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媒介;风格;稳态叙事;动态叙事

《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一书中,影像系统被分为六大影像系统。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是建立在电影的媒介特性――运动的声画影像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以艺术媒介决定论来建构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是从电影本体的角度对影像系统的风格进行终极探讨。

一、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

何为风格?风格是主观唯心的,又是个人化的。这与艺术媒介的表现主体――艺术家在表现媒介上达到了一致,即以运动的声画影像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反应。大卫・波德维尔认为:“风格指的就是电影组织技术的形式系统。”[1]这里,风格作为创作主体使用电影技巧的技术形式而存在。风格是从个人化的艺术创作到电影组织技术的形式系统,是主观艺术创作与客观技术相结合的结果,从而达到电影表现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上的综合表现力。

何为艺术媒介?“艺术媒介就是某门艺术的表现媒介,并且在艺术的意象传达中起决定作用……影视艺术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2]电影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它需要观众对“运动的声画影像”进行整合,才能完成影像系统风格特征的确立。电影媒介决定了电影的根本任务是叙事,进一步地,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取决于电影叙事的刺激时间与表现空间。假如事件过程可通过长时间的流动变化来达到目的性的空间动态行为,那么叙事的动态行为必定与时空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但是在电影有限时间中,它要求主要人物必须重叠、集中,并且通过矛盾冲突彰显人物之间内在差异,创造人物活动的叙事时空。在这种流变的有限时间和空间里,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稳态叙事,即在连续性的时间流变里,形成他者的主观叙事表现空间;二是动态叙事,在具有周期性的时空流变中,并不破坏故事本身,从而造成的一系列的叙事线性反应链条。因此,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必须与时空流变同时存在,从而决定了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是稳态的还是动态的。

当然,在较长的时间流动变化中所产生的空间动态行为也可以是无目的的,即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也可表现为排除在叙事机制之外的反叙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具备时空流变特性,即使是被拼贴起来的,同样可以形成主观情绪化的表达,并在时空流变中形成影像系统的风格。

二、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

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以艺术媒介论为基础,在运动的声画影像这一表现媒介上,观众通过一般现实逻辑对表现媒介进行自我解读,并产生认同。另外,镜头和剪辑作为电影技巧的技术性存在,对影像系统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影像系统以一般现实逻辑为中心向两极扩散,由此形成了三种风格特征。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可归结为:现实性的稳态叙事、一般现实逻辑之下的动态叙事、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影像系统一旦脱离一般现实逻辑,走向抽象化的电影表达,就开始了反叙事的情绪化表达,尤其是抽象影像系统借助过度曝光和直接绘制的技术方法实现了情绪化的表达,就使抽象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走向了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

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其中稳态叙事与动态叙事都是建立在一般现实逻辑基础之上的,两种风格形态的表现形式走向两个极端,前者为原生现实的日常生活叙事,后者是一般现实逻辑下的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与创造。由于表现形式的不同,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叙事风格特征。

(一)现实性的稳态叙事

稳定叙事一般为日常生活段落,并不打断时空建构,在原生现实的时空流变中,形成了现实主义的纪实风格,这时的影像系统走向了一种极端,即打破故事桎梏的纪录片方向,这种风格的电影叙事表现为稳态的叙事风格特征。于是真实成为至高无上的美学追求,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理论奠基人:巴赞与克拉考尔。

巴赞强调完整现实的真实,[3]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叙事结构的真实。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短片基本上以单个镜头表现画面的含义和表现力。《水浇园丁》中,一个小男孩踩住了园丁的水管,当小男孩快要跑出画面时,就恰巧被园丁抓住,园丁打了小男孩的屁股,小男孩出画,园丁继续浇水。这样,单个画面的表现信息就增强了。若小男孩跑出画外,单个镜头的表现力就不饱满了。巴赞的完整真实是在时空流变的线性结构中形成的,这种时空流变与原生现实息息相关,从而奠定了纪实美学的艺术理论基础。巴赞以其长镜头与景深镜头理论著称。电影《纯真年代》片头以一个主观长镜头来展现宴会场景。当男主人公纽伦走进宴会厅,以频繁的摇移以及360度的旋转镜头来取代单个镜头分切,将整个上层社会的奢华展露无疑。即使男主人公被跟丢,也并未打破整个行为事件的流程,而且十分清楚地交代了场景与人物,时空的流变在这里显得更为自然、流畅。一部好的片子常常会把电影作为一扇厚厚的玻璃窗,从玻璃窗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对深度的再现。电影技巧的运用可以大大强化电影的真实感,让观众在透明与暧昧多义的影像中进行自我反思与主观评价,当然这些电影理论的应用必须遵循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以期到达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从而形成电影的艺术风格特征。它们的意义在于,诸如在镜头、造型、构图、色彩、光线在内的影像系统的构成元素被纳入电影时空流变的同时,这两种电影技巧对现实主义纪实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也实现了现实性的稳态叙事。

“巴赞满腔热情地宣告:意大利电影的现实主义绝对没有导致美学的倒退,相反,它推动了表现手段的进步,促进了电影语言的胜利发展,扩大了风格化的范围。”[4]无疑,这种对“真实”的美学追求在表现媒介上扩大了电影语言风格化的范围,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实性的稳态叙事这一风格特征的形成。如果说巴赞强调完整现实的话,那么克拉考尔则认为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他把照相性作为电影的本性而存在。他并不排斥精神世界的时空流变。这种稳定叙事的风格特征在纪录片的物质世界与造型表现两个矛盾冲突中贯穿始终。

(二)一般现实逻辑之下的动态叙事

动态叙事会在建构时空顺序的同时结构故事,这就形成了影像系统的经典风格特征。在一般现实逻辑下,这种逻辑是成立的,并且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仿真现实。

在具有周期性时空流变的动态叙事中,电影的表现媒介成为创作者的主观表达对象,在具备了个人风格的同时,也创造了适合观众的通俗、易懂的故事,而讲故事的方法、形式被自动隐藏。形式虽被忽略,但故事是自动呈现给观众的。电影的表现媒介是通过观众的感官来传达的,形式结构的自我隐藏,大大减弱了观众的接受过程,这是因为观众在一般现实逻辑下具有一种天然的适应能力。以《霸王别姬》为例,观众往往对这个故事进行一个故事链条总结,那么他们对故事整合的结果一般为一代名伶程蝶衣与段小楼如戏“霸王别姬”般的一生,但是观众往往忽略这个故事是以“现在―过去―现在”的结构来讲述故事,其中又以政治事件为背景作为贯穿故事发展的线索。

另外,作为动态叙事的一般现实逻辑,由于受时代、民族、地域的影响,形成自我规定的现实逻辑。不论是以具象物的象征意义作为局部修辞手段的真实影像系统,还是以非现实化叙事机制、非现实时空建构的象征文化影像系统,还是作为特殊文化学说的特殊文化影像系统、以有神论建构的神化影像系统以及兼容式影像系统,它们都以一种自我规定的现实逻辑进行叙事。尤其是特殊文化影像系统,它的一般现实逻辑是特殊文化学说,观众只有在知道这个学说,并把它作为一般现实逻辑的元素而存在时,特殊文化影像系统才能成立。于是,在自我规定的现实逻辑的前提下,形成了现实主义风格的动态叙事特征。

(三)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

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这一风格特征在实验性、先锋性的电影创作中比较常见。例如,以“运动的线条”为表现媒介的纯电影,追求形式主义的风格与情绪化的个人表达。这种形式主义的现实是创作主体主观创作的现实,即创真现实。这种创真现实的风格特征是反叙事的、情绪化的。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爱森斯坦把杂耍蒙太奇理论推上了情绪剧本理论的极端。这种反对戏剧冲突和戏剧结构的形而上的形式主义创作与电影的表现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的直观表达相冲突,使得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种形式主义的主观情绪化表现只能用于华彩片断或将合理内核用于叙事,并不能贯穿整部影像系统,当然这是主流电影无法继承的。种种弊端导致具有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这一特征的抽象电影无法存活,当这种形式主义的情绪表达发展到极致,只能以另一种形式―― MTV、戏剧等依附于电视或网络而存活。

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作为抽象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使其有别于一般现实逻辑之下的其他影像系统,但是这种影像系统的存在终究只能停留在实验性的支离破碎阶段,不具备叙事功能就意味着不易被观众理解,自然也会导致这种影像系统的消亡。

总之,现实性的稳态叙事、一般现实逻辑之下的动态叙事,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这三大风格特征构成了影像系统风格的一般特征,后者为抽象影像系统所独有的风格特征,而前两者作为其他五大影像系统的一般风格特征是以一般现实逻辑为前提的,具有共通性。

三、结语

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论是建立在艺术媒介论的基础之上的,且依附于电影技巧而存在的,而电影的表现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的风格形态又是与时空流变同时存在的。对于电影,我们不能把电影艺术与电影技巧分离开来。否则,就会导致对诸如包括影像系统风格在内的理论的误读。因此,作为电影人,在电影的时空流变中,只有将艺术上的主观表达与电影技术的技巧形式相结合,才能确立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从而实现个人化的艺术表达。

[参考文献]

[1] 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 黄琳.论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

[3]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4] 崔君衍.《电影是什么?》宣扬了什么?――纪念安德烈・巴赞90诞辰[J].当代电影,2008(04).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化学;应用进展

生态化学计量学在我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变化生态学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生态化学重点是分析土壤之中碳、氮、磷之间的比率以及人类活动对碳、氮、磷之间比率的影响,来探讨碳、氮、磷之间比率对地球生物化学的主要作用,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之间所有的化学元素、各个生态化学元素之间的平衡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全球温室效应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理论依据,在应用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化学的主要特征

生态系统和功能群个体水平以及全球的区域尺度是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尺度特征。随着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逐步推进。国内外学者证明判断碳、氮、磷是海洋浮游生物的具体组成部分。以及海洋节肢动物和陆地节肢动物的氮、磷的比率几乎相同,随着这些生态化学逐渐被研究出来,各国学者开始陆续的在区域尺度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之中加以研究,在同一片区域或者生态含量相同的区域之中,他们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差距较小,但是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以及不同的区域的生态特征中仍有较大差异,从我国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来看,不论是单独存在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或者绿地植物生态系统中碳、氮、磷之间比率以及氮与磷的比率都比全球的生态系统的水平较高,由此说明,在我国的生态系统中氮与磷是相对缺乏的,。除此之外,各国学者还对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功能全尺度展开了研究。从生态系统的光合途径、生活历史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氮和磷的比率也有着一定差异,而植物活体的生态规律与枯落物的生产化学规律有着相同的地方。从土壤来看极寒高原的土壤特征高于沙漠、草原以及森林,并且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着土岗的变化而变化。

二、驱动生态化学计量的因素

驱动生态化学计量的主要因素有非环境因素、植物类型因素、生物环境因素以及尺度因素等。根据全球尺度对碳、氮、磷之间比率的研究说明,无论是植物的凋落物还是叶片来说,碳、氮、之间的比率都是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加,并且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碳、氮、磷之间的比率也随着土壤的年龄和温度进行梯度变化。我国生态化学研究学者对中国热带到温带四种类型的植物进行了碳、氮、磷之间的比率的研究,最后发现针阔混交林碳、氮、磷之间的比率最低,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凋落物质与活体的植物之间的碳、氮、磷之比最高,这也在表明了在一定纬度上的碳、氮、磷比率的变化规律。表现出在不同区域生态影响生态计量学特征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对He的研究之中表明新疆山地草原有时会受到降水和温度的限制,而的高寒草原和内蒙古温带草原植物仅分别受到温度和降水的限制,并且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改变,生态化学之中的因素也由于人类活动而在不断的进行波动。在许多地区碳、氮、磷之间的比率会重新分配,而且不同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环境条件、功能群类型以及尺度的改变都将成为改变生态化学计量学的主要因素。但目前草地和森林的系统研究成果与其他的研究成果相比较多,而且草地和森林的研究尺度通常是以宏观为主。地球的三大系统分别是海洋、森林与湿地,但是湿地是生态系统之中最出色的系统,它与其它的生态系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生态学研究时应着重研究。

三、生态化学的应用进展

随着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方向不断增加,生态系统在全球的进展和研究成为了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在未来我们需要构建简化生态系统模型,并且以多元素循环为生态系统的基础;第二,需要对森林生态系统之中碳、氮、磷的影响作用进行比较分析;第三,需要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生态系统的元素平衡,并且加强碳氮磷能量与平衡之间的研究;第四要对生态系统各个组成元素的空间特征以及时间特征进行研究;最后则需要对生态系统开展生态实验,对不同区域相同区域,不同时间点的生态计量学特征进行开发与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认识生态系统功能和植被化学功能的发展区域以及生物地理尺度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化学计量学不断发展,生态计量学逐渐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但是生态化学计量在研究方面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我们需要对生态化学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及特点做主要分析,并且综合评价生态化学之中的限制因素,对生态系统之中的稳定性以及限制性做定量评估,实现生态系统计量学的生态安全以及合理保护,甚至对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维奇.王纯.曾从盛.仝川.闽江河口不同河段芦苇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2012.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梯动态特征;电梯参数;技术安全

引言:

近年来电梯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人们也对电梯的安全和舒适性能的逐渐重视,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电梯动态性越来越稳定和优化。因为电梯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完成工作的,虽然,静止时候的对电梯零部件的检查很重要,但是意外往往发生在变化的环境下,这样一来,动态研究更是发现问题的主要出口,和安全提升的重要依据。

一、电梯的动态性特征的影响因素

电梯是一个每天都会被用到的物品,想要确保电梯的安全稳定运行,我们需要对电梯的动态特征做紧密的更重研究。电梯作为一个以运动为主的机械,内部包括很多动的部分,比如传送带、升降吊车、提升绳等,想要研究电梯机械系统动态性能的研究需要研究这些内容,也需要对电梯的横向、竖向振动进行分析。而且低速电梯和高速电梯的动态性能也是不一样的。

以高速电梯为例,在电梯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速度的影响,速度是由电梯机械驱动的功率影响,功率大、传送能力就强。还有,无论是加速度还是减速度都会带来振动,振动幅度又受到来自钢丝绳质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电梯的稳定性。

曳引系统作为电梯机械系统的主要部分,是电梯完成升降的主要助力。实验表明,当电梯逐渐向高层运行,振动幅度就会变大,电梯运行的频率和曳引机自身的振动频率就会出现不一致,想要改变共振频率,只需要对曳引轮的的运转速度。还有,承重梁安装长度、位置会影响到曳引机的蜗杆刚度变低,一旦运作不平衡,会引起轿厢和曳引机出现共振,想要保证电梯良好动态性能,需要做的是改变电梯机械安装结构,增强曳引刚度等。

轿厢的质量也会对电梯动态性,高质量的轿厢会降低系统的振动频率,相反轿厢质量变轻,系统振动浮动也会增强,特别是高速运行的电梯。

二、电梯技术安全分析

每一种机械的背后都会考虑到安全性能,电梯的技术安全和电梯的动态特征紧密相连。对于电梯安全性能的检测不能只是停留在局部和表面,还要深入到机械系统内部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分析。其次,财产安全问题和电梯质量是否达到了标准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出现电梯质量问题,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财产安全,还有乘客的生命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说,提高对电梯的安全性能检测必不可少,那么分析电梯机械系统的动态特征找出优化途径,就是间接地在完善电梯的安全性能。这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对电梯机械系统进行安全检测时,要深入到计息内部的每一个零件中去。当然,如果找到了系统动态特征的完善方法,对技术人员检测工作也是一种帮助。电梯机械系统安全需要的是内外的结合,当然动态特征的完善尤其重要。

三、电梯运行曲线和灵敏度在电梯模型中的应用

电梯并不是直线运行的,更多地是一种曲线平滑运行模式。所以说,电梯运行速度曲线也是对其动态特征的一个主要考察点,电梯的速度控制系统主要是由主控制板、变频器、曳引机、轿厢、绝对值编码器构成的。速度曲线很大程度上是在决定电梯的舒适度和稳定性。电梯运行太快或是太慢都不行,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到对时间、相对距离、编码器和变频器等要素的把控。

对电梯灵敏度的分析,所得数据是提高电梯运行安全性的重要参考,当然也是对电梯动态特征研究的主要方面。电梯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摩擦和振动,当固有频率和导轨、轿厢等系统出现的激振频率趋于一致,就会出现系统共振。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可靠性灵敏度参数作为依据进行严格把关,也就是说将固有频率和激振频率之间的差把握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免除共振带来的不安全隐患。

结语:

电梯等机械类的事物,就不应该停留在静止的状态去研究,而且,电梯是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只有在变化中才能够捕捉问题,作出改进。本文对电梯系统进行了动态特性分析,电梯的技术安全不仅仅来自技术人员的检测,更多地是来自于机械系统动态特征的完善。想要对电梯系统的动态性能做出稳定处理,使其得到优化,增强电梯的乘坐舒适程度,只要与动态特征有关的任何一个系统都要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金卫清,张惠侨,郑延军.电梯机械系统动态特性的建模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1999(3):44-46.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教育改革;启示

一、引言

复杂系统思想突破了传统简化、线性的思维范式,关注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随着动态复杂系统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它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经济学、海洋学、气象学、认知科学等学科[1]。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行动者和系统层级组织结构,如教师、学生、家长、社区领导、国家教育部门、经济结构、商业组织等[2]。近年来,动态复杂系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广泛兴起,但对复杂系统领域内部特征的联系和普遍性关注不足。因此,本文立足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深入剖析其内部特征,进一步抽象出普遍性。最后,多维度分析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对大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二、研究背景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复杂理论可追溯到1937年vonBertalanffy提出的一般系统理论,该理论主张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即通过理解各部分的关系来把握整体[2-3]。动态系统理论最先应用于数学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HenriPoincare开展了非线性动态研究,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动态复杂理论迅速发展[4]。复杂理论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70年代的自组织理论、Prigogine的协同论和M.Eigen的超循环论[5]。关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术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指出动态系统理论的核心和基础是复杂性理论和混沌理论,复杂系统理论包含于复杂性理论中[6]。另一种观点认为术语尚未统一,复杂理论和动态系统理论使用频率最高[7]。本文依据Larsen-Freeman(2019)文中的complexdynamicsystemstheory,以下称之为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复杂动态系统具有十个特点,分别为:动态、复杂、非线性;混沌、不可预测、初始状态敏感;开放、自组织、反馈敏感和自适应[4]。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复杂现象不再是静止、孤立的状态,而是交互、动态的过程。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并非取代传统理论,而是统一与升华[8]。复杂系统理论不是预设,而是适应,不是终结,而是过程。动态复杂系统理论的突破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动态发展性。动态复杂系统理论摒弃简化、线性思维,用统一、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将发展看作动态变化的过程,为人类认识世界拓宽了新视阈。第二,普遍适用性。动态复杂系统理论是一种思维范式,可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复杂系统理论视阈下对教育改革的研究多集中在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或方法论意义[9],关注特征普遍性的研究较少。由此可见,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对教育改革依然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以动态复杂系统理论为视角,分析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特征的普遍性对大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三、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与大学教育改革

基于动态复杂系统理论的十个特征,本文按照特征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抽象为三个维度:复杂性、不对等性和统一性。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复杂、开放、动态特征关注系统自身的复杂性;混沌、非线性、对初始状态敏感、不可预测强调原因与结果不平衡,即不对等性;自适应、自组织、反馈敏感聚焦于系统调节内部关系、平衡与外界环境关系,即统一性。教育是世界上复杂问题之最,需要用复杂的思维方式认识它,以实现突破性发展[10]。教育主体复杂、环境开放、过程长期而复杂决定了教育系统的复杂性;教育原因和结果往往不成比例,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可能不匹配构成教育系统中投入与产出不对等的特性;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交互运动,平稳运转,同时与外界环境和谐统一体现了教育系统的统一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动态复杂系统与教育系统的维度相契合。

(一)教育系统的复杂性

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看,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主体复杂性、教育环境开放性以及教育环境内部关系动态性。第一,教育主体是复杂的。教育的主体是人,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人的复杂性。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传递思想和观念。高校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媒介,教师的教学理念、治学态度、思想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复杂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几乎都包含着系统整体的全部信息,能够独立处理系统内部和外部信息。子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教育系统的复杂性。第二,教育环境是开放的。教育既是独立的系统,又是社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立足基本国情,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要不断参与国际交流、深化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以推动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劈波斩浪,把握战略制高点。第三,教育主体复杂性和教育环境开放性决定了教育发展必然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具体指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影响发展过程的因素具有复杂性、交互性。教育系统内部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教育目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复杂性”成为教育系统的本然特征和基本样态[11]。高校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思想观念各不相同,学生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也各有不同。此外,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教育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影响教育系统的顶层设计。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多方复杂因素互相交错,共同构成了教育发展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

(二)教育系统的不对等性

教育系统具有不对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投入与产出不对等,具体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首先,宏观层面指原因和结果不对等。教育中各种复杂因素交互,在此过程中出现两种情况:有多种原因产生同一个结果,或同一原因导致不同结果[11]。教育中存在大量偶然因素,系统中的任何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因此,偶然因素的随机性增加了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多年学校教育不一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某个偶然事件也许会激发学生极大地学习热情[8]。其次,微观层面体现为教学目标和实际成果不对等。教育中存在大量不可量化因素,导致教师的思想无法线性地传递给学生[12],因此,常常出现教师意图和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匹配的情况,学生可能没有完全理解甚至误解教师的授课内容。由于教育系统内部不存在简单反复,而是动态重复,每一次动态重复都会带来新的初始状态。而任何看似无足轻重的变数都有可能产生巨大影响[9],长此以往,实际教学成果常常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育系统的统一性

教育系统具有统一性特征,一方面体现在系统内部各要素统一,另一方面表现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其一,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交互具有自组织的特点,能够自我建构。尽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主体、学习主体和监控主体各自都是独立的复杂动态系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能够通过互动达成内部统一。在教育系统范围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兴趣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定位学习重点、拓展学习内容;教育监督部门可以在课程规划范围内制定评价体系、调整评价标准。这些独立的子系统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之所以能够平稳运转,就在于教育系统的内部统一性。其二是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相统一,教育与其他系统一起构成社会这个巨大的系统,与此同时,教育受到其他系统影响。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状况。第一,教育系统具有自适应性,能够调节自身适应外部,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导价值、规范行为、滋养道德的作用[13]。可以说,教育对社会价值观念具有教化作用,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教育系统具有反馈敏感性,其他系统影响教育系统,推动其动态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系统作为文化系统的子系统,其发展性质与程度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模态; 低质量虹膜; 热成像人脸; 模糊承诺; 模板保护

中图分类号: TP391;TN911.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3-0069-04

The Multibiometrics Template Protection Algorithm for Lower Quality Iris and

Thermal Face Image based on Fuzzy Commitment

WANG Ning, LI Qiong, NIU Xiamu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Some problems of unimodal biometrics can be solved by multibiometrics, and it is valuable to implement the multibiometric system based on the lower quality dual iris, thermal face images. However, the threat is higher if leakage of the template of multibiometrcs. This paper converts the real thermal face image feature to binary initially, and then generates the secure sketch and biometric via binary thermal face image feature based on the fuzzy commitment scheme. The biometric key is used to encrypt the lower quality iris binary feature for securing the multibiometric templat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approach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larger distance of intra-class of biometric feature template. And the system not only keeps higher verification performance, but also has the higher security. Furthermore,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security based on cross matching after the leakage of the part biometric thermal face feature. Meanwhile the paper obtains the conclusion of decreasing the error tolerance capability and sacrificing verification performance to enhance the system security.

Key words: Multibiometrics; Lower Quality Iris; Thermal Face Images; Fuzzy Commitment; Template Protection

0 引 言

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单模态生物特征面临着诸如低普适性,低区分性,低安全性等问题,多模态生物认证作为一项新兴技术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兴趣[1]。多模态生物认证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区分性和普适性,因此在选择单模态时除了考虑认证性能之外,还需要考虑面向实际应用。另外,多模态的应用还旨在提高安全性,提高系统被恶意破解的难度。而且,多模态系统中又存储了多个生物特征模板,其安全性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多模态生物特征模板一旦泄露,相对于单模态来说就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问题[2]。考虑模板获取的便利性,面向实际应用以及防伪性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本文选择使用低质量虹膜和热成像人脸图像作为多模态的研究对象,着重从安全角度研究这种多模态系统下的模板保护问题。

现有的模板保护算法主要有模糊承诺和模糊金库两类。模糊承诺[3]主要利用纠错码对生物特征进行容错,并提取生物密钥,其主要的保护对象是二进制特征。模糊金库[4]主要利用多项式开展生物特征运算,生成真实点,并将杂凑点与之进行混淆,达到安全保护的目的,其主要的保护对象是基于细节点的特征。

由于本文涉及到的低质量虹膜是二进制特征,热成像人脸特征是复数特征,且低质量虹膜特征类内误差本身就比较大,不能很好地使用容错算法,无法直接使用模糊承诺的模板保护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模态模板保护方案,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1 多模态模板保护方法

1.1 方法架构第3期 王宁,等:基于低质量虹膜与热成像人脸的多模态模板保护算法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第3卷

本文针对低质量虹膜、热成像人脸图像融合系统设计的多模态模板保护方案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方案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注册阶段和认证阶段。

图1 多模态模板保护方案

protection scheme 在注册阶段,首先使用混沌系统[5]为每个用户分配随机密钥k,以保证密钥选取的随机性。应用此密钥以及混沌的方式对虹膜的二进制比特特征进行加密,得到加密后的虹膜特征EL,并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同时还要存储密钥k的哈希值H=hash(k)。另外,对于热成像人脸图像的复数特征来说,首先将其转换成二进制比特特征BT,将BT与使用密钥k进行BCH纠错码(Error Correcting Code,ECC)编码后得到的码C进行异或操作,得到相应的安全略图W,并将其存储在系统数据库中。总的来说,在注册阶段,为每个用户存储了向量(H,El,W)作为模板。

在认证阶段,得到了待进入系统的生物特征,这里假设已经通过了假样本检测的验证。首先对热成人脸图像特征FT′,使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二进制比特特征的转换,得到BT′,从模板库中取出安全略图W,计算异或值C′=BT′W,则C′含有人脸特征的模糊性,通过BCH纠错码的解码过程解出此纠错码C′对应的信息位,也就是密钥k′。此时,比较k′与k的哈希值H′=hash(k′)与H′=hash(k),如不相等,直接认为是类间用户;如若相等,则继续利用采集到的低质量虹膜特征L′,与使用密钥k′正确解密以后的虹膜特征L进行匹配,对得到的分数值适当选择系统阈值,再次判断类内与类间用户,得到相应的结果。

1.2 混沌加密

由于混沌系统具有加密实效快,能产生比较均匀的随机数的特点[5],本文选择使用Ahmed等人[6]提出的通过使用局部映射和耦合的方法,构造不同的单向耦合映象格子(One-way coupled map lattice,OCML)时空混沌系统,来产生密钥,以及对低质量虹膜比特向量进行加密。一个基于混沌Logistic的OCML可以由式(1)给出。

(1)

其中,hm(i)表示状态变量,i=1,2,…,L∈N,L指的是在时间m=0,1,…,T-1中的耦合格子,T表示生物特征的维数,τ∈[0,1]是耦合常量,这里使用τ=0.02。OCML的周期边界条件为hm(0)=hm(L),f(.)是局部混沌映射,由式(2)给出,

(2)

基于式(1)定义的OCML,针对生物特征的加密可以表示为Cm(i)=Biom(i)keym(i),且,keym(i)=int[hm(i)*2α]mod2β。其中,α和β均为整数。

1.3 实数特征至二进制的转换

将用实数表示的生物特征转换为二进制比特特征的方法有很多[7-8],目前没有文献指出哪种方式是最好的。本文采用Nagar等人[2]给出的实数转换成二进制比特的方法。由于需要操作的是人脸特征复数Gabor Jet Descriptor形式的特征[9],因此将实部与虚部分开进行操作,均转换成二进制比特向量以后,再按照实部在前、虚部在后的方式串联结合。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获得实数特征的训练集合测试集,并对其归一化到[0,1]之间,再将[0,1]区间分成N+1个小区间。这里,N是对特征向量中的每个实数特征期望所用的比特向量的长度,区间的划分按照L=[0,1/N)∪...∪[1-1/N,1.1)所示的方式进行,为了便于后续操作,可将最后的值定为1.1。

其后,寻找实数特征落在向量区间组合L中的区间号I,进而计算Z=I-2,并利用整数构造该实数特征元素对应的维数为N的二进制向量B,B的前N-Z个比特为“1”,后Z个比特为“0”。相应地,特征向量中,所有的实数元素都映射成二进制比特向量,按照先后顺序串联而成最终的二进制比特特征向量。

然后,需要从这些比特向量中,选择有价值的比特进行使用,评价的标准是比特位的身份鉴别效果,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比特位,找到模板和对应的测试集,通过实验得到对应的FMR和FNMR,再将所有比特依据diff=|FMR-FNMR|按照由低到高排序。

最后,则是根据排序完成的比特特征,选择向量长度进行遍历,找到认证性能最好的特征长度,形成最终的比特特征,并记录这些比特特征对应的排序前位置,留待下次使用。

1.4 安全性分析

对基于模糊承诺的多模态生物特征融合的模板保护算法的安全性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更是重要的,不仅要分析模板整体泄露前的安全性,更要分析部分生物特征的模板泄露后,系统还存留多大程度的安全性。

假设攻击者现在拥有NI个可以用来攻击系统中多生物模板的比特向量,目的是安全略图w。用be表示长为N的多模态生物特征模板,对于攻击者提供的二进制特征向量bi,可以得到纠错码ci=wbi。为了讨论的严密性,设生物特征有r个最鲁棒的比特,记bre,bri及cri分别为be,bi和ci的鲁棒部分,ρri为bre和bri之间的距离。bi与be之间的差值,一部分是鲁棒向量的差值,记为ρri,一部分用(N-r)/2表示。

根据纠错码的相关原理,bi与be之间的差,与纠错码的码距Dmin=2t+1有密切关系,t表示ECC 的纠错能力,分以下两种情况讨论:

(1) 当(N-r)/2+ρri≤t时,攻击者利用纠错码的解码功能,即可以完成对真实用户的生物特征be的攻击,成功进入系统。

(2) 当(N-r)/2+ρri>t时,攻击者如果想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系统,必须预测足够的比特位,以满足小于等于纠错能力的要求。记mri=t-(N-r)/2是攻击者需要预估的比特位数,0≤mri

mirr

mir。

一般情况下,最为常见的安全性,则是类内与类间用户在进行交叉匹配认证过程中产生的。这时,对于系统中已经注册过的用户bg,并考虑特征向量的不均匀分布特性,又依据香农熵原理,部分特征泄露后,模糊承诺框架的安全性的计算方法则如式(3)所示。

2 实验结果

首先给出该算法在不同纠错码下,得到的认证性能和安全性能,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应用不同BCH纠错码的模板保护算法的认证和安全性能

Tab.1 The verification and security performance after using different BCH codes

n k t t/n FMR(%) HF(%) GMR(%) HG(%) En(bit) HE(bit)

255 9 63 0.25 ε 99.47 91.63 100 64.07 0.02

255 13 59 0.23 ε 97.55 87.21 100 71.46 0.15

255 21 55 0.22 ε 91.09 81.86 100 79.53 0.66

255 29 47 0.18 ε 55.89 66.74 99.77 99.92 4.92

255 37 45 0.18 ε 44.14 62.09 99.77 106.3 7

255 45 43 0.17 ε 32.71 56.05 99.77 113.1 9.49

255 47 42 0.16 ε 27.46 52.79 99.77 116.8 10.9

511 10 127 0.25 3.64 100 99.53 100 38.97 0

511 19 119 0.23 0.94 100 99.30 100 51.74 0

511 28 111 0.22 0.20 100 99.07 100 65.1 0

511 31 109 0.21 0.13 100 99.07 100 68.53 0

511 40 95 0.19 ε 99.99 94.19 100 93.63 0.03

511 49 93 0.18 ε 99.96 92.79 100 97.38 0.08

511 58 91 0.18 ε 99.85 91.86 100 101.2 0.18

511 67 87 0.17 ε 99.15 89.07 100 108.9 0.72

511 76 85 0.17 ε 98.32 87.44 100 112.8 1.26

511 85 63 0.12 ε 24.58 58.37 99.77 159.9 34.2

511 94 62 0.12 ε 21 54.65 99.77 162.3 36.7

由于得到的二进制比特向量的长度为408,因此对于255长度的纠错码,需要使用两个,对于511的纠错码则只需要一个即可。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纠错码的降低,错误匹配率(FMR)也逐渐降低,表1中ε=2.736×10-3,从纠错码长度为511来看尤为明显。另外,类内用户的真匹配率(GMR)也在下降,主要是由于纠错能力的降低,使得类内之间的错误并不能纠正过来;然而安全性En却逐渐在升高,这是因为,类间的错误也需要猜测更多的比特才能满足纠错的要求。

表1还给出了,在有一半生物特征泄露后,模板保护算法的身份认证性能有所提高,比较HF与HG就可以得出此结论,然而安全性能却有所下降,可以比较HE而获知。然而,部分生物模板泄露后,随着纠错能力的降低,安全性反而逐渐升高,这是因为类间的错误由于纠错能力降低的缘故,攻击者需要猜测更多的比特,以达到攻击成功的目的。

综合表1给出的身份认证和安全性能的指标,最后选择BCH纠错码(511,40,95)来实现系统,得到基于模糊承诺架构,低质量虹膜和热成像人脸图像特征的多模态模板保护算法的身份认证性能为FMR=2.736×10-5,GMR=94.19%,并在交叉匹配的过程中,具有93.63比特的香农熵。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运用生态学和复杂性科学前沿理论,研究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协同演化问题,是城市品牌理论和实践的全新视角。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提出了全新的城市品牌与城市品牌生态系统概念,运用CAS理论,阐释了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机制。

关键词:城市品牌 生态系统

城市品牌与城市品牌生态系统

从城市品牌理论发展来看,对于城市品牌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目前学术界对于城市品牌尚未形成统一公认的定义。基于生态学视角,本文认为城市品牌是一个包含城市产品体系与利益相关者两个方面要素的生命体。它是城市顾客对城市独特个性的一种综合印象,存活于城市顾客心中,在其生态环境中生长、发展壮大。

城市产品体系是指城市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组成的复合体。城市有形产品主要有:地理区位、土地资源、自然景色、基础设施、特色建筑、优势产业、公共产品等城市有形的实体;城市无形产品主要包括:历史特色、文化特色、伦理道德、城市形象等。城市品牌利益相关者是指凡是能够对城市品牌产生影响的所有的人或团体。它主要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城市顾客、公众、城市品牌竞争者等。

城市品牌作为复杂的“生物”,其发展状态不仅取决于城市品牌内部生态,还取决于城市品牌生态环境。拟生物生态系统概念,本文将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内,城市品牌及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相关环境复合而成的商业生态系统就是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简称CBE)。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模型如下:

S=S1+S2

S1=Σmi+Σsi

S2=Σpi+Σei+Σki+Σni

在式(1)中:S表示城市品牌生态系统,S1表示城市品牌生命子系统,S2表示城市品牌生态环境子系统。在式(2)中:城市品牌生命子系统S1包括城市品牌产品mi和城市品牌利益相关者si;城市品牌生态环境子系统S2包括政治环境因素pi,经济环境因素ei,社会科教环境因素ki,以及自然环境因素ni。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特征

(一)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具有地域性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主要载体的人工生态系统,而每个城市具有不同的地域空间。城市品牌生态系统通常与一定的空间相联系,反映一定的地区特性及空间结构,所以,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二)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具有生命性

任何一个城市品牌个体都会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城市品牌个体同样具有生命周期。城市品牌利益相关者(城市政府、顾客、公众、非营利组织、城市品牌竞争者)同样具有生命性,而且城市品牌的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更替,致使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具有发育、繁殖、生长和衰亡的生命特征。

(三)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控功能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维持着CBE自身的动态平衡。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的各主体与其生态环境是经过长期进化适应,逐步建立了互相协调的关系。城市品牌生态系统自动调控机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品牌个体数量是按照有限空间和优胜劣汰机制进行调整的;二是CBE内相同主体群密度是按照生态位的容量进行调整的;三是城市品牌与其生态环境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其达到功能协调和动态平衡。

(四)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总是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资金、技术、资源、人才、信息等要素的交流,从而维持其有序的状态。城市品牌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依赖于环境的交换,同时又构建其运行的环境。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开放性决定了系统的动态和变化,开放给城市品牌生态系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运用开放性原理就能更全面、深刻地揭示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本质。

(五)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复杂适应性

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遗传算法的创始人John Holland(1995)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简称CAS)理论(葛永林、徐正春,2002),结合城市品牌的特征,本文认为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同样具有鲜明的复杂适应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主体适应性。

在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适应主体不仅包括城市政府、企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还包括城市内外部顾客以及各种传媒机构,这些形式、性能各异的主体具有主动性,富有积极活性和适应性,存在着多维度、深层次、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主体之间以及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交互作用中,能够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增长知识”,以此改变其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与环境和其他主体协调一致,从而促进整个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发展、演化或进化(霍兰,2000),这正是CBE生成复杂动态模式的主要原因。

(六)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具有聚集特征

人们通常把相似的事物聚集成类称为物以类聚。在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聚集是指主体通过“黏合”形成较大的更高一级的主体―介主体。同样,这些介主体能够进行再聚集,产生介介主体,这个过程重复几次后,就得到了CBE非常典型的层次组织。

城市品牌是多要素的聚集。城市品牌是一个系统,包括城市顾客、城市运营者、城市产品系统、城市品牌竞争者、城市品牌整合传播者、城市品牌生态环境等多种要素的多维综合体。总体来说,城市产品系统是城市品牌的基础,顾客是城市品牌的驱动力,城市运营者是城市品牌的建设者,整合传播是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城市品牌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城市品牌是多利益主体的聚集。参照Tom Duncan(1998)对品牌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本文也对城市品牌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划分: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市民、投资者、旅游者、企事业单位;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竞争者、非盈利组织、媒体和评论家;主要非利益相关者:包括自然环境、动植物、人类后代;次要非利益相关者:包括环境压力集团、动物利益压力集团。

由此可见,城市品牌生态系统是多种利益主体的聚集体,只有轻重缓急地协调好各种关系,城市品牌生态系统才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城市品牌是多个组织功能的聚集。城市品牌的塑造需要多个公私组织协同,无论从城市品牌规划到城市品牌设计,从城市形象工程到城市文化工程,从城市品牌推广到城市品牌维护,都离不开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旅游、文化等政府部门,以及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商、金融机构、电力和供气等公共事业公司、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各种媒体等私人部门紧密配合。另外,城市品牌塑造更离不开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社区和谐,社会安定。

(七)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非线性是指主体之间以及与其环境之间反复交互作用并非遵循简单的线性关系,在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多元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主动适应,负反馈和正反馈导致了主体间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的复杂关系,常常出现偏离线性的突变、跳跃等非线性变化,使城市品牌生态系统演化呈现非线性状态,非线性特性有助于加速城市品牌生态系统演化的进程。

(八)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具有多流并存的特征

在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主体与环境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存在资金、技术、资源、信息、人才等诸多要素的流动。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生态流”促进CBE主体与环境的进化,其交换效率直接影响着流的“增值”与再循环,影响着CBE的演化进程。

(九)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特征

城市品牌复杂性的生态环境,主体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程度、范围、结果不同,以及主体动态的适应过程,导致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呈现多样化特征,成因如下:

首先,在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城市区位、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产业特色,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各异、气象万千,造就了城市品牌物种之间差异化;其次,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内主体多元化,且主体思想行为不一致,形形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使城市品牌内涵、表现形式都各具特色;再有,城市品牌内外顾客需求的层次、强度、数量不同,造成城市品牌生态位的不同,正如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新旧主体交替,并与环境和其他主体的作用、适应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通过增加再循环,导致了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十)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具有独特标识

标识是指在主体之间聚集过程中,每个主体上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主体的独特符号,它是CAS的三大机制之一。在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狭义上讲,标识是指城市品牌的名称、市标等符号,是城市品牌个体鲜明特色的外在表现形式。广义上讲,标识是以独特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以及视觉识别组成的,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标识系统,即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简称CIS)。所谓CIS就是指城市经营者运用整体营销传播(IMC)方式,将城市特色、城市的功能、城市的定位、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等信息,传达给与城市有关联的广大社会公众,加深人们对城市品牌的认识和认同,提升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塑造独特的城市新形象。标识有利于城市品牌与竞争者形成差异化,同时有利于城市顾客(投资者、旅游者)的选择和聚集。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机制

(一)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内部模型机制

CBE内部模型是指主体能够形成预测未来、做出行为决策能力的机制,实质上讲,它是一种学习机制,是主体适应性内部机制的精髓。内部模型有两种类型:即隐式内部模型(对未来状态模糊预测下的决策)和显式内部模型(对未来事物发展前瞻预测的过程)。

CBE内部模型是一种复杂而多组分的人机混合的决策系统,它既是隐式模型,又是显式模型。城市品牌运营者通过市场调查,收集大量的客户需求、城市品牌环境威胁和机遇等有关资料,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运用先进的软件对CBE未来发展态势进行科学预测,然后,组织专家讨论会,对预测结果进行人工修正,最后,制定出保持CBE健康发展的方案。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内部模型有:运行机制模型、决策机制模型以及约束及监控模型三种类型,不同的类型模型有其各自不同的特性和功能,三者既有联系,又相互作用,为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积木机制

在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积木块是指构成CBE的相对简单组元,用于可供组合的活动规则称为积木,积木是研究复杂世界规律的工具,是CAS的特色机制。不同组分通过聚集形成多层次的CBE结构,即CBE一方面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另一方面,它同时包含有多层次的子系统。每个CBE子系统构成一个“积木块”,每层“积木块”之间主体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城市品牌生态系统。通过对CBE“积木块”性质、功能、作用的审计,可以实现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提升和优化。

充分认识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特征与机制,有助于对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彩信查询 图像检索 对象识别 图像分析

论文摘要:墓于对象的彩信图像检索系统是继图像检索和彩信检索结合的新一代信息检索技术,介绍了目前热门的墓于对象的图像检索系统的概念,以及应用到彩信检索领域的工作原理。在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墓础上,加入了对图像中区域对象的识别过程,并将识别结果存入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然后在检索过程中根据用户输入的对象查询请求,到数据库里进行检索,最终将检索结果返回给彩信用户。

0引言

随着彩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编码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数字化图像资源日益丰富,并在彩信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对如此庞大的图像数据资源,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图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在图像检索过程中,图像中的对象(如图像的主体和背景)往往才是人们感兴趣的检索内容。因此,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成为了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彩信图像中主体对象的识别问题进行了一项有益的尝试。

本研究在图像分析和彩信图像文本提取的基础上,实现一种利用图像对象的视觉特征和知识库来识别对象(图像中的主要区域)的方法,并将图像对象名、对象的视觉特征等存人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中,实现基于对象语义的图像检索。

1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技术

传统的图像检索技术,主要是通过图像进行人工分析,对图像特征进行文字标注,也称为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TBIR(TextbasedImageRetrieval)。这种检索方式是用关键词和描述性的文本的检索,是先对图像文件建立相应的关键词或描述字段,并对图像的存储标识和关键词对应起来,以结构化的查询语言或超链接方式进行检[1]。

这种传统的图像检索技术在图像信息飞速增长的今天有很大的局限性:

l)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不能充分揭示和描述图像有代表性的特征;

2)主观性大,由于个人的感知差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图像有不同的理解;

3)处理速度慢,不能快速提出检索的相关结果;

4)漏检,检索中不能充分利用各种特征,容易忽略事先没有注意到的特征。由于这种检索技术根据图像的文本等一些与图像相关的因素来确定图像的内容,而不是抽取图像本身的外部特征或从更高的语义层次来获取图像的内容,由此确定的图像内容可能与图像实际内容存在着偏差,从而直接影响图像检索结果的可靠性。

2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系统

2.1CBIR的概念

为了解决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存在的问题,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CBIR(eontentBasedlm路eRetrieval)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种技术由机器自动提取包含图像内容的可视特征:颜色、纹理、形状、对象的位置和相互关系等,对数据库中图像和查询样本图像在特征空间进行相似匹配,检索出与样本相似的图像[2]。

2.2CBIR的检索方法

其主要的CBIR的检索方法有:基于颜色特征、纹理特征、轮廓特征、形状特征、空间特征、时间关系及时空关系、语义特征等特征的检索[3]。

3墓于对象的彩信图像检索系统

基于对象的彩信图像检索系统使用VisualC++6.0作为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体系结构,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后台数据库系统采用MicrosoftAcces 2000,访问方法为ADO访问。该系统的功能是:用对象识别系统将图像分析和对象识别的结果存入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根据用户输人的检索要求,检索系统利用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进行检索,根据相似度由大到小排列检索结果,然后将检索结果信息(包括图像的缩微图)发送到彩信群发器,再发送到用户。

3.1系统设计思想

3.1.1图像数据库组成

图像数据库系统是在传统数据库、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图像数据库技术一直致力于解决海量数字图像的有效存储和管理问题。图像数据库的产生拓展了传统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又为图像处理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4]。

3.1.2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建设

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中存放着从彩信页中获得的所有图像及其属性,以供用户查询使用。

3.1.3动态链接库(DLL)中执行函数的实现

在试验平台ImageHuntPlatform中特征生成和图像检索函数的实现,采用了动态链接库(DLL)中的执行函数。动态链接库(DLL)是用作共享函数库的可执行文件。DLL中的代码在运行时动态加载。

VisualC++中的类库MFC以3种不同的方式支持DLL的开发,即:

l)与MFC静态链接的常规DLL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及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

2)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也是内部使用MFC的DLL,DLL中的导出函数可以被MFC和非MFC可执行程序调用。与前者的区别是,这种类型的DLL在建立时使用的是MFC动态链接库。导出函数使用的也是标准C接口,但必须使用宏AFx_MANAGE_STATE兀来设置MFc模块状态[5]。

3)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是从已有的MFC来派生新的可再用类的DLL。扩展DLL在建立时使用的是MFc动态链接库。扩展DLL中的导出函数只能由动态链接MFC的MFC应用程序调用。使用扩展DLL,可以从MFC派生新的自定义类,然后提供MFC扩展版给调用DLL的应用程序。

在试验平台中,要求特征生成和图像检索函数作为DLL库的导出函数。特征生成函数的原型为voidGenerateChar(),无参数。图像检索函数的原型为B00LColorHuni(cstringUst*PositivePath,CStringUst*NagetivePath,CobArray*fsimi-larArray),其中Positivepath为正例图像的路径链表,Nagetive-Path为反例图像的路径链表,fSimilarArray为返回结果的对象链表(包括检索图像的ID、检索图像的路径和示例图像的相适度)。动态链接库的方式可采用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或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以图像检索函数为例,在试验平台中动态加载DLL库的主要代码如下:

HINSTANCE hdll;

ypedefBOOL(CALLBACK·MYPROC)(CStringLiat*,CStringList*,CobArray*);

MYPROC dllproc;

Hdll=loadLibrrary(“DLL所在路径”); //可与从Windows注册表中动态取得

If(hdll!=null)

{dllproc=(MYPROC)CetProcAddress(hdll,FunName);

转贴于 If(dllproc==NULL) {AfxMessageBox(“输入检索图像的函数名称有错误!”);return;}

Dllproc(…,…,…);

}

3.2系统工作流程

其主要的工作流程为: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输人所孺要的图像模型;将对象的轮廓区域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分析、提取并识别对象区域的视觉特征(颇色、形状、纹理、位置、大小、方向等),建立数据参数或语义级的文字描述;根据对象视觉特征知识库和相关文本(彩信中的相关对象名和对象特征关键词)识别对象,建立概念级的图像对象文本标注;利用对象的文本标注和视觉特征描述,实现基本对象的图像检索;将检索到的图像通过彩信群发器发送出去。具体工作流程如图l所示。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2009 年10 月,公安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公安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文件检验课是公安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刑事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文件检验》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是从事本门课程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笔迹检验是文件检验课程知识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员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其中,笔迹特征是笔迹检验技能的基础,对笔迹特征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是学生切实掌握笔迹检验技术的前提和关键。以往的教学中,笔迹特征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学习效果不理想。鉴于此,笔者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力求使学生通过动手体验,加深对文件检验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的组成

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由输入设备、工作站和输出设备组成,能够完成动态书写运动的实时输入、笔迹特征运算和笔迹特征量化结果输出等整个过程。

1.1 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的基本功能是对书写运动实时记录并输入系统。采用日本WACOM公司生产Intuos2系列的智能图形图像数位板作为笔迹动态特征数据的提取设备。该设备的感应区域为6×8英寸,压感级数为1024级,读取分辨率为每英寸2540行,读取速度为每秒200点。数位板配置一只无线压感圆珠笔(下称压感笔),其读取高度为6毫米,每隔0.005秒记录笔尖所在的位置和笔尖感受到的压力。

1.2 工作站

工作站基本功能是对进入系统的原始数据进行运算处理,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即为计算机主机,软件有操作系统软件和自行研发的实时在线比对系统应用软件。其中,操作系统软件通常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比对系统软件是通过采用模板匹配中的动态规整技术,在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利用Matlab编制形成的在线签名自动识别的程序软件,

1.3 输出设备

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的输出设备功能是显示工作站的运算结果即笔迹特征量化数据和可视化比对结果,输出设备包括计算机显示器和多媒体投影仪等。

2 教学设计与实施

将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应用于文件检验教学中,是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完善。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2.1 教学设计

教师需要在熟悉笔迹动态特征在经比对系统软件环境的基础上,根据比对系统与文件检验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的关联性,选择实施这一新型教学手段的知识点。此外,还要根据每个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实践目标、选取实践项目,设定项目任务和教学实施步骤等信息。通过科学缜密的设计,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2.2 教学实施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严格按照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实施各教学环节。如在笔迹检验概述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学生共用一套比对系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进行书写和实时记录操作后,调出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显示不同学生笔迹特征的比对结果,最后,让学生自行分析笔迹特征差异形成的可能原因。然后,在教师讲授笔迹本质属性和笔迹检验的理论知识后,采用多媒体投影仪显示笔迹特征量化数据,结合数据说明笔迹特征的总体特殊性。通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与教师讲授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笔迹检验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3 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将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应用于文件检验教学中,是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由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可见,教学实施过程中,包括教师、学生、项目(或任务)和意义建构等要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3.1 科学合理选取适用知识点

根据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科学合理地选取与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功能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如笔迹检验原理、笔迹特征、摹仿笔迹检验等。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彩信查询 图像检索 对象识别 图像分析

论文摘要:墓于对象的彩信图像检索系统是继图像检索和彩信检索结合的新一代信息检索技术,介绍了目前热门的墓于对象的图像检索系统的概念,以及应用到彩信检索领域的工作原理。在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墓础上,加入了对图像中区域对象的识别过程,并将识别结果存入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然后在检索过程中根据用户输入的对象查询请求,到数据库里进行检索,最终将检索结果返回给彩信用户。

0引言

随着彩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编码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数字化图像资源日益丰富,并在彩信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对如此庞大的图像数据资源,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图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在图像检索过程中,图像中的对象(如图像的主体和背景)往往才是人们感兴趣的检索内容。因此,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成为了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彩信图像中主体对象的识别问题进行了一项有益的尝试。

本研究在图像分析和彩信图像文本提取的基础上,实现一种利用图像对象的视觉特征和知识库来识别对象(图像中的主要区域)的方法,并将图像对象名、对象的视觉特征等存人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中,实现基于对象语义的图像检索。

1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技术

传统的图像检索技术,主要是通过图像进行人工分析,对图像特征进行文字标注,也称为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tbir(textbasedimageretrieval)。这种检索方式是用关键词和描述性的文本的检索,是先对图像文件建立相应的关键词或描述字段,并对图像的存储标识和关键词对应起来,以结构化的查询语言或超链接方式进行检[1]。

这种传统的图像检索技术在图像信息飞速增长的今天有很大的局限性:

l)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不能充分揭示和描述图像有代表性的特征;

2)主观性大,由于个人的感知差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图像有不同的理解;

3)处理速度慢,不能快速提出检索的相关结果;

4)漏检,检索中不能充分利用各种特征,容易忽略事先没有注意到的特征。由于这种检索技术根据图像的文本等一些与图像相关的因素来确定图像的内容,而不是抽取图像本身的外部特征或从更高的语义层次来获取图像的内容,由此确定的图像内容可能与图像实际内容存在着偏差,从而直接影响图像检索结果的可靠性。

2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系统

2.1cbir的概念

为了解决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存在的问题,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cbir(eontentbasedlm路eretrieval)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种技术由机器自动提取包含图像内容的可视特征:颜色、纹理、形状、对象的位置和相互关系等,对数据库中图像和查询样本图像在特征空间进行相似匹配,检索出与样本相似的图像[2]。

2.2cbir的检索方法

其主要的cbir的检索方法有:基于颜色特征、纹理特征、轮廓特征、形状特征、空间特征、时间关系及时空关系、语义特征等特征的检索[3]。

3墓于对象的彩信图像检索系统

基于对象的彩信图像检索系统使用visualc++6.0作为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体系结构,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后台数据库系统采用microsoftacces 2000,访问方法为ado访问。该系统的功能是:用对象识别系统将图像分析和对象识别的结果存入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根据用户输人的检索要求,检索系统利用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进行检索,根据相似度由大到小排列检索结果,然后将检索结果信息(包括图像的缩微图)发送到彩信群发器,再发送到用户。

3.1系统设计思想

3.1.1图像数据库组成

图像数据库系统是在传统数据库、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图像数据库技术一直致力于解决海量数字图像的有效存储和管理问题。图像数据库的产生拓展了传统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又为图像处理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4]。

3.1.2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建设

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中存放着从彩信页中获得的所有图像及其属性,以供用户查询使用。

3.1.3动态链接库(dll)中执行函数的实现

在试验平台imagehuntplatform中特征生成和图像检索函数的实现,采用了动态链接库(dll)中的执行函数。动态链接库(dll)是用作共享函数库的可执行文件。dll中的代码在运行时动态加载。

visualc++中的类库mfc以3种不同的方式支持dll的开发,即:

l)与mfc静态链接的常规dll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及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

2)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也是内部使用mfc的dll,dll中的导出函数可以被mfc和非mfc可执行程序调用。与前者的区别是,这种类型的dll在建立时使用的是mfc动态链接库。导出函数使用的也是标准c接口,但必须使用宏afx_manage_state兀来设置mfc模块状态[5]。

3)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是从已有的mfc来派生新的可再用类的dll。扩展dll在建立时使用的是mfc动态链接库。扩展dll中的导出函数只能由动态链接mfc的mfc应用程序调用。使用扩展dll,可以从mfc派生新的自定义类,然后提供mfc扩展版给调用dll的应用程序。

在试验平台中,要求特征生成和图像检索函数作为dll库的导出函数。特征生成函数的原型为voidgeneratechar(),无参数。图像检索函数的原型为b00lcolorhuni(cstringust*positivepath,cstringust*nagetivepath,cobarray*fsimi-lararray),其中positivepath为正例图像的路径链表,nagetive-path为反例图像的路径链表,fsimilararray为返回结果的对象链表(包括检索图像的id、检索图像的路径和示例图像的相适度)。动态链接库的方式可采用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或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以图像检索函数为例,在试验平台中动态加载dll库的主要代码如下:

hinstance hdll;

ypedefbool(callback·myproc)(cstringliat*,cstringlist*,cobarray*);

myproc dllproc;

hdll=loadlibrrary(“dll所在路径”);  //可与从windows注册表中动态取得

if(hdll!=null)

{dllproc=(myproc)cetprocaddress(hdll,funname);

if(dllproc==null) {afxmessagebox(“输入检索图像的函数名称有错误!”);return;}

dllproc(…,…,…);

}

3.2系统工作流程

其主要的工作流程为: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输人所孺要的图像模型;将对象的轮廓区域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分析、提取并识别对象区域的视觉特征(颇色、形状、纹理、位置、大小、方向等),建立数据参数或语义级的文字描述;根据对象视觉特征知识库和相关文本(彩信中的相关对象名和对象特征关键词)识别对象,建立概念级的图像对象文本标注;利用对象的文本标注和视觉特征描述,实现基本对象的图像检索;将检索到的图像通过彩信群发器发送出去。具体工作流程如图l所示。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0篇

我国电视纪录片发轫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从曾经单一的种群时展到如今的多种群时代,每种电视纪录片种群都经历着诞生与繁衍的阶段,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种群特征。当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生态学中所提到的种群,它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生态单位,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合群。在媒介生态系统中,位于信息传播或媒介食物链相同位置的具备相同功能的个体传播要素则可被视为媒介生态种群。媒介生态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有着错综复杂联系的整体系统。它是以一个特定的优势种群为中心,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1]84。 那么,我们如何在种群这种视域下去研究中国电视纪录片?接下来我们先从宏观上认识媒介生态种群特征,在邵培仁先生《媒介生态学》一书中将媒介生态种群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数量特征。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其数量大小往往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可以通过种群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性别比例等预测种群的变化。 2.空间特征。从媒介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媒介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又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并且有适合种群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条件。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还形成和分布着具有特定地理标志的媒介种群。 3.遗传特征。种群是同种个体的集合与延续,因而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和基因传承,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在媒介生态研究中,可以理解为历史传统或媒介文化。同时种群通过个体之间基因交换和组合而促进种群繁荣,通过改变基因频率或文化素质以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4.系统特征。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有着修补、完善功能的整体系统。媒介种群以一个特定的与传播有关的种群为中心,以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分工协作的不同种群为食物链,通过作用于该食物链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具有自主、自控特征和平衡、循环功能的系统。因此媒介生态学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传播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传播生态环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传播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揭示传播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在研究了媒介生态种群的一般特征后,我们可以将其用来分析我国电视纪录片。通常意义上我国电视纪录片可以划分为三大种群,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大众电视纪录片种群,精英电视纪录片种群。接下来,我们以主流电视纪录片为例,从种群研究的视角出发,分析一下其种群特征。 一、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特征分析主流电视纪录片是以记录重要事件、人物或者主题为主要内容,通过正面引导启发公众兴趣,达到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主要目的,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纪录片。 1.数量特征。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是中国纪录片群落中的重要类型,产量大、覆盖广、影响深远。每年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的出生率是非常高的,除中央级和省级电视台每年制作的很多纪录片外,市县级电视媒体也会制作一批电视纪录片。但是总体上看,主流纪录片虽然出生率高,但是由于电视纪录片不是电视节目的主体,收视率普遍不高。 但是无论如何,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受到电视台的资金扶持,栏目支持,即便不在黄金时段播出,即便是收视率不高,即便是呈现出“技术精细、艺术粗糙”的现象,但是死亡率却低于出生率。 2.空间特征。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在整体上呈现出分布广泛的特征,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制作过这一类型的纪录片。但是真正有影响力的主流纪录片却是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传媒实力强的地方,电视纪录片种群密度很高,以央视为龙头,北京,上海等电视台制作出的一批电视纪录片精品驰骋在中国电视的荧屏上。目前中央电视台是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制作与播放的主要平台,它享受着无与伦比的政治经济优势,同时它也肩负着弘扬主旋律的重任,它在较为舒适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成长,就必须承担国家政治宣传所赋予的使命。 3.遗传特征。主流电视纪录片是一种意识形态背景下的话语重建,在这种话语的重建过程中,纪录片人必然扬弃一些极端个性化的式,寻找一种被官方和观众共同接受的方式。在叙事上,讲究解说词的意义,在画面拍摄上,则要求镜头宏观和微观结合,镜头的推拉摇移与移动镜头航拍镜头相结合,以突出画面对主题的阐释意义。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虽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其遗传基因的本质,即突出中国的主导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4.系统特征。主流纪录片种群组织性非常强,有着完善的整体功能。纵向上看,央视、省级、地市和县四级电视台是主流电视纪录片的主要的制作机构。产品数量基本呈现一种从高到低的趋势,质量也呈现这种趋势。这是由它们各自的生态位①决定的。四级电视台同样都是肩负着宣传的任务,但是各级电视台宣传的重点不同,影响的范围也不一样,宣传的效果不同。从横向上看,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可以分为文献纪录片种群、人文社会纪录片种群。中央电视台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拍摄上占据了主角的位置,这与中央台所扮演的国家大台的身份是相吻合的。文化寻根所需要的广阔的视野、高屋建瓴的把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对拍摄的高要求都决定了中央台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中必然要扮演重要的角色。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的发展主要受到媒介生态因子中的政治因子影响,这与它自身的属性是紧密相关的。主流电视纪录片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宣传,目前的状态是纪录片仍然涵盖在国家意识形态下,但具有更为宽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与我国政治意识宏观控制下多元文化格局并存的局面相适应。 二、电视纪录片种群研究的意义#p#分页标题#e# 我们从媒介生态种群的四大特征的为切入点,对主流电视纪录片的种群进行剖析,不仅可以较为深入系统的进行分析研究单一种群,而且可以将它们放在大的媒介生态系统中去考察。 1.在媒介生态系统中,个体自我首先隶属于一个整体,而它们隶属的整体有属于更大的整体。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隶属于整个纪录片群落,而纪录片群落又属于整个媒介生态系统。在整体结构中,任何个体或者生态因子都是息息相关、互动互助的,同时又是不断变化、共同演进的。 2.纪录片种群在发展过程中,是互惠共生的。几种纪录片种群为了生存与发展进行竞争时,要相互尊重竞争种群的生态价值和生存、发展的权利,相信对方能够从某些方面给自己以一定的启迪和智慧。主流电视纪录片在发挥引导宣传作用时,也会借鉴借鉴大众纪录片的一些创作手法,使其更具可看性,而大众纪录片同样可以吸取主流纪录片的文化特性,使其更具人文性,这样就可以实现共生双赢。 3.媒介是社会公器,它在大众传播中的任何生态失控或者失衡都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关系造成破坏。纪录片媒介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种群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平衡观。这就要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反对等级观念,无论是主流纪录片种群,还是精英纪录片种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有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权力。不仅平等还要多元,仅靠一两个种群是难以维系整个纪录片媒介生态平衡的,只有多个种群共同发展,生态系统才会健全完善,丰富有活力。 4.纪录片种群要生存和发展,不但要依赖媒介生态的互动与整体联系,而且要依赖诸多媒介生态资源流动的良性循环。纪录片种群只有保持其内部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稳定而有规则的资源流动与循环,才能维持特定的结构和功能。主流纪录片目前在题材选择上的日趋多样化,在创作手法上也更加灵活化。不仅能够紧紧抓住自身所掌握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而且能够转换视角,去关注普通人的世界,通过平凡人的世界折射出主流的价值取向。 总体上讲,我们在纪录片种群的研究过程当中,可以逐步树立起媒介生态意识,这正符合邵培仁先生在《媒介生态学》中所提到媒介生态核心观念,从而以一种宏观的思维方式去引导纪录片种群合理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1篇

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概述

1.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生态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它是基于建筑学的特殊生态学。在生态建筑学领域中,将生态与建筑归为一体,即人是生态机构中区别于其它生态群体的特殊生态体,建筑是由人的能动性决定,是人的外延。鉴于此,建筑属于生态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组成,其随着人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角度分析,生态与建筑具备统一特征形态。

其次,生态建筑学又将整个生态系统有形化,物质化,即将生态系统看做是一个体积庞大的建筑结构,其中的每一个组成均要符合一定的建筑规划。因此不管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学认为建筑与生态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从属关系。因此,在实现建筑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保证建筑与生态之间保证必要的和谐关系,从而使得建筑物与生态万物互相配合,协作共生。

2.景观建筑学

景观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既不是单一的建筑学,也不是单一的景观设计,而是建筑学、园林规划、景观设计等集成的综合学科。简单的讲,景观建筑学研究的方向是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关系,即在进行建筑物设计规划时要结合景观特点,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要与建筑物相得益彰。景观建筑学研究的主体既是景观本身也要兼顾观景,景观与观景之间本身并不冲突。

景观建筑与一般建筑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凸出特征,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景观建筑集合多种元素,包括环境特征、文化理念、外观造型、美感享受等。2.景观建筑是景观与建筑的共同建设,即在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同时兼顾与景观的和谐,在规划设计景观时要兼顾建筑物的风格特点等。

生态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探究

1.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风水理论的认知上很多人存在一定的误区,但是从风水理论核心思想上分析,风水理论是一种基于天文和地能的文化学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的理论,在作用形式上与人的灵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生态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核心思想的统一,即均追求一种统一,这种统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与自然的统一,或者说人与自然的统一。风水理论认为只有适应生态特征的建筑物规划才能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健康或者财运幸福等一切美好的元素,然而与生态自然特征失调的建筑物规划则会形成相反的结果。这样的理论与生态建筑学中生态自然与建筑存在的必然从属关系是高度一致的。

2.微观物质与宏观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

风水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微观物质与宏观环境,微观物质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作用下的空气、水流和土地,宏观环境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建筑物。即通过自然环境中空气、水和土地的特征判断宏观环境建筑物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很多人买房都会考虑到风水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微观物质表现出较好的特征时,建筑物质量自然与其形成呼应,反之则不利于人们居住,这种判断模式与生态建筑学的规划模式形成了呼应。

景观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

景观建筑学的核心元素是表现在景与建筑的统一,这与风水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仍然是相关的。自然景观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这与生态建筑学的核心统一理论也是一致的。

景观建筑学是基于对自然的一种情感,即在发展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从而通过对自然景观有节制的美化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并通过这种方式回应自然的给与。风水理论在表达对自然的情感时虽然没有景观建筑学直接,但是不难发现风水理论中的任何规划均是以自然为指向,即在某种自然状态下去判断建筑物规划是否合理,而不是通过分析建筑物特点去说明自然特征。

尽管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和风水理论在思考角度和理论依据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出入,但是不难发现三者的统一之处,即均是从自然、社会、生态、建筑、健康和生活等多个视角展开的对天、地、物和谐统一发展的一种追求,这与现代建筑追求的环保节能和低碳发展等原则不谋而合。

结论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2篇

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概述

1.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生态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它是基于建筑学的特殊生态学。在生态建筑学领域中,将生态与建筑归为一体,即人是生态机构中区别于其它生态群体的特殊生态体,建筑是由人的能动性决定,是人的外延。鉴于此,建筑属于生态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组成,其随着人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角度分析,生态与建筑具备统一特征形态。

其次,生态建筑学又将整个生态系统有形化,物质化,即将生态系统看做是一个体积庞大的建筑结构,其中的每一个组成均要符合一定的建筑规划。因此不管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学认为建筑与生态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从属关系。因此,在实现建筑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保证建筑与生态之间保证必要的和谐关系,从而使得建筑物与生态万物互相配合,协作共生。

2.景观建筑学

景观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既不是单一的建筑学,也不是单一的景观设计,而是建筑学、园林规划、景观设计等集成的综合学科。简单的讲,景观建筑学研究的方向是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关系,即在进行建筑物设计规划时要结合景观特点,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要与建筑物相得益彰。景观建筑学研究的主体既是景观本身也要兼顾观景,景观与观景之间本身并不冲突。

景观建筑与一般建筑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凸出特征,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景观建筑集合多种元素,包括环境特征、文化理念、外观造型、美感享受等。2.景观建筑是景观与建筑的共同建设,即在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同时兼顾与景观的和谐,在规划设计景观时要兼顾建筑物的风格特点等。

生态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探究

1.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风水理论的认知上很多人存在一定的误区,但是从风水理论核心思想上分析,风水理论是一种基于天文和地能的文化学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的理论,在作用形式上与人的灵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生态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核心思想的统一,即均追求一种统一,这种统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与自然的统一,或者说人与自然的统一。风水理论认为只有适应生态特征的建筑物规划才能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健康或者财运幸福等一切美好的元素,然而与生态自然特征失调的建筑物规划则会形成相反的结果。这样的理论与生态建筑学中生态自然与建筑存在的必然从属关系是高度一致的。

2.微观物质与宏观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

风水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微观物质与宏观环境,微观物质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作用下的空气、水流和土地,宏观环境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建筑物。即通过自然环境中空气、水和土地的特征判断宏观环境建筑物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很多人买房都会考虑到风水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微观物质表现出较好的特征时,建筑物质量自然与其形成呼应,反之则不利于人们居住,这种判断模式与生态建筑学的规划模式形成了呼应。

景观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

景观建筑学的核心元素是表现在景与建筑的统一,这与风水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仍然是相关的。自然景观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这与生态建筑学的核心统一理论也是一致的。

景观建筑学是基于对自然的一种情感,即在发展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从而通过对自然景观有节制的美化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并通过这种方式回应自然的给与。风水理论在表达对自然的情感时虽然没有景观建筑学直接,但是不难发现风水理论中的任何规划均是以自然为指向,即在某种自然状态下去判断建筑物规划是否合理,而不是通过分析建筑物特点去说明自然特征。

尽管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和风水理论在思考角度和理论依据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出入,但是不难发现三者的统一之处,即均是从自然、社会、生态、建筑、健康和生活等多个视角展开的对天、地、物和谐统一发展的一种追求,这与现代建筑追求的环保节能和低碳发展等原则不谋而合。

结论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3篇

攻击特征自动提取分为攻击发现和提取特征两个基本步骤。因此,与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分为网络IDS(NIDS)和主机IDS(HIDS)类似,根据发现攻击的位置不同,攻击特征自动提取也可以分为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两大类,分别简记为NSG(network-basedsignaturesgeneration)和HSG(host-basedsignaturesgeneration)。1)NSG主要是通过分析网络上的可疑数据来提取字符型的特征。字符型的特征是指通过字符串(二进制串)的组成、分布或频率来描述攻击。NSG系统一般通过数据流分类器或Honeypot系统来发现网络数据中可疑的攻击行为,并获得可能包括了攻击样本的可疑网络数据;然后将其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NSG系统[8~9]对这些可疑数据进行聚类,使得来自同一攻击的数据聚为一类,再对每一类提取出攻击特征,另一部分NSG系统则没有聚类过程,而是直接分析混合了多个攻击样本的数据,提取可以检测多个攻击的特征。最终NSG系统将提取出的攻击特征转化为检测规则,应用于IDS系统的检测。2)HSG主要是指检测主机的异常并利用在主机上采集的信息来提取攻击特征。根据获得主机信息的多少,HSG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白盒HSG方法、灰盒HSG方法和黑盒HSG方法三类。白盒HSG方法需要程序源代码,通过监视程序执行发现攻击行为的发生,进而对照源程序提取出攻击特征;灰盒HSG方法不需要程序源代码,但是必须密切地监视程序的执行情况,当发现攻击后通过对进程上下文现场的分析提取攻击特征;黑盒HSG方法最近才提出,它既不需要程序源代码也不需要监视程序的执行,而是通过自己产生的“测试攻击数据”对程序进行攻击,如果攻击成功,表明“测试数据”有效,并以该“测试数据”提取出攻击的特征。

基于网络的攻击特征自动提取技术

下面介绍几种NSG方法。基于最长公共子串方法早期的NSG系统[10~11]大多采用提取“最长公共子串”(LCS)的方法,即在可疑数据流中查找最长的公共子字符串。虽然基于后缀树计算两个序列的LCS可在线性时间内完成[12],但是LCS方法仅仅提取单个最长的特征片段,并不足以准确描述攻击。基于固定长度负载出现频率方法Autograph[13]按照不同的方法将可疑数据流划分为固定长度的分片,然后基于Rabinfingerprints算法[14]计算分片在所有可疑数据流中出现的频繁度,最后将频繁度高的分片输出为攻击特征。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是难以选取固定长度的大小、计算开销和存储开销大、没有考虑攻击变形情况。YongTang等人将可疑数据流中含有多个特征片段的固定长度部分定义为“关键区域”,并利用Expectation-Maximization(EM)[15]和GibbsSampling[16]这两种迭代计算算法查找关键区域。但是“关键区域"长度选取困难、算法不能确保收敛限制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基于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基于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的方法是当前比较有效的特征提取方法,由Newsome等人在本世纪初Polygraph[17]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是指长度大于1的在可疑数据流中频繁出现的字符串,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长度不固定,每一个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可能对应于攻击中的一个特征片段。因此,基于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的方法的核心是提取出数据流中频繁度大于一定阀值的所有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一般都采用遍历前缀树的算法[18~19]。以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为核心,Poly-graph输出三类攻击特征:1)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组成的集合,称为ConjunctionSignature;2)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组成的序列,称为Token-subsequenceSignature;3)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附加贝叶斯概率值,称为BayesSigna-ture。Polygraph在设计时考虑了攻击变形的情况,并且首次引入聚类过程,因此大大提高了提取特征的准确性。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Vinod等人提出的有限状态自动机[20]首先对可疑数据流进行聚类,然后对每一类中的数据流应用sk-strings[21]算法生成一个有限状态自动机,最后将有限状态自动机转化为攻击特征。有限状态自动机的主要创新是在特征提取过程中考虑了网络协议的语义,因而可以在网络层和会话层分别提取特征。然而因为需要协议的语义,所以有限状态自动机只对特定的几种协议有效,而通用性较差。

基于主机的特征自动提取技术

HSG的研究也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下面针对三类方法分别进行介绍。白盒方法因为需要程序源代码,适用性较差,所以基于白盒方法的HSG系统较少。一种典型的技术是指令集随机化(ISR)技术[22],这种技术主要原理是可以将程序的二进制代码随机打乱,使得攻击者实施缓冲区攻击后极有可能导致程序崩溃并产生异常。指令集随机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保护系统免遭任何类型注入码攻击的通用方法。对系统指令集经过特殊的随机处理,就可以在该系统上运行具有潜在漏洞的软件。任何注入代码攻击成功利用的前提是攻击者了解并熟悉被攻击系统的语言,如果攻击者对这种语言无法理解则很难进行攻击,攻击者在不知道随机化算法密钥的情况下,注入的指令是无法正确执行的。FLIPS[23]是一个基于ISR技术构建的HSG系统,当攻击导致程序崩溃后,FLIPS对于此相关的网络输入数据用LCS算法提取出攻击片段由于ISR技术要求具有程序的源代码,所以FLIP是一种白盒方法。白盒方法需要了解源程序代码,这在很多场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需要一种不需要了解源程序代码的方法,这种情况下黑盒方法面世。HACQIT[24]是最早的一个黑盒方法。当受保护程序发生意外崩溃后,通过将可疑的网络请求重新发往该程序并判断是否再次导致程序崩溃,HAC-QIT检测出那些被称为“bad-request”的请求。然而,HACQIT没有进一步区分“bad-request”中哪些部分才是真正的攻击特征。因为一个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范围是有限的,缓冲区溢出攻击成功后必然立刻执行一个跳转指令,而该跳转指令的目标地址一定位于虚拟地址空间范围内。如果将该跳转目标地址改变,将很可能造成攻击的溢出失败并导致程序崩溃。WANGX等基于这样的思想提出了一个黑盒HSG系统PacketVaccine[25]:将可疑报文中那些类似跳转目标地址(其值属于虚拟地址空间范围内)的字节进行随机改变,构造出新报文,称为“报文疫苗”(packvaccine),然后将“报文疫苗”输入给受保护程序如果程序崩溃,则说明之前改变的字节就是攻击溢出后的跳转地址,可以作为攻击特征。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推进,黑盒方面和白盒方法都只能应用于特征提取中的一些环节,一种新兴技术介于两种技术之间,而且还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因此,灰盒技术应运而生。灰盒方法是指通过紧密跟踪程序的执行从而发现攻击并提取特征。因为灰盒方法并不需要程序的源代码,所以适用于各种商业软件。其分析的结果也比较准确,目前大多数HSG系统属于这类方法。灰盒方法有以下几种具体实现方式。1)基于动态数据流跟踪TaintCheck[26]和Vigilante[27]都使用动态数据流跟踪(taintanalysis)来检测缓冲区溢出攻击。其基本思想是:认为来自网络上的数据是不可信的,因此跟踪它们在内存中的传播(称为“污染”)情况如果函数指针或返回地址等被“受污染”的数据所覆盖,则说明发生了攻击;此后,从该“受污染”的数据开始,反向查询“污染”的传播过程,直到定位到作为“污染源”的具体的网络输入。不同的是TaintCheck选取3byte,而Vigilante选取偏移量作为输出特征。2)基于地址空间随机化(ASR)技术[28~29]是将进程的一些地址(如跳转地址、函数返回地址、指针变量地址等)随机化,使得攻击者难以知道溢出目标的准确位置。使用ASR技术后,攻击者将难以对程序成功实施缓冲区溢出攻击,而溢出失败后会导致程序崩溃及产生异常。与ISR技术相比,ASR技术的优点是不需要源代码。

攻击特征自动提取综合技术

一种基于概率有效状态自动机的攻击特征自动提取技术,是根据概率有限状态自动机学习算法PFSA(Probabi-listicFiniteStateAutomaton)对聚类形成的类簇归纳处理(ClusterGeneralization),转化为可被有限状态自动机所识别的正则语言,并提取特征。有限状态自动机系统[30]包括数据提取组件(DataAbstractionComponent,DAC)和特征提取组件(SignatureGenerationComponent,SGC)两个部分。数据提取组件通过一系列模块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规范化,以适于聚类和特征提取,最终形成半结构化会话树(SSTs)。DAC组件将SSTs编码后形成的XML输出到特征提取组件。SGC组件对规范化后的数据利用星聚类对连接和会话进行聚类,其中相似性度量采用余弦相似度方式,然后利用PFSA算法对聚类形成的类簇归纳处理,形成能被有限状态自动机所识别的正则语言,即特征。的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是根据COPP算法对数据流进行动态切割,然后采用统计方法提取出攻击特征。Autograph系统[31]的特征提取主要分为两个过程。首先,使用COPP算法对通过启发式方法找到的可疑数据流量进行数据分割,方法是先定义暂停标记,然后以滑动窗口的概念去比对,每次遇到暂停标记时就分割。其次,使用统计的方法找出出现最频繁的数据包作为攻击特征,计算分割完毕的各个数据包的出现次数,如果一个数据包的出现次数超过一定门限值,则产生特征。该方法的数据流划分是根据递推比较模式串与正文子串的哈希函数值来进行攻击特征提取。RabinFingerprints算法定义一个哈希函数,并用该函数对模式串与正文子串进行预处理,然后以被比较的模式串与正文子串的哈希函数值相等为原则,依次进行比较。算法可以利用前一个哈希函数值递推求出下一个哈希函数值,以降低字符串匹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文献[32]首次应用Rabinfingerprints算法于攻击特征自动提取。该方法通过比较两个主要的攻击行为特征—由感染源得到的公共序列和目的地址,识别出新型攻击,然后使用内容过滤算法自动生成攻击特征。该方法是通过寻找最长的公共子字符串来进行攻击特征提取。LCS算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找到两个字符串中的最大公共子串和最大公共子串所在的位置。文献[33]提出一种基于两序列LCS算法提取攻击特征的方法,在重组来自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后,用LCS算法两两比对寻找最长的公共子字符串,以此来确认攻击特征。基于Honeypot数据[34~39]的Honeycomb系统,首先重组所有来自Honeypot的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中,采用LCS算法两两匹配,寻找最长的公共子字符串,从而找出攻击特征。

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4篇

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院校德育建设,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引领科学人文思潮的有效平台;是创新推动院校教育管理质量,实现安全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对接社会岗位要求、拉近供需之间距离,整合各方力量的一个链接条、一个数据库、一个参考源。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解决青年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不多,对自己性格特征定性、把握不准的问题;解决青年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解思想压力等方面思想意识不自觉、不主动,方法手段不经常、不科学等系列问题。

(2)解决青年学生与同学朋友之间、解决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之间、解决一线教学和管理人员与院校机关职能部门之间,对青年学生在性格特征、心理状态、思想压力内容、应对压力能力,以及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相关基本问题上的诸多个“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看法不统一、办法不统一、缓解和解决的步伐不统一、外在因素和内在关系的结合不统一等等方面的矛盾。

(3)解决学科设置、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在青年学生心理特征问题上,条块分割、重视程度迥异的问题;解决当前专业课授课与心理学基础知识灌输联系不紧、涉及不够,以及运用心理学来提高授课质量办法相对单一的问题;解决师资力量偏重专业课、看重试卷得分,相对忽视对青年学生在人格修养、人格锤炼、心理健康、提升缓解思想压力的能力等方面,教育引导不够的问题。

(4)解决单一偏重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听招呼、守纪律、刻苦发奋,相对忽视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保持良好的处世心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感知正确的人生责任,把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效果和目的上看成“单打一”的问题。

(5)解决对青年学生初、高中时期的心理特征了解不够、掌握不准的问题;解决管理、教育、授课、机关等方面因人员调整等因素,造成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脱节、教育与引导脱节的现象。

(6)解决院校全面了解学生渠道较少,特别是了解其从小到大的心理状态、性格变化规律不够的问题;解决了解其学习情况多、渠道办法多,而在了解其为人处事、思想意识、立身做人等方面,载体、渠道相对较少的问题。

(7)解决院校与社会在学生心理状态上关注层次不一、心理测试方法不同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当前就业单位了解学生一贯地、系统地心理状态资料很少的问题;解决院校在推荐学生就业、评定学生全面素质等环节,心理素质方面依据不充分、方法不完善、操作欠科学的问题。

(8)解决院校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籍贯地域传统性格特征等方面,办法单一的问题;解决了解掌握学生家庭、亲属、社会主要关系的心理学基本要素不便于操作的问题,特别是解决难以了解其是否有精神病遗传史、家庭重大变故史、反常行为表现史等问题。

(9)解决因当前院校对学生整体心理状态,评估体系不健全、资料不具备、底数不清楚,在实施心理干预、心理教育疏导、预防自杀事故案件等实现安全发展上,效果和招法亟待提高与亟待科学的问题。

2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的基本含义

高等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主要是指:在大、中专以上院校,对在校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逐步进行心理学学科数据采集与管理、分析与预测、教育与控制、研究与开发等内容的系统工作。是按照《档案法》、《教育法》和心理工作科学体系,对在校学生的人格种类、性格特征、心理基础、心理状态、心理病症等情况,进行统一的采集、管理、研发、实践等方面的系统工作,为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全面了解自己,提升院校教育管理效益,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事故案件概率,实现安全、和谐发展等方面提供心理学技术支持;也是更加科学地、全面地掌握学生底数,给社会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参考的一项辅工作。

3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

(1)个体上建立学生个人心理特征数据库。主要收集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家庭成员心理状态调查函、每学期心理状态、人格种类、性格特征、人际关系、心理压力、调适手段、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等内容。

(2)整体上建立各个班级、科系、专业的学生心理特征状态库。主要收集各个班级、科系和不同专业的重要心理数据与特征;显示各个层次、各种管理教育方法、各个学习阶段之中,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等。

(3)体系上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操作办法。主要建立各项数据采集制度、采集时间、衡量和评估机制、保密和使用范围等内容;建立研究和总结成果向教学管理一线进行实践的办法、尺度等;明确各级在校学生心理状态、心理特征档案工作上的职权划分、纪律要求等。

(4)方向上重点整合院校心理工作方面的软硬件资源,引导改进院校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探索依靠心理学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办校质量的新路子,研究促进院校和谐氛围、德育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新举措,拉动培育各级为学生当前与今后、能力与人格、智力与心理等全方位负责的新思维。

(5)核心上重点整理分析各个阶段、各个时期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上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征,为院校的教学工作、研究工作、管理工作、安全工作等提供有力的客观分析、理论依据和办法建议;为用人单位、学生家庭积极反馈意见建议、参考依据。

(6)环节上大力突破一般档案工作难于大张旗鼓、难于引领实际工作的瓶颈问题,不断开创心理特征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在坚持保密原则、心理学固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开办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学基础知识辅导、心理问题帮扶活动等,引导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时自觉在心理问题上找办法;在交友、婚恋、和谐关系、挫折、就业等方面主动调整良好的心态,塑造良好的人格,锤炼良好的品格。

4开展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是一项新的实践与探索,既是原有档案工作领域的新拓展,又是院校教学与管理、功能与效能的新尝试。为了确保正确展开,达到兴利除弊,发挥最大效益,必须重视该项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

(1)心理特征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的本质属性,是档案学基础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档案的定义及档案学科的内涵问题。因此,心理特征档案应有的本质属性,必须合乎原本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同时,作为一种“新型档案”,也必须允许保留与其较为匹配的内涵和特征。应当界定的属性内涵为:必须坚持它的原始纪录性,同时发展“结构说”、“备以查考性”以及电子档案的理论属性,最大化地保持“原本化”与“异化”相结合的属性。

(2)心理特征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心理特征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应该是具有本源性、潜在性、多元性、增殖性、时效性和相对性,其价值实现规律应当是主导律、扩充律和衰减律占主要成分,扩散律实现不大。其作用主要存在于“院校本位化服务”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信息资源服务”两个方面,主要在于“资政学生全面发展”。

(3)心理特征档案的功能与模式。心理特征档案的功能可以抽象地概括为“资治”、“存史”、防范和教育。虽然具有有限性,但基本保持了“社会化服务”的功能。院校本位看,最大的功能在于它的“休闲功能”。运行模式上基本上属于电子、虚拟和数字化。

5学生心理特征纳入档案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把在校学生心理特征纳入档案工作显然是一项新举措、新探索,类似当前院校的档案工作,又区别于传统的档案工作;既关联着一般意义上的档案人员,又关联着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员与体制。因此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实际困难与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勇于尝试、科学运作。

5.1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

(1)传统档案工作的制度上要有新逾越。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数据采集制度与环节等方面,当前与心理学学科所要求的制度还不匹配。比如需要管理、保密的范围就不接轨,哪些该录、哪些不该录等问题,距离较大。

(2)各级思想认识上要有新高度。心理特征档案工作从某些方面看,属于院校心理工作、全面建设的奠基工程。从当前的情况看,各级认识上还不够统一,具体步骤上方法各异;比如有的院校仅限于管理范围,有的院校局限于德育教育范围,有的把其看作第二课堂。

(3)院校之间资源共享上要有新突破。此项档案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资源共享、服务多方”,但当前的情况明显存在着“各自为政”。比如一所大学难以获取到某个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心理状态、不良心理反常表现。初中、高中、大学分别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势必牵扯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难于收集到系统的数据与情况。

(4)各级认定标准上要有科学统一的尺度。不能一个班级、一个科系、一个院校,都规定一个自己感到便于衡量、便于操作的尺度。应当在既遵守一般档案管理科学、又坚持心理学特有要求的框架内,研究确定出统一的政策与尺度,颁布执行。

(5)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要全面。既熟悉原则意义上档案学科的原则、制度、要求,又要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原则与要求。

5.2应突出把握的几个问题

(1)加强教育引导,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心理特征建档工作重要意义的教育。应当在思想认识深处,确实把此项工作当作一项长远、全面的基础工程来看待,上升到影响院校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全面提升办校水平的重大举措来实践。同时,大力对在校学生、学生家庭进行教育,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建档工作的意义和原则,剔除不良观念,积极主动地配合院校开展工作。

(2)讲究科学、把握政策。档案管理也好,心理学自身原则也好,都有着相对独立、严谨周密的操作体系和政策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法规的尺度,开创性把这一新生的工作想到位、抓到位、负面问题上防范到位。

(3)精心研究、严密组织。此项工作关系着方方面面,要善于针对院校自身的情况,研究分析相关链的前提工作和问题,以严谨的态度周密考察、认真论证、科学计划、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王二平.当前在校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文摘,2005(5)

2张平.解析大学生心理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2006(3)

3伍震华.再论档案的本质属性[J].档案通讯,2006(6)

4黄子林.关于档案属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档案学研究,1999(4)

5何玲.电子档案原始性的认定[J].中国档案,2001(2)

6张斌.档案价值论.档案学通讯,2003(3)

7任宝兴.档案价值规律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3(6)

8王向明.论档案馆功能[J].档案学通讯,2003(6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生态系统 问题 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内涵

金融生态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1]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互联网金融主体和模式逐步成型,形成了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可以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和考察我国互联网金融体系。也可以把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概括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等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在特定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的各个要素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资金从最终供给者向最终需求者的让渡或转移,推动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

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包括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电商平台和互联网企业、网络运营商及周边供应商、监管机构等。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处于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互联网时代,个人消费者追求快捷的支付、便利的投资方式、超低的投资门槛、高度的流动性、较为可观的收益率以及方便的小额融资。机构消费者需要快捷支付结算、融资、终端设备、应用软件、后台支持、数据挖掘、风险把控、需求分析等服务。在普惠金融的背景下,消费者覆盖面更广泛,需求更为复杂,更为个性化。金融机构依然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支撑力量。银行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如开设网上银行、借助社交网络和电商等渠道扩展业务、建立自身电商平台等,如建行的 “善融商务”等。银行业往往是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来源、渠道和后台。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借力互联网,加强和互联网平台在渠道和产品上的合作。电子商务平台与其他互联网企业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力量。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源于电商平台,目前已形成了渠道金融服务和自主金融业务两种功能。货币型基金理财产品、保险以及P2P贷款,甚至线下金融服务中心,聚集了海量用户,增加了用户对其金融支付工具和产品的黏度。网络运营商与周边供应商主要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时,也在移动支付、近场支付、二维码支付、扫码支付、声波支付等方面,逐步介入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由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组成,实行业务归口管理。互联网金融协会等行业协会也开始逐步建立,发挥行业自律监管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

1、法制环境

目前我国尚无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专门法律法规。但这并不表示无法可依。互联网金融作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金融新业态,也归属于金融业,因而现有的一些行业基本法律法规依然具有约束力。《公司法》、《合同法》对于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的设立无疑具备普遍约束力。《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行业的基本法,以及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的部门法规,如中国人民银行《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也是各种金融新业态必须遵守的。

2、信用环境

信用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社会的信用状况、信用文化和征信系统等。互联网金融的信用环境取决于大的社会信用环境。我国的整体社会信用状况并不乐观。当然,社会信用状况跟信用文化密切相关,注重诚信、自觉守法的信用文化会大大降低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是平民化普惠金融,信用文化对其影响尤其巨大。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主要有央行征信系统。此外,互联网企业和第三方征信机构手握海量的交易数据、小额贷款记录、P2P信用记录,这些则构成了另外一套征信系统,仅服务于个人或互联网企业。但在目前,我国的这两套征信系统并未对接。

3、监管环境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机构主要有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相关部门,一行三会主要对金融业务依法进行监管,工信部和商务部则对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实施监管。这些众多部门都可以对互联网金融的某一方面业务进行监管,但目前国内并没有某家机构全面负责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由于互联网金融是集网络运营和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具有跨界和创新性特征,其创新性业态和业务往往处于监管真空地带。比如P2P网贷平台从事信贷业务却不属于金融机构,免于资本充足率、拨贷比等严格监管,从而享有制度和监管红利。所以,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环境较为宽松,既有利于创新,也隐藏了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间的关系

1、竞争

首先,在互联网金融各生态主体中,存在着激烈的同业竞争。银行业的同业竞争不仅体现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也体现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网上银行、银行电商等,其服务基本大同小异,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电商与互联网公司的同业竞争丝毫不比银行差。第三方支付、电商平台沉淀资金增值服务同质化竞争严重。互联网巨头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竞争功能雷同。

其次,在互联网金融各生态主体之间,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互联网企业存在激烈的竞争。二者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围绕着对金融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对金融模式的重新塑造、对金融渠道的重新构建等方面展开。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银行业的存贷汇业务。目前,银行存款规模迅速萎缩,而余额宝们的规模迅速增长,这些资金绝大多数是从银行撤离的。与此同时,传统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受到阿里小额贷款、P2P等冲击。

2、共生与融合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需求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多元化状态,每一类生态主体都会基于比较优势在系统中找到自身的细分市场。因此,各类企业既会有激烈的竞争,更会有大量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新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金融与互联网企业之间、金融各子行业之间的跨界增多,各生态主体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共生生态未来将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对主体的制约

金融生态主体在金融生态环境下生存、发展,其生长结果必然受到金融生态环境制约。良好的生态环境会极大的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压制性的环境则形成制约,当然这种制约也会激发创新。如2013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准许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在一定条件下开展基金销售服务,从而淘宝、京东等多家电商企业开始大规模涉足保险、基金网销市场。为吸引沉淀资金,规避变相吸储的政策风险,阿里巴巴创造性地引入天弘基金,打造余额宝产品。这些事件充分反映了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对生态主体的影响。

2、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对环境的推动

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的生存和竞合状态,不仅仅需要适应生态环境,它反过来也具有改造环境的能动性。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促进了传统银行业的转型,弥补了传统银行在资金处理效率、信息流整合等方面的不足;为保险、基金、理财产品等提供了销售、推广的新渠道;促使电子商务行业,与传统金融业充分融合,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与盈利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金融业的市场环境,使它变得更高效。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则通过高流动性的电子货币,改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和传导机制。

四、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不够丰富和成熟,同质化竞争严重

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主体无论从数量,还是服务质量上都还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且各生态主体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依然处于摸索和培育期,有限的产品和服务一经推出,往往出现白热化的同质化竞争。截至2013年7月,已有250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业务几乎无差异。银行、券商、基金等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创新也大同小异。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急需改善

法制不完善,缺乏行业自律。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特征,决定了其发展的跨界和不可预知,现有的法律体系本身难以跟上其发展步伐。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球、监管套利等行为。这就需要我国的法律体系相应作出调整,以避免法律真空的出现而造成监管空白和死角,防止互联网金融生态恶化。

征信体系不完善。我国的信用环境整体上并不理想,信用意识较为淡薄,诚信文化欠缺,征信体系不完善。开展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的机构,其风险控制措施并无传统银行严格,也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信用环境的确令人担忧。目前在我国,央行的征信系统,从数据的获取,到开放应用的程度,都尚不充分,与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差距明显。互联网企业掌握的个人或企业的互联网行为数据缺乏标准,也未联网。这两大系统并未连接成完整的征信系统。

监管体系不完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我国监管体系尚未形成。首先,监管机构不明确。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归口管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往往很容易出现三不管地带,从而形成潜在风险。其次,监管缺乏层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能仅靠某一家部门予以实施,而是需要一个政府部门法定监管、行业自律监管、企业自身风控相结合的监管体系。而这个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在我国还远未形成。第三,缺乏成熟的监测指标体系。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性和创新性,会使得其产品和服务具有游离特征,游离于现有监管指标之外。

五、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对策

(一)加强生态主体建设

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一定是物种繁荣、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生物在其中均可以找到适合其生存的土壤,每一种生物都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整个生态链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同样需要丰富多样的生态主体,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每一类互联网金融主体都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独特作用,最终和谐共生。只有在多层次的各种互联网金融主体竞合共生的环境中,市场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市场;只有推动优胜劣汰的进化,才会不断推动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完善与健康发展。

(二)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制建设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金融业,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是其核心,这需要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在互联网金融主体的设立、市场准入、业务边界、风险控制、监管、破产清算、兼并重组等诸多领域,加强法制建设已经迫在眉睫。首先要建立或修订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法,包括修订《证券法》、《商业银行法》等核心的基本法律,制定《互联网金融法》,明确互联网金融主体的法律地位、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对口监管部门,为行业生态环境的稳定打好基础。其次,制定互联网金融相关行政法规、操作指引、实施办法,加强对其具体业务的规范和监管。比如P2P、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和隐私保护等领域都急需法规依据。

(三)加快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急需“三网合一”,构建完善的征信系统。即央行征信系统、电商和网贷平台等信用记录、第三方互联网征信机构实现对接,信息相互开放,甚至直接合并到央行征信系统,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此举将大大节约资源,建立起全覆盖的征信系统。二是,建立统一的征信标准。包括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使用、信息披露等均建立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积累了海量的交易数据的电商平台和P2P平台,对两者数据的整理、挖掘、提炼、分析需要统一的标准。三是,逐步建立信用评级制度。通过专业机构的信用评级,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和风控水平,并为不太专业的P2P和众筹投资者提供技术支持,优化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诚信环境,降低交易成本。

(四)加强监管

首先,要明确监管机构。鉴于互联网金融主体越来越多的开展跨界金融活动,比如人人贷,目前任何一个部门单独对其实施有效监管已经很难,因此必须相应的进行改革。既要避免监管缺位而产生监管套利,也要避免重复监管。其次,实行最优相机监管。Dewatripon(2002)等构造了“最优相机监管模型”,讨论了在金融何时需要外部干预和调节。[2]只要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遵循法规和市场规则,未形成垄断,都可以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干预,鼓励良性竞争,鼓励创新与发展。当然,对于破坏金融生态环境的则需审慎监督、严格执法。第三,提高监管效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一些潜在风险大、传播速度快的创新性业务,要加强事中、事后的监测检查,提高监管效率,及时隔离风险、披露信息,以减少对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