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型住宅设计案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粗放型增长使得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消耗及浪费日益严重。而世界资源消耗第一的行业正是住宅业。在我国住宅的消耗已达到全国总消耗的四分之一,而同样条件下每平方米的能耗竟是欧美日等地区的3倍。因此,为了保证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政府根据我国的现状制定了加强环境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以达到人口、社会、环境、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1 绿色生态住宅理念
绿色生态住宅同园林住宅、山水住宅等具有不同概念,是人、自然健康和谐发展的体现。绿色生态住宅也被称为生态住宅、绿色住宅等,是以生态学作为基础、人与自然为核心、实施可持续发展、在住宅的建设及使用过程有效地运用技术成果和自然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打造自然、健康、舒适的生态住宅。其基本思想就是指在设计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场所和建筑设计中树立完整的生态观。
2 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原则
生态住宅小区除了要注意达到舒适、健康外,还应体现生态效益,并呈现出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其规划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协调建筑物同周围环境, 使房间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
(2)简洁适用的室内装修, 降低化学污染以及辐射量,达到规定指标。
(3)按规范做好房屋的围护结构,使其具有较好的隔热、御寒、隔音、密封功能。
(4)小区内应设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且小区的绿化程度要高于40%以及无的地面。
(5)制冷、供暖及炊烧等方面尽可能地用环保能源及自然能源抑或是可再生能源来。而部分日照达两千五小时/每年的地区应装使用太阳能的设备。
3工程实例分析
3.1概述
某住宅小区,占地面积7万m2,以多层和小高层框架结构的住宅为主,总建筑面积近10万m2,小区定位为现代生态型高尚住宅区。
3.2规划组织形式
整个小区规划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南北朝向的建筑布局结构,汲取了江南传统的造园艺术,针对地段的特殊位置,采用其特有的系统设计的概念进行空间的组合,以景观主轴为人流交通中枢。并通过主轴进入每个组团形成一个崭新的空间序列:住户――宅间绿地――组团绿地――公共绿地;建筑南北向以小高层、多层为主,加上东西向的围合,高低错落,这一规划打破了传统的或现有的居住小区规划的模式,,同时住宅建筑的布局也打破了以往的小间距、狭长、闭塞的空间感觉。整个小区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向心围合的、开敞多用途的绿色大宅院和住户日常生活是最直接贴近的交往、休息、活动空间,而且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条件,增加了户外活动的内容,丰富了邻里之间的社会交往,还给现代居住模式提出了新的理念。
3.3规划设计要点
3.3.1规划结构功能定位
将概念模式翻转成一个空间模式,利用小区交通路网和绿化带将小区分为用地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商业区和绿化休闲区。分区明确,联系便捷,形成以绿化休闲区为核心的家园模式。同时,园区内的空间设计包括从公共到私密形成多层次性的、完整的空间序列。我们在寻找着这种等级及等级间关联的体现和建筑及场所空间的归属感与参与感的相关特性,从而避免归属感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在园区内设置了相应的景观空间节点,从而使其产生一种明确的归属感和场所的可识别性。注重处理好各个交接处的呼应与延伸,从而较好地完成了引导作用。空间集合与节点的相依相成,使规划结构完整、严密。
3.3.2交通组织
强调交通组织的多元性和平等性。采用环路网状将小区的多个清晰的结构加以分区并成网状向各个目的地延伸。尽可能减少设计小区内机动车流与人流活动的交叉和并行长度,利用环境暗示的方法多重限速。特别注意消除车流对社区绿化系统的穿越,以保证整个步行系统的维护。另外,为方便残疾人,在园区内还设了残疾人坡道。
3.3.3景观空间
整个小区由两岸的景观所带动,并着力于对景观视线的组织安排、分析和组合视景,小区的主入口景观轴线与沿江景观轴线交会于中心活动广场。景观与人及为人所用区域和空间的联系,确保功能和景观的相互和谐,是我们努力探索的重点。同时开阔的景观空间设计,使小区内部空间视觉走廊畅通,并对视线产生持续的向心性吸引力。
3.3.4绿化系统规划
注重点、线、面的结合,在城市干道周边及小区主干道上,多以常绿树种为主种植,形成结构线型绿化,削弱城市噪音干扰,保持小区内及私密空间的安静,减少扬尘污染,同时又可美化环境。结合休闲绿化林荫路及建筑周边绿化等构筑小区内绿化网,广场绿化及过渡空间呈点状分布,常绿植物及落叶植物相交,并配置灌木及花草。自然生态环境再造区可调节小区的小气候,形成富有特色的小区园林环境。此外,贯穿景观轴线的水体既是景观环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绿化工程的重点。
3.3.5水系的引用
人工水体导向设计是本方案的重点特征之一。把河水引入小区内,贯穿整个景观主轴线,并运用曲线有节奏地引伸至湖面。不同的水体形态连接了景观的点和面,使水、绿、路、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局面,体现了江南的文化特色。
该小区在水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对小区建设所涉及的水环境体系――给水系统、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系统、景观水体系统、绿化用水系统等,进行了周密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小区景观水体布局合理,水景与公共绿地融合为一体,环境优美,与自然和谐,水面高程分级合理,充分利用多种池内自然净化措施,较好地利用了雨水作为景观水体的重要补充用水。该小区雨水利用以渗透为主,通过合理规划雨水径流途径、设置多种渗透设施等措施,充分利用雨水,为小区内大面积绿化和景观水体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用水。
3.3.6照明系统
小区内的照明系统由高位照明、低位照明、景观照明三个部分组成。交通干道上的照明应符合车行和人行的不同的要求。车行干道用高位照明,人行干道用低位照明,景观园区用园林照明,以两条景观轴线上的景观为重点,强调了景观的趣味性和怡人性。并按道路级别及功能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亮度,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灯光组织,展现整个小区层次丰富的空间氛围和突出小区夜晚的景观。
3.3.7环境装置系统
环境的装置系统不仅要求在其使用功能上强调合理性,同时在造型上亦追求个性化及趣味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配合广场休闲绿地适当安排中小型雕塑,提高小区的文化品位,增强小区内的艺术氛围。
4 结束语
总之,居住区生态环境设计宗旨在于表达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对自然的尊重,通过对居住行为的深刻理解,然而只有把小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对小区的内外建筑空间中的物态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让能源、物质能在小区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序地循环及转换,实现自然生态的平衡,得到一个无污染、低耗、高效、无废的生态小区,这才是真正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
李强. 冬奥会影响城市发展的效应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32期
关键词:小户型;空间,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14-01
一、小型住宅的概述
(一)小型住宅的空间色调
小户型的居住空间如果设计不合理,会让房间显得更昏暗狭小。因此色彩在设计上结合自己爱好的同时,一般可选用浅色调、中间色调作为家具及床罩等作基调。这些色彩因有扩散和后退性,能够延伸空问让空间看起来更大,使居室内能给人以清新开朗明亮的感受。
在同一格空间里最好不要过多地采用不同的材质与色彩,最好以柔和亮丽的色彩为主。厨房、卧室、客厅适合用同样色泽的墙体涂料或者壁纸,可使空间显得更整洁。小户型还可以通过采光来扩大视野范围,用大窗户的尺寸或采用具有通透性,玻璃材质的家具和桌椅,使空间变得明亮又宽敞。
(二)小型住宅的空间家具
家具是居室布置的基本成分。如何使居室各功能既有分隔又有内在联系不产生拥挤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具的形式、尺寸,房问内部摆设不能太多太复杂。
利用空间的边角摆放造型简单、质感轻巧、小型的家具。特别是那些可随意组合、拆装、收纳的家具,比较适合小户型中,选用占地面积小、比较高的家具,既可以容纳大量物品,又不浪费空间。
(三)小型任宅的空间分割
小型住宅的居室,对于性质类似的活动空间可以进行统一的布置,对性质不同的或是相反的活动空间进行分离。因此会客、进餐应与睡眠、学习功能区域在空问上有硬性或软性的分隔。
小居室中因为实际空间的面积不能改变,要营造大空间的正气氛,就应巧妙的在房间中应用曲线,使空间陡然有延伸之感。在进门对面的墙壁上可挂上一面大镜子,可以映射出全屋的景象,使客厅扩大了一倍,或在狭长的房问两侧装上玻璃,也有相同功效。
二、小型住宅的综合利用分析
(一)引导与暗示
暗示与诱导是室内设计手法,程度不同的含蓄和抽象的设计思维应用于室内设计或作为设计语言贯穿整个案例的设计方法,暗示与诱导大致分为一种为精神暗示与诱导第二种为功能性暗示与诱导,精神暗示与诱导应用于室内设计,在古今中外的建筑及室内设计中都有体现,在古代西方,这种手法最具代表性的是教堂的设计。精神暗示与诱导,其精神功能起着决定的作用,精神功能决定着室内设计的形式。
功能性暗示与诱导范围广泛,大体上可以分为方向性暗示,诱导和空间性暗示与诱导,利用特殊的楼梯或踏步,把人流引导到上一层空间,无论是在窄间引进动态因素还是利用空问设计的流动手法,都是为了给人活生生的生命运动的感受当然,设计师同时还要掌握好动和静的分寸,该动则动,该静则静。运用镜面反射原理就是一种引导空间使入产生空间扩大的视觉印象是人们经常采用的一种做法,但镜面的安装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免得弄巧成拙。
(二)小型空间利用分析
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考察,近年来日本建筑师的住宅作品呈现出总体上的高水平。日本住宅一般都很小称为“火柴盒式的”、“兔予窝”。户型上大多坚持小而实用的理念,重在发展50~80平方米的小型户型,连许多室内家具也都设计成可折叠的,日本人很重视对房间角落空间的利用。
日本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变革、住宅模式的积极提案是到1949年后才真正丌始的,建筑家们以各种课题展开了许多的实验住宅设计,我们比较熟悉的“最小限住宅”便是其中之一,最小限住宅就是从功能和使用主义出发,把生活中最低限度的必须要素抽出来加以整理,来构筑更加适合人居住的最佳住宅。
随着社会的变化,家庭的模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动摇了长期以来的住宅模式。而泡沫经济的破灭、让全社会对消费理念的再认识,更加使得当今的日本建筑家在住宅设计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开始重新探讨新的家庭生活居住形式,建筑师山本理显提出了“个室群”的概念,使每个住宅的核心转变成个人私密空间。同样,另一位建筑师妹岛和世更彻底地把这种概念表现了出来,在“岐阜县北方团地妹岛栋”的长廊里,并排布置着个室和厨房和卫尘间,都直接面向走廊以每个房间为单位来展开平面布置。
关键词:小旅馆 建筑防火 问题 对策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为外来务工人员或社会流动人员等提供廉价住宿的小旅馆不断在城镇的各个角落涌现。大多小旅馆是通过民用住宅改建的,审批手续不全、内部装修材料复杂、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住宿人员普遍防火意识淡薄、用火用电多,并且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小型旅馆不能按照一般的宾馆进行管理,往往存在防火间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不足、装修材料不达标等先天性火灾隐患,因此对于其防火设计研究极为重要。而在设计一端,规范对于宾馆的防火没有划分规模的界定,因此对于小旅馆很难全部达到一般和大型宾馆的防火设计要求,尤其在建筑设计方面,因为建筑一旦成型,改动困难,成本较大,因此,探索小型旅馆的建筑防火问题及相应的设计对策对于消防安全来说就显得很有意义。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重视,各地相继出台了地方对于小旅馆的管理法规,例如,杭州市就出台了针对家庭式旅馆消防安全的新规范,对该类小旅馆提出了一些特别的消防规定,而云南省也在《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规范》中将30床以上的具有住宿服务功能的场所定义为一定规模的人员密集场所,从而加强了对小旅馆的消防限定。比较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在建筑方面,对于防火分区,疏散,安全出口、装修材料等方面都有重视,现将相应问题归纳如下:
防火分隔:小旅馆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定义。一般认为客房数在50间以下(不含本数)、所在建筑的建筑面积不大于3000平方米、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的经营接待旅客住宿的饭店、旅馆、旅社、旅店、宾馆、招待所、山庄、接待站、客栈等场所属于这个范畴。这些场所通常与相邻建筑物之间无防火间距或防火间距不足,旅馆内未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随着小旅馆内易燃物品使用增多,且大部分热水供应都采用电加热,加之旅馆经营管理人员、旅客在建筑物内烧水做饭、用火用电等,存在诸多的消防安全隐患,导致火灾多发。
这些小旅馆大多利用住宅改造而来,与住宅处于同一建筑内时,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以下简称《建规》),旅馆等非住宅部分与住宅部分之间应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楼板和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完全分隔。另外,旅馆建筑内严禁设置经营、存放和使用甲、乙类物品的商店、作坊和储藏间。这些规定旧有的小旅馆都很难满足,在城中村、农家乐等地带的小旅馆常常出现商店、作坊和储藏间存放《建规》不允许的危险物品等现象,尤其是,旅馆中的厨房与其它部分没有隔墙或者隔墙没有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的不燃烧体,隔墙上的门窗不是乙级防火门窗等,这些问题都应该在资格准入或者改建设计中加以重视。
疏散:旅馆按《建规》5.3.5:“下列公共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包括首层扩大封闭楼梯间)或室外疏散楼梯”,但06版《建规》实施之前01版《建规》对封闭楼梯间没有做出靠外墙设置必须有自然采光和通风的要求,这样一来,依据 01 版《建规》设计竣工的土建工程,在06版《建规》执行后进行内部装修,疏散楼梯间的设置就变成了“硬伤”。小型旅馆往往每层的建筑面积都很小,如果再增设一个乙级防火门的话,平面就很难布置。针对这种情况,鉴于通廊式居住建筑火灾危险性比旅馆更大,这里认为可以参照规范对通廊式居住建筑的要求,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3.11:“通廊式居住建筑当建筑层数超过 2 层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 当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将每层通向楼梯的门均设置成能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室外楼梯。另外在旅馆与其它功能混合时,旅馆等非住宅部分与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分别独立设置,但如前所述,在在城中村、农家乐等地带的小旅馆常常出现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共用楼梯的现象。
很多小型旅馆装修的时候,其疏散楼梯的宽度不足1.1m,考虑到楼梯宽度的增加需要破坏房屋的结构,很多的现场是无法整改的。这里建议可考虑增设疏散楼梯,使得单个楼梯满足单股人流的疏散宽度,楼梯的总疏散宽度满足总疏散宽度和楼梯最小净宽的要求即可。
两层以上(含两层)旅馆的室内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疏散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双向不应超过40m,袋形不应超过22m;敞开外廊式旅馆双向疏散距离不应超过45m,袋形不应超过27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m,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一般旅馆疏散宽度能满足百人疏散宽度指标,因此疏散楼梯仅需满足最低宽度要求即可,无需根据人数核算疏散楼梯的宽度。
案例1:某三层平屋顶自建房改造为家庭旅馆,原楼梯间为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后无法自然采光通风。
对策:将楼梯屋顶开洞后开天窗,通过天窗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满足封闭楼梯间要求。此方案为一般处理改造楼梯间无自然采光通风的办法,适用于平屋顶,当原建筑为坡屋顶时,通风窗开启和封闭存在管理困难。
安全出口:据《建规》,每层安全出口(底层直接对外的门和二层以上的疏散楼梯)不应少于两个,且两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当满足下列情况可设置一个楼梯:不超过3 层、每层最大建筑面积不超过500㎡、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人数之和不超过100人的一、二级耐火等级旅馆;不超过3 层、每层最大建筑面积不超过200㎡、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人数之和不超过 50人的三级耐火等级旅馆。
案例2:某一二层商场内廊小旅馆仅有一部楼梯,商场与三四层旅馆共用一部封闭楼梯间,无法满足商场与旅馆疏散分开的要求。
对策:保持楼梯原有形式不变,另外增设一部室外疏散楼梯作为疏散楼梯来满足规范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置室外楼梯是最佳方案,既满足规范对楼梯自身的要求,也多了一个安全出口,但布置室外楼梯时要注意错让旅馆的窗洞口。据《建规》7.4.5,室外楼梯作为疏散梯需满足:“除疏散门外,楼梯周围2m 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疏散门不应正对楼梯段”。另外很多小旅馆受到用地、城市建设管理等限制,不允许设置室外楼梯,因此此种方法的使用范围同样受限。
装修材料:旅馆的客房、大型厅室、疏散走道及重要的公共用房等处的建筑装修材料,应采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并严禁使用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及窒息性气体的材料。配电室、变压器室、通风和空调机房、厨房、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顶棚、墙面和地面均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设备用房、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的门厅,其顶棚装饰材料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其他部位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从以上分析以及实例可以看到,对于旧有小旅馆,严格套用《建规》存在一定的执行难度,但是,如果能够把好设计关,注意到相应的防火问题,在资格准入的过程中对于新建和改建建筑因地制宜,灵活运用规范,就有可能在符合规范的情况下,实现防火安全与功能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