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经营管理;盈利模式;展望

1未来的新媒体经营管理方式

1.1实现品牌创新,影响力大大提高。新媒体最重要的资产为品牌和人才。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势媒体的话语权加强、定价能力强化、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提高,只有加强品牌建设,才能掌握竞争的利器。已连续举办五届的爱奇艺尖叫之夜,不但在口碑和声量上取得了成绩,同时也逐步成为爱奇艺的独特品牌资产——既作为对爱奇艺优质内容的荟萃,活动本身也转化为爱奇艺的差异化内容,线上内容与线下活动相辅相成。其与《奇葩说》等节目共同打造了爱奇艺品牌。1.2突破体制,进行专业化运营。新媒体时代更加注重用户感受和体验,传统单向传播的受众变成了具有双向体验的用户,迫使媒介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传统媒体一直强调的一元化体制、二元化管理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越来越多公司的招聘职位出现了新媒体运营经理以及新媒体运营专员。新媒体的经营管理与运营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人才化,商业化。需求新媒体人才的行业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大,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3进行整合营销,走媒介跨界融合之路。整合营销是一种能够将商家和用户充分调动起来的盈利模式,和传统的广告相比,其更多地使用了网络新闻媒体的资源,实现与用户双向沟通的运营模式,这种双向沟通能够使新媒体的经营管理与盈利模式更加体现互联网的特性。2015年,多家国内传统媒体涉水电商,如《新闻晨报》推出的“晨品生活”,读者在读报纸的同时可以购买与报社合作的相关商家的商品。通过“内容+服务+社区”的移动媒体平台基础,发展O2O模式,线上打造购物社区,线下创办电子商务购物体验店。例如,粤传媒借助发达的发行物流与线下体验店,携手阿里创投、上海万象共同投资了广州万之象物流公司,合作开发本土O2O生活服务市场,构建家庭服务平台。1.4打造全媒体平台机构。作为传播手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应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走媒介融合之路。网络电视、移动电视可以利用传统电视媒体的视频资源,同时新媒体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具有公信力的平台来增加曝光量,这种相互融合的态势已经模糊了彼此之间的界限。百视通、芒果TV、中国网络电视台都是与传统媒体集团有着深厚关系的新媒体。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整合管理,各种媒体平台之间的互通互联、平台公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利用,提高效率,因此出现了全媒体新闻和全媒体平台机构。1.5借助新三板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上市、融资和并购)。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媒体可以通过上市、收购等方式,引入资本支持。传统报业集团和传媒公司可以借助新媒体转型产品或机构进军资本市场。为传统媒体拓宽融资渠道、规范公司治理找到了新的出路。多家媒体开始介入手机报、移动客户端、网站运营、电子商务、专业软件研发等为主的稳定盈利行业。

2未来的新媒体将形成依靠内容为主的盈利模式

传统媒体与之前的互联网的内容基本是免费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用户所付的费用除了维持媒体的运营成本,如纸张、印刷、发行、节目制作、人员招聘等消耗外,盈利非常微薄。传统媒体与之前的网络媒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依然是广告。后网络时代的新媒体盈利主要依靠的是内容本身以及内容吸引的大量用户,利用平台流量来开发用户资源获取利润。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体验的要求更高。因此,满足用户体验,创造新的赢利点也是未来新媒体盈利的一个方向。2.1内容付费。“内容付费模式,是指通过移动媒体平台内容产品,并收取相应费用的盈利模式。一般来说,‘两微一端’平台上的内容获利,主要体现为‘付费订阅’和‘用户打赏’功能,这也是新媒体平台通过内容产品盈利的最直接方式。”[1]媒体自问世以来就具有低门槛、开放性的特性,且一直为受众免费提供内容产品,所以大多数新媒体企业都未能实现通过出售内容产品来盈利,甚至很多新媒体企业和理论界学者纷纷放弃了这一盈利方案。但是近年来很多新媒体机构做的内容付费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依靠内容本身盈利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内容付费。2.2“内容为王”,掌握内容。IP资源,吸引用户流量,增加用户黏度只有掌握内容输出权的新媒体机构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位置,把握主动权。芒果TV自制独播,全方位部署,抢占顶级IP资源。同时,其他各大视频网站也凭借自己所占据的内容资源,推出付费会员观看制度,利用内容进行直接变现。2015年1月,NBA与腾讯共同宣布双方将签署一项为期5年的合作伙伴协议。腾讯花了5亿美元成为NBA未来五年在中国唯一的数字媒体合作伙伴,这也是NBA联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数字媒体合作。2.3做长尾内容,分众化阅读,独辟蹊径。在内容领域,伴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一场关于内容价值重塑的实践正在进行。注意力经济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消费升级下,人们对内容的强需求开始浮出水面——不仅是花团锦簇的自媒体在尽力提供长尾内容,机构媒体同样在绞尽脑汁地充实内容池。各种类型的微信公众号给用户提供了多样的、细致的信息,甚至包括养生、健身、跑步、广场舞等信息受众比较窄的公众号也可以实现内容盈利,展现自身的专业性与独特性。

作者:张剑 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魏茁,闫玉刚.从“两位一端”看移动新媒体的盈利模式[J].新闻论坛,2016(3).

[2]顾剑锋.刍议新媒体对媒体经营管理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6(7).

[3]葛欣航.浅谈新媒体及其对媒体经营管理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2.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2篇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经营与管理从单一的以广告为主的赢利模式向广告传播、增值服务、产品提供相组合的多元化赢利模式转变,媒介的内容更为丰富,传播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用户成为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枢纽,承担着信息传播与接收的中介强梁作用。这些新特征对《媒介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适应新媒体对媒介经营管理变革的要求。

一、《媒介经营与管理》教学内容的更新

通过跨媒介的整合经营可以实现媒体核心品牌影响力的多层面覆盖,新时期的传媒竞争环境要求传媒除了能够保有和巩固原有市场份额,还需要通过跨媒介整合经营的战略使媒介的品牌和产业链得到延伸,从而在各个层面扩大其核心受众的覆盖范围。教学中除讲授媒介经营与管理基本理论外,在教学内容中突出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的理念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以职业技能评判实践学习的标准,充分体现“理论中心、实践中心”的双中心教学目标。

(一)引入新媒体的经营与管理理念

引入新媒体的宏观经营理念。主要讲授新媒体带来的负效应(主要是信息安全、侵犯知识产权、信息泛滥、网络犯罪、网瘾症、数字鸿沟),阐释互联网监管的难点及管理对策,讨论网络实名制,重点分析新媒体的双刃性,介绍发达国家互联网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网络舆论的特性、引导与规范问题。

引入新媒体的微观经营理念。主要讲授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务模式等;重点阐释网络广告的特点、包括网络广告、收费服务、电子商问题、发展对策;讨论电子商务模式的类型;分析收费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引入新媒体中著作权保护理念。主要讲授了新媒体中著作权保护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新媒体的特性造成了侵权易、维权难;阐释新媒体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介绍发达国家对新媒体的著作权保护情况;重点讨论了“避风港”原则与“红旗”原则,分析百度MP3版权案;讨论网络著作权的技术保护措施。

引入新媒体运营理念。新媒体经营中的长尾、免费与无聊的相关理论,都是在以往的常规经营中所轻视的甚至忽视的,反而是新媒体运营中的精致特色。以精准营销手段为基础的新媒体运营推广手法,实际是更加注重用户的接受度与感受度,通过网络推手的手法,通过媒体共振的原理,达到信息传播的最大化。而对新媒体形势下的公共关系,新媒体应该是更加得心应手。不论环境多少复杂,只要把握住对于受众信息需求的原则,就会更加主动地把握好舆情,面对突发事件,及时预判,并在危机公关中产于始终有利的主动地位。

引入新媒体多元化的跨媒介经营。可以实现内容和创意资源的共享。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一家集广播电视、平面纸质媒介(报纸、杂志等)、网站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媒体,可以将采集的具有高价值的视频信息资源送到其下属的电视台播出,同时可以将为该视频配置的文字稿稍作修改在其广播上播出,同时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将其在其下属的报纸、杂志、网站上刊发,这就大大节约了传媒产品的制作成本,也降低了该集团的平均总成本。此外,这家媒介集团还可以共用一个发行渠道来发行其旗下的报纸和杂志,利用同一个节目主持人主持不同媒介的节目等等。这些资源的合理和重复利用不但可以降低传媒组织运作的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传媒组织的运营效率。而这些经济学范围经济正效应的实现,都必须以一个具备跨媒介经营能力的综合性媒介集团的存在为前提。

(二)引入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理念

教学内容的更新,得益于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主讲教师在教学之余,前往《新疆日报》、《新疆电视台》《新疆经济报》、《兵团日报》进行业务学习,并对疆内主要媒体进行跟踪研究,撰写媒体经营与管理分析报告,通过努力,将最新的媒体经营与管理发展动态信息引入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媒介经营与管理》教学方法的更新

(一)教学方法的更新

为了克服媒体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培养初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潜能的媒体应用型人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实中典型案例,如分析《太阳报》创办并运作成功的背景、意义、价值与思考;分析三辰卡通在“蓝猫”品牌经营上的得与失,运用所学知识,对“蓝猫”品牌的经营提出合理化建议;运用媒介经营与管理理论分析“封杀王老吉”事件,讨论这个民族饮料品牌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成功之处;分析江南春创建的分众传媒楼宇电视获得成功因素,存在的风险,如何看待分众传媒和新浪网的整合等等。这样课堂教学与媒体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就不会出现明显脱节的现象,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的案例中的媒介经营管理经验也能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二)注重《媒介经营管理》课实训选题的拟定

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训选题在《媒介经营与管理》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事先拟定适合学生的实训题,使学生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组织学生小组互评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将评价等次(分数)记录在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事先拟定如下内容:

1.选择新疆某一媒体的发展情况,结合省外一个你感兴趣的性质相同的著名公司或企业,请进行二者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全面的对比研究。题目:A媒体与B媒体经营管理对比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A媒体与B媒体的发展简介;二是A、B媒体发展中的共性和差异;三是结合媒介发展相关理论,请你判断同性质两媒体发展的优劣,并说明你的理由。

2.结合企业多元化发展理论,对新疆大晨报股份公司多元化经营做出你的个人判断。题目:XXX报业集团多元化分析。内容包括:一、新疆大晨报股份公司发展简介;二、新疆大晨报股份公司媒体的构成、经营业务、战略合作等;三、可用标杆理论来对比分析另一报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优势。

3.请对你家乡某报社(或网站)的经营管理进行阐述。题目:某报社的经营管理分析。内容包括:一、XXX报社(或网站)发展简介,二、XXX报社(或网站)的经营管理之道进行分析。以上项目要突出要求,实施步骤及成果描述的具体要求等,通过以上训练,达到如下效果。

一是培养学生的角色转换理念。试着对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将学生置于模拟的各类管理经营者的位置,使学生从媒体从业人员的角色出发,以专业视角思考媒介经营与管理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二是培养学生既懂新闻规律又懂媒介市场规律的媒介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在单项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之间充分体现其互相包含性,即验证性实验既要体现对所学知识的验证和技能的训练,又要提供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发挥创造能力的可能性;综合性实验既应体现内容的综合性,又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即综合性创造;而在创新性实验中也强调技能基础和综合能力。创新性实验紧密追踪国内媒介经营与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学术思潮,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我们通过开展探究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在媒介经营与管理中的开拓创新意识,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成果。

在课堂教学环节,我们注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学生演讲、辩论、问题研讨、案例讨论、媒介经营计划提案、媒介产品分析、媒介产品营销策划、媒介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问题讨论等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开拓、创新、探索、研究的能力。

总而言之,全球化背景下跨媒介经营已然成为国内传媒的战略发展的趋势和必由之路,但总体而言我国的跨媒介实践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这不仅体现在传媒企业自身的战略决策上也体现在我国大的政策环境上。所以,在这样一种生存境遇下,“实践之将出,理论已先行”是最可靠最稳健的发展之道。这就给我们的新闻传播尤其是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学者提出了要求,那就是我们必须在现时的经济政策环境下以国际化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教学理论上为学生提高了开拓、创新、探索、披荆斩棘、指路导航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直庵.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库出版[J].新闻记者,2004,03:59.

[2]郭庆光.跟踪实践 规范方法 深入剖析[N]. 中华新闻报,2004-02-09T00.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传媒业市场化的纵深发展,传媒在新闻传播和相关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关键是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而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因此加强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为媒介培养新型复合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是新闻与传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我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历史,不难发现,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是新闻与传播教育关注的重要方面。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高校的新闻专业就开设了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例如,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1925年上海南方大学先后成立报学系,分别开设了“新闻经营法”和“报馆管理”的课程;1929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时,明确提出了培养编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目标。后来不少院校新闻专业也相继开设报业经营管理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谢六逸在《新闻教育的重要及其设施》一文中认为要开设“报馆组织、管理、广告、发行”、“杂志经营与编辑”等课程,反映了当时课程设置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在一些院校新闻系也曾予以保留,但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媒介经营管理职能萎缩,经营管理相关课程也逐渐被取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媒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多数高校的新闻院系逐步恢复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其内容涉及到媒介经济理论、媒介经营模式、广告与媒介经营、媒介物质与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计划与统计、人力资源管理、媒介多种经营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打开了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新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新闻媒介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新闻与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作为新闻与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直面挑战,做大做强,以满足中国媒介现实发展的需要,并成为新闻与传播教育中的一个亮点。其次,加强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是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的紧迫任务。我国对媒介经营管理的早期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开始,例如,徐宝璜、戈公振等人就非常关注报业的经营管理。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就曾作过“报界之现状”的专门论述,详细讨论了与经营管理有关的报馆之组织、广告、发行、销数、印刷、纸张、用人等问题,内容占全书的40%以上。1930年,吴定九的《新闻事业管理学》和刘觉民的《报业经营和管理》也相继出版。可以肯定地说,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报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媒体长时期处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中,对媒介经营管理的研究不受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伴随着媒介经营管理的长足进步,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许多有效的做法和经营管理的特点乃至规律。理论界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媒介的经营与管理进行研究。这些成绩的取得确实是可喜的,但由于起步晚,较之其他分支学科,对媒介经营管理的研究尚未能全面而系统规范地探索媒介经营管理的发展规律,未能很好地总结与挖掘媒介经营管理已有的潜在的成果。此外,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本身无论是在课程体系上,还是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上都还存在差距,跟不上时代要求。所以,认真研究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现状,借鉴国外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该学科的地位,尤其迫切。第三,加强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是适应媒介市场化的必然产物。1978年,国家财政部批准了《人民日报》等8家中央新闻单位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报告,标志着中国媒介从纯粹的宣传机构向经营实体的转变。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制度在中央和省级新闻机构普遍实行。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报刊经营管理正式列入第三产业。

媒介经营管理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吃皇粮”的痕迹尚未完全消除,但其作为现代企业的特征愈来愈明显,使得媒介经营管理已成为媒介市场化运作成败的关键。中国加入WTO以后,媒介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更是成为媒介发展的“软肋”。目前我国55万新闻从业人员中,既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又熟悉国内市场规律的经营管理人才很少,媒介单位已普遍感到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对媒介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为缓解媒体经营管理人才的实际状况与媒体的发展要求之间的明显矛盾,主要采取从采编人员中选拔经营管理人才的方式,但这一做法成功率很低。更进一步来看,从媒介市场化运作的角度来说,当今的采编人员也不能满足仅做文字工作,还需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成为焦点。面对媒介市场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渴求,高校新闻专业急需加大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提升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办学理念

我国的媒介组织一方面随着市场化进程逐步由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变;另一方面,我国的媒介组织又不是纯商业性组织,它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从我国媒介的这一特殊性出发,以培养具有意识形态调控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总的要求是,培养具有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能力,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和强烈的法制意识;熟悉新闻传播业务,掌握新闻传播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广博的相关知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能灵活运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确定培养目标只是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发展中的基本环节,更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定适应时展和专业建设需要的办学理念。如何培养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笔者认为需要确立以下办学理念:

一是媒介经营管理教育要有前瞻性。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而言,起点一定要高,要研究吸收国外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前沿成果,建设全新的学科体系。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正如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英国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所说:“我们必须有超前意识。今年进校的学生要几年后才进入市场接受检验,我们应当考虑到他们毕业时市场需要什么……超前主要指观念而不是技术。”这就是说,要看到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要知道未来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现在所讲的培养通用型人才,正是根据时代变化日新月异的特点提出来的。作为管理型人才,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能力,这就是罗德•艾伦所说的超前观念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

二是媒介经营管理教育要有实践性。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应充分体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媒介经营管理教育要有实践性,一方面是指媒介经营管理教育要源于实践,善于从实际出发,掌握媒介经营管理实践的规律性,深化对媒介经营管理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参加媒介经营管理实践的条件,使他们边学习边实践,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实践,就很难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真谛。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三是媒介经营管理教育要有科学性。这里所讲的科学性,从教育内容上讲是要形成科学的体系,从形式上讲是要符合教育的规律。媒介经营管理是一种实务,但任何实务都需要理论来指导,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一方面,理论源于实践,我们要研究媒介经营管理的规律,要善于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构建出媒介经营管理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也要从实际出发,要探索出一条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的育人之路,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媒介经营管理人才。

四是媒介经营管理教育要有创新性。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媒介将出现许多新变化,经营管理者在实践中,会面临许多新问题,而在面对新事物、新问题作出快速反应并在驾驭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时有突出表现,才会是有所作为的人,而这就非常需要教育创新。在教学方式上,把过去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为双向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注意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关注媒介发展的趋势,及时向学生介绍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理论;在教学方法上,要从思维能力训练入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几点举措

高校新闻与传播院系,肩负着培养媒介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在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实施中,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更要基于我国媒介产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尤其要重视下列问题:

一是加强媒介经营管理的学科建设。在新闻与传播教育中,媒介经营管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尚未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认识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重要地位。为加强学科建设,为适应媒介产业及经营管理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完善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很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媒介经营管理学的新学科群。笔者认为,媒介经营管理是一门研究媒介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统计学、财务学等学科理论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媒介经营管理学科由媒介经营管理理论、媒介经营管理实务、媒介经营管理历史三个分支学科构成。总之,媒介经营管理学应以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立足媒介实际,符合中国国情,全面系统地揭示媒介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成为新闻与传播研究中的一门显学。

二是创新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有多学科融合渗透、实践性强等特点,培养媒介经营管理型人才的模式应该与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有所不同,应该探索符合媒介经营管理学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可借鉴的有益模式有学科交叉模式、在职培养模式、MBA培养模式等。目前已有学校在培养新闻传播学人才方面实施“2+2”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修读通识课程,为“前2”,从三年级开始,由学生选择本学科各专业,分专业教学,按计划培养,为“后2”。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背景,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更适用于对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另外,还可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和国外同行就媒介经营管理专业开展合作办学,早日与国际接轨,培养出既了解传媒业的规律和特点,又熟悉商业运作的媒介经营管理精英。

三是完善媒介经营管理的课程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应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媒介经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体现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大板块。理论课程体系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主干课三种;实践课程体系有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例如,媒介产业与媒介经济、媒介经营管理史、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媒介信息管理、媒介广告经营、广播电视节目营销、图书出版经营、报刊发行等课程应成为其中的核心部分。根据媒介产业发展趋势,还可以开办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讲座。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4篇

随着部门报刊的大量撤销和行业报刊的全面・断奶”,新一轮媒体大战蓄势待发。而有关媒体经营人才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再一次成为业内外人士关注的又一焦点。

金领行情水涨船高

被称为媒体革命急先锋的沈灏,继推出《21世纪经济报道》之后,日前又以社长兼总编的双重身份,成功地打造了国内第一家合资性质的综合性日报《东方早报》,而该报在招聘中高层人才时所引发的“挖人浪潮”和“跳槽风波”,一时间使不少具有创新思维、开拓视野、丰富经历和超前意识的复合型媒体人才更加显得炙手可热。据有关人士透露,该报300多名到位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大多出生于70年代的中高层领导只占员工总数的10%还不到,并且都是有一定背景的成熟人才。

《东方早报》在业内引起的“孔雀东南飞”,《南方周末》中高层人事变动引发的人才外流,哈尔滨某报业集团董事长被一家法资媒体驻华机构以年薪120万“挖走”,以及众多媒体中高层管理人才纷纷“转会”等现象的频繁发生,再一次拉响了国内媒体经营人才奇缺的警报!

在媒体走向市场的大背景下,媒体的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媒体呼唤成熟的专业化、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出现的呼声越来越高。

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传媒市场的日渐细分,媒介产品的生产与质量控制、市场分析、价格策略、营销策略、广告、销售渠道和终端的建立,以及媒体内部的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都需要专业人士来运作。但是,目前媒体的经营和管理人员大多出身于新闻业务部门,有的是上级行政部门委派的,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也缺乏经营管理现代传媒的经验。因此,急需大量媒体经营人才来加盟“导航”。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媒体经济运作的日益规范化与市场竞争的加剧,训练有素、称职可靠的媒体职业经理人显得更加稀缺。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培养、造就媒介职业经理人成为发展新闻传播事业的当务之急。我国加入WTO后,媒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媒体的集团化经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断融合,培养中国自己的媒体经营人才迫在眉睫。

何时唱响第三步曲

有学者曾经形象地概括国内媒体十几年来的“三步曲’:20世纪90年代早期出名记者,90年代中期出名编辑,90年代末至今出经营者。这一说法客观地体现了国内传媒从内容采编到报道策划再到经营管理的发展轨迹。时至今日,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外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备受重视。

长期从事媒体管理理论研究的资深人士指出,“媒体职业经理人”是指熟知中国传媒国情,懂得运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知识、经验及技能,以媒体经营管理为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些人一般应具有三种能力:一是把握体制和政策的能力,有政治头脑和制度意识;二是熟悉新闻业务的能力,掌握编辑和采编等基本新闻业务知识;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懂得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学等基本经管知识。发行人、总经理、总编辑、内容总监、发行总监、广告总监、生产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以及网络媒体的首席执行官等,均可称为“媒体职业经理人”。

一般情况下,媒体职业经理人应当具备四个基本特点:在职业定位上,具备以传媒为职业生活和手段的基本理念;在职业素养上,具备传媒专业素养以及经营管理的素质和技能;在职业道德上,具备传媒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经理人操守;在职业环境上,具备相应的职业化程度,可在行业内部自由流动和参与竞争。

事实上,传媒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必然要求传媒管理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但从整个传媒行业来看,当前国内媒体经营人才队伍状况并不理想。在国内媒介行业新生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中,复合型媒体经营管理人才较少,绝大多数以个体形式零星发展,远未形成网络化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市场气候。从传媒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本身来看,国内媒体人敬业精神不够,行业内部的竞争不激烈。就职业素养而言,媒体经营管理人才大多是采编人员出身,对经营一知半解,“偏科”现象十分普遍。

有关专家指出,一名优秀的媒体经营人才必须是一位“传媒职业经理人”,他不仅要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经营管理头脑和才干,也要具备“职业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既能够在传媒产业领域从事专业性的经营管理工作,也要懂得从中国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出发去运营发展,实现传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当前国内传媒经营管理人才的现状来看,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是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选拔、培养传媒经营管理人才的体系,让更多符合中国国情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这位专家还开出了打造媒体职业经理人的具体“处方”:一是让现有的传媒人深造。给传统体制中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充电、补课是一个途径。传媒经营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媒体职业经理人的成长机制主要是在实践中。二是培养后备军。解决传媒职业经理人匮乏的尖锐矛盾,还必须建立传媒职业经理人成长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三是“嫁接”。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成功的媒体经营管理型人才并非采编出身,而往往是搞行政出身,比如计算机世界报的老总石怀成、中经报联的前老总王彦、北京青年报前社长崔思卿等等。他们不以采写见长,也不以编辑或评论见长,而是作为成功的企业经营者得到业内的敬重和推崇。

如何打造传媒CEO

保持媒体创新能力、决定报刊风格和发展的,最终责任在总编。长期以来,国内传媒沿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政府领导制”。这种体制下,传媒管理者的身份是一级官员,带有浓重的“官本位”色彩。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管理体制下,传媒经营管理者主要由新闻主管部门直接任免,很长时间里,存在重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轻管理才能和经营才能的缺陷。但在当前传媒逐步走向市场、成为产业的大趋势下,“商品属性”正在被恢复其应有的地位。传媒管理内容发生巨大变化,传媒管理队伍的观念和体制仍然固守传统,这使传统的媒介管理队伍面临着紧迫的“管理思路转型”。

传媒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品的同质化和工业化生产”成为迫切问题,这对传媒管理者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经营管理对其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对经营管理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而相对内容管理来说,传媒的经营管理非常滞后,对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需求迫切;另一方面,现有传媒管理者普遍存在“偏科”现象,即只重视或者只懂得业务和经营中某一块,多为“半拉子传媒管理人”。除此之外,传媒管理队伍还存在经理管理人才流动机制僵化、传媒管理者职业理念

贫乏、职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传媒经营管理迫切需求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而现实问题是,后备队伍的成长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

从目前国内新闻传媒经营管理队伍实际状况看,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传媒职业经理人:一是社长、总编辑或总经理。此类传媒管理者几乎全部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免,主管传媒的编辑和经营事务,处于传媒的最高管理层;二是广告、发行等部门经理。此类人员在级别上比前者稍低,但在传媒内部的广告、发行、印务、多种经营等部门担当要职。他们主要由传媒最高管理层选聘产生,专业性和职业化更为明显。尤其是一部分发行、广告总监开始脱离传统体制,自己创办专业公司或者受聘专业公司经营传媒销售(发行和广告),成为早期职业化的传媒经理人三是负责融资的发行人。此类传媒职业经理人在国内很少。在国外,发行人本以产权为特征,是传媒所有人,由于我国的传媒均属国有,实际发行人角色的绝大多数是“资方代表”。投资者一般不具管理内容和经营业务的资格,因此由“发行人”来充当“经理人”的角色;四是商业网站的管理者。被誉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传媒属性和功能日益强大,如新浪、搜狐等商业网站,具有显著的市场化特征,其管理者(首席执行官或网站主编)也可称为传媒职业经理人,并率先被称为“传媒CEO”。

不少传媒经理管理人员还没有成长起来不可回避客观环境的制约因素,也不能单纯抱怨环境的制约。而应该务实地从利用和改善现有的媒介经营管理人员成长的有利环境来考虑,尤其不容忽视市场机制给传媒经营管理人员带来的成长机遇,以及加入VVTO后信息传播产业将要出现的管理人才匮乏的实际问题。当前,这应该是催生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并促其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动因。在这样的基础上,从传媒体制改良、业务改进和经营改善等方面为“传媒职业经理人”的生长创造条件。

正因为如此,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媒体职业经理人也有一个选拔、培养、锻炼的过程,目前还不可能一下子大量涌现。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媒体经营人才仍将高居人才市场金领人才排行榜的榜首,成为猎头公司竞相争抢的目标。

媒体急盼职业经理人

权威数据显示,国内传媒产业的营业额已经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据了解,传媒经营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广告和发行两大部分,其中广告占有绝对份额。权威人士指出,最保守的估计,中国传媒业起码拥有每年1000亿元以上的广告市场。如此巨大的诱人“奶酪”,吸引了包括全球一流传媒集团在内的目标资本的青睐。去年12月,世界媒体大亨默多克执掌下的澳洲新闻集团与湖南广播电视集团签约结盟,联合制作产品,互换节目,并开展其他领域的合作。今年4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CNBA合作,共同制作上视的财经新闻频道。与此同时,据有关媒体透露,已经有7家外资传媒公司正式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进入申请。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融媒体;地方广播电视台;信息传播;经营管理

1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媒介经营管理变革

1.1传播方式变革

我国媒体信息的传播逐步从平面化的单向传播转向了数字化的立体传播。在融媒体时代之前,信息的传播多依靠四大传统媒体,其中包括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传统的媒体传播速度慢,成本较高,而且覆盖面积小,已不符合当下时展的潮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体的进步,在融媒体时代,随着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网络信息等多种媒介的发展,地方广播电视台已经逐步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再是单向、单一的传播,而是集网络、广播、电视于一体的融传播,在融传播的基础下,地方广播电视台可以接收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信息,不仅能让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任何地点共同协助合作,共享资源、共同编辑内容,进而提高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内容质量以及增加了收视率和收听率,从而实现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跨越性转变。融媒体的普及对于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融媒体的严峻形势下,地方广播电视台不再单纯的进行单一传播,而是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数字广播等高科技产品进行产品内容的传播,从而促进传播途径的进一步改革,有利于地方广播电视台的进一步管理和盈利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在融媒体时代的形势下,地方广播电视台传播方式的变革是时代的进步。

1.2盈利模式变革

在融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台改变了单一盈利模式,逐步成为了多方盈利的优秀盈利模式,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盈利模式变革基本上可以从信息采集模式、信息成本投入、创新多方盈利等方面入手,在传统性的地方广播媒体中,大多以广告的单方售卖来支持媒体的整体运营,虽然能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这种媒体的采写与广告的售卖——单方盈利模式极大地限制了信息的传播,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盈利模式,通过多渠道化的信息来源增加多种收入来源,从而推出多方盈利的结构框架,比如会员购买、内容订阅以及转载盈利等多方面的盈利模式。在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信息传播成本大幅降低,目前信息的采集不再单一的依靠媒体人员,而是逐步的推进全民信息化、大数据化,用细分的信息内容定向推送细分客户,注重内容开发,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也使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信息传播面积进一步扩大,从而真正实现了小成本大宣传。在新媒体时代下,所推出的信息内容再也不像传统模式下的单向传播且不收费,而是对一些吸引受众的信息内容进行定向推送设置,受众对内容感兴趣,就要付出一定的费用,从而获得媒体盈利点,使地方广播电视台真正实现多方盈利模式。

2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现状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处于对峙与融合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地方广播电视台经营管理在同其他媒体行业的强烈竞争下,要用新媒体技术,整合现有节目的资源,将其对接在新媒体产业链的某个或某些节点上,把产业的各种相关要素和资源一一整合,从而结合当下时展,与其他行业资本互换、互相融合,最终达到互利共赢。

2.1地方广播电视台自身的局限性

地方广播电视台不同于省级电视台,它的受众只限于本地区人口,如果地方人口较少,就会导致广播电视台的受众人数低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电视已能接收各大卫视信息,如果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内容不吸引受众,就会损失很大的本地人口观众,从而使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收视率日益降低,所以我们要做好对市场的调研工作以及对媒体市场进行仔细分化,根据自身的优势而创作电视内容。

2.2各大新媒体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视、互联网一一搬上历史舞台,这就导致观众对其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信息吸引力降低,最终影响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无法让它们同省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竞争,需要我们利用现有技术结合新兴产业的发展来加大自己的竞争力。

2.3地方广播电视台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某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不好,所以一些人才大部分都会去往发达地区,进而导致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人才流失严重,而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素养,使其制作出的信息内容无法与其他电视台相比,又由于地方政府对其投入的财政资金较少,致使从业人员因收入低而转行,进一步加深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经营管理堪忧的现状。总之,在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深受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需要我们建立独特的地方广播电视台经营管理体系,转变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突显出自己的特色,激活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市场,保障未来的发展。

3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受到各个方面的阻碍,其中,模式更新慢、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以及媒体管理体系不够科学化、系统化最为凸显,有些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管理还在延续传统的媒体管理方式,不重视时展的趋势,从而让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存在着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3.1地方广播电视台经营管理队伍不合理

在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管理队伍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多种媒体相互融合的前提下,媒体行业的发展要求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整体业务水平要符合多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在融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由于地方广播电视台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不高,所以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媒体发展,而近年来,地方广播电视台经营管理队伍缺少创新思想、不注重观众的认可度的状态,使地方广播电视台在媒体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大大降低。

3.2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受经济发展约束

经济发展是各项社会指标发展的基础,在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体的相互合作要求社会经济必须高度发达,并使媒体行业的利润所占比例居上。地方广播电视台大多是为地方人民服务,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受到了严重冲击,而面对这一现状,地方广播电视台要进行技术改革、内容改革,但是,仅仅目标人群改革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严重阻碍了地方广播电视台在经营管理改革的进度。

3.3地方广播电视台定位方向不明确

目标定位是媒体发展的指向标,媒体的发展必须要先确定目标人群,根据目标人群的兴趣爱好、需求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地方广播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地方广播电视台与其他电视台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新闻性的电视台要求信息具有时讯性、真实性,而对语言的润色,情节的要求反而不高,但地方广播电视台由于资金限制,人员限制,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没有针对媒体的定位进行思考,没有创造出符合当地人民的新颖性内容,而是完全效仿一些大型电视台的管理模式,这一现状导致地方电视台的栏目针对性不强,使栏目内容不具有吸引性,严重影响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盈利。

3.4地方广播电视台栏目内容、传播方式单一

内容的规划、媒体的管理、目标人群的定位以及宣传方式的选用是地方广播电视台发展与进步的影响因素,优良的栏目内容能够吸引广大当地受众,提高电视台栏目的收视率,而良好的宣传方式和优质的传播方式能够广泛化的将电视台栏目放到大众人民眼前,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提供基础,但是,目前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栏目内容不够优质,传播方式的选用过于单一,这一现状严重限制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进而在新媒体形式下,地方广播电视台没有做到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发展。

4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融媒体时代对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在多种媒体相互合作的条件下,要求各媒体必须进行时代改革,紧跟时代潮流,优胜劣淘,从而要求地方广播电视台必须从技术管理到人员、物质等各个方面进行革新。

4.1加强地方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重要性认识

工作人员是媒体运营的基础,也是地方广播电视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认知影响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速度,所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够推动地方媒体向专业化和潮流化发展,紧跟时代化发展的步伐,在融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还必须了解媒体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出一批符合现代文化的新的工作管理人员,使地方媒体管理具有创新性、专业性的特点,增强地方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提升工作人员对媒体经营管理的认识程度,真正实现地方媒体的科学管理。

4.2完善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一个组织长久运营的基本保证,良好的管理体制能够推动一个组织与团队的发展,能够使团队有规模有纪律有保证的长久运营,完善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体制,能够推动地方媒体的发展,改变地方媒体的盈利模式,把产业的各种相关要素和资源——如品牌、技术、渠道、用户等,融合到一起,形成自己的生产力,从而广泛地对地方媒体进行宣传,使更多的目标人群成为客户,完善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体制,还要从人员、设备、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入手,进而有组织、有纪律第进行媒体改革,从而推动地方广播电视台的长远发展。

4.3发挥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特点、功能

因地制宜、因人而易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一种改革思想,地方广播电视台是针对地方人民所进行的媒体宣传,而且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发挥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优势,将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入栏目内容,充分展现当地特色,从而扩大地方媒体的目标人群,将宣传模式与传播方式多方面、全方位的推行下去,通过内容创新、思维创新,让地方广播电视台走向全国,创建起多层次的盈利模式,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发挥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特点和功能,抓住其宣传功能的特性,完成党和政府在每个时期的宣传任务,还要宣传舆论监督作用,在众多的广播电视台激烈竞争中发挥优势,进而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

4.4积极探索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路子

创新是时展的潮流,地方广播电视台必须进行人员创新,内容创新,以及思维创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融媒体形势下要求媒体经营者具有创新思维,从根本上不断地探索新的媒体发展方式,通过业务流程创、绩效管理系统创新以及宣传广播模式创新来推动媒体行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路子,更好地让地方媒体长远第发展下去,媒体的经营管理是正常运营的基础,推动地方广播媒体的进步,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探索新模式、新思想以及新管理体制。

5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展望

在融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旦处理不当,就会被时代所抛弃,所以,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展望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5.1转变地方广播电视台经营理念

地方广播电视台要认清事实,明白自己与省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差距,明白自己的市场在哪,明白自己的局限性在哪,广播电视台是联系政府、市场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是在为观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融媒体时代带来了众多的信息资源,所以,地方广播电视台要积极抓住机遇,把自己的营销能力弱势提高,结合融媒体带来的新型技术,全方位的宣传地方广播电视台信息内容,用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制定最适合地方广播电视台的营销策略,从而在众多的媒体竞争中毅力不倒。

5.2调整地方广播电视台资源构造

地方广播电视台因受地理缺陷,导致受众群少且无法扩大收视群体,从而导致广播电视台的资源构造较为单一,因此,在融媒体时代的来之际,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调整地方广播电视台的资源构造,以获得更多的收视群体以及利润,每个地方广播电视台所处的区域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所以,地方广播电视台要充分发挥地域的独特性,以其可信度高、影响力强、传播面广的优势创造内容信息吸引受众,把地方广播电视台同地方企业相结合,进行广告经营,在实施广告经营策略的同时,做好广告宣传策划,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如此,地方广播电视台便可得到高昂的广告费,促进进一步的经营发展。融媒体时代虽然给地方广播电视台带来猛烈的冲击,但也使地方广播电视台在此基础下明确找到自身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让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朝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展望未来。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媒集团 广电传媒 媒体品牌

中国的传媒业未来必将走向国际化,国际上知名的传媒集团的经营理念对中国广电传媒的成长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了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维亚康姆和新闻集团五大传媒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寻找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并探索中国广电传媒的成长路径。

一、中国广电行业的四大特征

广电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政治环境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都为广电产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的传媒产业政策环境也正在走向开放和规范化。广电行业正在加快自身的各项改革,逐步革除体制,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的事业和产业运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从整体来看,中国广电行业有四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广电政策正由行业监管向行业引导转变

从当前政府监管职能的改革趋势来看,广电政策正在由行业监管向行业引导转变,其改革趋势体现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党和人民喉舌性质的前提下,推进体制创新;宣传与文化产业发展并重;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方面。

2、制播分离是当前中国广电产业改革的重要举措

制播分离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质量,降低节目成本,丰富节目内容,转换运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调动社会力量制作节目,改变各台自制自播节目的模式。目前改革的重点是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部分省级、副省级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主要在电台电视台的非新闻类节目栏目进行。深化电台电视台内部管理改革是制播分离改革的一个重点。

3、广播电视领域正在引发一场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刻革命

媒体行业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技术的每一次发展与进步,都对媒体行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技术的每一次变革,又给媒体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对于广播电视行业更是如此。

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的数字技术革命发展到今天,已经在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产业领域、电信产业领域和互联网为代表的IT产业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潮流势不可挡,甚至冲垮了广播电视产业、电信产业和计算机产业的传统界碑,在网络多媒体的平台上实现了“大会师”、“大汇流”、“大融合”。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颠覆性的,至少目前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产生了议程设置失效、管理手段失控和舆论导向失灵的效应。

4、电视行业的市场意识普遍增强,经营水平提高

广电行业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缺乏经营意识和竞争意识。但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不断深入,广电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工商行业的竞争机制和经营管理理念、制度不断被引入;二是随着广电产业对外交流与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外的节目形态和经营经验、管理模式不断被中国的广电同行借鉴;三是中国广电行业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目形态或者带有本土色彩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无疑又使得竞争的力度和广度不断增加。

二、五大国际传媒集团的成长经验和模式分析

全球传媒行业的发展和成长对于中国广电行业未来产业模式构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包括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在内的五大国际传媒集团都形成了数十年的成功经验,他们的组织模式、业务模式和成长特点如何呢?我们首先对这五大传媒集团的业务和组织模式进行系统的梳理:

1、五大国际传媒集团业务模式和经营策略

(1)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主要业务内容涵盖了杂志、出版、电影、电视、音像、网络;其经营特征包括:一、把握受众需求,引领行业趋势;二、利用技术力量,提高媒介影响;三、重视特色定位,塑造品牌形象;四、重视人才资源,聚敛创新力量。在经营策略方面体现出它独有的导向,即并购与联盟、全球化策略、多媒体互动、塑造核心竞争力。

(2)迪斯尼自诞生以来,在娱乐和动画片制作行业保持着强大的实力,主要业务包括电影、公园旅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基于上述内容而延展的商品连锁店、歌舞剧演出、唱片出版等其它业务;其经营特征包括:一、销售欢乐;二、多领域混合经营;三、品牌经营;四、以影视娱乐为核心业务;五、适时并购。

(3)贝塔斯曼的全球发展是以其全球性音乐销售网络和全球性书籍、音乐俱乐部为基础的,通过强化音乐市场份额称雄全球。但它没有一个电影或电视制作室,对于发展迅猛的电视产业只是间接参与,并未直接参与。在经营策略方面,贝塔斯曼的独到之处体现在:选择并潜心于专业出版领域、在内容上大做文章、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经营。

(4)维亚康姆在传媒娱乐、新闻、体育、音乐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依靠MTV和Nickelodeon两张至关重要的牌,维亚康姆不断将自己的产业触角伸向全球。内容为王、品牌建设、重视版权保护与特许经营是其主要经营特征;在经营策略方面,维亚康姆的独到之处体现在:坚持主营业务、整合发展、全球市场战略、国际化、本土化经营、技术领先。

(5)新闻集团的主营业务是电影和电视,而网络、报纸杂志和图书出版等也占有重要的份额。新闻集团的成功归因于两方面:在资本运作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和并购;在技术先行方面新闻集团总能将最前沿的技术应用于传媒领域。在经营策略方面,新闻集团的独到之处体现在:注重人力资源管理、行之有效的并购策略、严密的财务管理以及本土化经营战略。

2、五大国际传媒集团的共性特征

五大传媒集团在经营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无非是利用多种手段演绎近乎相同的媒介经营内涵。即:明确产品定位,利用合适的人才进行内容生产,并将其传递给受众,并且不断强化自身品牌,为客户、经营者本身乃至社会创造价值。

通过对五大传媒集团的经营战略分析,我们发现跨媒体运营、国际化战略和整合发展观三大核心是它们的共同战略,这对传媒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强的启示意义。跨媒体运营可以很好地实现内容与媒介平台的互动和各媒体平台之间的互动,五大集团的媒介经营领域均涵盖了所有的媒体种类。任何地区的传媒市场都是有限的,为了实现规模效益,传媒企业必然要摆脱地域限制,占领更大的市场。

三、中国广电传媒企业发展可借鉴的路径

中国传媒企业的成长虽不能照搬国际传媒集团的经验,但是通过对其发展路径的分析,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产业运营、人力资源和媒体品牌三个方面入手推动中国广电传媒集团的进一步成长。

1、强化产业运营是广电传媒成长之重

无论是国际传媒发展历程还是国内广电产业发展战略,都体现出两个特征:一是跨媒体的扩张和运营,二是沿传媒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传媒集团可以借鉴的地方在于三条主线,即跨媒体内容提供、媒体价值链拓展、新媒体运营管理。跨媒体内容提供是指以电视节目为立足点,向影视剧、动画片、纪录片、手机电视内容、互联网内容、平面媒体内容等多种类型的内容提供发展;媒体价值链拓展是指从目前单一的广告经营向电视购物、主题公园、演艺经纪等多个传媒价值链环节拓展;新媒体运营管理主要指手机电视台和媒体网站两大跨媒体平台的经营。

2、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是广电传媒成长之核心

传媒集团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营造协作、创新、学习的文化氛围。健全的传媒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包括:

(1)建立人力资源部和主要节目中心人力资源管理岗的两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目标是实现人员管理的重心前移,科学规范各节目中心的人员选拔、培养、使用机制,降低用工风险,更有效地为节目中心提供相关人力资源服务。

(2)为科学规范用工标准,制定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工作规范,明确所有人员岗位职责,清晰各单位所需岗位编制,实现“定岗、定员、定责”。为传媒集团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和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3)在岗位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员工设置不同的专业发展通道,并与事业发展和薪酬激励结相合,促进员工在本专业岗位上不断发展,同时也形成基于能力素质的培养开发机制。

(4)为了充分发现人才,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节目创意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节目质量,建议在多种层次上加大力度推进实施人才竞争机制,如中层干部竞聘机制、栏目制片人竞争和淘汰机制、重大活动导演竞争机制等。

3、加快塑造媒体品牌是广电传媒成长之基

媒体品牌主要包括频道品牌、栏目品牌、活动品牌、人才品牌等,都对整个媒体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代表性媒体的品牌研究发现,品牌推广策略主要采用立体多层次的推广模式,具体包括:受众推广、销售推广、公共关系等。

(1)受众推广:制定针对各个特色频道品牌、栏目品牌、主持人品牌的CIS形象识别系统,建立和开发频道主题色、主题音乐、主持人特色语言和形象;运用多种媒体宣传手段介绍新频道节目、新频道形象、大型活动信息;多种方法积极推动品牌栏目和品牌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创造品牌推广机会。

(2)销售推广:定期举行广告客户的品牌推广说明会,提高媒体在全国企业客户中的影响力。

(3)公共关系:以宣传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为目标,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文化活动;利用部分节目时间,增加社会公益广告播出,进一步提高媒体公信力。

国内广电传媒发展日新月异,要在众多媒体竞争中拼出一条血路,势必要在运营、人力资源以及品牌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媒体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①周鸿铎、夏陈安等:《电视频道经营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②周鸿铎等:《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③骆正林:《传媒竞争与媒体经营:传媒经营与管理研究》,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④李小曼,《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4

⑤高冰妍,《媒介融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经营的影响研究》,《科技探索》,2011(7)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媒体行业特点人才

媒体行业与其它传统行业相比,有很多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决定着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与其它行业有很大不同。本文从分析媒体行业的特点及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出发,进一步分析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为媒体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一、媒体行业的特点

媒体所处的行业,惯称为传媒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媒业开始大力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目前以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以及网络等新媒体为主体的庞大市场。

传媒业,是一个有着高投资回报的智力密集产业,本身在产业属性、目标市场、产品特性等方面就与传统产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我国,由于管理体制、政策环境上的差异,使得国内的传媒业,除了具备了一般意义上共性特点之外,又具有了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点。

第一,在产业属性上属于边缘产业。传媒业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它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又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这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因此,传媒业可以被视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

第二,具有二元结构的目标市场。与其他产业不同,媒体产业要面对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一个是受众市场,一个广告市场。这就要求媒体必须为两个完全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两种截然不同产品,一个是面对受众的“传播内容”,另一个是面对广告客户的时段或版面。因此,要同时运用两种不同的营销方法:受众营销与客户营销。

第三,媒体的产品与服务不存在价格弹性。传播内容、广告版面或广告时段作为一种商品,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系数,这与其它有形商品区别很大。消费者不会因为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产生需求。传统的价格杠杆将无法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调控。这在种环境下,产品自身的竞争力成了市场竞争的核心。这就造成了弱势媒体无价格,做强是媒体经营的唯一出路。

第四,具有事业与企业的双重体制。虽然,我国的传媒业由先前的完全的事业属性,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实现了媒体经营管理的重大转变。媒体的产业化进程正在逐渐在加快,传媒业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国内的主要媒体,大多数还都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或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媒体必须做到:一方面,要从政治属性出发,作公共服务的平台,完成舆论宣传与导向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从产业属性出发,直面市场竞争,不断加强经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要求媒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五,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我国,媒体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经营权归经营者所有。因此,政府对传媒业的相关政策,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就成了我国媒体的经营指针。媒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影响。

二、媒体对从业人才的特殊要求

由于媒体兼具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属性,使得它同那些生产物质产品的组织有很大的不同,它必须兼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性。所以,媒体的经营管理难度要大于传统产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第一,媒体首先要追求社会效益,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应该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第二,媒体要面对市场竞争,必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素质。

第三,媒体所涉及工作大部分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技术性,在保持政治性的同时,还要兼具文化艺术性,要求从业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因此,学习曲线周期较长。

第四,要求媒体将社会效益置于经济利益之前。因此,从业人员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只追求利益。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媒体工作者,必须是社会的镜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思想。

三、媒体行业所需人才的特征

传统产业中的组织,尤其是生产有型产品的组织,价值链环节较多。产品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质量控制、销售、仓储物流、售后服务、后勤保障,环环相扣。其间,各类人员分工细致、协作紧密。

与传统产业不同,媒体生产的是无形产品,价值链环节较少,各环节之间的连接又不是非常紧密,基本属于模块运作。每个模块中或是单兵作战,或是团队作战,形成很多独立单元。如果团队作战,只在团队成员间有分工和协作。模块之间,单元之间,分工协作较少。

这样,就造成了媒体从业人员职类划分比较清晰,根据媒体的经营管理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媒体的从业人员可划分成三支队伍,包括:采编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人才是媒体经营成功的关键,三支人才队伍就像三个轮子,尺寸大小,转快慢快,负载轻重,都要协调一致,才能平稳快速的运行。

1.采编人才

采编人才属于专业型人才,即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在内的一线采编人员。他们是传媒产品的制造者,负责着相当于有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品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质量控制等众多环节。“内容为王”,他们传媒业的中坚力量,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传媒产品的质量水平,决定着媒体的兴衰。

对于一名优秀的专业型采编人才来说,要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传媒人,只有通过深刻地关注和记录社会上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最终的职业成果才能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要学会理性观察与思考。作为传媒产品的制造者,每日每时都要面临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如果说事实判断是所有传媒人都应具备的基本功,价值判断则是优秀传媒人的特质。在媒体提供的资讯量已经出现“大量过剩”的情况下,必须为受众整合、梳理看似杂乱无章的资讯,为人们提供有序而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及传媒影响力。

第三,要有专业精神。对于传媒人而言,拥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所以,必须秉承专业精神,用好所拥有的“话语权”。

第四,要有自己的风格。对于媒体来说,注意力就是命脉。那些泛泛而谈和同质化的内容,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于是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经营人才

经营人才属于市场营销型人才,即担负着市场、策划、发行、广告、品牌运营等职责的人员。过去,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只重视专业人员,不重视市场经营人员,造成了如今这种能搞采编的人才多,能搞市场经营的人才少的局面。例如,在大部分报社,能搞新闻的,占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能搞市场经营的,只占到百分之一二十。要想在传媒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市场经营型人才队伍。作为优秀的市场经营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第一,要有市场运营的专业知识。目前传媒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手段不断升级。同时,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使传媒业的市场格局、行业成功因素、客户消费习惯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市场运营人员能够不断的审视市场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分析客户行为、制定竞争策略、创新商业模式。所以,一定要由丰富和扎实的市场营销、销售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广告促销、创意、策划方面的相关知识;合同法、经济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二,要掌握市场运营的专业技能。作为市场经营人员,要不断分析研究行业发展态势;追踪并研究国内外行业热点;收集、整理、分析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和反馈意见。通过分析判断,最终作出市场预测,确定市场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推广发行计划、多种经营项目投资计划、地区覆盖策略、广告经营策略、品牌管理策略等。所以,必须掌握制定经营规划、商务计划、实施方案的专业技能;商务谈判的技巧;信息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第三,要有市场管理的综合能力。要想使经营计划、经营策略、营销方案等能够顺利实施,顺利完成推广发行和广告经营任务,最终完成经营目标。市场经营人员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能力;鼓动、激励、影响他人的人际沟通能力;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商业机会分析判断能力;市场运作能力。

3.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属于媒体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包括电影、电视、广播节目制片人,报业传播业务项目经理,出版界项目负责人等。这类人才的突出特征是能够融媒体传播与经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为一体,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懂传媒、又懂管理,学有专长、经验丰富。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外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传媒经营管理型人才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国内这类人才极其缺乏。

媒介产业是一个特殊产业,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经济运行规律。因此,传媒组织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应具有如下特质:

第一,具备把握体制和政策的能力,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政治意识。媒介产业与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紧密相关。作为媒体的经营管理者,首先必须具备非常高的政治素质。

第二,具有敢于冒险的组织家精神。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的媒介产业正处于市场化的起步阶段,大部分媒体还在转制过程当中。媒介产业将是中国最后未开垦的高利润产业,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跟随者将进入媒介产业,从而促使媒介产业的风险将大大加强。对于正在转型和新兴的国内媒体,迫切需要的是风险意识强,具有创新、冒险精神的决策与经营者。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媒业;资本运营;创新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00-02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传媒业实行的是“行政单位,事业管理”。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处于与市场基本绝缘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传媒业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媒体运营方式从事业模式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1]。

一、传媒业资本运营的内涵

资本运营是指对企业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大限度资本增值目标。资本运营的目标在于资本增值的最大化,资本运营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

资本运营是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扩张为经营目的,是一种以价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经营方式,是对传统的生产经营的突破,是现代企业一种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管理理念。资本运营的范围非常广泛,实现途径多种多样。首先,资本运营既包括企业内在的经营管理活动,又包括企业为了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而采取的战略举措;其次,资本运营不仅是一种经营管理方式,还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经营思想的创新,它是以资本管理为中心的经营活动。

传媒业资本运营是资本运营的一般原理在传媒领域的具体运用,基本原理与形式和其他行业的区别在于运营主体的特殊性。传媒业以传播媒介与经营实体的双重身份存在,因此,对于其资本运营的研究,既要有初级的产品资本运营,又有高级的原型资本运营。

综合相关理论而言,传媒资本运营,就是将传媒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新闻业有关的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等产业,也包括传媒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都可视为有经营价值的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井、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传媒资源配置,扩张传媒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

二、中国传媒业资本运营的现状

在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传媒业政策也逐步松绑的背景下,传媒资本运营不断传来利好的消息:自从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集团组建之后,全国几十家报业集团先后组建,如青岛报业集团等等。一些有传媒背景的公司相继上市,传媒企业开始与证券市场结合筹资融资。1999 年《成都商报》收购四川电器,采用借壳上市的策略,实现了报业资本经营的边缘突破;同年,湖南“电广传媒”的上市掀起了一轮传媒投资的热潮。河南省的《销售与市场》杂志,引进战略投资,进行市场化运营,于2005年12月通过美国证监会的批准,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随着资本运作的逐渐到位,《销售与市场》又确立了走集团化发展之路的发展目标,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营销类第一品牌期刊。

可以看出,在中国传媒业发展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好,产业的雏形已经基本上成型,传媒业正表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带动了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但盈利模式单一、收入来源结构性失调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另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加快与深化,外国传媒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涉及几乎所有的传媒领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图书、网络等。在电视媒体方面,日前,已经有超过30个境外电视频道获准在中国有线落地。今后,传媒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市场壁垒的不断降低,国外传媒巨头绝不会满足于打球的方式,这一切都会为中国传媒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通过分析研究,中国传媒业在资本运营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体制束缚。传媒同时具有商业及文化事业的双重属性,在中国,这种“双重属性”被表述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喉舌,媒体的政治属性一直被放在第一位,其产业性质长期得不到认可,传媒的核心领导由来自上层建筑的行政权力决定,资本运营对核心领导的影响相当有限,越是接近于传媒运作的核心部分,其构造的市场化因素就越少,这就极大地阻碍了传媒产业的发展。

2.产权主体不清。目前,中国传媒内产权关系十分模糊,传媒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责任不明确,国家对传媒资产的监管制度尚未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传媒业规模化发展趋势极需大量社会资本的流入,以突破阻碍自身发展的资本瓶颈。

3.开放程度有限。虽然,中国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文化领域投资、融资的法律、法规文件,通过给予优惠政策,引导、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但是,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圈层,尤其是核心圈层中的传媒产业上,基本还是严格控制非公有资本的进入,迟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禁。

4.行业政策限制。由于受到行业政策限制,传媒业上市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较为复杂,使得上市传媒公司的业务远离传媒核心业务。例如,“中视传媒”也是影视城的房地产和旅游资产,“歌华有线”是以网络工程为主,“赛迪传媒”主要是影视制作和信息咨询,这种模式的弊端导致传媒企业关联交易多、业务透明度低、业绩易受操纵阻碍了上市公司的发展[3]。

纵观国内外传媒业发展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媒业资本运营的步伐仍然比较慢、规模比较小。如果具体到单个传媒单位,难以看到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的强势传媒集团,中国的传媒产业并不强大。现代传媒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传媒产业要想生存和发展,最佳途径在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建立中国的巨型立体化传媒集团,以迎接国际媒体行业集团日益临近的竞争与挑战,实现跨媒体、跨地域的飞跃发展。

三、传媒业资本运营的创新性思考

中国传媒企业具有社会与经济的双重属性,追求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与一般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同,传媒通过资本运营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不是其最终目的,还要实现传媒的社会效益。因此,对于中国传媒来说,不仅担负着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还担负着党和人民喉舌的社会责任。

中国传媒业多年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如何根据传媒的属性和特点,结合国内传媒市场的经营实际,借鉴国外优秀传媒集团的运作经验,进行创新性的资本运营管理,成为中国传媒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1.创新体制,加快跨行业、跨区域、跨媒体发展的步伐。资本市场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体制束缚、政策限制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传媒业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屡屡受挫,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传媒业要加快跨行业、跨区域、跨媒体发展的步伐,就要进行体制创新,体制问题不理顺,既有悖于传媒产业存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点,又有悖于市场和资本流动性的规律。在这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不仅要有思路,还要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具体措施。从管理体制上,减少多头管理、明晰行业所属、杜绝条块分割,为跨区域、跨媒体发展清除障碍。

2.创新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本运营的人才体系。传媒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同一般企业相比,传媒行业身兼事业和企业的双重属性,既熟悉传媒业务又精通资本运营管理的人才,对于构建传媒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场环境的新变化,要求传媒业改变以往“重采编轻经营”的观念,在具体的聘用机制上有所创新,调整传媒行业的人才资本需求结构,引进和重视精通传媒资本运营和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南方报业提出在人才发现和使用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人力资本库,以保证后续媒体资本运营的顺利进行[4]。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引进战略投资,创新治理机制。上市是资本运营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最关键的是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资本运营的途径有很多,除了上市之外,还有资本及产权的流动与重组、兼并、联合等方面的运作。在这些方面,国外传媒企业进行过有效地尝试和探索,已经有成功经验可循。传媒业完全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实现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媒业产权结构的单一性,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解决制约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体制问题和机制问题,在多方权益主体的情况下,实现国有资本权益分散和风险平摊。同时,资金的引进会伴随着智力资本和资本运营管理理念的注入,能够提供传媒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

4.建立传媒业资本运营服务机构。针对中国传媒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传媒行业专业的资本运营咨询服务机构,为有意投资传媒的出资人和需要融资的媒体提供帮助,从而降低资本运营风险,实现双赢[5]。

中国传媒业具有特殊性,在资本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具有中国特色,因此,咨询服务机构的组建,需要精通国内传媒行业生存环境和国内外资本运营理念的专家队伍,通过深入全面地把脉诊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际运作的有效嫁接。咨询服务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可以开发专业化的资本经营方式,如信贷创新融资模式、阶段性股权融资模式、无形资本运营模式等等,充分发挥传媒业资本运营的潜力,实现资本的优化高效配置。

参考文献:

[1] 赵渊.传媒资本运营的路径抉择: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J].北方经济,2011,(11):87-88.

[2] 陈东升.资本运营:理论·方法·案例[M].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3.

[3] 陈立新.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存在问题及对策[J].记者摇篮,2011,(4):70-71.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9篇

媒体所处的行业,惯称为传媒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媒业开始大力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目前以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以及网络等新媒体为主体的庞大市场。

传媒业,是一个有着高投资回报的智力密集产业,本身在产业属性、目标市场、产品特性等方面就与传统产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我国,由于管理体制、政策环境上的差异,使得国内的传媒业,除了具备了一般意义上共性特点之外,又具有了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点。

第一,在产业属性上属于边缘产业。传媒业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它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又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这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因此,传媒业可以被视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

第二,具有二元结构的目标市场。与其他产业不同,媒体产业要面对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一个是受众市场,一个广告市场。这就要求媒体必须为两个完全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两种截然不同产品,一个是面对受众的“传播内容”,另一个是面对广告客户的时段或版面。因此,要同时运用两种不同的营销方法:受众营销与客户营销。

第三,媒体的产品与服务不存在价格弹性。传播内容、广告版面或广告时段作为一种商品,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系数,这与其它有形商品区别很大。消费者不会因为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产生需求。传统的价格杠杆将无法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调控。这在种环境下,产品自身的竞争力成了市场竞争的核心。这就造成了弱势媒体无价格,做强是媒体经营的唯一出路。

第四,具有事业与企业的双重体制。虽然,我国的传媒业由先前的完全的事业属性,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实现了媒体经营管理的重大转变。媒体的产业化进程正在逐渐在加快,传媒业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国内的主要媒体,大多数还都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或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媒体必须做到:一方面,要从政治属性出发,作公共服务的平台,完成舆论宣传与导向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从产业属性出发,直面市场竞争,不断加强经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要求媒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五,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我国,媒体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经营权归经营者所有。因此,政府对传媒业的相关政策,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就成了我国媒体的经营指针。媒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影响。

二、媒体对从业人才的特殊要求

由于媒体兼具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属性,使得它同那些生产物质产品的组织有很大的不同,它必须兼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性。所以,媒体的经营管理难度要大于传统产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第一,媒体首先要追求社会效益,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应该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第二,媒体要面对市场竞争,必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素质。

第三,媒体所涉及工作大部分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技术性,在保持政治性的同时,还要兼具文化艺术性,要求从业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因此,学习曲线周期较长。

第四,要求媒体将社会效益置于经济利益之前。因此,从业人员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只追求利益。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媒体工作者,必须是社会的镜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思想。

三、媒体行业所需人才的特征

传统产业中的组织,尤其是生产有型产品的组织,价值链环节较多。产品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质量控制、销售、仓储物流、售后服务、后勤保障,环环相扣。其间,各类人员分工细致、协作紧密。

与传统产业不同,媒体生产的是无形产品,价值链环节较少,各环节之间的连接又不是非常紧密,基本属于模块运作。每个模块中或是单兵作战,或是团队作战,形成很多独立单元。如果团队作战,只在团队成员间有分工和协作。模块之间,单元之间,分工协作较少。

这样,就造成了媒体从业人员职类划分比较清晰,根据媒体的经营管理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媒体的从业人员可划分成三支队伍,包括:采编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人才是媒体经营成功的关键,三支人才队伍就像三个轮子,尺寸大小,转快慢快,负载轻重,都要协调一致,才能平稳快速的运行。

1.采编人才

采编人才属于专业型人才,即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在内的一线采编人员。他们是传媒产品的制造者,负责着相当于有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品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质量控制等众多环节。“内容为王”,他们传媒业的中坚力量,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传媒产品的质量水平,决定着媒体的兴衰。

对于一名优秀的专业型采编人才来说,要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传媒人,只有通过深刻地关注和记录社会上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最终的职业成果才能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要学会理性观察与思考。作为传媒产品的制造者,每日每时都要面临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如果说事实判断是所有传媒人都应具备的基本功,价值判断则是优秀传媒人的特质。在媒体提供的资讯量已经出现“大量过剩”的情况下,必须为受众整合、梳理看似杂乱无章的资讯,为人们提供有序而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及传媒影响力。

第三,要有专业精神。对于传媒人而言,拥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所以,必须秉承专业精神,用好所拥有的“话语权”。

第四,要有自己的风格。对于媒体来说,注意力就是命脉。那些泛泛而谈和同质化的内容,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于是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经营人才

经营人才属于市场营销型人才,即担负着市场、策划、发行、广告、品牌运营等职责的人员。过去,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只重视专业人员,不重视市场经营人员,造成了如今这种能搞采编的人才多,能搞市场经营的人才少的局面。例如,在大部分报社,能搞新闻的,占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能搞市场经营的,只占到百分之一二十。要想在传媒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市场经营型人才队伍。作为优秀的市场经营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

第一,要有市场运营的专业知识。目前传媒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手段不断升级。同时,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使传媒业的市场格局、行业成功因素、客户消费习惯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市场运营人员能够不断的审视市场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分析客户行为、制定竞争策略、创新商业模式。所以,一定要由丰富和扎实的市场营销、销售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广告促销、创意、策划方面的相关知识;合同法、经济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二,要掌握市场运营的专业技能。作为市场经营人员,要不断分析研究行业发展态势;追踪并研究国内外行业热点;收集、整理、分析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和反馈意见。通过分析判断,最终作出市场预测,确定市场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推广发行计划、多种经营项目投资计划、地区覆盖策略、广告经营策略、品牌管理策略等。所以,必须掌握制定经营规划、商务计划、实施方案的专业技能;商务谈判的技巧;信息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第三,要有市场管理的综合能力。要想使经营计划、经营策略、营销方案等能够顺利实施,顺利完成推广发行和广告经营任务,最终完成经营目标。市场经营人员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能力;鼓动、激励、影响他人的人际沟通能力;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商业机会分析判断能力;市场运作能力。

3.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属于媒体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包括电影、电视、广播节目制片人,报业传播业务项目经理,出版界项目负责人等。这类人才的突出特征是能够融媒体传播与经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为一体,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懂传媒、又懂管理,学有专长、经验丰富。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外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传媒经营管理型人才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国内这类人才极其缺乏。

媒介产业是一个特殊产业,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经济运行规律。因此,传媒组织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应具有如下特质:

第一,具备把握体制和政策的能力,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政治意识。媒介产业与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紧密相关。作为媒体的经营管理者,首先必须具备非常高的政治素质。

第二,具有敢于冒险的组织家精神。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的媒介产业正处于市场化的起步阶段,大部分媒体还在转制过程当中。媒介产业将是中国最后未开垦的高利润产业,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跟随者将进入媒介产业,从而促使媒介产业的风险将大大加强。对于正在转型和新兴的国内媒体,迫切需要的是风险意识强,具有创新、冒险精神的决策与经营者。

第三,要有较强的机制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媒体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只注重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造成了我国媒介产业的发展困境。作为中国的媒体经营者,必须将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只有不断的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要有较强的业务的能力和组织经营管理的能力。要想经营好一家媒体,首先必须要熟悉掌握基本业务知识,熟知中国传媒国情。同时,他们还不能仅仅关心新闻产品的加工生产等业务层面的运作,更要关注新闻产品的市场、受众和客户的需求以及传媒机构本身的管理和运作。所以,必须具备组织经营管理的能力,要懂得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财务学等基本经管知识。他们要精通现代管理和经济学理论,具备战略眼光和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市场和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懂得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与资本市场对话,善于运用资本工具谋求传媒机构的扩张和发展。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10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65-02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行业也日渐兴盛,除了较为传统的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形式外,新媒体如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各种移动、PC终端也日渐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欢迎,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小米公司开展的网络营销就是较为典型的新媒体营销案例。因此,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策略探索,对于各类新媒体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新媒体市场环境

(一)新媒体市场发展基础

在当前我国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影响下,广大社会受众群体能够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渠道来获取相应的多元化社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频率,从而使新媒体市场营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随之增强。当今社会的新媒体市场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所谓的受众群体能够通过各种类型的新媒体手段和渠道来实现相关信息的获取,此时,网络平台上众多及时、有效的信息被受众群体接收后,受众群体对产品和相关服务项目的需求便随之应运而生。

(二)新媒体市场框架搭建的关键点

新媒体市场营销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知识营销策略将在营销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进而对新媒体专业营销人员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能够熟练了解新媒体各项优势、新媒体营销平台的运作规程以及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等。[1]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媒体时代的进步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几乎是同时发展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场营销工作以地域形式进行划分的策略已经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优秀的体验活动和商品口碑等,来对受众群体产生吸引性影响,为社会群众中某一层面的消费群体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内容,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营销框架和营销模式。

二、新媒体市场营销的策略

新媒体市场营销受到自身性质的影响营销范围相对较为广泛,综合来看,其具体营销策略可以系统地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

(一)与时展趋势相适应

一方面,从新媒体市场营销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新媒体市场营销与相关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息息相关。因此,企业所采取的新媒体营销策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各部门组织管理模式中营销定位、目标定位以及具体营销策略的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在规划新媒体营销策略过程中,企业应该紧随时代潮流,顺应当前数字化媒体信息技术的基本发展趋势,在产品生产以及提供服务两个层面上树立相应的品牌效应,并在综合考虑产品或服务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强化产品的实际质量。

(二)对传统营销策略进行调整

我国传统的媒体市场营销策略一般将产品营销和服务营销做为中心。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新媒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新媒体市场营销中,不再单纯地关注产品或服务的营销,还增加了对品牌文化机制以及用户体验等较为新颖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2]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各界的普及性应用,网上交易也更为活跃,企业在此社会背景下应该及时对自身媒体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创新性调整,结合新媒体营销渠道,增加用户交易数量。如小米、魅族等手机设备的营销都采用了这类营销模式,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提升了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促使新媒体营销与市场营销有机结合

虽然新媒体的起步和发展较之于传统媒体较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应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也更为明显。传统媒体的市场营销策略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所以,相关企业必须结合市场发展实际需要对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合理创新。同时,企业还应该结合市场变化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措施促进新媒体营销与市场营销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市场营销在推广产品和相关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微商营销就是这一营销策略的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新媒体营销与市场营销结合的可行性。

三、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经验和启示

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创新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十分显著,几乎能够改变整个行业的基本运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相关传统行业在新社会环境中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随着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在企业中的不断融合和应用,新媒体营销模式在未来社会生产生活中必然会凸显出特定的实践效能,推动现代企业或者各行各界的相关组织机构实现健康发展,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创新也在此基础上逐渐受到重视并发展起来。

(一)新媒体市场营销的创新管理工作不能一蹴而就

从本质上看,新媒体是一种属于技术范畴的科学,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以多种科学技术手段为依托来进一步实现相对理想的宣传营销目标。也可以认为,当相关人员在对新媒体市场营销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到其他科学技术的内容。现阶段,尽管新媒体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大众较为熟识的技术手段,并且在经过多次的实践磨合后,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营销管理创新经验,但是这些只能作为新时代环境下推动社会发展的宝贵研究资料,而新媒体在当代的创新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3]新媒体市场营销的创新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中,与我国社会的产业格局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在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城市环境中,几乎每一个社会群众都具有一个相应的移动终端设备,构建起一座沟通单个社会体与社会集体的桥梁,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如微信APP的微信公共平台就是现代化市场营销中最为典型的案例,也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速度最快的移动终端软件,并且在微信平台基础上构建的微商营销策略,为各大企业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广泛性的产品、服务宣传提供了相应的渠道,产生了巨大的新媒体市场营销效应。

(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动能够对新媒体市场营销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在传统媒体时代,相关受众群体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特别是当一些较为权威的企业开展产品的推广宣传活动时,消费者所能够真正参与其中的市场营销活动非常有限。因此,在新媒体市场环境中,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也应该仅仅围绕受众群体的信息获取渠道而深化开展。例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渠道已经融入到一大部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以微博、微信等载体为依托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逐渐发展成为当前社会上的主流营销模式。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即使如此,在当前网络信息呈现出碎片化、复杂化、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信息沟通交流平台上,人们也会普遍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自主选择权来回应新媒体市场营销对自身生活产生的入侵式影响。[4]这对新媒体市场营销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消费者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自主选择与哪一企业建立相应的连接。这样,人们在社会中多种类型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体会到信息传递及时性的同时,也在尽量地回避一些负面信息或无用信息,最大限度的将无价值信息对生活的入侵性影响降到最低点。因此可以认为,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气氛影响下,与其说是相关行业中的企业或商业组织机构采取了一定的市场营销策略来对市场产生推进性影响,不如说在本质上表现出消费者在市场中通过相关信息的获取对企业进行合理判断,进而选择更为优质的企业进行消费,在这一消费过程中,企业或相关商业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进而在新媒体环境中获得市场营销的成功。

(三)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创新模式的可复制性相对偏低

与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新媒体市场营销不论是相应的营销渠道、消费者对相关营销信息的接收方式,还是相应的营销策略创新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总体上看,新媒体市场的营销创新管理基本模式所具备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新媒体市场营销的受众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的营销推广方式有所突破,主要以互联网营销平台为依托对产品和服务进行适当的推广。其次,新媒体市场营销在本质上表现出一种跨时空的发展特征,只要人们在消费中产生了一定的消费意愿,便能够通过网络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和最小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消费。最后,新媒体市场营销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交互性,商家一般会结合自身信息技术发展状况适当地采取线上营销的方式对具有潜力的客户加以积累,并借助多元化的丰富新媒体技术手段和信息传播渠道,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体验消费过程。这一营销方式的核心在于将商家所能提供的相关服务作为基础性平台,将相关商品做成具体的道具,从而在营销活动中为消费者提供一种较为新颖的、以体验式营销方式为基本营销策略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在此处,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创新的关键性内容是媒体手段和相应的技术创新平台,基本以线上和线下营销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为依托,来开展实际的市场营销工作。

具体的说就是在线上的虚拟环境中将相关商品的消费者引入到现实的商店中完成消费,并且可以选择在线支付一定的产品费用。唯有如此,商家才能够在营销过程中将线上的虚拟用户真正纳入到线下的现实用户管理体系中,从而促使客户管理模式向着规范化和流程化方向发展。以上所论述的是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中可以被复制的一部分,但是鉴于我国消费市场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发展中,如果企业在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较为成功的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完全的复制,并对市场进行相应的拓展,那么受到消费市场动态变化的影响,所取得的营销效果必然是有限的。也就是说,由于现阶段社会大众对于新媒体市场营销模式的接受程度还存在相应的局限性,所以营销经验的完全复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就是微商组织机构由于管理缺失在市场上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三网融合;媒介经营;集成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041-02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在现阶段它是指在信息传递中,把广播传输中的“点”对“面”的传播,信息传输中的“点”对“点”的传播融合在一起,更好地为受众服务。“三网融合”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三网融合”将简单的信息转向文字、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有利于减少基础建设投入,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维护成本。三网融合使网络从各自独立的专业网络向综合性网络转变,网络性能得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它不仅继承了原有的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而且通过网络的整合,衍生出了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如图文电视、VOIP、视频邮件和网络游戏等,极大地拓展了业务范围。“三网融合”打破了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在视频传输领域长期的恶性竞争状态。以后的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一、多媒体经营创新

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介融合也呈现出全新的特质,传者与受者角色融合、个性化传播兴盛。这些特质为媒体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不仅改变着新闻报道的观念和形态,也改变着管理和服务。

(一)信息资源整合

传媒本身就是以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为核心的, 新闻信息产品是新闻媒体最基本的产品和服务。信息资源开发就是指对信息进行生产、搜集、组织、存储、检索、转化、传播、应用等。[1]对数据库的建设和经营是“三网融合”时代下,媒体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往往是整合进行的,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传播新闻。例如,早在“十五”期间,新华社党组就提出新时期新华社履行职能,不仅要有通稿、内部报道等传统形式报道,还要有互联网、信息、音视频、手机短信等新形式报道。[2]而作为转瞬即逝的广播节目来说,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将各个频率的各档节目上传到“金号网”,这样便于受众随时收听,不受时间和长度的限制。同时,创办“时尚广播”杂志,有效地把广播媒体与纸质媒体融合,增加了收藏性和可视性。

新闻的加工方式实现多元化。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物由以往单纯的刊发于单一媒体的新闻报道,衍生为具备多元形态的新闻资讯产品。媒介在品牌衍生下对新闻信息进行开发。新华社在“三网融合”时代下,对新闻信息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衍生系列产品,成为新闻报道之外新华社实力增强的主要依托。新华社主要的经济信息产品包含七大类,即:大客户专线、高管信息专线、环球财经信息专线、新华财经分析专线、对外中日文信息专线、对外英文信息专线、海外信息专线等[3]。

在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利用的同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如火如荼。利用网络这一定向的传播终端,媒体完全可能在所在区域市场,通过对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定向研究,实现增值利用,获得新的盈利。加之,对个别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是“三网融合”条件下,传媒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又一种基本形态。如为受众提供视频点播、新闻定制、财经等特定资讯定点服务等,打造“我的报纸”、“我的电视”、“我的广播”的信息接受环境,为受众提供定制服务。

(二)多种渠道营销

媒体对自身积聚的受众,进行整合利用,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在广告方面,为广告客户制订精准的广告投放策略。通过对受众信息需求倾向的把握和对其消费偏好的了解,媒体可以借助受众数据库,为广告客户提供精准的营销渠道, 并为其在目标消费群喜爱的资讯区投放广告提供建议,以提升抵达率。这样不但使广告商有的放矢,而且资源合理利用。例如:不宜在早上时间播放针对青少年消费的娱乐产品;不宜在体育频道播放中老年女性产品;更不应在财经频道播放少儿产品等。经过媒体对频道的优势定位,对产品的性质划分,选择最合适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成为媒体为广告商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服务,从而获取相应的收益。

同时,媒体可以提供直接沟通广告客户和潜在消费者的营销服务。拥有强大的受众数据库的媒体直接将商品信息和广告客户营销信息“点对点”地传递给特定的用户,直接成为广告客户营销活动中精准定位、面向潜在客户的组织者。还可以通过构筑用户“自传播”的体验营销网络平台,赢取新的创收点。在“Web 2.0”时代,通过博客、TAG、Space、RSS定制、内容分享等新的技术,具有相同爱好和追求的受众,更容易组合成一个个网络社群,对于信息的创造、消费和传播更具有稳定和积极的特性。而媒体可以利用受众对特定网络社群的忠诚,通过渠道提供和话题创建,形成用户“自传播”的体验营销模式,搭建广告客户和潜在消费者直接交流的网络平台,强化特定产品和特定品牌消费的忠诚度。

二、组织集成管理创新

“三网融合”是对传统媒介体制与管理的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的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台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

传统的新闻报道时代,新闻传播业务以单一的媒介形态为基础,媒体通用的新闻采编模式就是“编辑中心制”:在媒体层面上实行总编辑负责,在具体的采编工作中,则由部门或栏目编辑负责。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 彻底摧毁了编辑部门与经营部门之间的曾经一度坚实无比的围墙。实现了跨媒介的团队合作和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新整合。实现从编辑中心制到集成管理制的转变,新闻报道业务的集成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信息的深度发掘、部门组织的互助协作、媒介产品的营销推广等方面的集成管理。

(一)组织集成新闻管理

媒体新闻报道活动相关信息的结构十分复杂,既包括媒体系统内部的信息,如:媒体的性质、经济实力、传统文化以及各部门的人力、财力、物质、技术、管理等各类信息。也包括媒体系统外的信息,如媒体报道的对象、媒体采集的资源、媒体服务的对象等信息。组织集成新闻管理首先要对信息资源整合进行战略规划,根据媒体系统内外的信息资源特点,确定信息系统质量、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信息资源规划控制、指导协调下,实施通信计算机网络工程、数据库工程和应用软件工程,建立系统化的媒体信息解决方案,分步实现信息资源整合。

(二)组织集成团队管理

“组织集成管理”可以协调不同目标的媒体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与运作,共同构成新闻业务活动和新闻媒体资源开发的保障。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组织与管理的目标呈现多元性, 不仅要进行普遍的新闻,还要实行网络化形态下报道,提供“定点”、“定向”服务。全力打造“公民媒体”,对新闻信息进行公开报道,在信息采集和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资源的再开发。也可以在服务受众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受众信息的深度挖掘。新闻报道由单一的新闻拓展为多元信息提供,“组织集成”成为媒介管理必然的选择。其原则包括:“横向集成活动,实行团队工作方式;纵向压缩组织,使组织扁平化,权力下放,授权员工自行决定, 推行并行工程等”。

(三)组织集成产品管理

产品集成能实现媒体多元化信息的共享和价值的多重开发,是媒体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根据。产品集成的基础是“内容管理”,也就是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借助现代科技技术,协调组织和个人,实现内容的创建、储存、分享、应用、更新,并在个人、组织、业务、战略等方面产生价值。

新华社的产品集成管理对其他媒体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在构建“数字新华社”的基本框架下。2002年,新华社开通了多业务宽带保密通信网,同时基于宽带网的数据库,一系列网络信息技术也正式在全社范围内应用。作为普通媒体的凤凰卫视,则将其媒介资产管理系统视为至关重要的核心资源。该系统将各种内容素材、文字、图片纳入统一的管理,在系统内生成“点到点”完全交互的扁平状的生产形态,使得存储、利用、再利用更加方便可行。利用这一系统,凤凰卫视不仅在内部生产中降低了自身的制作成本,对同一素材采取多次开发。而且还有计划地把媒介资产管理系统所管理的资料库,有偿授权给其他电视、互联网及媒体经营商使用,成为内容集成平台上的一个集成商,实现了内容素材的价值最大化。

“三网融合”时代下,媒介的经营与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却又充满机遇与挑战。媒体所提供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精神文化需求,这就更强调了受众与媒体在价值理念上的趋同。对大众传媒而言,要能够有效传达一种独特的价值和理念,创造性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进行经营和管理,无疑是任重而道远的。媒介的管理者们面临电子媒介的推动,实现资源整合,计算机、节目设计与运营、发行合而为一。兼并与收购使得主要的电视网、广播电视集团和有线电视公司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政策法规壁垒的消除、媒介公司战略伙伴关系的增加、以及全球性娱乐和信息市场的出现,都对媒介经营与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多媒体经营创新、组织集成管理在新形式下应运而生,对媒介经营与管理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田聪明.抓住机遇,在履行职能中不断有所作为[J].中国记者,2008(3).

[2] 吴海荣.探析新华社的内容增值战略[J].新闻与写作,2006(8).

[3] 肖文娟.数据库营销: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的新盈利模式[J].东南传播,2008(8).

[4] 孙晓彤.从“眼球经济”迈向“人头经济”――大众化媒体数据库的探索和实践[J].新闻战线,2008(8).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媒体渠道;营销管理;效率与策略

1营销本质与新媒体渠道的关系

1.1企业营销与渠道的关系

营销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营销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技术进步,出现渠道以及形式的转变。因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会不断地变化。就像新媒体的出现,消费者从营销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消费者也成为企业营销战略中的一环节。企业为保证消费者的忠诚度,将营销重点从产品转变为顾客,以顾客为中心构建营销战略,是现阶段企业产品销售的营销核心内涵。无论营销战略如何变化,企业都是将营销作为产品销售、企业形象塑造的一种手段。故而,营销的本质,促进社会大众参与到企业产品开发。价格制定等中,成为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保持较高的忠诚度,以降低所有活动的成本,切实提升营销效率。在实际营销过程,大众的概念是相对的,对于企业而言大众是目标消费人群,目标消费人群成为企业产品销售的消费者,是企业营销的主要目的。企业应基于其消费水准以及消费需求等,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促使潜在消费者购买产品。因此,营销渠道是企业营销的关键。

1.2营销渠道与新媒体的关系

营销渠道是企业与消费者的链接渠道,对于企业产品销售而言,营销渠道决定着产品从生产走向消费领域的流通过程。营销渠道与信息流、商流、金融流和物流密切相关。因为商品的流通过程,主要有两种形式,要么是以商品价值形式的运动,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即商流;要么是以商品实体形式的运动,也就是物流,这两种运动都离不开信息流与金融流的支持。一个完整的营销活动,需要信息流、金融流、商流和物流的相互支持,营销渠道的开辟与完善也是如此。新媒体作为企业营销的新战略平台,企业要实现新媒体营销渠道的变革与优化,也要得到信息流、金融流、商流和物流的辅助。营销管理效率,主要是信息流和金融流相关,企业内部信息流与企业之间信息流等,密切相关。因为营销管理离不开信息与资金的支持,管理过程中也会涉及商品的转移与物流变化。由此可见,新媒体与营销渠道、营销管理效率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与企业信息流、金融流、商流和物流有关。

2新媒体渠道变革及其营销管理效率优化的路径

2.1应对好信息流的冲击,转变传统的营销管理思想

现阶段,新媒体营销效果存在滞后性,因为消费者在进行产品购买前,会下进行考察式的关注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等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期后,才会进行商品购买。新媒体渠道变革的目的,是为了协助企业缩短酝酿期的时间,在这个阶段中推进符合消费者关注的商家营销活动,从文化、价值观以及人文关怀等多个角度,实现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与商品营销。全媒体时代下,很多企业在碎片化以及日益暴增的纷杂信息下,缺乏对营销管理的科学规划,难以应对好信息流的冲击。因此,为实现新媒体渠道的变革,提升新媒体渠道营销管理效率,一方面企业应增强数据分析能力,基于新媒体营销的特点,处理好新媒体平台衍生出的海量信息,应用大数据以及网络技术等,制定新媒体营销战术以及战略。另一方面,营销管理应转变思想,树立积极的态度为新媒体营销奠定基础,掌握新媒体的各项功能,以消费者喜欢的方式进行互动与沟通,以获取更多的关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2.2提供消费者体验服务,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媒体形式以及媒介纷纷涌现,新媒体形态也多以数字化与网络化为核心,所以新媒体渠道变革与营销管理效率提升,也要多引进新技术与心理念等,实现渠道的拓展与内容的革新。企业应在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策略制定中,基于新媒体平台对消费者消费倾向与诉求的调查,面向消费者需求做出更加符合市场发展的科学决策。企业一方面要构建网络市场的营销渠道,基于网络对运营、管理以及沟通等影响,借助网络新媒体产品信息等,便于消费者了解企业经营状态以及性质规模等,逐步提升其对企业与产品的信任感。另一方面,应紧密结合新媒体环境,实现市场营销模式创新。企业要构建体验式消费模式,多方面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需求,将消费者的体验作为营销重点,设计虚拟消费平台,提供消费者体验渠道;企业应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以追求营销效率为核心,将媒体组织作为商流与信息流的流通渠道,营销效率的优化;提供一站式消费服务,在交易过程中企业应提供多媒介的支付服务,保证交易操作的便捷性与全面性,提高消费的忠诚度。

3结语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部分剥离;整体转制;传媒集团;产业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到文化体制改革

始自于1996年的中国传媒集团化历程,其组建伊始就有企业集团和事业集团的争论,最终选择了与当下传媒相一致的体制架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与中国传媒集团组建过程中行政力量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与西方传媒集团的组建主要是由会计师、律师、审计师运作大不相同,中国传媒集团是政府全权运作,连资产评估、债权转移等极为重要的问题都忽略而过,考虑的重点通常是权利的再分配和利益的重组,而不是资产和其他资源的重组。”可以说,中国传媒集团的组建是在不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实行计划配置的结果。但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我们应看到其现实合理性,即它对中国传媒来说又是一种必须:当我们注意到中国传媒实际存在的产权虚置、所有人缺位、多头管理、行政性区域垄断等现状后,我们设想如果按照西方传媒发展道路,通过自由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重组和集团的组建,在现有的体制、政策以及传媒自身的发展状况下都不太可能实现,因此行政力量有其现实的合理作用。

但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媒事业单位的性质,只是在改革初期适应了传媒市场化进程。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尽管传媒在企业化管理的范围内极尽周璇,“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尤其是对于集团化组建后的传媒产业进一步发展形成一种桎梏。2004年10月2日,李长春在视察辽宁出版集团讲话时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障碍就是体制弊端,再具体说就是事业单位性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体制弊端。这种事业体制没有办法市场化运作,只能靠国家;需要的人进不来,不用的人出不去,大锅饭,铁饭碗;没办法融资,不是经济法人,不是企业法人,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实现不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对传媒产业进一步改革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的缺失。正如李长春同志认为:“过去报社、报业集团能不能称市场主体?还是不能够。过去都是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一方面享受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同时以企业方式经营,没有授权国有资产经营;没有资产出资权,就没有办法参与市场竞争。重塑市场主体是我们报业发展的需要。”

在WTO背景下,国际传媒集团带来的竞争以及国内传媒自身寻求产业发展的多重合力下,2003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区分开来,它既是文化产业理论上的一次重大创新与突破,也为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在政策上提供了重要机遇。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国家在宏观管理层面对于传媒原有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经营管理体制的一种重新分类和定位,对于传媒产业发展来说更是一次深刻的体制创新。业经营的分开。

二、部分剥离:新闻宣传与产业经营的剥离

党的“十六”大把文化单位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公益性的事业,即为社会提供公共事业服务;另一类是经营性的产业,它生产文化产品,绝大多数可以通过市场实现它的价值。按照现在的划分,我国大多数传媒集团都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还拥有许多经营性文化产业,是两种体制的混合体。据此,主管部门对传媒集团的改革确定了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独立运行的要求,并认为这样可以使得宣传业务部门更好地的发挥舆论引导功能,产业经营部门则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因此,传媒集团在体制改革层面进行制度创新的第一步,就是如何实现新闻宣传与产业经营之间的剥离,成为近几年来传媒体制改革探索的重点所在。大部分传媒在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做法是“两分开”,即首先是节目采编与广告经营的分开,逐渐达到更加广泛意义上的新闻宣传与产业经营的分开。

但是至于如何分开,主管部门也是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探索。实现新闻采编与产业经营的有效剥离,是传媒体制改革的一个难点。在传媒内部,新闻采编资本与产业经营资本二者形态交错,有时密不可分,二者之间难以截然分开。

为此,许多传媒集团通行的做法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先在集团广告、发行、印刷、网络等部门的基础上,分别组建了传媒广告、发行物流、印务和网络公司,然后逐步对部分子媒体和部分品牌栏目尝试进行公司化运作。由此引申出了“部分剥离”的设想,即主张在采编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前提下,将集团的经营部门剥离之后组建企业法人公司,而采编部门即编辑出版业务仍保留在作为事业单位的传媒内部。(具体如图示)

部分剥离的总原则就是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把事业性传媒集团中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部分剥离出来,由原有的事业法人转制为企业法人,并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力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导入现代企业制度。部分剥离着眼于把先行剥离出来的资产作强作大,再根据政策的变化相继收购能够剥离出来的其他资产。我们认为这是中国传媒集团在体制改革过程中一种现实而又合理的路径选择。事实上我国众多传媒集团体制改革层面也大多到此为止。

但是,这样一种对经营型资产的部分剥离毕竟是并不充分的市场化体制改革之路,同时也使传媒集团及部分主管部门在现实条件下对中央政策产生普遍误读,即把新闻采编与产业经营的分离运营简单地看成是集团在运营主体上形成事业与产业的分离。如此一来,这样的“两分开”也会给传媒集团的管理和经营带来一些新的改革性问题。正如汪文斌先生认为:“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节目就是非经营性的,广告就是经营性的。按照这种说法,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分开,就是说节目和广告分开,然后又是宣传和经营分开,这就是‘两分开’。……本来电视台经营的主要是节目,广告只是实现电视节目经营收入来源的实现方式。它(电视台)既可以通过广告经营的实现方式,又可以通过发行取得版权收入,或者通过其他一些衍生产品,从而实现多种收入。但是,很多人认为节目就是非经营的,广告就是经营性的,节目部门就是搞节目,广告部门就结合起来成立一个广告总公司,这样的操作整个有点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最后的结果肯定是相互制肘,效益下滑,之后出现收视率下降,广告收益下降,节目与广告部门双方相互指责。”

汪文斌先生切中了大部分传媒集团在产业经营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要害与困惑。节目与广告、宣传与经营分开,对于传媒原有的事业单位属性来说是个进步,它有助于体制的理顺和队伍职业

道德建设;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们又不能完全分开。二者究竟应该怎样有机结合,在节目、广告、发行等部门之间建立一种合适的利益传导机制?分开与融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如果仅仅为分开而分开,改革本身的问题就出现了。

问题一、传媒市场经营主体中采编权与经营权难以统一

在传媒内部,广告与节目生产的质量息息相关,并且节目经营本身就可以成为传媒收入的一大来源,因此经营与内容制作常常相互融合在一起。如果采编权和经营权强行分开,就好像一个拥有经营权的法人无法自主设计自己的产品,只能经营体制外的成品,那么这种没有采编权的经营性资产就注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媒企业,也难以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如此,我国大部分传媒类上市公司只能依靠与媒体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交易,延续它们传媒股的概念,也正因为关联交易过多,他们希望通过增资扩股在资本市场进一步融资的计划才一再受挫。这也是近年来我国传媒类上市公司效益逐渐下滑的原因所在。

问题二、两种法人体系的彼此冲突

实施“两分开”意味着传媒的经营性资产及部分专业报刊、频率(频道)实行公司化运作,集团内部也逐步走向完善的企业化管理,集团内部将出现原有的事业法人体系及迅猛发展的企业法人体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事业企业法人各管多少?集团层面的企业法人如何建立?集团层面的公司法人与公司化改造的子报子刊、系列频道等运营法人之间如何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体系?集团产业层面的法人治理结构又如何与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之间建构其合理的生态等等都是集团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必须。否则采编权和经营权,一个属于事业、一个属于企业,二者的价值取向不一致,事业员工与企业员工两种身份之间的磨擦,产生耗散力,对传媒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势必带来严重的障碍。

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一个可行的办法是由部分剥离走向整体转制。

三、整体转制:事业法人与企业法人的剥离

传媒集团组建后的第一次剥离,即采编资本与经营资本的剥离,仍然不是一种充分的剥离。我们认为,传媒集团在转制与扩张过程中急需第二次剥离,即整体转制剥离,也就是传媒集团内部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的相对独立。

国家广电总局2004年12月22日明确表示:“今后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只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台或总台。此前已经成立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可以将集团改为总台。如果要继续保留事业性质,就一定要把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新的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传媒集团组建后的第一次剥离,即采编资本与经营资本的剥离,仍然不是一种充分的剥离。我们认为,传媒集团在转制与扩张过程中急需第二次剥离,即整体转制剥离,也就是传媒集团内部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的相对独立。

国家广电总局2004年12月22日明确表示:“今后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只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台或总台。此前已经成立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可以将集团改为总台。如果要继续保留事业性质,就一定要把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新的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司。”透析这项政策的背后,可以看出“整体转制”将是传媒集团产业体制继部分剥离之后深化改革的一种思路

整体转制与部分剥离的重要区别在于:整体转制是在原属事业单位性质的传媒集团下成立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传媒集团将内部产业经营性资产与产业经营型子报子刊或频道(率)全部划归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整体转制为企业法人。由此整体转制后的子报子刊或者频道(率)从理论上可以获得包括采编权和经营权在内的完整权利,实现内容生产和经营的统一;同时集团公司也可以建立内部法人体系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成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新型传媒市场主体。

整体转制的核心任务在于建立传媒集团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首要目标是解决集团层面企业法人主体问题。报业集团虽然有事业主体,并且大多数保留党报事业法人地位,但由于没有企业法人主体,导致集团产业化发展缺乏市场主体(“主体缺失”),政府授权国有资产经营缺乏实际经营责任人(“产权虚置”),内部经营单位剥离转制也无法建立产权纽带(“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因此,从我国传媒集团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务之急是在传媒集团拥有的全部资产基础上,组建国有独资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集团产业发展的母公司,由政府授权经营,使集团拥有法人产权,成为市场主体。

整体转制后事业集团与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目前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实行事业集团与集团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转模式。即在原有的事业集团基础上成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政府将经营性资产整体授权给集团有限公司,这样解决了法律上作为事业集团不能授权经营问题,使集团与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整体分别运行,资源统一配置,同时内部又实行了编辑与经营相对分开。这样不仅有利于统一管理、提高整体效益和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同时,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重大事项决策权、资产的配置权(国有控股)和宣传内容终审权仍掌握在事业集团(即党和政府)手中。

其次,整体转制还可以促进传媒集团以产权制度为突破口,对集团内部经营单位和政策允许的子报刊、子频道进行公司化运作,组建若干集团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形成母子公司企业法人体系。同时,以集团公司控股的方式,对内部经营单位进行改制,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目前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已分别在广告中心、印务中心、杭州网、e时代周报组建了有限责任公司,下一步还将对已成立的发行公司、物业公司进行重建。

建立健全的传媒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传媒企业集团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有利于从传统的行政事业型的垂直管理模式,转变为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的扁平式管理模式。如在资产管理上,传媒企业集团对子公司明确资产保值增值经营责任,同时加强资产监管;在人事管理上,集团建立起子公司董事、监事委派制度及经营骨干的推荐制度;在集团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上,引入“市场链”机制,实行内部市场结算,对集团控股的企业经营者逐步推行与资产经营责

任制相配套的年薪制,对子公司内部的职工分配实行与效益挂钩等等。据悉,深圳报业集团已注册成立了全资企业法人“深圳报业控股有限公司”。其思路是将集团内所有经营性文化产业部分逐渐注入其中,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打造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运营体系,力争使深圳报业控股有限公司作为集团整个产业化运营的平台,统筹经营集团广告、发行、印务、网络等经营性资源及统筹集团的产业扩张和资本运营,而深圳报业集团不再扮演行政管理的角色,改为产权管理、投资管理、战略管理,围绕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来实施对其经营运作的监督管理。

再次,整体转制还有助于国家对于传媒集团的媒体实行分类和分层管理。转制以后由于传媒集团内部事业法人与企业法人属性的相对清晰,国家对于传媒集团的宣传与经营管理定位将会更加明晰: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继续以事业体制来管理,坚持政府主导,搞活机制,增强活力,改善

服务。“党报、党刊、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人民出版社(或者是无盈利能力的政策性出版社),它的主要任务不是参与市场经营,而是主要为党和国家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党报作为事业单位必须保证党的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加强舆论引导水平,国家同时用财政的力量予以资助。”对于传媒集团产业层面的企业法人,国家总的体制是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业自主经营。“经营性的产业这一部分,要求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体制的创新。改革的任务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

事实上,文化体制改革以来,部分传媒集团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于集团的整体转制,希望在从部分剥离向整体转制的试点过程中,破解中国传媒集团改革的体制性难题。事实也证明,部分集团取得了不俗的制度先发性经营优势。哈尔滨报业集团在组建时,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拥有企业法人地位的“集团有限公司”。据悉,“浙江”、“深圳”、“南方”、“大众”等报业集团已成立或酝酿成立“集团有限公司”,借此促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南方报业集团已实施整体改制方案,集团名称改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等等。

当然,传媒集团经营型产业实现整体转制后也会出现新的矛盾,如实施公司化改制后的子媒体之间的合理定位与竞争问题,是否会回到以前的恶性竞争,这需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治理机制改革加以解决。所以,不管是在部分剥离还是整体转制中,我们都需要警惕一种简单的翻牌现象:即部分传媒仅仅只是换了企业名称,多了一个工商企业登记执照,但内部资本结构、管理机制、法人治理结构都没有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14篇

教育部1998年版《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广告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要求中并没有媒介营销策划,在当前国内二百余家广告学专业中开设了该课程的也为数不多。对于广告专业学生来说,了解媒介的运作方式,掌握媒介营销的方法、原理,实际上有助他们提高策略性传播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此类提高性课程的开设,可以从整体上、宏观上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开拓视野,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学会更加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媒介营销策划与广告学的关系

新时代的广告业呈现出高技术化、综合化、国际化、整合营销化的态势,广告学的研究历经百年,也紧随世界的发展不断整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成果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

经济管理体系、文化学体系、社会(传播)学体系,这.=:个学科都已是相当成熟的学科,三者的有机结合,如今成为了广告学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在经济管理方面,就有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而在文化学这一支,则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等;在社会(传播)学方面,更是涵盖社会学、大众传播学、公关理论等。媒介营销策划作为广告学课程设置中的一门专业课本身就涉及了经济、管理、营销、传播等理论,可以说是广告学综合性和交叉性的集中体现。

媒介营销策划作为广告学的一门专业课,并不是一门被冠以“广告”二字的课程,区别于广告媒体课程,侧重介绍媒介组织的营销管理,综合了经济学、营销、策划、传播、品牌等多门前序课程知识。张金海教授在《从广告到广告学》一文中指出,97年以前,广告学科注重专业建设,现在巳经到了注重学科建设的阶段。学科建设强调由“术”到“学”的飞跃,加强广告学学理的研究,改善和丰富广告学专业结构。作为一门策略性传播(StrategicCommunication)方面的课程,媒介营销策划可以说是广告向广告学迈迸的一部分。

2. 国内有关广告学专业开设媒介营销策划课程的情况

国内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大多都开设媒介营销管理、媒介经营管理、传媒策划与营销等课程,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广告学专业也开始设立媒介营销策划类似的专业课。开设较早并且效果较好的,多是将广告专业设立在新闻传播院系下的高校,他们拥有较多的资源优势。在全国高校中已经系统开设了广告媒介营销策划课程的广告学专业中,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等的学科建设较为全面完整。这些学校专业发展强,学科优势明显,具有专业的研究学者,同时也能吸引社会上资深的媒介实践经营者进行实务的教学研究丁作。这些学校已经具备的教学经验与学科建设方法是我们进行吸收学习的重点。

广告媒介营销策划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并且其理论框架延伸多个学科,而且媒介的发展伴随经济的进步不断变化,所以大多数学校在没有较深刻市场实践专家或没有较强专业学者的前提下,媒介营销策划的课程开设具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媒介营销策划的专业意义也没有受到大家的重视。或是由于教学资源限制或是出于对课程设置本身的考虑,这门课在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目前还没能成为一门普遍开设的课程。

3. 媒介营销策划在广告学专业课程构架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广告运作过程看,现代广告活动巳经进入整合营销阶段,市场营销、公共关系.、新闻宣传等手段,巳经在广告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广告专业课程设计中,必须强调学科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以广告专业课程为主的前提下,应当适当提高其它应用传播学的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工作中能够胜任广告、公关、市场营销、新闻媒体经营等方面的工作。

媒介营销策划课程设立在广告学专业的高年级,在经过经济学、营销学、公共关系、广告媒体、广告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广告学的基础理论,具有了接受这门课程的知识储备。同时,作为一门涉及多学科理论的课程,媒介营销策划也可以说是前面多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应用与融合,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提升。

广告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多学科理论;同时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广告学课程的设置还应考虑实务的需要。设置上不仅要有自己科学合理的体系,还应充分考虑广告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发展趋势,创建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广告课程配置体系,实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广告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应由理论、技术与实务三大核心部分组成。在课程设置中,媒介营销策划课程可以作为理论课程列人专业主干课,可以作为必修科S也可以设为选修课,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综合化能力。事实上,它也是紧系实务的一门课程,不管广告还是媒体产业,都是一种创意产业,无论从事广告还是媒介工作都可以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汲取营养。

4. 媒介营销策划的课程体系结构

媒介营销策划是一门有关策略性传播的课程,它将多学科或领域的理论、方法运用于媒介的经营当中。同时,媒体本身紧踉时展,针对媒介经营本身的各种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因而媒介营销策划也是一门体现创新性的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既要考虑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又要考虑媒介实务,还应考虑到理论的创新。

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传媒市场、传媒消费者、传媒营销环境与营销机会、传媒策划与营销推理等;

操作实务:新闻策划、发行策划、广告经营策划、传媒公关策划等;

创新理论:传媒营销战略。

以上课程设置的内容基本能够将传媒经营策划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涵盖,形成具有特色的契合市场需要的传媒人才培养机制。

5. 媒介营销策划的教学要点

新媒体经营与管理范文第15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1978-2010年中国传媒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国传媒经济在理论、政策、实践三个领域内分别实现的三个关键性的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传媒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目的是为了科学推进国民经济支柱性文化产业群中的传媒产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传媒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传媒经济的实践活动状况取决于三个条件:其一,国家的传媒经济政策;其二,传媒人对传播媒介性质和功能的认知度;其三,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传媒经济政策、传媒人对传播媒介性质和功能的认知度、我国及其各地区的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其相适应,在这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传媒经济实践活动也不断有所创新,不断有所发展。但是,现在我国传媒经济领域内所取得的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我国传媒人长期努力的结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实施我国正确的传媒经济政策的结果。

我国传媒经济的实践过程基本上就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实施过程,所以在研究我国的传媒经济实践创新必须同研究我国的传媒经济政策结合起来。

一、传媒经济创新发展概述

我国传媒经济元素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存在着,但是,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起步的。经过中国传媒人三十多年的努力,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后,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经济体系的雏形才逐步形成和缓慢的发展起来。其标志是:

(一)传媒经济发展政策日趋完善

1978年国家财政部批准了《人民日报》等八家在京新闻单位可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办报模式,为解决当时我国传媒系统内部的经济短缺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1983年中央37号文件确定的我国传播媒介应“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就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传媒经济运营的航标。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一方面是传媒理论界根据传媒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相继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理念,比如报业经济、广播电视经济以及非新闻性节目的有偿服务、电视剧可率先实行公司化经营、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播电视节目成本等传媒经济元素概念。传媒经济新元素的形成推动了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传媒实业界除积极开展广告经营外,还积极探索传媒的多种经营和传媒产业化渠道,比如1986年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开播以及后来许多地方的经济类报纸的组建、经济广播电台和经济电视台的相继开播,充分证明了我国的传媒经济运营已走出了“实验室”,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市场经济以后,我国的传媒产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是我国都市报(包括晚报)得到了长足发展,新创建了许多行业性报纸、专业性报纸以及其他类型的报纸。最为突出的是报业开始了以广告经营为主的报业产业经营活动,报社开始有了自己的经营收入。另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电台、经济电视台、经济频道相继开播。由于传媒产业经营活动的开展,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传媒实体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对传媒产业的调节作用不断加强。

1996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时曾经明确指出:“人民日报社的同志要在搞好宣传的同时搞好经营。”后来被人们概括为:一要宣传,二要经营。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是我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论述传媒二重性理论,也是传媒二重性理论转化为党和政府政策的一个过渡性的重要标志,对于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战略。这种“文化二重性”的思想同“传媒二重性”理论是完全一致的,前者分析了宏观文化,后者分析了微观的传媒文化。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战略,既顺应了时代对传媒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又推动了传媒文化的发展。同时,也确定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我国传媒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互联互通,2012年前推广广电和电信双向进入试点,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

2010年10月15——18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产业,它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于文化产业体系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媒经济实践已有序展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媒体制的改革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是在总体上还是发展的,并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其标志是:

1.广告产业振兴

1978年12月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闭幕不久,《天津日报》就于1979年1月4日率先刊登了“文革”以后的首则报纸广告;1月28日,上海电视台率先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继《天津日报》、上海电视台之后,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开始经营广告,恢复了曾对我国传媒经济振兴发挥过作用广告业务。我国广告产业在我国传播媒介面临困难的时候再次复出,清楚地告诉世人这样一个重要信号:中国传媒的单一事业性观念将会被打破;中国传媒行业从此将不会单纯地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过日子了,广告经营既能弥补国家财政对传媒拨款的不足,又能向国家财政提供一定的传媒广告收入;中国传媒将会由单一的宣传任务逐步走向以执行宣传任务和执行经营任务并重的道路。

现在,广告产业已成为我国传媒产业的的主体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传媒产业的多种经营打好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2.传媒集团组建

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事业型),1999年江苏无锡广播电视集团(事业型)和黑龙江牡丹江广播电视集团(产业型,后改为“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继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到2005年(以后未成立过报业集团),全国成立的报业集团有90多家,其中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49家,获地方政府批准成立的40多家。继无锡广播电视集团(事业型)成立到2004年底(以后再没有组建过事业型广电集团),全国已成立的广播电视集团共25家,其中“部级”的1家,现在已经解体;“省市级”的15家,其中1家尚未得到广电总局的批准,是由地方政府批准组建的;计划单列的3家;“地市级”的6家,其中1家尚未得到广电总局的批准,是由地方政府批准组建的。

1996年广州报业集团成立和1999年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拉开了我国成立“事业性”传媒集团的“序幕”。传媒集团的成立,说明我国传媒人已承认了我国传播媒介必须走集团化道路,但是并没有认识到传媒集团的本质是产业性集团,也没有弄清楚组建集团的目的是整合传媒资源,人为地以“事业性”机关的模式去组建传媒集团,以行政手段去指导已组建的传媒集团的全部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集团只能是产业性集团,根本不存在“事业性”集团。为了纠正这一失误,2005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规定:从现在起,今后不再审批事业性广电集团,同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明确指出:以后不再组建“事业性”报业集团,并对已经组建的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进行产业化改造。

3.产业化进程加快

产业化、集团化是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总趋势,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产业发展的一条规律,是不能改变的;事业部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其机构不需要组建集团,也不能组建集团。传媒产业是一种信息产业,如果组建集团也必须组建传媒产业集团,不应该组建事业性集团。可是,我国组建的传媒集团基本上都是事业型的集团,这就是说,用管理事业机构的办法去管理传媒产业,这样的事业型传媒集团,一方面影响了传媒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事业型传媒集团生命周期的短暂性。经过实践的检验,提高了我国传媒人对传媒产业的认识,坚信了产业化是我国传媒发展必由之路。为促进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根据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传媒产业部门都制定了自己的产业发展规划。

传媒产业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产业。2006年,我国曾把文化创意产业区分为九类,即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并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产业。

4.传媒产业制度确立

根据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传媒产业的特点,未来的传媒产业制度模式是:以改革国有传媒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民营传媒产业体系,面向受众、面向市场进行机制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来说,这种制度模式雏形应该是:(1)报业传媒应实施“三分开”制度,即产事分开、产政分开、管办分开。通过“三分开”制度的实施,一是改变报业的高度垄断状况,二是纠正“千报一面”的现象。根据“三分开”制度的要求,报业必须尽快实行转制,这是更充分地调动报人办报积极性、更好地利用报业资源、改变过去“千报一面”现象的最佳途径。(2)广电传媒应实施“制播分离”制度。(3)根据我国传媒产业制度的特点,要解决当前我国传媒产业机构中存在的问题,最好办法就是在经营好国营传媒产业的同时,支持和扶植民营传媒产业公司的发展,以便更充分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促进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

5.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我国传媒人对于市场机制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除新闻以外的其他传媒产品逐步走上了市场,市场机制开始对传媒产业发挥作用。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打破了我国传媒只宣传市场不利用市场局面,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我国传媒产业的运营效益。

(三)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

中国传媒经济理论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的,到21世纪初才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传媒经济基础理论、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传媒市场营销理论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实操技巧等。

1978-2002年的20多年间是传媒经济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拨乱反正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主要解决了科学认知传媒性质和功能问题,其核心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传媒的两重性和两种功能理论,即传媒“二重性”和两种功能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解决了以下重要问题:

第一,传媒具有政治属性,行使宣传功能,可以进行事业化运营;第二,传媒具有经济属性,行使产业功能,可以进行产业化运营;第三,为传媒经济运营寻找到了理论支点;第四,为广播电视传媒实施制播分离制度、纸传媒实施三分开制度、网络传媒实施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五,为市场机制进入传媒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撑;第六,为传媒产业的资本运营寻找到了理论途径;第七,为传媒产业资源的科学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八,为科学界定传媒经营和管理寻找到了理论标准;第九,为建立科学的传媒机构(产业机构)寻找到了可遵循的规律;第十,为建立科学的传媒行政(事业行政和产业行政)管理、财务(事业财务和产业财务)管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十一,为传媒整合、寻找传媒发展的持久性的基础推动力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十二,为传媒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寻找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对象等。这些重要问题的解决,为传媒经济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

2002年以后,由于发展传媒经济的基本政策已经明确,所以拨乱反正的重点是如何认知传媒经济问题。

现在,我国理论界对传媒的看法可集中在四点上:其一,传媒是一个纯政治问题,不存在经济问题;其二,传媒是一个纯经济问题,不存在政治问题;其三,传媒是一个多元性质的信息传播工具,只讲政治或只讲经济,很难说清楚传媒的本质。纯政治化、纯经济化已被传媒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也不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所谓传媒多元性质的理论,对于传媒经济的发展以及传媒整体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四,传媒的本质只具有两种属性,即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其他属性都是由传媒的两重性派生出来的,这是由传播媒介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

在传媒经济学特质元素中,传媒经济论、传媒产业论、传媒生产力论等理论是构成传媒经济学要素中的核心性经济元素,其他内容都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传播业务等学科细胞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性的新学科元素,即传媒经济学基础元素。

传媒二重性理论是传媒经济学的灵魂或基础。根据传媒二重性理论的要求和传媒经济学要素构成现状,传媒经济学是应用传播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经济、政治、文化、区域等诸多方面信息的运营活动规律和技巧的科学。传媒经济的运营活动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交融在一起进行的,企图把它们的运营活动分开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分开了,也就失去了研究传媒经济学的意义。

总之,传媒经济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一门尚未成熟的新学科,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但是,它的基本架构是不会改变的。

二、传媒经济理论创新成果

传媒经济理论创新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涵盖的范围比较宽泛,但是主要包括传媒经济基础理论创新成果和传媒经济应用理论(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传媒市场营销理论)创新成果等。

我国传媒经济理论元素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存在着,但是,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我国传媒经济理论的发展和体系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三十多年间才逐步得到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1978年以来,在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又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经济运营模式体系。这一完整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和运营模式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我国传媒经济沿着科学的发展方向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为我国传媒经济走向世界作好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准备。

在传媒经济理论体系方面,经过我国传媒理论界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一个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其主要内容是:一个核心理论(即传媒两重性和两种功能理论)、三大传媒经济基础理论体系(即理论传媒经济学、传媒经营与管理学、传媒市场营销学)、十二个传媒经济理论分支体系,即1.传媒经济“三论说”——传媒经济论、传媒产业论、传媒生产力论;2.传媒经济“政治说”;3.传媒经济社会学;4.传媒生态学;5.传媒经营与管理学——传媒经营学、传媒管理学、传媒财务管理学、传媒产业行政学、传媒经济会计学;6.传媒经济策划学;7.传媒经济制度学;8.传媒经济组织学;9.传媒经济投资学;10.传媒广告学——报刊广告学、广播广告学、电视广告学、网络广告学等;11.传媒经济统计学;12.传媒总经理学等。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文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日益凸显,传媒经济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我国传媒人不断提出一些新的传媒经济理论假设,有效地促进了传媒经济元素学的形成。现在已形成共识的传媒经济理论假设大约有七十个左右。

在传媒经济运营体系方面,目前正在研究和初步形成的传媒经济运营模式主要有:传媒经济模式、传媒市场模式、传媒经营模式、传媒管理模式、传媒经营与管理体制模式、传媒财务管理模式、传媒人事管理模式、传媒投资模式、传媒机构模式等。

(一)传媒经济基础理论创新成果

1.传媒经济边缘说

传媒经济基础理论又称理论传媒经济学,它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具体来分析,传媒经济学是在与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地带产生的一种应用性新学科。传媒经济理论的产生,不仅拓宽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而且为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2.传媒经济理论定位说

要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传媒经济的基础理论,应从传播媒介自身的经济活动及其传媒传递信息所引起的经济活动两个角度去研究传媒经济的运行规律。所谓传媒自身的经济活动,根据当前人们对传媒经济活动的认知,主要包括五个层面的内容,即传媒广告活动、传媒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传媒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是指名称资源和品牌资源)、传媒有形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为实现盈利的其他传媒活动。所谓传媒传递信息所引起的经济活动涉及的范围是宽泛的。这是因为传媒传递的信息内容是宽泛的,同其相适应,所引起的经济活动也是宽泛的。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传媒传递信息所引起的经济活动,其前提是把握传媒传递信息的内容。就传媒传递的信息内容来分析,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任何一种信息都会给人们带来影响,在环境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这些影响就有可能变成受众的行动。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多重性、多层次性,造成了受众活动的多样性、多重性、多层次性,既有经济,又有政治、文化。再加上这种信息的交融性,决定了受众活动的交融性,许多活动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交融的结果,企图把其中的某一层次独立出来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否则,由于传递信息所引起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可能存在。这种客观实际也是把传媒经济学划归于应用传播学的一种实践依据。

现在,传媒经济学虽然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它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传媒经济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传媒性质、传媒功能、传媒社会、传媒市场、传媒策划、传媒活动、传媒效益等。

3.传媒经济理论的核心说

传媒性质是研究传媒经济理论的核心理论,是传媒经济理论的支点理论。根据杠杆原理的要求,只要科学地把握住传媒的性质,传媒经济运营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便可得到有效地解决。那么,传媒的性质是什么呢?传媒具有二重性,即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具有永恒性;政治属性是个历史范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保证。传媒二重性是传媒经济的理论基础,所有传媒经济理论元素都是由此引发出来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都是以传媒二重性理论为核心建立起来的。

同传媒的两重性相适应,传媒具有两种功能,即产业功能和宣传功能。从传媒文化的角度来说,传媒产业功能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传媒文化产业,传媒宣传功能作用的结果形成了文化事业。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创意产业从文化产业群中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传媒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引起了文化产业界的高度重视。

4.传媒社会说

传媒社会是指以传播媒介为支柱的社会,是从传媒的角度对信息的解释。可见,传媒社会与信息社会同属于一个社会范畴。传媒社会是从传媒的角度分析信息社会。在传媒社会里,传播媒介是轴心,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传媒这个轴心连接起来;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信息为中心的。

既然传媒社会与信息社会同属于一个社会范畴,为何又提出传媒社会这个概念呢?任何一种新概念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内容。作为传媒社会这个概念,其核心是研究传媒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只是作为传媒所传输的内容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传媒的效力,并不是为了说明信息本身。这种特定的研究对象,既突出了传媒社会的特点,又把传媒社会和信息社会区分开来。另外,传媒社会这个概念,不仅突出了传播媒介这个概念,而且把它作为社会活动的支柱或轴心,充分地显示了传媒对经济社会生活的作用,进而提高了人们对传媒的认识,更好地发挥传媒功能的作用。

5.传媒市场说

传媒市场是指以传媒为中心的各类传媒产品市场组成的整体市场,它包括硬件传媒市场和软件传媒市场。所谓硬件传媒市场是指各类传媒设备市场。比如印刷传媒设备市场、电子传媒设备市场以及其他传媒设备市场。所谓软件传媒市场是指各类稿件、节目、书籍等产品构成的市场,比如报刊市场、广播电视市场、图书市场等。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媒市场是一种包含内容相当广泛的信息市场,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管传媒市场的形式如何,凡是传媒市场就必须能够向消费者提供充足的传媒产品和劳务;传媒消费者必须自觉、自愿地消费这些传媒产品和劳务,而且具有很强的支付能力;传媒产品的价格必须是合理的(这仅仅是指那些能走向市场的传媒产品和劳务,一些非交换性的传媒产品和劳务不包括在内);传媒机构以及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高水平的服务技巧,同时还必须具有高质量的、保证受众所需信息是准确无误的、及时传输的技术设备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传媒市场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市场的作用,否则,有秩序的、有效力的传媒市场就不可能建立起来,所谓传媒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6.传媒策划说

传媒策划是一个总概念,是传媒经营者以现实为基础对未来所从事的传媒活动所进行的筹划或谋划。这就是说,传媒策划者要保证未来传播媒介发展的科学性,一是要科学地认知现有的传媒信息,并对其进行认真地分析、归类;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策划方案;三是培养高水平的实施策划方案的领导者和职工。这三个方面是保证传媒策划科学制定和实施的前提。传媒经济策划只是传媒策划的一种类型。根据传媒经济的特点,传媒经济策划主要包括传媒自身经济活动的策划;对传媒产业相关行业的策划以及传媒产业和传媒事业衍生活动的策划;对传媒产品的策划、对传媒品牌的策划、对传媒受众的策划;对传媒经济活动目标的策划;对传媒经济活动策略的策划等。对于传播媒介来说,传媒经济活动策划只是传媒策划的一项具体内容,除此以外,还有整体传媒体系策划,具体传播媒介策划;某一具体传播媒介又有许多可策划的内容,比如电视传媒策划,又可区分为整体电视传媒策划、电视频道策划、电视栏目策划、电视节目策划等等。可见,传媒策划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因此,对于传媒策划要注意其针对性、目标性和可操作性。

7.传媒活动说

根据传媒二重性原理的要求,传媒活动可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经营性活动,一类是公益性活动。每一种大类型又可区分为许多具体的传媒活动,比如传媒产品生产活动、传媒产品销售活动、传媒产品传输活动、传媒产品接收活动、广告活动、公关活动、赛事活动、娱乐活动、具体公益活动等。通过一系列传媒活动,一方面凸显了传媒的地位和功能,另一方面实现了传媒运营活动的目的。

8.传媒效益说

传媒效益是专指传媒效果中的那部分预期达到的效果,它包括传媒的地位和功能的实现。可见,传播媒介的效益不仅表现在传播活动中传媒具有载负、传输信息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劝服力。传媒效益通常表现为四个方面,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其他效益、最终效益。实现传媒效益,必须充分注意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注重其科学配合,这是提高传媒效益的关键。传播媒介的配合可分为综合性配合和个体性配合。

9.小结

在传媒经济理论体系中,构成传媒经济理论体系的每一种分支理论体系还包含有许多传媒经济理论元素,目前已被传媒人发现或创造出来的并被传媒社会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传媒经济基础理论大约有三十多个。完整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就是有其诸多分支理论体系和理论元素构成的。

从传媒经济基础理论体系可以清楚地看出:传媒二重性及其两种功能是研究传媒经济的灵魂;传媒社会是研究传媒经济的前提和基础;传媒市场、传媒策划、传媒活动等都是在特定的传媒社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只有在成熟的传媒社会环境中,理想的传媒效果才能实现。根据我国传媒经济的现状,当前传媒经济研究的重点是建立科学的、和谐的传媒社会。

(二)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创新成果

中国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同传媒经济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的。但是人们对于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的需求意识形成的比较晚,直到本世纪初,中国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体系的雏形才初步被传媒人所认知。

由于历史和认识上的原因,我国传播媒介的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对于采编人才来说,是十分缺乏的,即使在一些正在从事传媒经营与管理的人才中,要么是从采编人员中转向经营与管理行业的,要么是从其他行业转入传媒行业的,真正专业化的经营与管理者还比较少。现在,我国的传媒产业发展很快,经营与管理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宽。面对这种状况,建立与完善中国式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了科学地建立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体系,当前应走出两个误区,即走出“理论无用论”的误区和“能赚钱就是高水平的经营与管理者”的误区。在我国,由于传媒机构的特殊地位,有些传媒机构是凭借着权威地位“赚钱”的,无需经营与管理。这种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未真正地走进传媒;二是我国的传媒经营与管理者还未认知传媒,认为只要有广告投放,就等于会经营、会管理。如果传媒经营与管理者在这样的误区环境中停留得太久,是不利于传媒发展的。

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体系可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传媒为主体对其资源的经营与管理;二是以传媒为客体对其策划者及其活动的经营与管理;三是为保证传媒经济的健康发展所建立的传媒经营与管理制度。1978年以来,为提高我国的传媒经营与管理水平,其创新成果主要有以下主要内容,即传媒经营说、传媒经营与受众心理的平衡说、传媒管理说、传媒互动说、策划传媒说、传媒生产说、传媒机构说、传媒制度说等传媒经济应用理论元素以及同应用理论元素相匹配的若干个理论假设,它们共同构成了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体系。

1.传媒经营说

在传媒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传媒人常常用“经营管理”这个概念去表达其效益的获取或损失,但是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多是指管理,很少讲经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在理论上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经营,什么是管理,不自觉地用“经营管理”的概念去代替经营与管理这一科学的概念。这种理论的偏差是造成我国许多传媒实体经营与管理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提高经营与管理的效益,需要真正弄清楚经营管理的含义和经营与管理的含义。

传媒经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媒体经营、传媒内容经营、传媒实体经营。所谓媒体经营就是指对各类载有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等信息的媒质(介质)进行科学的运用、筹划、管理等活动的总称,它主要是指报纸媒体经营、杂志媒体经营、广播媒体经营、电视媒体经营、电影媒体经营、网络媒体经营以及其他媒体经营。所谓传媒内容经营是从传媒的角度对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经营,即传媒信息经营。传媒信息是传媒产业各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产品,但是,传媒信息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传媒信息商品所付出的劳动量是不成比例的。传媒内容经营效益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传媒信息价值的实现度,而这种实现度既取决于传媒信息的质量,又取决于传媒信息使用者的素质。

所谓传媒实体经营就是对作为传媒实体的人、事物、组织的经营,简单地说就是对传媒机构的经营。作为传媒实体的人必须具有以下基本条件:(1)具有强烈的传媒意识;(2)具有高水平的加工信息的能力;(3)具有高水平的创新能力;(4)具有创造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创造新价值)的能力;(5)具有运筹帷幄的能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用好和盘活各类传媒资源;(6)具有强烈的传媒责任感。作为传媒实体的事物,既是传媒实体的物质表现,又表明传媒实体的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作为传媒实体的组织是传媒运营的机构或主体,是传媒运营活动的发动者。传媒实体事物的经营者,不仅要关注传媒实体的某一事物的独立性,而且要关注传媒实体的各类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传媒实体的事物的独立性可以表明传媒实体某一事物的发达程度,传媒实体各类事物的关联性可以表明传媒实体的事物的社会化程度。根据传媒实体要素的这种特点,传媒实体经营者的任务是促进传媒实体的人与事物的最佳结合,既要克服人浮于事的现象,又要克服物资设备过剩的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类传媒资源。人是社会人,人们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一种具有特性的社会化活动。同样,传媒经营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化经营活动,这是实现传媒经营的宏观环境条件,也是一种关键性条件。根据我国当前传媒的现状,进行传媒经营必须关注我国市场经济发达的程度;关注传媒产业制度模式;关注我国传媒经营的基本原则。

2.传媒经营与受众心理的平衡说

传媒产业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获取合理的、尽可能高的利润,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对于物质产品经营者来说,经营者的利润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它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对于传媒产品(信息产品或是知识产品)经营者来说,其价值量是同使用这种传媒产品的人的素质成正比的,同生产传媒产品的劳动者的劳动量是不成比例的。这种状况的存在决定了传媒经营与受众心理的平衡是传媒产业经营获取盈利的关键。

对于传媒经营者来说,其盈利的获取一定要注意提高“一量三率”指标。所谓一量是指报刊传媒的有效发行量;所谓三率是指广播电视传媒的有效覆盖率(网络传媒的点击率)、阅读率和收听收视率、有效阅读率和有效收听收视率。那么,如何提高“一量三率”指标呢?根据我国传媒的现状,当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搞好传媒产品的生产,不断提高传媒产品的质量;第二,认真研究受众心理,并采取措施,真正实现经营与受众心理的平衡;第三,确定传媒产品质量的生产标准和市场标准。传媒产品的生产标准,主要包括:构成传媒产品的核心要素——信息是否准确、可靠、有意义;对信息的处理功能是否精细,是否抓住了信息的本质;信息传播时间选择是否得当;传媒产品的定位是否准确;传媒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是否有序。传媒产品的市场标准也就是受众对传媒产品的认同标准,主要包括:受众市场占有率;受众市场定位;受众的满意度;受众对传媒产品的使用状况以及产生的效益;受众市场服务的实现度。在传媒产品的生产标准与市场标准方面,传媒产品的生产标准是前提、是基础,传媒产品的市场标准是保证传媒产品增值的关键。这是因为,在传媒产业领域内,传媒产品的价值往往不是在生产领域生产出来的,而常常是通过受众市场重新创造出来或实现的。可见,受众在传媒产业经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受众资源,应该科学地把握受众心理状况,这对于传媒产业经营者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应如何把握受众心理状况呢?作为传媒产业经营者,应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三个问题:其一,在理论上弄清楚受众使用传媒产品的动机、感觉、经验以及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其二,弄清楚受众对已接受的产品的认知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新的需求。受众与传媒产品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受众心理的复杂性。其三,受众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这样又决定了受众心理变化的多样性。

受众是传媒经营者的服务对象,也是传媒经济活动的重要市场。要保证传媒经济活动在复杂的受众市场上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策划对于传媒产业经营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传媒经营者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传媒活动的策划、传媒行为策划、传媒产业链策划以及对传媒经济活动评析和对传媒经济测评方法的把握。

3.传媒管理说

传媒具有两种功能,即产业功能和宣传功能。所谓传媒管理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传媒的这两种功能作用的实现。作为媒介产业,是根据产业经营的原则进行管理,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实现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传媒经济活动过程;作为传媒事业,是根据事业运营的原则进行管理,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实现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传媒政治活动过程。平常人们所说的传媒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传媒管理,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实现传媒整体发展目标(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的活动过程。

传媒产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其管理的盈利原则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产品。传媒产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协作劳动完成的。因此,传媒产业管理应注意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实现管理要素的最佳结合;注意充分发挥传媒产业管理链上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注意把传媒产业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和集中科学地结合起来。

传媒事业是从事传媒宣传、不从事盈利性经营的、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的传播媒介,是按照国家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管理机构是实现管理职能的工具。

我国的传媒管理机构区分为传媒产业机构和传媒事业机构。传媒管理机构模式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宏观的社会经济管理体制、传播媒介的性质和功能。传媒产业管理机构就是规范化的传媒产业集团。传媒事业管理机构虽然已经存在,但是也要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事业型传媒管理机构改革过程中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事业型传媒的宏观管理机构改革,变多层管理机构为单层管理机构,变指令性管理为导向性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管理机构的作用;二是深化事业型传媒管理机构内部改革,理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

传媒管理机构是为了实现传媒组织目标而设立的,因此,它必须有明确的任务和科学的人员编制,把机构的责任、权利、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纠正因人设岗、因事设立机构的现象。

4.传媒互动说

传媒互动理论涵盖的范围很宽,这里重点所说的传媒互动是指传媒经营与传媒管理的互动。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在理论上人们很重视“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上人们又往往只注意“管理”,很少关注“经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说明经营与管理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从理论意义上分析,“经营管理”这个概念是合理的,它是指对经营要素的管理;从实际操作上分析,“经营管理”这个概念又容易使人们倾向于一般管理,忽视了对经营要素的管理。为了提高传媒经营与管理的水平,传媒经营管理者应科学地把握经营管理就是对传媒经营要素的管理。当前在我国,要实施传媒经营管理应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传媒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是传媒产品的经营管理;三是传媒产品生产与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要解决传媒产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注意传媒产品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科学结合。传媒产品生产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经济条件,它包括资金及其来源、技术条件、人力条件;传媒产品生产的外部条件主要是指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国际环境。传媒产品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科学结合是有条件的,即传媒产业的经营与管理者对传媒本质的认知度以及执行者的整体素质。

管理经营是对管理规模、人员结构、方法、效益、设备等进行科学的运筹和策划。对于管理经营这个概念很少有人使用,但是它是科学的,是人们开展经营活动所必需的。这是因为,人们所从事的任何活动都要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比如传媒管理,就需要人员成本、创意成本、决策成本等,为保证其科学性,就需要经营。那么,传媒管理经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概括起来主要有:科学确定传媒管理规模;合理地安排工作人员及其结构;控制管理成本;选择科学的管理办法;科学地测评管理效益;科学地使用各类管理设备……

传媒经营管理和传媒管理经营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之本,也是任何人类活动之本。传媒经营与管理者必须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培养职工的自觉服务意识,使他们具有全局观念、具有很强的自我协调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具有相当程度的风险精神。

5.策划传媒说

策划传媒是一个新概念,但是在实践上早已是人们的行为。比如领袖对传媒的策划、政府对传媒的策划、传媒机构实体对传媒活动的策划等都是策划传媒的行为。既然这样,为什么现在才提出“策划传媒”这个概念呢?这是个观念问题或思想认识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只把传媒当做“工具”,只具有“喉舌”功能,而这种功能是神圣的,如果策划传媒,就是对传媒“功能”的颠覆,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行为。这样一来,人们也就远离了对策划传媒现象的研究。就是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同意策划传媒的提法,仍然认为这种提法有碍于传媒宣传功能的实现。这种担心是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在传媒运营中是不会存在的。因为策划传媒只是从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传媒资源的行为,它根本不会触及到传媒的功能,更不会改变传媒的性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策划传媒的一个经典案例。

在传媒策划活动中,传媒是被策划的对象,传媒策划者通过对传播内容的科学分析,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使传播内容能在适当时机、适当场合有效地传递给适当的受众。传媒策划这个概念是从广告策划活动中借鉴过来的。同广告策划相比较,传媒策划所涵盖的范围更广,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传媒资源,帮助受众实现价值和创造新价值。可见,策划传媒就是策划者通过采用各种各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使传媒整合社会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便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策划传媒是将传媒作为策划的客体,与之相关的组织为策划的主体。当前,所谓策划媒介的主体主要是领袖人物、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军队、企业以及学校等。随着新传媒的发展,也出现了个人对媒介的策划。而策划对象或者客体自然就是传媒,被策划的传媒可以是单一传播媒介,比如广播、电视、报纸,也可以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媒介等,也可以是一个传播媒介群。为了提高策划传媒活动的质量,从传媒经营与管理的角度应加强对策划传媒的主体和客题的管理,这也是传媒运营规律的基本要求。

6.传媒生产说

生产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财富的过程。生产区分为物质产品生产和非物质产品生产。传媒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分支产业。传媒生产是非物质产品生产,基本上属于信息产品生产范畴。完整的传媒产品可区分为两类:传媒产品的物质外壳或载体、传媒产品内容。

传媒生产是一种知识密集程度较高的生产活动,它的生产周期较短,生产活动具有很强思想性。传媒生产的程序性比较灵活,是一种服务性生产活动。

传媒生产经营的实质就是指在传媒生产领域内如何实现经营要素的最佳结合,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传媒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传媒产业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对传媒生产经营活动认知程度较低,对于其活动范围正处于开发阶段,根据现在的认知水平,我国的传媒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传媒生产者市场经营;传媒生产者经营;传媒生产要素经营;传媒生产目标经营;传媒生产服务经营等。

为保证传媒生产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当前应采取以下策略,即传媒产业化生产经营策略、传媒产业集团化生产经营策略、传媒产业的网络化生产经营策略、传媒产业国际化生产经营策略、传媒产业资本化经营策略、传媒产业品牌化经营策略、传媒产业多种经营策略等。

7.传媒机构说

传媒产业是一种文化产业,而产业的突出特点是实现联合。当前传媒联合的最佳机构就是传媒产业集团。可见,传媒产业机构必须是:生产单位的联合体,各生产单位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法人;产业群体中各单位能联结在一起的核心是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或同类的社会经济组织;产业部门内部由于利益的驱动,其竞争是残酷的;产业的群体性是实现集团化的基础。传媒产业集团是信息产业集团,它是传媒产业各部门在相互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采用持股、控股的方式所组成的联合体。其特点是:经营的核心产品是以传媒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产品;传媒产业集团的成员单位都是独立的法人;在传媒产业集团中除核心层以外,其他成员具有不稳定性或动态性特征;传媒产业集团多属于服务性集团;传媒产业集团经营的产品都是知识产品;传媒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从传媒产业整体来分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有一家传媒产业集团。根据传媒产业的界定法来界定传媒产业,可区分为两种传媒产业群:报业、期刊、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网络传媒等狭义传媒产业群和传统传媒、网络传媒、新传媒、邮电通讯以及利用其他传递信息工具传递信息部门的广义传媒产业群。这些不同的传媒产业群可以联合组成专业性传媒集团,也可以联合组成跨传媒的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

组建传媒产业集团是有条件的,如果从传媒产业内部分析,要组建传媒产业集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各个传媒实体必须实行产业化经营,必须明确传媒的性质和功能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2)参加传媒产业集团的各成员必须充分认识组建传媒产业集团的意义和目的;(3)建立明确的资产责任制和相应的损益分配方法;(4)应有一个或两个能起主导、骨干作用的核心实体。如果从传媒产业外部来分析,要组建传媒产业集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应确立传媒产业集团的标准,明确传媒产业集团的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的成员必须是国家认可的、有合法权利的法人实体;明确联系的纽带是资金;明确传媒产业集团是一个具有生产和传输信息、开展科研、融资、开拓市场等多功能的、开展多种经营的经营实体;(2)各级政府对于组建传媒产业集团态度积极,能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但是从不包办代替和利用政府行为进行捏合;(3)参加传媒产业集团的各成员完全可以自主地选择参加集团或不参加集团,核心层成员可以自主地选择其合作伙伴和确定本集团的规模;(4)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制定和完善传媒产业集团的有关法规。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传媒产业集团的特点,组建传媒产业集团应坚持以下原则:即自愿的原则、互利的原则、公平的原则、规范化原则、综合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原则、竞争的原则等。

不管是专业化传媒产业集团,还是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凡是传媒产业集团都必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传媒产业集团的组建受控于政府行为的比重较大,集团的活动范围也受政府行为的制约;第二,传媒产业集团经营的“龙头”产品是信息产品或知识产品,正因为这样,传媒产业集团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第三,传媒产业集团服务的范围比较广,可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相联系;第四,传媒产业集团是一个多样化的经营实体;第五,传媒产业集团国际化方向的发展趋势是同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相联系的,也是国际市场竞争的结果。

8.传媒制度说

传媒产业制度是传媒产业经营的一种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产业制度以及同这种产业制度相联系的产业管理体制、产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资源状况、传媒受众及其素质等。其中对传媒经营起决定作用的是传媒产业制度。要根据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传媒产业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建立我国未来的传媒产业制度模式,这种传媒产业制度模式一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一定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要求;一定要适应国际传媒市场挑战的要求;一定要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定要适应信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建立传媒产业制度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解放思想的原则。本原则包括三个层次:(1)在思想认识上弄清楚传媒的性质和功能;(2)坚持冲破一切妨碍传媒产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传媒产业发展的做法和制度,坚决革除一切影响传媒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弊端;(3)不断增强实践观念、群众观念、市场观念和创新观念。第二,因地制宜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的原则,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四,与时俱进的原则,即发展的原则。

9.小结

以上分析的理论是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形成的支点理论或称宏观理论体系,它还必须有一整套在这些支点理论的支撑下而构成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传媒经营与管理的微观理论体系。一门完整的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体系是由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的宏观体系和微观体系相融合而形成的。

(三)传媒市场营销理论创新成果

传媒市场营销理论是传媒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传媒经济活动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从经济社会活动的角度分析,传媒市场营销是研究传媒经济理论和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的一种归宿。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的任何一种活动的价值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市场实现的。从这个角度分析,传媒市场营销是实现传媒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正因为这样,传媒市场营销理论是传媒经济理论体系中最具有操作价值的实操理论。

在我国,对于传媒经济理论研究虽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也创立了许多具有传媒特点的新理论,但是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完整的中国式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传媒产品逐步走向市场才开始的,它还很不成熟,有待于深化研究。

至于传媒市场营销理论,它是我国传媒经济理论体系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支理论体系,其创新成果主要有:传媒市场架构说、传媒市场营销说、传媒整合营销说、传媒文化营销说、传媒营销创意说、传媒营销生态说、传媒营销决策说、传媒营销管理说等。

1.传媒市场架构说

传媒市场是信息市场的一种形态,它是传媒市场要素之间互相结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其要素主要有:供给方、中介、管理方、市场(传媒商品的第一次消费者)、需求方。

传媒市场并不是单指受众群,而是指传媒商品内容的传播机构和受众所组成的整体系统;传媒市场需求方是指广告商和把传媒商品内容作为一种资源开发的受众或者说传媒信息资源的开发者。由于传媒市场和需求方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造成了传媒市场运营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在传媒市场的运营过程中,传媒商品的生产者不仅要关注受众的需求,而且还要关注传播机构的需求。关注受众的需求,一是通过向受众提供有用信息实现传媒的社会责任,进而引导受众或影响受众;二是向信息传播者提供传媒商品,进而保证传播机构功能的实现。传播机构通过传播媒介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传媒商品(信息),一是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二是吸引广告商向传播机构投放广告,并把广告信息传送给受众,进而实现传媒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从传媒市场的构成来分析,它主要是由传媒产品生产者市场、传媒产品传播机构市场、传媒产品市场、传媒受众市场、传媒产品的政府机构市场、传媒产品投资者市场和传媒广告市场构成。

2.传媒市场营销说

传媒市场营销是指传媒产业经营者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实现经营销售活动的全过程,它包括传媒产品的研发、分销、促销、定价等营销活动内容。传媒市场营销的类型主要有:传媒组织营销,传媒产品营销,传媒品牌营销,传媒资源营销,传媒资本营销,传媒活动营销等。

我国的传媒市场营销才刚刚起步,许多营销活动还不规范,有待于在实践中去探索,以便创造出有中国传媒特色的传媒市场营销模式。

3.传媒整合营销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传媒市场营销的作用,必须综合利用传媒人可以控制的各种市场营销手段,即传媒整合营销。

传媒整合营销是把产品营销、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进销售等传媒人可以控制的各种市场营销手段进行最佳的整合,以便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媒整合营销是客观的,其整合力度是同人们对于传媒整合营销的认知度以及所采取的政策相联系的。传媒整合营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整合活动的一种类型,其实质也就是传媒和传媒营销手段在特定市场环境条件下的组合。传媒整合营销的深度和广度受传媒人的素质、市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可见,传媒整合营销是检验传媒人水平的一种尺度或标准。传媒整合营销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传媒营销环境整合、传媒目标市场整合、传媒资源整合、传媒人才整合、传媒产品整合、传媒受众整合、传媒品牌整合等。

4.传媒文化营销说

传媒文化是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产业。现代的传媒文化可区分为两类:一是传统传媒文化,主要包括报纸文化、期刊文化、广播文化、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等;二是网络文化(又称新传媒文化),主要包括搜索引擎文化、网络论坛文化、网络游戏文化、即时通信文化、博(播)客文化(又称“客文化”)、手机文化、SNS文化等。网络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传媒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传媒文化营销也就是对传统传媒文化和网络文化营销。根据我国传媒市场的现状,传媒文化营销应把传媒文化营销纳入到文化营销领域;应尽快促进网络文化与传统传媒文化的融合;应制定科学的传媒文化营销战略和具体的实施策略;应制定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应促进传媒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

5.传媒营销创意说

1997年,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创意学全书》的封面有一句十分精彩的话,即“一切的成就与财富,都从杰出的创意开始。”回忆我国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十多年间,它每前进一步都是创意的结果,如果没有创意也就不可能有传媒经济学。

传媒营销也离不开创意。对于传媒经营者来说,一种有意义的传媒产品,不在于销售的量,而在于销售的度,在于受众对传媒的感知。

传媒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其产品必须是具有创意的产品,这是传媒营销创意的前提和基础。

传媒文化创意产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它不仅可以区分为许多分支产业,而且它具有十分强大的调节和组合作用。传媒营销创意必须同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功能相适应,在充分体现传媒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传媒营销创意。

传媒营销创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传媒经营创意和传媒产品营销创意。

6.传媒营销生态说

传媒营销生态是客观存在的,其表现就是传媒市场环境对传媒营销生态的影响。目前直接影响传媒营销生态的传媒市场环境条件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中国特色的传媒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尚未得到发挥,行政手段对传媒市场干预过多。第二,传媒实体尚未认识到“联合营销”的意义,喜欢“单干”和“独占”市场,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在传媒人的观念上,只看到传统传媒与新兴传媒相互争夺市场的一面,尚未看到他们之间相互融合的一面,传媒之间内耗较严重。

传媒营销生态是传媒营销与传媒市场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因此,传媒营销活动的首要任务是营造良好的传媒市场环境,实现传媒营销生态的平衡。

7.传媒营销决策说

决策是任何行业胜败的关键。传媒营销决策不仅关系到传媒营销活动,而且对于传媒实体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媒营销决策必须对传媒市场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具体调查内容有:传媒市场环境调查;受众对各类传媒产品需求量调查;对已进入市场的传媒产品销售状况调查;传媒市场现状和趋势调查;传媒产品销售渠道调查;传媒市场竞争状况调查等。在对传媒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传媒营销走势进行科学预测,并提出预测方案。传媒营销决策就是对预测方案的选择。可见,市场调查对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8.传媒营销管理说

传媒营销管理是传媒产业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更深刻、更全面影响受众需求的一种手段,其本质就是需求管理。传媒市场营销任务通常是由经营部主管、广告部主管、受众服务部主管、传媒产品主管同其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传媒营销管理者应根据本部门的实力和市场状况,确定满足受众需求的指标。无需求、弱需求、过度需求都不利于传媒的发展。

传媒营销活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的,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那么,传媒营销管理者怎样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导向呢?从总体上分析是运用科学的竞争观念指导市场营销活动。具体来讲,应树立适应传媒市场要求的生产观、产品观、推销观、市场营销观、社会效益观,运用这些观念指导传媒市场营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营销是传媒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增强传媒产业实体的实力,提高传媒营销管理水平,必须充分重视对传媒营销管理核心点的研究,即加强对受众的需求、欲求、需要的研究,加强对传媒产品的研究,加强对传媒市场的研究,加强对传媒市场营销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传媒营销管理程序,科学分析传媒市场机会,科学的确定和选择目标市场,制定传媒市场营销战略,确定传媒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细则,努力搞好传媒市场营销活动的国家控制,保证传媒营销活动的健康发展。

9.小结

目前在我国,传媒市场营销活动才刚刚起步,传媒人还没有传媒市场营销的经验。所以,在实施传媒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两种倾向:一是要纠正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机制作用的倾向;二是要纠正传媒市场营销活动是由市场机制调控的,无需国家控制的错误倾向。应牢固确立在传媒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既要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更要重视国家的调控作用的观念。同时还应该明白:确立这种传媒市场营销观念并不是人为力量要求的,而是由传媒两重性的特质要求的,是不可改变的,是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

根据传媒市场营销运营规律的要求,传媒市场营销的基本走势是:一是传媒市场营销业务涉及的范围将会不断扩大;二是传媒市场营销将会打破区域界限和国界,泛区域化和国际化将成为必然。同传媒市场营销的这种走势相适应,强化传媒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传媒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中国传媒经济走势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传媒经济在理论、政策、实践三个领域内分别实现了三个关键性的大突破:

在传媒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实现的三大关键性的突破是:(1)“传媒二重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并成为传媒经济发展的一种思想武器。(2)“传媒产业化”理论的创新突破,为传媒经济的发展设计出了一种可供操作的运营模式。(3)“传媒融合化”理论的创新突破,为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利用传媒资源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传媒经济政策方面实现的三大关键性的突破是:(1)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战略,为传媒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于国家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做了明确规定。这些政策的出台,科学地确定了传媒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传媒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3)2010年,国务院决定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互联互通,并要求在2012年前推广广电和电信双向进入试点,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三网融合”政策的出台,为实施传媒融合提供条件,三网融合的试点和发展为传媒融合积累了经验,为宏观传媒融合做好了准备。

在传媒经济实践方面实现的三大关键性的突破是:(1)开始着手把现在的传播媒介机构改造成为传媒事业机构和传媒产业机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传媒产业化进程加快,并不断总结传媒产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3)宏观的传媒融合在传媒理论界已开始了研究,微观的传媒融合,即电子传媒的“三网融合”已经展开,并初见成效。

我国传媒经济在理论、政策、实践三个领域内实现的三个关键性的大突破,说明了我国传媒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说明了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走向成熟,市场机制已开始对传媒活动起调节作用。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我国传媒经济的走势是怎样的呢?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我国传媒经济的基本走势是:产业化、服务化、融合化、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这些是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传媒产业化是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现已在传媒界基本形成共识,但是这种共识还仅仅停留在对传播媒介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层面,这是传媒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我们已在观念上得到了初步解决。传媒产业化作为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就不能把传媒产业化停留在初级阶段,应该把传媒产业化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所谓传媒产业化高级阶段是指在传媒产业化初级阶段的基础上,传媒产业应实施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运营,充分发挥传媒产业在文化产业群中的支柱性作用和主体作用。

传媒服务化是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主要是从文化产业或信息产业的角度对传媒产业的走势所作的判断或预测。传媒产业是一种文化产业,而且是文化产业群中的支柱性产业和主体产业,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群中的重要文化产业,它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传媒产业通过提供服务的形式,保证传媒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功能的实现。传媒产业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部门,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社会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媒产业的服务化走势将会更鲜明的表现出来,而且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传媒融合化是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是传媒产业群内部的融合,二是传媒产业群外部的融合。对于传媒产业群内部的融合,现在虽然传媒人的认识还存在着差异,但是在融合的总体上认识还是一致的,并且已有了行动。对于传媒产业群外部的融合,这还是一个新问题,可能还没有思想准备。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当人们还没有思想准备的时候,它已经悄悄地来到了人们的面前,迫使人们去认识它、理解它,然后按照它的要求去行动。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历史已清楚地告诉人们这样一种事实。

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同样是在人们还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传媒经济现象,而且来势很猛,发展速度很快。比如传媒与城市发展、传媒与企业振兴,就是这种传媒经济现象的表现。那么,如何科学解读这种传媒经济现象呢?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传媒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从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角度体现着传媒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传媒文化已渗透经济社会发展,使传媒文化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传媒的经济属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根据传媒经济发展走势的要求,传媒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应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保持一致,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Jome, Hiram Leonard (1971). Economics of the Radio Industry. New York: Arno Pres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2]Roland Snow Vaile(1927). Economics of Advertising. New York: Ronald Press Company.

[3]W. B.Reddaway(1963). The Economics of Newspapers. Economic Journal, Vol.73.

[4]Samuelson, Paul A. (1964). Public Goods and Subscription TV: Correction of the Record.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7.Oct. pp.81-83.

[5]K.J.Arrow,M.Nerlove(1962). Optimal Advertising Policy under Dynamic Condition. Economica New Series,Vol.29,(May).

[6]Bruce M.Owen, et al(1970). A Selected Bibliography in the Economics of Mass Media.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7]Roger LeRoy Miller,Arline Alchian Hoel(1982). Media Economics Sourcebook. Saint Paul: West Pub. Co.

[8]Robert G.Picard, et al(1988). Press Concentration and Monopoly: New Perspectives on Newspaper Ownership and Operation.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

[9]Robert G.Picard(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0]Lee W.McKnight,Joseph P. Bailey(1995).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et Economics. presented at MIT Workshop on Internet Economics, 12 Jan. [online]. Available from:press.umich.edu/jep/workd/McKniIntro.html.

[11]Waterman D.(2001). The Economics of Internet TV: New Niches vs. Mass Audiences, Info. The Journal of Policy Regulation and Strategy for Tele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and the Media, Vol.3, no.3, pp.215-229.

[12]周鸿铎(1990).广播电视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Zhou Hongduo(1990). Economics of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Beijing: China Economy Press.]

[13]周鸿铎,胡传林,邢建毅(1990).传媒经济.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Zhou Hongduo, Hu Chuanlin, Xin Jianyi(1990). Media Economics. Beijing: 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 Press.]

[14]周鸿铎(2000).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Zhou Hongduo(2000).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Knowledge Economy. Beijing: 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 Press.]

[15]周鸿铎(2003).传媒经济丛书(1—8卷).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Zhou Hongduo(2003). Media Economics Series (Vol.1-Vol.8). Beijing: Economy & Management Publishing House.]

[16]周鸿铎(2005).媒介经营与管理丛书(1—12卷).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Zhou Hongduo(2005). Media Management Series(Vol.1-Vol.12). Beijing: Economy & Management Publishing House.]

[17]周鸿铎(2005).应用传播学丛书(1—6卷).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Zhou Hongduo(2005). Applied Communication Series (Vol.1-Vol.6).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18]周鸿铎(2007).传媒经济学教程.北京:首都经贸出版社.[Zhou Hongduo(2007). Media Economics. Beij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Business Press.]

[19]邵培仁(1998).媒介经营管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Shao Peiren(1998). Media Operating and Management.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邵培仁(2002).媒介管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Shao Peiren(2002). Media Management. Beijing: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1]邵培仁(2003).媒介管理学经典案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Shao Peiren(2003). Classic Case of Media Management. Beijing: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2]邵培仁(2003).媒介战略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Shao Peiren(2003). Media Strategic Management.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3]郭庆光,孟建(2004).媒介经济学案例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Guo Qingguang, Meng Jian(2004). Media Economics Case Analysis. 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