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篇

1、优化教育环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讲道德有礼仪的良好氛围。首先,丰富互动的物质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是幼儿道德礼仪学习的基本条件,我们努力让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发挥潜在的教育作用。在幼儿园的教学楼外墙悬挂文明礼仪宣传标语,在楼道里设置温馨的提示话语、文明礼仪格言,在家长园地和宣传橱窗里展示幼儿园的道德礼仪主题活动和礼仪小标兵,等等。这种随处可见的道德礼仪文化宣传,可以使孩子、教师与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很多礼仪常识,并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其次,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是幼儿道德礼仪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去实践道德礼仪行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道德礼仪教育必须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作为经常与孩子接触的主要人群,在幼儿道德礼仪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为此,我们充分认识教师的这一作用,并利用这种作用对幼儿进行道德礼仪教育。这样以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礼仪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礼仪意识,并促使幼儿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践行道德礼仪规范。

2、注重教育渗透,将道德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日常生活之中。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它是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一途径开展道德礼仪教育,随人、随事、随时、随地、随境地进行随机教育。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和导之以行的方法,让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

3、组织教育活动,将道德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课程之中。首先,我们注重将道德礼仪教育与各领域活动有机结合,让道德礼仪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次,我们利用游戏的形式开展道德礼仪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更符合幼儿特点,更便于幼儿接受。

4、重视教育整合,加强幼儿道德礼仪实践活动。首先,我们围绕节日主题,设计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道德礼仪活动,有效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取得了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我们利用重大活动对幼儿进行道德礼仪教育。

5、延伸教育范围,开展家庭道德礼仪教育指导。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在道德礼仪教育方面我们也是携手家庭,形成德育合力。幼儿园通过家长会、班级搏客、家长学校“、家教园地”等途径向家长宣传道德礼仪知识以及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家长了解、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这些活动让幼儿园道德礼仪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让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道德礼仪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家长的道德礼仪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路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幼儿园是幼儿人生起航阶段,有效的德育将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能够确保幼儿掌握好人生的航向,也将为幼儿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之源,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接班人。

1营造德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德育

1.1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德育环境建设。首先,重视幼儿园硬件环境建设。幼儿园是幼儿园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将对幼儿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幼儿园能够重视育人环境建设,通过优化校园设施建设,使每一处雕塑、每一面墙壁、每一扇橱窗等能够发挥德育功效。其次,重视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班级环境建设不仅体现出这个班级的文化水平,也直接对幼儿的思想品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幼儿园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使班级环境体现出浓厚的德育氛围,为幼儿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1.2创设德育学习情境:幼儿园德育课程实施要重视创设生动的德育情境,提升德育的有效性,成为提升幼儿园德育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善于利用课堂德育资源。幼儿园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德育资源,对幼儿实施德育,例如发挥幼儿榜样、教师德育资源优势,通过树立幼儿“德育标兵”,发挥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也要善于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德育榜样。此外,创设生活化德育情境。幼儿园德育课堂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德育课堂的有效性离不开生动的情境,这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与需求。幼儿园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德育情境,调动幼儿生活积累,促使幼儿进行德育迁移,提升德育效率。

2借力家园互动,在家园合作中实施德育

幼儿园德育的实施仅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尤其要借力于家园互动,发挥家园互动的德育优势。2.1家园德育资源共享:幼儿园与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就需要借助家园互动,实现幼儿园与家庭德育资源共享。一方面,家庭要积极向幼儿园输出德育信息。家长要及时将幼儿在家表现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及时地掌握幼儿德育发展信息,以实施有效德育;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要主动对家长实施家庭德育指导。家长受学历、学识影响,德育水平层次不齐,不少家长在实施德育时,方法简单粗暴,教师的介入将有助于提升家长家庭德育科学性与有效性,从而与幼儿园德育形成合力。2.2家园德育实践互动:目前德育说教味道比较强,缺乏有效的德育实践。幼儿园要基于家园合作,推动家园德育实践互动。首先,积极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幼儿园在德育实践互动中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推动家长进园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开展诸如“家园共话成长”实践互动,不同邀请家长走进德育课堂,参与幼儿德育学习互动,而且要邀请家长共话幼儿德育发展,推动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幼儿以及师幼之间广泛的德育交流与互动,家长可以畅所欲言交流家庭德育经验,倾听幼儿德育需求等,提升德育实践互动的有效性。其次,积极推动教师进家庭活动。教师进家庭是传统的德育路径,尽管微媒体为家园德育互动创造了便捷的路径,但是家访具有其他德育途径所不具备的“亲和力”优势,幼儿园要继续深化教师进家庭活动,建立长效、常态化家访机制,让教师带着目的进家庭,带着收获出家庭,使家庭德育与幼儿园德育形成有效合力。

3推动学科渗透,在课程整合中渗透德育

构建开放性德育课程体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幼儿园要积极推动学科渗透,将德育与其他幼儿园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在课程整合中渗透德育。3.1德育与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与幼儿园其他学科的渗透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机的渗透,不能简单地将德育与学科教学叠加起来。教师要基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与德育整合意识,寻找德育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整合点,将德育有机渗透在其他课程教学内容中,改变传统说教的形式,做到在无痕中渗透德育,提升德育的渗透力,从而提升幼儿园德育效率。3.2德育与学科实践渗透:实践是强化德育体验的重要手段,幼儿园除了要开展好常规德育实践活动外,还要基于德育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视角,将德育实践与学段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于其他学科德育实践机会与平台,拓展德育实践实施路径。例如将德育与幼儿园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德育实践与体育实践教学结合,在培养幼儿抗挫力、毅力等体育学习品质中,优化幼儿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通过实践体验使幼儿更好地实现德育知识内化。总之,幼儿园德育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要进一步提升德育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德育任务的紧迫性与幼儿园德育形势的严峻性,不断开拓德育路径,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重视环境建设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借家园互动之力,推动德育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开创幼儿园德育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新华.浅谈幼儿园开展德育活动的有效路径[J].考试周刊,2016,(43):183-183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幼儿德育 实施途径 注意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要从幼儿的情感入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这一教育目标,一线幼儿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宜幼儿德育的有效途径,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就幼儿德育的实施途径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实施幼儿德育的途径

(一)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影响人发展的三因素中,环境的作用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环境育人”,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不能像教育成人那样向幼儿传播道德知识,因此在进行幼儿德育时,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诸如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渗透德育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格外注重榜样对幼儿道德行为塑造的作用,即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道德修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二)注重日常的道德教育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一日活动皆课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要悉心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积极寻找进行道德教育的契机,以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随机的道德教育。在幼儿与同伴、老师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人与人、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例如:“喝水”在幼儿园中是一个必需的生活环节,在喝水过程中,如果幼儿不排队,一哄而上,那么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因为幼儿的拥挤导致水的外溢、幼儿滑倒等问题。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学会排队,还可以将“排队”这个道德品质延伸到幼儿的生活中,让幼儿回忆除了喝水要排队外,还有做什么时也要排队。

(三)开展专门的德育活动

专门的德育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幼儿德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道德教育,这种德育活动的系统性和目的性较强,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幼儿获取教师预设的德育知识,形成一定的德育行为。但并不是说专门德育活动的内容完全是由教师预设的,教师在选择德育活动的主题时要尽可能地选取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和教学形式,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吸收和掌握德育知识。除此之外,德育活动还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个别进行,保证每位幼儿都能获得应有的道德发展。

(四)游戏活动中渗透德育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德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身心是愉悦放松的,情绪是高涨的,在这样轻松自在的环境中,幼儿更乐于接受游戏中渗透的知识。除此之外,游戏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幼儿的情感、道德行为、人际交往等,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深入了解幼儿的道德水平,从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道德知识有意识地渗透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给予幼儿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这样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更易吸收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五)将德育延伸到家庭中

影响幼儿最大的两个环境就是幼儿园和家庭,如果两者严重脱节,就会出现“5+2=0”的状况,教师不仅要注重幼儿在幼儿园中的道德教育,而且要将幼儿园中的道德教育延伸到家庭中。这就需要幼儿教师积极地与家长进行联系,经常性地向家长传播科学的德育知识,提高家长的道德修养,与家长达成德育上的共识,促使“5+2=0”转变成为“5+2≥7”。

二、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热爱与尊重幼儿

埃里克森将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幼儿期处于主动对内疚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解决成功,那么幼儿将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得到成功解决,那么会形成自卑感。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时,首要前提是尊重和热爱幼儿,只有幼儿对成人产生足够的信赖感,才会主动接受教育。

(二)遵从德育的规律

每一种品德都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构成的,在幼儿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这四个因素不是同步发展的,相对来说,幼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发展得比较慢,因此,幼儿德育要从情感入手,特别注重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一是在选择德育内容时,要注重由熟悉到不熟悉、由具体都抽象,循序渐进地不断扩大范围;二是在选择德育方式时,要采取生动形象的方式,切记说教和空谈,这归因于幼儿思维水平的限制;三是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游戏活动,深入了解幼儿的德育水平,并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德育,保证每位幼儿的个性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四是要注重指导幼儿的技巧,可以采取强化、预估、转移行为、让幼儿理解行为后果等方式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德育要经历两个过程,一是将教师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道德意识,而是将幼儿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幼儿的道德行为,实施这两个过程的前提一是要从幼儿的道德情感入手,二是要采取有效的道德实施途径,只有满足了这两个前提,这两个转变才会很好地完成,幼儿才会在德育过程中形成优良的品德行为和良好的个性特征。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4篇

一、幼儿道德礼仪养成教育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在灵活思考问题、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等方面的优势显著增长,但是作为家中“小皇帝、小公主”的孩子们,也多了许多不良的习气,道德礼仪现状堪忧。……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幼儿期恰好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所以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和合作的思想,缺乏良好的道德礼仪习惯。

二、幼儿道德礼仪养成教育的制约因素

1、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孩子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2、家庭因素。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和祖辈对孩子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礼仪更是谈不上了。部分农村家长的礼仪素质不高也严重影响了孩子礼仪修养的提高。

3、学校因素。素质教育虽然已提了多年,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仍难以彻底改变,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还重视不够,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对于孩子的礼仪教育更是缺乏考虑,孩子的礼仪修养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已严重脱节。

三、幼儿道德礼仪养成教育的应对策略

1、优化教育环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讲道德有礼仪的良好氛围。首先,丰富互动的物质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是幼儿道德礼仪学习的基本条件,我们努力让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发挥潜在的教育作用。在幼儿园的教学楼外墙悬挂文明礼仪宣传标语,在楼道里设置温馨的提示话语、文明礼仪格言,在家长园地和宣传橱窗里展示幼儿园的道德礼仪主题活动和礼仪小标兵,等等。这种随处可见的道德礼仪文化宣传,可以使孩子、教师与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很多礼仪常识,并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其次,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是幼儿道德礼仪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去实践道德礼仪行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道德礼仪教育必须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作为经常与孩子接触的主要人群,在幼儿道德礼仪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为此,我们充分认识教师的这一作用,并利用这种作用对幼儿进行道德礼仪教育。这样以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礼仪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礼仪意识,并促使幼儿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践行道德礼仪规范。

2、注重教育渗透,将道德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日常生活之中。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它是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一途径开展道德礼仪教育,随人、随事、随时、随地、随境地进行随机教育。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和导之以行的方法,让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

3、组织教育活动,将道德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课程之中。首先,我们注重将道德礼仪教育与各领域活动有机结合,让道德礼仪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次,我们利用游戏的形式开展道德礼仪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更符合幼儿特点,更便于幼儿接受。

4、重视教育整合,加强幼儿道德礼仪实践活动。首先,我们围绕节日主题,设计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道德礼仪活动,有效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取得了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我们利用重大活动对幼儿进行道德礼仪教育。

5、延伸教育范围,开展家庭道德礼仪教育指导。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在道德礼仪教育方面我们也是携手家庭,形成德育合力。幼儿园通过家长会、班级搏客、家长学校、“家教园地”等途径向家长宣传道德礼仪知识以及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家长了解、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这些活动让幼儿园道德礼仪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让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道德礼仪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家长的道德礼仪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5篇

一、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职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定位偏差,课程缺失

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等四大模块。除了必须开设的思政、计算机等通识课程外,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和艺体技能课程比重很大,学生也愿意花大量时间学习这些学科。学校一般不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样的课程。另外,当前的社会评价和人们的关注点均在教师的教育技能和教学水平上,幼师院校无暇顾及与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课程,致使专业理念与师德课程不受重视,缺乏较深入的开发和研讨。这反映出幼师教育对这类课程定位的偏差。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不一

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性熏陶,忽视教育实践对师德教育的独特价值,可以说是师德教育缺失的突出表现。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都是在幼师院校的课堂中完成,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和笔试来进行,教师也会列举一些师德模范的例子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然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十分严重。学生往往能掌握一些相关的师德规范,但是在幼儿园实践中却没有真正付诸实践,知行不一。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幼儿园中的实践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而对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实践重视不够。例如学生在幼儿园中的实践存在重教轻保的倾向,许多学生缺少幼儿保育的意识,认为保育是保育员做的事情。处理幼儿的“违规行为”时态度粗暴、方式简单,甚至会出现变相体罚幼儿的行为。由于在见习或实习过程中没有将对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并不能完全体会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内涵,导致职业道德的实践效果不佳。

(三)师德榜样示范不够

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并不充分,其作为“榜样”的示范性影响未能有效发挥出来。由于高校扩招使学生人数增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有的学生反映“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师生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疏离。而有些教师的不良行为也在学生的心里留下阴影,从而影响学生的职业观和道德观。幼儿园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更多的是“功利性指导”,以学生是否制作了大量教具和玩具、是否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等为考查标准,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示范不够。(四)灌输教育,途径单一许多幼师院校将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只作为品德教育的一个部分,经常是合班或者是大班集中授课,其主要教学方法为灌输教育,缺乏其他的教学渠道和途径,没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使学生缺乏职业规范。单方的灌输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导致他们在进入教师岗位后,对自身的道德责任处于“无知”或者“不自觉”的状态,对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缺乏深入的理解,在处理教师专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暴露出缺乏教师专业道德素养的问题。

二、加强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职前培养的途径

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时期的培养,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反思、合作研究、榜样模仿等途径生成。幼师院校要采取各种策略开展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

(一)加强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理论引领下生成

1.充实师德教育的相关课程

为使学生找准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定位,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职业转换,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需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学习。为此,学前教育专业要专门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职业规划等师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认识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原则和基本内容等。一方面,要客观地将学前教育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声望和薪酬转变情况告诉学生,以此激发学生投身学前教育事业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将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凸显出来,让学生理解自身专业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认知。通过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和相关政策宣传,改变学生对幼儿教师原有的认识和发展预期,从单纯关注经济收入过渡到自我职业发展,不仅仅把幼儿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事业来经营,使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正确期望,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心。

2.加强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渗透

专业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必须重新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儿童观、保教观的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专业标准》中对儿童观、保教观的要求分别是“关爱幼儿、尊重幼儿、注重生活对幼儿成长的价值”以及“坚持保教结合、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重视环境和游戏与实现家园共育”。各门专业课程要着重达成上述要求,如通过“学前卫生学”使学生明了儿童生理发展特点及其保健,通过“儿童发展心理学”让学生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知道儿童的需要,通过“学前教育学”使学生明确如何才能使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现在和未来。通过五大领域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等专业技能课程,教会学生如何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教化儿童,始终贯穿儿童中心理念,以“备幼儿”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和起点,使学生将对儿童的认识从“概念化、模式化儿童”转变为“具体化、个性化儿童”。专业教师应结合各科知识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幼儿保育的意义和价值,应把充分“关注幼儿主体,以幼儿为本”的保育观念渗透到这些课程每一章内容的教学中,每章节知识点的学习最终都要以怎样促进幼儿的健康为最终目的,使学生在思想上接纳并重视起来。

(二)保证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质量,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实践体悟中生成

幼师院校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保证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时间和质量,引导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悟、生成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实践活动要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时间:第一阶段,学生入学之初开展入门教育,重点是职业感受活动,带领学生到幼儿园第一线参观以获得直观经验,渗透职业道德教育;配合“学前卫生学”“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教育类基础学科的学习,组织学生到幼儿园与儿童交朋友,了解儿童的特点,当老师的助手,全面了解幼儿园教师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学前教育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情感,领略职业精神。第二阶段,在五大领域教学法、游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制订教案、试教、说课、见习、调查等活动,到幼儿园进行听课观摩、评课,并尝试自己独立带班一次,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感受如何组织和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真实体验教师角色,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在见习和实习中,把保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指导学生怎样照料幼儿进餐、组织幼儿入睡、护理生病的幼儿等。第三阶段,集中实习。集中实习安排在实践基地园,时间一般是5周,实习生、学校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组成“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中的教师通过实习工作中的活动进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自省的内容示范,提供一些具体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如对教育实践中的一些价值性问题进行反思:“我认为的学前教育是什么样子?”“我采取这种行动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根本职责是什么?”“我是否有权力这么做?”等,这些价值性问题常常关系到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的整体看法,涉及的是教师对学前教育的基本态度,这些都属于幼儿教师基本的专业理念与师德范畴。第四阶段,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由学生自主联系有就业意向的幼儿园。通过实习激发学生的“四心”: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学会自己调节情绪和心态,做到保教合一、为人师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教师专业理念及师德的内涵。学校和幼儿园要根据《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对学生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进行检查、考核与评价,督促这些未来的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注重自身师德的养成和专业理念的生成。

(三)发挥师德榜样的示范作用,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体察习得中生成

学生时期所遇到的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都会在入职前对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幼师院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学生在模仿、体察习得中生成专业理念与师德。一方面,要发挥幼师院校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般大学教师必备的素质外,还需拥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特色,如热爱幼教事业、拥有爱心与耐心、开朗乐观、富有表现力等,这会对学生立志从教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能看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价值,也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发挥学前教育名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前教育名师有三种:一是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他们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幼教人;二是全国知名的幼教专家,如上海的应彩云,是许多学生和新手教师的崇拜对象;三是学生身边接触到的幼儿园教师,她们真实可感。事实证明,幼教名师通过行动引领学生,可以激发他们对幼教职业和事业的热爱,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能力。

(四)打造校园文化氛围,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诚信教育;故事教学;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5)0010-000161-03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是幼儿德育的核心。受认知水平和社会道德生活经验的限制,幼儿难以理解和接受系统的诚信规范知识,传统的成人化说教式的诚信教育不仅未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容易适得其反。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要求教育的形式要具体、形象、直观。故事教学通过曲折的情节、生动的语言、具体鲜明的形象激活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对诚信规范的认识,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故事教学是对幼儿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幼儿园诚信教育重要性

幼儿期是道德教育的启蒙时期,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诚信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深入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幼儿园诚信教育不仅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而且对个体诚信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园里进行诚信教育是必要的:

(一)社会的需要

诚信作为优秀传统,历来是中国教育的核心。孔子就重视诚信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人伦规范,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还将该条规范放置首位。以儒教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教育强调“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内容。其中,“信”就是诚信,是诚实、不疑、不欺,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诚信也是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的一条重要原则,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契约经济和信用经济,没有对契约的尊重和履行,市场的交易行为不可能持续下去。因此,尊重契约、信守承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形成诚信的社会氛围,建立社会信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求“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决定》将诚信作为一种文化,认为解决诚信危机不能单靠法律制度,更要生成诚信的道德氛围和道德文化。十报告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并提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诚信建设”。学校是承担诚信教育的重要机构,对诚信社会的建设担负着重要责任,幼儿园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加强诚信教育对培养诚信的合格公民、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人格是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健全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人格的教育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幼儿园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说:“人格教育依赖于6岁前之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幼儿升入小学,教师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己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2]个体人格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幼儿诚信教育则是这个过程的起点,在整个品德教育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使幼儿初步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故事教学是幼儿园诚信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故事教学能凸显幼儿生命的主体性,应该成为幼儿园诚信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每个个体都是生命的主体,教育应该尊重和促进个体主体性的发展。幼儿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整体性、能动性、独特性,诚信教育应尊重和遵循这些特性。故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来完成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此方法可以调动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能。[3]故事教学因其综合的的教育价值、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叙事性的教学方式,能凸显幼儿的主动性和生命的活力,是幼儿诚信教育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全面的教育价值,关注诚信教育中幼儿整体性

作为生命的主体,幼儿是一个完整的人,具有生命的完整性,教育要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作为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除了要促进幼儿形成诚信的道德认知外,更应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情感和行为。故事的对话性语言将“诚信”这一抽象化概念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让幼儿更好地形成对诚信概念、诚信原则的认知;故事的情境渲染性易于使幼儿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故事中的情绪情感,激发幼儿诚信道德情感的形成;故事通过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通过其中的象征意义,让幼儿体验诚信的品质以及具体的诚信行为,把各类抽象复杂的道德规范具体为一些小故事的具体事例,通过对故事的讲述分析,让幼儿在故事情境中感受、理解、激发诚信道德动机,生成良好的诚信行为。

(二)叙事性的教学方式,关注诚信教育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具有主观能动性,诚信教育是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幼儿作为主体主动参与才能实现。故事教学法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只要是适合的故事,幼儿都喜欢。故事教学运用叙事性的教学方式创设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根据诚信教育主题,关注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选择故事内容,吸引幼儿主动运用自己的形象思维去认知领悟其中的精髓,在听读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故事教学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它不是以逻辑推理和理性判断的方式去理解,而是通过提供一个人际的、情感的、想象的情境去亲身体验。故事教学情境下,诚信教育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训导和灌输,而是师幼间的平等对话,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他们有时间去感受,有机会去表达,有意识去内化,进而根据故事中的诚信榜样行为去模仿和改进,幼儿已经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故事教学能照顾到幼儿的差异性。每个诚信故事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由情景来阐释。幼儿可以通过不同的故事体会不会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幼儿对同样的故事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进而以替代性的方式扩大生活经验,获得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因此故事教学能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三)生活化的诚信教育内容,关注幼儿经验

“脱离幼儿的生活、脱离幼儿的世界而进行的道德教育适得其反,会培养伪君子,会造成童年的败坏、道德的败坏。”[4]诚信道德源于生活并形成于生活。由于年龄阶段特点,幼儿更适合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而非符号世界里学习,幼儿教育应该是综合化的生活教育,而不是学科化的书本教育。诚信教育要从生活出发,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诚信的重要性,以生活中常见的诚信问题为切入点,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在幼儿的视野和活动所能及的范围,从而加深诚信道德认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判断能力,体验到的情感,最终形成诚信品质。生活是由一系列的故事组合而成的,诚信故事来自生活。故事教学中的诚信教育基于现实的、具体的生活内容,而非抽象概念和成人说教,通过故事叙述使幼儿感到亲切、可信,并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道德品性,未来遇到与格式相似的情景时,能够引起诚信道德行为动机。

三、基于故事教学的幼儿园诚信教育实施

(一)诚信故事的取材

生活不乏故事,故事的类型是多样的。幼儿只对自己喜欢的故事感兴趣,适合孩子需要的故事才会令他们认真听读,用心体验,才会产生教育作用。因此,利用故事教学进行诚信教育,教师必须将故事进行有效的分类,精选诚信教育故事,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故事,选择适合幼儿需要的故事作品。在选择故事对幼儿进行诚信教育时,有二个问题是必须思考的:第一,故事的主题是否与诚信教育有关。第二,故事是否适合幼儿。应选择题材贴近幼儿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情节生动有趣的诚信故事。而且在幼儿自己阅读的故事书绘本中要根据不同阶段年龄段选择不同的类型。小班主要是以没有文字但是配有精美的图片的故事书,中班可以配有一定简单文字的故事书,大班可以提高要求让幼儿自己看着故事书创编诚信小故事。

(二)教学的途径

幼儿园里诚信故事的教学既可以在课堂教育活动中实施,也可以渗透在其他的一日活动中。课堂教育活动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上分幼儿园教育活动可以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由于幼儿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诚信故事教学并不仅限于语言活动,而是可以渗透在其他各领域中。教师选择具有诚信教育价值的故事,既可以以诚信教育为主题,在语言领域中专门进行教育活动,也可以在其他领域的各活动目标下自然地融入。可将故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也可以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灵活地利用故事或是故事的角色引导幼儿,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增强教学的效果,使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收到潜移默化。除了专门的故事教学活动外,诚信故事教育更应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根植儿童丰富、生动、现实的生活世界,并通过设置各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迎合儿童生长乐趣的情境进行道德教育。[5]幼儿园诚信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活化的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特点,诚信教育应该生活化,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全过程中,抓住恰当的时机融入相关的诚信故事,在问题情境和故事情境中启发幼儿。

(三)诚信故事的教学方式

根据幼儿特点诚信故事教学有多种呈现方式,故事叙述、游戏、情景儿童画等都是适合的表现形式,将故事结合在幼儿喜欢的游戏,绘画等具体生动的形式上可以起到更好的诚信教育效果。1.故事叙述故事叙述有多种方式,概括起来针对幼儿基本有三种:一是教师讲读故事。以教师为中心,幼儿以听为主,讲故事强调教教师指导师的创造性的叙述故事,读故事则强调再现故事原貌。二是教师指导幼儿讲读故事。以幼儿为中心,借助于幼儿过去的经验或当前呈现的绘本。三是补全故事。强调师幼之间的互动和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教师选择适合的诚信故事通过讲读等方式,在适当的地方停顿,提出问题,和幼儿一起讨论,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故事情境中体验,通过故事补全发挥想象力并形成对社会诚信伦理的认识。2.游戏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育活动,与故事相关的主要是表演游戏,以诚信故事为基础的表演游戏具有丰富的教学潜能,它体现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加工和表现过程。通过表演游戏来呈现诚信故事,在形式上摒弃“你讲我听”的被动教育弊端,利于启发引导幼儿亲身参与和体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在内容上又能关注幼儿品德、语言、艺术等多方面的发展。所以立足游戏活动,将故事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在一起,对幼儿进行诚信教育是较有效的途径。教师选择表演性强、情节有起伏、发展节奏要快、脉络清晰、有较多对话的诚信故事,先让幼儿熟悉故事情节,为他们准备相关道具、服装等,指导幼儿根据故事原有情节或多故事进行床在性的改编来演绎。除表演游戏外,任何游戏都需遵循游戏规则,遵循规则本身就是诚信行为实践。游戏中幼儿几乎处于完全的体验状态,随时在感受和交流,他们的每个行动、每句话都具有体验的真实感,有关诚信的体验随之而生。3.儿童画儿童画是幼儿乐于接受的一种教育材料,也是幼儿表现认知、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一方面教师要创造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的儿童画情境,准备丰富多彩的诚信主题的故事绘本,使幼儿乐于阅读,并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幼儿园还可以在墙面环境的布置上相应地贴一些诚信故事中的经典的儿童绘本图片以及经典小故事,让幼儿在生活中的各个地方都可以接触到诚信故事,内化诚信,理会到诚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幼儿熟悉诚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激发幼儿将故事情节以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深化幼儿的诚信认识。

参考文献:

[1]王东.论诚信观的培养[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89

[3]余文森,林高明.经典教学法50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4]刘晓东.“救救孩子”,以及“如何救救孩子”[J].学前教育研究.2004(ll)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 知识内涵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信息是一种社会资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各个方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促进教育对象健康成长所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情操等。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1989年美国国书馆协会(ACA)理事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为:“个体认识信息需求,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一般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和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笔者认为,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具备如下特点:知识层面上依据小学、幼儿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要求,须有扎实的文学修养、心理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专业理论知识,要成为一个幼儿教育的“全科教师”;意识层面即必须有较强的信息敏锐感、信息获得意志、能力、信息甄别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层面就是能将信息加工转化成教学资源的自我素质。

二、小学、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幼儿园教师正处在一个转型阶段。一是部分学校老龄化加快,这在农村、山区小学尤为明显,教师分布出现了断层,据调查,部分学校48岁以上者占到了60%,信息知识也出现了萎缩;二是新招小学、幼儿教师80后居多,信息知识层面足够,但信息道德、职业理想还存在一定问题;三是撤点并校后部分初中教师分流到了小学、部分小学教师分流到了幼儿园,他们的信息素养还只是停留在小学阶段,对幼儿教师专业、幼儿心理学、保健等知识未系统学习。

另外,近年来教育系统一些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常常发生侵害幼儿身心健康现象。作为小学、幼儿园教师,在追求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技术上,还必须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因此,加强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加强教师的信息道德教育是其信息素养提升和信息内涵提升的重要保障。

三、提升小学、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小学、幼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转变信息素养观念,强化信息道德教育

首先,教师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教师既是新的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使用者和受益者,更应是一名信息素养的传道者,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教育,要有“信息危机意识”。 其次,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道德,是他们立身为教的根本和基础。再次,构建终身学习理念。瑞士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是:教师要习惯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生的好习惯,而信息素养使教师的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二)鼓励参加各种培训,努力提升素养品质

培训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也可以说是给教师一种最大的福利。近年来,国家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法规。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3年教育部又出台《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高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加强培训,科学正确引导教师参加各项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良好途径。

1. 集中脱产研修,共同提高

从2011、2012年两年看,国家为幼儿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些培训,直接服务于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脱产研修是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

2. 远程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

新课程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因此,学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解决信息闭塞、教学资料缺乏等问题,使自己能及时了解到新课程信息,掌握新课程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

3. 校本研修,让教师自主发展信息素养

近年来,在教师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过程中,各地倡导并开展了一种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研修方式――校本培训,是在学校里教师不脱离工作岗位,但很有组织有目标有活动的一种研修行为。在研究形式上,有基于课堂教学,如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等;基于专家指导,如专题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名师工作室等;基于同伴互助: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专题沙龙;兴趣小组等;基于校际合作的研修方式:对口支教;影子培训;项目合作;基地活动;校际结对;区域联盟等。基于专业发展的研修方式: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

(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提升运用效度

信息素养提升与工作是有机的统一,以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激发信息获得,强化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体现信息素养的价值;为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才能有效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1. 高校、名校外派学习平台;2. 送教下乡平台;3. 博客交流平台;4. 活动交流平台。

(四)对照专业标准与指南,加强信息素养考核

2011年,国家出台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2012年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知标准、对标准,查不足,定目标是当前信息素养提升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引导与必要的考核,是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措施,只有外部的助推才能使内因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在于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是密切联系的,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人类传统文化素质和延续和拓展。小学、幼儿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信息知识补充、信息技术训练、信息道德的提升等,是教师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大教师面向未来,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教师信息素养也将成为衡量队伍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教师区别其他行业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杨剑屏. 信息素养──21世纪教与学的新坐标. 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

[2]林正范,徐丽文. 小学教师专业与小学教育专业探析[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0).

[3]张海水.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个人书库建设初探[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0).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幼儿;礼仪习惯;环境;家庭

【中图分类号】G6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一、幼儿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规范与准则,是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当今,全社会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包含了学习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增强公民礼仪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各种社会规范形成的关键期,其可塑性大,是培养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重要时期。

而幼儿礼仪,则指教师为了把幼儿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文明礼仪行为的人,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方法和手段,对幼儿进行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幼儿学会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从幼儿入园开始,他们便接受到了各种各样文明礼仪习惯教育的“必修课”,这些礼仪习惯的养成将使幼儿终身受益。

二、培养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意义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未来人口的组成部分,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利益,也影响社会未来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竞争力。因此,培养幼儿拥有一个良好礼仪习惯对其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及其顺利实现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识

幼儿由于接触社会外界人士不多,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等场所,许多生活常识多比较缺乏,而通过礼仪习惯的培养可以使幼儿懂得许多生活常识诸如待人接物方面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知识。在礼仪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进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行走礼仪、交往礼仪,儿童能够懂得如何称呼别人,问候他人,怎么样与别人交谈等方面的生活常识。

(二)有利于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礼俗可以保持秩序”礼也是社会个体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通过礼仪习惯的培养,幼儿可以学会尊重长辈,团结同学,礼貌待人,遵守公共场所的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增强道德自律能力,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岁孩儿定八十”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孩提时代开始培养。因为幼儿期正处在个性及品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格形成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进行礼仪习惯的培养是发展幼儿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深远。

(三)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社会环境,更需要教育的作用。“礼借助于普遍性来控制人,并通过教育使礼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幼儿的社会化离不开礼仪教育的干预,“知书达礼”就是对幼儿社会化的一种表征。通过对幼儿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社会公德的礼仪教育如公共场所不得乱扔垃圾等,幼儿获得了社会习惯,逐步趋向社会化。所以说,礼仪习惯的培养在幼儿的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三、培养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有效途径

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在教学的不断反思中我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等资源。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了多种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礼仪习惯的培养

幼儿礼仪习惯的培养教育应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随时随地进行适宜的指导教育。生活中最常见的礼仪习惯主要包含有:1.进餐礼仪习惯,如学会正确的用餐姿势,等待用餐时要排队、不挤不闹,吃饭时不讲悄悄话,要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以及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等等。2.仪容礼仪习惯,例如要养成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卫生的习惯;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坐、站、走。3.交往礼仪习惯,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的礼节,初步学会作客的礼节等等。

(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礼仪学习环境

环境因素对于幼儿成长、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师幼关系、周围同伴的行为、班级群体的心理气氛、以及教师的教养态度和行为都会对其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时,我园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中的隐性教育因素,为幼儿营造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与心理氛围。例如,我们通过利用墙面环境布置来进行文明礼仪的倡导,并定期更换墙面环境,不断增加礼仪习惯培养的内容。并且通过设计“我是礼仪文明好孩子”的评比表,提高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及长期坚持文明行为的兴趣。

(三)家园合作,共同开展家庭礼仪习惯指导

为了提高幼儿礼仪习惯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我园探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园共育的指导活动,帮助和指导家长学习一些家庭礼仪习惯培养的方法,从而提高家长自身礼仪素养和家教能力。如,每月组织家庭入园进行育儿经验交流会,选取典型事例,与家长和教师分享。并且每年都会在每个班级评选文明礼仪好习惯幼儿,召开表彰大会,向全园家长宣传典型事例。或与探索家长参与式活动方式,以家长为主体,在游戏的过程中家长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家长在感知、选择、讨论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教育观,通过相互学习、相互汲取新经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综上所述,开展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幼儿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和礼仪习惯的培养,寻求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将会对幼儿产生一生的影响,进而为孩子们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亚娟.“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2,(06)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幼儿教师 职业道德 提高途径

1.引言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可被忽略的力量,他们主要以学龄前的儿童为教学和负责的对象,对幼儿进行启蒙开导,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不仅仅是充当传授知识的角色,更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为了使幼儿接受更好的教育,幼儿教师除了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外,还要注重对自身道德的培养,只有自己在职业道德上有更高的追求才能让幼儿获得更好的教育。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笔者认为,注重培养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以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为研究对象,分析幼儿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性的建议。

2.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2.1幼儿教师的关怀儿童心理的缺失

近几年来,网络上流传着某些幼儿教师不良行为的图片和新闻,每一起事件的发展都牵动无数家长的心,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幼儿教师这个群体在职业道德上的问题。2012年10月,太原的幼儿教师在十几分钟内对数名幼童施暴;同月,浙江温岭的教师以揪幼儿双耳、用胶布封嘴并把孩子塞进垃圾桶等行为对幼儿施暴。某些施暴行为让人们看到幼儿教师在最基本的关爱儿童行为上的心理缺失,造成这种心理缺失的原因与某些幼儿教师低学历、高劳动量和低薪酬有直接关联,特别是与某些幼师自身的职业素质有直接的关系。这些不良行为案件中的幼儿教师多为“临时工”,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幼师教育,没有学习过幼儿心理学、幼儿管理学和教育学,任务就是带孩子,没有应有的耐心,这就为不良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2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职业认同感

某些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甚至将不良性格带到教学中,表现为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同职业认同感不高有直接的关系。职业认同感“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某些幼儿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幼儿教师中的意义和价值。某些幼儿教师因为工资报酬比较低,就将这一工作作为副业对待,出现教学质量不高、对幼儿不负责任的现象。某些幼儿教师认为幼师就是“保姆”,是一项特别枯燥的工作,而且容易受到家长的批评,出现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感的出现同教师本身职业道德的不高有一定的关系,这说明某些幼儿教师不喜欢这份工作,缺乏起码的责任感。

2.3年轻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

通常说教师要为人师表,要在言语行为上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但是现在某些幼儿教师特别是某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幼师因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往往不能够为人师表。某些幼儿老师学历素质较低,由于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会在幼儿面前讲粗话甚至是同事之间出现打闹行为。这些都不符合作为幼儿教师的条件。

3.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

幼儿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群体,应该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职业道德水平,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注重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只有提高职业道德的水准才能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培养和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加强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

3.1教师自身方面

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与自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密切的联系,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职业素质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才能从主观上引起重视。

3.1.1在学习中提高职业道德

幼儿教师要认真学习《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认真分析每一条规范的要求,做到清醒认识,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除此之外,年轻的幼儿教师还要向园内比较有经验、比较受人尊敬的老员工学习和请教,吸取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

3.1.2在严于律己中提高职业道德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所以幼儿教师既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同样是个普通人,又要认识到自己是个教育者,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幼儿教师要言传和身教并重,努力严于律己,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和造就人才中的重任,认识到自己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先行者和示范者的地位。

3.2社会等外部力量方面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与社会等外部力量有密切的关联,幼儿园和上级的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幼儿教师参加进修,并对幼儿教师在进修中取得的相应成绩实施奖励等。此外,还应该按时开展职业道德的素质培养和提升活动,让幼儿教师在活动中通过学习和交流认识到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提升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外部力量作为一种推动力量能够为幼儿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产生强大的驱动力量。

参考文献:

[1]殷晋.幼儿园教师师德之我见[J].青年文学家,2010(7).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0篇

(一)课题的由来

随着我县建设“中国礼仪之乡”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公民素质的高低、文明行为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创建的顺利开展。而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家长的呵护甚至溺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缺乏一种特定场合之中的规范行为及必要的文明礼仪修养。因此,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要探究出一套符合幼儿园实际的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实践方法,让孩子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知礼、学礼、懂礼、用礼的好习惯,增强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云阳建设成中国礼仪之乡贡献力量。

(二)本课题现状述评

国内有关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的相关课题数不胜数,研究的成果也各有不同,但是没有找到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系统性的课题研究,仅仅有几篇总结性的论文,其介绍的主要途径有榜样示范、家庭和幼儿园沟通、礼仪课堂等几种,与我园相关内容的现状处于同一个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幼儿掌握基本的问好、遵守规则和感恩等方面的礼节,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能讲文明话、做文明事,促进幼儿身心全面l展,使幼儿终身受益,成为讲文明、懂礼仪的人。探索和研究出一套针对性、操作性强,具有生活化、情境化,突出园本化的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以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促使幼儿了解基本礼节常识,养成在各种场合都能做到讲文明礼仪的良好习惯。

2.研究探索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幼儿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

(二)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我园幼儿现有的文明礼仪程度,明确幼儿不良文明礼仪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如何将幼儿学礼、知礼、懂礼、用礼逐步展开,使幼儿在园内学习礼仪,生活中实践礼仪、展示礼仪以及到公共场所宣传礼仪,做礼仪小标兵。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访问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典型个案法、小组研讨法、游戏体验法、情境练习法、榜样示范法等。

四、课题研究措施

(一)抓住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渗透礼仪教育

在幼儿园里,一日生活皆课程。从孩子的一只脚踏进幼儿园时,这一天的课程便开始了。比如:从孩子入园开始教起,让学生养成主动向别人打招呼的好习惯,这是一个人讲礼仪获得好感的开始;在集体洗手时,教育幼儿应当先后有序,互相谦让,注意节约用水;用午餐时,要培养学生坐端正、不挑食,残渣放进渣盘里,吃饭喝汤不出声,用餐完毕后自己动手收拾碗筷;午睡时,不说话、不吵闹;起床后,指导幼儿快速按顺序穿好衣服,收拾整理床铺;离园时,教育幼儿主动同老师、小朋友说“再见”。

(二)在运动活动中,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1.建立合理而必要的运动活动常规,提出适时而恰当的活动要求。

2.有针对性地设置教育环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积极因素的相互影响。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团结合作、自主自控的文明行为习惯。3~6岁的孩子正处在规则意识萌芽期,是非观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明显。游戏一般都制订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最初启蒙。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感知社会角色和社会规则,体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最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在学习活动中实施文明礼仪教育

1.将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化。每周一的晨间围绕一个文明礼仪主题进行谈话,形成讲文明、学礼仪的良好氛围,每周一次的文明礼仪课程,通过舞蹈、儿歌、故事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舞蹈《不上你的当》,在欢快的音乐中,幼儿知道了不能随便和陌生人讲话,独自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儿歌《弟弟摔倒我扶起》,让孩子学会照顾小弟弟小妹妹,不欺负他们,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开展主题化文明礼仪教育。每月开展一次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如:“主动问候”,让孩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主动与人打招呼。“讲规则、守秩序”,让孩子掌握公共场所礼仪,在购物、乘车、公共场所玩耍时能够遵守规则和秩序。“感恩父母”“关爱老人”“关爱残疾人”等主题,让孩子懂得关心他人等。

总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持之以恒,抓好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任务是复杂艰巨的,其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启迪幼儿幼小的心灵,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一定会卓见成效。

参考文献: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幼儿园;道德教育;有效途径

幼儿园的道德教育属于有目的性的塑造幼儿心灵的教学活动,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加入道德教育能够在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幼儿时期的心灵非常纯洁,不管是好的教育还是不好的教育影响,都会逐渐形成幼儿的思想观点,作为基础教育机构幼儿园,一定要努力探寻新的道德教育方式,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幼儿的道德教育质量。

一、道德教育重要性

很多的家长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帮忙看孩子,因此对于幼儿们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并不十分的关心,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幼儿教育是幼儿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因此必须要加强幼儿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想到的需要,能够有组织的把系统的道德影响规范人们的生活实践。幼儿园的道德教育能够让幼儿学会做人的道理,一方面对于幼儿个人的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也跟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起源于孔子,如今我国的于丹教授写出的《论语心得》也能够让我们对于传统的道德教育进行学习和传承。现代社会中各种道德失效现象随处可见,都是因为道德教育不到位才发生的,因此加强幼儿教育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二、幼儿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现状

(1)道德教育变成了强行灌输。人们总是认为道德是可以教会的,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违反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本身精神,不是传授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是给幼儿们传授你们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强调了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要求,那么一旦脱离了教师的管理范围,和诺可能会导致道德要求的崩塌。教的是无法直接的进行教学的,强硬的灌输道德教育会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走出学校就恢复现状,这样的道德教育起不到任何的约束作用。

(2)把道德教育当成改造。对于幼儿来说,童年的快乐是最让吸引他们的,玩具永远是孩子们游戏的主角,但是在教师针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想要改造孩子,把孩子们改造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个体,这种一厢情愿的改造方式是难以让幼儿接受的,违背幼儿游戏的天性,最终也无法提升道德教育的质量。

(3)道德教育是练习。教室作为教育者,习惯性的把各种纪律强加给幼儿,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有幼儿能够用教室灌输的道德认识来全面的自觉知道自己的行为,因此幼儿只知道不能乱跑乱跳、不能够乱扔垃圾、不能够跟小朋友吵架,但是却不明白乱跑乱跳、不乱扔垃圾等行为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教师只是单纯的把问题制定出了各种“不允许”做的行为,带有和强的管理倾向,失去了幼儿教育的引导作用,忽视了行为规范的训练,让幼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幼儿园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时时刻刻进行道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要重视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强硬要求,要在幼儿的生活中时时刻刻的进行道德教育引导,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例如说进行晨间活动时,可以让值日生提前来到幼儿园为小朋友们整理n桌班等,给花花草草浇水,迎接小朋友入学。教师要引导幼儿在玩耍过程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要学会谦让,有好玩的玩具要共同分享。中午进餐过程中,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吃饭之前先洗手,要不留剩菜剩饭、爱惜粮食,吃完饭后自觉把餐具收拾好。下午放学不能够追逐打闹,要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等待家长来接自己放学。在放学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家长来接送的时间跟家长及时的沟通,把孩子的表现情况反馈给家长,巩固幼儿园的道德教育质量。

(2)随时随地进行道德教育。幼儿受到年龄的限制,对于理论性的知识理解记忆并不深刻,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从常规的教育入手,随时随地的在生活中通过实践进行道德教育。教师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中去。使用生活中的案例来指导孩子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说有一些孩子在刚进入幼儿园时比较自私任性,那么针对这种孩子的情况就需要各个击破,跟孩子们一起来分析寻找解决办法,教师可以给孩子们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让孩子们能够互相理解谦让,和睦相处。

(3)快乐教育。幼儿的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使用有趣的游戏来开展道德教育得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例如说教师跟孩子们玩角色扮演,教师当售票员,孩子们当乘客,教师指导学生热情揭掉乘客,让孩子们学会遵守公共秩序,通过形象的游戏,能够让幼儿接受文明礼貌的教育。有目的性的游戏能够成为幼儿品德教育的独特教学方式。

道德教育是幼教工作人员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要从生活中渗透到的教育,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元素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文芳.幼儿园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1,09:63-65.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教育 社会化 情感 思想道德

每个人从出生他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如果幼儿时期没有得到好的教育,他的善良本性也许就会丧失。所以说,幼儿的德育教育是一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培养我们幼儿良好的品质,爱国情感,不仅能让孩子的自身素质提高,对孩子的未来工作以及生活都是有着很好的作用。大方面讲,更能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也起着巨大的点击作用。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孩子虽小,但他们是具有可塑性的,在孩子0至6岁这一关键期,孩子是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家园共育成为我们教师与家长的不老话题,就要做到双方一致坚持不懈的教育方法。

一、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入手,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一个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溶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幼儿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生活中有正直善良、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有假丑恶,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事物,孩子的一切犹如一张纯洁无暇的玉,需要教育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例,不失时机且有目的的对儿童进行教育。幼儿从呱呱坠地起自身就处在社会中,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手段,孩子通过生活中模仿好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认知。因此,成人的教育在孩子社会化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成人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教育跟不上,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往往会模仿反面的、丑恶的行为,容易误入歧途。其实从更广的的程度上讲,家长更是最基层的教育者。孩子的社会化培养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摇篮,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加强学习,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生活中无形的为孩子做出榜样,家长和老师要共同担负起这一职责。

2、重视孩子良好品格行为的培养

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例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一位幼儿表现很好,老师奖励了他一个小礼物,可在后来的活动中这位幼儿表现得不好了,老师把小礼物收了回来,孩子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又哭又闹。这个事例中,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的孩子就是别人有什么我就要什么,老师让他分东西时,先选一个最大、最好的留给自己而把小的分给别人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孩子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分享规则所至,另一方面是孩子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家庭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保护,养成了孩子只知享受,不懂得分享和付出,什么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理。其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幼儿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变得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具体表现在:小朋友摔倒了没人去扶他,玩具扔了一地没人主动去拣起来等现象。良好行为习惯、品格的形成应从小培养和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养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

二、培养幼儿良好道德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孩子道德行为的表现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形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随机教育

幼儿一日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幼儿帮助别的幼儿穿衣服、系鞋带,游戏时把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机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倾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会使孩子终身难忘,受益匪浅。

2、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搞好幼儿德育教育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3篇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管理局局直幼儿园 154211

[摘要]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在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

关键词 ]幼儿;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教育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但很多人片面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即是让幼儿学读、写、画、唱、跳等等,忽视了幼儿的早期品德教育。事实上,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且并不尽善尽美,幼儿期又是可塑性很强的时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在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

1、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日活动有机渗透,提高实效我们认准“将德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的途径,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如:每周一各班老师带幼儿参加升国旗仪式,大家面向国旗,行注目礼,高唱国歌,随后由老师作国旗下的讲话,让幼儿在升旗仪式中受到爱国教育;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要懂得问好,离园时懂得与老师和同伴说“再见!”,人家给你东西或帮助你时,要学会说“谢谢!”,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幼儿在平时交往中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又如: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吃饭不依赖老师喂,饭后要漱口及用自己的小毛巾擦嘴巴,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叠被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良好的习惯慢慢养成了。另外在游戏时,要求幼儿不争抢积木玩具,不争抢角色,学会合作及分享,游戏后要求幼儿帮老师把场地收拾整理好、把玩具放回原处等,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失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我们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同时贯彻“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力求使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质。

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只有坚持一贯的要求,不断地在神经系统中逐渐形成深刻的印记,才能成为定型,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使幼儿终身受益。

2、在不同领域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领域教学是幼儿园开展教学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利用领域教学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并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如给幼儿讲《诚实的列宁》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拔萝卜》的故事,说明了大家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听故事时,幼儿会全神贯注的,此时是最易于调动幼儿情感积极性的时候,他们时常会将自己引入童话故事的情节之中,从而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

3、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在“三八”节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爱奶奶、爱妈妈、爱阿姨教育,以及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教师节对幼儿进行尊师教育,“五一”节爱劳动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争做老师、妈妈的好帮手;“十一”国庆节爱祖国活动,我给孩子们讲了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为祖国妈妈争光的小故事,使幼儿懂得了祖国妈妈和小朋友一样有生日,爱祖国就象爱妈妈一样。通过各个节日活动无一不在孩子心中掀起爱的波澜。

4、在参观游览中进行德育教育

带幼儿外出参观名胜古迹,组织幼儿观赏家乡的秀丽山河,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从小爱家乡、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我们利用春秋游组织幼儿到凤凰山公园、荔枝公园、古谯楼名胜古迹等参观游览,告诉幼儿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到处乱扔果皮纸屑及乱大小便,爱护花草树木等;带幼儿到步行街参观摄影展,从照片中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这些活动都给幼儿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难以忘怀,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5、在家园共育中进行德育教育

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配合。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迁就,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幼儿都以“我”为中心。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从而变得任性、骄蛮、无礼、自私、冷漠。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共同分享,是因为他们觉得分享就是使他们失去所得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家园园地》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在培养幼儿爱劳动方面,家长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事事为幼儿代办,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动手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变得事事依赖他人。建议家长可以利用过生日等机会,让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图书、食物,让他体验与别人一起玩的快乐。在家里,父母要教育孩子给家人分东西应先分给爷爷奶奶,再分给爸爸妈妈,最后才是孩子自己的,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好品质。

6、发挥榜样作用

以点带面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同伴群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儿园中,幼儿间交往最多,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同伴的亲身体验,使幼儿自我发展。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礼貌教育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在无压抑的游戏环境中进行。如创造性游戏中让幼儿去尝试如何礼貌待客。通过评比竞赛的形式,更可以激发幼儿不断进步,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断强化行为习惯。例如:在班中我们设置了小动物摘果子的比赛墙面。根据幼儿运用礼貌用语次数的多少为小动物增加果子数量,从而评选出文明之星。

结语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的品德教育更离不开幼儿园和教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就是渗透,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家庭教育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关键。总之,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

参考文献

[1]刘利.现代幼儿园德育教学方法之我见[J].内江科技,2010(06).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专业价值;专业治理;教育领导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1-0003-08

幼儿园园长的专业成长始于专业认识与理解,长于专业过程与方法,成于专业能力与行为,归于专业精神与信念。〔1〕《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提升学前教育领导力的专业准绳。本文将从教育领导专业化视域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教育领导专业化背景下的《标准》研制

《标准》的颁布是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教育领导专业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国都很重视教育领导的专业化问题,注重通过制度建设推进教育领导专业化进程。例如,早在1996年,美国州际教育管理委员会就制定了《学校领导专业标准》。关于学前教育领导的专业性及学前教育领导的专业成长路径,罗德进行过系统研究。〔2〕澳大利亚国家儿童保育认证委员会则制定了《托幼机构管理者标准》。新加坡教育部也在本国幼儿园质量标准中单列了“机构领导标准”,确定了机构领导的三个基本维度,分别是领导目标、专业发展与领导、与家长及社区的关系。〔3〕我国同样在基础教育领导力专业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建立了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高中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特殊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五个教育领导群体的专业标准体系。这是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长专业化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近10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表明,提高学前教育有效性,收获学前教育高回报的前提是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基于此,美国最新提出的国家战略是“再创卓越:学前教育全面优质化的期盼”,澳大利亚最新提出的国家战略是“2020年每个孩子都免费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巴基斯坦最新提出的国家战略是“通过学前教育解决分裂和贫穷的社会问题”,印度尼西亚最新提出的国家战略是“学前教育优先发展”。〔4〕幼儿园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关键条件包括健康、安全的保教环境,较高的师幼比,具有适切性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保教者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经验水平,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较高的员工工作投入与满意度等。〔5〕这些关键条件的达到与否,与园长的领导力及幼儿园治理结构关系紧密。

从行业内在专业性来说,《标准》的颁布是促使教育领导专业化的重要举措。每个行业都需要领导力,领导力来源于专业性的内在规定。一是对领导专业性的认识,即认识到园长具有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长期的发展,幼儿园的保健、保育、教育三大功能日益相互融合,使其既有别于中小学,又有别于单纯的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的专业功能日益凸显,具有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6〕对学前教育领导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是推进专业化的前提。〔7〕当下,我国拥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幼儿园已超过20万所,远多于小学和中学。这是一个在大众层面加大专业性宣传,在行业层面实现专业认同非常好的时机。二是对园长领导岗位的关键性、制度性安排。园长这一岗位对其教育领导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有其独特的领导理念和基本维度。学前教育领导力需要培育,更需要专业标准的引领。〔8,9〕目前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学前教育领导力的研究与培育,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领导力知识准备、实践锻炼、理论提升的培育体系。〔10〕例如,罗德系统阐释了学前教育领导的独特意义、人格特质、沟通技能及其领导力形成的基本途径,视学前教育相关者需要的满足为领导力修炼的核心。〔11〕又如,帕特丽夏提出了“儿童发展中心的幼儿园管理”理念,阐述了幼儿园管理的独特价值,强调了幼儿园教育领导的独立性。〔12〕三是通过《标准》对行业进行规范和引领。一个行业在快速壮大时,需要有强有力的专业认同和规范,更需要有专业的期待和标杆。专业标准是评价一个行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专业标准的成熟程度会影响一个行业的成熟水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幼儿园教育领导群体就像一座金字塔,有塔尖、塔身和塔底。《标准》对塔尖部分的人是一种专业期待,对塔身和塔底部分的人是一种专业规范和准则性强制。一个行业具有成熟规范的专业标准,既彰显了这个行业塔尖精英的雄心,又能保证塔身与塔底的人员有行动的方向和准则。

总之,《标准》既体现了有关学前教育领导力的研究成果,更体现了社会公众,特别是社会主导性价值观对学前教育领导专业化的认知水平。

二、《标准》的专业化功能定位

《标准》的专业化功能体现为专业准入、规范和发展功能。准入功能凸显专业准入的强制性,规范功能体现专业化程序(培养培训)的规范性和严密性,发展功能彰显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终身性,以及专业群体的自我意识与自律性。

1.专业准入功能

专业准入功能主要体现为净化队伍,严格行业准入标准。南非的相关专业标准规定,园长必须通过规定的资格审查,必须持证上岗,且有效期仅为3~5年。我国香港地区要求园长具备长期的幼教经验,取得幼儿教育学士学位,持有校长培训资格证书且有一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13〕我国大陆地区颁布的这份《标准》是指导我国各类托幼机构负责人、幼儿园园长资格认定的准绳,对园长准入资格、园长继续教育、园长学历以及园长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经验等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专业规范功能

《标准》从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个方面规定了园长的培养、培训以及后备选拔导向,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层面指明了园长领导力获得的方式,以及培养、成长、历练的基本途径。从对象指向来看,《标准》可以用于指导各级政府、托幼机构制订园长队伍建设规划,严格园长任职资格标准,完善园长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园长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园长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从而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专业发展功能

《标准》倡导“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14〕有利于解决以往园长资格认证缺乏专业依据,选拔缺乏专业导向,在职成长缺乏专业动力等问题。这一崭新的认证体系可以在过程中激发园长终身学习、注重能力提升的发展动力。有专业自觉的园长会将《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准绳,既制订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主动性,又主动参加园长培训和自主研修,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努力成为学前教育和幼儿园管理专家。《标准》的专业发展功能促使园长专业发展进入自由自觉的生命状态,成为园长构建专业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促进园长的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可以建立园长培训(发展)中心,根据园长职业特点进行课程及资源建设,根据园长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完善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改革培训模式和方法,加强园长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园长专业成长的科学研究,从而为促进园长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三、《标准》的专业理念

园长应坚守怎样的专业理念?《标准》指出应坚守五大专业理念。

1.以德为先

以德为先要求园长的德行要高于普通教师,以起率先垂范作用。以德为先具体体现在三个基本层面。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园方向和党对教育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园工作,履行法律赋予园长的权利和义务,主动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二是“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和幼儿园管理工作,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关爱幼儿,尊重教职工,为人师表,勤勉敬业,公正廉洁”。

2.幼儿为本

“坚持幼儿为本的办园理念”,要求园长“把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作为幼儿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要求园长“面向全体幼儿,平等对待不同民族、种族、性别、身体状况及家庭状况的幼儿”;要求园长“尊重个体差异,提供适宜教育,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要求园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使每个幼儿都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幼儿为本的办园理念是要贯穿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当中的,体现在方方面面,也体现在时时刻刻。

3.引领发展

园长的专业发展既立足于现实,又强调可持续性,目标指向未来。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头人,既是专业引领的领导者,又是组织协调、组织发展的领导者,更是先进思想、先进理念的传播者。“园长作为幼儿园改革与发展的带头人”,需要担负起“引领幼儿园和教师发展的重任。把握正确的办园方向,坚持依法办园,建立健全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激发教师自主成长的内在动力”。

4.能力为重

园长这一管理岗位是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岗位。合格的园长需要具备组织领导力、教育领导力和价值领导力,而这些领导力最终需要通过行动力、执行力来实现。因此,园长应当“秉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突出园长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不断提高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坚持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5.终身学习

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日新月异,为适应时展的需要,园长应当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持续推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指园长要有发展、开放的心态,“将学习作为园长专业发展、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艺术素养;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幼儿园成为园长、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成长的家园”。

四、《标准》中园长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标准》对园长的专业要求分为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六个方面,体现了对园长价值领导能力、教育领导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的要求。根据园长领导能力的形成规律,《标准》分别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层面作了规定,共形成60条标准。〔15〕其内在逻辑解释如下。

1.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构成组织领导能力

《标准》提出的园长要担当起优化内部管理的职责的核心是对幼儿园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最优组合。在专业理解方面,《标准》强调园长要依法办园、以德治园,自觉接受教职工、家长和社会的监督,注重榜样示范、人格魅力、专业引领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尊重幼儿园管理规律,实行科学与民主管理。园长需要掌握幼儿园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幼儿园管理的先进经验。在工作过程中,应准确理解国家有关幼儿园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和园长的职责定位;建立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推行园务公开,尊重和保障教职工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民利(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根据需要建立园务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应急机制,制定相应预案,定期实施安全演练,指导教职工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掌握幼儿园园舍规划、卫生保健、安全保卫、教职工管理、财务资产等管理方法与实务。在能力方面,园长应重视增强幼儿园领导班子的凝聚力,认真听取党组织对幼儿园重大决策的意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幼儿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教师、保育员、保健医生、保安、厨师等岗位职责,提高幼儿园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调适外部环境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幼儿园外部资源,调动幼儿园外部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管理效用的最大化。在专业理解方面,《标准》强调园长应当充分认识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促进家园共育;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在工作过程中,园长应当注重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掌握幼儿园与家长、相关社会机构及部门有效沟通的策略与方法;熟悉社会(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与特点;指导教师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掌握家园共育的知识与方法;建立幼儿园对外合作与交流机制,开放办园,形成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社区)及园际间的良性互动;面向家庭和社会(社区)开展公益性科学育儿的指导和宣传,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保教情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注重通过多种途径,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科学育儿能力;加强幼儿园与社会(社区)的联系,利用文化、交通、消防等部门的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引导家长委员会及社会有关人士参与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工作,吸纳他们的合理建议。

2.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构成教育领导能力

《标准》提出的园长要具备领导保育教育能力的核心是强调园长要具备保育教育领导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课程领导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园的保教水平。在专业理解方面,园长要重视保教结合,把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对幼儿发展有合理期望;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重视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作为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园长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重视防止和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尊重教师的保育教育经验和智慧,积极推进保育教育改革;掌握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熟悉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一日生活、游戏活动等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教育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管理和保育教育活动中应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落实国家关于保育教育的相关政策,立足本园实际,组织制定并科学实施保育教育活动方案;具备较强的课程领导和管理能力,指导幼儿园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建立园长深入班级指导保育教育活动制度,利用日常观察、观摩活动等方式,及时了解、评价保育教育状况并给予建设性反馈;领导和保障保育教育研究活动的开展,提升保育教育水平。

引领教师成长的核心是强调园长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起率先垂范、引领发展作用,通过落实相关政策、制订相关激励制度、采取多种举措,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专业理解方面,园长要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保教人员,促进保教人员的团结合作;积极创设条件,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明确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意识。在具体的引领过程中,园长要把握保教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的规律和特点,掌握指导教师开展保育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方法;掌握园本教研、合作学习等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方法以及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策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在职能力提升培训,为教师创造和提供专业发展的条件及环境;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激励和评价制度,构建教研训一体的机制,落实每位教师有关培训学时的要求;培养优良的师德师风,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办法,引导支持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秉持仁爱之心,不断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增强保教人员法治意识,严禁歧视、虐待、体罚和变相体罚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维护和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和待遇,关爱教职工身心健康,建立优教优酬的激励制度。

3.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构成价值领导能力

《标准》提出的园长要具有规划幼儿园发展能力的核心是强调园长要从价值观层面规划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在专业理解层面,强调园长要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重视幼儿园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凝聚教职工智慧,建立共同发展愿景,明确发展目标,形成办园合力;尊重幼儿教育规律,继承优良办园传统,立足幼儿园实际,因地制宜办好幼儿园。在规划过程中,园长要掌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学习优质幼儿园的成功办园经验;掌握幼儿园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与测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把握幼儿园发展现状,分析幼儿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形成幼儿园发展思路;组织专家、教职工、家长、社区人士等多方力量参与制定幼儿园发展规划;依据发展规划指导教职工制订并落实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条件支持;监测幼儿园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与成效,根据实施情况修正幼儿园的发展规划,调整工作计划,完善行动方案。

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幼儿园各领域教育中抓住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幼儿创设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机会,培养幼儿独立进取的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

目前,一些幼儿缺乏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主观动手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人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理念的缺失

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侧重于对幼儿园硬件环境的建设,一味追求豪华来提升幼儿园的吸引力,忽略了幼儿健康发展真正需要的软环境建设。

1.2教育手段缺乏专业性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由非专业人士兼任。知识、经验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1.3重智商轻情商

目前,在幼儿园讲小学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幼儿的智力发展的培养,忽略了对幼儿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了迎合众多家长的喜好,幼儿园都开办了一些美术、乐器等特色班,最后导致:孩子们的热情却在没有假期、没有充分休息的幼儿时代被消耗殆尽。家长和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使孩子们过早地进入不必要的“竞争”状态,导致其丧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2.1更新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幼儿园除了要加大硬件环境建设外,还要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同时要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另外,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和创作环境。教师应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进行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富有勇气和热情。因此,幼儿教育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激发其成功欲望,又让幼儿从世俗中超脱出来接受审美教育。

2.2构建多元化教学手段

2.2.1社会性的培养,逐渐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幼儿的社会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必须从幼儿的社会性抓起。一是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二是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三是开展移情训练:移情亦称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及他人思想及活动的一种能力。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长期以来,德育忽视了幼儿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幼儿德育工作应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高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四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家庭的要求保持一致,共同纠正不良行为。幼儿教师即要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不管幼儿智力发育程度如何,都要平等对待,任何斥责、惩罚、讽刺都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2.2注重个体差异: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实施个别教育。一是开展个别辅导,每一个儿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二是开展儿童的心理治疗。生活中往往存在幼儿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实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2.2.3游戏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发挥增效作用。幼儿教师要十分注意在在一些象征性游戏中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过度的教育”、粗暴的干预都会使幼儿的安全需要和成就感的需要受到阻碍。游戏是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和合群情感的发展,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让儿童提高合作的能力。

2.2.4开展自我评价:幼儿期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过低或过高认识和评价自我的倾向,有助于增强自我接受的意识。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幼儿点滴的进步,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

2.3幼儿智力和培育幼儿的品质教育相结合:幼儿时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倘使培养得不好,就会背离人的和谐发展的轨道。幼儿教育强调寻求幼儿的品行的培养和意志的树立,通常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易被挫折和困难压倒,因此,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让每一个幼儿形成以自信、欢乐、奋发为基调的心理素质。在孩子经历挫折的同时,教师、父母应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作者:张春玲 单位:兰州七里河区秀川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