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日语 教学现状 口译特点 教学方法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口译课程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也相应地日益受到重视。日语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作为任课教师,其应充分了解口译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认真分析口译教学的性质和特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地强化教学效果,为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口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拟从日语口译教学的现状、特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职院校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作了粗浅的探讨。

二、日语口译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口译课程,一般开设两个学期,每周两个学时。在这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究竟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有学生的因素,又有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因素,我们不妨从这些方面简单分析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相比本科生,高职生的语言功底相对薄弱,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比较欠缺,对学习的热情不够浓厚;部分学生因为文化素质不高而出现自卑心理,以至于缺乏参与课堂互动的勇气和信心。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和消极态度,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因为口译课程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动、紧跟课堂节奏,否则将事倍功半。

2.教师方面。由于高职日语专业开设时间短,日语教师尤其是口译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任课教师多为本科毕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不少口译教师跟上精读课一样,喜欢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纠正语法错误,忽视口译课上应有的课堂训练和教学实践。一些老教师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充分活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仍一味地依赖教材或讲义,以致课堂教学死板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年轻教师则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完全按照自己的套路教学,或者沿用自己大学老师的陈年教学方法,这样无疑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教学内容方面。目前市面上的日语口译教材不多,而且绝大部分是供本科院校使用的,面向高职院校的教材寥寥无几。这些口译教材,或者理论性内容的比例太大,或者仅仅是对话或短文的中日文互译,多数没有涉及具体的口译方法和技巧。并且教材基本局限于文本形式,没有直观形象的图片或音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日语口译教学的需要。

当然,除了上述三方面,还有其他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比如一些高职院校为追求经济效益,口译课程开课人数超过三四十人,这样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无法控制课堂活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院校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不能提供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口译课程,或者将其设为选修课,甚至干脆没有口译课程,等等。对这些不良现象,学校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纠正。

三、日语口译教学的特点

日语口译,就是译者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将某种信息在日语和汉语之间对等转换的一种活动。换句话说,日语口译就是实现日汉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工具。日语口译的这种交流性质和表达方式,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特点,归纳起来,日语口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的实战性。清末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这是基于笔译的理论而提出的。由于口译具有即席性和实战性的特点,因此译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全按照笔译的标准,既要做到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又要按照原文的文体风格和表现手法去翻译。近年来,翻译界提出了类似的口译标准,即“准、顺、快”。“准”与“信”相对应,它是口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其灵魂所在。但是“准”只是译文与原文在信息方面尽量做到等值,在语法和风格方面无法完全对等,显然跟笔译的“信”存在一定的差距。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译员还要顾及“顺”,即译文要顺畅、流利,符合语言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让人明了,才能达到翻译和交流的目的。口译的第三个标准是“快”,即快速反应、即席翻译,因为口译的现场性和即席性要求口译过程不能过长,要求译员对语言信息的处理要迅速果断,这样才能使双方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口译的现场实战性要求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2.语言的综合性。外语学习离不开视、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训练,但似乎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视、听、说、读、写的目的是“译”,也就是说“译”是融合前面几项内容的。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视听或阅读来输入信息,然后经过脑袋的加工和处理,最后才能以说或写的输出方式将译文表达出来。所以日语口译是一项集视、听、说、读、写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它要求译员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以及视、听、说、读、写等语言处理能力。其中的“视”指的是译员要注意观察口译现场的情况,读懂当事双方的表情和举止,及时应对突况;“听”就是考查译员的会意能力,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双方提供的信息;“说”是指在译员对信息把握不准的情况下,经短暂思考后说出必要的内容;“读”要求译员把记下的要点准确读出来;“写”则要求译员将所听到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记录下来。因此,口译是运用各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操作能力,译员除了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必须培养敏锐观察、灵活应变、快速记录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

3.个体的操作性。口译的现场实战性决定了口译必须讲究一定的速度,跟上当事人讲话的节拍,以保证商谈或交流的顺利进行。因此,日语口译人员首先要具备合格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包括良好的思维、冷静的头脑、敏捷的反应、果断的态度等。为避免措手不及,译员在事前应做好必要的功课,比如查找相关资料、把握关键内容、准备专业词语等。译员平时要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掌握各种口译的方法和技巧,做到未雨绸缪。除了心理素质外,译员的个人修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承担的口译任务中,译员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当事双方的一些观点看法或商业秘密,日语口译人员在这方面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严守操作规程,遵守职业道德。另外,日语口译人员还必须了解中日两国的基本礼仪常识,做到衣着得体大方、言谈举止得当。

4.跨文化交际性。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密切,在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如此,两国之间的语汇特征、思维意识及生活习俗等仍然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无疑成了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绊脚石。在日语口译实践中,译员作为交际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尽可能地消除因两国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麻烦和误解,避免双方产生尴尬与困惑。为此,译员必须了解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认真分析和研究两国间的各种文化差异,在口译中力求准确、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此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失误。

四、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方法

口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想方设法地增加学生提供交流与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创造条件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从大量实践和操练中提高口译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1.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根本特点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互动式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审美,激发求知欲,而且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法运用在口译课堂中,最简便易行的是做同声传译的练习。比如可以采取以三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互动,先由一名学生朗读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日语文字材料,另一名学生充当翻译进行即席翻译,每读完一句或者一小段,就立即由第二名学生译成汉语,然后由第三名学生还原译成日语。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坚持反复训练就能提高口译的基本素质,为将来口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境式教学法。口译教师可以开动脑筋,把课堂设计成一个口译现场,让学生置学于活泼生动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说,由教师事先设定一个特定的口译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发挥和创作。比如设定一个中日双方进行商务谈判的模拟会谈场面,先由教师将谈判的主题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告知学生,然后将学生分成三组,其中的两组分别扮演中日谈判的双方代表,第三组则扮演译员。这种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在真实、直观的交际活动中培养口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实践证明,用这种情景交际的方法进行口译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和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体验式教学法。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以一些日本企业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日语口译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到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教学。可以安排一些优秀学生到企业担任现场口译工作或者跟班见习,也可以分组或分批地去观摩口译现场,让他们真实感受口译活动的现场氛围,实地了解口译工作的性质与要求。如果没有实训基地,可以利用校内的口译模拟实训室开展类似的模拟训练。另外,口译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各种场面的日语口译录像资料,让学生边观看边讨论边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一些口译技巧、译语得失、现场应对策略等,这样既加强了口译技能的训练,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4.开放式教学法。为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可以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实验室、网络实验室、远程学习系统等,开辟第二口译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译训练机会,多渠道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强化其口译技能的训练。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机会有限,这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口译教学非常不利。引入开放式的柔性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日语水平和学习进度,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进行训练。网络资源层出不穷,而且更新及时,学生通过网络不仅能接触到海量的口译训练材料,还能随时与在线的其他口译学习者进行交流,互相切磋技艺,共同提高口译水平。

总之,我们在日语口译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专业方向、现有条件等,分别运用或穿插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期强化口译课程教学效果。

五、结语

日语口译是一项综合的语言技能,它的特点决定了译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外,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口译技巧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口译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研究并实践与口译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强化教学效果。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日语口译译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芳琴.从口译的特点看口译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7):77-80.

[2]王颀.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学实践初探[J].上海翻译,2006(1):42-45.

[3]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5-7,31.

[4]李传坤.日语口译实践中的跨文化交际[J].科教导刊,2013,(9):209-210.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乒乓球专项课 特点 教学改革

一、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

(一)广泛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赛性。

乒乓球运动所用器材设备比较简单,容易接受,运动量可大可小,不受年龄和性别等条件的限制,具有较强广泛适应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很强的竞赛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二)技术性。

乒乓球小而轻,击球时要有较高的技巧性,通过碰击球的不同部位使球产生上、下、左、右旋转,并控制球的落点。乒乓球项目的专业性比较强,没有其他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可以迁移过来,运动者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动作技术,且动作技术的定型时间比较长,运动周期长,一般从少儿开始训练,对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及反应能力要求较高。另外,乒乓球比赛对运动者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要高于其他项目。

(三)大脑反映的灵敏性。

据测定,在3米左右距离击球,每次击球的间隔时间是1.4秒左右,最短不到1秒[2]。这就要求击球者大脑反应要灵敏,击球动作要迅速与协调。

二、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特点

乒乓球专项课在高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专项课面对的也是广大学生。高校体育课的上课时间为每周一次,学生学习技术的时间较短,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技术动作的掌握与动作的定型。由于高校乒乓球专项课开设的目的不是培养高水平的乒乓球运动员,而是使学生通过乒乓球专项课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掌握一些基本的乒乓球技术,提高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高校乒乓球课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既侧重与基本动作技术的教学,又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大致了解和体验乒乓球运动的全过程。

三、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教学改革

(一)加强基本功动作的教学与练习。

鉴于高校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乒乓球专项课的特点,首先应加强专项课学生基本动作的学习,即侧重于正手攻球和反手推挡球的技术学习和掌握。笔者根据多年的乒乓球训练体验与近几年的乒乓球教学经验认为,掌握好推挡与正手攻球技术,对乒乓球技术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推挡与攻球的教学时数应占到40%―50%,这段时期应主要注重推挡与攻球的动作定型。大多数学生掌握推挡技术比较容易,从第一学期期末测试的结果来看,定点推挡球10―30个来回球为及格至满分,从计数和技评两个方面评分,我校06级乒乓球男生班45人进行测试,有76%的学生为80分以上,13%的学生为70分以上,9%的学生为60分以上,2%的学生为不及格。正手攻球的技术学习掌握与动作定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少学生的技术水平较低,以前的攻球动作不规范,形成错误的攻球习惯,在教学中想纠正有一定的难度,但又需要纠正,否则将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进程。开始时教师应详细介绍正手攻球的动作要领与动作发力方向,首先要进行徒手的动作挥拍练习,教师给每个学生辅助做徒手挥拍练习,使学生找到正确合理的挥拍动作感觉,再上台练习。由于正手攻球需要一定的对球的感觉与动作的配合,所以初学正手攻球时不论打上或打不上球都一定要把正确的动作作出来,教师同时言语督促,指出打不上球错误所在,再找好合理的击球时间和击球点,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形成较正确的正手攻球的动力定型。

(二)乒乓球全面技术的培养教学。

学生掌握了推挡、攻球动作之后,就进入到全面技术的教学中。由定点、定位的练习转到两点或多点移动中推或攻的组合练习,应注意手上的动作与脚下步伐的配合,可先徒手做步伐练习,再配上手上动作挥拍加步伐。之后进入到旋转球的练习,可先教下旋发球,使学生充分体会摩擦球的感觉和手腕的加力抖动,之后可利用下旋球旋转的原理教学生正手位反手位的搓球,应注意要强调触球瞬间拍型应给球一个向下向前的力量。下旋球与搓球练习应占教学时数的10%―15%。当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发下旋球的技术后,可直接教学生接下旋长球的进攻技术――正手拉弧旋球,这项技术是乒乓球比赛中运用较多的得分手段之一,也是自身整体水平的一个提高技术。练习方法与正手攻球练习方法相似,开始时教师详细介绍正手拉弧旋球的动作要领与动作发力方向和摩擦球的方向,首先要进行徒手的动作挥拍练习,教师给每个学生辅助做徒手挥拍练习,使学生找到正确合理的挥拍动作感觉,再上台练习。正手拉弧旋球由于需要给球一个向上向前的摩擦才能使球过去,因此动作幅度比正手攻球大,初学时教师一定强调学生要敢于把动作做到位。当学生基本掌握和了解拉球之后,应教学生几种不同旋转类型的发球与接发球(因为乒乓球比赛中发球与接发球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整场比赛的输赢)。可以向学生介绍正手位或反手位的侧上旋与侧下旋球,学生练习时应注意拍型的角度与触球后出手的动作。发球的教学可占教学时数的10%。学生了解掌握正手攻球、反手挡球、正手反手组合练习、发下旋球、正手反手搓球、正手拉弧旋球和接发侧上、下旋发球后,应开始进入到全面技术组合练习。

(三)乒乓球的教学比赛。

乒乓球专项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乒乓球技术、技能,使没打过球的学生会打,会打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进入到实战中,在比赛中找到乐趣,得到锻炼。因此,在后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随堂组织一些教学比赛。这样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并满足学生的心理成就感;二是可以融合以前学过的技术,进行实战的锻炼;三是可以使学生体会比赛的气氛与比赛中的心理因素的考验。另外在组织教学比赛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一些乒乓球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让学生在比赛中体会乒乓球规则与裁判法的知识,在比赛的同时学生可以互换进行裁判实习。

(四)加强乒乓球意识的培养。

意识是人脑的正常生理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可指导人的行为与活动,人的一切行为与活动都是在人大脑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乒乓球意识就是指学生或运动员在乒乓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的一种具有明显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的心理活动[3][4]。Seve C.通过对3个顶级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性比赛中一连串技术动作,在21分赛制和11分赛制中进行比较研究,新赛制中动作的有机性发生了变化,试探或适应过程比完成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变短,优秀成绩的取得与运动员在比赛中对各种因素紧密的协调有关[5]。老练的运动员在比赛开始时首先会探测或判断对手来球的方向、性质,随后做出一个有效的判断和动作[6]。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教学,应根据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任务,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综合、合理地进行乒乓球教学,使有兴趣选择乒乓球课的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时间内能基本掌握乒乓球的技术、技能,了解乒乓球组织与比赛的全过程,为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提供途径并让学生在兴趣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乐趣,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郝哲,蔡学玲,郝玉娇等.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半决赛柳承敏技战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58-260.

[2]侯文达.高等学校乒乓球教材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3]苏丕仁.现代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9.

[4]秦华.乒乓球战术意识的培养.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9,(2):93-95.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成本會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l-0084-04

成本會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主要核算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耗费。现代成本會计拓宽了传统成本會计的内涵和外延,成本會计的对象不仅包括产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还包括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专项成本;成本會计的职能也有所扩大,由传统的核算职能向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转变。有著名学者指出,一个好的成本管理者,胜过一打经济学家。现代社會对成本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在校学生而言,由于缺乏企业实践,对工厂管理组织机构、生产组织形式等实践知识知之甚少,这些对于成本會计教师有效实施教学方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成本會计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难点

(一)成本會计课程特点

成本會计课程计算方法多,公式多,计算量大。例如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共计有七种方法,如约当产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等方法,每种方法教材都总结了一系列公式,死记硬背只能使学生痛苦不堪,而且公式记住了还不一定會做题;其次,成本核算的程序复杂,图表多。例如采用分步法核算连续型复杂生产企业的完工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有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逐步结转分步法中可以采用综合结转的方法计算成本,还可以采用分项结转的方法计算成本。但是采用综合结转的方法,虽然计算出了最终完工产品的成本,但完工产品成本中的各成本项目金额不清楚,不利于成本分析,所以有必要逆工序进行成本还原,目的是为了明确完工产品成本中各成本项目的金额及构成比例。而成本还原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计算过程,成本还原时,数据的汇总和分配过程中會产生许多成本计算表,而且表与表之间有数字的引用关系,彼此联系,整个计算过程复杂,一不小心就會出错。

(二)成本會计课程教学难点

首先,从知识掌握角度看,学生对成本核算过程各章节内容和单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但相似知识点容易混淆,不會把各知识点融合成一个完整系统,“猴子掰包谷”现象严重;其次,从知识应用角度看,学生难以将成本會计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和类型的具体企业,不知道如何组织成本會计工作、如何进行成本核算并编制成本报表。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背景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生源的文化层次和学生自身素质偏低是客观事实,虽然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属于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考出正常水平,但大部分学生都属于低分层次,甚至是迫于父母所逼来学校上学的。

其次,相当一部分同学有强烈的自卑感。民办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这些大学生在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认为自己是被高考所淘汰的,是高校录取中的最后一批,他们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实力,总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

最后,还有部分同学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松懈,作风疲沓。这些同学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會合理安排时间,不懂得珍惜时间,“混文凭”的思想严重,甚至有个别同学自甘“堕落”,逃课、旷课等行为屡次发生。

三、成本會计教学方法探析

针对上述成本會计课程的特点以及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成本會计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与其他會计学专业课程有相同之处以外,还应有其特殊性: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做到授课方式灵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其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求授课教师不忘“德育”教育,采用点滴“渗透”“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尽量不要采用训诫的方式,而是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授课老师的关切,理解体會授课老师的良苦用心。

(一)实践教学

通过走访生产企业的方式,组织学生亲自到面粉厂、造纸厂、汽车厂、机床厂等生产场所参观,使他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了解产品的生产技术过程,知道产品是经过哪些环节生产出来的,让学生充分了解教材中讲授的现代工业产品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两大类型。不具备条件的,教师要准备有关影像或图片资料,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讲解,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所了解。采用实践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比教师单纯的课堂说教讲解效用要大很多。

(二)引导跟踪式教学

传统的成本會计课堂教学,教师整堂课都在口干舌燥地为学生讲解教材表格中数据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使学生容易厌烦,而且前讲后忘,拿到题仍然不會做,教师讲解的效果大打折扣;也有教师采用多媒体方式,虽然活灵活现地体现了数据间的勾稽关系、来龙去脉,但由于屏幕显示速度过快,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对于数据计算方法学生仍是一脸茫然,对于课堂练习和作业学生仍然感到困难重重。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自尝一尝。为了破解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教师前讲学生后忘的矛盾,笔者采用了引导跟踪式教学方法。采用此种方法,教师事前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备课时每堂课要精心准备2—4道课堂练习,并为学生设计好成本计算表格,清空表格中的数据,将其电子化,让学生打印或复印,整个一学期完毕,每个学生打印或复印的成本在两元钱左右。然后要求学生每人必备一个简易的计算器,团购价格大致在10元左右,也就是说每个学生花在本门课程的成本大致在12元左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价格对于民办高职学生而言一般还是能接受的。准备工作就绪以后,教师每堂课只进行10~20分钟必要的计算方法讲授,其余时间全部给了学生,让其完成事先布置好的课堂练习。对于空白的表格,教师引导学生一行一行填写数据或者一列一列填写数据,在遇到难点时,教师及时点拨,整个表格完成后,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总结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出现的失误。课堂练习刚开始,第一道题、第二道题可能會稍慢一些,第三道题、第四道题学生得“道”以后,计算速度大为加快。采用此种方法,教师讲授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腾出时间在教室进行巡回检查,甚至利用间隙进行个别辅导,从而了解学生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课堂练习的“量”进行灵活处理,掌控授课节奏。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整个教室只听见“沙沙”的计算器按键声,犹如春蚕吃桑叶,给原本枯燥的课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音乐,让师生都体會到一种和谐的美感。有学生感言,通过练习才真正学到了“东西”。

(三)类“诊所式”教学

诊所式教学是把医学院临床诊断模式引入到高等教育的教学中,是上个世纪60年端于美国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诊所式教学法是把课堂看作“诊所”、把教师与学生关系视为“医师”与“患者”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如下特点:首先,可以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自愿学习;其次,可以变教师权威性、单向性演讲为师生平等、双向交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最后,可以变“满堂灌”为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使学生有效学习。诊所式教学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教师也提高了教学技能,符合孔子主张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也使教育达到了以人为本的境界。笔者在这里把诊所式教学稍加改造,所以称为类“诊所式”教学,可以达到同样甚至更高的教学效果。诊所式教学把学生视为“患者”,类“诊所式”教学把学生视为“医生”,让学生为教材“看病”。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材中往往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差错,成本會计教材也不例外。在采用引导跟踪式教学法完成课堂练习后,笔者按照学生座次分组训练,让他们进行教材例题的讲解,要求讲清表格中数据的来源和引用关系,学生这时充当起“医生”,用刚刚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发现了教材中的一些错误数据或不妥当之处。有时笔者讲解过程中也“故意”出错,让学生去“诊断”,并给出正确的“处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帮助一些本来很自卑的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归类教学

成本會计这门课程计算公式特别多,如果逐一记忆,学生的负担非常重。因此可以将性质类似的计算公式合并归为一个类别进行记忆和使用。例如原材料费用的分配、工资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等等。每一种费用的分配教材都总结了一大堆文字公式,学生根本记不下来。但通过观察,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可以归属一类,即分配规律可以概括为找准受益对象、选好分配标准、将费用带回“家”。计算公式如下:

费用分配率=待分费用总额/Σ分配标准某受益对象应分配的费用=该对象的分配标准额(即受益量)*费用分配率

公式的分子就是我们要分配的要素费用总额,分母是与之相适应的分配费用的依据,即分配标准总额。“谁受益,谁承担费用”,把握住这个分配原则,费用分配率的意义是一个分配标准应负担的费用额,即该公式的意义是某个受益对象使用了多少分配标准,它应该负担的费用就是该分配率的多少倍。深刻领會这个公式以后,在各种要素费用的分配时就能运用自如了。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4篇

1.高职法学的生存现状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原则。主打四张牌:一是发展特品专业。如文秘、安保和计算机专业,不断进行课程改革,自主编写专业教材,加大实训课程比例。二是教师团队牌。努力打造全国同一领域名师团队。三是服务平安北京。围绕和依托平安北京建设工程,优化格局稳步落实,为政府提供公共安全产品和服务,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产生社会影响力。四是具有政法特色的学生素养。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向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民警教育训练并重发展,教育为公安政法队伍建设服务,科研为公安政法事业的发展服务。计划于2015年举办本科教育。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设有五系四部,刑事执行、司法警务、法律文秘和社会工作等13个专业。在高职教育方面,学院采取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按照高职教育理念,积极实施校企合作、警学深度结合,对45周岁以下教师赴基层实务部门进行实践锻炼提出具体要求。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现有在校学生6000余人。设有法律事务、律师事务、刑事执行、司法警察、法制新闻、法律文秘、安全保卫、物业管理等13个专业。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办学定位以对人才的需求为客观依据,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重点分析和梳理了警察类人才、基层一线应用型法律服务人才、与安全相关的司法技术类人才等三大类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在专业结构布局上,以政法类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做强“警”字类专业,拓展“司”字类专业,办好“安”字类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维持在4000人左右。

2.生存现状之反思

总结上述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法学院校总体的特点,培养基层应用型法律服务工作者。围绕这一目标,对我国传统的法学的法学教育进行了全面大胆的尝试,面对困境,迎难而上。其主要的改革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干部培训与高职教育并行发展,既体现出作为政法系统的干部培训职能,又体现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法对紧缺型应用性法律人才需求的服务社会的职能。第二,干部培训是学校生存的基础,也是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的蓄积力量,蓄积成熟的高职院校想做强做大做出特色,或者抓住机会升为本科教育院校。第三,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出为地方培养紧缺型的应用型法律服务人才,并且为地方培养梯队式的司法警察储备人才。第四,强调根据专业性质,自编教材,自设教学内容。由于在法律事务、律师事务、刑事执行、司法警察、法制新闻、法律文秘、安全保卫、物业管理等专业的设置上,没有适合高职法学院校的统一的国家教材,地方教育部门也没有编写相应的教材规划。因此,在这样的专业设置的背景下,必然要体现出适合紧缺型的法律专业相配套的教材。只有这样的教育教学,才能体现出高职法学教育的优势,而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化版。第五,强调一线教师要有基层实践经验,定期到基层学习。我国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要“知行统一”,知识技能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这是教育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作为实践理性的法学,本身就应该秉承这一特点,即真实的法律运行在社会生活中,在高职法学的专业性上要比普通法学更有针对性,因此,更应强调相关专业的教师要有相关行业的完整的实践经验。第六,建立教学实践性基地,强化实践性教学的比例。

3.与普通高校之对比

普通高校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单调、刻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具体人才培养方向脱节,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通病。而高职法学教育在我国中长期教育规划体系里,列为地方教育体系,因此,对于高职法学的建立尚处于探索阶段。这对于在艰难中求生存的高职法学院校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对于能否建立科学、规范、可持续性发展的高职类法学院校,将是对我国传统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极大挑战。高职法学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强调稳固、可持续性发展,建立以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引领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编写不同的教材、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社会实践。例如,以律师、法官、检察官为就业方向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各科以司法考试的考试方向编写教材,改变大学期末一考模式,各科进行阶段性考试,加大课时量,做到每部法律精讲、细讲,各科重点法条按条编写实例、案例,并规划具体社会实践内容。同时编写各科实践性的法律技术性操作课程,这就形成各法学学科实践性的实例、案例教学与技术性的实践课程的综合式的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改变各科以一本教材加法条的传统、单调式授课。在这一总体思路里具体规划,分为教学内容的选定、教材的编写、阶段性考试与训练、技术性操作规范的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的安排等。

二、高职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之出路

1.战略目标要清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研究我国中长期社会发展对高职法学人才需求的特点、方向,既要总结高职法学的一般特点,也要根据我国国情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结合国情、省情,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高职法学院校的发展模式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模式,大多是根据自身特点、省内情况,适合国情的应急性发展模式较多,带有临时性、易变性、不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教育资源浪费现象、教育资源的配置都难以适应专业调整的变化节奏,使得教学效果的职业特点不明显,不能凸显高职法学教育的职业特点。教育自身的特点和法律一样,本身带有滞后的特点,今天的教育是学习以前的知识,而学习却是为以后的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学校的发展规划,并逐步推进。

2.突出高职法学教育的“职业性特点”

高职法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其职业性,而职业性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法学教育具备以下的特点:(1)教学与社会相结合,消除学校教学与行业实务之间的差距,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2)其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确定专而精的职业发展方向;(3)在职业教育上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应性、灵活性,准确预测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及时修正教学计划使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4)应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法学教学方法之改革,法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合理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真正地做到具有职业特点;(5)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全面落实教学实践环节,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6)高职法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是使学院教学更适应社会的要求,由知识型教育向技能型教育转变,让学生在技能的操作过程中学习知识,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迅速适应工作。

3.强化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稳定性,应突出其技能性,由知识性学习向技能性学习转变

高职法学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职业性,而职业性的外在表现就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因此,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对法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成为高职法学能否办好的首要问题。在专业设置上应按照下列原则与程序进行:(1)每一专业的设置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专业设置的法律属性,未来对该职业法律人才的需求特点等,至少可以预见未来10年的职业发展方向。(2)在每一专业设置同时,要组织聘请专家、优秀职业人、任课教师共同编写专业理论课教材与实践技能课教材,并编写专业性职业特点所需的其他必备技能训练课程,这些都要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3)加强校企联合办学,推进职业教育的前瞻性。教育的方针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教学内容上带有一定的研究性、预测性,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授之以渔”的方式,教给学生获得技能型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

4.加强符合职业特点的师资队伍建设

几乎在所有的高职法学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职业特点方面,“双师型”教师储备严重不足,体现出转型时期学校体制内面临的尴尬问题。一方面,学校需要发展;另一方面现有教师又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因此,高职法学院校应舍得投入,高度重视在职法学教师的职业继续教育培养,以适应高职法学教育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可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外聘相关行业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很多学校只是简单地设置了新型专业,而在教师素质的提高上不够重视,其结果是最后砸了学校新设的专业品牌,使学校失去竞争力。

5.建立专业实训、实习基地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5篇

1.前言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同高职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围绕职业特征实施体育课程教学,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为了更为客观地了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对重庆市5所高职院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市工业职业学院、重庆工程职业学院、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260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教师60人,学生20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6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8.46%。另一方面,对这5所高职院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体育教师及教学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有关课程教学的深度访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2.2 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访问法、逻辑推理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各项指标进行研究,并形成统计结果。

2.3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结合问卷,可以了解到在对学生采用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是否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这项调查中有超过50%的认为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在对自主选课是否满意的调查中非常满意只占22.40%;在对所在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情况的评价中认为非常好的15.40%,不好的占了31.20%;通过调研访谈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发展虽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总的来说,缺乏学科的严谨性和系统性,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在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评价、体育选修课开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方法、场馆器材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完整性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主体构成一部分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及职业中学升学组成,另一部分是通过高考招生,体育教育对象较为复杂化,这两部分在中等教育阶段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程度不一致,因此,高职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应有所调整,但目前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还很不完善,只有单科项目体育课程目标,没有一个整体的体育课程目标,并没有随着生源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反映了部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局限性。

3.2 体育课程评价方式缺乏多元性,缺乏定性评价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方面,认为体育课程评价办法不合理的学生占23.40%,没有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目前,高职院校的评价办法还是主要以教师为主,过于强调绝对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相对评价较差,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互评缺乏有机地结合。另外对评价的个体差异与进步幅度重视不够,过于重视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

3.3 体育课程教学条件匮乏,不适应高职发展需要

学校体育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一定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它是确保学校体育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场地质量的高低与面积大小、器材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活动的整体发展。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受到很大型的条件限制,34.30%的学生认为学校场地不能满足其体育活动要求,各高职院校室内场馆主要是以综合馆为主,规划不合理,体育器材缺乏,特别是体育器材较为单一老化,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体育活动。

4.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

4.1 转变传统体育观念,确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课程理念是人们在对高校体育课程功能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统一的观念,是公众理论的体现。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性因素是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紧扣时代主题,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课程教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教学手段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始终把体育锻炼作为自我强身健心的重要活动内容。

4.2 突出高职院校职业特点,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

根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确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并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锻炼作为自我强身健心的重要活动内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方法要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一要坚持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的双地位形式;二是要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改进,合理正确的组合运用;三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主线,把“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既要有一般性、特色性的差别,体现出职业性的终身特点。

4.3 进行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精选教学内容,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需要改造现有运动项目内容,特别是延续使用较多的中小学竞技性的运动项目,这些以田径、篮、排、足球等传统项目为主,教学内容单一,调动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严重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加以改造,从实际出发,根据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设计体育课程。重点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声乐集体课;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40-01

一、多元化

高等师范院校声乐集体课教学,首先呈多元化特点,这种多元化特点,又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内容的。

其一,如前所述,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具有普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与一般高等师范院校其他专业的双重属性,所以它兼有“艺术性”与“师范性”的双重特点。

所谓“艺术性”,是指要使学生掌握声乐知识,具有声乐演唱能力。

所谓“师范性”,是指要使学生不仅自己会唱歌,还要掌握教学知识,学会教别人唱歌。

由此看来,这种多元化要贯穿于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始终,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的集体课,当然也毫不例外。

其二,由于受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决定,其教学也必然呈多元化格局,其中的集体课,同样如此。

众所周知,高等师院校声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进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主要是歌剧院或歌舞院团),从事专业声乐表演工作或担任声乐教师工作;二是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大中专学校、艺术院校、师范院校、职业学院等),从事专业声乐教学工作;三是进入文化馆、艺术馆,从事群众业余声乐辅导工作;四是个体开办声乐学校、培训班,从事声乐教学工作。

因此,这就决定了高等师范院声乐教学授课内容的多元化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特点,同样要在集体课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例如,同是演唱艺术,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分别选定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大唱法中的任何一种,作为自己的主修课或文攻方向。教师也可以专业对口,即美声唱法的教师教美声唱法的学生,民族唱法的教师教民族唱法的学生,通俗唱法的教师教通俗唱法的学生。而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专业,则要三种唱法全教,教师要一专多能,学生也要成为“多面手”。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毕业后多渠道就业方向之需。表现在集体课中,多元化的兼容特点就更为突出。不可能也不应该像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生那样的单一化、集中化。

其三,由于受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学生来源多元化的决定,其教学也必须呈多元化特点,体现在集体课教学中,亦当如此。

大家都知道,考入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说,不仅对声乐艺术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具有一定的声乐基础、特长乃至造诣。所以对他们的教学,内容也相对容易集中。而考入师范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来源就较为复杂,相对来说,呈明显的多元化特点:有的有一定的声乐基础,有的干脆就是门外汉,有的甚至连学声乐的兴趣都很少甚至没有,属于阴差阳错,误入“乐”途。针对这种参差不齐的现状,声乐教学就必须全面兼顾,也就必然呈多元化特点。集体课当然要以其教学个性充分体现这种多元化的教学共性。

二、基础化

同高等艺术院校声乐专业重点培养声乐尖子人才的教学目标明显不同,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培养的是“多面手”,因此就更注重基础课与基本功,基础化自然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必要的“双基”中的重要内容。

体现在集体课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强化基础课与基本功,要使基础知识准确、全面,基本功扎实、牢固,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艺术基础、技能基础、创造基础。

三、科技化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高科技已进入各个领域。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吸收高科技的先进成果,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教学手段。

在集体课的教学中,同样要做到这一点。

一是运用录音、录像技术,提高集体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方面,可以把优秀声乐演员演唱的经典歌曲或名曲,运用录音、录像技术放给学生收听、收看,教师可以结合音像资料进行点评、分析、讲解,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讲课的实况录音、录像,供学生课后复习之用。与此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练习、实习情况,进行录音、录像,使其看见自己,找出优缺点,以利提高。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7篇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结构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在一定的人本特教环境场里面发挥的。高校特殊专业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方面的素养。进一步分解为特教情感态度价值观,特教过程、方法和能力,特殊教育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很显然可以看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实施都是与上面的四个要素密切联系的。情意使高校特殊教育教师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专业理念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指明方向,明确这样教的原因;而专业技能则是让高校特教专业教师懂得怎样去教。整个系统的功能发挥的大小,都是由这四个要素决定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其教师素养结构系统功能发挥的作用。要发挥系统的功能,一方面要求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理念要素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各个主要要素的子要素在层次上平衡发展。形成专业情意是动力,理念的转变是关键,专业知识的构建是基础,能力的不断发展完善是核心。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结构系统在日益多变复杂的人本特教环境下必须不断变化以适应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结构系统动能的最大化。

二、高校特教专业教师素养结构新视角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突出的是特殊教育的本质问题,突出了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建构特殊教育课程,突出了特殊教育的特点,使得特殊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统一[2]。也就可以认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特殊教育素养和教育素养(见图2)。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字面意思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首先是教师,所以其应该具备一般教师最基本的素养;然而,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其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素养。从教育素养和特殊教育素养两个层次去建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系统,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

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一)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通识知识体系。即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目前已经开设的传统关于特殊教育的通识课程主要有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等,这些是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通识课程。但由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是面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所以作为一线特教教师培养人的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知识外,必须建构一个完整的跨学科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既考虑特殊教育学科自身的逻辑化知识,又能与多学科建立横向的综合化知识结构,丰富和完善已有的通识知识体系。这种有机联系的立体化交叉建构的特殊教育通识知识体系才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必备的知识,也是适应新时代对特殊教育要求的基本保证。

(二)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而作为一线教师的培养者,高校教师就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关于特殊儿童的知识。除了一些基本的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的环境与适应知识,特殊儿童相关的法律知识,特殊儿童一般心理特点等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基本知识,如传统的盲、聋、哑儿童的基本知识,现在社会新型的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孩子方面知识。具体来说,盲童的盲文;聋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手语知识[3];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孩子的康复知识等。只有充分地掌握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地培养职前特殊教育教师,使这些教师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地进入角色。

(三)特殊教育方法论知识。高校特殊教育方法论一直以来主要借鉴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为特殊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中,既有定性层面的研究方法,又有定量的研究方法。我国传统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很重视定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个案法、观察法和田野法的广泛运用,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的研究,这是其主要的优点,也是其主要的突出缺点,缺乏切实可靠的定量研究。一般的个案法、观察法可以有效地搜集第一手的材料,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其不能代替特殊教育中的定量研究。高校特殊教育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类。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调查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搜集事实材料和相应的数据。从思辨的角度主要是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8]方法,其主要是处理已经搜集的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梳理,使其上升为理性材料。特殊教育方法是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中介桥梁,将其纳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特殊教育史知识。特殊教育史记录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向我们展示了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规律,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特殊教育学习活动有重大的意义。特殊教育史为人们提供各种有效的经验,指引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一方面应该掌握广泛的特殊教育史料,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地将这些历史资料运用到特殊教育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意义。特殊教育史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一方面为特殊教育课程增加人文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其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此外,特殊教育中有了特殊教育史,学生就更能有效地把握特殊教育的本质,懂得特殊教育究竟是什么,特殊教育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特殊教育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也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史的教育。高校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特殊教育史能为特殊教育学科课提供重要的历史背景、原理、概念和现实的来源等,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发展的过程,是特殊教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特殊教育史相关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既要有西方的,也要有中国的,同时要筛选一些对培养学生的特殊教育素养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史料。内容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史料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或者单独的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

四、特殊教育能力

(一)特殊教育教学能力。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其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教材的剖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首先是教材剖析能力,由于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材料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所以在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要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其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步骤等的具体规划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根据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也是关系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素养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以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再次是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好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评价,这对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是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培养者也应该具备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能力。具体要求培养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现实状况的能力,培训学生具备制定年度或短期目标的能力,然后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服务的能力,以及特殊需要孩子的个别化服务的起止日期和整个过程测量标准的制定能力。[4]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诊断”一词属于医学用语,意为“了解病情后对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状况作出判断”。教育诊断则是指分析判断影响儿童学习结果的生理、心理或者行为表现及其原因,以便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辅导治疗提供依据。诊断包括身体状况的一般诊断,也包括心理诊断。[5]在对身体进行诊断时,主要考察特殊儿童的体重、身高、呼吸和脉搏、血压、感觉和神经系统;对心理方面的诊断主要涉及人格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等方面。一般而言,针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主要从认知、语言、智力、情绪、社会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不同的测验都有可靠的测量工具和专业人员进行测验。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有效的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才能为他们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治疗。所以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对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能力,这也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特点

高校艺术学生相对于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个性张扬、不拘一格的特点,对于高校来说,做好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理论课教学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只有正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1]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但普遍缺乏政治理论素养。由于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都有别于其他专业,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大多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意识淡薄,在个人行为上多以自我为中心,且差异性较大,由于专业学习等因素,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欠缺,他们热衷于自我发展,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并不感兴趣。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点,有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学习和生活,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更具有独立意识。艺术类大学生大部分是源于从小就喜爱艺术并开始专业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花费较多的时间在专业学习上,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文化课基础薄弱,这就导致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修养较低的状况。

二、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现状

艺术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专业性不突出。艺术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对学生进行艺术培养、文化知识教育的同事,要关注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艺术生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对艺术生授课中,却没有为他们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2]教师在位艺术生授课时,仍是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一个教案,一个教法,无法满足艺术生的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

忽略对艺术生个性特点的分析。艺术类学生在追求艺术自由的同时,自我意识强,更强调个人的自由,不愿受规章、制度和纪律的约束。他们情感细腻、敏感、丰富而冲动,稳定性差,自控能力弱,容易感情用事,易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他们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有一些学生政治追求不高,不十分关注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

三、艺术生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途径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软件、投影仪和音响为主体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教学信息,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图文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由于高度集中而产生的听课疲劳。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有用资源,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领域,使一些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更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法。[4]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一般是指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主动地获得知识,并得到深刻印象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根据艺术生活泼、爱动、感性、纯真的特点,开展与艺术生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完全和艺术隔离,教师应该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艺术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把我好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此作为提高艺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的有效切入点。[5]

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施是培养艺术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根据艺术生个性心理特征独特的特点,采用多种创新型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其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把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上新的台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艺术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静.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4,(5).

[2]徐颖.高职院校艺术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4,(6).

[3]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方法;项目教学

一、民办高校发展现状

民办高等教育是近些年倍受关注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迅速发展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中国教育在适应国际化教育过程中的产物。民办高等教育模式现呈多样化发展,近几年形成三种发展趋势,一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一种是具有区域性特色的高等教育;一种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教育;我国民办教育相对于国外,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在发展过程肯定会有很多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政策支持,在中国形成多元化教育并存的教育模式。然而无论那种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都将成为其生命线,如果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二、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

民办高等学校的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也是通过国家统招考试进行招生与录取,但其学生高考分数要低于国家一本与二本的录取分数。这个分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说明我们学苗相对较差,但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学苗没有发展的潜力,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的学生高考分数只能说明在高中以前的状况,并不能预测以后的发展,为什么在高考中没有取得理想的分数,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形成的,如高考中发挥失常、严重偏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那么当其进入民办高等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将成为关注的焦点,首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发挥其特长;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要通过环境的变化激发其学习兴趣;最后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理论教学方法

民办高等学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是为国家培养与输送人才,但由于学生基础的不同,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于教学教法的区别,虽然进入高等学校都要进行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面对不同的学苗,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的问题,我们将有针对性地研究民办高校理论教育方法。首先,理论教学是缺少不了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但在课堂 中谁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参与。今天在民办高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打破传统的教学规律。其次,理论教学过程要引入科技设备作为教学辅助,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上要引入辅助教学设备来完善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枯燥理论的生动性;课下通过互联网进行辅助教学答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慕课”进行自主学习;两者相互辅助,形成对教师理论讲解的有力支撑。最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形成多种授课模式,不再单一的理论讲授,要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讲授理论知识点前,形成课前让学生对知识点自主学习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找到知识点的难点和混淆点,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习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成主动的讲。

四、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加强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有力的支撑,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要形成“边讲、边学、边练”的项目式教学方法。教师要以项目进行引导,让学生把每一个理论的知识点与实际项目有机结合,知道理论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通过对项目所包含的知识进行查找,通过自主设计与教师样例的设计过程进行对比,查找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不足及优点,加强了学生对问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过程要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体,要培养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自主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查找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通过项目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打破传统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单一现象,形成对同一个问题的多样化设计。

五、总结

民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其发展与壮大的基石,要保证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有适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提高,对人才培养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注重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教学教法改革,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我国民办高等学校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迅速,可见市场对其需求性,民办高等院校要想在未来不断发展壮大,就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要根据自身学苗特点,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的方法及途径,这将对我国民办高校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邹智慧 杨帅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改革创新精神;党校教育;党校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党校工作要以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出发点;以深化党校体制改革,以全面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简政放权,明确职责,转变职能为契机,全面加强改革创新工作,提高创新水平;同时又要培养职工队伍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为完成这两项基本任务,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教育人,启发人,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党校的整体素质,增强党校的活力。

党校教育要使高校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党员意识,真正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推动者”。党校培训要使学员能够自觉地提高思想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增强党员意识。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形势,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作为国家机构的分支,如何做好和谐发展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建设一支适应构建和谐单位的高素质政工队伍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就需要政工队伍能够既懂政工业务又懂专业技术;即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又熟悉党校的管理;既有快速反应能力,能迅速针对不和谐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又能不畏困难,勇于探索,有所作为。

党校要围绕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来确定培训内容,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党校培训体现高校特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与当前党和国家的发展任务一致的。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理论水平要紧跟形势发展要求,自觉地接受党校的教育培训。党校的培训大多是不脱产的,因此教学安排要以人为本,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在时间安排上要灵活,教学内容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教学方法要适合培训对象的特点。高校党校培训是一个动态过程,既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确定不同的培训目的和不同的培训对象,又要结合不同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培训的内容和要求。总之,以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中心,是高校党校的特色所在,也是高校党校改革创新的根本。

“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使高校党员、干部能够运用的基本原理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使科学理论内化为高校党员、干部的理念。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培训形式体现出创新性。要将理论教学与理论研讨、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推广研究式教学,切实增强党校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式教学是包括课堂讲授、学员自学、小组讨论、双向交流、学员论坛、社会、问题研讨以及案例分析、答疑式、模拟教学、辩论等多种方法并用的教学方法群。研究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教教相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高校党校培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组织研讨、论坛、辩论、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员更快、更全面地掌握党建知识。高校党校培训要关注党员、干部、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阐述。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特许学校基础教育现状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45-02

1991年,美国明尼苏达州颁布了美国历史上的一部《特许学校法》,1992年,第一所特许学校——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城市中学招收60名学生开始,美国特许学校成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整个教育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 美国特许学校概述

1.什么是特许学校

特许学校,简单地说,就是由家长、教育工作者或其他社会团体同授权许可开办学校的机构签订合同,互相承诺的一种办学形式。这种学校在性质上仍属于公立学校,它的经费仍由政府提供。除了必须遵循合同有关健康、安全及学校组织者及财务担保人之间的有关规定外,它在教职工聘用、经费使用、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方面,享有很高的自。

2.特许学校的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州成立第一所特许学校以来,美国特许学校迅速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但在本质上还是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第一,特许学校是公立学校。公立,即政府设立。评定一所学校是否公立,要看它的经费来源是否来自政府的财政预算。特许学校经费由政府提供,其数目与公立学校的生均经费相同,大致相当于州每个学生的平均经费或学生所在学区的平均费用。学校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向所有学生开放,不得因种族、信仰、性别等因素而歧视任何学生;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不得收取任何学费。特许学校与公立学校相比,虽然办学形式多样,但仍保留了公立学校的必要因素,从性质上来说,特许学校还是一种公立学校。

第二,特许学校拥有更多的自。特许学校的设立大致有以下三类:一种是由以前的公立学校转变而来,这种学校大多是为了摆脱州、学区的官僚统治,为获得一定的教学、管理上的自治而改建;一种是由以前的私立学校转变而来,这种学校大多是为了获得稳定的经费来源;另一种是新建的特许学校。特许学校虽然经费来自政府部门,但是相对于一般公立学校而言,这种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特许学校的设立需要申请者向指定的特许学校批准机构提交一份书面报告,详细说明自己的使命、组织结构、前3年的财政计划、雇佣政策、学校地点、设施、服务的年级和评价学校开办效果的指标。授权机构对其内容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即批准设立。特许学校与各种政府机构没有任何直接的绩效责任关系,只对教师、家长、工会负责,而且在学校的运行、管理、人事、课程及学生个性培养等方面有着很大的自。

第三,特许学校与教师的关系。特许学校与教师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到特许学校去任教。任何人都无权指定或委派某位教师去特许学校工作。特许学校教师的地位受到严格的保护。州政府允许教师离开其以前任教的公立学校而到特许学校去工作,并且对他们的职称给予保留,且州政府允许这些教师们继续享有地方及州的退休待遇。根据《美国特许学校教师法》,对于学校,特许学校聘用的教师不受“教师资格认证”限制。而特许学校有权选拔和解聘教师,在聘用教师时,与其签订合同,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教师未能达成目标,则自行承担责任。

第四,特许学校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就使得美国社会文化呈现一种多样性的特征,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亦不相同。而特许学校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吸引着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家长往往会选取符合自己教育理念的特许学校让孩子就读,而不受任何政府部门的限制。这就与传统公立学校的学区内“就近入学”形成鲜明对比。

特许学校在自己的招生范围和招生能力内不能拒绝按时提交申请的学生,如果申请人数超过招生数,则可以采取公众认可的公平方式选择学生。特许学校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特许学校在其所签订的合同中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到一定的水平。这几乎成了所有特许学校共同的、压倒一切的奋斗目标,也是特许学校赖以生存的条件。特许学校需要向资助方表明学生将在阅读、写作、数学等方面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需要给出成绩的测量方法。如果特许学校在合同期内未完成承诺,特许学校将被勒令停办。

二 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容我们忽视。

1.公立学校之间缺乏竞争力,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差距过大

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学校存在着严重的弊病,我们喜欢分出重点,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重点学校又分出了市县级重点、省级重点、部级重点,这些重点把各级学校分成了三六九等。各级部门对重点学校极为关注,教师配备、硬件设备、教师待遇等都是优质的且及时到位,而对普通学校则得过且过,各种软硬件设备远不及重点学校。另一方面,重点学校因为教师素质较高,设备良好,相对的学校教学质量、升学率普遍高于普通学校,家长宁愿拿出更多的借读费送自己的孩子去重点学校就读。普通学校缺乏必要的生源,学校运行逐渐无法保证,因此逃不过被关闭的命运。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过大,普通学校永远无法超越重点学校,公立学校之间严重缺乏竞争力,可以说毫无可比性。

我国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待遇差距极大。按照国际惯例,都是政府办好公办学校,满足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孩子的求学需要;而其他宗教机构、社会团体、私营企业和个人等办好私立学校,满足部分富裕家庭孩子的求学需要。但是,作为穷国办大教育的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如此,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完全视民办学校为“私生子”,政策上不予倾斜,经济上不予扶持。相反,以各种手段挤占和瓜分民办学校的生源市场,明抢兼暗夺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在严峻的生源争夺战和高考升学率的联合挤压下摇摇欲坠,学校正常运营无法维持,最后只有关闭。

2.公立学校与教师之间关系微妙

中小学编制政策是我国教师政策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涉及我国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身份与权益的保障。由国家人事部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事业编制是教师身份的象征与标志,是教师已发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合理权益与待遇的基本保障。但在当下,中小学编制的城乡分配不均现象十分严重。城市中教师编制紧缺,很多教师与学校签订合同却没有编制,每年编制配额极少。虽然农村教师编制有空额,但却没有人愿意去任教,很多农村教师一人兼任几个班级的课程,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少村小基本上是“一人一校”,有的地区甚至一个公办教师都没有。教师自身的基本权益都无法保证,再加上中小学沉重的升学压力,教师的现状堪忧。

随着各级学校扩招政策的进行,学校每年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城市学校不断改建、扩建、新建,师资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出现了市级学校从县级学校选拔人才,县级学校从乡镇级学校选拔人才,乡镇级学校从村级小学选拔人才的人才联动现象。一位地级市的教研员在一次教育质量分析会上指出,这种选拔人才方式造成的结果必然是选拔上来的人才不能够满足高一级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而低一级学校出现人才真空,导致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面滑坡。

3.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改变,更多的家长愿意送孩子去更好的学生就读,出现了农村的孩子去乡镇级学校读书,乡镇孩子去县级学校读书,县城孩子去市级学校读书,市区孩子选择去省级学校读书,以此类推,下一级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上一级的学校不仅要跟下一级的学校和私立学校争夺生源,又要同其上一级的学校争夺生源。

学生入学后,学校为了增加其升学率,就会加紧逼迫学生学习,升学率的增加就会促进其招收更多的学生。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高中级以下的学校教育紧紧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虽然我国从1997年实施素质教育,但广大学生还是被压迫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挤出一切时间让学生学习,甚至有的学校取消音乐、美术、体育等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的课程,对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应是基础教育。一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关系到他在以后学习阶段的各种表现,所以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应在基础教育方面而不是高等教育方面。综观美国特许学校的发展过程,不可否认这种教育体制有其自身缺陷,但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启示:

首先,对学校来说,国家不应再对重点学校有政策上的倾斜,应大力扶持私立学校,政府需要为民办教育创造合适的生存环境。另外,私立学校可以寻求自身生存之道,利用公立学校没有的优势,可以开办成与公立学校不同教育理念的学校,以此来吸引家长送自己的孩子接受不同的教育。同时,需要修正国家对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关注,毕竟能上重点学校的学生很少,大部分的学生只能上普通学校,只有发展了普通学校的教育才能使大多数学生受惠。

其次,对教师来说,修正教师编制标准和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把教师与学校真正放在双向选择的位置,逐渐寻求解决教师编制的方法,使教师不再一边顶着提高学生成绩的压力,一边还要为解决自己的编制发愁。

再次,对家长和学生来说,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学校在制定教学规划时充分参考家长的教育理念。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到同样高度,不能再把学生禁闭在学校那“一尺见方”的“牢笼”中。

参考文献

[1]Richard W. Riley, C. Kent McGuire. The State of 2000 Charter Schools[R].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2000(1)

[2]郑雅萍.美国特许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解决择校问题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21)

[3]姚静.美国的特许学校[J].中国民族教育,2010(5)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12篇

1.体育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结构、教学大纲等基本上是模仿前苏联,这对奠定和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A6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受三年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仍在稳步发展。第三阶段停滞阶段十年,导致体育课程建设处于瘫痪状态。第四阶段改革开放阶段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正常秩序得到了恢复,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受到了重视。从此,课程建设与改革进入正轨。扬州会议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但是。该大纲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反映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的特征,具有大学体育课程中学化的倾向。第五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了40多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10多年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部指导纲要和197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不同是,该文件不称之为“大纲”,而称之为“指导纲要”,为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这一阶段,课程的主要形式为一年极为普通基础体育课,二年级为选项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学校推行,该阶段已初步显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教学理念。

纵观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受社会或国家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等三大类要素的影响。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

调查表明: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依然是重视技术教学,忽视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竞技性项目较多,缺乏时代性、健身性:教学手段方法单调,以技术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评价标准主要以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来评价,忽略体育教育评价目标的多维性、评价内容多元性、评价方法综合性等特征。

2.1教学思想落后

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这种思想和观念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却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这种思想和观念造成的后果是只注重近期效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仍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2.2教学目标不明确,

首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反映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没有根据自己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形成适合自己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此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重点不突出,还只是局限于学生运动技术的教学,虽然开始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在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其次,体育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在体育教学中没有重视体育教学在育人和心理干预方面的的隐性作用,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很还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应具有高职院校的特点,不能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版,应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特点,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在重点发展伴随学生终身健康的体育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特殊体能的发展,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终身健康奠定基础服务。

3.高职体育课程的对策

3.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有其独特的效益和实践效果。体育不仅能有效地增强体质,同时,对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积极重要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性因素是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应转变观念。要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

3.2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观

高职院校体育必须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模式,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为其终身健康服务。

3.3关注学生的健康,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和教育目标之一,体育教育是实现健康教育目的的手段之一。健康教育既是一个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一个实践过程,有其自身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内容。学校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遗传与健康、营养、保健、精神营养、卫生健康、精神卫生、运动保健、运动性伤病的防治、健康行为与养生等教育内容,重点是体质与健康的概念、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以及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因素,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并作为指导身体锻炼的理论基础应用于身体锻炼的实践,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以往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职业技术学院都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运用,忽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学生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而不会健身,没有学会终身体育需要的体育能力,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还忽视了体育教育在育人和改善心理品质方面的作用,体育教育的隐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只是单单学会了一些体育的基本技术,而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去健身,去调节自己的健康状况则一知半解。因此从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入手,将改变学生体育能力较差的现象,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 作者多年从事校长岗位培训《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工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必须依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既系统又有重点又不乏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育政策法规》是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的必修课程之一。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是使中小学校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对依法治教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掌握依法治教的方法,懂得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办好社会主义学校,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中小学校长首要职责是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中小学校长应该具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主要包括:领会和掌握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与中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的法规的基本知识。

根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和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我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基本知识系统讲

教育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组成部分,为了使校长们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法规,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例如:如果不懂法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法是如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调整,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有何属性等基础知识,就难于理解和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开展有说服力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教育政策法规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 主要政策法规重点讲

根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的有关规定,中小学校长应具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包括校长们应具有一定的政策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待政策和法制具有正确的态度,并在实际活动中能自觉遵守、贯彻、维护政策和法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破,难点排除,搞好应知应会的教学。

三、 紧密联系教育管理实际(依法治教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讲授,提高校长依法治教的自觉性

教学法规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校长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具体运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校长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为使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我们教学人员就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目前许多中小学的实际工作还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违反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学校不能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智育,轻待体育,甚至没有真正做到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智育方面,只重视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忽视甚至减少、取消不考试的科目的课时或内容,随意改变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校和教师工作成绩和水平的唯一标准。随便停止学生上课、侮辱体罚学生、私拆学生信件、乱收学生费用等行为都时有发生。为了提高校长岗位培训质量,搞好教育政策法规课的教学,教学人员在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依法治教的实际,选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实例进行剖析,培养学员运用法规的能力,达到使学员回工作岗位后,能正确地宣传法规,能按照法规的要求部署工作,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对符合法规要求的行为予以肯定、支持,对违反法规的行为予以纠正或依法处理;当学校、师生包括校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懂得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本地和基层实际,加进地方立法内容,更能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

四、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掌握乃至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领域,教给学员正确无误的科学知识和学科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贯彻自学、研讨为主、以高质量的辅导为辅的原则,在集中辅导过程中,教学人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出科学的论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 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这是岗位培训教学的方向性原则,是保证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问题。案例是教育政策法规科学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载体,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向培训对象一方面传授教育政策法规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能进行社会主义的活生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培训对象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条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具有突出地位。校长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要求所学的知识与理论能够有助于指导他们办学、育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以发展能力为主的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明确要求,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由于岗位培训教育的短期性、针对性要求强,单纯靠扩大知识积累来发展能力是难以达到培训目标的。因此,必须注重在教学中突出对培训对象能力的培养,使培训质量落到实处。案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媒介,通过案例既能使培训对象理论认识得到深化,更能从中培养培训对象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能力。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14篇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它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政府相关的制度有关系,体制改革需要结合市场发展情况。现在各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教育发展体制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一)高等院校教师人员配置不合理

高等院校在发展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帮助学校发展,可是学校在规划中设计不合理,特别是教师和工作人员安排方面。学校的规模比较大,人数比较多,要想发展需要设计合理的管理体制。各院校之间的工作内容不一样,在安排教师岗位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很多学校没有重视合理安排人员职位,教师人员过多或者行政人员数量太多,在实际处理工作中很多人员没有具体的工作,增加学校管理的费用。

(二)没有加强对管理体制的管理

高等院校中的院系和部门比较多,要集中管理比较困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管理方法。没有重视教师和学校工作的管理,使得学校出现问题,影响学校的正常发展。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师的管理,要求他们按照相关要求处理工作,可以安排人员检查他们的工作,发现存在问题的教师,给予他们处罚。

(三)高等教育各项制度不完善

在管理学校需要根据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建立合理的制度。学校没有建立相关竞争制度,容易导致恶性竞争的局面,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对表现比较好的教师,没有给予他们奖励或者晋升的机会,会影响他们工作积极性。需要建立相关制度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师,要让他们参加相关的培训,锻炼他们的能力,增长教学知识。

二.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分析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政府根据发展情况和教育中的问题,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让学校更好的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储备人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实际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结合实际经验进行完善,改革体制可以维护学校、学生、政府的效益。国家的发展需要人员建设,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影响学生素质和教育。良好的管理可以为学校更好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

(一)制定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时间比较短,它根据国家的发展情况制定,每个时期的教育发展重点不一样,需要结合学校的特点进行制定。相关政府部门根据教育的发展情况,规划学校的发展方向,维护高等教育发展和稳定。

(二)重视管理体制的创新

管理体制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它可以处理学校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让学校更好发展和运作。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育学生,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把教学的目的和发展方向结合在一起,制定比较合理的发展方向和教学计划。国家比较重视人才的培养,也根据教育发展情况出台措施帮助学校发展。每年学校根据发展需要进行招生和管理,制定比较合适的改革方法,学校按照相关的规定发展,为学校创造效益。

(三)发展重点教育方法

各地区的教学方法不相同,需要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有些政策开始推行时,防止政策影响学校的运作,可以在一些地区优先推行,观察具体的运行效果,然后结合各地区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维护。有些学校在采用管理体制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可以采取措施进行改善,让管理体制更加的完善。

(四)结合高等教学发展情况

第一,采取政策需要结合法律的特点,各项政策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没有法律的支持,政策发挥不了积极的作用。要重视教育需要根据现行教育中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管理体制的发展需要结合市场特点,然后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道路,保证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效益。学校的创建可以根据相关指导进行开办,这样效率比较高。学校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慢慢探索适合的发展方向。第二,重视管理。学校的发展需要采用合理的管理方法,高等学校需要处理的工作非常多,从教师到器材的管理,都需要处理到位,否则会出现问题。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学校的科目和学生的人数,向多方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为学校带来效益。第三,结合社会需要发展。学校的学生毕业以后需要到社会中生存,结合社会的特点培养人才,可以帮助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这需要学校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重视学生能力的锻炼,提高他们的素质。

三.加强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确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

第一,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各地区的学校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确定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可以综合各学院年级的发展特点,制定比较详细的发展计划。还可以综合几个学校一起发展,完善发展中不足的地方,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管理学校的同时需要合理分配各项资源,安排合适的教师教学,重视他们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第二,可以根据发展情况发展学校的规模,在管理方式获得独立权利。很多学校在管理上受到相关政府的约束,政府制定的策略没有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情况,使得发展受到阻碍,学校获得自对于改革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明确改革的思路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改革以后,对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更加严格,需要结合体制改革的特点,转变目前的管理方式。可以分析当前教育管理内容,把不适合的内容整理出来,进行创新。比较好的发展方向可以继续发展。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需要结合学校的特点进行整理。处理好学校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学校办学需要获得应该有的权利,政府不应该过分的干预,使得学校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会影响学校的进展。在办事时需要处理和相关部门的关系,让学校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发挥主要的作用。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建立相关的监督部门。监督部门需要加强对高等学校的管理,特别是教学方面。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教育学生的地方,要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聘用教师时需要重视他们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管理。还要结合市场发展变化制定合适的体制,没有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将导致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结束语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美术 美术方向课程 教学特征 原则方法

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特征

要研究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首先要研究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的特征。这种教学特征,又是与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本身的特征同步一体的。这些教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方向性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顾名思义,是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程,也是学生“术业有专攻”的主攻方向性课程。

众所周知,“美术”是一个内涵广泛的大概念,广义指造型艺术的总称,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摄影、工艺美术、实用美术等,狭义则专指绘画。而在这众多的美术门类中,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兼学多样,只能专攻一两门。而每名学生的选择都带有明显的专业主攻方向的特征,这便决定了高校美术方向课程与教学所共有的方向性特征。

(二)高精性

因为方向课程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主攻方向,所以其课程本身即具有明显的高精性特征。所谓“高”,是指代表该学科该专业的高端水平与领先水平;所谓“精”,是指方向课程本身与教学具有的精细化程度。例如,绘画课程中的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就是精细化的方向课程。而其高端性,则体现在其课程内容的高、新、精、尖上面。也就是说,方向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特点。

(三)素质性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是真正典型的素质教育,即培养学生具有真正的美术创作能力。而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正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

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原则

要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还必须严格认真地遵循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原则。因为,教学原则是教学中的法则和准绳,对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直接决定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的正确方向。

具体来说,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有以下几项基本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基础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①。这一教学原则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教学经验的总结,是由宋代教育家朱熹总结出来的,他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世的“因材施教”,源于此说。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具体情况,施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很好地加以引导。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美术方向课程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良好发展趋势,循循善诱地加以有利而又巧妙的引导,使学生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因事制宜

因事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事物制定相应的适当措施。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内容、不同要求,制定并实施不同的措施。例如,国画与油画,就分属于中、西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艺术,各有不同的内容与要求,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必须制定实施不同的教学措施。

三、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方法

要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也必须采用正确、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方法虽然是手段,但对于实现目的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③。

具体而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应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亲情关爱法

人性化的21世纪,“以人为本”成为大主题。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大方向,实行亲情化教学。教师要关爱学生,同学生手牵手、心连心,在亲情互动中完成能力培养工作。

(二)精讲多练法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是典型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美术能力养成为核心,所以必须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只有练才能养成能力。

(三)实践第一法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面向美术创作实践,在这种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创造性。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油城本地特色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213011)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917.

②中国成语大辞典编委会.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