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粗放型增长使得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消耗及浪费日益严重。而世界资源消耗第一的行业正是住宅业。在我国住宅的消耗已达到全国总消耗的四分之一,而同样条件下每平方米的能耗竟是欧美日等地区的3倍。因此,为了保证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政府根据我国的现状制定了加强环境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以达到人口、社会、环境、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1 绿色生态住宅理念

绿色生态住宅同园林住宅、山水住宅等具有不同概念,是人、自然健康和谐发展的体现。绿色生态住宅也被称为生态住宅、绿色住宅等,是以生态学作为基础、人与自然为核心、实施可持续发展、在住宅的建设及使用过程有效地运用技术成果和自然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打造自然、健康、舒适的生态住宅。其基本思想就是指在设计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场所和建筑设计中树立完整的生态观。

2 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原则

生态住宅小区除了要注意达到舒适、健康外,还应体现生态效益,并呈现出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其规划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协调建筑物同周围环境, 使房间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

(2)简洁适用的室内装修, 降低化学污染以及辐射量,达到规定指标。

(3)按规范做好房屋的围护结构,使其具有较好的隔热、御寒、隔音、密封功能。

(4)小区内应设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且小区的绿化程度要高于40%以及无的地面。

(5)制冷、供暖及炊烧等方面尽可能地用环保能源及自然能源抑或是可再生能源来。而部分日照达两千五小时/每年的地区应装使用太阳能的设备。

3工程实例分析

3.1概述

某住宅小区,占地面积7万m2,以多层和小高层框架结构的住宅为主,总建筑面积近10万m2,小区定位为现代生态型高尚住宅区。

3.2规划组织形式

整个小区规划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南北朝向的建筑布局结构,汲取了江南传统的造园艺术,针对地段的特殊位置,采用其特有的系统设计的概念进行空间的组合,以景观主轴为人流交通中枢。并通过主轴进入每个组团形成一个崭新的空间序列:住户――宅间绿地――组团绿地――公共绿地;建筑南北向以小高层、多层为主,加上东西向的围合,高低错落,这一规划打破了传统的或现有的居住小区规划的模式,,同时住宅建筑的布局也打破了以往的小间距、狭长、闭塞的空间感觉。整个小区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向心围合的、开敞多用途的绿色大宅院和住户日常生活是最直接贴近的交往、休息、活动空间,而且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条件,增加了户外活动的内容,丰富了邻里之间的社会交往,还给现代居住模式提出了新的理念。

3.3规划设计要点

3.3.1规划结构功能定位

将概念模式翻转成一个空间模式,利用小区交通路网和绿化带将小区分为用地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商业区和绿化休闲区。分区明确,联系便捷,形成以绿化休闲区为核心的家园模式。同时,园区内的空间设计包括从公共到私密形成多层次性的、完整的空间序列。我们在寻找着这种等级及等级间关联的体现和建筑及场所空间的归属感与参与感的相关特性,从而避免归属感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在园区内设置了相应的景观空间节点,从而使其产生一种明确的归属感和场所的可识别性。注重处理好各个交接处的呼应与延伸,从而较好地完成了引导作用。空间集合与节点的相依相成,使规划结构完整、严密。

3.3.2交通组织

强调交通组织的多元性和平等性。采用环路网状将小区的多个清晰的结构加以分区并成网状向各个目的地延伸。尽可能减少设计小区内机动车流与人流活动的交叉和并行长度,利用环境暗示的方法多重限速。特别注意消除车流对社区绿化系统的穿越,以保证整个步行系统的维护。另外,为方便残疾人,在园区内还设了残疾人坡道。

3.3.3景观空间

整个小区由两岸的景观所带动,并着力于对景观视线的组织安排、分析和组合视景,小区的主入口景观轴线与沿江景观轴线交会于中心活动广场。景观与人及为人所用区域和空间的联系,确保功能和景观的相互和谐,是我们努力探索的重点。同时开阔的景观空间设计,使小区内部空间视觉走廊畅通,并对视线产生持续的向心性吸引力。

3.3.4绿化系统规划

注重点、线、面的结合,在城市干道周边及小区主干道上,多以常绿树种为主种植,形成结构线型绿化,削弱城市噪音干扰,保持小区内及私密空间的安静,减少扬尘污染,同时又可美化环境。结合休闲绿化林荫路及建筑周边绿化等构筑小区内绿化网,广场绿化及过渡空间呈点状分布,常绿植物及落叶植物相交,并配置灌木及花草。自然生态环境再造区可调节小区的小气候,形成富有特色的小区园林环境。此外,贯穿景观轴线的水体既是景观环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绿化工程的重点。

3.3.5水系的引用

人工水体导向设计是本方案的重点特征之一。把河水引入小区内,贯穿整个景观主轴线,并运用曲线有节奏地引伸至湖面。不同的水体形态连接了景观的点和面,使水、绿、路、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局面,体现了江南的文化特色。

该小区在水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对小区建设所涉及的水环境体系――给水系统、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系统、景观水体系统、绿化用水系统等,进行了周密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小区景观水体布局合理,水景与公共绿地融合为一体,环境优美,与自然和谐,水面高程分级合理,充分利用多种池内自然净化措施,较好地利用了雨水作为景观水体的重要补充用水。该小区雨水利用以渗透为主,通过合理规划雨水径流途径、设置多种渗透设施等措施,充分利用雨水,为小区内大面积绿化和景观水体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用水。

3.3.6照明系统

小区内的照明系统由高位照明、低位照明、景观照明三个部分组成。交通干道上的照明应符合车行和人行的不同的要求。车行干道用高位照明,人行干道用低位照明,景观园区用园林照明,以两条景观轴线上的景观为重点,强调了景观的趣味性和怡人性。并按道路级别及功能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亮度,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灯光组织,展现整个小区层次丰富的空间氛围和突出小区夜晚的景观。

3.3.7环境装置系统

环境的装置系统不仅要求在其使用功能上强调合理性,同时在造型上亦追求个性化及趣味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配合广场休闲绿地适当安排中小型雕塑,提高小区的文化品位,增强小区内的艺术氛围。

4 结束语

总之,居住区生态环境设计宗旨在于表达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对自然的尊重,通过对居住行为的深刻理解,然而只有把小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对小区的内外建筑空间中的物态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让能源、物质能在小区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序地循环及转换,实现自然生态的平衡,得到一个无污染、低耗、高效、无废的生态小区,这才是真正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

李强. 冬奥会影响城市发展的效应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32期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住宅楼;集中供冷;空调

1 住宅用空调器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生产使用情况

我国市场上生产和销售的家用空调器主要是窗式空调和分体式空调。窗式空调是住宅空调的最初形式。它设有新风装置,能够向室内供给新鲜空气,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而且制冷机不会泄露,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窗机的缺点也日益暴露,噪音大,有安全隐患,使窗机的使用日益减少。分体式空调是目前国内应用最普及的家用空调器。住宅小空间(如卧室等)大多采用壁挂式,大空间(如客厅、饭厅等)大多采用柜式。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建设事业发展非常迅速。根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预测:在2020年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将持续保持10亿平方米左右。在今后巧年间将新增建筑面积150亿平方米,其中将新增约10亿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和110亿平方米以上需要采暖的民用建筑

2 某住宅供冷实例概况及特点

2.1 工程概况。该住宅小区原计划利用该市平煤集团坑口电厂中部供热管网提供的高温高压热水作为热源,在小区设置集中供暖设施,实施冬季集中供暖。夏季则由住户自行选择购买单冷家用空调器,实现夏季空调需求。

2.2 工程区域供冷研究及方案。区域能源规划是对规划区域在一定的时段内各种能源形式综合利用提出指导性意见,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能源规划,确定区域内主要的能源来源、多种能源利用形式及能源综合利用的方案,同时确定区域供冷的范围、能源形式、能源综合利用流程及区域供冷系统的制冷工艺流程。本文工程实例是以平顶山市能源规划为依据,采用电厂余热资源作为一次能源,提高电厂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确定技术方案和确定总体方案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是对住宅小区实施集中供冷各个环节上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然后从工程实际出发,与家用空调器方案进行了经济上的比较和分析。在技术分析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冷负荷计算和分析、冷热源方案、水系统形式的选择、负荷分区、管网方案、用户终端设备及系统方案等。因此,总体方案的确定,主要是围绕解决好上述几个问题。

2.3 供冷研究的主要内容。据上所述,本文将结合某一高档住宅小区利用电厂余热进行集中供冷的方案设计进行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冷负荷的负荷计算和分析;(2)冷站冷热源设备方案及选型设计;(3)负荷分区、用户末端设备、室外管网的方案设计;(4)水系统分析及方案设计;(5)住宅小区集中供冷与加单冷家用空调器方案的经济比较和分析;

3 小区集中供冷系统设计

3.1 设计概况。住宅小区集中供冷系统设计与常见的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在主要设计程序上基本是一致的,包括冷热源方案设计、水系统设计、空调方式方案设计等。只不过,在具体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或多或少与常见中央空调系统设计不同的地方,主要包括:(1)在冷热源主机容量选择时应该考虑用户同时使用系数;(2)考虑到管网投资多、输送距离长、水泵能耗高、管网冷损失大等因素,管网设计时应考虑负荷分区、主干管经济流速的选择、水系统形式的选择等;(3)住宅空调末端方式的选择和调节、计量等问题。将在设计规范的要求下,利用有关手册和专业书籍上的知识,结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本文所讨论的工程实例进行研究,并给出设计结果具体内容。

3.2 冷热源方案。该小区原计划也有利用该市坑口电厂中部供热管网提供的高温高压热水作为热源,在小区设置集中供暖设施,实施冬季集中供暖的计划,所以集中供冷的前提基本确定是利用中部管网的热源。结合有关资料所述内容,吸收式制冷则是本文研究工程实例的最佳选择。

工程实例中的供热介质为坑口电厂余热通过汽一水换热器获得的高温高压热水,压力0.8MPa,温度125e,通过坑口电厂中部供热管网送至制冷机房和换热站。热水温度120e左右,进出温差大的选用热水二段型机组、否则选用普通单效型机组川。就该工程实例,本文主机选型为普通单效热水型浪化铿吸收式冷水机组。

3.3 室内空调方式的选择及选型结果。从住宅建筑集中空调系统的使用来看,与宾馆客房相似,因此住宅建筑集中空调系统的末端设备首选风机盘管〔a31。其优点是控制调节方便;一次投资和运转费用低,节能性较好;风机盘管机组定型化、规格化,易于选择安装;可设置独立新风系统,有利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噪声低,如夜间在低速下运行,噪声更低;适合各种冷热源。其缺点是有可能漏水,冷凝水盘可滋生影响人体适合于住宅建筑使用的风机盘管机组主要有卧式暗装和壁挂式明装两种形式。立式风机盘管机组因空调供回水和冷凝水接管的原因,不太适合用在住宅建筑内。卧式明装机组在美观度上显然没有壁挂式明装机组优越。而壁挂式明装机组,由于产品结构原因,其使用也会受到诸多限制,例如当房间进深超过4米时,其空调送风效果就不太好,另外当房间面积大于巧平方米时,壁挂式明装机组选型超过FP6.3,其实际使用效果不太理想。

综上所述,本工程实例选用卧式暗装风机盘管机组。按峰值负荷指标计算,对住户内各空调房间内卧式风机盘管机组进行选型,其结果是风机盘管机组总数为7148台,其中FP-51(N=50W)为4836台,FP-68(N=55W)为2312台。

4 住宅小区供冷经济性分析

一个大型综合项目的经济性评价相当复杂,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一般应进行项目财务分析和评价、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社会效益评价。项目财务分析和评价包括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分析两大块。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主要是从项目投资规模的大小和投资资金的来源上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财务基础数据估算、成本分析、收入和税金及利润、财务分析指标计算、财务分析报表等。项目财务分析和评价的核心内容是项目投资估算和成本分析。

5 结语

从技术上来说,该住宅小区利用电厂余热进行集中供冷是可行的;从经济上来说,该工程实例因规模大,初投资上集中供冷显示了其优越性,较家用空调器要节省,运营成本集中供冷也较家用空调器节约;从社会效益来看,集中供冷由于有效利用了电厂余热,实现了电厂一次能源的梯级利用,从而提高了电厂一次能源利用率;减少了余热的排放,降低了用于该部分余热对环境影响治理的社会成本。本文从实际工程出发,对住宅节能供冷进行了探究,从而得出户式中央空调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技术,但而区域供冷在国内尚不成熟,仍然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住宅类课程;案例式教学;安置小区

城乡规划学是基于多角度来分析研究人居环境,并且越来越多利用其他学科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住宅设计类课程的教育也从设计、工程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领域,实践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要求更好地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地方专业应用型人才。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办学竞争,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建办学特色,是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住宅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必会显得不足,需要进行改革,本文在城乡规划住宅类课程中通过引入案例式教学来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住宅类课程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已经历时六十载春秋,近三十年来,城乡规划专业在中国发展迅速,院校数量规模及覆盖地域不断扩大,从寥寥数所院校发展为一百多所院校,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也才起步,与那些重点大学和本科办学历史较长的大学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办学不能一味地效仿重点大学,只有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打好自己的优势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拓展一定的生存空间并有所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在保证基本培养标准的情况下,确定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案,如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课程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办学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同时能强化小城镇、新农村的住宅建筑设计和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实践能力。而住宅设计类课程包括了基础实践课程《建筑初步》、核心实践课程《住宅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课程设计》、《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和《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课程设计》,这些住宅类课程与社会挂钩紧密,且住宅、小区社会需求量大,该类课程中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学校、学生和社会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二案例式教学在住宅类课程中的流程设计

案例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的解决过程来完成课程的学习。住宅类课程学习内容主要是住宅建筑设计和小区规划设计,我们以某安置小区的设计为案例来进行课程学习。安置小区即是居住小区,小区内建筑设计以住宅设计为主,同时安置小区也是在小城镇、城市及郊区都会出现的设计类型,在住宅类设计课程的案例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以其为例,更加契合课程大纲,也更加具有广泛性和实效性。我们把课程分为三个授课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与案例解决过程相挂钩,案例的最后完成也预示着课程的授课结束,案例的具体设计与实践应用也体现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一)案例式教学前段设计

虽然城乡规划专业住宅类课程一直强调以实践为主,但是实践是离开不了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课程前段需要学生系统地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这是课程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还没有真正接触到实践案例的解决,但是这个阶段不可轻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前段阶段授课时间不可过长,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课时可以控制在总课时的1/4至1/3,这样就可以为学生余处大部分课时在后面阶段的实践案例设计过程中。2.前段阶段教师可以在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展示相关经典案例,虽然后面有实际案例可以操作,但是理论授课中适当讲述经典案例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倦的情绪,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加深知识点的印象。3.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教师应及时下达设计任务书,任务书中提出课程后续要完成的设计案例类型即安置小区规划设计,提出相关的设计要点,同时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最好不要是假想的一个设计任务,而是与地方设计单位密切合作,布置一个实际任务,做到“真题真做”。任务书的下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学生好好研究任务书的具体内容,并在课外做好充分准备,为后续阶段打好基础。

(二)案例式教学中段设计

教学中段就是学生正式开始案例即某安置小区设计的过程。安置小区进行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做好前期分析,充分调研,对设计地块进行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访问调查,摸清第一手资料,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方案尊重事实,符合当地要求,为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案构思打好基础。这个过程也是所有方案设计的必备过程,是规划行业设计最重要的过程。那么前期分析可以概括为三个内容,具体如下。1.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主要是分析基地的区位、经济文化等背景及其它应注意的方面。例如该安置小区位于某港口城市内交通最为便利的区域,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风景优美,因此根据其背景分析安置小区设计的目标就定位一个满足景区形态、业态、人文要求的风情小镇。2.基地特征分析。基地特征分析主要是分析基地的四面邻居、基地面积和地形地貌等。例如该安置小区北面为体育公园,东临山体公园,西面、南面均为水体,总面积约22公顷,共分为“村留地”、“立地式”、“套式”安置区三个不规则地块,基地内部地势平坦,靠近山体地段标高略高,整体高差在2%以内,属于适宜建设的“平坡型”地势。3.甲方标书解读。既然案例是实际项目,就应对甲方标书进行解读,更好地摸清甲方想法。标书解读过程可以是设计方和教师共同引导学生来进行思考,以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了解在安置小区设计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哪些方面,后续的方案构思要考虑哪些方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引导过程,也是能够让学生方案构思的启迪过程。如该方案就提出了4个方面的解读要求:基地环山傍水,如何充分利用其外部山体、水体及体育公园等景观资源,打造与外部环境协调的建筑风格,同时又避免外部地形、地势环境对基地内住户的不利影响?“立地式”安置区远离城市干道,而安置人数偏多,对外交通压力较大,“套式”安置区以多层为主的布局模式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人车混行,如何合理解决各住区交通问题?“立地式”安置区达到1.0以上容积率基础上还要满足每亩3.8间的要求,而此处又处于绿心景区,这样高密度与景区高品位的空间要求可能产生矛盾,因此总体布局如何协调限高、容量、密度、品质的关系?“村留地”作为连通另外两个区的中心地带,其城市沿街界面最长,同时也是绿心飞龙湖重要的旅游商业服务点,是整个基地风情打造的点睛之笔,如何定位其发展业态,且兼顾城市界面形象?其实这4个解读点包括了交通、品质、商业服务等几个方面,均与居住环境密切关联,也是居民最为关心的几个方面。

(三)案例式教学尾段设计

教学尾段设计虽然是最后一个过程,但是此阶段所需时间不能太少,一般控制在总课时的1/3左右,通过前期的所有准备后,这个阶段是学生进行实际设计的阶段,也是从无到有的阶段。学生在进行反复的方案推敲修改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首先是确定最重要的结构,本规划结构定为“一带两区四廊”,“一带”即配套商业景观,是小区的活力源泉,“两区”相对独立,“四廊”为四条公共绿化走廊,打通基地内侧山体与外侧水系及公共绿地的景观廊道;其次确定安置小区的具体空间布局,例如功能布局做到疏密有致、因地制宜,交通规划做到东西串联、通而不畅,风貌规划做到山地建筑特色与乡村风貌,绿地景观做到绿脉分隔、绿化掩映,户型设计要求经济实用、合理均好、绿色低碳等;最后方案设计完成后邀请甲方和设计方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结语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对高等学校要“分类指导”、学校“要办出特色”等高教方针政策,地方类高校的教学方式秉承“多样化”、“特色化”等要求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而住宅类课程设计的内容紧扣热点,关注民生,有利于整个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地方院校而言,城乡规划住宅类课程体系中运用案例式教学,能够优化系列课程、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创新人才,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作者:王晶 邵文玉 孙蓉蓉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高层住宅;建筑结构体系;评估方案

进入二十一世纪,对人类居住问题而言,人口的与日俱增与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己成为尖锐的矛盾,而且,这一矛盾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激化趋势。小高层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在国际住宅设计规范中并无此定义,它是一种由多层和高层发展起来的新型住宅类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框架结构利用短肢剪力墙来承重,柔性和刚性均较为理想。

1 建筑行业对小高层住宅的定义

小高层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在国际住宅设计规范中并无此定义,它是一种由多层和高层发展起来的新型住宅类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框架结构利用短肢剪力墙来承重,柔性和刚性均较为理想。现行的对小高层的说法大致分为三种:

1.1 7层至9层

清华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先生,对小高层做了这样一个界定:小高层就是9层及9层以下带有一部电梯的住宅,楼、电梯无需机械通风排烟系统。这个限定是基于1999年3月25日的《住宅设计规范》对住宅层数的划分标准,它规定:中高层住宅为7层至9层。因此,庄先生所界定的小高层其实是书面表达的中高层。

1.2 9层至12层

则是房地产界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它主要的出发点源于在高层住宅中设置电梯的要求。因为12层以上必须至少设置2部电梯,给住宅造价带来较大影响。所以,以次为分界岭,把小高层归为9到12层。

1.3 12层至18层

这种归纳方式也将小高层住宅作为高层住宅,只要高度上惟18层以下,有点象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中规定的二类高层(二类高层对于居住建筑来说是10层至18层的普通住宅)。

2 我国小高层住宅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七八十年代也有少量小高层的实例,但一梯服务多户,例如北京团结湖小区。高层公寓住宅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上海建造的最多。如上海百老汇大厦、上海毕卡地大厦等。改革开放以来,高层住宅在我国大城市得到发展和普及,有关高层住宅设计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和系统。而对小高层住宅的研究和兴起是从96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研讨会开始的,在这次研讨会上小高层住宅"概念"首次引入,而首次成功的实践则是深圳的海景花园。土地是有限的,这个大前提决定了房子要越建越高。我们国家是一个平原土地较少的国家,与面积大体相当的国家相比(例如美国,印度),我国的平原土地面积不到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城市中心的土地则更加的稀有珍贵。可以说,土地条件的制约,是小高层住宅兴起的客观因素。建筑技术在不断地提升,以前是茅草房,木房,石头房,到六七十年代是砖混多层住房;进入商品房时代逐步演变成框架住房,现在又发展到小高层住房。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小高层的兴起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首先是现实的要求。土地是有限的,这个大前提决定了房子要越建越高。我们国家是一个平原土地较少的国家,与面积大体相当的国家相比(例如美国,印度),我国的平原土地面积不到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城市中心的土地则更加的稀有珍贵。可以说,土地条件的制约,是小高层住宅兴起的客观因素。

其次是技术的因素。建筑技术在不断地提升,以前是茅草房,木房,石头房,到六七十年代是砖混多层住房;进入商品房时代逐步演变成框架住房,现在又发展到小高层住房。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小高层的兴起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再者是市民经济承受的要求造成了小高层住宅的兴起。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的需求是决定我们开发导向的最大因素。我国的老城区面积大,新建住房要批租土地,还要拆迁旧有的房屋,土地的成本决定着房屋的售价;而市场的购买能力又不允许房价提升过高。小高层住宅可以减低土地费用在建筑面积中的成本比例,使房子能够让更多的市民能够买得起,住得好,因此,小高层的兴起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3 我国小高层住宅的主要问题

小高层住宅面向广大的工薪阶层,突出体现了"均好性"的特点,有着巨大的市场号召力,是当代中国住宅商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满足了多方需求,在种种矛盾之间找到了一个新的结合点。而目前小高层住宅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理论不能有效地为工程实践服务。小高层住宅从起步到现在,人们对它缺乏深入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也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由于目前设计周期短任务重,大多数结构设计仅是根据已确定好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先假定好构件尺寸,通过电算来调整结构的周期、位移、刚度比、稳定性等结构参数及梁柱配筋等,至于整个方案是否完善,构件尺寸是否假定太大,则不做仔细研究,很多时侯都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另外,住宅布置有时考虑建筑立面和内部空间,使结构布置产生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转角窗的布置,使框架角部不能布柱,大大削弱了结构的整体刚度,受建筑平面限制某些剪力墙布置不均匀,产生刚度偏心和扭转等,这些形式对结构受力及抗震均不利。

4 我国小高层住宅的评估解决方案

对一种建筑技术体系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其某一方面的评价,或简单归结为经济核算,而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联系的。如何在设计过程中使结构方案在适用性、经济性、抗震性能等几方面为最佳已成当务之急。针对这一急需解决的问题,选定一小高层住宅,目前小高层住宅建筑普遍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钢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体系,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制的PKPM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计算,经济指标采用广联达预算软件计算。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比较,选出小高层住宅建筑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为实际工程在结构方案设计阶段确定结构选型提供参考。

由于小高层住宅不是国外发展的主要模式,关于这方面的组织设计理论和研究较少。但从一些国家中建造实例可以看出,小高层住宅发展的资源特点表现在注重生态、环境、社区文化、健康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吴云,多层钢结构住宅体系及技术性分析{J}.甘肃科技,2009年2月第2期第23卷

[2]G Charles Clifton,Martin J.Feeney,Fir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o Multi-Story steel structures,Modern steel construction,2004 Vol.44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日本集合住宅 保障性住房 小户型

Abstract: Japanese collection residential and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development has a lot in common.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Japanese cluster of houses,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methods, and established the main body of the study. At the same time, expand the analysis of affordable housing, put ou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Explore the commonalitie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design.Key words: a collection of Japanese houses; affordable housing; small units

中图分类号:TU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理论的发展刚刚起步,在居住空间布局设计上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包括对空间尺度考虑不足、空间布局设计模式单一化、居住者未能参与设计、设计理念的相对滞后等。因此有必要对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设计进行进一步研究。

日本在住宅设计上长期坚持小面积、适用舒适的理念,长期开展对居住行为方式和家庭人口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在集合住宅方面研究成果丰硕。而其集合住宅在文化背景、人口结构等多方面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较高相似性。因此有必要对日本集合住宅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2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日本集合住宅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适合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空间布局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理论体系。

通过对日本集合住宅空间布局模式设计方法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设计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是提高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水平的重要途径。

3国内外日本集合住宅空间布局模式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

一、特定功能居住空间尺寸

精细设计与居住空间尺寸

日本住宅的设计尺寸有求十分精准,可以精确到厘米。对各个房间的设计定位都很精确和实用,如家庭的公共空间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家具的摆放和实用,空间是否能相互渗透,交通线是否能重合。日本集合住宅虽然空间很小,但能把所有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人体工程学与居住空间尺寸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空间设计,其意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办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功能,然后对设计居住空间进行设计,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

工业化生产背景下住宅部品化

住宅部品是构成住宅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住宅建筑中的一个独立单元,它具有规定的功能。按照住宅建筑的各个部位和功能要求,将住宅进行部品部件化的分解,发挥其功能作用。住宅部件的特点包括: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并向通用化方向发展。日本住宅部件化的发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住宅多样化和标准化之间的矛盾,而且为特定功能居住空间尺寸的通用化设计提供了大量可行数据。

二、居住空间的多样化设计

以家庭为居住核心单位

按家庭人口为依据,用“家庭人数减去夫妇对数”来计算卧室数量,使集合住宅进入了保证居住实态和注重实效的阶段。日本集合住宅不仅把“食寝分离”、“就寝分离”“干湿分离”和“公私分离”的理念容入了标准设计中去。如以nLDK 型套型设计模式,确立了集合小面积住宅的标准模式,使关于小面积住宅的研究进入了精细化的阶段。

适应性设计

尽管小面积集合住宅有许多标准形式,建筑师仍然在个性化和多样化方面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1)根据居住者的情况,设定针对性的平面2)提供不同价值观的居住生活方式的相应住宅3)居住者能自行装修和自由分隔4)提供自由组合灵活住宅。

另外,还考虑由于家庭人口结构,老年住宅的“亲子型”的二代居、三代居住宅也得到了发展,设计上又分为同居型、分居型和邻居型三种。考虑到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在居住以后可以分隔变化的“可变型住宅”、“顺应型住宅”。在居住空间形式中增设了西式卧室布置,使居住空间更加富有灵活性。

个人为居住核心单位

山本理显将传统的“社会家庭个人”的关系转化为一种“社会个人家庭”的新型社会关系,家庭不再是杜会和个人之间的协调者,而是存于个人背后又个人自由选择去接受的形态,重新定义了居住的核心单位应该是个人而不是家庭,从而使集合住宅的设计脱离了以往传统家庭概念,创造了“脱nLDK”住宅新的空间布局模式。

三、住户参与设计(合作共建)

合作共建型集合住宅设计模式

合作共建型集合住宅(Co-operative Housing)是一种以住户参与设计与决策过程、居民和建筑师共同作业的特殊设计方式进行建设的集合住宅。共同协作的方式是其执行的基本精神,它强调的是与居住者一起设计,而不是为他们设计。

SI住宅自由内部分割

SI集合住宅提供了住户自己参与设计和决定居住单元的内部分隔和立面造型的可能性,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创造力的平台。居住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爱好进行灵活布置,自由分隔,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的集合住宅设计。

脱nLDK模式

脱nLDK模式适应居住者多种要求的载体――代用空间的模式,进行新的空间组合的探索。建造可以接受各种客户群,流动的生活方式的平台,居住者可以自行改变和调整空间。

四、新的居住理念

居住主体

个体与集合的关系研究:集合住宅与独立住宅最大的不同是要建立在公共性与私密性良好的平衡的基础上,基于“集合”与“个体”的关系学,集合住宅设计研究是“个体”的多样性的研究,设计多数的“个体”与“集体”两者同时成立的方案,“个体”描写自由的生活,集体是有约束、有秩序的生活,大的集体和自由的“个体”的关系。

空间形式

Soho的出现带来的启示:办公室走向家庭标志着家庭专用住宅向社会打开大门的开始。日本建筑师提出了阈的概念,阐释为“与外部对话的场所”,是与外界街道连续的部分,这个阈空间可以对外,成为与社会联系的过渡空间。可作办公室,也可作商店,根据各家的用途不同,给予街道的表情会很丰富。阈概念,与20世纪限定住宅功能集合化的做法不同,是新的城市住宅规划手法。

除了工作的元素外,高龄者、儿童在户内难以解决的家务也是集合住宅向外打开天窗的契机,护理老人的帮手、照顾儿童的保姆走进家庭是另一个阈。

4国内保障性住宅空间布局设计的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

论文主要的参考文献及观点有:

空间特点

周燕氓等人的著作《住宅精细化设计》[11]在住宅精细化设计方面做了很多深入性的研究,书中的很多经验和体会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周燕氓、杨洁在《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一文中对于中、日、韩三国集合住宅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并对日韩两国集合住宅的主要空间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集合住宅设计中可以向其借鉴和学习的方面。

学习借鉴

林文洁和周燕氓在《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12]一文中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对住宅小区的分布与规模、住宅楼及户型平面的特征随年代推移的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和住宅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两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廉租住房建设的几点建议。

生命阶段

濮慧娟在文章《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一文中,通过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在总体、单体、立面等方面的比较,论述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向与定位。其中的获奖方案――平凡一生,采用可灵活分割的设计手法,适应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群体一生各个阶段的居住需求;通过户内空间变化、节能技术的应用,来完善居住功能,使住户一生受益。[13]

成本核算

建筑学报上发表的《2008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选登》一文,其中刊登了一等奖作品,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孙石村、王鹏设计的模方:模块化设计,可自由组合,适用于不同地块要求;便于建立统一标准化体系及政府估价和成本核算,满足廉租房建设要求。[14]

要素协调

李飞在其硕士论文《广州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研究》中关于居住空间布局设计提到“设计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各组织要素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复杂矛盾则是成功的标志。客厅是整个居住空间系统组织中占有统帅地位的空间,具有协调统帅各功能空间的作用。”[15]

5研究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日本对于集合住宅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发展历史、设计方法与设计理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随着其集合住宅建设的发展而同步发展,涌现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总体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日本国内关于集合住宅的重要专著出版超过200册.除了这些专门的论著,日本关于集合住宅研究的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期刊论文也非常多,内容同样涉及了建筑历史、设计理论、住居学等诸多方面。

设计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对国外集合住宅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实用性较高,相关理论成果的引入对我国的研究有很好借鉴和导向作用,故而这部分内容在当前国内的研究领域中受到的关注度较高,相关成果比较丰富,有关理论书籍的译著数量也相对较多,其中原著主要源自日本。

设计实例研究方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通过以《世界建筑》、《建筑创作》、《建筑师》等为代表的建筑期刊,许多日本集合住宅实例被陆陆续续介绍到国内。文章大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概括性地介绍了日本集合住宅设计和建设的一些代表性实例。

国内文献研究方面,《住宅精细化设计》等著作、《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等期刊文章以及《广州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研究》硕士论文等,对住宅的居住空间布局设计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其次国内举办的设计竞赛如2002和2008年中国建筑学会分别主办的《2002年全国经济适用住宅设计方案竞赛》活动、《2008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竞赛》活动,全国各地2007年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住宅建设办公室主办,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承办了《2007政府保障型住房平面设计竞赛》活动。在这三次的活动中,全国各地的建筑师们都对保障性住房平面设计各个方面提出很多创新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菁,刘颖曦. 战后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J]. 新建筑,2001,(2).

[2]胡惠琴. 集合住宅的理论探索[J]. 建筑学报,2004,(10).

[3]周燕珉,杨洁. 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J]. 世界建筑,2006,(3).

[4]王健,田中辰明. 日本环境共生住宅及其设计手法的解析[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0,(4).

[5]李依伦. 浅析人体工程学指导下的小面积居室空间设计[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9.

[6]邱伟立. 日本集合住宅设计发展历程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10.

[7]鞠瑞红. 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SI住宅体系设计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2011.

[8](日)小林秀研究施,日本における集合住宅の定着程[M]日本住宅合センタ,2001

[9](日)小谷部育子、岩村和夫等,共に住むかたち[M]建料研究社,1997

[10](日)建思潮研究所,集まって住む形:低スモルハウジング[M]建料研究社,2001

[11]周燕氓等.住宅精细化设计.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林文洁,周燕氓.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世界建筑.2008,(2)

[13]濮慧娟. 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J]. 上海建设科技,2009,(2).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单元式一类高层住宅;交通核;平面设计

交通核平面设计是住宅设计的重要环节,一个成功的交通核设计,不仅要满足规范要求,节约面积,提高住户得房率,而且还应做到流线便捷,环境舒适,绿色节能等。

1新《建规》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

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从2015年5月1日实施以来,高层住宅交通核平面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利用开敞阳台作前室

图1:是典型的二梯两户交通核,利用开敞阳台作剪刀楼梯间其中一个前室,户门外公共走道作楼梯间与消防梯的合用前室,阳台常作为用户的储藏空间,且平时为常锁状态,一旦户内起火,若选择了阳台出口逃生,如果发现该楼梯进烟,要想到达楼梯另一端的安全出口,必须通过他户户内,实际上是不现实的。

1.2两个前室的安全出口水平净距小于

5m图2:剪刀楼梯虽然分别设置了楼梯间前室或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但两个前室的安全出口水平净距不足5.0m,甚至有的两个前室相邻布置,相邻墙上开设乙级防火门,实际上如同一个合用前室,不满足新《建规》5.5.2条:…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相邻两个安全出口以及每个房间相邻两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的要求。

1.3“三合一”

前室没有在不同方位设置入口图3:按照新《建规》采用了三合一前室,但没有注意到5.5.28条文说明要求:…进入两部剪刀楼梯公用前室的入口应位于不同方位,不能通过同一入口进入共用前室,入口间距仍要不小5.0m。除此之外,还有三合一前室使用面积不足12.0m2,短边净宽不足2.4m;开敞阳台作前室时,使用面积不满足规范要求;开向同一前室的户门超过3樘等简单错误。

2高层住宅交通核组成元素及相关规范分析

高层住宅交通核平面组成元素包括楼梯间及其前室、电梯及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候梯厅、公共走道、设备管井及加压送风井等。针对这些构成元素,新《建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以下简称《住规》)等相应规范都有详细规定。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为使不同组合形式的交通核平面案例具有可比性,住宅层高按3m考虑,除部分隔墙为100mm外,其余墙体厚度均为200mm,各组成元素以相应规范限定尺寸为依据。

2.1楼梯间

三合一前室交通核楼梯是高层住宅唯一的安全疏散通道,新《建规》规定:大于54M的高层住宅,每个单元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大于33m的住宅应采用防烟楼梯间。采用剪刀楼梯可以满足两个安全出口的要求。《住规》规定:梯段净宽应≥1.1m,楼梯平台应≥1.3m,踏步符合260×175(mm),切记计算靠墙扶手中心线距其安装墙面的距离,经计算剪刀楼梯间的轴线尺寸为2800×7300(mm)。

2.2电梯

电梯是高层住宅首选交通工具,一般每台电梯服务60~90户。新《建规》规定:大于33m的住宅应设置消防电梯,载重应≥800kg。《住规》规定:12层及12层以上住宅每栋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电梯,但规范对容纳担架电梯的尺寸没有规定。本文参照《住规》实施指南和国标《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13J404中的相关内容,确定载重800kg消防电梯井道轴线尺寸为2100×2300(mm),载重1000kg担架电梯井道轴线尺寸为2400×2300或2100×2700(mm)。

2.3前室、合用前室、三合一前室、候梯厅、公共走道

前室包括楼梯间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包括楼梯间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以及剪刀楼梯合用前室。新《建规》对前室和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都有明确规定:防烟楼梯间前室应≥4.5m2,消防电梯前室及合用前室应≥6.0m2,三合一前室应≥12m2,且短边净宽不小于2.4m。《住规》规定: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最大电梯轿厢的深度,且不小于1.5m,无障碍电梯候梯厅不小于1.8m。公共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2m,一般采用1.3m。

2.4设备管井、加压送风井道

设备管井包括水井、暖井及强弱电井。设备管井一般与设备专业协调确定,便于不同案例分析对比,本文采用水暖共井,强弱电共井。加压送风井由通风专业计算确定。要求风井窄边净宽不小于0.5m。

3几种典型的单元式高层住宅交通核案例分析

依照上节对交通核各组成元素分析确定的相关数据,按照剪刀楼梯水平和竖直方向不同的布置方式,以及前室和合用前室不同的组合形式,归纳整理出符合新规要求的五种类型12个典型案例,针对交通核设计中人们普遍关注的交通核面积,占用面宽,疏散安全性,楼梯间、各种前室及公共走道的通风采光情况,候梯厅舒适性等主要参数和性能,采用简单明了的列表形式,对不同案例的各项参数和性能进行分析排序,从中可以清晰了各个案例的优缺点,以便为今后设计和研究提供素材。

4结语

通过以上对不同案例的分析排序,发现交通核面积最小的案例其他性能却排序在后。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更新设计理念,不应再把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交通核面积最小化作为设计的唯一目标,今后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使用功能、空间品质以及绿色节能等因素,力争设计出真正符合住户需求的住宅交通核。

作者:段国斌 单位:山西省第二建筑设计院

参考文献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7篇

近年来,本人在高校建筑学专业高年级教研组承担着住宅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以及居住设计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与教授的磨合,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值得改进的空间。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都认为大四上学期是个“多事之秋”。一方面学习内容信息量巨大,往往老师觉得上课时间不够讲,学生则叫苦前“识”已忘,后“识”难明。而传统教学模式———周而复始的师徒学艺式的图纸交流,在空间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缺少生动活泼的创新和突破。从传统课程设置来看,居住建筑设计、小区规划和施工图设计内容各自为政,缺乏有机联系。早先在小区规划之后的施工图环节往往允许学生自选规模合适的民用建筑,而今网络资源丰富,出现了个别故意的“张冠李戴”现象。如果设计教学仍然只满足于五年、十年不变的基本教学要求,则会被时代远远抛在后面。如果能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融入到设计要求中,则一方面督促教师不断自主的学习和掌握新理念,一方面能提供激发学生创新和主动学习的契机。

2教学改革

目前,全国不少建筑院校已经从相关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适应自身特点的成果。例如东南大学建立了教授工作室制度,在四年级设置了住区设计、城市设计、大型公建、学科交叉等四类课题;中国矿业大学则将住宅设计原理和居住区设计原理整合成“个人与家庭”“邻里与小区”“住宅单体建筑与居住环境”三个阶段进行讲授。南京工业大学则在教学的环环相扣上下足了功夫,授课方式也采用了多种手段相结合。这些成功的教学改革实践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和借鉴。针对前述问题,我们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整合、更新授课内容及进度安排为手段,对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试改。

1)化零为整的课程整合。

具体方案是将居住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城市及住区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以及施工图设计纳入到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大范畴内。作为理论先修课程,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是核心设计环节;施工图则作为实践加强环节。这些课程课时总量巨大,可以在理论课结束后在假期布置过渡性的任务,以设问的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实习或假期调研等方式实现下一阶段的知识衔接。在住宅设计和小区规划设计阶段,传统教学曾采用将住宅户型作为开端以作为学生从单体设计到群体空间规划的转换,但有悖于小区规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为使学生更早适应社会的实践需求,同时形成整体的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理念,设计教学环节从小区开始,由城市肌理和周边环境关系入手,从住宅楼到住宅户型设计,最后根据户型设计调整方案,完成住宅小区整体的设计任务。

2)化整为零的分段分层次授课教学。

由于知识点繁多,在住区规划设计和住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摒弃了一次大课讲完所有内容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细分为相互连贯的若干个阶段:居住区规划集中授课—社会调研与案例构思汇报—技术指标与规范解读等专题多点展开—住宅设计集中授课—住宅精细化、可持续性等专题多点分次展开—住宅施工图集中授课—设计流程、规范解读等多点分次展开。如此分阶段分层次授课,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和进度安排、目标和要求,便于学生吸收理解知识点。

3)点线面结合展开比较式教学。

“点”是指一对一的单独辅导,“线”是指对三五个有相同问题的学生进行随机评讲,“面”则是指阶段性全组或全班集中授课。传统设计教学以点式辅导为绝对主导,单一的教学方式,使缺乏主动交流意识的学生相互之间“互不干涉”,等到最后评图阶段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尝试将评图贯穿教学始终,在任何必要的时候(比如点对点教学时发现某个问题在三个以上同学方案中都出现过),可立即将相关同学召集起来,将作业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可以在阶段性成果展示的时候,以集体观摩的方式让学生相互比较,自行找出彼此的优劣。我们发现,学生的好胜心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方案陈述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

4)对新知识进行专题研讨的开放式教学。

学习应基于有指导的发现,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住宅产业在近些年发生极大的变化,新技术和新需求层出不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的更新。笔者在教学任务书和授课过程中,试加入一些迎合当前发展需求的专题:“住宅精细化设计”和“老年住宅”以及以日本集合住宅为代表的住区可持续性探索等,主要推荐相关书籍和案例供学生课下研究。在指导过程中结合每个同学的具体兴趣点和知识吸收程度,对相关疑问进行解答,并通过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同学深入思考,贯彻理念。笔者发现学生在这一开放性环节常常能找到极强的代入感,他们从身边的家人或者居住环境着眼,找到了本次设计的切入点和闪光点。

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强化施工图等实践环节的训练。

长期以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反馈,就业者走上工作岗位后最先接触的往往是施工图,好的施工图基础会使其工作立即上手从而脱颖而出。传统课程中常常将施工图时间压缩至4周甚至放在暑期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改革后施工图的分量增加,由原有4周变为8周,就是为了通过重点强化训练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施工图设计和绘制技巧。除上文所提常规“点、线、面”授课方式外,还请来结构老师就住宅剪力墙布置进行专门授课和课外一对一的辅导,并且邀请设计院资深高级工程师开展施工图讲座,将住宅楼施工图的制图规范、结构布置、设备要求、楼电梯以及地下室等等难点细致拆开解读,最后就施工图CAD线型、比例等文本要求进行详细示范,并试点性辅导Revit进行绘图,以便更快和社会接轨。

3结语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供配电设计;设备选择;方案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住宅建设由原来的分散建设发展到集中规划的住宅小区。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特别是空调、电饭锅、微波炉等功率大、耗电多的用电设备逐步在普通家庭中使用。因此,要求对居民小区的配电系统设计更加简单灵活、运行可靠。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针对住宅小区的建设规模,结合小区的总体规划及用电负荷特征,合理选择住宅小区的供电方式,以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1 居民小区配电设计方案确定

住宅小区能否设置高压开闭所以及设置多少变电所,应依据当地的供电部门供电方案要求,与用电容量及负荷性质以及所在环境与节能等因素进行设计。供配电方案的初步选择负荷预测及10kV电源接入。考虑10kV电源接入前,首先必须进行负荷预测,只有容量确定之后,才可以从整个系统10kV线路上选择合适的接入点,来满足整个小区的负荷需求。就当地供电而言,2005年以后的住宅小区多以高层为主,其建筑总面积一般都是在5000~400000m2之间,每户的建筑面积多在70~180m²之间。以一个建筑总面积为250000m²的住宅小区为例,其中商业部分40000m²,多层27000m²,高层183000m²。总的住宅户数约2100户,每套住宅面积从90~150m²不等。下面来确定该小区的总用电量。

1.1 负荷预测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的经验值,我国住宅电气设计住户的单位面积计算负荷大概为:多层住宅每平方按30~35W 计算,高层和小高层住宅每平方按40~45W 计算,商业性质用电按每平方50~55W 计算。以此原则计算该小区总的用电负荷为:

P=S 商业×55W/m²+S 多层×35W/m²+S 高层×45W/m²=40000×55W/m²+27000×35W/m²+183000×45W/m²=11380kW

考虑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及功率因数,取变压器最佳负荷率k为0.8,功率因数cos为0.75。由于住宅小区内居民的作息时间不同,而取同时系数为0.4,则折算后该住宅小区变压器容量S1应为:

S1=P/(kcos)*0.4 =11380/(0.8*0.75)*0.4 =7587kVA

再通过单位住户负荷预测法进行效验,我国住宅电气设计每户计算负荷大概为每户4~6kW;

S2 = 总住宅户数*4kW =2100*4kW =8400kW

经过效验,参考两组数字,小区变压器容量值S可取为S1

1.210kV电源接入方案确定住宅小区供电设施是城市配电网的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城市配电网的统一规划,在准确的预测用电负荷后,一个合理的10kV 电源接入方案,成为日后保证住宅小区供电可靠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当地市内10kV 供电线路众多,每条线路在考虑n1情况后,控制电流电流约在200A,控制容量约在5000kVA。但是在现有的10kVA 线路中,大多负荷较重。作为一个供电容量8000kVA 左右的小区,没有线路可以满足其容量需求。故考虑自附近上一级变电所新出两条10kV 线路为本小区供电,并在小区内设置10kV开闭所一座。小区内存在高层和小高层型建筑,其负荷包括有二级负荷,根据《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相关条款的规定,两条10kV线路要求出自不同的上一级变电所或同一个变电所的不同母线,保证两条10kV电源的相对独立,以满足小区二级负荷的双电源要求。

2 小区配电设计方案确定

2.1 10kV 电气主接线及设备选择

(1)10kV 电气主接线

一般的多层住宅小区,负荷比较单一,且电气主接线方案比较简单,配电设备多采用箱式变电站。本文的论述以负荷较大,拥有独立开闭所及变电所的高层及小高层住宅小区为主。

对于容量较大的高层及小高层住宅小区,每栋楼均有配套电梯、消防及喷淋设施,还有地下室人防及消防用电,均为二级及以上等级负荷,要求双电源供电。为满足其供电要求,小区内应设10kV开闭所一座或多座,开闭所内部10kV电气一次接线可根据小区的负荷性质和电气网络情况的不同采用两条独立的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以上述初步方案确定小区为例,假如本小区最终负荷确定为8000kVA,且本小区以高层及小高层为主,包含二级负荷,故在小区内设开闭所一座,内部10kV电气主接线采用单母线分段;设10kV变电所四座,每座变电所内各设两台500kVA 变压器,并且要求两台变压器电源由小区开闭所不同段母线引入,保证二级负荷的双电源供电。

(2)10kV 开关柜的选择

目前应用于10kV 配电的设备按其绝缘介质可分为充气式(SF6)负荷开关柜、空气绝缘负荷开关柜或真空断路器柜三种;就目前此地区而言,在小区配电设计中,考虑到设备的使用维护和可靠性等因素,高层及小高层住宅小区内现多采用充气式(SF6)负荷开关柜,其特点在于柜型尺寸较小、分段能力强、设备可靠性高、免维护,能够较好的满足供电公司运行维护及小区供电的要求。

2.2 变压器的选择

10kV 配电设计中,变压器作为配电系统的核心部分,其设备选型应符合节能、低噪音、免维护的要求,并且必须结合不同的用电性质和不同的用电环境进行正确的选择。

常用的变压器有两种:全密封油浸式变压器和干式变压器。小区配电设计中,变电所位于地面以上,且位于独立的变电所内,可采用油浸式变压器;当变电所位于地面以下,或处于非独立型变电所内时,需选用干式变压器,以满足消防及其它配套设施的相关要求。变压器接线组别采用D,Yn11额定电压及分接头开关10×(1±2×2.5%)kV/0.4kV。

2.3400V 电气主接线及设备选择

在这里,仍以此小区为例,小区内四座变电所均设有两台变压器,两台变压器电源引自上级开闭所的不同母线,400V 电气主接线亦采用两个独立的单母线和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但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时,必须在低压两台变压器低压进线总柜及联络柜间采用闭锁装置,保证在一段向另一段母线供电时,不会造成电力系统不同电源之间合环。

目前国内低压成套设备及元器件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设备种类也比较繁多,作为通用设备,此地目前主要应用的400V 室内配电柜以抽屉式成套开关柜和固定式成套开关柜为主。两种柜型进线总柜采用智能型低压断路器,各分路均采用塑壳是式断路器,并根据变压器的不同容量配置无功补偿装置。

结束语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9篇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绿色建筑;四节一保

绿色建筑具有能耗低、污染少、保护环境等特点,可为建筑用户提供自然、高效、安全、舒适的建筑空间。装配式住宅是绿色住宅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核心技术,可降低绿色建筑建设成本,与绿色建筑的“四节一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发展要求相符,建筑企业应在绿色建筑中推广应用装配式住宅。

1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优势

在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中,装配式住宅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节能。装配式住宅在施工过程中,可减少人力、物力,在使用过程中,构件性能优于传统建筑结构,可减少建筑运行能耗,节能效果显著;②节材。装配式住宅建筑使用的施工材料可循环使用,材料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材料使用率显著提升;③节水。装配式住宅统一生产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施工现场配置的施工人员、施工材料都较少,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大大减少,节约水资源;④节地。装配式住宅在工厂生产建筑结构构件,无须单独设置场地进行混凝土生产,可节约土地资源;⑤环保。在装配式住宅建筑中,施工现场以装配施工为主,无须运输水泥、砂石等材料,施工现场粉尘污染大大减少,且无需进行夜间施工,不会产生光污染、噪声污染,不会影响施工现场周边居民正常生活。

2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优势,建筑企业应根据住宅建筑特点,选择合适施工技术,开展装配式住宅建设工作,做到“四节一保”,实现绿色建筑建设目标。以某建筑企业的小区工程项目为例,总结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策略。该小区工程项目用地面积约8万m2,住宅可建设用地面积69858.88m2,均为装配式住宅,要求预制率超过30%,其中装配式住宅中“三板”占比超过60%。设计人员根据该小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地理条件与工程建设要求,进行装配式住宅建筑、结构等专业方案设计,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工作,为装配式住宅施工提供详细指导,切实发挥装配式住宅优势。

2.1预制结构设计

在装配式住宅施工中,预制结构部件是基础环节,建筑企业应结合建筑工程的结构特点,将建筑划分为预制柱、预制桩、预制剪力墙、内外墙板、楼板、屋面板、楼梯、阳台等结构构件,在工厂完成各个结构构件的制作,将其与施工现场浇筑的部分柱与梁进行拼接,或到现场拼接各种预制构件,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建设目标。为此,为保障装配式住宅建设质量,设计人员应按照规范流程与要求实施预制结构设计工作。

2.1.1方案设计

在装配式住宅的方案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对装配式住宅的平面布局、立面、结构、建筑空间等模块进行设计。结合装配式住宅的平面布局与立面结构,选择合适的预制构件类型,在满足建筑工程对建筑空间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预制构件连接技术,再结合预制构件类型与连接技术,完成预制结构方案设计。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引进BIM技术,基于BIM软件的模拟功能,将装配式住宅进行结构拆分,计算装配式住宅的预制率,明确预制的建筑构件及相关参数要求。结合参数要求,在BIM软件中构建各个预制构件族库,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将重复利用率偏低的结构从预制构件族库内删除,改为现场浇筑施工,以此明确工程项目中预制结构的范围。在确保建筑工程预制率符合要求的基础上,协调预制构件与现场浇筑施工,避免二者占比不合理,加大工程建设能耗,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2.1.2初步设计

首先,结合方案设计成果,设计人员依托于BIM协同设计平台,整合各项工程项目数据信息,计算方案设计后的预制装配率等指标,准确拆分装配式住宅的预制构件,实施标准化设计,确保预制构件符合工程项目建设要求,为后续预制构件生产提供详细指导;其次,结合预制构件的设计成果,计算装配式住宅建设成本,优化改进装配式住宅的预制构件规格,提高装配式住宅建设效益;最后,明确设备管线的预留预埋要求,完成装配式住宅结构方案设计。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为:25个单体预制叠合板、13个预制剪力墙与3个预制空调板;通过初步设计的成本分析,调整预制构件的规格,转变为19个单体预制叠合板、9个预制剪力墙与1个预制空调板,减少了种类数量,节约预制构件施工所用的模板、人工等,提高了制作运输安装效率,每平方米节约成本近30元,并显著提高了装配式住宅建设的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

2.1.3施工图设计

在完成初步设计后,设计人员开展施工图设计,绘制装配式住宅的结构施工图,明确装配式住宅的装配构件拼接要点,为装配式住宅的施工提供依据。为保障施工图的准确性与指导性,设计人员利用BIM技术的碰撞检查功能,对预制构件拼接的空间实施管线碰撞检测,分析机电管线是否存在交叉、重叠等问题,重新调整管线布局,通过翻弯、改道等措施,优化改进装配式住宅的空间布局,确保预制构件的装配更为科学合理,避免施工设计不合理导致返工,避免进一步影响绿色建筑建设目标的达成。

2.1.4深化设计

在装配式住宅深化设计中,设计工作分为土建与机电两个部分:第一,在土建深化设计中,主要对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的现浇部分进行结合设计,保障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工作涵盖结构设计、参数检测、参数统计三部分。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结合预制构件拆分结果,计算预制构件与现浇结合点,完成构造节点设计,并明确预留、预埋要求;在参数检测中,从装配式住宅建筑整体(即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入手,分析预制构件之间是否存在碰撞问题、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是否存在碰撞问题;在参数统计中,设计人员须要计算预制构件生产所需的混凝土体积与重量,明确预制构件的生产工程量,并统计预埋钢筋的规格要求与所需长度,为工厂原材料采购提供参考,避免出现材料浪费现象。结合上述深化设计成果,设计人员利用BIM软件自动输出预制构件拆分图、预制构件装配图及深化设计图等图纸。第二,在机电深化设计中,设计人员根据装配式住宅的土建设计成果、图纸等,选择合适的机电设备类型,综合部署机电设备管线,实施净空控制、支架吊架设计及荷载验算等工作,明确土建工程中应预留的机电管线孔洞,并通过BIM软件自动输出机电深化设计图。

2.2施工方案设计

在完成装配式住宅的预制结构设计后,根据预制构件生产要求、建筑工程设计要求,实施预制构件施工方案与建筑施工方案设计,指导装配式住宅施工,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提高装配式住宅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2.2.1预制构件施工设计

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建筑企业根椐设计好的装配式施工图纸设计预制构件生产方案,确保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在质量、规格等方面符合建设要求。预制构件均采用装配整体式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工厂定制的钢模板,完成各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成后,通过浇水与蒸汽进行养护,确保预制结构构件的质量与精度符合工程建设要求。同时,设计人员考虑装配式住宅的可持续性,将外墙结构与面砖的施工工艺设计为一次浇筑成型工艺,避免外墙面砖脱落,以提高外墙结构的密实性,预防出现开裂渗水等质量问题。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工程精度要求,设计规范的施工流程,将预制结构构件的精度控制在5mm内。以外墙板为例,设计的预制施工流程为:①制作钢模,根据小区住宅的外墙板大小,选择钢材制作模板,可循环利用约200次,且钢模板报废后可回炉重制,节约材料;②绑扎钢筋,根据设计方案要求进行钢筋绑扎;③铺贴面砖,选择节能环保性能优异的面砖材料,按照反打工艺的规范要求及流程铺贴;④安装窗框与预埋件,选择隔热性能优异的窗框材料,按照设计方案规定的位置安装窗框与预埋件;⑤浇筑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成型;⑥养护脱模,选择蒸汽养护方案,循环利用养护用水,节约水资源,待混凝土结构强度符合要求后,再进行脱模;⑦全面清洗钢模板,以便后续重复利用;⑧将制作完成的外墙板运输至施工现场。

2.2.2装配式住宅施工设计

就目前的建筑施工技术而言,装配式住宅常用的施工技术包括单元吊装组拼技术、BIM技术与产品保护技术等。在预制剪力墙施工流程设计中,设计人员考虑到剪力墙为装配式住宅的核心承重结构,在剪力墙内部设置钢筋大网片,以此提高结构强度;将预制剪力墙板运输到施工现场后,要求施工人员以剪力墙内部的定位件作为吊装设备的附着点,指导施工人员规范操作预制构件的拼装施工,保障装配式住宅施工质量。在上述施工流程设计中,装配式住宅施工配置的人员较少,且无需进行水泥砂石运输或搅拌等操作,可节约资源,降低施工现场噪声,减少环境污染。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方案中的施工流程为:预制剪力墙吊装→预制柱吊装→预制梁、预制楼梯吊装→预制楼板吊装→预制外墙、预制阳台板吊装→楼板上部钢筋绑扎→楼板上部混凝土浇筑。

2.3内部装修设计

在装配式住宅的结构施工方案设计完成后,建筑企业可遵循绿色建筑的建设特点,将装配式住宅的建设理念应用于内部装修中,优化改进内部装修设计,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的“四节一保”效果,提高装配式住宅的环保效益。在装配式住宅建筑工程中,内部装修通常采用工业化装修技术,并遵循装配式住宅的建设理念。在工厂进行装配式住宅装修材料及所需物品的生产,再运输至施工现场,通过集成化装配完成内部装修。具体来说,工业化装修分为菜单式设计、工厂化生产和集成化供应三个环节,这符合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理念。在装配式住宅的内部装修中,工业化装修落实的重点在于建筑内部分隔、厨卫系统、给排水系统等模块的技术材料创新。因此,在装配式住宅的内部装修设计中,设计人员应注重绿色建材的应用,以落实绿色建筑建设目标。例如在分隔墙系统中,设计人员可通过绿色建材的选择与合理应用,发挥装配式住宅的优势。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设计的内部装修方案为:在吊顶体系设计中,选用薄型轻钢龙骨材料,减轻吊顶结构重量,延长使用寿命;在卧室装修设计中,选用双面双层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并在墙体内配置隔音材料,以提高卧室的隔音效果,为用户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在浴室装修设计中,选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隔墙板(ALC)预制板作为墙体材料,可减轻墙体重量,且该材料具有较强的保温性能、防火性能与抗渗性能,具有减少建筑物能耗、提高建筑安全性的作用;在架空地板设计中,将地板设计为干式隔音双层架空地板系统,提高地板稳定性,减少噪声;在厨卫系统设计中,设计人员实施整体厨房与卫生间设计。在整体厨房设计中,设计人员整合建筑空间模数、厨房空间模数与厨房内各个构件的模数,如橱柜尺寸系数、配套设施(如电冰箱、烤箱等)尺寸系数,利用BIM软件构建建筑空间与厨房空间的模型,设计厨房开间与进深,再根据确定的厨房空间模型,部署橱柜与配套设施。在整体厨房施工时,按照设计方案逐一安装橱柜与配套设施,这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建筑空间来建设绿色建筑。在整体卫生间设计中,设计人员将卫生间划分为防水盘、壁板、顶板及支撑龙骨等部分,在工厂进行构件生产,与卫生间配置的洁具共同拼装,完成卫生间模块的设计与施工,现场无须进行湿作业,且构件标准化生产,提高材料利用率,节能环保。

2.4工程建设成效

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结合绿色建筑建设特点与要求,优化设计装配式住宅的预制结构、施工方案以及内部装修,发挥装配式住宅的优势,显著提升建筑工程的性能,提高绿色建筑施工的效率。具体来说,该小区工程项目的装配式住宅应用效果如下:①在材料方面,从环保性、经济性与耐久性三个角度评估该小区工程项目应用的材料。其评估结果显示,施工材料的环保性评级与经济性评级均为b级,说明该装配式住宅所用材料属于绿色建材,碳排量相对较少,部分材料可降解,且材料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耐久性评级为c级,该装配式住宅所用材料可用年限为20年。②在生产方面,该小区工程项目使用装配式住宅施工,人工成本投入较少,施工人员培训工作简单,施工工艺简洁高效,生产性能优异,被评为b级。③在施工管理运维方面,装配式住宅可通过预制、吊装、组拼、连接等方式施工,施工效率与质量有保障,施工性能评级为a级;施工工艺流程简单,集成施工与精益施工管理有序,管理性能评级为a级;在装配式住宅投入使用后,结构构件质量有保障,内部装修材料技术先进,运维工作成本相对较少,运维性能评级为b级。④在综合性能方面,装配式住宅的适用性、安全性及耐久性相对较高,被评为b级。综合上述评级结果,根据《工业化住宅建筑性能综合等级评定表》,该小区工程项目的评级为Ⅱ级,整体水平较高,值得其他建筑企业借鉴学习。

3结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住宅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助于绿色建筑行业发展。通过以上分析,设计人员应做好装配式住宅的预制结构设计、施工方案设计与内部装修设计,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提高绿色建筑建造效率与质量,提升建筑环保效益。

参考文献:

[1]赵青.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居业,2020(4).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配电设计;

0前言

住宅是人们生活中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区功能日渐丰富,居民小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近年来,阳东县一个个风格迥异、规模不一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亮丽的风景。小区的供电设施是小区的基础设施之一,做好小区的供电工作,无疑是小区建设的关键环节,这也对住宅小区的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电气设计人员,住宅小区的电气设计是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如何在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舒适的前提下更合理、快速的完成住宅小区电气设计工作呢?下面结合本人设计中惠龙熙山项目的要点为例,来阐述一下笔者在过去几年的工程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小区的设计要点及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

1初步方案确定

小区方案的初步确定包括:负荷预测和10kV电源接入方案的确定.考虑10kV电源接入方案前,首先必须进行负荷预测,只有容量确定之后,才可以从整个系统10kV线路上选择合适的接入点,来满足整个小区的负荷需求。就中惠龙熙山而言, 该小区位于阳江市未来滨海新城中心板块,占地面积:32.85万m2,建筑面积:31.91万m2。总户数为1881户。其中建筑面积为81-120平方681户、121-150平方855户、150平方以上345户,商业建筑面积16305.46平方米。

下面来确定该小区的总用电量:

1.1负荷预测

根据《中国南方电网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7.5用电负荷估算方法,建筑面积80 m2以下为4kW/户;81-120m2为6kW/户;121-150 m2为8-10kW/户;高档住宅、别墅12-20kW/套;商用按100-200W/ m2计算;办公按80-100W/ m2计算。以此原则计算该小区总的用电负荷为:

P=S商业×100W/m2+80m2以下户数×4W/户+81-120m2以下户数×6W/户+121-150m2以下户数×8W/户+150m2以上户数×10W/户+公共设施等用电负荷200kVA =

16305×100W/m2+0×4W/m2+681×6W/m2++855×8W/m2+345×12W/m2+200kW=12213kW。

考虑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及功率因数,取变压器最佳负荷率k为0.85,功率因数cosφ为0.75.由于住宅小区内居民的作息时间不同,而取同时系数为0.7,则折算后该住宅小区变压器容量S应为:

S=P/(kcosφ)*0.7=12213/(0.8*0.8)*0.7=13410kVA.

1.210kV电源接入方案确定

住宅小区供电设施是城市配电网的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城市配电网的统一规划,在准确的预测用电负荷后,一个合理的10kV电源接入方案,成为日后保证住宅小区供电可靠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以阳东县为例,阳东县内10kV供电线路众多,每条线路在考虑n-1情况后,控制电流约在300A,控制容量约在7000kVA.但是在现有的10kVA线路中,大多负荷较重.作为一个供电容量14000kVA左右的小区,没有线路可以满足其容量需求.故考虑自附近上一级变电所新出两条10kV线路为本小区供电,并在小区设置10kV开闭所一座。小区为别墅和小高层型建筑,其负荷包括有二级负荷,根据《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95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92相关条款的规定,两条10kV线路要求出自不同的上一级变电所或同一个变电所的不同母线,保证两条10kV电源的相对独立,以满足小区二级负荷的双电源要求。

2小区配电设计方案确定

2.110kV电气主接线及设备选择

2.1.110kV电气主接线

一般的多层住宅小区,负荷比较单一,且电气主接线方案比较简单,配电设备多采用箱式变电站.本文的论述以负荷较大,拥有独立开闭所及变电所的高档别墅及小高层住宅小区为主.对于容量较大的别墅及小高层住宅小区,要求双电源供电。为满足其供电要求,小区内应设10kV开闭所多座,开闭所内部10kV电气一次接线可根据小区的负荷性质和电气网络情况的不同,采用两条独立的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以中惠龙熙山为例,本小区最终负荷确定为13410kVA,且本小区以别墅及小高层为主,包含二级负荷,故在小区设开闭所一座,内部10kV电气主接线采用单母线分段;设10kV变电所6座,每座变电所内各设两台(或三台)800kVA变压器,并且要求两台变压器电源由小区开闭所不同段母线引入,保证二级负荷的双电源供电。规划在中惠开关站10千伏出线专柜供电,规划双回路专线,敷设两条YJV22-300mm2电缆约1256米至#1中心配电房,再在#1中心配电房分别出线YJV22-300mm2电缆至#2和#3配电房,在#2配电房出线YJV22-300mm2至#4配电房,从#4配电房出线YJV22-300mm2至#5配电房;从#3配电房出线YJV22-300mm2至#6配电房,再从#6配电房出线YJV22-300mm2至#5配电房。在#5配电房形成环网供电并开环运行。

2.1.210kV开关柜的选择

目前应用于10kV配电的设备按其绝缘介质可分为充气式(SF6)负荷开关柜、空气绝缘负荷开关柜或真空断路器柜三种;就目前阳东县而言,在小区配电设计中,考虑到设备的使用维护和可靠性等因素,别墅、高层及小高层住宅小区内现多采用真空断路器柜,其特点在于:柜型结构简单,安装维修方便、分段能力强、设备可靠性高、免维护,能够较好的满足供电公司运行维护及小区供电的要求。

2.2变压器的选择

2.2.1、变压器的选型

10kV配电设计中,变压器作为配电系统的核心部分,其设备选型应符合节能、低噪音、免维护的要求,并且必须结合不同的用电性质和不同的用电环境进行正确的选择.常用的变压器有两种:全密封油浸式变压器和干式变压器.小区配电设计中,变电所位于地面以上,且位于独立的变电所内,可采用油浸式变压器;当变电所位于地面以下,或处于非独立型变电所内时,需选用干式变压器,以满足消防及其它配套设施的相关要求.变压器接线组别采用D,Yn11;额定电压及分接头开关10×(1±2×2.5%)kV /0.4kV。

2.2.2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的选择

要确定合适的变压器容量和台数也是件困难的事情。容量选择大了,台数选择多了将造成浪费;而相反,则造成变压器的过载,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又得不到保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选择合理?下面以中惠龙熙山为实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根据《南网导则》6.6.2变压器容量选择,单台配变容量不宜大于:油浸式,630kVA;干式,800kVA。按中惠龙熙山总容量折算后13357kVA来算,加上考虑该小区总面积较大,因而在区内6个地方各建一座配电房,每座配电房各供10-12幢楼房,该小区应安装800千伏安干式变压器17台。公共设施等用电负荷需安装200千伏安变压器1台。

2.3400V电气主接线及设备选择

在这里,仍以该小区为例,小区内6座变电所均设有两台(或三台)变压器,两台变压器电源引自上级开闭所的不同母线,400V电气主接线亦采用两个独立的单母线和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但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时,必须在低压两台变压器低压进线总柜及联络柜间采用闭锁装置,保证在一段向另一段母线供电时,不会造成电力系统不同电源之间合环。

目前国内低压成套设备及元器件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设备种类也比较繁多,作为通用设备,阳东县目前主要应用的400V室内配电柜以抽屉式成套开关柜和固定式成套开关柜为主.两种柜型进线总柜采用智能型低压断路器,各分路均采用塑壳是式断路器,并根据变压器的不同容量配置无功补偿装置。

3、住宅进户线及室内电气设计

为保证用电安全,住宅小区内应采用TN-C-S,TN-S或TT系统;住户进户线必须采用三线制进线,即引至住户的电源线必须有火线、中性线和保护地线。根据GB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中“当前线路必须采用符合安全和防火要求的敷设方式配线,导线应采用铜芯导线,每套住宅进户线截面不应小于10mm2”。因此,目前引至住户的电源线采用3根10mm2的铜芯导线,有条件或大面积的住户采用3根16mm2的铜芯导线,以后随着住户负荷的增长再考虑更换截面积更大的导线。进户线大多是明敷设的,以后更换难度不高,费用也较低,而大部分住宅室内导线则是暗敷设,以后要更换难度较大,费用也较高,同时又影响美观。因此室内电气线路设计不能片面强调节约,而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来合理设计室内住宅的电气线路。每套住宅电气线路的分支数不应少于5回;空调电源、插座电源和照明电源应分路设计;厨房及卫生间的插座电源宜设独立回路;空调电源回路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4mm2,其它回路不应小于2.5mm2。室内插座设计与室内电气线路设计一样要有超前意识,应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宜一次性安装完毕。要做到每间房、厅4面墙至少有一个插座,但客厅应适当增加插座数量。室内电气设计应有过载、过流和漏电保护等。总之,住宅室内电气设计应有超前意识,宜一次性投资,这样才能避免以后因更换导线或增加插座而产生麻烦、美观等问题,同时能够增大电气安全和防火安全系数。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11篇

以往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是以教学大纲的形式作为教学文件的,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已经悄悄地取代了教学大纲。在课程标准中,不再包括课程重点、难点和时间分配,而是规定了课程的性质、应达到的标准和教学内容框架,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教学大纲规定的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而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在评价体系上,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融为一体,强调过程性评价;而教学大纲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结果考核,评价指标单一。所以我们在住宅空间设计课程中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条件、课程学习评价建议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性质属于职业技能课,也是专业必修课。课程目标是在学生掌握装饰制图、计算机软件和室内设计原理的基础上,以胜任装饰设计公司室内设计员岗位工作要求为职业能力目标,以此类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多媒体演示、住宅空间设计施工现场观摩、模拟项目操作等手段,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具备较强的住宅空间设计和方案设计图绘制能力,能胜任装饰设计相关工作岗位。在课程内容中,紧紧围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大致划分出理论和实践所占的比例,把理论知识点嵌入到各个项目中进行讲解,挑选典型案例,分配好课时数,再让学生进行实战练习,边讲边练,直至项目完成。在课程实施条件上,对教师要求具有“双师”素质,具有企业一线的经验,能够组织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突出案例和实际项目的训练,开发适合课程的校本教材;在教学场所上,除了多媒体教室外,还包括校内实训场所,校企合作基地等,以装饰企业为依托,加强实际项目的观摩考察等。课程学习评价上,创新考核体系,把学习过程考核和自主学习考核载入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坚持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标准职业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学习的全过程中,针对项目的每个环节进行打分,设置评分标准,避免考试成绩与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相符的高分低能的弊端。

2理实一体化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我院的住宅空间设计课程中,以小户型、中户型和大户型三种套型为教学情境,精选三个不同的典型案例进行项目化教学,并建立了小户型、中户型和大户型项目资源库,以项目运作贯穿整个课程。在每个户型的教学情境中,又分为若干个小模块,从设计风格的讲解、学生资料收集、项目主体设定、平面功能布局、顶面立面造型设计、构造大样图的绘制、效果图的设计表现,直至项目PPT和展板的制作,每个环节老师都精心讲解指导,学生自主练习,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造型设计能力、语言编写能力、设计应用能力、软件制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上得到综合的提高。课程因为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果只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靠老师的PPT和板书,在注册入学制度下的高职院校中,会有许多学生课堂上玩手机和睡觉,课堂效果极差。要改变这种情形,必须教学改革,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学生向往的地方。我院在2012年—2014年完成了建筑与装饰实训工场的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建设,共投资约160万元,分为“静态构造展示”“动态工艺制作”两个区域。其中“静态构造展示”分为A,B,C,D四个区,A区为建筑室内典型空间的展示;B区为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墙体构造和灯光灯效展示;C区为百变空间、基础结构、钢筋结构展示和家具展示;D区为世界优秀建筑模型、图片和施工图纸样本展示。“静态构造展示”中包含数个样板间,的吊顶、隔断、透明水电墙、多媒体设备等一体化实训室,能满足学生体验,观摩,实际的需要。“动态工艺制作”分为E,F两个区,主要是为木工工艺制作和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服务的,而住宅空间设计课程主要在“静态构造展示”区域内完成。在住宅空间设计课程中,讲解室内设计的一般程序的设计前期准备阶段这个知识点,首先教会学生与客户交流,在和谐的交谈与详细的询问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完成对客户的性格分析、个人爱好,了解客户对设计功能的要求。设计之前,收集设计对象的相关建筑图纸和资料,现场实地考察,拍照,测量未知尺寸,绘制草图并详细标注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设计概念,确定设计风格,并在接下来的草图构思中进一步深化。我们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反映学生不会测量房屋完成框架图的绘制,因此在此课程中,我们加入了测量的课程,让学生拿着卷尺和测距仪,在我们的实训工场样板间进行实地测绘,进行草图的绘制,通过丈量,掌握草图的绘制步骤、家具的常规尺寸和空间概念,这比在黑板上把家具的常用尺寸写出来硬让同学们进行记忆效果要好很多,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实训工场的利用率。在讲解住宅的有关知识时,我们将课堂搬至实训工场的A区,这里配置了课堂所需的投影仪、写字黑板和供学生上课的椅子,旁边就是开放式住宅空间设计中的厨房、客厅、卧室、书房、卫生间的样板间,在这里老师可以详细的介绍门厅、客厅、卧室、书房、厨房以及卫生间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身临其境,体验装修环境和氛围,对所要掌握的内容记忆深刻,普遍表示要比在多媒体教室放图片效果好,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明显地减少了。在讲解界面装饰材料的时候,我们会把课堂移至实训工场B区,在B区沿墙面四周,共有19间材料构造间和10根不同材料的暴露构造的圆柱,每间的地面、墙面、顶面的材料和灯光都有所不同,并且所有材料做成半剖的形式,这些材料的展示立体直观,每间墙面上还悬挂着与该间材料相匹配的施工工艺,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接受材料信息和构造节点。在中央位置,我们同样配置了投影仪、写字黑板和学生座椅,供上课使用。我们还会让学生去收集市面上的材料,让同学做成材料实物展板进行比赛,看谁收集有新式材料,这样通过不同班级收集的材料,B区的装饰材料品种达到了最新的收集,也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在C区的百变空间中,除了一些著名模型的实物展示外,设立了一间约10m2的小空间,里面涵盖了家庭居住空间的所有功能,设立了翻转床等,让学生明白小户型空间的最大利用,在其余空间的顶部,设置了各个方向的吊轨,下面悬挂着布帘,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意拉出不同的空间,训练学生的空间感;在沿墙的两面,为专业群建设考虑,购买了许多土建基础结构和钢筋结构模型与典型建筑模型,在墙面还悬挂了民清的太师椅,供学生观看。同样,我们在C区也配置了投影仪、写字黑板和学生座椅,供上课使用。住宅空间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通常是1节~2节课程地点安排在实训工场,3节~4节安排在带有电源插座的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项目化操练,教师进行指导,所有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这样也为学校缓解了中心机房的使用紧张。实训工场的建成为住宅空间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保障。在课程的考核评价中,从重结果到重过程,淡化终结性考试,强化过程性考核。由于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考核过程中设置了详细的得分体系,并在整个课程中得到全面的贯彻,好的评价体系,不仅注重成绩的量化指标,而且注重学习过程的积累,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意识。

3理实一体化住宅空间设计课程项目开发

住宅空间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是建立在“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把处理过的基础理论中核心的东西,先纳入到职业能力中去,再嵌入到项目设计任务中,将基础设计、装饰材料、装饰构造和预算相结合,设计项目按照企业设计工作流程进行综合训练,形成按照职业化标准进行实践教学的模式,建立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课程,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课程中,教师必须精选项目,掌握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本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中获得实践教学所需的生动素材,为课程改革打下基础。项目既有典型性,又能实际操作,以典型项目为主体导入课程、打破传统的章节讲授教学模式,按照实际项目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把教—学—做融合起来。为此,在该课程中,以小户型、中户型和大户型三种套型为典型项目,小户型设置了市面上流行的单身公寓,中户型选择了160m2左右的平层和错层住宅,大户型选择了别墅和跃层住宅,每种户型从案例分析讲解直至项目的最后完成,都凝聚了教师们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每种户型又建立了户型库,供学生课后练习。这样当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在住宅设计中,至少已经练习了3套~4套的户型设计,为以后的设计打下基础。以小户型的教学举例,精选了单身公寓户型,通过相同户型的几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设计讲解,让同学明白设计主题在居室空间中的设计运用,通过具体案例的实际操作,要求学生对人居空间各功能区域进行设计,对设计风格、家具样式和布局、材料的选择和色彩的搭配进行通盘考虑。掌握常用的人体工学尺度,查阅餐桌餐椅、沙发、床、常用家具、卫生洁具的尺寸,并运用到设计中去。在教学过程中,用事先准备好的户型平面图进行课程导入,把课程设计和项目运作联系起来,在此项设计中,要求突出主题设计概念,以及对餐厅、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然后从项目运作程序入手,教会学生室内设计的一般程序:接受委托项目设计前期准备确定设计概念草图构思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预算现场施工配合。在接下来的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完成整套的图纸设计,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大样图、效果图、设计说明,要求手绘与电脑相结合。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打破纯粹讲述的教学方式,实施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让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在亲自实践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结语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小户型;住宅设计;建筑学;研究

Abstract: Residential design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apartment layout has always been the key link of the related architecture.It i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in this part and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design small apartment layout of residential an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lso carried out a careful inquiry, to strengthen further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motion of technology.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residential apartment layout; design; architecture; study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现今,我国正在全面的迈入小康社会,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针对住宅建设这一方面,如何在一个较小的空间之内,创建出一个比较好的生活舒适度,并且针对用户的居住体验进行合理的提高,将是相关工作当中的关键性环节,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设计步骤。按照我国目前所制定的住宅面积的具体标准规范,针对中小型的住宅,其指的是在60平米以下的小户型以及80平米左右的紧凑类型的户型,很好的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提升,将是对工作进行不断改进和加强的重点环节,同时,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也是对工作质量进行不断改进的重要步骤。

中小户型住宅设计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设计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将是对工作进行加强和完善的重点环节。就目前阶段而言,我国的中小型住宅当中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设计人员缺乏对于中小型住宅的认可。就目前阶段的建筑学设计而言,一个具体设计方案的实现,需要有足够的支持,同时还需要有一个相对应的设计体系。但是,针对中小型的住宅,不仅部分住户对于其没有很好的认识程度,相关的设计人员,对其也是缺乏必要的认同,这一点就再很大程度之上制约了我国中小型住宅的进一步发展。在设计方面之上来进行分析,许多人认为中小户型的住宅是一种空间之上的限制,而在规范等方面,也是缺乏必要的认同,没有很好的示范类型的项目来对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支持,并且消费者对于此种户型的住宅,也是存在有一定的认识之上的偏差,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宣传,并且示范出较好的设计实例,针对规划建设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加强和调整,解决目前的种种问题。

(2)针对中小户型住宅缺乏必要的设计规范以及设计的准则。这一点是现今针对中小户型的住宅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在现有的国家条例以及规范之下,针对中小户型的住宅,任然是缺乏详细的规范准则,没有一套统一的并且完善的设计标准,进而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就没有固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导致我国的中小户型的住宅难以进一步的向前发展。

中小型住宅的具体设计研究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目前阶段我国的中小户型的住宅设计基本思路和存在的问题,有着详细的了解和明晰的掌握。接下来,将针对具体的设计方案以及设计的基本准则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力求更进一步的加强实践当中的操作和应用。

(1)中小户型住宅设计的核心原则。在以前,针对中小户型的住宅缺乏必要的设计准则,而就目前阶段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情况而言,需要针对住宅的面积以及使用的功能等,进行突破和提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同时,相关的设计人员还需要将设计的重点放在针对其户型的面积进行最大化的利用之上,并且很好的围绕着这一设计的基本准则,来进行实践的操作设计。针对中小户型的住宅,由于其面积比较的紧凑,所以,针对细节的把控尤为关键,对于设计需要经过仔细的推敲,并且在施工设计的图纸之上进行精确的分析和研究,如何针对日常的生活以及工作等,进行必要的调整,来使得在有限的住宅面积之内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针对住宅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设计,这一点是极为关键的,同时,也是现阶段中小户型住宅设计的核心原则。

(2)针对平面的布置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中小户型的住宅之内的平面设计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置,可以使得功能性的布置更加趋于合理,并且使得室内的线条更加流畅并且简洁。根据功能来进行划分的话,则可以将其分为公共活动区域、私密区域、辅助区域等等,而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则需要很好的针对其功能方面的关系进行很好的明确,进行正确的处理,保证满足公务和私务分开的原则,同时还需要保证食寝分离等,这一点是中小户型住宅设计当中的重点性环节。在进行功能区域等的划分之时,还需要针对住宅室内的线条流畅性进行很好的把控,使得其室内紧凑但是不失规则、联系紧密但是不会出现杂乱五章的现象,做到所有面积的综合性利用以及最大化的利用,进一步的提升住宅面积的使用率。例如,针对卫生间,就可以和浴室分开来进行设计,来进一步的减少其相互之间工作的干扰,并且这一点设计的原则和布置也将更加的有利于热水器以及洗衣机等的布置。

(3)注重针对灵活的室内功能以及空间的利用。此方面的设计也是针对中小户型住宅设计的一个重点性的环节。根据具体的生活形式、审美的观念思想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将住宅设计成为不同种类型的风格,并且以此为基础,针对具体的住宅面积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和发挥。所以,针对住宅的设计,除了必要的套型平面之外,还需要对其平面的布局之中存在的差异性等,进行全面的调整。针对灵活的单元空间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并且来满足不同的层次的需求。另外一个方面,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逐步的减少针对固定构件的使用,运用一些较为灵活并且可以活动的轻质类型的材料,来针对区域进行划分,使得室内的空间更加具有流动性,不至于出现闭塞的情况。针对卫生间、厨房等的设计,可以将其设计成为一种模糊类型的功能区域,这样就再无形当中增加了住宅面积的使用效率。

(4)针对通风设计以及朝向进行有效的设计。通风以及朝向,是针对住宅设计当中的重点性环节。在进行中小户型的住宅设计当中,需要充分并且全面的考虑到其气候的条件,并且在较好的通风以及朝向的环境之下,进行建筑的设计,每一个房间,都需要保证可以进行直接的采光,而每一套住宅设计之内,则需要有一个可以获取冬季日照的房建,这一点尤为关键。针对平面的设计过程当中,还需呀很好的考虑到其中的自然类型的通风设计,这样可以进一步的改进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且使得室内的空气质量和卫生状况得以有效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中小户型的住宅设计基本方案进行全面并且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全方位的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对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的核心理念等,也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力求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做出必要的指导,并且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最后,还针对具体的设计方案的实现以及设计过程当中需要注重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针对通风的设计、室内空间的灵活运用、平面的布置等等环节,都进行了概述,以求为相关工作的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张霞.浅议住宅设计基本原则【J】.现代化建筑学,2009.8:89-92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连续梁;合拢段;温度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28-02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大型住宅的数量逐渐增多,对于大型住宅小区配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型住宅小区配网设计的分析,进行配网设计方案的优化,能够提高大型住宅小区配网设计的合理性,为大型住宅小区配网设计提供可参考依据,更好地实施大型住宅小区配网设计工作,促进大型住宅小区配网的推广和发展。

1.大型住宅小区配网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负荷等级的确定

我国颁布了明确的规章制度对住宅小区配网设计中的负荷等级进行了限制,要求大型住宅小区必须要严格按照三级负荷供电。如果大型住宅小区中有面积较大的配套设施或者带有空调系统的商铺、地下车库或会所等,就要按照相关规范规定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汽车库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中要求的设置二级负荷供电的消防设施。

1.2 变配电所的设置

大型住宅小区的变配电所的设置要综合考虑大型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特点,设立在靠近电负荷中心的专用管理用房或小区会所的位置。由于大型住宅小区的楼栋之间的间距较大,住宅群分散分布,因此,大型住宅小区的总配电房可以设置在小区中心会所。

1.3 高压供电型式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大型住宅小区配网设计中已经不再使用杆上变压器,而是利用带负荷开关的环网开关柜和箱式变压器,并且配网设计中低压侧则利用电缆线路供电,提高了大型住宅小区供电的可靠性。

1.4 电能计量装置

我国规定了大型住宅小区配网设计中的电能计量装置的设计和安装要严格遵循《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的相关制度。大型住宅小区的配网设计中的电能计量装置,要实行一户一表,高层住宅小区要集中安装在3至5层,多层住宅小区要集中安装在首层。

1.5 无功补偿的方式

现阶段,我国大型住宅小区配网设计中的无功补偿普遍应用就地平衡的方式,结合了集中补偿方式和分散补偿方式,在配网的低压侧采用集中补偿方式安装配电变压器,采用分散补偿方式进行自动投切电容器的设置和安装。

2.我国大型住宅小区配网的现状

2.1 配网点分布不够合理

我国为数不少的大型住宅配网点分布不够合理,特别是岁者供电半径的增长,线路的能好过大,很容易产生额负载欠均匀的问题,提高了配网设计的运行成本。

2.2 配网负荷增长剧烈

在进行配网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用户的用电需求。我国居民的用电需求日益增加,造成配网负荷增长剧烈,配网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一因素。

2.3 配网设计可靠性较低

我国过去的配网设计已经陈旧,容易出现故障,经过维修和转电后仍然无法正常运行,造成长时间的停电,极大的降低了城市配网的可靠性。

2.4 配网工程管理较差

我国配网工程的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工程确认后却迟迟不能动工,导致后期的施工过于集中,施工进度缓慢,施工质量达不到配网设计方案的要求。

3.大型住宅小区配网设计优化方案的探讨

3.1 大型住宅小区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大型住宅小区的配网设计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物业管理系统,并且保证小区的建筑面积大于3万平方米,采用中央空调系统或电锅炉进行集中供热取暖,小区用户家中要拥有现代化家用电气,包括电暖气、电热水器、电视机、空调、电冰箱、电锅炉等,能够用电能代替其他能源,家庭用点容量标准要大于等于6千瓦。

3.2 大型住宅小区用电负荷的测算

通过对大型住宅小区用电负荷的测算,能够确定大型住宅小区选用的配网设计方案,进而选择大型住宅小区配网设计的供电设别。更加重要的是,大型住宅小区用电负荷测算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小区配网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我国大型住宅小区进行用电负荷的测算,普遍采用系数法,根据小区配网设计中设置的用电设备的具体情况,引入需用系数来区分不同的用户,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最大负荷的同时系数,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每户的用电负荷:P=Pe*K1 (KW)(Pe 为每个用户设备容量,K1为常用系数)

住宅小区总的用电负荷:∑P=nPeK1K2 (n为用户数,K2为同时系数)

3.3 大型住宅小区负荷密度的测算

现阶段,我国住宅小区建筑分为两类:一类为多层建筑,楼层数为8层以下,建筑的容积率为3-4,每户平均建筑面积为65平方米至80平方米;另一类为大型的高层建筑,楼层数大于8层,这类住宅小区的容积率为1-2.5,每户平均建筑面积为80平方米至160平方米。

大型住宅小区的建筑面积:M=ma (m2) (a为每户平均建筑面积,m2)

大型住宅小区的建筑容积率:R=M/A (A为大型住宅小区的占地面积,m2)

大型住宅小区的负荷密度:ζ=∑P/A*106=KRPe/a*106(kW/km2)

3.4 大型住宅小区外线的配置原则及接线方式

大型住宅小区外线的设置要考虑用电负荷的增长,配网设计采用环网供电,接线方式采用高压的供电方式或低压的供电方式,如下图,为常见的接线方式示意图。

4.提高大型住宅配网设计的措施

4.1 制定合理的配网工程管理流程

大型住宅小区配网要制定合理的管理流程,施工前期要勘察工程,收集数据,购买材料,根据工程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施工方要选择高技术的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施工完成后要仔细验收工程,进行工程资金的结算。

4.2 提高大型住宅配网设计的水平

我国对大型住宅小区配网设计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必须要执行相关的标准,提高配网设计水平,按照相应的防火消防措施和规定的负荷要求进行电能输送。

4.3 明确大型住宅配网的系统模型

进行大型住宅配网设计时,要尽可能的降低能耗,同时,要保证配网设计的可靠性,明确配网的系统模式,采用运营良好的技术性设备。

4.4 重视大型住宅配网设计的负荷评估

通常情况下,大型住宅小区的配网设计以满足负荷需求为目标,要充分重视配网设计的负荷评估,明确小区各时段的负荷和未来的负荷走势,提高配网设计的可靠性。

5.结论

小区配网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负荷等级的确定、变配电所的设置、高压供电型式、电能计量装置和无功补偿的方式。现阶段,我国大型住宅小区配网的配网点分布不够合理、配网负荷增长剧烈,配网设计可靠性较低,配网工程管理较差。小区配网设计优化方案主要有小区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小区用电负荷的测算、小区负荷密度的测算和小区外线的配置原则及接线方式。我国配网设计单位要制定合理的配网工程管理流程,提高大型住宅配网设计的水平,明确大型住宅配网的系统模型,重视大型住宅配网设计的负荷评估,进而达到提高大型住宅配网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邵醒红.小区配网设计的优化方案探讨[J].农村电气化,2011,06:13-14.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14篇

【关键字】住宅区;供电系统;改造设计;特点

引言

对于现阶段供电系统改造设计而言,大多数针对的是新型的建筑进行分析设计,而往往忽略了对老住宅区供电系统改造设计特点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电器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已经完全离不开电器设备,具不完全统计,现阶段的在住宅区供电系统中,存在这严重的线路老化、供电质量差以及负荷缺口大等严重问题。

住宅区供电系统改造设计特点

对于我国现阶段已经投入使用的住宅区而言,其中大多是企业单位和职工家属楼,而这些建筑普遍存在建筑面积大、覆盖范围广的基本条件。对于这些已经投入使用的老住宅区供电系统而言,在其改造的过程中,实际上与那些新建小区的供电系统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老住宅区来说,其的住户类型相对于那些新型住宅区具有明显的固定性,而且相对而言,老住宅区住户的流动性基本为零,对于这种老住宅区改造过程中,必须根据现有住户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调研,调研老住宅区用户的基本收支情况,而且必须同时分析投资方的资质和实力,而且必须要参照用户的需求为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改造,否则的话,只会出现不切实际的盲从现象发生,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改造方案,以免造成设备闲置,浪费资源。

其次,老住宅区相较于新住宅区而言,由于老住宅区的建筑格局基本固定,而且相关设施的基本布局已经确定,但是其中存在老住宅区建筑物的建造年代不同,而且经常存在高低层楼混合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变配电方案受到很大程度的现状,而且造成地下输配电线路的铺设方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再者,对于老住宅区而言,一般是由企业单位和职工家属楼构造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种职工和家属住宅区的配套设施相对比较健全,建筑物类型多,相较于新型的住宅区而言,通常好包括职工医院、职工食堂、文体艺术俱乐部等,甚至有的大型企业居民家属小区还包括自己的学校和幼儿园等幼儿教育设施,对于这些企业单位和职工家属楼而言势必负荷类型多,因此我们在选择设备容量过程中,务必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而言要“因地制宜”考虑到实际情况和长期负荷因素的基本特点,对负载进行合理的估算。

最后老住宅区通常已经在原来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了若干次的室内线路改造,对于这些用户而言,其室内支线的基本容量通常已经到达了相关的要求,不需对这些进行统一设计施工。对于那些未经过装修的老住宅区的住户而言,这些问题可由住户根据自身的需求量进行解决,施工单位并不需要,对于每个用户进行统一设计施工,因为对于不同的用户其内部的建筑结构并不都是一样的。通常情况下,老住宅区用户内部的供电系统是存在许多种类的配电方案,因此而言,对于大多数用户的电表容量已经不能满足正常的需求,必须及时的进行更换。原有的住宅区内部的物业管理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大多数在原先的设计形式上不够完善,因此而言在改造供电系统的过程中,应该从长远的利益出发,考虑到系统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理论设计尽可能留有裕量,以免将来进行二次供电系统的改造。

改造实例

本文主要针对笔者参与的平顶山市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供配电系统的改造工作为例,并根据以上探讨的结果进行分析,其相关的说明改造的基本背景知识、设计思路以及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首先,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供配电系统的背景知识:经过长时间的与企业管理部门、物业管理部门进行的为期一个季度的配合调查发展,待改造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供配电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设计标准远远低于规定标准,其次由于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原线路布局,造成现有线路的经常出现放电现象。第三,私拉乱接现象严重;最后,企业管理部门和物业管理部门由于设计不规范,造成公共照明系统乱搭乱建,相应的各住宅之间照明系统浪费严重。

其次,根据用户的基本需求和整体的勘察结果,以现行的相关住宅设计标准及规程规范为依据,以安全、实用为最终目标,主要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造设计。

负荷计算和变配电方案选择,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的面积有限因此而言,可以设置供电半径在250m范围以内较为合适,安装地点尽量选择负荷中心,而且选取每台变压器在一定程度上提供7路左右的低压馈出线,经过详细多次的计算,选取4台500KVA的箱式变电器,这些变电器按照两处布置的基本原则,对小区进行分区供电,变电器结线图如图1所示。

图1:箱式变电器结线图

低压供电系统,由于箱式变电器所处的位置在负荷的正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缩短了供电距离,拟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并存的方式进行改造。

对于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供配电系统的公共照明设施而言,拟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配置,如主干道、广场使用广照型器具,走廊使用节能减排的器具。

消防系统和安全设施、以及防雷设施,由于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为家属住宅小区,此方面的配套设施相对非常完善,因此而言不需要进行改造。

通过改造之后所有的设施的基本运行效果都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剧多次测试当处于高峰状态时,终端的用户电压基本维持在216V以上,这就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的用电设施不会因为电压过低而造成断电的现象发生。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住宅区供电系统改造设计特点进行分析,分析主要针对四个方面,分别是,住宅区的实际情况、建筑设施、住宅区的基本功能设施、建筑构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通过对平高集团家属院地下供电系统改造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实地验证,发现改造之后所有的设施的基本运行效果都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剧多次测试当处于高峰状态时,终端的用户电压基本维持在216V以上,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的用电设施不会因为电压过低而造成断电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肖泽州,李红梅,韩天梅,刘永罡.蔚蓝渤海潮涌时——北戴河重要用户供电系统改造工程纪实[J].大众用电.2000(02)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omestic land price and the rising material prices constantly, high-rise buildings become a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tendency,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lmost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domestic residential area construction form, so the design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re very important, and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mo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osts. This article mainly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the problem of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is discussed, the hope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to related unit.

Keywords: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筑行业经历了一次次质的飞跃,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国的房地产业异军突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而随着近年来城市美化运动的不断兴起,城市在新建建筑和旧有建筑改造方面越来越多的选择了高层建筑,住宅建筑也是如此。如今,在城市的各种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层出不穷,有数据表明,2001年全国城镇小区建设中高层住宅数量基本在3%左右,其中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十年过去之后的2011年,在新建住宅小区中,高层建筑的比例已经提升至22%,不但中大型城市普遍采用高层住宅设计,小型城市也在不断向这个方向发展。这固然有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的原因,也有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所以高层建筑必将不断增多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基于这样的形势,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常见的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尽可能的让建筑使用更合理,成本更低,对其进行优化也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本文就以某高层住宅为例对其优化设计进行探讨。

1工程概况

某住宅位于A市比较繁华的地段,该住宅楼平面尺寸67.3m×17.9m,总共设计层数为二十七层,其中地下一层,地上为二十六层,顶部设有出屋面电梯机房及水箱间,建筑面积29276.46m2,采用了纯剪力墙结构,单元间设一道变形缝,抗震设防烈度七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物场地土类别为Ⅲ类,基本风压为0.40 kN/m2。变形缝左侧标准层剪力墙结构平面布置,其中地下室到第五层剪力墙厚度为:外墙250,内墙200;从第六层到屋顶剪力墙厚度为:外墙200,内墙160;电梯间剪力墙厚均为160。基础型式为筏板基础,CFG桩复合地基。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系列软件进行上部结构和基础的计算。

2优化设计

2.1设计方案的优化

在纯剪力墙中,剪力墙作为抗侧力单元,同时承担竖向荷载和地震作用。本工程通过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在地震作用下,使结构的各项目标参数均符合规范要求,并在此前提下,不断优化,尽量减少剪力墙的数量和厚度,使结构两方向刚度基本接近,两个方向水平位移均接近规范限值,结构布置更加经济合理。并在本地区率先使用160厚剪力墙,从承载力方面来看,使剪力墙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地震作用来看,减小了结构的侧向刚度,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作用;并因此减轻了建筑的自重,也相应减少了基础工程的投资。

本工程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394;Y方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220;高规规定剪力墙结构楼层最大值层间位移角限值:1/1000。

2.2基础及地基处理的优化

高层建筑基础的合理选型与设计是整个结构设计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和非常关键的部分。基础的工程造价在高层建筑整个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尤其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所以选用合理的基础形式或地基处理方式,对降低工程造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工程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50kPa,基底压力为415kPa,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根据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可采取钻孔灌注桩或CFG桩复合地基,就这两种处理方案在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前提下加以比较。方案一: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径φ800,桩长18米,桩数174根。混凝土用量1574m3,钢筋用量45t。方案二:采用长螺旋钻孔泵压CFG桩复合地基,桩径φ400,桩长15米,桩数523根。混凝土用量985m3。初步估算,方案一造价为313.2万元,方案二造价为34.5万元,仅为方案一的11%。

2.3材料的优化

(1)采用高强度钢筋

基础和梁采用HRB400级钢筋,HRB400级钢筋强度设计值与HRB335级钢筋强度设计值之比为360/300=1.2;目前其综合价格比为1.05,据资料统计,用强度高的HRB400级钢筋取代强度低的HRB335级钢筋可节约钢材约14%,这是降低钢筋用量最直接的措施。

(2)采用轻质隔墙

内隔墙采用轻质石膏板内隔墙体系,与轻质砌块隔墙相比,轻质石膏板内隔墙体系具有自重轻、干法作业,安装效率高,易于拆改、施工快捷,缩短工期的优点,近年来在高层住宅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以99mm厚的轻质石膏板隔墙为例,其重量为23kg/m2,是相同厚度砌块隔墙重量的28%,可显著节省建筑承重结构和基础费用,降低土建结构造价。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土地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以及各种成本的增加,高层建筑开始应用于住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将来主流的住宅形式。建筑行业的投资往往比较大,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要做好相应的成本控制工作,而在目前的高层住宅建筑中,设计工作虽然开展的不错,但是还是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只要在满足相关的规范条件下,优化之后的高层住宅建筑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成果。在本文所列举的工程中,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优化设计,在符合现行国家规范前提下,减少了建筑的混凝土用量和钢筋用量,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指标,并达到了较佳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燕,王维.浅谈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J].山西建筑.2008(05).

[2]张晓芬.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