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六中全会还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其中一条便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表明我们党清楚地认识到,党的方针、政策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深深植入人们心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实现现代化的生命线。

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本国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都非常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明显效果;也有过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延缓现代化进程的教训,可以作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

一、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肇始于200多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随后向全欧和北美扩散,再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大。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将时间限定在20世纪以来,主要涉及美、英、法、德、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迁,不仅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也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切变化也带来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①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思想、道德问题,发达的科技和经济往往无能为力,各国都认识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适应力;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结构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殖民地掠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终于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大萧条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美国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时期也遇到的种种问题,即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风气败坏,贿赂风行,假货、商业欺诈比比皆是,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在欧洲,激烈的社会矛盾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英国和法国综合国力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国内矛盾激烈。他们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价值观进行反省,不再相信有普遍的、共同的价值信仰,不再相信传统的国家主义说教,反对各种各种各样的束缚和规制,蔑视权威,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为人们思想、道德的主流。

无论是欧洲或是美国,教育改革家们对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其所采取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质疑。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社会上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道德真理,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道德需要。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当时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各种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掀起了一场“公民教育运动”。1934年,英国“公民教育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声明,它要给予青年以“为民主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训练”,这种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为了公共利益而消泯个人利益及全力为社会工作的意志。提倡合作、忠诚、诚实、节制、礼貌等美德。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内容做了精心调整。学校里“公民道德”课受到特殊的重视,有关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结构的知识被放在了优先讲授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疮痍满目,衰败状况更胜于一战以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唯独美国享受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一跃而居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西方以外的另一个吸引中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的扩张遇到了苏联的挑战。美苏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爆发了相互对抗,即冷战。由于双方军备竞赛的加剧,导致冷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发展成了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

面对战后满目疮痍和一片废墟,西方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启动满足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工业生产,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不再重要。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在一些美国人的脑子里第一次产生“美国毕竟是脆弱的”想法。②许多人认为,“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和军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像道德教育这样的‘软’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③195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上,甚至把现代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使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出,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等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达到了与苏联抗衡的目的,却产生了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发展至六、七十年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度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世界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趋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日本和德国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堪称“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技术至上主义”的影响,加之50年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社会一片混乱。

20世纪60年代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抗议越南战争,要求公民权利,反对种族歧视,少数民族叛乱等,使西方发达国家很快陷入极端混乱之中。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失业、贫困和犯罪率的上升,更使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性观念、、甚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在生活伦理方面的冲击尤甚:婚前同居、高离婚率、少女妈妈等现象大量出现,人们普遍对传统家庭观念淡漠。尤其是60年代席卷欧美大陆的学生风潮,使国家领导人、学校和家长普遍感到震惊,它不仅表现出对一切传统价值观念的蔑视,而且认为“暴力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④许多批评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繁荣和根深蒂固的道德沦丧极不相称,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远比技术上的高明更为重要。

政治风潮和教育界的涣散引起了各国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美国专门研究如何实施公民教育的学科——“政治社会化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提出了“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口号,特别是在60年代青年反抗运动的冲击下,统治阶级及其学者更加感到加强“世俗的”道德教育的迫切性,相继在一些大学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法明顿信托研究单位”和“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大多得到官方资助的机构不仅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还为学校和社会编制道德教育的计划、教材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在亚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6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基本实现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理想。然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观念大为盛行,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暴走族”等青少年反文化团体。因此,日本1977、1978年进行的课程改革中,一方面强调要培养人性丰富的学生,另一方面又强调“特别要养成尊重社会规范的态度”,要求更加重视“纪律和责任、爱国心与国际理解”等,“尤其要进一步培养敬畏超人力量的观念”。⑤新加坡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属于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实行“英才教育”,即重视培养职业技术人员,而对道德标准只做了软性规定,结果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政府逐步认识到,西方腐朽和颓废的价值观,将会使国家的工业化成果毁于一旦;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守住新加坡的“根”——“东方价值观”。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领导人开始倡导“精神文明”,倡导诚实、节俭,对长辈和权威的尊敬、孝道,以及社会和国家至上等。

4.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这一时期,现代化浪潮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奋起直追,不甘落后。处于改革开放旋涡中的中国现代化洪流,更是波涛涌起,大势磅礴。同时,这一阶段世界格局也出现了巨大变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德的统一,宣告冷战结束。

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是“向传统回归”,以保证完成经济政治上的振兴目标,面向21世纪,迎接新的挑战。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其中“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风校纪”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3月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8条基本目标中有4条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⑥90年代末,英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认为21世纪的竞争对于德育既是压力又是挑战。法国在统一的教育计划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此类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日本自80年代以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日益增多等事实,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并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日本的教育改革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德育改革。日本政府正是通过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在内的全民思想政治教育,把国民的爱国心和忠诚意识具体化为经济生活中的工作意识,集中了全体国民的智慧与精力,以超常的速度完成经济政治崛起的任务。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纠正教育领域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社会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的状况,从80年代开始纠偏,实施全面道德教育。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得以公布发表,制定了为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由于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加坡在经济高度西方化的同时,保持了作为东方国家的文化和精神的菁华。

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我们会发现大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兴致勃勃发展经济的同时,遇到了由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引发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至经济停滞不前。于是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这无疑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的某些领域和群体中会出现所谓“精神失序状态”。这在发达国家往往引起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危机,在欠发达国家则易引起严重的文化“倾斜”与崇洋心理。若不能够及时关注这些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能藐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并且看到了它所拥有的巨大潜能。各国的事实对我国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了如下启示:

1.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重大措施。从价值和心态层面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建立社会认同机制。人类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一个国家的目标、信仰、价值观等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从而为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我们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命线。

2.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西方各国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先后都对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改革。在培养目标方面,由培养古典绅士到塑造好公民;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世俗化趋势,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教育的方法、途径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此外,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国际化教育,培养国民的国际意识和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更加广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割裂内容的关联性;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忽视内容的层次性;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排斥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性。存在着一定程度超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重集体、轻个人的倾向以及由此尔造成的意识形态中的浪漫主义情愫。在新的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必然要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关注生活,和实践密切结合。

3.政治教育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与其他许多欠发达国家一样打开了国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强烈震撼与冲击,西方文化价值理念迅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以往恪守和坚持的价值、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现象。有学者尖刻地指出:“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⑦所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与反传统的道德批判交织在一起,但始终没有真正解决道德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问题。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已更为密切,不仅世界的经济、科技不断得到交流与发展,而且教育、文化、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碰撞和融合。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好的理念和成果,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探索优良传统的新发展,拓展服务保证的新领域,形成政策制度的新体系,运用科学先进的新手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4.多方动员,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是个系统工程,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政府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并承担主要责任。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只要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放任自流,社会就会动乱,青少年犯罪率就会升高,国家的经济、政治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在这方面也有过深刻教训。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训时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同时,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非常注意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1990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法国、德国等国还有“国家服务体系”中的民事服务部分。世界各国在齐抓共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①②③④Irichfrom.Thesomesociety.NewYork.1955。

②③戚万学:《冲突与整和——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83页、89页。

④黄海洋:《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7期。

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维度一

企业所处环境的机会与威胁。机会与威胁犹如一体之两面,机遇与挑战共存。就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能否把握方向,有所作为。从国际环境的威胁来看,西方敌对势力采取在政治上压制、经济上制裁、意识形态上渗透等形式,极力宣传“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的政治主张;从国内环境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显著改善了人民生活,给思想政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影响,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滋长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对官兵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观产生冲击。在这种机会与挑战并存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只有大力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经受住新形势的考验,保持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维度二

企业自身的优势。策略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策略的运用要能与外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相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内在优势。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国内大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也不能忽视到自身优势。历史经验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起家本钱、看家本领、传家法宝。只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管理中把握好正确方向性,始终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愿景、确立使命任务的正确信念,充分发掘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我们党90多年来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苦难辉煌,CENTURY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的丰富教育资源,唱好主旋律,着力回答好如何在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西化、分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进一步坚定官兵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的问题;如何在国家深化改革、利益关系调整的情况下,强化奉献意识、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如何在消极思想文化泛滥的情况下,筑牢思想防线、确保部队纯洁稳定等问题。

二、从企业管理策略思维的五项内容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对军队来讲,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是有目标市场的,我们的广大“消费者”就是广大官兵。不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方法、内容、载体还是管理过程,都可以看作是我们的“产品”。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向性前提下,只有准确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让“消费者”满意,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这样军队的思想教育质量才可能是高质量的。

1、策略性目标

策略性目标原则关键是确立正确、科学的目标。一个振奋人心、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起到明确方向、鼓舞斗志的作用,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统一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服务官兵个体目标的实现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认真执行上级的指示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愿景相一致,又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及官兵的思想实际出发。比如在制定短期目标时,要注重解决官兵实际思想问题,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我们的“消费者”有什么样的需求,就要有什么样的“产品”去满足。只有个体的目标得到较好的满足,官兵们才能去实现集体的根本目标。

2、策略性时机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策略性时机,关键在于审时度势,求根治本,从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着手。大环境主要指及时掌握世情、党情、军情,主动出击,以快制胜,抢占舆论制高点,搞好引导,大力宣扬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占据舆论主导地位,纯正官兵的视听,消除不良影响;中环境指适时洞察官兵当前主要思想动向,官兵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育效果的反响,加强舆情监控,对过去教育改正的错误思想、观点是否有回潮的苗头等,及时疏导滋生源头,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小环境指平时各个基层组织的建设情况、基层主官领导能力官兵的整体素质状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内容、过程等是否得当,改进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科学性,积极调动广大官兵积极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也就是我们的“产品”,要有广阔的“市场”。

3、策略性执行

执行不力,其原因一是来自领导、二是出于抗拒。思想政治教育各类方案、计划能否有效落实全靠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决心。其次来之于其他工作、或部门间的干扰内耗与不配合产生的抗拒力。单位各项工作开展的好坏,要依靠一整套“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的策略性经营思维和执行力才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性质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决不是政工部门和少数政工干部的事,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全体党员、群众都要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整合包括社会资源、家庭资源在内的各方面资源,搞好共教共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层次,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用的发挥与管理执行力的提高。四、策略性创新。对于企业来讲,不作策略性创新就不能永续经营。通过创新,经济的生产力才有续航力,企业才有生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就是“产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内容、载体、管理过程等)与管理的创新。根据不同教育内容和实际条件,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式手段,使教育模式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教育方法由传统封闭向现代开放转变,教育手段由单调滞后向丰富新颖转变,不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管理上的创新要大胆借鉴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创新教育评估机制。要设置科学的评估标准。既要评“教”的质量,又要评“学”的效果,从根本上解决“两张皮”的问题。把评估结果与单位评先评优、个人成长进步紧密挂钩,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科学性长效性。

三、从企业管理的策略思维的个体发展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的和出现,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寻找微博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契合点,创新工作方法,合理有效利用微博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微博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义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3)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利用微博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创新,顺应时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载体,创造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动该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认识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提升。今后应改变这种情况,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台。

注重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微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构建官方微博,将学院、班团支部、社团协会等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品牌栏目,例如“学习两会精神”、“中国梦学子梦”等,为思政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台。加强微博平台建设,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关注度和订阅量,并且学校和学院开通运行微博平台,增进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内涵。

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讲解新媒体专业知识,加强微博建设,校园微博运行报告,推动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微博平台,能为学生与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排解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以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小微在线等栏目,通过微博私信互动方式,咨询、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出版校园微博文化思想建设指导丛书,挖掘微博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舆论阵地。

利用微博的沟通和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更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发挥微博成为掌握校园舆论的工具作用,增进师生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对微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微博传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指导各院系、党团支部、辅导员、班委开通微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主题和形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3结束语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高校“学生管理”属于“学生工作”的范畴,是学生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学生管理”应先理解“学生工作”。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用语,它是指“课外对学生进行非学术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有关的概念、事项、活动的集合和总称”。目前,高校“学生工作”正逐步成为集教育、管理、就业、资助、社团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于一体的工作体系,并呈现拓展的趋势。对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学术界下了各种定义,但不约而同地把“教育”、“管理”、“服务”定义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三大职能”。例如,有学者认为“高校学生工作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品德经验为目的,对大学生组织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高校学生工作拥有教育、管理、服务三方面的职能,它主要通过教育对学生产生影响,通过管理与服务控制、调节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使各方面因素对学生的教育活动更加有效”。还有学者认为“学生工作是高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与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宗旨与规划,结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与特点,精心设计、组织实施的影响与促进学生在价值观形成、智力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培养等方面成长的各种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活动或项目”。而高校“学生管理”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不但具备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职能,而且是这三大职能的具体执行者。但从实效性来看,教育、管理、服务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三大职能,虽然各有侧重,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关系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来描述,“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教育只是管理的一种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管理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是前提和基础,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学生自觉接受约束与规范,只管不教就会管而不服;“管理”是保障。管理带有强制性,能够巩固教育的成果,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如果只靠说教,教育的效果是不能得到长久实现的;“服务”是起点也是终点,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三个一切”的理念中,带着服务的理念去教育、去管理就会使教育和管理更有效果,同样脱离了教育和管理,服务就失去了“学生管理”的意义,变成了纯粹的服务行业。教育、管理、服务三者统一于“学生管理”,成为其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内容与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深入发展,互联网技术加速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正不断地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某些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不高、缺少政治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缺少同情心、正义感;功利心明显,自己基本功不够扎实,缺乏内涵,没有远大理想,只是注重眼前利益,比较地浅、浮、粗等。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主要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由谁来负责,由谁来进行管理的问题。这需要同时发挥行政领导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在事实上,特别是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成了各个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部或者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利”了,而其他的部门只是遥遥观望,与己无关。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只看到自己的分内事,而没有一种顾全大局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第三,高校、家庭、社会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统一性问题。在高校,不少教师自定义为“研究者”,对学生专业课以外的事情不闻不问,更有人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仅仅是学校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事情,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没有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观念。当某些学生成绩下降时,首先想到的是学生智力或学习方法方面的原因,而不考虑家庭因素或者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影响。比如有的学生在中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但进入大学之后,面对独立生活的开始,独自承担各方面的压力,缺少学校、老师的关怀,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变得自卑、自闭,甚至萌发退学的念头。而辍学后因过早的步入社会,工作不理想,则会出现在社会上放任自流的现象。同时,社会和家庭又对其监管不力,结果可想而知,其对社会造成危害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也正说明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之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统一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思政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指遵循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依据对学生实际的思想教育现状分析,而制定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案和建立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我国的高校应该做好充足的思政教育的教学准备,这样才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工作,各大高校要首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有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再根据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情况,制定以及完善思政教育的教育工作开展方案,这样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大高校教师的作用,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高校教师树立模范意识,自觉提升自己的素质。另外,各大高校要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定期进行培训和经验交流学习,努力提升本校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以及管理水平。

二、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因所在

(一)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的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国的文化呈现着多元的发展状态,在这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中,高校的学生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制能力以及自控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就会被错误的文化和思想价值观念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高校学生受到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指导和引导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思想问题或者困惑,帮助指引他们在生活和学习当中进行正确的抉择和思考。

(二)各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为了在全球化的趋势当中争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我国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了,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各大高校基于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通过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要建立和健全思政教育的机制、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

(一)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

班级授课时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使得一个班级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无法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心和了解班级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班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管理任务繁重,无法兼顾到班级所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各大高校要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和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占很大一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对高校的学生进行管理,构建一个学生发展的空中桥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互帮互助、助人为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大高校要强化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自觉服务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鼓励本校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或者公益活动,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当中,体会到服务他人的乐趣,从而帮助他们转变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小结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人文管理;措施

一、人文管理在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内涵

人文管理,即为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即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而在思政教育中贯彻落实人文管理,就是指将人放在思政教育管理的中心位置,在管理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来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管理在思政教育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具有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任何社会活动、行为都必须通过人才能得到实现。因此,只有做到通过以人为中心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激发人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实施。(2)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管理是为了人的以符合人性的方式所进行的管理。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总是随着地点、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人文管理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管理。只有通过管理来实现人们自身的价值,通过合理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来积极调动人们的创造性,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

二、人文管理在思政教育中所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提高及发展。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管理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首先,人文管理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学生真正地人文关怀,使得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了自身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加快了平等、自爱、竞争等健康思想环境的建立。其次,人文管理还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为学生设立的诸多积极、崇高的思想政治向导,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道德素养的建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是马克思主义中有关人的本质论断的实现。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由以及全面发展是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必须实现的。思政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人,工作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思政教育人文化管理的展开,就从本质上实现了以人为本,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提供了保障与支持。

三、人文管理的基本原则

(1)满足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尊重个人需要,是社会发展,人类生存的必然规律。而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我们仅仅是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人的需要,从而导致了思想教育的目标化,阻碍了人主动性、创造性的形成及发展。人文管理则充分重视了人的需求,以人为本,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2)重视个人价值。人的价值包含社会价值以及个人价值两种,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二者都不能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因为无论在任何社会环境下,只有满足了大多数的个体价值,才能提高人们的积极性,才能确保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我们过分强调了社会价值的地位,正确的向导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就忽视了个人价值的意义及作用,否定了个人的作用、发挥,导致人和社会形成对立,人不不能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社会的建设中来,抑制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导致思政教育管理的效率滞后。(3)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具有其主管能动性,而思政教育的教育主体也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传统的教育只注重了政治的教育,重视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而忽视了对其个人发展方面的功能,从而阻碍了人的积极主动性的形成,使的全面发展受到阻碍。人文管理的确立,确保了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力、进取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四、高校思政教育实现人文管理的基本途径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有效的高校危机管理是积极的预防,这比危机发生后的处理更加重要。危机管理的最佳状态就是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危机发生前可以起到预防作用。我们必须利用高校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平台,预测大学生中将要出现的引发危机的思想动态,在预测的基础上提出思政预控措施,防微杜渐,防止高校危机事态的出现。第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加强师生的危机意识。高校要加强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培养,在组织和教育环节上抓落实,既要列入教学大纲,又要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养对危机的敏感性,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善于通过小事洞察危机,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第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危机预防小组。危机预防领导小组组长应由校长担任,副组长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来担任,下设的具体部门和人员应由学生处、辅导员队伍、学校保安、学生会、校医院和后勤部联合组成。小组的负责人应把每一个具体职责分配下去,并定期组织会面,讨论危机预防的教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准备,使危机发生时能率领大学生平稳渡过。

2.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危机发生时起临“危”不乱的减震作用

第一,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有效地实施心理干预。高校在危机处理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个体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提高其对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风险的认知能力、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危机处理工作有效推进。第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舆论引导功能。校方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加强正面的引导和宣传,对各界消息要积极跟踪,进行科学的信息搜集和处理,杜绝信息的瞒报和伪报,迅速对事件本身做出反应,及时地主动地真实、权威的信息,消除负面信息。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知情权,又能体现校方处理危机事件的积极态度,起到稳定局势和提高学生对学校信任度的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在危机发生后起转“危”为安的恢复与整合作用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育的活动中,学校要时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各种诉求,培养新时代要求的学生新面貌。

1.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自身的各方面发展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去引导,帮助学生实现由自发发展向自主发展的转变,让学生又自主意识,发挥主观的能动性。时代要求学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确立学生自身的理想和信念,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最后形成自主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相当于片面发展而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遵行一些科学的思想观念。如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这些都使学生根据现有的科学思想观,去实施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了开放的环境和现实影响的实际,用科学的思想观政治观作为指导,联系学校学生的实际,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按照学生的全面需要进行。

3.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内容。时代性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的一切思想政治观都是同社会的、科学的思想政治观相吻合的,它要求学校在对学生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必须发挥它的最大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上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管理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发展的导向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管理的作用是值得实践的事情。

二、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管理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管理的质量,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如何发挥其在学生管理中的凝聚作用,以下对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管理质量给出了几点方法和建议: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导向性作用影响深渊,在学校内部,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各项活动的导航标,为学生建立明确的思想道德观,使学生自觉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自主的约束自身的各种行为和思想,为管理者减少不必要出现的管理问题和麻烦,从而提升学生管理的质量。

2.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蓝本,健全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学生管理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支撑的。制度建设使得学生的规范性增强,日常的管理目的更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蓝本作用也能得到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学生管理的工作机制的制定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蓝本的,它为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如按照“八荣八耻”内容建立的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3.完善学生实际需求的保障体系,提升管理质量学生的实际需求是教育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关心的重点问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各项工作,为学生建立起基本的需求保障体系,这样管理工作更容易实施,管理的质量相应也得到提升。

4.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有特色的互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单板的教授,利用新媒体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德育工作,为更好的管理学生创造一个最优环境。

5.加强学风建设,增强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学校的学风建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建立优良校风的关键,同时更是管理学生的中心内容。提升学生的学风建设工作水平,健全和完善学风建设的管理机制,增强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加强学生日常教育工作的各项管理工作,为提升学生管理质量做出努力。

6.管理人员利用科学的思想政治观管理学生科学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才能正确的管理学生,才能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学校的管理人员就是教师,教师在管理学生的时候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看待学生的问题,并解决各类问题,这样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如教师利用“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教育理念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自立自理”的学生管理工作观。

三、总结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随着经济建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1](P119)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经济价值,实际上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示怀疑,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分离开来,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是浪费时间。这正是导致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手软、一手硬”,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的认识根源。因此,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从理论上澄清一些模糊的问题,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1.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们的继承与发展。明确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P840、83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文明。这种反作用不仅集中表现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直接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的创造,并使精神文明的成果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物质成果。同志也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力量的价值。“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4](P14)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无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与转化,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实践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2.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既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作过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5]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发展论”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说明。许多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6]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市场调节(“无形之手”)和政府调节(“有形之手”)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道德力量不仅影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活动的效率,规范经济行为和提供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分配公平),影响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中明确指出:“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7](P134)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3.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由人的数量来表示,而且也由人的素质来表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7](P50)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

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时,曾深刻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8]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封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8](P4)这充分说明了人的素质的改变是获取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就体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经济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所谓宏观作用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道德和经济思想,即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宏观层次上作用于经济以外,还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挥作用。人是经济的主体,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他们的经济行为、经济生活总要受到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在现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人们确立现代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1](P120)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人们思想的解放、理论的创新和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紧密相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腾飞的宏伟蓝图,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自立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邓小平一再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要靠自己的发展。同志也多次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我们都很紧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面向新世纪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告诉人们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揭示发展经济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奋发图强的信念,振兴和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富而忘本”、“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从“思源”中领会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富而思进”,加快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为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在全社会倡导进步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经济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经济精神的形成过程。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影响乃至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具体地说,它包括经济行为合理、高尚的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树立现代经济精神,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从五个方面实现精神转变,即:必须把贪欲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高尚的动机;必须把庸俗化的重商主义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互惠互利观念;必须从只把自然当成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转变为人与环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生态伦理精神;在财富面前,必须把安逸、享乐意识转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9]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现代经济精神形成、倡导现代经济精神方面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10](P94)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先进合理的经济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率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经济模式。然而,市场经济如同一把“双刃剑”,具有经济和道德上的两面性。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冲动,而且难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对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和政府)的经济活动不仅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换言之,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保障,而且需要伦理规范使经济行为更加合理、更加文明。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行为不正当,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效率,国家经济实力也不能真正增强。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行为主体如果自身缺乏基本的诚信,而彼此之间又没有相互的道德约束,行为必定短期化,导致假冒伪劣、合同欺诈、“三角债”恶性怪圈等现象出现。最终不仅企业会失去市场,行为主体也会因缺乏稳定的预期而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据2002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福建省企业家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诚信缺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经济的进步问题,客观地、科学地分析经济形势,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观念,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公平竞争、精诚合作,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提高对社会发展前景的认同与信心,同时揭示改革过程中的存在的矛盾、困难和风险,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认识环境、道德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素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和影响生产的效率和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视精神激励和潜能开发,不仅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共识,而且已成为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如果说,在战争年代,面对无数艰难困苦,需要一股决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一种战胜困难的拼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同样需要理想和信念,激发起人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激励。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正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精神支柱。如海尔集团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长虹股份有限公司的“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价值观;日本日立公司的“和、诚及开拓精神”的企业精神;美国杜邦公司“通过化学为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更美好的东西”的企业宗旨等,都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不仅对于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企业道德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等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精神状态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从而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进取精神、开拓精神的企业员工。企业文化不仅使人们有了明确的精神追求,还会营造一种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文化氛围,融洽人际关系,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把个人生存劳动的目的同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自觉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效率具有双重基础,即物质基础和道德基础。在经济分析中,动力来自个人物质利益的假设是有局限性的。人是“社会的人”,除了有经济需求之外,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人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利益这一基本动因之外,还明显受精神因素的制约。在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物质利益对个人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会有所减退,而精神激励和道德激励的作用将有所上升。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原则,充分尊重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工作方法,企业、社会公共目标的激励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都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管理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为人们“应该如何行为”提供了价值信念上的共识,进而减少人们合作行为的“摩擦费用”,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邓小平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5]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6]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7]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9]孟宪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4,(6);张玉来.市场经济需要现代经济精神——与孟宪忠教授对话录[N].人民日报,1995-01-19.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当代人个性培养的内容

当代人的个性培养重在个体主体性的培养,因为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每个人的主体性是不同的,不同主体性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就是哲学上的“个性”。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人的个性与人的主体性始终统一:主体性越强,其个体性也越强,反之亦然。因而个性培养重在主体性的培养,它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能动性是个性培养的基本内容。

能动性相对于被动性而言,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明确的目的支配着主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达到目的的手段、方法、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思索,形成一定的计划。在计划的实现过程中,将经历各种选择与困难,这就要求主体发挥个人的主见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实现目的。具有能动性个性特征的个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和活跃的状态中,他们能自觉地调动潜藏在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2.自主性是个性培养的核心内容。

主体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真正具有积极个性特征的人绝非依赖性的人,它意味着“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样的人,具有自立、自为、自强的品格特征,既是外部客观环境的积极调控者,又是自我意识的主导者;既能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主体地位,能支配和选择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又能自然而又充分地显示个人的潜能、意志和魅力,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品质,最大限度的求取发展。

3.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高目标。

创造性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也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它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具有创造个性特征的个体,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能独立提出问题、设想并进行验证;有着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有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力;对新事物很敏感,对发现新事物和创造活动有着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倾向;敢于冒险,敢于献身。激发人的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终目的。

二、现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人的个性培养

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有所不同,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永葆青春的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多元时代,是一个个体要求得到充分尊重与展示的时代,是一个呼唤能力与个性的时代。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当代人的个性培养。

1.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成三个基本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中,人与人之间表现为宗亲、血缘关系,以直接的统治与臣服的关系为基础,个人只是“狭隘人群的附属物”;第二个历史阶段中,市场经济以物的经济联系(商品、货币的交换关系)代替了人的依赖关系,资产阶级在把人从神和专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的同时,却又使人落入资本的奴役,落入异化的劳动中;第三个历史阶段中,人不仅摆脱了人的依赖,又摆脱了物的依赖,不仅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从马克思的人的发展阶段理论我们也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历史,是人们向往、追求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生活就越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联系,就越是要求社会成员发展多样的个性与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人的个性,不断确立和弘扬这一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为当代人的个性培养服务。

2.市场经济体制的自主性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是肯定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它要求商品所有者的个人摆脱各种社会限制和束缚,独立自主地走向市场,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进行竞争,追求自己的目标,这就呼唤人的独立精神和独创精神的培养。不仅如此,它还把个人利益的立足点放在生产者自己劳动所得的基础上,肯定个人劳动所得的利益,为有个性的个人创造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社会舞台,要想获得成功,要想避免失败,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主性,施展人的能力。市场经济呼唤主体性个性特征的培养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理论、人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地位的本体论基础,更是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顺应现时代的潮流,为市场经济体制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于主体性个性特征的培养。

3.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①社会层面,即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教育;②道德层面,即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重视和追寻;③人学层面,即对自身的关注、尊重和自主性的高扬和发展。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首先着力于人学层面,关注和尊重个体自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和社会层面的提高;反过来,社会和道德层面又将促进人学层面的发展,因为政治和道德的提高有助于人性的丰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着力点放在了社会与道德的层面,过多强调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忽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问题;过多强调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去迎合社会的需要,“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忽视了个体个性发展的需求;过多看重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合理化价值”,忽视其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目的合理化价值”;在方法上多采取强制管理和灌输,忽视教育对象人体的内心认同。这种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模糊或淡化,片面强调培养和塑造听话、服从、谦恭、克制和无私的形象,使人的独立、自主、创造的个性得不到体现,导致教育对象抹灭自身个性去适应“大一统”的严格规范要求,失去了建设自身思想道德品质和积极参与知、情、意、行的道德实践过程的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甚至出现“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这种传统模式,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人个性培养中的作用

对于当代人个性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的过程,它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相关服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环境保证、方法保证和责任意识保证。

1.思想保证。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人的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所以也要以此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心理特征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绝非意志薄弱、情感脆弱、理智丧失、缺乏主见、盲目随从的个体,绝非“单面化”和“畸形化”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了解人,尊重并激发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能力并使之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

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右”,又要警惕“左”。所谓“右”,就是思想保守,认为个性张扬冲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原则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纠正那种过分强化组织与领导、漠视甚至扼杀个人的虚假的集体主义,把个人作为历史的要求和归宿,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全面的能力。所谓“左”,就是认为个性培养就是个人主义、个人的自由主义和标新立异,就是与社会的发展方向背道而弛。思想政治教育要让人们明白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个性塑造不是等同的;要让人们明白社会、道德、党性与个性塑造不是矛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性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个性是有道德的个性,道德是有个性的道德,任何离开个性说道德和离开道德谈个性都是不科学的;要让人们明白我们所倡导的道德是为了促进人的个性充分正确发展的进取性道德,而每个人张扬个性,发挥能力作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则是最大的道德。

2.环境保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人们作“出头的椽子”、“出林的鸟”,还要为之营造出宽松、包容、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不论多么与众不同,都要宽容;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不同的观点也要持虚怀若谷的态度,包容别人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对别人不能责全求备,不能要求尽善尽美,作到兼容并包,以形成宽松、包容、积极、健康的氛围,以促进个性发展。

3.方法保证。

要培养千姿百态的性格,需要因材施教的方法。几千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提倡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是,他们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是在“统一”的要求下进行的,其最终仍然是为了达到统一与整齐的目的,为其统治培养听话和服从的个体,这就为“因材施教”留下了深刻的局限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材施教”,既承认个体先天素质的差异性,更承认后天教育效果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因材施教”,培养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体,他们具有独立性、创造性。通过“因材施教”,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社会道德意识个性化”,即将作为间接、渐进、普遍性的原则转变为具体的、丰富的、个性化的信念、理想、守则,使之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建立在这种思想指导上的“因材施教”,其针对的“材”不仅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还包括他们的心理、生理、需要、动机、情感、欲望等人格特征;它所实施的“教”不再是直接灌输、强制执行,而是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不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将社会要求向个体需要转化,将认同的社会主体道德准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体头脑中的品德观念,使社会道德作为规范成为个体的道德愿望,内化为个性心理品质保留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

4.责任意识保证。

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让受教育者正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坦然接受现实的自我,根据自身的特点,克服消极个性,培养积极个性。特别是在个性塑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受到种种限制,这就要增强主体的个人意志,培养其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摘要题】军队思政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审美教育/作用/途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官兵对美的崇尚和追求,无论对部队还是对其自身来说,无疑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功能,把审美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一、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致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黑格尔曾精辟地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融。因此,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官兵高高的道德情操。美育具有令人愉悦的可感形象,它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鲁迅先生曾经指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仍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1](P274)人们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发源于人们的内心指令,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内心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不仅从理性上认识应该这么做,而且从内心情感上也甘心情愿地去这么做的时候,人们的道德信念才能是坚定的、稳固的。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教育正是依靠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打动官兵、感染官兵,从而使官兵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通过情感的变化来分辨美丑,自觉地趋善避恶,实现道德的升华。

(二)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追求理想的生活。审美理想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向往的一种完美的生活境界,是与社会政治理想密切联系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的《西里西亚织工》一画时,曾说:“请允许我提一下优秀的德国作家许布纳尔的一幅画,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先进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中发掘美的内涵,美的心灵,美的理想,使官兵在审美的过程中自觉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促进官兵身心健康发展。健康,不仅是指人的身体(生理)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当官兵们沉浸在美的欣赏与创造中的时候,由于注意力的转移,生活的变换,情感的净化,就可以超脱自我,心情开朗,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从而使情绪稳定,保持心理的平衡。通过审美活动还可以帮助官兵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能力,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官兵的全面素质。

(四)帮助官兵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官兵们都是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者和未来创造者,都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但是,由于年龄、知识结构、个人爱好的不同,他们对美的追求并不处在同一水准上,社会上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和丑恶现象对缺乏审美体验的官兵的诱惑,都有可能导致一些官兵在审美追求上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应因势利导,注意对官兵进行审美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形成美好的生活情趣,用美的尺度去塑造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要充分发挥美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作用,还需探寻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从审美教育的实践看,主要应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美、形式美和形象美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美。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美”,关键在于使教育内容包含“真”与“善”的深刻内蕴。

1.美在于真。这里所说的真,一是真理,二是真实。真理,是说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打动人,起到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我们宣传的思想理论乃是真理。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按照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用最先进的思想理论,特别是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去教育官兵。真实,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以真实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真实的东西,才是美,它不会使人失望,而令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俄国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指出:“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虚假永远无聊乏味,令人生厌。”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总结宣传典型时喜欢人为地美化典型,任意拔高,这样包装出来的典型就失去了生活的基础,缺乏人情味,使人感到是天方夜谭,也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2.美在于善。这里的善有两层含义: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讲宗旨、讲奉献,要合乎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最大的善;二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为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大,由各种利益矛盾引起的思想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审美教育同样必须把“义”、“利”的原则有机统一起来,既要从国家、集体的利益出发,同时又要顾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既要注重对官兵精神需要的满足,又要注重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从而使审美教育充分发挥其至善至美的功效,使官兵切实体验到美与善的享受。

(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官兵的文化素质、个人意识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求美的愿望日益强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审美教育,紧紧抓住官兵追求美的心理需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形式多样,推陈出新。正因为美的涵义是流动的,因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是美的生命之源,美的灵魂所在,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要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做到生动、活泼、新鲜。如在对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官兵们关心的问题、有分歧的问题,不妨采用“实话实说”节目的形式,让大家各抒己见,通过面对面的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能起到上政治课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在进行文体活动时,基层单位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美育教育方式。如防化部队的文体活动,可以开展穿防化服打篮球比赛等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官兵的作战适应能力,又满足了官兵喜欢新奇的心理,活跃了官兵的生活。

2.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实践证明,单纯说教比较呆板、枯燥,如果把无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寓于美的形式、艺术形象之中,就会造成一个赏心悦目的心境,使官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官兵们的业余生活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一些腐朽、错误的东西必然去占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审美教育,抓好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一方面,要按照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向官兵推荐优秀的电影、电视、音乐、戏剧、图书作品,介绍先进的英雄模范人物,摒弃一切低级颓废的东西,使官兵的欣赏情趣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官兵的不同爱好,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影视精品欣赏、智力竞赛、群众性体育活动等。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传媒。现在我军团以上单位已基本开通了闭路电视,可以利用闭路电视,拍摄播放部队自己采写的新闻节目,把部队发生的好人好事,官兵们训练、学习、劳动的情景拍成电视片。官兵们通过看闭路电视,便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美育的这种娱乐性,使官兵们在情感上自由、舒畅,其教育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它将在人的一生中长期发挥作用。但是,美育对官兵的思想所起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能简单地认为,开展一两次审美活动或欣赏活动,官兵的思想会立即转变,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只能在反复不断的审美实践中,在美的生活环境中,经过日积月累的熏陶、感染、滋养而取得。

3.情美交融,以情感人。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熏陶,而情感的产生是由美的形象唤起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审美教育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应注重塑造具体可感的情感形象,达到情与美的交融。官兵通过对这些情与美有机结合的形象,激发起感情的冲动,产生共鸣,获得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受到感化、熏陶,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讲“大道理”的。但是,要使大道理真正服人,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晓理和动情结合起来。在一定的意义上讲,“通情”才能“达理”。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P255)要把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人的信念,是需要桥梁和动力的。这桥梁和动力不是别的,就是情感。思想政治工作固然重在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但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又是具有复杂情感的人,这就不能忽视情感的因素,不能不在告之以理、以理服人的同时,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心悦诚服,激起他对真理的向往和追求的巨大热情,激起他求真、向善、爱美的信心和力量。一个战士,只有他具有了高度的民族自尊心,一种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激起他强烈的情感时,他对敌人的打击才是最坚决、最有力的。他的身上会焕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要由美育来承担。

4.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环境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叉点,它关系到人的生存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美。环境美以稳定的影响方式陶冶人们的心灵。环境美的创造具有实用的和审美的双重价值。”[3](P350)让美走进军营,努力美化营区环境,创造多姿多态的形式美,既是现代文明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部队面貌,更能使官兵们心旷神怡,催人奋进。当人们长期在经过美化的环境里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会从自身创造的美好环境中享受和谐的审美愉悦。美的陶冶犹如春风化雨,点滴滋润,逐渐形成一种美好的、积极的心理定势,它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甚至对人的一生都会发生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创造美好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当成一件大事来抓,积极营造一种催人向上、追求真理、弘扬正气的政治环境。同时,要动员广大官兵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领导者要尽可能地从美学的角度去规划和建设军营,使营区做到庄严整洁、协调美观、绿化有序,使官兵们在美好的环境中,不断接受陶冶和滋养,在思想行为、知识情趣上不断得到提高。

(三)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形象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使对方自觉感化和心悦诚服的非强制性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就是审美活动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教育的主体,居主动和主导地位,但相对于教育对象,则又是被其评价和审美的客体。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言一行均被作为参照系存在于教育对象的审视和评价中。因此,塑造一个令人心悦诚服,并产生依赖感的良好形象,在内在的气质和外在的风度上做文章,使教育对象产生美感,对教育者至关重要。

1.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人格美。首先,要具备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趣,牢固树立埋头苦干、建功立业的思想。其次,要作风正派,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品行端正必然受到官兵的尊敬和爱戴,而品行不端、作风不正的人常常被嗤之以鼻。只有先做一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有德之士,才能理直气壮地站在教育对象面前,宣传真理,感染他人。

2.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才能美。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博学多识,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军事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把丰富的知识自觉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多看、多听、多思考、多实践、多积累,做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才能使教育对象口服心服,其信赖和敬佩的美感也油然而生。

3.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行为美。行为美是指在良好动机的驱使下,思想政治工作者以身作则,为人先行,以非权力影响力激励教育对象的效仿意识而产生美感的一种行为。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官兵们对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官兵,才能使自己成为官兵心目中的偶像,成为官兵自觉效仿的榜样。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1.规范化管理工作机制的缺乏

思政教育实施与人的发展休戚相关,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方能得到体现。从思政教育实施的具体形式及意义出发,其目标培养和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依赖于思政教育管理规范化的实施。由于计划实施与规划组织的缺乏,高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在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方面相对缺乏,教学过程中对于思想教学的组织不够严谨,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显然极为不利。除此之外,学生工作的开展也缺少长期性的规划与阶段性实施计划,不够健全的规章制度加之人员配置不够齐全,这些都使得思政教育管理的管理目标难以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体现,文字档案记录较为混乱。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思政教育管理的规范性出发,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体制实施的针对性。

2.现有的思政教育管理体制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首先,现有的思政教育管理体制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分级管理体制的实施通过层级管理的方式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德育为先的原则确是统一了学生的行为规范,然而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却难以体现。其次,教育管理体制分工不够明确,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分离了院校之间的关系,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管理本质上过于偏离。最后,人权与事权的相互分离降低了教育管理的实施效率,管理者仅仅能够依据现有规章制度来对事情进行管理,忽视了其中人文管理内涵的体现,这显然不利于思政教育管理体制的革新。

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1.持久有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规范化管理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体制建设中的体现应当从体制创新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提高管理机制的有效性与持久性突出动态开放、教学互动与监督管理在运行机制中渗透的必要性。这一过程中除了需要明确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外,齐抓共管也是统一的领导所要落实的内容,在总责制度指导下体现网状体系的实施优势,提高人员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积极性,在互相监督中促进优势互补与密切合作。全新管理体制的形成还需要从人力和物力等方面出发,保证机制建设的有效性,通过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开展确保管理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重要推动意义,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质量也是重要的保障。此外,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依赖于教学管理工作体制的有序建立,从思政教育工作的计划性、职业化及制度化等方面保证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效果。

2.双向分流辅导员机制的构建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断扩大,辅导员自身的素质与岗位工作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这无疑阻碍了思政教育管理的有效开展。教研与思政双向分流辅导员机制的构建明确了对高校辅导员的任用与选拔机制,更加重视对辅导员自身的政治素质的衡量与考察,辅导员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之外,其自身的政治素养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通过对辅导员教学科研工作量化考核标准的降低突出分流渠道在推动辅导员教学管理工作实施中的必要性,这同样是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体制创新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

3.思政教育实施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意识形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一、我国特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1.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的不断强化和理论创新问题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构成了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因而它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当前,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具有双重涵义:一是我国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则国家就不再姓“社”;二是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必须长期坚持。因此,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是一元化的和不容置疑的。

当前,我国已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闭关自守走向改革开放并进入全球化的轨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考验。

(2)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呈现出冲击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势

市场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双重”作用日渐显现。一方面,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趋利性使人们以更实惠的态度衡量评判一切现实问题,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使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这必然使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虽然非主流意识形态并不处于社会意识的支配地位,但却在其具体的阶层和经济领域中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贯彻和落实。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社会利益阶层逐渐分化的趋势在不断的加剧,由于社会消费倾向急剧增长所刺激起来的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的观念抬头,使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对生活意义理解简单化、生活目标物欲化、道德理想空虚化,从而形成当前转型期所特有的价值体系。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为表现的价值观念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的同时,也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大多数人对意识形态问题普遍取淡化的态度,不再盲目地信仰某种意识形态,进而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选择和人们的价值判断,使业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承受着极大的冲击。而一个时期党的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的存在,更为多元价值观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

(3)大众文化的流行,滋生了消费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大众文化正将人们的理性裹挟于世俗化的文化浪潮之中,通过内容和话语的多样性,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调侃,使主流意识的独立地位受到挑战;其将物质追求作为唯一,实现着对商业利润的追逐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在市场上不断挤占主导意识阵地。明星崇拜、流行歌曲、娱乐报刊、电子游戏、时尚服饰等带商品色彩的大众文化形态,使青年陷入盲目的虚幻的感性幸福之中不能自拔;不断地制造“梦幻中的英雄”,使推崇个人主义甚至极端个人主义达到极致,人们尤其是青年在此虚幻中得到的了满足。这种状况,不仅在消解着人的责任感和人生理想,还吞噬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也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4)媒体传播的社会化,使得主流意识形态难以直接有效地“灌输”给大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信息容量大、传递交换便捷、互动性强的优势,日益影响着是青年学生的成长。由于无所事事和学习基础较差,互联网便成为一些青年和青年学生消磨人生和打发课余时间的理想替代品以及联系情感的纽带。在网络世界里,由于日常生活的话语自由度的增强,使原先高度政治化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弱化。同时,由于社会和学校对网络中的负面效应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对其无序化状态的整合一直不到位,给网络中宣扬的蛊惑人心的价值观蒙蔽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以可乘之机,构成对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威胁。

(5)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使年青一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有淡化的趋势

当前,由于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文化的传播便日益成为西方国家渗透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利用文化载体,在销售其文化产品的同时,兜售其价值观、政治理念和文化理念等意识形态,企图达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淡化民族认同感的目的。受此影响,在一些人和学生的心目中,已经产生一种崇尚西方文化的意识,而对本民族文化则取妄自菲薄与肆意批判的态度,似乎唯有这样的态度,才能证明自己的开放性和世界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挑战的策略

1.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直气壮地坚持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我国社会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它已发挥并继续发挥着对人们行动的导向和对社会稳步发展的主导作用。目前,在我国社会价值观多元纷呈,甚至彼此冲突、对立的情况下,更需要马克思主义来统一人们的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敢于同非主流思想进行正面交锋,做到既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正面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是新时期历史赋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职责。只有在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2.辩证地看待“一”和“多”的关系,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观是以“和而不同”为基础的,同时,讲求“以和为贵”,消解矛盾,从而实现内部的团结。“和谐观”不是简单的趋同,而是使有着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辩证地看待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对于一元化的学生思想工作的影响,正确看待学生中的不同思想和行为方式,通过扎实的工作,积极整合学生日常生活领域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和多样化社会意识中的“多”和谐相处的新观念。

3.注重教育的层次性

社会主义和谐观对差异性的承认,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兼容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在承认不同群众拥有不同利益追求的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只有从这一事实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才能有的放矢。

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上,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不同采取不同方式。

(1)注重广泛性

“我们不只是要善于团结先进的青年,而且还要善于把一切爱国的青年、包括还不赞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爱国青年,都团结起来,共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2)抓好重点队伍

学生中的党员干部肩负着引领先进思想文化发展方向和提升社会精神境界的政治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直接传承者。因而,不仅要通过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选修课,强化对他们进行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党的历史教育,而且要加强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尤其是经典理论的教育,提高其理论修养,努力使其从思想上真正成为主流思想的真正继承者,使之走上社会后,仍然能坚定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4.强化人文关怀,引导、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层次

大众文化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娱乐消遣性文化,在内容、形式、品味和艺术层次上是复杂多样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让人文关怀走进日常生活,从寻求人的生存的协调状态和文明的趋向出发,把意识形态宣传的重点转移到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公民意识的宣传上来,努力构建适应和谐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以矫正物质崇拜、商品崇拜和盲目享乐等倾向。为此,要提升青年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导向,调整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以克服盲目的脱离实际的价值观;要围绕人们求和、求乐、求美、求进等需要开展各种活动,使青年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及审美情趣,树立起正确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5.注重实践,强化效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实现如下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要从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从千人一面、说教为主的模式向因人而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柔性化、交互式教育应成为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课堂教学方法,坚决摒弃单一的理论灌输的方法,采取理论的灌输、实践的渗透、环境的熏陶相结合的方式;除加强课堂的理论教学等显性的教育外,还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假期和“黄金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农村、工厂和社区,了解中国的现状,从而使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提高“两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1、管理模式过于僵化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服务的,也即是围绕着如何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如何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素养而服务,然而目前在很多高校当中,担任管理者的一般都是学校领导,而被管理者就是教师和学生,学校领导说什么,教师和学生就要执行什么,这明显是过于专制和独断的,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再者,很多高校都是由某科的任课老师来兼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而并没有专职做这项工作的人,因此导致教育者花费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管理效果自然也较差。

2、过于强调管理速度

现如今,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过于强调管理速度,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其管理质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变得片面化和简单化。有些管理者只注重管理的形式,却忽视了其管理的实质,显得过于急功近利,并且在管理之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导致很多管理工作都并没有真正落实好。例如,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为了尽快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将指令简单地传达下去之后就要求对方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对方的实际情况,这样的管理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既不能够有效促进被管理者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又不利于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物质生活需求的越来越高,不良思想的传播也越来越多,这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当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短期内是无法达到明显成效的,因此管理者不应当过于强调速度、急功近利,而应当要从长计议,在确保管理质量的前提下追求管理速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途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指导性思想,它关系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及发展,可以说,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理念,就不可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须要改变陈旧的管理理念,而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来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新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够保障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来说,新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应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服务的,是为人民群众而服务,其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被管理者、考虑被管理者的实际情况,而不应专断独行。

2、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现如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都要开展管理工作,例如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确定其教学目标、预测其发展前景以及进行教育决策等,然而虽然开展了管理工作,但却比较缺乏监督评价。监督评价关系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个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而言意义重大,因为只有建立完善了相关监督评价机制,才能够对管理者的工作进行有力的监督。因此,高校必须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监督评价机制,对管理者的各项管理工作和管理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和考核,从而保证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3、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大多都是灌输式的管理模式,而若想创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必须要改进其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须要摒弃以管理者为主导的灌输式管理模式,而确立以被管理者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意见,积极挖掘被管理者的潜能,使被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影响及渗透。

三、结语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完善管理能力,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实施管理。但是据调查发现,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不到位、相关教材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欠缺等等。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其应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

现如今,教育教学新观念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教育是集学科教学和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摒弃固有的老旧思想,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将心理学内容贯穿于其中,并强调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与人的思想内涵有关的教育内容,心理学使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外化为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的行动、技术等各个方面。有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利用的过程中却无法使其有效的发挥。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切实应用到管理中来,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管理形式,逐步转变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坚持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力度。

(三)完善师资建设,加强研究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一定要以科学合理的研究为基础,以完善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因此,学校一定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找到其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密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思想完善学校管理,增强学校管理能力。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