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

自然环境特征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1篇

欧洲的自然环境,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是亚欧大陆的一部分,它的北,西,南三面分别濒临着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东部和东南部与亚洲毗连,欧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没有热带气候的一洲,同时寒带气候所占的面积也不大,所以气候温和,降水分布较均。欧洲的矿物资源以煤,石油,铁,钾盐比较丰富,欧洲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也有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其中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为典型,欧洲是世界面积排行第六的大洲,面积为1017万平方公里。

欧洲的人文特征,欧洲居民中绝大部分是白种人,百分之九十九属欧罗巴人种(白种人),是种族构成比较单一的洲,欧洲是世界上语言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语言都是以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为基础构成的,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在各洲中次于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但人口呈负增长。

(来源:文章屋网 )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2篇

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有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温带季风气候等。

2、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

3、北方地区耕地面积较大,且多为旱田.森林面积较大,全国大部分的针叶林都在此地,.气候多样,有干旱区、半干旱区、湿润区、半湿润区。

4、东北地区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高粱、春小麦等农作物,华北地区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东北地区主食为大米,出产优质的东北大米。华北地区主食为面食。

(来源:文章屋网 )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3篇

沙特阿拉伯位于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也门等国接壤。 海岸线长2437公里,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十四位。

沙特阿拉伯地势西高东低。全境大部为高原。西部红海沿岸为狭长平原,以东为赛拉特山。山地以东地势逐渐下降,直至东部平原。沙漠广布,其北部有大内夫得沙漠,南部有鲁卜哈利沙漠。

沙特阿拉伯西部高原属地中海气候,其他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0℃以上。冬季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不超过200毫米。

(来源:文章屋网 )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4篇

地域性城市特征就是要发挥各地区建设、文化、艺术的独创性,融合创新,通古今之变,建设富有文化氛围浓厚、富有健康、积极、浓厚的文化内涵的居住地域,反映地方的传统特色,同时也要成为符合时代生活功能的场所。

【关键词】:环境,地域性特征,文化,传承,创新

1、地域性城市特征的影响因素

1.1自然环境

“地域性”是自然和社会的特征属性,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因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环境势必会形成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两大因素又影响着栖居于此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地方习俗,因而产生不同的传统文化,即生成不同的地域性城市特征。

随着经度、纬度、地形、海拔、日照强度、植被以及水等气候条件的变化,各地区的地域性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情,城市和地区的精神风貌也相应有着不同的变化,例如山地城市与滨水城市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完全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城市特征,且居住于不同地区的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与程度也都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特征的地域性文化,人文精神与物质生活的融合使得这里的居民有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城市特征。

1.2人文环境

城市环境的建设与城市文化和地方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一个地域所蕴含的独特的民俗传统与文化脉络都是长时间以来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历史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下积淀的产物。世界上不同的地域和民俗在传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风格迥异的民俗风情使不同地域的居民对于形式、色彩、风格的喜好也不尽相同。

1.2.1历史背景

对地方历史背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地域人文特征的历史渊源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借助历史遗留的痕迹,能够全面把握设计某一区域环境所面对的社会背景,并从中提取设计元素运用至设计方案之中,保留了地域的历史记忆。

1.2.2人文符号

人文符号是通过语言、色彩、纹样、建筑、服饰等多种类型表现的地域特征形式。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对符号的辨别和识读来界定和区分区域。人文符号的辨识,可以快速的寻找符合某一地区的文化环境并且辨别出区域人群。

1.2.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在自然环境、宗教、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较相对稳定的生活地方习俗,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生产模式,穿着打扮和语言交流等各方面都与其他地区居民有着明显的差异与不同。

2、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联系

2.1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地域性特征的限制

地域特征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设计师在设计环境景观的时候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环境艺术的设计就是要在某一地区的文化脉络之上建设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城市,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设计师只有通过地域文化的整合才能设定出更好地设计方案,从而满足地域发展的需求。

梅山文化园地处湘中,地势险峻,烟雾弥漫并且潮湿多雨,但基地环境优美,因而人们常用“八山一水一分田”来形容此地的自然环境。由于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存着很大的制约,所以建设此处景观环境时,设计师便灵巧的运用了它依山傍水的自然属性,打造了一个具有山野理念的自然生态环境,营造了具有古朴、自然、神秘的文化园区。

2.2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地域特征是由漫长的过程发展而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和完善,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说这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将地域文化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不但符合当地的文化土壤,精神追求,也能够使设计方案更具可行性,只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并进行设计才能真正的符合地域发展的核心需求。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大到国家还是小到地区,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糟粕与精华,科学的认识传统文化,尊重和弘扬其中精华,通过加工和改造,赋予其时代内涵,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始终保持创新继承,并推动其发展。但是文化是非常抽象的存在,将其抽象应用于实践,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3现代化设计与地域性传统文化相结合

当今时代下的人居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必不可少,反之, 环境艺术设计也存在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二者息息相P。通常条件下,每个地区的地域条件都是难以被改变的,把握当地的地域性特征,沿用当地特有的材料与结构形式,例如眉山文化园的建筑就地取材,大多运用当地的石材、木材、土材等建筑材料,结合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达到一个“深山藏古寺”景观效果。

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对地域文化的重视,是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水平的展现,将当地的人文精神和风土人情作为设计的首要前提,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也迎合了当地人的心理,让设计充满亲和力和人情化。

通过多层面、多空间、多角度、多形式的元素提炼,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和设计原则将地域特征引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加深当地人群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增强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力,打造出适合人居的优美生活环境。营造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乡土人情,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表现力。

总结

城市环境的建设反映地方传统特色的同时,还要成为符合时代生活功能的场所,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是一段历史过程的见证,反映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形象具有很普遍的意义,而城市特色就是个性化的城市形象,对于城市则有更特殊的意义。通过地域特征的引入,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这种内涵不但包括物质的内涵还包括精神的内涵。将这些地域特征所包括的内涵,引入到设计之中,不但影响设计的形态、含义,还影响设计的框架结构,因此,为了取得更显著的景观效果,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必不可少,而且只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才能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林┿. 梅山文化园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性表达[D]. 长沙:湖南大学,2013

[4]李喜彬.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分析[J]. 艺术时尚,2014,J022,132-1

[5]张绮曼. 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域;自然景观;风景园林文化

现代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城市化建设速度明显加快,风景园林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形式,在改善城市环境以及推进城市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风景园林文化的创设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优秀的风景园林文化往往能够充分展现出地域自然景观特征,而地域自然景观特征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内在要求。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探讨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创设,对于提高风景园林设计效果上具有重要意义。

1 概述

1.1 地域景观

地域景观是基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景观形式,带有一定的区域色彩,并且通过人文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协调作用,因此可以将地域景观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地理因素。地理环境以及地理资源是地域景观中的重要内容,为更好的反应社会群体对时空、人类活动因素以及人文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认知,地域景观以地理形态方式存在于社会发展中,以便于在地区条件下深化社会群体对地域环境的认知和合理应用。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时代逐渐到来,随着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社会群体对基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由于景观类型具有一定区域性特征,因此在景观设计与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加以全面分析,将地域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进行有机融合,深化对地域景观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人为景观建设思路与模式,景观园林文化得以形成,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景观园林将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发展趋势。

也就是说,地域是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综合体,地域景观是带有一定地域性特征的基于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景观特征,在阶段内具有稳定性,不同地域景观存在各自的独特性。

在多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地球自诞生之日就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一样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是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合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地貌指地球表面在不同的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承受着来至于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地球表面类型丰富的地貌特征。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被是主要设计的对象,是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主要体现因素,是环境建设、风景园林建设中除了人之外的又一活因子。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临水而居是最常见的社会行为。

1.2 风景园林文化

在社会群体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文化,可以说文化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与历史现象,体现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面貌,并展现出地域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包含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务,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是指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财富。而风景园林文化则与社会中的其他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其不仅包含着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还包含着一定的审美情趣。风景园林文化具有一定特殊性,基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反映出人类群体对地域自然环境的认知,从而充分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吸引社会群体的眼球,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群体的文化素养及审美情趣。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现代化建设对风景园林设计与建造的要求也发生一定转变,对文化底蕴的要求更为显著,此种趋势下使得风景园林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大多以文化品牌为重点,以促进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邓京园林创作中更加注重表现地域文化,以深刻体现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

2 基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创设方法

2.1 充分体现地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征

在风景园林文化设计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地域自然景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资源结构等诸多要素,端正工作态度并深化对各项要素的了解和认知,以促进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在风景园林文化中地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当前社会发展形式下,社会群体的生产活动日趋频繁,不可避免的会对自然景观产生一定影响,部分地区的风景园林中自然景观几近丧失,严重影响城市小气候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风景园林的整体设计效果。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地域之间自然景观特征的差异,充分跟体现地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特征,进而凸显出风景园林文化的独特风格。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园林文化的展现需要地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协调配合,尽可能满足社会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使社会群体在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自发保护自然环境,并在风景园林文化创设过程中突出风景园林的独特人文气息和意境,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将这一人文理念作为风景园林文化创设中的重要因素,从而促进风景园林设计目标的实现。

2.2 再现地域景观特征的艺术

当前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风景园林文化能够最大程度上凸显出地域景观特征的艺术性,展现出我国地域景观风貌的人性化,在提高社会群体审美情趣的同时,能够加深社会群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当基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来凸显风景园林的景观文化,将具有艺术性的地域自然景观特征展现出来,吸引社会群体的关注,在提高风景园林观赏者的审美情趣的同时,能够促使社会群体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自觉保护环境,从而切实提高风景园林的人文艺术价值。

2.3 再现历史风貌

历史文化是地区发展的重要记录,是地域自然景观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地区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将历史风貌加以合理再现,以充分体现地区风景园林建设的文化气息。以湖北荆州古城为例,大部分去荆州旅行的人都要去古城墙感受一下蜀国情怀,荆州在设计与建造风景园林的过程中,就将蜀国历史风貌加以再现,充分展现出了基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为风景园林设计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建造,应当基于地域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地域文化气息,充分展现出地域自然景观特征与人文特征,结合当地历史风貌和生态环境,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人文气息,提高社会群体对地域自然景^的审美情趣,并强化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生态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6篇

1地域特征概念分析

所谓地域特征,就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由于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融合,形成的一种只有该地区独有的特点。一般常见的自然因素为水文特征、气候特点。而气候本身对地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造成严重影响。水温因素对一个地区地域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整体环境打造上,如周庄就是典型的以水著称的地方。而人文因素则是一个地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受到历史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的文化精神特点。而将地域特征融入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则是我国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始终忽视的一个问题。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无法实现地域特征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例如,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艺术设计当中都使用了玻璃幕墙形式,可是这一形式的应用却没有将各地区的特点融合起来,这就会导致地域特征无从体现,进而造成地域文化逐渐走向消亡。

2在我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中所体现出的地域特征

2.1古典园林

虽然说我国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但是也不得不说我国在古典园林设计方面,也尝试将地域文化和特征融入其中。首先,我国传统思想本身对我国传统设计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而这体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是和谐、端庄之美。讲求自然的和谐与实际景观之间可以融为一体,互相衬托。这与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分不开,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体现。其次,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在园林设计过程中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众所周知,我国古典园林往往给人一种充满文化气息与色彩,并且体现着我国悠久历史的特点。尤其是我国山水画,更为讲求良好的意境,而其创作灵感也是依山靠水形成的。这些文化特点在园林设计当中有着重要体现,比如构景应该保持一定的顺序,还应该对空间进行严格划分,这些都是传统园林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历史文化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展现。

2.2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也是我国地域特征显现的重要形式,因为其受到的人文因素远大于自然因素。传统民居本身蕴含了丰富的风俗特点与风土人情,如蒙古包就是我国典型的带有地方特色与地域特点的建筑,其也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民居文化遗产。所以在民居设计中,地域特征确实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3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内在关系的分析与探讨

3.1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域特征的限制

前面已经提到了地域特征的概念,同时也分析了古典园林与传统民居设计中,是如何体现我国地域特征文化的。那么地域特征本身与环境艺术设计必然存在着分不开的关系。首先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域特征的限制与影响。其一,从设计师角度来看,环境设计师并不一定是当地人,所以在其设计理念当中,很容易受到自身传统思维文化的影响,故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其二,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对当前已有环境的再创造,所以往往需要通过思维的跳跃创设出符合当前设计要求的设计内容。故而在环境设计过程中,除了应该遵循传统的地域文化特征,更需要设计师充分发挥想象,实现主客观因素的全面融合,进而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实现共同促进。

3.2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地域特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地域特征文化实际上是对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展现,所以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融合地域特征,也是对地域特征文化和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从某种程度上看,地域特征的发展经历了相对漫长的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确实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所以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重对地域特征文化的加工与传播。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并且给予其足够的认同。将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体现出来,经过加工与创造赋予其新的内涵,在现代建筑中对其有所展现与传播。例如,苏州园林,其私家园林中包括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以及留园,这四大名园反映的艺术风格就分别是我国宋元明清四朝代的特点。每一时期因为社会背景不同,所以在艺术风格设计、传统文化融入以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都会导致不同时期的艺术设计风格出现差异。其次,设计师还需要对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可以通过借鉴与学习先进的理念与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保留,并且在其基础上发展出全新的内容。例如,宁夏地区的“中阿之轴”就是以中式建筑风格与阿拉伯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更是将地域文化植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举措。

3.3是现代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实际上也是现代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因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所以在现代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与当地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例如,在实际设计过程当中,应该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如天气、气候、环境,并且确保环境设计本身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始终以节能环保的理念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与优化,从而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效果,更应该具有典型的生态可持续特点。简言之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要将艺术设计本身与当地地域特征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最终将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打造成极具地方特色的环境艺术作品。

4结束语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音识别;语音截止频率;最大似然线性回归;模型自适应

1 引言

在实际应用场合,语音识别系统往往会受到说话人的改变、信道失真、环境噪声等各种语音变异性的干扰,从而导致预先训练的声学模型与实际环境下提取的声学特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需要对声学模型或声学特征进行补偿,减小环境失配的影响,提高语音识别系统在实际环境下的识别性能。

模型自适应是一种减小环境失配的有效方法,它通过测试环境下的自适应数据调整预先训练的声学模型的参数,使之与当前环境相匹配。一般来说,声学模型包含较多的参数,如果每个参数都独立更新,则需要大量的自适应数据,这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做到。因此,通常假设声学模型的若干个高斯单元共享同一个环境变换关系,将这些高斯单元的自适应数据合并,估计同一组变换参数。最大似然线性变换[1](MLLR: Maximum Likelihood Linear Regression)是一种常用的模型自适应算法,它假设测试环境声学模型与训练环境声学模型之间符合仿射变换关系,只需要通过仿射变换将训练环境声学模型每个高斯单元的均值和方差变换到测试环境,即可得到测试环境声学模型。

在谐波噪声模型中,语音可以分解为一系列正弦谐波与噪声的叠加。在大部分语音帧中,谐波仅仅分布在频谱的低频段,因此可以将语音的频谱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低频谐波部分和高频非周期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分界频率就称为语音截止频率。确定语音截止频率的主要方法有分析综合法、谱域方法和时域方法[2]。在大多数应用场合下,背景噪声是宽带的,它会同时影响语音的低频段和高频段。但在低频谐波部分,语音的能量一般远大于该频段的噪声能量,噪声的影响较小;而在高频非周期部分,语音的能量很小,更易受噪声影响,通常会被噪声覆盖。因而可以认为含噪语音的低频段是有用的语音谐波,而高频段主要是噪声信息。这样,在语音识别中,根据环境噪声的类型和信噪比,估计当前环境下的语音截止频率,仅用语音的低频谐波部分构建声学特征,可以得到更好的识别效果。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语音截止频率的最大似然线性回归算法。在该算法中,首先从测试环境下的少量自适应数据中提取当前测试环境的语音截止频率,并用其作为频率上限,提取语音的特征参数;然后,将声学模型每个高斯单元的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从倒谱域变换到对数谱域,根据语音截止频率,忽略高频分量,再变换回倒谱域;最后,根据测试环境下的少量自适应数据,利用MLLR算法对声学模型的参数进行调整,使其与当前环境相匹配。

2 基于语音截止频率的最大似然线性回归算法

2.1 训练过程

在训练阶段,首先用Mel滤波器组将语音的有效频谱划分为N个Mel频带,设第i个Mel频带的上限频率为fi,这N个上限频率即为语音截止频率的取值范围。然后,为每个语音单元的发音样本提取倒谱特征参数,训练生成该语音单元的声学模型。在语音识别中,声学模型一般为隐马尔可夫模型(HMM: Hidden Markov Model),其每个状态的概率密度函数用一个高斯混和模型(GMM: Gaussian Mixture Model)来描述。这些预先训练得到的声学模型可能与实际应用环境并不匹配,因此在测试阶段需要对其参数进行调整后,才能用于语音识别。

2.2 测试过程

2.2.1 确定语音截止频率

用谱域方法从测试环境下的少量自适应数据中提取测试语音频谱的截止频率,并将其映射到Mel频带的上限频率fi上,用与其最接近的Mel频带上限频率作为当前测试环境的语音截止频率。

2.2.2 特征提取

用当前测试环境的语音截止频率作为频率上限,提取测试语音的倒谱特征参数,即只保留截止频率以下的Mel频带,忽略其以上的Mel频带。特征提取的步骤包括:声学预处理、快速傅里叶变换、Mel滤波、取对数、离散余弦变换和时域差分。

2.2.3 高斯降维

因为在特征提取中根据语音截止频率对语音的特征参数进行了降维,为了与特征参数一致,声学模型每个高斯单元的均值向量与协方差矩阵也必须降维。将每个语音单元声学模型的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从倒谱域变换到对数谱域,根据语音截止频率,忽略均值和方差的高频Mel分量,再变换回倒谱域,即可得到与测试环境特征参数的频率范围一致的声学模型。

2.2.4 模型变换

由于背景噪声、信道失真、说话人的改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斯降维后的声学模型可能与实际测试环境并不匹配,甚至相差很远。为了减小环境失配的影响,需要对声学模型的参数进一步调整。首先通过聚类算法将声学模型的高斯单元划分为若干类,假设每一类的全部高斯单元符合同一个仿射变换关系。然后,将每一类全部高斯单元的自适应数据合并,根据最大似然准则估计该类仿射变换的参数。得到变换参数后,对声学模型各类高斯单元的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进行变换,即可得到测试环境声学模型。测试环境声学模型的状态初始概率分布、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和高斯混和系数与训练环境声学模型一致。

2.2.5 语音识别

得到测试环境声学模型后,即可对当前测试环境下提取的特征参数进行声学解码,得到识别结果。

3 结束语

语音识别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背景噪声的干扰,而噪声主要影响语音的高频非周期部分,因此在噪声环境下仅用语音频谱的低频谐波部分进行语音识别可以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文章将语音截止频率用于声学模型的参数自适应,提出了一种基于语音截止频率的最大似然线性回归算法,从测试环境下的少量自适应数据中提取当前测试环境的语音截止频率,提取测试语音的特征参数,并将声学模型每个高斯单元的均值和方差从倒谱域变换到对数谱域,根据语音截止频率忽略其高频分量,再变换回倒谱域,然后利用MLLR算法对声学模型的参数进一步调整,得到测试环境声学模型。基于语音截止频率的最大似然线性回归算法优于传统的MLLR算法,在噪声补偿中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参考文献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决定论 英吉沙小刀 色彩意涵

检 索:.cn

Abstract :Yengisar knife color application form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shape, it reflects the Uygur nationality of natural color attitude and aesthetic interest. The author through real investigation of detailed and associated with theformer study results, the "Yengisar knife" regional imitation, cultural symbolic,decor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aspects are integrated, so the peelingnational psychology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in a particular color applications that are included in th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Yengisar Knife, Color Meaning

Internet :.cn

一、命题研讨的缘起及理路

民族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不同类型,在我国也存在具有多样化地域、民族气质的“色彩文化丛”,其中“少数民族色彩文化丛”是既丰富又具特色的庞大体系,也为中国文化增添了许多别样的风彩。极富盛名的“英吉沙小刀”以色彩装饰艳丽、表现手法多样、整体和谐却不失激情的艺术形式,诠释着人口数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近半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在民族色彩艺术方面的卓著表现。

民间文化与环境息息相关形成独特的文化形式,这是一种必然也是应然,因此对于文化的解读就不能脱离环境的因素,尤其原著民所创造出的文化样式更是特定地域环境的产物,这种文化特质是不可消磨的。因此对于英吉沙小刀艺术色彩的独特表现,便是基于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现实地域环境进行整体考析,即特定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下,以“英吉沙小刀”的色彩为例逐层剖析:维吾尔民族美术色彩与地区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英吉沙小刀”色彩的解读

民族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体现,存在于生产生活的点滴积累,其传承的方式多以口传身授,加之历史的阶级制约及文化受教程度的限制,文字记载甚少,民间铸刀师傅对于色彩相关的文字数据更少之又少,对其色彩研究只能从物、人、环境等现实进行推演考析。英吉沙小刀由“环境决定论”出发进行审视,应是特定的地域文化与特有民族色彩审美意识的一种承载方式,是对其所在“环境”的分析。系统的外在表象与系统内部诸多因素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因此,色彩表现形式来自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且以此延展,不同工艺品在表象的相似代表其形式之间必然存在关联因素,形成互证关系。

(一)英吉沙县环境辑要

英吉沙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昆仑山系公格尔峰的东北麓的丘陵和平原地带。东南隔戈壁滩与莎车县接壤,南靠昆仑山,西接阿克陶,东北部与疏勒岳普湖县毗邻。维吾尔族原为游牧民族,由于部落的战争之后迁徙至现在的新疆,维吾尔族后以农业为主,区内以干果晾制与民族手工艺为主,尤其英吉沙小刀最为出名。相传,英吉沙城南卡尔瓦西村中有个叫买买提・吐拉洪的铁匠,生产出第一把带有木柄的小刀,其制作的小刀雕刻各种点线图案,并将彩色的漆料涂于刀柄。继买买提・吐拉洪铁匠之后,卡尔瓦西村后人对工艺不断进行加工,直至今日美观且具有实用的英吉沙小刀。英吉沙小刀的名声传遍全国以及周边邻国深受青睐。

法国学者丹纳表示:文化生态环境归纳为“自然气候”和“精神气候”,“气候”的“更替”催生了与之相应的艺术精神与艺术价值的嬗变而成为物质与精神相依共生的“生命式样”。[1]新疆英吉沙地区的特定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形成了当地人民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色彩风格,同时对当地审美需求产生了直接影响,英吉沙小刀的色彩体系即为一种特殊环境下“生命式样”的独特诠释。

(二)英吉沙小刀色彩解析的环境视角

维吾尔族民间美术的色彩在英吉沙小刀上的展示,应是基于其在地域模仿、文化象征、装饰表现上的特殊体现。

1.英吉沙小刀色彩的地域模仿性体现

维吾尔族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受地域性影响,及地缘因素、生产生活因素的影响。色彩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表现要素概述着维吾尔族的生活地域缩影。以崇山峻岭、戈壁沙漠、草原为特征的新疆是维吾尔族人艺术的源泉。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的并存使缤纷色彩的奇境成为现实,激发了当地人与生俱来对事物色彩的审美敏感。寄托着民族文化审美精神的艺术品――英吉沙小刀,展示给世人的是黄沙与绿洲、深蓝色的夜空与篝火、冰川与白雪、黑色土地……多样的环境融入这艺术载体。(表1)

英吉沙小刀的色彩主要以红色、黄色、褐色、绿色、蓝色以及黑色和白色,这些颜色之间相互搭配装饰在刀柄与刀鞘上,寄托着当地人对环境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客观环境的反映,生活实践对环境的审美观念延伸出一种表象,维吾尔族在颜色的使用上激情艳丽,色彩纯度极高,基本不使用灰色系的色彩。干燥的气候中潜藏着激情似火的红,沙漠、戈壁以金黄色与褐色为主,展示着维吾尔族对广阔天地的豪迈情怀。当地环境中对绿色的色彩缺失,心理的寄托就成为了必然,绿色也被赋予了生命的象征成为情感的传达。维吾尔族是一个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种植的民族,天山脚下逐水草放牧羊放马的时代,白雪皑皑的雪山至山脚下的黑褐色土地,这些历史的痕迹因素给这个民族留下了铭记于心的记忆与审美体验,为此黑白两色的使用大于其他颜色。所在的环境中诠释其传承艺术往往反应的反映的仍然是环境。

光使自然界中一切变得丰富多彩,色光通过人类的感知系统传达至大脑,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对自然的摹写也从此开始,这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全面交流的过程和方式。西方认为“模仿”是任何时代的人类必经的过程,并且从古希腊时期即开始对此进行研究。辩证唯物论提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在维吾尔族的色彩中,自然界中对于环境色彩常态的模仿也是同样的道理。基于此种对环境的模仿,英吉沙小刀做为维吾尔族的日用器之一,亦在其色彩谱系下再现着当地环境的风土地貌,点缀着维吾尔族人的生活,陶冶着维吾尔族人的心灵。

2.英吉沙小刀色彩的文化象征性体现

英吉沙小刀在色彩的运用中体现了不同的色彩象征意义。文化是自然环境以外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总和,文化象征性即也存在于地域的环境特质。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在象征性中应包含两个阶段:在特定地域文化的象征性与文化间交融的象征性。

维吾尔族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对于无法抗拒的自然威力保持着敬畏之情,在情愫的作用下本能描摹了具有自然象征性的色彩谱系。英吉沙小刀作为日用生活器的色彩象征也附带着这份崇拜,色彩谱系中的象征意涵在其传承发展中不断的升华凝练,成为与众不同的地域性色彩象征形式。

维吾尔族和当地各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生活至今,在与各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其文化、心理也掺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早在唐朝维吾尔族称为回纥,红色被当时贵族确立尊贵的颜色;维吾尔族婚礼中新娘也与汉族一样穿着红色婚服或穿着红色主调的艾德莱斯绸婚服象征吉庆美好;现代英吉沙小刀多以金色或红色为主色制作刀柄和刀鞘作为馈赠礼品。虽然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文化相互交融,但在英吉沙小刀的色彩象征性中任然保留着当地原有的审美需求,只在传承中发展并未丧失维吾尔族色彩谱系中的文化象征内涵。

3.英吉沙小刀色彩的装饰表现性体现

色彩装饰形式往往能够反映一种风格或文化,长期对特定的“环境”的描摹与深化造就了理想艺术形式,维吾尔族的民间艺人在色彩装饰表现上也同样符合此程式,故而维吾尔族色彩的审美情趣在英吉沙小刀色彩中亦保持着对环境的模仿、与再现,以此进行艺术修饰;维吾尔族的其他艺术品,如艾德莱丝绸、花帽、地毯等设色艳丽且丰富鲜明。不仅仅是维吾尔族的工艺品,如藏族的唐卡、黎族筒裙绣花、苗族刺绣色彩搭配皆大胆、艳丽、夸张,这种广泛的色彩风格在不同地域相似的出现,也反映出人类在模仿环境的中原始质朴的心理,各民族民间手工艺面对自然时相似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

“环境”的构成要素决定着与之相应的文化艺术品类,其系统内只“接受”和强化同其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品种,淘汰或弱化其他类别。[2]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区域内,不同工艺品所表现出来的相似性,是旁证环境关联性的基础。以草原生活的保安族腰刀为例参与比对,二者刀具均为少数民族的日用器、自卫冷兵器,在自然环境中作为工具发挥着共同的用途。由此演绎:产于新疆荒漠戈壁草原的英吉沙小刀与草原地区的保安族腰刀为一种“源流”近似关系,即英吉沙小刀与保安族腰刀均是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存在的工具,在其色彩的装饰中也会存在对于环境的浓缩再现。当某种意识长期存在于相类似的多个区域内并影响其生活,此类区域内逐渐会形成类似文化,成为一种文化丛,也就同样影响区域内人们的思想活动。在艺术的审美加工过程中相类似的环境只会衍生出相类似的艺术品,关乎色彩的意涵因民族文化信仰等存在略微不同。(表2)

英吉沙小刀色彩出自维吾尔族艺术,其特殊的表现即从环境的模仿到象征至艺术升华,展示着工匠们自觉的主观意识能动。在色彩处理上惯用纯度高对比明快、强烈的方式:比如将红绿、玫红与黄、群青与橘黄等几种色彩构成形式运用在刀具的装饰,维吾尔族的色彩中浓缩符合人的色彩审美的补色规律,同时在艺人们看似没正经的色彩中,传达了其质朴而又富有活力的内在精神,英吉沙小刀所诠释的维吾尔族色彩艺术,其外在形式所表达的内在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理念。

三、余论

对于民间美术的归纳与整理是对其地域模仿、文化象征、装饰表现上独特形式的研究,是“文化生态环境”的考析。正如文化人类学中所述:文化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出现特殊化,且呈现“特殊进化”与“多线进化”态势,必须承认,文化必须采取自己的环境所要求具备的形态。[3]英吉沙小刀的所体现的维吾尔族色彩特征,是建构一个民族民间色彩谱系与环境关系的结构模型:在环境内以时间轴发展的文化形式,考量空间范畴内的色彩谱系,从中发现普遍性的色彩谱系与英吉沙小刀为代表所诠释的维吾尔色彩谱系的相互关联;以具体事物所承载的环境内的文化形式,来区分相似区域的色彩谱系。每个民族的色彩谱系的建立都承载着历史发展过程中环境对人的反映,即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意涵。故对于英吉沙小刀所代表的维吾尔族色彩谱系的解析,是对于一个民族从历史、环境、社会,宗教、风土的分层剖析。那么,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每个民族在现存的环境中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谱系。每个地区每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的艺术形态不仅是象征意义,还是文化发展的特定诠释。正因如此,民族民间艺术形态是地域环境发展、文化交流进程和风土人情的独特表现。

注释

[1] [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34.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表现形式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学科,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人类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的综合体。本文将从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展开,逐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进而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设计和艺术设计两个组成部分,代表了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部分,指的是设计对象在内的周围一切事物同设计主体之间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基于这样的需求兴起的环境艺术设计,符合了人类对创造出更加适合居住的人性化环境的需求。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同样也涵盖了与人类的各个活动紧密联系的环境。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重点指的是人为设计的人工环境,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方法,指的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独特的审美意识,发挥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对设计主体进行人性化的改造,以此来创造出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人工环境。这要求设计师除了要亲身参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还要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和理想意愿,将这些方面和设计相融合,遵循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创造出独特的环境设计。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秉持对现有环境人性化的改造理念,满足人们对于理想环境的审美需求,以此来设计出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人工环境。因而,这种环境艺术设计力图实现功能美和形式美二者的有机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就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的环境出发,进行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

环境艺术设计既通过环境来直接表达美感,也通过渗透的艺术方式来影响环境,最终产生出需要细细观赏才能体会到的美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为了实现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达到共鸣的审美效果,而呈现出多样的美学表现形式。

(一)自然美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现实环境的基础下进行创造性的人为设计,而保留现实环境所具备的真实自然美感元素,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表现基础。这种真实自然美感往往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美感,这些自然元素包括阳光、绿色植物、流水等。自然美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根据,这种自然美充分同环境艺术设计相融合,呈现出具有绿色生态的美学效果。

(二)外在美

这种外在美指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种种设计手段而呈现出的形式美。这样的外在美是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形态美,是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必然表现。为了达到外在形态美,除了设计必须体现出环境艺术的外在美之外,设计者必须根据自我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正确判断和掌握对环境进行设计的审美方向,继而使用恰当的方法,创造出具有外在美的环境艺术。

(三)功能美

从某种程度而言,艺术创作活动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追求某种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既然有了外在的形式美,也就会有相应的内在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是美学表现的重要形式,指经过环境艺术设计改造的人工环境,具备了一定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这种功能美体现出人为化环境所具有的内在美感表现,这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对原有环境在功能上的突破性创造,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从概念到实际运用的现实转变。

(四)文化美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新兴的学科,既代表了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也代表了传统文化领域的广泛传播。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现有自然环境的调整改造,而且也是对现有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更新换代。例如,地区的传统民风或是区域的传统文化,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让各种时代的文化进行碰撞和交融。在这种文化交流的活动中,正是展现了环境艺术设计最本质的内容—文化美,这样的美学需要各种美感相互作用,才可以深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美学形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既是技术,也是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被称为无所不包的艺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也要看到,环境艺术设计其实也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理论体系,尤其是有着美学特征的理论内容。解读并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对于增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以及在日后活动中进一步参与美学效果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化和人为化

环境艺术设计拥有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的方法和手段,其对原有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尽管如此,环境艺术设计仍然处处体现自然化的美学内容。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立足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充分考虑大自然规律,这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中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相对于自然化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也有着人为化的美学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活动中,设计者独立自主地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整改造,使之具有艺术美感。这种人为化的艺术美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结果,表现了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最终特征。

(二)整体化和多样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化和多样化表明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性美学特征。环境艺术设计源于环境,又直接通过环境来表现。在这样的完整系统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艺术美学效果和组合形式。从整体上看,环境艺术设计具备了完整的美学系统,有着合理化的美学形式,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外在式的美感,也有着秩序化的内在美学效果。而从细节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的不同个体有着自己的独特美感,比如颜色的美感、材料的美感或者形式的协调美感等。这些多样化的美学效果,兼具了个体之间的美学差异性和整体化的美学统一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内部细节上,都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

(三)实用化和审美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化满足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同时也满足了审美精神的享受过程,这种精神的愉悦享受反映出人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而这种美感并不直接对环境本身产生影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人们的主观世界。这正和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另一重要特征,即与实用化有所区别。这一特征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仅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作品,而是也具备了某种实用性的美学价值。实用化以现实发展为重点,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的主要形式,也是将美学同现实连接起来的主要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化和实用化的统一协调,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这种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一直伴随的真实再现效应。这样的再现现实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某种变化,而是直接将本身的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进程中,并对环境艺术设计美学方向产生指导性作用,规范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内容。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人们产生的美学效果上,比如环境艺术设计最终形成的美学感受,往往是人们的审美心理所产生的结果,同人们的审美价值相呼应。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学实践活动与人们的审美意识相互统一的过程。此外,从社会影响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传统文化面临着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美学成为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和保卫者。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与多种文化的价值理念发生碰撞融合,促进了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在维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基础上,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发扬并传播了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向着更好的方向进步发展。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呈现出多元性,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解读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因为人们对美的感受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而且因为每个人美学认知能力的不同,也使得在解读美学特征方面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在环境艺术设计内部也有着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这为我们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带来很多障碍。但我们首先应该认清在研究分析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这一过程,就是在逐步了解美学形成的过程,而这必将为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带来突破和升华的效应。其次,我们要结合当下的形势来加深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在详细而系统地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之后,要立足于目前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并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工作。这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也能更加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曾文静.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华章,2009(22).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趋势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81-01

一、室内设计展现环境艺术特征

(一)亲切自然性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持续促进国民经济稳步提升的同时也令各类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创设优质居住使用环境,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然,主体形成了科学的环保意识,在室内设计层面则体现了对自然环保材料的科学应用。同时人们越来越渴望在绿色、天然的环保环境中生活、工作、居住,为此科学应用天然材料、强化室内设计中自然色彩的应用,营造室内舒适的环境艺术氛围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为了回归自然艺术本色还应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融入传统民间风格与艺术设计手法,力求创新具象、抽象艺术设计方式的良好运用,进而真正展现当前室内设计亲切自然的环境艺术特征。

(二)整体艺术性

伴随各类社会物质价值财富的日益丰富扩充,人们逐步由单纯物的堆积中得以解放,并要求在室内设计中包含的各类物件应散发一种整体统一的艺术美感。室内良好环境的实践设计是一类整体性的艺术,因此我们应由形体、空间、虚实关系及色彩等层面进行把握,凸显良好的意境并协调空间周围各类复杂的环境关系,进而真正从艺术层面设计出统一整体的室内环境空间。

(三)民族性

室内空间环境艺术特征的良好展现离不开民族性设计因素的科学渗透,为提升人们居住生活整体质量水平,在空间设计进程中应在完美体现科学现代化理念、应用先进设计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适度把握传统元素,在讲求现代美感的同时渗透传统民族性,进而抓住人们眼球、加深人们印象,追本溯源激发人们内心对民族艺术原本的真情实感,令室内设计真正体现地域特色及民族风格艺术性,营造处处精心设计、方方面面体现环境美的室内设计优质效果。

二、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实践趋势

(一)满足人们多重丰富需求

成功的室内设计应最大化体现使用空间人员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现代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展现不仅应实现各类空间人性化功能,同时还应体现人文内涵与设计技术手段的先进性。为此在室内设计实践中应科学考量人们各类行为活动的物质特征,良好关注其现实感觉、尺度、行为特征与生理特征所及的人们活动极限。同时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还应充分体现人们各类复杂的现实心理需求,对不同人群的心理活动各类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展现环境艺术的室内科学设计良好参照依据,进而真正创设舒适、安全、充满艺术性的室内优美空间环境。

(二)营造优质整体空间艺术环境

从本质层面来讲室内设计是一类新生活的良好创造观念,同时也是对文化的实践创造,伴随现代化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大众对精神、物质生活、身处环境质量提出了更加明确高端的要求,因此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应科学营造出适用、安全、美观、健康,可满足人们多元化应用要求的室内环境艺术作品,令其涵盖个性化、人性化特征内涵并成为室内设计精品。为体现优质设计效果、展现科学效益,应合理明确技术措施、空间构造特征与装修规范,满足防火、安全、卫生等综合标准,进而真正符合整体空间环境艺术要求。

(三)把握历史文脉,合理提升室内设计环境艺术附加值

室内现代设计营造的环境条件经常在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等层面体现出了全新的理念要求,令室内电气通讯、五金配件、设备设施、装饰新型材料均包含了较高的现代化技术含量,例如计算机控制住宅、智能化建筑工程等,进一步增加了室内设计与相关整体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室内实践设计应良好提升附加值,展现现代化设计理念,积极应用创新设计方式技术提升整体室内设计与环境质量水平。再者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均会或多或少体现一定的归属感,即环境体现的人文内涵势必同人们自身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是重要的环境价值组成要素,因此从事设计相关人员应对历史展开深入研究,科学尊重并培育文脉能力,合理渗透传统优质设计理念,珍惜历史,令生活载体的创新与其良好融合,进而提升艺术源于生活的科学创造力,并真正设计出现代化、充满历史文脉价值、具有艺术内涵的室内环境艺术空间。

三、结语

总之,基于室内设计展现的环境艺术特征,为真正创造出优质、充满人文性、历史性、可行性、环保性、艺术性的室内空间环境,我们只有秉承科学设计原则,把握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趋势方向制定优质设计策略,才能全面提升室内设计综合水平,营造室内空间舒适、健康、适用、可靠的艺术环境。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合唱风格 题材 体裁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生产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民族个性、语言结构等因素对不同的合唱风格形成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其实形成合唱风格的因素并非仅此,一些音乐题材、体裁,甚至看似与合唱风格不相关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也是影响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妨通过分析研究,进而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合唱的风格。

二、不同题材、体裁对合唱风格的影响

题材的内容与体裁的形式对合唱作品风格有着一定的影响。

1.题材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题材的不同直接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单一题材的风格也具有单一性,但许多作品却存在着题材交错的特殊性。比如:爱情题材的缠绵成分当然多于战争题材,但并非爱情中就没有抗争,战争中就没有柔情。这种题材交错的特殊性起初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段,在合唱中的借用,使合唱风格具有了多重性特征。分析这一特殊手段,有利于把握其影响合唱风格的诸多因素。

在把握不同题材作品的风格方面,对只会指挥的综合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曾经拥有军旅生活的指挥,自然对战争题材的作品认识相对深刻,风格把握相对准确;而在爱情上曾有波折甚至有着“梁山伯祝英台”式的经历者,自然对爱情或生命题材的把握上,可能相对略胜一筹。当然必须说明的是:风格把握与生活阅历并非一定成正比,一个指挥如何在不同题材面前准确把握作品风格,是他感受各类题材所涉及到的生活体验及遐想能力的体现,所以,指挥横向知识的间接获得和拓宽,是这种体验和学习十分重要的。对生活不同侧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感受获得、总结和深层感悟的能力,是指挥在把握不同题材和风格上的重要手段之一。

2.体裁的影响

体裁是音乐的形式表现,体裁的特征表现在它存在的形式中,这种形式存在的本身一旦融入合唱艺术时,就成为合唱风格上的表现之一。作曲家在创作中采取某种体裁时,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带有该种体裁的特征,因此体裁对合唱风格的影响是肯定的。比如:以步伐节奏为创作基础的进行曲体裁,其特征表现在强调重拍、结构整齐、节奏鲜明,偶数拍、三段体(中段较抒情)居多等。而这些固有的体裁特征,已成为进行曲的先期风格,作曲家在遵循这些风格的同时,再去表现后期的个性风格(民族风格、区域风格、创造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同一体裁也并非风格完全一致,就进行曲而言,按其性质、内容又可分为军队战斗类和仪式典礼类(婚庆、检阅、葬礼等)。因此,在把握进行曲体裁的风格的大前提下,还应注意同一体裁下内容和个性的区别。至于舞曲体裁的合唱作品,首先要具备可舞性的风格,无论是典雅稳重、文质彬彬的小步舞曲,还是欢快、华丽而活泼的“华尔兹”,舞感的把握是表现风格特征的关键;另外,根据民间秧歌、阿细跳月、东北二人转和安塞腰鼓等素材而改编创作的舞曲体裁的合唱,热情、奔放、粗犷的风格极富民间个性,在认识了解该地区舞曲风格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正确区别作曲家的创造个性。体裁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既是同为舒缓的小夜曲、船歌和摇篮曲体裁,也有小夜曲的委婉悠扬、船歌随波悠闲摇摆和摇篮曲女性呵护般的细腻等风格上的不同。

体裁的特征有时就是风格的直接反映,每一位作曲家的创作首先应是尊重体裁特征,其次才是自身风格个性的展示。所以,指挥在合理地认识同一体裁的不同方面与情绪相近的不同体裁时,首先应把握体裁的个性特征在合唱中的反映。

三、不同自然环境对风格的影响

1.合唱作品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反映

自远古到今天,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且人类在领略了自然丰富多彩的风貌和无穷复杂的环境变化的同时,也在征服着自然,改造着环境。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总是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合唱艺术的风格当然也受到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到宇宙洪荒,小至微生物界,面对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奥妙和秘密、现象和本质、规律和变异、现在和将来,音乐家们在作品中描绘着不同的地表风格、高原海洋,不同的名城风光、气象风云;合唱中反映自然环境风格的作品不乏其例,形形色色的湖、绵延起伏的山、各种各样的海、源远流长的河、星罗棋布的岛以及缥缈离奇的自然奇观、广阔无垠的原野风光;小到显微镜下细菌精灵的舞蹈,大到宇宙空间的天体运行,近到歌唱眼前每时每刻的生活,远到远古广袤的土地和无际的海洋、未来遐想的宇宙、天体的运行,可谓举不胜举。这种合唱作品对自然环境的本身反映是生活于其间的民众或作曲家自觉的创作,作品中自然环境超出其自然属性的同时,赋予它人为的升华意义,使人性本身所寄予的感情有所宣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合唱艺术形成和造就区域风格的根本之一。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环境形态;感知特征;建筑设计

建筑尽管是人工创造的产物,但是也是在环境形态与人类的传统的感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现代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着激烈的矛盾,致使环境与人之间处于失衡的状态中,这是因为建筑设计没有充分的考虑到环境因素,更多为考虑到经济发展因素,因此需要对建筑环境观进行重新认知,真正的将建筑设计融入到环境中,以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建筑设计问题。

1.建筑环境观概述

在环境形态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设计,这是设计人员对建筑设计进行的重新认识,因为不同的环境形态会给以一种不同的感知,因此其设计出来的建筑自会给人以一种不同的感受。从深层次上来说,建筑本身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其融合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因素,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当地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环境因素能够通过各种建筑形态体现出来,因此建筑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多种脉络,不同的脉络给人的感知也不同,现代建筑设计技术无论发展的如何迅速,其这种脉络无法丢弃。尤其是现阶段,建筑设计与自然越来越远,这看似是对自然的改造,而实际上,是对环境与建筑之间存在的脉络的一种破坏,因此需要建筑设计人员重新认识建筑环境观。设计人员可以利用自然来进行更为合理的建筑设计,以使建筑与环境充分的融合,以体现出协调和谐之美。

2.建筑对环境的表达

建筑实际上对对环境一种的表达,也是可以说,建筑只是大环境中的一种人造因素,建筑既可以体现出环境形象,也可以体现出环境空间,在此,笔者就从环境形象与空间两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方面,建筑设计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环境形象,在整个自然环境中,动态变化尽管并不明显,但是从客观上将,环境无时无刻都在改变,其整体性以及完整性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人工创造的物质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建筑形式的不断改变,实际上就是对周围环境改变的一种回应,优良的建筑设计形式能够与自然浑然天成,不断革新,随时改变,这实际上,就是建筑设计对环境形象一种真实的体现与表达。

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也是对环境空间的一种真实的体现与表达,环境空间是环境形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者是后者的构成层面,建设设计可以利用山体、水源或者其他环境要素来形成环境空间,以此达到相得益彰的目标。建筑设计要想充分的体现出环境空间,或者能够充分的利用环境空间中的各个要素,设计人员必须要明确环境核心,这实际上是建筑与环境形态之间所带有的不同的具象性的体现。现代建筑设计人员能够充分的结合当地的环境形态,无论这种形态秩序是否完整,都可以设计出经典的建筑。世界上,很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都是在当时的环境形象还不够完整或者其秩序还不够合理的情况下完成的,其价值依然非常高。除此之外,建筑的设计实际上是对环境的一种介入,这种介入既不能体现出突兀的感觉,又要保留自身的独特性,只要突出特有的环境空间即可。

3.基于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研究

3.1运用视觉效果感知建筑设计特征

视觉的表现在环境的感知中具有无可超越的作用,它是一种主要的感知形式。人们大多都喜欢高质量的视觉感应和刺激,因此,在复杂的环境中想要促进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主体关系,除了要从环境的本身出发,还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视觉吸引力,找出并设置在建筑中对环境产生的感知方式,才能构成对建筑的形态具有影响作用的策略。在设计中,建筑师会尽量将沿滨景观设立成一个风景面,而河道的顺应方向布置则构成每一个筑的单体,其沿着河道建设逐渐拔高,这样后排的建筑都能够由于凸显作用的产生而有一种对水体环境在直线视觉上的感知效果。

3.2运用环境联想感知建筑设计特征

建筑在环境的感知表达中表现与环境各元素的组成产生的知觉,正如梅洛庞蒂提出的知觉现象学一样,建筑能够将人们的知觉引入运动、时间甚至光影等多种物质的流逝中。例如,环境的变化能够引起人们对声音的感知,而日光的照射作用则可以引发人们在视觉和触觉上的感知等,多种感知元素形成了建筑与环境的素材,从而出现了联想感知表现建筑的设计特征。对这些元素的综合考虑,使得建筑师要思考关于环境总体感知特征途径、元素影响人们知觉途径等多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对元素的选择和设计进行表达。总之,建筑对环境联想感知的表达,是一种能够丰富人们对环境感知和体验的策略之一。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信息中心设计,就是考虑了对场地中水体多种感应效果的研究,要表达“水的容器”这一种概念。建筑师匠心独运,试图通过建筑对水体环境的依赖,从而表达环境要素对于形态与空间的关联,是一种联想性的设计表达。

3.3运用情感记忆感知建筑设计特征

霍尔曾经提出了一种建筑思维模式,他表示建筑的思维是在一种真实的现象中思考的活动,这是由某一个想法引起的,虽然来自环境,却受限于环境,同时还可以与某一个地域或是某些经历纠缠在一起。例如,芬兰的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就位于当地的中心地段,它的建筑风格多为新古典主义,而且外形上呈箱形,在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首先就继承了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然后考虑到周围环境和文化影响的因素,后又提出“交错搭接”的概念加以设计,于是成为了综合城市几何关系与周围景观、地理文化和感知等多种感知相交的著名建筑。而有一些建立在环境形态上的建筑主体通过了创作加工,其反映了一些情感和体验,被建筑师“想象与记忆”升华了建筑通过升华以后,其赋予的物象特征及内涵己经形成,在整个建筑的环境生成过程中,情感的形成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进行探究很有必要,因为这正是现阶段我国建筑设计所欠缺的,虽然现代建筑设计水平逐渐的提高,但是正是这种高水平使得建筑设计逐渐脱离了环境形态,也难以感知其特征。建筑设计无论是形式,还是其他具体的因素实际上都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只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才能使建筑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沈德泉.环境关联的建筑表达[J].重庆建筑,2011(05).

[2]高宏宇.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7(01).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13篇

一、地域特征因素的提出

“地域”(region)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是指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通常理解为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也叫区域。它是由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空间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空间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拥有不同的地域特征。研究地域特征必须将自然、人文和空间等因素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自然因素是城市景观存在的基础条件,它是构成不同城市格局和影响城市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和动物等等。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自然因素,不同自然因素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空间。以地形为例,在开阔的平原地区,城市的布局以横向为主;而多山的地区,则多会利用坡地的落差形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城市空间格局。在特定的地域内人类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这是自然因素所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景观;人文因素是人类在一定范围内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特定因素,同时这样的因素又反作用于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如今的人文因素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城市地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征,代表着城市的灵魂和性格,设计时考虑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城市活动中来,从根本上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设计,才是充满人情味的、体现地域人文关怀的设计;城市空间由城市各物质要素的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及其组合规律组成,城市的形象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关系密切,人在城市中生活,所有活动亦离不开城市的空间。在此,空间的有序组织需要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和景观设计的全局统筹考虑。深入了解城市景观的各个部分特别是具备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空间,用统筹的战略性眼光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使整个城市景观成为独特而又统一的整体。

二、营造具有地域特征城市景观的表达方式

美丽而富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是体现城市整体质量的标准和关键。保护、利用城市已有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全局,将自然与传统人文结合起来,开发新的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在保护、开发突出地方特征的同时,注入城市新时代景观设计的活力,表达方式如下:

1.“天人合一”哲学观下的生态园林城市“天人合一”是中国朴素哲学观的基础,它认为人应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存在于宇宙这个统一体之中。经过几千年的孕育和积累,最后沉淀为一种稳定的、永恒的精神精髓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一种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美学观。这种思想作为具有中国地域特征的美学观不仅存在于传统园林艺术,也正在以新的姿态融入到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之中。这就对中国城市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应符合中国传统园林自然美学观、具备中国特征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生态园林城市是在保留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修复,营造出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城市景观,它是以维护人的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为宗旨的理想城市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人文文化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讲究因地制宜,“据高堆山,依低挖湖”,真正做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原有的地域景观特征,能够激发城市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营造出和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生态环境。设计时还应考虑到城市地域特征与人的需求相和谐,保留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城市名胜古迹、构建历史人文空间等,以此传播城市历史和地域传统文化。生态是可参与的,应当树立起哲学的、文明的生态观念,引导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转变,产生自觉的生态意识,让人们自觉参与到城市生态园林的氛围中,乃至自发的保护和营造属于自己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生态是美的,生态景观赋予了城市空间自然美的要素,加强了城市的可识别性与可欣赏性;生态审美不仅仅是人们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而且还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与外在的自然美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关系,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典范。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体现为人的活动与生态环境相融,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间都是由人类生活空间发展而来的,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生态园林城市设计以重视自然环境为基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出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独特的生态环境。

2.现代审美观下的中国意境景观人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朴素的审美观,传统的园林景观由此而生。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概念是将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对象,其设计主要是模拟大自然的景观模式,以艺术的手法师法自然,以假山假水再现真山真水。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同步发展,西方主流价值观念被引入,人们发现除了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之外还有更多不同的价值观念存在,人的审美观随之变化。传统的高雅文化受到来自世俗文化的猛烈冲击,部分传统的艺术手法和审美理念渐渐变成一种小众艺术离开大众视线或者逐步被淘汰,人们的审美趋向表现为大众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景观设计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同时,城市景观的设计应当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城市的景观审美,将现代设计新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力求做到与原有环境相融合。尽管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出现了大众化、多元化的审美趋势,仍应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城市景观设计的意境与人文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意境空间的营造模式也许不能够完全适用于现代景观设计,景观意境的营造应侧重于对人文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传统园林的纯粹临摹,落在实处即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环境营造不同的意境景观。城市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在满足现代审美与多元化审美观的前提下,将人文文化和时代特质相结合,彻底改变全球一体化形势下城市趋同的现象,营造出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

三、结语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自然环境;设计理念;审美特征

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艺术审美特征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艺术设计涉及到的学科多且复杂,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发挥其实用功能,给社会群众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指引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实际的工作中渗透现代化的艺术设计理念,保证小到室内设计,大到城市规划都能发挥影响作用。

1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艺术审美特征的主要因素

1.1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理因素是影响环境艺术设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古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就充分考虑了地理因素,我国幅员面积辽阔,在南方一代,气候温和,花草植被丰富,自然与人文的相融合在我国南方环境艺术设计中处处体现,在布局设计中追求自然美,无论是园林还是建筑,追求的是人与自然更为贴近,在南方古代建筑中假山非常常见,利用层次分明的结构,建造花园池塘等,使得我国南方化境艺术设计独树一帜,但是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就有呈现出另一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了,我国北方地势辽阔,气候较为干燥,在建筑外观上通常表现为气势磅礴,逐渐形成了以整齐为主的艺术审美特征,环境衬托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明确的中轴线,如故宫,自然景观加以辅助,使得故宫在整体上显得更为气势宏大。另外,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环境艺术设计受地理制约的同时,也利用地理环境达到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比如在印度北部地区,由于印度地处赤道附近,北面高山影响了冷空气的进入,但是三面环海的地理形势,使得生活在印度北部地区的人民利用海运的形式出行和运输,在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审美上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西欧文明的开端。

1.2经济发展现状因素

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在过去,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主要依靠手工业和农业来维持日常的生活,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上表现出以人为的干预为主导,希望与自然贴近的同时,能够掌控自然的发展,人民希望通过依靠自然的力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经济水平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们通过工业生产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对于自然环境的需求发生了转变,对环境的破坏情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强调环境保护的同时,在资源的利用上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开始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忽视态度得到了重大的转变,也对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审美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

1.3社会制度因素

社会制度因素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审美特征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大自然是一种既定存在的美,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审美特征,如我国的故宫,正是由于皇权制度的影响,使得故宫在艺术表现特征上呈现出壮观、威严的全貌,由社会制度产生社会文化同样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古代人文思想中追求的是从容洒脱,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在对自然的设计和艺术审美上更多的是保留大自然的原始美,不去刻意的创造,而现阶段我国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设计上要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由于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因此,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上侧重点考虑的环境与发展[2]。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2.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化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城市的绿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环境艺术设计也顺应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人性化设计主要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根据人们真是的需求,来设计整体的环境规划,在设计中既能方便于人们的活动,又能体现自然美,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尊重民俗文化,要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丰富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建立生态型城市国际倡导的一种城市发展趋势,环境的破坏,治理工作的难以落实,地球资源的枯竭,成为当今最为棘手的难题,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破坏离不开人类的发展[3]。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对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优化,理想的环境艺术设计同时也能提高人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起到宣传环境保护的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这要求在设计上要注重对环境资源的整合利用,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目的,改善城市的环境,同时注重对外在自然条件如空气、阳光、水资源和人工科技如现代化的浇灌系统等的协调配合,要重视对环境的治理和维护,只有在科学发展的环境观上才能真正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多元化理念

环境设计的参与主体众多,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涉及到的不再仅仅是环境、建筑等部门,还涉及到城市的规划,环境的检测等工作,因此,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多方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以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安排保证现代艺术设计工作的有效进行,要重视环境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再设计过程中,应当要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环境设计工作不再是社会群众被动的接受,而是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设计项目过程中,社会群众往往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受益主体的需求,这对于完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的特征

3.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层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规划的作用越来越强,艺术设计的受益群体还是社会群众[4]。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满足社会群众的基本需求,在使用上要方面和舒适,要根据受众主体的不同,设计方案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在城市广场中,要选择适宜的花草,在建筑上要以雕塑为主,方便人民群众的休闲活动[5]。其次,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要考虑美观性,在设计中不能将各种感官因素相重叠,而是要注重点、线、面的统一,注重色彩和建筑的搭配,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营造良好的视觉享受,最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要给社会群众的思想得到升华,要能够体现城市规划的理念。

3.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联性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多,无论是在居室还是在城市规划中们都有体现,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注重关联性,不仅仅要注重环境设计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还要重视空间上的统一,要在空间的多样性上进行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要避免急功近利,如杭州西湖周边的建筑过于复杂,给城市规划埋下了隐患,给杭州西湖的发展带来了局限性。而我国江南地区的园林设计就是空间统一设计的典范,运用环境艺术设计手法,营造了园林特有的意境,因此,正确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各要素的关联性是发挥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方面。

3.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

环境艺术是美的表达手段,也是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必然要考虑其实用性,只有满足了社会群众的需求,才能在功能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艺术实用性随处可见,比如公园的长凳,在设计上既符合了公园的主题,又能方便与人民群众的休闲,在城市中的各个角落里存在的垃圾桶,在设计上既要满足其使用功能,外观上也要体现含有当地特色的造型设计,既能合乎了人机,又能发挥实际的实用功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作用下产生的,因此,只有更加科学的对待生态环境,才能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审美特征,思考.关于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其审美特征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4,02(02):302.

[2]晏杰雄,陈国雄.环境艺术化与艺术环境化的统一——城市公共艺术的美学考察[J].文艺争鸣,2011,10(08):18-20.

[3]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11(03):38-41+46.

[4]万然,朱华亮.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06):108-111.

自然环境特征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展现;自然环境特征

一、对地域自然景观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在多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地球自诞生之日就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一样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是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合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

1.气候气象

处于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是自然环境因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在满足地球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气候气象特征。

2.地质地貌

不同地域的地质土壤的不同情况,决定了自然景观特征的不同。地貌指地球表面在不同的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承受着来至于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地球表面类型丰富的地貌特征。地质地貌往往关系着风景园林中植被的种植、亭台楼阁的建造。

3.植被

植被是人居环境中的参与者,是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环境因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被是主要设计的对象,是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主要体现因素,是环境建设、风景园林建设中除了人之外的又一活因子,因此,风景园林受到地域植被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4.水文条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临水而居是最常见的社会行为。在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作品中,以山、水个人自然屏障的设计非常普遍。

二、如何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展现自然景观的特征

1.合理设计地形

地形是一个环境存在一个实质性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景观中的所有景物在空间中以一种链接的形式存在。园林自然景观的地形在其设计上要使得一定的规模景观韵律和自然景观的一种美学特征有机结合。一个现代化的风景园林的独特设计,首先要有对地形熟悉再对地形进行设计与利用。园林自然景观的地形设计要与现今的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设计以及低碳集约型园林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在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影响下,本着一种创新科学的一种设计理念进行对现代化自然景观进行一定的展现。

1.营造自然水景

水是园林景观构成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其表现方式比较多样化,不同的状态可展现不同的效果,如静止状态可营造宁静、轻松、祥和的氛围,运动的水则可创造生动、富有活力的情趣,且其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很容易与周围的环境入为一体,有着独特的造景作用,风景园林设计中合理利用水,不仅可组织空间、协调水景变化,增添园林生机和意境,还可使空气更加清新,并具有明确游览路线的作用。风景园林中的水有自然状态的水和人工水景,对于自然状态下的水,在设计过程中,一般不改变水体的原有形状,而应依水造景,适当点缀,并注意保持水体的安全无污染,以为周围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自然性、多样性完全是自然水体的本性,因此若采用人工水景,一般会采用自然式水体,即是仿自然设计,水景的形态多是不规则的形体,以曲线形式存在(如图1)。在水体设计中,应遵循宜“弯”不易“直”的原则,随弯就弯,避免裁弯取直,用富有生气、灵气的蜿蜒曲折的水流呈现自然,不同的流水种类形态也有所不同,如江河为较宽的大型带状水体、溪涧则为较窄的小型水体。此外,在营造水景时还应注意利用水色光影,如四周景变一为二,虚实相接,上下交映,增加景深。微风轻拂,送来阵阵涟漪,可增添湖光倒影的动感,营造朦胧美的意境。

2.合理设计植物景观

植物是自然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且其种类繁多、富于变化,不同的植物大小、形态、色彩、质感等的不同,可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如蓝色、白色等冷色调的植物可给人宁静的感觉,浅绿、浅黄等浅色调的植物可产生明亮、轻,不同形态、色彩、质感的植物的搭配也可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如排列整齐的盆栽可给人秩序井然的感觉,形态、颜色各异的树木散布在一片湖泊周围,则可营造自然、亲切的意境。植物以其丰富的色彩和形态构成园林的主体景观,是整体环境规划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当地自然风貌的植物类型是风景园林设计中体现自然文化观念的要点,因此,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应首选乡土植物,作为一种在当地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的植物群体,乡土植物的生理、遗传、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最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更易生长。

3.保护节约自然资源

土壤体系、动植物等构成风景园林自然景观的要素是有生命的,彼此间相互依赖,且较为脆弱,因此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应当与生态学紧密联系,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设计方案。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场地中的不可再生资源,需尽可能地予以保护,在此前提下,通过对场地中水、土地、生物等可再生资源的合理设计利用,以自然元素构建园林景观空间,体现风景园林的自然景观特征。设计中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资源的人为干扰,遵循“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的设计理念,以场地中的原有自然资源和格局为基础,进行景观的改造,充分将景观设计与场地原有自然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生态造景,再现场地中原有的自然景观特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设计要想充分的展现自然景观的特征,就要从根本上使得自然景观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炼,进而使得风景园林景观的艺术再现。在风景园林中,自然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源泉,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和风景园林文化永恒的主题,应秉持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避免过度的人工干预破坏自然环境和生物,通过对自然要素的合理设计和利用,再现自然风貌。

参考文献

[1]朱建宁.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J].中国园林,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