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

发热患者的护理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1篇

对我院2005年9月~2006年9月收治的46例发热待诊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并就其病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病例

本组发热待诊患者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34±10.63)岁。均符合发热待诊的诊断标准。

2 发热病因

46例中,感染性疾病19例(41.3%),肿瘤11例(23.9%),结缔组织病10例(21.7%),药物热6例(13.0%)。

3 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3.1 感染性疾病护理对策:本组感染性疾病19例,其中肺结核及肺外结核8例,伤寒及副伤寒7例,细菌性心内膜炎2例,复杂性尿路感染1例,黑热病1例。感染性疾病常伴有畏寒、寒战、发热、心动过速,饮食差,一般状况差,且需要多次行血、痰、尿培养及胸片等检查以寻找病因。护士需耐心向患者解释检查的意义,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护士要严格掌握采血的时机,在畏寒、寒战时抽血培养,且每次抽血量>10 ml,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为正确诊断提供“金指标”。同时还必需严格皮肤消毒、无菌操作,避免标本污染,以减少误诊。痰培养需嘱患者先用朵贝尔液漱口,再用清水漱口,让患者深咳,咳出气管深部的痰液送检,以提高痰培养的阳性率。留取尿标本时,需嘱咐患者清洁外阴,留取晨起第一次中段尿送检。感染性疾病患者多呈驰张热或稽留热,热度高、热程长,护士需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应尽量避免使用激素及解热止痛药退热的临床意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及配合,以避免影响热程、热型,延误诊断。此外还应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当补液,以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平衡,安全渡过发热期。

3.2 肿瘤性疾病护理对策:本组肿瘤11例,其中恶性淋巴瘤5例,胃、肺、肝等实体肿瘤6例。肿瘤性疾病患者发热程度不高,但是多数热程较长,往往反复多次检查不易明确诊断,患者处于担忧、期待、恐惧的心境中,护士需针对该类患者的心理特点,从医学角度给患者讲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鼓励患者从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此类患者多需要做CT、支气管镜、肠镜检查,血液肿瘤患者还需要做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等有创性检查,护士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明进行有创性检查的必要性、重要性,使得患者能配合检查。

3.3 结缔组织性疾病护理对策:本组结缔组织病10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成人STILL病4例,干燥综合征2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例。结缔组织病往往病程长,反复发作,在发热的同时合并有特征性的皮肤、关节改变,有的改变为一过性,可能被忽略。护士需在常规护理时注意观察有无皮肤或关节的改变,给医生提供信息,以协助医师尽快明确诊断。此外,还需耐心做好此类患者的指导工作,说服患者克服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不治之症”等不正确观点,使患者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发热;隔离区;护理

2009年全世界爆发甲型流感疫情,我国部分地区疫情也日益严重,为防止疫情传入部队,损伤广大官兵身体健康,我院领导决定设立发热隔离区,凡院

内出现可疑发热病号均送入诊治,直至体温正常且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我院官兵学员多为青壮年,多无严重的基础病,只要在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出现。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门诊部对280人次的发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均痊愈解除隔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人次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5岁。其中低热(37 ℃~38 ℃)140例,中度发热(38 ℃~39 ℃)80例,高热39 ℃以上20例。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为主,若伴有细菌感染因个人情况予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 280人次发热患者均痊愈解除隔离。wwW.133229.COm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新时代的部队官兵学员多为独生子女,性格较脆弱,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在部队院内实施封闭式管理,大部分人员对甲型流感的情况了解不足,因此我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谈,耐心地介绍甲型流感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告诉他们其实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很快就能康复,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疗及配合护理[1]。

2.2 发热早期护理 发热早期,患者全身状况较差,饮食睡眠也较差,在治疗的同时应时刻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若出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处理好突发状况。发热早期是治疗的关键,护理也至关重要:(1)若出现高热不退可及时予以物理降温;(2)在液体量和滴数控制上也要掌握好;(3)要准确记录好体温、血压和尿量。

2.3 治疗中期护理 患者体温均有所控制,但体质较差,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同时还应该做好甲型流感卫生宣教及咨询,指导正确的咳嗽及咳痰方法,练习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吸烟习惯者劝告停止吸烟,室温控制在18 ℃~22 ℃,避免过低,引起重感。若有体温正常者,应及时将其迁入到隔离区内的非发热区内观察。防止交叉传染。

3 恢复期护理

3.1 一般护理 (1)了解补液及用药情况,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体温、心率、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防止引起不适,详细做好护理记录;(2)观察呼吸情况,应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3)如有体温反弹应及时迁回发热区并报告医生继续治疗。(4)各项治疗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肺功能较差或无力咳嗽的患者,随时协助咳痰或定时吸痰,严格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

3.2 环境护理 由于隔离区内人员较多,周转也快,各类物品容易受到污染,极易发生人员接触性感染,因此要勤换床单、对室内外环境定期消毒,督促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保持房间通风,提高空气质量。

3.3 饮食护理 发热患者由于身体状况较差,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我们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鼓励进清淡饮食,可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但不宜过饱,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4.1 肺部感染 发热患者伴细菌感染可造成免疫力低下,肺功能减退,所以,治疗期间尽量采取预见性护理是防止或减轻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常规预防性雾化吸入,注射用氨溴索30 mg静推,每日3次,必要时留痰标本送检,为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4.2 病毒性脑膜脑炎 患者身体状况差,抵抗力低下时,流感病毒有可能通过血液侵入脑部,损伤脑组织,引起病毒性脑膜脑炎,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多与其交流对话,嘱其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视患者体质及病情,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锻炼。

4.3 病毒性心肌炎 严重病毒性感冒时病毒易侵入体内导致病毒性心肌炎,若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因此要严密注意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要及时请医生听诊,做心电图检查,及时转运到上级医院就诊。

5 小结

发热隔离区内患者,只要在发热早期、治疗期、恢复期进行良好的治疗护理,均可痊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发热;隔离区;护理

2009年全世界爆发甲型流感疫情,我国部分地区疫情也日益严重,为防止疫情传入部队,损伤广大官兵身体健康,我院领导决定设立发热隔离区,凡院

内出现可疑发热病号均送入诊治,直至体温正常且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我院官兵学员多为青壮年,多无严重的基础病,只要在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出现。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门诊部对280人次的发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均痊愈解除隔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人次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5岁。其中低热(37 ℃~38 ℃)140例,中度发热(38 ℃~39 ℃)80例,高热39 ℃以上20例。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为主,若伴有细菌感染因个人情况予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 280人次发热患者均痊愈解除隔离。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新时代的部队官兵学员多为独生子女,性格较脆弱,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在部队院内实施封闭式管理,大部分人员对甲型流感的情况了解不足,因此我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谈,耐心地介绍甲型流感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告诉他们其实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很快就能康复,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疗及配合护理[1]。

2.2 发热早期护理 发热早期,患者全身状况较差,饮食睡眠也较差,在治疗的同时应时刻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若出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处理好突发状况。发热早期是治疗的关键,护理也至关重要:(1)若出现高热不退可及时予以物理降温;(2)在液体量和滴数控制上也要掌握好;(3)要准确记录好体温、血压和尿量。

2.3 治疗中期护理 患者体温均有所控制,但体质较差,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同时还应该做好甲型流感卫生宣教及咨询,指导正确的咳嗽及咳痰方法,练习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吸烟习惯者劝告停止吸烟,室温控制在18 ℃~22 ℃,避免过低,引起重感。若有体温正常者,应及时将其迁入到隔离区内的非发热区内观察。防止交叉传染。

3 恢复期护理

3.1 一般护理 (1)了解补液及用药情况,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体温、心率、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防止引起不适,详细做好护理记录;(2)观察呼吸情况,应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3)如有体温反弹应及时迁回发热区并报告医生继续治疗。(4)各项治疗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肺功能较差或无力咳嗽的患者,随时协助咳痰或定时吸痰,严格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

3.2 环境护理 由于隔离区内人员较多,周转也快,各类物品容易受到污染,极易发生人员接触性感染,因此要勤换床单、对室内外环境定期消毒,督促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保持房间通风,提高空气质量。

3.3 饮食护理 发热患者由于身体状况较差,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我们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鼓励进清淡饮食,可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但不宜过饱,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4.1 肺部感染 发热患者伴细菌感染可造成免疫力低下,肺功能减退,所以,治疗期间尽量采取预见性护理是防止或减轻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常规预防性雾化吸入,注射用氨溴索30 mg静推,每日3次,必要时留痰标本送检,为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4.2 病毒性脑膜脑炎 患者身体状况差,抵抗力低下时,流感病毒有可能通过血液侵入脑部,损伤脑组织,引起病毒性脑膜脑炎,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多与其交流对话,嘱其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视患者体质及病情,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锻炼。

4.3 病毒性心肌炎 严重病毒性感冒时病毒易侵入体内导致病毒性心肌炎,若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因此要严密注意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要及时请医生听诊,做心电图检查,及时转运到上级医院就诊。

5 小结

发热隔离区内患者,只要在发热早期、治疗期、恢复期进行良好的治疗护理,均可痊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热;过程表现;护理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81-01

1 发热过程及表现

引起体温过高的原因很多,根据致热源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较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目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般发热过程包括三个时期:

1.1 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主要表现是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骤升使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渐升使体温逐渐上升,数日内达到高峰,见于伤寒。

1.2 高热持续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主要变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1.3 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潮湿,体温下降可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体温骤退者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护理中应加强观察。

2 常见热型

各种体温形态称为热型。某些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加强观察,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但必须注意,现在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包括滥用)或由于应用(包括不适当使用)解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使热型变得不典型。常见热型如下:

2.1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炎,伤寒等。

2.2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疾病等。

2.3 间歇热:体温骤升到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且反复发作。

2.4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3 护理措施

3.1 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物理降温是一种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的、安全有效的降温措施。可用于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的早期家庭护理。物理局部降温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头部冷敷或枕冰袋:头部冷敷方法:将冷毛巾敷于头部,待毛巾变暖后更换; 枕冰袋方法:将冰袋置于额头上或枕于脑后,若没有冰袋可将冰块放入暖水袋或塑料袋中,如果情况紧急或没条件也可用冰棍代替。注意:冰袋与皮肤之间以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胸部及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心率减慢或腹泻。(2)温水浴:将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的风,室温在24-26度之间。水温应比体温低1度,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 。托起头肩部,身体卧于盆中,以5-10分钟为宜,半小时后测体温。注意:水温不可过冷过热,浴中需加水时应在远离患儿处搅动,病情重或精神、面色、呼吸情况不佳时不可做,浴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停止。此方法是通过传导方式散热。全身可采用温水拭浴、酒精拭浴方式,到达降温目的。

药物降温是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使用时注意药物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者应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根据医嘱给患者适当使用退热剂,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1) 口服退热剂:如阿苯片、泰诺林、布洛芬等。 (2) 注射退热药物:如赖氨比林 。 注意:所有退热药物必须遵医嘱执行;  两次退热剂使用必须间隔4小时(有高热惊厥可按医嘱执行); 新生儿不用退热剂(只须打包降温即可);用药后40分钟可测体温,检查用药效果,并做好记录。

3.2 加强病情观察:(1)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1或2次。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及时注意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肿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有无解除。(4)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5)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3.3 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鼓励少食多餐,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抵抗力。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每日3000ml为宜,以补充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染病发热症状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170-03

传染病患者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现对传染科病患者常见的发热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传染病患者发热症状护理作一回顾性总结。

1临床资料

我科3年来共收治2400例传染病患者,男1810例,女590例,年龄6~53岁。其中伤寒57例,占2.37%,手足口病421例,占17.54%,肝炎307例,占12.97%,其他1615例,占67.29%。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问题,经过我们积极的发热症状护理,患者均能以良好的发热症状状态接受治疗。

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2 护理评估

倾听患者的主诉,询问发热开始的时间、程度、持续时间及其规律性,评估热型。

2.1 发热的一般伴随症状

如不适的皮肤温度、头痛、抽搐、全身肌肉酸痛、昏睡、虚弱、食欲不振、口渴、口唇干裂、皮肤干燥、颊面潮红、出汗增加或冒汗、寒战、皮肤起鸡皮疙瘩、尿量减少且色浓、脉搏快,呼吸急促等。生命体征:包括目前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其变化的规律性。精神状态:如躁动不安、昏昏欲睡、意识混乱的程度。皮肤与血液循环状态:如皮肤的完整性,皮肤有无疹子、皮肤的弹性、湿度、温度颜色等。

2.2 发热的相关因素

最近有无过度疲劳的情况,最近有无接近传染病患者,有无过度暴露于太阳下,是否授受放射线治疗与化学治疗。最近所处环境的卫生、温度、空气如何。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利尿剂、中枢神经抑制剂、抗抑郁药、血管收缩剂等。以及服药的间隔时间的最近服药时间,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的特殊性及各种疾病的影响,体温更易变化,因此,需评估他们的室内温度,居住环境,活动程度,对天气冷热的反应及疾病史,以判断他们是否体温调节失常。有无创伤,如外伤感染、手术。最近的饮食清洁度。既往有无白细胞减少。最近是否喝过烈酒或咖啡样饮料。

3护理措施

3.1 饮食与液体的摄取

向病人解释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一方面代谢增加,使各使营养素大量消耗,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并注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病人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应依其饮食爱好提供美味可口的饮食,并嘱其少量多餐,以增进食欲。指导患者了解摄取充足液体的重要性。除非有肾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限制。否则应保证每日入水量在300ml左右,防止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同时向患者解释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的原因。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指导病人在天热或运动或增加液体的摄取,防止中暑。若病人有脱水现象,应监测出入水量,并维持出入量的平衡。

3.2 观察发热的症状和体温的变化

让病人了解发热的早期现象,如皮肤发红、头痛、疲劳、食欲不振等。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时 4h一次,行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再测一次,直至退热后3d,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测量患者的摄入量和出量。如尿量、体重,了解体液平衡情况,监测病人血尿检验报告值,如白细胞计数、电解质等。

3.3 穿着与舒适方面

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病人寒战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注意调节宜温和环境。适宜的室温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体温上升期,由于寒战,室温应稍高些。环境应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直射光线,污染空气与知觉的刺激。

3.4 注意休息

发热时由于代谢增加,消耗多、进食少,故体质虚弱。休息可使代谢维持在最低的水平。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

3.5 口腔护理

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口腔内食物残渣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由于维生素的缺乏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的溃疡,故应协助病人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减轻口腔干裂、口干、口臭等现象。

3.6 皮肤护理

高热病人在退热后往往大量出汗,故应随时擦汗,更换汗湿的衣物、被套、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应长期卧床者,还应协助翻身,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7 及时给予病人降温

一般体温超过39℃以上时才给予物理降温,包括面部冷敷全身冷疗。物理降温无效时,还可采用药物降温法,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4特殊人群发热的护理

一般小儿发热的护理:肛温在38℃~38.5℃,则减少被盖,多喝开水,使用冰枕;肛温在38.6℃~39.5℃,则给予解热镇痛剂,较小幼儿给栓剂;肛温在39.5℃以上,则给予温水擦浴,对3~4 岁儿童效果最佳。一般老年人发热的护理,使用冰袋快速降温,向病人宣教保健知识,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天热时不过度活动;穿淡色、质量通风的衣服;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补充液体;热时使用冷气或电扇;居住环境通风良好;同时,应让病人了解发热的危险性,症状预防及处理方法等。

5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并非寄生物成分或其产物直接刺激引起,而是通过后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内源性致热原所引起,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升高,体温调定点如同一标尺,如体温调定点升高,而实际体温低于此点,则病人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以此使体温升高来适应该调定点。当实际体温高于此点时,导致出汗,血管扩张,喜冷饮或用其他措施促使体温下降以符合该固定点,发热是传染病的突出症状,也是许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各种传染病的发热时间长短不同,程度不同,热型也各具特征,对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护理评估中要注意观察。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心理护理;呼吸内科;发热;焦虑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b)-0148-03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呼吸内科来说,绝大多数患者可能与发热有关,很多患者更是由于发热症状而导致住院治疗。发热常导致患者全身不适,发热患者往往除了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外,常易合并心理障碍,如焦虑、恐惧等[1]。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在发热诊治过程中,在抗炎、退热等方面往往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而对于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可能容易忽视,所以心理护理在呼吸内科发热患者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主要探讨心理护理在呼吸内科发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12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63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41.17±12.71)岁;干预组:男性65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43.44±13.93)岁。所有患者均经测量体温>37.2℃。排除急危重症不能配合调查者,如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排除有严重性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乙醇或药物依赖者、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研究方法

干预组采用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包括:呼吸内科发热患者大多有焦虑及心理障碍等情绪,由经过专业知识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耐心向患者解释发热机制、可能原因及治疗方法,解释目前的用药方案、服药方法、目前的可能诊断及预后,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缓解急诊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对自身疾病及发热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产生焦虑心理,消除患者对发热理解的误区及恐惧感;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提供适合的解释及建议,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取得患者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照组采取普通科室护理常规,解答患者的问题,指导护理及用药。

1.3 评判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 WK在1971年编制,该量表共包括20个自评条目,其中有15个是正向评分,5项是反向评分,量表中20个条目分数分别相加,得到总的粗分,将总的原始分数乘以1.25即得到总分的标准分[3-4]。SAS标准分以50分为分界值,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研究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量表进行。SAS由本科室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填写,当场回收量表,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排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率为85.8%。对照组120例患者完成调查102例,干预组120例患者完成调查104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的SAS评分及焦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满意度的比较

对照组的非常满意度为26.4%,低于干预组的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首发症状之一,很多发热性疾病起病急、症状重、变化快,可能合并一些并发症,对于一些老年患者发热更是可能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急性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等,可能需要随时抢救或治疗[5]。由于呼吸内科发热患者的症状急、重等特点,导致患者及家属可能在就诊过程中产生焦虑等不良心理障碍。焦急和焦虑是呼吸内科患者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6-7]。由于发热多为急性发生的症状,患者及家属缺乏足够的心理及思想准备,加上患者往往对疾病不了解,对发热、疼痛等症状感到恐惧,对发热及疾病的预后和危险性估计不足,对环境、急救设备和医护人员感到陌生,有抵触心理,很多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更有甚者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研究者认为呼吸内科患者不仅需要重视疾病本身的护理,而且需要重视患者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护理问题,这样才能提高临床护理质量[8]。

本研究结果发现,心理干预可改善发热患者的焦虑心理,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满意度,同时通过心理干预,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可间接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程[9]的研究发现,呼吸内科患者具有较高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侯春梅[10]认为心理护理有利于改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国外也有文献报道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人格特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1]。

心理护理干预在不同的研究中证实,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但在呼吸内科发热患者中改善焦虑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原因是住院患者对医院环境有抵触心理,加上疾病本身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自然会产生焦虑情绪,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就医过程中对患者做到细心体贴,用温柔的语言解释科室相关环境,让患者充分了解发热特点及病情,对发热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护理人员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尽快放松,通过语言及心理的护理干预,患者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心情平静地配合治疗,自然提高了治疗效果及满意度[12]。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发热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殷晓琴.呼吸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297-3298.

[2] 张芳萍.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2013,11(2):156-157.

[3] Olatunji BO,Deacon BJ,Abramowitz JS,et al.Dimensionality of somatic complaints:factor structure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J].J Anxiety Disord,2006,20(5):543-561.

[4] 李玉芬,李彬彬.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对临床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785-786.

[5] 王仲,陈排,齐志伟.发热门诊的急诊特性[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2):936-937.

[6] 曹建平.呼吸内科临床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08,26(2):26.

[7] 李艳飞.医疗检测-呼吸内科临床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11,27(9):88.

[8] 文琼香.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133-134.

[9] 程.呼吸内科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与对策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3):127-128.

[10] 侯春梅.心理护理在呼吸内科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5):3597-3598.

[11] Cheng QM,Kong CQ,Chang SY,et al.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J].Clin Res Hepatol Gastroenterol,2013,37(3):283-288.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7篇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内蒙010017)【摘要】文章介绍了肿瘤患者放疗与化疗期间发热反应的护理方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关键词】肿瘤;放疗与化疗;发热反应;护理【中国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54-01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及生存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但由于先进的技术或化学药品还没有达到特异性阶段,所以对正常组织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同形式的不良反应。笔者重点对83例肿瘤患者出现的发热反应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我院自2006年10月~2009年6月在放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反应较重的83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50例,女3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3岁,平均49.2岁。鼻咽癌患者62例,喉癌18例,鼻腔癌3例。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者25例,单纯放疗40例,单纯化疗18例。发热程度:38 ℃~39 ℃者50例,39.1 ℃~40 ℃者33例,时间短者5 h,长者达1周。二、护理(1)明确发热的因素:虽然放疗及化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对肿瘤患者而言,出现不良反应并不少见,只是不良反应症状有轻有重,特别是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尤为多见,多数患者低于低热状态,体温在37 ℃左右。上述83例体温处于高热状态。出现发热反应原因是多方面的,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及肿瘤组织本身的坏死成为致热源,由于放疗、化疗引起造血系统急骤改变,白细胞大量的下降或三系细胞同时减少,都可致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化疗患者多数是由于化学药品毒性反应,也有个别患者出现上述因素。总之导致发热的因素较多,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查明发热原因,才能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时有序地进行放疗及化疗。(2)放疗与化疗前的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经常遇到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发热反应。实践经验告诉护理人员,为减少不良反应,特别是对出现发热反应的患者必须做到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精心护理,尽最大的责任心来关心护理患者,才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患者在放化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较为常见,但如果能做好放射与化疗前的准备工作,患者不良反应就可明显减少。特别是初次接触患者时,如何与患者沟通好,是护理人员非常重要的技巧问题。多数患者在接到诊断书后,会经历一个心理失衡的过程:由否认、疑虑到无奈地接受,随之而来的是紧张、焦虑、不安、孤独和恐惧等心理,这种心理致使患者陷入十分无助的困境。因此,应及时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从患者的语言、行为特征去了解其内心活动。根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职业状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放疗与化疗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要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疾病,去理解为什么要放疗与化疗,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也要树立战胜不良反应的信心。随着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心理安慰、精神支持、生活上的鼓励等,使患者尽快减少或消除心理上应激反应,从消极低沉的心态转向为积极向上的心态,嘱患者吃好、睡好,保持良好的精神和机体状态,为放疗及化疗打下较好的基础,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3)放疗与化疗期间的护理: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转移肿瘤患者一般采用化疗。目前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往往是两种治疗同时进行,部分医院采用化疗与放疗间断进行。总之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及治疗条件而定。尽管肿瘤患者治疗条件越来越先进,但目前仍未解决放疗及化疗药品对正常细胞杀伤作用所带来的全身或局部反应症状。当出现不良反应时,部分患者情绪波动,顾虑多,特别是出现发热不退时,患者更加恐惧,精神状态差,导致患者有时不配合治疗。在这非常时期,护理人员要配合好医生,共同与患者架起沟通的桥梁,做到用诚恳的语调,语意明确,表达到位,使患者感到温暖。反复的向患者解释放疗、化疗的重要性,出现不良反应是暂时的,设法让患者消除顾虑。同时指导患者进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有白细胞下降明显的患者,多指导其食用动物肝、排骨、鸡汤、菠菜及增白细胞较好的食物。对化疗反应较大的患者,鼓励他们战胜恶心、呕吐、厌食等难关,维护机体正常代谢,完成放疗与化疗的全过程。参考文献[1]李毓馨.恶性肿瘤病人临床化疗的全方位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康秀文等.子宫体癌症者的心理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陈金风等.癌症化疗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及饮食护理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1;17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8篇

1临床资料

资料选自2010年6月――2013年1月在本院经CT或者MRI确诊是脑出血并感染性发热的患者120例,其中男85例,女35例,年龄为45-80岁,平均年龄为(60±1.56)岁。入院后,每4h测量患者体温1次,超过37.5℃即为发热,并检查患者的血、尿、常规、胸片以及尿和大便培养,同时每天检查患者的皮肤是否破损或者感染。

2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分析

脑出血患者的体温均比正常范围或以下,体温增高需排除患者出现吸收热、脱水热和中枢性高热等情况。感染性发热常出现在脑出血的昏迷患者中,感染常发部位在呼吸道、泌尿道和口腔等处,一旦发现脑出血患者出现发热,需及时找出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1]。

2.1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是脑出血患者常见的感染之一,特别是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道黏膜类损伤,导致细菌逆行发生感染。同时患者进行激素类的药物治疗,会降低机体的抗炎抗病能力。抢救患者时,由于病情急迫,部分医生来不及进行无菌操作,势必会引起泌尿系感染。

2.2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已经成为脑出血感染性发热的主要因素,需予以高度重视,肺部感染的原因有:患者的年龄偏大,降低了肺部的顺应性,增高了肺泡的通透性,呼吸功能不健全;患者意识不清,吞咽时存在障碍,并且颅内高压等会引起呕吐,致使患者出现误吸;患者的中枢神经发生功能紊乱,极易出现肺水肿;使用脱水剂会导致患者的体液减少和痰液粘稠。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患者痰液咳出困难,积存在气道及肺泡内,造成肺部感染[2]。

3护理方法

3.1紧密观察体温情况每4h需对患者进行1次提问检测,并做好体温记录,一旦发现患者的体温出现异常,需及时向医生报告。

3.2饮食护理脑出血患者常常出现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等的情况。有吞咽障碍或者意识不清的患者,可进行静脉补液或短暂禁食。病发后的3d左右可给予鼻饲。鼻饲前需检查患者的胃管是否已经在胃内,并将患者床头抬高约25d,保持患者头偏向健康的那一侧,再遵循操作流程对其进行鼻饲。鼻饲量需控制低于250ml,鼻饲时需放慢速度,从而减少因胃反流出现的食物或液体误入气管,鼻饲液温度需控制于40-50℃之间。注入食物及药物之后,都要用温水对胃管进行冲洗,从而避免因残留在胃管内的食物发酵变质,引起感染。鼻饲半小时内不宜对患者进行移动,以防患者出现反射性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

3.3躺卧护理脑出血患者处于昏迷时,常会出现舌后坠而阻塞呼吸道,导致缺氧。另外患者误吸呕吐物和口咽分泌物,均会造成缺氧。因此,护理人员需保持患者侧卧位或者平卧位,并让其头偏向未受伤的那一侧,放低患者的口角位置,从而有利于其口内的分泌物排出。

3.4留置导尿管护理脑出血患者因中枢神经遭受抑制,故对于刺激反应不会太敏感,常出现尿失禁或者尿潴留。因此,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的尿道口及其周围的清洁卫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需选用气囊性导尿管,并严格实行无菌操作,每天用0.05%的络合碘对患者的尿道口及其周围进行2次擦洗,再用250ml的生理盐水混合硫酸庆大霉素冲洗膀胱2次。另外,每周需更换1次导尿管,避免发生泌尿系感染。

3.5皮肤护理为预防褥疮发生,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护理,常见的护理方法有:保持患者的床铺干燥、清洁,每日清理患者的呕吐物和与排泄物;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按摩患者的骨隆突处,翻身时不能进行拖、拉、推等激烈动作;于患者褥疮多发部位放置衬垫,并对受压部位时常按摩,观察并记录受压处的肤色及温度变化,从而防止患者局部出现持续受压。

3.6呼吸道护理喂食或其他情况导致的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可采取咳嗽的方式,抵御患者的肺部发生感染。故对于意识比较清晰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鼓励其进行深吸气与咳嗽,从而将异物或排泄物咳出。而意识障碍患者则需定时对其刺激吸痰,吸痰时需要合理地进行操作,并控制次数,避免对患者喉部黏膜造成损伤。且各类操作均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预防患者出现肺部感染。

3.7保持环境安静脑出血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保持病房内环境的安静,不能时常搬动患者,并减少亲属探视,禁止在病房内出现人员喧哗的情况,从而保证患者能得到充足的休息。

3.8康复护理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后,可对其实行早期的康复锻炼,帮助其瘫痪的肢体能够活动。并时常按摩患者的肢体,保持其肢体功能正常,防止出现肌肉萎缩及足下垂的情况。恢复期需加强对患者机体的抵抗力和语言矫正等训练,从而帮助患者早日康复[3]。

4结果

观察并分析脑出血患者整体的病情变化,寻找出引起感染性发热的原因,从而对患者精心的护理,能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感染性发热机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9篇

[摘要] 目的:探讨中枢性发热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的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对中枢性发热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并进行护理。结果:取得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及时正确使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可降低发热对脑组织的损害,降低颅内压,保护血脑屏障,改善脑缺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中枢性发热;亚低温治疗仪;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c)-107-02

中枢性发热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常采用物理疗法降温。此疗法可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以往,采用传统的冰袋、冰帽降温方式,给护理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工作量,并对昏迷、失去表达能力的患者容易造成冻伤皮肤的后果,给患者增添了痛苦。2004年9月~2008年12月,我院(保定市第五医院)应用HGT-200亚低温治疗仪(三德医疗)治疗中枢性发热56例,效果满意,为使患者的体温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引起中枢性发热的疾病以脑血管病(出血性、缺血性脑中风)为主,其次是脑外伤、脑部手术后。我院内科2004年9月~2008年12月共收治56例中枢性发热病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脑出血31例,大面积脑梗死25例;年龄31~70岁,平均64岁。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39~41℃,平均39.5℃)、无汗,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言语不清、肢体活动不利,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应用亚低温治疗仪治疗中枢性发热3~5 d。

1.2 方法

1.2.1 亚低温治疗仪的应用原理亚低温治疗仪采用微电脑全方位监控,具有制冷迅速、控温良好、体温下降平稳等优点。亚低温治疗仪通过制冷系统将人体产生的多余热量带走,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从而降低脑耗氧量,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减轻乳酸堆积、降低颅内压力;保护血脑屏障功能,改善脑缺氧;还能抑制白三烯B4生成,减轻脑水肿,抑制脑损伤后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1]。从而降低病死率、减轻致残率、提高治愈率并患者生活质量。

1.2.2 正确使用亚低温治疗仪亚低温治疗仪有冰毯、软式冰帽、左右2个输出管道,可供2例患者同时使用,每个输出管道都配有1个体温感应探头。在水箱中注入2 500 ml蒸馏水及95%酒精500 ml。将冰毯平铺于患者的躯干下,冰毯上加一中单,患者头部置于冰帽中,头部与冰帽接触部位以毛巾包裹,避免患者皮肤与冰毯、冰帽直接接触;将体温感应探头紧贴于患者腋窝内,然后打开电源开关,设置水温为4~10℃,体温为35~36℃,按“ON”键后仪器开始启动,主机立即显示温度,水循环启动。

1.2.3 疗效标准治疗3~5 d后,体温降至37.5℃以下为显效;体温降至37.5~38.5℃为有效;体温不降为无效。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在使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过程中,要配合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低温状态下会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缓慢,护士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显示屏温度变化,准确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严密监测呼吸频率、深浅及有无口唇、指甲发绀等低氧表现,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并保持在95%以上,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心电监护、血压、脉搏及血电解质变化,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 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室温在20~25℃,相对湿度在50%~60%, 减少陪护人员。亚低温治疗仪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温度的调节,根据降温效果选择冰帽、冰毯或联合应用。控制降温速度,使体温不致于急剧下降,避免体温骤降而致患者寒战及心室纤颤。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2.3 保持患者体温恒定

患者体温越高、发热持续时间越长、体温恢复越延迟、发热发生时间越提前、高热再次发生次数越多,预后生活质量均越差[2],尽早应用亚低温治疗仪效果明显。经过降温,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达到预期的体温后,应观察一段时间,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后,才可逐渐停机。由于长时间的低温治疗也可加重脑缺血[3] ,对发热持续时间长,联合使用冰毯、冰帽的患者可先停用冰帽,适当延长使用冰毯的时间,但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4 体位

患者最好取平卧位, 保证皮肤与冰毯充分接触,不能使患者突然坐起、激烈翻动和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良、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身上不可戴有金属、硬物,以免弄破冰毯。

2.5 注意观察体温感应探头的位置

经常检查探头有无脱落或位置放置是否正确,有无弯曲及皱折。发现体温不正常应及时检查,予以纠正。亚低温治疗仪使用时间长的患者,应经常检查机器工作运转情况,如制冷水位有无缺失,应及时补充,以免影响亚低温治疗仪的连续使用。

2.6 基础护理

做好患者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护理,勤翻身、拍背,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以防止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等发生。同时注意预防耳廓及枕部的冻伤。由于冰毯置于患者躯干部,背部和臀部皮肤温度较低,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发生褥疮、冻疮,应每1~2小时翻身拍背,更换体位,避免冻伤及褥疮发生。保持床铺干燥、平整,经常巡视患者,注意肢体温度、颜色,观察末稍循环。配合使用冬眠合剂,保证患者安静,避免寒战。确保体温达到有效治疗要求。

2.7 应用亚低温治疗仪的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避免滥用。对70岁以上或原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慎用,治疗期间须重点监护。争取早期应用,越早疗效越明显。严格控制降温与复温速度,在体温降至或恢复至35℃时,可维持2~3 h 再继续降温或复温。注意控制体温不低于32℃较安全,降温过低易出现寒战。复温过快易出现颅内压“反跳”骤升或酸中毒等。

3 结果

亚低温治疗仪用于中枢性发热,治疗时间一般为3~5 d,体温降至正常。显效48 例,有效5例,无效3 例,有效率为94.6%。

4 讨论

中枢性发热多因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导致脑水肿,影响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和散热中枢功能障碍而出现发热。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对于中枢性发热患者,尽早使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效果显著,能降低发热对脑组织的损害,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缺氧,保护血脑屏障,从而降低病死率,减轻致残率,提高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医患冲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亚低温治疗仪操作简单,温度恒定,自动调节良好,无一例患者发生冻疮。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9.

[2]杨艳.体温变化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1-2.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4岁。分别患有脑梗塞、糖尿病、老年痴呆、贲门癌等慢性病。烫伤部位:肩胛区1例,下肢胫前区2例,腰部2例,膝关节1例,腹部1例。烫伤程度:浅Ⅱ度5例,深浅Ⅱ度混合2例。烫伤原因均为使用一次性热贴所致。接受换药治疗时间13~41d.

1.2方法 ①伤口未感染时,揭去纱布(有粘连时可用生理盐水浸泡数分钟再揭取),先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盐水棉球擦拭或冲洗患处,再次用0.5%碘伏消毒周围皮肤,创面涂湿润烧伤膏,敷庆大霉素湿纱布,表面以无菌干纱布覆盖。1次/d。②伤口发生感染后,揭去纱布,先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用生理盐水棉球湿敷创面数分钟后剪去表面焦痂,用双氧水冲洗创面,再用生理盐水将双氧水冲洗干净,再次消毒周围皮肤,余下步骤同前:湿润烧伤膏+庆大毒素湿敷+干纱布覆盖。换药1次/d。③感染控制后,常规消毒周围皮肤,不再使用双氧水,而是根据创面肉芽的生长情况敷以盐水纱布。1~2d换药1次。④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并嘱患者加强营养。

1.3典型病例 患者男,78岁,贲门癌术后5年半,体重40.5kg,呈恶病质。某日下午将发热贴粘贴于左肩岬区秋衣外,持续时间大约为6h,晚上脱衣时家人发现该区域发红、有大小不一水泡,个别水泡已破溃。因患者行动不便,第2d家人自行在患处涂抹烧伤湿润膏,第4d因病情未见好转开始让笔者到家中换药,见创面大小为3cm×5cm,表面仍有水泡,基底红白相间,渗出少,换药1次/d: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盐水棉球擦拭患处,创面涂湿润烧伤膏,再盖以无菌纱布。10多天后表面焦痂与皮肤连接处发红,按压出现脓液,患者体温也有所升高(最高为38.5℃),门诊诊断为Ⅱ~深Ⅱ度烫伤,给予抗感染治疗,第3d体温正常,并给予人血白蛋白10g及营养药物支持,静脉给药7d,换药方法改为上述"伤口发生感染后"的换药方法。感染控制后,疮面逐渐缩小,仍每日换药,创面敷以盐水纱布。40余天,创面愈合,无瘢痕形成。

2结果

7例患者伤口均完全愈合,最短13d,最长41d,无明显瘢痕形成。

3讨论

3.1低湿烫伤 低温烫伤多发生于熟睡、意识丧失等患者[2],局部组织烫伤的深度与致热源温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发热贴属于一次性取暖用品,以使用方便、热持续时间长而在近几年冬季为广大市民热衷购买,其主要成分是铁、活性炭、无机盐和水,开启后可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12~20h内持续释放热量,平均温度52℃,最高温度可达63℃。通常人们在冬季使用时将发热贴粘于秋衣外侧,日常不断活动不会使热量长时间集中作用于人体的某个点从而避免了低温烫伤。该组病例为老年患者,均有基础疾病,机体功能减退,皮肤对温度、疼痛感觉迟钝。在使用发热贴时虽未直接粘于皮肤上,但由于睡眠或活动受限等原因,造成了发热贴长时间作用于身体的某个部位,待发现时已引起烫伤。一般在开始时根据创面外观大都认为是小面积浅度烫伤,简单涂药即可治愈,待创面发生创周红肿,有脓液渗出甚至引起全身感染表现时方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3.2低温烫伤的治疗 低湿烫伤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非手术治疗即换药治疗时间长且有再次出现破溃的可能,因此对于面积大于2cm×2cm深Ⅱ度以上的创面早期手术是低温烫伤的最佳治疗方法[2]。但该组患者均不愿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长期换药为惟一可选的治疗方式。在换药时用湿润烧伤膏加庆大霉素湿敷保持创面适度湿润,符合湿性愈合疗法,利于组织生长[1]。其中庆大霉素是氨基甙类抗生素,属广谱抗生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甚至绿脓杆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湿润烧伤膏主要由中药黄连、黄柏、黄芪、地龙、罂粟壳、麻油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腐生肌之功效。两者联合外用对创面无刺激,可增强抗感染作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再生修复,加速伤口愈合[3]。而在焦痂形成后采取生理盐水浸泡表面的换药方法较适宜,容易清创,创面经过浸泡后可促进已溶解的坏死组织尽早脱落,减少了创面上的细菌数量以减少感染[4],且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及不适感。

3.3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患有各种疾病,患者家属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可谓身心疲惫,每日换药更是加重了家庭负担。因此,在换药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支持,介绍治疗的过程及方法,消除不良情绪,转化不良心态,使他们面对现实,坚定治疗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昕,蒋琪霞,彭青.湿性疗法在低温烫伤伤口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4).

[2]时婕,戚伟伟,徐庆连,等.低温烫伤两种治疗方法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12):1412-1415.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感染性发热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135-03

根据ICU病房收治老年患者的特点,观察发现老年患者长期应用呼吸机,生活不能自理,鼻饲饮食,基础疾病多,引起的感染性发热,一般在38~39℃之间,单纯药物降温效果不好,对于老年患者,高热可使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增加,加重脑细胞损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温方法以预防或控制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传统的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局部冰敷(放置冰块于机体大动脉处)等降温方法降温速度慢,且极易反弹,对一些特殊患者还需慎用。本研究对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30例发热患者采用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发热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76~93岁,平均(82±3)岁。60例老年患者,其中肺部基础疾病所致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20例,老年痴呆后长期卧床排痰无力呼吸衰竭所致应用呼吸机14例,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功能抑制应用呼吸机8例,肺癌晚期全身衰竭应用呼吸机12例,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应用呼吸机6例;肺部感染28例,泌尿系感染12例,胃肠道感染11例,不明原因发热9例。将60例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传统降温(30例)和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采用降温措施前腋下体温等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体温均在38~39℃之间,均给予药物降温(新癀片)后再进行物理降温。

1.2 方法

1.2.1 降温方法

1.2.1.1 传统降温组应用药物后用局部冰敷、温水擦浴、酒精擦浴方法进行物理降温,每隔30 min行擦浴1次,且用于冰敷的冰块融化后要及时更换,以保证降温效果,同时要注意变换冰块放置位置,以免冻伤局部皮肤,按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1.2.1.2 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温度可设定在30~39℃)应用药物后,设定电冰毯降温值,降温值比患者实际温度低0.5~1.0℃,且根据患者体温变化的趋势,进行调整设定值,使其缓慢平稳降温。有研究表明,降温后30 min复测体温并不能正确反映降温措施的真实降温效果,降温后20 min体温开始下降,降温后50~60 min体温达最低值,降温后80 min体温回升,因此,分别在60、80 min、3、12 h进行测量并观察记录,按以下电冰毯降温各个阶段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整个过程还应贯穿安全、舒适、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1]。

1.2.2 护理措施

1.2.2.1 心理护理治疗前向患者或家属讲明治疗的目的、方法、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使其对治疗有正确的认识,保证患者安全使用电冰毯。

1.2.2.2 电冰毯的护理使用前检查电冰毯性能是否良好,然后将冰毯铺在床单下、气垫床上,正确连接电源、导水管及冰毯,水箱内水量适宜,现用现加。停用后要及时放出水箱内的水,以免形成水垢或变质,影响机器性能。导水管外用不导电的塑胶管包裹,以保证安全。运行过程中,要注意主机的情况,如管道是否通畅,有无扭曲,主机是否缺水报警等,如不及时发现,冰毯就会发热造成患者体温不下降,严重者甚至烫伤皮肤,故不可忽视,还应注意体温探头是否在位、夹紧等。传感器感应的体温在整个降温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探头脱落,由于外界的温度比患者的体温低,感应器显示的体温低于所设定冰毯机的下限温度,冰毯机则不会再启动制冷,易引起患者体温的反弹[2]。

1.2.2.3 降温时机的选择降温时机应及时准确,当患者寒战时,全身表面及肌肉高度收缩,体温处于上升期,如果此时采取物理降温,便会产生对抗性刺激,导致体温继续上升,此期应给予保暖,让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待寒战消失,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等表现时属高峰期,再行物理降温,效果更佳[3]。

1.2.2.4 患者的护理①应用电冰毯前的注意事项:室内环境温度以18~20℃为宜;建立良好静脉通道,我科一般使用电冰毯的患者均建立深静脉置管,因为使用电冰毯后,浅表血管收缩,静脉穿刺较困难。电冰毯应铺于患者肩部至臀部,不要触及颈部,以免因副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心跳过缓。毯上不铺任何隔热用物,以免影响降温效果,可用单层吸水性强的床单,及时吸除因温差存在产生的水分。床单一旦浸湿,要及时更换,以免引起患者的不适。②体温的监测:降温的速度为0.5~1.0℃/h,3~4 h内达到设定温度,不可降温过快,为确保体温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定期用水银柱体温计腋测与传感器持续监视,双路监控进行对照,发现误差及时纠正。患者使用电冰毯主要为物理降温,兼监测体温作用,使患者腋温一般控制在36.0~37.5℃之间,或根据医嘱设定合适的温度,当温度降至预期目标时,增加一个缓慢的复温过程。应加强体温监测,及时停用冰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③密切观察患者变化:体温降低过多容易引起呼吸减慢,心血管功能紊乱等并发症,故应给予患者持续的心电监护,每小时监测脉搏、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1次,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发现患者寒战,面色苍白,脉搏、血压、呼吸有改变,应立即停止。④皮肤护理:加强各项基础护理,特别是皮肤护理。使用冰毯时患者的应是平卧位,保证体表与冰毯大面积接触。避免低温下皮肤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局部循环不良,产生压疮,每隔1~2 h翻身1次,按摩局部皮肤,减轻受压,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冻伤和压疮。患者足部置热水袋,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4]。试停电冰毯期间,增加翻身次数。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由于低温可使心排出量降低,因此,患者平卧翻身时要缓慢、轻稳,以防出现性低血压。如发现皮肤青紫表示静脉血淤积,血液循环不良,应立即停止使用,降温完成后要及时撤掉冰毯,避免冷、硬的冰毯对皮肤造成损伤。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降温方法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在降温处理前及治疗60 min后两组受试者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80 min、3 h、12 h后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显示出更好的降温效果(P < 0.001)。见表1。

2.2两种降温方法不良反应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987,P < 0.05)。见表2。

3 讨论

对ICU老年患者采用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由于电冰毯的温度可自由调控,可使患者的体温平稳下降,有效地降低大脑耗氧量,维持大脑血流量和脑细胞能量代谢,而且使整个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反应明显下降,从而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电冰毯不仅能降低体温,而且对预防压疮、控制感染有一定的作用。高热时,皮肤潮湿,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压疮,降低体温可减少渗出,保持皮肤干燥,有利于防止压疮的发生。同时,由于降温过程中冰毯面积大,降温时间持久,不需要更换冷源,减少了护理工作量,解决了传统物理降温方法的不足,科学而实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在3 h内即可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两种降温方法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01),提示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在短期内平均降温速度较传统降温组快。有研究显示,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这种缓慢的降温方式不易引起患者呼吸、心率、血压明显的变化及寒战、抽搐,患者容易耐受,值得推广[5-6]。本研究通过对由两种降温方法所出现的体温反弹、皮肤反应、寒战、生命体征变化等进行比较,可见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这种缓慢的降温方法,不易引起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寒战、体温反弹、皮肤反应的发生率低,提示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可作为治疗感染性发热的优选方式,值得推广。

总之,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各阶段的护理,应做好各个阶段的护理预案及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过程顺利进行。对患者实施降温各阶段护理是电冰毯控制体温治疗感染发热患者安全、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静.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10(7):473-474.

[2]万艳慧.医用电冰毯治疗中枢性高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2(38):2.

[3]黄亚平.物理降温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1):127-128.

[4]周明芳,舒勤,李魏.发热患者降温方法研究进展[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11.

[5]林娟,胡海红.冰毯降温仪不同降温模式下的并发症观察[J].护理研究,2004,18(6):997.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创伤骨科;术后发热;护理对策

临床中对创伤骨科患者多采用手术进行治疗,但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患者的术后发热的原因也不同[1]。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为了提升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发热的护理效果,故我院进行了此项实验,现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7月来我院确诊为创伤骨科病人并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41例,其中88例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因手术反应发热的患者有32例,留置导尿管引起发热的患者24例,切口引流发热的患者10例,便秘引发发热的患者7例,贫血发热的患者11例,药物发热的患者为4例。将术后发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有患者44例,男患者27例,女患者17例,年龄17岁~78岁;观察组有患者44例,男患者24例,女患者20例,年龄19岁~77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术后发热原因,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的内容有: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每两小时给患者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注意患者保暖,定时开窗通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叮嘱患者应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可用物理降温法帮助患者降温,用温热适度、湿度适宜的毛巾擦拭患者的腋窝、肘窝、腹骨窝等位置[2]。

根据观察组患者发热原因分析,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护理内容为:

(1)手术反应发热:手术反应发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为手术后感染引发,一种为非感染性发热。对于非感染性发热的患者会持续出现低温,体温在38.5度左右,大约三四天就会好转。在护理过程中,患者不需要接受药物降温,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即可;若是感染性发热则需要寻找感染原因,配合主治医生进行药物治疗,护理人员需严格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保证患者的意识清楚;

(2)留置导尿管引起:在留置导尿管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操作人员的不规范或更换引流袋时导致导尿管固定不妥当,从而引发感冒;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更换导尿管,在操作之前给患者做好足够的心理建设,如有必要可以进行局部麻醉,防止患者因紧张而引发在此感染发热;重视导尿管的外部固定,在大腿根部下方10厘米左右处可用交代进行固定;

(3)切口引流发热:切口引流发热的主要是因为细菌从引流管进入伤口而引起的发热,通常患者的体温在38℃~42℃;护理人员要重新更换干净的引流管,在引流管下方1~2厘米处用胶带固定,避免引流管回流引发感染发热;注意检测引流管中的液体性状,留置引流管的时间不应该超过两天;

(4)便秘引发发热:创伤骨科患者在手术后一般需要1~3天的卧床休息,肠道蠕动就变得缓慢,而手术后的疼痛及患者的心理压力也会引发肠道便秘的情况出现,因体内的毒素无法排除所引发发热;手术后可适当延长患者禁食的时间,帮助并指导患者每天做增强负腹压的训练,叮嘱并监督患者禁食油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为主;帮助并指导患者每日晚上顺时针的按摩腹部,增加肠道蠕动;若情况严重者,可以使用药物;

(5)贫血发热:贫血发热主要是因为患者失血过多而未能及时输血而引发,因此医护人员只需要及时给患者输血即可;若患者身上没有创伤面较大的伤口,医护人员则需要通过检验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及白蛋白的情况来判断患者是否手术贫血引发发热;

(6)药物发热:药物发热是因为患者对药物敏感所引起的,通常患者的体温会持续在39℃左右,在接受药物静脉注射后的1~2小时内出现发热症状;医护人员只需停药即可,患者的体温就会自行恢复[3]。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护理前后的体温变化情况。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l6.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1%,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3.讨论

创伤骨科术后发热不仅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也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患者术后发热的原因,针对其发热原因进行有目的的护理;告诉患者发热的原因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如此才能有效提升术后发热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根据患者的发热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发热情况,控制患者的体温,提升患者术后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琼,冯慧霞,董丽芬. 护理干预在创伤骨折术后发热患者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0(28):88-89.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和解法;心脏病术后发热;应用效果

一般而言,心脏病手术通常是在非生理状态下实施的,如体外循环、全麻以及低温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患者的生理功能,并且会影响其全身内环境,以此引发发热等合并症,若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后果。临床上的常规护理尽管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发热持续不退的还是屡见不鲜[1]。笔者共纳入研究对象74例,均为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双色球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其中B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A组使用和解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源自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其中A组患者中24例男性,13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51―86岁,平均年龄是(63.4±5.1)岁,心脏病病程在2.4―19.8年之间,平均病程是(9.7±2.5)年,在术后6―15d出现发热症状;B组患者中26例男性,11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49―83岁,平均年龄是(61.4±6.3)岁,心脏病病程在2.2―20.3年之间,平均病程是(9.3±2.2)年,在术后6―13d出现发热症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热时间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与分析,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 B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A组使用和解法进行护理,具体如下:(1)调和降温。心脏病患者在术后出现发热的主要因素为低温麻醉所造成的反跳性高热;体外循环的低压灌注收缩了骨骼肌以及外周血管,外周血管在手术之后的短时间中仍处于收缩状态,若在大血管部位(如腹股沟)实施降温达不到理想效果。通过背部体表降温可起到有效散热的作用,并且不会出现由于酒精擦浴、冰水灌肠以及头部冰敷而引发的皮肤损伤和腹泻等副作用,能够起到调和降温的作用[2]。 (2)平卧位降温。对于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来说,采取平卧位降温能够防止长时间侧卧位背部而对胸骨伤口愈合造成影响,同时又可以有效护理多条管道。(3)监测肛温。肛温最接近内脏器温度,心脏病术后12h当中,肛温若达到38℃要实施冷敷降温[3]。对肛温测量的时间为30-60min/次。此类患者有着较高的体温中枢调定点,再加上低温体外循环的影响,通常会出现皮肤发绀、触之冰凉的症状,而定时监测肛温,并通过胸内心脏按摩以及冰生理盐水冲洗心脏外表,可取得显著效果。

1.3 疗效评判标准 非常满意:经过我院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且不存在复发的情况,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满意:患者经过治疗后,体温下降明显,超过1℃,且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减轻;不满意:患者经过治疗后,体温下降低于1℃,且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式 对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时需要使用到SPSS16.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对本次所抽取的我院治疗的40例复发翼状胬肉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经过护理后,A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3%,B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3%,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和温度反跳率对比 在并发症发生率和温度反跳率上,A组分别为2.7%和8.1%,B组分别是18.9%和21.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心脏病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是发热,一般情况下,在患者术后3―5d即能自行消退,有的患者的发热症状可持续1―2周,严重的可持续更长的一段时间,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4]中最为常见。对发热的病因进行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淤血吸收、免疫反应性心包切开综合征、损伤以及外感等,反而感染引发的发热数量较少。

在心脏病术后非常容易出现发热症状,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是临床主要表现,同时也有发热,汗出恶风以及精神乏力者。而引发术后发热的主要因素就是机体处于多系统不协调状态[5]。体内水分大量缺乏是心脏病术后发热的主要因素,其发生率在20岁以内的患者中较高,主要因素为:年幼患者手术之前在全麻之前要禁食水4-6h,进食水的时间要在清醒之后进行;年幼患者有着较长的术程以及较多的失血失液;手术之后难以配合,对床上排便不习惯而拒绝饮水。以上因素就造成患者体内缺乏大量水分,以此引发发热情况。通过和解法中的调和降温、平卧位降温以及检测肛温等护理,可显著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以此使病程进展得到了延缓,另外,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除了表现出阴虚火旺之外,还能够探寻到某些兼证,要随症辩证护理[6],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相应护理。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共纳入研究对象74例,均为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双色球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其中B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A组使用和解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对比。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经过护理后,A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3%,B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3%,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心脏病患者在术后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术后发热症状,因此常规护理方法的效果不明显,而和解法护理在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的护理效果,而且能够通过对机体失调进行调节来达到去除热邪和促进康复的目的,有着重要的临床护理价值,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大沩,许滔.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52例的回顾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15(02):273-274.

[2] 汶晓东,许峰.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发热的原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3):1037-1039.

[3] 朱黎红,张卫华.和解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三则[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04):285-287.

[4] 张丽萍,张曼,陈友友,等.情志病治法方药的古医案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04):508-510.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 小儿高热 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83-02

当小儿腋温大于37.4℃时即可判断为发热,如果腋温一直呈上升趋势且超过39.1℃即可确认为高热。高热时间超过14天以上就必须采取更为强效的治疗方式,介于小儿高热对患儿的危害极大,如果没有及时采取降低体温方法的话可能会发生癫痫、死亡等严重现象。电解质失调、酸中毒在高热患儿中的发生概率都较大,只有采取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疾病带来的隐患。我院选取了2009年2月~2012年10月于儿内科进行高热治疗的患者120例,对其中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个性化护理方式,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2月~2012年10月于我院儿内科进行高热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A组有女性患者29例、男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维持在11~31个月之间,平均年龄19.2月,患者体温维持在37.9~40.7℃之间,平均体温39.8℃,患者病程维持在0.4~5.1d之间,平均病程2.2d;B组有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维持在12~29个月之间,平均年龄18.9月,患者体温维持在37.9~40.6℃之间,平均体温39.7℃,患者病程维持在0.6~4.9d之间,平均病程2.1d。比较A组和B组的病程、性别、体温等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针对A组6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指导患儿家属进行用药和饮食,吩咐患儿以卧床休息为主,且不能覆盖太多厚实的被褥,方便患儿身体进行散热,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和干燥度,要让患儿休息在空气流通的房间内,如果需要外出活动的话也不需要穿戴太过厚的衣物。患儿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多食用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对于体温过高的患儿还要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帮助患儿缓解病情,对于患儿的异常变化要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针对B组60例患儿在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个性化护理。首先要对每个患儿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针对患儿的差异之处进行个性化护理模式的制定和实施,不断降低护理过程中患儿及其家属的精神负担,在个性化护理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运用,为患者提供科学、舒适的护理。

1.2.2 调查方法。治疗和护理结束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两种护理模式的满意率。发放120份问卷到患者家属手中,采取无记名的调查方式,全部问卷均回收成功。

1.3 统计学方法。我们使用SPSS公司推出的SPSS1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的方式适合计数资料,同时将t检验的方式运用在计量资料中。当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时(P

2 结果

检查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和护理后体温均有大幅度下降,采取常规护理的A组1、3h的降温效果、调查满意度均低于采取个性化护理的B组,A组患儿发生并发症的人数也要高于B组,两组之间护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

3 讨论

小儿产生高热症状的原因是复杂多类的,一般情况下病毒感染、细菌性感染的概率较大,需要采取B型超声波、胸部X线检查等方式来确认是否有其他严重疾病。针对高热患儿采取紧急处理的方式很有必要,拭浴、冷敷是降低并发症、后遗症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帮助患儿在短时间内降温。将毛巾放入酒精和水配比为1∶1的溶液中,对患儿的腋窝、肢体、额头等部位进行擦拭,加快体热的散发。我院针对A组和B组患者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常规护理和个性化护理同时进行的B组患者在满意率上高于单纯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A组,减少了患儿发生并发症的概率。采取个性化护理模式是指深入了解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在患者特点的引导下进行专项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患者而言科学、合理的护理是减轻自身疾病痛苦的重要因素,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降低各方面的压力和刺激。针对小儿高热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的方式效果显著,获得了患者家属的广泛认可,值得各大医院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护理方法;健康教育

小儿高热惊厥是指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感染,导致患儿发热38℃以上时出现的惊厥。临床上小儿高热惊厥多发生在呼吸道感染或者是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初期,当患者的体温突然升高的时候会发生惊厥,这是儿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如果患儿长时间地反复发作惊厥,会造成患者比较明显的脑损伤,同时也会有一定的后遗症。所以,临床上做好对小儿惊厥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所收治的小儿惊厥患者30例,通过对患者的治疗和精心护理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所收治小儿惊厥患者总共30例,均符合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首次发病年龄6个月-3个月。6个月至3岁之间的小儿在高热的时候比较容易发生惊厥,一般惊厥多会在患者体温上升的时候发生短暂的全身性惊厥发作,同时会伴有意识丧失的情况。

1.2方法对30例小儿惊厥患者采取降温、止惊的方式进行精心的护理,同时对于患儿家属给予护理知识、疾病知识的详细讲解与宣教。

2结果

30例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疾病预防的健康教育,患儿及其家长掌握了一定的小儿惊厥高热的治疗原则,了解了相关的家庭护理知识,对疾病的预防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对患者的护理措施

3.1在临床上一旦患儿发生了小儿惊厥,应当争分夺秒地对患者出现的惊厥进行快速的控制。患者家属或者患者身边其他人员应当就地对患儿进行抢救,使得患者可以再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抢救,最大限度地避免患儿所出现的脑部损伤。首先让患儿应当处于平卧位,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选合谷、人中等穴位对患者进行比较强烈的刺激,另外要遵照医嘱对患者服用相应的药物,缓慢地在患者的静脉注射安定等药物,促进效果更好的吸收。

3.2对患儿高热的护理首先可以使用冰帽对患儿进行物理降温,最短的时间内降低患者脑组织的代谢,减少患儿脑部的耗氧量,这样有利于患者脑细胞的尽快恢复。同时对患者使用温水或者酒精擦浴。当遇到寒冷天气的时候,应当注意对患者的保暖,以防止患者病情忽然加重。在对患者进行降温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面色、体温以及四肢的冷热变化和出汗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以防止患者发生虚脱。在降温之后每个小时要对患者进行一次体温的测量和记录。高热的患儿在进行退热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大量出汗的情况,医护人员要及时地对患儿的身体进行擦拭,以免患者发生着凉,同时对患者多补充水,给患者进食一些营养丰富比较容易消化的流食,有利于患者尽早抗毒。高热的患儿同时还比较容易出现口腔炎症,所以每天要使用生理盐水对患儿的口腔进行一次清理,最大限度地保持患儿口腔的清洁。

3.3对患儿进行一定的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加强对于患儿的健康教育,普及高热惊厥的有关知识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和预防惊厥的复发。高热惊厥大部分是处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其他感染的初期,患者的住院时间非常短。所以一般家长对于高热惊厥的知识了解的却十分有限,所以对于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宣讲十分重要。比如患儿在家长突然发生抽搐的时候,家长不要太慌张,应当立即使用拇指掐患者的“合谷”穴,另一个拇指掐患者“人中”穴。另外要尽快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流物误吸,并且及时将患儿送往医院进行救治。临床上对于患儿高热惊厥的预防,首先应该从提升患儿的抵抗力开始,平时注重吃饭的营养搭配,增强儿童的体制,提升儿童自身的身体抵抗力。另外要再家中备好体温计以及日常的退烧药物,如果发现小孩出现发热,应当理解对儿童进行体温测量,当体温≥38°的时候应该立即送患儿就医。

4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童时间比较多发的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小儿惊厥和儿童的年龄、高热已经遗传因素都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中间年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大多数的小儿惊厥在治疗之后都比较良好,但也有一小部分的小儿惊厥会发展为癫痫。癫痫的发生率和混着的惊厥复发的次数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惊厥反复的复发,发展为癫痫的概率就比较大。高热惊厥在发生的时候比较突然,同时还经常会导致患者发生窒息而导致缺氧,这对开展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护理中应当快速熟练地降温止惊,对患者做好相应的基础护理,加强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减少相关的并发症,最大限度地避免意外伤害,这对预防惊厥的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临床上应该特别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连凤,李光梅,秦效彩.小儿高热惊厥的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4(08).

[2]陈素娥.高热惊厥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0).

[3]侯松叶.小儿高热惊厥健康教育[J].医药论坛杂志,2008(15).

[4]高樱.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和健康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8(19).

[8]马志红.小儿高热惊厥40例护理体会[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