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关系;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也逐渐成为我国改革的重点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成为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重点探究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以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

一、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一)政治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

为了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需要,就要进行上层建筑改革。纵观我国改革的路程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后才会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就会引起新一轮行政体制的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体制也要进行改革,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例如:在1993年以后,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二)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众所周知,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就是政治,政治以其特有的职能和功能,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政治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反作用,在某种条件下,甚至占据首要位置。政治能够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控和管理。政府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推动者,对市场经济的建立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顺利改革提供重要保障。

(三)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政治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两者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相互促进,不能分割。两者要紧密结合,相互影响,要协同发展,任何一方都不能明显滞后于另一方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如何协调好两者改革的关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内容,因为,只有两者的改革关系相适应,并进行不断的改革,才能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二、如何协调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一)为什么协调两者的关系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两者必须协调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解决两者的矛盾依赖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发展,这是根本矛盾,只有改变生产关系,并变革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矛盾。第二,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决定两者必须协调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都涉及到很多方面,诸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及文化教育改革等,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必须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混乱的经济秩序、日益严重的经济犯罪等,这是因为政治体制改革不完善所致,因此,只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两者发展相适应,才能使市场经济活而不乱,充满生机。第三,两者的关系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协调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障,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两者关系密切,不能分割。

(二)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1.坚持目标模式协调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明确目标,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相适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去考虑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作为政治制度制定的重要依据。立足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进行创造性思考,借鉴先进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经验,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对社会管理职能进行研究。

2.确保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现状的协调

现阶段,要对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掌握,分析两者的运行机制、相互作用机制,并分析现阶段的政治体制在哪些方面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并商讨改革的方案,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3.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骤要协调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而经济体制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两者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确保改革步骤的协调,任何一方都能严重滞后于另一方,保持动态中的协调发展,但并不是绝对的平衡推进,要正确把握保持协调、平衡的度。政治体制在改革的某方面,变动更大,时间更长,因此,要合理把握两者改革的协调性,做好各项改革的方案,并进行排列组合,以确保改革顺利完成。

4.加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当前,最大的危险是腐败,的措施就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解决人民的怨气,要努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确保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缩小贫富差距。同时还要解决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要想实现这一切,必须加强两者改革的协调性。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因此,需要相应的体制改革。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及政治体制的各项工作,统筹兼顾改革中涉及的各项内容,形成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极大的动力,增强我国经济实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为社会经济管理提供保障,促进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

三、结语

本文对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是不能分割的有机整体,接着探讨了协调好两者关系的原因,最后简单阐述了协调好政治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的建议,以促进两者改革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连文,刘成霞.舒适护理在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0(06).

[2]杨苏磊.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研究[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05).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我们正在进人21世纪这个崭新时代,将是人类社会发生前所未有深刻变革的时代,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的时代,也将是哲学社会科学获得大发展的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从关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积极投身于新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的伟大事业,努力繁荣社会科学,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快发展。 繁荣社会科学促进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是要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前晗性角度,重视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一是要认识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受重视的程度显然总是差一些,境遇往往不令人乐观。二是要认识到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轻视,更不可替代。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像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文艺学、法学等,本身就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是社会科学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促使许多国家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不重视社会科学的做法。 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也迟至20世纪60年代初,才受到政府和一些公益性基金会的真正重视和较大规模的经费资助,从而得到较大发展。三是要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空前活跃时期即将到来。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快,交通和通信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把我们生活的地球变小了。曾几何时,有人把巨大的地球看作一个“村”。这一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大量的新问题和潜在的危险。诸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都市化问题、跨国犯罪问题等等,已经十分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有的甚至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探索这些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时代赋予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预示着社会科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繁荣社会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的具体实施关键,是要抓住重点,深人实际,开拓创新。一是必须深人研究、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最伟大的理论成就,就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1世纪社会科学界最重大的理论课题,就是不断总结本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深人研究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征、新变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科学地回答并解决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问题。二是必须深人探索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改革进人攻坚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了关键时期,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下大气力研究和探索如何解决下列重大问题: ①我市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②如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合理高效地配t有限的资源,使市、县属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充满生机和活力? ③如何建立和完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加快依法治市的进程? ④如何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⑤如何保障政策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稳定? ⑥如何科学制定我市“十五规划”,并使之得到顺利的贯彻实施? 总之,面对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要进一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服务、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进一步坚持尊重知识、珠重人才、改进方法、造就一支高家质的杜会科学工作者队伍,进一步贴近时代、联系实际、为实现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杜科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珠三角 经济一体化 欧盟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F11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8-0014-03

一、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当代,以谋求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为宗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区域经济合作,普遍认为这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际上。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人们通常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一定地缘关系的一组国家(地区),实行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逐步取消各种贸易障碍,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各国(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并协调各国(地区)的社会经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调节,形成一个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其目的是在区域内实行地区合理分工,优化资源空间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

按照《珠三角地区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到2012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建立有关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整体竞争力。推进城市规划一体化,优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布局。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推进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撤除普通公路收费站,减少高速公路收费站,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统一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和成品油管道网络,实现区域内油、气、电同网同价。统筹规划信息基础网络,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共建共享公共信息数据库。统筹跨行政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错位发展、互补互促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协同构建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区域联防协作机制,实现区内空气和水污染联防联治。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推进区域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欧盟一体化过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涉及到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涉及到区域资源共享、产业合作、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合作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是我国区域合作与发展中的一个新尝试,也将是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协调发展的新突破,有可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范式。而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上公认的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虽然欧盟经济一体化是在一个超国家的政治下进行的,而珠三角一体化是在一个国家政治下开展的,但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欧盟在一体化过程中实施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基金政策、贸易政策等各项政策和具体做法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

首先,欧盟产业政策是欧盟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缩小地区间差距和促进地区共同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自欧共体成立起,欧盟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调整已经形成统一的区域产业政策,如欧盟垂直产业政策、欧盟特殊产业或部门的对应政策。珠三角目前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都亟待调整优化,而这需要一整套区域产业政策来引导。

欧盟垂直产业政策是在国家水平上激励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和高新企业发展,培养人力资本和提供工业转型调整基金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欧盟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提供了完善的政策环境。这些政策改善了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提供融资方便、促进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咨询培训服务。对于高新技术,欧盟各成员国都有自己的科学技术政策,因为市场失灵和外部经济,各国政府都对科学技术研究进行扶持和资助。另外欧盟作为一个一体化经济体,有共同层次上的科学技术政策,通过成员国间的科技合作,集中有限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欧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技术研发的资助上,通过各种金融(援助基金)、技术(研发项目)以及政策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扶持和培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迅速崛起,珠三角的竞争优势明显下降。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工资、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上涨,“两税合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等一系列政策因素的变化,使珠三角的企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本冲击”,珠三角产业发展的环境已今非昔比,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珠三角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区域产业的创新机制,如何借鉴欧盟的垂直产业政策,在城市群层面上激励创新,使包括港澳地区的大珠三角城市群成为粤港澳地区乃至南中国地区的产业创新中心?另外,产业转移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广东省非珠三角地区发展地方经济、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力量。目前珠三角产业正顺应广东省未来发展“双转移”战略和服务业升级战略,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但在实践中,产业转移并不“流畅”,企业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政府该担当什么角色?“转出地”和“转入地”该如何做好准备?能否通过区域垂直产业政策,改善企业生存环境,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并提高创新能力?如何加强珠三角作为产业创新中心的辐射作用,在珠三角各地市之间、广东省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之间建立合理有效的垂直分工体系,完善区域科技力量的合作与

竞争机制?

欧盟特殊产业和部门政策,包括对特殊部门的干预政策、产业集群政策、贸易政策、特殊方面的区域聚合政策、欧盟国家层面的产业保护政策、技术壁垒以及公共部门采购等。珠三角在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过程中,也会有面临一些特殊产业和部门的协调问题,政府该如何进行产业干预?如何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何在交通、环保等基础上升方面进行区域聚合?如何通过产业集聚政策引导珠三角众多产业集群和专业镇的升级和持续发展?如何通过贸易政策促进珠三角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顺利发展?如何从城市群的层面实施产业保护政策,以提升珠三角产业竞争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其次,区域政策是欧盟缩小区域差距、实现成员国经济聚合的主要手段;是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政治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工具;是欧盟成员国之间重要的利益协调机制。欧盟区域政策和欧盟一体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体现在:(1)区域经济差异的消长与一体化进程呈负相关;(2)区域政策给落后地区的补偿程度与这些地区对共同体的向心力与欧盟一体化进程呈正相关。欧盟在一体化发展中也遇到一些区域发展问题,如农村地区发展缓慢、一些工业地区已经衰落、部分地区拥挤不堪、成员国之间边境地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为此欧盟设立了欧盟社会基金、欧盟投资银行、欧盟地区发展基金、结构基金、凝聚力基金等机构以落实各项区域政策,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各项基金通过对落后地区的产业、中小企业、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研发进行扶持和资助,使受资助地区经济、教育和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珠三角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中心一的空间结构,内圈层和外圈层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各项配套设施水平也比较悬殊。如何实施一体化的结构政策。协调珠三角地区内外圈层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关系?如何充分发挥各地市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如何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与竞争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协调粤港澳这三个有不同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地区,更好地实现粤港澳地区的优势互补?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研究的内容。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未来,应将地区经济形势研判更紧密地纳入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框架。”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刘苏社表示,要推动形成国内外联动、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协调的发展新格局,地区经济工作思路正从注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协同和共同发展的新思维。而这也成为地区经济司“推进机关定位转型”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定位转型符合中央要求、地方期盼

“地区经济司承担着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职责,工作职能宽泛,任务十分繁重。”刘苏社介绍说,具体工作包括:研判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组织拟订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统筹指导全国区域合作和组织协调国际区域合作,协调国土开发整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扶持老少边穷和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统筹推进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特别是推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新形势下,如何更加深入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协调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加快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如何更好地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各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作出更大贡献;如何更好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思考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政策、重大规划和重点工作,进一步发挥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下更大功夫,提高工作主动性,增强工作执行力,这些是地区司在深入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开展‘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结合中央要求、地方期盼、部门转型对比情况及我委自身需要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提升发展改革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刘苏社说。

加强形势研判,做好政策储备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统一安排,结合地区经济工作实际需要,日前,地区司有关负责人陪同委领导赴江苏、江西调研经济形势,组织有关部门赴藏区调研中央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赴安徽调研长三角城市协调发展情况,赴云南调研地震应急落实情况等等。

据了解,调研过程中,地区司有关同志除了深入工矿园区、项目建设点实地以外,还召开了多场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需要重点支持的政策措施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定位转型等问题,听取了地方和企业的意见与建议。

刘苏社介绍,各项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如何落到实处,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如何上下联动,项目和资金安排如何体现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导向,这3个方面的问题受到地方普遍关注。

“新常态下,区域间的分化比较明显,如何把握地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针对新常态、新要求创造性地做工作,特别是加强各地形势研判,做好政策预研储备,至关重要。”刘苏社认为,当前,在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时,既要有行业分析,也要有区域分析。例如,面对区域走势分化,地区经济工作应该怎么做;又如,“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之间有什么关系,地区司应该做哪些工作,这些都需要创新。

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深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问题和政策研究,今年3月份,地区司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15年度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方向大致分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新变化,培育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和主要思路,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部地区增长潜力和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等6个方面。特别是,要研究在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前提下如何加强区域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消费、产业、土地、价格等政策工具的相互衔接、配合,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组合。

多做原创性工作,多提创新性建议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敢于和善于自我革新,自觉破除思维定式、行为习惯和路径依赖,多做原创性工作,多提创新性建议。”刘苏社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要主动调适工作状态,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统领地区经济工作。

“继续把推动区域战略和规划实施作为突破口,加强区域规划后评估工作,查找规划实施中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规划真正落地、取得实效。”刘苏社介绍说,地区司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思路、政策工具和推进机制,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重大国家战略摆在工作中心位置。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升级,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做好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相关工作。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促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引领带动“三北”地区发展,辐射东北亚发展。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落实好相关重大区域规划,统筹好国内区域合作和与周边国家区域、次区域合作,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衔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统筹实施“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处理好编制跨区域、次区域规划与缩小区域政策单元的关系。

刘苏社表示,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积极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抓好潜力地区和薄弱地区,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

一方面,大力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继续发展壮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依托城市群发展培育长江中游、珠江-西江经济带等一批对全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推动构建沿大江大河、沿边沿海和陆路交通干线的一批重要经济增长带。统筹推动部级新区、临空(空港)经济区、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特殊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答:“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位一体”战略定位的总体要求,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出很大努力,取得明显成绩。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成为引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先导。

问:“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答: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区域地位更加突出,相比于“十五”末,国家高新区2010年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了182.4%、161.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涌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成效。创新资源日益丰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进新型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环境明显优化,企业培育成长体系基本形成,不断健全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有效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产品,推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位势显著提升,“三类园区”建设初见成效,“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性特色园区”的建设稳步推进,升级了一批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省级高新区,基本建立了国家高新区分类指导的模式和特色发展的路径,对于理清园区发展思路、明确园区发展方向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问:国家高新区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成果不够多;又强又大的企业偏少;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偏弱,真正处于高端和全球主导权的产业偏少;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金融体系仍不完善,产业组织不活跃,民间和社会资本还需进一步引导;在发展新兴产业、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方面尚未形成跨部门、跨地区的政策协同机制等。

问:国家高新区在“十二五”时期面临怎样的形势?

答:1.为应对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的趋势,主要发达国家将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加速到来。中国面临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经济体增长趋缓,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经济复苏的关键,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家高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是我国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国家高新区要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问: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新机制,努力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问: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创新驱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途径;坚持统筹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在更高水平上的优化升级,增强聚集、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区域和城乡协同发展;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政策扶持模式;坚持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问:到“十二五”末,要实现怎样的发展目标?

答:到2015年,国家高新区要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要进一步优化,努力实现“四个提升”,即,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引领辐射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问:国家高新区在“十二五”中有哪些重点任务?

答:1.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竞争制高点。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4.完善全链条孵化体系,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5.巩固人才高地优势,努力打造人才特区。

6.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7.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提高园区国际化水平。

8.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园区特色发展。

9.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和谐发展。

问:国家高新区如何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答:加强原始创新和知识产出;建立更为顺畅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大力支持协同创新。

问:国家高新区如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竞争制高点?

答:研究编制规划和行动方案;建设产业技术开发研究院;推广应用创新产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打造专业园区。

问:国家高新区如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答: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发展高端制造环节;大力扶持一批新型产业组织;建设“智慧园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问:国家高新区如何完善全链条孵化体系,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答:着力提升孵化器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建立企业加速成长机制;着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问:国家高新区如何巩固人才高地优势,努力打造人才特区?

答:加快集聚领军人才;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人才事业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模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问:国家高新区如何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答:推动引导基金体系建设;推动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投融资环境。

问:国家高新区如何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提高园区国际化水平?

答:统筹利用国际要素资源;推动企业与产品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快国际科技与商务合作平台建设。

问:国家高新区如何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园区特色发展?

答: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三类园区建设;推动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加快发展。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 决策 提高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企业依然运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这与现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为此,企业要积极结合新政策,积极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中,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高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旧时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已经难以适应现如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随着企业性质的不断改变、传统经营方式的不断改变,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必须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此外,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粗放型的经济管理使得企业原料、能源大量浪费、资源利用率极低,这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完善企业结构,防止环境污染、减少资源、能源浪费,致力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2.适应当前科技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创新,信息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十分重要。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要求企业员工要不断学习、创新,不断更新知识网络,转变思想,这会有效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二、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的决策

1.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科学决策的遵循原则

在企业经济管理决策过程中,为确保决策的科学性,要求企业遵循以下原则:

(1)可实施性原则

在企业经济管理决策过程中,要求决策具备可实施性原则,以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要求决策过程从工作实际出发,科学论证、谨慎评估,确保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可实施性。

(2)信息可靠性原则

企业的决策依靠于企业所掌握的经济活动信息,可靠的经济活动信息是企业科学决策的首要前提。因此要求在进行企业信息搜集过程中,对信息严格处理、慎重选择、科学归纳、合理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可靠的经济活动信息,企业才能做出科学的经济管理决策。

(3)相对择优原则

在经济管理决策过程中,对于多个方案,要结合具体实践、统筹各方利益,对方案进行慎重考虑、合理对比,选取出有利于企业经济发展的最佳方案。

(4)民主决策原则

在进行决策过程中,要求企业决策符合民主性原则,决策要体现民意,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同时要重视决策咨询部门对企业决策的重要作用,进行多方面的民主决策,确保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2.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科学决策的参照方法

(1)实验法

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重大决策时,为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可实施性,企业一般会对经济管理决策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研究决策的科学性,获取决策经验,为以后的决策作出参考。

(2)经验判断法

在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决策时,对于常见问题,一般可依据往常的决策经验,对新问题进行判断,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常规经验的应用可以大大缩减决策时间,保证经济管理决策及时、准确,从而提高了企业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

(3)数据分析法

对于工作量大、数据多大问题,在进行经济管理决策时,通常难以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作出科学的决策,也难以通过实验做出科学决策,这时一般运用数学物理方法、统计数学、分析数学等先进的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从而获得科学的决策。

三、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科学决策的措施

1.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完善,为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对现有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完善。创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可以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提高企业决策科学性,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力度。新的经济管理制度还可以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依据,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改善经济管理环境

完善企业运行机制,改善经济管理环境。良好的企业经济管理环境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因此,企业要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环境整改,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经济管理环境,以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高效性,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3.提倡弹簧式经济管理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中,通常采用刚性经济管理,即要求严格服从于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严格遵守企业规定,必须按时按量完成企业所分配的经济指标。而弹簧式经济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经济管理模式来说的,所谓的弹簧式经济管理模式,即以人为本,企业人性化发展,根据每个员工特点,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分工,即使员工没能完成工作任务,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员工进行人性化谅解,确保实行人性化管理。同时强调在工作过程中,人人平等,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新制度、新规章的大量颁布,面对新经济制度下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冲突,为确保企业能够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长足久安的高效、稳定发展,要求企业务必要重视企业经济管理,深刻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积极结合实际,对各种利益冲突做出理性的思考,依据新规章、新政策,积极进行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淑华.企业经济管理应如何强化与创新[J].华章.2013(05)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一)深入开展学习

运用党委中心组、局办公会议、务虚会、党员集中学习等多种有效载体和平台,广泛组织动员全局干部重点围绕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政府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市委关于深化兴工强市战略推进工业提升发展的决定、发达地区通过解放思想推进发展的成功经验、现代工业经济知识等开展学习。通过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正确把握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深化兴工强市主战略、为发展工业经济创造优良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开创发展改革工作新局面。

(二)广泛开展讨论

紧紧围绕“深化主战略、服务主战场——合力推进工业经济提升发展”主题,以“学先进、找差距、定措施、强服务”为要求,广泛开展大讨论活动。全局层面要组织召开一次务虚会,围绕*城市发展定位进行讨论,提出符合*实际、彰显*特色的城市发展定位。

各科室还要结合职能,突出主题,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讨论:

办公室:

1.如何进一步转变办事方式,提高工作效能,做好局机关各项服务工作;

2.如何立足本科室实际,加强督查协调,抓好局各项规章制度和责任制的落实工作。

综合科:

1.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集聚,培育我市特色主导产业;

2.如何更好地实施高新产业发展计划,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

3.如何立足本科室实际,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推进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投资科:

1.如何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推进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

2.如何进一步加强投资运行分析,促进投资稳定增长;

3.如何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提升发展,增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4.如何围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如何加快出台中心镇培育政策,推进中心镇建设。

发展规划科:

l.如何加强对全市规划工作的管理,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引领工业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2.如何进一步加快对“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打好基础。

重点办:

1.如何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2.如何进一步加强督查考核,进一步激发各级谋划项目的积极性,完善全市重大前期项目库。

价管科:

1.如何加强重要商品、重要物资等市场价格的监测和预警工作,落实市场价格干预措施,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2.如何对涉企收费项目进行清理规范,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3.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府定价商品和收费的管理,规范定调价行为。

检查分局:

如何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加大对涉企收费的检查力度,依法打击各类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三)积极做好宣传

充分利用局网站、宣传橱窗等载体组织开展“深化主战略,服务主战场——合力推进工业经济提升发展”主题宣传活动,及时局领导对活动的相关部署以及我局开展大讨论活动的动态信息。通过讨论、宣传,进一步营造服务工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一是进一步树立“兴工强市”理念,形成“致力工业发展、维护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发展”合力兴工的浓厚氛围;

二是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工业发展”思路,大力破解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工业经济的新突破建功立业;

三是进一步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大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力度,形成“服务工业化、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推进各项工作

深化工业立市主战略,服务工业经济主战场,推进工业经济提升发展,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要把务虚和务实有机地统一起来,“服务企业动真情,影响环境动真格,推进发展出真招”,以实际行动推进工业经济提升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在8月份开展“项目推进月”活动,加大对74个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以及42个列入前期工作计划项目的协调推进力度,尤其是对未动工、已动工但进度缓慢、前期工作进展不快的项目,要逐一调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积极推进服务业提升发展。积极做好服务业提升动员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有关政策意见,推进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服务业发展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全市上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是进一步创优投资发展环境。加快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手续,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充分授权,做到窗口受理、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扎实开展涉企收费的清理工作,按照省内和周边地区没有的一律取消、高于省内和周边地区的一律下调的原则,对涉企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切实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四是进一步推进调查研究。各科室要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为“工业提升发展”建言献策。要超前开展明年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前期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政府性投资项目等的申报征集工作,并在汇总分析、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明年各项计划的项目本以及全市经济工作思路。要积极探索三省边际县域经济协作机制,务实做好三省边际县域协作区第一次会议的筹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打造边际县域发展高地。

五是进一步推进产业大项目招商。充分发挥发改局职能优势,重点加强与杭州、宁波、温州三地发改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当地企业技改和产业转移的意向,主动出击,加强衔接,努力引进一批符合我市产业政策、带动力强、引领产业集聚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大企业、大项目。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两创”总战略,全面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政府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工业提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讨论活动,切实履行发改部门“综合、参谋、协调、服务”职能,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干部思想观念有新转变,工作作风有新改进,服务水平有新提升,执行力有新提高,全力推进全市工业经济提升发展。

三、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大讨论活动的领导,决定成立局“深化主战略、服务主战场,合力推进工业经济提升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郑顺才同志任组长,周继仓、周亚军同志任副组长,王昌杰、徐元安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周亚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全局大讨论活动的协调、安排、组织实施和督查等具体工作。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King、Levine等从产业层面对经济和金融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帕特里克(1996)从“供给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两个方面来辨析金融和经济的关系。他认为在金融水平较低的阶段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会起到支配作用,金融体系为那些急需资金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最初的资本,帮助企业启动起来,这个阶段处于“供给导向型”形式。而当经济发展逐渐成熟,由各部门对投融资的强烈需要而引起的对金融系统的需求成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就是所谓的“需求导向型”模式。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何风隽( 2005)对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来自不同方面的观点和争论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和总结。张旭军(2007)回顾了最近几年来国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其中一些有失客观和全面的观点,指出了有待改进之处。

我国关于金融发展和金融增长的研究总的来说大概有以下三种论断。

第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长期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杨晓华(2005)通过研究证实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如韩廷春(2001)建立了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资本市场的更大规模。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互相促进,还是单向因果,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我国充分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在世界经济的产业链中占得一席之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今,人口红利已经慢慢减弱,如何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M2/GDP代表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用FD表示,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样本选取1995年到2010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是世界银行。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证实在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此,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查。本文选择ADF单位根检验法,GDP和FD都是不平稳序列,为了消除不稳定性的影响,对GDP和FD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为LNGDP和LNLNFD,再次对变换后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可见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

在得到平稳变量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格兰杰检验来验证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该结果显示了在置信度为95%的水平下,第一个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LNLNFD是LNGDP的原因,而第二个假设成立,LNGDP不是LNLNFD的原因。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实证研究证明,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并未成为驱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说明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体的货币化程度提高很快。金融发展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经济增长并未促进金融的发展。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的程度,争取形成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

尽管金融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体现了重要作用,我国金融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产品的结构不尽合理,层次不够丰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充分;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同步建立,存在真空地带;汇兑换自由化问题等。这些都是我国金融深化进程中比较困难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金融的自由化。

(一)加大市场机制在金融市场的作用

政府应当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尤其是给与利率和汇率机制更加灵活的空间,使得外汇市场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来。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够集聚社会闲散资金,为生产性活动筹资,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普通民众对理财的需求更高,而各企事业单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些都会倒逼金融体系的发展。最近比较火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广大平民阶层提供了理财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大大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二)重视金融深化中的质量问题

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中比较重视金融体系量的扩张,对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关注度不够,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却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金融系统的整体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我国金融深化的过程中应注意逐步确立良好的金融系统的架构,监管部门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也不能对风险的防范掉以轻心;逐步改变以往政府兜底的局面,引入竞争,健全推出机制,全面提升金融系统运行效率,避免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状况。

(三)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程度相适应

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分割的,忽略金融监管的金融发展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根基不实,无法抵御来自外部或内部的风险,而金融监管过于严格繁琐,则会束缚金融的发展,同样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如何协调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是确保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重点。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催化剂,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经济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决定着金融体系的规模和质量;金融通过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断彼此促进,相辅相成,这才是经济健康 稳定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何风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争论的述评.生产力研究,2005(08).

张旭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近期国内外文献综述.嘉兴学院学报,2007(01).

李钊,李国平,王舒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基于两部门模型中国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06(04).

杨晓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纵横,2005(07).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9篇

《新闻周刊》12月9日

自动加油泵的出现让很多人失业,然而以其为代表的工业自动化给人类带来的

>> 人工智能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人工智能:现代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人工智能促进深度学习的发展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 人工智能发展进程 人工智能发展预测 人工智能现状和发展 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 人工智能发展前景解读 谁在引领人工智能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 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 BAT如何布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会如何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 人工智能将促进制造业升级 人工智能促进泛中心化商业时代 浅谈如何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人工智能”之父 人工智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人工智能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人工智能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新闻周刊》12月9日

自动加油泵的出现让很多人失业,然而以其为代表的工业自动化给人类带来的便利确是难以估量的。经济学家一再表示,自动化有助于总体生活水平提高、受教育程度提高、平均寿命延长和犯罪率下降。有人说这种发展对那些底层的劳动者来说并非好事,实际上它仍然给这些人带去更实惠的产品。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自动化程度更高,也有迹象表明,这种技术创造的就业机会比破坏的更多。9月份公布的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自1999年以来,贫困人口的年均下降幅度最大。从2014年到2015年,美国创造了近300万个就业机会。以谷歌、IBM为代表的世界顶尖的科技公司正在竞相捕捉这个大规模的市场,建立最好的人工智能,这意味着这项技术将更快惠及到所有人。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根据当前城乡运输发展的需要,为能够更好地适应城乡一体化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现有的城乡运输管理模式,改变原有的城乡公交分割的现状,减少城乡公交运输之间的障碍,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运输发展。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客运量逐渐增加,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也是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需要。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城乡之间的客运量逐渐增加,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出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行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保障,目前相关的条件并不十分健全,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不完善

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对于加强农村和城市的联系,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刚刚实行,相关的规划并不十分完善,导致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当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规划并不十分严密,公交线路的衔接方面未能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配。大部分公交车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但是由于乡镇的村落分布并不十分集中,如何进行公交线路的选择才能更好地节省成本,提高公交运行的效率成为当前公交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缺少相关的资金

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虽然农村的经济逐渐发展,但是公交一体化进程的资金仍然存在短缺的现象,这对于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实现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城乡实现一体化建设是城市和农村公交管理的一体化管理,这部分资金由谁支付,这也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实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城乡公交运行中存在距离上的差异,如何对公交运行中的票价进行合理的规划,公交车运行的成本问题逐渐成为当前公交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研究问题。这些因素都成为当前公交运行中资金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何保障城乡公交运行的资金成为当前公交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公交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不完善

当前农村和城市之间有一些线路班车在运行,但是线路班车在票价、运行方式和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等方面与公交车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很好的体现公交的公益性属性,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但是当前政府对于这一建设缺少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比如如何对原有的线路班车进行改造,如何有效地落实改造等等,由于政策的缺失,导致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受到严重影响。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客运量逐渐增加,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对于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当前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合理规划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行,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成为当前城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需要对城乡公交线路以及公交运行车辆进行统一的规划,制定出详细的运行规划,这对于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乡公交运行的监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村庄分布比较分散,对城乡公交运行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地减少公交运行中的线路分布不合理现象,在节省资金的同时提高运行的效率。

(二)增加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资金支持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在今后的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为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另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一些社会人员对公交一体化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丰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专门的部门监督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资金使用情况,避免出现资金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保障资金的落实,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

(三)建设完善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

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交车的管理,建立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对公交车的运行进行合理的监管。对于公交车的运行线路,公交车的票价,公交车的车辆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这对于提高公交车的运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城乡公交车的网络化管理可以对公交车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控,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公交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加强公交车城乡网络化管理可以保障公交车运行的有序进行,对于提高公交车的运行效率和运行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当前公交车的管理体系并不十分健全,加强网络化管理可以减少公交车的不公平竞争,对于城乡客运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公交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支持

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相关的政策并不十分完善。政府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制定相关的规划目标,在原有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公交班车,可以依据就近原则改变原有的线路,这可以有效地减少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阻力。政府还可以通过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力量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进言献策,可以通过网络积极吸收和鼓励人们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建设。

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城乡之间的客运量也随着增加,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城乡公交车一体化建设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交车一体化网络,合理规划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路伟平.加速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J].运输经理世界.2011(7).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11篇

市长刘同志主持会议,副市长丁同志、詹同志、潘同志、黄同志、叶同志,市政府党组成员洪同志、许同志,各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

根据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情况,我市预计到今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可以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等9个主要指标将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我市在第一季度就已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总体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编制正有序进行。

研讨和编制“十二五”规划,要认真贯彻胡总书记今年春节期间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及刚刚召开的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紧紧抓住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开展的比学赶超活动为动力,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体现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落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31—05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将社会生产过程整合为一个物质资源的闭路循环系统,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其本质是切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生产模式的根本变革。甘肃省作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依赖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基地,走循环经济之路,既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资源型省份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4年以来,甘肃省作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先后出台了《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来推动城市、园区、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特别是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后,甘肃成为全国第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省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成为指导甘肃本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主体思路,而且在全国层面也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先行先试”意义和作用。因此,经过近7年的发展,甘肃的循环经济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进甘肃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进行客观评价,进而找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二、文献回顾

1990年代末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引进国内并受到广泛关注,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原则、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内学者针对循环经济发展评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如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面

王奇、王会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封闭和开放的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总量模型,对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刘明、殷剑、杨光利用DEA方法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方面对我国各省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邢蓉、刘云从经济发展、资源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四方面建立了北京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08年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评价。安乐、李宇斌利用AHP分析法从经济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三方面建立辽宁省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对辽宁省14个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毛文娟利用因子分析方法从水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固废综合利用等方面对天津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二)在如何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13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转方式调结构的历史性任务也将在这一年深入推进。刚刚结束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紧贴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政策,确立了“五个更加”的指导思想,这为山东工商系统突出重点、创新举措、推进发展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准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形势,是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和基础。立足实际,目前山东工商系统面临以下背景任务:

(一)经济转型考验山东工商服务发展水平

“十二五”规划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工商工作的中心内容。市场主体是经济转型的微观动力源,经济转型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市场主体的运行质量和竞争力上。因此,服务经济转型首要的就是服务市场主体发展。2010年,山东省工商局牵头完成了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受到广泛好评,被媒体誉为“条条含金量十足”。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达成了“在山东试点推广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的有效运用”的合作意向,为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支持。但是,多年来各级工商机关坚持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简政放权的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如何更好地培育市场主体,促其增长数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如何以品牌引领转型,为市场主体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更有力的竞争优势,这要求工商部门必须交出满意的答卷。

(二)区域战略考验山东工商谋划大局意识

当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不仅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推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而且已成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十二五”重点推进的区域性战略之一。2010年,山东省工商局制定了《关于立足工商职能切实做好服务“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成立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消费维权联盟,建立了“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但是,服务“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是工商部门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新的区域规划、新的产业发展目标都对工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找准定位、融入大局,更好地推动“一蓝一黄”经济区域跨越发展,如何发挥作用、紧贴中心,与山东省委、省政府“同向思考、同步决策、同台唱戏”,如何以扎实有效的作为,赢得更高的服务地位,这要求工商部门必须提高意识,大胆谋划。

(三)市场风险考验山东工商监管执法能力

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催生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结构性调整,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主体利益格局变得更为复杂,市场监管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明显增加。可以说,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各种可控或不可控的风险时刻考验工商部门的监管执法能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种问责机制逐渐完善和社会监督力度的加大,工商部门履职风险防范问题也已经成为广为关注的焦点话题。2010年,为防范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风险,山东省工商局加大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力度,在全省系统组织开展了创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放心社区”活动。为防范履职风险,积极探索科技防腐新方法,开展了电子监察管理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可以说,工商机关能否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关系着群众根基的牢固和工商队伍的健康。如何更加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如何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权威,这要求工商部门必须尽快拿出破解方案。

(四)消费质量考验山东工商消费维权责任

近年来,随着营销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发展。消费者对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问题受到消费者的高度关注。消费是拉动生产、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对改变消费心理、提高消费预期、破解“节约悖论”具有积极作用。2010年,省局深入推行了小中大额消费纠纷调解、投诉及群体投诉案件联办、疑难投诉案件支持诉讼、典型投诉案件披露、投诉信息反馈等制度,有效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了良好消费环境。但是,在当前市场信息不对称、监控技术手段不完善、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作为承担消费维权使命的执法部门,如何更好地引导科学消费降低消费风险,如何做好消费维权工作保障消费安全,这要求工商部门必须强化责任,加强探索。

(五)职能转型考验山东工商队伍整体素质

新“三定”规定明确了工商部门服务发展的职责,强化了食品监管、电子商务监管、反垄断等职能,增加了职责,拓宽了职能空间,也对工商队伍职能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费”停征以来,省局连续两年开展了“基层建设年”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创建规范化工商所、争当岗位标兵”活动,围绕“工商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监管手段现代化建设”,在推进工商队伍提高素质、加快职能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长久以来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方面很难通过一朝一夕转型到位,如何用开阔的思维和高瞻的视角审视并突破职能转型瓶颈,如何用创新的实践和协作的力量提升队伍素质,这要求工商部门必须不断开拓,自我突破。

二、发挥工商职能作用,自觉服务经济发展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工商部门履行服务发展和监管执法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但是,新“三定”规定的确定和“两费”停征两年来职能转型的探索也为工商事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带来了新气象。按照全国工商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结合山东实际,2011年全省工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部署,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牢牢把握“四个只有”和“五个更加”的要求,积极开展“学习型工商建设年”活动,大力推进监管执法和服务发展方式创新,进一步提高工商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以积极有效的工作成果,彰显工商职能作用,增强服务发展贡献。

(一)继续大力培育发展市场主体,稳固经济发展基础

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数量的多少、经营规模的大小、科技含量的高低、产业结构的优劣,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工商部门是进行市场主体准人、交易、竞争、退出全程监管的综合性执法部门,在培育发展市场主体上具有独特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工商系统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议、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精神和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扎实做好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积

极开展对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考核等,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业和投资环境,促进全省民间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认真落实国务院利用外资“20条”和国家工商总局服务外资发展“26条”等政策措施,支持外资企业扩大规模,支持外国投资者依法并购境内企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或兼并重组落后企业,鼓励外资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境内外上市融资。积极促进文化、钢铁、煤炭、物流和商业等公有制企业改革和产业调整,提升发展质量。要大力支持农村市场主体发展,引导从事加工、流通、储运等各类企业在农村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连锁超市、农家店、农家乐经营者发展。完善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相结合的企业融资服务思路,大力支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帮助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稳妥开展好公司股权出资、债权转股权登记工作,促进企业资产合理流动。

(二)全力推进“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是引领山东经济转型的新引擎,是推动山东科学发展的新路径。“一蓝一黄”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传统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对观念更新、工作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找准定位,开拓创新,主动融入服务“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大局,工商部门责无旁贷。要认真抓好促进“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意见》的贯彻落实,建立区域监管服务网络体系和协作机制,统一规范地做好服务“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要健全完善“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区域合作的新形势新特色,切实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区域合作,从行动上扎实推进协作,努力探索和完善消费维权、市场监管、商标专用权保护等方面的组织领导、信息通报、责任落实和成效反馈机制。要发挥好市场主体准人的职能作用,着力实施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支持、培育高端高质高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由小到大、由大变强。要着眼于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继续支持邮政物流、供销合作社等大企业进农村发展,扶持农村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支持发展农业中介组织,鼓励农户和企业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环节开展合作与服务,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带和生态农业示范区。要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订单农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效能。要指导帮助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和运用商标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培育认定,支持企业运用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扩大企业影响、增强企业实力;引导、帮助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推进商标海外维权工作,为企业扩大出口、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有力保障:深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加大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指导、保护力度,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积极营造安全健康消费环境

山东是食品流通和消费大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既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山东工商部门服务民生的重点领域,要坚持把食品安全监管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推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放心乡镇(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指导和规范,组织各地完善创建标准和规范制度。要进一步提升工商机关特别是基层单位食品安全监管掌控能力,扎实开展好工商所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应用考评活动,推动全省系统食品安全监管逐步走上科学化、迅捷化和可溯化的轨道。进一步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四个平台”建设,大力强化商品和服务领域消费维权,更加积极地做好消费维权工作。要着眼于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宣传教育和引导服务,引导科学消费和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开展比较试验,依法做好流通环节商品质量监测,严格监测、检测结果利用,依法消费警示和消费提示。

(四)加大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回应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市场秩序是市场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交易的公平性、信息的对称性、要素的流动性和竞争的充分性是构成良好市场秩序的基本特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新的交易方式不断涌现,市场竞争也更趋激烈。各种破坏市场秩序的经济行为和竞争手段也随之而至。工商部门作为“经济警察”,必须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加大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努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要继续强化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力度,重点做好创建“无传销社区(村)”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创建“无传销街道(乡镇)”试点及推广工作。积极开展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执法工作,严厉查处公用企业等经营者限制竞争行为,深化商业贿赂治理工作,加强拍卖市场监管,加大知识产权和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继续抓好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大力查处“两虚一逃”、违法企业登记、无照经营、虚假违法广告、假冒伪劣农资、合同欺诈和侵犯商业秘密等行为。对于社会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广的重点案件要加大查办力度,必要时向社会通报治理成果、公布典型案例,切实解决市场秩序中的突出问题。从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人手,积极开展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工作,加快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市场监管领域不断拓宽。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14篇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建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村集体经济积累问题较为突出,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村的长期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就村集体经济积累过程中普遍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

村集体;经济积累;问题及建议

1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强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和村集体经济积累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引起村干部、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只有对影响村集体经济积累的问题因素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积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当前村集体经济积累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村干部关于经济积累的意识不强虽然我国大部分的村干部都能够意识到经济发展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其在村集体经济积累方面的意识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大部分村干部在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获取更多的农村经济投资、扩大经济发展渠道等方面一筹莫展,加上政府对村集体经济支持的力度不足、无法有效开发新的发展资源,大部分村干部对于本村的经济发展没有任何切实的办法,甚至部分村干部较为依赖上级领导给出主意,等上级政府拨放政策补助[1]。这样的经济发展意识目前已成为严重制约村集体经济积累的重要原因之一,使得村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积累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2农村经济发展渠道不足,群众拖欠现象严重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较为狭窄,主要的收入渠道为上级政府支付、施工费、城建费等,部分农村条件资源较好的可以获得林木销售费、林地转让费用等,以及近年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新出现的政府补助。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关于本地产业经营所得的经济收入较少,说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渠道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村民由于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识不强,经常拖欠税款,更加加剧了农村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村干部无法进行经济投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地区一般处于山区或者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地区环境和交通条件等的制约,以及农村的确缺乏足够的发展资源如山地、林地等,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加上农村地区近年来大兴水木进行新农村建设等更加加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不但未能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反而使农村经济出现下滑的局面。

3促进村集体经济积累的相关意见

3.1强化村干部意识,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关于村集体经济积累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农村的经济发展队伍建设,提高村干部的经济素质。首先,要提高农村发展经济的能力,加强党支书队伍建设。经济发展需要专业的经济建设人才,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除了是由于地理缺陷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缺乏优秀的经济建设人才[2]。因此,农村地区要搞好党支书队伍建设,选拔专业对口、具有良好经济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人才,并对这些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提高其事业心、集体荣誉感和职业道德感;其次,要对村干部进行再教育管理。村干部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村干部再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开展各种实地参观、参加讲座等活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3.2拓宽经济发展渠道,促进经济的发展发展渠道狭窄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另一个原因,因此,要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的首要前提是拓宽农村经济发展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渠道的拓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大力发展税收产业。农村可大力发展各项税收产业,如烟酒税收产业等;第二,对于拖欠税收的村民,政府可通过“以工还欠”等方式进行追回。“以工还欠”追回欠款可以有效的环节村民欠款不还的现象,还能够合理利用村民的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举两得[3];第三,盘活农村地区的规定资产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部分农村拥有较为丰富的山地、林地以及闲置的房屋,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可以将这些固定资产转化为村集体资产,且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四,政府政策引导招商引资,促进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

4结语

综上,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积累中出现了村干部关于经济积累的意识不强、农村经济发展渠道不足,群众拖欠现象严重且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需要各农村积极强化村干部意识,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并且拓宽经济发展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刘力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1,02:58-60.

[2]肖红梅.关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的对策与建议[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03:72-73.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健全法律

一、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可以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就中央而言。中央为了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陆陆续的出台了一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然而这一做法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政策过于分散、过于凌乱,而无法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整体,甚至会出现各个政策相互矛盾的现象。这可以说是跟制定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同时,中央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干预过多。这样反而会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地方对中央的过度依赖,另外这与市场经济规律也是背道而驰的,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一刀切。我们当前是要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再回到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但这又不是说中央可以不闻不问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怎样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是中央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从地方而言。由于地方各级领导层不能够从全局的高度来考虑问题,而且往往由于各级领导的提拔跟经济的发展直接挂钩,因此他们考虑的角度仅仅就是从地方利益出发了。地方政府常打着发展经济这一幌子,实行地方行政垄断,地方保护主义抬头。无论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还是从协调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地方行政垄断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促进、来协调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地方割据,各自为政。因此我们要打破这一状况,统一全国市场,使经济能够真正达到协调发展。另外,地方的竞争没有秩序。地方的发展往往缺乏一个长久的计划,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造就了地方竞争毫无秩序,以致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资源的浪费可说是当前中国最不能承受的问题了,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再像发达国家那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了,中国付不起这样沉重的代价。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致使我国在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地步。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经济,我们就必须解决这些既成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国外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做法

(一)美国的做法。美国建立了开发不发达区域的专门机构,把援助不发达地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置于严格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联邦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初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和经济开发署等专门机构,负责落后区域的开发工作,并相继颁布了相关法案,这些法案的中心就是为了调动联邦和地方、官方和私人企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其想达到的目标就是能够促进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美国现在已经达到了较为平衡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存在以前的大西洋地区发达而太平洋地区落后的情况了。

(二)德国的做法。1959年,前西德制定了《关于共同任务———区域经济结构改善的法律》,该法将共同任务规定为“鼓励民间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以及对此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援助”。另外,1965年《联邦区域规划法》,1967年《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1969年《投资补贴法》,1970年《联邦财政平衡法》,1975年《联邦区域规划纲要》等一系列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法律相继出台。两德统一后,正是通过这些法律,德国很快使东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三、我国应用法律来解决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一部统一的《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法》。第一,《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法》是一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基本法律,这是它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法律方面的定位。以后具体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法律都应该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像《西部开发促进法》、《落后地区开发法》、《财政转移支付法》等以后可能制定的法律都应该是其部门法,都应该以它为依据,而不是跟它并列。第二,《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法》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规定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基本问题,而不能太过具体。具体的问题应该留给它的部门法来解决。一是要明白它的立法原则,为以后的具体法律确立标准。二是应该确定它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及其宗旨。它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各个地方经济都达到比较发达的阶段,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显著提高,各个地方的经济差距不大。三是要明确中央与地方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明确规定实施地区经济发展是地方和中央共同的责任;中央在资金和政策投入上对不发达地区实行倾斜;发达地区要对不发达地区提供相应的发展援助。

(二)各个具体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法的制定问题。

1.《地方发展差异法》。我们不但要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来统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而且还应该结合各地发展的具体实际来制定法律促进各地的协调发展。那么制定一部《地方发展差异法》就比较重要了。因为这样一部法律可以使各个地方能够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情况的出现。在这样一部法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机构来协调各地经济的发展。这个机构能够结合各地的实际来制定各个地方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政策,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全国一窝蜂抢上同一个项目,毫无目标、毫无头绪可言。

2.《财政转移支付法》。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了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是对不发达区域给予必要的财政扶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在经济收益上不均的状况,避免两极分化。它是各国中央政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在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有重要功能。但是如何运用这一资金也是需要协调的,具体说可以将这些资金划拨给“协调机构”,让这一机构根据各地的实际将资金用在实处,用在怎样保持地方的特色经济上;用在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上。

3.《落后地区开发法》、《地区投资保障法》等等一些法律。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我们不但要在政府层面上作出努力,而且还应该利用民间和外国资本的力量来开发落后地区,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力量,我们就应该将它纳入法治的轨道。大力引进国外的、民间的资金,给予他们以优惠,让他们在法律的框架之下为促进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总之,只有应用法律的手段,才能将这些年来地区经济发展中取得的一些有益的经验固定下来并加以发扬。也唯有运用法律的手段,才能促进我国地区经济的长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江世银.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