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

生态监测的特点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1篇

所谓生态环境监测,就是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学理论,监测生态系统条件及条件变化和环境压力下的反应和反应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好地获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和显示格局的数据与认识,给整个生态环境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就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来看,其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有多样性的监测对象,常见的生态环境监测对象主要有植物、动物、农田、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物候、气候等,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监测的全面性体现出来,并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才能以精准的数据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技术和数据上的支持。

2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为了更好地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就必须切实掌握生态环境的监测内容,才能更好地完善广东省的生态环境。

2.1划分生态类型。在整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成效,首先就必须对生态类型进行划分。在划分过程中,常见的划分方法主要是根据生态定义、生物和非生物的影响分子所占比例以及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决定论和区域的划分。就广东省而言,由于广东省具有较大的国土面积,所以不可能统一地采取某一方法进行划分,在选择划分方法时,应紧密结合广东省的环境保护实践,对生态类型划分做到因地制宜。就广东省来看,其生态环境应划分为虎城市人口密集型、偏远山区分散型和海洋型的生态环境系统,并在划分过程中切实注意以下五点:一是地理区域分布的特点;二是区域内的地质气候存在的差异;三是主要与次要影响分子的结合;四是经济发展与环保工作之间的和谐统一;五是人与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2.2选择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在划分生态类型的基础上,还应针对性地选择监测的方法。而在监测过程中,虽然只采取监测环境系统定环境影响分子的方法,从而得到环境指标特征和数据,但是由于存在的测量标准较多,所以在确定监测方法时,应切实考虑到以下因素,即监测的指标、策略、设备承受范围、时间间隔、时间记录、数据等,尤其是应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加强对数据报表的管理,才能更好地确保其监测水平达标。

2.3选择生态环境的监测仪器。我国的监测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体系,并且采用不同类型的设备进行监测。如一部分选择大型的设备进行监测,还有一部分部门则是采用小型的监测设备。在选择生态环境的监测仪器时,应紧密结合以下三点原则进行:一是仪器的灵敏度一定要高。仪器的灵敏度很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在进行地理环境的监测时,仪器的灵敏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仪器的灵敏度高的时候,才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二是测量方法,在进行监测的时候,需将测量方式简单化,这样有利于测量的有效进行;三是小体积,仪器方便于监测。

3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完善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态环境监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3.1对生态状况的监测情况进行及时的汇报。对监测数据的处理是整个监测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将数据整理后,才能从整体上观察出环境的变化状况,从而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证据,监测年报的定期上报就是其中一种数据处理方式。所以在生态监测工作中,应及时编制生态环境监测年报,并在整个年报中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生态状况的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二是估计生态环境的发展,为接下来的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措施;三是结合实际提出改善建议,制定计划,逐步实现由监督性监测向指导性监测转变。

3.2建立生态监测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有利于数据的整合和分类,从而为以后的监测工作提供有利的数据资料,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这就需要监测人员及时收集各种监测数据,将监测的数据纳入省环境监测数据库之中,并对图形图像数据进行归类和整理,从而为监测时间的确定、时间间隔的确定和监测的地点以及数据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3.3采取科学高效的方法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一是加强地面现场调查,利用科技设备对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考察实践;二是研读航空低空照片,采用先进的小型侦察设备在平流层进行实况监测;三是利用卫星在高空进行监测,不仅节省开支降低成本,而且监测结果良好,但是在检测前应进行商讨做好评估,考虑好备案,以防出现突发状况。

4结语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1、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

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其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综合影响的优点。

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2、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2.1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原理

生态环境监测最主要原理便是“准确性原理”,即监测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生态环境信息是生态环境历史和生态环境管理的记录、书写,也是生态环境历史的“镜像”写照,同时更能体现环境及环境管理的真实性及环境信息的权威性。为满足“准确性”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还衍生出了以下3个基本原理。

2.1.1代表性原理 即监测是以有限的点位、断面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整体,以有限的采样频率代表时刻变化着的生态环境变化信息,以有限的数据信息量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内部信息。

2.1.2完整性原理 监测通过采用环境“要素”和“相素”、环境“压力”组合监测模式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完整性、复杂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系统性。

2.1.3规范性原理 监测通过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化、技术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可溯源性、精密性。

2.2监测对象

近几年来,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已获得极大的丰富,传统的“水、气、声、渣”已不能代表环境监测的对象特征。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和对象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生态环境监测范围 包括区域的、流域的、全国的。按照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能够组合成不同的监测范围。

2.2.2生态环境“要素”监测 包括各种环境要素、生态系统中的各环境介质、环保部门主管、监测对象(如各种排气、排水、固体废物等)。

2.2.3生态环境“相素”监测 包括同一环境要素或同一环境介质中的多相监测,水环境监测中的水相、生物相、沉积物相监测,环境空气监测中的气液相、固相等。

2.2.4生态环境“压力”监测 广义为“源解析”监测,通过广义的“源解析”监测,可以解答环境变化与污染源排放之间的关系,找出环境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目标等。

2.3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的本质是环境“要素”和环境“相素”中目标污染物各类信息的生产过程,即环境信息的生产过程。现阶段的环境监测内容包括综合性指标、物理学指标、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等,或者分为环境质量指标、自然生态指标、环境保护建设指标等。

3、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3.1生态环境监测程序

3.1.1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3.1.2确定监测项目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

3.1.3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 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3.2监测的方案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关键数据,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该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确定的技术路线,确定最理想的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对象、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4、开展生态监测的建议

4.1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势

生态环境监测的理论具有广泛的内容,环境监测的实践丰富了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要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势,使其成为开展生态监测工作的基础保证。

4.2合理选择监测指标

我们现有的监测能力、技术与设备水平有限,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的特点,从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和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对特定环境敏感和属于污染的因子开展监测,以此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待今后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扩展。

4.3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当前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作用,如3S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广泛得到应用,要使其和生态监测密切结合,并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效用。

5、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一项复杂的工程,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定更深层次地为环境管理部门服务,为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从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达到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定会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3篇

Abstract: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eco-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ecological monitoring.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监测技术

Key words: ecological monitoring;ecologic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X8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09-01

0引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问题,而且还包括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资源问题,因此,环境监测也从一般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以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只对大气、水、土壤等中的化学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进行测定,强调“局部剖析”,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态环境监测着眼于“整体综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影响进行测定。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规的依据。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在我国才刚起步,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1生态监测

生态系统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为基础,通过生态系统各部分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来评价环境质量。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生态监测可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大类:宏观生态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微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2生态监测技术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生态监测技术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在确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技术方法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尽量采用该学科较权威或大家公认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基础,它以3S技术作支持,并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装置。3S技术(即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3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我国对荒漠生态监测的研究开展最早,做的工作也最多,新疆环保科研所早在1984年就接受了“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工作。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和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已经实施,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目前,我国生态监测工作的特点是注重生态过程的研究,生态监测覆盖范围较小,属微观监测范畴。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宏观生态监测有了一定的进步,3S技术成为近几年来生态监测工作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并显示出其快速准确的明显优点,是宏观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六五”期间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调查,“七五”期间三北防护林遥感调查、黄土高原遥感调查均包括生态监测内容。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利用气象卫星五个波段影象数据,完成了全区土地荒漠现状的评价工作。利用GIS系统预测预报模型对黄土高原、三峡库区等重点侵蚀区域进行土地退化预报、景观生态退化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测。近年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牧场产量、农作物产量、资源调查、水土保持状况和灾害预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宏观生态监测积累了经验。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着自身的要求和特点,也有着一定的区域特色,不同的环境区域面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不同现状,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手段。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缺乏比较充足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所以也在不断摸索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正在进行,这对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在工作中深刻认识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也将自身工作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与提炼,现将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网络布局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奠定了基础

水土保持环境生态监测网络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时候要注意网络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而且还要兼顾到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根据区域差异来建设合适的水土保持环境生态建设网络。水土保持环境生态监测网络的建设有着相应的原则,首先就是要确保自然水系与行政区划是相统一的;其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兼顾微观监测与宏观监测相结合;再者,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注重整体与特殊性相结合;最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将治理与保护相结合,避免先破坏后治理的观念。我国很多省市都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中秉持了这些原则和理念,根据省市之间的区域性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以保证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进步。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注意事项

2.1、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整个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成效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全面客观认识水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以便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采取适合的措施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工作主要是宏观区域水土流失的阶段性变化,根据对区域水土流失的监测结果进行科学合理分析,进而为水土保持工作的下一个环节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制定下一步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策略。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时候要注意监测工作的全面系统性,不能只是将监测工作停留在水土保持工作的完成状况上,也不能只是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数据复核,而是要将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预防保护与治理相结合,正确处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相关内部矛盾问题,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完善,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

2.2、客观处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问题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不仅涉及到自然环境的划分,也关系到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工作配合。不同的省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监测工作管理内容,有些省份会规定一般省级的监测公告要在5年更新一次,这一个周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报告要展示出该省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例如某个省份展示的监测数据就可以显示出这个省份的侵蚀面积和侵蚀级别,其减少幅度大体上是南部大于北部,而国家和省份水土保持的资金重点反而不在侵蚀面积和侵蚀级别较高的地方,这就使得水土保持的效果很难实现。很多省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是因为水热条件比较好、植被恢复比较快,这些水土流失的情况在影像上也可以体现出来。不同的省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该省区域应该间隔多少时间对数据进行采集,进行系统监测、评价并公告值得认真考虑。如果间隔的时间太短,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监测投入的问题,以至于治理的效果不太明显;如果间隔的时间太长也会影响到监测工作的意义。因此,不同的省份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时候也要注意监测时间的间隔问题,根据省份自身的特点和情况来决定适当的间隔时间,尽量确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和意义。

2.3、正确处理监测数据

利用遥感手段可以监测到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和程度等数据,但是如果要分析出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保持效益等数据,就需要采用一定的观测或调查来取得。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点源数据得出的结果会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但是在一些省级行政区域公布的水土保持公告中没有体现出点源数据的重要性。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正确处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中的点源数据和面源数据关系和在公告中所占的比例,尽量将点源数据和面源数据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利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利用体系,而且也可以保证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三、结束语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我国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本文论述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内容,着重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希望可以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邹燕莉.水土保持监测档案管理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2012(7)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310-01

一、生态环境监测流程

1、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2、确定监测项目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

3、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

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二、生态环境监测原理

1、代表性原理

所谓代表性原理是指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具有有限的点或断面代表“无限”的环境整体,并以有限的采样频率来代表生态环境变化的信息;同时,以有限的数据信息来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信息。

2、完整性原理

完整性原理是指生态环境环境监测需要采用生态环境的要素、相素以及环境压力等组合而生的监测模式,来反映生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和复杂性,这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性的体现。

3、规范性原理

规范性原理是指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来综合反映环境监测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深刻体现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精密性。

三、生态环境监测的划分类型

生态环境监测可以划分为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和微观生态环境监测两大类。

宏观生态环境监测是指运用遥感技术、生态制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生态调查及生态统计等手段,在相关专业数据和原有自然本底图的基础上,在区域生态范围内对生态系统的条件、生态系统条件的变化、生态系统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反应及这种反应的发展趋势进行监测。

四、生态环境监测的几个重要方法

1、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遥感RS技术

最新消息,2011年12月2日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在西宁正式揭牌启运。我国环境部门又一新生力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走向又一新的台阶。遥感R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者其他远距离的监测,监测被监测范围内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变化,分析得出此物体现在处于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反馈。技术可以高空对物体进行扫描、拍摄。对信息的采集相当快速、准确。可以被遥感的对象有很多,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的状况、空际环境污染指数、气温闭环等等。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来人力资源的投入,市一中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

(2)GPS技术的应用

GPS具有高精度、全天候的实时定位和导航能力,能为遥感实况数据提供空间坐标,从而建立实况数据库,及在图像图形数据库中用图像显示平台和传感器的位置与观测。环境监测GPS技术一项新型的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中,GPS与PS技术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能实时动态的监测被监测物体所处的状况。例如,我们可以应用这一技术对现代城市中汽车数量进行监测,从而推断这一城市的汽车尾气排放量,之所以当前很多大中城市都在限行,其实就是运用这一技术对城市的汽车尾气排放量监测且超过相关标准之后,不得已而实行限行。

(3)GIS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是一个关于空间信息输入、储存管理、分析应用与结果输出的计算机化系统,是目前最大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之一。它除了具有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可为宏观决策管理服务,能实现快速、准确的空间分析和动态监测研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应用这一技术主要是其具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监测人员能根据这一技术分析被监测区域的地理信息特点,为生态发展的规划和地理资源的管理以及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应用GIS技术可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是指建立DNA重组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新综合技术体系。现代生物技术正在使用或接枝到环境监测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监测技术。尤其是PCR技术,应用与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酶免疫测定法的研究,单细胞凝胶电泳和等。

(1)分子标记技术

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中的主要对象。对比其他方式,生物大分子有其独特的特异性,预警性和实用性,有助于更好地揭示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PCR技术

PCR技术的原理类似于生物w内DNA的复制。作为现代的最先进的生物技术之一,PCR手段有非常多的优点,比如快速、灵敏、精确、简单、特异性强等。PCR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将应用于生命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科学等重要领域,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环境监测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属于层次型的异构网络结构,最底层为部署在实际监测环境中的传感器节点。向_七层依次为传输网络、基站,最终连接到Internet。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组成。基站是能够和Internet相连的一台计算机(或卫星通信站),它将传感数据通过Internet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同时它还具有一个本地数据库副本以缓存最新的传感数据。监护人员(或用户)可以通过任意一台连入Internet的终端访问数据中心,或者向基站发出命令。

(2)PLC技术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简称PLC)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工业控制装置,在结构上对耐热、防尘、防潮、抗震等都有精确考虑,在硬件上采用隔离、屏蔽、滤波、接地等抗干扰措施,非常适用于条件恶劣的户外及工业现场。对雨水的远程监测及控制对于农业生产及防洪抗旱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系统由PLG系列产品进行组建完成,通过对雨水河水的水位、流速、水质(如酸碱度)的测量实现远程监视。

四、结语

综上,由于国家对于环保工作的越来越重视,环保监测的对象也从工业污染源慢慢发展到对于各类生态环境的监测,从最初的点污染发展到区域性环境监测,不仅包括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延伸到生物监测和生态监测。另外环境监测仪器发展具有将实验室搬到现场的趋势,逐渐向数据直读,实时监测、连续监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发展

中图分类号: B845.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因此,环境监测正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除了常见的各类污染因子外,由于人为因素影响,灾害性天气增加,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加剧,洪水泛滥,沙尘暴、泥石流频发,酸沉降等,使我国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这促使人们重新审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上看,环境保护是以减少或避免生态系统的破坏为终极目标。对环境监测,目前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弥补传统环境监测的不足。因此前者强调“局部剖析”,只对大气、水、土壤等中的化学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进行测定;而后者着眼于“整体综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影响进行测定。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在我国才刚起步,基础差,底子薄,相对落后,缺乏统一的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技术规范。本文主要结合国内情况拟对生态环境监测作一全面介绍,以期大家共同努力来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的开展。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系统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评价环境质量。因而生态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极强。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目前的定义不很一致。美国环保局Hirsch把生态监测解释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监测,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改变。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似乎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如近年来积极开展的福建省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河南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在我国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较早,近几年又做了大量工作的新疆荒漠生态环境监测。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其所属的53个生态定位站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国内在生态监测指标及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影响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袁国应等自1987年起开展了荒漠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定位观测研究,历经5年建立了荒漠生态系统指标体系。陆强国根据洞庭湖湿地功能区特点及生态目标,拟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优先监测项目。张建辉等对农业监测目标与监测指标体系选择进行了探讨。宋国利等提出了北方森林、农业、矿业开发生态监测指标。沈志介绍了物候学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目前,我国生态监测工作的特点注重生态过程的研究,生态监测覆盖范围较小,属微观监测范畴。

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多数工作尚属研究性质,环境监测意义尚的常规生态监测工作尚在起步和酝酿中,急待开发和实施。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Google Earth 生态 监测

生态环境的退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因而生态环境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传统生态监测方法有监测周期长,可靠性较差,精度相对较低等弊端,而新兴的“3S”技术又存在操作过程复杂,标准难统一,受操作人员的影响较大等局限。与之相比,Google Earth(以下简称GE)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省时省力、精度高等优点。因此,将GE应用于生态监测的优势尤为显著。

1. GE及其应用概况

GE是由Google公司于2005年6月推出的一款全球卫星地图集成软件,其影像是卫星影像与航拍数据的整合。GE上的全球地貌影像的有效分辨率至少为100 m,通常为30 m,最高可达0.6 m,即最高精度可以达到5年前军用级水平。目前,其数据更新一般少于三年。

根据苗放等人的研究[1],GE有以下显著特点:先进和主流的技术,免费的高分辨遥感图像,标准统一、开放,功能强大而操作简单。正是由于GE有如上优点,现在它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交通导航[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3]和森林防火信息管理[4]等诸多领域。

以孟凡写[5]的研究为例,当GE运用在地质勘察中时,可运用其快速定位及地标应用功能轻松地圈定勘查区位置范围,运用其图层信息区快速地浏览勘查区位置范围,还可运用其影响贴图功能自制勘查区三维立体地质图。

可以说,应用GE不仅省时省力,更由于其在进行实验和调查研究时有助于操作人员对待测地点的宏观状况的把握。因而将GE应用于生态监测无疑为工作人员减少了负担,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

2. 生态监测概况

生态监测是在地球的全部或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周期性、复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从生态监测的对象及其涉及的空间尺度,可将其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大类。宏观生态监测的监测手段主要为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而微观生态系统监测是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对某一特定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聚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进行的监测[6]。

目前,国内外应用的生态监测方法有地面监测、空中监测和卫星监测,以及以“3S”为首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3S”技术成为近几年生态监测工作着研究的重点,并显示出其快速准确的突出优点,是宏观生态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7]。然而,运用“3S”技术进行生态监测时,环境因子类型越多、分类越细,解译的准确度也就越难以保证。制约详细程度和精确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一是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源的质量,如遥感数据的时相、分辨率、准确程度等;二是主观因素,主要有操作者的技术、经验,如专业知识、解译水平等[8]。

3. GE应用于生态监测的思考

由于在现有的生态监测手段中,传统的检测手段存在费用高、精度低、可靠性差和监测周期长等不足之处,而新兴的“3S”技术又存在标准难以统一,操作过程较为复杂等局限。另一方面,GE则兼备地理信息直观、方便快捷易操作、标准统一、分辨率高等优点。因此,GE的应用就可以解决生态监测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便与难题。

当应用GE进行生态监测时,不仅可以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草原覆被变化、贫瘠土地荒漠化等进行监测,还可以利用其附加功能总结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而制定相关的预防治理措施,同时也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环境法规、进行相关环境决策提供了直观便捷又科学可靠的有力依据。此外,对于已经受到污染遭到破坏的土地和水体,GE也可以监测其宏观的恢复情况,方便科研工作者及时地制定下一步治理方案。

另根据郑泽忠等人[9]的研究,将GE与新兴的“3S”技术相结合,更可以克服常规的手工或半自动化监测方法中效率低、难以采集实时数据等缺点。将“3S”和GE相结合,可以利用GE具有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优点,在室内对低分辨率遥感影像中不确定地物通过共同的地理坐标进行补判,提高解译精度与效率,获得清晰直观的地理信息。

此外,由于GE尤其是其专业版具有添加新地标、查看历史数据和快速测量面积等功能,在进行室外地面监测时,还可以根据监测需求制作地图、科学定点,为实地考察提供方便,避免了布点的“机械性”。

4. 结语

将GE运用到生态监测中是一项意义深刻且极具价值的研究工作。首先,GE为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保障。此外,GE免费提供高分辨遥感图像,具有统一并且开放的标准,功能强大而操作简单,地理信息生动直观等优势,将其运用于生态监测更便于对生态环境的宏观探察。将其与传统的地面监测、空中监测等方式相结合能为监测的宏观把握,如定点定位、距离和面积测量等提供便宜。将其与新兴的“3S”技术相结合,能够提高地理信息的直观性,通体提高解译的精度与效率。

总而言之,将GE运用于生态监测能够满足监测的特点,完成生态监测的任务,便于监测人员调查今昔数据,监测生态环境的现状,研究其变化趋势,更能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可以预见到,随着人们对GE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GE本身的发展完善,将GE运用于生态监测必将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苗放,叶成名,刘瑞 等.新一代数字地球平台与“数字地球”技术体系架构探讨[J].测绘科学,2007,32(6):157—159.

[2] 刘冰,石奉化.Google Earth在旅游、导航中的应用探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4):25—28.

[3] 李娟,郝志刚.基于Google Earth虚拟地球平台的旅游规划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10(1):130—133.

[4] 张冬有,王潇.Google Earth在森林防火信息管理中的实现方法[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3):59—62.

[5] 孟凡写.“谷歌地球”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8,27(7):130—131.

[6] 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35—337.

[7] 鞠东辉,邢洁佳,王芳.浅析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生态监测[J].科技与生活,2010(7),212.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遥感技术;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监测

通过运用遥感监测技术,我们能够很好的应对过去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比如时空阻隔,无法体现整体,费用过高等等,由于当前的生态不断恶化,此时高速全面的遥感工艺已然成为了我们最常使用的监测措施。

1 遥感技术概述

1.1 遥感的概念

所谓的遥感技术,具体的说是一类借助物体反射电磁波,来实现远程监测目的的一种技术。其借助观测设备,利用各种物体的独特光谱性能来实现观测目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

1.2 遥感的分类

(1)如果按照探测波段来区分的话,我们可把其划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红外遥感、微波遥感。(2)如果按照搭载设备的平台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其分成:航天遥感技术、航空遥感技术和地面遥感技术。(3)如果按照传感设备的运行形式来区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其分成:主动式遥感技术、被动式遥感技术。

2 遥感工艺在环境监测中的意义

2.1 监测区间宽,综合全面

如果只是从地表观测的话,我们能获取的信息非常少,但是如果使用遥感设备从卫星上拍摄的话,很显然获取的信息非常全面,而且更加真实。该技术可以从总体上观测环境,确保监测工作朝着立体化方向发展,具有区间宽,综合性强的特点。

2.2 高效快速

因为该项技术使用的飞行装置都是非常先进的,因此它能够以较快的速率获取所需的资料,所以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信息的传递是借助电子光学设备来完成的,所以其更加的现代化,便于我们更好的创建数据模型。此时我们国家的信息总数较之于一般措施获取的信息总数要多很多。

2.3 措施众多,工艺优秀

该技术能够用来监测普通方法无法监测的区域,比如荒漠以及冰川等区域。借助该技术我们还能够获取红外等不同波段的数据。不仅可以使用摄像措施获取资料,而且还能够通过扫描方式获取所需内容。

2.4 速度快,时间短

对于固定的地区能够多次成像,可以获得最精准的动态信息。

3 具体应用情况

3.1 用来监测大气情况

借助激光以及电脑等先进科技,明确大气信号的传播特点,以及不一样的大气状态之中的信号的具体特点,得到遥感方程式,进而完善有关的理论。由于大气成分在不同的波段吸收电磁波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分别测试各个组分的情况。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开始使用该项技术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其中监测的重点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借助遥感技术,监测大气污染。第二,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体现出的植被变化特点,明确污染情况,比如污染的存在区域以及程度和变化特点等。第三,和地表采样获取的信息比对综合,建立完善的定量体系。第四,借助飞机携带监测装置,在污染区域的上方获取样本,进而加以处理。

3.2 用来监测水体情况

对水体的遥感监测是以污染水与清洁水的反射光谱特征研究为基础,洁净水能够很好的吸收光,它的反射率不高。所以,此类水在遥感图像是色泽较暗。综合考虑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和数据可获得性,landsat8数据是目前水质监测中最有用,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多光谱遥感数据。此外,SPOT卫星的HRV数据、IRS-1C卫星数据和气象NOAA的AVHRR数据以及中巴资源卫星数据也有一定的应用。水质遥感监测研究的内容包括:水体浊度、叶绿素、油污染、热污染、有色可溶性有机污染物等,其中在水体浊度和叶绿素的定量监测方面已比较成熟。

3.3 用来监测生态情况

生态环境监测又称生态监测,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它可以被用来测定较广阔区间的土地使用状态,同时还可以调查大规模的生态污染问题。

3.3.1 分析土地使用情况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早在1960年国外就利用TIROS和NOAA卫星数据通过制备指数来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壤覆盖变化。最近几年,很多国家都开始使用遥感技术来分析土地资源,特别是土地分类工作方面利用的更是频繁。

3.3.2 辅助开展生态调查工作

众所周知,植物能够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环境状况。而且它还可以体现出所在区域的土壤以及水文等特征。借助遥感技术,我们能够获取植物特点。由于当前的传感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加之处理工艺不断完善,此时像是植被的成分以及数量等等的特性都可以借助放射数据来明确。NOAA气象卫星数据的优点非常明显,比如分辨率极高,而且所需的费用不多,不会受到外在天气干扰,因此被大量的用到植被监测工作之中。

3.3.3 调查生态污染情况

最近几年,由于群众生活水平提升,此时垃圾数量也在增加,这就在无形之中导致了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而借助遥感技术,我们能够测试到垃圾的放置情况以及数量等等,这样便于我们更好的处理。遥感监测固体废物的堆置对图像空间分辨率的要求比较高,需达到3~10m的水平。

4 发展方向

4.1 遥感技术层面

(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方面,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的研发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热红外遥感技术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雷达遥感工艺的特点较为显著,比如它能够全天性的获取信息,而且有着强大的穿透性,所以被大量的使用。建立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2)遥感信息模型的发展方面,遥感信息机理模型的发展和拓宽,特别是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与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综合应用也将是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方向。(3)遥感数据共享方面,积极发挥出国际卫星体系的优点,认真开展交流与沟通活动,确保从时空层面上加以互补。

4.2 与环境监测结合层面

(1)积极发展监测技术,切实发挥出当前监测的作用,将遥感工艺和地表监测措施结合到一起,完善当前的监测体系。(2)开发集成GPS,RS,GIS,ES于一体、适合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综合多功能型的遥感信息技术。

4.3 不同环境要素层面

(1)大气环境遥感的定量化、集成化、系统化和全球化;大气环境的主动和被动式卫星遥感一体化。(2)利用新型遥感数据进行水质定量监测,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水安全定量遥感监测体系,由于水体类型不一样,可以建立对应的反演算措施;提升监测的精确性;开展监测模型研究工作;发挥出“3S”科技的优点。

参考文献

[1]王桥,杨一鹏,黄家柱.环境遥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康志文,刘二东,贾飚.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6):177-180.

[3]陈玲,赵建夫.环境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自然保护小区;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婺源月亮湾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5(C)-0107-01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

生态环境监测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原理等技术手段,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测试,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一个分支,监测的对象是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包括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两部分。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动态分析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根据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环境监测可划分为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和荒漠环境监测几种类型。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是介于农村、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之间过渡型特点明显的生态监测。

二、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的特点

自然保护小区是农村村宅附近风水林、绿化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有保存价值的古树名木、原始次生林等,以自然村为单位由当地政府批准建立的一种小型独立生态系统,尤其是风水林是由于风俗文化进行了长达数百年不间断的保护,其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鸟类、小型动物、昆虫的天然分布区域。而且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可以被当代旅游者享用的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系统,是对现存生态环境的完善和提升,使旅游者能够亲近自然、观赏自然、体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直接交流、满足当代人类回归自然愿望的旅游区域,不同于城市、农村等人类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也不用于森林、草原、荒漠和湿地等自然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对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生态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生态环境监测类型,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是加入农田与人居生态系统和旅游因素的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自然保护小区一般位于各级别的保护区之外,但不同于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它是基本的生态系统与人类居住环境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是人与自然结合的纽带,其环境监测是自然生态监测的升级,监测项目除了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外,还有包括旅游者和保护小区附近的村落的人文系统。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不仅能完成基本的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而且为农村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是包括人类和自然的综合性监测。自然保护小区一般是生态系统发育完好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十分必要。自然保护小区因为有农业生产者和旅游者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将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对包括旅游者和当地社区的人文系统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形成了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环境监测的特点。

(三)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方法有多种多样。由于自然保护小区的特殊性,其环境监测方法多种多样。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本质上属于微观生态环境监测,但又离不开宏观监测技术的支持。同时,既要注重地面监测在人文系统监测中的作用,又要利用“3S”等新技术监测方法的优势。“3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是生态监测的一个总体趋势。为了达到生态环境监测的综合目的,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监测方法,如利用自然保护小区外的气象台、环境监测站等多个平台搜集相关资料。

(四)建立监测样地

保护小区应建立以部级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和植物等保护对象为目标的长期定位监测样地,并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对于了解保护对象动态和当地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十分重要,获得的资料和成果是十分有意义的。

当然,在自然保护小区内建立什么样观测样地和建立多少观测样地、观测项目多少都要实事求是地量力而行,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从少量的最有代表性的小区建立样地开始,观测项目也从少量、必须的项目开始,但是现在就开始做起来,做得越早越主动。在小区内建立观测样地并形成观测网络,一次性投入即能力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为此,地方政府和社区的支持、以当地生态保护志愿者和学校为主的技术力量、长期监测的经费补助对于长期的开展监测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南昌市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马明国,陈贤章.基于遥感与GIS的黄土丘陵区生态监测系统研究――以定西地区4县为例.中国沙漠,2003,23(3):280―284.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湿地公园 生态环境 监测 技术关键 内容 发展设想

1.我国湿地现状

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很高,在提供人类必需的动植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水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湿地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有天然湿地2500万hm2,以稻田和池塘为主的人工湿地4000万hm2及绵延的海岸湿地。

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利用活动,使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湿地生态功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目前,湿地受到的威胁的种类和程度日益加大,约40%的重要湿地受到中等程度或更严重的威胁,而且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加,威胁会继续加大。威胁主要来自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围垦和开垦、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引进物种的干扰、城市化和旅游业发展等。

2.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义

我国政府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极为重视,尤其是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后,为履行公约的义务和应尽的责任,做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为掌握我国湿地类型、分布、结构和功能等,我国首次进行了宏观湿地资源调查。目前我国湿地定位监测研究较少,尽管一些部门已建立了若干个监测站点,但各站点多是独立的,缺乏统一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方法,数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定期提供动态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分析变化原因,提出全国性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为国家湿地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充分发挥湿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湿地监测和评价的技术关键

湿地定位监测就是数据采集、储存、分析处理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的循环与反复。因此,湿地定位监测工作量大,涉及的内容广泛,监测数据应具有连续性、可比性,即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序列兼有。

湿地生态环境评价办法则为综合评价全国湿地生态环境现状,所选湿地监测指标基本上都能定量描述,并通过专家打分系统,即下级指标对上一级指标贡献,分层逐级综合,专家给出各个打分区域对应的湿地状况,由此湿地实际状况得到整体反映,湿地的发展变化趋势得以预测。最后,掌握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情况,分析影响其现状的主导因子,制定有利于湿地三重效益发挥的决策方针,从而使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发展,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湿地公园监测的内容

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社会公益性主题公园。湿地的监测涉及自然环境因子、湿地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情况、湿地开发利用和受威胁情况、湿地管理变化情况、湿地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不同湿地类型特有的专项指标。

在湿地监测研究方面,重点是对恢复后的湿地进行监测,一个监测项目的实施过程可被简化为以下四个步骤。

确立监测目标选择监测手段选择监测方法分析和解释

湿地资源监测的技术指标包括那些容易发生变化的湿地自然因子(水文和土壤因子)、湿地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情况、湿地开发和受威胁的情况、湿地管理变化情况、湿地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4.1湿地自然环境监测

湿地自然因素是湿地目前状况潜在表现,也是决定湿地发展最重要因素。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标从根本上反映湿地现状和发展趋势,也是湿地自然因素的外在表现,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剂”,能够完全地、比较直观地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并预示其发展趋势。

4.2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

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植物种的数量、植物种群数量、指示植物种的数量、指示植物种群数量、水禽种数及主要水禽种群的数量、兽类种数及种群数量、两栖类种数及种群数量、爬行类种数及种群数量。

4.3湿地开发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监测指标

湿地受威胁状况指标和湿地保护与利用指标是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的正负两方面的干扰,从湿地生态系统现状来看,湿地退化根本原因是严重人为干扰,人为干扰是湿地发展的决定因素,人为干扰程度决定了湿地现状。干扰指标主要有保护区级别、征占面积、污染程度、湖泊富营养化等,并主要掌握在湿地区进行的各种开发活动的内容、范围、强度等情况,且具体指标依据当地情况而定。

4.4湿地保护和管理监测指标

了解湿地管理机构的变化情况、各种湿地保护规章、条例的颁布实施情况、采取的湿地保护行动。

4.5湿地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湿地利用状况指标

社会经济指标主要是经济效益,包括监测年度湿地周边乡镇的人口、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主要产业变动情况等。

5.湿地监测技术发展设想

5.1充分利用最新技术手段

湿地的定义范围十分广泛,加之湿地特有的特性,如沼泽湿地从地面难以接近、湿地植被较为矮小、明水水体特有的反光性等,只有依赖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和专家预测预报系统才能高效、及时而准确地进行长期监测。

监测的主要技术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态环境监测的各个方面。卫星遥感监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卫星接收地面反射光谱后将它以数据信息的形式发回地面,数据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以图像的形式表示出来或者直接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关于地表物状况的信息(例如植被类型、生物量、土壤类型等)。

微观信息则以固定观测点观测获取。在一个特定的项目地区,实地勘测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包括对生态栖息地结构、水质和水文、动物种群,以及野生动物和鱼类对环境污染程度的测定,如:土壤、单个有机物、水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如果不进行实地勘测就无法有效进行测定。单个植被和植物种群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进行实地勘测。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11篇

1光纤传感在煤矿机械设备动态监测应用

针对监测系统的检测频率,构建监测系统的形式一般可以分为离线式监测系统和实时在线式监测系统两种,本文介绍的是实时在线式监测系统。在线监测模式是在设备运行中实时的对设备进行监测。在机械设备中,如压缩机、机录群的工作状态中,在线监测系统可通过安装在机组上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实时的获取机组的状态参数,并对机组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判断机组是否在正常的状态下运行,并对机组健康状态进行长期实时监测监测,确保机组生产的正常运行。实时在线监测系统适用于对生产影响极大,故障率较高的重要设备,依靠监测设备实时或动地巡检设俗状态。可由单机或多机组成系统,其安全可靠性能高。虚线中所包括的硬件为工业生产现场中的机械设备和安装在设备上的N个光纤光栅传感器。设备的状态参数,通过光纤传感技术转变为光波长信号。传感网络前端即生产现场中所采集到的光信号通过光缆,直接把信号送到上位机。由于光信号便于长距离传输,所以上位机和下位机一般都位于控制室内。这样确保了生产现场的无电传感,对于煤矿机械设备的监测而言,无疑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能。光信号通过光纤信号解调仪,把光信号解调为电信号。然后通过采集程序和通信模块,把釆集到数据源源不断的发送给上位机。现场所釆集到的数据到达上位机后,一方面通过分析处理,判断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起到预警的作用;另一方面选择性的保存于机组数据库中,建立机组状态数据库,方便用于后期查询,也可起到长期监测以及趋势预测的作用。

2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2.1系统的总体组成

用于机械装备状态监测的系统在总体构成方而与其他监测系统布箱众多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请多要点的不同,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从大的方面一般需要具有检测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实时M示和报警模块以及状态评估模块等儿大部分。在对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机械装备实时在线检测特点了解的基础上。

2.2监测系统硬件构成

监测系统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构成,其硬件部分由各种传感器、光纤光栅振动解调仪、网络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等构成;软件部分由各种硬件设备驱动、控制、通信软件以及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专家评估软件,同时还包念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数据库管理软件等组成。由软件和硬件系统密切配合实现长期健康监测及状况评估功能。

2.3系统软件构架与实现

根据机械装备动态在线检测特点以及光纤传感技术的独有特性,在研究了振动信号的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库设置和基于此的典型部件故障诊断方法的基础和前提下,通过软件编程将光纤光栅机械装备监测系统予以实现是非常可行也是十分必要的。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数据解调、信号滤波、振动有效值计算、结果的输出和保存等部分。软件部分主要是通过时域及频域分析,得到振动烈度、历史趋势图、3D谱线图,为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分析提供有用数据。在光纤光缆机械设备动态监测系统的主界面可以观察到被检测的所有的机械装备的运行状态,而且可以在将温度报警和振动报警分开提示,这样有助于工作人员对设备的故障进行初步判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慌乱。另外,工作人员也可以用过双击主界面中的设备来查看其对应的运行状态和记住编号。进入具体机组状态监测界面后,可以分别看到该机组所有监测点的实时状态以及所有被监测点的振动总值和温度的实时数据,并以棒图的形式直观显示出来。这种多样选择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是其更加人性化。

3状态评价及报警设置

由于检查设备和检查对象不同,从而采取的检查手段也不尽相同,所以对设备状态的评估方法和报警设置也存在着不同的要求。

3.1评估方法

1)类比判断标准。

当监测系统或对象中出现两台或多台相同型号的监测对象时,要使用类比判断标准,通过对比同型号不同设备的状态参数来判断设备的安全状态,特别适用于不易或无法获得设备的健康状态参数的情况下。

2)相对判断标准。

此判断标准就是将设备的历史监测数据作为该设备的健康档案,从历史数据中来直观的展现设备的里历史趋势,通过数据的对比判断设备偏离健康状态的参数程度。

3)绝对判断标准。

绝对判断标准是最常见的监测方法,即以标准中的参数作为绝对标准,将所测的参数与标准参数进行对比。通常把标准中的参数设置为绝对报警值。

3.2报警设置

1)相位报警。

一般相位报警多个传感器联立来完成,如当两个传感器所测得的数据频率之间的理论相位或既定相位差为α,当相位小于或大于时系统就发出报警声提示。

2)振动总值报警。

振动总值报警就是当设备参数值达到了振动总值是报警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振动总值表达式一般是以振动烈度作为标准,及即是振动速度在测量频带内的均方根值表示振动的大小。根据检测量的不同,振动烈度的公式可表达为

3)频段报警。

在振动总值报警的基础上,将振动频率细化,对各个谐波频率分别监测的方法就是频段报警。因为在机械设备故障中存在振动总值不变,但各个频率振幅此消彼长,不同的故障对应着不同的频率的现象,因此对设备设置频段报警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依据设备的特征来确定测点的频率量程,然后根据各个频率的起始值和高频值的截止频率以及各个频段预警值与报警值的大小来制定设备各频段的报警方案。

4总结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GPS;动态变形监测;模态识别;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建筑物;结构特性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22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4-0118-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340

工程建筑物在施工过程和运营期间,在外部荷载与内部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建筑物本身会发生一定的变形。变形的大小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值,就会给建筑物的生产和运营带来安全隐患。因此,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建筑物安全,对建筑物主要构件进行变形监测,分析其动态特性,以此对建筑物的健康做出评估。

资料表明,建筑物的基振频率约为0.1~10Hz。传统的监测工具中,位移传感器的缺点是对于难以接近点无法测量以及对横向位移测量有困难;加速度计对低频振动并不敏感,为获取位移值须对结果进行两重积分处理,导致监测数据精度不高;倾斜传感器必须与其他方法联合作业,监测数据要进行数据融合;激光法测试在被建筑物桥产生晃动时无法捕捉光点;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采样率低无法达到动态测量的要求;同时,上述监测手段在各测点之间很难做到时间上的同步。

随着GPS技术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已经称为目前测定结构在外界因素下产生的三维静态位移或低频振动的最好的手段。本文在分析GPS动态变形监测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HT)理论的模特识别方法。

1 GPS动态变形监测分析

1.1 GPS动态变形监测技术的优点

相较于传统的测量方法,GPS在动态监测中有很多优点:(1)全天候同步作业工作;(2)GPS监测站间无需通视;(3)监测点三维空间信息;(4)自动化程度高:GPS能够实行无人值守的数据采集、传输进行实时动态监测;(5)可消除或削弱系统误差的影响。动态监测数据处理时,所需要的是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之间的变化值或者监测点相较于自身的位置变化值。利用GPS差分技术使得接收机天线的对中误差、整平误差、定向误差、量取天线高的误差等并不会影响动态监测的结果。同样GPS动态监测网中的起始坐标的误差,数据处理中所用的定位软件本身的不完善以及卫星信号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误差(电离层延迟、对流层延迟、多路径误差等)中的公共部分的影响也可得以消除或削弱。

1.2 GPS动态变形监测数据的特点

GPS测量的是监测点相对于固定基准点的绝对位移量,因此被认为是目前能同时测量建筑物的整体惯性偏移与振动位移的最好方法,但是GPS技术应用于结构动态监测也具有一定缺点如采样率不够高,虽然已经有100Hz采样率的接收机面世,但是还不够普遍,技术还不够成熟。在实际动态监测中,GPS其往往受到信号衍射及多路径效应等多种误差因素的影响。此外,GPS动态监测的位移序列中除具有高频的噪声外,还存在低频的系统性误差,限制了其动态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GPS动态变形监测数据特征表现为:(1)非线性、非平稳数据;(2)较高的数据采样率,能够反映工程结构物动态变形的细节;(3)含有强噪声;(4)具有多种频率成分叠加的多尺度特征。

因此,在结构动态监测中,研究如何削弱信号衍射误差、多路径效应以及残余对流层延迟误差对GPS动态监测结果的影响,并采用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效地分离各种误差影响,对于提高GPS动态测量的有效性,建立大型建筑物健康监测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建筑物动态特性分析

在建筑物动态监测及评估系统中,结构的模态参数非常重要,每一个结构都有其固有的模态参数,如固有频率、模态振型和阻尼等。对于一个多自由度系统来说,其自由振动一般是由多种频率的简谐波组合成的复合运动。这些频率都是系统的固有频率。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为:

(1)

其中的质量矩阵[M]、刚度矩阵[K]、和阻尼矩阵[C]通常为对称矩阵,通过线性变换,,为由结构各阶振型向量组成的振型矩阵,公式(1)可以写成:

(2)

由于振型的正交性,有:

式中,、和(i=1,2,…,N)分别为结构的第i阶模态质量、模态阻尼和模态刚度,设,代入公式(2)得:

(3)

其中:

, (4)

式(3)与单自由度运动方程具有相同的形式,因此可以用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问题。因此的位移响应为:

(5)

根据以上分析,由于基于Hilbert变换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只适用于单自由度系统,而对于多自由度系统,必须采用一定的预处理手段从结构响应中提取各阶模态响应。

3 基于分层引入随机减量技术的HHT多自由度模态识别

3.1 基于HHT的模态识别

参考文献[4]对HHT的算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为改善上述混频问题,Z.Wu和N.E.Huang在2005年对HHT的关键技术EMD进行了改进,发展为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利用(EEMD)的自适应分解特性,其能够根据响应信号内含的时间尺度自适应分解信号,且其分解所得本征函数(IMF)具有适用于Hilbert变换进行模态识别。对于具有个频率成分的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响应信号,通过集成经验模态分解可将其表示为个IMF分量和残余量r(t)之和,即

(6)

根据经验模态分解时空滤波特性,式(6)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

(7)

上式表明原始信号被分解为四个部分。一般来说,通过分解后的信号能量大小可以判断出个IMF分量包含了振动响应信号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分解信号包含有表示随机噪声的l阶高频IMF分量;与实际分量一致的个IMF分量;具有较低能量的k个无关IMF分量和与振动趋势相关的余项r。其主要IMF分量应与多自由的系统随机响应下各模态振动响应相对应。由于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按照时间尺度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分解信号,因此可以利用这种滤波特性削弱信号中高频噪声对随机减量技术的影响。并且根据分解后各分量能量大小剔除无关分解项。对于环境随机激励,EEMD后的结构模态响应,实际上是由自由振动响应和外荷载引起的强迫振动响应两部分组成。因此应用随机减量技术(RDT)提取结构模态自由振动响应为Hilbert法识别模态参数提供有效数据。

3.2 分层引入RDT多自由度系统模态参数识别模型

随机减量技术(RDT)能够根据平稳随机振动信号的平均值为零的性质,消除或减少随机成分,从而获得一定初始激励下的自由响应信号。因此提出分层引入RDT的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多自由度系统模态参数识别模型。模态识别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分层RDT的HHT模态识别流程图

4 GPS动态监测在建筑物结构监测中的应用

为了验证上述模型,本文设计了相应的GPS结构动态监测实验。测试时将一台GPS接收机天线安放在距进行动态监测的建筑物不远的地方作为基准站,周围5°以上无反射物和建筑物遮挡,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另一台GPS接收机天线安放在待测建筑物楼顶作为流动站,流动站的周围也要求尽量无遮挡物,保证至少可同时接收5颗以上卫星信号。GPS监测数据采用轨迹估计的方法逐历元解算出监测点相对于参考站的坐标。由于采用载波相位双差的数学模型,能够减少卫星轨道和大气误差以及消除卫星与接收机间的钟差。本次试验中设计了振动幅值为0.2cm,固有频率为Hz,Hz。的自由振动响应将模拟的振动响应加载到GPS监测信号上,作为结构振动信号无阻尼自由振动响应并选取选择相关性较好的y方向作为分析数据。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强噪声背景的干扰下,这样的结构模态通常不易被识别出来。

针对模拟数据进行EEMD,分解结果及各分量傅立叶频谱如图3,图中c5、c6分别对应着系统两阶模态,c4,c7分别有少量第一、二阶模态分量的泄露,但能量级非常小,不影响数据分析。针对图3中c5存在的模态混叠,是由于EEMD的自适应二进制滤波特性存在着模态重合造成的。从而精确提取表示系统固有模态的IMF,如图4所示,根据多自由度线性系统模态叠加原理和信号EEMD结果的线性组合特性,对提取的各层响应模态分别利用随机减量技术(RDT)获取结构自由振动响应,如图5所示。利用Hilbert变换识别模态参数结果如图6所示。利用上述HHT理论进行模态识别结果为0.5和0.87,与设计频率相吻合并列于表1。

图2 模拟结构振动信号

图3 振动响应EEMD结果(前7个IMF分量)及傅立叶变换

图4 EEMD结果

图5 RDT提取结构自由振动响应

(a)第一阶模态识别结果

(b)第二阶模态识别结果

图6 Hilbert模态识别

表1 HHT识别值与理论值相比较

理论值 HHT识别值

固有频率(Hz) 固有频率(Hz) 阻尼比(%)

第一阶模态参数 0.5033 0.5005 0.0035

第二阶模态参数 0.8700 0.8703 0.0021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GPS用于建筑物动态监测的优势以及动态监测数据的特点,针对GPS动态监测数据非线性、非平稳的特点,建立了分层引入随机减量技术(RDT)的HHT的建筑物结构模态识别方法。实验数据表明:(1)GPS技术相对于传统测量方法,具有高效、高精度、全天候等优势,这也是GPS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原因;(2)在结构模态识别之前,利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法能够削弱环境噪声信号影响,获取结构的主要模态响应(IMF),对于获取建筑物结构自由振动衰减效应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具有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东,孙成城,王嘉杨.高层建筑动态变形的GPS检测技术[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8).

[2] 徐佳.基于改进HHT的桥梁结构动态监测模态识别理论与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

[3] 胡宗武.工程振动分析基础(修订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4] N.E,Huang,Z.Shen,S.R.Long,etal.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Hilbert Spectrum for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analysis [A].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C].1998.

[5] Flandrin,P.,P.Gon?alvès,G.Rilling.MD Equivalent Filter Banks, from Interpretation to Applications

[A].Ed.N.E.Huang and S.S.P.Shen,Hilbert-Huang Transform: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C].World Scientific,Singapore,2005.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13篇

坚持不懈推进环境信息化工作,打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基础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环境保护部在推进环境管理转型中把“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要求环保系统在推进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坚持“顶层设计一体化、系统开发一体化、网络建设一体化、数据管理一体化”原则,通过全面整合、普遍共享和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资源,建成了全省生态环保云平台和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对污染源监管、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环境风险监控预警和事故应急管理等核心业务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分析和挖掘,提高了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一是自我加压打基础。2013年以来,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环保基础性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3500万元,结合省环境监测科研业务综合楼建设,实施综合信息化项目,建成了560平方米中心机房及配套辅助设施、310平方米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和160平方米视频会议中心,中心机房配置60个标准机柜,采用了全国领先的节能制冷技术,建设了安全高效的供电保障系统,获得了“2016年中国数据中心标准化示范项目优秀政务类数据中心奖”。环境保护业务专网实现了市(州)到省的100MMSTP、县到市(州)的30MMSTP专线带宽,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和重点污染源具备1~10MB带宽接入专网的条件,并建成了“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内部局域网,形成了“一个顶层框架、一个管理平台、一个数据资源中心、一张基础地图、一个调度指挥中心”的青海环境预警预测、监控监管、决策指挥信息化体系。二是抢抓机遇建平台。按照青海省政府和环保部推进“互联网+”行动及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要求,青海省环境保护厅主动承担了建设“大美青海生态云”任务,依托已建成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实现虚拟数据中心的动态扩展、系统整合、资源调配、批量部署和统一管理,进而构建了“资源共享、集中管理、动态管控、业务感知”的智慧IT基础架构。目前,环保云平台由8台8路12核服务器、虚拟化管理平台和高速存储系统组成,可达到800核CPU计算和5.4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100TB高速数据、600TB空间数据和1PB视频存储能力,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环境风险监控预警等工作。三是整合资源重应用。坚持“破除数据孤岛、整合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平台”原则,将全省生态环保数据及60个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云化迁移部署,并拓展吸纳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企业和互联网关联环保数据,实现了生态环境数据上下联动、互联互通,对水、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核与辐射、自然生态等环境信息数据进行汇聚,深入挖掘应用价值,建立涵盖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移动执法、工业园区风险监控预警等方面的环境管理应用系统,为准确预测研判环境形势、及时环境监测预警预报信息、有效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支撑。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对西宁市3个工业园区16家化工及重金属企业涉及的14种有毒有害气体、32种大气重金属和类金属污染因子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实现大气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环境风险防范关口前移的目标,作为全国首个试点项目得到环保部充分肯定,在环保部在青海召开的“中荷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评估专题研讨会暨示范项目启动会”上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

强力推进站网建设,打造独具青海特色的生态监测评估预警体系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生态监测评估,着力在搭建体系、构建网络、服务决策上下功夫。一方面,依托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坚持“部门联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充分整合环保、水利、农牧、林业、气象等部门资源共同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建设了由26个综合站点、1152个基础站点和220个跟踪站点构成的地面站点监测网络,确定了地面监测、遥感监测、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程成效评估、生态系统综合评估6大类150余项监测评价指标,初步建成了“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从2005年开始,陆续开发建立了全省以中分辨率为主、重点生态功能区局部地区高分辨率识别的影像库,搭建了生态监测综合数据服务及共享平台,开展了三江源区生态本底和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青海生态环境十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年度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与评价,对30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价考核并将结果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充分利用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在重点生态敏感区域开展人类活动变化、地分布等环境遥感监测,积极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针对青海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生态地位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按照重点生态保护区域自然景观及雪豹、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中华对角羚、黑颈鹤、青海湖裸鲤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典型活动区域分布特点,在全省规划了近40个观测点位,采用短中长光程、高清视频、音频连线、数字化网络实时传输、统一平台管控的方式,建立了“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和展示解说系统,可近距离观测研究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以及生物多样性,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率先建成“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精确观测系统,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监控预警体系。2016年8月23日,在视察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时,青海省委省政府利用“生态之窗”向总书记汇报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总书记通过远程视频音频系统实时察看三江源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并与基层干部和生态管护员进行现场视频交流,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之后,中编办、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中科院、清华大学等有关部委和科研院所,广东、湖北、新疆、、云南等省(区)环保部门及国内部分主流媒体,共有90批600人次前来考察调研。省党政领导20多人次前来指导工作,省直机关工委党校将其作为省直部门党员干部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公安部门将其作为环保联合执法警务人员培训基地,省环保部门将其作为公众生态环保科普基地,通过环境日、公众开放日等重要节点,向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社区居民开放,“生态之窗”已成为宣传推介美丽新青海的重要窗口。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谋划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遥感;环境监测;运用

中图分类号 TP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30-03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变得严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监测为环境污染的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数据依据,在环境治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受制于自然条件和时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仅依靠现有的监测台和传统监测技术无法满足宏观、动态、连续、及时的污染监测和预测要求。遥感的高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恰好能够适应当下的监测要求,伴随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环境监测领域的运用也运来越广泛。目前,遥感技术在环境领域主要运用在水环境遥感、大气环境遥感和生态环境遥感3个方面[2]。

2 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运用

近年来,大气环境污染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大气环境监测也显得越发重要。传统的大气监测主要以湿法电化学技术和抽气取样后的实验室分析为基础[3],无法满足大范围的实时监测,遥感监测技术逐渐成为大气环境监测的理想工具。遥感技术在大气监测中的运用范围广泛,例如对大气中的O3、CO2、SO2等痕量气体成分分析,对大气气溶胶监测,大气PM2.5的监测以及部分有害气体的监测等[4]。本文简单介绍大气臭氧和气溶胶监测。

2.1 大气臭氧监测 平流层臭氧分子在200~290nm以及600nm附近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极强的吸收作用[5],阻挡了强太阳紫外线到达地面,对地球生物圈起到保护作用;同时由于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能量使平流层大气增温,对平流层的温度场合大气起决定性作用,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6-9]。近几十年来,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对臭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徐晓斌[10]、张莹[11]利用TOR、TOMS、OMI等多源遥感数据,分析中国大陆上空臭氧多年变化特征,发现多年来臭氧浓度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杜君平[12]等基于遥感OMI数据对中国臭氧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得到中国臭氧总量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冬春高、夏秋低的特征。大气臭氧监测成为大气环境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大气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

2.2 大气气溶胶监测 大气气溶胶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粒子直径0.001~100μm)的总称[13]。大气中的气溶胶主要来于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过程[14],其对大气环境质量、人体健康以及全球气候的辐射平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气气溶胶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齐海等[15]利用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研究气溶胶光学厚度与青岛空气污染指数的相关性,发现通过激光卫星遥感气溶胶分层数据较柱状气溶胶光学厚度具有更高的相关性;施建中等[16]利用拉曼-瑞利-米氏激光雷达系统反演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典型气溶胶消光轮廓线,发现多云或者污染天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明显偏大,同时气溶胶光学厚度还受到风向和风速的影响;陈辉等[17]利用MODIS资料研究京津地区不同季节气溶胶厚度,并由此获取近地面的PM2.5反演算法;盛莉等[18]利用环境卫星CCD结合红外数据,成功实现了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卫星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保护、监测和预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运用

常规的水质监测是在被测水域设置大量监测点,通过人工取样实验室分析进行水质监测,其过程周期性较长且只能够获取监测断面的水质情况,无法实现快速、大范围、周期性的水质信息获取。遥感水质监测恰好能够弥补常规水质监测的不足。本文基于多光谱和高光谱2种光谱数据源对遥感水质监测进行简述。

3.1 基于多光谱技术的水质监测 童晓华等[19]利用TM数据提取水质采样点光谱数据,并与实际监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反演了太湖的水质分布情况,对太湖叶绿素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张飞等[20]采用TM数据分析了阿克苏河-塔里木河断面水质污染状况,通过波段DN值和常规监测数据建立了能够反应水质状况的污染物监测模型。限于多光谱数据的局限性,通常在水质监测中利用实测数据与遥感数据之间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其缺点是通用性较差。

3.2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水质监测 与多光谱数据相比,高光谱数据具有波段多,光谱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有效的捕捉到水体光谱特征的细微变化[21],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莫登奎等[22]、闻建光等[23]分别基于Hyperion高光谱数据对提取叶绿素a、悬浮物浓度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反演估算模型;王婷等[24]基于对光谱反射率与水质参数的相关分析,提取水质参数的特征波长并建立估测模型,对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进行了研究。

水质污染是目前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更高精度的水质反演算法的实现成为可能。

4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生态环境监测,就是利用遥感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观测的长期动态监测[25]。生态监测必须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才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或预测其变化规律和趋势,其变化监测的周期较长[26]。长期以来,环境监测部门注重环境污染的监测,对生态宏观监测的重视不够[26]。我国生态环境起步晚,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生态监测发展迅速。邢诒等[27]基于遥感技术对深圳20a的城市景观生态变化进行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景观生态遥感监测技术方法。徐涵秋[28]基于遥感技术,提出了遥感生态指数,以达到对城市生态状况进行快速监测与评价。曹宇等[29]利用多项遥感植被指数对额济纳天然景观生态类型进行解译和分类,为增强植被指数在景观生态类型专题图方面的运用能力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丁照东等[30]基于遥感像元二分模型理论,提出了海岛植被生态遥感评价指数,为海岛植被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以及趋势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欧阳志云等[31]提出了一套基于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探讨了以遥感数据为基础的区域生态系统构成分析方法与应用效果,可以支持更加深入的生态系统评估。

5 结语

基于遥感技术开展环境监测,是一种快速、高效、经济的办法,有助于突破传统手工监测的局限性,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的能力。随着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其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体现,运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但是,遥感监测并不是全能的,依然有很多的污染因子基于各种原因无法通过遥感技术直接进行监测,环境遥感监测还不能够完全取代常规监测手段,在实际运用中,只有将手工监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整合其各自的优势,才能够更好地为环境监测、环境监管、环境保护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文召,李光明,徐竟成,等.水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08,24(3):6-10.

[2]王桥.卫星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应用的进展与挑战[J].中国环境监测,2009,25(4):53-56.

[3]谢品华,刘文清,魏庆农.大气环境污染气体的光谱遥感监测技术[J].量子电子学报,2000,17(5):385-393.

[4]程立刚,王艳姣,王耀庭.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综述[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5):17-23.

[5]张兴赢,张鹏,方宗义,等.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大气痕量气体的研究进展[J].气象,2007,33(7):3-14.

[6] 石广玉.大气辐射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7-43.

[7]盛裴轩,毛节泰,李建国,等.大气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15.

[8]Staehelin J,Harris N R P,Appenzeller C,et al.Ozone trends:A review[J].Review of Geophysics,2001,39(2):231-290.

[9]张艳,王维和,张兴赢.卫星遥感监测大气臭氧总量分布和变化[J].科技导报,2015,33(17):23-29.

[10]徐晓斌,林伟立.卫星观测的中国地区1979-2005年对流层臭氧变化趋势[J].2010,6(2):100-105.

[11]张莹,高`,祝善友,等.近30a中国上空臭氧总量时空变化遥感监测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14,16(6):971-978.

[12]杜君平,朱玉霞,刘锐,等.基于OMI数据的中国臭氧总量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2):191-196.

[13]朱恩云,马.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现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12):57-59.

[14]刘强,王明星,李晶,等.大气气溶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粉体技术,1999,5(3):17-23.

[15]齐海,程文忠.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气溶胶分层光学厚度与青岛市空气污染指数的相关性[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5,10(6):464-471.

[16]施建中,曹念文.南京北郊对流层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J].激光与电子学进展,49,100101(2012):1-9.

[17]陈辉,厉青,王中挺,等.利用MODIS资料检查京津冀地区近地面PM2.5方法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5):27-37.

[18]盛莉,黄敬峰,郭瑞芳,等.综合利用环境星CCD和红外数据反演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3,32(3):277-282.

[19]童小华,谢欢,仇雁翎,等.基于多光谱遥感的水质监测处理方法与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5):675-680.

[21]王剑,施民梅,叶霞.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方面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4):117-119.

[22]莫登奎,严恩萍,洪奕丰.基于Hyperion的东洞庭湖水质参数空间分异规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5):192-198.

[23]闻建光,肖青,杨一鹏,等.基于Hyperion数据的太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遥感估算[J].湖泊科学,2006,18(4):327-336.

[24]王婷,黄文江,刘良云,等.鄱阳湖富营养化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初探[J].测绘科学,2007,32,(4):44-46.

[25]胡沅,成丹,王剑,等.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满足度分析[J].科技进展,2014,8:56-64.

[26]王文杰,张建辉,李雪.遥感在生态与环境监测中的主要应用领域[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6):48-51.

[27]邢诒,郑炳辉.城市景观生态遥感监测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2002,23:99-102.

[28]徐涵秋.城市遥感生态指数的创建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13,33(24):7853-7862.

[29]曹宇,陈辉,欧阳华,等.基于多项植被指数的景观生态类型遥感解译与分类――以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3):481-488.

生态监测的特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水生态 监测 辽河保护区

前言

近年来,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辽河保护区内的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期工作。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为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水质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1、水生态监测的概念

1.1水生态监测的概念

水生态监测是指为了解、分析、评价水生态而进行的监测工作。水生态监测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分析、评价水体等的生态状况和功能,监测的范围应包括水体及陆地上的植被等;监测内容包含湖泊水文形态、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质量要素。一般的概念上,水生态监测涵盖了水质监测和生态(生物)监测[1-2]。。

1.2水生态监测的指标筛选

水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与确定是进行水生态监测的前提,应遵循代表性、敏感性、综合性、可行性、简易化、可比性、灵活性、经济性、阶段性、协调性、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的原则。

(1)景观指标。景观指标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包括:悬浮物、水味、水面漂浮物、水色(选测)。

(2)营养盐状况指标。水体的营养盐状况指标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叶绿素、NH3-N、总氮、总磷。

(3)理化环境状况指标。 理化指标反映生物生存的外界环境条件,是指采用各种仪器和分析化学方法,直接分析测定水体中有害物质和它们的浓度。这类指标比较快速、灵敏,不仅能确定有害物质的种类,还能准确测定它们的含量。包括:pH、悬浮物、总硬度、DO、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cr)、NH3-N、亚硝酸盐(以N计)、硝酸盐(以N计)、非离子氨、挥发酚、总氰化物、总汞、铬(六价)、总镉、石油类、总氮、总磷、氯化物(以CL-计)、总铜、河流水位、水温、锌、氟化物、硒、砷、汞、铬、铅、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透明度。

(4)生物指标。生态系统是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统一体。识别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为模拟生态过程,进行生态恢复的评价,以及对受损生态系统提供恢复措施等奠定基础。包括: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现存量、空间结构及动态;细菌:总大肠菌群数量、粪大肠菌群(选做)、总菌数(选做);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生物量;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种类分布、生物量、优势种类生物量变化;藻类生态测试。

1.3水生态监测的技术及方法

水生态监测技术包括水质标准、监测方案的设计、水样的采集、储运、预处理,水样物理性质、非金属无机物、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还包括生物监测、底质监测、应急监测和自动监测等综合性监测。目前,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水生态监测的各个方面,为水生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监测的宏观手段[3]。

(1)水文要素监测。水文条件是影响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首要因素。径流深度是直接反映区域产流能力大小的指标,同时受到区域的降水、蒸发能力的综合影响,体现了水热条件对水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因此对水位、土壤含水量、等要素监测采用自动遥测(含自动传输)方式;对流量、含沙量监测等采用巡测;对重要站点的流量也可利用自动测报系统。测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安全条件按驻测、巡测及自动测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

(2)水环境要素监测。对重要站点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其它站点采用移动实验室开展巡测。

(3)气象因子监测。建设多参数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以自动遥测(含自动传输)方式进行监测。

(4) 水生态系统中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种类丰度、群落结构、种群密度与功能,水生生物监测与调查相结合,收集必要的有代表性的水生生物信息。

(5)其它各要素数据采集次数以能反应各要素变化过程为宜,环境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引起水生态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以开展相关调查获取。

1.4水生态监测特点

(1)代表性。水生态监测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分析、评价水体等的生态状况和功能,更能反映水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及水生态过程的变化,说明水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2)综合性。一个全面而高效的水生态监测过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是纷繁复杂的,水生态监测监测的范围应包括水体及陆地上的植被等;水生态监测还打破专业限制,内容不仅包含了水文水资源监测的项目,还包括河流水文形态、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质量等要素。

(3)实用性。由于水生态系统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种类丰度、种群密度、群落结构与功能,因此,监测水生生物的生活状态并以此作为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5]。

2、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2.1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现状

近年来,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给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长期的高强度区域开发导致辽河保护区内的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水生态环境退化、水生态功能下降及生物多样性锐减。辽宁省环保厅虽然已有一些关于水质监测及水环境管理的信息平台,但保护区的生态监测能力较弱,缺乏合理有效的生态监测平台,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水平落后,基本没有实现监测站点与数据中心的直接传输;辽河干流水文站和水质监测站(断面),长期以来分属水利和环保部门,二者数据采集缺乏统一口径,不利于数据的使用和对照,需要增设与现有水文站对应的水质监测站(断面);保护区生态监测水平十分落后,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利于保护区摸清生态资源家底;动态观测和应急响应能力落后,缺乏生态建设保障措施与生态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

2.2辽河保护区开展水生态监测重要性的分析

从辽河保护区乃至全流域水生态恢复与建设的管理需求看,尚不够完善,急需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或建立诸如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网络、水生态管理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水生态管理模型库、环境灾害应急响应平台等信息系统,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环境管理新体系提供技术基础,为辽河流域生态恢复提供资金、政策、体制和法律上的保障。因此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建设的研究对保护与恢复辽河生态系统,提高辽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水体净化能力,改善河流水质,增强生物多样性,保证水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态格局,对促进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010年3月由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了辽河保护区管理局,省人大颁布了《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开始了辽河依法科学治理的新篇章,使保护区具有较为坚实的监管能力基础。201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辽河保护区主行洪保障区,退耕还河,保障行洪安全与生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辽河干流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进展”。 2012年辽河率先摘掉“重度污染”的帽子,在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中脱颖而出,成为辽宁省建设和全国河流治理与恢复的范例。目前,辽河流域保护区已成为了以河流水体、湿地及野生动物植物为保护对象,集综合管理与生态恢复为一体的创新型河流类保护区。因此,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任务越来越重。

3、结论

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期工作[6],由此,建议辽河保护区开展水生态监测,建立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以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站为平台,加强研究,遏制辽河保护区水污染恶化的趋势,为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水质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愈来愈重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南浩林,景宏伟,丁宁,等.生态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4):35-39.

[2]李文峻.浅谈生态环境监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1) .

[3]林联盛,夏雨,刘木生,等.鄱阳湖水生态监测现状与监测体系的思考[J],江西科学,2009,27(4):511-516

[4]肖磊,李尧. 现今水生态监测问题的初步探讨[J].城乡与环境,2011,(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