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1篇

一、 模型构建与数据收集

本文所列的联立方程模型共包括有4个方程,分别为3个行为方程,1个定义方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支出法GDP核算恒等式,并把等式中的涉及到的统计指标作为联立方程的内生变量,分成了消费模块、投资模块及真实货币供应量模块,并从其他核算账户中引入外生变量,具体如下:

其中,C(1)~C(7)为待估参数,Y为总产出、C为消费、I为投资、R为利率、M为货币供给量、P为价格水平,G为政府支出、NX为净出口。消费方程的最后选定来自凯恩斯所提的绝对收入假说,而投资方程则依据凯恩斯和克拉克分别重视利率和收入因素而提出,真正的货币供应量是受产出和利率作用。

二、模型估计与解释

联立方程的估计首先要对模型进行识别,通过内生变量个数及外生变量个数对比,方程个数的多少等因素来确定模型是否可识别,通过检验发现本文模型为过度识别,故可对模型进行估计。在对整体模型进行估计前,对每个行为方程进行协整检验,采用E-G两步法得出相应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说明行为方程的设置具有合理性,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不对具体结果进行展示。在联立方程模型的整体估计上,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联立方程模型的结构参数。3SLS方法的思路为:第一阶段中,首先估计联立方程系统的简易形式。之后,采用所有内生变量的拟合值得到联立方程系统中全部方程的2SLS估计。计算出2SLS的参数后,各个方程的残差值就能够估计方程间的方差和协方差,类似于SUR的估计过程。第三阶段,将会得出OLS的参数估计量。本文用Eviews7.0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出结果如下:

由上述消费方程可见,各系数显著,估计效果较好。我国居民平均自发消费为1166.7元,消费额对产出的斜率为0.45,每增加1元的社会产出,就会有0.45元用于消费。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视角来说,最终消费由当期产出水平决定,而在支出法核算的GDP恒等式中产出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决定,因此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依存。

由上述投资模块方程可见,投资额与产出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不过产出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并且滞后一期具有正向的作用,滞后二期具有负向的作用,同时,投资额同样受市场利率的影响。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视角看,与消费方程同样,投资额与产出水平互相影响,相互依存,同时外生变量利率的影响则体现了经济总体账户间的互相影响,投资来自收入分配与支出账户,利率来自金融账户,两者之间长期的协整关系体现两个相关账户间的联系与相互依存关系。

由上述真实货币供应量模块方程可见,货币供应量由当期产出水平和利率共同决定,并且与产出水平正相关,与利率水平负相关。上述结论符合经济学原理,属经济学常识范畴,但带入到国民经济核算各账户中就会发现不同账户间的联系,产出水平处在核算的生产账户,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水平则在金融账户,从而发现两账户间的联动作用。

当我们得到了联立方程模型后,十分重要的应用就是对模型进行模拟,本文基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可对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进行模拟,同时更好的体现我国宏观经济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下文利用情景分析方法,模拟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对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假设情景1:从2008年开始,一年期存款利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0.5个百分点。在此假设下,带入到已建立的联立方程模型中,得到利率变化后的各经济变量对应的变化值,表中计算公式为:(模拟结果-拟合结果)/拟合结果*100,得到结果如表1: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如果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即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GDP、居民最终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紧缩作用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对控制多度投资可以起到较有效的作用,从而说明适当升高存款利率能够显著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下降。各指标处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从这种联动机制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政策正是利用不同账户指标间的作用传导机制,达到保证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 结论说明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2篇

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比7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比1-7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8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1.7%,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3.4%。分轻重工业看,8月份,重工业增长14,2%,轻工业增长13.1%。

分行业看,8月份,39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儿,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2.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6.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8.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8.1%。

分产品看,8月份,503种产品中有415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天然原油1743万吨,增长6.5%;发电量3903亿千瓦时,增长12.6%;粗钢5164万吨,下降1.1%;水泥16780万吨,增长12.8%;汽车133.1万辆,增长13.1%,其中轿车70.1万辆,增长7.7%。

8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2%,比上年同月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7838亿元,同比增长26.7%。

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趋稳

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0998亿元,同比增长24.8%,比1-7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8452亿元,增长20.O%:房地产开发投资28355亿元,增长36.7%。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8月份,中央项目投资11200亿元,同比增长11.4%;地方项目投资129798亿元,增长26.1%。在注册类型中,1-8月份,内资企业投资131063亿元,同比增长26.3%;港澳台商投资4454亿元,增长15.8%;外商投资4887亿元,增长2.5%。

分产业看,1-8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8.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7.0%。在行业中,1-8月份,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6767亿元,增长7.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1478亿元,增长10.3%;铁路运输业投资3780亿元,增长21.7%。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8月份,累计施工项目362650个,同比增加22882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35944亿元,同比增长27.3%;新开工项目232269个,同比减少2637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22138亿元,同比增长26.3%。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8月份,到位资金167040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5%,国内贷款增长22.6%,自筹资金增长30.5%,利用外资增长3.9%。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较快增长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70亿元,同比增长18.4%,比7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92亿元,同比增长18.2%,与1-7月持平。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8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930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40亿元,增长15.9%。

按消费形态分,8月份,餐饮收入1471亿元,同比增长18.8%;商品零售11099亿元,增长18.4%。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28.1%。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扩大

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5%,涨幅比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4%,农村上涨3.7%;食品价格上涨7.5%,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3.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4%。分类别看,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1.2%,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4%。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比1-7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

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6%。其中,城市上涨0.6%,农村上涨0.8%;食品价格上涨2.0%,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0.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2%。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0%,其中鲜菜环比上涨7.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衣着类价格环比下降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2%;居住价格环比上涨0.2%。

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继续回落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3篇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比卜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0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0.6%,集体企业增长7.9%,股份制企业增长14.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1.2%。分轻重工业看,10月份,重工业增长13.2%,轻工业增长12.9%。

分行业看,10月份,39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10.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6.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6.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4.6%。

分产品看,10月份,503种产品中有398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天然原油1776万吨,增长8.8%;发电量3329亿千瓦时,增长5.9%;粗钢5030万吨,下降3.8%;水泥17030万吨,增长10.5%;汽车159.3万辆,增长23.0%,其中轿车83.7万辆,增长20.4%。

10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8%,比上年同月下降0.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8124亿元,同比增长21.6%。

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

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7556亿元,同比增长24.4%,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77950亿元,增长19.2%;房地产开发投资38070亿元,增长36.5%。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i0月份,中央项目投资14845亿元,同比增长10.0%;地方项目投资172711亿元,增长25.9%。在注册类型中,1-10月份,内资企业投资174243亿元,同比增长25.7%;港澳台商投资6001亿元,增长18.2%;外商投资6521亿元,增长4.9%。

分产业看,1-10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4%。在行业中,1-10月份,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8992亿元,增长6.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1947亿元,增长6.9%;铁路运输业投资5181亿元,增长27.8%。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10月份,累计施工项目415234个,同比增加13030个;施:[项目计划总投资476013亿元,同比增长25.7%;新开工项目280276个,同比减少13136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4270亿元,同比增长23.8%。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10月份,到位资金215219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8%,国内贷款增长22.7%,自筹资金增长30.1%,利用外资增长3.3%。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5亿元,同比增长18.6%,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13亿元,同比增长18.3%,与卜9月份持平。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0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396亿元,同比增长1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89亿元,增长16.8%。

按消费形态分,10月份,餐饮收入1681亿元,同比增长19.4%;商品零售12604亿元,增长18.5%。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5382亿元,增长29.6%。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

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4.7%;食品价格上涨10.1%,非食品价格上涨l_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5%。分类别看,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9%,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9%。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0%,比卜9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

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7%。其中,城市上涨0.7%,农村上涨0.6%;食品价格上涨1.1%,非食品价格上涨0.4%;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1%,其中鲜菜环比上涨5.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衣着类价格环比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持平;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5%;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1%;居住价格环比上涨0.9%。

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有所扩大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共同纲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中图分类号:F0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6-0081-04

新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指建国初期和“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目标模式选择。如果单从时间跨度上讲,这两个时期前后加在一起也不过八年左右,但这个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经济进程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是极为重大的。新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是在“共同纲领”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确立和发展的。“共同纲领”是建国初期的指引经济航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所指明的经济任务与目标是通过变革与调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形成独立自主的带有过渡性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体系。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共同纲领规定的奋斗目标完成以后,根据新的形势发展提出新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制定并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一五计划”中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并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国民经济走上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早期所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值得我们深思、总结与借鉴。

一、“共同纲领”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确立与反思

新中国早期经济的第一次重大转变,是在共同纲领指导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转变。这次转变是在“共同纲领”的指导下完成的。《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所规定的主要经济政策是: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有步骤地进行,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它的财政金融政策是:在财政方面,建立国家的财政预决算制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范围,厉行精简节约,平衡财政收支,努力积累国家的生产资金。税收应以保证革命战争的供给和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做到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在金融方面,强调国家对货币金融的严格管理,货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禁止外币在国内的流通,外汇外币金融买卖应由国家银行统一办理。凡依法经营的私人金融业,应接受国家的监督和指导。对社会的金融投机予以严厉打击。

建国后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在“共同纲领”指导下确立起来的。它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之点是:彻底否定和清除三座大山所代表的经济基础,使之转化为公有制的经济成分,铲除这个长期以来压榨、掠夺中国人民,使中国贫穷落后的经济根源。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断壮大公有制经济成分、加强公有制主导地位的同时,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在从制度上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同时,建立维护并加强广大农民和城乡手工业者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使劳动者在经济上的民利通过产权和经营自充分体现出来。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权与合法经营权,发挥其在国家经济恢复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惟利是图的错误倾向,等等。以上内容构成了建国初期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内涵。它的贯彻落实,使新中国经济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新中国经济的第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历史跨越。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6・5;F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1-0033-03

0引言

民营企业,在中国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民营企业又是中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生存能力,改变其市场被动地位,将有助于稳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也是中国经济现在和将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自主创新,作为民营企业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掌握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所处产业链位置,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大舞台提供更加充沛的动力。而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评价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国民经济

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中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兴衰是决定当今中国能否繁荣富强的基础之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关键是要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2009版民营经济蓝皮书显示,2008年民营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657.42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54.37万户,增长9%;注册资金达到11.74万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2.35万亿元,增长25%;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虽同比增长20.4%,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但与2007年相比则出现6.3个百分点的回落,而2008年1月至11月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增幅较2007年增幅则回落21.8个百分点。说明在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之下,尽管民营经济抗风险、抗冲击能力较强,但自身也受到较大冲击。因此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全面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更好地拓展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

2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民企“走出去”积累了条件。首先,上规模民营企业不断增多,出现了大量行业排头兵。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133.63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24.24%。其次,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我国技术创新的70%、国内发明专利的65%和新产品的80%来自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在广东、浙江等一些沿海省市,民营企业已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力量。目前,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已走出国门,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生力量。同时,民营企业在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虽然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我国民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表现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缺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大部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以模仿引进为主,产学研合作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研发尚未深入展开,民营企业没有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创新层次较低。大部分民营企业创新活动中通过研发活动掌握核心或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能力较弱,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不强。

3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特点

3.1 区域创新差距明显、省市之间发展不均衡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北京、重庆、辽宁、浙江、广东、云南、河北、吉林、江苏、湖北等10个省市的通讯化工、医药、造纸、金属制品、设备制造、化工等20多个行业的822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自主创新能力调查,建立了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数据库。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呈现东强西弱特征。

3.2 技术创新的方式逐渐倾向以国内自主开发为主发展

上述调查的结果还显示,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以“自主开发”的方式实现的比重为48.9%,名列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各种方式的首位;企业采用的其他技术创新方式依次为:“与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与国内其他企业合作开发”和“国内引进”;相比之下,与国外合作开发或引进的比重则较小。由此可见,企业当前实现技术创新的方式主要依赖于国内新技术资源。

3.3 不同行业创新形式的选择具有明显差异

在不同的行业,因竞争激烈程度和技术发展速度的不同,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是正常的。从调查的结果看,在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业设备制造业中,原始创新倾向的主导地位最为明显,选择原始创新的样本企业数是选择引进模仿创新样本企业数的两倍以上。这说明,我国电子及通信工业的创新已经越过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低级发展阶段,进入了自主创新技术发展的新阶段。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主要以引进模仿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创新的主导模式。

在选择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上,不同行业的差异也比较明显。高新技术企业选择“自主开发”和“与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企业;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东部企业采用“国外引进”方式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企业。

3.4 集成创新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较强

创新模式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创新理性较强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状况相匹配的创新模式。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推出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数,来衡量样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据此比较不同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异。限于样本数量比较小,我们仅对原始创新、引进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等主要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比较,不再细化到行业。在105家样本企业中,能够计算出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只有100家或102家,引进模仿再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强于原始创新模式,而集成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三类创新模式中最强,而从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角度看,联合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高于企业的独立创新。

3.5 创新收益较小、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较差

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但是,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关联度考察却发现,企业创新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且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也较差[3]。在计算各省市产业集聚度的基础上,再根据《科技统计年鉴》计算出各省市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与新产品销售比重,然后采用专利数量与产品销售比重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各省市产业集聚度与专利申请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38,产业集聚度与新产品销售比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产业集聚度的高低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收益有一定的影响。再者,从地域分布来看,企业创新收益与创新投入之间表现出线性相关很弱,影响企业创新的地域差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4]。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最后,成功的创新是能够带来盈利的创新,这不仅取决于最初的创造力,更取决于随后的出色商业化过程,除了着力解决创新回报率不高的问题之外,企业还必须实现有效的创新全球化与组织机构的一致性。同时,对商业化的重视也是至关重要的。

4建立科学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评测体系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人们认识和科学测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绩效,系统分析影响因素的重要工具,也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资源配置,正确制定自主创新策略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分析不同企业之间自主创新效率的差异,为民营企业制定发展策略尤为重要。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涉及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水平。因此,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准确、客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不仅仅是为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明方向和提供决策参考。(2)科学性原则:主要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内容和涵义都应建立在科学的创新理论基础之上,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合理和公正。(3)系统性原则: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如环境因素、研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营销和产出等。(4)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定量指标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面,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往往用定量的指标衡量。定性指标使创新能力中无法用数字衡量的部分得到了体现。(5)可比性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能对多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各企业创新能力统计指标的差异,指标的名称、含义、范围和统计口径尽量标准化,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6)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主要是从数据获取的可行性、有效性、简单和方便等角度考虑的原则,也是指标体系设计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经济增长质量;主成分分析;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中图分类号 F221 文献标识码A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of Hunan Province

SU Fanglin, PENG Qian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Guangxi541006,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Hun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2,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index of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Hunan province from six perspectives, which are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economic growth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stability, economic growth benefits change and achievements distribu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economy quality by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Hunan province, and summarized the 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obstacles of Hunan Provi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Hunan has steadily improved from 2000 to 2012 years. Economic s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Hunan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Hun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must strength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apital productivity, and better improve the rural distribution and benefits.

Key wordsnational economy; economic grow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dex of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1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长期高速增长的阶段.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00年至2014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名义的年均增长率为10.02%左右,人均GDP名义的年均增长率为9.08%.在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

第二大经济体.湖南经济也高开稳走,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湖南省GDP名义的年均增长率为11.68%,人均GDP名义的年均增长率为12.32%.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为“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1.2%,“十二五”期间的GDP增长目标减速至7%.最近的2014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了7.3%,低于中国政府设定的“7.5%左右”的2014年全年增长目标,创下近六年来新低.这些都表明开始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纵观湖南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从产业结构看,湖南工业呈现规模总量快速壮大、增长速度较快、比重明显上升的局面.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22.1%下降到2013年12.2%;第二产业比重平稳上升,2013年达到47.0%,比2000年上升1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0.8%,比2000年下降0.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要真正实现向“三二一”的后工业时代转变仍需经历较长的发展过程.从经济波动率看,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经济波动过大,不利于稳定增长.2013年湖南经济波动率为-10.6%,波幅居中部第一.从城乡收入比率看,伴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从总体上得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与其他地区一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2013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距达到15 042元,比2000年扩大了11 020元 ;城乡收入比率为2.8:1.从单位GDP能耗看,2013年,湖南单位GDP能耗为0.79 吨标准煤/万元,居中部六省第3位,比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2010年,湖南省提出不再约束考核GDP,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增长如福利保障、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等来解决现阶段出现的贫富差距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波动幅度大、经济结构转型等问题.把经济增长的数量当作是经济增长的全部内容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开始反思,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不仅应当考虑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应当注重增长的质量.

经济数学第 32卷第3期

彭茜薇等: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及分析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测度湖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2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2.1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和外延

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和外延对其研究意义重大.国内外将经济增长质量分为狭义和广义.从狭义来看,经济增长质量主要是指的经济增长的效率的提高.马卡耶夫(1983)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资源的规模及其利用效率的变化[1].

从广义视角来理解经济增长质量则是将与经济相关的因素纳入分析,具有丰富的内涵.Barro(2002)对比了不同国家,将经济相关的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纳入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2].任保平(2010)对经济增长质量从5个角度进行了界定,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效率、收人分配、生态环境代价、国家创新能力等[3].钞小静(2011)构建了4个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分别为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福利分配以及资源环境代价,其研究很好的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4].魏捷,任保平(2012)从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以及国民经济素质六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以便于测度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5].

在前人的研究中,成果分配以及资源环境指标体系,作为经济增长质量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分别加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和绿化覆盖率,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指标在经济增长质量的现有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现有评价体系基础上,总体上从增长效率、增长稳定性、经济结构、资源环境、国民素质、以及福利与成果分配性等6个维度为基础,对湖南经济增长质量情况进行有效的测度与评价,在成果分配维度中加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居民消费水平2个指标,依照朱方明、贺立龙(2014)的观点[6],在资源环境维度中加入绿化覆盖率指标,所述六个指标具体构成如表1所示,同时,对不同基础指标的属性也作了相应说明.

2.2经济增长质量指标的构建

本文构建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是在魏捷和任保平(2012)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延伸与扩展[5],根据经济增长质量的广义内涵,将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划分为: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环境以及国民经济素质6个方面的维度(详见表1).

维度

基础指标

维度

基础指标

经济增长效率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变动(+)技术效率变动(+)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

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

人均GDP(+)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

经济增长结构

工业化率(+)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投资率(・)消费率(・)存款余额/GDP(+)进出口总额/GDP(+)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

资源环境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单位产出大气污染程度(-)单位产出污水排放数(-)绿化覆盖率(+)

经济增长稳定性

经济波动率(-)消费者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

国民经济素质

公路里程/人口数(+)铁路里程/人口数(+)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

注:表中 (+)是维度的正向指标,值越高说明对该值反映的维度越好;(-)表示的意义相反; (.)是适度指标.

2.3指标说明和数据处理

采用的数据来自《湖南统计年鉴》、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等.各项指标的计算来自于简单的处理和计算,以2000年为基期,具体计算如下:技术相关的3个指标用非参数估计法进行估计,资本存量按照国际常用方法K0=I0/(g+δ)计算,对于资本折旧率δ的选取,参照张军的研究标准取值为9.6%[7];资本生产率=GDP/资本存量;劳动生产率是当期湖南地区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的比值;工业化率是当期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的比值;第一、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采用各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除以该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体就业人数的比值表示.投资率用资本形成总额比当期国内生产总值表示;消费率用最终消费支出比上当期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二元对比系数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表示;非农产业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比值与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之差的绝对值表示二元反差系数.经济波动率主要反映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选取的湖南省数据较为齐全,缺失较少,因而结果的可信度较高,也符合现实.

为了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对各维度除了正向指标以外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对逆向指标取倒数,适度性的指标按照项俊波的研究方法,分别把数据分别减去0.38和0.6之后取倒数.再用均值化方法对所有基础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8].

3实证分析与结果

主成分分析可以解决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而且能将数据降维.沿用钞小静的研究方法[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表2显示了各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以及累积方差贡献率.从表2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质量的六个维度指数第一主成分占比很高,其中经济增长效率、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环境、国民经济素质等维度的方差贡献率已经超过了80%,因此,运用第一主成分来确定相应权重合理性较强,并且全面地反映了各指标之间的互相影响[9].对于基础指标以及维度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李娟伟、任保平的方法[10].每个维度基础指标相应的影响权重由因子向量比上所得维度对应第一主成分特征根的平方根得到.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将6个维度的第一主成分系数以及其指数权重算出来(见表3).

根据表3的主成分系数以及权重的大小,首先可以看出6个维度中主成分系数和权重最高的是经济增长稳定性,实证结果说明影响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湖南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其次是国民经济素质和经济增长结构维度,对应的权重分别为0.689 124和0.462 407,这2个维度变化对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效率2个维度所得权重进一步下降,分别为0.305 688和0.294 227,这2个维度对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弱;权重向量指标显示,成果分配权重最小,仅0.153 492.这表明湖南经济增长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在考察期内波动不大,逆向指标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造成的消极影响较小[11].整体上看,6个维度的指标权重均为正,这表明无论任何一个维度得到优化或调整,都将有利于湖南省整体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提高.

从时间序列变化情况来看,除经济增长稳定性和经济增长结构2个维度指数之外,其他4个维度指数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维度是经济增长效率维度,2012年比2000年增加了2.206,如表4.综上所述,经过10年的长期发展,湖南省在调整经济结构、效率、稳定性、民生福利分配、资源环境、国民经济素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

4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从表4可以发现,在分析的2000-2012年时间段内,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呈现短暂下降再稳步上升的趋势,经济增长质量指数2012年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2.857 7,湖南省在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湖南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落实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方针政策,取得了显著成绩.说明湖南省政府在推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效率、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能够让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从各维度指数时间序列变化情况来看,除经济增长结构和稳定性外,其他4个维度指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增长幅度较高的维度是经济增长效率维度和资源环境维度,前者指数增加2.206,后者指数增加0.6145.如果结合表3中6个维度对应的权重向量,就会发现考察期内经济增长稳定性维度是推动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显著上升的最主要负向指标,因为主成分系数与维度指数乘积在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中所占份额最高.国民经济素质以及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两个维度对应指数在考察期内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两者相比,国民经济素质指数呈现出较高的增长趋势,增加了0.614 5,而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维度指数,在考察期内仅增加了0.129 2.综合以上维度指数的时序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湖南省经过13年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增长效率、调整经济结构、环境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国民收入福利分配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从而保证了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6个维度指标基本为正值,说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12].经济增长结构和资源环境开始均为负值,但后来有所改善.说明湖南省在推动经济数量增长的同时,积极对经济结构进行了有效调整,并提高了资源环境的经济利用效率.

4.1经济增长稳定性

经济增长稳定性主要从经济波动率、消费者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4个方面进行分析.经济增长稳定性在6个维度中权重最高,其权重为0.717 6,因而在改善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实证分析显示湖南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波动幅度较大,但在考察期内指标值均为正,第一主成分系数也为正,这说明经济增长稳定性这一维度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13].由于在指标体系中,经济稳定性的基础指标主要是逆指标,若这些指标数值增加,则表示该指标反映的经济状况在不断恶化[14].从原始数据来看,消费者物价指数、固定投资指数比较稳定,经济波动率、失业率保持稳定并有下降趋势,湖南省在稳定物价、维持经济增长波动幅度、投资程度、控制失业率等方面所采取的政策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5].

4.2国民经济素质

国民经济素质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对国民经济素质的测度主要集中在公路里程/人口数、铁路里程/人口数以及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实证分析表明,湖南省国民经济素质指标增加比较显著,从2000年至2012年增加了0.6145个单位,说明湖南省在推动经济总量增长过程中也逐步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资,扩大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供给,有效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的环境.从原始数据看,公路里程、铁路里程以及科研支出均得到了大幅提高,这也说明湖南省通过增加公共事业的支持,大力支持科研事业,使得经济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湖南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4.3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维度指数权重占到0.462 4,在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从时序变化可以发现,在2004年之前,考察期内维度指数均为负值,这说明经济结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然而2004年之后,维度指数得到了明显改善,均为正值.由于第一主成分系数权重不变,随着负数逐渐变为正数,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负面影响不断减小.深人分析发现,影响经济结构维度指数在2003年之前为负的主要因素在于国内的投资消费结构(投资率、消费率)以及三次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其中消费率的负面影响最大,从具体指标来说,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平稳,第二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有所降低,投资率增加而消费率减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调整.这说明湖南省需要采取对不同产业采取不同的有效措施,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消费率的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4.4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促使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测度的主要指标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单位产出大气污染程度、单位产出污水排放数、绿化覆盖率.实证结果中,资源环境维度指数权重为0.305 7,资源环境维度的时序变化可以看出湖南省资源环境在考察期内从负值变为正值,这说明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具体指标的值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可能与采取的环境保护政策有关,也可能与节能减排技术的改善有密切联系,相关政策明显改善了资源环境的利用,有效提高了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水平.

4.5经济增长效率

经济增长效率维度是广义和狭义内涵中的核心部分,从上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在考察期2000-2012年内,经济增长效率指数有着显著提高,其主要归因于湖南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2012年的劳动生产率是2000年劳动生产率的5倍.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变动对经济增长效率改善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技术效率变动也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效率的改善.而资本生产率却在逐步减少,如何更好的提高资本生产率,这是湖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

4.6经济增长福利变化成果分配

经济增长福利变化成果分配是重要维度,这与居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权重占0.1535.表3数据显示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维度的权重高于国民经济素质维度的同期水平,但低于经济增长结构、效率、稳定性、以及资源环境这四个维度,但若结合表4各维度时间序列指数的变化趋势,就会发现在多数年份福利分配维度得分占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比重要高于资源环境的同期水平,这说明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成果分配的积极作用.从时序变化可以看出其维度逐步增加,说明福利变化和成果分配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也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说,住房面积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改善,城镇恩格尔系数有所改善,但农村恩格尔系数一直比较平均.可见,湖南省农村的成果分配与福利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5结论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2012年湖南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影响湖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总结了湖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道路上的优势与障碍,机遇与挑战.得到了以下结论.

首先,湖南省实现经济数量增长的同时注重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增长质量指数年均涨幅15%左右.其次,构建的6个维度与经济增长质量指标有正向相关关系,六个维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正向促进作用依次下降.最后,在2000-2012期间,湖南实行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有效的,实证表明采取的政策显著提高了湖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但同时需要对资本生产率进行改善以及公平化促进农村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从而全面提高使得湖南经济增长质量.

参考文献

[1]B・D・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陈华山,左东官,何剑等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19-32.

[2]Robert J. B,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R].Working Papers Central Bank of Chile from Central Bank of Chile,2002:25-39.

[3]任保平.以质量看待增长:对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反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 2011(4):26-40.

[5]魏婕,任保平.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度及其排序[J].经济学动态. 2012(4):27-33.

[6]朱方明,贺立龙. 经济增长质量:一个新的诠释及中国现实考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72-77.

[7]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本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 (10):35-44.

[8]项俊波.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失衡的测度与分析[J].管理世界.2008(9):1-11.

[9]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6):75-86.

[10]李娟伟,任保平.重庆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5-102.

[11]任保平,魏婕.追求质量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题[J].经济纵横.2012(4) :45-48.

[12]任保平.经济增长质量:理论阐释、基本命题与伦理原则[J].学术月刊.2012(2) :63-70..

[13]任保平,魏婕.中国经济增长中数量和质量的不一致性及其理论解释[J].社会科学研究. 2012(3) :6-10.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民生产总值 统计理论 方法

国民生产总值是大部分国家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反映的是社会不断发展之中产生的价值,属于宏观经济指标,能体现国民经济的最终成果。利用该指标既能对物质生产发展及价值进行反映,还能对不同服务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不同劳务活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反应,最终呈现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及水平。

一、生产与非生产领域的划分问题

针对划分我国生产及非生产领域的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是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衡量生产与非生产领域问题主要为了判断国民收入是否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创造价值?促进社会发展及不断进步的剩余物力和财力是否充足?利用这些剩余价值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及医疗等不同行业的发展完善,满足所有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

对于社会主义产生劳动范围的确定要严密进行,所选取的生产劳动活动必须为国民收入创造价值,保证总量指标计算的质量,避免数据失真的现象出现。如果非生产劳动重复计入总量数值中,所得的总量指标数值就不真实。通过货币表现出生产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产量和劳务量的价值也就是反映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这些产品产量和劳务量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承担者。如果对于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不真实,那么现有的建设资金就发挥不出其实际的价值,生产基础资料难以满足,随之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就明显短缺,也就是说社会购买力已经不能适应物质产品产量及劳务量。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国家财政收入虚增;财政赤字;物价的无规律性上涨;货币的贬值;通货膨胀等。

二、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问题

(一)反应经济总量

我国对不同总量指标计算的范围长期是以物质生产领域确定,无论是农工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还是国民收入,都是这样确定计算范围,但是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非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所以在对国民生产总值指标进行重新统计时,我们添加了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全部总量,对总量指标的计算范围进行了补充。

(二)为反映和研究经济结构提供数据

在我国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发展之下,经济及产业的结构有了彻底的变化,越来越复杂。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就不能单一的依靠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趋势及相关信息决定,而是要及时获取第三产业相关动态,还有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占比关系。要注意的是在全面统计不同产业总量指标的时候,对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总量数值都要进行充分的计算,力争达到研究结构的需求。

(三)可以较全面地反映积累状况

累计的内容反映的是国民收入总量减去消费总量之后的部分,对累计内容的反应需要考察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传统模式下对累计的核算只计算固定资产新增的价值,但是实际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费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折旧费对不同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及购置都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在传统模式和实际工作中两种价值的叠加才是真实的累计状况,区别这两种价值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通过考察国民生产总值才是反应累计状况的确切指标。

(四)便于进行国民经济的全面核算工作

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经济发展下市场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基本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还是多变的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等,都在越来越复杂。国家经济体制在不断改进完善,对不同企业的管理国家并不直接控制,而是设置一定的经济杠杆调控市场来进行制约,利用间接的方式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另外对资金的调控更多的是运用一些价值量指标,这种方式非常重视资金的流量和对存量的核算,更加说明了国民生产总量指标的统计及计算在非物质生产领域内的作用重大。

(五)一定程度反映国家经济效益

国民经济总量指标是一种增加值,把它作为国家经济效益的体现需要把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重复计算的影响排除。我们对一个国家的评价并不能局限在考察其工农业总产值,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涉及的不同领域,对不同领域辐射面的广度和力度进行考核。

(六)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利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对国家经济状况的考察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任务,在不断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也逐渐说明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价值之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需要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及社会总产值之间做好权衡,不同的指标都具有其各自的价值,其中,对社会生产总成果反应的核心指标应该设置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考察。另外对于计划的制定以及分析问题的依据应该依靠社会最终产品,而中间产品用来确定产品的规模和结构之外,还可以用来确定不同区域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生产规模、发展速度、比例关系及经济效益等。

参考文献:

[1]魏杰.基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调整[J].综合竞争力,2010,03:3-14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8篇

一、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29亿元,同比增长12.1%;全部财政收入完成77.4亿元,同比增长30.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3亿元,同比增长3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7.2亿元,同比增长30.4%;进出口总值实现29亿美元,同比增长40.2%;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6元,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5355元,同比增长22.5%;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同比增长26.1%。上述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二)主要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4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预计分别消减1.5%,完成年度计划;氮氧化物排放量预计增长5.91%,未完成年度控制目标。

二、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安排

(一)主要预期性指标

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主要约束性指标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氨氮化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3.03%、0.42%、3.84%和4.9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3‰以内。

三、审查意见和建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投资和项目建设迈上新台阶,生态湖城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总的看,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大多数指标完成了年度计划,并且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较好。

市人民政府提交的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贯彻了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综合考虑了我市经济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指导思想明确,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要工作措施具体可行。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市第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辉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审议的《关于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会计 统计核算 增加值 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八大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10篇

■ 警惕发展的“中国陷阱”

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各有不同。而东亚、拉美和中国大陆发展模式不同的基础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不同。我的研究发现,在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结构转型过程中,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较为充分,失业率较低,劳动生产率较高等。

如果中国继续靠大资本、大项目、大企业,继续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我们对现在的政府管制津津乐道,认为还严得不够;如果地方一味做大做强,只考虑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如果中央靠做大做强集中起来的财力,再给居民进行社保、教育、医疗、住房、失业等方面的保障;如果居民都不去创业,而对政府的保障抱有太高期望;那么,经济发展理论方面会形成一个典型的模式案例,即发展的“中国陷阱”。(周天勇/文 据《南方周末》)

■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出现了三大值得重视的走势: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大走势;通过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第二大走势;中国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第三大走势。这三大走势的指向也很明确,最终将在我国建立一个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民主政治体制。(李君如/文,据《前线》)

■ 中国三十年改革的理论逻辑

总体说来,三十年改革一直在不断向前推进。也就是说,在各种力量的相互博弈中,推进改革的力量大于阻碍改革的力量,即动力大于阻力,因而形成了改革的驱动力,或者说改革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形成这种局面的理论逻辑是,改革形成的新体制效用大于旧体制效用加改革成本,产生了社会的效用增量。具体说来,改革需求者从改革后获得的效用大于改革前的效用加改革中受到的损失,因而成为改革的支持力量,并不断产生新的改革需求。同样,改革的供给者也从改革后获得了在抵消改革所受损失后大于改革前的效用增量,因而产生了继续推进改革的积极性。(李佐军/文,据《中国经济时报》)

■ 领导者的核心能力模型

领导者核心能力模型体系为“政治辨别力、工作推动力、持续创新力、自我提升力”为主能力和“政治判断力、形势把握力、政策运用力,决策力、驾驭力、运作力,创造力、应变力、学习力,自省力、自律力、自纠力”为子能力,这突出了国有企业领导者能力要求,保证了模型内涵自身的专业性、针对性和独特指向性。(周新民/文,据《理论前沿》)

■ 从“有中国特色”到“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有中国特色”和“中国特色”两个新词汇先后走入我们的视野,变得家喻户晓。作为新时期我们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词、核心词、关键词和高频词,从“有中国特色”到“中国特色”的变化,表面上看仅一字之差,实际上却蕴涵深意。

一字之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彻底转变,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的而不是部分的创新。(肖玮/文,据《检察日报》)

■ 新时期的三大法宝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被同志正式称为“大法宝”的有三个:即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仍然有三大“法宝”。它们分别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而作出的战略抉策,是思想大解放的结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同时,改革开放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不进一步解放,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深入,最终就不可能成功,改革开放也推动我们的思想进一步大解放;思想大解放、改革开放都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有序展开并逐渐整体推进的,没有党的正确的、强有力的领导,就不会有思想大解放运动的开展、改革开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或者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任务,中国共产党要不辱使命,完成自己所肩负的三大历史性责任,也必须且只有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来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文/王思敬)

双周热点访谈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促进科学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李建平教授答记者问

■ 聂 娟

记者: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是怎么组成的?它的宗旨是什么?

李建平: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是适应国际竞争力发展和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格局的需要而成立的,它由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行政学院等单位联合组成,中心领导机构以年会形式运作,平时工作采取沟通协调方式商定工作。该中心的宗旨是每年定期向社会有关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产业经济和企业竞争力等竞争力评价报告以及举办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等。

记者:什么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李建平: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引伸出的一个概念。省域经济从本质上说,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所谓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省(市、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对市场的争夺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带动力。

记者:《蓝皮书》的指标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李建平:《蓝皮书》所建立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包含了四个层次,即包括设立1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即宏观经济、产业经济、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发展水平、科学和谐发展,鉴于9个二级指标所涵盖的范围仍然较大,涉及的领域和产业较多,不便于进行更深入、确切的评价和分析,在每个二级指标之下再设置25个三级指标,分别由经济实力竞争力、经济结构竞争力、经济外向度竞争力等组成,根据三级指标的范围界定,按照代表性强和繁简得当的原则,选定207个有统计数据依据的指标作为四级指标,分属于不同的三级指标。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GDP是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和人民群众客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幸福指数就是指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一项指标,通过运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去获得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数量化结果。相对于GDP,以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最大的优点,在于引导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追求建立并维系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

“200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08年12月25日在昆明揭晓,共有10座城市入选,并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典礼。经过测评筛选,200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杭州、宁波、昆明、天津、唐山、佛山、绍兴、长春、无锡、长沙。其中杭州由于连续五年在调查推选活动当中名列前茅而获得金奖。

“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选牢牢扣住“民生幸福”这一主题。内容涉及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发展速度、文明程度、赚钱机会、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房价、人情味、治安状况、就业环境、生活便利共12个指标。它打破以经济指标评价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将重心放置于市民的生活满意度等生存状况以及人际和谐程度,让城市决策者更关注普通市民的幸福感,使他们在科学发展的同时更加心系百姓幸福。

如果说GDP、GNP、人均GDP、人均GNP是衡量国强、民富的重要指标,那么,幸福指数则是衡量国稳、民福的重要指标。GDP并不是评价一国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它不能提供大众福利状况的全部真实信息,不能反映民生状况,甚至可能以GDP增长的强势掩盖一个国家发展及社会变革方面的劣势。

另外,传统的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的增长,亦不能准确反映增长过程成本及财富分配。例如,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高增长的GDP构成中有一部分是属于国外投资者,准确地说,GDP增量中有一些是外国投资者的收益,繁荣但不很富裕。

由于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GDP是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GDP数字高,说明干部能力强,可能升迁;数字低,就被认为分管官员能力不行,不但升不了官,还可能被“末位淘汰”。因此,一些民众对GDP已经不太关心,他们更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准的提高。之所以淡漠,无非就是有一些地方增长而无发展,公众并没有从GDP增长中享受福利;GDP仅仅成为官员政绩的体现,而不是百姓幸福指数的标志。

相对于GDP,以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最大的优点在于引导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追求建立并维系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

另外,幸福指数可以勾勒社会心理氛围的风貌,揭示人们需求结构的态势,透视社会运行机制的效能,反映社会整合程度的状况,从而为最急迫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导向和动力。以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的政策意义表现在: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在确立工作目标时,应更优先地了解社会中哪些条件或因素与人民的生活满意程度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以便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措施和机制来减少、消除导致人民不满意或满意度较低的方面,从而促进人民幸福感受程度的不断提高。

再者,衡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是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了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极富人性化色彩的幸福指数,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GDP指标的片面和不足,而且可以衡量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文明程度。

为什么国民幸福指数不能够代替GDP?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统计部门推出国民幸福指数,其诉求无疑是美好的,但其不可能取代GDP的地位,操作的难度是很大的。

在笔者看来,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国家统计部门修复与重构原有的统计模式,扩展自己的职能范围,合乎情理,但倘若想覆盖一切,极为不易。事实上,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会文化领域的现象纷纭而复杂,动辄将民生、民情、民意数据化和指标化,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幸福指数就是指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一项指标,通过运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去获得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数量化结果。然而,对于幸福的理解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这说明了社会心理体系的高度复杂性,而这种复杂的主观世界要用数量化的工具来加以测量和说明,无疑是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局限性提出一个重大挑战。

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利、参与机会等。此外,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

政府在发展指标上淡化GDP,重视“民生指标”,则反映了发展观念的深刻变化,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变为行动。但是,“民生指标”的提出和强调并不意味着取代或忽视GDP指标。正确认识幸福指数与GDP指标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GDP是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和人民群众客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谈不上民众的幸福感。大力发展经济,不断积累社会财富,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幸福指数作为GDP指标的必要补充,使之成为考察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MPS;SNA;生产;收入

1.两种体系:MPS与SNA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历程中,由联合国公布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体系有两个: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和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1.1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联合国于1971年发表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也称其为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简称MPS),它是前苏联在总结1925年以来计算国民收入的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套核算方法和体系,主要用于苏联和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也称东方体系,我国早期也采用这套核算体系。

MPS的理论依据是:社会生产就是物质生产,只有创造物质产品或者作为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直接延伸的活动才是生产活动,其他活动都是非生产活动。据此,全部社会产品都是由物质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因此MPS只需着重考察物质产品的再生产过程,即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物质产品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物质产品的使用构成和具体去向,等等。

MPS采用限制性生产的概念, 它把经济生产的定义只限于物质产品生产和生产性劳务, 只承认物质生产才是生产, 相应地, 社会产品只是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果。从使用价值看, 物质产品由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三大部门生产, 社会产品就是这三个部门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从价值形成过程看, 物质产品的价值除三大部门所创造的价值外, 还包括货物运输业和商业等流通部门追加在商品中的价值。 所以,MPS把工业、农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商业通称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这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成果, 构成了MPS的社会产品价值核算的内容。

1.2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首创于英国,它是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核算理论和实践制定出来的方法体系,故也称西方体系。

相对于MPS而言,SNA有三个显著特点:

SNA是依据综合性生产观念组织核算的。它认为:人类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活动都是生产活动,换言之,生产的本质不在于是否提供物质产品,而是在于是否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

SNA还充分运用了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和国际收支分析等工具,这些大大扩充了SNA的核算内容和分析领域。

SNA是一种以账户形式和复式簿记法组织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核算方法能够保证整个核算体系的逻辑严谨。

SNA则采用综合性生产观。按照这种生产观, 凡是创造效用并取得收入的活动, 除去非法活动外, 不管是生产物质产品还是提供各类服务, 一律看作是生产活动, 即SNA将服务部门与物质生产部门等同看待, 归入生产部门,也就是说, SNA的生产范围除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外, 还包括了除个人自我服务以外的各个社会服务领域。因此,SNA的社会产品― 商品就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与无形的劳务产品的合称,这样, SNA的核算范围就不仅包括物质产品, 而且也包括劳务。显然, 其核算范围比只计及物质产品的MPS就大多了。

2.MPS与SNA的比较

2.1概念比较

对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核算,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内容,但对什么是生产活动,什么是社会产品,MPS和SNA则有不同定义。MPS是建立在物质生产观念的基础之上,其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再生产理论。因此,MPS计量的国民收入是基于物质生产活动的产出成果。该体系适应于物质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SNA把物质生产活动和非物质生产活动放在同等位置上一视同仁地核算,更有利于全面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它有利于反映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人们服务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的客观趋势。

这两个体系的最大差别是在生产概念上的差异,由生产概念差异而引起的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的计算范围也相应发生变化。例如,在SNA中,由于服务部门也计算产值,物质生产部门的中间消耗就应包括对服务的消耗价值,而相应的服务部门也有了自身的物质消耗。但在MPS中,服务部门不计算产值,因此,物质生产部门对服务的消耗不作中问消耗处理。至于服务活动中的各种物质消耗, 则作为社会最终使用,形成消费基金。两个体系在中间消耗上的差别,除了由于生产范围的不同外,还有: 第一,在SNA中包括固定资本损耗,MPS则不包括;第二,在SNA中作为中间消耗的企业在文化设施方面的非生产性支出,在MPS看作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转移支付,从物质生产领域的营业盈余中扣除,有关这方面的产品消耗作为最终消耗;第三,在SNA中作为中间消耗处理的企业业务旅差费,在MPS中看作是居民的原始收入,所消耗的产品作为居民的个人消费;等等。

由于对生产的定义不同, 最终消费和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的概念也不一致。在MPS中,最终消费只限于对物质产品的购买,而不能体现为劳务的购买支付。 非物质生产领域内职工的工资及其他收入, 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不能作为生产收入。而在SNA中, 最终消费还包括非物质劳务的购买,如支付医疗费用、教育费用、房租等。既然在市场上通过价格获得的货币收入,理所当然地视为生产收入,并且计算产值,那么,除了义务性的转移收支外,再分配也就几乎不存在了。

而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MPS存在的基础也随之发生变化,其在很多方面不适于当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因而越来越多采用MPS的国家,开始结合本国实际,逐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开始运用SNA核算原理和方法。

2.2核算方法的比较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是从国民经济总体上研究国民生产、分配、使用之间的关系,主要使用国民经济平衡表,该表为单式平衡表,只是通过左右两栏数据的平衡综合说明社会整体的再生产过程。构成MPS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主要包括:综合物资平衡表,综合财政平衡表,劳动力资源平衡表,国民财产平衡表以及固定资产平衡表等。其核心指标主要是:社会总产值,社会净产值,国民财产及物质产品消耗,消费与积累等。同时,各表间只存在经济指标的内涵关联,不存在严格的核算对应关系。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由国民收入核算,投人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以及资产负债核算组成的。它从宏观经济的控制和调节出发,既对国民收入在各环节的规模水平及结构状况作分别研究, 又将国民生产、国民分配和国民使用连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其核算方法为复式记帐法,即运用国民经济收支活动有收必有支、收支必相等的原理, 以帐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这种核算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衔接起来, 较好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这两个体系在概念和方法上的比较, 可以看出SNA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核算范围覆盖整个国民经济, 不受物质生产领域的局限;

二是核算内容不仅包含产品的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实物运动,而且还包含收支和金融交易等资金运动,能较好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运动过程。SNA十分重视从价值方面来考察国民经济运行,把国民收入核算、投人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民财富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5个方面都纳人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相比之下,MPS在这方面的核算则有欠完整,特别是在资金流量核算和国民财富核算方面, 所差更多;

三是核算方法采用复式记帐法, 通过帐户体系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衔接起来, 能较好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

相比之下,MPS用单式记帐的方法,以平衡表形式对国民经济的各种活动进行单方面的登录和计算,各种国民经济平衡表之间,在数量上虽有联系,但联系得不够严密。

2.3主要指标对比和换算

两大体系除了上述主要区别外,在具体核算指标、原则和方法上也各具特点,甚至两大体系中名称相同的某些统计指标,其经济涵义、范围口径、计算方法也往往存在差异。在MPS 中,反映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民收入。它是物质生产部门净产值的总和,扣除了一切中间消耗C_2,也扣除了固定资产折旧C_1。同时,国民收入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在SNA中,反映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它们既包括新创造的价值V+M,也包括固定资产折旧C_1,同时其计算范围扩大到整个三次产业,即全社会的所有部门。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土原则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

两大体系主要国民经济综合指标的换算,主要表现为指标间和各指标内部的构成项目的换算。

两大体系主要国民经济综合指标的换算, 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实现。调整包括: 一、调整服务价值, 包括中间消耗价值口径的调整;二、指标构成项目的调整,包括各指标概念的调整;三、计算原则的调整,包括以国土原则口径计算的指标调整为以国民原则口径计算的指标;四、对价格标准的调整,包括通过汇率调整为统一的货币量形式。调整两大体系的总量指标,无论是从SNA口径调整到MPS口径,还是从MPS口径调整到SNA口径,调整内容都是相同的,只是各项目的加减计算相反。

两大体系各指标内部的构成项目的换算,同样必须通过逐项调整来实现。以两大体系国民分配指标的换算为例。从分配角度看,SNA增加值中的雇员报酬相当于MPS中的居民原始收入。 SNA的营业盈余加间接税净额相当于MPS的企业原始收入。SNA的增加值中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而MPS的国民收入中则不包括。此外,第一,在SNA中,雇主对雇员社会保险金是作为对雇员报酬的一部分,而在MPS中,则作为出自企业原始收入的支付;第二,个体经济收入,在SNA中包括在营业盈余内,而在MPS中,则包括在居民原始收入内。(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灿.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王爱俭.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骆耕漠.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4]褚可邑. 对MPS与SNA核算体系的比较分析[J] 深圳大学学报13卷2期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13篇

为了分析中国民航的安全趋势,基于中国民航1995-2014年安全生产历史数据和民航安全运行关系密切的26项社会经济指标,利用因子分析、相关系数等数学方法,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的管理关联性。该模型表明对民航安全具有显著影响的社会经济指标包括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员素质。通过对比安全生产指标的拟合值和实际值,分析民航安全趋势的变化规律,并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2015-2018年民航安全生产指标值。计算结果显示该时间段内民航安全生产指标将处于历史高位,且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最后给出了针对行业安全监管、安全运行等方面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安全;民用航空;社会经济指标;多元线性回归;ARIMA模型

虽然从交通工具的可靠性、维护性、安全性、从业人员素质、政府安全标准和事故率、死亡人数等全方位对比,航空运输的安全性远高于铁路、水路和公路运输。但是,随着“马航MH370”等事故的发生,民航安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与安全层面问题。近年来,中国民航安全记录持续改进,已经接近世界一流水平。2010-2014年期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而运输航空重大事故率(0.07/百万架次,0.03/百万飞行小时)远好于全球平均水平(0.39/百万架次,0.2/百万飞行小时),超过了世界民航发达国家美国(0.19/百万架次,0.1/百万飞行小时)的安全记录。虽然安全记录一流,但实际上在我国民航业高速发展中凸显出的保障能力、基础设施、关键人才队伍和管理水平等薄弱环节,使得民航业未来的安全、运行、发展面临全方位的挑战和限制。研究显示[1],某一行业的安全宏观与微观形势与其所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关系密切。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随着民航业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安全的压力将同步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民航安全水平,研究民航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影响民航安全的社会经济指标分析

1.1社会经济指标筛选已有研究成果表明[2-3],全球各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安全状况与经济社会状况存在相关性,如十万人死亡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呈负相关或正相关。同理,民航的安全与经济发展也存在密切的关联。参考国内外社会学家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研究成果[4],选择了7个大类45项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用于分析我国民航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散点图、关联分析等方法剔除与民航安全生产关系不密切的指标之后,得到6个大类共计26项指标,包括:1)国民经济指标:国家财政收入(亿元)X1、国家财政支出(亿元)X2、国内生产总值(亿元)X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X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X7。2)产业结构指标: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X8、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X9、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X10。3)行业发展指标:民用航空旅客运输量(万人)X11、民用航空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X12、民用航空货物运输量(万吨)X13、民用航空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X14、民用航空航线数(条)X15、定期航班航线里程(公里)X16、民用运输飞机架数(架)X17。4)人员素质指标: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万人)X18、研究生毕业生数(万人)X19、航空运输业就业人员数(人)X20。5)科技水平指标: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年)X2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亿元)X22、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亿美元)X23。6)社会稳定指标: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合计(起)X24、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万人)X25、城镇登记失业率(%)X26。本文所采用的1995-2014年期间的统计数据均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5]。

1.2民航安全生产指标筛选事故数、事故征候数、事故征候率是民航运输飞行的主要安全指标。随着近二十年来中国民航的安全水平快速提升,民航运输飞行事故数量变得极为稀少,间隔多年才会出现一次。本文事故数将转化为“事故灾变系数”[6-7],其定义为指定时间段内有运输飞行事故发生时为1,无则为0。

2民航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社会指标多元回归分析

2.1影响民航安全生产的经济社会指标因子分析由于影响民航安全生产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较多,难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将社会经济指标分类提取公因子后再进行回归分析[8-9]。

2.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向后删除法筛选自变量。该方法通过从众多变量中筛选显著的变量,并建立回归方程,是多元回归分析法中能够得到最优方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按各变量Fi对Y作用的显著程度大小来决定是否引入或剔除。用以衡量Fi对Y作用大小的量是Fi对Y的贡献,即显著性(Sig)值[10]。通过对1995-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民航安全生产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确定影响我国民航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及其不同的影响程度[11]。

2.2.1计算结果分析以Y为因变量,以Fi为自变量,采用向后删除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2~表4所示。表2信息显示4个模型R2均大于0.90,表明各模型能够解释民航安全生产指标90%以上的变差,模型效果极好。表3中,Durbin-Watson=2.143,与2接近,残差与自变量独立,通过检验。表4中,ANOVA检验结果显示,4个模型显著性(Sig)值均小于0.05,说明其均有意义,且与民航安全生产指标显著相关。表5结果清晰的显示了自变量的删除过程,除模型4以外,其他模型中的参数均存在非显著性(Sig.>0.05)的自变量,这些自变量对于民航安全生产指标(Y)的影响并不显著。最优模型应去除所有对Y影响不显著的Fi,仅显示对Y影响显著的Fi。因此,最终确定模型4为最优模型。

2.2.2民航安全生产指标回归方程民航安全生产指标与经济社会主要影响因素的标准化回归方程。将1995-2014年我国的经济社会数据,代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拟合曲线与实际曲线拟合程度较高,表明回归方程解释效果较好(如图1)。

3民航安全生产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3.1建立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法[12-13]优于灰色理论、趋势分析预测等建模方法。本文预测模型使用时序预测中的ARIMA模型,对比不同p,d,q值后得到ARIMA(0,1,0)模型,结果如表6所示。平稳的R2=0.659,R2=0.878,Ljung-Box统计量的显著性值Sig.=0.640>0.5。表6数据显示,模型拟合情况良好,残差序列是没有自相关性的。表7表明对民航安全生产状况有显著影响的指标依次为:民用运输飞机架数(X17)、第三产业增加值(X1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5)、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X21)、研究生毕业生数(X19)。以除X21的Sig.=0.066>0.05,其余指标Sig.均小于0.05,可认为模型各参数具有显著性。同时,模型中的各指标与现实中的情况高度吻合,即直接反映出行业增长(民用运输飞机架数)、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国民经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和教育(研究生毕业生数)对民航安全的直接影响。预测2015-2018年安全生产指数(如图2所示)。实际值与拟合值具有较好的重合度,趋势完全一致,若能提升样本数量模型的预测精度将更为理想。

3.2预测结果分析1)鉴于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仍然将保持较高增速,同时将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阶段,民航的事故、事故征候的总量很可能出现较大起伏,总体安全形势严峻。2)从预测结果看,2015-2018年期间,我国民航安全生产指数保持平稳,虽缓慢上升趋势,但是幅度极小。民航安全生产指数将保持在1.13左右保持稳定,但并不排除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5结论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的形势,结合中国民航近二十年来安全生产数据,分析了影响民航安全生产的经济社会主要因素,相关结论如下:1)ARIMA(0,1,0)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5-2018年,民航安全生产指数将处于高位运行,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大环境中,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对主要安全因素进行宏观控制,能够控制民航安全生产指数上升幅度并缩短上升期。2)民用运输飞机架数、第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和研究生毕业生数对于安全生产指数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民航业的增长速度、加强高级人才培养与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可有效的改善民航业安全形势。3)对民航安全生产指标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员素质。在我国“十三五”战略规划中,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国民素质的提高已被列为了重点。国家与民航业战略重点完全重合,这将为民航安全水平提供战略层面的有力支撑。4)民航安全生产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民航行业发展的形势,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健全完善民航安全监管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推进积极主动的安全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显政,等.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5-16.

[2]韩光胜,等.试论统计学理论在安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1):74-77.HANGuangsheng,CHENGuohua,CHENQingguang,etal.Discus-siononapplicationofstatistictheoryinsafetyeconomicanalysis[J].Journal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2008,4(1):74-77.

[3]黄盛初,周心权.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回归分析[J].煤炭学报,2005,30(5):580-584.HUANGShengchu,ZHOUXinquan,ZHANGBinchuan.Multipleregressionanalysisonoccupationalsafetyand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JournalofChinaCoalSociety,2005,30(5):580-584.

[4]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14.

[6]欧韬,周长春.基于神经网络的民航安全态势评估模型及仿真[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2):34-41.OUTao,ZHOUChangchun.Situationassessmentmodelofcivila-viationsafetybasedonneuralnetworkanditssimulation.Journal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2011,7(2):34-41.

[7]LEVESONNG.Anewaccidentmodelforengineeringsafersystems[J].SafetyScience,2004,42(4):237-270.

[8]HASLAMRA,HIDESA,GIBBAGF,etal.Contributingfactorsinconstructionaccidents[J].AppliedErgonomics,2005,36(4):401-415.

[9]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11]KASAIN,MATSUHASHIS,SEKINEK.Accidentoccurrencemodelfortheriskanalysisofindustrialfacilities[J].ReliabilityEngineering&SystemSafety,2013,114(6):71-74.

[12]甘旭升,端木京顺,高建国,等.基于ARIMA模型的航空装备事故时序预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3):97-101.GANXusheng,DUANMUJingshun,GAOJianuo,etal.Timese-riespredictionofaviationequipmentaccidentbasedonARIMAmodel[J].ChinaSafetyScienceJournal,2012,22(3):97-101.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14篇

亮点: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降低经济增速预期指标,提升居民收入预期指标――提请5日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在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方面迈出历史性步伐。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已经成为公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是今年两会我最关心的问题。看到‘十二五’这样安排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目标,让人感到眼前一亮,这是历史性的一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快言快语。

改变:增长预期目标降低0.5%

与“十一五”设定的指标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年均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从7.5%降低至7%,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从5%提升至7%以上,并且加了一个注释,明确提出收入增长按照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在实施中要努力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

长期以来,五年规划(计划)中居民收入增速目标明显低于经济增速目标。例如,在“十五”计划中,经济增长的目标为7%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目标为5%左右;“九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为8%左右,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为5%左右。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明显低于经济增速。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庆育代表给记者提供了这样的数据:扣除价格因素,1979年至2009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9%,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3%和7.2%。

建议:须开启消费引擎

“在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及劳动生产率提高无法保持同步的情况下,经济总量‘蛋糕’做得越大,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状况就越严重。现在到了必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时候了。”杨庆育代表说。

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指标一降一升之间,体现了鲜明的政策导向。

“国家下决心从更多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转向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代表认为,此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意。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基础之上,要启动消费引擎,必须加快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速。居民收入的快速提高,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评论:发展最终目的是让人民幸福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依赖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丰沛的劳动力供给将逐渐发生变化。国际经验也表明,经过二三十年的连续高增长后,会出现经济增速的回调。

“在这个关口,适当调低经济增速目标,通过居民收入的加快提升,为未来可持续增长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是必然的选择。”王一鸣强调。

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赵林中代表建议,“两个同步”的指标已经设定,关键是怎么落实。政府应当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理顺居民内部高、中、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关系。“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反思:改善民生的“硬指标”越多越好

设立更多的约束性指标,让”软”的“硬”起来,无疑是改善民生、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最为直接的办法。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第15篇

预期性指标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当中,最引人注意的提法就是GDP年均增长7%,这一预期性目标比“十一五”规划下降了0.5%。按照规划纲要草案,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5.8万亿元,超过50万亿元。

“这说明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上出现重大变化,下决心从更多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转向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这样的提法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9.9%,“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1.2%,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但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的问题仍然存在,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不到1/10,但消耗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却占到全球1/3左右甚至更高,排放污染物规模也很大。因此,适当放慢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将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

专家指出,从“十一五”情况来看,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完成得比较好,甚至提前、超额完成,但结构性指标却并未全部完成,因此,将GDP年均增速降至7%,可以使得经济发展更有质量。

预期性指标之二: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增至47%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015年达到47%,年均增长4%。要达到这一目标,未来五年服务业增速要高于过去五年,这对于服务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改变当前服务业占比过低,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现状。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认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将迎来难得机遇,因为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深度和广度将加速拓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服务需求的增加。

尽管机遇良好,但服务业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43.5%,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并未实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43.4%,到了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而下降到43%,离“十一五”规划目标仍有0.5%的差距。

民进中央建议,应把促进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发展生产业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内容。建议加强体制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生产业的发展活力,把生产业发展列入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中;从财政收入中提取生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投资生产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预期性指标之三:城镇化率提高到51.5%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五年,城镇化率要从2010年底的47.5%提高到51.5%。也就是说,到2015年,将有一半多的人生活、工作在城镇。

照此速度,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有望达到65%左右,城镇新增人口3亿多,这将为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专家指出,我国拉动内需增长的最大动力是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将成为“十二五”城镇化进程的重头戏,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全国政协委员李国祥表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草案同时提出,城镇化率需要稳妥地推进,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实际上也是根据近年来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的,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中小城市由于难以吸引人才和资金,发展速度缓慢,城镇化过程中也加剧了地区的不平衡。

农业问题专家韩俊提醒,农民工市民化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以增加就业为前提,如果盲目地增加城镇人口,会导致过度的城镇化,造成进城农民的贫困化。

预期性指标之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增加就业被放在了“十二五”期间国家着力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性指标到2015年控制在5%以内。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即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专家认为,就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善民生都有很大作用。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民生的改善就无从谈起。同时人民就业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就容易出现社会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透露,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可见,我国劳动力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总量过剩,需要政府大力拓展就业空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3月6日称,“十二五”期间,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预期性指标之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大于7%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大于7%。这一指标与“十二五”规划的GDP增速同步。

与“十一五”设定的指标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年均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从7.5%降低至7%,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从5%提升至7%以上。

专家指出,长期以来,五年规划(计划)中居民收入增速目标明显低于经济增速目标,而此次,居民收入的增幅和GDP增幅同步是一个历史性进步。

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7%,而在此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大于11.2%,远高于前者。

国务院总理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而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则正体现了国家改善民生的决心。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认为,此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题中应有之义。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基础之上,要启动消费引擎,必须加快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速。

预期性指标之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7%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的预期性指标为高于7%,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同步。

国务院总理在明确“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提出,要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速度一样超过7%,这意味着农民收入增长要加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再明显扩大。

“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8.9%,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趋势,加大了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矛盾。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态势,这种格局严重制约着我国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可能会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后腿。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十二五”时期中央会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应对城乡差距,所以“十二五”期间农民的收入增长可能会出现一个拐点,就是城乡差距从扩大到停止扩大,农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预期性指标之七: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作为预期性指标之一,到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提高1岁。“人均预期寿命”首次成为我国五年规划纲要预期性指标之一。

多位政协委员表示,此指标充分说明政府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注重民生,是最大的亮点。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民盟中央收入分配改革调研组成员郑功成表示,这是最具综合意义的民生指标,意味着我国从单向应急保民生走向全面综合改善民生。

据专家介绍,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国际通用指标,反映一个社会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郑功成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正是实现该指标的具体惠民措施,也是重要保障。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今年“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的具体措施。

预期性指标之八: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十二五”规划纲草案要中提出,至2015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要从2010的1.7件提高至3.3件,年均增长率为1.6%。这充分体现了国家重视科技发展,鼓励自主创新。

专家表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时期,以往依靠高投入、高耗能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十二五”时期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这是世界科技发展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要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鼓励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作为预期性指标之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的提升恰恰就契合了这一点。

预期性指标之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4500万

作为预期性指标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至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4500万。这一目标值与“十一五”目标相比并没有增加,但“十一五”城镇新增就业实际落实人数为5771万,超过目标值。

对于“十二五”目标未有改变,且少于“十一五”实际新增数的问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这应该与“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长目标下调一个百分点至7%有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预期性指标之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指标曾被纳入“十五”计划纲要,2000年该指标仅为42.8%,2005年达到53%。“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未列入该指标,但提出了“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的预期性指标,与该指标也有一定关系。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再次列入这个指标作为预期性指标,预期目标定为87%。“十一五”末期,该指标为82.5%。

专家表示,到“十一五”末期,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为9.5年,距离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11年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要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即“9年”以上的部分,就显得极为重要。该指标重新纳入规划纲要,凸显了这方面的考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但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的不断加快,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弱化,迫切要求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高中入学率指标成为主要指标,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提出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是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预期性指标之十一:R&D经费支出强度提升至2.2%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D经费支出强度)目标为2.2%。截至2010年底,这一指标为1.8%。

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坦承,R&D经费支出强度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底,这一指标应达到2%的水平,而在“十五”末期,该指标仅为1.3%。

2010年,我国R&D经费支出达到5802.1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专家表示,从科技创新角度看,目前我国主要存在四大问题,即:经济发展总体技术含量仍然不高;科技投入大幅增长,但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依然严重;企业创新积极性仍然不高。

权威人士认为,“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原因主要包括:一是节能减排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需要支撑;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支撑;四是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支撑;五是实现安全发展需要支撑;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支撑。由此可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此外,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方面,R&D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预期性指标之十二: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2015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预期较2010年提高0.03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灌溉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呼应,将加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指在一次灌水期间被农作物利用的净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引进水量的比值,是衡量灌区从水源引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水的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十一五”我国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850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0。

水利专家指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十二五”是我国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在农业领域,要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

相关链接

聚焦“十二五”规划新亮点

3月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与“十一五”规划相比,有不少新变化、新部署、新亮点。

规划指标共计24个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2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8个约束性指标全部实现,14个预期性指标除服务业就业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3个指标没有完成外,其余都已顺利实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置了24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十一五”规划多了2个;其中12个为约束性指标,比“十一五”规划多了4个。

“十二五”规划增设了4个约束性指标,分别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增长3.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

相比“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对3个约束性指标进行了丰富,分别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中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森林覆盖率指标中增加了森林蓄积量,新农合覆盖率指标丰富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设置专栏22个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设置的22个专栏。22个专栏中列有事关农业生产、绿色发展、新兴产业、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工程和发展方向。其中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共10条。

三大战略格局浮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运用5幅彩图的形式勾勒出“十二五”新布局,展现出“农业战略格局”“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城市化战略格局”“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全国空间分布,其中关于农业产业、城市化和生态安全等三大战略格局的图示如下:

农业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规划草案文本第14页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彩图,标注出了七大农业主产区,还列明小麦、玉米、棉花等总计23个农产品名称。

规划草案提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交通运输新格局:《国家快速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联袂亮相

规划草案分别在第32页、第33页刊出了《国家快速铁路网》和《国家高速公路网》两幅彩图,不仅标注了已建路段、在建和待建路段,还用“虚线”标注了上述规划研究路段。

规划草案中提出,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高速铁路,形成快速客运网”“基本建成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到4.5万公里”“基本建成由7条放射线、9条纵线和18条横线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8.3万公里”。

城市化战略格局:“两横三纵”串起东西南北城市群

规划草案对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作出部署,提出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规划草案文本第50页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彩图清晰标注出了主要城市化地区:哈长地区、环渤海地区、东陇海地区、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成渝地区、藏中南地区、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兰州-西宁地区、天山北坡地区。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构建绿色发展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