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素质教育 地位 作用

引言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实现了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学校对于思想政治课的设立是加快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思想政治课可以通过对社会主义理论、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的学习,接受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一份力量。

1、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1思想政治课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政治时事的重要渠道,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课逐渐成为了社会不停向前发展的必然需求。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下,思想政治课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同时还注重理论实践的相结合,把趣味性融入到科学背景中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思想政治课既保留了原有的特点,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及道德素质。

使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对象都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实现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课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方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1]。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才的正确培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思想政治课得以实现。而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将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利用周边的时事加强学生对于政治时事的直观感受,达到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目的。

1.2思想政治课的决定作用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性质和方向。随着家庭成长背景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不同个体之间的人生观、价值都存在差异,不排除部分人群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偏颇,不正确的观念会引导青少年误入歧途。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的层面,道德素质的高低也是不容忽视的焦点。为了引导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设立思想政治课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质。一旦思想政治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不乏道德败坏的不法份子的出现,不仅危害了社会的秩序,也影响了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2]。

1.3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

德育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意义中占主导地位,它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如今社会上诸多的不安定因素都是由于缺乏对思想政治的教育而造成的。虽然思想政治不能完全等同于德育教育,但是却在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将德育教育融入于思想政治课当中,可以帮助德育教育自身的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这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德育教育可以养成学生文明高尚的习惯,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格,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1.4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作用

虽然现在的教育模式已经从传统教育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但是知识素质仍然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切实践活动得以落实的前提。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课,思想政治课向青少年传授了基本的思想政治概念,具有教育意义。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而言,思想政治课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1.5思想政治课的塑造作用

思想政治课是帮助青少年塑造一个良好品格,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塑造作用要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来明确对于青少年素质的塑造标准[3]。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推动社会进步的要求,相应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身心的同步发展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而这种素质人才的培养只能依靠于思想政治课的塑造作用得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给塑造对象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受到目前现实生活中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思想政治课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人们对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思想政治的概念认识模糊。而作为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学科,思想政治课身负重任,它不仅承载着素质教育的义务,还肩负着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4]。因此,在学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通过自身能力的不断升华以及爱岗敬业精神的不断发扬,力求保障青少年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3、结束语

思想政治课对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建设方面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不可撼动。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文理分科的影响,部分学校出现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现象,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的教育力度,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步向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思想觉悟。

【参考文献】

[1]王旭东. 浅析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 学周刊,2012,28:180-181.

[2]郑世海.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1:123-124.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地位;作用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而且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已为国民素质的竞争,国民素质的提升又离不开教育,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可以说:谁拥有高质量的教育,谁就拥有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因此,客观形势迫切要求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乃是教育之根本所在。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而德育居于首位。德育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说到德育,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学校的主要德育渠道――“思想政治课”。

那么,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当下的素质教育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有着非常强的德育功能。同样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学科就没有德育功能,但可以肯定的说,其他学科远非思想政治学科对于德育那样直接、有效,充其量只是渗透而已。

(二)基础地位和主导地位。概括地说,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求知、办事、健身”,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其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第一位的。只有懂得“如何做人”,才能使“如何求知、办事、健身”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记得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材料:“美国有位犹太人校长,是二战时从纳粹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他有个特点,就是给每位新来他学校任教的老师都会写这样一份信,‘亲爱的老师,我曾亲眼看到过人类不应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在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何做人”的问题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要强大,个人素质是关键,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则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渠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法治国家,它的公民应该是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有法制观念的现代公民。而我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曾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这些处于中学阶段的娃娃们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道德观、法制观、人生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正在形成中。而能担起宣传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娃娃们形成明晰的法制观和高尚、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这一历史使命的正是中学及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尤其是初一、初二的思想品德课。

由上述三点可见,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同其他学科、其他方面德育工作相比,无论从时间上、形式上还是任务上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经。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基础,在素质教育中占核心和主导地位,它无可替代。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俗话说:“处什么位,起什么用”。因此,地位的重要与否与所起作用的大小是分不开的。所以,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基础地位和主导地位相对应,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又起着如下作用。

(一)指引与导向作用。假如把素质教育看成一艘大船的话,中学思想政治课就是这艘大船上的指南针,起着指引与导向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的初步形成起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中国要强大,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立足于世界,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奠基和导向作用。

第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普通的指导意义。思想政治课系统地教给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效率和其他活动的效率,是引导、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把金钥匙。思想政治课讲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具体学习和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例如:物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数学中的恒等变形……都包含与运用了高二思想政治课中阐述的深刻哲学道理与进步思想。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3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乃是教育之根本所在。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而德育居于首位。德育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说到德育,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学校的主要德育渠道思想政治课。

那么,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当下的素质教育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有着非常强的德育功能。同样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学科就没有德育功能,但可以肯定的说,其他学科远非思想政治学科对于德育那样直接、有效,充其量只是渗透而已。

(二)基础地位和主导地位。概括地说,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求知、办事、健身,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其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第一位的。只有懂得如何做人,才能使如何求知、办事、健身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记得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材料:美国有位犹太人校长,是二战时从纳粹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他有个特点,就是给每位新来他学校任教的老师都会写这样一份信,亲爱的老师,我曾亲眼看到过人类不应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在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何做人的问题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要强大,个人素质是关键,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则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渠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法治国家,它的公民应该是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有法制观念的现代公民。而我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曾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这些处于中学阶段的娃娃们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道德观、法制观、人生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正在形成中。而能担起宣传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娃娃们形成明晰的法制观和高尚、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这一历史使命的正是中学及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尤其是初一、初二的思想品德课。

由上述三点可见,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同其他学科、其他方面德育工作相比,无论从时间上、形式上还是任务上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经。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基础,在素质教育中占核心和主导地位,它无可替代。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俗话说:处什么位,起什么用。因此,地位的重要与否与所起作用的大小是分不开的。所以,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基础地位和主导地位相对应,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又起着如下作用。

(一)指引与导向作用。假如把素质教育看成一艘大船的话,中学思想政治课就是这艘大船上的指南针,起着指引与导向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的初步形成起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中国要强大,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立足于世界,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奠基和导向作用。

第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普通的指导意义。思想政治课系统地教给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效率和其他活动的效率,是引导、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把金钥匙。思想政治课讲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具体学习和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例如:物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数学中的恒等变形都包含与运用了高二思想政治课中阐述的深刻哲学道理与进步思想。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中学教育;地位;作用

一、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让学生的素质水平稳步地提升,同时也是保证其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其关键的地位。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提升其思想境界,教师应该积极关注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地位,也就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真正地让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面对教育体制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受到了冲击,逐步向着素质教育转变。于是,思想政治课的地位空前高涨,通过为学生普及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宣扬民主和法治等精神,使学生真正地接受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努力地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不断的进取中成为更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使得广大师生真正地意识到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

二、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课可以让学生更真实地接触到自然社会,通过了解时事政治,感受到现阶段社会的局势变化,为了成为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全球化的整体进程中,思想政治课记载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轨迹,面对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本课程的设立体现出时代特色,通过理论和知识传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稳步的提升,将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时事融合到科学的背景之中,从而更好地感受到社会的变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有着较大的引导作用。

(二)决定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具体实施阶段,需要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会对素质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产生影响。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因其教育背景和家庭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得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存在明显的不同,若是未能对思想出现偏颇的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使其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误入歧途,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与成才。通过积极实践思想政治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意义。中学教育中通过合理的方针,使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及时地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逐步养成更为优秀的品质,从而更好地规避不良的影响,积极地正视自身的发展,努力地成长为更优秀的人才。

(三)德育作用

德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教育意义十分明显,能够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其形成健康的人格。现阶段,社会上难免存在一些负面的东西,如果对学生忽视了正确的德育教育,将会使其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课具有德育教育的作用,能够帮助青少年逐步确立更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使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得到有效的提升。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成为更加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知识作用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冲击,传统的教育理念也被突破,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知识熏陶,应该正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作用,保证其成为一切实践活动落实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课属于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课,通过逐步向青少年传授思想政治概念,充分彰显其十足的教育价值。在中学教育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独立的思想意识,因此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积极地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倍努力,使知识学习更加完善,也符合中学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意义。

(五)塑造作用

思想政治课可以帮助青少年塑造更为独立的人格,逐步养成优秀的品格,因此应该正视其塑造作用。在中学教育中,需要积极关注思想政治课的塑造作用,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确定青少年塑造的标准,由此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需要正确地看待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意义,通过培养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具备现阶段社会发展中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课明确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双重要求,使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了更为精准的方向。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主体地位;实效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内外形势和挑战可谓前所未有,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入侵,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重视度不够,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气氛不活跃,玩手机现象,教师教学成就感偏低等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多重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不断实践,不断改善,不断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矛盾及表现

1.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受教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2.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要求和教育难以实现目标的矛盾

思政课教学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激励大学生将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根本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二是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论述的个人自由发展是自己自觉自愿的活动,发挥自身能力,提升水平,开发潜能,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但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这两大目标。在大学生中出现诚信缺失,考试作弊,道德滑坡等现实的问题值得教育者反思,也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技能不是为了将来在工作中实现潜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找工作,这种学习跟马克思论述的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有非常大的区别。

3.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和课堂中难以表现自我的矛盾

大学生处在心理和生理急剧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大学生自主意识强,渴望自我表达,希望被关注,爱表现,但在思政课教学中,因为大班教学,上课学生较多,不便于组织活动和讨论环节,课堂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机会非常少,大多数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也非常少。有些思政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但真正落到实处的较少。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活动却不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于道德价值的体验和认同,是对道德品质的提升和锤炼,注重的是道德实践活动。大班教学,讲授为主,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道德价值的体验和认同。

4.教师对思政课的期待与现实落差之间的矛盾

思政课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课,通过课前精心备课,研究教材体系、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等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在课堂上还要组织课堂教学、处理突发教学难题、解答学生各种疑问等,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思政课教师在精心准备和艰辛付出过程中对思政课教学效果是充满期待的,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及时反馈,将理论的学习更好地践行于行为和习惯形成,取得思政课预期的效果。但是,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和教师的期待之间存在矛盾,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大多积极性不高,低头族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使思政课教师对课堂的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反差,导致思政课教师产生心理落差和经常性的职业倦怠和职业焦虑症。

二、思政课教学存在矛盾的原因

1.大学生实用主义就业观的影响

宏观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趋向于将来就业的实用主义,“一切为了就业,为了就业的一切。”从而使看似与就业联系不紧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被轻视。因为内在动力不足,内心不重视,课堂上积极性不高,导致无所获。

2.大学生自制力弱,个人素养有待加强

大学生在课堂玩手机,迟到早退,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不是思政课堂独有的现象,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跟大学生本身的自制能力较弱、个人素质不够高有一定关系,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在家里受到父母的溺爱,到大学以后自主独立性较弱,怕吃苦,没有端正学习态度。

3.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失

之所以会出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教育难以实现目标的矛盾;学生自我表现难以实现的矛盾;教师的期待难以达到预期的矛盾,主要是因为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影响,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灌输过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者,导致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革命导师列宁强调灌输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会自发进入到无产阶级头脑,需要外部灌输,但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采取填鸭式的方法。教育过程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为实现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路径。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及表现是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归结以上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凸显,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导致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需要多途径实现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高校思政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的路径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主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应该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过去一份课件,一本教材,一讲到底的课堂从思政课堂中去除。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课堂演讲、辩论赛、教师提问、学生提问等环节和形式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为什么难以引起学生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无论什么专业都采用相同的课件和形式,文科和理科的学生因为存在专业背景的差异,在针对相同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时接受程度和感兴趣的程度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变化形式,充分激发对该课程的兴趣,针对专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再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教学中也有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但是教学改革不彻底,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始终采取某种单一的形式,长此以往教学效果也难以真正体现实效性。思政课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章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表达形式,有些内容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有些内容可以采取辩论赛的形式,根据内容进行调整和安排,避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2.结合实践教学,彰显学生个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思政课教学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通过实践检验思维的力量,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对情感的体验和感悟、认同和提升,都应该通过实践,即现实的力量来得到检验。有些高校对实践教学是“雷声大,雨点小,基本是说起来重要,开展起来次要,有些实践教学是流于形式。”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和作用,组织好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的环节,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体验。

3.拓展网络教学,加强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网络普及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信息的途径,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政课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首先,教师应该建立思政课教学网站,及时更新和共享教学相关的内容和信息资源。其次,利用网络的便利性,通过微课等新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有效地接受信息。再次,通过网络平台,能够更好地跟学生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想法、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加强与学生思想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4.师生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的发展的最高和最好的境界。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首先,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的任务减轻了,教师的地位降低了,在课堂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安排课堂环节,针对学生的讨论等内容有效引导,及时总结点评。因此,要求高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师资队伍、优化教师学历结构,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思政课教师自身也要利用业余时间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学生在各环节充分准备,在思政课堂充分展现自我。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要求,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查阅相关的资料,准备演讲或者讨论需要的资料和素材。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课堂,积极彰显自我,确立其主体地位。课后,根据活动内容和课堂表现总结反思,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靳安广.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2).

[3]郭秀兰,张丽娜.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4).

[4]库明阳.基于自我教育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展望,2015(02).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素质教育 实现途径。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地位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所有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思想问题与认识问题。比如,何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指在学校政治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现有思想水平进行道德的、政治的、人文规范教育,培养其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虽然不同时代的政治课教学会打上那一时代的印迹,但是特定社会总环境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受其特定情境影响的同时,必然存在超前的、社会发展要求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它看成单一的,彻底受某一因素的影响而决定全部内容。政治课教学中政治成分绝对存在,但作为人文科学,思想成分才是它的精华。思想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各项素质的高低。

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功用绝非单一项,在完成相应的、或者说有选择的内容之后,必须将重点放在教育者的思想方面。一个思想不健全的人可能造成的伤害更大,一个思想健康而高尚的人即使是平凡的,也是有益的,对他这个人,或者他所在的集体和社会都有积极作用。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着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

二、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不是由人们主观随意规定的,而是由素质教育内容、思想政治课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在素质教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放在首位,而思想政治课则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可见,它的地位不一般。可以说,素质教育每一大类项目中无不渗透着思想政治课的影响。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思想政治课则是素质教育这个灵魂的载体。

2.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诸方面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素质教育性质和方向的作用。

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大潮中,形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存,不同体制学校办学思想的差异,都会对青少年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要让思想政治课在教育中占有突出地位。一旦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削弱或取消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否认它的作用,学校就很容易生产出道德败坏的“人才”和影响社会发展的残次品。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担当着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要真正担当并完成自己承担的素质教育重要任务,必须大胆实践和探索,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1.课堂主阵地要抓住不放。

从教师方面讲,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公民品德教育,用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各种正确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从学校方面讲,课时安排不能少,教师要求不能低,考试中的比例不能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能降。

2.教师跟上考试要求的步伐。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考试由原来考知识为主改为重综合能力测试。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思想政治教师本身综合能力要先提高。不仅能教好思想政治课,而且要知晓历史、地理、乃至理、化、生等学科有关知识,并与之结合。这也是素质教育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的要求。

3.结合高考要求,教育学生关心时政。

帮助学生订一份时事杂志,要求每天收看收听国内外新闻,请团委、学生会办好广播和板报,并组织时事政治竞赛,养成学生关心天下事的品质,逐步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心。

4.安排和组织好思想政治活动课程。

可利用节假日或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撰写观后感、访问记、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开展小论文写作竞赛,增加学生对课文理论理解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政治教师如没有当班主任,可经常与班主任联系,搜集班级学生的思想情况,便于结合课文理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或参加班级管理小组,协助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

总之,素质教育实施离不开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课程的开展,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着思想政治课程调整、内容更新、教法改进和视野扩大。推动着思想政治课改革,推动着中学政治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我们要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努力奋斗,承担起思想政治课应承担的光荣责任。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问题 认识 定位 对策

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虽然不再是裸的弱肉强食,但是各个国家也在无形之中布下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日益边缘化的思想政治课又被重新定位,新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新希望,可是,从这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结果来看,与当初的期待相去甚远。思想政治课仍然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并没有从以前的尴尬境地中走出来。

回顾几年来的新课程教育改革,感受颇多。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中,我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处境有了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思想政治课需要重新定位。片面注重考试成绩的教育模式依然存在,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的操作还在摸索当中,实施起来有难度。不少学生对政治本来不感兴趣,但因为政治是高考的科目,为了得到好的成绩不得不学习政治,只是把思想政治课程当作是敲开大学之门的一块砖头,暂时使用的一个工具罢了。而老师们在分数的压力下,更多地是让学生能够死记课本上的内容。在老师和学生被分数折腾的焦头烂额的时候,家长们的反应却是大相径庭,无论是开家长会,还是平时的家校联系,家长们似乎从来没有注意过政治这个科目。面对这种情况,不禁要问,思想政治课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文、理之间是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的哲学观念都是指导理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科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可以增加考试的分数,绝不仅仅是陪衬。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具备的文化知识和精神、道德状态的课程,对政治课程价值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的评价要多元化,不宜刻板,应注重学习过程整体效果的考量。首先是对课程的评价,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课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交流、互动,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对课程的评价应该回归于课程本身,课件、多媒体都只是教学的工具,不能让辅助工具的作用超过教学目标,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对课堂的评价,不能只拘泥于有没有新的教学手段,而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其次,是对学生的评价。基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定位,决不能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结合他们在课堂活动和各项实践活动中运用理论知识的实际表现给予综合性的评价。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不以一次分数定输赢,学生才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做得更好,这样的教学才更扎实,效果才能更明显。

三、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与社会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仍没有走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当学生已有的思想与课程的价值目标相违背的时候,教育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课本知识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相冲突时,或者课本的知识不足以解释社会现象时,学生们会对课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要让他们接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疏离于现实生活,陷入信任危机。比如,《政治生活》中讲国家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是现实当中我国并不进行阶级的划分,课本对我国的阶级情况并没有明确的介绍,只谈了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这使得学生对国家的本质的理解比较困难,产生了课本知识不严谨的印象。

根据实际接触和了解,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现状,不仅学生不太满意,老师不太满意,家长们也不太满意。一些学生直接就认为书本上讲的都是忽悠人的。一些家长抱怨说,学校的教育要求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相差太远,担心这样教出来的孩子都是“傻子”,担心这样的孩子将来成为残酷现实竞争的牺牲品。

四、教育对策。

要让思想政治课程走出尴尬的境地,需要在现有的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要改进。家长关注孩子的重点和教育孩子方法要改进。整个社会应该从只注重实际利益的浮躁中走出来,增强对良好风气的向往,共建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实现新课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推进者,在此,就教师所要做的努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师要找到自己的新定位,明确自己的学科使命。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对自己的学科使命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学科的价值。这样才能在尴尬的境地中坚持下去,继续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应该明确,思想政治课的作用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具备的文化知识和精神、道德状态。

2.教师要做课程的建设者。新课程改革的方案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要对必修课程进行再创造,对选修课程进行自主开发。课程统一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既定的,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教师应当根据本学校学生的实际表现及学科知识与社会认识的差距,进行具体的发挥和引导,以降低社会性的认识差距的负面影响。

3.教师要灵活安排课程,在课程大纲和教育方针的要求不

变的情况下,尽量多元化的考评学生。走上社会后,对个人成功发挥重要作用的不是文聘上的成绩,而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形成的做事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书面作业量,在条件允许时可以以实践活动予以取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参与,培养他们运用理论分析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8篇

一、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提出的依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35。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对全国大学生所指出:“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关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2]。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师生“两相煎熬”的状况。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导致人们认识上重经济轻政治;二是部分院校的领导和一些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轻视;三是思想政治课任课老师自身的问题。一方面是思想认识问题,少数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完成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839。少数思政教师错误地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是虚的、无用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都不坚信,就谈不上理直气壮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也就谈不上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是教学能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而理论教学,仍然是以“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或一幅屏幕”的“灌输式”的讲授法为主导,照本宣科地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感受,没有深入地把思政教育的特性与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无的放矢。其结果是教师讲得痛苦,学生听得乏味。

思政教学要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践教学。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早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综合机制。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抓住和利用了他们好“动”的特点,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思政教师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体验式教育,它既包括传统观念中的社会实践,也包括一切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有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活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对社会实际生活的参与和体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磨砺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提升的过程。

所谓全方位实践教学,是基于理实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模式。具体地讲,全方位实践教学就是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仅采用观看影像材料和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等过于单一的形式,采用课堂与课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基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统一与自我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整体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全方位实践教学最鲜明的特色是实践教学场所的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有利于教学的各种校内校外资源,使实践教学范围最大化,进而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和教学形式多样化。实施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是与课堂教学相匹配的,要求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有关社会实践问题为主,学生在分析时要运用课本上的理论观点;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当以学生的亲自参与和探索为主,而不是被动地、静态地接受知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由“行动、心动、行动”的知行交互作用转变,最大限度地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入心入脑,内化素质,外化行动。

三、全方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路径

全方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突出一个“全”字。这种全方位多场所的实践教学决定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积极参与、紧密配合,仅靠思政课教学部门及思政教师的单打独奏是很难有效展开的。结合多年来思政课全方位实践教学的探索实践,这一模式的有效进行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路径: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院校党委领导、思政教学部门挂帅、行政支持、院系协作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机制。党委的重视、行政的支持、院系的配合是关系到思政课全方位实践教学能否持续进行的关键因素。思政教学部门的策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到思政课全方位实践教学活动成效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二是要建立一支思想政治性强、业务能力精的思政教育教学队伍。思政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政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政教学的实效。思政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学的根本任务。要把握思政教育教学的实质,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丰富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仅要能准确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要能够有效地组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行家里手,把思想政治课教“活”。

三是要统筹谋划、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步骤。首先,实践教学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行。目标必须具有针对性,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而确定。目的表述应当清晰具体,使学生一看就明,一听就懂。目标的确立要实事求是,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既要积极先进,能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又要切实可行,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达到。其次,要分析学生的需求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组织者要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访问等途径,掌握并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确立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有针对性,能解决学生思想、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要有适应性,符合高职学生思想、心理的实际和发展特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有系统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相统一,不同的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形成完整的体系。最后,实践教学应制定周密的计划。计划应包括时间安排、场地选择、人员投入、经费开支以及意外情况的处置预案等。

四是要精心找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平台。一方面,要结合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充分利用、挖掘校内现有的各种资源。立足课堂本位。课堂环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大有可为的环节,也是思政课老师能够抓住主动权的环节。课堂实践教学在形式选择上具有灵活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在学生参与上具有广泛性。课堂实践教学可采用专题讲课、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影片赏析和实践模拟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挖掘校本资源。校本资源就是院校所拥有的、能够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要素资源。其中有形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无形资源包括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辅导员、学生、校友等;物质资源主要包括科技馆、校史馆以及各种素质拓展设施等;活动资源包括学生礼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信息资源是指各种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电影电视、讲座、沙龙等。另一方面要拓展社会载体。社会载体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时空上的延伸。社会载体可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建立契约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与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签约挂牌仪式,双方共建共赢,实现长效合作。二是建立随机性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与社会相关组织进行短期或临时的合作。

五是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能只单纯注意考核结果,更要注重对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团体精神、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等。这几个部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体,其处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统一体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应采取硬评价与软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首先应是思政课教师,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态度、运作、调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应占成绩的百分之六十,另一主体是学生,学生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他们对已开展的实践教学的兴趣及参与程度,在实践性教学中的感悟,进而做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占成绩的百分之四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学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这主要是学校的教务部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时、教学方案、教学结果的评价,形成实践教学内外评价的体系。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9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28―03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显然,就高校来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是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提供学科依托,通过更深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中,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于2006年正式调整增设以来,虽然只有几年的工夫,但发展建设很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服务的作用也已经十分明显,对于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对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等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显示了重要的意义。各高校对于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愈益关注和重视,而且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在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如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方式和渠道、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培养、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等等。

但是,围绕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目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和长期的工作。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在许多问题上也都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并深入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就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来说,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之间脱节或失衡的现象,就是一个应该特别值得重视并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统一”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支撑和服务的一个重要体现。

所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统一”,就是既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又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两者必须同时抓,不分轻重,不可分割,不可偏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加强“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利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即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就是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规律、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等。加强“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和传播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渠道,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易于接受和掌握,也即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实现“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取得良好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易于接受和掌握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为载体。

强调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统一这一基本要求,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的任务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机构及其工作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专门任务。而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动因之一,就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高到学科的高度加强建设,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和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和学科支撑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通过组织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统一。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机构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搞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才能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掌握和高水平的认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机构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学生中传播与接受渠道的畅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机构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完成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这一专门任务,“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两个方面,哪一个方面都不能缺少,哪一个方面都不能轻视,必须将两个方面统一起来、齐头并进。因为无论是“科学研究”不够,还是“教学研究”不够,都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强调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统一这一基本要求,其次是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不平衡的现实状况决定的。就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相互脱节,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结合得不够好,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不仅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基本理论水平,也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因为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而轻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的倾向存在着,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而轻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的倾向也存在着。其具体表现主要是:

第一,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机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差距较大。由于对两者不能同等看待,或者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比较认真,而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则不够认真,或者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比较认真,而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则不够认真。一般的情况是,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或者积极追求取得、也有希望能够取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其科学研究能力也相对更强一些,科学研究成果也多得多。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科学研究状况及其成果多少是取得学位授权点的关键,而有学位授权点不仅被认为水平高、地位高,同时也会相应地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实惠。因此,科学研究被当作硬任务,对科学研究会倾注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取得高标准的科研成果甚至不惜代价。而由于教学研究的状况及其成果的多少对取得学位授权点不起决定作用,既不是水平高、地位高的标志,也带来不了多少利益和实惠。因此,教学研究被当作软任务,对教学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多,甚至很少。相反,倒是一些没有学位授权点、在一定时期内也没有希望取得学位授权点的、小一些的省属院校,却能够老老实实地搞教学,比较重视教学研究,也有一定的投入。在近些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检查中就发现,一些拥有学位授权点的重点大学在对待教学研究的态度上、在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等方面,与一些没有学位授权点的省属院校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有时甚至还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的精力投入差距很大。他们或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上投入精力较多,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上则投入精力很少,或者完全相反。一般的情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更大,对教学研究的兴趣不大。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评价一名教师的水平往往主要依据的是科学研究情况及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教师提职晋级也主要凭借科学研究的情况及其研究成果的多少,甚至只看科学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教学研究及其成果、教学能力及其效果对提职晋级起的作用不大,甚至是虚设的、不起作用。这样的评价和晋级规制成为了教师们工作主攻方向的指挥棒。在这一指挥棒导向下,教师们主要精力乃至财力自然主要投放到科学研究上,对教学研究上的投放则很少,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关心,甚至对课堂授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在近些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估检查中也发现,一些拥有学位授权点的学校或重点大学与没有学位授权点的学校或非重点大学相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课件制作、教师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并不占有什么优势,个别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相形见绌,在优秀教学奖的评审中也还需要靠学校地位、人事关系等面子上的因素而在名额和名次上给予照顾。

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与失衡,是妨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因为许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不够,缺少应有的基本理论功底,所以在讲课中只好是重复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多一句话也不敢解释,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无法作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有说服力的回答;正因为许多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不够,缺少应有的教育教学艺术,所以其课堂讲授语言贫乏、表述呆板,没有吸引力、感染力,形成不了多少共鸣,抬头率很低。

就目前隋况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与失衡,虽然在各高校的表现程度不一,但问题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都需要大大加强。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有机的统一起来。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的统一,首先需要学校的主管领导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机构给予高度重视。要把这一基本要求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长抓不放,抓出成效;要制订相应的建设规划和制度,给予正确的导向;要积极支持和大力投入,特别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面给予充分的保证;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氛围,对研究工作和成果特别是对教学研究工作和成果给予必要的鼓励和奖励。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的统一,其次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度重视、自觉追求和积极努力地自我完善。教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高度责任感、光荣使命感;要形成自我完善的思想意识,自觉地深刻检讨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地加以弥补和改进;要制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切实可行的个人自我完善计划,明确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目标;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花更多的工夫。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统一”这一基本要求,并不仅仅是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事情,也不仅仅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而应该是所有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机构的事情,是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的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这一重要任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质量地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

科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R].学位[2005]64号.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10篇

《兰州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已经2021年1月12日党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兰州大学(章)

2021年1月22日

   附件

兰州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兰州大学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育人实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深入研究和挖掘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构建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明显提升,推出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和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课程;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全面加强,打造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积极营造课程思政建设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成效。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学工作规范,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堂教学,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

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前沿知识和信息及时融入课堂教学,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抓好专业教师思政素养的培训,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选派教学骨干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引导教师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和思政教学能力。依托“青年教师水平提升计划”,利用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典型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现场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案例分享等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校院两级领导带头参加集体备课、随堂听课和教学研讨等活动,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初心和教书育人使命。(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3.坚持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系(所)、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教学中心、课程组等科研与教学基层组织作用,定期开展学习讨论、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等活动。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进行教学教研活动,鼓励支持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内涵

4.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各教学单位对照《纲要》中对不同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育人目标,立足专业特点全面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

5.加快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教学建设基本要求,作为课程设置、课程准入、教学准入、教材准入、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体现到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教案课件中,贯穿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规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考核和学生学业评价各方面均应体现思政元素;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考查。(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6.持续做好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建设视频、课件、习题、实验实训(实践)项目等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促进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案例,提炼形成参考性强、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做好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三)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实效

7.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政育人品牌。持续举办“新生开学第一课”“百年兰大·名家讲坛”“萃英大讲坛”“至公讲堂”“国情时政大讲堂”等专题报告会。做精做深相关学科领域“学术前沿”系列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工匠名师和抗疫英雄等为学生传播中国精神。积极推进各教学科研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化,打造“一院一品”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品牌。加强留学生课程的思政教学建设,传递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宣传部、研工部、学工部、团委)

8.深入拓展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活动。构建“课堂学习研讨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实践、社团社会体验实践、岗位实习见习实践、创新创业创造实践”有序衔接并具有专业特色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完善各级各类大赛训练支持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跨省域和国际性的专业竞赛实践活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合理设计思政元素并融入实验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安全知识、环保意识。有效利用红色教育场馆、基地等,进行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访谈探究等,积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学生从“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开展国情民情社情调研考察活动。(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

(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及保障机制

9.制定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各教学单位绩效评价,“双一流”建设监测,学科评估、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教师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把课程思政要求作为教师引进、教师荣誉体系建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奖等各类教学奖评选的重要指标。(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各教学单位)

10.促进课程思政赛教融合。通过举办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讲课比赛,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和特色做法,鼓励广大教师从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革新、思政元素融入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门门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单位)

11.加强课程思政教研成果培育。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等相关研究力量,组建兰州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机构,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及时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高质量课程思政精品课程、重点教材、典型案例、教学成果。(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宣传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各教学单位积极推进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全面领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相关部门在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和部署实施基础上,协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各项工作。各教学科研单位严格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实践要求,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问卷调研、教师心得交流汇报等形式动态跟踪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有关工作组织开展情况及时报教务处、研究生院检查备案。教师要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增强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经费保障

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开展,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各教学单位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和“双一流”引导专项经费,保障本方案顺利实施。对工作开展突出的优秀课程和教师给予奖励。

(三)质量保障

把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单位绩效考评;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情况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个人考核评价、绩效分配、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四)监督检查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型”党组织 高职教育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main channel and main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hich is a party to the party, speak for the party, educate for the party and defend service. Based on this idea, to strengthen the "three type"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make the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ally "tall", so that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uly "temperament",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ore "down to earth, le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ans more" fashion tre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really love, a lifetim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ree- type” party organ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国家发展水平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文化科学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自然科学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带动,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用的有效发挥。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很多学科,如哲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且同一个学科也囊括很多领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哲学社会科学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传播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平台,是贯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弘扬国家政策进行法治教育的主战线。在互联网时代、国家转型的关键期,利用好这一主阵地、主渠道、主战线,对于国家的发展稳定尤为重要。

1 增强情感认同,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真正“高大上”

一直以来,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被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但是其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学校上层领导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出发,认为该课程不能动、不能改、不能变。每年按部就班地安排就行,但是高职院校往往存在“重专业建设,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为了节省资源,节约成本,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都是大班、合班教学。专业课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思政课是理论课,不应该占用太多的课时,应该为专业课让位。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要求越碓蕉嘌,标准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一门具体课程时,首先会考虑其实用性,他们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自己的就业创业需求相差甚远,学生会有意识地少学,甚至是不学,思政课被视为一门无用的课程。他们认为思政课是宣传课、说教课、灌输课,甚至连许多思政课教师自己都不够重视该课程的价值,抱有敷衍了事的态度。这种从上到下对思政课的不重视、不认同,导致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地位和价值被严重忽略。

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国家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随之也带来了西方多元文化与思潮,这些文化与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不断冲击我国主流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必须要得到师生的真正认同,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变得“高大上”。

2 勇于开拓创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看气质”

强调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作为理论工作者应响应的号召,构筑具有自己风格烙印的气质长城,能够很好地影响周遭的人和物,力求做到“自身荣,则社会荣;自身强,则国家强”。教师的魅力、气质能够充分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还应打造自己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魅力气质,勇于开拓创新,真正用魅力、气质和博学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去获得学生的认同,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价值,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而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则侧重强调教师对青年学生的独一无二的作用,如春风、阳光,看似普通,实则力量无穷。

身处高职院校的特殊育人环境,更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用的有效发挥。这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而且政治立场、思想觉悟、职业态度、个人魅力等都要走到时代前列。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的人格魅力培养,以崇高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感召学生。

3 贴近现实生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接地气”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显著增多,信息的多元化导致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动荡”,对枯燥无味的纯理论性说教,会毫不犹豫地加以屏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的碰撞,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至上,这些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都是空虚的,不能为自己带来现实利益。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课程大纲要求设置教学内容,所宣扬的思想和某些社会现实以及学生真实想法相差甚远,这种“低契合度”与教学毫无共鸣,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热情度很低,教学效果无法达到。同时,许多教师仍固步自封,一味灌输,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学模式始终停留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状态,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死气沉沉。

“d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形势下,要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提高政治敏感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避免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避免脱离生活实际向学生一味灌输大量的空洞理论知识,必须要立足时代特征,紧贴现实生活,把握当下热点,让学生从现实问题中去感悟、思考、探究政治理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要尽量紧贴学生现实生活,体现真情实感,减少学生的排斥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拉近学生与政治、学生与课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愿意上政治课,喜欢上政治课。

在5・17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相关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前途光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许多问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机遇,不断增强学科自信,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新颖的教学内容,用真情实感、智慧魅力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打造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4 提高技能水平,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更“趋时尚”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资源的广泛开发与运用,网络媒介、网络终端技术大量冲击高职院校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教师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本体价值;“互联网+”注重创新发展,新技术开发,高水平研制,挑战科技巅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学思路。而有的教师认为,“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技术的手段和平台,各种“微媒体”出现,受到青年学生的追逐,这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博弈,应该在教学中充斥多样的教学技术。不论何种观点,不可回避的是“互联网+”时代确实对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吸引学生、活跃课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必须提高技能水平,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更“趋时尚”。

为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传播性,需要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使其更“趋时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投学生所好,加强思政课的影响力。提高技能水平,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从“硬件”方面来看,高职院校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潮流和全球教育发展趋势,运用诸如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加强课堂教学的现场震撼力,以加深学生的现场感知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速度和程度,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技能水平的提升,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理念的真正贯彻与践行,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从“软件”方面来看,高职院校需要更加注重教师队伍在先进性方面的建设。此时的先进性,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知识的完善和进步,而且突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熟练掌握和活学活用。高职院校可以提供相关培训平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锻炼思政课教师的技能运用水平,改变人们以往对思政课教师“老学究”的刻板印象,在教学手段更“趋时尚”的过程中,同时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以实现双赢!

5 小结

当前,以促进“三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建立高职院校“三型”党组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互促共进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为推动“三型”党组织建设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同发展,可通过“四个有机统一”来践行,促进“三型”党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地位的有机统一;促进“三型”党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有机统一;促进“三型”党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促进“三型”党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实现“以党促课,以党组织谋思课发展”的和谐局面。

L芑鹣钅?: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危机干预及应急处理研究”(编号:C2014D007)

参考文献

[1] 梅荣政.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

[2] 邵璀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利化的反思与化解[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12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兰州大学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育人实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深入研究和挖掘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构建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明显提升,推出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和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课程;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全面加强,打造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积极营造课程思政建设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成效。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学工作规范,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堂教学,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

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前沿知识和信息及时融入课堂教学,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抓好专业教师思政素养的培训,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选派教学骨干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引导教师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和思政教学能力。依托“青年教师水平提升计划”,利用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典型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现场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案例分享等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校院两级领导带头参加集体备课、随堂听课和教学研讨等活动,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初心和教书育人使命。(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3.坚持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系(所)、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教学中心、课程组等科研与教学基层组织作用,定期开展学习讨论、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等活动。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进行教学教研活动,鼓励支持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内涵

4.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各教学单位对照《纲要》中对不同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育人目标,立足专业特点全面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

5.加快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教学建设基本要求,作为课程设置、课程准入、教学准入、教材准入、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体现到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教案课件中,贯穿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规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考核和学生学业评价各方面均应体现思政元素;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考查。(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6.持续做好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建设视频、课件、习题、实验实训(实践)项目等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促进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案例,提炼形成参考性强、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做好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三)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实效

7.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政育人品牌。持续举办“新生开学第一课”“百年兰大·名家讲坛”“萃英大讲坛”“至公讲堂”“国情时政大讲堂”等专题报告会。做精做深相关学科领域“学术前沿”系列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工匠名师和抗疫英雄等为学生传播中国精神。积极推进各教学科研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化,打造“一院一品”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品牌。加强留学生课程的思政教学建设,传递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宣传部、研工部、学工部、团委)

8.深入拓展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活动。构建“课堂学习研讨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实践、社团社会体验实践、岗位实习见习实践、创新创业创造实践”有序衔接并具有专业特色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完善各级各类大赛训练支持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跨省域和国际性的专业竞赛实践活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合理设计思政元素并融入实验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安全知识、环保意识。有效利用红色教育场馆、基地等,进行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访谈探究等,积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学生从“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开展国情民情社情调研考察活动。(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

(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及保障机制

9.制定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各教学单位绩效评价,“双一流”建设监测,学科评估、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教师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把课程思政要求作为教师引进、教师荣誉体系建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奖等各类教学奖评选的重要指标。(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各教学单位)

10.促进课程思政赛教融合。通过举办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讲课比赛,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和特色做法,鼓励广大教师从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革新、思政元素融入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门门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单位)

11.加强课程思政教研成果培育。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等相关研究力量,组建兰州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机构,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及时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高质量课程思政精品课程、重点教材、典型案例、教学成果。(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宣传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各教学单位积极推进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全面领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相关部门在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和部署实施基础上,协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各项工作。各教学科研单位严格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实践要求,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问卷调研、教师心得交流汇报等形式动态跟踪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有关工作组织开展情况及时报教务处、研究生院检查备案。教师要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增强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经费保障

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开展,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各教学单位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和“双一流”引导专项经费,保障本方案顺利实施。对工作开展突出的优秀课程和教师给予奖励。

(三)质量保障

把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单位绩效考评;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情况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个人考核评价、绩效分配、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13篇

一、确立时期:建国之初的确立和健康发展(1950――1956年)

从建国开始,党和政府就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任务之一,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1950年5月1日,在第一次全国高校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长马叙伦指出:“按照共同纲领,我们的高等学校的目的应该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高等学校就要进行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①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列为高等学校具体任务的第一条。正因为在客观上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给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的定位,使得建国初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步入了健康发展之路。

1951年7月,华北区各高校通过近两年的思想政治课(核心课程是“新民主主义论”)的教育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951年9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华北区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教学工作的指示》,指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目,是改造学生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基本的课程,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并注意建立正规的和完备的教学组织,丰富系统理论的讲授内容,以克服过去有些学校将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一般业务课程对立起来片面进行、不相联系的现象。”②这个指示,再一次给政治理论课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时期之一。

1953年2月,为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增开了“马列主义基础”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一些基本理论和无产阶级的基本历史经验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出现的新问题,领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时,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主要系统讲授思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中国政治的发展规律,了解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党的总路线与总政策,领会中国共产党和的光荣、伟大、正确。

1956年9月9日,高等教育部总结近两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试行方案)》,正式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定为四门,即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对学时和年级开课顺序做了详细的规定。

二、动摇时期:“左”的思想影响下的曲折发展(1957――1977年)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开始全面转入社会主义建设。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了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而又未引起大的社会动荡,确是一大奇迹。正因为这样,从50年代末起,在党内滋生了一种骄傲、急进的“左”的思想,并最终酿成了“”,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与此相适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几乎都是在政治运动中进行的,如社会主义教育、反斗争、运动、教育大革命、“”等,在此期间,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地位也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1)“社会主义教育”时期的冲击(1957―1960年)

1957年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社会主义制度巩固起来,除了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坚持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外,“还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③1957年12月10日,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规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各年级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全体学生和研究生无例外地参加学习,课程内容以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教材,同时阅读一些必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件和其他文件。在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期间,原应开设的四门政治课一律停开!这期间,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被政治运动式的“社会主义教育”所替代,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1年。

(2)“整顿”时期的回位(1961―1966年)

1961年4月,和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高等学院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会议制定了《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指出,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和教学内容很不稳定,没有教科书;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贫乏。《意见》再一次强调政治理论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认为,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包括两类,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二是时事政策报告和讨论。1961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针对前几年出现的“左”的偏差,重新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红,而且要管专”,再一次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主要表现为各门课程逐渐编写出了教材,学习时间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规定,并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1964年7月10日至8月3日,、高教部、教育部联合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过600多人。会议最后形成了以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的名义联合起草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由中共中央于1964年10月11日批转下发。《意见》指出,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是配合学校中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政治理论课必须以思想为指针,把宣传思想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把著作作为最基本的教材。会议期间,全体代表受到了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接见。这是我们党就政治理论课问题所召开的一个前所未有的会议,表明党对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更说明了政治理论课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一时期的政治理论课除“形势与任务”主要讲述时事政策报告以外,主要设置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三门课程。直到1966年“”。

(3)“”中的严重挫折(1967―1977年)

1966年5月开始的“”运动,使党和国家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在“”中,教育战线是重灾区,高等学校所遭受的损失尤为严重。在“停课闹革命”的号召下,从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在校学生的所有课程都被停开。

1970年下半年高校恢复招生,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随着工农兵学员的入学,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开始恢复。但必须明确的是,此时的政治理论课完全是处于从属甚至是否定的地位。从1970年至1977年间,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围绕“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讲授一些内容受到歪曲的马列主义原著和的著作。教学活动虽然开展了,但在、“”大肆鼓吹“突出政治”、“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的口号下,政治理论课完全是政治运动的工具,往往是以“革命大批判”取代上课。

三、巩固时期:拨乱反正时期的新探索(1978――1990年)

1976年10月,粉碎“”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使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春天,它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得到巩固和稳步提高。

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对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认为马列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强调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是新中国大学区别于旧中国大学,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区别于资本主义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马列主义理论课是社会主义种类高等学校的必修课;教师必须教好,学生必须学好,各级领导必须管好。

经过两年多的讨论与修改,教育部于1980年7月7日,印发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并开始实施,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对这门课的任务、教学方法及课程、学时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在第一章中,第一次明确了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地位。指出:“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性质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理论的指导作用,决定了马列主义课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马列主义课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④这为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1978年到1984年,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突出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内容。主要设置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1982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指出:“有计划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1984年9月,在《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若干规定》中再次强调:“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从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后来所称“两课”。它们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不断得到提高。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提出,对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这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迫切任务之一,强调:“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凝固的体系。因此,在它的教学中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⑤1986年3月,国家教委为贯彻中央《通知》精神,再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等学校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要坚持“三个面向”,明确改革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提出用3―5年的时间进行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至199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基本实现了由“老四门”即“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或“科学社会主义”)过渡到“新四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87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思想教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开设思想教育课程是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至1990年,思想教育课程也基本定型为五门课程,即“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

四、提升时期:深化改革中开拓新局面(1991以后)

80年代末,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袭,由于“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同志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以至于发生了19的,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早在1989年3月,邓小平就敏锐地觉察到:“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⑦“”之后,邓小平一针见血地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⑧1989年,在国庆40周年的讲话中,针对淡化和取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失误”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重视与关心。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彻底铲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国家教委于1991年8月3日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育人,把加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反对‘和平演变’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一项战略任务”。同时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党政领导,要把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作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和基本建设。并且强调,任何学校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为借口任意减少和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时。

1995年9月29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进一步的表述:“高校‘两课’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两课’教学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至1998年,经过几年来的改革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形成了以8门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加强了对“两课”教学的管理与研究工作。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总书记从时代、战略和全局高度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为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新理念。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是建国以来,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地位的最大提升。

注 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第90页。

② 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年―1952年),第82―83页。

③ 《文集》第7卷第268页。

④ 段忠桥:《建国以来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历史沿革资料汇编》(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9页。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30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25页。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实效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它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和道德情操培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的要求。这一方案明确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要求和良好的发展平台。

目前,各高等院校已经开始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形式,也总结积累了一些可行性的指导经验,但从整体看尚未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所预想的效果,与新形势下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还有差距。一些高校思政课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没有真正激发出在校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兴趣,没有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实现思想上的升华,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长期以来,由于学生对思政课的不重视,某些思政课教师习惯于理论灌输式的教学,因此,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如何切实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凸显思政课在学生培养中的地位,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全体思政课教师十分关注和认真探索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实践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一切真知的源泉和发展动力。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把课堂讲授的理论观点与实际相结合,也才能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很容易激发大学生学习、探知的强烈兴趣,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认知、坚强的意志和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与一般的学生实践活动不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能仅仅是思政课理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应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和核心环节。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域下,只要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有教学双边活动,都可以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范畴。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可以界定为思政课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需要,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和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生活,获得思想道德和政治理论方面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素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积极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实践验证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此外,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同时全面地完善自我,提高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个人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所有的高校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尝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刚性规定和运作模式。现实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成了教学改革中推行困难、管理松散的一个方面,存在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思政课整体地位、作用的轻视和偏见。

我国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200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国家关于思政课的师生比及思政课教学的专项经费等都做出了一些具体规定。为此,2011年1月教育部还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但实事求是地讲,一部分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基本还停留在政治的高度,还没有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随意扩大班级规模,挤占授课学时,削减、挪用专项经费,不认真落实师生比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校明知道不少方面不达标,但依然无动于衷,不采取实际行动努力解决。“在技术备受推崇的今天,人文社会科学似乎显得无足轻重、备受冷漠,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难逃被轻视的命运”[3]。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用性不强。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一个经济政治迅速发展、多元文化体系和多重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和融合的时代,一些学生的实用主义、功利思想和自我意识比较明显。他们更喜欢参与性、实用性强的教育方式。部分学校主管领导和一些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认为实践教学课时的落实,就是带学生到烈士陵园、纪念馆或一些革命老区参观访问,听英雄模范的报告和革命传统故事,或者组织学生参观高新技术科技园、新农村建设示范社区,回来后让学生写观后感、心得体会等。甚至有些学校和老师由于受到实践场地、实践经费及实践过程中的安全保障等制约,为规避外出风险责任就让学生在教室课堂上搞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看录像资料,写小论文敷衍了事。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部分思政课教职人员及相关领导对实践教学不重视,进而引起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不重视,其结果只能是思政课课实践教学越来越流于形式。

(三)专任思政课教师人数不足,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随着这些年的高校扩招,高校思政课普遍采取合班授课的方式,通常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都超过100人,有的甚至达到180人。在这种大班制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很难细致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另外思政课教师由于职称评定及个人发展压力,每年的教学工作量任务本来就很重,还要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任务,发一定数量的文章,这就难免会出现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再加上很多思政课教师本身毕业后就做了教师,没有社会历练的经历,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对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因而很难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其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形式单调,教学过程敷衍了事。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虽然中央要求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但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建设的严重滞后,导致其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执行力,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一直处于散漫无序状态,尚没有一套合理、规范的制度对思政课老师进行一定的监督,也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同时缺乏合理有效的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体系,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效性的对策

(一)提高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思政课实践教学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其最终目的在于结合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社会知之甚少,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帮助他们提前了解社会,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二)提高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水平,选择和探索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正常有序开展的关键,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水平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的保证。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而且要不断探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与新途径。学校应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通过在职培训、学习、考察、学术交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思政课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水平,引导教师转变观念,重视对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指导技能。选择和探索多样化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兴趣,发挥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保障经费投入,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涉及思政课教师,还关系学校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实践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活动中首先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学校应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科学合理地制定一套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办法;其次,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联系与合作,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稳步有序开展。学校应积极联系历史文化遗址、革命纪念馆、大中型企业、历史博物馆、社区等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增加感性认识以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并转化为指导自身实际行为的内心思想意识。

(四)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密切相关。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要按照相关标准,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共同提升,重视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坚持素质提升和行为表现相统一。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百分比。因此,老师应对平时成绩实施科学、严格、细致的管理,考试的规模和人数与老师之间要有一个合理的配比。另外,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学习效果考评方式不应单一,要从能力、认知和素养、表现等多个方面结合学生个人的特点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社会监督和学校评价有机结合,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纪律、讨论发言、外出参观考察时的表现及平时作业等方面考核。平时作业主要以小论文形式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论文作业的考评,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与教师评审相结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教师角色

[作者简介]杨晓慧(1979-),女,重庆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南京21001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063-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必要性

教师角色定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论”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需要。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但近年来主流的观点是“双主体论”,即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但无论如何强调以学生为本,都不能代替甚至抹杀教师主导。在教学中强调“教师主导”,是由教育活动中教师“教者”这种本质性的身份所决定的。因此,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必须坚持和不断强化的,并且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实现这种主导作用。另外,教师角色定位是发挥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核心作用的需要。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实践教学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如何规划组织、创新模式、提高实效,是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但关键是教师。这既再次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迫切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师角色失调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全面实施以来,实践教学在各个高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开,但整体效果还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角色迷茫。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统一的要求、规范的评价体系、健全的保障体制等,导致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实践教学中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比较困惑。二是角色能力欠缺。各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重理论,轻实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普遍不太重视。三是角色扮演不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存在角色缺位和越位并存的现象。缺位指的是把实践教学等同于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缺位。越位指的是强化教师主导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各个环节注重“牵”而非“引”,使得实践教学只是换了场景和地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中教师角色定位的迫切性显而易见。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

(一)引导者

1 设计和组织。第一,精心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实践教学流程。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整个过程由哪几个环节和阶段构成,每一个环节该怎么做,每一个阶段该做成什么样,都要思考清楚,并形成具体实施方案。第二,有效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是在群体层面上实施的,包括以班级为单位和以小组为单位等组织结构形式。组织目标是否达成,组织行为能否成为组织目标实现的手段,关键在于组织者能否使组织成员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进而真正参与到组织活动中。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做好实践教学的物质、时间保障工作,通过各种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指导和评价。实践教学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准备、实施、评价和反思四个阶段。在准备和实施阶段,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指导者。一是方法指导,实践教学离不开直接或间接的社会调研,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调研能力,而学生普遍存在人际沟通能力较欠缺、分析和认知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教师必须给予方法的指导。二是分析指导,即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实践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遵循调研和认知的规律,加强材料的收集和对材料、事件的深入调研,形成正确的认识。三是点评指导,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地发挥其引导和暗示作用。必要的介入和点评,可以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引导学生自主教育的催化剂。在评价和反思阶段,教师的角色则主要是评价者。一是要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帮助学生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对实践教学的收获进行反思;二是要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能真正客观、公正、有效地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态度、能力和行为等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3 创设和开发。一是创设教学情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首先考虑学生怎样学,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优化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开发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主导性作用的重要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及专业素质,结合学生个体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对实践教学素材进行开发,将其变成真正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学习资源。

(二)学习者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也就是说,虽然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主要扮演的是“教”和“导”的角色,但同时也有“学”的角色,因而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素材和资源,实现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促进自身成长。在实践教学提供的学习情境中,既包括个体的独立学习,也包括群体的合作学习。在个体学习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现实加以正确理解,到社会实践中寻找答案,使自己能够对有关社会问题的症结与解决措施提出具有较高水平的见解;要通过与大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和交往,获得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的透彻了解;要通过实践教学经历,不断总结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探索开展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等。在群体的合作学习中,则要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观察和体验社会,在教学对话、师生互动中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对社会问题有了更为广阔的视角,对理论问题有更为深刻的把握。

(三)示范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说服、交流的工作,更是身体力行地示范和引导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遵守规则的示范作用。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的规则,教师自己应该遵守;要求学生学习的

东西,教师自己应该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先行;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第二,开展调研的示范作用。当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比较欠缺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好社会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向学生示范如何开展调研工作,包括调研的准备工作、与人沟通的技巧、必要的记录等调研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社会调研的效果。第三,学习探究的示范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探究过程,教师可以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范等方面给学生做出示范和表率,带领学生认真观察、全心体验、科学分析,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师角色实践

(一)强化角色意识,实现角色重塑

1 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强化角色意识。第一,准确把握角色定位。《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是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一般定位。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答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学生有效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正确认识社会。第二,强化实践教学教师角色意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课实效性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要求。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其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认真扮演好引导者、学习者和示范者的角色,精心组织、策划与实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 实现角色重塑。实践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的角色重塑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从传统的“教师主体论”向“双主体论”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实践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等多方面来实现角色重塑。二是从理论教学模式到实践教学模式教师角色的转变。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情感、完善人格修养,最终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大学生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着重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实践教学中教师的重点任务不是传播理论,而是发挥理论解释现实的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并在此基础上认同和接受理论。实践教学中教师更要重视探究式学习,与学生一起共同观察和体验社会;实践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贯穿全程,并且覆盖学与教等多个层面。

(二)打造角色能力,胜任角色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