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1篇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等各个时期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从皮肤、口腔、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35例,占总数的77.78%,有效9例,占总数的20.0%,无效1例,占总数的2.22%,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中显效25例,占总数的55.56%,有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无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发热患儿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护理,还要从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等各个时期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从皮肤、口腔、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及患儿父母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早日恢复。

http://

关键词 发热患儿;护理措施;护理效果;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 R735.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138-02

发热是各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正常的发热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在一定范围内的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防御功能,但如果超过了正常范围且发热持续不退就会使心脏负担增加,机体内部的耗氧量也大大增长,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可能导致脑部供氧不足,从而引起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1]。由此可见,发热并不可小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降温将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和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小儿患儿又不同于成人,尤其是年龄很小的患儿往往主诉能力较差,在持续发烧的时候只表现出简单的哭闹,这就需家长或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积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为了进一步分析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现选取该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进行分组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最高体温均超过了38.5 ℃,患儿入院时由于部分家庭采取了一些自助降温措施,因此部分患儿的温度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有30例患者家长在家自行物理降温,44例患者服用退烧剂,另外16例患者没有采取任何降温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中有23例为男孩,22例为女孩,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3个月,平均年龄(4.56±3.11)岁;对照组中有25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2个月,平均年龄(4.43±3.09)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初步判断患儿的发热原因,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热时间、持续时间判定患儿的发热原因。然后是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由于小儿还生长发育的基础阶段,各组织结构的发育不够成熟,其体温调节中枢不够健全,会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受到影响,比如季节气候变化、年龄、饮食、哭闹、以及衣被等,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这些因素,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小儿的衣物,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变化,不可忽冷忽热,为患儿提供充足的食物摄入,为小儿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2]。如果是在天气冷的冬季尤其要注意患儿保温,防治感冒发生,保温过程中要注意着重四肢等末梢部位的保温,摄入的食物应为加热的,不吃冷饮。在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防治感染,必要的时候进行疫苗接种。在温度高的时候,小儿机体代谢会增快、各种养分、能量的消耗也就比较多,而患儿的胃肠道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和吸收,加之体质虚弱,应注意患儿休息,多饮水,同时进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和液体补充[3]。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析患儿发热情况,并根据其发热程度实施降温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病情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2.1 体温上升期 这个阶段也是发热的初始阶段,及时有效的措施对于发热的控制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时,体温的上升往往与病情和患儿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发烧是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长达几天的时间才会上升到峰值,而有一些发热则非常迅速,可能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达到了峰值。其症状主要是皮肤血流减少而汗腺并没有分泌汗液,身体散热情况非常差[4]。患儿往往表现出面色苍白、发冷、皮肤干燥、或者寒颤及抖动。对于此时期的患儿,其护理措施主要是让患儿卧床休息,适当的增减盖被和衣物,保持环境的安静,不要让患儿受到惊吓及其他外界刺激;如果患儿发冷或者颤抖则可以适当增加衣物或者在足部放置热水袋,待患儿体温逐渐升高的时候拿开。注意在这个时期不适宜采用冷毛巾敷额头。应多让患儿饮水,使体内保持充足的水分,患儿的饮食不宜选择干燥的食物,应多为其摄入流食,比如稀饭、蛋汤、绿豆汤等等,多食新鲜蔬菜以及水果[5]。

1.2.2.2 高热持续期高热持续期 顾名思义,这一时期也就是患儿的体温达到了高峰值的时候,并且这一高热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降温措施将持续保持。在这一时期,患儿的皮肤血管便逐渐开始扩张散热,患儿的体表血流量慢慢的增多,患儿初始表现出呼吸急促、面色潮红、脉搏加速等症状,这时候应积极的为患儿测量体温,当体温超过38 ℃的时候可以给予适量的退热剂,如果温度得不到控制并持续上升的话,患儿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比如呓语、胡言乱语、行为障碍、神志不清,并可能伴有头痛、头晕、嗜睡、不安等并发症,还有一些情况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呕吐、浑身无力、虚弱及食欲不振等[6]。

这一时期的患儿应及时送往医院,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解除由于高热带来的痛苦。一般的护理措施为:取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敷头部、冰水灌肠等,通过这些强制的手段降低体温,以免体温过高对患儿的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造成影响或伤害。同时,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家长往往由于对孩子的担心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就相关的知识、治疗情况等信息及时的告知家长,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患儿家长的紧张心理。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措施的相关健康教育,使家长能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给患儿进行降温,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7]。

在小儿发热患儿护理中,往往会在患儿实施了降温30 min后再次进行体温测定,一者是检查患儿的高热是否得到控制,另外是由于家长习惯于以这次体温来衡量退热措施是否有效。但大量的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绝大部分高热患儿在采取降温措施30 min其体温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或者没有下降,甚至可能出现继续增长的势态。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降温措施、不同病情的患儿其降温效果也各不相同,而很多患儿家长由于对其中内情不够了解因而更加紧张,认为护理人员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或者没有积极的降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的为家长解释,安抚其焦虑心理,避免引起医疗纠纷等事故发生。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患儿的口腔进行护理,由于患儿处于高热状态,其唾液的分泌也就相对减少,降低了口腔的自我清洁能力,如果存在食物残渣就很容易引起细菌大量繁殖最终导致口腔炎、齿龈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可以用消毒棉签擦拭也可以用淡盐水含漱[8]。

1.2.2.3 体温下降期 这一时期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正常水平,患儿的皮肤逐渐红润,并可能大量出汗,因为家长要及时为患儿更换衣物,并积极的鼓励患儿多进食蔬菜、水果及易消化的食物。查看外界温度,可让患儿适当的外出散步及简单的活动,吸收新鲜空气。

1.3 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体温处于正常水平,皮肤恢复红润,无头晕、头痛等现象;有效:患儿体温有下降现象但没有恢复至正常水平,皮肤略显干燥;无效:患儿体温无下降或上升,皮肤干燥、头痛、头晕等症状未得到减缓。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35例,占总数的77.78%,有效9例,占总数的20.0%,无效1例,占总数的2.22%,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中显效25例,占总数的55.56%,有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无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发热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如果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并不会有较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则可能对患儿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及时的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了解和掌握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发热患儿体温、促进小儿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该次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发热患儿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护理,还要从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等各个时期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从皮肤、口腔、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及患儿父母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早日恢复。

http://

参考文献

[1]白雁荣,范国义.100例手足口病留观患儿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9):1137-1138.

[2]陈立华,李清华,王婕,等.发热患儿肛温与腋温测量值差异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10):42+44.

[3]陈艳.发热患儿家属相关知识水平与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及分析[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1):116-118.

[4]闫红.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护理体会[C]//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

[5]朱艳君.多频振动排痰机应用于危重患儿的护理体会[C]//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

[6]杨关芬,陈静,蓝琴,等.发热患儿家庭护理现状调查及对策[C]//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2.

[7]王林中.210例发热患儿EV71筛查及临床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12.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发热患儿;护理措施;护理效果;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 R735.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138-02

发热是各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正常的发热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在一定范围内的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防御功能,但如果超过了正常范围且发热持续不退就会使心脏负担增加,机体内部的耗氧量也大大增长,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可能导致脑部供氧不足,从而引起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1]。由此可见,发热并不可小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降温将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和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小儿患儿又不同于成人,尤其是年龄很小的患儿往往主诉能力较差,在持续发烧的时候只表现出简单的哭闹,这就需家长或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积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为了进一步分析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现选取该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进行分组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最高体温均超过了38.5 ℃,患儿入院时由于部分家庭采取了一些自助降温措施,因此部分患儿的温度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有30例患者家长在家自行物理降温,44例患者服用退烧剂,另外16例患者没有采取任何降温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中有23例为男孩,22例为女孩,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3个月,平均年龄(4.56±3.11)岁;对照组中有25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2个月,平均年龄(4.43±3.09)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初步判断患儿的发热原因,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热时间、持续时间判定患儿的发热原因。然后是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由于小儿还生长发育的基础阶段,各组织结构的发育不够成熟,其体温调节中枢不够健全,会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受到影响,比如季节气候变化、年龄、饮食、哭闹、以及衣被等,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这些因素,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小儿的衣物,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变化,不可忽冷忽热,为患儿提供充足的食物摄入,为小儿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2]。如果是在天气冷的冬季尤其要注意患儿保温,防治感冒发生,保温过程中要注意着重四肢等末梢部位的保温,摄入的食物应为加热的,不吃冷饮。在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防治感染,必要的时候进行疫苗接种。在温度高的时候,小儿机体代谢会增快、各种养分、能量的消耗也就比较多,而患儿的胃肠道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和吸收,加之体质虚弱,应注意患儿休息,多饮水,同时进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和液体补充[3]。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析患儿发热情况,并根据其发热程度实施降温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病情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2.1 体温上升期 这个阶段也是发热的初始阶段,及时有效的措施对于发热的控制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时,体温的上升往往与病情和患儿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发烧是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长达几天的时间才会上升到峰值,而有一些发热则非常迅速,可能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达到了峰值。其症状主要是皮肤血流减少而汗腺并没有分泌汗液,身体散热情况非常差[4]。患儿往往表现出面色苍白、发冷、皮肤干燥、或者寒颤及抖动。对于此时期的患儿,其护理措施主要是让患儿卧床休息,适当的增减盖被和衣物,保持环境的安静,不要让患儿受到惊吓及其他外界刺激;如果患儿发冷或者颤抖则可以适当增加衣物或者在足部放置热水袋,待患儿体温逐渐升高的时候拿开。注意在这个时期不适宜采用冷毛巾敷额头。应多让患儿饮水,使体内保持充足的水分,患儿的饮食不宜选择干燥的食物,应多为其摄入流食,比如稀饭、蛋汤、绿豆汤等等,多食新鲜蔬菜以及水果[5]。

1.2.2.2 高热持续期高热持续期 顾名思义,这一时期也就是患儿的体温达到了高峰值的时候,并且这一高热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降温措施将持续保持。在这一时期,患儿的皮肤血管便逐渐开始扩张散热,患儿的体表血流量慢慢的增多,患儿初始表现出呼吸急促、面色潮红、脉搏加速等症状,这时候应积极的为患儿测量体温,当体温超过38 ℃的时候可以给予适量的退热剂,如果温度得不到控制并持续上升的话,患儿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比如呓语、胡言乱语、行为障碍、神志不清,并可能伴有头痛、头晕、嗜睡、不安等并发症,还有一些情况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呕吐、浑身无力、虚弱及食欲不振等[6]。

这一时期的患儿应及时送往医院,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解除由于高热带来的痛苦。一般的护理措施为:取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敷头部、冰水灌肠等,通过这些强制的手段降低体温,以免体温过高对患儿的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造成影响或伤害。同时,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家长往往由于对孩子的担心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就相关的知识、治疗情况等信息及时的告知家长,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患儿家长的紧张心理。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措施的相关健康教育,使家长能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给患儿进行降温,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7]。

在小儿发热患儿护理中,往往会在患儿实施了降温30 min后再次进行体温测定,一者是检查患儿的高热是否得到控制,另外是由于家长习惯于以这次体温来衡量退热措施是否有效。但大量的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绝大部分高热患儿在采取降温措施30 min其体温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或者没有下降,甚至可能出现继续增长的势态。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降温措施、不同病情的患儿其降温效果也各不相同,而很多患儿家长由于对其中内情不够了解因而更加紧张,认为护理人员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或者没有积极的降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的为家长解释,安抚其焦虑心理,避免引起医疗纠纷等事故发生。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患儿的口腔进行护理,由于患儿处于高热状态,其唾液的分泌也就相对减少,降低了口腔的自我清洁能力,如果存在食物残渣就很容易引起细菌大量繁殖最终导致口腔炎、齿龈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可以用消毒棉签擦拭也可以用淡盐水含漱[8]。

1.2.2.3 体温下降期 这一时期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正常水平,患儿的皮肤逐渐红润,并可能大量出汗,因为家长要及时为患儿更换衣物,并积极的鼓励患儿多进食蔬菜、水果及易消化的食物。查看外界温度,可让患儿适当的外出散步及简单的活动,吸收新鲜空气。

1.3 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体温处于正常水平,皮肤恢复红润,无头晕、头痛等现象;有效:患儿体温有下降现象但没有恢复至正常水平,皮肤略显干燥;无效:患儿体温无下降或上升,皮肤干燥、头痛、头晕等症状未得到减缓。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35例,占总数的77.78%,有效9例,占总数的20.0%,无效1例,占总数的2.22%,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中显效25例,占总数的55.56%,有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无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发热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如果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并不会有较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则可能对患儿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及时的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了解和掌握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发热患儿体温、促进小儿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该次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发热患儿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护理,还要从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等各个时期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从皮肤、口腔、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及患儿父母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 白雁荣,范国义.100例手足口病留观患儿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9):1137-1138.

[2] 陈立华,李清华,王婕,等.发热患儿肛温与腋温测量值差异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10):42+44.

[3] 陈艳.发热患儿家属相关知识水平与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及分析[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1):116-118.

[4] 闫红.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护理体会[C]//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

[5] 朱艳君.多频振动排痰机应用于危重患儿的护理体会[C]//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

[6] 杨关芬,陈静,蓝琴,等.发热患儿家庭护理现状调查及对策[C]//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2.

[7] 王林中.210例发热患儿EV71筛查及临床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12.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儿;发热;治疗;护理

在小儿时期,发热属于是较为常见的临床急症。由于诱发发热的病因有很多,进而使得发热出现不同类型和程度。另外,由于小儿时期患儿的免疫能力较弱,因而还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因而需要对其采取及时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干预,进而及时、有效的缓解发热症状。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72例发热患儿行护理干预,均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选自于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72例临床发热患儿,其中男性41例,女性31例,年龄为30d~12岁(平均为4.5岁);其中高热惊厥患儿为8例,烫、烧伤患儿为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 47例,肺炎患儿14例。

1.2 治疗方法

药物降温。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退热药物:美林、泰诺林以及退热栓剂等。我们建议:患儿为1~3岁,则可使用泰诺林退热剂,患儿年龄≥2岁,可使用美林退热剂;物理降温。采取温盐水(28℃~32℃)灌肠,给患儿灌入100~300ml的0.9%生理盐水,在灌肠后30min后便可排便,进而可促进排除毒素及缓解发热;温水擦拭,可采用33℃的温水擦拭患儿的全身,以此来刺激其血管而促进其扩张,这样可起到散热的作用[1]。

2 护理及体会

2.1 环境与饮食护理

对于小儿发热病症,临床环境与饮食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发热患儿需要静卧休息,保证其充足的睡眠,以此来弥补耗损及消除疲劳;病房室温最好控制在19℃~23℃为宜,而湿度则控制在50℃~65℃为宜,病房内需保持空气的流通性。

小儿在发热时期,需给予饮用白开水,以此来稀释病菌所产生的毒素并将之排除;由于患儿发热时可能会减少消化道分泌液,导致食欲下降,因而需要给予患儿一些清淡、易于消化的流质性食物,同时可适量添加一些蔬菜(如:西红柿、豆芽、芹菜、南瓜等等),以此来补充维生素[2]。

2.3观察患儿病情

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定时测量患儿的体温(一般每间隔4h测量一次,若为高热或高热惊厥需每间隔2h测量一次)。若患儿出汗,则需立即更换衣服,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避免因捂汗而引发虚脱,而在更换衣服时需注意保暖;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及生命指征情况,若出现异常则需立即进行处理。

2.4药物发热反应护理

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发冷、寒战以及肢端冰冷等现象;在确认属于是输液而引发的不良反应时,则需立即停止输原液,同时更换原液体和输液器再次进行输液,另外需时刻保持输液管道的通畅性[3]。对于在输液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需做好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并做到“三查七对”(三查:摆药前查、摆药中查、摆药后查;七对:时间、姓名、药名、床号、规格、剂量、用法),另外在药物配伍在时需注意药物禁忌及药物的浓度与剂量,配制药物需遵循“现配现用”原则。

2.5心理护理

若孩子出现发热症状,部分家长一日内去医院三四次, 迫切要求医生给孩子多次肌注退热针,甚至不合理的应用激素类药物进行解热,这些过度治疗都可造成严重后果,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发热恐惧症”,因而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对家长及患儿讲解关于发热的基本知识以及常规护理方法,以此来有效缓解发热恐惧症,进而使得患儿能够获得合理的临床治疗。

3结果

本文72例临床发热患儿经过临床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均治愈出院。通过对社区患儿家长进行随访,患儿及家长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达到83.33%(60/72)。

4讨论

对于发热患儿,由于其长时间发热可能会增加糖蛋白的分解代谢,这样将影响大脑的功能,另外还可导致患儿体内的蛋白质出现不足,这对患儿抗体形成、损伤组织修复、激素合成以及酶活性等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除此之外,发热还可能增高患儿中枢神经的兴奋程度,进而导致患儿出现不安情绪、幻觉、睡眠质量差以及头痛等并发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惊厥现象。

为了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发热症状,避免发生上述并发症状,我们需要对该病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的开展合理治疗与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呼吸、脉搏)变化情况,以防止因体温聚降而引起患儿虚脱,甚至是急性循环障碍症状[4]。在本文的临床研究中,通过对72例临床发热患儿经过临床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其临床治愈达到100%,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状,均治愈出院。而通过对社区患儿家长进行随访,患儿及家长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达到83.33%(60/72)。由此可知,采取合理的社区治疗与护理干预对发热患儿的恢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刘艳萍,郝丽娜.患儿发热不同时期的护理[J].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382.

[2] 刘爱玲. 发热患儿的护理体会[J]. 健康必读(下半月),2010,10:68.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儿高热惊厥;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4.085

小儿高热惊厥是在婴幼儿最为常见的惊厥性疾病, 患儿既往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史或热性惊厥史, 发病时患儿表现为全身强直性阵挛或阵挛性发作, 一次发热出现一次惊厥后, 如不及时进行治疗, 患儿常会持续发作或在发作一次后又出现多次发作, 轻者导致患儿出现呼衰, 重者可直接导致其发生死亡[1-4]。如在抢救时辅以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1] 。为了研究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本文特选取60例2015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高热惊厥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患儿年龄最小0.5岁, 年龄最大5.0岁, 平均年龄(3.13±0.62)岁;对照组患儿年龄最小0.4岁, 最大4.0岁, 平均年龄(3.02±0.50)岁。两组患儿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①突然出现的不明原因体温升高或体温持续维持在39℃以上;②患儿有不自主骨骼肌收缩表现;③患儿意识丧失, 双眼上翻, 出现2 min以内的呼吸暂停;④患儿的发热原因证实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同时符合①④并伴有以上任何一种症状即可确诊[2] 。

1. 3 护理措施 在实施相同的急救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菏凳9婊だ恚 根据患儿具体病情采取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措施, 观察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3. 1 高热护理 患儿体温偏高时, 遵医嘱对其实施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当患儿体温高达39.0℃时, 降温措施主要应对头部进行, 当体温高达39.5℃时, 应对其全身实施降温措施。物理降温的方法包括使用湿毛巾、冰袋等冰敷腋下等部位, 冰敷停止的标志为体温降至38.0℃以下。还可使用32~34℃的温水或25%~30%的乙醇对患儿进行擦浴。该降温方法可反复进行, 且安全性较高[3] 。

1. 3. 2 惊厥发作护理 患儿惊厥发作时, 首要的问题是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使患儿平卧, 解开衣领, 头偏向一侧, 清除口腔分泌物, 将压舌板缠好纱布置于患儿上下牙之间, 防止其咬破舌头;为保证呼吸通畅, 可为患儿实施高流量吸氧, 待患儿呼吸恢复正常后再调节至低流量, 如患儿呼吸困难较为严重, 应通过简易呼吸器对其进行辅助通气。惊厥发作时, 密切观察患儿的瞳孔及意识变化情况, 如患儿表现为瞳孔大小不等或意识障碍, 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预防患儿发生脑疝[4] 。

1. 3. 3 心理护理 根据患儿不同的年龄, 制定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案,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 可联合家长通过抚触等方式使患儿感到舒适,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 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与患儿进行交流, 鼓励患儿。提升其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应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为其讲解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 缓解其恐惧焦虑的情绪, 提高其对于医疗护理的配合度。

1. 3. 4 健康教育 因大多数患儿家长对惊厥的了解程度较低, 导致其在患儿疾病治愈出院后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疾病复发, 健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加强患儿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 教会其在患儿疾病急性发作时的正确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以有效改善患儿预后, 降低复发几率[5] 。

1. 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惊厥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惊厥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惊厥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惊厥复发率比较 经过不同的治疗护理, 观察组患儿惊厥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经过不同的治疗护理,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0.0%, 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6, 7]:①儿童大脑发育不完善;②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之间含量失衡;③儿童未生成完全的神经髓鞘。儿童在发生了高热惊厥时, 神经受到迅速高热刺激, 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 如患儿发生持续惊厥, 常因为呼吸困难导致大脑发生缺氧, 出现不可逆性损伤[8-13]。综合护理干预就是对患儿在治疗期间的心理、行为等进行干预, 消除患儿及其家长对疾病的错误认知, 保证患儿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6, 14-16]。本次观察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 经过不同的治疗护理, 观察组患儿惊厥消失时间(4.36±2.20)min、体温恢复时间(31.33±2.50)min及复发率6.67%、并发症发生率10.0%均优于对照组(6.87±2.10)min、(43.89±4.30)min、26.67%、33.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发生高热惊厥的患儿及时实施正确的急救及护理措施, 有助于改善其不良症状, 帮助其尽早恢复正常, 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翟明媚, 邱爽, 周红艳. 小儿高热惊厥危险因素的探讨及门诊护理干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10):134-135.

[2] 冯汉兰, 温永珍, 陈小红. 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14):1572-1574.

[3] 张学军. 小儿高热惊厥危险因素的探讨及门诊护理干预.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12):3454-3456.

[4] 陈峰.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研究, 2015(12):1519-1520.

[5] 冼鸿欢.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21):48-49.

[6] 王龙芹. 循证护理对小儿高热惊厥头⒌脑し雷饔. 医药前沿, 2016, 6(29):315-317.

[7] 张凤伟, 郭秋菊, 陈小萌, 等. 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0):29-30.

[8] 洪鹰. 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医学信息, 2015(37):155-156.

[9] 张永梅. 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大家健康旬刊, 2014, 23(17):71-72.

[10] 孟娜. 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评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1):225.

[11] 李方方, 赵变歌, 李秋丽. 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研究. 当代医学, 2013(6):108-109.

[12] 彭玉彬. 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14):166-168.

[13] 田建梅, 陈凤艳.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导报, 2014(32):112-114.

[14] 朱丽萍, 周子花, 吴爱华. 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4):561.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重症预后因素;护理对策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多数患儿由于病情严重,发展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危重,危及生命健康[1]。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机能较弱,在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为了提高护理的有效性,促进患儿良好预后,本文对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根据相关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27例,女患儿23例,年龄8个月~8岁之间,平均年龄(5.1±1.1)岁,病程2~6d,平均病程(3.1±1.0)d。50例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对50例患儿的疾病情况及临床治疗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因素包括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越短,患儿预后越好;而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越长,患儿预后就越差。这是由于患儿在感染病毒后,自身免疫系统会与病毒进行对抗,导致内环境稳定性被破坏,患儿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等。时间越长,说明患儿的神经系统影响越严重,直接影响患儿治疗及预后。

1.2.2护理对策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进行干预。对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家属,护理人员要加强健康教育。比如当患儿出现长时间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必须提高重视,立即带孩子就医。发热护理。如患儿出现发热症状,护理人员首先需要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温度25℃左右,湿度55%左右。保持室内通风,利于患儿降温。为了更好地帮助患儿降温,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物理降温,如盐水冰袋降温、温水擦拭降温等。如患儿高热不退,需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避免患儿发热时间过长。惊厥护理。为缩短患儿惊厥时间,护理人员需根据患儿惊厥诱因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如患儿惊厥诱因为脑水肿,需及时进行脱水治疗;如惊厥诱因为呼吸道痰梗阻,则需要立即进行吸氧排痰处理。意识障碍护理。当患儿发生意识障碍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给予患儿吸氧护理,并保持患儿口腔、皮肤、眼睛的清洁和湿润。为促进患儿意识恢复,护理人员可以加强对患儿的按摩护理,以此来改善患儿血液循环。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帮助患儿被动活动,以此来促进患儿恢复。

1.3观察指标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观察患儿护理前后运动能力:采用运动能力评定量表(FAM)对患儿肢体运动能力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能力越好,肢体神经损伤越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x±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

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见表1。

2.2观察患儿护理前后运动能力评分

护理后运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情危重,患儿年龄较小,治疗较为复杂,且预后较差。对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2]。本次研究发现,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都是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据此,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策,护理效果良好。护理对策包括家属健康教育、发热护理、惊厥护理、意识障碍护理。其中家属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家属对病毒性脑炎的认知度,在患儿发病后能够正确处理,并第一时间带患儿就医;发热护理在于通过各种护理措施缓解发热症状,缩短患儿发热时间;惊厥护理在于通过各种护理措施来缓解患儿惊厥症状,缩短患儿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护理在于通过护理尽快促进患儿恢复意识。当患儿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缩短后,患儿的预后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预后相与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有关。苗蕊[3]在既往研究中也指出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患儿护理后运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这是因为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相关因素,采取了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策,以此提高患儿护理效果[4]。护理对策主要为护理人员针对患儿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等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目的在于缩短发病时间,减轻疾病对患儿的影响,进而更有利于患儿预后。综上所述,在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预后因素后,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提高患儿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志晓,陈国洪,王媛.影响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61-63.

[2]胡文静,杨理明,廖红梅,等.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特点、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17(3):241-246.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6篇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儿热性惊厥中门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门诊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发热患儿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观察组患儿给予门诊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热性惊厥发生情况、家长健康教育合格情况,评价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儿热性惊厥发生率为3.0%,低于对照组11.9%;观察组家长教育合格率为92.5%,高于对照组79.1%;观察组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态度评分(96.8±2.5)分、护理操作(97.5±2.1)分、健康教育(94.8±3.4)分、应急处理(97.9±3.1)分,高于对照组(91.4±2.7)分、(92.2±2.3)分、(88.9±3.2)分、(91.8±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门诊护理干预;小儿热性惊厥;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c)-0147-03

Application of Outpati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redicting the Febrile Convulsions in Children

ZHANG Yan-hua

Fengl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Paediatric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outpati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redicting the febrile convulsions in children.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134 cases of fever childre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67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outpati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ccurrence of febrile convulsions and qualified situ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of children’s parents were observed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ory degree of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febrile convulsions and education qualified rate of children’s parents, nursing attitudes of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nursing operat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emergency handl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3.0%, 92.5%, (96.8±2.5)scores, (97.5±2.1)scores, (94.8±3.4)scores, (97.9±3.1)scores vs 11.9%, 79.1%, (91.4±2.7)scores,(92.2±2.3)scores,(88.9±3.2)scores,(91.8±2.8)]scores,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Outpati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Febrile convulsions in children; Prediction

小菏逼冢常见急症之一即为热性惊厥,出生后6个月至3岁间均有可能首次发病,热性疾病初期为主要的诱发原因,且在体温突然升高至39℃时极易复发,但患儿5岁以后基本不会再复发。热性疾病患儿治疗期间,一旦出现热性惊厥,会引来部分患儿家长的抱怨,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儿科临床中一直十分重视热性惊厥的预防工作。护理为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的手段之一,但常规护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改善预防效果,该研究以该院门诊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发热患儿134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门诊护理干预方法,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门诊收治的发热患儿134例,随机抽取67例作为观察组,男41例,女26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3.1±1.2)岁;发热原因:上呼吸道感染26例,感冒19例,支气管炎12例,化脓性扁桃体炎10例;入院体温37.7~40.8℃,平均(38.6±0.8)℃。剩余67例作为对照组,男39例,女28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3.3±1.3)岁;发热原因:上呼吸道感染24例,感冒20例,支气管炎14例,化脓性扁桃体炎9例;入院体温37.9~40.5℃,平均(38.9±0.9)℃。纳入标准:①患儿就诊原因均为发热;②患儿及家长均对该研究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相同的热性疾病对症治疗,期间,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包含基础护理、呼吸道护理、吸氧护理等。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患儿给予门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患儿因发热在门诊中就诊后,护理人员可以在其家长候诊期间展开调查,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给予家长健康教育,增强患儿家长的预防意识及预防能力。在实施之前,先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调查相关情况,如患儿年龄、既往病史、发热情况、家长对发热后果的认识等,调查之后,护理人员依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给予患儿家长健康教育,提升患儿家长对发热相关知识、预防热性惊厥知识的掌握程度。首先,让患儿家长了解到在小儿热性惊厥发生征兆中,最为明显的一项即为发热,且体温突然升高时,发生风险更高,与此同时,不明显表现也同时存在,告知家长在家期间要对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密切监测,发现升高时立即做出处理;将小儿热性惊厥发生时的其他预兆详细的介绍给患儿家长,如呼吸急促、体温突然升高、烦躁不安等,便于患儿家长及时的发现患儿的异常情况,并能够正确处理,减少热性惊厥的发生可能[1]。需保证患儿休息充足,保温工作适当开展,患儿出汗后,衣服应立即更换。

1.2.2 病情监测 医生诊治患儿期间,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病情变化情况作出严密的观察与监测,对患儿的体温、脉搏定时测量,掌握变化情况,并对患儿的意识、精神状态变化情况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患儿如不足10岁,治疗时无法使用退烧药物,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将患儿衣服适当松懈、调控室内温度等。护理人员在进行物理降温操作时,应将操作要点、具体方法等讲解给家长,便于家长实施。患儿发热时,具体的降温措施应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并注意指导患儿家长,保证患儿家长学会正确的降温措施,如患儿患有四肢冰冷,并表现出畏寒时,可给予患儿擦浴,擦浴液体为30%温乙醇,或30~35℃温水,患儿皮肤发红后,即可停止擦浴,护理人员进行擦浴操作时,还应将相关的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长,如控制擦浴时间不超过20 min、注意给患儿保暖等[2]。

1.2.3 预见性处理 患儿治疗期间,如出现热性惊厥的征兆,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患儿降温措施,先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并让家长协助,增加患儿的饮水量,必要时,给予患儿地西泮针剂0.30~0.52 mg/kg,肌肉注射[3]。一旦患儿发生热性惊厥,护理人员立即给予患儿地西泮针剂,剂量0.30~0.52 mg/kg,静脉注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热性惊厥的发生情况,判断标准为单纯性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观察两组患儿家长健康教育合格情况,合格标准为占患儿陪伴总数85%以上[4]。患儿末次治疗时,利用门诊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包含护理态度、护理操作、健康教育、应急处理,各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热性惊厥发生率及家长健康教育合格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热性惊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家长健康教育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患儿及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态度、护理操作、健康教育及应急处理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热性惊厥属于内科疾病,临床上比较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小儿发生热性惊厥后,经过治疗,大部分能够良好的恢复,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儿预后较差,会发展为癫痫。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热性惊厥的发生机制,多数学者认为,患儿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异常与其发生密切相关[5]。小儿尚不具备完全的大脑皮质功能,即使是极弱的刺激,小儿大脑在刺激下的兴奋性也非常强,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突然发生且放量比较大,引发热性惊厥,通常为短时间发作,并不会影响大脑[6]。

不过,高复发率为小儿热性惊厥的主要特点之一,反复发作会极大的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因此,儿科临床中治疗发热患儿时,非常重视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以保证患儿的智力、生理等健康成长。研究指出,医院外为小儿热性惊厥的主要发生地,如患儿家长能够及时的发现并给予恰当的处理,可保证患儿安全,但实际情况时绝大多数患儿家长缺乏相关知识,在患儿发生热性惊厥时无法恰当的实施处理,增加分泌物阻塞气道、咬舌等症状的发生风险,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7]。

医院门诊治疗因发热就诊的患儿时,为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护理人员会以口头宣传的方式给予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但从实际的护理工作实践发现,常规的健康教育及护理方式中,规范性比较差,导致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家长并不具备护理患儿、预防热性惊厥的良好能力,使热性惊厥的发生率仍然比较高,而且患儿一旦发生热性惊厥,部分患儿家长会将全部的原因归结为医护人员,产生埋怨等情绪,甚至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8]。近年来,临床预防小儿热性惊厥时,开始采用门诊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健康教育、病情监测等手段,避免热性惊厥的发生,并提高患儿家长的预防能力,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风险。据一项调查研究[9]显示,发热小儿在门诊就诊期间,护理人员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后,可增强患儿家长对预防知识及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护理完成后,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健康知识的掌握率可达到94.2%,而具有良好健康知识的家庭中,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生率低至2.8%,该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门诊护理干预后,小儿热性惊厥发生率3.0%,家长健康教育合格率92.5%,符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表示该研究中的门诊护理干预措施具有极强的临床实践意义。

患儿及家长就诊后,候诊期间,护理人员主动调查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给予其健康宣教,增加家长对小儿发热的认知,促使患儿家长形成主动预防的意识[10]。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让患儿家长准确的掌握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生征兆,如高热、呼吸困难等,有助于在家时有效的观察患儿,及时的发现发生征兆,避免热性惊厥的发生。此外,患儿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还将物理降温的措施详细的讲解、演示给患儿家属,使患儿家长能够准确的掌握降温方法,便于在家监测患儿体温时实施,实现家庭中及医院中均能有效的预防[11]。患儿在门诊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还对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意识变化情况等严密的观察,预防性的实施各项护理操作,减少热性惊厥的发生可能,并在患儿出现体温升高时,及时的实施物理降温,降温无效后给予患儿相应的药物,而患儿一旦发生热性惊厥,立即静脉注射地西泮针剂,促使患儿疾病能够更为快速的恢复,尽早痊愈[12]。在该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中,护理态度(96.8±2.5)分、护理操作(97.5±2.1)分、健康教育(94.8±3.4)分、应急处理(97.9±3.1)分,高于对照组的(91.4±2.7)分、(92.2±2.3)分、(88.9±3.2)分、(91.8±2.8)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小儿热性惊厥属于临床常见病,开展预防该疾病发生工作时,应用门诊护理干预后,可增强患儿家长的预防意识,提升患儿家长的预防能力,使患儿家长参与到热性惊厥的预防工作中,提升预防效果,降低热性惊厥的发生率,避免热性惊厥对患儿疾病恢复及健康生长的影响,利于患儿预后的恢复,提高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增强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伟中.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2016,22(15):3070-3072.

[2] 翟明媚,邱爽,周红艳.小儿高热惊厥危险因素的探讨及门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22(10):134-135.

[3] 鞠淑美.小儿高热惊厥应用护理干A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1):276-277.

[4] 唐恒愿.护理干预在门诊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7):190-191.

[5] 蔡槿.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7):255-256.

[6] 付珊珊,弓少华.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临床效果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2):270,265.

[7] 田晶.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8(3):250-251.

[8] 罗尚珍.小儿高热惊厥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4):206-207.

[9] 王凤玲.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336-338.

[10] 李步云.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3,8(21):85-86.

[11] 姚小娜.护理干预在防治小儿高热惊厥复发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61-162.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儿急性高热惊厥;原发疾病;降温护理;高热惊厥护理;综合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7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1-0070-04

Observation on cause and comprehensive nursing effect of 223 children with acute infantile febrile convulsion

MAO Junfa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uji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Zhuji 311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main causes and nursing of children with acute infantile febrile convulsion; To make children get timely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care. Methods A total of 223 and 150 children with acute infantile febrile convulsion were respectively set as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cared with the same conventional nursing, hypothermia care and febrile convulsion care, treatment group was also cared with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care for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guidance. The primary disease, seizure frequency, rate of fever and antifebrile time were observe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for family members of children. Results The 223 children with the most primary disease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125 cases, accounting for 56.05%,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revalence of other primary diseases (P<0.05). After treatment and nursing,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the same fever rate of 100%. Average defervescence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27.4±7.5) min, and attack frequency of febrile convulsion was(4.2±2.1) times, were less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3.796, 2.981, P<0.05). In follow-up period 23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19 cases in control group appeared symptoms of epilepsy,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portions of epilepsy(χ2=1.023, P>0.05). Total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208/223); while total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control group was 74.7%(112/150); total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χ2=5.271, P<0.05). Conclusion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s the most main primary disease of children with acute febrile convuls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assist drug treatment, make body temperature of child returned to normal as soon as possible, effectively control febrile convulsion, and obtain higher nursing satisfaction.

[Key words] Pediatric acute febrile convulsion; Primary disease; Hypothermia care; Febrile convulsion care; Comprehensive nursing measures

小儿的免疫机能不完善,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加之皮肤汗腺的发育不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较弱,所以小儿易出现发热症状[1, 2]。如果小儿持续高热,体温过高,则易继发一些并发症,小儿高热惊厥(infantile febrile convulsion,IFC)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 4]。高热惊厥为小儿单纯由发热而引起的惊厥,也是婴幼儿惊厥的最常见诱因[5, 6]。高热惊厥小儿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难以预料病情的进展,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小儿的生命安全。有关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发作情况、复发危险因素和如何预防复发,是临床儿内科医师与患儿家属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惊厥发作时及时给予适宜的救治和护理措施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寻找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主要病因和有效护理方法,使患儿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我科对高热惊厥患儿223例进行综合护理,有效配合临床救治并及时控制患儿的症状,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急性高热惊厥患儿223例,其中男139例,女84例;年龄1个月~9岁,平均 (3.3±1.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小儿神经学术会议拟定的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诊断标准[7],腋下温度38.5℃~40.3℃。根据小儿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simple febrile convulsion,SFC)165例和复杂性高热惊厥(complex febrile convulsion,CFC)58例。223例患儿中43例曾行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59例电解质水平均正常;86例患儿在退热7~10 d后行脑电图检查,结果正常79例,异常5例;29 例患儿行头颅CT 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将以上223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急性高热惊厥患儿1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性别比、腋下温度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高热患儿常常会出现多汗、口干、嗜睡等症状。因此应注意患儿的皮肤护理,擦拭身上汗液,及时更换潮湿的内衣裤,预防因为汗液蒸发而导致受凉引起病情恶化;注意口腔护理,可用棉签沾取适量生理盐水擦拭嘴唇和口腔,去除其口腔分泌物;对于嗜睡患儿,应注意适时改变其体位和睡姿,按摩其臀部与背部以保证充分的血液循环。高热时机体水分消耗比正常人多,因此应让患儿多饮水,并静脉滴注足量的生理盐水补充电解质和水分,保持机体的水盐平衡。高热时体内的营养物质消耗速度也同时加快,且消化机能受到一定影响,应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肪的食物,以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为主,从而补充分解代谢的消耗损失并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急性高热发病急、病情危重,应及时给予吸氧,迅速改善其脑组织与全身组织的供氧状况,但吸氧流量不宜过高。及时开通静脉通道,以便补充血液循环容量。注意加强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防护,患儿抽搐发作时应防止其碰伤与坠床,可在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在患儿的上、下牙齿间置入牙垫,以防口唇、舌咬伤。遵医嘱迅速准确地给予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改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主治医师,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1.2.2 降温护理 当高热患儿体温高于39℃时应行头部物理降温,而体温高于39.5℃时则应进行全身性物理降温[8]。物理降温的方法主要有:①保持合适的室温。患儿的治疗室应保持安静,18℃~24℃为较佳的温度,并保持通风换气。②额部降温。采用纱布、洁净毛巾润湿后置患儿额头,或者使用物理降温贴贴于患儿额部。③必要时可用润湿的毛巾被包裹患儿的躯干,但包裹时间不应过长,注意不让患儿受凉。④乙醇溶液擦拭。乙醇浓度宜用30%~50%,以40℃~45℃ 为宜,将乙醇溶液湿润小毛巾,擦拭四肢、颈部、手心、腋窝与腹股沟处等部位,尤其是血管丰富的部位,更有利于散热[9]。⑤温水浴。保持水浴的温度比体温略低,水浴时间宜短,护士操作时动作应迅速,温水浴仅适用于温度较高的夏季或春秋季节。

1.2.3 高热惊厥护理 患儿高热时精神状态仍然和正常体温时相当,而部分患儿额头、腋窝等部位温度较高,手足发冷,后者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症状。对于高热症状较重的患儿或有高热惊厥史者应加强护理巡视,最好有专人进行护理。护士站应常备开口器、压舌板等急救物品,并备有抗惊厥抢救药物,随时准备高热惊厥的急救处理。对于发生高热惊厥的患儿,应立即取平卧位,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去枕,解开衣服,患儿头部偏向任意一侧,去除其口腔分泌物以防阻塞气道而出现窒息的危险[10]。在患儿的上下唇间放置压舌板以防惊厥时咬破唇舌。根据医嘱给予抗惊厥药物地西泮注射液,慢速静脉注射,剂量为(0.3~0.5)mg/kg,其起效迅速,但作用时间较短,严重惊厥者可重复静注。持续惊厥者两次注射地西泮注射液的间隔时间应大于15 min,1 d中可注射不超过4次,也可保留灌肠或静脉滴注保持药物作用[11]。

1.2.4 心理护理 小儿急性高热惊厥易引起患儿家属的恐慌、烦躁、焦虑心理,易产生情绪波动,而年龄稍大的儿童也会产生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的不良心理。为减轻和避免患儿及其家属的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向家属、患儿宣讲惊厥症状是由于持续高热造成的,通常发病于高热开始的24 h内,向家属介绍相关的预防和处理措施,通过介绍护理知识消除家属对疾病的盲目恐惧和焦虑。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属一起劝导患儿,减轻其不良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5 针对患儿家属的护理指导 主要指导患儿家属学会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以及识别患儿体温升高的早期临床表现与体征,如:寒颤、精神不振、呼吸加快、肢体发凉等。告知初发高热惊厥患儿的家属该疾病往往不会对患儿的大脑造成显著损伤,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出院后无需预防用药,但应注意观察复发情况,一旦再次出现高热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指导患儿家属在家里常备非甾体解热药和物理降温退热贴,以便第一时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患儿体温控制于不超过38℃。此外,也要提醒患儿家属如果高热惊厥反复发作也可能损伤患儿的大脑,并影响其智力与学习。

1.3 调查方法

两组均接受相同的常规护理、降温护理和高热惊厥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和针对患儿家属的护理指导。统计不同年龄阶段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发疾病,了解导致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记录所有患儿的惊厥发作次数、退热时间并评价护理效果,患儿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在护理结束后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调查表的选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与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的总体两次重测相关系数r=0.793,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0.871,KMO值为0.756,Bartlett’s球形假设检验(χ2=1689.354,P<0.05),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发疾病

观察组223例患儿的原发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共125例,占56.05%,明显高于其他原发疾病导致的患病(P<0.05)。

2.2 治疗和护理效果

两组患儿经过治疗与护理后,腋温均降至37.2℃之下,退热率均为100%。观察组的平均退热时间、高热惊厥发作次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96、2.981,均P<0.05)。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均获得至少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1±1.7)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23例患儿、对照组19例患儿出现癫痫症状,转为癫痫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3,P>0.05)。

2.3 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通过对患儿家属的问卷调查,观察组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3.3%(208/223);对照组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74.7 %(112/150)。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1,P<0.05)。

3 讨论

小儿的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差,同时其体温调节中枢亦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功能有限,所以小儿的发热率显著高于成人。小儿高热惊厥长期反复发作可进一步造成小儿癫痫,尤其是发育迟缓者、高热惊厥时存在显著的神经系统异常者以及直系亲属中存在癫痫家族史者[12]。除了药物治疗外,规范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改善高热惊厥患儿症状的重要手段。护理措施可通过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途径有效降低患儿的体温,必要时采用吸氧措施可迅速改善患儿的脑部供氧状况,从而有利于保障全身的代谢平衡,最大程度地减少高热惊厥对患儿神经系统的损害[13]。通过治疗与护理手段尽快降低患儿的体温和减少惊厥发作次数是主要救治要点[14]。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223例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仅为(27.4±7.5)min,高热惊厥发作的次数为(4.2±2.1)次。可见,综合护理措施可辅助药物治疗,使患儿体温尽快恢复正常并减少高热惊厥的发作次数。

对于高热患儿应首选物理降温方法,以避免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一般将体温降到38℃之下可有效避免再次发生惊厥[8]。但当物理降温效果欠佳时,可给予非甾体解热抗炎药物进行降温。在药物退热的过程中,护士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每隔1~2 h测量1次高热患儿的体温,同时需观察是否出现易激惹的现象。在用药30 min后再次测试患儿的体温,观察是否出现大汗淋漓、体温骤降、四肢厥冷和面色苍白等现象,如果出现以上现象应及时处理。因患儿的退热不应过分追求快速降低体温,应注意保持体温稳定,由高热到低热逐步降温。

治疗后的随访中发现观察组23例、对照组19例出现癫痫症状。文献报道反复发作的小儿高热惊厥可使患儿患癫痫的概率提高[15-17]。所以,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告知患儿监护人反复持续的惊厥的危害性,如果惊厥反复发作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损伤其神经系统,甚至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当儿童出现高热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但也无需惊慌,高热惊厥是由于体温过高而造成的,因此有效恢复正常体温即可控制惊厥症状,高热惊厥患儿经过有效治疗护理后均会较快恢复正常,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疾病症状,只要措施得当,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儿家长观察小儿的体温变化和发热的早期表现与体征,家中应常备体温计。在鼓励家长及时诊治的同时,还应建议其在家里常备小儿退热药和物理降温贴等,及早用药也有利于控制体温并预防高热惊厥[18-20]。此外,应告知首次高热惊厥发作患儿的家长初发高热惊厥一般不会损伤大脑而引发癫痫,治疗结束后无需预防用药,但应密切观察患儿,如果再次出现高热症状时应及早就诊。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热惊厥患儿; 临床护理路径;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0098-02

doi:10.14033/ki.cfmr.2015.30.049

高热惊厥又称为“热性惊厥”,是一种与发热相关的惊厥现象,以婴幼儿多见。由于惊厥发生时患儿出现眼球固定、上翻、斜视、头向后仰、牙关紧闭、抽搐、面色发紫、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将会导致患儿发生舌咬伤、窒息等意外,若反复发作可致脑损伤,导致智力低下,个别患儿可发展为癫痫。在高热惊厥患儿治疗中,做好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提高患儿临床治疗疗效。路径式护理针对性较强,可细化到每日护理工作,根据合理方案制定合理表格,使护理工作标准化、直观化,避免漏洞。本研究对8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高热惊厥患儿,患儿均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第一诊断为热性惊厥患儿;初次发作为4个月~5岁者;体温达到38.5℃以上者;既往无热性惊厥史;符合住院指症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高热惊厥患儿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男58例,女22例,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2.3±0.3)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0±0.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临床治疗中,对对照组患儿采取传统护理,即根据医嘱及护理常规实施护理,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患儿的病症以及体征变化,详细记录患儿临床中的各项数据,密切观察患儿的康复信息,对临床并发症及时进行预防。

1.2.2 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儿采取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的制定是通过笔者所在科主任、主治医生以及科护士长和责任护士依据高热惊厥治疗特点与护理特点,并结合笔者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时间用表格的横轴表示,护理的项目用表格的纵轴表示(护理表格略)。住院第1天,根据临床路径治疗,依据第1天护理计划,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治疗与护理方案;做好临床沟通护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患儿家长做好信息交流以及沟通工作,在患儿入院时,护士要用和善的态度以及温柔的说话语气,这样可以消除患儿及家长的陌生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严密监测患儿神志及体温,注意体温波动情况,多与家长沟通,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消除其陌生感及紧张情绪,对患儿及家长交待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取得配合,做好各项宣教工作,防止意外发生。遇到患儿家长都不配合的情况,可让家长在治疗室外面等候,应用亲切、温和的语言耐心解释,缓解家长的不安情绪,等到打针成功后再把患儿交给家长;住院第2~3天,根据制定方案具体实施,定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协助患儿做好各项检查,并加强饮食、用药、疾病方面的健康宣传,考虑患儿病情,关注家长的心情,能够设身处地多为患儿着想,通知医生,做好基本护理工作;住院第4~6天,在执行护理计划的同时,为出院患儿做好出院指导,协助家长办理出院手续,嘱咐定期门诊复诊,指导家长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积极引导患儿进行治疗,提高其自信心,指导家长掌握预防惊厥的措施,提升护理干预效果[1]。最后,观察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病情得到极大改善,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家长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均具有显著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路径主要是在专业医疗机构中,通过多个专业人员对某一特定疾病而制定的一种标准性照顾计划,是一种医疗模式,实施该模式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在治疗高热惊厥患儿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就是利用专业医疗健康模式,对患儿实施标准化照顾护理,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直观化,优化临床护理效果[2-3];通过逐项完成路径式护理表格中的任务,护理工作具体细化到每日之中,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同时,成立专门护理路径小组,组织护士对患儿病情进行讨论,严格按照护理路径对患儿进行护理,可优化临床护理流程,帮助患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降低患儿住院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时间[4-6];在该护理中,还可以减少护士进行书写记录的时间,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通过逐项完成路径式护理任务,使临床护理工作不会出现遗漏,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危险,提前给予正确干预,防止惊厥再次发作,改善患儿预后[7]。

对患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还可以帮助家长增加对疾病的了解、认知,加强健康知识掌握,注重预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使患儿与家长可以主动参与治疗,提高家长的临床满意度。其中在本次患者临床治疗中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均具有显著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对高热惊厥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自杰.病程不同时段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816.

[2]曹建英.高热惊厥患儿的中西医结合救治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5):1377-1378.

[3]戴丽霞.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0):17-18.

[4]舒辉.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及家长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10,8(10):871-872.

[5]陈辉丽.高热惊厥患儿20例急救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2011,33(6):923-924.

[6]毛君芳.223例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病因分析及其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0-73,76.

[7]张凤伟,郭秋菊,陈小萌,等.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29-30.

[8]黄爱肖.对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92-93.

[9]高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9-110.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发热;小儿;护理;对策

小儿发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症,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有感染性与肺感染性两大类[1]。不同原因引起的发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故必须根据患儿发热原因及类型给予相应的治疗,并实施有效护理。我院对68例发热患者给予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68例(男35例,女33例)患儿,年龄3个月~8岁,平均(3.5±2.1)岁。全部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流涕、鼻塞、精神差、面色及皮肤潮红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少数伴有胃肠道症状。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症状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

1.2方法 两组均根据患儿病情给予相应的降温法治疗。

1.2.1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使用温度为32~34℃的温水对患儿全身皮肤进行擦浴,促进散热。冷敷:将冷水袋或是冰袋放在患儿前额、腹股沟及腋窝等血管丰富部位,促进热传导。冷盐水灌肠:灌入100~300ml/次温度为30℃左右的0.9%生理盐水,保留15~30min后排便,促进毒素排出

1.2.2药物降温 使用美林、退热栓等药物进行降温,但必须注意每种药物的适用范围。如美林退热剂不适用于2岁以下儿童。

1.3护理对策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饮食等综合护理。

1.3.1环境护理 良好的环境是促进患儿恢复的重要条件[3]。因此,护理人员应为患儿营造和谐、舒适的住院环境,坚持每天对病房进行消毒,注意通风透气,预防感染。

1.3.2饮食护理 发热时,应让患儿多喝白开水,以补充缺失的水分,并促进毒素的及时排出。由于发热,患儿消化道分泌液明显变少,消化功能下降,故变得食欲不振。为此,应给予其一些易消化、清淡的流质食物,并合理补充维生素。

1.3.3注意观察病情 发热时,护理人员应定时为患儿测量体温,并做好详细记录。一般隔测量1次/4h,特殊情况或惊厥患儿测量1次/1~2h。若患儿出汗应及时为其更换干衣物,预防虚脱或捂汗。同时,还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及精神状态进行密切观察,若发现异常必须及时处理,必要时报告主治医生。

1.3.4心理护理 许多家长在患儿发热后均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并变得手足无措。为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先安慰家长,并取得家长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1.3.5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家长讲解发热的机制、类型、症状及治疗原则,使其对发热有更好地了解,并教会家长惊厥的紧急处理措施,为治疗赢得有效时间,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1.3.6惊厥处理 发热若不能及时处理,极有可能导致高热惊厥。对于惊厥,应作如下处理:注意把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把患儿取平卧位,除去枕头,使其头偏向一侧;将其衣领解开,及时将其口腔分泌物清除,以免抽搐时导致窒息。在小儿上下齿间垫入裹有纱布的压舌板,预防患儿咬破唇舌。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

2 结果

经过及时的治疗与精心的护理,两组患儿病情治愈出院。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1%,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3.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发热在儿科中较长常见,尤以婴幼儿居多。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很多,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外在因素,因为小儿体温控制中枢功能仍不够发达,体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天气过热或过冷,衣物穿多或穿少,空气问题等因素,均会引起发热;②内在因素,如气管炎、感冒、胃肠炎、喉炎等感染性疾病;③其他因素,如预防注射卡介苗、白喉、麻疹等所致[5]。

小儿发热后家长应保持冷静,并及时送往医院或医疗点就诊,不可随意使用退热剂、抗生素等药物,以免造成对患儿身心的伤害。医生应根据患儿症状及体征等确定患儿发热类型,并及时进行对症治疗。此外,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我院对68例患儿给予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发热必须及时找出发热原因,并根据其发热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小儿发热的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1,6(08):226-227.

[2]郭晶.小儿发热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3,6(2C):69.

[3]张晓,郝瑞芳,毛雪莲.浅谈小儿发热的护理体会[J].工企医刊,2013,26(04):360.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小儿高热惊厥; 急诊处理; 护理措施

doi:10.14033/ki.cfmr.2017.8.0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092-02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突发高热及肌肉强制性收缩等,小儿高热惊厥通常伴有面色灰暗,以及四肢冰凉等症状,其起病急且较为迅速,如患者高热惊厥反复发作,可导致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1]。小儿高热惊厥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其发病人群的年龄跨度较大,其中,年龄6个月~4岁的患儿人数居多[2]。近年来小儿高热惊厥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发病率随之而呈增长趋势,如患儿反复发病或者长期处于高热,则较易导致患儿出现脑损伤,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及身体健康均造成严重影[3]。本文选取76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资料,对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处理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评价,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6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4个月~10岁,平均(6.36±1.21)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4个月~11岁,平均(6.47±1.22)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发生惊厥,均立即取平躺位,并将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内、鼻内、咽喉内异物,避免阻塞导致患儿窒息,同时将患儿下颚抬起,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压舌板避免咬伤舌头,辅助患儿排痰。必要时使用鼻导管或面罩辅助患儿吸氧,给予患儿药物治疗。使用稀释的10%水合氯醛灌肠,保持药物药效持续1 h以上,立即给予患儿注射0.1 mg/kg的安定注射液,注意观察患儿情况。若患儿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则立即停止注射。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积极配合医生为患儿实施降温,指导家属观察患儿病情,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为患儿营造安静、温馨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内的环境清洁、空气流通。做好安全护理措施,必要情况下在病床上增加护栏,同时,对患儿的体温、皮肤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记录,保持患儿的皮肤干燥。(2)对患儿家属实施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向患儿家属介绍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及应对措施,获取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使用玩具、故事书等转移患儿注意力,提高患儿治疗配合度。(3)高热干预:指导患儿家属及时为患儿更换衣物,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降温,并对患儿的体温变化进行密切观察。(4)增加饮水量,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5)出院指导:出院后家长为患儿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定时进行身体锻炼,可增强患儿的体抗力,强健身体。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如果患儿的体温超过38.5 ℃以上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复发。对患儿家属实施小儿高热惊厥疾病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正确的降温方法,避免家属慌张处理不当而加重病情。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诊断标准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价,显效:患儿的疾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体温正常;有效:患儿的疾病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体温下降;无效:疾病体征、体温均无明显变化[4]。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5.26%;对照组复发10例,复发率为26.32%。经统计分析,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5.26%,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主要发病原因为患儿的体温骤然升高,受到年龄的影响,患儿对高热的耐受性较差,在此情况下极易导致患儿出现惊厥[5]。尤其是针对发育尚未完全的新生儿而言,高热惊厥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小儿高热惊厥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因此,医护人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病情变化[6]。当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护理人员首先需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顺畅,并给予吸氧、降温等常规治疗,同时对患儿脉搏、呼吸、血压、精神、瞳孔及体温等情况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并记录[7]。在患儿接受急诊抢救后,可从住院环境、心理干预、高热干预等方面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稳定患儿及家属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8-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采用紧急有效的急诊处理措施,并增加综合护理是提升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更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朱丽萍,周子花,吴爱华.护理干预在小焊呷染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4):561.

[2]雷小丽,朱燕华,王静.小儿高热惊厥急诊的护理措施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5):1039-1041.

[3]郁林倩.急诊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48-249.

[4] Tuncer O,Karaman S,Caksen H,et al.Lymphocytes subsets in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7,117(7):919-925.

[5]张春香.56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临床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2):130-131.

[6]杜惠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8):1118-1119.

[7] Kawada J,Kimura H,Kamachi Y,et al.Analysis of gene-expression profiles by 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 in children with influenza[J].The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2006,87(3):1677-1683.

[8]罗用,何刚.小儿高热惊厥93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47-148.

[9]张凤伟,郭秋菊,陈小萌.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29-30.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儿感冒发热;临床观察;护理效果

感冒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属于感冒易感人群。小儿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患得感冒,其中冬春季感冒发生率最高[1]。在感冒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小儿家长更加关心的问题也是小儿感冒发热情况。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效果,为小儿感冒发热处理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95例感冒发热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都呈现感冒的临床症状。其中,男45例,女50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年龄(2.03±0.05)岁;体温38.6℃~40℃。患儿的主要症状是体温>38℃,同时还伴有咽喉疼痛、咳嗽等情况。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 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尤其要保持房间通风,保证新鲜的空气进入房间,同时温度控制在20℃最为适宜,湿度在50%~60%之间。让患儿多饮用水,不能捂闷,针对患儿情况,采取合适的退热措施,不能过量使用退烧药物。其次,当患儿发热时,要减轻患儿的衣物,不可穿太多衣服。当患儿体温达到39.0℃时,要立即给予其退烧药物。在感冒期间,患儿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的情况,此时要让患儿禁止饮食,待其好转以后,让其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后,患儿感冒,家属会比较紧张,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耐心地向家长解释患儿的情况,说话B度要温和,树立患儿家属的信心,使其配合医院工作。

1.2.2饮食护理 在患儿感冒期间,要密切注意患者的饮食状况,多食用清淡的流质食物,如水果榨汁、粥以及面条等。饮食时要少吃多餐,不宜食用油腻的食物。在患病期间,患儿更需要充足的水分,补充因为代谢旺盛而丧失的水分。患儿感冒恢复后的1 w内,其呼吸系统仍处于不健全的状态,损伤患儿肺部的通气功能,余热没有完全消除。家属可以要煮一些冰糖雪梨,最终达到润肺止咳的效果。

1.2.3口腔护理与服药护理 保持患儿的口腔清洁是护理的重要部分,2次/d用温水冲洗患儿口腔,坚持饭后漱口。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小、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浸满盐水的棉签清洁口腔,清洁3次/d。在做好口腔护理的同时,医护人员还要监督患儿服药,体温

1.3评价标准 评价实施护理对策前后的护理效果,自制满意度评价表,主要分为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等几个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的统计学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结果

经过密切的临床观察,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的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P

3讨论

儿科最常见的疾病要属小儿感冒发热,在患儿感冒期间,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的临床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对患儿的体温进行观察 当患儿的腋温超过37.4℃,并其在1d之内患儿的体温不断波动,波动超过1℃便属于发热。当患儿的腋温在37.5℃~38.0℃时属于低热,处于38.1℃~39.0℃则属于轻度中度发热,39.1℃~40.0℃属于高热,当体温超过41.0℃时属于超高热。患儿发热时间超过2 w时属于长期发热,发热时要及时地为患儿量体温,4 h测量一次最为合适。测量的部位主要包括口腔、耳部、颈部等。对于年龄超过5岁的儿童,最好采用口腔温度计测量,而对于年龄偏小并且不配合的患儿,医生采用直肠温度计进行测量比较好。注意测量温度的时间,口腔以及温度不低于3 min。

3.2对患儿的神志进行观察 患儿的病情严重情况不能完全通过体温高低来判断,因为患儿尚未形成对温度准确控制的体温中枢[2]。当患儿病情较轻微时,其体温可以达到40.0℃,病情更为严重时,其体温达到38.0℃。当患儿出现感冒发热的情况时,医生更需要观察患儿的神志。想要了解患儿感冒的轻重状况,可以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病情较重的患儿其精神状态比较差,会哭闹不止,甚至嗜睡、很难被唤醒。而病情较轻的患儿通常比较好动、精神状态良好。

3.3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 ①观察患儿的面色:患儿脸色红,说明患儿持续高热,面色呈青色表明情况更加严重[3]。当红色减退时,表明其热退。面色暗淡、眼神呆滞说明患儿的病情严重,患儿皮肤呈现暗紫色或紫色,说明患儿出现皮肤出血情况。②观察患儿出汗情况: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出汗量、出汗时间。出汗说明热量在散失,但是大量的出汗会导致患儿虚脱,所以要密切关注。③观察并发症的情况:当患儿出现感冒高热、咳嗽不止、呼吸比较困难时,持续如此可能会引发肺炎等并发症。患儿耳朵流脓、耳痛时,要防止患儿出现中耳炎并发症。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说明经过临床观察与采用正确的护理对策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对于感冒发热患儿,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并采用恰当的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孙月,李斌.小儿风寒与风热感冒的预防及护理要点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16(03):1-9.

[2]贺永兰.婴幼儿感冒的护理对策及预防分析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89(03):16-23.

[3]罗慧玲.辩证施护在外感发热物理降温中的实施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3(1):56-58.

[4]刘安,李俊安,韩涛,等.连不同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以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分析与探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09(02):1576-1577.

[5]林安安.莲花清瘟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早期13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27(09):512-513.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儿高热;针对性护理;常规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a)-0185-03

Nursing effect of different nursing care modes in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

HE Ting-xi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jia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Yangjiang 5295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specific nursing care in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 respectively.Methods 100 children patients with high fever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randomly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the specific nursing care was given to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emperature of children patie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as(37.5±0.2)℃,lower than(38.3±0.2)℃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nursing care(P

[Key words]High fever in children;Specific nursing care;Routine nursing care;Clinic effect

研究@示,当高热患儿体温达到39.1~40.0℃时,便会对患儿造成极大的危害,若难以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将会对患儿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形成高热后遗症[1]。目前临床对于小儿高热患者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小儿患者治疗依从性较低,且容易出现一些临床并发症。所以需要注意,针对小儿高热患者不但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还应给予患儿相应的护理措施,方可取得最佳疗效[2],因此针对我院收治的100例高热患儿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研究护理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小儿高热患者100例,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0~30个月,平均(19.0±1.4)个月;体温37.9~40.7℃,平均(38.8±1.3)℃;病程0.4~5.1 d,平均(2.1±0.8)d。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9~31个月,平均(19.5±1.0)个月;体温38.0~40.5℃,平均(38.7±1.2)℃;患儿病程0.5~5.0 d,平均(2.0±0.7)d。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儿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温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临床常规性、基础性护理措施,详细护理服务:为患儿家属介绍常规用药药效及必要性,并告知患儿家属药物的常规用法及剂量等;嘱咐患儿家属注意患儿的日常饮食,以易消化、提高免疫力食物为主[3];嘱咐患儿家属保证患儿的充足睡眠;若患儿高热长期难退,患儿家属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时,进行沟通安抚,并向其介绍小儿高热相关症状及知识等,使患儿家属在对疾病了解的基础上,改善自身情绪,更好地照顾、安峄级;保证病房环境的舒适度,保证安静,经常通风,使室内空气清晰,且要保证病房湿度、温度处于正常水平,利于患儿休息;对于病房人员流动量进行限制,避免出现细菌发感或诱发其他疾病的情况;对患儿血压、体温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观测[4]。

干预组在给予上述护理措施基础上,同时给予患儿针对性护理措施:①对患儿基本情况进行评估,了解不同患儿的个体差异,从而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方案;②对患儿的饮食爱好进行了解,为患儿制定出不同的特色食谱;③针对患儿及其家属心理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降低患儿家属的精神压力,提高患儿及其家属配合治疗的积极性;④针对患儿临床症状,给予患儿高热护理、惊厥护理措施,如采用药物降温法或物理降温法对患儿进行护理;采用相应的急救措施对惊厥患儿进行处理,使其停止或减少抽搐,或对患儿人中穴、合谷穴进行同时按压,适当给予患儿刺激。⑤在解决个体问题的基础上,严密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形成良好护理循环,得到最佳护理效果[5]。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护理总满意度、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患儿体温变化情况。

采用满意度调查表针对临床护理服务情况统计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满分100分,共包括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4项,其中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评分90~100分为满意;评分80~89分为较满意;评分70~79分为一般满意;评分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记录,评价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痊愈为经临床治疗护理后,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且没有任何其他不良反应;良好为经临床治疗护理后,患儿体温明显下降;改善为患儿体温有轻微下降,但仍需给予观察治疗;无效为患儿病情改善程度无进展,体温无明显变化或加重[7]。总有效率=(痊愈+良好+改善)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前后体温变化情况的比较

两组护理前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患儿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的比较

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儿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

干预组患儿护理满意度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儿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干预组患儿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0%,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高热属于儿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尤其是近几年来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8-9]。患儿行腋下温度测量后,体温超出37℃且1 d内体温波动超出1℃,既属于小儿高热疾病患者[10-11]。研究显示,体温异常升高后便会出现高热症状,体温的升高与身体的耗氧量呈正相关,所以高热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身体无氧代谢[12-14]。随着体内环境的失调,容易造成细胞损伤,出现血清α-氢丁酸脱氧酶及肌酸激酶升高的情况,使得心输出量增加,对于患儿心肺负担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会对患者的脑神经造成损伤,所以必须给予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避免对患儿身体及生命造成危害。

研究显示,护理干预措施在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治疗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不但可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还可改善患儿预后[15]。在本研究中针对小儿高热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针对性护理措施,与前者相比,行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干预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较佳,总有效率高达96.0%,且患儿临床症状恢复较快,护理后患儿体温为(37.5±0.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38.3±0.2)℃,可见针对性护理措施效果明显,利于降低患儿体温,促进症状恢复;另外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对于患儿预后具有较好效果,进一步证明给予高热患儿针对性护理措施的重要价值[16]。

综上所述,临床给予小儿高热患者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患儿高热症状,且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琳.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8):87-88,91.

[2]斯格灵,阿斯娅・帕塔尔.赖氨匹林在急诊儿科发热性疾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61-62.

[3]吕琦玲,梁汝青.小儿高热惊厥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01-102.

[4]马志红,梁进娟,屈丹,等.46例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有效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2):92-93.

[5]张凤伟,郭秋菊,陈小萌,等.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29-30.

[6]殷伟芬.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58.

[7]林梅芳,韩天娥,姚桃金,等.小儿高热惊厥危险因素的探讨及门诊护理干预[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4):647-648.

[8]耿润红.小儿高热护理认识思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50):179.

[9]张薇,李兵,冯静,等.个性化护理在小儿重症肺炎高热惊厥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4):405-406.

[10]牛琼英.不同降温方法对小儿高热的效果与护理方法探讨[J].甘肃医药,2014,33(10):791-792.

[11]李冬梅,陈楷珠,林金生,等.院前急救指导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治疗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 13(13):19-20.

[12]莫君.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123-124.

[13]杨毅.小儿高热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106.

[14]郑景仙.小儿重型化脓性脑膜炎致高热的护理要点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0):152-154.

[15]冯汉兰,温永珍,陈小红等.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4):1572-1574.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小儿发热;布洛芬;退热剂;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布洛芬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1],其相对于针剂的副作用较小同时相对于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起效快和持续时间长以及副作用小的优点。

1.布洛芬用药的选择

1.1 退热剂的使用时机

小儿发热是机体抵御病源微生物的正常反应,一定程度的发热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2]。同小儿布洛芬时,体温高低与患儿体质、营养状况、时间等密切相关,但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相关,即并不是体温越高,病情越严重,因此在退热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寻找治疗原发病,不要单纯一味退热。但下列情况应考虑使用退热剂:

(1)当发热的患儿表现出头晕、头痛、等不适,或是烦躁不安、易激惹时;

(2)当家长对患儿发热的问题感到很紧张感或很恐惧的时候,而且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时;

(3)当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又不能有效评估患儿有无不适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热药。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2个月以下婴儿肛温38.5℃以下时,应首先分析病因并且以物理降温为主,不主张先用退热剂。

1.2 布洛芬的适用条件

主要适用于6月龄以上儿童。布洛芬儿童推荐用量为每6小时一次,每次5-10mg/kg,每24h最多4次。肾脏功能不好及脱水患儿要谨慎使用。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不良反应,同时有诱发哮喘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G-6-PD缺乏的患儿可使用布洛芬,临床中虽未见明显溶血性贫血危险,但也应注意使用剂量。

2.布洛芬用药过程的护理

针对发热患儿,首先要明确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路径,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达到退热、消除病因的目标。除了定时测体温和查房外,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护理问题值得注意:

(1)患儿服用布洛芬后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的正常温度和湿度,环境安静,通风良好;特别是使用布洛芬出汗后,要保持皮肤清洁,衣物干燥。

(2)患儿服用布洛芬后因为机体需要时间吸收药物,可能并不会马上见效。但发热时,机体温度每升高1℃,心率每分钟平均增加10~15次[3],心率的加快使心输出量增多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对于有心脏疾患的患儿在使用布洛芬治疗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此外,5岁以下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很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所以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或者有高热惊厥征兆的患儿应及时配合物理降温。

(3)物理降温应该首先解开包被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一般发热患儿可以使用35~40℃的温水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进行擦浴,至皮肤微微发红,达到退热的效果。另外必要时可以采取冷盐水灌肠来退热。对于儿童我们不主张使用酒精擦浴,酒精擦浴可引起体温骤降,过敏等同时因为小儿皮肤薄嫩酒精可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

(4)因为布洛芬退烧作用比较强,退烧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使用布洛芬退烧时需时刻注意患儿是否有脱水、入量不足等,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液。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家长脱水征兆并定时巡视检查。

(5)因椴悸宸彝ü肾脏代谢,所以肾功能不好的患儿应注意谨慎使用布洛芬。同时可能存在的情况是家长并不清楚患儿肾功能,或者家长单方面认为患儿肾功能正常。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告知家长此问题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及时巡视观察患儿体征。

(6)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告知家长不良反应的症状以及判断方法,最好辅以图片展示,以便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患儿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程度不重时告之家属这属于正常反应,不必紧张,如出现严重反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7)发热患儿主要表现为烦躁、哭闹或精神萎靡,进而不配合治疗等。作为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语言、温婉的态度和耐心对待患儿,使患儿在护理实施过程中尽量消除因恐惧而产生的不配合。

3.布洛芬用药心理护理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一切治疗和护理成功的基本保证,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患儿家长心理状况的评估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要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并及时予以疏导。针对布洛芬用药家长可能会产生如下心理状态:

(1)焦虑,患儿发热尤其发生高热时,家长表现出最多的是焦虑,尤其担心患儿长时间发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即影响脑功能,反复询问医护人员。

(2)不信任,一旦患儿表现体温不降,或降温后又持续升高,家长会误认为是医护人员治疗措施不利,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3)恐惧,3岁以内患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表现为双眼上翻、全身抽搐等临床症状。一旦出现,家长都会出现恐惧、害怕,担心患儿有生命危险。

家长出现以上表现时,护士除了及时有效地解除患儿高热,还应主动与患儿家长多沟通,提高其对患儿病情的认知度,尤其长期发热、病情反复的患儿,更要向其家长做好基本知识宣教。灵活、通俗地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发热,了解有关医学及护理常识,解释退热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解除家长因患儿发热而引起的焦虑、恐慌,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

同时在患儿痊愈后护理人员也应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提醒家长:小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较差,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应尽量避免带小儿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游玩;避免接触患病人群,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较大患儿给予高热量、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加强体格锻炼,增强抵抗力;天气变化,注意增减衣服。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4):306-306.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发热;病因;护理

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时,机体会与病菌进行抗争,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热。在日常生活我们经常会见到婴幼儿生病发烧,但成年人却较为少见,这是因为婴幼儿自身的保护屏障尚未完全建立,所以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加之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差 ,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 ,因此婴幼儿较成年人更易产生发热、高热的情况。如果一旦治疗不当、不及时 ,很可能会影响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加强对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的了解和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集本院收治的190例入院患儿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对比,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及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0例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小儿采用腋下测量,低热:腋温37.3℃~38.0℃,中等度热:腋温38.1℃~39.0℃,高热:腋温39.1℃~41℃,超高热:腋温41℃以上)其中低热62例,中等度热71例,高热41例,超高热16例;男童98例,女童92例;年龄在3个月~6岁间。

1.2方法 患儿入院时建立患儿情况登记表,同时建立患儿档案,追踪了解和观察患儿发热情况和治疗情况,并向患儿家属详细了解病程,向医生了解患儿的发热原因,如支气管炎、肺炎、麻疹、肠炎、胃炎、流脑等,并分类统计。

1.3发热原因总结 经过统计,登记的190例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78例,占41.1%,,肺炎54例,占28.4%,急性肠胃炎32例,占16.8%,肺结核15例,占7.8%,麻疹8例,占4.2%,乙脑1例,占0.5%,其它2例,占1.2%。

通过数据分析:小儿发热常见的病因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急性肠胃炎、麻疹等,占引起小儿发热病因的大多数。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掌握患儿发热的病因后进行治疗和护理,对患儿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2 发热护理建议

由于婴幼儿的生活认知和自理能力有限,所以在发热时更需要科学、细致、耐心的护理,在婴幼儿发热护理时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发热患儿的病情,定时测量和精确记录患儿体温,一般每4 h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并记录。这有助于详细了解患儿的体温变化。但进行体温测量时要注意避免在患儿进食、哭闹、运动或过度保暖时测量,这些情况下会患儿体温会升高,造成测量不准确。一般应尽可能选择在患儿休息30 min后,饭后1 h后,患儿安静时为宜;如果患儿出现超高热或有高热惊厥趋势时则需加强体温检测,应每1~2 h测量 1 次。患儿在进行了退热处置后的1 h内需重复测量体温,并密切观察观察患儿热型、热度、尿量及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等情况,如有虚脱、昏迷、腹痛、腹泻、结膜充血、出血、关节痛、皮疹等表现时,应及时给予处置。

2.2饮食护理 发热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加快,身体的消耗会大大增加,体内水分也会明显减少。所以,当患儿发热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多给患儿饮用温开水,促进其多排汗、排尿,通过体液的排出使身体降温排泄毒素。注意不要给患儿饮用冷开水,因为患儿发热时经常伴随有胃肠不适和咳嗽,饮用冷开水会加重这些症状。

发热时,体内的消化液分泌会减少,胃肠蠕动也会减慢,消化功能减弱,因此在患儿的饮食护理上要以易消化、清淡的流质食物为主,不宜食用油腻或辛辣的食物,同时注意平衡营养膳食,多添加一些营养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青菜、西蓝花、南瓜、西瓜、西红柿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水份,有利于患儿身体恢复。

临床上常见有些孩子爱吃肉类、零食、奶制品等食物,而对蔬菜望而远之,这类小儿较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扁桃体炎或化脓。所以在小儿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不要一味的追求高营养,而应该注意营养均衡。

2.3身体护理 如果患儿的发热时间长,温度过高会使体内的营养物质及氧的消耗大大增加,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所以,患儿发热时要注意让患儿多休息,最好卧床休息。

高热的退热过程中患儿会大量排汗,护理时要及时的擦干汗液,更换衣物,保持患儿的清洁和舒适,衣服和被褥都不可过厚。可以用温毛巾擦试患儿皮肤,使皮肤的血管扩张,以利散热,但在擦拭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发热时由于口腔唾液分泌的减少,患儿口腔粘膜会较干燥,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容易发酵,口腔细菌大量繁殖,可能会引起舌炎、牙龈炎等。所以,为保证患儿口腔的清洁,最好每日早晚和每次进食后都用盐水漱口。

2.4环境护理 患儿所处室内环境保持干净和整洁,注意室内通风,定时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可早晚各一次开窗30 min进行通风,尽量将室温维持在 18℃~22℃左右,让患儿感觉舒适为宜。

3 讨论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快,各个器官的功能及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发育不成熟,特别是6个月以后的婴幼儿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由于缺乏母体的IgG抗体,所以极易感染病菌引起发热。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比率得提高,家庭成员对婴幼儿极为娇惯和宠爱,所以许多家长对儿童发热特别是高热都普遍存在着恐惧、焦急的心理,希望医护人员能尽快给孩子降温,如退热不及时还会引发医患纠纷,造成盲目使用退热药物问题;还有很多家长因为害怕小儿疼痛哭闹等原因,不愿意采集患儿血样进行血常规化验,殊不知这样做只会影响医生对患儿病因的判断,影响患儿的康复。针对这些情况,医护人员在小儿发热后,既要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更要向家长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让患儿家长配合医护人员依据患儿的病情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让患儿家长明白发热是一种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的代偿反应,并非所有的发热都要给予降温,大多数发热是否给退热药处理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只有在高热对机体造成损害时才给予降温处理,如5 岁以下有发热惊厥史或有严重肺部、心血管等疾病的患儿。

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科门诊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病因以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肺炎等最为常见,了解小儿发热的病因,采取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能有效防止盲目用药和不当护理对小儿机体的损害,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陈文斌.诊断学[M]. 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

[2]张玉玲.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J].医学创新研究,2007,10(4):116

[3] 冯天行.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病因及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 19(1):106-107.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门诊; 高热患儿; 采血; 规范管理; 安全隐患 

临床上将体温超过39 ℃称之为高热,由于小儿大脑发育不够完善,微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因此高热患儿处理不及时极易发生高热惊厥或其他的意外情况。本院为三级甲等优秀妇幼保健院,日门诊量1500人次左右,儿科日门诊量350人次左右,因高热就诊的患儿可达数十人,为明确诊断,绝大多数发热患儿都需要进行采血化验,但从采血到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寒战甚至高热惊厥,不仅存在很大护理安全隐患,也极易导致护理纠纷和投诉的发生。减少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是在事情可能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御行为,即采取积极的前瞻性管理干预措施,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因此,及时观察高热患儿体温,及时进行降温处理,早期发现患儿寒战、惊厥症状,早期干预,优化护理流程尤为重要。本院自2013年6月对门诊需采血的高热患儿进行规范化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儿内科门诊收治的高热需采血患儿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个月~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0例,其中男320例,女280例,对照组600例,其中男330例,女270例。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中枢性疾病。两组年龄、性别、发育状况、家属素质及体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做法:(1)制定规范管理流程。门诊大厅放置醒目的就诊程序宣传栏及相关的便民措施宣传单,同时设置门诊导诊台以供咨询和办理就诊卡,避免患儿家属因环境不熟悉及对便民措施不了解导致就诊时间延长,儿科门诊设置发热患儿专用诊室,配分诊护士,护士预检为患儿测量体温时,详细询问家属患儿有无高热惊厥史并告知医生;患儿无高热惊厥史,体温超过39 ℃,根据医嘱予以布洛芬混悬液5 mg/kg口服,进行降温处理后去检验科采血,患儿有高热惊厥史,体温超过38.5 ℃,根据医嘱予以布洛芬混悬液5 mg/kg口服,鲁米那10~15 mg/kg肌肉注射后由门诊护士陪护优先进行采血检查;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患儿寒战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及病情变化,待寒战停止,体温下降后,方可到检验科进行采血检查,如发现患儿出现高热惊厥立即通知医生,同时启动高热惊厥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紧急处理:按压人中、合谷穴,同时注意保持安静,避免刺激患儿[1]。采取就地、就近原则转移至急救室,进行急救,给予地西泮0.3~0.5 mg/kg静脉注射[2];保持呼吸道通畅,松开衣领,平卧,头偏一侧,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托起上颌,防止舌后坠引起窒息,上下齿之间放牙垫以免唇舌咬伤,迅速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1~2 L/min[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意识变化、惊厥发作时间及持续时间,在门诊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检验科配备急救车,以备在患儿抽血过程中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时能及时进行抢救,护理部安排1名穿刺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儿科护士,负责静脉采血,以保证采血成功率,缩短就诊时间,意外紧急情况时配合医生救护,提高抢救成功率,负责急救车内急救药品和器材管理,保证急救药品和器材处于备用状态;儿科门诊候诊区进行分区管理,发热患儿候诊区增加移动电视机1台,播放动画片,分时间段插播自拍宣教片:高热患儿护理、高热惊厥预防与早期识别、惊厥的家庭急救等,就诊高峰时段上午9:00-12:00,支助中心固定专人巡视;高热患儿采血完成后回初诊室,立即为其复测体温,根据医生医嘱为其进行下一步治疗,病情需要住院的患儿则由门诊护士护送入病区,并与病区护士做好交接。(2)成立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小组。门诊护士长担任规范管理小组组长,负责协调、检查工作,设责任组长1名,由责任心强、理论及临床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担任,负责协助护士长进行培训工作及流程监督,检验科配备1名穿刺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儿科护士,负责静脉采血,组员为全体门诊护士,实施前全员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门诊高热患儿规范管理流程、存在的安全隐患、病情观察尤其是寒战和惊厥的前期症状、高热护理、发生寒战及高热惊厥紧急救护程序、健康教育、风险意识教育等,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分数在90分以上为合格,合格后准予上岗。(3)制定质量控制方案,成立以护理部-门诊护士长-责任组长为主体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一级质量控制由责任组长承担,质量控制重点:根据制定的规范管理流程和考核细则,评估和监督当班护士规范流程的落实及关键环节的工作质量,及时指导和改进本班存在的问题,根据情况上报护士长。二级质量控制由门诊护士长承担,质量控制重点:制定培训、考核细则及相关的规范管理流程,评估责任组长工作质量并进行成效评价,定期对护理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总结,负责护理质量追踪及持续改进。三级质量控制由护理部承担,质量控制重点:随时、动态的对门诊规范管理流程进行检查,对护理管理进行动态监控,实行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4]。制定规范管理流程质量标准。将分诊护士、采血护士,门诊巡视护士等的工作内容及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考核细则,以确保护理环节安全无缝隙,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责任组长将每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指导落实和改进,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每日质量控制记录本上,包括存在问题、责任人、整改措施、效果评价[5];护士长在就诊高峰时间段采取游走式管理,检查重点环节是否落实到位,每周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在科周会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提出整改要求,根据情况对当事人扣除质量分及给予相应的处分,每月将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及落实情况汇总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根据上报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不定期的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和重点流程进行抽查、考核。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管理模式,按照儿科门诊就诊流程,预检分诊护士查体温,如体温超过38.5 ℃对家属加强宣教,嘱其保持手足温暖,通知医生优先就诊,就诊和采血过程中出现寒战或惊厥遵医嘱进行处理,病情需要住院者,门诊护士指导其入院。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高热惊厥、寒战发生情况及家属投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高热惊厥及寒战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高热惊厥发生率及寒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家属投诉情况比较 观察组家属投诉2例,投诉率0.33%,对照组家属投诉62例,投诉率10.33%,观察组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1.419,P<0.01)。 

3 讨论 

3.1 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有效降低了高热惊厥及寒战发生率 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症状,成因多样,对小儿发热的情况要了解其发病原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临床诊断和对症用药上存在不小的障碍[6]。为了给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接诊医生会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包括采血化验。门诊患儿从就诊到去检验科采血拿到检验报告一般至少需要1 h左右,一般平诊患儿尚可,对于高热患儿而言,在此等待时间内极可能出现寒战甚至高热惊厥。高热惊厥病情急,危害极大,且病因复杂,反复发作可严重损伤大脑,影响儿童智力[7]。高热惊厥一般发生一次约有1/3的患儿以后会反复发生,而频繁的高热惊厥可以对患儿的脑部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有时是不可逆的。面对采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高热患儿寒战和惊厥)进行早期识别,及时正确的降温,规范管理,降低其安全隐患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情况采取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详细询问就诊患儿家属,患儿有无惊厥史,如有患儿体温>38.5 ℃在检验科采血检验之前先于儿科门诊治疗室采取药物降温。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高热患儿寒战和惊厥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寒战和惊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化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满足患儿及家属需求为目标,通过对流程的思考和分析,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或重新设计,建立起流畅的服务链,产生更有价值的结果,从而获得巨大的改善[8]。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严密观察病情,可有效降低寒战及高热惊厥发生率。 

3.2 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减少了家属投诉的发生 高热的患儿家属就医愿望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足够重视,很容易产生过高的医疗护理期望值,在情绪上也更易焦躁、激惹,尤其是患儿等待就医过程中突发惊厥或其他病情变化时,家属会惊慌失措,将责任追加给医生护士,就诊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导致护理投诉的发生。本研究采取的措施是对儿科门诊候诊区进行分区管理,发热患儿候诊区增加移动电视机1台,播放动画片,分时间段插播自拍宣教片:高热患儿护理、高热惊厥预防与早期识别、惊厥的家庭急救等,就诊高峰时段上午9∶00-12∶00,支助中心固定专人巡视,加强巡视及病情观察,对高热患儿安排专门诊室,有惊厥史患儿由护士陪检陪护,有针对性进行宣教,特别是对有高危因素患儿的家属重点宣教,告知家属如何早期准确识别患儿惊厥前的症状和家中发生惊厥时的处理以及惊厥的病因、诱发因素等,及早安抚患儿和家属情绪,分散孩子和家属注意力,缓解家属紧张度,增强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家属依从性。检验科配备急救药品及设备,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的护士,具有丰富的急救能力,经过系统的急救培训,能胜任急救工作,工作中各项操作规范化、程序化,各项操作快速、准确、忙而不乱,为惊厥急救提供人力保障,如果有高热惊厥的发生,则启动应急程序,医护积极配合,能极大提高高热惊厥应急处理能力,有效缩短惊厥发作时间,控制惊厥,减轻患儿脑损伤,从而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避免护患关系紧张,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有效减少了护理投诉的发生,保障了医疗安全[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属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护理人员扎实的实践操作技术、对病情变化快速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通过成立规范管理小组,定期组织规范化管理流程、病情观察及护理、应急预案等专题培训,严格考核,人人过关,严格准入上岗资质,使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和理论操作水平不断提升,更有利于各项护理工作规范、统一、顺利开展,从而提升了服务水平和质量。 

3.4 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对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进行的规范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精细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这种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差错率。如前所述,相比常规管理,规范化管理采取的是三级质量控制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管理流程清晰、管理责任到位、管理目标明确,检查方法、内容具体,便于管理者控制全面质量,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给予干预,可有效促进护理质量管理,并促进持续改进[10]。 

本研究对门诊高热需采血患儿进行采血前的规范化管理,可降低高热惊厥发生率,明显减少患儿家属投诉,从而规避安全风险和隐患,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5-306. 

[2]李仲智.急救和新生儿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4-115. 

[3]廖慧玲.82例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86. 

[4]苏建萍,张翠萍,付路易,等.病区动态护理质量控制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6):407-408. 

[5]陆红,童玉芬.门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791-793. 

[6]李礼娟.儿科门诊小儿发热用药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82-83. 

[7]吴应泉.现代模式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3):90-91. 

[8]王蕾梅,廉德花.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的建立及效果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