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

绩效审计办法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1篇

一、考核对象

局各科在职工作人员。

二、考核原则

(一)公正、公平、公开;

(二)责权利相统一;

(三)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标准;

(四)适当量化、科学可比;

(五)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三、计分方法

考核得分由基本分和加扣分组成,基本分100分,扣分不保底,加分不封顶。

四、考核内容及计分标准

全年绩效管理考核基本分由共性工作目标分值40分、个性工作目标分值60分组成。具体计分标准为:

(一)共性工作

1.完成年度信息、宣传(包括调查报告或论文)基本分20分,具体按照局信息宣传工作规定进行考核计分。

2.档案立卷归档和管理符合规定得5分。

3.遵守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得5分,有违规现象按规定扣分。

4.参加局组织的各项中心活动得5分,有违规现象按规定扣分。

5.按时完成领导交办其它各项工作任务的得5分,无特殊情况未按时完成的每次扣1分。

(二)个性工作

1.行社科、财金科、农环科、经审科审计人员

(1)完成全年审计项目任务并担任2次以上(含2次)主审的得40分,少完成一个项目扣5分,少担任一次主审扣3分。

(2)审计程序合法,审计取证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准确,出具各类审计文书无差错得15分,有一处差错扣0.5分。

(3)配合综合科按时、准确填报审计统计台账及撰写统计分析得5分;配合不到位的每次扣1分。

2.固投科审计人员

(1)有计划地按时完成政府工程审计项目得20分,少完成1个扣0.5分;

(2)本科独立完成不少于3个工程决(结)算审计得10分;

(3)加强对审计项目的质量的审核把关,出具的工程决(结)算审计结论性文书无差错得10分;

(4)及时安排政府工程的现场跟踪审核,把好审签关得3分,如因安排不及时造成影响的,每次扣0.5分,不严格把关结果出现差错每次扣1分;

(5)做好工程审计人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得4分,若工程审计中发生违纪违规现象的不得分;

(6)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做好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得4分,如因工作不到位导致有关人员在网上发帖或人民来信等,经调查属实的,每发生一次投诉扣1分;

(7)有序安排好标底审核工作得2分;

(8)协助做好审计统计工作得2分;

(9)按规定对政府工程项目进行摇号,并对参与项目审计的中介机构审计过程进行管理监督和考核得5分,发现等违规行为有一次扣2分。

3.综合科人员

(1)做好局后勤保障工作,督办安全保卫、卫生保洁、文书档案管理等工作,保证机关正常运转得6分;

(2)保持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调资、计划生育、帮扶、创建等工作得5分;

(3)统筹处理来文来电,及时安排有关日常工作得5分;

(4)协助分管领导做好全员考核、年终考核等工作得5分;

(5)负责印章管理与使用得5分;出现差错的每次扣1分,严重出错的扣5分。

(6)做好文字材料以及信息稿件的撰写和审核工作并按时统计全局信息撰写情况得8分。

(7)做好各类文书的审核工作,确保行文符合规范要求得5分;

(8)做好审计宣传、网络舆情浏览、局网站每月更新等工作得2分;

(9)完成月、季、年度审计报表及审计统计上报工作得4分;

(10)做好会务工作得2分;

(11)做好保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得5分;

(12)做好办公设备的维护工作得2分;

(13)做好月度工作计划的上报工作得1分;

(14)做好平安创建、综合管理、法制建设、审计规范化建设、纪检、监察、预防职务犯罪基础资料及信息反馈等工作得5分;

4.法制科人员

(1)及时做好审计文书的审核工作得10分;

(2)及时做好审计项目审理和审计整改情况统计工作得25分;

(3)做好全局业务质量考核得15分;

(4)做好领导交办工作的督查、反馈等工作得5分;

(5)做好审计回访工作得5分。

5.审计管理科人员

(1)做好全区的内审机构审计指导工作得35分;

(2)制定内审机构考核办法并组织好考核工作得10分;

(3)做好内审人员培训,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得10分。

(4)做好内审工作的总结工作得5分。

五、加分及扣分事项

(一)加分事项

同一事项重复获奖,以最高奖项加分,不重复计分;同一级次分档表彰的,按20%的档差递减。

1.工作受表彰

(1)审计项目被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评为优秀的,分别加12分、8分、4分;表彰的加10分、6分、2分,加分中主审占50%,参审人员分别加25%。

(2)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被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单项评优的分别加6分、4分、2分,加分主审得50%,参审人员分别加25%。

(3)计算机审计方法入选审计署、省审计厅审计方法库的分别加4分、2分;AO应用实例获审计署优秀奖、应用奖、鼓励奖的每个分别加6分、4分、2分,AO应用实例获省审计厅优秀奖、应用奖、鼓励奖的每个分别加3分、2分、1分。

(4)所做其它工作得到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区委区政府书面表彰的,分别加6分、4分、2分、2分。

2.工作成果获运用

(1)审计意见和建议被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采纳,并据此制定、修改或废除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或者政策措施的,或审计结果被市领导批示的加5分;审计建议被区委、区人大、区政府采纳,并据此制定、修改或废除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加2分。加分主审得50%,参审人员分别加25%。

(2)审计建议被被审计单位采纳,并据此建议制定、修改、完善规章制度的每件主审加1分,参审人员加0.5分。

(3)每一个项目有收缴入库的加3分,收缴额达5万元另加1分,5万元以上,每增加5万加1分。加分主审得50%,参审人员分别加25%。

(4)发现违法违纪行为,移送后被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的得5分;被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的加4分;被其他部门立案查处的加2分,加分主审得50%,参审人员分别加25%。

(5)超额完成审计信息上报和采用任务的,按《审计信息宣传工作规定》第五条规定加分。

(6)完成不是局领导交办的审计科研选题的,加5分,论文获奖的再按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三个级次加3分、2分、1分,同一级次分档获奖的,按20%档差加分。

(7)各科工作任务完成好,无违规违纪违法现象的,科长加2分,如发现问题的不加分。

(八)临时交办重大任务,由领导班子根据工作量大小,研究决定给予加分。

(二)扣分事项

1.审计质量发生一般性差错的,相关责任人每次扣1分;如审计质量发生重大差错,行政复议改变原决定的,每件扣30分,主审扣60%,另扣的40%参审人员进行分配。

2.违反审计纪律八不准和区委“六不准”的发现一次扣5分;上班期间上网、炒股、玩游戏等与工作无关的事,发现一次扣1分,被绩效办等单位通报批评的,每次扣10分。

3.能使用AO系统实施审计的项目而未使用的,每个项目扣2分,未完成AO应用实例或审计方法编写任务的每个扣2分。

4.未完成审计信息上报和采用任务的,按《审计信息宣传工作规定》第五条规定扣分。

5.档案整理不及时,影响市审计局质量考核的,审计组长扣3分。

6.局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无故不参加的,一次扣1分;无故旷工,每次扣5分,累计超过三天以上,每天扣10分。

7.因私请假超过各人年休假的每超过一天扣0.5分;

8.其它扣分事项,由局长办公会讨论研究决定。

六、考核结果运用

绩效管理考核实行“百分考核,以分计奖,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的办法管理。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有效方法

从当前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的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导致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较低,所以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实施策略,确保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要环节及常用方法

1.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要环节

、郦〕

2.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常用方法

在开展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时,需要采用合适的工作方法,常用方法主要有调查法、顺藤摸瓜法、银行存款核对法、分析性复核法等几种。调查法是由审计人员借助各项资料,通过调查、分析、观察等方法,单独完成专项资金绩效审核。顺藤摸瓜法是做好专项资金收支情况的记录工作,掌握专项资金的动态变化信息,对其进行全程跟踪审计。银行存款核对法是根据银行票据核实已到账的专项资金,并根据银行余额核实未到账的专项资金。分析性复核法是依据企业专项资金的重要比例及变化趋势,针对其中的异常变动进行调查,判断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合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工作需求科学选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

二、当前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落实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对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行及良好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从实际工作现状来看,其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缺乏完善的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律法规。虽然国家针对绩效审计工作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却没有对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内容、范围、指标、目标等进行明确规定,无法为该项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法律依据。

第二,缺乏规范的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绩效审计贯穿于专项资金整个收支过程,每个审计环节所关注的审计重点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依据针对性的审计指标,但是当前企业所用审计指标不合理、不科学现象比较常见,严重影响了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第三,缺乏标准的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责任监督机制。虽然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也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来开展该项工作,但是却没有清楚划分不同部门及工作人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即便在绩效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也经常会因为责任意识不强、相互推脱责任行为,而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各部门之间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不理想。

第四,缺乏强有力的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力量。很多企业存在专业审计人员缺失现象,并且在岗审计人员对先进的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流程等内容掌握不够全面,难以担负起审计工作的重担;并且大多数审计工作都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完成的,没有与国家审计机构及社會审计机构进行联合,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力量薄弱,难以实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这些都是当前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有效实施方法

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于推动企业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法,做好该项工作。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可以为该项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提供法律保证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首先,国家应该对现行绩效审计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修正,由国家审计署颁布《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办法》和实施条例,并在法律法规中对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内容、范围、指标、目标等加以明确规定。其次,国家审计署应该积极联合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成效良好的企业,借鉴企业的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

2.规范审计指标体系

审计指标是企业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及评判标准,所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规范的审计指标体系。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环节众多,因为审计侧重点的不同,所以不同审计环节所用到的审计指标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所用到的审计标准主要有经济性、合法性、效率性、效果性及相关性五种。因为合法性和相关性审计指标与其他三种审计指标存在互通性,所以在构建审计指标体系时,可以结合企业项目的特点,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方面来进行考虑。

3.建立责任监督机制

通过建立责任监督机制,可以确保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首先,企业应该以国家颁布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为基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明确不同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将绩效审计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并将工作成效与绩效直接挂钩,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避免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现象,及时解决绩效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其次,应该将绩效审计结果进行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便于不同部门及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保障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其效益。

4.强化绩效审计力量

强有力的绩效审计力量,能够为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提供重要保障。首先,企业应该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全面的绩效审计内容、先进的绩效审计方法、规范的绩效审计流程,同时还需要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端正其工作态度,以更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其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该联合国家审计机构以及社会审计机构,构建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审计资源的共享,将所有绩效审计力量进行集中,确保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结束语

基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在企业财政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运营发展的影响,必须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提高企业财政管理水平,为企业的稳定运营及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企业必须提高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认识,明确重点工作环节、掌握常用审计方法,并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加以改善,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确保专项资金价值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明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审计文汇,2014(02).

2.房伟.论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商,2015(04).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3篇

一、目前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绩效审计认识不充分。部分审计人员审计的思路还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上。没有认识到绩效审计是独立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一种审计类型,认为只要做深做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大审计影响就行了。对绩效审计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待于提高。同时从事审计工作的一线人员,对开展绩效审计信心不足,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

(二)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仍占主导地位。绝大部分审计机关每年审计项目计划的安排仍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审计工作定位于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层面。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完成审计项目数量和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以及处理处罚上,而对审计成果的利用等重视不够。加之现有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审计成果考核体系、审计程序管理体系和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滞后,致使绩效审计在县区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审计力量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审计人员少而工作任务重的问题。绩效审计的范围,涉及面广,要取证的材料多,大大加大了审计的工作成本。同时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而现有审计人员的结构以懂财务、审计方面的为主,而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行政学、法律、工程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则严重缺乏,审计人员的技术手段应用达不到要求,不能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审计人员的配备状况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四)审计评价困难,审计风险加大。目前,绩效审计还没有完整的审计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项目显性效益和隐性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复杂,给审计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象涉及各行各业,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方法与标准不一致。甚至同一项目,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衡量标准的难以确定,给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绩效评价意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由于绩效审计方法与技术的空间大,需要审计人员掌握许多的专业技术知识,而基层现有的审计人员专业技术知识有限,审计风险相应加大。

(五)绩效审计成果及应用受现有体制约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应用主要是通过审计报告、审计决定来实现的,以被审计单位的整改结果以及政府出台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度作为审计成果的最终载体,而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所涉及资金或项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问题原因的分析具有宏观性、全面性,需要以全局性、系统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对问题原因的分析中,可能会涉及到上级政策与地方利益的矛盾,也会涉及如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决策因素,由于审计机关的管理体制缺少独立性,使绩效审计成果的充分利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办法

(一)选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突破口。要选择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政府关心、群众关注、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有密切关系,如城建资金、土地出让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水利资金、扶贫资金等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在审计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揭露专项资金在决策、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影响效益的问题。同时还要关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拆迁安置等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查处各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的建议。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可以有效克服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工作基础薄弱、审计任务重和人员素质因素影响的矛盾,从专项资金审计入手,积累绩效审计工作的经验,为全部实行财政性资金绩效审计打好基础。

(二)加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学习培训。绩效审计属于难度较高的审计,审计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和综合性强,审计技术与方法复杂,需要由知识结构较合理的审计人员来完成。高质量的绩效审计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评价政府工作的能力,并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测定被审计单位的业绩,以对其作出中肯的评价判断。要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使他们不仅精通财务、审计业务,而且熟悉法律、工程、社会学、经济决策、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明锐的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学习培训,不断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努力造就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工作格局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深化绩效管理,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和机关科室建设,努力构建“审计成本低、法制意识强、管理绩效高、服务品质优”的机关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审计机关建设的新路子。

(二)目标任务:建设以高素质机关干部队伍为基础,以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为导向,以先进管理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高绩效机关。

(三)工作格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根本,以强化机关科室建设为重点,以增强法制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核心,以深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为关键,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审计文化建设为基础,全方位推进创建高绩效机关工作。

二、突出工作重点,深入推进高绩效审计机关建设

(一)抓好教育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深入开展学习型审计机关创建活动,打造“学习型团队”。在全局开展创建“学习型科室”活动,围绕工作加强学习,推动工作创新学习,积极营造一种“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机制和氛围。建立规范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干部培训制度,加强对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宏观经济知识、MPA核心课程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培训。特别是结合审计发展需要,强化计算机审计、效益审计、审计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的学习,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审计干部的实践锻炼,努力培养学习型干部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展“好信息、好公文、好调研论文”评比活动,在机关内部形成善思敏行、勤政乐学的浓厚氛围。

(二)抓好科室建设,造就优秀科长队伍。以市委表彰的2011年度的优秀科室、优秀科长为榜样,积极开展“争创先进科室,争当优秀科长”活动,切实抓好思想、能力、制度和作风建设。从积极培育“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依法审计、争创一流”的机关精神入手,把“为民护财”机关品牌作为机关建设的基础。组织评选优秀科长和先进科室,举办“争做优秀科长”大讨论,继续开展“优秀工作成果”、“优秀审计经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活动,积极营造“见贤思齐、互帮互助、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从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强化科学管理、营造和谐环境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大科室建设力度,着力提高科室的执行能力,有效激活科室的积极性和工作活力,同时在局机关形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局机关的整体凝聚力,全面促进审计工作整体监督效能的提高。

(三)抓好廉政建设,打造优良审计作风。继续深入落实《关于实行全员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意见》、《严格执行审计纪律的规定》和《关于严格落实禁酒令的规定》,不断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深入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坚持“一岗双责”,进一步落实审计公示、审计回访等制度。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搞好日常廉政作风监督检查,加强与审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发挥好“审、帮、促”作用。以贯彻实施修订后的《审计法》、《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契机,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不当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打造法治、廉洁、文明、和谐的审计环境。

(四)抓好规范化建设,建立高效机关运行机制。注重借鉴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再造经验和持续成功大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推行现代化管理。

1、突出抓好审计业务管理、计划管理和审计质量控制,不断规范审计行为,全力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引入和施行以绩效管理为主,兼容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绩效。

2、推动绩效管理向每个科室、每一名机关干部延伸。结合工作职责和分工,抓好《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的落实,将目标绩效考核落实到科室、个人,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评先树优等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日常监控、半年分析、年终考评,实施动态考核,建立起科学、规范、简便、快捷的机关管理运行机制。

3、优化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调整原有组织架构和审计工作运行结构,完善工作规则,再造内部工作流程。围绕提高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明确机关公文流程和审计工作主要环节及工作时限流程,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分管领导和科室,细分到个人。

4、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法治、服务、公开、效率、监督、考核等原则,全面梳理规范规章制度,逐步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审计文化建设,锤炼审计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审计监督在整个公共财政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对于审计机关而言,塑造何种审计文化、倡导何种审计理念、遵循何种行为规范、形成何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审计人员应具有何种精神境界和表现出何种工作作风,将决定审计工作能否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能否有效地发挥独特的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此,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基础,以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以履行审计职能为特色,进一步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反映在审计文化形态上。大力弘扬敬业、奉献、拼搏、开拓、自律的审计精神,用敬业的精神超越自我,用奉献的精神陶冶情操,用拼搏的精神激励斗志,用开拓的精神催人奋进,用自律的精神净化心灵。树立“以人为本、道德为先”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机关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积极的教育引导,把“三个正确对待”落实到每个机关干部的实际行动上。“三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领导,多做些换位思考;正确对待同事,多学别人的长处;正确对待自己,多找个人的不足”。

(六)加强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效能。构建现代化的网络平台,改进传统办公和审计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提升执法水平,是改革和创新审计工作方式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局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应用,以“工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信息数字化、流程网络化、办公无纸化”为目标,扩大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推行0A办公系统与AO审计实施系统交互应用,发挥好审计系统业务网的功能,进一步推进审计工作创新,同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管理和质量控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审计机关效能。以信息技术强化目标管理,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通过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调动各科室和全体审计干部应用0A办公系统与AO审计实施系统开展审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健全组织,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创建高绩效机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局成立创建高绩效机关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

DOI:10.16144/ki.issn1002-8072.2015.34.030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取得了很好地进展。高校的审计部门基本上已经独立,不再与纪委监察或财务合署。各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或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审计力度明显增强,出台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式、方法,并逐渐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放在了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评价和监督,而对领导干部所应担负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方面履行情况没有进行审计评价。2008年,国家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2010年5月,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的《2010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是建立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基础上的绩效审计”。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涉及到扩大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的审计关注重点。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高校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中就包含了绩效审计。至此,审计人员逐步意识到,过去单一的、按部就班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不仅是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但是,我国的绩效审计尚未形成系统的技术、方法,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经济责任审计融入绩效审计的意义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融入绩效审计是对当前国家发展形势的科学理解。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大力推动绩效审计,到2012年我国绩效审计将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展开。我国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建立起对领导干部履职期间担负的财政财务收支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方面的评价方法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从而顺应全国审计发展的趋势。第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融入绩效审计是社会需求推动的必然结果。我国高等教育预算经费逐年增长,同时高校办学自和资源配置权增强。高等学校(尤其是部属高校)作为公共机构,有很大部分的经费收支是国家预算收支,使用的是国有资产,加之现代社会和公众对高等教育十分关注,高等学校不仅要承担资源运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内部管理制度和纪律法规遵循方面的受托责任,开展常规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要承担资源运行效益的受托责任,对社会高度关注的关于“如何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资源在配置和利用方面是否合理,管理的效益性如何以及社会责任履行等情况”给予合理的评价。第三,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优化办学水平。高等学校是一个专业化培育人才、教授科学的公共机构,科学管理学校是保证办学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为了促进高校的科学管理,应该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绩效责任方面履行情况的审查、监督和评价,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建议,促使高校在使用资金和配置资源时充分考虑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树立绩效观念,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第四,有利于加强对领导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我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增强对领导权力监督和制约而推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形式。因此,高校内部审计要积极、充分地发挥作用,监督和制约好领导运用权力情况。通过对领导使用财政、财务资金情况和经营管理情况的审计,遏制由于领导个人专断、暗箱操作或不科学、不民主决策等造成的损失、浪费,甚至凌驾于法纪法规和管理控制制度之上出现贪污受贿、私设“小金库”等情况。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监督领导的决策行为,资金使用、管理的效益性,从而增强对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融入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笔者向湖北省高校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了50份,收回有效问卷38份,回收率为76%。现结合问卷调查情况分析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审计观念未完全转变。高校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认识度还不够。从调查情况可知,对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问题,71%感觉到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迫切并认为很有必要,29%认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不迫切也没有必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71%认为有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遵纪守法情况、廉洁自律情况、固定资产的增加和管理情况,8%认为固定资产的增加和管理情况不是重点,21%认为还包含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可行性,11%认为可行,76%认为有难度,可以先试点,13%认为不可行,原因是目前开展时机不成熟或开展起来难度太大。二是绩效视角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面临诸多困难。目前高校经济责任中主要运用的是传统财务审计方法,注重确认和复核,对于调查、统计和分析等现代审计方法的应用较少,对审计事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查难以体现,同时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绩效评价比较灵活,因被审计责任人所在地区、部门及审计期间不同,效益评价就会存在很大差别,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另一方面绩效评价指标具体应包含哪些方面,没有正式的规定可以借鉴,只能靠审计人员摸索、实践和总结。从调查情况可知,对绩效视角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53%认为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26%认为是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和指标,21%认为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内容、方法和指标。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还未普遍推行。高校目前处在一种探索阶段,对经济责任中的绩效问题做了尝试,但是广度、深度很难把控,预期效果也达不到,同时也增加了审计难度。从调查情况可知,对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开展情况,53%考虑过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13%探索过绩效审计视角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和方法,3%开展过绩效审计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但是效果不理想。

四、基于绩效审计视角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建议

第一,转变观念,将绩效审计理念融入经济责任审计。目前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区别不大,基本上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出发点,还未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为重点范围进行全面的评价和问效。这种传统经济责任审计的缺点不能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业绩和存在的问题,加之有些审计人员认为融入绩效审计难度太大,还未完全考虑、研究融入的方式、方法。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转变观念,克服、解决实际困难,加快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转型,结合绩效审计的理念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使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审计结果利用率更高。第二,运用绩效审计方法,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既要运用翻阅账务、抽查会计凭证、询问等传统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也要运用审阅法、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绩效审计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辅助审计,突出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查,扩充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满足不同需求者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期望。第三,完善绩效审计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构建绩效视角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目标,从行政管理、重大决策、工作业绩、廉政纪律、社会效益五个目标层来建立,既包括定量指标又包括定性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赋予指标不同的权重。行政管理方面,应建立考核被审计对象在管理过程中的绩效指标和合规性指标;重大决策方面,把重大经济决策作为重点,对决策机制的建立、决策制定的合规性、投资项目的决策效果以及决策执行情况分别建立合法性、效益性指标;工作业绩方面,突出对绩效的评价,既要考核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又要审核教学科研管理效果,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责”并“勤政”;廉政纪律方面,重点考核领导干部在经济事项中是否按照国家规定行使个人的管理权,是否存在、等情况;社会效益方面,充分考虑绩效审计的特点,将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责社会效益纳入审计范围。第四,加快开展试点,稳妥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将绩效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大创新,肯定会给审计人员带来困惑和困难,增加审计工作难度。对此,高校应该先尽快开展项目试点,从小单位、小部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入手,寻找合适的方式方法,积累经验,等到业务熟练,时机成熟时将情况复杂单位、部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纳入试点范围,逐步稳妥地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为全面开展新型经济责任审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雪梅、马春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创新研究———基于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视角》,《财会研究》2013年第11期。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6篇

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资金关注意识的增强,绩效审计的要求随之浮出我国审计领域,各级审计机关也有意识开始重视绩效审计工作。在地方普通高校,绩效审计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绩效审计是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对高校经费投入和高校自身经费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绩效”是把审计监督的重点放在对资金使用效益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高校要发展,要依靠资金充足地投入、充分地利用,利用是否充分要看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如何。绩效审计可以真正实现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衡量,是考核是否投入合理、使用有效的科学手段,可作为高校下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和经费下达的参考依据,无论对地方政府还是高校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绩效审计是保证高校办学质量和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随着各地高校办学资源的扩充和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无论是基本建设还是教学运转、科学研究、行政开销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绩效审计可以在开展校内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基建工程审计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审计资料,以及各院、系、部的年度考核情况,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经费及其他各类专项经费投入的合理性做出绩效评价,对领导科学决策、学校规范管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管理效益低下现状,是保证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最后,绩效审计是地方普通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也是内部审计纵深发展的必然走向。在地方普通高校资金渠道拓宽、自主办学能力日益提高的今天,高校的资金进、出金额越来越大,事业支出项目越来越复杂多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规模大幅增加,银行贷款规模增大,社会公众对资源管理参与意识增强,地方普通高校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经济活动的监督,绩效审计必然成为群众民主监督的一个平台,是促进高校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无论从审计事业的发展还是高教事业的发展都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

地方普通高校实施绩效审计的障碍

1绩效审计起步晚,经验少

1983年我国恢复审计制度后,绩效审计才被提上审计日程,比国外绩效审计的兴起整整晚半个世纪,而且起步阶段只是在企业小范围实施。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也很晚,且在理论研究之初仅限于对国外绩效审计理论和实务的介绍和引入,到目前阶段的研究也存在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完善性的问题,实践上还未形成被统一认可的程序和方法。对于高校而言,在绩效审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可供参考的实务经验,对于地方普通高校更是如此,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绩效审计发展。

2绩效审计指标繁,考核难

绩效审计指标分为国家绩效标准、行业绩效标准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属于非营利事业单位,兼有教育、科研、服务等多种社会职能,其绩效考核涉及教学质量、科研项目、社会效益等多种直接或间接,表面或潜在的指标项目,内容繁琐,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收集和计量有很大的难度。而把这些指标用来作为内部绩效考核,就更加困难。也正是鉴于这种复杂性,业内有“绩效审计不适宜在高校全面实行”的说法。

3审计人员素质低,意识薄

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具备审计专业理论的同时,兼有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审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也是新的考验。普通高校的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少,人员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低下的问题,对学校的发展、管理工作创新意识都很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4管理部门不重视,推行难

地方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由原来单一的政府控制逐渐走向政府监督,但目前政府并不以高校的经济效益来评价管理层的领导业绩,管理层囿于长期以来的办学观念,侧重于关心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就业和在校生安全等问题,只要有财政拨款,有自主筹资能力,学校资金充足即高枕无忧,对各部门实际运行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却关心不多,对绩效审计能为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重大意义不能充分认识,绩效审计在高校内部得不到充分重视,给绩效审计的推行带来困难。

地方普通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对策和建议

基于现阶段绩效审计在地方普通高校的现状和阻力,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绩效审计不必拘泥于绩效指标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学校自身的绩效管理水平,而是应该按照绩效审计本身的发展历程在地方普通高校走出一条适合学校本身的绩效审计之路,这对我国高校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体系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和审计人员有必要认真研究绩效审计自身的发展历程,探索如何使绩效审计在地方普通高校这块土壤上产生和发展,思考有特色的绩效审计方法、手段和指标体系。

1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地方普通高校管理者和审计工作者对绩效审计的认识

绩效审计的推行,需要地方政府审计机关牵头,利用多种渠道如研讨会、论坛等方式广泛宣传绩效审计,对所属高校的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方面的培训,鼓励地方高校审计部门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绩效审计课题的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绩效审计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绩效审计在地方普通高校推行的现实意义,使绩效管理、绩效审计理念深入人心。

2结合绩效审计的特点,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有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属于审计学的范畴。高校的内部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的方法,也包括核算、分析信息的程序步骤,还包括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任何高校的管理者都希望在高效的控制方式下,有可靠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供参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缺陷。绩效审计是衡量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化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地方普通高校有必要结合绩效审计的注重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特点将绩效管理理念融入到高校内部控制的各个层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高校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

3以财务审计和其他日常审计工作为基础,探索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绩效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连接审计主体和客体的桥梁,也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绩效审计不仅要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作评价,而且要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作评价,要求审计师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绩效审计特点的审计方法。笔者认为,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审计力量相对薄弱,独立性不强,其绩效审计不能脱离财务收支审计和工程项目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日常审计项目,方法上也不脱离传统的会计资料审阅、相关人员访谈、数据统计分析、审计建议评价等程序性方法,树立将绩效审计融入到每个审计项目中去的理念,在传统审计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探索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特色的绩效审计方法。

4在日常审计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绩效审计范围,妥善选择试点项目,推进绩效审计的探索

在日常审计过程中,高校审计部门可根据学校发展中遇到的代表性问题进行专项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试点项目,同时要考虑该项目在学校的影响力,考虑学校管理层的重视程度,还要考虑审计难度,因此依然要归结到和财务审计的结合上来,利用财务审计的结果,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此举不仅可以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同时有利于在实践中健全和完善绩效审计方法,向学校管理层展示所取得的审计成果和绩效审计发挥的作用,扩大绩效审计的影响。对于已完成的审计项目,不妨跟踪检查绩效报告的执行情况,注意审计报告中指出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提出的建议是否能够采纳,不能采纳的审计建议要具体分析是建议不具操作性还是执行单位找到了更适合的措施,或者是客观情况导致建议不适用,在总结的基础上修正绩效审计建议,改进审计工作方法,提高审计部门工作质量,达到绩效审计的真正目的。

5根据地方普通高校本身的特点,建立分层绩效审计体系

高校一般实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由于二级学院、三产企业、职能部门的增多,权利日益分散,为促使经济活动有序运行,对各级经济责任人和管理人员是否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履行经济责任,保证学校经费投入与产出的质量和效益,有必要进行分层绩效审计。这种层次可以从审计信息层次的深浅来划分,也可以从学校的机构层次来划分。笔者观点,地方普通高校的绩效审计按机构层次划分更为科学。学校的机构层次可以分为行政管理部门、各教学院系、研究机构、处室和学院下属的系、部、科室。审计可根据各机构层次的特点探索建立可计量的绩效审计指标,例如:根据学校对各学院投入的经费与学院为学校创造的效益的比值等,根据年度考核情况、教学科研评价和学校的资金投入情况进行比值评价,由少到多,由点及面,逐步修正,建立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的分层绩效考核体系,作为下年度部门经费下达和工作部署的参考依据。

6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当下,大多地方普通高校的审计人员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上岗或从财务部门抽调,并与本校的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审计人员业务知识单一、审计视野狭窄,作为不重要的行政部门,经费安排少,培训力度不够,人员素质有待大力加强。

地方普通高校隶属于地方,高校内审机构立足于高校内部,高校内审部门的独立性没有保证,无疑使高校内部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处于两难的境地,要维护行业规则,又要维护学校利益,尤其是当地方政府利益与学校利益发生冲突时,审计报告就需要在全面、公正和客观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处理,绩效审计评价就更是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由于多数高校审计与纪检部门同属一个机构,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审计对象往往会因为审计带有查案的嫌疑而排斥审计,不予配合,影响审计效果。因此,笔者建议改善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让审计独立于财务和纪检之外,真正成为校长主管的独立行政部门。同时,为确保审计工作的民主性,成立主管校长或教工代表大会领导下的审计工作委员会,甚至可以按审计署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定设立总审计师,审计处由校长或总审计师直接领导向审计工作委员会提交工作报告。从而避免审计工作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加客观公正地开展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 ;绩效;审计

自1996年进行政府采购试点以来,我国的政府采购入全面推行阶段,政府采购范围从小汽车、办公设备等扩展到货物、工程和服务等领域。采购金额也从1998年的31亿元迅猛增长到2010年的8422亿元,社会公众除了关注政府采购开支是否合理、合法,也越来越关注采购资金是否经济有效地使用,采购行为是否有效果。《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因此用绩效审计的方法来监督政府采购活动,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是适应发展需要,是我国政府采购审计工作又一个更高的起点和目标,必将促进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

一、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等采购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以达到维护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宏观调控的目的。其目标是评价被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二、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意义。

1、能够完善必要的监督机制。政府绩效审计是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可以使政府绩效审计更加完善,增强政府采购的透明度,规范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的支出行为。从而促进各职能部门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

2、促进政府的高效廉洁性建设。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是民心所向。实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从政府采购开支的经济、效率和效果角度来衡量其采购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揭示由于个别政府部门决策不当,错误决策、盲目决策、轻率决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从源头上发现和揭露腐败现象,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清正廉洁的政府。

3、有利于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我国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它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关注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关注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目标实现情况,关注环境与资源安全,提出建议,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正是关注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符合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这一需求的审计方式。

三、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1、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现状

(1)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审计标准缺乏。绩效审计难点是评价,关键也是评价。一方面由于政府采购起步较晚,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规范和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绩效审计开展较晚,目前无论是从审计计划、实施到报告还是步骤、程序和方法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来约束,绩效审计的内容、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显得杂乱无序。因此,在进行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时缺乏判断和评价依据,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2)审计风险难以控制。由于绩效审计涉及诸多专业领域,不同层次和领域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不同,风险评价体系也不同。因此其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都应当分别评估。在绩效审计数据收集、分析和确定结论过程中,存在充分取证难度大,也都存在因审计人员选择不成熟的观点导致做出错误结论的可能。另外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审计机关内部法律、工程、金融、公共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心理等各方面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也会不同程度的增加绩效审计的评价风险。

(3)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现有与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对违法违规行为做出了一些规范,但政府采购当事人尤其是采购主体不遵循这些条件和程序,违反了这些义务性的行为规范,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在现行法律中常常只是指导性处理意见,缺乏具体的责任追究办法。

2、对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思考

(1)逐步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有利于规范和引导采购行为按市场规律办事,应注意社会性、公众性、社会责任与公众责任并重。应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力求重点突出、简洁适用、便于操作。

(2)整合审计资源,控制审计风险。在对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时,要按不同层次和领域分别进行,以合理确定审计风险评价体系,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来降低审计风险。要打破常规审计组织方式,加强绩效审计队伍建设,改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倡导一专多能;还可借助各类社会力量、外聘专家等办法解决专业知识不足、审计评价风险大的问题。

3、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效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明确界定各种责任及处理处罚办法和追究办法。要落实责任追究,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责任人,不管是谁,都要一视同仁,依法依规追究其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另外,对相关人员的绩效评价记入个人档案,提供给人事组织部门,作为有关其业绩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4、加大预算约束力度,推行绩效预算管理。事前的预防比事后的纠正要有效益所以,部门预算能规范财政支出,有效约束政府采购行为。因此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充分论证立项的必须性和可操作性,要统筹安排,要细化项目预算,将责任细化到具体部门和具体操作人员,让政府采购透明化,置于人民的有效监督之下。

参考文献: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8篇

(一)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是监督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

我国社保基金的组成基本实行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从国家财政、用人单位、职工个人三个渠道进行征集的用以对特定劳动对象提供物质补偿的专项基金。社保基金是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和社保基金经办机构作为受托方,对社保基金负有受托管理和受托经营的责任,需要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社保基金筹集、管理、使用和运作的情况。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发展的理论基础,在社保基金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这些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对社保基金负有不断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的责任。通过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能有效地监督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是监督审计法律规定执行情况的需要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早在1997年,《审计机关对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实施办法》第三条就已指出:社保基金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保基金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通过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对社保基金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目的是将社保基金筹集、使用全过程以及管理的效益性置于经常的审计监督之下,充分发挥社保基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是增强公众民主意识的需要

社保基金是事关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公共问题,近年来受到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随着社会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要求政府审计机构加强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希望获知社保基金经办机构使用和管理社保基金的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的信息。而审计部门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从独立的第三者的角度向社保基金公共资源的所有者或其代表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因此,由专业审计人员实施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提供客观、公正的反馈信息就成为必然。

二、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目标

审计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因审计项目而定,笔者仅就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一般目标作简要探讨。笔者认为:绩效审计目标是指通过绩效审计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绩效审计必须达到的目标。就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而言,就是工作是否经济,是否有效率,是否遵循现行法规。据此,确定其一般目标为:

(一)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地执行国家政策进行独立审计检查

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和受政府部门委托管理社保基金的社会团体,其工作是否经济,是否有效率,是否遵循现行法规,是否经济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其资源,是否遵守了有关经济性和效率性问题的法律规章制度,是绩效审计的首要目标。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示问题,监督有关政策、法规制度的执行。

(二)对被审计单位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和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报告,为决策机构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向政府中的决策者和社会并通过他们向人民提供信息来加强行政部门的责任。从社保基金收支和管理的角度看,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审计机关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社保基金实行严格的监管,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过程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通过建立规避基金风险的“防火墙”,监督实现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目标,为政府机关或决策机构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

(三)发现并分析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绩效不佳的领域,提出审计建议,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

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不高和不经济的原因何在;有无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科学的内部控制程序;是否考虑了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预期效果的其他可供选择的办法;由权力机关确立的预期结果或效益是否正在实施。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通过绩效审计,应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管理打好基础,为经济性更强、效率性更高和效果性更好的公营部门管理作出贡献,并促使公营部门的信息和全面经济责任得到改进。

(四)提高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率

保值增值是解决基金在未来遭遇贬值风险时确保实际支付能力不降低的重要手段。审计机构可以通过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和保值增值情况的有效监督,促进社保基金经办机构和管理机构建立良好的基金运营结构和信息反馈体系,逐步改善管理方式和提高管理效益,最终实现安全的保值增值目标,提高基金的支撑能力。

三、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内容

在经过对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分析并确定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目标的定位之后,笔者拟将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评价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社保基金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

内部控制通常被看作是保护资产、预防和发现错误以及违法事项的第一道防线。审计人员通过对社保基金经办机构、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符合性和健全性测试,以确定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在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时应重点关注:社保基金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各经办人员的职责权限是否明确,是否按规定分别单独核算各项社保基金,个人账户管理的基金收支情况是否清楚等内容。

(二)社保基金政策执行效果性审计

社保基金审计政策性强,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自身履行征缴、使用、管理基金的职责任务重大。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各项政策法规是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有无因执行政策不到位而影响基金征收、管理、支付的情况;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领导对与社保基金相关的财经法规知识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是否存在由于片面理解有关文件而导致执行政策不力甚至出现决策失误等情况。现行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了对违反条例的处罚措施,但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从而制约了对违反该《条例》行为的处罚力度,影响了社保基金政策执行的效果。

(三)社保基金收入征缴经济性审计

经济性是指社保基金筹集成本与使用成本的节约性,按照成本—效益的原则,审计中应重点关注:社保基金收入征缴的开支成本是否适当,征缴管理基础性工作是否完备;经办机构是否按法定项目和标准及时足额征收,是否按规定将基金存入财政专户,有无提高或降低征收比例、随意减免、搞多头开户、账外存储或者将基金运营所得、收取的滞纳金存入账外、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四)社保基金支付使用效率性审计

效率性是成本效益比较,即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效率性审计应该围绕基金使用来展开:1.社保基金的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基金,是否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基金,有无拖欠截留、擅自改变用途、贪污私分等问题;2.社保基金使用中预算控制是否得当,相关资料与信息是否完整,基金结余的账面数字是否正确;3.基金支出是否按规定编制计划,调度和用款计划是否按规定程序报批,有无采取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等手法损害、侵蚀基金的问题,有无违反规定将基金用于风险投资或将基金挪作他用的现象。

(五)社保基金资源管理效益性审计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9篇

(一)现有审计方法与手段满足不了绩效审计要求。受限于现有审计方法手段,很多审计项目虽然按绩效审计要求开展,但在实际审计中,虽然计算机审计初步引入到审计工作中,但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内控测评、审计抽样方法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科学运用,围绕查处案件及问题为核心的审计内容,使得工作人员多采用根据重点线索进行财务延伸审计。由于审计资源有限,这种工作方式让审计只停留在被审计单位个别问题上,对于金融机构体制与机制改革,以及更宏观层面上整体金融风险的认识和绩效评价明显不足。现实中金融业发展快速,金融环境复杂多变化,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应用日新月异,作为金融审计人员,不及时了解金融业发展动态和金融风险管理手段与方法,就很难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变化与风险水平做出评价,难以有效把握金融企业的管理绩效以及宏观层面上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也就难以达到绩效审计的目标。

(二)运用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还不强。近年来,金融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迅速提高,客观上要求金融计算机审计工作不断深入发展。但云南省审计人员还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只能做到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筛选、计算,缺乏根据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类别分析和个体分析的能力,制约了金融审计工作快速发展。

(三)评价绩效的标准较难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是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是绩效审计能否实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我国金融绩效审计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绩效计量标准,每个金融机构的情况都不尽相同,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衡量标准的不确定,给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

二、对金融绩效审计工作的思考

(一)突出金融企业风险审计。随着金融业的国际化、市场化、混业化发展,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逐渐加剧,且风险具有扩散性。因此,评价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风险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各项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就成为经营性金融机构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在今后的地方金融审计工作中,应当始终坚持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放在第一位,依法加强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地方证券公司等审计,密切关注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发展及经营风险,将过去的以贷款风险审计为主扩大到经营风险、盈利能力风险和政策风险等更多领域的全面风险审计,通过揭示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尤其是揭露大案要案线索,反映金融行业中存在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促进金融企业深化改革,维护金融安全,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金融企业稳定高效运行及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主动适应金融机构数据集中度高、业务关联度高、业务范围广、产品不断更新等客观情况,立足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成果、有效发挥审计综合性优势,以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大力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一是加强金融审计人员计算机技术培训,积极与专业计算机人员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将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审计工作方案内容及相关法规等转换为计算机审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迅速发现具体问题线索的优势;二是积极搭建地方金融机构信息化审计运用平台,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资金为导向”的跨行业审计分析,揭露金融业存在的系统风险,利用数据挖掘方法从金融审计数据平台中发现有关联度的问题和趋势预测,开展宏观决策分析;三是积极探索联网审计。我们目前的金融审计,还是以事后审计与财务审计为主,事后审计主要是对金融机构财务合规性进行审计,揭示问题与风险,但当发现问题与风险时,问题与风险已经存在,并形成了损失,通过联网审计,可实现对云南省整个金融体系的动态、预警、连续的监管,大大提高金融审计的时效性、宏观性、科学性和建设性,真正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四是逐步开始尝试信息系统审计,及时发现信息系统本身存在的风险,并通过信息系统审计追溯到金融业务本身存在的风险。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10篇

八菱科技考核办法一、本办法的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人员包括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总工程师等高级管理人员及公司重要岗位的管理、技术人员公司重要岗位的管理、技术人员由公司总经理提出,并经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认定。

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奖金两部分组成,基本年薪标准由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拟订,并提交董事会审批;公司重要岗位的管理、技术人员的薪酬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奖金两部分组成,岗位工资标准由总经理根据公司相关薪酬管理办法制定并考核;绩效奖金考核及发放办法由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拟订,并提交董事会审批。

三、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年薪标准及考核办法:

职务基本年薪标准(万元)

总经理40-60

副总经理26-45

财务总监24-40

董事会秘书24-40

总工程师24-40

总经理基本年薪标准由董事长依据总经理的聘任条件和计划完成的年度经营任务在上述范围内确定,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基本年薪标准由总经理依据聘任条件和岗位任务在上述范围内确定。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以上双重职务的,只按最高职务计算基本年薪,基本年薪按月以货币形式平均预发标准的 80%。若公司

20xx 年度完成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经审计)到 20xx 年度的 100%以上(含 100%),则按确定的基本年薪标准全额发放;若公司 20xx 年度完成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经审计)低于 20xx 年度的 100%以下,则按上述基本年薪标准的 80%发放。 20xx 年

四、绩效奖金的考核及发放办法:

1、若公司 20xx 年度完成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经审计)低于 20xx 年度的 100%以下(含 100%),则取消绩效奖金;

2、若公司 20xx 年度完成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经审计)达到 20xx 年度的 100%以上,则按实际完成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3%的比例计提绩效奖金;

3、若公司 20xx 年度完成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经审计)超过 20xx 年度的 120%以上(不含 120%),则对超额部分的净利润按 5%的比例计提绩效奖金;

4、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人员绩效奖金具体的奖励办法由总经理依据各人的职务、岗位职责、工作绩效等拟定奖励标准和奖励金额,总经理的绩效奖金由董事长依据公司实际完成的经营业绩和总经理的工作绩效而确定。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人员绩效奖金经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核后,提交董事会审批。

5、高管及核心人员在年度绩效奖金发放时在任不足一年的, 或者发放期间内职务发生变动的,离任及接任者以任免通知的时间为准,按其实际任职时间长短计算绩效奖金(以月为计算单位,不足一个月的按天计发)。对未经公司批准而擅自离职的和因违反公司相关规定而被公司辞退、降职或调整职务的高管及核心人员,则取消绩效奖金。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11篇

一、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概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目的是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支出绩效审计(以下简称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其目的促进财政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保证财政资金既定目标的实现。

二、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相同点

(一)共同的理论基础

无论绩效评价还是绩效审计,都是基于“3E”理论。“3E”理论认为,绩效包括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都是基于这一原则,在对财政支出进行评价中普遍使用这三个指标,三个指标实际使用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是在应用中根据实际需要侧重点不一样。“3E”理论是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

(二)共同的目的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有相同的目的,都是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或评价。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促使财政支出更加规范合规。

(三)共同的对象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有共同的对象,两者都是围绕财政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涉及国防、外交、教育、扶贫、水利、农业等领域,既有关系国家基本机器运作的国防、外交,也有关系民生的教育、扶贫、水利等领域。简单的说,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都是实现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其管理对象都是财政资金,都是财政支出的监管。

三、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不同点

(一)实施的法律法规的差别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开展都有法律依据,两者的不同在于所依据的法律不同。绩效审计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条“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绩效评价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 57 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另外,财政部还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11]285 号)、《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意见》(财建[2004]729号)等规章制度,为绩效评价的开展提供了实施依据。简单的说,绩效审计是依据《审计法》,绩效评价是依据《预算法》,在《审计法》和《预算法》下,审计署和财政部还各自出台了相应的部门规章规范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

(二)实施主体的差别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基于不同的法律依据去实施绩效监管,不同的法律体系导致了实施主体不同,绩效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是各级财政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绩效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11]285 号)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同时规定财政部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组织指导绩效评价工作,预算部门根据财政部门规章制度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并且将绩效评价结果报财政部门;同时财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对部门进行绩效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委托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根据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和独立第三方机构。实际操作中,因为预算部门和独立第三方机构的绩效评价报告均需要报送财政部门,实际上绩效评价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

(三)关注重点的差别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高校; 绩效审计; 影响因素;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投入和各种创收经费逐年增长,但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尚存在低效浪费现象,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现有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是高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的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尚未完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研究,以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现实意义

(一)绩效审计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实施了对高等教育的绩效评价工作,田纳西州于1979年即建立了高等教育绩效的标准。我国审计署2008至2012年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要求将绩效理念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全力推进绩效审计工作。在近几年全国各地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中,除进行真实、合规、合法性审计外,均增加了对其经济效益的相关评价。这些都为我国今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及工作目标。

(二)绩效审计是提高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家投入的教育资金总量不断增加,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这些教育资金,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高校在资金管理中存在不少欠缺,如在学校对外合作办学中存在决策不科学,导致合作办学损失甚至诉讼,影响学校声誉;在各地兴起的新校区建设中存在前期规划不足、设计不合理、工程变更增多、一味赶工期等造成工程造价大幅增加;创办校办产业前期可行性论证不充分,造成投资失败,损失无法收回等现象。高校绩效审计是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对学校教育经费、固定资产投资、专项经费等进行绩效审计,评价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并寻求提高绩效、完善管理的途径,实现高校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绩效审计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

随着高校支出的不断增长及教育资源的有限,各高校应尽可能高效的利用资源,减少浪费。2009《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从高校的资源利用方面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进行了绩效评价。数据统计显示,有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多产出少,显得“高耗低产”;有29所高校“产出高于投入”。国家每年给985、211各类高校投入上千万至上亿元的经费,但最后的使用效益如何尚不知道。目前各高校资产设备购置计划不统一,造成重复购置;在基建投资中有的尚未建好便由于不符合需求等原因进行拆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专项经费及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后续跟进,经费支出缺少效益管理。高校绩效审计既需关注各类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又需要关注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并分析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

二、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影响因素

(一)审计实施的环境影响着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

绩效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真实、合法的数据和资料为基础,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绩效。目前高校预算编制不完整、财务会计报告或信息欠真实、弄虚作假现象还较严重,这给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很大难度。另外绩效审计所需的资料,除了常规的账簿报表外,还需要收集大量经营活动的背景、目标、计划、控制等一系列证据资料。但由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项目立项、预算编制、资金分配等环节介入较为被动和滞后,对许多重要的非量化信息无法收集到比较详实的资料,从而给绩效审计增加了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一般较注重完成招生计划等任务,其内部管理水平往往不高,内部控制制度较弱、制度执行不力或在关键环节失去控制,使高校绩效审计失去相应的程序保障。

(二)审计法规体系的缺失影响着高校绩效审计的效果

美国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公认的政府审计准则》,英国1997年颁布了《绩效审计指南》和《绩效审计手册》。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虽对绩效审计进行了探索,如2001年《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2003年《珠海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2008年《浙江省投资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先后引入了效益审计,但无类似的全国性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在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及2010年新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中虽规定了审计机关应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及《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也提及对单位的效益进行审计,但均未明确提出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责任等,法律授权不完备。审计部门由于缺乏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及统一的技术、方法的指导,实际工作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各自进行探索和尝试,极大的影响了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的效果。

(三)审计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影响着高校绩效审计的科学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用于评价和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和基础。建立科学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控制审计风险、作出客观评价。我国自1999年以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虽陆续制定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等,为开展企业绩效评价工作、规范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目前尚无明确的规范,缺乏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可操作性指导文件。影响了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影响绩效审计的科学性、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了整个绩效审计功效。

(四)审计队伍未能适应高校绩效审计发展的需要

根据各国实践经验及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际情况,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及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必要保障。美国GAO录用了会计、法律、计算机等多方面专家,目前此类专业人才已占美国GAO人员总数的3/4,多结构的人员配置提高了绩效审计的工作效率。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人员大多属“财会型”,计算机、财政、法律等现代审计所需要的其他专业背景人员较少,对较高层次的绩效审计工作尚不能完全、高效的开展。在绩效审计开展较好的国家其科技发展水平也较高,如美国广泛使用的数量分析方法及决策模型,英国的质量控制法、碰头会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法等大大提高了绩效审计的科技含量。而我国高校审计实践中仍以传统的统计分析法、图表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审计,缺乏决策分析、决策模型及计算机相关软件的高级使用,难以适应绩效审计需要。

三、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会计信息失真的惩治力度,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

高校绩效审计是建立在会计信息资料客观真实基础上的,没有了客观真实性,高校绩效审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打击弄虚作假行为,需要对单位负责人实施有效的控制,明确、加重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笔者认为,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中,要在相关法律、法规中,进一步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造假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或强迫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单位领导加大惩治力度,使造假的成本远远大于预期收益,以有效扼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各高校应通过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使权利相互分离相互制衡,解决内部控制和监督不到位问题,保护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更好地保护学校的整体利益。对学校内部各部门的控制应加大审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及时对原有制度进行调整和修改,使内部控制在动态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完善高校绩效审计的相关法规

依法审计是审计监督的重要特征,完善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是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和保障。澳大利亚、英国、美国都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完成了各国绩效审计法律体系的建立。我国自1988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1994年颁布2006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3年制定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以上法规均未对绩效审计作出具体明确规定,法律授权不完备,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应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的法制建设,在《审计法》基础上借鉴西方绩效审计准则,结合我国绩效审计实践经验,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并制定绩效审计的一般准则、现场作业准则等具体实施准则;通过一系列的标准、规则来规范绩效审计实施的程序,并对绩效审计的对象、程序、报告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对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职业素养提出明确要求,以指导审计人员科学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三)建立一套可操作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指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决定效益审计的成败、决定绩效审计意见和结论的准确性及说服力,是效益审计的关键所在。由于高校存在院、部、处、后勤、校办产业等不同性质的实体,高校的资金管理较复杂,决定了高校绩效审计内容的广泛性。笔者认为,根据高校绩效审计的特点及资金运行状况,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主要应包括反映教育资源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三方面的指标,其中经济性具体可用学校资产负债率、生均教育场地、房舍面积、生均教育图书器材等指标反映;效率性可用设备利用率、图书利用率、专职教师比例、教师人均工作量等指标反映;效果性可用毕业率、就业率、专职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等指标反映。总之要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高校特点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提高绩效审计的科学性。

(四)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

绩效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既要查合法性、合规性,又要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全面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判断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高校需构建一支多元化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

第一,建立复合型人才结构。高校审计部门在招收人员时应考虑多学科领域的专业配备,有意识地吸收非财务领域的其他学科的人才进入审计领域,在经费紧张时可借用外部事务所或社会机构人员参与到绩效审计项目组,以实现审计人员结构的多样化。

第二,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对于现有审计人员一方面加大后续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拓展其知识领域,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骨干审计人员的培训,对此类人员进行相关绩效知识的针对性培训,通过对国外绩效理论及实践的学习,拓宽视野并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提高现有骨干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实战能力,尽快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需要。

第三,改进技术方法。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因此高校审计部门目前应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运用CAAT(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echnique)开展计算机辅助项目审计;运用整体检测法ITF(Integrated Test Facility)利用测试数据对系统进行实际测试;运用审计署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在审前确定审计范围,获取项目资料,利用AO中的ASL审计脚本语言编写环比、定比等计算方法与实际执行情况和目标任务进行差异判定,这些方法在绩效审计评价中直接、直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大大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综上所述,高校绩效审计是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虽然目前尚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但只要积极寻求相关的对策,就能推动高校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罗红生.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审计与理财,2008(3).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绩效审计;高校绩效审计;制约因素;对策

高校绩效审计主要从经济活动的各环节人手,衡量学校内各种资源占用、部门利用效率,考察其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其对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对校内各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做出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办学效率的提高。由于绩效审计本身的固有特征和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目前高校推行绩效审计在客观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一、影响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客观因素

(一)缺少必要的理论基础

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和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开展绩效审计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理论研究探索不够,没有现成的审计操作模式可借鉴。同时,尽管绩效审计在基本建设投资、金融业务等领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绩效审计方面的理论也比较零散,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绩效审计的开展。

(二)实施内部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薄弱

搞好内部绩效审计工作需要良好的环境基础,但我国目前高校实施内部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薄弱。

1高校内部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不健全,很多方面未予落实或者力度不够,如预算管理制度不合理,对资金的使用、配置缺乏统一的安排,使得绩效审计没有一个稳定的实施基础。

2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得绩效审计缺少一定的秩序保障。高校本身是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只注重完成国家计划招生任务,造成高校内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内部控制执行不力或在关键环节失控,会计核算不规范,使绩效审计缺少一定的秩序保障。

(三)缺少必要的绩效审计法规和标准

自1999年以来,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颁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对绩效审计实施的程序、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取证、审计结论的质量要求和控制、审计成果的运用等方面的工作缺乏规范和指导,导致绩效审计难以深入开展。

(四)审计证据不充分,导致绩效审计结论与评价有失公正

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获得是实施绩效审计的基础。而高校绩效审计的重大难题恰恰在于审计资料难以收集。一方面,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绩效审计收集证据的不充分: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行为,不具有国家审计强制手段和特权,涉及与外单位的经济往来事项需要审计取证时,内审机构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权力,使得审计取证困难重重。绩效审计证据的不充分、难获取,导致绩效审计结论与评价有失公正,加大了审计风险。

(五)会计信息失真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当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无论是财务收支审计还是绩效审计的结论都是建立在真实的会计数据之上,没有真实会计数据为基础的绩效审计,犹如无源之水。而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在高校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会计资料和其他数据真假混杂的复杂化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仅仅为确定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需耍付出不必要的劳动,额外增加了绩效审计的投入和工作难度,即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对被审事项真伪识别和调整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绩效审计。因此,信息失真除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困难外,还直接加大了审计风险。

(六)现有的领导管理体制缺乏绩效审计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使绩效审计监督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高校本身是事业单位,普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1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目前,在我国高校领导管理体制中。因为行政权力具体控制办学资源,加之组织内部又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使其获取了绝对的优势,没有开展绩效审计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同时,内部制衡机制的缺失,使得党委领导下的民主监督显得十分薄弱。

2对权力缺乏正当的激励。(1)由于所有者缺位的原因,我国高校的所有权、管理权和办学权三权合一,普遍缺乏合法的产权激励。(2)由于分配机制的不尽合理,无论对学校的拨款还是对个人的分配都不和办学效益挂钩,这使得高校校长缺乏追求高效管理的动机。指挥棒的作用使高校校长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取得上级领导的满意上,对以改进内部控制、提高管理绩效为目的的绩效审计自然没有太高的需求。

3权力与责任不相匹配。这种领导体制不同于企业的是,(1)国家并没有明确确定其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并且拨入了相当数量的经费供其事业发展使用,对其资金管理及经费支出,除了所得税外无任何硬性政策要求。(2)高校内部以约定的形式划分相关领导的工作责任,参与创收或内部企业化管理的各行政单位领导人则按基金管理办法履行经济责任。这种不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权力与责任不相匹配的管理体制使得高校具有较高的控制风险,削弱了审计执法监督的力度。

(七)内部审计独立性比较差,影响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是确保内部绩效审计客观、公正的重要条件。根据对贵州部分高校的调查,目前高校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比较普遍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单独设立审计处;另一种是把审计机构和监察、纪检部门合并在一起。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行政上受单位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这种审计监督体制使得高校内审相对于学校内部其它部门和单位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但在人、财、物、福利上依赖学校,易受学校领导或本校利益的驱使和影响,特别是当某些学校领导违纪或者参与违纪时,高校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不可能对学校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监控,当然也不可能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可见,在这样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下开展的绩效审计,难免面对“自己审自己”的处境,使绩效审计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二、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审计理论研究

到目前为止,中国引入绩效审计已经二十余年,但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体系,所以高校要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在总结本国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上现有的研究成果,不断关注国际上绩效审计的动态,从中汲取营养,创新绩效审计理论。一方面,应根据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形势,调整审计专业,把绩效审计纳入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组织教师编写适应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教材,要密切关注我国大学审计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的相关性,使审计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在国际视野这个大背景下,从理论上加以推广,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二)要因地制宜,并循序渐进

开展绩效审计要因地制宜并循序渐进。笔者指出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并非不要财务审计。无论从何种角度看,财务审计都是基础。财务审计实际上是绩效审计的开端。在目前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开展这项工作首先要找准切入点,从易到难稳步推进。因此,考虑到高校的特殊性,绩效审计还必须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在审计项目的选择方面,1应选择那些规模小的项目,或者资金用途比较明确、相关数据和评价指标比较容易获得的项目,如办公用品采购项目等。2要选择对学校效益影响大、急需解决的问题立项。防止资金流失,杜绝盲目投资,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为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摸索方法、积累经验。3还要借鉴同行业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探索适应高校绩效审计的科学方法。

(三)加快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规范绩效审计程序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审计法》、《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但现有的审计法律法规主要是规范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效益方面的规范模糊不清,《审计法》、《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只原则规定要对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缺乏具体的行为规范。

要规范绩效审计,我们应“边实践,边规范”,在实践中注重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加大研究力度,按高起点的要求,加快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建设。1应加强绩效审计立法,审计署和各级审计机关要抓住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修改《审计法》的机会,积极提出补充和完善《审计法》的意见,促进将绩效审计的有关内容加入《审计法》的工作,制定《绩效审计准则》,规范绩效审计的程序,包括计划、执行、报告、评估,以及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等,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2建议从立法上明确规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效的审计评价体系,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审计标准的制度建设一方面为审计人员提供遵循的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考核审计人员的工作成绩。3要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经济活动特点的全面、系统、可操作性强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法规体系,将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形态,并将其确定为今后高校审计工作的重点。

(四)优化审计环境,保障绩效审计的开展

审计环境的改善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条件。高校内部审计的存在和发展与审计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审计环境有助于绩效审计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得到深入。目前,改善审计环境应做好以下几点。

1要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实践证明,真实性是一切审计的基础和前提。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内部管理已经得到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有所好转,但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违规违纪问题和杜绝做假账等虚假会计信息行为,开展绩效审计还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审计。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收支金额大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部系、院所和经营单位进行信息真实性专项审计,重点审计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八账。有无隐瞒截留;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违纪开支:各项应提摊销的费用是否按规定提取和摊销,有无漏提和乱摊的情况;债权债务是否真实、遵规合法等。通过会计信息真实性审计,及时和充分揭露各种弄虚作假行为,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评价绩效才有意义,才能更客观地反映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2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提高高校内审的地位。提高高校内审的地位是实施绩效审计的根本保证。要把内部审计放在与财务核算和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逐步理顺工作体制。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除了能及时发现和控制高校财务收支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外,更能提高高效资金使用效率。

(五)建立高校治理结构。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审机构必须解决内审独立性问题,这是解决绩效审计的必要条件。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纪检委“合署”办公的比例仍然存在。要解决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必须建立高校治理结构,具体做法为:1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制度是组织治理的有效方式,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定》第三条第四款指出:“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2在高校机构设置改革中,构建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内审人员,由校长直接领导,向内部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校;绩效审计;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财务收支日趋复杂化,许多高校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效益不高等问题。高等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导致了有限的高校教育资金浪费比较严重。加上财经领域存在着“重改革,轻治理”、“重分配,轻监督”等现象,导致高等教育资金困难与损失浪费并存。特别是专项资金名目繁多,项目立项过于分散,预算安排不尽合理,支出违规操作,人员经费超范围发放等问题经常发生。

同时,现行的教育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忽视高校个体差异,过分强调“标准”,评价内容只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没有评价资金等资源的使用是否高效等的指标。因此,审计人员没有绩效评价依据,高校绩效审计还只能摸索着前进。

我国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虽然没有停止过,但在基本政策的总体规划中尚未把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的实践和探索。由于绩效审计的实务性很强,而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又短,在该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不多。在绩效审计的大环境下,高校绩效审计开展同样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二、高校绩效审计实施的方法

相对于财务审计而言,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各个具体的项目或部门,侧重于发现问题,纠正和处理问题。绩效审计在搜集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了财务审计的基本方法以外,还要运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和经济分析等方法。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来设计不同的取证和分析方法。

1.项目绩效审计方法

项目绩效审计直接以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以特定的经济活动或具有相同性质的系列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如对高校学科建设资金管理的审计,其所关注的重点是项目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高校的资金主要是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拨付的,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有很严格的要求,只允许按照指定的用途支出。因此,项目审计是高校审计的重点。

项目绩效审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座谈会。与个人面谈相比,座谈会形式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信息、更深入的理解和看法。根据高校的绩效审计的特点,座谈会可以邀请财务、资产管理、招标、基础建设等不同部门人员参加,通过侧重点不同的发言,触发更多的讨论,进而搜集到更加广泛的信息;②分析性复核。该方法强调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同时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比较。该方法针对连续性项目或多个部门合作项目的审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高校在绩效审计的实践中运用该方法,应充分考虑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具体情况,设定的标准或参照物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正;③线性规划分析法。通过线性规划分析,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在现有条件下项目运行是否能够达到既定目标或令人满意,并可通过对限制条件的分析为项目单位改进管理提供建议。线性规划分析法要求审计组对被审计项目有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对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组织活动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对线性规划分析费的选取和使用应该格外谨慎,以免适得其反。

2.部门绩效审计方法

部门绩效审计是以一个经济活动部门为审计对象。通过对部门发生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行政事业为审计内容,主要集中于对被审计单位在达成其目标时对人力、设备和财产等资源利用状况和组织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等完成情况进行审查。部门审计通常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体制、程序以及组织状况的考察,所关注的是部门工作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高校财政资金、物力资源的使用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宏观效益和办学效果,难以量化其经济效益。

高校部门绩效审计的方法除了包含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还有以下三种:①部门工作流程图法。将该部门所建立的部门工作流程图与初步调查取得的被审计单位实际设置的管理系统流程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分析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隐患。工作流程图法与分析性复核法在原理上有相似支出,但是在审计的侧重点和参考标准的选择和确定上有很大不同;②“参与式”审计法。“参与式”审计法是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和人员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及潜在隐患,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与传统审计不同,绩效审计更多的侧重的是部门活动合理性的审查,目的是要最终提高被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因此审计人员给出的建议最终是要被用来作为该部门未来工作的改进方向,所以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了解自身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更深入的体会审计报告的内容和结论,并据此做出整改;③走访调查。走访调查是有目的的求证过程。当一个部门的运行出现问题或从事舞弊活动时,部门指定的内控制度往往失效,审计人员得到的基础资料也不能真实反应该部门的实际情况。这时,审计人员应根据职业判断和基础资料的漏洞,有目的的走访相关知情人,也可以向其他部门和人员侧面求证。走访调查哪些对象、谈话技巧与方式方法、调查的内容以及陪同人员等因素都在影响着真实结果。

三、高校绩效审计方法的运用

在实施高校绩效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三个方面:①高校的运行有其特有的规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审计方法都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任何其认为有效的工作方法、组织方法和技术方法;②传统审计方法取得的基础资料是绩效审计开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绩效审计的实践中,在充分利用绩效审计的各种方法时,要充分重视传统审计方法在绩效审计中的运用;③绩效审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审计工作,而作为被审计单位的高校的办学特点又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对高校的绩效审计实践中,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审计方法,要综合运用包括管理学、计算机系统管理分析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在内的必要知识。

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是合理解决教育投入不足和高教资源短缺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杰,国效宁,徐铭禧.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意义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10) :92-94.

[2]张少春.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绩效审计办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制约因素;对策

高校绩效审计主要从经济活动的各环节人手,衡量学校内各种资源占用、部门利用效率,考察其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其对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对校内各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做出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办学效率的提高。由于绩效审计本身的固有特征和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目前高校推行绩效审计在客观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一、影响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客观因素

(一)缺少必要的理论基础

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和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开展绩效审计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理论研究探索不够,没有现成的审计操作模式可借鉴。同时,尽管绩效审计在基本建设投资、金融业务等领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绩效审计方面的理论也比较零散,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绩效审计的开展。

(二)实施内部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薄弱

搞好内部绩效审计工作需要良好的环境基础,但我国目前高校实施内部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薄弱。

1 高校内部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不健全,很多方面未予落实或者力度不够,如预算管理制度不合理,对资金的使用、配置缺乏统一的安排,使得绩效审计没有一个稳定的实施基础。

2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得绩效审计缺少一定的秩序保障。高校本身是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只注重完成国家计划招生任务,造成高校内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内部控制执行不力或在关键环节失控,会计核算不规范,使绩效审计缺少一定的秩序保障。

(三)缺少必要的绩效审计法规和标准

自1999年以来,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颁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对绩效审计实施的程序、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取证、审计结论的质量要求和控制、审计成果的运用等方面的工作缺乏规范和指导,导致绩效审计难以深入开展。

(四)审计证据不充分,导致绩效审计结论与评价有失公正

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获得是实施绩效审计的基础。而高校绩效审计的重大难题恰恰在于审计资料难以收集。一方面,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绩效审计收集证据的不充分: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行为,不具有国家审计强制手段和特权,涉及与外单位的经济往来事项需要审计取证时,内审机构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权力,使得审计取证困难重重。绩效审计证据的不充分、难获取,导致绩效审计结论与评价有失公正,加大了审计风险。

(五)会计信息失真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当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无论是财务收支审计还是绩效审计的结论都是建立在真实的会计数据之上,没有真实会计数据为基础的绩效审计,犹如无源之水。而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在高校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会计资料和其他数据真假混杂的复杂化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仅仅为确定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需耍付出不必要的劳动,额外增加了绩效审计的投入和工作难度,即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对被审事项真伪识别和调整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绩效审计。因此,信息失真除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困难外,还直接加大了审计风险。

(六)现有的领导管理体制缺乏绩效审计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使绩效审计监督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高校本身是事业单位,普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1 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目前,在我国高校领导管理体制中。因为行政权力具体控制办学资源,加之组织内部又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使其获取了绝对的优势,没有开展绩效审计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同时,内部制衡机制的缺失,使得党委领导下的民主监督显得十分薄弱。

2 对权力缺乏正当的激励。(1)由于所有者缺位的原因,我国高校的所有权、管理权和办学权三权合一,普遍缺乏合法的产权激励。(2)由于分配机制的不尽合理,无论对学校的拨款还是对个人的分配都不和办学效益挂钩,这使得高校校长缺乏追求高效管理的动机。指挥棒的作用使高校校长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取得上级领导的满意上,对以改进内部控制、提高管理绩效为目的的绩效审计自然没有太高的需求。

3 权力与责任不相匹配。这种领导体制不同于企业的是,(1)国家并没有明确确定其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并且拨入了相当数量的经费供其事业发展使用,对其资金管理及经费支出,除了所得税外无任何硬性政策要求。(2)高校内部以约定的形式划分相关领导的工作责任,参与创收或内部企业化管理的各行政单位领导人则按基金管理办法履行经济责任。这种不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权力与责任不相匹配的管理体制使得高校具有较高的控制风险,削弱了审计执法监督的力度。

(七)内部审计独立性比较差,影响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是确保内部绩效审计客观、公正的重要条件。根据对贵州部分高校的调查,目前高校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比较普遍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单独设立审计处;另一种是把审计机构和监察、纪检部门合并在一起。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行政上受单位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这种审计监督体制使得高校内审相对于学校内部其它部门和单位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但在人、财、物、福利上依赖学校,易受学校领导或本校利益的驱使和影响,特别是当某些学校领导违纪或者参与违纪时,高校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不可能对学校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监控,当然也不可能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

可见,在这样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下开展的绩效审计,难免面对“自己审自己”的处境,使绩效审计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二、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审计理论研究

到目前为止,中国引入绩效审计已经二十余年,但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体系,所以高校要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在总结本国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上现有的研究成果,不断关注国际上绩效审计的动态,从中汲取营养,创新绩效审计理论。一方面,应根据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形势,调整审计专业,把绩效审计纳入教学内

容;另一方面,应组织教师编写适应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教材,要密切关注我国大学审计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的相关性,使审计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在国际视野这个大背景下,从理论上加以推广,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二)要因地制宜,并循序渐进

开展绩效审计要因地制宜并循序渐进。笔者指出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并非不要财务审计。无论从何种角度看,财务审计都是基础。财务审计实际上是绩效审计的开端。在目前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开展这项工作首先要找准切入点,从易到难稳步推进。因此,考虑到高校的特殊性,绩效审计还必须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在审计项目的选择方面,1 应选择那些规模小的项目,或者资金用途比较明确、相关数据和评价指标比较容易获得的项目,如办公用品采购项目等。2 要选择对学校效益影响大、急需解决的问题立项。防止资金流失,杜绝盲目投资,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为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摸索方法、积累经验。3 还要借鉴同行业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探索适应高校绩效审计的科学方法。

(三)加快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规范绩效审计程序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审计法》、《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但现有的审计法律法规主要是规范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效益方面的规范模糊不清,《审计法》、《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只原则规定要对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缺乏具体的行为规范。

要规范绩效审计,我们应“边实践,边规范”,在实践中注重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加大研究力度,按高起点的要求,加快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建设。1 应加强绩效审计立法,审计署和各级审计机关要抓住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修改《审计法》的机会,积极提出补充和完善《审计法》的意见,促进将绩效审计的有关内容加入《审计法》的工作,制定《绩效审计准则》,规范绩效审计的程序,包括计划、执行、报告、评估,以及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等,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2 建议从立法上明确规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效的审计评价体系,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审计标准的制度建设一方面为审计人员提供遵循的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考核审计人员的工作成绩。3要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经济活动特点的全面、系统、可操作性强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法规体系,将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形态,并将其确定为今后高校审计工作的重点。

(四)优化审计环境,保障绩效审计的开展

审计环境的改善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条件。高校内部审计的存在和发展与审计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审计环境有助于绩效审计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得到深入。目前,改善审计环境应做好以下几点。

1 要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实践证明,真实性是一切审计的基础和前提。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内部管理已经得到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有所好转,但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违规违纪问题和杜绝做假账等虚假会计信息行为,开展绩效审计还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审计。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收支金额大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部系、院所和经营单位进行信息真实性专项审计,重点审计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八账。有无隐瞒截留;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违纪开支:各项应提摊销的费用是否按规定提取和摊销,有无漏提和乱摊的情况;债权债务是否真实、遵规合法等。通过会计信息真实性审计,及时和充分揭露各种弄虚作假行为,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评价绩效才有意义,才能更客观地反映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2 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提高高校内审的地位。提高高校内审的地位是实施绩效审计的根本保证。要把内部审计放在与财务核算和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逐步理顺工作体制。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除了能及时发现和控制高校财务收支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外,更能提高高效资金使用效率。

(五)建立高校治理结构。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审机构必须解决内审独立性问题,这是解决绩效审计的必要条件。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纪检委“合署”办公的比例仍然存在。要解决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必须建立高校治理结构,具体做法为:1 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制度是组织治理的有效方式,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定》第三条第四款指出:“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2 在高校机构设置改革中,构建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内审人员,由校长直接领导,向内部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