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

课题实践研究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80-04

追求课堂教学的优效化,是木渎实验小学这所办学百年的省模范学校一贯坚持的科研方向。从“八五”期间的“小学语文教学‘低耗高效’教改实验”、“九五”期间的“小学‘低耗高效’教学综合实验研究”、“十五”期间的“小学课堂教学‘低耗高效’整体策略研究”,到“十一五”期间进行的“小学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研究”,我们始终依托学校的省级主课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紧扣课堂教学效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小学“低耗高效”教学的有效性及“优效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七优化、四关注、三联动”的优效化课堂实践操作样式,形成了优效化课堂的评价标准,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们成功申报了省规划课题“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希望通过“学生先学指导”的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也希望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使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努力构建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完善优效化教学评价体系,开拓一条课堂教学优效化的校本研究之路。

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我们倡导教师们绕开高深和玄奥的理论探索,开启从实践出发的教育科研之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关注落到指导学生先学,探索态度、习惯和方式的优效指导,将视聚焦学习主体,寻觅质疑、交流、反馈的优效策略,聆听专家、同事、学生的评说和自我内心的声音,催发坚持、扬弃或改变的优效反思。

一、调研教师科研状况,稳步启动课题研究

“十二五”课题实施伊始,结合区教科室校本性教育科研调查的开展,为了深入分析我校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学校针对性地制订研究策略,使教师的课题研究更为常态。我们选取本校90名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从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开展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水平、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与局限等4个方面12个子项,开展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事教育科研的意识在逐步增强,从事教育科研的动机在不断明确,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行为在不断增多,并在逐步向规范化靠拢。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够强,能力不够足,素质也不够高。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与动力的增强和他们教育科研素养较低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教师既有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也有从事教育科研的薄弱点和局限性,薄弱点还相对更为突出一些。分析调查结果,为了使我们教师的课题研究目的更为明确、过程更为清晰、状态更为有序,针对课题尚属起始阶段,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校本培训,分层管理

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贯彻分层管理原则,学校按三级梯队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一级是课题中心组成员,二级是学校骨干教师,三级是全体实验教师。我们主要通过综合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小组培训和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助推课题实验教师能力提升,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全面解读,分科实施

课题领导小组面向全体教师,认真做好“十二五”课题研究方案的解读工作,明确“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的研究重点是科学地把准“学生先学指导”的舵,构建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完善优效化教学评价体系。具体是根据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研究、优效化教学策略研究、优效化教学评价研究、优效化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资源优效化开发和整合利用研究等5个子课题板块,分解二级子课题,按照学科分组抱团研究,教师个人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和专长确立相应研究专题,扎实推进学校主课题的研究实施。

(三)开题论证,完善方案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学校组织课题开题论证。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回顾梳理、研讨交流、思维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大家对课题的认识更深化、更具体、更清晰。综合专家组的调整和修改意见,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课题由原来“基于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策略研究”,更名为“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 修改后的课题方案,更为完善合理,更具可操作性。

二、规范研究过程管理,关注课题基础效益

课题研究必须求真、求实,加强实施管理,才能呈现巨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引领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十二五”立项课题研究初期,为了扎实开展研究,区教科室要求各校开展“十二五”省市立项课题基础效益调测。结合“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的实施情况,我们围绕课前先学、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方法能力等四个方面制订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选择四年级8个班409名学生分两轮开展跟踪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以合理指导学生先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两轮调查数据统计整理后,剔除干扰因素,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能力等各项指标总体来说是呈合理的上升趋势,但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没有完全确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自主学习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缺失,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针对调查结果,课题组多次组织交流和研讨,重点就“指导学生先学”和“学生先学后的课堂教学”展开讨论研究,综合多方面的意见,最后达成以下共识:

(一)学生先学要实现“四个明确”

1.明确先学的目的。即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先学,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明确先学的方法。教师要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先学方法的指导。

3.明确先学的时间。教师要根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先学的时间,课上先学花的时间不宜太多。

4.明确先学的内容和任务。教师要明确学生先学的内容,安排学生在先学中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二)先学设计要落实“四个根据”

1.根据学生心理设计先学。先学的设计,教师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低中年级应侧重培养他们的先学兴趣、习惯;高年级侧重训练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2.根据教师的要求先学。教师要根据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具体安排学生先学的范围。

3.根据课程的特点先学。先学的方式方法是精细的,还是粗略的,精细到什么程度,粗略到什么程度,都要在先学前想到。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适宜的先学方法,“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4.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先学。先学要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以及个人学习的习惯来安排,并注意不同学科之间在时间分配上的相互协调,以保证学生先学的时间和质量。

(三)先学后的课堂要掌握“三个注意点”

1.学生“学得会”,教师就“倾听”[1]。有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先学后基本能够理解,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先学的收获。

2.学生“说不清”,教师就“点拨”。有时学生通过先学还是存在问题,说不明或说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然后组织教学。

3.学生“看不到”,教师就“补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先学时难以理解掌握,这就需要在课堂上适时“补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三、注重生成研究指导,推进课题实践研究

当研究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问计科研专家和教育名家,开启研究的新思路,形成操作的新策略。

(一)构建“四段八环节”模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度产生了如何把准“学生先学指导”的舵,实现“优效化教学”这一困惑。对此,我们结合区教科室开展的教科教研“两课对接”活动,开展深入的研究,邀请省特级教师周永沛、周岳和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和明主任全程参与研讨,探寻指导学生先学的优效化教学实践操作模式。在各级专家的多次指导下,通过反复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我们逐步确立了“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四段”是启学、导学、研学、拓学,“八环节”是创设学习情境─厘清学习任务─先学方法指导─自主探究学习─疑难节点点拨─引导讨论交流─开展目标检测─延伸拓展练习。学校明确每一堂课原则上都要有“启学、导学、研学、拓学”四个教学段的呈现,其中每个教学段对应2个教学环节,但是,也可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对教学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增删。通过这一生成性研讨,突破了课题研究的瓶颈。

(二)把握重点深化研究

为了使全体教师充分领会“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华要义,我们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刚教授作了题为《教学设计与优效教学》的专题报告,请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和明主任作了《课题研究和教学设计》专题讲座。通过后续的实践研究和反思,我进一步明确了推行“四段八环节”教学模式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到研究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关键要看学生是怎样学的,在课堂上是否处于中心地位,个性和能力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先学方法指导,是开展优效化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疑难节点点拨,是实施优效化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引导讨论交流,是实现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着力点;开展目标检测,是推进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生长点。

四、重视团队深度研讨,优化研究操作流程

经过多年的探究,我校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设计、反思、修改、研讨”相结合的操作流程。这为我们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策略,保障了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也提升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专业素养,实现了由个体研究到团队研究的转化。

(一)关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围绕课题研究的实施,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暴露的问题,我们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效性的调查研究,精选10种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现象设计调查问题,对五年级共455名学生和小学部112名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析发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意愿相悖。通过集体的反思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要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必须进一步转变评价理念,调整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优化评价实施过程,同时,明确即时评价要体现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和艺术性,要有激励性和多样性,要有肯定性和发展性,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丰富优效教学评价体系

为化解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优效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我们邀请吴刚教授作了《先学指导:课堂优效化教学》专题讲座。谈到课堂教学的评价,吴教授认为评判一堂课是否好课,简单说就是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资源优质化、学科教学整合化。对此,课题组通过反复研讨交流,多渠道听取意见,联系课题研究实际,确定从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等“六个纬度”展开评价[2],并制订和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总之,把教科研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是无端地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恰恰是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呈现出特有的专业素养,在保证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享受到春水浮舟的轻松与快乐。朱熹说得好:“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教科研正是那托举优效化教学之舟的潺潺春水。

在教科研观照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学校赢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苏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精品课题、苏州市第七次教育科研“优秀团队”等荣誉。“十二五”期间,教师在《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研究》和《江苏教育》等各类刊物上发表教育研究论文135篇,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比638人次获奖,学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2人,市知名教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区知名教师4人,区学科带头人35人。近几年,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在各级各类的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霞.高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反思[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

[2]许新海.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深度追问[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5).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2篇

追求课堂教学的优效化,是木渎实验小学这所办学百年的省模范学校一贯坚持的科研方向。从“八五”期间的“小学语文教学‘低耗高效’教改实验”、“九五”期间的“小学‘低耗高效’教学综合实验研究”、“十五”期间的“小学课堂教学‘低耗高效’整体策略研究”,到“十一五”期间进行的“小学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研究”,我们始终依托学校的省级主课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紧扣课堂教学效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小学“低耗高效”教学的有效性及“优效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七优化、四关注、三联动”的优效化课堂实践操作样式,形成了优效化课堂的评价标准,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们成功申报了省规划课题“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希望通过“学生先学指导”的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也希望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使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努力构建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完善优效化教学评价体系,开拓一条课堂教学优效化的校本研究之路。

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我们倡导教师们绕开高深和玄奥的理论探索,开启从实践出发的教育科研之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关注落到指导学生先学,探索态度、习惯和方式的优效指导,将视线聚焦学习主体,寻觅质疑、交流、反馈的优效策略,聆听专家、同事、学生的评说和自我内心的声音,催发坚持、扬弃或改变的优效反思。

一、调研教师科研状况,稳步启动课题研究

“十二五”课题实施伊始,结合区教科室校本性教育科研调查的开展,为了深入分析我校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学校针对性地制订研究策略,使教师的课题研究更为常态。我们选取本校90名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从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开展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水平、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与局限等4个方面12个子项,开展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事教育科研的意识在逐步增强,从事教育科研的动机在不断明确,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行为在不断增多,并在逐步向规范化靠拢。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够强,能力不够足,素质也不够高。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与动力的增强和他们教育科研素养较低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教师既有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也有从事教育科研的薄弱点和局限性,薄弱点还相对更为突出一些。分析调查结果,为了使我们教师的课题研究目的更为明确、过程更为清晰、状态更为有序,针对课题尚属起始阶段,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校本培训,分层管理

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贯彻分层管理原则,学校按三级梯队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一级是课题中心组成员,二级是学校骨干教师,三级是全体实验教师。我们主要通过综合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小组培训和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助推课题实验教师能力提升,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全面解读,分科实施

课题领导小组面向全体教师,认真做好“十二五”课题研究方案的解读工作,明确“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的研究重点是科学地把准“学生先学指导”的舵,构建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完善??效化教学评价体系。具体是根据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研究、优效化教学策略研究、优效化教学评价研究、优效化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资源优效化开发和整合利用研究等5个子课题板块,分解二级子课题,按照学科分组抱团研究,教师个人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和专长确立相应研究专题,扎实推进学校主课题的研究实施。

(三)开题论证,完善方案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学校组织课题开题论证。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回顾梳理、研讨交流、思维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大家对课题的认识更深化、更具体、更清晰。综合专家组的调整和修改意见,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课题由原来“基于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策略研究”,更名为“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 修改后的课题方案,更为完善合理,更具可操作性。

二、规范研究过程管理,关注课题基础效益

课题研究必须求真、求实,加强实施管理,才能呈现巨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引领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十二五”立项课题研究初期,为了扎实开展研究,区教科室要求各校开展“十二五”省市立项课题基础效益调测。结合“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的实施情况,我们围绕课前先学、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方法能力等四个方面制订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选择四年级8个班409名学生分两轮开展跟踪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以合理指导学生先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两轮调查数据统计整理后,剔除干扰因素,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能力等各项指标总体来说是呈合理的上升趋势,但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没有完全确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自主学习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缺失,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针对调查结果,课题组多次组织交流和研讨,重点就“指导学生先学”和“学生先学后的课堂教学”展开讨论研究,综合多方面的意见,最后达成以下共识:

(一)学生先学要实现“四个明确”

1.明确先学的目的。即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先学,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明确先学的方法。教师要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先学方法的指导。

3.明确先学的时间。教师要根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先学的时间,课上先学花的时间不宜太多。

4.明确先学的内容和任务。教师要明确学生先学的内容,安排学生在先学中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二)先学设计要落实“四个根据”

1.根据学生心理设计先学。先学的设计,教师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低中年级应侧重培养他们的先学兴趣、习惯;高年级侧重训练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2.根据教师的要求先学。教师要根据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具体安排学生先学的范围。

3.根据课程的特点先学。先学的方式方法是精细的,还是粗略的,精细到什么程度,粗略到什么程度,都要在先学前想到。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适宜的先学方法,“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4.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先学。先学要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以及个人学习的习惯来安排,并注意不同学科之间在时间分配上的相互协调,以保证学生先学的时间和质量。

(三)先学后的课堂要掌握“三个注意点”

1.学生“学得会”,教师就“倾听”[1]。有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先学后基本能够理解,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先学的收获。

2.学生“说不清”,教师就“点拨”。有时学生通过先学还是存在问题,说不明或说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然后组织教学。

3.学生“看不到”,教师就“补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先学时难以理解掌握,这就需要在课堂上适时“补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三、注重生成研究指导,推进课题实践研究

当研究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问计科研专家和教育名家,开启研究的新思路,形成操作的新策略。

(一)构建“四段八环节”模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度产生了如何把准“学生先学指导”的舵,实现“优效化教学”这一困惑。对此,我们结合区教科室开展的教科教研“两课对接”活动,开展深入的研究,邀请省特级教师周永沛、周岳和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和明主任全程参与研讨,探寻指导学生先学的优效化教学实践操作模式。在各级专家的多次指导下,通过反复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我们逐步确立了“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四段”是启学、导学、研学、拓学,“八环节”是创设学习情境─厘清学习任务─先学方法指导─自主探究学习─疑难节点点拨─引导讨论交流─开展目标检测─延伸拓展练习。学校明确每一堂课原则上都要有“启学、导学、研学、拓学”四个教学段的呈现,其中每个教学段对应2个教学环节,但是,也可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对教学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增删。通过这一生成性研讨,突破了课题研究的瓶颈。

(二)把握重点深化研究

为了使全体教师充分领会“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华要义,我们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刚教授作了题为《教学设计与优效教学》的专题报告,请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和明主任作了《课题研究和教学设计》专题讲座。通过后续的实践研究和反思,我们进一步明?_了推行“四段八环节”教学模式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到研究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关键要看学生是怎样学的,在课堂上是否处于中心地位,个性和能力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先学方法指导,是开展优效化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疑难节点点拨,是实施优效化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引导讨论交流,是实现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着力点;开展目标检测,是推进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生长点。

四、重视团队深度研讨,优化研究操作流程

经过多年的探究,我校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设计、反思、修改、研讨”相结合的操作流程。这为我们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策略,保障了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也提升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专业素养,实现了由个体研究到团队研究的转化。

(一)关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围绕课题研究的实施,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暴露的问题,我们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效性的调查研究,精选10种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现象设计调查问题,对五年级共455名学生和小学部112名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析发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意愿相悖。通过集体的反思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要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必须进一步转变评价理念,调整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优化评价实施过程,同时,明确即时评价要体现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和艺术性,要有激励性和多样性,要有肯定性和发展性,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丰富优效教学评价体系

为化解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优效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我们邀请吴刚教授作了《先学指导:课堂优效化教学》专题讲座。谈到课堂教学的评价,吴教授认为评判一堂课是否好课,简单说就是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资源优质化、学科教学整合化。对此,课题组通过反复研讨交流,多渠道听取意见,联系课题研究实际,确定从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等“六个纬度”展开评价[2],并制订和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伙伴;模式;报告

一、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将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用通俗亲切的方式表述出来,特别是让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都易于掌握与接收。在襄阳市教研室曹松山老师的领导下,我们英语教研组掌握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从感知,到理解,到巩固,最后运用。从输入,到内化,再到输出,我们采用了Preparation(准备),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运用)和Progress(评价)的5P教学模式。除此之外,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基础。本次课改前的JEFC教材,提出了英语课堂教学的五个教学步骤(复习、呈现、操练、练习、巩固),俗称“五步教学法”,在实践中我们已十分熟练,并得心应手。这是我们研究“伙伴课堂教学模式”重要的实践基础。在实践中,我们进一步丰富了伙伴教育的内涵。我们不仅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流程,更试图研究参与教育的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把握,以及怎样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这种关系,并让这种关系产生“正能量”。

二、本课题的应用价值

课题研究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又反过来验证相应的理论和拓宽新的理论。我校的伙伴教育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结合紧密,课题研究必将同步伴随着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显著变革,带来的实际效果必将十分明显,而且前进的每一步都将是理论支撑下的自觉行动;“伙伴课堂”模式需要培养学生的相处、交往、互动、合作能力,使教学的三维目标有落地点,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德育工作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的研究工作具有推广的条件和价值。

三、课题的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虽然是对课堂流程环节的优化,但非常强调“伙伴校园”文化的影响,强调先进的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对接,从理念到措施到目标用一个主题贯穿,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也易于理解和把握——即建立伙伴人际关系,采取伙伴合作的方式,实现伙伴发展的目标。课改的重心在课堂,但不仅仅拘泥于课堂。我们的课题视角范围广阔,以伙伴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龙头,向课堂教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特色创建的方方面面拓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进一步挖掘伙伴课堂的核心理念,与实践研究相辅相成;形成伙伴课堂的基本模式:伙伴导航自主探究伙伴互动反思互查;形成“伙伴课堂”特色课型,积累相关经验;伙伴课堂的目标评价体系的建立;伙伴校园文化的培育。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研究视角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们的研究视角既要关注课堂环节设置的有效性研究,还要关注其他方面的影响。除了伙伴课堂教学模式在各学科、各种课型中的推行实践研究外,我们还把以下6个跨学科的子课题做为课题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1)《基于伙伴课堂理念的校本培训》研究。

(2)《伙伴文化的打造和伙伴行为意识的养成》研究。

(3)《伙伴课堂的评价》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以对比实验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自然实验研究和问卷法、经验研究法、讲座法、专题研究法、总结法等,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准备阶段)——开展教科研方法的校本培训;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梳理有关理论,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调查摸底,分析总结我校已有的课改经验和有效性教学经验。

第二阶段(全面研究和实施阶段)——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在全校推行该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不断研究解决问题。抓住典型问题进行微型研究;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具体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整理成果和总结阶段)——利用一个学期时间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及论文,展示实验成果的专集,展现课堂模式的实际效果,并进行课题总结、鉴定、验收等。

六、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王俊是本校校长,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襄阳市教研先进个人,以巨大的魄力领导学校在本地率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学校获得初中课改先进学校称号,被多家媒体报道。本课题组其他成员也均为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骨干,业务素质高,其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强。这批高素质的课题组主要人员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强的人力条件。且课题研究始终贯穿于正常的教学、教研、教改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保证。

参考文献

[1] 曹松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C].襄阳市教研室开题报告.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4篇

一、指导实验教师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

课题研究实践课,指的是有研究课题的学校、实验教师围绕课题按照实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控制要素的课。

我们提倡有研究课题的学校,实验教师要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并非要求所有的课都上成课题研究实践课,如复习课、练习课及不便于实施课题控制要素的课,均不可以上成课题研究实践课。我们所说的控制要素指“三种变量”。三种变量即自变量、无关变量、因变量。那么,又如何指导实验教师实施课题控制要素呢?

1. 理解“三种变量”的内涵与内容。“自变量”的内涵是由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情况或刺激物,用它们促使被试者产生反应与变化。“自变量”指研究内容。

“无关变量”的内涵是指对被试的行为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无关变量”指干扰因素。

“因变量”的内涵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在被试者身上产生的反应与变化,是实验内容造成的效果,也是实验者所力图记录和观察到的行为变量。“因变量”指教学效果。

指导好实验教师理解“三种变量”的内涵与内容很重要,因为理解“三种变量”的内涵与内容是实施课题控制要素的前提。

2. 学会确定“三种变量”。确定“三种变量”就是围绕研究课题与课堂教学,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找出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的具体规定(所指的具体内容)。例如,结合“小学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实验研究”课题与实验教师及实验对象进行如下“三种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即研究内容——“教学民主化”(营造民主氛围,激发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2)“无关变量”,即干扰因素——教师的不良情绪与态度、偏爱心里、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心理障碍,学习基础差、厌学等。

(3)“因变量”,即教学效果——应结合所教内容确定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

指导好实验教师学会确定“三种变量”非常重要,因为学会确定“三种变量”是实施控制要素的关键。

3. 正确控制“三种变量”。正确地控制“三种变量”,就是在教学中有效地去实施控制要素。

(1)“自变量”的控制。指导实验教师首先要知道“自变量”的内容(研究内容),然后让实验教师要考虑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措施与手段去体现出所要研究的内容,也就是指导实验教师如何去促使被试者迅速产生反应与变化,使课堂教学突出实验内容。

“自变量”如果控制不好,可直接影响实验在被试者身上做出的反应与变化,还可以影响到因变量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2)“无关变量”的控制。指导实验教师首先要掌握好“无关变量”的具体内容(干扰因素),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去自觉地控制与排除对被试的行为结果产生影响的一切干扰因素。比如,对来自实验教师方面的一些干扰因素的控制,实验教师不能把不良情绪、不良态度带进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作为实验教师只要站在讲台上,就得以饱满的情绪,热情的态度对待全体学生。对来自学生方面的干扰因素的控制,实验教师无论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还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乃至学习上的其他方面,不要歧视差生要做到一视同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与成长,从而保证课堂素质教育的落实与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对干扰因素的控制既是实验程序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无关变量”的控制很重要,它直接影响“自变量”在被试者身上产生的行为结果。

(3)“因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控制就是实验教师讲授完知识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检测方法与手段。检测要求做到合理科学。通过实验教师合理的检测,才能全面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保证其学习效果的正确性,才能证明研究内容(自变量)与教学效果(因变量)之间是否成因果关系。

“因变量”的控制至关重要,如果选择的检测方法不当,可影响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学会正确地控制“三种变量”。如果实验教师能有效地控制好“三种变量”,就可以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指导实验教师理解“三种变量”的内涵,懂得了如何确定和控制“三种变量”,实际上也就等于基本学会了如何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了。

二、指导实验教师学会课题研究实践课的备课、说课与评课

实践证明:只从理论上弄懂如何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还不行,还必须把一定的功夫下在课题研究实践课的备课、说课与评课指导上。大家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说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评好课是上好课的提高。因此,我们还需要指导好实验教师学会课题研究实践课的备课、说课与评课。

1. 指导实验教师写好课题实践课的教案。为了使实验教师更加有效地按着实验的要求备好课,我们设计并

印发了《课题研究实践课教案》。在备课中我们按着教案中的重点内容结合课题控制要素进行指导。

下面结合教案重点栏目内容进行指导填写。

“实验目的”栏目。指导填写:“通过本节课对实验因子的投入及有效控制干扰因素,使因变量向着预期方向发展,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一栏目的填写,要求人人、课课填写内容或意思都是相同的。

“自变量”栏目。应填写实验内容及对课题内容作出的具体规定(子课题内容)。实验教师选定哪个子课题,就在实验内容后面填写上哪个子课题。填写这一栏目,如果部分实验教师研究的内容是相同的,那么填写的内容也是相同的。

“无关变量”栏目。主要填写来自教师方面及学生方面的具体的干扰因素。这一栏目的填写不求人人一致。因为教师情况不同,学生素质存在差异。

“因变量”栏目。主要填写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即应掌握哪些知识与提高哪些能力等。填写这一栏目,实验教师只要按着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填写即可。

“控制要素”栏目。即控制三种变量,控制要素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如何控制“三种变量”前面已经讲过,后面就不在赘述。“控制要素点评”这一栏目要写出你在控制“三种变量”过程中,觉得每一种变量都控制得比较好,效果比较显著,你就写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哪些好处,一一进行点评。要求实验教师这样做,一方面能体现教师的科研意识,另一方面也能使教师在备课时理论联系实际。

“实验后记”栏目。主要填写你觉得这节课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与实验目的。如果教学效果特别好,要从有效突出自变量,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干扰,有效进行因变量检测等几个主要方面去展开叙写。如果你觉得不太理想,也要从以上“三种变量”控制上做得如何去查找根源。

指导实验教师学会了如何写课题研究实践课教案,实际上也就使实验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实践课的备课了。我们要求每学期实验教师至少写10课时课题研究实践课教案。

2. 指导实验教师学会课题实践课说课。指导实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实践课的说课是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说课是教师在备课之后,授课之前,相互进行的研究活动。在指导教师说课时,除了说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内容以外,还要说这节课的实验内容、实验目的,“三种变量”确定,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体现控制要素。

3. 指导实验教师学会课题实践课的评课。指导实验教师开展评课时,应遵循这样一个程序:一是授课人首

先自我评估;二是听课人进行评课。

授课人自我评估,首先评估自己这节实验课是否突出了研究内容,为突出研究内容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与手段,控制了哪些干扰因素,达到了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检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证明研究内容与教学效果存在因果关系,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与实验目的。总之,授课人自我评估,既要评估自己做得好的一面,又要评估自己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听课人评估,也要按着教学要求与实验要求进行评估,谈出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与想法。既要充分肯定优点,又要指出存在的缺点,还要给授课人指出努力的方向。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5篇

一、在行动中思考:在教学反思中找到研究的课题

我们有一个课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整合培养的策略研究”。研究这个课题是因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及对身边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察中,存在着口语训练随意性过大或者没有、口语训练与写作训练脱节或者两者不能很好地有机整合的问题。我就想可不可以把这一问题或现象搜集、归纳,寻求其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呢?于是,跟同仁研讨后决定申请这样一个课题。

这一课题有三个研究目标:①分析、梳理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相关的理论综述;②研究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培养两者之间的关系;③提升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整合培养的具体策略。因为我们认识到,简单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行动的错误或缺失一定是理论指导不足造成的。两个不同的教学行为的整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辨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终,我们需要在研究中获得一整套提升学生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行动策略。

基于这样的对教学行为中遇到的困惑的关注,我们找到了研究的课题。而这样的课题往往反过来又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步和认识的提高。

二、实践出真知: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真知

有了课题,怎么去研究?除了读书,我们认识到“行动”的重要性,只有在行动中,我们才能真实地了解这样做那样做的设计究竟有多少是可行的或者是不可行的,要做怎样的调整,调整后的方案又有多少是合理有效的。仍以上面的课题为例,我们是这样来进行行动研究的:

1.分学段进行三条纵向研究

不同学段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具备严格的要求,不同学段的教材和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侧重点,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训练、系列训练。因此我们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研究,以保证研究的可操作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每个学段确定一个研究重点,低年级以“发展兴趣”为主,中年级以“积累素材”为主,高年级以“训练思维”为主,在学段研究明确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和积累适合两者能力整合研究的课内课外资源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进行不同学段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整合课的研究实验,创新口语交际和习作课堂教学模式。三个学段为三个子课题组,这样一分,课题组成员的分配也显得更加系统合理,课题组活动更加有序、有特色、有活力。

2.按内容进行三条纵向研究

(1)课题研究与阅读积累融合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非常重视口语交际、习作与课内外阅读积累的互相融合。大量的阅读积累也为我们提升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整合策略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感受,习得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并进

我们的课题研究与语文阅读教学是双线并进的。课题研究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养成多听、多读、多说、多思、多写的习惯,帮助学生积累拓展口语交际、书面习作的思路。

课例方法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手段。我们的研讨课整合语文教材,整合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环节,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同时,根据年级和文本特点创设了三种教学方法:低年级的“先交际后习作”方法,中年级的“交际、习作并进”法、高年级的“先习作后交际”方法。

(3)课题研究与生活实践接轨

我们的宗旨是将课题研究植根于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体验。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有真切的体验,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时才能有真情实感,激发积极参与生活实践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在实践中反思:我们收获了什么

“做中研,研中做”说的是教科研的主要形式,也是最为有效的模式。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和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坚持很不容易,但坚持下来,就距离我们的教育理想近一步,只要坚定信念,我们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就会有前行的决心和动力。

收获一:勇于实践,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的主阵地。“用教材教”不是一句空谈,是可以落实在行动上的,是课题研究给了我们改革的勇气。老师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备课、研课、反思的过程中,勇于实践,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形式。

我们的课题研讨课中,教师大胆突破现有教材的限制,自主发掘教学资源,利用绘图本《奇奇的脚趾会说话》,突破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开展听、读、写、讨论等活动,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

收获二:开拓思路,创新语文活动样式。

生活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色彩比较单调,这就要求我们去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打开观察生活的大门。在学校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学生提供大量口语交际与习作素材。为此,我们努力实践“开放、有活力的语文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而丰富习作与口语交际内容。

我们在研究中设计了一个创新的语文活动“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比赛设计了“团队介绍、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展示、现场答题”三个环节。其中,“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展示”现场抽签,十分钟后进行口语表达。这样的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提供的口语与写作的实践机会,也告诉我们的老师:原来语文科还可以这样教。

收获三:特色引领,探索教研方式。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实践 反思 小课题研究 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04-02

小课题研究是指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课题研究的管理成功与否牵系着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育品质内涵的提升。因此,不同学校均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学校小课题研究的操作管理,使之行之有效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我校提出以学习习惯培养为途径,结合小课题研究,依托教研组、年级小团队,进行“一人一抓手、一组一特色、一科一品牌”的行动研究。

“一人一抓手”即教师围绕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根据班级实际与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寻找到一个突破点,作为教学中的主攻方向来克服,解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点”上存在的问题。

“一组一特色”即每个学科组、年级组或教研组围绕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根据年级组或学科特点,找出一个教学层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利用集体智慧作为主攻方向,以此突破,解决教师与学生教学中“面”上的问题,以彰显学科组建设的课堂特色。

“一科一品牌”既是过程,也是目标,是基于做实、做大、做强“一人一抓手”“一组一特色”来实现学科品牌建设,解决的是一个学科或年级组推进行动研究的核心价值问题。

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学校在小课题研究与操作管理中的一些思考,与同行共同商榷。

一、寻――问题源自教学

小课题研究内容的确定是展开具体研究的第一步。遵循“三小”原则,即选择切口要小:可以是一个要素、一个环节、一个章节、一个案例、一个片段、一种现象等。研究范围小:从小处着眼,研究的内容一般可以针对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或缺陷展开,如教师怎样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间如何评价欣赏,学生如何进行问题矫正等。解决问题小:主要解决教师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因此应当贴近实践、扎根班级、扎根课堂、扎根学生。

基于学校培养学生习惯的特色,我校着眼于课堂之中学习习惯的培养,结合教师个人的“抓手”,分析自我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和学生实际,最终确定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学期末,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召开“沙龙式”校本研修活动,找到各学科的教学薄弱点。例如,语文教研组的阅读教学如何重新定位,数学组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如何提升,综合学科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如何发展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学期初,各学科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教学实际,参考教研组的研究方向,确定本学期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学习习惯培养“抓手”,然后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制定方案、ふ也呗浴Q校根据学科聘请相应专家对教师们的小课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教师们再次进行修改,最终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研究始于课堂

课堂教学研究源于问题,即从课堂教学问题实际出发,确立课堂教学研究方向,可以开展某些微小环节的教学实践研究分析与探索。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微小环节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即形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小课题。这样的小课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且一线教师十分需要这样既有一线教学特点,又有共性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问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落实和修改操作的途径,实践研究采取个人实践与团队研究两条线交织开展。平时,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研究计划开展课堂研究,年级组教师之间进行定期听课、评课,发现并记录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教研时,根据团队确立的统一研究点,针对听课、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改进。比如,“已知:被除数+商×除数=72,求被除数?”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思维方式这一研究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的问题,教师在现实教学中一般会这样处理,“因为,被除数=商×除数,所以: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被除数,被除数=72÷2=36”(通常情况,学生也能根据这样富有逻辑的推理,通过师生对话交流来解决问题,并且在即时的巩固练习中准确无误地完成答题任务)。这样的教学路径看似没有问题,一直自然而然地被一线教师们沿袭下来,但是,如果从思维方式这一角度来看,解决以上问题的逻辑演绎推理思维占据主导,而演绎推理是成人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它并不是儿童学习数学的思维,儿童学数学时更多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思维方式占主导。由此可见,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教学,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找到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使学生不被大人强加的思维所负累,能轻松地学习,最终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年级团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团队活动不仅对教师个人小课题中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解决,也把握住团队的探究方向。同时,学校利用校本培训,聘请专家来校指导课堂教学进行专题讲座,给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三、思――提升基于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揭示了经验和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十年的教案成不了名师,坚持写十年的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对经验的过程、依据和结果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获得认知洞见,获得对工作和生活更有价值的指导意见。一个学校的高水平发展,需要的是一群善于反思、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乐于学习的教师。反思是提炼思想的重要途径,也为小课题之后的论文写作提供资料和素材。因此,重视反思是小课题研究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一月一精品反思”是学校小课题研究管理中的特色。教师的反思不仅仅局限于对操作步骤的思考,更是对于教学的设计、效果等全面剖析。依托课堂的实际案例,提取重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分析自我教学行为,最终形成高质量的精品反思。反思之前,教师可以在团队内广泛地听取意见,吸收自己所需的内容,然后根据课题实际和课堂实践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反思。在教学反思上交后,由各教研组评选出当月的优秀教学反思,在团队内进行交流分享。同时,教研团队也会针对本月教师的反思整体情况进行反馈,及时调整教师小课题实践的方向和方法。例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复习”一课,笔者总结了两点反思经验:一是让数学复习课多些探究味。数学复习课一般有先理后练、边理边练、先练后理三种形式,它是比较难把握的一类课型。该题结论性比较强,为教学内容进行“一课”的构建,如果不增加一些“探索味”,学生就会学得索然无味。因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以探索的形式,促进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结论性探究,边探索边整理,从而使课堂更富有挑战性。二是别让学生厌倦复习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经过反思及讨论,把“学法的整理”确定为本课教学应着重关注的问题,使复习课不再是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的叠加。

四、理――方法源于提炼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一个专心钻研问题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小课题,去帮助自己发现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个问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自己引入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领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提炼成专题,同时按照一定的方式把相关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反思调整,提出对策等,这不仅是一种问题意识,更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从研究者的角度而言,自觉地养成思维习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将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提高自身把握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这种意识可以扩大到自己认识的视角,使自身能够居高临下地对待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帮助自己养成归纳、反思、整理的良好品质。因此,个人或团队在解决问题历程中需要适机进行理性思考与整理,这是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核心环节之一。例如,“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教学,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两个例题,其一是每个数位都是够除的,也就是高位分完后,下一位继续分,然后用阶梯型的竖式表示过程与结果;其二是高位分后还有余,与下一位合起来再分,并用阶梯型竖式表示过程与结果。如果教师不善于“理方法”的话,就会导致该课教学容量较大。为了完成课时目标,教师往往会淡化第一例题的教学,也就是将第一例题看作一个简单竖式书写重温过程(因为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除法笔算的规范书写格式),容易忽视它的算理过程,而把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二个例题的教W,因为教师普遍认为高位分后有余,与下一位合起来再分是难点。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当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时,学生的错误率迅速提高。发现问题并进行实践研究后,教师就可以“理”出这样的教学思路――其实本节课例一的教学是重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知道怎么分(即生活中的平均分往往是先分整,再分个);二是要利用数学经验来记录每次分的过程(即竖式为什么是以阶梯型呈现,也就是每次分后都需要进行一次记录),抓住了这两个教学要点,学生后续学习的错误率就会明显降低。

通过这个环节的整理,教师可以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促进自身加深对所研究问题认识的个性化程度。如果说,教育教学问题是山脚下的一棵棵树木,我们引领教师在树林里转,那么教师的眼中只有树木;倘若我们能够领着教师走上山坡,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一片树林;如果我们还能往上走,那么,看到的将是一座森林。做小课题也一样,要引领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后的提炼,让大家对问题解决的方法能见树木又见森林。

五、享――积累来自分享

自己的成果能与别人分享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教育境界。一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智慧分享,彼此能真诚分享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被尊重的愉悦历程。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从具体问题出发,并展示、交流、分享自己实践中的研究过程。在小课题研究中,团队是坚强的后盾。以团队活动为主要形式,每周开展听课评课、研究讨论等活动,为教师们的研究提供了交流分享的平台。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定期召开团队分享会,教师们在教研组范围内和大家交流、分享小课题研究中的困惑、经验、成果,对于个别小课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为教师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多渠道的帮助。在小课题结题阶段,学校还可以聘请相关学科专家为教师进行论文指导修改,帮助每一位立项的教师顺利地实现课题结题。

六、读――动力源于学习

学习是一种持续性、发展性与战略性的运用过程,如果与工作相结合,学习将会促进一个个知识、信念及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催生一个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团队,最终促进可强化组织的创新与成长的能力。因此,做小课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在做相关小研究时,自己需要借助于阅读、查询等学习手段对相应的领域有一个比较深刻的领会与理解,高瞻远瞩实现问题解决。因此,在做小课题期间,我们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做小课题前,一般鼓励广泛阅读,主要涉及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书籍、成果与研究资料;在做小课题中,大量阅读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内容、报告及课例等;在做课题后,及时阅读与小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相关的资料等,让研究者能用比较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背景、理性的操作来完成自己的研究。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单元主题课程;校本课程;教学流程;实践研究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专题式教学的思想”。单元模块化设计成为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建构特点,受模块化知识构建理念的启发,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了“专题式”、“主题式”单元设计教学,而这些教学设计的实施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流于形式,系统学习和系统指导缺乏有效的条件支持,往往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和教学效率低下。为此,我们将高中数学单元模块教学开发成为一门校本课程,即“高中数学单元主题课程”。它与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实践课、活动课以及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整合,利用模块化教学的优势,突出体现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本文就高中数学单元主题课程的教学实践作以简单阐述,以期能对高中数学模块化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一、单元主题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一)以单元主干知识为主线强化系统性知识的形成。单元主题课程的价值就在于构建系统性知识体系和系统化的指导途径。高中数学单元主题课程必须以本单元主干知识为主线,并建立起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与融合,使学生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碎片化的知识通过单元主题课程进行有效的实践与整合,使数学知识系统化、体系化,达到融会贯通。在设计单元主题课程时,首先构建单元思维导图,梳理单元知识层次和逻辑关系,然后确定能够将本单元内容相互链接的课程主题以及系列性问题情境,设计形成单元主题课程教学内容。

(二)以实际生活问题为载体强化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高中数学单元主题课程在强化本单元主干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核心内容,将单元知识的运用与实际生活问题有机结合,开发具有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如针对“数列”单元,开发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列》单元主题课程内容,包括:保险理赔、储蓄存款、分期付款、中奖以及斐波那契数列与生活等学习主题。学生通过对各类实际生活问题的分析、探究,运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熟练掌握单元知识,并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三)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强化数学知识的自主构建。高中数学单元主题课程就是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必须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并全面渗透系统化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指导,充分体现课程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作用。如针对“解析几何”单元,设计《斜面上平抛运动的数学探究》单元主题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即直线方程和抛物线方程的应用,并利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二、单元主题课程教学流程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是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下面以校本课程中《斜面上平抛运动的数学探究》这一主题教学为例,简述单元主题课程的教学流程。

(一)主题解读。就是将以生活实际、实物情境、政策方案等形式设计呈现的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教学主题进行数学分析,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从而将问题情境转化为数学模型。

对斜面上物体的平抛运动,学生通过作图体现出其运动过程。若以抛出点O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就可以确定从O点水平抛出的物体运动轨迹即为抛物线,抛物线方程设为:y1=ax2;斜面即为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直线方程设为:y2=kx。(如图所示)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联系,从而建立起数学模型。

(二)自主探究。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步:利用数学思维探究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根据物理知识可得出抛物线方程为:y1=x2,斜面直线方程为:y2=tan?兹・x。第二步:讨论利用数学方法可以解决斜面上平抛运动中的那些问题?(1)从抛出到落在斜面上的时间;(2)抛出点到落点的距离;(3)落在斜面上时的瞬时速度;(4)落在斜面上时瞬时速度的方向。第三步:分析制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以上4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简要列出解决思路。

(三)自我学习。就是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对问题进行推理、解答。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确定本主题教学内容即为解决以上4个问题。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下面就学生对(1)、(2)两个问题的分析探究予以实例展示。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各地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更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征,[1]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好载体;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它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缺乏成型的教学模式等,使得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教师问题成为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期待师范院校通过传统的“职前培养”方式解决课程实施的师资问题是不现实的;又因为它是全新的课程领域,该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及专业渗透、相互交叉等特点,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而言,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完整的专业训练,因此,对现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是一个严峻挑战。是否能解决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问题已成为关系到该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所在的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作为部级和省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培训基地,先后承担了两期部级和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因而自己有幸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初步了解国内这门课程师资构成情况和教师的一些看法。现将有关内容简述如下,以便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现状

到2003年底,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推行,作为这次课程改革重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或多或少地开展着。那么,在这些学校中,到底谁在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素质又如何?这门课程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师配备和素质要求?这些都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总结经验,避免误区,吸取教训,还可以为后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提供借鉴。

为此,我们在对部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班学员个别访谈的基础上,重点对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作了专题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广东省36所小学中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共有11所,占总数的1/3。其中,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有7所,部分地、零星地实施的有4所。那么在这些学校,谁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情况



在“部分实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兼任,或者是科任教师担任;在“全面实施学校”,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同时担任,再辅之以其他人员(校长、辅导员、工会组长等);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的学校仅有一所。那么,不同来源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他们的优势和缺陷在哪里,效果如何?现归纳如下。

1.单纯由班主任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

班主任对于本班学生的情况较为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容易找出全班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在活动的实施、评价阶段对学生的指导更为切实。另外,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也较高,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但是,班主任往往只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作一门学科课程来教,有相当部分的班主任擅自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各自担任的学科课程。小学班主任大都是语文教师,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比较欠缺,难以保证按该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要求落实到位。班主任工作量大,精力有限,有时会造成活动开展与日常教学、管理上的诸多矛盾。此外,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学校领导不能充分重视,很有可能使该课程流于形式。

2.单纯由科任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

由某些科任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探究活动较为深入,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孤军奋战,工作量大,没有其他人员的配合,科任教师不仅非常辛苦,而且在学科的相互渗透方面很难有效进行。学校没有相关措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管理层面缺乏统筹、指导。

以上两种情形往往出现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不经常、不规范的学校中,其课程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

3.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或专职教师)兼任,辅之以其他人员

此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来源与构成,往往是此项课程开展得比较规范、比较成功的学校。科任教师(或专职教师)、班主任各有所专长,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内各有分工,大家共同参与,再辅之以其他人员,这样,各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互补,资源可以进行整合,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在此类学校中,通常校长对综合实践课比较重视,有的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由校长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并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制度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逐步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相关的骨干教师培训班讨论中,有教师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配备一些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这些教师需要接受系统的专业化的培训,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利于该课程的顺利实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概括来说,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满足该课程的需要。问题集中在:教师来源单一;配备不尽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师素质与课程需要不相适应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问题既涉及“谁来上”,即教师的来源和配备的问题,更涉及“怎样才能上好”这样一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参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征。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不符合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自己生活的感知与直接认识,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不能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但这并不排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必须承担的指导、组织、管理的责任,发挥主导的作用。

在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形态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开发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等等,[2]这种多重的、丰富的角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

在调查中,当问及“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需要哪些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时,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详见表2)。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个性

由此可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及开放的、良好的个性特点,它与传统学科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比,更注重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以及课程意识的开拓性。如何尽快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素质,完善他们的素质结构以适应该课程教学的要求,已是摆在新课改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问题的基本策略

要使教师适应目前中小学普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亟须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的水平,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为达此目的,当前需要在教师的选择与配备、培训与提高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三大方面提出可行的建议及操作策略。

(一)从实际出发,优化配置教师资源

学校合理地选择和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各地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好已有的教师资源。例如可以先从学校已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出能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师;也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在某个领域内有钻研,具有某项特长或技能的教师来担当。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多样化与综合化特点,期待由一两位优秀教师来担任这门涉及四大领域内容的综合性课程是不明智的。更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仅由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配置现在的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师资的最佳配备组合为:专职与兼职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其他人员协助。这样,各学科、各类型教师的资源可以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使现有教师资源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

另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跨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官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

(二)着眼于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很多,包括系统培训、课题合作研究、自主探究、校际观摩研讨等等。但最有效的应是校本培训,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它的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都要求教师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生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校本培训恰恰是基于学校情况,针对教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培训。

教师的课程观念、认识以及实施课程的能力都是通过学校教研工作来落实和提高的。在校本培训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成立课题组,相互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在交流、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校本培训的顾问或导师,指导学校开展此项工作。某些课改实验区中小学的实践表明(如深圳市南山区),校本培训是自主的、反思的、合作的、高效的,它必然成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

(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仅靠理念创新,新课程不能持久。只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分工。建立起“学校──教研室──年级──班级”管理流程。要有校级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再在教研室一级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各年级组成该课程的教师指导小组,做到参与人员各司其职。以便活动开展过程中各方面资源的统一调配,在组织机构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2.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教师评价制度,应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中,与评优晋升挂钩,甚至有所倾斜(考虑到这是课改中的新生事物),以便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另外,学校也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使用学校设施、设备(如图书馆、电脑室)方面的制度,以激发教师参与该课程的热情,保证课程的持续发展。

3.完善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研究制度。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如制定教师培训、教研工作、外出学习等制度。使教师的教研、培训、进修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从而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

4.吸引或委派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指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考、高考中尚未体现,某些中小学领导确实存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应付的态度,在师资配备上,把不能胜任学科教学的、各方面素质相对较差的教师调任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指出的是,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它不仅无法达成该课程目标,而且有可能使整个新课改的亮点消失。

参考文献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9篇

1 研究的历史回顾

1.1美国的“问题解决”

20世纪80年代,“问题解决”成为美国数学教育的中心.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NCTM)作为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于1980年4月公布了文件《关于行动的议程》(An Agenda for Action),该文件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数学大纲,应当在各年级介绍数学的应用,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数学课堂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2].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后来又颁布了 “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估标准”(NCTM,1989)、“数学教学的专业标准”(NCTM,1991)以及“学校数学的评估标准”(NCTM,1995).标准对于1―8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如下:①要让儿童在接触物质世界和接触其他儿童的过程中去建立、修改和发展数学概念;②数学教学内容必须拓广和加宽;③要强调数学的应用;④要强调数学理解,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⑤要适当地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对“9―12年级”学段,除了继续强调拓宽教学内容、注重问题解决教学,强调理解和使用新技术等外,还要考虑到学生高中毕业后的不同去向,教学内容要宁宽勿窄,同时要制订一个“核心课程内容”[3].从1996年起,美国NCTM的标准委员会开始收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于2000年春季发表了《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NCTM,2000),其中的“活动的标准”又分为问题解决、推理与证明、交流、联系和表述.并指出我们应当帮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获得数学知识;养成表述、抽象、一般化这样的思维习惯;能应用多种解题策略解决问题;能对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作出调节和反思[4].美国NCTM组织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以及中小学教师,通过广泛征求各界意见于2006年又出版了《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NCTM,2000)的扩展文件《学前到八年级数学课程焦点:寻求一致》,试图通过对少数核心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同时强调年级之间、相关知识与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建立聚集的、内在一致的数学课程体系[5].美国教育界特别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美国的大、中、小学“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逐渐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1.2 日本的“课题学习”

1994年7月,日本数学教育学会、日本数学会、日本应用数理学会联合发表了“数学教育危机”的声明.声明中指出:“近年来在学校数学教育中,学生讨厌数学,逃避理工科的倾向十分显著……这种自然科学教育中的危机状态,对我国的将来是一个严重的影响”.而国际上,自1980年全美数学教师联合会提出“问题解决”是80年代学校数学的焦点之后,受到了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重视.日本的“课题学习”就是在“问题解决”的影响下,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并被写进教学大纲中。从这个意义上讲,课题学习是解决“危机”的一种最佳决策.日本的《现代中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指出:“为了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观点和思考方法,要设置将各部分内容综合起来的和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课题,进行课题学习,并要把这种课题学习放在教学计划的适当位置加以实施” [6].日本设置课题学习的目的是:①要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②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观点和思考方法;③联系现实生活实际[7].日本设置课题学习的意义是:①让学生愉快学习数学,即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使所有的学生对数学感到亲切,不讨厌数学;②培养独立性与自学的热情,即从社会全体的立场出发,使能有效地适应面临的社会生活;③培养学生的数学观点和思考方法,以及让他们感到数学的好处,即从数学教育的立场出发,有利于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8].东京学艺大学名誉教授川口延认为课题学习应满足以下七个条件:①具有对于学生学习给予强烈刺激的因素及形式;②具有启发学生进行多种数学思考及创造意识的因素及形式;③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并利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及技能,进行知识及技能训练的课题;④综合利用知识及技能;⑤产生一个个的问题,具有进行连续学习、探讨的可能性;⑥不是闭塞的学习,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及结果,发现问题的一般性、规律性;⑦要使解决的结果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考虑问题的难易,学生的能力,并使学生尝到解决问题后的喜悦[9].日本学者把“课题学习”英译为“Problem Situation Learning”.如果我们把上述对课题学习的理解与美国《关于行动的议程》中的问题解决的含义相比较,日本的课题学习实质上就是问题解决的深化[10].1.3国内的“课题学习”

国内的课题学习多是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的.上海率先在活动课中开展课题研究的尝试与研究,并取得了成功,1999年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概念.2000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从2000年9月1日起在全国10个省(市)先期进行实验.2001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阐述了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目标,并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设计及实施、评价进行了说明.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内容目标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在第一学段(1―3年级)以“实践活动”为主题,第二学段(4―6年级)以“综合应用”为主题.第三学段(7―9年级)则以“课题学习”的方式来进行.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等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对其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内容不但可以结合有关数学内容,设计成相对集中的课题研究、建模活动或数学文化研究活动,而且还应注意到,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应当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渗透在各个模块的教学过程中[11].

2 研究的理论基础、意义和方法

[JP2]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或是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容纳新的知识(顺应). 认知结构也不是先天固有的东西,它是认识活动的产物,即主体与外部相互作用的产物.相应地,数学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学会、学懂数学.学生的学习也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即数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让学生亲自感受、动手操作、动流,而数学课题学习正是实现“做”的有效途径.[JP]

[JP2]数学“课题学习”作为一项新增内容,其实施情况如何?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了“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教学状况调查问卷”,通过对慈溪市初中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首先,多数数学教师想开展“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但由于不知道如何根据学生“数学课题学习”的特点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很少自觉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课题学习;其次,部分教师认为,课题学习内容深浅程度较难把握,组织教学既麻烦又费时,有些活动难以开展并且课题学习的内容没有涉及新增知识点,还不如做几道数学题目更有用,而且课题学习缺乏有效的评价,认为教学上可有可无.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选择“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本研究在深入分析研究国内外数学课题学习的基础上,阐述了数学课题学习的内涵和特征,论述了课题选取的原则和途径,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论证了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供了典型的案例,作为实践数学课题学习的参考与借鉴.[JP]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献分析等, 注重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特别是通过我校数学教师具体参与课题的行动研究, 加速了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3 课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

3.1 数学课题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我们认为“数学课题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经历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这里的“科学研究”不同于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开展的研究工作,不能完全用“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标准来衡量,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这里的“研究”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在自己的知识领域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通过“研究”的过程使学生能在中小学阶段体验和尝试学习方式的转变,体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我们认为数学课题学习有以下特征:数学课题学习具有开放性;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综合应用知识的综合性;课题学习的过程具有探索性;强调学生思维的参与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

3.2 课题选取的原则与途径

选择什么样的课题作为课题学习的素材?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认为应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选择的课题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课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②课题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具有可实践性的特点;③课题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情境;④课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探索和研究的历程;⑤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多种思考及创造;⑥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并且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能展示不同的个性和水平;⑦课题应具有较为宽泛的数学背景,具有进行连续学习、探讨的可能性,促进学生能从中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认为可以从数学史料、日常生活、社会现象以及数学问题中来选取课题.例如:从数学史料中可选择的课题有:①正负数和无理数的历史;②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与演变;③《九章算术》中的数学(方程术、加减消元法、正负数);④函数概念的起源、发展与演变;⑤欧几里得与《几何原本》,演绎逻辑系统,第五公设问题,尺规作图与几何三大难题,公理化思想对近代科学的深远影响;⑥毕达哥拉斯多边形数,从勾股定理到勾股数,不可公度问题;⑦机器证明的有关内容及我国数学家的突出贡献;⑧圆周率π的历史,古希腊及中国古代的割圆术、黄金分割、哥尼斯堡七桥问题;⑨近代数学两巨星――欧拉与高斯;⑩微积分的产生――划时代的成就等.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的课题有:①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②有关房子粉刷的预算;③无盖盒子的最大容积问题;④中国体育中的数学问题;⑤寻找人的情绪变化规律;⑥衣服的价格、质地、品牌影响消费者观念的程度;⑦出租车最优化运营方案的研究;⑧商品甩卖打折中的数学问题;⑨通讯网络收费调查统计;⑩购房贷款决策问题等.从社会现象中选取的课题有:①对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给政府提出几点建议);②调查某种商品的销量与利润的关系,并决策如何使其获利最大;③环境规划与数学;④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⑤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温度、空气污染指数、臭氧层的变化);⑥研究某种传染病的数学模型;⑦城镇或农村饮食构成及优化设计;⑧水库的储水量如何计算;⑨统计月降水量;⑩证券投资中的数学等.从数学问题中选取的课题有:①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②统计与概率在密码学等方面的应用;③编程中的优化算法问题;④余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⑤测量某大厦的高度;⑥数学中的最优化问题;⑦线性规划;⑧斐波那契数列研究(从兔子的繁殖等实际问题建立递推数列问题);⑨函数f(x)=ax+b/x (a、b为待定常数)的性质研究(可利用几何画板结合研究);⑩研究等和数列与等积数列(其定义与等差、等比数列类似)的通项与性质等[12].

3.3 数学课堂中“课题学习”教学模式构建

我们认为进行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要经历以下三个环节:寻找素材、确定课题;课题实施、教师指导;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可以利用数学实验、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调查、数学主题阅读等方式组织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

3.3.1 利用“数学实验”开展课题学习活动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13].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实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习方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例如:笔者设计的案例:玩转七巧板[14].

3.3.2 利用“数学探究”开展课题学习活动

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数学探究主要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进行探索活动,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案例1 折纸问题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折纸的热情有增无减.动物、花、船和人都是折纸的创作题材.折纸能手能从一张正方形的纸开始,运用他们的想像、技巧和决心,变形为任意的形状.为什么选正方形的纸为初始单元呢?因为正方形有其它图形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正方形有四个直角、四条对称轴.从正方形开始的折纸作品一般可不用胶水和剪刀.折纸的对象被创造出来后,留在正方形纸张上的折痕,还揭示了大量的几何对象、概念和性质,如相似、轴对称、全等、相似比、比例、以及类似于几何分形结构的迭代等等.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

探究活动1:你能将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或两个全等的直角梯形吗?

探究活动2:你能在一张正方形纸上折出一个内接正方形吗?

探究活动3:你能将一张正三角形纸折成四面体吗?

探究活动4:你能将一张正方形纸折成正方体吗?

探究活动5:你能通过折叠三角形纸片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吗?

探究活动6:你能通过折叠正方形纸片证明勾股定理吗?

3.3.3 利用“数学建模”开展课题学习活动

数学建模是指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可以看成是问题解决的一部分,作为问题解决的一种模式,它更突出地表现了如下过程:对原始问题的分析、假设、抽象的数学加工过程;数学工具、方法、模型的选择和分析过程;模型的求解、验证、再分析、修改假设、再求解的迭代过程.

案例2 距离问题

如图1所示,粗线表示某校车所经过的一段公路,A1,A2,A3,…,A7表示7名同学的家,他们要经过由细线所表示的小路到公路去等校车,若校车在此段公路上只准备设一个车站,要求学生到此站路程总和越小越好.

(1)车站设在哪里最好?

(2)若P处又有一学生,车站设在哪里最好?

组成学习小组,探讨解决问题方案,完成研究报告.

3.3.4 利用“数学调查”开展课题学习活动

数学调查是指选择某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调查活动,收集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整理数据,从而做出相应的推断,用以指导实践的数学活动.数学调查能让学生经历从事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让学生体会到抽样的必要性和随机抽样的重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学会一些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案例3 关于“全校同学课外活动情况”的调查

首先,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用什么指标来刻画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是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最喜欢的项目,还是其他指标?

其次,怎样设计调查问卷和收集数据,有必要调查全校每一位同学吗?,还是可以只调查一部分同学,用他们的结果代表全校同学的共同愿望?

最后,我们可以调查哪些人?是调查本班的同学,调查在操场上打球的同学,或是在校园里随便找一些同学等等,如何得到随机样本,如何确定适合的样本容量?

请以小组为单位,以“全校同学课外活动情况”为课题,开展一次数学调查活动.

3.3.5 利用“数学主题阅读”开展课题学习活动

数学主题阅读是指就某一个确定的数学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一些相关的数学文献,自主的进行阅读学习,并达到一定的阅读目标的过程。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图书、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上的资源,可以有效提高数学主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学习了“黄金分割”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数学主题阅读活动,并发表了课题学习成果:奇妙的“黄金分割”.数学主题阅读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合理有效的寻找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表达信息、分享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和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主题阅读必将成为课题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事实上,某个课题学习活动可能要同时用到以上几种方式,没有必要对这几种方式进行严格的区分,几种方式之间经常是互相渗透的,比如可以用数学实验的方法做数学建模,也可以用数学实验的方法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建模的过程可以插入数学主题阅读,阅读的结果可以通过解决一个数学实际问题来表现等等.我国开展课题学习活动尚处于一个实验摸索阶段,我们相信,随着广大教师课题学习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一定还会创造出更多的新形式和新经验[1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9.

[2]张奠宙,戴再平,唐瑞芬.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52.

[3]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9.

[4]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32.

[5]黄荣金.美国“数学战争”始末及其启示[J].数学通报,2007(1):29.

[6]张思明,白永潇.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28.

[7]孙连举.浅析日本数学教育中的“课题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1997,6(2):77―78.

[8]孙联荣.日本数学教育中的“课题学习”[J].数学教学,1995(1):5.

[9]川口廷.日本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构造及其展开―有关实施课题学习的具体方案[J].数学通报,1994(3):24―29.

[10]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

[1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74―75.

[12]卢万兵,戎利君,傅小平.谈“数学课题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09(1―2):60―6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14]卢万兵.例说数学“课题学习”[J].中学数学杂志,2006,(5):18―22.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翻转课堂实践

作者简介:李甦,白柯晨(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昆明650000)

翻转课堂是混合式学习的一种,翻转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了在线学习经验。[1]尽管教学者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实施的基本思路大都是把基础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课堂之外,然后用课堂时间开展活动进行知识的深化。但是,翻转课堂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内容的教授转移到课堂时间之外,它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是如何看待学习过程的。更具体地说,如何让学生在课外独立地进行像知识获取之类的低层次认知工作,而把知识应用、分析、综合等高阶认知转移到有同伴和教育者支持的课堂环境中进行。而在我国当前翻转课堂实践中由于有些教师对翻转教学自身定位不准确,在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有师生关系“失位”、知识难度“越位”、适用对象“错位”等问题。[2]因此,只有对翻转课堂的源起目的和本质内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翻转课堂设计和实施的关键和步骤,才能真正发挥翻转课堂在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和学业表现的作用和价值。

一、翻转课堂概述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和基本内涵

翻转课堂的产生主要归因于两个运动:第一个运动是全球技术运动,使信息技术和教育“以极低成本”进行了整合;第二个运动是思想运动,思想通过技术渠道得以传播。[3]一些学者认为翻转课堂并不是一种新的教育运动,因为教师很早以前就鼓励学生为课堂做好准备以便能够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其他一些学者则认为教育电视和计算机支持的教学已经实施了几十年,翻转课堂有规则地、系统地使用交互技术融合在了学习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翻转课堂为把新兴的在线学习技术与主动和协作学习整合起来提供了框架,对于传统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来说,是一种教育技术的新趋势。与传统的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是将学习内容和材料在课堂之外传送和讲授,课堂时间则用来解决问题和推进概念,并进行协作学习。[4]通过技术在课堂之外完成内容的教授和材料的展现,而把课堂时间用来在同学和教师的支持下积极地协作应用所学的内容。该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学习步调独立地学习材料,把重点从教师转向学习者,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问题解决。

目前,在实践中尚没有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或标准的方法。内容传送、教授的方法以及面对面课堂时间的使用方式将会随着学生的特征、教学者的知识背景、可获得资源以及学科问题的改变而变化。对于考虑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者来说,需要注意的是:翻转课堂不仅仅是把课程讲授转移到课堂之外,内容的传送仅仅是全部学习体验很小的一部分。翻转课堂需要把学生视为积极的学习者,把对学习和课堂的控制权从教学者转到学习者手中,重视对学生高阶认知活动的促进。

(二)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创始人JonathanBergmann认为翻转学习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通常的学习有两个方向:一是注重对新知识传送的传统课堂,即教师上课,学生做笔记;另一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习得式的学习。应当指出的是,翻转课堂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相反,翻转课堂吸收了传统以教学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有利因素,只是把教师精讲知识的这部分内容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为课堂上的促进知识应用的小组活动和问题解决活动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学习者能够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寻求同伴和教师支持,课堂上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学习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翻转课堂的学习吸收了这两种教育模式的有利因素,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综合体。这种混合学习策略的核心思想是翻转常规的教学方法:把原来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学通过教师创建的视频和交互式课程让学生课前在家里进行学习,而把原来在课堂之外完成的作业和练习等任务转移到教师在场的课堂上来完成。此外,研究显示:混合学习环境要想成功,重要的是使面对面和网上这两部分的学习经验保持一个良好的结构,让它们彼此能够持续地相互支持。[5]

(三)翻转课堂的本质

按照JonathanBergmann的观点,从本质上来说,翻转课堂解决的是传统课堂中课堂结构的设计问题,为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与学生面对面的课堂时间。因此,在课堂上确保和保持足够的、丰富的专题讨论、问题解决、合作与有效交流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有机会在课前学习新内容并能够反复地复习这些媒体资料直到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充分地理解了媒体上呈现的新内容。此外,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应当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为课堂活动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设计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来确保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悉度和参与度。

(四)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翻转课堂能够让教师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可获得的在线教学资源,从更大的范围来思考、选择最适合课程内容、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促进学习。教师在设计策略启发,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知的过程中,也要帮助学生总结提升,让学生把这些知识与对应的学科系统结构相联系。这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翻转课堂中学生参与度提升策略

在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协作者)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建构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回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翻转课堂可以促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翻转课堂中,与当前被动课堂体验相比,翻转课堂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当前学习内容,有机会学习如何成为独立思考者。因此,如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得当,有引导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者的潜能。根据Young的观点,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互相帮助的合作者,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通过与自身、同伴、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他们自己的理解。此外,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在日常的课堂中和每个学生个体进行交流会话。

研究表明,参与度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调查研究的领域。关于此类研究的很大一部分的文献都重在通过详细描述促进积极参与的多种因素来阐释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性和意义。Skinneretal认为学生参与度是获得更好成绩、在标准化学业测试中取得高分、更强的个人自我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几项研究表明,学生的参与度越高,学生成就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辍学率越低。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因素有很多,与学生学业表现的提升密切相关的五个因素包括:教师支持(来自教师的支持)、教学质量、同伴联系、课堂结构与管理、家长参与。本文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参与度的相关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翻转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的提升策略:

1.教师的支持

研究表明,教师的支持与学生的学业参与度、学业表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对中小学生的研究中,Klem和Connell通过分析学生记录以及关于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教师支持、参与度和学业成就之间的联系。他们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来自教师的支持是增加学生参与度和提高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认为教师要创造一个有爱心、结构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良好学习环境中,高期望、目标明确和公平公正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较高的参与度。相应地,较高的参与度又和更高的考勤记录以及考试成绩相联系。

Furrier和Skinner发现感到自己被教师的赞赏和重视的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认为这些活动是有趣的和令人兴奋。相反地,那些没有被教师赞赏和重视的学生就会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无聊、不满意甚至愤怒。

Connell和Wellborn研究结果显示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有困难但与教师保持着积极、融洽关系的学生更倾向于继续参与各种课堂活动来展示他们的努力学习课程内容的动机。类似地,在Akey关于449名高中学生对于学校环境、学生态度与行为,学业成绩的解释性分析中,Akey发现,有过教师鼓励性支持体验的学生在学校中具有较高的参与程度。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营造并维持一种互相尊重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会被尊重,学生的努力会得到赞赏,学生将会更愿意在课堂活动中来展示和交流。而且,教师真诚、公正地思考学生的观点和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对话并进行决策,这样将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Cothran和Ennis把教师称为学生参与度与学业表现之间的“搭桥者”。他们发现教师在课上课下和学生交流学习内容之外领域的意愿对学生参与度和学业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当学生感到自身未参与到课堂活动的决策过程之中,那么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会降低。此外,当学生感到教师对于与他们一起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并且表现出对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安全的关心,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会更好。

2.课堂结构与管理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能够和每一个学生进行会话交流以确定学生是否理解当前的学习内容。而且,在不用课堂时间进行内容的专门讲授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把动手实践的活动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融入到真实世界的场景中,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3.教学质量

参加翻转课堂实践的学生认为直接授课和记笔记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相反,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更有效的,因为这种方法包括了各种教学实践,包括:小组工作、动手实践活动、发现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和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此外,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翻转课堂中技术的使用和一对一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4.协作

小组工作具有提高课堂参与率和课堂参与度的作用,学生协作完成小组工作任务远比听课、做笔记有效得多。让学生通过小组以共同工作的方式来学习和掌握当前学习内容,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和学习同伴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学习者讨论问题、分享解决方案并验证他们的思维过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这样的交流沟通有助于促进积极的学习体验。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流程

1.前期分析

(1)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内容包含的知识点类型,思考是否适合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无实行课堂翻转的必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否会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好,是否有助于教学问题的真正解决。

(2)基于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如果确定了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那么接着就要思考是否当前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课堂翻转。能否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进行翻转。也就是说,不进行整堂课的翻转,而是针对某个知识块和教学环节的部分翻转。

(3)如果确定了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紧接着教师就要思考如何翻转;要确保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在线学习平台和经过精心教学设计的资源。

(4)教师要对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有一个预期,思考翻转课堂教学下学生应当产生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2.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

(1)创建不超过10分钟的学习视频;分析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核心主题,进行问题设计,要求问题是来自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

(2)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引材料,向学生说明如何使用在线材料、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最好提供电子版和纸质版供学生适时查阅。

(3)设计附在教学视频后面的练习题,这一方面是为学生评估和确保自己是否理解了教学视频中的关键内容提供一个自我检测的参考,另一方面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和疑惑。

学生活动:

(1)根据学习指引材料观看教师视频和其他的学习材料,记录有困惑的知识点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2)完成视频后的测试进行自我评估,概述自己的学习收获。

3.课中组织

学生活动:

首先分成三组,第一组:聚集到一起,在教室的电脑和个人电子设备上合作地审查回顾那些媒体资料;第二组:把收集的相关资料汇集在一起,和教师一起回顾这些内容;第三组: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马上开始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理解水平自行加入这三组中的其中一组,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轮换在这三组之间直到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去解决教师在课前给出的来自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

教师活动:

(1)根据课前制定的课堂观察表积极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协同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适时地点拨和引导。

(2)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观点和思路等给予及时、充分的反馈和评价,以增强师生互动。

学习评价:

(1)来自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主探究或同伴协作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进行同伴互评和组间互评。

(2)来自教师评价:收集学生作品等实践成果,观看学生的展示汇报,结合课堂观察表的记录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课堂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广泛的评价。

三、翻转课堂实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教师对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重构学习·第二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中,翻转教室创始人JonathanBergmann在名为“我们在如何引领美国学生的有效学习”的精彩演讲中指出,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存在五个常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翻转课堂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不足。这五个问题是:

(1)没有对翻转课堂的课前任务和课堂活动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课前和课堂不能相互支持以促进提升学生学习,使得课堂时间变得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性和没有效果。

(2)很多教师只是把视频传送给学生而没有教学生如何来看这些视频。

(3)很多教师常常完全用别人的视频来做自己的翻转教学,但是效果不理想。

(4)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够活跃,缺少和学生的互动。

(5)教师会把视频时间做得太长,学生在线学习时容易产生倦怠。

(二)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能产生的困难

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学习也存在着一些困难,特别是学生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策略的准备有限。在近期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习惯了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对第一次接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一些抵触。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不习惯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在寻找搜集在线学习资料时感到有困难;要阅读和理解更多的内容;当课前没有学习已的在线资料时,他们在课堂上感到很有压力;与传统的课堂相比,翻转课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四、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对教师、学生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学习时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育者应该目标明确地思考课程的设计,开发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力地补充在线的学习内容,从而才能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面对面的课堂时间。本文在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教师对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实施翻转课堂之前,必须要确保学生做好了利用翻转课堂这种方法来学习的准备。因为有些学生可能对是否要接受这种改变感到犹豫,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这种策略之前,向学生介绍关于翻转课堂的目标和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2)学习工具、材料和资源,尤其是教学视频应该精心准备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想法的产生和问题解决技能。

(3)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要超负荷,否则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4)在课堂活动中应注重讨论、问题解决和提供足够的反馈。这有助于学生对正在学习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可促进创造力的生成。也就是说,当学生需要与同伴、教师进行沟通商量问题解决的可能方案时,学生首先就需要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为问题解决贡献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在这个过程中,讨论将会帮助和促进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自己在关键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的问题、偏差,训练学生有逻辑地表述、论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5)评估应该采用形成性和总结性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多种技能和能力,评价过程应当涉及翻转课堂的各个方面,包括授课视频,学习资源和其他课程材料的设计。评价还应该包括对课前、课中与教学者、学生相关的所有活动进行评估。

五、有关翻转课堂的思考

作为21世纪的教育者,教师应当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在他们自己的教学中使用新兴的教育技术。在翻转课堂中开放网络课程的使用,进行更广泛的混合学习,通过充分利用已有的免费课程来减轻教学者和机构重新设计课程的负担。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查看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基本概念,这样能够让教师有更多的空间专注于课堂的关键部分,即课堂时间里的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在观看教学视频中产生的问题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强大动力因素,这些问题也会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出勤率。正如Milman所说的那样,翻转课堂让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专注于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聚焦课堂讨论。[6]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11篇

一、研究课题的确定

确定研究方向、选择课题和定下具体的题目是我们在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时首先碰到的问题。教学研究一般性的课题可以来源于个人的(教学)实践或兴趣,也可以产生于阅读研究资料和报告特别是教学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当然,有些研究问题是在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而萌发产生的(Sliger & Shoharmy,1997; Nunan,1992)。

笔者在2007至2010年带领英语教研组的部分老师开展了“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应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获得了梅州市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在开始确定课题时,笔者与自己的团队首先确定我们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阅读教学),接着我们认真讨论了在阅读教学中碰到的难题,并认真记录进课题研究电子档案。随后,我们翻阅了2001-2006年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期刊(如《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了解国内外阅读教学研究的现状(笔者经验:可以先翻看期刊目录,只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详读)。笔者与大家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终选取了阅读档案袋评价方面的研究。档案袋评价于1995年已经盛行于美国语言教育,主要运用于写作教学。2000年左右引入到中国教学领域,2005年在国内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也主要运用于写作教学。部分教育专家与老师已经把此种评价方式运用于阅读教学(包括语文与英语),并取得部分研究成果。但是档案袋评价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在山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认为这是课题研究的绝佳切入口,并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所以确定了研究方向以及研究课题的具体题目——“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应研究”(立足于山区英语阅读教学的实况)。

二、数据收集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说问题的提出、研究题目的确定在课题研究开始时起了关键作用的话,数据的收集则是课题研究具体操作的过程,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我们全面考虑、精心设计,以保证研究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强的说服力。在使用不同研究方法去收集数据时,我们对以下的几个问题都要处理好,它们是:受试的选取,自变量、因变量的确定,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组和对比组的建立。

受试是研究的对象。在笔者主持的课题中,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自己的学生(两个班级的学生,最好是平衡班)。变量指的是在课题研究中变化的事物,如:学生的英语能力会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他们的英语能力就是一个变量。变量中,一种称之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另一种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自变量是受试接触的变量,也称为刺激变量或输入。因变量是随着一个或多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或受影响的变量,也称为反映变量或输出变量。在笔者与团队研究的课题中,自变量是采用不同的阅读评价方式:实验班采用阅读档案袋评价方式,对照班采用传统的阅读考测的评价方式。因变量是实验班的受试能否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包括英语阅读兴趣、掌握科学的英语阅读技巧、阅读档案袋评价对学生反思与合作能力的影响、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等。无关变量是我们在实验中必须控制好的变量,目的是保证实验有效,方便我们观察实验中的两个变量(自变量以及因变量)。在此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必须控制好的无关变量是保证试验班以及对照班的学生阅读水平相当,采用相同的教学材料、教学方式等,唯一不同是阅读评价方式。只有在控制好无关变量的条件下,认真观察自变量以及因变量的关系,得出实验的因果关系,才能使实验具有一定意义。在此,笔者提醒各位老师:不管实验的结果是与开始的研究设定一致还是存在不同,只要遵循了实验的过程,努力处理好无关变量,详细记录自变量以及因变量的关系,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成功的研究。

三、研究的设定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条件来决定研究的设计。一般中学课题研究采用四种研究方式,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和实验法。观察法指研究者对教师或学习者在教与学中所采取的方法、策略和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是一种使用问卷或谈话的方式获取数据和信息来决定被调查者的知识或信息、意见、态度、爱好等问题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是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调查一个案例,从中较集中地研究教与学过程中某些行为、现象和有关联的各方面因素的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进行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变量间的关系。在实验中,研究者创造或改变一些条件,同时控制另一些条件,以引起探求现象的发生,达到研究一些变量关系的目的。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笔者与团队成员主要采用实验法。对实验班以及对照班的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进行了(实验)前后测,取得相关数据:实验前,两个班英语阅读成绩的对比情况;实验后,两个班英语阅读成绩的对比情况。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得出此研究的量性分析结果。为了进一步补充说明实验的效果,笔者还配合使用了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以及学生座谈。问卷调查主要研究实验法无法得出的研究成果,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技巧的提高、反思与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所得的结果也转化成数据,通过SPSS(16.0)进行统计,对研究结果进行补充说明。同时,笔者还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座谈,对座谈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作为质性分析材料。结合量性分析结果(数据)与质性分析结果(座谈的笔录),笔者成功地完成了此次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保证了研究成果的信度以及效度。

四、实验结果的表述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12篇

1946年生,沈阳市人。现为武汉大学法学院刑事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检察院咨询专家。

“如果说在做专业以后,写文章、出书,文字上还算过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十年的记者、编辑生涯。”

记者(以下简称“记”):吴教授您好,能先请您谈一下起初是什么促使您报考法律系的呢?

吴振兴(以下简称“吴”):我从小就对法律感兴趣,可能是受到小说和电影的影响,觉得法官、检察官、律师在法庭上侃侃而谈让人非常羡慕,想得很单纯。我报考大学的时候要填五个志愿,我的前四个志愿都是政法院系,第一志愿就是吉林大学法律系。

记:当时的法律系开过哪些课呢?

吴: 入学以后到以前,大约九个月吧,我学过两门专业课,上学期的专业课叫“国家与法的理论”,当时国家与法是合在一起的,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学与法理学。“国家与法的理论”课程结束后,我就确定了毕业论文的题目,――“法律的工具性问题”,而且我还搜集了不少资料。当时,我对法律的工具性有些疑问,觉得法律的确有工具性,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但法律不完全是政治统治的工具,因此这个问题是可以探讨的。除了专业课以外,上学期还开设了外语和政治两门课。下学期的专业课叫“法律制度史”,同时继续学外语。在“法律制度史”和外语课还没结束的时候,开始了。开始后,我利用业余时间,看了一些哲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书,积累了一些基础知识。1969年下半年,我开始实习。那个时候的公检法工作基本停滞,我就到市公安局的政法大队去实习。在政法大队,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联合办案。研究案件主要凭经验,不谈什么构成要件,当然法律根据之类更是无从谈起。后来我又到长春市汽车厂派出所和桂林路派出所实习过。前前后后实习了一年时间。

记:当时学习的外语是俄语吗?

吴:是日语,当时我们班学习日语的同学并不多,有二十人左右。

记:1980年,您回到吉林大学读研究生,当时您已经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待了十年,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回去读研究生的?

吴:就个人来讲,我还是有点名利思想的,认为在广播电台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不过,实事求是地讲,在省电台的十年中,我不仅在政治理论上有提高,而且通过组织法律讲座、编辑法律讲座稿件,在法学基础理论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弥补。特别值得一提的事,这十年中我自采自编的稿件较多,凡有采访任务,我从来不用下面的通讯员,从调查、提纲到写作,均自力而为,从而使我的文字功夫受到很大的锻炼。如果说我搞专业以后,写文章、出书,文字上还算过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十年的记者、编辑生涯。

“那时候,我几乎每天都看到、写到半夜12点,无论冬夏,光读书笔记就做了几大本。这段硕士生期间的学习,对于我夯实自己的基础理论起了重要作用。”

记:您是吉林大学第一届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吗?

吴:是的,吉林大学从1980年开始招收刑法学的硕士研究生,我是何鹏老师的开门弟子。当时之所以选择刑法学专业,主要是出于几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是我的外语不太好,所以就没有考国际法专业。除了国际法以外,宪法学也开始招硕士研究生,但我对宪法学没兴趣,觉得宪法没有什么好研究的,但现在看来,这种看法还是很肤浅。但刑法作为实体法,与现实生活和法律事务联系比较紧密,这也是确实的。这也是我当时选择刑法学专业的粗浅想法。

记:当时您研究生毕业后就留校了吗?

吴:其实毕业的时候我很想到实务部门锻炼一下,但法学院坚决不同意,于是我只好留校任教。

研究生入学以后,我主要是跟何鹏老师学习外国刑法,吉林大学的刑法学是靠研究外国刑法起家的,准确地说,是靠研究大陆法系刑法起家的。何鹏老师外语好, 1981年(或1982年),吉林大学第一次组团去日本访问,随行的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还赶不上何老师,有时候还需要何老师充当翻译。由于何老师的日语好,看日本刑法方面的书就像看中文书一样,给我们讲起外国刑法来就非常方便。

那时候,我还帮助何老师整理过《外国刑法简论》,这是国内关于外国刑法的第一本书。上课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个老师叫赖宇,就我们两个人听课。听完课以后进一步加以整理,就形成了《外国刑法简论》。此外,我还帮助何老师整理过《外国刑事法选论》。再有,在何老师和甘雨沛老师合作撰写的《外国刑法学》中,我还协助何老师撰写了分则部分;还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编写了《现代日本刑法专题研究》。

记:能不能谈一谈你硕士生期间的学习情况?

吴:1980年入学后,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是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从客观上看,当时刑法方面的著述(包括译作)还不多。好在1979年刑法典颁布,我们有了高铭暄、马克昌等前辈一起编辑的刑法学教材,还有一些老一辈学者和少数年轻学者撰写的文章,他们为我国刑法学的繁荣拉开了序幕。虽然我是法律系毕业的本科生,但实际上在校期间并未系统地学过刑法理论。于是我开始不折不扣地勤奋刻苦学习,如饥似渴。我是住在校外――省电台分配的住宅,只一间房,不到20平方米。当时孩子小,我又抽烟,都是自己卷的烟,因为工资低,买不起烟卷。看书写作时烟抽得多,孩子挨呛,得了急性气管炎。为了孩子的健康,我只好弄了一张三条腿的桌子放在室外走廊上,然后再拉一条线,在室外支个灯(这种三条腿的桌子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就是有一条腿是活动的,拉出来可以将桌面支起来,放回去桌面也收回那种)。几乎每天都看到、写到半夜12点,无论冬夏,光读书笔记就做了几大本。这段硕士生期间的学习,对于我夯实自己的基础理论起了重要作用。

记:您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关于哪方面的?

吴: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叫《教唆犯的概念与特征研究》,这篇论文是从我的关于教唆犯的书稿中抽出来的,这本书稿在我提交毕业论文时就已经完成了,有十四五万字之多,并且在1986年正式出版。现在看,这本书在有些方面研究得还不够深入,但当时确属为数不多的刑法专著。

记:您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哪方面的?

吴: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叫《罪数形态论》,现在看来,书中的一些内容还需要补充,我也想在武汉大学期间进一步完善这本书。但当时对这本书的评价还是相当不错。我的博士论文答辩时的评委是高铭喧、王作富、曹子丹、何鹏、高格五位老师。在这次答辩会上,评委们的提问让我汗流浃背,而我在重要场合下一般不会流汗。这些评委都非常认真,问了我33个问题,使得答辩足足花了半天时间。同时,这次答辩对我博士论文的修改帮助很大。评委们对我这篇论文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至少有这么一句话:“为建立我国的罪数理论体系做出了贡献。”我这篇论文也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

“法律实践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多课题。要研究这样的课题,不仅要有法律功底,没有法律功底就无法进行研究,而且还要有研究能力。”

记:能不能请您谈一下法学重建过程中您的主要贡献呢?

吴:我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1997年《刑法》修订过程中,我曾参与过发表修改意见,另一个是《论教唆犯》中的一些观点直到现在也能够站得住脚。比如在教唆犯的种类中,我提出了盖然性教唆和半盖然性教唆,国内学界基本上认同这种观点。在最近由我组织的“四方谈”(全称为“刑事疑案四方谈”,包括法院、检察院、律师、学界)中,我又将半盖然性教唆划分为单向半盖然性教唆和双向半盖然性教唆,将单向半盖然性教唆分为性质单向半盖然性教唆和对象半盖然性教唆,将半盖然性教唆予以细分。我觉得,将半盖然性教唆予以细分就便于把有些问题厘清。此外,我还提出了重合性过限和非重合性过限,这也得到了国内学界的认可。李光灿老师在《论共犯》一书中提到共犯过限问题,前苏联的刑法理论中也提到共犯过限问题,但都只是简单地提到而已。在这一基础上,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共犯过限存在重合性过限和非重合性过限的问题。关于重合性过限,我还提出所谓的正重合性过限和逆重合性过限,国内学界对此并无反对意见,但也没有更多的赞同意见。

再一个就是关于罪数形态的理论。国内的一些教材对罪数类型的观点并不一致,当时大体上维持了高铭喧老师和罗平老师提出的“一行为在法律上为一罪,数行为在法律上为一罪,数行为在处理上为一罪”的分类方法。但是我提出了“三三分类法”,根据“三三分类法”,一罪的类型应该分为本来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和处断的一罪。我的“三三分类法”是第一步为基础步骤,即把典型的一罪、纯粹的一罪与典型的数罪、纯粹的数罪分开,将纯粹的数罪放在一边,并不去研究它。第二步叫中间步骤,即把一罪类型中属于一行为的类型和数行为的类型分开,将一行为的类型统称为本来的一罪。第三步叫完成步骤,即把本来的数罪划分为法定的一罪与处断的一罪。这样一来,根据“三三分类法”,我就把罪数形态的类型分为了本来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和处断的一罪三类。在很多的罪数个体形态上,我也提出一些自己的主张。比如说牵连犯和吸收犯的界定问题,这是很多年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提出了同质吸收,我认为在牵连犯和吸收犯之间有很多地方都是重合的。比如说入室盗窃,我们可以说它是吸收犯,我们也可以说它是牵连犯。因为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是一种手段行为,盗窃是一种目的行为,发生了目的行为和手段行为,二者互相牵连的手段牵连类型的牵连犯。在这种情况下,既符合吸收犯的特点,也符合牵连犯的特点。我认为,如果数行为属于异质性罪名,一律按照牵连犯处理。比方说非法侵入他人住宅,1810年《法国刑法典》在入室盗窃上就规定了单独的罪名,我国刑法将入室抢劫作为抢劫罪的加重犯处理。换句话说,入室与非入室相比要重一些,因此按照我的观点,异质性犯罪应该作为牵连犯处理。

在牵连犯和想象竞合犯的处理上,我还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从一重重处断,就是按照一个重罪然后再从重处罚。为什么要按照一个重罪来从重处罚呢?因为按照我的想法,想象竞合犯至少是一个半罪,如果从一重处断,就等于按照一个重罪处罚,还有半个罪没有考虑,这是没有道理的,至少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所以我认为应按照一个重罪然后再从重处罚。

此外,我的一个贡献是在国内引发了关于犯罪形态研究的热风,我正在组织编写“犯罪形态研究丛书”,该丛书由检察出版社出版。现在已经出版了八本书,但要实现出版五十本书的目标,恐怕很难。为组织编写该丛书,我们还专门在北京开了一个会,张明楷和陈兴良也都参加了,他们也是这个系列的副主编。

记:您到武汉大学后,在学术发展上有什么打算?

吴:我到武汉大学后,首先是协助马克昌老师组织撰写与其主编的《犯罪通论》、《刑罚通论》配套的《罪刑各论――百罪通论》。之所以叫做“百罪通论”,是考虑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名400多个,而且已有多部系列性的分则著述。这部“百罪通论”只限于常见罪、多发罪和个别的新罪,共计108个,计划搞150万字。这样可以将这本书写得深入一点。

另外,就是参与了马克昌老师主编的《大陆法系刑法总论》的编撰,承担了违法性论一章的写作任务。自以为写得还不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克昌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与莫洪宪老师正在组织撰写《共同犯罪研究系列丛书》,计划搞24本,每本20万字左右。因为“共同犯罪”曾被有的刑法学者称为 “绝望的一章”,理论和实务中的疑难问题都很多。如果目标能够实现,共同犯罪的研究近500万字,应当会对刑法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幼儿课程适应性发展 课题研究 实践教育

前言

幼儿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必须因地制宜的为幼儿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应该针对儿童发展的规律和实际特点,了解特们的个性差异,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开发,这样就应该对幼儿的实践教育进行课题研究,使得适应性教育更近一个台阶。本文针对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和调查了解结果的分析入手,简要概述适应性教育的实施方式和存在的瓶颈,并对贵州省幼儿工作者更好的发展教育提出参考意见。

1幼儿适应性发展的实施方式和新时代的深沉内涵。

1.1幼儿适应性发展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督促。老师的素质和性格特点对适应性发展的实践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多举办一些共同性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大脑,首先,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应该观察了解或者捕捉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在共同性活动,例如:集体活动、游戏活、参加主题活动、个别小组活动中帮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并完成任务,从中再寻找和搜集整理幼儿感兴趣的部分,在特定的时间展开互动。所以教师是幼儿教育适应性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为了使得教师对课程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必须对幼儿教师展开关于课程理论的培训,定期更新幼儿教师的理论知识使得幼儿教师首先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激发教育工作人员更得的热情,完善教育工作的道德建设,提高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思想道德境界,使得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师素养能够与时俱进。这样的幼儿适应性教育才能在时代下开出不败的花。

1.2幼儿适应性课程的深沉内涵。幼儿适应性课程应该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符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幼儿整体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不能忽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这是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儿童教育要允许差异的出现,不能扼杀孩子的个性,抹杀了天性和灵性。也就是既要把握好幼儿共同性的地方,也要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性,这样才能适应了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这也说明实施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是幼儿教育的必经之路。

2幼儿适应性课程发展的新特点。

2.1幼儿适应性发展要在实践中进行。儿童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多多的接触实践活动,通过对儿童生活学习的实实在在的体验,才能更加深刻的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作用,是他们在实践中互动和磨合来反省和完善自己的行为。这样他们才有目的和动力去探究和发现新的东西,并自发的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具备了基本的能力和价值体验。

2.2呈现出多元化和整体性特点。幼儿适应性课程应该能够提供不同的空间机会来锻炼儿童的发展。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应该在语言锤炼,健康锻炼,艺术培养,基本知识教育和科学启蒙教育方面都有所涉及和侧重,因为这些领域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必须都倡导幼儿在这些方面的思维有一定的积累。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我想大家都很赞成这样的观点,所以要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融入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启发,才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2.3教育发展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幼儿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小中大班中都有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所以在适应性课程的开展中要注意幼儿发展的衔接关系,而且要有变化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要有具体的执行方案,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时间进行抽象或具体的过渡。另外,要认识到儿童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之间的衔接关系,要为他们以后的发展着想。观察各项教育方法实施的效果。各项理论方法到了基层之后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有什么新的发展策略以及教师对适应性教育的真实想法等都要搞清楚。然后对症下药,化解疑虑,改进和完善已有的的措施,这样才能使方法体系更易于接受,使得教育思想更加科学。

3简单探究幼儿适应性课程发展的新思维

新的幼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幼儿适应性发展的实践中有很多新思维出炉,这一方面给我们改革实践提供了很多经典策略。另一方面也启发我们在幼儿教育中要积极发动思维,为幼儿教育发展理论的完善添砖加瓦。

3.1多元化的幼儿教育发展要敢于变。

我们要灵活的掌握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专门针对有特长和潜能的儿童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孩子在共同性发展中有选择性,当然这可能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障碍,不是我们灵活组合就能解决的,。我们要在必要的基础上对基础性的活动进行深化扩展推移。还需要园长和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另外敢于变更是要大幅度的进行,可以在不同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教材,也可以在不同班级中进行更换,这些都旨在满足孩子在发展中需求。总之,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的对幼儿适应性过程做好具体和科学的规划。

3.2重视幼儿园在幼儿适应性发展中的创造性。

幼儿园作为适应性课程的主阵地,会产生很多教育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和基本理念的支撑做出一些创新我们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扩展,特别要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和师资状况做出调整,调整也是一种创新,毕竟,不可否认的是,好多教育方法在贫困地区的不到普及推广,因为基础设施的局限性,所以这就要把新的创新运用到幼儿适应性教育中来。通过交流实践,多倾听别人的做法,积极学习别人的经验,在教育方法上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3.3幼儿教育要适时地对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的指导培训,促进老师们的专业成长。

随着幼儿适应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对幼儿教育素质的要求增加了新的内容,毋庸置疑,现阶段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一般的教育人员无法胜任,事实上,无论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定时的吸收新的理论教学成果来完善和提高自己,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专业培训来纠正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行为习惯,多多考察和学习专业人员的讲座和书籍。这可能是当今势在必行的教育之路,否则会随着时间的年轮被淘汰掉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为新的幼儿教育的适应性课程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3.4要为幼儿适应性课程的发展创造好环境。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精心总结的课件和理论经验应该提供特定的平台进行展示,是大家的探索研究成果都可以得到展示,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大家的教育灵感和教育创新。当然也要有一定的讲评机制来对这些行为进行定位和约束,是大家在论坛中相互沟通,交流经验心得,提升教育届的整体氛围,迅速为幼儿适应性发展的科学实践提供具体业务指导。

总结

幼儿教育发展是当前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许多的教育专家对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很多方法论指导,也有基层的教育人员总结的教育心得,但是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对教育适应性课程的探索更应该矢志不渝,我们要好好的对有幼儿教育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教育领域心得空白并且不断完善,立足于长远,方能突破于当下。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 国际教育新理念[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80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建立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家长的认识,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认识到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者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笔者对重庆市渝北区市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从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开展调研,强调“真实”、“过程”、“反思”,突出其导向作用。调研组通过看半日活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等形式,对示范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

目前,示范幼儿园的层级管理分明,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这是因为,近年来幼儿园业务管理制度调整较多,在以往基础上的补充往往只是口头传达内容并加以执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没有汇总整理到相关制度中,造成了“工作做了,资料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同时,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职责分工上的不均衡与漏洞,造成幼儿园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对各类课程计划的审定流于形式,无实效性地跟进指导。从管理人员职责评估结果显示出各层级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调控与调整。

(二)对课程计划拟订与落实不到位

1.课程实施计划中主、辅课程的容量失衡。尽管本区已对教师进行了“幼儿活动发展课程”的相关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主、辅课程比例失衡的现象。加之幼儿园开设了“思维游戏课程”、“分享阅读”、“幼儿英语”、“蒙氏教学”等特色课程,造成对主体课程的实施有所冲淡,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无法保证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

2.周计划中各领域内容及类型失衡,缺乏规范性。从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社会、艺术、健康三大领域的课程容量基本符合容量比;而科学、语言、数学领域的容量显得不足,在领域类型的安排上也存在失衡,教师填写周计划呈现出书写不规范、名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对课程领域与类型认识混淆,没能反映出核心目标,存在表述不统一的现象。

3.一周内各类游戏开展失衡。《细则》明确指出,应平衡一周各类型游戏,每周至少开展各类型游戏1次,保证每日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从统计数据显示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尤其是没能认真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幼儿活动区活动的时间也没能得到保证。

4.教师日计划较普遍地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创造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部分教师没有把日计划真正变为适合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内容,缺乏对教材进行再次筛选、加工和设计。在实施日计划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流于形式,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分析和改进。部分教师将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了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与经验水平上,那些“吃不了”、“吃不饱”的少数孩子却很少被老师所关注;还有教师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怎样全面透彻地反思、怎样多角度反思,反映出教师多角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弱,即反思的广度不够。

(三)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力度不够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发展。从调研的数据中反映出,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课程实施效果重视不够,对课程实施中呈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对教师自我评价的指导远远不够。由于教师发展的不平衡,“自我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内在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能按课程要求客观评价自己,并抓住机会寻求发展中的问题,制订措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有些教师“自我感觉较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方向。针对这一现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制订措施,以教师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反馈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让“教师的自我评价”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地观测半日活动、日计划、周计划以及幼儿一日活动的检测情况,反映出教师在活动时间、活动目标、环境与材料、形式与方式等指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活动中存在隐性浪费时间和幼儿的无谓等待现象。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强调统一和固定。由于幼儿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于是出现多数人等少数人的时间浪费现象。如集体排队取水、入厕,或者教师逐一分发玩具材料,这样便时常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和幼儿的无谓等待;从活动组织有序、无消极等待指标检测数据中也反映出较低的分值,这说明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存在时间的隐性浪费。

2.活动目标空泛,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查阅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反映出教师制订的教育活动目标空泛、笼统,且重点或核心目标凸显不够。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描述,如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合作等,类似于这种拟定、空泛化目标的现象在教师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幼儿学习无目的性和教师指导的盲目性。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和随意设置教育目标,如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而对于情感、意识等目标的培养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然设置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和活动时不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存在过程与目标脱节的现象。

3.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从教学组织中反映出教师预设的活动比较多,幼儿生成的活动相对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自主探索的相对比较少;规定表达方式比较多,幼儿自我表达相对比较少;教学活动多以平面展开的活动多,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少;教师随机调控教学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4.教师对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策略的适宜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1)区域设置的问题:一是区域设置形式化。教师对区域的设置缺乏对幼儿的意愿兴趣的考虑,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二是区域设置上追求形式花哨,忽视实质性的教育功能。三是区域的空间设置动静没分开。对区域空间位置设置时,只顾及内容丰富而对于一些干扰因素考虑不全。四是区角设置存在很盲目的现象。一学期开设固定的几个区域,材料很少,极少更换,缺乏层次性、适宜性,孩子们的兴趣渐渐淡化,缺乏探索的积极性,使得活动形同虚设。(2)材料投放的问题:一是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二是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限制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3)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一是教师缺乏观察幼儿、了解游戏进程的意识和举动,致使游戏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二是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在游戏中漫无目的地“巡视”,或盲目穿梭于幼儿之间。因缺乏观察方法和反思策略而无法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观察成了“看热闹”或“视而不见”,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作为管理者,应将组织制度的制定权下放到员工,组织好制度的制定过程,通过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每一个课程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广泛听取意见,力求不断完善。

1.建立三级(班级、组级、园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细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的实施,同时为不同的教师搭建和设置不同的成长台阶,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师、不同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扶协议》、《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例如,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班长为班级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班长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和任职条件,规范和完善班长管理权限与奖惩办法;组级园本教研管理负责制,教研组长为园本教研管理的责任人。围绕课程实施,每周开展开放式园本教研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教研组长轮番主持;实行园级课程实施培训制度,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管理例会,加强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每月组织一次课程管理例会,遇到需求时,可增加例会次数;定期召开园务课程研究会、班务会,邀请有关人员参加。目的是疏通管理通道,加强协调,进行日常课程管理监控记录交流与互通情报,及时获取信息与反馈,进行有效调控和调整。

3.征询需求,建章立制,调动家长参与课程管理的内驱力。家长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要制度先行。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园级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家委会制定家长问卷表,征询家长们想知晓的各类信息的定位、选择性课程的开发、特色课程的开设等,诸多内容让家、园之间加强了解,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良好的铺垫。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整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还需要亟待解决教师个体在实践操作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

1.转变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喊得最多的口号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能说出一些《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观念,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切实转变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口头上讲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很容易,但是能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取决于教师对新观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行为的实质性的转变,因而教师对新观念的“体验”、“感悟”也成为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固有观念,增强对自身教育观念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创造性实施课程。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导向是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相反,却强调应为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强调的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教本”,不应该把教材、参考资料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唯一依据,而是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幼儿的需要,不断吸纳新理念、发展教材、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对教育活动内容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内容设计;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分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设计出为幼儿所需要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研究每一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要根据自身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要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合理分配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思考和参与的时间;要高效率地管理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尽可能减少教学干扰,合理利用宝贵时间。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体现在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主题的产生及发展、人数的灵活增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化等;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在重视幼儿主体参与基础上,有效调控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活动区的创建要有课程意识。把材料变成适合儿童序列的活动,将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融合性活动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并参与材料的收集,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二是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融人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2.活动区应不断更新。环境应跟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但要经常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而且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使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成为建构的主角。

3.注重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要保证各类型游戏的均衡开展(每周至少一次)。

(四)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

从调研中发现幼儿园有园长、业务园长、年级组长等专人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作整体考评。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可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管理者在听课前天中午通知被听课的老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的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的邮件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会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

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得更细,能量化的地方尽量量化。园长和业务园长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的方式下班检查工作。做到每周必查备课,有记录,有指导交流;每周必查听课,形式多样,有集中教育活动,有半日活动;定期检查环境,看是否有“师”、“幼”、“家”的共创,有家园栏的定期更新,有幼儿学习生活活动过程的反映等。每周利用业务工作小结会议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质量分析,结合本园实际,有重点、有要求、分阶段地对教师日常工作提出要求,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和指导,能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加强园本培训,实现家园共育,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过去,家长在教师的心中只是一个支持者、配合者,不是消费者、监督者;而今,要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吸引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中。幼儿园应从管理上找差距、寻原因,依托园本培训,深入理解《纲要》、《细则》精神,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幼儿日生活有机融合,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让家长了解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与家园合作的有关信息,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探讨达成共识,使教师、家长接受新的理念,在班级课程实施中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真正成为育儿的伙伴。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装备;实验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53-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达州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积极推动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推进新技术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将促进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活动作为重要研究内容。

1 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5年9月23日,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交流研讨会在四川省泸州市举行。交流会强调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精神及《纲要》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承担着重要责任、扮演着重要角色。实验教学是中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是现代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内涵要求。

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有利于学校发展与办学理念的落实;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校内教师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学校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抓好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对开展达州市中小学实验教学各项实践研究活动工作具有推动和引领作用。

2 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观念滞后,跟不上时展的需要 达州市辖区内有8个县市区,8个县市区分别设有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负责各中小学校实验室、图书室、各类功能用房、各类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管理,负责各中小学教育装备的硬件、软件的采购划拨,负责教学仪器设施设备质量检测等工作。一段时间其工作理念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认为教育装备部门就是以装备为主,对实验教学研究工作认识不够,认为研究工作是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事情,与教育装备部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

对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工作职能职责认识不清 他们认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工作就是为学校配置实验室及各个功能用房里面的各种教学仪器、图书馆(室)的各类图书等,帮助他们对实验室及功能用房建设进行规划、指导。他们对实验教学工作的概念理解很狭义,认为就是理化生实验课上教师和学生做实验而已。

对实验教学以及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概念模糊不清 有些学校和教师对实验教学与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认识不清;不开或者少开实验课,黑板上讲实验课和背实验比较常见;课堂传授与动手实验相互脱节,做实验仅满足于验证性实验,自主和探究性实验薄弱;不少教师实验技能不强。

教学课题研究工作起步晚,科研成果不明显 2004年底,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才引入达州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内容被明确提出来,由实验管理办公室负责。2005年底,召开一次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动员会,聘请专家做动员报告和现场培训。2006年,全市立项实验教学研究课题10项,能够结题的很少。2007―2010年,基本处于停滞阶段。直到2011年,对该项工作进行调整,才得以初步开展,选配了责任心强、有专业知识的高级实验师负责该项工作,全市立项11项,2013结题率达99%,有1项荣获达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全市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立项14项,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才步入正轨。

3 开展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思考

领导要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 首先是领导的工作观念必须更新。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职能职责转移,从以前对各中小学校硬件建设配备为重点,转移为政府集中采购;从以前的学校自主花钱建设配备到现在的由国家出钱集中采购配备为主(比如“农薄计划”“全面改薄”计划的实施)。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工作职能的转移,说明在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方面装备部门的职能职责已经被弱化,那么工作重心就应该转移为对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的管理、应用、研究、培训等方面。尤其对实验教师、实验管理人员的培训,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方面应该加强。

教育装备部门要积极宣传新的装备工作理念 让学校重新认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在新时期的工作职能职责,明白技术装备部门的具体工作范围、具体的工作重点以及为学校的具体服务项目等。实验教学工作的范围面很广,涉及学校开设的所有学科,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都离不开技术和器材、设施设备的支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不仅要建配、管理,而且要推动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还要推进新技术装备的研发与推广等,开展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要激发教师对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要帮助教师建立课题研究的信心,提高对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实验教学不像单纯的知识传授,记住了就马上能够见成效,实验的作用可能在将来的几年,甚至人的一生都会受益。教师要先转变观念,不要只为眼前的分数着想,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课内外结合,将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学习场景自发转移,适度地、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组建课题组,以实验课题研究的形式寻找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实验课题研究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习的边界。教师(学生)在实验教学实践活动中,对遇到的问题,会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进行自我反思,这个反思的过程和阶段,就是教师(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就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问题及课题。

其次,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活动,通过中小学实验教学评比、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示、实验技能比赛、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优秀实验室评比等交流平台,培养一支课堂教学与实验操作能力双优的理科教师队伍。

最后,建立一支专业指导和服务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研究队伍。实验技能是理科教师的基本能力,充分整合一线教师、教研队伍、专家学者等力量,开展实验教学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打造一支专业指导和服务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研究队伍。

加大对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的组织管理 由市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负责编制年度科研指南,组织课题申报立项;由市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和市级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组织人员参加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指导;由市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和市级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组织人员参加结题及成果宣传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