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

投资银行前景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1篇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1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总资产余额达83.3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7%;负债规模达78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2%。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继续提升,中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6-8%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得益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中国银行业将实施更加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

1、国内外经营环境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的态势,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受欧美债务危机及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逐季放缓。

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美国经济可能趋于好转但明显回暖的可能性不大,日本受灾后重建短期提振经济增速可能稍微加快,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和通胀压力可能继续下行。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放缓。

2、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三次加息和数量型工具的收紧操作引致银行信贷增速下降、净息差扩大,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加大了流动性压力,人民币汇率及其预期变化对外汇存贷款业务影响显著。

2012年,预计货币政策维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下调1-3次,每次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稳中趋降,信贷增量适度扩大,人民币升值放缓,并呈现双向波动的运行格局。

3、银行业监管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监管机构推动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服务实体经济,搭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银行监管新框架,规范银行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也对银行业的监管达标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在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以后,预计将对推动现有政策的完善和执行,同时监管政策将会适度灵活 。监管部门将推动银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做好风险防范,并统筹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完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2012年,银行业将不断加强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并继续通过战略转型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转型

1、银行业机构概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呈现可喜变化。

2012年,银行业将继续本着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宗旨,严格遵循监管指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规范有序开展竞争,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力争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格局。

2、战略转型综述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稳步推进。信贷结构更趋合理,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综合化稳步发展,经营布局不断优化。国际综合竞争力增强,品牌声誉继续提升。未来不同类型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和趋势也有所差异。一是政策性银行将继续探索、深化专业化或商业化改革。二是大型商业银行将深入优化调整经营结构,积极审慎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发展。三是中小商业银行将加强在专业市场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或区域优势。

3、综合经营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试点持续稳步推进。在综合经营平台功能不断健全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探索和完善集团管理体制机制,与非银行控股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提升,并对国际化战略推进及整体战略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2年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积极审慎地探索综合经营新领域、不断完善综合经营机制。监管机构也将持续加强监管,审慎稳妥推进综合化经营。

4、国际化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新的成绩,服务网络向纵深拓展,本地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挑战。未来中国银行业将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努力打造全球金融服务能力,继续坚持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举原则选择国际化目标市场,以物理网点、电子渠道、业务拓展的有机结合来拓展服务网络,通过股权并购和战略合作探索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5、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

在监管机构的规划和指引下,中国银行业愈加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正在谋求从“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转变,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逐步从业务生产向经营分析、风险控制、战略决策、深入的客户信息挖掘等管理环节渗透。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业务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组合投资 技术本质 管理理念 应用分析

一、组合投资技术概述

当代的投资组合理论是在马克维茨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其经典的论点是证券投资组合的选择,其中提出了均值与方差的模型,奠定了投资组合的理论基础。在上个世纪的中期,这一理论被延伸,提出了相关的资本资产定值概念,从而影响了资本投资的研究方向与深度。市场化的金融体制完善使得投资组合理论进入了银行的管理系统,尤其是贷款管理上,其针对性的投资分析与风险控制为银行信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与评价依据,从而使得贷款的定价、资本配置等被量化。在贷款管理领域的成果被总结为:贷款组合风险最小化的研究;单位风险收益最大的研究;基于风险价值约束的贷款组合最优。

二、组合投资技术的本质理念

(一)风险计量

在贷款管理中组合投资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信贷的风险,及对风险进行计量,其中被应用的技术有结构模型和统计模型,前者的提出是在公司资产价值与股价映射关系上建立起来的,针对变量建立数据库,对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计量分析;后者则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基础上,利用样本与历史数据的建模,对客户进行人为的分类,从而对其违约概率进行统计,由此形成了今天的风险组合分析,即风险不再是单一资产风险,而是组合资产带来的风险;其次是对风险因素的多元化处理,也就是将多种风险因素纳入到风险计量中,目前应用的风险控制模型多为组合风险管理模式。

(二)贷款组合资本的计量

投资组合的基本理论就是对两个要素进行分析,其中一个是组合收益的期望值;一个是组合方差,代表的是风险即投资不确定性。贷款是否可以在有限的风险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就取决与二者的关系。此时投资组合技术认为资产组合是否成立,则是对比其他组合在同样风险条件下是否获得更高的收益,亦或是同样收益下风险更小。所以从组合投资的角度看,不是消除某个贷款投资的风险,而是如果利用组合投资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帮助贷款管理选择最佳的投资组合,这才是其针对资本计量的本质。银行实务中各种业务组合数量庞大,计量的组合风险大大低于单个风险的单纯合计,因此其可以帮助贷款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三)信用风险的组合管理

贷款管理中信用风险是重要的评价标准,而组合投资技术可以帮助其对信用风险进行计量,一方面可以对个体进行综合风险评价,一方面则可以进行风险分类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资产的属性进行分类,将其按照不同的风险类型进行逐一评价,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风险评价标准,从而帮助银行的贷款管理来准确评价投资对象的信用风险,从而降低贷款的风险程度。

三、组合投资技术在银行贷款管理中的应用

(一)贷款产品选择

商业银行在贷款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产品设计,也就是贷款组合的优化,也就是让提供的贷款风险最小而受益相对大,从众多贷款对象中选择合理的组合形式是其经营的核心问题,所以按照组合投资的基本原则,单笔贷款最优不等于组合最优。所以现代商业银行多数都在依靠效益、安全、流动三者平衡的模式来选择贷款对象,也就是借助组合投资技术来进行最优化的选择,从而降低整体的风险等级。

(二)贷款产品定价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中,主要考虑单笔贷款风险;综合贡献;客户对银行影响等三个方面对贷款产品进行定价,其本质就是成本定价和市场定价。当然市场定价符合市场规律,但是其风险控制的需求也就越大。同时也不能忽视市场定价中必须考虑成本因素,一味的追求低价虽然可以获得市场空间但是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此时就必须利用组合投资的技术对风险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而确定产品的合理定价,以此保证商业银行贷款产品的获益能力。

(三)资本配置管理

资本配置的基本目标就是风险调整后提高收益;其次是资产组合的风险控制最低。所以资配置在管理中应建立在银行资产组合的基础上,其本质就是分析抵御非预期经济损失的资本总量是否可以保证银行资本的安全,在经济资本的总量固定的条件下,银行的各种业务线都应在一个相对优化的条件下,也就实现了配置合理。国际通行的思路是合理资本配合引导银行各个业务的发展,按照风险收益的比例进行扩展或者收缩,当然贷款业务也在其中,且贷款管理是资本配置的重要组成,当然必须满足风险与收益的最佳收益比例。

(四)行业性贷款管理

上面所述,组合投资技术可以为银行提供一个行业性的评价计量,这样就可帮助银行进行行业性的贷款管理。之所以对行业组合管理加以重视就是因为,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度,随着产业链系统的建立于拓展,行业关联性也随之增加,因此必须关注行业贷款的组合管理,如果将行业中贷款的会受到相同的系统风险影响,就可将贷款组合分解成为不同的行业板块进行管理,按照各个行业的相关性,利用模型可以计算并减少非系统性的风险,从中选择出最为优化的投资组合,在实际操作中,组合管理应匹配不同的行业系统风险,选择相关度较低企业进行贷款组合,从而降低风险。

四、结束语

组合投资的技术起源于对资本的合理控制与管理,旨在降低投资的风险并增加收益,这与商业银行的贷款经营与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所提供的风险评价与经营思路完全可以应用于银行的贷款管理,在应用中可以帮助银行降低风险并实现整体管理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宇.浅谈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大观周刊,2012(24)

[2]谢刚,李勇.基于贷款交易业务模式创新的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研究,金融论坛,2009(1)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银行风险承担;前景理论;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其于银行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在全球范围内时有发生,学者们(Calomiris, 1990; Kaminsky & Rienhart, 1996; Demirgü-Kunt et al,2005; Dewatripont et al, 2010)以不同视角探索了金融危机及银行危机发生的机理,得出一致结论:商业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因素。以此次金融危机为例,2003年到2007年期间,银行机构通过高杠杆的使用,大量借入短期、低成本资金,投入到长期、流动性差的风险资产中,最终导致过度风险(excessive risk),因此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risk-taking)是金融和经济脆弱性的根源。面对银行债务担保引发的巨大风险敞口,西方政府进退两难。

此次金融危机,我国银行业并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这能否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较小?事实和经验证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业目前面临自身特殊的风险承担特征。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投放巨额信贷,违约风险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不断上升。其次,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行为模式和风险暴露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进一步增加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李文泓,2009)。再次,我国仍然停留在隐性存款保险层面,即公众认为国家会对银行所有的经营失败买单,而实际中政府也几乎承担无限责任的隐性存款担保。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加大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为整个社会金融、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问题,已日渐引起了我国学者们的重视,目前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外部环境(货币政策、资本监管政策)和内部治理结构(大股东控制能力、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高管特征等)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张雪兰和何德旭(2012)利用2000-2010年间我国金融经济数据,实证检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证实货币政策立场显著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并且受银行异质性特征的影响。陈其安和黄悦悦(2011)以14家上市银行2007-2010年季度数据为样本,以超额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政府监管指标,实证检验了政府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发现超额资本充足率和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孔德兰和董金(2008)选取2000-2007年5家上市银行数据,从公司治理角度,即大股东控制能力、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资本充足率等方面考察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证实公司治理中各因素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但是影响存在差异。吴成颂等(2014)以2002-2011年13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银行高管特征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高管特征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结果不一致。其中,银行高管学历与银行风险呈正相关,银行高管学历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现显著性倒U型关系,银行高管任期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不显著的U型关系。

与上述文献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拟从银行收益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入手,以前景理论为基础,利用我国商业银行微观数据,实证检验收益能不能成为抑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工具,并最终给出政策建议。

二、理论及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收益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投资组合理论、资本市场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以及最新发展的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

(一)早期银行风险承担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早期的银行风险承担与收益之间的关系非常直观(Knight,1921)。投资者如果选择了风险承担相对高的投资,那么就必须存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预期回报作为补偿。基于此,预期回报的上下限既不能为负,也不能是无限的。Bernoulli(1954)经过检验最终证实风险承担与收益的关系取决于损失的维度。也就是说,当投资的可能损失越大时,投资者就越不愿意继续进行投资,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逐渐增加。另外,每个投资者对于预期收益都有一个不可观测的最大效用值,而投资者风险厌恶取决于这些不可观测的个人效用水平。

此后,关于风险厌恶和效用方程的研究构成了微观金融理论的核心,并且逐渐扩展至投资者行为和债券市场。Markowitz(1952)的《证券组合选择》提供了一种根据各种证券风险程度提升总体收益的证券组合方法,标志着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由此开端。该理论同样引入了方差和均值的思想,即利用均值衡量收益,用方差(标准差)度量风险。假设有N种资产可供投资,那么任意一组组合将对应相应的均值和方差,即收益和风险。利用图形表示,则图1中ABC区域内任意一点代表一种资产组合,投资者的目标是收益既定时风险最小,或者风险既定时收益最大。如图1所示,曲线AB满足上述要求,本文称之为效率边界。效率边界上不同点反映了投资者不同的投资偏好。如选择A点代表该投资者具有较强的风险承担动机,选择B点则表示该投资者具有明显的风险厌恶倾向。

继Markwitz后,Sharp(1964)提出若存在一种无风险资产①,则投资者的最佳选择不再是效率边界,而是资产市场线,即图2中相切于效率边界的直线。

基于资产组合理论,Fama & French(1992)假设风险与收益具有正向的线性关系,这一假设符合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偏好和愿意在既定收益下承担相应风险的理论,当前仍然适用。

(二)前景理论与银行风险承担

现代金融理论普遍接受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不断更新自己的决策知识等假设之上,然而实践中人们的投资决策并非如此。另外,现代金融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是建立在有效的市场竞争基础之上的,而大量研究证实非理性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往往能够取得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收益。为了解释现代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放松对理性经济人约束的条件下,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刻画金融机构行为的特征来研究其决策过程。其中,通过修正最大主观期望效用重点研究投资者偏好和风险选择的理论是Kahneman与Tversky(1979,1992)提出的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最大的成功在于将来自于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经济学当中,利用实验对不确定情况下人为判断和决策进行研究和解释。

前景理论是一个描述性范式的决策模型,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级两个过程。在编辑过程阶段,个体凭借框架和参照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对信息予以判断。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好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加敏感。前景理论也可以利用五大效应加以描述(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效应,前景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公司治理理论认为投资者的偏好是固定的,而前景理论中投资者的偏好会随着参照点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前景理论改变了风险分析模式,提出投资者实际厌恶的是损失而并非风险。

前景理论在解释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中提供了不同于现代金融理论②的思路。前景理论从人的主观判断特别是对风险的感知状况出发,可更有效地探索和了解风险决策过程。特别地,风险决策中的信贷审批和贷款期限决定因素中,信贷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景理论“为了更好地探索和了解风险决策过程,所以参与到行为中”的研究方法类似于中国传统思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前景理论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中的研究主要是风险态度与参照点在风险承担动机中的应用。Fishburn(1977)从理论上证实了在投资组合配置上应该采用一种替代风险中性的分析模型,将风险定义为低于特定目标的分布。根据前景理论,如果低于特定目标,决策制定者是风险偏好型的,如果高于特定目标,决策制定者变成了风险厌恶型的。与Fishburn(1977)不同,更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对前景理论进行验证。Fiegenbaum & Toman(1988)以美国85个不同行业的3 300家企业为样本,通过会计数据确定了基准回报值作为中位数,将公司分为两组,最终证实与前景理论预测完全吻合。Johnson(1994)对1970-1989年间美国商业银行进行测算,得出结论美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符合下述情况:如果其收益低于既定目标,则银行更加偏好风险。Godlewski(2006)选择了11个新兴市场国家的894家银行作为样本,通过不同变量对风险和收入进行测算,最终发现高于既定目标水平的银行表现出更高的风险厌恶,但低于既定目标水平的银行不一定是风险偏好型的。Nahila & Boujelbene(2012)通过对1999-2008年间10家突尼斯商业银行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论证了前景理论是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重要决定因素――低于目标水平的商业银行更加愿意从事追求风险的行为,而高于目标水平的商业银行表现得更加风险厌恶。Alam & Kin(2012)利用2000-2010年795家伊斯兰商业银行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支撑了前景理论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方面中发挥的作用。

三、实证设计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机构对于风险承担的态度取决于未来收益状况。如果未来收益是确定的,那么机构会更加厌恶风险;而如果未来损失是确定的,那么机构则会更加偏好风险。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中,参照点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前景理论中的“参照点效应”。本节将采用前景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进行测算。

(一)模型设计

根据Fishburn(1977)对于样本银行的风险偏好测算,风险不完全是预期收益的分布,而是距离目标收入的方程,即:

R(t)=∫t-∞(t-x)αdF(x)

其中,R(t)是风险的测量;t是指目标水平;α是指目标偏离的敏感程度,α>0;F(x)是关于X的概率密度函数。

根据前景理论,R(t)是对低于目标结果的风险承担可能性的测算。α测算银行对于低于目标结果的态度,如果其处于(0,1)之间,低于目标结果的银行会做出更高风险承担的决策;而如果α大于1,则银行会更加风险厌恶。

根据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利用Fiegenbaum(1900)提出的实证模型,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进行实证检验。模型如下:

RISKb=αh+βhRETURNb+εb,如果b属于

高盈利组(h)

RISKb=αl+βlRETURNb+εb,如果b属于

低盈利组(l)

其中,b代表银行(b=1,2,…,97),h和l分别代表高盈利组和低盈利组,α是常数项,βh和βl是高盈利银行和低盈利银行有关风险与收益关系的系数。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本文采用97家商业银行2003-2013年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数据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和各银行年报。

在前景理论中,商业银行的收益和风险指标决定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其中,在收益变量的选择上,本文主要采用资产收益率(ROA)指标来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利润,体现银行运用其全部资金获取利润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主要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力;股东权益比率(Equity To Asset,E/A)是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资产中有多少是所有者投入的。同时,本文采用净利息差和营业收入比来衡量商业银行收入和信贷行为。NIM和NIRAA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盈利能力的指标,其中NIM是利息净收入与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NIRAA是利息净收入与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二者数值越高,反映银行获利能力越强。

风险指标变量中,本文选择了不良贷款率(Non Performing Loans/Gross Loans,NPL),这一指标主要反映商业银行低质量贷款的比重,通常用来测算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一旦银行发生不计后果的借贷以及借款者进行高风险的投资,不良贷款会迅速地上升。不良贷款上升代表银行贷款审查的无效、贷款评估的错误判断、贷款信息披露的缺乏。拨贷比(Loan Losses Reserves/ Gross Loans,LLRGL)是坏账准备金占总贷款的比重,可以反映管理层风险态度以及改变银行利润率的拨备情况。该比值越高,代表商业银行坏账准备金越高,因此商业银行拥有越高的风险承担状况。信贷资产比(Net Loan/Total Asset, NLTA,NLTA)比值越高,表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越大,相应盈利越高。

(三)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

首先,根据收益变量对样本进行分类。在划分标准上,本文采用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方式,即利用中位数将样本划分为高收益类银行和低收益类银行。然后,分别对两组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前景理论中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βl系数应该为负,βh的符号应该与βl的符号相反,且|βl|>|βh|。也就是说,如果实证结果证实βh>βl>0,且|βl|>|βh|,即可证实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可以用前景理论解释,低收益商业银行比高收益商业银行拥有更加强烈的风险承担动机。

表3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低收益组的βl符号基本与预期符合,且全部在1%水平上显著,证明我国低收益商业银行的风险与收益呈现负相关,具有较强的风险承担动机,表现为风险偏好。高收益组的βh系数符号基本与低收益组商业银行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实现了高收益的商业银行并没有表现出风险厌恶,而是同样呈现风险偏好的特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中的高收益类商业银行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前景理论,高风险偏好特征明显。

另外,低收益组|βl|均值为259,中位数为111;高收益组|βh|均值为212,中位数为054。显然,|βl|>|βh|,即低收益组商业银行比高收益组商业银行具有更加陡峭的风险收益关系。换言之,低收益商业银行表现出比高收益银行更强烈的风险承担行为,这一点符合前景理论的预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样本中R2较低,最低的只有015。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看,样本容量大于30时,R2的要求可以相应降低。本文中,5组收益指标和3组风险指标的样本均在600左右,所以不能片面强调拟合优度,可以将F值与R2共同考察。考虑到F值较大,且均大于临界值,可认为模型中风险与收益之间的线性关系成立。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证实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利用ROE作为收益标准,将我国商业银行划分为高收益商业银行组和低收益商业银行组,再次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对表3和表4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次实证检验结果十分类似。总体而言,低收益类商业银行的系数βl多数显著为负,表明低收益类商业银行风险与收益之间负相关,表现出较大风险偏好动机;高收益类商业银行的系数βh基本上与低收益类商业银行保持一致,表明高收益类商业银行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前景理论,同样表现出高风险偏好。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呈现出的风险承担行为,既有与前景理论一致的地方(低收益银行的风险承担表现),也有与前景理论不相符的地方(高收益银行的风险承担表现)。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收益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与国外银行相比,收益仍然无法构成我国商业银行的硬约束,“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尚不能完全实现,即高收益银行不能表现出风险承担的自我抑制,而是同低收益银行一样,仍然保持较高的风险承担动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承载的更多是国家信用。一方面,我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出现的风险,大部分处理结果均是接管、收购或者救助,部分采取清算和关闭撤销的处理方式后,又得到不同程度的中国人民银行注资或者地方财政支持。甚至一些银行出现的人为操作性风险,最终也由政府买单,大大违背了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经营理念。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资本监管标准的严格与监管执行的温和形成强烈反差。2004年至2006年三年过渡期中,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未达标的银行纠正整改措施不够。2006年底,达标银行资产仅占银行总资产的77%。直到200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才全部达标,这已经距离1995年《商业银行法》中提出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过去了整整14年。(2)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仍然未能根本改变传统的以利息收入为主的收入模式。尽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不断增加,但是利息净收入仍然占据65%左右,有的商业银行比例更高。收入模式的同质导致商业银行在业务设计和产品创新上呈现同质化特征,这是高收益银行与低收益银行实证结果出现趋同性的主要原因。

针对上述结论,我们建议:首先,鉴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较强的风险承担动机,加上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尚未显性化,必须通过外部约束商业银行尤其是高收益银行的风险承担。其次,加快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条件,还可为民营和小型金融机构创造一个与大型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竞争环境,推动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发展,增加金融服务供给,缓解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面临的融资约束,同时还有助于防止商业银行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最后,通过银行业务多样化,打破银行业务同质化趋势,建立收益约束银行风险承担的机制。

注释:

①无风险资产指收益率为正,风险为零的资产。

②现代金融理论认为过度风险承担行为大多是由公司治理机制无效,银行资本监管无力,过度市场竞争和制度法律环境恶劣等原因造成的。

参考文献:

[1]Alam.N, & Kin.B.T. Risk-taking behaviour of Islamic banks: application of prospect theory[J].Qualitative Research in Financial Markets, 2012(4):156-164.

[2]Bernoulli D.Exposition of a new theory on the measurement of risk[J].Econometrica, 1954(1):22-36.

[3]Calomiris.Is deposit insurance necessar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90(2):283-295.

[4]Demirgü-Kunt, KaracaovaliB, & LaevenL.Deposit Insurance around the World: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J].World Bank Policy Working Paper, 2005(4)

[5]Dwatripont M, Rochet.J & Tirole.J. Balancing the Banks: Global Lesson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M].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6]FamaE.F, & FrenchK.R.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 1992(2): 427-462.

[7]Fiegenbaum A, & TomanH. Attitude toward risk and the risk-return paradox: Prospect theory explan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1): 337-363.

[8]Fishburn P.C. Mean-risk analysis with risk associated with below-target retur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 1977(2): 126-166.

[9]Godlewski C.J. Regulatory and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for Credit risk taking and Bank′s default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cs: a two step approach[J].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 finances, 2006(5): 183-206.

[10]Johnson.H.J, Prospect theory in the 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1994(7):73-89.

[11]Kahneman D, & A.Tversky.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3): 263-291.

[12]Kaminsky, & Rienhart. The twin crisis:The caus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 of payment problem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6):473-501.

[13]Knight,F.H.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M].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21.

[14]Markowitz H.M. Portfolio selection[J]. Journal of Finance, 1952(3): 77-91.

[15]Nahila Z, & BoujelbeneY. Prospect theory and Tunisian Banks′ risk-taking[J].The IUP of Behavioral Finance, 2012(3):19-26.

[16]Sharp W.F.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Journal of Finance, 1964(9):425-442.

[17]陈其安,黄悦悦.政府监管、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J].金融论坛, 2011(10):56-61.

[18]孔德兰,董金.公司治理机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11):38-42.

[19]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金融研究, 2009(7):7-24.

[20]张雪兰,何德旭.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2000-2010)[J].经济研究, 2012(5):31-44.

A Study on the Commercial Banks′ Risk Tak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Theory

LIU Qing-yun1, YANG You-zhen2

(1.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Taiyuan 030006,China;

2.Faculty of Finance& Bank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Taiyuan 030006, China )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预算软约束;投融资行为;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在我国目前金融改革的内容中利率市龌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推行利率市场化的作用包括了能促进经济市场、实现内外均衡等。近几年,随着中央银行各种措施的推进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因此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已成了眼下重要的研究对象。

一、以银行作为主体在利率市场化下的投融资行为

(一)简述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机构根据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利率管理、利率决定市场化的供求决定下,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金融机构依据金融市场动向和资金状况的双重分析,对自身不合理的利率水平进行有效调节。利率市场化的内容大致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在调控市场的过程中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利率;二是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彻底市场化。

(二)银行投融资行为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商业银行既担当着制定者的角色也肩负着执行者的责任,在调整本行利率政策的过程中为了能做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在快速推行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却稍显滞后。基于积极改革和稳定大局双重并重的原则,需要循序渐进的开展利率化改革。以“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为先后顺序,深化了存贷利率市场化。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应该放开债券市场率和货币市场率。

由于市场决定幅度和范围同时扩大,这一方面为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银行造成了困惑,为达到竞争的目的,这使银行降低利率压缩自己的利润争夺优质客户,除此以外会加大系统风险因为这样的行为造成了金融系统内的资金集中在优质客户中,保持存款利率。但如果保持存款利率不变,提高贷利率透过为风险更高的需求者提供资金的表象可以发现更高的风险在蓄势待发,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因此又提出了和过去截然不同的要求。

在利改之前体制性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是构成银行风险的主要缘故。那么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也随之逐步增加,因此也较大程度的波及了投融资行为的波澜。根据当前银行的软约束问题,研究银行融投资行为中渐渐开展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具备怎样的作用。无疑是眼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在存款利率管治和贷款利率放开的背景下银行投资

(一)贷款利率放开的意义

增加了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以自主的方式进一步协商定价的可能性。除了能优化金融机构的各个环节,还能促进企业通过不同的途径展开融资工作。小微企业也相比于在贷款利率开放前更容易在金融机构中取得贷款。

(二)在此背景下银行投资行为

银行的内外部风险不会受到银行负债业务的牵连,因为未开放存款利率之前,银行的利率、负债业务都是固定的。由于存款利率的管制未松懈,利率的上限由管理主体设定,基于这些因素下可以确定银行的决策目标不包括各种融资方式的利率,只需确定总额即可。

部分得出的资金规模既可以用在最优投资数量的表达公式上,同时也可以用在资本充足性要求偏导数的表达公式。从中可以看出最佳的风险投资量根据不同资金规模的银行也在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同样延续到了管理主体的资本充足性要求。

三、银行的投融资在完全市场化状态下的行为

考虑到管理主体对资本和存款率的要求更高,由于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存款利率具备不确定性,存款利率和资金投放项目收益率之间的方差,项目之间的方差,存款利率之间的方差符号相比于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前更难确定。因此在列出的公式上可正可负,在符号上没有硬性限制。

从经济意义的角度而言,对资本性充足性的要求就更高,但在对风险项目的投放频次上并非一定会要降低。所以管理机构降低存款、资本比率的行为是否波及到投资行为也无从定论,银行的风险未必能降低。这样的结果无疑和管理当局的预期想法产生了冲突。内外风险的大小直接决定了银行投资行为,至于管理当局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否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更好的效果,则需要依靠事实说话。

四、银行投融资行为在预算软约束下的影响

(一)简述预算软约束

预算软约束是在1986年由被亚诺什科尔奈提出,是指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机构未能严密的遵守起初的商业决定,使运用的资金超越了当期的受益范围。

广义的预算约束是指当一个预算约束主体没有因为超过了它所能获得的利益时而走向清算破产的结局,反而因为在被支持体的救助下,得以攻克困难继续存活。

(二)在此情况下银行投融资行为的影响

对国计民生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了商业银行的所预制结构、银行等,当银行采取冒进政策,风险项目的风险性快超出银行承受范围,以致于出现了像资不抵债、面临破产这些最糟糕的情况。严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在银行也普遍存在。

在类似银行资不不抵债的情况下。银行的破产几率随着期望利润的逐步增加而减小。但如果利润的方差扩大,银行的利润的起伏也就越大,同时也更可能造成偏离期望的利润,这些现象直接决定了最终银行的破产。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各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之间和银行融资成本率的波动性等因素对银行利润的波动率起着较大的影响。在利率化的市场进程中,银行面临的环境趋于复杂,这导致了银行利润较大的波动,管理当局就更要承担着支撑银行体系正常运行的责任。

银行系统的赢利能力低,预算软约束的问题的严重性就越高。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在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情况总是时有发生。预算软约束问题使银行在投融资的过程中忽视了可能造成破产威胁的因素,从而银行会大胆的放手一搏,承担超越自己承受范围的风险,给金融大局带来了破坏性影响。

五、结语

本文从基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银行投融资行为、在存款利率管治和贷款利率放开的背景下银行投资、银行的投融资在完全市场化的状态下行为、银行投融资行为在预算软约束下的影响这四个角度简要的探讨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投融资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5篇

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监管模式是采用外国现行的监管模式,这也是一种集中型的监管模式,可以为投资银行业务开展提供良好的管理。但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投资银行业务监管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也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1.现行的监管发展模式没有明确的定位。当前世界的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附属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独立发展模式,这种不同的模式也造成监管模式的多样化,我国的大多数投资银行是以证券公司或者金融机构附属部门的形式存在,并没有主流的发展模式,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的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依然处在探索的阶段,在一些规章制度方面没有完备的发展模式。当前金融市场的开放性不断的增强,对于我国的投资银行专业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模式逐渐的完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也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变产生重要的影响。

2.业务范围窄,创新能力差。当前国外的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广泛,其业务创新性较强,但是,我国银行投资业务范围窄,创新不足,也是制约我国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投资银行从事的业务主要有证券承销和经纪,各个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没有太大的差别,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只有部分较大规模的银行开展了财务顾问、并购重组、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但是,在业务的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着业务经验不足、业务信誉和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的问题,这也和我国的投资银行开展业务的时期比较短有关,但是,也反映出了其和外国投资银行之间存在的差距。

3.监管方面存在着未能覆盖的灰色地带。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跟不上金融发展的脚步,在监管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灰色地带,例如: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是负责投资银行的监管机构,但是,其监管权限只限于商业银行,不能够对整个的金融行业进行统筹的监管,从而造成了金融行业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经济极度扩展的时期,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更是处于无人监管的局面,这种宽松的监管环境,造成了投资银行为了追求过度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同时金融创新也给业务的监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业务的创新造成了金融业务操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的高层机构也很难全面的预测出其业务开展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此外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和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以及保险公司的业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形成了风险相互承担的局面,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就会造成了风险的扩大化,从而加重了经济危机的危害性,造成不可预估的严重损失。

二、我国投资银行的监管趋势和建议

1.投资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对于投资银行而言,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美国的投资银行调查结果显示,混合经营的模式并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优势,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的投资银行纷纷转型,以缓解投资的流动性不足,对于投资银行而言纠正金融交易过度放大的杠杆率才是避免出现金融危机的关键所在。否则,投行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并产生关联交易,会蕴藏更大的危害。根据我国的金融发展现状,对于经营模式的选择要吸收外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同时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信用状况,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经营模式。中国的投资银行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可以在集团综合法人分业模式下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经营模式,同时要注意经营模式的抗风险能力。此外在综合经营的过程之中,要加强对于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管,对于其信用衍生产品也要强调其资本约束,避免在开展业务的过程当中出现道德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的的推行之中,要秉承透明的原则,让客户充分的了解到产品的信息情况,限制衍生产品的杠杆率并纳入资本充足率监管;还应该控制投资银行的规模,对大金融机构也不宜放松风险控制和杠杆率约束。

2.在风险的转嫁中控制和管理风险。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对于投资银行的业务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避免投资银行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的扩张其业务,要加强对于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监管。因此,要关注储蓄率对于经济和金融的基础性作用,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其新产品、新业务的创新要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进行,避免出现在发展金融业的同时忽视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此外严格的风险管理是金融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和关键,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要灵活的进行风险转移,可以把金融风险由商业银行转移到投资银行上,从而把金融风险的危害性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国家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等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增强对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机制,控制风险的过度扩张。

3.加强信息的披露、规范银行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并不能够把风险完全的消除,而是把风险从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降低风险的破坏性,因此,金融创新并不能够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因此,要加强市场信息的披露,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尤其是要规范银行的金融创新,规范和改善投资银行的业务模式,提高产品的信息透明度。此外还要对金融创新过程之中的利益共同体加强监管,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创新产品的透明度监管标准,提高整体市场的透明度,加强系统性风险的披露,防治潜在的风险通过金融创新进行转移。

4.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行业的整合。当前我国的法律针对投资银行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从而造成了行业规范的空白,因此一旦出现任何的问题,并没有可以供参考的法律依据。此外很多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依旧存在着比较多的制约,尤其是在对投资银行的违规和处罚方面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界定,这种法规的不规范和滞后现象,给金融监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不利于我国投资银行形成有序的竞争环境。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为投资银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其提升自身的实力,当前我国的投资银行整体资金实力都比较弱,因此,应当加强其行业内部的整合,积极鼓励投资银行业内部兼并重组扩大实力。

三、结语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6篇

从试点阶段的具体的资产选择实践看,各家商业银行一般以自己特色经营资产为标的进行证券化,如建设银行共进行了3次资产证券化,有2次是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组成资产池;浙商银行则以中小企业贷款为资产池进行证券化。总体看,2005-2008试点阶段的资产池基础资产选择有如下特点:从行业的分布看,除建设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信托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全部为房地产行业外,试点阶段其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均涉及多个行业①。2007年兴元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涉及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等20个行业,中信银行信银2008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的资产池涉及21个行业。从区域的分布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区域分布较为分散,以东部为主。除东方信达等资产管理公司和浙商银行的信贷证券化基础资产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外,试点阶段其他参加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的基础资产地区分布均较为分散,一般涉及多家分行,且主要是东部地区的分行。从期限的分布看,证券化基础资产合同期一般较长,剩余期限一般为中短期,加权剩余期限约为1-2年。如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信贷资产池最长剩余期限52个月,最短剩余期限1个月,加权平均贷款合同期限52个月,加权平均贷款剩余期限22个月。另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剩余期限一般较长,约为15年。从资产池基础资产质量看,除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不良资产处置,建设银行曾经以不良资产组成资产池进行证券化外,银行同业一般选择正常类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而且信贷资产质量较高。如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的基础资产均为正常类,且AA级以上借款人占比为95.03%。从资产池基础资产的利率看,一般在6%-7%之间。如浦发银行的浦发2007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加权平均贷款年利率为6.52%,单笔贷款最高年利率为7.92%;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加权利率为6.48%,2008年工元第一期加权平均贷款年利率为6.86%,单笔贷款最高年利率为10.18%,余额占比最大利率区间为6.5%(不含)到7%(含),占比为30.18%。从担保方式看,信用贷款在资产池基础资产中占一定比例。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中信用贷款占比为61.67%,国家开发银行分别于2005年、2006年和2008年成功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中信用贷款的占比均在70%以上①。从资产池中借款人个数看,在银行同业的资产证券化中,除了建设银行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涉及的借款人数较多外,其他证券化公司借款人个数一般为30人,最多为55人。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收益成本分析

以中国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为例资产证券化虽然可以节约监管资本,但是也有一定的代价,本部分以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为对象进行收益成本测算。工商银行是同业中的标杆,该资产证券化已于2011年5月清算,数据客观全面,因此本分析以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为例对该资产支持证券的收益以及代价进行测算分析。资产证券化虽然能够带来流动性便利,减小风险加权资产,但是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也要承担一定的经济代价,主要是贷款利息损失。下面对已经清算的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的基础资产证券化和假定不证券化两种情形下的收益成本进行分析,得到证券化的机会成本。计算期间从2007年10月12日至2011年5月26日,共计44个月,即3.625年,其中资产池未偿本金加权剩余期限为22个月,即1.833年。营业税为利息收入和中间收入的5%,假设发起阶段获取的对价收入没有需要缴纳营业税的情况。假定证券化后得到的资产池对价再投资均为存放同业。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全部采用权重法,根据《资本办法》的规定,对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债权原始期限3个月以内风险权重为20%,3个月以上为25%,本文测算中风险权重全部采用20%。所得税前利润为2007年10月12日至2011年5月26日共计3.625年的所有所得税前利润。情景1:不进行证券化,并以原加权利率进行再投资。此部分假设商业银行不进行资产证券化,且资产池中的未偿本金在22个月收回后仍能按照原来的6.48%的加权利率在剩余的22个月进行再投资。根据报告,资产池未偿本金的加权平均利息为6.48%,44个月的资产池利息收入和再投资收入均按照6.48%计算。此时假设资产池未偿本金未带来中间业务收入,扣除5%营业税后,可以计算所得税前利润为8.973亿元。根据《资本办法》的规定,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假设不考虑贷款的减值准备②,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其风险加权资产为40.21亿元。情景2:不进行证券化,回收贷款通过存放同业进行再投资。假设商业银行不进行资产证券化,且资产池中的未偿本金收回后将用于存放同业进行再投资。其中前22个月利息根据基础资产6.48%的加权平均利息确定,后22个月存放同业的再投资利率根据Shibor一年期加权平均利率确定③,计算可以得到Shibor的加权平均年利率为3.28%,即剩余22个月的再投资利率为3.28%。扣除5%营业税后,可以计算得到两阶段的所得税前利润之和为6.786亿元。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同样不考虑贷款的减值准备,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其风险加权资产为40.21亿元。情景3:证券化,收入通过存放同业进行再投资。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情形下,假设商业银行将收取的对价收入全部用于存放同业,同情景2,采用的年利率仍为3.28%。根据工商银行2008年年报,工商银行2007年12月31日继续确认的2007年工元一期证券化资产价值为人民币1.16亿元,并已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次级档证券发行本金为2.26亿元,支付次级档证券的利息总额为13747.77万元,根据工行次级档证券占比可以计算得到次级档证券投资收益为7056.38万元。假设此次信托中“支付各机构服务报酬及费用”中的50%是贷款服务费,根据约定特别信托利益均归工行所有,因此可以计算出其中间业务收入为7891.43万元。以上部分相加扣除5%的营业税,可以得到进行证券化后所得税前利润为5.837亿元。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中同样不考虑贷款的减值准备,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其风险加权资产。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持有的1.16亿元次级档债券,次级档证券均为未评级证券,按照《资本办法》未评级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为1250%。另一部分是证券化再投资的风险加权资产,根据存放同业的假定,本研究采用20%的风险权重,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两部分风险加权资产合计为16.63亿元。情景4:证券化,收入通过存放同业进行再投资,收益率高100基点。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情形下,假设资产池对价收入用于存放同业,根据Shibor的加权平均计算得到3.28%的年利率,假设投资收益可以在Shibor的基础上提高100基点①,即再投资年利率为4.28%。其他部分的计算同上,扣除5%的营业税,可以得到进行证券化后所得税前利润为7.17亿元。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中同样不考虑贷款的减值准备,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其风险加权资产。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结果与情景3相同,为16.63亿元。以情景2和情景3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假定以存放同业作为主要的再投资渠道情形下,工行的资产池进行证券化比不进行证券化要使估算的所得税前利润从6.786亿元下降到5.837亿元,资产证券化的费率为0.65%②。从风险加权资产看,资产证券化可以使风险加权资产从40.21亿元减少到16.63亿元,风险加权资产减少58.6%。从情景1和情景4的结果看,再投资的利息将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此分析也可以看出,再投资的收益率是进行资产证券化时机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信贷需求旺盛时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长期贷款;在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形下,银行流动性充足,融资后如果不能找到更好的贷款需求,这时候就不适合大规模进行资产证券化。

三、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7篇

经历了一年的行情跌宕起伏,一度让投资者心脏大起大落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族群,在投资形式不甚明朗的当下,正摩拳擦掌,努力展现其“保值增值”的特色。

2013年,贵金属的“吃香”反击大潮正在成型。

黄金:理性地好看

“虽然历史数据中的黄金价格是上涨的,但经历了2008年到2011年这短暂的三年价格疯涨,后市对待金银的看法和观点应当站在理性的角度来分析。”BEST黄金投资网首席分析师兼CEO杜一秒表示,虽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但不能否认的是始发地美国目前已渡过最艰难的时刻,开始走向复苏之路。连任后的奥巴马推行的QE3政策目前得到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就业人口的增加和失业率的减少在短时间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无论是消费者信心指数,还是新屋开工率等房屋数据和前期相比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老话用在美国经济的止跌反弹上依然恰当。美国国会领袖与奥巴马举行会议后表示就增税和减支问题找到共同点,以避免掉人“财政悬崖”使美国经济重陷衰退。目前的财政危机与美国2011年上调债务上限的斗争很类似,债务上限之争导致美国的AAA评级在2011年8月被下调,也使得黄金由此上升至1880美元以上。因此,2013年年初如果美国再次面临上调债务上限的困境,其信用评级将再度遭到调降的威胁,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黄金依然有上涨动力。

杜一秒预计,2013年的黄金走势还将延续2012年的区间震荡,上方重压力在1800美元,下方支撑在1500美元区间。由于黄金的商品、投资和金属三个属性使其成为各国央行的储备首选,不宜过分看低其自身的价值。

白银:震荡中反弹

同样,在全球经济疲软、股市表现不佳及宽松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投资者对黄金、白银等避险资产的需求更加旺盛,投资需求成为主导贵金属价格的重要力量。在农产品和能源产品连续下跌的背景下,白银等贵金属并没有呈现出较为强烈的跌势,反而出现了累计上涨的局面。

自2008年以来,全球投资者对贵金属的需求就不断升温,银价在2011年飙升至纪录高点。2012年年初以来,白银价格震荡上行,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白银主力合约目前价格为32美元/盎司左右,与年初价格相比上涨近15%;内盘上海期货交易所白银1301主力合约自5月上市以来涨幅也累计超过15%。此外,投资者对于全球央行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的担忧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消除,白银等避险资产因此受到青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当美联储QE1推出后,白银大涨150%;QE2推出后,白银大涨80%;QE3推出至今,白银已上涨了35%。

援引世界金银协会的数据,近年来白银约有50%的消费为工业应用,投资需求已成为第二大领域,占17%。该机构预测,到2015年白银的工业使用量将接近其总需求的70%。从国内市场来看,对白银需求最大的是光伏和电子行业,其次是消费者的投资需求。对此,多家机构均报告分析认为,未来分布式光伏的大力发展将有效提高白银的工业消费量。GFMS分析认为,由于全球经济前景略有改善,制造业回暖带动白银的工业需求反弹,年底前银价可能升至每盎司36美元。

“贵金属并不是必须品,价格高了市场投资价值会被看低,理性对待贵金属的投资,应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投资品种对待,切勿有一夜暴富的心态。”杜一秒认为,国际现货白银预计会在25美元至40美元的区间震荡,由于白银的商品属性较为特别,通常在市场中被人看做投机商品,因此在区间内操作高抛低吸为首选。

钯金和铂金:小市场大潜力

当《指环王》中的小矮人巴金斯拿起魔戒时,小个子有着大潜力的故事得到了诠释。同样,较之黄金和白银,钯金和铂金的市场虽然较小,但潜力却不容小觑。援引法国巴黎银行贵金属策略部的预期数据,需求前景的改善、经济增长及供应的紧张意味着目前钯金的供应缺口将于2013年进一步扩大。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金融环境创设背景

我国风险投资在经历了2002年的短暂衰退后,2003年得以迅速反弹,2004年并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03年风险投资额达到9.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37%,2004年风险投资额达到12.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7.92%。但风险投资在我国蓬勃开展之际,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及其投资额却呈现萎缩,风险投资机构由2002年296个缩减到2003年的233个,减少了三分之一强,风险投资机构所筹资金由2002年的582亿元下降到2003年的501亿元,降低了13.9%,投资额由2002年的1.948亿美元减少到2003年的1.69亿美元,所占份额由2002年的46.6%下降到2003年的17%。为何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呈现如此大的反差?本文试图从风险投资运行的金融环境、创设背景与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对中外风险投资机构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出我国风险投资弱势发展的原因所在。

风险投资运行的金融环境

一般理论与经验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投融资机制,是在特定的金融环境下运行,受金融体系结构、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和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影响。从风险投资的融资角度分析,风险投资需要大量的敢于承担风险的资金供给者,这些资金供给者或是机构投资者,或是个人投资者,对于他们而言,风险投资只是其进行投资决策、均衡金融资产收益性与安全性的一种手段。当一国出现较多资金供给者通过风险投资来协调其资产的收益性与安全性时,该国往往已经历了资本市场的充分发展,实现了投资者的资产多样化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层次化。风险投资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机构投资者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培育与发展。成熟的资本市场往往也意味着存在成熟的产权交易活动,这使风险投资能通过诸如IPO、MBO、M&A等各种途径退出。

纵览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可将他们分为两类,一类以存在发达、活跃的证券市场为标志,这些国家的投融资活动大部分体现在证券市场的交易上,如美国。另一类则是以强大的银行体系为主宰,主要的投融资活动通过银行体系进行,如德国和日本。Black•B和Gilson•R在1998年通过对这些国家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结构的研究,得出弱的风险投资活动与以银行融资为主宰的经济相联系的结论。美国的风险投资之所以能迅速发展、繁荣就在于美国存在着高度发达、充满活力的证券市场。

我国的金融环境

真正意义上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应始于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的创建,自此后的十多年,我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体系、保险体系和证券体系,并形成了目前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局面。由原来的计划经济逐步过渡为现在的市场经济,经济转型痕迹难免体现在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并对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造成巨大影响。

我国的证券市场初建于计划经济时代,为保持社会主义经济的国有权,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被分割为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三类,市场上仅允许个人股自由流通与交易。股权分离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2001年6月我国政府曾试图减持国有股,以增加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但由于经济转型带来的种种困难使政府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行动。尽管2004年中期,深圳证券交易所增设了中小企业板,使证券市场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我国证券市场的先天制度缺陷使其难以实现投融资转换的重任,2003年末,我国共有证券公司33家,资产总额5285亿元,资本总市值4.24577万亿元。

我国保险业是受经济转型影响最轻的金融行业,国有保险公司较早地通过业务分拆、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成功实现了管理社会化。保险业在创建后的短短十多年里得到快速发展,到2004年末,保费总额达4318.1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达1.18万亿元。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保险公司仍不能发挥主要机构投资者作用,一是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一直受到严格控制,到2004年才允许直接投资股票市场,投资方式、投资额度和投资管理都处于摸索阶段,发挥主要机构投资者作用、领导投资方向还有待时日;二是与瑞士5660.3美元和英国4058.5美元的保险密度相比,我国保险密度仅35.3美元,3.33%的保险深度对比英国的13.37%和瑞士的12.74%,都表明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弱小阶段,还需获得长远发展。

与证券业和保险业相比,我国银行业却规模庞大、体系发达。到2003年末,国内银行体系包括3个政策性银行、4个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12个城市商业银行、693个城市信用社、32401个农村信用社,此外,还有204个外国银行分支行和223个外国银行办事处。银行体系的总资产达到27.64万亿元,远高于保险资产总额9122.8亿元和证券资本总市值4.24577万亿元,占据了我国金融市场84.3%的份额。这也表明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部门的主宰地位。在我国银行体系内部,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它吸收了65%的国民储蓄,发放了55%的金融机构贷款,承担着80%的全社会支付结算业务量。由于历史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存在着丝丝缕缕、难以割断的关系,这一方面使得银行体系的大部分资金流向了国有企业,对我国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小企业和私人部门却难以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也成为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尽管政府已采取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外汇注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良贷款、资本不足及公司治理问题,但我国银行体系在逐步滑入市场化轨道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主宰中国投融资结构的局面仍保持不变,大部分的社会闲置资金仍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并通过银行体系提供给国有企业。银行体系在社会资金配置上的低效性与偏袒性仍将保持时日。

从以上分析得知,我国风险投资运行在一个以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为主宰的金融环境中,该环境一方面制约了闲置资金向风险资金的转移,另一方面扩大了风险资本任务,即作为银行资金的补充,为众多的难以从银行取信的中小企业提供合法资金支持。与外国风险投资机构相比,这一金融环境也决定了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在融资、投资与退出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

风险投资的创设背景与发展历程

美国风险投资发端于“天使投资”,是民间主体基于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利润预期而自发形成的制度创新。在风险投资的创设与发展过程中,政府主要提供法律与政策支持。这种自下而上诱致性生成的风险投资机构在高投入、高风险、高参与、高收益的投资理念下,充当着风险企业的资金供给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社会角色。风险投资机构多以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出现,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者也是出资者,他以丰富的管理经验对风险投资机构的运营风险承担无限责任。

风险投资规模的扩张与收缩很大程度上受风险投资的成功案例与创业板股票市场的表现影响,如1999年惠普、雅虎等成功案例创造了硅谷神话,使美国风险投资额由1998年213.47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546.04亿美元,2000年更是扶摇直上到1058.92亿美元,但2001年春NASDAQ市场的崩溃使全美的风险投资额陡然降到410.15亿美元,2002年、2003年都保持这种下降趋势,直到2004年才扭转势头,微幅上升到209.41亿美元。这一特征也体现在进入我国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上,2001年、2002年受到NASDAQ股市走低影响,进入我国的外国风险投资额分别为2.58亿美元和2.086亿美元,而2003年、2004年受多起我国风险企业成功上市和合并的案例影响,外国风险投资额达到了8.23亿美元和7.944亿美元。

我国风险投资却有着全然不同的创设背景与发展历程。我国风险投资的创造产生于1985年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中央政府力图借此改变研究开发资金由政府计划拨款的局面,解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缓慢、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一初创目的不仅决定了我国风险投资独特的社会角色——提供资金、促进高科技转化,而且也使随后的发展历程——每次快速增长或衰退都与政府决策相关。1992年邓小平南巡确定了风险投资的发展方向,在各地政府的响应下,1993年末,国内建立了11个风险投资公司,但大多数是由地方政府建立,并附属于科技部。1998年中央民建“关于尽快发展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的提出掀起了全国各地研究风险投资、设立风险投资公司的热潮,1999年末风险投资公司有99个,当年新增40个,2000年新创风险投资公司102个,这其中包括部分私营公司和金融机构与企业发起创设的公司。政府资金不再是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唯一资金来源,私人部门已开始进入风险投资行业,部分上市公司加入风险投资浪潮,2001年末,我国风险投资中45%的资金来源于公共企业,总额为8.8亿美元,42%来自于政府部门,总额为8.36亿美元,再有13%来自于私人部门,总额为2.55亿美元。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开始由政府主宰(2000年占70.2%)转为公共企业与政府部门几分秋色。2001年末,当中国证监会宣布延迟开设二板市场的决定,缺乏退出渠道的风险投资公司遭到严重的打击,风险投资额由2001年5.18亿美元下降到4.18亿美元,下降了19.31%。

2002年政府文件《外资风险投资公司管理条例》草稿的,鼓励了部分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公司的建立。2003年、2004年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及多起风险投资成功退出案例的出现都促进了风险投资快速反弹与增长,2003年风险投资额9.92亿美元,2004年12.6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37%和27.92%。但是如前所述,风险投资机构由2002年的296个缩减到2003年的233个,减少了三分之一强,风险投资机构所筹资金由2002年的582亿元下降到了2003年的501亿元,降低了13.9%,风险投资额由2002年的1.948亿美元减少到2003年的1.69亿美元,所占份额由2002年的46.6%下降到2003年的17%。2004年受到中小企业板设立影响,中国风险投资有了较大的增长,风险投资额上升到3.1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89.23%,所占份额也上升到25.2%。

在我国风险资本来源逐渐企业化、私人化的过程中,风险投资机构与其外国同行相比的另一弱点也根源于它特殊的创设背景与发展历程,即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者基本上都缺乏管理经验。如前分析,我国许多风险投资机构由政府部门创建,大部分风险投资机构创建于2000年及以后,基金管理者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及风险企业的管理都缺乏足够的经验。在对204个风险投资公司管理者的调查中发现,具有政府官员背景的有48个,原为教授学者的有31个,具有银行及其他金融背景的有37个,具有国外背景或海归背景的有13人,只有75个具有企业家背景,占37%。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制约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发展的因素所在。

我国风险投资是作为国家科技兴国政策的一部分由政府强制推行的产物,它运行在以国有商业银行占统治地位的金融环境中,其发展规律与社会角色更多地与政府政策相关。这使它与国外同行相比,在筹资渠道、管理水平、退出途径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政府在采取措施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时,应重新审视风险投资的定位与政策,应在改善金融环境、促进立法、规范风险投资的发展目标上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9篇

根据普华永道日前的一份关于中国基金市场的报告,在接受普华永道采访的基金经理表示,由于外资资产管理公司近年的总体市场份额停滞不前,预计未来几年实力较弱的基金公司股东将会撤离中国。一些合资基金表示,很多在中国运营的本土基金公司都赚不到钱,更何况外资。

据本刊统计,目前中欧合资基金公司达18家,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6000亿元(见表),约占目前中国A股公募基金资产规模25%以上。如果大量外资股东撤资,对A股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

内忧外患 参股恐生变

证监会放开QFII进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之后,出于看好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增长预期,中国的合资基金公司数量大幅上升。据统计,目前总共有37家外资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与中国公司组建合资公司并掌控少数股权的形式进入了中国市场,这一数量已经超过了纯中资基金管理公司。

但与预期相背的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投资市场恢复缓慢,A股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在过去两年中已陷于停滞。对于前期已经进入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外方股东,很多合资基金公司只是把合资公司当做财务投资来对待。因为没有迅速进入第一梯队或者规模上再上台阶,原来证监会期望合资引入外资基金在公司治理、投资理念、品牌等经验都只是纸面上的设想。

截至目前,中国有18家基金公司的股东来自欧洲金融集团。法国传统银行业背景的基金公司有农银汇理、海富通。浦银安盛、中海基金公司外方股东来自法国的保险业和私人银行业。瑞士两大银行业巨头瑞银集团和瑞士信贷则分别参股国投瑞银和工银瑞信,雪上加霜的是,国投瑞银的外方股东瑞银集团在近期还爆出了由于交易员违规操作致使20亿美元打水漂的“尴尬”。

法资股东最受伤

从整个欧洲银行业来看,法国银行对希腊的债务敞口很大,根据各银行披露的数据,法国四大银行共持有60亿欧元的希腊债务,而对欧元区其它几个债台高筑国家――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债务的敞口则共计超过400亿欧元。法国兴业银行在此前还传出了破产的传闻。

从目前经外媒暴露出风险敞口的法国三大银行来看,农银汇理和海富通基金公司由于外方股东均有法国大银行背景,在此次危机中首当其冲。浦银安盛外方股东安盛投资管理公司外方股东是保险背景,中海基金公司外方股东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则是私人银行背景。

资料显示,农银汇理的外方股东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是由法国农村信贷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合资成立的。而这两家银行正是首先遭到穆迪降级的法国银行业巨头。在穆迪下调评级之后不久,法国农业信贷集团就宣布将旗下子公司东方汇理银行或其关联公司提供一般性担保,担保机制将在12月份就位。

对于海富通的外方股东法国巴黎银行集团来说,虽然在前期评级未遭下调,但是也已经被列入了负面观察名单,穆迪将在三个月内作出评估。与此同时,法国巴黎银行在9月14日宣布了出售700亿欧元的风险权重资产的计划,以缓解投资者对法国银行杠杆和融资能力的担忧。巴黎银行表示,对希腊债务危机的风险敞口将使得该银行在第三季度面临潜在损失。

瑞士两大行身陷“丑闻”

同本国经济规模相比,瑞士的银行业极其庞大,资产总值相当于本国GDP的680%。但是瑞士银行业的规模过于集中于瑞银和瑞士信贷这两大银行,这两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是瑞士GDP的4倍以上。作为瑞士最大的两家银行,瑞银集团和瑞士信贷通过参股国投瑞银和工银瑞信两家基金公司介入到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然而,庞大的瑞士银行业近年来“丑闻”不断,先是美、德等国的司法和税务机构以瑞士银行涉嫌帮助他们的纳税人逃税为名,强烈要求瑞士银行公开储户资料,近期又是“魔鬼交易员”事件缠身。

国投瑞银的外方股东瑞银集团在此次危机中忙得应该是“焦头烂额”。上半年,瑞银相关负责人表示,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崩溃使得该行蒙受了380亿美元的损失。在9月16日,瑞士报纸报道,瑞银已经计划将于11月17日的投资者日宣布大幅缩减其投资银行业务规模,裁减数千个工作岗位。

祸不单行,正在瑞银集团重建其投行业务的努力之路步履蹒跚之时,31岁的“魔鬼交易员”由于ETF违规交易导致该行损失20亿美元。尽管瑞银能够经受得住这20亿美元的损失,但是这也加剧了市场呼吁其分拆或出售其投行业务,将注意力完全转向其旗舰财富管理业务。需要指出的是,瑞银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濒临倒闭。

同样作为瑞士银行业巨头的工银瑞信外方股东――瑞士信贷,相对于瑞银集团,目前情况显得相对要好。但上半年,瑞士信贷集团计划在投行部门裁减逾600名员工,由于2011年第二财季交易暗淡,该集团还计划在旗下多个部门进行裁员。可见,面对持续的危机,尚未曝出大问题的瑞士信贷集团明显有点“吃不消”。

中欧合资股东日子都不好过

在合资基金公司中,中欧基金的外方股东――意联银行是意大利第六大银行,该银行于今年3月29日突然宣布增资10亿欧元。相信此次意大利信用评级的下调,对该银行的打击又会进一步加大。

汇丰晋信外方股东汇丰控股是国际上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银行。7月31日,汇丰控股宣布将以约10亿美元把旗下表现不佳的195家美国分行出售给First Niagara金融集团,并将关闭其他13家分行。9月7日,汇丰香港宣布未来三年裁员3000人,占全部职位的8%。至此,汇丰控股从2011年已在拉丁美洲、美国、英国、法国和中东裁员5000人,并在2013年前还将裁减2.5万名员工。这是汇丰集团继2009年以来再度裁员,亦为历来裁减规模最大的一次。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10篇

2015.12.7

394期

投资者报

日前,A股在历经震荡后,金融股再次启动,银行、券商、保险成为引领市场上涨的龙头。金融板块此起彼伏,似有似无的启动迹象令市场更加神秘。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日收盘,银行、证券、保险板块涨幅分别为6.31%、6.06%、3%。

金融股能否重展雄飞,带动蓝筹股再展行情?《投资者报》记者找来5家大型券商的观点,看看他们怎么说?

银河证券:

保险基本面强劲 涨幅落后

依照11月底的研究报告,银河证券认为,券商板块近期继续震荡整理,板块内部个股分化明显,估值修复回归,建议关注安全边际高、防御性强的低估值个股。

信托板块由于监管强化,市场低迷,规模持续下滑,收益率曲线向下,行业景气度较低;且受累伞形信托,新增信托产品接入券商PB 系统调试工作量巨大,导致部分信托公司的阳光私募等新增业务几近停滞;对信托板块持谨慎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行业在今年保持了基本面上的强劲表现,但涨幅却落后于市场及其他行业。一是保险板块P/EV倍数普遍在2 倍以下,基于全年业绩高增长无忧,当前估值水平依然具有吸引力;二是在央行持续降息、长债收益率上行以及股市趋稳的共同作用下,预计保险产品吸引力将持续提升,保费收入继续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伴随行业相关的政策改革正在陆续铺开,总理要求,建设保险交易市场,发挥好保险的保障和分散风险作用。保险行业后续商业养老险等相关利好政策依然值得期待。

广发证券:年底估值切换有望带来银行股投资机会

据称,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将合并成为新的统一的超级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一旦落地将成为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背景下,重构金融监管体系,形成有效协同,避免此前一再出现的监管套利的监管顽疾;混业经营将有助于银行向全能银行的转变,跨业合作和金融创新将有据可依,利好银行估值和业绩双提升。

监管重构拉开混业经营时代大幕,子行业交叉扩张有望成为可能:对于银行来讲,获取券商牌照随着商业银行法的修订有望成为可能,这将有望实现目前银行单一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向股权直接融资的拓展,缓解当前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影响下业绩持续放缓的局面,开拓出全新的业务方向。

中信和百度合作设立百信银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完善了百度的金融布局。百信银行的成立意味着“主流银行+互联网”巨头强强合作的新互联网金融模式诞生,“互联网+金融”的流量、渠道、经验、技术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现阶段银行板块基本面乏善可陈但预期较为充分,银行息差收窄、不良快速生成拨备计提压力加大导致银行业绩增速持续放缓;行业估值优势不明显,但短期来看催化较为充分,年底估值切换预期有望带来银行股投资机会,维持板块买入投资评级。

招商证券:

2016银行改革有望重塑板块估值中枢

目前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没有那么悲观,假定所有关注类贷款未来全部降级为不良,2015年上半年末上市银行真实的不良率为4.7%,也没有到此前市场部分观点猜测的8%的夸张程度,而若经济增长保持在6.5%,房价下跌10%以内,测算银行净利润影响仅1.5%。银行股目前的估值仍然处于估值区间下轨。

随着交行收购华英证券获批,以及三大监管机构整合传闻,招商证券认为中国混业经营大幕正拉开。对比中美银行业的收入结构,混业放开后中国银行业的非息收入占比长期存在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这将提升银行估值中枢30%-40%。同时从美国的历史来看,混业放开前后美国银行业PE从10倍提升到10-15倍,PB从1倍附近提升到1.5倍以上。

下行空间有限,改革重塑估值中枢。切换至2016年银行板块将再次破净,而近几年银行板块0.8倍动态PB的估值底部给予投资者持有信心,纯看价值银行股具备20%的估值修复空间。从催化因素来看,业务分拆与重估、混业经营放开、不良贷款证券化均有可能带动银行板块获得超预期收益。

此外,寿险行业将继续受益于基本面及政策前景,新车销售的火爆将使得财险行业成为直接的受益者。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可作为攻守兼备的投资标的。

海通证券:

非银金融目前安全,业绩股价弹性高

非银金融目前估值安全,业绩和股价向上弹性高。市场对券商“立案调查”一事反映过度,中长期看好不变。但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环境友好,新三板转板及注册制预期直接利好券商。

2015 年为保险行业景气高点,2016 年预计难以持续提升,将受到人增员放缓和资产配置难度加大的双重压力,利差收窄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市场对于利差收窄和利差损风险已经充分反应,悲观预期或改善,而低息环境下,保险产品吸引力显著增强,保单销售持续好转,个险新单保费和新业务价值增速仍会较快,向上修复空间巨大,看好保险板块的投资价值。

海通认为,保险公司逐渐将部分债券及存款的投资比例转移到债权计划、集合信托等高收益新型固收类资产中,净投资收益率仍高。同时,未来将增加非上市公司股权、境外资产等投资配置,减弱低息影响,预计未来投资收益率不会出现明显下滑。寿险业正向循环已经启动。

安信证券:

租赁行业关注度日益提升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11篇

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自2005年以来,合资公司开始新一轮的增资扩股。2006年10月18号,由国际资本巨头荷兰银行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北方信托合资成立的泰达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告,公司增资扩股的申请已获批准,注册资本将从人民币1亿元增加到人民币1.8亿元。至此,泰达荷银注册资本金在基金业内的排名提升到第6位,同时也拉开了泰达荷银二次创业的序幕。

强大的股东资源的互补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为了满足开展新业务的需要,已有多家基金公司进行了增资扩股,业界将此誉为基金业第二次增资潮,此番在业内有较好品牌形象的泰达荷银增资扩股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不过,公司在股权变更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即顺利完成了增资扩股,其股东配合的默契、行动的迅捷还是令人注目。

对此,外方股东荷银投资亚洲区总裁同时任泰达荷银副董事长的章嘉玉表示,“其实我们的增资计划是在合作之初就已经谈好了的。”

尽管接触的时间并不是太长,但荷银投资与北方信托的合作却显得异常顺利。这一切基于双方价值观的比较一致,更是建立在看好中国基金业长远前景的基础上。

谈到增资扩股的初衷,章嘉玉介绍,之所以增资扩股,首先是看好国内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同时也是泰达荷银业务发展进入开第二个阶段的战略需要。

作为基金管理公司,优秀的投资管理能力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因此,泰达荷银把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于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强有力的投研团队,并尽快实现流程化运作,以加强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为投资人创造财富。经过4年多的实践,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一整套科学的投资管理、风险控制流程,培养出一支有国际视野的、经验丰富的投研团队。并且近几年公司旗下基金业绩出色,资产管理规模约百亿。因此,公司第一阶段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公司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扩大规模、拓展业务。

章嘉玉介绍,泰达荷银旗下基金的业绩表现一直都非常不错,也有一部分忠实客户,但总的规模仍不够理想,真正能分享基金收益的人并不多。接下来,泰达荷银将着手建设一个完备的营销业务团队,包括渠道、客服人员、直销团队、电子商务方面等等,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泰达荷银及其产品,为投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这方面,荷银投资会一如继往地在利用其全球资源,在培训、交流等多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同时,公司将通过与与天津南开大学建立泰达荷银金融学院、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理财培训等方式,向投资人传递正确的投资理念,从而逐步改变他们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让更多的人都能通过投资基金来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

明星基金经理组成梦幻投资团队

泰达荷银的双方股东之所以能很快达成一致进行增资扩股,大的方面是看好基金业的发展,同时对充分显示出其对泰达荷银团队的信任。

有关资料显示, 2004年、2005年两年,在上证综指分别下跌了15.40%和8.30%的情况下,泰达荷银旗下运作满一年的基金全部实现正回报;2003年6月30-2006年6月30日的三年间,泰达荷银合丰系列基金的总回报率全部进入前十名,其中泰达荷银周期基金排名在所有开放式基金的第一名;而合丰成长基金2004年总回报率、2004年-2005年两年的总回报率位居所有开放式基金第一名。公司在各项重要评比中也是多次获奖,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创造出如此出色业绩团队,受到股东的信赖也就不足为怪了。

的确,经过精心培养和实践的锻炼,泰达荷银已经拥有一支人才济济、团结和谐、颇具凝聚力的团队。其投研团队尤其值得一提。

刘青山,泰达荷银投资总监,团队带头人。具有十年的证券、基金从业经验,研究员出身的刘青山,从基金经理,到投资副总监,再到投资总监,几年间在泰达荷银快速成长并成熟起来。学历史、喜欢哲学的刘青山,对市场有着自己独到、深刻的理解,投资上追求坚持理念和灵活操作的统一。 在2003年开局不利的情况下,2004年其管理的合丰成长基金以当年回报率第一名的业绩在业内引起震动,并被誉为“最会嫌钱的基金经理”;成为投资总监后,仍管理着泰达荷银精选基金,在两年的时间里收益率已达到80%。与此同时,他努力为投研团队创造和谐团结的氛围和公平竞争的机会,使投研人员迅速成长起来。

康赛波,投资副总监,目前同时任风险预算和效率优选的基金经理。聪颖敏锐的康赛波,擅长分析,自信、坚持,风格稳健。他准确抓住了2006年股市的机会,为风险预算在债市不利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业绩做出了贡献;此外,在效率优选开局不利的情况下,不为环境所左右,坚持既定的投资理念,近期已为投资人创造了不错的回报。

梁钧,货币市场基金经理,同时是固定收益部的负责人。其冷峻而理性的外表,博士的学历,给人以很专业的印象。有着多年债券投资经验的梁钧,及时抓住了2005年债市少有的好时机,使偏债型的混合基金--风险预算基金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取得了30%以上的收益。

温震宇,荷银周期基金经理,个性内敛、低调,有深厚的研究功底。在宏观调控,对同期类行业并不有利的大环境下,凭借其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捕捉子行业及个股机会的能力,取得了3年总回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投贷联动;商业银行;研究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7.15.123

1 引 言

1.1 投贷联动的含义

投贷联动,主要是指由商业银行独自或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以“债权+股权”的模式为目标企业(我国多指创业创新型企业,简称“双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形成银行信贷、股权投资之间的联动,以投资收益弥补信贷损失的风险,实现目标企业风险与收益的匹配。

1.2 研究背景

基于我国当前国家鼓励“双创”的战略背景,投贷联动业务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融资手段,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总体来看,投贷联动业务创新性地融合了债务融资、股权投资,有望成为商业银行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够成为商业银行推动自身业务模式转型与升级的重要依托。

2 业务模式分析

理论上,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商业银行与其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合作,实现集团内部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简称“内部投贷联动”;第二,商业银行与外部投资机构(如PE/VC)合作,实现集团外部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简称“外部投贷联动”;第三,商业银行以与其他机构组建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简称“基金模式”。

2.1 内部投贷联动

内部投贷联动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商业银行进行信贷投资,实现银行集团内部“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的投资模式。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境内不能进行股权类投资,目前,在我国境内设立股权投资机构的银行只有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一家,它通过旗下子公司国开金融实现投贷联动。另外,《指导意见》2016年4月21日,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公布的十家试点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恒丰银行、北京银行、天津银行、上海银行、汉口银行、西安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浦发硅谷银行。也仅开放了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十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展试点业务,对科创企业进行投贷联动。为了规避监管限制,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类直接投资机构绝大多数都设在境外,如在香港注册成立的招银国际、建银国际,通过“曲线”方式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内部投贷联动两种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商业银行集团内部投贷联动模式

2.2 外部投贷联动

2.2.1 投贷联盟模式

投贷联盟模式主要是指对于外部投资机构已投资进入的企业,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偏好、信贷管理理念及行业投向、取向等因素向目标企业发放贷款,或跟踪介入配套融资支持,实现商业银行与外部投资机构的投贷联盟,达到股权投资与债权投资相结合的目的。

2.2.2 期权模式

期权模式是由投贷联盟发展而来的,主要指商业银行与外部投资机构(如PE/VC)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商业银行与目标企业签订《贷款协议》,约定可以在未来的特定时期把贷款转换为对应比例的股权期权。贷款到期时,商业银行可以债转股或收回贷款,业务模式类似一种可转债。目标企业实现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股权转让或者被并购等资本市场交易方式实现股权增值或溢价时,由外部投资机构在资本市场上抛售所持的该部分股权,从而实现“超额收益”,银行与投资机构按约定的比例分享其成。

2.3 基金模式

基金模式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与商业银行(多数通过通道发起信托计划参与基金)组建股权投资基金,基金通过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以及股权回购的增信措施,实现银行的风险控制。基金对目标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商业银行对其发放贷款,基金的股权投资可对银行的贷款形成风险补偿机制,实现投贷联动。这种银行与政府合作发起设立的基金属于一种产业基金,产业基金具有两大特色:一是因其带有政府色彩,相比一般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相对较低;二是因其产业政策导向,设立的审批要求一般较高。

3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商业银行对接资本市场开展投贷联动等业务的时间并不长,虽有一定的尝试,但业务规模依旧比较小,缺乏完善的整体机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接资本市场开展投贷联动业务,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业务合作机制问题、信贷评价体系及信贷定价方法适用性问题、风险控制措施问题。

3.1 业务合作机制问题

在上一章讨论的三种业务模式中,无论是内部投贷联动还是外部投贷联动,商业银行均需要与外部投资机构PE/VC合作,共同做好尽职调查、产品设计等工作。而这两个投资者的考核机制、风险偏好等存在较大差异,双方目标很难完全一致,投贷联动的业务合作机制就会导致较高的沟通成本与协调成本。

3.2 信贷评价体系及信贷定价方法问题

目标企业多数为“双创”企业,具有轻资产、高增长、高风险的特点。“双创”企业的这种“两轻一高”的特点使其按照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评价体系,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导致“双创”企业面临融资难的窘境。商业银行的信贷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分析,而投贷联动这种投资更多看重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银行现行信贷评价体系存在对投贷联动业务不适用的问题。

除了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评价体系不适用于投贷联动业务,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定价方法也成为投贷联动业务发展受限的瓶颈。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定价方法,主要依据资金成本与风险溢价,而投贷联动业务中,银行在确定贷款利率时,不仅要考虑风险溢价,还要考虑企业未来IPO等方式实现股权溢价给投资者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因此,银行与外部投资机构签署协议时,可以适度让利,与外部投资机构约定适当降低贷款利率,降低目标企业的财务融资成本,促进目标企业在相对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情况下发展业务,这将有利于目标企业的未来价值增值,也为银行与投资机构的超额收益提供了保障。

3.3 风险控制措施问题

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风险可以通过担保物质押、外部增信等措施来控制,而投贷联动业务中的目标企业往往缺乏抵押、质押的资产。投贷联动业务中,不但存在一般信贷业务中的普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而且会产生由于股权投资所带来的特殊风险,如股权质押风险、股权变更风险以及对赌协议等风险,这无疑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4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投资建议

4.1 建立专业的投贷联动业务团队

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既需要熟悉传统信贷业务的管理人员,又需要在并购、IPO、股权投资等资本市场操作方面具备丰富投行经验的专家,还需要能够深刻理解目标企业发展特点、较为精准地预判目标企业发展前景的专家。因此,商业银行为了能够专业、顺利地开展投贷联动业务,不仅需要培养一批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借助外部投资机构或者其他方面“外脑”资源,增加团队的综合业务能力。

4.2 加强风险防控,抑制风险传导

目前,相关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时,银行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只能以自有资金对目标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且投资于单一企业的额度不能超过子公司自有资金的10%。此规定的目的是建立起银行子公司股权投资风险与母公司信贷风险之间的隔离,避免将业务风险向集团传导。

4.3 选择优质标的作为目标企业

投贷联动的主要特色就是以股权投资带来的超额收益弥补信贷损失风险,而超额收益与选择目标企业紧密相关,优质项目的筛选是保障收益的重要环节。为了筛选出优质的目标企业,银行投资子公司需独自或与外部投资机构一起做好项目尽调的工作,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合理地评估其发展前景与预期收益。

4.4 借鉴SVB模式

美国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是国际上最典型的投贷联动案例,在投贷联动业务开展方面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并且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业务机制,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SVB在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时,具有一大特色,那就是长期与外部风投机构保持紧密合作。并且在投资进入目标企业的时点选择上也独具特色,大都选择与风投机构同时进入目标企业。此外,在目标企业的筛选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从而保持了较低的投资风险。SVB开展投贷联动时,股权投资由集团专门设立的股权投资机构进行管理,从而实现股权与债权的分离管理,降低整体的投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应积极借鉴SVB模式,建立股权与债权的分离管理,可与外部风投机构紧密合作,谨慎筛选目标企业,以保障投贷联釉て诔额收益的实现,从而弥补信贷投资可能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顾海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管理机制的重塑研究[J].南方金融,2011(4):8-12.

[2]陈邦强.投贷联动机制探析[J].中国金融,2016(5):46-48.

[3]朱柯达.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实践研究[J].浙江金融,2016(7):36-42.

[4]王刚,尹亭,陈文君.投贷联动监管制度框架[J].中国金融,2016(5):50-51.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13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许多人的理想住房状态。有需求就有市场,地产商抓住大众心理,卖海景房,借着“既可投资,又可养老”“首付只需3万元”的诱人广告词,一时间吸引了大批投资者。

然而,业内专家谈到投资海景房时,却连连摇头,表示不看好。医疗资源的缺乏、交通的不便,让大多数人最终放弃到海边、山边养老。许多在海边买了房子的人好几年都不去住一回,海景房成了“空房”。没有人气,何谈升值?

长线投资买A股

今年一季度股市收官,A股自2011年以来首次在一季度收负,深成指大跌逾11%,仅次于俄罗斯,名列全球熊市榜第二。8只深市权重股市值蒸发过百亿,深市前五大权重股今年来平均跌幅超过15%。

当前国内经济数据不景气,人民币持续贬值,IPO利剑悬于头顶,股市持续低迷,投资A股的散户们进场就被套。在A股没有牛起来的时候,建议大家远离股市,珍惜手里的血汉钱。

银行理财产品

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业绩增长点,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铺天盖地,产品宣传手册中收益率往往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殊不知,这些看着很美的收益率中,往往隐藏着陷阱。很多时候,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并没有银行当初承诺的那么多,因此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要非常小心。

保险产品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本打算去银行存款,却被工作人员忽悠,买了保险。介绍产品的时候,工作人员说得天花乱坠,承诺的收益诱人,可到头来,连活期存款利率也达不到。买的产品到期期限太长,提前支取,本金收不回,投资者只能暗自懊悔。

业内人士指出,保险的销售误导始终是保险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顽疾”。这一问题在银保渠道表现得更为严重,缺乏相关金融知识的老年人,往往容易成为被误导的主要对象。

现货白银

“70倍高收益,两天净赚10万元!”许多人看了这样的广告词都会心动,忍不住掏钱去投资现货白银。有央视记者曾调查发现,现货白银投资实际上是一场对赌游戏,交易所、会员、商层层设置陷阱。他们通过夸大宣传,欺骗投资者,利用高额回扣,发展网络。事实上,所有的交易软件完全是被后台操纵的,投资者亏损的巨额资金,最终也全部落入会员和商的腰包。

大家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虚假夸张的广告词所蒙骗。目前国内现货白银市场还不完善,存在监管、安全等各方面问题。建议继续观望,等待良好时机的到来。

网贷(P2P)

网贷(P2P)最大的特点就是收益率高,各个平台年收益从7%到30%不等。一些新平台为了吸引投资者,会给出很高的收益率。但高收益往往是和高风险并存的,一般年收益率超过18%的标的风险都很大。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铜都贷。从2013年5月中旬开张,到11月初提现困难,安徽省铜陵市的铜都贷只存活了5个多月。铜都贷的投资人共计2675人,涉案金额过亿元。据了解,铜都贷在活动期间曾推出过年化收益率为22%的6个月的标的来吸引投资者。一般来说,除去运营成本、融资成本等,主流平台的产品年化收益率很难超过18%;如果超过了这一界限,投资者就需要警惕。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房地产金融 融资可得性 融资成本 市场分割

一、引言

自2009年底以来,新一轮房地产调控稳步推进,2013年2月20日“国五条”的出台,充分显示了管理当局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决心。在这一调控背景下,除政府鼓励的公租房、廉租房、棚改房等保障房建设项目以及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建设项目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银行贷款外,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各类房企不得不转向其他方式进行融资。

杨泱(2009)认为应该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减少对银行的依赖,规范发展民间金融机构以及引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刘旦(2011)提出解决我国房企融资问题的两个方法:培育债券市场和大力发展房地产信托基金。刘志敏(2011)认为除传统的“自有资金+预收款+银行信贷”外,还有信托项目融资、资本市场融资、私募股权房地产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和夹层融资等选项。王秀玲、李文兴(2012)也提出了相似的选择。

这些研究都是以房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区分不同实力房企融资问题的往往是针对中小房企融资进行的相关研究。杜广如等(2010)对中小房企融资渠道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拓展证券融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和合作融资等渠道。王治国等(2012)从控制权、资本成本、现金流的权衡方面比较了三种中小房地产融资模式,认为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在宏观调控背景下,讨论中小房企融资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谢娜等(2009)对新形势下我国中小房企融资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中小房企应走专业化道路,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合作联盟,同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王根兴等(2011)认为在当前银行贷款难度加大、房企再融资遭拒、房地产信托融资受限和预售资金监管全国蔓延的背景下,中小房企应该调整心态,制定多元化融资发展战略,探索有效的民间融资方式,建立中小房企发展基金和互担保制度,寻找合作开发,积极进行房企融资创新。

而事实上,在众多研究人员列出的各种传统和创新融资方式中,不同实力的房企通过某一方式融资成功的概率和融资成本各不相同,房地产金融市场呈现市场分割特征。这种市场分割现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市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调控背景下房地产金融市场主要资金来源

1、公开市场资金

公开市场资金指房企在国内外公开市场上通过发行新股、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和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在目前宏观调控背景下,房企在国内公开市场发行新股或再融资实际上已暂停,部分实力强大的公司尝试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发行债券或股票进行融资。

2、银行资金

可以投向房企的银行资金包括两大类别:一类为银行贷款,当前银行可以提供给房企的贷款包括拆迁贷款、开发贷款以及其他抵质押贷款,在目前宏观调控背景下,针对房企的银行贷款要求高、审批严、额度受限;另一类为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在目前宏观调控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不能直接或通过“银信合作”投向房企,而通过“银证信合作”等通道业务方式投向房企也逐渐被收紧。

3、信托资金

除了以前广泛被采用的“银信合作”和“银证信合作”等通道业务方式之外,信托资金也可以直接发行房地产信托产品。当前宏观调控背景下,不同信托公司发行房地产信托产品时对房企的要求不一,总体上比银行贷款要求要低,投向房企也可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明股实债”和带债权转换权的股权投资等方式。

4、资产管理公司资金

东方、华融、信达、长城等资产管理公司往往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为房企融资,在实际操作中,也有资产管理公司为房企提供担保以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

5、商业运营资金

房企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有一些通用的融资方式,如项目股权融资,股东借款、建筑商垫资、商品房预售款等。

6、私募地产基金

私募地产基金近年来发展迅猛,一些基金管理机构和投资公司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成立有限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再以股权或债权方式投向房企,对房企而言,虽然融资条件较低,融资方式灵活,但融资成本也偏高。

7、民间借贷资金

民间借贷指房企向特定的个人、企业、小贷公司融资,这部分资金成本更高,特定情况下,可能存在合规性风险。

三、调控背景下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需求方分类

关于房企的分类,2000年中国建设部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第77号),在该份文件中,依注册资本、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时间、近3年房屋建筑累计竣工面积、连续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的年数、上一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专业管理人员人数等多个指标,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分为四级(不含暂定资质)。不同资质的房企的融资可得性的确存在差异,例如在房地产贷款和房地产信托融资时,往往要求融资方满足“四三二”条件,其中的“二”即指融资方至少具备房地产开发二级资质。

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在财务统计工作中执行新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资厅评价函〔2003〕327号),在《部分非工企业大中小型划分补充标准(草案)》中依从业人数和销售额将房企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个类别,其中从业人数200人以上,销售额1.5亿元及以上的为大型房企,从业人数100—200之间,销售额1000万—1.5亿元之间的为中型房企,从业人数100人以下,销售额1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房企。这一分类标准对于研究不同规模房企融资可得性差异意义不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商品房销售价格已经大幅上涨,目前销售额超过1.5亿元的房企比比皆是,都归于大型房企已经失去了划分类别的意义。

事实上,任何时间在从业人员、开发面积、销售金额等方面设置一定的标准来对房企进行分类,经过房地产市场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可能都会遇到分类意义不明显的问题。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拟将我国房企分为四类:超级房企,指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前30位的房企;大型房企,指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31—100名的房企和各省、计划单列市区域龙头房企;中型房企,指取得房地产二级开发资质及以上的企业中除去超级和大型房企以外的企业;小型房企,指除上述三类房企以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另外,需要强调的时,由于保障房建设是宏观调控中的鼓励发展的一个特殊类别,本文中所指的房地产项目不包括这一类项目。

四、调控背景下房地产金融市场分割特征

1、超级房企的融资可得性分析

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前30位的超级房企可以通过上述全部渠道融入资金,相比较而言,海外公开市场股权或债权融资的主力军就是这一部分房企。银行贷款对其他房企或许很难,但对这部分房企则相当容易,只要能满足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如四证齐全、35%的自有资金投入,即可以从银行取得贷款。在目前宏观调控背景下,银行也更愿意对这部分房企贷款,以前贷给其他中小房企的贷款到期后,银行可能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贷款额度转移到这部分房企上来。而资产管理公司资金和民间借贷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对这些超级房企而言,除非没有合适的项目满足银行贷款要求或短期资金极度紧张,否则不会融入这些资金。这一类房企也会注重信托公司融资和私募地产基金融资,其中信托公司融资更偏向于单一信托,因为相对于集合信托,单一信托在融资条件上更为灵活,融资成本也相对更低;而这类房企通过私募地产基金融资往往是基于某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或支持本企业关联私募地产基金企业的发展等考虑。

2、大型房企的融资可得性分析

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处于30—100位之间的房企和省区龙头房企中也有一部分尝试在海外公开市场上股权或债权融资,受市场影响力和信用评级的影响,这部分房企在海外市场上通过股权融资会更困难一些,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也会高出不少。这部分房企也可以相对容易地从银行获得贷款,但是银行贷款条件比较苛刻,难以满足这些房企的全部资金需求,因此,这部分房企对信托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两个渠道融资比较重视。相比较而言,信托公司对合作房企和标的项目都有一些限制条件,部分信托公司仅对综合实力排名前100或50名的房企提供融资服务,合作项目往往也要求四证齐全,房企自有资金投入不低于35%,而这部分房企往往具备一级开发资质,之所以没有从银行获得贷款,一方面受限于当前宏观调控背景下的银行房地产贷款额度,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可以采取“明股实债”的操作手法,先期以股权进入,等满足债务融资条件时,再转换成债权或由融资房企溢价将股权回购。而资产管理公司则更灵活一些,这些公司往往采取收购债权的方式为房企到期债务加息延期或在有反担保的前提下提供担保让其他资金方借款给融资房企,因此融资的核心是提供完备的担保措施,如土地使用权或在建工程抵押、上市公司股票质押、上市公司或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保证等。

3、中型房企的融资可得性分析

依前所述,中型房企具备二级或以上开发质资,理论上,只要取得四证,自有资金投入达到35%,是可能获得银行贷款的,但在当前宏观调控背景下,银行贷款额度受限,各银行大多对发放贷款的房企设置了一些限制条件,比如综合实力全国排名100名,省区龙头等,因此,除了区域性银行或与特定中型房企往来密切的全国性银行地区分行之外,很少有银行对这部分房企贷款。中型房企一方面只能拿出优质的项目,如四证齐全的项目,尽力从一些房地产信托额度较充裕的信托公司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在获得土地使用权证之后,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从资产管理公司获取资金。但从整体来看,中型房企从信托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获得资金难以满足全部的资金需求,特别是那些急需资金拿地的中型房企,只能另觅融资途径,私募地产基金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选项。与银行贷款、信托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资金相比,私募地产基金融资要求相对较低,融资方式更为灵活,但融资成本则更高,有部分私募地产基金以债权方式为房企融资,综合成本已接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上限。

4、小型房企的融资可得性分析

小型房企不具备二级开发资质,同时存续的年份往往比较短,完成的商品房开发量比较小,从银行、信托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取得资金的可能性要小很多,除了项目股权融资、股东借款、建筑公司垫资、商品房预售款等一般融资途径外,从私募地产基金和民间借贷获得融资的可能性更大,而这两方面资金的综合成本非常高,往往除了合同中约定的大约相当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的借款利率外,往往还会另签合同,以其他名目支付较高的融资成本。

不同实力房企从银行、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地产基金和民间借贷组织成功融资的可能性存在较大差异,而同一公司从上述途径融资的成本是逐渐上升的,同时,实力越强的公司从上述某一途径融资的成本越低,这种融资可得性的差异以及不同方式融资成本的差异是当前宏观调控背景下分割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主要特征。

五、调控背景下房地产金融市场分割的影响

1、房地产市场格局改变

(1)房地产市场集中程度提高。房地产行业具有资金密集的特征,由于实力越强的房企融资渠道更多,融资成本更低。随着宏观调控的继续,这种优势逐渐得到巩固,实力雄厚的房企在拿地、商品房建设等环节的财务成本将越来越显著地低于中小房企,这无疑会实际地提高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那些实力不强、融资无门的中小房企要么没有足够的资金拿地和开发,要么因为融资成本过高而经营压力巨大,市场留给这部分房企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因此相当部分的中小房企将逐渐从房地产市场上退出。而超级房企和大型房企却凭借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方面的优势趁势扩张,挤占中小房企退出竞争后的市场空间,这种状态的持续发展,将不可避免地提高房地产市场集中度。

(2)不同实力房企区域和业务重点分化加大。相当部分中小房企不会立即从房地产市场退出,而是首先从那些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一、二线城市退出,转战土地价格相对便宜、开发成本相对低廉的三、四线城市。随着国家将城镇化上升到发展战略层面,众多中小房企甚至将目光瞄准了小城镇房地产开发,这一形势发展的结果就是一、二线城市的主要开发商将是那些实力雄厚的超级和大型房企,而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的主要开发商将是那些实力有限的中小型房企。

除了开发区域分化外,不同实力房企的业务重点也可能逐渐分化,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一、二线城市,实力雄厚的超级和大型房企将继续开发住宅、商业项目,而部分实力有限的中小企房企可能瞄准容易被超级和大型房企忽略的一些细分市场,如特种工业项目、特色商业项目,这些项目属于非传统的房地产市场,在市场中所占比重较低,但只要做出特色,能被市场认可,少数中小房企还是可以凭此生存并发展的。

2、房地产金融市场格局改变

(1)超级、大型房企加快构建自身金融服务体系。由于房地产市场属于资金密集行业,为了提升自身的融资服务能力,许多超级、大型房企加快了自身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如国内房地产市场领军企业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就有珠海华润银行和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万科自身旗下的上海万丰友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于2011年涉足私募地产基金,这样一来,如果有需要,万科的关联方珠海华润银行和华润深国投信托可以为万科的地产项目提供贷款和信托资金,其旗下的万丰友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可以为其地产项目募集资金,从目前来看,这种融资服务内部化战略有效地降低了万科的融资成本,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对万科提供资金时,在议价能力方面会大打折扣——如果成本偏高,万科至少可以声称通过其上述关联金融机构来低成本地解决资金缺口。当然,像万科这样股东和自身实力非常雄厚,能够成功地构建自身多业态金融服务体系的房企并不多见,但近年来,国内一些实力非凡的房企都开始重视这一工作,较多的超级、大型房企已经设立了自己的私募地产基金管理企业,如金地集团设立的稳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再如复地集团旗下先后设立了智盈投资、星浩资本和共赢资本等多个地产基金管理平台。

(2)房地产金融风险向银行外转移。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表明,我国房地产投资主要资金来源中,银行信贷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23.1%下降到2011年的15.2%。虽然有研究表明,其他渠道中有相当部分资金也来自于银行,但在当前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中,非银行资金供给不断增加是不争的事实,如私募地产基金,据估计,2012年私募地产基金超过2000亿元。而近年来,监管当局出于控制银行风险考虑,不断收紧银行间接为房地产项目融资的各种通道,如2010年7月,通过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市场通称“银信合作”)为房企融资被银监会叫停,而2013年3月,银监会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并加强管理,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通过证券公司成立资产管理计划再通过信托公司为房企融资(市场通称“银证信合作”)的通路被大幅收窄。在此背景之下,可以预期银行资金和银行理财产品借道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间接投向房企将日益困难,这势必为其他房地产融资渠道让出市场空间。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就是房地产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外聚集,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海外债券市场、私募地产基金和其他民间金融机构将承担更多的房地产金融风险。

(3)房地产金融风险向中小房企和三四线城市转移。一般而言,实力越强的房企,融资机会更多,融资成本更低,超级房企和大型房企将面临更低的经营风险,同等条件下,将可获得更高的利润,对应地,中小型房企融资渠道相对较少,融资成本也高出不少,将面临更高的经营风险,同等条件下可实现利润也更低。因此,虽然超级房企和大型房企融资额会比较大,但房地产金融风险却更多地向中小房企集中。与此同时,由于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准入门槛日益提高,往往只有超级和大型房企能在这些城市持续经营,中小房企则会向三四线城市转移,因此,房地产金融风险伴随着这一转移进程也向三四线城市转移。

(4)管理部门对房地产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大。如前所述,房地产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外转移,而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地产基金公司和其他民间金融机构业务相对灵活,各种合规、灰色或不合规的金融创新比较踊跃,有一些房地产金融活动处于目前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监管空白地带,而发改委、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管经验不足,监管职能不全,因此,在较长时间内,对房地产金融监管,特别是对银行体系外的房地产金融监管面临较大的困难,需要各主管部门健全监管职能,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强监管合作,有效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六、结论

本文以对房地产市场持续的宏观调控为背景,从各种资金来源和不同实力的房企供需两方面分析了房地产金融市场分割的表现及影响。结论是:在当前房地产调控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房地产金融市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市场分割的特征,实力越强的房企融资途径越多、融资成本越低,而那些实力偏弱的房企成功获得融资的途径有限,且成本高昂。这种市场分割特点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将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实力强大的房企凭借其融资可得性和融资成本优势,将逐步提高房地产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不同实力房企在业务区域和业态方面的差异将日益显著。这种市场分割特点对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一些实力强大的房企将不断培育自身金融体系,努力实现融资内部化,房地产金融风险向中小房企和三、四线城市转移。

(注:基金项目:本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90292)和湖北经济学院横向研究项目(HX13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泱:我国房企融资结构现状及优化研究[J].当代经济,2009(14).

[2] 刘旦:我国房企融资模式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1(7).

[3] 刘志敏:货币紧缩政策下的房地产融资趋势分析[J].金融经济,2011(24).

[4] 王秀玲、李文兴:我国房地产融资创新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2(1).

[5] 杜广如、赵君彦、赵兰霞:中小房企融资渠道研究[J].开发研究,2012(2).

[6] 王治国、万迪昉、高艳慧:控制权、资本成本、现金流和中小企房地产融资模式[J].当代经济科学,2012(7).

[7] 谢娜、张红: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型房企融资的SWOT分析[J].中国房地产,2009(6).

[8] 王根兴、余茂辉:宏观调控新政下房地产中小企业融资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1(6).

投资银行前景范文第15篇

千万本金到期无法兑付

因购买由北京通商国银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通商国银”)发行的名为“中鼎财富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计划”的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2012年11月30日,数十名投资者聚集在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门前进行声讨。

在这款产品计划中,通商国银作为普通合伙人投资1000万,同时向有限合伙人募集4000万,用于投资河南省商丘市永恒生典当有限责任公司。该投资计划宣称具有11%-13%的预期收益率,自然人投资人认购金额门槛为50万元,均由中发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担保。目前虽已到期,但投资人称典当行无法兑付。

而这有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间,通商国银共发行了四期股权投资计划,除了2012年11月25日到期的“中鼎财富一号”出现无法偿付的情况,接下来的“中鼎财富二号”、“中鼎财富通航”、“中鼎迅捷”也分别于2012年12月21日、2013年1月10日和3月2日到期。据中金公司分析,这三个项目前景也并不乐观。

华夏银行事后做出正式回应,在其总行声明中表示,中鼎相关产品既非华夏银行发行,也非华夏银行销售,华夏银行亦从未与该公司签订任何协议,皆因银行前员工违规,私下参与推介该“入伙计划”。

目前公安机关已经对上述事件立案侦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通商国银涉嫌非法集资。

华夏银行表示将全力配合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协助资金追偿。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郑超表示:“华夏银行会承担应有的责任,但是需按一定法律程序进行。”

信誉风险面临触礁窘境

追责不可避免也无可厚非,然而既定事实已经造成,其影响也在扩散。

尽管华夏银行总行回应称,此次事件中涉及的产品并非华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或正式代销的信托产品,但是中银国际研究报告认为,虽然这在契约上符合事实,但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在此次事件中亦难辞其咎。

“此次事件并非单纯的员工个人行为,至少在嘉定支行这个层面上,代销‘中鼎’产品可能是得到默许的,华夏银行在此次事件中暴露出内部管理和监管不善的疏漏,”中银国际证券研究员孙鹏认为银行需要承担一定的损失及社会责任,华夏银行全额赔偿损失的可能性较小,“如果华夏银行全额承担四期产品的本金投资,相当于该行2012年全年净利润的1.3%-1.5%”。

中金公司分析师罗景也认为,若华夏银行的声明属实,则银行更多承担内部管理不严的责任,无兑付义务,“即使确为银行代销,按照投资合同约定,该产品不承诺保本和收益,投资风险应由投资者自担”。

然而,在维稳环境和过往案例刚性兑付的背景下,不排除华夏银行兜底的可能。如果最终华夏银行不兜底,可能会影响银行声誉以及理财产品短期内的销售。

此次华夏银行的事件对行业而言有标志性的意义,解决方案牵动着业内外的神经。罗景称如果监管机构要求华夏银行兜底将后患无穷,“在产品并非银行发行、渠道并非银行代销、高收益(11-13%)非保本条款、50万认购门槛等情况下,若仍然需要银行兜底,则强化了社会对银行兜底的预期,将扭曲风险定价体系”。

罗景表示,监管机构应当借此标志性事件,拒绝由银行兜底,转而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解决,“监管机构必须要使信托产品和企业债出现违约事件,从长远来看,拒绝兜底有助于唤醒信用风险意识,改善金融产品风险收益不对等的现状”。

而针对公众对银行理财与信托产品风险的担忧,孙鹏表示,不能以此说明理财或信托行业风险已到爆发期。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集中在4%-5%之间,相对于信托产品8%-13%的收益率,风险依然相对较低。“如果信托公司和商业银行在抵押品和杠杆率方面,能够严格加以控制,相比于违约风险,未来更多的将是流动性风险。”

“非保本”不等于高风险

从不断发生的理财产品巨亏事件中,可以看出涉及银行多为城商行、小型股份制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相对而言,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从风险控制、项目来源、资金实力等等方面都具有中小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

“2009年银信合作、票据合作非常火热,此后票据叫停,因一些政策限制银信合作数量也出现大幅下调,近期有回暖的趋势。”银河证券分析师牛静对《经济》记者表示,信托风险的暴露加大了理财产品的风险。

而信息披露不完全也使投资者的理财收益更为不确定,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往往无从知晓。监管层没有勒令资金投向要划分清楚,而银行业界出于技术和商业竞争的考虑,绝大部分资金的投向都不会披露,即使披露也往往一带而过。

尽管银行理财存在诸多风险,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银行的信用和风控力度是金融机构中把关最好的一类,“信托、包括其他的融资方式,比如说券商资管通道开通之后,是否真的比银行理财这种方式更安全?也不尽然。尽管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的运作确实存在一些风险,但理财产品的风险短期内并不会爆发。”与此同时,牛静分析称如果这样的运作模式一直持续,在远期是否有一定的问题也不置可否。

理财产品巨亏,人们对“非保本”这个字眼更为敏感。专家建议投资者对此要保持理性的态度。考量其是否具有高风险要针对不同银行的风格做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