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

创新创业的调研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1篇

一、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市拥有部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示范企业2家,中国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部级生产基地2个,省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葛店开发区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市金刚石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延伸了金刚石产业链,促进了我市金刚石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鄂州科技信息网已成为鄂州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纽带。

(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228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91项,开发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36个,申请专利达211件,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8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34项。同时,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还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推广新技术120项,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认证达到27个。

(三)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我市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已初步建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gdp的8.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自主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政策20余项,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在我市2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顾地塑胶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只有44%。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仅有12%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对外科技依存度在60%以上。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区级科技经费支出仅为区科技局的办公经费,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梁子湖区甚至连一家银行分支机构都没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我市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四是创新激励机制不优。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现有的科技政策还不完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与我市紧临的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等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以致我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打算迁往该区发展。五是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市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首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要使我市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优势明显、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只有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企业生存、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大企业要切实转变创新观念,认清发展形势,克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增强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勇气,潜心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抛弃违法侵权行为,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市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市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大力支持葛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市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市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根据我市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实际,建议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多方参与,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二是积极争取税收激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我市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税务、科技部门积极争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为契机,把葛店高新区融入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政策融合,争取葛店高新区享受部级高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强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三是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银企工作沟通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系会,沟通情况,加深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工作机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建议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讲座,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全市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设立相关科技创新奖项。在对科技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应进行精神和政治奖励,如:在评选市劳模时,优先考虑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选举人大代表、推荐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以此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各企业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要宽容创新失败,努力营造参与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素质

作者简介:何凌云(1982-),女,甘肃陇西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传哲(1964-),男,江苏丰县人,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1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12-03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人人校招”的《2013届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报告》中指出,应届生首选政府部门,占到了24.2%;此外,体制内企业仍然是应届生选择的主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尚未成为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占1.2%,与2008届和2007届基本持平。从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大学毕业生来看,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创业者占比为0.4%,非本科院校占比0.8%,高职院校为1.6%。①2012年中国社科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占1.6%,9.3%处于失业状态。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1],大学生自主创业非常普遍,创业比重高达20%-23%。当前,随着就业矛盾的日益突出,自主创业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路径。刘富奎[2]提到,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创业可以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创业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并且促进科技由潜在生产力转为现实生产力。

创业本身是一个冒险行为,需要有内因的驱动和外因的拉动。从外因来看,国家政策导向是重要的拉动因素;从内因来看,主要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培育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个人等多个子系统。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在教育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于2010年5月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要求高校大力推进和加强创业教育,把培养一大批国家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创业创新课程教学视角,探讨课程教学与创业素质培养的协调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课程设置目的

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成

一般而言,正如董世洪、龚山平[3]所指出的,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有三种模式:一是纳入传统教育教学体系的高校自我运作型,包括教学改革、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和组织创业计划比赛;二是基于创业园技能训练的依托型,比如开展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仿真实际操作训练;三是政府政策文件资金推动型。还有,毛国涛[4]提到的“1+N”课程教育体系,李世佼[5]指出的第一、第二课堂互动的“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战三位一体”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这都是广义层面的划分。也有学者,如冯艳飞、童晓玲[6]专门就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是狭义层面的认知,从第一和第二课堂结合的视角,重点分析课堂教学与创新素质引导的关系。

本文认为,创新创业类教育体系应包含基础层、引导层和实践层三个方面。其中,前两个层面属于课堂教育,第三个层面为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层的课堂教育指的是“创业管理”、“创新管理”等性质的课程;引导层指的是带有导向性的课堂教育,比如“风险投资运作”等具有强烈创业导向性的课程。这类课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应区别于一般的教学。就实践层而言,主要指的是创业实践。国内许多高校已开展了实践层面的创业教育。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许多大学纷纷展开了很多形式的创业教育。比如,南开大学通过品牌形象校园文化活动和发展创业类学生社团等方式,面向学生开展通识性创业教育,此外还有“创业实训模拟公司训练营”等。三个层面的协调配合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的目的

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属于通识性教育。1947年2月,哈佛商学院MBA课程“新企业的管理”的开设被认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日趋成熟。[7]苑英[8]指出,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学生对专业教学的过度依赖以及社会对大学专业化模式的定式认知,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心人”和“自由人”,前者指的是社会责任,后者在于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大学期间获得的技能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并非至关重要,大学毕业后五年我们就会把所学的知识忘光”。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教育并不是以“实用”为导向的,重要的是意识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这凸显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特点。陈耀、傅方正[9]指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存在许多问题,根据对部分理工科院校的调查,开设创新类课程的高校占1/3,开设创业类课程的占1/20,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更少。也有学者强调了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比如:李家华、卢旭东[10]所提到的,我国大学创新教育较多停留在对创业计划和就业层面的指导上,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足,而“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等多为临时性的安排,并未采取规范性的课堂模式,很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从这个层面讲,创新创业类课程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整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层,是实践层的有效支撑;同时从实践的角度看,它又是比当前惯常采用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更规范和更高层次的形式。总体来看,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二、教学设计与创业素质引导的协调

一般而言,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结构包括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根据不同的要求,应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以“风险投资运作”课程为例,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力结构与教学设计

创业者的能力结构包括技术及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一般而言,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技术及技能。比如:风险投资运作中涉及到的创业者,由于绝大多数风险企业都是高新技术的小企业,创业者往往具有良好的技术背景。这些可以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来实现引导。就人际技能而言,很难在理论性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完成,因此,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谈判与沟通”单元,通过课堂中的模拟谈判来引导学生认知;另一方面通过沙盘模拟训练进行人际技能实训。概念技能是洞察既定环境复杂程度的能力和减少这种复杂性的能力,具体来讲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等。在“风险投资运作”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模块来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强化学生的概念技能。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主要的案例可划归为三个层面:第一,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案例“风险投资运作——360天的战斗”,该案例涵盖了风险投资运作中的相关主体的一系列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主体视角下的融资、投资以及管理运作,培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分析能力。第二,应用性案例。比如“风险投资运作”中有关“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旨在培养其应用和操作能力。第三,方法性案例。比如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的评估。项目评估涉及到诸多的评估方法、方案选择、因素对比等,旨在培养学生协调和判断能力。

2.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

创业者要求有全面和综合的知识体系。这体现在“技术、经济管理、人文”的协调上,模糊了专业的概念,凸显了系统和综合性。以“风险投资”为例,风险企业家往往是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其在获得了风险投资之后要实际经营和运行企业,因此需要良好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而风险投资本身又是对“人”的投资,风险投资家往往更看重“人”,而不是“产品”,因此风险企业家又需要具备人文层面的知识。因此,对于创业者而言,社会对其知识结构的要求相比起一般的社会公众而言更为严格和全面。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兼顾这种要求。在“风险投资运作”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根据创业素质对于知识结构的要求,除一般的课程内容外,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周财经”以及“经济管理专题”两个模块。前者主要是对财经大事的解读和系统分析,涉及到很多知识的交叉融合,是对知识的系统性运用,旨在引导学生把握和认知经济政策环境,提高分析能力和敏感度。后者是专题模块,是针对一个问题的深入分析,是对政策环境更专业的分析与解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不仅可引导其更理性地认识社会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敏感度。

此外,考虑到创新创业类课程一般为通识性的选修课,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他们更容易对具体化的内容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以自身相关的实践项目为例,引导学生对关键知识的把握,培养其感知度。笔者在“风险投资运作”课程的讲解过程中,除增添了上述两个模块知识外,还结合实际参与的项目“×××公司管理体系设计”、“×××公司创新战略设计”引导学生的兴趣。

3.心理素质与教学设计

创业者对于心理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这里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欲望、明势和明事、敏感、胆量、诚信和分享精神、忍耐精神和眼界。就欲望而言,创业者的欲望往往超出其现实,要求突破现在的立足点才能实现,因此需要行动力和牺牲精神作为支撑。明势和明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能把握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二是要懂得人情人事。敏感,即能对外界的变化尤其是对商业机会做出快速的反应。此外,创业者还需要有忍耐精神和眼界。

心理素质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当前,许多高校都开始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而从创业、创新课程来讲,创业者素质要求与一般的心理素质教育相比更具针对性和特殊性。创业是一种冒险行为,一般来讲需要一定的诱发力,也就是环境刺激因素。创业本身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自豪感和责任心,这其中要强调“成功人士的影响力”。所谓影响力,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成功人士影响力的发挥除了自身素质和社会分工需要外,还在于社会个体中对领导的心理需要。这些构成了领导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基础。一般而言,个体往往存在着对特定群体的归属心理、对杰出人物的崇拜心理、对行为表率的模仿心理、对权威的遵从心理。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的群体,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定型,需要给予有效的引导,成功人物的影响力更易在其身上得到有效发挥。在“风险投资运作”的教学中,设计了“财富与人生”版块,主要是分享创业成功者的人生历程。这其中包括了“中国最年轻的风险投资大佬——张颖”、“网易CEO丁磊浙江大学演讲”、“资本人物——江南春”、“盛大网络陈天桥”、“红衣大炮周鸿祎”等。并特别添加了一个内容“身边的创业者”。

这些案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分别针对创业的时间、创业的前提、创业中的危机处理等诸多方面,以期对学生心理和行为形成有效的引导。此外,由于案例人物的特定性,有的学生会认为这些人物“遥不可及”,为防止产生这类心理,添加“身边的创业者”部分,主要是从身边的实际创业者出发,对学生形成切实的感召力。让他们了解到所有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的,除了看比尔·盖茨是如何赚钱的这样的故事,身边的励志故事俯拾即是,这些创业成功者在起步阶段也都是普通人,从而更深入和具体地激发学生热情。

4.人格素质与教学设计

个人的人格在态度、特质、反应模式方面的基本和持久性结构,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但受生活经历和环境因素修饰。因此人格素质的引导是更泛义的概念,并不仅仅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体现,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课程课堂教育的始终。除了通过课堂中穿插讲解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外,也与许多高校当前实施的学分制、双师制、研究型教学等机制都是密切相关的。这部分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达到协调统一。

三、结束语

自20世纪80年代初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传入我国至今,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日益重视,但其推进工作并未取得好的成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向。从实践来看,国内许多高校已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但主要关注于创业模拟以及创业实践层面,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创新等方面尚未形成规范。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吸收国内外前沿的创新创业理论、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调。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丁肇文《自主创业未成应届大学毕业生主要选择》 (《北京晚报》2010-08-01)。

参考文献:

[1]陶冶,于俭,张世龙.美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85-87.

[2]刘富奎.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由之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241.

[3]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4-65.

[4]毛国涛.浅析创新创业教育“1+N”课程体系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5):54-56.

[5]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6]冯艳飞,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与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2-128.

[7]施冠群,刘林青,等.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79-83.

[8]苑英.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26):182-183.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16-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趋向多元化。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深入学习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现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和分析,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1.调查内容。为了解新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的态度,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对新疆乌昌地区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目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态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自身应具备的条件及大学生创业的意向、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等方面。

2.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调查于2013年3月~6月进行,样本选自新疆乌昌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主要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320份,回收1300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1280份,有效回收率98.5%。其中,男性占48.4%(620人),女性51.6%(660人);独生子女占36%(461人),非独生子女64%(819);理工类36.1%(462人),经济管理类9.6%(124人),艺体类17.6%(226人),文史哲类36.7%(468人)。

课题组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将多个项目合成几个有意义的内容,运用聚类分析对调查问卷的项目进行结构分类。

二、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新疆乌昌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较强,各高校也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学校和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创业资金不足的现象。根据调查结果,从以下五个方面具体展开分析:

1.大学生自身与创新创业。调查结果显示,在当今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他们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有41%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感兴趣,同时也想通过上课、参加专业培训、活动或比赛等途径获得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普遍认为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创业关系不大,对自己创新创业的前景表示很担忧。

2.学校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应增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科技比赛,开展专家论坛和讲座的机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资金;应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内容纳入到实习、实训基地中去,实习、实训基地应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践场所和创新创业设备等环境和服务;应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到必修课中;学校应提供各类创新创业培育和服务。

3.社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创业地点会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或西部地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会吸引风险投资、向银行贷款、向亲朋好友借款等方式进行筹措资金;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新方向、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渴望得到政府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的鼓励和支持。

三、对策探讨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呢?根据调查结果以及课题组成员分析,高校不但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技能,还要在全社会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给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具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家庭的支持,政府的鼓励和扶持

大学生创业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由于大学生在创业之初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广泛的社会关系,笔者认为家庭的支持是大学生创业起步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家庭成员的资金支持和社会关系,赚取“第一桶金”,为今后企业或公司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社会各界帮助,社会各界可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会,支持大学生创业,解决创业资本不足和融资难问题;政府的鼓励也很重要,政府不但要在资金上加以支持,还需在政策上给予帮助,如工商、税务、社保等有关部门在政策上可以放宽,对某些实际问题给予关注,如档案、减免税、咨询服务等。

(二)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1.创新创业的指导思想。高校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同一体系中去,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性以及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和个人特长,进行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动、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战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运行机制,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能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武汉东湖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型企业的融资现状,即中小型科技企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融资难问题,而大型机上市公司融资状况较好,不存在融资难问题。在对融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找出阻碍融资的因素,进而提出破解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的对策。

关键词 武汉东湖创新示范区 创新型企业 融资现状 对策

一、科技创新的地位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率”。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006年1月,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

纵观历史,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的每一次腾飞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创造财富的催化剂。在经典经济学理论中,技术、资本、劳动力是当代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在许多发达国家,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已超过资本和劳动力,从而成为第一生产力。

二、武汉市东湖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型企业现状

武汉东湖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10月,2009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继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截止2009年12月,武汉市东湖创新示范区内共有创新型企业总共有12784家,规模以上企业900多家。其中,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1家,过80亿元的4家,过50亿元的8家,过10亿元的32家。根据2010年东湖创新示范区政府网站资料显示:重点企业中,光电子信息产业占6家,生物产业9家,新能源环产业4家,环保产业5家,消费电子产业10家,软件服务产业7家,现代装备制造业5家,其他5家。本次调查随机抽取24家科技创新型企业,从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13家、国有企业7家、集体企业1家、股份制企业l家、中外合资企业2家;从行业分类看:制造业15家、建筑业6家、房地产业3家。

武汉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近年来取得了蓬勃发展。从2003年以来,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的数量分别以6%、6%、17%、19%的数量递增。但分布呈现地区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该区数量占总数44.76%),尽管各项经济指标显示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有较大增长,但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数还是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武汉民营科技企业产业特色表现为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地位明显,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平稳发展。

三、武汉市东湖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武汉高新区中科技型小型的融资主要还是以自身积累、适当的政府财政支持和银行借贷为主。其中内部资金比例偏高,大量资金来源于企业的自我积累,绝大多数企业内部资金占到了70%,而通过间接融资方式得到的资金非常有限,直接融资得到的资金更是凤毛麟角。根据对东湖高新区内5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7份,通过整理我们得出了东湖示范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依次是(括号内为应答企业占应答企业数37家的百分比):公司自有资金积累(63.0%),金融机构贷款(36.0%),所有者再投入(32.5%),民间借款(27.8%),政策性扶植资金(6.4%),风险资金(4.3%)(据湖北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湖北省249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了国家创新基金第一批资助,获资助金额15180万元,占全国资金总额的6.32%,排名全国第6位。累计有1600个科技型项目获资助10.8795亿元,项目数和金额居中部六省之首、全国前列),上市融资(3.1%),其它商业资金(4.1%)。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通行的债券融资、金融租赁则没有被企业采用,应答企业为零。

在上述被调查的37家企业中,有23家已经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对这23家企业的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贷款结构为:抵押贷款6家,占26.9%,信用贷款4家,占17.4%,担保贷款11家,占47.8%,其他类型的贷款2家,占8.7% 。

武汉市东湖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另外一类科技创新型企业就是那些大型的科技型上市公司。通过对这些上市公司调查获取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示范区大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偏好于股权融资,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上市融资和自身的内部积累,大型科技企业的融资较为容易。当企业有新的科技项目要上马时,一方面如果企业达到上市要求,可以通过上市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由于大企业有大量的固定资产可作抵押,银行乐意向大企业贷款。而国家对于一些国有的高科技大企业会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科技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的政策支持主要偏向于国有企业。调查结果显示,80%左右的科技贷款是面向国有企业的,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不足20%,而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恰恰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东湖自主示范区内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也是占了大多数。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目前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型企业中主要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而园区内的大型、上市的科技型企业不存在对企业明显的融资问题。

四、制约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的约束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制约武汉东湖创新示范区内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的约束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中小科技型企业自身存在的发展特点,即经营风险较大,收益不稳定等特点,科技企业较难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准入门槛高,武汉市科技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武汉市产权交易市场不是很发达,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很难进行产权融资。与此同时,民间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因此,银行贷款成为了科技中小型科技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

第二,在实际操作中,中小科技企业获得第三方担保所取得的资金比较有限。由于武汉地区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不足和征信系统的缺失导致信用担保贷款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武汉地区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公司不多,且资本金大多在5 000万元以下,担保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第三,中小科技企业缺乏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分层支持。通过二板、三板市场以及私募筹措资金在国际上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募集资金的普遍做法。但我国现有资本市场缺乏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多层次、多品种的资本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层次单一,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服务的创业板市场才刚刚起步。

五、问渠那得清如许?找到源头活水来: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插上企业腾飞翅膀

第一,构建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目前的融资情况是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企业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而可选择的其它的融资方式很少,这就需要完善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及风险投资等市场,建立健全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体系,以减少企业对于银行间接融资的依赖。

第二,健全和完善担保体系,建立有效风险管理机制,控制担保风险。加快中小科技型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是改善其融资环境的必然选择,而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善银企关系,提升企业信用,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举措。建立园区内的担保和反担保体系,减少担保公司的风险。建立权威的风险评估机构和信用担保评估机构。同时构建中小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系统,其中包括:企业资信风险信息和担保项目风险信息两个子系统。建立标准的信息库:企业资信评估标准体系、担保项目评估标准体系、风险控制标准体系,用科学的方法规避和分散系统风险。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东湖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企业融资现状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0S0420)

参考文献:

[1]谢涛.民营科技企业创业融资及国际经验.商场现代化.2009(2).

[2]曹凤岐.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研究.2001(5).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5篇

应该说,近两年来,百家大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步伐在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以新产品开发为例,2005年,百家企业共实现新产品产值458.33亿元,在2004年增长90.7%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5.0%。百家企业研发的多种新产品,如武钢的高牌号取向硅钢、东汽的各类新型汽车、青山船厂的特种船舶、武烟的系列产品、金龙泉集团的“金龙泉”啤酒、长飞的光纤、华工科技的激光产品等,都显示出了良好的竞争力。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以企业投入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为例,据对百家大企业中78家本土企业的调查,2004年这些企业共投入的研发经费11.45亿元,仅占其销售总额的0.6%。其中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超过10%的有3家,达到4%的只有1家,有13家在1%至2%之间,39家在1%以下,另有22家的投入为零。据此,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与研究:

第一,导致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因然有创新资金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等因素,但创新意识淡薄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市场空间,使得企业往往更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以获取近期的经济回报。尤其当一些行业出现高速增长机遇、市场需求快速膨胀时,企业甚至更倾向于迅速扩大产量,占领市场空间,来获取最大的短期经济效益。如果企业没有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难有成为创新主体的愿望,则自主创新的局面就难以打开。事实上,凡是优秀的企业,都是生存忧患意识强,想尽办法提高创新能力的企业。因为忧患意识是责任感、危机感、事业心的体现,只有保持忧患意识,才能去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困难。例如华为公司,其老总在他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写道:“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到,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10余年来我天天思考的就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正是由于时时有一种危机感,华为公司才不断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每年将公司员工的18%、销售额的10%以上用于自主创新,从而在短短10余年时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一流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又如武钢,在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中,它既没有鞍钢可开采百年的自有矿山,也没有宝钢进口铁矿石运输的近距离优势,时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但正是因为武钢将这种压力转变为自主创新的动力,才创造出了不亚于宝钢、鞍钢的效益。因此,百家企业要改变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首先就必须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紧迫感,改变观念、树立信心、迎难而上。

第二,百家企业要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必须科学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将创新与引进有效结合起来。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从头开始,什么都由自己干。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自主创新。况且在现阶段,企业要一下子从内部产生大量自有技术是不可能的。对于百家企业的大多数而言,为了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成本,应当紧紧依托国内外两个技术源头,通过购买与合作,从企业外部引入技术。要加强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保持引进技术资金投入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合理比例,是引进吸收后再创新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韩国、日本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比例分别为1:5及1:8,而据经济普查数据,我国及××大中型工业企业还不足1:0.07。因此,大幅度提高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经费投入,对于尽快实现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时期,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提高,单项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许多创新都是在现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而产生的。因此,要大力整合现有技术,由以单一技术突破为主向单一技术突破与多项技术集成相结合转变,加速集成创新,也是企业后来居上的捷径。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6篇

要]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章结合义煤集团发展实践,系统提出了观念创新是先导,战略创新是方向,市场创新是目标,科技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基础,组织创新是保障的煤炭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坚持实施上述创新,才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关键词]煤炭企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实践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浪潮势不可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产业环境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如不激流勇进,自主创新,而是安于现状,维持现状,必将随时面临生存危机;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企业而言,自主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下面结合xx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义煤集团)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卓越企业的发展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观念创新是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观念,哪有先进的实践?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讲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支配一个社会运转的主要力量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企业有了观念的创新,才能有好的管理思想,有好的发展观念,有好的发展实践。观念创新是企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是企业健康运行的前提,是企业搞好一切创新工作的第一步。

我们现在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其中首先要求企业要在经营观念上领先于其它企业。只有具备领先的创新观念,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近年来,义煤集团不断探索,逐步确立了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体现现代经营管理思想的科学管理理念,在内部管理创新方面,提出了“消缺管理”的新理念;在安全管理方面,提出了“安全生产,我的责任”的新理念,实践了“安全管理层次论”;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和“与你同行,竞合双赢”的新理念;在市场开拓方面,提出了“以质量争得市场,以价格占领市场,以服务赢得市场,以感情巩固市场”的新市场观;在成本管理方面,确立了“精当的投入等于俭省,合理的节约也是盈利”的“大成本”的经营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了“工作出色就是人才”和“素质合格,岗位合适,团队合作”的新人才观;在质量管理方面,提出了“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和“人优产品精,质优企业兴”的新质量观。随着企业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义煤集团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战略创新是方向

现在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同行业,也有国外跨国公司的同业竞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实行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想长久生存,就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创新。

对我国资源开采型企业来说,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许多资源开采型企业由于没有制订出一套长远的发展战略,随着企业资源的枯竭企业也逐渐消亡;而也有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由于制订发展战略得当,使企业具备了持续发展和强劲生存的能力。

义煤集团借鉴内外经验,根据内外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确定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蓝图,制定了义煤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其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依托资源优势,以煤为主,实施煤基多元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循环经济,实施“大多经”和项目带动战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大资本运营和招商引资力度,实现经济增长结构、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把义煤集团建设成为“煤-电-铝-化-建”综合发展的特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企业集团,使义煤的发展步入健康、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积极推进“煤-电-铝-化-建”综合发展战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确保“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完成:

2006年,义煤集团的经营目标是确保翻三番,力争创百亿;2007年,义煤集团经营总额要保持100亿元以上的水平,利税达到10亿元;2008年,义煤集团经营总额要达到120亿元。

到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2500万吨,产值达到65亿元;矿区电力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产值24亿元;氧化铝产量达到60万吨,再加上生产铝箔等副产品,产值达到24亿元;煤化工产值达到20亿元;建材、建筑业产值达到20亿元;其他非煤产业产值达到22亿元以上。总之,要通过努力,到2010年义煤集团经营总额达到15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20亿元。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实现上述目标的配套措施,为义煤集团今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市场创新是目标

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的最大化,赢得市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现代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市场创新,才能巩固原有的市场,开拓全新的市场。市场创新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对市场的创新,开拓新市场;二是通过对产品的创新,开拓新市场。在市场创新上,煤炭企业虽然只有一种比较单一的产品——煤,但煤经过产品创新,从纵向延伸方面,通过深加工,能生产一系列新产品,如电、煤气、焦炭、炭黑、煤焦油等;从横向延伸上,使用质优价廉的煤炭资源,可以用于金属冶炼、建材加工等,加强对煤炭的产品加工与创新,就能进一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就煤炭市场而言,义煤集团先后提出并落实了“以质量赢得市场,以价格占领市场,以感情巩固市场,以服务扩大市场”的销售方针,坚持做到“不管市场如何变化,用户是上帝的观念不变,用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变,坚持抓煤质提高服务的决心不变”的“三个不变”销售政策,制定了“火车、汽车一起上,内贸、外贸一起抓,集团公司和矿两个积极性一齐要”的营销策略,对销售实行“五统一”和“收购制”,并开通了三个直达专列。通过全力以赴保市场、保煤价、保货款回收、保专列、保大户,保证了充裕的市场空间和畅通的销售渠道,增加了销售收入,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

同时,义煤集团坚持“相关多元”的发展原则,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结合自身企业的资源特点、区位优势,切实把企业发展的基点放在煤炭主业和煤电、煤铝、煤化工、煤建材等重点产业和领域,加强对原煤的洗选加工,提高商品煤的品质和使用效率;努力构建“煤—电”、“煤—铝”、“煤—化工”、“煤—建材”四条产业链,打造煤基相关产业,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切实把发展建立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以此开拓和占领新市场,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是核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企业来讲,科技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和源泉。其劳动效率的提高需要科学技术,其产品质量的保证需要科学技术,其生产成本的降低也需要科学技术。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在产品质量、品种、成本、效率等各方面取得领先优势,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获胜,并得到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按照自主创新的原则,义煤集团狠抓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义煤的发展动力。

1.创新科技运行模式。围绕煤、电、铝、化、建综合发展战略,制定科技创新工作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坚持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法研究并转化科技成果,先后与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西安矿院合作,对义煤集团的煤炭开采工艺、防灭火成套技术等进行研究和攻关。近两年以来,共完成技术革新成果200余项,完成技术项目120余项,其中有多项技术革新和创新获省部级奖项。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广泛用于义煤的煤炭生产,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2.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围绕煤炭生产,加快现有矿井的挖潜改造,调整优化生产系统,优化工程设计,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做到合理集中生产,做好水平、采区和工作面的正常接替,努力实现高产高效;将关系矿井长远接续和安全生产的关键工程纳入重点工程管理,保证矿井的配套建设和生产接续;合理配置矿井机械装备,通过加大对综采设备的投入,更新改造生产设备,改善安全生产的条件,进一步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五年间投资近2.5亿元更换了12套综采支架;投入8000万元新建千秋矿一对立井,彻底解决了矿井“三难”问题;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综采、炮采放顶煤技术,运用先进的设备工艺,提高生产率和资源回收率,稳定和提高现有矿井生产能力,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

3.加强科技专项攻关。围绕安全发展,针对矿井开采强度、深度增大,煤层自燃隐患日趋严重的现状,不断探索和完善束管自动监测预报煤层自燃隐患技术、阻化粉煤灰注浆充填防火技术、洛克休泡沫防火技术、远距离粉煤灰浆充填技术、氮气防灭火成套技术等研究。加强对煤炭开采工艺、瓦斯、煤尘治理技术的攻关,创新防治理念和防治思路,总结创新防治措施,补还安全欠帐5亿多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xx矿井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提高矿井的安全生产技术,为煤炭同类型矿井的防灭火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抓好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电厂余热的综合利用和煤层气的综合开发。真正使义煤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科技创新的基石上。

五、管理创新是基础

科学管理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管理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义煤集团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引领、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促进企业日常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义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加强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效能为目的的“消缺管理”新理念,并应用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把管理创新发挥地淋漓尽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实施管理创新,管理就是“消缺”。企业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消除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在企业管理中不断发现问题、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的消除缺陷的过程,所以管理就是消缺。结合企业的实际,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缺陷消除,实现管理效能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主要有:治理企业内部“四乱”;开展“双增双节”和“人均节约1000元活动”;治理“大企业病”等。

2.实行督查考核,提高企业执行力。实行每月一次的督查考核,对责任目标的进展进行检查、督促和考核,把目标完成好坏与单位领导及单位的工资挂钩,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全面落实。

3.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提出并落实了:“安全生产,我的责任”;安全管理“层次论”,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四个事故”,即:瓦斯超限是事故,电气失爆是事故,无计划停电、停风是事故,安全保护甩掉不用是事故;“进入井下,只有纪律没有自由”等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抓安全模式,重点抓好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事故的产生,80%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20%源于物的不安全状态,走出过去抓安全的误区);坚持开展质量标准化活动,集团公司质量标准化工作跃入全国先进行列;不断加大安全投入,补还安全欠帐5亿多元。百万吨死亡率连续五年控制在0.5以下。

4.强化资金与成本管理。提出并确立了“大成本”理念,“企业的一切活动产生的是成本,只有生产和销售产生的是效益”。资金集中管理,维简、折旧基金作为投资管理。

5.积极推进接续产业发展。确立“大多经”和骨干带动战略,并提出把义煤的发展纳入地方区域经济的思路。2004年以来开工建设12个大项目,其中6个煤矿,6个非煤项目,总投资50多亿元。2005年完成投资23亿元。目前已有5个项目建成投产。2006年用于项目建设投资26亿元。

提出并运用好“优势”原则,即:有优无势上规模,有势无优抓质量,有优有势抓市场,无优无势抓转向。

抓好四条产业链的构建,即:煤电、煤铝、煤化工、煤建材四个产业链;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污染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接续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接续管理理论获部级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在非煤产业方面确立了“十大产业板块”,主要是构建电力、铝工业、化工、建材、物流、矿建、后勤、医疗、通讯和机械制造板块,着力培育非煤骨干企业群体。

6.加大改革改制和资本运营力度。提出了“存量保稳定,增量搞改革;引进增量,盘活存量”的经营思路,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根据企业实际,提出了“6个一批”的改革思路:一是分离改革一批;二是关闭破产一批;三是要重组改造一批;四是要放开搞活一批;五是要新建发展一批;六是要做大做强一批,以改革促发展、增活力。

积极进行资本运营与招商引资。和美国花旗银行、雷克公司、日本欧力士公司以及台(湾)塑集团、华润公司、伊川铝电、新安铝电、天润集团、商丘中原腾达、兴亚建国、武汉凯迪集团、武汉民生银行、中国银行进行了全面合作;今年先后签署11个战略合作协议;促成了8亿元短期融资债券发行;加快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权结构多元化进程。成立博通公司,由员工持股,参与企业改制。

通过以上方面的管理创新,义煤集团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经营低谷快速步入了跨越发展的轨道。在“2006河南企业100强”中位居第13名;在“2006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居第490名;在2006年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中位居第26名;在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06年度中国最大1000家企业集团中位居第415名。

六、组织创新是保障

组织创新就是企业组织自己的企业文化,将创新建立在自己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活跃的氛围。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都长期注重建设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义煤集团审时度势,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进行组织创新,通过组织机构的整合,进一步提高组织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着力塑造强势企业文化,以文化力激活生产力,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结合义煤实际,先后提出了:“管理就是消缺”、“经营管理科学化、工程质量标准化、矿区面貌花园化、食堂宿舍餐旅化、社会治安秩序化、文化生活多样化”、“井下文明生产,井上文明生活”、“军队、学校、家庭”、“安全生产,我的责任”、“成功的企业首先是所学校,优秀的员工永远都是学生”等一系列企业文化新理念,在培育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推动制度创新、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9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已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拥有全国发明专利总数的65%,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1]。2013年,工信部将以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为重点,积极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在创新、管理、市场、信息、融资等方面帮助中小企业发展[2]。

为加快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带动济宁地区的经济发展,2013年,课题组联合济宁市科技局、任城区中小企业局、微山县中小企业办公室在济宁市十二县市区200多家中小企业发放了调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6份。调研问卷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需求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分析,并针对其发展困难给出策略方法,希望能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1 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调研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稳步提升,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发资金短缺、缺乏创新意识、高技术人才匮乏、短期行为较为突出、社会服务系统偏少、市场信息闭塞等等,这些问题均制约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制约当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

针对制约当前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8个主要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进行调研后,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并统计出选择各因素影响程度的企业数量占总调研企业数量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缺乏创新资金是各企业的最大问题,其次缺乏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缺乏与外界技术合作的渠道也困扰着相当多的企业,还有一些企业感觉技术创新决策的难度和风险太大。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服务需求

调研各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时所需要的服务后,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如表2所示。

表2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对以上服务需求明显,特别是研究报告、政策咨询、科技成果评价与技术评估。

1.2 济宁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下面为对中小企业当前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管理、销售、创新的现状,以及应用信息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的调研情况。

(1)信息化应用和建设情况

此项调研首先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如企业是否有网站?企业是否在使用自动化生产系统?企业是否有完善的进-销-存管理系统等?然后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把调研结果用折线图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出来。图1所示为部分调研结果。

图1 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

从图1可以看出济宁市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网站的仅占20%多,正在使用自动化生产系统的也仅占40%,而有进销存管理系统的企业数量也不足50%。从以上数据可知济宁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程序不仅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也低于上海、天津、青岛、无锡等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

(2)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调研数据显示,有59.5%的企业认为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时缺乏技术和维护人员,也就是信息化人才,50%的企业认为资金短缺,48.9%的企业感觉缺乏产学研合作渠道。如图2所示。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大,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没有把实际的企业数据整合起来,未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决策起到应有的巨大支撑作用。

图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3)信息化需求

调查发现,随着信息化知识的推广与普及,济宁市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的重要性,如节约成本、提高生产率、高效管理等,所以各企业积极增加资金投入,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调查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63%的企业急需人才培训服务,34%的企业需要网站建设与维护服务,38%的企业需要软件运营服务,42%的企业希望能通过当地高校和科研部门获得“物美价廉”的信息化服务。如图3所示。

图3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服务

2 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下面根据调研数据,对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需找束缚其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原因。

2.1 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需求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在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中,IT部门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者”,信息化决策基本都由企业高层领导制定。但企业高层领导往往缺乏专业信息化主管思维,不能全面考虑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需求。《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与现状白皮书》调查显示,“企业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这一因素以59.4%的比重占据首位。这也表明了中小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需求认识不足、信息化投入不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是导致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普及率低,信息化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2.2 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

2011年6月―2012年6月底,本课题组在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济宁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份数350份。调查问卷专门针对学生毕业时期的去向、职业的取向、是否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只有16%的学生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事实表明即使这16%的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就业了,也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是因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是信息化复合人才,包括:网络知识和实战能力的复合;专业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企业管理能力和商务运作能力的复合等等。

2.3 信息化建设资金匮乏

目前,济宁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企业贷款等,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再加上原材料上涨、用工成本增加、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受资金影响不得不减少生产,降低损失。所以济宁市中小企业能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多,或者说少之又少,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寻找免费软件的原因。

3 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促进济宁市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那么济宁市中小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呢?课题组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3.1 提高中小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中小企业的老板,所以要使信息化建设在中小企业中普及开来,就必须使中小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让他们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举办“信息化新型老板”专题活动

早在2008年,济宁市为了增强中小企业家的自身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举办了全市“千人创业小老板”提高培训班,市县两级免费培训企业管理人员1000余人,为中小企业跳出家族式管理的圈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在号召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 “信息化新型老板”专题培训活动,使中小企业老板尽快转变对信息化的认识。

(2)树立信息化榜样企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政府可以在每个行业中寻找1-2个经营状况良好,信息化意识较强、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中小企业,大力扶持,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和突出困难,促进供需对接,提高信息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其他中小企业树立榜样。宣传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和信息化服务的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引导信息化意识薄弱的中小企业参观学习,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力量,让他们知道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行业竞争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引才引智工程

调研数据表明济宁市中小企业急需信息化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组提出“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引才引智工程”的策略,具体实施可通过以下两个办法进行。

(1)在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网站上举办中小企业网上招聘活动,大力引进人才。改善管理措施、增加激励措施留住人才。

(2)基于三螺旋理论[3],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相互协调,就人才需求定向培养、技术合作支持等有关事项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稳固产学研交流合作渠道,促进高校、科研单位研发成果产业化,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升级,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

3.3 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企业跨越式发展

云计算[4-5]、虚拟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SaaS[6-7]等新型技术以其独特的业务和技术特点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多种需求,促进其跨越式发展。这些新型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营销成本,还能极大地开拓市场。特别是SaaS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对于破解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难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总结

随着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济宁市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难题:资金匮乏、生产效率低下、高技术人才稀少、商业信息获取不及时、管理力不从心、经营决策缺乏创新等等。课题组对这些难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课题组希望提出的这些策略和方法能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济宁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晓明,徐子睿.为中小微企业成长破题[N].文汇报,2013-04-28.

[2]新训.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转型[N].中华工商时报,2013-05-16.

[3]马永斌,王孙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9-34.

[4]李乔,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38(4):32-37.

[5]黄剑文.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育配需系统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2,12(24):32-35.

[6]魏玲,李长云.基于SaaS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9,11(3):74-76.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8篇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创新创业为视角,通过对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的问卷调查,来分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情况,探讨高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情况,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调查;研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242-03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使我们的物质世界更丰富,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满足。创新让我们无法停住思维,也无法停止脚步,它促进我们不断前行。社会需要创新,科技需要创新,生活需要创新,我们都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什么呢?创新需要我们,创新来源于我们――人类的思维。因此,培养人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当前,我们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政府和高校也全力推动,为大学生创新提供许多好的政策和支持,积极鼓励、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对如此好的创业东风,大学生们到底是什么状态呢?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助力学生的创业梦呢?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调研目的

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目的、兴趣、动力、阻力、优势以及对课程设置的要求,特进行了一次问卷调研,调研对象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在校大学生、已毕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305份,问卷回收率为99%,其中有效问卷305份。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193人,女生112人;其中,学生249份,来自于33所不同高职院的教师56份。

二、调研情况[1,2]

1.创新创业目的。受访者在回答“您创业的首要出发点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答案集中在两个选项,33.8%选择“解决就业”,53.2%选择“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另外选择“获取更多财富”的占有9.3%,还有3.7%选择“寻找刺激”。这说明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相当一部分人不得以选择创业,但这种创业可能会比较难以面对困难和挑战。而选择“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同W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带着抱负、信心,必然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而选择“获取更多财富”和“寻找刺激”的比较少,这表明大学生们的创业不是冲动行为,而更多的是通过深思熟虑,并把创业作为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2.创新创业的兴趣。针对“您对创新创业是否感兴趣?”这一问题,15.7%回答“很有兴趣”,70.6%回答“比较有兴趣”,说明在双创背景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日渐浓厚,这是一个好现象。

3.创新创业的动力。在回答“您创新创业的动力来源于什么?”时,31.4%的受访者选择家庭,31.4%的受访者选择朋友,17.6%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媒体,只有19.6%的受访者选择就读学校。这一方面说明了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另一方面表明了社会作用依然薄弱,应该发挥社会媒体的强大作用,进一步加大媒体对大众创新创业的认识、知识及案例方面的宣传,让每一个人都敢想、敢尝试,让创新创业真正走向大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4.创新创业的阻力。当问及“您创新创业的阻力来源于什么?”时,38.2%的受访者选择经济状况,11.8%的受访者选择专业知识,39.7%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实践经验,10.3%的受访者选择害怕失败。这说明经济状况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讲确实是影响理想走向现实的一大要素,没有经济的支撑,确实无从谈起创业梦的实现。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现在从国家、政府政策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银行的扶持等,都可以使这个问题不再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应该加大资金扶持方面的宣传,使大家更无后顾之忧。对于只有11.8%的受访者选择专业基础,说明大家还是弱势了知识和专业对于创业创新的重要性,没有专业的支撑,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想要另辟蹊径也是无从谈起。39.7%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实践经验,10.3%的受访者选择害怕失败,说明大学生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有冲动的劲头,而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对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缺乏对社会、对市场、对运营等多方面的认识,会让大家望而却步,不敢前行,这是人之常情。因此,高校和社会应该更广泛地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方面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更大的信心和更多的经验,为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5.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层度。在回答“在大学期间,您觉得自己对创新创业能力是否有了提高?”这一问题时,从学生层次的受访者来说,1.9%的受访者回答有了很大提升,67.9%的受访者回答有了一定提升,30.2%的受访者回答基本没有提升;而教师层面的受访者认为12.1%的学生有了很大提升,78.8%的学生有了一定提升,12.1%的受访者回答基本没有提升,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是高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训练上有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加强;第二是教师的付出和学生能力的提升还存在很大的脱节现象,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提升的层度远高于实际情况,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思考,教师要从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为切入点,找到更好的方式,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6.创新创业对高校的要求。45.3%认为高校“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54.7%认为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没有人选择“可有可无”或者“没必要”,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为学校有此义务,这就给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学校。作为高职院校的我们,应该加深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识,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而对于课程方面,20.8%的学生希望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30.2%的学生希望“开设独立的专业”,30.2%的学生希望“改学制,使之更倾向于创业实践”,22.6%的学生希望“开设成全校的公共课”;而48.5%的老师希望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2.1%的老师希望“开设独立的专业”,15.1%的老师希望“开设成全校的公共课”,30.3%的老师希望“改学制,使之更倾向于创业实践”。

7.创业的优势。大学生创业相对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优势,96.2%认为是“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43.4%选择“专业素质较高”,96.2%选择“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49.1%选择“网络信息能力强”,可见大家都意识到创新创业需要的不止是某一种或者两种能力,而是需要综合能力,要有勇于拼搏的创新精神、过硬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网络信息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大学生的特点,是我们的优势,因此,大学生们应该要紧跟时代步伐,用活力和热情去挥洒青春,谱写创新创业的新篇章。

三、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由以上调查和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有很大的创新创业热情和优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应该全方位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扶持、帮助他们走上创业路,实现创业梦。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从调查来看,经济状况、社会实践经验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遇到的很大阻力。我认为,此时政府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帮扶,比如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给予场地;邀请银行给予无息贷款;邀请企业给予资金扶持等。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倡导舆论宣传,比如请媒体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大家处于创新创业的氛围当中;请媒体邀约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访谈,让大家感觉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开设公众号,分享创业人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让大家有经可取,让大家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社会经验而望而却步。再者,政府可以设立基金、项目,引导高校参与,进一步增强高校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加强高校培养广度。随着创新创业的良性发展,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的问题是力度还不够宽广。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关于创新创业的公共选修课,以及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但这些大多还只是浮于表面,处于摸索阶段。如何通过课程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关键的课题,也是根本问题,高校和老师们必须充分调研、深入思考,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的问题是范围过于狭窄。我们调查发现,“在大学期间,您觉得自己对创新创业的能力是否有了提高?”@一问题,回答有很大提高的只有1.9%,而这一部分学生恰恰是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其他科研项目的,数量相对少之又少。这与我们人才培养方案大相径庭,我们要全面推开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即使不是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也要提升至绝大多数的学生。

3.加深实践教育深度。要使大学生们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育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如何增加实践教育的深度,切实有效地提升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来努力:(1)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结合专业自身优势,加强对实训条件的完善,搭建良好有效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保障。目前,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了各种创新创业平台,包括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想创业的同学,让大家可以参与创业、体验创业,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切身提高。另外,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可以辅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也能将优秀的项目利用校外基地去实施,让大学生们真正走进企业,体验企业文化氛围,了解企业技术开发流程、参与企业运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2)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社会需求、行业发展等因素,制定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准确清晰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的培养方式,探索科学、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破难题的勇气和能力;要结合多种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不止依靠试卷,更注重报告、实操、论文、专利等形式,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从根本上实现广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3)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扫除专业培养滞后于创新创业需求的障碍,打破专业课程专业性强、内容传统陈旧的禁锢,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大一到大三,由简入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策略地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应该建立开放的课程选修机制,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计划,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能力基础来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更要鼓励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享受网络资源,满足在线学习的需求,接收所需的碎片化知识,促进知识的融合、技能的提升、灵感的碰撞。(4)优化实训实践环节。创新技能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它是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性指标,创新技能主要包括熟练的实验技巧和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要充分发挥高职实训条件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实训实践环节,开展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以教师科研项目来引导、启发学生们根据给定范围设计、实施和完成创新项目,并指导学生推广、普及创新成果,指导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技能[3]。

参考文献:

[1]刘营军,吴彦宁,狄传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22-24

[2]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99-101

[3]都宏霞.高职院校教师科研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5,42(15):276-277)

收稿日期:2016-11-26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B179);2016年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SJB880036);2016年度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院级人人社科教研项目(NJCC-2016-YB-0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9篇

一、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创新成果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提升中国食品名城品位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加大科教兴农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现已基本形成多种科研主体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格局。从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主要力量:一是农业技术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总站、畜牧中心站、种子管理站、农机总站、乡镇(街)农站、农机站、畜牧站等。自去年至今,农业技术事业单位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0多个,其创新项目的内容主要有:新品种引进、试种试养、繁育选优及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种养殖技术;农业生产机械化、设施化研究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推广;围绕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开展知识性、技术性培训等。二是涉农民营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我市现有涉农民营科研机构2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74个、专业合作社1110个。这些民营科研服务机构和专业合作组织涉及瓜菜、畜禽、农机、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地开展行业性、专业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其科技投入在逐步加大,创新能力在逐渐增强,已成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三是农业科技项目合作机构。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合作,建立部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1个、省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2个、市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3个。四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同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完善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科技人员2.3万人,农业科技人员5747人,其中一线科技人员2026人。

(二)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和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有选择地加以推广。两年来,先后组织申报、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创新项目40项,其中部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4个、市级项目13个,引进资金600万元,累计实现新增产值1000万元,新增利税100万元。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力度,重点培育了7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适用技术近100项,推广优良品种90多个,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达99%,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重点引进了玉米、水稻、瓜菜、果树、禽畜等方面16个优良新品种,推广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大棚瓜菜保护地栽培、玉米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虫、水稻抛秧、种子包衣、化学除草、农作物高光效栽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10项技术。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和举办科普大集活动,展示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协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协会和科技示范户为骨干,开展“传、帮、带”,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服务、产销服务,带动群众学习生产技能。通过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力度,积极普及先进适用新品种和新技术,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顺利通过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县验收工作,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

二、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不强。受体制和机制的影响,县级城市基础科研条件差,专业技术人才横向调动很难实现,毕业生到基层农业科技部门就业的极少,致使基层科技队伍建设失衡,没有形成梯队人才结构。特别是乡镇和街道农站等农业科技服务部门普遍存在科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工作。

(二)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尽管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逐年得到加强,也申报了一批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引进了一些实用新品种和新技术,但是与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是: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还不够实,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还不够好,自主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还不够多,实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步伐还不够快。

(三)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多。虽然我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但是由于上级拨款不足、本级财力有限等方面原因,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资金增幅较小,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列入全市科技计划的不多、扶持资金不足。

三、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对农业技术事业单位的管理,加大对民营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星火专家大院建设的扶持力度。建议省、市人事部门要按照有关农业科技人员人事管理规定,根据各县(市)区农业科技单位因人员转岗、退休、辞职等所产生的缺编名额,面向全社会招考高等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予以补充,配足配强农业科技人员。加强农业科技人员教育培训,采取专家授课、横向交流、外出考察、实践锻炼等有效方式,不断提升农业科技人员的自身素质。层层落实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责任制,强化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评,明确各类科技人员的工作职责,制定并落实相关的管理、考核及督察制度。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10篇

(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193)

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市场营销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津教委财[2011]61号)。

收稿日期:2014—07—19

作者简介:张健(1963— ),女,天津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医药战略管理与创新系统。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引领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本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品牌专业更应突出内涵发展,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 :品牌专业;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03—02

一、引言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社会主义创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创新社会必然要求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去实现。大学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创新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是否了解创新社会的内涵和创新合作精神的存在决定了整个社会是否能持续地进行创新的建设。

二、问卷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的形式,于2014年3月至4月,随机抽取天津地区6所大学(包括本科学校和研究生学校4个年级)的705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占46.8%,女生占53.2%。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668张,有效率为94.8%。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天津市大学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接受程度、“品牌专业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互动、大学生创新精神状况三个方面。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剖析

(一)大学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接受程度

“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看,这方面的成效在大学生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大学生对构建品牌专业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在回答问卷中“你是否了解品牌专业‘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这个概略性问题时,回答“基本了解”的人占问卷总数的56.1%,回答“部分了解”的人占43.9%。大学生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了解反映了他们认同和接受创新人才培养愿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仅如此,大学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也有了较深的认识。在对“你认为品牌专业‘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什么”选项的统计中,回答“师生共同努力”的人占61.4%,而回答“政策”的人仅占3.4%,回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人占24.2%,回答“学科基础”的人占11%。对创新人才培养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为大学生在构建品牌专业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大学生对品牌专业的构想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在回答“你认为品牌专业的首要标志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选择“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人占84.5%,而选择“专业培养计划”的只有15.5%。笔者认为,这一情况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现实心理期待。 他们期待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更要有专业特长和特色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因而不失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创新共识。

(二)“品牌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互动

品牌专业的构建使“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逐步由理论融入到大学生的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品牌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多的大学生将视线对准社会,以一种新的角度看待培养模式。

在“你认为实现品牌专业‘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最需要加强的是哪一部分(多选)”中,选择“知识体系”的人占70.2%,选择“文化创新”的人占61.4%,选择“教学方法”的人占54.4%,选择“学科综合化”的人占28.1%,选择“综合素质培养”的人占31.6%,选择“品德和品行培养、基本知识和见识培养”的人占54.4%。选择较为集中可以说明大学生正在关注品牌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断做出自己的判断。

大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向主动地参与品牌专业构建,反映了其参与到品牌专业构建中来的愿望,有助于促进“品牌专业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关系。从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地认识、改进,可以不断完善我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使品牌专业的构建更加具体化,更接近国际水准。从人的角度出发,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构建品牌专业的能量与激情。这种良性互动的不断作用是构建品牌专业的原动力。

(三)品牌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状况

目前,各高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创新的现象,导致大学生身心未能得到全面发展。在“对于自己的专业你是否满意”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回答“满意”的多是医学类、工管类、经济类等热门学科的学生,而回答“不满意”的则多是中文系、历史系等人文学科的学生。而现在创新社会的构建需要的是全面创新发展的人才,并且更关注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可归结为个人与集体的创新,而心理素质则是指个人的身心创新。这反映了大学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影响,我国高校也正在通往品牌专业的道路上摸索。透过社会现实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大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但在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创新的情况,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与构建品牌专业的内在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除了受历史和近年来应试教育的导向影响之外,片面强化升学竞争的社会现实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远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好学校、好专业就意味着好职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残酷的升学竞争、未来预期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但在竞争精神被强化的同时,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却被淡化了,从而导致其创新精神不足。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大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1.多数大学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接受程度较高,并对品牌专业的构建目标基本达成了共识;2.天津市大学生能够较好地将“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运用到发掘和解决社会问题上;3.天津市大学生有创新人才培养精神,对品牌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尚可,但部分高校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误导作用。

(一)结论

中医药高校应该将片面、单一的学科教育调整为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还要注重培养其人文素质,并提高大学生团队合作训练与社会实践的强度。大学生应该使自己的个性向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为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做好准备。

(二)建议

一是对现阶段品牌专业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二是通过对影响品牌专业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因素的调查,调节品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三是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为其提供更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使其获得全面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强.中医药创新应在五方面争取突破[N].中国中医药报,2010,11,26.

[2]程勇.中医药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2).

[3]宋晓亭.中医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新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3).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理论;产业生命周期;协调发展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开始培育新的产业和发展新的技术,因此要求各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我国各地出台了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它是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具备综合效益好、就业机会多、带动系数大、资源能耗低的七大新兴产业。

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技术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Nelson认为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生产率上升和需求收入弹性变化从而促进产业演化。李欣认为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需要关注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即新兴技术的发展在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岳中刚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发展中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机会窗口。新兴技术链是产业发展的“能力”或“内核”,新兴产业链是把这种能力引入新市场并实现价值的媒介,二者的协同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键。张国胜认为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讨论,无论是学术界或是产业实践领域都一致强调新兴技术培育的重要性,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新兴技术供给创造市场需求”的演化过程。其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都会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Abernathy 发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在产业发展得不同时期,它们的地位不同。黄鲁成和杨学君则结合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协同演化理论的分析范式,从知识、需求、技术链价值分布等多角度,深入探析了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协同演化规律。

综上所述可知,业界学者对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关系分析有很多不足:1.在研究两者协调关系的时候,没有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来研究,对产业和技术的支持力度不高; 2.在以往运用耦合理论研究参数的选取没有考虑产业的特点,也未考虑该产业在其各生命周期时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率不同。因此,本文以电子及通信制造业为例研究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该产业各个生命周期时的耦合协调度研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研究――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产业演进是指单一产业经历的形成 成长 成熟和衰退等发展阶段。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战略性”的特点,则要求其在发展过程中与一般产业略有不同。王少永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战略产业动态演化的初级阶段,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最终会进入战略产业下一个阶段,即主导产业阶段。费钟琳、魏巍认为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起,突破性创新会促发新产业的兴起,新兴产业一般按照生命周期过程渐次发展。我国当前已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属于对技术创新有高度依赖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样有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调整期的阶段性特征。

综上可知,由于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战略性”决定了它们对其所在地区的其它相关配套产业有带动调整作用。区别于一般产业,在成熟期后,进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而不会很快转向衰退期。因此本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萌芽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调整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其各生命周期都有其特点,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未来会发展成主导产业。由此可知:1. 在萌芽期,产业研发投入、专利数少,科技转化力也不高,高科技项目也不被大多数企业看好,其数量不多,产业具有增长潜力大、风险不确定性高、社会效益尚未凸显的特点。2. 进入成长期后,技术就得到快速发展,专利数目高速增加;这时社会效益得以凸显,促使其技术创新的能力持续高涨;对其它产业的带动效应开始增大,但此时的科技转化力尚不是很高。3. 在成熟期初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大量企业引入,研发投入明显增多致使专利数量增长,但专利量趋于稳定;新产品在广泛领域得以普及应用,由于技术转移、技术渗透和扩散致使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科技转化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进入成熟期,市场的趋势开始趋于饱和,产业的市场环境逐渐完善。与此同时对于该产业的相关政策也得到完善。4. 现在产业虽然尚未发展到调整期,但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可知在调整期主要加强的是技术的溢出和科技转化率的提高。同时帮助该产业的技术与其他相关产业技术的融合;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创造新价值。带动新产业的培育,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生命周期阶段特点如图1所示。

二、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实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一个量度,也就是说每个子系统之间必须存在某种关联,并且相互作用且彼此影响;而后造成耦合各方的属性变化即原有属性缩小或放大的偶和结果。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也是经济社会的两个重要子系统。1. 在萌芽期,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应用科学的潜在能力被转化为技术,而后以技术的持续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形成初级产品。2. 在成长期后技术创新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支撑,随着供求关系的建立,企业数目增加、规模增大,此时凭借以往研发经验,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新的产品抢占市场。3. 在成熟期和调整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趋于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国民经济产生影响并对其它产业产生带动作用;这些都需要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使新兴产业融入到其它产业中,催生新的产业创新,同时通过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改变传统产业生产过程,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本文将耦合度定义为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彼此影响和作用的程度,并计算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生命周期时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度;进而提出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其各生命周期中的耦合协调度。

(一)功效函数

设变量ui(i=1,2,…,m)为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系统的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uij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其值为uij(i=1,2,…,m);aij和bij分别是系统稳定临界点序参量的上、下限值。可将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对耦合系统有序的功效系数uij表示为:

式(1)中u为变量X对系统的贡献。按式(1)构造的功效系数具有如下特点:u反映了各指标达到目标的满意程度,且0≤uij≤1。

(二)耦合度函数

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和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可得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度函。物理学中的耦合关联度

C={(u1,u2)/[(u1+u2),(u1+u2)]}1/2(2)

式(2)中:u1表示技术创新综合序参量;u2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序参量。显然C∈[0,1]。则耦合度及耦合等级如表1。

(三)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是反映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判别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作用的强度以及作用的时序区间、预警两者发展秩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耦合度在有些情况下很难反映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为此,本文构造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用以评判不同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可将其算法表示为:

D=(C×T)1/2(3)

T=au1+bu2(4)

式(3)和式(4)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调和指数,反映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耦合协调等级如表2所示。

(四)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相互关联具有耦合关系,依据两者的特征及内涵建立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度指标体系,见表3,揭示两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

三、技术创新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各生命周期耦合协调度评价

孙晓华,周旭将1987~2008年的数据通过二维识别法;产出增长率法; 生长曲线法对电子及通讯及制造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判断;其中二维识别法和产出增长率法两种方法判断出1987~2008年电子及通讯制造业处于成长期,生长曲线法判断出2004年起电子及通讯制造业处于成长期初期。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通过产业系统演化模型1984~2005年处于成长期。施芳凝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计算机及通讯制造业进行判断。本文通过已有的文献基础,以及电子及通讯制造业的技术发展将电子及通讯制造业进行划分。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近10年发展迅速。2000 年以后我国从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因此笔者将2000年作为电子及通讯制造业的萌芽期和成长期的分界点。

(一)参数确定

在产业各个阶段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不同;李欣认为研发活跃程度由弱到强,又逐渐减弱;科技活动相对由强减弱;市场和政策由弱变强。因此在产业发展的各个时期两者贡献率不同,则根据产业所处时期给予参数。

1. 萌芽期,技术创新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刚开始关联阶段,产品刚刚进入市场供求关系尚没有建立,为了吸引市场和社会投入,只有加大技术创新的能力来抢占市场先机,所以此时技术创新比产业的贡献率较高一些。因此,此时a=0.7;b=0.3较为合理,选取1994~1998年进行计算(数据来源于历年的 《中国高科技统计年鉴》)。

2. 成长期,供求关系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创新做其基础性支撑,产品不再运用在特定的领域,在此时企业或产业的规模扩大,研发人员、费用及企业收益开始增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发展。因此,此时产业的贡献率较萌芽期提高,但由于技术创新对产业具有基础支持性作用,则此时技术创新的贡献率仍旧比产业较高一些;所以a=0.6;b=0.4较为合理。取2006~2012年进行计算(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高科技统计年鉴》)。

3. 成熟期,社会效益较为明显,产品运用领域广泛,科技转化能力明显提高。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开始增多此时,由于科研人员、创新技术、投入资金的增加,以及相关政策的完善则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对国民经济有带动影响作用。此时产业与技术创新有相同的贡献率,则此时的贡献系数a=b=0.5较为合理。

4.在调整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会很快转向衰退期,而是进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在该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凸显。通过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改变传统产业生产特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技术跨界融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入到其它产业中,促使产业创新。则此时产业的贡献率较技术创新要高一些,贡献系数a=0.4;b=0.6,但由于产业尚未到这个阶段故不做计算。

(二)计算结果

综上所述,1994~1998年和2006~2012年两个阶段技术创新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其中u1为技术创新综合序参量,u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序参量,然后利用(3)式和(4)式计算得出耦合度C,协调度D和综合调和指数T。计算结果见表4和表5。

由表4可知,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的萌芽期初期,仅有少量的企业没有市场。随着供求关系的逐渐建立以及技术、人才、信息的投入,萌芽期是耦合系统从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逐渐形成耦合机制的发展阶段。

由表5可知,在2006~2012年技术创新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虽有波折但总体偏高,说明技术创新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开始处于良性互动耦合机制。通过技术创新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综合序参量对比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落后于技术创新能力。

(三)政策建议

1. 在萌芽期,加强研发和科技能力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发明新的技术创造市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先机。同时要建立市场供求关系,使企业快速注入。2. 在成长期应实施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院、高校、创新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培育和引进,提升技术创新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建立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保护政策。3. 进入成熟期应该加大发展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培育和保护,促进产业的发展,给予良好的市场环境及产业专利保护;同时也要在产业配套、产业化政策等方面进行引导,完善相关政策。4. 在进入调整期后,产业应当提高其科技转化率,同时政府应帮助产业技术溢出以及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帮助产业转型发展,使其快速成为支柱产业并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四、结果分析

本文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各生命周期时产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理论,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耦合关系,同时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以电子及通讯制造业在各生命周期时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协调度。

结果表明,各个阶段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不同,则在运用耦合理论计算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度时应该考虑到产业在其发展的各阶段的特点,在给予参数时考虑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在给予提高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调建议时应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阶段的特点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从而快速有效地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文光,关晓琳,黄鲁成.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J].技术经济,2013(07).

[2]NELSON R R.Recent evolutionary theorizing about economic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5(03).

[3]李欣.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选择模型及应用[J].系统管理学报,2012(05).

[4]岳中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J].科技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2).

[5]张国胜.技术变革、范式转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产业经济学研究,2012(06).

[6]ABERNATH W J,Utter back J M.Patterns of innovation in technology[J].Technology Review,1978(07).

[7]黄鲁成,杨学君. 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演化规律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3).

[8]孙晓华,周旭.产业演进阶段的识别方法――以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2(08).

[9]王少勇,霍国庆,孙皓,杨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其演化规律――基于英美主导产业回溯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11).

[10]费钟琳,魏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政策――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考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3).

[11]王子龙,谭清美,许萧迪.产业系统演化模型及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7(02).

[12]施芳凝.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发展探析――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12篇

摘 要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八零年以后出生的农村劳动力,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表示继续关注三农问题,且文件特别提出,要“着力解决第二代农民工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基本分析和研究,建立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矩阵模型,对各方的金融支持做出总体的描述。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返乡创业 金融支持

一、导言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并在具备劳动能力后选择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的农业户籍劳动力[1]。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4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新生代农民工1亿多人,占2.3亿职工人数的近一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一场“农民工返乡潮”[2]让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从沿海发达地区带回了丰富的经验、人脉和市场信息,并基于家乡的资源禀赋,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方式,掀起一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浪潮。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资金不足是创业中的最大制约因素,其中民间借贷和政府的指导性政策对银行贷款的数额占据很大比重。基于此现象,我们将会在大量的调查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模糊模型来分析并且验证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金融支持来源的重要因素。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

(一)确定评价因素

=

该评价指标体系中,主准则层与分准则层即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Bi=1,权重集B=(B1,B2,B3,B4)。分准则层C中各指标对其对应的主准则层B的权重集B1=(C11,C12,C13,C14,C15),B2=(C21,C22,C23,C24),B3=(C31,C32,C33), B4=(C41,C42,C43,C44,C45)。

图1 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金融支持层次图

(二)建立判断矩阵

填写判断矩阵的方法有:向专家反复询问,根据专家打分制的原则,

得到B层各指标对A层总目标的矩阵Q1为

C11C12C13C14C15对B1层总目标的矩阵Q2为

C21 C22 C23 C24对B2层总目标的矩阵Q3为

C31 C32 C33对B3层总目标的矩阵Q4为

C41 C42 C43C44 C45对B4层总目标的矩阵Q5为

(三)计算判断矩阵

对于专家填写后的判断矩阵,利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层次排序。和法的原理是,对于一致性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后就是相应的权重。对于非一致性判断矩阵,在对这n个列向量求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权重。

用EXCEL软件计算判断矩阵 的最大特征R.I.根 ,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此特征向量就是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也即是权系数的分配。

(四) 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指标 ,它是用随机的方法构造500个样本矩阵,然后对各个随机样本矩阵计算其一致性指标值。然后查表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据判断矩阵不同阶数查下表,得到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例如,对于5阶的判断矩阵,查R.I.表得到5阶R.I.=1.12。

然后计算一致性比例C.R.进行判断 。当C.R.0.1时,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重新分配权系数的值。

依据以上阐述,得到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及一致性检验如下:

B1层: = 4.130486, C. I.= 0.0435, C. R.= 0.0489

C11 ―C15层: =5.3276, C. I.=0. 0819, C. R.=0. 0731

C21 ― C24层: = 4.10729, C. I.= 0.0358, C. R.= 0.0402

C31 ―C33层: = 3, C.I.=0, C. R. =0

C41―C45层: = 5.1896, C. I.= 0.0474, C. R.= 0.04232

从表中看出,政府支持在金融支持体系中有着绝对性的主导作用。政府负责出台大方向的政策,落实到金融机构中就演变为制定相关人员的优惠,新生代农民工和乡镇企业才得到实质性的优惠。

在新生代农民及其分支中,创业资金来源的影响力高达52.4%,说明如果没有资金,即使有再多的培训讲座,也都不能很好的创业,但这不意味着其他方面就不重要,单独来看,每个问题都会阻碍合理金融支持体系发展。

在金融支持及其分支中,专门的优惠政策高达58.4%,说明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性已经显现,未来得到优化的小额贷款的快速发展是必然趋势。

在重要的政府支持环节可以发现金融政策比重高达66.7%,主要原因就是政策在平时的实施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人打球并以此牟私利。

在乡镇企业及其分支中,合作风险占比为47.1%,各环节都是建立的双方对风险程度的认知上才达成的共识,因此合作方向无疑是比较重要的。

三、结论

(一)返乡新生代农民在创业中的制约因素过多,所获的金融支持相对较少。资金不足、缺乏销售渠道等因素造成在创业中的遇到种种阻碍,媒体的参与度过少,没有及时的关注新生代农民的创业过程和结果,这不利于吸引更多的人创业和加大政府的关注度。

(二)新生代农民缺乏及时的信息。信息的不畅或者传播的减少效应都会降低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基于新生代农民在外打工时接触过互联网,但是大多数不配备电脑,因此居住地的不便还是会减少这种优势[4]。

(三)民间借贷大有兴盛的趋势。自有资金一直是创业中最大的资金来源,资金的迅速到位、抵押物的狭隘最终导致民间借贷的兴盛。

(四)金融机构关于农民的质押抵押物的范围较窄。由于土地产权不能作为抵押,农民可用于抵押的只有房屋,其他产品由于没有时间检验,追求安全性和盈利性的银行自然是不愿意轻易的改变抵押质押范围。

(五)没有设计专门针对农民工创业的信贷产品。农民工创业涉及面广,资金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需求。但是,目前金融机构没有设计专门的信贷产品来满足农民工创业需求[5]。

(六)乡镇企业与新生代农民的合作面较窄。新生代农民一般都是在基础产品供应和产品销售环节,在涉及到企业的技术环节时,他们并不参与。

四、建议

(一)因地制宜,政银联手为返乡创业“输血送氧”

为优化投资环境,政府人员可以考虑设立鼓励奖项,给予优秀人士鼓励,并根据事情的先后缓急顺序和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来划分。同时优先扶持返乡人员创办的工业项目,对重点工业企业项目实行贷款担保或贷款贴息等政策。

(二)金融机构应努力拓宽抵押质押范围

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积极的探索合适的担保方式,比如考虑推广农业生产订单、贸易订单、应收账款、收费权、承包经营权、库存商品抵押等方式,原则上质押是法律法规、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可控、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纳入贷款担保范畴。

(三)金融机构应建立返乡创业绿色通道

金融机构应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站点,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涉及审批的,做到简化程序,推行“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审批“绿色通道”[6]。“

(四)培训信息的和媒体及时传播

政府应请已经成功的创业者或者技术师来当地传授经验,既提高了创业者的技术,还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培训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很重要,这就要求媒体的大力支持,并且多多关注创业者的信息,并给予及时的报道[7]。

(五)搭建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担保平台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借鉴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做法,结合农民工创业资金需求特点,由财政出资的专项拨款和社会多方集体筹资等多种方式设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担保基金”,为农民工融资提供有效担保。

参考文献

[1]张茜茜.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及扶持机制.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39―43.

[2]张善柱.变农民工返乡潮为创业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01):45―48.

[3]马文斌.校园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国知网.不详.

[4]张素琴,李巧莎.返乡农民工创业―金融支持的困境分析与对策选择.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97-99.

[5]何芊杉,李秀阁,张倩,钟柳琴.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贷款难问题的研究.财经界(学术版).2012(01):36―38.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实施 小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创新 影响 研究

为了调查研究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本市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本课题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政府有关小企业管理部门、徐汇区漕河泾企业孵化平台及科技型、现代服务型、出口贸易型、物流型、制造型小企业进行座谈和走访。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课题组于2012年7―9月以参加上海市财政局举办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培训的上海市部分区(徐汇、浦东、黄浦、闵行等)属小企业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采取每个企业一份问卷,由企业主要管理者和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填写,调查工作得到了上海市各区财政部门的协助。课题组发放问卷1 570份,回收1 431份,选取没有信息缺失的问卷1 342份作为样本,有效率为93.78%。调查涉及有: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住宿业、建筑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农林牧渔业、物业管理业等十多行业。

二、制约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小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压力

调查表明,有68.78%的小企业认为产品或服务创新的压力是小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压力。有398家企业认为自身的创新人才不足,占样本数的29.66%。这表明创新已经是小企业面对的最大问题,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促进小企业的发展。

样本中将资金压力看成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压力的小企业数为667家,占被调研企业总数的57.15%,这表明融资难问题依然是当前小企业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有368家企业认为成本压力很大的,占样本数的27.42%,这表明当前小企业尚未建立健全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小企业在成本管理能力方面还需大幅提升。另外,也有部分小企业面临着企业发展战略不清晰或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发展等众多压力。课题组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小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也不同:在扩张阶段,小企业的资金压力最大;而创业起步阶段和成熟阶段,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相对较小。

在受访对象中,只有9.2%的小企业接受过本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资助;约有81.7%的小企业表达了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各项资助的意愿;有18.3%的小企业申请意愿不强或不打算申请的主要原因,是小企业与政府政策信息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小企业没有领会政府的资助扶持政策意图,对获取资助的企业资质、申报条件等规定不理解,难以获得直接帮助,从而失去了获得资助扶持的信心。

(二)小企业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薄弱

1.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调查显示,目前使用计算机记账的小企业仅为52.20%,47.80%的企业仍采用手工记账;会计主管人员拥有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企业仅为31.53%,尚有2.71%的企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有3.39%的企业会计、出纳由一人承担,严重违反财务工作对岗位分离的要求。显示了小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得到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指导。

2.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待改善。从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情况来看,仅有29.15%的小企业认为内部控制设计完善且执行有效;有31.87%的小企业内控执行效果不佳;内控设计有明显缺陷或基本无内控的分别占28.47%和10.51%。在改善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六种方式中,“加深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提高监督和检查水平”、“加快培养管理团队,加强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将内部控制制度纳入企业总体战略”这三种方式最受企业支持,此外,“依靠政府扶持”、“聘请相关的专业咨询公司,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向大企业学习成功案例”的方式也受到许多小企业的青睐。

3.财务人员接受财务知识培训的情况不理想。调查结果显示,在29.83%的小企业中,管理者会经常接受财务知识培训;在61.36%的小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很少接受或从不接受财务知识的培训,而46.78%的小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从来没有接受过或只是接受过简单的专业财务知识培训。

4.现有的会计服务难以满足小企业的需求。目前会计服务的供给方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外资所和国内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为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服务,无暇顾及小企业的需要(向兆礼,2006)。小企业会计服务需求总量虽然大,但因其服务内容不尽相同,单笔业务量小而分散且收费低、业务成本高,业务量难以形成规模,加之小企业承担不起较高的服务费用,这些事务所将小企业的会计服务视为“鸡肋”,自然就不愿意为其增加服务。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因其规模小,业务水平较低,人才结构不合理,无力经营较大服务项目,其业务主要集中于传统的会计报表审计和验资方面(吴彤,2005)。虽然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也在开展管理咨询业务,但业务类型狭窄、层次低,主要局限于记账、税务、资产评估等,咨询服务的比重不到25%,会计服务整体水平较为低下。

我市中小企业的咨询服务存在着一定的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1)从会计咨询机构的供给角度看,供给量不足。由于缺乏利益的驱动,针对小企业的咨询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外部经营环境剧烈变动,而小企业会计基础较差,除了传统的记账、审计会计业务外,小企业在公司治理、资产评估、税收筹划、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为小企业提供会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提供的服务品种单一,不能满足需要。(2)从小企业咨询服务的需求角度看,会计咨询成本负担重。对小规模企业而言,咨询费用是一笔较大的开支,许多企业有心治病却无力求医。此外,对会计咨询机构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不信任。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违规行为损害了会计中介机构的形象,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素质、能力、发挥的作用仍持怀疑态度,加之担心咨询服务人员泄漏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导致小企业对社会服务机构的咨询服务需求持有迟疑态度。

因此,完全市场化运作很难弥补小企业发展中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纳税管理等方面咨询的巨大需求与市场供给的不足之间的差距,建立和完善小企业会计服务体系,由政府部门组织建立小企业专家队伍、开展专家咨询服务,不仅充分体现财政服务公共性、非盈利性和法制性的特点,弥补市场化运作中的种种不足,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方式,建立小企业健康成长长效机制的客观要求。

三、以准则推广为契机,服务于小企业创新需求的对策

创新是小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小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历史经验和其他国家的实践表明,小企业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尽管政府不提供创新产品,但却是创新环境的主要推动者,要通过机制设计、制度创新,来推动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1.以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为契机,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一是,认真组织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及财务会计人员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认识,完善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工作的组织架构,使财务会计工作依法开展,有序进行。通过培训,推动小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深入理解和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一步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严格和规范地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二是,财政部门对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应给予及时解答和指导,使小企业顺利实现从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向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过渡。

2.改善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小企业的资信度。财务信息及相关服务,是小企业确定发展方向及寻求市场机遇的重要基础。由于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体制不健全,难以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增加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使小企业难以获得创新资源。因此,促进小企业“建账,有报表,能够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就成为推动小企业创新的落脚点,也是推动小企业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这又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

3.建立政府主导的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机构。为了发挥《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创新的助推作用,结合本市小企业的财务会计的现状和迫切需要,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建立“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中心”,以向小企业提供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服务为重点和特色,为小企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财务会计管理服务。同时,适应小企业发展要求,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提升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在公司治理、发展战略、公司金融、资本运作、纳税管理、审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等方面为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把“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中心”打造成小企业管理服务的“娘家”。

“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中心”的建设需着力解决以下几项工作:(1)组建一支多层次、高水平且指导实践能力强的专家队伍,为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包括为小企业提供从组织机构设计、管理制度设计及运营管理等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2)设立“小企业财务管理咨询服务站”,将服务站作为开展咨询服务的重要平台,小企业财务管理咨询专家队伍可以通过定期的“企业财务管理门诊”、“财务管理面对面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小企业提供服务。(3)建立各区县的财务会计中心子网站,通过开设专栏,采取网上课堂、专家坐堂、培训园地、在线咨询等方式进行远程培训和咨询。通过合理设置子网站栏目,开辟在线财务咨询等功能,为小企业管理人员搭建一个学习和交流平台,同时,进一步丰富各栏目的内容,加快更新速度,充分发挥网站在会计管理、会计教育、专题培训、政策解析、财务咨询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专业咨询和培训服务的效率。(4)建设一批培训基地,为小企业提供多层次、专业化的培训服务。调查显示,小企业不愿意接受专业的财务管理培训的原因是,有32.20%是因为“市场上培训机构众多,无从选择”,有25.42%是因为“效果不好或基本没有效果”。鉴于此,“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中心”要不断地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企业需求,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培训的质量,采用自主培训与委托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建立起多层次、专业化的财会培训服务体系。(5)编写一套小企业创业发展财务管理系列教材,从根本上提升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针对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创新创业类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财务管理能力较为薄弱,“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中心”可组织专家编写一系列适用于小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层,内容涵盖帮助小企业创业发展的、具有新颖性和使用价值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知识的教材。(6)进一步完善小企业会计核算软件,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统一的小企业会计核算软件,是“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中心”规范小企业财务核算管理的重要工具,对降低小企业会计核算软件投资成本、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加强小企业信用管理和提升小企业融资能力都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开发一套适合小企业会计核算特点、简便实用、核算规范的“傻瓜”型电算化软件,可以帮助企业规范会计核算行为。

4.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小企业财务会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面临生存压力,绝大多数小企业主动优化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内生动力不足,急需政府推动社会力量向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财务管理指导和综合服务。

《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种降低交易费用、优化资源配置、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制度安排,对小企业创新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建立小企业财务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有利于规范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会计核算与外部沟通,保护产权;有利于提高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解决融资难。建立小企业财务信息综合服务体系,要立足于小企业的现实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为小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会计服务,推动小企业的管理现代化,促进小企业的企业信用建设。

建立小企业财务会计综合服务体系,除了以政府部门主导外,还要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多元、良性互动的服务新格局:(1)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建立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库。政府部门是财务会计规范的者,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也是与各类服务机构间的协调者,更应发挥优化资源、推动小企业会计服务的作用。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组织、采集、加工、传递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形成小企业的职工薪酬数据库、成本数据库、资金统计库等,为政府财政补助资金的投向提供决策依据,也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数据。(2)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小企业财务会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应由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和商业性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公益性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等,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小企业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会计服务,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联系、功能互补的格局,形成服务品牌,起到示范作用。商业性社会中介机构,按市场化运作,为小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且又具有竞争性的服务。

5.完善配套制度和协作机制,发挥整体功能。小企业创新对全社会意义深远。推动小企业创新,需要财政、税务、工商、科技、经委等政府管理部门的通力协作。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为契机,建立市财政、税务、工商、科技等政府管理部门的联席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及时研究和解决小企业创新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1)各政府管理部门,应将贯彻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本部门开展小企业管理及资助、扶持等政策相结合,积极引导小企业执行好《小企业会计准则》。(2)税务管理部门应当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积极推进。税务部门也要组织税收征管人员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使其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熟悉和掌握小型微利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小企业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账立制,对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小企业实行查账征收;根据本市小企业的情况制定具体的税收征管配套制度。(3)工商管理部门要结合年检,掌握本市小企业数量、行业分布等基本情况,并逐步推进、积极引导小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管理所需的财务报表。同时,结合本市小企业的情况制定小企业注册、年检等优惠政策。(4)在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财政部门与税务部门可以定期共同举办针对小企业的纳税指导,加强小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应用,使小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依法纳税,不断提高企业的对外融资资质和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5)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人员和风险管控人员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学习,全面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能够理解和使用小企业财务报表,进一步提升贷款业务人员和风险管控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管控,对会计核算健全、具有良好会计信用的小企业,应优先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和强化《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小企业贷款过程中的应用。

6.建立市区联动的推进机制,共同助推小企业创新。市财政局建立“推进小企业创新”领导小组,由市局领导和区县财政局领导组成,定期研究促进我市小企业创新的重大决策的创新机制,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发展瓶颈问题等。建立市区联动机制,发挥市领导小组的指挥作用,调动各区县的力量,形成良好互动的氛围;通过合力,促进各项小企业创新政策、措施的落实,稳步推进小企业创新的探索和实践。结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各区县要对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进行跟踪,开展专项检查或调研,关注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推进本市小企业全面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7.加大小企业创新研究的投入,促进小企业创新发展。2012年4月,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国家依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未来5年每年投入30亿元,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预计,2012年全年GDP的增长率为7.7%,那么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投入将占2012年的GDP的比例0.059‰①。而2012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新一期6年的“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SBIR)和“小企业科技转化项目”(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STTR),每年将有25亿美元用于促进小企业研发,SBIR项目和STTR项目的投入占美国GDP的比例大约是0.328‰,为我国的 5.6倍。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建立公益性的“中国创业合作基金会”,为小企业的发展助力。引导小企业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性研究,设立“小企业国家创新研究计划”,定期创新性研究项目,鼓励小企业积极参与申报,每年评选百项小企业国家创新研究成果奖项,推动小企业形成自主研发品牌。

8.完善小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小企业发展输送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然而,由于固有的观念,我国大学生主动创业的比例很低,成功率也不高,因此急需完善小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小企业发展输送血液。(1)建立校园企业家培养计划。完善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方面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相结合,要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一方面,建立以学校科研院所、实验室为基础的校园创新创业基地,推动师生联合创业,共同创新。(2)完善小企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知识服务社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各方合作,共同开展面向小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①政府部门应及时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正确引导人才发展方向。建立多层次人才资源库,实行分级管理。依据现有人才行业分类、技能技术等级、工作经历、创新成果、业绩贡献等因素,建立多层次人才库――基础人才库、提高人才库和优秀人才库,为小企业人才需求提供参考。②中介机构或者通过政府有关部门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培养小企业人才的技术转化和创新能力;为大中型企业与小企业搭建协作互补的桥梁,以大中型企业的供应链为基础,为小企业提供合作空间,通过大中型企业的指导,提升小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③建立小微企业财务会计培训咨询基地,对小企业的经营者、财务会计人员开展培训,提升小微企业的运营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④开展面向小企业的技能、技术竞赛,为推动小企业创新成果转换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产业;升级;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的四川,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立足新行业、新技术、新设备,对技能人才要求更加全面。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就是尊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过程,沿着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主线,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迁移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培养要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训对接,项目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对产业调整升级的企业调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技术革命冲击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并构建着新的行业,这些新职业工作岗位的技术更新快、技术复合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的完成更多地需要劳动者善于学习,会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其次现代职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许多工作岗位不是靠个人独立工作,而是要靠群体的合作;此外,人们发现不再有终生职业,工作流动加快,社会最需要的是一种能不断适应新工作岗位的能力。显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无论在传统行业,还是在高科技行业,知识、技能和创造力都是企业赖以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通过调研,了解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岗位的人才现状,了解职业岗位资格标准,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分析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等,重点提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研究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从创新素质和创新技能出发,围绕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探索内容、形式、方法高度统一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按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研究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门化选拔组班训练。

2.建立创新型特色课程体系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教学做一体的核心课、创新能力课、综合素质拓展课的特色课程体系,开发包括培养核心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拓展课及提高综合素质的训育课程,形成以项目为导向的核心课程组、创新课程组和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组的特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突出应用,强化技能,提高解决生产第一线技术问题的能力,将工程教育、创新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确立以可编程控制器(PLC)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满足行业需求,建成核心技能一体化课程体系。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三门课程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建立其课程标准、分解其核心技能,开发典型工作任务,电子教案库,视频录像,课程素材库,教学评价体系考核标准及方法,其他课程紧密围绕核心技能课程设置,对核心技能课程起铺垫或强化作用,突出核心技能的中心地位。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根据装备制造业主要使用三菱、西门子、欧姆龙可编程控制器的现状,在以三菱FX2机型为主,兼顾西门子、欧姆龙等机型。在内容组织上,打破传统的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分界,按照基本应用、高级应用、综合应用三个层次组织软、硬件系统教学内容,强调软、硬件的有机结合,强调讲练结合,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技能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

《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电机维护和电机控制的调试和故障排除方面的职业技能,又要为后续课程提供一定的基础知识。将原来的电机及拖动与电气控制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电机拖动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感觉理解困难,整合以后的课程更多的是将电机作为电气控制的对象,淡化电机工作原理,强化电机控制,及时增加新技术,加强课程的应用性和先进性。将本课程知识分解为变压器技术、电动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三大模块,突出了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变压器技术是静止电器,应减少理论分析,突出实际应用知识的讲解,如:电力变压器、自耦变压器、仪用互感器原理、结构、使用注意事项的讲解。可带学生参观学校配电室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电动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两个模块融合在一起,以具体项目的实施为载体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抓住三相异步电动机这个重点,例如学习交流绕组的磁势时,三相绕组的旋转磁势是重点,应讲解透彻,而在讲单相电动机时,侧重分析单相绕组产生脉振磁势、脉振磁势可分解为两个旋转磁势,其结果是没有启动转矩,如何产生像三相电动机一样的旋转磁势是关键,从而引出几种启动方法。讲同步电动机是只讲与异步的不同之处。电气控制技术模块,对于简单的控制电路侧重工作过程和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创新能力,对于典型电路侧重其安装及检修,注重电气控制的工程案例分析,如车床、钻床的电气控制及故障分析。实际操作、维修、维护工艺方面的知识和新技术。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属计算机类课程,涉及到较多的编程和硬件知识,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联系生产实际应用,注重单片机的特点,不要陷入到汇编语言编写之中。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单片机内部的各种接口的应用,单片机硬件系统扩展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单片机软件编写基本规律,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单片机设计实际控制系统及编写程序的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既要保持理论的系统性,又要注意联系工程实际,并且重视技术科学的一般方法的培养。实训以学习单片机的整个开发过程、单片机应用的基本试验方法和训练实验研究能力为主,通过实训要求掌握一种单片机开发系统的基本应用方法,硬件电路的连接、汇编语言的编辑、汇编、与联机调试的过程。安排实训时,总体上要考虑实训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综合应用,实训用时由少到多,实训难度由低到高这几个环节。

开设综合素质训育课程,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知识,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生活情操与美的心灵。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敬业与团队精神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强,有自信心、成功欲。具有从事专业工作安全生产、环保、职业道德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3.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过创新课程的组建和专业社团活动,形成适合电气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教学方法;改革电气类专业现有的教学方法,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教学方法:一是继续完善现有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进一步实践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二是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法。以“创新课程”、“学生专业社团”建设为契机,通过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通过完成专业社团的创新科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技术服务等实际项目,发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将校内培养与企业生产岗位实习培养紧密结合,将以校内专任教师教学为主的理论教学及模拟实训与以企业技术骨干指导为主的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在深度、广度上得以全面提高,彰显专业特色,培养“短过渡期”或“无过渡期”优秀高端综合高技能人才。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我们遵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挖掘学生的潜能、彰显学生的个性、转变学术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探索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使技能大赛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载体,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舞台,使学生在其中得到教育、获得提高。仅仅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不够的,更应该考核“怎样干”和“怎样学”。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探索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的考核模式(包括设计、答辩、讨论、调研、创新制作等),增加技能性考核,以能力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探索创新型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是我们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李怀康.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技术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2]郭婺,周洪江.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竞争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的增长率一直处于稳步直升的趋势,这对浙江省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短缺、成本上涨、环境承载能力弱,技术壁垒增加等外部因素和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等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浙江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削弱,通过技术创新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实现制造业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

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从企业和国家的角度来讲,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得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而产业是处于企业和国家之间的一个中观层次的概念,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发技术、引进技术和改造消化吸收技术)、工程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由此可见,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最终都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而制造业技术创新是指制造业企业通过R&D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通过引进新设备将新产品和新工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获得新技术的商业应用和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它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潜在动力,实质就是通过“差别化"来取得竞争优势。“差别化"表现在通过技术创新,可在产品自身的种类、性能、质量等方面产生差别化,或者利在产品自身性能相似的情况下利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实现大规模生产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建立同等质量下的低价格差别化竞争优势。

影响产业竞争力高低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包括技术因素、研发因素、资本因素、国民收入因素、贸易因素、FDI、产业集中度等多种因素。技术因素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创新能力大小对产业竞争力影响作用的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之间是互动的,较强的产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如哈根、鲍默尔、Baldwin等人通过理论或实证方法分析了贸易竞争优势的获得或维持对于技术创新的进一步推动作用。朱裕挺(2008)在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与竞争力研究中从理论上研究了竞争力对技术创新具有的促进作用。

二、浙江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浙江工业经济的支柱,也是该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后危机时代”曲折多变的经济形势,浙江民间资本创投积极性未减反增,再现“创业潮”。截至2010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83.8万户,与2009年年底相比,市场主体总量新增11.2万户,新设企业户数创新高;其中私营企业总数突破60万,同比增长11.76%,月均新增私营企业达到9611家。

在后危机时代,低位进入,抢占市场。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浙江省新设市场主体28.4万户,同比增长7.06%。全省新设企业6.1万户,同比增长32.92%,首创新高。在行业分布中,租赁、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制造业等创投集中。2010年上半年,新设企业户数最多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占新设企业总量的32.60%,其次是制造业,占30.39%。这两个行业新设企业户数占全部新设企业总量的六成。此外,众多投资涌进装备制造业。2010年上半年,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等行业新设企业户数,位居制造业30个行业大类的前三,占新设制造业总量的34.44%。尤其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新设户数为2094户,达到历史最高值。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浙江省制造业的发展是以数量为主的发展模式,浙江省是制造业大省,却不是制造业强省。众所周知,“代工生产”或“贴牌生产”方式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主导经营方式。在浙江省的制造业中,宁波90%的小家电生产、平湖95%左右的服装生产、义乌80%的玩具生产均为代工生产。代工生产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以自然消耗为代价获得微薄的利润,还会频频遭遇种种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反倾销诉讼和知识产权纠纷。

浙江省制造业中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和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加工能力明显不足,致使浙江省的制造业竞争力低。进口商品除原油外,均为高新技术产品,如大型成套设备、集成电路、电子器件以及其他技术含量较高的半成品、材料等;而出口的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和一般的机电产品、工业制造品。可见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因素。浙江省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浙江省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因缺乏技术创新而日渐萎缩。浙江省的制造业凭借庞大的市场优势、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原材科、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优势,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加工、组装环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但这种低成本比较优势不仅获利能力很小,而且难以保持长久.因为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会被低劳动生产率的劣势所部分抵消,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浙江省制造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因此,必须推进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从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其次,制造业产业升级缓慢,大型成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组成部分,代表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在浙江省制造业转型时期,制造业产业升级缓慢,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慢,新增设备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每年进口的机械设备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购置费的2/3左右,尤其是新增的大型成套设备大部分靠进口。在装备制造业的八个子行业中,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行业,特别是电视机、DVD,手机、个人电脑等家电和电子产品的组装业,但是这些产品的核心部件都长期依赖进口。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对芯片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芯片企业因缺少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导致我省80%的芯片需要靠进口满足,剩下的20%也以技术复杂程度不高的低端芯片为主。

第三,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投入较多资金进口大型成套设备和生产线,这对经济建设和制造业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特别是没有注重进行二次创新,导致浙江省制造业仍然停留在掌握原有技术和较低层次的国产化上,没有形成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并加重了对国外技术、装备及零部件的高度依赖性,从而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技术创新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及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要改变浙江省制造业大而不强、提高制造产业竞争力,就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技术创新工作。只有抓好技术创新,才能改变浙江省制造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不能占领高端技术产品市场的落后面貌,才能进一步提升我省制造业的竞争力。

三、根据浙江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如下对策

(一)依靠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首先,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发展本质上就是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制造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工艺的改造,更要关注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一是要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制造业大体包括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两大部分,后者即是指装备制造业,把我省建设成世界制造业强国,首先必须大力振兴我省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装备制造业。要集中力量推动高精尖设备和大型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促进制造业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逐步向装备制造业的转变,摆脱重大设备依赖进口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处境,并依靠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制造业和各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设备更新,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二是应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化对传统制造业的结构改造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如美国的传统制造业在生产和管理上都已普遍使用信息技术以及数控机床等先进技术装备,使其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我们必须积极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广泛采用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先进管理模式以及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设备技术,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能力。

要获得新的技术,一是靠“外源式”的技术引进,二是靠“内生式”的自主创新。我省企业目前还是比较重视技术引进的,但对于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往往缺乏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但要知道,设备可以进口,资源可以引进,但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是很难用钱买得到的。我们必须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能力。为此,我省制造业必须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和企业研发机构,加强对产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协同攻关,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和产业关键环节掌握更多地自主知识产权,以获得优于对手的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强化专利申请和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产、学、研三方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与运用能力,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行为,维护知识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为保持好产业竞争力营造条件,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

产业是企业的集合,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既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依靠技术创新建设制造业强国,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要利用自身的权威和公正性,通过规划、资金、政策、立法、服务、协调等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鼓励创新、鼓励创业、鼓励发明创造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当前,政府部门尤其要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人才资源、统一内外资税率、限制跨国公司并购我国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企业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组织制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倡导政府采购民族品牌、加速设备折旧、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绿色制造等方面,制定出台协调、配套的产业技术政策和采取有效的金融扶持措施,以鼓励和支持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培育和提高制造业企业的自主知识创新能力。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在鼓励竞争的同时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技术转移的交易费用,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收益,使自主技术创新真正成为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史清琪,尚勇.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杜.2000.

[2]王章豹,李磊.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的灰色关联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 38-42.

[3]王章豹,吴庆庆.抓住战略机遇期傲大做强我国的制造业[J].华东经济管理.2005(8):38―42.

[4]朱裕挺. 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与竞争力研究[J]. 决策参考,2008: 97-99.

[5]于淑艳,詹玉萍.辽宁工业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 8) : 159-162.

[6]鞠晓峰,孔凡生.技术创新与经济竞争[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 3) :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