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1篇

进一步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化各学校党组织抓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切实做好省委巡视苏州高新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反馈意见落实整改工作,现就全区各中小学校开展岗位意识形态风险排查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各学校迅速组织开展本单位、本部门岗位意识形态风险排查,围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职能,以具体工作岗位为单位,从思想动态、制度机制、舆情掌握、岗位职责、信息安全等方面,认真查找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列出具体情形,并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评定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管用、有效的防控措施。通过梳理岗位风险清单、强化风险预警、定期分析研判,系统化构建意识形态工作闭环,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重点排查和防控五类风险:1. 思想动态风险。因党性意识不强、学习不到位、思想警觉不高等,可能产生思想认识偏差的风险;2. 制度机制风险。因制度、规定缺失或者相关的要求不明确、措施不到位,存在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风险;3. 舆情掌握风险。因对管理服务对象等重点人群的思想动态缺乏了解,存在舆情隐患的风险;4. 岗位职责风险。对岗位意识形态职责认识不清,工作履职可能错位、缺位,进而引发行为、言论偏差的风险;5. 信息安全风险。因工作流程、环节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可能存在重要信息违规泄露的风险。

各学校党组织应按照要求,认真开展排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意识形态防控融入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的全过程,从严从实制订和落实防控措施,强化对薄弱环节的风险管控,确保意识形态岗位风险排查和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2篇

进一步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化各学校党组织抓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切实做好省委巡视苏州高新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反馈意见落实整改工作,现就全区各中小学校开展岗位意识形态风险排查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各学校迅速组织开展本单位、本部门岗位意识形态风险排查,围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职能,以具体工作岗位为单位,从思想动态、制度机制、舆情掌握、岗位职责、信息安全等方面,认真查找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列出具体情形,并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评定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管用、有效的防控措施。通过梳理岗位风险清单、强化风险预警、定期分析研判,系统化构建意识形态工作闭环,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重点排查和防控五类风险:1. 思想动态风险。因党性意识不强、学习不到位、思想警觉不高等,可能产生思想认识偏差的风险;2. 制度机制风险。因制度、规定缺失或者相关的要求不明确、措施不到位,存在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风险;3. 舆情掌握风险。因对管理服务对象等重点人群的思想动态缺乏了解,存在舆情隐患的风险;4. 岗位职责风险。对岗位意识形态职责认识不清,工作履职可能错位、缺位,进而引发行为、言论偏差的风险;5. 信息安全风险。因工作流程、环节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可能存在重要信息违规泄露的风险。

各学校党组织应按照要求,认真开展排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意识形态防控融入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的全过程,从严从实制订和落实防控措施,强化对薄弱环节的风险管控,确保意识形态岗位风险排查和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3篇

1.1整体性与叠加性

在配网工程的项目风险控制中,要对项目总目标有着全盘的分析,可以减少在整个项目总风险中的综合效果,尤其是各种子项目的叠加效果。

1.2相关性

配网工程的项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各种相互制约、均衡的关系,并在特定的建设环境中形成各种途径之间的有效组合。这种相关性风险的综合作用,能形成更大的损失程度,从某种意义来说,项目风险的分析重点应该是突出项目风险的结构与变化规律的运用,更好的形成项目风险的整体关联性。

1.3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客观存在是一种风险项目的重要特点,尤其是这种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在项目风险的控制范畴内,这些风险是时刻存在、经常有的,这些说明,配网工程项目建设有着很大的普遍存在性,并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一定的转变,尤其是相关条件的存在,可以有效减少繁盛的频率,也不能全部消除这些因素的整体影响。

1.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配网工程具有一定的周期,在具体的施工中,存在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广的特点,在寿命周期的综合中,也存在风险多样化、技术层面错综化的关系,这些风险因素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要从多方面形成整个配网工程项目风险的多层次性,构建整体作用发挥的优势。

1.5动态性

动态性作为风险项目存在的一个特点,在质量与数量的变化中,随着项目建设的不断深入,有些风险能得到及时的控制,也能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技术层面的处理,但是,在项目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会出现新的风险因素,因此,这种动态化的风险控制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项目风险建设的进程会伴随着其他的风险相继出现。并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相应的不同风险形式。二是风险分析与管理具有相应的阶段性,这种问题明确、辨识能力强、结果分析等不同模型的构建,出现在风险参数设计、项目风险综合评价结果等,这些主要的风险因素,能形成不同的综合管理。三是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存在于配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贯穿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这种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特点,更加能彰显出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2分析配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存在的隐患

2.1细节管理不到位

在配电网工程施工安全的过程中,由于整体管理上的漏洞,以及在技术的掌握上不到位,造成抢修的时间上跟不上,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到准确的抢修,尤其是在现场抢修的管理中,抢修人员没有及时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也不能确定故障的性质和范围,造成抢修率的低下,并且有些抢修人员没有安全防范意识,没有携带相应的抢修工具和材料,在各个线路的接地短路指示器等方面,没有建立具体的管理办法,造成安全管理事故的发生。

2.2安全意识不敏锐

在电力企业配电网抢工程的安全意识上,有些抢修人员没有严格的安全意识和管理规范,一是政治上不敏锐。没有把搞好安全放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缺乏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认真负责的政治责任感。二是作风上不扎实。对担负的工作缺乏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马虎、凑合现象严重,出事故既不报告,不及时处理,存在侥幸心理。三是指导思想不正。有的单位一缺技术人才,也没有过硬队伍,又喜铺大摊子,有任务,不按合同要求和承诺严格组织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被弱化。

3探讨加强配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3.1风险管理的有效方式

在具体的运用中,要形成风险管理的综合运用模式,其中,从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两个角度出发,采用主动、系统化的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的识别管理,构建具体的评估、监管、控制等模式,减少配网工程风险的产生,将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减少到最低,形成有力的发展因素。随着风险控制计划的实施,风险会出现许多变化,这些变化的信息可以及时反馈,风险管理者就能及时地对新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从而调整风险控制计划并实施新的风险控制计划,这样循环往复,保持风险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就能达到风险管理的预期目的。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到,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首先要确认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其发生的可能性,才能够对风险进行进一步的衡量和控制,主要目的就是要识别配网工程施工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并衡量各种风险的重要性程度。

3.2识别危险源的有效管理模式

要想实现高水平的安全风险管理,对于危险源一定要能够予以很好的识别。可以说这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正确科学合理的识别出风险源对于安全风险管理来讲,不但是基础,而且是非常核心的内容,还是后者想要得到根本的实现的一个非常具体的和有效的手段。对于安全风险管理在具体的对象以及具体的方法层面上,识别风险源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电网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电网结构的不安全状态,二次系统的不安全状态等等,重点在于人操作行为中隐含的不安全因素。发生或者出现了安全事故,追根溯源其原因不是人的行为,就是物的状态,要么为环境的因素,所以发生安全问题,出现安全事故,需要深入的予以分析,予以控制,最小化事故的发生,加强管理,强化意识,规避风险,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这是根本。

3.3细化安全管理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在配电网抢修现场的安全管理中,要细化每一个安全管理环节,从制度管理、技术运用、硬件设备等多方面给予全盘化的管理。所有配网抢修作业,开工前必须按执行标准交待作业任务,包括有工作内容、人员分工、交待现场的安全措施,包括安全注意事项和带电部位、交待风险辨识和控制措施,确保每个工作班成员“四清楚”:清楚工作任务,清楚安全责任,清楚现场风险辨识和控制措施,清楚现场安全、施工技术措施。同时,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做好详细的记录,确保万无一失。此外,对于在抢修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操作、违规操作等不良行为,要严格的追究各种责任,建立严惩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在夜间抢修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综合因素的考虑,对设备、工具、电源、技术等形成统一的管理,做到规范有序,安全防范。

4结语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

1 推行铁路部门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的必要性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点及控制措施,重点是动态化管理。安全生产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近几年铁路建设不断加快,每年均投入数千亿元的资金推进铁路建设。国家对铁路建设继续高度重视,按照确定的铁路建设规划,2014-2015年国家铁路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万亿元,“十三五”期间铁路投资仍将在高位运行。随着铁路网规模逐年扩大和高速铁路集中投产运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大量投入实际运用,铁路安全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新的安全风险势必会逐渐显露出来,不推行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势必会造成铁路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人员、生产条件、生产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安全风险也随着不断变化。如果我们一味地搬套原有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就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新风险,达不到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因此各单位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应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安全风险体系,使之与安全生产相适应。

2 当前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铁路基层单位、车间、班组干部职工对全面推动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更缺乏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意识。铁路总公司一再要求对于铁路安全工作要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按照“三点”共识(确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影响安全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的工作要求。)和三个“重中之重”(把客车安全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抓落实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要求,以确保高铁和客车安全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其目的就是要铁路各单位树立安全风险意识,在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实行动态化管理,动态化解决存在影响安全的问题。因此铁路相关职能部门不但要通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和宣传把安全风险的核心意义传导给基层的干部职工,更要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动态化的意义,使干部职工对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有着理性的判断和清晰的认识,把规避风险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和职业本能,提高自身防范安全风险的意识。

2.2 风险源、风险点及控制措施“固步自封”,没有按照本单位、本车间、本班组生产实际需要及时更新和细化。安全风险管理要结合生产环境的改变应不断更新内容措施,主要包括生产人员的变动及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和生产环境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2.2.1 对调动补充的安全生产管理、作业人员不能结合实际进行安全风险教育,即使是教育了,效果也不明显。安全管理、作业人员,他们会因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施工(特种设备操作)作业人员的情绪很难处于100%的良好状态,同时作业周围环境随时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逐步补充完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内容,消除风险,确保安全。尤其是一些单位的“特殊作业人员”,他们可能存在肢体、大脑等方面的缺陷,或者存在职业禁忌症,对他们更要实行动态化管理,上岗前、作业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班组工班长应及时了解沟通、关怀和爱护他们,消除风险,促进安全生产稳定。

2.2.2 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形成的新风险不能及时研判、分析和识别,没有形成本单位、本车间、本班组的风险源、风险点及控制措施,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在安全生产中投入使用,在改善人们劳动条件的同时,会带来新的风险,需要专职安全管理、设备使用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对产生的新风险不断总结经验,掌握设备性能和技术参数,对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风险进行研判、分析和识别,及时制定出风险源、风险点及控制措施,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

2.2.3 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管理、作业人员来说,劳动环境相对稳定,有些情况下,劳动环境将由室内转向室外(空间);由地面转向高空(高度);由白天转向晚上(亮度);一年中四季的变化(温度);特殊天气雨、雪、风、雾(天气)等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原有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就不能应对新问题、消除新风险。

2.3 铁路部分单位安全风险管理走入误区。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以来,相关单位均制定出了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并且付诸实施。但由于缺乏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意识,至今部分单位没有对原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动态化管理,未定期修改和完善,如同规章制度一般,缺乏动态化管理,形成了新风险。

3 实现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的途径

结合本人从事铁路基层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推行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3.1 树立安全风险具有动态化的意识。铁路实行安全风险管理已经有两年时间,多数干部职工基本了解安全风险管理的意义,但对安全风险动态化的意识掌握不够。部分单位事故依然不断,究其原因还是把安全风险管理走了形式和过场,和其前实行的安全管理工作如出一辙。究其根本,没有意识到风险具有动态化。其一是因为安全风险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先进设备的采用、技术的改进、方法措施的完善,风险会发生变化,原有风险点转化为非风险点,有的风险程度会下降,还会产生新的风险,因此在风险管理中要消除一劳永逸的思想、做法,认识到安全风险是动态变化这一特征。其二即便是安全风险点是不变的,但是随着生产人员的变动、环境的改变、突发事件的发生等因素也随时会对安全生产造成威胁,需要对安全风险点的控制措施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保证铁路安全生产。

3.2 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安全风险管理要实行闭环管理,考虑到安全风险是动态的,所以必须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对铁路生产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评估,找出新的安全风险点,并按不同等级进行划分,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3.3 安全风险点及控制措施实行动态调整、不断完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应随着风险的变化定期进行调整、不断完善,始终保持安全风险管理与安全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相互适应。在动态中消除风险和隐患,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风险控制有效。

3.4 安全风险管理坚持全员参与、上下结合的原则。重点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层面要突出“管理是最大的风险源”,充分认识“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重点查找和分析管理不规范、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增强管理层面防控风险的自觉性,在动态中解决问题,实现安全风险管理动态化。二是现场作业层面要突出“安全风险就在身边”的意识,充分认识作业标准化是防控风险、确保安全的第一防线,重点查找和分析现场“两违”、自控互控、作业技能等方面的问题,落实岗位防控安全风险责任,不断解决、补充和完善出现的问题。

安全风险管理引入铁路安全管理时间不长,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一定会取得明显成效。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行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同应急救援体系相结合,铁路单位在建立完善各自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为铁路安全生产发挥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作用。

参考文献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5篇

【?P键词】企业管理;法律风险意识;培养策略

【Keywords】enterprise management; legal risk awareness; train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35-02

1 企业法律风险及风险意识相关知识分析

1.1 法律风险内涵

企业生产运营中,会面临很多的风险,主要包含自然风险,比如企业在实施项目投资时,遇到的地震、海啸及泥石流等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为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社会风险,例如政局的变化、新政策的颁布对企业投资造成的负面影响;法律风险,比如企业设立时,隐名出资的各类法律风险、合同签订中由于一方当事人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内部员工形成的劳动争议等。因此,虽然企业法律风险只是一种可能,但在企业的整个运营发展过程中都是存在的。

1.2 企业管理中法律风险意识培养的作用

①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具备良好的法律风险意识,企业才能够严格依照法律与企业制度规定,认真履行自身义务,并享受一定的权利,主动采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以防合法权益受到伤害,自觉抵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降低经营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导致矛盾纠纷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比如股权、劳动合同及债务等纠纷,只要增强自身法律风险意识,这些纠纷是可以有效预防与解决的。

③企业培养良好的法律风险意识,有利于创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1]。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很多企业由于法律风险意识淡薄,通过一些非法手段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使得市场竞争环境失去了公平性,更有甚者因此走上了犯罪道路。所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市场秩序更加公平。

2 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内容分析

2.1 企业法律风险源头意识

从本质上来讲,法律属于一套规则体系,且是动态运行的,而企业运行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企业法律风险的源头,就是要求企业在法律动态经营过程中去寻找。首先,法律规则是有国家体裁特点的,因而违法形成的风险是法律风险的首要来源。法律规则由国家制定,企业违法必然形成法律风险,且这种法律风险与严厉的法律责任是同时存在的。企业经营者因为没有正确的法律风险意识,在运营中被追究企业法律或个人责任的现象比较常见。其次,从法律内容上来看,内容不明确可能会出现违法风险,但法律也会存在不明确或漏洞。因而,法律疏漏也是法律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法律制度自身的漏洞,企业经营者选择或实施法律方案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埋下一定的法律隐患。再次,从企业自身经营来讲,市场本身也是存在风险的,企业运营中的商业风险,终究是要通过法律风险来承担的,就算面对合法、法律规则明确的前提下,经营风险依然存在,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2.2 法律风险后果意识

在日常运营管理中,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甘愿冒险前进,选择投资领域、生产经营范围及特定员工,都是一种商业冒险,一旦这种商业冒险涉及法律评价体系的规定,就会形成严重的法律风险后果。商业利益获得与商业成本支出是这种法律风险后果的主要表现,例如,在诉讼活动中,由于诉讼结果不确定,对同一标的双方估价态度是有差异的,由此造成的不同胜负结果,引起的利益获得与损失也明显不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可能存在的运营法律风险结果。

2.3 法律风险控制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法律风险就像一般的商业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于日常运营中的,因而风险控制意识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法律风险控制意识要求经营者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制度建设、合理选择人才、审慎决策,以此有效预防法律风险。在日常运营管理中,企业法律风险控制意识不足,那么其管理模式就不够完美,因而,法律风险控制意识,对企业加强日常管理、完善制度、节省成本及提高经济效益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风险预防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3 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策略

3.1 增强领导层的法律风险意识

从本质上来讲,法律风险意识属于一种预防意识,既然属于预防,就要从领导层做起。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员,首先应从宏观上了解企业经营范围涉及的法律,以防企业遇到法律风险时,显得无能为力。其次,要随时关注国家政策与制度的变化,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完善自身管理制度,确保人员与资金得到合理分配。

3.2 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法律风险意识

在企业运营中,很多事务都是由各部门员工共同完成的,因此在企业风险防范中,要将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劳动合同的签订是员工法律风险意识培养的首要环节,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员工与企业间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违约后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在正式入职前,员工必须要认真研读劳动合同,初步了解企业管理机制。

3.3 专业法律人员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

企业内部专业法律顾问、法务工作者,其法律意识都比较强,但有了法律意识并不意味著能够准确了解企业运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2]。企业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没有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话,只能从制度上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对企业运营中形成的风险难以做出正确评估。在法律风险意识培养中,内部专业法律人员要注意保持信息沟通、交流与研究的意识。

①专业法律人员要能够准确、全面的了解行业相关法律制度,并关注制度变化,以便及时向企业领导与员工传递。

②内部法律工作人员要根据法律风险的综合性,形成相应的管理建议,逐步完善企业制度。

③法律人员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问题,特别是法律风险转换为实际纠纷的问题,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协商、调解或诉讼。

3.4 培养法律风险预防意识

在企业运营发展中,不但要培养内部不同群体的法律风险意识,同时还要在内部,自上而下的开展法律风险规避与预防意识专题培训。在实际工作中,确保员工能够保持法律意识,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工作,以此规避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中存在的各类潜在风险,降低其所引起的严重后果。企业管理者在培养员工法律风险意识时,要尽可能提升其上述几项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决策、经营及管理的法治环境。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文化氛围;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037-01

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要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企业不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形成企业独特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集体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安全文化不是停留在宣传标语上的口号和大道理或是几项安全活动。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结合于施工实践过程中的,人们对安全的意识、行为和态度。通过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的熏陶,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施工过程中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所以良好的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

构建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充满活力和动力。这样,才能增强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一、从健全管理制度着手建立起制度文化

企业首先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能使各项工作按规定程序执行。使各部门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有章可循。并可进行有据可查的监督、考核和奖惩。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而且可以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在建立管理制度时首先应该赋予制度的权威性,要求全体员工在一切管理活动或工作流程中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制度执行。一个新的管理制度出台后,尤其是制度所规定的内容与传统做法不相吻合的时候必定会引起议论,执行起来就会遇到困难,甚至有些职工会有抵触情绪。所以赋予制度的权威性很重要,让管理制度如同法规。另外在不折不扣执行过程中应该对职工进行宣讲和解释制度的必要性,解除职工的思想负担,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便于制度的执行。并且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徇私,不讲情面,制度才能真正起到规范的作用。

其次每个管理制度都应该具有针对性,紧扣管理的对象、工作范围。不能片面化或一概而论。制定的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或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这样的制度就容易被抛弃到一边,成为存档制度,出现两张皮现象。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强调该制度制定的目的及所适用的范围,并且明确范围内各部门的职责要求。

最后制度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连贯性。一个制度的核心部分应通俗易懂。定性定量相适宜,不能出现模棱两可或是含糊不清的条款,不然制度执行起来就会因为个人的理解不同产生分歧,不便于操作。另外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制度之间的连贯性,只有相互关联才易于贯彻执行,否则管理就会出现脱节,在管理过程中也会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手忙脚乱的现象。

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后在执行之初,人们只是被动地去遵守,在工作中会考虑制度是如何规定的,应该怎样去做才符合规定。在经过长时间运行后。人们就会适应并且习惯自己工作的程序及注意事项,这时制度就会被“遗忘”,已经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去,也就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不仅在安全管理方面。在企业的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中也应建立起一种企业文化。

二、从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形成全员安全意识

众所周知,引起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两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从本质安全角度进行,但是另一个引起安全的因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人往往容易犯错误,并且不容易完全消除。

所以识别存在安全隐患的危险因素并对风险进行控制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对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也做了重点描述,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在实际工作中,施工一线的班组技术员往往只掌握了辨识和评价的理论方法,并没有真正应用到现场施工中。例如在每一份作业指导书中都附有《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要求技术员在编制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时同时要对该项工作的危险点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笔者现场调查发现,表中所叙述的内容大多泛泛而谈,尤其是对风险的评价因评价人的不同影响很大,甚至有当判定的风险等级过高,为避免制定详细控制措施的麻烦,故意缩小评价分值的情况。这样的做法就导致《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未起到指导和控制作用。只是表面工作,而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就停留在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上,无形中也给安全监管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

企业在加强安全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重点进行全员安全培训,尤其针对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注重理论方法和施工现场实际相结合,客观公正给予风险因素的正确评价,并就得出的风险等级详细制定控制措施,让《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真正发挥作用,把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由过程监控改变为前期策划和预防。当施工班组全员都能正确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那么全员的安全意识也就形成了。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形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主要指借贷人无力清偿债务而出现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是否损失以及损失金额大小的不确定性。它是商业银行经营上的风险,也是金融市场上相关因素波动所产生的风险。信贷风险管理是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跟踪、检验和报告,由此完成对信贷风险有效缓释和控制的目标,最终保全信贷资产及获得贷款盈利的一种科学方法。

一、新形式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金融危机对于世界金融所造成的伤害正在逐渐愈合,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总书记也提出了我们要认识新常态,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在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凸显了出来:

(一)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不力

一方面是银行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上的问题,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不系统,没有一套有效的、自发的机制来分辨出信贷风险继而评价其风险大小;管理人员分工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缺少全流程问责考核机制;在风险放款操作流程上,先进高效的风控方法和工具的匮乏,将会导致全面风险管理缺位。另一方面是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信贷人员主要依赖于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与时俱进基于新常态风险特点研究分析得出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缺乏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意识。

(二)迫于经营压力存在“重贷轻管”现象

某些基层商业银行合规信贷风险经营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存在迫于经营压力出现“重经营、轻风控,重投放、轻管理”的经营思想,在信贷经营中只注重贷款的申报和发放,忽视在贷款发放后的管理,放松管理要求,不能将“三分贷七分管”的基本要求落实到位,从而导致贷款风险防控不到位,甚至形成损失。

(三)产能过剩等外在因素引发信贷风险

产能过剩问题是近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我国的钢铁、煤炭、造船、多晶硅、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的企业通过贷款将风险传递到银行,致使银行业不良资产整体增加。不仅如此,由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很多都是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等,盈利多的时候,商业银行竞相将信贷资金投向这些企业,导致贷款集中度风险较高。

(四)信贷违约风险出现的概率缺乏准确估计

商业银行目前评级信贷客户的方法较为不精细,这是由于商业银行在对信贷客户的信息获取方式、等级划分、评级流程、信息收集方法及整体架构设计上,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标准。这一评级信贷客户的方法的不精细导致难以精确估量客户的违约概率及可能带来的损失大小。从而当宏观经济环境趋向恶劣化时,平日里积累的风险危害就将凸显出来。致使金融环境动荡对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害程度的数学期望加重。

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举措

针对以上问题,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快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制度建设,强化风险意识传导,持续优化信贷客户结构,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一)加强内部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

在上级银行制度规定指导下,根据基层情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一方面应由银行的高层决策管理人员进行直接控制,越是位于银行架构金字塔顶部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管理人员,将会加快风险管理运作速度并改善实效。同时,高层管理人员有助于平滑这一流程的阻力、自上而下地带动全体员工参与与支持,进而创造良好的执行氛围。另一方面明确内部各部门在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中的职责。强化银行信贷业务部门在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中发挥贷前第一道防线的真实性管理和授信方案设计等职责和作用;发挥授信审批相关机构贷中实质风险判断、实质风险管控的第二道防线的职责和作用;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监管检查对整个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和效果的监督检查作用,通过内外部审计监督检查部门的审查、监督、评价和反馈,向授信流程前端传导风控偏好,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二)加强信贷人员风险防范的认识

通过晨会、夕会、例会等方式,系统化开展风控文化培训、学习,及时传导风控新迹象、总结新特点、防范新措施,把风控合规工作触角延伸到一线,既要贯彻落实好“三分贷七分管”的基本要求,又要针对新常态风险特点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督促本单位相关经办人员,落实分行相关内控合规及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及时向本单位汇报所发现的风险;结合“一个加强两个遏制”以及各类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带领员工关注授信业务领域的尚未有效控制区域及存在隐患的部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解决问题。

(三)开展专项治理

开展贷后管理专项检查活动,对已展期客户、近三个月有逾期纪录客户及近两年新增授信户,进行全面检查,逐一核查以上客户是否落实审批条件和贷后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据,如相关的抵押物证明、回款和收入等对账单明细、存贷比、贷后走访纪录等。对信贷业务出现的最新预警信号,逐一跟进、排查、诊断、反馈,制定有效化解措施。做好对客户信用评级和押品的督导工作,落实支行押品管理系统提示信息核实和处理,及时完成押品价值重估,提示并指导经办机构加强对信用评级时效性等贷后规定动作的管理。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行持续地风险排查,一方面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放贷从量到审严格控制,对存量贷款一户一策,逐步落实授信退出;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有重整并购、过剩产能输出的企业,在落实授信闭环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授信支持,借国家战略平台实现授信资源的整合,提高风控能力,提升授信安全。

(四)健全信贷违约风险数据库,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强化风险防控能力

根据历史数据和调研数据,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数据库,完善客户信贷等级分级和调整制度,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建立企业关联关系全景图,防范隐性关联风险结算调整授信客户结构;建立资金流向监测图表,及时发现企业风险点,及时调整授信策略,优化授信结构;同时重点跟踪,及时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对于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客户结构,促进信贷客户综合联动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束语

新常态经济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的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对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也相应地提出了解决措施。从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健全出发,加强人员风险防范意识,重点跟踪行业评级较低的客户,降低客户信贷违约风险,确保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资本的安全。

作者:徐霄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

参考文献:

[1]约翰C.赫尔.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原书第三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8篇

按照市纪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关于转发省纪委机关、省委组织部的通知》精神,我认真学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了党的精神和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系列重要论述,认真学习了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有关党内法规,认真学习了全省警示教育大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围绕“三个责任”压实情况和“六个方面”的底线要求,深入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在,我个人作对照检视如下:

一、学习情况

通过全面系统透彻学,思想认识上更加清醒。按照党中央、省委、市委、区委要求,我认真学习了“防风险、守底线”相关学习资料。通过本次学习,我充分认识到“防风险、守底线”是总书记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历史高度,对各领域、各行业提出的要求,从根本上深刻阐明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的重大意义、方向原则、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重大问题。这次学习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一次全面的政治体检,更是一次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廉政勤政全方位的检视,自己深感震撼、深受教育。

通过结合岗位职责学,工作思路上更加清晰。总书记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效予以处理。”这让我本人深刻认识到作为XX一职的责任重大,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作用,有力保障和推动区委各项工作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推进?如何去推动全区各级各部门围绕区委中心高质量抓好工作落实?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又要有效防范“灰犀牛”的极端重要性,同时,更进一步坚定了自身政治立场,明确了政治方向。“四个意识”明显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牢固,服务区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

通过对照典型案例学,工作作风上更加清正。通过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并加以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反面典型为镜鉴,尤其是深刻汲取XX事件、XX问题等反面典型案件教训,自觉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在守好底线、筑牢防线方面更加常态,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方面更加积极。自觉严格执行《规定》、《准则》和《条例》,能够做到时刻自警、自醒,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在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方面更加紧实。

二、对照检视剖析情况

(一)在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方面

经对照检视,我严格对照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相关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生态文明思想学习不够深入,浅尝辄止,没有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在落实“两长制”工作中,对XX河流、XX山林的巡查工作开展得不够密切,对如何发挥生态效益,做足“水文章”、发挥“林效益”上研究得不透彻;又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对发展高质量乡村经济缺乏深入研究,对XX乡村振兴工作缺乏探索。对乡村振兴示范点业态谋划缺乏生态眼光和市场眼光,导致一些乡村振兴示范点还停留在低层次水平。

(二)在守好脱贫攻坚底线方面

经对照检视,本人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脱贫攻坚有关决策部署要求,坚决落实省委“XXXXX”要求和近期省、市关于XXXXX工作的相关部署,能做到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基本做到落实到位。但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在认知上做得还不够。仅仅满足于对“3+1”保障、“十个防止”等核心要义的知道和了解,但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上,对XXX工作细化目标上认知还不够深刻。二是在推动重点工作上做得还不够。对XX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性要求较多,实质性举措少,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三是在责任压实上做得还不够。对XXX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的厌战情绪、麻痹思想等消极情况,责任拧得不够严和紧,对如何激发乡领导干部工作积极性思之不深、措施不多。本人虽按照区委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次会议的要求,积极到XX调研督导工作,但在督促落实、统筹兼顾上仍有差距。如:XX月XX日,已是脱贫攻坚工作收官决战的关键节点,XX仍存在XX不在岗的情况。

(三)在守好民生保障底线方面

经对照检视,主要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服务区委推动改革创新力度不够。总体而言,自己对待民生工作态度端正、勤勉尽责、无私奉献。但在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时间紧、要求严的情况下,偶尔存在“差不多、过得去”的思想。如:在服务区委深改委推进深改工作中,对一些深改课题研究不深,创新思维不够,导致在体制机制性壁垒方面的破题解题力度不够,导致区委深改工作推进缓慢。二是在推动全区各级各部门办公室系统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上力度不够,未高质量发挥好办公室参谋助手作用。如:对全区脱贫攻坚边缘户、疫情灾情影响户等影响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的调研工作不够全面细致,导致一些乡镇(街道)和部门在开展全排全查工作中存在疏漏,形成新的致贫风险隐患,甚至在个别地方形成潜在的舆情风险。

(四)在守好安全生产底线方面

经对照检视,本人能够积极推行推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制。但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责任压实不够常态化,全区上下在形成“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安全生产氛围不够浓厚。尤其是区里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的情况,如:对XX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不重视;对XX交通安全隐患不重视,且整改推进不力等;个别乡镇(街道)部门对辖区XX隐患、矿山隐患等重视不够、处置不力。

(五)在守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方面。

总体上,本人始终能够较好地坚持将化解债务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开源节流”保稳定,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工作虽有一定成效。但经本人仔细对照检视,依然存在问题:一是对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工作的研究不透彻,对经济学理论和相关金融知识学习不够,一知半解,融会贯通不够。如:对如何采取高效的方式发展和壮大区属国有企业,有效化解债务风险,以及发展和壮大区域经济,服务和推动区委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在全国实现“XX率先”上面,钻研不深,未能够多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大主意、好主意,未能多提有高度、可操作的金点子、好建议,参谋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好;二是在与干部面对面研究问题少,发动干部积极参与防范债务风险工作、激发干部内生动力方面还不够。

(六)在守好防范舆论风险底线方面。

经检视,本人能够牢牢坚持党性原则,能坚定“四个自信”,能做到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自觉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带头严格遵守XXX等工作要求,并积极学习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知识,坚决做到不为杂音噪音干扰,不为错误思潮迷惑,能做到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各种不良舆论。但仍有不足,主要体现在对XX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等方面做得不够,未与各级各部门形成高效畅通的工作机制,没有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服务运行的最优化、工作效率的最高化,在发挥“XX”作用方面不够好。工作抓具体抓深入不够,特别是自己对调查研究没有做到经常性,了解面上工作和一般性情况多、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少。比如,今年X月份的XX网络舆情,造成工作被动。

(七)其他方面

经全面对照检视,暂无其他方面问题。

三、整改措施

针对自我检视出来的问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整改,确保做到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进一步树牢,切实从源头上消除各种各类风险隐患。

(一)在思想上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

坚持以学习思考提升思想境界和履职能力,抓住“学懂、弄通、做实”三个关键词,把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书记关于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着力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产业革命等工作,对当下能整改的问题立竿见影立即改,对查摆出的问题分类施策扎实改,全面提升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全力统筹好全区各级各部门的脱贫攻坚工作高效率、高质量推进,确保做到“风险防得好、底线守得牢”。

(二)在行动上立足岗位强化防范能力。

始终立足党办职责所在,做好统筹谋划、综合协调,确保服务党委充分发挥XXX作用。一是更加注重统筹于全面。推动全区办公室系统既要在工作运行的空间上统筹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又在党委重点工作、重要事项、重大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把握好时间节点节奏、轻重缓急程度,照应各方关切,配置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做好工作的整体合力。二是更加注重协调于顺畅。在调整办公室人员、整合工作力量、优化工作职能,服务保障党委各项工作高效运转的基础上,要围绕党委工作科学有效运行的实践总结内在规律,针对党委决策部署的实施过程理顺各方关系,建立更加科学完备的协调协商协作机制,确保上传下达准确无误,沟通情况快捷高效,衔接联系环环相扣。三是更加注重安排于周密。着力推动全区办公室系统紧盯党委推动发展、深化改革、维护稳定的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和具体举措,在全局上把各种情况考虑周全,在细节上把各项活动安排缜密,使“三服务”的重点更加突出、方式更加有效、效果更加明显。

(三)在作风上不断改进提升水平。

一是在调查研究上下硬功夫,发挥好“XX”作用,切实增强风险隐患发现能力。紧紧围绕影响XX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问题,紧盯全区生态环保、脱贫攻坚、防范债务风险、安全生产、舆论安全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围绕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紧贴区情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分阶段、分领域、分专题深入研究,加强综合分析,注重解剖麻雀,着力破解难题,为区委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二是在XX上下硬功夫,发挥好“XX”作用,切实增强风险隐患研判能力。把XX工作摆在更突出更重要的位置,把捕捉信息的视觉放在落实中央和省、市、区的决策部署上,延伸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上来,充分发挥XX作用,突出XX地位。严格执行紧急信息报送制度,坚持用好用好“XX”和“XX”经验,保证紧急重要XX,使XX工作真正成为XX,坚决将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在XX上下硬功夫,发挥好“XX”作用,切实增强风险隐患处置能力。坚持“XXXX”,围绕全区大局谋要事、谋实事,为区委决策部署积极建言献策。无论是起草文件报告,还是研究政策措施,都要始终坚持把中央大政方针和区情实际结合起来,把宏观指导和具体执行结合起来,多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大主意、好主意,多提有高度、可操作的金点子、好建议,真正做到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

以上是我的问题检视,可能查得不全面、不精准,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也不一定到位,请同志们多提醒、多批评、多帮助,我一定虚心接受、认真整改。谢谢大家!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结合查找的突出问题,分析其中的根源,主要有:

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差距。

工作中,更多时候把自己当成工作人员,没有站在自己是领导干部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认为守好发展与生态底线、守好安全生产底线、守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这些是单位部门和上级领导的事,与自己抓业务工作关系不大、联系不大。究其原因,还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所致,还是思想的不够解放所致。

二是理论武装上存在差距。

理论是指导工作实践的法宝,良好的工作理论基础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自己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跑田坎上,也认为理论与做好群众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和影响,存在凭经验办事、靠经验落实的不足认识,没有思考理论对做好基层工作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放松了理论学习,淡化了理论根基,影响了工作质量。也因此,导致自己面对一些具体问题感到手足无措,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和方向。究其原因,还是理论功底不够、理论学习浮于表面,满足于经验主义所致。

三是果敢作风上存在差距。

面对具体问题、面对困难果敢作风不够,缺乏雷厉风行、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的勇气,怕在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上犯错误,不善于主动、大胆尝试,习惯观其行、跟其行,工作按部就班,工作效率受到影响。究其原因,还是果敢作为、积极作为的思想未能建立,大胆干事创业的激情不够所致。

四是纪律要求上存在差距。

工作中,虽然对自己的要求能够做到守底线、讲规矩,时刻自警、自省、自律,时刻以身边榜样教育自己、以反面典型警示自己,没有违纪违规行为。但作为支部负责人,自己在对同志的要求上有所松懈,个别同志对党纪党规一知半解,落实党纪党规要求松松散散,随意性大,导致支部形象树立受到影响。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在纪律要求上、作风行动上放松所致。

三、下步整改的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

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身思想建设,进一步坚定信念信仰,逐步转变观念、提高站位,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担当“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脱贫攻坚底线、民生保障底线、安全生产底线、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防范舆论风险底线”责任,切实抓好分管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意识形态等工作。

(二)加强理论武装。

充分利用参加集中学习、走进“学习强国”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农业产业方面理论政策和专业技术,不断增强理论水平,提高理论本领,确保理论过硬,推动理论学习更好指导工作实践。

(三)强化担当意识。

通过向领导请教、向身边同志学习等,进一步学习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主动担当作为。在具体工作中主动思考、积极谋划、务实担当,以果敢的作风、有的行动深入实地推动工作落实,推动分管领域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不断提高处理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营改增;税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发生税务风险原因分析

(一)不够强的管理意识原因

刚刚完成营改增的房地产企业肯定还没有形成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大部分企业依然沿用过去的粗放模式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企业中重要的两层,即管理层与执行层并没有形成较为浓厚的纳税观念,没有较强的税收遵从方面的意识,存在重财务风险、轻税务风险管理的现象,极易造成税务风险的发生[1]。

(二)不够健全的机构原因

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来得及开展专门负责税收管理的机构与岗位的设置工作,有一些企业尽管开展并完成了负责税收管理工作岗位的设置工作,但其职能定位存在问题。报税是其设置这一岗位的主要目的和其职能所在,即报税是其主要职能定位,而忽视甚至缺乏对税务风险管理这一重要方面的职能定位,观察负责税收管理工作的人员,可以看出这一岗位上的人员同时也负责财务工作,也就是一人多岗,因而部分人员缺乏税收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

(三)过大的税法规定和会计制度差异原因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两者之间从以前到现在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特别是当营改增实行后,税法又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尽管我们国家的财政部与税务总局持续性的出台了很多补充与解释文件,但是这两者间的差异则变得更为复杂和难解[2]。因而作为一个房地产企业来讲,应该做好理解、学习、掌握以及运用营改增实行后财务方面和税务方面的新知识内容,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感受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并通过协调令这两者变得更加和谐。这是一个无形的考验,不但考验着房地产企业,还考验着企业中负责财务工作的人员,具体表现为企业税务风险的进一步加大。

二、控制税务风险策略分析

(一)做好财务人员控制管理税务风险

意识的培养工作一个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文化决定着其所开展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好与坏。基于此,房地产企业中重要的两层,即管理层与执行层应该对税务风险的意识与理念的正确树立给予高度重视。在企业高层领导的带动下,使整个企业文化氛围中多添加与形成税务风险管理这种新元素,引导企业中负责财务工作的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遵守法纪和诚信纳税这两点。另外,落实责任制,使责任落实在个人身上,及时对员工实行奖励或惩罚措施,使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成效之间紧紧联系起来,这样便可使企业中相关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大大提升[3]。对负责财务工作的人员来讲,重视实务操作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注意管理抵扣凭证力度的加强、财务核算更加规范、提升对虚开发票风险的防范力度、税收筹划开展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对进项税业务的可抵扣与不可抵扣事项进行明确等。

(二)做好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

基于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角度,对出现在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据此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对一个房地产企业来讲,其主要可以经事先模块、事中模块、事后模块之间的互相支持以及配合,使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架工作得以成功。事先模块主要在于预防,做好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的树立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可;事中模块主要在于防范,具体可以通过对财务指标分析法与结合定向和定量方法的运用分别完成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这两个方面的重要工作,进而以便基于风险点等级的不同,提出应对风险的切实而可行的方案;事后模块主要在于监督和评价,经信息系统的成功建立提升沟通的效率,全过程监督和评估风险管理体系,进而保障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而高效。

(三)做好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体系的科学规范建立工作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因而对一个房地产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目标的确定,坚持配合监督、全面性以及合法性这三大原则,依照国家相关税收政策和本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从战略层与业务层的高度进行税务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评估,从而使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得以圆满完成。与此同时,还应该对税务风险动态管理的强化和工作人员涉税培训力度的强化这两个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以便在更好的降低、防范以及规避税务风险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创造目标[4]。如此,才能使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四)做好业务流程的全面梳理与合同税务风险的修订工作

其一,应该重视梳理过渡期合同的工作,对各种完工状态,如新建状态、在建状态、即将完工状态以及已完工状态等进行区分,方便做出有关过渡期增值税政策的最佳选择;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同合同的签约方进行下述几点重要事项的协商以及重新确认工作,具体有合同在过渡期的交易价格方面、承担增值税务的主体方面、开具和取得发票的要求方面、纳税义务具体时点方面等内容,还应通过相关补充协议的签署对上述几个条款的变化予以明确。其二,重视开展修订现有合同模板的工作,具体对现有的销售方面、租赁方面、采购方面、总包方面的合同进行收集,依照营改增完成适当修改合同条款的工作,比如合同中明确有增值税价款的存在情况、纳税人的销售货物兼有不同的征收率或税率情况以及修配修理加工劳务情况等。这些情况都可划分应税服务的范围内,因而需要在合同中将具体的服务内容事项、不含税价事项以及对应增值税额事项等分列出来。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10篇

10月27日,XX党组召开“防风险、守底线”专题会传达学习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关于印发(XX市“防风险、守底线”专题会议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在深入学习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系列重要论述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的基础上,我结合自身分管工作领域,紧紧围绕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守好脱贫攻坚底线、守好民生保障底线、守好安全生产底线、守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守好防范舆论底线等方面开展检视剖析和作自我批评,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聚焦查摆突出问题

聚焦“防风险、守底线”这一主题,深入学习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系列重要论述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的基础上,按照全省警示教育大会的有关要求和系统梳理,自己在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守好脱贫攻坚底线、守好民生保障底线、守好安全生产底线、守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守好防范舆论风险底线六个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方面

一是学习生态文明思想主动性不强。

个人自学自觉性不强,没有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比如,除了组织专题集中学习外,平时抽出时间来学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时间较少。二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理解不深入。简单地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有具体的管理部门,自己工作的重点是产业发展,将业务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割裂开来看待,对产业发展中涉及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思考不多、谋划不够。三是运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具体工作力度不够。比如,今年以来,**没有立案查处一起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的案件,与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

“五场战役”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在守好脱贫攻坚底线方面

一是压紧压实脱贫攻坚思想认识上的力度不够。

认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收官收尾阶段,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都解决了,该补的短板弱项都补齐了,没有更多地思考如何实现后续脱贫成效巩固、持续稳定脱贫等长远问题。二是整治脱贫攻坚中不担当、不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办法不多。从我们监督检查情况来看,脱贫攻坚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顽疾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针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盲目乐观、消极厌战、麻痹等思想的个别党员干部和部门、领域,严格实行“双问责”,坚决对相关部门领导和个人进行了免职处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干部作风转变。

(三)在守好民生保障底线方面

一是在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中还存在偏心的思想。

本人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但具体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中存在偏心思想,对自己或本单位结对帮扶的乡镇、村以及帮扶对象帮助力度较大,帮助其他乡镇、村以及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力度相对较小。比如,今年以来,我先后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解决帮扶项目**个,帮扶资金**余万元,**村重点问题**个,而对其他乡镇或村帮助力度不够。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还不够深入。本人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深入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但更多是到乡镇、村进行调研指导,深入群众家比较少。三是协调解决民生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我本人对教育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等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亮剑”,敢于较真碰硬,但在协调解决民生实际困难中办法不多。

(四)在守好安全生产底线方面

一是学习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论述不够全面深入。

在学习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论述过程中,学习是碎片化的,浅尝辄止,没有形成体系、系统。比如,在**中心组学习会议中,虽然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了关于安全生产的讲话指示精神,但会后自己很少分章分节、系统全面的学习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论述。二是在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上力度不够。本人始终牢固树立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坚决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上,但在压紧压实乡镇党委、县直有关部门党组(党委)责任上力度不够。比如,今年以来,**发生了*火灾事故等系列影响较大安全生产事故,这反映出我在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守好安全生产底线的要求上还有差距。三是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不够深入具体。我到基层走访、调研时都要求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要时刻紧绷安全生产之弦,守好安全生产底线,但我更多是口头上要求,没有做到抓深入、抓具体。比如,今年,**发生了火灾事故,虽然灾后处理及时没有造成重大影响,但我作为**负责人,负有一定责任。这说明我在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上还不够深入具体。

(五)在守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方面

一是对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认识不够到位。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三大攻坚战之一,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是当前重要政治任务。我本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有关要求,并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时刻关注和及时跟进化解债务风险的监督工作,但由于我没有参与政府部门经济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认识存在不足、重视不够。比如,今年以来,**没有就防范化解债务召开过集中学习研讨会议,仅仅是传达学习了相关会议精神和要求。二是督促化解债务风险办法不多。

(六)在守好防范舆论风险底线方面

一是对防范舆论风险理解不深不透。

虽然我认真学习了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对新闻舆论有一定理解,但对新闻舆论风险认识仍不深不透,学习往往也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没有全面系统学习,特别是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的学习研究甚少。比如,今年5月,**在微博上了涉及**的新闻舆情,因处置及时,没有造成严重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这反映出我在守好防范化解舆论风险底线上做得不够到位。二是对外发声主动性、自觉性不够高。平常工作中,我们聚焦中心任务、重点工作,持续向外界发声,但对外发声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与形成团结稳定鼓动的浓厚氛围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查摆出现的问题,从思想上、根源上经过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充分。

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业务工作上,把政治理论学习当成了“软指标”。对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讲话精神等政治理以平时工作忙为由,没有静下心、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原文,研究原文,领会原文,对深层次的内涵、根本要义没有深入研究,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的要求,与“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有一定差距。

(二)作风建设不够牢固。

对自己作风建设要求不够严格,对一些不良现象不敢较真碰硬。虽然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履职担当,但有些工作思想放松了、干劲不足了、标准下降了,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懈怠的错误思想。在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工作时候,认为自己时间精力有限,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第一手资料拿得不够准确,在解决研究一些矛盾和问题时,没有从群众的角度深入分析,及时解决。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解决办法不多、思路不宽,虽然扎实推进,但成效还不够明显。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力度不够。

虽然能够认识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一,及时认真学习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系列论述,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党委政府的事情,机关做好及时监督就可以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有所降低,导致在坚持意识思想、查找各种风险隐患,坚持底线思

想、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等方面出现了差距。对待一些工作缺乏韧劲,缺乏攻坚克难精神,缺乏有效机制,缺乏一抓到底的决心。

(四)党性锤炼不够深刻。

对照要求,自身还存在以推动工作替代党性锻炼的问题,没有时刻对照党章党规党纪衡量检查言行、审视思想和改进工作,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的意识还不够强,放松了对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拧得不够紧,对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检视不够,进取意识一定程度地出现淡化,“争”和“创”的意识也不如以前强烈,干事创业、拼搏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

将结合以来党的重要理论、重要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系统全面的深入学习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静下心、沉下身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持续在学懂弄通悟透做实上下功夫,深入领会根本要义,增强运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防范化解重大能力和本领,坚定不移的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构建绿水青山的XX政治生态而不懈努力。

(二)进一步提升驾驭风险本领。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足功夫,更加自觉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面对新挑战、新机遇和新形势、新任务,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把政治责任体现在狠抓落实上,把担当精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做实做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提升驾驭风险挑战能力本领。

(三)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坚持原则,不为歪风所动。以身作则,以普通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党支部活动。加强对党章党规的学习,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增强党性修养,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坚定的决心抓好分管的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整改落实。

紧紧围绕巡视巡察、环保督察、审计、专项监察等督查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压紧压实工作职责,督促全县各级各部门持续做好问题的整改落实,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取得实效。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主动认领,结合工作实际,一项一项找原因、定措施、抓整改,并从建章立制入手,切实在源头上堵塞漏洞。对同志们指出的工作不足,我将尽快汇总梳理,建立个人问题清单,逐条明确整改目标、时间进度和具体措施,认真整改落实,接受监督。

以上是我剖析检查和整改措施,敬请同志们给以批评指正,对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将及时进行整改。

2020年“防风险、守底线”专题会议个人发言材料二按照《XX党委“防风险、守底线”专题会议实施方案》,本人重点学习了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要点和《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学习了省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大会精神,重温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重要法规。现在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检视剖析如下:

一、检查发现的问题

(一)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方面。

一是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思想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还不够,缺乏全局意识,有本位主义思想。对于自己本职工作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但对于其它工作总觉得应是各司其职,各管一摊,不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就关心不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没有起到以身作则的模范带头作用,有惰性心理,在个人保护环境方面,也仅限于约束自己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而未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带动同事及家人,环保出行方面做的还不到位。二是落实生态建设责任制不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工作上能够积极配合地方党委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但还存在

“四个意识”和新发展理念树得不够牢,缺乏主动与地方对接、做好生态建设工作的勇气和魄力。三是落实生态考核问责不到位。落实生态建设责任主要以加强环境整治,营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为内容,纳入了我局各级党组织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考核范畴,近年来,机关和基层单位在落实生态责任方面没有出现依法依规进行问责处理的现象。

(二)守好脱贫攻坚底线方面。

主要存在“四个不实”:一是工作方法还不够实。主要是对贫困户发展需求不清楚,帮扶方式简单,停留在上门走访慰问、做资料层面,没有根据贫因户家庭状况、致贫原因结合扶贫政策制订可行的帮扶方案。二是攻坚克难还不够实。有时候自己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棘手矛盾,深层次思考研究不够,缺乏一以贯之、一鼓作气、一抓到底的韧劲,没有做到把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一些扶贫措施不接地气,没能做到因户施策。三是工作推进还不够实。往往是前期进行了安排部署,也能及时跟踪督促检查,但是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完全落到位。比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在城乡执法和具体内容上,还没有拿出具体的一些措施和办法,导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四是履职担当还不够实。有时抱着观望、等待的态度,不能主动出击,缺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对监督问责顾虑多,怕出乱子,担心对工作的促进产生负面效应。

(三)守好民生保障底线方面。

作为党员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权力,我始终把权力作为履职的平台,作为服务群众的舞台,强化自律意思、自觉敬畏权力、自觉防微杜渐。特别是任职以来,始终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党性要求来对待,能自觉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自认为个人在品行上是端正的、用权上是谨慎的、生活上是自律的,经得起上级党委的检查、群众的监督。但严格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这条“道德高线”来衡量,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法办事还不严。有时碍于老领导、老同学情面,在一些敏感问题处理上,有过给基层打电话,要求同等条件下照顾的情况。同时,在对一些违纪干部的处理上,因考虑到干部的一贯表现、现实困难、未来发展,有时坚持原则还不够,有网开一面、下不为例的情况。二是落实要求还不严。随着物资生活的改善,自身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有所淡化。特别是看着身边亲戚、朋友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不自觉地产生了攀比心理,生活中抽烟讲牌子、穿衣讲“面子”。三是关注细节还不严。坚持用高尚道德情操净化“三圈”、端正家风,能自觉远离灯红酒绿,做到生活不违规、娱乐不越线、交往不失节。但随着职务提升,领导要求的少了,自我管理的多了,不知不觉就放松了自我要求,有时,局里组织的学习教育也借故不参加。

(四)守好安全生产底线方面。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安全第一”的意识树立不牢。

虽然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但不能每时每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不善于从他人的事故中吸取教训,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二是在对待安全的态度上,对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认识不足。虽然经常告诫自己重看问题,轻看成绩,但安全长期稳定,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出现松懈,认为关键环节控制好了,可以松口气,不能从安全工作的实际出发,随时反省,检讨自身的工作,对安全生产没有时刻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和深入的洞察力。

(五)守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方面。

我坚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政府债务管理有关要求,积极、主动按照要求落实债务风险防控措施,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六)守好防范舆论风险底线方面。

一是对有关新媒体管理存在不足。

自己作为XX科和XX支部负责人,对单位同志、工作微信群的管理不够,内心深处认为大家都是党的干部、人民的干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是过硬的,开展经常性正面引导不够,曾出现有同志违规在工作群内随便转发文件的现象。二是存在“事不关己”的错误认识。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自己能够做到不该传播的不在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传播,不该转发的坚决不转发,但在坚决抵制上做得不够,没有完全站在支部党员、支部负责人的高度看问题,对身边人的不当言论、不雅视频等更多是“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面对负面舆情舆论,主动发生反对、反驳做得不够,带头作用发挥不到位。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结合查找的突出问题,分析其中的根源,主要有:

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差距。

工作中,更多时候把自己当成工作人员,没有站在自己是领导干部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认为守好发展与生态底线、守好安全生产底线、守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这些是单位部门和上级领导的事,与自己抓业务工作关系不大、联系不大。究其原因,还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所致,还是思想的不够解放所致。

二是理论武装上存在差距。

理论是指导工作实践的法宝,良好的工作理论基础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自己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跑田坎上,也认为理论与做好群众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和影响,存在凭经验办事、靠经验落实的不足认识,没有思考理论对做好基层工作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放松了理论学习,淡化了理论根基,影响了工作质量。也因此,导致自己面对一些具体问题感到手足无措,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和方向。究其原因,还是理论功底不够、理论学习浮于表面,满足于经验主义所致。

三是果敢作风上存在差距。

面对具体问题、面对困难果敢作风不够,缺乏雷厉风行、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的勇气,怕在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上犯错误,不善于主动、大胆尝试,习惯观其行、跟其行,工作按部就班,工作效率受到影响。究其原因,还是果敢作为、积极作为的思想未能建立,大胆干事创业的激情不够所致。

四是纪律要求上存在差距。

工作中,虽然对自己的要求能够做到守底线、讲规矩,时刻自警、自省、自律,时刻以身边榜样教育自己、以反面典型警示自己,没有违纪违规行为。但作为支部负责人,自己在对同志的要求上有所松懈,个别同志对党纪党规一知半解,落实党纪党规要求松松散散,随意性大,导致支部形象树立受到影响。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在纪律要求上、作风行动上放松所致。

三、下步整改的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

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身思想建设,进一步坚定信念信仰,逐步转变观念、提高站位,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担当“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脱贫攻坚底线、民生保障底线、安全生产底线、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防范舆论风险底线”责任,切实抓好分管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意识形态等工作。

(二)加强理论武装。

充分利用参加集中学习、走进“学习强国”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农业产业方面理论政策和专业技术,不断增强理论水平,提高理论本领,确保理论过硬,推动理论学习更好指导工作实践。

(三)强化担当意识。

通过向领导请教、向身边同志学习等,进一步学习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主动担当作为。在具体工作中主动思考、积极谋划、务实担当,以果敢的作风、有的行动深入实地推动工作落实,推动分管领域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不断提高处理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11篇

风险意识启蒙与生态民主政治:贝克的探寻首先,风险意识的启蒙。由于贝克深刻认识到当代的新风险根植于现代人不合理的实践活动和现代社会无节制的发展方式之中,所以,贝克在寻求风险社会出路时,特别强调从根本上破解当代人的实践矛盾和发展悖论的思想观念基础,而破解的途径就在于“启蒙”。贝克认为:“正是由于现有人类社会的工业生产逻辑基本上是自我毁灭式的、掠夺式的,才需要人类透过多方面的思考与实际行动努力去校正当代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社会秩序。”⑤贝克指出,在风险社会,风险成为公众认知和争论的主题,公众的风险意识日益普遍化,这就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对现代化的自觉的“反省”意识,因此风险社会必然成为反思性社会。在贝克看来,启蒙首先是由现代新风险所诱发的,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它是一种风险意识的启蒙。他说:“核物理学家们对核裂变的政治后果感到震惊之时就是这种风险社会的诞生之日。这种震惊曾导致了一场关于自身的启蒙运动,并引起了反思。”⑥与此同时,贝克更强调当代启蒙的主导理念是“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我校正”的反思精神,他说:“风险社会从本质上表明自己是个自我批评的社会,不仅是针对个别情况进行批评,而且还在原则上进行自我批评。”⑦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启蒙不同于强调“理性至上、主体至高、人性至尊”的启蒙运动,贝克因此将之称为“第二次启蒙”。“第二次启蒙”在现实层面首先表现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大规模的环保运动,所以“第二次启蒙”实际上也是生态启蒙。贝克指出:“对我来说,启蒙不是一种历史概念和一系列观念,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批评、自我批评和人性起中心作用(目前我的研究主题)。”⑧虽然贝克至今并没有提出更系统的观点,但他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把它作为研究主题,这足以显示其思想的深刻性。并且,贝克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那就是从“人性”角度审视当代风险问题及其出路,这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社会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哲学问题。

其次,生态民主政治。虽然贝克意识到“生态启蒙”的重要性,但他深知思想意识的改变是复杂的,这是一项长期的社会运动,所以他只是把它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讨论,而自己则更关注现实操作层面的反思现代性的制度安排。这一点可以从贝克后来围绕“风险社会政治学”发表的论着以及对各种批评的回应中看出,他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在制度层面上应对风险问题是有建设性意义的。贝克指出,简单现代性和政治哲学的回归在应对当代风险问题时注定要失败。这些正统的理论和政治学“仍然把进步的观念和有益的技术发展联系在一起,把我们相信我们面对的危险在19世纪仍然能被克服的信念、危险评估的科学模式和工业安危观念联系在一起。同时,现代工业体制、稳定的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工、社会阶级等的解体得到席卷西方的反思现代性潮流的支持。把19世纪的想法用于20世纪后期的尝试是社会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范畴的错论文误。这是我努力在我的全部着作里要证明的一点,因此我要着重强调这种中心思想并且提出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定义的关系以及风险的社会爆炸等核心观念。”⑨为了解决全球风险转型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问题,贝克在现实层面提出了“生态民主政治”的方案构想。贝克声称:“在政治学理论中,要处理大规模灾害就必须进行革命性的变革。”“革命性变革”的方向首先是承认适合自由民主运行的体制是与其相对的亚政治的先决条件。贝克认为,“民族国家在世界社会的格局中再也不能提供保障了”⑩,而非政府组织运动“事实上正在形成一种至少是处于起始阶段的调控体系,它对民族国家层面上的偏离者绝对具有某种约束力”11,因此要解决风险问题主要不是依靠民族国家,而是依靠环保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及环保运动。贝克指出,简单现代化阶段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议会民主制,风险社会的转型为我们提供了拓宽和加强民主政治的机会。除了议会民主本身之外,他还提到了自由独立的大众媒体和强大独立的司法体制,但贝克特别强调“亚政治”。“‘亚政治’概念指的是民族国家政治系统的代表制度之外和超越这一制度形式的政治。它关注的是一种(最后是全球性的)政治自我组织的征兆———倾向于使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运转起来。亚政治意味着‘直接的’政治———也就是说,在政治决定中采取非正式的个人参与,而绕开了意见形式的代表制度(政党、议会),但常常甚至缺乏法律保护。换言之,亚政治意味着自下而上型塑社会。”12这就是“生态民主政治”的乌托邦的涵义。生态民主政治,与简单现代性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不同,它彰显了一种“负责任的现代性”———第二现代性。

再次,政治和道德替换科学论证的优先权。贝克关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技体制的安排。在贝克看来,科技体制问题的症结,正在于“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断裂。科学技术实践一旦脱离了道德的约束和价值的审查,很可能引发破坏性的后果。核技术以及当代基因、生化等先进科技都潜存着巨大的科技风险。贝克强调,在风险时代,应破除对科学的权威性的迷信,他说:“取消科学的权威不是失败而是成功。可以说,在这个世纪,科学越成功,就越反射出其自身的确定性方面的局限,它们就更多地成为反思性的人为不确定性的源泉。科学在可能性范围内发挥作用,这并不排除最坏的情况。 ”13科学技术实践本身的不确定性就潜存着巨大的风险,这无可置疑,但是,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外部制度安排则更会使其导向不同的目的。围绕着风险存在与否、风险概率大小、风险后果程度等方面,人们的认知会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通常需要专家来决断,但在风险时代,专家本身的科学实践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专家也可能出于“作为人”的不同利益偏好和动机需要而采取不负责任的做法,但常规的政治体制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贝克指出:“在风险冲突中,政治家们不再能依赖科学专家来决断。这是因为:第一,在不同的人和受影响的集团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的主张和观点,他们对风险具有不同的定义。因此,就风险产生的知识冲突是专家的事。第二,专家仅仅能够或多或少地提供关于可能性的一些不确定的事实信息,但是,永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哪种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哪种风险是不能接受的。第三,如果政治家采纳科学的建议,他们就陷入错误、僵化和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之中。”14贝克指出:“风险社会的教训是:政治和道德正在获得———必须获得!———替换科学论证的优先权。”15为此,贝克提出要对现存的政治制度进行反省和改革,使有关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决策,如公司的决定、科学研究议程、新技术的发展和部署计划等,通过制度化的措施重新政治化、道德化,“借助于把风险费用转回到康采恩身上的办法,强迫它们使风险内在化并因此而小心谨慎地行事”16。可以看出,贝克所提出的对策,也正是要重新弥合“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之间的鸿沟,使科学技术实践与政治道德实践相统一。

反思性现代化与生活政治:吉登斯的探寻贝克的理论一直关注实践,从其对风险社会出路的探讨中,可以看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一特点也是吉登斯的理论特色。作为英国工党执政理念的重要理论支撑,吉登斯的《超越左与右》、《第三条道路》无疑既具有鲜活的理论魅力又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困境,吉登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主导理念是持相当的批判态度的。在吉登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对人类的“生存之地和共存之物”17———自然———造成全面侵害,又对人类寻求“本体性安全”18的精神领地造成威胁而导致“存在性焦虑”19,正是在这双重的意义上,当代社会演变成一个“失控的世界”。

针对风险社会的出路,吉登斯的总体立场是寄希望于反思性现代化自身。他认为,反思性现代化可以在不断重建传统的历史发展中获取化解当代社会风险的文化资源,从而生产出足够的风险意识和反思批判精神,以此来校正现代性的发展方向从而避免误入歧途。吉登斯的这一主张实际上和贝克类似,都体现了共同的乌托邦理想。这种乌托邦理想在哈贝马斯那里集中表述于“现代性是未竟的社会规划”。在现代性的连续性中通过“以现代性对抗现代性”20来化解现代性的危机,而不是像后现代主义那样只是解构,解构之后并无建设。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风险社会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在对待现代性的立场上是不同的。他们不是站在对现代性单纯批判解构的激进立场上,而是站在一种既有批判又有建构,而且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建构的改良主义立场上。所以风险社会理论的态度是富于建设性的,这些理论家大多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尽管他们的主张是存在着乌托邦幻想的,但他们的努力至少会让人们不至于从过于自信乐观的一个极端沦落到过于悲观绝望的另一个极端,用他们自己的表述就是“悲观的乐观主义”或“乐观的悲观主义”。其实,他们自己是深刻意识到“以现代性对抗现代性”的矛盾困境的,现代性真的有这种能力吗?如果有,为何还会出现这种深度危机?如果没有或力量微弱,何以生产或加强现代性的这种能力?这是风险社会理论应当回答的问题,也是显现其理论深度和成熟度的关键。吉登斯在贝克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反思现代性何以可能、何以生产出来、何以发挥作用”等问题,继续做出了艰辛的探索。与贝克强调“生态民主政治”区别于传统政治体制的独特性这一点不同,吉登斯则强调“生态政治”、“生活政治”与传统政治的关联。在《超越左与右》一书中,他指出:“生态政治是一种损失政治———是自然的损失、传统的损失———但也是恢复政治。我们显然无法回归自然或传统,但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具有集体性的人,我们在积极接受人为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能够努力使我们的生活重新道德化,用这种方法,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生态危机对于本书讨论的政治更新形式是如此的根本。它是现代性限度的物质表现形式,修补被破坏的环境与其被理解为环境本身的终结,不如被理解为重新解决贫困。”21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出吉登斯强调生态政治的基础仍然与人们对现实生存问题的解决方式有关。但问题是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并不必然带来生态危机,这一点人们已经形成共识,而生态危机恰恰“是现代性限度的物质表现形式”。现代性所强调的已经不是人类的生存维度,而是无节制增长的生产和放望的消费维度。所以,吉登斯才强调生态危机的化解在于“使我们的生活重新道德化”。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政治也就是生活政治。吉登斯指出:“‘我们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再根据对外在风险的控制来回答,直面这个问题意味着通过公开、公共的方式来详细考虑社会和环境补救如何与追求积极的生活价值联系在一起。这里,生活政治不可避免地集中在非常根本的伦理关怀上———虽然这些关怀在保守主义历史中曾经通过重要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其他的政治观点从来没有触及过它们。哲学保守主义一直不害怕谈论生活、限度以及死亡问题,而且它把传统符号和惯例承载的‘存在’放在优先于‘知识’或者控制的地位。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这种观点的有效性有多大,虽然我们承认保守主义本身在遇到‘自然’不再存在的后传统世界时,就无法应对它的意义。”22吉登斯对生活政治的强调在于导引人们追求积极的生活价值,而这些积极的生活价值更多的是强调有节制的道德生活,而这显然也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在这个意义上,生活政治是生态政治的根基。

与此同时,吉登斯特别强调了这种生活政治是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终极关怀和追求相联系的。他认为,保守主义一直强调传统的道德和政治对人们伦理关怀的支撑,但在自然和传统终结的后传统社会中,保守主义显然无法应对,这就需要寻求新的方式来为人们确立社会性价值。在吉登斯看来,生活政治就在于“通过公开、公共的方式来详细考虑社会和环境补救如何与追求积极的生活价值联系在一起”。对此,吉登斯充满乐观地说:“没有自然或者没有传统的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生活在自然和传统只能以积极的方式重建的情况下,肯定不会导致人士感受到的道德失望,后者认为古老的事物永远消失了,也不会带来某些后现代主义倡导者主张的‘培养出来的漠视’。在积极的生态政治与平等主义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不和谐性———在这里平等是从能动的意义上来理解的。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自然消解带来的各种机会和困境像我在结论中所说的那样,为处于人类相互依赖具有深远而且全面意义的世界中的我们揭示了普遍性的价值。正是这些价值提供了理解积极福利的整体框架。为了摆脱生产主义,像我已经努力说明的那样,意味着要在自主、团结及追求幸福的主题引导下恢复积极的生活价值。”23总之,吉登斯认为,反思性现代化在不断重建传统的历史发展中可以获取化解当代社会风险的能力和资源。这一论断为我们思考风险社会的出路和风险文化建构的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人性启蒙:风险社会理论的启示

综合 贝克和吉登斯对风险社会出路的探寻,可以发现,风险社会理论主张全面提升人类整体的风险意识,它并不否定人类实践,但强调要重视人类实践的负面后果;它并不否定社会发展,但强调要重视社会发展的副产品;它并不否定发展科学技术,但强调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副作用,归根到底,就是强调要重视社会发展的风险。从这种观点出发,风险社会理论,既不是消极的悲观主义———认为风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摆脱的宿命,人类在风险面前无所作为,因而放弃社会进步的美好信念,甚至否定发展、放弃发展;也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认为风险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如同“九牛一毛”的副产品,科学技术对风险无所畏惧,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自然解决;而是强调立足现实,既承认创造、进步是可能的,又承认破坏、毁灭也是可能的,强调把风险意识作为一种具体的反省批判意识,以此确定人类合理的自我意识及风险意识,把自我意识转向人类如何能使自己进步的过程,把风险意识转向人类如何能有效防范风险的技术手段、制度安排及机制实施等方面。基于此,贝克和吉登斯的理论探讨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们告诫人们:当代人类需要经历一次新的思想启蒙,这次启蒙的主题正是要人类做出具体的反省,风险意识作为一种具体的反省意识,正是这次启蒙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12篇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声誉风险的划分归类以及中国银监会监管标准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社会公众的负面看法而对银行造成的潜在风险。据全球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协会(GARP)多年研究分析,银行声誉风险最主要来自于媒体和舆论的不良评价。成立于1974年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是全球银行监管规则和监管实践的专门委员会,基于对银行风险的识别和监管,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颁布了巴塞尔资本协议(即巴塞尔协议Ⅰ),只是将银行信用风险纳入资本框架监管中。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修正后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巴塞尔协议Ⅱ),将声誉风险列为商业银行必须妥善处理的风险之一,并于2009年1月,在核心资本协议征求意见中,明确将声誉风险列为第二大支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为什么要把声誉风险纳入监管范围,主要是要求银行在计算风险资本时,充分考虑声誉风险的存在,说明声誉风险确实会给银行带来资产损失。

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中承诺全面放开银行业,逐步地、分阶段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同时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必须注重风险管理。2009年8月,中国银监会印发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并明确指出:我国银行业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要求商业银行把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同时,《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还提出了声誉风险监管的原则性要求,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纳入持续监管框架,对商业银行存在声誉风险问题或重大声誉事件处置存在严重过失的,将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这是中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告诫。

二、我行银行业声誉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农发行声誉风险的防范重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益增强,政府关注,,媒体更加关注。但是,银行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不断暴露,如重大经营损失、不良贷款出现、案件事故频发、金融产品收费、股价大幅波动等,引发了一系列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声誉事件出现。加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银行的经营活动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经过网络的催化和放大,使一些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问题,个人言论扩散为社会情绪,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声誉压力。因此。银行业必须提高对声誉风险的发现和声誉事件的应对能力,增强全面风险控制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更好地向广大金融消费者提供银行服务,维护银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目前,声誉风险防控工作已引起各金融机构的广泛重视,农发行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防控银行业声誉风险,对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尤为重要。

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肩负国家宏观调控和服务“三农”的重要职责,尤其是承担着粮棉油等重要物资资金供应,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如果发生声誉事件,不但影响自身的经营发展,还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各级行都要把防控声誉风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共同维护我行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我行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正视在我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分析、研究、监控和防范各类银行风险

近几年农发行总行相继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风险防范的制度办法,并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初步建立了声誉风险管理架构,各级行防控声誉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管理声誉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全行上下对声誉风险防控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有些行领导只重视经营风险,对声誉风险研究不够、理解不深,防控声誉风险的意识比较淡薄;有的部门片面认为防控声誉风险是个别主管部门的事情,出了问题与己无关;有些分支行把声誉风险管理简单理解为事后处置,缺乏主动防范意识;有些员工缺乏声誉风险防范意识,说话办事有时比较随意。这些年我行虽然没有出现重大声誉风险,但切不可大意忽视,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声誉风险防范意识。

一个银行适应环境以及保持竞争力的能力,取决于其员工是否掌握了必要的风险管理知识与技能,是否在银行内部树立和塑造了一种普遍重视风险管理意识和文化。农发行成立时间短,加之承担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相比于大型商业银行,在风险防范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经保守估算,目前农发行县级支行60%的职工不知道银行的风险种类,对声誉风险的释义知晓的更少,这对农发行的管理非常不利。我们必须正视在风险管理领域存在的不足,分析、研究、监控和防范各类银行风险。

四、加强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培训,充分认识防控声誉风险的重要性

2004年以来,农发行按照现代银行的管理要求,依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目标,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以防范操作风险为首要,推进全面风险管理,风险防范措施逐步覆盖各条线、各岗位,尤其是2012年,总行为提高各级行和全体员工的声誉风险意识,构建群防群控的声誉风险防控体系,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声誉事件的发生,专门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声誉风险防控工作的意见》,要求全系统员工要充分认识防控声誉风险的重要性,以主动预防、有效处置为总体要求,以维护声誉、提升形象为根本目的,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把防控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融入日常经营管理全过程,有效防控声誉事件的发生。对此,农发行必须抓紧做好对员工的声誉风险教育和培训:一要把防控声誉风险纳入教育培训总体规划,采取举办培训班、安排专题讲座等形式,认真组织学习声誉风险管理知识、应对媒体的方法技巧、处置声誉事件的典型案例及相关制度规定,切实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提高各级行和全体领导干部防控声誉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二要把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作为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总体安排,从理念、制度、行为各层面进行全面建设。要积极倡导“声誉创造价值”、“声誉风险无处不在”、“维护声誉人人有责”的理念,不断强化全体员工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行为规范,完善激励机制,把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渗透到各部门、各工作岗位,通过教育引导、行为约束、激励奖惩,不断规范员工言行,使防控声誉风险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三要抓好声誉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熟悉掌握声誉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报告、评估整个流程的操作和管理,提高防范能力。

五、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声誉事件发生

(一)预防第一。银行声誉风险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及其他各类风险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其他风险一旦形成,都可能引发声誉风险。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最主要的是加强对内的各类风险控制,只有牢固树立预防第一的思想,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及时消除风险隐患,才能从根本上防控声誉风险。

(二)全员参与。声誉风险是一种涉及面广的风险种类,每一项业务都可能引发声誉风险,每一个员工都可能是声誉风险的制造者,必须培育全员风险意识,各级行、各部门及全体员工都要树立声誉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危机观念,切实增强防控声誉风险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声誉风险管理水平。

(三)制定预案。各级行要认真分析本行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粮棉收购旺季、重要政策出台、干部聘免、客户调整以及发生事故案件、等敏感时期,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模拟演练,不断优化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应急处置技能,确保在声誉事件发生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按照既定方案有序处置。

(四)动态防控。声誉风险、声誉事件、声誉危机是一个逐次传递、动态发展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防范、监测和化解机制也应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防控声誉风险要坚持制度化、常态化,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跟踪分析利益相关方的各种反映,及时修订完善应对措施,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把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五)快速处置。一旦出现社会关注的负面报道,相关媒体会快速转载,并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必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要第一时间报告舆情、核实情况,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为有效处置争取时间。二是要及时官方信息,掌握信息主导权,避免信息泛滥和无度炒作。

(六)审慎应对。发生负面舆情后,要区分情况、审慎应对。如报道不实,要抓紧时间与媒体交涉,切断传播源头,澄清事实真相;如报道属实,要区分不同媒体,认真研究应对措施,以积极诚恳的态度对待媒体,避免激化矛盾形成对立,尽最大努力挽回影响:如属恶意敲诈,要立即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七)内外有别,既要抓好外部舆情监测,同时还要随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存在问题,认真做好情绪疏导工作,严防内部矛盾激化引发声誉风险。

(八)群防群控。一是健全机构,各级行要建立声誉风险领导小组,确定主管领导和成员单位。二要制定职责,明确消除声誉危机的主办部门和协办部门。三要确定声誉风险易发部门和岗位,便于重点管理。四是设立声誉风险的监测人员,进行常态化管理。

(九)风险预警。声誉风险从产生、积聚到形成有一个过程,完善预警机制,针对表现出来的现象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有利于对声誉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一要建立声誉风险预警平台,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归类,设置新增不良贷款、监管部门行政处罚、客户投诉、媒体负面报道、发生事故案件、群众上访等量化指标,通过对指标进行评估、分析,准确识别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风险源、风险点。二是按照声誉事件影响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划分出一般、较大、严重三个风险等级,视情做出预警提示或组织力量快速处置。三是根据指标监测及日常掌握情况,将所辖各行划分为无声誉风险区、轻声誉风险区和重声誉风险区三个层次,突出加强对重点行的督导和监控。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13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哗啦啦”为你整理了这篇意识形态阵地风险隐患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意识形态阵地风险隐患自查报告 根据县委宣传思想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在全县开展意识形态阵地风险隐患自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金铺镇党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组织人员对我镇当前意识形态阵地风险隐患进行详细排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排查情况

接上级通知后,金铺镇第一时间对排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组成专项排查分队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参与本次排查。一是对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微信等进行再清查,查看镇政府官方对外微信以及微博公众号是否已注销完毕;二是对全镇15所中小学校进行排查,查看是否存在思想动态引导不正;三是对单位报送的各类信息简报、工作简报等进行了审核,查看是否有不当之处;四是对全镇所有标语、横幅、版面、公益广告、墙体宣传、电子屏内容进行审核,确保内容没有出现错误的言论及导向;五是对各村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农家书屋,书店等场所排查,查看是否存在有错误导向的书籍;六是对各村宗教(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再排查,排查是否出现家庭聚会点反弹现象。

经过自查,金铺镇辖区意识宣传工作全面覆盖,无管理盲区,各项宣传文化内容积极向上,对非法宗教活动场所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全面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全体干部职工、学校师生政治信仰坚定,思想状态积极向上,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没有出现与党背心离德、不良言论等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镇党委高度重视,召开专项会议,集中学习文件精神,对排查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组成专项排查分队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开展排查。

(二)成立组织,明确责任。成立由党委书记廖向东为组长,镇长贺军为副组长,其余班子成员为成员的意识形态阵地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领导班子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 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党委其他成员的领导责任等“四个责任”,明确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狠抓责任落实,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三)结合实际,加强宣传。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尤为重要,金铺镇多次对宣传工作人员展开培训,提升宣传工作本领,做好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积极鼓励全镇干部参与到新闻宣传队伍中,进一步提升我镇对外宣传力度,切实要求宣传工作深入群众,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寓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深入基层,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宣传工作。

三、存在问题

在落实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思想认识不明确,对意识形态建设认识存在模糊区域。二是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三是工作创新不到位。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还仅满足于传统的宣传方式,没有主动与主流媒体进行对接。

四、下步打算

落实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进步把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一是强化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用报告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干部职工干部头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让意识形态工作落地生根,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坚定的理论基础。

二是补齐阵地短板。坚守传统阵地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力推意识形态阵地创建更加扎实到位。将传统宣传阵地创新管理,加强对社会力量的文艺团体、民间艺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和服务,牢牢掌握基层意识形态主动权。大力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微信等媒体宣传阵地监管和学习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建设。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在农村群众中积极培育科学生活观念,反对封建迷信,革除请客送礼、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不断增强讲科学、讲卫生、讲文明的行为意识。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宣传栏、公益广告等多种宣传载体,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是强化督导严肃问责。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奖惩兑现,表彰敢抓敢管的干部,经常性开展风险排查工作,加强督查考核,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由镇纪委严格追责问责。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物流业;法律风险;合同;措施;意识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63-01

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物流业不是简单的运输与仓储,还涉及存货管理、包装和属地交货等服务,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物流战略。

一、物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一)运输合同中存在的风险

运输是物流业中的重要业务之一。物流业的低成本、增值服务丰富、供应链长等特点致使物流业运营风险较大。运输是物流业务中的核心业务,运输也是物流业中风险较大的方面。处于整个物流业主导方面的物流商要全面负责整个运输过程,其承担的风险远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运输商。

运输合同风险具体体现为:1.运输标的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害或毁坏;2.承运人未能在约定时间内将标的物运送至合同约定地点;3.承运人将运输标的物运送至错误的目的地。运输风险责任的承担多为经济上的赔偿与补偿。合同是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转化为法律关系的重要手段。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分配是通过合同中产生的法律关系而确定。所以,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成为风险承担的关键,所有的经济利益都要通过合同这一法律形式来体现和保障。

(二)物流企业之间合作存在的风险

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风险具体体现在:1.物流合作合同方面存在的风险;2.物流设施投资合作合同方面存在的风险;3.其他合作业务合同方面的风险。在这些方面中风险最大的是物流业务合作方面。

现代物流企业在业务方面的合作多采用物流分包的形式,也就是为了节省经营费用、集中优势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物流企业将其负责的物流业务通过合同这一法律形式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物流分包不仅涉及到物流企业与客户,还涉及到第三人,这就大大增加了风险的发生率。

物流分包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

1.对分包得控制不足。物流分包会导致物流企业失去对物流业务中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力,进而增加物流业务在正常运转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2.增大对分包企业的依赖风险。物流分包可以让物流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拓展企业的业务范围,但是长期的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会导致物流企业在分包方面的业务效绩下降。

3.企业内部业务重组与人员安排变动风险。物流分包要求物流企业重新制定企业业务发展战略,进行业务重组。同时,业务的变动就会涉及到企业内部员工的调动,进而导致员工因工作职位调动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这最终也会影响企业利润和效绩。

二、面临风险可采取的对策

(一)分类管理,分析各个工作环节存在的风险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物流业是集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于一身的综合产业。从接到客户的业务开始,物流业经历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同时物流业还要负责包装、运输、装卸、加工配送等过程,再能最终将物流标的物送达客户手中。有的物流企业还开办回收物流业务。在物流业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众多的法律关系。在这些法律关系中,企业投资者必须明确认识自己的法律地位,同时了解相关的权力与义务。同时,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为企业的合同制定等涉及法律关系的方面提供专业性的建议和指导。

(二)通过投保降低企业风险

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货物的风险可以分为动态风险和静态风险。动态风险是指货物在物流线路上面临的风险,静态风险是指停放在物流结点的货物面临的风险。货物的动态风险可以通过各种货运保险的组合来避免风险或未风险提供救济,静态风险则需要通过扩展相关的财产或仓储责任险的方案解决风险。保险作为风险救济的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承担风险的责任。

(三)强化企业与员工责任意识

在风险面前,物流企业必须树立企业与员工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的存在会让企业以及员工在经营业务时保持高度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感,从而保证物流业务的各个环节的高效稳定运行。在高度责任感的作用下,企业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增加企业受理的业务;同时,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第15篇

防范重大风险问题与不足

(2019年12月12日)

AAA街道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化责任意识,开展排查整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切实把辖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切实为辖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但是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一、责任细化分解不到位,夯实工作落实不彻底。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列为“三大攻坚战”。面对各类风险挑战,一是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责任不分明。我办要迅速成立以街道书记为组长,办事处主任为副组长,其他科级干部为成员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小组,要建立起“一个领域,一个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做到领导、人员、责任、措施“四落实”,目标、任务、时限、要求“四明确”,切实做到层层传导、责任压实。二是横向职能部门不协调,没有实现三级联动。我办要建立起防范重大风险工作群,组织社区、合作社落实专人负责,加强街道、社区、派出所三级联动,要形成工作合力。通过“点对点”处理,一个小组总把控的工作方法,对涉及的社会稳定、意识形态、经济、党的建设等七大领域,十二个方面进行拉网式排查摸清底子、快速建立台账迅速开展行动。

二、开展宣传不多样,没有针对性注重重大风险防范。

要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扫黑除恶基层综合整治、金融风险防控、道路交通风险防控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各社区、派出所通过张贴公告、宣传画,悬挂条幅,播放LED宣传语,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利用社区平台,多开办金融安全知识讲座,多开展宣传活动等,对防范重大风险进一步宣传普及。组织通过开展专家讲座、集中活动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让广大居民更多了解安全知识和防范技巧,强化防范风险的能力。没有统筹利用“一中心四平台”工具。我办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多方参与共治的优越性。借助“一中心四平台”云视讯、公安网监控等科技手段排查风险,打出高质量“组合拳”,对重大风险进行集中排查,对涉及的风险隐患,特别是涉及影响当前重点工作,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借助“上提一级”进行严肃处理,对排查出的涉及的风险点及时进行报送,积极与上级部门实现对接,及时进行处理保证不出现问题。

三、对于发现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不专业。

对照七大领域,十二个方面的重大风险,我街道没有认真梳理,情况如下:1、金融风险场所。“皇家华韵”问题楼盘牵涉到一房多卖、业主产权不明确、非法集资等金融问题造成了群体性的上访事件。2、薄弱环节。部分相关民生问题,特别是在政务热线处理方面,部分居民情绪难以理顺,对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严重挑战。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应用,负面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比较多,对防范和化解风险工作带来挑战,也成为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四、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基层风险防范工作队伍的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在当前形式复杂多变的今天,特别是发展迅速形式多变的情况下,对涉及风险的场所辨别力不高,警惕性不强。二是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契合度有待加强,特别是与上级部门之间的沟通存在滞后性,对接不够及时,了解情况不够深入,不能及时与上级部门形成动态联动。三是对于隐蔽性较强的金融形式和涉众型金融案件,信息掌握不及时,风险处置带有滞后性。四是街道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建立完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风险排查和知识宣传,联动区职能部门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风险专项整治等工作,切实掌握风险防控工作的主动权。五是区职能部门加强与街道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涉及意识形态、党的建设等重要领域,在街道排查的基础上能够“上提一级”进行处理,增强震慑力,为街道防范化解风险“撑腰壮胆”,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