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师德范文

高校师德范文

高校师德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师德的涵义,提出从制度文化层面建立约束机制,以制度来约束教师,并探讨了从文化认同、精神、物质和人文关怀这四个层面来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高校师德建设。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约束机制激励机制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概括,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高校师德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精神风貌、人文品格和育人环境。同志曾强调:“首先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在做好师德建设的同时,必须建立长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一、体现人本精神,建立长效的制度文化约束机制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并以之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制度对师德建设十分重要,如何把握制度的深层意义对师德建设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师德建设,高校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既引导又约束,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文化约束机制。

1.“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目前,高校制订的制度内容非常丰富,其中针对教师的制度不计其数,但是这些制度真正起作用的却凤毛麟角,广大教师“谈‘制’色变”,更无法把这些制度记住,也无从遵守,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学校往往认为制度已经制订,关键是教师没有很好地遵守,造成了教师和管理层的矛盾越积越多。这就涉及到了学校在制度制订上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体现人本精神对制度的重要性;如何从实际出发,更好地体现制度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广大教师对制度形成的认可程度。北京师范大学书记陈文博先生指出,如果在推进教育事业振兴发展中不能以“教师”为本,社会不对教师加以更多的尊重和关怀,而教师本人也不敢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怎么能体现真正有实效的师德建设呢?因此,高校在制度文化的建立过程中,要把“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贯穿始终。

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制度文化

高校要制订完善的制度文化,就必须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制度的延续对高校制度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制度的延续就是政策的延续,通过对制度的延续,使教师对学校制度的制订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并延伸到认可。创新是对延续的有效补充,没有创新的制度或者不是根据现行状态下的变化而变化的制度,是无法直接起到约束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的转变,精神价值的需要,学校要不断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

3.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制度文化

制度的制订不仅要求具有层面上的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制度需要用先进性来支持,只有先进的制度才具有生存的空间。目前,许多高校在制订制度的时候“朝令夕改”,造成了制度很多,但师生不知道遵循哪个制度的现状,制度对现实的意义和作用不大。另外,有些制度的制订在方向的把握上不够准确,特别是有些制度经过很长时间还是一成不变,脱离了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制度的时候要紧紧把握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量制度的长效作用,充分体现人本精神,从而实现以制度约束人,使广大教师能够真正遵守学校制订的制度。

二、加强文化认同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1.文化认同教育的作用

文化认同教育指的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校史、精神内涵、思想理念和人文品质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文化认同教育能够通过教育使广大教师对学校的文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在教师了解学校的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同时认可学校的历史、精神内涵、思想理念和人文品质等,由认可而喜欢,由喜欢而敬业,从而促进和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因此,文化认同教育对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2.精神教育的激励作用

校园精神指的是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校园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精神层面的教育对促进教师师德建设,激励教师爱岗敬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校进行文化认同教育的基点。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了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史、校标和校风等理念教育,也包含了学校的管理、教育、服务理念教育,以及开展的爱校教育和以学校形象视觉识别系统为主的视觉教育,通过精神和感观的结合,理念和视觉的融合促进广大教师在认识学校精神形象的同时,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认同,从而起到激励作用,促进高校师德建设。

3.物质层面的激励作用

目前,高教园区林立,高教园区的建立,缓解了教育资源的紧张情况。但是,这些高教园区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一般远离市中心,给广大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教师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情况对高教园区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上的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理论水平,价值观念,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上,这对高校师德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一些教师思想观念也日趋多元化。此外,社会分配不公,教师待遇偏低,教师地位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提高,导致某些教师开始从追求精神价值转向追求实用价值,功利思想逐渐膨胀。以上这些新情况,要求学校解决并提供相应的物质环境,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因此,通过对教师的物质激励,促使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

4.人文关怀层面的激励作用

人文关怀是学校精神的延伸,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讲应该是一种社会大环境中群体素质、甚至可以说是民族素质得以延展升华的本位素质。广义上讲,它事实上包括了对于个人本质上人性层面的观照和对于整个社会民族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吸收和拓展。我们知道,人文关怀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永恒主题,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关心教师的成长和成才,这对学校人文关怀提出了实质性要求。同时,也是激励教师爱校爱岗、勤于敬业的前提。如何做好人文关怀关键在于“以情感人”、“以情留人”,通过学校与教师感情的深入交流,促使教师来认同学校,从而提高师德水平。因此,学校必须在人文关怀层面上作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付诸实际行动,用真情实感让广大教师从根本上热爱学校,提高师德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育大环境中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做好高校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的理想人格、人文品位、高尚情操,关键在于学校要从人本精神出发,建立针对教师的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约束与激励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协调好约束与激励的关系,可以极大地促进高校师德建设,从而有利于高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