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但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职大学生不健康性心理的案例日益增多。高职大学生由于性冲动、遗精、、单恋、失恋和感情迷茫、焦虑等性生理和性心理现象诱发的精神失常乃至自杀、他杀等现象屡见不鲜,婚前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健全的性心理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其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和研究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性理健康发展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5~7月,对四川省5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按班级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旨在通过对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为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调研共发放《高职大学生性心理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8份,其中有效问卷405份,有效率88.4%。在调查的对象中,男生占56.8%,女生占43.2%;大一学生占70.9%,大二学生占28.4%,大三学生占0.7%;城镇生源学生源占26.9%,农村生源学生占73.1%;管理类学生占3.7%,理工类学生占60.5%,艺术学生占1.5 %,农林类学生占8.4%,医药卫生类学生占14.6%,其他类专业学生占11.4%。问卷分析发现,高职大学生整体对性认知、性态度、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已经走出“谈性色变”的误区,能够较为坦然地面对“性问题”,他们从学校正式渠道及网络、电影、文学作品等其他渠道中获得了一定的性心理卫生知识。但是,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高职大学生在形成性认知以及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凸显出学生整体了解性心理健康知识的强烈渴望与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等突出问题。

1.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完全相适应。对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满意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大学生对学校目前所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并不高,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仅占11.3%;不满意的高达39.8%。虽然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薄弱、滞后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把握不充分、不全面、开展不到位,没有让学生从学校教育中更好地了解到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未能有效地解决其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认可度。

2.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高职大学生正处于性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调查统计表明,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获取性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可多选)依次是网络,占63.2%;同学、朋友,占61.2%;电影、电视占56%;报纸杂志、文学作品占53.6%。互联网络的普遍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式。以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影为主的传统性知识传播媒体与以互联网络为主的现代性知识传播媒体正相互交叉不断向青年学生输送着相关信息,影响了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正规化途径的选择。现代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现代传媒参差不齐,不乏色情低俗的性信息浸染高职大学生的心灵,危害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正规方式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性知识,防止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健康的性心理,但目前课堂和家庭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主渠道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在获得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方面,从课堂、教师中获得的人数仅占18.3%,从家人(父母)获得的人数仅占10.1%,可见,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十分薄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出现系统化倾向。调查中,关于应开展包括哪些方面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多选)一题中,性心理占73.8%;性生理占72.1%;恋爱心理占72.8%;异往占70.4%;性价值观教育占69.1%。可见,当前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认知的满足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性生理知识,而是希望在了解性生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性心理、婚恋心理、男女交往心理以及性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向。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性心理、恋爱心理等主要内容有所涉及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活动,但由于受课时和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在性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上缺乏系统性,在时间安排上缺乏连续性,在教材上缺乏统一性,且缺乏灵活生动的图片、音像等配套资料,在具体实施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重视低年级、淡化高年级;以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为主,忽略系统长期的性教育途径;以性教育任务性的完成为主,忽略了学生个体性教育的主观需求等现象,出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真空。部分教师缺乏性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教育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性道德、性美学等全面的教育。这种现状难以满足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系统性的需要,影响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4.高职大学生接受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求出现多样化倾向。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哪些形式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中(可多选),以讲座及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最受学生欢迎,占55.1%,其次为希望学校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分别占37.0%和27.9%。性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得不是很顺利,效果不理想,这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侧重于传授性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参与性,学生感到针对性不强,枯燥无味,长期下去必然影响教育效果,导致教育对象的流失。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形式的需求,他们渴望在掌握基础性性知识并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学习、探讨和交流有关性的问题或困惑。然而,以对话、交流活动为呈现形式的讲座、团体辅导会受人数、时间的限制,导致受众性低、涉猎内容不系统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思考与对策

1.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学院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应定期听取专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中,配备专职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性心理咨询工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大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工作经费和条件,确保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把握高职大学生身心特点,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高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就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而言,高职大学生已经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于成熟的阶段,其性的情感、思维和意识变得异常强烈,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迫切希望与异性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在这一时期,高职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性生理、心理知识,但由于获取性知识来源途径的狭隘、非正规化倾向选择以及性知识的不系统性,使得他们的性认知水平存在偏差和盲目性,科学性观念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展的冲突、性生理需求与性社会意识和规范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由此而引发诸多的性心理问题和过错。根据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美学、性社会学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应充分把握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掌握他们对性知识需求的趋势和层次,以正面讲授科学性知识为起点,以塑造健康的性心理为主线,以强化性道德、性法制教育为核心,不断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适应高职大学生不同阶段出现的生理心理需要。

3.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地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尽快把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建议在大一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二、大三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形成系列课程体系;要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符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将常规教育形式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性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年级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注意各个年级讲座主题内容的系统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开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教育平台,建立网络咨询室,开办专题教育网站(网页)。三是把性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结合起来,贯穿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主动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职大学生的文化与技能知识的传播系统中,把性心理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使高职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性心理教育;要主动地把性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内化在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对高职大学生的性认知、、性态度给予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海燕,马奇柯.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为 了探析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与身心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心理量表测评、体质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结构进行了比 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 评价愈高。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害同学事件…一件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E身心健康水平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和凿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一些高校为增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了相应的教学与教研活动。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对大学,fi的身心健康进行分块教育],没有注重发挥各种形式和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也多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j。所以,现行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有鉴于此,本文从调查和测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质和健康知识结构人手,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深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T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宜昌三峡学院等5所高校的5O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842人作为心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对象,其中有效回答fl,理问卷并参加伞部体质指标测试的学#为1715人,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I一90),测定大学牛的心理健康水平。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区分为正常绀、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近年来,SCI90最表在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体质测试法

基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内容,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6项数据,并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中的在线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导航栏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在线评分,据此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体质优秀组、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

1.2.3身体自尊量表

《大学牛身体自尊量表》(PSPP),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利用本量表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对其体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数理统计法

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和体质测试评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2项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一90总分是9O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I一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 高]。参照李虹报道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L一90总分兰18O为心理障碍,其中18OSCL一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耋SCL- 90总分<27o为中度心理障碍,SCI一90总分耋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三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L一90问卷 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调查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具有重度心理 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茎3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以上的初步统计数据表明: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进行了分项统计,发现大学生 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 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从而致使其心境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并导致他(她)们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 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大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2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依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体质总体评价、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 和不及格;将身高体重等级划分为体重正常、较低体重、肥胖和营养不良4个级别;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将肥 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6项原始成绩经过在线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4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 看,96.97%的大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 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昔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4.O2%和24.9O%。由此说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 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体质健康总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身高标准体晕、台阶试验、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在总评分巾所占的权分别为0.15、0.20、 0.15、0.30和0.20。为检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6项体质指标间是否存在差异件,现分别以各项体质指标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因素进行单因素 方差分析,同时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经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由表2可知,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除在身高标准 体重指标上没有差异外(Sig~0.05),其余5项体质指标的得分均存在差异性(Sig<o.05)。如把重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则6项体质指标 问均存在显著差异性;中度组与正常组相比,除了在身高标准体重和台阶试验两项指标上没有差异性外,其余4项指标之问均存在差异性;轻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 除了在肺活量体重指数、定跳远和身高标准体重分数上存在着差异性外,其它3项指标之问的差异性不明显。由此说明,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旱 逐渐下降的趋势。

2.3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2.3.1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健康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和健康自我监控的心理基础,有关资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结构分为3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即青少年对整个健康学的理解与掌握;2)条件性知识,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青少年在健康促进的实践情景时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健康评价的关系,杨剑博士运用访谈法和健康知识评价法,对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了5级评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高低排序看,本体性知识与健康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其次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 识,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也发现,对健康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全面,而那些对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则对自己 的健康评价不高,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健康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健康知识结构越高,健康自我评价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 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2.3.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基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的。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情况,笔者利用PSPP中的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对身体 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是越低表示对自我 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随着体质状况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 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它3个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 碍组要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 我评价愈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强健康知识传授力度,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调查和测试的对象中,有24.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议

1)建立和谐的健康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首先,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相对学科优势,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再次,通过专题报告、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等多条途径,宣传普及身心健康知识。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为了探析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与身心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心理量表测评、体质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害同学事件…一件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E身心健康水平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和凿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一些高校为增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了相应的教学与教研活动。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对大学,fi的身心健康进行分块教育],没有注重发挥各种形式和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也多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j。所以,现行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有鉴于此,本文从调查和测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质和健康知识结构人手,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深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T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宜昌三峡学院等5所高校的5O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842人作为心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对象,其中有效回答fl,理问卷并参加伞部体质指标测试的学#为1715人,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I一90),测定大学牛的心理健康水平。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区分为正常绀、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近年来,SCI90最表在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体质测试法

基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内容,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6项数据,并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中的在线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导航栏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在线评分,据此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体质优秀组、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

1.2.3身体自尊量表

《大学牛身体自尊量表》(PSPP),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利用本量表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对其体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数理统计法

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和体质测试评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2项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一90总分是9O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I一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参照李虹报道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L一90总分兰18O为心理障碍,其中18OSCL一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耋SCL-90总分<27o为中度心理障碍,SCI一90总分耋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三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L一90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调查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具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茎3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以上的初步统计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进行了分项统计,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从而致使其心境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并导致他(她)们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大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2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依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体质总体评价、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将身高体重等级划分为体重正常、较低体重、肥胖和营养不良4个级别;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将肥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6项原始成绩经过在线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4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看,96.97%的大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昔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4.O2%和24.9O%。由此说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体质健康总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身高标准体晕、台阶试验、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在总评分巾所占的权分别为0.15、0.20、0.15、0.30和0.20。为检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6项体质指标间是否存在差异件,现分别以各项体质指标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经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由表2可知,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除在身高标准体重指标上没有差异外(Sig~0.05),其余5项体质指标的得分均存在差异性(Sig<o.05)。如把重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则6项体质指标问均存在显著差异性;中度组与正常组相比,除了在身高标准体重和台阶试验两项指标上没有差异性外,其余4项指标之问均存在差异性;轻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除了在肺活量体重指数、定跳远和身高标准体重分数上存在着差异性外,其它3项指标之问的差异性不明显。由此说明,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旱逐渐下降的趋势。

2.3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2.3.1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健康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和健康自我监控的心理基础,有关资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结构分为3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即青少年对整个健康学的理解与掌握;2)条件性知识,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青少年在健康促进的实践情景时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健康评价的关系,杨剑博士运用访谈法和健康知识评价法,对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了5级评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高低排序看,本体性知识与健康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其次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也发现,对健康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全面,而那些对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的健康评价不高,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健康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健康知识结构越高,健康自我评价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2.3.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基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的。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情况,笔者利用PSPP中的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是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随着体质状况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它3个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要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强健康知识传授力度,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调查和测试的对象中,有24.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议

1)建立和谐的健康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首先,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相对学科优势,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再次,通过专题报告、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等多条途径,宣传普及身心健康知识。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3-0256-02

【关键词】 健康教育;组织和管理;医务人员;学生保健服务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1]。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组织机构严密、覆盖人群广泛,加上学生之间频繁的接触,使其具备开展健康教育的良好基础[2]。笔者在校医务室工作多年,对学校师生体检情况以及多发疾病就诊情况进行监测,对学校师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分析,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

1.1 组织

1.1.1 建立并完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成立由校长挂帅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成员有副院长、工会、各部门领导及医务人员。强化健康教育重要性宣传,向师生员工介绍国内外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健康的含义、目前学校师生健康状况、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等,说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重视健康教育的氛围。

1.1.2 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应急预案 包括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晨检制度、控烟制度、食品安全检查制度、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检查制度等。应急预案包括传染病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学习和演练。

1.1.3 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增强素质 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学习21世纪卫生工作基本任务及开展预防保健、确保人民心身健康等文件,提高认知、扩展工作范围及转变工作模式,增强健康教育紧迫感。鼓励医务人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健康教育理论和知识、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以拓展知识面,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系统、有效。

1.2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每学期初制定本学期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基本内容、时间、方式、课程安排等。根据季节、流行病学特点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每月都有不同的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如结合“4•7”世界卫生日、“5•31”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9•20”全国爱牙日、“12•1”世界艾滋病宣传日开展各种宣传和服务活动。

1.3 内容和形式 教职工以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为主,学生以健康教育课为主,配合以个体健康咨询等其他多种形式。

1.3.1 群体健康教育 利用黑板报、墙报、广播、学校电视网等进行健康教育;开设专题讲座,如卫生习惯与健康、心理健康、合理膳食及食品卫生、高血压防治、女职工避孕知识、传染病防治等为主题的各类讲座,普及健康知识;进行健康知识竞赛,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健康知识水平。

1.3.2 个体健康教育 包括就诊时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及电话咨询服务,内容包括讲解疾病的特点、防治原则、用药知识、注意事项,指导合理饮食、身体锻炼,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检结果咨询服务,并提供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建议,慢性病患者定期随访。

1.3.3 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讲授法与小组讨论法、示范法、展览法、实地参观、视听教材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利于掌握。

1.3.4 编写健康教育教材 参编的《健康教育》(中职)教材力求符合教学实际和中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特别增加大量实例及图片,简明易懂,使教材具有趣味性及针对性,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1.4 评价 通过观察、测评,对每年疾病发病率监测及对职工和学生健康体检结果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全面了解职工和学生的健康情况和需求,及时修改健康教育计划,以满足学习者健康需要。

1.5 教育效果 通过健康教育,现在教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80%,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超过50%。交通急救技能培训合格率在90%以上,与以往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率逐年下降,学生因病缺课率低于1%,职工因病缺勤率低于0.5%。

2 体会

2.1 学校健康教育对师生健康效果显著 国外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临床社会调查证明,在制约人类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占50%~55%[3]。自笔者所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后,师生健康状况明显提高。教师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学生,说明以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教育有效,也说明教师学习健康知识的自觉性高于学生,教职工对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非常认同。而采用课程教学后,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课程教学前,说明健康教育课是学生提高健康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课程教学要采用循序渐进的传授方法,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与现实存在的健康问题来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方面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学习内容,达到建立健康行为的目的。青少年时期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开始对其进行卫生知识的教育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可为他们将来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学校普遍存在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和素质较低的问题[4],笔者所在学校也不例外,学生卫生及生活习惯普遍较差,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这虽然与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生活条件及生活习惯较差有一定关系,但根源在于家庭和学校不重视健康教育。

2.2 提高校医及其他教师的健康教育水平 丰富的知识是开展健康教育及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作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准确理解健康概念,具备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沟通能力、亲和力,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营养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等,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实践证明,医务人员经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培训及考试后取得教师资格,对上好健康教育课大有裨益。而由校医对教师进行常见病、传染病等知识的培训,教师则在健康教育方法、形式等方面对校医提供帮助,也是一种实用有效提高健康教育师资素质的方法。

2.3 注重健康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目前,健康教育教材种类较多,各级各类学校采用不同版本教材,缺乏连续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且内容上重复较多,有的健康教育资料由学校自行编写,质量有待提高。如果能组织卫生界及教育界的专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共同研究编写符合健康教育学科要求的系列教材,在把握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编写,内容涵盖卫生习惯、合理营养、心理健康、常见病防治、传染病防治、急救、体育与健康等多方面知识,使健康教育教材能分别适应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年龄段的需要。

WHO将健康教育列为初级卫生保健的八项任务之首,并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重要的。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引起全体师生员工的高度重视。

3 参考文献

[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及意义. 浙江健康教育, 2004,3(2):44.

[2] 张冰,季成叶,宋逸.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视听材料评价.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72.

[3] 黄俊琪,饶从志,朱俊鑫.生活方式与人类健康.疾病控制杂志,1999,3(2):155.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

一、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2015年年初,笔者调查了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等省内10所高师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另外,笔者于2014年年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10所中学(初中4所、高中6所)发放600份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93%),以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调查数据来看,在558名中学生中,约24.73%的学生曾经出现过心理问题,其中仅有34.78%的学生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其余65.22%的学生选择了家长、同学、朋友或忍受;在48名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学生中,认为教师帮助有效的学生仅有6.25%,其余93.75%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当然,以上数据仅仅是从中学生的角度获得,可能并不客观全面,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省有相当数量的中学教师不具备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无法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地指导或帮助。

二、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陕西省所有高师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这说明高师的管理者在思想上已经普遍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该课程在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出形式化、表面化、随机化的现象。

(一)课程定位不准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学生一年级时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总学时从十余节到二十余节不等,课时非常有限,任课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足,连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讲授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开展相关的活动或训练。基于其选修课的性质,课程安排往往是合并多个教学班统一在阶梯教室上课,学生人数多达一两百人,上课时间也往往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会重视该课程,多数学生选修该课程只为打发时间凑个学分。

(二)课程内容欠缺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选修课,多数高师院校并不统一征订教材,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专长或兴趣各自备课,相互之间缺少交流,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其他如案例分析、活动训练等内容。另外,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中仅有两所院校在学生三年级时开设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课时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更少。

(三)教育方式单一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上方式单一,清一色地使用了教师讲授的方式,个别院校偶尔举办相关的讲座。教师讲授、专家讲座的方式远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该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打击了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四)课程评价缺乏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决定其考核方式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普遍缺乏针对该课程的合理评价机制,考核流于形式。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调查中发现,部分高师生甚至不知道自己选修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部分高师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混为一谈。

三、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一)准确定位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明确其双重性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因为高师生未来将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还需要他们掌握必要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消除高师生心理障碍,提高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高师生心理机能,促进高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这个目标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应作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二是对高师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学,培养高师生将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够及时发现或辨别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给予问题学生一定的辅导帮助,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个目标是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目标。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认识普遍存在片面性,即重视基本目标忽视特殊目标。高师管理者只有认识到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才能对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正确的定位。

(二)科学设置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体系,提高其实效性

1.明确课程性质。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鉴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笔者认为将其作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一样的公共必修课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体系或教学计划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获得课时、空间、师资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保证。这是高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运作的前提。

2.健全课程内容。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组织高师院校专业教师编订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教材,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两个模块: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作为必修课开设,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环境适应与人际交往、学习与创造心理、自我意识与健全人格、情绪健康与情绪管理、爱情观与观、挫折及危机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等。计划课时内完成不了的部分可以通过各种专题讲座或报告会等形式补充。二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内容应当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基本知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等。

3.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的高师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有助于新生适应以及发现和预防新生的心理问题。在高师生储备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之后(一般在三年级),开设为时一个学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此保证学习该课程的高师生能够真正全面而系统地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真正具备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自为一体的实用型课程。陈晓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不是“传授、教导和训练,而应该是认知、感悟和建构”,传统的“师授生听”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宜。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将讲授、案例讨论分析、心理影片评析、心理测试、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伴随着心理体验和心灵感悟,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开发建设高师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发挥其渗透性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潜在性、渗透性、深刻性、暗示性和非预期性等特征。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指渗透在校园物质和文化环境中,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推进作用的诸多因素。

1.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暗示性和渗透性,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校训、校歌,教室里张贴的名言警句,甚至教学楼的名称都能彰显学校的人文精神,这些象征性符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充分调动高师心理学专业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建立心理学社团、创办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由专门教师指导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训练,如在每年的5月25日开展以“悦纳自我”为主题的团体活动、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举办心理健康节、心理拓展训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或竞赛等。

3.积极发掘其他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如思想品德、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积极发掘各种校园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社会实践、迎新生、迎新年、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4.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校报、板报等多种媒介,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如在校园网中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在校报、板报橱窗中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开通心理健康热线等。

(四)建立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与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其专业性

高师院校应当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由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学校应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包括提供办公场所和活动经费、配备专业设备,如心理测评系统、放松椅、沙盘,以及安排各种相关讲座和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活动性等特征要求专门的评价机制,融合理论知识考核、行为观察、心理测量、案例分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等形式于一体,侧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这也是该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

(五)加强对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培训,提升其教育性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校园里与学生距离最近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培训应由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业教师担任,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二是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前者可以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甄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简单的心理困扰、利用班会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后者不仅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还有益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晓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2008(8):86-87.

[2]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3]王兰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3):145-146.

[4]栗文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专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43-44.

[5]吴菁.课程评价介入:有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32-134.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 课程改革

当前,随着高院职校施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掀起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致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但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

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对大学生来说, 既是新机遇, 也是新挑战。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 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信心, 消极、抑郁, 甚至自杀, 大学生犯罪也呈上升趋势[1]。高校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高[2]。青年兴则国家强, 在新时代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健全人格,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机遇和挑战。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实需要

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心理不健康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抗挫折、抗压能力不行, 产生自卑、甚至出现精神疾病, 进而自暴自弃等。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危机干预, 预防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已经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辅导, 帮助他们度过人生难关, 重塑生活的自信。

2. 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积极心理学转向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疾病, 比如解决大学生的自卑、挫折感等。解决大学生健康潜在的疾病确实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不应当是全部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 积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强健的体魄应对心理压力。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心态,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积极学习、积极工作、积极加强实践, 积极争取一番作为。

3. 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加强危机干预, 积极预防大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一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轻则厌世、自卑自暴自弃, 重则可能轻生, 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只有加强预防, 加强危机干预, 才能让大学生悬崖勒马, 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类心理学测量表测试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 通过测试结果进行心理健康调节。积极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传媒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互性, 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有限, 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现在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纷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但纵观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课时相当有限, 往往只一个学期, 每个学期只有2课时。有些高校只在少数师范教育类专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课时有限, 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只能简要的讲解, 或者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题讲解。大学生只能零星的接受心理健康学习, 不能够系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效果有限, 教学质量有待提升。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学生无法通过教材深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2. 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通识, 专业性偏强

虽然多数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心理教育过于专业化, 不够通识, 学生不易理解, 也没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数高校缺乏通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使用的教材多为心理学专业教材, 对于缺乏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大学生来说, 难于理解。同时, 大学生由于阅历不够丰富、信心不足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 需要通过通识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以心理健康知识加强自我认知, 解决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却不高, 大多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兼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限, 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 不能够结合大学生, 尤其是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 实际效果不佳, 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针对性改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使得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 主要侧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和传播, 缺少互动, 不能够实际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4.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性不强

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 使得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全新的模式。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和数字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突显出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会性内涵[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应顺应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网络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 又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 帮助潜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解决问题。但是高校受制于资金、技术等因素, 并没有建立起交互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也没有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 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没有发挥。

三、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改进对策

1. 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时, 发展慕课教学

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高校需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为切实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有限的问题, 高校可以探索开展慕课教育, 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传媒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心理健康慕课教学要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让学生对通识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认知, 并能依托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分析和评估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进行针对性改进。慕课教学要合理分配课时, 避免增加学生的学生负担, 避免学习疲劳。如利用微课进行10-20分钟心理小知识讲解等。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采用慕课进行专题教学等。

2. 发展通识性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大学生自我评估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发展通识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学生通识心理健康知识, 学会用心理健康知识来评估自身的心理状态, 对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建立科学的认知, 无惧挑战, 无惧挫折, 用积极饱满的心理状态过好每一天。因此, 大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 教育内容应当通俗易懂, 紧扣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高校应当精心编制通俗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减少高深理论, 通过小故事, 专题等方式, 让学生看得懂, 看得明白, 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自我分析和评估。

3.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数由思想政治教育兼任, 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不高。考虑到大学生师资队伍构成结构, 高校一方面应当引进具有心理健康资格证的专业人才, 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另外一方面, 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优势, 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 不断提升其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创造机会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教学观摩, 让彼此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相互批评, 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授课教师要改善教学方法, 知识灌输教学与生成性教学有机结合。可开展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库, 增强学生参与, 突出学生主体性, 减少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社会实际的脱节[4]。

4. 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增强教育交互性

为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高校应当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依托平台集中进行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首先, 可以通过网路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上传心理健康慕课教育内容。其次, 可以通过网络接口进行心理网络心理健康测试, 引导学生通过机器测试合理评估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并按照机器测试的建议进行心理健康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交互性, 授课教师和学生应当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授课, 教师系统性分析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及时通过进行针对性教学, 改进心理健康测试表, 摈弃不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指标。加强学生健康分析并进行危机干预, 以避免本校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通过交流, 尤其是心理咨询发现自身的心理状态, 避免心理健康危机。高校授课教师要安排专人在网络平台上接受咨询健康咨询, 并进行一定的辅导。专人服务教师要有扎实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 对各类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兰奎.健康中国战略下大学生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策略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 (3) .

[2]马红霞, 刘晓玲, 高月春等.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 .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性健康; 中高职护生

The investigation of sexual health for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ZHU Bixia

Nurse School of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Chengdu 6100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knowledge between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 for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carrying out a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act of intervening. Methods: Using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bout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taking the three different medical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s subjects of study, and using the anonymous way to write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On sex physiological knowledge, the score is 4.41±1.64, on sex psychology, the score is 5.02±1.88, on sex ethics, the score is 6.84±1.82, on sex behavior and venereal disease, the score is 3.23±1.60, on contraceptive knowledge, the score is 4.55±1.59, the aggregate score of sexual knowledge is 24.05±5.11. 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exual knowledge for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 students (P=0.000). Conclusion: As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their knowledge about sexual health is lacking, which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future career. The school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knowledge of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and offer the courses.

【Key words】 Sexual health; Vocational probationer nurse

青春期是人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成熟时期[1],因此这一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全球范围内,有关青少年及相关问题研究日益增多,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加强对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研究和干预。许多针对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研究表明,现代青少年对性知识的关注度呈上升趋势,但普遍存在性健康知识缺乏的问题[2]。而中高职护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未来的职业是护理各种各样的病人,并为病人提供健康知识,传播健康理念。因此护生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不仅是自身认知的需要,更是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为此我校申请了四川省卫生厅课题《中高职护生性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为了解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现状,对三所卫生学校在校护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为课题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抽取四川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新都区卫生学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护生作为调查对象,所有对象都已完成护理专业相关课程学习,即将进入临床实习。共发放问卷355份,收回问卷342份,有效问卷315份,有效率92.11%。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中高职护生性健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与性病、避孕五大知识。

本问卷在广泛查阅文献基础上,咨询临床和教学相关专家设计而成。预调查显示问卷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47;折半信度为0.863;重测信度0.76。在知情同意情况下,问卷采用匿名自填法,在规定的时间统一填写,统一收回,由研究人员逐项检查,如有漏选及时纠正。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Epidata3.0输入,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P

2 结 果

2.1 人口学资料

年龄阶段分布:15岁以下占1人;15~20岁252人,占80.0%; 21~25岁62人,占19.6%.学制分布:三年制中专93人,占29.5%;三年制大专105人,占33.3%;五年制高职117人,占37.1%。性别分布:女生315人,占100%。

2.2 护生性健康知识总体知晓情况

在调查的315名护生中,对性心理和性伦理知识方面的问题回答正确率比较高,最大值为10分;与性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最差,最大值为8分;性生理和避孕知识的知晓情况相对居中,最大值为9分。具体结果见表1。

2.3 不同学制护生性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不同学制护生在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避孕知识及性知识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不同学制性健康知识各维度两两比较情况

结果显示三年制中专与五年制高职相比,在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避孕知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与建议

3.1 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总体匮乏

调查发现,作为护理专业的中高职护生对基本的性健康知识了解不系统,不全面。得分相对较高的性伦理知识平均值为(6.84±1.82),性心理知识平均值为(5.02±1.88),这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护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情况密切相关。护生大部分是女生,而本次调查女生占100%。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在性观念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烙印[3]。反映到性伦理方面传统的观念要求女生要矜持、温柔顺从,否则就是“坏女孩”。而这一阶段的护生年龄在16~22岁之间,身心都处在成长阶段,对性的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从报刊、杂志、宣传册、电视等渠道了解到一些很肤浅的关于性的知识,从而形成了他们现阶段不成熟的性心理。例如:青年人渴望被异性青睐是正常的表现,望的产生无法避免,但可以控制。回答“是”的占53%,“否”的占18%,“不清楚”的占29%。说明护生还需要大大提高自己性心理知识,为正确了解系统的性知识做好心理保障。

护生与性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最差,得分为(3.23±1.60)。当代护生处于一个性信息相对开放的时代[4],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十分强烈。然而在开放文化的影响下,虽然他们知道婚前会影响男女双方的前途、名誉,“人流”对女性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但有感情就可以有的观点仍然为大多数护生认同,他们并不反对婚前。与性病知识密不可分,调查表明,护生对性病的种类和传播途径认识较清楚,而对拥抱、接吻是否会传染性病的认识模糊不清。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与医学相关特殊性,学校更应让他们全面系统的了解性健康知识,一方面通过系统的讲解性生理性、性心理、性伦理的知识,使护生理智的对待身理和心理的的变化,另一方面为护生讲授、性病及避孕方面的知识,使护生能够真正掌握健康科学的性知识。

3.2 不同学制护生对性健康知识的知晓有差异

调查发现,不同学制护生对性健康了解情况有所不同。这与他们的学制、年龄、成长环境,主观学习意愿等因素有关。学校应因材施教,根据学制对护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性健康知识教育。

3.2.1 大力加强三年制中专护生的性健康知识教育 本研究三年制中专护生在性健康知识的了解上总体最差。他们是调查对象中学制最低、年龄最小的,都是初中毕业就到卫生学校学护理。在家时衣食住行有父母包办,生活平静安稳[5]。然而离开父母住在学校过集体生活,便暴露出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自理能力的不足,有失落感,缺乏自信,从而导致他们主观学习意愿不强。加之学生获取性健康知识的渠道多样,知识零散,对知识的正确与否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学校应根据三年制护生的特点,努力开发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提高学生积极的情绪智力。同时从三年制中专护生的专业要求上,多角度,多层面,生动形象地加强性健康知识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使学生用积极的态度获取必要的知识。

3.2.2 提高对五年制高职、三年制大专护生性健康知识教育 调查表明,五年制高职、三年制大专护生在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上较三年制中专护生好,但实际得分率仍未过半,对性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仍需提高;同时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大专护生在不同学制性健康知识各维度两两比较中除性伦理知识外,其它部分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大专护生两者对性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相当,可以作为同一相似对象讨论。调查对象中,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大专护生年龄都在18~25岁之间,尚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生理发育接近成熟,性意识活跃。对恋爱、婚前有很高的接受度[6]。学生开放的和性态度背后,却没有足够的性健康知识与之相结合,有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几乎与所有健康危害行为均呈正相关关系[7]。调查显示,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大专护生在与性病、避孕知识的了解上较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伦理差。并且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学校可以请相关专家进行性健康知识讲座,短时间高质量地让学生了解性健康知识;可以自制实用型性健康小手册,帮助学生了解性病、避孕等知识。

3.3 增加护生性教育课程设置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护理行业的主力军,他们所了解的性健康知识不仅要满足自身需求,还要满足未来职业的要求。因此,开展中高职护生性健康教育,优化其性心理,引导其,提高其性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中高职护生中增加性教育课程设置,对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性健康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性健康教育模式符合我国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8]。并且积极的性健康教育模式也将是未来学校性健康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

参考文献

1、2李红,周幸,丁永刚,等.重庆市郊县高中生性知识现况及开展学校性教育态度的定性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3,(3): 159-161.

3 罗映光,廖怀高.性伦理的嬗变与艾滋病传播的互动[J].中国性科学,2003,18(5):14-17.

4 魏秀燕.石河子大学学生生殖健康知识与态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67-568.

5 胡晓东.中专卫校护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89-90.

6 罗纯,邓丽,周宗林.高职生生殖健康KAP调查分析[J].适用预防医学,2010,17(1):64-66.

7 许俐,龚露霞.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95-96 .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生接触密切人群 心理健康 教育干预 策略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接触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什么样的师傅,教出什么样的徒弟;家长性格暴躁,孩子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班风不好,学生往往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此,我们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通过适当的措施对小学生接触密切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环境育人,小学生接触的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碍也就减少了。

一、以学习为入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学习。是知识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首先要教师认真学习,调整心态。只有教师本身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工作中,我们采取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下思想认识和理论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有了保障。我们把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主渠道。学校各个班级每周都安排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和行为干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为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也为家长开通了热心电话,随时为他们释疑解惑。

二、以宣传为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和宣传橱窗

学校宣传橱窗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学校广播站专门开辟了“知心话题”栏目,及时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各班的黑板报要求认真收集资料,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如开学初,设计“展示自我,认识朋友”;考试前,设计“考前心理调节”等栏目。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专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园地。

2.为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

为了使广大的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家庭和睦、子女教育、邻里和谐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经常向学生家长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单。宣传单就如何克服不健康心理,如何塑造心理环境,如何缓解情绪紧张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活动中,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我们保证今后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要让孩子健康的度过每一天。

三、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1.“社团活动”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社团活动”,是我们众兴镇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团中的一员,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张扬。丰富的社团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各种活动中,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消除自闭,懂得交往与合作,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书可益智,书可怡情。”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研究中,我们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中接受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我校坚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以体育项目为主,活动采取班主任负责、值日领导监督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的体育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缓解学习压力。

4.主题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各班级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每月进行一到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期计划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先后进行了“成长中的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何交往”“面向社会”“抵抗诱惑”“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自我表现调整”“如何面对考试”“解除考试心理压力和焦虑”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四、以沟通为方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生生沟通

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家长与老师都处于强势,学生即使有怨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理健康问题的爆发,绝大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学生往往就动起粗来,同学之间缺乏必要心理交流。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通过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等平台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2.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最亲爱的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教育观念、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有了逆反的心理。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行为粗暴、方法简单,学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要平等交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3.师生沟通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冠心病;健康教育;干预;复发频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36―02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其中以中老年人多见,也是老年人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系统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老年冠心病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避免加重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懂得自我护理方法,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11年6月至12月收住我院的冠心病患者274例。男182例,女92例。年龄40-91岁,平均年龄65.5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64例,高中124例,初中52例,小学21例,文盲13例,糖尿病49例,高血压54例,血脂异常59例,饮酒67例,吸烟45例.。再采用随机抽样法,对2011年1月至7月收住我院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抽取274例。

1.2调查内容 采用自问卷进行调查。

2结果

2.1 冠心病患者入院、住院期间及出院健康教育的知晓率的调查 在274例份答卷中,入院初、住院期间及出院时对健康教育知晓率的有效答卷分别为98份(36%)110份(40%)及128份(46%),说明冠心病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后,自我预防保健知识有明显的提高。Campbell等[4]进行的以护士为主导的CHD二级预防随机对照研究和国内王贵芝等[5]开展的“生命网工程”都体现了护士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首先要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 冠心病患者不同阶段对健康教育内容认识程度的调查 见表1

2.3 冠心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接受程度 见表2.

2.4健康教育后,冠心病患者随访记录1年发现一年内冠心病复发频率明显减少。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针对日趋增高的冠心病发病率,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冠心病患者疾病的预防知识的认知水平,加强对冠心病健康教育的干预,帮助更好的控制危险因素,来预防冠心病发病,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3讨论

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常规护理工作中的核心,改变以往以疾病药物治疗为中心的医学理念转变以患者为中心。在药物控制的基础上,护理工作更加注重健康教育在心绞痛预防和控制的作用{1}。院内外一体化的健康教育需要护理人员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语言和行为修养:要求护理人员在保证提高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理解、支持,鼓励和帮助患者,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知、信、行”模式,真正傲到让患者满意{2}。本研究中,采用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且在多个环节进行强化,最后进行冠心病知识相关考核。随访记录1年发现一年内规范健康行为合格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1年内入院率低于对照组(50%)

3.1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1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护和促进个体的健康。

3.1.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健康教育能调动患者应对疾病的主管能动性,因此,护理人员有责任的向患者传授疾病和健康保健知识,形成人们科学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而冠心病是与生活方式有关的老年慢性病,故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2.健康教育方式

3.2.1单人指导:患者住院期间,由主管床位的护士利用晨间护理,治疗,巡视,或其他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或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人手一册,对视力上好的患者,护士为其讲解后可让自己阅读,并适当提供有关杂志、报刊;对视力不佳、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护士可为其阅读。

3.2.2集体教育 科室设置健康教育课堂,不定期聘请专科医生讲课,进行冠心病防治知识的宣教,授课期间患者可对不明白的问题当场提问,授课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患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时,在科室增面设置老年冠心病健康教育专栏,有专人负责,定期更换新内容。以不同的方式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也提高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文化生活。

3.2.3医院内健康教育的实施:胡容[6]在这方面作了大胆尝试,创立了“优势健康教育内容递增教育法(APIE)”,即通过从患者最希望获取的知识交起,不断激发患者学习愿望,不断递增健康教育内容。他们在实践中应用APIE程序对临床教育实施改革和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李自琼等[7]将统筹法应用于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护士人力和时间的不足。

3.3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3.3.1 知信行理论(KABP Model):知信行理论是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本模式之一。这一理论认为:卫生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Alm-Roijer 的研究认为CHD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可以增加患者对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3.3.2 健康促进模式(HBM):健康促进模式通过分析健康促进行为的决定因素来解释为什么人们采用或不采用健康的行为。在此模式中,健康促进行为的决定因素被分为认知感受因素(个人想法)、影响因素、行为意向。Wu等运用此模式对台湾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研究,取得满意的效果。

通过健康教育发现,教育后的患者在掌握相关知识,相关技能态度不良行为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变和提高,但接受程度有差异。健康教育是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水平的得力措施,要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个性化进行健康宣教,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心理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膳食,同时密切了解护患关系,改变的护士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模式,增加了护患间相互信任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调动了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对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冠心病复发的频率,延长寿命,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银雪、曲香、在整体护理中如何进行患者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i)53-54

[2] 刘同想、孔素平、廖忠友,等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对冠心病患者机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评估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2):127-129。

[3] 华锋英,胡德芳。个性化健康教育对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j,上海护理2009,9(1):35-37}

[4] Campbell NC,Thain J,Deans HG,Secondary prevention clinic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andomised trial of effect on health .BMJ,2003,316:1424-1427.

[5] 王桂芝,高鹤南,熊薇,等。护士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15-516.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11-02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社会变革以及对人才的高要求,或多或少都会使大学生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如环境适应不良反应,人际关系障碍,工作、学习的挫折,双向选择就业的难题等等,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形式、手段、有效性等问题的困扰。正确认识和分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相应的对策,有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那么高校图书馆应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由传统服务转向多元化服务

1.设立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

读书可以缓解或消除生理、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增进自信、改善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是自我心理调适的良药。图书馆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开辟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选择一批对心理健康有益的图书。各类文献资料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料是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物质基础,这些信息和文献资源是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重要依托,对人的心理素质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应注意营造温馨、宁静、舒适、色彩淡雅的环境,使学生一走进阅览室就能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得到愉悦。并配备一个具备心理保健知识的管理员。

图书馆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有选择地招聘心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或引进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开展阅读指导和心理疏导。

2.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图书馆应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提高学生认识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及自我调适的能力,及时纠正大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创办心理健康宣传专栏。专栏具有方便、直观、普及性强等特点,因此图书馆可运用专栏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解答学生可能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增长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网上交流活动

图书馆网站建设以其结构完整、针对性强、信息丰富受到读者的欢迎,图书馆的网站可以增设“有问有答”“讲座音频、视频”等板块。有专人对学生的心理困惑、疑问做出回复,共性问题可以公开,其他老师和同学可畅所欲言,让有问题的同学通过参考别人的意见、建议找到解决个人困惑的方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走出困境的同学又可以去帮助别的同学,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更畅通,以此达到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可以把收集到的他校开展工作的经验、专家的讲座上传,让学生有更多途径找到解决困惑的办法。

二、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图书馆员

1.能力的培养。

我国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要求,但不是很高,如要具有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熟练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等。面对当前缺乏训练有素、专业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现状,图书馆员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管理者、传播者向多元化角色转变。一是加强专职心理辅导馆员的培养和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其掌握新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咨询、治疗手段和方法,提高专职队伍的专业水平,适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对他们进行培训,除了介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外,还应讲授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使其能配合专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在内容的融合。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全员参与、全程开展,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切实增强教育实效。

2.素质的培养。

由于高校图书馆是服务性机构,所以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图书馆更应该加强敬业精神、服务意识的培养,以发挥其榜样示范效应。馆员作为高校系统中的一员,应该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主动热情接待读者,修身养性,不以自己的情绪取决自己的服务态度,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影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向他们推荐一些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图书,让大学生真正地把图书馆当成调节心理的理想场所,自觉地来接受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馆员要牢固树立“读者至上,服务育人”的观念,以谦虚谨慎的作风,平易近人的态度,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在引导的过程中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坦诚相见地与他们开展讲座在友好的气氛中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们能正确的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各种矛盾。这样才能在社会变革、机遇与竞争并存、风险与成功同在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面前,头脑清醒,心态正常,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总之,图书馆的作用不能仅停留在借阅等基本环节上,更应当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与学生、学生组织及学校其他部门形成互动,贯彻“服务育人”的理念,以自身健康向上的心态影响感染学生,最终达到减少隐患、和谐共进的目的。这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走向社会的激烈拼搏和竞争是很有益处的。⑤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

[2]郝丽萍,闫玫.新时期大学生心理教育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3]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86.

[4]胡凯.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4).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12篇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起步晚,速度慢,而且各地发展不平衡,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表现为经费投入不足,机构编制不健全。当前高校存在理论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行动上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理论上人们越来越重视大学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意识到心理健康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学习与生活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但实际行动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少。有些领导和教师甚至怀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作用,高校虽然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关键咨询的机构和场所,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但是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也难以维持。而一些高校由于即将面临国家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估,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评建工作上,无暇顾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师资力量投入不足。从高校的师资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及其他管理人员,并且多是兼职人员。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经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多,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由于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指导,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判断不到位,将心理健康问题与德育问题混淆,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归因不准;在解决问题时不能自觉地从心理健康角度去考虑,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方面就更为缺乏,虽然他们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但在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仅限于班级管理方面,只要学生不违反校规校纪,不出事就万事大吉,对学生缺少心理关怀、人文关怀,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不可能期待这些非专业人员摇身一变成为专业的心理医生,更主要的还是靠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心理学、教育学素质。但目前高校这方面工作比较薄弱,从而不能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这直接影响了他们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3.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等,但仅仅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还没有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效果不大。而一些高校由于缺乏资金和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还未纳入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不够,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了解甚少,甚至对心理咨询产生误解。

4.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咨询诊治轻预防教育,忽视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问题的事后处理,轻对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上,而不能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给其指明努力的方向,从而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难以增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

当前高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高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成立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和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党委、行政工作规划中,指导和规定每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和内容;根据形势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在政策上保证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不仅要体现在制度和政策上,而且还要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中,在学校资源、资金和人员的配置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和院系的参与才能使其全面开展。因此,校办要认真抓好校党委和行政决定的落实情况并检查督促,积极协调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宣传部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活动进行及时报道和宣传,在校报上开设心理健康专栏;组织人事部需增设专职心理教师编制,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教务处增设心理健康选修课,配置心理素质训练教室;学生处则组织全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参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校团委对学生心理社团的活动给予指导和积极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开展活动中的困难;各院系老师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时要及时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相互支持和协调配合,共同帮助学生。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成教学、咨询服务和学科建设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单位,负责统筹、规划和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承担学校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学生社团、科学研究等任务。这种领导重视、政策保证、部门支持和中心执行的工作机制才能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全方位的进行。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欧美国家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要求很高,必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我国要求从业人员至少具有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至少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至少能运用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专业人员非常缺乏。因此,从实际出发,高校在加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他更广大的老师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丰富的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的发展心理学知识水平越高,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把握越好。故通过教师教育,完善广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师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同时,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是教师了解、判断、掌握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心理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影响学生心灵的“重要他人”,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什么更为重要。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高校要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并提供成长机会,要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培训和心理辅导,增强教师内在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免疫力,使教师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从而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3.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二是举办各类心理知识讲座,联合学生社团创办心理交流刊物,举办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月活动,利用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站、黑板报、宿舍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知识,告知学生青年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及预防和矫正办法,提高学生心理求助能力,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伸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三是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对入学新生随即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进行入学教育,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对二、三年级的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和学业发展方面的辅导和咨询,对毕业班学生则提供求职和就业指导。通过上述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在训练与实践中使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改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学会化解压力;认识情绪并能建设性地发泄情绪;培养应对技能;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等,使大学生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4.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注重发展性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应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故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人群的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工作。高校可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大范围的心理调查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利用科学的采样和标准来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大学生心理求助方式,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是“助人自助”,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调适人际关系,调适自己的行为,引导他们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担负起生活的责任,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社会作用,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对于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障碍咨询及时予以解决以免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而更多的学生面临的是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他们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因而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更重要的是针对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发展性咨询。通过发展性咨询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要注意的各种心理异常问题,促进全体大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充分发展自我。

5.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健康发展,而在别的课中教师缺乏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而继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这种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没有改变,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难以完全实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人本主义思想,关注学生生存的环境,给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应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等于开设心理课,仅仅向学生讲授知觉、动机、焦虑症、抑郁症并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也难以顾及学生的各种需要。故在适当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创设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同时应看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社会性的人,要把学生的问题放在一定的背景中考虑,以学生的长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而不是满足于学生表面心理症状的消失。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护生;性健康;干预

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性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性心理水平却滞后于性生理成熟度。中、高职护生是国家未来的卫生服务与健康教育工作者,目前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是性生理已趋成熟,性心理、性伦理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系统进行性健康知识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青春期大、中学生性教育的需求调查、必要性以及教育模式的探讨,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报道,针对中、高职护生的性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效性研究却报道尚少,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在教学中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报道几乎还是空白。本研究正是针对中、高职护生的性健康知识开展问卷调查及性健康教育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为国内中、高职护生开展性教育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并遵循研究对象自愿参与并允许其中途有退出权利的原则,选取成都市内3所中、高职学校(四川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成都市新都卫生学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护生355人作为研究对象。样本纳入标准:护生已完成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解剖学、生理学、传染病护理学、妇产儿科护理学的课程学习,在4个月后即将进入临床实习。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本研究以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问卷作为测量工具。该问卷由研究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而成,包括一般资料、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问卷:①一般资料,为人口社会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层次、民族、有无、获取f生健康知识信息的途径。②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问卷,共5个项目,每个项目有10个条目,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与性病防治、避孕知识。每个条目回答“是(2分)”、“否(0分)”或“不清楚(1分)”。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即得到知识问卷总分(0分-50分),得分越高提示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好。在正式调查前,研究者选择50名调查对象测试了该问卷的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47,折半信度为0.863,重测信度为0.76。

1.2.2干预方法研究者在正式实施性教育课程前1周对研究对象进行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2010年6月版)中有关青少年性教育技术指导意见,以及国内有关青少年及护生性教育课程设置的文献,并咨询国、内外性学及护理教育学专家后得到认可形成中、高职护生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教育干预12周后再次应用本问卷作为测量工具进行调查分析。

1.2.3统计分析与处理采用SPSSl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分析方法;统计检验水准为仪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对入选对象355人进行问卷调查后,回收问卷342份,回收率96.34%,其中有效问卷315份,有效率92.11%。315名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汉族、无,其年龄分布为:15岁以下1人(占0.3%),15~20岁252人(占80.0%),21-25岁62人(占19.7%);其学制分布为:三年制中专93人(占29.5%),五年制大专117人(占37.1%),三年制大专105人(占33.3%)。性健康知识信息的获取途径:首要途径为大众媒体网络(163人,占51.7%),其次为学校专业教育(102人,32.5%),再其次为同学、朋友(35人,占11.1%),最后是父母(15人,占4.70%)。

2.2性教育前、后护生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本研究中,性健康知识问卷总分为5个维度知识得分之和(分数区间为0~50分)。性教育前性健康知识问卷总分(24.05±5.11)分,性教育后性健康知识问卷总分(33.31±5.70)分,t=-26.7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中高职护生性教育前、后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本研究中,护生干预前后性健康知识掌握较好的人数百分比见表2,从表中看出中高职护生性教育后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良好,其百分比与教育前比较增幅较大。

3讨论

3.1中、高职护生获取性健康知识的途径分析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信息的获取首要途径是大众媒体网络(占51.7%),其次为学校专业教育(32.5%),再其次为同学、朋友(占11.1%),最后是父母(占4.70%)。表明护生虽然进行了专业教育,但在青春期仍然对性的话题希望了解比较敏感,了解途径以上网为主,其父母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的,有调查表明90%以上的家庭在性教育方面采取回避的态度。护生作为未来人类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在校期间自身也迫切需要接受全面而规范的性健康教育,从而掌握系统全面的、科学人性的性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以便将来在卫生保健工作中对有性健康问题的病人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与措施,这对贯彻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与生殖健康等基本国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产生深远的影响。

3.2护生性健康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偏低,性健康知识教育亟待加强

从性教育前后护生性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护生号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差,该项得分为3.23±1.60(见表1),有41.8%的人基本能够了解避孕措施,35.7%不清楚如何避孕,48.6%不清楚可避免性病,25.4%不清楚与多个发生会增加感染性病的概率。可见大多数青少年虽然具有一定的青春期知识,但对于性知识和性传播疾病等缺乏科学的理解,有的认识是模糊和错误的,如对拥抱、接吻是否会传染性病的认识模糊不清。所以开展相应的性及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刻不容缓,学校作为护理专业这种特定环境下培养学生,更应系统开展相关课程,对学生全面讲解性健康知识。

3.3护生教育前、后性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有差异,教育干预后得分及掌握性知识较好的人员百分比均有所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三年制中职、大专护生以及五年制高职护生性教育前、后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14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在校大学生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在校大学生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大学生。抽中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2调查问卷 以“大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问卷”为基础设计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匿名自填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健康技能三大类以及健康教育现状与需求。正确回答健康知识和行为80%及以上的视为具备健康素养。

1.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进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进行秩和检验,构成比进行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27份,回收有效问卷326份。男生122人,女生204人。城镇162人,农村164人。大一38人,大二96人,大三103人,大四86人,研究生3人。

2.2大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

大学生中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54.69%。据统计,在本次调查中,知晓率最低的5个问题为“遇到紧急情况包扎伤口时对于脱出的身体组织的处理”、“止血带的包扎位置”、“甲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以及“发生踝关节扭伤的应急措施”,其中有3个问题涉及健康技能方面的素养,反映出大学生在健康技能方面素养相对较低。57.98%的大学生在有心理困惑或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的时候或考虑但不会去看心理医生,但96.01%的人对看心理医生的同学表示理解。当遇到挫折,感到极度痛苦时84.97%的人选择做自己的事转移注意力,30.06%的人选择把痛苦埋在心里,7.67%的人选择喝酒,5.52%选择抽烟。

2.3不同特征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女生总体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高于男生,男女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大二学生在健康行为方面好于其他年级,其他方面各年级学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来自城镇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总体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2.4健康知识获取途径以及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健康素养相关知识获取途径调查对象中,参加过学校健康相关选修课程的同学有151人(46.32%)。大学生获取健康相关知识的途径中占前3位的依次为书刊杂志、互联网、公选课;大学生喜欢的健康教育形式依次看书或报纸自学、网络、集中授课。大学生认为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人际交往,60.12%想要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79.45%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71.47%的大学生表示在学校只接受过很少的专门的健康教育,15.95%的大学生在学校没有接受过健康教育。22.7%的大学生很想去学校举行的健康教育活动,但65.64%的大学生抱着要求去就去的态度。

3、讨论

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素养相对较高,但健康行为的转化和健康技能的掌握相对较低。这说明了大学生虽然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和理念,但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率较低,实际技能与理想效果之间存在差距。特别是对于涉及医学方面的健康技能还存在认知上较大的模糊和错误。大学生远离家庭,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广泛的信息获取途径所提供的自我教育,表现为报刊书籍和互联网,而学校教育所占比重较少。调查显示,大学生当前获取健康素养知识的途径与他们希望获取的途径相对一致,但学校健康教育占整个健康教育途径比重较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所占比重较高。学校教育所提供的少课程少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增长的健康知识需求数量和质量不相协调。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健康素养知识的需求,但在健康技能的实践方面存在不足,且知识的来源可靠性存疑,知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专业性。学校当前提供的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具体需求开展系统科学的健康素养教育,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提高对医学知识的了解。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调适最为关注,而心理问题的来源家庭、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以及自身内部矛盾所占比重相对平均,但比重都较大。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身体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当遇到较大的挫折时,大部分学生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30.06%的大学生选择将痛苦埋在心里,可见心理问题的排解仍有不足。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提高是目标,健康教育是达到该目标的工具,而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认真分析当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开展健康教育展开讨论,并对学校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利用,不断推进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

4、建议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学校应加强教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加强校医队伍建设;通过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提高师资素质;规范统一健康教育教材,建立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针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设置不同的健康教育课程。非医学类专业设置选修课,由专业老师授课,根据学生需求,变换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对于医学类专业,设置专业课,通过相对严格的考察来加强健康技能的而掌握;对于所有学生,应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有趣的案例的剖析,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相对严肃的问题趣味化正面引导大学生对于情感的处理,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郭静,杜正芳,马莎.北京市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06):442-450

[2]付志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之二).2011(10):84-86

[3]孙晓旭,吴华.关于大学生健康素养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1):180-182

[4]张 琼,陈锦华,马红芝,左秋红.大学生对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5(04):73-74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15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县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做好班级保健的培训工作。

  4.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重视心理辅导试点班的实践研究工作,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6.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班的课程活动。

  7.做好家长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8.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最少开设四节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继续通过家委会、家长会组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二)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1.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咨询途径:

  (1)学生自愿前往咨询

  (2)班主任老师推荐

  (3)辅导老师访谈

  2.开通心语热线,进行电话咨询辅导。

  3.在学校宣传窗设立心灵广播栏目。

  4.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

  5.在家教指导活动中,举行专题讲座,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6.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二会一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重视试点研究,增强科研意识

  1.试点班老师要善学、勤学,阶段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在班主任例会中进行交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认识、开拓思路、更新方法。

  2.试点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展示。

  3.试点班要重视调查分析、研究,并进行个案分析,不断地积累资料,逐步在校内进行推广。

  四、具体工作

  1.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辅导工作计划。

  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3.心理咨询室开始开放(每周三中午12:00-12:30)。

  4.开通心语热线。

  5.举办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六年级学生)

  6.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

  7.开展心里健康辅导示范课活动

  8.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

  9.做好学期总结及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

  10.心理档案建立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2

  一、基础现状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具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学校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成我校的一大品牌,一大亮点,明确地表明了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适宜成长的大环境。

  2、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如何消除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本学年应该重视、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年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学年的重点。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具体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设立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咨询室设星星知我心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咨询室设星星和月亮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5、编辑心理健康小报做到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至少每班一份;发动学生采、编、出稿,办成学生展示认识成果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6、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红领巾广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两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国旗下讲话主要围绕心理健康展开。

  8、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块,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9、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

  

  为了更好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示精神,确实加快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全面提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开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根据《安溪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关于2017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安心育【2017】1号)和《安溪八中2017年德育工作计划》的重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再上新台阶,现制定如下工作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1、召开新学期专兼职心理教师工作例会。为了更好服务学生,心理咨询室将在学期初召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部署新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位心理教师做到严格按照学校要求上下班,做好学生心理档案登记与管理,心理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理论和技能学习,熟悉心理咨询室工作和业务,为学生排忧解惑,做一位优秀的心理教师。

  2、健全组织领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定期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做报告,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机制,逐步形成在校长领导下,分管干部负责,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同时学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3、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做好教育重点。学校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德育工作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增强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突破口。本学期我们将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育重点。

  (一)学习心理。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训练、潜能开发、心理调适、对学习环境的适应等,使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建立对他人积极的情感反应,适应各种人际环境,教给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等。主要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生生及亲子关系等。

  (三)自我调适。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帮助其树立信心,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感。要让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

  (四)青春期心理。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特征、卫生常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异性交往,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等。

  (五)生活和社会适应(包括职业指导)。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能力,提高抗挫折的心态和能力,在各种意外环境下学生能够自我保护。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增强对预期生活方式或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4、深入开展青春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彰显我校办学特色。近几年来,我校不断拓展办学渠道,把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常规教学来抓,取得“四多四少”的显著成效,并促进我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显著提高,是安溪县首批“生育关怀——青春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示范校,也是泉州市生育关怀——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1月19日,泉州市教育局发文泉教中〔2017〕1号,我校被确认为泉州市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实验学校。为了更好的凸显我校这一办学特色,本学期,学校将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安溪八中青春健康论文汇编》工作。为了寻找与“青春健康教育”的恰当结合点,以增加青春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更好的为青春健康教育服务。我校积极汇编青春健康教育论文,上学期以完成教师论文汇编,本学期将进行文字校对,论文修改工作,写好前言,最终形成独具安溪八中特色的《安溪八中青春健康教育论文汇编》,以供其他老师推广学习。

  (二)完善青春健康教育活动室阵地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阵地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阵地的作用,我校积极建设青春健康教育活动室,不断完善阵地建设。本学期将本着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宗旨,更新活动室内容,完善活动室基础设备。因为只有完善阵地的基础设施,才能引导和动员家长、学生广泛参与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从而使家长和孩子知识得以获取,观念得以更新,灵魂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心智得到启发,素质得到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应该是全面而持久地开展青春健康教育的关键之一。

  (三)落实“心理健康暨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月”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使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相得益彰,更好的服务学生,本学期将五月份确定为“心理健康暨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月”。四月份制定工作方案,五月份活动开展,六月份进行活动总结和表彰。

  5、落实心理咨询工作常态,做好日常宣传教育工作

  (一)学校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将继续实施日常咨询值班制度。心理咨询室每周一—周五的中午12:00-15:50和下午17:30-19:00均对学生开放,并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接待学生来访咨询,开通在线QQ、电子邮箱和咨询热线(0595-23056125),全天候24小时预约,以最快的时间答复,以便那些不愿和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和悄悄话信箱寻求帮助,全方位满足学生咨询需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的材料和档案。咨询室材料、档案的进一步整理、完善、充实为了使心理咨询室工作朝着规范性、系统性、连续性的状态发展。本学期将继续按照心理咨询的专业要求,对心理咨询室材料和档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理、完善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