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算会计;ERP分析;电力行业;财务管理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发时代,财务管理模式也更加完善。电力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为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期,电力行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模式已经从电算会计向ERP分析转变。由于ERP财务管理具有集成性和远见性等特点,所以电力行业一定要对电算会计到ERP分析财务管理的方法进行探索,充分利用ERP财务管理模式,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一、ERP分析财务管理模式的内涵

ERP指的是企业资源计划,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前提,然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决策[1]。ERP系统如图1所示。ERP系统是将财务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然后对企业的资金、库存、成本等进行管理。企业为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必须从电算会计向ERP分析转变,通过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ERP财务管理理念是将企业的运作流程看作一个系统,在ERP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分别是财务、市场营销等,ERP系统能够对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加以管理,所以ERP对企业运作具有重要意义[2]。

二、电力行业从电算会计向ERP财务分析管理模式转变的原因

电算会计即会计电算化,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设备过程中,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电力行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运用电算会计,能够对货币和其他会计信息加以处理,所以电算会计从根本上优化了财务管理和记账模式。当前,电力行业的经济业务内容更加复杂,电算会计的系统结构已经不能发挥对企业管理的决策和控制作用,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具有局限性。ERP是对企业内部实施有效管理,并将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管理理念有机联系在一起,将分销商和供应商都纳入到管理体系中,对资源进行优化。

三、ERP分析财务管理的系统的特征

对于ERP即企业资源计划,在电力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应用ERP管理思想,尤其是电力行业,它是国家的支柱行业,所以电力行业必须在ERP管理的作用下,对企业运作的流程予以全面掌握。比如,正确分析客户、分销网络等,从而提升企电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能力。ERP管理系统是比较健全的集成化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中包含财务、质量控制、财务等内容,所以ERP具有集成性的特点,能够实现对不同职能和领域的跨越,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有利依据[3]。同时,ERP财务管理模式还有远见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进而为电力行业的正确决策做好铺垫。

四、从电算会计到ERP分析电力行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将财务与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某电力企业为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发展,转变了财务管理理念,由电算会计向ERP分析管理模式改变。由于企业对ERP分析模式的运用还有很多不足,为了实现有效的转变,将财务与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确保ERP发挥巨大的作用。在ERP管理状态下,数据信息是联动的,系统可以及时对信息资料进行更新和完善,保证财务人员可以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资料。此外,运用ERP财务管理模式对资金、应付账款等进行集成化管理,可以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该企业构建动态会计平台,动态平台包含实时凭证、凭证模块、事件接收器等模块,而且形成财务业务一体化,物流、资金流等可以同步生成,不同部门及时录入信息,并摆脱编制凭证繁琐的工序,所以在ERP分析管理模式下有利于对电力企业财务进行管理。

(二)加强预算管理

由于ERP财务管理系统下不需要手工录入数据,而是通过预测和公式得到了,所以电力企业必须加强预算管理。首先,正确编制销售计划。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多种预测模型,然后进行预测,将得出的计划数据填制在预算表中[4]。此外,结合销售增长率,明确各预算表的勾稽关系,运用计算机调整相关环节。另外,电力企业还应该将预算送达到各个部门。比如,采购部门的职能是获得相应的成本预算,企业的副总经理需要获取完整的预算计划,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预算内容。同时,在预算信息传达过程中,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必须对信息平台设置权限,从而有利于电力行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因此,电力行业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对由电算会计向ERP分析财务管理模式转变,从而提升内部财务管理水平。

(三)完善会计流程

电力企业在ERP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完善会计流程。首先,建立项目实施组。该小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会计流程重构,参与的人员一定是财务业务熟练的人员,企业领导担任组长,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使得企业内部平衡发展;其次,加大员工培训与考核力度。企业必须向财务人员讲解会计新构造的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等相关内容,并考核员工的新业务、软件操作能力;最后,做好数据准备与整顿工作[5]。在新业务流程下,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科目、供应商等动态和静态数据的整理,从而保证会计人员在操作软件过程中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因此,电力企业在ERP下进行财务管理,必须完善会计流程,进而保证财务管理模式更加健全。结束语虽然电算会计对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有很多的帮助,但随着科学技术发飞快发展,电算会计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在ERP环境下对电力行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处理,能够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对电力企业内部进行控制。因此,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应该由电算会计向ERP分析管理模式转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运用ERP进行财务管理,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立勇.基于电算会计到ERP解析电力行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3,32(14):22-23.

[2]张勇,廖向东.浅析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254-254.

[3]高利剑.ERP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160-161.

[4]姬新丽.探讨ERP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3(19):229-229.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能源现状节能技术节能政策

1 能源现状

2006年底,我国煤炭资源量为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 电力领域节能现状

2.1 发电用能持续增长,电煤供应紧缺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资源,火力发电也是国内现在最主要的发电方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十分强劲。截至2010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96641万千瓦,同比增长10.56%,全年净增容量9231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发电装机容量得到了快速发展,与2005年底的51718万千瓦相比,5年累计增长86.86%,5年累计净增容量44923万千瓦;年均增长13.32%,平均每年净增容量8985万千瓦。

从发电总装机容量构成来看,水电装机占总装机的22.36%,火电装机占总装机73.43%,核电装机占总装机的1.12%,并网风电装机占总装机的3.06%。火电装机占总装机的比重较2009年降低1.05个百分点。

中国水电开发速度相对较慢,开发率低,目前仅为22.36%左右。核电荷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度缓慢,截至2010年底,核电发电量747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77%,同比增长6.70%。核电的利用率处于稳定水平,远低于约10%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光伏发电的占比仅为0.07%,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2.2 近几年中国电力供应呈全面紧张状况

世界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和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对能源供应商、工业企业及消费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尽可能以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能源成为了当务之急。近年来中国电力建设持续较快发展,但远远赶不上电力需求的脚步。供需紧张除了电力建设滞后外,还有以下原因:

①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带动用电需求的全面高涨;

②持续高温和干旱以及水量不足不仅减少了水力发电量,而且还增加了农业灌溉用电和城市居民生活用电;

③高能耗行业高速增长,用电结构重型化;

④受价格机制、运力等影响,电煤供应得不到保证;

⑤电价机制严重滞后于市场要求,无法调节电力供求关系。

这些原因造成的缺电状况的主要特点是:高峰缺电、环境资源的承受力差、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与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并存条件下的紧缺和对未来电力市场缺乏科学准确的预测。

3 电力工业节能潜力分析

衡量电力工业能源效率和经济运行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发电的供电煤耗和输电效率。全国火电机组平均发电煤耗从2000年的363gce/kW・h下降到2005年的347gce/

kW・h,降幅为3.9%;平均供电煤耗从392gce/kW・h下降到374gce/kW・h,降幅为4.1%。同时,火力发电线路损失率由7.7%下降到7.18%,降幅为6.8%。2000~2005年电力工业平均每年节约能源约6000多万tce。

电力设备的运行可靠性持续改善。从1988~2004年,我国共计节约投资超过500亿元,每年多发电700亿kW・h。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相比,年中国火电单机供电煤耗落后水平为550gce/kW・h,国内平均水平为376gce/kW・h,相差174gce/kW・h;国内平均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308gce/kW・h又相差了68gce/kW・h;落后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差242gce/kW・h。中国电力工业能源节约仍有较大潜力。

4 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

①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②节能法规体系尚未完善;

③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新机制;

④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

⑤结构不合理;

⑥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

⑦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进展缓慢;

⑧节能监管和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滞后。

5 中国节能政策建议

5.1 完善节能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节能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配套法规完善、可操作性强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

5.2 确定节能的重大领域

要为落实政策奠定基础,就需要明确技术上开发、推广、淘汰的领域和重大项目的具体内容。拟研究以下领域:

①建筑节能

建筑物的设计与建造,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节能型的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减少采暖、制冷、照明的能耗。

②交通运输节能

在城市中,大力推广公共交通和智能交通,适当发展轻轨铁路。要制定汽车出厂能耗、运行能耗、淘汰能耗的标准,并对其实施能耗标识和节能认证制度。

③量大面广的节能技术

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热电机组的利用率,发展热能梯级利用技术,热、电、冷联产技术和热、电、煤气三联供技术,提高热能综合利用率;逐步实现电动机、风机、泵类设备和系统的经济运行,发展电机调速节电和电力电子节电技术,推广节能变压器,开发、生产、推广质优、价廉的节能器材,提高电能利用效率。

5.3 编制节能规划计划

各级部门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编制好节能和新能源的各项计划。节能和新能源的规划计划要纳入能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既要上下衔接,又要实事求是,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集思广益认真研讨,认清节能的巨大潜力和发展趋势,要有配套的政策措施使规划计划落到实处。

5.4 制定重大经济政策

①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角度研究探索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加大清洁能源的利用比重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比例。

②新建项目的审批要求。新、改、扩建项目应达到经济规模和环保要求,选择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和能源消费少的装备。

5.5 进行节能宣传,组织社会力量完成节能任务

政府要将节能纳入到教育体系中,采取各种形式强化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全民节能意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组织制作、成功节能案例,传播节能信息,开展典型示范,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总之,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不能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因此,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节能法律政策、财税政策、节能管理及节能宣传方面的措施,希望对我国的节能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勇.中国可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姚愉芳,沈利生.我国“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实现途径条件与政策建议.2007.

[3]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节能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运营检测; 全面监测; 运营分析; 协调控制; 全景展示

中图分类号: TN919?34; TP30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06?0053?03

0 引 言

运营监测(控)是实现对公司经营管理24 h即时在线监测分析,实现对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人资、财务、物资等业务全方位监测分析,实现对计划预算、资金收支、电力购销、资产全寿命周期、供电服务、产业发展、金融领域等全流程监测分析,构建集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于一体的综合管控平台。

1 运营监测(控)信息系统基本简介

运营监测(控)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综合管理、支撑管理等功能。

(1)全面监测。围绕运营监测(控)中心对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状况、核心资源、关键流程5种类型的业务进行全面监测的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实现了外部环境监测、综合绩效监测、运营状况监测、核心资源监测、管理流程监测以及为了满足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状况、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的日常监测的功能性要求,实现后台监测管理的支撑功能,实现对全面监测业务的有效支撑。

(2)运营分析。围绕运营监测(控)中心对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的运营分析业务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实现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分析管理。

(3)协调控制。根据运营监测(控)中心对协调控制的业务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实现异常事件管理、调控任务全过程管理、调控任务统计分析、调控任务评价管理。

(4)全景展示。根据运营监测(控)中心对全景展示的业务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系统实现了公司概况、科学发展、经营业绩、优质服务、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责任实践、热点聚焦、企业看板9大主题域的主题展示,为了满足全景展示业务的正常开展,运营监测(控)中心需要扩展后台展示管理的支撑功能,建立展示管理模块对全景展示业务进行有效的功能支撑。

(5)综合管理。根据运营监测(控)中心对综合管理的业务要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实现综合业务管理、报告管理。

(6)支撑管理。根据运营监测(控)中心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综合管理的公共业务需求,实现手工录入、数据接口监控、数据质量监测、数据质量报告。

2 建设内容及应用分析

运营监测(控)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包含运营监测工作台系统、大屏可视化展示系统、数据梳理及接入几方面工作。

2.1 工作台系统建设分析

运营监测(控)信息支撑系统需在总部和下属分公司构建了运营监测工作台系统,实现两级运营监测(控)中心数据纵向贯通,全面监测围绕公司核心业务活动与核心业务资源,实现全面监测、全景展示、综合管理和运营分析功能。

2.1.1 全面监测

全面监测围绕公司核心业务活动与核心业务资源,通过完善该功能模块,实现对公司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状况、核心资源和关键业务流程等进行24 h在线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公司运营过程中的异动和问题并自动预警[1]。

(1)外部环境监测。外部环境监测功能主要包括:政策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产业环境、市场环境等。提供对政策环境、监管环境、法律环境、公共关系、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宏观及微观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电力行业的产业政策环境、电厂、电力用户等相关信息的监测功能。

(2)综合绩效监测。综合绩效监测功能主要包括:电网状况、资产质量、服务水平、业绩水平、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通过对电网结构、装备水平、健康水平等方面的监测反映公司电网状况;通过资产效率、偿债能力等方面的监测反映公司资产质量;通过服务客户、服务发电等方面的监测反映公司服务水平;通过人员效率、经营效益、成本水平、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反映公司业绩水平;通过投资保障、市场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监测反映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运营状况监测。运营状况监测功能主要包括:人资集约化、财务集约化、物资集约化、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其他业务等。通过运营状况的监测,及时掌握各业务部门业务开展情况,分析部门绩效与公司综合绩效之间的差距。

(4)核心资源监测。核心资源监测功能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实物资产、其他资源监测等。提供对用工状况、人员素质、财务状况、整体规模状况、实物资产状况、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方面的监测功能。

(5)关键流程监测。关键流程监测功能主要包括:计划与预算管理、购售电管理、资金收支全过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总部/下属公司重点工作管理、物资供应链管理、业扩报装管理、电费管理8个方面。通过对跨部门流程节点和详细业务活动的监测,及时发现流程瓶颈点,了解跨部门业务协作顺畅度,从而判断各业务条线是否能支撑企业整体战略目标。

(6)监测管理。为了满足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状况、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的日常监测功能要求,系统需实现后台监测管理等支撑功能,主要对以上功能进行配置管理及数据的初始化等工作。

2.1.2 运营分析

主要包括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分析管理等几个方面。

(1)综合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 对公司运营产生较大影响的经济、政策、行业发展等情况进行分析。从产业政策变化、电力供需形势、投资及建设环境等方面分析公司面临的外部形势。

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实现对关键指标完成情况,增减变化原因、趋势,年度目标完成进度和指标预警等情况的分析,重点反映公司运营的关键绩效,综合体现公司运营情况。

中心协调情况分析 实现对协调控制工作成果的汇总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异常问题的规律、频度、类型和问题的处理过程,综合反映横向协作效率和业务条线内的协调运转效率。

(2)专题分析

综合绩效分析 从电网结构、装备水平、协调发展、电网投资规模、电网建设规模五个关注点对电网发展进行绩效分析;从资产运营效率、偿债能力和资产获利能力三个关注点对资产质量进行绩效分析;从供电质量、服务客户、服务社会三个关注点对供电服务进行绩效分析;从安全、效率、效益三个关注点对经营业绩进行绩效分析。

发展功能分析 从价值和财务角度出发,对公司的经营规模、财务成果增长情况、可持续增长率进行分析,为公司提高电网接入能力、树立企业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社会贡献率提供决策支撑。

竞争能力分析 主要包括战略决策能力、集团化运作能力、人力资源竞争能力、外部影响能力、电网运营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服务能力7个方面。以企业的价值为导向,将各类竞争能力落地到资本上,为公司提升市场决策能力、供电可靠性、客户满意度等提供决策支撑。

风险管理分析 主要包括公司风险管控分析、重点关注领域风险管控分析2个方面。通过对公司内外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

2.1.3 全景展示

主要包括主题展示、展示管理2部分。

(1)主题展示

主题展示主要包括企业概况、科学发展、经营业绩、优质服务、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责任实践、热点聚焦、企业看板展示和大屏展示等功能模块。在企业概况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企业介绍、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企业荣誉等方面;在科学发展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电网发展、产业金融、国际化运营、人才发展、信息化发展等方面;在经营业绩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经营效益、安全水平、市场营销等方面;在优质服务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供电质量、客户服务等方面;在管理提升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三集五大建设、党风廉政、依法治企等方面;在科技创新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科技发展、智能电网等方面;在责任实践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保障供电、抢险救灾、服务三农、节能环保、社会公益等方面;在热点聚焦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重点工程、一线风采、媒体聚焦等方面;在大屏展示主要包播放展示控制、系统维护、可视化设计器和信息数据管理[2]。

(2)展示管理

主要实现可视化组建管理、界面布局管理、展示主题管理、展示控制管理,通过这些管理模块实现对各应用的功能的配置及定义。

2.2 大屏可视化展示系统建设分析

大屏可视化展示展示系统主要是对应用功能及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现,对各项分析结果提供形象的显示,让人们能够很直观、清晰地理解数据含义,提高系统应用的易操作性、可读性。

应用单元是展示的最小功能单元,依据展示场景、展示主题要求的展示内容进行业务分析,由展示主题的指标、数据和其他非结构资料组合而成。应用单元可能包含一个指标或多个指标。依据业务特点提炼的应用单元,能表达一项完整的业务活动。展示形式主要包括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饼图、条形图、环形图、柱线复合图、维恩图、二维表、仪表盘、蜂窝图、雷达图等,可通过不同展现形式的组合,丰富优化应用单元展示效果。

在展示中,可采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和多媒体互动技术,通过直观、形象、动态、实时和新颖的展示方式,优化全景展示的视觉效果和互动体验。应用三维GIS、三维数字沙盘、虚拟三维动画、仿真驾驶仓、体感扑捉展示、实时视频通话等可视化技术优化展示效果[3]。

2.3 数据梳理及接入分析

工作台及大屏可视化展示系统的建设还需要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作为支撑,通过系统处理后方可进行可视化的展现。接入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个专业系统,如:财务、物资、基建、发策、人资、安监、经济法律等,针对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全景展示对业务数据的需求进行扩充及细化,基于公司现有两级数据中心开展业务数据接入,完善数据接入接口,实现扩充并细化的数据接入数据中心,逐步丰富公共数据资源池数据资源以及企业级数据仓库内容。

3 结 语

本文阐述了运营检测(控)信息系统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应用研究,它的建成将有效促进公司管理方式变革,实现公司资源整合,提升公司运营水平,确保公司稳健发展,为企业信息化系统数据的监测、监控及可视化展现提供了参考及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小敏.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1(9):77?79.

[2] 宁东玲.信息系统项目应用效果的评价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2(10):52?55.

[3] 罗四维.视觉信息认知计算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周志敏,纪爱华.触摸屏实用技术与工程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5] 卢孟常.电工电子技能实训项目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 吴晖.融合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1(9):85?88.

[7] GROOVER M P.自动化、生产系统与计算机集成制造[M].

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 李江全.现代测控系统典型应用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实证研究

电子商务应用实际上就是一个融合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并拓展到企业边界之外,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的一种)、渠道商、客户、合作伙伴,以至竞争者的外部业务流程集成为一体的复杂体系,是由信息技术和通讯网络实现的电子化的业务流程(刘璞,2007)。从企业开始应用电子商务的那一天起,企业家和学者们就没有停止对电子商务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研究。Devaraj和Kohli(2003)把“抓住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即信息技术投资是如何转化成资产、资源和企业绩效的”作为对信息技术贡献方面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Mahmood等人(2004)认为对信息技术投资是否会在新的网络使能环境下产生商业价值的问题给出一个适当的答案是必要而且复杂的。

如果把EDI的研究归结为电子商务应用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根据对美国ASP+BSP、荷兰SDOS、美国博士论文库、我国CNKI数据库、我国优秀硕博论文库等数字论文库的检索,发现在电子商务产生的价值和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中,最早的研究文献始于1999年,而且定性研究的文献居多,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定量分析。就研究的角度而言,定量研究文献可以分为四类:(1)分析电子商务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分析资源和能力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3)分析电子商务应用驱动因素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4)分析战略联盟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应的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大样本数据调研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也有采用系统仿真的方法进行。本文尝试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以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电子商务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不少学者从企业业务活动的角度探寻电子商务应用如何成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源泉。George、Ray 和 Georgios(1999)在现实案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仿真的方法评价了EDI对企业绩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他们对企业绩效的测量是从下订单时间、反向订货时间以及发货时间这三个维度进行的。研究发现,单独采用EDI只能在一定限度上增加主要流程(订单完成时间)的绩效,而非期望中可以很好地改善订单完成的时间。

Wu、Vijay 和 Sridhar(2001,2003)应用似乎不相关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电子商务应用对美国企业的绩效影响。他们在分析中把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分解为四个方面:沟通、内部管理、订单接收和电子采购。结果显示应用电子商务并没有给企业绩效带来很显著的影响,而只在一定水平上对客户满意和关系改进的影响大些,对效率和销售绩效的影响较小。

邵兵家、蔡志刚(2005)认为企业通过将电子商务的某项活动和行为将价值增加到了产品或服务中去,使得顾客愿意比原来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该产品,这样企业绩效有可能会增加。因此,他们将电子商务中增加价值的活动分为四种:信息、网上交易、与顾客交流交互、与供应商经销商交互。通过对中国IT业64家上市公司的调查,他们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电子商务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能够增加企业的收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成本的支出,但总体上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存在正面的影响。

Apigian等人(2005)认为企业在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战略需要,并和企业当前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其市场地位,增加其收入。为此,他们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和互联网绩效之间的关系。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257个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为了实现收入增加和增进关系的战略目的,企业可以在市场渠道和与客户互动方面使用互联网;为了增进关系,企业还可以在与供应商的互动方面使用互联网;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可以在分销、供应商互动和内部运作方面使用互联网;而为了节省时间,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互动,进行内部运作管理。

George,Despina(2000)将销售管理活动和产品管理活动作为中介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了互联网预算、互联网工具的应用与销售绩效和销售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美国和加拿大企业的调查,证实了网络的使用确实对企业营销活动和营销绩效有正面影响。

任峰,李垣,孙爱英(2003)构建了由网络预算、网络工具的使用、网络应用作为自变量、客户关系管理活动、信息管理活动作为中介变量,销售业绩和市场改善作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在对广东等八个省份、12个行业、112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基础上,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证明了网络预算、网络工具的使用程度和网络应用对客户关系管理活动、信息管理活动存在正向影响,表明中国企业通过网络确实可以改善营销活动,可以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有利于信息管理。

二、资源和能力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资源的观点是战略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Zhu和Kenneth(2002)认为基于资源的观点是将组织资源和能力与企业绩效相连接的桥梁,可用于分析电子商务价值的形成。Lumpkin和Dess(2004)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应用电子商务这种特定的资源,提高企业的能力,增加企业绩效。尽管如此,在电子商务应用研究中只有极少数的文献采用基于资源的观点分析了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有影响力的探讨电子商务能力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定量研究成果不多,仅限于Zhu等(2002,2004)、Chu(2004)、Zhuang和Lederer(2006)、吕兰、赵晶(2008)、Soto-Acosta和Mero?o-Cerdan(2008)等。

Zhuang和Lederer(2006)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电子商务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业务资源对电子商务绩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为:信息技术资源和业务资源对企业的电子商务绩效有影响,而人力资源对电子商务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企业的电子商务绩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一结果支持了对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其增加的分销渠道、新营销媒介、加强的运营效率、自动化的客户服务运营、改进了的客户数据收集技术、以及实时和互动的信息交换等方式影响对企业绩效的期望。

Chu(2004)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收集了5个国家(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不同行业的250家企业的数据,采用多层回归的方法检验了电子商务能力与企业整体绩效(包括电子商务绩效、经营绩效、竞争绩效、利润和销售)的关系,发现电子商务能力对企业整体绩效影响显著,不同的电子商务能力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不同。

吕兰和赵晶(2008)根据在中国收集的175份实施电子商务的制造企业的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分析(PLS)检验了电子采购业务中的电子商务能力、电子采购流程绩效和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具体指标没有说明),发现电子商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无直接影响,但对电子采购流程绩效有显著影响,而电子采购流程绩效对企业财务绩效产有影响。

Soto-Acosta和Mero?o-Cerdan(2008)选择西班牙的十个行业(纺织和皮革制造、化工、电器制造、交通设备制造、手工艺品加工和贸易、零售业、旅游业、商务服务、电信和计算机服务、健康和社会服务)1 010家企业作为实证调查样本,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电子商务能力对电子商务价值(由在线采购成本、供应商关系、物流和库存成本表示)的影响,发现电子商务能力对电子商务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从上面综述可以看出,这类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对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本身所具有的各项资源和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分析由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的其他能力作用所产生的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国内学者刘璞(2007)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初步证实了营销能力在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影响作用,证明营销能力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与营销绩效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该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缺憾,而且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但是对于内涵丰富的企业能力来说,尚缺乏更多的实证研究成果。

三、电子商务应用驱动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应用驱动因素分析主要用于分析企业是否会采用电子商务,哪些因素会对企业的这种行为产生影响,但也有一些文献分析了影响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的因素在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后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如Barua等(2002),Iacovou等人(1995),Ramamurthy等人(1999),Zhu等人(2004)。

Barua等(2002)认为驱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因素与企业运营绩效(Operation Performance)和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他们在信息技术业务价值(IT business value)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将绩效驱动器(例如,Internet应用,流程,以及客户和供应商的电子商务准备度)和运营、财务评价指标连接起来的电子商务价值框架,认为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应用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与企业运营绩效(Operation Performance)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三个因素为(1)IT应用(包含顾客导向、供应商导向和企业内部导向的IT应用);(2)流程的变革(包括面向顾客、面向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流程变革);(3)就绪程度(指的是顾客和供应商电子商务就绪程度)。因此,他们认为进行电子商务转型的企业必须进行增效投资,不仅在信息技术方面分配资源,同时必须规范业务流程,分析客户和供应商的准备度,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Iacovou等人(1995),Ramamurthy等人(1999),Zhu等人(2004)利用了TOE框架(技术、组织和环境)分析了TOE因素是如何对信息系统创新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的。Iacovou等人(1995)应用TOE框架发现EDI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直接受其与其他信息系统和流程的集成水平所影响。Ramamurthy等人(1999)认为EDI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受到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的制约。Zhu等人(2004)利用TOE框架分析了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技术准备度是对电子商务价值影响最大的因素,财务资源、全球范围和监管环境同样对电子商务价值有重要贡献;虽然竞争压力会驱使企业采用电子商务,但是电子商务的价值更多的是与技术集成和组织资源相关而非外部竞争。

四、战略联盟对电子商务应用的绩效影响

除了分析单个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战略联盟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的绩效影响。如Evans和Wurster(1999)认为电子商务联盟的主要利益在于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更容易的保留忠实客户。Straub等人(2004)研究了电子商务下的联盟绩效。他们认为多个企业联盟能够创造更深意义的利益,像虚拟市场的网络经济能够使联盟的企业发展或者获得主要的资源信息,并且显著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Park等人(2004)在资源联盟中谈到了传统公司联盟电子商务将挖掘出新的联盟利益。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提高声誉,减少在线活动的投资,并且可以从联盟伙伴(传统的企业)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对69家应用电子商务企业的联盟调查发现,营销联盟所产生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技术联盟产生的价值。研究的另一个结论是,与其它应用电子商务伙伴的联盟与传统意义上的伙伴联盟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没有很大区别。陈代江(2004)从交易成本角度出发,研究了在技能联盟中企业电子商务和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建立了技能型战略联盟同时应用了电子商务的国内企业以及联盟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技能联盟中,企业的电子商务对联盟绩效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电子商务对联盟绩效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联盟中的规模效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发展展望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总结,笔者发现不管是研究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整体绩效影响的还是研究对企业职能绩效影响的文献,都是直接将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或者是考虑现有企业能力将对电子商务应用产生的绩效影响,绝大多数直接将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没有考虑中介变量的影响。而根据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中介变量可能是非常关键的联系电子商务应用和企业绩效的环节。虽然国内学者刘璞(2007)分析了营销能力在电子商务应用和企业绩效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但是,该研究所涉及的营销能力只是企业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其他能力开展中介作用的研究。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5篇

电吹风市场研究报告电吹风研究报告是报告大厅在对要从事电吹风行业或者要进入投资之前,对电吹风行业的相关因素以及具体的行情金星具体研究、分析、调查以及评估项目的可行性、效果效益等,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及建议对策。为电吹风行业投资决策者或者是主管总结下研究性报告! 电吹风研究报告主要是对分析电吹风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电吹风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电吹风行业最新情况,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

电吹风研究报告必须对电吹风行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电吹风最新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

电吹风研究报告分:电吹风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研究的步骤及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电吹风研究报告内容的逻辑性是整个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写照,没有一个好的研究基础以及研究渠道方法,是写不出电吹风科研报告。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风电产业;Logistic演化模型;盐城风电

一、研究背景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解决能源问题带来了可能,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风电是一种环保能源,其生产过程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然风能转变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不排放任何有害气体。国际上称其为“环保能源”、“绿色电力”。陈炳森、胡华丽(2008)在分析风电产业发展概况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风力发电的发展十分迅速,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30%。随着这一态势的发展,世界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到2020年预计会达到12.45亿千瓦,发电量占世界电力消费量的12%。截止到2009年年底江苏累计装机容量为1096.75MW,2010年新增371MW。具体如图1所示[数据来源:中电联(CEC)]同时,由风力发电催生出的包括风电项目和风电设备制造业在内的风电产业还形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

但是,由于盐城风电产业发展起步更晚,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风电产业链上下游协调能力比较薄弱,合格的关键部件供不应求,严重制约整机产能的释放。其次,行业缺乏总体战略发展规划、深度协助和资源整合,产业发展比较混乱,效率低下,规模效益不够明显。市场竞争过度,势必造成产业资源浪费。再次,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依然比较薄弱,风电产业涉及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电子电力、自动控制等多学科,技术难度大,没有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最后,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行业技术标准和产品认证制度,许多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盲目追求风机产量,忽视质量,使得风电稳定性和可靠性存在隐患。

二、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学者对于风电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1、风电产业政策体系建设研究

何满(2013)指出当前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中面临着综合规划缺乏、风电技术落后、风电并网障碍和产业政策不配套等问题,影响风电产业持续稳健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景分析法对风电产业发展中技术研发、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对风电产业发展进行了情景预测。同时分析了中国政府的风电技术研发策略选择,风电发展目标规划中的政府行为,风电市场中供需双方企业行为,并借鉴国外发展风电的经验,提出构建促进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2、风电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王元(2013)阐述了我国大型风电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小型风电产业的作用和现状,海上风电场建设取得的进展,介绍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前景和长远规划。王冬梅(2012)本文尝试从风电产业政策和制度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表现形式及成因,进而提出优化风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而对风电产业形成轨迹的研究内容较少,本问以盐城地区风电产业为例,对盐城地区风电产业形成的轨迹进行研究分析。

三、模型构建

通过文献研究,对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发展和风电设备制造商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盐城风电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利用学习曲线模型,构建风电产业发展轨迹模型,对盐城地区风电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盐城风电产业取得的规模效应、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和设备制造成本。

1、风电产业演化模型构建分析

盐城风电产业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看作是典型的新技术进入市场,进行商业化运作的过程。按照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发展规律,这一进程必然要经历大规模普及和成本、价格下降的阶段,这些都非常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曲线规律。

因此,以Logistic模型和学习曲线为基础构建风电产业演化分析模型,非常符合风电产业的发展特性,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2、风电产业链Logistic演化模型的建立

Logistic增长曲线作为一个典型的刻画技术创新的模型,揭示了在较长时间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以同一类技术为基础的产品性能将沿着S形曲线趋近于该类技术的性能极限N,在这过程中的拐点(d2/Xt=0)一般位于相应技术性能极限的一半之处(如图2所示)。

四、实证研究

1、模型参数的确定及计算流程

风电产业链Logistic演化模型涉及到基期的选择、分析期间以及一系列参数和初始值的确定。根据统计资料及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2002年作为分析基期。根据国外风电大国发展经验和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实际,结合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分析期间确定为2002―2050年,共48年。同时,为了更好地对我国风电产业演化发展路径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应用新

能源开发的经验公式和回归分析两种方法确定风电产业演化Logistic模型的参数。

2、Logistic仿真结果分析

从仿真结果来看(见图4),盐城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的演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成长型特征,在2015年之前年增长幅度将高于30%,是盐城风电产业高速增长的阶段;此后到2020年之前,盐城累计风电装机容量都将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水平,2020-2030年之间保持10%一20%的增长率,直到2040以后的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但总量还在继续增长。

五、基本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与近年来盐城风电产业实际增长情况相对照,到2008年盐城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已连续几年实现了翻番的爆炸式增长,这种超高速增长态势除了说明风电产业的发展已经引起投资者的广泛重视之外,也不能排除存在一定的盲目扩张的可能性,与国有电力集团强占风电市场的投资冲动相关。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J].风能,2013(03).

[2]徐琴,楼俊尚.风电并网现状及产业前景分析[J].华东电力,2012(12).

[3]娄伟,李萌.基于情境分析的我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05).

[4]沈宏,耿超,刘楠,等.国内外风电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7篇

“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办学情况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近年来广州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并没有选择从事电商领域的相关工作。现实的矛盾是,广州及周边电商行业人才稀缺,而中职电子商务的毕业生不能实现对口就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源于行业和学校没有形成有效对接,校企合作脱节,带来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的困境,同时造成校企资源浪费和双方效益的下降。要解决这个矛盾,突破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面临的困境,需要探索各种有效的途径。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特色实训课程开发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的一项课题研究。

二、研究概述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目标

(1)理论依据:①《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②徐国庆教授的职业教育课程论。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该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项目为参照点设置课程;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课程;按照工作逻辑,以任务为参照点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2)研究目标:①促进电子商务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本课题研究,带动一批专业教师参与到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实训课程开发研究中,促使教师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②探索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局面:企业可以利用学校资源获取效益;学校可以建立实训基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累积实践经验,提高实训教学有效性;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直接上岗打下良好基础。③开发“产教融合”特色的中职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课程。基于产教融合和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研究开发一门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的特色课程。课程立足于工作岗位(群)需求,既强调对电子商务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强调对电子商务各专项能力和综合运营能力的应用,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重点聚焦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二)研究基本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研究校企合作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环境建设、实训课程开发、教师学生顶岗实践、参观实习及就业推荐等方面的新模式,实现深层次合作,体现产教融合特色,创造企业、学校和学生共赢的局面。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综合实训典型工作任务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实践专家研讨法等,从行业情况分析和工作分析入手,邀请电子商务行业实践专家和部分教师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进行电子商务典型工作任务的调查和确定。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研究:依据电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开发适合中职学生进行电商岗位实训的特色课程。该课程实现以岗位划分模块,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划分项目和任务,培养学生电子商务的基本应用能力、企业电子商务的执行运作能力以及个人网络创业能力。课程开发包括制定新的课程大纲,教学实训项目,学生活动手册及教学课件等。

(2)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采用访谈调查法和叙事研究法,调查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特定岗位的需求,为岗位分析奠定基础。

实践专家研讨法:根据“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通过寻找电商网络推广、网店运营、网店客服等对应岗位的优秀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描述职业工作,为课程体系设计提供实证基础。

个案跟踪法:针对本专业毕业学生入职电子商务相关岗位的的典型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反思课程的设计,保证课程成果的实用性。

行动研究法:在真实的特定的工作环境中,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以解决职业活动中某一实际问题为导向,教师参与行动,学生在行动中探究、发展,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

(三)研究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产教融合”特色的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研究,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主要包括八个步骤: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从行业情况分析和工作分析入手,邀请电子商务行业实践专家和部分教师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进行电子商务典型工作任务的调查和确定,进一步划分课程模块、?M行项目设计,形成课程方案,然后实施课程并进行课程评价,通过教师、学生、课程专家等各方的评价,反思、调整、修正课程模块和项目设计,完善课程方案,再进行新一轮的课程实施与评价。通过头脑风暴、分析开发、研讨确认、决策计划等四个环节实现把开发的理念转化为课程实体过程的三个转换,包括从工作任务到职业行动领域的转换;从职业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从学习领域到具体课程学习情景的转换。

四、研究主要过程

(1)第一阶段:2013.5―2013.9。组织教师分别进入不同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对相关企业员工进行访谈,了解岗位工作内容;跟踪回访毕业生。

(2)第二阶段:2013.10―2013.11。组织实践专家研讨会,探讨联合办学合作方式;进行典型工作任务调查与确定,形成职业能力分析表。

(3)第三阶段:2013.12―2014.8。完善课程建设论证说明、课程建设方案;形成课程标准;安排课题组成员3人下企业顶岗实践;设计课程实训项目书;在相关课程进行第一轮教学实验;参观财经学校校企合作园区――外贸电商孵化基地。

(4)第四阶段:2014.9―2015.8。筹建电子商务工作室;安排课题组成员下企业顶岗实践;在相关课程进行第二轮教学实验,并收集相关教学资源;撰写论文;开展校企合作,开设培训课程;开展校园微店实训。

(5)第五阶段:2015.9―2015.10。形成课题结题报告;整理课题研究成果。

五、研究成效

(一)推动本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

进行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特色实训课程开发研究,首先需要对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进行调研分析。课题研究初期,课题组成员通过对企业、电商专业毕业生等开展调研和召开电商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对目前电商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进行分析,梳理出企业对电商专业中职学生的需求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并编制了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岗位(群)分析表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这些研究成果使得学校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清晰,实现了以课题研究推动电商专业建设的目标。

(二)??新校企合作模式

本校电子商务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以来没有持续有效的校企合作,学生对口就业率低,学校和企业处于供需脱轨局面。课题研究初期,课题组尝试引企入校,争取与家商城合作开办“校中厂”,合作共建培训课程,共同培养电商专业人才。虽然因各种原因合作延期,但企业还是帮助我们完成了职业能力分析表,并接收课题组成员到公司顶岗实习,打开了我们校企合作开展的思路。此后,课题组成员借鉴了省外贸、市商贸、市财经和番禺新造等职业学校的电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广州品奴服饰有限公司、川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探索出由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设备,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授课,企业安排教师学生顶岗实践,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开展校园创业等适合本校电商专业的合作模式。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题组多次安排成员到兄弟学校和电商企业参观学习,了解同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情况,了解电商企业的经营模式、岗位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开拓视野,累积经验;同时,安排徐小玲、谭洁明、赖雪标、冯欣等4位课题组成员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学习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及职业素养能力要求。通过实践,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专业定位更加清晰,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和开展实训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在课题研究期间,徐小玲老师撰写论文《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企合作教研模式探析》,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门店运营实务》;黄婷老师撰写论文《“理实一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在网络营销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电子商务应用》。

(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课题研究希望针对性解决学生实训难、对口就业难的问题。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先后安排电商专业学生到广州邮政小包中心、深圳华网云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品奴服饰有限公司、广州勤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川力网络有限公司等参观学习或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对口实践的平台。另外,在校内实训方面,筹建本校电子商务工作室、开办校园创业公司等,为学生提供淘宝店、微店和川力网店等真实的实训平台;在培训课程方面,为学生开设川力校企合作培训课程,网店运营、微店运营等培训课程。学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习得专业技能,养成职业素养,进入对口就业的通道口。

(五)取得课程开发的阶段性成果,累积了一批课程资源

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产教融合”特色的中职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包括完成课程论证说明、课程建设方案,编制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分析表、《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课程标准、《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实训手册(部分)等。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累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具体包括:校园微店实训资料,校园创业公司制度及方案,校园创业公司期末考核方案及学生考核表,网络营销实训资源,网店运营实训资源,校企合作授课安排及课件,学生网店作品等。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子市场;企业;影响因素

一、引言

电子市场(electronic marketplace)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平台,它的载体是行业或综合性企业间电子商务网站。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商务活动的不断拓展,电子市场对企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买卖双方促进和协调交易过程、交换和分析行业信息以及获取商业增值服务的虚拟市场空间(Chian-Son Yu,2006)。

Laseter et al. (2001)指出,2001年美国有2 200多家电子市场,Andrew White et al.(2007)发现,2006年中期仅有700多家电子市场还在运行,很多研究认为相对较低的电子市场采用率引起了电子市场的衰落。《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2 000家,电子市场正在蓬勃发展。iResearch的《2007—2008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表明中小企业是我国电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总体采用率仅为28%,很多行业的电子市场刚刚起步,参与率更低。

电子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企业的参与。电子市场规模越大,对企业的价值越大,电子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越大,其规模也会越大,两者之间遵循正反馈机制,相反的情况会使电子市场规模缩小甚至无法继续存在,电子市场要突破临界规模才能继续生存。

所以,研究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对电子市场和中小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国内外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从不同理论解释和研究视角进行梳理与评价。

二、不同的研究视角

对电子市场参与行为的解释,已有的研究大体分为三种视角: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制度主义视角和综合的视角,不同视角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各有侧重。

1.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创新扩散理论的解释

个体理性主义视角下,企业参与电子市场被看作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采纳,假定个体具有获取信息、计算利益、作出选择的能力,按照利益的计算,以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对所需采用的方式手段进行选择。代表性的理论是Rogers(1983)的创新扩散理论(IDT),IDT注重技术和经济理性,出发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关注的重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采纳行为,提出了相对优势、匹配性、复杂度、可试用性、可观测性等技术因素对采纳行为的影响。其中,相对优势反映了理性决策的利益驱动,技术的匹配度、复杂度则反映了采纳的代价因素,这三个因素被多数研究支持。

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2005)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IDT为基础,结合Kambil和Van Heck的交易过程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牛肉行业第三方电子市场的采用情况,从不同的交易步骤分析了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验证了电子市场的优势对企业的采纳行为的重要影响。在搜寻阶段,买卖双方都能找到更多交易伙伴,并且降低了搜寻成本;在议价阶段,由于面向更多买家,卖家拥有更好的谈判地位,从而提高了价格,买家虽然付出更高价格但提高了所购产品的质量,并节约了时间;交易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沟通和处理交易事务,降低了信息成本。该研究还发现信息接收渠道的影响,通过大众媒体了解到电子市场的企业倾向于拒绝参与,而通过私人交谈对电子市场有更深了解的企业倾向于参与市场。

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2007)用IDT构建了分析框架,分别对卖家和买家采用企业联盟形式的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获得更多交易伙伴、降低价格、提高交易过程效率、促进企业间信息系统整合、降低菜单成本、加强企业间合作;兼容性因素主要包括:与企业流程兼容性、与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兼容性、与企业高层管理者观点和战略的一致性;复杂性因素有:对信息系统整合的要求、流程和数据改造要求;该模型还引入了感知风险因素,包括数据安全性、平台可信任度。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Supply On、Global Healthcare Exchange、Eutilia三个电子市场及其用户的分析发现,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等因素对企业的采纳行为有重要影响,而感知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

2.制度主义视角——组织行为同化的制度主义理论

与个体理性主义相比,制度主义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DiMaggio将制度理论引入对组织形态相似性的研究,解释了组织之间在行为上会倾向于发生同化的现象。通过电子市场进行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企业的运作方式,当这种运作方式反复发生,被社会所接受,逐渐就会成为一种规范,因此具有规范的性质。同时部分具有权力的组织,能形成强制的影响力。从理论分析上看,这些来自制度的对个体行为具有影响力的因素有:规范化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等。

Jai-Yeol Son, Izak Benbasat(2007)从制度主义视角研究了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和参与度,引申出制度导向因素,包括模仿压力(竞争者的采用、成功应用的例子)、规范化压力(行业和政府的规范化力量、多数供应商的采用)和强制压力(主导供应商的要求)。通过对98家潜在参与企业和85家已参与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模仿压力和标准化压力对企业的采用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对参与度的影响不显著,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制度因素对企业参与电子市场重要的推动作用。

3.综合的解释

综合分析考虑了更全面的因素,其基本逻辑是:电子市场带来的利益将诱使企业对市场的参与,参与电子市场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企业是否参与受到各种制度环境的影响,其应用电子市场的过程能对制度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别的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OE)是一种较常见的因素整理方法,它起源于Tornatzky对普通类型技术创新的研究,将技术创新采纳的影响因素有效地归纳到技术面、组织面、环境面三大类。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2004)以TEO为框架研究了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其中,技术层面选用的因素是相对优势,环境层面的因素是外部压力和买方力量,组织层面的因素是资源状况和企业规模。分析发现,外部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和企业大小对采用行为有显著影响,买方力量和资源状况(如资金支持、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能力等)影响不显著。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研究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采用和未采用电子市场的企业都对相对优势有较高感知。

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统一模型(UTAUT)将2003年以前出现的大多数针对个人层面IT采纳行为的研究模型进行全面综合。该模型将影响因素总结为四类:期望绩效、难度预测、社会影响、实施条件。Shan Wang, Norman P. Archer(2006)以UTAUT为框架,将模型中的社会影响改为制度影响,研究了美国第三方以及联盟式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其中,期望绩效类因素包括降低搜寻成本、获得更多产品信息和交易伙伴、提高信息可靠性等;难度预测类因素是电子市场的易用性;制度影响类因素包括趋势跟随、客户要求、重要供应商推荐等;实施条件类因素包括系统兼容性、对网上业务的熟悉程度等。研究发现,绩效期望是企业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制度影响和实施条件,易用性对企业的参与决策影响不显著。

4.其他一些补充

Ruey-Lin Hsiao(2003)分析了信任因素对采用行为的影响,解释了潜在采用者不信任新技术对电子市场采用的挑战。其中,不信任有两种类型: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和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他认为,电子市场可以改进技术以减轻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但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由于根源于社会文化结构而形成更大的阻碍。

王平平(2006)还探讨了产品特性对买方使用电子市场的影响,研究认为,产品特殊性、产品说明复杂度与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负相关。

Chian-Son Yu(2006)将采用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企业外部推动力、企业内部驱动力、企业领导层对电子市场的认识和态度三个方面,研究了台湾中小企业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通过对115家企业的调研结果分析,发现上述三个方面因素分别有25%、49.9%、18.7%的贡献度。与其他研究结论相比,该研究发现中小企业CEO在采用决策中比大公司的CEO有更大的影响。

三、简单的评述

从因素提取方法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已有理论确定的因素模型,其特点是因素比较系统,不同研究的可比性较强。另一种是经验性的归纳,这种方法贴近实践,更有针对性,其中,也有的用了较为科学的归纳方法,如Hsin-Pin Fu,Yung-Ching Ho(2006)采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AHP)。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验证。

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分析较多,案例研究比较常用,这种方法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对参与和潜在参与企业的访谈来发掘更具体的影响因素,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各种因素影响的显著性。也有一些定量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来衡量对不同因素的认同程度和采用意愿,通过主成份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了各因素的显著性和贡献度。随着研究的深入,定量分析将会更多应用于该领域。

综观上述文献,影响因素基本可以归纳在电子市场、企业组织、外部环境三个层面。但在每一个层面中,二级变量的选取比较随意,缺乏统一的标准。另外,针对不同的情况如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类型、行业集中度、买方/卖方角色、电子市场类型等,各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这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四、我国的情况

现有的研究虽然大多基于国外的情况,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对国内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要注意到我国的企业、电子市场以及社会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有效促进我国电子市场的发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路径都有待深入和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hian-Son Yu, Influences on Taiwanese SME E-Marketplace Adop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9, pg. 5.

[2]Hsin-Pin Fu, Yung-Ching Ho, Roger C.Y. Ch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fuzzy AHP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6.12, pp. 1301-1324.

[3]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 The adoption of consortium B2B e-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6 (2007) 71-103.

[4]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 Economic and Social Analysis of the Adoption of B2B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Case Study

in the Australian Beef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5, Vol. 9, No. 3, pp. 49,72.

[5]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adoption of e-Marketplace: an innov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10 (2004) 89-101.

[6]Shan Wang, Norm Archer, Business-to-business collaboration through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3 (2007) 113-126.

[7]Ruey-Lin Hsiao, Technology fears: distrust and cultural persistenc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 adoption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2 (2003) 169-199.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子市场;企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40-03

一、引言

电子市场(electronic marketplace)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平台,它的载体是行业或综合性企业间电子商务网站。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商务活动的不断拓展,电子市场对企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买卖双方促进和协调交易过程、交换和分析行业信息以及获取商业增值服务的虚拟市场空间(Chian-Son Yu,2006)。

Laseter et al. (2001)指出,2001年美国有2 200多家电子市场,Andrew White et al.(2007)发现,2006年中期仅有700多家电子市场还在运行,很多研究认为相对较低的电子市场采用率引起了电子市场的衰落。《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2 000家,电子市场正在蓬勃发展。iResearch的《2007―2008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表明中小企业是我国电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总体采用率仅为28%,很多行业的电子市场刚刚起步,参与率更低。

电子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企业的参与。电子市场规模越大,对企业的价值越大,电子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越大,其规模也会越大,两者之间遵循正反馈机制,相反的情况会使电子市场规模缩小甚至无法继续存在,电子市场要突破临界规模才能继续生存。

所以,研究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对电子市场和中小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国内外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从不同理论解释和研究视角进行梳理与评价。

二、不同的研究视角

对电子市场参与行为的解释,已有的研究大体分为三种视角: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制度主义视角和综合的视角,不同视角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各有侧重。

1.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创新扩散理论的解释

个体理性主义视角下,企业参与电子市场被看作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采纳,假定个体具有获取信息、计算利益、作出选择的能力,按照利益的计算,以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对所需采用的方式手段进行选择。代表性的理论是Rogers(1983)的创新扩散理论(IDT),IDT注重技术和经济理性,出发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关注的重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采纳行为,提出了相对优势、匹配性、复杂度、可试用性、可观测性等技术因素对采纳行为的影响。其中,相对优势反映了理性决策的利益驱动,技术的匹配度、复杂度则反映了采纳的代价因素,这三个因素被多数研究支持。

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2005)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IDT为基础,结合Kambil和Van Heck的交易过程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牛肉行业第三方电子市场的采用情况,从不同的交易步骤分析了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验证了电子市场的优势对企业的采纳行为的重要影响。在搜寻阶段,买卖双方都能找到更多交易伙伴,并且降低了搜寻成本;在议价阶段,由于面向更多买家,卖家拥有更好的谈判地位,从而提高了价格,买家虽然付出更高价格但提高了所购产品的质量,并节约了时间;交易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沟通和处理交易事务,降低了信息成本。该研究还发现信息接收渠道的影响,通过大众媒体了解到电子市场的企业倾向于拒绝参与,而通过私人交谈对电子市场有更深了解的企业倾向于参与市场。

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2007)用IDT构建了分析框架,分别对卖家和买家采用企业联盟形式的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获得更多交易伙伴、降低价格、提高交易过程效率、促进企业间信息系统整合、降低菜单成本、加强企业间合作;兼容性因素主要包括:与企业流程兼容性、与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兼容性、与企业高层管理者观点和战略的一致性;复杂性因素有:对信息系统整合的要求、流程和数据改造要求;该模型还引入了感知风险因素,包括数据安全性、平台可信任度。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Supply On、Global Healthcare Exchange、Eutilia三个电子市场及其用户的分析发现,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等因素对企业的采纳行为有重要影响,而感知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

2.制度主义视角――组织行为同化的制度主义理论

与个体理性主义相比,制度主义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DiMaggio将制度理论引入对组织形态相似性的研究,解释了组织之间在行为上会倾向于发生同化的现象。通过电子市场进行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企业的运作方式,当这种运作方式反复发生,被社会所接受,逐渐就会成为一种规范,因此具有规范的性质。同时部分具有权力的组织,能形成强制的影响力。从理论分析上看,这些来自制度的对个体行为具有影响力的因素有:规范化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等。

Jai-Yeol Son, Izak Benbasat(2007)从制度主义视角研究了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和参与度,引申出制度导向因素,包括模仿压力(竞争者的采用、成功应用的例子)、规范化压力(行业和政府的规范化力量、多数供应商的采用)和强制压力(主导供应商的要求)。通过对98家潜在参与企业和85家已参与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模仿压力和标准化压力对企业的采用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对参与度的影响不显著,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制度因素对企业参与电子市场重要的推动作用。

3.综合的解释

综合分析考虑了更全面的因素,其基本逻辑是:电子市场带来的利益将诱使企业对市场的参与,参与电子市场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企业是否参与受到各种制度环境的影响,其应用电子市场的过程能对制度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别的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OE)是一种较常见的因素整理方法,它起源于Tornatzky对普通类型技术创新的研究,将技术创新采纳的影响因素有效地归纳到技术面、组织面、环境面三大类。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2004)以TEO为框架研究了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其中,技术层面选用的因素是相对优势,环境层面的因素是外部压力和买方力量,组织层面的因素是资源状况和企业规模。分析发现,外部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和企业大小对采用行为有显著影响,买方力量和资源状况(如资金支持、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能力等)影响不显著。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研究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采用和未采用电子市场的企业都对相对优势有较高感知。

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统一模型(UTAUT)将2003年以前出现的大多数针对个人层面IT采纳行为的研究模型进行全面综合。该模型将影响因素总结为四类:期望绩效、难度预测、社会影响、实施条件。Shan Wang, Norman P. Archer(2006)以UTAUT为框架,将模型中的社会影响改为制度影响,研究了美国第三方以及联盟式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其中,期望绩效类因素包括降低搜寻成本、获得更多产品信息和交易伙伴、提高信息可靠性等;难度预测类因素是电子市场的易用性;制度影响类因素包括趋势跟随、客户要求、重要供应商推荐等;实施条件类因素包括系统兼容性、对网上业务的熟悉程度等。研究发现,绩效期望是企业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制度影响和实施条件,易用性对企业的参与决策影响不显著。

4.其他一些补充

Ruey-Lin Hsiao(2003)分析了信任因素对采用行为的影响,解释了潜在采用者不信任新技术对电子市场采用的挑战。其中,不信任有两种类型: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和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他认为,电子市场可以改进技术以减轻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但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由于根源于社会文化结构而形成更大的阻碍。

王平平(2006)还探讨了产品特性对买方使用电子市场的影响,研究认为,产品特殊性、产品说明复杂度与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负相关。

Chian-Son Yu(2006)将采用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企业外部推动力、企业内部驱动力、企业领导层对电子市场的认识和态度三个方面,研究了台湾中小企业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通过对115家企业的调研结果分析,发现上述三个方面因素分别有25%、49.9%、18.7%的贡献度。与其他研究结论相比,该研究发现中小企业CEO在采用决策中比大公司的CEO有更大的影响。

三、简单的评述

从因素提取方法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已有理论确定的因素模型,其特点是因素比较系统,不同研究的可比性较强。另一种是经验性的归纳,这种方法贴近实践,更有针对性,其中,也有的用了较为科学的归纳方法,如Hsin-Pin Fu,Yung-Ching Ho(2006)采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AHP)。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验证。

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分析较多,案例研究比较常用,这种方法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对参与和潜在参与企业的访谈来发掘更具体的影响因素,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各种因素影响的显著性。也有一些定量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来衡量对不同因素的认同程度和采用意愿,通过主成份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了各因素的显著性和贡献度。随着研究的深入,定量分析将会更多应用于该领域。

综观上述文献,影响因素基本可以归纳在电子市场、企业组织、外部环境三个层面。但在每一个层面中,二级变量的选取比较随意,缺乏统一的标准。另外,针对不同的情况如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类型、行业集中度、买方/卖方角色、电子市场类型等,各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这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四、我国的情况

现有的研究虽然大多基于国外的情况,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对国内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要注意到我国的企业、电子市场以及社会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有效促进我国电子市场的发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路径都有待深入和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hian-Son Yu, Influences on Taiwanese SME E-Marketplace Adop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9, pg. 5.

[2]Hsin-Pin Fu, Yung-Ching Ho, Roger C.Y. Ch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fuzzy AHP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6.12, pp. 1301-1324.

[3]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 The adoption of consortium B2B e-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6 (2007) 71-103.

[4]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 Economic and Social Analysis of the Adoption of B2B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Case Study

in the Australian Beef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5, Vol. 9, No. 3, pp. 49,72.

[5]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adoption of e-Marketplace: an innov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10 (2004) 89-101.

[6]Shan Wang, Norm Archer, Business-to-business collaboration through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3 (2007) 113-126.

[7]Ruey-Lin Hsiao, Technology fears: distrust and cultural persistenc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 adoption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2 (2003) 169-199.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10篇

(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部,中国 北京101149)

【摘 要】随着电子采购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对企业电子采购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电子采购的研究成果以及少许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对企业电子采购的价值、企业电子采购的模式、企业电子采购系统、企业电子采购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阐述。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指出了企业电子采购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对我国企业电子采购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企业电子采购;综述;研究方向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电子采购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电子采购是指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完成采购过程,并进行采购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1]。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电子采购的研究成果归纳和总结,对企业电子采购的价值、企业电子采购的模式、企业电子采购系统、企业电子采购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1 企业电子采购的价值

传统采购的成本较高、流程复杂、效率低下,电子采购能有效地克服这些缺点。关于电子采购的价值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采购为企业运作带来的优势和利益。

PresuttiJr[2]分析了因特网、电子市场和电子采购在采购过程中的作用。Croom[3]分析了基于Web的采购系统对采购MRO产品的影响,指出电子采购可以为企业带来运作和战略两方面的利益。Marston&Baisch[4]指出电子采购可使基本财务成本平均降低大约0.01~0.1美元。卢青等(2004)[5]认为电子采购最直接的优势是统一企业的采购活动,保证产品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廉琪、苏屹(2011)[6]分析了在网络维力的作用下电子采购所具有的五项成本优势,即过程成本、订货成本、存货成本、缺货成本和质量成本。

2 企业电子采购的模式

电子采购的模式主要分为卖方电子采购模式、买方电子采购模式和第三方电子采购模式[7]。徐晓雨、朱道立(2001)[8]认为企业的电子采购模式分为卖方模式、买方模式、市场模式。曹巧艳(2007)[7]通过对电子采购的三种主要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中小企业应采用第三方电子采购模式的结论。王绍军、管莉军(2009)[9]认为具备资金和人才实力,且生产性物质资料的采购比例较大的中小企业,对于生产性物质资料的采购宜采用买方模式;不具备资金和人才实力的中小企业对生产性物质资料的采购宜采用第三方模式。

3 企业电子采购系统

电子采购系统作为一种开放式系统,促进了购买商和供应商沟通信息和交易履行,是实施电子采购策略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关于电子采购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主要包括电子采购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电子采购系统在特定行业应用的实证分析,电子采购系统实现的计算机技术及建模等。

3.1 企业电子采购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应用

汪明艳等(2007)[10]研究了竞价、询比价和招投标这三种采购模式在电子采购系统中的具体实现,设计并实现了加强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协作关系的绩效评估管理模块。金忠孝、刘峰(2011)[11]采用J2EE架构,自主开发出一套先进的电子采购管理平台,并重点介绍了人工工作流平台的设计方法。常广庶(2013)[12]分析了电子采购系统的类型、流程和结构等方面,以便企业在电子采购活动中改进整个采购过程的效率和透明性,规范供应链采购管理体系。

3.2 企业电子采购在特定行业应用的实证分析

林青、戴文(2008)[13]应用UML建模方法结合工作流技术建立了一个基于Web的煤炭物资采购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系统逻辑模型,能够有效地建立起适合煤炭行业erp系统特点的系统体系结构。翟勃、刘柯(2012)[14]通过对煤炭企业采购流程进行分析、优化,采用Hadoop技术和SSH技术,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煤炭企业电子采购系统。吴迪、胡珊(2005)[15]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统一电子采购平台。

4 企业电子采购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企业电子采购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陆刚(2007)[16]通过对中铁十二局电子采购的案例分析,指出存在的实际问题包括公司高层领导的认知程度不够、招标环境的制约、采购质量的限制,并给出完善中铁十二局电子采购的方法,包括加强高层领导对电子采购的重视、制定招标采购的管理方法、选择最佳货物来源。王绍军、管莉军(2009)[9]

围绕中小型企业实施电子采购的可行性展开论述,认为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实施电子采购的主要原因包括电子商务水平低,观念落后;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资金短缺;缺乏供应商的有效配合。

5 结论

我国对企业电子采购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相对国外的研究来说,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相对零散,总体来说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研究不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企业电子采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定量分析,电子采购系统本身的系统性研究很少。因此,未来需要从这三方面加强研究,提升电子采购研究的理论高度。

参考文献

[1]胡军,白丽君.国际采购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231-239.

[2]Presutti Jr.W.D. Supply management and e-procurement: creating value added in the supply chain[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3,32(2):219-226.

[3]Croom.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6(1):67-83.

[4]Majrston,L.,Baisch, L.The overdue promise of e-procurement[J].Health Management Technology.

[5]卢青,王捷,林锦国.B2B企业电子采购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4,(22):177-178.

[6]廉琪,苏屹.基于网络维力的企业电子采购成本优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96-200.

[7]曹巧艳.中小企业电子采购应用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5):95-96.

[8]徐晓雨,朱道立.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采购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01,(5):24-27.

[9]王绍军,管莉军.中小企业实施电子采购的策略分析[J].江苏商论,2009(12):56-58.

[10]汪明艳,刘继洲,田书格.基于买方模式的电子采购系统研究与设计[J].商业研究,2007(12):125-128.

[11]金忠孝,刘峰.汽车电子采购平台人工工作流技术研究和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1,33(10):119-122.

[12]常广庶.电子采购系统的类型、流程与结构[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1):63-65.

[13]林青,戴文.煤炭物资电子采购系统的建模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8,36(3):81-87.

[14]翟勃,刘柯.基于云计算的煤炭企业电子采购系统研究与设计[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32(2):254-258.

[15]吴迪,胡珊.日本汽车产业供应模式与电子采购的应用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5(6):49-53.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实证研究

电子商务应用实际上就是一个融合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并拓展到企业边界之外,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的一种)、渠道商、客户、合作伙伴,以至竞争者的外部业务流程集成为一体的复杂体系,是由信息技术和通讯网络实现的电子化的业务流程(刘璞,2007)。从企业开始应用电子商务的那一天起,企业家和学者们就没有停止对电子商务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研究。devaraj和kohli(2003)把“抓住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即信息技术投资是如何转化成资产、资源和企业绩效的”作为对信息技术贡献方面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mahmood等人(2004)认为对信息技术投资是否会在新的网络使能环境下产生商业价值的问题给出一个适当的答案是必要而且复杂的。

如果把edi的研究归结为电子商务应用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根据对美国asp+bsp、荷兰sdos、美国博士论文库、我国cnki数据库、我国优秀硕博论文库等数字论文库的检索,发现在电子商务产生的价值和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中,最早的研究文献始于1999年,而且定性研究的文献居多,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定量分析。就研究的角度而言,定量研究文献可以分为四类:(1)分析电子商务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分析资源和能力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3)分析电子商务应用驱动因素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4)分析战略联盟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应的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大样本数据调研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也有采用系统仿真的方法进行。本文尝试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以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电子商务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不少学者从企业业务活动的角度探寻电子商务应用如何成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源泉。george、ray 和 georgios(1999)在现实案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仿真的方法评价了edi对企业绩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他们对企业绩效的测量是从下订单时间、反向订货时间以及发货时间这三个维度进行的。研究发现,单独采用edi只能在一定限度上增加主要流程(订单完成时间)的绩效,而非期望中可以很好地改善订单完成的时间。

wu、vijay 和 sridhar(2001,2003)应用似乎不相关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电子商务应用对美国企业的绩效影响。他们在分析中把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分解为四个方面:沟通、内部管理、订单接收和电子采购。结果显示应用电子商务并没有给企业绩效带来很显著的影响,而只在一定水平上对客户满意和关系改进的影响大些,对效率和销售绩效的影响较小。

邵兵家、蔡志刚(2005)认为企业通过将电子商务的某项活动和行为将价值增加到了产品或服务中去,使得顾客愿意比原来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该产品,这样企业绩效有可能会增加。因此,他们将电子商务中增加价值的活动分为四种:信息、网上交易、与顾客交流交互、与供应商经销商交互。通过对中国it业64家上市公司的调查,他们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电子商务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能够增加企业的收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成本的支出,但总体上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存在正面的影响。

apigian等人(2005)认为企业在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战略需要,并和企业当前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其市场地位,增加其收入。为此,他们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和互联网绩效之间的关系。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257个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为了实现收入增加和增进关系的战略目的,企业可以在市场渠道和与客户互动方面使用互联网;为了增进关系,企业还可以在与供应商的互动方面使用互联网;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可以在分销、供应商互动和内部运作方面使用互联网;而为了节省时间,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互动,进行内部运作管理。

george,despina(2000)将销售管理活动和产品管理活动作为中介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了互联网预算、互联网工具的应用与销售绩效和销售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美国和加拿大企业的调查,证实了网络的使用确实对企业营销活动和营销绩效有正面影响。

任峰,李垣,孙爱英(2003)构建了由网络预算、网络工具的使用、网络应用作为自变量、客户关系管理活动、信息管理活动作为中介变量,销售业绩和市场改善作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在对广东等八个省份、12个行业、112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基础上,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证明了网络预算、网络工具的使用程度和网络应用对客户关系管理活动、信息管理活动存在正向影响,表明中国企业通过网络确实可以改善营销活动,可以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有利于信息管理。

二、资源和能力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资源的观点是战略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zhu和kenneth(2002)认为基于资源的观点是将组织资源和能力与企业绩效相连接的桥梁,可用于分析电子商务价值的形成。lumpkin和dess(2004)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应用电子商务这种特定的资源,提高企业的能力,增加企业绩效。尽管如此,在电子商务应用研究中只有极少数的文献采用基于资源的观点分析了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有影响力的探讨电子商务能力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定量研究成果不多,仅限于zhu等(2002,2004)、chu(2004)、zhuang和lederer(2006)、吕兰、赵晶(2008)、soto-acosta和meroo-cerdan(2008)等。

zhuang和lederer(2006)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电子商务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业务资源对电子商务绩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为:信息技术资源和业务资源对企业的电子商务绩效有影响,而人力资源对电子商务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企业的电子商务绩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一结果支持了对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其增加的分销渠道、新营销媒介、加强的运营效率、自动化的客户服务运营、改进了的客户数据收集技术、以及实时和互动的信息交换等方式影响对企业绩效的期望。

chu(2004)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收集了5个国家(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不同行业的250家企业的数据,采用多层回归的方法检验了电子商务能力与企业整体绩效(包括电子商务绩效、经营绩效、竞争绩效、利润和销售)的关系,发现电子商务能力对企业整体绩效影响显著,不同的电子商务能力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不同。

吕兰和赵晶(2008)根据在中国收集的175份实施电子商务的制造企业的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分析(pls)检验了电子采购业务中的电子商务能力、电子采购流程绩效和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具体指标没有说明),发现电子商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无直接影响,但对电子采购流程绩效有显著影响,而电子采购流程绩效对企业财务绩效产有影响。

soto-acosta和meroo-cerdan(2008)选择西班牙的十个行业(纺织和皮革制造、化工、电器制造、交通设备制造、手工艺品加工和贸易、零售业、旅游业、商务服务、电信和计算机服务、健康和社会服务)1 010家企业作为实证调查样本,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电子商务能力对电子商务价值(由在线采购成本、供应商关系、物流和库存成本表示)的影响,发现电子商务能力对电子商务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从上面综述可以看出,这类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对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本身所具有的各项资源和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分析由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的其他能力作用所产生的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国内学者刘璞(2007)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初步证实了营销能力在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影响作用,证明营销能力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与营销绩效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该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缺憾,而且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但是对于内涵丰富的企业能力来说,尚缺乏更多的实证研究成果。

三、电子商务应用驱动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应用驱动因素分析主要用于分析企业是否会采用电子商务,哪些因素会对企业的这种行为产生影响,但也有一些文献分析了影响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的因素在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后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如barua等(2002),iacovou等人(1995),ramamurthy等人(1999),zhu等人(2004)。

barua等(2002)认为驱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因素与企业运营绩效(operation performance)和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他们在信息技术业务价值(it business value)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将绩效驱动器(例如,internet应用,流程,以及客户和供应商的电子商务准备度)和运营、财务评价指标连接起来的电子商务价值框架,认为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应用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与企业运营绩效(operation performance)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三个因素为(1)it应用(包含顾客导向、供应商导向和企业内部导向的it应用);(2)流程的变革(包括面向顾客、面向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流程变革);(3)就绪程度(指的是顾客和供应商电子商务就绪程度)。因此,他们认为进行电子商务转型的企业必须进行增效投资,不仅在信息技术方面分配资源,同时必须规范业务流程,分析客户和供应商的准备度,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iacovou等人(1995),ramamurthy等人(1999),zhu等人(2004)利用了toe框架(技术、组织和环境)分析了toe因素是如何对信息系统创新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的。iacovou等人(1995)应用toe框架发现edi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直接受其与其他信息系统和流程的集成水平所影响。ramamurthy等人(1999)认为edi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受到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的制约。zhu等人(2004)利用toe框架分析了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技术准备度是对电子商务价值影响最大的因素,财务资源、全球范围和监管环境同样对电子商务价值有重要贡献;虽然竞争压力会驱使企业采用电子商务,但是电子商务的价值更多的是与技术集成和组织资源相关而非外部竞争。

四、战略联盟对电子商务应用的绩效影响

除了分析单个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战略联盟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的绩效影响。如evans和wurster(1999)认为电子商务联盟的主要利益在于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更容易的保留忠实客户。straub等人(2004)研究了电子商务下的联盟绩效。他们认为多个企业联盟能够创造更深意义的利益,像虚拟市场的网络经济能够使联盟的企业发展或者获得主要的资源信息,并且显著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park等人(2004)在资源联盟中谈到了传统公司联盟电子商务将挖掘出新的联盟利益。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提高声誉,减少在线活动的投资,并且可以从联盟伙伴(传统的企业)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对69家应用电子商务企业的联盟调查发现,营销联盟所产生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技术联盟产生的价值。研究的另一个结论是,与其它应用电子商务伙伴的联盟与传统意义上的伙伴联盟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没有很大区别。陈代江(2004)从交易成本角度出发,研究了在技能联盟中企业电子商务和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建立了技能型战略联盟同时应用了电子商务的国内企业以及联盟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技能联盟中,企业的电子商务对联盟绩效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电子商务对联盟绩效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联盟中的规模效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发展展望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总结,笔者发现不管是研究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整体绩效影响的还是研究对企业职能绩效影响的文献,都是直接将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或者是考虑现有企业能力将对电子商务应用产生的绩效影响,绝大多数直接将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没有考虑中介变量的影响。而根据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中介变量可能是非常关键的联系电子商务应用和企业绩效的环节。虽然国内学者刘璞(2007)分析了营销能力在电子商务应用和企业绩效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但是,该研究所涉及的营销能力只是企业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其他能力开展中介作用的研究。

就分析方法而言,除了apigian等人(2005)、zhuang & lederer(2006)、george & despina(2000)等少数学者应用了结构方程模型外,其他学者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都是比较传统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由于多重共线性和忽视测量误差的困扰,分析结论的客观性经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数据分析方法的滞后影响了对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论证的严密性。

就调查对象而言,只有邵兵家、蔡志刚(2005)的研究是针对中国企业的,其他的实证研究数据几乎与中国毫无关系。而邵兵家、蔡志刚(2005)的研究只选取了6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较小。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受到如此重视的今天,相关研究的不足也是实证研究的一个缺憾。另外,现有研究在分析电子商务应用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时,以初期应用和短期绩效代替深入应用和长期绩效,只选取了企业电子商务初级应用的横截面绩效数据,而没有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电子商务应用不同阶段的企业绩效问题。但实际上,我们通过前期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应用和实施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其本身是一个与企业战略、结构、技术变革相关的过程。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逐步深入,企业将不断深化业务创新和管理变革,同时提升相关能力,改善企业绩效。从这个意义上说,初级的电子商务应用当然难以使企业经营绩效得到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apigian, charles h.; bhanu s. ragu-nathan; t. s. ragu-hathan; anand kunnathur.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strategic imperative.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05,6(2):123-145.

[2] barua a., konana p., andrew b., whinston and yin, f. managing e-business transformation: opportunities and value assessment. center for research in electronic commerce, mccombs school of busines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working paper, 2002.

[3] chu jan tow lawrence. (2004).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e-commerce capabil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4] devaraj, sarv; kohli, rajiv. performance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ctual usage the missing link? management science, 2003,49(3):273-289.

[5] george j. avlonitis, despina a. karayanni.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e on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29):441-459.

[6] george m. giaglis, ray j. paul and georgios i. doukidis.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a simulation experiment. electronic markets, 1999,volume 9 (1/2): 25-31.

[7] soto-acosta p, meroo-cerdan a l. analyzing e-business value creation from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8,28 (1):49-60.

[8] wu, fang. bringing “e” to corporate america: the drivers of e-business adoption and its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 disertation of ph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01.

[9] wu, fang, vijay mahajan and sridhar balasubramanian. an analysis of e-business adoption and its impact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3,31(4): 425-447.

[10]zhu kevin, kenneth l. kraemer. e-commerce metrics for net-enhanced organizations: assessing the value of e-commerce to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2,13 (3):275-295.

[11]zhuang youlong,a. l. lederer.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6(43):251-261.

[12]陈代江.技能型战略联盟中电子商务与联盟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刘璞.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营销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能力的视角[d].河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

[14]吕兰, 赵晶. 基于电子商务能力的电子采购流程绩效实证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98-101.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实证研究

电子商务应用实际上就是一个融合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并拓展到企业边界之外,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的一种)、渠道商、客户、合作伙伴,以至竞争者的外部业务流程集成为一体的复杂体系,是由信息技术和通讯网络实现的电子化的业务流程(刘璞,2007)。从企业开始应用电子商务的那一天起,企业家和学者们就没有停止对电子商务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研究。Devaraj和Kohli(2003)把“抓住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即信息技术投资是如何转化成资产、资源和企业绩效的”作为对信息技术贡献方面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Mahmood等人(2004)认为对信息技术投资是否会在新的网络使能环境下产生商业价值的问题给出一个适当的答案是必要而且复杂的。

如果把EDI的研究归结为电子商务应用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根据对美国ASP+BSP、荷兰SDOS、美国博士论文库、我国CNKI数据库、我国优秀硕博论文库等数字论文库的检索,发现在电子商务产生的价值和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中,最早的研究文献始于1999年,而且定性研究的文献居多,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定量分析。就研究的角度而言,定量研究文献可以分为四类:(1)分析电子商务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分析资源和能力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3)分析电子商务应用驱动因素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4)分析战略联盟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应的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大样本数据调研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也有采用系统仿真的方法进行。本文尝试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以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电子商务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不少学者从企业业务活动的角度探寻电子商务应用如何成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源泉。George、Ray 和 Georgios(1999)在现实案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仿真的方法评价了EDI对企业绩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他们对企业绩效的测量是从下订单时间、反向订货时间以及发货时间这三个维度进行的。研究发现,单独采用EDI只能在一定限度上增加主要流程(订单完成时间)的绩效,而非期望中可以很好地改善订单完成的时间。

Wu、Vijay 和 Sridhar(2001,2003)应用似乎不相关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电子商务应用对美国企业的绩效影响。他们在分析中把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分解为四个方面:沟通、内部管理、订单接收和电子采购。结果显示应用电子商务并没有给企业绩效带来很显著的影响,而只在一定水平上对客户满意和关系改进的影响大些,对效率和销售绩效的影响较小。

邵兵家、蔡志刚(2005)认为企业通过将电子商务的某项活动和行为将价值增加到了产品或服务中去,使得顾客愿意比原来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该产品,这样企业绩效有可能会增加。因此,他们将电子商务中增加价值的活动分为四种:信息、网上交易、与顾客交流交互、与供应商经销商交互。通过对中国IT业64家上市公司的调查,他们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电子商务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能够增加企业的收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成本的支出,但总体上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存在正面的影响。

Apigian等人(2005)认为企业在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战略需要,并和企业当前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其市场地位,增加其收入。为此,他们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和互联网绩效之间的关系。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257个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为了实现收入增加和增进关系的战略目的,企业可以在市场渠道和与客户互动方面使用互联网;为了增进关系,企业还可以在与供应商的互动方面使用互联网;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可以在分销、供应商互动和内部运作方面使用互联网;而为了节省时间,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互动,进行内部运作管理。

George,Despina(2000)将销售管理活动和产品管理活动作为中介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了互联网预算、互联网工具的应用与销售绩效和销售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美国和加拿大企业的调查,证实了网络的使用确实对企业营销活动和营销绩效有正面影响。

任峰,李垣,孙爱英(2003)构建了由网络预算、网络工具的使用、网络应用作为自变量、客户关系管理活动、信息管理活动作为中介变量,销售业绩和市场改善作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在对广东等八个省份、12个行业、112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基础上,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证明了网络预算、网络工具的使用程度和网络应用对客户关系管理活动、信息管理活动存在正向影响,表明中国企业通过网络确实可以改善营销活动,可以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有利于信息管理。

二、资源和能力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资源的观点是战略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Zhu和Kenneth(2002)认为基于资源的观点是将组织资源和能力与企业绩效相连接的桥梁,可用于分析电子商务价值的形成。Lumpkin和Dess(2004)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应用电子商务这种特定的资源,提高企业的能力,增加企业绩效。尽管如此,在电子商务应用研究中只有极少数的文献采用基于资源的观点分析了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有影响力的探讨电子商务能力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定量研究成果不多,仅限于Zhu等(2002,2004)、Chu(2004)、Zhuang和Lederer(2006)、吕兰、赵晶(2008)、Soto-Acosta和Meroo-Cerdan(2008)等。

Zhuang和Lederer(2006)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电子商务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业务资源对电子商务绩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为:信息技术资源和业务资源对企业的电子商务绩效有影响,而人力资源对电子商务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企业的电子商务绩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一结果支持了对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其增加的分销渠道、新营销媒介、加强的运营效率、自动化的客户服务运营、改进了的客户数据收集技术、以及实时和互动的信息交换等方式影响对企业绩效的期望。

Chu(2004)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收集了5个国家(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不同行业的250家企业的数据,采用多层回归的方法检验了电子商务能力与企业整体绩效(包括电子商务绩效、经营绩效、竞争绩效、利润和销售)的关系,发现电子商务能力对企业整体绩效影响显著,不同的电子商务能力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不同。

吕兰和赵晶(2008)根据在中国收集的175份实施电子商务的制造企业的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分析(PLS)检验了电子采购业务中的电子商务能力、电子采购流程绩效和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具体指标没有说明),发现电子商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无直接影响,但对电子采购流程绩效有显著影响,而电子采购流程绩效对企业财务绩效产有影响。

Soto-Acosta和Meroo-Cerdan(2008)选择西班牙的十个行业(纺织和皮革制造、化工、电器制造、交通设备制造、手工艺品加工和贸易、零售业、旅游业、商务服务、电信和计算机服务、健康和社会服务)1 010家企业作为实证调查样本,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电子商务能力对电子商务价值(由在线采购成本、供应商关系、物流和库存成本表示)的影响,发现电子商务能力对电子商务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从上面综述可以看出,这类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对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本身所具有的各项资源和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分析由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的其他能力作用所产生的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国内学者刘璞(2007)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初步证实了营销能力在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影响作用,证明营销能力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与营销绩效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该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缺憾,而且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但是对于内涵丰富的企业能力来说,尚缺乏更多的实证研究成果。

三、电子商务应用驱动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应用驱动因素分析主要用于分析企业是否会采用电子商务,哪些因素会对企业的这种行为产生影响,但也有一些文献分析了影响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的因素在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后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如Barua等(2002),Iacovou等人(1995),Ramamurthy等人(1999),Zhu等人(2004)。

Barua等(2002)认为驱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因素与企业运营绩效(Operation Performance)和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他们在信息技术业务价值(IT business value)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将绩效驱动器(例如,Internet应用,流程,以及客户和供应商的电子商务准备度)和运营、财务评价指标连接起来的电子商务价值框架,认为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应用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与企业运营绩效(Operation Performance)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三个因素为(1)IT应用(包含顾客导向、供应商导向和企业内部导向的IT应用);(2)流程的变革(包括面向顾客、面向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流程变革);(3)就绪程度(指的是顾客和供应商电子商务就绪程度)。因此,他们认为进行电子商务转型的企业必须进行增效投资,不仅在信息技术方面分配资源,同时必须规范业务流程,分析客户和供应商的准备度,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Iacovou等人(1995),Ramamurthy等人(1999),Zhu等人(2004)利用了TOE框架(技术、组织和环境)分析了TOE因素是如何对信息系统创新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的。Iacovou等人(1995)应用TOE框架发现EDI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直接受其与其他信息系统和流程的集成水平所影响。Ramamurthy等人(1999)认为EDI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受到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的制约。Zhu等人(2004)利用TOE框架分析了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技术准备度是对电子商务价值影响最大的因素,财务资源、全球范围和监管环境同样对电子商务价值有重要贡献;虽然竞争压力会驱使企业采用电子商务,但是电子商务的价值更多的是与技术集成和组织资源相关而非外部竞争。

四、战略联盟对电子商务应用的绩效影响

除了分析单个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战略联盟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的绩效影响。如Evans和Wurster(1999)认为电子商务联盟的主要利益在于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更容易的保留忠实客户。Straub等人(2004)研究了电子商务下的联盟绩效。他们认为多个企业联盟能够创造更深意义的利益,像虚拟市场的网络经济能够使联盟的企业发展或者获得主要的资源信息,并且显著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Park等人(2004)在资源联盟中谈到了传统公司联盟电子商务将挖掘出新的联盟利益。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提高声誉,减少在线活动的投资,并且可以从联盟伙伴(传统的企业)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对69家应用电子商务企业的联盟调查发现,营销联盟所产生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技术联盟产生的价值。研究的另一个结论是,与其它应用电子商务伙伴的联盟与传统意义上的伙伴联盟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没有很大区别。陈代江(2004)从交易成本角度出发,研究了在技能联盟中企业电子商务和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建立了技能型战略联盟同时应用了电子商务的国内企业以及联盟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技能联盟中,企业的电子商务对联盟绩效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电子商务对联盟绩效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联盟中的规模效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发展展望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总结,笔者发现不管是研究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整体绩效影响的还是研究对企业职能绩效影响的文献,都是直接将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或者是考虑现有企业能力将对电子商务应用产生的绩效影响,绝大多数直接将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没有考虑中介变量的影响。而根据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中介变量可能是非常关键的联系电子商务应用和企业绩效的环节。虽然国内学者刘璞(2007)分析了营销能力在电子商务应用和企业绩效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但是,该研究所涉及的营销能力只是企业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其他能力开展中介作用的研究。

就分析方法而言,除了Apigian等人(2005)、Zhuang & Lederer(2006)、George & Despina(2000)等少数学者应用了结构方程模型外,其他学者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都是比较传统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由于多重共线性和忽视测量误差的困扰,分析结论的客观性经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数据分析方法的滞后影响了对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论证的严密性。

就调查对象而言,只有邵兵家、蔡志刚(2005)的研究是针对中国企业的,其他的实证研究数据几乎与中国毫无关系。而邵兵家、蔡志刚(2005)的研究只选取了6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较小。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受到如此重视的今天,相关研究的不足也是实证研究的一个缺憾。另外,现有研究在分析电子商务应用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时,以初期应用和短期绩效代替深入应用和长期绩效,只选取了企业电子商务初级应用的横截面绩效数据,而没有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电子商务应用不同阶段的企业绩效问题。但实际上,我们通过前期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应用和实施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其本身是一个与企业战略、结构、技术变革相关的过程。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逐步深入,企业将不断深化业务创新和管理变革,同时提升相关能力,改善企业绩效。从这个意义上说,初级的电子商务应用当然难以使企业经营绩效得到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Apigian, Charles H.; Bhanu S. Ragu-Nathan; T. S. Ragu-Hathan; Anand Kunnathur.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Strategic Imperative.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05,6(2):123-145.

[2] Barua A., Konana P., Andrew B., Whinston and Yin, F. Managing e-business transformation: Opportunities and value assessment. Center for Research in Electronic Commerce, McCombs School of Busines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Working paper, 2002.

[3] Chu Jan Tow Lawrence. (2004).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e-commerce capabil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4] Devaraj, Sarv; Kohli, Rajiv. Performance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ctual Usage the Missing Link? Management Science, 2003,49(3):273-289.

[5] George J. Avlonitis, Despina A. Karayanni.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e on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29):441-459.

[6] George M. Giaglis, Ray J. Paul and Georgios I. Doukidis.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A Simulation Experiment. Electronic Markets, 1999,Volume 9 (1/2): 25-31.

[7] Soto-Acosta P, Meroo-Cerdan A L. Analyzing e-business value creation from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8,28 (1):49-60.

[8] Wu, Fang. Bringing “E” To Corporate America: The Drivers of E-Business Adoption and Its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 Disertation of Ph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01.

[9] Wu, Fang, Vijay Mahajan and Sridhar Balasubramanian. An analysis of e-business adoption and its impact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3,31(4): 425-447.

[10]Zhu Kevin, Kenneth L. Kraemer. E-commerce metrics for net-enhanced organizations: assessing the value of e-commerce to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2,13 (3):275-295.

[11]Zhuang Youlong,A. L. Lederer.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6(43):251-261.

[12]陈代江.技能型战略联盟中电子商务与联盟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刘璞.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营销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能力的视角[D].河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

[14]吕兰, 赵晶. 基于电子商务能力的电子采购流程绩效实证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98-101.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危机;财务预警;研究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的财务危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积累的过程中,财务指标会直接反映出危机的特征。所以说,通过财务指标的反馈与建立电力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机制,能有效地消除财务危机的隐患,从制度上彻底杜绝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随着市场的变化,都会出现各类的经济危机,由于电力是基础能源行业,属于上游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长远规划,特殊的行业造就了特殊的地位,所以说,财务危机对于电力企业更显得至关重要。如何避免财务危机,确保电力企业的财务有条不紊的进行,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整体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防范机制,大力提高电力企业的财务管控能力,是很重要的。

1、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研究概述

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研究在以前的重点是放在定性分析上,缺点是主观性过强,随着研究的发展到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各类的预测模型。总体来说,财务危机的预警模型课分成参数模型与非参数模型。细化的分类,参数模型又可以分成单变量分析模型与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型两类。

1.1参数模型

1.1.1单变量分析模型

单变量模型是通过个别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风险的。最早的财务风险预测是Fitzpatrick开展的单变量判定研究。以19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发现判别财务风险能力最高的两个指标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Berver运用单变量风险预警分析方法建立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抽取了79家失败公司作为样本,以30个变量作为判别指标,检验了公司在破产前几年的预警能力,通过研究发现使用“现金流量/总负债”这一财务比率来预测企业失败的效果最好,判别成功率达到90%,使用“净利润/总资产”比率的判别效果,判别成功率为88%。

1.1.2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型

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型采用多个财务指标作为自变量,比单变量模型更能全面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适应性更强。选取营运资本/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市价/负债总额、总销售额/资产总额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构建了Z--Score模型。从1980年以来,Logistic回归分析代替判别分析法,在财务风险预测研究领域占据主流地位。

1.2非参数模型

非参数方法主要包括神经网络模型、案例推理、DEA模型、决策树分析和粗糙集分析等方法。Lane和wangsely(1986)提出了COX比例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主要用来预测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以及生存能力、生存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神经网络兴起,也影响到了财务危机的研究领域。

2、电力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研究

2.1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相结合

单变量模型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缺点是精度不够,在财务指标上不能全面地体现电力企业综合财务状况,所以,在电力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式上应该采取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因为多变量模型能够准确地反应电力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在财务预警中能够起到主导地位。利用单变量模型的简单易行的优点和多变量模型反应全面的优点,可以完善电力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

2.2合理选取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应用中,合理地选取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很重要。国外一般选取债务契约与贷款协议中的具体数据以及比率数据,作为企业破产可行性分析的指标,认为这些数据会直接导致企业违反契约,导致破产。在国内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应用中,一般会选取会计数据以及财务指标来综合分析财务危机,达到合理地分析,综合利用,确保财务安全。

2.3财务预警模型与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因为国外的财务预警模型是建立在证券市场以及上市公司的基础上,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同,电力企业要根据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在组织形式、管理水平、经营理念以及产品分析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找到符合电力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的分析方法。电力企业部门众多,分类复杂,要根据每个电力企业的具体特点,在预警模型中的权重和顺序一定要选好指标项目,在分析财务模型判定临界值时要考虑到本企业的特点,已上市的企业要综合股权结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以及发展战略等多方面因素具体分析。

2.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现有预警模型主要侧重于财务定量数据的使用,对于像宏观经济状况、国家政策的变化、不同企业的特殊情况等定性指标考虑的还很少。对电力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设计应包括定性模型和定量模型,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电力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在定性财务预警方面,电力企业还应当借助于一些非历史的和非货币性信息,如煤价波动、替代能源、市场利率、安全和环保等。

2.5现金流量和非现金流量指标结合

在对国外破产企业的分析中发现,40%的企业是盈利企业,破产的原因就是现金流量不足,这说明在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中,现金流量指标要远远比非现金流量指标重要。所以说,在电力企业中,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现金流量和非现金流量指标相结合,在数量和权重上综合考虑,保证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有效地进行。

2.6严格执行电力企业财务相关制度

加强财务监督,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高度重视财务监督,成立财务稽核机构,根据《国家电力公司稽核管理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全面监督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强化监督职能建设,充分发挥财务稽核和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落实和督促纠正,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财务风险。对电力企业年度决算报表进行审计,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3、结束语

电力企业担负着国家的基础能源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力企业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营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发展变化,在经营活动中会出现各类财务风险,只有制定完成的财务预警机制,才能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得以快速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淑娥.企业多层次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方法与应用[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14篇

2.基于不同的用户视角分析影响ERP系统实施的因素刘一君

3.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ERP导入前诊断的一种方法赵风景

4.企业IT能力与竞争优势研究郭京福,巩见刚,毛海军

5.开展ERP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关键问题分析姜世金,师彪,栾利香

6.信息化环境对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与对策探讨李瑛玫,刘凤莲

7.CRM中客户满意度分析周赵宏,熊曙初

8.基于数据挖掘的移动资费套餐设计模型的建立与实现吕志国

9.基于CrystalBall的项目管理建模分析杨琴,胡辉

10.基于开放式插件体系结构的Eclipse平台及其应用米天胜

11.企业生命周期与经营战略的研究尹子民,孙晖

12.多准则ABC分类法的一种简化李明,朱邦毅

13.基于集对分析和模糊多属性群决策的动态联盟盟员选择模型丁木华,颜七笙

14.制造商权力运用与经销商依从间的关系研究胡保玲

15.基于服务水平非完全信息下的第三方物流契约设计陈琦,涂传清

16.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理性选择——整体风险管理申景奇

17.基于公司网站的绿色管理信息披露——对在华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实证分析胡美琴

18.产品的绿色度与定价策略郭宝嵩,李艳杰

19.企业竞争的新思维——比较顾客让渡价值王开良,李娟

20.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贺红茹

21.如何正确运用DDM进行上市公司估值刘捷,王世宏

2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耿传辉,黄岚

23.一种基于SHA-1的电子商务数字签名方法研究李昕,刘建辉

24.基于价值同盟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陈永泰,何有世,张征,倪绍标

25.电子商务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孟晓明,陈拥军

26.在线拍卖网站综合评价黄正伟,鲁耀斌,高银枝

27.基于改进ECC算法的WPKI安全研究叶晖,胡振华,陈海军

28.面向电子商务的Web挖掘系统模型研究梁莹,陈正铭

29.Web挖掘在网络广告定制中的应用鞠彦辉,许燕

30.建立和完善我国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体系的对策闫燕,蒋伟

31.基于数据仓库的政务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李志刚,彭立

32.电子政务通用认证系统的设计李志民,董智勇,刘哲

33.基于综合收益的电子政务效益评价体系研究庄成桂,胡刚,陈雪平

34.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教学模式研究滕佳东

1.ERP实施成功关键因素的案例分析研究陈宏明,明发

2.SECI在ERP实施中的应用研究杜文华

3.ERP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总结张凌峰,师彪,李先华

4.个性化信息服务在证券业中的应用探索朱妙敏,黄立平

5.CRM中的销售管理子系统数据分析谷再秋,于福

6.敏捷环境下信息系统开发的风险研究周华

7.基于IT应用的IT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毛海军,巩见刚,郭京福

8.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VMI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孙立新

9.基于.NET技术的物业管理软件开发研究刘红芳,徐伟

10.SPC系统与企业ERP的集成与应用时君丽

11.基于B/S结构的汽车租赁风险控制与运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谷增军

12.企业信息化:警惕隐性存储成本问题杨春季

13.城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与研究尹子民,初明畅

14.基于动态战略联盟的能源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王艳伟,王松江

15.企业产品竞争优势来源的微观分析李松涛

16.用"全面管理"思想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刘曜,高林

17.基于产品替论的电信套餐管理策略分析陈力,周洪成

18.企业吸引人才的影响因素分析朱杰

1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企业知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王悦

20.基于序参量的企业协同趋向分析庞永,赵艳萍

21.基于战略期权视角下的技术联盟定价研究骆晓华,陈进

22.负债资本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软约束的原因分析赵红梅

23.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控制许世英HtTp://

24.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数据为例赵静敏

25.高新技术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抽样分析胡立新,齐帅星

26.基于EVA的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米辉辉,徐博霞

27.市盈率解读须慎重葛学韬,张咏梅

28.建立财政决策支持系统的策略分析毕瑞祥,孙君鹏

29.XML数字签名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李昕,刘建辉

30.移动在智能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宋强,孔娟

31.电子商务全球化新标准ebXML的研究张锦歌

32.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基于XML的B2B电子商务成政

33.浅谈电子政务的无缝隙再造张礼建,张敏

34.中国-东盟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庞大连,罗应机

35.培养企业ERP应用人才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刘崇欣,宋萍萍,王红英,陈延寿

36.ERP实验教学模式研究王文铭

1.制造业电子商务与ERP、网络化制造系统的集成研究孟晓明

2.基于Internet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eCRM分析与设计李志刚,黄艳

3.竞争性电子采购智能群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武刚

4.基于信息集成的制造联盟组织模型研究范晓春,王晰巍

5.开源软件平台在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郝晨健,兰小毅

6.企业资源计划和客户关系管理的整合价值链研究王瑾

7.资源外取——饭店企业软件系统建设的最佳选择毛湘秀

8.有色金属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陈志成,刘立刚

9.企业信息系统业务构件建模研究张昭玉,杨利娟

10.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ERP数据集成模型的研究忻瑞婵

11.基于UML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研究何鑫生

12.信息共享可减小"牛鞭效应"王怀利,吴云

13.数据挖掘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谭汝聪

14.基于挣值管理的软件开发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任永昌,邢涛

15.超市场细分理论述评李学军,王念东

16.钢铁工业生态化指标体系分析研究路文杰,马翠香

17.基于SVM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颜七笙,张延飞,汪国华

18.DEA方法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汪浩,陈菲

19.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企业和谐程度研究景保峰,唐琮沅

20.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人力资源评价杨娜

21.新经济增长点选择的信息识别与处理辛杨,满寅成,田波

22.从"囚徒困境"看C2C电子商务的机制设计唐仁杰,张若云

23.电子商务下的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探讨李兵

24.基于博弈论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形成探析——买卖双方之间的博弈分析及政策建议李广晖

25.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吴肖云

26.电子商务中的数据挖掘策略王宗江

27.企业博客营销探究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缪启军

28.在线消费行为的感知风险研究刘子龙

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范文第15篇

2.信息动态

3.我国低碳电力系统发展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研究陕西电力 田廓,TIANKuo

4.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的电网运行方式决策研究贾强,郭静宜,付华,JIAQiang,GUOJing-yi,FUHua

5.基于Prony算法的输电线路雷击干扰识别研究杨玉坤,陈曦,田浩,YANGYu-kun,CHENXi,TIANHao

6.基于辛RKN算法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计算张汉雄,李丹,罗志远,ZHANGHan-xiong,LIDan,LUOZhi-yuan

7.过热蒸汽流量测量及其密度计算方法研究刘宁,张安祥,彭芳,LIUNing,ZHANGAn-xiang,PENGFang

8.电力系统仿真计算用水轮机建模技术研究万天虎,李华,安尤晨,WANTian-hu,LIHua,ANYou-chen

9.基于GSM通信技术的35kV输电线路避雷器在线监测系统研究段宇涵,唐睿,杨国清,DUANYu-han,TANGRui,YANGGuo-qing

10.智能变电站综合状态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许万军,孝小昂,XUWan-jun,XIAOXiao-ang

11.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焦国锋,雷宏,JIAOGuo-feng,LEIHong

12.陕西地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实现方案的研究张涛,吴瑜晖,孙玉婷,ZHANGTao,WUYu-hui,SUNYu-ting

13.基于EPON技术的配、用电网通信系统建设的研究张亮,杨扬,林榕,罗迪,ZHANGLiang,YANGYang,LINRong,LUODi

14.750kV双母线采用户外敞开式配电装置研究探讨张曦,何增科,曾健,张尊严,张天凤,ZHANGXi,HEZeng-ke,ZENGJian,ZHANGZun-yan,ZHANGTian-feng

15.影响协同办公系统运行速度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郝庆苑,范进伟,杜庆,赵阳,陈欣,HAOQing-yuan,FANJin-wei,DUQing,ZHAOYang,CHENXin

16.对环烷基变压器油单独析氢问题的研究李义仓,邢军,王宏,黄峻峰,李石,李朋,LIYi-cang,XINGJun,WANGHong,HUANGJun-feng,LIShi,LIPeng

17.一起330kVSF6高压断路器非全相运行原因分析杨韧,汪金星,陈琦,张军,刘少昌,李英奇,YANGRen,WANGJin-xing,CHENQi,ZHANGJun,LIUShao-chang,LIYing-qi

18.陕西电力 2种风电机组对电网三相短路电流的影响时芝勇,周剑,张薇,海晓涛,SHIZhi-yong,ZHOUJian,ZHANGWei,HAIXiao-tao

19.陕西地区330kV变电站生活污水治理实践丁德,闫爱军,姜丹,葛春鹏,赵勤虎,吴健,DINGDe,YANAi-jun,JIANGDan,GEChun-peng,ZHAOQin-hu,WUJIan

20.锅炉除渣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蒋向南,屈祥,杨军,JIANGXiang-nan,QUXiang,YANGJun

21.1000MW火电机组(火用)分析郝青哲,李军强,张瑞峰,HAOQing-zhe,LIJun-qiang,ZHANGRui-feng

22.陕西小水电实行丰枯峰谷上网电价的研究与分析张敏蔚,燕鸥,ZHANGMin-wei,YANOu

23.供电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分析及探讨严彰颖,张辽,殷谦,张静,YANZhang-ying,ZHANGLiao,YINQian,ZHANGJing

24.电力企业政工干部绩效考核的新模式研究王松涛,WANGSong-tao

1.基于可变预处理的Newton-FGMRES算法在潮流计算中的应用吴毅,陶伶俐,吴晓文,WUYi,TAOLing-li,WUXiao-wen

2.信息动态

3.基于暂态数学模型的VSC-HVDC功率控制系统研究李磊,LILei

4.碳税与碳交易在中国电力行业的适用性分析曾鸣,杨玲玲,马向春,田廓,ZENGMing,YANGLing-ling,MAXiang-chun,TIANKuo

5.带并联电抗器的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单相故障特性研究邵文权,王建波,刘毅力,李彦斌,SHAOWen-quan,WANGJian-bo,LIUYi-li,LIYian-bin

6.水轮机综合特性曲线的数据拟合及其软件开发,李飞,WANGYang,LIFei

7.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配电网重构李焱,时芝勇,海晓涛,LIYan,SHIZhi-yong,HAIXiao-tao

8.硅橡胶合成绝缘子外绝缘老化性能研究王秋莎,WANGQiu-sha

9.汽轮发电机氢冷系统湿度超标原因分析及对策谢健,白鲒,黄伟钢,宋战兵,李旭东,XIEJIAN,BAIJie,HUANGWei-gang,SONGZhan-bin,LIXu-dong

10.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重合闸的影响及对策尹雯,,方璟,周云海,YINWen,CHENZhong,FANGJing,ZHOUYun-hai

11.基于SOA的企业服务总线的研究与实现陕西电力 柳蛟,LIUJiao

12.基于WBS的绩效点值法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郏琳,房涛,JIALin,FANGTao

13.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力数据集成应用的研究范波,FANBo

14.基于B/S架构的信息系统网页重入问题研究李健,赵世慧,叶娜,LIJian,ZHAOShi-hui,YENa

15.二郎坝梯级电站机组继电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吉隆朝,JILong-chao

16.变压器不同储油柜的应用与对比分析安宗贵,李治平,ANZong-gui,LIZhi-ping

17.变频器常用3种经济型滤波方法对比崔怀宇,贾晓辉,尚尔发

18.500kV鹏城变电站220kV失灵回路分析刘自华,宗秀红,LIUZi-hua,ZONGXiu-hong

19.膜过滤技术在含煤废水处理中应用的探讨,WANGYi

20.变压器漏油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探讨候沁波,梁静,魏娜,HOUQin-bo,LIANGJin,WEINa

21.考虑环境成本的输电投资经济激励分析高效,GAOXiao

22.国内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吕洪波,冯跃龙,詹国红,王跃锦,罗涛,LUHong-bo,FENGYue-long,ZHANGuo-hong,WANGYue-jin,LUOTao

23.对山东电力的学习与思考刘紫剑,LIUZI-jian

24.电力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探讨刘志亮,杨永刚,LIUZhi-liang,YANGYong-gang

1.陕西电网电压结构不适合实行输配电分开钱家骧,王俊锴,胡堃,QIANJia-xiang,WANGJun-kai,HUKun

2.变电站站外供水系统的高电位引出影响和防护措施分析张波,范荣全,朱建,黄晓明,钟山,ZHANGBo,FANRong-quan,ZHUJian,HUANGXiao-ming,ZHONGShan

3.GIC作用下换流变压器饱和特性的仿真研究马雪玲,文俊,刘连光,MAXue-ling,WENJun,LIULian-guang

4.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应用李乐,黄伟,马雪玲,LILe,HUANGWei,MAXue-ling

5.对新形势下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栾凤奎,LUANFeng-kui

6.电力市场竞价中遗传算法的研究与应用周培毅,张新燕,ZHOUPei-yi,ZHANGXin-yan

7.110kV及以上变电站暂态过电压在线监测方法的研究郭磊,王森,胡攀峰,吕亮,黄国强,韩彦华,GUOLei,WANGSen,HUPan-feng,LULiang,HUANGGuo-qiang,HANYan-hua

8.高压电气设备典型热故障模拟及应用研究吕亮,章岩,罗建勇,李朋,LULiang,ZHANGYan,LUOJian-yong,LIPeng

9.信息动态

10.基于三极补偿的接地电阻测试新方法李志忠,王森,陈潇一,王雪松,吉宏亮,LIZhi-zhong,WANGSen,CHENGXiao-yi,WANGXue-song,JIHone-liang

11.3种变电站碳钢接地网防腐蚀技术的现场应用对比研究闫爱军,王紫鹏,王晓婧,邓博,姜丹,YANAi-jun,WANGZi-peng,WANGXiao-jing,DENGBo,JIANGDan

12.基于激发函数的6分裂导线无线电干扰算法研究白晓春,吴健,郭安祥,安翠翠,耿明昕,马悦红,吕平海,BAIXiao-chun,WUJian,GUOAn-xiang,ANCui-cui,GENGMing-xin,MAYue-hong,LUPing-hai

13.陕西电力 稀土Y对AZ63镁牺牲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王紫鹏,姜丹,王晓婧,邓博,闫爱军,WANGZi-peng,JIANGDan,WANGXiao-jing,DENGBo,YANAi-jun

14.大型电力变压器在局部放电试验条件下的空载损耗估算方法研究毛辰,黄国强,张默涵,郭磊,吕亮

15.基于离散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的电网谐波检测法梁博渊,LIANGBo-yuan

16.锅炉风机故障分析及对策郭平英,梁军林,刘宝林,党原健,王永庆,李明,GUOPing-ying,LIANGJun-lin,LIUBao-lin,DANGYuan-jian,WANGYong-qing,LIMing

17.循环水系统在线清洗工艺的研究及应用杜越,宫舒扬,王杰,姚进伟,DUYue,GONGShu-yang,WANGJie,YAOJin-wei

18.中国近海风力发电的发展及技术体系探讨李清勉,范旭娟,LIQing-mian,FANXu-juan

19.等效负荷扰动下水电机组一次调频容重比对电网频率品质的影响刘迎博,张江滨,谭雅岚,刘明康,LIUYing-bo,ZHANGJiang-bin,TANYa-lan,LIUMing-kang

20.微油点火系统在600MW火电机组中的应用朱登峰,ZHUDeng-feng

21.基于逻辑插装技术的全容错数字水轮机调速器的应用及改进杭志伟,HANGZhi-wei

22.限流电抗器的应用分析李军,屈青雯,王钧,宋小霞,李战锋,LIJun,QUQing-wen,WANGJun,SONGXiao-xia,LIZhan-feng

23.电力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探讨吴健,吕平海,马悦红,赵勤虎,白晓春,耿明昕,安翠翠,WUJian,LUPing-hai,MAYue-hong,ZHAOQin-hu,BAIXiao-chun,GENGMin-xin,ANCui-cui

24.电力施工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探讨田党会,TIANDang-hui

1.磁暴引发电网地磁感应电流计算模型研究刘春明,孙贝贝,宋祺鹏,LIUChun-ming,SUNBei-bei,SONGQi-peng

2.基于随机生产模拟的天然气发电环境效益与可靠性效益分析董军,阴少华,王江波,马博,DONGJun,YINShao-hua,WANGJiang-bo,MABoHtTp://

3.陕西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何晓英,李复明,HEXiao-ying,LIFu-ming

4.陕西"十二五"期间电网智能化发展研究钟筱军,李喆,张旭,戴立森,李晓婷,ZHONGXiao-jun,LIZhe,ZHANGXu,DAILi-sen,LIXiao-ting

5.基于改进未确知有理数的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王磊,王秋莎,WANGLei,WANGQiu-sha

6.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矢量变换的TCR控制装置的研究钟科,龙云波,ZHONGKe,LONGYun-bo

7.基于优先级排序的配电变压器改造措施分析葛江北,黄伟,杨丽娟,魏志莲,李乐,牛铭,GEJiang-bei,HUANGWei,YANGLi-juan,WEIZhi-lian,LILe,NIUMing

8.高压电力设备热点温度在线监测系统及其应用张明,赵宇驰,李军,李昱伟,彭新峰,ZHANGMing,ZHAOYu-chi,LIJun,LIYi-wei,PENGXin-feng

9.信息动态

10.特殊环境下绝缘拉杆对SF6气体影响的研究樊玉,贺捷,FANYu,HEJie

11.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及测试左风光,ZUOFeng-guang

12.基于灵敏度分析与神经网络算法的互联电力系统联络线功率调整方法韩军锋,吴杰康,HANJun-feng,WUJie-kang

13.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的火电机组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研究肖超群,XIAOChao-qun

14.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遥测终端的开发与应用瞿富强,李志宏,吴永吉,韩建新,张锡炜,杨启龙,QUFu-qiang,LIZhi-hong,WUYong-ji,HANJian-xin,ZHANGXi-wei,YANGQi-long

15.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污染原因分析及复苏工艺研究高振平,赵文亮,姜丹,丁德,闫爱军,GAOZhen-ping,ZHAOWen-liang,JIANGDan,DINGDe,YANAi-jun

16.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在配电网中的合理应用陕西电力 王春成,WANGChun-cheng

17.1100t/h锅炉高温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张李锋,郑准备,罗鹏,李朝,雷凌波,ZHANGLi-feng,ZHENGZhun-bei,LUOPeng,LIZhao,LeiLingbo

18.有效提高配电网电压合格率的措施王剑,黄吾康,杨慧,戚伟,WANGJian,HUANGWu-kang,YANGHui,QIWei

19.电厂给水泵不同驱动方式的经济性研究李京茂,吴胜利,王璟,任兵,LIJing-mao,WUSheng-li,WANGJing,RENBing

20.电网企业推行全员绩效管理的分析与探讨林一凡,武清合,LINYi-fan,WUQing-he

21.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员工培训郭荷心,唐小娜,田鉴定,GUOHe-xin,TANGXiao-na,TIANJian-ding

22.电力企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技术要点探讨吕平海,吴健,张格红,耿明昕,白晓春,安翠翠,鱼小兵,LVPing-hai,WUJian,ZHANGGe-hong,GENGMing-xin,BAIXiao-chun,ANCui-cui,YUXiao-bin

1.避免电力谐波导致电子式电能表计量误差的研究与设计张鹏,李啸骢,黄绿橙,李文涛,ZHANGPeng,LIXiao-cong,HUANGLu-cheng,LIWen-tao

2.面向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技术展望关志涛,颜立,何杰涛,丁涛,GUANZhi-tao,YANLi,HEJie-tao,DINGTao

3.陕西电网负荷发展趋势研究周军义,张东正,赵刚,成巧,杨柳,ZHOUJun-yi,ZHANGDong-zheng,ZHAOGang,CHENGQiao,YANGLiu

4.陕西电网"十二五"期间调峰能力研究王乃永,姚金雄,李冰寒,赵淑蓉,张世强,WANGNai-yong,YAOJin-xiong,LIBing-han,ZHAOShu-rong,ZHANGShi-qiang

5.基于需求预测的陕西电力通信网发展规划研究曾维欢,魏明海,杨储华,张雁,谷明英,ZENGWei-huan,WEIMing-hai,YANGChu-hua,ZHANGYan,GUMing-ying

6.基于等分散抽样法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陈文婕,刘晋,周云海,伍咏红,王正纲,CHENWen-jie,LIUJin,ZHOUYun-hai,WUYong-hong,WANGZheng-gang

7.基于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智能电子设备配置器的实现卢霁明,杨嵘春,赵岳恒,LUJi-ming,YANGYong-chun,ZHAOYue-heng

8.基于主元回归的发电厂烟气含氧量软测量研究付江永,常太华,朱红路,FUJiang-yong,CHANGTai-hua,ZHUHong-lu

9.火电-抽水蓄能联合运行模式研究牛元立,罗汉武,熊浩清,宋宁希,NINYuan-li,LUOHan-wu,XIONGHao-qing,SONGNing-xi

10.基于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和定容周巧俏,汤云岩,海晓涛,ZHOUQiao-qiao,TANGYun-yan,HAIXiao-tao

11.静止同步补偿器建模及改善配电网电能质量仿真分析熊来红,刘会金,XIONGLai-hong,LIUHui-jin

12.变压器油色谱远程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安宗贵,李治平,王森,ANZong-gui,LIZhi-ping,WANGSen

13.便携式电涌保护器现场检测装置的研究龙超,龙照明,劳斯佳,王磊,LONGChao,LONGZhao-ming,LAOSi-jia,WANGlei

14.H9000监控系统及水调系统数据通信的二次开发应用瞿富强,杨启龙,QUFu-qiang,YANGQi-long

15.电力用油酸值检测方法的探讨单玉涛,王宏,SHANYu-tao,WANGHong

16.660MW机组空冷凝汽器性能试验入口空气温度测量黄伟钢,曹艳,肖延,郑勇,张沛,李小彬,张了,HUANGWei-gang,CAOYan,XIAOYan,ZHENGYong,ZHANGPei,LIXiao-bin,ZHANGLiao

17.600MW汽轮机组ETS系统存在问题的分析处理王小春,王伟杰,李利明,WANGXiao-chun,WANGWei-jie,LILi-ming

18.陕西电力 光伏发电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的实际应用王云钊,杨嵘春,WANGYun-Zhao,YANGRong-C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