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

教学设计笔记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1篇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对象来自浙江省重点高中、市级教学研究机构、县级教学研究机构以及基层普通中小学校设计的听课笔记,这些听课笔记的设计者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和代表性;设计和使用听课笔记的主体有来自经济和文化发达的省级重点高中,也有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小县城所属学校,还有优秀教师集聚的优质民办学校,这些听课笔记的设计者分布于浙江省各个不同区域,这次共收集了80余本,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听课笔记65本加以分析研究。

二、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听课笔记的编制主体

表1

课堂听课笔记的设计和编写者称为编制主体。从调查的情况看,课堂教学听课笔记的编制主体主要是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从总体情况看,教学研究部门编制的课堂听课笔记比较规范、使用面比较广。高中学校大多有自己编制的课堂听课笔记,初中学校约有一半的学校有自己的课堂听课笔记,小学以使用教学研究部门编制的听课笔记为多,编制听课笔记的部门还有如教育科学研究所或教育局,各类学校编制的听课笔记针对性较强,但设计栏目和规范性差异十分明显,能起到引领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作用的较少。

(二)听课笔记的各种信息称谓

1.听课笔记的称谓

表2

从调查情况看,取名为听课笔记的为最多,达到29本,可见“听课笔记”最容易被大家接受。除了表中列出的名称外,还有以下名称:听课评估本、听课卡、听课录、观课记录、听课评课本、听课记录表、课堂教学实录本、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师成长记录手册、校本研修手册等,这些名称有的显得偏小,如听课卡、听课记录表;也有的名称显得偏大,如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师成长记录手册、校本研修手册等,将听课笔记纳入了教师校本研究或教师专业成长等内容之中。

2.上课教师所在单位的称谓

对上课教师所在单位的称谓以学校为多,超过了一半,这让听课教师容易搞明白上课教师所在的单位;将学校和班级合为一栏的有9本,将两者分为两栏会更方便有关信息的填写;有12本听课笔记未将上课教师所在单位栏列出(这类属于学校编制的居多,到校外听课时会出现上课教师的所属单位无处写的状况),这会让听课教师把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搞混淆;“听课学校”容易让听课教师将上课所在地学校与上课教师所在学校混在一起。

3.听课班级的称谓

表4

听课班级的称谓以要求填写“班级”的为多,超过了一半;只要求填写年级的有9本,但由于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区别还是很大的,因此只填写年级容易将班级混淆;虽然将学校和年级合为一栏的有9本,个人觉得还是分开两栏填写为好;开课班级、听课班级、授课班级、年级班、上课班级等称谓不如“班级”来得简洁明了。

4.上课教师的称谓

表5

对上课教师的称谓以书面语和简明为好,教师一般是指具有正式编制、获有某个职称并担负实际教学任务的老师,比老师的概念范围小,教师比老师在文字上更加专业。教师适合做职业代名词,老师比较趋向平时口语上的称呼。其他称谓如执教老师、开课老师、授课老师、施教老师、任教老师等显得口语化,还有的称谓如授课教师简况、执教者和单位、执教老师和学校等显得有点烦琐。

5.上课时间的称谓

表6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关于上课时间的称谓多达24种之多,有的对时间的区分列得很细,如年月日星期几上下午第几节、年月日星期几第几周第几节等;有的较为实用,如表6中所列。从简明实用的角度考虑授课时间的称谓采用“时间节次”较好,因为时间包含了年月日,节次便于教师的区分,至于第几周、上下午或星期几,只要稍加推算即可。

6.学科分类的称谓

表7

除了一些听课笔记未注明科目外,比较一致的称谓为“科目”或“学科”,其他的学科称谓还有课程名称、科目内容、科别和执教者学校、学科和活动名称等,显得混杂或不太合乎中小学的常规称呼,其中的课程比科目范围要大。

7.上课课题的称谓

表8

从调查看,直接称课题或课题名称的接近三分之二;但教材这种称谓却显得过大,一节课是教材中的某一课时;授课内容和教学内容又显得略为偏小,容易让人不易把握;也有的叫内容,则显得不够贴切;还有的未按要求填写课题,这样听课记录会显得缺少主题。

(三)听课笔记的栏目设计

1.纵向栏目设计

除了给出上课的有关信息外,一般将听课记录的页面设计成两栏的最多,占三分之二强,这种设计能为大多数教师所采用;设计成一栏的约占四分之一,其他的较少。

表9

设计两栏的第一栏一般为“教学过程”或“课堂实录”居多,这种称谓最容易为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第一栏的称谓还有听课笔录、教学过程与记录、课堂教学记录、随堂摘要、教学行为师生行为及话语记录、教学过程记录、听课记载、教学程序和策略、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听课记录、听课内容、课堂活动记录、教学过程及意见、过程等,其中有的过于复杂、有的略显简单,会让使用者感觉模糊,甚至带来不便。

表10

两栏的第二栏一般为评价与建议为多,它能提醒使用者既要及时给出评价,又需思考自己的建议。除了表11中所列的外,其他还有教学评议、议课记录、点评及交流、教学特色与待改进之处、情况记载、对教学意见和建议、教学建议、听课感言、综合评价、听课教师评议、分析与思考、听课意见及建议、观课随笔、意见建议、听课随感、总体评价、评价与探讨、听课随感、分析与评价、听课与心得、分析评议、评课意见、听课评议、听课感、评课与建议、听课意见、感受与磋商、教学评价、评课意见、评点和建议、听课意见与反思、师生行为及活动记录等。

表11

2.横向栏目设计

听课笔记除了纵向划分为若干栏外,还有横向的设计。横向设计中还增加了用于板书设计的空间,这种设计的听课笔记有7本,还有两本设计了学生座位表情况,便于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情况及师生交流情况的记录。

(四)听课笔记的大小与页码

1.大小情况

表12

从统计情况看,听课笔记小开本(32开本)的比大开本(16开本)的略多,但近年来新设计的听课笔记以大开本为多,小开本便于携带,大开本显得更大方、使用更方便,16开本较适合教师的课堂记录。

2.版式

听课笔记的排版方式以竖式为主,达到了64本。横式的只有1本,这种版式对于使用者显得更为方便。其色封面设计的有18本,彩色本显得更为漂亮,这种听课笔记以学校编制的为多。

3.内页页码

表13

其中最多页码达到170页,最少页码的只有30页。页码的多少还与开本情况有关,一般来说,小开本的页码较多,大开本的页码会少些。小开本会让教师写不了多少字就要翻页,页码过少会出现一个学年要用上好几本听课笔记的情况,页码过多会出现一年只能用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容易造成浪费。

(五)导向性语言设计

有25本听课笔记印有听课要求或评课标准,如听课要求、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评价表)、评课原则、一堂好课的标准等;有2本听课笔记有使用说明;一些民办知名学校的听课笔记甚至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名人名言印上了,以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约有一半的听课笔记没有任何导向性语言。

三、听课笔记设计策略与建议

编制听课笔记的目的是让广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及时、有侧重、方便地记载上课的各种信息,引导教师课后开展切实有效的互动式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推动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推进区域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规范各种信息称谓

听课是教师借鉴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听课记录是教师教学资源积累的重要内容,规范的听课信息记录能为教师日后的查询、联系和交流带来方便。课堂上有许多信息需要教师去记录,相关信息栏目要规范:各种称谓尽可能采用通俗易于理解的简明名称,各种称谓采用书面语为好;内页除注明“听课记录”外,用于记录各种信息的可分为两个横栏,分别记录上课的有关信息如学校、班级、学科、教师、课题、时间(含年月日第几节)等,前四项安排在一个横栏内(分成四个纵栏),后两栏安排在一个横栏内(分为两个纵栏);封面除注明“听课笔记”外,还要加上单位、姓名(使用者)、学科、时间(或学年)等信息,这样便于校际间开展教学研究交流,也便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方便广大教师使用

编制听课笔记的目的是方便教师的课堂记录,听课笔记的版式、栏目安排、内页数量、纸张质量等都要从美观、便捷、留有余地的角度来为教师提供方便。听课笔记采用横式排版能方便教师的课堂听课记录,便于将师生活动同步并列式记载,还可将评价与建议及时记下;听课笔记本后面要留有若干页,可用于黏贴或存放资料的空间,方便教师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附上,以免散失;记载页加上暗线方便教师的课堂记录书写,利于课堂记录内容的整洁排布;在每课时课堂记录的页眉加上编号,便于教师对听课数量的统计;保证听课笔记的印刷质量,改变听课笔记尺寸较小、纸质较差的现状;一个课时设计为两页,且以翻开时呈左、右两页为佳,减少教师翻页的麻烦,方便记录和查看;听课笔记设计成16开本,页码控制在90~110页,能记载40~50节课,方便教师一个学年听课记录的使用。

(三)优化记载栏目设计

听课笔记能起到让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回忆在头脑中再现教学主要环节和情境,记载栏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上述各种信息两个记载横栏外,余下的听课记录页再分为两个横栏。第一横栏用作时刻、课堂教学活动和评价与建议的记载,这个横栏再分为三个纵栏:第一栏记载时刻,引导教师记载课堂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情况,利于课后对各个环节的用时效率展开评价;第二栏记载课堂教学活动(主体),及时记载师生的各种活动、课堂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行为和参与课堂的情况;第三栏记载评价与建议,引导教师在听课的同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意见,方便课后的进一步梳理和归纳,有助于教师养成听课后的进一步反思,达到提高教研效果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活动横栏的下面,设计成一个横栏并分成两个纵栏:第一纵栏用于记载板书,板书记录能反映课任教师对学科知识产生、演变、形成结论的逻辑发展过程,重难点的处理方式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状况,从中能引导教师深入思考怎样才能将编者的逻辑序列、教师的教学序列整合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认知序列;第二纵栏用于布置学生座位表,座位表可以引导教师及时方便地记载学生参与课堂的频率与分布、师生互动的情况及合作学习状况。

(四)引领教师教研路径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课堂;板书设计;学生笔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对板书设计不够重视,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但笔者认为,板书设计对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非常重要。黑板上的板书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摘要,可以说是一堂课的“眼睛”,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方便学生重复联系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方便学生记录和理解记忆,不断循环提升。

有经验的教师对板书设计总是高度重视,在课前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笔者对板书设计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在课前要充分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教材结构,把握知识脉络,明确能力要求,明晰思想方法,精心设计好完整翔实的课堂板书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各个板块的主次关系、先后关系、联系纽带便会了然于胸。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会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在组织教学时,教师才会敢于放手,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展示。同时由于课前已经设计好了板书,在对应时间点必须把板书内容书写在黑板上,借助板书的调控教师可以更加从容地担当起导演的角色,能够收放自如,课堂会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有序展开。

二、板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本节课主要知识点且与教材结构基本保持一致

例如,在学习“声音是什么”一节时,板书设计如下:(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声音是一种波叫声波,声音具有能量。(4)声速。这样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顺序与教材基本一致,也方便学生对照教材进行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三、板书设计应该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能科学有效地帮助学生比较学习和理解记忆

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巧妙揭示出来,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例如学习“汽化和液化”时,为了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板书设计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如下:

这样的板书设计有利于较全面地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这类知识点有相近之处且容易混淆,适宜用表格等较直观的方式加以区分,学生会很快加深理解,也便于记忆。板书设计的形式必须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表格,也可以是图形、知识树结构等等,但一定要追求实效,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

四、板书设计应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对典型例题的关键部分应予以板书,对于易错点也应该予以呈现

在课堂上学习例题时,笔者通常用课件投影出示题目后,先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然后交流展示,学生在交流展示时要力求说出思考过程、解题关键、易错之处以及拓展延伸。学生展示完毕后,由于题目往往较长可以不全部记录,但关键点是需要记录的,方便日后进一步的理解消化。下面是笔者在教学水沸腾图象时的板书设计和指导学生作记录的摘录:

例题: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______图线。

本题为一常见题,考查学生观察图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笔者建议板书记录如下:

学生简要记录这一道例题的关键后,课后又进一步加深记忆理解,在后来的检测中,类似题目多数学生都能顺利解决。

同样对于易错点在和学生讨论后也可以在黑板上加以板书突出。例如在分析“早晨太阳升起时,人眼看见太阳了,太阳的实际位置仍然在地平线下方”的原因时,学生知道了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这一现象,但认为光是在大气层外的真空和大气层两种介质表面发生了折射。错误之处在于误以为真空也是一种介质,教师和学生讨论分析后可以板书出易错点“真空不是介质,一无所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易错点的重复出错。

五、教师的板书设计必须与学生的课堂笔记有机衔接

学生物理课堂笔记从记载形式可以分为:直接记录在课本上,用纸张记录后粘贴在课本里以及用专门笔记本记录等。笔者对这些记录形式进行了比较,发现直接记录在课本上的好处是可以节省学生课堂上用于记录的时间,许多需要记录的内容可以直接在课本上圈画出来,把需要补充的内容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即可,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讨论,缺点是系统性不强,图表等板书难以完整记录,需要课后用较多时间进一步整理完善。这一记录形式适合于记忆性内容较多的章节,如声现象、物态变化等,这些章节多数需要记录的内容课本上都有了,学生只要圈画后稍加补充即可。用纸张记录后夹在课本里,这一记录形式灵活性较高,适合记录课堂容量较大,难以完整记录的内容,课后仍需要进行进一步整理,如光的折射这一部分课本上本身有较多的表格和配图,学生只要用记录纸补充就能取得较好效果。用专用笔记本记录则是通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比较系统地记录教师板书的内容,不足之处是用时较多,优点是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检查,方便学生的自主复习。具体采取哪一种记录方式需要根据学生基础并结合教师的授课风格而确定,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记好笔记。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板书,将需要学生记录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注意整体布局,美观大方,知识脉络清晰,方便学生快速记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留有一定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记录板书内容,可适当指导一些速记的方法。毋庸讳言,学生记录板书可能会压缩学生讨论等活动的时间,但是学生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思考和加深记忆的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做好物理课堂笔记的习惯。物理课堂笔记的节与节之间要留有一定间距,以便课后或者以后进一步学习时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应自己尝试用不同的色笔和符号将笔记进行圈画标注,注重突出重难点和关键内容。对于常见的填空题也可直接将关键词用横线画出。如果遇到字数过多且课本上有相关内容的板书,教师可以先写上见课本多少页,课后再由学生自己补充完善到笔记本上,这样可以节省课堂记录的时间。

学生记录课堂笔记是一个将课本化厚为薄的过程,通过课堂笔记可以归纳提炼课本的主要知识,到了复习阶段学生又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将笔记由薄变厚。初中阶段学生提炼归纳学习内容的能力还不强,教师在黑板上的课堂板书是初中学生课堂笔记的主要来源。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基础,指导学生有机结合板书记好课堂笔记,一定能为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提供有力支撑。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笔记 意义 改进策略

一、初中数学课堂笔记意义的分析

课堂笔记,从表象功能来看,可以记录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促进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材料.对于课堂笔记,很多学生,包括教师对此的认识都不够深刻,总认为课堂笔记的作用很单一,有没有皆可.其实不然,课堂笔记虽然说在表面上承担的仅仅是记录课堂知识,但实际上也是学生整理课堂思路、记录学生课堂进行中的一些思想闪光点,以及集中学生课堂思路的有效途径.

有研究显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笔记的连贯性以及笔记状况与成绩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通过观察学生的笔记,可以非常有效地反应学生上课思路的连续性与学习态度,学习思路以及学生课堂上听课时的闪光点.对于初中数学来讲也不例外.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单纯依靠课堂听课,显然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掌握得很好.所以,课堂笔记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可以针对课堂笔记知道自己哪些掌握得好,哪些掌握得不好,从而清晰地制定自己的预习和复习计划,而且还可以把课堂上自己的想法在课下进一步整理,这对于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很重要.

二、初中数学课堂笔记的改进策略

1.优化板书与多媒体书写和制作效果

学生做笔记与教师板书或者多媒体的设计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的板书写的没有规律,很乱,或者很难看清,学生必然做笔记的欲望就会小很多.相反,如果教师的板书书写工整,多媒体设计的艺术性很强,学生做笔记的兴趣就会浓厚很多.因此,在设计板书和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做笔记的需求,比如提纲更加明确,提前告诉学生每条下面大概留多少空白,让学生可以更清楚地整理出笔记来.

一般来讲,数学课堂的板书设计类型可以包括:规范式、提纲式、对比式、构图式、表格式等.板书的设计主要是格式清楚,提纲挈领,多媒体的设计则要突出图文并茂,如果有动画的加入,效果当然会更好.如此,通过多样化的板书与多媒体设计,不断地调动学生做笔记的兴趣,慢慢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笔记激励措施

很多学生不愿记笔记,尤其是很多七年级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所以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他们.为了让学生都愿意做课堂笔记,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年龄比较小的特点,制定一些激励措施,让他们都以能够做好课堂笔记为荣.

例如,教师定期的把笔记做的好的学生笔记展示出来,让大家模仿和学习;或者教师也可以把笔记写的程度做为期末成绩构成的一部分,以10%比例折算后加入到期末总成绩中;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堂笔记做的好的同学,给大家讲讲经验和方法,以此来激励原本做笔记好的同学做的更好,而原来不认真做笔记的同学也因为听了别的同学的介绍,而逐渐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3.传授科学的课堂笔记记录方法

做笔记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讲究技术.一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笔记要记提纲、记问题、记疑点、记方法、记总结等几步.其中记提纲很重要,一般教师讲课大多有提纲,并且讲课时教师会将备课提纲书写在黑板上,这些提纲反映了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有条理性,因而比较重要,故应记在笔记本上.再有是记总结,注意记住教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存在的问题、找出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4篇

在众多的教学反思形式中,撰写教学笔记以它特有的简单、便捷等优势能让教学反思更完美。教学笔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其目的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教学笔记不要求死板的格式,这样教师可按自己的方式撰写心得与教学方法,使得教学笔记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与风格。教学笔记可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记录,往往是随性而记、随感而发。综合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可以及时记下成功的经验

比如在讲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生活与文化》的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文化多样性》时,整堂课讲下来,感觉很酣畅,而且师生互动非常活跃,配合的很默契。课后,笔者在备课本中记录下当时的心情,进一步分析了所采用的一些情景设置和语言导向。思考中发现列举的文化现象太多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导致课堂很难驾御,所以选典型文化现象时既要考虑世界各国风情(包括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又要考虑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既要考虑一些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又可以适当采用下里巴人式的通俗文化,以此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产生师生的共鸣。教学笔记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它将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助于凝练教学特色和风格。

二、可以及时记录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在讲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生活与文化》的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时候,作为情景导入,笔者设计了一项探究活动:请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设计一张名片。在学生们众多设计之中,有一名学生的设计是笔者比较欣赏的,课后笔者把他的设计记录下来:名片的底色选择中国红,名字可按文字发展顺序设计成甲骨、金文、隶书等(以此展示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字文化),名片的正面印上“孔子”头像(以示儒家文化),名片的边缘一边印上“盘龙”,最好是黄颜色,名片的背面描凤(中华的龙凤文化),名片背后印上56个民族和长城图案等。

三、可以记录对新教材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新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节在阐述矛盾特殊性的时候,仅列出了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和三种情形,没有把原来作为重点方法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入其中,而是在第二框里作为专题进行阐述。对新教材的这种规划,笔者当时很不理解,并打算按照旧教材的体系补充完整。所以在教学笔记中就记下“要在讲课的时候补上,顺便把第二框的‘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并在一起讲。”可是等到认真熟悉《教师用书》里面对这框知识的解读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新教材是把“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作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方法论,并把它上升为矛盾分析法的精髓。至此,笔者才真正理解新教材的知识规划,因而也放弃了之前的准备。

四、可以记录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以尽快的适应种种变化

在讲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的《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第一课的《世界是普遍联系》时,笔者发现新旧教材之间,对联系的多样性的比重处理的很不一样,于是在教学笔记中写到:与旧版相比,新课改把多样性提出来放在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并重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挖掘“联系多样性”的内涵,尤其是它的方法论意义。

在讲“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时,新版对“整体有着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这一部分放在了“系统优化法”的方法论中来讲。“系统优化法”中糅合了“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内容,将两者进行了整合,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

在讲“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时,新版没有“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及相关的“适度原则和优化结构的原则”方法论。对于这些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思想和精神,尽快适应并能更好的运用,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手段的与时俱进。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专业基础课 专业设计课

在艺术设计的各专业教学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是主要组成部分。一个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反映在专业教学的水平上。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不仅要加强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基本训练;还要通过教学,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理论方面的建设,引导学生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专业理论,除了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外,还要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践中,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专业理论问题。

专业教师所进行的理论讲授、示范作品分析、课堂作业辅导以及中间小结和全课总结,是专业理论教学的几个环节。通过这样几个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认识专业的属性和特征,了解作业方法和要求。专业理论的讲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理论上提高认识,使专业学习避免盲目性,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进度表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

目前,艺术设计学生大部分是由喜爱绘画的考生报考进来的,入学前对于艺术设计了解甚少。所以专业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一般绘画理论进入到艺术设计专业理论,尽快使学生纳入专业要求的轨道,把精力投入到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的学习中去。

对于专业的学习,特别是对专业理论,最初阶段有部分学生不是很感兴趣的,有个别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这当然与专业思想有关,同时也是学生缺少对专业的了解和喜爱,思想和兴趣还停留在绘画方面。此外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还有一个了解和适应的阶段。根据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对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多加强专业性特点。另外,还有些学生,对专业实践有兴趣,比较注重技巧和方法的学习,完成作业很努力,装裱很漂亮,但存在着忽视专业理论的倾向。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不只是由于专业化和课程的设置与需要,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蕴藏其后的“功利”意识。这种学生,在作业方面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成绩,但是从长远观点来看,对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有的学生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到高班时就会出现,因缺乏专业理论修养,影响业务进步的现象。

为了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只注重作业实践是很不够的,教师还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理论方面的学习。在专业实践中有计划地加强辅导,从理论上分析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总结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认识学习专业理论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引起学生对专业理化的重视和兴趣。

通过作专业笔记,可以使学生把模糊的问题,经过思考,加以总结,使之清楚、明确、有条理,引出一些新的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专业实践和笔记形式的总结,使认识逐步深化。

在专业教学中,从课程一开始就提倡学生作笔记。这种笔记不应是只记教师讲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心得、体会、理解认识记录下来。这不是记录本,而学习札记,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所得、写所感,言之有物,哪怕是不全面的,日后通过实践,自会得到修正。

作专业笔记,是一种学习手段,而不是目的。作笔记要动脑子,要进行一番回忆和清理,即便是随时作笔记,仍然存在回忆的因素。作笔记促使再一次的“思想劳动”。笔记是为了以后查看,如果不看,就失掉了作用。“温故而知新”,读自己的笔记,也是一种学习,会有新的收获。在笔记本的边上留出一点空白,可以补记,可以批改,自我检查,自我督促,有利于推进学习。

在有些专业基础课中,如:基础制图、室内效果表现等,要进行临摹作业,对此更注意从理论方向分析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不然就可能出现单纯描绘或机械复制现象,停留在作业的表面效果上。进行这类作业,特别是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更要强调作笔记,或是在作业的空白处,作简短扼要的文字分析。这种文字工作,并不是学生做文章,牵强附会地拼凑,而是结合实际的点滴认识,作较为贴切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格式严整,要求实事求是从至少一个方面深入,通过自己的头脑思考,有一点自己的认识,作一点理论阐述。

在专业设计课中,从设计构思、图纸绘制到工艺制作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最为活跃,体会和认识也最多,在反复修正不断完善之中,收获也最大。已学的问题,在这里得到消化;对一些尚未接触到的问题,也会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实际上就是对专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重视设计作业质量的提高,精益求精,这是对的。但却忽略了在提高过程中把每阶段的收获及时总结,时间久了,容易遗忘,这是很可惜的。专业老师应督促学生在设计制作完成后,进行展示讲评及时总结。同时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只要安排一天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翻看自己的笔记、讲义和有关书籍,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中的一两个问题,就能够有所深入,而且也会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实践,更主要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已学的知识,使认识深化。

学生在专业课阶段的课外学习,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所以有必要从课外学习的方法到内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提供课外学习参考书目。文章的目录索引,可以帮助学生把课余时间有效地利用到专业学习上来。把形象资料的收集、构思草图的积累、学习心得的随记、文字卡片的摘录以及网上所查的资料和相关内容等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这是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为撰写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今后从事设计以及继续深造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上面所谈的专业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几个问题,大部分都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而是利用课间或业余时间来完成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最初阶段,把精力集中在专业学习上,思想不到于还停留在基础课阶段,跟不上学习进程。否则,课上学专业,课下却把精力放在绘画基础上,专业肯定是学不好的。专业课主要是进行专业实践的课程,不能因对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视而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强调在专业实践中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仅手勤脑也勤,在动手的同时多动脑筋思考。当今教育理论由培养“专业型人才”到“综合型人才”的变革历程,更加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大学生,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研究精神,师共同配合,从而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6篇

【摘 要】草笔记也可以称为“源笔记”,是学生在课堂上原始的记录。学生用草笔记记录课堂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重点知识、学习思维、引发思考以及解题思路等。草笔记法通过简单纸笔记录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学生从注重结论记录到关注思维过程的一种听课模式。草笔记法促使学生从被动的听到认真参与课堂,课堂上学生要调动多种感官记忆,提高记忆效果。笔者从课堂实践总结常见的问题。根据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提炼出“草笔记教学法”理论意义;同时根据实践提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关键词】草笔记;教学方法;高中课堂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 《高中理化课堂用“草笔记”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013]-JKGHD-0566

近些年在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高中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很多改进方式,然而在现行的体制下,仍然是以教师的讲解,学生听讲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虽然现在各地都在研究高效课堂,也提出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可是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把教师的讲解完全放弃。教师讲解学生聆听记录的教学一直是不可减少的教学环节,即使我们使用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和合作学习等都离不开听说的交流。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参与课堂?

1. 问题的提出 2011年笔者受学校领导的委派进行高效课堂研究,申报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的课题“高中理科'自主建构、深化剖析'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究”,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2012年顺利结题并且获得优秀成果二等奖。此次的课题研究是结束了,但是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而增多了。笔者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座谈、查阅文献等方式又发现许多课堂教学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制约教学效果的关键。笔者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认为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高效课堂就很难实现。我们的课题研究是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的,即使在哪方面得到提升,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学生时间观念太弱。 学生在进入课堂后总是要用一段时间进行适应。笔者在多个班级观察发现,这些是与学生的习惯和课堂管理有关。我们尝试过多种方法,例如通过提前进入课堂的方式、反复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好,但是仍然得不到解决,大多数学生只有听到上课铃声后才慢慢的走进教室,然后翻东找西的准备教具。我们为了改变他们的习惯,曾经通过处罚迟到学生,但是这种方法只是疏远师生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会耗费一到两分钟的时间,长期以往就导致大量时间的浪费。

(2)学生精力不够集中。根据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连续集中精力可达到20分钟以上,但是笔者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却不能做到。笔者原来一直认为是课堂不够精彩不足以吸引他们,后来笔者发现即使把课堂设计的很精彩还是有很多学生分神。甚至来讲,如果课堂设计太多精彩的活动,大多数学生只对活动有深刻印象,对于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牢固。有时间同样一句话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多次重复,期望学生能记住,可是提问、检查等反馈方式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课堂提问效率低。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指定的学生回答,没有回答任务的学生中有70以上的是在观望,认为这段时间就是为了提问这个学生,进而把时间浪费掉。笔者也对这方面经过多次提醒,但是效果并不好。如果提出的问题有群体近行口头回答,导致后排的学生听不到教师的讲解;同时回答的就是活跃的几个学生,大多数学生随声符合,这样的课堂表面上课热闹,但是没有效果。这种假积极的场面对教师也是一个误导,导致教师认为教学效果很好。

(4)学生学习习惯得不到矫正。学生在初中、小学时依靠机械记忆可以得到较好的成绩,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同这种方法,在高中课堂迁移此法的时候,会导致成绩的不理想。这时学生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一般情况下,他们不认为是方法的问题,反而归结到自己能力不足,开始否定自己,长期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5)课堂笔记成为负担。有记笔记习惯的学生会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录上,成为一个“书记员”。课堂没有自己的思考,被动的听讲也导致成绩的下滑,这时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低,很努力也没有提高成绩,就对学习失去信心。同时由于他们学业的繁重,一般很少会再抽时间阅读笔记,没有及时的复习,记忆效果也比较差。

(6)重答案轻过程。学生做题时和回答问题时仅仅追求答案。这些学生在课堂只是追求答案,而不管思维过程,题海战术使他们学习虽然很累,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好。

这些问题的发现再次促使笔者思考,在阅读大量的教育教学著作后,笔者利用课堂“草笔记”进行教学,发现这种方法能有效减少不良影响,提高教学成绩。通过近一个月的实践,笔者发现该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那么“草笔记”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

2. 理论假设 “草笔记法”是用纸笔的方式把学生获取的信息表达出来的一种听课方法。草笔记这个名字很熟悉,草笔记虽然说和我们原来用的笔记类似。虽然说同样是笔记,但是一个草字就有新的含义。草笔记是把草纸的功能和笔记的功能合并在一起的记录方式。草笔记是学生用散装纸进行记录的方法,用草笔记时不能用完整的本子,而是用单张纸。因为完整的本子容易保存,学生记录后不会再进行重新整理。草笔记不仅仅用来记录获取的信息,更需要记录自己的思维、疑问。也可以说,草笔记是学生用来记录信息,也是用来和自己内心交流的平台,是用来自我检验试卷;学生把单一听觉学习的方式变为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记忆学习的平台。草笔记与普通笔记的区别:草笔记的重心不仅在记录信息,更是在自我交流,师生交流;普通笔记是简单的记录。

美国莱曼・斯泰尔(Lyman Steil)认为学生大约70的课堂时间用于倾听。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发现“听讲”学习方式,也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学习效果是最差的,两周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就是低下的,高效课堂也是无从谈起的。草笔记的使用就可以使学生从单一的聆听变为多种感官的同时使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听讲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听到的信息写在纸上,需要他们调动内听觉和内视觉进行转换,同时写出来又变成视觉刺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信息经历:听觉讯息外听觉器官(耳朵)内听觉(大脑)内视觉(大脑) 内感觉(大脑) 外视觉器官 外部动作视觉讯息纸张上文字或图画 经过这一系列的感知加深学生的记忆。

草笔记记录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进行解答。学生把答案写出来,就是我们当堂检测,能够明确学生是含糊的记忆还是清晰的理解。对于难题,草笔记成为学生的草纸,可以记录他们思维过程,在教师讲解后他们很容易找出思维的漏洞,即使出现错误也是他自己可以立即改正,留下的疑问又可以记录等待教师的解答或者下去后和同学讨论。这种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果,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自己问题,把问题留在行为阶层,不至于把问题归结到自己的能力阶层,减少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

草笔记要求学生听课过程中全程参与,否则他们不知道教师的问题,就无法进行回答。这也就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解决学生上课分神的问题。

草笔记是散页纸张,不好保存。学生记录的重要信息也在上面,他们必须经过再次整理转写才能保存在正式笔记本上,这个过程也就要求学生进行及时的复习。

草笔记在下课时教师及时的收集同时进行批改,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教学中师生之间理解差距。有利于教师对于教法的改进和学情的把握,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3. 课堂实施建议 根据笔者设计的意图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草笔记教学法的课堂:

(1)上课师生互相问候后,要求学生准备好纸笔,同时要求他们写上姓名。

(2)在学生准备纸张和教具的时间,教师可以把本节课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标准告诉学生;基本知识要板书出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安排的课堂活动,进行的课堂程序,以及分配给他们时间。

(3)要求学生对草笔记分区使用,按照课堂程序,每个程序的记录思考写在一起。同时要留出足够的空间用以补充或修改。

(4)要求学生不仅记录知识点而且要进行回答解释,甚至要简要记录思维过程。

(5)教师不能急躁,每讲一个知识点后要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记录,提问时根据难度适当调整等待时间。教师要走下讲台及时检查学生回答记录情况,对于错误可以当场纠正。注意此时师生交流不能影响其他人。

(6)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脚手架”,把综合性强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攀登到最终问题上。提问的问题不能过于笼统,不清晰的问题导致学生回答的困难。一个问题不能用太多的语言才能回答完全。

(7)对于大多数学生都熟练掌握但是因为间隔时间较长的知识可以进行群体性回答,就是说对于仅需要提示、回顾的知识不用再草笔记上回答。

(8)重要的概念、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在草笔记上独立回答,然后分组校对、讨论,最后再有老师总体纠正。

(9)典型的问题要求学生简单表示出思维过程,写出存在的疑问,然后再进行讲解。教师在讲解时要提醒学生对比自己的思维误区,最后再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反思总结。

(10)课堂时间不能全部用于讲解,而是要留下四到五分钟让学生再总结、反思、补充。是否需要讨论就要根据本班的学生结构水平实际安排,笔者在操作时这个时间是不允许他们讨论。

(11)草笔记教师一定要在下课离开教室之前收起来,就是不能全部批阅,也要进行部分收缴批改。

(12)最后一项活动必须由教师完成。要告诉学生下课铃是给教师的提示而不是告诉学生下课,学生只有得到教师的指令后才能下课。课堂的最后一道指令一定是教师说“下课”。

参考文献

[1] Yvonne Gentzler. 新教师最佳实践指南[M] . 贺红 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黄邵裘,黄露丝玛丽 .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3] 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 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4] 李中莹. 重塑心灵[M]. 北京: 知识出版社,2002.

[5] 乔治・J・波斯纳,艾伦・N・ 鲁德尼茨基.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法指南[M].赵中建,肖玉敏,李丽,吴瑞祥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 David Little自主学习方法与途径[M]邱永忠,林,江琴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7] Randall Sprick.高中课堂管理――行为管理的9项策略[M]. 王勃涛,刘文琴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8] 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 Dee Dickinson.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霍力岩,莎莉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9] 杰罗姆・范梅里恩伯尔, 保罗・基尔希纳. 综合学习设计[M]. 盛群力 陈丽 王文智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7篇

一、板书展示出本课的精髓所在

常有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听得认真,课堂气氛也很热烈,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却往往不知道究竟学到了什么。分析原因,不是课堂讲授不精彩,而是缺少板书内容,或者与板书不规则有很大关系。的确,只听不写,只听不看,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过耳之声犹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不像板书能留有痕迹。所以课上一味地讲,学生容易走神,并且抓不到重点,而恰到好处的板书能够让学生抓住教学重点,听起课来有迹可循。

如《雨霖铃》是一首独特的抒写离愁别恨的词作,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是其主要特点,也是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要重点把握和体会的。那么,本课的板书设计就应该突出这一点,离别、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三个词应该醒目地写在黑板上。这样一来,学生在朗读、体会、背诵的过程中就能始终牢记这三个词,也就抓住了理解作品最重要的信息。

二、板书有助于学生背诵古诗文

许多古诗文要求背诵,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板书设计便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板书设计不仅是学生理解欣赏文本的凭借,更可以充当学生背诵课文的导语,有了规范而合理的板书,大多数学生能当堂课看着板书将文章背诵下来。如在教授《归田园居》一诗时,一般利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然而本诗虽浅显却难于背诵,学生在背诵时很容易背串了句子。这时如果为他们设计好简单又有提示意义的板书,那么学生就会以板书为导语按顺序背诵诗文,只要记住那几个词,背诵全诗就没什么问题了。这样做,教师等于将问题简单化后交给了学生,有利于学生吸收记忆。

三、板书有助于学生做好笔记

做笔记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学生甚至对此存有疑问,有些教师也认为语文学科知识杂、范围大,体系性、逻辑性不强,没有办法或没有必要记笔记。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观念,语文也是由知识构成的,也有做笔记的必要。学生做笔记时,语文教师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提示。提倡记笔记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那就是很多学生会落掉重点的知识反而记了一些不重要的东西,之所以会这样记录课堂内容,是因为教师把它写到黑板上了。可见在学生的意识中,黑板上的东西要比教师嘴里说出来的重要得多。

四、漂亮的板书能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展示了汉字独特又丰富的美感。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板书把中国的书法艺术展示给学生,漂亮的板书不仅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还可以给学生以视觉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漫步在语文知识的殿堂,学生肯定会更喜欢语文。如教授《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课,在理解作品本身之余,了解苏轼的精神世界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且苏轼是一位诗、词、书、画兼长的大家。如果教师在讲授此课时能模仿苏轼书法风格将本词写在黑板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通过书法去领悟苏轼的精神,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和诗人。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8篇

关键词:纳税申报;全媒体;数字教材

随着桌面计算机、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学习设备的日益普及应用,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全媒体数字教材。本文就是针对“纳税申报”课程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字教材的不足,探索如何建设纳税申报全媒体数字教材。

一、前期分析

为了建设好“纳税申报”全媒体数字教材,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剖析“纳税申报”课程的特点,分析传统文字教材的不足,然后考虑如何避免和改善以适合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

(一)传统文字教材建设缺乏时效性

“纳税申报”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只要国家相关的税收政策和法律发生了变化,那么课程内容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法规中的变化必须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当中。

(二)传统文字教材建设缺乏层次性

目前的纳税申报教材从内容上看缺乏层次感,不能很好地应付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材的编写上,可将教材的难度分成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个层次。从单项技能训练入手,先让学生掌握税务登记、税收缴款书的填写、纳税申报表的填报、相应税种会计处理和涉税报表编制等基础涉税业务的处理,进而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利用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各个税种及会计处理进行综合性训练,由浅入深,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传统文字教材建设缺乏实践性

“纳税申报”是一门注重实践,对操作性要求很高的课程。“纳税申报”教材的建设应注重实践性。在教材的编写上,可以将传统的以不同税种知识为主线改为面向企业办税员的角度,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体现“岗位性”的要求,将重点放在具体税种的报税工作上。

二、设计构想

根据“纳税申报”课程内容特点、学习者对象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并结合当前用于教育的媒体发展特点,提出以下设计构想:

(一)重视学习者体验,注重及时的学习分享

现代教育强调互动性,全媒体数字教材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除了互动性,还可以加强学习者体验,注重及时的学习分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媒体形式的选择,注重页面的简洁

在媒体形式的选择上,既要考虑“纳税申报”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同时充分结合学习者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纳税申报”课程内容图表较多,教材页面的设计必须简洁明了,要给学习者提供最直观的信息。

(三)重视内容的可更新设计,注重内容的时效性

由于“纳税申报”课程内容的时效性要求高,所以,其教材内容不能“一锤定音”,而应该是可更新的设计,即随着税法等相关内容的变化,及时更新内容。

(四)重视模块化设计和碎片化设计的融合

注重内容的系统性移动学习的特点之一是随时随地可进行学习,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尽量进行模块化、碎片化设计,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但同时要有一定的系统性。

三、呈现形式

根据以上的“前期分析”和“设计构想”,我们根据全媒体数字教材的不同功能,分别采用不同的呈现形式。

(一)基本功能

浏览和查看或者阅读,应该是传统文字教材和全媒体数字教材共同的基本功能。本教材可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材料的浏览和查看,音频、视频能够支持伴随文本阅读的播放功能。

(二)笔记功能

在屏幕左侧设计有“笔记”按钮。学习者首先点击选取需要做笔记的内容,选取的部分会有底纹出现并伴有“对话框”。学习者可以选取语音的方式或文字的方式做笔记。语音笔记,如同使用微信的对话方式;文字笔记,学习者就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笔记当然是可保存的,可保存为“公开”方式或“私有”方式。所谓“公开”方式,就是“虚拟班级”的所有学员都有权限看到这个笔记内容,授课教师的“笔记”和想与其他学习者分享自己学习心得的学员就可以采用这种保存方式。所谓“私有”方式,就是只有学习者本人可以看到这个笔记内容。

(三)边学边练功能

为了便于学习者巩固所学内容,本教材可实现边学边练的功能,在完成知识点或章节学习后设计有“边学边练”。学习者在做完测试题之后会有“正确”或“错误”的提示,并有“答案解析”。

(四)交互功能

交互功能包括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人机交互包括前后翻页和目录索引等,人人交互包括同异步师生、生生间交互等。学习者从书架点击打开教材就会看到屏幕左侧的目录栏,可以根据学习进度或需要可任意选择章节进行下载。学习者下载选取的章节内容后,用手指在屏幕上由左向右滑动,便会呈现出选取的内容。这样的目录结构设计接近传统的阅读模式,为学习者提供较好的体验。在联网状态下,学习者可以在自己存在疑惑的文字和词语处点击弹出对话框“百科”,便会链接到“百度百科”,出现对此文字或词语的解释。该设计便于学习者及时地解除疑惑。前面所述的“笔记”功能的设计也较好地体现了交互功能,它模拟了传统笔记的方式,同时,在互联网下又能实现“虚拟空间”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张桐,杨孝堂,杜若.远程教育全媒体数字教材发展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7(03).

[2]董疆.基于PAD的全媒体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以国家开放大学《民事诉讼法》全媒体交互式数字教材为例[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2).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9篇

AMD第二代A系列APU Trinity

AMD公司日前宣布推出其第二代AMD A系列APU(加速处理器),适用于主流笔记本电脑、超轻薄笔记本电脑、一体机和传统台式机、家庭影院PC及嵌入式设计等多样化需求。与前一代APU相比,代号为Trinity的第二代A系列APU采用颠覆性的设计,实现了同类产品最佳的PC移动性、娱乐、游戏体验。此产品全新特性包括:

1.较上一代APU产品每瓦性能提升一倍;

2.AMD 高清媒体加速器采用独有技术,专用于优化高清及互联网视频内容,并加速视频文件转换;

3.得益于支持第三代AMD 智能超频技术(AMD Turbo Core)的下一代AMD “Piledriver” CPU核心,CPU将获得高达29%的性能提升 。

4.AMD Radeon HD7000系列显卡令图形性能较上一代提升幅度达56% 。此外,CPU与GPU能实现700 GFLOPs以上的计算性能 ,可提升数以百计的应用的性能。

5.凭借增强的CPU和GPU功耗控制将电池续航时间提升至高达12小时,在笔记本电池续航能力上遥遥领先。

AMD全球副总裁及客户机业务总经理Chris Cloran表示:“采用新一代AMD A系列APU的最新OEM笔记本、超轻薄笔记本、一体机和台式机可带来最佳视频及游戏体验,而且外观设计纤薄、时尚,价格合理。这种极致体验并不仅限于主流笔记本,还将以实惠的价格,扩展到配备AMD Radeon显卡的超轻薄笔记本产品中。”(黄哲)

“中国航信杯”

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正式启动

5月16日下午,“中国航信杯”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新闻会在教育部顺利召开,标志着本届大赛正式拉开帷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曾德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开发处处长薛玉梅、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市场部部长常伯彤出席了会并发表讲话,中兴通讯沈力、联想集团陈宇、和利时集团史洪源、亚控科技郑炳权、知金教育袁江等大赛支持单位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这项赛事的前身是“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如今已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展示个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舞台,参赛学校展示各自教学水平和特点的平台,用人企业发现优秀信息技术人才的捷径。 大赛组委会主任薛玉梅处长介绍,本届大赛将于5至12月期间在全国范围开展,并设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平面设计、Flas设计、三维动画设计、二维CAD建筑设计、二维CAD机械设计、移动互联网站设计、电子商务运营、PCB设计等11项个人比赛科目,另设高端装备制造综合技能、Android应用开发、智能终端创意、电气控制应用设计、组态软件应用设计、电子系统设计等6个团体参赛科目。

另外,本届大赛较之往届做了较大调整。一是比赛难度增强了,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二是奖项设置调整,首次进行分组、分级评奖。并新增了杰出教学贡献奖和最具商业价值奖。

本届大赛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大力支持,如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兴通讯、联想集团、和利时集团、亚控科技。中国航信常伯彤部长表示:参与支持本届大赛就是希望能帮助更多学生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做出更多地努力和贡献。(杨光)

索尼VAIO夏季笔记本电脑新品

5月21日,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举办了2012年VAIO夏季产品活动,推出了搭载Intel最新第三代酷睿处理器平台的4大系列VAIO夏季笔记本电脑新品,其中包括面向学生和年轻人群,主打个性时尚的最新一代VAIO E系列;面向高效白领人群,在保持笔记本优秀性能基础上实现设计、性能和移动便携完美平衡的全新VAIO S系列;彰显高端商务阶层尊贵定位,拥有最尊贵外观,最佳性能和最佳便携的VAIO Z系列顶级便携商务笔记本Z13;以及VAIO商务便携机型新成员,索尼首台13.3英寸Ultrabook笔记本电脑T13。技术创新带动产品革新,本次所新品的高端型号支持Intel最新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TM处理器平台,在产品外观和个性化上有进一步提升,以差异化的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对笔记本电脑的多样化需求。(黄哲)

HGST展示业界首款12Gb/s SAS固态硬盘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板书设计;板书形式;地质课

板书,是课堂教学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主要授课内容,它以字、句、形、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一种设计与创造。板书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综合表现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记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和设计板书。笔者在地质课教学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板书形式。

串珠式这种形式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各知识点像珠子一样,一个一个地串连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记忆,而且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程序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讲冰川的形成时,可设计如下的板书进行教学。

(程序思维:上因下果、进式的左因右果)

表格式通过列表,从几个方面对现象、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明显地表现出概念间的区别或联系。这种形式对比性强,使学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比较、对比中去理解概念,掌握知识。例如,讲冰川类型时,可设计如下的板书。

图文式特点在于有文有图,以图画“龙”,以文点“睛”,形象地表现事物,引发兴趣,加深理解。例如,讲我国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优越性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图的图文式板书,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回环式这种板书造型,形如回环,由一点出发,沿途经过各点,然后再回到原点(起始点),思路清晰,首尾呼应。如讲外力作用的几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多角式这种造型的板书能充分展示某几方面的复杂关系,反映事物间的本质特征。例如,讲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结构式按照物体的结构设计几何图形。例如,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设计。

从属式设计表现一个事物或问题包括的内容,即各个知识点的从属。例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从属于褶皱,地垒和地堑从属于断层。可设计如下板书。

放射式由一点(中心)向各个方向伸展开去,突出某一事物或内容的多方向的板书。例如,讲影响斜坡岩(土)体稳定的因素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板书。

张翼式犹如飞鸟张开一对翅膀,条理清楚地表示出课文的特点和知识的内容。例如,讲地质作用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板书,从中可以看到地质作用两种不同类型所表现的不同形式造成的不同作用结果。

纲目式纲目式板书能显示所讲课文内容的要点和条理。如讲岩浆岩时,内容多而复杂,经提炼后笔者设计了如下板书形式,有利于学生条理清楚地掌握知识。

口诀式缺乏规律性的事物最难记忆,一般得死记硬背。将某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编写成口诀,简明扼要,朗朗上口,带点诗味,颇受学生欢迎,且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例如,为了记忆摩氏硬度计中的十种标准矿物(如下表),笔者编写了口诀,收到了良好效果。十种标准矿物的口诀为“滑石方,萤石长,石英黄玉,刚金刚”。记忆的时候可记整句,也可只记矿物的第一个汉字:滑石方萤磷,长石黄刚金。

提问式把纲目式板书的条目用问答的形式写出来。由于这种形式更接近于人们的日常思维过程,因此可以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岩石一章讲完小结时,为加深对“岩石”概念的理解,笔者让学生运用本章知识,回答以下问题(答案略):

1.什么叫岩石?(学生稍加回忆就能回答)

2.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吗?

3.从岩石的形成过程,比较原始岩石和后来形成的岩石的组成有什么不同。(经过归纳,学生就能得到岩石的完整的概念。)

4.(再从侧面问)建材上称呼的花岗石、石灰石是岩石还是矿物?如果是岩,为什么叫石?岩与石有什么区别?(一连串的提问,层层深人,步步逼近,促使学生思考,在深度、广度上开拓。板书问题结束时,有些学生还兴味甚浓。)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设计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其形式不仅限于上述十二种,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展和完善。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反思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里的“困”其实就是对教学的反思。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跳出自身的圈子来批判性地解读自己。如何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一线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成功经验。笔者长期奋斗在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一线,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和广大教师一样,经常会对教学上的得与失进行反思。下面就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反思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分析。

一、对教材处理得失的反思

教材是老师撰写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师生的一切教与学都是围绕教材展开。作为理解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教材体现了编者的一种理解、一种诠释,但是教材设计的内容、编排的顺序结构、难易程度等是否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是否符合现代学生心理接受方式,这些都尚需实践的检验;教师准确地理解、使用、评判教材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对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微调、增加、减少、替换、重组等处理,构成了对教材处理得与失反思的基本内容。

在长期的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曾多次更换《基础会计》的教材,笔者发现大多数版本的《基础会计》教材在账簿的登记一章中,都详细讲述了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簿、多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等多种账簿的登记,如果这些账簿都一股脑地全部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因账簿种类繁多而犯迷糊,加之登记账簿的工作本身工作量就大,需费时较多,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而放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决定只教学生做总账和日记账,剩下的账簿在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中再要求学生做。学生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摸爬滚打得久了,接触会计知识多了,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感性认识和经验,又掌握了总账和日记账的登记,再来做其他类型的账簿,可谓是轻车驾熟,小菜一碟,而且可以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章节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对教学细节的反思

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有成功之处,也会有遗憾甚至败笔,这往往取决于教学细节的把握火候,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怎样开始、结束、过渡,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多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断中要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这些细枝末节在教学中悄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是应该反思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每节课教学开始,都会考虑如何引入新课的问题,会计专业课往往前后关联紧密,逻辑性较强,所以在引入新课环节,很多时候很多老师会注重从前后课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入手来引入新课,缺少了趣味性,学生的上课情绪难以很快很好地调动起来,也给学生留下会计难学的印象,这也是困扰笔者并让笔者反思多年的教学难题。于是,笔者开始尝试从趣味性方面来设计新课引入。

例如,在《无形资产的核算》一节的教学中,涉及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多种无形资产,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大量商标,也非常清楚商标是某种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的一种标识,是不能随便仿冒的,笔者决定从大家都熟悉的商标入手,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肯德基、麦当劳、雅芳、柯达等几种较为常见的商标标识图,利用多媒体将一幅幅的商标标识图及该商标的价值金额投影到大屏幕,询问学生认识哪些商标标识图。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熟知的商标标识图,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不需要拥有会计专业知识就可以轻松地回答出来,所以学生的回答热情高涨,特别是平时会计学不好的学生更是争相回答,一扫平时的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点燃。此时,笔者抛出一个问题:请问谁知道哪个商标是去年价值最高的(答对者可以获得奖励)?学生跃跃欲试,最后在揭晓答案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刚才大家看到的商标是不是会计学中的“无形资产”呢?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入到新课。

三、对课堂预设与和课堂生成的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上课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似乎就是完成预设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使其回答与预设答案取得一致;但是,课堂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任凭闪现在课堂上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将精心设计的教案当成“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我们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那么,课堂必然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成为一种接受教师灌注知识的容器,知识技能目标可能容易达到,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则很难实现。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会计;反思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里的“困”其实就是对教学的反思。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跳出自身的圈子来批判性地解读自己。如何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一线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成功经验。笔者长期奋斗在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一线,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和广大教师一样,经常会对教学上的得与失进行反思。下面就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反思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分析。 

 

一、对教材处理得失的反思 

教材是老师撰写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师生的一切教与学都是围绕教材展开。作为理解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教材体现了编者的一种理解、一种诠释,但是教材设计的内容、编排的顺序结构、难易程度等是否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是否符合现代学生心理接受方式,这些都尚需实践的检验;教师准确地理解、使用、评判教材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对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微调、增加、减少、替换、重组等处理,构成了对教材处理得与失反思的基本内容。 

在长期的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曾多次更换《基础会计》的教材,笔者发现大多数版本的《基础会计》教材在账簿的登记一章中,都详细讲述了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簿、多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等多种账簿的登记,如果这些账簿都一股脑地全部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因账簿种类繁多而犯迷糊,加之登记账簿的工作本身工作量就大,需费时较多,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而放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决定只教学生做总账和日记账,剩下的账簿在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中再要求学生做。学生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摸爬滚打得久了,接触会计知识多了,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感性认识和经验,又掌握了总账和日记账的登记,再来做其他类型的账簿,可谓是轻车驾熟,小菜一碟,而且可以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章节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对教学细节的反思 

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有成功之处,也会有遗憾甚至败笔,这往往取决于教学细节的把握火候,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怎样开始、结束、过渡,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多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断中要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这些细枝末节在教学中悄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是应该反思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每节课教学开始,都会考虑如何引入新课的问题,会计专业课往往前后关联紧密,逻辑性较强,所以在引入新课环节,很多时候很多老师会注重从前后课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入手来引入新课,缺少了趣味性,学生的上课情绪难以很快很好地调动起来,也给学生留下会计难学的印象,这也是困扰笔者并让笔者反思多年的教学难题。于是,笔者开始尝试从趣味性方面来设计新课引入。 

例如,在《无形资产的核算》一节的教学中,涉及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多种无形资产,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大量商标,也非常清楚商标是某种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的一种标识,是不能随便仿冒的,笔者决定从大家都熟悉的商标入手,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肯德基、麦当劳、雅芳、柯达等几种较为常见的商标标识图,利用多媒体将一幅幅的商标标识图及该商标的价值金额投影到大屏幕,询问学生认识哪些商标标识图。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熟知的商标标识图,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不需要拥有会计专业知识就可以轻松地回答出来,所以学生的回答热情高涨,特别是平时会计学不好的学生更是争相回答,一扫平时的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点燃。此时,笔者抛出一个问题:请问谁知道哪个商标是去年价值最高的(答对者可以获得奖励)?学生跃跃欲试,最后在揭晓答案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刚才大家看到的商标是不是会计学中的“无形资产”呢?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入到新课。 

 

三、对课堂预设与和课堂生成的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上课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似乎就是完成预设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使其回答与预设答案取得一致;但是,课堂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任凭闪现在课堂上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将精心设计的教案当成“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我们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那么,课堂必然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成为一种接受教师灌注知识的容器,知识技能目标可能容易达到,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则很难实现。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13篇

关键词: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内容选择;呈现形式;标题设计;字体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50-02

多媒体集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的输入、输出以及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于一体的系统,能够同时获取、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技术。在众多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中,PowerPoint因具有制作简单、容易修改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在生物学科中教学中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些分子、生物体结构、生理过程是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述的。因此,笔者提倡在生物学科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但是不少人质疑多媒体课件在使用时存在多种误区。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巧妙化解这些矛盾。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设计PowerPoint课件的经验,提出几点关于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想法。

一、多媒体课件呈现内容的选择

不少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非常“完美”,课本上的概念、图片、问题、答案、知识网络等等一应俱全。学生在上课时根本不需要教材,只要跟着教师的课件就可以掌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会忽略做笔记、做标记。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显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在学习后的一天内会忘记所学知识的65%,如果学生不做标记、笔记,那么这部分知识不能及时得到强化,很快会从记忆中彻底消失。因此,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教材上有、课件上无,教材上无、课件补充。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呈现方式直观,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作用。图片选择与文字选择有些不同,教材上有些图片效果不好,可用其他类似图片替代呈现在课件中;有些需要在图上做标记,但教师用语言描述较困难的图片也要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上。这样做不仅直观且清晰,还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如:细菌和蓝藻的结构模式图可以指明页码,让学生学会在教材上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并加深对这两幅图的印象。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可以选择其他的更清晰、更吸引学生的图片。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结构图需要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上,用文字指明五个碳的位置和脱氧的碳原子,方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脱氧核糖和核糖的区别。“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教材上没有相应的图片,可以呈现出来并为每一个过程添加标注,加深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理解。在选择图片时,笔者经常遇到同一生物的图片,各有优点,不知如何选择,就全部放入课件中,无意间造成了过度呈现。过度呈现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造成了新的难点,干扰了教学重点。因此,在选择图片时应该“有舍”,这样才能“有得”,真正起到图片的辅助作用。教材上没有动画和视频,因此动画和视频的引入无疑是多媒体整合的最生动、最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资源。例如:一个猫叫综合征的视频给学生的不只是吸引,还有震撼。但是生物学中的有些生理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受制作水平的限制,有些动画和视频在有些知识点上的表达不科学。例如:在mRNA翻译的过程中,有些Flas没有将“一个mRNA分子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分别完成多条肽链的合成”这一特征显示出来;有些Flas则没有显示翻译从起始密码开始。如果使用这些Flas不仅不能巩固知识点,反而会带入学生走入误区。因此在动画和视频的选择最重要的依据是动画的科学性,只有贴近真实生理过程的动画才能够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

二、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的呈现方式

在PowerPoint课件中,常用的呈现方式是设置动画方式。很多教师在制作动画效果时使用多种动画方式,还设置很多声音。如果每次制作课件都使用固定的、不添加任何声音效果的动画方式,那么学生发现教师的动画效果不会出现变化之后,自然地会把注意力放在呈现的内容上,避免了对学生的干扰。多媒体课件由于设置了动画,而动画的播放顺序不能够改变,这就使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受到限制。例如: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表格,学生就只能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表格进行填写。一般情况下是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教师播放一个答案,有时学生的答案虽然正确,但是却与教师预先设置的答案不一致。这种活动不但不能起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设计表格时不要列出比较项目,由学生设置比较项目,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设置动画时也不要每一个表格空格就播放一次动画,而设置为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做引导和修正,但不播放答案,学生回答完之后一次性播放出来,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说明补充。除表格外,课件上呈现的问题的答案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假如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那么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学生回答完所有的问题后再播放。这种处理方法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有利于信息的反馈,还能够发挥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节约在黑板上画表格、板书的时间,避免多媒体课件使用时模式僵硬的缺点。动画和视频呈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超链接,另一种是安插Flash和视频控件。超链接的方式需要教师停下来去点击才能够播放,会中断课堂教学的节奏。笔者倾向于使用安插控件,可以直接播放视频,不会被遗忘也不干扰教学节奏。

三、标题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要关注知识的条理性,突出幻灯片的标题,设计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等。例如:有位教师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节的课件中,设计了如下标题(节选):

遗传信息的转录。(1)RNAa.RNA与DNA的比较;b.RNA作为信使的原因;c.RNA的种类。(2)转录的过程,这样清晰的标题设计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时清楚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构建知识框架。

四、字体、颜色的选择

有些课件使用了多种字体、颜色、艺术字,且没有任何规律,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笔者认为应该避免使用多种字体和颜色,形成一定的用字习惯。例如:标题用黑体,概念、问题用宋体,答案、图片的标注等用楷体;需要突出的关键词用红色,其他用黑色。当教师形成一定的用字习惯时,学生也会逐渐明白每一种字体、颜色代表的含义,养成一定的听课、记笔记的习惯,不需要教师每次都强调哪里需要记笔记、哪里需要做标注。教师只要做好这些细节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虽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的确存在一些缺点和使用误区,但是不能否定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时的巨大作用。教师应该重视这些缺点和误区,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避免各种干扰课堂效果、干扰学生思维和接受能力的因素,制作出既能扩大课堂容量,又不忽视教材和传统教学媒体的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生物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教学[J].2008,(1-2).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14篇

STEM的核心是跨学科学习,具有跨学科、综合、整体、终身、面向未来等特点,它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开展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目标、基于场景的学习。因此从课程的视角构建STEM教育,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习者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学习者之间有效的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这样学习者就很自然地被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在“统整项目课程”顶层设计时就引入了STEM学习理念,以“学科STEM”的视角进行统整式课程改革。我们以“学习空间”设计的视角,建设“STEM学习工坊”,为学生能在实践操作中进行统整式学习奠定基础。目前,我们在实践中主要以“笔记”和“课程设计”两个视角进行基于学科的STEM课程实施。

“笔记”是一种创感式的记录方式,运用语音、视频、绘画、设计、文本等相融合的方式,以互联网作为载体分享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不同学科的“笔记”记录方式是有差异的,这主要是由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的。这种多样化的笔记记录方式,可以很自然地把各学科深度关联起来。目前,孩子们主要以“自然笔记”“数学笔记”“阅读笔记”“课程笔记”等方式进行统整学习。例如,数学学科,我们以“数学笔记”的方式统整,培养学生多学科素养。“数学笔记”是让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等美术形式来编制数学故事,通过口语来阐述数学问题,用社会化语音技术“糖堂”等软件作为媒介呈现数学思维,也就是“数学+美术+语言+技术”。在数学语言表达过程中,学生把那些“听懂的”或“看懂的”数学知识通过图画可视化呈现,让数学思维显性化,并用口语去描述、阐释甚至概括,用儿童的语言把数学知识表达出来,这样对数学知识理解会更深刻,同时绘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而技术运用为数学学习的群体智慧共享搭建了平台,师生在多向互动中不断提升。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15篇

摘 要:“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地思考和总结,是积极探索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方法。对比自己现在和以前的教学,发现这几年的教学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反思的实质不同;其次是反思的形式不同;第三是反思的内容不同;第四是反思的勇气和决心不同。

 

关键词:教学反思 成长 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

笔者参加工作已经有六年了,送走了两届学生。本学年又教高一年级英语,对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的教材已经很熟悉了,一些课文都能够背下来。但是在教这一届学生的时候,笔者还是有许多新的发现。每次课前和课后笔者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以及课堂后学生的收获。从中对比可以看到自己不断成长的足迹。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回顾、思考、分析,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它需要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自我提升。对这些观点的认识鞭策我在教学中形成了一个及时记录和整理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帮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完善。

 

一、反思的实质不同

初上讲台,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对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比较陌生,对学生不了解。只能在经历过后,才能发现并分析整理出自己备课时理想的、纯理论上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际操作中的差别。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已顺利实施,课间突发状况的处理方法、教学智慧、教学效果等也只能在教学实践过后才清晰明了。所以,最初的教学反思是名副其实的“教学后记”,是总结性的教学反思。而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得与失的整理,有经验的教师能清晰地写出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或“再教设计”。所以,探索、学习、总结与创新等共同构成了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反思。

 

二、反思的形式不同

新教师受教学阅历的局限,他们的教学反思往往以“教学后记”的形式在课后总结。相比之下,老教师的教学反思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因为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灵感往往会随时出现,需要随时记录,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后。老教师课前准备不会是理想的、纯理论的教学设计,会根据自己对新一届学生知识层次、整体素质的认识,反思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是否适用于现在的学生并及时进行更改,根据经验设计出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深浅度。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所以他们会用“√”“×”“*”“”“”“”等简单符号在课本、备课本或学案中及时简易记录,课后再及时进行老教师还善用课后的作业、习题的反馈情况分析教学效果,反思作业的深浅度、适宜度。可以说教学反思会出现在老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记得在上必修1 unit 3 travel journal的reading时,笔者本来只是想通过书上的地图来让学生们了解有关湄公河的基本信息,但是上课时,突然想到2011年刚发生的湄公河惨案,于是就从这个话题入手,给出学生们一个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mekong river murder case?”有些学生尤其是男生对这个新闻有所了解,但是个别同学似乎没有听说过这件事,于是笔者就让一名同学给大家讲讲相关事件,然后趁着学生好奇心未减,我又用英语介绍了一遍。这样一来,大家对湄公河流域及周围的国家也都有深刻的印象了,通过地图学习湄公河知识的目的也达到了。

 

三、反思内容不同

在评讲阅读理解时,笔者以前的教学后记是:1.学生课外知识不够丰富,许多简单的单词不认识。2.如有可能,把阅读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明显,笔者主要是针对学生课堂反应、课堂效果的记录,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反思解决的方法,或者说关于教学方法、手段的分析笼统,目的性不强。一段时间过后,可能连自己都忘记了当时自己所想所做,这样就难以达到想通过反思,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目的了。反观笔者现在的教学反思会出现在备课本的各个角落,用不同色笔表示出来,有对教学方法的肯定或否定,有对教学设计中一道题目、一个例子的肯定与否定;有一个知识难点的解决方法的举例或改进。笔者现在的教学反思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如:“此处的设计很好”,“在此处用一个例句来翻译某个词的意思,能让学生更好地记忆新单词的意思”,“此处有10个学生犯了同样错误,得改用……教学方法”,每一处的说明都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或对具体教学设计的肯定与否定。批改学生作文时,笔者更是把学生集中犯错误的地方找出来,然后把它写在黑板上,让大家一起纠正。如“there are some students play basketball in the playground.” 刚一写到黑板上,大家就知道要么在play前加who;要么把play改为playing.如果只是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纠正过来或者只是用红笔划出来,可能不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但是写到黑板上一起来纠正,这样大家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了。

 

四、反思的勇气和决心不同

以上所列显示的都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但是有些方面新教师是绝对值得老教师学习的,那就是勇气和决心!刚上班时,笔者非常有热情,每天第一个来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晚上也经常在办公室备课。并且有时还会虚心恳请同行观摩听课,及时课后研讨,让同行指出自己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交流探讨中反思教学的得失,明白自评与他评之间的差异,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因此在教学基本功、教学技巧上都有很大的进步。然而现在充其量也就是在原教案上进行修改、补充、记录、点评。不是学校要求讲公开课,自己也不会主动去讲,更不会请同行去听课、评课。因此,教师需要敢于正视自我、否定自我的勇气,需要怀着做一个新型教师的坚定意愿,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反思德行。

 

以上是自己在教学反思过程中的有趣区别。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改进教学,提高自身能力的极好方法。教学反思对新老师来说,即总结上课成功的地方与不足的地方,对自己的成长、成熟有很大促进作用;教学反思对老教师来说,即总结上课成功的地方与不足的地方,能有效地避免经验主义,避免常用老方法教学。因此,年轻老师要迅速成长,减少在教学实践中的成长周期,就要在不断参加教研的同时,经常性的写写教学反思,把自己的成长过程用笔记录下来。如果一个老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理念以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是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所以不管新老教师,若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那每天尽可能地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做个“反思型”的教师。长此以往,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