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辩论小知识范文

辩论小知识范文

辩论小知识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1篇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

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

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

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

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

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2篇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

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

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

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

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

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

通过答辩固然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对答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其态度就会是消极、应付性的。只有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列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中去,满怀信心地出现在答辩会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参与答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

第一,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学员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文章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韧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作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再说,在答辩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员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员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彼此交换想法,本来各自只有一个想法,而现在大家都有几个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

第二,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众多大学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电大、函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大学生们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而且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好坏,对于国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成绩,而且还很可能影响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几回搏?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生们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拼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组织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在职学习的函大、电大毕业生来说,虽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难得的经历,一次最宝贵的体验。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

第三,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毕业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它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论文中涉及的本学科学术问题范围内带有基本性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论文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却又是论文中没有阐述周全、论述清楚、分析详尽的问题,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环节和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通过提问和指点,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参考。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求指点。总之,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不论作者是否能当场作出正确、系统的回答,都是对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生们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在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具有雄辩的口才,他在事业上,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样。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视辩论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把拥有精湛的辩论艺术视为其事业成功的得力臂膀。

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擅长交际、善言能辩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社会上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3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学员在写好毕业论文后,对还要举行毕业论文答辩不很理解,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态度也不那么积极。因此,有必要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和意义先作一讨论。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通过答辩固然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对答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其态度就会是消极、应付性的。只有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列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中去,满怀信心地出现在答辩会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参与答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第一,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学员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文章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韧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作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再说,在答辩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员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员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彼此交换想法,本来各自只有一个想法,而现在大家都有几个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第二,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众多大学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电大、函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大学生们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而且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好坏,对于国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成绩,而且还很可能影响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几回搏?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生们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拼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组织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在职学习的函大、电大毕业生来说,虽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难得的经历,一次最宝贵的体验。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第三,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毕业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它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论文中涉及的本学科学术问题范围内带有基本性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论文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却又是论文中没有阐述周全、论述清楚、分析详尽的问题,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环节和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通过提问和指点,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参考。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求指点。总之,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不论作者是否能当场作出正确、系统的回答,都是对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第四,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生们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在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具有雄辩的口才,他在事业上,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样。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视辩论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把拥有精湛的辩论艺术视为其事业成功的得力臂膀。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擅长交际、善言能辩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社会上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既然善于辩论,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这么重要,我们的大学生就应抓住每一个学习辩论的机会。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毕业生学习、提高辩论技巧和辩论艺术的重要机会。毕业论文答辩虽然以回答问题为主,但答辩,除了“答”以外,也会有“辩”。因此,论文答辩并不等于宣读论文,而是要抓住自己论文的要点予以概括性的、简明扼要的、生动的说明,对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作出全面正确地回答,当自己的观点与主答辩老师观点相左时,既要尊重答辩老师,又要让答辩老师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得学会运用各类辩论的技巧。如果在论文答辩中学习运用论辩技巧获得成功,就会提高自己参与各类辩论的自信心,就会把它运用到寻找职业或工作的实践中去,并取得成功。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4篇

 

辩证施护是通过分析四诊获得各项临床信息及资料,并进行求证,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最为合理的个性化治疗和护理的过程[1]。而小儿在生理上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作为儿科新进护理人员除应掌握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和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外,更应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提供相应的辩证施护。

 

1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指导日常护理工作

 

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与施治结合的解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辩证的最终目的,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一个护理规范,因此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是做好中医辩证施护的根本保证,新进护理人员应规范化地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学习小儿生理病理知识,掌握辩证方法、常见疾病病因病机和疾病间的发展转归等理论知识,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护理工作,做好辩证施护。

 

2树立辩证施护理念,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

 

2.1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和主要特色,在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中,我们要牢记辩证施护的理念,学习并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结合患儿病情提供相应的护理。

 

2.2辩证施护的一般方法

 

2.2.1运用四诊方法收集辩证资料 通过望、闻、问、切分析病因、病机、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辩证提供依据。

 

2.2.2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辩证施护 采取“四诊”“辩证”“实施”“评价”等步骤,对病人进行主动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恰当的护理。

 

2.2.3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累积护理知识和经验,提高护理质量。

 

2.2.4要培养整体护理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科室中建立中医护理的学习和应用氛围。形成科室护理前辈与新进护理人员一对一帮扶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更好地将辩证施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

 

3掌握辩证施护原则,体现儿科护理特色

 

3.1辩证施护原则

 

3.1.1扶正祛邪 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3.1.2标本同护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3.1.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如感冒有风热和风寒的区别,在护理上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腹泻和肺炎是两种疾病,但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都可以给予发热的对症护理。

 

3.1.4辩证施护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3.1.5预防为主 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

 

3.1.6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内外上下联络沟通的有机整体,而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抗病力较弱,容易发病,病变的扩散较快,易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因此,儿科病护理也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局部与整体护理的结合,注重内外环境统一的调节,根据儿科病证特点,制订局部和整体的具体辩证施护措施,以及病情观察、饮食宜忌、心理调护、对外界环境的调节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使护理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3.2在生理上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筋骨未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差;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在病理上具有发病较快,传变迅速、变化较多、易虚易实的特点[2],故儿科的辩证施护必须结合小儿病症特点,突出儿科特色,及时准确判断病情,使辩证施护准确无误。

 

4讨论

 

由于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之气软弱”(《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变蒸》),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药证直诀·原序》)等特点,其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且病后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更为迅速,所以,儿科病的辩证施护,更应体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为使儿科病的辩证准确无误,护理及时有效,应该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及病证特点,坚持儿科病辩证施护的总体原则。在临床中,新进儿科护士在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知识,还要做到突出儿科特点,辩证施护及时准确;护理实施与疗效观察结合,随证辨护;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护理系统完整,以提高辩证施护的实效。

 

总之,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小儿病情变化迅速,作为护理人员,应掌握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熟练应用辩证施护方法,对患儿实施及时准确、系统整体、形式多样的符合儿科疾病特点的护理方法,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疗效。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主体意识培养;课堂辩论;设计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的高速发展,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使部分高校学生缺课率比较高,厌课情绪比较严重。这引发了高校革新教学模式,其中有些模式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大部分教学改革单纯从“改善学生配合老师的教学环节的程度”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配角,放手让学生控制整个课堂,完全取得课堂的主体角色。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而言,这种“学生为主体控制整个课堂”的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传统课堂辩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设计,发现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一、传统的课堂辩论教学

运用辩论方式进行教学,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私学活动,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以及宋明以后的书院制度均有论辩讲学的历史记载。辩论式教学方法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开展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辩论的学生对某个话题表达自己见解,阐明自己立场,确立本方观点,同时对反方观点予以驳斥和否定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展课堂辩论赛,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因为辩论时学生需要掌握围绕辩题的全面知识,所以学生应该事先学习好相关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对相关知识不熟练掌握就在辩论过程中“辩”和“论”不起来。因此,辩论之前,必然翻阅大量资料,走访有权威的教师,搜集各种观点,在短短的时间内积累丰富的知识。辩论式教学是一个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过程,具体包括“相关理论的学习—辩论赛的布置和准备—开展课堂辩论赛—裁判评分—辩论赛后的总结”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过程。课堂辩论的准备、组织与实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重交往过程。因此,课堂辩论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综述所述,如果将辩论这一形式有意识地引入市场营销理论课堂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辩论的教育功能。营销理论的辩论教学形式对实现教学创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营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为目标的课堂辩论设计

传统的课堂辩论采用老师选择辩题,学生准备,老师组织和控制课堂辩论全过程。这种辩论没有充分挖掘其功效,也没有培养出营销专业学生应有的主体意识。我们在传统的课堂辩论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设计,所有环节均由学生掌控,教师只是起监督员和裁判员的角色。

(一)课堂辩论的重新设计

首先,学生在营销课堂上要进行分组。小组一旦确定,直至本课程结束。其次,辩题由小组自主确定。市场营销课程有很多相对独立的章节构成,比如4P策略,目标市场营销等到,向学生明确每一章要确定一个辩题,具体选择哪个知识点作为辩题,由学生自行学习每一章节后小组讨论自行确定。第三,正反方也由学生自行确定。如果一个辩题正反方数量严重失衡时,教师才出面协商以平衡。第四,在学生辩论之前必须提交材料,根据学生材料准备的充分程度确定辩论时间长短。第五,教师随机选择辩题。由于课堂学时有限,不可能每一个辩题都在课堂上进行辩论。第六,随机选择正反方参与课堂辩论,随机选择一组作为主席团裁判辩论成绩。第七,处于观众角色的小组必须向正方或反方提问。最后,由观众角色的小组总结。

(二)新式课堂辩论的改进点和特点

新式课堂辩论与传统的课堂辩论存在很大不同。首先辩题是学生自己确定,而且每一章节都要有一个辩题。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完成对整本书的自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被完全唤醒。其次,教师随机选择辩题,随机选择正反方。这使得每一组学生必须为每一个辩题做好充分准备,必须建立一种控制整个课程的主体意识。最后,传统的课堂辩论由教师总结学生的成绩,包括新知识、新观点、新论据、以及辩论中存在的问题、资料准备的充分程度。而新式课堂辩论的这个点评和总结环节让给观众席的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准备的情况和现场正反方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这既可以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课堂自主意识。

三、结束语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以企业等组织的营销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相应之,课堂中必须培养起营销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以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传统辩论虽然能重复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改进的课堂辩论教学通过重新设计的辩题选择、辩论实施,增加学生点评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课程的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参考文献:

[1]文良.辩论式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109-111.

[2]何函翊.市场营销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改革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22):195-196.

[3]陈福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与实践结合的研究[J].江苏商论,2007(3):100-102.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6篇

由于大学生论文答辩经验不足,在答辩过程中经常出现缺少自信、答非所问等现象。本文分析了答辩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答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缺少自信

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答辩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一学期又刚好是毕业生择业的高峰期,因此使学生不能把精力放在充分准备毕业设计及答辩上。其次是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依靠网络资源拼凑论文内容,完成毕业论文态度不认真,甚至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形式,对自己所完成的论文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对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造成答辩时缺少自信。

2.准备不充分

不熟悉论文的内容,不对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大意、结构、提要作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抱着投机和侥幸的心理,再加之平时基础不扎实,势必要造成被动的局面。如果答辩老师的问题再有些难度,那必然会有提问而无回应,有设疑而无解惑,一问三不知,尴尬和难堪的场面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3.顾此失彼,漏洞百出

由于学生知识积累的局限,所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学生不能融会贯通,许多知识虽然学过,但是不能运用自如;还有的学生由于知识之间的衔接和转化能力差,只要涉及到比较分析就不知所措。

二、答辩过程中所采取的对策

1.答辩前做好充分准备,树立自信心

对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答辩是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走向社会后,毕业生们可能要面对许多次的应聘面试场面,因此可以说毕业论文答辩对毕业生们来说是一个展示自己、锻炼面试技巧的良好时机。带着这份信念,就会克服自己的紧张心理,在可能的情况下取得最好的效果。

2.端正毕业论文答辩心态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7篇

1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辩论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让学生展开辩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教师应当给自己准确定位,把自己“退化”为一个初学者,想初学者所思,像初学者一样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我们教师要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这里没有老师威严的面孔,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不会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必须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

2 善待学生的学习错误――课堂辩论的源泉

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对知识、事物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逐步完善、正确认知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识误”的过程,他们在不断尝试中发现自己原有认知的错误或不足。因此,教师要善待和尊重学生发展中的“错误”, 通过课堂辩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我出示了一些图形,让学生指它们的周长。其中有这样一个图形: 。有学生错误的认为图形中三条线段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有学生认为不是,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我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展开辩论。

正方:因为这个图形有缺口,不是完整的图形,所以没有周长。

反方:图形不完整难道就没有周长了吗?

正方:周长是一周的长度,这不是一周。

反方:我们可以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度来,你能说他没有周长吗?

正方:刚才我们在描图形周长的时侯,都是从一点出发开始描再到这一点结束的,你们能告诉我这个图形是从哪一点开始描,又到哪一点结束的吗?

通过辩论,学生对周长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即一周边线的长度。

3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辩论的保证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辩论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一数学问题,通过众多学生的对话相互交流,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中获得知识。受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局限,在辩论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课堂辩论往往会南辕北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辩论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引导至关重要。我在执教《认识周长》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练习:如果把两张周长都是20分米的课桌面拼在一起,周长应该( )A、40分米 B、小于40分米。问题抛出后,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选A,有的选B。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后,孩子们仍然争执不下。此时我适时进行了引导:“看来,现在争论的焦点是:桌子拼成以后,中间的这两条边还算不算周长的一部分。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这两条边到底算不算?在讨论之前,请大家先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达成了共识。

生1:我们小组觉得这两条边不应该算是周长的一部分,因为拼起来以后,这两条边就不在他的了。

生2:我们小组也觉得周长应该是小于40分米的。因为,两张课桌拼起以后,它的周长应该是一周边线的长度。这两条边就不能算作边线了。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辩论法 实施步骤 案例分析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辩论法”即把辩论活动引入课堂教学,由教师设定论题,全班成员分小组围绕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互为补充,在辩论中获取知识、增进技能、提升素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一般具有预设性,无论是教学设想、备课还是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等环节,都要求教法实施者做好充分的预设、准备和辅助工作。惟其如此,教法实施起来才更有针对性、有效性。辩论教学法的实施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 辩题的设计与选取

辩题的设计与选取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探求兴趣、操作的可行性和教学的最终效果等,所以对这一环节教师必须作慎重周密的考虑。在选择辩题时有几点要素可作为设计和选择的参照:首先,从教学的角度看,辩论法的实施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堂知识、增进技能、提高认识,所以辩题的选择必须是符合我们的单元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任务,要符合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能纯粹为了活跃气氛或取悦学生而随意选取。其次,辩题的范围和难易程度要适当。在范围的划定上要适中,辩题的开口太小让学生没有想象的空间、没有发挥余地;开口太大,提出一些大而无当的话题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无所适从,甚或至于在辩论中出现“跑题”现象。再次,辩题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到他们的认知的范围和实际思辨能力,尽可能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有话可说的辩题,这样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辩题本身的表述立场必须是中性的,带有导向性的叙述会让辩论的双方在优劣势上呈现不公平状态,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那些带有明显是非判断、价值取向性问题的辩题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开展,而且操作不好会使学生之间产生人身攻击的现象或导致在学生的价值观上发生误导的不良后果,比如像“朋友和金钱哪个更重要?”“要无私还是要自私?”这些辩题在课堂上是比较难进行的。

2 辩论小组生成,深入分析探讨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把辩题呈现给学生,学生根据辩题选定辩论方向,并根据选择的方向自由组合成辩论小组,分组的依据一般是根据观点的异同自愿组成,人数不作限定,组别也可不必限定为正、反两组,比如还可有评价组、观察组等。组内成员间可分工合作,进行相关信息的筛选采集、分析综合、提炼重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安排以及预设所要达到的效果,来选择辩题布置的时机。有的教师选择在课前提前布置辩题,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收集信息、分析思考、深入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作较为充分到位的辩论;当然,有时因为时间限制和课堂收放度的关系,也可选择在课堂上临时布置辩题,让学生即时思考论辩。实际操作不同,学生的参与度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计划、辩题本身的探求价值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等因素灵活安排。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在理解上发生偏差或主动质疑时,要及时给予纠正或指导,但不宜干涉过多,以免左右学生的思维。

3 课堂展开辩论,教学有序推进

毫无疑问这个环节是主体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辩论小组由预先推选的代表来陈述本队的主要观点及支撑理由,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完善,然后组间进行辩论、反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协助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辩论教学法,并不是把辩论赛与教学过程简单相加,辩论过程可能会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但它必须是服务于教学、促成教学目标更好实现的一种手段、方式。所以,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但绝不是置之不理、听任学生信马由缰,否则课堂可能会看上去很热闹,但却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教师应当适时地根据学生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在辩论出现“游离”现象时要及时引导学生,把他们拉回“中心点”。当然要注意的是,教师千万不能以权威、审判官的姿态出现,而应是学生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他有丰厚的知识积淀、很强的协调驾驭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平等的教学心态,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教学才能有序推进,辩论法才能真正发挥它在教学上的功效。

4 客观评价过程,小结收获心得

课堂辩论结束后,要及时评价小结,这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整理和思考,通过小结评价可以使零星的、散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条理性的、系统的理性认识,这个环节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还应让学生参与进来,评价可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等,形式不限;还可引导学生或陈述或抒写自己的心得感受,小结评价的内容不是简单地公布一下辩论的结果,也不是简单地评价辩论方孰优孰劣,应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辩论从准备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是同学们之间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的精神,是通过辩论所获得的信息量和增长的技能,这也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

下面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历来说明辩论法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

笔者在讲《〈史记〉选读》时,曾把其中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联系起来讲解分析,因为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的命运和相关历史事件是交叉重合或相互关联的。因为是文言文,我们先分别对两篇课文作了文字层面的理解,分析、归纳、整理了相关的文言知识点,而对于人物形象分析和对作者“实录”精神的理解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本人并没有急着去作分析定论,而是布置了一个辩题:你认为刘邦和项羽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本身有两篇课文提供了一些历史事件作依据,大家对两个人物形象也都有了大体的认识,学生很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自然分成两组,一组支持刘邦,一组支持项羽。辩论放在下次上课时进行。课后,学生便着手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而从后来他们所列举的材料来看,搜集是相当广泛的,整理工作也做得相当仔细,比如支持刘邦的小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引用的材料从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到《评点古今人物》再到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上升到人类历史高度的评论,很有说服力;而支持项羽的小组也毫不逊色,为了证明项羽的人格魅力列举了很多的诗句,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于季子《咏项羽》、胡曾《乌江》《垓下》等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材料中所涉及的一些文言字词和诗句的理解也作了进一步的追问和分析,有的向我提问,有的通过讨论解决,从结果可以看出他们对材料的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双方对相关的历史事件都以成语或格式一致的短语来归纳,比如破釜沉舟、霸王别姬、四面楚歌、沐猴而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文治天下、中矢归天等等。在辩论课上,两个小组先把自己观点和材料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做了呈现,然后两组分别从两人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对亲人将领百姓的态度和做法、对历史的影响等等方面力证本组观点、批驳对方观点,或防守或发问,组间互不相让、毫不示弱,组内团结合作、互为补充,气氛热烈。当然也有因观点表述不当、论据不详而被对方抓住弱点的,这时会有组内同学进行补充说明,或由本人作进一步追问来作协调引导。在辩论中,学生较全面、较详细地把刘邦和项羽身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理清了,对两者性格中的优缺点作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对两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也有较为客观的认识,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双方的辩论真正印证了这一观点,同时也更好地诠释了《史记》的实录精神。辩论后笔者组织学生对本组和对方小组的表现和自己的收获进行了评价和小结,双方都能客观公正地给出评价意见。最后本人对双方观点进行了总体归纳,对两组在整个过程的中的表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真诚的赞赏也有善意的提醒,并强调了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把辩论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引进课堂,既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辩论法”的运用也是如此,教法运用的时机是否恰当、条件是否成熟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有几个方面特别值得教者关注: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自身要对辩题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有较充分的准备,如果自己对辩题没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剖析,又怎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对辩论作出适当的评价小结呢?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及时引导、正确评价,不能坐视不管、听之任之,又不能以权威自居、垄断课堂,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要做到收放有度,有效地调控课堂;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公正、全面、多元,让学生真正做到“辩”有所得。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心态和配合度也会影响辩论教学的效果,如果学生自身表现得不够自觉主动,不能独立思考,疏于分析,缺乏合作精神,那所谓的“辩论法”在课堂上也就只能是惨淡经营,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9篇

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10篇

      有教师曾感叹“在所有‘走过程’教育中我感到最难堪的是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专业本科生应取消毕业论文写作,尤其是应取消毕业论文答辩”。如何认识和探索适应当下高教环境的合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机制,对于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极大的意义。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等环节承担着的功能都是缺一不可的,笔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应加强优化答辩环节设置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操作程序,最大限度的发挥答辩在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功能与作用。 

质量控制作用 

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为例,为规范和提高毕业论文答辩质量,该校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与要求,例如该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通过“中国知网”查重、指导老师审核、优秀论文评审机制以及对答辩成绩的计算等方面内容。 

1.“中国知网”查重。近年,该校对查重结果施行分层管理办法,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复制比≤20%、20%<毕业设计(论文)复制比≤50%、50%<毕业设计(论文)复制比480%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复制比>80%等不同阶段的检测结果严格进行不同处理方法。进一步提高该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2.指导老师审核。针对查重通过的毕业论文将提交至学校毕业论文校网平台,由论文指导老师再次审核。以杜绝部分学生盗用他人文章或不完整稿件代替论文稿件降低论文重复率,能有效保障毕业论文工作的公正公平性。 

3.优秀论文评审。学校组织评优评审专家组进行评选并对优秀毕业论文随机抽选5%进行全校公开答辩,通过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有效提高了该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鼓励教师与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有所建树和创新。 

4.答辩秘书的监督作用。在组织答辩期间,答辩秘书将填写该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及答辩评审记录表,主要负责记录答辩情况以及计算毕业论文评分,答辩秘书填写完成后返回学校存档,答辩秘书在答辩过程中起到了严格监督作用,保障答辩过程与结果的公正公平。 

综合评价作用 

答辩制的优点即在于通过答与辩的过程,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作者论文写作的态度与过程全面地评价作者的选题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等。从而不仅仅是对毕业论文作出成绩评,也是对作者科学研究的态度、能力的全面评价。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答辩制是采用答辩委员会制,由校领导组建的答辩评审委员会,分设各委员小组进行答辩评审,其评价结果是综合意见的共识表达,因此其结论更为公正、合理。该校毕业论文的答辩学生提交答辩的毕业论文采用指导老师匿名制,保证答辩的公平性。 

答辩评审结果在毕业论文写作以及答辩评审记录表上体现,记录表在答辩秘书的监督下,由答辩秘书与答辩老师共同填写完成并签字确认,答辩结果由答辩评审小组讨论评定并当场宣布。另外。答辩成绩由答辩秘书统计评分结果后提交教务处进行成绩归档。 

学位仪式性作用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辩论式教学;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23-02

国际金融在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中属于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该课程涵盖的内容知识点较为复杂,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较强,不同知识点之间可以通过某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掌握情况,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辩论式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不仅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了班级气氛,同时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一、辩论式教学方法的概述

现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水平的关注度逐渐增加。高校的教学质量也被逐渐提上日程。加强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点,也是提高教学的重要手段。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纵观现如今的教学来看,辩论式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从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围绕教学要求和指标,设置合理的辩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分析、沟通、交流,深入探讨辩题隐含的深层含义。如此一来,通过展开相关的辩论,有效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辩论的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胆量,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为了更好地在辩论中崭露头角,观点鲜明,学生也会提前准备好辩题,充分搜集各方面资料,从而为自己的辩论做好准备。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现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更好的氛围。课前学生会主动搜集各方面资料,也相当于是课前预习,主动摘抄一些有用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会主动参与辩论,积极思考,应答对方问题和提出问题,为自己所在一方赢得胜利而付出努力;课后,针对课堂上的辩论,学生可以从中总结一些有用的学习方法和观点,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

二、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分析

(一)实时性强,内容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这门课程讲解的知识点与国际金融市场息息相关。国际金融市场处在现如今的状况中,跌宕起伏,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最近出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美元问题,美国政府因为债务超限,政府停摆,令政府的颜面大失。面对这种现状,人们不禁会疑问,美元是否应该作为世界储备货币?人民币是否可以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的进程,充当世界储备货币?这些问题都是在发展的浪潮中逐渐引发的[1]。随着国际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国家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问题也会逐渐引发出来。加强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教学,融入对国际金融的新变化、新动向,理解、借鉴、吸收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化知识点的讲解。例如2008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并由此形成了蝴蝶效应,以希腊、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陷入了沉重的债务危机。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有所弥补。这些问题的引发和对策的提出,都可以作为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关注国际金融的时时动态。

(二)实践性较强,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国际金融涵盖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综合性较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深入掌握和理解相应的知识点,更要求学生能够将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的案例中[2]。例如外汇交易的实践操作、外汇汇率的计算、两地套汇、间接套汇、金融期货、期权计算等等,这些都是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点。在管理风险方面,外汇风险进出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编制和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资本流动的具体方向。通过亲自动手计算,掌握汇率的变换,从而更好地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满足具体需求。国际金融课程的知识点与国际金融市场密切相关,学生要想到金融市场发展,必须充分掌握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点的内容。

三、辩论式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一)在教学思路设计方面的应用

辩论式教学法的整体思路是:教师设置辩题―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辩论―点评总结。整个辩论的过程大概都是按照这个流程来进行的,虽然流程比较简单,但是整个流程下来,耗费的时间较长,通过参与整个辩论,学生获益匪浅。为了更好地推广辩论式教学,让学生深入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事先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合理的辩题。辩题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解汇率这一章节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人民币升值问题设计辩题――“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人民币升值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辩论课开始之前,学生会通过图书、网络、向人请教等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整个过程耗时较长,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辩论的过程中采取分组辩论的形式,其他学生和教师作为观众,在辩论结束之后,教师及时地给予相应的点评[3]。学生可以通过辩论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辩论结束之后的点评和总结也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客观公正的总结,学生才能进一步了解他人的看法,从而与自己的看法相结合,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

(二)在教学安排中的应用分析

国际金融作为一门必修课,教学课时相对来说比较多。为了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合理的设置课堂辩题,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虽然辩论赛有很多的规则,辩论赛的进行也完全是参照整个流程来进行的。但是在课堂上采取辩论赛的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变,规则当然也可以随机修改[4]。一般的辩论赛都是正反双方组成,双方各四人。但是在班级中开展辩论,可以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双方的参与人数。例如在50人的班级中,可以选择10个人为一组,共同组成一个辩论队伍。5人为正方,5人为反方。1人是一辩,负责陈述观点,1人是四辩,主要的职责是总结陈词,攻辩阶段和自由辩阶段分为二合一,统称为自由辩。在自由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事先将辩题告诉参与辩题的学生,学生大概会有几天的准备时间。教学过程中的辩论式教学是部分参照正式的辩论赛的规则,但是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其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既不失辩论的主体,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进来。

例如在学习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这一章节的知识点的时候,重点讨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优劣。在不同的背景下,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各有优势,但是要根据现如今的发展状况,综合评价这两种汇率制度。这个辩题可以涉及到很多的知识点,例如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国内经济状况与国际经济状况的联系、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等等知识点。首先,在正式开展辩论之前,教师遵从学生自愿的原则,自由选择辩题的正方和反方。然后将所有的学生分成两组,人数分配不均的再进行适当的调整[5]。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分工,确定搜集的具体资料的方向。明确辩论的方向,是围绕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这个辩题进行说明。在固定汇率这个组中,一部分同学搜集固定汇率制度与国际收支的调节方面的资料,一部分同学搜集固定汇率制度与金融危机的资料,一部分同学搜集固定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演变方面的资料,通过这种合理分工,多方面收集资料,并紧紧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层层递进,从而更好地深入到课题中。在浮动汇率制度的组别中,一部分同学搜集浮动汇率国际收支的调节资料,一部分同学搜集浮动汇率制度与资本流动、金融危机的资料,一部分同学搜集浮动汇率制度的发展资料。每个组中分配好整理资料的人,将搜集的资料按照有序的规则进行整理,这样在辩论的时候就可以有序的进行。虽然辩论的过程往往都是很激烈的,而且对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求比较强,面对对方提出的问题,需要随机应变,即刻想出应对的方案。通过开展这样的课堂练习,为学生创造更多练习的机会,不仅可以加深课堂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发散其思维,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越发引人关注。辩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沟通、思辨能力,从而更好地推进课程的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仍需要加强辩论式教学方法的引用,通过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国际金融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赵虎林.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06).

[2]张建波,白锐锋.论案例教学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及改进[J].经济研究导刊,2011,(01).

[3]涂亦楠.论国际金融软法及其硬化――以国际信贷法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思辨能力 辩论式教学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逻辑性、理论性、抽象性强,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高中政治新课程目标明确规定“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以及伦理和人生问题,培养具有辨识、判断的理性思维能力”。

基于高中生思辨能力逐步增强的特点,笔者认为课堂辩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辩论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辩论”的解释:“辩”,是辩解;“论”,是分析和说明事理。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辩论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中的某一论题,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就某一方面拟定正反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使学生经过思考、争论、交流、体验等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理解、探索和创新。

二、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一)精选辩题,引燃思维火花。

辩题的设计和选取是辩论课堂的重中之重。辩题选择有以下方式:

1.挖掘教材资源,利用现成辩题。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四个必修模块中有许多必须澄清的“是”与“非”、“利”与“弊”。教师若能结合学情,充分利用好这些辩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课堂则会更灵动、高效。以《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为例,整理、罗列如下表所示:

2.结合时政热点,弹性设计辩题。时事政治是政治教学内容的补充,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更多的时事话题。把握教材与社会热点的契合之处,将热点设计成辩题引进课堂,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

比如在“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课堂上穿插“微博上的正能量与负能量”的争论:“扶不扶跌倒老人”,课堂激辩后领悟到每个人的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响,从而从心底下定决心: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又如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课堂上,“打老虎”和“打苍蝇”哪个更重要的争论;利用“官员的财产公示制度是否合理合法”的辩题,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民主监督、国家保障人权”等知识。如此等等,大话题彰显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小话题则尽显关注细微生活的公民之心,尽管过程中学生的言语有些还是非常稚嫩,有的观点甚至是有些偏激的,然而通过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与对比辨析,学生最终认可主流价值观。

3.捕捉课堂生成,即兴设计辩题。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智慧的眼睛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即兴设计辩题。

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中国文化年”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插上腾飞的翅膀走向世界。这时课堂上却冒出不同意见:“我怎么就觉得中华文化正走向衰落,日韩风入侵势头猛烈,最近多少人迷上了都教授。”还没等我回答,另一位学生就反驳起来:“可是你看目前全世界有多少人在学习汉语,韩国20所大学还开设汉语课程呢。”笔者巧妙地抓住这个课堂临时的生成点,即兴设计辩题“中华文化正走向衰落还是腾飞”。通过理性思考与对比辨析,学生最终认可中华文化正在崛起,但深知中华文化在崛起的道路上要推进文化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

(二)巧定形式,激活思维潜能。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辩论形式穿插于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有引入发现式辩论、深入探讨式辩论、综合运用式辩论。

引入发现式辩论,一般出现在课前或课程中,以讨论的形式为主,只要能出现不同观点、发现问题即可。

深入探讨式辩论,形式上可以十分自由。这一形式适用于某一知识环节传授结束但知识的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待深入和迁移的情况。

综合运用式辩论,形式比较完整,讲究辩论程序,有一定的比赛规则,对学生理论水平和能力要求较高。教材综合探究一般采用综合运用式辩论。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中,笔者选择“卡奴是幸福多于辛苦还是辛苦多于幸福”的辩题,最初在第一个班采用的是深入探讨式辩论,课后反思认为“适度消费”只是众多消费原则之一,辩论环节对于实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目标贡献不大。在第二个班改为引入式辩论,把辩题作为课前引导,在学生的辩论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出消费、消费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消费原则等知识点,加深学生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深入。

在“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教学中,一开始采用的是综合运用式辩论,但是因为高一学生对辩论流程不熟悉,对政府的理论水平有限,所以辩论过程出现冷场,耗时多,效果不佳。考虑到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政府权威含义、体现等相关知识,现最需要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学生对这个理论认识不足,于是改为深入探讨式辩论,让学生不拘一格,自由辩论,在交流思辨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在认知冲突中生成知识,最后综合正反双方观点,重难点就迎刃而解。

(三)善作引导,提高思辨能力。

在辩论式课堂中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预设,并适时地进行调整和引导,帮助学生激发思辨,疏通条理,及时恰当地处理辩论中的各种问题。

1.辩论内容“跑题”。为了减少跑题现象,教师可在课前明确辩论的中心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简短的发言提纲。在辩论中如果仍有“跑题”,就应立即予以提醒,当然由辩论对方予以反驳效果更好。

2.参与度严重不均。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辩论,可以创新辩论赛形式,比如把辩论选手和智囊团补充结合起来。在准备过程中,辩手和智囊团一起准备,在辩论结束后,由双方智囊团对辩题做进一步的补充,以自由辩论为主,有些学生虽最终未必参与辩论,但资料收集、观点筛选的过程,也可以使思维更加发散。

3.辩论过程“冷场”。与上文应对“跑题”一样,为避免“冷场”的出现,课前可将辩题告知学生,给他们时间搜集整理材料,理清思路,写好辩论词。如果在辩论过程中出现“冷场”,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中“激将法”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如进行“权力是福,权力是祸”的辩论时,反方收集了许多国家腐败官员的实例,在辩论过程中感情充沛、情绪激昂,正方被反方质问得哑口无言。笔者适时“激将”,“原来我们国家的公务员全都是分子啊”,正方学生立刻抓住“分子到底是主流还是支流”进行击,辩论继续激烈地进行。

(四)辩后延伸,加强深层反思。

课后是课堂的延伸,学生课后的学习是高效课堂启迪、感悟的必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课堂辩题持续学习的兴趣,延伸学生对问题更深刻、更广泛的思考。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堂上,学生通过课堂辩论“传统文化是财富?是包袱?”,对传统文化的作用有了深入的认识。课后布置学生再整理和深入思考,并以此为话题结合现实写成小论文。从学生的小论文看,很多学生都能灵活地列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事物的看法更全面,其中《谈广州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的小论文还获得广州市中学生政治小论文一等奖。

总之,把辩论引进课堂,既丰富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辩论式教学中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主动性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想办法弥补辩论式教学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辩论式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毛雁南.新课改视角下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和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29-30.

[3]李宜.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J].广西教育,2010.6.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答辩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29-01

卫生事业管理的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卫生事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卫生事业管理的课程中我们应该依据理论教学的指导下,尝试着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教学来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的管理,找出了卫生事业管理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利用答辩式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 答辩式教学模式在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的运用背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活动,来实现意义构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老师在给学生传输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仅仅知识对知识进行被动的接受,而是要进行主动地构建信息。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也受到了建构理论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答辩式的教学模式。

卫生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实践对适合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探究,答辩式教学通过对课程内容组织的演讲答辩专题,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有助于学生对卫生事业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答辩式的教学模式首先围绕一些热点、难点等问题来给出相应的主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演讲,演讲结束的时候,能够对提出其他问题的老师和同学进行答辩。这种答辩式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参与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才,能够让知识得到比较灵活的运用,激发了学生之间竞争比较的学习热情。

2 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答辩教学模式在运用中的实施

首先,学生要提出假设,确定好选题。教师应该从卫生事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现状,结合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的主要教学理论,把教学课程知识分成若干个主题,主题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主要原则,能够启发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中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提出问题的假设确定答辩的选题。

其次,做好分工分组和准备。把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划分,每个小组都要有负责组织的、策划的、收集资料的、汇报演讲的等角色。组员之间要进行分工合作,一起完成辩论的工作。在汇报演讲的环节是,最好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稿的形式来进行,限定好汇报的总时间,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发挥辩论主题的作用。汇报完毕以后其他的小组对汇报的内容进行发言讨论,每个小组在提出建议的时候至少要提出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保证答辩赛能够顺利的进行。

最后,老师要跟其他小组一起根据汇报小组每个成员的角色扮演进行评分,评分的环节能够让学生通过评价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卫生事业管理的兴趣和热情。老师在评分环节结束后要对整个辩论的环节做个总结, 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对经验的总结上,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3 如何提高答辩式教学模式在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3.1 在答辩式教学模式下,要重视对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主题的设计和讨论,答辩式教学模式是卫生事业管理课程课堂上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应该发挥它意义构建的作用,而不能够让它代替整个教学课堂。课堂上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要对课堂的主题进行合理的设计,多加一些对学生的引导,能够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的完成答辩。

3.2 答辩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在课前对答辩进行准备活动的时候,学生会从多方面来了解一些知识,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增加了学习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的能力。答辩式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注重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改进了卫生事业管理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也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3.3 答辩式的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模式之一强调的是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应该明确学生意义构建的最终目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分析教学的开始目标,也要重视对学生意义构建情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意义构建为中心,不断地深化学生意义构建中的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知识。

3.4 通过答辩教学模式,要及时了解到学习在答辩过程中的反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地让答辩的内容和方式得到改进。答辩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做好对每个环节的观察,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好引导,激发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探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及时的做好总结,对答辩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不断地改进,从而提高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

答辩是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但是不能代替整个课堂上的教学。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加上学生比较多,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好恰当的主体内容,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让答辩教学模式能够达到对学生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培养,让答辩教学模式能够在学生学习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建构中,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提高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改进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佳.参与式方法在《卫生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01).

[2] 林静.答辩式教学模式在本科基础护理学课程中的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09(21).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辩论;有效培养;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3-0063-04

课堂教学应拒绝过多的“平和”、“顺畅”,唯“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把课堂推向高潮,才能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思维平台,开辟自由的表达空间。要想达到以上效果,组织学生辩论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辩论时,围绕着辩论的问题,学生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思考,思维呈发散型;为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往往需要使出“浑身解数”, 反应要灵敏,思路要清晰,辩词要有根有据、有条有理;为反驳对方的观点,角度要新颖,论据要直指要害。这个阐述和辩驳的过程,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品质都将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一、在突出重点时辩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

“三角形的内角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通常都是采用“猜想验证结论”这样的方法探究新知。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当学生通过以上步骤初步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后,我有意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质疑辩论的平台,一方面突出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另一方面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堂回放】

我拿起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沿着底边上的高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接着抛出问题:“每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思考后学生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另一种则认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组:认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的为正方,认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为反方。由于观点针锋相对,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举起一个大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反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正方:把180°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

反方:每份是90°。

(辩论一开始,反方就两次同意自己的观点,这让正方同学的脸上都流露出得意的神情。)

正方:刚才老师把一个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个小三角形,也就是把大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占其中的一份,所以,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是90°。

(反方一个同学站起来走向讲台,将一个等腰三角形沿顶点对折,用粉笔画出底边上的高与底边所形成的两个直角,然后展开,指着小三角形中间的一个直角,说)

反方:这个角是不是小三角形的一个内角?

正方:是。

反方:可它是原来大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吗?

正方:不是。

反方:也就是说,老师把大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只是小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而不是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所以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就不是大三角形内角和的一半。

反方:你们可以把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后拼起来,看看它是多少度?

(在反方同学的启发下,正方同学进行撕角验证活动。)

正方:确实是180度。

反方:当然了,小三角形也是三角形,它的内角和也应该是180°。

正方:我们刚才一直忽视了小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错误地把小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看作是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现在我们明白了:三角形无论是大还是小,内角和都是180°。

……

辩论是思维活动的好形式。在以上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倾听对方发言的要点,还要及时发表支持或反对的见解,从而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谬误。这样,学生变成了知识的主动追求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效果好,不仅纠正了偏见及错误,深刻理解了知识,而且开放了思维,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

二、在突破难点时辩论,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批判性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容易产生错误的知识内容点,如果处理不当,将会成为学习活动的严重障碍。教学时能否突破教学难点,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执教者必须认真思考,寻找适合学习对象的有效手段加以突破。

“平均分”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是产生一个分数的前提,学生在刚接触分数时,受思维片面化、简单化的制约,往往把“分”和“平均分”混淆,产生“只要分了,分的结果就可以用分数表示”的错误认识。所以,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很多教师都是采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强调“平均分”这一难点。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另辟蹊径,巧设辩点:“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通过展开辩论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课堂回放】

吴老师顺手拿出一张圆纸片说:“这张纸可以折,也可以撕。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下面请正方代表和反方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静静地倾听,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正方:(先把圆从中间对折)“这一半是不是■?

反方:点头同意。

正方:既然你们都承认是,为什么不给老师画钩?”

反方:(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这个圆是不是分成了两部分?”

正方:“是。”

反方:“那这两部分都是圆的■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呢?”

正方:“我怎么就得到了呢?”

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吴老师对着下面坐着的学生说:“同学们,请发表你们的意见。”

生1:“这个圆可以折成■,也可以不折成■。”

生2:“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里说分成两份,没有说平均分,所以怎么分都行。”

……

最后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一定”上,如果一定是■的话,前面应该加上“平均”这个词。而这也正是对分数意义本质的认识。

以上辩论过程,学生兴趣浓、思维活,辩论时学生各抒己见,探新求异,增强了周密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辩论,学生的认知建构不断完善,认识不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实现了由表面到本质的转变。同时,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思维训练落到了实处,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在辩论过程中得到了锤炼和提升。

三、在发生错误时辩论,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批判性

面对着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当属常事。当课堂中出现看法不一、结论不同时,教师切不要轻易定夺,而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完善认知,发展思维。

“轴对称图形”(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在“试一试”环节,安排了以下题目,旨在让学生从一组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轴对称图形,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正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异议,但对于平行四边形则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生认为是轴对称图形,另一部分学生则持反对意见。面对两种观点,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辩论:

【课堂回放】

正方:我们沿着对角线折过以后分开来,然后调个头,发现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是可以重合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所以,我们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

反方:平行四边形,我们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还有沿对角线对折,都不能完全重合,只是部分重合。所以,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正方:对方同学,关于轴对称图形,是不是只要满足“对折”和“完全重合”这两个条件就行了?

反方:是的。

正方:你们看清了我们刚才的操作吗?平行四边形难道不满足这两个条件吗?

反方:对方同学听清了:轴对称图形只要对折后两边就能完全重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只需一个动作――“对折”,然后观察两边能否完全重合就行了。而平行四边形在对折后,还要“分开掉个头”才能完全重合。你们的操作中,多了两个动作――“分开”和“掉个头”。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正方:说的有道理。

……

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面对课堂上的两种对立观点,我没有即刻做出孰对孰错的判定,而是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在争辩、反驳的过程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全程思考。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独特的想法,也能够暴露自己最真实的问题。而当每一个学生都亲历了争辩、反驳的思维交锋之后,他们的探究和交流就会形成认知的共识、思维的共振。这样一来,收获的不仅有知识,还有思维严谨性、深刻性、批判性的提升。

四、在出现意外时辩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数学课堂上的意外,很多都是学生别具一格思维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之所以会出现意外,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们的思维角度与教材、教师预设的角度不一样。比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时,让学生借助数小棒的方法来计算34-8,即先从30里借1个10来与个位上的4合成14,然后用14减8得6,再和20合起来,最后得出答案是26。课堂如我预设的那样,十分顺畅。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环节时,意外发生了,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说:“我的算法更简单,我是先从34里面借一个10来减去8得2,然后再用2加上刚才剩下的24得26。”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我并没有因为它打乱了原先的教学预设而置之不理,相反却抓住这个机会,把“意外”当作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这种算法更简单吗?”

【课堂回放】

生1:我觉得书上的解法更简单,他的解法有点麻烦。

生2: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它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下子就变成了10减几,非常不错,挺简单的。

生3:在幼儿园里我们就会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了,现在还要回到10减几,这是倒退的表现!

生4:这两种解法其实是一样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也是先拿十位上的1来减去减数,然后再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的。所以,我认为两种方法都行。

生5:我认为还可以把减数8分成4和4,先算34-4,等于30,再用30-4,也等于26。

……

辩论小知识范文第15篇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着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着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辅尝滇妒鄄德殿泉东沪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