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镇;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管护;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研究分析

在乡镇的农业经济发展中,由于受到多种作用因素的影响限制,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发展,不仅对于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于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也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通常情况下,乡镇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施工建设多是由政府投资支持完成实现的,其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价值,不仅受到其施工建设质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其后期管理维护的制约,因此,进行乡镇农田水利施工管护,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提升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下文在对于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作用意义分析基础上,根据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解决对策进行总结分析,以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和提升。

1 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价值意义分析

通常情况下,在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通过建立合理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对其施工建设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实施,不仅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保证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工程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量,提高工程使用价值,具有多方面的突出价值和积极作用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提升

一般情况下,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施工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农业生长与发展需求,用于农田灌溉以及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此外,一些乡镇水利工程的建设,还能够用于水利发电,满足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对于促进乡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因此,从上述可以看出,进行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理,根据水利工程的不同价值作用,对于促进乡镇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都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1.2 有利于提高水利施工管护技术水平

水利工程是一项大型的建设项目,无论是成本投资或者能源消耗都是巨大的,若水利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后造成的损失是多方面的。而对水利工程建筑实施管理后,可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用到工程建设中,促进项目施工作业水平的提升。如:在管理期间,对水利工程建筑进行改良,在增强建筑使用性能的同时也实现了技术改进。

1.3 有利于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其施工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其后期的使用价值。通常情况下,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期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影响比较突出,而进行水利施工管护,有利于避免施工建设中的各种因素对其施工建设质量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保证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减少水利施工问题对于工程使用安全性以及价值的作用影响,减少工程使用期间的维护管理工作量等,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2 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乡镇小型水利施工及其管护现状,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

首先,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中,由于乡镇区域面积较小,管理部门设置较为简单,再加上乡镇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分布位置、产品规格、运行方式等都存在差异,工程管理难度加大。此外,乡镇管护、村级管理、联户管护等组织之间的权力划分不明,造成水利施工管理局面混乱。

其次,因乡镇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政府部门的后备资金存储不足,对于水利工程投入的建设资金较少。资金不足限制水利施工改造工程的开展,在管护期间发现的质量问题常会因为资金缺少而难以及时修复。如:耕种河堤、乱扒沟渠等现象破坏了水利工程的完整性,而政府资金不到位使得这些问题无法及时处理。

再次,因管理政策上的缺乏,一些水利施工期间出现的违规操作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如:乡镇小型水利工程具有面大量广、分布零散等特点,勘察期间发现了机井被填、桥涵受损、挤占河道等违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水利施工方案不当所致,但更多的是由于工程管理不及时,给后期的处罚管理造成了不便。

3 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水利施工质量,提高水利工程设施使用价值上,应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

3.1 健全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理体系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引导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时要对水利施工给予宏观控制。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则是健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现有的水利工程管理责任制。以地方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负责人,村支两委会一把手为直接负责人,对现场施工综合管理,以提高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的管护质量与水平。

3.2 建立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的安全监督体系

安全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在工程管护期间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安全监督体系。其体系内容主要包括:(1)倡导安全施工,提高整个施工队伍的安全生产理念。(2)加强施工监督,对水利施工期间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严格处理。如:水库、节制闸、大沟、桥涵等重点结构均要强化施工监督。

3.3 构建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的资金筹划体系

资金是水利施工有序进行的物质保证,只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才能让乡镇水利工程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比如,某乡镇在进行水利施工资金筹集中,就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以及走向市场竞争、把农产品销售资金转移到水利工程建设中等多种措施,进行乡镇小型水利施工资金筹划体系的构建,以提供水利施工所需资金。

3.4 构建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的工程维修体系

定期对水利施工存在的问题维修处理是工程管护的主要工作。比如,某乡镇在进行水利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中,镇政府进行水利建设财政规划时,就专门拨款50万元维修大沟桥2座,河道节制闸2座,中沟桥11座,疏浚大沟5000m等,设置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以提高水利工程的使用价值,促进乡镇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进行乡镇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可及时处理水利施工的异常,防止后期工程使用出现安全问题、质量问题。

4 结束语

总之,进行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问题以及对策的分析,有利于保证乡镇小型水利施工质量,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邢艳,张宏伟,夏留厂.中小型水利施工中对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1).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价值工程;水利工程管理;应用意义;应用途径

价值工程是当前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实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措施,它通过研究水利工程的性能与水利工程建设成本之间的关系,极大地推动了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益的提升。加强对于价值工程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的研究,是促进其管理作用发挥的必要保证。本文就谈论了价值工程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其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途径,希望能够推动其对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作用的更高程度的实现。

一、价值工程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的意义

当今时代,价值工程作为功能成本分析的管理手段而存在,它也被人们称作价值分析。在价值工程具体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它将所管理对象的功能作为分析核心,并且力求通过功能价值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管理对象的价值的挖掘及提升。同时,这种管理方式还致力于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来满足其管理对象的顺利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功能条件。因此,价值工程通过价值、功能以及寿命周期成本这三种要素的运行,在具体应用中用最少费用为企业换取了最多的所需功能,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极高的经济效益。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经历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价值工程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已经逐渐地趋于普遍和完善,并为工程管理工作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近年来,价值工程被引入到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为水利工程管理起到了极大的助益。一方面,价值工程在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将对工程功能的提升和对工程成本的降低进行结合,帮助水利工程的建设实现了在工程设计、施工环境及结构特定等方面的精细化的管理。另一方面,价值工程在水利工程中管理的应用,还通过对于水利工程功能的最大程度的挖掘,帮助水利工程的管理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新型的管理技术的研发。

此外,价值工程在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兼顾到市场运行中的各种管理设备的成本问题,还考虑到了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作用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同时保证了我国各种管理企业的经济利益的获得,使得我国对于水利工程的管理在更高程度上实现了国家管理、企业管理及市场经济诸方面的协调,帮助我国切实地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利工程管理问题。

二、价值工程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途径

价值工程对于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下面就分析一下价值工程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途径:

首先,工作人员要为价值工程选择所要管理的水利工程对象,并且对这个所选对象进行各种资料与数据的搜集工作。对水利工程的选择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为价值工程的应用选取完切实可行的单项管理项目之后,再考虑项目中的分部分项工程,确保对象选取工作的顺序性,而不能从水利工程管理中任意地选取一个部分进行管理。在搜集水利工程的资料及数据时,还要保证其完整性及全面性,将水利工程的整体状况、各部分的细节状况、周边的环境等的资料以及数据全部涵盖进收集的范围,然后再对这些资料和数据进行整合及选取,保证其有效性。

其次,工作人员要为价值工程的管理进行水利工程的功能分析,然后针对其功能选取优化的管理方案。就水利工程功能的分析来讲,这些功能包括水利工程本身所发挥的功能,以及其应当分析的功能,并且为这些功能进行构图分析等以理顺这些功能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对于各项功能的评价,确定价值工程管理的具体目标以及管理顺序。就其方案的优选工作来讲,水利工程的价值管理方案要围绕对功能的具体分析来进行,保证方案的选取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工程功能的发挥。同时对这些方案进行优化对比,最终通过功能价值的比较来确定其中的最优方案。

最后,工作人员要从应用性能、工艺以及经济等方面,对所选择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的实验,验证这种方案的可使用性,并对具体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地补足方案中不足以及误差部分。最终,工作人员在认真地实验过管理方案之后,就要将方案应用到实际的水利工程管理中,然后及时地针对其应用的效能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以后地应用进行方案地进一步完善以及经验地总结。

三、结语

对于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而言,价值工程的应用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推动力量,因此,我国相关的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一定要积极地加强对于价值工程应用的研究,以推动其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更好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建涌, 廖良华, 吴浪. 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广场, 2010(06)

[2] 张守民,姚文军. 浅谈价值工程原理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7(06)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3篇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并伴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尖锐和激化。为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逐步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加大水资源费计征力度,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出水权、水市场理论,以新思路、新视点、新实践促进我国水利逐步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水资源不仅是资源,也是资产,而且是一项重要的国有资源资产。它作为国有资源资产的意义、作用,不亚于土地、森林及矿产。可是,目前水资源的资产地位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包括一些从事水利工作的人士在内,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这就不可能像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资产那样,把水资源作为国有资产加以管理,实施资产的经营与运作,以发挥其更大作用。这种状况,显然极不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适应现代水利发展。为此,本文就水资源资产问题提出初步观点,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关注和讨论。

一、水资源资产属性及资产特点

1.水资源资产属性

为什么说水资源具有资产属性?这个问题可以从资产和资源资产的涵义角度来讨论。

首先,什么是资产?1989、1999年《辞海》分别对资产做了概括:资产是指“一个单位所拥有的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将会带来经济利益的权利”1。资产也是“负债的对称,资金运用的同义语,会计要素之一。是指某一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2。

以上观点说明:资产属于市场经济范畴,具有核算的意义,其构成条件包括:①拥有或所有,②经济利益或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③能够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具不具备这些条件呢?第一,水资源归国家所有,具有所有权主体,不像气候资源那样,没有所有权主体;第二,水资源已经为开发利用者、所有者产生了巨大经济利益,并正在产生着更大的经济利益;第三,水资源是指自然水中可被利用的水体,在被利用的过程中,通过一定手段能够“控制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不像阳光、气温、风、微生物、某些动植物等一些自然资源那样,目前还没有能够控制其未来可预期的经济利益的手段。可见,水资源具备构成资产的条件,具有资产属性。而且通常认为,水资源作为资产较其他资产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

其次,什么是资源资产?《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对资源资产的概括是:资源资产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所拥有的,具有市场价值或潜在交换价值的,以自然形式存在的有形资产。”此外,资源资产与其他有形资产相比,具有4个基本特点:①具有战略意义,是战略性资产;②不因时间推移而被贬值或折旧,可以恒定保值和不断增值;③是其他有形资产创造财富的条件和自然物质基础;④兼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成分和性质3。

水资源是否符合上述定义,是否具备相应特点呢?第一,水资源为国家所有并以自然形式存在;第二,水资源是一切有形资产创造财富的必须条件和必不可少且不可替代的自然物资基础,最具战略性,是最典型的战略性资产;第三,水资源具有市场价值和潜在交换价值,不存在折旧和贬值,且伴随其数量的短缺和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恒定保值,还将不断增值;第四,它既以存贮方式而存在,又以流动方式而转移,兼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双重性质和成分。所以,从资源资产角度看,水资源也具有资产属性。

总之,无论从资产角度看,还是从资源资产角度看,水资源都具备资产属性。都不应该把水资源仅仅作为资源来开发利用,还应将其作为资产来管理。

2.水资源资产特点

水资源作为资源资产,除具有上述资源资产普通基本特点之外,还有如下特点:

(1)有规律的向下游自然流动

水资源在受控制前,尚未汇入塘、库、洼、泊、湖、海时,总是自然流动的,且限于所在河系并以一定的速度和态势向下游流动。

(2)水资源资产量受天然、人为双重因素影响

水资源是自然水体中可被利用的部分,其资产量不仅与降水、蒸发、流域植被等自然因素有关,还与流域治理,经济建设,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手段等人为因素有关。因此,它在一个区域内不是定值,而是一个与人为因素有关的某水文概率的相应值。

(3)水资源的资产属性与自然属性有可能交叉、转化

水资源是自然水体中的一部分,在其受控制前,仅具备可被利用的自然属性,不具有资产属性。但在被控制起来具有资产属性之后,还有可能因某些原因而丧失资产属性,重新转化为自然水。例如:存入水库中的水,当然具有资产属性,但在因防洪安全而需腾库弃水或溢洪下泄时,这部分下泄的水,便失去资产属性,转化为自然水。但当再被控制后,却又具备了资产属性。

(4)水资源资产价值量具有突出的时空差异性,并有可能叠加计算

水资源资产价值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使用价值。但其使用价值在不同地区、不同用水部门、不同时期、不同用水季节、不同大气降水条件下,很不相同,具有突出的时空差异。但又可能因水资源重复使用而使价值叠加。因为有些用户虽然使用水资源,但并不消耗水资源。例如,养殖、旅游、发电、航运等。水库水资源的使用,常是养殖—旅游—发电—航运—供水—回归再利用。农田灌溉回归水的再利用,有的可达30%。城市污水资源化、河渠渗漏、农田回灌补充地下水等也都存在回归水再利用。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的叠加。

(5)地表水、地下水两类水资源资产互相交叉、转化

水资源资产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两者常互相交叉、转化。在评判水资源资产量及其价值量时,需注意避免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或漏算。

(6)水资源资产具有流域性、行政性和历史延续性

我国水资源开发历史悠久。上下游、左右岸的开发,都要服从流域规划。因此,水资源资产与其他资源资产相比,具有特殊而突出的河系性、流域性,但也有在特定条件下的行政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状况,需要一定程度地反映在对水资源资产的评估、评价、处置等有关工作中。

二、水资源资产在现代水利中的地位与作用

1.有利于水利观念更新

在新世纪、新时期,我国水利面临着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面临着水利观念更新。水权水市场理论、水资产产权意识、水资源使用权的依法有偿转让等新观念,有力地推动着现代水利的发展。而水资源资产问题的提出和水资源资产观念的建立,不仅可进一步扩大水资源开发效益,还可开拓与建立水资源作为国有资产的思想认识基础和产权权益理论基础。因此,这就对整个水利观念更新和现代水利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转贴于

2.服务水权水市场建设

在当前水权水市场建设中,水资源使用权取得所需缴纳的费用和水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的交易费用,很难科学确定。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水资源资产地位和没有水资源资产价值量作依据,谈不上水资源资产权益分配。因此,研究水资源资产,确立其资产地位,定量其资产价值,可直接服务水权水市场建设。

3.为制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提供依据并促其规范化

我国自1988年开始计征水资源费,但计征标准缺乏论证和依据。开展水资源资产研究,不仅可为制定水资源费总体征收标准提供依据,还可为不同时期、不同季节、不同类型的用水水资源费的确定提供计算方法,促进水资源费的计算、征收逐步细化、规范化。

4.有利于水利工程供水的完整水价出台,为水管单位及水利行业增创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供水的完整水价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等三部分,但目前一般计收工程水价。而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确定后,就可以有依据的计算、确定资源水价,也可为确定环境水价提供参考。因此,有利于水利工程供水完整水价出台,增创水利工程供水财务收益,促进水利工程良性循环。

5.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现代水利的一项重要任务,以追求水资源开发整体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但在目前没有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的条件下,工作难度很大。而若尽快开展水资源资产研究,准确掌握水资源资产价值量,就能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提供方便,较易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

三、开展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的研究与评估

1.理论研究

水资源资产价值量与水资源价值量有密切联系。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研究工作的开展,有必要借鉴水资源价值量研究成果。目前,关于水资源价值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已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了不少成果。在理论方面,涵盖了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生态价值论、哲学价值论、价值工程价值论、水资源环境价值论、水资源地租价值论、水资源绝对地租论、污水资源地租论等;在价值量计算方面,涉及了影子价格法、边际机会成本法、级差收益法、生产价格法、供水价格法、市场逆算法、平衡价格法、目标效益法、市场利润提成法、完全成本法等;有的学者还提出了水资源价值的时间流、空间流、时空流。这些都对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可以在这些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资产经济学、资产评估学等理论,集中水资源资产价值量问题展开专题研究。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4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较量形势下的新态势,是各个行业领域的思想引导者,发展和弘扬黄河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作为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较量形势下的新态势,是各个行业领域的思想引导者。因此,发展和弘扬黄河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一致性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涵盖着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精神领域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1.1适应发展需要的精神产物

从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的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就迫切需要一种主流观念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应势产生的思想领域领航者,它正是适应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而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团结”是凝聚力、战斗力,是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务实”是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开拓”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知难而进,锐意进取,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拼搏”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体现了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黄河文化精神也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发展的需要。二者有着相同的时代精神,对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意识形态的正确指导,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1.2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求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发展和弘扬优秀的黄河文化,是全面深化治黄改革的思想保障,全面深化治黄改革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黄河文化的深层底蕴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强大支撑,是统筹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部分。

1.3提升民族和人民精神的支柱

无论是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还是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领域的引领。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黄河文化精神承载了黄河的记忆,记录了人类利用黄河、改造黄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传承了我国劳动人民治理黄河的事迹和成就。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黄河文化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黄河文化的精神基础

在宏观上,将黄河文化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黄河精神所提倡的勤劳勇敢、勇于风险、奋勇向前、开拓创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准确的精神实质。在微观上,黄河人都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黄河精神,思想上时刻指导自己,行为上时刻规范自己,才能真正做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黄河文化精神。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弘扬黄河文化的社会意义

从物质形态的黄河文化看,根据治黄发展的要求,依照“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在为社会提供水资源、水电以及防洪安全保障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风光各异的黄河风景区,黄河文化在水利建设中赋予了新的内容。从精神形态的黄河文化看,丰富的水利实践推进了治河思路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治河思路和民生水利的理念不断丰富完善,推动了传统水利行现代水利转变的进程。自古至今,有关“母亲河”的传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等,以及大禹的“疏导”治水方法、贾让的治河“三策”、潘季训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三条黄河”“、维持黄河健康新理念”等治河理念。这些都是黄河文化的人文思想构思与大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弘扬黄河文化体现出的作用

一是,体现黄河文化的凝聚和引导作用,黄河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向心力,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黄河事业的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将事业心和责任心相联系,形成干部职工的精神支柱,营造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相融合、思想理念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工作氛围,激励和引导干部职工自觉地为实现终极目标而奋斗。二是,体现了黄河文化的规范和支撑作用,黄河文化也是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对黄河职工行为无形当中有着一种约束力,引导和约束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通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提高自觉遵章守纪的群体意识、自律意识,增强职工自己的自我规范意识,规范自我行为,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思想和工作作风,不断为治黄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三是,体现黄河文化的协调作用。黄河文化在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中,起到了良好的协调作用。“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认为人是自然繁育恩养的万物之一,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见证了民族悠久的历史,虽然饱受风霜,历经磨难,但仍绵延不绝。这就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作用所在。作为黄河人,我们要不辱使命,发挥好黄河文化的协调作用,坚持人和自然和谐,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化解各种矛盾,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增强职工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和信任,团结一致,集思广益,不断探索,使治黄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3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全国各行各业、全体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黄河职工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的全过程,把大力弘扬“团结、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为黄河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思想活力和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推动黄河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3.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

在确立治黄发展目标、谋划发展规划、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治黄实践中,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行政许可等治黄工作中,要符合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3.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弘扬黄河文化精神中

把弘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防汛抗旱、工程建设与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各个岗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诠释黄河文化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中,在”治河为民、人水和谐“的治黄实践探索中,不断审视人生目标、明晰发展愿景和锻造意志品格,做弘扬黄河精神的带头人、践行者。

3.3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黄河文化建设上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风险;GPD分布;风险价值(VaR)

中图分类号:TU723・3;F06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89-03

0引言

如何度量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造价风险一直是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常用正态分布来描述工程造价这一随机变量的随机特性,它不能准确地反映超标造价及较低造价等极端造价风险事件,并且发现通常情况下工程造价分布是非正态的,是“尖峰厚尾”。因此为了用一种分布能较准确地、较客观地、较好地反映极端事件的风险,我们考虑利用基于极值理论的GPD模型――典型的厚尾分布来估计VaR的值来描述工程造价的极端风险。

GPD 模型对观察中所有超过某一较大阈值的数据建模。由于GPD 模型有效地使用了有限的极端观察值,因此,在实践中GPD 模型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在应用GPD 模型时,首先是确定阈值,然后找出大于该阈值的观察数据值,当然需要选择合理的阈值,如果选取过大,将只有很少几个超出量,估计量的方差就较大,选取的太小,超出量分布与广义帕累托分布相差较大,估计量将成为有偏估计,因此要综合权衡偏度和方差之间的关系选取合理的阈值;其次,要从极大似然估计、矩估计、Pickands估计、Hill估计或核估计等方法中选取适当的参数估计方法,并结合样本超限数据估计GPD分布函数中的参数和的值;最后,利用所给公式求得一定置信水平下的VaR 的估计值。

VaR(Value at Risks,风险价值)字面意义上是“处于风险中的价值”,该方法的原理是用来测量给定投资工具或组合在未来资产价格波动下可能或潜在的损失。PhiliP Pejorian给出的权威定义,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给定的置信水平和目标期内预期的最大损失。更加严格地说,VaR描述了投资工具在组合的一定目标期间内收益和损失的预期分布的a分位数.例如:有价证券资产的每日的VaR值,在97.5%的置信水平下VaR为220万美元,则意味着,每个交易日内发生损失大于220万美元的概率不会超过2.5%。目前,风险价值已在水文、海洋、气象、地震、金融、以及工程等可靠性领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本文利用该原理来度量建筑工程造价风险。

1数据分析的意义

例如,欲预测某省2009年7月份的住宅工程造价指数,可以根据该省2002年1月~2009年6月的住宅造价指数来进行分析研究,样本数据见表1。均以1998年12月的造价指数为基期,共90个数据。通过预测2009年7月份的造价指数的可能值,来研究工程造价的风险。

工程造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由于价格变化对工程造价影响程度的一种指标,它是进行工程计价和价差调整的依据。工程造价指数反映了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趋势,样本数据可描述如表2。利用它来研究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很有意义。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的市场面广,其价格水平对于供求关系、通货膨胀、贷款利率等经济风险因素非常敏感。施工企业从市场获得的建筑材料和劳动力资源的价格是随时变化的;而且不同的时间、地点、供货渠道,资源的市场价格是不同的。正是因为建筑工程造价的上述特点,造成工程造价的变动范围较大。因此,有必要对工程造价指数进行预测,工程造价指数反映了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趋势,是建筑市场价格变化的指示灯。

2GPD模型

2.1 基本理论

广义帕累托模型(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可视为广义极值分布模型的一种替代,简记为POT模型。POT方法的思路即是根据极值理论,利用广义帕累托分布来拟合超出量分布,由超出量分布间接得到最后的实际样本极端值分布(在风险价值计算中,通常是左尾的极端值分布),然后根据这一分布求出风险价值。

2.2 分布函数

式中,用适当的参数估计。

方法结合样本超限数据估计GPD分布函数中的参数含和a;>0,(1+ξyβ)>0,形状参数α=1ξ,β是尺度参数,当ξ?燮0时,y?叟0,当ξ?燮0时,0?燮y?燮-ξβ。ξ?叟0时,GPD分布是厚尾的,这种情形与风险测量是最相关的。

2.3 超额分布函数

定理[2]:对一大类分布F(几乎包括所有的常用分布)的条件超额分布函数Fu(y),存在:

由Fu(y)=(n-Nu)/n,其中n为样本总体数据,Nu为观察值超过u的个数,则:

2.4 阈值选取[3]

本文阈值的选取采用正态近似方法,一种数值计算的近似方法。

假设随机变量X分布函数的左尾和中间都是正态分布,而右尾是GPD分布时,则:

从分布函数的连续性得到:Φ(x)

①令:f(u)=Φ(u)-1+Nu /n;

②当u=113.18时:

f(113.18)=Φ(113.18)-1+15/90=0.0052;

当u=113.04时:

f(113.04)=Φ(113.04)-1+16/90=0.0013。

③采用插值法,得到:u=113.068;Nu=16。

当然,还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如:样本平均超出函数法、Hill图法等,几乎都要借助于MATLAB软件拟合来实现。

2.5 参数估计

估计形状参数ξ与尺度参数β方式方法很多,但通常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由GPD分布函数F(x)得到其密度函数为:

得到极大似然函数:

以上两式无法求得解析解,需要采用数值法(二分法)求解,于是:

由式(1)得到:

综上所述,GPD极大似然估计数值法的求解归纳如下[4]:

①由α=1ξ,对于一般工程问题有1

②由式(4)和式(5)结合,采用二分法,可得到:β=2.6875;ξ=0.2634。

2.6 VaR的估计及检验

在风险管理中,F(x)分布的p分位数xp是VaR,它表示的是造价指数超过xp的概率是1-p;p是分布函数的置信水平(通常p?叟0.95),则:

结果表明:

①在95%的置信水平下,VaR为117.1158,则意味着,2009年7月份的造价指标大于117.1158的概率不会超过5%。并且VaR和值随着置信水平的提高,逐渐趋于变大。表3为在不同置信水平下的VaR估计值。

②正态检验:表2分布呈现非对称的右偏分布(偏度系数Skeness均大于零),且尾部较厚,其峰度系数Kurtosis较高(高于正态分布的标准值3)。

③GPD分布比正态分布要优越,正态分布低估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④Jarque-Bera统计量为27.1707,由于JB统计量的检验服从自由度为2的检验,而在表3不同的置信水平下得到的P值均小于JB统计量的值,所以要拒绝正态分布的假设,分布具有更典型的尖峰、厚尾的特点[6]。

3结束语

用基于GPD模型的VaR值来度量工程造价的风险,能够比较客观地、准确和较好地反映工程造价中极端事件的风险。实例计算表明,它比基于BMM模块的组合分布模型[2]尾分布进行极端事件的风险分析要更优。

本文只是用基于极值理论的GPD模型度量了极端事件的风险,当然工程造价整个范围内的风险仍然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组合分布模型去度量,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极值理论在造价风险管理中的良好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list_price_zjzs.asp.

[2] 郑宏冰:《应用GPD 估计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实证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9(3):30-33。

[3]丁林荣:《GPD模型与巨灾保险》[R];东南师范大学,2008(5):21-22。

[4]杨某存、聂宏:《三参数We ibull分布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数值解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1):22-25.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6篇

关键词:价值工程;建筑工程;意义;特点;应用;方法

建筑工程是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可以更好的满足大众的需求,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更好的了解用户对建筑的需求,为建筑市场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后,对建筑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行业必须不断的创新施工技术,将价值工程引入建筑企业后,有效的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提高了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所以,价值工程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管理措施。

1 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意义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包含着多项管理项目,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对建筑质量有着较大影响,为了更好的提高用户对建筑的满意度,必须不断的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还要注重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首先,价值工程可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这也加快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降低了对建筑资源的浪费,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价值工程可以更好的融合集体的力量,使员工之间更加团结,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并集合了集体的智慧,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项目管理中。再次,价值工程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抉择,利用价值工程可以更好的掌握用户对建筑的需求,做好市场调查工作,从而提高了管理决策的正确率,还推动了建筑市场的发展与建设,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价值。最后,价值工程可以优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建筑企业发展理念的主体应该是顾客,掌握顾客对建筑的需求,才能帮助管理者制定出正确的发展策略,帮助企业找到市场所需,并更好的适应买方市场,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特点

建筑工程是由多个项目构成的,其容易受到施工场地、施工环境、建筑结构以及建筑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建筑工程进行规范的管理。建筑工程具有单一性与非重复性,在不同的工程项目中,需要应用不同的管理方法,针对不同的施工细节,工程监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管理与检测工作,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提高管理的水平,价值工程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中,其对监理人员提升工作能力以及水平有着促进作用,所以,应用价值工程可以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施工的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加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具有投资金额大、专业技术强等特点,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可以使资金的利用更加合理,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筑工程的工期一般比较长,而且需要用到多种机械设备,这些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损耗,所以,相关人员需求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与维护,这也会花费一定的维护资金,如果设备出现故障,好会延误工程的工期。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还可以使其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更加严谨认真,避免因为操作失误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3 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3.1 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投资中

我国建筑行业的运行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利用了价值工程的管理理念,建筑工程的施工主要是利用招标的形式选择施工单位。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选择报价最低的施工单位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支出。在实际施工中因为施工单位对建筑材料的浪费和管理不善、施工技术不达标造成的返工,往往也会造成本的增加。因此从价值工程管理技术出发,选择专业的监理公司对施工进行全程的监管。

3.2 设计阶段分析建筑工程的功能

价值工程的原理在于分析功能和成本间的关系,帮助企业控制成本。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分析建筑的功能,排除不必要的结构设计,使建筑成本降低。建筑工程的功能应该根据客户的实际要求做出设计,将一些多余的功能设计剔除掉,寻求最优化的设计方案。实际工程建设设计中,工程结构设计得越简单其成本相对减少,设计得结构越复杂则成本越高。建筑物的高度也会影响成本,建筑物的高度和工程造价之间成正比,即建筑物楼层高则会增加工程造价。因此工程设计的好坏与否不仅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建筑的功能,还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是否能有效控制。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在满足客户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下,降低建筑材料的功能,减少成本。

3.3 价值工程对建筑基础工程的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的关键就是地基,如果地基没有打好会给建筑带来安全隐患,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能是建筑企业建设成本增加。因此在建筑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成本管理显得至关重要。高层建筑要求地基有承载力、负荷能力、稳定、坚固,在高层建筑地基施工中一般运用桩基础技术实现地基的稳固。

3.4 施工过程中价值工程管理的应用

价值工程理论的引入使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范围逐渐扩大,应用价值工程研究施工技术、施工方案、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成本控制的原则,使施工符合经济效益。例如:施工单位对某工程施工时,首先施工单位利用价值工程剖析业主的建筑要求、设计人员的目的、设计方案的特点、建筑的结构、施工现场的地质和自然环境、现有施工技术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使建筑施工、管理有效开展。这样不仅可以使施工更加顺利进行,还能因为充分考虑到业主的利益赢得业主的信任和支持。施工单位利用价值工程能有效加强施工中的自我管理,保障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因人员管理和操作失误造成的资金浪费。其次施工单位完成价值工程分析后,能针对当前的实际境况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材料、施工设备,使施工单位的效益得到最大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多项特点,其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还可以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建筑工程管理包含的内容很多,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管理的水平,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降低企业的工程成本,使建筑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将价值工程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项目管理中,还能更好的集合集体智慧,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郑晓玲.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09(09).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7篇

人水关系的伦理价值观的反思,日益凸现于学界中心论域,“现代水伦理价值观”与“后现代水伦理价值观”,则成为当代西方反思人水关系中提出的的两大代表性理论主张。对于正处于工业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来说,如何面对日益严峻的水危机挑战,如何回应国际学界对水伦理价值观的现代性反思,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交往实践唯物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既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发展实践反思后作出的理论解答,也是对西方现代与后现代水伦理价值观的整合与超越。 一、现代水伦理价值观: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工具主义价值观 现代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以自然的主宰者自居,凭借理性和科技的力量,坚定“人定胜天”的信念,移山填海、围湖造田、拦河筑坝、乱排污水、乱采水资源、践踏水环境行为越演越烈。人水关系由农业文明时代的依赖关系转向了统治关系,被演绎为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画卷。其中,人类中心主义成为工业文明时代主流的环境哲学,工具主义成为人们对待和处理人与水关系的主导价值观。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水伦理价值观主要有五方面内涵:第一,信仰笛卡尔“主客二分”式的哲学观。在人与水的价值关系中,抽象、单一和普遍的“人”被视为唯一的价值主体,水环境只能是价值的客体;第二,在人与水主客关系中,人是水环境的改造者和征服者,而水环境则是被人任意主宰与征服的对象;第三,水价值取决于人这一主体对水的需要程度,取决于人对水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人是水环境价值的惟一尺度;第四,人与水的关系始终是目的和工具的关系,人自身具有的内在价值决定了人是水环境的目的,而水环境是人实现其自身需要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第五,爱水、护水、治水和管水不是为了水的利益,而是为了人类利益和幸福的最大化,为了人类健康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则认为,主张工具主义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水伦理价值观,无疑是导致全球水环境危机的深刻根源,正是这种工具主义的价值观,使人把水当作任意处置的对象,使水成为个人或人类实现其自身目的的工具。也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人类对水环境的态度逐渐地由“敬畏”走向了“无畏”,由“顺从”转向了“征服”。现代水伦理价值观引发的这场深刻的水危机,正把人类推向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之中。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97年发表了《关于环境伦理的汉城宣言》,明确指出了人类反思和改变传统价值观的紧迫性:“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的全球环境危机,是由于我们的贪婪、过度利己主义以及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的盲目自满造成的,换一句话,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导致了这一场危机。如果我们再不对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进行反思,其结果将是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甚至最终导致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崩溃”。[1]36正是在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反思中,在对工具主义的水伦理价值观的批判中,后现代的水伦理价值观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西方环境伦理学界极具影响力的水伦理思想。 二、后现代水伦理价值观:生态中心主义的自然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水伦理价值观即“生态中心主义”的水伦理价值观,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工具主义价值观的批判性解构,主张深生态的水伦理价值观,即强调包括水在内的自然环境具有与人一样的“内在价值”,而且自然的这种“内在价值”是先于人类而存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性,因此,人类应当善待水等一切非人类存在物。 “自然价值论”是生态中心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构建深生态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哲学家们普遍认为,当今各种形式的生态危机,都是因为人类长期以来坚守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所致。由于人类否认自然的价值,使得人们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占有和征服自然成为人们唯一的选择。在生态中心主义者看来,自然价值在人类道德共同体价值体系中的地位缺失,是当代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直至不断走向冲突的深层根源。为此,批判和放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确立自然具有客观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成为破解包括水危机在内的生态危机的迫切选择。 生态中心主义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倡导“大地伦理学”,其中蕴涵的有机整体主义的大地价值论,是水伦理的重要理据。他在《沙乡的沉思》最后一章“大地伦理”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大地伦理”就是要将道德共同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把大地上每一个成员,即人和非人类存在物都纳入到道德关怀的共同体之中,“土地道德①只是扩大了这个共同体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把他们概括起来:土地”[2]201。作为大地生态共同体成员的水的价值,必然随着大地价值的认同而得到确立,水价值同样是水伦理得以构建的理论前提。大地伦理蕴含的整体主义的大地价值论,可以说是开启了后现代的自然价值论,初步构建起了后现代的水伦理价值观,从而为保护包括水生态系统在内的大地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道德义务,提供了理论支撑。 深生态学者纳斯倡导“生物圈平等主义”,主张生物圈内包括人和水在内的一切存在物都休戚相关,而且都是价值主体,均拥有平等的内在价值,这是“一种直觉上明晰的价值公理”,无须逻辑证明。纳斯提出的“自我实现论”认为,西方传统中的“自我”是人类社会中原子式的分散孤立的“小我”,而“自我实现论”中的“自我”是自然界由无数的“小我”和“大我”(包含生态系统中的一切存在物)组成的有机整体——“生态自我”。如果“小我”有内在价值,那么“大我”同样具有内在价值。“自我实现论”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通过对生态共同体及其成员的价值认同,达到“活着,让他人也活着”(他人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形式和自然过程)[3]的人与万物平等相待、和谐共生的道德境界。“自我实现论”进一步从有机整体主义的角度论证了生态共同体中自然万物内在价值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从而为自然万物拥有平等的道德权利提供了理论依据。#p#分页标题#e# 罗尔斯顿则明确提出了“自然价值论”理论。他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把价值看作是人拥有道德权利的根据。人类中心主义只承认人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的工具价值,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看作是唯一的道德关怀对象。因此,确认大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成为环境伦理得以成立的理论前提。罗尔斯顿认为,内在价值同样存在与自然界中,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自然物,都具有像人一样的内在价值。“从狭隘的主观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大自然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创造并维持人的生命,因而它只有工具价值。但是,从长远客观的角度看,自然系统作为一个创生万物的系统,是有内在价值的”,“自然系统的创造性是价值之母;大自然的所有创造物……都是有价值的”;因而,“惟一负责的做法是以一种感激的心情看待这个生养了我们的自然环境,正是它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价值”。[4]269在罗尔斯顿看来,这种自然的内在价值不仅是客观的,不能以人的主观偏好为转移,而且在人类产生之前就早已存在了,人类这一价值评价者本身也是大自然价值演化和创造的结果。因此,倡导尊重、热爱和善待自然的环境伦理学,成为人类对大自然创造性的恰当回应,对地球的整体性伦理关照,是人类应有的道德选择。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无疑包含了对“水”等一切自然物内在价值的确认,为把“水”纳入道德共同体提供了伦理辩护,从而为水伦理的构建奠定了哲学基础。因此,随着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的确立,水具有内在价值的水伦理价值观应运而生,成为水伦理得以构建的重要理论依据。 后现代水伦理价值观尽管观点各异,却依然有着如下几点共识:第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工具主义水伦理价值观是导致全球水危机的深层根源。解构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确立新型的“生态中心主义”水伦理价值观,是人类破解水危机并重建人水和谐关系的首要选择。第二,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都有价值。自然价值不仅有其外在的工具性价值,而且更有其不依赖于人的“内在价值”。第三,人与水是平等的价值主体,都拥有道德权利,人与水之间不是主客体的两极对立关系,而是主体间平等的和谐共生关系。第四,人是自然界中的普通公民,在生态共同体中,相对于人的价值而言水生态的自然价值具有客观独立性和先在性,而且水生态的整体性价值高于人类这一部分价值,具有优先性。这种以自然价值论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水伦理价值观,由此构成了“生态中心主义”水伦理学的理论基点。 上述现代与后现代的水伦理价值观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都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就现代水伦理价值观而言,其局限性主要有:其一,它是单一主体中心论,这种“主体(人)-客体(水)”两极对立的思维框架,极易导致人对水的征服意识,把水仅仅当作是面向单一主体的被动客体而随意对待。其二,它是以大写的人为中心的同质性主体论。当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抽象为一个同质的类主体时,实际上被当成了个体的简单放大。其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水伦理价值观中的“人类”因被“抽象”成为虚幻的“类主体”,使得“人类整体利益”难以纳入一个个具体的功利主义者的视野。[5]实际上正是西方普遍认同的个人所奉行的工具主义水伦理价值观,才造成了当下日益严重的水危机。因此,正是上述种种局限,使得现代水伦理价值观难以构建起倡导人水和谐的水伦理体系。 从后现代水伦理价值观来看,表面上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但从其论证逻辑来看,依然没有摆脱他们批判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路。生态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共同体中的人因具有“内在价值”而获得道德资格,水等自然物具有与人相同的“内在价值”,因而它们具有与人类平等的道德资格。在此,“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思路依然清晰可见。因此,想要彻底消解掉“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能的。而其“主体(人)-主体(水)”的主体际哲学框架,具有后现代哲学所普遍具有的“泛主体”、“泛价值”和“泛道德化”倾向,从而极易使人们走向“万物有灵论”或“神秘主义”。他们主张的大自然中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价值的先在性和系统价值的最高性观点,极易导致人类价值和个体价值的自我贬低,使人们在人与水的交往实践中难以真正贯彻水伦理,水生态保护的原动力难以持久。[5]46因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水伦理价值观和后现代生态中心主义水伦理价值观,都无法使人类真正走出水危机,无法将人类最终导向人与水相和谐共生的伦理境界。只有整合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的水伦理价值观,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水伦理价值观,才能和解人水矛盾,使人与水生态环境共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交往实践唯物主义的水伦理价值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主张,“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6]26 “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也是构建新型人水关系的水伦理价值观的核心所在,是指导中国建设人与水和谐关系的总体性水伦理价值观。所谓“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就是在处理人与水的关系中,一切以提升人的幸福度为根本旨归,一切以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满足为基础动力,一切以全面发展的人为价值尺度,一切的人与水的交往行为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用水权和赏水权,善待水环境,保护水系统,优化水生态,促进人与水的和谐共生与协调共进,实现人与水的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是以交往实践唯物主义的交往实践观为理论依据的。所谓交往实践,是指“诸主体间通过改造相互联系的中介客体而结成的社会关系的物质活动”。[7]55交往实践观具有以往实践观所没有的新特点:一是交往实践超越了单一的主体性,成为多极主体性的物质交往活动,交往实践中的主体际关系既是一种利益关系,也是一种伦理关系。二是交往实践是“主体-客体-主体”多重关系的统一体。从静态的结构看,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发生主客关系;从动态运行的结构看,交往实践发生着多极主体间的双向变换、双向建构和双重整合。三是“主体-客体-主体”的相关性模式。传统的“主体-客体”相关性框架是以各主体社会交往关系相分离为特征的,而“主体-客体-主体”框架是以主体间社会交往关系的统一为标志的。交往实践中,任何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所构成的主客关系,都是“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一个片段或环节,主体作用于客体时,都将关涉和制约到由客体中介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四是双向建构、双重整合。交往实践既建构交往关系结构,又建构参与交往的主体;既交往整合各级主体的形态,又交往整合各级主体共同体。五是交往实践具有系统性,六是交往实践具有历史性。[7]60#p#分页标题#e# 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正是建立在上述交往实践观基础之上的。首先,“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包含了“主体-客体-主体”这一新的哲学构架。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水伦理价值观坚持的是“主体-客体”二分关系,“生态中心主义”水伦理价值观主张的是“主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而“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在此强调的是“人(主体)-水(客体)-人(主体)”的多级主体间的交往实践关系。当“人”面对“水”环境客体时,一方面,“人与水”的“主-客”关系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以水环境客体为中介生成了一极主体与其它多极主体的“人(单个人)与人(多个他者)”的“主-主”关系,从而使水环境客体始终处在人类主体间的认识和实践关系之中。因此,“人与水”的“主-客”关系在“主-客-主”关系结构中仅仅是一个片断,一极的主体(个人或组织)通过水环境客体的中介,或迟或早、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与多极主体(同代或后代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利害关系,从而形成直接或间接的“人与人”的“主-主”关系。可见,作为中介的水环境,其价值总是对人而言的,总是处在主体际的利益关系之中的,进而在它相关的多极主体间获得价值认同和道德关怀。 其次,“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重新确立了水环境的价值主体。水环境问题不在于坚持水环境要以人的价值为根本,人是水环境的唯一价值主体,这一点并的必要。破解水危机问题也不在于要确证水等自然物的内在价值,从而把价值主体范围扩展到自然界。人水关系能否和谐的关键,在于我们确立以什么样的人为水环境价值主体。“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中的价值主体在此得到了新的规定,即不仅仅是指原来的“单个人”和“当代人”,也不再是“单面人”和“少数人”,而规定为“全面发展的人”、“当代人与后代人”、“最大多数人”或“全人类”,从而有助于避免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的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地方主义或民族主义那种自私自利式的水态度和水行为,或者有助于矫正当代人急功近利式的治水与管水模式,进而促使人们从更全面、更长远的视角,以更谨慎和更尊重的态度与水和谐相处。 再次,“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倡导新的价值尺度。在坚持以人的利益为价值尺度的前提下,对这一价值尺度予以重新修正:人与水的交往关系首先应当确立共时态价值尺度,即以“全面发展的人”和“最大多数人”的多样化利益需要为价值尺度。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往往会兼顾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经济需要与审美需要、眼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等多方面和多层次需求的满足,从而在与水环境的交往实践中,会注重保护水的多样性、长远性和整体性价值,自觉尊重水环境和保护水生态的安全性。人与水的交往关系也应当确立历时态尺度,即以“当代人与后代人”同等的可持续健康生存与发展利益为水伦理价值尺度。任何改造水环境的行为,都必须兼顾同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当代人的幸福指数提升以不影响后人的幸福追求为价值尺度。 最后,“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蕴含了水危机风险防范机制。以往的水伦理价值观,由于“主-客”框架和“主-主”框架的局限性,使得水环境的价值评价只来自单一的主体。这种单一向度的评价往往带有主观偏好,难以避免水生态和水环境遭受破坏与污染的风险。而“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由于内含“主体-客体-主体”的完整结构,使得水环境价值及水伦理形成了三重评价向度:即“自我评价、对中介客体即环境的评价,以及主体际互评”。[8]309这三种向度的评价,犹如三道水环境风险的防范网,水环境价值由此将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认同,人与水的交往行为将更加趋于理性,利用、改造和开发水环境的决策将更加科学,人与水的交往实践将置于更加广泛的监督之下,原来那种单一向度和片面评价所造成的生态风险将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交往实践唯物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是历经反思现代与后现代水伦理价值观基础上构建的一个新型的价值观,它克服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大水伦理价值观的局限性,在批判整合前两者中实现了水伦理价值观的理论超越,进而为水伦理学奠定了建构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坚定可持续发展信念,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在实践中,“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观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扎实推进保护水生态环境运动提供了内在动力,为推动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建设节水型社会,构建人水和谐的水伦理,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新选择。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8篇

人生价值迷失表现为理想价值与功利价值间的矛盾冲突,社会理想、人生奉献被物欲化、功利化的价值观念所取代。在我们的调查中,90.8%的青少年学生把个人的现实需要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只有9.2%的学生把社会性理想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不少学生还说:“理想,理想,有利便想。”有的青少年甚至把寻求肉体感官刺激和享乐作人生的目的,以金钱、财富来衡量人生的价值,流露出庸俗化、物欲化、功利化等令人忧虑的价值迷失倾向。

道德价值迷失表现为公与私、义与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社会转型期里,许多社会公德、传统美德被放弃甚至被彻底丢掉了,存在道德滑坡、良心泯灭、人格沦丧和社会责任感丧失的现状。在我们的调查中,83.6%的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认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存在着水平层次上的错位,即“经济发展了而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都下降了”。我们则认为,总体上道德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是现实,而这种现实又存在两种状态:一是真正的道德滑坡,即经济迅速增长而道德水平却向相反方向发展,出现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的二律背反现象,如“黄、赌、毒”的抬头与泛滥,这种现象在体制、法制尚未完善的转型初期尤为严重;二是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在水平层次上的“落差”,即经济迅速发展,而道德发展由于其滞后性的特点,要经过一定时期的顺应,调整甚至“阵痛”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如市场道德、环境道德、社会公德、现代人格等,都必然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在我们的调查中,当代青少年学生在公与私、义与利关系问题上,先公后私、公私并重、先私后公的取向比例为32.3:61.3:6.4,以公私并重的价值取向为主。但在现实生活中,公与私、利与义往往是不一致甚至是矛盾冲突的。在难以兼顾而必须二者择其一的情况下,若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从当代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强化、人生价值功利化的倾向看,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先私后公、先己后人、先利后义甚至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逆向道德价值取向。而这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是背道而驰的,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当代青少年学生在价值选择与取向上的迷失与矛盾状态表明,转型期的价值导向、德育导向殊为必要。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以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学校德育更好地发挥对育人工作的导向、动力和保证等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自身价值认识、判断和评价时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它对人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具有导向功能和调节作用。成熟的价值观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和完整的价值体系,涵括主体价值观。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经济价值观、金钱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这些观念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承、相互制约的关系。青少年价值选择与取向的特点,反映出他们思想品德特点、心理需要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向。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自发性、继承性、从众性、可塑性等特点,并受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改革开放、社会转型赋予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念以更丰富多样的色彩。

从我们调查与分析的情况看,价值选择与取向的多元性、多向性、多重性、多层性、模糊性和不稳定性,是转型期青少年价值选择与取向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在主体价值、人生价值、道德价值等取向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与新旧体制更替、社会文化变迁以及青少年思想社会化尚不成熟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因此,转型期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体系重构和德育导向颇为必要,意义重大。可以说,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重构价值观念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是当代德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9篇

人生价值迷失表现为理想价值与功利价值间的矛盾冲突,社会理想、人生奉献被物欲化、功利化的价值观念所取代。在我们的调查中,90.8%的青少年学生把个人的现实需要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只有9.2%的学生把社会性理想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不少学生还说:“理想,理想,有利便想。”有的青少年甚至把寻求肉体感官刺激和享乐作人生的目的,以金钱、财富来衡量人生的价值,流露出庸俗化、物欲化、功利化等令人忧虑的价值迷失倾向。

道德价值迷失表现为公与私、义与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社会转型期里,许多社会公德、传统美德被放弃甚至被彻底丢掉了,存在道德滑坡、良心泯灭、人格沦丧和社会责任感丧失的现状。在我们的调查中,83.6%的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认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存在着水平层次上的错位,即“经济发展了而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都下降了”。我们则认为,总体上道德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是现实,而这种现实又存在两种状态:一是真正的道德滑坡,即经济迅速增长而道德水平却向相反方向发展,出现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的二律背反现象,如“黄、赌、毒”的抬头与泛滥,这种现象在体制、法制尚未完善的转型初期尤为严重;二是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在水平层次上的“落差”,即经济迅速发展,而道德发展由于其滞后性的特点,要经过一定时期的顺应,调整甚至“阵痛”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如市场道德、环境道德、社会公德、现代人格等,都必然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在我们的调查中,当代青少年学生在公与私、义与利关系问题上,先公后私、公私并重、先私后公的取向比例为32.3:61.3:6.4,以公私并重的价值取向为主。但在现实生活中,公与私、利与义往往是不一致甚至是矛盾冲突的。在难以兼顾而必须二者择其一的情况下,若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从当代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强化、人生价值功利化的倾向看,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先私后公、先己后人、先利后义甚至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逆向道德价值取向。而这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是背道而驰的,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当代青少年学生在价值选择与取向上的迷失与矛盾状态表明,转型期的价值导向、德育导向殊为必要。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以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学校德育更好地发挥对育人工作的导向、动力和保证等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自身价值认识、判断和评价时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它对人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具有导向功能和调节作用。成熟的价值观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和完整的价值体系,涵括主体价值观。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经济价值观、金钱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这些观念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承、相互制约的关系。青少年价值选择与取向的特点,反映出他们思想品德特点、心理需要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向。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自发性、继承性、从众性、可塑性等特点,并受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改革开放、社会转型赋予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念以更丰富多样的色彩。

从我们调查与分析的情况看,价值选择与取向的多元性、多向性、多重性、多层性、模糊性和不稳定性,是转型期青少年价值选择与取向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在主体价值、人生价值、道德价值等取向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与新旧体制更替、社会文化变迁以及青少年思想社会化尚不成熟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因此,转型期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体系重构和德育导向颇为必要,意义重大。可以说,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重构价值观念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是当代德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那么,在转型期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正确而有效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观体系重构呢?首先,从方向和导向目标上,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导向,社会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现代化的实现,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现代化倡导的则是以社会主义理想为方向,以爱国主义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内容,以自觉、自主,自律、自强为基本原则的价值观。也就是说,转型期中反映社会发展方问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要教育学生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倡导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辨别事非善恶的能力。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党;自身建设;执政水平;执政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党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和“四个考验”,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明确要求,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全面思考、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创新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从而把我们党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认识,特别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进一步揭示和阐明了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核心内涵以及建设和谐文化的根基和支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为发展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指南,为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兴旺发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纽带。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根本的、原则的东西有些时候却容易被自觉或不自觉地疏忽、淡化。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第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第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是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及信息网络化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国际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复杂。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我国实施分化活动。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是长期的、复杂的,其实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较量。这种较量反映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的直接表现,就是竭力歪曲和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企图用西方多党制、议会制取代我国的多党合作制,最终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说,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经济过程,也是政治渗透和文化影响的问题和过程。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判定是非善恶的最终标准。谁拥有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谁就掌握了是非善恶的判定权。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力传播与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大力加强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国内环境的变化和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方面,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和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导致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多样化、多元化趋向。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主阵地。经验和事实表明,思想文化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必然会去占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理论基础,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文化资源,这些为人民群众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基础。

(三)党自身状况的变化和影响。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截至2010年底,统计数据为8026多万名)的世界第一大党。随着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多,一方面党员成分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很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被吸收入党,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为党增添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党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党员党性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脱离群众,甚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同新形势新任务不能完全适应。这就要求党必须把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夯实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理论基础。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党的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一)着力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全过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着力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在当前,要坚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坚持用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努力让全国各族人民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二是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践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决条件,也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重要前提。全体党员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才能使党的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是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全面认识、自觉遵循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规律,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着力于实现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全过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不仅清晰地阐明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也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我们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表明,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赋予的历史重托,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始终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确定各个历史时期的目标和任务,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党要执好政,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党。

着力于实现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全过程,在当前,必须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作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严守党的纪律,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风险和考验。要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及广大党员的重要职责,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服务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二要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实现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结合点,着力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适应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革,找准与群众密切关系的现实利益、思想发展的具体结合点,提高在科学决策中统筹兼顾各方面诉求的能力,使各个利益主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通过切实解决好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不断夯实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群众基础。三要在确保人民利益实现的同时,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正确认识社会公平完全实现的长期性,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三)着力于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创先争优活动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党员干部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同时有利于党员干部、领导班子发挥党的先进性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的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更大成效。要通过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大多数成员中播种扎根,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道德规范。

着力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创先争优活动全过程,在当前,要注重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学习,做带头学习的典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以为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要向基层学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向群众学习,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虚心征求群众意见,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好办法,在凝聚群众智慧中吸收经验、提高自己。二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做改革创新的典范。“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使广大党员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转变观念中更新观念,在勇于探索中不断创新并取得工作成效。三要严于律己,做廉洁奉公的典范。领导干部要时刻用“四自”鞭策自己,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人情关,永葆政治本色。四要营造有利于优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良好氛围。大力表彰表现突出的先进性基层组织、优秀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要广造舆论、弘扬正气,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在党的建设中创造的先进经验,大力宣传奋斗在第一线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忠于职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热情和干劲。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11篇

一、水利人文释义

“人文”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tas”,本义为人性、教养。翻译成中文,包含有人道、人理之义,北宋程颐的《伊川易传》有言:“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即“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具体指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积淀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礼乐典章制度及其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教化作用[1]。将“人文”的含义加以延伸,“水利人文”即“水利人之所以为水利人之道”,是历代水利工作者在长期水利实践中所追求的或所遵循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与信念等,核心内容包括:

1.“上善若水”的水利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评价职业的优劣以及衡量职业活动是否有意义等所持的标准。它基于人们对职业的认识,决定着人们的择业行为和从事职业活动的动机、责任心以及对职业的忠诚。古往今来,一代代中华水利人在治水、用水、管水、护水、乐水实践中不断践行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职业价值观。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父子“利济斯民”和“利济全川”、潘季驯“去国之臣,心犹在河”到当代水利泰斗张光斗,无数水利人生动诠释了“水被万物所取而滋润万物,但不居功、不争功;水被万物所弃而善育万物,但不利己、不争利”的“德在人先,利在人后”的水利职业价值观,这种职业价值观成就了水利人许许多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2.“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

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将水利精神概括为:“献身、负责、求实”。所谓献身精神,就是忠诚于水利事业,舍小家、顾大家,甘为治水兴国贡献毕生精力和聪明才智乃至生命。所谓负责精神,就是视水利工作为己任,一丝不苟,勇挑重担,敢于开拓创新、勇于攻关。所谓求实精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科学治水。大禹治水开启了“献身、负责、求实”水利精神的先河,为治水患,他“劳身焦思,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左准绳,右规矩”、“以水为师”,“治水改堵为疏”,最终治理了“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正是“献身、负责、求实”的大禹治水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水利人干水利、爱水利、奉献水利。

3.“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信念和协作能力

“除水害、兴水利”是治国安邦的大业,是浩瀚的工程,涉及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工等方方面面,凝结着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成千上万水利人的艰辛奉献。据唐代孔颖达疏《禹贡》记载,大禹“治水之时,所役人功,每州用十有二师,通计之,一州用三万人功,总计九州用二十七万庸。”即有27万民工直接参与了禹领导的治水工程。一座现代水利工程的投产运行或是一场抗洪抢险的战斗更是凝聚了无数水利人的生命与奉献。“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水只有汇成江河才有力量,无数的水利人只要拧成一股绳就能创造奇迹”,“以治水为主要内容的水事活动是我国集体主义幸福观生成的实践载体”[2],中华历来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培育了水利人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能力,孕育了水利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信念。正是这种信念和能力支撑着水利勘测人员不辞辛苦地穿梭在深山密林获取第一手勘探资料,支持着水文工作者在一条条河流、一个个山头上孤独地蹲点水文观测站收集原始水文数据,鼓舞着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呕心沥血不分昼夜地设计图纸,激励着水利施工人员远离父母妻儿奔赴异乡建设;正是这种信念和能力成就了水利人创造出从“郑国渠”、“都江堰”到“红旗渠”、“葛洲坝”、“长江三峡”等许许多多的水利工程奇迹。

“水利人的事业是奉献的事业;水利人的精神是春天的希望,总是充满勃勃生机;水利人的精神是夏天的火热,总是充满一腔热情;水利人的精神是秋天的成熟,总是充满累累硕果;水利人的精神是冬天的坚强,总是充满不屈不挠。”这是对“水利人文”即“水利人之所以为水利人之道”的鲜活概括。

二、水利人文在水利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1.张扬水利职业性之必须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独特性的重要标志。这种“职业性”不仅体现为高职大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还表现为高职大学生对职业思想、方法、态度和情感的习成。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指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3]68,那么,“水利职业教育是:教人学做水利人”。“水利职业教育教人学做水利人”,不仅要教给学生从事水利职业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事水利工作所应有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与信念等,也就是既要学生掌握水利职业技能,也要学生养成水利人文,使学生崇尚“上善若水”的水利职业价值观、培养起“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信念和协作能力,使学生从“人”成长为“水利人”,从遵循“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到坚守“水利人之所以为水利人之道”。

只掌握水利职业技能而不养成水利人文的水利高职毕业生难以安心水利工作并奉献水利事业,水利职业技能是水利高职毕业生做好水利工作的技术支撑,水利人文则是水利高职毕业生奉献水利事业不竭的精神动力。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和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指出“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便会“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绝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4]84“水利人文”成就“水利人”,是水利高职人才培养之灵魂。

2.升华水利职教目标之必然

黄炎培先生在1917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4]68,即“为己治生”和“为群服务”,这就是广为流传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教宗旨。“使无业者有业”是职业教育的第一步目标,而“使有业者乐业”则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他反复强调:“职业教育训练,第一要义即为群服务”[5]314。中国水利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水利高职人才培养的独特性逐渐显现,水利高职毕业生就业日益显现出其优越性,许多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不仅高于其他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而且高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例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以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路走高,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9.38%,排在广东省128所本专科院校第1名[6];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评为“2012-

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该荣誉也被业界人士称作“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7]。然而,水利高职人才培养做到了“使无业者有业”,却未能实现“使有业者乐业”,水利高职毕业生能够“为己治生”,却未能更好“为群服务”。全国多所水利高职院校对水利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工作条件舒适、收入理想、工作稳定、单位所属区域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是水利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选择;大多数水利高职毕业生不愿到一线施工现场而偏向于选择从事设计、管理等工作;基层水利单位对水利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但因条件艰苦、收入低而无法留住人才;相当一部分水利高职毕业生缺乏从事水利工作兴趣,毕业后选择转入保险、销售、广告设计等非水利行业就业;水利高职毕业生在吃苦耐劳方面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等等。要使水利高职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使他们“有业”且“乐业”,能够“为己治生”且能“为群服务”,水利高职人才培养重视水利人文势在必行。

三、实施水利人文教育的基本方略

1.厘清认识,确立水利人文教育理念

伴随“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水利职业技能在水利高职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日渐深入人心,但一些水利高职院校“唯水利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论”导致水利高职大学生的水利人文养成意识淡薄甚至缺位。一项基于水利高职大学生职业选择与评价的调查①显示:高达89.8%的水利高职大学生“不了解”“中国水利史”;高达62.4%的水利高职大学生“不了解”“水利法律法规”;54.9%的水利高职大学生“不喜欢或不太喜欢”“水利行业工作”;只有5.2%的水利高职大学生认为“职业态度是职业工作岗位中最需要的能力”;高达82.4%的水利高职大学生优先选择“获取更多技能证书”以“增强就业竞争力”。缺乏对水利行业的了解、认同,无法产生对水利职业的情感、信念和追求,难以最大限度地运用学到的水利职业技能奉献水利事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领域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学会做事――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一书提出:“价值观代表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是我们追求的动机和目的。价值观激发情感,它给予我们思想和理解的动力,构成了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不论我们自觉或不自觉,价值观都在影响着我们生命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着我们应变的水平、决策的能力以及我们应该沿着什么方向前进。毋庸置疑,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8]对于艰苦的水利行业而言,“上善若水”的水利职业价值观、“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信念对引领水利人成长和水利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对水利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转变“重水利职业技能轻水利人文”的教育观念,确立水利人文在水利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是实施水利人文教育的前提。

2.培育师资,推进水利人文课程化建设

水利人文课程化建设是指把水利人文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培养其专业教师,明确其课程内容,制定其教学大纲,实施其教育计划,使水利人文教育课程进入水利高职大学生课堂,并结合水利高职大学生实际,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指导为基本环节的水利人文教育格局。其中,师资队伍培育是水利人文课程化建设的关键。

水利人文教育兼容“水利性”与“人文性”,肩负两层使命:既要教会学生“人之所以为人之道”,还要教会学生“水利人之所以为水利人之道”。这就要求水利人文教育教师不仅具备一般人文教育能力,还应熟知水利行业的特点、历史沿革、发展趋势、典章制度文献、重大技术革新事件、著名先驱人物以及各种重要文物器具等,最好还具有水利行业工作经验。但水利高职院校“懂水利的不教人文,教人文的不懂水利”的师资队伍现状难以有效推进水利人文课程化建设。应通过师资培训、学科交流、系部合作、岗位工作职能相互渗透等多方式协作,提高水利专业教师的水利人文教育意识和非水利专业教师的水利人文教育能力,培育一支由水利高职院校专业和非专业教师、实验员、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水利行业优秀人才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水利人文课程化建设团队,推进水利人文课程构建、教材开发、教学科研创新及实践活动拓展,使水利人文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社团、进校园文化,最终进水利高职大学生头脑,使水利高职大学生学水利、懂水利,爱水利,干水利、奉献水利,这是实施水利人文教育的关键。

3.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水利人文的人格示范

水利行业的成功人士是水利人文的模范践行者,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是水利高职大学生水利人文教育的良好示范。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在“校企合作推进产业文化育人”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校企合作的关键不在于利益而在于文化。校企合作不仅要搭设校企间知识技能的桥梁,更要搭建校企间文化融合的桥梁。目前水利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更多局限于水利高职大学生的水利职业技能培养,而对利用水利优秀文化促进水利高职大学生的水利人文养成则未得到应有拓展。应深化校企合作,使“优秀水利人和水利文化进校园”,并组建以优秀水利人为主体的水利人文教育顾问团队,指导水利高职大学生的水利人文养成,通过近距离接触、感受水利人和水利行业历史文化,增进水利高职大学生对水利职业社会价值的认识,树立水利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社会使命感,使水利高职大学生从遵循“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到坚守“水利人之所以为水利人之道”,这是实施水利人文教育的重要路径。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12篇

On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an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EN Biaobiao

(Hubei Engineering Institute, 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the period in which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values throughout its life, life and moral character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is important positions constantly literacy tra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age occur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reforms and chang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vels and efficiency in the context of a new era.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two, bo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posed to college life and values of the new building.

Key words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领导机制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所有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只有从全局意义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重要的课题摆在战略层面上,才能调动各种资源,为两者的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高校的相关领导人对当前的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模式、内容等方面的研究不够,则往往也会阻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首先应该要加强领导机制的健全,落实“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责任制,其次,还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进行长期以及短期的规划,从而能够将各个阶段以及环节的工作落实到相应的负责人身上,负责人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要积极落实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第三,要建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各种人力、财力等物质是促进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比如教育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图书资料、多媒体教育的相关投入、教材费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相关费用等,另外,需要建立一支政治能力素养过硬、技术水平过硬的师资力量队伍,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总之,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就必须要构建相应的领导机制,并且为两者的融合提供必要的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保障。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不断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目的是为高校的各项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及氛围,这也是高校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加强校园文化的重塑与构建过程中,应该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创建积极、健康、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共同创造、共同遵守的一种文化形态,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与高校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必须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要结合时代背景的特征,对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和目标,在平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3 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以人为本,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以人文本是当前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观念,也是践行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一种重要途径。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是对人的尊严、价值以及命运的维护,在现代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逐渐加深,对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在教育过程中更应该体现人文精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帮助高校培育全面型人才的重要步骤,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各种技能进行培训,还应该要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独立人格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的重要措施,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模式都比较陈旧,一般是采用填鸭式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反而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丧失兴趣。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与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结合。现代社会环境中的信息时瞬息万变的,学生的眼光和思维也是十分敏锐的,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各种时代问题、热点问题、现实矛盾等内容的应用,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再比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网络资源以及平台的利用。网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手段和载体,随着网络的利用率逐渐增高,高校教育管理者对网络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加强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教育中,要利用一些校园网站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利用网络增加教育信息量的同时,也要注意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网络教育,同时要清除一些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很多高校不断研究的课题,加强各种现念和技术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外语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09-01

医学外语人才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还会影响整个医学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医学外语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医学外语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医学外语人才。

一、培育和践行医学外语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有利于医学外语人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在当展过程中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忽视,社会各个行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总体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医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道德缺失的现象,造成了医学行业人才在价值观上的扭曲,不利于整个医学行业的发展[1]。医学外语人才在整个医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与国外优秀人才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国家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去,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医学行业的整体水平。因此,培育和践行医学外语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整个医学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发挥医学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职能

在医学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能够让医学外语人才在进行自身道德建设的同时感受到医学的社会地位,承载崇高的使命,能有效提升医学外语人才的总体水平[2]。在弘扬传统文化的现阶段,要不断加强医学外语人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医学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职能,最终使医学外语人才形成正确的医学价值取向。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视角,培育和践行医学外语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路径

1.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培育和践行医学外语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整个医学行业的l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医学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逐步提升医学外语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使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医学外语人才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医学行业的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国家公费送医学外语人才去国外学习,同时人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国家的医疗行业中来,带动国家医学行业的快速发展。

2.开展社会实践,进行社会价值体系建设

医学外语人才有着较高的专业素质,但在思想道德方面需要经历长期的教育,才能够确保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有着较高的职业素质。要想提高医学外语人才的整体水平,需要定期开展与国外医学行业领先人士的沟通交流活动,让医学外语人才能够在沟通交流中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技术。长期的活动交流能够促进医学外语人才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医学行业的进步。

三、结论

医学外语人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整个医学行业乃至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与此同时,在传统文化教育体制下,要将医学外语人才的培养纳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去,加强对医学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医学行业人才的总体外语水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培育和践行医学外语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利于我国整个医学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劳动报酬 劳动生产率 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私有制 收入差距

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经济学解释

(一)劳动报酬

所谓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借助一定的劳动工具,通过自身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从中获取的与自身所付出的劳动相当的价值回报,即劳动者通过创造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为其进行进一步的劳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报酬解释了劳动者劳动成果的贡献程度,是对劳动者体力及脑力劳动的证明。Krueger认为劳动者劳动报酬是与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紧密相关的,它是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劳动报酬的存在证明了劳动者人力资本价值的存在,他从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来源出发,将劳动报酬可以区分为初级劳动报酬和高级劳动报酬两种。劳动报酬的实现有多种途径,在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劳动报酬的实现,主要包括工资、实物、社会保险三个部分,其中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报酬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企业或公司依据法律法规、行业规定等,通过向劳动者支付货币工资、补助以及各种津贴等实现劳动者的自身价值,它具体包括了按日、月、年等不同支付方式的工资;而实物报酬主要包括企业或公司向劳动者提供的各种物品,比如劳动者日常生活用品、生活必需品等,这些物品的提供可以是免费的,也可以是低于成本价值的供给;劳动报酬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它是指公司或企业通过向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养老、救济等保险金,使本公司员工得到应有的实惠,社会保险一般由政府筹办,企业参与,是一种具有所得重新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安全制度。劳动报酬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和劳动的原动力,是对劳动者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有效证明,劳动者只有获得了合理的劳动报酬,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从绩效管理模式考虑,合理解决劳动报酬问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融洽。

(二)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计算劳动者工作效率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劳动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其付出的劳动之间的比率。劳动生产率对于劳动者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有着直接的表现,日益成为企业衡量生产能力的重要工具。Timothy J.Coelli指出劳动生产率属于部分生产率测度指标,主要针对劳动这一生产要素进行解释,他认为劳动生产率对于劳动情况和企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是衡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库兹涅茨认为生产要素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他指出如果没有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会变得异常困难。当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进行流动,从低收益部门流向高收益部门时,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也会随之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测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单位时间内同一劳动创造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如果在相同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劳动产品,则表明劳动生产率较高;反之,则表明劳动生产率较低,以单位时间内劳动者生产产品的数量作为衡量劳动者生产效率高低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而另一种劳动生产率测算方式则是通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如果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则表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则表明劳动生产率越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盈利状况,劳动者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产品和服务,带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只有通过提高劳动者工作积极性、提高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才能够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一)劳动报酬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1.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从劳动价值理论出发,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分析劳动价值理论有助于研究劳动报酬的社会属性,同时作为劳动报酬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理论解释了劳动报酬中社会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时间内各自创造的价值。所以为了进一步分析劳动报酬的社会含义,首先有必要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的政治经济学内涵,从而为深入研究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两者之间的关系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同时又对原有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进行了继承和改进。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表明劳动创造了社会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一切商品的价值变动,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又引申出了商品价格变动规律、劳动价值增值过程、劳动补偿、折旧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出发,对原有的劳动价值观念进行了批判继承,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劳动价值理论对劳动报酬的影响,同时进一步研究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这为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提供了有力工具。

2.剩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恩格斯同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劳动价值是资本家通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取的价值,它是在劳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剩余劳动时间之间的时间分配而得到的。剩余劳动价值同时具有劳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所谓的普遍性是指剩余价值是劳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通过劳动者的社会劳动获取的;剩余劳动价值的特殊性则在于劳动性质的独特性, 所以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过程也被定义为劳动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剩余劳动价值从本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状况下资本家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之间具体的劳动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学术关系,充分体现了社会生产过程中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各个企业家注重劳动者报酬的提高,通过提高劳动者报酬,激发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也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个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对社会的贡献越大,那么他的人生价值就更容易实现。此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依据,劳动者剩余价值的逐步增多表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3.劳动报酬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报酬分配理论主要包括按劳分配理论和按需分配理论两种,同时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分别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即要求全体社会劳动者都参与到生产劳动过程中,根据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成果,对劳动者进行报酬奖励。按劳分配提倡的是劳动者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按劳分配的分配原理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以我国为例,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状况。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报酬分配理论的优点在于能够真正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现象,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原则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真正实现了劳动者收入分配的平等性,调动了劳动者工作积极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时,劳动分配制度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由按劳分配变为按需分配,这是对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马克思主义劳动报酬理论承认了劳动过程中劳资矛盾的存在,他认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贫困,进一步加深了劳资矛盾的产生。同时他也指出劳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工资与剩余价值相互博弈的表现。

(二)劳动生产率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1.劳动生产率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劳动生产率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马克思主义指出劳动价值理论是劳动生产率理论的基础。对于劳动生产理论的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从劳动的物质属性和唯物史观两方面展开。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劳动生产率的理论基础,因此应该把劳动价值理论作为分析劳动生产率的前提条件。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劳动生产率理论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联系在一起,认为劳动生产率要以社会基本矛盾相对应,即满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统一的理论,对劳动生产率的经济学分析不能只局限于劳动者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产出和原料投入,同时要注重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劳动者心理倾向等。此外也要关注劳动生产率变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后果。

2.劳动生产率的二重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率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他指出劳动生产率是静态意义上的生产率,它需要处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样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才有其经济学意义;同时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的发展有其特殊规律,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分析不能局限于单独的某一阶段的发展,而要从整个社会的历史演变规律出发,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加以解释。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力的外在表现形式,生产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深刻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是从哲学高度加以解释的生产关系。劳动生产率的二重性为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通过将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对这两种劳动的生产力进行分析,得出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使劳动价值理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生产率的范围界定。在政治经济学中生产率被严格定义为劳动的生产率,而不是机器、物品的生产率,它是劳动生产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劳动者所特有的生产效率评定方法。劳动者进行劳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劳动报酬,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劳动者的劳动是劳动对象、劳动本身以及劳动资料的有机统一,三者的结合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认为,只有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才能真正创造价值,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者的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和基础,其他生产要素的产生都是劳动在其中发挥作用,所以政治经济学中提倡的生产率的经济学意义则变为劳动生产率的经济学解释。对于劳动者的劳动,可分为物化的劳动与活劳动两种形式,而劳动生产率则是包括这两种劳动在内的全部劳动生产率。

4.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本质。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测算主要包括时间测算法和数量测算法两种方式。而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单位时间内产品数量的生产状况,即时间与数量的比例关系,如果在相同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劳动产品,则表明劳动生产率较高;反之,则表明劳动生产率较低。所以归结起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实质就是劳动者劳动时间的减少。此外劳动生产率的含义还体现在单位时间内商品价值量的多少上。更重要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明社会对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从本质上讲,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际上是社会经济技术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反映。

提高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企业活力是企业不断创造社会价值的源动力,而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提高企业活力的有力保障。提高劳动报酬,按劳分配方式和企业的报酬水平有利于带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劳动者更加努力的参与到劳动中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最终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和产值增加。企业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效益,这又为企业员工提供了更多的报酬,促进了企业效益的良性循环。我国经过长期的企业所有制改革,原有的劳动者与企业的工作终身制在大部分民营企业中已不复存在,实行更多的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同制。合同制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据员工的表现,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报酬和工资待遇,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此外,劳动合同制还使得在工作选择上,劳动者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会根据企业提高的薪资状况选择职业,所以提高劳动报酬也成为了企业寻觅员工的手段。

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价值判断;基尼系数;居民收入分配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3―0022―06

一、居民收入分配评价中价值判断的作用

价值判断是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评价与选择有关,选择是评价的外化。“[1]价值判断被哲学家定义为,价值判断主体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和视角对特定事物状态的合理性进行的主观判断,包括绝对形式和相对形式,绝对形式认定某事物是好的或坏的,相对形式确定事物之间的好坏程度。价值判断内容中所参照的是价值判断标准,即判断者意欲促使某事物存在、维持某事物存在或让某事物消亡的意向。[1]收入分配评价中公平问题被予以高度重视,而特定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公平的识别以及公平程度的衡量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价值判断。因此,价值判断在收入分配评价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价值判断对收入分配状态进行优劣排序时毖突破数量信息的局限性

收入分配差距与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有直接联系,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也经常被用来测度收人分配的公平性。但是,仅根据收入差距的大小难以得出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的结论。基尼系数等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标,只给出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数量信息,而隐藏在不平等指标数量信息背后的细节是基尼系数等指标所不能衡量的。在未了解社会中的其他情况之前很难回答一个具有低基尼系数的社会居民收人分配是否合理。如果这个社会中的劳动力都是同质的,那么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和完全竞争原则可以认为这个社会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尽管其基尼系数根据国际通行标准显示该社会的收入分配处于最佳的平均状态。基尼系数等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诸多指标即使没有任何误差,也只能客观地反映居民收入的相对离散程度。我们必须要在不平等指标所反映的数量信息基础上引入价值判断标准,才能对收入差距是否公平合理进行有效的判断。具有同一基尼系数的不同收入分配状态在引入价值判断标准的情况下,可以由价值判断主体对其进行优劣排序。

(二)价值判断对信息基础的依赖性为完善收入分配评价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价值判断标准会随着时间、空间以及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处于同一时间、空间和社会的不同的价值判断主体基于其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可以对某一特定的事物存在状态进行不同的价值评判。边沁标准功利主义的信息基础是各种状态下的效用总量。功利主义评价体系包括后果主义、福利主义和总量排序。后果主义主张一切选择都必须根据这些选择所产生的后果来评值;福利主义把对事物状态的评值限制在每种状态各自的效用上,而不关注权利、责任的实现或违反;总量排序要求直接加总不同人的效用,而不关注总量在个人之间的分配。这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了古典功利主义的公式,每一特定选择按此公式所产生的效用总量来评判。齐诺克的自由至上主义强调人们包括财产权在内的自由权的绝对优先地位,该理论主张人们通过行使这些权利而享有的权益不能由于后果的糟糕而被否定,权利在政治上的显著意义远远超出这些权利的拥有者在行使这些权利时个人利益得到增加的程度。”[2]

关于事物状态的公平合理性进行判断的每一种评价性方法,都可以根据其采用这一方法作出判断所需要的信息来说明。显然,边沁和诺齐克的两种关于事物存在状态的价值判断标准拥有各自的信息基础,并且在各自的信息基础上都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当我们将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信息基础纳入考虑范围之内时,就会发现两种价值判断标准各自的优点和局限。古典功利主义试图运用不同个人各自的幸福或快乐的信息,其可取之处是按不同安排所产生的结果来评价各种社会安排,同时关注社会安排给人们带来的福利。功利主义的缺陷也来自其信息基础,该视角忽略了分配的作用,排除了权利、自由等非效用因素的作用。同时,功利主义视角采用的福利的观念本身很容易被心理调节和适应性态度所改变。自由至上主义则要求遵守一定的自由权和礼仪规则,并按照规则是否得到遵守的信息来评价事物状态,自由至上主义的信息基础也有局限性,它忽略了功利主义和福利主义所考虑的一些重要因素以及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2]由此可见,通过对价值判断信息基础的扩展,可以使特定价值判断在一个更广泛的信息基础上发挥作用。在收入分配评价领域中,仍然可以运用这条思路,通过对收入分配评价标准信息基础的扩充来完善收人分配评价体系,从而使人们可以对不同时点上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性进行精确的评价。

(三)收入分配评价中价值判断标准权数的选择是收入分配政策实施的依据

赋予实物收人高权数的收入分配评价体系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对基本物品(如维持生存的食物)的使用权,因此,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倾向实物配给(如向处于贫困线下的家庭发放食品券等政策的实施)。赋予实际收入高权数的收入分配评价体系强调,个体间实际收入的平等,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强调实际收入从富人向穷人的转移支付(如个人所得税的超额累进制)。以可行能力(Sen,1998)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则在更广泛的信息基础上审视收入分配状态的合理性。可行能力视角认为实际收入只是工具性变量,因而在采用该视角来评价收入分配状态的公平程度时,有必要着重考察就业、寿命、识字或营养状况等特定的可行能力变量。可行能力评价框架下的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也因其视角的广泛性从实际收入转移延伸至诸如降低失业、完善医疗设施和服务项目等政策上。由此可见,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选取引发出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因此,可以通过扩充收入分配领域价值判断的信息基础来促进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二、基尼系数与价值判断的内在联系

(一)价值判断的引入使研究者的视角从分布不平等的指标体系转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对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

基尼系数是作为一个表达分布不平等的指标而提出的,在长时间内人们只是把它和方差当作作用相似的分布不均等指标,若不考虑这些指标的社会福利涵义,就很难判断哪个指标比其他的指标更加合适。目前经济学家已发现基尼系数与社会福利函数存在直接的相关关系。这些发现表明不平等程度

越高,不平等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就越大,从而使基尼系数的社会福利涵义更加清晰。

(二)基尼系数自身隐含着价值判断标准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自身隐含着对特定居民收入分配状态的价值判断标准。从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中可以得知,基尼系数作为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指标,其评价功能主要是建立在居民货币收入这个信息基础之上的。在使用基尼系数对居民收入分配状态进行评价时,我们隐含地接受了基尼系数的价值判断标准:居民货币收入分布。贫困即货币收入短缺这一观点在收入分配领域中已经具有了牢固的基础。以货币收人为评判标准具有两大优点:[2]第一,货币收入对个人所能做的事情具有重要影响,货币收入不足常常是导致饥饿、脱离社群生活等与贫困相关的主要原因;第二,货币收入与其他价值判断标准相比具有较强的可测度性。

地的传统和风俗影响着个人从货币收入中所获得的效用。尽管货币收入具有较好的可测性,但用货币收入数值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测度个人福利水平的指标。货币收入数值可能会具有误导性,其数值的连续变化可能会导致个人福利水平的非连续性变化。例如,考察随着收人水平下降一个人面临饥饿的可能性:在某货币收入数值变动经过某一临界点时,这个人生存下来的概率可能会有一个急剧的下降。尽管收入空间两个不同数值之间的差距也许很小,但如果这一变动的后果是生存机会的巨大变化,在这个情形中货币收入的微小变动的影响可以是非常大的。[2]货币收入始终只具有工具性的重要性,在不知道收入差距在最终重要性空间中的后果时,我们无法得知货币收入差距的福利涵义。由此可见,在对特定的居民收入分配状态进行评价时,有必要在基尼系数的基础上引入具有更广泛信息基础的价值判断标准。

(二)价值判断对湖南省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补充

1,湖南居民收人绝对水平的纵向比较中基尼系数对价值判断的补充。

在湖南省居民收入绝对水平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基尼系数无法对居民收入绝对水平变化中的居民收入分配合理程度进行精确描述。1978年湖南省的人均GDP仅为166美元(人均GDP不失为度量人均收入绝对水平的一项合适指标),而当时湖南省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约为0.16,就基尼系数所描述的收入差距来说,湖南省当时的收人分配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处于最佳平均状态。2000年湖南省人均GDP上升为682美元,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约为0.32,为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两倍。[,]如果简单地按照基尼系数来评价湖南省居民收入分配的合理状况,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湖南省2000年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比改革开放初期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更为不合理。显然,这个结论是存在问题的。

在考虑绝对收入水平变化的情况下,1978午湖南省居民收入分配处于低收入水平下的绝对平均状态。这种绝对平均状态的形成与中国当时的经济体制与分配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省当时高度平均收入分配的背后隐藏着不平等,这个特点主要反映在改革前的工资长期基本冻结政策和后来的工资普调政策。绝对平均分配方式对劳动者产生了反向激励:[8](1)不同工,却同酬,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地打击了具有劳动积极性的劳动供给者,而搭便车者获得了极大的激励。特别是这种制度通过冻结工资的方式固定下来,使预期性的激励也都不存在了。(2)产生生命周期上的不平等(赵人伟,1985)。工资的长期冻结会造成职工的实际劳动贡献与其劳动报酬之间的差异,而且差异程度与职工年龄的高低呈反比例关系。工资冻结时间越长,低龄组职工在劳动报酬上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3)造成了人力资本报酬的不平等。绝对平均分配忽略了劳动素质的差异性,高素质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收益无从体现,其积极性受到严重损害,这也是一种不公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湖南省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正好符合Kuznets提出的倒“U”曲线理论,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收入差距扩大,然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收入差距缩小。所以,2000年湖南省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较1978年基尼系数大幅度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湖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路径,相对大的基尼系数也蕴涵着合理的因素。因此,我们不能仅根据不同时期基尼系数的数值来评价不同时期居民收入分配的合理状况。

2.湖南居民收入绝对水平的横向比较中价值判断对基尼系数的补充。

(1)湖南省居民收入绝对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湖南省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平均水平进行比较:1978年湖南省人均GDP为166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美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居全国第22位。改革开放以后的前十几年中湖南的人均GDP一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拉大,1994年降到历史最低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九五”时期开始我省的人均CDP增长提速,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九五”时期湖南省人均GDP增速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湖南省人均GDP"十五”前三年继续保持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的水平,到2003年我省人均GDP虽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87美元,但达到全国的83%,为历史最高点,居全国第18位。[10]

湖南省人均GDP与发达省份人均GDP进行比

规范指数可以用来对特定的居民收入分配状态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态的优劣状况。规范指数在评判居民收入分配时具有比基尼系数更广泛的涵义。

四、结论

收人分配评价中基尼系数的信息基础是居民货币收入的相对离散程度,而货币收入的相对离散程度对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并不能做出精确判断。对收入分配合理性的评价需要在数量信息基础上引入价值判断标准。基尼系数与价值判断的联系为价值判断进入收入分配评价体系提供了前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更广泛的视角下选取价值判断标准来完善收人分配评价体系,从而为政府部门收入分配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拉蒙特.价值判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徐宽。基尼系数的研究文献在过去八十年是如何拓展的IJ].经济学季刊,2003,(7).

[4]Atkinson,Anthony.B,On thc Meaaurement of lnequlity [J].Jour-ndOfEconomicTheory,1970,(2):244―263.

[5]Hat.R.Vadan.MiMeconomic Analysi[M].Nordon Company,Inc,1992.

[6]郭平,罗涛.居民收入分配现状与价值判断[J].财经研究,2003,(4).

[7]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张平.增长与分享――居民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