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1篇

“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将本着‘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原则,资源共享,加强合作,共同践行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中国美丽乡村。我们要自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2013年2月27日,来自全国各地50个美丽乡村的代表齐聚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以《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宣言》的形式做出一个践行生态文明的“美丽”承诺。

万峰林所在的黔西南自治州不仅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山水之间还保存着纳灰村、南龙古寨、鲤鱼坝村、打凼村、纳孔村等一批原住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乡村。

为中国乡村

可持续发展把脉

党的十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自此,“美丽中国”作为一个新名词风行全国。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后第27天,全国首个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高端峰会在兴义万峰林拉开序幕。万峰林峰会以“民生与民声——中央一号文件与百姓关注、中国美丽乡村构想与机遇”为主题,搭建一个开放、广阔、包容、高端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研讨把脉、建言献策,为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传承民间民族文化等方面提供建议。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宣布峰会开幕并作主题演讲,他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引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双创”战略;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和价值体系是发展创意农业的新模式;创造“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的实现;大力推进创意农业发展的新思路等内容;厉无畏对创意农业和乡村文化发展的精彩论述引来现场热烈掌声。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联合推动组组长何丕洁,民盟中央副主席龙庄伟,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军事科学院军事研究部副部长、少将罗援,省政协副主席孙国强等出席。

中央电视台7频道农业节目总编辑赵泽琨第一次来到万峰林,惊叹于乡村的原生态之美。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经过一段时期改善与提升环境、产业、素质、服务等方面,将来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会更优美、村容村貌更整洁、产业特色更鲜明、社区服务更健全、乡土文化更繁荣、农民生活更幸福。

黔西南自治州州委书记张政在致辞中承诺,将以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为载体,进一步学习借鉴全国著名美丽乡村的好经验。坚持“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峰会原则,建立和巩固第一批以全国50个美丽乡村为代表的乡村发展联盟,践行“万峰林峰会宣言”,切实在理论研究、经验交流、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成效。

黔西南自治州州长龙长春在《宜居宜游之都 投资兴业热土》的演讲中,展现了黔西南的发展愿景——建成全国性的承接产业转移、旅游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西南腹地出海和连接东南亚的大通道,西江上游经济区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加工基地。并欢迎海内外客商来此投资兴业,共创双赢。

峰会上,美丽乡村的代表们纷纷发言:北京新发地村党委书记张玉玺介绍了本村的蔬菜产业如何服务首都的成功经验;江苏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副书记吴惠芳介绍了作为百亿元乡村的发展模式;兴义市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分享了“贵州精神”诞生地的发展经验……

借力外部资源

打造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需要激发自身活力、有效利用本土资源,更需要借力外部优势资源,联手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应邀出席峰会的企业界代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屠红燕,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缪雪中,盘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田宁,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徐浩然等代表根据各自产业的特点,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将带来的庞大市场蛋糕,就如何深度开发乡村市场分享了他们的长远思考和商业智慧。同时还就乡村市场中制造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将为乡村市场带来的影响,如何整体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提出不少真知灼见,表示愿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多的产业支撑和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农村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管清友,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执行会长王理宗,兴义市市长王天洋及全国各地的美丽乡村代表们,在峰会开放互动式访谈中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积极交流互动,共同谋划与分享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经验及做法,拓展思路引发共鸣。

主持访谈的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在总结词中说,“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生态概念,而且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社会概念。“美丽乡村”不仅有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它应该是结合了经济、政治、人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个完美组合,这才是对真正“美丽乡村”的追求,是中国农村未来的希望。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相关负责同志,国内知名专家及省直单位负责人,全国50个美丽乡村代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及国际友人和部分工商界人士参加了峰会。(责任编辑/哈文丽)

“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宣言

1.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

3.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4.提升农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科技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使农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3篇

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虑,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已经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美丽乡村”概念的出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密切的关系,“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在内的多项惠农措施,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经济市场的活跃性。农村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包括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两大方面,由于长期“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分离状态,导致两方面建设都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这无疑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桎梏。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理念并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乡村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因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改善农村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相应地,在“美丽乡村”概念下所改良的农村经济必然将形成一种“新形态”。

 

“美丽乡村”与农村经济“新形态”概述

 

“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涵。“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要求,在没有融入“美丽中国”执政理念之前,主要用来规范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社会问题,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明确提出了五项要求,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很显然,在“美丽乡村”建设初期重点突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性,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两项是以实现农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为目的,促使农村人口从温饱迈入小康生活水平。 “乡风文明、管理民主”重点反映在农村社会风貌的改良上,这也是“十一五”期间我国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普及科学、民主、法制,改良落后、愚昧、迷信的农村社会。

 

关于“村容整洁”的要求解读,笔者参考了十七大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意见,本质上说是从社会公共服务角度,缩小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差距。

 

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社会建设理念,不仅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概括其中,还将其视为一个重点工作领域。“美丽中国”的理念并非是单纯的改革发展范围扩大,而是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入手,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造的着力点;这其中,“生态文明”被置于突出地位,在“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地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毫无疑问,“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针对现有的农村社会环境进行重构,尤其是要积极引导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美丽乡村”的美不仅仅表现在外观上,还要美在可持续性发展层面,也可以说这种美不是人为生产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必然需求。

 

迈入“十三五”之后,“美丽乡村”的概念得到了升华,不应该再简单地理解为“美丽的村庄”,根据党的十八大对“美丽中国”的相关描述,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富起来的同时美起来;由此可见,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简单地说,无论是经济收入增加而破坏环境,或生态环境优美但人民依旧贫困,都不能够称之为“美丽乡村”;只有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层面的统一进步,才能称之为是中国“美丽乡村”。

 

很显然,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泛指人类在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所创造出的物质、精神价值的综合,而这一观点的提出,恰恰是针对长期以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言的。

 

农村经济“新形态”的内涵。广义的“经济形态”指的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研究中将经济视为一个社会整体,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经济形态”研究为“商品经济形态社会”。那么基于我国农村经济范畴来说,其形态进化的过程与宏观经济存在密切联系。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千百年来孕育了深厚的农耕文化,特别是在农村经济领域存在较强的独立性和封闭性。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快速恢复国内经济秩序、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向工业领域倾斜,造成长期缺乏对农业生产及农村市场的扶持。

 

事实上,在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力量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城乡二元化”以及户籍制度的弊端逐渐凸显,从农民工进城到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为重心,农村经济从依附实现了独立,尤其在“十一五”期间针对农村市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产品市场价值的提升,农村经济逐渐活跃,并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十二五”至今,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丰富,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瓦解了传统农村经济渠道,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新的农村经济形态再次萌生。

 

根据文章的研究范畴分析,笔者按照农村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经济形态的划分(1949~2015年),大致存在三种类型:

 

第一,劳动力经济形态。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种全会期间,我国主要是劳动力经济形态。这一时期国家基础薄弱,农业人口多、产值低,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势创造经济利润,农业税是农村经济形态中的主要因素;以公粮为例,数据显示,1949~2000年间,中国农民缴纳的粮食作物超过7000 亿公斤,是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很显然,由于经济体制、市场条件和生产环境等限制,劳动力在这一经济形态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第二,产品经济形态。改革开放到“十一五”期间(2006年),需要区分的是,此处的“产品”是相对农村经济而言的,与《资本论》中关于产品经济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不属于同一范畴。这一时期农村市场开始活跃,与市场经济的对接逐步深入,同时在现代化农业背景下,粮食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税压力减小,市场进一步开放,个体经营比例增加,劳动力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减小,并逐步开始向城市经济体系蔓延,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工妹”、近年来的“农民工”等;人力资源的流动,直接导致了物流的加速,社会物资匮乏的现象开始逐步得到解决,因此这一时期农村经济中体现经济价值的主要是产品。

 

第三,资源经济形态。从2010年至今,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呈现独立,即“互联网经济”,它泛指通过互联网产生的各种经济活动综合。互联网技术的强大渗透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各行业、各领域不可或缺的应用。2015年,我国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规划,“互联网+农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事实上,在互联网经济影响下,农村市场“触网”的时间可以追溯到电子商务初期阶段,产品交易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不断扩大范围,传统市场的吸引力开始减退。基于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原本被闲置的大量农村市场资源开始升值,如特色农业、土地资源等。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经济“新形态”干预

 

农村经济“新形态”是一个相对性变量,“新”必然有“旧”预知对应。事实上,经济形态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来说,某一个时期特定的环境、政策、局势等因素影响,必然形成经济形态的突出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但必然会随着新的干预手段出现而彻底改变;“新”代替“旧”是一种进步,而现阶段的“新”必然也会变成“旧”。在限定“美丽乡村”这一背景下展开研究,农村经济新形态指一个较为稳定的特征出现时期,即资源经济形态。

 

从理论上分析,“美丽乡村”的系统性体现在生活、生产、生态三个方面,在建设活动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缺陷,都不足以支撑“美丽乡村”的整体架构,并进一步使农村市场经济的形态发展方向偏离。例如,单纯地重视生态环境美化,集中资金和社会力量改造农村生活环境,但却忽略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长期维持较低状态。这样即便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外部建设,也会由于经济水平的不适应性,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效果,一段时期后,片面的建设成果就会消失。总体而言,“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把握好经济形态的适应性,尊重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利用合理手段展开干预。

 

结合现状来说,广大农村市场直接向社会提供丰富资源,是市场经济主体的主要补充,通过对资源经济形态的有效干预,可以促使“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更加突出。

 

生活干预。构建美丽乡村需要政府各级部门、社会机构、农村经济主体等共同参与,农村人口是主要的动因,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前期的政府财政主要用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水电、交通、饮水工程、文化广场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市场体系制度方面的引导,帮助农村市场构建完善的政策体制。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生活干预对象主要为基础生存条件改善,如危房改造、基础医疗、扶危救困等,这些是农村经济“新常态”实现步伐一致性的具体工作。

 

在实践的过程中,农村经济新形态的生活干预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区域对 “美丽乡村”的公益性抱有不满,原因是政府提出的大量建设项目往往缺乏资金,经济个体投入收益较小,反而增加了自身的经济负担。而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差、发展缓慢的地区,一方面希望通过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来改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另一方面则受到村级管理层的抵触,因债务问题引起纷争。

 

农村经济环境中的组织结构松散是一个典型问题,小农意识影响下人们习惯性的“自扫门前雪”,对公共事业的建设缺乏收益信心,这就导致现阶段农村经济“新形态”优势表现的个别性以及劣势表现的普遍性,与农村经济整体走势不符。

 

生产干预。资源经济形态的形成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成熟性,包括农业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加工现代化、营销网络化等,改变传统的农作物经营模式,提高其市场附加值,进而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但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资源被政府管理或接收,直接影响到了资源经济形态所具备的优势,如土地资源。“美丽乡村”建设中建设内容,如景观、广场、绿地、文化中心等,土地资源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干扰,包括土地商品化、无偿强行占有等,农民无法享有到“美丽乡村”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之前,自身的权益也无法保障,因此造成较大的矛盾。又例如,在农村道路交通方面的建设,农业生产中利用的现代化机械设备越来越多,道路损坏程度也不断扩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项目,同时也是经济新形态的构成因子,进一步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生态干预。构建“美丽乡村”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根据十八大的相关总结,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建设的系统性内容;同时,“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进步性,它把人类从工业文明以来造成的社会发展偏离进行了纠正,让人们认识到生态是影响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石。

 

狭义的说,生态干预是经济发展中最明显的部分,也是经济形态最突出的表现。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当前的农村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基本实现了水电供应,人们独立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界限更明显。同时,从农业生产角度来说,也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生态干预,包括化肥、农药等大量应用,畜牧业养殖所形成的污水、粪便排放,农作物秸秆燃烧所产生的烟气等,这些行为都是当前农村经济“新形态”的具体表现。

 

以雾霾引发的罪魁祸首之一—秸秆焚烧为例,一方面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影响很大,高温浓烟对大气、土壤都会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反映了当前资源经济形态下的因素价值转变。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秸秆是重要的价值物资,可以用来作为农村牲畜饲料、肥料、取暖材料甚至建筑材料,而在农村经济形态进入当前时期,经济价值衡量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导致资源处理的方式产生差异,而这对生态干预的影响是很大的。

 

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对中国经济的作用

 

优化农村市场经济结构。“美丽乡村”的基础任务是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农村经济长期存在的组织结构松散、竞争力不强的弊端,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联系。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性的对比不难看出,社会行动意识依赖于社会构建形态。通过“美丽乡村”的理念改变乡村自然环境,实现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寻求更多的利益增长点。

 

另一方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丰富经济收入渠道。充分了解农村经济“新形态”便于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发展策略,对“美丽乡村”建设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有机采摘及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极大扩展了农村旅游市场的开拓,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维持国民经济增长动力。“工业反哺农业”的实施从侧面上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整体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但不可否认通过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国迅速摆脱了贫困的事实。同时,另一个全新的问题也摆在全社会面前,即国民经济呈现的增长动力不足问题。 “十二五”期间的2012年、2013年年、2014年三年中,我国GDP增速维持在7.5%左右,而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增速平均值为10%。根据世界银行的国民经济收入标准,2012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6100美元,这一标准已经排入了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队列,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很有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呈现出社会财富容量较大,货币流动性差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寻求到新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改良方式,经济资源就会陷入死局,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因此被称为是“中等收入陷阱”,结合我国当前的形势来说,亟待一种长期投入、长期收益的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建设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也是基于当前农村经济“新形态”发展的重要方式。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4篇

“美丽乡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在新农村建设火热和乡村游火爆的当下,很有必要思考:怎样塑造乡村的美丽?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著名学者梁漱溟就预见“今后数几十年能令中国人向上兴奋的新方向就是乡村建设运动”。无论是推进城镇化的如今,还是返璞归真、回归诗意而居的将来,乡村总会是大多数人向往聚居的地方,其生产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是自然与人、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农村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更涉及历史、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从各自的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等特色出发,通过“缮民居、强公建、美景观”,着力向宜居、宜业、宜游目标迈进。首先,有效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通过对农村旧房立面改造和建筑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农村新居,让乡村民居成为一道风景。同时,加强基本共同服务建设,让农民无论是进入城市,还是在农村生活,都可以共享现代化成果。其次,推进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的互联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农村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最后,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及特色物产,挖掘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寻找、发现、展示美丽乡村内在美,既美丽于“形”,又魅力于“心”。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没有门票的景区,通过“细节”塑造由内向外的美,让历史建筑焕彩、让民间故事复活、让龙飞凤舞显灵、让地方剧种走红、让传统美食扬名……

美丽乡村关键在于“美”得要像乡村。较之钢筋水泥,乡村的生长见诸田野,充满希望;较之人造园林,乡村的风景演绎大自然之美,天然去雕饰;较之现代知识,乡村里有乡土的箴言,世代流传……乡村更贴近生命的本真,更懂得自然的谶语。千万不要用城市的视角去美化乡村。此外,注意美的差异性。美因差异而存在,美因传承而久远。

美丽乡村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还是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更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中国悠久的农耕社会历史及特殊的现代化进程,使得大部分城市居民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农村存在天然的亲近感,农村是我们的精神守望地。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使田野更晴朗、空气更清新、溪水更清澈、乡情更浓郁、文化更深厚,让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日益成为更多人乐于前往的旅游目的地、流连忘返的心灵休憩地。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9-0068-02

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中国是农业大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础之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美丽乡村建设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广大农民的新期待,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坚实的载体。

一、美丽乡村厚德载物,是人生存发展的摇篮,须努力发展和壮大生态产业

“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彩篇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也是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农村的生动铨释。[1]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3年,以同志为时任书记的浙江省委就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要求用5年时间,对全省1万个村庄进行全面整治,建设好100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2]2013年10月,同志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2003年以来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湖南永州市委认真贯彻落实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4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响亮地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乡村的发展理念,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注入恒久的动力,推动永州生态农业和绿色工业的发展。一是在“绿”字上做文章,发展规模农业。永州粮食、柑橘、蔬菜等在全省均占一定的位置,柑橘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三、产量居全省第五,蔬菜种植面积居全省首位,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进入全省四甲。还盛产香柚、香芋、香菇、红瓜子、红衣葱、道州灰鹅、江华苦茶、蓝山黑湖酒、永州薄荷、双牌竹根鼠、东安花猪、湘南黄牛、零陵麻鸭等农副土特产品,风格各异,弛名中外;二是在“土”字上费心思,发展特色养殖。养殖以“土”为主,杜绝激素养猪、化肥养鱼等现象,形成以富家桥、朝阳、石山脚、黄田铺、珠山等乡镇为主的生猪、水产养殖带;三是在“大”字上下功夫,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熙可罐头”“天龙米业”“银光粮油”“福田茶业”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四是在“休闲”上寻出路,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古迹众多,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众多。从江永谢沐河畔的千年古村上甘棠,到新田大观岭下的龙家大院;从零陵贤水河畔的周家大院,到祁阳象牙山下的李家大院。据统计,永州有古村落31个,古民居26栋,在我国古村落古民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美丽乡村由生态文明塑形,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须饱含现代的文化气息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必然趋势。[3]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我们的祖先历来讲究“天人合一”,注重生态平衡,并逐步演变为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新的文明形态。新中国成立后,生态文明观首先见诸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出现了一些生态文明理念的新提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等。这些关于生态和环境问题的一些新提法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党已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部署,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党的十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深刻表明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党的十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五新”,即在总体布局中有新定位、在自然观上有新理念、在战略目标上有新部署、在历史责任上有新使命、在具体方法上有新举措。同时,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立了“四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正像恩格斯指出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因此,当前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理念,重新为乡村塑性,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并贯穿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乡村社会现代化提供自然和人文载体。

同时,还应为乡村注入现代文化元素,注重用现代文化来提升乡村品质,特别是重建文明健康的农民公共文化生活。近年来,永州市不断打造舜文化、孝文化、儒文化和瑶文化品牌;大力推进“一县一品”工程,创建一大批“书画镇村”、“书香镇村”、“产业镇村”等文化特色村镇;进一步建设好红色教育基地等提升永州城市品位。不但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要积极培育农民之间的新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农村社区内聚力,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三、美丽乡村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卷,须净化我们的环境和心灵

在我们的理想中,美丽乡村,应该天人合一,美奂美轮。但是,目前举目四望,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笔者下乡进村调研,总会被一个刺眼的反差触动:一方面,乡亲生活水平提高了,“农家别墅”越建越多越建越靓;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生活环境却变差了,房前屋后垃圾乱丢,池塘水沟污水横流,田间地头农药滥用。这些现象,都背离美丽乡村的内涵,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自然和人文要求背道而驰。建设美丽乡村,为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注入了新的动力。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依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和谐共处、互惠共存,才能推动建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丽乡村。“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美丽乡村,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因此,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5]2008年国务院首次召开了全国农村环保工作会议,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并设立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通过实行“以奖促治”政策,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财政部、环保部于2010年启动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8个省区列入第一批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一大批“美丽乡村”,2014年在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第九届村长论坛,隆重公布了“中国十大名村”。这些乡村不仅清洁了污染,美化了家园、水源和田园,更重要的是荡涤了农民落后的环保和生态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文明意识和文化素养,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人文工程。因此,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尤其要趁势而上,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意识,努力提升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要选派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当作生态建设的生力军,充实和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强化农村干部的生态意识和绿色GDP意识。各级政府率先做出榜样,切实倡导“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作为首要标志纳入干部的实际考核评价体系中,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贯穿于实践行动中,以期真正达到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同志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强改革创新,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发展生态经济,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保留生态空间,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参考文献:

[1]乡村:月光下的理想国[N].中国教育报,2012.

[2]幸福,从美丽乡村开始[N].浙江日报,2013.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6篇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早在中共中央十报告就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于是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编制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同时,在2015年“两会”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仍然非常关注“美丽中国”建设。

而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旅游消费不仅能够直接拉动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也对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可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产业选择之一。而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地方还形成了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值得研究和借鉴。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一大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为美丽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将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趋利避害,探索新时代下美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是学界近年关注的课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动态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张广瑞、季华群等学者从旅游经营管理类型、乡村旅游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实证研究等角度总结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不同类型。国外学者则从政府干预、开发主体、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类型。

2、城镇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动态

国内学者章智涛从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和社会环境三个角度总结了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王兆峰等认为旅游业通过聚集和扩散机制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建设通过设施支持、消费驱动、产品创新和形象引导提高城市旅游效率。

而国外研究者PallaviMandke认为旅游可以带动城市发展,缩减贫富差距。UgoGasparino等认为无论从收入还是就业方面来衡量,旅游业日益被视为经济高速增长的潜在杠杆。

由上述分析可知,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开发类型的研究,而对于城镇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则主要对区域性影响进行探究。但同时我们发现以上研究大多集中于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且与时代背景结合不够,实施性较弱。因此,本研究旨在牢牢立足于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围绕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建设,选取长沙市光明村这一案例地来探究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旅游开发现状与模式,以求总结案例地旅游开发与建设的经验,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供同类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借鉴。

二、概念与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旅游发展模式

所谓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历史阶段、发展进程中,在自己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下,形成的在体制、结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战略路径选择。旅游发展模式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发展方式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表现形式和特点,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和综合性。

2、乡村旅游

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而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也较为混杂,但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都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综合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主要吸引物,以乡村为主体,城市居民为对象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3、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当前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扶持和实施项目。美丽乡村的“美”,包括视觉感观之美、意境之美、内涵之美、实用之美。通过这“四美”的建设不断经营管理创新乡村之美,使美丽乡村得以可持续发展,真正形成“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

4、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以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

耦合理论源于物理学中的耦合模理论。耦合,物理学上指2个或者2个以上的体系或2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或者是通过各种内在机制互为作用,形成一体化的现象。耦合被引申到其他学科,用来形象地描述那些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本研究中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就存在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耦合关系。

1、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相辅相成

新型城镇化下要求城市与农村城镇联动、城乡互补。而美丽乡村旅游发展就是在促进城镇联动和城乡互补,通过旅游这一方式将城乡消费对接,促进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新型城镇化也为美丽乡村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两者的耦合关系使得双方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2、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互为补充

(1)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从根本上解决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美丽乡村旅游发展核心问题的解决便是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美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核心是“三农”问题。我国要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都在“三农”。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可以推进工业化发展,而且可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2)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从资金上解决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保障问题,而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支持。

(3)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从环境上解决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问题,而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为新型城镇化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新型城镇化时刻关注如何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的问题,努力实现美丽中国的发展,从而促进美丽乡村旅游的发展。

3、城乡一体化的耦合关系

城乡一体化的耦合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城市系统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这主要体现在旅游城市系统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乡村旅游发展系统内部旅游产业与乡村系统的耦合关系,乡村的功能以旅游发展为导向,旅游发展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二者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发展效应通过政府、企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接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光明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光明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于2010年正式被评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2年,望城区正式提出建设“现代化公园式城区”理念,光明村被列为重点示范点,将继续通过“光明村模式”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一)光明村旅游发展条件

1、区位优越,交通网络完善

光明村隶属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属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处在先导区金州大道现代农业产业带。先导区公交线路设立光明村站点,与市区、宁乡县城实现公交直达。

同时,国家南北交通大动脉京珠西线高速临村而过,高速公路互通,是南北方向进出长沙的重要途径。这为光明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气候与自然条件良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光明村地处湖南省省会近郊县望城县,区域内属典型的丘陵地貌,自然形态分明,景观特色较为明显。土层深厚,水质、空气质量较好。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温暖潮湿,降雨集中在春季,秋季干旱。

另外光明村的农耕文化是吸引城市游客的重要因素,城市游客在这里近距离感受田园乡村生活。金洲大道沿线风光秀丽、环境宜人,保持了原生态的田园风貌,这使得光明村的自然山水风光优良,旅游可利用资源丰富。

3、政府主导得力,政策导向明确

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光明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乡村基础设施条件,为旅游项目招商和整体景观打造奠定基础;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光明村旅游产业的整体规划;给予政策优惠,促进旅游业发展;搭建招商平台,引进农业合作项目,协助项目顺利落户,帮助企业尽早投产达效。

(二)光明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发展状况

2008年9月,光明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光明村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双重机遇,于是光明村村委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改善基础设施,于2008年开园迎客。

2008年12月,光明村注册成立了全省首家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采取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对土地实行集中流转。

2012年,望城区正式提出建设“现代化公园式城区”理念,光明村被列为重点示范点,打造“五谷欢乐地,光明大观园”。

光明蝶谷是依山依湖而建的光明村品牌景区,占地面积达18ha,植被覆盖率达90%。它是以政府为主导,同村委会协调建设的景区,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旨在为农户创收,为本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它是“长沙市望城区光明蝶谷素质教育基地”、“长沙市望城区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舞台艺术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和“蝴蝶科学技术普及场馆”。

同时,光明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针对游客外出游玩的需求,建设游客中心、沙滩、度假酒店等旅游服务和观光设施;针对健康出行的需求,打造环山自行车赛道和游步道;设置独具特色的指示牌和指示标等等。

自开园以来,2008、2009年光明村游客数量呈现递增趋势。光明蝶谷于2014年5月1日正式开园,截止年底,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年收入400万元左右。光明村也是湖南省优秀涉外参观点,先后接待来自巴勒斯坦、克罗地亚、日本、德国、韩国及省内外游客40多万人次。

如今,光明村将打造“湖南省乡村旅游第一品牌”作为发展目标,在“光明蝶谷”品牌下,规划结合地形环境、农业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情况,推出“五谷、八景”作为光明村乡村旅游的主要景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旅游开发的两大核心,建设现代化生态休闲乡村旅游农庄。

2、发展特征

(1)政府规划引导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光明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并通过政策优惠和引导,主导制订光明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同时,主持进行招商引资的相关事宜,为光明村的旅游发展与建设提供物质支持。

(2)借助市场力量

政府通过与现代农业企业进行合作,促进光明村旅游产业现代化,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共赢。同时,通过对市场的深入调研与了解,把握现今市场对于乡村旅游的诉求,合理有效地发展。

(3)着力打造“两型”环保小区

村民们遵守“不拆迁,不填塘,不挖山,不砍树”这样的信条,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该村人口约3546人,户数946户,67%的家庭应用绿色能源技术。

(4)注重村民参与,维护村民切身利益

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自主创业、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和现有生活水平。

(5)注重规划设计,营造田园式农庄

光明村委在相关企业的支持下邀请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为光明村制定整体的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五谷八景”。同时,设计全省首个蝴蝶主题公园,增强本村的旅游吸引力。

3、发展成效

(1)社会效益

旅游开发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光明村村主道沿线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01盏;完成了莲花大塘、汤家坝、罗坨坝水系的治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旅游设施建成对外开放,对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环境治理稳步推进。按照新农村民居改造“青瓦灰墙、朱门木窗”的标准,第一、二期改造已完工178栋;142户农户完成庭院绿化设计;新建户用沼气池125个,电话亭5个,新装太阳能热水器52台;建设了乡村垃圾回收站和乡村废水处理净化池40个;完成5处大面积的公共绿化地,全面提高了乡村文明水平。

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光明村始终保持着热情淳朴的民风,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较好的保持了乡村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2)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旅游,村民们收入大幅提升,人均年收入已经增长一倍以上;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也促进了乡村就业;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户自主创新创业,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生态效益

光明村的开发建设坚持生态理念,倡导污染零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培育生态产业,建设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备,生活污水和垃圾得到了有效的收集和处理,自然环境得到了改善。

四、光明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一)发展要素分析

1、投资模式

光明村的建设,一直以来受到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投入方面,省、市、县三级共投入3700万元,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改造,带动社会投资1.4亿,村民自行投人1000多万元。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主体角色

光明村利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主,产业支撑”的“光明模式”,有效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担当决策者和保障者。企业担当投资者和参与者,为其提供大量资金和支持。农民担当执行者和实践者,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自主经营,共同发展。

3、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光明村采取土地集中转让出租的方式。目前,龙聚福、天露等知名企业已进村落户开发,20余户特色农家乐己经在协会的指导下开始有序经营。

4、项目建设结构及其关系

在“光明蝶谷”品牌下,规划结合地形环境、农业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情况,策划“五谷、八景”作为光明村乡村旅游的主要景区。建设包括梅花坪、桃花谷、梨花谷、葡萄湾和枇杷湾5个小山谷在内的“五彩蝶谷”,打造包括田园牧歌、枫桥夜渡等在内的“光明八景”。将体验性项目与观赏性项目、文化性项目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多样的旅游体验。

5、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针对游客传统的观赏需求,推出万荷塘和梅湾景观等观赏性旅游项目;针对游客对旅游亲身体验经历的需求,结合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推出果园采摘,葡萄酒酿制以及露营、探险活动等体验性旅游项目;而针对游客新兴的科普教育需求,推出湿地生态观光和科普教育,画家村等文化性旅游项目。

同时,结合商业街、度假酒店等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全面的乡村休闲旅游体验。

6、休闲旅游市场定位

坚持以服务城市为主题,对接城乡消费,以临近城市的居民为目标市场,大力发展采摘式、自助式休闲农业,走城乡统筹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7、经营管理机构及制度

光明村在经营管理机构方面以政府统一引导、全面统筹,以合作企业和村委会为经营管理实际控制者,并结合少数农户自主经营,对整个光明村进行正规的管理。

光明村在制度管理方面,敢于创新和实践。村里率先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工商注册的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此外,光明村还成立了环保协会,聘请了固定保洁队伍,向村民征收“乡村环境卫生费”。

(二)发展模式提炼

由图2可知,光明村旅游发展模式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开发核心,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主、产业支撑”为宗旨,从投资模式、主体角色、经营模式、项目建设结构及其关系、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及定位和管理模式六个角度入手,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把握城乡一体化的耦合关系,借力政府支持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通过光明村模式促进城乡对接,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

由图3可知,从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来看,新型城镇化从项目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定位、经营管理模式和两型社区建设六个方面为光明村的旅游发展提供支持,而光明村旅游发展则从旅游产业发展、旅游服务建设、旅游利益协调和旅游形象塑造四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起促进作用,正因为二者存在着耦合关系,使得光明村的旅游发展体现出复合性。在系统耦合理论的支撑下,新型城镇化与光明村旅游发展相互促进,互为补充,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光明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通过发展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形成了特有的“光明村现象”:第一,光明村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主,产业支撑”,牢牢把握住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利用政策优势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第二,光明村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土地集中流转、开发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农企共赢。第三,光明村始终坚持民主管理,政务公开,保证社会参与,提高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第四,光明村通过合理有效的旅游开发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展望

本研究对本模式的应用有以下展望:首先,光明村模式虽然通过政府引导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但是就旅游发展利益协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企业和村民利益分配的分歧是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障碍;其次,休闲旅游产品分支定位的不明确使得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最后,该模式在宣传推广方面还有待完善。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7篇

会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形势,将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重点工作来抓。一是要加强宣传引导,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靠全体人民群众密切配合,要搞好宣传发动凝聚共识,强化群众家园意识,形成“人人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主体”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积极响应上级政策,借力借势发展,要注重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乡镇经济发展,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搞好规划。三是县委、县政府各部门都要做好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全县一盘棋,共建美丽家园的良好局面。

会议强调,搞好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全县各级一是认识要高,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上来,要统一全县干部群众的认识,为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行动要快。要领会好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和部署,严格按照市、县安排的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和完成任务。三是落实要真。各乡镇、各单位要真抓实干、迅速行动、分解任务、制定方案、抓好落实。

为切实搞好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南乐县采取四项措施,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孙文标任组长,正县级干部蒋景波、县政府党组成员刘社强任副组长,相关县直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南乐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小组。专门负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协调和领导,同时建立县、乡分包责任制,采取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的办法,一级包一级,层层落实责任。

二是建立了督导和驻村帮扶制度。在县领导包乡镇的基础上,从县直单位抽调12名科级干部、24名工作人员组成12个督导组,专门督导督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精心挑选了31个县直单位,单位一把手任第一责任人,各单位抽调1名副职、2名工作人员组成驻村工作队,分包全县31个示范村和重点村,专门帮助乡镇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重点村的建设和提升工作。督导组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实行定期汇报制度。

三是加大投入,严格奖惩。为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推进,县政府先期拿出200万元资金,并承诺按1:1比例匹配市政府专项资金,用于该项工作。动员会上制定下发了《南乐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南乐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考评奖惩办法》,决定对完成任务较好的乡镇进行奖补,对考评前三名的乡镇进行表彰奖励,对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县直单位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按市委、市政府规定追究责任。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8篇

今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前一阶段的调研和思考,我们认为在以后进一步推进张家川县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美丽乡村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发展的定位,关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的乡村之美。此外,一些地方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二、注重市场运作,着力增强美丽乡村发展活力。要注重发挥市场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上的基础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依靠市场这个主体,坚持市场这个导向,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推动下,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村企共建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三、注重群众受益,放大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效应。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群众受益。要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同时,可通过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为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发展。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生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四、注重政府引导,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政府引导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注重政府引导,避免政府包办,一是要增强对建设风情小镇的认识,大力宣传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引导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建设项目;四是要整合要素资源,形成全县一盘棋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干部深入一线、干部服务一线行动,选调干部深入一线直接参与建设,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一线选拔提拔干部;六是要向省、市争取将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列项等方式,明晰思路,落实责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9篇

一、研究背景

(一)“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

“美丽乡村”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政治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国家的执政理念,时任国家主席的在十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首次被纳入到“十三五”规划中,由此“美丽乡村”这一概念得到扩充和发展。

(二)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消费需求的新热点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4年乡村旅游人数已占到全国游客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几年,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高于20%。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人,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十二五”时期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帮助农村脱贫致富。

二、浙江南洞艺谷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一)抢抓时代机遇,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

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4〕42号)》。同年,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旅游局印发关于《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浙发改规划〔2014〕1130号》,旨在实现浙江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舟山市政府顺应时展潮流,编制《新建生态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年,舟山市国土资源局起草制订《新建社区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分步实施基础设施完善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兴业富民、文化惠民、服务优化五大工程,以三十八个具体项目为抓手,加快完善生态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新型旅游业态,全方位提升生态村旅游品质,将新建社区打造成为美丽乡村样本。

(二)深入细分客源市场,科学制定乡村旅游规划

浙江南洞艺谷位于浙江东部沿海,毗邻上海,江苏,宁波,杭州,温州等发达省市,市场前景广阔。沿海发达城市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加之在大城市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环境日益恶化,他们有意愿在节假日前往距离较近的环境清新的乡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放松心情。成立乡村旅游建设领导小组,研究社区发展规划、景区景点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协调安排旅游、文体、住建、水利和农林等部门,成立管理委员会负责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建设。

(三)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引导多元资本进入乡村旅游开发

当地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和共享性。

1、加大乡村主通道建设,扩大和完善环形道路及疏散道路建设。

2、以大型停车场及小型停车场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生态停车场。

3、加强盥洗室建设,参考星级厕所建设的同时,突出乡村旅游特点,打造200米内盥洗室服务圈。

4、将火车东西广场建设成为游客休憩集结地,为火车车厢业主的配套获得提供支持,满足基础设施需求。当地政府以公开招租的形式吸引市内外文创类个人艺术家、协会或公司(包括各类非遗项目)入驻南洞,积极引导多元资本进入南洞艺谷开发环节。

(四)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乡村旅游核心吸引物

深入挖掘南洞艺谷现有的资源,依托海洋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群众艺术创作中心、渔人码头、群岛美术馆、民俗壁画村等集创作、研发、展示、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加强与国内大专院校的合作,建设大学生采风基地,促进优质文化创意活动进入南洞艺谷;开展规模性的壁画大赛,展现农耕文化、海洋文化、传统文化等优秀文化元素,给乡村旅游注入新时代的文化信息,提高南洞艺谷乡村旅游吸引力,打造南洞艺谷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南洞艺谷住宿特色鲜明,依据徽派建筑向江南海岛演变的特性,结合海岛石头房的建筑特点,充分考虑海洋文化特色的建筑语言,一户一品,一品一味,清新亮丽,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建筑样式。

(五)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增强社区参与能力

当地政府通过聘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高俊创办群众艺术创作中心,组织喜好绘画的村民参加渔民画、刻纸、手工布艺、石头画等技艺培训。通过这种途径一方面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社区参与能力,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情。另一方面,村民通过创作渔民画,获得了丰厚的旅游收入,开辟了一条南洞村民致富的新路径。

(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乡村环境承载力

南洞政府一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依托社区生态环境原生性的特点,有选择性地进行保护和开发,同时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大力实施“两美干览”、“四边三化”、“双清”等专项行动,健全环境污染监管制度,提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七)增强宣传营销能力,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

近年来,南洞艺谷积极开展“徒步中国・神行定海山”、国庆大型游园会、火车派对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定海区委宣传部联合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专项外宣活动,邀请国内知名真人秀、综艺节目等主流媒体走进南洞艺谷,积极联系各大卫视将南洞艺谷作为外景拍摄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开展乡村旅游资源、产品的宣传营销,提升南洞艺谷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还利用微信、同程、携程、途牛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销售,通过统一整合乡村旅游产品、统一包装形象、统一拓展市场,实现利益共享,扩大南洞艺谷在全域范围内的知名度。

三、关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考

如何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配合共同解决的问题。政府作为协助者需要给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政策、经济、技术支持,统筹协调,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专家团队作为智囊团需要对地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科学的前瞻性指导。村民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需要充分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推动社区参与,提高村民对乡村自然生态、生产活动、遗产建筑、民俗文化的价值认识,激发内生动力。

各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入挖掘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1、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性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乡村旅游,挖掘乡村生态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生态品位,营造独特的乡村生态意境,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标。

2、保持乡土文化的多样性

深入挖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其有机渗透到乡村现代生产与生活之中,通过旅游发展唤醒文化记忆,推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表达与适度活化乡村文化,让文化变得轻松和可以解读,促进乡村文化传承。

3、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

各地区应注重对乡村本色的保护,创造适宜本土文化、乡土环境的乡土建筑。在风貌建设中,尽量地保护村庄原有格局、空间尺度、场所环境,保护乡愁回忆。

(二)深入细分乡村旅游市场,优化产业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针对旅游者向往自然和乡土亲情的需求,开发出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项目,通过不同产品的差异来吸引旅游者,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全方位、全产业链地审视乡村旅游的产品业态布局,选择或创造合适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充分了解利益主体的需求和意见,尊重和关心社区居民的利益,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目标,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益,互相约束、共同监督,保障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益,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四)引导多元资本进入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旅游发展到现阶段,已经是2.0或者3.0时代了,必须把乡村旅游放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环境中。运用多元化、专业化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鼓励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积极探索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旅游开发新格局,以专业化的手段打造核心旅游产品,形成强烈的品牌效应。

(五)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者和当地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引导各领域专业人才进入到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和创新创造等活动中,以此来弥补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短缺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层次。

(六)增强线上线下营销宣传能力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谷城;生态发展;经济

谷城,是湖北省西北部一个极具发展特色的生态县,是部级重要生态功能区,因炎帝神农在此尝五谷而得名,炎帝神农得名的主要功绩是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药茶;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作陶为器,冶制斤斧;台榭而居,安居乐业。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从采集、渔猎野蛮时代到农耕文明时代的重大转变。

本世纪以来,我县依托生态资源,注入生态文明理念,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八山半水分半田”地貌特征造成了谷城平原的稀少,由此,造就了谷城“远山、近水、田野、劳作、丰收”的乡村韵味,呈现出“世外桃源”之仙境。比如盛康王家井村、石花席垭村。地处僻静,依山伴水。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宁静闲适之美的意境。比如紫金镇的垭子口村、赵湾的鲁家油坊,具有独特谷城特色的自然田园生态景观。更有依托特色产业区,产业与建筑环境紧密结合,形成风景园林式的村庄特色。如五山堰河村、石花小坦山村。2013年以来,在学习并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县积极参与,以“村村优美,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以“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为重要原则,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为基本路径,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探索农村生态文明特色模式。

(一)设计理念

(1)生态引领: 谷城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这是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生态农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生态化战略的支撑。因此,本县的建设致力于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向互动,和谐统一,在谋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取得经济效益,实现本区的可持续发展。

(2)特色打造:特色是新农村的生命,是美丽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源泉。采用产业融合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运作模式,主打“茶叶、农业生态观光、乡村休闲旅游”等 特色产品。

(3)产业融合:促进特色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实现第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4)品牌建设:树立“大农业、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的原则,集中打造谷城休闲的旅游品牌,营造具有乡村休闲文化风气息的美丽乡村,以提升整个谷城新农村的旅游形象。

(5)文化建设: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

(二)发展模式

实施“产业化园区、城镇化社区、旅游休闲度假区”的“三区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模式。实现“农旅结合、产旅结合、居旅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模式。

(1)“新型城镇、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中国当前三大新政方向

这三大新政将引导生态、环保等产业发展,必将有力促进第一、二、三大产业融合的旅游化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势必大兴。

(2)后工业时代的生态旅游成为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后工业时代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未来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旅游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拉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引擎和支撑产业。

(3)产业支持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

依托农旅结合、产旅结合、居旅结合三大优势项目,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借势发展,走特色旅游发展之路。比如突出格垒嘴、老君山、尖角、李洲的汉江生态景观,五山熊岗的茶文化特色,格垒嘴苗木花卉,鲁家油坊土特产,垭子口、孙家沟乡村休闲旅游等特色。

(三)村庄规划模式

(1)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面积高,是城郊休闲的天然氧吧。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生态环境,决定了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此类村庄发展模式,突出一个“乐”字。当地村民:居于斯,长于斯,乐此不彼,“乐在其中”游客: “乐山、乐水、乐空气”。这些村庄,依托镇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得天独厚的生态资

源优势,以发展休闲旅游为主,开展山地健身,户外拓展等与运动。

(2)产业发展型

它的有利因素是村域产业发展正在逐步推进中,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将村域产业与其农家乐等措施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村域内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水平。休闲农业观光与乡村游结合起来,打造“观光+体验+销售”的现代农业园

(3)村庄改造型

对于村容村貌落后,村庄环境差,缺少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配套的村庄,我们建议量力而行,逐步改善

针对建设文化旅游型村庄目标,对村域内公共服务设施配合配套结合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进行统筹布局。对以政府主导的公益公共服务设施和以市场主导的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布局。

1、保留设施:村委会大楼、学校、卫生室、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居民点内,现状建设情况良好,保留并加以完善。

2、改造设施:改造村里居民点内公厕,提升公厕内外环境,维护并适当更新康体设施。游客服务中心的设置考虑与旅游集散设施相结合。

3、新增设施:所有居民点内配备统一样式的指示标志,利于游客辨识;适当增加商业店铺数量,提高商业服务水平;考虑到村民的需要以及今后游客的需要,建议建设生态停车场,同时也作为旅游车辆集散场所。

4、垃圾生态处理

垃圾处理先采取“垃圾分类”,后采取生态堆肥结合收集转运方式。垃圾处理池既减少了垃圾二次转运量,又使部分垃圾变为有机肥料。按照就近原则,以1km为覆盖半径设置垃圾生态处理池。在农村居民点范围内布置八个垃圾处理池,占地约80-100平米。

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在规划区内引入人工湿地的概念,以绿色生态的方式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同时也作为村域水网净化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

(四)规划实施步骤

一、近、中期目标与实施步骤

1、五年显成效(至2020年)

近期主要开展道路改造、村内行道树及绿化建设、新建垃圾填埋点、新建村污水处理厂以及居民点的建设,使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村域配套服务设施配置基本完成。

2、十年大变样(至2025年)

中期在完善区域各居民点的基础上,将村域产业与居民点结合起来,集中打造村域生态产业。

二、远期目标与实施步骤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11篇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是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而来的新兴旅游方式。党的十报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多种农业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地方的经济增长、美化环境、保留地方特色文化、习俗等。所以近年来也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其管理上也存在着大量问题。比如说乡村旅游市场缺乏统一的管理、旅游产品开发缺乏特色、建筑古迹遭到破坏、配套设施滞后等诸多问题。那么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微观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国内学者主要侧重于宏观研究,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延续国内学者的研究思路,把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乡村旅游研究,以福建永春县的典型示范村为例,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行动者进行深度解读。试图通过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利益目标之间的分析,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所呈现的若干问题,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关于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社会学家卡龙(Michel Callon)和拉图尔(Bruno Latour)为代表的(巴黎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提出的理论.该理论以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关系与过程思维等试图从“社会―技术”互构的视角解释技术发展问题。ANT是一套繁杂的理论体系,包括异质网络、铭写、转移、强行通行点、非可逆性、稳定性等诸多概念。其理论内核包括:(一)广义对称原则(general symmetry principle);(二)行动者网络(actor network);(三)问题转译(problem translation)是构建行动者网络的基本途径。每一类行动者的利益、角色、功能和地位在新的行动者网络中被重新界定、安排、赋予。其理论具有如下特点:对等认识人类与非人类因素原则。完全对称的处理自然社会与社会世界、认识因素与存在因素、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等这些二分事物。消除人与非人的界限,将行动者的概念延伸到自然领域。跨越传统的二元对立观点。现实的研究对象总是介于自然与社会两极之间,是一种自然与社会的“杂交物”,是融合了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行动者,在一定意义上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体的,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它存在自然―社会的联系体中。构建行动者网络,形成自然与社会重整。行动者网络就是异质行动者建立的网络,发展网络以解决特定的问题的过程。

二、关于研究地调查

永春,位于福建省东南部,隶属于泉州,国务院首批的开放县之一,是著名的芦柑之乡,织纸画发源地,茗茶之乡,全国生态县。永春县在国务院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在全省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2012年,永春县按照“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经过近3年的建设,永春县培育了30个县级示范村、131个乡镇级示范村,打造了中部、东部、南部3个示范片区,培育形成了“田园风貌”、“型特色文化型”、“滨溪休闲型”、“生态旅游型”、“造福新村型”、“产业带动型”等类型的美丽乡村。比较有名有利用地域优势打造生态文明村的北溪村,还有利用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名村的大羽村和利用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具地方特色的观山村。

三、永春县乡村旅游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关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早在2005年,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社会空间系的范・德・杜一穆(Van derduim)就在他的博士论文里《旅游景观》中首次提到行动者网络理论。同年,台湾学者李嘉诚又在《行动者网络应用于乡村旅游发展之研究:以九份聚落1895―1945年发展为例》中,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内生和外生模式加以区分乡村旅游行动者简单的划分为两类: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这里的人类行动者可以指村民、游客、政府人员、参与村落改造的技术人员等个人。非人类行动者包括: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旅游产品、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等要素。如表所述:

这些行动者的网络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永春县乡村的发展受到国家乡村发展政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影响。尽管永春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是随着党的十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口号,个地方政府纷纷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积极的政策对于永春县开展乡村建设工作是强而有利的保证。(二)游客和村民是行动者网络的主体。村民想通过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带来经济收益,游客想通过乡村旅游等形式达到精神及身心的放松。二者在诉求利益方面存在着断裂、矛盾和冲突。(三)知识和技术是乡村旅游改造和开发的载体,村民拥有祖上传下来的建筑和文物等。但明显缺乏维修保护的观念和技术。其中,如何把这种物质资源保护和使利用使之发挥到最大化的问题是关键。(四)村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是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的承担者。(五)政府机构、村委会、管理部门在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该网络的不断扩大,并寻找恰当的强制通行点(0PP)。

四、永春县乡村旅游的行动者网络分析

在确定乡村旅游的行动者网络的主要行动者及其关系之后,我们根据ANT的理论:“:问题化、利益赋予、招募以及动员四个环节。”如何被“转译”并以核心行动者设定的行动者网络系统展开研究每个行动者。

(一)问题化,谁是核心行动者

如前所述,核心行动者的主要任务应该是:1、确定共同目标;2、对可能纳入行动者网络者的利益诉求进行界定;3、有协调管理该网络行动者中成员的能力;4、能够提出不同行动者认可的OPP方案。从目前永春县乡村旅游网络的行动者网络来看,核心行动者应该是村委会,只有村委会才有协调开发商和村民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开发商想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赚取利润,村民想通过旅游开发项目改善生活,二者在诉求利益方面倒是不发生矛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比如资金如何分配,村容整治、排污如何处理等这些问题都是要靠村委会发挥核心行动者的作用。积极联合地方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方案。比如说,永春县浦头村,有一部分民居资源非常珍贵,但是在维修过程中由于维修人员的技术和知识的限制,以至于维修后更改了本来的面貌。那么,像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核心行动者在开展工作中可以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不要急于求成。选出一部分有一定经验和技术的本地人。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在拆迁前和修建前进行短期培训。他们有了一定文物保护意识和审美能力会更有利于后面的拆迁和修葺工作。

(二)招募吸纳更多的行动者参与

征召是行动者网络中每一个行动者被赋予的互相可以接受的任务。北溪村在改造环境、排污处理等项目过程中,进行村企合作。还有利用企业提供的资源,对村里的经济进行调整,让原来单一的农业发展成为森林农家,农家乐等。企业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员支持。还有,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不仅现定于特定的企业和人群。还可以进行村校合作。村委会可以组织人员到学校去招聘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相应的薪资报酬规范,才能调动者的积极性。

(三)利益赋予:政府、村委会等权力机构发挥主要作用

利益赋予是核心行动者稳定其主体的手段,是在各异质行动者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协调机制。比如说永春县大羽村成立了“永春县大羽美丽乡村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 负责村子的旅游观光服务、农副产品包装产销和美丽乡村旅游开发。该合作社在旅游开发项目中采用了“走出去”的思路,与各大旅行社合作,由旅游社带来更多的人流量。有调查结果显示,和旅游社合作比之前没和旅游社合作,客流量较过去翻一番。那么,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各大旅游社还有永春县街道办事处之间存在着利益赋予关系,任何一个行动者都想实现利益最大化。游客认为乡村旅游人为元素过多,缺乏乡村本来面貌。永春县街道办事处认为游客缺乏统一管理,秩序混乱,房屋建造缺乏美感,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各大旅游社之间又存在利益分配等问题。

此种情形下,村委会和政府部门可以联合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但必须要做到如下四点:

1、找准行动者的利益诉求点及其替代性;2、奖惩并行;3、奖惩的方式和力度;4、具有可实施性,和长远性。

(四)动员:

卡隆认为只有达到这个阶段,一个成功的行动者网络才算构建成功。例如:村委会能动员农户拆迁,修建景区,并引入外资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农民也会在就业、收入等方面受益。永春县街道办事处则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加强教育等工作。

(五)异议

是指在乡村旅游网络行动者中各异质行动者对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是行动者网络发展的障碍。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经组织起来的永春县旅游发展行动者网络中各个行动者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的异议也相应增加。如:在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上出现多种看法。游客认为产品开发缺乏特色,乡村改造过于认为化,农家游等低层次建设过多,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永春县街道办事处认为农家舍外观不规范,破坏景观;档次较低,娱乐服务设施不足等因素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农户则认为,交通不便,景区老旧,规定太多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结论与启示

在行动者网络构成上,存在着人类与非人类的行动者共同作用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非人类因素决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强行通行点。当然,行动者网络中的非人类因素的价值的发挥固然离不开人类主体的规范。从永春县旅游开发行动者网络来看,农户虽然是该行动者的网络主体,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政府部门在规范农家乐的正常发展、物价的调控、环境的整治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乡村治理;善治理念;美丽乡村;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75-02

一、善治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趋势

治理(Governance)主要用于与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我国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分析治理和乡村治理的内涵,徐勇认为“乡村治理是通过公共权力配置与运作,对村域社会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从而达到一定目的的政治活动”[2];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活动”[3]。可见,对社会的公共治理目标是能够使公众尽可能广泛地参与发展决策,保障公众政治自由和参与决策权利的政治意愿,“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4]。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善治”(Good Governance)成为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范畴。“善治”就是良好的社会治理,它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国家与公民社会良好合作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和二者关系的最佳状态”[5]。

乡村善治就是通过治理农村社区以实现农村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善治理论提示我们乡村治理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形成乡镇政权和公民社会合作共治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多中心治理体系,善治理念是改善乡村治理的必然选择[6]。首先,善治理念所提倡的多中心理念,为我国乡村治理中各种组织性因素提供了完善其组织和人事的基本准则。其次,善治理论有助于实现我国乡村治理改革模式由国家权力本位型向公民权利本位型的转化。再次,善治理念所提倡的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理念,有利于“信任”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和合作型治理精神和文化的培养。善治的网络治理理念有助于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尤其是政府之外的主体在改善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二、乡村善治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乡统筹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城乡统筹是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7]。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序转变。因此,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统筹发展的过程与手段,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的实现状态,是统筹发展的价值目标。

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与城乡居民生活均等化。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等战略举措正是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具体目标实现而展开的,这与乡村善治的推进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基本要求

城乡经济一体化可以构建更大的区域统一体和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城乡经济一体化需要通过有效的乡村治理解决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农村土地有效利用的根本性问题。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协调城乡资源配置关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8]。乡村善治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发挥乡村自治的基本功能,完善农民集体组织的运行和决策机制,实现土地要素功能的一体化、土地要素地位的均等化与土地要素流动的自由化。

(二)社会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延伸

实现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和平等化,通过实行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等措施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和城乡共同繁荣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统筹是对区域经济系统中城市与乡村两个共生单元的综合考虑、相互兼顾,以保持二者协调、持续发展”[9]。因此,未来的乡村治理应当围绕农村社区形态的转变,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社会化职能,为农村居民融入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综合平台。

(三)城乡居民生活均等化是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

城乡居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统筹城乡发展正是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权益等手段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一方面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实现农民的市民化,通过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以及农村人口待遇的普遍提高向市民转变。未来的乡村治理应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以保护农民权利特别是土地权利为核心,使农民能够以土地的权益来分享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并建立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生存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善治的内在品质

乡村治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涉及国家的权力建构,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乡村善治作为一种目标追求实施起来,在现实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或困境。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对当前的农村治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着力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永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形式、农村建设管理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核心内容,美丽中国战略是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提出的,“体现了中国现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转变,是中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手段”[10]。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需要积极贯彻“善治”的乡村治理理念,以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和谐,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密切联系的。

1.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统筹性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将新农村建设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格局中来谋划部署、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具体实施途径,“美丽中国”是一个集合和动态的概念,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中国实践,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和保障[11]。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乡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富民与绿色乡村的基本目标。

2.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主体性参与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它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合理利益与个性发展[12]。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需要培养村民的主体性意识,鼓励和保障农民直接参与乡村公共事务,这种参与应该是有序化的制度性参与。村民的主体性参与也符合直接性参与民主政治的治理理念,强调公民对公共行政和政治生活的直接参与,有利于激活公民精神和培养现代公民,是政治和行政民主最充分的体现。因此,村民的主动性和直接下的政治参与是乡村治理的重点,包括制度化参与和而非制度化参与都有利于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

3.公平法治理念下的和谐性构建

公平和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乡村法治和公平是解决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的重要保证。善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基于民主和法律的治理,亦即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将管理社会事务和保护公民自由等都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公平法治的治理理念是为了构建真正的乡村和谐,包括村民之间、村民与集体之间,以及村集体与乡镇之间协调合作的社会关系。乡村善治的实现要求在乡村治理主体上、乡村权力流向上和空间上的多中心,要求变单一的自上而下权力流向为上下左右互动的多元权力流向。通过对乡村和谐社会构建,能够促进乡村治理主体间对公共权威的高度认同和相互合作,增进公平与效率,因此完善我国乡村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是乡村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学者们一直所讨论的话题。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完善多元、自治、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传统的乡村治理是由政府主导下的治理模式,即所谓的“乡政村治”,但这种制度设计和实践中带有浓郁计划经济色彩的治理方式,正被市场经济催生出的多元治理模式所打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嵌入市场因素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乡村治理的趋势和必然。我国乡村治理应当适应多元化中心的趋势,充分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功能,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转变职能,通过制度性安排来构建平等自主、具有活力的多元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2]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4][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统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2.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6]刘峰.走向乡村善治:改善我国乡村治理之多维理论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06,(9).

[7]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付光辉,刘友兆.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08,(2).

[9]刘荣增.城乡统筹理论的演进与展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10]张伟.美丽中国战略的内涵、缘起及实施路径探讨[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金鳌沙村;美丽幸福;人居环境;造血功能;低碳环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已成为我国基本国情,在中央提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就必须补上镇村平衡发展这块短板。东莞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只有市、镇两级行政架构的城市,从最早的接受“三来一补”城市到今天的制造业名城,经历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初期粗放发展阶段,不可否认的是几十年来,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土地、环境资源支持着城市经济发展,村级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但如今有限的农村土地已成为稀缺资源,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水体污染,在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以前的岭南风情村落被大量的工业区包围、挤压,河涌消失、断流,农田耕作荒废、鱼虾难觅踪迹,以往榕树下弹唱木鱼歌的景象难再现,洗脚上楼的村民幸福感、乡愁感严重缺失。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2015年,东莞在全市铺开“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工作,作为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核心城镇,洪梅镇金鳌沙村入选2015年全市启动的10条“美丽幸福村居建设”项目试点村之一,在全面推进该村美丽幸福村居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落实美丽幸福的内涵和理想目标。

1 美丽幸福村居的内涵和理念

洪梅镇在东莞市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镇区,但同时也是传统水乡农村特征保留得较完整的镇区,近年来金鳌沙村通过我市的“五整治”等政策,大大地提升了村居设施和面貌,根据该村的交通地理优势和原生态环境条件,本次美丽幸福建设不再只满足于单纯的基础设施完善或环境美化。

美丽幸福村居涉及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美丽(基础层面):做好村庄基础设施与功能性设施的建设;二是幸福(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层面)通过传统特色项目的“造血功能”使村民收入增加、生活富足,同时又引导村民接受和适应现代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经过深入调研,金鳌沙村正正能挖掘出这两个层面的内涵,以农业基础为依托,既完善基础设施的不足,也提升农民生活环境,同时有望实现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2 打造金鳌沙村美丽幸福村居的主要思路

水乡人民都有过河涌畅泳的美好回忆,金鳌沙村保留了较好的传统水乡风貌,村前河涌肌理迂回优美,且现状水质条件较好,夏日里经常有村民和附近企业工人前来游泳,该村又地处沿江高速出入口和洪金路附近,交通条件优越,于是水乡人民童年回忆中的“天然泳场”的构思由此萌芽。

(一)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牌”

从村庄的自然肌理、发展兴衰、现状延续来看,每一条村都存在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发展轨迹,每个村庄都具有独立性和个性,为此我们反对“照搬照套”与“大拆大建”,我们认为实现村庄独特的品牌特色才是正道。于是我们坚持结合村庄现时的肌理、脉络和既有建筑,来确定金鳌沙的综合发展策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的同时注重特色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地选取了该村的村前内河作为“天然泳场”选址,打造金鳌沙村的品牌特色项目。既能成为村民的休闲健身场所配备,完善了该村缺乏休闲空间的基础设施需求,也能吸引外来人员进村游泳与消费,从而希望能激发村内服务行业的增加,推进产业联动发展,让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这个“天然泳场”项目将成为金鳌沙村的村庄特色名片,并成为该村的“造血功能”项目,刺激该村的经济创收与综合发展。

(二)致力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金鳌沙村现仍为农业生产村,水稻、香蕉等农作物依然占据该村村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在农业产业基础前提下,要实现产业联动发展,才能给予该村一个新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在“天然泳场”附近规划了一个“有机种植农场”,农场的所有农作物都是通过厨余收集转变的有机肥料种植的,让亲子农务体验与低碳环保激情碰撞,形成另一个吸引点。如此一来,体验天然泳场的亲们可以同时来参与有机农场的亲自活动,事后还可以带点“有机种植”农产品回家与亲友分享,来体验“有机种植”的亲们,可以顺便怀缅一下童年在门前河涌游泳的乐趣,弥补了“天然泳场”项目中外来人员游泳活动时间相对短暂的实际问题,有利于留住消费人群,相得益彰。消费人群在金鳌沙停留的时间大大增长,于是农活体验、餐饮、游泳用品服务等等行业便有了生存空间,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三)提倡推广“低碳”、“乐活”

在与市美丽幸福村工作机构的专家不断沟通探讨中,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当金鳌沙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村容环境得到提升,村民收入得到增加,是不是就已经达到了“美丽幸福”的层次?我的答案是:我们要做的还应把低碳、乐活的生活理念、价值观念进行传播灌输。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14篇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就巨大,在惠及“三农”,深刻改变农业、农村面貌的同时,许多地区天蓝、水清、草绿、虫鸣、鸟飞、牛走的传统农村景象渐渐远去。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部开展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徐徐拉开了帷幕。“美丽乡村”的内涵不断充实,“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体系、政策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等不断完善。各省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鲜活创建实践,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好的经验和做法。

为了给各地的“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打造展示平台,提供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机会,也为下一步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工作提供支撑。“美丽乡村”博览会于2015年1月24日-26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据了解,本次展览是“美丽乡村”创建成果的首次集中亮相,展览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分为创建实践、科技支撑、传统文化三大篇章,系统梳理了两年来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理念和脉络,重点展示各地的宝贵经验及取得的丰富成果,全面展示了支撑美丽乡村的农业科技创新集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同时展出的还有传统农耕文化里的精髓,试图从中寻找“美丽乡村”的历史根脉。

“美”在实践

2013年11月13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的通知》(农办科[2013]64号)印发,在全国遴选确定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1100个乡村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力争用3年时间把这些乡村打造成“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据介绍,在农业部的大力推动下,各省相继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当前问题、探索未来发展路径的根本性举措,均予以高度重视,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加大资金、人才、技术支持,全国形成了政府加大投入、各界热情支持、农民积极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大量好典型、好模式、好做法。如浙江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载体,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浙江的特色、浙江的品牌。北京市通过一系列既生动活泼又贴近群众的活动,在全市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进而极大推动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当前,无论是在美丽富饶的北国,还是在风景迤逦的江南,无论是在引领改革风潮的东部沿海,还是在充满机遇的西部边陲,诸如贵州黔西南州、辽宁宽甸县、山东青州市、北京韩村河村、江苏永联村、河南平乐村等各级美丽乡村创建典型,正引领着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大深度蓬勃发展。

2014年2月,农业部正式“美丽乡村创建十大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差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因村施策、各有侧重、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设美丽乡村。十大模式具体包含产业发展型模式、生态保护型模式、城郊集约型模式、社会综治型模式、文化传承型模式、渔业开发型模式、草原牧场型模式、环境整治型模式、休闲旅游型模式和高效农业型模式。

记者了解到,“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为“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题字。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先生、农民艺术家赵本山先生受邀担任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形象大使。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持续、系统地报道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央视七套2013年推出了《美丽中国乡村行》节目,并每年评选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美丽乡村”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美”在科技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要回归原始,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精粹的同时集聚科技的力量,以科技为支撑,平衡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把农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从“保供增收”拓展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上来,实现农业永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建设美丽乡村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科学生产――用先进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如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科学生活――用科技产品和能力建设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包括生活节能、环境整治、农产品加工与物流等方面;三是科学发展――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及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主要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源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

粮食“十一连增”、肉蛋奶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重大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农村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一切都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介绍,全国农业科教环能系统积极行动,加强科技创新,取得了超级稻百亩连片亩产1026.7公斤等重大成果。农业部加强重大科研成果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机械深松整地、绿色防控、农作物科学施肥与水肥高效利用、生态工程化池塘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率,推广了一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模式。同时,逐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资源环境安全,确保资源环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生态文明程度,让科技引领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据统计,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5.6%。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始终依靠创新驱动,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让美丽乡村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美”在文化

“美丽乡村”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延续和完善相关的方针政策,又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集中体现在尊重和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因此,美丽乡村注重外在美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在美,注重农业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据了解,“美丽乡村”的创建结合了传统农业中的智慧和营养。传统农业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的理念,孕育出许多顺天应地、指导生产生活的方法技术。一是因时制宜,运用天文气候知识形成二十四节气的精辟认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其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时至今日,依然指导人们安排传统农事日程,举办节令仪式和民俗活动,安排家庭和个人的衣食住行。二是因地制宜,保持地力合理开垦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从历史发展中,我们看到,土地的利用方式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变化、发展、进步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人和自然是和谐共生关系,这一生态理念为中华农业能够实现几千年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因事制宜,治水因势利导、村居因势而宜。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水的忧患意识异常强烈,兴修了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农耕文化孕育着样式众多且风格独特的乡间村镇建设,或民族风情浓郁,或文化底蕴深厚,或村落形态独特,充满了先民与自然相处的智慧。这些科学思想都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概言之,“美丽乡村”应该是“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典范,是让农村人乐在其中、城市人心驰神往的所在。

在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今天,乡村情结持续升温、发酵,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奠定了“美丽乡村”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建设“美丽乡村”,其意义则远远超出了情结的范畴。

唐珂表示,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改造空心村、盘活和重组土地资源、提升农业产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创建“美丽乡村”也是亿万农民的中国梦,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可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广大农民的期盼。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让我们继续努力。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标志图案设计说明:

本标志以圆形为主体造型,象征着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月圆花好,蒸蒸日上。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生猪健康产业链;美丽乡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6日

一、概念介绍

生猪健康产业链是指围绕着生产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标准的生猪与猪肉产品,由能够满足相关标准、技术要求,具备适度规模的投入品生产供给、种猪繁育及生猪饲养、屠宰加工、贮运销售等上下游功能个体或组织组成的集合。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地方支柱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二、生猪健康产业链与美丽乡村建设同一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一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第一,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确保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是“十一五”期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战略构想。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2014年、2015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以市场为导航仪,资源禀赋为定位器,更好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有限的农业资源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要加快发展草牧业,促进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要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拓展农村外部增收渠道。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二)影响要素一致。健康养殖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养殖环境来保证畜禽的健康,进而保障养殖业所产出的畜产品安全、健康,同时对周围的环境不产生污染和危害,是可持续和和谐的。实现动物、人类、环境健康是健康养殖的理论要点。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环境的健康、农业生态的健康、农民身心的健康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建设健康产业链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政府支持力度。生猪产业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我国大多数生猪养殖地点位于农村,与建设美丽乡村相同,建设生猪健康产业链同时受到政府“三农”政策的影响。在建设生猪健康产业链的过程中,不仅只关注生猪养殖的规模,同时也要关注生猪养殖是否符合当地当时农村经济、环境的发展实际,是否适应当地发展的具体情况。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外在的美观,而且要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积极地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多渠道、多途径、多元化的参与者,才有利于吸引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建设。

2、企业组织的帮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环境日趋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成为我国国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经济影响力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设生猪健康产业链的进程中,企业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为完善生猪健康产业链积极投资,带动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投资建设污染处理设备,如沼气站,防止污染农村生态环境;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企业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农村经济建设中,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建设福利幼儿园、小学和社区养老院,服务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猪健康产业链和美丽乡村建设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

3、基层组织经验的影响。生猪健康产业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受到基层组织的影响。首先,村民委员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执行过程中,建设经验和执行力会对建设工作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村委会管理者的建设理念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美丽乡村建设是否具有实用性。同样,生猪健康产业链的实施也受到来自村委会的影响,村民委员会是否认可健康养殖理念对于生猪健康产业建设、投产具有重要影响;其次,社团组织作为村民自发组织形成的以交流经验与技术、共享市场信息资源为目的的自治型组织,其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规模产业化发展,最终促进农村经济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团组织作为农村最广泛的社团服务型组织,注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是农村社团组织的主要形式。一方面社团组织有助于分享交流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经验、技术和市场信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经济发展的统一体,受到社团组织成员自身教育水平和经验的限制,是否体现其真正价值,决定了其带动作用的大小。

4、农村居民主体的积极性。无论是生猪健康产业链,还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农村居民作为最基层的行动单位,对生猪健康产业链的实施和建设美丽乡村都最具有发言权。但在现实中,政府主导多,农民参与少,这都使得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并充分尊重基层农村居民的建议,体现其主体地位。生猪健康产业链的目的在于保障动物健康、消费者健康、环境健康,而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应从农村居民的需求中出发,符合村民意愿。同样,这两个方面都受到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传统思想的影响。

5、参与主体间的互动性。建设生猪健康产业链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重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在参与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自为政、沟通失调、协同不足的现象,致使建设进程缓慢,措施不到位,对建设生猪健康产业链与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政府与社团组织的互动性、政府与农村居民的互动性、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性是否通畅都会对生猪健康产业链与美丽乡村建设产生影响。社团组织、企业与政府的积极互动有助于农村自主组织和企业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政策,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得到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三、生猪健康产业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生猪健康产业链的建成有助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同时,通过专业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转变农村居民劳动者的生产经营思路,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进而有益于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生猪健康产业链的实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途径,有助于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剩余资本,改善农村环境,丰富农业产业类型,同时也符合美丽乡村建设对于资源环境的要求。生猪健康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给生猪健康产业链的推进提供了契机。合理的乡村建设划为生猪产业的选址、建设、物流运输提供了便利。而美丽乡村建设与生猪健康产业链建设背景、影响要素、研究目的的契合充分说明二者之间相依相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卢凤君等.中国生猪健康养殖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畜牧兽医,2009.9.

[2]王文海.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条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