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锻炼;重要性;体育意识

0 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终身化已被我国教育界所认同。应试教育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多数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运动能力差,进行体育锻炼意愿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了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1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对他们成功地度过大学生活以及进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未来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比例的重要方面。在城乡居民体育经历中断年龄分布的统计中,有82.54%的人在30岁以前就中断了自己的体育经历。当然不参加或中断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但学校体育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体育是他们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它要为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高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2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2.1 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个轻松舒适能挣钱的好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队列队形练习、“投准游戏”、越野跑等,一方面,学生要承受机体的疲劳与肌肉的酸痛,可以培养坚强的毅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们知道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充满艰辛和苦涩,在苦难面前勇往直前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感受成功的来之不易。

2.2 培养学生体育习惯

大学生将来要担当起国家建设的重担,通过锻炼强健体魄,获得健康,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促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是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

3 大学体育在我院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对于我校的特点来说,我校学生属于医学专业学生,男女生比例为1:20,女生占很大比重,因此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体质不好,但是,作为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以后学生面对高强度工作环境的基础,所以培养我院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我院应注重体育教学在学院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断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学生以后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培养我院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

4.1 充分发挥体育课的教育功能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院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向学生讲述全民健身活动与终身体育对人类健康的现实意义。体育教师本身也应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学生的典范。

4.2 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赛事

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全民族都起到教育和鼓舞作用,在社会体育中,也体现了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当然,体育比赛形式不仅是传统的竞技项目间的比赛,而且也可以是系与系、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友谊赛等。只要达到全体行动、人人参与并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学院要重视体育运动会、篮球赛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各学院、各班级之间的拔河、跳绳、趣味运动等比赛。

4.3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不仅包括运动能力,还包括能科学合理的进行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需要的能力。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娱乐性、欣赏性等特点,体育教师可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特性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作出相应的对策。如在比赛中,让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各种活动能力,使他们在参与比赛时充分表现出他们的思想、能力和个性特点。

5 结语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客观现实的反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化的关键是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健康意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巩固学生对体育和健康新理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振新.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北京大学体育学报,2005,5.

[2]黄一飞.试论体育意识[J].浙江体育科技,1995(2):93.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云南 晋宁 650600)

【摘 要】目前,全国正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兴起全民锻炼的高潮。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奠定其终身体育的基础,只有使学生真正拥有体育意识,才能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大学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并结合我院的职业特点给出了一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体育;体育锻炼;重要性;体育意识

0 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终身化已被我国教育界所认同。应试教育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多数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运动能力差,进行体育锻炼意愿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了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1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对他们成功地度过大学生活以及进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未来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比例的重要方面。在城乡居民体育经历中断年龄分布的统计中,有82.54%的人在30岁以前就中断了自己的体育经历。当然不参加或中断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但学校体育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体育是他们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它要为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高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2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2.1 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个轻松舒适能挣钱的好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队列队形练习、“投准游戏”、越野跑等,一方面,学生要承受机体的疲劳与肌肉的酸痛,可以培养坚强的毅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们知道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充满艰辛和苦涩,在苦难面前勇往直前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感受成功的来之不易。

2.2 培养学生体育习惯

大学生将来要担当起国家建设的重担,通过锻炼强健体魄,获得健康,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促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是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

3 大学体育在我院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对于我校的特点来说,我校学生属于医学专业学生,男女生比例为1:20,女生占很大比重,因此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体质不好,但是,作为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以后学生面对高强度工作环境的基础,所以培养我院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我院应注重体育教学在学院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断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学生以后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培养我院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

4.1 充分发挥体育课的教育功能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院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向学生讲述全民健身活动与终身体育对人类健康的现实意义。体育教师本身也应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学生的典范。

4.2 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赛事

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全民族都起到教育和鼓舞作用,在社会体育中,也体现了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当然,体育比赛形式不仅是传统的竞技项目间的比赛,而且也可以是系与系、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友谊赛等。只要达到全体行动、人人参与并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学院要重视体育运动会、篮球赛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各学院、各班级之间的拔河、跳绳、趣味运动等比赛。

4.3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不仅包括运动能力,还包括能科学合理的进行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需要的能力。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娱乐性、欣赏性等特点,体育教师可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特性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作出相应的对策。如在比赛中,让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各种活动能力,使他们在参与比赛时充分表现出他们的思想、能力和个性特点。

5 结语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客观现实的反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化的关键是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健康意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巩固学生对体育和健康新理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振新.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北京大学体育学报,2005,5.

[2]黄一飞.试论体育意识[J].浙江体育科技,1995(2):93.

[3]陈荫生.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6.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大力提倡刻苦锻炼、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且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加以强化,直至内化为自身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可以偏概全。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比赛中的进攻与防守、得与失、胜与败,使学生形成健康、豁达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同时,还应该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体育比赛中所养成的良好心理品质迁移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冷静客观地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

2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能够教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因为高校的体育教育是以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为职责的,从而实现由一名普通的学生向体育教学工作者转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能够顺利实现从学生变成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转变。体育教育的特点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常常能够使学生在喜悦和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并且得到一定的锻炼,在体育活动中渐渐转变学生的负面思想,不断加入正能量,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要得到切实的提高,教师就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在教学中把学生们带出环境相对狭隘的学校,把学生带到环境相对广阔的社会实际中,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相关体育活动,让学生们实实在在的吹风沐雨、经受实践锻炼。只有这样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

此外,教师不能脱离体育教育特点开展教育活动,要使学生在欢乐中接受教育,进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作为学生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类似的实践锻炼,另一方面,还应该明白为什么要参与这种活动,从而掌握类似教育活动的方法,最终学以致用,成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为今后成为体教工作者做好准备,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体质得到增强,而且还能提高文化素养。体育活动还是德育的重要载体,美育的重要手段,他能够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提升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克服不良的陋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的体育教育应充分挖掘体育的德育、美育因素,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有的高校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有说脏话的不良习惯,甚至已经潜移默化成为一种习惯,难以克服。这时,适时适当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往往可以取得料想以外的效果。当前高校的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举办有针对性的体育比赛活动,通过体育教育活动的特殊功能,帮助学生们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为高校塑造良好的氛围。

4结论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形体礼仪;体育教学

        一、引言

        形体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身体姿态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内容包括:仪表、谈吐、举止、服饰、行为、形态等方面,用优美的体姿表达礼仪,比用语言更让受礼者感到真实、美好和生动。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细节。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质,有时候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职场的成败。目前高校已经普及了形体课程,但开设形体礼仪课程的高校很少。各高校应加强形体礼仪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职场形象,为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进一步提升职场形象打好基础。

        二、加强学生对形体礼仪教育的认识

        面对现代社会呈现的多元化和市场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形体礼仪也在高速的全面推进,并已进入到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尤其体现在高校中的客运管理、酒店管理、空乘、护理、旅游等服务性、管理性专业中。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各种挑战,至关重要。通过形体礼仪训练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要拥有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心态平静,言行规范,举止得体。其次,要让学生既能充分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同时训练学生意志坚强,善于自我克制做到豁达宽容、自尊尊人、言行一致与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形体礼仪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发展趋势

        形体礼仪规范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它的真实意义,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的特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先由教师讲授训练的方法、步骤、要领及注意事项并加以示范,再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投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形体礼仪知识的

        感性认知。实践证明,形体礼仪教学必须正确把握教育的特点,创造生动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形体礼仪课既能发挥综合训练的效果,又能获得潜移默化的美育效果,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的形体礼仪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课,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教育。中共中央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应该提供更多的精神产品,帮助和指导青少年解决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从学生起,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我们既要继承先辈们优良的德育传统,又要学好与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放眼世界、立足未来,我们只有做到准确的定位,不断的创新,形体礼仪的教学才能形成特色,高校的形体礼仪课才会结出更为美丽的硕果。

       四、形体礼仪课的意义及作用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形体课是通过形体训练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和塑造优美体态的一门基础课。形体训练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的动作方式和方法,以改变人的形体的原始状态,提高灵活性,增加可塑性为目的的形体素质基本练习;是以培养良好站姿、走姿,从而达到提高形体外表现力为目的的身体素质训练。形体美和服务姿态美对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形体课教学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塑造健美的形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职业的职业劳动身体素质,毕业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并为将来在劳动岗位上干出成绩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艺术修养

        形体训练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训练,也是一项审美价值很高的运动项目。首先它的上课环境很美,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姿态美的表现力和高雅的气质。其次,它的内容选择非常讲究,形体训练是以舞蹈和体操动作为素材的身体形态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身体美、运动美、姿势美、神情美、音乐美、心灵美的感受与表现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塑造健美优雅的形态与气质。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业审美素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善于与人交际,主动积极,善解人意,如果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就难以与服务对象沟通,满足不了服务对象的需求。形体训练能让学生感受这项运动的力度感、美感和韵律感,在优美的音乐相伴下,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课堂中融合和谐、高雅、艺术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业身心素质。

        五、结语

        形体礼仪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顺利适应社会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形体礼仪的教学,我们的学生一点点的学会了自信、尊重、宽容、理解、真诚、守信。在碰到困难、失败、痛苦和矛盾时,能正确自如的运用礼仪的交往方法解决问题,且随着困苦和矛盾的不断解决,学生有了成功的成就感,对自己将来所要面对的社会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形体练习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郑春梅.舞蹈与现代形体训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李育林.健与美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郭可愚.形体美的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形体礼仪;体育教学

一、引言

形体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身体姿态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内容包括:仪表、谈吐、举止、服饰、行为、形态等方面,用优美的体姿表达礼仪,比用语言更让受礼者感到真实、美好和生动。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细节。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质,有时候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职场的成败。目前高校已经普及了形体课程,但开设形体礼仪课程的高校很少。各高校应加强形体礼仪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职场形象,为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进一步提升职场形象打好基础。

二、加强学生对形体礼仪教育的认识

面对现代社会呈现的多元化和市场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形体礼仪也在高速的全面推进,并已进入到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尤其体现在高校中的客运管理、酒店管理、空乘、护理、旅游等服务性、管理性专业中。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各种挑战,至关重要。通过形体礼仪训练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要拥有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心态平静,言行规范,举止得体。其次,要让学生既能充分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同时训练学生意志坚强,善于自我克制做到豁达宽容、自尊尊人、言行一致与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形体礼仪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发展趋势

形体礼仪规范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它的真实意义,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的特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先由教师讲授训练的方法、步骤、要领及注意事项并加以示范,再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投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形体礼仪知识的

感性认知。实践证明,形体礼仪教学必须正确把握教育的特点,创造生动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形体礼仪课既能发挥综合训练的效果,又能获得潜移默化的美育效果,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的形体礼仪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课,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教育。中共中央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应该提供更多的精神产品,帮助和指导青少年解决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从学生起,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我们既要继承先辈们优良的德育传统,又要学好与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放眼世界、立足未来,我们只有做到准确的定位,不断的创新,形体礼仪的教学才能形成特色,高校的形体礼仪课才会结出更为美丽的硕果。

四、形体礼仪课的意义及作用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形体课是通过形体训练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和塑造优美体态的一门基础课。形体训练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的动作方式和方法,以改变人的形体的原始状态,提高灵活性,增加可塑性为目的的形体素质基本练习;是以培养良好站姿、走姿,从而达到提高形体外表现力为目的的身体素质训练。形体美和服务姿态美对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形体课教学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塑造健美的形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职业的职业劳动身体素质,毕业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并为将来在劳动岗位上干出成绩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艺术修养

形体训练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训练,也是一项审美价值很高的运动项目。首先它的上课环境很美,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姿态美的表现力和高雅的气质。其次,它的内容选择非常讲究,形体训练是以舞蹈和体操动作为素材的身体形态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身体美、运动美、姿势美、神情美、音乐美、心灵美的感受与表现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塑造健美优雅的形态与气质。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业审美素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善于与人交际,主动积极,善解人意,如果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就难以与服务对象沟通,满足不了服务对象的需求。形体训练能让学生感受这项运动的力度感、美感和韵律感,在优美的音乐相伴下,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课堂中融合和谐、高雅、艺术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业身心素质。

五、结语

形体礼仪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顺利适应社会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形体礼仪的教学,我们的学生一点点的学会了自信、尊重、宽容、理解、真诚、守信。在碰到困难、失败、痛苦和矛盾时,能正确自如的运用礼仪的交往方法解决问题,且随着困苦和矛盾的不断解决,学生有了成功的成就感,对自己将来所要面对的社会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形体练习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郑春梅.舞蹈与现代形体训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李育林.健与美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郭可愚.形体美的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校;形体礼仪;体育教学

一、引言

形体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身体姿态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内容包括:仪表、谈吐、举止、服饰、行为、形态等方面,用优美的体姿表达礼仪,比用语言更让受礼者感到真实、美好和生动。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细节。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质,有时候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职场的成败。目前高校已经普及了形体课程,但开设形体礼仪课程的高校很少。各高校应加强形体礼仪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职场形象,为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进一步提升职场形象打好基础。

二、加强学生对形体礼仪教育的认识

面对现代社会呈现的多元化和市场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形体礼仪也在高速的全面推进,并已进入到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尤其体现在高校中的客运管理、酒店管理、空乘、护理、旅游等服务性、管理性专业中。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各种挑战,至关重要。通过形体礼仪训练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要拥有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心态平静,言行规范,举止得体。其次,要让学生既能充分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同时训练学生意志坚强,善于自我克制做到豁达宽容、自尊尊人、言行一致与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形体礼仪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发展趋势

形体礼仪规范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它的真实意义,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的特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先由教师讲授训练的方法、步骤、要领及注意事项并加以示范,再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投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形体礼仪知识的

感性认知。实践证明,形体礼仪教学必须正确把握教育的特点,创造生动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形体礼仪课既能发挥综合训练的效果,又能获得潜移默化的美育效果,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的形体礼仪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课,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教育。中共中央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应该提供更多的精神产品,帮助和指导青少年解决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从学生起,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我们既要继承先辈们优良的德育传统,又要学好与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放眼世界、立足未来,我们只有做到准确的定位,不断的创新,形体礼仪的教学才能形成特色,高校的形体礼仪课才会结出更为美丽的硕果。

四、形体礼仪课的意义及作用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形体课是通过形体训练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和塑造优美体态的一门基础课。形体训练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的动作方式和方法,以改变人的形体的原始状态,提高灵活性,增加可塑性为目的的形体素质基本练习;是以培养良好站姿、走姿,从而达到提高形体外表现力为目的的身体素质训练。形体美和服务姿态美对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形体课教学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塑造健美的形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职业的职业劳动身体素质,毕业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并为将来在劳动岗位上干出成绩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艺术修养

形体训练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训练,也是一项审美价值很高的运动项目。首先它的上课环境很美,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姿态美的表现力和高雅的气质。其次,它的内容选择非常讲究,形体训练是以舞蹈和体操动作为素材的身体形态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身体美、运动美、姿势美、神情美、音乐美、心灵美的感受与表现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塑造健美优雅的形态与气质。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业审美素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善于与人交际,主动积极,善解人意,如果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就难以与服务对象沟通,满足不了服务对象的需求。形体训练能让学生感受这项运动的力度感、美感和韵律感,在优美的音乐相伴下,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课堂中融合和谐、高雅、艺术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业身心素质。

五、结语

形体礼仪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顺利适应社会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形体礼仪的教学,我们的学生一点点的学会了自信、尊重、宽容、理解、真诚、守信。在碰到困难、失败、痛苦和矛盾时,能正确自如的运用礼仪的交往方法解决问题,且随着困苦和矛盾的不断解决,学生有了成功的成就感,对自己将来所要面对的社会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形体练习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郑春梅.舞蹈与现代形体训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李育林.健与美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郭可愚.形体美的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体育教学;重要性

在民族传统文化当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丰富和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民族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历史稳定性的体育形式和体育文化活动。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过,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高校中开展,并且有时会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一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但大多以武术等项目为主。由于现代体育运动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并且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现状并不理想。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出现了边缘化趋势,甚至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有效的措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加相应的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了解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知识,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地方特色和生活习俗,使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2.丰富高校课程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常具有趣味性、竞技性、健身性、休闲性和娱乐性,因而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及课程资源。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娱乐、表演、游戏等内容为主,不会受到环境、天气、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较容易开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舞龙舞狮运动,其气氛较为欢快,且具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使传统体育教学中严肃、传统的情况得以转变。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团结协作精神进行培养,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三、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地域性、民俗性较为突出。因此在实际引入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校所在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是其他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大力推广,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从而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内容。此外,特色化的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优化师资力量,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而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关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落实很有必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能满足不同体质、不同性格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教师要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终身锻炼项目和方法,使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实现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统一。

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策略

1.强化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教学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当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讲解,并实现与体育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2.改进、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民俗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因此,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和普及;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进和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要与现代体育项目的特点有效融合,使其符合当代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优化、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完整的教材体系作为保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想得到真正地融入和发展,应当对相应的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要对教学内容给予高度关注,使其充分展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项目特色。要大力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注重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所选教学内容的比重、课时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在课程编排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

4.合理规划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男生和女生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采取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方法,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单独安排。高校男女学生在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应当根据男女学生不同的特点,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男生通常对具有对抗性、竞技性的体育项目较为喜欢,而女生往往愿意参与激烈程度相对不高的运动项目。

六、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高校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适当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而保护和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化高校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和永杰.滇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才智,2014(13).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民族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历史稳定性的体育形式和体育文化活动。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过,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高校中开展,并且有时会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一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但大多以武术等项目为主。由于现代体育运动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并且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现状并不理想。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出现了边缘化趋势,甚至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有效的措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加相应的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了解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知识,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地方特色和生活习俗,使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2.丰富高校课程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常具有趣味性、竞技性、健身性、休闲性和娱乐性,因而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及课程资源。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娱乐、表演、游戏等内容为主,不会受到环境、天气、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较容易开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舞龙舞狮运动,其气氛较为欢快,且具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使传统体育教学中严肃、传统的情况得以转变。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团结协作精神进行培养,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三、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地域性、民俗性较为突出。因此在实际引入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校所在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是其他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大力推广,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从而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内容。此外,特色化的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优化师资力量,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而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关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落实很有必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能满足不同体质、不同性格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教师要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终身锻炼项目和方法,使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实现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统一。

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策略

1.强化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教学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当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讲解,并实现与体育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2.改进、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民俗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因此,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和普及;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进和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要与现代体育项目的特点有效融合,使其符合当代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优化、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完整的教材体系作为保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想得到真正地融入和发展,应当对相应的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要对教学内容给予高度关注,使其充分展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项目特色。要大力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注重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所选教学内容的比重、课时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在课程编排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

4.合理规划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男生和女生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采取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方法,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单独安排。高校男女学生在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应当根据男女学生不同的特点,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男生通常对具有对抗性、竞技性的体育项目较为喜欢,而女生往往愿意参与激烈程度相对不高的运动项目。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权教育

随着时代的迅速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人权教育理念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已成为新形势下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人权教育理念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升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到推进人权教育的重要性,并找出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和路径,使人权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人权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尊重和保护人权并充分尊重人权已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只要公民都能够明确自身的权利,形成良好的权利保障意识,尊重他人享有的基本权利,主动履行自己的义务,就能更好的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由此可见,将人权教育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其在正确的意识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权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对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将教育活动与学生的思想行为密切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个人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促进他们自身修养的形成,并在积极面对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二、推进高校人权教育的策略

1.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人权教育理念中,马克思主义是重要的指导思想,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高校人权教育,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并正确认识到我国具体国情和所处优势,为我国的人权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改革人权教育方法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势,这也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人权教育的时候应对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教育内容等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得以提高。首先,在教育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更注重教育的互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和研究,并共同解决问题,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互动的交流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注重教育的感染性,通过将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一些活动结合起来的方式,将教育过程情感化和情景化,使学生主动实现学习目的,最终使学生无形中形成一种良好品德和修养。再次,在推进人权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情动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性得到激发,智慧得到启迪,最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创新人权教育手段

高校教育具有开放性的功能,因此,在对人权教育理念和体系进行完善的时候,要使人权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使高校人权教育效果在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中得到有效验证。比如,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中去,与社会各类人权机构合作,让学生利用假期到社会人权机构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丰富思想,磨砺品质,了解国情,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拓展人权教育领域

目前,人权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领域过窄,教育内容单调,所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力量也就会显得比较薄弱。大学生在知识、情感、意识和行为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水准,单调的教育内容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将人权教育理念、实践、法律密切结合起来,有机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使人权教育涉及人权理论、人权法律、人权实践和人权比较等领域。

三、结语

总之,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人权教育理念,推进人权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符合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时展的需求,因此,要找出科学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人权教育的实施策略和路径,使人权教育理念的价值在高校教育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对中国思想界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系到师生的素质,还关系着高校如何办学、怎样教学、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问题。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工作尤为重要。

一、是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是高校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新形势下引领了社会思潮,凝聚了社会共识,激发了创造活力,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只有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建设,引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

(二)是高校提升形象、塑造精神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经验总结,其内容涵盖高校政治、文化、教学、生活等多个方面,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高校只有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聚气凝人,才能稳固思想基础,深化文化品位,才能突出学术主导,积极进取的高校精神。

(三)是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才能完成。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素质,有较强的理想信念、政治意识,经得住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和责任重担的考验,帮助大学生校准人生航向,使其健康成长,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二、是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新的理论成果,更加深入、集中、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是提高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根本方针。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高校大学生面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在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如果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扭曲。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政治上迅速的成熟起来。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的教育,是增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根本举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校大学生面对当前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很容易在信仰上迷失方向,在“三观”上发生偏差。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使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国情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还可以激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承担个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教育,是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根本规范。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最高层次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知荣辱,坚决反对和抵制大学生容易受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三、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在高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多种方式方法的延伸和具体化。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实理论课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其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还要通过专题或案例教学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增强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正面教育、正面灌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实践平台。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能将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正确思想、先进理论和高尚道德认知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东西,激发潜能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对于大学生凝聚正能量,激发战斗力,必将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式教育,让学生在其中得到进步和提高。

综上所述,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统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所以,在高校中要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习的高潮,以此为契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R].2006.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入学教育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新生

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出现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出现对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一些系列的“不适应”问题,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心理健康。新生入学教育是他们的第一堂课,除了了解学校、专业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知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将新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入学教育中。面对入学教育时间短、面广、“不适应”心理问题突出的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成为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新生入校后出现 “不适应” 的心理情况

通过对新生入学的了解和观察,新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生活不适应。由于环境陌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开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新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不适应。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不及时,高考的落差和同学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大学新生出现失落感、失宠感、自卑感,出现焦虑、责任等心理不适的情况。

3、学习的不适应。由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较大,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中不同,对专业的认识偏差和喜好不同,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等,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惧学等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新生 “不适应” 的心理问题对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发挥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三、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知、情、意”,注重让学生情感共鸣,积极体验,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能有效地解决新生出现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预防的目的,使其快乐的成长,是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不适应具有相同性,诱因也具有相似性,团体性是这一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通过针对新生的群体性特征,以班级、专业或者相同问题的新生通过设立特定的活动场景,让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实现引导,使其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是解决新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2、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寓教于乐,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教师的引导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大学生活学习正确的认知,从而快速的适应大学,健康成才。

3、团体心理辅导节约了入学教育时间,效果良好

针对新生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时内做好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育实现入学教育是不太现实的。针对新生在学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双重身份,相互影响。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双重身份作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达到解决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体验性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问题和解决的辅导,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在学校期间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适应。将传统的入学教育课堂讲授转变为不场地受约束的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对入校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应有所认识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调节的办法,从而达到快速的适应大学生生活。

5、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预防性突显

新生入学后,对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饮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学习开始了认识和适应。在认识和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经历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导致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通过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设计,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重点在于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从而让新生的“不适应”自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对已经出现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发现和矫治,并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适应”现象,有效地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矫治、预防和发展,并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帮助新生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健康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炜炜.大学入学教育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2]刘鑫.提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4期.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2篇

高校体育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注重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个人或者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团队意识的含义

团队精神最开始出现在工业社会,在这个社会阶段,劳动者通过集体劳动完成社会成产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离不开彼此之间的合作。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团队意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团体认同。团队意识注重的是个体如何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个人带动团队的发展,继而实现个人在团体中的价值所在,充分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其实质上是由单个的个体组成的团体在相互之间通过有效沟通,达成合作,从而实现整个团队的共同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一)完善高效德育工作。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周围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存在的竞争,学会如何通过与人合作在集体总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价值,学会赞赏身边其他人,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学生为人处世的问题,最终是为了帮助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这实质上也是与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相契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内容。

(二)相应当前体育教育中呼唤的团队精神。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体育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加强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在沟通中学会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取新知识,这是当前体育教育所倡导的。而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则是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加强与团队中人员的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三)迎合社会对人才团队意识的需求。社会发展层度越高,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人相互之间的联系越加紧密,很多事情单独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这就对现代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一定的团队意识,能将自己融入团队中。

三、当前体育教学中团队意识现状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校学生越来越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忙于进行各种证书的考试,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则是团队意识存在严重欠缺。

(一)团队凝聚力不强。团队意识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是否具有团队凝聚力,个体对团队是否具有归属感,是否有集体荣誉感,一般来说,具有凝聚力的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内部的沟通交流,达到合作。

(二)团队内部缺乏信任友爱。合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也是团队意识的基础,一个充满不信任和冷漠的团体很难真正做好畅通有无的交流与合作。而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关系淡漠,相互之间严重缺失信任,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体育教师团队意识不够。什么样的教师会上出什么样的课,要想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充分利用教学活动穿插,设计教学环节有目的性的开展教学,这必然要求教师自己对团体意识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现实中,很多体育教师自身就存在团队意识缺乏,很难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一)采用团队教学,有目的性的塑造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采用团队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男女比例等因素进行团队组建,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考核等都从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团队学习中输着团队意识。

(二)积极开展团队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团队意识。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定的比赛竞争机制,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团队的力量,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现与学生、老师的交流合作,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3篇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o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十分价值,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应当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方向和趋势。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使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和创新化的发展方向。这既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重要价值的认识,而且也要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系统、全面的体育教育方法,努力使高校体育教学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1 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价值

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由于它本身具有较普遍的竞技、娱乐和健身功能,比如武术、气功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等,都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在现阶段,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积极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运动”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党的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大背景下,通过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通过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将体育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比如通过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大力开展拓展教育,可以极大的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取得更好的成效。

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除了可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之外,至关重要的就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由于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团结意识以及文化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通过卓有成效的融合与创新,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某高校将武术作为重要的体育教育项目,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中华武术的文化体系,而且也使学生通过学习形相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育精神,而且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方法

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特别是要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要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除了要给予高度重视之外,还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是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方面狠下功夫,使其更具有文化传承性。这就需要高校除了要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之外,要对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其能够在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就需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查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兴趣,有针对性的开设民族体育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从运动性、娱乐性、趣味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武术、太极、气功等民族体育项目,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对项目本身进行教育之外,还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传播,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

二是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发于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努力使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取得更好的成效。比如在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性,除了要开展专门化的民族体育项目教学,还应当将视频教学、网络教学、互动教学等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领略民族体育文化的风采,培养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浓厚兴趣;再比如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开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并使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等等,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丰富学生的阅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4篇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犹如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其承载力存在局限性,当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超出其供给和弹性能力时,系统将失去平衡。因此,探索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弹力强度和演变路径,在体育教育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度”与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波动阈值中寻找其动态性的平衡值、稳态结构,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动态平衡,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的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学理探索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犹如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其承载力存在局限性,当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超出其供给和弹性能力时,它将会受到干扰甚至破坏,系统将失去平衡或崩溃。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的生态承载力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子。而目前国内外对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研究尚在初始层面,其研究的文献和成果不太多,对它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脉络,为体育教育生态学和高校体育教育理论研究启发出新思路和新观念,对充实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理论、加强多学科的相互促进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发展路径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应遵循以最大限度地与高校体育教育生态资源供给能力和社会环境持续发展相适应为准则,来选择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路径。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会随着社会大环境中的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受到“震荡式上升路径”的外核影响。但不管“外核”对其影响和压力多么大,它也必然会受制于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内生因子中的师资、资金、场地设施、生源和学术研究氛围等资源承裁力的“内核”影响。当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受到内、外生态环境的“双核”干扰和破坏,导致其承载能力超出其控制范围的生态弹性力时,高校体育教育系统将会失衡、系统质量也会失去保障。因此,为保证高校的体育教育质量和规模不断协同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体育教育资源和办学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缺乏其生存环境相应的政策支持、财力投入和文化发展需求的外在推手,也很难均衡持续地发展,其发展也必将受之影响[1]52。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环境的内外“双核”演进和变化,形如姊妹如影随形,互相依存,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是一对孕育着无限生机的矛盾体。

2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环境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承载力,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稳态台阶”,当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和它赖以生存的外环境协同演化时,既能丰富校园文化,又能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承载力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一是体制政策环境承载力。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高等学校教育发展战略和管理策略上,另一方面是在高校体育教育的政策制定和运行流程中。而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以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为主线,与现代管理艺术进行结合,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承载力。二是经济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校体育教育的投入。经济环境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供给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物力和财力等物质条件的支持态势。经济环境发展对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容量以及对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高校体育教育的投入应是多渠道的。从美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投入可看出,美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投入主要由政府、企业、基金会以及减免税等优惠政策进行资助的多渠道融资,形成多样性的财政支持体系[2]。而我国的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是财政专款扶持为主要形式,教育经费来源多样性有限。而高校体育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对强化经济环境承载力具有积极的正能量,是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三是文化环境承载力。即为多元思想文化下累加效应的原生态集合,教育生态与原生态文化,形如姊妹,互相影响,它随着一个时代文化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越发深远的影响,刻画出时代文化特征的络印。学者潘懋元教授认为:文化对教育的外部和内部有直接制约的作用,也是教育内外部沟通的桥梁。学者张应强教授认为: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引导、传承和创新体育文化的实践活动,体育文化既有再生作用也有限制作用[3]278。因此,从中国五千多年灿烂的农耕文化传承,它对中国高校体育发展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它与经济、政治等因素相比,中国的农耕文化与高校体育教育具有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使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背负起沉重的农耕文化的包袱、艰难地进行思想深处和文化创新的发展与改革。

3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属性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具有自校性、动荡性和多维度的三个属性。(1)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自校性。在社会生态发展和高等教育系统的制约下,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自校调节力、环境空间提升力与资源供给力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修复力。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的生态承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产物,并客观存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进程中。生态承载力的自校性是高校体育教育所固有的特异性,它不随人们意识而改变,这种固有属性一方面为它抵御外环境的不良因子提供了良好的基因,另一方面为它更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2)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动荡性。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绝对稳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决定其在可控范围内发生动荡性的波动变化,但有限的波动性变化不会影响系统的劣变,而在生态范围内的可控性波动变化均属于相对稳态,高校体育教育也一样,当其受到的冲击超过了它的自我校正能力时,其系统则会产生演变,变异到另一状态。这种状态的演变有两种可能:一是迈进到更高一级的状态,如1998年后的高校扩招,虽然打破了旧的、原有的平衡,但它却有力的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快速迈进了大众化教育的新时代。另一种可能是系统的劣变,如时期的教育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发展到崩溃的边缘。总之,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稳定性是动态与平衡的生态演化,其生态承载力是可变的。(3)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多维度。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体现在多维度的机理上。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是多维度的演变,它的多维性不仅表现在高校体育教育系统内多个子系统的纵向发展和横向演变上,而且表现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高校体育教育各种层次的演变机理上,而在不同的维度上生态承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平衡不仅要关注低维度的演变,也要对高维度的异化引起重视,使其均衡、和谐的演化与发展。

4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内生资源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的生态承载力决定着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与生态环境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进行交换的基本资源保障。资源是指保障系统的稳态功能,它是稳定系统并进行物质升级的基本要素。而高校体育教育的内生资源承载力具有生态的多样性和多重性。它的多样性和多重性表现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原生态的内生资源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其中,内生资源中的人力资源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和主体,涵盖两种受众,前者是教育工作者、后者是受教育群体,它是影响高校体育教育健康成长的必要因子,他们中的最值得关注的焦点是生态内源性“三基因”的协同,一是体育教育的受教育群体配比;二是高校体育教育场地和设备配置;三是体育教育师资的配备;而内生资源协同作用,是有力并支撑构成高校体育教学课堂的物质生态基础。因此,高校体育内生资源发展的多元化,对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研究高校体育资源承载力的观点上,更多的是从它的内源性方面去理解,因为它更能使我们从高校体育资源承载力表面触摸到它的本质,探究它的更深层次的机理和其演变的轨迹。高校体育资源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方式。根据对高校体育资源利用的不同状态,高校体育资源承载力可分为最大化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承载力。最大化体育资源承载力,是在学校的教育水平质量和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资源承受能力达到上限。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资源承载力,是在不干扰、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下,注重强化质量和规模的体育资源承载能力[4]289。“最大化体育资源承载力”虽达到了最大体育资源的累加效应,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体育资源承载力”主要注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重点是全方面的提升体育生态承载力。

5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生态弹性分析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校正和修复的能力。在其受到的干扰或压力未超过弹性限度下,生态系统的发展在偏离后可以恢复到原有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弹性力。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力,指的是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的自我修复和校正、自我演化,以及面对系统外的压力和冲击时产生的抗压力[5]。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力对于我们了解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的“度”十分重要。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生态弹性力是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体育教育稳态发展的机理就是生态系统的自校稳态机制[6],这正是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力的作用所致。然而,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力存在固有的承受极限,一旦越过必要的界限,整个系统将会发生变异。因此,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过程来看,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力的内涵可概为三个面,一是体育教育发展的生态弹性强度。它是指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生态系统的弹性的承受力,它受之于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同时,生态系统的弹性强度大小决定于系统的内化。就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而言,其师资力量、场地设施、学生状况等各种方面往往确定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生态弹性强度[7]。科学的掌握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强度这种发展机理,便于客观、全面、理性地判断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生态承载能力的变异[8],判定其自控维持能力与稳定性,这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是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弹性限度。弹性限度大小主要反映的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可变性和应对不同情况的适度和状态[9]。三是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限度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波动仅限于在相同的状态或者层次中发生,这种波动可以是正向的和有序的,但又有可能被逆转。当生态弹性强度变化系统发生不同状态间的演变时[10],这种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可能对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由而从高校体育发展的演化探索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属性、内源性和多维性,可推理出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多维演化结构图。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是在内、外环境的相对稳态演化下[11],具有自校性、动荡性和多维度的属性,并在内生资源的制约下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在其生态范围内进行的“双核”式的演进与波动,其可正向、有序,又可被逆转。当生态“双核”强度变化系统发生不同状态间的演变时,对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把握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承载力可以促进高校体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率,同时关注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弹力强度和限度的演变[12],在体育教育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度”与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波动阈[13]值中寻找其动态性的平衡值,使其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同时不影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稳态结构,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动态平衡,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的承载力。

作者:张铁雄 文红梅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李广京,李建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3):38-40.

[3]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何培英.高等海洋教育生态及其承载力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5]魏毅.生态学理念下的江西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1,17(9):17-20.

[7]钟镤,赵飞达,龙周.异化扬弃下体育课堂环境优化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72-175.

[8]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

[9]向芸芸,蒙吉军.生态承载力研究和应用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2,31(11):2985-2965.

[10]顾康康.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2):389-396.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体育转型;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一、体育转型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新要求

要顺应时展,顺利完成从“生存体育”到“发展体育”的转型,对高校体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1、高校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完成角色转换,提高综合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和职能发生了相应改变。由原来以技能教学为主的目标取向转到参与运动、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学会保健、提高素质、增进健康的目标取向,由单纯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运动训练转到更多承担体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体育的职能。这些变革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角色转换、知识储备、综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识。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还要增强自身学习意识,提高适应时代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事实上》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它强调体魄健康的重要性,高校的体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体魄健康的初级阶段,同时也要强调素质教育,灵魂的残缺与健康的标准是相矛盾的。此外,要树立终身体育观,高校体育教育观念创新还要遵循终身体育观,要求从历时性的角度去进行体育教育。这要求高校体育必须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先启后的重任,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以终身体育为导向,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以服务祖国和人民为最终目的。

3、改革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完整的教材体系,转变教学方式。高校体育教材要体育化,而不应该应竞技化,要打破单一的运动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建立以健身、体闲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体系。教材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健身知识和技能。选编教材内容时应允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智力优势和认识规律,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非竞技性。同时要转变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忽视了学生的学与练,不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达到体育的终极目标。

4、建立科学、系统的体育考核办法。考核不是目标,而只是一种教学检查方法,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所谓科学系统的考核办法,就是要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既要求学生掌握和再现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同时又要记录平时课外体育锻炼的出勤情况。课外锻炼的出勤情况反映了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程度,所以其所占评分的比例也应提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合理地、科学地锻炼身体,全面增强自身素质。

二、体育转型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体育转型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不仅对教学者的标准更严格,而且要优化教学方式,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在体育转型的视角下,具体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结构和层次都比较单一。高校仅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由于他们的体育意识差,运动习惯还没有养成,体育课程就被取消,导致他们体质下降,体育课程的相关知识和动作不尽如人意。。几十年来,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材纲要的内容基本无变化,与中学大同小异,至今尚无一套较适合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教材,因而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多属一般常识,不能结合学生实际,比较系统地讲述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高校体育教学重复中学的基础练习,把田径、球类、游泳等基础课的教学作为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手段,课程结构简单呆板,过于形式化和程序化。而且,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断层。教学的目的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健身性、实效性和长远性,缺乏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必趣、爱好、意识、习惯以及独立进行体育锻烁的能力。

2、过度重视教学者的主导作用。高校体育教育过分注重教师的,忽视了学生在体育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往往以强迫的方式或说教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练。事实证明,这种教育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独奏者的角色改为导演或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只有很好地充当导演或促进者,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反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练习,视学生为体育活动的主体,才是教与学最客观的结合。

3、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长期以来,反应体育课效果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至今仍然是高校体育存在的薄弱环节。虽然某些高校或者某个地区也进行教学评估,但只是小范围和小规模的质量评定。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估需要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能真正反应体育教学实质的评估手段,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评定指标体系,保证评定的合理性,才能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受教育水平。

4、师资队伍薄弱,科研水平低。高校对体育教师的选拔相对随意,很多人没有接受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的教育,文化素质较低。师资队伍的实力,是影响高校体育转型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体育教师大都是凭经验教学,在体育转型的今天,高校体育教师应从“经验型”转变到“科研型”, 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分析体育转型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新要求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有利于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顺利完成高校体育转型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春雷,从体育转型看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 姬永献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转型对体育教育体系的思考[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