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对外投资现状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1篇

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其中第13项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项政策确定下来,从此,我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拉开了序幕。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京和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海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资经营公司。以此为开端,我国对外投资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迅速发展。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投资的存量已经达到572亿美元,流量也达到122.6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目前,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对外投资大国,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回顾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84年。为我国对外投资的起步阶段。1979年,国务院提出了“允许出国办企业”的经济改革措施,从而拉开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序幕。第二个阶段是1985-1991年,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探索阶段。这期间,投资规模有所扩大,但总体投资规模以及企业平均投资规模仍然较小。第三个阶段是1992-1998年,为我国对外投资的初步发展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国务院扩大了生产型企业对外投资的权限。此后,我国对外投资的项目数不断增加。第四个阶段是1999年至今,为我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境外加工成为我国对外投资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主动走向海外,更大规模地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成为我国重要的跨国企业。

20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我国对外投资,在众多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通过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拉动本国成套设备及相关产品出口;第二,参股控股国外资源开发企业,有力保障了同内紧缺战略物资生产的原材料供应:第三,对外投资在利用国际资本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擅长境外公司经营的人才;第四,对外投资有助于逐渐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改变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同时,也有助于我国释放产能压力,熨平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引发的经济波动。总之,对外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都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1、对外投资稳中求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例如2002年,我国新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350家,中方投资额9.8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18%和24.43%;而在2003年.我国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达到51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为20.8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5.7%和112.3%,增长迅猛。

2、从行业分布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从流量上看,2005年我国对外投资中,商务服务业为49.4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40.3%;制造业为22.8%亿美元,所占比例为18.6%;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分别为22.6和16.8亿美元,所占比例分别为18.4%和13.7%;以上几项加起来则占到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91%。从存量上看,情况也大致与流量相同。

3、投资范围已涉及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从对外投资地域分布来看,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底,我国对外投资共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的71.2%;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分布来看,按截止2005年底的总净额计算,主要集中在亚洲,占全部投资额的71.02%;其次是拉丁美洲,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为20.02%。与亚洲和拉丁美洲相比,我国对非洲、欧洲、北美洲和澳洲的投资要小得多,分别占全部投资额的2.7%,2.8%,2.2%和1.1%。

4、投资主体以外贸企业为主,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根据企业经营性质,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主要有四大类:(1)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以中石化、华润、五矿等专业外贸公司为代表,是我国跨国公司的先锋和主力。(2)生产性企业或企业集团,以首钢、中治、二汽、赛格、四通、联想等大型工业企业为代表,凭借其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对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3)大型金融保险、多功能服务公司。以中国银行、中信公司等为代表。这些公司资金雄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良好的信誉,经营规模较大。(4)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这些企业数量多,项目散,投资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

三、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对外投资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从整体上看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阻碍着我国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

1、对外投资规模偏小。大多数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就像一个据点或办事处,仅具备维持能力,而无独立发展及抗风险能力。从2002年的数据看,我国境外企业平均投资规模为198万美元,远远低于1991年发达国家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260万美元的国外企业年均投资额标准水平。存在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境外大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装备系数低,科技含量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2、对外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首先,在对外投资地区分布结构上,虽然我国对外投资遍布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集中在港、澳、台和拉美等地区,它们占了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3/4,而对非洲、欧洲、北美洲和澳洲的投资明显偏少。这对于我国拓展境外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是极为不利的。其次,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我国对外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主要以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的投资;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再次,在对外投资的方式结构上,我国80%以上的海外企业属于新建企业,且合资方式占绝大比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跨国收购、兼并方式利用较少。投资方式单一,不利于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灵活利用各种投资方式的优势,也影响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速度。

3、对外投资的宏观管理薄弱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宏观管理的规划和指导。国家对海外投资缺乏宏观管理的规划和指导,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没有与我国外贸市场战略相适应的海外投资的国别政策。二是对外投资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目前的对外投资采取由外经贸部(现改为商务部)牵头,国家计委、财政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分头协助管理的方式。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各部门从各自的管辖权和管理目的出发,部门协调无章可循,出现重复管理、遗漏管理等局面,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对外投资的发展。三是对外投资的法规建设滞后,至今尚未出台一部较为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管理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导致跨国投资在一定程度混乱无序。四是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企业难以及时获取国际市场信息。五是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海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缺乏风险监管、评估的专门机构。

4、境外投资企业经营机制存在缺陷。我国的企业管理制度虽然经过数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多数企业距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还有很大距离,管理方法和手段都还不适应国际竞争和经营理念的需要。作为我国对外投资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被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所困扰,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机制,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对外经营权、海外投资设点权、海外融资权、外汇的支配使用权等,这些严重制约了企业优势的发挥和经营空间的扩大。另外,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少投资企业缺乏明确的经营战略,尤其是贸易性企业,有的仅靠赚取国内企业的进出口手续费、管理费等维持生存。

5、缺乏懂得跨国经营管理的人才。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缺乏高素质人才是我国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大多境外经营人员素质不高,有些不懂技术,不懂当地法律,不具备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知识,甚至不懂外语。以致境外企业经营业务难以顺利开展,严重制约了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四、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开展对外投资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对于我国要不要开展对外投资,一些人仍心存疑虑。因为,按照传统的西方投资理论,境外投资和经营的企业须具有垄断性的竞争优势,而我国大多数企业无论是在规模、资本还是在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方面,均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存在明显的差距。因而,他们认为我国企业还不具备开展对外投资的条件。还不宜“走出去”。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虽然我国企业的整体势力偏弱,但并不代表任何企业势力都弱。如电子行业、软件技术行业、航天技术行业、遥测遥控技术行业等。不但在发展中国家处于明显优势,就是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也略胜一筹。选择这些行业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就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另外,企业优势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具有动态性,许多优势都是在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海尔集团在美国的成长经历就是明显的例证。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充分认识到开展对外投资的重要性。尽快着手制定对外投资的规划,以便早行动早得益。

2、组建专门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针对目前对外投资多头管理的状况,建议把海外投资管理机构从众多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一个集外贸、外资、外汇、计划、管理统一于一身的类似于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的机构——中国对外投资管理中心,由该机构作为宏观管理的政府代表,主要负责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好战略规划,强化监督管理,制订指导政策,确保对外投资的各项活动按国家宏观规划健康有序地发展。

3、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进度。对外投资需要法律的保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的实践一直走在立法的前面。随着我国对外投资的增多和范围的拓宽,这方面的立法需要加强。当前应尽快出台《对外投资法》及其实施细则,将现有的对外投资政策和条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增加透明度,规范和管理我国的对外投资。《对外投资法》应就对外投资企业的定义、经营主体、审批程序、经营范围、产业政策、所有制形式、法律形式、资金融通及调出调入方法、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利润分配及投资、双重征税等问题作出法律规定。另外,也要积极推进同有关国家商谈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签订投资保护协定的目的在于保护我国对外投资者,使其免受因发生战争、没收、汇款限制等非正常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促进同缔约国之间互利的投资合作。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外交涉,维护我国企业国外经营的公平权益,减少和排除投资障碍。

4、制定扶持企业开展跨国投资的优惠政策。企业对外投资,需要政府在资金、税收、保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政府应放宽金融政策,赋予我国跨国公司对外金融权,取消境内企业对海外融资担保的限制,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多种方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允许企业内部资金自由调配,放宽利润和外汇的管制。国家应建立对外投资基金,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税收政策方面,应给海外企业实行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以充实企业的资本金。对海外加工贸易项目下作为实物投资的出境物资按贸易出口对待,实行全国统一的出口退税政策,对返销产品特别是运回的资源产品,免征进口税。同时,抓紧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批准实施,以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得以避免在国内外被双重征税。此外,要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对外投资保险制度,保障境外投资企业的安全,降低投资风险。

5、改进和完善对外投资企业的信息服务工作。企业开展对外投资,需要了解东道国多方面的信息,如投资环境、经济参数、涉外法规、市场竞争状况、社会文化习俗、与我国的经贸合作情况等。要获得这些信息单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完全办到的。因此,应建立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利用其专业性强、信息灵通等优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充分发挥我国现有各种驻外机构的作用。各种驻外机构在收集和处理所在国经贸信息方面具有独到优势,若能加强驻外机构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的作用,并改变过去那种仅对国内政府有关部门传输信息的封闭做法,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更好地为企业从事对外投资服务。二是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政府部分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向行业协会移交,淡化行业协会的官办色彩,进一步充实管理、服务、规划、协调功能,起到沟通政府、企业、市场的作用。三是建议成立中国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使企业能及时获得有关外国投资方面的各种信息。四是可以考虑在我国投资企业较多的国家成立对外投资企业协会,为国内准备从事境外投资的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五是制定国别发展规划,完善合作项目信息库,组织对外投资合作论坛等。

6、健全对外投资的微观主体。一是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尽快普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消除地区割据和封锁,建立一批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限制的大型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增加我国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按国际通行规则建立财务制度,既要合法避税。又要按照东道国法律依法经营,并定期向母公司汇报。三是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产品和服务,并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企业通过国际性和地区性质量、安全和环保认证。四是对境外企业推行目标管理,完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减少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

7、大力培养从事对外投资的人才。拥有大批跨国经营人才是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我国企业应该注重对跨国经营复合人才的培养,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加大人才开发的投资力度。我国的跨国公司与国外的公司相比,对人才的投资力度远远不够。美国施乐公司每年用于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投资额约占员工工资总额的4%左右,这给公司带来多倍的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因此,我国跨国公司必须加大投资力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更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二是挑选管理人员考察学习国外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为我所用。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优化重组资本和人才要素,形成“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文化氛围留人”的企业大环境,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和优胜劣汰。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考核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海外投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以此实现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论文关键词: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2篇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对外投资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不稳定。如图1所示,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大幅的增加。这一方面有政策变动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对外投资整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在绝对数量最多的2001年,也只有68.84亿美元,远远低于同期利用外资的水平。因此,容易受到单项投资合同的影响,会随个别企业对外投资的计划发生较大波动。不过可喜的是,自从1992年来我国的对外投资总额上了一个新的水平,除1999年和2000年较低,其他年份都达到了20亿美元以上。

2、资金流向及原因分析。在1979年到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最大的洲是亚洲,其次是北美,再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见表1)。我们可以看到在亚洲的投资投资占到总数58.7%,在亚洲主要流向了中国的香港,一个原因是因为香港在地理文化上的趋同,再就是通过香港的资本市场来募集资金然后再投资在其他地方;在北美洲的投资占到总投资的13.6%,北美的企业多年来在中国的投资使双方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促使中国企业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情况比较了解,更容易融入到其经济体系中去,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出口市场。

香港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份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香港回归以来,内地的投资从1998年的26亿美元激增到2001年的49亿美元。主要原因是:

首先,两地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入世后,针对中国的贸易歧视政策将受到抑制,中国内地对外贸易额会快速增长,内地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在香港建立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缓解由于对外交易扩大给内地带来的压力。

其次,在中国入世的新环境下,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两地的经济合作,促进双方经济的一体化。

第三,大陆和香港在地理文化上的趋同,这样企业无论从管理的角度还是从业务的交往上都是有利的。

第四,大陆企业通过香港的资本市场来募集资金然后再投资在其他地方,这也是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额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美之所以成为中国企业重要的投资方向,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多年来在中国的投资使双方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促使中国企业对这三国家的经济文化情况比较了解,更容易融入到其经济体系中去,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出口市场。

总之,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拓展市场,引资国的引资政策、投资环境和引资规模成为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问题

尽管中国公司都加大了海外投资力度,努力贯彻国家“走出去”的政策,希望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企业的实力,但这条路还很漫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整体规模和行业分布还是相当有限。中国的绝大部分投资仅限于香港地区,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投资,企业没有完全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首先,从企业规模来看,在欧洲地区,TCL、海尔、华为还不具有足够大的市场,品质的差距和营销网络的狭小成为其发展的障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的法宝还是靠核心竞争力。“走出去”的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核心市场和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才会有立足之地。中国企业的主要差距在于企业资产规模过小,效益规模不够。

其次,从行业构成来看,中国企业多集中于运输、建筑、石油、钢铁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总的特点就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使这些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相对于金融、电信等服务性行业,一方面由于在国际市场上准入壁垒高,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程度实在是令人难以想像,中国企业虽然在国内拥有一定的资本但还是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随着我国对外接投资的发展,今后应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搞一些如科研设计、情报咨询、医院、银行、房地产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资本输出,以改善对外投资企业的行业结构。

此外,目前立法、管理、信息服务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国企业成功开拓国外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六大因素,包括立法严重滞后、工作机制尚未理顺、政策导向作用有待加强、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外汇管理和银行信贷限制过严、企业微观经营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等。

三、如何真正落实“走出去”战略

十六大报告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信息化、西部大开发、城镇化进一步明确为国家新世纪发展的四大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入世有着密切的联系,入世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同时,入世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请进来”。从最开始进口消费品到后来引进设备、技术,再到引进资金、人才、管理,乃至引进全套的外国企业等。通过以“请进来”为主的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有效地利用了大量的国际资金和技术,弥补了工业化过程中资金与技术的巨大缺口,从而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中国还有效地利用了国际市场拉动了本国经济的增长。应当说,“请进来”战略的实施是成功的,它为我们今天实行“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走出去”战略是“请进来”战略的必然发展。

中国政府在要求企业遵循“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主要包括:

――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开展跨国生产与经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渐形成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

――建立完善“走出去”各项业务管理体制,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实行依法管理、指导和监督。

――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促进和支持体系,建立与“走出去”相关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各行业组织的作用,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为企业提供法律、财务、知识产权和认证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建立与“走出去”相关的国际多双边合作机制。加强多双边经贸谈判磋商,通过商签多边经贸协定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经济合作协定等,积极争取将对外经济合作纳入国际多双边经贸合作框架。同时,加强对外交涉,维护我国企业的公平权益,减少和排除投资障碍。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3篇

因此,通过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现状的总结与分析,找出目前我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地了解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所面临的阻碍因素,并实事求是结合具体情况与国情来探讨解决方案,进行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有助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把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作为我国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艰难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需要我国各类企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我国政府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56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国际经济联系十分紧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中国可谓是经济大国,但目前还不能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强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缺乏的是技术与竞争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以培养自身的竞争能力,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政府要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我们的企业了解我们的产品,提高国际知名度,从而占领更多的世界市场。

但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相对较短,还处于探索期,另外也面对着国内国外诸多阻碍,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还有很多的坎要跨,以保证我国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进行统计整合,弄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归纳其在行业、区域、投资方式上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出相关建议,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提高政府及企业的重视,从而为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工作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指导。

2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征分析

2.1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之后,在1979年国务院提出了“出国办企业”的号召,标志着对外直接投资已被列为我国重大发展政策。此后的几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内部化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企业也纷纷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逐渐发展起来,参考已有文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79年~1985年)。这一阶段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1979年国务院提出要出国办企业的口号,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中国一些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成为这一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率先跨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

(2)起步阶段(1986年~1991年)。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政府逐步放宽了对外投资主体的限制,扩大了范围,简化了相关审批程序。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额及企业数量都逐步增加,并扩展至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主体由外贸公司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类公司向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综合性金融机构等扩展;投资行业也由服务业、餐饮业等少数初级行业向资源开发、机械加工装配、交通运输等20多个行业延伸。

(3)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1年)。1992年开始党中央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政府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跨国经营,在国外开发能源、开展加工贸易,以便更好的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时期,大中型国有企业迅速壮大,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民营企业也开始活跃起来,在对外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在“十五”规划纲要中,政府正式提出支持鼓励企业利用比较优势投资境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及合作开发资源。2002年党中央再次重申要加快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同时陆续放宽了国家对境外投资的管制,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外投资政策及服务体系。

2.2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1)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增长迅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快速增长,2014年与吸引外资的规模首次接近。自2002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7.5%。2014年的投资流量是2002年的45.6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规模虽然在迅速扩大,但相对于日、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也不断扩大,2014年首次步入世界排名前十位。

(2)投资行业多元化,门类齐全,但集中度较高。其中服务业的投资流量及存量都超过了七成。2014年投资存量多于1000亿美元的行业有四个:采矿业、租赁及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这四个行业的投资总量占总额的77.8%,投资存量达到6867.5亿美元。

(3)投资地区多元化,但具有很高的集中程度。我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虽然广泛分布在全球的186个国家及地区。但2014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的国际及地区存量占总投资额的90%。另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量流向中国的香港地区,根据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东道国的区位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的程度、政策的稳定性等对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具有很大的影响。另外,采矿业的投资除了中国香港以外,主要流向了澳大利亚与欧盟,这表明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具有很大的资源导向性。

(4)境外大型投资项目主要以国企为主,跨国并购将成为主流。我国国有企业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资金雄厚,竞争力相对较强,因此境外的大型投资项目大多都由国有企业承办。但国有企业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由于与政府挂钩,会引起东道国政府的猜忌甚至是阻挠。在投资进入模式上,简单的建立办公点等方式是最初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继而发展到投资办厂和资源开发等,后又开始采取收购兼并、境外上市、股权置换和建立国际战略合作联盟等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3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结合目前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现状与对具体投资案例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企业自身实力较弱,缺乏先进的科技与管理经验。投资领域过于集中,缺乏长远意识与创新精神。另外,我国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政府部门对国内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3.1 投资总量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由于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量相当于美国的40%,日本的70%,考虑到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对比其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来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偏低,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3.2 企业内部要素与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技术水平偏低,科技创新实力较弱,缺乏跨国管理经验,国际竞争力不足;经营管理模式落后,企业在创建海外经营战略、管理制度等方面缺乏现代化管理经验。另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模糊,境外资产监管松懈,导致对外投资效益较差。这些都是因为我国缺乏一套能适应目前国际竞争需要的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3.3 投资区域过于集中,且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投资不足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步入了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是十分广泛,但大多数投资都集中于亚洲的中国香港和拉丁美洲的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开放的避税区。而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随在逐年增长,但总体投资量却较少,这不利于我国市场多元化的实现,也不利于投资风险的分散,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十分不利。

3.4 国内投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高,缺乏跨国并购经验,成功率低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逐渐发展为以跨国并购为主的模式,但回顾之前的并购经历,很多并购由于事后业务整合失败或管理不当等原因而失利。由于我国企业在跨国投资的管理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缺乏经验,以及对东道国的投资政策、文化背景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一直十分坎坷,成功率也较低。

4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4.1 制定正确发展战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企业在抓住机遇走出国门的同时也要对国际市场进行充分的考察,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国内外发展局势,制定出正确的对外发展战略。不能盲目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及市场现状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制定企业投资规划。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互补,在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打造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做好人才战略,积极引入和培养国际型人才,为企业将来的发展储备能源。把人才战略作为对外投资战略的基础。

4.2 制定正确的“走出去”发展战略

在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时,我国企业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及发展需要来制定正确的对外投资战略。应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对外投资,在投资地区的选择上,应逐步加大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将主要投资领域从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到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加大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行业进行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学习其先进的科技及管理经验,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充分整合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但需注意的是,不能全盘西化,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把西方发达企业的“好的东西”为我所用。

4.3 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活动,除了增强自身条件外,还要建立与其投资项目相对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尽量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前期,需要充分全面地了解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制定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找出潜在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制定出有效的应急解决方案。为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扫除可能出现的障碍,推进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5 结束语

通过对外投资我国企业可以接触到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我国企业自身的提升,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OFDI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OFDI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因此,还需要政府、社会及企业自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分析我国OFDI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并探讨出相应对策,是更好落实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集中各方力量,积极支持我国OFDI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特点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增长

从对外投资流量方面分析,200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27亿美元,2002年到2011年以年均44.6%的比率稳步上升,实现了年度数据以来连续十年的增长。对外投资存量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2002年的299亿美元猛增至2011年的4247.8亿美元,10年时间增长了约1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1.48%。

(二)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对外投资规模仍然偏小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4.4%,居于全球当年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排名的第六位。不过同发达国家差距仍然显著,以2011年为例,美国、日本、英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中国的5.31倍、1.53倍、1.43倍。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年末存量为21.17万亿美元,占全球当年存量的2%,居于全球第13位。存量规模远低于发达国家,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别相当于美国、英国、德国对外投资存量的9.43%、24.53%、29.46%。

(三)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非金融类为主

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其中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448亿美元,同比增长47.1%;境内投资者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为184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5%。2011年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573.9亿美元,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673.9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特点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拉丁美洲

2011年,中国企业投资流量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区域为亚洲、拉丁美洲,所占比例分别为62%、16%。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实现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占流量总额11.1%;中国对大洋洲的投资为33.2亿美元;对非洲的投资快速增长,达到31.7亿美元;对北美洲的投资略有下降,为24.8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

按照资金投向的东道国来看,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投向的国家或地区及其分布比例为:中国香港所占比重为47.8%,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避税地所占比重为分别为8.3%、6.6%,世界其他地区所占比重为31%,资金主要流向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

(三)中国对外投资八成以上流向发展中国家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发展中国或地区的投资为612.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82%,流向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为134.2亿美元,所占比重为18%。中国对主要经济体投资快速增长,其中对欧盟的投资为75.61亿美元;对东盟的投资为59.05亿美元;对澳大利亚投资为31.65亿美元;对美国投资18.11亿美元;对俄罗斯投资7.16亿美元。

三、中国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特点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多元化

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六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为3779.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9%。从行业分布上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依然是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排在第二的行业是金融业;采矿业以微弱的差距排在第三位;排在第四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

(二)中国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分布方面覆盖面广且集中程度高。对外投资最集中的六个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所有行业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投资存量达到1070.2亿美元,主要流向中国香港和欧盟;金融业在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位居第二;排在第三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以微弱差距名列第四位。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特征

(一)境内投资者逐渐多元化

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达到13500家,将境内投资者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分类,从企业数量上看,有限责任公司数量在对外投资企业中所占比重最大,为60.4%。位列第二的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11.1%。从境内投资者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是开展对外投资最为活跃的行业,所占比重为42.7%;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 22.9%;;再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5.2%。

(二)境外投资者多集中在亚洲地区

2011年,中国境外企业覆盖率为72%。其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境外企业覆盖率最高,分别达到90%、85%;其次是北美洲和欧洲,投资覆盖率分别为75%和71.2%;再次是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投资覆盖率分别为57.1%、40%。

参考文献

[1]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中国统计出版社.

[2]王雯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机遇与策略研究[D].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潜力

一、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足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当前的投资现状与预期的投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1.对外投资整体规模较小

《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近几年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有上升,但是总体对外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在所有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对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占20%,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仅达到6%。另外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区域还比较有限,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 投资的区域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将会有所减小。

2.对外投资绩效较低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政策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出了国际经营的步伐,但对外投资收益率较低。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是亏损的,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持平,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境外投资是低效或无效的。有关调查显示,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UNCTAD开发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 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UNCTAD的计算结果表明,在2001年―2003年间,中国OND为0.15,排在第58位,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并且已取得一些明显成绩。

1.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从时段上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企业才真正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迄今不过20余年的历史。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2002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27亿美元,2007年则达到265.1亿美元,五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6%。特别是相对于2006年,2007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投资总量同比增长25.3%,其中:新增股本投资86.9亿美元,占32.8%;当期利润再投资97.9亿美元,占36.9%;其他投资80.3亿美元,占30.3%。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1 亿美元,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4个,较上年增加17个。

2. 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因此,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构建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2005年,以收购、兼并等方式完成的直接投资总量约占当年流量的50%,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占直接投资的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40%。同时,并购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3.区域分布日趋广泛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目前,全球五大洲173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投资覆盖率达到71.2%。以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亚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其中2007年投资存量达到792.2亿美元,占当年存量的67.2%,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同时,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7年存量达到247亿美元,占当年总量的20.9%,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再次是欧洲和非洲,分别占当年存量的3.8%,其中欧洲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非洲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苏丹等国。最后是北美和大洋洲,分别占2007年存量的2.7%和1.6%。

4.行业分布不断拓展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从存量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只20多年的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呈快速发展之势,且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普遍意识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厚潜力,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不足及取得的成绩,克服不足,扬长避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有潜力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商务部: 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告,2008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6篇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仁怀 564501)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对外投资水平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但我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当今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进而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我国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60-01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游亚林(1970-),男,贵州仁怀人,硕士,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举措。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我国对外投资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但是,我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

一、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一)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有的经营人员不懂相关技术,不懂得当地的法律法规,不具备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知识,甚至不懂外语,从而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一些企业的机关工作人员忽视对平常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的工作人员虽然是在学习,但他们大多数都是学习表面上的知识,学习时不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造成学习与运用严重脱节,难以用理论来指导实际,与当前不断发展的业务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对外投资与发展。

(二)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我国目前的对外投资规模还比较小,主要以中、小型为主,装备系数还比较低,科技含量也比较少,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除此以外,我国的对外投资结构也很不合理,从而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难以拓展投资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我国的对外投资,投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大胆创新,不利于我国在对外投资中灵活利用各种投资方式的优势,也影响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速度,也导致了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就像一个据点或办事处,仅仅具备维持的能力,而没有独立发展以及抵抗风险能力。

(三)缺乏核心技术,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目前我国企业虽然在很多领域都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从国外引进的技术缺乏吸收和消化,创新力度也不够,许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国家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国外市场供需情况,如果了解不够深入,考虑不够全面,就很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给企业的顺利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信息掌握还不够充分,还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所以,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还不是很理想。

二、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

我国要想开展好对外投资,就需要了解国外国内多方面的信息,要想获得这些信息,单单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办到的,为此,我国要建立起专业性比较强,信息获取比较灵通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信息的获取与收集工作,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对外投资服务。除此以外,我国还要成立中国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所需信息,建立与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国别发展规划,完善合作项目信息库,真正确保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

(二)建立与健全合理的对外投资支持体系;

要想真正做好我国的对外投资工作,必须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尽快普及与完善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增加我国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除此以外,还要严格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切实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建立财务制度,建立起良好的工作机制,还要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能够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国际性和地区性质量、安全和环保认证。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所以企业内部要积极推行目标化管理,要完善各种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减少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

(三)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拥有大批量的跨国经营人才是企业对外投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我国企业应该注重对跨国经营复合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开发投资力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更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还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国外跨国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和优胜劣汰,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考核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海外投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以此来培养出大批量的跨国管理人才。

三、结语

我国的对外投资近年来增长迅速,但是,我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苛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分析我国对外投资现状开始,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我国应当加强对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掌握国际动态,大胆去创新,建立自己的对外投资支持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对外投资体系,加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等等相关工作,真正加强我国的对外投资水平,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

2007年09期.

[2] 李静萍;高敏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差距与潜力[J];经

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07期.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7篇

外商直接投资我国服务业的现状

1. 投资规模增长迅速,但总量偏小。

2004年以来,外商在我国服务业中的投资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领域(按WTO分类)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852家,合同外资金额267.4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2.28亿美元,其增幅均高于同年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服务业外资总体规模偏小。截至2004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已累计达5621.01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吸收外资占全部吸收外资的70%左右,投入服务业中的外资比重很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主要是偏向制造行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更多关注的是制造业而非服务业。

2. 投资方式有非股权安排、跨国并购等,但以新建投资为主。

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有股权投资和非股权安排两种方式。非股权安排可分为特许经营、管理合同、许可证协议等方式,其中在服务业运用最为成功的是特许经营。例如国际著名餐饮企业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经营方式。此外,在旅馆、会计、法律和其他专业服务方面采用非股权安排的方式也比较普遍。

股权投资有两种方式: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服务业的跨国并购在全球跨国并购中所占比重不断攀升。在中国,外商在华进行并购交易的兴趣正日益凸显。2004年英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特意以1.4亿英镑收购了顶新集团旗下乐购卖场50%的股权,找到了进入中国市场的一条快速通道。但是,在我国服务业的外商投资仍以新建投资为主,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服务市场开放度相对较低,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对外商跨国并购的限制性政策较多。

3. 投资来源地以亚洲为主,港澳地区是最重要的来源地。

由于中国在亚洲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东盟与中国“10+3”和“10+1”合作机制的形成,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的投资一直居于世界首位。根据2004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3年港澳、日本、台湾、新加坡、韩国五个地区在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合计90.54亿美元,其澳地区新设立企业3747家,合同外资金额155.6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25亿美元,其无论在项目个数、合同外资金额,还是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方面都居首位。维尔京群岛服务贸易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51亿美元,成为我国服务业第二大投资来源地,美国、欧盟分列第3、4位。

4. 投资行业分布不均,主要以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表计算,2004年外商投资的服务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实际投资额占服务业比重分别为42.34%、20.10%,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其比重分别为9.06%、6.52%,其他行业所占比重都非常低,明显存在行业分布不均的现象。如果用服务业的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与GDP的百分率来表示我国服务业各行业向外资开放的程度,通过计算,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开放度总体很低,2004年开放度为0.85%,其中房地产是对外资最开放的行业,开放度为0.36%,而金融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对外资开放度相当低,在0.002-0.015%之间。这意味着我国对一些服务行业的准入限制较多,特别是国家对某些行业的垄断,使得服务业难以吸收到更多的外资。

5. 投资地域东西差距较大,大中城市是吸引服务业外资的集中区域。

由于服务业特有的性质,外商在投资地域的选择方面,更加注重当地的基础设施、区位特征、产业配套能力等因素。而东部地区在以上几方面均有优势,因而已成为服务业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区域。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与服务业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落后,外资投入的比例较低。

此外,服务业外资集中进入的区域是大中城市,城市化水平越高,吸引外资的能力也就越强。例如,据上海外经贸委统计,2005年1-4月,上海服务业吸引的外资比例已经高达52%,前4个月已吸引投资性公司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家、研发中心10家。

中国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目前外商投资我国服务业的现状,应及时采取有效对策,正确引导外商的投资行为,并处理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关系。

1. 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服务业吸引外资的硬环境。中国加入WTO后,进入服务业的外资越来越多,其投资行业正在向银行、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转变,而城市是首选之地,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程度就成为外资评价其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准。因此,我国应把服务业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交通、邮电通信、能源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以吸引更多的外资。

逐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管制,完善和规范服务业投资法规,改善服务业吸引外资的软环境。近年来,尽管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但对一些服务行业的准入限制比较严格,特别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服务行业,并没有对外资实行积极有效的开放。针对部分服务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过低的状况,应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把握“渐进的”和“有管理的”原则,逐步对外资开放服务领域。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于2004年11月30日公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修订)》,该目录进一步放宽了服务领域外资准入范围,加快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

目前,我国有一些关于特定服务行业的投资法规,如《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但缺少一部统一的针对服务业直接投资的立法,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因此,我国应建立健全的服务业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加快国内服务业领域投资的立法步伐,同时应积极组织、参与服务贸易及国际投资的双边与多边谈判,制定与服务业投资法规相关的规则。

2. 优化服务业内部投资结构。

目前投向我国服务业的外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社会服务业两个行业,投向其他行业的比例相当少,这不利于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因此,必须正确、合理地引导外商投资服务业的方向,在今后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外商转向相对发展薄弱的其他部门,如金融保险、科研服务、教育事业等,改变这些行业的经营效率,使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3. 培养服务业人才。

外商投资服务业企业,实施本土化战略时,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其实施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高级人才和专门人才十分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服务业外资规模。因而必须重视服务行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服务业专门人才,成立一些技术学院和现代服务研究机构,对高校的服务相关专业按照国际服务业发展趋势进行细分和调整,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其次,通过专业机构加强服务业现有人员的短期培训,并结合所做工作加以实践,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第三,全面推进服务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4. 加强与跨国公司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服务业代替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也渐趋明显。中国应抓住机遇,鼓励国内服务业企业与跨国公司展开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加强与其战略合作关系,为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

5. 处理好服务业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关系。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得到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农村、城镇的劳动力就业压力。但是,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远远不能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大型企业相比较,国家市场只注重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因此,本文提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从而使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一、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现状

进入21世纪,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在全国企业总数中的占比为99.1%,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超过了1.73亿,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分析中小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发现,我国中小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50.5%,并且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出口产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城镇提供了75%的就业岗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资料表明,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2002年,美国某杂志社就刊登了全球最佳中小企业的排名结果,虽然我国只有4家中小企业榜上有名,但也是可喜可贺的。

(二)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现状

1979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成就,同时也在跨国经济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从海外投资企业的总数可以发现,海外投资项目大多数都是我国中小企业投资的,海外投资项目数目已占到90%以上,并且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项目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如浙江省的境外投资规模已达到58.77亿美元。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不仅遍布美国,而且遍布东南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俄罗斯等,其主要以贸易、服务行业为主。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中小企业已向渔业、纺织业等方向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发展。

二、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着重大挑战,海外投资问题也不断出现,尤其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下文对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小企业资金薄弱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大,资金实力有限,向银行贷款机构申请贷款也是比较困难的。银行只倾向于实力雄厚、偿还贷款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资金薄弱导致中小企业不能及时解决资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投资风险。即使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贷款,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大,银行会增加企业的贷款利率,这就加大了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成本。

(二)经济体制不完善

虽然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大多数是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是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即中小企业体制不完善,主要包括企业缺乏直接投资经验和管理经验、企业投资盲目、企业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足等三个方面。与美国、东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比较低。虽然我国加快了中小企业的体质改革,但是由于企业自身资金实力有限,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投资经验。我国每年都会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经营进行数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一部分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出现亏损,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盲目投资,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也没有充分了解合作伙伴的资金情况和诚信度,导致企业经营亏损严重。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管理队伍,但是受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影响,企业没有多余的资金引进优秀人才,并且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较低

由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以服装、旅游、纺织品等为主要的出口产品,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也主要以服装、纺织品为主,中小企业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同构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出口产品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海外投资的规模,其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和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上。由于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大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而高新技术和成套设备产品较少,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对外发展。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的大量设备都没有及时更新。由于出口制成品都需要较高的技术,但是当前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制成品加工程度也较低,这严重降低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

(一)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只有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小企业才能顺利扩展海外投资项目。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不足,为了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应注重科技的改革,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一,注重科技的改革。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科技改革受到的束缚相对较少,主要包括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第二,提高科技改革能力。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实力不够雄厚,技术水平也不高,因此企业要以专业化的生产技术为依据,通过细分市场,发挥企业自身存在的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制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使用价值,这样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扩大融资渠道

虽然企业自身资金实力有限,但是企业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并获得政府的担保。通过政府向银行、信贷等金融机构做担保,金融机构就可以为海外投资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申请。通过政府的支持,减免中小企业海外的所得税,政府也可以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提供现金补贴等政策。但是,中小企业资金贷款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改变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采用直接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第二,建立适合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机构,如中央金融机构、地方性金融机构,从而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担保。只有具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才能提高海外投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海外投资信息的收集利用

对国际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传递是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掌握了有效的经济信息,企业才不会盲目地开拓海外市场。因此,为了有效收集经济信息资源,企业应通过一些强大的国际性咨询机构获得有效的信息。由于这些咨询机构对当地的经济情况比较了解,企业可以从咨询机构获得可靠、准确的信息。另外,企业应获得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从银行、信贷保险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且要把贷款的资助金用在购买网络信息设备上,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通过网络技术,企业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总的来说,通过改善企业的硬件设备,加强企业对国际经济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从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丹.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中国OIL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支持

(一)概念简介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以跨国经营的方式所形成的国际间资本转移。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是获取原材料、寻求知识、降低成本、规模经济、稳定国内客户等。

(二)理论支持

目前主要形成了垄断优势学说、寡占反应论、内部化理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空间偏好论、估计生产综合理论、比较优势论等各种旨在解释并阐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学术流派。

基于产品周期理论及内部化理论,邓宁提出了产品生产这种理论,后又完善形成投资发展周期论。该理论适用于多类型的国家,具有普遍性,因此成为当代国际投资理论的主流。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OIL分析)

根据邓宁的生产折中理论,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用一国的人均直接投资流入量(IDI)和人均直接投资净流出量(NODI)表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2010年我国人均GNP为4283美元,显然我国现在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三阶段。

(一)所有权特定分析

1.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来看,2008年、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最高的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位居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次席的是采矿业,列第三位的则是金融业。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金融业的投资净额少于采矿业,但其FDI存量却比采矿业高出两个百分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第三产业,符合边际产业扩张论。

2.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2010年,地方对外投资持续活跃,西部地区增幅最大。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77.5亿美元,同比增长84.8%,浙江、辽宁、山东名列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位。不难看出,境内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仍为沿海城市,然而西部地区的逐渐崛起势必为今后我国的贸易及对外投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类型

2010年,FDI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6.2%,较09年下降三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占23.6%,较09年增加了1.6%;而股份有限公司占6.1%。国有企业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主体,但是随着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势必下降。

(二)内部化优势

由于市场交易存在竞争壁垒、定价困难、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不完全竞争。此时,为了获取利润,企业选择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行对外投资。

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来说,尽管规模较小,资金、资源也相对较为有限,但是经过长期发展已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通过形成产业群,以一个整体形式进行直接对外投,便可以充分利用由于形成产业体系而获得的内部化优势。

(三)区位优势

从覆盖面上来看,至2010年末,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我国FDI在亚洲非洲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地处亚洲,在亚洲区域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省去了交通运输上的诸多不变因素,因此享有在亚洲的绝对领导权。而非洲的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更为便宜,所以也是理想的投资地。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局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仍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一)抓住机遇,努力寻求发展

尽管企业难免受到世界经济局势不稳的波及,但是通过近年来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资金和经验,因此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讲,资金相当充裕,具有比较优势。当然风险问题不能被忽略,在选择对外投资的东道国时,要考虑到各种商业风险,做好应对市场变化的准备。

(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为FDI新动力

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已经开始崛起,为对外直接投资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继续开展,西部地区未来会逐渐与东部沿海并驾齐驱,增加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三)继续扩大投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将逐渐让位给私有企业。现阶段,国内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更多的私有企业将在国家的支持下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获取更大的市场利润。日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会涉及到更多领域,同时也会逐步提高在欧美市场上的FDI份额。

四、结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一定的成就。经过连年增长,2010年末,我国的对外投资流量已位居世界第五位。现在我国仍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内企业也已经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因此,未来我国的对外投资流量仍将处于上升阶段。尽管对外投资流量上已取得一定突破,但我国的政策法规仍不够完善,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劣势。在未来,政府有必要完善法律法规,为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更为完备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泽明,陈晓红. 内部化理论评述:兼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趋势[J].

[2]周升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趋势与政策[J].东亚论文,第 75 期.

[3]桑百川.FDI的未来机会[N].中国经济周刊,2010(1).

[4]齐晓华.中国学者有关FDI理论及模型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5).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风险;跨国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001-03

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

从企业本身角度来看,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企业逐渐成熟壮大,一部分企业具备了对外投资的实力基础。且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积累大量案例,对外投资日趋成熟。从政府服务角度来看,政府相关部门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能为未来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从国际经济环境角度来看,外部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比较好的进入时机。

1.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社会经济使命

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既要保证一部分行业对外投资的持续性,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又要解决短期内一部分产业转移的问题,为中国经济转型服务。当下的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解决。一是经济持续发展的能源安全问题,对世界能源资源进行战略性投资,拓宽能源资源来源渠道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必要任务;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部分行业能源过剩问题;三是外汇储备安全问题;四是环境治理中的碳排放限制问题;五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增长方式改变的问题。因此,政府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企业“走出去”,尽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战略角度看,世界经济大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十分庞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是衡量一国经济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之一。

2 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2.1 投资持续增长,并购活跃

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5319.4亿美元,突破50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中国1.6万家投资者在国(境)外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覆盖率达76.8%;其中亚洲的覆盖率高达95.7%,欧洲为85.7%,非洲为85%。201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2.2 行业分布广泛,结构变化较大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行业范围越来越广,投资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存量超过100亿美元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上述七个行业累计投资总量491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92.4%。

这些年我国企业对其他行业的海外投资,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均成倍增长。未来农业和食品、新能源、房地产和导管制造业等领域将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新的海外投资热点。

2.3 投资主体多极化发展,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提高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中国企业占55.1%、有限责任公司26.4%、股份有限公司11%、股份合作企业3.7%、外商投资企业1.9%、其他1.9%。虽然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相当比例,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投资主体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逐年

提高。

2.4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投资度加强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有效手段。这给我国的工程承包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业的机遇。

3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海外投资收益率不甚理想

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与《环球企业家》杂志联合的《2011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调研报告》:在122家准确披露海外业务收入的中国企业样本中,有近50%的公司国际化收入占比不足15%,只有30%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30%。从企业净利润来看,企业在过去3年中的平均净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10%到2012年的9%。主要原因在于有些企业缺乏对经济周期的正确判断,有些企业盲目跟风,末对市场做深入的了解,对项目的可行性未做深入的调研,大量资金投入或并购高位接盘后,给项目运营带来极大的风险,

3.2 海外投资政治及法律因素

目前,政治风险中的国家安全问题和法律风险中的合规合法的问题是我国“走出去”企业亟需关注的两个重要敏感性话题。近年来合法合规被全球跨国公司视为风险之首。

3.3 忽视企业社会责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那种只讲规模、产值、经济效益而不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越来越失去竞争力。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该是技术领先、管理领先并且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是把对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成功地融入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经营过程的企业。如何强化对外投资过程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决定中国企业海外声誉的关键问题。

3.4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同成本上升、竞争力下滑

随着我国规外承包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展,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从内部来讲,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国内设备材料价格的攀升,严重削弱了中国企业的报价优势和利润空间。目前,登记在册具有对外承包资质的中国企业超过3000家,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企业在项目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弱点也成为困扰企业突破发展的新瓶颈。

4 指导原则及建议

4.1 宏观指导原则

4.1.1 分类指导,扬长避短。首先,部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取得资源,属于资源保障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类企业需稳固支持,指导企业拓宽资源获取渠道,对部分资源可前瞻性进入。中国作为贸易大国,仍然被锁定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也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改变这一现状,技术升级时关键。政府支持这类企业对外投资的同时,应当引导这类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提高抗风险能力,提高技术吸收传播效率。另外,中国对外投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对发达国家投资力度不足,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4.1.2 稳扎稳打,次第推进,注意节奏。产能过剩转移型对外直接投资速度过快,会让中国国内出现空心化现象,而且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如果没有及时培训升级劳动力,大量失业人口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技术升级型对外直接投资过快会引发吸收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的节奏,既要主要国际经济环境有利时机,又要与国内投资实力及吸收能力结合起来,同时,政策还要有持续性,以减少偶然性因素带给企业的风险。

4.1.3 放眼长远,互利共赢。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与否不在于“走出去”的前期入驻,而在于“走出去”后的经营、运转和发展。因此,需要企业在并购后加强对海外资产、人力、品牌和文化的整合。在“走出去”过程中,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地化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4.1.4 日韩成功经验借鉴。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飞速发展,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韩国政府的积极扶持促进了韩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产业转移与调整。中国东部地区目前有大量产能过剩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于这类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政府应从韩国方面吸取经验,采取集群式对外投资模式进行直接投资。

日本企业曾在政府的支持下,大举进军产业率更高的美国。通过这个过程,日本得到了技术,并且在许多方面实现超越。中国部分企业具备进行技术寻求型的基础,同时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给中国企业实施技术寻求型投资提供进契机。中国有大量成熟的知识资本密集型企业,中国企业可从日本经验中获得启示。

4.2 建议

4.2.1 提高海外企业“软实力”。首先,加强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圈的拓展与渗透,减少由于各种“制度距离”引致的对外直接投资成本与风险,为企业的国外进入与国外拓展提供较好的环境依托。母国文化传播与其经济扩展式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其次,我国企业要在信息公开方面更加开放与透明,加强与当地政府、议会、民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坚持当地化原则,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

此外,软实力还体现在不断优化管理模式,适应跨国发展。特别是并购跨国企业,要把日常管理细化并加以固定,以消除沟通上的障碍。

4.2.2 提高企业“硬指标”。这里的“硬指标”指我国跨国企业产品、服务的质量及创新能力。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必须按照国际化的要求,提升差异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专业、个性化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这是我国企业植根海外市场的基础。

人才本地化是营销本地化、研发本地化、管理本地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地人才可以在法律、财会、营销等方面帮助我国企业适应投资目标过市场环境。

4.2.3 立足国内,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首先,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受到国外跨国企业青睐,国内制造企业也不应忽视。企业要研究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育“高附加值”创新成果的积极环境,为“走出去”打下扎实的

基础。

其次,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需要稳定、可预期的国内外法律环境作保障。在国际规则层面,目前国际投资规则曾“碎片化”状态,生效的多是区域和双边的投资协定,还没有一个类似于世贸组织的普适的国际投资规则。目前,我国已与13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覆盖了“走出去”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为我国外投资创造了较好的国法环境。

4.2.4 强化私营企业对外投资。政府实施的金融补贴和国有银行低利率贷款等金融支持措施,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境外投资的金融能力,有利于帮助企业摆脱海外扩张面临的资本约束,扩展企业战略空间,使企业选择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扩过并购和独资方式成为可能。同时,中国私企的企业家相对更具企业家精神、品牌意识和国际视野,支持这些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发达国家更容易成功。

4.2.5 加强对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强对集群式(集团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以期降低个体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偶然性风险,合理应用整体优势,让经济收益最大化。企业以产业链为单位国家化,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群整体“走出去”,可增加抗御风险的能力,获取集群效应,也能在国际谈判中提高话语权。

4.2.6 加强对跨越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跨越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推高企业在国际产业结构,提高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支持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采取先去发达国家投资寻求技术、品牌、国际营销网络,再向其它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拓展的跨越式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要以点带面,加强行业内的企业联系,形成企业联盟,以期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收益。

总之,我国在对外投资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问题还很多,希望有更多的有条件的企业用于探索,更好的“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度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2013,9.

[2] 王跃生著.跨国公司金融:原理与案例[M].中国

发展出版社.

[3] 吴雪林著.企业社会责任论纲[M].研究出版社,

2011.

[4] 马述忠,周夏杰著.国际企业管理教程[M].浙江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国;OFDI;现状;问题;策略

一、中国OFDI的现状及问题

(一)规模特征

中国OFDI的规模自2003年之后呈跃升式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相对地位也不断提高,但在全球所占份额仍然较低。

数据来源:经商务部《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从图1可见,自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十五”计划中首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OFDI就有了较大增长。2002年我国建立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我国的OFDI从2003年起从低位徘徊开始飞跃式增长。

同时,中国的OFDI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投资的地位也不断上升。1990年后,中国的OFDI存量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前十,2000年中国超过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OFDI起步较早的国家和经济体,2006年再超越巴西,位列发展中经济体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新加坡。在新增流量排行上,中国2003年跃居第二,2006年开始超越新加坡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列第一,在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经济体中排名第13。2010年中国的OFDI流量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大国,名列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5位,存量居第17位。

但从总量上看,我国OFDI在世界OFDI市场所占份额仍然有限。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TD)《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OFDI是1.32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0.4万亿美元,以此计算,2010年中国OFDI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量的5.2%和1.6%,该比例远远落后于许多传统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水平。

(二)产业分布

投资领域广泛,制造业大幅增加并跃居首位,并购领域仍以资源和采矿业为主。

目前中国的OFDI除极少数领域没有覆盖外,投资几乎遍及了一、二、三各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笔者计算出年度投资额占当年总投资流量的比例的前六位行业,并将其按高低排序,请见下表:

2008年前6位依次为:

行业 商业服务 金融 批发零售 采矿业 交通运输 制造业

占比 38.85% 25.13% 11.65% 10.42% 4.75% 3.16%

2009年和2010年的前六位依次为:

行业 制造业 批发零售 租赁、商业服务 建筑业 采矿业 农林牧渔

2009占比 30.2% 21.9% 13.1% 6.8% 6.3% 5%

2010占比 28.6% 23.4% 12.8% 6.5% 6.2% 4.8%

从上表中可见,近年来我国的OFDI的投资行业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

(1)投资于金融业的OFDI从2008年第2位降至第13位,金融业投资比重的大幅下降表明我国非金融类OFDI在总OFDI额中的绝对比重大幅度上升(2010年流量份额为87.5%)。

(2)投资于制造业的ODI异军突起,从2008年第6位跃居为2010年的第1位,说明第二产业的投资跃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首位,由于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制造业相对来说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所以这种行业结构比较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另外采矿业和相关资源产业一直都受到国家的重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保障战略性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和价格风险控制的目的,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到母国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的较大影响这个鲜明的特点。

(3)商业服务、批发零售业的投资一直稳居前三位,说明第三产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大比重,但是此情形也不容乐观,因为在商业服务中贸易型投资项目占了绝大比重,同时也偏重于投资如餐饮、旅游业等成本低、见效快的服务业。

(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2009年占比为2.9%,2010年占比为3.9%;计算机和软件业2009年为2.1%,2010年占比为2.2%。可见技术密集型项目投资虽然有增长趋势,但总体上讲,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占比仍然很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比如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业的投资,忽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性投资;偏重对国内拉动效应弱的产业投资,忽视对国内连锁正向效应强的产业投资,这样就不利于推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三)投资方式: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OFDI的主要方式

总体上看,中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中以跨境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约占总额的一半左右,并购领域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等。据2010年统计公报,2010年全部的688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中,以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达到297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43.2%。另据统计,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案例2556起,披露价格的交易额达到了1696.43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四)主体分布: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为主导,并表现出较强的资源目的取向,中小企业和私企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资料来源:历年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上面的图和表中可见,我国OFDI的主体目前已形成多元化格局,并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尽管从数量上国有企业己退居第二(见表2),但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仍居首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先锋和主力。譬如在2010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资产总额前四十家公司中,有26家“中”字头国有企业,而前十家公司中,有8家“中”字头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对照的是,民营企业的数量在排行中寥寥无几。可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具有相对灵活性,是容易培育小规模技术和创新技术的主要载体,但在我国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资金、信息、审核、税收上得不到系统的支持,这极大削弱了其对外投资的优势。

(五)区位分布:从大洲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流向相邻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和欧洲也是投资的集中区域,而对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投资比重明显偏低。据公报显示,2010年底,中国的1.6万多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5%。从国别地理分布来考察,2003-2010年间,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变动不大,一直是中国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且香港吸引了国内的半数以上的投资。

(六)政策环境: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国的OFDI政策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主要包括审批与管理制度、促进和鼓励制度、日常监督与服务政策。虽然中国的对外投资政策,已朝着符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趋势的方向在调整,但仍有很多问题存在。目前我国既没有统一的监管部门,也没有一部权威和系统的对外直接投资法,主要由商务部、发改委和外管局等部门分头管理,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制定相关的规章文件,这导致了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前必须经由三个部门“九道坎”审批的尴尬局面,大大降低了效率。此外,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不力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非公有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立法不完善;对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监管存在漏洞,导致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难以防范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改进。

二、对策建议

1、从宏观上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

首先政府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规划,避免企业自发进行境外投资的盲目性和短视性。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区位规划:继续巩固在东亚和东南亚东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

(2)产业规划:对行业的选择上要坚持我国和东道国产业的互补性,继续以发展制造业为重点,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同时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以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为未来发展方向;

(3)主体规划:既要鼓励有实力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同时通过有效手段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健全责权统一、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又要鼓励有特色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4)政策方面:制定与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统一监管部门,明确职责划分,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放宽审批标准,增强企业对外投资自;继续完善境外投资监管体系,对境外投资的企业和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加强对境外投资效果的跟踪测评,强调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包括信息服务、境外投资担保、签署双边或多边投资保护协定、金融和税收支持等等。

2、在微观层面提升企业的对外投资竞争力

企业在投资之前要认真作好前期准备(项目调研、环境评估、伙伴调查等),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进入方式。在投资时企业应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整合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重视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发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信誉。同时还要处理好与东道国的关系,注意境外安全问题等。

参考文献:

[1]刘宏,汪段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特点研究(2008-2009)[J].国际经贸探索,2010,26(12).

[2]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TD).Word Investment Report[R].2010-2011.

[3]颜凌芳,李一文,刘宏青.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研究及其新变化[J].财贸研究,2010,8.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泰国 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动机

当今经济全球化不仅扩大了各国之间贸易的机会,也进一步促进各国之间的投资。全球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且其影响也日益显著,对外直接投资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上个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占全球对外总投资的比重超过八成,其对外投资对当时全球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但自9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走出国门,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来自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与此同时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印度的对外投资也呈现上升趋势。本文旨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上研究泰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动机以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个时期由于缺乏开展国际业务的专业人才、加上对外直接投资监管的难度大以及泰国企业自身国际化能力弱等原因导致了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初期规模非常小。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泰国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并且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泰国对外直接投资多为绿地投资,且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低于亚洲地区其他新兴工业国家水平,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但高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虽然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巴西、中国、中国香港、韩国以及马来西亚相比投资规模较小,但是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明显有上升的势头。图1所示,2005年,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21.54 亿美元,到2012年已经达到767.47亿美元,增长了35倍。自泰国央行对对外资金流动放松管控后,泰国对外国的投资规模明显持续上升,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为了促使泰国企业投资进一步自由化,泰国央行于2010年10月公布调高放款额度,因此2011年泰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比2010年投资的增长了7.5倍,继而于2012年创下历史新高。

1.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20世纪70年代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目前,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制造业方面。表1显示,东南亚地区一直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最大的地区,2012年泰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流量170.92 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27%,但比重低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的平均值 42.92%,其中,对新加坡投资最多,占东南亚地区的总量32.31%;中国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二大国家,2012年泰国在中国投资68.44亿美元,占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额8.92%,高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的平均占比 5.66%。日本居第三位,2012年泰国在日本投资65.54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8.54%,高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平均占比2.61%。至于美国,2012年泰国在美国投资64.84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额8.45%,低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平均占比9.2%。从2006-2010年开曼群岛也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地区之一,这五年泰国在这个区域的投资占总量的平均值13.84%,但到2011-2012年期间投资额只占总额的3.69%,远低于前几年的投资比率。

2.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表2显示的是2005年至2010年对外投资统计数据。从行业分布来看,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保险行业、矿产和碎石业以及批发零售业。以2010年为例,泰国对以上四个行业的直接投资额达到75亿美元,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8.5%。对外投资项目最多以及发展最快的是矿产和碎石业,2005年泰国对这两个行业直接投资仅为8883万美元,到了2010年已达到39.1882亿美元,增长了44倍,这六年对矿产和碎石业的对外投资额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年平均比率为24.94%。作为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产业――制造业,虽然在2005-2010年投资额的增长率不稳定,但是在这期间年平均占比高达30.54%,其中,在食品制造业投资最多。2010年泰国对批发零售业直接投资9.0959亿美元,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0.73%,六年年平均占比8.47%,对金融及保险业直接投资2.655亿美元,占比3.13%,六年年平均占投资总额的比率为22.18%。

二、泰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泰国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的动机来自多个方面,这主要取决于投资者主要目的以及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市场导向型投资和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

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

主要指的是为开发和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泰国境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2010年,泰国对矿产和碎石业的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6.24%。2006-2010年这五年期间平均增长率达到 163%。

在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比泰国丰富,如缅甸和越南拥有天然气,印度尼西亚拥有原油,老挝和柬埔寨拥有农业资源。泰国跨国企业中能够进行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的企业仍然有限,主要由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和政府有关的企业为主。比如,泰国政府控股的国家能源石油化工公司在马达加斯加持有80%煤炭探矿权的股份,在埃及对天然气资源进行投资,并拥有该国全国天然气资源的25%股份。在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中国,泰国跨国企业也进行投资。2003年,万浦集团公司在中国进行煤炭开采的投资和开发,并拥有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45%的股份;并且在2006年进入中国电力市场,目前在中国北方拥有并运营三家热电厂。在东南亚地区,泰国暹罗水泥集团对柬埔寨的水泥行业进行了投资,2012年在越南投资并拥有了陶瓷原料的龙头企业,占有其85%的股份。

2.市场导向型投资

是指跨国企业为了绕开东道国严厉的贸易保护壁垒,或为稳定与扩大东道国市场或为开拓新市场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扩大国际市场和开拓新市场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从泰国对制造业的对外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来看,2005-2010年连续六年排在前三位,这六年对制造业的投资额占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年平均比率为30.54%。服务业也是泰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行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业和批发零售业,两大服务行业六年投资平均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0.65%。

随着泰国经济增长逐渐趋缓,邻国的经济增长将对泰国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而且,目前泰国的劳工资源短缺,更严重的是泰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处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还将不断减少,这意味着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力将逐渐下降。这些原因都导致越来越多的泰国投资者开始在海外寻求新市场,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市场,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这些国家人口基数庞大,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具购买力的中产阶级占总人口比重在逐步升高,这些市场所具有的购买力在逐渐增强。比如,泰国龙头跨国企业正大集团,作为泰国最大的非国有企业集团,目前在国外投资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投资额近60亿美元,设立企业200多家,员工人数超过8万人,年销售额超过500亿人民币。正大集团在中国实行多元化经营,形成以农牧业、食品业、商业零售业为核心,并辅以制药、机车、房地产、国际贸易、金融、传媒等领域共同发展的业务格局。如今,正大集团一半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市场。

1979 年当邓小平启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时,正大集团为了建立一座饲料加工厂和禽类养殖场,获得了第001号外商投资证书,开始了中国养殖业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而且在中国培育起了一个新兴行业――饲料业,并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2012年,世界饲料总产量达到9.59亿吨,其中中国产量1.91亿吨,占全球总量19.92%,成为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在中国内地,2012年正大集团饲料生产总量为897万吨,占全国总量4.08%,排名第二,仅次于占中国市场份额8.72%的新希望六和集团。

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

是指跨国企业通过获取国外低廉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和土地),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以此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目前泰国面临着劳工资源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工资上升是导致泰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起初,泰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如柬埔寨、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相比,泰国国内的平均工资水平就比较高,而 2012年泰国政府施行的调高工资的政策又进一步拉大了泰国与柬、越和印尼的工资差距,这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产业,开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或提供外资优惠的邻国。根据2013年泰国纺织研究所的调查,泰国26个纺织企业,例如 Liberty Garment Co.,Ltd.,Thongthai Textile Co.,Ltd.,Hi-Tech Apparel Co.,Ltd.等等已经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仅在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六国,设厂就已达到35座工厂。此外,这些产品通过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CLMV国家)出口到美国和欧洲,投资商还有权享受优惠税率。

根据泰国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泰国企业仍然对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低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2006-2010年泰股大盘的数据显示,泰国上市公司对生产要素导向型的投资仅占投资总额的1.38%。其中,Indorama Ventures Co.,Ltd.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占有率和获得生产技术,与国外同行业进行合并水平投资;2007年在美国建立塑料厂以及在荷兰和英格兰买了两座塑料厂。因此,该公司的收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股东权益报酬率也迅速增长,从2006年股东权益报酬率18.3%增长到2010年的42.9%。

三、泰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主要的问题

泰国央行为了促使泰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一步自由化,已放宽投资额度,目前,对外直接投资有关资本流动的措施不再是泰国投资者主要的障碍。然而,泰国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与许多国家相比,仍然处于投资水平比较低阶段,其主要原因如下。

1.税收政策

泰国税收制度尤其双重课税不利于泰商对外投资。泰国政府对股息红利双重征税或称经济型双重征税高达21%。与此泰国政府做法相反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并非对对外直接投资征收所得税。此外,泰国退税流程复杂性及繁琐性使得这些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原应享受到的已与泰国官方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议的55国的优惠,实际上却没有真正从中受益。缘于税收操作上某种程度存在着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对上述协议内容不了解,仍对其征收二次税收。该现象导致许多泰国企业不愿意走出国门寻求发展机会。这无疑大大减少泰国公司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积极性。

2.缺乏跨国经营人才以及经营经验

在国际市场上,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和开放的思想,善于以全球的视角定位企业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精通国际竞争规则。但目前而言,泰国跨国企业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经营人才数量非常有限,加上大多数泰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使之客观地限制了泰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3.融资困难、缺乏融资支持和服务以及缺少研发资金

由于贷款成本相当高和申请贷款的限制性政策,目前,泰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缺乏融资支持和服务。金融机构通常认为中小型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使之较难获得贷款。泰国政府在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方面相当少,企业为筹资而发行外国债券仍面临许多限制。与外国相比,其他国家会通过许多形式支持其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例如政府金融机构,建立专门对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融资机构,如韩国的进出口银行建立Economic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Fund (EDCF)基金,旨在能以较低的0.01-2.5%年利息贷款给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商或到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投资商。

除此之外,泰国企业应该加强技术方面的投资。若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因而就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甚至连国内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全。泰国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仅占GDP的0.24%,相比之下,中国约为2%,韩国2.8%至2.9%,日本4%。所以,泰国企业应加紧产品研发,政府部门也应予以税务优惠。

4.缺乏市场信息以及不了解东道国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

企业营销必须根据顾客需要,从产品定价、促销、分销渠道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为了确定目标市场、选择目标市场策略、掌握市场动态,企业必须了解东道国的经济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掌握市场竞争力。目前,许多泰国投资者面临缺乏东道国市场深度信息的问题,这导致制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延迟。

综上所述,本文从企业外国直接投资的动机上进行分析,将泰国跨国企业分为三种类型。但是,实际上许多跨国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也并不是只有一种,更多时候,往往是多重动机并存,比如泰国以生产及出口冷冻海鲜食品和海鲜罐头的为主的 Thai Union Frozen Products Public Company Limited(下称TUF)。TUF为了寻求原料资源,在拥有金枪鱼丰富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直接投资设立公司,与此同时,也在美国佐治亚州建设金枪鱼罐头工厂。由于美国是金枪鱼罐头主要的市场,在具有高科技的美国生产产品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能扩大美国市场。虽然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分为多种类型,但最主要的目标是企业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他们的国际竞争力。目前而言,泰国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泰铢升值的情况下,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一种能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选择。为了泰国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发展,泰国国内应该加强发展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以及以泰国文化为基础的产业。政府应作为合作伙伴,为民间企业创造适宜法律条件、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服务体系,帮助国内企业充分了解被投资国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和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信息,并支持泰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利用外国的劳工资源和成本优势,寻求新市场,打入新市场。这样才能推动泰国经济的发展,避开国内制约企业发展的不良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兵.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王迎新.论海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J].财贸经济,2003(1)

[3]Kee Hwee Wee,《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enterprises from Thailand》,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Vol.16,No.1(April 2007)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一带一路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截至 2015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180.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7%,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是“十一五”的2.3倍。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近八成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来自地方企业。地方企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达936亿美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7%。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实现78.2%、84.7%、14.2%的较高增长;上海、北京、广东2015年流量均突破百亿美元,位列地方投资前三。2015年,近八成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来自地方企业。地方企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达936亿美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7%。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实现78.2%、84.7%、14.2%的较高增长;上海、北京、广东2015年流量均突破百亿美元,位列地方投资前三。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特点

(一)中国投资流量跃居全球第二,超过同期吸引外资规模,实现资本净输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迈向新的台阶,实现连续13年快速增长,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到全球流量份额的9.9%,同比增长18.3%,金额仅次于美国(2999.6亿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第三位是日本1286.5亿美元),并超过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56亿美元),中国当年的实际使用外资是1356亿美元,实现资本项下净输出。2002-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高达35.9%,“十二五”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5390.8亿美元,是“十一五”的2.4倍。

(二)中国存量全球排位居第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中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0978.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4.4%,排名由第25位上升至第8位。2015年末中国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4.37万亿美元。

(三)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活跃,领域不断拓展。2015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579起,涉及62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交易金额544.4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72.8亿美元,占68.5%;境外融资171.6亿美元,占31.5%,并购领域涉及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18个行业大类。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52.9亿美元收购意大利倍耐力集团公司(近60%股份),是2015年中国企业实施的最大海外并购项目。

(四)“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对相关国家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3%,达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是全球投资增幅的2倍。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八成以上(83.9%)分布在发展中经济体,在发达经济体的存量占比为14%,另有2.1%存量在转型经济体。

(五)投资涉及领域广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步伐加快。截至201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了108.5%、52.3%、115.2%。流向装备制造业的投资10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8.4%,占制造业投资的50.3%,带动了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六)境外企业对东道国税收和就业的贡献增大,对外投资双赢效果显著。2015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家(地区)缴纳的各种税金达311.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2.9%,雇佣外方员工122.5万人,较上年末增加39.2万人。此外,从《统计公报》中还可以看出,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集中,流向中国香港、荷兰、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的投资共计1164.4亿美元,占当年流量总额的79.7%。

三、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国际市场上有需求。发达经济体总体经济在复苏,对外国的投资有需求,发展中经济体在进行工业化也需要外来的资金。无论是发达的经济体和发展中的经济体为了吸引外来的资金也出台了一些投资便利化的措施,这些从外部环境上便于中国的企业“走出去”。

(二)中国有能力。2015年中国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中国的发展水平到了这个阶段,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大国,也是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第一制造业大国,我们的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这是中国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14篇

一、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个时期由于缺乏开展国际业务的专业人才、加上对外直接投资监管的难度大以及泰国企业自身国际化能力弱等原因导致了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初期规模非常小。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泰国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并且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泰国对外直接投资多为绿地投资,且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低于亚洲地区其他新兴工业国家水平,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但高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虽然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巴西、中国、中国香港、韩国以及马来西亚相比投资规模较小,但是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明显有上升的势头。图1所示,2005年,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21.54 亿美元,到2012年已经达到767.47亿美元,增长了35倍。自泰国央行对对外资金流动放松管控后,泰国对外国的投资规模明显持续上升,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为了促使泰国企业投资进一步自由化,泰国央行于2010年10月公布调高放款额度,因此2011年泰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比2010年投资的增长了7.5倍,继而于2012年创下历史新高。

1.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20世纪70年代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目前,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制造业方面。表1显示,东南亚地区一直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最大的地区,2012年泰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流量170.92 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27%,但比重低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的平均值 42.92%,其中,对新加坡投资最多,占东南亚地区的总量32.31%;中国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二大国家,2012年泰国在中国投资68.44亿美元,占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额8.92%,高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的平均占比 5.66%。日本居第三位,2012年泰国在日本投资65.54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8.54%,高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平均占比2.61%。至于美国,2012年泰国在美国投资64.84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额8.45%,低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平均占比9.2%。从2006-2010年开曼群岛也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地区之一,这五年泰国在这个区域的投资占总量的平均值13.84%,但到2011-2012年期间投资额只占总额的3.69%,远低于前几年的投资比率。

2.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表2显示的是2005年至2010年对外投资统计数据。从行业分布来看,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保险行业、矿产和碎石业以及批发零售业。以2010年为例,泰国对以上四个行业的直接投资额达到75亿美元,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8.5%。对外投资项目最多以及发展最快的是矿产和碎石业,2005年泰国对这两个行业直接投资仅为8883万美元,到了2010年已达到39.1882亿美元,增长了44倍,这六年对矿产和碎石业的对外投资额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年平均比率为24.94%。作为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产业――制造业,虽然在2005-2010年投资额的增长率不稳定,但是在这期间年平均占比高达30.54%,其中,在食品制造业投资最多。2010年泰国对批发零售业直接投资9.0959亿美元,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0.73%,六年年平均占比8.47%,对金融及保险业直接投资2.655亿美元,占比3.13%,六年年平均占投资总额的比率为22.18%。

二、泰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泰国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的动机来自多个方面,这主要取决于投资者主要目的以及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市场导向型投资和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

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

主要指的是为开发和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泰国境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2010年,泰国对矿产和碎石业的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6.24%。2006-2010年这五年期间平均增长率达到 163%。

在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比泰国丰富,如缅甸和越南拥有天然气,印度尼西亚拥有原油,老挝和柬埔寨拥有农业资源。泰国跨国企业中能够进行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的企业仍然有限,主要由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和政府有关的企业为主。比如,泰国政府控股的国家能源石油化工公司在马达加斯加持有80%煤炭探矿权的股份,在埃及对天然气资源进行投资,并拥有该国全国天然气资源的25%股份。在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中国,泰国跨国企业也进行投资。2003年,万浦集团公司在中国进行煤炭开采的投资和开发,并拥有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45%的股份;并且在2006年进入中国电力市场,目前在中国北方拥有并运营三家热电厂。在东南亚地区,泰国暹罗水泥集团对柬埔寨的水泥行业进行了投资,2012年在越南投资并拥有了陶瓷原料的龙头企业,占有其85%的股份。

2.市场导向型投资

是指跨国企业为了绕开东道国严厉的贸易保护壁垒,或为稳定与扩大东道国市场或为开拓新市场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扩大国际市场和开拓新市场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从泰国对制造业的对外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来看,2005-2010年连续六年排在前三位,这六年对制造业的投资额占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年平均比率为30.54%。服务业也是泰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行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业和批发零售业,两大服务行业六年投资平均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0.65%。

随着泰国经济增长逐渐趋缓,邻国的经济增长将对泰国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而且,目前泰国的劳工资源短缺,更严重的是泰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处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还将不断减少,这意味着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力将逐渐下降。这些原因都导致越来越多的泰国投资者开始在海外寻求新市场,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市场,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这些国家人口基数庞大,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具购买力的中产阶级占总人口比重在逐步升高,这些市场所具有的购买力在逐渐增强。比如,泰国龙头跨国企业正大集团,作为泰国最大的非国有企业集团,目前在国外投资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投资额近60亿美元,设立企业200多家,员工人数超过8万人,年销售额超过500亿人民币。正大集团在中国实行多元化经营,形成以农牧业、食品业、商业零售业为核心,并辅以制药、机车、房地产、国际贸易、金融、传媒等领域共同发展的业务格局。如今,正大集团一半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市场。

1979 年当邓小平启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时,正大集团为了建立一座饲料加工厂和禽类养殖场,获得了第001号外商投资证书,开始了中国养殖业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而且在中国培育起了一个新兴行业――饲料业,并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2012年,世界饲料总产量达到9.59亿吨,其中中国产量1.91亿吨,占全球总量19.92%,成为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在中国内地,2012年正大集团饲料生产总量为897万吨,占全国总量4.08%,排名第二,仅次于占中国市场份额8.72%的新希望六和集团。

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

是指跨国企业通过获取国外低廉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和土地),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以此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目前泰国面临着劳工资源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工资上升是导致泰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起初,泰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如柬埔寨、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相比,泰国国内的平均工资水平就比较高,而 2012年泰国政府施行的调高工资的政策又进一步拉大了泰国与柬、越和印尼的工资差距,这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产业,开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或提供外资优惠的邻国。根据2013年泰国纺织研究所的调查,泰国26个纺织企业,例如 Liberty Garment Co.,Ltd.,Thongthai Textile Co.,Ltd.,Hi-Tech Apparel Co.,Ltd.等等已经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仅在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六国,设厂就已达到35座工厂。此外,这些产品通过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CLMV国家)出口到美国和欧洲,投资商还有权享受优惠税率。

根据泰国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泰国企业仍然对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低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2006-2010年泰股大盘的数据显示,泰国上市公司对生产要素导向型的投资仅占投资总额的1.38%。其中,Indorama Ventures Co.,Ltd.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占有率和获得生产技术,与国外同行业进行合并水平投资;2007年在美国建立塑料厂以及在荷兰和英格兰买了两座塑料厂。因此,该公司的收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股东权益报酬率也迅速增长,从2006年股东权益报酬率18.3%增长到2010年的42.9%。

三、泰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主要的问题

泰国央行为了促使泰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一步自由化,已放宽投资额度,目前,对外直接投资有关资本流动的措施不再是泰国投资者主要的障碍。然而,泰国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与许多国家相比,仍然处于投资水平比较低阶段,其主要原因如下。

1.税收政策

泰国税收制度尤其双重课税不利于泰商对外投资。泰国政府对股息红利双重征税或称经济型双重征税高达21%。与此泰国政府做法相反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并非对对外直接投资征收所得税。此外,泰国退税流程复杂性及繁琐性使得这些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原应享受到的已与泰国官方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议的55国的优惠,实际上却没有真正从中受益。缘于税收操作上某种程度存在着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对上述协议内容不了解,仍对其征收二次税收。该现象导致许多泰国企业不愿意走出国门寻求发展机会。这无疑大大减少泰国公司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积极性。

2.缺乏跨国经营人才以及经营经验

在国际市场上,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和开放的思想,善于以全球的视角定位企业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精通国际竞争规则。但目前而言,泰国跨国企业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经营人才数量非常有限,加上大多数泰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使之客观地限制了泰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3.融资困难、缺乏融资支持和服务以及缺少研发资金

由于贷款成本相当高和申请贷款的限制性政策,目前,泰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缺乏融资支持和服务。金融机构通常认为中小型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使之较难获得贷款。泰国政府在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方面相当少,企业为筹资而发行外国债券仍面临许多限制。与外国相比,其他国家会通过许多形式支持其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例如政府金融机构,建立专门对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融资机构,如韩国的进出口银行建立Economic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Fund (EDCF)基金,旨在能以较低的0.01-2.5%年利息贷款给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商或到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投资商。

除此之外,泰国企业应该加强技术方面的投资。若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因而就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甚至连国内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全。泰国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仅占GDP的0.24%,相比之下,中国约为2%,韩国2.8%至2.9%,日本4%。所以,泰国企业应加紧产品研发,政府部门也应予以税务优惠。

4.缺乏市场信息以及不了解东道国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

对外投资现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G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63-02

一、江西省FDI的发展现状

(一)江西省利用FDI的总规模

“十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江西省准确调整了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重点,GDP增速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开始突破以往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吸引外资增速一直位居中部六省之首。2001—2010年,江西省FDI增速8年超全国水平,其中,2010年江西省吸收FDI 51亿美元,同比增长26.77%,占全国利用FDI比重的4.83%,达到历年最高水平。据统计,2011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60.59亿美元,同比增长18.78%。

(二)江西省利用FDI的地域分布

FDI在江西省的分布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即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京九沿线、GDP排江西省前三位的南昌、赣州、九江,这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较为便捷,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市场辐射范围较广,人才、资金、信息要素流动较快。2010年,仅南昌、赣州、九江三个城市就占全省FDI项目数的60%以上,三市实际使用FDI金额近30亿美元。外资流入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不利于全省经济的持续、均衡、协调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

(三)江西省利用FDI的产业分布

FDI在弥补该省资本不足的同时,也通过技术外溢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又由于产业特点、投资方式及国家政策的不同,FDI对各产业增长的贡献是有差别的。截至2010年底,江西省累计实际使用外资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53861亿美元、358863亿美元和97360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0.56%、70.35%和19.09%,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FDI的重点领域。从第一产业内部FDI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对工业的FDI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其中加工业的比重很高,原料工业的比重不大;轻加工业的比重较高,重加工业的比重较低;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高于一般加工业。

(四)江西省利用FDI的来源地

近年来,来江西省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投资来源看,亚洲一直是江西省FDI的主要来源地,其中香港占比最大;其次是拉丁美洲和北美洲。随着CEPA的签订,香港与江西省的经贸关系将更加密切,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居于对江西省投资的首位。台资虽然大规模进入江西省较晚,但增速很快,已成为江西省外资的第二来源地。由于近几年江西省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有较快增长,占比不断提高。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个别发达国家的投资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总量仍保持增长,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江西省FDI继续攀高,以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为例,增幅都在100%左右。

(五)江西省利用FDI的业绩指标分析

FDI业绩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FDI流入量占FDI总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该地区GDP占GDP总量的比例。具体公式为:

某省吸收FDI业绩指数=(该省FDI规模/全国FDI规模)/一省GDP总额/全国GDP总额

如果业绩指数值大于1,表明该省吸收的FDI大于经济规模所能吸收的期望值,即业绩突出;如果业绩指数小于1,表明该省吸收的FDI低于经济规模所期望的数量,即业绩低下;如果业绩指数值等于1,表明该省占全国FDI的比例与其占全国GDP的比例一致,即业绩正常。近几年,江西省引进FDI的业绩指数值较高,业绩较好,2001年以后每年均大于1,其中2006至2010年上升较明显,这一数值接近2,显示江西省具有较强的吸引FDI的竞争力。

二、江西省利用FDI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吸引FDI规模区域分布不平衡,各城市差距拉大

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南昌、九江、赣州、吉安、宜春五个设区市,而景德镇、鹰潭等地区所占份额较少,同时,外贸出口、对外经济合作、旅游业在外商投资主要聚集地的设区市所占比重也较大,其他设区市比重较小,各设区市发展差距拉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地投资环境因城市规模、地理位置、相关配套产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外资流向过于单一。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根据前文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FDI在江西省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部分制造业,虽然近年来,FDI流向第三产业的规模在不断增大,但仍远低于第二产业。且外资项目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条短且深度低,配套能力弱,项目单一,基本属于初级发展类型,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更谈不上形成核心产业群。此外,至今还没有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等设在江西省。

(三)引进外资质量不高,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企业自身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更缺乏企业赖以生存和竞争的核心技术。在江西省引进的外资项目中,有些项目是发达国家的淘汰项目,甚至还有一些是在发达国家不允许的重污染项目。外商将落后甚至是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能产品转移至江西省一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造纸、化工、冶金等重污染企业,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片面追求GDP,对企业放松监管,结果对江西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同时,省内一些合资企业,中方基本都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主导权和决定权上都受制于外商。

(四)利用外资方式单一

在利用外资方式上,江西省仍以FDI为主,其他外资方式比重较小。而在FDI中又以“绿地投资”为主要投资方式,并购、BOT、TOT等新投资方式很少。

三、江西省吸引FDI的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规范并健全外资管理体制

在继续保持劳动力、土地等廉价生产要素优势的同时,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健全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改善投资环境,要加大对资源消耗大、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的外资监管力度。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外商投资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使用外资的同时要做到促进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利用FDI的质量

江西省利用FDI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提高投资质量,增强投资潜力。首先,从投资的结构来看,应该增加外商在农业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引资政策应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倾斜;其次,从投资规模看,应该积极引进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以其强大的规模效益吸引相关产业的聚集,对周边发展起辐射作用;再次,当前江西省外资来源主要是港台地区,今后要加大对欧美大型企业资金的吸引。依靠欧美投资所带来的先进技术,缩短产业梯度转移的技术链条,加快提升江西省经济竞争力和科技水平;第四,由于江西省外商投资主体以外资独资为主,缺少和本省企业的联姻与整合,有关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本省企业参与外商投资产业的经营与合作,充分利用外商投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当地企业的竞争力。

(三)调整引资政策,扩大引资领域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修订指导外商投资目录,引导外资投向。制定产业政策和外商投资政策,支持、鼓励外商投资江西省优先发展的产业和领域。研究区域发展政策,引导外资地区投向。综合运用税收、投资、土地等手段,重点引导外商投向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既要大力推进交通、电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商业零售批发、现代物流、运输服务、电信、银行保险、旅游等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各级政府还应依托各自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广泛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扩大外资来源,实现外商投资多元化。

(四)引导外资合理分布,强化产业集群效应

跨国公司投资区位的选择非常注重关联配套产业的发展水平。为此,江西省要实施“第三代引资政策”,即产业集群引资。要明确未来产业发展定位,整合提升各类工业园区,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道路,有规划地重点发展一批关联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利用集聚效应提升区位优势,形成对FDI的强大吸引力。要加快吸引跨国公司入驻,选择本省优势企业与之形成外包或合作伙伴,从而促进FDI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推进内、外资企业的有机对接,扩大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和关联效应。

[参考文献]

[1]赵晓宇.浅谈我国利用外资出现的问题和政策建议[J].经济师,2009(6).

[2]邓作义.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9).

[3]程呈.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江西进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9(7).

[4]陈瑞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江西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