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课题学习教案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习档案袋;学习策略;有效评价;研究;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30-02

一、课题研究的具体情况

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查阅教学科研资料,通过杂志、书籍、网络等学习有关教学研究的理论,搜集当前“档案袋”应用于教学的成功案例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是做好学生的全面动员,在开展课题研究的班级宣讲建立“英语学习档案袋”的好处,集思广益,根据学生喜好确定“档案袋”的具体规格、栏目设置和具体名称(可自取一个子名称)。帮助和指导每位学生建立一个“英语学习档案袋”,用来收集课内外摘抄或剪辑的文章,自己的优秀作文或手抄报、成绩优异的考试卷、错题集锦、值日报告、教师评语以及不同阶段的学习感受等,积累英语学习的点点滴滴。在两个星期内这项工作基本完成。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档案袋的形式也丰富多样,尤其受到中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喜爱。在最初阶段,教师必须给予引导和建议。

2.课题实施阶段:

(1)教师耐心指导,对应该入档的内容给予提示,并对课外内容的拓展分层次给予引导。如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推荐阅读篇目或布置作文写作,并及时批改,写反馈意见。

(2)教师及时做好总结和鼓励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信心地参与进来,并坚持下去。对整理档案袋有困难或以前没有整理总结习惯的学生,要耐心指导,给予帮助。

(3)定期开展阶段性评比。在研究中期,笔者组织了一次“英语学习档案袋”的展示评比活动,为全体同学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平台。通过全体投票的方式选出优秀的对广大同学有借鉴意义的档案袋,并评出优秀奖十名,给予奖励。通过评比,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从获奖同学那里汲取设计思路和灵感,更加学会管理和利用好自己的“学习档案袋”,真正做到为自己的英语学习服务,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4)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整理学习档案,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断增强积累和反思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学会与家长、老师和同学分享,成为进步的、能时刻超越自我的英语学习者。

(5)作为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笔者坚持整理和记录课题实施以来的具体过程以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坚持写教育周记和教学反思,并通过加强学习和与学生沟通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评价和总结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对实验检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组织学生的“学习档案袋”评比,并结合大型考试和平时测验反映出的学习进步水平评出最佳。教师根据各阶段的课题实施记录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撰写结题报告及论文,并申请上级检查审阅。

二、课题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分析

经过短短一个学年的实践研究,基本达到了原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效地改善了学生上课只会听讲,不善积累的现状,加深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解,使学生克服对课堂教学的单一依赖思想,积极探索新的学习途径,进而更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每次考试或测验完后,学生们都能够主动将有代表性的错题或典型题收集到改错本上,并写清错误原因,为后续学习留下第一手资料。

2.通过几个月的积累,学生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英语学习轨迹,找到差距和不足更能看到希望和自己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考试这一单一性评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大多数学生找到了自信。

3.通过学生间“学习档案袋”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写评语、对档案袋建设提意见或与学生进行口头和笔头的交流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良性师生关系的形成,更加有利于学生保持恒久的学习动力和健康成长。

4.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笔者的教学决策能力和教学效率也很有裨益,克服了以前一些简单重复的教学及课后辅导方法,能够静下心来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建议和指导。

三、课题研究小结

本次课题研究使笔者和学生们受益匪浅。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年时间,但亲历了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对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有了具体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笔者的教育科研能力,更使笔者对英语教学有了新思路。这一次的尝试让笔者尝到了搞教育科研的甜头,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直将着力点放在对学生课下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研究以及学生英语学习的客观评价上,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了总结、积累和反思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及时总结、反思和评价自己的英语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能力,学有活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笔者和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我们不断的尝试与摸索,本次课题顺利开展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也高兴地看到了有更多的学生学会了积累,学会了反思,课题实验班学生的成绩稳步提升,他们的“英语学习档案袋”日渐丰满并在初三毕业复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所有学生和笔者都深有感触。就连同组甚至其它学科的教师都非常感兴趣,在一定意义上说,“英语学习档案袋”的使用对学生其它科目的学习也起到了启发和促进作用。这些都是笔者乐于看到并一直在为之努力的。

四、后记

课题研究虽已结题,又迎来了一批新生,但笔者在英语教学中仍坚持让学生使用“学习档案袋”,想让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积累下来的经验为更多的学生学习英语服好务。在笔者看来“学习档案袋”已经超出了作为评价手段的意义,它能教会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以新的视角看待英语学习和自己的进步,给家长和老师提供了欣赏和肯定学生的平台。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中继续研究和探索英语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笔者将以此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在英语教学这片热土上播种希望,收获幸福。

参考文献: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习题课

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下,高中数学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高考数学成绩的高低是一线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关注的焦点之一,学生解题能力提升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众所周知,高中数学解题教学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解题能力提升的速度;学生解题思维、解题方法的发展和形成过程是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笔者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探究,在本文中以一节典型的数学习题课堂教学为研究载体,重点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会高效解决数学题,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 一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细节的反刍

高中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师“传道授业”的主阵地,课堂效率是能力提升的关键点,笔者一直比较重视课堂过程教学的设计与研究,在此,呈现自身经历的一次数学习题课案例,具体如下:

案例:已知a>0,b>0且a+b=c,试求证:(Ⅰ)当t>1时,满足at+bt

(Ⅱ)当tct.

1. 巧借类比联想手段,促成数学问题合理转化与迁移

笔者在习题课堂教学中展现上述案例,让学生根据自身所学数学知识与数学规律进行独立思考完成解答,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生甲”的解析过程:

根据a+b=c可得c2=(a+b)2=a2+b2+2ab,则ct=(a+b)t=at+bt+Q(Q为中间项). 由于a>0,b>0且a+b=c,则Q>0,则at+bt

教师:学生甲解答此题的想法很不错!根据已经熟悉的二次展开式类比拓展到t次展开式,这种数学知识与规律的合理迁移,有效实现了疑难、陌生数学问题向熟悉、常见问题的转化!(部分点头赞同笔者的观点.)

2. 引导学生揭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有效反思

教师:生甲对第一问进行处理,那么题目中第二问如何解决呢?

学生乙:会不会题目中的第二问本身有问题啊?按照数学逻辑推理结论还应该是at+bt

学生丙:出现问题了啊!题设中t>1这个条件在生甲证明的过程中好像没有涉及,难道这个条件是多余的吗?(班级气氛突然被点燃了,学生之间的讨论声音变大了,讨论比较热烈……)

学生丁:我个人觉得应该存在这样的规律:t>1时,ct=(a+b)t=at+bt+Q(Q>0);当t

教师:生丁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是可行的,但是你能运用数学知识证明自己假想的结论吗?

学生丁:我个人不能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完整证明,但是我运用特殊值代入的方式发现了一点规律:令t=3,a=,b=,c=1,则

+Q(Q

教师:学生丁的说法十分好!他的思想体现了数学归纳演绎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数值代入方式进行列举特殊情形能够感受规律的存在,但是从数学归纳法角度进行完整证明确实是比较困难的,这与“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形成矛盾,既然学生丁的思路难以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进行证明,那么本题究竟如何进行有效证明呢?我们大家都来认真思考一下. (班级沉静下来,学生在默默地思考之中……)

教师:大家可以来思考一下生甲的证明方法是从何而来的呢?

学生戊:我觉得是因为对t次不太熟悉,进而想到这种推理.

3. 借助已学数学知识与规律,尝试问题的转换与迁移

教师:同学们可以回忆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中何处接触到t次?

学生:高一数学的指数函数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由于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则指数可以是任何实数,因此可以表示成t次. 在高一所学的指数函数中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生巳:理解指数函数图象特点,灵活运用指数函数性质比较大小以及解指数不等式……

学生庚:本题我个人有一种想法不知道是否可行?题中第一问可以转化为自变量t和1函数值大小的比较问题,则由at+bt

教师:哦!(假装恍然大悟)这里原来存在一个隐形的函数,有人能继续完成后面的证明内容吗?

4. 根据数学规律进行合理化推理分析,完整演绎思维过程

学生辛:令函数f(t)==

教师:学生辛的回答非常到位,下面请所有同学将证明的具体过程写下来……(教师在座位行间进行巡视,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完成比较规范的学生的证明过程.)

5. 以证明推理的结论为平台,在反思中进行合理引申与拓展

教师:本题中的证明结论是否可以进行合理引申与推广?(抛出问题,让学生尽情发挥.)

学生壬:若存在a0,c>0,a+b+c=d,试求证:(1)当t>1时,at+bt+ct

学生癸:若a1>0,a2>0,…,an>0,a1+a2+…+an-1=an. 试求证:(1)当t>1时,a+a+…aa.

教师:同学们表现得很好!对于常见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反思,通过对题设条件的变化、问题维度的拓展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引申、推广与拓展,形成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过程,有助于我们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快速提升.

[?] 完成一节数学习题课教学后的几点思考

在高中数学中,习题课的教学相对于新授课的教学其实更难驾驭,如何实现高效的习题课教学?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自身的想法与思考:

1.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与规律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如此,传统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满堂灌”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是昏昏欲睡,这种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新课改理念下注重的是学生学的效率.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创设“独具匠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原始深山”的探究欲望和动机,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讨论与交流中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学生在主动学习、主动理解和亲身体验中展现自我,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2. 注重数学学习方法引导,培养学生勤于反思的习惯与意识

高中数学教师合理化的启迪和有效引导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与能力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构建;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学生的讨论、思考、交流的方式,探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重实质、轻形式的科学探究方法的原则. 在问题成功解决之后,鼓励与引导学生对成果进行针对性反思,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问题结果本身,具体反思内容体现在:“反思结论进一步深化与延伸,题设条件的分析与深入探究、类似数学问题的类比与联想、解题方式与途径的猜想与初探……”,进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反思的习惯.

3. 最大限度地凸显习题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构建与能力的提升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链;初三化学;应用研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配合课程改革工作提出的这一教学要求,初三化学教学也应当积极开展相关教学改革。基于此,“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么,究竟什么是“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化学教师又应当如何在课堂中开展具体教学呢?

一、“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的具体内涵

“问题链”指的是被系统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学案”指的是教师依据学生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这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问题链式专题学案”。因为专题教学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因此,“问题链式专题学案”被广泛应用于复习课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教学模式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在初三化学课堂的应用

(一)划分专题

划分专题是“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的第一步,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科学划分专题,将直接影响到“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的最终成败。教师进行专题划分时,应当遵循知识技能梳理与学习能力培养相互结合的原则。

一般来说,按照人教版教材编写内容,可以将初三化学划分为六大专题,分别是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常见化学物质、化学与生活、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和综合应用。每一专题还需要进行细致划分,例如,常见化学实验专题可以继续划分为试管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烧杯的使用这样的子专题,试管的使用可以划分为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物质的性质装置、气体的净化和检验装置等小专题。每一小专题大约用1~2课时,具体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复习进度适当进行调整。

除了按照教材编写内容进行专题划分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中考热点话题和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专题划分。例如,根据里约奥运会、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为题材分别划分专题。当前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眼光审视生活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加强此方面专题划分的教学研究,对于决胜中考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复习的方向,可以促使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学习。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学习目标也可以根据这三个目标,依次进行制定。

以试管的使用专题复习目标确定为例,教师可以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试管使用的注意事项;整理常见实验室装置类型,以表格形式展现,了解实验室装置的选择原则。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讨论和总结,了解实验室装置选择的一般规律;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三)设计系列问题

“问题链”的形成是“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的精华所在,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反映了自身执教水平。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学生得以梳理本专题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完成自主建构过程。教师可以在学案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这样做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本专题重点知识点,还可以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复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尤为适用。

在试管的使用一节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

问题:

(1)我们所学习过的化学试验中,哪些实验用到了试管?

(2)试管在实验中的用途有哪些?

(3)使用试管有哪些注意事项?

(4)使用试管进行实验,试管口有几种朝向,每一种朝向分别适用于哪些操作?作为化学反应容器使用时,试管朝向是根据什么决定的?反应物为固体时,试管口朝向如何?

(5)有液体参与化学反应,但是不需要加热,此时试管要如何使用?怎样改进装置,使之适合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怎样再次改进装置,使之方便添加液体?怎样继续改进装置,使之便于控制反应速度?

以上问题有基础知识部分内容,也有拓展性内容,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初中化学复习效果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教学经验以及理论研究的不足,“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必然存在一些漏洞。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应该提高教研意识,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推动“问}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模式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4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理清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了解民俗,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刚过去的中秋节还有印象吗?还记得有哪些习俗吗?

2.五月初五你知道是什么传统节日吗?你知首端午日的来历吗?我们这儿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3.不同的地区,风俗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端午日》,去领略湘西地区端午节的民俗风情。(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相信大家在课前对课文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一组习题。

1.你能准确读出下列词语吗?

蘸zhàn酒茶峒dòng 伶俐línglì 规律lǜ 桨jiǎng手 擂léi鼓 调tiáo理 呐nà喊 鹳guàn 戍shù军 泅qiú水干燥zào

2.听写下列词语

擂鼓 干燥 呐喊 泅水 戍军

3.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沈从文,现代作家,等湘西凤凰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4.简答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湘西茶峒地区端午日的风俗?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追鸭子。(渗透详略得当)

三、研读课文

(一)作者在文中介绍的众多风俗中,在阅读课文后给你印像最深的是哪个?你说说你的理由吗?

(二)研读重点段落

1.展示赛龙舟的图片

2.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这个场面。

3.作者是如何来展现场面的了,我们来看,指名读文中写赛龙舟场面的句子。

引导作者写时观察了哪些人(参加比赛的人),在写比赛的人(正面描写)时作者重点从哪些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动作和外貎)。

4.作者除了写了参加比赛的人还写了什么人?观看的人(侧面描写,烘托比赛的激烈)

5.“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这句话写得是当时的情景吗?是什么?是虚写是由激烈的赛龙舟场面引起的联想,烘托比赛的激烈。

四、学写场面

1.作者描写的赛龙舟的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像了吗?突出场面的主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适当展开联想,你也可以写得很精彩。我们来试一试。

看图片写学生拔河比赛的场面。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学生点评,进行对比赏析,加深学生对写法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六、作业设计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本命年的回想》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5篇

(一)通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对比,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找出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明白两种应用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27-940-437+10

60-4038+656+440+28

2.按要求摆圆.

师: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7.

(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生:第(1)题从问话“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从第2个已知条件“黄花比红花少3朵”都能知道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知道黄花少,红花多,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必须知道黄花有几朵,还要知道红花有几朵.

师:既然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应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边摆边说.(学生操作完,请一名学生叙述)

生:黄花比红花少,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6=3(朵)

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

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条代表问题放到6朵红花下面)教师先出示有9朵红花的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生:黄花有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黄花少,红花多.

师: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

生: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把红花的朵数分两部分,并让学生指一指哪一部分是同样多的朵数,哪一部分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哪一部分是所求的黄花的朵数.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生: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

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

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105页“做一做”.

(1)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师:第(1)题求象比熊少几只怎样想?第(2)题求象有几只怎样想?

(3)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做在书上,及时订正.

2.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仿例7编题后解答.

3.课堂作业.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讲授两种应用题的对比,重点是在正确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6篇

(一)通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对比,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找出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明白两种应用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27-940-437+10

60-4038+656+440+28

2.按要求摆圆.

师: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7.

(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生:第(1)题从问话“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从第2个已知条件“黄花比红花少3朵”都能知道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知道黄花少,红花多,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必须知道黄花有几朵,还要知道红花有几朵.

师:既然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应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边摆边说.(学生操作完,请一名学生叙述)

生:黄花比红花少,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6=3(朵)

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

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条代表问题放到6朵红花下面)教师先出示有9朵红花的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生:黄花有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黄花少,红花多.

师: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

生: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把红花的朵数分两部分,并让学生指一指哪一部分是同样多的朵数,哪一部分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哪一部分是所求的黄花的朵数.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生: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

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

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105页“做一做”.

(1)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师:第(1)题求象比熊少几只怎样想?第(2)题求象有几只怎样想?

(3)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做在书上,及时订正.

2.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仿例7编题后解答.

3.课堂作业.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讲授两种应用题的对比,重点是在正确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7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对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改善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阐述了地理导学案在编制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就其价值和结构两方面阐述了看法。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91-02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给出了导学案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方案;也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等,由教师设计的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概括地说,“导学案”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由教师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案。“导学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迅速走红,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以下积极意义:

1.“导学案”的运用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贴近。“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习地理已经成为了众多地理教师的共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导学案”的运用可以改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凸显学生“学”的自主地位。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导学案”中“导”的精髓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将教学主题中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学案的学习。导学案的问题化设计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可能,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灌”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的“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课堂中趋于和谐。

二、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观察了大量课堂并收集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在应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地理导学案编制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的呈现模式习题化。“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自我巩固”是组成地理导学案的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编制有不同的要求。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教师出于对学生地理考试成绩的考量,“地理导学案”往往变成了“习题集”,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导学案过程中,基本为课前做习题预习,课中与教师交流课前习题,课后做习题巩固,再预习下一个学习内容的预习习题,基本等同于循环做题,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2)地理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填空化。教师在编制导地理学案时,应当在充分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再结合学情,对教学课题的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将地理课本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孕育于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导学案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问题设计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收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许多地理导学案并未体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加工,而只是简单地将地理课本中陈述的地理知识关键字省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课题,某地理导学案在学生课前预习模块设计问题如下:

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①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气旋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____方向偏转。

②反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

这样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并不能调动学生自主的思考,只是让他们成为了“搬运工”,将书本中陈述的知识搬运到了导学案中。

(3)地理导学案过于突出地理知识的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精华,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笔者在分析大量的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这些导学案基本上是以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为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案中基本得不到体现。知识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因此,在地理导学案的编制中,教师应当以地理知识为承载,将地理知识中可以蕴含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加以外显。

2.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导学案课前使用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地理学习课题是导学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课本,自主思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为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奠定基础。笔者在访谈了一些中学地理教师和中学生后,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使用导学案,即使会使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学案编制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对使用导学案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加引导,学生的感觉是学习又多了一张“试卷”,做完这张“试卷”就是完成了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预学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看书完成填空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对知识的质疑,没有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如果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问,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教师在导学案的课前使用中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学缺乏指导。在笔者收集的地理导学案中,几乎没有导学案针对课前预学有详细的指导。

(2)导学案在课堂中使用的问题。导学案是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并互相作用才能达成预设的导学目标。从地理教师的角度来讲,一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对导学案的使用心存疑惑与排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未能较好地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地理,导学案在课堂中的桥梁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喜欢保持自己过往的学习习惯,认为导学案上的很多知识都在地理课本上,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导学案,因而也比较排斥。

此外,过分地依赖导学案也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突出的问题。导学案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某个地理课题的整个过程,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教师的教学也几乎完全围绕着导学案的编制来展开,教师课前备课的重点变成了制作导学案,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导学案。此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理教材,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完成了导学案就完成了地理的学习任务,教师也误以为学生完成了导学案就等于达成了教学目标。

(3)课后使用导学案的问题。温故而知新,学习的成长往往离不开课后的反思,教师和学生都是如此。课堂中师生互相作用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并不等同于完成了教和学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课后应当依据导学案的内容及时总结、巩固;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课后应当反思导学案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完善,此外,还有必要及时回收导学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一个了解学情的好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在课后及时完善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投入到下一个学案的编制中,这是教师课后使用导学案常见的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没有及时回收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学生的问题,观察学情。同时,多数学生在课后就将课堂的学案“雪藏”,并没有及时总结、巩固。事实上,课堂结束后,部分学生对导学案中的内容还是有疑惑或未完成的,缺失了课后温故导学案的这个过程,导学案的作用也相应地打了折扣。

三、对完善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认识

导学案是对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关系的尝试,虽然在应用中存在问题,但教师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或放弃这种尝试。如何避免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以下两个问题:

1.充分认识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地理教师在编制和应用导学案前首先要明确导学案的价值,“导学案”不能等同于“教案”,也不能等同于“习题集”,那么,导学案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这是其最主要的存在价值。“导学案”的应运而生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学、教师“满堂灌”的问题,因此,导学案要凸显“导学”的功能,而“导学”要基于“学情”,也就是说,“导学案”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相结合,教师只有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导学”才是真正地引导。

当前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让不少地理教师尝到了“甜头”,许多地理教师纷纷效仿导学案。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导学案”不是“万能胶”,并不是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必须用导学案,导学案应该因地理教学课题和学情适时采用,即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2.地理导学案应当包含哪些模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要依据“地理课标”和“学情”确定好每个地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地理导学案中不可或缺的模块,而有明确的方向则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导学案的“导”可以分为“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因此,地理导学案中应当包含课前的“自主学习”模块、课中的“合作探究”模块、课后的“总结巩固”模块。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在具体的编制中应当尽量简练,地理导学案则应该有机地将地理课本、习题册等学习资源组合起来,并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只是对学习资源的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10.

[4]黄莉敏.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案设计探析[J].广西教育,2010,(6):64-65.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案;导学;理解;应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案导学已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在对课案的认识和利用上还存在偏差,甚至把课案当作学生做的练习题。我们要正确理解课案,充分发挥其导学作用,把课堂教学“导”好“导”活,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将传统讲授式的“要我学”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一、如何正确理解课案导学

课案是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而计的有目标、有程序,有例题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方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角度上,对教材再次加工而编写的适合学生的文本。课案是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的统一,是教与学的统一。

课案导学是以课案为载体,以导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同学之间学会合作。

二、如何科学编写课案

在课案导学的教学过程中,课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课案的编写要科学合理。

编写课案时,教师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课案的设计重难点突出,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自己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编写课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与学目标明确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与学的目标,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一般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学什么,有目的的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指数函数这一节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

(1)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

(2)探索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导学问题有启发性,灵活性

导学问题的设计分为两大类:知识理解性问题和知识运用性问题。知识理解性问题是依据学习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理解教材知识的思考题,使学生通过问题把握本课时的知识。知识运用性问题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指数函数这一节第一课时的导学问题:

(1)指数函数的概念。形如________的函数叫指数函数。

说明:指数函数的结构特点:①底数________②指数________③系数 ________。

(2)在一个坐标系内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4)思考探究:怎样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比较底数的大小?

3.合理利用课案导学

(1)学生自学完成课案中的有关问题。课前要将预先编写好的课案发给学生,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带着问题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将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中。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够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方法。而这些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2)学生分组讨论课案中的探究问题。分组讨论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讨论课案中的有关问题,而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并进行讲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课案,针对课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导学案 教学模式 注意问题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而且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导学案的教学模式重点在“导”,目的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通过导学案的使用,课堂活跃了,学生的上课热情更高了,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更高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导学案还能引导学生自觉完成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中的自测练习题,对学生的听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导学案的使用能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我校经过一年多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导学案的使用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所用时间超出预想、导学案中设置的练习题量偏大、课堂活动太多,学生抓不到本课的重难点等。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把整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导学案的编写尤其重要。由于导学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要备好一堂课,写好导学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导学案不能写成教案

教师要区别导学案与教案,教案主要从教师角度考虑,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导学案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重点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的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预习、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巩固练习等。其中,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和知识梳理就是导学案的特色,也是导学案区别于教案的一个显著标志。

二、导学案不能习题化

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学生自学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一个特色,但是,导学案重点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而习题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虽然习题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应避免“导学案”习题化,导学案绝不能成为单纯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导学案搞成“练习册”。我认为,课堂巩固练习题的编写,首先要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其次,所选的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最后,习题要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三、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

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导学案中一个好的探究问题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能帮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要考虑“学情”,提出的问题要从课程标准出发,又不能拘泥于标准,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若所设计的问题过难、太大,就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导学质量难以保证,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探究的问题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否则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会影响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影响教学的效果。

四、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部分不能过于简单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 实施策略 教育学意义

一.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课前预习阶段。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课堂讨论阶段。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程序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生物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教师答疑与课堂练习阶段。作为新授课,无论如何学生都有疑惑等待解决。教师对教材内容应该挖掘,要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和教师答疑的基础上,给学生适量的课堂练习题,并及时给出解答,让学生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艰苦(脑力)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最后,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课后巩固深化。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学案教学是教师集体备课的平台。学案教学在学生程度基本一样的前提下,教学进度可以统一,在制订教学内容、教学课题、教学目标、例题、练习题,学案可以体现各教师的教学思想,发挥各教师的教学优势,每个教师可制订不同章节的学案,学案就成了教师交流、能力提升的平台,教师集体的优势得以发挥,学案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利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学案制订和集体使用节约了教师的精力,使教师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

学案教学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有了学案,学生便知道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前可以进行自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前学不会的内容,学生可以进行讨论解决,再有不会的问题课堂上由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学案上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查阅资料、思考、实验、检验发现的问题,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平台。

学案教学是学生灵活学习,教师驾驭课堂的平台。学案教学是开放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时间、丰富的学习内容、更加广阔的知识视野,能适应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

学案教学是教师、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的平台。学生遇到困难问题,可直接问老师、问学生,老师可以问学生,关注学生的最佳答案,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学生体会探究过程的正确结论或错误的结论。学案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传统的教案教学是教师自导、自演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整理好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是观众,被动听课,不能自主学习。学案教学是教师写好的剧本,学生是剧本中探索知识的主人翁,是课堂学习的急先锋,主导着课堂学习的进度和效果。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才是成功的教学,学案教学恰恰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天地。

综上,学案导学模式在革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学生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尤其是在促进教师成长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11篇

一、对“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解

“课案”包括三部分,即指导学生课前自学的“预习案”、组织学生课上学习的“探究案”、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的“训练案”。“课案”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而设计的有目标、有程序、有题例的方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角度上,对教材再次加工而编写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文本。

“课案导学”是以课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导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点拨为主导,由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真正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的教学过程

“课案导学”教学,以备课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对备教批辅及考评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其教学程序为:

(一)精心编写课案,夯实“减负”基础

认真备课,精心编写课案,是有效实施“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前提,也是实现课堂高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基础。

1.课案编写的原则

①自主性原则。理清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思考、讨论、练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引导性原则。通过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的设计,创造浓厚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积极参与,达到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提高的目的。

③探索性原则。课案设计时要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素质。

④合作性原则。师生围绕课案,合作参与,积极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⑤方法性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课案引领,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2.课案编写的过程

课案的编写由学科组长负责组织,分为两个层次。首先,由学科组长按照教学进度将备课任务分配给组内成员,学科组成员在深入研究课标、教材、教辅及学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写出课案,在上课一周前交给组长以备学科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时间,学科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主备教师编写的下一周的课案进行研究、讨论、试做、修改。其次,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对学科组教师的初期课案进行集中讨论、修改、完善,最终由学科组长把关定稿,形成书面材料。如果具备条件,也可以首先组织骨干教师集中编写课案,再分发给学科教师讨论使用。

课案要在上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课案要求作好预习。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应重新复案,进行再备课,使课案适应所教学生,体现个人风格,具有个性特色。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发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在课案上填写教学反思,以便积累经验,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课案设计。

3.课案编写的内容

课案设计应分课时处理教学内容,一般一课时设计一个课案。内容包括:

①学习目标。指明新课标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与学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②重点难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课案设计要充分体现重点、难点问题,以便让学生抓住关键,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③学习要求。课案要对学生预习、上课及练习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及完成时间进行明确交代,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怎么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④知识结构。按照课标及大纲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知识线索,使学生对本课知识形成宏观的、整体的认识。

⑤导学问题。课案导学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教师通过导学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学。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导学问题”是关键、是核心,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实效性,要创造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⑥知识小结。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归纳知识体系,总结知识规律。

⑦达标测试。测试分为两部分,一是课上的达标测试,二是课后的巩固练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及适量的检测题,指导学生当堂练习及课后训练,教师力争全批全改,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⑧课后反思。留出空白,由师生课后填写。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经验及教训,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及“败笔”,从而积累经验,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学生则填写学习反思,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困难的问题及关键知识,作为复习时着重注意的问题。

4.课案编写的要求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12篇

【摘要】新课标实施以来,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逐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推广,其中,“导学案”教学法备受广大教师推崇,此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形式,从根本上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导学案”教学方法的逐渐普及,人们逐渐发现一些问题,为此,需要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面临的难题,以期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教学优势。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数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48-01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深入开展,“导学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高中数学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局面。“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教学案变为导学案,并以后者为载体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响应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号召,教师的角色也由课堂主体转变为教学主导,只要对导学案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就必定能够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导学案在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形式单一、内容错位。导学案教学自开展以来,逐渐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模板,这种模板虽是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大面积地机械运作却违背了导学案的编写初衷。高中数学教学有一定的教学特点和重点,如概念性题型的教学重点是概念的形成过程,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其学科特点编写导学案,而不应该是模式化的援引。导学案除了在形式上模板化,比较单一,在内容上也出现了错位问题,许多教师仍然沿袭之前编写教案的观念,并将编写教案的方法直接应用到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使得导学案整体上仍然以教师为主,导学案也就变成了教案的复制品,如很多教师将重点教学内容习题化,使导学案丧失了基本的导向作用。此外,教师没有重视编写导学案的重要性,主观随意性太强,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2.导学案在课前、课中、课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课前使用导学案教学出现问题主要由导学案编写引起,一般情况下,如果教师没有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和预习情况,那么编入到导学案中的内容就会失去意义和导学作用,学生也需要教师的指引才能完成导学案的规定内容,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教与学完全相分离的情况。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习惯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对导学案教学嗤之以鼻,甚至出现“教而不导”的现象,相反的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往往会对导学案产生依赖心理,甚至忽略了教材,出现“导而不教”的现象。导学案教学贯穿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的整个教学环节中,课后教学反思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导学案的教学内容,也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导学案中存在的不足,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往往将课堂结束等同于教学结束,这也使得导学案中的课后反馈功能失去了实际价值。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深入理解导学案教学的本质。导学案的编写主体是教师,教师应当深入理解导学案的教学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导学案的引导作用,为此,教师需要从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①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借助导学案的教学特点,创造出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学”;②将教学重点由学习结果转变为学习过程,教学效果只能体现学生的最终掌握情况,却无法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过程,学生虽然死记硬背地学到了一些知识,但是大多是被动学习,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借助导学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并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增强学习的趣味性;③将教学内容由教材知识转变为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教材知识的积累只会使其逐渐变成“书呆子”,缺乏自我思考能力。导学案教学则通过设置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答,实践证明,教师恰当地指导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导学案编写问题的解决对策。解决导学案编写问题的根本在于抓住导学案的本位作用,避免其沦为教案的翻版,从内容上消除冗余的部分,进行整体容量上的缩减,并遵循一定的编写原则:①导学案中所承载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对教学大纲的概括性陈述;②在编写探究性内容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并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前提下,有层次地提出问题,使探究内容更具示范性和可操作性;③导学案课堂小结部分应当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不应当出现在预习导学案中;④导学案中的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设置应当相对简单,课堂检测应当侧重基础题,课后练习应当注重综合题。

3.导学案使用问题的解决对策。针对导学案课前、课中、课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加强导学案的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课前应当提前发放导学案,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导学案内容,并进行预习,学生了解完毕后,教师需要及时回收导学案并进行批阅,以掌握学生的实际预习情况;②课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对重、难点问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探究,抓住重点问题进行精讲,教师应当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变化,锻炼数学思维能力;③课后应当指导学生整理导学案,附上自己的学习收获和疑难点,最后交由教师进行统一批阅,由教师负责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学生课前收到导学案后应当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教材进行自主性学习;②待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最后秉持公平、客观的态度为小组其他成员打分;③课后学生要善于发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导学案中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学习收获。

导学案教学的实践效果体现出了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虽然导学案在编写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各种措施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艳芳.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411.

[2]凌茜,胡远鹄.导学案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兰州市榆中县某中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96-99.

[3]黄旋.高中数学教育如何走出知识的局限构建新型培养模式[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0):160-161.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13篇

一、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导学案的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学生探究需要,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默化,其灵魂是“还学于生”,让“教堂”变为“学堂”,变“教师”为“导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指导性材料。应用导学案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编写导学案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设置的问题要有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再现和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讨论,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方法的精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学案要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就要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内容,将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其中包括扫除显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自主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前预习上,同时还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互学、小组研讨探究、反馈练习和自我检测。要让学生自主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编写的每一个环节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整节课的流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还课堂于学生,通过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灵活性阶梯化的练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导学案的编写要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高效率、有秩序、有方法地学习,就必须落实好教师的指导,把传统的教转变为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导”是为学生自学服务的,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案导学,始于编写,编写的过程已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好学生课堂高效学习的路线图,预判自主学习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设计通过自主学习而产生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的高低,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让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编制者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多下工夫,大胆整合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及课型特点,精心研究课标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设计梯度分层,能切实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拒绝简单化、习题化,设计的探究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有挑战性、具有立体感和新颖感。让学生想做、爱做、能做、会做,但不一定做得全,要给教师的指导和点评留下足够的空间。

四、导学案编制体例要合乎规范

要设计编制人、审核人,包括领导签字、日期、编号、学生姓名、组别、评价等级等内容。编制要按程序,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提前一周确定编制组,每一组编制一节课的导学案,提前一周开始编制,中间研究两次,备课组长、分管领导参与组织研究。定稿后印发给每位老师,电子文稿上传至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导学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自学练习、当堂检测、学习反思、评价等;训练学案要分层设计,有适当迁移拓展、归纳小结,注重限时训练。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14篇

对于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育模式,在正确引导学生的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让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学习内容编制出学案.利用学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包含学案和导学,它不仅重视教师组织、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学案导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手段.学案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满足素质教育要求,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提高化学教师素质,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化学教学中重视学案导学

1.学案导学在课前的应用

课前预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导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主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探讨实验,在尝试中获取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学案导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第一,用学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知识,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问题的解决策略,促成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点拨下逐一释疑.

第二,用学案培养学生的化学技能.实验和练习是形成化学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教师在课前要把学生预习过的学案收集起来,进行查阅,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预习阅读课文,解决大部分问题,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突破重难点.学生用预习过的学案进行上课,在听课时目标明确,效果当然比较好.

第三,可以用学案理解基本知识和学习重点.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设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对解析思路、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第四,用学案组织复习.在专题复习中运用学案导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使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同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促进智能的转化,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五,小结归纳,形成网络.以案促学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记忆;教师及时归纳本课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

3.学案导学在课后的应用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第15篇

一、学案界定

1、什么是学案

“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具体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教学资源而制定的学生的学习方案。 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作用。

2、学案的主要特点

从学案的内涵看,学案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探索性、引导性。从学案的实施看,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知识结构的梳理是学案的重点;阅读思考、质疑释疑是学案的特色;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

3、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侧重使学生“会学”。

二、学案编制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参与化原则: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4、方法化原则: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5、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学案编制的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节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

2、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4、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在“学案”的最后还要有一部分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自查巩固。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四、学案编制的内容

(1)学习目标: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按照掌握的程度进行分类,并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达到的目的。

(2)导学提纲:主要是对与本节课相关的一些知识问题化,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阅读课本,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课本知识,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最大程度的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学案导学的功能。通过问题探究、典型例题解析等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并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化理解。

(3)当堂训练: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量不宜多,控制在三小题左右,可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提高三部分题型组成,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五、学案编制中的集体备课程序

学案编写中必须落实好集体备课要求,要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共享。学科组教师对课时任务的分配可结合组内实际情况,提前备课。具体过程为:主备教师个体备课集备组集体备课任课教师课前细备。

1、个体备课: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根据课标和教材体系以及学生情况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以及多种多样的学科探究方法,建构好课时及单元知识体系,筛选符合学生学情的当堂训练,设计教学程序,将学案初稿提交集备组。

(2)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备课审稿,提出修改意见,按集体意见将“学案”修改后定稿。

(3)课前细备: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对学案再次进行阅读,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在学案左右两旁规定的教学随笔处加注个人备课内容。

七、学案编制的注意点

编写高质量的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它体现了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教师语言要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