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

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第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教学反思的类型 

    1.“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 

    2.“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如:月考后质量分析。 

    4.“期末思”:即通行的期末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末考核,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原本是我教学中的一种随笔,自己坚持写了多年。那时并没有谁来要求我,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即时灵感。

    在那些灵感中,我曾经记录了孩子们课堂上闪光的身影,留下了我心中许多的不自禁的感动;那里有我教学经验的精彩描绘,也有我工作不慎时捅下的漏洞;在那里,我曾经不断地刷新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曾经轻轻地汲取营养为自身内需做补充;那里有我的忧虑和困惑,那里也有我的欢歌和笑语;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记载着我尝尽了酸甜苦辣后的欣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功。我曾经在内心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真心地感谢吧——教学反思。它给了我一个工作反省的机会,给了我一方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给了我一片展示自己才华的天地,帮助我一天天变得成熟、变得聪明。我永远会对它有一份钟情。 (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2篇

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反思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目前高校教师的岗位类型一般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种。不管哪种岗位类型,高校教师都必须具备科研能力。之所以分成三种岗位类型,不过是工作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这两大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国家大量的科研任务,高校教师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对建设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就教学型高校来说,同样需要有科研创新牵动。因为教学型高校肩负着培养有技术专长的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命。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必须与社会需求无缝接轨,教师如果不能随时跟踪知识更新,就无法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以面对社会挑战。这一点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领导都有明确的认识。但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高校教师中存在着科研与教学内容相脱离的现象。至于教学反思与科研紧密结合更是无从谈起。其中主要原因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研功利化。部分教师把科研只作为晋职的敲门砖,不重视科研与教学关系;另有不想参与晋职比拼的教师,科研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任职期间的科研任务,保住职业饭碗,至于是否与教学挂钩,了无挂怀。第二,科研游离化。许多高校教师研究方向远离所教学科,尽管取得科研成果,但却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无补,与教学反思无补。第三,科研投机化。部分高校教师科研处于一种投机化状态,既不考虑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也不考虑研究方向的统一性,只是什么方便写什么,什么冷门写什么。东一头,西一头,研究方向模糊,研究思维模糊,根本谈不上以科研引领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创新性是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方面,要使这种反思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就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反思中遇到问题,通过科研可以发现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教学;通过撰写科研文章,进行创新研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又可以发现科研某方面的不足,反过来促进对某一专题的深化研究,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这种良性循环的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策上规定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教师的科研必须与所教学科内容密切结合,使科研成为教学内容反思的行为延伸,使科研成为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的先导。第二,科研必须为教学跟踪学术前沿服务。高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已经成了高校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瓶颈。有的教师一本讲义讲几年甚至十几年,如果没有科研跟踪学术前沿,必然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第三,科研必须为教学内容创新服务。教学内容创新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术前沿成果基础之上,建立在科学鉴定新学术成果基础之上,建立在教师对新成果的充分内化有效把握基础之上。只有将科研真正置于教学内容反思延伸位置,才能使教学内容反思与科研形成良性循环。教学内容反思给科研提供研究专题,研究专题解决教学内容反思的问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必须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搭建起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快速通道。教学方法的反思,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认识。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反应,在反思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的得失。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中国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多元化取向,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培养了他们习惯借助于形象化媒介感知世界;大众文化的功利性引导培养了学生以功利主义眼光判断知识价值。如此诸多的变化,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方法不断反思,搭起现代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桥梁,而这个桥梁的搭建必须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但我们同样遗憾地发现,这个结合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研论文选题并不是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反思,而是一般意义上就理论谈理论,或者生搬硬套教育新理念,或者翻版成功经验。了,只是雨过地皮湿,根本解决不了自身教学反思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二,教研课题多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命题,教师自己命题往往很难通过。统一命题的结果是教师搞教研课题实际上等于在做命题作文,只要按题作答,做好启承转合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教师在教学方法反思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要么搁置,要么自行解决。第三,教学方法反思限于肤浅化、琐碎化,而教学研究往往不能及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陷于一事一议的窘境。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研究选题必须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并且在用于教学实践时,具有实效性。第二,抓住“两头”,改变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工作。一方面取消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具体命题,只划定范围,把具体命题权回归一线教师;另一方面转变目前官僚式单一纸制材料案头课题验收方式,辅以抽样实地考察验收。第三,鼓励教师将教学方法反思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问题的解决步入科学化、理论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坚持终身学习。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在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追求至善的大文化背景下得到实现。所以有人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大约需要一生的时间,是言之有理的。教育新理念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进器,因为教育新理念是渗透于教师观念形态的思想意识,它一旦在教师的心灵中扎下根,就会直接制约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行为等等,也会对教师职业化道德人格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不在纷繁多样的教学改革中迷失自我。目前指导和影响基础教育进行的新课改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有效教学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不是被动地通过感官接受的,而是通过大脑根据自己的经验加工建构的;知识不是对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世界的发现,而是人经验世界的一种建构,一种创造,是人创造的产物,知识是生成性的;认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认识不能准确无误地表征客观世界,没有绝对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功能是适应世界,并为建构经验世界服务的。它为我们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新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为我们全面评价学生,发现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个性智能,并加以准确的肯定、鼓励和引导,认定学生个个是人才,个个能成才,给予了原则性指导。有效教学论则给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这“三大理论”支柱所形成的教育新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学改革。教学反思隶属有效教学论理论范畴,但是必须有“三大理论”的融会贯通才能使教学反思获得理论支撑,才能使教学反思的问题解决,具有理论纵深。以“三大理论”构成的教育新理念延伸为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探索: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开发非智力因素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式教学、学生自主体验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由教师走向多维,评价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等等,纷至沓来。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如果没有在宏观上、深度上内化教育新理念,极容易迷失在一个个具体琐细的问题之中。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涵养出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观与方法论。教学反思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划分不同类型,上文是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划分教学反思类型。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反思划分为单元反思、单项反思、创新反思等等。单元反思是在进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教学内容后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的目的是对单元教学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风格等多方面教学实践进行综合性反思,从中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为下一单元教学提供良好的思想准备。单项反思,是教学反思实践中运用较普遍的一种反思方式,即教学中的某一单项内容进行反思,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贯彻情况,问题式教学实践情况、师生课堂互动情况等经验与不足的反思。创新反思,是一种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没有成例,需要教师逐步探索,积累经验,所以更加弥足珍贵。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教学反思,都离不开教育新理念的指导,都必须在教育新理念的关照之下进行。否则教学反思必然陷于肤浅化、碎片化。因为就人的认识规律来说,教师掌握了教育新理念,只能说完成了对教育新理念的初步认识,这个新理念是否管用,是否能达到素质教育目的,还必须到教育实践中检验。每个教师在实践检验中,由于原有的学识水平、情趣爱好、表达习惯、教学风格的不同,必然使教育新理念的落实打上个性化的标签。这种标签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西方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得正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从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从自身专业化成长出发,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升华到理论高度。充满激情地主动内化教育新理念,使之成为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观、方法论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职业生涯的不断完善,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3篇

1“.学日”阶段。

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在《教育世界》中引入教育学,德国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开始在中国传播,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发展及班级授课制的普及,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在当时的教育界风靡一时,人们对五段教学法很是痴迷。在这之前,我国只有《论语》、《学记》此类的古典教育著作,这些都是基于个别化教学的背景编写的,而且论述比较零散,无法适应班级授课制的大趋势。

2“.学美”阶段。

上世纪20年代,杜威来华,将实用主义带入中国。其他学派的教育学说及教育著作也陆续被引入国内。

3“.学苏”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热潮。主要表现为翻译苏联的教育学,邀请苏联专家来讲授教育学,还有积极引进苏联教育学研究的最新信息。甚至是把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当作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经典著作来读,却忽视了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956—1976年期间,我国学者开始积极探索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

4.多元化与反思阶段。

在介绍和研究美国、日本及西欧教育学家的新思想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变得日益重视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开始注重对教育学的全面反思。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真正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所包含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出版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经典教育文集和研究著作,还出版了一大批尝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教材和著作。

二、教育理论的实践功能及反思

教育理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的功能,否则它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对于教育理论功能的阐述,是基于它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而言的。彭泽平在“指导说”的基础上,认为教育理论具有两个实践功能:一是认识层面的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二是对教育实践者进行价值观念的启蒙和重塑功能。从我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就教育理论的功能而言,我国教育科学显然名不副实,仍然没有把教育这一社会事实作为真正的研究对象,教育基础理论没有转化为教育技术科学和教育技术,因而不能对教育实践提供方法上的指导,无法正常发挥其实践功能,依然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依然很大,首先,教育理论研究沦为专家们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承担不起解释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使命;其次,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难以得到有效的理论总结和提升,他们逐渐丧失了探索的能力及勇气,日益成为专家设计方案的工具。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存在差距,甚至脱离了实际,原因如下。

1.教育理论空泛并与教育实践发展不同步。

教育理论的研究受限于教育规范,空洞而因无法指导实践。比如,研究教育目的,就把法定的教育目的大大解释一番,很空洞,至于实践中的教育目的,如教师、家长等教育当事者所领悟到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目的,则研究甚少。这只解释了教育目的应然本质,没有对教育目的实然本质给予回答。另外,教育理论与实践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在一定范围内,理论比实践超前或落后都是正常的,适度的距离有利于两者的发展,但是,如果距离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理论与实际就会脱离。

2.教育学的依附性及理论研究缺乏整合。

教育理论研究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几乎没有独立的发现,总是从别的学科那里借来问题和结论,一直受制于其他领域,无法从依附性中独立,更无法从教育学的学科视角来研究和探讨问题。现下理论研究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也陆续渗透到教育理论研究队伍中间。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交叉较多,且教育问题本来就人人可有观点,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是,教育理论研究需要的是较高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知识整合的能力,就算是专业出身的人员,也难以具备这些素质,何况其他学科加入进来的人员,更是难以超越自身的专业视野而有所建树,因此,教育理论即便被大量人员大范围研究,也依然缺乏整合性、科学性与独立性。此外,由于没有摆脱依附性,无法做到以教育实践为基点,教育理论研究也难以对教育实践产生有效的指导。

3.缺乏历史视野。

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杜威曾说过:如果过去的事情全都过去,一切完了,那么,对待过去只有一个合理的态度。但是,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历史叙述过去,但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教育传统与文化传统是相互联系的,教育传统一方面是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带给文化传统变革的动力。只要我们认真思索这两者的联系,是很容易寻找到当今教育问题的答案的,如教育理论为何总是停于表面而无法深入,经认真思索后,得出的答案是与文化传统中批判精神、反思意识的缺乏有关。因此,教育探索者难以找到教育理论生长的突破口,无法把握现实。

4.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认识上的偏差。

研究者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研究的目的并非为了指导与服务教育实践,而是单纯为了教育理论的发展;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知识概念,抽象于实践之外;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逻辑思辨。因此,所得研究结论很“高深”,与实践不“沾边”。反过来,第一线的教师尽管学过一定的教育理论,但不知应该用在哪,怎么用,或根本不屑使用,只是凭借着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来开展实践,不能实现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认识的偏差还导致教师对研究的误解和排斥,缺乏自下而上的主动革新及发展意识。在对待教育与教育科学的问题上,他们通常只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则认为是专家的事,不敢高攀,与自己关系不大,从事教育实践,却从不把自己当作一个研究者,而一旦谈到教师应参加教育研究时,又不认为这对自身的教育实践的研究很重要,潜意识中就已经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分裂开来了。

三、理论迈向实践的有效途径———教育行动研究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4篇

问题之一: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素材。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

【案例】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今天米老鼠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米老鼠头像+复习题,其次是米老鼠头像+例题,再次是米老鼠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米老鼠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米老鼠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米老鼠的出现,就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它应有的“磁场效应”。

【反思】以上现象需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认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不能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不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讲解。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如果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问题之二:“桌子拼拼拼”──合作学习的实质是这样的吗?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课标思想指导下,在课改的口号声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案例】当前公开课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班级的桌子全都要重新拼一遍,有时两两相拼,有时三张桌子相拼,学生来了以后经过教师的安排,依次坐好。这使我茫然,课桌一拼就表示走进新课程了?就表示合作学习了?再看,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优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闲谈的最好时机……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正处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便嘎然而止,每位学生迅速返回,端坐其位,准备汇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具体表现在:就教师而言,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合并”,认为提几个问题,再把桌子拼拼,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导致学生对如何合作无从下手。同时部分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讨论就在哪讨论,甚至于学生讨论的题目并不具备讨论的价值问题都也要在小组里讨论。有时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就学生而言,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等。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其一,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其二,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要适度。其四,交流的方式、学习结果要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问题之三:自主学习并不是一切都迁就学生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课堂上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这些道理教师们都很明白,在课堂上为了不违背这些道理,常常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干啥就干啥。

【案例】这是一节历史课,上课铃响了,教师问: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随声附和,准备好了;然后教师展示曹操的图像,接着说:“今天,我们来评价一下这位历史人物,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于是学生有的说是英雄,有的说是奸雄,有的说是狗雄……不管学生怎么说教师都给予表扬──“说得真好”“有创意”

【反思】像上述片段教师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教师却“淡化出场”,游离于学生活动之外,缺乏必要指导,从而使有些学生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不得要领,无从下手;有些学生又乱说一通,不成样子,最终都没有掌握评价技巧,这样的“活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不能把自主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为之。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在不背离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在不误解或曲解文本思想意义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权;在不脱离教学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得到保证,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问题之四:用好教材,并不是“孤立”文本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这话本身没错,然而不知怎的却变成了一些教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师出于“用教材教”而不去吃透教材,甚至脱离教材。

【案例】我们在平时听课时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教材。

【反思】上述现象是把过去的“以本为本”一下改为完全脱离教材,导致了从一个极端走另一个极端。现代教学认为,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但也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为此,新课标提倡教学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以至于有的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离开文本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也有一些教师不加分析、思考就急急忙忙地改教材;有的课堂甚至从开始到结束根本见不到有教材。凡此种种,对教材本身的学削弱了。

我认为,“用教材教”首先是“用”,而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不能凭空来,就用教材做一个媒介,做一个跳板,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是淡化教材,而不是忽视教材、脱离教材。上述这种随意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对的、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问题之五:探究性学习不能泛滥,接受学习并非过时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才是唯一的方法的假象。

【案例】在一节社会课上,教师讲时就设计了一系列所谓的探究问题:为什么发生1919年而不是1918年?地点开始为什么在北京而不在上海,为什么分为二个阶段而不是三个阶段,先锋为什么是学生而不是农民等问题

【反思】探究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不足之处,它比接受式教学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往往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实际上,像这种越探越复杂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象历史中陈述性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见,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应该交替应用,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两者应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问题之六:落实“三维目标,并非是淡化”双基

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中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花样。

【案例】曾听过一堂社会公开课“长征”,教师在没有讲清长征发生的原因,经过,路线,影响等基本要素的前提下,教师竭力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思想教育,请学生讲长征故事,又请同学进行过草地等模拟表演,投影录像,可以说,应有尽有。

【反思】这堂课教师用大量时间旁征博引搞情感,讲故事、搞表演、赛比赛追求过程性过了头,而对本学科最基础的掌握历史史实等基本知识,分析史实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大量减少,像这样“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是对新课改的误解。在没有很好理解课文意思的前提下,就引导学生大谈思想收获、创新想象,这些脱离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而追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空洞的、虚无的。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5篇

文艺学或文学理论课程在大学中文系中是重要的理论课,文艺学分支较广,包括文学概论、西方文论以及古代文论等。在多年的理论课教学中,本人发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文学关注与理论严重脱节、教材观念陈旧、内容老化,教材编写者与教学者、文学脱节。这些问题已经积弊成疾,亟待解决,如若不然,则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久而久之,本来就很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会越来越差。我看了国外大学文学系文学理论课的教学视频,感觉完全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教学,无论是部级的,还是地方级的,在教材的编写上大同小异,讲课内容也大同小异,即使是文学概论精品课也基本逃不出既定的樊篱。而国外的文学理论课,完全就是关于文学的纯理论,比如耶鲁大学文学系的文学理论课就是如此。他们讲起来也不受教材所限,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国内的高校,几乎每个高校都有精品课,文学概论这门课程在各个高校称得上精品课的不在少数。然而,统观教材,讲课模式、方式基本就是大一统的局面,就像当前的电视剧,看得多了基本脉络一致,令人提不起兴趣。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家都是这么教,学生都是这么学,最终的所获寥寥无几,文学理论课失去了它的血色,沦为一架干瘪的教学工具。 那么,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我们究竟如何才能突破这张无形的大网,把自己拯救出来,把学生拯救出来呢?还有,我们怎样能够力所能及地、自为地做这些事,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自己,改良这些令人痛苦的现状?怎样自反地看待这些问题,应最起码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缺口和出站口。 一或许,在所有的问题中,教材才是问题的症结。时下所用的教材,不仅文学观念陈旧,而且意识形态色彩强烈。文学可以随心所欲地写,作为文学姊妹的文学理论却与之相去甚远。这不能不是一个令人绝望的现实,本来同宗同系的文学理论似乎专意于一项严肃的事务,将文学抛得远远。 文学理论能否简短一些,能否淡化意识形态,或者改变体例,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重新考虑的事务。在中国传统文学史上,文学理论都与文学本身没什么两样,比如《文心雕龙》、《诗品》,以及各类诗话词话等,既是文学理论,又是文学作品。 不仅文学理论,文学史在之前也出现过如此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色彩太浓,淹没了文学本身的文学性,后来谢冕、陈思和等人所编写的文学史就像大雨之后的街道,焕然一新。从1980年代夏至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到1988年之后直至今日的文学史已经卸去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转换成新的面孔。如今文学史已经不是问题,而文学理论却到了相应的时期,它的痼疾一部分和当年的文学史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是到了重写文学理论的时候了! 要重写文学理论,首先,要一扫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解放思想,抛去沉重的包袱、沉重的枷锁。 要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凸显文学性,抛弃八股体例,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灵活制体。文学理论应跟得上文学的发展轨道,不能文学已经变样了,多元化了,文学理论依然是老面孔、老思维。目前的情况是,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文学作品数量与年剧增,而且文学的表现形式,文学创作观念,文学思潮以及文学体裁都发生了变化。作为重写的文学理论,要能及时地将这些新的东西融入进去,比如文学思潮里的在场主义散文、小说创作的神实主义创作理念等就是很新鲜的现象。 不仅如此,既要加进新的东西,更要淘汰一部分陈旧的东西。有些已经非常陈旧的或者已经退化为普及性知识的内容可以不再重复编写进去。比如文体学一章,我认为就没必要再浓抹重彩,略略提及即可。比如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散文,什么是诗歌,这些大家都知道的没必要再去重复。相反,应力将新出现的东西浓彩重抹。再比如,当下新媒体对文学的影响也应作为一个新的问题来研究。 目前的教材多将视听艺术、新媒体文学排斥在外,或者还没有办法顾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文学理论应该跟进文学进程。此外,有关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流派方面的内容,过去的教材总是在文末最后的部分稍微提及,我认为这个应该重笔来写。国外的文学理论课就是讲各家各派的文学理论,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从本质讲起,讲什么是文学、然后再讲文学的种类等等,这样讲下来的内容所涉猎的都是大文学(泛文学)或者表象文学的基本常识,没有深入到文学真正的内层去。这些浅表性的理论大而化之,缺乏具体坚实的文学根基,因而看起来什么都讲到了,但实际上什么也得不到。对文学批评或理论流派加重笔墨,目的在于突出理论而不是“概论”的作用,既然涉及到了理论,那就将理论落到实处,至少有一部分要落到实处。在大的方向上,是否可以抛开先入为主的本质主义观念及其做法,我想这个问题值得重新思考。本质主义观念指导下的教材容易搞成千书一面的格局,只要有个统一的核心,其它都能填充进去,于是呈现出大同小异的面目,乏有新意和新鲜感。 二上面所述是目前教材存在的问题。其次,教师本人的问题也很严重,目前中文系的理论课已经变得面目狰狞,乏善可称。这主要表现在,教理论课的教师文学素养并不高,或者说文学素养高的不多。他们长期以从事教育为生,为谋生手段,学院派的体制以及职称制度的单一化使得教师们以论文的数量作为生存之道,他们往往不在文学现场,或者很少关注文学现象,作为批评者的教师只是根据自己所需选取很少量的作品来看,对于文学现实缺少现场性和关怀。由于批评者不在文学现场,所以对文学的批评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 他们或者以卖弄艰深的理论示人,体例为严格论文形式的八股文,或者以吹捧为主,不讲真话实话,人云亦云。这两种情况都是以功利为目的,对于文学的现状及其发展没有多少建设性意义。教师应处于批评领域的前沿阵地,应是批评话语强有力的持有者。但是,由于教师只是将文学作品当作自己从事科研的工具以及上课的佐料,所以文学作品在他们那里不过就是文学理论的附庸,不过就是他盛装自己所谓的知识的器皿。大多数学院派的批评者们所写的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生硬难懂,读者看不懂,作家不认可。他们的文章哲思多于诗思,把充满美感的文学作品解读得面目全非,令人望而生畏,就像是把一朵鲜花一瓣一瓣地撕落在地。#p#分页标题#e# 由于批评者或者学院派教师长期从事教学,以及为职称等体制所压迫,很少有人既能从事创作,又能从事研究。大多数教师都以科研为主,真正要搞创作,对他们来说,一方面不实用,不划算,因为评职称不算数,一方面大多数教师理性思维有余,感性思维不足,真正要他们创作,实际水平很难示众。教师既不熟悉文学、不关心文学,不在场,自己又不会创作,两方加起来,就会越来越脱离真正的研究对象。不仅思维习惯固化,僵化,而且语言也缺乏文学性。如果文学修养高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和理论化的语言原本也可以互为表里,不相冲突。但如果自身文学修养都不高,那难免使理论语言玄奥深涩,读来味同嚼蜡,无味可留。一旦脱离了源头活水或真正的对象,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就干枯无味、乏善可陈了。这样教下去,年复一年,文学理论越来越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课,跟文学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也逐渐失去了文学性。它的美感、它的感性的一面消失殆尽。 教材当然也是学院派的教师们写的,长期的不诗思,导致他们在编写教材时,就会出现上述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本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体制,但可以改变自己。作为从事文学批评工作的教师,如果处处以工具理性为指导,那么做任何事就会以看其是否有用为主,而且往往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教师应尽可能地放下包袱,尽量用多的时间看大量的文学作品,关注、关怀文学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亲自操刀,搞点文学创作,这样就有了经验。有了经验性的体会,有了切身的感受,才能理解作家、理解文学,也才会给予人温暖与感动,就像文学给予我们的温暖和感动一样。否则,那种冷冰冰的理论者的姿态只会使人们对理论望而生厌、望而生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文学的兴趣。如果读者的面前同时摆放了小说和理论书,大概拿起小说看的人还是比理论书的人多。文学创作是鲜活的、及时的,是生命之树,而理论总是滞后,是理性的。如果自己缺乏文学的感悟、缺乏对文学的理解,那只会使理论更为理论。如果能够真正体会文学、体验文学,那文学理论也会锦上添花或变成一朵花。我本人很喜欢看既是作家或诗人又是评论家的作者们的批评类文章,他们在写批评类文章时,得心应手,似信手拈来,轻轻点到,又新锐无比,看他们的评论你会将之混同于他们的创作。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思维上和语言上都是审美化的,没有被理论格式化。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学习作家。 我们也可以说教材只是所有事情的一个引线,它引出了一串与之相关的问题。但教材有时无形当中也控制了主体。就拿考研来说,文学理论所考内容基本也都出自教材本身。为了考研的学生,将该教材看得很重,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考研率,也会将此教材奉若神明。暗中的、无形的力量在牵引着教师和学生,都抱有极强的功利心理。 如何打碎这样一个链环,可以说是全盘之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怎样去改变这些种种现状,实在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三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下国外文学理论课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他们重论我们重史,他们的文学理论课是名副其实的文学理论课,而不是文学概论。理论一旦概化了,容易搞成一刀切,搞成本质主义的东西,一旦成为史,很容易滑入黑格尔逻辑主义的窠臼。即先设立一个起点,也就是从文学本质论开始,然后逐章逐节地按照逻辑的、历史的线索演绎下去,最后得出一个圆满的答案,国内教材一般都这样。教师也是这样上,考试也是这样考,循规蹈矩的教材与教学方法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久而久之,大家都把它当作是一门课程,是否能够真正起到什么作用或者达到什么社会效果,没人关心。相反地,国外的文学理论课就是讲各家各派的文学理论,从柏拉图一直讲到现当代,讲得很具体很实在。我们的文学概论上下来,基本也跟写作课差不多,看起来什么都讲了,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只是大而化之的一些皮毛的内容。我认为,这样的科目教下来对学生没什么真正的用处。 文学理论到了要改革的时候了,只有改革才能给死气沉沉的理论课带来新的曙光和生机。如果把文学看作一朵花的话,她的姊妹文学理论也应该是一朵花。那么,它还能够成为一朵花吗?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6篇

1.反思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美国心理学家Posner曾在1989年提出了经典的教师成长公式,即教师成长等于经验与反思之和。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作为一门实践课程,众所周知英语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其语言技能。因此,学生的学习成果才是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价方式。教师在对材料进行组织,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性加以考虑,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设法调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究自身的教学效果,对学科发展的动向时刻留意,对教学反馈的信息着意收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自身的业务能力进行提高。优秀的教师往往会在信息的积累过程中不断反思,改革教学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这点来说,反思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是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外,还是一个学习者。教师一方面要着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使教与学齐头并进。反思性教学能够帮助大学英语教师认真思考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对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反思的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达到理想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3.反思性教学能够增强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责任感。大学的不断扩招,加重了英语教师的授课任务和工作压力,使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科研任务。反思性教学这种通过反思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教师能力的理论,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实践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观察,对某些问题的反思、实施和验证有利于增强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为其论文撰写和科研提供素材。此外,反思性教学会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反思性教学中可以增强大学英语教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

二、基于反思性教学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进入20世纪后,广大教师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逐渐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通过反思性教学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研究中一直被强调的问题。在终身教育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作用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对新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探讨,改进教学的同时提高自身水平。总体来说,在反思性教学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

1.在教学中始终保持反思意识。随着我国政府对英语课程标准的提高,目前进入大学的新生基本都已经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听、说、读、写都基本能够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学生入校后对英语课堂的期待是教师能够教给自己什么,大学英语教师也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才能符合学生的期待。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始终保持反思意识,要有职业危机感,能够根据现有知识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充实和提高以胜任更具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与当前个性化、专业化的教学需要相适应。大学英语教师应将教学当成教学实践与反思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地进行反思。根据自身所处阶段和需求的不同,对自己欠缺的知识结构认真反思并以开放的心态加以弥补,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也可以是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通过反思来促进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

2.对知识结构进行整合,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随着社会对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高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开始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开设了各种不同的英语专业方向。这个发展趋势促进了英语专业类型和专业方向的丰富,但同时也给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通常包括三部分,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但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显示出了一定问题;一些英语教师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尚不够全面,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很难真正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理念落后于时代步伐,有待加强实践性知识的学习等。面对种种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立足时代的变迁和学科范式的转变,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全面地重新整合自身的知识结构,转变以往单一的教学理论方法为跨学科、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研究理念,对专业发展目标进行清晰的界定,促进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通过对话与合作寻求共同发展,努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同教一本书,但由于不用坐班,各个教师之间通常联系较少,基本处于“互不干涉”的状态,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一种封闭式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十分不利。大学英语教师应对这种教学方式加以反思,认识到彼此工作的相似性,从而加大彼此的对话与合作,通过集体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寻求彼此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协作”,为彼此提供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较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分享,通过观摩示范课等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习对同一问题的各种不同处理方式;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应在专业发展中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教师和学者,即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英语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将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进自身教学模式从技能型教学向研究性教学转变。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参加和组织教改实验,对各种教研、科研论文进行撰写,将教学过程中反思的问题上升为研究主题并投入到研究和行动中,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完成理论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7篇

一、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已建立教师反思机制,主要分为教学前和教学后两个部分,教学前主要是做好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撰写、课件的制作等等,教学后主要是做好教学日志的填写、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学行为的修正等等。就实践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对“教学前”阶段的工作非常重视,实施顺利,并且效果显著,但对“教学后”阶段的工作关注度不够,没有相应的制度措施加以规范,没有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导致教学反思流于表面,大多只是对教学整个过程的简略记录,最多加上几句无关痛痒的教学评论,而有的教师教学反思深刻,却未在下一次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导致反思价值不高,反思效果不强。长此以往,教师教学反思积极性受挫,很容易出现被迫反思、讨厌反思的情绪。而针对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而言,由于人文选修课在高职院校中的边缘化状态,根本就没有要求他们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鉴于教师反思机制中的“教学前”这一部分的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已成为一种教学常态,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会按照教学常态做好这部分的教学工作,但“教学后”这一部分的工作基本上是无人问津的,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教学后”阶段的实施情况。 

二、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存在问题 

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反思氛围的缺乏,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不够,对相关课程的开设也觉得可有可无,更谈不上为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师创建一个和谐、融洽的教学反思环境。二是教师教学反思意识的缺失,鉴于人文选修课教师多为兼职,所开设的人文选修课程一般都会相对固定,数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类似的教学场景很容易让教师思想僵化,产生思维惰性,认为教学反思可有可无。三是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薄弱,缺乏直视问题的勇气,大多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来审视自身教学实践,对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不够重视,未把握反思契机以提升教学水平,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退缩或躲避或轻描淡写,未通过深入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导致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停步不前。四是教师教学反思方法单一,未发挥集体力量,多为自主决策,制度建设未与其配套,监督体系也尚未健全。 

三、促进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一)营造氛围:高度重视,积极引导 

要做好人文选修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首先要强调学校层面上的相关工作部署,特别是整个教学反思氛围的营造。要知道,人文素质选修课在高职院校本就处于弱势,而人文选修课教师更是处于学校忽略的边缘群体,只有学校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才有望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情境,激发人文选修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交流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采取各种教学反思手段,促进彼此教学水平的提升。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氛围的营造,可以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教师培养中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手段列入教师培养规划中,为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在从学校、系部、教学团队这三个不同层面上加强教学反思工作的力度,如学校层面上要针对教学反思工作制定详尽的工作措施,规范教师教学反思行为;系部要根据学科专业的差异性组织具备学科专业特色的教研活动,以保障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教学团队则要依据教师个体特征来开展教学反思活动,甚至是以“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交流沟通,以实现教学反思的针对性。三是多创设利于教师反思的实践情境,如举办公开课,邀请资深专家、教师评价指导,促进教师个体教学反思的思想性和深刻性。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8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论文范文”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论文范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论文范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9篇

一、反思性教学与操作性教学在计划设计阶段的区别

教学前阶段主要指教学计划设计阶段,反思性教学计划与操作性教学计划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在形式上,但反思性教学计划实质上是研究计划。因此,与操作性教学计划相比,客观上存在两个明显的区别:

一是在教学目标上,操作性教学计划通常只有发展学生的要求。而反思性教学计划不仅有发展学生的要求,还有发展教师的要求。

二是要将假说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将解决教学问题的办法,尽可能地具体化,变成可操作的步骤,根据情况逐步落实到相应的教学阶段,使假说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得到检验。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有问题意识,能对照以下问题检查教学预设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

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什么?教学设计有没有针对性?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逐一检索教学环节、教学情境、自身的教学条件和教学中的困惑,然后采取对策,寻找解决的方案,作出周密的安排。现将“氨的性质及制法的探究”反思性教学计划与操作性教学计划进行对比。

二、“氨的性质及制法的探究”反思性教学计划与操作性教学计划对比

1.教学目标

操作性教学:①通过实验观察、思考等活动,掌握NH3性质;②通过理论分析,掌握NH3的实验室制法;③联系性质,了解NH3的用途;④初步体会物质的性质决定制备、收集方法及用途。

反思性教学:①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等活动,掌握NH3的性质;②通过理论分析和录像观看,掌握NH3的实验室制法;③联系性质,了解NH3的用途;④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⑤初步体会物质的性质决定制备、收集方法及用途;⑥通过实验、视频演示体验化学神奇之处,引发好奇心,激发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⑦通过讨论氨气实验室制法的尾气处理方法,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情境创设

操作性教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氨在自然界中循环过程。本节课将一起探讨氨的主要性质、实验室制法及用途。

反思性教学:通过“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回忆上节课知识引入新课,同时为后面预测搭建两个平台:一是物质类别预测性质;二是从化合价预测性质。

3.探究活动

操作性教学:在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理论指导下,从观察角度学习氨的性质,NH3的实验室制法,NH3的用途。

反思性教学:根据课程标准,学习本节课时学生没有物质结构的理论知识,只能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用什么样的实验将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情景至关重要,通过实验和演示(如喷泉实验、生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色彩美,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4.拓展提升

操作性教学:无

反思性教学:A让学生设计用浓氨水快速制取并收集氨气的实验方案;B氨气、液氨、氨水、一水含氨的成分分别是什么?

5.教学困惑

操作性教学:无

反思性教学:教学内容怎么安排才能精要简练,更合理、更自然。

6.对比优点

反思性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学习氨的性质,掌握氨的实验室制法,更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化学之美,而且要考虑到实验的污染问题,并学会多种科学探究方法,这些教学设计的改进是教师课前反思的结果。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23-01

1 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的设计

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吸收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的设计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和预习。备课同样应该注意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策略三个环节。但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既要超越传统教学,又不排斥传统教学。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的设计有自己独特的步骤。

1.1 反思实践,明确课题:鼓励语文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运作模型上检验、评估并重新构建自己的反思性教学模式。通过这个过程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模式可以建立在杜威的一个等式上:经验+反思=成长。反思实践是语文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实践或整体的教学实践,将脑海的想法反复进行思考,并且对其进行严肃而又逻辑严密的整理。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本质是“课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在一般意义,明确问题即明确课题阶段,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强调发现真问题,在教学的初期,主要把握个别问题,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运作要求教师从自己工作中的问题着手,能较快地把感性问题、理性问题理顺。当然这里的问题有特定的意义;它不是单纯的“不是”或“缺陷”这种意义上的问题,而是中性的,即课题的意思。

1.2 确定目标,写反思日记: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有两个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二是让教师学会教学,即发展学生与发展教师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把目标具体化到每一次批思性教学动作活动中。语文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运作中学会教学至少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师会教必然使学生学的更多更好,教师取得更精更巧的目标也得以实现。借助反思性教学的备课活动,把教学目标一一落实到反思性教学计划中去。

笔者认为写反思日记很重要。例如,新入学学生知识、家庭的教养、是否下岗工人子女,对后进生的精细观察及转化之道、教学艺术的探索,这些记录无疑是反思和创造的源泉。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必须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1.3 设计方案,撰写计划: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用的计划不仅有发展学生的目标,而且有发展教师的目标。发展教师的目标必须写在教学计划。反思性教学运作计划必须要有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学期计划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教学时间、教学总结。这是学期计划的基本内容。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不欢迎做秀和偷懒的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课时计划安排上也较易操作,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目标,主要说明学和教师在本次课堂的发展,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第二,教学重点,难点。第三,教学工具。第四,教学方法。第五,教学过程,主要是增强师生的自我效能感,保持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

2 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的教学策略

2.1 沟通与合作: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可以在建构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的问题,教学模式中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沟通和合作。语文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运作过程中以问题的方式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引导、启发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这个教学过程是主客交互、建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例如在反思性教学的运作过程中,不论是新授课,还是语文总复习课,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制定学习目标,粗略设计学习策略,热烈地争论问题,让他们畅所欲言,懂什么说什么,人人都有发表自己主张和见解的权利和机会。沟通和合作的浓厚氛围逐渐形成。高三语文每次模拟考后,可以变自己讲评为学生集体评议,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反馈网络。测试完后要求学生集体交叉互批互改,最后本人书写一份反馈信息表,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亡羊补牢。整个学习活动是在合作沟通和情况下进行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关系是一种真诚合作的关系。

还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按优中差搭配编成六人一组,教学过程中属个人钻研仍不能理解的争鸣性难点,可以自由让他们开展讨论;六人小组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级或班级之间开展讨论。小组讨论中优生能起到小老师的辐射作用,对中等生起促进作用,对差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作文的批改,是建立沟通和合作的最佳渠道。水常无华,相荡乃成涟漪。教师、学生在沟通和合作中交流各自的见解,发展了思维,进发思维的火花,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提高,这就是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建立沟通和合作机制的魅力所在。

2.2 个别化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效果将产生最大的功效。笔者认为,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笔者一直深感,班组教学不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探讨个别化教学一直是我追求反思性教学实践乃至成功的光辉顶点。多年来,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的个别化教学虽然加重了笔者的工作负担,但是其中的乐趣却在我心头永驻。笔者决不歧视学习病苗、无视晚苗、放弃弱苗。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中获得人才大面积丰收,离不开分层逐人地因材施教。

(1)个别规定教学: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发展中心制定。主要实施步骤有:第一,规定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态度与兴趣,分别规定学生阅读,同时使用电化视听媒体。随时掌握阅读进展情况。第二,学习后评价,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课堂针对学生所做的材料进行点评。

(2)凯勒制的人格化教育:由美国心理学家创立。笔者大致做法是:第一,每学期之初,笔者介绍学习方法并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同时发单元学习指南。第二,学生自学教材,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地点与时间。第三,结束单元学习时,笔者都进行总评。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

一、反思性教学重要意义

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教学经验的获取,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因此,现代教育最大的挑战就是教育者的理念,教师理念的正确与否标志着教师的是否成熟。教学反思则是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出发,帮助其获得、拥有和改善实践性知识,反对传统教师培训中的一般性知识传授,还应让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占有量提高,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则是靠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自我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的。因此,反思性教学在能够提高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同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方法

1、改变教师观念,重视反思性教学

在当前的一些高中学校中,很多语文教师都是将讲完课本内容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在教学思想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得不到改善,长期低的流传,教学质量得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差。因此,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深刻认识反思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不要以在工作中逐步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是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从每一次的教学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反思语文教学目标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这一代人处于一个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因此,只有不断的学习、丰富文化科学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因此,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将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偏离学生的实际,导致教学效率下降,不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当前的一些教师往往是以教材中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进行照本宣科,这也导致了一定的局限性。

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教材中古典诗词的选文是按照文学史的顺序编排,高一第一册一开始就是《离骚》《诗经》,虽然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但是高一学生的文言功底较差,这类代表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理解就更加困难,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安排,教师要积极的反思,改变其教学目的,可以将其变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背诵能力,经过文言文的训练之后再对学生进行讲解,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反思,对于每天的学习内容等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一个导向,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盲目性。

3、反思语文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的教学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除了传授给学生必须的文学知识外,还要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重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用一本教师用书给学生讲课,既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同时缺乏创新,不能吸引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达不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需要。因此,在新的语文教学要求下,教师要积极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出发,合理的组织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现在就以粤教版教材的讲解为例。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将正本书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组织安排相关的课堂内容,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当前高中语文的要求基本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文学的欣赏,包括我国的文言文、诗词歌赋。国内外散文等的鉴赏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4、反思语文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对语文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学方法的反思也是反思性教学的关键。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就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满堂问”可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好方法,不仅包括教师问学生,同时包括学生对老师提问。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的设计问题,同时在课堂上随即应变的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相互探讨,粤教版必修2中的《论握手》是给学生讲解日常生活礼仪的,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问学生日常生活中什么状况下握手,握手的方式等,然后学生们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通过网络资料等手机素材,让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对于学生的提问也要积极的解答。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教师的个人水平对初中语文的改革和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持续、开放和动态状态的前提。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反思教学的理念,并对相应的改革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技术、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有效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中。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改变落后的语文教学模式,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采取科学恰当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由于语文课程是学生主要的课程之一,因此班主任很可能就是语文教师,在一些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区,初中语文教师除了担任班主任之外,还肩负着对学校进行管理的职能。由于精力分配、个人认识和学校导向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很难明确岗位责任。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精细化教学。语文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将这门课程的思想美、德育美、逻辑美、艺术美和文字美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和讲授方式,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一些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语文教学不断向功利化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人文化和精细化落实到实处。最后,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中缺乏对自身的改进、评估和检查。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参与学校的日常考评之中,使用零散的、任务性的方式对待教学反思。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只有一少部分的语文教师会将教学反思转化为行动力。在对自身的教学成果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该建立相关的反思档案,因为没有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检查的经验,因此会产生对工作结构分析不足的现象,很难对教师自我提升进行有效的掌握。

二、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教学反思的工具进行充分的认识,清晰的制定教学目标、精细化教学过程、结果化教学反思和不断持续教学改进,优化重组教学反思,最终使初中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不断推动初中语文的教学和改革。

(一)建立多元化的综合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的多维性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性特征,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教学任务,对教学大纲进行仔细的掌握,针对自身学生的兴趣、素质、教育背景和自身能力,有针对性的制定语文教学的目标,根据前一个阶段的工作成绩,对本学期的工作任务做出进一步的明确,最终制定出本学期的工作目标。

(二)精细化执行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通过采用角色式、情景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过程和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相结合,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在阶段性教学目标之中,除了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导向之外,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的德育功能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进行发散和引申,通过课本之中的典故对相关的典故进行联想,由故事性的思维不断向德育思想升华,培养学生树立完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由于心理教育的目标具有不易测量和抽象性的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针对课文的具体内容,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沟通氛围,针对学生的教育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过程之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在社会生活之中,团队意识受到极大的重视,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师除了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述相关的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模式的使用,例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教学小组,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等方式,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尤其要注意的是,虽然教学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些目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不能将这些目标在进行简单的分解之后,作为孤立的目标进行执行。在具体执行教学目标的过程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反思记录,对工作成果和工作创新进行总结。

三、对教学反思进行改进,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

我国目前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集中在制定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目标这两个阶段,因此,教学反思仅仅记录了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和教学目标,没有将教学反思的作用充分的激发出来,因此,应该在上述两个阶段之外,应该不断对教学反思的内容进行丰富。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反思档案,对教学任务的执行状况和完成状况进行整合和对照,明确的找出工作缺陷和工作成绩,最终产生完善的教学反思。并针对产生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为下一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展开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和校本建设相结合,最终实现清晰化的教学目标,持续的对教学进行改进,最终使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家正,杨世国,李伟.议论文导语设计三法中学[N].安徽语文教学学报,2003,(6).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反思反思性教学教学能力

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ing)又称反思性实践(reflec-fivepractice),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师范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它是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反思性教学

1.1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思潮或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倡导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图从不同方面对其概念进行诊释,但多将界定重点放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方面。现在较能得到认同的是我国学者熊川武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他将反思性教学界定为:反思性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育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一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一界定说明了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既是教授者又是学习者,同时又突显了教师反思的重要性。

1.2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是一种可重复的反思。它旨在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它是一个螺旋式的提高过程。

(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是一种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的过程。

(3)反思性教学是既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又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的实践活动,是把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实践过程。

(4)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它让教师感到自己有责任让每位学生成功,而且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学生成功的关键。

2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途径—反思

2.1教学反思的方式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能力发展的途径。Schon指出,从业者结合亲身经历中的疑惑,通过一系列的反思、研究活动来寻求解决疑惑的方法,是从业者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师的教学反思包括以下步骤。

2.1.1课后小结养成每节课都要进行小结的习惯。小结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反思过程,首先要反思学生,如学生的反应如何、接受程度怎样等,然后要反思教学,如与学生互动如何,教法运用是否得当,是否突出了重点、难点,是否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等,以便为下次课积累经验,改正不足,发扬优点。

2.1.2听课与集体备课观察和分析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如课堂管理措施、教学方法、学生反应、师生关系、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等。通过听课,取长补短,学习长处、反思不足。并在课后彼此交换意见,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讨论不同讲授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反思上一年在教授本节内容时出现的问题,积极改正。

2.1.3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比听课更全面的一种评价方式,要求评价者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要对被评价者的教学文件作出评判,即教学文件准备的各个环节是否得当等。这是一个反思、分析、综合和实践循环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1.4学生评教在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3反思性教学的实践

反思性教学以科学反思为基础,是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相结合的教学,是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是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实施反思性教学。

3.1调查研究,了解学生需要

反思性教学的主体还是学生,如果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而凭主观臆断实施教学,则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针对进人临床实习的学生,带教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人科实习计划,再根据学生希望获取什么知识来制订相应的实习教学计划。

3.2区分个体,结合集体讲课与个别指导

我们知道,虽是同类事物,但也有其共性和个性之分。比如由于《护理技能操作教程》相对规范、细化,护生进科实习后,很快就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而医学生则不能。因此,在给医学生讲授技能辅导课时,应备齐所需用物,认真备课、示教,先以大班形式教学,再以小组形式教学,必要时一对一进行个别答疑。

3.3勤实践、多提问,返学为敬

学生牢固掌握了课堂所学知识不等于具备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比如,要求护生学会初步分诊、询问病史,将跟随医生诊病、跟随教师模拟操作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可以指定某护生边操作边讲解,其他护生找出不足之处,最后带教教师给予指导,使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并转换成技能、技巧,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4定期祖织麦流活动,进行反思性总结

要求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将自己的想法、体会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分析问题重点,进行自我反思。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以培养学生不断反思、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14篇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15篇

1.自主性。

反思性政治学习是一个主动自我反省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我反省和自学两种主要途径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批判性。

反思性政治学习需要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分析和探索问题,从而使问题能够更加的完整和深刻,学生的思路也会变得更加开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3.层次性。

反思性政治学习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刚开始可能反思的层次较低,但是随着新知识的增加,反思的层次会提高,学生看待问题也会更加深刻。

4.探索性。

反思性政治学习同时具有探索性的特点,在反思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进而使自己思维变得更加成熟和深刻。

5.迁移性。

反思性政治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学习过程和思路的简单回顾,更是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并且形成新的知识迁移的过程。

二、开展反思性政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1.引导学生对高中政治概念进行反思性的学习。

高中政治概念语言一般都比较准确、精炼和高度抽象,学生普遍反映记忆起来很困难,为此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反思性的学习方法学习和记忆高中政治概念。比如在学习税收这一小节时,可以首先列出记忆提纲:第一,税收的主体是?第二,税收的目的是?第三,税收的手段是?第四,税收的主要内容是?第五,税收在整个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据怎样的地位?通过反思性的记忆方式能够较为准确地记忆税收的概念,然后再根据税收的定义向它的外延进行延伸,进而了解了税收的特征和作用以及纳税人的相关知识点。高中政治概念之间其实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对相似的概念同时记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在解题教学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解答政治题目之后的回顾也就是反思的过程,通过回顾和反思能够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深化和提高,从而构建出更深层次的知识点。首先,完成一道政治题目之后不要仅在意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清整道题目的解题思路,学会通过分析题目的特征和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思维的突破口。其次,完成一道题目之后,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或者是前提,创设出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的新命题,能够培养学生用政治的思维模式去解答题目。最后,引导学生将题目从头到尾进行解析,将所有相关的知识点都剖析出来,这样不仅能够防止出现解题的漏答,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再创造的能力。以“环境”问题为例,近几年来环境一直是热门话题,所以在经济常识中经常会涉及环境的题目。想到环境问题不可避免地就会与经济相挂钩,然后联想到自然规律和发展的问题。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还有较大差距,为了尽快发展经济,前期主张快速发展经济,反而忽视了环境的问题。等到经济发展速度降下来之后环境问题则成为了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而从哲学的角度可以联想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是运动发展的过程以及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点。综上依托环境问题展开,将所学的知识点通过横向的或者纵向的联系,就能够完整地解答出题目了。

3.善于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类问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之间成反比的关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可以举出一些反例。比如粮食的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粮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是我国的粮食价格却一直没有降下去,反而提高了好几倍。还有“天价月饼”等现象好像都违背了教材中所学的价格规律内容。那到底是教材有问题呢,还是二者受其他方面的影响造成的呢?带着这类问题,学生进行反思性的学习,收集和整理资料。比如粮食涨价的问题: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可耕面积在锐减,加上城市人口的大量涌入,农民的数量在减少,饲养业以及食品加工业等快速发展,农民种植粮食的成本增加等都导致了粮食的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所以虽然粮食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是价格却没有降下来,这本身是由于其他各种因素导致的,而不能说教材中的结论是错误的。

4.引导学生对政治课堂内容进行反思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