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业;出版业

媒介融合是当代世界传媒业在技术变革及市场变化等因素推动下显现的重要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使得传媒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找到传媒业急剧变革时代新的发展方向和生存空间,则是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所有传统传媒业门类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现今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1983年,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明确地使用了“融合”(Convergence)一词来描述数字技术条件下传播媒介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与现象。美国学者安德鲁・纳齐森2001年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显然,两位学者用媒介融合概念描述的是不同层面的现象,前者意指传播媒介的功能整合,而后者意指媒体组织融合。当前研究中,人们所言“媒介融合”涉及范围已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①。

结合当代世界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媒介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新兴的数字媒介集各类传统传播媒介的传播功能于一体,在传媒产业组织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传媒产业组织间并购重组为大型的传媒企业或传媒企业集团,在传媒产业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传媒产业与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间发生互相渗透,形成跨产业的新生融合市场。因此,可总结认为,媒介融合是当代数字化网络媒介对于各种传播功能的集成、传媒相关产业组织的集团化、传媒与相关产业间的交叉与渗透等融合趋势的总称。

二、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的趋势与规律

英国学者西蒙・穆雷指出,在传媒产业层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传媒企业间通过整合重组实现的跨媒体所有权的集团化是当代媒介融合的一波重要浪潮。②当代欧美传媒业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传媒市场竞争激烈,传媒企业间通过整合重组实现集团化运营对其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现代经济学理论指出,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传媒企业间的整合重组实际上就是传媒企业资产、传媒产业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在欧美国家,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资本化运作方式来达成。在欧美产业市场,企业间的整合重组主要通过针对企业的交易――企业并购来达成,传媒业包括出版业相关企业亦是如此。并购即兼并与收购的合称,是一种通过转移企业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经营手段。并购即是企业层面资本运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若干企业通过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或其他途径联合成为企业集团的过程或趋势即为“集团化”,集团化发展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多元化实现范围经济、通过专业化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可获得外部发展优势。

欧美传媒企业间的整合重组在19世纪末即已出现,在20世纪不断发生,20世纪90年代欧美传媒业集团化趋势则大范围显现,形成了一些规模空前的大型传媒集团。集团化作为重要的产业资源配置机制,会导致产业资源的集中化。欧美国家的传媒企业经过长期的集团化,已经出现极少数巨型传媒集团占据大部分产业资源和市场份额的现象,这些巨型传媒集团都有着在各自优势领域内寻求垄断经营的趋势,已成为欧美传媒产业市场的中坚力量,随着其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其并购其他传媒企业的实力就越强,成为欧美传媒业并购市场的主导者,事实上已成为欧美传媒业主要的战略投资者。集团化带来的产业资源集中度提高有利于传媒产业实现规模扩张、集约化经营,对于推动传媒产业的整体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

对于传统媒体企业而言,进入新的传媒业务领域,或因传播技术发展需要实现业态转型(如数字化转型)时,集团化运作已被欧美传媒产业实践证明是效率较高的、切实可行的转型途径。具体而言,传统传媒企业或集团可通过并购等资本手段联合那些经营自身所缺的传媒业务的其他传媒企业,以及因应用新的传媒技术而快速崛起的新媒体企业,从而扩大自身经营领域和市场空间,获取最新的传媒生产力,保持和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美国时代华纳等传媒集团的发展显示,其很多次大型并购都与开拓新的传媒业务领域和市场,或获得新的传播技术有关。另一方面,传媒企业或传媒集团仅通过自身现有资源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或仅靠自身在传播技术上实现转型升级这种自我发展方式是难以实现的,在西方传媒产业实践中也难觅实际案例。

当代传媒业在通过集团化整合产业资源的过程中,已逐步跨越原有产业领域和边界,与其他相关产业开展交叉整合,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了传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间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期间,由于传媒业、文化娱乐业、信息产业间越来越密切的产业联系以及市场的交叉,这些行业的企业间的联合和并购渐趋增多。例如,1995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兼并了美国广播公司,一时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和传媒集团,意味着传统的大众传媒业与文化娱乐业的融合。2000年美国在线(AOL)并购时代华纳传媒集团,组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则意味着传统媒体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传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领域的融合产生了新的交叉产业领域和市场,往往能够成为传媒产业和相关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和效益增长点。在这个意义上,传媒企业突破产业边界的跨行业、跨领域整合不仅仅是规模扩张这样的“物理变化”,而且是能产生全新的产业增长点的“化学反应”。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的发展动向与机遇

出版业是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的发展与传媒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同步,有着类似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规律。在产业层面,欧美国家出版业主导着当今世界出版市场,集团化同样也是当代欧美出版业融合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总体来看,欧美大型出版集团的集团化过程涵盖了四个阶段,即在本产业内的规模扩张阶段、跨媒体扩张阶段、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国际化扩张阶段,目前已经形成若干资本实力极为雄厚、在全球出版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和有着显著行业影响力的巨型跨国出版集团。

同时,在数字传播技术变革的推动下,欧美出版业当前正处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20世纪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等数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介用户大量迁移到网络媒介上,世界各国传统出版业都受到了冲击,其进一步增长已遭遇发展瓶颈,在这一趋势下,实施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欧美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新方向。以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为例。20世纪90年代后,励德・爱思唯尔集团首先成功地从纸质出版转型到数字出版领域,是世界范围内数字出版转型最为成功的出版商之一,而进入21世纪以来,又逐渐由STM(科学、技术及医疗)专业出版商向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由出版业转战基于网络等新媒介的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对相关行业或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加工,并将结果提供给购买服务的特定客户以获取收益的新兴行业。③不仅是励德・爱思唯尔集团,因为近年来信息服务业市场的高收益性,不少欧美出版集团均凭借其原有内容资源优势,通过并购进入该市场领域,占据可观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

当代欧美出版传媒集团还出现了专业化整合的新趋势,以培生(Pearson)集团为例,培生集团自20世纪以来在长期的并购扩张过程中,前期实施主要是多元化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期间明确了教育、商业信息和大众出版(或称消费出版)三大核心业务;但其进入21世纪后则越来越注重专业化,逐渐将原本为集团三大核心业务之一的教育上升为整个集团的主要业务,将其下一阶段主营方向确定为“全球教育业务”,即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教育产业链,产业链的核心一环则为教育出版业务。

总而言之,面对媒介融合大趋势,出版业应积极面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转型发展。首先,出版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已势在必行。互联网作为融合媒介不仅集中了人类信息传播系统几乎所有的传播功能,也在集聚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这就要求出版企业将其生产的出版产品以数字化形式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销售,如果出版企业固守纸质出版的生产,那么很可能会面临市场份额的减少,进而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因此当代出版企业都必须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实施数字化转型。目前,出版企业实施数字出版的技术条件与市场条件逐渐成熟,数字出版业市场有望快速增长,数字出版业务将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这是传统出版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出版企业要实施数字化转型,销售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版本已并非唯一选择。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一些产业融合市场近年来正处于高增长与高收益发展阶段,出版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时,应积极关注这些新生的融合市场,条件具备时应积极开拓融合市场业务。当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服务业市场。事实上,信息服务业可视为出版传媒业务的衍生业务,出版传媒企业原有的内容资源可成为开展信息服务业务的重要基础。对于我国出版企业或出版集团而言,也应通过数字化转型积极开拓信息服务业务,尤其在专业出版领域,我国出版企业值得尝试。进军信息服务业必须以内容资源的“大数据化”为前提,出版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就可以在集团范围内聚合内容资源,形成大数据优势,为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乃至进军信息服务业开辟有利条件。这也表明,实施数字化转型和集团化发展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我国出版业集团化发展还应进一步有序推进,这有助于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转型。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发生交叉与渗透,也使得出版企业得以在更大的相关产业领域中寻找新的市场机会,获得新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空间。培生集团的发展战略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发展机遇。培生集团原有的教育出版虽然有着稳定和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发展空间已较为有限,培生以教育出版为基础,延伸拓展成教育产业链,便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这对于我国出版业发展有重要启示。我国出版业集团化后,要实现快速发展,如果固守出版业务实难以达到发展目标,但可以以出版业务为基础,根据出版业务所属的更大科技、文化或教育领域,将集团主营业务拓展为涵盖出版业务的更大型的产业,通过并购等资本化运作手段打造包含出版业务的新的产业链与价值链,这无疑将使我国出版集团得以在更大的市场领域获得发展,而新的大型业务的开展也有助于反哺原有的出版业务,从而实现产业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优势。

(汪曙华,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曾绚琦,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本文系2013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媒介融合趋势下深化闽台出版业合作研究”(编号2013C057)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丁柏铨. 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92~98.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电信业和传媒业如何融合为大传媒产业,以及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 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大媒体产业将对电信业产生如下影响:

1.产业角色从电信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

电信业从电报、电话服务衍生而出,但是随着产业的变迁,电信业逐渐出离传统的产业角色,而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进行历史性转变。电信业从技术型产业到综合信息服务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历史角色变革。同时它也经历了从垄断经营到市场竞争的历史变化;它还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经营者彻底转变为一个社会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对于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大媒体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认为,电信业在大媒体产业中成为一个不可忽略、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大媒体产业中,真正要使得整个产业体系和谐运转,离不开电信业的产业支撑作用。目前,在我国对于网络电视业务主导权的探讨还没有定论。广电业一方认为,网络电视是传统广播电视业务在数字时代交互性的升级,而电信业一方则认为网络电视是从语音到数据再到视频的三重播放(triple-play),是基础电信业务的自然延伸。在IPTV的牌照及其运营主导权的争夺战中,虽然电信运营商被设置的壁垒排除在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在IPTV的业务拓展中无所作为。电信运营商正在尝试种种方式介入其中。可见电信业产业角色的转变也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2.产业结构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型

电信业中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遭遇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冲击之后,不管是市场,还是结构,都将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对于电信业来说,都是一种巨大而痛苦的转变。电信业的结构转型是为了适应整个社会发展和大媒体产业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我国电信业在经历了自1978年以来的飞速增长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电信业自身体制改革来解决,一方面需要通过大媒体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来逐步解决。有学者曾经将电信业和IT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1、IT业一直是充分竞争;而电信业却是垄断起家。2、IT业是高度的专业化经营,但是电信业的各个企业都是从物理网到应用层,上下游“通吃”,成为典型的纵向整合。3、IT业是以应用层为主,而电信业中,谁有物理网谁就是“老大”。[6]

在大媒体产业时代,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来自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产业群集的组织空间结构是与产业融合要求不相符的。产业融合势必要打破产业群集的相对固定的边界,使跨产业、跨机构的联结与互补更大规模化与密集化”。[7]由此可见,产业融合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的概念也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对于原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3.产业在战略层面呈现融合和协同的趋势

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关系在经历了“各走各的”产业分立时期之后,终于在大媒体产业时代走到了一起,并开始在战略层面尝试“齐步走”的产业协同。

对于电信和传媒业来说,基于融合基础形成的大媒体产业意味着一种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大媒体产业战略的选择涉及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战略的设定。电信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找到任何人进行通信联络和沟通。而传媒服务的最高境界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的传媒信息。这两者的最高境界是非常接近的,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于电信业所进行的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而传媒业进行的主要是传媒和人的信息传播。在未来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服务已经跨越了产业分立的界限而逐渐趋向融合。在这种环境之下,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战略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我国大媒体产业将逐步在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大媒体产业,将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给我国的产业体系带来全局之变,同时也将继续为信息传播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融合动力。

注释:

[1][2]Maney,Kevin.Megamedia Shakeout:the Inside Story of the Leaders and the Loser in the ExplodingCommunications Industry[M].New York:John Wil-ley&Sons,Inc.1995.preface,p.1、2所谓“大媒体”,其实并非新词,也不是凯文·曼尼(Kevin Maney)的独家发明。凯文·曼尼对于大媒体这个词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和论证。在1991年前后的美国,对于大媒体的评论就时有兴起了。杰西·杰克逊(Jesse Jackson)对此的论述就比曼尼·凯文早四五年。

[3]于刃刚《主导产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4]Stephen Baker,Heather Green.Big Bang[J].Busi-ness Week.Jun 21,2004,p.68.

[5]斯蒂芬·贝克,希瑟·格林,阮静,欧阳丽译《网络日志将改变你的生活》《商业周刊》中文版,2005年第6期。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媒体产业电信业传媒业产业融合结构转型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6.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大媒体产业将对电信业产生如下影响:

1.产业角色从电信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

电信业从电报、电话服务衍生而出,但是随着产业的变迁,电信业逐渐出离传统的产业角色,而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进行历史性转变。电信业从技术型产业到综合信息服务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历史角色变革。同时它也经历了从垄断经营到市场竞争的历史变化;它还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经营者彻底转变为一个社会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对于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大媒体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认为,电信业在大媒体产业中成为一个不可忽略、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大媒体产业中,真正要使得整个产业体系和谐运转,离不开电信业的产业支撑作用。目前,在我国对于网络电视业务主导权的探讨还没有定论。广电业一方认为,网络电视是传统广播电视业务在数字时代交互性的升级,而电信业一方则认为网络电视是从语音到数据再到视频的三重播放(triple-play),是基础电信业务的自然延伸。在IPTV的牌照及其运营主导权的争夺战中,虽然电信运营商被设置的壁垒排除在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在IPTV的业务拓展中无所作为。电信运营商正在尝试种种方式介入其中。可见电信业产业角色的转变也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2.产业结构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型

电信业中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遭遇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冲击之后,不管是市场,还是结构,都将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对于电信业来说,都是一种巨大而痛苦的转变。电信业的结构转型是为了适应整个社会发展和大媒体产业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我国电信业在经历了自1978年以来的飞速增长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电信业自身体制改革来解决,一方面需要通过大媒体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来逐步解决。有学者曾经将电信业和IT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1、IT业一直是充分竞争;而电信业却是垄断起家。2、IT业是高度的专业化经营,但是电信业的各个企业都是从物理网到应用层,上下游“通吃”,成为典型的纵向整合。3、IT业是以应用层为主,而电信业中,谁有物理网谁就是“老大”。[6]

在大媒体产业时代,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来自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产业群集的组织空间结构是与产业融合要求不相符的。产业融合势必要打破产业群集的相对固定的边界,使跨产业、跨机构的联结与互补更大规模化与密集化”。[7]由此可见,产业融合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的概念也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对于原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3.产业在战略层面呈现融合和协同的趋势

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关系在经历了“各走各的”产业分立时期之后,终于在大媒体产业时代走到了一起,并开始在战略层面尝试“齐步走”的产业协同。

对于电信和传媒业来说,基于融合基础形成的大媒体产业意味着一种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大媒体产业战略的选择涉及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战略的设定。电信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找到任何人进行通信联络和沟通。而传媒服务的最高境界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的传媒信息。这两者的最高境界是非常接近的,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于电信业所进行的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而传媒业进行的主要是传媒和人的信息传播。在未来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服务已经跨越了产业分立的界限而逐渐趋向融合。在这种环境之下,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战略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我国大媒体产业将逐步在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大媒体产业,将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给我国的产业体系带来全局之变,同时也将继续为信息传播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融合动力。

注释:

[1][2]Maney,Kevin.MegamediaShakeout:theInsideStoryoftheLeadersandtheLoserintheExplodingCommunicationsIndustry[M].NewYork:JohnWil-ley&Sons,Inc.1995.preface,p.1、2所谓“大媒体”,其实并非新词,也不是凯文·曼尼(KevinManey)的独家发明。凯文·曼尼对于大媒体这个词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和论证。在1991年前后的美国,对于大媒体的评论就时有兴起了。杰西·杰克逊(JesseJackson)对此的论述就比曼尼·凯文早四五年。

[3]于刃刚《主导产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4]StephenBaker,HeatherGreen.BigBang[J].Busi-nessWeek.Jun21,2004,p.68.

[5]斯蒂芬·贝克,希瑟·格林,阮静,欧阳丽译《网络日志将改变你的生活》《商业周刊》中文版,2005年第6期。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发展战略:网络电视与传统媒体整合势在必行

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整合、共存共赢乃大势所趋。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新旧媒体“合二为一”奠定了基础,也为传媒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单一形式的传播媒介已不能满足受众需求,类似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媒介融合传播已经产生,两者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合交融,形成能应对不同受众的传播新模式,来满足受众个性化、大容量的信息需求。

对传媒经营来说,多种媒体组合在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利用各自的优势,加强资源共享,实现业务互补,拓展经营空间,发挥综合效应,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预见,随着网络电视的发展,将涌现更多以丰富信息为核心、各种传播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性媒体集团,传媒业格局势必发生新的变化。

我国传媒集团整合正处在攻坚阶段。目前传统媒体进军网络电视,大多偏重网络圈地,抢占地盘,与新旧媒体整合以提高竞争优势的目标相去甚远。由于传统媒体与网络电视的竞合关系,如果两者相互独立,分而经营,不能进行有效整合,既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也因相互争夺相同受众导致传媒竞争日趋剧烈。

在网络电视时代,信息传播的整合经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关键是如何整合才能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传媒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网络电视传播与传统媒体将在融合中走向分流,而不是在相似方向上争夺同一群用户,因此,它们的整合策略应是进一步细分市场,各自调整定位与目标受众,做强自己的优势,形成错位竞争。具体来说,传统媒体要转变观念,顺应网络电视传播发展趋势,适应受众需求,扬长补短,寻找与网络媒体整合发展之路;网络电视作为新型传播形态与营销渠道,可以开拓新的用户群,培育新的市场,而不是与传统媒体争抢现有的“蛋糕”。

观念变革:树立以受众为本的经营理念

网络电视加速了现代传播从大众化向分众化转变的趋势,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一对一的交互传播成为可能,彻底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被动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发展、政治生态等影响,现代社会逐渐陷于“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价值分裂之中,受众不再是统一的“大众”,而是裂变为不同色彩的分众,乃至“一人受众”,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显著。社会大众在信息选择、消费习惯等诸多方面分裂为迥然不同的群体,众口难调因而成为传统媒体难以克服的顽症。网络电视的出现适应了受众需求更加个性化的趋势,真正变“大众媒体”为“我的媒体”。

网络电视发展趋势要求传媒经营者转变观念,树立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和经营理念,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在网络电视时代,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决定媒体的发展乃至生死存亡,市场需求是传媒资源整合的第一驱动力。传媒整合的依据,就是以受众需求为中心而不是以传者为中心。由于受众需求个性化和综合化趋势,市场日趋碎片化,传媒无法仅用一种旗舰节目或出版物来获得大批受众,要获得大批受众,必须通过一个遍布一系列平台的传媒工具组合,每种工具都针对不同的群体。因此,传媒必须多样化经营各种媒体,并在内容提供上采取组合途径,才能重新集结受众,从而满足广告客户的需求。美国传媒咨询专家迈克尔・J・沃尔夫认为:“业界领先企业意识到,规模至关重要,必须进入很多业务领域,以便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它们是电视广播公司,那它们再也不能只做电视了。它们必须有个网站,可能还需要有份平面杂志,或者要有个DVD战略;如果它们是报纸,那就不能只在报摊上出现,或被扔在家家户户的门口。只要客户需要,它们就必须随时随地出现,不管是以小报而非大张报纸的形式出现,还是在便携式电脑或无线设备上出现”。①

值得强调的是,以受众为中心并非要一味迎合受众的需要。网络电视时代的传者与受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是上帝。这就要求传媒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引导市场,创造需求。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引导市场而不是适应市场。媒体作为文化企业,销售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价值,一种文化。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对保守的“家庭价值”的忠实捍卫保证了公司作为一种信仰在全球家庭娱乐界久攻不破的地位。米老鼠已经成为美国社会核心价值的不朽象征。迪斯尼精神不是适应市场,而是顺应迪斯尼的精神。即使在市场并没有按照预期的趋势发展时,该公司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或改弦易辙。迪斯尼就是迪斯尼,仅此而已,而消费者必须关注产品,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

经营方式:坚持内容为王,增强原创能力

网络电视为传媒经营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和相对高效的营销工具,其优势在渠道而不在内容。在网络电视时代内容仍是媒体的核心价值,也是传媒的特性所在与相对优势。传媒只有利用新的技术加强与受众联系,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与服务,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媒整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实现媒体的专业化分工。随着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市场分工越来越专业,媒体只有专注内容生产,定位于内容提供商而不是其他角色(如Yahoo的信息中间商),业务专业化而不是多元化,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随着网络电视技术的发展,传播业渠道有余而内容不足的矛盾更趋突出,内容作为稀缺性资源的重要性凸显。传媒竞争主要集中在如何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内容。如何将资讯内容作多元化发展,以提高不同媒介领域的经济效益,是全球传媒共同面对的问题。②渠道过剩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传媒作为载体的优势渐渐失去,而作为内容生产者的比较优势是其他市场参与者无法替代的。由于内容服务与传播形式逐渐分离,内容供应渐趋独立。在网络电视时代,传媒选择做全方位内容服务商是发展趋势。纽约时报公司总裁小苏兹伯格认为,《纽约时报》的长期竞争者不是报纸,而是微软和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该报要做“内容供应者”的领袖。③在我国,有的媒体在专业化能力不够强的情况下盲目多元化,对内容建设重视不足,导致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网络电视适应受众个性化趋势,能够将个性化内容直接传送给受众,受众可以订阅自己想看的内容,而传统媒体无法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传统媒体作为广告、信息来源与受众之间的媒介,是将许多不同内容聚集在一起以吸引不同需求的受众来消费同一媒体,所以网络电视可能冲击传统媒体这种“媒介”的角色。受众消费个性化趋势要求传媒提供高品质的原创内容多层次满足市场需求。当市场开始成熟时,传媒应分割市场,发展针对不同用户群的多样化服务,即以不同方式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而不是以同一种产品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当前传媒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遍缺乏特色品牌。媒体必须坚持“突出特色”与“分众传播”的经营理念,通过为特定受众(群)提供度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并保持受众,提高受众的忠诚度。

赢利模式:收入结构多元而不单一,受众与广告并重

网络电视给传媒带来的另一重大变化,就是使赢利结构发生变化,广告收入的相对比重在下降。目前我国传媒业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向广告商出售注意力资源获得盈利。网络电视发展为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是对以往单纯依靠广告收入来维持媒体的经营模式的突破。网络电视不仅带给受众一种全新的体验,为经营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传播与营销手段,帮助媒体开拓市场,增加新的利润来源,而且在媒体与受众和广告商之间建立更为稳固的关系,提高了媒体目标受众与广告诉求对象之间的重合度。同时内容为王的经营理念将使传媒通过内容来吸引受众,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即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基础上找到行之有效的赢利模式,而不是以广告为中心、按照广告商需求来寻找目标受众的经营方式。这就要求传媒必须顺应网络电视发展趋势,拓展广告以外的营收渠道,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使传媒经营从主要依赖广告商向以受众为中心、不依赖广告商的成熟的赢利模式转变,进一步夯实传媒产业化的基础。

传媒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而且成为直接影响和创造消费与生产的价值载体。传媒整合使内容的多渠道传播与商业运营相结合,将不同形式的资讯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销售收益。随着传媒业务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受众媒介消费方式的改变,传媒能够为受众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服务,受众与广告主在传媒经营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广告收入是传统大众传媒的主要来源,但在网络电视时代,受众或消费者将成为传媒另一个重要的赢利增长点,他们既是收视费的来源,也是传媒开展多元业务如电视银行、电视购物、电视短信等收取服务费的来源,因此,消费者和广告是传媒经营缺一不可的两大基点,二者相互促进,绝非此消彼长。传媒经营为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将目标受众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消费者。除了对用户的收费外,现代传媒的市场盈利点至少还有两方面:一是广告。具有强大互动功能的网络电视必将成为广告商的“新宠”。网络广告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广告的收入会迅速接近甚至超过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二是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电子商务方面的增值服务等。增值服务作为传媒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收入结构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传媒监管:打破政策壁垒,创新监管体制

网络电视发展促进产业渗透尤其是传媒业与通讯业的融合,从技术上突破了原有的行业壁垒,传媒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不仅改变了产业格局,也对我国现行传媒监管体制和电信政策提出了挑战。网络电视凸显政策壁垒。所谓政策上的壁垒,是指我国关于电信和广电之间的行业壁垒,即目前电信网络不允许传送电视节目,广电网络也不能经营电信业务。网络电视利用电信运营商的宽带互联网络传输电视节目,从而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模式,将促使国家的广播电视政策以及相应产业链的调整和整合。网络电视方兴未艾,而对网络电视本身的监管仍属空白。因此,打破政策壁垒,创新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效能,为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是我国传媒监管的当务之急。

在网络电视时代,传媒跨行业经营是世界性发展趋势,传媒从过去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大大改变了传媒业的面貌。传统的分业监管体制已不适应市场要求,建立对混业经营有效监管、统一的综合监管模式是必然选择。英国的电讯广播监管局(Ofc om)就是“一揽子监管”的管理机构。它由原来的ITC、BSC、电台管理局、电信办公室以及无线传播管理署等五家监管机构合并而成,监管范围是从电子邮件到电视、电台广播乃至互联网等所有的电子媒体。中国需要一个类似英国Ofc om的统一机构负责对电信和广电等行业进行监管。网络电视从技术上融合了“三大网络”(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专家认为,要打破行业壁垒还需从体制上整合,解决之道是成立“电信监管委员会”,信监会将同时监管固定电信商、有线与无线电视商、移动通信商的技术运作。④

传媒监管的特殊性在于,既要促进市场开放,又要加强内容控制,即在产业发展与文化安全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开放市场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传媒监管发生重要转变,就是放松对传媒业的管制。针对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各国政府进一步开放传媒市场,放宽了对传媒资金来源、业务范围、经营地域等方面的管制措施,积极推动传媒集团跨媒体跨行业经营,旨在推动产业发展。对于传媒产业尤其是网络电视这样的新兴产业,需要政策扶持,比如引入业外资本,培育市场,提高竞争力。当前我国加大对传媒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就是适应了传媒业全球化、商业化、市场化趋势。另一方面,传媒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舆论导向功能,涉及文化安全,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国家利益出发加以适当的管制。技术发展使内容控制变得越来越困难,如何有效阻止国外色情、暴力以及反动内容通过网络电视传播成为传媒监管的新课题。政府不仅要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对传媒业依法管理,还必须从微观上加强媒体制度建设,在媒体内部实行编辑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内容控制的“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总之,有必要建立起一套新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传媒监管体系,实现从行政管理到法规监管、从分业监管到宏观调控转变,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实现安全与效益并重的监管目标。

(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

注释:

①(美)迈克尔・J・沃尔夫:《娱乐经济:传媒优化生活》,光明日报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②钱晓文:《传媒业:从渠道竞争向内容竞争转变》,《新闻实践》2003年第11期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一、媒介融合的背景和影响

所谓媒介融合,就是指各个媒体出现多功能一体化的现象,如电视媒体和传统报刊媒体的融合。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新媒体也成为媒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的融合是信息时展的必然选择,不仅可以使信息变得更加丰富,而且还可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为受众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媒介的融合预示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整个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介融合的发展使传统媒介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媒介的融合、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将现代科技融入到各种媒体当中,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媒介的界限,从而实现了一种信息在多个媒体之间的传播,并且还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的媒介向多媒体转化的目标。同时,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新闻传播的主体,使普通的民众可以参与到新闻编辑业务当中,目前出现的“公民新闻”就是最好的说明。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工作方式和专业记者报道方式带来的变化,影响了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①另一方面,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人们的各种心理、观念以及行为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而传媒的受众也逐渐从大众时代向分众时展。目前,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媒介一般都是免费的,媒介公司主要依靠广告盈利,因此谁可以争取到更多的用户,谁就会获得更多广告商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对用户的争夺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提高新闻编辑业务水平是获得更多浏览量的重要手段。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态势和现状

当今社会,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时展的潮流趋势,并且在生活中也非常普遍。例如,有些传媒公司为了实现对新闻的全方位报道,会组建一些跨媒体团队,在这个团队当中涵盖了多种媒体,如网络媒体、报刊媒体、电视媒体等,通过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看到相关的信息。而在各种媒体当中,又包括了多种岗位和业务类型,其中新闻编辑业务就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编辑突破了媒体的界限,可以向整个团队的所有媒体提供新闻素材。②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发展得比较成熟,但仍然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生产组织结构基础上的,媒介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媒介融合趋势下这种新闻媒体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渐显现出来。传统的新闻媒体编辑模式不能将新技术利用起来,因此不能很好地对新闻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导致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已经不能满足新闻传播的社会需求,因此,对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刻不容缓。各种媒体的不断融合为新闻编辑业务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尽管目前在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组建临时的组织结构,从而实现跨媒体进行整合的目的,这样一来就可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还可以为未来传媒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在传统的新闻媒体编辑业务当中,编辑业务的类型一般都是根据媒介来划分的,这种划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然而业务机能比较单一的新闻编辑人员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新闻编辑的任务。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必须对新闻编辑的业务技能进行整合,走融合新闻的发展道路,实现多媒体资源的一体化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国新闻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成为新闻编辑的一个基础平台,从而扩展了传统媒体当中新闻编辑工作的方向,由此新闻编辑的价值也得以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编辑可以体现出数据整合以及全景式报道的价值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编辑工作更多的以网络作为基础的平台,但由于网络平台的优势和劣势并存,如果不能好好地克服网络平台的劣势,则会影响新闻传播的价值,因此对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网络作为新闻编辑的基础平台,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大量而全面的汇总,但同时大规模的信息资源也是网络平台的缺陷,新闻编辑人员只有对这些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受众展示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才能实现新闻编辑的最终目的。否则不仅不能很好地传播新闻,还有可能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当中,由此来看,对新闻信息的整合是新闻编辑的主要任务。同时,为了体现新闻编辑的价值,需要将信息资源再进行重新的组织和包装,进而实现新闻报道的全景化。

(二)可以利用新技术来表现媒体所独有的特色媒介的融合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新闻编辑工作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能够提升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为人们生动直观地展示新闻信息。尽管现在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编辑工作,但是新闻编辑的具体程序和传统的新闻编辑方式相同,仍然是根据新闻编辑的整体来搜集相关的素材,然后运用合适的编辑手段创造出新的展示形式,从而增加新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改革

(一)对新闻编辑理念进行改革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编辑在资源共享方面需要达到更高的要求,所以对新闻编辑理念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建议新闻媒体单位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闻编辑理念为基点。之所以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主要是因为在新形势下要想提高新闻的阅读量,就必须要和受众的角色进行转换,站在受众的角度进行新闻编辑工作。另外,受众的主动参与也是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在新闻编辑和受众之间形成一种新的交集,从而提高新闻编辑的质量。其次,注意了解受众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新闻资源进行编辑,提高受众的满意度。在新闻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新闻编辑人员要做好对受众的互动访问,从而了解受众的需求,提高新闻编辑的水平。最后,要创新新闻编辑的观念。媒体作为社会的中介机构、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提高其影响力是最关键的任务。而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就需要对新闻编辑的观念进行创新,通过先进的编辑手段,吸引受众进行观看,从而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充分发挥出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引导作用。

(二)对信息产品进行改革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全面掌握新闻信息,这也是媒介进行融合的主要目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编辑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信息产品的编辑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大力改革传统的信息编辑工作的方式方法,对信息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创造出多种新产品形式,并通过计算机的辅助功能将新产品的形态发展起来。

五、结语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写作变革;传播形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072-02

媒介融合是一种新的概念,就是各种媒介的多种功能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现阶段,我国传统的媒体已经开始朝着新媒体的方向发展,实现单一媒体到复合媒体的转变,涉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以及媒体网站等。这种环境氛围下,传统的新闻写作很难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实际发展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完善和调整,使新闻写作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

1 媒介融合趋势下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信息开始实现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新闻写作已经从传统的新闻报告转变为新闻信息内容的供给。不同的媒介通过整体的方式实现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促进新闻资源的整合,并使其成为一种常态。多种媒介的参与使得新闻传播中出现了一种“融合新闻”[ 1 ],也就是多样化的新闻,是以媒介融合作为前提和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对新闻活动进行传播。“融合新闻”在拓宽新闻传播的途径时,也会对新闻写作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出一种新的写作模式和思路。新闻写作的形式不同,传递出的信息也存在差异,传播价值也是不一样的。通过“融合新闻”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能够促进资源的整合,也使传统的新闻写作实现变革。

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公众可以挑选更多的新闻传播方式,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新闻方式和习惯。同时,新媒介能够提高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和热情,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论坛等方式实现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使媒介与公众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增加新闻报道的特色,呈现出新的新闻写作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新闻写作的变革和构建,满足媒介的发展需求。

当前,新闻写作也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受众以及媒介通过科学信息技术等便捷的方式对新闻信息进行了解。通过不同的融合,新闻写作更具特色,并向受众展现出更多有特色的内容。受众能够在多种科学技术融合的形势下对新闻写作方法和形式加深认识。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的内涵以及外延实现良好的拓展,新闻写作已经不能满足拥有传统新闻写作技巧的记者,采编合一、全能型的记者使新闻写作实现了全新意义上的制作[ 2 ]。单纯新闻写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需要在硬件上保证多项技巧和设备的使用,软件上要实现新闻写作文体的变化,使新闻能够满足受众、媒介的需要。

2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变革

1)融合新闻写作思维。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情况,需要使用多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并集合成一定的竞争力,新闻写作思维也应朝着融合化的方向发展。新闻工作者要认识到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事业实现良好发展的要求,并进一步了解不同的传播媒介对于新闻传播的区别与联系,使新闻写作与新闻采编能够实现统一的发展,新闻写作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趋势。要使新闻写作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对热点新闻进行分析,明确其发展趋势,保证新闻写作工作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利用完善的手段进行新闻写作,提高新闻写作的影响力,增强新闻写作的魅力。

2)准确定位新闻写作,满足时代需要。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产生是要通过新闻写作才能够得以实现,当前媒介形式逐渐多元化,各种技术形式也融入到新闻写作中,要对新闻写作进行准确的定位,主要是针对小众[3],使新闻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对象的需要,明确新闻写作的文体、方法、角度等。同时准确定位新闻生产过程中角色扮演,根据新闻产品的种类、份额,选择合适的新闻写作风格、技法等。

同时,新闻写作应满足时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增加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及载体,使新闻写作有新的活力与发展道路。媒体的不断发展,会使得新闻报道方式方法逐渐发生转变,写作也需要突破,与时俱进,使新闻写作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实现新闻写作资源的常态化。媒介融合趋势下,由于不同媒介使用的介质是不一致的,因此新闻内容也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会通过不同形式、层次进行传播。但是不同的新闻形式并不是新闻稿一稿多投,是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实现写作时空上的机遇叠加。新闻写作实现多样化的媒介产品,就需要实现新闻写作资源的常态化使用,认识到新闻资源的内涵和重要性,对新闻资源的价值进行再认识,做到新闻内容能够涵盖社会更多领域,但是也需要对新闻热点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转变新闻写作的角度,对相关的信息材料进行补充分析,科学取舍材料实现新闻深层次价值的实现,促进新闻写作水平以及价值的提升。

4)实现规范化的新闻写作。新闻写作的规范化不仅是要按照规定的模式进行习作,还需要融合大的发展趋势,使新闻写作的特性得到凸显。新闻写作需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要将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报道,在使新闻主旨能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凸显时效性。同时需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还原新闻最本质、最原始的状态[4]。

在新闻写作中,需要注重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由于不同主体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相同的事件会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因此新闻写作时不仅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报道,还需要在不违背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使新闻更吸引人,提升新闻写作的影响力。

当前,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新闻稿件质量的竞争,不同新闻写作者的风格不同,新闻写作也需要科学的借鉴和参考其他新闻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从而使媒体能够在竞争中实现良好的发展,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5)培养新闻写作人才。注重新闻写作人才的培养,媒介融合趋势下,需要注重新闻理念的教育,使新闻写作者能够具有较深的传播理论基础以及人文功底,掌握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轻松、从容的面对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要求。同时强化新闻职业道德的提升,组织新闻写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岗前培训、扩展训练等强化他们的敬业精神。还应注重新闻者的考核,将工作态度、交际、个人品质等与薪酬福利相结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结论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有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新形势下,需要将新闻写作与媒介融合有机结合,实现新闻写作的变革,使新闻内容更加满足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汪莉.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J].写作,2010(19):35-38.

[2]李淼.关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8):212-213.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媒介营销

在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的重要程度不断提高,而在这种提高的背后则是我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新媒体时代中,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种机遇与挑战的出现,说明着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文化产业的营销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为了能够保证我国文化产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健康、良好发展,对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媒介营销趋势进行相关研究,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营销

在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中,诸多类似文化产业的创意产业、内容产业、休闲经济产业的概念大量出现,而这些概念因为自身与文化产业的相关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发展。在我国的文化产业概念中,以创意为手段,内容为核心,以文化版权交易与艺术消费为主要形态,通过企业组织方式从事文化商品生产和服务行业,都被我国称为文化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使得其在发展中呈现出与我国传统行业截然不同的投入产出形态,这种投入产出形态的出现与文化产业本身的开放包容性有着很强的关系。在我国当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内容为王”是我国文化产业业界的主流认知,所谓“内容为王”,指的是在文化产业中只有有创意的内容才能真正促进文化产业的相关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创意在文化产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的故事、节目、互动中,以创意为主体的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想要将这种组成部分的效果发挥最大化,就必须设法在新媒体时代下对其进行较好的市场营销。由于我国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信息传播速度的增长,在文化产业的媒介营销中,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文化、人、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以此进行新媒体时代下更好的文化产业媒介营销①。

二、新媒体与我国文化产业的关系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与新媒体之间存在的一定领域重合,这种领域的重合使得我国新媒体与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联系,这种联系的出现使得我国政府出面,将媒体产业归纳在文化产业之中,也就是说,新媒体同样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的当下文化产业细分的今天,新媒体可以划分为新兴媒介文化市场,这种市场的划分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发展存在着一定影响②。三、新媒体时代下我国文化产业媒介营销趋势上文中我们了解了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营销、新媒体与我国文化产业关系等信息,而在我国的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产业媒介营销趋势中,其存在着广泛的营销渠道与网络视频营销效用的不断增强这两种趋势,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这两种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产业媒介营销趋势进行具体论述,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新媒体时代下文化产业的相关发展。

(一)广泛的营销渠道

在我国新媒体产业下的文化媒介营销趋势中,广泛地营销渠道是其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在这一趋势下,我国文化产业在互联网、移动媒体、大电视媒体、户外媒体中都有着极为充分的营销。1.互联网营销在我国当下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产业营销中,互联网是其极为重要的营销媒介之一,据相关权威机构调查表明,在我国文化产业中的电影宣传中,互联网营销决定着其本身的票房高低,由此可见互联网营销在我国文化产业营销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当下的业界认知中,通过PC网络实现的营销活动被称为互联网营销,而在具体的互联网营销中,文化产业能够通过搜索引擎、博客、微博、电子邮箱取得较好的传播效用,而相对于传统营销而言,互联网营销具有效果强、价格低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存在使得其成为了我国当下文化产业营销中重要的营销媒介③。2.移动媒体营销除了网络营销媒介外,在我国新媒体时下中,移动媒体同样是我国文化产业营销的重要媒介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手机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普及,这种普及为我国文化产业营销提供了有力的传播媒介。在通过手机进行的文化产业营销中,短信、视频、微博、微信、手机app等,都能够发挥极为不俗的营销效用,特别是由于我国近些年智能手机用户的不断增多,微信所带来的自媒体形式的媒介营销,已经成为我国当下媒介营销的最主要手段,相较于其它种类的多媒介营销形式,以微信为基础的自媒体营销凭借其信息传播的针对性与迅速性,在我国媒介营销中发挥的作用日渐增强,现已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媒介之一④。3.大电视媒体营销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两种文化产业营销媒介外,随着我国电视媒体与网络、通信、多媒体之间的不断融合,形成了我国当下的“大电视”媒体格局。所谓“大电视”媒体,指的是具有网络播放功能,且兼容传统电视媒体内容与网络视频公司所制作的视频内容的一种媒体形式。在我国近几年所流行的网络机顶盒等,就是这种“大电视”媒体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而其本身在我国文化产业营销中,相较于传统媒体,能够取得更为优秀的传播效用,由此可见大电视媒体影响在我国文化产业营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⑤。4.户外媒体营销所谓户外媒体,指的是户外电子显示屏、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而在我国文化产业营销中,户外媒体营销同样能够发挥较为不俗的效用。在户外媒体营销中,播放文化产品广告,是其最常见的文化产业营销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能够起到较好的文化产业营销作用,所以我们说户外媒体营销是文化产业营销的重要媒介之一⑥。

(二)网络视频营销效用增强

在我国文化产业媒介营销的趋势中,除了上文中出现的几种营销媒介能够发挥较好的营销作用,网络视频在我国文化产业营销中的作用也在日益增强,这种增强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发展,有着极为不俗的推动效用。在我国网络与计算机不断普及的今天,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多,直接推动着我国网络视频用户的增加,这种增加使得我国网络视频广告所能够发挥的营销效用不断增强,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营销发展来说,网络视频已经成为其较为重要的一种营销媒介。在我国民众的网络视频收看中,通过网络收看热播影视剧作品的习惯已经形成,这种习惯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网络视频营销的有效性。通过网络视频这一媒介进行文化产业的营销,将能够通过相关视频,实现影响消费者并达到自身的营销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近年来的网络视频发展中,我国各大网站都开始施行会员、付费等形式的收费制视频观看模式,但由于我国民众对于知识产权等认识的不足,这就造成了我国一些民众反感,而这种反感对于我国文化产业营销的相关发展,同样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此外,在网络视频这一文化产业营销的媒介中,优秀的微视频、微电影往往能够起到较为出色的文化产业营销作用,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灵活运用,以此保证我国文化产业营销的顺利进行。

结论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8篇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话正是当前广告圈所面临的环境的真实写照。在当前媒体碎片化愈加明显,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传播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整体传播效能已大不如前,新媒体传播虽快速发展,但仅靠新媒体传播的成功案例乏善可陈;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触媒习惯、信息接受模式、品牌购买行为等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广告客户、媒体、公司三方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广告客户推广成本高企但市场增长乏力,直言广告不知道怎么做了;大部分媒体(传统媒体为甚)营收明显下滑,入不敷出;公司也自然而然地好不到哪儿去。三方也都感觉到陷入了困境。如此,坎坎坷坷、颠颠簸簸地走过了2016年。面对更加不确定及形势纷繁复杂的2017年,该如何破局?“谋局取势、转型升级、变中取胜”这十二个字或许会给我们带来启发。

谋局取势

所谓谋局,就是谋划大局。“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为我所用”,营销、品牌、媒介方面的一些工具、方法、策略,在品牌传播过程中要充分使用,达成增值,来推高自己的位置,从而能运用更多的资源,在更高的层面上取得成功,这个过程就是谋局。谋局者使用资源只是手段,而不是要彻底拥有这些资源。不受资源所限,一切皆为我所用,一切皆可不用,方为谋局,而非只是做事。

在当前,“谋局”对整个广告圈来讲十分重要,古话说的好:“识大局者识天下,掌大局者掌天下。”做市场如此,做媒体亦如此,先看到“森林”,再看到“树木”;先看整体,再看局部;先看未来,再看现在。只有识局、谋局、掌局,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主动权,才能够不被当前的困局所迷惑。“大钱不是赚来的,而是谋来的!”如何谋好局,关键要看三个方面:

看趋势

有句话说“处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风口”即趋势,趋势不可逆转,趋势就是未来,广告人做广告首先要懂得目前的趋势是什么。看趋势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步更好地因势和借势。“因势”就是“顺势”,跟着趋势走;借势就是利用趋势为我们所用,借力发展。处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大的趋势有:

1.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去年“双11”天猫成交额的80%以上是通过移动端下单的,这个数据就足以说明了一切。

2.粉丝经济的趋势。未来的品牌不再是大众化的品牌,而是精众化的品牌,需要在满足特定人群特定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受众面。培养品牌粉丝是未来品牌建设的核心工作。

3.资源整合的趋势。广告传播早已不再是单一手段、单一媒介,媒体或公司必须给客户带来“传统+新媒体”“线上+线下”“传播+互动”“品牌+渠道”的整合方案。市场营销也早已过了“一招制胜”的年代,产品结构化、渠道多元化、推广立体化是众多广告主的标准动作。

4.创新迭代速度快的趋势。陈春华教授有句话说得好:“现在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差越来越短。现在我们在谈未来的时候,未来已经来了。”

5.跨界的趋势。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跨界带来了无限可能,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巨头们都在为跨界而并购。跨界无所不在,跨界甚至颠覆了许多行业的固有模式。

看工具

谋局者才有发展,谋大局者才有大发展。谋局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合适的工具(资源、策略、方法等)。工具是谋局者发展过程中可用(或皆不可用)的手段。广告圈需要用到的工具有:

1.理论体系。如凤凰传奇唱的“一路向C”实效传播理论体系等,每个企业都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独创、借鉴、融合等方式建立起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并用于指导业务发展。

2.策略模型。如ADP模型、整合营销4P、4C模型、电视广告效果评估模型、大数据精准营销模型,等等。

3.案例积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不仅是了解竞争对手,更是了解相关企业、相关行业。通过收集、分析行业中的成功案例,摸索出其与时境相匹配的成功基因,并灵活借鉴,是促使自己发展的重要手段。“理论体系+方法模型+实战案例”构成了谋局者的工具。

看政策

看国家大的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很明显,当前国家在大力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支持消费升级、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不断净化传播环境、规范广告行业的发展,“一带一路”已成为国家战略。这众多的政策已为广告界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跟着趋势走,跟着政策走,广告圈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转型升级

广告行业持续地健康发展下去,关键在于要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这好比一辆高速行驶中的手动挡汽车,当前方受阻车速降下来之后,需要换挡前进一样。所以,如果用开车换挡来比喻转型升级的话,就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把好大的方向(紧握方向盘)

从和接受的关系角度来讲,在广告传播生态圈中,广告主、媒体、公司三方构成了广告传播的主动方,生活人(或叫消费者,consunmer)是广告传播的被动方。这个生态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C端消费者,我们称之为“生活人”。广告传播就是要在生活人洞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与生活人高效连接沟通的内容和传播策略,最终帮助广告主建立品牌粉丝,让消费者成为客户产品的使用者、传播者,甚至研发推动者。所以,广告圈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效传播大方向不能变、坚持客户导向大方向不能变、坚持服务C端消费者的大方向不能变、坚持“利他、共生”的理念不能。

主动走出舒适区(踩下离合)

转型升级是变革的过程,变革就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变革就是打破旧平衡、重新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因此变革也注定是痛苦的过程。转型升级要有敢于走出舒适区的勇气,要敢于跳出我们过去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模式、熟悉的套路,甚至是习惯了的所谓的安全感,去挑战更高、更强、更大的目标。勇敢走出舒适区,才有进入更高的挑战区的可能,就像汽车换挡,不踩下离合,脱离原有挡位,就永远无法进入新挡位。

放空自己,放下之前的一切荣耀(挂空挡)

无论过去你多么厉害,在创新迭代的当前,你都必须放下过去的自己,放下耀眼的光环、放下已有的成就、放下高高在上的荣誉感,只有放空自己,才能吸收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持有空杯心态,才能够大刀阔斧地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

找准适合自身的模式,快速行动(挂到合适的挡位)

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一样,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不一样,发展模式也必然会不一样。所以,转型升级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现成的套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拿省级卫视来讲,有的走大综艺立台的路,有的走电视剧立台的路,也有的走自制栏目带立台的路。用好自身独有的资源优势,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吸纳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从而优化自己的生意模式、运营手段,最终形成自己新的竞争优势。

在新的模式上快速发展(松离合加油前进)

完成了转型升级,才有重新走上快速发展快车道的机会。

变中取胜

如何转型升级,即在变中取胜?要想尽办法、咬紧牙关保持业绩的增长,不能让原有的趋势发生大逆转或停顿,必须在前进的过程中来进行转型升级,用持续的转型变革来获取自己的成长。面对2017年,我们谈谈“四转型、三变革”。

四转型

1.观念上的转型。经营有“道”和“术”之分,谋局者讲究先明道后优术。这里的“道”即理念,“明道”即是要清晰经营的理念。对广告圈如何做好V告传播这个课题,我曾经提出过“一路向C,利他共生”的理念。在此理念下,倡导广告客户、媒体、公司必须以C端消费者为核心,广告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C端消费者。即深度洞察C端消费者,具体包括消费者的需求(物质利益需求、情感利益需求、精神价值需求)、消费者的态度(认知模式)以及消费者的行为(媒体接触习惯、消费行为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等),从而把客户品牌信息转化成消费者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各种媒介手段,以消费者感兴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共同服务好了消费者,广告生态圈各方才能找到能促进各方共同成长的动力和共同发展的源泉,而不会陷入“你多我少,或你少我多”的零和游戏的怪圈里。这是根本性的理念改变!理念就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理念经营就是谋局者最核心的经营方式!

2.发展模式的转型。要跳出单一媒介渠道、单一传播方式以及重传轻播(只关注广告输出,忽视与消费者的互动)的框框局限,所有一切资源都为我所用,所有一切资源又不为我所用。什么资源、方式适合品牌,适合这个阶段,我们就整合什么资源。一旦资源不适合了,应该立即放弃。

3.产品结构的转型。媒体不能满足于现有的产品结构,广告客户和公司也不能满足于现有的传播方式及传播渠道,从广告传播角度讲,传播产品的创新对吸引消费者眼球、抢占消费者心智是最有效的。如电视广告,除了现有的硬广、软性植入、内容营销、线上线下配合等产品之外,是否能利用电视固有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独特的新的产品来?比如说电视新媒体的运用,电视媒体粉丝的运营等等,形成TV+产品线。通过丰富产品结构,不断满足、对应、创造客户新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购买占有率。

4.人才结构的转型。任何转型,核心点都在于人。人才结构不转型,就不能适应趋势, 也不能做到因势和借势,就不能成为一个谋大局者。

三变革

1.产品变革。前面讲“四个转型”的时候已提到过产品结构丰富的问题,在这里再次强调一下广告传播圈产品变革的四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媒介传播新的方式、形式上,尤其是电视媒介新方式、形式,如“电视+”产品,互联网智能电视OTT等。第二个方向是数字传播产品的变革,要根据大的趋势,做好数字营销产品的定位,找准数字营销产品的发展方向。第三个方向是自制内容的产品,刚刚提到的“粉丝经济”中,内容是十分重要的要素,只有好的内容才能吸引、维护粉丝。第四个方向是内容营销这一产品的变革。很多品牌都做了栏目营销,包括电视的和网络的栏目,但并不是每个品牌都能够从栏目营销中受益,或者说是取得满意的投产比效果。为什么?因为很多品牌做栏目只强调简单的品牌植入,没有在“内容+”上下功夫。蓝月亮湖南卫视中秋之夜晚会,就是非常成功的“内容+”栏目营销案例。

2.资源变革。做好广告传播,需要加大对策略性资源的投入。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媒介数据的投入(传统媒介和互联网,包括监播数据、收视数据、受众分析数据等);第二个是行业的销售数据,如健康行业里的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或中康咨询的数据,还有快消行业里的尼尔森零售数据等;第三个是消费者的数据;第四个是新型策略性、创意型人才。

3.体制变革。前面主要讲的是要素方面的变革,要素变革了,体制必然也要变革,包括组织、制度、人事等方面。

我们的发展要遵从市场规律和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我们现在最大的规律就是“变化”,这既是规律,也是当前的趋势。我们不但要尊重这个规律,更要很好地因势、借势来发展。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9篇

鉴于传统的文化产业和新闻出版行业陈旧的管理体制,导致传媒产业一直沿袭固有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跟不上逐渐市场化的经济大潮,有不少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成为累赘和鸡肋。随着传媒竞争的激烈和市场的开放,文化出版企事业单位自我生存的压力逐渐凸显出来。境外媒体的不断涌入也让行业发展有“狼来了”的危机,国际化发展的态势势不可挡,主管部门新年伊始颁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是意在引发行业发展的“鲶鱼效应”。在文化出版(传媒)行业体系中,不少媒体集团整合资源打包上市的现象不断涌现,可见,保守的新闻出版(传媒)行业在逐步跟随市场开放的脚步,进入资本市场必然牵扯到多方资本的介入,所谓业外资本进入也是必然的趋势。

2010年元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产业改革以九个“必须”为前提暨基本原则,这是我国新闻出版业不可动摇的管理底线。在此前提下,新闻出版产业吸引业外资本进入,甚至有外资资本进入的可能,前提是国有资本控股,这一点在对互联网视频网站的管理中已经非常明确。内容主体必须是新闻出版单位原有主体机构来主管和控制,而市场经营可借助融入的业外资本和先进的市场运营管理理念。

央视办网络电视指示着媒体“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对于高新科技和先进传播载体的综合运营,能快速铸就央视第一传媒综合体的强势品牌,并以资源优势构建竞争壁垒。

湖南卫视与青海卫视合作是一种资源优化的合作,开了卫视媒体跨区域合作的先河。一直以来,湖南卫视作为卫视媒体中的佼佼者,在创新经营上独树一帜,不断创新,在卫视媒体品牌打造和市场运营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湖南广电旗下的“快乐购”媒体自营购物平台更是不断创新和突破,成为媒体市场创新和广告经营的一朵奇葩。

新华社办电视在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证实了媒体立体化经营(陆空结合,纸媒和屯子媒体结合)的发展趋势。但对电视行业影响不会太大,不过增加了一个更为细分和专业的电视频道或传媒集团罢了。

淘宝网办杂志、与湖南卫视合作打造购物媒体是对互联网产业链的整合,这个“网”不只局限于互联网,还包括所有传播载体的广义互联“网”,也是媒体购物立体化经营的一种策略。湖南卫视和淘宝网合作打造购物媒体是一种优势资源互补的合作。在媒体购物的产业链上,传播和支付是其中比较核心的环节,而两者恰恰都有其独有的优势,采用股份制合作强强联手,可打造一个极具综合竞争力的购物媒体巨舰。

报媒跨区域经营已经不是新鲜事,华商报在国内多个城市创办了报纸并获得了成功。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收入分布 产业结构 产业融合

中国传媒目前仍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产业发展取向并不科学,一方面过度依赖广告收入,一方面盲目将资金投入非相关产业,并屡遭挫折。中国传媒集团的收入分布和基本产业结构正反映了这种产业发展取向所存在的问题。而不同类型乃至不同个体的传媒集团在收入分布及产业结构上都会有自身的特点,当然也会存在一些共性。要了解中国传媒集团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就有必要理清其收入分布和基本产业结构。

一、广告收入仍然是中国传媒集团的主要收入

据近几年来对媒体的广告收入占媒体总收入平均比重的调查,可见广告收入在媒体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平均为71.6%。

不过,从2003年到2005年,这一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分别为75.6%、72.5%和66.5%,而2006年略有上升,为69.6%,2007年升至73.7%。2006年和2007年广告的比重上升,一方面是因为媒体为备战奥运而积极调整广告经营,深度挖掘广告市场的潜力所致。另一方面,新媒体广告收入在近两年的迅猛增长使整个媒体广告市场得以升温,而传统媒体顺应技术变革的趋势,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也使得广告经营的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宽。

在中国传媒集团的总收入中,收入分布大致如下:广告收入占70%,发行或节目收入占20%,多元经营占8%,其它占2%。四大传统媒体中有41.5%的媒体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其余媒体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50%-90%左右。广告经营仍然是中国传媒集团的经营支柱,而多元化经营的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这是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必然。

二、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已出现增长失速现象

广告行业本身波动极大,极易受宏观政策调整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传媒经营如果以广告作为传媒产业的唯一支柱,将使整个传媒集团面临极大的风险。而且广告市场的“蛋糕”也不可能无限做大,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分食者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传媒集团广告经营的增长速度必然趋缓。事实上,近年来传媒的广告经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失速现象。

1 中国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及其增长率比较

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额在逐年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却极不稳定,总体趋势是波动向下。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已经由“低起点,高速度”转变为“高起点,低速度”,由恢复性的高速发展转为正常的平缓发展。

1998年我国四大传媒的广告增长率首次低于20%:1999年和2000年也保持在百分之十几的增长范围之内;2001年首次低于10%;2002年和2003年有所回升,达到20%以上,这与传媒集团在深入发展过程中提高了资源整合效率和垄断利润有关;但2004年广告增长率又大幅下降,仅为5%,是目前的最低点,这与当年国家对广告市场的整顿和广告支柱行业增长放缓有关。

面临危机的传媒集团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过度依赖广告的单一产业结构必须尽快调整,一方面仍极力促进传统广告经营的增长,一边努力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广告收入的比重,一边在抓住奥运等各种契机深挖传统广告潜力方面下足功夫。2005年和2006年,四大传媒的广告经营增长速度恢复到10%以上,广告收入占媒体总收入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75.6%降到2005年的66.5%,2006年稍有增长,达69.6%。

但继续深度挖掘传统媒体广告资源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传媒集团开发新利润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的实践却还在摸索中缓慢前行。而且,诸多企业为了增加奥运年的广告投放而减缩2007年广告预算。因此2007年四大传媒的广告增长率又降到10%以下,而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却有所上升,达73.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2006年和2007年,传媒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降反升,但广告收入的来源却发生了一些变化。据2007年广告生态调查,媒体主动顺应技术变革的潮流,对自身不断修正,无论是报纸、电视,传统的户外广告,还是一些新兴媒体,都在内容经营和广告经营方面表现出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样的融合使广告经营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符合市场的不同需求,其增长空间也由此得以拓宽。

2008年,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的增长率比2007年略有回升,除了奥运会的强力推动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传媒通过进一步的产业化整合强大了自身经营能力,围绕着大事、要事最大限度地灵活调动广告资源,增强广告专业服务能力,推动了广告增势。不过,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已经进入理性调整期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2 中国四大传媒的广告经营各具特色

在四大传媒中,电视的广告经营增长率相对平稳,相邻两年的增长率之差没有超过30%的,而且全部为正增长。电视媒体的广告经营额在1996-2008年也一直位居四大传媒之首,这与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和电视业的迅速发展有关。也正因为电视媒体在广告经营方面的优势,其倚赖广告收入的程度比平面媒体更甚。

报纸媒体的广告经营除2004年增长率为-5%,与前一年增长率相差34%之外,其它均为正增长,波动幅度也还算比较平稳。2004年报纸媒体的广告增长率首次为负,这与国家对医疗医药广告的整顿、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以及汽车、通讯等广告支柱行业产值增长放缓密切相关。但报纸在广告经营方面仍堪称强势媒体,1996-2008年,报纸媒体的广告经营额仅次于电视媒体,一般占40%左右,与电视广告经营额共占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的九成以上。

广播媒体在分众传播中具有出目标针对性强、广告价格低的优势。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广播媒体的广告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在2006年达到47%的高增长率,波动较大。

杂志媒体一般以发行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其广告经营额的增长率相对波动幅度较大,近十二年来有三年出现负增长,但近几年随着期刊类集团的深入发展和时尚类、财经类、都市生活类等杂志的大量涌现。杂志的广告经营越来越受到重视,2003年还创出60.5%的高增长率。

1996-2008年,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的平均增长率依次为:杂志媒体19.4%、广播媒体19.3%、电视媒体17.4%、报纸媒体14.2%。电视和报纸媒体由于原有广告经营额基数较大,又面临新媒体的强力竞争,广告增长势头渐缓,相比之下,杂志与广播媒体的广告增长势头反而更强一些。

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中国传媒集团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大传媒的广告收入只是传媒产业构成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细分市场被忽略了。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播领域的普及,各种媒介资源和相关行业资源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整合,生发出许多新的业务类别和细分市场。整个传媒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构成越来越丰富,其“系统关联性”和“有机互动性”也越来越强,这为传媒产业的各个子产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虽然以广告经营为支柱是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必然,但为了应对新的竞争环境,为了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传媒集团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利用“大传媒产业”的系统关联性和有机互动性来进行适合自己的产业扩张。建构具有价值联结点的产业链和产业结构,从而改变对广告经营的过度依赖。

1 传媒产业的组成结构及产值变化

传媒产业究竟由哪些产业构成,各个国家统计标准各不相同,而且传媒产业的组成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对于传媒产业的核心层有一个大致的共识,应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期刊、广告公司、图书出版、电影、音像、移动媒体(含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游戏、移动电视等)和网络媒体(含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网络视频、博客、各种下载业务等)10大行业,各行业的产值收入构成传媒产业的总收入。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核心层的产值约为4186亿元,0其中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发展极为迅速。移动媒体产值占传媒产业总产值的21.2%,涵盖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短信、手机游戏、移动电视等收入。网络媒体产值占总产值的6%,涵盖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网络视频、博客、各种下载业务等收入。而在2005年的统计中,还没有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这两项,仅有手机短信和游戏这两项的统计。可见,传媒产业的组成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非常迅速。数据来源: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国广告年鉴》

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核心层的总产值为468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9%。其中图书出版和移动媒体在市场结构中均超过两成,遥遥领先其他传媒。从传媒产业各细分市场的比重变化来看,传统行业中除了有线电视收费外,其他门类的收入均呈下降趋势。占重要比重的门类如图书出版、电视广告、报纸发行、广告公司等,其比重的下降幅度比较大。而新媒体的比重在2006年已达27.2%,2007年则达到产业总量的28.8%。其中移动媒体总收入达1053亿元,网络媒体总收入达297亿元,均比2006年增长18%。教据来源: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国广告年鉴》

2008年中国传媒产值估计达5440亿元,比2007年增加16.1%。其中,中国图书出版和移动媒体将居传媒市场前两位,分别超过1300亿元和1200亿元,第三位将是电视广告市场,市场规模约为前二者的一半。此外,被誉为传媒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朝阳产业——移动媒体,将引领传媒业进入无线营销的新时代。“全国新媒体联播网”的成立,也将在国内形成遍布于公交、火车、飞机、地铁、互联网及手机的新媒体联播产业链。根据艾瑞市场咨询以及摩根大通的测算,移动媒体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长率为18.6%,网络媒体市场规模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2008年移动媒体的产值预计为1249亿元,网络媒体的产值预计为351亿元。可以说,新媒体为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 新媒体迅速成长,促进产业融合趋势不断增强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迅速成长,并使中国传媒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在传媒产业各子产业之间出现融合与重组,而且在传媒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电信产业这些关联度较大的产业之间也出现交叉与渗透,即“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由最初的技术融合走向业务融合,再走向市场融合。数字技术实现了所有信息的标准传输形式,使得传媒、电信、互联网等产业的不同形式的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明显弱化,从而在业务边界产生了融合,在市场范围也出现了多方位的交叉与渗透,不同产业间形成了交叉竞争又在竞争中谋求多种合作的格局。整个市场将形成多极主体的动态博弈图景。

在产业融合的趋势中,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拆分与重组特征明显,并不可避免地要破除传媒产业中的原有壁垒,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引发传媒企业在更广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导致传媒产业的整体格局发生改变。

随着传媒产业的融合趋势,我国传媒产业政策也在适应传媒产业融合方面不断地做出调整。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政府对传媒产业的规划力度明显加大,颁布了多个传媒发展规划纲要,传媒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框架和路径被清晰地标示出来。这些由政府主导的产业规划,为传媒产业创新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和可能的空间。

3 传媒集团要通过“融合”与“创新”来调整产业结构

事实上,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新的商业模式与细分市场不断涌现,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媒介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断分割着传统媒体的利润空间,这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传统媒体要想适应整个传媒产业的迅速变化,在新媒体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空间,就必须通过“融合”与“创新”来对自己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宜的调整,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结合自身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延伸和拓展原有的优势项目,并开发新的业务种类,从而突破产业界限,延伸产业链,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能力互补和效率竞争的角度来看,新旧媒体之间以适当的方式合作可以降低试错成本,提高盈利效率。而内容与渠道绑定的合作模式将成为改变纷争格局的利器。

另外,通过结盟获得“先动优势”,而不是通过大成本的并购扩张是企业的明智选择。这种战略联盟与合作不仅在传媒产业内部的不同产业之间、而且在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都正在加强。这种合作不再是政策性的合并。而是媒体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展开市场化运作的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联合。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强,一些新的媒体形式及其产品和服务如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电子杂志等都正在为市场和用户所熟悉。这里有结合媒体本身传播特点进行的融合,也有完全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的资本投资,这也是传统媒介集团资本运作的一个输出口。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1篇

一、“新民系”:跨媒体融合战略

跨媒体成为媒体发展的显著趋势,一个重要背景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冲击与威胁,尤其体现在对市场和受众的争夺上。网络不仅抢走了传统媒体的部分广告,更“抢走了它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量级读者群,一群具有极强社会行为能力的年轻人①”。面对新兴媒体的进攻,传统媒体纷纷开创报业主体业务与新兴业务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新民晚报》无疑是“新民系”的核心骨干,与之市民定位相比,《新民周刊》则面向相对高端的主流读者群,其目标在于覆盖更多《新民晚报》之外的社会决策层、领导层和思想库。新民网即是新兴媒体冲击传统媒体背景下的产物。

系列媒介产品只是“新民系”的表面,它实质上是一个成功的发展战略。英国战略大师约翰逊将“战略”定义为:一个组织长期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它通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调整资源配置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利益相关方的期望②。而传媒战略营销规划包括独特价值提供、战略业务单元择优和结构优化三个原则③。“新民系”正是文新集团力求将自身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整合,以吸引到更多受众来争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从媒体的组合来看,报纸、杂志和网络三种媒体吸引到的受众是不同的,这就体现了跨媒体战略的一个明显优势。“新民系”横跨三种媒体,构成了一条较完整的媒介产品线,从而达到较高的受众覆盖率。除了依靠媒体种类的多样外,“新民系”还通过内容的侧重性与倾向性来吸引不同的受众。

二、集团化优势下的“南方模式”

集团化是比跨媒体出现得更早的一个报业发展趋势。报业集团的出现,意味着我国报业开始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并与世界报业集团化趋势接轨。同时,它还使我国报业旧的“和平共处”被新的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式所取代,赋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我国目前的报业格局来看,由报业集团所统领的报纸已在市场上占据了1/3以上的份额,其年广告收入占报业广告总收入的近五成④。无论是从所属报纸的影响力,还是从其规模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来评价,报业集团都代表着我国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从另一角度看,集团化又是跨媒体的重要前提条件,它使跨媒体平台的构建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集团化最大的优势在于以强大的整体实力作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整合集团内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和产品结构,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被公认为中国报业集团发展道路上的领头羊,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淋漓尽致地发挥了集团化的优势。在南方报业的发展战略中,有一种独创的模式颇为引人注目,即“报系发展”模式。南方报业目前形成了四个报系:南方日报报系、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报系、21世纪报系。不难发现,南方报业“报系”发展的特点不离一个“多”字,无论资源、品牌还是文化。媒体的可传资源包括新闻、知识、审美和娱乐资源等,使传资源则包括财力资源、政策资源和人才资源等⑥。南方报业依托于集团化的优势,以人才战略为根本,充分发挥使传资源的作用,同时利用原本打下的良好基础,不断创新,使可传资源在不同报系中各有侧重,整体信息量极大丰富,最后通过可传资源的丰富性和优质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这样一来,使传资源、可传资源和受传资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必然能取得媒体传播活动的理想效果。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强大集团作为后盾。

三、细析两种战略的同与异

“新民系”的发展策略与“南方报系发展”模式,它们首先都是集团化和跨媒体两大媒体发展趋势的产物。集团的成立是文新集团和南方报业能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必要前提。而多样的媒体形式则成为他们提高受众和广告市场占有率的功臣。尽管南方报业的“报系发展”模式多局限于报纸和杂志,但具体形式也相当多样,包括日报、周报、周刊、双周刊和月刊等,并且所有的报纸杂志都有电子版。而在四个报系之外,南方报业还拥有资讯网站南方网和门户网站南方报业网,其跨媒体的种类并不少于文新集团的“新民系”。

除了这两大趋势之外,要探讨“新民系”和南方“报系发展”这两种策略的异同,还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是品牌的利用。成功的品牌是长期、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与个性的结果⑦。无论是文新集团还是南方报业集团,都已经在长期的竞争中成功地形成了自身品牌。作为报纸文化的集中体现,报纸的品牌可以强化读者的认知,从而与读者建立长期的较为稳定的关系。报纸以读者为中心,品牌一旦形成,将会给经营者带来许多有形及无形资产。不难看出,“新民系”成员中的后来者都是基于《新民晚报》早早打下的品牌和在上海读者群中传统的强势地位而开办的,这较好地利用了品牌效应。但是相比南方报业“报系发展”的多品牌战略,“新民系”的品牌则因相对单一而要逊色不少。每一个品牌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品牌越多则效应越多。多品牌的优势在上一部分已经分析过,它无论对整个集团的稳定收益还是对市场的抢占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在不断变化的媒介市场中竞争,“南方报系”发展比“新民系”更安全。

其次是对受众市场的覆盖。目前媒介市场中受众的细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对受众的细分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就传播的内容,二是就传播的形式,即内容的载体。就传播的形式而言,前文已提过受者对媒体有不同的偏好,对此最好的应对方法当然是跨媒体。在这方面,“新民系”与南方报业难分伯仲,都涵盖了报纸、期刊和网络等媒体,双方都成功地借此覆盖到了更大范围的受众。因此,我们将比较重点放在就内容对受众的细分上。从上文对二者产品的定位分析来看,应该说南方报业的四大报系在内容上争取到了更多的受众。作一个简单的对比,《南方都市报》与《新民晚报》的读者类型相近,《南方周刊》与《新民周刊》的目标受众大致相同,而南方网则与新民网对等,那么“新民系”覆盖到的受众,南方报业也基本没有遗漏。但除此之外,南方报业势力庞大的媒体军团还包括《南方人物周刊》这种以人物故事和访谈为特色的杂志,包括《名牌》这种一定程度上具有新鲜时尚因素的杂志,包括21世纪报系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媒体,而这些更偏向专业化的内容都是“新民系”所缺乏的,“新民系”旗下成员均以综合性为内容定位,吸引到的受众就相对少了。如果说用“新民系”去对抗整个南方报业集团不够公平,那么将目光放至整个文新集团旗下的媒介产品,我们也没有找到“新民系”以外的另一媒体系列。我们还要注意到,影响受众行为的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⑧,在这四种因素作用下要使受众提高对媒体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媒体提供内容的特色和种类显然比媒体的形式更为重要。

在地域扩张方面,二者应该说是各有千秋。“新民系”除了前面提到的四个成员之外,近年还开办了《新民晚报》的美国版、希腊版等,在中国报业中率先向海外扩张,不仅看到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还看到了国际市场这块少有人问津的蛋糕,目光长远。与此相反,《新民晚报社区版》却集中力量向更小的区域开发领地,瞄准上海的各个区县。“新民系”这一张一弛,在引领国际化潮流的同时,又顺应了区域化的趋势,确有其独到之处。而南方报业则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手打造《新京报》,强势进入北京报业市场,成为中国媒体跨地域经营的一个成功范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市场中,《南方周末》具有其他全国性周报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尽管近年的衰退是事实,但依然是全国范围内的领先者。而目前“新民系”还没有同等影响力的媒体出现,尽管《新民周刊》号称中国报刊零售市场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性周刊,但就影响力而言,它仍只是一本城市期刊。

最后我们将视角放宽,联系城市背景来对比两大集团。传媒战略营销规划的核心使命在于竞争优势的获取与持续⑨。从上文分析的品牌效应和受众覆盖来看,这两大集团都已在各自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然而问题在于如何保持这种既得的竞争优势来应对今后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从未消停的媒体竞争。处于竞争优势的媒体除了需要对竞争环境和竞争者的新因素保持警惕外,更重要的在于加强自身分析,不断超越自我,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弥补自身漏洞。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城市里,上海的传媒是活力最小、竞争水平最低的。文新集团成立以后,上海报业市场等于减少了一个重量级的竞争主体,使得报业市场大体上呈现出文新集团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分享市场的“双寡头竞争”的局面。反观广州的报业市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三家报业集团持续上演着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国演义”,其竞争的结果是目前广州报业的发展领先全国,三大集团都成为国内报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南方报业集团许多创新策略的施行与取得的成功,与面临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不无关系。事实上,竞争正是推动报纸创新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这样看来,在竞争的压力下不断提高自我的南方报业集团,相比安于在寡头垄断中瓜分市场的文新集团,显然更具创新的动力和竞争力,其保持竞争优势的前景更为乐观。

几个方面对比下来,“新民系”媒体发展策略在品牌效应、产品结构、受众覆盖、创新潜力和发展前景等方面都稍逊于南方报业的多品牌“报系发展”战略。从某个角度说,“新民系”以跨媒体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品线,而南方报业却拥有四条各具实力的产品线。

四、困境与未来

无论谁优于谁,“新民系”媒体发展策略与南方报业的多品牌“报系发展”战略都是成功的,其成功都离不开对跨媒体、集团化两大趋势的顺应。然而媒体在根据这两大趋势来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时,仍要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陷入其带来的困境。

就跨媒体而言,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报纸想包揽网站并非易事,网站与报纸终究都是市场细分的一部分,新媒体的生存有其自身的优势,从本质来说,一个网站就是一份报纸,它的新闻也完全可以原创,再截取传统报纸的部分信息和广告资源即成为必然的报纸载体补充。但反过来说又不能过度地依赖于新兴媒体,要知道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尽管受到许多新兴媒体的挑战,但仍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例如公信力相对高、主流读者较多等等。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平台内的媒体未能进行充分地整合,仅靠资本纽带连接在一起,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真正融合,造成了传媒业在经营上的“碎片化”,一个现状是本该与新兴媒体在平台内实现资源共享的报业却在新媒体面前显得支离破碎,“不讲规则”使得传统报业的认识远达不到集体向网站供销内容这一高度,从而使得报业成为网站的廉价打工者,各家报纸都只热衷于借助网络显示自己的存在。

而谈到集团化可能带来的困境,一个现实的例子便是文新集团。事实上,在集团组建之初,文汇和新民双方就缺乏自愿联合、兼并、重组的动力,其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双方决策人通过感知、把握市场机会自主设立的,不是两家报社自愿和自发的行动,而是靠“有形之手”和主管部门的计划来实现的,行政命令在合并重组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假设报业集团双方的协调成本为零,着重考虑报业集团成立前后设备、人力等生产要素资源,换句话说,主要是以物物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而人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导致的协调成本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但在集团成立后,最大的动作却是对所有部门、所有干部和所有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位、定编,对各个岗位、工种确定工作的数量、质量标准并且和考核条例相匹配,与奖惩相结合,这都是规模扩大时带来的协调成本。在理论上,“规模经济”这个概念主要着眼于规模和由既定技术条件决定的生产成本的关系,根据报业集团生产成本的技术性条件方面的资料来确定它的最优规模,不考虑摩擦成本⑩。当我们回到现实,就不得不注意在整合资源过程中所带来的协调成本。当然,作为唯一行政主导、两强合并产生的报业集团,文新集团遇到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但这至少提醒我们在集团成立之后要注意资源整合的合理性,尽量节约不必要的成本开销。在这方面,学习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有效的管理体制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跨媒体和集团化两大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顺应潮流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又要避免问题的出现。文新集团的“新民系”发展策略和南方报业的多品牌“报系发展”战略都取得了成功,对于报业甚至整个媒体行业在未来的发展,它们给予的启示是:对自身资源的合理整合、优化配置始终是传媒发展的一个关键;媒介运营的规律已不再是过去的“内容为王”,很大程度上已经趋向于“经营为王”;而在顺应跨媒体和集团化趋势进行媒体扩张时,不可盲目求“量”,关键在于“质”,因为媒介市场已经由单纯的产品竞争时代进入到以品牌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竞争时代。

注释:

①此话出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他在接受记者的访问中提及

②参见支英珉《新传媒帝国――竞争格局下的品牌、资本和产业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P88

③参见朱春阳:《传媒营销管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P360-361

④本句中出现的两个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

⑤此结论参考媒体安都()邓涛专栏文章:《报业集团化 何处最关键》

⑥参见杨飚、蔡尚伟编著:《媒体竞争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P26

⑦参见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P146

⑧参见朱春阳:《传媒营销管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P232。

⑨参见朱春阳:《传媒营销管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P362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2篇

新媒体传播的多样化对于动漫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的对接形式主要有互联网新媒体对接、手机新媒体对接、数字电视新媒体对接。

1、互联网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在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互联网的规模和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发达的互联网络为动漫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国产动画片产量与质量呈现大的增长趋势。仅依靠传统电视台播出的形式不能满足动漫产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电视播出的不足。互联网的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成本低廉,不受时空的限制。基于互联网的动漫传播对接,能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任意点播或重播;能让用户以快捷的方式搜索、浏览、上传、分享、评论视频内容;能让我们看到大量的动漫作品,其中包括在电视台播出作品和大量的网络原创动漫作品;能让观众对动漫作品进行开放性的任意点评和自主传播,许多动漫和动漫游戏作品通过开放性点评和包括视频分享、博客、微博等自主传播,在互联网上迅速蹿红。

2、手机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联合国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到2014年底,世界上移动手机用户总数将会超过世界总人口数。据我国工信部统计数据,2014年1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12.35亿。我国的移动通讯规模和手机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发达的手机新媒体为动漫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手机不再是单纯的移动通讯工具,已发展为全新的大众传播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就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携带更方便、具有更高的自由性、互动性、覆盖率、分众化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手机媒体与动漫的结合对接,使动漫产品的传播更加及时、便捷、传播广阔,是扩大动漫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

3、数字电视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数字电视新媒体又称互联网协议电视,或称交互式网络电视。它是集电视产业、电信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于一体的新兴媒介,将传统电视传播与互联网交互传播的优势结合为一体。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任意点播、回放、录制视频节目,形成人机互动的新框架。数字电视新媒体与动漫的结合对接,为动漫产品的传播和发行开拓了新的途径。

二、新媒体动漫传播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在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丰富化、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受众群体的细分化等特征和发展趋势。

1、动漫传播媒介的多样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媒介多样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动漫产业的产品传播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的局面。动漫产品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的同时,更多的选择在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等各种新媒体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更新的媒介的诞生,动漫作品传播媒介将会迎来更多、更新、更符合时展需求的传播平台。

2、动漫传播内容的丰富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内容丰富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由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传播途径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促使了传播内容的丰富化。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以传播动画片、动漫图书为主;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等以传播网络游戏、动画片、原创动漫和各种周边产品等为主。正式上映、上线、出版的动漫作品与个人原创的动漫作品,在开放的新媒体传播中加上分享、评价、关注使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各种新传播媒介的推出,动漫产品在多样化、开放性、自由性新传播平台上,更加强调时效性、个性化和原创性,动漫作品传播内容将会有更多、更新、更符合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内容出现。

3、动漫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方式交互性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与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不同,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中,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接受者反之又成为了传播者。动漫作品通过微博、博客、微信、论坛、互动网站等平台转发、分享、评论形成互动的新格局。开放、自由的互动传播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激情,涌现出很多优秀动漫原创作品,同时降低动漫产品的传播成本。随着人们对开放、自由的互动传播方式的认可,新传媒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将更加凸显,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动漫受众群体的细分化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报业;困境;机遇;对策;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受到较大冲击,其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发展都开始落后于各种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惊人的发展变革速度,使得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并且不可逆转,因而媒介融合也成将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报业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同时也会遇到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媒介融合的现状

1.媒介融合的概念。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提到“传播形态融合”,正是指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寓意。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此后,学界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需要指出的是,媒介融合并不是指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机械化的组合在一起,而是各种媒体相互穿插交融衍生出新兴媒体的媒体现象。

2.媒介融合的现状。经过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目前存在的媒介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而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传播架构。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因此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多种媒介融合的规模尚未形成,媒介之间的融合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单向融合,如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等等。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而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三网融合”包括[1]:内容融合,即各类纷繁复杂的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营[2]。渠道融合,即对原有的广电网络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网络渠道、卫星渠道、有线渠道等渠道传播内容[3]。终端融合,这包括电视、手机、电脑、PAD以及其他通讯设备终端的融合,另一方面包括终端设备的融合和终端服务的融合。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网络“三网合一”的形成,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进而加快新产品的推广,加速P2P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媒介融合的技术,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相互交叉、渗透,定会促进新媒体的出现。然而由于政策壁垒、技术壁垒、管理壁垒等影响,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并未像欧美等国家迅速,但是随着全球信息化以及全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媒介如何的趋势势必不可逆转。媒介融合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利润与较低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高质高量的信息。同时有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最高形态称为整合媒介,整合媒介包括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三个主要阶段。整合媒介将会成为未来媒介发展中的一个趋势。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的困境

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互联网、手机、PAD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报业惯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时效性不足。在媒介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报纸携带较为便捷,因而成为了人们最热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报纸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携带同样方便的手机、PAD等新媒体则以其及时的信息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传统报纸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版、印刷等制作,而新媒体几乎可以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其信息的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报纸。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报纸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这样便使一些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放弃了传统报纸,改而使用新兴媒体来获取更新更快的消息。传统报纸的受众老龄化以及受众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2.互动性不足。传统报纸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虽然也有些报纸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版块,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这样的互动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网络平台的出现、手机短信的简便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互动的场所。一些网站的论坛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更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抒发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一名草根记者,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相比报纸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这样的互动模式受众更容易接受,也更为方便。由此可见,传统报纸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同时,由于传统报纸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无论好坏、感兴趣与否都只能是一味的接收信息,而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信息传播改变了单向传播的局面,受众面对信息时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3.信息量以及趣味性不足。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每天的海量信息相比,传统报纸则由于版面以及出版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传播信息数量方面望尘莫及。同时,传统报纸的版块设置大都以时政、民生、经济、娱乐、体育等为主,传播内容的局限同时也使其趣味性略显不足,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则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行各业,并且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如视频、图片等,这样以来其趣味性与可读性均强于传统报纸。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机遇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所建构的新兴传媒环境带给受众许多传统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正处于媒介融合的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准则框架等都较为混乱,因此,新媒体所建构的传媒环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传统报纸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可以把握的机遇所在。

1.新媒体对信息的真实性把关不足。新媒体给公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然而部分人为了获取点击率以及出名等目的,大量虚假不实的信息,使得新媒体海量信息库内充斥着诸多不真实的信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影响受众的思辨能力。而传统报纸的信息都会经过采、写、编、评等环节,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信息都是经过许多媒体人审核、把关的信息,是有着正确舆论导向的信息,因此在公信力方面,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更为可信可取。

2.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深度不足。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比较肤浅,新闻报道的深度明显不足。传统报纸有着长久发展形成的报道模式以及文化底蕴,同时也必然会拥有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对某一新闻会进行跟踪报道,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真相。因此在报道深度方面,传统报纸更胜一筹。

四、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应对

1.与新媒体合作。纵观传媒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某一种传统媒体,传统报纸亦是如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传统报纸仍然会拥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所谓的“报纸消亡论”未必会实现。但是,传统媒体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如若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空间势必会逐步缩小。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传统报纸也应顺应发展的步伐,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使自身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传统报纸可以与网络媒体合作开办自己的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打造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树立品牌、提高价值。这样既可以提高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也能打破传统报纸单向传播的模式,更好地与自己的读者进行互动。另外报纸也可以选择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报业务。当下也有一些报纸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办一些诸如读报类的节目,使得受众对于报纸的兴趣增强,增加受众的阅读欲望。

2.培养高素质的全能记者。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而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采写记者,然而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记者只会采写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一行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记者应该是类似于西方冠名的“超级记者”,这些记者掌握较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他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3.办有特色的报纸,受众定位明确。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报纸应该改变思维模式,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办有特色的报纸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因为版面的限制,传统报纸在的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力求突出特色,做到内容与众不同而精彩。同时,受众是独立的个体,对媒介的选择自然不同,传统报纸应该明确自己所要争取的受众群体,细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从而使得报纸结构更为合理,而是迎合所有受众的胃口。

4.保持自身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应该保持自身长久发展沉淀下的良好传统,如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深入等。而不能因为要更好地顺应融合趋势偏离正常的轨道,也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不良信息,使自身变得与一些新媒介一样庸俗。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介环境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报业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媒介融合,给传统的报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思维。与新媒介融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前传统报纸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如何在融合的道路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在稍显庸俗的传媒领域中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报业;困境;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62-02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受到较大冲击,其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发展都开始落后于各种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惊人的发展变革速度,使得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并且不可逆转,因而媒介融合也成将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报业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同时也会遇到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媒介融合的现状

1.媒介融合的概念。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提到“传播形态融合”,正是指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寓意。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此后,学界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需要指出的是,媒介融合并不是指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机械化的组合在一起,而是各种媒体相互穿插交融衍生出新兴媒体的媒体现象。

2.媒介融合的现状。经过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目前存在的媒介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而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传播架构。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因此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多种媒介融合的规模尚未形成,媒介之间的融合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单向融合,如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等等。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而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三网融合”包括[1]:内容融合,即各类纷繁复杂的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营[2]。渠道融合,即对原有的广电网络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网络渠道、卫星渠道、有线渠道等渠道传播内容[3]。终端融合,这包括电视、手机、电脑、PAD以及其他通讯设备终端的融合,另一方面包括终端设备的融合和终端服务的融合。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网络“三网合一”的形成,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进而加快新产品的推广,加速P2P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媒介融合的技术,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相互交叉、渗透,定会促进新媒体的出现。然而由于政策壁垒、技术壁垒、管理壁垒等影响,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并未像欧美等国家迅速,但是随着全球信息化以及全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媒介如何的趋势势必不可逆转。媒介融合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利润与较低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高质高量的信息。同时有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最高形态称为整合媒介,整合媒介包括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三个主要阶段。整合媒介将会成为未来媒介发展中的一个趋势。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的困境

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互联网、手机、PAD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报业惯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时效性不足。在媒介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报纸携带较为便捷,因而成为了人们最热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报纸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携带同样方便的手机、PAD等新媒体则以其及时的信息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传统报纸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版、印刷等制作,而新媒体几乎可以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其信息的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报纸。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报纸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这样便使一些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放弃了传统报纸,改而使用新兴媒体来获取更新更快的消息。传统报纸的受众老龄化以及受众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2.互动性不足。传统报纸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虽然也有些报纸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版块,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这样的互动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网络平台的出现、手机短信的简便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互动的场所。一些网站的论坛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更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抒发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一名草根记者,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相比报纸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这样的互动模式受众更容易接受,也更为方便。由此可见,传统报纸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同时,由于传统报纸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无论好坏、感兴趣与否都只能是一味的接收信息,而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信息传播改变了单向传播的局面,受众面对信息时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3.信息量以及趣味性不足。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每天的海量信息相比,传统报纸则由于版面以及出版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传播信息数量方面望尘莫及。同时,传统报纸的版块设置大都以时政、民生、经济、娱乐、体育等为主,传播内容的局限同时也使其趣味性略显不足,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则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行各业,并且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如视频、图片等,这样以来其趣味性与可读性均强于传统报纸。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机遇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所建构的新兴传媒环境带给受众许多传统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正处于媒介融合的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准则框架等都较为混乱,因此,新媒体所建构的传媒环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传统报纸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可以把握的机遇所在。

1.新媒体对信息的真实性把关不足。新媒体给公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然而部分人为了获取点击率以及出名等目的,大量虚假不实的信息,使得新媒体海量信息库内充斥着诸多不真实的信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影响受众的思辨能力。而传统报纸的信息都会经过采、写、编、评等环节,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信息都是经过许多媒体人审核、把关的信息,是有着正确舆论导向的信息,因此在公信力方面,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更为可信可取。

2.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深度不足。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比较肤浅,新闻报道的深度明显不足。传统报纸有着长久发展形成的报道模式以及文化底蕴,同时也必然会拥有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对某一新闻会进行跟踪报道,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真相。因此在报道深度方面,传统报纸更胜一筹。

四、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应对

1.与新媒体合作。纵观传媒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某一种传统媒体,传统报纸亦是如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传统报纸仍然会拥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所谓的“报纸消亡论”未必会实现。但是,传统媒体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如若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空间势必会逐步缩小。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传统报纸也应顺应发展的步伐,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使自身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传统报纸可以与网络媒体合作开办自己的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打造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树立品牌、提高价值。这样既可以提高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也能打破传统报纸单向传播的模式,更好地与自己的读者进行互动。另外报纸也可以选择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报业务。当下也有一些报纸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办一些诸如读报类的节目,使得受众对于报纸的兴趣增强,增加受众的阅读欲望。

2.培养高素质的全能记者。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而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采写记者,然而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记者只会采写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一行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记者应该是类似于西方冠名的“超级记者”,这些记者掌握较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他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3.办有特色的报纸,受众定位明确。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报纸应该改变思维模式,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办有特色的报纸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因为版面的限制,传统报纸在的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力求突出特色,做到内容与众不同而精彩。同时,受众是独立的个体,对媒介的选择自然不同,传统报纸应该明确自己所要争取的受众群体,细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从而使得报纸结构更为合理,而是迎合所有受众的胃口。

4.保持自身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应该保持自身长久发展沉淀下的良好传统,如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深入等。而不能因为要更好地顺应融合趋势偏离正常的轨道,也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不良信息,使自身变得与一些新媒介一样庸俗。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介环境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报业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媒介融合,给传统的报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思维。与新媒介融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前传统报纸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如何在融合的道路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在稍显庸俗的传媒领域中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5篇

1.报纸媒体的“联盟”与“抱团取暖”。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很多传统报刊杂志在经营上有20%—30%的下滑,2012年同期,全国报纸的广告经营同比下滑了7.3%。在本届中国国际广告节上,由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广告人》杂志及参加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广告节“中国地标大报联展”的等多家中国地标大报,联合发起了“中国地标大报启动仪式暨报企联盟成立仪式”,包括广州日报、南京日报等在内的22家地标大报“抱团”形成报企联盟,倡议全民读名报,相约共同发展。

看点与趋势:区域性的都市报依靠其本地化的趋势,依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报纸媒体如何从媒体化到产品化,探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之道,依然是逃避不开的话题。抱团和联盟,仅仅是资源上的相互协同和支持,但是这些并不能改变媒体本身的商业模式和生存模式,未来报纸的创新之路,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2.电视媒体的“大片时代”和“细分时代”。本届广告节,央视和各个主流卫视都进行了媒体推介,尽管有很多新媒体在宣扬电视媒体开机率下降等等消息,但是电视媒体的地位依然坚固,但是电视媒体也并非毫无压力,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怡在央视级电影电视媒体的推介会上提出,电视媒体进入“大片时代”,即要利用产业链和权威性公信力的优势,进行大投入、大制作、高造势、高回报的内容制作,例如央视就提出在新闻、财经、综艺、体育、公益等方面的一些重点节目的大片制作战略。另外,电视媒体也需要不断的结合观众生活形态的变化进行节目创新和编排上的创新,例如湖南卫视2014年将亮相30多个新品节目,并启用主题日编排,每天都以一个主题日命名,周一真人秀日、周二比拼日、周三约会日、周四创意日、周五活动日、周六青春日、周日喜剧日。

看点与趋势:电视的内容创新的原点,依然需要关注观众在数字化时代的生活形态内容需求的变化,切割受众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看电视的时段和生活形态进行有主题性的内容创新,将是未来电视创新的关键。

3.新旧媒体从相互对峙到相互融合。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怡提出,今天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公共媒体与自媒体共荣的多媒体时代,而传统媒体也需要积极的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无论是内容还是与受众的互动,例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呼啦,打破了传统电视和观众单一的联系模式,利用手机移动端的便捷性,通过二维码连接电视屏和手机屏,紧密捆绑湖南卫视节目、电视剧等优质内容资源,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电视和用户互动的模式,并在用户彼此之间建立了一个稳定的社交圈,上线十个月,超过800万注册用户、600万周活跃用户,而《我是歌手》总决赛影院直播开启三屏联动、《中国最强音》打通线上线下、和电商合作发起快男直播互动等一系列由呼啦主导的活动更是成为了电视互动营销的经典案例。

江苏广电集团新推出的“梦之音”则可以让观众在看电视广告的时候用智能手机领取优惠券、实现购买,实现了电视广告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很多报业集团也在试图打造新媒体平台。

看点与趋势:如一位媒体记者如此所述新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景象,即从“与狼共舞”甚至“驯狼为我所用”。今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已经从相互对峙到相互融合,传统媒体积极拥抱新媒体,新媒体也需要传统媒体的渠道平台作为支撑,受众需求与技术作为核心的双重驱动,缔造新的互动和体验是所有传统媒体都需要去积极探索的。

4.传播转向:从媒介资源购买主导到激发用户传播的路线。无论是艾菲奖,还是中国广告长城奖“互动创意奖”与“媒介营销奖”,获奖作品几乎都涉及到利用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等等与消费者互动的创新与扩散的创新营销。而广告主越来越多地将营销重心从单纯的媒介资源的购买,转向能否激发用户的主动传播上,数字营销的地位在不断提升,而数字平台为传播引擎的角色在很多案例中都有所展现,例如在艾菲奖和长城奖互动创意的全场大奖,都是可口可乐夏日昵称瓶的传播案例,这个案例是一个线上线下整合的案例,其中利用互联网的文化元素和社会化媒体的扩散传播成为其主要的亮点。

看点与趋势:不互动无营销,今天的消费者在嘈杂的信息噪音中,品牌除掉要购买优势的传播资源,还需要考虑如何制造消费者更多与品牌互动和体验的机会,数字化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应该将其作为引爆消费者的重要驱动的问题。

5.内容营销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媒体尽管往往是成为传统媒体广告支出的转移者,但是,互联网的广告形式和媒体形式也需要变革,传统的展示型的互联网广告也在遭遇到受众注意力和点击率下降的挑战,内容营销成为一股重要的趋势,无论是凤凰网提出的“原生广告,品效合一”还是新浪对于微博营销的新的一些产品,都在指向如何给消费者提供更有大动力和内容。

看点与趋势:消费者在数字化媒体平台,需要的是深度的卷入和共鸣,而卷入和共鸣,则需要有更生动的内容,基于消费者生活场景和内心共鸣的内容营销创意会越来越重要。

6.技术驱动的大数据时代精准营销。无论是腾讯提到的从关注广告到关注人,关注人群背后的数据与需求,结合关系链与营销工具,更人性化地为品牌提供高效、精准化的社会营销,针对更多的行为轨迹,如用户曾经在媒体上的行为、标签等,做到精准定向服务,还是在移动互联网推介会上,各个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对于用户的分析和案例分享,都在指向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消费者洞察成为新的精准营销模式,但是如何挖掘真正的大数据价值,却是所有的技术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

看点与趋势:大数据再大,技术再先进,最终还是要回归消费者生活场景,吻合场景的营销才是精准的营销,大数据的精准是未来,但是营销的实践和优化,还在路上。

7.网络视频的传播价值提升。今年广告节中,视频媒体的展台都是最耀眼的和最大的,尤其是乐视网、腾讯视频和迅雷看看,而今年多屏联动,台网深度的联动的话题继续深化,相比去年,网络视频的话题已经不再那么的有爆炸性和冲击力,在广告主心目中已经逐渐成熟。

看点与趋势:广告节刚结束,苏宁联合弘毅资本收购PPTV大部分股权,网络视频的整合是大势所趋,而视频平台和流量的集中化,有助于广告主进行更好的选择,网络视频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

8.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未来的传播结构。我去年和今年都主持了移动互联网的推介会,去年是各个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知识普及会,今年则是大家更多的分享案例和营销模式的推介,总的来看,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单纯的广告展示也不再是消费者所喜欢的,内容、结合移动互联网终端特性的互动,才能让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这点,创意无限。

看点与趋势:移动互联网依然是消费者移动生活形态的展现,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是整合营销,也是结合移动设备属性的全息化的营销,移动营销一定要和终端互动,社会化等等整合才能发挥效应。

9.中国元素创意的全球化。每年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颁奖盛典都积聚了很多人,从2006年开始,中国元素先后经历了奥运、盛世中国红、中国力量、创意中国、新青主题,今年的主题定为“中国元素中国梦”。所有嘉宾一进场,就按照入行年代领了不同颜色的运动服,人手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帆布小书包,三代广告人都在这一刻重归校园。而2013年5月第60戛纳创意节,中国广告协会举办了戛纳·魅力中国周活动,2013年釜山广告节举办了首届中国专题,中国元素、中国创意正在被全球所关注。

看点与趋势:很多国际品牌都在积极利用中国文化的一些元素进行广告创意,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喜欢,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加大,中国创意和中国元素将有机会走向世界,但是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内涵并没有被广告传播界深度挖掘,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创意元素未来也将是一个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