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1篇

初级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经典作品,培养学生参加公共音乐活动的基本能力。音乐的律动、歌唱、奏乐是初级阶段的主要形式,因此,这一阶段的音乐欣赏可以完全融入音乐律动、歌唱、器乐等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简单的经典曲目进行欣赏,获得初步的音乐体验。

中级阶段:随着学生心智能力的提高和情感需要的发展,这一阶段要逐步加大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常见的经典作品进行欣赏,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建立经典音乐曲目库,使学生逐步积累具有社会公认审美价值的音乐体验。

高级阶段:学生在之前的音乐实践中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欣赏习惯,掌握了基本的情感體验,建立了经典音乐曲目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能对经典的音乐作品进行艺术欣赏和文化分析,使之成为个人的音乐经验。

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究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关的解决策略。

一、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音乐欣赏重要性的认识

人学习音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使人的精神生活更美好。学校的音乐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所以音乐欣赏是以情感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情感体验,并通过音乐活动积极地唤起学生表达情感。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直接将其省略,仅仅把音乐教学作为唱歌课,这样的音乐教学是不完整的。

2.违背音乐的审美规律

音乐艺术不能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述,但部分教师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只言片语强加给学生,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欣赏和理解音乐。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教师主观理解的重复,约束了学生感受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本质。

3.缺乏对本位音乐的关注

尽管新体系在不断推动,但很多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讲与听上,师生之间没有交流,学生感受不到其中的意境,没有兴趣,导致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下降,使音乐欣赏课流于形式。

二、解决音乐问题的策略

在实施音乐教学新体系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只抓住音乐欣赏课的外壳,失去了音乐教学的本质。因此,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把握音乐欣赏的本质,使音乐欣赏课彰显出深刻、厚实的内涵。

1.铺陈背景,贴近作品灵魂

其实,很多音乐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学乐曲《土拨鼠》时,教师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向学生讲述《土拨鼠》的时代背景,分析乐曲的意境,让学生感受乐曲中主人公和土拨鼠虽然相依为命、到处流浪乞讨的生活,但他们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2.紧扣旋律,明确作品主题

紧扣作品主题进行赏析,让学生在作品主旋律的指导下进行赏析,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记忆。众所周知,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瞬即逝,如果学生对一些主题与重要旋律没有足够的印象,那么对之后出现的旋律就不能很好地领会。例如,欣赏《八只小鹅》时,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节奏练习曲,教师把主题旋律画在黑板上,让学生感受、熟记,并请他们注意分析作品主题所表现的风格、特点。接着,教师让学生试着哼唱旋律,然后听人家是怎么唱的。听完之后,教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欣赏中明白乐曲所要表达的主题。

3.巧借媒体,凸显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应利用具体直观的视觉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听觉感受,这对音乐鉴赏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很好地感受美、表现美。例如,欣赏《惊愕交响曲》时,教师结合木管乐器、弦乐器等图示,点击图片发出相应乐器的声音,让学生体会乐器的音色及所要表达的效果,感受到交响乐强大的感染力,从而凸显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2篇

何为1+X?小学音乐1+X教学中的1从宏观上来说,是体育艺术2+1中的一项艺术特长(器乐、声乐、戏曲、曲艺、舞蹈等)。从方法层面看,1是包括葫芦丝、歌唱及非洲鼓的音乐载体(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从思想层面看,1是整体的、系统的观念。X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提及的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1+X教学,希望基于国家《音乐》教材,通过对葫芦丝、非洲鼓及歌唱等有效教学,用整体的、系统的观念分析处理散落在各个年级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从而改善音乐课程的碎片化教学现状,让音乐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更具系统性,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更具层次性。(下图)

一、 课程,促进文化生成

课程文化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精神产物,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对于音乐课程来说,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音乐的同时,要注重课程的文化建设,以文化影响自身,塑造学生,对于课程来说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音乐1+X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自身的课程文化。

(一)具体化,好操作

目前来看,全国小学音乐教材以人音版、苏教版、湘教版、冀教版、花城版、人教版等为主,纵观这些教材,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即歌唱和欣赏。对于集体教学来说,歌唱和欣赏相对容易操作,它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我国公民对艺术的追求高度改变,在基础教育中,学生仅仅以教材为依托,很难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作为音乐老师,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孩子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上了9年的音乐课,形成的音乐素养,并没有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可以说相差甚远。即使有些音乐素养不错的孩子,大都是在校外的艺术培训机构或校内的社团中习得。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师生们努力9年而收效甚微呢?

笔者和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出:音乐素养只有建立在音乐技能习得的基础上才更为扎实、有效。所以,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某一项音乐技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1+X教学依据音乐学习的规律、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音乐项目的特点,经过论证与实践后,选择了3个音乐项目作为学生系统学习音乐的内容。其中,1~2年级为葫芦丝,3~4年级为葫芦丝、歌唱,5~6为葫芦丝、歌唱、非洲鼓。这些项目的学习在每节音乐课中约10~15分钟,每个年级每个项目有具体的目标和内容(如下图葫芦丝项目)。这些项目,结合音乐教材共同实施,相互促进,让音乐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化,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为得心应手。

(二)层次化,更系统

一位稍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很清楚某个年级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但,如果问一位音乐教师3/4拍在哪个年级教,可能绝大部分音乐老师并不清楚。歌曲《顽皮的杜鹃》在人音版中是三年级内容,在花城版中却是一年级内容,这说明,一首歌曲的习得往往不受年龄的限制,跟知识体系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音乐学科的这种特性,让音乐老师们忽略了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我们时常看到三年级的基础知识,被五六年级甚至中学的音乐老师讲得津津有味,这是导致音乐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音乐1+X教学,葫芦丝、歌唱、非洲鼓不但有具体的内容,而且是依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乐器本身的特点,由易到难编辑而成,使音乐学习更具层次性。音乐1+X教学,希望基于国家《音乐》教材,通过对葫芦丝、非洲鼓及歌唱等有效教学,用整体的、系統的观念分析处理散落在各个年级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从而改善音乐课程的碎片化教学现状。

(三)生态化,可持续

不论是低矮的灌木、高大的乔木,还是覆地的植被,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在群落中各有其独特的机能作用、地位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课程也是如此,歌唱、欣赏、乐器,体验、探究、合作,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作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都各有长短,让内容与方法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让学生博学有术,教师得心应手。如此,音乐教学势必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二、教师,提升设计能力

任何课程要想实现其价值,都必须依靠课堂教学来落实,教师对课程的设计能力,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教师的设计能力往往依赖于教师本人对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的认识。音乐1+X教学,课程组常年利用每周二第一、二节课的时间,通过同课异构、一课一谈、专题讲座、技能研修、教法研讨等常规活动,对教师在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指引,切实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设计能力。

(一)目标放眼学科核心素养,忌空、大、偏

教學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然而,我们时常看到老师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有所偏颇。比如,学习了一首简单民歌,目标就定位为培养热爱民族音乐之情,这种远大的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二)内容建立素材库,逐年丰富

音乐1+X教学,在课程组的统一规划下,通过多年针对性地积累,建立了丰富的素材库,并且逐年完善,从广度、深入上双重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学更为开放,更易操作。(下图:为音乐1+X教学资源库部分文件夹)

(三)方式注重过程,贵在体验

要教会学生唱熟几首歌曲,对音乐老师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在如何通过歌曲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音乐1+X教学是这样做的。

老师在教《猫虎歌》的时候想让学生把歌曲重复唱一遍,这样诱导:同学的歌声真好听,如果你们的歌声能像这首歌歌词一样幽默的话,肯定更有趣。请你们再唱一遍,并思考一下:怎样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首先,一句歌声真好听肯定学生的努力,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其次,歌声能像这首歌歌词一样幽默的话,肯定更有趣给了明确的指向,让学生的歌声再富有童趣;最后,请你们再唱一遍,并思考一下:怎样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思考的余地。这样的诱导会让体验式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老师们在1+X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类似于这样的注重过程的体验已形成了常态,在1+X教学中,歌曲、欣赏、乐器、编创等等都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目标。

(四)评价关注成长,少点功利

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学生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生成,合理的评价不但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学习树立导向,对当下和后继的学习产生指导作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用鼓励的眼神和语气对学生作出一些评价好的你真棒你真聪明,这种直截了当,随时随处可用的评价虽然也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但却没有针对性,听多了不具任何效果。从某程度上说教师没有细致地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漠视了学生心理感受,是对学生的不尊重。音乐1+X教学倡导教师的点评要是客观的、合理的,是发自内心的,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最真诚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点评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导向性。比如:你的歌唱得很有感情,如果速度再稳定一点就更好了;谢谢你跟我们分享你的观点,老师还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这样的评价不但能博得学生对教师及课堂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身学习行为的方向,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样除了拉近师生的距离让课堂更加生动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课堂更有效。

对于生生评价,如果教师长期引导得法,一样可以催化教学,提升教学效度。

三、 学生,改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非是学到的具体东西,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语言表达、操作能力、运算能力、听视知觉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学生的学习会更为有效,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欲望更为强烈,可以明显提升教学效果。音乐1+X教学,提倡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帮助学生改善学习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一)增强学科学习品质

音乐学习要遵循音乐的特性,音乐1+X教学注重下列学习品质的培养:聆听;体验;控制(速度、力度、音色等);合作;分享;应用。如上图。

(二)拓宽学科学习时空

音乐1+X教学,1~4年级采用自然班的形式进行教学,5~6年级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分别以葫芦丝、非洲鼓、歌唱为1的班,打散自然班,以走班的形式进行教学。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线上学习,利用下发资源课后学习。这些方式,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等方式中找到最佳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三)提升学科学习思维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3篇

何为1+X?小学音乐1+X教学中的1从宏观上来说,是体育艺术2+1中的一项艺术特长(器乐、声乐、戏曲、曲艺、舞蹈等)。从方法层面看,1是包括葫芦丝、歌唱及非洲鼓的音乐载体(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从思想层面看,1是整体的、系统的观念。X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提及的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1+X教学,希望基于国家《音乐》教材,通过对葫芦丝、非洲鼓及歌唱等有效教学,用整体的、系统的观念分析处理散落在各个年级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从而改善音乐课程的碎片化教学现状,让音乐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更具系统性,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更具层次性。(下图)

一、 课程,促进文化生成

课程文化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精神产物,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对于音乐课程来说,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音乐的同时,要注重课程的文化建设,以文化影响自身,塑造学生,对于课程来说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音乐1+X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自身的课程文化。

(一)具体化,好操作

目前来看,全国小学音乐教材以人音版、苏教版、湘教版、冀教版、花城版、人教版等为主,纵观这些教材,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即歌唱和欣赏。对于集体教学来说,歌唱和欣赏相对容易操作,它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我国公民对艺术的追求高度改变,在基础教育中,学生仅仅以教材为依托,很难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作为音乐老师,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孩子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上了9年的音乐课,形成的音乐素养,并没有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可以说相差甚远。即使有些音乐素养不错的孩子,大都是在校外的艺术培训机构或校内的社团中习得。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师生们努力9年而收效甚微呢?

笔者和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出:音乐素养只有建立在音乐技能习得的基础上才更为扎实、有效。所以,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某一项音乐技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1+X教学依据音乐学习的规律、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音乐项目的特点,经过论证与实践后,选择了3个音乐项目作为学生系统学习音乐的内容。其中,1~2年级为葫芦丝,3~4年级为葫芦丝、歌唱,5~6为葫芦丝、歌唱、非洲鼓。这些项目的学习在每节音乐课中约10~15分钟,每个年级每个项目有具体的目标和内容(如下图葫芦丝项目)。这些项目,结合音乐教材共同实施,相互促进,让音乐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化,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为得心应手。

(二)层次化,更系统

一位稍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很清楚某个年级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但,如果问一位音乐教师3/4拍在哪个年级教,可能绝大部分音乐老师并不清楚。歌曲《顽皮的杜鹃》在人音版中是三年级内容,在花城版中却是一年级内容,这说明,一首歌曲的习得往往不受年龄的限制,跟知识体系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音乐学科的这种特性,让音乐老师们忽略了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我们时常看到三年级的基础知识,被五六年级甚至中学的音乐老师讲得津津有味,这是导致音乐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音乐1+X教学,葫芦丝、歌唱、非洲鼓不但有具体的内容,而且是依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乐器本身的特点,由易到难编辑而成,使音乐学习更具层次性。音乐1+X教学,希望基于国家《音乐》教材,通过对葫芦丝、非洲鼓及歌唱等有效教学,用整体的、系統的观念分析处理散落在各个年级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从而改善音乐课程的碎片化教学现状。

(三)生态化,可持续

不论是低矮的灌木、高大的乔木,还是覆地的植被,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在群落中各有其独特的机能作用、地位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课程也是如此,歌唱、欣赏、乐器,体验、探究、合作,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作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都各有长短,让内容与方法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让学生博学有术,教师得心应手。如此,音乐教学势必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二、教师,提升设计能力

任何课程要想实现其价值,都必须依靠课堂教学来落实,教师对课程的设计能力,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教师的设计能力往往依赖于教师本人对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的认识。音乐1+X教学,课程组常年利用每周二第一、二节课的时间,通过同课异构、一课一谈、专题讲座、技能研修、教法研讨等常规活动,对教师在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指引,切实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设计能力。

(一)目标放眼学科核心素养,忌空、大、偏

教學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然而,我们时常看到老师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有所偏颇。比如,学习了一首简单民歌,目标就定位为培养热爱民族音乐之情,这种远大的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二)内容建立素材库,逐年丰富

音乐1+X教学,在课程组的统一规划下,通过多年针对性地积累,建立了丰富的素材库,并且逐年完善,从广度、深入上双重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学更为开放,更易操作。(下图:为音乐1+X教学资源库部分文件夹)

(三)方式注重过程,贵在体验

要教会学生唱熟几首歌曲,对音乐老师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在如何通过歌曲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音乐1+X教学是这样做的。

老师在教《猫虎歌》的时候想让学生把歌曲重复唱一遍,这样诱导:同学的歌声真好听,如果你们的歌声能像这首歌歌词一样幽默的话,肯定更有趣。请你们再唱一遍,并思考一下:怎样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首先,一句歌声真好听肯定学生的努力,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其次,歌声能像这首歌歌词一样幽默的话,肯定更有趣给了明确的指向,让学生的歌声再富有童趣;最后,请你们再唱一遍,并思考一下:怎样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思考的余地。这样的诱导会让体验式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老师们在1+X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类似于这样的注重过程的体验已形成了常态,在1+X教学中,歌曲、欣赏、乐器、编创等等都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目标。

(四)评价关注成长,少点功利

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学生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生成,合理的评价不但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学习树立导向,对当下和后继的学习产生指导作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用鼓励的眼神和语气对学生作出一些评价好的你真棒你真聪明,这种直截了当,随时随处可用的评价虽然也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但却没有针对性,听多了不具任何效果。从某程度上说教师没有细致地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漠视了学生心理感受,是对学生的不尊重。音乐1+X教学倡导教师的点评要是客观的、合理的,是发自内心的,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最真诚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点评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导向性。比如:你的歌唱得很有感情,如果速度再稳定一点就更好了;谢谢你跟我们分享你的观点,老师还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这样的评价不但能博得学生对教师及课堂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身学习行为的方向,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样除了拉近师生的距离让课堂更加生动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课堂更有效。

对于生生评价,如果教师长期引导得法,一样可以催化教学,提升教学效度。

三、 学生,改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非是学到的具体东西,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语言表达、操作能力、运算能力、听视知觉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学生的学习会更为有效,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欲望更为强烈,可以明显提升教学效果。音乐1+X教学,提倡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帮助学生改善学习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一)增强学科学习品质

音乐学习要遵循音乐的特性,音乐1+X教学注重下列学习品质的培养:聆听;体验;控制(速度、力度、音色等);合作;分享;应用。如上图。

(二)拓宽学科学习时空

音乐1+X教学,1~4年级采用自然班的形式进行教学,5~6年级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分别以葫芦丝、非洲鼓、歌唱为1的班,打散自然班,以走班的形式进行教学。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线上学习,利用下发资源课后学习。这些方式,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等方式中找到最佳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三)提升学科学习思维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管乐艺术;素质教育;改革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管乐艺术属于普通高校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涉及到的内容繁多,既包括吹孔气鸣乐,单簧气鸣乐,双簧气鸣乐,又包括唇簧气鸣乐。对于管乐艺术的教育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速度。随着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对于管乐艺术教育优化改革工作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仍然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三方面着手进行具体的教育教学优化改革工作。

一、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校管乐艺术教育仍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一些较为显著的教育教学阻碍性问题仍然存在于关于艺术教育工作当中,而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诸多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其在毕业之后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管乐音乐教育培训,其只能依照自身的在校期间所打下的音乐基础以及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管乐音乐知识的讲解,很少有教师具有管乐方面的专业资格证,在这种情况下,其所开展的管乐音乐教学活动成效就显得并不高;其二为,管乐音乐教师所秉持着的教学观念有待革新,在课上会对学生的自主训练进行过多的干预,没有准确的将自身定位在教学引导者上,会帮助学生决定管乐音乐学习的方法以及途径,同时也没有明确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这一教育核心的具体内涵。最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时常会将一种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始末,缺乏教学方法创新意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管乐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无法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管乐艺术知识活动。

二、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质量有效提升路径分析

(一)提升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是管乐艺术教育活动的第一执行者,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工作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教学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的成效以及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提升的速度。只有保证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较强,才能够保证管乐艺术教育的质量。基于这一情况,普通高校教育管理者及音乐教师自身必须要重视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管乐艺术教师自身必须要定期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对于老师的意见,教师依照学生所提出的意见进行自我反思,明确自身在教学期间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纠正,以满足学生学习为目标进行课上教学调整;其次,普通高校的领导者需要为校内音乐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引导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参与到各项管乐艺术教育培训活动当中,在培训期间要将管乐艺术特点,管乐艺术教学要点,现代化教学理念,强化教师管乐艺术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创新教学理念,职业素养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保证每一位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并满足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工作的需求。

(二)优化革新管乐艺术教育的核心观念教师在教学期间所奉行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的质量以及成效,同时还会影响到其自身能够实现既定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目标。基于这一情况,高校音乐教师自身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管乐艺术教育的目标实现需求进行教学观念的革新。首先,需要明确现阶段管乐艺术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重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管乐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理论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保证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管乐音乐教师需要凸显出学生在课上的主导者地位,鼓励学生有问题要及时的表达出来,让老师知道其自身的学习需求,然后教师以此为参照进行教学调整,保证学生能够在课上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力。

(三)创新管乐艺术教育的模式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管乐艺术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对于管乐知识的求知欲。只有保证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才能够有效地强化训练学生的管乐艺术综合学习能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管乐艺术知识的核心元素,发现管乐音乐的艺术美。基于这一情况,我国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师需要重视对于管乐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有效落实多元化教学模式。首先,需要落实信息化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图像展示功能,音乐播放功能,来将抽象的管乐音符文字知识进行具象化处理,播放相关的曲目,同时还要借助信息渠道与学生进行交流,降低师生之间互动的时间限制以及空间限制;其次,需要落实趣味教学模式,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生进行表演,评选出优秀表演者,并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精深鼓励,激发学生的竞争学习意识以及学习积极性;其次,需要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行分组,互相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做到借鉴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对于学生的实践训练力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训练时间,使学生管乐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5篇

为了加大教育的实用性、趣味性,就必须不断创新课程,分析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作用,针对中学音乐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进行研究调查。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已经不同于过去,而学校也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模式的教学,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大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力度,开发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接轨,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加重。中学生大多都专注于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凸显,部分中学生专业技能不多,其他综合素质含量不高,音乐作为一门娱乐性、专业性强的学科,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往往被忽视,音乐教育要从基础做起,但由于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课程安排一周一节,或者两周一节,甚至有些主科老师为了增加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常借故占用音乐课程,导致学生上音乐课的时间屈指可数,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不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提高。

二、加强中学生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2.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入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在中学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程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地舒缓学生的压力,从宏观上说,它通过干预学生心理,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1.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

要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必须正视音乐教学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必须要付诸实际,做出一定的行为。要合理设置学校的音乐教学课程,加大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力度,并且设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任何教师都不得随意增减或者占用音乐课程,保证学生每周得到一定的音乐教育。学校要鼓励学生多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加强自身的人文底蕴,通过自主举办音乐竞赛,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活动,在音乐竞赛的过程中不断与他人和自身进行比较,在竞争中提升自己。另外还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纳入学生的中考成绩中,适当加入综合素质评分,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

2.正确把握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

初中生的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音乐是一门系统化、专业性强的学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成功的,音乐教学包括许多方面,从最基础的看谱识曲到合唱训练,都需要具备音乐素养的综合能力,由于中学课程时间的局限性,针对中学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中学音乐的教学往往都集中在音乐赏析和歌唱训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两点,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而盲目追求对音乐教学的深化,在音乐基础没有打好的情况下给学生灌输高深的乐理知识,这样会适得其反,无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难看出,在学生素养的培养中要正确把握中学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加强基础性教学,逐步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由于音乐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学校缺乏音乐教师资源,往往利用其他老师的课余时间兼职给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但是兼职老师的音乐素养不够高,理论知识不够充分,无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音乐知识,在大多数音乐课堂教学中都是照搬书上的内容,学生不能及时理解,使学生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无法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影响了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是促进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进行中学音乐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是大势所趋,要促进中学音乐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将音乐教育融入现代教育中。

作者:朱海燕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学科素养;审美能力

高中音乐学科如何以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培养人的新要求,认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一时成为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本文试从音乐学科在高中阶段存在的教学改革问题分析入手,结合关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运用,谈几点改进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关的对策。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认识

谈到核心素养,目前众多国家将其作为深化课程,促进国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因,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等等。日本学者恒吉宏典在《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一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础的教育内容,核心素养与人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能力相关”。我国教育部在下发的相关意见中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表现为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以及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能力等。所以,理解核心素养,它应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其内涵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

二、高中音乐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课程应该“以学生为本位”,课程要“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而作出努力。所以,现行的音乐学科教学应该首先关注学生,为学生提供必需的音乐素养教育。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音乐感受与体验兴趣能力,如学生在实现音乐感受与体验时能保持较高参与音乐活动的意愿、能发展个性化的音乐爱好、能逐步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习惯等。

二是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如学生能熟唱百首知名歌曲,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能创造性地改编音乐作品、能正确地表现熟悉的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表现形式等。

三是音乐交流与合作经验,如能熟悉并较好掌握数十首经典曲目、能用于与他人进行音乐交流合作、保持较高的参与意愿和合作意识,能掌握音乐合作规则与方法的经验、具有参与校内外音乐社团或综合性艺术活动的经验等。

四是音乐情感与审美态度,如能熟知数十首歌颂爱国、励志、勇敢、友善、忠贞的经典中外音乐作品、能够根据自己的心理情感需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能与所选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获得较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能够对复杂的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等。

五是音乐文化与社会理解,如对若干首中外名曲创作背景、公众影响、社会作用的深刻理解,对中国形式多样、表现力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的了解与感情,能感受与体验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音乐文化的精彩,树立平等的音乐价值观,以健康的音乐审美态度鉴赏各民族音乐精华等。

三、高中音乐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

1.改进音乐学科的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音乐教学要针对音乐学科对学生的美感体验及音乐学科的教化功能,促进学生人格与身心的健康发展的课程目标,教学设计上首先要重视“以生为本的丰富而生动的音乐实践体验与感悟”,以及拥有不同人文语境和人文视野的宽度和高度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兴趣的培养的同时,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重视音乐学习中的学生与作品感情相互交融、涵养美感的过程指导,将音乐的鉴赏过程作为感情体验的深度与广度的体验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逐渐积淀和培养其音乐核心素养。

2.尊重音乐个性化发展的教学

普通高中学生音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而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受教育者的音乐潜能和人文修养最大化的挖掘和培养。具体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要关注学生间音乐基础、学习能力及兴趣的个性化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合作、交流、表达等音乐学习能力的提高,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体验。如在感知与体验山西绛州鼓乐《滚核桃》的教学中,教师击鼓示范,让学生感受中国鼓通过敲击不同部位产生出音色及力度的变化,以此来塑造和表现作品内涵,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以用击鼓、跺脚、拍手等不同的方式,按照作品中力度、速度的变化,从生动而惟妙惟肖的节奏合作练习中,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人们在丰收之时热烈欢喜的劳动场面,以及核桃晾晒中纷纷滚落的景象,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化差异,鼓励不同学生多听、多想、多说、多做,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个性化音乐体验。

3.注重音乐实践积淀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艺术的本质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体,音乐形式是作曲方面的节奏、旋律、和声及演奏方面的强弱、速度、音色等的复合体,音乐的内容则体现出观念、思想等知识性侧面,以及气氛、情绪等情感性的侧面。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音乐教学,应注重音乐实践积淀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聆听构成音乐美感的各种音乐要素,以及诸要素的对比;另一方面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带着丰富的想象,品味音乐的气氛、情绪和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并将这种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逐渐促进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的有效形成。

4.从合作与探究中培养表现能力

由于音乐是人类用于情感交流的媒介,高中音乐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做法上还应让学生自由徜徉和领略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采取多种音乐形式,如合唱、合奏、音乐戏剧或其他音乐形式,共同协作,广泛交流,尽兴表达,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表现能力。

5.把音乐审美态度作为教学评价关键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了解和认知热爱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同时更应以开放的心态理解音乐多元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本质,认识音乐的情感力量及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充分发挥音乐“以美育人”的教化功能。把音乐审美态度为教学评价关键,就是通过唱奏和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直接体验爱国情感、道德情感、励志情感、友善情感和忠贞爱情等,逐步形成知美、懂美、爱美的正确审美价值观,同时也能对音乐活动与音乐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价、选择,进而形成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符的健康的音乐审美态度。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立德树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实践智慧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35-01

近年来,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音乐教育研究领域中迅速发展的一个学术生长点。从国外情况来看,学术界诸如美国的戴维・埃利奥特、加拿大的韦恩・鲍曼、美国的托马斯・里吉尔斯基等学者,已纷纷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音乐实践理论;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的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理念。本文将立足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和中国新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音乐教育中提出“学生实践智慧”。

一、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兴起

21世纪以来,在社会性质的影响下,音乐教育呈现了由“审美”向“实践”的哲学范式转换。工业文明时代中,西方重视实证科学和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追求世界的客观知识,形成了以传统认识论哲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随着西方宗教神话的“去魅”,审美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性精神,音乐教育形成了以“主客二分”为主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然而,在当今后工业社会和全球多元的文化时代中,交往、对话包括相互理解成为生态文明的文化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审美音乐教育则造成了对人文知识的遮蔽,阻碍了人们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加之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因此,学术界提出了“实践音乐教育”。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2016年9月13日,中国教育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音乐学科也应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要求音乐教育越来越关注音乐的实践经验,那么,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通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参与实践的经验加以提高。

三、学生实践智慧的提出

古希腊“实践”一词包含生命智慧和政治伦理的实践行为方式。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是带有人类正_生活的方式和目的引导的实践,是从人的伦理生活的“善”和“幸福”本身出发的。由于最重要的是人的幸福或发展,所以我们要带有道德责任地去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是根据人的需要而采取行动的问题,它的正面形式是“实践智慧”(phronesis)。以往的教育理念更多关注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忽视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实践行为。因此,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实践(musicing)的能力尤为重要。

作为专业和实践的音乐教学的伦理规范,强调教学的伦理维度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教学具有反思性,教师虽把自己看作专业人士,但教学成果也还是会发生未达到预期的情况,那么此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自我反思和批评,以“善”为核心,仔细、谨慎、“无害”地授予学生有益的知识,和学生共同“做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经验,共享音乐实践过程中的快乐,才能获得愉悦的教学成果。

四、结语

本文立足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和核心素养,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做综合分析,从更广泛的音乐教育课程理念上对学生实践智慧的提出做出正确评价,这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另外,这为实践音乐哲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注释:

①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发表了题为《以学术为业》的讲演,第一次使用了“去魅”(deenchanted)这个词。他当时的原话是:“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去魅……”“去魅”也可称“脱魅”。“脱魅”的最终指向,应是日常的生活情感,这种情感既不狂热躁动也不阴冷冰寒,是温静和谐的,不是纯粹逻辑推理,也非盲目迷狂执著,是很实用的人生理性,是很理性的价值观念。去魅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概括:现代化过程是去神秘化和神圣化的过程。用这个词的逻辑,现在流行的有“去意识形态化”。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精神;核心素养

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各个年龄,各种肤色,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都有自己的音乐,在生活和工作中到处是音乐的影子。小婴儿凭着本能的指引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喜欢的音乐也发生了改变。生活中你会看到,喜欢不同音乐的人,在情感、道德、性格、行为等方面也有不同的表现。能充分感受音乐之美的人,往往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因此,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就开始注重审美精神的培养,塑造良好的核心素养,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

一、审美精神的概念及培养

审美精神,是培养人们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对人类生活美的体验以及对其他美好事物的欣赏、喜爱等的美感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审美教育精神,通过欣赏优美的音乐旋律,体验歌词的意境美,又通过表演的形态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活跃思维,增强上进心,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审美精神塑造的两个核心素养

中小学音乐教育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塑造审美精神,在审美精神的影响和教育下培养出情感和道德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1.通过音乐教育塑造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音乐都有灵魂,每首歌曲都是创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学习唱歌、歌曲欣赏都是中小学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

以小学三四年级的音乐学习为例,主要围绕“可爱的音乐朋友”和“音乐与大自然”来学习。“音乐的朋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宽容。教材中还设置了“春天的歌、金孔雀轻轻跳、快乐校队、星星点灯”等内容,通过音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跟自然,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

初中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渴望春天》一曲,老师通过播放一些欢快的以春天为主题的背景音乐,如《春天在哪里》,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大自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领略到春天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以此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通过音乐教育塑造良好的品德修养

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都是通过后天培养和教育形成的,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占据主导地位,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古典音乐,或高亢,或悲壮,或雅致,或淡泊,其多样的曲调和歌词,抒发了词曲人丰沛的情感,同时也是他们志气和品格的体现。屈原的《离骚》,学生在欣赏音乐当中,除了体会词曲之美,也了解屈原的生平志向以及为了坚持理想,为了国家人民而奋不顾身,勇于牺牲自己的高贵品德。音乐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感染力,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荡涤充实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在词人的榜样激励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通过对我国古典音乐的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同时,国外也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曲家,通过对他们作品的学习,将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双目失明,疾病缠身,却用坚强的意志创造出一曲又一曲音乐作品。最著名的《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听过歌曲的学生,都会被他的坚强意志所感染,通过音乐使学生形成坚强、上进的品质。不管在生活还是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难而上,奋勇向前,不要因为小小的挫折就停滞不前。

中小学音乐教育通过音乐塑造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在促进学生追求美的同时,塑造良好的道德品|,对于学生的审美精神素质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素质培养是当前中小学音乐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教育道德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06.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9篇

在进行声乐教育时,教师对声乐的认识及教学态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声乐学习。因此优秀的声乐教师是保证学生学习好声乐的前提,对形成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作用。为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应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一)转变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主要是从属关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处于主要的地位,是学生的管理者,所以会在某些方面刻意地树立师道尊严的严厉形象。上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自由的、平等的、愉悦的、活泼的声乐学习氛围,从而严重削减了学生学习声乐的浓厚兴趣,继之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展。其实,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过程一样,师生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整体,如果没有学生的良好配合及教师的努力,则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对我们的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即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在教学中做到态度和蔼、话语亲切,多与学生交流,及时表扬学生的成绩,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好的保护。当然,假如我们的声乐教师懂得运用期待效应引导学生学习声乐,那么效果会更佳: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待,又充分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声乐的原驱动力;既提高了学生学好声乐的预定目标,又增强了学生学好声乐的自信心。

(二)教师应跟上新形势,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古人言:“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对于高师学院的声乐教学亦然。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声乐教师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声乐专业素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以自己渊博的声乐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声乐演唱技能促使声乐系的学生不仅“昭昭”于其高深的声乐理论和高超的声乐演唱技能,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教师应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效果声乐教师不但要懂得音乐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达到艺术性的教学效果,在目前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尤其要求声乐教师具有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采取多样的教育手段,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来制定教学措施。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情况是未知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树立一面红旗,指出前进的方向,让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每名高师的声乐教师,都应树立严谨的教学观念,认真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学中注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内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以培养出声乐方面的人才。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师声乐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演唱技能、声乐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型中小学音乐教师。所以,在高师声乐系的教学活动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外,还必须培养学生下列诸多方面的能力:

(1)分析理解声乐作品的能力;

(2)演唱声乐作品的艺术实践能力;

(3)组织中小学学生学习声乐理论和声乐演唱技能的教学能力等。

总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是高师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轮流讲课,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互听讲课,以此取长补短。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声乐演唱技巧后,学校必须为之设置专门的“声乐教学实践课”,并配置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给予教学实践指导。实践证明:设置专门的“声乐教学实践课”,可以有效培养高师学生的教师素养,初步培养高师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同时,学生能够通过教课来增加声乐学习兴趣,知悉哪里是学习的重点,从而有目的的进行学习,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二)增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增进只凭在学校教学是难以达到目标的。要想使学生的演唱水平、表演水平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进行舞台艺术实践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它能够使歌唱者对音乐有更好的了解,还可以使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得到增强。现阶段,学校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有演出的机会,大部分学生都没进行过艺术实践。因此,今后,高师院校要多给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比如每个月为学生举办音乐会,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互相对唱、独唱,成绩普通的学生可以进行合唱、重唱等。另外,声乐教研室还可以定期举办声乐比赛,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以及课外音乐辅导,都要求音乐教师具备理解声乐作品、分析声乐作品、处理(演唱)声乐作品的技能。因为每一首声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独特的文化意蕴,但是中小学生并不具备丰富的声乐知识储备,不可能具体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学中每一首声乐作品蕴含的丰富内涵。这就需要我们的中小学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声乐作品中下列诸多方面的内容:

(1)声乐作品的作者;

(2)声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3)声乐作品的歌词内容;

(4)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5)声乐作品的人物形象;

(6)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7)演唱声乐作品时的情绪、音色、语气、强弱、速度、伴奏等,

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必须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演唱示范能力。故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

三、强调“师范性”,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声乐教师

声乐课具有如下特点: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用人的声音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准确的再创作。因为准确的再创作是声乐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高师声乐教师往往忽略我们要培养的是中小学声乐教师,而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声乐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优秀的歌唱家。事实上,音乐专门院校的声乐教学并不等同于高师的声乐教学:虽然二者都是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用人的声音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准确的再创作,但是,音乐专门院校的声乐教学是以培养优秀的歌唱家为教学核心的,而高师的声乐教学则是以培养具有下列“师范性”综合素养的中小学声乐教师为核心的:

(1)能对声乐作品进行正确的二度创作;

(2)能够准确理解声乐作品中蕴含着的内容及情感;

(3)有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

(4)具有一定的生理解剖知识;

(5)掌握声乐科学演唱的技巧;

(6)具有准确识别演唱声乐作品时发声是否正确的能力;

(7)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8)有组织中小学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

(9)具有准确讲解声乐作品、准确示范声乐作品的能力。

高师培养具有上述“师范性”综合素养的中小学声乐教师,必须遵循因人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声乐教学原则,制定具体而详尽的授课计划,加大培养学生上述综合能力的力度。此外,在声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高师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声乐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这一教学理念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学音乐教育已不再是以教会学生歌曲为目的,而是要求更深层次的对音乐进行理解,提高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鼓励学生学习多种音乐类型,重点掌握地方音乐类型

当今,中国唱法与西洋唱法是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时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声乐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下列几种音乐类型:

(1)地方民族音乐作品;

(2)西方现代声乐作品。

地方声乐在各师范院校几乎是个盲点,学生对自己本土的音乐了解的甚少,这样逐渐使地方音乐的教学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成为一个软肋。2000年以来,在现代音乐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代之以全球各种类型的多元音乐文化。如此,不仅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了,音乐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此等态势之下,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在音乐作品的内容上日益丰富,而且各种类型、各种风格、各个民族的音乐也在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纷纷闪亮登场。而此次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建设上特别强调了地方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的运用,使音乐由以往的以艺术作品一统音乐教育的局面,扩展为既保留了经典的艺术作品又加强了音乐与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模式。高师院校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吸收民族民间声乐作品,吸收当地的戏曲,让师范学生从接触、认识地方音乐,逐步发展到了解、喜爱地方音乐,然后将中国地方音乐传承下去。

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具有下列几个基本特征:

(1)教学方面,不以年级学进度;

(2)考核方面,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

(3)声乐的教学与声乐的考核都以学生的学习程度划分等级。目的在于体现声乐教学的循序渐进和因人施教方针。从教学层面而言,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依据为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条件和不同的声乐知识储备。

声乐教学和声乐考核模式,可以划分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中(低)音、女中(低)音、民族男高音和民族女高音等八个级别六大声部。每个声部和各个级别均按中国声乐作品6首、外国声乐作品5首的标准来设计训练内容,目的在于体现声乐教学中所选择的声乐作品的典范性和代表性。选择中国声乐作品和外国声乐作品,一般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体系中普遍选择的流播广远、脍炙人口、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优秀的歌剧选曲、艺术歌曲和中外传统民歌。因为这类经典声乐艺术作品经过高师音乐专业声乐系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它们既有鲜明的声乐专业艺术特征,又有极高的教学示范价值,是声乐作品中技术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统一体,是高师音乐专业声乐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声乐技巧训练和迅速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技能时不可多得的典范性声乐教材。从考核层面而言,高师可在下列几个方面考核学生的声乐成绩:

(1)学生所掌握的声乐理论;

(2)学生所进行的声乐训练效果;

(3)学生演唱的声乐曲目的内容及形式;

(4)考察学生掌握声乐理论综合知识的程度,

具体考察方式为: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根据学生不同的声乐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和分层评价,主要是为了让每个具备不同声乐技能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树立信心。

六、总结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10篇

1.1.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习效果的实现有重要意义。在多媒体的应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视频动画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生处于特殊的教学阶段有其自身的教育教学特点,小学生大都对于色彩斑斓的画面以及美轮美奂的声音有特殊的爱好,同时小学生大都生性好动,动态的画面会对其产生很强的吸引力。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的提升,在小学生心目中萌发对音乐的爱的种子,为后续的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打好基础。1.2带给学生直观地音乐体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小学音乐教学更加的形象化,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中大都是通过老师对乐理知识的抽象化讲解来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学生课堂学习的音乐体验效果低下的弊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播放一系列的视频短片可以使小学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课堂中去,获得直观地音乐体验。1.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改革的环节中为了更好的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需要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深入的培养。在对小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小学生智力的提升,德育教育的开展,更应该注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全方面的展现音乐之美,保证了美好的音乐情景的展现,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美的向往,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2.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中的应用

2.1在课堂歌曲教学中的应用。歌曲的教学很大程度上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影像资料的放映,通过直观的放映可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音乐体验。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灵活有效的对音乐课堂教学进度进行把握,高效的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整首歌曲进行适当的剪辑与合理地放映,可以取得更好的歌曲讲解效果。从而使学生有更好的音乐体验最终实现小学音乐素养的提升。2.2在音乐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由于音乐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对理论的理解过程之中会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多媒体音乐教学的应用则有效的解决了传统音乐教学尴尬的处境。通过高品质的音乐乐理课件的制作可以使得乐理知识更加的形象化。在word、PPT等教学工具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对乐理知识的讲解更加深入透彻,通过对重要的乐理知识内容的重点标注来实现教学过程中主次教学目的的把握。从而实现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实现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2.3在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应用。课堂音乐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音乐的欣赏部分,传统的课堂音乐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课堂音乐欣赏环节主要是进行课堂音乐的播放,然而仅仅通过音乐的播放,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听觉享受上,对于音乐的作者与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风格分类没有更好的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视频教学软件以及word、PPT等教学软件的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来穿插一些乐理知识,以及作者生平、音乐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有更好的理解。

在对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多媒体教学工具是贯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技术保障。通过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地音乐感受,从而有效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打开学生音乐世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陈小澄.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多媒体的运用[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7).

[2]谢剑芬.谈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 课程改革 专业素质 要求 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以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体系逐渐建立。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大背景,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陋习,中学生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以此为契机,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接受艺术熏陶为目标的音乐课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中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得到扩充,教学设施得到更新。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对中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中学音乐教师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和基础知识方面起着重要的、关键性的地位。因此在音乐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除了要更新音乐设施等硬件之外,更需要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中学音乐教师作为帮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引导者,在音乐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其既是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们,也是课程改革的受众者。其素质的高低对中学音乐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深入展开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素质。作为一名开展课程改革的音乐教师,其应该具备焕然一新的教学观念、专业素质艺术修养等。

(一)先进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同样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也应该具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混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堂音乐课往往是教师教唱歌,学生学唱歌作为主要活动。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先进的教学观念,即从先前的注重教师传授向关注学生素质提高发展,由注重教学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转变,由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互动向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转变。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审美、创造、交流和传承”,这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来新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将音乐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则主动退居二线,承担起学生音乐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使其对音乐课程产生兴趣。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总结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时,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学教育质量提高与否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而这些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存在巨大的联系。因此要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中学音乐教师亦是如此。音乐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来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首先必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深刻理解音乐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能够对传统音乐课程进行科学总结与反思,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能够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音乐教育动态;此外,音乐教师还必须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如教师应当具有较好的音乐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声乐、器乐等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等,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能真正体会到音乐之美。

(三)丰富的文化修养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独特的人文特点,在中学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应该具有丰富丰富的文化修养,具有较高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得到启迪,树立崇高理想,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用人文精神关爱学生,使学生在有声的音乐熏陶中得到无声的人生启迪,提高中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其今后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改革下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素质的建议

(一)在教学过程中建立音乐教师素质考核机制

在中学音乐教师课程改革中,应当从教学过程中来对教师进行考核,而不应该以教师的文凭达标作为基本的考核因素。一个优秀的中学音乐教师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的人。因此要加强音乐教师素养,必须改进当前的考核机制,站在专业的角度,从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重教学过程,重视音乐教师的继续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支持音乐教师的工作

在应试教育的传统下,当前中学对音乐、美术等所谓的“副科”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在教学时间还是经济支持方面,很多中学做的远远不够。因此校方或主管部门应该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支持中学音乐教师的课程改革,给音乐教师足够的时间支持与经济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支持其提高专业素养。

(三)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

尽管当前素质教育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中学音乐课程改革也在深入展开,但是其效果并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学音乐教师竞争机制的陈旧有关。当前很多音乐教师抱守残缺,死守着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只注重课堂中“你听我讲”的教学方法,无法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同时很多教师不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以旧知识、旧方法来讲解音乐。之所以会存在这种现象,在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学校应该引入高校的竞争机制,把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纳入竞争之中,督促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使其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深入开展中学音乐课程改革,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中学音乐教师作为音乐美的传播者,作为学生音乐知识的启蒙者,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主管部门应该从客观条件方面帮助音乐教师提高专业素养,而教师也应该积极努力,从自身做起,发掘自身潜力,学习音乐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和生力军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审美修养;审美教育;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61-01

一、音乐艺术审美含义及重要性

音乐审美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及其自身内在规律,以音乐表演实践为依托,对音乐表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审美训练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包括审美观的训练、审美能力的训练和审美人格的训练,不仅是审美心理活动而且是一种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审美素质,并且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征准备合适的教学方案和授课方法,灌输学生积极正确的审美观念。

以往教学中常常忽视了审美教育,而侧重艺术能力和表演技巧方面的练习。而艺术追求的是向外传达个人情感体验,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更是表演艺术,因此审美教育成为音乐艺术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在音乐教育中必须注重审美教育,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提升教师审美修养必要性和方法简析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并具备高雅审美观的学生,就需要教师自身有极高的审美素养,教师审美修养作用于学生的审美品位,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创造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教育观念的积极转变,知识结构随着时代要求的不断调整,掌握前沿教育方法和教学技术,这些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

提升教师的音乐审美修养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发现和研究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分析和处理音乐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把握音乐教学的情感性、体验性、愉悦性和形象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富有感染力,语言表达丰富,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创造课堂轻松愉悦的积极氛围,是音乐课堂不仅仅是普通教学,更是一场精彩的审美体验过程。

其次,提高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传递者,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播音乐文化,更要以身作则塑造学生完美音乐人格。良好的音乐职业素养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审美心理的核心因素,同时,身处于具有表率特征的教师行业必须能对社会现状等做出理性积极正确的判断。

第三,艺术修养包括艺术感知、作品理解、分析鉴赏等审美心理特征,是个人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结合体,艺术修养是衡量审美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音乐艺术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名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同时,也需要精通文学和美学知识。

三、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措施

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了解,主要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方面着手,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第一,树立积极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将审美观念与多元化音乐意识相结合补充,使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念和积极审美情趣,鼓励在音乐事业中积极做贡献。

第二,通过创设情趣进入审美情境。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制造特定情境,是学生自觉联想,理解作品,以达到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创造有利的审美情境,使学生全情投入,是培养学生审美观,提高审美素质,发现并创造美至关重要的一步。

第三,在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审美激情。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情境,再现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历,并加以运用展现。这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生动形象、多样创新,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验式探究。通过学生获得自我体验学习探究的机会,可以迅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创造美的激情。

第四,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教师应擅长运用材料,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想象力,培养创造精神。

第五,拓展课外活动,拓宽美的视角。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爱好和兴趣,组织各种艺术学习社团,让其自由参加来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提高兴趣才能和欣赏力与创造力。

总之,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必须以提升教师审美修养为本,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德明.大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2]刘成付.视觉文化传播: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J].现代传播,2005.

[3]刘承华.乐器神韵与历史氛围──对中国乐器的演进轨迹及其机制的考察[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师 音乐教育 审美 革新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当前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但是,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地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纵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种种弊端。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很好地把握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这是他对审美教育目的的精辟概括。审美教育的根本形式是艺术教育,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当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审美素质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从美好的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音乐欣赏教学中,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病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核心”背道而弛。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

(二)“专业化”与“非艺术化”倾向使得审美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

其一,“专业化”――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

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及修养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末不能倒置。我们只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一些知识技能的训练,切不可按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其二,“非艺术化”――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这就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上有着艺术教育的特征,而艺术教育是围绕美育展开的,它为达到美育目标服务。因此,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要始终围绕着审美教育这一核心,走艺术化道路。然而,现今的一些中小学音乐课,并不象一门艺术课、美育课,而更像一门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课。把音乐课型尤其是欣赏教学上成语言替代型,这完全是不可取的。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述音乐所要表述的形象、内容,而应更多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听,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流动的音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鉴赏能力,感受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以语言替代的教学效果完全不是音乐本身给人的感受,这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也无法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二、关于革新的探讨

1.教育观念的转变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传统的应试教育须全面转为素质教育。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简单的、机械的教育模式。如:师一句生一句的唱歌教学;重歌唱轻乐理的教学方式;或毫无生气、死记硬背的乐理教学等等。应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仅满足于让学生不断重复、模仿。教师应更多的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地创造与实践。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体现这一教育思想。

2.教育方法的创新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注重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创新的思想。创新教育未必要求每个学生能创作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未必要求每个同学能较好地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营造学校大的艺术氛围,布置教室与教学相关的艺术气氛,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采用唱游、律动、伴舞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重视节奏教学与简单的节奏创作;尝试曲调的简单创作;尝试给歌曲填词等。多成立些艺术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和演出。

3.教育评价的更新。

音乐课并非“唱歌课”。若简单的以一曲来断定学生的音乐成绩,必定要挫伤那些因嗓子条件不佳学生的积极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可以用嗓门演唱,也可以借乐器演奏;既可以尽情的表演,也可以静静的感受。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教师应采用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唱与演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创造意识的体现。如平时的提问、回答、讨论情况;对音乐作品的想象、理解、领悟情况;参加艺术实践的合作、组织、创新情况。音乐成绩以“五分制”或“等级制”为宜。另外,学校对音乐教师的评价也应改变传统的只看比赛或个别尖子生的状

4.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协同好音乐知识技能训练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合理地适当地进行有关技巧训练,而不能以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相关音乐知识的认识当然必不可少,但是这些只是为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辅教学。唱歌教学中,也有技能训练的内容,如吐字、发声、气息训练等,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歌唱潜力得到一定地发掘,学生在歌唱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美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让我们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参考资料: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14篇

一、中学音乐教学在创新中的特征

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指的是可以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并且创新可以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和特质。在学校实施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想创新,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应对当今新形势下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快速更新的挑战,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而培育出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在进行中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创新”这一教学目的,从而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且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一)参与中学音乐主要强调的就是参与其中,参与是对中学音乐教学进行创新的基础点和落脚点。中学音乐教学主要是以集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是通过参与其中的练习来形成和提高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直接与其音乐学习的效果紧密相关,所以教师要通过多个方法途径,充分创造出适合学生训练的条件,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到音乐的训练过程当中,参与学习和交流,推进音乐教学的进程,保持音乐教学课堂的生命力。

(二)自主中学音乐教学的原则是“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的自主是重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的认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教学活动的基础部分,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自主性和探索精神。

(三)合作创新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合作,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合作的学习环境,从而养成学生进行合作的意识和交往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互相交流、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和共同参与的意识。

(四)创新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内容就是创新教育。由于中学主要是进行音乐技能的掌握、发音的练习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同时由于中学音乐的教学内容多、形式多样化、挑战性比较强,从而充分满足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中学进行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的创新思想由于进行中学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巧,更重要的是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艺术素养和情操。

(二)对于中学音乐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创新对于音乐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音乐的效果。由于目前音乐教材五花八门,如何正确选择教材直接关系到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所以,在进行中学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对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更改,从而构建出适合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思想的方法和体系,选择出适合学生的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受到学生喜爱和难度适中的教材,从而改变传统音乐教学的枯燥性和乏味性。

(三)进行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学习的根本是学会如何学习,坚持学习。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的完善和提高,中学音乐教学应该在应有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进行适当的创新,从而对中学音乐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探索出适合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发展的课堂,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也应该从多年的教学计划、教学结果的统一化的制定中解放出来,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项特殊的学科,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体验,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也会有不同的创造,只有这样音乐才能得以发展。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不但起到了延伸课堂知识的作用,还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深化吸收了知识内容。课外活动要主题鲜明、形式灵活,并且要有广泛的参与性,这样才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最终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四)对于音乐的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的根本目的是研究出适合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和途径,并且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激励性。素质教育并不是不重视考核,而是把考核机制更好地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进行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做到既不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可以看到比较差的学生的进步。对于考核制度进行创新,从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是一种鼓励和赞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成绩的进步程度。使用这样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三、结束语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感悟 多媒体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70-01

从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来看,开设的课程绝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让学生提高一些音乐素质,培养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基本出发点来设置教学目的。所以,音乐不是针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培养学生作为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而是使得受教育者接受音乐审美的熏陶,培养“美育”的范畴。

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大大冲击了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也给音乐教师开辟了一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途径。特别是随着教学方法的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必然促使音乐教学和学习方式发生更加深远的变革。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显然是基本的听觉训练。它作为音乐感受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教学中感悟作品不是唯一的要求,更多地是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构成因素,培养其音乐感受力,所有的听觉训练,就是感悟音乐的过程。

但这并非是说音乐教学就排斥认知活动,相反,认知活动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否则,教学过程就无法进行下去。关键的问题是,不能为了获得认可而进行认知活动,认知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避免本末倒置。通常说来,小学生因为其很强的可塑性,很容易接受和掌握音乐技能。适度开展一些音乐特色技能作为课外活动是可取的。而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和程度,专注于音乐的感知,为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夯实基础。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加强音乐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的合作,共同商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多媒体工具,涉及信息技术教师哪些技术方面的问题,而音乐教师则应该掌握哪些教学艺术问题。这样的优势互补保障了课堂教学的合理、清晰而有效。从音乐教师自身发展看,多媒体教学手段最终要成为音乐教师所必备的素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地发展与完善,网络的普及与广泛使用,运用多媒体的能力与学科能力相结合,学习音乐和音乐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更有利于创造音乐的审美情境,为师生提供了合适的情境条件,并拥有强大的人机交互能力。所以,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针对学生,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一个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的方式,敞开了学生了解不同音乐世界的大门,为学生组织、构建了一个多项音乐学习的任务,使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怎样获得最佳的欣赏效果?放映教学录像带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借助录像,学生可以对乐队演奏的规模、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理解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例如,在欣赏《阿细跳月》时,教师介绍民族风俗引申到各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各民族的特色乐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也收获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那么对于教师又提出怎样的要求呢?第一,教师要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对课程要求的目的、目标和任务,使教学,可以围绕这个整体目标来实现。第二,真正实施音乐的素质教育,围绕音乐情感教育这一核心,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作为追求教学的首要目标。第三,由于音乐素质的表现主要是一种图像思维的能力、情感的能力和心理的能力,所以要与音乐的感知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的心理动机,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其情感活动,给教学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第四,教育管理者针对音乐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将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根据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情况,纳入教学评价和成绩评定中去,激励教师创造性的评估,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教学目的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的基本素质。第五,熟练并且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学生更好感悟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