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

档案建设论文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张华 单位:河南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问题

多年来国内档案界对档案数字化的研究与建设基本上大多停留于理论探讨阶段,在工程开发与应用方面尚未出现令人满意的成果。李清华认为,档案数字化的现状在于: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不能适应档案资源共亨的要求;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王建萍认为,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面临的问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低,与高校的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双套制”保存,造成资源浪费;档案管理系统脱离办公自动化系统而独存,两者互不兼容、各自为政,给电子文件归档设置了障碍;数字化档案利用率不高,给高校档案数字化进程造成障碍。张柯、朱艳芳认为,档案“数字化”的若干问题:受重视程度不够;档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数字化策略尚待斟酌。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高校工作中的一项重大工程。赵育凤认为,对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一些设想:要提高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要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要保证经费投入,满足数字化建设的硬件要求;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高校档案馆(室)联网以后应不断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充实信息资源库。林丽群认为,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档案部门要重视基础性资源建设;统一的数据库;以法制为保障;档案部门要注重自身队伍的建设。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措施有:实现档案馆业务流程处理的自动化;加快档案馆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优化馆藏;建立档案信息数字化和资源化。高占海认为,高校档案数字化必将在技术和经济上获得大力支持,从而遵循安全、规范、高效的原则开展建设。李清华认为,档案数字化建设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数字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李金云认为,加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对策:领导重视,加强档案工作的队伍建设;充分做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提高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安全性。王建萍认为,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的策略:健全高校数字平台,构建和谐共享环境;搭建沟通桥梁,衔接各领域的信息交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档案队伍;提高高校人员的档案意识。郑晨认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数字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步骤:建立高校档案领导体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档案数据库;建立档案网站;加大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力度。胡鹏飞认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模式:成立工作专班及确定档案数字化应遵循的规范及标准;档案提卷;档案的整理及编写页号;标引著录;档案扫描;图像处理;扫描数据检查及验收;成品数据的验收;双层PDF文件的转化和建立全文检索;图像挂接;质量检验;资料归还。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档案的保密性、安全性必须保证;重要档案数字化处理的优先性必须坚持;档案数字化的保障措施必须完善。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1.对档案文化的认同还不够深入。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于档案文化价值的认可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学者的层面上,而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这就使得档案工作者对于档案文化的认同还不是非常深入。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在很多时候都是将档案作为一种工具,这让档案的文化属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也就让档案文化建设受到了影响,不能够发挥出文化功能。

2.没有树立起牢固的档案文化形象。

一直以来,国内的档案部门基本都没有被当做是文化部门,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将其视作行政机构,是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单位的附属,抹杀了其文化属性与价值,让人很难将档案馆与文化进行联系,使得档案的文化形象不能够在社会中完全地树立起来,给档案文化建设的进程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3.档案文化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虽然在《档案法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档案馆是文化事业机构,不仅仅要保存整理档案,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让档案部门能够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现实中却能够发现,很多档案部门注重的是对档案的保存,对于档案的文化功能的忽视现象表现得较为严重。

二、立足现实,探索档案文化建设的途径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原因使得档案文化建设和其他文化领域的发展相比,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滞后,其价值功能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1.增强对档案文化的认同感。

在档案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者同等重要。在建设档案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是抓住物质文化建设不放。对于档案文化的认同感提升,还需要注重精神文化的宣传与发扬,这样才可以让档案文化获得良好的社会认同。在进行档案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需要对档案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行统一,并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各地方档案机构结合各自的特色,用当地的群众所喜爱的形式为百姓提供档案文化的精品,同时开展可以让群众参与、群众喜欢参与的各种档案活动。同时,在内部各级档案馆都必须要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地开展档案文化学习活动,进一步改善当前档案工作者的认识

。2.稳步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树立档案文化形象。

档案文化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路径十分重要。与此同时,档案文化还来源于档案工作的实践,其形成与发展都有着档案工作的行业特点与特色。基于此,档案文化的发展、繁荣,都对我国各级档案部门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档案工作的自身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建设,实现档案文化的稳步推进,树立起良好的档案文化形象。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立足于现有的档案工作模式,尽可能地将工作做细、做扎实。档案管理的文化成分含量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档案管理对于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正面影响与改良作用息息相关。

3.发挥档案的社会文化功能。

要实现档案的文化功能需要从档案部门入手,注重发展档案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体现出档案所具有的文化功效,将档案的文化资源、文化凭证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并逐步地实现档案部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新型方式的转变,主动地对档案进行深入的开发、发掘出档案的潜在文化。将档案文化资源广泛运用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之中,还要树立起良好的文化服务意识,让社会公众能够体验到一般意义上的档案服务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档案的文化价值。同时还需要在一定的意义上展现出档案的更高层次的地位以及价值。

三、总结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潜在的人才信息

经济的竞争和技术的竞争终归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在企业内部受重视的人才的数量和人才的质量,对于整体的档案建设中不仅仅是要加强档案管理的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和利用,还是要对人才的信息档案的人才的基本型控制,因此,加强企业的档案管理的人才信息档案的培养,例如:整体的企业发展中的专长、教育背景等。

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企业的档案管理不仅仅是需要调控整体的技术性设施的信息资源管理,针对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传播进行综合性控制,这样在调控资源建设中最大限度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准确、超前的资料信息,这样在调控档案信息的服务体系中进行管理与控制,这样在调控中从而提升管理层面的控制,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档案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

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服务是为了在特定的信息化管理中进行的档案信息化控制的服务措施性建设,在档案信息化服务当中,不仅需要调控企业发展的各个途径的服务性建设,还能为企业的发展档案管理提供系统化的信息管理,这样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服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需要在调控资源建设中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渠道,还能充分整合信息资源渠道,调控信息资源建设,增强服务手段,并进而开拓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为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创造有效地服务支撑,把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方向。

1档案信息数据库开发服务。在企业的文献管理档案服务工作中,档案的信息化调控不仅仅是拥有了服务的信息资源,还可以根据企业的整体性建设进行综合性的调整,这样建立有系统、完整的专题的数据库,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设立一定的平台,为用户提供特色的服务管理。在档案管理中将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进行管理,这样在档案建设中不仅仅需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检索控制,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信息提供一个平台,能使非档案管理的部门也能查询到档案信息。

2档案信息咨询分析与情报研究服务。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中不仅仅需要科技信息的服务管理模式,还需要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建设进行有效的技术性调控,这样在基础性情报管理中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进行研究与开发,对基础性的调控进行项目的跟踪研究、聘雇研究或者发展研究等,提出相应的对策,参与到企业管理队伍里来。

3为档案管理提供培训服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加强档案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整体的档案服务部门,不仅可以定期的举行一定的培训工作,还能利用电子定期的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信息技术或者信息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工作,进而提高档案培训人员的素质水平。这样不仅使其了解档案信息资源的种类进行调控,还能掌握一定的社会地位、作用以及影响,这样利用档案管理进行科学性的研究,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在人才资源的管理上提高创新地位的控制,保证整体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的传略服务。

4提供人才交流信息。企业的档案信息化部门的调控中加强档案管理的学习,这样在整体的企业管理流程中,将自身的建设融入到信息化调控中去,这样使得资源的调控性建设能够有效地运作,并把整体的档案管路信息化进行调控,完善企业的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并积极主动的进行资源的规范化建设,编制出有一定水平的综合性、专题性的报告供企业决策者分析和判断,提高服务水平。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几经周折,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虽在这次城墙坍塌事故中提供了一些档案资料的利用服务,但是由于相关部门档案意识不够强,对重建、复建工程档案资料收集管理的力度不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1995年城楼重建1999年城墙复建工程的竣工资料未收集进馆。导致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没能及时提供完整、准确的档案利用服务,使档案利用服务水平打了折扣。作为档案工作者每每看到充满期望的档案利用者前来,带着失望的神情离去的时候,我们深感内疚、自责。为此我们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召集全体工作人员针对此类重建、复建、改建项目资料收集难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深刻的讨论、解剖,分析问题的症结,从五个方面着手,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1.1做好档案抢救性保护工作及记录历史工作

在此次城墙坍塌档案查询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套底图由于接收进馆之前存放不善,出现纸张破损、脆化现象。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立即把底图另晒制一套蓝图,折叠装盒存放。并在备考表中注明:图纸的来历、复制过程、日期。另外第一时间到现场拍摄城墙坍塌照片;收集有关报刊关于城墙坍塌事件及抢险救灾等方面的报道,利用各种载体如实记录历史事件。

1.2进一步提高对修复、加固工程档案收集的重要性的认识,贯彻落实城建档案相关法律、法规

西门城楼、城墙是兰溪老城标志性建筑;兰溪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又是防洪工程,每年的6~7月汛期,城墙下的兰江路都被洪水淹没,水位没过2/3城墙的高度。它的修复既是还原城墙风貌,维护城市真实记忆的文化传承、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复的需要,又是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产、生活的“五水共治”项目,是百年大计。要充分认识到:建设档案没有收集就没有利用;档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项目档案的完整收集对项目竣工后的管理、使用、维护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要充分吸取1995年西门城楼重建、1999年城墙修复时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竣工资料未及时移交、收集进馆给这次抢险救灾造成一定的不便的教训。提升相关部门人员的重视程度,共同做好修复加固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217号令《浙江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第八条:“城市建设档案机构接收和管理下列档案:……7、城市防洪、抗震工程;……”;以及第十四条:“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进行改建、扩建或者对重要部位进行维修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单位据实修改、补充和完善原建设工程档案;涉及结构和平面布置改变的,应当重新编制工程竣工档案,并在工程竣工验收后3个月内向城市建设档案机构移交档案”。《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理》等对工程档案也制定了有关规定。档案管理部门应分别到建设部门和水利主管部门进行有关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档案法律意识,贯彻落实档案法律、法规。

1.3加强部门协调,分清职责,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方案,由市建设部门负责对西门城楼两旁的太阳宫、九福楼进行动迁、拆除,改建为观景平台;由市水务部门对近200m范围的城墙进行加固修复。两个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工程的修复、重建工作。施工场地有交集,工程有衔接,施工人员繁杂,各主管部门要厘清各自施工单位的工作职责,把修复工程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纳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加强对修复工程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在项目开工之前成立由有关领导分管的工程档案管理领导组织机构,配备专职的具有一定档案管理业务水平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档案工作人员网络体系,制定符合修复工程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程序,保障建设项目档案收集工作的顺利开展。

1.4加强城建档案资料收集业务指导工作,注重建设工程资料收集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工程开工时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就要启动城建档案业务指导工作,把业务指导和服务延伸到施工现场。首先,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和相关部门保持联系,及时获取修复、加固工程信息,专业指导人员要到施工现场,实地查看详细了解两个分项工程的建设情况,然后对工程档案归档分别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在工程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要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做到有档可查、有据可依、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5建设单位要及时整理、移交档案,档案机构要把好档案进口关

按照规定,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3个月内向城市建设档案机构移交档案。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后在规定的期限内整理好一套自工程开工的前期资料、技术档案、施工管理资料及竣工图资料,从各个角度拍摄的建设工程竣工照片,然后移交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在接收工程竣工资料时要严格审核、查验,资料材质应符合保存的要求,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一律要求其整改。移交的图纸要求是与工程现状相符的竣工图,严把资料进口关。

2结语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作风建设离不开制度,好的工作作风都是用制度管出来的。因些,从单位角度修订《医务档案查档指南》、《医务档案业务咨询服务指南》等指南,《医务档案查阅利用制度》、《医务档案服务承诺》等制度,简化档案服务利用流程,做好工作期间接待查档服务,开展来电来函代查,节假日预约查档等,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查档服务,做到工作“零失误、零差错、零投诉”。着力打造档案利用绿色通道,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方便、快捷的档案工作服务。

1是建立工作目标路径图

对全年妇幼保健工作实施目标管理,确保人人头上有目标,个个肩上有担子,做到一起谋划运筹,一同安排部署,一道检查督促,一并抓好落实。将医务档案工作者的作风建设日常考核与年度评优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提高制度执行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把制度规范转化为医务档案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从制度上为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有力支撑。

2是坚持注重抓医务档案工作者的学习提高

建立学习制度,制订学习计划,不定期开展理论学习、研讨交流、业务知识讲座活动,不断提高医务档案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举办“道德课堂”,弘扬勤政廉政的工作作风。强化学习考评制度,平时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内容贴近工作实际,丰富学习形式,比党性、亮身份、比贡献,唱响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全面组织档案业务培训。组织全站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档案业务培训,提升医务档案工作者的整体业务素质。结合效能建设,从业务工作,综合评价和自身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充分调动医务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增强组织纪律性,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为切实转变作风,进一步加强医务档案从业人员的管理,完善考勤考核制度,规范请销假程序。积极引导医务档案工作者热爱档案工作,弘扬档案人的坚守执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学习和掌握做好档案工作的本领,成为本职岗位业务的行家里手,努力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教育医务档案从业人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增强群众观念,自觉做到工作一团火、个人形象一面旗、谋事布局一盘棋,心系群众,切实做好档案服务患者、服务站所科学发展,以优异的业绩影响并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完成好各项任务。树立群众观点,不仅要做到爱岗敬业、埋头苦干、甘于清贫、乐于奉献,而且还要做到政治坚定、是非分明、勤政廉政;同时,在工作中还要注重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提高工作效能,让群众满意。

3是积极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档案 档案工作 档案文化 档案文化建设 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79-02

档案内涵十分丰富,所以有人把档案称为“人类的记忆”。档案工作不仅负责档案的管理和保护,还肩负着档案文化建设的重任,进行档案文化的相关技术研究,是现代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 档案文化的内涵

1.档案的概念

档案是一些历史记录,包括文字、图表、音像等各种形式,涉及过去的和现在的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宗教等活动形成的材料记录。很明显,这些资料具有保存价值,而且带有文化性。

档案资料的属性不同,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根据内容不同可以分为科技档案、文书档案、专门档案等;按照档案来源可以分为国家机关档案、事业档案、企业档案等;按照记录方式可以分为文字档案、电子档案、音像档案等;按照时间分为历史档案和现行档案。

2.档案工作与文化

档案是历史资料,是特定时期特定当事人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这些文件肯定要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社科等内容相联系,反映当时人群特定的观念、价值观等,所以,档案带有浓重的文化色彩。

档案工作不仅包括对档案的分类、管理、保管、查询,还包括对档案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形成系统的档案文化。档案工作是历史发展一定时期的产物,它的管理水平和人的行为观念密不可分。档案和档案工作共同构成了档案文化。如果说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成果,档案工作就负责升华档案文化。所以,应把档案工作当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对档案文化研究的内容就是要明确档案和文化的关系。

3.档案文化的属性

档案文化具有历史文化的共同属性特征,都具有可追溯性、知识性和科学性。所谓可追溯性就是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查询研究,还原再现当时的情状,透过档案材料的存真性和原始性,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这当然是对档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档案文化和档案的特殊关系,也使得档案文化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为这是原始材料,当然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大众对它的认可度相当高。档案作为一种原始记录形成的文化,它又必然以更高的形式,对档案文化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档案的开发,要排除一些因素的干扰,要忠于历史、忠于事实,应是纯粹意义上的开发。这也是档案开发必须坚持的行为准则。

4.档案文化的价值

档案不仅是一些原始记录,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透过档案材料,可以让我们追溯历史,认识当今。档案的社会地位并不是特别被看重,但是档案的重要性却不容质疑。档案工作能够满足人们一些特殊的需要。档案文化应是文化的一个分支领域,开展档案文化研究,也能促进整个大文化的丰富和完善。

对档案文化价值的研究,首先要弄清档案文化和主体之间的关系。档案价值体现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档案文化一样具备一般客体的各种属性。所以,档案文化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于管理者和利用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对这些主体满足的程度。其次是人们对档案文化的属性本质特征的认识。对档案价值的认识,不等同于对档案材料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档案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评价。

档案文化的价值需要一个实现的过程,人们对档案文化价值的认识有一定的规律。档案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价值表现是多方面的,任何主体对这个客观存在的评估都不能脱离其本身隐含的文化价值。反之,档案文化对主体的观念认识也有一定的影响,促进主体形成新的文化观,即档案文化的价值体系。

二 档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档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档案文化建设虽然很重要,但在一些单位还没有足够重视,有些领导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见,对档案文化建设关注不够、支持不够、造成经费短缺,不仅软硬件建设跟不上,就是一些应搞的研究活动也会受到一些限制,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往往只是挂在口头上的口号,不能有效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因此,档案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也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档案人员以足够的热情和责任感,积极投入到档案文化建设中来。

2.档案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档案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档案的文化内涵,人类文化的长期积累沉淀,才形成文化的丰富多彩。档案是人类积淀文化的一种手段,可以说,档案就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对档案文化内涵的挖掘,应是档案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档案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档案工作和档案文化建设的正常开展都需要有单位领导的支持,特别是经费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像我校的档案管理,虽然也实现了电子化管理,但硬件建设还不硬,许多原始档案,特别是一些音像资料的管理环境较差,档案损失严重,因为没有资金维护,造成档案资料受损。所以,要进行相关抢救工作,就需要有资金投入,包括档案室建设、电脑和其他办公设备的配备等。

开展档案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活动,也需要有资金支持,包括外出学习、购买相关资料、器具等。此外,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也很重要。

档案文化建设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相关领导要注意提供资金,要从思想上重视,支持档案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并对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有力的帮助,这样才能促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第二,档案文化建设的体制改革。由于受到一些历史原因的影响,很多档案管理人员还存在一些旧的认识,认为档案工作就是保管档案,档案管理员就是仓库保管员。这就造成档案管理和档案文化建设的滞后,档案管理体制明显落后时代要求,档案工作人员配备偏弱,管理在低档次徘徊。针对这些实际情况,要进行档案文化建设,就必须对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加强管理力度,改善档案文化建设环境,让档案文化建设真正落实到档案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表彰会上说:“要切实把档案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事业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和发展机关文化、行业文化,明确发展重点,突出行业特色,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这为我们进行档案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三,档案文化建设的机制运行。档案管理是一项精细的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有积极负责的态度和一定的技术技能,特别是对档案资料的整理完善,对档案文化的开发利用,没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做铺垫是难以胜任的。要建立完善档案文化建设的机制体系,确保档案文化的建设向前推进。

三 结束语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只有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按照科学的规划,进行缜密的管理,才能把档案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马仁杰、谢诗艺.档案文化的理论解读和建设探索[J].档案学研究,2013(2)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档案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一直是新时代档案管理追求的目标,上个世纪末开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我国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契机。本文对档案信息化、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一些讨论。

在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下,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应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从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的“已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到国家档案局提出的“已档案信息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最佳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体制已经开始彻底改变,档案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自2000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档案信息化的概念后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各类档案馆(室)中蓬勃开展起来。对于档案信息化及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前我是知之甚少的,在这几年的工作实践及学习中逐步有了一些认识,现将我的一些拙识浅见拿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究竟什么是档案信息化?什么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要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而这必将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遵循什么原则呢?

档案信息化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规范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实现馆(室)藏档案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将馆(室)藏的档案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电子文件进馆,但不管是通过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还是接收电子文件,都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法规,如:字符内部编码标准、数据处理格式标准、信息输出标准(包括信息的显示、打印、传递等直接面向网络用户的服务格式)及数据交换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都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2、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如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防火墙控制等。)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等。

3、效益性原则:由于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根据馆(室)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研究馆(室)藏体系还要考虑馆(室)藏档案的利用率。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把那些利用率较高且利用后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档案数字化,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而那些利用率不高的档案则无需数字化,否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根据馆(室)藏档案的特色选择这些档案进行数字化,提供独具优势的服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做到按“需”数字化。

以我单位为例:我单位现保管着管理类档案、产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基本建设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地质档案等多种类别的档案。但其中以地质档案的利用率最高。地质档案中详细的记录着每一口油水井的动、静态资料以及每口井从投产到目前的生产数据,油水井演变过程,能给我们提供初始条件下地下储层的情况,是原油生产建设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条件。有效利用地质档案为油田的高效开发和稳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我室就将地质档案做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点,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率先对二十一万余份地质档案进行了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

那么档案信息化建设又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文档一体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这就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到办公自动化的总格局之中,与办公自动化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同时,也要求档案人员积极介入此项工作中,提出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归档方面切实可行的需求。

2、归档双轨制,是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过渡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和应用,但它的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尚未取代纸质文件的地位。据专家预计,在较长的时期内,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还会继续并存。而且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电子文件必须与相同版本的纸质文件一同归档。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在网络时代的必由之路,是深化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它是一项耗资大、要求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建设。作为企业内部的档案馆(室)要想在信息化建设中有所建树,使档案工作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并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还应该坚持前瞻、协作、实用、人才储备四项原则。

1、前瞻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数字化档案馆,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信息的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它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地有序进行,是一项耗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所需的各类硬件及网络设施、软件开发以及进行数字化的投入,都需要高昂的费用。因此,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作为企业内部的档案馆(室)在极其有限的财力前提下,一定要审时度势,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努力保证软硬件配置、软件开发标准和网络结构等在各实施阶段的一致性,将有限的财力用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部位,保证软硬件资源的可继承性,使其既能适应当前信息业的特点和要求,还能符合今后发展和应用的趋势,尽可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2、协作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管理规范、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人力、财力有限的企业内部的档案馆(室)来说,独立完成这些项目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这也是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一大难题。因此,只有坚持协作的原则,加强与企业内各个部门的沟通、协调与配合,主动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各部门的配合。才能保证这项工作在各阶段的顺利实施。

3、实用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在量,更在于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档案馆应坚持实用的原则。不仅要对馆藏档案目录进行数字化处理,更应有选择地对馆藏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在信息服务的特色内容和独特形式上做文章。用自己的特色信息服务满足社会需求,使自己的信息具备"惟一性",从而让利用者面对庞大的信息体系,而选择点击你的网址;根据利用者的需求,将馆藏信息资源加工成系统的、专题的、有序的信息,有机地将它们连接成一个整体,为利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4、人才储备原则:由于电子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需求。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室)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档案馆(室)只有克服困难,迎头赶上,与其他行业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档案网站;网站建设;网站评估;市级档案局(馆);河南省

河南省现辖郑州、洛阳、开封、焦作、漯河、周口、鹤壁、三门峡、南阳、新乡、许昌、濮阳、安阳、驻马店、平顶山、信阳、商丘、济源等18个地级市。其中,郑州、洛阳、焦作、漯河、鹤壁、三门峡、南阳、新乡、许昌、安阳、驻马店、商丘、济源等13个城市建立了档案网站,占被调研网站总数的72.2%;由于各种原因,未找到开封、周口、濮阳、平顶山和信阳市的档案网站。

在调研中发现,河南省档案信息网在网站首页导航栏设置了“地市频道”,用于展示18个地市的档案工作信息,并将其命名为“××市档案信息网”。

依据《中部六省市级档案网站评估指标体系》[1],对13个市档案信息网建设状况进行评估与分析。

1 河南省市级档案网站内容建设的评估与分析

依据市级档案网站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内容建设指标,采取三级指标评估的方法,对河南省市级档案网站内容建设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分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差)四级,相应分值为10、8、6、0(下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各网站在局馆简介指标上做得比较好。其中,郑州、焦作、南阳、济源等市的档案网站对本局(馆)的基本职能、机构设置、领导信息、历史沿革等信息作了详细介绍。

在工作信息指标上,焦作、郑州、驻马店、商丘、洛阳等市做得比较好。其中,焦作档案网能及时更新本局(馆)工作信息,并提供大量的档案政策法规信息;郑州档案信息网以图文形式介绍本局(馆)的最新工作动向,并以“档案法规”、“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三个部分展示档案政策法规信息。而南阳、安阳、鹤壁的档案网站超过三个月未更新档案工作信息,且仅提供少量的档案法律法规信息。

在馆藏资源指标上,郑州、许昌、焦作、漯河、驻马店、南阳、洛阳等市已达到合格水平;安阳、三门峡等市远低于合格水平。其中,漯河市史志档案信息网提供“市委”、“市农委”、“市建委”等数十个全宗的目录信息以及大量的现行文件目录信息,展示了漯河年鉴、漯河党史大事记、漯河市志等编研信息,还包括漯河名人、民俗风情在内的特色档案信息。洛阳档案在一级类目“文件查询中心”的二级类目“现行文件查询”中,提供了包括司法局、总工会、市党校等数十个部门的现行文件目录信息;在“开放档案查询”中,又分为三级目录“现行档案全宗”和“B类档案全宗”,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档案目录信息。

在利用信息指标上,多数档案网站提供了本馆的馆藏概况、查档指南等信息,但普遍缺少对历史档案全宗信息详细介绍。南阳市档案信息网在“开放档案简介”中,对开放档案的全宗信息作了详细介绍,值得借鉴。

在所有指标中,学术资源指标是各网站做得较差的一个。其中,安阳、漯河、驻马店均未提供任何学术信息;济源、南阳、三门峡、鹤壁、仅提供少量的学术信息。

从评估结果看,河南省市级档案网站在内容建设上由高到低的排序为:郑州、许昌、商丘、焦作、洛阳、漯河、南阳、新乡、济源、鹤壁、驻马店、三门峡、安阳,平均得分为2.672。其中,郑州档案信息网得分最高,为3.699,得分率为82%,达到良好水平(整个评估体系满分为10分,内容建设比例为35%,为3.5分);安阳档案信息网得分只有0.963,得分率仅为21.4%。具体得分如表2所示。

2 河南省市级档案网站功能设置的评估与分析

依据市级档案网站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功能设置指标,采取三级指标评估的方法,对河南省市级档案网站功能设置状况进行评估。具体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链接功能指标是所有指标中做得较好的一个。所调研的档案网站中,除了安阳档案信息网,其余网站均全部设立了链接,但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别。其中,郑州档案信息网的链接个数达到186个,链接范围包括国内外档案机构网站、新闻媒体网站、政府部门网站等,链接有效率达到82.2%;洛阳档案链接了80余个网站,范围包括国内省级、省内市级档案网站以及省内政府网站,链接有效率达91.7%,值得其他局(馆)借鉴学习。[2]

目前,多数档案网站初步具备了展示功能,但仅有少数网站设立“网上展厅”栏目,并提供大量的展示信息。其中,焦作、郑州、许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焦作档案网以图文形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领袖人物、先烈英模、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郑州档案信息网将网上展厅分为“综合展厅”和“专题展厅”。“综合展厅”展示了郑州解放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专题展厅”展示了张国治、任长霞、朱和平等人的先进事迹。许昌市档案信息网以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展示了馆藏珍品及近年来该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9篇

 

一、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是农业农村档案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门类相比,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更有它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一)农业农村档案文化产生的基础。村级档案文化建设与村级各种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在各类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档案资料,一般包括村级组织建设工作中形成的,有关党务公开、党员教育管理、党建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民主选举、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民主议事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在农村土地承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民土地征收征用、退耕还林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有关村办企业管理、村居文化建设、村居历史沿革等内容材料。这些文件材料是形成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内涵的基础,丰富着档案文化的内容。

 

(二)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是逐步积累的过程。农业农村档案作为农村文化的历史记录,是农业农村传统和现实最原始、最朴素、最根本的活动反映,档案文化建设和繁荣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要明确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中现实性和价值性,就必须将档案和文化两者有机结合,在做好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方法上,要提高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意识,健全档案文化建设管理网络,建立档案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在农业农村档案文化的建设中,特别强化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村务公开、承包合同等档案的收集整理,使档案文化建设更加贴近农村生活,更加关注农民利益,更加适应农业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

 

(三)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管理的多元化。做好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建立健全档案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就宏观管理(软件管理)而言,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必须弘扬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必须发挥好档案和文化的结合功能;对于档案文化建设中形成的档案、图书资料的管理(硬件管理)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保管的物质条件,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建设多位一体、功能全面的图书室、档案室、阅览室,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二是日常管理即跟踪服务,要有专人负责,确保不丢失、不损坏;严格执行借阅制度,严格遵循档案文化法律法规以及借阅利用的程序规定。搞好档案文化编研工作,编写参考资料、汇编丛书文件、参与编史修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服务。

 

二、加强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要围绕农村工作中心,采取“档案搭桥、文化唱戏”措施,规范管理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使档案文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一)与时俱进,加强档案文化体系建设。围绕农业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加强档案文化资源体系建设,加强开发利用档案文化体系建设,加强档案文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档案文化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把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上升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层面来抓、上升到“繁荣文化、造福社会”高度来抓。

 

(二)依法行政,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发展。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党委、政府做好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指导工作,把档案文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除对《档案法》贯彻落实情况和农业农村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外,还要对档案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建立起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考核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文化建设意识,使档案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三)巧借外力,落实档案文化政策。目前,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各级党委、政府已经提出相应文化方面政策,这为档案行政部门提供一个做好“档案文化”工作的机遇,我们要巧借外力,及时出台一些有关指导性文件、政策,使档案文化工作有序进行,抓好落实。有条件的地方,先抓试点,抓好示范,以典型带动,全面铺开。

 

三、做好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创新理念,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领导

 

1、加强领导,落实任务。档案部门要积极主动,具体承担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确保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责任落实、任务落实、目标落实,为农业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促进农业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大发展。广大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文化建设中要树立起正确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提高文化素养,塑造良好形象,立足岗位做贡献,依法行政,服务社会,将行业文化融入农业农村档案建设中,提高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2、健全网络,发挥机构功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作为,注重健全管理机构,发挥机构功能,发挥好国家赋予的职能;对基层联合档案室职能不能弱化,使联合档案室建成联系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纽带,建成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发展的中心;逐步建立起了以联合档案室为中心,辐射本辖区各行政村的档案文化管理网络,发挥档案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使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干,有人管,为开展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3、提高素质,加强能力建设。干好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光有积极性不行,还必须解决能力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发挥好建设农业农村档案文化的主力军作用,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档案文化发展交流研讨”活动,特别是加强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标准、档案文化宣传等理论方面的交流;加强档案文化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提高了档案人员档案文化业务理论水平,加快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提升了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整体水平。

 

(二)抓好落实,巩固档案文化建设成果

 

1、部门协作,抓好基础工作。档案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要建立起“系统抓、抓系统”齐抓共管的局面,强化对农业农村档案文化的挖掘整理,抓好档案文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水平,提高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与文化部门的联系,在调研、培训、指导、检查等方面,发挥行业部门的组织优势,对农业农村贯彻落实好政策业务标准,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帮助开展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改善档案文化发展的氛围。

 

2、严把质量,规范业务标准。档案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档案业务的要求。在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中,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把依据国家业务标准,规范档案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整体水平,作为加强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的重点。在对农业农村档案管理考核中,严格按照管理考核办法,在体制人员、制度设施、管理利用、监督指导等方面,都要按照考核标准落实,使档案真正成为档案文化发展的源头,为农业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精神力量。

 

3、以点带面,树立典型示范。在加强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树立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及时挖掘总结推广记录服务农业农村建设中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档案文化精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带动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全面开展。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的特点,找出档案文化建设有价值的方面,进行典型推广。树立样板,典型示范,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

 

(三)立足当前,发挥档案文化的作用

 

1、理解内涵,服务中心任务。弘扬档案文化,其目的在于服务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的大局,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要以“服务中心、便民利民”为宗旨。当前,民生工作是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民生档案涉及教育、卫生、医疗、就业、劳保、劳力输出等档案,在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中,档案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挖掘档案资料,发挥档案凭证作用和利用价值,为社会生活和领导决策服务,同时拓展业务服务领域,落实民生中心任务。

 

2、突出特色,丰富档案内容。各地自然条件优越,人文条件丰厚,文化历史悠久。在加强档案文化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围绕当地中心工作,突出特色,丰富农业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内容。企业发达的地方,着重积累丰富“招商引资”档案文化建设;旅游产业发达的地方着重丰富“旅游开发”档案文化建设;有的地方可将无公害果品、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等收集进室,大大丰富了室藏档案内容,也更加丰富了当地档案文化建设的内涵。

 

3、资源建设,增强竞争能力。农业农村档案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能够激发村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农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农业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水平,提高农业农村建设的竞争力。如档案文化资料为农业农村“有机品牌”鉴定、论证提供强有力的凭证依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定提供最原始的佐证。这些农业农村档案文化资料扩大了当地农村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档案“品牌”文化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然后针对档案信息化的应用提出了电子文件的管理方法,最后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探讨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档案部门大力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图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尤其现在计算机管理广泛应用于各类单位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速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如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磁盘为载体的档案。广大信息检索者关心的是信息的内容,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提供出来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必须有一个精选的过程,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有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由此看来,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管理软件缺乏统一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仍需改进。档案信息管理电于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馆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电子化。

3、档案管理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4、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信息电于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屡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二、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建立网络档案系统。

在系统内建设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内部服务网和公众服务网,发挥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促进档案现行文件信息化的标准建设,根据系统建设需求,采购必要的硬件设备,为系统提供硬件基础。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为保证档案信息交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制定相应的策略、保障档案资源的原始性、安全性、可靠性。

2、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是做好档案信息化的关键

2.1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上网前,又按着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了文件格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对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档,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也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经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部门协商后,要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格式要求。无论利用何种途径归档,必须由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按统一格式编目整理后,传输给档案部门,不能由档案部门自行从网上下载,以保证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对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档案部门接收的电子文件一律应存入光盘,最好不用磁盘存贮。2.2电子文件归档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广泛,受制约因素多,仅靠档案部门独家很难完成,应采取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档案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三结合的方法。电子文悠扬形成部门熟悉各项管理业务,了解电子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和历史联系,是承担归档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在鉴定工作价值时最有发言权;档案部门掌握归档的原则、方法,又了解全局情况,可以发挥把关和统筹作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既是电子文件的形成单位,又是设计和维护信息管理网络、管理电子信息的专业技术部门,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个部门的职能应用于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电子文件归档中集成一体,共同形成质量较好的电子文档。

2.3,做好档案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4解决好档案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份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各种不同类型载体的档案(如:纸质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转换,加强对本单位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保证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并制订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问题

【正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和建设成为我国档案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有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高度的开放、信息的共享等优点,使传统的档案馆望尘莫及。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有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档案馆存在的缺陷,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和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如果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掉以轻心,必将给未来的档案事业留下巨大而无法弥补的遗憾。

1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问题

档案的基本价值有两方面,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而尤以凭证价值最为重要,虽然,“目前人们对数字化档案具有参考价值这一点已无疑义,然而,由于一系列技术和立法问题还未解决,数字化档案目前还不具备法律凭证效力”[1]这无疑使数字档案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就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难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认识上的问题。数字档案不具备“白纸黑字”的直观性,必须依赖特定的计算机设备加以解读。数字档案完全脱离了以往人人对档案“原件”的认识,从而引起人们对其原始性、可靠性的怀疑。而且,有些数字档案即使载体保存完好,内容亦可能在无形中丢失,它不像纸质档案那样载体与内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数字档案与以往其他载体的档案都不一样,从甲骨档案到简牍档案再到纸质档案,只是载体的耐久性有差别,并没有改变其直观性,而数字档案的非人工识读性与其他载体的档案有着质的区别。要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恐怕不仅仅是改变观念的问题,要真正认识数字档案,确认其凭证价值,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1.2技术上的问题。数字档案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它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困惑与难题。其一,数字档案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的特点,使得档案“原件”的概念变得难以确认。其二,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迫使数字档案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不断地变换载体、格式,因而无法通过载体、格式的鉴定来判定其原始性。其三,数字档案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其输出,传统的字迹鉴定技术无法分辨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其四,数字档案对背景信息和元数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常常与文件内容信息相分离保存,一旦失去背景信息,文件的内容即便仍有意义,但也不再具有凭证价值。元数据是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所特有的,“元数据由于其隐含性而易被忽视,而元数据一旦丢失或破坏,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就会改变。”[2]

1.3管理制度上的问题。“传统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而目前“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都缺乏十分规范的程序化管理,缺乏严格而科学的标准体系和业务管理制度,一些标准、制度虽已制定,但全面推行尚需时日”[3]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

2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

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一个具体而又棘手的难题。“据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年前发射的‘海盗’号火星探测器上的计算机中,已经有20%的数据完全丢失,还有大约4000卷的统计数据因存储的格式模糊无法读出,程序员也无法保证将其恢复”。[4]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1存储的介质材料。“现代介质的存储设备还不可能解决计算机数据存储问题”。[5]一般说来,磁盘的寿命是3~5年,光盘也不过30年左右,与能保存千年以上的纸质载体相比,其寿命相差甚远,而且它还要受到温度、磁场、记录存储格式、硬件配置等多方面的影响,10年前还经常使用的5.25英寸的软盘,现在已经没有一台普通电脑可以读出来。

2.2机读语言格式。“计算机语言平均每三个月就会问世一种,而语言之间的互换大部分存在问题。很难想象,若干年以后,我们用现行的机器语言描述的数据,还能百分之百的还原”。[6]

2.3对设备的依赖。数字档案必须依赖于计算机设备才能读出,这个特征对其长期存取带来很多问题:“如设备发生故障、系统瘫痪,电子文件就读不出来;电子文件对其它设备环境的不兼容性,使其只能在某种设备上处理,而不能在其它设备上处理;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文件存贮在载体上,有时难以互换;电子文件加密后,不解密就无法识别;技术设备更新时,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也无法读取等等”。[7]

3数字档案的失真问题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生命线在于其能够保持档案原貌”。[8]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还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任务。如已研制出的OCR扫描输入技术,其平均识别率是95%。这对于追求最大程度真实性的档案来说无疑是致命弱点”。[9]数字化的主要方式是扫描加工,在这一过程中造成数字档案失真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技术参数选择不当。针对不同色调、纸质和字迹,有时需调整不同的技术参数,如分辨率、明暗度、对比度等,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扫描的质量,造成信息丢失、图像模糊或产生额外信息,客观上造成档案原貌的改变。其二,工作失误。档案扫描是大量的重复劳动,难免有时失误。如扫错档案或打错顺序,或存错,或在建索引时链接错误等,如不及时发现,将直接导致数字化档案失真。其三,转换过程中的失真。在进行数字档案的迁移或在提供利用时,往往需要将扫描后形成的图像文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的文件,如果格式选择不当,同样会导致数据发生变化。

4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最为头痛的难题,也是数字档案馆中的重大难题之一。数字档案馆虽然被称之为“馆”,但它的存在更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没有警察的自由市场,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主要表现为:其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信息安全的最主要的敌人就是计算机病毒。“国外有人估计,现在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每两个月增加1倍。网络病毒的泛滥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10]其二,计算机黑客。由于网络的加密性和匿名性,使入侵者难以被发现。黑客对信息资源的攻击,不仅仅是好奇和自我挑战,程序设计高手可以篡改系统控制参数。其三,有窃取行为的间谍活动,窥视其机密信息进行复制或扩散。其四,有意破坏,摧毁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或破坏电子通讯装置。其五,人为或偶然事故造成的威胁。如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网络系统软件硬件的故障、电子系统故障引发的系统问题等,所有这些,都使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变得十分“脆弱”。

5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诸多技术问题

数字档案馆完全是高新技术、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起来的产物,离开了高新技术的支撑,就没有了数字档案馆。但是高新技术也给数字档案馆带来了致命的弱点,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多的技术问题成为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点。

5.1数字化设备技术条件。网络系统中的硬件技术之一是必须有足够的带宽,以保证快捷地传输文本、语音、图像、影像档案,以便实现多网互连、高速互访,实现跨平台、跨系统、跨语种的互相转换和链接。毫无疑问,足够的带宽条件和用户对网络信息传输的需求将一直是一对矛盾体。

5.2技术难题。数字档案馆是以信息源、网络、数据库为基础的,其相关技术是较复杂较先进并且不断发展的,它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技术密集。如数字化图像的存储与压缩、数据组织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多语言平台互换互访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调配技术等,既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难关,也是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难题。此外,“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需要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为此必须开发应用一系列新技术,如:身份认定、智能检索、信息隐蔽、数字水印、电子签章、操作跟踪、信息加密等,其中有很多技术有创新性”。[11]这些技术也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5.3技术过时问题。在飞速发展的IT业中,电脑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存储载体等不断地被新产品所替代,IT产品是真正的“短命鬼”。虽然绝大多数新产品承诺向下兼容,但其兼容的“代”数在跨越若干年后,旧的数字信息就很难被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读出。“技术过时”的阴影一直会笼罩着数字信息。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数据迁移,但迁移却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每次迁移总会丢失一定的相关信息,这些丢失的信息积累起来会造成数字档案信息无法准确恢复原貌。

6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是要使地区档案馆、全国档案馆乃至全世界的档案馆连成一个整体,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这个整体性的数字档案馆事实上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档案馆系统,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状结构模式,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数字档案馆实体组成的。要对这分散在各地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就必须要有彼此兼容的硬件环境,要有一致的文件格式、统一的著录标引标准、数据描述标准、元数据标准、全文数据库标准等等,这些标准也仅仅是几个主要的标准。“而实际上,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标准化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系统,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如何结合我国实际,迅速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12]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一,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国档案信息系统没有相应的具体标准可遵循;其二,有些标准规范要超出档案工作的范围,如综合数据处理格式就需满足跨行业、跨部门的要求。如何统一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其三,与整个档案工作的标准相衔接的问题;其四,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接轨问题;其五,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每次技术设备的更新,都会对原标准产生相应的影响,因而必须不断适时修订标准。

7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投入与产出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作比较,会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数字档案馆建设投入的费用是巨大的,而且它的建设费用要远远高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费用。由于图书有复本,许多图书馆保存的图书都一样。因而国家图书馆和省市图书馆的部分图书数字化后,其他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花费资金重复建设。而档案馆则不行,全国各个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几乎都是孤本,因而档案馆在用于档案数字化的费用上要比图书馆多,如,仅档案馆进行数字化档案目录的“工作量约是图书馆的35倍”。[13]但是档案馆的利用人次与图书馆读者的人数相比却少得多,“以北京市档案馆和国家

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为例,前者年利用人次约四五千人,后者一年的读者数不少于二百万人”。[14]两者相差400倍。“即使一、二史馆和中央档案馆三个国家档案馆的年平均利用人次也不过5960人次”,[15]三个馆加起来与国家图书馆相比仍相差100多倍。档案馆的利用长期处于低谷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建成数字档案馆后,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多少,因为档案信息有保密和时效的限制,有利用者的限制,并不会增加太多的利用者,更不可能赶上数字图书馆的读者人数。事实上,传统档案馆本来就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只不过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却拉大了这种不协调的距离,使这个问题凸现出来。它也成为摆在数字档案馆建设面前很难解决的问题。

8数字档案中的经济问题

与其说数字档案馆是高新技术支撑起来的,不如更实际地说是由巨额资金支撑起来的,因为所有的高新技术和设备都将由资金来兑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利用,不论对于档案部门还是利用者,都有很重的经济负担,经济问题可能是困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根本性难题之一。

8.1档案部门方面的问题。

8.1.1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费用问题。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是巨大的,开发一个稍具规模的数字档案馆系统,不论是购买软件和硬件,还是开发专用软件,还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都需要花费可观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说到底,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因此,资金短缺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最不好解决的难题。档案馆是公益性和社会性的部门,也不能走“以文养文”、“以馆建馆”之路,即便是想走此路也走不通,正如上文所述的数字档案馆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即使对利用者收费,数字档案馆也根本不可能收回投资成本。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巨额费用对于本来就经费紧张的档案部门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市、县档案馆来说,连维持日常工作的经费都成问题,建设数字档案馆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8.1.2数字档案馆的使用和维护费用问题。虽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巨大,但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维护和使用的费用并不少于初建的费用。数字档案馆就像一个“无底洞”,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8.1.2.1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费用。数字档案馆是靠技术支撑起来的,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也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才能维持,如通信费、数据使用费和设备维护费等都需要不断地支出,且费用不低。

8.1.2.2设备更新费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猛,其软硬件更新非常快,而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强大动因驱使下,更加快了这种更新速度,“录制、存贮信息的设备、方法及软件随着新产品、新方法的问世,正以5-9年的周期更新,新产品、新方法的不断问世,必将导致原有设备及软件的淘汰”[16]。数字档案馆要维持正常使用,也必须不断地更新设备和软件,但要更新设备和软件,却又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且是每隔几年就要又投入一次。

8.1.2.3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使用的费用。正如上文所述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是数字档案馆的一个具体而棘手的难题。而数字档案馆又必须使用数字档案信息,专家们给出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案,就是不断地使数字档案信息迁移转录。但是迁移转录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和不可预知的。一般档案馆能否承受这不断迁移转录所需的费用,也是一个既不可预见又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8.1.3向利用者收取数字档案信息利用费的问题。档案法规规定档案馆向社会提供利用档案,可以收取费用。数字档案馆建设投资大,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应该的。但是,如何制定收取利用费的收费制度,如标准、数量、缴纳程序等,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题之一。

8.2利用者方面的问题。利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是影响和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问题之一。数字档案馆需上网阅览,从目前我国上网所需资费来看,每小时的费用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而用户的平均收入又低于发达国家的若干倍。我国80-90%的用户认为网络收费过高,通信费难以承受。再一点是下载档案信息的打印费用,尽管并不是要将所有下载的档案信息打印出来,就是部分打印也需要承受可观的打印费。如果再加上数字档案信息使用费,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将会相当高。必将影响利用者对数字档案馆的使用,也将使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9数字档案馆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会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而这些法律问题恰恰又是亟待解决而又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

9.1档案法规方面的问题。面对数字档案馆产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档案法规中的一些内容已不适应,而要解决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如对利用者的身份认证问题,在网上进行借阅限定和身份认证不仅增加技术难度,而且还要增加开支。而对外国利用者来说,由于限制得更严格,在网上操作更加困难。数字档案馆是开放的,是不受国界限制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初衷就是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但如果取消身份认证,那么就等于中外利用者都一样没有限制。因此,真要修改完善档案法规,兼顾到方方面面,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9.2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在数字档案馆的环境下,由于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它极容易被获取、被复制、被传播,对利用者控制的难度加大。原来意义上的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方式对权利人已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很容易被侵犯。因此,如何对档案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进行有效保护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从技术上说,真正切实可行的保护技术,目前尚属于极其薄弱的环节。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方面说,目前进展缓慢,尚有许多难题不易解决。

9.3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对于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它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特殊难题。要想让它得到法律的认可,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如果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问题得不到解决,数字档案馆的数字化馆藏也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存在的意义”。[17]

10数字档案馆的基础理论问题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必然要受到数字档案馆理论研究的影响和指导。目前,对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认识不相同,统一尚需时日。而且有关数字档案馆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都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难题。

10.1数字档案馆的概念问题。自从数字档案馆概念出现以来,“关于数字档案馆的认识并不统一,其定义就有数十种之多,势必会造成对数字档案馆建设方向把握上的不一致”。[18]观点不一样,建设的数字档案馆就不一样,建设的难易程度、工作流程、服务功能、配套措施、系统边界和社会影响等等也都会截然不同”。[19]而统一认识或基本统一认识都非一日之功。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对数字档案馆的实践产生不利影响。

10.2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问题。“数字档案馆支持以网络连接的相关档案部门的数字化馆藏,能够提供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档案信息。然而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链接,这种在技术上可以无限链接的情况下,就涉及到了系统的边界问题”。[20]数字档案馆系统边界的界定决定着数字档案馆所拥有的功能特性。同时也决定着数字档案信息在信息中的地位。然而,“在图书馆情报学界,人们讨论数字化图书馆时有种倾向,认为因特网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到这个无所不包的图书馆中查阅文献、学习知识、合作交流甚至著书立说。这就把数字图书馆的地址空间和信息资源空间定位很广,其系统边界也无所不包。它不仅包括了书目文献管理、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作用,甚至包括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信息内容,因此建设规模异常庞大”。[21]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扩张”,使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档案信息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如果不对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给以恰当的界定,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数字档案馆将会消失在数字图书馆的海洋里,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一部分。

10.3数字档案的概念问题。数字档案是数字档案馆生存的基础。但是目前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却并不统一和清晰。其一,对数字档案概念的研究并未引起档案界太多的关注;其二,一些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档案概念为基础的,仍旧把数字档案当作电子文件的转化物来认识,无非是传统档案概念在数字时代的翻版。这里暂不说传统的以文件为属概念的档案概念本身就有许多可商榷的地方。单说在数字信息时代文件的概念、档案概念和其他信息的概念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它们之间有互相融合的趋势。如何区分它们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数字时代的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文件、数字档案、数字图书、数字情报、数字资料、数字文献筹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它们?如果不能把数字档案从这些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分出来,那么数字档案的概念的存在就将走向消亡,而在数字档案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字馆大厦也将随之倾覆。因此,必须把数字档案概念从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别出来,数字档案馆才能生存。但这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容易找到答案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阎会勤.新世纪档案工作展望.档案学通讯,2001;6

23景红.电子档案凭证价值探析.档案与建设,2000;10

456李玉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十大难题.图书馆学刊,2002;3,

7徐义全.电子文件的特性与长期保存.档案学研究,2000;1

8吴志宏.数字化档案的隐忧:数据失真.北京档案,2002;12

9谭zhēng@①培,数字档案馆论纲.档案学研究,2001;5

1016范开宏.数字图书馆之忧思.图书与情报,2002;1

11邱晓威.数字档案馆及其建设模式.中国档案,2001;10

12段荣婷.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与建设.中国档案,2002;6

13刘东斌.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研究.档案管理,2003;2

14求实.档案馆与图书馆利用对比分析及对策.北京档案,1999;9

15国家档案局综合科教司.从统计数字看1991年度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档案学研究,1993;1

17谭zhēng@①培.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浙江档案,2002;3

18朱蒙生.传统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跨越所面临的问题.中国档案,2003;3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和建设成为我国档案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有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高度的开放、信息的共享等优点,使传统的档案馆望尘莫及。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有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档案馆存在的缺陷,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和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如果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掉以轻心,必将给未来的档案事业留下巨大而无法弥补的遗憾。

1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问题

档案的基本价值有两方面,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而尤以凭证价值最为重要,虽然,“目前人们对数字化档案具有参考价值这一点已无疑义,然而,由于一系列技术和立法问题还未解决,数字化档案目前还不具备法律凭证效力”[1]这无疑使数字档案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就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难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认识上的问题。数字档案不具备“白纸黑字”的直观性,必须依赖特定的计算机设备加以解读。数字档案完全脱离了以往人人对档案“原件”的认识,从而引起人们对其原始性、可靠性的怀疑。而且,有些数字档案即使载体保存完好,内容亦可能在无形中丢失,它不像纸质档案那样载体与内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数字档案与以往其他载体的档案都不一样,从甲骨档案到简牍档案再到纸质档案,只是载体的耐久性有差别,并没有改变其直观性,而数字档案的非人工识读性与其他载体的档案有着质的区别。要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恐怕不仅仅是改变观念的问题,要真正认识数字档案,确认其凭证价值,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1.2技术上的问题。数字档案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它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困惑与难题。其一,数字档案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的特点,使得档案“原件”的概念变得难以确认。其二,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迫使数字档案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不断地变换载体、格式,因而无法通过载体、格式的鉴定来判定其原始性。其三,数字档案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其输出,传统的字迹鉴定技术无法分辨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其四,数字档案对背景信息和元数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常常与文件内容信息相分离保存,一旦失去背景信息,文件的内容即便仍有意义,但也不再具有凭证价值。元数据是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所特有的,“元数据由于其隐含性而易被忽视,而元数据一旦丢失或破坏,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就会改变。”[2]

1.3管理制度上的问题。“传统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而目前“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都缺乏十分规范的程序化管理,缺乏严格而科学的标准体系和业务管理制度,一些标准、制度虽已制定,但全面推行尚需时日”[3]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

2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

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一个具体而又棘手的难题。“据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年前发射的‘海盗’号火星探测器上的计算机中,已经有20%的数据完全丢失,还有大约4000卷的统计数据因存储的格式模糊无法读出,程序员也无法保证将其恢复”。[4]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1存储的介质材料。“现代介质的存储设备还不可能解决计算机数据存储问题”。[5]一般说来,磁盘的寿命是3~5年,光盘也不过30年左右,与能保存千年以上的纸质载体相比,其寿命相差甚远,而且它还要受到温度、磁场、记录存储格式、硬件配置等多方面的影响,10年前还经常使用的5.25英寸的软盘,现在已经没有一台普通电脑可以读出来。

2.2机读语言格式。“计算机语言平均每三个月就会问世一种,而语言之间的互换大部分存在问题。很难想象,若干年以后,我们用现行的机器语言描述的数据,还能百分之百的还原”。[6]

2.3对设备的依赖。数字档案必须依赖于计算机设备才能读出,这个特征对其长期存取带来很多问题:“如设备发生故障、系统瘫痪,电子文件就读不出来;电子文件对其它设备环境的不兼容性,使其只能在某种设备上处理,而不能在其它设备上处理;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文件存贮在载体上,有时难以互换;电子文件加密后,不解密就无法识别;技术设备更新时,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也无法读取等等”。[7]

3数字档案的失真问题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生命线在于其能够保持档案原貌”。[8]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还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任务。如已研制出的OCR扫描输入技术,其平均识别率是95%。这对于追求最大程度真实性的档案来说无疑是致命弱点”。[9]数字化的主要方式是扫描加工,在这一过程中造成数字档案失真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技术参数选择不当。针对不同色调、纸质和字迹,有时需调整不同的技术参数,如分辨率、明暗度、对比度等,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扫描的质量,造成信息丢失、图像模糊或产生额外信息,客观上造成档案原貌的改变。其二,工作失误。档案扫描是大量的重复劳动,难免有时失误。如扫错档案或打错顺序,或存错,或在建索引时链接错误等,如不及时发现,将直接导致数字化档案失真。其三,转换过程中的失真。在进行数字档案的迁移或在提供利用时,往往需要将扫描后形成的图像文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的文件,如果格式选择不当,同样会导致数据发生变化。

4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最为头痛的难题,也是数字档案馆中的重大难题之一。数字档案馆虽然被称之为“馆”,但它的存在更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没有警察的自由市场,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主要表现为:其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信息安全的最主要的敌人就是计算机病毒。“国外有人估计,现在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每两个月增加1倍。网络病毒的泛滥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10]其二,计算机黑客。由于网络的加密性和匿名性,使入侵者难以被发现。黑客对信息资源的攻击,不仅仅是好奇和自我挑战,程序设计高手可以篡改系统控制参数。其三,有窃取行为的间谍活动,窥视其机密信息进行复制或扩散。其四,有意破坏,摧毁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或破坏电子通讯装置。其五,人为或偶然事故造成的威胁。如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网络系统软件硬件的故障、电子系统故障引发的系统问题等,所有这些,都使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变得十分“脆弱”。

5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诸多技术问题

数字档案馆完全是高新技术、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起来的产物,离开了高新技术的支撑,就没有了数字档案馆。但是高新技术也给数字档案馆带来了致命的弱点,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多的技术问题成为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点。

5.1数字化设备技术条件。网络系统中的硬件技术之一是必须有足够的带宽,以保证快捷地传输文本、语音、图像、影像档案,以便实现多网互连、高速互访,实现跨平台、跨系统、跨语种的互相转换和链接。毫无疑问,足够的带宽条件和用户对网络信息传输的需求将一直是一对矛盾体。

5.2技术难题。数字档案馆是以信息源、网络、数据库为基础的,其相关技术是较复杂较先进并且不断发展的,它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技术密集。如数字化图像的存储与压缩、数据组织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多语言平台互换互访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调配技术等,既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难关,也是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难题。此外,“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需要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为此必须开发应用一系列新技术,如:身份认定、智能检索、信息隐蔽、数字水印、电子签章、操作跟踪、信息加密等,其中有很多技术有创新性”。[11]这些技术也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5.3技术过时问题。在飞速发展的IT业中,电脑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存储载体等不断地被新产品所替代,IT产品是真正的“短命鬼”。虽然绝大多数新产品承诺向下兼容,但其兼容的“代”数在跨越若干年后,旧的数字信息就很难被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读出。“技术过时”的阴影一直会笼罩着数字信息。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数据迁移,但迁移却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每次迁移总会丢失一定的相关信息,这些丢失的信息积累起来会造成数字档案信息无法准确恢复原貌。

6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是要使地区档案馆、全国档案馆乃至全世界的档案馆连成一个整体,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这个整体性的数字档案馆事实上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档案馆系统,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状结构模式,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数字档案馆实体组成的。要对这分散在各地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就必须要有彼此兼容的硬件环境,要有一致的文件格式、统一的著录标引标准、数据描述标准、元数据标准、全文数据库标准等等,这些标准也仅仅是几个主要的标准。“而实际上,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标准化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系统,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如何结合我国实际,迅速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12]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一,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国档案信息系统没有相应的具体标准可遵循;其二,有些标准规范要超出档案工作的范围,如综合数据处理格式就需满足跨行业、跨部门的要求。如何统一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其三,与整个档案工作的标准相衔接的问题;其四,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接轨问题;其五,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每次技术设备的更新,都会对原标准产生相应的影响,因而必须不断适时修订标准。

7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投入与产出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作比较,会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数字档案馆建设投入的费用是巨大的,而且它的建设费用要远远高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费用。由于图书有复本,许多图书馆保存的图书都一样。因而国家图书馆和省市图书馆的部分图书数字化后,其他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花费资金重复建设。而档案馆则不行,全国各个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几乎都是孤本,因而档案馆在用于档案数字化的费用上要比图书馆多,如,仅档案馆进行数字化档案目录的“工作量约是图书馆的35倍”。[13]但是档案馆的利用人次与图书馆读者的人数相比却少得多,“以北京市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为例,前者年利用人次约四五千人,后者一年的读者数不少于二百万人”。[14]两者相差400倍。“即使一、二史馆和中央档案馆三个国家档案馆的年平均利用人次也不过5960人次”,[15]三个馆加起来与国家图书馆相比仍相差100多倍。档案馆的利用长期处于低谷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建成数字档案馆后,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多少,因为档案信息有保密和时效的限制,有利用者的限制,并不会增加太多的利用者,更不可能赶上数字图书馆的读者人数。事实上,传统档案馆本来就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只不过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却拉大了这种不协调的距离,使这个问题凸现出来。它也成为摆在数字档案馆建设面前很难解决的问题。

8数字档案中的经济问题

与其说数字档案馆是高新技术支撑起来的,不如更实际地说是由巨额资金支撑起来的,因为所有的高新技术和设备都将由资金来兑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利用,不论对于档案部门还是利用者,都有很重的经济负担,经济问题可能是困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根本性难题之一。

8.1档案部门方面的问题。

8.1.1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费用问题。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是巨大的,开发一个稍具规模的数字档案馆系统,不论是购买软件和硬件,还是开发专用软件,还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都需要花费可观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说到底,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因此,资金短缺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最不好解决的难题。档案馆是公益性和社会性的部门,也不能走“以文养文”、“以馆建馆”之路,即便是想走此路也走不通,正如上文所述的数字档案馆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即使对利用者收费,数字档案馆也根本不可能收回投资成本。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巨额费用对于本来就经费紧张的档案部门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市、县档案馆来说,连维持日常工作的经费都成问题,建设数字档案馆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8.1.2数字档案馆的使用和维护费用问题。虽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巨大,但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维护和使用的费用并不少于初建的费用。数字档案馆就像一个“无底洞”,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8.1.2.1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费用。数字档案馆是靠技术支撑起来的,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也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才能维持,如通信费、数据使用费和设备维护费等都需要不断地支出,且费用不低。

8.1.2.2设备更新费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猛,其软硬件更新非常快,而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强大动因驱使下,更加快了这种更新速度,“录制、存贮信息的设备、方法及软件随着新产品、新方法的问世,正以5-9年的周期更新,新产品、新方法的不断问世,必将导致原有设备及软件的淘汰”[16]。数字档案馆要维持正常使用,也必须不断地更新设备和软件,但要更新设备和软件,却又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且是每隔几年就要又投入一次。

8.1.2.3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使用的费用。正如上文所述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是数字档案馆的一个具体而棘手的难题。而数字档案馆又必须使用数字档案信息,专家们给出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案,就是不断地使数字档案信息迁移转录。但是迁移转录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和不可预知的。一般档案馆能否承受这不断迁移转录所需的费用,也是一个既不可预见又不容易解决的难题。超级秘书网

8.1.3向利用者收取数字档案信息利用费的问题。档案法规规定档案馆向社会提供利用档案,可以收取费用。数字档案馆建设投资大,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应该的。但是,如何制定收取利用费的收费制度,如标准、数量、缴纳程序等,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题之一。

8.2利用者方面的问题。利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是影响和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问题之一。数字档案馆需上网阅览,从目前我国上网所需资费来看,每小时的费用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而用户的平均收入又低于发达国家的若干倍。我国80-90%的用户认为网络收费过高,通信费难以承受。再一点是下载档案信息的打印费用,尽管并不是要将所有下载的档案信息打印出来,就是部分打印也需要承受可观的打印费。如果再加上数字档案信息使用费,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将会相当高。必将影响利用者对数字档案馆的使用,也将使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9数字档案馆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会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而这些法律问题恰恰又是亟待解决而又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

9.1档案法规方面的问题。面对数字档案馆产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档案法规中的一些内容已不适应,而要解决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如对利用者的身份认证问题,在网上进行借阅限定和身份认证不仅增加技术难度,而且还要增加开支。而对外国利用者来说,由于限制得更严格,在网上操作更加困难。数字档案馆是开放的,是不受国界限制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初衷就是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但如果取消身份认证,那么就等于中外利用者都一样没有限制。因此,真要修改完善档案法规,兼顾到方方面面,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9.2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在数字档案馆的环境下,由于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它极容易被获取、被复制、被传播,对利用者控制的难度加大。原来意义上的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方式对权利人已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很容易被侵犯。因此,如何对档案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进行有效保护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从技术上说,真正切实可行的保护技术,目前尚属于极其薄弱的环节。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方面说,目前进展缓慢,尚有许多难题不易解决。

9.3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对于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它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特殊难题。要想让它得到法律的认可,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如果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问题得不到解决,数字档案馆的数字化馆藏也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存在的意义”。[17]

10数字档案馆的基础理论问题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必然要受到数字档案馆理论研究的影响和指导。目前,对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认识不相同,统一尚需时日。而且有关数字档案馆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都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难题。

10.1数字档案馆的概念问题。自从数字档案馆概念出现以来,“关于数字档案馆的认识并不统一,其定义就有数十种之多,势必会造成对数字档案馆建设方向把握上的不一致”。[18]观点不一样,建设的数字档案馆就不一样,建设的难易程度、工作流程、服务功能、配套措施、系统边界和社会影响等等也都会截然不同”。[19]而统一认识或基本统一认识都非一日之功。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对数字档案馆的实践产生不利影响。

10.2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问题。“数字档案馆支持以网络连接的相关档案部门的数字化馆藏,能够提供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档案信息。然而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链接,这种在技术上可以无限链接的情况下,就涉及到了系统的边界问题”。[20]数字档案馆系统边界的界定决定着数字档案馆所拥有的功能特性。同时也决定着数字档案信息在信息中的地位。然而,“在图书馆情报学界,人们讨论数字化图书馆时有种倾向,认为因特网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到这个无所不包的图书馆中查阅文献、学习知识、合作交流甚至著书立说。这就把数字图书馆的地址空间和信息资源空间定位很广,其系统边界也无所不包。它不仅包括了书目文献管理、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作用,甚至包括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信息内容,因此建设规模异常庞大”。[21]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扩张”,使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档案信息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如果不对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给以恰当的界定,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数字档案馆将会消失在数字图书馆的海洋里,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一部分。

10.3数字档案的概念问题。数字档案是数字档案馆生存的基础。但是目前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却并不统一和清晰。其一,对数字档案概念的研究并未引起档案界太多的关注;其二,一些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档案概念为基础的,仍旧把数字档案当作电子文件的转化物来认识,无非是传统档案概念在数字时代的翻版。这里暂不说传统的以文件为属概念的档案概念本身就有许多可商榷的地方。单说在数字信息时代文件的概念、档案概念和其他信息的概念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它们之间有互相融合的趋势。如何区分它们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数字时代的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文件、数字档案、数字图书、数字情报、数字资料、数字文献筹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它们?如果不能把数字档案从这些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分出来,那么数字档案的概念的存在就将走向消亡,而在数字档案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字馆大厦也将随之倾覆。因此,必须把数字档案概念从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别出来,数字档案馆才能生存。但这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容易找到答案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阎会勤.新世纪档案工作展望.档案学通讯,2001;6

23景红.电子档案凭证价值探析.档案与建设,2000;10

456李玉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十大难题.图书馆学刊,2002;3,

7徐义全.电子文件的特性与长期保存.档案学研究,2000;1

8吴志宏.数字化档案的隐忧:数据失真.北京档案,2002;12

9谭zhēng@①培,数字档案馆论纲.档案学研究,2001;5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13篇

国内一些老牌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由于档案网站建设起步早,技术力量雄厚,人才队伍充足,积累了丰富的档案网站建设经验。如,从栏目设置上看,复旦大学档案馆档案信息网设有“法规制度”、“本馆收藏”、“复旦人物”、“专题汇编”、“名人讲坛”、“档案查询”、“录像展览”等十大类目;浙江大学档案馆设有“本馆概况”、“服务大厅”、“档案征集”、“网上展厅”、“校史编研”、“兰台学苑”等七大类目;中山大学档案馆设有“服务指南”、“信息查询”、“档案法规”、“珍档荟萃”、“专题展览”、“校友之家”等九大类目。从信息内容上看,兰州大学档案馆不仅有档案馆的职能、机构设置、兰大人物的介绍,还提供了图片档案、校友风采、特色馆藏资源等;北京邮电大学档案网站上的“网上展厅”提供了校园变迁、院士介绍、历任校长的个人信息、知名校友及反映本校特色的档案信息展览,为访问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本校的科技创新、风俗文化的全新的服务窗口。因此,要广泛借鉴其他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档案网站建设经验,进行调研和分析,抓好网站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力求使网页设计更加美观、界面更加友好、栏目设置更加科学、信息内容更加丰富、技术手段更加先进、网站功能更加实用。

2扎实推进信息化基础工作,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成功的档案网站必须有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网,充实网站内容,满足不同的利用者的不同需求。而充实档案网站信息内容的关键就是要使大量的传统纸质档案实现数字化,建立档案资源数据库,这是高校档案网站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为此,要扎实做好档案信息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包括:通过档案馆现有力量或采取商业化运行手段,对部分或者全部外包的形式对现有纸质档案资料的进行缩微、录入、扫描、数码拍摄等,转换成文本、图像、图形等计算机可识别处理的数字形式,形成结构有序、可供保管利用的数字档案信息库,并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中,利用计算机提供查询、检索和浏览。另外,要加强特色档案资源整合力度。特色档案往往最能反映一个馆藏机构的价值,是馆藏的精华所在,能够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娱乐、历史教育功能。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档案网站建立友情链接,实现与校外档案馆藏特色资源有效整合,从而达到信息的多途径沟通、全方位共享,满足用户的最大需求,扩大网站的影响力。

3充分运用档案管理系统,建立网上电子文件归档平台

目前,很多高校采用了“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既可用于档案馆及校内各单位档案员用户管理、联机管理档案数据库,也可让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通过互联网查询有关档案信息。档案管理系统的充分使用,并与校内其他应用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是档案网站建设信息资源源泉,可以完善档案网站功能。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通过运用档案管理系统,建立网上归档平台,各立卷归档单位实时进行网上电子文件归档,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条件的高校应组织力量开发适应于本校情况的各类档案管理应用软件、文件档案数据库系统、网上档案编研平台等。技术条件不具备的高校,可以采用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如“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目前在高校应用比较普遍;已建立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高校,要积极做好OA条件下新产生的且有保存价值电子文件的接收与管理工作,实现网上电子文件实时归档。

4积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完善档案网站服务功能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14篇

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企业愿景和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道德规范、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企业对外形象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二,企业精神;第三,企业形象。具体地讲,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组成,是企业发展之魂,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对企业文化进行梳理,提炼出企业文化中优秀因素,引进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因子,进行企业文化设计,通过构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形成企业文化系统。然后,进行企业文化实施,通过宣传、沟通反馈、培育、行为转换和长期建设、完善制度、加强领导,使得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落到实处,最终形成具有本企业特点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氛围,全体员工能够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体现企业的特色、塑造企业的形象,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基业长青。

2 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合法权益,是记录企业文化和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档案本身就具有文化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就有了专门的档案工作人员和机构,其工作对象就是档案,档案工作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档案而展开。人们把档案工作作为一种文化形象进行研究,这样也就形成了一种“档案文化”。于是,档案文化就存在和发生于社会文化系统的全过程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档案的收集、整理、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人们积累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存历史事实,深化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并在档案中获得历史知识和价值观念。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通过对档案文化积累起来的历史与文化成果,进行研究、学习和掌握,并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反过来,又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企业档案和企业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档案保存、传递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又孕育了企业档案工作。企业档案是文化建设的基石,它们缺一不可。企业文化建设与档案管理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利用的统一体。只有加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信息资源;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增添新的活动和动力。因此,两方面工作不能割裂开来,应该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相得益彰。企业通过对档案的积累,实现企业文化的积累,构成企业发展壮大与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力。

3 企业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档案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企业技术储备的一种形式,而且也是企业文化储备的一种形式。尽管企业档案具有多种性质各不相同的载体,但其都以具体的物质形态存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征。档案的价值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一个科学的决策取决于信息量和正确性,档案是企业信息整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企业对档案的需求比过去更迫切了。因此,企业档案工作完全能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3.1 企业档案是提炼企业文化优秀因素的必要条件。企业文化从企业的创新就开始产生,它可能是隐性的、潜规则的,不论你建设不建设,都会影响企业和企业员工的行为,都会影响企业的形象。与其让员工受那种自生自发的企业文化影响,不如有意识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用一种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促使企业员工秉承企业的价值观,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就要对企业进行归纳和梳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提炼出企业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引进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因子,以便于构建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企业的文化的记录不是一种简单的记录,而是通过分类与分析使员工和领导能够很好地认清企业文化建设成就与不足。同时,通过档案管理员的梳理和价值判断,可以“留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所以,在对企业现有的文化进行归纳和梳理时,企业档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检查各类档案,对企业经营现状和特点、管理水平、运行机制、企业发展前景、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从中可以判断企业优秀传统和企业精神,了解员工的基本素质,认识到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障碍,把握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的关系,最终提炼出优秀企业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为下一步企业文化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企业档案为企业文化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企业档案是企业发展的真实记录,企业档案作为企业的记忆工程,是企业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桥梁。在企业文化建设时,企业档案可以为企业文化设计提供依据,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

根据企业文化的定义,我们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面:理念层、制度层、符号层,企业文化的设计包含了这三方面的设计。理念层的设计,包括企业愿景与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设计;制度层的设计是指约束和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责任制度、操作远程及特殊制度的设计;符号层的设计主要包括企业标志设计、服装设计、办公用品设计等,其核心是企业标志的设计。

在进行企业文化设计时,必须遵循历史原则,尊重企业历史,尊重企业传统,形成企业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要遵循个性化原则,突出本企业原则,体现本企业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和人员特点,绝不能脱离本企业历史而照抄照搬,缺少个性;还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新的环境下使企业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并不断提炼与升华,实现企业和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此时,企业档案便可以起到联系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纽带作用。国有企业档案是本企业在生产、研发、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全部档案总和。它理所当然地记录了企业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因此,企业档案可以为企业文化设计提供依据,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

3.3 企业档案为企业文化实施培育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提供生动素材。新的企业文化需要一个学习、培训、实施的过程。只有让企业员工高度认同企业价值并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实施,就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行为转换和长期建设、完善制度,使新的企业文化得到企业员工的广泛认同并成为自觉行为。

企业文化实施的重要手段就是企业职工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把企业的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企业的优良传统,系统而详细地介绍给企业职工,并经过讨论、总结和实习,加深理解,根植于企业职工头脑中。但是要让企业职工转变观念,从内心深处接受新的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生动的教材和反复的教育培训,才能使企业员工接受。

企业档案作为企业的一种历史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学习等方面具有启迪、教益作用。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宝贵资料,为培育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提供生动的素材。作者所在企业在建厂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中,举办了征文、演讲比赛、图片展览及纪录片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量利用档案,写出了材料生动、内容翔实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在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今天,企业求生存、求发展就离不开档案信息资源。我们正是利用声像档案这一独特的功能,开发它的综合信息,配合企业奉行的“求实、创新、奉献、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利用声像和照片档案、资料编制了《纪念“平高”建厂四十周年历程》的纪录片和图片展,形象地再现了“平高”集团创业阶段―成长阶段―发展阶段―现代企业制度时期的光辉历程和平高人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品德,尤其是企业一直受到朱基、李长春、等党和国家、省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来视察时的美好历史瞬间,令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也将激励后人去创造“平高”更加美好的明天。企业档案在此对企业职工起到了极大的教育作用,比说教更有效果,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工作热情,对企业文化实施培育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档案建设论文范文第15篇

企业档案信息化是指企业在法制的轨道上,依靠科学的思想和组织管理方法,凭借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企业的文件、档案等信息进行发掘、整合,使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1.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确保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开发利用,全面推动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

2.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工程的一部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面对庞大繁杂的企业档案信息,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减轻档案人员重复进行的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将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促进企业档案工作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充分发挥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3.企业档案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护企业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有效证据,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关系企业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完整的档案是反映企业发展、技术、成果、经营、资源及历史概貌的重要资料。利用档案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有效手段。

三、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企业开展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些则没有,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同时,企业的减员增效也波及到企业的档案部门,相当数量的企业档案部门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企业档案部门的生存受到威胁,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即使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发展中也很不平衡。

2.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薄弱,技术、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状况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基础条件薄弱,信息化程度低。许多企业面临转型,认为档案信息化作用不大,不愿增加额外投资。总体上看,缺乏应有的设备和技术支撑,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数字化信息资源少,企业档案网站建设质量良莠不齐,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对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可行性研究开展不够3.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文档一体化管理是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发展方向,使生产活动、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衔接,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实现档案信息的无缝交接和有效管理。由于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程度低和管理机制上的障碍,档案工作很难在系统上实现与各生产环节、管理环节之间联络,未能实现档案信息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的有效衔接,进行文档一体化管理。

四、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标准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法律保障。目前,有些标准还不明确,有的还没有标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尽快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工作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

2.重视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软件的选择与开发。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应与企业有关管理系统(如设计、生产、经营、财务、材料、管理、服务等)相衔接,确保档案部门对本企业各类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整合、控制和传递。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应遵循模块设计、分层实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档案管理系统是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3.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关键因素。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引导;中央企业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所属及控股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对档案部门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发展机遇又是挑战。

4.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档案人员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引导档案人员适应信息化要求。要认真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新要求,积极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档案信息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技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5.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档案部门可借鉴网络建设已有的成果和经验,与办公自动化、政府网、互联网等系统相连,建立基于企业网的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文件接收应用系统,构筑企业信息网络报送及应用平台,推进电子文件的归档、接收、保管与利用,做好电子文件的积累、归档和管理工作。

[摘要]当今信息社会,必须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快捷的信息交流来作为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事业发达的战略举措。作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档案事业,也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加强和完善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理念,利用好档案这种企业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关键词]网络环境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胡生龙:如何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J].北京档案,2003,(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