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1篇

一、崇尚自然

庄子云:“任其性命之常情而已矣”。能够看到庄子对自然性的推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在道家的角度来看,自然便是一种最崇高的美学和哲学。此处的自然并不仅仅是所谓的大自然,而是一种俗称的自然而然的态度和方式。这种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通常是物质文明欲望越来越旺盛,那么便会形成一种与自己精神文明相互约束的部分,人们就会追求一种本性的回归。现代文学中有很多作家都引用这种思想文化,他们都自觉地传承这一个命题,对现代文明发展抱着一种本能上的反感,带着一种感伤的愤懑去看待这个社会人性的退化和分裂,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然性和生命的质朴。此时沈从文便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代表的作家。他尊重自然本身的自然性,在其小说中不断使用自然去渲染风味,烘托突出本性,另外一方面他又超越了自然,表达出一种自然即人的境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写景的高手,就在于他善于去体验,他能够把握住自然的生命本性,来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他的文章中,即便是把人物抽离,都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些景物本身具备的生命力和内在力量。还有就是沈从文文中的人物和景色形成一个和谐的环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正是为了融汇到自然中所存在的,那么这个人在这个自然当中形成一种最崇高的精神自由高度。如同《边城》中的这么一句:“祖父是一个在自然中生活了七十年的人。”在其笔下的世界中,儒家伦理已经失去了约束力,一切都顺其自然,一切都跟随者本性所去做,不需要刻意去营造什么。林语堂同样是自然的崇尚者,他的大荒中孤游中同样与沈从文一样,他用道家文化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让自己得到一种文艺思想的转变,实现一种政治上的逃避。为超越政治,他把在幽默的文字风格基础上,传达出了一种超越的境界氛围。

二、清高淡远

道家对追求自由的执着,让它带着一种清高淡远的态度,这种态度确立了道家在一种悲剧意识上的形态。道家的悲观主义从四处扩散开,带着一种忧郁和愁伤感,告诫出人生到处都是痛苦之事,所以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外化,也就是社会性的东西,只有追求当下的自由就已经足够了。他们看得非常清楚,人到了尽头就是一种死亡,所以本身有了一种无可救药的悲情感,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这种自然的规律,既然如此,人生只能够做到清高淡远的境界,也就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在这种绝对的内心自由状态里面,人们可以感觉到这种人生悲剧命运的认识。清高淡远是一种人生态度,但是他同样是一种自救,把人从复杂的现实当中过度到灵魂的层面,形成一种自娱自乐的满足感。相对于儒家的积极入世有着一种反抗。梁实秋在其作品《雅舍》中说道:“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体现出一种清雅脱俗,幽默之处。文中最后他还写道:“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字里行间体现出一种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情趣。总而言之,道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在当现代的文化史中找到痕迹,同样它的发展依赖着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从无以发声到对文以载道,文人不断对宏大叙事的反思和疏离。他们淡化了文学的社会性色彩和功利色彩,欢呼文学的个性和自由。

三、儒家文化

上面主要说的是道家文化在现当代中的体现,但是传统文化在文化中的体现并非单面的。他同样有着各种方面,下面笔者就简述另外传统文化的几方面传承。在传统文化当中最为之影响深远的当然就是儒家文化,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此文化影响着朝朝代代,一开始只是孔子提出的一种仁的哲学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思想已经成为了一个思想文化和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水分,它被统治阶级上升成为观念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如果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那么便是仁。儒家文化并没有退缩,在现代文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现代语言的体现,更加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民主思想的表达。作者使用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去表达仁者无敌的哲学思想,用多个角度诠释这个传统的哲学思想,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创造性的形式,让此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中具备了现代化的特点。在现代文学中,作家不断去把文学拔高到一定层面,把文学变成人学,此举的确是没有错,因为他们运用了儒家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贯穿在整个现代文学作品之中,形成一种让人敬佩、佩服的文化修养和人为素质。儒家文化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灵魂的归宿,它同样带给了现代文学创作一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资源。可以说没有儒家文化的传承,就没有现代文学中对于永恒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人学思想的探究和不断探索,它进入传统文化骨髓里面的东西,现代文学就给了它更好的皮肉让它展现下去。

四、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多民族的这个大背景之下,如果把我们眼中的传统文化只是狭窄地缩成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等呢?这是不科学的,所以在研究传统文化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传承作用的时候,必须提及这个少数民族的大背景。传统文化传承形式是丰富的,也就是少数民族能够通过他们的自己独有的方式传承,有的是生活方式,有的是譬如山歌等的艺术形式,但是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到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呢?答案当然是有,并且不少。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用另外的一个纬度去构建艺术的境界的,也就是带着他们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特色,这些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能够缺少的,因为他们同样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分支系统,所以必须能够通过一个独特的纬度形成一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育,减少对其文化的干涉。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现代文学有忽略了少数文学,在早期的部分,因为很多文学的奖项倾向于汉族的传统文化,所以作家不断探究以上的两种文学传承,而忽略少数民族的文化。阿来获得矛盾奖之后,少数民族在此进入现代文学的眼球,并且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色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那么此处必须一提的,当然就是阿来的《尘埃落定》。此作品是带着一种民族文化的作用,其中结合了土司制度的文化,大量地去描写少数民族的特色,用一种崭新的角度和文字视角去阐述了一个传统文化浓厚的地方。民族文化把这部作品的艺术底蕴提高,作用也做出了非常独特的文字融合,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比较不同的民族文化做出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进校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羌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6-0055-06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在中国逐渐升温,各地文化教育相关部门分别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宣传与促进活动。在此背景下,“传统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有效路径不仅已成为学界共识,而且在许多省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该活动形式充分利用了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所特有的“在地化”优势,近年来已由贵州省逐步推广到云南、广西、湖南等少数民族较集中的省份。而四川省作为藏、羌、彝等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引进到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尝试起步较晚,几乎未见相关研究。“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开展现状如何?在开展过程中当地不同层次的学校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实施举措?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应试教育体系之间是如何并接和共融的?本文将以四川汶川县的“羌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实践为例,总结不同层次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为今后新的相关项目展开提供可咨借鉴的参考。

一、“民族文化进校园”在西南地区的开展现状

现代化和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村寨和家庭亦不可避免被卷入到现代化浪潮中。少数民族家庭的适龄儿童入学以后,一方面脱离了本民族文化滋长的土壤,另一方面学校课程中所教授的完全是按照现代西方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由此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今青少年一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近年来在部分民族聚居区开展的“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就是借助学校教育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益尝试。

从地区分布来看,目前贵州省的民族文化M校园活动在西南地区开展得最早,所涉及面积最广,活动内容也最为丰富。此外,云南、广西、湖北、湖南等地也相继展开了类似活动。虽然在官方的文件下发之前,四川省内的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已有了自发性的类似活动的展开。譬如宜宾兴文县的兴文二中是四川省较早开设特色课程的学校,其内容包括定期邀请当地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授苗族族源、民族风俗、苗族歌曲、苗族语言与文字,传授传统技艺等。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自2010年以来,一直坚持开设各种兴趣班,并与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合作编写了《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乡土教材》。但从整体层面上来看,四川省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开展情况不仅落后于贵州省,且与云南、广西等省相比都具有相当差距,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在汶川县各中小学及职业学校中的开展现状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居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全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目前,有关羌族传统文化的传习活动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推动的,在学校中推动羌文化教育处于肇始阶段。

汶川县现有中小学包括幼儿园共计22所,3所幼儿园(开展文娱活动体现民族文化)、5所中学、13所小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根据阿坝州教育局2015年所印发的《阿坝州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全州的中小学学校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准音点及其周边的北部方言区学校;二类为南部方言区的学校;三类为无母语基础的学校。结合汶川县的羌民族分布情况,本项目组调研的绵威片区学校为“羌族文化进校园”的二类学校。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可能呈现出的差异性特征,本项目组成员先后对汶川县龙溪小学、绵中学及威州民族师范学校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了调研。

(一)龙溪小学:以羌歌、羌绣和校本教材编写为特色

汶川县龙溪小学地处汶川县西北杂谷脑河东岸的龙溪沟内,是龙溪乡唯一的一所中心小学。龙溪小学最初建校于1937年,汶川地震后学校坍塌,由广东省湛江市对口援建了现在的新校园。

龙溪小学的“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被公认为是本县做的较有特色的。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主要开设了传统音乐、羌语会话和羌绣三方面的课程,且开设形式各有不同,其中效果最为明显的是羌歌童声合唱。该校的儿童羌歌合唱团成立于2007年,至今已经坚持了9年。2015年年底,龙溪小学的羌歌合唱团参加了“美丽家园・幸福汶川”文艺节的海选,得到了县、乡政府的重视并赢得了资金支持。在四川省第八届中小学艺术节的表演中,合唱团又荣获了二等奖。此外,该小学一直与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保持着密切的沟通联系。儿童合唱团每年都会去深圳表演,参加民族文化分享活动。松禾基金会经常回访龙溪小学,提供技术指导,每年假期还会派音乐教授来培训合唱团的教师和学生。由于有一定的社会资金支持,学校得以长期聘请一位在当地有较高口碑的民间艺人专门负责培训,每周一至周四的下午六点至七点,除非有特殊情况,合唱团成员都会准时参加培训。

羌绣技艺是龙溪小学另一个较为重要的传统文化项目。但学校迄今尚未聘请到专门的羌绣老师,学生的羌绣作品大多是回家后在家里完成的。因而虽然这些羌绣被摆放在学校的陈列室中供来访者参观,但事实上却并非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仍然延续着家庭中的代代相传式的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羌语的学习在龙溪小学尚未纳入到常规性课程中,只是一个学期偶尔会开设一两次课。但龙溪小学在相应的羌语课本和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却极为突出。该校一位羌族老师主动主持编写了《龙溪羌族会话入门》、《龙溪乡地名录》、《龙溪乡各寨羌语名及地盘业主》、《羌族的人生礼仪》等校本教材。除此之外,该校还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民俗学、音乐学的师生合作,共同编写完成了《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乡土教材》。

(二)绵中学:极为有限的兴趣课开设

汶川县绵中学创办于1973年,是一所以寄宿制管理为特色的农村寄宿制管理示范校。学校共有7个教学班,涵盖初中一、二、三年级,262名学生,40名老师。

与龙溪小学相比,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升学压力更大,因此总体来看,绵中学“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的深度、丰富程度比起龙溪小学更要欠缺一些,主要是以兴趣课和课间操的形式展开。与龙溪小学相似的是,这一类传统文化兴趣课在学校的展开也主要得益于一位羌族体育老师的推动。

绵中学于双周开设了兴趣课程,时间分布在星期二和星期四。兴趣课的内容安排结合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尤其是羌族原生态锅庄。此外,学校艺体组还将现代韵律操和藏族羌族锅庄相结合,编制了一套课间操――民族韵律操。尽管“羌族文化进校园”在绵中学的开展极为有限,但紧邻“西羌第一村”――羌锋村的地理优势,使得该校学生在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项目组在羌锋村的走访中发现,虽然羌锋村在村貌外观上已经是一个地震以后重建的新村,但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仍然保留了某些羌族传统文化,例如村里的年轻妇女一边照看小孩,一边绣着羌族绣花鞋,村民们相互之间仍然说羌语。而绵中学的主要招生对象是绵镇、草坡乡户籍的小学应届毕业生,因此,他们在耳濡目染和长辈教授的过程中,也能掌握和使用部分羌语以及刺绣等技艺。在羌锋村村民看来,对传统技艺“根本不需要学,自然就会”。

(三)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学生社团自发主导的传承

威州民族师范学校的性质是中专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没有了升学压力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同时掌握更多的技能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因此,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学习具有较高热情,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师范学校的学生被普遍认为“能歌善舞”,藏族、羌族歌曲、舞蹈等表演类技艺成为学生们平时学习的热门。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开展这些民族文化活动主要依托学生社团,由于师范生大多具有一定的文艺特长和功底,因而基本上不像龙溪小学和绵中学需要专业指导老师。当地的藏、羌等少数民族同学会将自己掌握的语言、艺术、手工艺等技艺教授给其他同学,以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方式来开展校园中的民族文化传习活动。据社团组织者反应,活动大多集中在每天中午和下午下课以后,学生们参与这类活动的积极性也较高,参与率达到了70%以上。但从学校层面来看,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并未开设羌族语言课程,一方面是因为学校以培养职业人才为目标,另一方面,该校学生的生源地比当地小学、中学更广,在校学生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因此统一开设一门民族语言教学课程不太现实。

三、“羌族文化进校园”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从项目组在同一县域内走访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学校来看,“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各级学校开展的内容丰富程度、受重视程度和实施效果都存在差异,其存在的问题既有该活动在整个西南地区所呈现出的普遍性,同时也表现出了各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学校级别、主要任务的不同所呈现出的特殊性。表1概括出了三所学校在该活动中所存在的一些“显性”问题:

此外,若是对学校性质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人文环境进行进一步分析,则可归纳出以下较为“隐性”的特征:

第一,普通中小学与职业学校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差异,职业学校更重视民族文化的习得。龙溪小学和绵中学为普通全日制小学和中学,学校及学生面临升学压力,而“羌族文化”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并且还有可能挤占学生用于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因此羌文化在学校教育体系内并不能很好地推行,学校开设相关兴趣课程的时间极为有限。而职业学校为提高就业率,鼓励学生发挥专长,因此学生们学习传统羌文化的态度更为积极。

第二,在现代文明的“边缘”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为自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现代教育体系与传统文化往往呈现出与“中心”相悖的走向。以国家行政版图及现代教育体系为参照轴,由中心至边缘依次为“汶川县(威州镇)-绵镇-龙溪乡”;然而从羌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突然来看,龙溪十八寨无疑才是传统羌文化的保留与传衍地,而现代文化背景下的中心――县城恰恰是“汉化”程度更高的地区。从汶川县的三所学校的羌文化传承现状来看,龙溪小学、绵中学的学生由于大多来自周边的羌寨,对羌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更为自然。

第三,传统文化项目之间发展不平衡,表演类民族文化传承得最好,技艺类其次,语言类传承困难。表演类的项目,如羌歌合唱、羊皮鼓表演、羌族锅庄、莎朗舞等,由于极具视觉冲击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几分钟)加以全面展示,更有可能吸引社会关注和为学校赢得荣誉,因此也更能得到学校的支持:而不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展现,但却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训练的技艺类项目(羌绣)往往得不到重视。至于羌语,由于并没有被纳入现代教育制度的考试体系,且即使在羌族地区使用羌语的人也越来越少,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双重欠缺使其在学校教育中也完全得不到重,正在逐渐被人遗忘。

第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同一地域内的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的精英们普遍认为本民族享受的民族优惠政策和受重视程度都远不及藏族。藏语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乃至双语考试体系都已经逐渐制度化、完善化,学校中的藏语学习逐渐与国家的升学考试体制并轨,大大促进了藏文化的传承。譬如水磨中学面向整个阿坝州开设了初中和高中的藏汉双语班。与藏族相比,羌族在现代文明体系中显得更加边缘化。此外,羌语的地区差异很大。目前的羌语教材是由茂县的一位老师参考国际音标编写的,因而茂县所在地的北部方言就成为标准羌语,但汶川县位于阿坝州南部,与北部方言相差较大,因此这样的标准教材难以在汶川县各中小学使用。

四、教育主管部门的举措与意见反馈

根据州教育局下发文件的通知要求,汶川县教育局于2015年3月12号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汶川县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的通知》。在这之前,教育局在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的“四个发展”要求中,其中有一个就是“特色发展”,这与后来的“羌族文化进校园”所指基本一致,其目标是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县教育局也认识到了羌语在各个地区的差异性,因此明确提出了三个分区。一类是标准音点及其周边的北部方言区学校,主要包括茂县、黑水、松潘;二类是南部方言区的学校。汶川县、理县就属于南部方言区,汶川县的雁门乡、龙溪乡、克枯乡、绵镇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区,个别村寨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而下半区从草坡开始,虽然当地人是羌族,但几乎已经没人使用羌语了。三类为没有母语基础的学校。对于有语言保留的片区,教学中对语言的教学要求更高一些:对于没有母语基础的片区,对语言要求就低一些,教学形式着重于表演形式的活动和文化部分的讲座。

县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对“羌族文化进校园”的情况掌握大多来源于各个学校上报的材料,即使偶尔下乡到学校视察,也是旁听一两节观摩课,缺乏深入细致的长期观察和了解,由此导致其制定的“方案”与实际情况有所脱节。“羌族文化进校园”总体来看是由“州县乡镇学校校长教师学生”自上而下层层推进,但真正落实到与学生互动教学方面的则是最基层的教师。因此教师是否熟悉羌族文化,是否对此抱有热情,以及是否具有很好的课堂教学能力成为影响到这类活动实施效果的关键。以龙溪小学和绵中学为例,“羌族文化进校园”之所以在两校坚持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得益于两所学校各有一位来自于羌寨,对传承羌族文化抱有极大热情的教师,他们不计报酬和时间担当起了学校中此类活动的引领者。但在实践层面上,具体负责教学的老师却处于科层制体系的最末端,而教育局制定出的“方案”则较为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并不强。

五、关于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校本教材编写等工作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文件,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门款项用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推广。其次,要保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是先决条件。教育部门一是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吸引优秀的具有某项专长的外聘教师,二是可以定期组织,对在岗的音、体、美等特长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民族文化素养。对外聘的民族文化传承人,要给予适当的报酬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以鼓励其进校授课的积极性。教材编写不能搞全州通行一套教材的“一刀切”方法,各学校应结合各自特色,自身条件,做到校本教材“统一编写和有针对性的改动”相结合:小学中学有序衔接;教学目标划分出高和低,较高层面的目标趋于统一,较低层面的目标和各校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所差异。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民族文化教育阶段性脱节,目标差异过大,执行标准不一致。

(二)制定明确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形成民族文化“学有所用”的社会氛围

从目前汶川县的“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来看,由于缺乏明确的考核机制,导致学校里开展的相关活动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民族文化的传习甚至成为接待相关领导和来宾考察时的“面子工程”。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建立和健全相关鼓励引导机制,有利于保证该项活动持续地、长期地开展。

传统民族文化由于本身并未纳入中小学升学考试的范围,因此在家长和学生中形成了学习传统文化“无用”的观念。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合力营造出一个民族文化“学有所用”的社会氛围,尽力转变学生和家长们认为民族文化无用武之地的悲观态度。譬如在羌族聚居地区鼓励当地人说羌语、用羌语;在行政和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时对熟悉羌文化的应聘者予以优先考虑:对于在开展“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和个人,应授予荣誉并公开表彰等。多渠道地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不同行业的人群学习和传播羌文化的热情,从而使当地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三)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尝试与教育科研单位对口合作

四川省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才开始启动,汶川县内各中小学校尚处在探索阶段,加强校际合作有利于各校互相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和交流成果。校际合作不应局限于同一行政范围内、同一性质的学校,而应鼓励当地学校走出去,与这类活动开展较为成功的学校进行交流。此外,当地学校还可以与一些民族院校、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等结成对口合作单位,当地中小学可以为这些单位提供鲜活的教学案例,而对方则可以提供咨询和建议。

六、结语

在现代文明背景下,以为“文明-发展”榈枷虻难校教育势必是以西方教育体系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和考核标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体系中几乎缺位。所幸的是,目前国家及民族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并正在尝试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改善这一现状。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室内设计;传承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加剧的当下,国际交流中对于文化的界限变得模糊,大量西方文化开始渗透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就室内设计而言,越来越多的室内设计缺失了对文化内涵的把握,从设计风格上趋向于西式或是混搭,缺乏一定的设计内涵,整体设计流于表面形式,这对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是不利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从古代的园林设计到建筑设计中都能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是我们所要探寻的重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关系

1.1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1.1.1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本质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即包含了中国人文历史上下五千年中的一切具有文化识别性的物质和精神。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拆开来看,其主要具有两个特性:①它的“中国”性,不同的民族诞生了不同的文化,而中国文化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这是独一无二的;②它的“传统”性,这包含了文化历史中上下五千年里的所有文化遗产,是从历史中剥离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溯源的文化。

1.1.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史,因此其内容庞杂繁多,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两者都包含甚广,在此不作赘述,我们仅以建筑设计方面的传统文化简单举例。传统物质文化中包含有:中国画、对联、书法、雕刻、龙凤(其它)纹等等,传统精神文化中则包含了百家学说以及古人在建筑设计中的理念学说等等,这主要影响了现代室内设计的设计理念。

1.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建筑设计风格在世界建筑设计史上是独树一帜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任何时代的建筑室内设计都能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尽管由于社会需要,部分建筑的整体风格有所差异,但其所包含的设计理念和内涵都是一致的。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的文化都对当时的建筑室内设计形成了统一的影响。依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中国建筑室内设计发展史上,也造成了不同的时代建筑。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是无论如何都分不开的[1]。①特定的民族、地域、环境等等都会影响文化的诞生,而在漫长的发展史上,不同的时期会诞生不同的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什么时代的文化或什么样的文化,都会对当时的建筑室内设计形成一定的影响。②就设计师自身来说,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难免会对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偏好和喜爱或者是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那么在室内设计中就会不自然的把传统文化应用到其中。所以说,而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2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

2.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方式

2.1.1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的传承

中国物质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时,可以分为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两种方式。一些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直接应用于室内设计中,既不会打破现有的室内格局,同时具有传统家居中的美感,在对传统物质文化应用时,应该注意平衡点的把握,避免不伦不类。如在室内整体风格设计上,以传统木质结构为主,家具采用传统木质家具,在装饰上以中国书画、对联等为主,古人讲究留白,所以墙面装饰不宜太多,在隔断上采用屏风会显得更具层次感,桌面墙柱等的纹饰,可以参考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纹饰,做出仿古设计,从而形成整体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设计。而在间接应用形式上,在对部分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上应该避免生搬硬套,而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求与现代室内设计结合的平衡点,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也是对现代室内设计创新发展之路。现代室内设计中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进行取源,然后通过设计者自身的创意与现代室内设计相结合,进行多元化的衍生和创新,形成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文化元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解读和应用[2]。

2.1.2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中国传统精神文的化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思想的传承。①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应用,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思想内涵。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设计理念是我国建筑设计发展史上的基本思想。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于设计风格的要求是自然和谐、统一有序,对建筑设计和装饰风格上讲究一点即可,避免不做装饰而过于清寡,过于装饰又显得杂乱。中庸思想更多的是强调自然,而在室内设计中同样包含了这样的设计思想,在对墙面的装饰上,以大范围的留白为主,只有一张画或书法做装饰,在家具的陈列上也以简单为主,避免过多的摆设,这些都是对自然中庸思想的应用。②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应用,道家思想崇尚清静无为,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道家思想的应用也随处可见。阴阳之说的应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尤为明显,避阴而从阳,在对建筑的设计和室内装饰的摆放改变室内家居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常在门口位置处设计屏风,给人以虚实相间的印象,同时在整体家居的风格上,显得更具层次感[3]。

2.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长久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诞生了多种不同的应用形式。书画是现代室内设计中较为常见的应用形式,对书画文化的应用,不仅可以营造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空间美感,同时也能显示出居住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如在一些书香世家或者大家族中的室内装饰中,常见的就是墙上裱挂着一幅古今名士的字画,不仅具有中国风的美感,同时也有一定的艺术性,也昭示了主人的门第身份[4]。另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图纹的应用也相当多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图纹的解读和应用表达着人们对于幸福、吉祥、希望等美好事物的畅想。因此,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于传统图纹装饰的应用是较为常见的,在室内墙面、构造柱、木质家具等地放对传统图纹装饰加以应用,不仅是对艺术美感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幸福生活的愿望与追求。

3结束语

综上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的传承中,要求的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设计形式,更多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在对内涵继承上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对其物质形象的继承。从大局上来说,现代室内设计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我国现代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推动,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示我国室内设计的实力。当然,在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现代室内设计也应该注意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创新,这不仅是对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负责,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传承的负责。

参考文献

[1]张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J].山西农经,2016(02):108.

[2]谭秋华.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D].南京师范大学,2014(05):146.

[3]李梅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和运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166~167.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德昂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92-02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属全国特少民族,但在文化传承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约在元、明两代,德昂族进入山区,成为人口分散、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因社会由盛而衰而呈现孤军困守的窘境。

一、德昂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唐宋时期被称为“朴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于怒江两岸,是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之一。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南诏、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潞西、镇康等县市,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目前境内外共有20多个支系,如汝昂、列别、汝买、汝波等,各个支系都有自己的称谓。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这个名称。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1985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很深厚,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宗教、口碑文化、认知智慧、民风民俗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历史史诗《达古达愣格来标》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腰箍和水鼓是德昂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在特少民族中,德昂族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代表性:(1)以村寨为单位集中聚居。中国境内1.8万多德昂族人其中有1.6万多人聚集在72个自然村,本民族占95%以上。在自然村寨中使用本民族语言,民族传统文化保留得相对完整。这种面上分散、点上集中的特点对德昂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与傣族、汉族等民族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2)与境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中国境外的德昂族大约有88万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属于典型的跨境民族。(3)社会发展程度低,相对落后。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德昂族的社会发展程度低,相对落后于当地其他民族,制约了德昂族文化的发展。

二、现代文化冲击下德昂族文化的困惑

德昂族居住在偏远的边疆山区,传统文化保留相对较好,但在社会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德昂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困惑最大的当属德昂族的文学艺术。口头文学不再传诵,传统歌舞、民族器乐也被流行音乐和现代传媒所取代,对于传统的“喷”、“赛科”、“别赶朵”等音乐歌曲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传统的“水鼓舞”不会跳也不会制作水鼓。

在德昂族村寨,人们可以看到把头发染黄的德昂族少年,腰间别着的各式各样的手机的村民,村寨里摆着的台球桌,流行音乐响彻田间,每天骑着摩托车来往于城乡玩耍的德昂族青年。在追求时尚方面,这里与其他地区没有太大的差别。随着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特少民族因人口数量的弱势势必成为受冲击最大、受同化最大的民族。

三、影响德昂族文化发展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覆盖面的增大,德昂族文化发展和传播受到严重的挑战。影响德昂族文化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规模的限制。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文化的传承必定要以受该文化影响的人口为前提。德昂族在傣族土司管辖时代,傣族文化对德昂族的影响最突出,尤其从南传佛教的流传、傣文的使用、傣族历法的流行等方面体现出来。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汉族文化的强势地位日趋明显,汉族人口众多,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其影响无时无处不在。就德昂族而言,该民族的文化只能在民族乡内成为自己的主体文化,但影响他们的强势文化不仅有汉文化,还有周围人数较多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如傣族文化、景颇族文化和傈僳族文化等。德昂族以其一万余人的微薄之力,在多种强势文化的包围影响下,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并发展是不容易做到的。

2.受自身文化特点的影响。德昂族文化具有与其他民族文化等同的价值,其表现形式尚不完备,如文学作品除了整理的民间口传文学外,文学作品特别是精英文化作品比较少。传统规矩较多制约了发展和创新,因此在舞台上人们很少能看得到德昂族歌舞的艺术形象。德昂族的文化艺术是在群众自娱自乐中表现出来的,较少提升到舞台艺术,还没有达到商业表演的程度。从市场作用看,任何文化流传于世,都依赖于一定规模的喜爱该民族文化产品的人群。德昂族的文化产品,首先要赢得本民族的喜爱,表现出文化的先进性,在逐步成熟后才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然而本民族受众有限,缺乏人口的数量支持,许多文化项目往往因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不能启动,市场狭小限制了德昂族文化发展和开发。德昂族自身特点和文化特点制约着文化创造能力。

3.受全球化背景的影响。全球化给人们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好处,但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民族传统文化必然受到剧烈的冲击,这是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空前加大。这种冲击产生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封闭状态,增加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接触、交流和互相影响的机会,使民族文化在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借助全球化的浪潮走向世界。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利益驱使下把已经失传的民间民俗活动恢复起来,并进行再创造,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种手段。这种活动虽然商业气息较浓,但是起到了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作用下,民族文化也会由此面临变异、衰退和改变,甚至丧失。如今青年人痴迷于流行歌曲,电视、网络文化对过去民间故事、礼俗、谣谚的家庭传承的冲击,传统民居、服饰、节庆等正在被“现代趋同”。对于精神文化来说,物质文化的丧失速度更快,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生产工艺,在现代技术和廉价工业品的冲击下很快失去了竞争和生存的能力。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人口较少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异文化的撞击更为激烈,社会变革也更为剧烈。因而,人口较少民族比起人口较多民族,散杂居住的民族比起聚居的民族,文化丧失的可能性更大。

四、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

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两难选择。我们不能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阻止少数民族进入现代文化。

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对待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问题上,其核心问题就是在现代文化进程中不能注重社会发展而牺牲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应该与其他民族一样共存共荣,并能尽量保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分享现代文化带来的高质量生活。

在三台山德昂族乡调查时,当询问德昂族在音乐、舞蹈、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他们回答说:群众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唱歌、跳舞。当人们没有解决温饱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吃饭问题。解决生计问题主要靠发展经济。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考虑经济发展问题,而忽视其他问题。在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必须注意德昂族等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和利用的问题。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总是存在矛盾,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互相促进。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丰富多彩的民族,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一些失传后不可复得的东西:民族传统技艺,民间歌舞,口传文学、民族人文景观村镇、老民宅、民俗村等,要加强保护和发掘并传承下去。正在建设中的德昂族博物馆将对德昂文化的保护、整理、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保护与开发并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的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民族文化保护如果仅仅停留在图书馆保存几本民族古籍或在博物馆保存几件民族文物,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活的文化现象在德昂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现实生活中消失,这种保护充其量只是起到凭吊失去的文明的作用。对德昂族的文化保护,最关键的是使活着的民间文化活跃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民族文化属于草根文化,扎根于乡村的泥土,其生命力就在于群众性。民族民间艺术如果失去了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参与,只变成少数艺术家的事情,它的生命也就不会长久。

3.抓好村寨文化建设。抓好民间文化建设,为老百姓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他们的文化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保护和发展德昂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最关键的是抓住村寨的文化建设。村寨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一个德昂族村寨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社区。由于德昂族是按民族分寨聚居,地理环境相对独立,对外信息交流不畅,因此一个个德昂族村寨就是一个个星罗棋布的独立文化单元。做好民族村寨的文化建设工作,就抓住了德昂族民族文化生存的根本。在民族村寨的文化建设中,搞好广播、电视、网络和文化馆站建设的同时,以家庭为单位,恢复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恢复传承环境和条件,为继承民族文化,保留民族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云南省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确立了“先保护、后开发,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积累了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经验。解决德昂族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问题,不仅可以促进西部大开发,更能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高元发.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德昂族[R].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景观;现代城市建设;天人合一;人与自然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取舍,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而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记载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兴衰变化,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有形见证和物质载体,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侵,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现代城市建筑失去了传统文化景观的韵味,变得乏味、雷同,充斥着钢筋与水泥。人们过于注重对于物质的追求,开始忽视和淡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景观陷入破碎化、边缘化的困局。因此,提升继承和保护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意识越来越迫切,现代城市建设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再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既满足现代人们工作生活的需求,又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灵魂和特色,是现代城市建设急需探讨的问题。

1 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内涵分析

景观包括庭院街道、公园广场、桥梁绿地等所有与人类工作生活相关的室外空间的形象。文化景观是指人们以时代和地域的文化为依据,通过对身边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形成的人文景观,通过景观的形态、功能、风格、色彩等外在形象,反映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地方文化特色,具有其独特性、时代性。中国传统文化景观有着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承载着中国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同时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以徽州传统文化景观为例,青砖、黛瓦、马头墙是徽州建筑的三大特色,其砖瓦上的雕刻细腻婉转,带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值得人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另外,徽州因其自然景观的山水相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口文化”,人文建筑依山而建,依据山的地形,在打造住所时注重门窗的角度,保证采光,并使居住者能够随时欣赏山景。[1]徽州的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雕也极受人推崇,而佛教的吉花莲花,因其气度和风采受徽州文化景观的青睐,与莲花造型相关的装饰物成为徽州传统文化景观的精美点缀,既栩栩如生又大气清新。

2 现代城市建设传承和再现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意义

2.1 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城市景观不仅是人们工作生活的载体,不仅要具有功能性,还要具有审美价值,在保证了现代人生活工作需要的功能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这样才能通过城市景观给城市居民和游客带来精神的感染和熏陶,陶冶人们的审美情操,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2.2 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

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丰富的元素和内涵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素材,其建筑材料、造型体现出的理念、底蕴给设计师带来了无穷的灵感,赋予了现代城市景观建筑思想与灵魂,使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之余,能够从视觉上获得更多感受,感受到现代城市除工业气息、灯红酒绿以外的更具有持续性的生命力,体会到更加内在的不同城市所特有的精神内涵。此外,中国现代文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也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呈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先进、继承和包容的特征。[2]

2.3 满足大众生活和精神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然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居民一年当中只有非常少数的时间能够真正走出并远离城市,去充分体验大自然的风光。大多时候,城市居民会挤出空余时间,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或临近的城市休闲和娱乐,城市旅游受到现代人的热捧。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才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让人们不仅仅看到城市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还有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特色景观,让人能够消除长期保持的精神紧张感,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景观的传承和延续能让城市居民获得情感上的慰藉,找到自身更加根源的存在价值,获得更多积极向上的动力,同时增加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使人们内心更加平静安宁,生出更多美好的祝愿。

3 现代城市建设继承传统文化景观的策略与建议

3.1 提升公众参与性

现代城市建设与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居民进行更加微妙的连接。城市可以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建筑为背景,定期举办相关主题的文化活动,让人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感受更多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还可通过向城市居民征集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继承和再现传统文化景观方案和意见等方法,提升公众的参与性。

3.2 对于城市中的传统文化景观进行保留

在进行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划定保护区、为传统文化景观申请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对于城市中的传统文化景观进行保护。[3]例如,北京城区对于四合院的保护,高楼大厦与传统四合院并存,是现代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景观相生相融,丰富了现代文明的层次内涵,既保留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建筑,也保留了北京人注重家庭、邻里关系的文化传统。

3.3 加强城市中传统文化景观的二次设计与利用

在对于城市中传统文化景观进行保留,推进了现在城市景观与传统文化景观和谐共生的同时,还要加强城市中传统文化景观的二次设计与再利用,保存其整体格局与风貌,使人们关注历史和地方文化。另外,在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还要为传统文化景观增添现代功能,在具有观赏功能的同时,尽可能使其得到现代城市居民的充分利用,避免空间的浪费。将传统文化景观改造为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让城市居民真正融入其中,切身感受传统文化景观的独特氛围。

3.4 将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设计和元素

在现代城市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设计师应领会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元素和内涵,将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设计和元素,为传统文化景观的内涵赋予现代的形象和意义。

(1)注重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继承传统文化景观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营造方便舒适的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增加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同时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加强绿化,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推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现在有很多设计师设计了“空中花园”,即在大厦建设了花园,种植各类绿色植物,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推进了城市环境的保护。另外,随着城市用地的紧张,城市的中心地段商业化,许多中小学由于用地紧张,缺少运动场,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有些学校开始建造“空中运动场”,这也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独特的景观。

(2)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元素融入城市景观的建设中。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图案、雕刻、色彩等特色融入现代城市景观如街道、广场、公园、大厦等建设中,在融合的过程中进行取舍和创新,通过一些细节的展现,提升现代城市景观的品位和韵味。[4]以现代城市的商业街建设为例,目前,许多商业街都以一个传统文化背景为主题展开设计。例如,大唐不夜城,整个商业街道的建设融入了唐朝建筑的元素,拥有三个以唐朝历史事件为主题的广场,并建有几条仿唐街区。大唐不夜城的路灯通过斗拱样式来呈现,突出了盛唐时代的景观特色。

(3)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文化理念融入城市景观的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不仅仅具有独特的外观,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建设时,不仅仅可以通过采用传统文化景观的元素来展现传统文化,丰富现代城市景观,还可以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文化理念融入城市景观的建设中的方式,来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景观更加内在深刻的东西。以宽窄巷子为例,宽窄巷子通过城中城的结构展现古人隐世、淡泊的价值观念,现代设计师可以以“隐”为主题对于某一部分现代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一定要照搬或模仿传统文化景观的具体形象、图案,而可以在景观中体现其“隐”的态度和意境,通过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灵魂来传承和再现中国传统文化景观。

4 总结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现代城市建筑失去了传统文化景观的韵味,变得乏味、雷同,通过现代城市建设继承和再现传统文化景观的特色和内涵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其次归纳了现代城市建设传承和再现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意义,最后结合其内涵和意义描述了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的继承传统文化景观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康淳,李响,刘雷娜,夏嵩.“新中式”景观设计初探――以南京夫子庙街巷景观整治为例[J].风景园林,2011

(2):58-59.

[2] 肖璇.传统文化元素在景观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

艺术科技,2014(01):46-47.

[3] 吴玲玲,韩笑菲.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4(10):35-36.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6篇

一 现代文学演变过程中的传统文化

现代文学是指在中国社会历史性条件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出现的能广泛接受接纳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文学。现代文学广泛受到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革新,建立了新诗、杂文、现代小说、话剧、报告文学等一系列新的文学体裁。现代文学具有鲜明的现代特点,在用语上不仅仅采用现代语言进行表述,而且在抒情方式、叙述方式、描段及结构组成上都进行了自我新创造,从而与世界文流保持一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它充分吸收和改良了本民族以外的文化,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它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

中国辛亥革命过后,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大量的外国文学涌入了中国。当时的学者就认识到,制约当时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封建思想的存在,它也同时阻碍了中华民族思想的崛起,所以大量学者纷纷向中国传统文化开刀。从历史性角度来看,现代文学起源于“五四”运动,但是西方大量的文化思潮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当时创作者接受了大量国外文学表现手法及文学形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那一时期,受到冲击的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还有传统文学,导致很多学者不经过改良就盲目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但也有很多理智的学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西方思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功地进行了改良。例如,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虽然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还是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然而,理性的中国创作者在吸取外国文学精华之后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了下来。

随着20世纪三十年共产主义思想在国内的传播和发展以及西方左翼文学思想的渗透,使得中国现代文学的表达方式逐渐向通俗化转换。其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现代文学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一直关注着如何在现代文学中更好地利用旧时期文学形式的问题。现代文学进入民族化和群众化发展阶段也是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从这一时期开始的,由于大量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使得群众开始接受文学作品和表达方式,有些低文化水平的读者也开始关注文学。由此可见,现代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和保护了中国传统文化,而这种继承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更加的科学、合理。

二 现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现代文学虽然在用语、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革新,但无论怎么变化、变革,在现代文学中仍然能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即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继承最多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

1 现代文学对儒家思想的继承

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深刻影响。此外,儒家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及人本主义思想,既符合“文学即人学”的本质,又符合现代文学创作规律,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只有对儒家文学更好地吸收和继承,才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学,更好地发展现代文学。例如,在巴金的《家》中,鸣凤自杀后,在关键时刻没有站出来却一直深爱着她的觉慧即想:“我的确爱她,可是在我们这样的环境里我同她可怎么能够结婚呢?我也许是太自私了,也或许是别的东西迷住了我的眼睛,我把她牺牲了……”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是间接杀害鸣凤的凶手,巴金先生认为,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人性本善的表现,是儒家性善论的思想。这是现代文学对传统儒家思想继承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2 现代文学对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

众所周知,我国历来是一个兼收并蓄的多民族国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各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互相影响中,都会受到儒佛道等文化思想的碰撞与影响。而各民族又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因此,各民族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分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必将对现代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儒、佛、道文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渗入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少数民族文化,吸收其积极的养分将有利于完善现代文学的发展,但在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代文学往往忽视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文学发展步伐。因此,现代文学家应该意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发展现代文学的过程中,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充分汲取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促进现代文学更好地发展。在现代文学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如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在作品中充分结合了土司制度,充分地将特有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了作品中。《尘埃落定》中多处也描写到民族的特色,让读者充分了解民族风土人情的同时很好的将民族文化继承下来。

3 现代文学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继承

现代文学作品中民间文化具有一定的创作优势,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更好地打动人心。民间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这一系统的子系统之一。所谓民间文化其实是相对于官方文化这一主流文化而言的另一种称谓,它是一种具有自由性、发散性、宽松性等特征的独特文化。民间文化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组织性,它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社会发展形式及主流文化有着极大的关系。在现代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应继承民间文化这一优势,深入生活,利用民间文化特有的宽松、幽默的文化氛围,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例如,金庸在进行武侠小说创作时,就很好地借用了民间文化,“武侠”正是借助民间文化而形成的。民间文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虚拟性、虚幻性,经过现代作家的运用,将这种虚拟性与社会中的“仁义”“道义”等结合,使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既能感受到轻松的感觉,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与反思。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三 现代文学中传统文化的发展

现代文学是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影响而发展形成的,其在表现手法和文体上都比较西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上千年的历史沉淀所产生的,它是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也是现代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说现代文学是刨除传统文学而另立的一个体系,也不能说现代文学和传统文化是对立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本土以及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但这并不影响现代文学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中的精华继承和发展;利用现代文学中外来思想的优势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

1 现代文学对传统民族尊严和爱国情感的发展

在中国上下几千的历史长河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民族尊严与爱国情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社会动荡的特殊时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文学创作者并没有丢弃民族尊严与爱情情感的渲染,而是继承性地继续发扬,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注入了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例如,郭沫若在他的现代文学作品里始终救国救民、实现民族振兴而上下求索。像《战声集》《屈原》《虎符》这样的作品,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不同的历史人物刻画,表现反对侵略、反对投降、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屈从变节,主张爱国爱民、团结御侮、坚贞自守的共同主题,发扬了传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尊严;再如,爱国诗人闻一多的《太阳吟》,表现出久别家乡思想祖国的情怀。还有《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在澳门、香港、台湾、等七块土地即将被帝国主义抢夺时所作;彰显爱国情怀的作品《死水》,是闻一多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而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而作的。这些现代学作品都很好地发扬了我国传统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情感。

此外,还有侠义小说中所写的“侠之大者,为国为家”和“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以及一些武侠小说中的实例等,这些主题的作品都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不难看出民族尊严、爱国情感,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不但得以延续,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2 现代文学对自由和平等意识的发展

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学与传统文化中,不乏反封建反专制作品及反封建反专制文化思想的出现,也就是西方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思潮。但把自由和平等作为明确追求目标,现代文化功不可没。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开发性、包容性的文化,对于这一符合时展要求的先进思想并没有排斥,而是合理地加以吸收与利用。因此,在这一时期,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转过程中,自由平等意识开始大量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中,促进了现代文学的繁荣,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特点;现代广告;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71-01

一、传统文化元素影响现代广告体系的整体构架

传统艺术设计发展至今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形式,而实际上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元素种类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形式体系对表现内容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无论是平衡、对称、和谐,还是韵律、章法,都在现代设计的发展中维系着一种相互传承的微妙关系。当今很多设计师所创作设计作品都是在学习、参考、借鉴、创新的继续传承,从而可以产生各种新的艺术形式。传统的审美样式和趣味必然随着血脉的传承,在后辈中的得到借鉴和继承,它必将影响现代广告设计的形式体系的整体构架。

(一)传统文化元素影响现代广告设计理念

在不同的传统艺术风格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引导下,所形成的广告设计理念当然也会趋于不同,虽然普遍意义上的设计都是以实用和美为目的,但广告设计过程中,每位设计师们都相对不太程度的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本土文化元素的影响,整个广告设计对象的造型、色彩、肌理等因素的考虑上都会或多或少的趋向于传统个性的表达。

(二)传统文化元素影响现代广告设计师及受众群的思维

当今广告设计无时无处不受着传统文化元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从现代广告设计的材料、工具、语言、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都均能体现着传统文化元素到对现代广告设计师们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从而影响着每一个广告设计师。

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遍规律。传统文化元素的思想和思维形式也同样的有着继承性,这也许是一种内在骨子里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设计思维必然的趋向历史、传统,一种血脉的归属感必然的趋向传统!

二、对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同时,确立自身的设计风格

保持继承传统民族文化本身的特色。

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是具有客观性。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思想成果,包括传统文化的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些客观因素的发展历程,它们都是在前人所提供的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民族性也就是表现具有民族本质的艺术上的特殊性。不同的民族的环境、经济、文化、风俗都会在设计作品体现不同的民族个性,民族性的内涵就在于用民族个性去观察客观事物,从而表达特有的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元素、乃至整个艺术范畴都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成长起来的,必须通过吸收他族文化的优良成分来丰富本土的艺术形式,强化传统文化元素的民族风格和精神!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更是文化融合的必然!

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广告设计的相互依附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审美追求都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现代广告设计思想,而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然而随着整个经济社会、工业社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现代设计的西化风头越演越烈,在这般凶猛的西化设计思想的冲击下,如何在现代设计迅速发展创新的进程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如何在传统文化元素领域里占据重要位置,并不在于一味的附庸风雅,跟风逐潮;而是要创立自己的风格,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工业社会,在这样的功能性为主的实用主义社会里,关乎传统文化元素的一切竞争都是个性的竞争!

四、结语

当下民族化、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与当下国际化、世界性审美趋势之间,产生了结合的矛盾和复杂的审美盲区。传统的心灵回归与视觉面子的冲击带来的混乱与不和谐的审美情绪,造就各种纷繁复杂的时代个性。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产品设计 文化传承

产品设计是工业产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植根于文化土壤,传承着文化理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结合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产品设计专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商品经济的浪潮面前,机遇和挑战共存。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制造”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既有利于推动传统民族文化同现代产品设计的融合进程,也有利于促使中国的工业生产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包含内容

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伴随着民族的产生而发展,因而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文化,既体现在物质载体上,也体现在精神文化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出来的、为人们所传承的、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特色的、意蕴深厚的文明结晶。

现代人们所谈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强调的是在中国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仅包括龙、凤、鹤、龟等动物类元素和梅、兰、竹、菊等植物类元素,也有唐装、旗袍、襦裙、肚兜、绣花鞋、丝绸等服饰类元素,还有古筝、二胡、琵琶、唢呐、芦笙等乐器元素。此外,书法、印章、竹简、国画和壁画等艺术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素材宝库和灵感来源,它们对产品设计行业的影响极为深远;中国结、瓷器、紫砂壶、如意、铜镜等器物类元素的外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其应用也极为广泛;剪纸、对联、刺绣、泥人等民俗类元素不仅富于艺术美感,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最后,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更是重要的思想文化类元素,在现在也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对于现代产品设计,这些传统思想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在产品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几个原则

(一)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规律和特点

从表现上看,中国传统艺术多取材于自然,其审美取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思与境偕,意与象通”成为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审美标准。从内在出发去探析,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多带有婉约而朦胧的风格倾向。要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恰到好处的运用,就要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规律和特点。如果设计者只看到表象,以符号堆砌为美,则只能在作品中表现出传统的外形,而失去了重要的神韵。因此,设计者要坚持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自身对传统艺术的鉴赏和吸收能力。相关书籍资料的阅读、整理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较深层次的理性认识,设计者才能在创作中实现传统文化同现代产品设计的沟通和互补,进而完成传承历史、服务社会的设计目的。

(二)立足于当下,与时俱进

产品设计建立在当代社会的现实基础上,时代性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能促进产品设计向着更加实用、更富于美感的方向发展。设计者既不能为了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而牺牲产品性能,也不能为了追求功能而放弃对文化内涵的探索。

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的主流思想之一。产品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进而提升生活质量。因此,产品设计必须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无论时代如何变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会有一个稳定的文化骨架,在这个基础上,设计者要了解并尊重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并以此指导产品设计。只有这样,产品设计才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被赋予更强劲的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较为理想的份额。

(三)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具体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将西方先进科学经验作为辅助,建设并发展自己的学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固步自封的,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并将其加以吸收利用,能够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产品设计是来源于西方的一个综合性学科,因此,设计者应当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的引导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从西方较为完善的学科系统中获取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精华,进而在产品设计中促进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

二、思考和建议

(一)现代平面设计应首先应用传统文化的“形”

在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当中,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多样的文化形态。现代的设计者对这些文化形态进行了分解和重构,从而将产品的结构功能同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在一起,赋予产品全新的形态。需要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形态的利用不仅是指在产品的外在形态上进行简单的重复和拼贴,更多是指在重组的基础上将工业生产同艺术创造融合在一起,使产品设计同时满足多种诉求。比如现代平面设计中对剪纸艺术的模仿和运用。剪纸在我国的多个地区都有流传,样式各不相同,但镂空的艺术特点是一致的。在产品设计中,如果设计者只是借用剪纸的图案,则会显得单调和苍白。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采用镂空的艺术方式,将剪纸艺术中最为典型的时空造型法应用在设计里,进而将剪纸的形态进行分解和重组,赋予创作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对传统文化的多层次创新,能够充分挖掘出“形”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除了模仿,在“形”的基础之上,设计者还要学会进一步创新。以传统建筑、乐器和服饰等器物类元素作为原型,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改造。在造型上,传统器物的整体形状、色彩、装饰图案以及材质等特征,都可以进行变化。通过缩小或增大原有的比例,可以在保留整体的基础上赋予外在造型以新功能。根据功能需求和现代审美观念去改换材质、装饰和色彩,能赋予原型更加浓厚的时代气息。通过抽象化的再创作,原型中的整体或局部特征能被提取出来,再加入一些现代化的设计元素,就能构建出新的产品造型。比如联想集团在2008年推出的“祥云”笔记本,在整体的色彩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漆红,典雅的金色云纹来自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云彩形象,在经过变化和调节之后显得富于匀称的韵律和现代美感。在该款产品的设计中,设计者成功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形”,并进行了创新,使之成为一款兼具历史气息和艺术美感的珍藏品。

(二)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还应注重“神”

以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结晶。其中,儒家崇尚美与善的高度统一;道家主张“天人合一,效法自然”,其核心来自于自然规律;佛教则自成一体,向善去恶的伦理道德标准深入人心。受这些思想流派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艺术更重写意,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其中的“神”是指艺术家的思维观念以及艺术品所带有的精神气韵。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神”,是对“形”的延伸和发展。如从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的北京奥运会火炬,其主题元素是承载吉祥如意美好祝愿的红色。在科技的支持下,火焰如同凤凰一样燃烧着运动的激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喜迎奥运的喜悦之情传递到世界各地。在设计思想的层面上,北京奥运会火炬传达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儒家观念;在人文内涵层面,“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通过传统思想同现代设计艺术的交融,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设计展示出中国人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

(三)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在产品设计上,德国、日本以及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大都选择了将本国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的设计方向。向这些国家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有助于改善中国产品设计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国的产品设计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德国的产品以严谨和精确闻名于世界,德国设计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理性化、高质量和功能化的设计理念贯穿在工作的始终,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都值得中国设计师学习。在传统文化上,日本同中国渊源颇深,他们的产品设计常常表现出东方所特有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民族视觉符号被简化,富于传统绘画美的设计风格表现出精致和简约的艺术魅力,这种从传统素材中提取关键元素并加以抽象化、图形化的处理方式,对中国的产品设计启发良多。意大利的产品设计则更多地表现出了热情、自由、奔放的气息,意大利艺术家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设计态度,同样值得中国设计师去了解和学习。

结语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关注也越来越多。用产品设计承载传统文化,创作出同时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并带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设计作品,不仅能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能更好地宣传产品的设计理念,提升商业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中国现代平面设计不仅要应用传统文化的“形”,还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神”,以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原川.中国元素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郑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考试周刊,2008(7).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9篇

中国的传统节日意义深远,它从多方面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生理上等各种社会需要,传承者自强不息、贵和尚美、精忠爱国等文化精神。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中保留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立足之地,完全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的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尤其是传统节日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利用

1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是最富有人情味的文化,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是传统文化的亮点,正如谚语中所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有规定的日期的,这是约定俗成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也是所有传统节日的开始,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祭祀或纪念的对象,民间流行着春节祭祖,端午节祭屈原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等等;此外,每个节日庆祝的礼仪形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清明扫墓踏青,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等等;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中秋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被融入到每个传统节日中。重要的是传统文化节日有文化内涵,有历史记忆,有文明礼仪的传承,还有一种情感的寄托,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不仅存在于传统社会,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活力,在未来社会也会被传承。

中国的传统节日蕴涵着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而且每一个节日都有它自己的发展形态,融合了美妙的传说、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情趣。传统节日习俗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深深地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

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不少节日自商周之后上升为礼俗,成为国家祭典。到秦汉时元旦、除夕、端午、七夕等节日基本已经定型了。之后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节日文化得以加快交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节日内容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如:登高、秋千等新节日内容。道教的发展和佛教的广泛传播,也对节日内容有了新一层的影响,如:四月八浴佛节、腊月初八腊八节等都为佛教信仰的产物。自宋元起,有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礼仪和娱乐性质的活动,摆脱了宗教迷信的笼罩、压制,例如用来驱除鬼神的鞭炮,逐渐成为了节日庆典活动的必需品。所以说,节日是在发展中不断的有所补充、丰富、完善,又有所淘汰改进的。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热情、勤劳等美好的品质特征,也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中华民族永不能忘记它那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它已经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重要纽带。

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从哲学意义上讲,传统节日文化浓缩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追求,凸显一个民族的价值。中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合一的产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具有鲜明的特征传承着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中国人向来有“天下一家”的概念,这种古典的世界主义虽然与今天全球意识不同,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异国需要一个流动地适应、变化与变异成新的过程。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是春节在某些欧美国家或是城市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大型文化节,作为观光旅游项目供人欣赏。当地政府会组织与其相关的活动,市长还会在当天向民众致辞并一同参加游行活动,参加者不仅仅是我们的华人华侨,更多的外国人会参与进来,感受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让世界民众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还能够普及世界文化知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温厚与崇高,我们应努力让春节走出国门,影响更多世界民众。

当今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化重组与创新的时代,各国文化通过多种渠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扬长避短,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在联系中对不同体系的文化重新做出判断,多一种文化样式,多一种文化选择,这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势不可挡。

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及现实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相结合,对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信仰、民俗活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今,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国现代城市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社会功能有以下几点:

3.1 通过饮食文化来缅怀祖先,寄托思念

饮食文化是最易传承的,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仍保持着这个传统的饮食文化。

端午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这一天各地习俗不尽相同,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悬艾叶、捣蒜芷,喝雄黄酒,还有的地方要吃油糕和绿豆糕。包粽子所用箬叶可疗咽痛或调女经;将捣蒜和雄黄酒洒在院落门庭可以驱蛇,挂菖蒲,悬艾叶可以驱邪祛病,净化环境。 可见,端午节既是纪念和缅怀爱国的诗人,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节俗。如今,古老智慧和灿烂文化融于一体的端午节已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节日的饮食是饮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自古以来烹饪技术的集中表现。无论人们的生活水平再日益的增高,但传统的饮食仍然经久不衰,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我们节日的餐桌上,受到人们的喜爱。

3.2 通过节日活动可以凝聚亲情、友情、乡情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节日活动可以让人们从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使得身心获得休息,调整心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协调相互关系, 缓和矛盾。节日期间,人们有大量的时间走访亲友、相会乡亲四邻,以获得较好的人际 关系,增进人们生活的快乐指数。

3.3 通过节日中的文化娱乐活动带动各个领域的经济效益

通过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能够影响各行业各领域的产业发展及经济效益;与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产生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其现实价值看,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传统节日不仅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节日消费,改善人民生活,还能够调节民众身心健康,是民众情感的寄托,更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4 现代城市生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利用

我生活在古都西安,这是一个既现代又古老的城市,对待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精神,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表现在思想上,更多的是对现代城市的衣食住行,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如:“尚红”观念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色彩精髓,这一点在西安现代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因为保护传统节日的意义是为了延续历史,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只有利用才称的上是传承保护。

今天的传统节庆其精神内涵越来越不受重视,反而更多地被视为物质享受和假日娱乐。究其原因,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给出了答案——传统节日失去了信仰的支撑。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最根本的保证是将民间传统转化为民族信仰和公众共识,将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信仰赋予新的内容,创造出新的有生命力的节日。

我们不能总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停留在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社会生活水平中,成为一种仅仅是被人们记忆的节日,我们应该将其精神、内涵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在满足对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精神向往的同时,更好地在利用借助中传承利用。因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利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发展。通过寻找一些曾经在历史文明中存在,现在已经渐渐消失的文化,或者是在现代文明中,仍然可以通过转型过来,发扬广大的传统文化精神,来推动其他各个产业的发展,真正的让节日文化带动经济,在发展中得到传承利用。

让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精神,传承利用要以文化产业为载体,直接为现代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更好的为现代城市的文化产业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李露露,中国民间传统节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3]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M],山西:书海出版社,2006年6月。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10篇

传统色彩与五行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色彩与我国传统的五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的五行分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者之间相生相克。而在中国室内界,这五者还分别对应着五种颜色。金对应了白色,木对应了青色,水对应了黑色,火对应了赤色,土对应了黄色。在传统中国这五种颜色就像西方绘画中的三原色一样,是我国传统绘画设计中的色彩本源。所有的色彩都将由这五种颜色调合而成。除此之外,阴阳五行还对应着代表方向的五方。五方也就是北、南、东、西、中。同时还代表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 由于五行的关系,我国传统色彩与精神文化以及方位有着重要的联系,正因如此在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中十分注重对于色彩的运用。除此之外,由于五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室内设计中传统颜色的运用也遵循着颜色互补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在室内设计中大量的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基本色调,也就是“白、青、黑、赤、黄”。

现代中式室内设计的兴起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于房屋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居住,而且更加注重室内设计的审美享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前些年大量的国外式的室内设计涌入中国,充斥着室内设计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近年来,不甘示弱的现代中式室内设计行业也随之兴起了。由于我国国民在实质上更偏向于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也就会更加青睐于现代中式室内设计。在现代中式室内设计中,新型的设计师们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例如几何图形,层次划分等,又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融为一体的自然效果。现代中式室设计融入了时尚感、现代感、传统因素等等,使室内设计增色不少。

传统色彩的象征意义与现代中式室内设计的现实运用

我国传统的色彩就是上文中提到了白、青、黑、赤、黄这五个基本元素。这五者在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来讲黑色,黑色也就是我国古代中所称的玄色。在我国古代黑色也被信奉道家学说的人称为天道之色。.换句话说,在我国古代认为“天”的颜色就是黑色,又因为道家认为“道”生一切,所以,此处的黑就可以认为是一切颜色的源头,这个颜色是其他颜色之首。从现代视觉的角度来看,黑色具有深邃的意义,同时又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压抑感。然而在一些后现代的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会运用大量的黑白灰来表现时代感,以及时尚感。

其次是与黑色相对应的白色,白色与黑色十一组对立色。白色在古代中国可以称之为素色,白色在中国有着纯洁的象征,同时还代表着朴素无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注重人朴素的传统。同时在道家思想中,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常常用“白”来形容人的心理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无为,忘我,无欲无求的境界。同时又因为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在国外婚礼上常常运用大量的白色,来象征爱情的纯洁忠诚。但从另一方面讲,又因为我国在丧葬过程中常常运用白色,所以在中国传统的心理中对于白色又有一定的忌讳心理。但是这样的忌讳在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却不会影响室内设计的美感。

接下来是赤色,毫无疑问红色是我国传统中最受欢迎的颜色。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喜庆,这一点可以在春节或者传统婚礼上看出来。春节时期,大家都喜欢穿着红色的衣服,喜欢在家长装饰红色的灯笼和对联。以此来庆祝新年的到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所以,在中国红色是吉祥的颜色,同时有象征着充沛的精力与生命力。作为传统的中国颜色,在新兴的中式室内设计中当然也少不了对于红色的运用,通过红色来表现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

然后是黄色,黄色在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中是尊贵的象征,只有皇帝或者未来的皇位继承者才能够穿着黄色的衣服。同时,由于我国传统的黄种人,所以黄色同时又是很基础的亲近自然的颜色,类似于大地的颜色,容易和其他颜色相搭配。从现代颜色划分的角度讲,黄色属于暖色调范围。鹅黄色等较柔和的颜色在现代中式室内设计中会一定程度的运用于卧室的设计。

最后是青色,青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绿色。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青色是与红色相辅相成的。在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常常以红色的建筑与绿色的植被相互照应的形式来表现美。同时青色可以理解为生命的本色,因为植物的颜色大多以绿色为主,在春季万物复苏之时,绿色的植物带给人的是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感觉。由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会考虑一些实用因素,由于现代社会对于电脑等电子设备运用的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视觉疲劳,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室内适量的运用绿色可以缓解人的视觉疲劳。

总结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deology in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method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建筑设计文化气息短缺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住模式国际化已成潮流,世界各国以户为单元的普通住宅楼已无本质上的差异,仅是建造标准因经济状况而不同。又由于大部分住宅建设项目给出的设计条件大同小异,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多层和小高层住宅,有些设计者不作深入的项目研究,不去挖掘项目的特点,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相似的工程设计,导致住宅千楼一面,缺乏个性和本土特点,失去了地域性的标志,失去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地方建筑风格,也淡化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这其中西风盛行,尤其是中高层和高层住宅似乎非洋不可,甚至连名称都洋了起来,这在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尚有情可原,但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璀璨的历史名城却难以让人接受。还应该指出的是,一些项目的盲目抄袭不仅失去了应有的特色,也背离了建筑项目应有的内涵,更无建筑文化可言。

由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因而提出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的课题。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建筑家将中国建筑史引向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但这个课题还不曾解决。经历了 30 年代的“中国固有形式”、50 年代的“民族形式”和后来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等建筑文化的探索,其前景仍旧不明朗。而近来,住宅楼市强劲的欧陆风更是虎虎吹来,一时间,美式洋房、北欧风情、法式设计纷纷登场,大有席卷整个楼市之势。这使得复兴传统建筑文化的道路更加漫长而艰巨。建筑是属于社会的,属于人民大众的。 因而,要建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需要建筑师、工程师、业主、开发商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 梁思成先生曾对建筑系毕业生说过:“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得到最高的发达。……如社会破除(对建筑的)误解,然后才能有真正的建设,然后才能发挥你们的创造力。 ”

2.传统民宅建筑中的伦理文化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成为文化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伦理文化的演变历程。没有哪个国家的建筑在功能认识和处理上能够具有像中国传统建筑那样强烈的伦理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建筑从来都不只是单纯为了居住、使用,而是秩序、权力、礼仪、道德的体现。

2.1 以“礼”为核心的伦理秩序

古代宗法制度下,封建礼教伦理的教化功能实质上超过了建筑的实用价值,传统庭院式住宅严格的格局布置实为社会礼仪、等级秩序等礼制文化的深刻体现。

2.2 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富康安逸。”无论在晋中,还是在皖南,传统村落大多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这些讲究对于村民的实际生活未必会起到多少实际的作用,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山环水绕、藏风聚气则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就在于建筑物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思想。

2.3 美轮美奂的伦理意境

中国传统的伦理与美学思想强调“形神兼备”、“气韵神动”,以“意境”作为各种艺术作品(包括民宅建筑作品)追求的目标。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构思,尤其注重将建筑的客观功能与人的审美心理相融合,借助建筑的形式畅神达意,抒怀。我国传统民居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意味深长的情境给人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独特印象。 她的魅力,既表现在个体外部形象的构造形式、也表现在变幻万千的整体组合气势,以及生动绚丽的色彩、装饰和细部构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韵味的美学风格。

3.传统文化在当前住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虽然将传统建筑文化与当前规模化生产的住宅相结合的理论还不充裕,但通过透析蕴含在传统民宅中的伦理功能,加之大量的创作实践,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出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可供参考。

3.1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伦理观

像古村落这种山水田园般的人聚空间和生活场景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景观层次和生存品质,在今天,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国。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住宅设计中,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主题,就必须推行可持续传承的文化主题,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绿色思想等都是我们应积极思考的新课题。住宅不仅是生活中的购物大件,更是人类文化主题中极其重要的创造地及承载区,只有在挖掘先人文化瑰宝的同时,融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主题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当前及未来住宅发展的新趋势。

3.2 以“礼”还“理”的伦理秩序

如果说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秩序是封建礼制的产物,是古代民居建筑布局设置的宗法体现,那么,在今天,传统的“礼”应顺应时代要求,剔除不合理的家族伦理观念,取而代之的应是以人文本、合理有序的“理”性秩序,变“礼”为“理”。 在住宅建筑的格局、平面空间中,这个“理”字主要体现为――尺度要适当合理,功能分区要清晰合理,交通路线要便捷合理。

3.2.1 尺度适当合理

住宅是居住休养生息的安乐窝,其尺度应小而宜人,富有人性化和亲和感,不宜尺度过大,尺度过大形成的大面积、大空间不仅加大各项开支,造成个人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失去了家庭应有的温馨感。普通标准的家庭住房面积在 120 平方米左右,如设计合理就已很舒适了。住宅的进深与开间应根据住房面积的大小测算出最佳合理值:进深太大,内部空间采光通风条件差,进深太小出房率低,结构浪费,不宜保温隔热,室内空间也不好划分:开间以大为好,可灵活布置各功能空间,大的程度要符合结构上经济性的要求,开间过小室内空间窄长使用不便。各功能房间的面积分配要均衡合理:各功能空间除确保最低使用面积之外,还应使房间平面的长宽比例合理、房间形状方正,以方便使用。 层高则应根据户均住宅面积和套内最大功能空间面积来确定。

3.2.2 功能分区清晰合理

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辅助区要分区清楚、位置得当,避免使用中的交叉干扰、视线干扰、噪音干扰、气味污染。要争取卧室、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的“四明”,保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保证住宅的卫生质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功能空间将进一步细化。比如,随着家庭办公的出现,要求住宅中增加相应的工作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专用的家务室已成必须;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家庭中设置阳光室供老年人休闲已成时尚;如此等等。

3.2.3 交通路线便捷合理

合理地安排各功能空间的位置,可缩短户内的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所占的套内面积。 交通路线的长短还与住宅的进深与开间的尺度比例有直接关系,当比例得当时交通路线最短。

3.3 富有地域特色的伦理风格

中国传统民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我们应从民居建筑中继承经过长期检验后留存下来的宝贵设计遗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营造应用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工艺、满足人民群众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风格建筑。

此外,为适应发展需求丰富住宅空间,在建筑结构上的跃层、错层、共享空间的采用,在空间划分上的生活阳台、化妆区、清洗区等专用空间的设置,在建筑构造上的凸窗、外飘窗、落地窗、透天窗、转角窗等多变化的作法也将被大量采用并创新,从而使本土住宅更具个性化。

4.结束语

民宅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形式,凝聚着厚重的传统伦理文化。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民宅建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等伦理思想,结合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建筑文化缺失的问题,提出如何在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传承传统伦理文化,进而体现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介华.孔子与中国建筑文化 [J] . 华中建筑 ,1992(4):1-5,15.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周村商埠文化;传统继承;现代培植

[作者简介]刘学良,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讲师,硕士研究生,山东 淄博 255314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134―03

无论是约开商埠还是自开商埠,开埠城镇多是交通枢纽,或是该地政治、经济中心。周村虽只是一个城镇,也不是政府所在地,却因处于鲁中地区东西南北的交通关口,在明清时期商贸迅速发展,成为“齐鲁间巨镇”。1904年被清政府辟为自开商埠后,周村市场的集散功能进一步得到加强,成为当时山东最大的丝绸和丝织品市场。随周村商贸繁荣而兴盛的商埠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其优秀的营商之道、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达到了国内近代商业文化的领先地位。

传统继承和现代培植是周村商埠文化形成的两个主要渠道。传统文化继承,主要包括齐文化、儒文化、民俗文化和外地文化传统;现代文明培植,主要是当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国外现代工商业文化的培育和冲击。

一、周村商埠的文化传承

齐文化,是周村商埠文化的渊源,其基本内涵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因俗、简礼、通便、礼邻。“因俗”就是尊重当地各氏族部落的风俗习惯,逐步把周王朝制度与齐地民间风俗和文化传统有机融合。“简礼”是减少不必要的法规和制度。不必让国民拘于周礼的繁文缛节,相当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通便”是齐文化中的经济策略:工商立国。根据齐地的实际情况,姜太公鼓励捕鱼、晒盐,把盐运到内地买卖,搞商品贸易。工商立国政策符合齐国的地域环境,因此带来了齐国的经济繁荣。“礼邻”是齐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与邻国和平共处,其实质是提倡思想开放、文化兼容。齐桓公时代的相国管仲,进一步倡导发展工商的经济政策和对外开放的思想,《管子・牧民》提出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的富民思想有效地调动了齐民致富的积极性,其“开其国门”的开放之策,进一步推动了齐国对其他诸侯国,以及朝鲜、日本的经贸往来。

齐文化对周村商埠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从地理上来看,周村的前身於陵,战国时期属于齐国。齐国的各项政策当然也要在古代周村地区实施。尤其是姜太公推行劝女工之业和鼓励通商,对当时周村的桑蚕丝织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周村处于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齐鲁,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先后到齐国稷下学富游学,长期在齐国居住宣传儒家学说;更重要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对士农工商各阶层都有重要影响。我们以起家于周村的孟氏“瑞蚨祥”的经营管理理念为例,具体分析儒家思想对周村商埠文化的影响。

在儒学经典的熏陶下,孟洛川深受儒家道德伦理思想的影响,贾而好儒,融儒于商。瑞蚨祥店门正面墙上就有“修身”两个大字,与之相对的墙上则为“践言”二字。“修身”者意谓治店要以圣训为本,“践言”要求员工把修身正心付诸实践,言行一致。瑞蚨祥的门口,左右各有一块牌子,分别写着“货真价实”和“童叟无欺”。儒家道德伦理成为盂氏经营瑞蚨祥的指导思想。

儒学思想通过政治、法律、教育的多重强化,内化为中国封建时代人们普遍的心理结构,也给了明清商人以深远的影响。这种深远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时期商人的人格结构的影响上。

近代周村是商贾辐辏之地,为了满足各地居民的精神需求,周村建造了众多的寺庙,各种寺庙常常在相应的节日举行纪念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伴随着种类繁多的群众娱乐,形成规模不等的庙会。庙会以庙为中心,是一定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道德伦理和各种信仰观念的具体产物。譬如,建筑在周村城南风山北麓的红庙,为纪念供奉的偶像,每年夏历八月十九日,举行三天以唱大戏为主要形式的庙会。届时当地设立规模浩大的农贸市场,据说,济南、惠民、青州、博山、桓台、邹平等地的群众都纷纷赶来参加庙会。庙会不仅带动了经贸往来,而且提高了周村的知名度。我们今天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商业理念,在古代周村那里不仅早有认识,而且在实践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周村芯子的产生更显示了周村人的创新意识和商业敏感。庙会上常常举办扮玩活动,由于观者众多,个子矮小的、老人及小孩只能远远地站着,无法观看。为解决这一问题,聪明的周村人从高跷得到启发,发明了周村芯子。后来周村人又把芯子这一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从庙会搬到了元宵节,迅速成为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活动。芯子讲究表演者衣着的华丽,一些丝绸老字号看中了这一宣传商机,大力资助自家生产或销售的华丽丝绸,借助芯子展示丝绸、宣传生意,借以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

明嘉靖年间,京城花灯流传至周村,周村花灯将丝绸艺术与花灯融为一体,创造出丝绢宫灯、走马灯、荷花灯、西瓜灯、莲子灯等。每逢元宵前后,周村大街上空都是花布彩绸交错盘络的彩棚,内悬彩灯,“所用之华丝葛颜色鲜艳,花样繁多,灯光一照,好像进入珠宝仓库,到处闪闪烁烁,使你眼花缭乱,不敢正视”。为了借机展示自家的丝绸,显示经济实力,一些老字号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在自己的店铺门前悬挂独具特色的花灯。《周村区志》载:乾隆帝驾临观赏,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

周村的地方戏剧代表是五音戏,前身是周姑子戏。周姑子戏唱腔通俗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且清丽淡雅,优美动听,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它好学易行,形式活泼而又简单,内容大都是反映百姓乡里的民间凡事,倍受农村妇女青睐,称为“拴老婆撅子”。由于周村是商业重镇,经济繁荣,文化活动丰富,五音戏也在周村得到了更多的表演空间和发展余地,成为周村民俗文化中盛宴中的一道大餐,这也反映了周村文化贴近生活、服务民生的一面。

到康熙中期,周村已成为“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的商业“巨镇”。为了满足各地商人的精神需求,周村建造了众多的寺庙:明教寺(名觉寺)、三星庙、石佛庙、三皇庙、大王庙、猴仙庙、关帝庙,以及基督教和天主教教堂等。其中供奉的偶像,既有当地的历史人物,也有外地的人物、神灵,甚至还有外域的神灵。譬如,周村的猴仙庙,供奉的就是古代印度商人崇拜的偶像哈努曼的化身;天后宫供奉的是福建商人崇拜的妈祖。周村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无畏的胆量,不断吸纳和改造着外地、外域的不同派别的文化,充分显示了周村古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周村商埠文化的现代培植

一个商业城镇,政策支持至关重要。开埠前,

周村工商业的繁荣,就与当地大官僚李氏家族的重商、利商义举分不开。明末清初,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政府增加市税银两,豪滑者多从中取利,商民为之困扰,妨碍了周村市场的发展。时任刑部尚书的周村籍高官李化玺辞职回乡,请求顺治皇帝下令免除一些赋税。皇帝给他一道手谕,准许免除一日税款;李化玺灵机一动,在碑上刻“今日无税”四个字。李化熙兄弟“每岁代为完纳,豪棍敛迹,不得横行肆里”,当地官员也没有理由横征暴敛了。这样,在清初一百多年间,周村工商业户享受免税待遇,周村事实上成为当时全国罕见的“经济特区”。

1904年开埠后,周村商业繁盛,百货云集,实为山东唯一市场,在北方地区都占有重要地位。胶济铁路通车后,优越的交通条件,使得周村对外贸易中转功能更加突出,各地商人在此设店经营者日多。以专业市场命名的街道竟有36条以上,这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周村商业发展达到顶峰,拥有商号1700余家,占全省的13%,年交易额3500万元,占全省的25.5%。国内贸易方面,周村贸易范围辐射至河南、山西、直隶、辽东等地;对外贸易方面,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商人以周村为基地,进行大批量的商品贸易。开埠不到30年,凭借着传统的商业地位和胶济铁路的便利交通,周村的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一度引领华北地区的商业经济。但到20世纪30年代,周村商业就开始走下坡路。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的交汇使济南成为鲁西、鲁北、鲁东的交通枢纽,胶济铁路张博支线的开通使博山成为鲁南交通枢纽,原先经周村中转的货物有相当一部分改变了集散方向;但引起周村商业衰落的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政治策略、政府措施方面的,集中表现为周村工商业发展缺少必要而合理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支持。

济南从明代开始就已成为山东的省治。《济南商埠开办章程》《济南商埠租建章程》《济南商埠买地章程》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行,以及商埠总局成立后下设工程局、巡警局和发审局三个机构负责商埠的规划管理,致使开埠之后,济南商埠区设计井然,功能齐备,发展势头迅猛,很快吸引了大批资本到商埠区投资,发展工商、金融业。譬如,到1918年,济南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现代工业体系,其基本结构由纺织业、染织业、面粉业、卷烟业、化学工业、建材业、机器工业等7个行业构成;到20世纪30年代初,济南有现代机器工厂60家,而且企业资本额巨大。与济南相比,周村仅仅是长山县的一个城镇,自开商埠时,虽然政府规划出了1000余亩的商埠区,但商埠区的建设并无实质进展,开埠十几年后,周村的工商经营主要还在旧城区活动,由于缺少政策支持和政府规划,周村形成了以丝织为特色的单一工业体系,门类简单,资本额小,一旦丝织业发展受挫,整个城市经济陷入困境就不可避免。

“外部经济势力(市场、贸易、资本、技术,等等)的挑战或渗透,引发区域经济增长和结构改变。”周村开埠引发了外资涌入,毋庸置疑,它们严重打击了周村原有的农村和城镇手工业,使周村的纺织业、印染业和丝织业受到严重威胁。但客观地说,随经济侵略而来的外国现代工商文明的输入也有其积极意义:不仅促进了当地的商贸发展,促进了机械化生产,改变了周村的商业层次和结构,更由此改变了人们的商业意识和生活习性。清末民初外交家、法学家伍廷芳就驳斥了通商愈多则中国民生愈困的说法。伍廷芳指出,国内通商之地,均已成为繁富之区,且自通商以来,内地华商亦有不少成为豪富;而轮船不到之处,生机反益萧条,“是通商不足以病我明矣”。马寅初也指出“倘无外国之货物与技术之输入,中国经济社会恐犹是二千年来之社会,而不能有丝毫之改变。今日之得有新式工业,岂非受外国工业品之刺激而始然乎”?

开埠前,周村还只是一个是集散城镇,算不上商业贸易中心;自开商埠后,周村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从青岛沿胶济铁路运载来的外国商品以周村为流通中心,向周边广大腹地和农村售销,同时周边农村的农副土特产品也在此被收集起来,出口到国外,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仅1905年经铁路输入周村的棉纱、棉布的总价值达200万两之巨。民国初,周村每年自铁路运出羊毛约135万斤,占青岛集散总量的90%,运出牛皮10万斤、黄丝3500担,输送量在青岛相应出口项目中占很大的比重。开埠后,受国外先进生产力的刺激,周村先后出现了恒兴德、同丰、源丰等大型机械缫丝厂,这些丝厂是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近代机械缫丝厂,引进意大利缫丝机600余台,以蒸汽机为动力,成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机器缫丝厂的发展带来了丝织业的飞速发展。1900年周村还只有机坊五六十户,织机二三百台;到1931年,周村拥有的各类丝织机数量达到14000台,工人突破5万人,年产绸缎300万匹,产值达411.9万元,占全省63.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在周村出现,传统的封建商业城镇转变成具有近代经济行业的新城市。

即便是外国的倾销产品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在客观上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譬如,自行车在光绪末年才进口我国,而在1919年,周村的化龙街就有德国产的“飞鹰”牌自行车开始销售。商业经济的意义在于,它真正打破了封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封闭落后的状态,让人们进入到开放性、社会性、进取性的生活方式中。

由于受当时政府的开埠目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人们的思维惯性的影响,国外工商文明对周村现代文明的培植作用非常有限。清政府自开商埠目的有--:其一在于能防范外人侵犯中国,以收利权而杜觊觎;其二是为了筹饷,应对甲午战争及战后赔款带来的经济问题。清政府议决开埠,也许有振兴经济的意图;但在政治防范和发展经济二者之间,后者只是附带的,这就给城市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先天不足。按照袁世凯上奏的开埠方法进行的商埠区域的划分,洋商分布在周村商业中心的,这其实是华商对洋商的排斥,既有受文化传统影响产生的文化思想的排斥,亦有受战争和经济侵略而产生的民族心理的排斥。因此,尽管洋商已获得官方的批准而进入周村经商,但始终不能完全融入当地华商的商业经济之中。从上世纪30年代的周村商业情况调查来看,周村的年总交易额为3250万元,洋商的年交易额只有150万元,约占总量的1/20。可见,虽然洋商进口的机器、配件和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能够刺激周村的工商业发展,但总体而言,深受传统文化思想和传统商业习惯的影响,国外的工商文明并没有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扎根生芽开花,这也是周村现代工商业没有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日本 住宅 传统 空间理论 继承

这些年来中国在快速剧烈的发展中趋于西方化,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大多忽视。一些仿古建筑也只是仿其皮毛,其夸张的尺度,粗糙的工艺也无法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空间艺术,仅仅只是表皮主义。更有些削足就履将一些欧美的部署张冠李戴,仿制的样式点缀,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如何用西方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发扬我们民族的建筑技艺特点和民主文化内涵,就需要加强对旧建筑结构体系和平面组织的认识。我们的邻国日本的现代建筑艺术发展明显,同时在民族性与地域性方面的探索成果也十分显著,本文以文化与我们类似的日本现代建筑为例,希望给中国建筑师一些借鉴,使设计工作者们在传统之中挖掘内涵,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小住宅—大概念

小住宅在日本建筑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溯到20世纪中期,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几乎布满了具有开放平面、推拉纸门和榻榻米狭窄开间的木结构建筑。材料的运用,结构的处理,建筑有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清楚的显示出日本本土文化对其的影响。也显示出其受国际建筑与当代日本建筑不同方式的影响。而恰恰是这种西方与东方的激烈的对话,式建筑设计成为一个令人着迷的学科。

作为艺术品的住宅

前川国男从1928年到1930年在巴黎跟随勒柯布西耶工作。当他在1942年给自己设计住宅时,尝试将柯布西耶的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的设计原则与日本传统元素结合。明亮宽大的居室、白色的墙面和简约的家具都象征着现代的生活方式,而同时半透明的推拉门产生的丰富的光影效果又是典型的日本传统方式。筱原一男在作品白色住宅中,将日本传统建筑特点提取并用现代语汇重新演绎。他将传统元素—木质推拉窗和屋子中的雪松木柱支撑结构—转化为独立的符号。

原广司在他的住宅设计中明确表达了一些在真正的城市中已经消失的忧点,混乱的环境被关在外面。他在东京町田自己的住宅中设计了一个“城市”。广场、街道和结构的外观形成一种隐喻。一条沿着中轴线设置的“内街”的两侧对称地排列着象征建筑轮廓的房间。最终,筱原一男和原广司以艺术的方式对当代住宅形式问题给予了回应,但这或多或少否定了住宅的功能性。

给人美感的混凝土

伊东丰雄1999年在东京设计的住宅是近年来日本已建成的最好的独栋住宅之一,它提供给居住者最大程度的自由,可以按照他们的选择来使用住宅。开放的庭院空间,丙烯酸玻璃板的推拉门不仅使居住者可以改变房间布局,还提供了一个贯穿全楼层的视野,这与传统建筑通过推拉门临时分割房间相得益彰,和迁哲郎把日本传统空间观念描绘成“没有距离的聚合”,空间中所有分隔物即可以完全移走,也可以挪到一边。我们可以将之解释为借助现代材料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解读。

传统的日本文化导向趋于内向型,在建筑细节构造上最求完美。现代日本建筑师中安藤忠雄最能体现出这一传统文化特点,其在大阪设计的能美住宅,对待细部一丝不苟,用高高的混凝土将住宅严密的封闭起来,墙内是一连串的庭院和房间,庭院是通往室内的通道。在某种意义上,安腾将朴素的清水混凝土墙和只有稀少绿化的庭院进行对比,是为了加强这两个元素对感觉的冲击。他在所有的住宅设计中几乎都是用了类似的方法,他对混凝土上光影效果的利用是另一决定性因素。

向城市开放

与安腾在住宅里表达的那种距离感相反,居住建筑普遍越来越向城市开放,像坂茂和妹岛和世所设计的方案那样,住宅设计的地点越来越小。透明的立面在建筑和城市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的联系。并力图将支撑结构减到最小、妹岛和世的建筑的一个特点就是空间的临时性和透明性,她作品的耐久性受到她坚持实现空间美学概念的影响。短暂性是日本传统思维方式,地震、台风、洪水的袭击使人们认为只有房子下的土地才是具有长久价值的,这也是他们理解的轮回的根源之一。正是这种轮回、再生、无常的思想也诞生了六十年代的新陈代谢派的建筑思潮。

结构作为空间设计的一个构成元素

吉本在93年成功的把日本传统住宅的形式巧妙地转化为一座现代木结构住宅建筑。在这座住宅中,室内长方形的平板结构大部分是由承重结构的形式决定的。室内装修尽量保持简单,以容许承重结构展现本身的表现力和韵律感。吉本刚对简单形式和自然材料的选择,用一种可以想到的最自然的方式把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到一起。和吉本刚一样,内藤广也对木材有特别的偏好。因为他的这些建筑,内藤广对日本木建筑复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吉本刚的建筑是以其随意放松的感觉引人入胜,那么内藤广的建筑就是以松木承重结构通过从室外进入的阳光所强调出的严谨韵律吸引了我们。

注重实用的现代主义者

岸和郎以注重实用主义的住宅设计而出名。其设计住宅的特点是经典的现代设计手法、功能性、与周围环境有意识的结合加上通过实用之后发展出来的魅力。他在朱雀设计的住宅就是如此。公寓是由一个庭院连接两个住宅板块组成的综合体,这种放置方式可以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公寓。清水混凝土和木材的平滑表面一起,创造出一个宜人的家居环境。岸和郎最著名的住宅设计之一是大阪的日本桥住宅,它是迷你住宅的先驱。这座狭长的多层建筑是一座细部精巧的钢结构建筑。在他的空间和结构理念中,都可以看到传统的影子。

东方和西方—令人兴奋的交叉重叠

如同岸和郎在朱雀设计的住宅一样,许多现代住宅都有一个传统的日式房间。这个空间经常用来进行茶道。横内敏人把西式的和东式的房间堆叠起来,有意的将两种生活方式进行对照。也许这就是日本住宅使我们着迷的地方:现代和传统生活方式的交叉重叠,两者都作为一种必然被同时接受的方式。它也反映出日本这个国家本身正在不断地为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和平共处而奋斗。

结语-传统的继承

对于传统的继承可分为“软”传统与“硬”传统的继承,所谓“硬”传统即为旧建筑的外在特点,实体特征;而“软”传统就是实体内在的气质,抽象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硬”传统演变节奏与速度远远超过“软”传统,所以”软“传统也就更加的珍贵。文化的时代属性让我们无法总是简单的外在的模仿传统建筑,日本的现代建筑在继承了其传统的美学意识、哲学、佛教思想、生活方式、空间组合方式等,形成自己独有的建筑“气质”。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现代商业广告 传统文化 文化心态

商业广告是商品促销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功利特征和强大的经济功能。同时,商业广告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广告符号也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儒、释、道文化两千多年的熏陶,形成了国人独特的文化心态,并留下了良莠杂陈的文化遗产。植根于这片社会大环境里的我国广告,自然深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众的文化性消费心态日趋成熟,在商品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强调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为此,现代广告要有效地影响顾客的文化性消费心态,就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影响,借助文化融合、文化包装等策略,使现代广告与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现代广告的文化品位,强化广告宣传活动的市场销售效果和形象塑造效应。

从目前现代广告的创作来看,现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泛爱思想和宽广胸怀,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浓烈的人情味。

现代广告继承利用了传统文化“重情”这一特点,以情动人就成了现代广告不朽的主题。如“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表达出儿女对母亲的孝敬之情,雕牌牙膏 “真情付出、心灵交汇”表现了继母和女儿之间的真情交流。南大集团在父亲节推出一则“那是一只有力的手”的广告则表现了对父亲的感激和尊敬之情。又如,广告画面一支竖直的毛笔,握住笔杆顶端的是父亲的大手,大手下是儿子稚嫩的小手很标准地握住笔杆,旁白是:“父亲,影响我最深的人——小时候,当我头一回拿起毛笔,这只手教我如何写字,写端正整齐的字;长大后,当我第一次踏进社会,这只手教我怎样做人,做正直诚实的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情”还体现在对家和故乡的眷恋之情。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不同,中国人的家庭乡土观念很强。孔府家酒的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不知勾起了多少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广告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精忠爱国

在我国社会中,家——家乡——国家是直接贯通的,爱国是爱家爱乡之情的直接扩充,是国人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的国家称做“祖国”,不仅是衣食之源,而且是情感之源,对其具有强烈的依恋意识,并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他们也因此而名垂千古,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尊敬。

在现代商业广告中,如果能突出企业或商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品牌,则能激起民众心中的爱国热情,往往企业也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例如长虹的“以产业报国、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非常可乐的“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真诚有信

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与 “信”的品德。“诚”既真实无妄,《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真诚是道德的根本。“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真实、守信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传统美德。

现代商业广告应视真实为生命,不应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广告法》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例如,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多年来坚持“诚、实、信、达”的生产负责原则,在广告语言中也长期强化这种精神,自始自至终都得到了消费者的信赖。所以,真实可靠,言而有信,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赖,促成购买行为,实现广告获利的最终目的。

自强不息

我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刚健自强、积极有为思想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语则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会化。正是这种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主精神、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精神。

现代中国人继承了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文化,努力拼搏、不懈追求。很多广告语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如北京四通公司的广告语:“不尽的活力,不懈的追求!”杉杉集团的企业形象广告语:“立马沧海,挑战未来。”等,都表现出一种追求成功、追求卓越、追求理想的价值观念。

中庸思想

“中”就是言行取其中间态度,不走极端,在两者之间不偏向任何一方;“庸”就是言行不改常规,按人们既定的准则规范行事。中国人言行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为人处事稳重踏实,不走极端,不愿冒险,强调群体,强调适中。因此,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做广告没必要将自己的产品说得太好,只要如实将产品的性能优点说出就行。有些广告只是一厢情愿地夸耀产品,甚至打出“天下第一”、“誉满全球”、“国际金奖”等招牌,广告的真实与否暂且不论,但过分的宣传却会招致消费者疑惑丛生,甚至看成是商家的招摇撞骗。因此,广告语言应尊重传统意识的特点,语言表述时应把握好分寸。

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与西方文化宣扬的张扬个性不同,我国消费者趋向于群体利益至上,从众思想根深蒂固,买大家都买的商品、用大家都用的品牌。我国广告经常使用“全国销量第一”的招牌,就是利用了中国消费者的从众心理,既是那么多人都选择购买的,就一定是好东西。而西方的某些广告恰恰强调销量不多,把重点放在展示广告产品独特品味和特性,从而展示产品的个性以及与他人不同的身份上。

对应意识

中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中的对应意识也尤为突出,如真与假、美与丑、柔与刚、阴与阳,都表现事物间的对应性,从而构成人们的对应意识。人们由对应意识,甚至衍生出对万事万物对应形式的崇尚与偏爱的民族心理。如房屋建造要讲究对称,建了东厢房建西厢房;自古设官也讲究对称,设了左丞相要设右丞相;有山东就要有山西,有东岳就要有西岳,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因而,广告语言的构思,应讲究词语的对应色彩,讲究整齐、匀称、均衡的对应美。如“长城电扇、电扇长城”,“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这样的广告语,两句对偶、字数相同、表达简洁,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天人合一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全社会都提倡环境保护的今天,现代商业广告在诉求中如果能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一定能引起受众的好感,达到广告传播效果。为中国消费者所熟悉的“杉杉”品牌标志,紧扣21世纪“环保、生态平衡、绿化”的世界主题,力求把大自然的意蕴融入其中。一棵绿色的杉树旁,“杉杉”的英文字母形成两条蓝色的小溪,青绿与水蓝相配,与绿化环保相吻合,表达了杉杉人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愿,深得消费者的青睐。热销于香港、产品一度供不应求的西藏啤酒,其广告语更是着眼于自然的回归:“它是海拔6000米以上世界最纯净的水酿造而成的” ,这一句浓缩了产品特色的直白,仅仅强调了一件事,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原因就在于广告语中所蕴涵的对自然的热爱,在于西藏啤酒让人们找到回归自然的感觉。

从以上可以看出,现代商业广告很好地继承和利用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告传播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传统文化有精华,亦有糟粕。在取其精华的同时,要注意去其糟粕。但是有些广告创意却不知不觉地继承和利用了某些腐朽的传统思想和观念,污染了社会文化,也影响了广告传播的效果。最明显的如广告中所反映的“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和“男主外、女主内”的小农意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文化认知结构中,男人总是与事业、荣誉、地位等紧密相关,“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观念把男人的家庭角色定位为被侍奉者和享受者。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十大城市4000多条广告中,发现电视中的妇女形象50%以上是家庭妇女,而男性做家务的比例不超过1%。如“男人应该享受”,雅戈尔更以宣言般的口气提倡和捍卫着男人享受的权利。这类商业广告无视现代社会自强自立的女性新形象,将“女人勤劳持家,男人赚钱养家”的小农意识和传统家庭观念不加批判地延续,使女性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此外,很多广告充满了陈旧迂腐的“君权”思想和“腐败”意识。如海王金樽的一则广告:“皇帝”喝酒喝得一塌糊涂,“太监”忙里忙外找解药,好不容易找到,扶“皇上”喝下。第二天一早上朝,“皇上”大笑,抖擞着精神说:“喝海王金樽,第二天舒服一点。”君权、奴性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诸如此类的广告不胜枚举。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大众文化一部分的商业广告,必然自觉不自觉的继承和利用了传统文化,但企业需要在分析批判中利用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促进商业广告健康发展。而且现代广告还要善于突破传统,合理融汇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意识,如创新意识、自主意识、高科技意识等,引导人们逐步更新落后的思想观念,确定更新更完美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杨伯骏.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现代商业广告 传统文化 文化心态

商业广告是商品促销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功利特征和强大的经济功能。同时,商业广告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广告符号也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儒、释、道文化两千多年的熏陶,形成了国人独特的文化心态,并留下了良莠杂陈的文化遗产。植根于这片社会大环境里的我国广告,自然深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众的文化性消费心态日趋成熟,在商品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强调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为此,现代广告要有效地影响顾客的文化性消费心态,就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影响,借助文化融合、文化包装等策略,使现代广告与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现代广告的文化品位,强化广告宣传活动的市场销售效果和形象塑造效应。

从目前现代广告的创作来看,现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泛爱思想和宽广胸怀,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浓烈的人情味。

现代广告继承利用了传统文化“重情”这一特点,以情动人就成了现代广告不朽的主题。如“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表达出儿女对母亲的孝敬之情,雕牌牙膏 “真情付出、心灵交汇”表现了继母和女儿之间的真情交流。南大集团在父亲节推出一则“那是一只有力的手”的广告则表现了对父亲的感激和尊敬之情。又如,广告画面一支竖直的毛笔,握住笔杆顶端的是父亲的大手,大手下是儿子稚嫩的小手很标准地握住笔杆,旁白是:“父亲,影响我最深的人——小时候,当我头一回拿起毛笔,这只手教我如何写字,写端正整齐的字;长大后,当我第一次踏进社会,这只手教我怎样做人,做正直诚实的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情”还体现在对家和故乡的眷恋之情。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不同,中国人的家庭乡土观念很强。孔府家酒的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不知勾起了多少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广告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精忠爱国

在我国社会中,家——家乡——国家是直接贯通的,爱国是爱家爱乡之情的直接扩充,是国人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的国家称做“祖国”,不仅是衣食之源,而且是情感之源,对其具有强烈的依恋意识,并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他们也因此而名垂千古,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尊敬。

在现代商业广告中,如果能突出企业或商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品牌,则能激起民众心中的爱国热情,往往企业也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例如长虹的“以产业报国、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非常可乐的“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真诚有信

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与 “信”的品德。“诚”既真实无妄,《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真诚是道德的根本。“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真实、守信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传统美德。

现代商业广告应视真实为生命,不应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广告法》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例如,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多年来坚持“诚、实、信、达”的生产负责原则,在广告语言中也长期强化这种精神,自始自至终都得到了消费者的信赖。所以,真实可靠,言而有信,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赖,促成购买行为,实现广告获利的最终目的。

自强不息

我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刚健自强、积极有为思想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语则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会化。正是这种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主精神、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精神。

现代中国人继承了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文化,努力拼搏、不懈追求。很多广告语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如北京四通公司的广告语:“不尽的活力,不懈的追求!”杉杉集团的企业形象广告语:“立马沧海,挑战未来。”等,都表现出一种追求成功、追求卓越、追求理想的价值观念。

中庸思想

“中”就是言行取其中间态度,不走极端,在两者之间不偏向任何一方;“庸”就是言行不改常规,按人们既定的准则规范行事。中国人言行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为人处事稳重踏实,不走极端,不愿冒险,强调群体,强调适中。因此,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做广告没必要将自己的产品说得太好,只要如实将产品的性能优点说出就行。有些广告只是一厢情愿地夸耀产品,甚至打出“天下第一”、“誉满全球”、“国际金奖”等招牌,广告的真实与否暂且不论,但过分的宣传却会招致消费者疑惑丛生,甚至看成是商家的招摇撞骗。因此,广告语言应尊重传统意识的特点,语言表述时应把握好分寸。

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与西方文化宣扬的张扬个性不同,我国消费者趋向于群体利益至上,从众思想根深蒂固,买大家都买的商品、用大家都用的品牌。我国广告经常使用“全国销量第一”的招牌,就是利用了中国消费者的从众心理,既是那么多人都选择购买的,就一定是好东西。而西方的某些广告恰恰强调销量不多,把重点放在展示广告产品独特品味和特性,从而展示产品的个性以及与他人不同的身份上。

对应意识

中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中的对应意识也尤为突出,如真与假、美与丑、柔与刚、阴与阳,都表现事物间的对应性,从而构成人们的对应意识。人们由对应意识,甚至衍生出对万事万物对应形式的崇尚与偏爱的民族心理。如房屋建造要讲究对称,建了东厢房建西厢房;自古设官也讲究对称,设了左丞相要设右丞相;有山东就要有山西,有东岳就要有西岳,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因而,广告语言的构思,应讲究词语的对应色彩,讲究整齐、匀称、均衡的对应美。如“长城电扇、电扇长城”,“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这样的广告语,两句对偶、字数相同、表达简洁,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天人合一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全社会都提倡环境保护的今天,现代商业广告在诉求中如果能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一定能引起受众的好感,达到广告传播效果。为中国消费者所熟悉的“杉杉”品牌标志,紧扣21世纪“环保、生态平衡、绿化”的世界主题,力求把大自然的意蕴融入其中。一棵绿色的杉树旁,“杉杉”的英文字母形成两条蓝色的小溪,青绿与水蓝相配,与绿化环保相吻合,表达了杉杉人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愿,深得消费者的青睐。热销于香港、产品一度供不应求的西藏啤酒,其广告语更是着眼于自然的回归:“它是海拔6000米以上世界最纯净的水酿造而成的” ,这一句浓缩了产品特色的直白,仅仅强调了一件事,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原因就在于广告语中所蕴涵的对自然的热爱,在于西藏啤酒让人们找到回归自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