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优质护理;重症登革热;效果观察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203

重症登革热(也称为登革出血热)于 1950 年代菲律宾和泰国登革热流行期间被首次发现。当今, 重症登革热影响到大多数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已成为上述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一个主要病因。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 高热, 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 极度疲乏, 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以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1]。为了探讨本院所提出的优质护理措施在临床护理重症登革热患者过程中的实际效果, 本文将相关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4年7~11月本科共收治重症登革热121例。其中男81例, 女40例。年龄17~86岁, 平均年龄(45.67±10.23)岁。随机将患者分成优质护理组(60例)和常规护理组(6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措施

1. 2. 1 常规护理组 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2]。

1. 2. 2 优质护理组 在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 采取以下优质护理措施[3, 4]。

1. 2. 2. 1 实施保护性隔离 按照医院的消毒管理制度实施相应的消毒措施和方法, 每天用含氯消毒液对地面以及相关医疗设备进行消毒, 一般早晚各1次;每日定期采用移动紫外线灯对房间进行照射1次, 1 h/次;采用空气净化设备对房间空气进行净化消毒, 确保空气新鲜;限制患者探视。

1. 2. 2. 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特征, 当出现高热、咳嗽等症状体征时, 应加以注意。

每2小时记录1次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数据, 并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相关指标波动变化较大的患者应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进行实施动态监测。对于临床危重患者要注意观察其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如果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实施必要的抢救和治疗。

1. 2. 2. 3 高热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出现的高热现象要给予足够多的重视, 主要采用物理降温的措施, 避免酒精浴、安乃近滴鼻等措施和方法, 其临床目的是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几率。同时, 也要避免使用退热剂, 降低退热剂对于患者肝肾功能的不良影响。

1. 2. 2. 4 出血护理措施

1. 2. 2. 4. 1 皮肤出血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及时发现患者皮肤的出血位置, 并时刻保持其皮肤的干爽、清洁;定期对患者的衣物进行及时更换, 确保清洁;定期对患者的进行变动指导;对患者相关床位上可能导致其受伤的物品进行及时检查和调整。

1. 2. 2. 4. 2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严格科学的控制患者的饮食, 对刺激性食物禁食;同时, 密切观察患者的是否出现腹痛、呕血和便血等现象, 如有发生应做好相关的紧急处理措施。

1. 2. 2. 4. 3 肺出血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对患者的核心情况进行密切的跟踪和观察, 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高度重视。对其肺功能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当患者出现咳血的临床症状时, 应协助其保持正确, 防止患者出现窒息的现象。

1. 2. 2. 5 心理护理措施 密切注意患者的各项心理状态, 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处理, 增强患者的归属感, 并帮助患者建立早期治愈的信心。同时, 通过病例介绍、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等。

1. 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两组入选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和平均住院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1 for Windows 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优质护理组总满意度为96.67%;常规护理组总满意度为77.05%, 组间比较, 优质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48, P=0.0014)。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优质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9.24±6.43)d;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4.34±7.98)d。优质护理组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672, P=0.0002)。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登革病毒进入人体的最常见方式是通过蚊虫叮咬。在这样的前提作用下, 病毒可进入人体并发生作用。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随血液循环系统迅速传播, 临床主要症状以发热最为常见, 同时部分患者也有病发肌肉及骨关节疼痛的现象。如果患者治疗不当或不及时, 患者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5, 6]。

目前临床关于治疗登革热的相关文献研究和报道结果显示[7, 8]:临床针对登革热的治疗研究尚无特效药物, 临床主流的治疗方式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在这样的前提下, 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的护理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本院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 不断总结, 在参考众多文献研究和病例报道的基础上, 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 在传统常规护理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重症登革热患者提出了优质护理措施和方法, 通过临床病例的实际验证, 优质护理模式和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 在临床针对重症登革热患者诊治的实践过程中, 本院所提出的优质护理措施可显著的提高临床护理满意效果,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是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的理想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 杜建伟, 潘先海. 中国登革热流行概况与流行特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12):1429-1433.

[2] 凌锋, 范伟忠, 林君芬, 等. 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监测, 2010, 25(9):757-759.

[3] 郭汝宁, 何剑峰, 梁文佳, 等. 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19):3477-3480.

[4] 李晓宁, 罗雷, 肖新才, 等. 广州市登革热散发和暴雷图指数临界值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 35(7):821-824.

[5] 张复春. 登革热: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19):3459-3461.

[6] 郭晓芳, 吴超, 王丕玉, 等. 云南西部边境地区健康人群登革热血清学调查. 中国共患病学报, 2010, 26(5):502-504, 507.

[7] 黄俊琪. 登革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19):3464-3465.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重症登革热(也称为登革出血热)于 1950 年代菲律宾和泰国登革热流行期间被首次发现。当今, 重症登革热影响到大多数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已成为上述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一个主要病因。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 高热, 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 极度疲乏, 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以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1]。为了探讨本院所提出的优质护理措施在临床护理重症登革热患者过程中的实际效果, 本文将相关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4年7~11月本科共收治重症登革热121例。其中男81例, 女40例。年龄17~86岁, 平均年龄(45.67±10.23)岁。随机将患者分成优质护理组(60例)和常规护理组(6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措施

1. 2. 1 常规护理组 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2]。

1. 2. 2 优质护理组 在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 采取以下优质护理措施[3, 4]。

1. 2. 2. 1 实施保护性隔离 按照医院的消毒管理制度实施相应的消毒措施和方法, 每天用含氯消毒液对地面以及相关医疗设备进行消毒, 一般早晚各1次;每日定期采用移动紫外线灯对房间进行照射1次, 1 h/次;采用空气净化设备对房间空气进行净化消毒, 确保空气新鲜;限制患者探视。

1. 2. 2. 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特征, 当出现高热、咳嗽等症状体征时, 应加以注意。

每2小时记录1次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数据, 并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相关指标波动变化较大的患者应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进行实施动态监测。对于临床危重患者要注意观察其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如果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实施必要的抢救和治疗。

1. 2. 2. 3 高热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出现的高热现象要给予足够多的重视, 主要采用物理降温的措施, 避免酒精浴、安乃近滴鼻等措施和方法, 其临床目的是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几率。同时, 也要避免使用退热剂, 降低退热剂对于患者肝肾功能的不良影响。

1. 2. 2. 4 出血护理措施

1. 2. 2. 4. 1 皮肤出血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及时发现患者皮肤的出血位置, 并时刻保持其皮肤的干爽、清洁;定期对患者的衣物进行及时更换, 确保清洁;定期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变动指导;对患者相关床位上可能导致其受伤的物品进行及时检查和调整。

1. 2. 2. 4. 2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严格科学的控制患者的饮食, 对刺激性食物禁食;同时, 密切观察患者的是否出现腹痛、呕血和便血等现象, 如有发生应做好相关的紧急处理措施。

1. 2. 2. 4. 3 肺出血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对患者的核心情况进行密切的跟踪和观察, 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高度重视。对其肺功能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当患者出现咳血的临床症状时, 应协助其保持正确体位, 防止患者出现窒息的现象。

1. 2. 2. 5 心理护理措施 密切注意患者的各项心理状态, 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处理, 增强患者的归属感, 并帮助患者建立早期治愈的信心。同时, 通过病例介绍、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等。

1. 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两组入选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和平均住院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1 for Windows 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优质护理组总满意度为96.67%;常规护理组总满意度为77.05%, 组间比较, 优质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48, P=0.0014)。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优质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9.24±6.43)d;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4.34±7.98)d。优质护理组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672, P=0.0002)。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登革病毒进入人体的最常见方式是通过蚊虫叮咬。在这样的前提作用下, 病毒可进入人体并发生作用。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随血液循环系统迅速传播, 临床主要症状以发热最为常见, 同时部分患者也有病发肌肉及骨关节疼痛的现象。如果患者治疗不当或不及时, 患者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5, 6]。

目前临床关于治疗登革热的相关文献研究和报道结果显示[7, 8]:临床针对登革热的治疗研究尚无特效药物, 临床主流的治疗方式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在这样的前提下, 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的护理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等各个时期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从皮肤、口腔、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35例,占总数的77.78%,有效9例,占总数的20.0%,无效1例,占总数的2.22%,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中显效25例,占总数的55.56%,有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无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发热患儿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护理,还要从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等各个时期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从皮肤、口腔、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及患儿父母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早日恢复。

http://

关键词 发热患儿;护理措施;护理效果;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 R735.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138-02

发热是各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正常的发热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在一定范围内的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防御功能,但如果超过了正常范围且发热持续不退就会使心脏负担增加,机体内部的耗氧量也大大增长,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可能导致脑部供氧不足,从而引起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1]。由此可见,发热并不可小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降温将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和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小儿患儿又不同于成人,尤其是年龄很小的患儿往往主诉能力较差,在持续发烧的时候只表现出简单的哭闹,这就需家长或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积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为了进一步分析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现选取该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进行分组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最高体温均超过了38.5 ℃,患儿入院时由于部分家庭采取了一些自助降温措施,因此部分患儿的温度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有30例患者家长在家自行物理降温,44例患者服用退烧剂,另外16例患者没有采取任何降温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中有23例为男孩,22例为女孩,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3个月,平均年龄(4.56±3.11)岁;对照组中有25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2个月,平均年龄(4.43±3.09)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初步判断患儿的发热原因,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热时间、持续时间判定患儿的发热原因。然后是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由于小儿还生长发育的基础阶段,各组织结构的发育不够成熟,其体温调节中枢不够健全,会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受到影响,比如季节气候变化、年龄、饮食、哭闹、以及衣被等,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这些因素,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小儿的衣物,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变化,不可忽冷忽热,为患儿提供充足的食物摄入,为小儿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2]。如果是在天气冷的冬季尤其要注意患儿保温,防治感冒发生,保温过程中要注意着重四肢等末梢部位的保温,摄入的食物应为加热的,不吃冷饮。在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防治感染,必要的时候进行疫苗接种。在温度高的时候,小儿机体代谢会增快、各种养分、能量的消耗也就比较多,而患儿的胃肠道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和吸收,加之体质虚弱,应注意患儿休息,多饮水,同时进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和液体补充[3]。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析患儿发热情况,并根据其发热程度实施降温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病情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2.1 体温上升期 这个阶段也是发热的初始阶段,及时有效的措施对于发热的控制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时,体温的上升往往与病情和患儿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发烧是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长达几天的时间才会上升到峰值,而有一些发热则非常迅速,可能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达到了峰值。其症状主要是皮肤血流减少而汗腺并没有分泌汗液,身体散热情况非常差[4]。患儿往往表现出面色苍白、发冷、皮肤干燥、或者寒颤及抖动。对于此时期的患儿,其护理措施主要是让患儿卧床休息,适当的增减盖被和衣物,保持环境的安静,不要让患儿受到惊吓及其他外界刺激;如果患儿发冷或者颤抖则可以适当增加衣物或者在足部放置热水袋,待患儿体温逐渐升高的时候拿开。注意在这个时期不适宜采用冷毛巾敷额头。应多让患儿饮水,使体内保持充足的水分,患儿的饮食不宜选择干燥的食物,应多为其摄入流食,比如稀饭、蛋汤、绿豆汤等等,多食新鲜蔬菜以及水果[5]。

1.2.2.2 高热持续期高热持续期 顾名思义,这一时期也就是患儿的体温达到了高峰值的时候,并且这一高热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降温措施将持续保持。在这一时期,患儿的皮肤血管便逐渐开始扩张散热,患儿的体表血流量慢慢的增多,患儿初始表现出呼吸急促、面色潮红、脉搏加速等症状,这时候应积极的为患儿测量体温,当体温超过38 ℃的时候可以给予适量的退热剂,如果温度得不到控制并持续上升的话,患儿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比如呓语、胡言乱语、行为障碍、神志不清,并可能伴有头痛、头晕、嗜睡、不安等并发症,还有一些情况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呕吐、浑身无力、虚弱及食欲不振等[6]。

这一时期的患儿应及时送往医院,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解除由于高热带来的痛苦。一般的护理措施为:取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敷头部、冰水灌肠等,通过这些强制的手段降低体温,以免体温过高对患儿的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造成影响或伤害。同时,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家长往往由于对孩子的担心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就相关的知识、治疗情况等信息及时的告知家长,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患儿家长的紧张心理。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措施的相关健康教育,使家长能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给患儿进行降温,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7]。

在小儿发热患儿护理中,往往会在患儿实施了降温30 min后再次进行体温测定,一者是检查患儿的高热是否得到控制,另外是由于家长习惯于以这次体温来衡量退热措施是否有效。但大量的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绝大部分高热患儿在采取降温措施30 min其体温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或者没有下降,甚至可能出现继续增长的势态。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降温措施、不同病情的患儿其降温效果也各不相同,而很多患儿家长由于对其中内情不够了解因而更加紧张,认为护理人员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或者没有积极的降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的为家长解释,安抚其焦虑心理,避免引起医疗纠纷等事故发生。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患儿的口腔进行护理,由于患儿处于高热状态,其唾液的分泌也就相对减少,降低了口腔的自我清洁能力,如果存在食物残渣就很容易引起细菌大量繁殖最终导致口腔炎、齿龈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可以用消毒棉签擦拭也可以用淡盐水含漱[8]。

1.2.2.3 体温下降期 这一时期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正常水平,患儿的皮肤逐渐红润,并可能大量出汗,因为家长要及时为患儿更换衣物,并积极的鼓励患儿多进食蔬菜、水果及易消化的食物。查看外界温度,可让患儿适当的外出散步及简单的活动,吸收新鲜空气。

1.3 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体温处于正常水平,皮肤恢复红润,无头晕、头痛等现象;有效:患儿体温有下降现象但没有恢复至正常水平,皮肤略显干燥;无效:患儿体温无下降或上升,皮肤干燥、头痛、头晕等症状未得到减缓。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35例,占总数的77.78%,有效9例,占总数的20.0%,无效1例,占总数的2.22%,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中显效25例,占总数的55.56%,有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无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发热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如果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并不会有较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则可能对患儿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及时的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了解和掌握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发热患儿体温、促进小儿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该次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发热患儿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护理,还要从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等各个时期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从皮肤、口腔、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及患儿父母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早日恢复。

http://

参考文献

[1]白雁荣,范国义.100例手足口病留观患儿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9):1137-1138.

[2]陈立华,李清华,王婕,等.发热患儿肛温与腋温测量值差异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10):42+44.

[3]陈艳.发热患儿家属相关知识水平与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及分析[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1):116-118.

[4]闫红.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护理体会[C]//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

[5]朱艳君.多频振动排痰机应用于危重患儿的护理体会[C]//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

[6]杨关芬,陈静,蓝琴,等.发热患儿家庭护理现状调查及对策[C]//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2.

[7]王林中.210例发热患儿EV71筛查及临床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12.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模式护理;小儿高热惊厥;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43-01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给予现代模式护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85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5)。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在6个月至7岁,平均(3.11±1.36)岁;体温:38℃至40℃有28例,40℃以上有12例;首次惊厥有25例,复发惊厥有15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在5个月至6岁,平均(3.03±1.31)岁;体温:38℃至40℃有32例,40℃以上有13例;首次惊厥有28例,复发惊厥有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史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应急处理、呼吸道保持通畅、体温观察、药物指导及病情观察等。而观察组患者行现代模式护理,护理过程如下。

1.2.1病情观察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主要包括患者呼吸、血压、体温、心率、瞳孔及意识状态等进行严密观察和记录,并做好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当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下,需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相应急救工作。

1.2.2心理护理当患儿出现惊厥现象时,很多患儿家属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情绪,导致患儿家属在临床配合治疗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这时,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患儿家属心理状态,对惊厥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以消除患儿及时家属内心顾虑,积极配合护理人员治疗护理工作。

1.2.3高热护理高热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中,需对患儿降温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呼吸、意识、面色、体温等,并做好急救准备[1]。在患儿退热时,出汗量较大,护理人员应定期擦干汗液,更换衣被,避免患儿着凉。在高热状态下,患儿容易唾液分泌将有所减少,口舌较为干燥,容易引发齿龈炎或舌炎,因此应定期清洁口腔。

1.2.4惊厥护理若惊厥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缺氧性脑损伤。所以,当患儿出现惊厥时,需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使患儿能够在短时间范围内减少或停止抽搐,同时采用针次或按压患儿人中穴和合谷穴,并采取强刺激干预措施[2]。但是注意不可在短时间范围内多次使用镇静药物,抽搐时必须做好相应的安全护理措施,以避免患儿出现坠床意外。

1.2.5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向患儿介绍和节将高热惊厥疾病相关知识,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并指导患儿家属掌握准确的惊厥急救方法,叮嘱患儿及其家属需加强身体锻炼,使患者体质得到增强。

1.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则用均值标准差(χ±s)来表示,组间对比资料用t来检验,若P

2结果

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5.1±1.8)h,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6±2.5)h,研究组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惊厥复发率为3/40(7.5%),研究组惊厥复发率为8/45(17.8%);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39/40(97.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36/45(80%),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热惊厥属于常规儿科急性病症之一,常见于婴幼期人群,主要是患儿神经纤维髓鞘未发育完善时,在各种刺激应激反应下,大脑呈现出非常兴奋状态,使得大量神经细胞异常放电,骨骼肌群收缩,并发意识障碍,对脑细胞造成严重损害.目前,临床上未存在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为主,能够降低惊厥复发率,并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给予现代模式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高热护理、惊厥护理及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性的效果。严密观察患者病情,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保证在发作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和处理;给予心理疏导,能够消除患儿及其家属内心咕噜,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工作;采取有效的高热护理措施,避免由于高热引发再次惊厥;给予惊厥护理,有效防止缺氧性脑损伤症状的产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提高疾病预后效果。

总之,给予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现代模式护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3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60例与对照组1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手术方法和护理措施进行治疗干预,实验组患者进行射频热凝术方法和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治疗和干预。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1.47%的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使用综合护理干预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射频热凝术三叉神经痛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56-02

三叉神经是人体面部神经中最粗大的混合神经之一,对咀嚼肌的运动、鼻腔、口腔、脸部的感觉具有支配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头部感觉信息传至大脑,在人体中是一条较为重要的神经。三叉神经痛经常发生在神经区中多个或者是一个分支区,伴有阵发性、闪电性、突发性的强烈疼痛感,在神经内科是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在临床的治疗中多是使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在手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现象,所以,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320例,均给予手术治疗。本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4例,女性患者136例,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79岁。将320例患者随机分实验组160例与对照组1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职业、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手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CT室内对患者进行麻醉,使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常规射频手术治疗。手术后进行常规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现象的发生,一般3~5天,进行常规护理。

1.2.2实验组: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手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CT室内对患者进行麻醉,使患者取平卧位,用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使用射频电极刺入患者三叉神经半月节和后根部,对射频仪的输出功率大小进行调节,使用75°持续射频三次,使用43°持续射频三次,穿刺针退出后对伤口进行10min以上的按压处理。在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措施。

1.2.2.1手术前护理措施:①防止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由于病痛导致患者不能过多的进行讲话,严重者会无法进食或者是漱口,会使口腔的卫生情况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的现象。所以要对患者在每日早晚和饭后坚持使用多贝尔氏液和生理盐水漱口,使口腔环境得到改善,保持口腔的清洁程度,防止并发症和感染的出现;②饮食控制。患者在手术前要尽量进食,使自身机体的免疫力得到提高,可以食用半流质或者是全流质的食物,确保体质和营养的加强,禁止食用带刺、带骨、辛辣等食物,防止对口腔起到刺激影响,使疼痛感增加;③心理护理。由于病痛会导致患者不愿与他人进行沟通,会出现自闭、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手术治疗。

1.2.2.2手术后护理措施:①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进行严格的观察。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半月节内的蛋白质会出现轻微的变性情况,导致疼痛无法进行传导,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措施;②康复指导。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应进行定期的疾病知识教育和讲解,有助于患者树立良好的信心防止疾病的发生,告知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大声说话、过猛咀嚼食物、注意卫生等,饮食避免发物及辛辣等,在恢复期间忌烟忌酒,注意休息,季节转换时注意患部的保暖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

1.3护理疗效评定。

3讨论

三叉神经痛在临床疾病中是较为常见的顽固性疼痛疾病一种,射频热凝术是近年来临床中应用较多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手段,具有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创伤较小、费用较低等特点[2]。同时,在患者进行治疗中,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全程提供优质、精心、综合的护理,从生理、饮食、心理等方面对患者的预后和病情进行改善,使患者树立良好的治疗信心,增加对病情的了解程度,积极的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研究后发现,对患者使用综合护理措施后的治疗效果要优于使用常规护理措施,其中疼痛感消失的患者94例,占58.82%,大部分疼痛感消失的患者50例,占31.18%,有疼痛感的患者16例,占10%,临床中的总有效率为90%,并且没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由此可见,使用综合护理干预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可以使手术效果得到提高,对患者的预后和病情起到改善的作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体温;预防;护理措施

低体温常见于骨科创伤性损伤患者中,通常患者受损伤后其中心体温25分。为了减少创伤患者死亡率,本文将探讨积极预防骨科创伤性损伤患者出现低体温,以及护理该类患者的进展,现报道如下。

1 创伤性损伤患者低体温原因分析

1.1入院前低体温的原因

(1)患者受到创伤性损伤时,天气寒冷保温条件差,患者失血又得不到及时补液,回心血量少导致了低体温,或者内心受到强刺激。(2)创伤性损伤患者失血后,血压降低、脑缺血后产热受到抑制,肾功能受损也会导致产热低而低体温;现场施救补液和输血受条件因素影响无法加热,进入患者体内使其体热丢失也会产生低体温。

1.2入院后低体温原因

(1)入院后患者脱去衣服查体使得体热丢失。(2)受麻醉手术影响,全麻患者大脑和下丘脑体液调节中枢被阻断;局麻患者血管扩张在区域内被阻滞也使得体热丢失,使其出现低体温。(3)手术时间延长后患者体内散热加快,例如:消毒术区皮肤使其体热蒸发加快、术中使用冲洗液量次增加、使用了低温敷料等。(4)手术室需保持 < 21℃的室温,空气对流加速加上皮肤暴露面较大等均会引起低体温。因此,为了降低低体温几率应将手术室室温控制在23℃ ~25℃之间。(5)儿童和老年人会因为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或基础代谢率降低因素,使得体温下降。

2 区分低体温等级

在创伤性损伤低体温中,轻度低体温:患者体温在36℃~34℃之间;中度低体温:患者体温介于34℃~32℃之间,重度低体温:患者体温低于32℃。通常患者体温

3 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性

3.1 抑制心脏功能

低体温会使得耗氧量加增,若中度和重度低体温还会抑制心脏功能发挥正常作用,使得患者出现房颤,若体温低至25℃则出现自发性室颤。因此,临床认为术中低体温者,容易导致其术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2影响止血和失血

低体温会致使可逆性血小板聚集于肝脏和脾脏,使患者继续失血而止血效果不佳;还会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液粘稠成块状从而形成微血栓;低体温还会降低血因子活性增加凝血酶。

3.3 损害患者呼吸和肝肾脏功能

据管佳慧,魏薇萍,金霞报道[1],体温降低1℃,脑血流量下降6% ~7%,患者判断力减弱而意识紊乱,使得呼吸速率和潮气量降低,体温

4 预防患者出现低体温

4.1 入院后的预防措施

(1)急诊和查体中避免患者处于冷环境,室内温度以25℃~27℃为宜,尽量降低辐射散热和患者身体暴露。(2)围手术期视乎患者创伤程度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测其中心温度按照直肠测温法;多点位测量获取皮肤温度平均值,皮肤温度平均值=0.3×(胸壁+上臂)温度+0.2×(大腿+小腿)温度[2]。(2)术中预防患者出现低体温,调控好手术室室温;减少机体面减少体热丢失,使用压力空气加热器,使暖空气外环境增温;呼吸机湿化仪以32℃~35℃为宜,降低呼吸道散热,;麻患者用人工鼻稳定呼吸道恒定温湿度,加温皮肤消毒液和冲洗液,最好将温度控制在40℃;对补液的液态和输血的血液制品加温,并将温度控制在36℃ ~37℃;但注意不可加热青霉素、维生素、代血浆等。(3)术后预防低体温,合理调控病房温度24℃~28℃之间,注意保暖和指导患者不饮用冷水,遵医嘱注射适量葡萄糖、氨基酸,预防术后患者出现低体温[3]。

5 做好低体温护理

5.1监测和管理患者体温变化

(1)接诊严重创伤患者后,应即时展开体温监测,通过监测仪等获取患者基础体温,若其体温

5.2复温的护理措施

复温的护理措施包括:主要有体表和中心复温两种。 (1)体表复温: 给予中度或轻度创伤者应用物理复温,例如,使用复温毯和辐射加热器,或者增加空气对流;(2)中心复温:吸入加温至42℃ ~46℃的湿热气体,避免气道干燥;液体和血液制品均加温输入;(3)中度至重度低温者体腔灌注,用循环水保持患者术中体温36.5℃~37.5℃;(3)对于严重低温者可采用体外循环加热,该方法适用于顽固室颤、心搏停止患者。同时还需注意复温应均速,应全身复温避免仅四肢复温,扩张外周血管而致其出现休克;在给予严重创伤患者复温时,应遵医嘱给予适当营养支持。

综上,通过分析创伤性损伤患者中出现低体温的原因,区分低体温等级并探讨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性,有利于预防低体温和做好低体温的护理措施,同时也可以使得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管佳慧,魏薇萍,金霞. 创伤后低体温患者的护理干预[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7(10):2629.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7篇

摘 要 目的:研究并分析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20例,对患者实施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在内的全面性护理措施。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2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经过全面的护理,均治愈出院。患者住院时间20~42天,平均住院时间(31.5±2.6)天。痊愈4例(20.00%),显效10例(50.00%),有效6例(30.00%),无一例患者无效,临床总有效率100.0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应用皮肤、饮食、高热、口腔、眼部以及心理在内的全面护理措施,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疾病治疗以及促进患者恢复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红皮病型银屑病 护理 全面性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性皮肤的弥漫性潮红为主,皮肤表面往往分布有大量的糠秕样鳞屑[1]。细致且全面的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治愈与康复[2]。为进一步研究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本院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20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证实全面护理对于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有良好的价值,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2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5~53岁,平均(43.5±2.8)岁。致病原因方面,7例因药物使用不当引发,6例因普通银屑病加重引发,7例因长期服用激素药物后骤停引发。

方法:对患者实施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在内的全面性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皮肤护理:要求患者穿着绵柔舒适的棉质衣物,若皮肤瘙痒,切不可直接用手指甲或其他坚硬物品进行抓挠,防止患者皮肤受再次刺激。同时,需要注意环境的护理,做好对床单、衣物等贴身物品的消毒工作;②饮食护理:由于患者皮屑大量脱落,导致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流失尤为严重,因此需要注意从饮食方面补充以上营养物质,禁食辛辣、辛热以及海产品;③高热护理:对患者的发热症状进行密切观测,若出现高热,则需要通过温水擦洗、冰敷等物理降温方式进行护理,严禁以酒精擦拭皮肤,防止对患者皮肤产生刺激;④口腔及眼部护理:患者长期服用激素制剂以及免疫制剂,可能于口腔部位滋生念珠菌感染,因此需要做好对口腔的护理,以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同时,针对出现结膜充血症状的患者,以地塞米松滴眼液干预治疗;⑤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带病,难免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需要护理人员做好与患者的情感沟通,通过讲座等方面,集中宣教,解决患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增强信心。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皮肤损伤改善程度对患者疗效进行判定。①痊愈:改善>90%;②显效:改善60%~90%;③有效:改善30%~60%;④无效:改善

结 果

2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经过全面性的护理,均出院。患者住院时间20~42天,平均(31.5±2.6)天。痊愈4例(20.00%),显效10例(50.00%),有效6例(30.00%),无一例患者无效,临床总有效率100.0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

讨 论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病情危重,且病程具有反复性的特征,因而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红皮病型银屑病病程较长,患者长时间处于带病状态当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一方面会导致病情的加重,另一方面会无法积极且主动地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4]。因此,为了提高对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诊治效果,就需要从护理角度入手,通过落实全面护理措施的方法,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个体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在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进行全面护理的过程当中,具体的护理要点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及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这几个方面,以上护理要点共同作用于患者,形成一套完整且全面的护理体系,因而对于促进患者遵医嘱行为效果显著。

本次针对20例红皮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2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经过全面的护理,均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1.5±2.6)天。无一例患者无效,临床总有效率100.0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以上数据充分说明,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应用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及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在内的全面护理措施,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疾病治疗以及促进患者恢复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泽春,涂春,张璇,等.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的治疗和护理体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2):167-168.

2 宁花兰,方梅,缪畅,等.临床循证护理与阿维A联合窄谱UVB银屑病疗效的关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2-54.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8篇

摘要: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急重症疾病,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护理不及时、不得当,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作者通过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总结了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并探索出最佳的护理方式,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方式探讨 本文通过临床护理实践,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佳护理方式,对本院3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中,有男20例,女10例,年龄在30~76岁之间。 1.2临床表现 呕血30例,黑便28例,暗红色便2例;上腹部隐痛25例,反酸17例,上腹部饱胀25例。既往有胃病史者23例,患病时间为3~15年不等;有肝硬化病史1例;合并腰痛、关节炎3例。查体有休克表现15例,上腹部有压痛28例,肠鸣音活跃11例。 2 护理措施 2.1 急救护理 患者入院后测BP、P、R、T并报告当班医生,予多功能心电监护,抽取血标本急查血常规、定血型及配血,同时开通2条以上静脉输液通道。休克患者给氧气吸入,绝对卧床休息、保暖,禁用热水袋及热水擦浴。严格者按重症护理,床上大小便。此类患者一般较紧张,休克前驱期,患者伴有烦躁情绪,应嘱患者家属陪伴。迅速补足有效血容量,维持有效周围循环。按医嘱正确、及时补充液体量及输血,纠正贫血对机体的影响,年老体弱及出血量多者尤应如此。 2.2 一般护理 ①口腔护理:出血期间禁食,需每日2次清洁口腔,呕血时应随时保持口腔清洁、无味;②便血护理:大便次数频繁,每次便后擦干净,保持臀部清洁、干净,以防湿疹和压疮;③使用特殊药物:掌握静脉输注速度,如有异常及时报告;④输血输液的护理:输血是最紧急的措施,由于患者血容量大量丢失,必然有外周血管的充盈不足,给注射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往往多数患者有组织水肿,使注射更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针见血就是抢救成败的关键。 输血输液对这类患者来说有特殊的治疗意义,患者由于大出血的恐惧心理,常存在神志不安的征象,要定期及时巡视病房,发现漏液和调整滴速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保证其输液的途径通畅,这是必不可少的。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①血压观察。消化道大出血可导致休克,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表现为血压下降和脉压差缩小。②?脉搏观察。 脉搏的改变是观察休克的主要标志,休克早期脉搏加速,休克晚期脉搏细而慢。③体温观察。失血者体温多低于正常或不升。一般休克纠正后可有低热或中度热,一般低于38.5℃,持续数日或更久,原因系出血后分解产物吸收,血容量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失调而引起发热;若体温高于38.5℃,应考虑出血后诱发感染;如体温持续不退或退热后又不升,则应考虑再出血。 2.3 特殊护理 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第二个最紧急的治疗措施是三腔二囊管的压迫止血,着重是随时检查压迫效果,压迫的时间的限制等。有时患者有三腔二囊管压迫的不适应而烦躁不安,所以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感,以免引起呕吐,导致窒息发生。鉴于近年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的进步,目前已不推荐气囊压迫作为首选止血措施【2】。??由于大量液体输入,又由于卧位不习惯而致尿液潴留,及时发现和导出尿液就能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再就是大量积血,会使大量的氨进入血液,从而引起肝昏迷,及时给予患者灌肠是十分重要的护理措施。 2.4 并发症期的护理 ①肝昏迷的护理:肝昏迷先兆:及时发现并报告病情;意识丧失:主要是注意患者烦躁不安,以免造成意外伤害。② 防止褥疮的护理? 长期卧床,必然会发生褥疮的可能,因此,除了强调更换体位以外,按摩和酒精擦浴是积极主动的措施。 2.5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言行举止及面部表情,琢磨其心理活动,关心体贴患者,取得其信任和配合,尤其在大呕血时,护士不能惊慌,要沉着冷静,动作敏捷地给予相应抢救。向患者解释病情,告之如何配合治疗疾病,并在日后的饮食、工作及休息等方面努力配合。 2.6饮食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损害和胃癌。因此,对患者的饮食护理不容忽视,是减少再次出血的重要环节。尤其对有出血史的患者要反复强调,可以举些因饮食不当而出血的病例,使其充分认识到注意饮食的重要性,并向患者传授与疾病相关的饮食常识,指导患者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

[1] [2] 

结论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经保守治疗,出血停止的有例,死亡的有例。由此可见,通过以上几种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这些护理措施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飞岚,聂红英,袁三云,胡理,刘海霞.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策略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 薛留巧.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J]. 基层医学论坛,,(). 尹桂玲. 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杨琳.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观察及护理[J]. 吉林医学,,(). 文章屋在线:wzk.co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静滴;1,6-二磷酸果糖;局部疼痛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113-03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较为常见。糖酵解中1,6-二磷酸果糖(FDP)为其中间产物,对于若干酶在糖代谢中活性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于心肌梗死的预后能够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FDP为高渗液,果糖为其主要的成分,具有较大的分子量,能够强烈地刺激血管,说明书中规定10 mL/min为FDP的输液速度。血管由于受到药物浓度的刺激性导致患者更容易发生注射部位疼痛。有报道表明,在FDP输注过程中使用50%乙醇湿敷能够使其疼痛得到显著的缓解;患者的疼痛及焦虑等使用按摩疗法后能够得到显著的缓解。在FDP输注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湿热敷能够显著地缓解疼痛症状[1,2]。各种方法较多,但是关于何种护理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方面的报道较少,笔者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AMI患者对其分组后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以观察其对FDP静滴时对于疼痛的缓解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2012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5例,疾病诊断参考WHO诊断标准,患者具有稳定的病情,1,6-二磷酸果糖的静脉输注遵医嘱进行;患者对于“长海痛尺”能够正确地理解及使用,对于疼痛程度能够正确地表达,所有的研究对象对于本次研究均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将静脉输注FDP的患者以不同干预措施进行分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A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50%乙醇湿敷的护理措施;B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湿热敷的护理措施;C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局部皮肤按摩的护理措施;D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除了给予山莨菪碱液湿敷外,还给予局部皮肤按摩的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对照组:①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的环境,将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白天可以使用窗帘遮挡窗户达到避免光线照射的目的,患者冷暖的调节要以外界的气温及患者的病情为依据,以达到在输液期间为患者提供的环境良好、舒适的目的。②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有报道表明,在护患之间进行必要的谈话时间达到5~10 min则能够延长患者的镇痛效果,所以护士对患者要关心、体贴,交流及沟通时态度要热情,对于患者的主诉要耐心地倾听,对于患者的疼痛反应要表明自己持有的理解态度,对患者的人格要尊重[3]。③鼓励患者与其他的病友进行交流有利于良好的氛围的建立。④患者舒适的保持有时需要护理人员协助完成,如果患者有这方面的要求要尽量地满足。⑤如果患者在输注FDP过程中有局部疼痛的现象出现,则护理人员应该详细地向其解释这属于正常的现象,并就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向患者进行解释,并且使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在疼痛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患者的担心、紧张等不良情绪得到消除或缓解,以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状态也较为放松[4]。⑥输液时静脉的选择要以粗直有弹性为最佳,此外方便固定也非常的重要。

四组患者的按摩及湿热敷的位置均为血管向心走向,距针眼1 cm处。A组除了给予常规护理外,并对患者实施50%乙醇湿敷的护理措施。取50%的乙醇置于容器内,将3 cm×18 cm、5层厚的纱布放入乙醇中,浸透后将其取出进行拧绞,拧绞的程度以纱布不滴液为最佳,在患者静脉输注FDP的最初湿敷含有50%乙醇的纱布,使用塑料膜对输液贴进行保护,直到患者完成输注过程。B组患者除了给予常规护理外,并对患者实施湿热敷的护理措施,将热水置于容器中,以不烫手作为水温的最高温度,将毛巾放入浸透后取出拧绞,拧绞的程度以不滴水为最佳,对浸有热水的毛巾温度的测定使用自己的手背进行,以不烫手背为最佳温度。在患者静脉输注FDP的最初湿敷含有热水的毛巾,使用塑料膜对输液贴进行保护,直到患者完成输注过程。C组患者除了给予常规护理外,并对患者实施局部皮肤按摩护理措施,该操作在患者静脉输注FDP开始时进行,在患者的皮肤表面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姆指掌面做环形按摩,操作要有一定的节律性,动作要轻柔,直到患者完成输注过程。D组患者除了给予常规护理外,还采用山莨菪碱液湿敷,并对患者实施局部皮肤按摩,具体方法如下:用温水与10 mg山莨菪碱制成混合液10 mL,将5 cm×5 cm的纱布放入混合液中,浸透后将其取出进行拧绞,拧绞的程度以纱布不滴水为最佳,对浸有山莨菪碱液的纱布温度的测定使用自己的手背进行,以不烫手背为最佳温度。在患者静脉输注FDP的最初湿敷含有山莨菪液的纱布,使用塑料膜对输液贴进行保护,在放置于患者皮肤上的纱布表面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面做环形按摩,操作要有一定的节律性,动作要轻柔,直到患者完成输注过程。

1.3评分方法

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所有研究对象在静脉输注FDP期间进行干预,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使用长海痛尺进行,并将静脉输注结束时作为疼痛评估的时间,详细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疼痛程度评分并在各组间比较分析。长海痛尺[5]由①0~10数字疼痛量表(NRS-10),该量表包括0~10个刻度来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②0~5描述疼痛量表(VRS-5)组成,采用文字描述的形式来表述患者的疼痛程度。患者将自己相应的疼痛程度在描述疼痛量表中找到相应的表达,在数字疼痛量表中选择对应的刻度来对于自己的疼痛描述。将以上两项综合将患者的疼痛程度分为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及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不同组别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不同的组别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各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疼痛程度例数比较

将AMI患者静脉注射FDP局部疼痛分为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及重度疼痛,患者数分别为8(3.56%)、77(34.2%)、109(48.44%)、 31(13.78%)。由表1可见,干预前,各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A、B、C、D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好转,其中D组患者改善尤其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各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各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最低为D组,最高为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A、B、C、D组患者明显具有较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D 组比较,B、C组疼痛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结果表明,将AMI患者静脉注射FDP局部疼痛分为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及重度疼痛,患者数分别为8(3.56%)、77(34.2%)、109(48.44%)、 31(13.78%)。由表1可见,干预前,各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A、B、C、D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好转,其中D组患者改善得尤其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该结果与相关报道中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均会对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中环境的不同、患者所受的教育程度的不同等均属于客观因素的范畴,而患者的性格及经验等均属于主观因素的范畴[5,6]。

本研究中A组AMI患者静脉输注FDP局部疼痛由于给予患者乙醇湿敷进行干预后使其疼痛得到有效的缓解。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为患者局部的血管由于采用乙醇湿敷操作而起到扩张作用,使血液循环得到促进,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也得到显著的改善,此外,易挥发性为乙醇的显著的特点,机体的热量由于乙醇挥发时被带走,降低了患者乙醇湿敷部位皮肤的温度,间接起到了冷敷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在低温状态下抗损伤能力增强。局部组织细胞活动由于采用了乙醇冷敷受到了抑制,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了显著的降低。B组患者为了达到缓解AMI患者静脉输注FDP局部疼痛的目的给予患者实施湿热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原因可能为患者的感觉神经由于湿热敷其兴奋性得到了显著的降低,使患者的疼痛阈值得到了提高;血液循环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促进机体排放致痛物质。C组患者疼痛得到减轻的原因可能为输注FDP时护理人员按摩患者的疼痛部位,能够使其血管平滑肌痉挛得到显著的缓解,内啡肽可由局部组织释放,按摩能够对其起到促进作用,此外,按摩能够促进传递痛觉神经动脉纤维受阻滞最终减轻患者的疼痛。此外,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环由于沿静脉向心方向推压而得到加速,减少局部聚集疼痛物质[7]。D组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原因可能为山莨菪碱能够使患者血管痉挛得到解除,微血管表现得尤其明显,此外山莨菪碱还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有报道表明,患者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导致的疼痛能够通过局部湿敷山莨菪碱而得到显著的缓解,与传统的热敷法比较,其效果更为明显,该缓解疼痛方法的使用对于患者在治疗方面的配合非常的有利。

综上所述,乙醇湿敷、湿热敷、局部皮肤按摩、山莨菪碱液湿敷及局部皮肤按摩等护理措施均能够显著地缓解AMI患者静滴FDP导致的局部疼痛,但是山莨菪碱液湿敷及局部皮肤按摩所收到的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王海波.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35-136.

[2] 冼朝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同护理方法对比分析[J]. 当代医学,2012,18(16):133-134.

[3] 韩丽琴,赵元红,闫慧霞,等. 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滴注1,6-二磷酸果糖局部疼痛的影响[J]. 临床医药实践,2010,19(3):206-208.

[4] 单玉香,李静. 5种护理干预减轻AMI静滴FDP局部疼痛的效果观察[J]. 中国护理管理,2008,8(4):37-39.

[5] 陆小英,赵存凤,张婷婷,等. “长海痛尺”在疼痛评估中的应用[J]. 护理杂志,2003,20(4):6-7.

[6] 章慧燕,陈小燕. 生理盐水湿敷预防输注1,6-FDP时局部疼痛[J]. 山西护理杂志,1998,12(2):82-83.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10篇

李英姿:女,大专,护师

李英姿 徐善玉 李向荣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开腹手术围术期低体温的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6例行开腹手术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围术期低体温护理措施。结果:106例婴幼儿患者中有39例出现低体温,发生率为36.79%。术中平均体温为(37.01±0.14)℃,术后平均体温为(36.91±0.15)℃。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寒战、苏醒延迟等现象,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躁动。结论:婴幼儿开腹手术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比较高,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帮助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减少低体温带来的其他并发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 开腹手术;低体温;婴幼儿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40

Nursing measures of infants with laparotomy in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LI Ying-zi,XU Shan-yu,LI Xiang-rong(The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Shenzhen51810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measures for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in infants with laparotomy.Methods: 106 infants with laparotomy from May 2009 to March 2012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the incidency of preoperative hypothermia and nursing meas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There were 39 cases in 106 infants who suffered from hypothermia,the incidence rate was 36.79%,the average body temperature during operation was (37.01±0.14) ℃,after operation it was (36.91±0.15)℃.There was no case with postoperative chills,delayed awakening,4 cases appeared postoperative mild agitation. Conculusion: 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in infant with laparotomy is high, adopting the reasonable nursing measures will help children with body temperature returned to normal, reduce other complications, the reasonable nursing measures is recommended to use in clinical situation.

Key wordsLaparotomy; Hypothermia; Infants and children

低体温是开腹手术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对于婴幼儿患者来说,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成熟,皮肤及其周围的血管、运动神经等功能调节能力较差,无法像成人一样控制正常体温,波动较大,因此容易出现低体温[1,2]。在婴幼儿开腹手术的围手术期间,必须严密监测患儿体温变化,避免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我院2009年5月~2012年3月共收治106例行开腹手术治疗的婴幼儿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均采取了合理的低体温防护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行开腹手术治疗的患儿106例,其中男62例,女44例。年龄1~7岁,平均(4.26±1.05)岁。开腹手术种类:急性阑尾炎8例,肠套叠61例,肠梗阻20例,先天性巨结肠6例,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5例,肠旋转不良3例,剖腹探查术3例。体温测量温度均为肛温,手术均为全身麻醉,气管插管。

2护理

2.1术前护理手术前去病房接患儿时,必须注意保暖,夏天给患儿加盖毛毯,冬天给患儿加盖棉被,覆盖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体温,减缓体温降低速度。接患儿的手术床铺垫棉被,避免患儿直接接触手术床,棉被尽量保持干燥、清洁。在行开腹手术治疗前,患儿需要禁食、禁水,非常饥饿,加上对手术的恐惧、焦躁以及紧张,体温也会降低,护理人员在术前要对患儿进行适时的心理干预,开导患儿,让患儿平和的接受手术治疗。

2.2术中护理

2.2.1手术室温度维持随着近年来无菌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我院手术室采用了净化空气层流设备,这将加快患儿体温下降速度。因此,在患儿进入手术室接受治疗前,护理人员必须提前30 min将室温提高至25 ℃左右,湿度维持在40%~60%。

2.2.2手术床使用加温毯手术床上铺垫被褥,除此之外加铺水循环,将温度维持在38~40 ℃,可减缓患儿体温下降速度。

2.2.3手术药品等物品的加热在手术中患儿所需用的液体或者血液等物品均采用加热器进行加热,可减少体温的流失,但加热后的温度不能高于37 ℃,以免损伤患儿的血管。已经有研究表明,将静脉输注的液体加热至37 ℃,有助于预防发生低体温。术中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儿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控制液体输入量。一旦发现体温下降,及时查找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2.4麻醉护理在给予麻醉前,尽量减少患儿裸露的时间,开始麻醉后,不给予手术的部位需要加盖保暖性能好的棉被或者手术巾,尽量采用舒适度良好的保暖物品,减少患儿直接与外界冷空气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护理人员应该及时提醒医师尽量缩短皮肤消毒的时间,避免弄湿遮盖物,减少蒸发散热。消毒后护理人员应该迅速将患儿皮肤擦干,减少散热,术中注意观察患儿皮肤,皮肤保持温暖、干燥、红润,皮肤温度至少维持在36 ℃及以上。实施气管插管完毕后,在麻醉机循环的回路上加上一个加热湿化器,这样可以减少呼吸道散热。

2.3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该及时撤掉被血液、腹腔冲洗液以及患儿的排泄物浸湿的衣物和棉被,同时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复苏期间将患儿置于38 ℃的水毯上,并加盖舒适柔软的被褥。将患儿转送至病房的过程中,必须将其置于温暖的被褥中。

3结果

本组患儿中有39例出现低体温,发生率为36.79%。术中平均体温为(37.01±0.14)℃,术后平均体温为(36.91±0.15)℃。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寒战、苏醒延迟等现象,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躁动。

4讨论

4.1低温的危害低体温对机体产生的影响非常严重,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低体温情况下氧解离曲线会左移,氧合血红蛋白释氧能力下降,假如患儿伴有呼吸抑制,氧浓度不足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等因素,将加重组织缺氧,导致酸中毒和代谢紊乱;低体温可减慢麻醉药物在患儿体内的代谢,导致患儿麻醉苏醒延迟,同时也可能会加剧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性,导致患儿出现昏迷、肌肉活动减弱、反流误吸等现象;低体温会影响患儿的凝血功能,造成患儿在术中失血量增加,或者术后渗血增多,延长患儿切口的愈合时间,也可能会造成心功能异常,严重者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

4.2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重要性相对于成人来说,婴幼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相对体表面积(即体表面积/体重)比较大[3],皮下脂肪少,血管多,隔热差,但热传导性比较强,代谢率高,很容易将机体内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加之患儿体温调节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发生低体温现象[4]。在开腹手术的围手术期间,导致患儿出现低体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手术室温度的高低、患儿保暖措施、皮肤消毒剂、所输入液体及冲洗液的温度以及麻醉剂对机体温度调节的抑制等。护理人员必须针对这些因素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针对性的保暖护理措施,以避免患儿在围手术期间体温下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本文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婴幼儿开腹手术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比较高,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帮助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减少低体温带来的其他并发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月华.婴幼儿腹部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136-137.

[2]朱瑞芬,宋敬珍,肖向莉,等.婴幼儿全麻术中低体温的护理研究[J].2011,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49-150.

[3]王晓丹,李美清,谢曼英,等.保温措施下腹部手术婴幼儿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0):7-9.

[4]陈云超,张晖,温秀芬,等.循证护理在预防婴幼儿开腹手术中低体温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5):819-820.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物理降温;发热39℃;护理措施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发生的症状之一。当婴幼儿体温超过39℃以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进行退热治疗。当婴幼儿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长时,能够对婴幼儿的健康带来威胁,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发生,甚至造成高热惊厥,影响婴幼儿的发育[1]。发热给婴幼儿造成的痛苦和危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婴幼儿发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笔者现将物理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护理应用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发热婴幼儿4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在3个月到2岁,平均年龄为16.92±4.93个月。发热时间为3d-8d,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措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遵医嘱正确给药,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儿童一般按照每公斤体重计算药物的用量,水杨酸类药一次按每公斤体重用量为10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h。乙酰苯胺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按照每公斤体重10mg-15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6h。2岁以下患儿可以使用10%的滴剂,2岁以上患儿可以服用5%的糖浆。吡唑酮类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安乃近等,芳基烷酸类药物如布洛芬等。

1.2.2观察组患儿在依照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方法:①物理降温护理:告知患儿家长多喂温开水、饮料或者富含水分的水果和稀饭等,病房室内要开窗通气,减少穿衣,解开包裹以及衣服颈部的扣子,暴患儿露头,有利散热;在发热时洗热水澡或用热手巾进行全身擦浴;将冷湿毛巾或毛巾包裹碎冰块敷头,将少热水袋内装少许冷水枕于患儿的头下,或将冰袋放置于大动脉波动处,如颈部、腹股沟内侧、双腋下。当体温超过39℃时给予酒精物理方法降温,用质地较软的纱布蘸取25%-35%的酒精,依次在患儿的颈部、掌心、腋窝、足背、腹股沟处反复拍拭,时间为15-20min,拍拭完毕后要暴露擦浴部位。②舒适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清洁,对于咽部不适的患儿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是复方硼砂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者使用咽部喷雾剂。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③出院指导:向家长讲解关于发热的相关知识,指导掌握发热的相关护理措施及家庭物理降温的方法。患儿出院后再次发作时能够就地急救,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注意患儿的卫生,应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玩耍,禁止与患病人群接触,适量加强体格锻炼,合理增加辅食,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1.3效果判断有效是指体温在30min内下降,1h内体温恢复正常范围,2h体温无回升现象。无效是指体温30min、1h仍持续不下降,2h后体温下降在0.5℃以内。

1.4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物理降温后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发热仅是一个临床症状学的诊断,是许多相关疾病的严重症状之一;临床上对于发热容易做出诊断,但对于发热的病因鉴别诊断才是临床难点和重点。由于婴幼儿的发热病因较复杂,且无明显的其他特异性的症状,临床治疗中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必要需要进行实验室以及特殊的检查,然后依照检查结果并结合患儿的疾病发展经过,甚至采取试验式的治疗,综合性的分析才能最终明确临床诊断[2]。婴幼儿发热的热型与成年人不同,加之近几年的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对临床的一些疾病的热型的特异性规律发生改变[3]。

总之,从临床治疗疗效果来看,物理降温的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而且比较简单易行,尤其对于离医院远而又要及时处理的高热患儿更方便使用,但是无论哪种婴幼儿的降温方法均是对症处理的,而不是对因进行治疗,所以在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还应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延误患儿的救治时机。

参考文献

[1]李巧珍.儿科常用几种退热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41(91):478.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12篇

1.1肺出血的护理措施和方法对患者的核心情况进行密切的跟踪和观察,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高度重视。对其肺功能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当患者出现咳血的临床症状时,应协助其保持正确,防止患者出现窒息的现象。

1.2心理护理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的各项心理状态,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处理,增强患者的归属感,并帮助患者建立早期治愈的信心。同时,通过病例介绍、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等。

1.3观察指标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两组入选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和平均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3.1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优质护理组总满意度为96.67%;常规护理组总满意度为77.05%,组间比较,优质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48,P=0.0014)。

2.2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优质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9.24±6.43)d;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4.34±7.98)d。优质护理组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672,P=0.0002)。

3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登革病毒进入人体的最常见方式是通过蚊虫叮咬。在这样的前提作用下,病毒可进入人体并发生作用。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随血液循环系统迅速传播,临床主要症状以发热最为常见,同时部分患者也有病发肌肉及骨关节疼痛的现象。如果患者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患者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关于治疗登革热的相关文献研究和报道结果显示:临床针对登革热的治疗研究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主流的治疗方式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在这样的前提下,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的护理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骨转移瘤;放疗;护理

恶性肿瘤的晚期常会发生骨转移,引发严重的骨相关的事件,可以引起疼痛、病理性的骨折及骨髓压迫等并发症,严重的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骨转移瘤常采取放射治疗,其作用的机理是通过放射线直接产生抗肿瘤的作用并抑制骨转移带来的破骨细胞活性,但是由于患者的耐受情况及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细胞的刺激患者常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而且患者常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压力,下面对临床护理在骨转移瘤进行放疗的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1 护理在骨转移瘤放疗患者中的应用

1.1 心理护理的应用

骨转移瘤患者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及对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常会表现出心理上的负面压力,伴有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马宇庆等对鼻咽癌骨转移进行放疗的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在精神上给予患者支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改善了护患关系,让患者重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解除了患者的思想压力[2]。孟荣芳等通过心理干预结合伊班膦酸钠应用在骨转移癌的放射治疗过程中,干预组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得到明显的改善,止痛的效果优于对照组[3]。

1.2 针对疼痛的护理措施

骨转移瘤患者常会出现爆发性的癌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黄珍珍等对恶性肿瘤骨转移实施放疗患者出现爆发性疼痛在使用止痛药物的同时,采取为患者提供舒适环境、保持情绪稳定、提高疼痛阈值、鼓励患者听音与看电视等方法转移注意力,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4]。周爱华对骨转移癌放疗后的患者给予口服善存作为安慰疗法,并告知患者为进口抗癌特效药物,安慰护理组的患者止痛的效果明显提高,患者情绪更为平稳,减轻了患者的痛苦[5]。

1.3 针对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

放射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放射线对人体容易造成伤害,且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也造成伤害,因此在放疗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黄丽春等对骨转移癌患者给予内生场热疗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护理过程中注意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并叮嘱患者使用软毛牙刷护理口腔,减少和外界的接触,并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有效地减少了骨髓抑制的发生[6]。程邦兰通过对放疗联合做来磷酸治疗骨转移癌的过程中实施了针对性护理措施,做好患者放射区域的皮肤护理,照射前对患者讲解如何保护放射野的皮肤,对于出现的皮肤瘙痒不适可以采取轻轻拍打或者用冰片外涂,避免挠抓,尽量不用刺激性的肥皂清洗,可用温水擦拭保持皮肤干爽,有效地减少了放疗期间放射性皮损的发生[7]。

1.4 放射治疗期间的饮食护理

放疗期间骨转移瘤患者容易出现食欲的下降,使得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不利于临床的治疗。杨树青等对肺癌骨转移瘤病人放疗后给予了饮食护理,遵循足够热量、平衡营养、合理食物结构并将就烹调的方法和进食方法等措施,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治疗,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使得营养状况得以改善[8]。黎细桃对骨转移癌实施放疗的患者给予饮食护理,考虑到肿瘤属于消耗性疾病,在wie患者创造良好饮食环境的同时,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低盐、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并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保证了患者的营养供应[9]。

1.5 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临床护理

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由于股指受到破坏容易出现骨折,因此在临床护理中要进行针对性护理。叶莲侠等对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放化疗期间进行了针对性护理措施,叮嘱患者和家属在活动时要避免剧烈的震动与撞击,并鼓励患者适当运动,给病床设立床档,在变换时要有人保护,动作尽量缓慢,有效地减少了病理性骨折的发生[10]。

1.6 提高生活质量的护理措施

骨转移患者由于疼痛及躯体的活动受限制等因素,使得患者的自理能力下降或者完全丧失,因此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曾清等对恶性肿瘤骨转移实施放疗的患者采用生活护理,并根据放射治疗的时间为中心,合理的为患者安排生活护理的时间,使得患者更容易接受临床护理措施,争取了家属的理解与支持,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11]。

2 总结和展望

晚期癌症的患者一般会发生骨转移,大多数的患者均会出现持续性、剧烈的骨痛,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严重的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影响了生活质量,目前放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对局部的肿瘤病灶起到杀伤作用,破坏癌肿细胞DNA合成,达到抑制或者杀死肿瘤细胞的效果,抑制胶原蛋白的合成,让血管纤维机制产生大量的骨细胞,增加新骨,让溶骨病变生产钙化[3]。但是在放疗的过程中护士往往对患者疏于护理,使得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增加,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针对放疗副反应护理、饮食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护理措施,让患者释放心理压力,争取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合理安排放疗期间的饮食结构,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减轻痛苦。

参考文献

[1] 张月花,刘庆利,张玉芬.健康教育路径对肺癌病人术后康复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30 :789-790.

[2] 马庆宇,全日红,王赛赛.鼻咽癌骨转移的放疗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746-1747.

[3] 孟荣芳,李静,王敏英,等.心理干预伊班膦酸钠联合放疗骨转移癌疼痛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8(17):4566-4567.

[4] 黄珍珍,吴慧莉,李振玲,等.癌转移性骨痛患者行唑来膦酸联合姑息放疗的不良反应护理[J].护理学报,2012,19(4B):67-68.

[5] 周爱华.骨转移瘤放疗后应用安慰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438-439.

[6] 黄丽春,陈宏,程毓媚,等.内生场热疗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2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72-73.

[7] 程邦兰.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临床观察与护理[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1,24(6):533-534.

[8] 杨树青,聂晶晶,贾惠芬.肺癌骨转移瘤病人放疗后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8(12):3343-3344.

[9] 黎细桃.骨转移癌放疗患者12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1):2110-2111.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辨证施护;癌痛;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80-01

据WHO估计[1],全世界每天有300~500万患者在癌痛的折磨中艰难度日,60%~90%晚期肿瘤患者有剧痛,约25%患者临终之前严重疼痛仍没有得到缓解。疼痛不仅给患者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其的精神、心理、体质等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疼痛管理专业人员正从以麻醉师为主体转向以护士为主体,可见护理人员在控制患者癌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癌痛具有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无成瘾性和戒断性等优点[3]。由于病因病机不同,各型临床证候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其进行辨证施护,会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对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85例癌痛患者实施辨证施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临床观察85例患者中,男55例,女30例;年龄32~85岁;其中胃癌20例,食管癌15例,大肠癌13例,乳腺癌10例,肺癌9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肝癌4例,鼻咽癌3例,胰腺癌3例,卵巢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纤维肉瘤1例;中度疼痛32例,重度疼痛53例;曾使用过非阿片类药物者17例,弱阿片类药物24例,强阿片类药物44例;中医辨证为气滞型21例,血瘀型18例,痰湿型15例,热毒型12例,脾肾阳虚型11例,气血亏虚型8例。

2辨证施护

2.1气滞型症见:胀痛,时缓时急,痛无定处,舌黯,脉弦。护理措施:由于患者长期受到癌痛的折磨,存在消极心理,情志不畅,故应主动接近他们,重视调节情志,进行心理疏导,避免精神刺激,同时对患者家属予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更加关爱患者;饮食和中药宜温热服,少食生冷及甜黏食品,大蒜、韭菜、香菇、萝卜、柑橘等有行气作用,可适当食用;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做保健操、练气功等,并注意陶冶情操,保持稳定情绪,解除精神和心理压力;针刺太冲、阳陵泉,有舒肝解郁的功效。

2.2血瘀型症见:刺痛,痛有定处,舌紫,脉涩。护理措施:保持患者心情舒畅,劝慰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根据气行则血行的理论,局部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外敷以减轻患者疼痛;指导患者饮食,选用具有活血功效的食品,可用三七、丹参、当归等炖鸡加强食疗。

2.3痰湿型症见:疼痛重着,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护理措施:让患者住在通风、温暖、向阳的干燥房间,常曝晒衣被,祛散湿气,防止寒湿之邪入里,加重病情,同时鼓励患者经常在室外向阳处活动。局部禁用湿敷法,宜用干燥温热法。饮食宜利湿之品,如薏苡仁粥、鳝鱼、鳗鱼、白扁豆、赤小豆等,忌食生冷、黏腻之物。

2.4热毒型症见:灼痛,遇热痛甚,舌红,脉数。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的精神、体温、脉搏、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治疗效果和药物反应。病室应宜凉爽,伴高热时,可针刺合谷、曲池、大椎退热,汗多时避风,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按照“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饮食调养原则进行合理饮食,宜清热疏利之品,忌食辛辣助阳之物,可多食绿豆、香蕉、丝瓜、苋菜、冬瓜、西瓜等。

2.5脾肾阳虚型症见:隐痛,遇寒痛甚,畏寒,舌淡,脉迟。护理措施:要嘱咐患者注意保暖,不要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中酌加葱、姜等以温振脾肾之阳,促进患者恢复。

2.6气血亏虚型症见:隐痛绵绵,身体消瘦,少气无力,舌淡苔白,脉弱。护理措施:该型患者因体质较差,服用吗啡副反应明显,要提前告知患者服用吗啡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避免患者的恐慌。可用当归、黄芪、炙甘草等泡水代茶饮以补气养血。

3护理体会

疼痛是造成癌症患者恐惧的主要原因之一,持续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而且引起严重的心理障碍。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将中医护理理论与现代护理知识有机结合,对疾病采取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的方法进行护理。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施护的效果肯定,“三分治,七分养”道出了中医护理的特色。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癌痛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分型,进行正确的中医辨证施护,可以有效地提高癌痛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轻其痛苦,改善生存质量。参考文献:

[1]张惠兰.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66.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小儿 病毒 脑炎 治疗 护理

Experience in the nursing of infant viral encephalitis in 22 casesCHEN Dong-xia(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qiu City; Henan 4761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 in the nursing of infant viral encephalitis and announcem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was conducted in 22 patients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of infant who wer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pathogenetic of illness children treatment and to given the nursing of febrile nursing、cataphora nursing、respiratory tract nursing、eclamptic nursing and basic nursing.RESULTS: Among 22 patients, 20 cases were cured to leave hospital, 1 case to give up treatment because of economic reasons, 1 case response is slow, limb strength was slightly tall, activity obstacles.CONCLUS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exactitude observation of the children condition changes, completes the symptoms nursing and basic nursing nursing measures,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for neonates recover.

Key words: children ;virus;encephalitis;treatment;nursing

中图分类号:R5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047-02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临床比较常见的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导致死亡及后遗症。此病前1~3周患儿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及胃肠道感染,呈急性或亚急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积极控制感染,对患儿进行细致和精心的护理,对患儿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本文回顾2009年04月~2010年04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的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情况,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04月~2010年04月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12岁。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发热、呕吐。本组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实施治疗。高热及惊厥患儿给予降温,给予鲁米那或者安定镇静,对于意识障碍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同时给予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给予甘露醇及呋塞米。所有患儿给予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紊乱。在全科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22例患儿中20例患儿治愈出院,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1例患儿表现为反应较生病前迟钝,四肢肌力稍高,活动障碍。

1.2 病情观察

首先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同时对出现的相应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呼吸道、发热等护理。常巡视病房,观察患儿神志、心率、心律是否正常,呼吸的频率、节律以及血压波动的情况。对头痛、呕吐者应观察患几的头痛部位,持续时间、程度以及呕吐物的性状、量、次数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护理方法

2.1 发热的护理

病脑初期即可出现发热,有时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或高度抑制。各种营养素代谢增加。氧耗量也显著增加【3】。高热可加重或促使惊厥、意识障碍、脑水肿等发生【4-5】。对发热的患儿要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降温是防止脑缺氧和脑水肿的综合措施之一。通过降温特别是头部降温,可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渗透性及减少脑实质损害。

2.2 昏迷的护理

昏迷的护理患儿取平卧位,一侧背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每2小时翻身1次,轻拍背促痰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动作宜轻柔;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防止因移动致脑疝形成和呼吸骤停。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如有痰液堵塞,立即气管插管吸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或使用人工呼吸机。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应尽早给予鼻饲,保证热卡供应;做好口腔护理;保持镇静,因任何躁动不安均能加重脑缺氧,可使用镇静剂【6】。

2.3 呼吸道护理

由于高热卧床患者分泌物多,咳痰困难,为防止分泌物吸入气管引进呼吸道梗阻及肺部感染,从而导致呼吸衰竭。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1次,叩打患者的背部,自下而上,先胸后背,反复数次,使支气管内的分泌物震动而排出,将床尾抬高15°左右,让患者取头低足高位,去枕侧卧,以利于分泌物引流。如果分泌物多且黏稠,可用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引起呼吸道不畅者,可用电动吸引器吸痰。如果痰量多而黏稠,且位置较深不易吸出时,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应用上述方法无效者,应及早进行气管切开手术【7-9】。

2.4 惊厥的护理

要严密观察,具有超前意识,早期发现惊厥的微小征象,及时控制,有利于患儿的预后。注意有无抽搐,如因高热引起抽搐者则以物理降温为主,予鲁米那[5~8mg/(kg•次)]或安定[0.3~0.5mg/(kg•次)]镇静,如抽搐频繁,可每隔6~8小时肌注鲁米那。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可表现为癫病抽搐或阵发性上肢内旋,下肢强硬,下肢强直,呈现“去大脑强直状态”。在针对惊厥选用镇静剂时,如出现不良反应须作相应处理,因脑水肿而致惊厥者,应以脱水、给氧为主,因呼吸道阻塞,换气不足而致脑细胞缺氧者,应解除阻塞并给氧气吸入,必要时则气管切开,护理人员在抗惊厥治疗中应迅速准确执行医嘱,动作反应敏捷,忙而不乱。

2.5 基础护理

对禁食或留置胃管的患儿,每天进行口腔护理2次。眼睑不能闭合者,在护理时预防性给患儿眼内滴抗生素眼药水或软膏,采用油纱条遮盖,减少暴露,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等措施。对昏迷或肢体瘫痪的患儿要及时更换尿布,及时清理大小便并用温水冲洗;经常给患儿翻身,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用红花油或酒精按摩骨突处,在身体易受压部位下放置气圈及气垫,或予气垫床,避免褥疮发生。

3讨论

通过对本组资料中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我们体会到,对于病毒性脑炎患儿主要针对临床上出现的高热、惊厥、昏迷三大症状施加相应的护理,及时降温,快速止惊,促进清醒,是减轻患儿痛苦和促进患儿康复的重要措施。因此,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治疗的关键,必须加强工作责任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症状护理、基础护理等护理措施,对患儿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述娇.小儿毒性脑炎的护理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7-68.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9.

[3]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8.

[4] 肖晓玲,胡秋秋,唐唯佳.循证护理与临床路径结合运用于临床的探讨[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17.

[5] 任仲园.6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69-70.

[6] 范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3.

[7] 宋文静. 25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