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技校 德育教育 渗透方法

技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习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对各种社会信息反应更为敏感和直接,我院对德育工作系列问题进行了总体构思和初步尝试,初步形成了适合我院实际和技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教育内容上确立了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以科学信念为核心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以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并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从学生思想变化的一般特点出发,把德育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即入学初、学习中、实习期、毕业前和就业后。

一、入学时的起始教育

对新生进行初步的专业思想教育,并进行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校之情,促进班集体尽快形成,使技校生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今后各阶段德育工作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习中的养成教育

这是整个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尽力做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特定优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既教书又育人。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充分挖掘文化课、专业课内在的德育内容,结合有关知识的传授,实施有机的思想品德教育,配合教学进程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我们还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开展既有专业特点又富有德育色彩的教学活动,学科知识讲座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我们还积极开辟课余活动的阵地,如“课余兴趣活动小组”、“专业技能培训班”等。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教师,不间断地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在课外活动及节假日期间,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宣传、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渠道,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优越性,“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耳入脑的教育效果。

三、实习期的自我教育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又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时期,我们结合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反污染、拒腐蚀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我们着重加强三个环节的教育:一是实习前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步骤、要求,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劳动纪律等有关情况,建立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家长三方面代表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计划,落实措施。二是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学校、实习单位、家长三方搞好分工协作,及时互通信息,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还加强带队老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的骨干作用。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校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和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自治、自理、自我教育活动。学校还组织实习通讯报道组,定期编印《实习简报》,让学生之间交流实习体会和收获,及时表扬好人好事,通报实习情况,积极占领实习期的德育阵地,使实习生更多地受到正面引导和熏陶。三是实习后的思想鉴定。实习期间,对实习生既抓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又抓思想境界,结合专业技术成绩的评定,进行思想表现鉴定。实习结束时,从而切实有效地加强实习期的德育工作。

四、毕业前的职业观教育

这一时期,学生摆脱了平日的学业压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的毕业去向、职业选择的问题上。学生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这是毕业前德育工作应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们多采取对话会、恳谈会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思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质,引导学生客观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了解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我们还以组织举办毕业生联欢会、毕业成果汇报会、优秀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就业后的跟踪教育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2篇

一、体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

首先,体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知识贫乏谈不上教书,更谈不上什么育人。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体育学科的系统知识,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思想往往贯穿于学科的体系中,体现在知识结构的联系之中。我国现行的体育教材是根据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学校体育的功能、学生的身体特点、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情确定的,编教材时把各种有益的思想渗透在教材之中,只有系统的掌握才能领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其次是掌握本学科史的知识。我国悠久的体育文化,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体育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种竞技项目都在向世界顶峰冲击,使得中国在各种国际大赛中日益显示出这一东方巨人的崛起。体育健儿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这都是中学生所需要的宝贵精神营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为体育课堂教学所用,各种思想的话多充实课堂教学,是德育在课堂上丰富多彩,富有魅力,开阔德育的天地,进行良好的渗透。

二、体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才能在课堂上运用科学的原则,恰当的方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把知识技能较好的传授给学生,取得满意的结果。如果授课知识都讲不清楚,业务能力很差,得不到学生的敬佩,又怎么去育思想。讲清了知识才可谈得上结合教材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课堂之中。在学校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化,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教学水平越高,育人效果越好。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途径

1. 结合“教”渗透

介绍我国体育发展史、体育成就和为振兴我过体育事业奋斗的运动员、教练的优秀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爱祖国的教育。

(1)用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大型比赛中那种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去感染激励学生。

(2)我国具有悠久的体育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体育文化,形成了中华名族辉煌灿烂的体育史,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结合教材渗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意志品质、纪律教育,挫折教育和审美情趣培养

(1)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培养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教育 。每当学生完成任务,获得胜利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性质,更要让学生回味胜利取得不易,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拼搏的精神,继而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等都需要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会不断进步,取得可喜成绩。

(2)学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项目,教师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如果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队伍,很难体现出战术意图,没有凝聚力就很难在比赛中取胜,而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人即使个人技术再高,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由此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的荣誉联系,使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

(3)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比赛、达标测验、单元技术考评是经常要做的事情,教师可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取胜是人人向往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得与失,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有道是必不可少的。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他们清楚失败的是成绩,绝不是精神和人格。

(4)体育课上让学生的倒霉的享受,教学中教师把握住美得瞬间,让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在运动中领略豪迈、奔放、节律恰当的流畅之美,特别是在教授舞蹈、韵律操的内容时,更能表现出美,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追求美食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审美情趣。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3篇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任何学科都需要向学生适时渗透德育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能锻炼学生意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主人翁精粹和集体主义观,还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服从组织,服务大局的优良品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学生实际,在完成体育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融入到一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结合教材要求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育与语文、数学等主要在室内进行的学科教学不同,体育教育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作为体育教师,无论是体育教材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德育教育。

在体育理论教学中,从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角度来看,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树立从小锻炼身体,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思想,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与建设伟大祖国,为国争光有机结合起来;在给学生讲述如何科学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原则和方法的时候,要鼓励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体育锻炼,提高个人身体素质,强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树立学生终身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育中,教师要多渠道、多角度,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要求,适时、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育的重点部分集中在课外实践教学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系列体育技能。体育教学的每一项技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教学中,要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技术教学有机融为一体,有目的、有计划渗透各方面的思想教育。比如,在教学器械体操、跳跃的时候,让学生掌握体操、跳跃技巧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在教学篮球、排球的时候,让学生掌握篮球、排球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观,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服从安排的意识,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长跑的时候,在指导学生掌握中长跑的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跑下去,让学生信心十足地跑完全程,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良好品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

二、结合课堂常规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渗透不能固定到体育教学的某个时间段或某个环节中,只要时机恰当,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注重文明礼貌、遵守组织纪律、加强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

开始体育课,对学生进行动员的时候,向学生明确体育课程的目的、任务、要求和应当注意的问题,课堂中即时监督,给予提醒,结束时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总结。课前通过动员,对学生进行学习任务的目的性教育;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和体育游戏等项目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培养学生动作准确、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服务组织,服务大局的意识,培养学生遇事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在每堂课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时,向他们渗透爱护学校财产的意识,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的品质。这样,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提高了体育教育质量的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这比起干巴巴的、耳提面命式的思想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三、发挥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4篇

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在"渗"而"透"至学生心灵。那么"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教师在德育教学时要注意策论性与可行性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策略性与可行性,不能喧宾夺主。只要认真贯彻"教育法"和"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及知识能力水平,循序渐近,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完成课程所设定的目标。只有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渗透的才能称之为有效,被人所接受。

二、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改的要求,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互动的课堂中生成德育体验的生动细节

1.利用创设情景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情景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处理好广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生活性与数学性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2.利用史料激励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

3.利用数据材料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利用知识迁移渗透德育。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力途径和方法,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物进行推理,会使原本直线型的教育变得弯曲、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5.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德育。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三、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教师不仅在课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具体教学的一些措施:

1、热爱祖国教育方面,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我国工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膊,激发学生爱祖国的热情。从而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热爱科学教育方面,在课堂数学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结合有关数学史料,说服力较强的有关数据和引证等教育学生,在让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水、土地、资源;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基础上。渗透热爱我国古今科学家良好的高尚品德和杰出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增强学生对古代科学技术的自豪感;对未来的事业有一种危机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

3、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数学的发现,数学的发展,数学内在矛盾的运动,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处处皆含"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等客观变化发展规律。这些都是客观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要结合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公式、定律的推导等自然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一些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等科学的思想方法。

4、正确的学习目的性教育,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5篇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从而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不断形成和完善。在现行的教材中,很多内容和例子都渗透着对学生的品德要求。如: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通过这一课,我们要教育学生宽容待人,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沟通与交流,要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给别人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还有《友好交往礼为先》《诚信做人到永远》等课都是很好的教育教材,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教材让学生去讨论,去反思,去感悟,去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从而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二、结合时事热点问题,激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当今世界千变万化,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各种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学生去了解、去认识、去感受,感受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但仅依靠现有教材还远远不够,跟不上社会和时展的步伐。如何把教材的观点和现实发生的时事结合起来,让教学更有说服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政治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如:中日争端,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神舟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国家的房价调控政策,党的十成功召开等等。通过教师向学生全方位介绍这些焦点时事,使学生对时事背景、社会影响、世界发展趋势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其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好习惯。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渗透时事教育不仅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能够使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的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身边事的良好习惯。

三、历练师德,言传身教,展示教师魅力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渗透方法

德育即品德的培养教育。品德的产生与发展是个体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对社会规范的学习及遵循原则上实现的。因此,品德的培养与教育就应从社会规范学习入手,以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品德培养与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学习,确立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并在执行规范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不断积累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和发展品德结构。《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校德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儿童与青少年心灵的教育活动。学科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各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占用时间最多,因而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必会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新的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外语教学中要尽可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因此必须将德育渗透到外语教学中去。”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环节。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下面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介绍。

一、了解影响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客观因素。

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又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在道德情感发展上呈多水平、多层次、多维度。如道德情感发展上从快到慢的顺序依次是义务感、良心观、幸福感、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在道德意志方面,小学生的道德意志控制能力有所发展,但言行不一致,在道德动机方面,研究表明小学生的道德动机有不稳定性,强烈的好奇心与模仿是小学生道德动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存在不平衡性和可变性。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主要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学校环境的诸多方面将对小学生品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教师的态度和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采取民主态度的教师,学生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和具有领导能力等方向发展,采取专制态度的教师,学生情绪紧张、冷漠、有攻击性和不能自治。采取放任态度的教师,学生将向无组织无纪律的方向发展。种种调查结果和资料表明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和谐融洽的学校和班级氛围,教师的态度和作风对小学生品德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英语老师应该从这两方面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英语老师应该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同时应该用平等、民主、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无疑就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他人。

二、认真钻研教材,挖掘适合学生的德育教育材料。

适合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不但要求教师重视课文,切不可脱离课文,漫无边际地高谈阔论,而且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遵循英语教学原则,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自觉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协调起来。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深入发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找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中。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防止德育空泛化。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休戚相关、无处不在的。有德育功用的英语课文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比如江苏省现在所用的《牛津英语》就是一套很好的教材。这套书几乎在每一个单元都有很好的德育因素。比如在8A的Unit 1 Friends主要是谈朋友的品质。老师可以在和学生讨论了朋友的品质的基础上提升,在和朋友相处时要了解朋友的不同品质,和具有不同品质的品质的朋友做不同的事情。比如一个朋友很可能乐于助人,但他不善于保密,他可以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及时帮助你,但如果因为感激他的帮助,你就和他分享你的秘密,那么他可能一转身就告诉别人,或者弄得满世界皆知,结果使你很不高兴,最后可能连朋友也做不了。可以通过引出这样一个例子,让同学们明白不可以苛求一个朋友具备所有优秀的品质,只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品质和他们相处,这样既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又可以和睦相处。

三、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课堂活动非常丰富,有对话表演、课文短剧表演等。这特别需要和别人合作。英语课外活动可采用与课内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就课文进行活动:如单词抢答、背诵段落及课文。此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2.配合课文的活动:如角色扮演(roleplaying)指人依照自己的角色行事,如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便是在扮演他自己的角色,也指模仿别人的角色行事,如老师不在,学生干部代替老师管理班级,也是一种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常常具有神奇的作用。一位对外语不感兴趣、学习外语消极被动的学生,一旦扮演外语课代表的角色,很快就会产生与外语课代表身份相符的行为模式,学习外语,就会显得格外认真和努力,甚至外语成绩也会显著提高。3.延伸课文的活动:如日记荐评、办英语小报、英语角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在实际操作中活用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化学;德育;渗透;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引起社会关注,化学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将德育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个化学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深挖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1.教育的目的

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此来从根本上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德育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学校、教师、家长要高度重视,高中化学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2.德育教育的意义

化学是验证前人科学论断的学科,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接受前人的科学论断和科学发现。在化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贯彻新课改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措施之一。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丰富的人文素材,展现了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体现了化学知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完善,表现了科学工作者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为高中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道德教育,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造资源的浪费及德育教育的缺失。

3.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教师教学的依据。高中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如何发展,使学生敢想敢做、健康成长。例如,“钠和钠的化合物”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侯氏制碱法”,向学生展示科学家的优秀品德,利用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及对科学研究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化学巨匠――门捷列夫的成长”,了解科学家的追求,对元素之间规律研究的孜孜不倦的忘我工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献身科学的实干精神。

二、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问题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环境问题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实验中如何注意环保的问题,如何养成环保的意识,应该成为教学的一项任务,不容忽视。

1.加强环保意识的意义

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核心问题是“人口、能源和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全社会、各部门共同努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快环境设施建设,统筹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绿色环保意识逐步确立起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九五”期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主张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进、协同发展,不断扩大绿色意识的辐射面,把生态意识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发挥绿色环保意识的指导作用。生态系统是个复杂工程,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和谐,“从我做起”,实现生态意义上的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

2.加强环保教育的教学实践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蒙语文 德育教育 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智力与身体成长的主要时期,同时也是认识事物和形成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养成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鉴于此,由于蒙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若是在蒙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蒙语文的过程中,适当融入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当前德育思想渗透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很多教师已逐渐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忽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在小学蒙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传授蒙语文知识,而忽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结果是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提高了,但德育方面却丝毫没有进步,甚至出现倒退现象,这严重违背了《新课程》对小学蒙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违背了国家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

2.德育工作只流于形式。

很多学校虽然已经逐渐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依然只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重视和落实,不仅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阻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注重教条主义,淡薄方法。

有些学校和教师认为德育教育必须遵从一定的守则,存在教条主义,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对德育教育过程并不关注,在教条主义的作用下,德育教育效果非常不理想,学生并没有真正受到应有的教育。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1.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实际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蒙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备课,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吃透教材包含的意义和内含,从中挖掘德育因素。在教课时,教师在讲授文中包含的德育因素时,可以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通过举例、打比方等方式,使学生明白文中表达的德育意义。其次,教师要明白,在蒙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以蒙语文教材为中心,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论述,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文字丰富的思想,既获取了蒙语文知识,又受到了德育教育,这样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在蒙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教师在蒙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和语言,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情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情感流露指引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意义,使学生融入角色,引起共鸣。大多数小学生对直观的画面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在蒙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视觉、听觉等各种表现手法,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真实般的场景,从而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3.适时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学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学习一些有关于室外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活动,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互帮互助的能力。最后对相关课文进行学习,在认识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再适时提点,引导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探索。首先,教师要挖掘蒙语文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找好教育切入点,将德育教育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蒙语文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其次,教师要利用机会,适时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野外拓展中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和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明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05).

[2]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3]王圣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由此可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的思考和探索。

一、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在认识汉字中渗透

汉字方方正正,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正直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朱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即从它的题目《观书有感》上可以找到答案,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文字的表达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汉字又具有灵活性、凝练性,所以是否找到开启这段文字的金钥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国的语言文化,积累知识,充实自己,方能破译汉字中的“密码”,感受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哲理。

2.在课堂讨论中渗透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有自己思想的,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也经历了思想上的成长。对课文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争鸣,而这样的思想碰撞正是把思维引向深处的过程。例如教学《司马光》时,就有学生提出了两个疑问:司马光如何能搬起大石头?他拿大石头砸时不小心砸到缸里的小朋友怎么办?学生在提出并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仅经历了思维上的成长,也经历了道德上的成长,懂得了为他人着想,也懂得了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充实了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不至于“人云亦云”。

3.在课堂延伸中渗透

教育是无止境的,它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的时间。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的启迪及教育并不能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应当随着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升华,布置与课文有关的著作阅读,或是撰写读后感等,在增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加深思想教育,陶冶情操。例如教学完名人故事后,可以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更多的了解这位伟人的事迹,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为何他能受世人称颂。在查阅的过程中,学生也不自觉地在进行德育训练。

二、在联系生活实际中渗透德育教育

1.将德育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或是口语训练,无不是作者真实情感的宣泄,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教材每一册无不是按照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编排的,是符合这个年龄段身心发展的。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把教材中的德育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道德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海市蜃楼,它就蕴含在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例如语文教材中的口语训练《我该怎么办》,“我”打碎了爸爸喜爱的花瓶,告诉了爸爸,还是被爸爸骂了,我到底要不要说?很多小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大部分小朋友觉得还是应该说,因为要勇于承认错误。但是也有几位小朋友表示自己不会去承认错误,因为会被爸爸打,他害怕。学生其实懂得做错要承认错误的品德,但是如何去承认错误才不会被爸爸骂,就要靠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他人,让学生不仅懂得德育的重要,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感受它实实在在的存在。

2.利用课外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生活是广泛的,课外阅读是语文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要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在开展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不能停留在口头说教上,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利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加强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坚定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场,引导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健康成长,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还可以利用学雷锋活动月播放影片《雷锋》,办板报宣传雷锋的事迹,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关爱他人,热爱集体,更好地成长,然后鼓励学生多做好事,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还可以开展拔河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开展国红色歌曲演唱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展诵读唐诗宋词比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精神;开展讲故事比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这些实践活动中,既培养学生能力,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在语文老师表率中渗透德育教育

有人说“学生的身上有老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道德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甚至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人格塑造人格,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着某种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自珍、自爱、自尊、自重,从而在认识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逐步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育德功能,不仅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己对课文道德、情感主题的品评水平。只有教师自己从课文中受到感动,才能把课文中的情感点传递给学生。只有教师自己对文中的精神境界向往,才可能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使语文教学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使学生能力和思想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108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我国古代学校就已经作为主要的教育任务和内容。何以见得呢?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还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弗畔矣夫。”此外还有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可见,他们都把“明人伦”即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目的,优先于智育,也即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国古代学校都把德育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更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并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进行渗透。

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些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生物学科含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它的特性和研究对象,使得它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作为生物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优秀的德育素材,伴随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将其渗透进每个学生的心田。下面是笔者对中学生物教材中德育素材的挖掘及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立志报国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在平时的生物教学实践中,适当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和凝聚力,让他们懂得感恩立志报国。例如,在教学“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时,讲到我国具有“裸子植物的故乡”之美誉,可以跟学生强调那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讲到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三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还有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种数也位于世界的前列,同时生态系统也多种多样等,都可以跟学生强调那是因为我国具有优厚的地理环境,内陆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东部沿海滨临太平洋,海岸线曲折,从而孕育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教师讲“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谈到濒危物种,可以跟学生强调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当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比如野马、新疆虎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金丝猴、大熊猫、野骆驼、珙桐、银杉、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总之,教师通过对课本教材德育资源的挖掘与突出,可以让学生既为我国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责任感。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观察、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紧扣生物教材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事物,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渗透“世界是物质的,也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除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首先病毒的结构极为简单,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遗传物质构成的核心两部分物质组成。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生存与增殖,离开了活细胞就形成了结晶体。再看其他生物,他们都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从细胞构成来看,不外是有机物与无机物。而有机物中无论是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还是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都是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因此,非细胞结构的病毒与细胞构成的所有生物都有着统一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一切生物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构成的,都是物质的。

一般来说,生物个体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受精卵进行细胞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地增多,而刚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当吸收了各种有机物与无机物后,由小变大,则体现了细胞的生长。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是生物个体由小变大,体现了生物的生长。当新产生的细胞数量少于旧细胞灭亡的数量时,则体现了生物走向了衰老甚至死亡。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间细胞代谢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其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不同。因此,无论是从个体发育上来看,即从产生、成长、衰老到最后的死亡,还是从物种的进化上看,归根结底都是由遗传信息所指导的新陈代谢所表达的结果。由此体现了生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充分体现了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2.渗透“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体不是一个只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各种化学元素形成了各种有机物与无机物,再由各种物质形成一个有机组合,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有生命的生物体。所以,生物体是一个各种物质有机组合的统一体。从细胞水平上看,作为构成生物体基本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的细胞,其基本的细胞结构都由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构成,各部分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但都不能独立存在,而是有机地组合,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细胞,再由不同的细胞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细胞分裂与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组织又联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器官,植物则由不同的器官形成了一棵完整植株,而人体与动物体则由不同器官形成系统,再由系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生物体。因此,仅从一个生物个体上看,生物体内部的各种物质、各种结构之间,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生物体。

如果以上是从微观上看的话,那么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则是宏观的。首先,生物与生物之间如何联系的呢?常见的生物间的关系有:蜜蜂、蚂蚁等各个个体间是合作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则表明它们之间是是捕食关系;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与寄主之间则是寄生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与藻类等则是共生关系;水稻与杂草、同一草地上的羊与兔等则是竞争关系。无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最终表现的结果都是各种植物与各种动物形成了食物链与食物网,各种细菌和真菌则与动植物间构成了寄生或腐生的关系。其次,生物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又是如何呢?“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马牛羊在草地上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如果一旦把以上的生物与其环境错开来,很明显就不太合常理,因此,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生物跟环境相适应,生物是由环境所决定的关系。反过来,“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面积地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避免干旱等,则充分说明了生物可以影响环境。正因如此,当环境在变时,生物种类也在变,并且伴随着漫长时间的推移,生物也就不断地进化着,多样化的环境类型也就产生了多样化类型的生物,从而形成了今天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因此,生物与生物之间,还有生物与其最大的生态环境――地球之间,最终共同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那就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渗透“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要尊重规律,学会按规律办事”

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过度放牧而导致草场的退化,乱砍滥伐而导致干旱或洪涝灾害的发生,蝗灾与鼠患,某个草原生态系统杀了狼而导致野兔的增多等,充分说明了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无论对人类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人们都不能随意地利用或赶尽杀绝,否则就破坏生态系统,受到惩罚。还有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根据不同生长时期,植物的需要水量与无机盐的不同,人们就能做到合理灌溉与合理施肥;学习了人体的消化与吸收,则指导着人们做到合理营养,同时注意食品安全才能健康成长。此外还有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等。人们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合理地进行利用或适当地对某种生物进行控制,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渗透科学探索精神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生物科学史则包含了科学家的假设与推理、分析与判断等思维的全过程,是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以及勇于探索的结晶,是渗透科学探索精神教育的好材料。如光对鼠妇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及其艰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挫折、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树立好榜样,充分发挥人格感染力和德育示范性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可见“品德”与“学问”并重。“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无论课内与课外,必须注重自身的言行与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才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还有作为教师,对学生应始终怀着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并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和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那么教师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也只有树立好榜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人格感染力和德育示范性。

总之,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当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同时要克服脱离教学实际的空洞说教。在进行某个观点教育时,不能一上来就提出这个观点,而是随着知识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的同时,把这个观点逐渐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待总结知识的时候,才可以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这个观点。只有始终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伟平.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OB/OL].人民网,2007-7-17.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11篇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下面本人就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1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 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1.2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2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例2:在打篮球时,让学生分成两组,我宣布了比赛规则,我担任裁判,同学们玩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使整堂课保持浓厚运动氛围。

例3:在课堂学习方法形式上,允许学生自己创新。在跳绳和呼啦圈教学中,在完成课的要求后,有几个学生自己玩起了绳子和呼啦圈。我并没批评他们,还表扬了他们,依次让全部学生进行了创造练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3评价中进行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调查学生获得课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通过书籍和报刊获得的只占18%,通过网络和电视获得课外知识的占到75%。看电视、玩游戏、参加运动占去了学生的大半课余时间,学生的阅渎时间较少。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电子游戏和电视节目,课外阅读几乎空白。大量漫画书充斥学生书包和桌头,学生阅读品位低下。一些漫画书中,暴力画面及情节、低级幽默等比比皆是,对学生的误导甚大。阅读往往是为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有目的的进行阅读,才能有意识的捕捉主要信息,总体把握和理解文章,从而受到理想的阅读效果。阅读需长期坚持才能见效,养成随时圈点、批注、释疑的习

惯。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有目的进行阅读,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将自己喜欢的语句圈点、勾画出来,有疑问、有异议或产生共鸣的地方,要进行质疑、批注或在书旁写下自己独到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通过长期的引导,使学生知道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情,足以长才","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逐渐明白了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是课堂教学的有力配合。学生读作文书的较多,读文学名著的少;读百科知识的多,读诗歌散文的少;读童话寓言的多,读古诗文的少;读故事书的较多,读报纸杂志的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但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过重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

⑴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

⑵言行避免粗暴;

⑶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4注重榜样教育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德育教育;渗透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而现代的教育推行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完整的结合。其中德育是摆在素质教育中的首位,由此可知德育的重要性。

一、为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课堂教学是知与情并重的载体,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教育要求下学会知识并且掌握运用知识的技能。“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教书”“育人”两者同等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教师的失职。中学英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英语课堂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英语文化的感染和德育的培养紧密结合,“施德于教”。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实施育人的目的。

二、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离不开德育,课堂离不开德育,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做到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在这种有竞争、有合作的形式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努力地展现自己,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溢于言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影响教学,要灵活处理,也要保留一定空间制造悬念让学生去思考。每一节英语课给学生布置一个难度适当的任务,并在任务设计中巧妙地和德育渗透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操练、巩固、连贯和提高,既使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加强,又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交流,习惯得到培养,道德品质受到影响,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三)教师要以自身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师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和实施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四)教师应及时捕捉、提炼、整理学生身边的德育案例,为课堂德育教学增加真实性和感染力。

优秀的德育案例教育是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针对目前中学德育工作中目标过高,德育教学事例缺少感染力,学生缺少真实体验的现状,我们应在生活中多搜集整理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构成“德育案例”作为教育学生的典型材料,从而围绕德育目标进行教学。各种途径搜集的德育案例既真实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针对意义,为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建立了一个贴近生活、真实丰富的德育案例资源库,为课堂德育教学增加真实性和感染力。

(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进行德育。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13篇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 认真砖研教材,寻求德育因素

德育内容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挖掘生物学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1.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教学活动除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具有育人的功能。一方面,培养学生爱校如家的良好品质:爱护和珍惜每一件实验器材,正确使用和维护,在实验中注意节约用水和用电,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的品质。另一方面,教育学生用人道主义精神去对待被用于实验的动物,使学生养成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良好品德,益于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爱护生物的责任感。

2.利用生物学史渗透德育教育

1965年,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198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医大第三附院诞生;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初步完成;2001年2月12日,中国科学家宣布了人类基因组的“基本信息”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细胞学说的建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等告诉学生要大胆质疑、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不怕失败。

3.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学习细胞癌变、艾滋病、人类遗传病相关内容时,教会学生如何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远离,注意心理卫生保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等。使学生身心都能正常发育,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4.结合生态教学,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亩,还以每年700亩的速度递减,人口已达13亿多,还以每分钟30人的速度递增。森林覆盖率只有12.7%,已远远低于20%的国土线,居世界第120位,近三分之一草原成了沙漠,森林和草原的迅速减少,造成许多野生动物无处栖息、处于濒危状态。针对我国目前的环境恶化问题,结合教材生物与环境的内容,向学生阐明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生存权观点,强调自然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重视万物生存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明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失所造成的生态恶果;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 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一位学者这样说过:"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这充分说明了德育示范性的重要,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就要不断提高、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既要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给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例如,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形成良好的、科学的思维、语言、方法、卫生等方面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三 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恰如其分地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渗透 德育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深思的问题。

1 体育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

1.1 体育课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征,是人生社会的缩影。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教育目的、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象、收听广播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1.2 体育课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在体育项目中,无论是个人或是集体项目,都应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1.3 体育课可以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和正义感。体育运动是在严格的规则及制度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球类有球类的规则,武术有武术的规则,游戏有游戏的规定,应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求真求实、辨明是非、主持正义。

1.4 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意志品质。体育教材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不同的内容蕴涵的德育因素不同。例如长跑,侧重于坚毅、有恒心、不怕困难、肯于吃苦;球类运动侧重于勇敢、自信、果断、坚韧不拔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明确德育目标,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1 教师的言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品德的人。”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就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2.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各不相同。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进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材。

2.3 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体育之所以与其他学科不同,是因为学生完成动作的优劣效果,立刻会从教师和同伴那里反馈过来。人人都愿意展示自我优势,个个都乐意听到别人赞扬,根据此心理上的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灵活运用教材,针对学生身体素质、技能、个性等差别,想方设法给他们以表现机会,如通过编成不同级别的小组开展活动,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达到培养自信的目的。

2.4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2.5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仆屡起。学校体育总是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制造挫折环境,同时又诱导学生向难题和障碍挑战。其间,学生倍受肉体之苦和心理冲击之累,实实在在地感受挫折的经历。学校体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又使这些素质十分生动和直观,所以教师要精心备课,把握好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同时得到几方面的收获。

2.6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对个体具有激发动机、发挥潜力、增强自我意识的作用。学校体育活动本身决定了它的竞争性。作为体育教师,要尽量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组织竞赛活动,使学生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争取优胜的信念也更坚强。从而使学生全面到认识自我,并通过成功和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充分抓住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在思想上也能得到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蒋乃平.“宽基础 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2.

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第15篇

当前高中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对待生活没有积极的心态,怕苦怕累,极其懒惰,对人不诚信;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依赖性强,对待问题没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对学校,对班级缺乏应有的集体荣誉感,没有责任心等等。如果不加强德育教育,这样的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很难成为社会有用之材。所以,结合高中数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尤其显得重要。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做人之道

先成人再成材。教高中生如何做人,是高中教师德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数学教学不是单调的解题训练,其中教学大有做人之道。如学圆时,我们都知道,圆的半径越长,圆也就越大。之后,我对学生说:“在学习和工作中,半径就如同你努力的程度,而圆则代表你的收获。因此,你越努力,付出的汗水越多,你的收获也就越多。” 托尔斯泰也曾说过:“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的值越小。” 让学生在这些浅显的数学知识中,悟出做人之道,应是数学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老师教学中往往忽略其存在,自问自答,一言堂现象严重。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活泼地发展”。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解,促使学生尽量不依赖老师的帮助去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不迷信老师,不盲目从众,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个体。

二、加强德育渗透的一般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德育教育的规律来进行,才能收到好效果。

(一)适度性原则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德育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二)渐近性原则

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近的进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能统一标准,对那些稍微有差距的学生要多给予宽容和鼓励。

(三)情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要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内外均以教育者高高自居,表情严肃,态度严厉,学生就会产生压抑感和约束感,对老师敬而远之。这时的教育肯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反之,教师若尊重学生,真诚的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真心帮助、一视同仁,那么就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在情感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加强德育渗透的几种方法

(一)在备课过程中有计划“备”德育渗透。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重要年龄阶段,在该阶段会产生种种叛逆行为,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厌学、逃学等现象较为普遍。因此,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怀和指导,寓德于教尤为重要。要做到有计划的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在平时备课中,就必须有计划的把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教”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富有人情味的话语,让学生在一笑之中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能加深对正态分布密度曲线规律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渗透的艺术在于结合教学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

(三)在作业批改中有目的“评”德育渗透。

教师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正误的评价,有目的的寓德育教育于作业的评语中,在评语中努力渗透对学生的鼓励、关爱和期望。如“继续努力,期待你更好的表现”、“再接再厉”、“相信自己”、“下次更好”等等。这种做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同时也利于师生的情感沟通。加之批改作业的经常性,可使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四、加强德育渗透的几点“注忌”

(一)忌形式主义。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切忌形式主义。不能只重模式轻内涵,作表面文章。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救,因地施教,适时、适量的对学生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发展了智力,而且调动了非智力因素,形成更全面的素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忌片面性。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切忌片面性。教师不要片面追求每个章节、每节内容都要加强渗透德育。否则容易造成数学课堂德育要求过高的倾向,从而影响数学本身的特点,使数学课失去数学味。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心理,反而会削弱德育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高中数学教师的一个永久性课题。应主动去研究,去挖掘方方面面的德育教育要素,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择时而教,持之以恒,长期渗透,定能达成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喜来. 试析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与途径. 教育与职业,2008,6 P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