加之种植农户的整体素质不高,种粮环比效益低,农户对新技术的需求不高、接受难度大等原因,生产上良种良法脱节、技术难以配套、关键技术到位率低,致使水稻产量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产量水平较低。1997—2008年全市水稻平均产量只有6.71t/hm2,仅2007年、2008年产量高于7.5t/hm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水稻生产成本,降低了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

几点建议

种植水稻的稻田田坎约25~30cm,每667m2稻田发生洪水时,可储存160~200m3的洪水,如果有0.667万hm2稻田的地区发生洪涝,将储存1600万~2000万m3的洪水,如果3.33万hm2稻田的地区发生洪水,将储存8000万~10000万m3的洪水。这些洪水一旦直接全部排入江河或溏、库、堰,将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种植水稻对于重庆这样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地区来说,是防止洪灾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措施之一。种植水稻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据有关研究,在淹水的条件下,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比旱地慢,但又有利于提高磷、锌等富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因此种植水稻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减少磷、锌的施用。更为重要地是,研究表明,每公顷旱地水田年固氮能力仅有15kg,水田可以达到50kg,是旱地的三倍有余[9]。稻田还是水的净化器。研究表明,稻田不仅可使pH值向中靠拢,而且对地下水硝态氮有自然净化的能力[10]。更为重要的是稻田是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消解有机有毒物质、钝化或无效化无机有毒物质。此外种植水稻还可以平稳大气及土壤温、湿度,防止表土流失,不会扬起沙尘,而且可固定落尘,叶面积大,可以净化空气,不污染地表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补给地下水,防止或减轻地面沉降等生态功能。第二,水稻是多用途作物。水稻是适宜作主食,之所以号称“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是因为米饭食味和口感好,由其他粮食作物改食稻米容易,相反则难,且稻米的生物价高,据IRRI专家分析,其生物价在谷类作物中最高;氨基酸比例较合理;消化率较高:一般可达66.8%~83.1%。水稻还是多用途作物,在加工方面,据江南大学统计,用稻米作原料的产品已达3500多种[11],常见的有食品类方便饭、雪花饼等,酒类中的白酒、黄酒、米酒等,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味精等食品工业。在饲料方面,稻谷、稻糠是传统家禽家畜饲料,稻草是传统冬季反刍家畜饲料,目前正在研究的有水稻草、稻草能源、谷秆两用稻等。第三,水稻是高产稳产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1985年以来,全国水稻产量与C3作物小麦比较,水稻/小麦为1.7~1.8,与C4作物玉米比较,水稻/玉米为1.3~1.5;就四川省而言,2002年水稻产量与C3作物小麦比较,水稻/小麦为2.07,与C4作物玉米比较,水稻/玉米为1.51,由此可见,水稻在中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中,是最高产的作物。水稻种植在水田,对干旱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水稻耐淹能力在各种作物中最强,水稻对各种病虫及逆境均可通过育种途径获得解决,因此水稻的稳产性在粮食作物中也最好。第四,水稻是比较优势作物,具有较好的比较效益。全国水稻播种面积大,总产最多,2002年全国水稻播种面积2820.2万hm2,占27.15%;但全国水稻总产17453.9万t,占38.19%[12]。从价格上看,2001年中国稻米出口价格176.89$/t,而稻米进口价格366.12$/t,表明通过品质改良,中国稻米价格空间还很大。从成本优势上看,种稻更明显,在主要粮食作物中,中国只有水稻的成本低于美国[13]。稻谷——中国:0.94元/kg;美国:1.65元/kg小麦——中国:1.22元/kg;美国:1.01元/kg玉米——中国:0.88元/kg;美国:0.67元/kg大豆——中国:1.83元/kg;美国:1.21元/kg综上所述,发展水稻生产,不但可以保障国家以“口粮”为主的粮食安全,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较大的社会效益。强化政府在粮食安全上的主导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是治国安邦的不可替代战略物资,其丰欠余缺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各国政府均采取各种措施对粮食的生产和供给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总理2009年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重庆市多数区县符合国家产粮大县政策扶持范围,市委市府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扩大入围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区县范围。增加项目与资金投入,提高全市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同时,各级领导要正确认识粮食生产的严峻形势,把粮食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各地粮食指标、并将其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因素;彻底改变以往实际工作中重视工业而轻农业,重视GTP而忽视粮食产量,农业生产为工业建设让步,粮食靠外调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农业是各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为农业生产创建优良的社会人文环境。加大投入,强化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一是组织市农科院等优势科研单位,积极开展水稻特异资源材料的发掘与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为重庆特殊生态条件下的水稻生产提高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同时开展轻简高效配套技术研究,有效提高水稻生产的潜力。二是组织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部门,继续开展科技入户、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与示范辐射功能,让广大种植农户了解新的科研成果、掌握水稻生产丰产高产实用技术,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三是组织开展水稻农艺与农业机械配套技术研究,优化筛选出适宜重庆丘陵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的优良品种与小型农机械具,以及高效配套技术规程,有效地降低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生产的产量与种植效益,有效地调动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四是加强种子生产基地规划与规范化设施建设,有效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提高优良种子的保供能力。五是积极搞好水稻生产灾害性气候与重大病虫危害发生情况预测预报研究,及时提供预警信息与抗灾避灾措施,有效地减少不利因素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水稻生产的抗灾避灾能力。强化口粮田的保护与建设区县政府要在认真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的通知》的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确定本地区的基本农田与口粮田,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地块、设立保护标志,严禁它用,明确保护责任。各地应积极投入资金加大口粮田的水系、沟渠、道路的规划与建设改造和地力培肥工作,使之能排能灌、适宜于机械化种植,确保其旱涝丰收、效益高,充分发挥基本口粮田在口粮自给上的社会保障功能。多形式推进商品粮基地建设,确保全市口粮自给基本平衡粮食主产县(区)在规划、建好口粮基地的基础上,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积极规划建设商品基地,根据互惠互利原则,吸引国有、民营粮食企业和民间资金进入商品粮基地建设、生产与粮食流通环节,组织集“基地建设——水稻生产——粮食流通”一体的,“种植农户(种粮大户)——国有(民营)企业”相结合的利益共同体,确保口粮的调剂与供给,提高稻谷的商品化率,增加种植农户(种粮大户)与粮食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市政府积极指导、引导口粮消费区与主产区地方政府之间,加强区域性粮食生产合作,在主产区规划建设、培育发展稳定的商品口粮生产基地,确保口粮供应。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规模化种植;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策略

水稻绿色防控技术,指的是利用科学用药、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环境友好的方式对水稻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虫害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在水稻种植活动中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完全符合“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植保理念,也是践行绿色植保方案的主要方式。

一、推动稻田设施的改造与建设

健全的基础设施是推行水稻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与前提,这就需要水稻种植户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土地的平整度,建设与种植面积像匹配的沟渠灌溉体系,恰当设计水管,以便于在干旱季节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在洪涝季节将稻田中过多的水及时排出去。改造与建设水稻种植基础设施,可有效解决单个水稻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排灌问题,并可改变传统的“水稻田烤田与灌深水”的局面。另一方面,水稻的规划化种植过程中需要用到机收、机插、机播、机耕等很多农机设备,要想切实提高这些农机设备的作业效率与质量,就需要确保土地平整、道路通畅,因此必须做好水稻田技术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工作。

二、推广应用水稻新技术新品种

规模化种植水稻,主要是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来显著降低零散种植户的种植成本,以有效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为了有效提高经济收益,所有水稻种植户都会优先选择抗病虫、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借助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播等现代化的在栽培技术,以显著提高种植效率及产量;结合测土配方的方式为水稻种植科学施肥,以最大限度优化肥料的有效性,尽可能缩小费用的污染面积与深度;推行“一斤石灰一斤粮”的增产方案,以有效预防水稻种植过程中导致的土壤酸化情况的出现。

三、做好水稻健身种植各项工作

规模化种植可推动水稻种植与管理方案的合理化与科学化,有利于对收割后的稻田及冬闲田统一实施灭卵、灭螟,并为土壤做消毒处理,以彻底消灭那些地下害虫及土传病菌,以降低虫口基数;努力做好拌种、浸种工作,以便培育出更加健壮的无病虫秧苗;合理密植、适时栽插;恰当管理水源与肥料,推动水稻健身栽培方案,提高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优化水稻生长的周边环境,营造出不易发生病虫害的环境,为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成效的优化奠定基础。

四、恰当选择绿色防治方案措施

规范化种植的方式据定了在水稻肥水管理、播种期及品种选择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水稻发生病虫害的程度、类别及时间等也基本一样。这就有助于农业部门对相关病虫害进行科学的预报与预测,并结合水稻特有的病虫害特点及预报预测情况,恰当采取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等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比如,借助杀虫灯对各种害虫进行诱杀;用相应的引诱剂将害虫诱杀掉;利用与保护水稻田中的青蛙、蜘蛛等害虫天敌,以实现“用虫治虫”的目标;利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阿维霉素等生物药有效防治病虫害;借助低残留、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品将病虫消灭掉;利用稻鱼共育、稻鸭共生除草治虫。因为规模化水稻种植过程中是统一实施绿色防治工作的,所以引诱剂及杀虫灯的布局都非常合理、科学,这就有效保护了鱼鸭及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并且还可科学配置化学农药及生物药剂,以显著增强绿色防治成效,并且还可预防因水稻种植户过度分散而随意使用化学药品情况的出现,最终有效保护了自然环境及生态平衡。

五、优化农机耕作的效率与质量

规模化种植水稻有助于轻型及先进的栽培技术的大范围、高质量应用,借助大型喷药设备对各种病虫害进行防治,比如轻型飞机、烟雾机、担架式喷雾器等,提高了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另一方面,在水稻的规模化种植过程中,通常都是专业人员对喷药设备进行科学操作的,与一般水稻散种植户相比,他们对喷药机械的保养户操作更加了解,逼近可明显提高使用喷药机械的效率,而且还可降低操作过程中对机械的磨损情况,有助于喷药机械使用周期的明显延长,还可有效降低以往用人力打药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六、实现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结合

规模化种植水稻可推动统防统治专业服务组织的高质量组建。在现代农业发展观念的引领与影响下,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工作是由专业的、服务能力很强的组织承担的,专业的病虫害防治组织借助统一性的高效植保绿色防控产品及喷药设备,不仅优化了绿色防控成效,而且还缓解了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并推动了专业病虫害防治小组与种粮大户、合作社、农场及村组等组织的密切合作,促使了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的有机结合。

总之,将绿色防控技g应用到水稻种植中,是实现生态农业目标的需求,也是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主要途径。而规划化种植水稻,可使得各种绿色防控技术可得以更专业、更科学、更规范应用,有助于应用成效的优化与提升,有利于顺利实现大范围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加坤. 济宁市水稻种植全程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集成初探[J]. 中国农业信息,2015,20:143-144.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5篇

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是利用水稻宽窄行栽植和水稻“立体三围”栽培的增产原理,充分利用了水稻宽窄行依靠“边际效应”(边行优势)增产的机理、水稻“立体三围”栽培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的增产原理,解决了超高产生产中个体与群体和密度与通风透光的矛盾,打消了农户的顾虑,保证了超高产栽培必须的栽植密度和基本苗数。经在桂北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古宜、斗江、良口和八江等乡镇4年试验示范与应用结果表明,增产效果显著,平均亩产量接近或超过700千克,比相同密度的宽窄行栽植方式亩增产75~150千克,增幅12%~30%。

一、增产原理

一是增大了“边际优势”,具有“双边际优势”的增产效果。水稻宽窄行栽植只解决了行距间的通风透光和“边际优势”问题,窝距间的通风透光和边际优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采取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后,窝距间也实现了宽窄栽植,既发挥了行距间的宽行优势,也发挥了窝距间的宽株优势,具有“双边际优势”的增产效果,主要体现在有效穗、穗粒数和实粒数显著增加。

二是通风透光性好,光能利用率提高。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行距间具有比宽窄行栽植更大的通风透光空间,因为错窝栽植,行距间的宽度增加,最大宽度包括了一个宽行和一个窄行的距离,这样就在窝行距之间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大空间,具有“立体三围”强化栽培的增产效果,使稻苗从基部向上呈放射状,健壮挺拔,生长势旺盛;稻苗基部清爽,单株分蘖多,茎秆粗壮,有效穗数增多。由于通风透光性好,病虫危害轻。

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与一般宽窄行栽植密度完全相同,只是把株距调整为宽窄距,加上窄行间的错窝栽植,每两株秧苗的四周都有通风透光的大空间,做到了“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既能发挥单株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的优势,又能保证有足够的有效穗群体。同时,株间小气候明显改善,在相对稀植栽培的环境下根系发达,吸收养分的能力得到加强,水稻单株成穗率提高,结实率高。

二、主要技术措施

与传统栽培技术比较,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技术具有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湿润强根、控苗壮秆、足肥高产的特点,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 旱育稀播早栽。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插,以旱育秧最好,并适当稀播,秧龄以3叶至4叶1心时栽植为宜。因为旱育秧分蘖早、返青快、栽后第二天可见新根发生,第三天就有新分蘖长出。早栽增加了低位分蘖数,能形成更多的分蘖和有效穗,以利大穗形成。

2. 划厢器划厢移栽。移栽前按栽植规格制作好划厢器,栽植规格一般为(40+27)厘米×(13+30)厘米或(40+27)厘米×(13+27)厘米,亩栽0.92万~1.0万窝,每窝2株和3株相间栽植。移栽前2天耙田,做到“田平水浅”,待田水沉清后用划厢器划厢,只需按照划厢印记栽插即可,有利于浅栽和栽插规范化,提高栽插质量。

3. 测土配方施肥。因田测土配方,适当增加养分投入。提倡年前多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增施钾肥和微肥。一般底肥是氮磷钾配合施用,磷肥和锌肥全部做底肥,BB肥、钾肥按75%和40%比例施用。追肥以氮素肥为主,搭配BB肥。穗肥以钾肥为主,增加适量的BB肥。做到底肥足、追肥早、穗肥巧。

4. 合理灌水促控。移栽后到拔节前保持浅水湿润但不淹心叶,使稻田湿润通气,建立强大根系,促进分蘖。达到20万~25万苗/亩时晒田控苗,促进幼穗分化,抑制无效分蘖,减轻纹枯病的发生。抽穗后间歇轻度灌溉,让稻田不时地干燥,有助于根际通气,达到后期养根护叶、促进灌浆结实的目的。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原 水稻 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31-02

一、洱源县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概况

洱源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相连,南同漾濞县、大理市接壤,西与云龙县为界,北与剑川县相邻,东经99°32′~100°20′,北纬25°48′~26°16′之间,平均海拔为2039米(其中海拔1050米~2400米的缓坡地带及湖滨坝子为主要农业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14.2小时,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247天,年平均降雨量742mm,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低纬高海拔地带,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大春种植以水稻、玉米、烤烟为主,小春种植以蚕豆、大蒜、大麦、油菜为主。农业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普及较广,是久负盛名的“渔米之乡”。

全县下辖6镇3乡88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总耕地面积27.48万亩,其中水田14万亩,旱地13.48万亩,总人口27.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37万人,占92%,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又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也是较为突出的高原水稻种植区,年水稻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5%以上,每年都对外销售大量大米,但是由于没有品牌效应,粮价又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农民种粮增效不明显,农业增产不增收。

二、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

洱源作为云南省粳稻的集中种植县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居大理州第一位,优质稻生产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经洱源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不懈努力,农业部门加大了对水稻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洱源县优质粮食基地建设项目”获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立项,并从2002年开始实施,使全县优质水稻面积逐年增加,2013年已经发展到10万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71%,单产645.8千克,在品种布局上已通过省级以上鉴定。通过县级农业部门试验、示范成功的具有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楚粳24号、28号、29号,滇杂31号、32号,凤稻17号、23号和剑粳6号、8号等品种,所生产大米以颗粒饱满、色泽光亮、口感好、营养丰富、香味宜人等优点,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三、优质水稻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性支持与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弱势产业,涉及面广,社会效益差。因此,带来政府投入上重视程度轻,投入资金少。如在优质水稻的发展过程中,除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农田基础设施、硬件投入、国家政策性种粮补贴外,在科技领域等方面没有资金投入,导致在优质稻产业发展过程中面积增加缓慢,而且不稳定,一些先进实用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十二五”规划以来,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是无法适应农田建设田园化、耕作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带来对项目的整体优势凸显难以实现。

3.缺乏有效的加工企业

全县在大米的加工仅有邓川粮油加工厂一家,其设备购置于上世纪90年代,加工能力较弱,没有加工、包装、标牌一体化的加工设备,市场竞争力差。

4.缺乏优质稻品种的防杂保纯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经费

由于缺乏经费,不能及时引进筛选出适宜我县不同水稻栽培区域的高产优质品种。

5.无品牌战略,没有市场竞争力,未体现优质优价,直接影响稻农的积极性发挥

洱源是全国生态建设试点县,全省生态建设示范县,县内自然生态、水利、土壤、气候完全具备了生产无公害生态优质大米的条件。同时,在全州乃至全省都看好洱源大米,但是由于没有品牌、没有优质优价、没有龙头企业带领,一直处于农贸自由市场交易范围,从而错伤了粮农对优质稻种植的积极性。

6.没有系统的长远规划

每个好的项目实施务必规划先行,没有发展前景的规划,再好的项目也是不可能发挥最大的生产和社会效益。虽然全县优质水稻产化业建设每年都列入县委、政府的重点项目,但是只靠农业部门做推广计划、技术部门做宣传指导、年终对推广面积和产量情况做简要的总结、对效益情况进行理论性分析,就算完成了1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建设项目,而缺乏现代、科学、长远的规划,这样带来面积、地点、品种、集成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7.海拔差异、低温、干旱也是影响全县优质水稻发展的障碍

全县优质稻种植区域是海拔1650米~2200米,区域差异较大,品种难以统一,带来品牌建立困难。其次是“两头低温”,即:育秧期“倒春寒”造成烂秧死苗;“8月低温冷害”造成稻瘟病、白叶枯病发生,空秕率增加,形成以冷带病,以病带灾,影响产量和品质。西片受自然条件限制,缺水、干旱突出,直接影响着水稻的适时栽插和先进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产量偏低,效益难以发挥。

四、优质水稻发展的优势

1.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中央制定了“三化同步”的要求,切实把现代农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实施《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自然资源优势

洱源气候优越,生态环境优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较适宜水稻生长。

3.交通便利

洱源距大理州府所在地下关仅70公里,目前大丽高速公路、大丽铁路、大理机场已全线开通,为优质大米的外销打开了大通道。

4.品种丰富

近年来云南省农科专家结合高原特色,选育了一批适合在云南不同海拔地带生长的优良种子,加上本土核心农业科技元素系列新品种,因其品质特殊,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全县所推广的优质稻系列都属于此范畴。

5.品牌效应增强

随着洱源旅游业的新兴发展,洱源优质稻米的品牌效应也同洱宝产品、洱源乳扇一样不断提高,经济效益逐年增长。

6.技术力量雄厚

全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7个,专业技术人员123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59人、初级职称44人,是一支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强的团队,为推动洱源优质水稻发展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7.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完善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的提高,各级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现桥、涵、闸配套,路渠第相连,能灌能排的生产体系已初步形成。

8.制定了洱源县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规程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旱育稀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的实施,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五、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重点建设“六大内容”,全力打响“四张名片”,着力推进“行动”,精心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推出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南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迈上新台阶,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任务目标

在全县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生态、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平均单产达650千克,总产为6.5万吨,年生产无公害优质大米4.875万吨,其中邓川、右所两镇种植3万亩,茈碧湖、三营、牛街三镇乡种植5万亩,凤羽镇1万亩,乔后、炼铁两镇乡种植1万亩。

3.发展对策及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理清思路,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向为主线,以“洱源水乡”显特色,“生态环保”出效益,“安全优质”作保障,“四季飘香”强竞争,精心打造好基础。成立优质水稻产业发展领导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农业、发展改革、质监、经贸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组在农业局设办公室,并由农业局负责成立技术组,负责生产技术指导、农民培训、科技实验示范、推广、良种繁育及病虫害防治等相关工作。

3.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以中国农业大学对洱源农业发展规划为准则,将全分为温热稻作区(邓川、右所、炼铁、乔后沿江一带),温凉稻作区(茈碧湖、三营),冷凉稻作区(牛街、凤羽),在品种布局上根据各区域特征合理引进和发展优质水稻。农业部门务必做好优质良种的试验储备,确保推广面积的稳定。

3.3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农业装备,实施农业水资源建设、农田配套建设、田地质量提升,构建田成方、路相连、渠系配套、能灌能排、旱涝保收的生产体系;二是加大试验示范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品种改良和更新速度;三是加大优质稻种植的培训和推广力度,实行良种统供及病虫害联防;四是加快无公害食品发展步伐,树立品牌战略,充分利用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积极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水稻旱育稀植、精确定量栽培、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适用技术,确保稻米品质;五是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加大外销宣传力度。

3.4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抓紧对现有知名企业的招商工作,如对上海光明米业等进行招商,充分利用大企业大品牌的优势,填充洱源优质米加工方面的空白,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运营模式,为全县优质大米走向全国市场奠定基础,加速我县优质水稻的发展。

3.5建设优质水稻现代科技示范园

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实现现代化,现代示范园的建设是谋求走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子,并将科技在产前、产中、产后相连接。

参考文献

[1] 张智泽.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考[J]. 云南农业. 2012(10)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7篇

1.1直播覆膜后滴灌湿管

先按照计划种植水稻面积准备好地膜,在地膜上按照9×4(30cm×13cm)的插秧规格要求,定点打孔,然后在孔的周围喷上特制的粘性胶,通过粘性胶将完成浸种催芽的芽种粘在地膜打孔处的周围,每孔粘芽种4~5粒。用穴播机把浸泡好的稻种,直播机械应用甘肃引进的小麦穴播机进行机械播种直接播在秋耕整好地的稻田或旱田,可按照设计好的密度确定株行距,播后铺设滴灌管并覆膜,靠底墒出苗,出苗后放苗。

1.2旱育壮秧覆膜插秧后滴灌湿管

育苗移栽,插秧后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不淹灌,完全利用“滴灌”或大棚内的喷淋系统进行“喷灌”补充水量,用地膜覆盖保持土壤水量。按常规一季水稻约需灌水12~20次,而采用这种灌溉技术,只需6~10次,只需要少量的滴灌水量。

2技术要点

除常规技术外,重点注意以下技术环节:1)精细整地。要求整地质量达到田面平整,土壤细碎。整地前,均匀撒施腐熟的农家肥,捡净泥中石块、秸秆等易顶破地膜的硬物。2)配方施肥。采取一次全层配方施肥,重施底肥,多施农家肥,增施缓效肥。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每亩单产700kg稻谷的基肥标准为:农家肥4000kg,纯氮10kg,五氧化二磷3kg,氧化钾3kg。施肥方式为“前促、中控、后保”施肥法,即底肥重施以促进早生快发,中期限氮以控制合理群体,后期补氮以防衰壮籽。底施化肥要在大田整平后、作厢前,均匀撒施泥中。3)规格选膜。选用适宜的膜一般可选用0.005mm厚、170cm宽的单层超微膜,可按每165cm一个播种幅,每幅播种6行,一般每亩用量为4.0kg。4)覆膜播种。该技术方法,不需要育苗和插秧,播种期一般5月10日左右,按照前述方法,进行播种。5)水分管理。在水分管理上,播种后视土壤墒情状况开始滴灌第一次水,苗期旱种旱长少浇水,到四叶期以后,一般每隔四至六天滴灌一次水,促进水稻早生快发增加分蘖,当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的80%时,要对长势过旺、较早出现郁闭不出现拔节黄的地块,撤水不滴灌晒田7~10天,相反则不晒,10叶期后实行湿润滴灌,采用干干湿湿的湿润滴灌法,增加土壤的供氧量,促进根系下扎。6)适时收获。水稻成熟后要及时抢晴天收割,收获过晚,稻粒易脱落田中,影响产量。收割时要做到低留稻茬,稻茬若留得过高,则影响清捡废膜。7)清捡废膜。为了防止废膜对土壤的污染,水稻收获后一定要仔细揭膜,捡净碎膜,彻底清除残膜。若田间干燥,需灌水润土,在土壤湿润状态下揭膜。

3试验结果(2014年)

今年的初步试验表明,在覆膜后保持湿润管理,取得了615.9kg/hm2的较高产量,较对照田亩产559kg,亩增产56.9kg,增产10.18%,说明这是一项既简便,又可以夺取高产的好技术,低洼易涝地块增产增收、中低产田得到开发利用,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水稻膜下滴灌处理较对照略有减产。膜下滴灌处理产553.20kg/667m2,对照产量569.39kg,膜下滴灌较对照减产16.19kg,减幅2.84%。

4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我市有4万hm2地块处于低洼易涝区域,这部分地块种植旱种湿管水稻,与种植玉米、大豆比较:大豆平均亩产100kg,种植玉米平均亩产400kg。按照种1亩直播地膜滴灌稻单产500kg计算,产值1600元,每亩总投入432元,亩效益1168元;按照大豆单产130kg计算,产值585元,亩投入256元,产值329元,种植水稻较种植大豆亩增效益839元;按照种植玉米单产500kg计算,产值900元,亩再投入362元,亩效益538元,种植水稻较种植玉米亩增效益585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4.2社会效益

对春季缺水,可以使中低产田得到开发利用,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同时,由于推广旱种湿管技术可以促进水稻早发早熟,这样在水稻品种应用上,我们就可以改原来的垦稻12、早绥粳4等11片或12片叶品种,而引种稻花香等晚熟优质品种,这对于我市发展高产优质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4.3生态效益

采用旱种湿管,根据水稻生育需求定期滴灌,避免了不必要的明排水,大大减少了土壤渗漏和提高降雨的利用率。同时抑制杂草滋生,有效解决水稻和杂草间争肥矛盾问题,防止肥料流失和蒸发,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富营养化,生态效益显著。

5前景展望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8篇

为全面提高我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实现水稻高产稳产,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根据《*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苏政发〔*〕161号)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徐政发〔*〕14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我市“*”期间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水稻生产机械化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水稻是我市第二大粮食作物,水稻稳产则粮食安全。加快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是解决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之需和迫切之举;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年全市稻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1000台,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已达88%;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293台,种植机械化水平仅有10%;水稻机械化植保、精米加工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也较低。目前,全市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推广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近两年,农民认知程度明显提高,发展态势较好,部分地区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已是民心所向、生产所需。

二、明确目标,努力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水稻安全生产为目标,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项目带动、市场引导,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加快形成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我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

1.巩固提高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到“*”末,稻麦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12000台,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由现在的88%提高到92%。

2.重点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到“*”末,全市插秧机保有量达5900台,水稻机插秧达40%以上。*、2009、2010年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2400台、4000台、5900台以上,机插秧水平达17%、28%、40%。新沂市、铜山县、邳州市、沛县、睢宁县、丰县、贾汪区机插秧水平分别达到85%、45%、40%、35%、30%、30%、35%。新沂市力争率先实现水稻机械化插秧示范县,其它县(市)、贾汪区要各建成1个万亩连片机械化插秧示范区和3个以上机械化插秧整体推进镇。

3.稳步推进水稻机械化植保和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末新增高效植保机械1000台套,新增秸秆还田机1500台,捡拾打捆机及其他加工配套机械300台套,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水平达40%。

三、狠抓落实,科学谋划水稻生产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地要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的总体规划,制订本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规划,排出年度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落实,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四个一”目标,即:一批机插秧示范带头人,一批机插秧示范方,一批机插秧示范村,一批机插秧示范镇。

(二)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现场会、演示会等形式,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更多的农民了解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了解农机财政购置补贴的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推广应用。(三)典型带动,稳步推进。各地要积极扶持发展机插秧大户,精心挑选示范带头人,在水稻育种、机插、机植保、机收、秸秆机械还田等方面,培育不同类型的典型,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通过典型的实绩和成效带动面上推广。

(四)创新机制,强化服务。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经营形式和服务方式,从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起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运行机制和体制,努力提高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益。

四、强化领导,强力保障水稻生产机械化健康发展

(一)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各级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农机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的总体要求,科学制订本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体系,积极做好技术配套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机手的技术水平。农业部门要做好水稻选种、育秧、大田管理及病虫害防控等农艺指导工作;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购机补贴,并安排一定比例的推广工作经费;水利部门要根据水稻机械化种植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保证水源供应;农业开发部门要落实农业开发项目区内农机补贴项目,优先用于插秧机械购置补贴;金融部门要为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提供优惠、方便的信贷支持;土地部门要为购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建造机库提供办理农业生产用地的便利;其他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做好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相关工作,确保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健康发展。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水稻;机插;栽培技术;优势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038-02

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紧邻黄河入海口,所处地域属于退海之地,黄河冲击淤积平原,现有土地总面积超过7.13万hm2,是全军最大的基地之一,2013年被总部列为“全军高端农业示范点”。为加快基地转型发展,按照上级党委、首长提出的“加快转型升级,发展规模现代农业”的决策要求,近年来基地大力实施了以旱田和盐碱地改种水稻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规划利用3年时间发展水稻种植面积5 333.33 hm2,重点布局建设1个1 000 hm2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区和2个超过2 000 hm2优质水稻种植推广区,主要分布在基地4个农业团的11个农业分场。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2 533.33 hm2,2015年种植面积已达4 246.67 hm2, 2016年实现5 333.33 hm2的规划目标。

为提高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基地依托山东省农科院设立黄河三角洲优质水稻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在一团三分场建立了水稻博士科研工作站,加大对水稻种植品种引进试验、筛选和推广力度。建设了良种对比试验田、展示田和推广田,探索应用了机械水插秧、机械旱条播、机械旱穴播等种植模式,特别是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近几年基地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较好地改变了基地水稻生产过程中一直沿用的人工移栽的传统生产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优质水稻种植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对于基地的转型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 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

1.1 机插秧苗培育

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机插水稻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程度高,要求秧苗基部粗壮扁平,叶片挺直,植株富有弹力。培育水稻机插秧苗是实现早育壮苗、及时插秧、战胜低温冷害、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一项先进技术,培育出适合机插的秧苗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1.1.1 品种选择。基地根据黄河三角洲的水、温、光等资源条件,主动与省农科院、东营市农业局等有关业务部门对接,依托地方信息资源优势,建立基地可靠的“良种库”,几年来先后分批引进了圣稻14、圣稻19、津原28、津原45、津原197、临稻20、盐丰47、田丰202、景丰200等超过10种分蘖力强、穗型较大、生育期适宜、抗病性强的优质水稻品种。试验证明,正常情况下春季温度稳定在15 ℃以上初期到秋季温度稳定在20 ℃以上终期,为水稻生长期,抽穗期日均温度应在26 ℃左右,结实期日均温度应在22 ℃左右,因此选种要根据当地水、光、温条件选择合适的早熟、中熟或迟熟的品种。产量指标应在11.5 t/hm2左右,穗粒结构有效穗数应在340万穗/hm2左右,结实率应在95%左右,千粒重应在28 g左右。大田备精选种子45~50 kg/hm2。

1.1.2 种子处理。培育机插秧苗一般分为大棚和露天2种。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大棚育苗,播种前应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选择晴好天气晒种2~3 d,杜绝在水泥地上晒种,以免水泥地面温度过高烫伤种子。用比重为5∶1的盐水清洗后再用清水洗净。选用一浸灵或901或其他杀菌杀线虫剂对水后进行浸种,浸种期间每天搅拌2次以上,水温在15 ℃左右的条件下,通常浸种7 d,并结合浸种剔除杂质、碎米、秕谷、残粒等,浸种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催芽,注意催芽不能过度,待85%左右的种子破胸露白时即可晒干准备播种。基地通常在每年的5月初开始播种育苗,确保在5月下旬按时插秧。

1.1.3 秧苗管理。播种后通常覆土厚度在0.5 cm以内,使用地膜覆盖。昼温控制在32 ℃以内,出苗达到80%左右,即可揭开地膜,并搞好早期通风排湿。秧苗在2.5叶左右,棚内昼温在20 ℃左右,要不分昼夜进行通风、炼苗。秧苗2叶前原则上少浇水,秧苗在2~3叶,不能缺水,又不能有积水。秧苗在3叶后要干湿交替,促使秧苗老健。秧苗在揭去地膜后要选用适当药剂喷晒,防止稻飞虫、立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秧苗在3叶左右可喷施磷酸二氯钾等叶面营养肥,确保秧苗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大小均匀。

1.2 机械化插秧

提高水稻育苗、生产、加工等全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是水稻生产技术的基本方向,为了搞好水稻种植,提高机械化水平,基地各农业团先后购置自动式插秧机、天施1354耕播机、久保田688收割机、武汉巨丰大米自动加工机、现代化育苗流水线等各类机械170余台套。从这些年基地种植水稻的实际情况看,机械化育苗、机械化耕作、机械化收割、机械化加工等环节都已比较成熟,而机械化插秧仍然是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的重要瓶颈,应当突出3个重点环节。

1.2.1 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机械插秧的重要环节,耕整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械插秧作业的质量,甚至影响水稻分蘖正常发生和生长。因此,对稻田必须进行深翻、精耕、细作。为保证大田平整,基地为各农业分场都配备了临沂激光整平机,保证田面高差控制在2.5 cm以内。整理后的大田应达到沟直、墒平、软硬适中,无杂草根、硬土块、杂质[1-2]。耕整后泥浆需要沉实,并保证沙性土沉实1.5 d左右,黏性土2.5 d左右,水整后的大田要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要求插秧时水层高不过3 cm,并且要疏通配套排灌沟系,达到上水迅速、排水通畅的要求。为解决稻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问题,2014年基地争取了国家政策进行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地方和基地投入配套资金1 148万元。2014年10月开工建设,2015年4月底竣工,使部分稻田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田成网的目标。2015年4月国防农业部把基地申报的二期“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批准立项扶持,规划面积1 693.33 hm2,总投资3 450万元,计划2015年11月开工建设,2016年4月底竣工。

1.2.2 及时机插。当秧苗栽培达到18 d以上,处在3.5~4.0叶时,即可开始进行机插。机插前首先进行机械调试,先调整株距,再调整插秧深度,然后调整取秧量。操作机手在机插作业时,要选择适宜的行走路线,正确使用划印器和侧对行器,以保证插秧的直线和邻接行距。基本苗机插密度以80万株/hm2为宜。机插秧苗的标准为不漏、不漂、不倒、不深,一般插深不应超过2 cm。另外,机插时还要做到随起、随运、随栽,杜绝起出的秧苗长时间存放,并随时检验插秧质量。对于少量边角死苗的地方需及时进行人工补苗。

1.2.3 适度用水。大田机插水稻用水要遵循科学、高效、节水原则。保证前期薄水插秧,插后浇水护苗,活水促蘖,脱水搁田,保水促花,干湿长穗。在具体操作中,注意把握在机插后,插秧4 d左右活棵后要排水露田,促进秧苗扎根;秧苗分蘖期要薄水层间歇灌溉,促进生蘖;幼穗分化至扬花期田间保持浅水层,此期间不能脱水;后期要做到干湿交替,保持田间湿润。总之在这期间既要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发生病虫草害,又要防止用水过少而影响水稻生长与产量。

1.3 田间管理

水稻机插秧苗后,由于苗小、秧龄短、种植面积大,适时搞好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适时收割等环节十分重要。精细的田间管理是保障水稻生长、质优高产的重要措施。

1.3.1 科学施肥。首先要施足基肥,坚持把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按照基地科研所测土配方施肥的要求,在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要施足农家肥、高浓度复合肥和碳铵,以确保基肥含纯N 120 kg/hm2左右、P2O5 80 kg/hm2左右、K2O 90 kg/hm2左右。其次要及时追肥,追肥应根据不同品种、密度、稻田土壤基础等情况,因地制宜,合理施肥,第1次追肥可结合大田除草,一般在插秧后7 d左右实施,以促进分蘖;待10 d之后,再追肥1次,以调节平衡,壮蘖争足穗。另外,穗肥施用要按照保花肥、促花肥、催熟肥等不同时期分次施用,防止短期肥力脱节,造成减产。

1.3.2 病虫草害防治。病虫草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插秧之前,要结合大田整理,使用恶草灵或丁草胺等除草剂进行封草。插秧后,由于机插稻秧苗小,大田空间大,前期以浅水层为主,特别容易滋生杂草,必须及时进行防除工作,插秧后7 d左右,选用常规除草剂,并根据草种不同,使用不同类型的除草剂。机插秧病虫害,应重点控制恶苗病、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穗颈瘟、稻曲病等,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可选择不同类型的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采用生物多样性栽培方式进行防治。在水稻生长期间,要结合准确的预测预报,对症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科学施用,既要达到防虫效果又要保证食品安全。

1.3.3 适时收割。收割是田间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判断水稻黄熟期到来的标准,通常在大田稻谷有95%以上的谷粒达到黄熟即可,在收割前应及早排水干田,并选择晴天待露水干后,加快机械收割,要及时晒干扬净,尽量避免曝晒而影响米质,做到颗粒归仓[3-4]。

2 机插水稻栽培优势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些年来无论是军队基地还是地方大型农场的水稻种植,都积极向集团化、集约化、系统化、机械化种植方向发展。对减轻从业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水稻的丰产丰收、促进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1 节约高效

作为基地,人员少,土地多,耕地成方连片,农田相对集中,采用机械插秧水稻种植省时省力。基地很多分场都采用了10行高效能插秧机,每台机械日栽插面积可达到7 hm2以上,相当于超过100名农工的日工作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工田间劳动强度大大减轻。无论是军队基地还是地方大型的农场,采用机械育插秧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季节性强、雇用劳动力难、受天气因素影响大、秧苗栽插质量控制难等制约因素,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2.2 确保质量

机插水稻种植与人工栽插秧水稻种植相比,一方面,能够有效保证合适的种植密度、插秧质量和插秧速度。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机插秧苗由于育苗期是在大棚内进行并采用了地膜覆盖,揭地膜后小面积防治效果好,减少了苗期病虫入侵的机会。加之机插秧实行宽行窄株,更符合水稻保健栽培的技术要求,田间郁闭度下降,通风透光条件好,湿度低,病虫害特别是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虱等发生大为减轻。同时机插秧苗的分蘖起始节位较高,扎根较深,抗倒能力强。

2.3 有利于基地健康发展

军队基地多是由原农场经过调整而来,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基地农田规模大和劳动力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在节本增效方面具有独有的优势,是当前基地或地方农场水稻种植生产的最佳选择。

3 参考文献

[1] 吴功元,周远红,李华,等.沿江地区早熟晚梗机插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9-41.

[2] 李伟,商俊丽.机插水稻壮秧培育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7(3):46-47.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10篇

一是继续对粮油种植大户实行补贴。对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及以上的种植大户、杂交稻制种基地农户和农业部门认定为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20元的直接补贴。对油菜种植面积5亩及以上的农户,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20元的补贴。对早稻种植面积100亩以上和油菜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按早稻、油菜实际种植面积,再给予每亩10元的补贴。二是继续实行水稻良种补贴。继续执行中央对水稻良种的补贴政策,对种植省定水稻主导品种或省推荐水稻新品种的,给予每亩10元的补贴。三是继续对农机作业给予补贴。对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油菜机收作业或接受植保合作社服务的农民,继续以“农机作业券”的形式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亩40元。四是继续实行高产示范和适用增效技术推广奖励。对连片种植早稻、单季晚稻、连作晚稻面积150亩以上,经农业部门验收,各项适用增效技术推广到位率高,早稻平均亩产达到475公斤以上,单季晚稻平均亩产625公斤以上,连作晚稻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的示范片,每片奖励1000元。奖励对象:村书记、主任、农技员。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09年我镇粮食生产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艺和农机相结合,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推行责任农技员推广制度,积极构建粮食生产新的保障体系和技术体系,促进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是:全镇确保45000亩粮食播种面积、17000亩早稻播种面积、17200吨粮食总产量。

三、继续实行粮食订单收购政策

一是实行订单早稻谷奖励。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制种基地农户每交售50公斤早稻谷奖励20元,最高每亩不超过140元;一般农户按订单每交售50公斤奖励10元,最高每亩不超过70元。二是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企业按订单收购农户种植稻谷,凡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的,按最低收购价收购;高于最低收购价的,按市场价收购;2009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90元、92元、95元。三是提高订单早稻预购定金发放标准。对种植早稻面积20亩以上、与粮食收购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大户,由粮食收购企业按合同金额40-50%的标准核发预购定金,提供上门签约和收购服务。

四、全面实行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保险

将水稻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必保品种,保险对象为水稻种植面积20亩(含)以上的种植大户,保障范围为台风、暴风暴雨、洪水和主要病虫害等灾害,保险金额为每亩400元,相应保费为每亩20元,其中财政给予90%的保费补助。

五、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强农田保护和建设。重点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按不同的质量等级,因地制宜推进地力综合培肥和改良,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结合沃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项目实施,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稳定和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基本农田分级管理,并列入常年正常性工作,千方百计防止耕地抛荒,不得出现连片10亩以上(含10亩)全年性农田抛荒。二是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优质高产品种。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与示范,各村要建立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重点抓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早稻抓好中早22、金早47两个高产多用途早籼品种的推广及中嘉早17、中嘉早32两个早籼新品种的示范;单季晚稻抓好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协优315三个杂交稻组合的推广及新组合国稻6号、甬优9号示范;连作晚稻抓好新两优6号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和晚糯稻浙糯36的推广,并做好协禾7号、中优1176两个连晚新组合的示范。实用技术要抓好旱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优化防治、稻草还田、超级稻强化栽培等五项主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应用。三是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四是抓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今年是我镇实施农业部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的第五年,列入今年实施计划的9个村要按照农业部门的统一部署,切实抓好工程实施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推进科技兴粮,不断提高种粮效益。要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农民信箱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新机制,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不断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农技员要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本领。

六、加快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粮食生产主体

(一)培育粮食生产规模大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志青年从事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加快培养一批“有学历、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新型种粮农民,提高种粮大户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培育粮食专业合作组织。要探索适合我镇实际的粮食生产合作化、专业化、规模化、统一化服务模式,鼓励、吸引工商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积极引导组建以粮食加工为重点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要规范和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既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升,真正使粮食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的合作社、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三)创新粮食生产服务机制。鼓励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采取季节性流转、多年性流转等方式来从事粮食生产,通过托管、代管、承包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统一育秧、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耕机插机收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11篇

第二年秋天,宋殿发参观了宝胜位于国内的有机种植基地,让他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有机种植技术,“放眼望过去金灿灿的一片,普通人也许看不出来,但是专业人士能从麦浪的颜色看出有机种植与普通种植的差别,眼前的这一片稻谷比普通稻谷颜色更金黄,更有光泽。”

宋殿发也观察到了基地的土壤,松散、生物多样化。小生物在土壤中生长繁衍,有效活化土壤,增加肥力。宋殿发表示,他看到了是一条完整的生态链。

“有机缘与陈博士相识,引进高端的有机种植技术,协助我将有机大米的种植引入正规,这是我近几年来最开心的事。”宋殿发回想起这一幕,一脸满意的笑容。

中药除虫

“我们生产的有机大米,完全不施农药化肥,田里的害虫采用的是中药除虫技术。”宋殿发介绍,齐盛粮油坐落在黑龙江五常市的山河镇,有“中国优质稻米之乡”美誉。公司目前有1200亩有机大米种植基地,所用除虫技术是从有多年有机种植经验的台湾宝胜引进的。

中药除虫在外人看来还是很新鲜的技术,但齐盛粮油有机大米基地已经在去年全面采用了中药除虫的技术,宋殿发谈及这个技术时,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2009年前的宋殿发,已经有了19年的水稻种植经验,但主要集中在常规大米的种植。当时该公司已经发展为五常市知名的中型米厂。然而,宋殿发却在此时欲转型,成为全国上千家有机企业中的一员。

为何突然转型做有机大米?宋殿发给出的答案是,健康食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家也鼓励发展健康产业。对企业自身来讲,是一个长远发展的方向。

依托长白山脉张广才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一丰富的天然水域资源,肥沃的土地生态资源和充足的日照,宋殿发走上了有机大米品牌自创之道。然而,转型之后的情形远比宋殿发想象中的艰难,缺管理,缺技术……

2009年一整年宋殿发完全靠自己找资料、寻技术,开始了有机大米的种植之路,在缺乏经验和技术的情况下,这一年他费了不少心血,最终却收效甚微。

转机是该年的一个展会上,宋殿发与陈博士相识,双方于2012年正式达成合作,建立300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开启水稻高科技种植模式。宝胜派了一组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在齐盛粮油基地,为齐盛粮油解决各种种植技术问题,并且协助齐盛粮油工作人员一起做管理。正是这次机遇,为齐盛粮油引进了中药除虫等先进的有机农业种植技术。

有机种植是改变原始的粗放型耕作方式,核心是运用先进技术的现代农业。以往种植常规水稻时,遭受不同的病虫害侵袭后完全是凭经验、无序、没有科学规划的喷洒农药,造成了食品存在安全风险。但有机种植是严禁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质。

宝胜的中药除虫是采用多种天然中药材为配方的制剂驱虫灭虫,辅以中西方原始的防虫方法,打造出的天然杀虫剂,在业界被称之为食品级制剂。此制剂可以轻松消灭高度农药都束手无策的抗药害虫,对其他生物如牲畜、水产以及对人体都安全无害。宋殿发开心地说,这种制剂在不会致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杀灭各种害虫。

微生物造肥

齐盛粮油在此前常规种植时,每亩地产量在1500-1700斤左右,有机种植后降低到1100-1300斤。宝胜技术人员检测后,表示这是由于此前施用过多的农药、化肥,造成土壤造肥能力下降的原因。

有机种植第一关是土壤改良,技术人员首先着手检测该基地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根据检测结果,摒弃以往的化肥,取而代之的是宝胜的微生物有机肥。该肥料是以海鲜及海鱼内脏作为营养源,培植出各种强势益菌群。

利用微生物为土壤造肥,有效活化土壤。并且,该肥料中的强势益菌群能有效消灭土壤中的病菌、线虫等,激发植株抗病、防虫潜力。土壤中的微生物、真菌、蚯蚓等微小生物大量增加,它们维持了整个土壤的生命和活力。

经过改良后的土壤,外形明显疏松了很多,整个基地的土壤酸碱性、营养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土壤更适合水稻的生长。

通过以菌治菌方式对土壤进行活化还原,有效降解土壤中的农药和化肥残留,一年的时间就能使土壤还原到天然的状态,基地也渐渐还原到了原始的生态环境。宋殿发表示,大米的产量今年应该会有一定的提升。

随后,宋殿发播下了齐盛粮油种植基地19年来的第一批有机水稻秧苗一一五常市稻花香米2号、4号,采用地下水灌溉。借助五常大米的优质品质,宋殿发为旗下品牌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打造了今天“盛浪米道”绿色有机大米品牌。

从选种、生长、技术监管、技术产品的使用、病虫害的防治、生物材料的使用等等,宝胜技术人员从开春一直待到秋后,为基地做监管。

每年秋收后,将收获的水稻分批次送往专业的检测公司进行检测,合格后才可上市销售。宋殿发说,“我们的大米每年都通过了台湾SGS(318项)及国内SGS(182项)检测,检测结果均不含农残。”SGS是全球认证符合最高食品标准的检测标准,国内通过其检测的其他农作物是较少见的。

有机联盟

齐盛粮油水稻种植面积4700亩,其中有机水稻种植1200亩,绿色水稻种植1000亩,无公害种植2500亩。宋殿发借助宝胜的规划意见,将有机、绿色、无公害种植按有机联盟种植。

所谓有机联盟,是指以村的形式将三种种植方式进行区分。齐盛粮油借助当地地理优势,专门规划一个村种植有机水稻,邻村专业种植绿色或无公害水稻。

一般而言,有机农作物基地应该是一块完整的地块,中间不得夹有常规生产的地块。为保证有机地块不受到周边常规地块的污染,必须在两个地块交界处建立缓冲带或物理障碍带,如河流、山丘等。而有机联盟种植的形式避免了可能受到邻近地块的污染。在国内有机种植当中当属比较完善的种植模式。

“有机联盟的规划,利于引导农民对有机种植基地的除虫、造肥等技术的落实,集中引导农民的技术种植和培训。”宋殿发谈及了有机联盟对技术引进带来的益处。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推广大棚育秧,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充分利用我县“一江三河”和地下水资源优势,提高稻作科技含量,挖掘水稻种植潜力,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水平和效益。

二、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坚持“确保水源、群众自愿”的原则,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管理,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根据我县2010年水田种植面积及工程配套现状,结合各乡镇水田发展的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大力推广节水控制灌溉、优良品种、大棚育秧、旱育稀植、机械化插秧等新技术,在提高灌溉保证率的基础上,巩固老稻田,合理开发新稻田。水田面积在2010年25.12万亩的基础上,2011年新增水田5.12万亩,达到30.24万亩。

三、主要措施

(一)统一良种,扩大优质品种种植面积

根据我县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应选用生育期120—128天,主茎11—12片叶,有效活动积温在2350—2550℃左右,抗病、优质、高产并通过省级审定的二级以上品种作为生产用种(龙粳14、松粳10、龙粳29),杜绝盲目购种种植和品种混、乱、杂。在种植上以区域和乡镇为单位,按积温带提倡一村一品,同一地块同一个品种,连片种植,形成规模。

(二)把握农时,适时育苗插秧

我县属寒地稻作区,水稻生产具有生育期短,活动积温少,前期升温漫,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迅速等特点,把握农时是保证优质、高产、增收的关键。在实际生产中,应抢抓积温,确保水稻安全成熟。做到3月20日—31日扣棚;4月15日—20日播种育秧;5月5日—15日泡田整地;5月15日—25日插秧。确保水稻6月末7月初进入幼穗分化,9月上、中旬气温降到13℃前安全成熟。

(三)推广大棚育秧

大棚育秧是寒区稻作的发展趋势,是争取农时、培育壮秧、稀植早插、夺取高产的有效技术措施。要以标准化棚区建设为重点,引导农户采用大棚育秧,增加大棚育秧面积,大棚育秧比例达到80%以上。

(四)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面积

推广面积7000亩。其中县级示范区2处,面积3000亩(富海镇小泉子2000亩、绍文乡胜利村1000亩);其他乡镇各落实乡镇示范区1处,每处面积500亩。

(五)强化水田工程建设

江河自流、泵站提水的灌区和乡(镇)要以工程节水改造和维修建设为重点,易渴水地块要采取增打补水井的有效技术措施,提高灌溉保证率。井灌水稻要以水源井工程建设为重点,在5月1日前完成水源井工程建设任务,确保新增水田灌溉用水。

(六)减少旱改水地块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做好宣传和技术指导工作,对富南灌区沿线和明、后年开发水田的地块,要减少对水稻危害大,高残留农药(普施特、广灭灵、豆黄隆等)的使用,为今后水田大面积发展创造条件。

(七)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电视讲座、办班培训等方式,培养种稻的行家里手和技术骨干,做到以点带面,推广水稻大棚育苗、旱育稀植、节水灌溉、机械化插秧等高产栽培新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稻作技术水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办、农机中心要做好实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深入生产实际做好稻作技术指导。

(八)做好整地工作

要秋翻秋旋秋整地,坚持二年旋耕、一年翻耕的轮耕制度,使耕层深度常年保持在15—20厘米以上,充分发挥耕深效应,做到旱整地与水整地相结合,扩大格田面积,提高平整标准,达到平、碎、软、深的要求。新增水田要结合田间工程建设,以旋耕为主,旋平结合,为减少水耙地阻力,旋耕不要过深,以15厘米为宜,秋整地标准达到待播状态。

四、考核及奖励办法

为保证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的全面完成,水稻生产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考核采取半年、年终和日常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乡镇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工作由县水稻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相关部门配合,抽调技术人员组成考核组,在6月以前对各乡镇进行阶段考核;10月中旬以前进行年终考核。

对排在前三名的乡镇,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此款由县财政负责解决,奖给乡(镇)有关人员。

五、评分标准

水稻生产工作总分值为100分。

(一)水田面积:分值15分。以种植面积为基数,完成计划面积的得满分,每增加1000亩加0.5分,每减少1000亩扣0.5分,完不成种植面积不得评优。

(二)工程建设:分值15分。通水前工程总体建设良好,能够完成年度运行,对水田生产没有影响的得15分;通水前工程总体建设较好,运行期间有简单维修的,对水田生产有一定影响,但能保证正常生产的得10分;通水前工程总体建设一般,运行期间出现重大的事故,不能保证种植灌溉面积,渴水期间不能正常补水,对水田生产造成一定损失的不得分。

(三)统一水稻品种:分值15分。每个乡镇应按要求采用统一选购优质稻种。优质稻种1个得15分;优质稻种2个得10分;优质稻种3个以上得5分;优质稻种4个或4个以上不得分。

(四)推广节水控制灌溉面积:分值5分。完成推广面积的得满分,完成推广面积80%的得5分,低于80%的不得分。

(五)育秧和种植方式:分值35分。

(1)育秧:分值15分。按育秧时间要求,种植面积80%为大棚育秧得15分;种植面积60%以上为大棚育秧得10分;种植面积50%以上为大棚育秧得5分;大棚育秧面积低于50%的此项不得分。

(2)种植方式:分值5分。插秧面积(含抛秧)占总面积100%得5分;占总面积90%以上得3分;占总面积80%以上得2分;占总面积80%以下不得分。

(3)时间:分值15分。育秧时间不超过4月末,插秧时间不超过5月末的得15分,否则不得分,即不育五月苗,不插六月秧。

(六)秋整地:分值5分。及时收割,秋旋秋整地面积在80%以上的得5分;60%以上的得3分;60%以下的得2分。

(七)奖励得分:分值10分。水稻生产工作突出,列为市、县以上现场观摩交流典型的给予奖励评定加分。列为市级以上的得10分,列为县级的得5分。

六、组织领导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水稻 高产种植 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168-01

1 水稻作物的基本特征

从基本类型的角度来讲,水稻作物可以划分为粳稻与籼稻的两类。从水稻生育期砜矗水稻品种应当包含早稻、晚稻与中稻的几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来讲,水稻栽培所需的技术流程也具有差异性。在栽种水稻的初期,水稻将会缓慢进行萌芽,然后经过分化阶段并且形成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到了抽穗期之后,水稻就进入了最关键的生长与生殖期[2]。因此,水稻作物从萌芽直至抽穗结实的全过程都不能缺少高产栽培,对此应当强化基础性的田间监管。目前的状态下,对于水稻栽培通常可以选择育苗移栽、种植单季稻或者种植双季稻的方式。

高产水稻的基本特征为:具体在栽种水稻时,应当选择适当的作物间隔,同时保障优良的透光性与田间水分。经过高产栽培之后,水稻作物就会表现出叶片挺立、穗粒饱满以及茎秆粗壮等特征。例如:很多种类的高产水稻平均具有17片或者更多的作物叶片,茎秆十分粗壮并且具有很发达的根系。对于水稻如果施加了足够的田间肥料,那么还可以促进结实率的提高。同时,高产水稻作物也具有优良的结实率,因此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2 高产种植的相关技术

近些年来,高产水稻的栽培技术正在逐步推广,这种现状有助于增加产能,同时也提升了水稻栽培的综合效益。然而不应当忽视,受到很多要素影响,现阶段的水稻种植仍没有真正完善。在水稻种植中,某些人员经常忽视了基础性的水肥管理,对于水稻生长中的田间管理也没有给予关注。由此可见,在种植水稻的全过程中仍然有必要迅速推广高产种植,通过运用高产种植的相关技术来提升水稻产能,为农户带来更高的种植效益。具体来讲,高产水稻的种植技术应当包含如下:

2.1 选种以及育秧

具体在展开水稻栽培的活动之前,应当通过综合对比,从而选择最适合用于栽种的水稻种类。由此可见,水稻选种与水稻的产能密切相关,对此有必要给予重视。具体进行选种时,水稻种植人员有必要考虑当地水源、地形与地势等,遵照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来完成选种[3]。农户在选购各种类型的水稻种子时,应当反复核验种子供应商具备的资质,确保符合相应的资质要求。同时,在选种过程中还需要格外重视水稻种子本身的抗虫害特征,最好能选择穿插种植的模式,以此来避免较大规模的水稻虫灾。

水稻种植具有鲜明的体系化特征,因此有必要密切结合当地的特征来选择适当的种植技术,同时高产种植也涉及到多项关键性的技术。技术人员如果要从根源上创造水稻高产的状况,则需要紧密结合各个环节,优先选择最适合用于高产栽培的水稻品种。除了选种之外,水稻育秧也直接决定着水稻种植的综合水平。这是因为,在育秧阶段如果没有全面予以控制,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水稻栽种的成活率变低,情况严重时还会减少产值。对于育秧工作而言,先要做好全方位的种子浸泡与先期处理。具体的措施为:将水稻种子浸泡于特定浓度的药剂中,达到特定时间段之后再捞出浸泡后的种子。同时,还应当注意对苗床的整理。

2.2 做好各阶段的田间管理

从全球范围来看,水稻都构成了最重要的一类作物。对于水稻进行的高产种植包含了很多环节,在这其中涉及到水稻育秧、水稻密植以及田间管理。对于高产种植的各个步骤与环节,技术人员都应当给予管理。完善现阶段的高产种植,有利于全面提升各地的水稻产能,从而为水稻高产提供最根本的保障。因此对于水稻种植应当进行田间管理,确保在最大限度内提升水稻种植的综合质量。通常情况下,田间管理应当包含追肥管理以及水分管理,二者共同构成了田间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具体的措施为:对于水稻作物应当施加适量的水分与肥料,确保深水护秧的全面落实。水稻幼苗在返青之后,就要转换为浅水护秧的措施。到了五月中旬,应当保证适当的晒田时间。进行追肥处理时,确保依照适当比例来施加富含营养物的氮肥、钾肥以及磷肥。一般情况下,还需要施加每亩15千克的复合肥或者穗肥。

2.3 防控病虫灾害

水稻一旦感染了病虫害,将会带来较大规模的作物减产。由此可见,防控病虫害的做法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水稻生长中常见的叶枯病、稻曲病或者稻瘟病等,应当密切结合水稻感染病虫灾害的情况来做好相应的防控[4]。具体在施药时,可以选择三环唑或者甲维盐等不同类型的药剂。为获得优良的病虫害防控实效,应当紧密结合化学防控与生物防控等多项措施。

结语

在水稻种植的各个阶段中,技术人员也应当致力于防控田间的病虫害,做好全方位的水稻田间管理。截至目前,水稻高产种植的相关技术正在获得改进,然而并没有真正实现完善。未来在水稻种植的实践中,技术人员还需要摸索经验,在此基础上服务于水稻种植的综合产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洪程,龚金龙. 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高产农艺研究现状及发展探讨[J]. 中国农业科学,2014(07):1273-1289.

[2]吴庆华,周贤友,吴继金. 水稻的高产种植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6(02):88-89.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14篇

2012年12月17日至19日,来自英、美、中等多个国家的17支科研团队汇聚于菲律宾马尼拉,在亚洲最大的国际农业科研机构一一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参加一年一度的“C4年会”。与会者兴奋地发现:根据研究进度时间表,几乎可以肯定,三年之内能够实现双细胞碳4(C4)水稻的代谢原型,其不再仅仅是个“计划”。

四年前,这些科研团队组成了“国际C4水稻联盟”(下称C4联盟),希望将玉米中的高效光合作用机制,安装进水稻中,以提升水稻产量。这个新品种水稻被称为C4水稻。若C4水稻研发成功,它将减少化肥的使用,比传统水稻更适应干旱等恶劣环境,重要的是,可以使水稻增产50%。

亚洲供应并消费着世界范围内90%的水稻,平均每公顷土地供养27人,这一数字到2050年,将是每公顷必须供养43人。在世界范围内,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平均每天约有2.5万人的死亡与饥饿相关。“土地耕种面积已经没有可能进一步增加,所以我们需要提高单产和耕种效率。”康奈尔大学农业生物技术支持计划第二期(ABSPII)项目主任弗兰克-绍科斯基(Frank Shotkoski)说。

探索新的增产途径成为科研工作者们努力的目标。国际水稻研究所计划,未来三年研制出C4水稻的原型。这离C4水稻真正研发成功还很远,至少需要15年。

虽然这项技术的研发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2012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表示,C4技术将被融入第四期超级杂交水稻的研发,达到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来自各国的研究者们相信,这是实现新一轮粮食增产的极有潜力的路径。

改造水稻生理

杂种优势和形态改良是杂交水稻增产的两个核心路径。如今,科学家们几乎用尽了作物中所有与提高产量相关的有利基因,增产已接近极限。

2012年9月,湖南省溆浦、隆回等五个县的攻关田中,第三期超级杂交水稻终于成熟,专家组对其中三块田进行验收,平均亩产达到917.72公斤,实现了袁隆平六年前提出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攻关”设定的目标。

然而,受到研究人员精心照顾的试验田与实际农田存在不小差距。“第三期超级杂交水稻的产量潜力和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我们推广的超级稻主要是二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赵炳然说。

包括杂交育种在内的传统育种方式,主要依靠挖掘水稻自身的有利性状达到增产目的。早在140多年前,奥地利植物学教师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将1英尺高的豌豆与6英尺高的豌豆进行杂交,种出的豌豆竟然都超过了6英尺的高度,这就是所谓的“杂种优势”。

杂交水稻相较于纯系水稻,产量可以提高15%-20%。上世纪60年代,美国植物病理学家诺曼·E·勃劳格(Norman E Bor laug)通过利用作物的矮化基因,令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茎干变短,使作物免于在风中折断,同时优化田中的光线分布,提高谷物产量。这种对植物形态的改良解决了世界数以亿计人口的粮食问题,勃劳格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改良水稻有很多方向,如果集合在一起,也许会有一定效果,但很难再做到更大幅度的突破。”台湾国立嘉义大学讲座教授古森本表示,若杂交的种源依然是碳3(C3)水稻的话,增产很难突破20%的瓶颈。

从1996年开始,“中国超级杂交水稻”项目使杂交水稻产量每五年就上一个新台阶,但袁隆平也意识到杂交水稻的瓶颈。他在2011年发表的文章《超级杂交稻的培育需要基因工程的加盟》中表示,未来若希望进一步增产,面对如何从生理上突破水稻光能利用率等关键瓶颈。文章提到,利用远缘有利基因是培育超级杂交稻的主要技术路线。“基因工程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巨大潜力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显现,转基因水稻在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只是时间问题。”袁隆平写道。

袁隆平团队已宣布C4技术将被融入第四期超级杂交水稻研发中。在农作物中,玉米、高粱等为C4植物,水稻、小麦等皆为C3植物。目前主要的粮食作物多为C3植物。

C4光合作用机制是由C3植物在适应恶劣环境中进化而来。研究人员推测,大约在1000万年以前,水和二氧化碳的缺乏,使得C3植物不得不进化出更高效的C4光合作用机制。C4有一个秘密武器:二氧化碳(CO2)浓缩机制。该机制包括C4代谢物穿梭机制及独特的花环结构,两者合作促使C4植物获得更高的光能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增产。

研究者们相信,人类可以帮助水稻“进化”出C4光合作用机制。“这需要运用转基因实现发育调控,是最高水平的转基因工作。”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说。

在上世纪90年代,古森本将玉米中的一种光合作用酶的基因导入水稻中,使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得到部分提高。虽然还远不及C4植物的水平,但是证明了玉米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可以在水稻中表达。“当时大家都不相信这个可行。”古森本说。

2000年初,古森本将玉米中两个酶——PEPC和PPDK的基因整合进水稻中,并将这个水稻品种交给了袁隆平,以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焦德茂团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李成荃团队,希望运用杂交的方式,产生既保留玉米基因,又适合中国环境的水稻。“根据2011年5月的报告,田间的产量可以增加15%-20%。”古森本说。

古森本计划,在2013年,使水稻表达六种玉米的光合作用酶的基因,完成一期C4水稻。

C4联盟也在2012年刚刚结束的一期项目中,鉴定出形成C4光合作用机制的核心基因,以及控制花环结构的目标基因。在这个过程中,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新广带领的团队致力于鉴定C4原型所必需的所有核心元件,及设计其最佳配合方式。在一期中,该团队鉴定出了C4光合系统运作必需的转运蛋白。

现在,C4联盟已经将主要C4代谢酶转入水稻。同时,在控制花环结构的重要基因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花环”难题

第一批C4水稻研究者将焦点投在酶上,却始终得不到理想的试验结果。直至研究者们意识到,花环结构是C4光合作用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而这在以往的C4工程改造中没有涉及。

“这好比运作一个大工厂,酶是机器。若要提高生产效率,就需要一定数量的按规律排列的机器。与此同时,也需要安排好放置机器的房间。而这些房间就是植物中的叶肉细胞、维管束鞘细胞。”多伦多大学生态学及进化生物学教授罗温·塞格(Rowan F Sage)说。

显微镜下的C4植物叶片切片中,排列着一个个圆环,这些圆环由维管束鞘细胞排列组成。由于形状很像花环,因此用德文Kranz(花环)命名。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内因缺少叶绿体,显得干瘪且不规则。

C3植物仅在叶肉细胞中完成光合作用,C4植物却同时在叶肉细胞、维管束鞘细胞两个细胞中工作。

维管束鞘细胞可以保护光合作用的核心酶——Rubisco少受O2的影响,同时,可使被源源输入的CO2免于泄漏,进而形成一个“高压CO2舱”,也增加了CO2的利用率。

可见,高效的C4途径需要两种光合作用细胞间有序分工、密切合作,使光合作用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提高光能、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水和能量的浪费。

C4水稻项目及其他相关研究团队,计划将更大的精力投放在对花环结构的研究上。要在4.5万个玉米基因中锁定控制花环结构的核心基因,犹如大海捞针。塞格预计,需要改变数十个到数百个基因,才可以将玉米的光合系统组装进水稻,“我们尚没有技术可以同时转移如此多的基因。”

每一个参与C4水稻研究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项漫长的工作。澳洲国立大学医学院环境生物学教授苏珊娜·凯米尔(Susanne von Caemmerer)在《科学》杂志上撰文表示,“我们预期未来三年获得C4水稻的原型,然而,距离C4水稻走入田间,还需要进行15年的完善。”

C4水稻未来

研究者普遍预测,C4水稻研究成功,有可能使水稻产量提升50%。但C4水稻研究绝非一个便宜的项目。

国际水稻研究所2012年在官网上公布,其与英国政府、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MGF)拨款1400万美元来支持未来三年的C4水稻项目。这个数字接近研究人员的预期,国际水稻研究所C4联盟协调员保罗·科维克(Paul Quick)估计,C4水稻研究项目每年需要科研经费500万美元。C4水稻的研究需要15年到20年,由此推算,未来的科研经费需要7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后期的安全性评估。

作为该技术的主要支持者之一,BMGF已经给予X4联盟一期研究约1100万美元的资助。在2012年开始启动二期研究时,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也加入了资助的行列。就连对转基因技术一向保守的欧盟,也联合科研界以及商界,设立了为期五年的“3到4”项目,希望通过C3转C4光合作用,发展可持续性农业。

“这个项目非常有前途。C4水稻有潜力减少水、化肥的使用,同时,显著提升产量,从而保障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以水稻为主食的穷人的食物安全。”BMGF副发言人艾米-恩莱特(Amy Enright)说。

水稻只是目前研究的载体,若C4水稻研发成功,研究人员可以遵循相似的原理改造小麦、大豆等一系列C3作物。按照塞格的观点,这项投资很合算,“根据我们的计算,若这项技术取得成功,30年的时间,C4再造技术的投资回报率将达到100倍或者1000倍。”

这项研究的怀疑者则不这么看,在大自然中,一个植物从C3到C4的进化几千年才能完成。“通过人为的方式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此前,有人希望将豆科植物的固氮机制转移到玉米里,就不再需要豆科植物和玉米的轮作。我听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是在上世纪80年代,但到现在都没什么突破性的成果。”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郝东云说,“我们对于C3、C4基因调控机制的了解还不完善,现在对C4水稻的研究只是一种摸索。”

另外,研究者们也无法肯定光合作用机制的改变,是否会影响稻米的口感,或者使其营养成分等发生变化。

朱新广坚持认为,对C4植物的研究由单纯的导入酶扩展到改变植物的细胞结构之后,研究前景就完全不同。现在,他和山东师范大学、中科院植物所等机构的多位研究人员,协同开展研究,以尽快推进中国C4改造事业。

恩莱特也明确地告诉《财经》记者,所有受到资助的人,都需要建立“全球使用权计划”(global access plans),即确保这些技术可以提供给所有需要它的人。受资助者必须承诺,所有产品,比如改良的稻米品种,必须以可被接受的价格提供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水稻种植规划范文第15篇

立足县内粮食生产的实际状况,全面落实高产技术路线与技术措施;按照布局统一、平衡增产的工作要求,建立政技结合的工作管理机制。通过县、镇、村、户四级的共同努力,力争把我县的高产示范片办成省内一流的示范片,并通过宣传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全县的粮食产量水平。

二、目标任务

1、创办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4个。其中,部级示范片2个,省级示范片2个。产量目标为双季平均亩产1010公斤,其中早稻490公斤、晚稻520公斤。

2、创办省级千亩旱粮高产示范片4个。其中,玉米高产示范片1个,产量目标为平均亩产580公斤;红薯高产示范片2个,产量目标为鲜薯平均亩产3500公斤;大豆高产示范片1个,产量目标为平均亩产200公斤。

3、创办县级千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18个。全县除了四个省部级水稻高产示范片涉及的四个乡镇和乡以外,其余乡镇均要创办1个千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产量目标为双季平均亩产1000公斤。

三、工作内容

1、合理规划示范片地址。结合各地的地理位置、生产条件、群众基础和辐射面积,科学合理地选择创建地址。

(1)部级双季水稻高产示范片。第一片为堰示范片,地处堰镇国道沿线,涵盖12个村,计划面积11500亩,核心区面积1100亩;第二片为示范片,地处镇省道沿线,涵盖12个村,计划面积11100亩,核心区为面积1200亩。

(2)省级双季水稻高产示范片。第一片为金桥示范片,地处金桥镇s210省道沿线,计划面积10800亩,核心区面积1000亩。第二片11个村,计划面积10500亩,核心区面积1000亩。

(3)省级旱粮高产示范片。玉米高产示范片规划建设地点为市镇国道沿线,涵盖5个村,计划面积1200亩;红薯高产示范片第一片规划建设地点为乡公路沿线,涵盖8个村,计划面积1000亩;第二片为镇路线,涵盖面积为1000亩;大豆高产示范片规划建设地点为镇村,面积1000亩。

(4)县级双季稻高产示范片。对于各乡镇创办的县级双季稻高产示范片,建设地点要是坐落在本乡镇的主要公路沿线。

2、科学制定高产技术路线。按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理念,遵循“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基本思路,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路线,重点应用高产品种和集成高产配套技术。

(1)应用高产良种。早稻选用t优167、金优233,晚稻选用丰源优299、t优272、c两优396;玉米选用东单80、联合3号;红薯选用湘辐优1号、美国9号;大豆选用湘春豆21号、平顶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