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

创业教育概念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生态系统;以大学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创业课程

简介

“生态系统”是由Roy Clapham在1930年提出的,是指在一个环境中的物质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英国生态学家Arthur Tansley将它描述为建立在生物群落(一组生物)及其生境(他们的居住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生态系统可以或大或小,相互依赖,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早期的商业生态系统思想是描述以汽车为中心的生态系统。他阐述了汽车的各种必要的商品都是有紧密联系的,如道路,加油站以及零部件制造商,轮胎制造商和底盘制造商等。商业生态系统被看作是机构相互依赖的生态网络,对于企业的合作,改进他们的商品和服务,他们必须调整他们的观点以和他们的生态环境相互支持。

最近,创业生态系统正备受关注,主要是在地区寻求发展和扩大在特定领域内创业的政策区域。2013年,世界经济论坛确定了其几个主要部分:市场,文化,教育和培训,管理框架和基础设施,资金和金融,人力资本。

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出现于90年代初,是作为一种方式来思考高等教育系统在其环境中的功能。教育生态系统里的个人,团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最近,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变、工具、规模、互动等其他方面是大家辩论和讨论的主题。

以大学为基础的创业生态系统(U-BEE)

创业生态系统的想法正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被认为是一个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方案。大学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提供基础设施,资源和方法来发展创业地区。创业生态系统是通过专业的知识和创新演变拓展的。

以大学为基础的创业生态系统包括多个层次的个体(学生,教师,职员,医生和管理人员),小组(教师,学生),团体(孵化器),活动和社区利益相关方(政府,政策制定者,产业,资助者)。U-BEE的中心是内部创业活动,围绕课程,合作课程活动,和研究活动进行。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主要集中于跨校园或学校的创业活动,部门直接与创业活动连接。内部创业活动嵌套在社区和学校内,包括课程和合作课程活动和研究。我们采用基础设施,利益相关者,资源三个维度来描述学校或大学的内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参见图1)。

课程由学科、项目组成。课程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有特定的学习目标,主题和等级标准。涉及到课程应使用哪些材料、案例、练习的选择、教学方法、概念和传递机制。这与学校对创业课程的定义是联系在一起的,理论课的作用,学科的整合都是创业课程要决策的。

创业合作课程,这是丰富学生学习经历的非学历活动。包括但并不仅限于课程,生活经验,车间,演讲,论坛,商业计划竞赛,网络和其他项目。

创业研究,这包括理论和在应用广泛领域的研究。理论研究的目标是,在创业领域内以多种方式、方法和情景支持或不支持一个假设的真理。应用研究使用一个研究团体所积累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为特定目的,往往是一个特定的客户端(家庭,企业家,投资人等),以证明或一个假设的事实,包括:研究重点,教师激励和奖励,资金支持,数据的访问,宣传研究结果等。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维度(Dimensions)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维度主要包括利益相关者、资源、基础设施和文化四方面:

利益相关者是所有创业课程,合作课程活动,和研究的参与者(比如,教师,员工,领导与管理者,学生,家长,校友,提供服务者,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工作人员,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合作者)。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利益,他们承担何种角色,互动关系,由他们的角色和所从属的学校决定。了解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企业人脉和动机对建立一个富有成效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资源包括资金,技术,硬件设施,社会资本,合作组织,能力,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技能。相比其他学校,资源可以是通用品或商品,它们是独特的,很难复制。例如,纳米技术实验室的研究产生显著的基础研究,并产生新的合资企业就可能是一个独特的,难以复制的资源。金融资源具有长期性(例如,捐赠,赞助或政府合同),可能也是很难复制的能力。智力知识也是创业竞赛中独特的能力资源。

基础设施通常被认为是硬件校园(建筑物,设备),包括技术或数字环境(互联网,通信平台),这是一个人们可以交流和相互作用的技术平台。基础设施还包括信息,营销,品牌和学校定位的分销渠道。网络的结构(技术)和个人社会(正式和非正式),也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这些网络经常或不经常使用,紧密还是松散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和知识传播,及校园创业生态系统的凝聚力。

文化是一种象征,包括规范、价值观和学校的传统。文化是无形资产,是学校指导工作的核心价值。它关系到学校的使命,和创业的定义。例如,社区学院首先致力于为成长中的小企业”,那么它遵循的创业定义是扎根于小企业的创立和自营就业,课程将集中在创设和发展小型自我管理公司。文化影响着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文化可以使创业生态系统的期望与校园环境一致。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发展考量

创建或扩大创业生态系统,需要对其内部四个纬度进行评估。创业教育者和管理者,在评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发展时也有一系列的问题要考虑。

利益相关者:大学校园创业由谁来“做”?谁是参与创业的人?教师?学生?还是所有这些利益相关者?他们创业活动的相互作用要达到何种程度?

资源:校园内部生态系统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课程整合在校园内要达到何种程度?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与学校的任务一致性要达到何种程度?

基础设施:创业是否要融入校园生态系统的数字和物理基础设施?有平台来支持创业课程、合作课程和研究吗?有基础设施致力于创业活动吗?

文化:个体创业教师在内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大学校园教师创业的“筹码”是什么?教师可以影响创业生态系统的内部么?教师在学校创业文化和创业前景中如何保持一致?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2篇

【摘要】项目训练法。课堂上理论的讲解、案例分析毕竟与真实的环境和对象还有差距,我们可以通过项目法加强训练,也就是通过立项并进行实践,让学生接触市场、接触企业。比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撰写企业运营调研报告、帮助企业做市场调查、制定创业方案,还可举办“周末市场”,采取“练摊”的形式进行创业尝试。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把自己的创业想法付诸实践,能够把理论知识与现实进行对比、整合与运用,从而提高创业的实战能力。

作为教育术语的“课程”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的总和。创业教育是开发受教育者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受教育者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不是狭义上的“课程”所能承载的。高校设置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必须运用广义的“课程”概念,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遵循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设计原则,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找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运用适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利于创业、利于就业、利于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原则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必须关注大学生的主体因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同时,也要关注时代的要求与社会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应树立四种理念。一是主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课程设计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主体。二是高标性。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而应高标准、高要求,大胆地承担起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品质的重要使命。三是人本性。大学生创业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个性品质和能力素质上,没有健全的人格,创造性就会偏离方向。所以,课程设计时一定要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四是超越性。创业不仅指创造新企业,也包含开拓新领域。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培养超越前人、敢为人先的理念,使大学生能以与时俱进的创造能力积极主动地发展、创造和丰富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其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创业教育选择教育内容、明确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设计创业教育目标的实质是确定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1]在创业教育基本价值取向上大致有两种。一是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职业技能或专业技能,让其能在毕业后开办一个企业,养活自己,同时也可为其他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二是遵循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授学生进行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由此可见,后者是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实质上更像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仅必须具备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因此,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即创业素质,才是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真正目标。我们认为培养创业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包括创业的自我意识和创业的社会意识。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就业就是找工作。因此,大学毕业生往往是被动择业,处于被选择的位置。大学生创业教育则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毕业后除了进行双向选择就业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可以通过创建自己喜欢的企业实现自我价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甚至能形成新的行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使当代大学生变被动的就业为主动创业,以创造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形成创业知识结构。创业知识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创建企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管理企业的基本理论)和综合知识(与企业有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在创业知识的传授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合理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观条件,是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方式、效率和结果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危机驾驭能力等等。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四是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心理品质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具备的、对行为产生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五是形成创业道德品质。创业道德品质是创业必须具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以上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确保上述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实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由两大类(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四大模块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构成。(一)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激情为目标的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是存在于学校和班级学习生活中的由学校所传递的区别于显性课程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等的渗透性教育内容,是学生在无意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其物质载体是人、事、物。教师新颖独特的教学风格、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时尚个性的形象魅力和民主平等双向沟通的师生关系等都可以成为无声的隐性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任务、要求,以环境建设为依托,构建一个隐性的创业课程体系。比如:高校要把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及周边环境的治理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特质中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的建构。还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小发明比赛、设计比赛、制作比赛等创意比赛,以及组织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论坛和创业沙龙,聘请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家来开设创业专题讲座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组织、策划以及观看表演的过程活跃思维,激发各种奇思妙想,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高校还可以依托校园广播、校报和校园网络等宣传阵地,及时地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报道创业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创业动态,增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知与体验,激发创业热情。其它学科的教师也要主动地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创业教育,将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课程考试与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发明、创业成功事例介绍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创新理念教育。(二)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显性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是一种目标明确、指向清晰的综合性教育,必须构建着眼于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显性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包括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三个方面,涵盖创业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的内容。1.培养创业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是根据培养创业型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学科渗透、微型课程等形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系统地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学科课程可以开设创业意识课、创业社会常识课、创业技能课、职业指导课、经营管理课、公共关系课、市场营销课、创业者素质课、经济法课、创业心理课及各类专题讲座等。2.提高创业实践能力的实践应用课程。实践应用课程是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以活动形式开设的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它对促进创业基本素质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促进创业基本素质的应用系统和扩大大学生的创业知识领域等具有重要作用。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内化不可能依靠纯粹的书本知识,而需要创业实践的体验启发和支持。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创业型活动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将来大学生在面对新的情景和新的问题时,才能更好地把已有知识和现实实际结合起来,成功创业。因此,可以开设《创业实务》、《团队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创业计划书写作》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务》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创业的初始条件分析;创业流程设计;企业经营流程设计;企业绩效评价;企业开创期、成长期、稳定期、挫折期的典型案例分析等。《团队训练》课主要内容是团队的组建与团队合作;团队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团队精神;如何领导团队;团队成员间如何协调与沟通等等。《创业市场调查》课要让学生掌握对目标企业所在行业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创业计划书写作》课程让学生掌握计划书的主要内容和撰写要求,为准确把握市场机会的行动布局和资金筹集与运作打下坚实基础。3.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活动课程。创业型活动课程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优势和需要,以指导大学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为目的,以素质技能模拟训练活动和综合模拟活动形式出现的,利于学生感知创业规律,把握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课程形态。其内容开发可以是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与验证,也可以是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社会问题、家庭生活等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商业调查、“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以及举办创业专题讲座等。高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到企业实习,使大学生通过真实情景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探索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服务创新;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10-02

一、引论

关于我国民办高校管理和发展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在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优化。认为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应同等对待,且要制定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优化民办高校发展的环境,支持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阶段集中在民办高校发展的内部管理规范。认为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外部政策支持外,还在于内部管理的规范。第三阶段集中在民办高校发展的内部管理创新。认为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除外部环境优化、内部管理规范外,更重要的在于管理创新,以形成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将服务创新管理理论应用于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创新研究,探索我国民办高校服务创新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为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二、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概念是在熊比特的创新理论上发展的。利用熊比特对创新判断的两个标准:创新是被应用于实践的新思想、新方法;创新能给它的实施者提供收益。Bilderbeek等学者在1998年提出了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模型是一个适用于服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一般创新模型。该模型将服务创新的概念具体到四个维度,是服务创新内容的深入和细化,该模型的提出给企业服务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维度1:新服务概念。在制造业创新中,产品和过程是有形可见的,但在服务业中,创新大多具有无形性,创新结果并不是一个有形实物产品,而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新的概念或方法,因此服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概念化创新”。

维度2:顾客界面。服务创新的第二个维度是顾客界面的设计,包括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方式以及与顾客间交流、合作的方式。

维度3:服务传递系统。“服务传递系统”维度主要指生产和传递新服务产品的组织。该维度侧重于服务企业的内部组织安排,即通过合适的组织安排、管理和协调,确保企业员工有效地完成工作,并开发和提供创新服务产品。

维度4:技术选择。由于服务创新可以在没有技术参与的情况下发生,因此技术并不是服务创新的一个必要维度,它在模型中只是一个可选维度。虽然不是必要维度,但技术仍在很多服务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民办高校服务管理概念创新

服务创新的第一个维度是服务概念的创新。那么,什么是服务概念呢?如果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在校学生应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什么是高品质的教育服务?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服务产品,它有-个提供和接受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适应性。笔者认为,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就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供适应的教育计i,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进入民办高校(本科)的学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本科):有一定的基础,有较强的上进心,且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希望在大学阶段学到有用的知识;第二个层次(本科):基础一般,上进心一般,学习积极性不强;第三个层次(专科):基础较差,缺乏上进心,学习积极性较差。这些生源的特殊性在公办二本以上的高等院校是较少遇到的,然而,民办高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从公办高校引入,而公办高校的生源由于录取分数线的限制,基本上要高于民办高校学生的层次,这个高层次的教学模式用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自然会给教和学带来一些问题。据调查,在给民办高校本科班上课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大概是1/3,较认真学习但还是到课的学生大概占1/3,而经常逃课,即使到课也讲小话或睡觉的学生也占1/3。而在给专科班上课时,听课的可能只有1/4的学生了,绝大多数学生是在辅导员的要求下来到教室的,书包有时都不带,只带一个手机上课玩。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讲到中途往下一看,听课的学生屈指可数,教学的积极严重受挫。有些教师在公办高校任教,到民办高校兼课,感受更深。一名教师讲,他在公办院校很受欢迎的本科课程,到了民办高校反应一般,难以达到共鸣,再给民办高校专科生上课,情况就更差了,讲课时眼睛不敢往下看,若往下看,课都无法讲完,只好自我陶醉,望着窗外或望着天花板讲,一鼓作气、不停顿地把课讲完,讲台上是教师大汗淋漓,声音不断地讲课,台下是讲话的讲话、睡觉的睡觉、玩手机的玩手机,真是教与学的两重天,这名教师讲他一进专科班的教室就心里害怕,不知道这两节课如何完成。

究其原因,应是教学模式与教学对象不适所造成的,进入民办高校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这个群体在学习上有他们的特殊性,最主要的特征是基础差,但产生基础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想学好,但能力有限的;有不愿意学的;有受环境影响而没学好的等。其次是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因为基础差,学习不是他们的强项,在学习上较难超越他人和超越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丧失了。对于这样的群体,把公办一本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他们,自然会产生教与学不适应的现象,其结果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

要办好民办高校的教育,形成民办高校的教育特色,必须从民办高校教育对象的特点入手,应用服务创新的概念,重新设计民办高校教育模式。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和多年的教学体会,再结合服务创新的概念,提出以下三种教育服务管理概念:

(一)考研型教育计划

对进校的本科学生,按其高考成绩,在班级较多的专业中编一个高考分数较好、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考研究生为主要目标的学习班。这个班的教学模式可按公办高校教学模式实施,并且加考研指导和考研课程的开设。

(二)应用型教育计划

对于没有编入考研教育计划的其他本科学生,全部编入应用型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应以应用型的课程开设为主,全面采用案例或实验教学。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皆要重新设计,不能完全采用公办高校的教学模式。

(三)操作型教育计划

对于专科的学生全部编入操作型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以实际操作为主,设置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课H,以动手为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皆要针对专业特点进行重新设计。

这三个教育计划,是以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为民办高校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基础上真正地学到东西,也为社会各个层次人才的需要提供培训。

四、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体系

为了支持这三种教育计划的实现,本文提出三个配套的服务管理子系统来给予支持,形成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体系。这三个子系统分别是:教育服务管理子系统、教师服务管理子系统、就业服务管理子系统。

(一)教育服务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的任务是:提出新的教育概念,设计新教育概念下的教学方案,实现新教学方案的组织计划和新教育计划的技术支持。结合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系统的四个维度创新如下:

笫一个维度:根据民办高校的持点提出新的教育服务管理的概念。以上提出的三种教育计划就是民办高校教育服务管理概念的创新。

第二个维度:新教育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设计。

第三个维度:新教育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组织保证,即实现新教育服务管理概念的教师队伍和组织安排。

第四个维度:新教育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建设。

(二)教师服务管理子系统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计划实现的基本保证,以上三种教育计划分别需要三支不同的教师队伍予以支持,需要针对民办高校教师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对应的教师服务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案,为新教育计划的实现提供组织保证。结合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系统的四个维度创新如下:

笫一个维度:根据新的教育服务管理的概念提出配套的教师服务管理概念。

第二个维度:教师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内容的创新性设计。

第三个维度:教师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传递系统和组织保证即学校与学院两级教师管理组织方案。

第四个维度:教师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建设。

(三)就业服务管理子系统

三种教育计划培养的学生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为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管理服务和为社会提供适应的人才,民办高校的就业管理需根据三种教育计划,依据培养学生的特点进行优化设计,结合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系统的四个维度创新如下:

笫一个维度:根据新的教育服务管理的概念提出配套的就业服务管理概念。

第二个维度:新就业服务管理模式的管理结构、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的创新性设计。

第三个维度:新就业管理模式实施的传递系统和组织保证建设即新就业管理模式织组体系的建设。

第四个维度:新就业服务管理概念的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孔颖.我国民营高校发展中的热点研究问题[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1):18-22.

[2]孙广勇.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变化与政策调整[J].高教探索,2008,(3):84-88.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外延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创业体系,其中包括从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创业数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个高校掀起了新的高潮,但是其含义和范围尚不明确,通过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加以界定,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教育改革、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就业的需要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外部动力。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内涵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创新与创业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源泉和前提,是内因;创业是创新的目的与归宿,是外因。没有创业的创新是缺少动力的,没有创新的创业是缺乏生命力的。

1.1理念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应该作为一种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创新,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创业的可能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应该是打破常规、刻意出新。在学校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填鸭式的,各种体系、概念、知识点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大学生往往缺乏批判精神,认为书本上的理论都是对的,专家的观点都是不可挑剔的,甚至教师都是权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个性发展、允许多样化存在才能真正实现打破常规、刻意出新。

1.2主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或者创新创业项目和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完成,实践活动更多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另外,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者需要帮助主体寻找合适的中介和拓展足够的客体。中介可以是课本、网络、教师,也可以是优秀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客体可以由教师发掘也可以由大学生自己发掘,在挖掘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需要寻求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关注以及师资力量的扩大,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局限,同时更要鼓励大学生借助自身的能力投身实践。[1]

1.3目标

学校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需要将目前的课程重新整合,使其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而非仅仅包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同时增加讲座的质量和数量,使其拥有固定的安排与系统的规划,建立专家库,邀请更多的不同行业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要复杂的多:首先,聘请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避免实践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其次,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开拓新的路径,如网络时代的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现实难以完成的任务,如通过网络游戏让学生在短期内体验创业的过程;再次,争取社会的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如企业群体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更加宽容友爱的环境及广泛友好的关系网络;银行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家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与支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创新创业的成败,避免创新创业大学生太大的压力。[2]

2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

外延指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因素,可以一一列举,也可以不断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很多,从不同层次、角度进行划分,会有不同的种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我们主要从横向、纵向和内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横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它们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质量。总之,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通过给社会提供合格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培训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部分。

2.2纵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过程、产出三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从师资、设备、教材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指授课计划、授课方法、作业等,实践教学指实践项目选址、实践形式、实践手段等;创新创业教育产出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走上社会后在岗位上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直接面向社会的服务情况。

2.3内在划分

从内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等方面。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只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而教育无处不在,包括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激励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指的是从师资配备、经费、设备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配合其它因素一起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社会,如何让学生和社会满意是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所研究的内容和关注的焦点。[3]

3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它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外延会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来自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83-87.

[2]杨幽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6):75-76.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5篇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情的决策者,使学生具有进行正确决策的知识基础和能力。

科学教育大概念的提出

科学技术的发展颠覆性地改变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素质成为21世纪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民主的进程、竞争的实力和国家的安危。

由于预见到即将到来的这种巨大变化以及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在上世纪90年代,许多国家着手启动了新一轮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1994年,十多位科学家和教育家聚集在位于巴黎的世界科学联盟(ICSU)总部,成立了国际科学能力建设委员会(ICSU-CCBS)。成立该委员会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委员会的主席由两位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法国的夏帕克(G.Charpak)和美国的勒德曼(L.Lederman)担任。进入21世纪以后,以这个委员会主要成员为核心,成立了世界科学院联合组织(IAP)的探究式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IAP-IBSE)。这个委员会致力于交流各国科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组织相关的国际会议以及发表具有指导性的有关文献。接下来,IBSE又在各大洲建立了地区委员会,以推动探究式科学教育在各国的发展。

2009年10月,来自墨西哥、智利、中国、加拿大、美国、法国、英国的10位专家聚集在苏格兰的罗斯湖畔,召开了一次有关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国际研讨会。这10位专家主要来自IAP-IBSE专家委员会。会议在总结各国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在知识爆炸性增长、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应该如何进行,特别是如何选择学习内容等问题。作为这次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高水平会议的成果,《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诞生了。该书由英国科学教育专家哈伦女士(WynneHarlen)执笔,与会专家参与讨论和修改过程。该书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的10项原则和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学习的14个科学大概念,其中14个科学大概念包括10个有关科学内容的大概念和4个关于科学本身的大概念。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的英文版出版之后,被译成了包括法文、中文、西班牙文、塞尔维亚文、希腊文在内的多个版本,在国际科学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欢迎。书中所论及的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得到了不同国家的科学教育研究者和标准制定者的认同。

在该书出版之后的5年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在上述背景下,2014年9月,由哈伦女士召集的同一组专家重新聚集在会议原址,研讨因需求而再版该书的问题。作为第二次研讨会的成果,《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科学教育》(以下简称《大概念》)一书出版。《大概念》一书并未对五年前出版的《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做原则性的改动,但是总结了近五年来科技的新进展对科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科学教育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以及成功的实践经验。该书在实证性科学研究的支持下,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涉及了科学教育的内容、学习方法,学生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估以及改进教师教育与培训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大概念》一书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IAP的强烈推荐,已有多个文字版本正式出版。该书现已译成中文,即将问世。

学生在科学课上

笔者有幸从1994年开始就参与了上述委员会的工作,并自2001年开始在中国做了一些教改实验,有了一些亲身的体验。因此,本文拟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就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做一些初步的解读。目的是以此为例,探讨中国教育改革之路,也是尝试回答“钱学森之问”。

科学大概念是有组织、有结构的科学知识和模型

《大概念》的重要特点是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情的决策者,使学生具有进行正确决策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科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在学校期间以及在毕业以后继续前行的人生中,成为对自己生活方式、生涯选择、事业发展以及对事关环境、能源、科学技术应用、科学伦理等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作出知情、明智抉择的理性人。基于这样的目的,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学习内容应该要少一点,但深一点,教师应该把学习组织为趋向于大概念的、连续的、有联系的学习进程。

首先在内容上,科学教育不是给学生讲授一些零碎的、不连贯的知识片段和堆积在一起的科学定律,而是需要围绕涉及重要科学领域的有结构、有联系的科学核心概念和模型——大概念来进行学习。科学家彭加莱曾经说过:科学是基于事实之上的,就好像房子是用砖石来砌成的一样。但是,一些事实的堆积并不是科学,就像堆在一起的一堆砖石并不是房子一样。《大概念》中给出学生需要学习的这些科学大概念是有组织、有结构的科学知识和模型,它们能够解释较大范围内的一系列相关现象。不管学生将来是否进一步学习科学,是否直接从事科技工作,这些大概念对于他们理解所观察到的自然界以及依据科学知识参与那些影响自己和他人生活质量的决策都是十分必要的。

就学习方法而言,不单单是探究,以大概念进行科学教育还强调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学习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是趋向于整体目标不断上升的建构过程。学生从小开始就应该学习如何从周围的现象中抓住体现现象本质的问题进行探索,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就像培养优秀的围棋运动员一样,必须从小开始,让他逐渐掌握难度逐层加深的棋谱;像培养钢琴家一样,让他不断挑战难度逐步加深的琴谱。《大概念》一书依据近五年来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提供了不同年龄阶段围绕14个大概念的学习内容。学生从5岁开始就学习如何探究,从可能不那么正确的想法开始,逐渐建构出科学大概念。

《大概念》一书还指出,科学教育改革要取得实效必须将内容、方法和评测视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并认真实施下去,否则教育改革只会成为过场。

能否掌握概念和建立模型会影响决策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基本能力。创新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发生,既有高水平创新,也有普通创新,前者只有极少数天才能够达到,后者是所有人都可以具有的能力。但是无论哪一种创新,基本过程都包括找出实质性的关键问题,并做出解决问题的决策,这正与《大概念》中提出的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吻合。

人是怎样形成决策能力的呢?我们可以看看那些进行高水平创新的伟人们是怎样描述他们的创新过程的。

爱因斯坦说:对表面现象之后隐藏的规律的感觉使我们产生直觉。彭加莱说:逻辑用于证明,直觉用于发明。丘成桐说:有很多重要的创造发明是学者在有深厚感情的潜意识中完成的。杨振宁还进一步指出: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要变成直觉。

这些话语体现了科学大师对创新思维的理解,虽然描述的语言不同,但其中都包含了创新思维的一些本质特征:

1.创新思维是一种直觉,而不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

2.创新思维过程需要特定情感的伴随。

3.创新思维的产生需要有认知的基础: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要进入潜意识即直觉中。

20世纪中叶,认知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问世,主要研究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过程,其中思维过程包括与创新有关的发散思维、专家思维和顿悟等。认知科学家研究人是怎样决策的,面对同样的问题专家为什么可以看出“门道”,能够较快、较好地解决问题,甚至会有创新的想法,而外行却只能看热闹,对解决问题摸不着头脑,更谈不上有创新思维了。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的卡讷曼(D.Kahneman),毕生从事有关人决策行为的研究。他得到这样的结论:人有两类决策系统,第一类是直觉决策系统,第二类是推理决策系统。

直觉决策系统又分成两种:一种是依靠当时直接获得的感知来形成判断。儿童在做判断时常常使用的是这种决策方式。比如儿童会凭借第一眼的印象,说你是坏人或你是好人;情侣“一见钟情”作出的抉择也常常是凭直觉。另一种是需要建立在已经获得的概念和模型之上,也就是需要有相应领域的知识积累,然后在一种激昂的或是特别沉浸的情绪状态下,依靠直觉来进行决策。这类决策过程是快速、平行、自动的处理过程,常常需要启动联想思维,而不是依靠有意识的搜寻。这个过程通常也是不明晰的。专家在判断他熟悉的专业问题时,便会启动这种直觉的决策过程。

创新思维常常是一种直觉的思维过程,有时也称之为灵感。

推理决策系统是一个较慢的、串联的、可控的、费力的、有规则可循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可以训练的,比如我们学习概念和模型的过程就是启动推理决策系统。

这两类决策系统会在人们解决问题时交替出现。但是,不管是直觉决策系统还是推理判断决策系统,掌握概念和建立模型都是决策必要的基础。学什么概念,如何建立模型必然会影响决策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什么专家要比生手善于解决问题呢?

认知科学家基于实证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具有一定智力基础上,创新能力与专家的知识结构、认知模型有关。专家之所以能看出“门道”,能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的思维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专家具有他们所熟悉领域的知识,而且能够把这些知识和周围的实际事件相联系,有过找出问题症结和解决问题的训练。

2.专家所具有的知识是有组织的,也就是说有清晰的概念和表达概念之间联系的认知模型。

3.专家对自己的认知和决策过程能够监测,具有反思和元认知的能力。

科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好的、由浅入深的“棋谱”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无损脑成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我们有效地研究人脑提供了可能,神经教育学应运而生。

对人长期记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当人形成长期记忆时,神经元连接处的结构会发生变化。所以人的心智发展,实际上伴随着脑中生物结构的变化。因此当你脑中存储某个概念时,便不会轻易再改变。这个前概念会影响你的下一步学习。脑图像研究还证明,对概念理解的直觉反应直接影响到对后继概念的学习。这表明,依照不同年龄脑的发展规律,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不同的内容十分重要。

科学家还研究了专家和非专家在解决问题时脑区的活动过程。例如,日本科学家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对一种类似象棋的棋类游戏的棋手进行了研究。他们比较了专业选手和业余人士两类人在下棋过程中做决策时的脑激活区域,得到的结果表明,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在看棋谱以及做出下一步棋子移动抉择时,脑激活的区域是不同的。专业选手一看到棋谱,可以做出快速决策,激活的脑区是位于边缘系统中的基底核。基底核所保存的记忆是非陈述性记忆,它需要经过模仿、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才能形成。这表明专业选手在做快速决策时依靠的是他们经过长期训练而习得的有关棋谱的某种模型,决策的正确度和速度与经过训练已经掌握的棋谱知识有关,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的是直觉决策过程。而业余选手激活的脑区则十分分散,他们需要启动前额皮层的工作记忆区,是否熟悉所见到的棋谱会影响他们的自信,从而影响取得的效果。这项研究对学习专业知识需要围绕概念和模型来进行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脑电的研究也证实了大脑在有意识决策启动以前,已经先启动了无意识的知识提取过程。东南大学朱艳梅博士的研究更加证实了科学教学方法的不同会导致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直觉反应不同,这从脑电的波形上就可以分辨出来。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效果;应用型本科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既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一、应用型本科实施有效教学的意义

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各种教学改革的总体效果却不如人意,中小学校开展有效教学起步较早,大专院校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却起步较晚,本课题是在借鉴国外有效教学先进理念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以求建立一种适应并积极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这种有效教学模式,应当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特色,追求教学的实际效益,既要适应学生的实际,又要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要有明确的岗位能力目标;要教会学生完整地做好一件事情,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评价标准着重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注重产学合作,使学生能够学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资源共享。

二、应用型本科实施有效教学的措施

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实施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是实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真正接近学生,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2.探索、实施“概念”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概念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学习、探索阶段。我国的高等工科教育近年来常受到来自社会的批评和教育界内部的反思,比如我们的学生针对给定的力学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分析计算比较熟练,但他们这对工程实际问题自行建立力学模型或结构模型时就比较困难;对于计算结果疏于必要的综合考察与分析,难于较快地成长为善于进行“概念设计”的创新型工程师。概念是人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与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获取概念却并非易事。这是因为概念既不像理论知识那样系统,也不像实践环节那样具体,概念就像连接理论与实际的一座桥梁,对概念的学习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缺乏了理论的支撑,概念只会成为一些就事论事的经验之谈。同样,概念的运用也离不开丰富的工程实践,缺乏了实践背景的概念也不过是纸上谈兵。“概念教学”是基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来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以基本知识能够联系工程实际为目的来设计教学的教学模式。实施“概念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

3.探索CDIO工程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原则的集中体现。CDIO是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它的中国化有利于培养我国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国际化。特别是机械类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工程教育专业,尤其需要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因此如何运用CDIO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开展机械类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机械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全面推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工程教育观,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4.加强教研室间的合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往教学改革很多是单兵作战的“个体化”模式,得不到来自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同时,教研室之间缺乏横向交流,相关课程的渗透、融合效果较差。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研室间的合作,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有利于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开展趣味教学、案例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必须乐学。课堂实践证明,相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学生对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工程问题实例更有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概念较抽象的如《理论力学》等课程,尽可能实施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教学模型(鼓励教师、学生自制模型)来演示、说明其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将科研成果和经验及时用于教学,加强案例教学和创新设计教育,通过让学生参加自己的课题研究,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到培养。教师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由被动性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6.发挥网络优势,开展协作式教学,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的网络资源,着重解决各课程的难点和重点,提供课程学习的方法和帮助,加强师生沟通,动态地添加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成功事例和学科的发展动态,展示知识的美感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魅力,启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各级精品课程实现多媒体课件上网,课程设计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网,网上批改作业,网上答疑等,使课堂教学与课程网站形成文字加电子、静态加动态、教学与指导、课内与课外、单机与网络的立体化配套体系,有效提升教学资源。

近几年,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和发展现状聚焦课堂,以专业化发展引领学生学业发展,追求教学与学习的综合效应,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根顺,范秀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9).

[2]叶远帆,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探索,2010,(3).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7篇

市场营销教学在我国现代中职教育中比较常见,很多学校都会设置此专业,不过实际的教学效果往往不能保证。总结具体原因,便是很多学校都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效果较差,为了解决此问题,更需要创新性教育的加入,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推动应用,文章首先概述了创新性教育,然后提出了其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建议,望带来借鉴。

关键词:

创新性教育;市场营销教学;应用建议

伴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传统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作用更值得探讨,由于传统教学的理念比较陈旧,更是需要创新理念的加入,通过不断的加入创新理念帮助现代的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通过创新教育的加入,将会帮助我国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创新性教育概述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所采用的大多数为传统模式教学,也就是更多的依赖课本以及大纲,并且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更是依靠教师的主体地位,并且很多时候不能联系实际情况,而市场营销此门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其需要教师在课中不断的联系实际市场状况,并且不断地更新教学知识,了解市场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通过此类观念才可以真正的帮助该项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如果将此类变化统计,便可以称作创新性教育【1】。尤其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当今我国市场局面也在不断变化,很多新型营销理论已经进入到实际企业中。不过将目光重新投放在营销人员,所应用的仍然是最为传统的营销理念,使得更多的人员在真正的营销工作中,会产生更多的营销障碍,尤其是针对我国的各个中职学校而言,通常都会设置对应的营销专业,在营销专业中更加需要明确的便是通过有效的通过创新性教育来提升实地教育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更多采用的便是教师的授课模式,也就是说首先在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更多做到的便是听取教师的讲解,而教师的实际授课内容,更多的便是课本中的基本信息,很少在其中增加对应的现代信息普及,使得学生很多概念仍然建立在传统的模式中,一旦接受了此类教育模式的学生很难真正进入到市场,也局限了学生的眼界,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而在创新性教育中,更多便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首先和传统模式相比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便有所保证,而且在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中,增加了相应的就业指导内容,使得一方面学生能够有效了解营销市场的基本信息,同时充分了解对应的营销概念等,另外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的概念使得学生更加能够了解对应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工作,双管齐下的工作使得整体工作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并且真正的贴合教学实际效果【2】。

二、创新性教育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现阶段,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实现教学仍然主要依靠的便是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多具体的营销理念都会在专业课程得到体现,因此,笔者认为,创新性教学的应用更多便是应该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应用上,通过创新理念改变现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使得其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体来说,通过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势必会提升教学效果。笔者为了促进应用,提出了相关应用建议,主要如下:

1.改善营销专业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有着自身显著的专业特点,便是学生必须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直接进入到具体的市场中,也就是说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程必须有着很强的专业性,而且需要课程具有很强的使用性。不过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课程的设置却不尽如人意,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纸上谈兵”,而将创新性教育应用在市场营销教学中,首先便应该改善营销专业课程的内容,在内容中增加一类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容,并且及时跟进现代营销状况,了解基本的市场营销信息,需要在专业课程中明确目标,通过相关指导让学生能够良好的学以致用【3】。不断的了解市场实际情况,并且不断的将此类实际情况融入到教学中,通过此种融入真正的帮助学生了解市场的基本状况,并且建立自身的营销能力。

2.提升课程丰富性营销专业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比较多,很多经济学概念包括一些营销行为以及理念都属于市场营销中的具体学科,而此类学科需要课程具有良好的设置,并且通过此类设置明确基本的营销概念。现阶段,就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程而言,不仅仅老旧,而且局限,缺少了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很多时候都会导致学生不了解课本中需要表达的内容具体是什么,或者说缺乏了相应的实证导致学生只能形成空翻的概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课程包含内容入手,使得专业课程所具有的内容更加丰富,通过此种有效的教学,使得学生在相同情况下,具有更加丰富的应变方法,并且形成对应的交叉效应,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有效的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营销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开展情景教学,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通过学生对角色的有效的扮演,使得学生所具有的实际能力更加全面且具体,并且通过此种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可以更加良好的应用此类能力应对自我的职业选择等。

3.提升课程融入市场能力市场属于一种多元化文化,通过广大用户的加入使得市场的基本状况变得更加复杂,此类情况都属于现实生活状况。而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很多课程的设置融入现实生活的能力较弱,也就是说这些课程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基本设置状况,当学生面对同样情景时,可以运用教学中传授的能力来应对情景。不过一旦当两者的融入能力较差时,便会产生一定问题,很多学生不仅不能良好的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学生会忘记所学,此类都属于具体的问题。

总之,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变化愈来愈快的市场经济模式了,更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明确市场的基本变化规律,通过不断的补足来提升自我教学效果,保证其不断的发展。笔者认为,创新性教育需要良好的应用在教学中,为此提出了应用建议,望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景东.关于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14-115..

[2]许新宇,王瑞景,张德学.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J].考试周刊,2014(79):148-149.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8篇

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将这三者区分开来。因为这将变成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政府的主流话语体系,也就是中国未来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对于我们研究学术的来讲,我们首先要明白高素质是什么,专业化是什么,创新型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不回答,那么会影响到学术研究、政策制定的方向和实践工作的开展。今天我想谈谈我是怎么理解这三个概念的。

在我的理解当中,“高素质”其实就是我们传统上所认为的教师在专业领域当中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不过这个素质比一般非专业人员要高。具体地说,作为教师,要遵守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和政策。同时,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当前国家极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完成这个任务首先从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开始。

“高素质”接下来是传统上我们认为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中国艺术领域的欣赏、体验、创作中国艺术文化的素质。同时,教师应当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国际理解、跨文化能力。如今中国参与到世界大国之中,我国的教师需要有这样的能力。当然,作为一个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学术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具有多种方式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具有共同体组织协调领导能力,具有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力,以及需要不断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以上所提到的一些素质和能力,也是任何一个平常的个体,任何一个从事专业工作的专业人员都必须具备的,如何体现“高”?显然在水平和程度上要比一般人员要突出,重要的是这些素质要能够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专业化”怎么理解?这就得进入我们教师专业的内部来探讨。具体有这么几条:

第一,具有丰富的教育情怀情操,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一生从教的教育信仰,拥有科学育人的精神,我们称之为教师的专业精神,具有专业精神是一种基本的专业化的表现。

第二,具有理解学生发展和学习规律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教师的“学习专业”。教师要熟悉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道德和公民性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健康和安全发展、艺术和审美发展的规律,具备自觉运用学习科学理论,掌握学习规律,有效开展学习设计、学习实施和学习评价的能力。我觉得从专业化角度来讲,这一条要摆在一个相当高的位置。我之所以这么强调,是因为今天的教育,所有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当前教师尤其要懂得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要掌握和理解有关学生学习规律的学习科学、学习理论。为此我要强调的是,教师专业学习的内容里一定要有“学习专业”。这个“学习专业”不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而是指教师要懂得相关的学习理论,比如,教师了解社会学习理论并运用到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中。教师应懂得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学习理论。一个教师如果不了解学习的科学,我觉得他的专业化是没法体现的。

第三,教师应当在了解学习科学的基础之上,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学科能力,理解学科本质,运用跨学科思维和知识,开发课程内容。教师要掌握自己学科的本质、方法、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拓展相关知识,开发融合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评价。这是教师专业化在学科素养上的体现,我们称之为“学科专业”。对于不同学段的教师来说,学科专业的表现更多地是在“重构内容”上显示出来的,也就是说,学科知识不等于“学科专业内容”,只有在根据学生学习规律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构”后才能称得上是“学科专业内容”,因为,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是要懂得什么样的学科知识适合用什么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来传授引导。

第四,能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科专业内容,自我形成指导、引导、辅导、启发、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导路径,有效开展教研活动。这是我理解的关于“教授”专业化的体现。

总的来说,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化”由学习专业、教授专业和学科专业这三个要素构成,再加上专业精神,这四个方面完整地架构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我们以前老在纠结怎么把教师的高素质和所有专业人员都需要具备的高素质区分开来,我进行这样一种表达,是试图想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师的“高素质”和“专业化”的边界。

最后一个,“创新型”如何理解?与前面所提的“高素质”和“专业化”到底是什么关系?

创新、创造本是心理学探讨的对象,我们在参看了心理学是如何定义和解释“创造力”“创新型”的基础上,提出:“创造”通常是指发明、发现,如技术是发明的,自然规律是发现的,“创新”既要发现什么,又要发明什么。问题是,规律我们能发现吗?教育有规律吗?教育可以发明什么?创新型教师可以发现教育规律吗?创新型教师可以发明教育方法、技术吗? 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们提出:

第一,教师一定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创造力”“创新型”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是做不到的。这是创新型教的一个基本特质。

第二,教师要具有教育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创新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但是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

第三,教师要具备对教育实践的“元反思”能力。平常我们说教师一定要有反思精神,但是“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元反思”――仅仅反思还不够,还要通过我提出来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中的“证据和数据”机制来提高。

第四,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是“创新型”的基本特质。这个“解决问题”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者我们其他表述里面的“解决问题”,而是人的高级认知能力表现。一个“创新型”教师一定要有这个素质。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大学物理课教学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一、素质教育

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从广义的方面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和培养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国民教育体系及相关模式。从狭义的方面来说,指国家通过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为宗旨,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学校教育体系及相关模式。其中,狭义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主的,包括全部生存素质和发展素质在内的全部素质。

二、大学物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物理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大学物理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发的突现出来。“大学里的物理课绝不仅仅是物理知识的教育,更不是主要为专业课服务的,我们认为,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对于任何专业,大学基础物理课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内容和方法,工作语言、概念和物理图象,其历史、现状和前沿等方面,从整体上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概括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依据这一人才观,我们从人才的整体培养目标出发,把物理学教育的作用或功能确立为三个层次:一是直接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这是一种“即效作用”,是物理教育的必经之路。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开发思维,激发创造精神,这是一种“中效作用”,是物理教育的主要任务。三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物理教育永恒的主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理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作用可以相应的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开发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先哲们在探索物理学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大学物理课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才是构成大多数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可能去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大量的专业物理的知识,而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才是构成他们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才有可能更好的改造世界。正如美国科学促进协会《2061课题:一切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所说“除非一般公众变得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并且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科学和技术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潜力是发挥不出来的;如果人们不具备科学素养,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前景是没有指望的。”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2.注重大学物理课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对培养大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中物理问题往往都是复杂的,是由多个简单的物理问题组合而成的。只要真正掌握了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才能把复杂的物理问题分解成简单的物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正是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解决任何复杂问题的过程完成一样。都是通过分析,把复杂问题还原成一个个最最基本的简单问题后再来解决。这些最最基本的问题弄懂了解决了,复杂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果完全套用前人经过分析计算得到的现成公式则起不到这个锻炼的过程。而且如果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准确,直接套用公式也极易犯错误。我们只有真正对物理基本概念理解了,才能够通过分析具体问题,发现在这个实际问题与公式中的情况是不同的,不能直接套用公式。而需要运用透射系数的定义重新计算,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而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四、当代大学生不注重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在大学物理课的学习中,不论是非物理专业的,还是物理专业,都普遍存在以为背会一些公式和定理就学会物理学了的现象,遇到问题时就生搬硬套。造成这一现象是有其原因和背景的:一是物理学本身特点引起的。物理学是对世界上各种物理规律的总结,存在许多定理、定律。有些定理推导过程复杂,而结论却比较简单,容易记忆。二是社会原因。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学本科教育已经飞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大步提高。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逐渐形成了以做题、解题为目的的学习。背公式定理能够迅速解题,因而背公式、记定理、套数据就成了学生们物理学习的捷径。

五、在大学物理课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完成两个转变和两个结合

一要完成以教师为重心向以学生为重心的转变,做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结合。二要完成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向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转移,努力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与全方位的素质培养相结合。完成这两个转变和两个结合是发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关键。完成这两个转变和两个结合就是要教师在交给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发挥空间,自己去推理得出结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进一步改革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教材

进一步改革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材,突出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尤其是最新概念理论,进一步减少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可以增加教材的可读性、易学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都能了解最新科学动态。

参考文献

[1]娜日娜.论非物理类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物理素质教育.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 数学课堂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71-01

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改善了从业人员的技术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数学课堂一直以来被大多数同学认为内容枯燥晦涩,难以理解,导致部分同学产生畏惧心理,达不到应用人才所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数学课堂中创新教育的实施迫在眉睫,数学课堂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创新。

1 注重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系统的基本元素。学生在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过程中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正确的理解并掌握概念。在正常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所教导的是让同学们死记硬背,将晦涩的概念硬生生的记住而不去理解,通过例题加以解释,结果学生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遇到此类题的时候他能理解,能解决,但一旦换一种方法,换一种套路,结果学生们就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解题,这种情况不仅只表现在课堂上,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表现。

因此,数学教师应该让同学们着重理解概念,在讲解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应该完整的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形成必备的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长期以来,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接收知识的容器,其结果使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性以及本应得到发展的聪明才和个性特点都丧失殆尽。因此,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为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教学。

2.1 重视感情培养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提起兴趣的原因之一,为以后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都由这样的心态,他们因不喜欢数学教师而讨厌数学。当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不适当地批评了学生,这位学生由于讨厌老师所以就会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从而创造出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2.2 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教师往往会范这样的错误,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这一种方法,掐灭了学生们的创新思考。本来一道题可以有很多种解法,但教师经常会让同学掌握其中的一种即可,这样一来就阻碍了学生对这道题的思考。长此以往,同学们就没有了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完全一种定性思维。

2.3 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能萌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就像写小说一样,有了悬念才会让读者有读下去的动力,数学亦是如此。

2.4 注重图形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生动的形象

形象教学即数形结合,以数想形,辅图解数,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变抽象为直观,有助于审题分析,简化求解过程步骤,巧妙解决一些常规方法难以凑效的问题。鉴于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独到作用,我们要牢记数学大师华罗庚:“不要得数忘形”的告诫,定会受益匪浅。图形能让学生对数学直观的进行理解,能将复杂道理图形化是一种创新的理论,也是未来数学课堂发展的趋势。

2.5 由学生自主进行问题设计

创新能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获取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些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归纳、总结,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可以一开始给学生自主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当学生有了丰富的探索经验然后,教师可以让同学再设计较难的探索题目,让他们熟练地、全面地探索练习题,在课堂上保持持久的探索学习内容,并能用一定的探索方法解决疑难问题。真正做到了“自编、自导、自演”。

2.6 课外作业生活化

“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当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后。还要通过切身体验加以巩固,印象才会更深刻。没有实践,学生的适应能力将会大打“折扣”。数学的生活化,是当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生活化的数学”,是有益于促进学生在情感、意志上的发展,二是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生动的事例进一步理解抽象的数学理论。由于中等教育不同于读高中为了升学,中等教育是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所以所学的数学应该更贴近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 提供数学的美学欣赏

数学中随处都有美的形式,美的理论,美的图形,美的公式,美的思想方法。解释数学本身各种内在的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时间可以抽出小部分时间来介绍此概念的提出人是谁,有什么历史背景。从而能额外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乐趣。让学生们不再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是单一的,数学同样可以绚烂缤纷。

4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个性化教育,关键要识材。认清学员群体所处的环境与特点,发现学员个体的个性与特长,并尊重每个学员的个性差异,努力发掘每个学员的潜力,使其个性充分张扬,扬长避短,得以充分发展。帮助学员充分认识自身,努力发掘自身潜质。不能对于学生一概而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以要针对没一个学生给与不同的理解与帮助。

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千方百计调动中等教育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优质学生的输送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金贤.谈初中课堂创新教学策略[J].教育时空,2009.

[2] 黄孔该.新课改下数学课堂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99-100.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11篇

一、服务专业需求,整合教学内容

高职数学教学必须紧贴专业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高职数学教师基本是数学专业毕业的,对数学理论游刃有余,但对数学应用特别是专业方面的应用则无从入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理论的系统完整性, 而忽视其应用性。这些都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制约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高职数学课程的生命力。为此,我们把数学教师划分到各系的相关专业中去,深入调研后决定专业需要数学知识的范围及类型。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引进不同专业新的科技成果,克服教材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有利于高职数学应用教学的开展与实施。我们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整合成计算机数学;将经济数学、线性规划、概率统计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整合成新的经济数学;将经济数学、工程数学、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整合成新的建工数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科的互相渗透、溶合、转化是必然之势, 这样从课程体系上实现了符合学科发展的转化, 从而使高职数学课程更具有生命力。

二、加强概念教学,服务专业应用

数学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一般教材在完成了数学概念的定义后,而立即转入运算工作,这种方法导致学生对运算十分熟练,但在专业课上需要用某个数学概念去描述这一专业概念时,学生却一片茫然。可见,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数学为专业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1、 展示概念背景,重视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无论是直接从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得来,还是在抽象的数学理论基础上经过多级抽象才产生发展得来的,均来自实际问题的需要。所以,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既要善于灵活地从数学发展史的角度提出,也要从学生所学的专业内容引入,尽可能地选取接近其专业问题作为概念教学的引例,以改变过去那种仅仅以数学自身的需要去阐述概念的教学体系。 在讲授导数概念时, 除了举出书本上变化率问题中介绍的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外, 还可介绍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变化率问题,在经贸专业可介绍产品总量对时间的导数就是总产量的变化率,产品总成本对产量的导数就是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边际成本);在制药专业授课时可介绍身体对药物的敏感度。

2、引进专业模型,强化概念的运用

在完成了数学概念的定义后,学生理解了概念不一定就能真正掌握它,只有反复训练学生对该概念在专业实用性上的认识,才能巩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实现这一要求,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积极求教于专业教师,请他们提供专业课上所用的数学知识点,弄清数学在专业上的应用情况,将相关的专业模型引到数学课来,突出数学的应用性,拉近数学与专业的距离。比如在工科专业讲了导数概念及计算后,可以结合电子电路课程的感应电动势、磁场的变化率等来加强导数概念在专业实用性上的认识。

三、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服务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

掌握知识、积累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惟有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的思想、方法的启发和体验,才是今后事业获得成功的关键,才是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高职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习专业课打基础,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兴趣、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加强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实验的兴起、数学软件功能的强大、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为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数学教学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与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接受不断涌现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实践能力。在讲授函数最值时,可结合工程建设、生态、医药、保险等经济领域实例;在讲授微分方程时,可结合人口增长模型、传染病模型等实例讲解。

四、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着重探索知识产生的数学思想,再现历史研究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创新思维的熏陶,把隐藏在书本背后的问题的实质和方法挖掘出来传授给学生,从而授给学生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和训练创新意识。充分揭示和展现数学思维产生的原始过程.在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中,最为珍贵的就是这些科学大师们的思想脉络以及他们创造和发现知识的原始过程.具体地讲,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两个问题上:一是知识点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历史地位;二是科学大师们在创造这些知识时的心智过程,即阐明科学发现的原始过程.在教学中要营造吸引学生参与、研究和发现知识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参加到知识的研究和发现的全过程中去,培养他们开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动精神.

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质疑中孕育创新。教育家罗杰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学中,教师不以传授者自居,而是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气氛,鼓励学生自由争辩、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让学生会思考会提问题,于无疑处见有疑。教育学生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会感受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会感受到谦虚谨慎、和而不同、互相尊重的人文精神。

实施开放式教学,创设进行数学创新思维的情景。开放式教学概念是日本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后提出的,它是一种旨在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和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的全面开放的数学教学形式。它包括时空的开放和内容的开放两个层面。时空开放是基础层面,是指数学教学时间和空间上要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去学习。内容开放是实质性层面,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引进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能力培养的开放性教学内容。

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学生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不仅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完美的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眼光,在于造就全面的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应该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将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和融合在教学中,为学生架设一个知识成长和精神成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不仅教会学生采掘科学知识、掌握技能,而且要撷取思想的精华;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课证结合课” 教学模式 创新

“课证结合课”是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培训之间的一种融合和沟通。其实质就是两类证书内涵(即综合文化水平与职业技术/技能等级)的衔接与对应,实现“一教双证”。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课证结合”课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课程,“课证结合”需要结合了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岗位需求等多方位的需求;与其他课程相比较,不仅需要完成课程本身传授知识、技能的目标,还要肩负“获取资格证书”的“光荣使命”。因此,如何上好“课证结合课”一直困扰着很多高职教师。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注重从宏观角度和中观角度研究“课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从未涉及微观方面“课证结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而“课证结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到证书通过率,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从微观角度分析适合“课证结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证结合课”教学模式

“课证结合课”是职业院校教学中的一类特殊课程,它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这类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后,获得和本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课证结合”是在“双证制度”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而“双证制度”是沟通职业教育制度与劳动就业制度的重要纽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和推进工作。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各职业院校都要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2002年7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职业院校推行职业资格制度;2004年4月教育部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为开设“课证结合课”提供了政策依据。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以及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和方式。

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在具体可感的教学方式下,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在多项交流互动中创造教与学的生命价值,努力达成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戈文峰:《“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建构、选择、重组、运用和实施至关重要。时至今日,教育学专家和一线教师创新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但从社会进步、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来看,需要的是创造出发展的、变化的、多样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针对“课证结合课”这种特殊类型的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完成传授学科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和获取职业证书的三大目标,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讨适合“课证结合课”的教学模式。

二、可供“课证结合课”借鉴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层面,学者们创造并探讨了很多行之有效教学模式,结合“课证结合课”的特点,以下4种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和参考。

1、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该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独立活动,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重视学生的前认知,重视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它强调建立一个宽容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而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该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民主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只能在小班进行,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2、概念获得模式

概念获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古德诺、奥斯汀、布鲁纳的思维理论,其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

该教学模式的程序包含的步骤:选择概念―确定概念属性―选择肯定或否定的例子―把学生引入概念化过程―呈现具体例子―学生概括并下定义―更多的例子―再次研讨并得出正确概念―概念的运用与拓展。该模式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采取“归纳―演绎”的形式。通过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的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获得概念后还要对概念进行理解,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外延、内涵、种、属、差别等方面。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考察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3、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成绩与每个学生的表现是密切相关的。约翰逊(D.W.Johnson,1989)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五大要素:每个人都积极的相互依靠、每个人都直接的交流、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小组的材料、每个人都具备协作技巧和群体策略。合作学习有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动作技能和思维能力,增强每个学生的包容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互相帮助,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疑问,并能产生新奇的思想。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把以往那种“要我学”的课堂模式,变成现在“我要学”或“我想学”的模式。

4、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如下: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教学原则是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做到巧设情境,合作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三、“课证结合课”教学模式

“课证结合课”目前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一边倒,要么注重传授知识,忽略考证通过率;要么强调证书通过率,而忽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我们可以尝试从改变“课证结合课”教学模式入手,改变这一现状。借鉴教育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秉承“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笔者总结出“疑-知-忆-练-结”五步教学模式。

第一步:“疑”即设疑,课程开始阶段,每个章节的开头都要以问题为引领,通过设置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失业保险》中讲到失业保险金的统筹问题时,学生一开始不理解为何要讲统筹层次的问题。在介绍失业保险统筹的概念后,首先提出问题“失业保险金的统筹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学生在思考统筹层次的高低区别时,自然就会想到失业保险统筹的重要性,也会得出统筹层次越高越好的答案。

第二步:“知”即感知,问题导出学习内容后,就要让学生尽快了解、感知知识点,最好能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在讲授“农民合同制工人不需要缴纳失业保险金,但失业时可以一次性领取生活补助”问题时,直接摆出一个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将一对农民合同制工人父子的生活问题放在课上进行讨论,学生很直观的了解了“农民合同制工人一次性生活补助”的相关问题。

第三步:“忆”即记忆,这种对知识点的记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性记忆。一定要把知识点讲明白,讲透彻,让学生听懂,继而才能记住概念。比如“失业类型”这一问题,在讲解“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概念后,罗列出各种失业情况,对各种情况进行逐一分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失业类型的概念。事实证明,理解性记忆后,学生对概念的把握确实更牢固。

第四步:“练”即练习,通过在课堂上及时做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尤其是做真题,对学生的成绩提高非常有帮助。在上课前,将所有的真题、模拟题按章节进行整理分类。每讲完一节内容,就拿出真题来,在课堂上“实战演习”,让学生当场答题。这种及时的巩固练习,对学生内化知识点尤为关键。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考题,实际上是对知识点的再巩固、再内化。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13篇

Abstract: Some research finding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have been achieved since the pilot proje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as launched. At the same time, it brought greater space to the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After sorting data and survey research, the paper considered during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 phase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in the new situation by implementing som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order to guide the clearer working objective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the paper also proposed and defined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nnot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57-03

0 引言

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新形势,促使我国必须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转变,教育事业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发挥高端引领作用面对现实持续改革,培养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的人才,现阶段高职教育已经加入到担负着这个重要使命的队伍之中。

本文力求把普通高校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结合起来研究,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优势,探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提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定义,关注引领培养高技能人才与国家建设、改善民生、促进就业需求之间的关系。

1 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

创业教育是1947年从哈佛商学院在美国大学开设的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正式开展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体系,为世界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些概念和模式。

1.1 创业、创业者与创业型经济的概念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34年提出把执行一些新的组合,称之为创业;执行这些组合的人,就是创业者。学者卡兰德等提出创业者以创办和管理企业,并以创新性善于利用管理策略追求利润和成长为目标为最重要的特征。学者贝尔等认为创业者共有的个人特质是有承担风险意愿、创新倾向,面对难以克服的困难有争取成功的决心。

在我国《孟子》一书中有表述创业为“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提出,创业给各种创新、创造、创意、发明提供了机会和机遇,而各种创新、创造、创意和发明又给创业的成功提供了支撑。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提出创业型经济是相对管理型经济并建立在创新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从制度结构、政策和战略上支持并保证经济创新,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创生发展。我国有学者认为,全球力量格局很可能转移,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将来自包括我国在内的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当前我国与创业型经济配套的创业教育将是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抓手之一。

1.2 创业教育的概念

世界经合组织专家柯林·博尔博士首先提出创业教育是未来人们为更好的工作与生存应学习掌握“第三本教育护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学术性、职业性同等地位。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进一步提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关心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岗位的创造者。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应从明确其教育使命出发,分析潜在被教育者的需求,明确被教育者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及传授方式等,同时注意区分创业教育在微观和宏观层次上的效果。也有学者提出创业教育就是企业家精神的教育。

1.3 创业教育的内涵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在东京分别指出创业教育广义的内涵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用人机构或个人不仅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还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强调创业教育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而狭义的内涵是把创业教育与增收培训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即通过创业教育培训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资源,让目标人口尤其是贫困和不利人口能够自食其力。另一种更为狭义的内涵定义是把创业教育视为企业家速成教育或创办企业的教育。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多重视角来分析定义创业的相关概念,各有鲜明特征。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应该深入分析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从引领的视角,紧密结合新形势下的人才战略进行一些基本理论研究、提出定义,引导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找到更为清晰的工作目标,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高技能创业型人才。

2 我国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收获与制约

2.1 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收获

2.1.1 学校作为创业教育传播创业理念和培养创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各级各类院校都在努力探索、稳步前进。

教育部2002年4月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等学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41所211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占107所211高校的38.3%。清华大学承办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先后成立的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举办的研讨会和论坛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教育部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分期投入24.3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和行业企业投入75亿元,旨在以示范为引领,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协同、持续、和谐发展。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上有调查结果提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金融危机下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示范性高职院校一次就业率>96%,与2007届持平;示范性高职毕业生的创业比例是1.5%,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是0.8%。

2.1.2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存在着地区差异,各地促进措施不同,成效显现各异。

麦可思公司《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提示,自主创业的主要地区是就业比较困难的中西部地区,200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与2007年1.2%的比例接近,宁夏1.5%,吉林1.7%,云南是1.9%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这与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统筹兼顾、全面促进各类群体的创业工作密不可分。云南省共青团系统的本土化创业教育更是特色鲜明、成绩斐然,如青年创业孵化园、“创业省长奖”、创业教育工作研究专项课题等,通过落实“贷免扶补”政策发放贷款8亿多元,扶持1万6千多名创业青年,对创建首批部级创业型城市和青年创业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1.3 国家支持建设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和职业教育品牌。

2011年在全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研讨会有专家认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院校适应多方需求的优势逐步显现出来。研讨会数据显示,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发展到1246所,占普通高校的52%;每年招收全日制新生超过300万人,校均规模达到5904人;近10年来,高职院校招生数占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数的比率从8.8%上升到49%;绝大多数省份2010年和2011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本文研究范围涉及企业和学校,主要依托院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部级示范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学校实施“双定生”模式,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建立创业就业基金办法,开展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创业一条街等系列活动扎实有效,坚持与创业教育共同支撑、相互促进,先后多次荣获 “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2 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制约

2.2.1 我国目前在开展创业教育工作过程中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观念的指导,缺乏自主研发的创业教育产品,制约了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研究创业教育的各国学者从不同的社会、目标、角度、文化等方面,对创业教育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创业教育的定义各有千秋。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自2002年参加全球创业观察项目以来,到2008年已完成5份中国创业观察报告。英国创业教育领域著名的学者Gibb指出由于创业教育目标不同、由于阐述创业项目所采用的术语的含义不同,因此在创业领域做比较研究尤其困难复杂。我国目前开展创业教育系统性强些、影响面广些的是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的的KAB、SYIB、YBC项目。

2.2.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综合匹配度不够,不能较好地满足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需要,制约了创业教育的认同和发展。

国内首部以就业质量为主要关注点的《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指出,中国的就业质量总体上仍处在较低水平,其中2007年仅得33.23分,2008年略有上升,也只有34.81分。专家们认为,没有质量的就业数量是没有意义的,低质量就业是社会转型的最大障碍;提高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首先需要教育内部作出调适,现在强调教育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并不会贬损教育自身的内在价值,相反,教育能获得生就业形势总体还比较好,但也存在高职学生创业比率不高,创业就更好发展,更有条件实现教育的其他目标。尽管目前高职院校招业的领域和渠道不宽、创业质量偏低等现实问题。

2.2.3 我国有关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的现实数据还有发展和提升的空间,需要客观地比较分析查找症结所在。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确定查询年限为1997年至2011年(11月25日止)选择全部总目录模糊匹配以“创业教育”为检索词共有14759条,刊登在核心期刊的共有2284条;以“大学创业教育”为检索词共有2683条,刊登在核心期刊的共有489条;以“高职创业教育”为检索词共有1997条,刊登在核心期刊的共有226条;以“高职创业教育内涵”为检索词共有129条,刊登在核心期刊的共有11条;以“高职创业教育”为检索词占以“创业教育”为检索词条目数量的13.53%;以“高职创业教育内涵”为检索词条目占以“创业教育”为检索词条目数量的0.87%。可以预见,如果扎扎实实从基本理论展开分析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结合实践注重应用,一定会产生许多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优秀研究成果。

3 提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概念

3.1 界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定义

高职院校必须准确把握创业教育定位和发展方向,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具有创造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再从教育学的规律来看,没有理论指导的教育会陷入盲目性,我国高职教育创业教育如果没有合适的理论指导有效性也必然会降低。通过研究,我们界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定义是指“引领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造力的企业家后备人才,促进就业供需发展平衡的社会实践活动”。

3.2 提出定义的意义与局限

3.2.1 提出定义促进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研究教育衔接并重。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就业教育,是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分为不同层面,高端创业教育能催生新兴产业;职业教育能耦合传统产业,承载创业替代,促进淘汰落后产业,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竞争力。创业教育是综合的、长期的、系统的培育过程,高职院校需要继续从多种视角深入研究,坚持把专业教育、就业指导与开展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探索研究能力与就业延伸能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引领优势集聚高技能人力资本。

3.2.2 提出定义丰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和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科研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围绕国家工作大局和社会热点,不断开展高质量的调研与建言献策活动;2010年又负责组织实施经全国人大审议列入全国预算绩效重点评估项目库中的试点项目和研究成果匿名后评估跟踪项目的国务院委托课题,鼓励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化,在新形势下给我国职业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搭建了高级别、高要求的研究平台,有70多家院校参与课题研究,其中高职院校60多所,再次调动起高职院校参与创业教育工作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期待见到更多的研究成果。

3.2.3 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创业教育的定义一直很难有一个的统一界定,相关各项研究的局限性也是在所难免。

尽管创业教育研究者们将创业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能做出的贡献可以达成共识,但是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国际国内新形势,国内外无论成熟与否的创业教育体系都必将面临新的挑战。

4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资料梳理以及调查认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要从引领的视角同新形势下的人才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辨析了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其次,指出了我国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收获与制约;最后,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概念,以期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找到更为清晰的工作目标提供引导,为培养适应社会的高技能创业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建.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创业转型与就业效应[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5-59.

[2]顾心怿.我对创业和创新的一些看法[C].中华职业教育社,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2010:31.

[3]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人民日报[N].2009年12月16日11版.

[4]侯定凯.创业教育: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精神[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0.

[5]许正中.构筑区域创业支撑体系培育经济增长极[C].中华职业教育社,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2010:28.

[6]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3,74,87.

[7]张茉楠http://.cn2009年10月27日05:13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8]Geralde. Hills, Michael. Morri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Global View [M]. U.S.: Internationaliz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nference (Corporate Author), teal 2001, 38-51.

[9]Gibb, A. T 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993, 11(3):11- 34.

[10]Bell, Bimetal. Internationaliz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2004, 2(1-2):109-124.

[11]夏莉.高等教育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评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有明确和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词条,其内涵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成功地获得了2009年度部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品的见解,即由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下称《赵著》)的见解。该作品在公开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专家,如周满生、周文斌、陈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评,他们的评议共同特点就是指出了《赵著》成功素质教育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诸项评价关键词就在于《赵著》中提出和强调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而使其成为得到较大成功的教学成果。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作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成长”、“成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而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这里“高级”和“高素质”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专门性”素质,既是“专门”的,则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特点;又因为是“高级”的人才,其教育性质是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在“成长”、“成人”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这就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而“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备专业特性,但对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素质。它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综合素质的提法,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拼搏、创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胆识、心态、意志、性格等)、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能力(如思维、创新、预见、适应、应变、沟通、协调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在这五大素质体系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这五项素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非专业素质体系,又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为一个具有更高层次性的成功素质体系。这两大类素质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对这两者予以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就构成《赵著》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特色内容。

“非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本质要义”和作为实践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可以从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予以认识。

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评析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有明确和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词条,其内涵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成功地获得了2009年度部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品的见解,即由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下称《赵著》)的见解。该作品在公开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专家,如周满生、周文斌、陈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评,他们的评议共同特点就是指出了《赵著》成功素质教育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诸项评价关键词就在于《赵著》中提出和强调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而使其成为得到较大成功的教学成果。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作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成长”、“成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而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这里“高级”和“高素质”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专门性”素质,既是“专门”的,则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特点;又因为是“高级”的人才,其教育性质是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在“成长”、“成人”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这就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而“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备专业特性,但对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素质。它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综合素质的提法,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拼搏、创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胆识、心态、意志、性格等)、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能力(如思维、创新、预见、适应、应变、沟通、协调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在这五大素质体系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这五项素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非专业素质体系,又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为一个具有更高层次性的成功素质体系。这两大类素质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对这两者予以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就构成《赵著》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特色内容。

“非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本质要义”和作为实践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可以从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予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