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一、引导学生构建丰富的科学知识

1. 更新科学知识。人类科学地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纠正、丰富的过程。这一认识过程也反映在化学科学知识中。传统的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知识主要侧重于以实验现象为代表的经验知识和以实验原理为代表的理论知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应该对这些知识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那些属于基础性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丰富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它们可让学生终生受用,在未来社会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2. 构建科学知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构建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应达到“知识的高丰度、结构化、方法化、现代化、综合化”等五项指标。

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构建“五化”的科学知识。

比如,在引导学生了解氯化钠的相关知识时,老师从生活中氯化钠的使用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谈谈生活中食盐的使用,之后教师从人体为什么要摄入适量的盐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探讨氯化钠的特性。

再比如,在教学《化学与生活》中“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提前布置学生了解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作用,如果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将会给人体带来什么危害。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些医学案例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分析,学生非常直接地感悟到它们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水果和食物含有这样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时候,学生聚精会神,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基于生活实际的化学知识,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因此才是有效的知识。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样获取知识的过程才是融合构建的过程。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之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具体的方式,科学地再现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下面的这个案例比较充分地表现了上述观点。

师: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把桌子上的蜡烛点燃,用各种方法将蜡烛熄灭,方法越多越好。并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并结合燃烧的条件进行简要分析,为什么你这种方法会使烛火熄灭?

这下教室里可炸开了锅,每个组的同学都很积极的参与其中,讨论的、动手操作的、记录的,时不时还传来阵阵笑声、争论声,但忙而不乱。约五分钟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

生1:我们小组采取了以下方法:①用嘴吹灭;②用烧杯罩灭;③用水浇灭;④用书本直接向蜡烛上盖灭。

生2:用书扇灭,用剪刀挨着烛芯的根部剪掉烛芯而熄灭

生3:把燃着的蜡烛倒立过来,一会儿就熄灭了。

生4:在第六单元我们还实验过,把二氧化碳向烛火上倾倒,也会熄灭。

……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析其熄灭的原因,对有些难度较大的进行适时引导,如“学生把用嘴吹灭分析为二氧化碳使其熄灭的”。再把各种熄灭的方法进行归类,很顺利的得出灭火的原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按照以往常规的教法,根据破坏燃烧条件来推论,再根据推论举些实例,进行一些分析就算完成了,而是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假设和实验论证,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再现了探究的过程。

本案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还体现了科学本质,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探究自然的“思考”方式,科学必须建立在真实的证据上;科学是一种“探究”的方式。科学家所采用的方法没有不变的程序,但是对问题的解决必须采取有组织的方式。

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

什么是科学态度?有论者指出,科学态度是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的综合,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学习习惯以及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还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具体到初中化学学科来说,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1)尊重化学的客观现实;(2)严肃地对待化学知识;(3)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化学实验;(4)善于从化学实验、化学现象中提出问题,勇于探索;(5)在化学学习中要勇于坚持真理;(6)对社会和自然有高度的责任感。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学习习惯;能力培养

2014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立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学生核心素养。根据这一要求,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一线化学老师,笔者认为,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化学课堂教学为立足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使化学学科特有的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和落实,包括学习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注重化学学习兴趣的养成,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注重化学学科核心知识点的覆盖

理论知识体系是学科的根本,没有对学科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谈任何学习方式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同样,对初中化学学科来说,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做到的是对初中化学整个理论知识点的构建与掌握。相较于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初中阶段化学所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较为浅显,这就更需要学生对初中化学中重点的知识点能熟记于心,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基本的化学概念,常见化学元素、化学物质、化学反应方式的记忆,酸、碱、盐的反应规律等,这些知识点不仅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而且还要能举一反三,熟练运用。但从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都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些重要知识点不能牢固掌握。因此,化学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层次就是对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知识点的完全掌握,当然,这当中涉及到教师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率和因材施教等诸多要素环节,这也是新时期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课题之一。

二、以化学实验为向导,注重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学生心理学角度来看,使学生有新鲜感,知识“形象具体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而化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有着其特有的“魔性”―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就好像魔术师变魔术一般,使用一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物质,再利用一些奇妙的“道具”―实验仪器,通过“魔术师”―化学老师之手,就能变化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化学变化。化学元素、化学反应方程式都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形式上很抽象,但通过化学实验,这些抽象的符号就可以具体化、生动化、有趣化。化学实验是一座桥梁,它能带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提高学生的化学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能,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独立而积极的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对化学学科积极主动的探究,从而带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提高学生的化学技能,让学生体验有趣的化学学习过程。学生在快乐中完成化学知识的建构,不断提升化学综合能力。

三、以实际运用为补充,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应用

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的学科,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很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事物日常发生的现象,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例如,在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应怎样清洗;在学习完“酸可以和碳酸钙反应”相关知识点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进行用食醋去除水垢的化学实验;在学习完“石墨有除锈的作用”的相关知R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以铅笔芯的粉末打开锈锁的实验;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让学生分析引起“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的原因。充分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使他们深刻体会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实用性。当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存在的化学现象时,他们往往会引以为豪,感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极大兴趣,充分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这种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根据问题的解决来明确探究目的,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被激发。牛顿通过“落地的苹果”引发自己主动思考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通过“开水蒸汽顶出壶盖”引发自己主动思考从而发明蒸汽机车,这些都表明注重日常生活中现象,从而主动思考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四、以学习习惯为根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探究;翻转课堂;案例研究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5C0046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这些核心素养既适合高中化学,又涵盖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落实“素养为本”的课程理念,是当前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探究铝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为例,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探究基本模式。

1 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已学过金属和酸的化学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初三学生,学生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已经知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和稀硫酸中的氢,生成氢气,但是铝和稀盐酸以及稀硫酸反应时的现象却不同,本课题设计的教学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这一认知冲突,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一是深化前面学习时建构的“酸的概念”和酸的化学性质知识;二是学会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角度解释宏观现象,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三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思想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落实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既是学习方式,又是化学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的期待。教学思路如下:

1.1 课前――观看微课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见表1),观察到铝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现象明显不同,学生根据教师在微课中的友情提示,独立地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1.2 课堂――科学探究(续课前)、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1.2.1 科学探究

学生分组对各自提出的铝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现象不同的猜想进行讨论,找出合理猜想。

学生对合理猜想的方案设计进行论证,优化方案。

学生按照优化后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1.2.2 拓展延伸

运用POE教学策略,让学生预测、观察和解释:密闭容器内铝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气压会如何改变?

1.2.3 巩固提高

运用中考真题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翻转课堂平台展示)。

本节翻转课堂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各要素及其行为主体结构如图1。

2 主要教学过程

2.1 课前观看微课,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课前在翻转课堂平台上自主观看微课,发现铝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现象明显不同,提出猜想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2.2 课堂完成探究,得出结论

2.2.1 展示猜想,找出合理猜想

学生分组对这六种猜想的合理性进行讨,然后各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交流。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微课中的实验是在室温下做的,取了大小相同(表面积相同)的铝片,所以猜想④、⑤不合理;学生查阅溶解性表发现硫酸铝可溶于水,所以猜想⑥不合理;剩下的①②③即为较为合理的猜想。

2.2.2 对猜想①、②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论证

针对猜想①、②,教师展示了多个学生的方案,通过翻转课堂云平台下发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分组对各种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完善,然后各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各种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并优选出可行的方案。

验证猜想①:学生设计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如下:

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有关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在设计对比实验时,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请同学们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对上述方案进行评价。

学生在讨论中对这三种实验方案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学生A:方案二和方案一相比,控制变量的方法运用得较好,如控制了铝的表面积、反应的温度等。相比这下,方案一不够严谨。

学生B:方案三的特点是设计了两种酸的浓度在三种不同情况下(相等、大于和小于)的方案,虽然步骤较繁,但是更为严谨(学生设计此方案是受到了浓硫酸特殊性的影响,排除了特殊浓度的酸的特性的影响)。

学生C:在方案三的基础上我又提出方案四:控制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将两种相同浓度的酸配制成从小到大不同的浓度,和铝反应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对现有方案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方案。教师小结时指出: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设计出多种方案来验证猜想,并能指出各种方案的优点和不足,这正是我们学习化学需要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上述方案二、三、四都是合理的,提h由各小组自行选择一个方案进行实验。

验证猜想②: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对上述方案进行了质疑和评价。

学生D:方案一有两个变量,没有排除钠离子能否加快铝和酸的反应。

学生E:方案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加入硫酸钠对比实验,排除了钠离子的影响。

学生还围绕方案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变量控制得较好,方案可行;有的认为右边加进去的盐酸是已知能和铝反应的物质,说服力不够。

经过讨论,学生选择用方案二来进行实验验证。

2.2.3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分别完成猜想①、②的相关实验,然后分享各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如表2、3所示。

2.3 拓展延伸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铝和稀盐酸反应时的现象比较特殊,一开始并不明显,后来慢慢变快,最后又停止,反应的同时放出热量。为了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铝和稀盐酸反应,容器内气压随时间会如何改变?这里教师采用POE(即预测、观察、解释)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预测:先请学生大胆预测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铝片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的气压变化,在平板电脑上画出图像,上传至翻转课堂云平台。然后教师借助于平台快速浏览学生所画图像,并选取典型图像进行对比展示,启迪学生说出预测的理由。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预测,现例举两例如下。

观察:进行实验,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测出此反应的气压变化,学生观察曲线变化的图像(见图5)。

解释:学生解释曲线变化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得出如下观点:AB段变化不明显是因为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BC段包含着以下反应过程:①氧化铝薄膜消失,铝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导致容器内气压变大;②铝和稀盐酸反应放热,使容器内气压明显增加;③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变小,铝片的表面积也在不断减小,反应会变慢,最终反应停止,气压不再增大。CD段下降是因为反应停止,容器内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从而逐渐下降,导致气压减小。

那么温度的变化是不是如学生所预测的一样呢?教师又展示了课前用气体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同时测出的曲线(见图6)。学生发现温度曲线与自己预测的完全一致。

2.4 巩固提高

最后进入巩固提高环节。本节课的探究题材来源于2008年安徽省化学中考题15题,教师将该题通过云平台发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然后将2015年安徽省中考题15题发送给学生,与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使得学生的探究结果能够得以运用,提升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 反思

3.1 通过高品质的科学探究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是落实“素养为本”的主要方法。从以上课例可看出,一个高品质的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探究从真实的问题源起,以解决问题为结局。一个高品质的科学探究过程一定是源于一个学习、研究或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探究最终解决了问题,提升了认识。在本节课上,教师在微课上呈现了铝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这种与学生已有认知相冲突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就此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最终解决了问题,拓展了视野,提升了学生对盐酸中氯离子特殊性质的认识。

(2)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在探究过程中要尽可能涉及到重要的化学观念、主干知识、化学模型,促进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化学观念的提升。如本节课中设计实验需要用到酸的概念模型――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酸的化学性质――与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反应;解释与结论时要运用元素观、微粒观,要用宏微结合的化学思维来分析问题等。二是在探究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结论与解释等,让学生学习、体验科学探究。如在本节课中除了提出问题的主体是教师外,其他探究要素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另外,POE教学策略也是一种科学探究模式,如本节课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先让学生对铝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压力变化进行预测,然后教师演示数字化实验让学生观察压力变化曲线,再让学生解释三段曲线的变化。三是在探究过程中要启迪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本节课中学生提出的六个猜想主要是借助于已有知识和微课中给出的提示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的;设计实验时需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思想,对思维的深刻性、系统性和独创性是一个实践和提升的过程,如验证假设①时设计的实验方案二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酸的浓度、体积,铝的质量、颗粒大小等)的影响,控制好自变量、平衡好无关变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严谨性;设计实验方案三时还考虑到两种酸比较时,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情况,对思维的系统性要求较高;验证假设②时的实验方案二既考虑到氯离子的影响,又考虑到钠离子的可能影响,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对实验方案一和方案三存在的不足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2 翻转课堂为科学探究搭建了高效平台

笔者在“基于翻转课堂的科学探究典型案例研究――以探究钠燃烧实验中黑色产物的成因为例”[2]一文中曾论述了基于翻转课堂的科学探究基本模式。本案例也是对此模式的一个拓展研究。正是因为有了翻转课堂,使得科学探究的部分过程前移(如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等),学生有了适切的知识准备(微课提供)、充足的时间在课前实施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提出猜想、设计实验,为实现深度思考提供了可能,也为课堂上高质量的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夯实了基础。如在本节课中,学生课前通过观看微课,根据微课提供的相关知识,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了6种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课堂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生对6种猜想进行了论证,排除了猜想④、⑤和⑥,引导学生围绕猜想①、②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的观点交锋、思维碰撞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由于课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才会使得课堂的讨论有高度、有深度、有针对性。

本节课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阶段,除了完成了一个规范的科学探究过程外,还包括延伸拓展和巩固提高两个阶段。拓展延伸实际上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科学探究环节,学生在通过实验获得结论是Cl-的存在促进了铝和酸反应以后,又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铝和稀盐酸一开始反应不明显,然后逐渐变快,又变慢最后停止。为了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于是教师提出了一个拓展问题,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铝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容器内气压随时间会如何改变?学生运用化学和物理知识共同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这样的探究深度也得益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最后一个巩固提高的环节中,学生将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相关知识运用到中考题中,通过练习及时检验、巩固学习效果。

3.3 数字化实验让科学探究绚丽多彩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数字化实验以实验手段数字化、测量呈现实时化和现象规律可视化的特点丰富了科学探究的模式研究,促进了科学探究的发展。如在本节课的拓展延伸环节,数字化实验实时得到的压力和温度变化曲线,支撑了POE教学策略的成功实施。教师引导学生对曲线上三个线段的解释,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如AB线段较平,学生需要在对酸的化学性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变通,从酸与氧化膜反应的角度进行解释;BC线段快速上升,学生分析的三个影响因素中,两个使反应变快一个使反应变慢,对学生的辩证思维是一个挑战。尤其是从反应放热角度推导出压强增大,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化学变化到物理变化)要求较高;CD线段逐渐下降,学生从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这时教师又呈现了课前测出的反应时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曲线,学生在数字化实验的助力下,发现自己的分析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落地途径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教学启发

尽管面向初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是其他学段所公布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对初中生物教学仍然有着极大的启发。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那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生物学习之后,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一般认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四个要素组成。结合这四个要素,我们去思考初中生物教学,发现可以带来更多的启发:首先,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一切生物问题的解释,可以变得更加精确与明确。举一个例子,女人的怀孕时间过去通常都说是40周,而现在的说法都是38周。为什么会少了两周的时间呢?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确定怀孕开始的准确说法是“从‘形成受精卵’开始”,这实际上是减少了传统判断时间中孕妇末次月经结束到形成受精卵的15天左右的时间,相比较而言,38周的说法也就显得更加科学。实际教学中,可能从知识记忆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时间变化,而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这一时间变化显然更能代表一个生命的形成周期,因而也就更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其次,在“理性思维”的视角下,初中生物的教学更应当坚持从科学的视角去判断事实,因而“科学探究”也就应当成为生物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前生物学科的考查方式主要是初二的会考,知识多以记忆和重复训练为主,但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来看,让学生在理性思维的驱动之下,进行科学探究,仍然应当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选项。再次,“社会责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话题,但是从当前生物学科的发展来看,却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初中教学中万不可忽视这一因素,而应当抓住教学契机,不断给学生渗透社会责任意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实际教学中,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途径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要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关键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角度,去思考在实际的生物知识教学中,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以在学生建构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接受核心素养要素的熏陶。关于这一认识,有同行通过自己的总结可以实现呼应:根据初中生的认识规律,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中设计并开展多样的活动,尝试从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学生的生活中,总会看到父子或者母子之间的脸型很像这一实际情形。利用这一情形创设基因知识的教学情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上一代的脸型以及其他的特征,会传给下一代呢?根据经验,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遗传,但是遗传只是一个概念,并不能从原理上解释为什么,因此实际上,学生仍然是有探究欲望的,这个探究欲望为打开科学探究的教学大门,奠定了基础。而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能够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探究遗传的原理。而一旦学生有了探究欲望,在介绍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在向学生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时候,学生就会有效加工这些信息,从而最终理解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间传递的原理。这个过程中,如果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染色体以及DNA分子片段的图片,那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形成基因知识的表象,从而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介绍历史上的第一只克隆羊,与社会上曾经出现的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DNA编辑事件,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让他们知道在生物技术与道德伦理之间必须做好选择。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有效措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重点思考的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的水平都会有长足的发展,从而将知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本文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着手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囊括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通过初中语文的教学,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第二,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小学语文学习往往是初级阶段,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这就需要一个更好的积累过程,通过阅读高质量的课文和阅读材料,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语言能力。第三,培养熟练的语言技能。语文是一门学科,而语言则是一种素养,一项技能。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和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五,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文化是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优秀的历史文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益处,而初中语文教学正是根植于我国文化。所以,在语文的核心素养中,积淀文化,学习文化,体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写作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是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学习

语文的学习看似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实际上,只要教师教学得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培养敢于表达的性格,从而慢慢地改善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教师应结合学科知识的发展,适当增添新内容,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也应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具有广博的课外知识,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发掘有用信息。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困难,引导他们主动克服困难,养成热爱学习、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莹莹.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173-176.

[2]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60-62.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核心素养 教学效率

信息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更促进了教育的不断进步。原有的新课程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教育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更要站在时代的潮头,抓住时代的脉搏。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意见,“核心素养”成为“后课改”时代的靶心。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如何瞄准这个“后课改”时代的靶心,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思想品德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是前提

核心素养与以前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有质的差别。“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宽广。“知识”与“技能”主要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而素养指向的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它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基于对素养的理解,思想品德教师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思想品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初中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育他们的优良品德,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经典名言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奠定唯物的理论基础,揭示人的社会特质的根源性,揭示思想道德品质的成因,使我们认识到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们的社会初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深刻意识到思想品德在核心素养养成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所以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这样才能开展教学工作。

二、思想品德教师综合了解初中生是关键

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它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人才建设问题。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对初中生的了解不能与其他教师一样,仅仅是从本学科出发。另外,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众不同。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包括中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对国家、国际的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的建设,身心健康的发展,学会学习能力的提高,实践创新的积极参与。初中生是否具备这些核心素养要求的品质,需要各门学科教师的积极了解,更需要思想品德教师的认真评估。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意识到,初中生多为12岁~15岁,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的时期,信息接收渠道迅速拓宽,接收能力迅速增强。在这些初中生的身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一是他们还带有儿童那种天真、单纯、幼稚、有依赖性、缺乏自觉性的特点,同时他们又渴望向成人看齐,力求懂事达理,要求别人尊重,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在发展中他们的品德常表现出幼稚与懂事、依赖与独立、自觉与不自觉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二是他们对人际关系、男女交往、社会问题日益感兴趣,渴望知道更多的社会情况,开始关心家庭问题,关心周围环境的变化,关系国家和国际大事,考虑自己的理想、追求、道路与职业。但是他们毕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尚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因而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与行为的影响。三是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血气方刚、好胜要强、敢说敢干,富有热情与正义感,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而不沉着,对人对事往往只看一点,未弄清楚便轻率下结论。这些行为特点,会严重影响他们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了促进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必须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了解,深入初中生群体进行熟悉,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思想品德教师如果在这一领域下工夫,教学效率的提升应该说是在情理之中。

三、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是核心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7篇

摘 要: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授非本专业的内容时,往往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这严重制约了教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影响了学生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教学;结合教学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个人的体会,我觉得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核心素养:

一、专深――精深足量学通史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从内容编排看,七年级以地理知识为主,八、九年级基本以历史为主。而在这短短的三个学期多一点的时间里,我们会接触到几百万年来的中外历史。内容的时空跨度非常大,导致许多的历史知识被孤立地呈现给学生。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有它的前因后果。如果不把他们加以联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会加大许多。因此,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只有通读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不被教材所局限、所左右,才能尽可能地将真实的历史还原给学生。除了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之外,许多史学大家所著的通史都是值得我们阅读学习的:(1)钱穆先生所著的被誉为最具传统文人色彩的通史――《国史大纲》;(2)翦伯赞先生所著的《中国史纲要》;(3)吕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国史通史》等。还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外国历史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之余应该加以阅读的。只有详细了解了各种历史知识之后,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旁征博引,把更丰富、更全面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广博――学科综合适多元

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体现在我们的教材中则是学科知识的日益多元化,初中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原来的地理、历史知识以及社会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必须广泛地猎取其他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多元化的教材。比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这课中,就需要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在讲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这课时,在介绍南非的区域人文特色就需要相关的历史知识。再如,在讲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璀璨的科技与艺术》时,就同样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以及文学、宗教、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知识。这样,历史课才会变得生动、丰富、精彩。我们可以给学生分析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特色,可以给学生分析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艺术成就,也可以给学生分析云冈石窟大佛的艺术特点。学生也就会更加喜欢我们的课程。

《中庸・第二十章》就阐述了做学问应该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第一位就是“博学”。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除了要钻研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尽可能广泛地了解文学、科学、艺术等非专业知识,不断使自己的知识多层化、多元化。这样才能在平时的授课中使不同专业的知识相互支撑、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才能在教学中具有更广阔的胸襟和更长远的目光,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和学生的专业学科核心素养。

三、日新――与时俱进求发展

社会在不断进步、变化,考古也在不断推进,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作为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积极关心、了解历史与社会学术的发展。《历史教学》总编辑任世江先生曾经感叹现今的初中历史教师“由于考试等各种制度的束缚,使中学历史教师视课本为雷池,不敢越半步。久之成习,中学教师多数不关心学术发展”。这样会使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传授一些过时、失实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了解、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比如,我们应该多关注考古的发展。在讲述我国原始人类遗址时,就可以介绍我国2016年的考古成就: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目前最早的木制品。在讲述河姆渡遗址时也可以顺便介绍余杭良渚遗址近年发现的我国迄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这也是世界上目前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5000年,比大禹治水还要早。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要传学生以学科核心素养之道、授学生以真实历史之业、解学生以人生成长之惑。就应该精深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广博地学习非专业的知识、时常了解W术的发展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课程改革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08-02

2016年9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国际大背景下,国家对未来教育发展提出的新目标,寄托了国家对教育未来发展的期望。《中国学生发展核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等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顶层设计,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来达到最终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转化

目前,“学生核心素养”受到全世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作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倍受瞩目。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核心素养,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实行的一个的理念,让这种理念转变为初中生成长的精神支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化:一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是在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因此,在学习国际先进理念与做法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本色。二是将基本的核心素养转变成为具体学科的核心素养,要体现不同学科的特色,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共性核心素养的培养。三是将学科的核心素养转换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注意各个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重点的不同,要有所侧重,同时又要注重不同学段核心素养培养的衔接,要有延续性。这样才能符合学生身心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切实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二、课程核心素养观的树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涵盖了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三个方面,核心素养要比单纯的“知识”以及“技能”更适合当今的中国社会,核心素养可以整合学科知识、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情感态度。核心素养可以重视知识、技能与情感的统一,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个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以及发展的指挥棒,所着眼的是如何兼顾学生的认知、技能以及情感的全面发展,防止出现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台湾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国民核心素养指出,不仅要尊重“基本能力”,也同时尊重“学科知识”,应视各领域/科目之性质与学习阶段之差异,弹性调整“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两者之间的比重(蔡清田、陈伯璋、陈延兴、林永丰、卢美贵、李文富、方德隆、陈圣谟、杨俊鸿、高新建、李懿芳、范信贤,2013)。[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包含学科知识、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态度情感等方面,而非过去将课程目标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而将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能力指标都排除在外,或者反之,仅有基本能力与能力指标,而将学科知识排除在外。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树立新的课程改革价值观――课程核心素养观,课程核心素养观是对课程知识价值观的一种超越。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综合表现。这种课程核心素养观是对课程知识价值观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是对课程价值观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三、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要有一批具有较高教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现在中学师资在大学也主要接受的是分科教育,在毕业之后教师培训中,也主要是针对分科知识的技能培训,因此,导致了他们的课程与教学认知层次低,认知视野狭窄。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自己所学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及时充实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将很难适应当今教育的迅速变革,跟上时展的步伐,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将不能付诸于实现。因此,要想学生具有核心素养,首先是教师队伍应该具备教育教学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S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3]只有卓越的教师才能培养卓越的学生,因此,国家需要改革现存的教师教育体系,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在职教师的核心素养,同时,在教师的选拔上,把真正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

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兼顾

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说:“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的有无是区分一个人人格是否健康、心理是否成熟的标志。”当前的初中生,出生在教育信息化大浪潮下,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多元文化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成绩和分数已不再成为家长和学校追求的唯一目标,而是更加关注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责任担当,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具有国家意识,能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理想和信念,真正地做到立德树人。

因此,要充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初中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设计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可以开设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走学生个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路子。第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成长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寻找自己的兴趣点,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建立初中学生发展引导机制,成立专门的学生发展小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学业、心理、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等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能让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有准确的把握,而且还能帮助他们科学地设计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能够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并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课程。

五、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日益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学生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智能手机等先进的技术设备的移动式、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常态,因此,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显得尤其重要。

较高的网络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网络教学环境的偏好,而且可以形成更好的学习态度,影响搜索策略以及面向网络使用的学习结果。[4]因此,教育研究者今后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对有关网络教学的观念以及使用的研究,探索他们对于英语网络学习环境以及网络教学的态度,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网络教学的贯彻实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英语网络教学中获益。[5]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N].2016-9-14.

[2]蔡清田,陈伯璋,陈延兴,林永丰,卢美贵,李文富,方德隆,陈圣谟,杨俊鸿,高新建,李懿芳,范信贤(2013).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国家教育研究院委托研究报告).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课程研究所.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也包含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对待事物的观念。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物理核心素养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具体的教学策略展开详细分析。

一、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途径分析

(一)演示课

演示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向学生演示某个实验现象或原理时,通常是教师进行操作、讲解,学生只扮演参观者的角色[1]。该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态度与实验态度,丧失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给学生的后续学习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教师需积极改变实验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实验,并积极思考、探究实验结果,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实验观念与态度,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发展。

(二)分组实验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分组实验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分组,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科学的物理实验规律,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物理现象,从而形成正确的实验态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2]。相较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分组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多项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学生需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并接触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掌握物理实验规律,掌握灵活运用实验器材的技巧,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将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为保证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不能过多干涉学生,但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如给学生提供实验方向上的引导,避免学生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另外,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实验总结,及时引导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反思,这样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学习能力、实验能力,有助于学生查缺补漏,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也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好途径,学生通过课外实验能将物理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锻炼与提高,学生可在实验中学会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积极提问,从而领会物理科学实验的奇妙之处。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实验这一平台,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给学生指明实验探究方向,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开展实验,并从实验过程中获得正确的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且通过实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形成物理实验思维,掌握正确的方法与技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提升。

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物理核心素养教育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渗透核心素养

教育的价值在于立德树人,在现代化背景下,将物理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机结合,是时代对物理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为社会培养素质与能力同步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分析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发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过度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对学生思想观念、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与情感的培养,这与核心素养的本质相悖。因此,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核心素养教育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丰富学生思想观念,培养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开端。此外,在传统教育观念下,许多教师抱着“学生可以不会做实验,只要能应付试题就好”的思想,不重视实验教学,有需要做实验的章节,只是为学生做简单演示,这样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让学生无法从实验中获得真情实感,使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实验价值观,导致学生的学习发展受到阻碍。鉴于此,教师更要积极创新教学观念、教育思想,不断接触先进的知识理念,并尝试将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融入实验教学中,以此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另外,为促进物理实验教学与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师需做好相应准备工作,要结合教材仔细钻研与思考,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促进物理知识与素养的有机融合。在推进物理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基准,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性质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有效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实现核心素养教育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机渗透[3]。

(二)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学习相对复杂,仅凭简单的口头说教难以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物理实验为学生创建实践平台,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检验、得到深化,以此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实践能力的增强以及核心素养的生成与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正确认识到,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且核心素养教育在初中物理教育中的渗透也离不开实验,只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才能获得正确的物理知识、技能方法与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为此,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构建实验平台,给学生提供接触实验、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利用实验促进教学效率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也需深入研究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方式,教师可学习借鉴国外跨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入方式,尽最大努力实现物理实验教学与核心素养教育的协调统一。

(三)科学利用多种技术手段

提升物理实验教学效率,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内容、实验要求,科学选择、合理应用相关技术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实验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促进实验教学质量与效率提高。

结语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初中生;数学素养;核心素养;学生发展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环境下,按照初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性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上去教学目标非常的多,但是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设计中要有所侧重,同时又不是偏薄。初中数学一堂课的时间也就是几十分钟,如此短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只能适得其反,让学生感觉到烦躁和不安,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解,并且做到明确清晰。针对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强化目标设计,围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不重视数学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实,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数学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摆正“教”“学”的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数学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探究微课程在提升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作用和策略,首先就要清楚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一般来说,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课笔或者电子白板制作的微课视频、利用手机相机录制的微课程视频、利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制作的PPT课件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PPT课件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也是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在微课教学中通过PPT课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利用PPT课件的时候,可以是单一的PPT课件,进行点击操作,也可以通过转变保存方式,把PPT转化为视频,供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渠道学习。初中数学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易于用文字和D片来说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图像和影像在完成,所以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取“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数学教师在微课程制作的时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数学微课程知识教学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整合其他环节的关系。除了必要的知识讲授外,还可以把数学核心要素的教学设计、习题集、学生测试等辅教学资源与微视频一起呈现给学生。其次,录制微课程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要素和构成部分,针对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手机、录像机等携带方便的音像录制工具来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要讲究录制的稳定性,不要晃动和抖动画面视频。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反思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几年过去,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挖掘与落实做了充分的研究,但是面对中考的压力,许多学校的化学教学依旧以知识讲授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初中化学知识点杂乱、枯燥,还涉及微观现象,许多学生感觉不好学也学不会,但是初中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知识点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实例。因此将生活化教学贯穿于知识点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化学生活化教学与核心素养在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方法,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一、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的关系

201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认知模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即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2]。化学是一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吃喝住行处处都离不开化学。以疫情为例,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面对疫情,一些人心中出现恐慌,纷纷抢购口罩、酒精、84消毒液、双氧水等用品,甚至发生了喝消毒水抗、混用84消毒液和洁厕灵等闹剧。而醋酸,乙醇和过氧化氢等内容正是初中化学的知识,因此在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告诉学生醋酸、乙醇、过氧化氢可以用来消毒,还应该告诉学生它们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适用对象,提醒学生消毒液不能混合使用。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习化学的真正意义。因此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化学教学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二、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的意义

(一)助力初中化学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深层次细化。生活化教学强调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知识合理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这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将生活化的情境与化学史料、化学事实、化学对社会影响的重大事件、化学方面的巨大成就相结合,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激发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于化学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改善中学化学教学现状,推动教学发展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很多年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多年以来习惯使得化学教学并没有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在推行素质教育中遇到问题的改进与反思,但是,许多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内容理解并不深刻,导致这些改革措施在推行途中违背初衷,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化学作为初三学生才开始真正系统接触的课程,学生不仅需要适应新课程带来的陌生感,还要面对中考带来的压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中考成绩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授课中也必不可避免地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初衷。学习化学的初衷,并不是要求学生系统了解化学知识,而是如何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改变课堂上“填鸭式”教学的现状,将课堂交还学生,使课堂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课堂上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化学知识带进生活,由生活引入化学知识,降低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陌生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可以清楚地知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哪些生活问题,不再刻板记忆化学知识点,这都有助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九年级开始接触化学,一开始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充满期待,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化学知识点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记忆理解,很容易激起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认为化学知识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但是初中生还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思维由抽象思维逐渐向理性思维转变。与生活化相结合,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情境做出合理的假设并且急于验证,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情境创设生活化、化学实验生活化、课后作业布置生活化,习题练习包含生活化知识,不仅能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新性,而且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实践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弱的地区,初中生学习化学依旧是为了中考,每天重复的习题也是学生中考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了考试在不断地学习,为了分数在不断地做题,“填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而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对于很多一线教师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日常教学中,少有时间做科研,这就导致教师没有彻底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只是为了迎合核心素养,对于新课改的落实也不到位,这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二)对生活化教材挖掘不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也是我们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但是也是现代教育缺少的。比起高中化学,初中化学并没有系统学习化学概念原理,而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现象出发,带领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这些变化的本质,例如:摇可乐冒出的大量气泡是什么?为什么发生这样的现象?一氧化碳为什么会引起中毒?初中化学知识点的编写具有很明显的结构性,包含着大量生活化的内容,但是没有将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需要教师挖掘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不是简单的生活现象导入,创设几个生活化情境不是生活化教学,没有将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学生不会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做不到教、学、做合一,也同样达不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三)有限的实验室条件限制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通过化学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化学实验必不可少,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来说,化学实验室只储备了一些常见试剂,并没有达到可以做实验的要求,想要将学生组织起来完成一个系统的实验有点儿牵强。生活化的实验需要教师对一些实验装置、操作步骤等进行改进,在不改变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达到实验目的,以便更加贴近学生已有的认知,方便学生的理解。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手段,能帮助学生更快获得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

四、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这么多年,教育一直在不停改革,从注重学生考试成绩逐渐向注重学生能力转变,但是,对于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来说,依然更偏重于学生的成绩。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与外界接触,学校也应该安排校间的交流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接纳新的思想理念、教学方法,并且将这些先进的理念思想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讲到“生活中的水资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当地水质现状、分析造成原因,在课前进行分享,课中大家可以一起做简易的净水装置。这些小改动于教师而言不难,但却是对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挖掘拓展整合生活化素材首先,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通常隐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作为教学情境。这些素材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贴近生活,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熟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感知化学知识,把化学理论、化学公式变成活生生的生活[3]。如今全世界都在关注肺炎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肺炎为背景知识,设置化学习题,比如:酒精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生活中用纯酒精消毒对吗,酒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等等。其次,书本中虽然已经将一些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但是还不够,需要教师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氯化钠时,教师应在恰当的时机渗透亚硝酸钠的知识,同样是盐一种,可以食用,一种用于工业,借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很多人都存在谈“化”色变的现象,教师需要在平时授课中整合生活化的知识,改变呈现方式,比如在讲到“燃料的开发利用”时呈现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学生直观感受到使用化石燃料的危害,也会让学生心里产生“如果不用现代技术开发使用化石燃料就不会有这些危害”的疑问,但是换一种方式呢,展现我国目前在新能源方面的成绩,提问学生使用新能源的好处,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原因,两种方式都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但后者更好。

(三)开发利用现代化技术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育界也掀起了阵阵波澜[4],在其推动下,各种线上教学设备应运而生。2020年—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国按下暂停键,国家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随之一系列学习软件走进了莘莘学子的生活中,这些软件的研发给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例如通过仿真模拟设备,教师可以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操作,帮助教师解决实验药品、实验仪器不够的困境。如今的学校应该在已有的条件下,充分开发互联网资源,学校可以分科建立生活资料数据库,学生通过阅览已有的资料进行实践扩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也可以改进实验设备,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作为实验仪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化学史实、化学前沿信息呈现出来,通过这些形式,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记忆、引发学生的共鸣,落实化学核心素养。

五、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是中学化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的不懈努力、学生的积极配合。面对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还需要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不断改进、优化实施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冬梅.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庞红梅.以“素养为本”的元素周期律探究过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7):39.

[3]杨晓玲.以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9):5.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音乐鉴赏;音乐素养;课堂教学

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关系到学生音乐学习的意识、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生音乐学习的水平。本文首选分析了培养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希望能对初中音乐学科的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加强中学生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S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人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人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上去教学目标非常的多,但是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设计中要有所侧重。初中音乐课堂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适可而止。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急,并且做到明确清晰。针对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强化目标设计,围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在初中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不重视音乐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实,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音乐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音乐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音乐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音乐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

探究微课程在提升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作用和策略,首先就要清楚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一般来说,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课笔或者电子白板制作的微课视频、利用手机相机录制的微课程视频、利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制作的PPT课件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PPT课件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也是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在微课教学中通过PPT课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利用PPT课件的时候,可以是单一的PPT课件,进行点击操作,也可以通过转变保存方式,把PPT转化为视频,供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渠道学习。初中音乐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易于用文字和图片来说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图像和影像在完成,所以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取“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

结语:

音乐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案,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3篇

2016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向社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并被看成一个统帅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为深入了解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们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看法,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上海市教育报刊总社发起,联合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和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共同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长问卷调研工作。受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承担了此项调研的问卷设计和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

二、调研目的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想了解中小学校(园)长对中国教育学会的九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缺乏性、培养落实问题等的认识和实践情况。通过对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问题,并为中小学幼儿园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建议。

调研问卷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调研对象的性别、学段、任职年限、所在省市等。

第二部分是关于对九大核心素养的认识,包括重要性、缺乏性以及落实的难易度等。

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小学幼儿园落实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现状和打算。

三、调研方法与过程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网络问卷调研的形式。被调查者可以在台式电脑或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上完成调研问卷。

(二)抽样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式,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四个省市抽取330名校长参与调研。

(三)调研过程

5月中旬~6月中旬完成调查问卷设计,做好网络调查平台的准备工作。

6月下旬~7月底在四个省市开展网络问卷调研工作。

8月汇总调研数据,统计调研数据。

9月撰写调研报告初稿,讨论、修改并完成调查报告。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校长对九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认识

1.社会责任、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是校长认为最重要的前四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在九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限定校长最多选三项对学生最重要的核心素养,结果显示:

总体来说,校长认为最重要的前四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别是社会责任(77.0%)、身心健康(59.1%)、学会学习(39.%)和实践创新(36.4%)。后面依次为:人文底蕴(30.9%)、科学精神(24.5%)、国家认同(21.5%)、审美情趣(6.1%)和国际理解(3.9%)。

【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见,校长的认识与国家的要求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国际理解和审美情趣的比例都非常低,表明在当今的中国教育中,校长还没有将国际理解教育和审美情趣教育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

男女校长在前三项最重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排序方面基本相同,均为社会责任、身心健康和学会学习。女校长认为身心健康和人文底蕴两大素养的重要性要显著高于男校长的比例,男校长在学会学习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要高于女校长。

在九大素养重要性排序中,小学和初中校长基本一致。各学段校长均将社会责任和身心健康列为最具重要性的上睢T谘Щ嵫习素养的重要性选择比例中,初中校长高于小学校长,小学校长高于高中校长。高中校长认为人文底蕴比学会学习更重要。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方面,高中校长最重视,在社会责任、身心健康和学习素养方面,初中校长最重视。小学校长在实践创新、国家认同方面比初中和高中都重视。

2.社会责任、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是校长认为最缺乏的前四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在九大核心素养中,限定校长最多选三项学生最缺乏的核心素养,结果显示:

总体来说,校长认为最缺乏的前四项核心素养分别为社会责任(64.5%)、实践创新(59.4%)、科学精神(33.6%)和人文底蕴(33.3%)。后面依次为国际理解(26.4%)、学会学习(23.6%)、审美情趣(22.7%)、国家认同(20.3%)和身心健康(14.5%)。

【分析】

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被校长列为学生最缺乏的前两项核心素养,这个看法与国家的看法基本一致。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明确提出,“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而身心健康则被校长列为学生最不缺乏的一项核心素养。这说明校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

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同时被男女校长列为前两项最缺乏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但是,女校长认为实践创新是最缺乏的核心素养,男校长认为社会责任是最缺乏的核心素养。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方面,女校长认为学生更缺乏科学精神,男校长认为学生更缺乏人文底蕴。在国际理解和审美情趣方面,认为最缺乏的男校长比例高于女校长。

总体看来,在七项核心素养方面,高中校长选择最缺乏的比例都是最高的,显示出高中校长对学生发展成效最不满意。初中校长认为最缺乏的比例有6项高于小学,显示出高中校长和初中校长对于学生发展的担忧程度高于小W校长。小学校长在人文底蕴和国家认同两项素养方面选择最缺乏的比例高于高中和初中。

3.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是相对重要同时相对缺乏的两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以最重要和最缺乏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选项均值作为坐标轴,对九大核心素养进行交叉分析发现,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处于第一象限,属于既相对重要,又相对缺乏的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处于第二象限,属于相对不重要且处于相对缺乏的水平。国际理解、审美情趣和国家认同处于第三象限,属于重要性相对低同时也相对不缺乏。学会学习和身心健康处于第四象限,属于相对重要但相对不缺乏。

【分析】

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是相对重要同时又相对缺乏的两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家在这个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在相关文件中对此有明确说明,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这个方向,努力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期改变这种现状。

另外,校长们认为学会学习和身心健康是重要的,但是相对不缺乏,这个判断值得引起注意。学生们真的学会学习了吗?学生的身心健康真的已经得到保障了吗?也许现实并没有这么乐观。我们不能认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好了,学生就学会学习了。面对未来不可预知的世界,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习。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身心健康方面,学校要通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要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而从各地的一些学生生活现状调研中发现,学生的睡眠时间、运动时间、闲暇时间等还是不足,在身心健康方面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另外,校长对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相对不重要,这个判断可能会影响到校长的教育实践。这需要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因为,如果校长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不重要,即便相对缺乏,校长也可能不会再在这方面采取更多的行动。

(二)校长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情况的认识

1.大多数校长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能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总体来说,大多数校长(75.5%)对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能引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观点持乐观态度。只有5.7%的校长认为不太能起到作用。

【分析】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首先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非常及时的,有必要的。有了这样的积极认识,校长在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实践中,会更加积极主动,教育改革的阻力会相对较小。其次,既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接下来的重点任务就是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落实了。

2.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国家认同和审美情趣是校长认为已经落实较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校长认为,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学校已经落实较好的前四项分别是:身心健康(50.6%)、学会学习(50.6%)、国家认同(47.9%)和审美情趣(37.6%)。而学校落实情况最不好的三项是国际理解(9.4%)、实践创新(11.8%)和社会责任(15.2%)。

【分析】

以上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前面的结论,即社会责任、实践创新是学生相对缺乏的核心素养。另外,国际理解被校长认为是落实最不好的一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可以理解为学校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开展的工作相对较少。这与教育现实还是比较一致的。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毕竟还处于非常初始的阶段。在上海、浙江和江苏等沿海省市地区,国际理解教育开展得也并不理想。这一方面由于国际理解被校长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可能与我国的发展阶段有关。但是,前面的结果表明,国际理解是学生相对不重要但也相对不缺乏的一项核心素养。落实最不好但是却相对不缺乏,这似乎有些矛盾。对于这个结果,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国际信息,互联网让世界变得小了,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世界各国的信息,所以,虽然学校里没有很多关于国际理解的课程,但是学生通过耳闻目睹已经提升了国际理解能力。

在九大素养已经落实较好的排序方面,男女校长之间的看法基本一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女校长在所有九大核心素养落实方面均比男校长乐观,显示出女校长对学生发展成效的认识更加积极。

小学和初中校长在九大素养落实排序方面较为一致。在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方面,高中校长认为已经落实较好的比例显著高于小学和初中。在身心健康方面,高中校长认同已经落实较好的比例显著低于前两者。初中校长在学会学习、审美情趣和实践创新三个方面的比例高于小学和初中。

3.实践创新、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和国际理解是校长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四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校长们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前四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别为实践创新(75.5%)、社会责任(50.3%)、科学精神(39.4%)和国际理解(37.0%)。排在最后三位分别为:审美情趣(12.4%)、身心健康(13.0%)和学会学习(19.7%)。

【分析】

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前两项实践创新和社会责任,也是既相对重要又相对缺乏的两项。这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落差。作为国家最重视的两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实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想出培养对策。

男女校长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素养排序方面大多相同。

在实践创新和国际理解方面,小学和初中校长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比例显著高于高中校长。在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和身心健康素养的落实挑战性方面,高中校长比例显著高于小学和初中。在学会学习方面,初中校长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比例显著高于小学和高中。

4.考试和评价制度是校长认为培养学生l展核心素养面临的最大障碍。

校长认为,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临的三个最大障碍分别是现行考试制度不匹配(71.2%)、学生评价机制的限制(53.0%)和教师缺少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实践的能力(43.3%)。校长们还提出了一些其他可能的问题,如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如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观、社会的导向性和需求;国家课程仍占主导地位,现有国家课程需整合,国家课程和教材首先应根据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开发调整修订;行政干扰太多,学校应付各种检查太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太小,想做又做不了的因素较多等。

【分析】

考试与评价成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两个最大的障碍,但是考试与评价的改革却是涉及面最广、难度最大、影响最大的。由此看来,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教育的引领作用,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其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得靠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加以落实,因此,如果教师缺少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也会成为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最大障碍。

5.校长近期最想在课程开发、教师培训以及课堂教学方面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应工作。

校长为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近期打算开展的最多的工作是:在课程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80.3%)、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理解并具备相应的技能(73.3%)和课堂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4.2%)。

【分析】

校长们还是抓住了课程和课堂的主渠道以及教师培训来开展工作,应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在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为此,加强教师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五、主要调查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调查结论

综上所述,本次调研共有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四个省市的330名中小学校长参与调研,结果显示:

大多数校长(75.5%)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能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在九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是校长们认为既重要又缺乏、落实起来也最具挑战性的两项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和学会学习是校长们认为既重要又相对不缺乏、已经落实较好的两项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属于相对不重要且处于相对缺乏的水平。国际理解、审美情趣和国家认同属于相对不重要同时也相对不缺乏的核心素养。

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校长认为,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和教师的相应课程设计能力是最大的障碍。校长近期打算开展的工作包括在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加强教师培训使之理解并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男女校长对九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看法体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排序中,女校长认为身心健康和人文底蕴两大素养的重要性要显著高于男校长的比例,男校长在学会学习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要高于女校长。在最缺乏的核心素养排序中,女校长认为实践创新是最缺乏的核心素养,男校长认为社会责任是最缺乏的核心素养。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方面,女校长认为学生更缺乏科学精神,男校长认为学生更缺乏人文底蕴。在已经落实较好的核心素养排序中,男女校长之间的看法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女校长在所有九大核心素养落实方面均比男校长乐观,显示出女校长对学生发展成效的认识更加积极。在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核心素养排序中,男女校长的看法大多相同。

高中、初中和小学校长对九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看法也体现出一定的学段差异。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排序中,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方面,高中校长最重视;在社会责任、身心健康和学习素养方面,初中校长最重视。小学校长在实践创新、国家认同方面比初中和高中重视。在最缺乏的核心素养排序中,有七项核心素养高中校长选择最缺乏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初中校长认为最缺乏的比例有6项高于小学,显示出高中校长和初中校长对于学生发展的担忧程度高于小学校长。小学校长在人文底蕴和国家认同两项素养方面选择最缺乏的比例高于高中和初中。在已经落实较好的核心素养排序中,小学和初中校长在九大素养落实排序方面较为一致。在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方面,高中校长认为已经落实较好的比例显著高于小学和初中。在身心健康方面,高中校长认同已经落实较好的比例显著低于前两者。初中校长在学会学习、审美情趣和实践创新三个方面的比例高于小学和初中。在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核心素养排序中,在实践创新和国际理解方面,小学和初中校长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比例显著高于高中校长。在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和身心健康素养的落实挑战性方面,高中校长比例显著高于小学和初中。在学会学习方面,初中校长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比例显著高于小学和高中。

(二)相关政策建议

加大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校长和教师关注和学习相关内容,从教育理念上实现真正的改变,认识到在教育实践中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加大教育综合改革力度,尤其是深入推进现有考试评价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改变,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考试评价制度,落实全面教育质量观,引导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为学生健康快乐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

开展多层次各学科教师的专题培训,丰富教师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寻找典型案例,推广有效经验,尽快提高教师在各学科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能力。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4篇

1数学核心素养理论概述

1.1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在改革开放之前关于“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未出现,最早的可能是邓小平在全国教育会议提出的这样一段讲话:要想提高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国力,就必须将劳动者以及知识分子的素质重视。之后20世纪的80年代便掀起教育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改革热潮,并在1986年随即地颁布《义务教育》中对素质教育理念提出清晰明确的要求,指出素质教育应该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素养的培养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让学生不仅学到专业学科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进行的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全面素养能力。随着核心素养在现代教育的深入推广,核心素养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变得丰富而多元化。总结而言,现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抽象化的概念,将其与具象实际化的数学学科相结合是具有一定的挑战难度。数学学科所具备的学习能力不应该只局限于知识点与技能的掌握,还应该强调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精神状态,也就是说数学教学是多维度的教学形式,数学解题的过程中的方法、情感态度以及情境整合的互动是数学高阶必备素养共性。

1.2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公民的必备条件,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核心素养作为重要指导方针,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手段,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掌握用数学工具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第二,核心素养数学体课程的最终目标,通过面向全体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思考过程和体验,从而实现数学方面的个体发展。总体来说,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知识点,而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方法。通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衡量,来评估数学课程的适应性和科学性,反映数学的核心价值。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越高,则证明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的质量越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和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2数学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教学理念发生巨大的改变,推出的各项优先教育发展的策略、方针,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将教学重点逐渐放在对教育功能具有强化作用的素质教育主流观念上,以寻求提高我国教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有效方法,稳固教学制度形态。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认观逐渐成熟,所以对这个时期的学生实行数学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我国的初中数学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应试教育服务,所以基于素质教育的数学教学的试行,出现了课堂实践中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2.1教学目标

有关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根据调查显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对学科的概念定义表述不清楚,认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知识这一唯一的目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流程的制定也应该围绕知识技能为核心主题,进行教学任务的布置与思考。这部分教师普遍忽视了数学教学中深层次能力的培养与挖掘,仅仅将如何使得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运用能力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中的方式作为日常教学中灌输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仅仅在花费时间最多的数学题成绩有所提升,但学生的真正数学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自我表现和训练培养,学生的时间精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教师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认知,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深入教学的问题。

2.2教学方法

目前,由于教师行业未能够进行完全的变革和更新,教师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素养水平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导致部分教师不易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而在课程教学中选择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作为主要手段,对新颖的新课改教学模式也只是流于表面。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常常会感觉到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学习方式无法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明确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混沌疑惑的状态。因此,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忽视对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导致知识和技以强制性灌输的教学为主,不符合新时期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无法主动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利用。

2.3教学内容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应以投入最少的教学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为最优教育状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介用于数学教学当中,使得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大部分教师也逐步将教学方式转移到运用新技术当中,将知识点设置在幻灯片中,将枯燥的知识点加以整合或者修饰,配合图片或者音乐等内容的设计,再加以动态形式,使教学内容的展示更富于美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当然,对于新媒体的应用,有的教师可能会将关注点放在幻灯片的设计上,为了追求多媒体,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导致教学重点的偏移,忽视了对师生互动、学情把握、层次化教学等教学核心要素的实施。

2.4教学评价

虽然目前有针对教学成果、教学效率以及教学反映等方面的评估机制,但是评价的标准相对来说比较低,也没有做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在教学评价指标上,只有分数这一单一形式,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取得进展等方面的评价较少。除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评价结果应用等,也几乎没有开展。在这一请工况下,教学评价与教学目的并不相符,没有起到真正的教学监督、纠察作用。这些评价往往脱离教学目标,没有将学生为主要思考对象,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成分,没有实现数学学科素养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根本要求。

3数学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

3.1贯彻落实“知识、能力与情感”的课堂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素养水平处于半成熟程度,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素养观念并没有完全成型,还可以加以学科干预,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素养能力。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知识点是基础教育内容,数学综合能力是知识渗透并转换为自我利用的深层次学习内容,情感审美培养是个人个性、品质升华的体现。在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应该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素质教学的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做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关注,在知识点为基础的前提下,关注数学的文化魅力和显示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情。在具体的素质教学时,应该将这三者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学科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数学题目的解决,更应该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形象化,实际易于理解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整合得更有逻辑科学性,再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2围绕自主学习和学习过程来创新设计教学方法

调查发现,面对低效或者无效的教学成果,教师普遍都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能够改变现状,他们希望在时间和精力都一样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更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强烈。但是,部分教师针对教学的现存问题,不能够很好的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起到积极的效用,所以不能够很好的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改进过程中付之以行动,施加有成效的改进,改变当前教学工作滞泄的现状。所以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重要性。在进行素养教学方法创新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思考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学生对于所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素材主题选择是否能够接受,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实行。如教师在创设教学知识点情景时,可能会将侧重点偏向于情境的组织设计上,而忽略了知识点结构的完整,从而不能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迁移,这就是对知识点素养忽视导致的结果。教师要创新设计教学方法,比如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基础层次,划分为不同小组,通过不同的任务分配,鼓励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来学习。这样,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和成员一起充分的讨论数学问题,从而在问题分析中集思广益,自由的主动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提出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3.3以核心知识的体验和挖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核心内容来看,始终是将知识教学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部分。数学核心知识强调的是以知识教育价值为核心,围绕知识点建设核心素养育人知识结构。比如在初中数学中涉及较多的实践应用题就是几何图形的计算,相较于普通的逻辑思维题型,这种题目结合图像,通过手动作图才能够获得有效的解题思路,融合了二维空间的空间想象和知识点逻辑思维,锻炼了离开生活实际理解题的类比,转换为物象的具体化的数学形式。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想要解决难度更高的数学题目,就需要具备更深层次的多元知识联系的数学内核思想。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承载地科学实施教育思维和核心素养越多的,就越是核心知识的典型代表。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深层次知识点的挖掘与深入融合教学内容中。

3.4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改进依据

目前的教学评价可能脱离教学目标,没有将学生为主要思考对象,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成分,从而未能有效实现数学学科素养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为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改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听课记录报告,有针对性地过程性评价,进行课堂教学情况的总结,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及时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方案中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改善教学效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效率。因此,相关教学评估需要考虑教学有效性,将教师的自我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成果等内容作为要素,将学生对课堂的意见反馈以及沟通指导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组合成多元评价体系。其中,学生可以对教学中感兴趣部分、教学态度、教学情绪等方面展开。

4结语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5篇

摘 要:从美术科目入手,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进行了探析,并就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德育创新;美术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期,而道德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应被渗透到基础教育阶段各个科目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德育创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是每个科目教师的重要职责。而初中美术课程,以艺术的形式向初中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既具有美育功能也具备德育价值,这对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核心素养概述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描述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地位。根据此文件的阐述,核心素养是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德育素质、社会责任等九大素养。德育素质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将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德育方法的创新融入课堂教学中,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二、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可渊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从鲁迅的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德育和美术是相辅相成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我国青少年应该具有的两大基本素质,将道德教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是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美术作为一门开放性、启发性的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美术作品,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为德育的实施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创新,对于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提升德育成效均大有裨益。因此,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

1.在作品讲解中渗透价值观念

初中美术课程中,丰富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深化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和挖掘作品背后的精神、思想层面的内涵,对于提升其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欣赏一些艺术家的现代建筑作品时,笔者不但将这些建筑作品的设计意图进行了分析,还对艺术家进行了介绍,对艺术家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和期待进行了描述。同时,笔者还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述了一些与建筑作品有关的科技故事和人文故事。如此一恚学生的眼界大大拓宽,对未来的建筑、科技、艺术、文化发展充满美好的期待,这对其正确世界观的树立和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在美术欣赏中融入精神熏陶

美术欣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将接触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其中不乏蕴含深刻思想和崇高道德的作品,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接受崇高精神的熏陶,不失为德育创新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内容时,我们不但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或当代民间艺术家们的杰出绘画、手工艺、雕塑作品,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应艺术家的照片与生平,并搜集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史料、传说等,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艺术作品,深刻地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淳朴、善良、坚毅的品质所熏陶。

3.在美术实践中培养优秀品质

德育创新不应仅停留在理论上,也应与美术实践相结合。因此,美术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优秀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例如:在国庆节、劳动节等节日,学校可开展一些主题美术展览活动,通过展出与主题相关的绘画、摄影、雕塑等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内涵,并体会其背后的道德含义。此外,学校还应有计划地组织绘画、摄影、手工作品征稿和竞赛活动,并评选出优秀个人和班集体,借此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其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价值。初中美术教师应在充分认清美术课堂教学与德育创新的契合性的基础上,将德育与作品讲解、美术欣赏、美术实践等教学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实效”,核心素养背景下,究竟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还需初中美术教师不断摸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17-18.

[2]魏国海.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