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创建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安吉县委、县政府

【实施背景】

近年来,安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安吉的特色实践,在综合评估现有实力与发展潜力、借鉴吸纳上级指导与基层心声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慎重研究、反复调研论证,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基本做法】

1、明确框架,完善实施体系。按照“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省建试点、面向全国做示范”的基本定位,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体系。

——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探索形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确保全国第一,力争全国唯一。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力争把安吉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且安且吉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坚持四美原则。①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不搞大拆大建,避免不伦不类。②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③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不同类别,进行适当分类,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④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

——实施四大工程。一是环境提升工程。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巩固扩大成果,综合改善质量,全面提高品位。二是产业提升工程。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壮大集体经济。三是素质提升工程。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四是服务提升工程。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2、健全组织,落实推进机制。成立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程组,分别由县分管领导牵头,主要责任部门负责,乡(镇)、村分别成立对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实施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村结对创业共建制度。聘请省市有关专家担任建设“中国美丽乡村”顾问,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家指导组。加强工作督查和考核,出台乡镇、部门工作考核办法,使各项建设工作的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

3、规划在先,明晰目标任务。2008年,全县共投入规划资金711万元,分别对县、乡镇、村创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三级专项规划。在制订《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下发《关于2008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完成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各创建乡镇(开发区)、村对照行动纲要、实施意见和总体规划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有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创建任务。

4、落实政策,激励内在动力。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给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采取了“5+X”的办法清理整合建设项目,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实行财政以奖代补,在建立200万元专项考核奖励基金基础上,对经考核验收达到标准的乡镇、村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实行以奖代补,2008年县乡镇两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7000万元,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亿元,其中带动各类金融资本投入3607万元,带动村集体投入9582万元,带动农户个人投入3762万元,带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1.1亿元。

5、合作共建,形成浓厚氛围。对内发动到底,对外宣传到位。全县召开推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万人动员大会,15个重点经济部门与乡镇、61个机关部门与创建村开展结对创业活动,179家企业结对169个行政村,累计各项支援捐助3186万元。各创建乡镇、村和重点职能部门以创建工作为抓手,结合各自工作职责,精心设计工作载体,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筹办“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的关注。

【成效评估】

按照总体部署,“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现已完成各类建设项目投资2.74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也逐步凸显。

1、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初步显现。围绕“四大提升工程”的实施,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乡村道路联网工程、“十万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两双”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和现代家庭工业、农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升。多数创建村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中国美丽乡村品牌初步打响。着眼对内增实力、对外打品牌,通过举办2008安吉·中国美丽乡村节、“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安吉行”外宣活动、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创建工作影响日益扩大,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关注,扩大了“中国美丽乡村”品牌的对外美誉度。

3、示范带动的效应初步凸现。基本建成“开发区—皈山—孝丰—报福—章村”示范带,景观大道、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河道整治建设和沿线违章建筑拆除、房屋立面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线美、点亮的精品示范带已初步显现,一批经典村庄脱颖而出。

【创新亮点】

1、最鲜明的特征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安吉是国家林业总局在全国唯一设立的新农村合作共建示范县,也是国家环保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地区之一,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具有很强的借鉴、指导、示范意义。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20xx年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1

为深入贯彻全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动员会和美丽乡村推进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我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努力实现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的目标,根据水头镇党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现制定曾岭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特色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建设为重点,创新思路,增加建设投入,把村庄建成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二、工作目标

力争在5年的时间内,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村民代表会提出的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立足村情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力争使该村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取得新成绩,为新农村建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主要任务

1、曾岭村岭头自然村安路灯2.1公里42盏,资金筹备中。

2、集资硬化村主干道南岭路星辉至曾岭路段,总长4.5公里,宽4米;集资硬化岭头环村路,长800米。

3、深入农民饮水安全,全面推进曾岭村岭头自然村的饮水建设工程。

4、大力开展村主干道南岭路星辉至曾岭路段两侧绿化工作。

5、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护制度。从xxx3年起,曾岭村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按照每年每人15元的标准筹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和保洁经费,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清洁保洁,配备2名专职保洁人员。

6、全村新增垃圾桶10个。

四、工作措施

为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村专门成立了以驻村领导为指导员、支部书记李拥政为组长、村主任吕培寒为副组长、村两委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我村美丽乡村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工作。

1、规划先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从我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两委会、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家喻户晓,让群众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3、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同时多方筹资,全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中采取对口部门投资,群众投工投劳的原则,全力配合各项目实施单位,切实引导群众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和重要投资成分。

4、细化分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落实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社会来参与的工作机制,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号召群众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齐抓共管,尽心尽责。

5、强化监管。推选村民代表成立项目监督小组,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与党务村务公开一样,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20xx年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

为扎实推进油坊村美好乡村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邱发〔xxx2〕26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美好乡村,打造幸福油坊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中心村庄建设为重点,以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家园。

1、生态宜居村庄美。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绿化、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应在建房前由建设方按照批准过的规划实施到位,确保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2、兴业富民生活美。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文明和谐乡风美。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群众反响最强烈、事关群众利益最直接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规划先行。注重与宅基地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众兴集镇镇总体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落地,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3、注重特色。要结合村组实际精心设计载体,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中丰富的生态理念,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彰显村庄特色。

4、合力共建。与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共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

四、方法步骤

1、组织领导。为加强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工作任务是加强村民与施工企业的沟通协调,主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会、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等相关会议,参与村民与施工企业签订的房屋代建协议,推选成立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等相应工作组织和机构,监督规划执行、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服务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相应组织发挥作用。

2、严格程序。坚持规划先行,制作的规划设计要群众认可,村支两委同意,镇党委政府审核,县规委会审批,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坚持一户一宅。由本村群众申请,村支两委审查,镇政府审核,县政府审批,由村支两委见证农户与施工企业签订代建协议。坚持建管并重。施工企业按照规划设计和代建协议组织安全文明施工,严禁未批先建,严禁建无主房,严禁不按规划施工,严禁外村群众申请建房,严禁小产权房开发。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1.存在问题

(1)在理念上,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比较普遍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但部分村民缺乏全局观念,过分重视住房扩建和硬件建设等,忽略了整体环境美化、建设内涵、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软件方面的提升,造成对美丽乡村整体建设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2)在规划上,重数量轻质量,特色不明显2011年以来,编制了48个农村新社区(村庄组团)建设规划;各镇、街道和村根据建设需要,又分别编制了特色村规划;2013年又编制精品村、重点村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数量多但相互衔接难。这些规划缺乏村庄的整体布局和优化,部分还过于理想化,实施难度大。有些规划由政府统一委托编制,部分规划深度不够,精品意识不强,千村一面,特色挖掘不够,导致一些村庄存在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

(3)在操作上,重建设轻管理比较突出受部分村干部能力的局限,美丽乡村建设缺乏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的结合;加上有些镇(街)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和管理人员缺乏,造成建设内容和管理机制不科学。如在规划和建设的管理方面,已编或在编的几个村规划质量参差不齐,个别村旧房已拆除而改建的审批手续半年未完成。在村庄长远发展方面,过分强调现状条件和近期利益,造成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甚至有些村热衷于形象工程。在建设管理机制方面,未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与农民实际需要制定适应村庄规划建设的管理机制。

(4)在投入上,建设需求大而资金来源少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对该市首批1条精品线和11个精品村统计,计划总投资为3.69亿元,平均每个村为3075万元。除去旧房改造由村民自负外,村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环境景观等项目将主要由村集体筹资。而中西部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薄弱,基本无收入来源。同时,由于市级层面尚未出台具体的资金拨付、使用等政策,使各镇街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遭遇资金瓶颈,导致创建底气不足。

2.对策

(1)深挖内涵,拓宽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一是要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是清洁、朴素、自然,要坚持全域覆盖,大力开展清洁乡村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二要结合财政实际和村民意愿,有序安排重点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理念,分类推进精品村、重点村建设。三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实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促进乡村旅游跨越提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促进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要弘扬农村优秀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和彰显农村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农村传统耕读文化、孝德文化的整理和重建,充实美丽乡村的传统文化之魂,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和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2)因地制宜,重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新貌一要转变村庄规划设计理念,以塑造丰富的新农村特色为目标。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自然村落的空间生长肌理,努力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新农村风貌。二要将尊重群众意愿与尊重发展规律相结合。村庄规划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编制过程既要坚持科学性,遵从村庄发展规律,又要广泛听取村民群众意见。规划方案要协调各方利益和矛盾,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兼顾村民的近远期利益的需求。三要推广优秀规划设计方案,形成示范效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优选和推广特色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突出地方传统特色。

(3)注重结合,创新工作机制与建设管理并举一是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单列。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镇街道、部门目标责任制和新农村建设考核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意识。二是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当地的重点工作相结合。利用“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千百工程”等活动载体,各方借力,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和完善领导小组定期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加强考核,实施动态管理。下发“美丽乡村”创建考核标准,实行市、镇街、村三级联动考核机制,定期考核相关镇街美丽乡村建设内容,通过月督查、月考核、月通报以及年终考核等制度,强化考核督查,根据考核结果对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的要通报批评,对创建优秀单位以奖代补。

(4)整合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注重财政引领。优先足额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努力创新融资模式,积极争取现代农业引导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放大投资支持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整合各项资源。努力整合乡村旅游、农业两区、联村公路等乡村建设相关财政资金,优先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倾斜。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村民自筹自建模式。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要努力解决农房改造、环境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要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2、我乡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如何引导培育具有统筹全乡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企业?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带动各村“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为已经出租土地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3、石坑崆峰禁止游客进入后,我乡旅游发展遇到较大瓶颈,缺乏吸引力强的新的、条件成熟的景点。旅游也仅是传统的“赏乡村景、吃乡村饭、住乡村屋”的单一观光体验模式,如何向多元化的乡村度假与农业休闲转变,带动本乡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 “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三)要注重突出生态治理。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2、我乡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如何引导培育具有统筹全乡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企业?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带动各村“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为已经出租土地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3、石坑崆峰禁止游客进入后,我乡旅游发展遇到较大瓶颈,缺乏吸引力强的新的、条件成熟的景点。旅游也仅是传统的“赏乡村景、吃乡村饭、住乡村屋”的单一观光体验模式,如何向多元化的乡村度假与农业休闲转变,带动本乡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 “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三)要注重突出生态治理。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2、我乡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如何引导培育具有统筹全乡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企业?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带动各村“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为已经出租土地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3、石坑崆峰禁止游客进入后,我乡旅游发展遇到较大瓶颈,缺乏吸引力强的新的、条件成熟的景点。旅游也仅是传统的“赏乡村景、吃乡村饭、住乡村屋”的单一观光体验模式,如何向多元化的乡村度假与农业休闲转变,带动本乡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 “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三)要注重突出生态治理。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十三五”;福建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72

近年来,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呈提升转型态势。2016年起,中央财政按照每村每年150万元,连续支持两年,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建成6000个左右美丽乡村,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1南平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党的十以来,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南平市紧跟上级部署,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按照“彰显闽北特色、抓好典型示范”的思路,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11规划领军,美丽乡村与城镇化实现无缝衔接

建设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道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南平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坚持把中心村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承载点。“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闽北特色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统筹城乡一体”“科学规划建设”等仍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词。

2013年9月,南平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若干意见》。四年来,科学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为“就地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以延平区为例,2013年制定下发《延平区建设美丽乡村八年行动计划》,明确按“八个好”标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在因村制定规划方面,力争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如樟湖香山村、太平南溪村、夏道洋坑村等地,对房屋进行立面和平改坡改造,融入闽北传统建筑元素,形成良好的整体建筑风貌。在凸显村庄特色方面,强调“显山露水、透绿见景”,如西芹镇高坪村、浆甲村,以自然景观原貌为基础对村容村貌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村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不搞大拆大建方面,坚持将“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的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如茫荡镇宝珠村、王台镇溪后村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做到修旧如旧,充分展现当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12因地制宜,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模式

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还根据不同村庄具备的不同特点打造最合适的建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浓妆艳抹”“大拆大建”。

一是与造福工程相结合。延平区来舟镇游地村原来受自然条件限制,存在“行路难、就业难、读书难、就医难、交流难、娶妻难”和“山边民房溜方危险”的“六难一险”问题。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商议后,提出“借造福工程建新村,整村异地搬迁”的想法。经科学规划设计,建成集环保绿化于一体、总投资1600多万元、占地47亩、可融纳177户村民居住的造福工程。搬到新村后,村民就业有保障,小孩读书有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84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997元。二是与灾后重建相结合。2010年“6・18”特大洪灾过后,延平区确立了37个集中重建点,集中重建3448户。太平镇儒罗村作为灾后重建村之一,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新村,完成多项工程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4年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三是c卫生整治相结合。政和县松源村石圳自然村过去遍地垃圾,在松源村支委、妇代会主任袁云姬的带领下,成立了由十个妇女组成“石圳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学习借鉴村庄整治的先进经验做法后,短时间内清理了堆积30多年的垃圾山,修复古井4口、古水渠1400多米,新建石砌沟渠5000平方米,并逐步形成“妇女党员带头、建设理事会主导、村民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卫生整治模式。目前,石圳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乡村旅游业随着环境整治不断发展壮大。

13产业带动,打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造山清水秀、路洁房美的新农村,更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目前,发展特色产业与重点项目也已成为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重要途径之一。松溪县大力开展“七个一”工程,推进农村工作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祖墩乡刘源村充分利用生态茶园优势,坚持规划先行,在龙源茶庄科学布局建设了停车场、休闲娱乐体验馆、农产品展示中心、百竹园、果蔬农场等功能区;同时,使用防腐木建成了部分栈道、观景台、观景亭等设施,打造田园水岸景观;此外,还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注明百竹园中各类竹种在古诗词中的出处,提升文化品位。目前,刘源村已建成功能协调配套、要素完整、特色鲜明的生态茶旅线路,优美的田园风光让冰心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王炳根先生由衷地发出“松溪美乡村,中国瓦尔登”的赞美。

2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南平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要取得长足发展,还需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是主战场,农民是主力军。当前仍有一部分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必须一手包办,对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建设美丽家园的认识缺位,工作中“上面急、下面望”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将建设工作一揽子包到底,但全市共有1600多个行政村,若村民的主体作用不发挥、依赖思想不打破、等靠心态不消除,只靠政府的力量,美丽乡村建设难以持续深入。

22乡村建设特色不足

目前一部分村庄的建设缺乏“特色之美”。在建筑风格方面,有的弃土随洋,只是简单地以城市小区为样板,将村庄建成小规模的“城市森林”,表面上看起来颇有成效,但展示不出闽北民居的特色、体现不了传统文化的特征,留不住美丽乡村的“乡愁”。在产业发展方面,部分村庄经过改造提升后,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但经济发展模式仍没有转变,后续发展比较困难。南平市农村土地、山林资源丰富,种养殖点多面广,但特色农业的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小,运作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庄没有主导产业,没有经济支撑,乡村宜居环境和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23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分建、七分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重建设,也要重管护;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但有的地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还停留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阶段,满足于“新房盖好了、道路修好了、公园建好了”,在村容村貌的后续维护和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的发展提高等方面,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在制定村规民约、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更是不足,村级组织尚未形成管理意识,村民尚未形成维护意识,“垃圾随意倒、杂物乱堆放、家禽遍地养”等“脏乱差”现象出现回潮,甚至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3“十三五”期g加快推进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十三五”期间,南平市将实施乡村建设“五个一”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形成100个“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创造特色,创新发展。

31政府牵头,村民做主

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人,政府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是“服务员”而不是“包办人”的角色,要继续试行“以点带面”“以奖代补”等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牵头、专家参与、社会投入、村民做主的决策机制,从而真正让村民的思想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延平区西芹镇高坪村后坪自然村,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伊始,采取政府包揽的形式建设乡村,规划设计过于依赖专家意见,不注重村民的想法,导致工作推进难度大。2014年,通过认真总结、转变思路、移交决定权,鼓励村民参与前期规划设计,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起来,干部工作干劲足,群众参与热情高,建设工作持续推动,井然有序。2015年,高坪村被评为福建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

3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村庄在建设过程中要留住“乡愁”,必须结合自身特色,培育地域之美、文化之美和产业之美。一要注重村落保护。把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坚决避免大拆大建,大搬大迁,尽可能以原有的村落形态和植被绿化,科学合理地进行本造,在改变乡村旧面貌的同时还原农村“土”特色。顺昌县大干镇来布村,依托千亩竹林,建成8千米长、25米宽的竹林漫道,打造射箭场、大圣迷宫、寻圣桥等游乐项目,既美化了乡村风貌又发展了乡村旅游,实现村落与自然的和谐,风光与产业的交融。二要注重产业提升。要加快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提档升级,尽快形成农村特色产业,以品牌理念经营美丽乡村,从而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政和县铁山镇东涧村,充分发挥土地平坦、交通方便的优势,引进千亩花卉基地项目,通过“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领村民创业增收,三年时间内人均收入翻番,东涧村也由有名的“无资产、无资源、无资金”的“三无村”变为美丽的花海新村。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科技兴县”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大力实施村庄科学规划工程、农村环境提升工程、农村产业富民工程、公共服务完善工程、农村综合改革工程“五大工程”,整体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生态文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建设目标和任务

按照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置,以农村和谐社会创建为基调,以“二路三区”(二路:上松线44省道、高速公路连接线;三区:城中片区、城东片区、城西片区)建设为内容,以经营村庄为理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创出精品、建出特色,努力实现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开发区(街道)“美丽乡村”创建以高速公路连接线区块的深塘村、丁前村为重点精品区;上松线44省道上邵村、下邵村、村、金畈村、叶棋村为重点示范带;内白线:为商住、农家乐发展优势群,、为工业经济发展优势群为水果、蔬菜产业发展优势群;为花卉产业发展优势群;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中心区。

按照精品村建设要求,利用2年时间,把四个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精品村。其它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和要求利用5年时间分步实施。2011年建设重点等村,同时积极启动其它村。

三、建设内容

坚持以村为基础,发挥区域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突出环境优美和产业发展两大重点建设内容,实施四项提升工程:一是实施环境提升工程。推行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工程计划,实施村庄环境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实现村庄清洁优美;二是实施产业提升工程。高效农业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家庭工业、现代农业、农家乐、旅游休闲产业,突出产业发展是开发区(街道)创建“美丽乡村”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三是实施服务提升工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水平,妥善处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建设规范化的农村新社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农村社会各类服务组织;四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培育有文化、能娱乐,懂技术、能就业,会经营、能发展的新型农民,加强中心村庄建设,完善中心村的服务功能,促进供水、环卫、公交、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

四、方法与步骤

1、建设步骤:根据开发区(街道)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结合全县创建目标和要求,开发区(街道)创建“美丽乡村”分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层面:“4+6”一点两线的模式。11年争取完成四个村的创建,12年启动口八个村创建,用两年时间建成高速公路入城口“美丽乡村”精品区。

第二层面:以高速公路入城口“美丽乡村”精品区建设为示范,积极探索其他发展模式,围绕工业园区建设、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区建设等,积极寻找各自的创建优势,找准切入点,用5年时间,全面实现开发区(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2、工作方法:“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建设农村、改造农民的系统工程,是开发区(街道)当今和将来一个时期工作总抓手、大平台,开发区(街道)成立“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亲自抓,整合开发区(街道)农业农村工作力量,具体负责实施创建工作。按照创建的目标内容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规划、工作计划,根据规划制定工作日程,明确责任。创建村的党支部、村委会工作精力都要集中到“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当中。年终认真做好“中国美丽乡村”的考核验收,以奖代补,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创建村奖励。

五、政策措施

1、突出项目,明确建设重点。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城市化发展优势,在项目选择上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①以经营村庄的理念,开展产业招商,引进休闲、文化娱乐等产业项目,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容,拓展农村发展的视野和优势;②积极与农业、环保、交通、民政、水利、林业等部门对接,争取各类基础性建设项目支持,提高农业农村发展后劲;③利用农村水利、林业、交通、电网等几十年基本建设的成果,加强基础设施的治理、整合,寻找服务于农业、惠于农民、美化农村等基础性建设项目,增强农村社会发展的优势。积极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开展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取得项目的资金支持。

2、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在开发区(街道)现有的支农、惠农资金保持不变的基础上,今年对农业农村的扶持政策进行整合和完善,把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农村饮用水改造等政策进行整合,统一到开发区(街道)建设“美丽乡村”扶持政策当中,与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扶持政策相配套。开发区(街道)根据县年终考核合格后到村的以奖代补总额给予1:0.5配套奖励。

3、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健全资产运行机制,促进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确保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落实好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后的留用地政策,大力推行“征地留用”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村组按股分红,尝试新的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加大家庭工业、“农家乐”、老年养生、观光农业、林业等农村休闲经济产业的开发,对大力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村,开发区(街道)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制定科学规划,描绘美好蓝图,更好地发挥激励、引领和导向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安吉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立县,生态环境良好,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是著名的“中国竹乡”、全国首批部级生态县和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在省委、省政府开始启动新一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时,安吉县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期盼,通过深入调研和上下讨论,在生态县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率先大胆地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开展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计划通过10年时间的努力,逐步把安吉所有的乡村都打造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使之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明显、社会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在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明确目标之后,安吉县坚持规划先导,把编制高水平的规划作为全面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他们按照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的立体格局,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注重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乡(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对接。研究制订了《安吉县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安吉乡村风貌特色研究——营造技术导则》,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都编制了生态乡镇(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风貌设计,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同时,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全力规划和打造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白茶飘香、昌硕故里四条精品观光带,并根据每个村的特点和基础,按“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要求,将全县187个行政村划分为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2010年又专门制定了《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落实了行动计划,通过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融合共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些系统、全面、科学的规划,给全县干部群众描绘了一幅清晰、美好的美丽乡村蓝图,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让大家明确了今后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通过四年时间的成功实践,“中国美丽乡村”的品牌,得到了全县人民的认可和赞同,党委政府的决策已变成了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12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提出要着力建设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已上升为全省建设生态省的发展战略,成为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绿色浙江的重要载体。

二、创建标准体系,实行分类指导,重点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美化问题

根据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总体规划和总目标,安吉县十分注重目标的统合、工作的统筹,强调标准的统一性,实施的分类差异性,制定美丽乡村标准化指标体系。首先,修订完善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设置了36项考核指标,根据工作权重,实行百分制考核,又根据考核分值高低,各村的不同情况和基础,划分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三个档次,按不同要求,给予相应的奖励补助,做到先易后难,梯度推进。在此基础上,又收集相关标准,通过整合、提炼、完善,制定《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等标准,出台《中国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形成了完整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体系,基本涵盖美丽乡村的建设、管理、经营等各方面的内容,使美丽乡村建设各个环节操作有据、各个项目实施有法、各个岗位考核有章。由安吉县创建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已成为部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2010年安吉县也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在创建过程中,安吉县坚持以人为本,把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和突破口。几年来,通过开展以“改水、改路、改线、改厕、改房和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使村庄人居环境达到“八化”(即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和服务强化)标准,农村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农村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也明显增强。现在,全县所有乡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受益率77.3%;建立了“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运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收运一体化、处置无害化;引入低碳生活理念,实施农村沼气系统建设、农房节能改造,推广农业生产节水节肥节能新技术;太阳能特色村覆盖面达到98.3%。建成精品村150个、重点村14个、特色村4个,创建覆盖率达89.8%。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管理和长效管理,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申报和公开招标制度,每年组织创建村复评,巩固建设成果,对连续两年社会管理、长效保洁不达标的予以摘牌。积极探索城市物业管理进农村社区的做法,建立了县、乡镇、村、个人每个月各出一元的管护保洁经费筹措机制,确保农村环境长期保洁。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1、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情况。2014年-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村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

2、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情况。2014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5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6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

3、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按照沿路沿线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2014—2015年,我县确定*村8个村为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上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7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新农村暨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有关工程项目要求,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有关乡镇、村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已初步建立起“政府指导,村级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包点、干部驻点”工作制度,联点挂项、包村包户,绩效管理,全方位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适时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通过观摩学习,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督查推进,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会议讨论,组织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后,确定了美丽乡村“555”推进计划,即加强“五大整治”: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庄道路、乱堆乱放、河道沟坝;强化“五大提升”:提升设施配套、饮水安全、农房风貌、绿化美化、乡风文明;推进“五大建设”: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实现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稳步推进。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聘请有资质的专业编制单位对各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进行先期设计。规划包括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村民住房设计。规划编制重点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实用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牧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同时,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确定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职责,完善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各司其职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并实行县级领导包示范村、建设部门包规划编制、综合部门包项目争取实施、乡村两级包群众发动的“四包”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乡村制定了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农牧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制度,确保美丽乡村示范村面貌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庄亮化、村貌美化的“五化”标准,一般村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三化标准”。同时,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箱(池)、集中掩埋点,与农牧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三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牧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到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文明示范户等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插花型”贫困片区扶持范围和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县的优势,坚持在资金整合、工作结合和力量耦合上做文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相关单位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确保各部门当年安排的涉农资金,优先考虑示范村,做到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2014-2015年,共筹措资金1.84亿对各示范村及环境整洁村进行建设,其中,省市补助300万元,县财政专列610万元,部门整合17521万元,发动群众筹工筹劳400多万元,发挥了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和“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叠加效应,既高标准完成了各项工作,又高质量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五)项目带动,夯实基础。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有效整合游牧民集中定居、扶贫开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及农业、民宗、水务、畜牧、交通、环林等项目资金,采取“各级财政投一些、整合项目靠一些、社会捐助帮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群众自己筹一些”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以产业培育、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谐创建、机制创新为重点,有序推进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14-2015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定居点新增集中规模养殖示范小区12个,新建暖棚2106座22万平方米以上,扶持细毛羊舍饲养殖大户40户以上;新建农牧民住宅1900套,并对部分乡镇农牧民住房进行民族特色风格改造、集中供暖、供水、污水处理改造和垃圾处理场建设,铺设供暖管道5处3.3公里,架设农电线路3处3.7公里,全县牧民集中定居率已达到70%以上;对集中定居的农牧民实行社区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在已形成规模的农牧民住宅小区,配套便民服务中心5个,新建改建文化体育广场5个,修建集村委会办公、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卫生室为一体的办公场所3个;共购置小区垃圾桶140个、垃圾清运车1辆,新建垃圾处理池3处,改厕80座,清理“三堆”2.6万方;完成种植绿化苗木8.25万株、风景苗木5.62万株,种植草坪2138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91%,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由于人居分散,农牧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牧村集体经济薄弱、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等原因,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底子薄,基础差,资源共享不够;二是由于实际建设投入缺口大,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管理和维护上常常显得有心无力。三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不够,参与热情不高,个别建设工作有所滞后。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1、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情况。2014年-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村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

2、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情况。2014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5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6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

3、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按照沿路沿线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2014—2015年,我县确定*村8个村为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上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7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新农村暨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有关工程项目要求,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有关乡镇、村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已初步建立起“政府指导,村级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包点、干部驻点”工作制度,联点挂项、包村包户,绩效管理,全方位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适时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通过观摩学习,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督查推进,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会议讨论,组织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后,确定了美丽乡村“555”推进计划,即加强“五大整治”: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庄道路、乱堆乱放、河道沟坝;强化“五大提升”:提升设施配套、饮水安全、农房风貌、绿化美化、乡风文明;推进“五大建设”: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实现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稳步推进。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聘请有资质的专业编制单位对各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进行先期设计。规划包括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村民住房设计。规划编制重点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实用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牧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同时,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确定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职责,完善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各司其职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并实行县级领导包示范村、建设部门包规划编制、综合部门包项目争取实施、乡村两级包群众发动的“四包”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乡村制定了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农牧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制度,确保美丽乡村示范村面貌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庄亮化、村貌美化的“五化”标准,一般村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三化标准”。同时,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箱(池)、集中掩埋点,与农牧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三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牧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到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文明示范户等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插花型”贫困片区扶持范围和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县的优势,坚持在资金整合、工作结合和力量耦合上做文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相关单位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确保各部门当年安排的涉农资金,优先考虑示范村,做到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2014-2015年,共筹措资金1.84亿对各示范村及环境整洁村进行建设,其中,省市补助300万元,县财政专列610万元,部门整合17521万元,发动群众筹工筹劳400多万元,发挥了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和“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叠加效应,既高标准完成了各项工作,又高质量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五)项目带动,夯实基础。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有效整合游牧民集中定居、扶贫开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及农业、民宗、水务、畜牧、交通、环林等项目资金,采取“各级财政投一些、整合项目靠一些、社会捐助帮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群众自己筹一些”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以产业培育、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谐创建、机制创新为重点,有序推进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14-2015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定居点新增集中规模养殖示范小区12个,新建暖棚2106座22万平方米以上,扶持细毛羊舍饲养殖大户40户以上;新建农牧民住宅1900套,并对部分乡镇农牧民住房进行民族特色风格改造、集中供暖、供水、污水处理改造和垃圾处理场建设,铺设供暖管道5处3.3公里,架设农电线路3处3.7公里,全县牧民集中定居率已达到70%以上;对集中定居的农牧民实行社区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在已形成规模的农牧民住宅小区,配套便民服务中心5个,新建改建文化体育广场5个,修建集村委会办公、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卫生室为一体的办公场所3个;共购置小区垃圾桶140个、垃圾清运车1辆,新建垃圾处理池3处,改厕80座,清理“三堆”2.6万方;完成种植绿化苗木8.25万株、风景苗木5.62万株,种植草坪2138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91%,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由于人居分散,农牧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牧村集体经济薄弱、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等原因,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底子薄,基础差,资源共享不够;二是由于实际建设投入缺口大,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管理和维护上常常显得有心无力。三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不够,参与热情不高,个别建设工作有所滞后。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2019年,我县将西瑶乡谷富塘村省级美丽乡村、麦市镇下庄村市级美丽乡村和水东镇柳坪村县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作为一项全县重点民生工程来抓,结合实际,扎实稳步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齐心协力抓创建

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今年,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县委全会报告和县政府工作报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制定了《临武县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和《临武县2019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责任,细化了目标任务,确定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村组抓项目落实,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

二、加强宣传发动,群众主体抓创建

为了扎实搞好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使乡村更加美丽,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加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五美”要求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三、加强统筹谋划,因村制宜抓创建

严格按照“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五大标准开展创建工作。一是优化布局。三个村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充分依托山水林田自然资源禀赋,彰显自然美景,突出乡土风情,做好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谷富塘村以“龙文化”为主题,依托古村提质改造,挖掘古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重点打造旅游乡村;下庄村依托规范农村建房和异地扶贫搬迁,重点打造美丽新村;柳坪村主要实施新农村建设提质改造,重点打造宜居环境。二是优化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产业,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提供有力支撑。谷富塘村继续做大做强村纯净水水厂、竹器加工厂、无公害水稻基地、油茶林基地和南丰蜜桔基地等传统特色产业,重点打造旅游乡村;下庄村依托煤炭开采,重点发展煤炭销售和运输业;柳坪村重点发展壮大大冲辣椒种植和山羊养殖业。今年1-10月,谷富塘村、下庄村、柳坪村的产业总产值分别为0.62亿元、1.13亿元、0.11亿元。2018年度,三个村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以上。三是优化环境。大力实施农村卫生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拆危拆旧等环境治理工程。三个村按标准配置了专职保洁员,村庄保洁常态化。谷富塘村和下庄村建好了村庄污水处理工程,柳坪村正在建设。三个村的旱厕全部拆除,危旧房基本拆除,建好了公厕,卫生厕所使用率达98%。四是优化生活。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基础建设。谷富塘村投入3000多万元,建好了村景观塘和休闲文化广场,油化了通村公路和环村公路,立面改造民房140间,实施了绿化和亮化工程。下庄村投入1800多万元,完成了规范农村建房122栋,水、路、电、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全部建成。柳坪村投入500多万元正在建设村庄环村公路、污水处理工程、文化广场等基础建设项目,预计年底全部完工。五是优化风尚。坚持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的重要任务,引导农民群众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订了村规民约,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强化自我约束机制,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和洁净户评选活动,引领百姓发扬传统美德,改变陋习,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培育乡土特色文化,挖掘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古村文化、农耕文化,收集传统故事、传统习俗,建设民族村落,涵养文化底蕴,让乡土文化成为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的灵魂,确保乡愁的记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活动,积极组织农民群众参与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等议事机构,遏制农村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满意度。

四、加强资金投入,后盾有力抓创建

为推动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有力开展,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农民自筹为主、社会捐助参与、帮扶筹资共建投入机制,多渠道、多角度解决美丽乡村示范创建资金。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必须自筹建设资金100万元以上,县财政将按1:2的比例配套安排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奖补资金(即县财政配套奖补资金为示范创建村自筹投入资金的一半)。另外对农户拆除一座旱厕,县财政奖补600元,改建一座户厕奖补1500元,建一座4蹲位卫生公厕奖补35000元,每增加一个蹲位奖补6000元,每座卫生公厕奖补不超过5万元。目前,县财政分别投入谷富塘村、下庄村和柳坪村1700万元、500万元和200万元。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桥溪村位于桥墩镇东南部,与五凤片区相毗邻,2019年村社规模化调整时,由原横墙、天星、蕉坑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545户、2446人口,下辖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7名。2020年村集体收入118.4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2万元。2020年被评为温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

二、文明村创建工作成效

我村于年通过县级文明村验收。近年来,我们在抓好农村党建、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同时,始终将文明创建贯穿每项工作之中,形成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手抓”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抓党建、树形象。新村融合后,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提出了“共融共促谋新篇、合心合力建新功”的工作目标,多管齐下,对新班子队伍进行高标定位,建立“承诺同作、工作同抓、责任同担”的“三同”管理机制,极大激发了全体干部的工作热情,为新村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投入资金50多万元,建成瓯江红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打造县级党建示范点。

2. 优环境、促民生。自2019年以来,我村全面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活动,委托设计单位对全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对全村范围内的民居按统一风格进行改造,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天星、横墙所有民房外立面改造,完成6.9公里四好公路建设,完成平水古道桥溪段建设,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绿化亮化等工程,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成为了各地争相观摩学习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3. 强阵地、树标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村把文化阵地建设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筹集资金近300万元,利用原村小学校舍改造文化礼堂、乡村大舞台、乡贤纪念馆,并以三个村历史衍变和整合撤并为背景,精心打造“乡村记忆馆”,集中展示历史沿革、乡风民俗、乡贤事迹、好人好事等,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地标。

4. 聚乡贤、谋发展。本村民风纯朴,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热情高涨,在村两委的积极引导下,多年来共募集乡贤出资1000多万元用于村里的各项事业建设,并在率先建成了全家首个乡贤纪念馆,大力弘扬乡贤艰苦创业、爱乡敬老、无私奉献的精神。

5. 摒陋习、树乡风。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浙江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一约四会”和“乡贤理事会”,结合本村实际研究制定《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光盘行动”、“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成立由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等乡贤组成的乡风评议组织,针对村里的好人好事、道德风尚和移风易俗活动,开展乡风评议活动,有效推动了乡风文明和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

6. 崇孝道、护幼苗。积极利用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广泛开展敬老护老活动,不定期组织公益志愿者队伍为村里老人上门体检、送医送药;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庆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为全村老年群众举办敬老宴,同时经常性组织下乡文艺演出、戏剧演出、灯谜竞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春泥计划”。积极做好“春泥计划”的宣传工作。把春泥计划的目的、意义、内容告诉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家长,提高春泥计划的知晓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春泥活动计划室、道德讲堂等阵地,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各类活动,组织温州技术学院师生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学生的假期生活。

7. 强氛围、育新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在村内显著位置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等宣传标语,营造氛围的宣传浓厚,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新的风尚。积极开展了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十星级文明和身边好人、家庭户、好媳妇、好邻居、好少年等评选活动,邀请书法家为群众开展“晒家风、亮家训”送书画下乡活动,积极培育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8.优服务、重治理。建立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全天候安排人员值班,制定“最多跑一次”清单,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有效化解村民的矛盾纠纷。多年来,全村无重在刑事案件、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事件等发生,未发生一起涉“黄毒赌”事件,村内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巩固文明村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创建市级文明村。

二是在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制约本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创收。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桥溪村位于桥墩镇东南部,与五凤片区相毗邻,2019年村社规模化调整时,由原横墙、天星、蕉坑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545户、2446人口,下辖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7名。2020年村集体收入118.4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2万元。2020年被评为温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

二、文明村创建工作成效

我村于年通过县级文明村验收。近年来,我们在抓好农村党建、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同时,始终将文明创建贯穿每项工作之中,形成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手抓”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抓党建、树形象。新村融合后,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提出了“共融共促谋新篇、合心合力建新功”的工作目标,多管齐下,对新班子队伍进行高标定位,建立“承诺同作、工作同抓、责任同担”的“三同”管理机制,极大激发了全体干部的工作热情,为新村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投入资金50多万元,建成瓯江红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打造县级党建示范点。

2. 优环境、促民生。自2019年以来,我村全面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活动,委托设计单位对全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对全村范围内的民居按统一风格进行改造,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天星、横墙所有民房外立面改造,完成6.9公里四好公路建设,完成平水古道桥溪段建设,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绿化亮化等工程,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成为了各地争相观摩学习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3. 强阵地、树标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村把文化阵地建设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筹集资金近300万元,利用原村小学校舍改造文化礼堂、乡村大舞台、乡贤纪念馆,并以三个村历史衍变和整合撤并为背景,精心打造“乡村记忆馆”,集中展示历史沿革、乡风民俗、乡贤事迹、好人好事等,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地标。

4. 聚乡贤、谋发展。本村民风纯朴,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热情高涨,在村两委的积极引导下,多年来共募集乡贤出资1000多万元用于村里的各项事业建设,并在率先建成了全家首个乡贤纪念馆,大力弘扬乡贤艰苦创业、爱乡敬老、无私奉献的精神。

5. 摒陋习、树乡风。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浙江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一约四会”和“乡贤理事会”,结合本村实际研究制定《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光盘行动”、“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成立由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等乡贤组成的乡风评议组织,针对村里的好人好事、道德风尚和移风易俗活动,开展乡风评议活动,有效推动了乡风文明和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

6. 崇孝道、护幼苗。积极利用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广泛开展敬老护老活动,不定期组织公益志愿者队伍为村里老人上门体检、送医送药;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庆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为全村老年群众举办敬老宴,同时经常性组织下乡文艺演出、戏剧演出、灯谜竞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春泥计划”。积极做好“春泥计划”的宣传工作。把春泥计划的目的、意义、内容告诉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家长,提高春泥计划的知晓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春泥活动计划室、道德讲堂等阵地,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各类活动,组织温州技术学院师生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学生的假期生活。

7. 强氛围、育新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在村内显著位置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等宣传标语,营造氛围的宣传浓厚,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新的风尚。积极开展了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十星级文明和身边好人、家庭户、好媳妇、好邻居、好少年等评选活动,邀请书法家为群众开展“晒家风、亮家训”送书画下乡活动,积极培育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8.优服务、重治理。建立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全天候安排人员值班,制定“最多跑一次”清单,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有效化解村民的矛盾纠纷。多年来,全村无重在刑事案件、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事件等发生,未发生一起涉“黄毒赌”事件,村内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巩固文明村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创建市级文明村。

二是在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制约本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创收。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一、目标要求

以“和兴家园、美丽乡村”为主题,落实好年县美丽办分配给我乡的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点,将其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以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居优美乡村、树文明新风、享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前杨村生态整改提升工程、垃圾分拣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森林村庄建设、农家乐发展、村前屋后清洁家园建设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确保乡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县前列。

二、基本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因地制宜,结合创建村实际,制定规划,做到无规划不动工。结合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努力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三、建设内容

1、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委托浙江科技学院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现“二特、三化”建设内容。结合地方特色突出乡土文化气息和乡村美丽风光。保护和开发古道、古樟、古祠堂等具有历史和纪念性建设。

2、加强村庄整治和清洁家园工作

在整乡整治的基础上整体推进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工作,不断完善建设提升我乡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民生工程、乡容乡貌等工程项目。建立清洁家园村规民约和长效管理机制,对保洁员实行绩效工资,并积极探索农村清洁家园管理新途径。

3、村级财务规范

在美丽乡村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采取农村集体三资,统一资金账户、统一财务制度、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联签联审、统一结报时限、统一村帐公开和统一信息归档等7个统一制度。

4、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积极发展农业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杨梅、吊瓜、生猪等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基地。充分利用南黄古道这一自然资源,完善南黄古道风景点,开发南黄古道游步道,建设农产品展销长廊,开展红枫节节庆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前杨村农家乐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使“美丽乡村”能顺利有序的开展,我乡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农办,具体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计划安排、指导协调和督查考评等日常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周密制定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调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2、不断加大各方资金投入

积极向上争取各项部门资金;积极努力争取全社会各项资金,鼓励本村村贤、在外成功人士等对美丽乡村创建进行赞助;鼓励本村多余劳动力积极踊跃参加投工投劳投资,真正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