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

水利动态监管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1篇

海底电缆是铺设于海底的线状设施,其直径在60mm左右,长度取决于连接的两端登陆点间的距离,单根无中继段海底光缆最大距离已经可达400km。海底电缆一般由外被层、铠装层、护层、抗压管和光纤单元(导体)等部分组成,根据铺设海区的深度分为浅海型(水深小于500m)和深海型(水深大于500m)。海底电缆的铺设施工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铺设前扫海清障、铺设作业、铺后监测与复埋。其中,铺设作业分为埋设和敷设。在浅海区,由于易受到养殖、捕捞、抛锚等人为因素损坏,一般采用埋设方式;在深海区,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一般采用敷设方式,即直接将海底光缆布放在海底。根据埋设区海底底质的类型,埋设手段包括为犁式埋设、水喷式埋设与机械挖掘式埋设。当埋设电缆交越其他在用海底管线时,在距离交越点500m以外,会将埋设犁回收至铺缆船的甲板,将铺设光缆用硬塑料套管进行保护后敷设于现有光缆之上,交越的角度尽量控制在90°,且不低于45°,然后在离开交越点500m以外后,埋设犁重新下放工作。铺后监测与复埋,是在由于不利的地质条件、水下设备故障等因素导致在铺设施工中海底电缆未能达到埋设要求的区域,利用ROV(遥控水下机器人)进行检查,并利用ROV上高压水枪冲埋的方式进行埋复。

2动态监测的内容与目的

海洋管理必须依靠监测的资料与数据才能产生正确的管理行为和较好的行为后果。海底电缆铺设施工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是专业勘察监测单位以相对独立的第三者身份,依据相关法律规范、有关政策以及批复文件等,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和其他管辖海域内的海底电缆铺设施工时间、位置、工艺及对利益相关者解决方案的落实进行监测监控,并将监测监控的数据完整、安全和及时传递给海洋管理部门,为海域使用动态评价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海底电缆铺设海域使用动态监测,能够促使海缆铺设项目严格按照海域使用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批复文件的要求,进行建设并落实到位,防止其随意改变项目用海的方式、位置,预防对利益相关者造成重大损害,避免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这种运用专业、高效的动态监测技术手段,对海底电缆铺设过程中用海行为进行客观评价,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的过程,是提高行政效能、保证涉海政府管理部门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

3监测方法及特点

根据海缆铺设施工过程中不同的用海行为特点,采取人员监督或设备探测等不同类型的监测方法,选择多元的监测手段,可大幅提高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平。

3.1施工现场监督与监测施工现场检验与监测是指监测技术人员登临海底电缆铺设船,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与监督。深入现场实施检查、监测海底电缆铺设,是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现场监督与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人员现场监督记录与设备水上水下定位等。人员现场监督记录为监测人员采用现场监视、拍照、录像等手段,对海缆铺设所采用的施工设备、工艺与施工进度进行详细记录,并形成监测档案,以核实海缆铺设是否落实用海方式控制要求,其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手段是否符合海域使用批复的要求,海缆铺设船是否发生批复铺设海缆以外的其他用海行为。若在现场发现有违背批复的海域使用行为应及时上报相关海洋管理部门。设备水上、水下定位为监测技术人员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海缆铺设船的航迹进行实时监控记录,采用水下声学定位系统对海缆铺设的水下设备(如埋设犁)的水下活动开展定位记录,以监督海缆船铺设行为是否超出批复的用海海域。此外,由于水下声学定位系统使用技术难度及经济成本都较高,可利用“主要因素分析管理”等方法,统筹整个施工全过程,抓住主要矛盾,在铺设光缆与在用光缆管道交越等关键控制点采用,既不影响海缆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满足海域使用管理的需求。施工现场监督与监测的数据与成果应及时以航次简报的形式上报海洋管理部门,航次简报应包括航次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施工单位、施工船只、监测单位、测量时间、测量基准、测量设备、测量人员、项目施工进度、项目施工工艺及设备、施工船航行描述、施工船作业过程简述、相关照片、其他附件、结论与建议等内容。在施工结束后应编入项目动态监测报告中。

3.2综合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由于大型海缆工程的路由长度普遍较长,往往会达到几千千米,因此可根据海缆铺设施工进度,分阶段在完成铺设的路由区,综合采用水深测量(单波束、多波束)、侧扫声呐探测、浅地层剖面探测等工程地球物理技术手段,核实海底电缆的埋设位置、深度,了解和掌握海缆开挖、填埋施工后海底地貌变化状况,以及对其交越的其他海底管线等构筑物的影响。综合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的测线布设及实施过程可参照相关规范执行。综合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的时效性应予以保证,同时在内水、领海及其他管辖海域内可根据具体的施工工艺,采用不同的监测方式(全程检测与监督抽查)、不同的监测比例尺,但在内水与领海范围应强制采用全程监测的方式。同时,在综合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实施工程中,应保证监测仪器设备满足各监测项目的要求、计量设备应经过法定计量检定部门的检定后使用、监测人员应经过行业管理部门的培训后持证上岗。综合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应形成工程地球物理动态监测报告及相关图件,编入项目动态监测报告中,并上报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3.3调查走访该方法是利用实地走访或征求意见函的手段,考察海域使用者对于海域使用协调方案与对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确定其是否对相关利益者造成不良影响。调查走访的过程中,若发现重大问题,应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并上报管理部门。调查走访应形成调查走访监测报告,并编入项目动态监测报告中,同时上报给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4结束语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吉林省;动态监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4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45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监测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吉林省地下水监测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地下水监测工作从无到有,积累了大量的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到目前为止共刊印了30余年的地下水年鉴,并建立了地下水资料数据库。这些资料为地下水预测、预报,地下水资源评价、规划及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在三水利用转化与国民经济建设及生产的决策中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各级领导部门指挥抗旱减灾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为实施取水许可制度,科学管理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1吉林省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现状

1976年在白城地区开始建立第一批地下水监测井,以后,在各地(市、州)、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逐年从平原区至山丘区、河谷平原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地下水监测井网,目前全省平原区共有地下水水位井1285眼,包括五日监测井1025眼、逐日监测井260眼、水质监测井238眼、水温监测井202眼。其中平原区地下水监测井779眼,监测井密度为每百公里一眼井;山丘区有监测井506眼,主要布设在山间河谷平原、台地等地。全省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具有省、市、县三级管理机构的监测队伍,基本控制了全省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动态,每年获得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12.5万个,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以及各类规划提供了宝贵资料。

2地下水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有些单位对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地下水工作是额外负担,没有经济效益,政绩不明显的思想。工作中只重视征费和其他工作,而对地下水监测工作关心不够,地下水管理人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影响地下水正常工作,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

2.2经费紧张,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由于地下水经费投入渠道多样化并且不十分明确,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用于地下水的检测工作的资金由于没有具体的标准,随意性较大,各地各单位不同时间拨给的数额也不等。甚至有的地方地下水动态监测经费短缺,无法正常购置检测必需的检测物资,快速检测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2.3管理体制不理顺,不利于地下水工作的开展

我省地下水管理体制比较混乱,有由水文部门管理,也有由水利部门管理的,长春、四平、吉林、辽源、延边由水文部门管理,白城、松原、通化、白山由水利部门管理。机构不完善,责任不明确。

2.4监测设备技术和信息传输手段落后

由于地下水井网建设监测运行管理费用缺乏,导致基层单位交通工具无法及时维修,测具难以更新。我省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网建立运行已20多年,但监测设备仍比较落后,量测水位仍沿用建网初期的测绳、测盅或皮尺、木尺、毫安表之类。水位观测资料不准确,水温观测问题也较多,使用的酒精温度计冬季受冷酒精刻度线断条现象严重,水银温度计刻度不明显易损坏影响观测,常出现全年是同一个数值的反常现象。目前数据信息传输仅靠信件邮递一种手段,遇到重大旱情,信息很难及时传输,时效性差,满足不了各级部门对地下水信息的适时需要。

2.5无专用地下水监测井,监测质量受影响

我省目前无地下水专用监测井,所有的地下水监测井均借用生产井或民用井,在农业灌溉季节时常观测不到水位,水位监测资料直接受用水影响,监测质量难以保证。又由于生产井或民井自然淘汰或损坏,更换频繁,资料连续性差,监测井网很难稳定,自1999年新井网实施以来,换井率较高,给地下水动态分析、预测预报带来较大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测资料的质量,降低了观测资料的使用价值,增加了管理费用和难度。

3工作建议及对策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能力建设;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1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21

水环境监测工作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检测、监控和测定各种代表水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的水环境要素,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具体而准确的重要基础资料。

1 更好履职履责,满足日益增加的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分别明确了水环境监测机构对水功能区、重要省界水体水质状况的监测与管理职责,这些法律明确了水环境监测机构在水资源监测工作中的定位与作用,同时也对水环境监测机构开展水质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考核的实施及社会对水环境质量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在重要水功能区、省界水体等水环境监测与管理、监督检查、技术指导等方面的职责不断得到加强,任务量急剧增加,业务范围由原来最初的监测河流天然水化学成分,收集天然水质资料,逐步发展为水环境监测、评价、管理等多个方面,水质监测任务发展为省界、水功能区、水源地、入河排污口、水生态等多种监测任务,监测断面的数量、监测项目和频次也大幅度增加。

然而,吉林省各级水环境监测中心目前的监测能力与不断增加的职责任务还不相匹配,长期以来超负荷运转。考虑吉林省级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际监测与管理工作需求,为更好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提高水质监测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急需改造实验环境条件,加强先进、自动化仪器设备的配置,以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各项任务。

2 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需要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及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纳污红线”等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等四项制度”。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吉林省水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到2015年,实现全省重要水功能区80%以上监测覆盖率的目标,其中省界断面和列入名录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实现100%监测。到2020年,实现全省重要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2013年初,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水资源保护与湖库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要求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

划定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的前提是必须准确掌握水功能区水资源的质和量,掌握并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必须加强入河废污水量和污染物浓度的监督性监测,功能区纳污红线的监督管理与考核必须以精确、有效的水质监测数据为依据。因此,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必须以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为载体,加强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强承担考核主要技术支撑的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建成可满足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求的水质监测支撑体系,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基础。

3 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需要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安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活和生产、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民生。加强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应有之义,也是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目前吉林省水源地水质监测主要以常规项目为主,有毒有机物项目很少,而且监测频次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50-2006)中有毒有机物项目达80项,目前有毒有机物项目的监测数量与评价标准中有标准限值项目的数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有毒有机物含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力度,特别是增加有毒有机物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切实保障饮水安全,使吉林省的水资源更好地惠及民生,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水质监测力度的加大需要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做基础支撑。由于目前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存在着布局结构不合理、用于检测有毒有机物的大型仪器设备及配套前处理设备设施不足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吉林省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保障民生水利能力的增强。因此,当务之急是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改善中心检测环境条件,增强监测能力建设,为监测力度的加大和监测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

4 开展吉林省水生态监测工作的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战略思想。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

目前全国普遍存在水资源紧张、水资源质量恶化、水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面对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栖息地环境条件部分丧失、水体污染呈加剧趋势和河流连通性降低等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我国越来越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问题。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列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要求建立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持续改善的技术支持模式,构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估及技术评价体系。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加强重要生态区与湿地保护是水利部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水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目标。

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与技术保障,加快推进水生态监测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落实水利部服务民生水利要求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保障河湖健康、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抓手。然而,吉林省水生态监测与评估工作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水生态基础条件薄弱,能力不足,监测体系尚未建立,难以为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健康维护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为适应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工作的需要,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需逐步开展水生态要素的监测,配备相应的生物监测设备和设施,为水生态监测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支持。

5 加强吉林省水质监测管理的需要

5.1 加强吉林省监测质量管理的需要

质量是监测工作的生命线。为进一步加强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效发挥水质监测的技术支撑作用,水利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水文[2010]169号)、《关于印发加强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水文质[2010]143号),并出台了《水质监测质量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定办法》等七项制度。根据通知精神,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不仅要加强自身实验室水质监测质量,还要制定相应的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全省监测质量管理、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

加强自身质量管理,掌握好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监测质量。这就需要加强新仪器设备使用和人才培养,为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由于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设施陈旧、老化、落后,仪器运行环境条件达不到要求,而且相互干扰,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新进的大型仪器设备由于房屋结构不合理、拥挤而无处安放,影响仪器的使用,也无法为组织开展全省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提供条件。因此,要充分发挥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在水质监测管理中的作用,在加强仪器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急需改善省中心的实验室环境条件,进行实验室改造。

5.2 开展吉林省行业培训的需要

新型设备的配备与使用,离不开新仪器方法的研究与开发,方法的制定也是是保障仪器使用率和监测质量的重要条件。人员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方法开发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受环境条件限制一直没有条件对所属分中心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新设备的使用与推广受到较大限制。随着七项管理制度的实施,监测人员培训任务也将逐渐加大,需尽快完善实验场所环境为培训工作创造条件,从而提高人员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吉林省的水环境监测工作水平。

5.3 开展行业人员考核的需要

水利部《水质监测人员岗位技术培训和考核制度》的印发与执行,省级监测机构承担了地市水环境监测机构监测人员部分检测参数的现场考核工作。由于涉及的人员、城市较多,省中心从人员、时间安排等方面考虑,急需一个稳定、条件满足检测要求的技能考评场所来开展全省人员考核工作,提高行业人员考核效率,减轻被考评单位压力与负担。

6 提高吉林省水环境监测科技支撑能力的需要

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具有承担水环境、水生态监测、评价及应用技术研究的职责,因此,加强全省水环境监测科技支撑能力的重任无疑就落在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肩上。由于实验室布局不合理、环境条件落后、日常监测任务重、实验室使用紧张,使得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开展监测技术相关研究缺少必要的实验场地,尤其是生态监测、评价等技术研究缺少必要的实验场所,无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急需改善省中心的环境设施条件并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为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的科研创造有利的实验条件,以加强监测基础研究,提高吉林省水环境监测科技支撑能力。

7 提高水资源质量管理信息化技术手段的需要

随着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管理职能重要性的日益显现,行业管理工作越来越多。省中心的主要职能已由过去的水质监测为主向水环境监测管理转变,但落后的传统信息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根据水资源保护信息化、数字化的框架要求,全面健全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体制,提高现代化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建设一个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全面、高效、能汇集各种监测数据和基础数据并能提供各种水质信息、进行有效质量控制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支持吉林省水质监测的数字化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8 加强饮用水安全监测工作的需要

“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是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新“三定”中明确规定,“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合理配置,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水法》第十二条规定,“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水法》第三十三条及《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第六十一条中也都对“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做出了具体规定。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了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国家、水利政策导向和水利事业发展的方向。

在此形势下,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生命安全,开展了城市饮用水,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与运行,信息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对水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水环境监测显得更为重要,加强区域内重要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监测能力;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及现场仪器设备配置水平;增强应急监测能力。为社会提供科学,准确,公正的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提高水利系统水质监测的整体水平,实现水环境现代化发展成为必然。

加强饮用水安全监测工作,有效应对水污染事件、减缓污染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是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4篇

动态监测的计划由南通市食安委制定并下发,围绕“关注热点、突出重点”的要求,监测品种涵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食品;监测项目突出重要食品污染指标;样品的采集、送检、分析结果以及公告等由南通市卫生监督所完成。

1.1监测品种及来源动态监测按月组织实施,全年计划监测样品2000多份,以农副食品为核心,结合季节特征、消费特点和食品类型,涵盖了大米、食用油、水产品、畜禽肉、蔬菜、调味品、速冻食品、儿童食品、节日食品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60多类食品。此外,针对国内外发现的存在风险食品组织开展专项监测,如“工业明胶事件”后开展的明胶类产品专项监测等等。采样区域覆盖南通市区,以主城区和城郊结合部为主,兼顾城市边缘区域。被采样单位包括大、中、小型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

1.2采样方法及监测项目样品的采集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并按规定实行买样制度;在采样单位的选择上注重兼顾大、中、小型单位;在同类产品的采样中注重不同品牌、不同包装类型的分布。监测项目包括铅、砷、汞、酸价、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以及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

1.3结果评判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0);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235号公告)等。

1.4开展风险评估按月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针对不合格样品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不合格原因,不合格样品的来源,判断不合格样品存在的风险隐患,并通过《南通日报》等媒体对外公布风险评估的结论,消费预警。

2动态监测的创新举措

为了确保动态监测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在动态监测实施过程中,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开拓思路,逐步完善动态监测体系,提高动态监测覆盖率,提升动态监测效能,实现了多项创新举措。①制定动态监测标准操作规程。严格按照监督抽检的规定,运用HACCP理论和方法,南通市卫生监督所对动态监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应标准操作程序,建立了采样、送样、留样、样品确认、结果分析评估以及采样经费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制定了动态监测工作流程,确保动态监测程序合法公平、样品代表性合理科学、监测结果客观公正。②组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中心涵括了南通市疾控中心、南通市质检所以及南通市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检测中心等多家食品检验资质机构,为动态监测样品检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所采样品中,大米、蔬菜、水果等由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检验;水产品由市水产品检测中心检验;畜禽肉产品由市畜产品检测中心检验;其它食品由市疾控中心、市质监所检验,通过分工合作、统筹安排,提高了样品的检验效能,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③开发南通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南通市食安委率先开发出“南通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平台”。该平台由样品检测、检测查询、统计查询、统计报表、数据维护等模块组成,实现了从样品信息录入、送检登记、检测受理到结果录入、报告签发、数据分析等全过程网上流转,解决了监测部门、检验部门、监管部门等不同部门间数据资源共享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动态监测的数据利用率,动态监测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3动态监测的成效

自开展动态监测以来,累计监测食品样品8000多份,开展重点食品专项监测10次,在《南通日报》发表《动态监测结果公告》48期,公示2000多份不合格样品信息,风险预警、消费提示400余次;经南通市食安委办办公室综合协调,通过相关监管部门,责令下架停售20类40余批次产品;形成《动态监测结果分析评估报告》48份,每份报告均从抽检品种、抽检指标、被监测单位等方面对动态监测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结合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累计提出监管建议200多项,为保障当地食品消费安全,提高区域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动态监测的作用

4.1建立预警机制,发挥预警功能动态监测借鉴风险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通报的方法,建立了动态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对不合格食品、不合格原因、不合格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形成消费预警,及时以公告的形式发挥出预警功能,不仅保护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而且发挥出社会监督的作用。同时,借助风险预警,消费提醒,指导消费者合理、健康消费,有效规避和降低了食品安全消费风险,如农药残留的去除方法、食品的选购方法、食品的贮存方法、食源性疾病防控方法等等。

4.2积累基础数据,提供技术支撑动态监测作为南通食品安全监管的新举措,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水平,为食品安全督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也为有效制定食品安全管理政策、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技术依据。此外,多年积累的基础数据,为制定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持。如在水产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食水产品江苏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修订项目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多年积累的水产品监测数据,为技术指标的修订提供了重要依据。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5篇

一是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部属各级预算单位负有对本级和下级预算单位动态监控的职责。但各级预算单位动态监控开展工作不够均衡,部分单位未开展动态监控工作。二是对在监控中下发的疑点问题,有关单位的反馈、整改不够及时,影响了动态监控应取得的成效。

二、结果分析利用不够

目前的动态监控偏重于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而对监控中发现的情况、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综合查找深层次原因、挖掘内部控制漏洞,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等方面还可进一步加强。

三、对完善动态监控机制的建议

目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技术手段得到充分完善的情况下,与技术平台相匹配,要进一步完善动态监控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监督成效。

1.完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2012年年底,水利部出台的《水利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对动态监控职责、手段和方式、内容、程序、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在此基础上,要根据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和监控工作开展等情况,制定具体的动态监控操作、管理规则,对监控工作的具体环节进行明确、规范,优化工作流程,增强监控过程中的问题挖掘能力、提高监控发现问题的解决效率。

2.完善监控方式一是要自动监控与人工监控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运行方式的优势,实行信息系统监控与人工监控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合理、有效的监控分工,制定统一、规范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预警规则,通过信息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初步筛查、分析,直接提出监控问题或为人工监控提供重点监控疑点;人工监控根据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疑点进行分析、判断,提出需核查的疑点信息。其中,动态监控预警规则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全面性、前置性和可操作性,即要将财务基础管理、预算管理、国库支付、政府采购、会计核算、资产管理、项目管理等各方面均纳入预警规则范围进行监控,针对不同的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指标、规则;要通过对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等方式,及早发现风险点,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事前控制;规则的制定要切实符合单位预算执行实际。二是要集中监控与分级监控相结合。水利部作为水利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层级的顶端,可以统一管理监控信息,对纳入监控范围的各类信息进行集中监控。各级所属单位应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利用信息系统开展动态监控,提高动态监控覆盖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效率性,提前发现和消除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减少解决问题的环节,及时规范所属预算单位财务管理行为。

3.完善信息反馈根据监控发现疑点下发疑点信息后,各单位的信息反馈是确定是否存在问题的重要判断依据,也是及时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动态监控疑点信息核查和反馈制度,监控部门要对监控疑点及时整理、及时下达、限时反馈、督促整改;预算单位应认真核查疑点信息反映的情况,真实、完整的反馈信息,对存在的问题立即整改,对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要分析上报。监控部门对反馈信息仍存在质疑的,应采取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核查,确保准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4.完善报告制度动态监控发现的问题涉及部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动态监控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对监控工作开展中遇到的情况进行总结,形成监控工作报告,一是可以通过汇总分析发现的问题,查找管理中应加强的重点环节和内容,为部门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可以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使各级预算单位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三是可以深入分析、思考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提出促进发展的意见、建议。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6篇

2020年是党中央确立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县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晋位赶超的关键之年。2020年水务工作要坚定政治引领,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巩固脱贫成效为统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坚定不移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抓重点、补短板、强监管、夯基础、上水平,奋力开创水务工作新局面,为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工作重点

全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5+4+3”工作思路(5项工程短板、4项行业监管、3项保障提升)为抓手,结合水务工作实际高质量高标准持续推进脱贫攻坚重点项目落实落地。计划投资3.15亿元,建设水平梯田1.3万亩,小流域治理18平方公里,水源工程50处,节水灌溉工程50处,治理河道长度29公里,着重巩固提升2.0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持续夯实水利基础设施开展“重点项目攻坚年”行动,完成水利工程项目投资任务,重点实施五大类项目:

1.狠抓农村饮水项目补质量短板。农村饮水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底线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要全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一是提前谋划。配合做好“十四五”农村饮水相关规划编制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勘察、申报、协调等相关工作。对符合“十四五”规划要求的项目积极配合实施,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工程专业化管护试点建设,建立健全村级饮水安全责任制。二是统筹兼顾。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相关文件要求对全县3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需要新建、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的供水工程进行分类统计,同时做好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工作,做到底数清,分类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及长久有效运行。三是保质保量。积极完成建设任务,一是加快推进2020年首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投资1624.27万元,巩固提升987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利用专项资金597万元,持续对高氟水地区进行改水降氟,基本完成2020年饮水型氟超标改水任务。二是实施2020年农田水利机井配套项目,争取资金1273.95万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5519亩。

2.狠抓移民后扶项目补民生短板。为妥善解决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困难,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不断加大后期扶持资金倾斜力度,保障新时期水利事业健康发展。一是着力编好项目发展规划。认真编制移民后扶项目规划,计划投资1466万元改善9个乡镇21个村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二是着力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资金一旦下达,项目即可实施,动态管理,专款专用,做到后期扶持项目“存储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三是着力规范项目管理。全力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严格项目变更,强化资金监管,依法依规按程序拨付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落实到位。

3.狠抓水旱灾害防御补安全短板。积极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水库、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等方面的安全问题。一是继续推进水库除险加固,抓好黑山口水库、钓鱼台水库水库除险加固遗留问题整改,完善前期准备工作,编制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攻坚行动方案,建立除险加固长效机制,消除水库安全隐患。二是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做好工程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管护资金的落实工作,建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长效运行机制,做到工程有人管、责任有人负、经费能落实,建成一批、验收一批、管好一批。计划投资5000万元治理河道长度29公里,持续巩固治理成果,长期发挥工程效益。三是继续推进山洪灾害防御,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做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制定和完善各项工程抢险应急预案,针对性开展防汛实战演练;落实重点防汛工程包保责任制,防治结合,强化防汛带值班责任制。

4.狠抓水污染防治补生态短板。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一是深入推进河湖长深化改革工作。落实县级河湖长制办公室(县级河湖生态巡查管护中心)机构、人员编制调整;建立定期会商和重点事项即时协调联动机制;建立“河湖生态监管平台”,落实“一河(湖)一策”方案,继续深入地开展好生态环境整治、侵占生态保护红线违法违规房地产项目排查整治、河湖管理范围“清四乱”等回头看行动。3月底前精准解决2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划界成果的共性问题,2020年底完成50-200平方公里的划界。二是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编制县2020-2030年水土保持规划,抓好县内坡耕地治理,总结推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经验,计划投资4141万元,建设水平梯田1.3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18平方公里。三是抓好农村水电绿色发展。积极发挥小滦河梯级水电站工程效益,年底前完成四座水电站竣工验收工作。四是抓好水美乡村建设。加强河湖生态管护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河湖生态监管能力。依法打击涉水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5.狠抓脱贫攻坚补帮扶短板。聚焦贫困村,集中力量开展帮扶工作。一是精准扶贫。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做好定点包联村的摸排统计情况工作,对个别户、边缘户等特殊群体积极采取乡村互助、邻里帮扶等方式解决。二是产业扶贫。以“定点帮扶”为契机,努力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产业化扶贫,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农田机井配套项目及护村护地坝建设项目。

(二)坚持水利行业强监管,切实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贯穿监管责任始终,确保工作不打折扣,标本兼治,由点及面,层层联动。

1.全面加强河湖监管。一是深入推进河湖长深化改革工作,根据市、县河湖生态管护机制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协调相关部门,完成“一办一室一队伍”、“一平台四机制”改革任务,整合部门力量合署办公。二是发挥河湖长作用,贯彻执行县级河长包流域制度,加强河长湖长考核,促进各级河长湖长履职尽责,鼓励每位河(湖)长多走“一公里”。三是完成河道划界竖桩及成果复核、水域岸线规划、采砂规划等编制工作。3月底前精准解决2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划界成果的共性问题;2020年底完成50-200平方公里的划界;6月底完成水域空间控制规划(红线)与自然资源“一张图”管控;6月底完成全县的采砂规划编制。四是巩固好治理成果。各级河长、河湖管理员有效利用河长云APP巡河,确保河长巡河形成常态化,深入推进“清四乱”工作,加强河道采砂综合整治,推动河道砂石资源科学有序开发,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五是加大工程治理,对中小河流、险工险段、沟谷等有序治理,重点围绕脱贫巩固提升打造几条典型的“幸福河”。

2.严格加强水资源监管。坚持“节水优先”,按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要求,抓好三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工作。结合县内水资源现状,按照《省地下水管理条例》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要求,为全面实现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将组织编制我县《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报告》。二是深入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加强非农取用水户计量监控建设、管理和取用水日常巡查;严格水量核定,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做到应核尽核;巩固环保督察“回头看”整改成果。三是继续完善监控设施建设与管理。组织实施2019年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建设的非农取水在线监测59户85个监测点监控项目,完成设备安装和验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未实现在线监控的新建取用水户继续进行计量设施改造安装。

3.突出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全面实施清单管理,推进水土保持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一是加强跟踪检查和验收核查。采取现场检查、书面检查、“互联网+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在建项目全覆盖。现场检查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随机确定检查对象,每年现场抽查比例不低于10%。二是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提升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和手段,及时精准发现、严格认定和严肃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执法、文明执法,防止简单粗暴执法。对存在“未批先建”“未验先投”“未批先弃”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严肃查处。对违反规定陡坡开垦、取土挖砂采石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要依法处罚。三是实行全覆盖动态管理。根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区域监管和省天地一体化遥感监管工作要求,现场复核2020年监管区域扰动图斑,对图斑类型,扰动合规性、建设状态等信息及时核查、及时记录、及时反馈。

4.依法加强水行业综合监管。一是保证全县主要河流水质达标。采取机械和人工打捞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保洁队伍对主城区河道水面和护坡垃圾杂物开展全天候清理,全面改善河道环境面貌。二是严禁污水直排入河。配合环保从源头上抓治理,强化对排污企业特别是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大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严禁污水直排入河,确保地表水国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三是强化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做细做实安全生产日常工作,突出抓好水利生产经营、水利工程建设、水库安全运行、水电站、供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安全检查,深入开展汛期安全生产大排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四是梳理规范招投标流程。强化项目监管职责,规范招投标动作,建立健全制度,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实行全过程管理、监督、服务。五是强化水行政执法。加强水行政综合执法。梳理水行政执法权责清单,做强做实执法队伍;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水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落实水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各项任务。

(三)坚持争先创优上水平,全面提升水利行业形象

1、高站位拓展水利功能,力争“水利+”实践上水平。认真谋划“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前期调研及编制工作;巩固提升脱贫项目成果;协调配合乡镇全方位综合治理县内五大流域。

2、高质效融入发展大局,力争服务保障上水平。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工作总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重点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水污染防治、水源开发利用、水旱灾害防御等重点工程建设。

3、高效能建设水利队伍,力争综合素质上水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岗位所需、人岗适应”的用人原则,注重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坚持打造“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党支部战斗堡垒。

(四)扛起主责,加强党建,有力保障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1、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之舵。全面系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运用“学习强国”平台,大力弘扬新时期水利精神,深化“党旗红”系列活动,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党支部示范阵地。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7篇

根据《关于建立环境保护问题查处整改长效机制的通知》要求,结合本部门承担的环保工作职责,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环境保护和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环境保护工作系列会议精神,对照《2017年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方案》中的重点目标任务、突出环境问题、薄弱环节和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事项中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涉水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制度性建设,通过持续不断努力,消除河道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八乱”现象,基本建成河道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使全市河道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目标,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新跨越提供更加可靠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清淤采砂管理。建立健全采砂管理机构,推动解决执法力量不足、执法经费短缺等问题。责成合同到期砂场迅速清理砂场内的作业设备、存砂、弃料,保证河道行洪安全。河道清理完毕后,坚决禁止挖掘机、铲车等作业设备进入河道,消除偷采隐患,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在河道周边增设宣传牌、发放宣传手册等措施,广泛开展《水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水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治水管水护水意识。(责任单位:水政监察支队、水资源科、防汛办公室)

(二)加强城乡河道综合治理。抓住国家开展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和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的契机,持续开展河道生态化治理,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大力实施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投资3.2亿元,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22项、水系连通工程2项,治理河长73.1公里。年底前在全市所有河流重要位置,分类设置各级河长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责任单位:规划建设科、河长制办公室)

(三)加强河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开展河道岸线利用管理规划编制,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明确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落实分区管理责任;出台《河道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的意见》,抓好河道及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到2020年,全面完成我市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和国营管理单位管理的大中型水库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划定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设立界桩。(责任单位:河长制办公室)

(四)加强水生态修复保护。以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为抓手,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筑坝束水等工程措施、植树种草等植物措施和遮挡覆盖等临时措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少入河入库泥沙量,维护饮用水安全。建立完善水土保持自动监测网络,提升水土流失防治监管能力,实现信息实时传输、资源共享。年底前完成2个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3平方公里。(责任单位:水资源科)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网格化水环境监管体系。贯彻落实好《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精神,组织实施好网格化水环境监管工作,进一步压实监管责任。以市水利局8个职能科室、9个下属单位为主建立一级网格,以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建立二级网格,以乡镇水利服务体系为主建立三级网格,以乡村水管员为主建立四级网格,各网格配备监督员、联络员,按照职责分工抓好任务落实,在全市上下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死角的水环境监管体系。局主管业务科室负责对网格化水环境监管体系运行情况定期调度评估,年终进行考核。(责任单位:水政监察支队、水资源科)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8篇

(1)跨流域调水与流域内用水、流域与区域用水矛盾日益尖锐。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工程从长江调水到我国北方缺水地区,东线工程已于2013年通水,中线工程已于2014年10月通水,“引江济汉工程”已于2014年8月通水。此外,为解决区域缺水问题或满足水生态修复等需要,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还规划了一系列区域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如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湖北省“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安徽省“引江入巢济淮工程”等。而长江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达,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下游地区用水需求巨大。跨流域调水与流域内用水、流域与区域用水矛盾日益尖锐。

(2)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导致流域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尽管目前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高,但部分水资源开发活动已引发了湖泊湿地萎缩、少数支流部分河段脱流干涸、珍稀水生动物濒危程度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一些闸坝建成蓄水后改变了水情,引起局部水域纳污能力下降、水质变差,对生态环境产生的长期、累积影响将逐渐显露。近年来,国务院确定了长江经济带建设,溯江而上,又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贵安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一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国“十二五”规划的13座内陆核电站,有10座布局在长江流域;城镇化建设,宜宾等区域规划的页岩气开发,用水量都将巨大。产业发展布局中,工业园区、化工产业等呈现由下游向中、上游转移的趋势。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布局的发展变化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如何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面临的重要挑战。

(3)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深化水利改革等国家和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水资源管理需要深入分析新形势,落实新要求,找准流域水资源管理定位,推进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在水资源管理中,要严格开展水资源论证工作,发挥“三条红线”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的作用,推动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保障经济转型升级合理用水需求;要狠抓落实,建立和落实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简化行政审批,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督,逐步确立流域、区域和取水户水权,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等。

2管理工作现状

(1)取水许可管理。目前,长江委保有取水许可证144套,约占流域总发证套数62000多套的0.2%,总许可取水量11000亿m3,约占流域总发证许可取水量30000多亿m3的37%,其中,河道内取水许可证29套,许可取水量10600亿m3;河道外取水许可证115套,许可取水量400亿m3。几年来,长江委进一步规范了水资源论证制度,落实了施工用水取水许可、延续取水评估和取水许可证换发制度;加强了对委管取用水户的培训和监督检查,规范其取水行为和受委托监管单位日常监督管理内容和责任。

(2)流域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工作。长江委已制订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并报送水利部;完成了汉江、嘉陵江、岷江、沱江和赤水河的水量分配方案,正在开展金沙江、牛栏江、乌江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工作;另外,还组织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方案》。长江委将逐步推进河流及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统一调度,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澜沧江水量调度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2012,2013年澜沧江枯水期水资源统一调度;正在研究长江大通以下引江调度与管理,积极推动下游引江工程统一调度;长江流域第一批(汉江、嘉陵江、金沙江、牛栏江、氵舞水、水阳江、澜沧江)和第二批(长江下游干流、乌江、洞庭湖、鄱阳湖等)江河水量调度方案编制已列入水利部计划。目前,长江流域已基本建立了规划水资源论证体系,开展了工业园区、城市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和河流规划等四大类型论证工作。

(3)流域水资源监测评估工作。根据《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12-2014年)》,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及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长江委以长江流域片现有54个国控省界断面水量监测点为基础,从2012年起组织编制了《长江流域重要控制断面水资源监测通报》(月报、年报),并从2014年起启动了长江流域省界年度水资源监测数据分析评价工作,为水资源管理监督考核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4)汉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按照2012年12月水利部批复的《汉江流域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方案》,明确了建立汉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监督管理与评估制度等六大任务。长江委成立了工作协调组,编制了汉江试点工作实施计划,明确了分工,细化了任务,确保试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3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在取水许可、流域水资源配置和调度、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①落实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的限批条件尚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尚未纳入取水许可管理;②跨省河流水量分配工作尚未完成,国务院已明确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三条红线”指标,但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区(不含红河)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方案尚未批复,已下达的各省区用水指标如何与流域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以及正在推进的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有效衔接,尚需进一步研究落实;③机构和队伍、经费和技术支撑、水资源监测能力等还非常薄弱。面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深入推进,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水资源管理还需从以下6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1)建立电调服从水调的水资源调度秩序。《水法》明确规定流域机构要“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实施水量统一调度”;《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提出流域管理机构要“依法制订和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并强调“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一经批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部门等必须服从”。但目前,水资源统一调度,特别是电调服从水调的水资源调度秩序尚未建立,导致水资源利用矛盾日益凸显,供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例如,2014年,上海市水务局提出了关于增加长江大通下泄流量应对咸潮入侵解决上海市供水困难局面的要求,四川攀枝花市水务局提出了请求协调解决沿江取水难等问题;另外,“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鱼类自然繁殖问题,缓解汉江中下游“水华”和鄱阳湖、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生态调度问题,都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迫切需要建立统筹协调电网、取用水户、水力发电工程、航运、跨流域调水的水资源调度会商制度和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制度,协调好水电站生产、群众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形成电调服从水调的水资源调度秩序。

(2)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考核的流域工作机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涉及取水许可、水资源配置和调度、“三条红线”考核等多个方面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其中,“三条红线”考核迫在眉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2013〕2号)、《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水资源〔2014〕61号)相继实施。目前,水利部已着手开展2013年考核工作,一些省份编制和上报了自查报告,但水利部尚未明确流域机构“三条红线”考核的职责。胡四一副部长在2014年召开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各流域机构要整合流域内相关力量,按照统一部署,配合做好考核技术核查与现场抽查等工作。面临紧迫的“三条红线”考核管理形势,长江流域亟待建立流域考核工作机制。

(3)落实和探索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资源管理着力点。结合流域机构管理职能和长江流域的实际,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流域重要水利水电工程、水系节点、重要城市、省界4类流域控制断面最小下泄生态基流流量管理,河湖连通工程和闸坝生态调度,节水减污等内容。目前,结合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长江委管理的水利水电工程,虽然逐步明确了最小下泄流量,但存在控制断面最小下泄流量监测和监督措施缺乏,生态调度条件不明确、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流域机构节水工作主要局限于指导性工作,整体推动流域节水减污缺乏有效的工作抓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资源管理着力点尚待进一步落实和探索。

(4)加强水资源监测评估能力和工作。①控制断面监测设施亟待配套完善。多年来,长江流域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方面投入较少,监测能力薄弱;为防汛抗旱服务而建立的河流水文监测站网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考核的需求,严重制约了长江委流域水资源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②长江委管理的取水户监控系统亟待建立和完善,目前还有大量的取用水户尚未纳入监测。③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长江委经与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按照就近管理的原则,将绝大部分委管取用水户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委托给了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少部分重大取水工程和跨省界取水工程由委相关单位(水文局、丹管局、陆管局)实施日常监管。目前地方监测队伍和长江委水资源监督管理队伍也十分薄弱。④监测制度尚需按照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

(5)加强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规划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和支撑力度不够,一些重要跨省支流综合规划、专业规划和区域规划尚未编制或批复,已经批复和编制的规划存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和工程规划脱节的现象。水资源管理公报、年报编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长江流域水资源相对丰沛,相关部门普遍对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示范和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6)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资源管理任务日益繁重,但长江委水资源管理人员偏少,尚未成立支撑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水资源管理中心,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地方各级水资源管理人员更加缺乏,多数地方甚至尚未配备专职水资源管理人员,难以承载日益繁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4思路及对策

长江流域近期水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是:上游重点抓蓄水工程管理,中游重点抓汉江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管理,下游重点抓沿江大型引江工程管理;流域重点抓“三条红线”控制、水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水资源监督管理等。近期围绕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推进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扎实抓好现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水法》确立了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赋予了流域机构的法定管理地位,确立了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节水“三同时”制度、计量收费和超额加价制度等。限于人力财力投入问题,目前水资源法律法规确定的各项制度并未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在当前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大背景下,切实落实《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比任何管理制度的创新都更显重要。

(2)建立电调服从水调的水资源统一调度秩序。以单个水库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蓄水计划和调度方案审查、审批为抓手,明确最小下泄流量等工程调度运用条件,做好单一工程水资源调度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梯级调度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省界断面、重要水利工程、流域水系控制节点、重要城市4类控制断面的监测和监督管理,逐步构建电调服从水调的流域水资源调度秩序。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加强蓄水工程蓄水计划与调度管理,结合蓄水工程延续取水,协调梯级工程之间蓄泄关系,完善已办理取水许可的蓄水工程调度运行方案,确立单一水库电调服从水调的秩序。②逐步推进澜沧江、汉江、嘉陵江等河流水资源统一调度,积极探索建立汉江流域和金沙江中下游等水量调度联席会议制度。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启动汉江水量调度监督检查工作,逐步形成涵盖全流域的水量调度监督检查制度。

(3)探索建立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全力以赴完成汉江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试点各项工作,总结试点工作在体制机制、技术支撑、监督监控等方面的经验。进一步配合水利部组织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指标核算工作。按水利部统一部署,对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复核评估和典型抽查复核工作。在分析总结2013年度考核工作的基础上,开展2014~2016年度相关省区考核评估工作,并逐步形成长江委考核能力和工作机制。

(4)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资源管理工作。①加强流域节水减污管理工作。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完成流域内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第四批试点的验收工作,配合水利部水资源司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复核工作,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事后监督管理;开展长江流域“十三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开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定额评估工作,加强流域用水定额管理;逐步开展各行业《节水措施方案》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用水单位的节水管理,推动委管取水户节水,力求以点带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配合水利部和工信部开展节水工艺、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建立流域节水专家库;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开展节水宣传工作。②推进流域重要控制断面最小下泄流量管理工作。加快流域重要水利水电工程、水系节点、重要城市、省界4类断面的监测系统建设,加强控制断面最小下泄流量监管。③推动开展河湖连通工程和重要调蓄工程生态调度工作。着力推动开展生态调度需求研究,以及沿江闸站、河湖连通工程和金沙江梯级、丹江口水库等重要水利工程生态调度工作,保障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合理水位。

(5)加强水资源配置管理,保障经济转型升级的合理用水需求。首先优化配置水资源。积极争取水利部批复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方案;在完成第一批汉江、嘉陵江、岷江、沱江及赤水河水量分配方案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第二批金沙江、牛栏江、乌江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工作,推动开展第三批河流水量分配工作;继续推进其他生态敏感、供用水紧张的跨省中小河流水量分配工作;积极推进水资源规划论证工作,从宏观上引导经济社会高效用水、合理布局生产力;继续推进重庆两江新区水土片、龙盛片水资源规划论证工作;结合汉江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开展谷城等5个县城、安康市等5个地级市和汉中市航空工业园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争取经费,继续开展河流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推进长江规划经济带、重化工建设布局、核电布局等与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关系密切项目的水资源规划论证工作。其次,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严把水资源论证质量关,促进新建项目符合经济转型发展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把好延续取水评估关,促进项目节水升级,从严核定项目取水量,明确委管取水户取水权,适时探索开展水权交易。同时,加强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总结,全面规范和落实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加强行政审批的事中和事后监督,对取水许可批复的建设项目,建立项目建设跟踪制度,完成委管取水户第一轮监督检查工作,推动落实取水许可管理各项制度措施。

(6)加强管理能力建设和基础工作。①大力推进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促进2014年完成的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控能力一期建设形成监控能力,推进建设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控能力二期建设;积极争取开展西南诸河和汉江流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明确取水户取水计量和水资源监测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形成流域水资源监控断面和取水户、沿江取用水口门实时监测能力。②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充实水资源管理队伍。③积极组织水资源费征收项目的申报工作,为水资源管理工作做好技术支撑。④加强公报、年报编制工作,逐步推行用水大户逐一统计和典型样本推求相结合的方法,强化数据结果合理性分析和复核工作,进一步提高公报、年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⑤提升监督管理能力,完善监督队伍建设,逐步理顺流域水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推动长江委专业化的取水许可监督队伍建设,敦促地方保障监督人力和监督经费,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要求,对监督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提升监督管理能力。

(7)加强跨流域调水工程管理。以《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国务院647号令)规定的长江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度可调水量和水量调度应急预案管理职责为抓手,协调好汉江水资源调度、丹江口水库和引江济汉调度的关系,逐步构建长江委中线工程水资源调度管理机制。着手开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2015年度可调水量报告编制和审查工作,协调淮委开展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2015年度可调水量报告编制和审查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和调度管理制度。

5结语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自动化管理 泵站

1、国内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对于水利工程的专题信息系统研究主要侧重于具体工程的实际应用方面,而且侧重点在局部、底层业务管理实现方面,而没有从国家层面上对各个专题信息系统的共性与特性方面进行研究;而对于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研究则侧重于水利工程信息本身的采集、加工、网络化管理以及水利资源的信息集成研究方面,而缺乏对水利工程各业务管理与其所需信息的关系的研究,因为信息的产生、加工形成于水利工程具体的业务管理,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业务管理流与信息流的融合,就达不到水利工程高效管理的目的。

1.1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研究主要存在的不足

①我国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和规划。各相关部都只按各自管理需要进行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缺乏整体的理论体系、规划和规范标准,导致各部门之间数据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重复建设多“,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②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整体的信息技术体系模式规范。虽然信息技术己普遍应用于具体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但是缺乏水利工程自动化共性和特性研究,没有形成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模式规范。③我国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尚未形成全局的建设方案和发展战略。由于我国水利工程自动化没有规范性的管理业务流程以及一体化的数据技术等规范,导致其规划性的建设方案和发展战略研究匾乏。

1.2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还需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从水利工程管理层次角度来看,需建立基于国家与地方立足点的统一水利工程自动化管理方案,确定水利工程专题自动化管理的共性与特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符合专题业务管理流程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实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在纵向(国家与地方)和横向(各业务管理模块)传递的畅通性。②从水利工程管理功能角度来看, 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不仅要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的顺利进展,同时也要实现对其建设实施评估与监督的有性来确保其建设成效,另外就是实现对水利资源的动态监测管理,从而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③从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建设理论来看,需研究水利工程自动化基础理论、水利工程自动化主体理论及水利工程自动化建设支撑理论等组成的理论体系,从而形成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针对微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2.1 对水泵机组的监测控制

泵站中水泵机组作为重要的能源转换机电设备载体, 主要由同步电动机和水泵两大系统组成。在水泵机组开机时,微机自动化监控系统应首先打开防洪闸门, 实时启动清污机运行, 并动态检测同步电动机组励磁系统是否具有良好的运行工况。当自动化系统通过内部自动判断程序确定各类启动条件均满足预设参数要求时, 方能进入开机控制程序。水泵机组在正常启动后进入实际运行过程中, 微机自动检测系统就会进入实时检测动态控制程序, 通过相关传感器元件动态监测机组各机构元件的工况特性数据, 通过内部运算程序的动态分析判断,随机记录并实时调节,保证机组处于最优运行工况。系统在自动自检过程中,如发现系统故障时,会实时操作相应执行机构完成事故跳闸或报警动作。

2.2 对公用辅机系统的监测控制

油、气、水等公用辅机系统是水泵机组能够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系统。微机自动监控系统会动态采集各类公用辅机系统的运行特性数据,如采集油系统的油压力、供油量、供油时间等, 当微机系统检测到油压降低到预设下限值时, 监测控制系统就会自动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自动启动高压备用油泵完成自动加油工作;而当油压上升到预设的上限值时, 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跳闸信号, 操作油泵系统的控制开关, 完成停止加油工作。同时, 在对油系统进行控制时,可以利用内部DSP数据处理单元动态记录所加的油量、加油时间等数据, 为工作人员对油系统运行性能分析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信息。同理,监控系统还可以对气、水等系统工作状态、压力等参数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和实时判断, 保证所有公用辅机系统具有良好的运行工况。

2.3 对励磁系统的监测控制

微机监测控制系统上位机在机组启动和运行过程中, 可以实时显示和记录现地励磁装置晶闸管元件的运行参数。工作人员在上位机上可以按照调度要求, 设定任意闭环调节,以完成机组恒功率因素运行、恒电流运行、恒无功功率运行等运行工况状态的实时调节切换。在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中, 设置了中控与现地相互备用的综合调节方式, 当微机系统上位机出现故障时, 运行人员可以将执行权交由现地的励磁综合控制单位, 通过可视化人机互通触摸屏系统在现地通过键盘或触摸软电子按钮对励磁系统进行直接调节, 提高机组运行可靠性。当同步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失步”、“励磁保护跳闸”、“励磁失控”、以及“励磁控制系统内部故障”时,微机监控系统不仅会通过上位监控系统以声光等报警信号提醒中控运行人员进行相应故障单元排查, 同时还会在现地触摸屏系统中进行显示报警,防止人员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2.4 对保护系统的监测控制

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与水泵机组自动化保护装置相互搭配, 实现同步电机纵差、过流、低频率、零序差动、失磁、失步、低功率等跳闸保护。同时通过多种运行模式切换, 实现泵站主变、站用变、以及同步电动机间的灵活搭配完成以上多种保护功能。在对机组进行监测时,除计量水泵机组所消耗电量外, 还可以监测水泵机组上下导瓦、推力瓦、水导瓦等部件的温度、励磁特性参数、励磁系统运行工况等数据信息,并通过内部DSP数据处理单元,生产相应调节控制信号和保护命令, 保证水泵机组高效稳定的运行。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还具备智能预测判断功能, 系统内部程序可以利用历史运行数据、波形等参数信息,通过内部智能判断功能程序, 形成相应的故障预测决策, 便于工作人员及早发现系统运行内部存在的安全隐患, 有效提高机组运行可靠性。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还可以将所获得的实时数据信息通过通信交换机,利用信号远传通信通道,构筑区域泵站群的动态监测控制保护和远程调度系统,保证区域泵站群具有良好的运行工况。

2.5 泵站全局可视化监视

在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上位机可视化人机互通界面上, 设置了整个泵站的电气主接线、主变监视、水泵机组单元监视、开机判断闭锁流程图、停机判断闭锁流程图、油气水等公用辅机系统、闸门控制系统等层次重叠菜单画面。泵站运行管理人员只需通过鼠标直接选取上位机上各功能菜单选项, 就可以对整个泵站系统的运行工况状态和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便于其制定高效合理的运行调度计划。为了便于管理, 在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中为每个运行管理人员都设置了自己的密码, 只有在管理界面上输入正确的个人信息后, 方能通过监控系统对整个泵站系统进行管理。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中还设置了多层防护闭锁程序, 有效防止人为误操作事故发生, 保证整个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水利工程 自动化控制 应用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各水利枢纽纷纷进行计算机综合自动化改造和建设。其原有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水利枢纽管理和运行的需要, 急需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水利枢纽计算机信息建设管理,以提高水利行业生产力水平,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

一、水利工程自动化控制应用

1 对水泵机组的监测控制

泵站中水泵机组作为重要的能源转换机电设备载体, 主要由同步电动机和水泵两大系统组成。在水泵机组开机时,微机自动化监控系统应首先打开防洪闸门, 实时启动清污机运行, 并动态检测同步电动机组励磁系统是否具有良好的运行工况。当自动化系统通过内部自动判断程序确定各类启动条件均满足预设参数要求时, 方能进入开机控制程序。水泵机组在正常启动后进入实际运行过程中, 微机自动检测系统就会进入实时检测动态控制程序, 通过相关传感器元件动态监测机组各机构元件的工况特性数据, 通过内部运算程序的动态分析判断,随机记录并实时调节,保证机组处于最优运行工况。系统在自动自检过程中,如发现系统故障时,会实时操作相应执行机构完成事故跳闸或报警动作。

2 对公用辅机系统的监测控制

油、气、水等公用辅机系统是水泵机组能够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系统。微机自动监控系统会动态采集各类公用辅机系统的运行特性数据,如采集油系统的油压力、供油量、供油时间等, 当微机系统检测到油压降低到预设下限值时, 监测控制系统就会自动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自动启动高压备用油泵完成自动加油工作;而当油压上升到预设的上限值时, 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跳闸信号, 操作油泵系统的控制开关, 完成停止加油工作。同时, 在对油系统进行控制时,可以利用内部DSP数据处理单元动态记录所加的油量、加油时间等数据, 为工作人员对油系统运行性能分析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信息。同理,监控系统还可以对气、水等系统工作状态、压力等参数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和实时判断, 保证所有公用辅机系统具有良好的运行工况。

3 对励磁系统的监测控制

微机监测控制系统上位机在机组启动和运行过程中, 可以实时显示和记录现地励磁装置晶闸管元件的运行参数。工作人员在上位机上可以按照调度要求, 设定任意闭环调节,以完成机组恒功率因素运行、恒电流运行、恒无功功率运行等运行工况状态的实时调节切换。在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中, 设置了中控与现地相互备用的综合调节方式, 当微机系统上位机出现故障时, 运行人员可以将执行权交由现地的励磁综合控制单位, 通过可视化人机互通触摸屏系统在现地通过键盘或触摸软电子按钮对励磁系统进行直接调节, 提高机组运行可靠性。当同步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失步”、“励磁保护跳闸”、“励磁失控”、以及“励磁控制系统内部故障”时,微机监控系统不仅会通过上位监控系统以声光等报警信号提醒中控运行人员进行相应故障单元排查, 同时还会在现地触摸屏系统中进行显示报警,防止人员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4 对保护系统的监测控制

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与水泵机组自动化保护装置相互搭配, 实现同步电机纵差、过流、低频率、零序差动、失磁、失步、低功率等跳闸保护。同时通过多种运行模式切换, 实现泵站主变、站用变、以及同步电动机间的灵活搭配完成以上多种保护功能。在对机组进行监测时,除计量水泵机组所消耗电量外, 还可以监测水泵机组上下导瓦、推力瓦、水导瓦等部件的温度、励磁特性参数、励磁系统运行工况等数据信息,并通过内部DSP数据处理单元,生产相应调节控制信号和保护命令, 保证水泵机组高效稳定的运行。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还具备智能预测判断功能, 系统内部程序可以利用历史运行数据、波形等参数信息,通过内部智能判断功能程序, 形成相应的故障预测决策, 便于工作人员及早发现系统运行内部存在的安全隐患, 有效提高机组运行可靠性。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还可以将所获得的实时数据信息通过通信交换机,利用信号远传通信通道,构筑区域泵站群的动态监测控制保护和远程调度系

统,保证区域泵站群具有良好的运行工况。

5 泵站全局可视化监视

在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上位机可视化人机互通界面上, 设置了整个泵站的电气主接线、主变监视、水泵机组单元监视、开机判断闭锁流程图、停机判断闭锁流程图、油气水等公用辅机系统、闸门控制系统等层次重叠菜单画面。泵站运行管理人员只需通过鼠标直接选取上位机上各功能菜单选项, 就可以对整个泵站系统的运行工况状态和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便于其制定高效合理的运行调度计划。为了便于管理, 在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中为每个运行管理人员都设置了自己的密码, 只有在管理界面上输入正确的个人信息后, 方能通过监控系统对整个泵站系统进行管理。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中还设置了多层防护闭锁程序, 有效防止人为误操作事故发生, 保证整个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二、水利工程的自动化控制管理

1 提高全社会对水利工程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了解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重大意义。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水利工作人员从信息社会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到实现水利工程

信息化的总要性和迫切性。

2 加快培养水利工程人才的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培养大量信息化人才。如何培养信息化人才就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通过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根据水利工程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不同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水利工程人才的需求,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培训,加强对水利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现代水利工程理论与知识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掌握基本知识。

3 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立法,加大对计算机犯罪的惩处力度,从法律层面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企业必须克服“重建设轻安全、重技术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思想,逐步建立以“检查与管理、保密与防护、检测与防治、测评与服务”为基本架构的安全管理和技术系统,通过管理和技术两种手段,使水利工程实施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可以包括建立严格的系统加密措施、建立严格的数据存贮措施、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等。

4 将强软件系统的管理。当水利工程不再是孤立的系统,而与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它与其他业务系统和外界连接,可以直接从其他系统读取数据,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水利工程的报告也可以采用电子联报方式进行实时报告,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有用的水利工程的动态信息进行决策,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水利自动化工程是指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水利信息自动采集和水利设施自动控制的专项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水利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环境和技术支持,水利自动化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水文测报、洪水调度、大坝监测、水质监测等水利建设的各个方面,大幅提升了水利现代化管理水平,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艳.山西引黄工程全线自动化系统浅谈[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1)

[2] 莫成全.浅析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11(03)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多目标 安全监控 防洪调度 优化调度 复拟合模型

1 研建系统目的

当前水安全和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建立兼顾防灾和水资源优化管理的保障系统,是现代水利和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安全问题特别是因洪水、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工程结构隐患和异变等因素所引发的突发事故,其危害巨大,而传统单目标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尚缺乏对此类突发事故的实时防范能力,也欠缺监测、控制和水资源管理一体化的功能.因此而研建的水库大坝多目标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其目的是通过对水情及大坝安全的动态监测、预报,及时发现事故尤其是突发事故先兆,迅速做出反应,实时给予决策支持并实施自动控制,为工程和相关地区提供安全保障;为管理部门提供多层次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手段,在兼顾防灾和水资源优化调度基础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

2 系统结构

系统是多目标监控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优化结合.由现场测控网络、计算机局域网和互联网三级网络连接现场测控层、工程管理层和管理中心.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结构

测控网络因地制宜采用现场总线加光缆通信或无线通信.现场各类测控仪表通过自研的通信匹配器集中连接到远程测控执行模块.各测控模块以RS485总线连接到本地远程终端单元(RTU).分散在各工程建筑物和库区遥测站的RTU以光缆、电缆或数传电台与中控室的监控计算机联网.

工程管理层局域网连接服务器、在线监控机、离线管理机和其他工作站.

工程管理层服务器上建立网站,配置远程查询服务软件系统.通过互联网为管理中心、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远程查询和决策支持手段.

3 在线监控系统

在线监控系统主要执行以下任务.

3.1 值班监控

值班监控任务包括水情监测与分析,在大型模拟屏显示实时水、雨、工情,防洪警戒,大坝关键部位安全监测、实时预报及安全性评判,按水情与调度方案执行自动控制.

3.2 水情监测

水情监测信息通过网络被系统共享,是系统执行水情预报、防洪安全监控、大坝及周边安全监测、水库运行与水资源调度以及工程和区域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的重要依据.

在线监控机接收和采集水、雨情数据,经处理后,写入水、雨情实时和时段数据库;定时启动水情预报模型进行水情实时预报作业.根据监测水情和水情预报,执行防洪安全监控.

采用动态自适应模型技术,提高短期水情预报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使水情信息有效地用于防灾和水资源管理.

3.3 大坝安全监测

定时对各大坝和其他水工建筑物及周边各监测点巡测或临时召测,数据经检验和初步处理后存入实时数据库.利用预报模型和相关的水情信息对大坝安全监测点实时预报并根据安全监控指标评判安全度.

采用复拟合模型技术和动态跟踪模型技术建立安全监控模型和安全监控指标.

3.4 专家系统支持下的防洪在线决策支持和闸站调控

在汛期,当预报坝前水位将要超过警戒值时,系统发出声光警报并驱动安全监控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收集有关水、雨、工情,从模型库调用调洪分析等模型,检索知识库内的知识与规则,经推理演绎,给出兼顾防洪与兴利效益的泄洪调度方案、预报行洪过程、建议安全措施、提供修改方案参考资料、灾害风险评估等.方案获准后,专家系统连接闸门自动控制系统,执行泄洪过程监控.

所开发的安全监控专家系统是在线决策控制型人工智能系统.它完全由信息驱动,全自动执行演绎推理和监控.其主要目标是当危及大坝及下游安全的事件可能发生之前做出判断与决策,并执行自动控制.

4 信息管理

配置在管理计算机上的管理系统具有数据管理、数据处理、资料解释、调度管理功能;服务器上配置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远程查询服务系统.信息管理功能结构见图2.

图2 信息管理功能结构

5 安全监控模型技术

研究开发多目标动态安全监控所需要的监控模型技术,其目的是:提高模型的仿真度和延伸预报准确度;开发可以跟踪并预报监控对象异常变化的动态跟踪模型技术.这对于防范异变性突发事故特别重要.

这些模型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多个水利工程的实时安全监控和安全分析,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5.1 复拟合模型

按传统方法建立模型时,通常采用时段平均或取离散时刻等概略方法代表外荷载对效应量的滞后作用,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上是非线性连续的滞后作用,模型的延伸预报精度较差.采用复拟合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复拟合是指:用不同多项式拟合各外荷载对效应量的滞后作用过程,用这些多项式线性组合来拟合效应量观测序列.建立复拟合模型的技术要点是:经过相关趋势分析和相关频谱分析,分别确定各种外荷载量同效应量之间的相关性、滞后相位差和滞后影响时段长度.用影响梯度函数模拟在滞后影响时段,外荷载对效应量的非线性影响过程;再用包含影响梯度函数的高阶多项式来模拟该时段连续叠加滞后作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仿真模拟滞后作用这一难点.复拟合模型最终形式为表征各种外荷载作用过程的多项式以及时效函数的线性组合.

复拟合模型已被应用于许多特大和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安全分析评价和联机实时安全监控.应用效果表明,它具有以下优点:模型有较明确、合理的物理解释意义,模型拟合精度好,延伸预报准确(见图3正常状态段,即10月前的预报过程线).

图3 复拟合模型预报、动态自适应模型预报与监测值对比过程线

5.2 动态自适应模型

传统安全监测模型属静态模型,反映监测对象和水、情、工情以往一般变化规律,不能识别和跟踪预报包括突发事故的异常现象,不适宜动态高精度短期预报.

对于水工结构物安全监控,为跟踪预报并防范突发事故,需要分析结构物发生异变的破坏机制.存在缺陷或已老化的结构物,某些部位即使其局部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但在长期交变或突变应力作用下,其材料有可能进一步老化、恶化,并可能发生突变以至破坏.对于大坝及周边这样的监控对象,这类破坏事故反映在沿破坏方向变化量和变化速率的增大,直到超过其破坏临界值或安全监控值.破坏先兆可能提前数小时甚至更早出现.因此,通过连续跟踪预报和动态监控,有可能对事故予以防范.

基于上述考虑而研究开发的动态自适应模型技术,其技术要点包括:采用常规方法建立预报/监控模型;模型运行中采用误差传递法进行自我学习,优化积累信息;每次预报作业时,根据新的监测信息和预报偏差动态修正模型,以适应监控对象的变化,实现动态跟踪;相应的安全监控指标取设计临界值,如计算最大应力、应变等.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多目标 安全监控 防洪调度 优化调度 复拟合模型

1 研建系统目的

当前水安全和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建立兼顾防灾和水资源优化管理的保障系统,是现代水利和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安全问题特别是因洪水、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工程结构隐患和异变等因素所引发的突发事故,其危害巨大,而传统单目标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尚缺乏对此类突发事故的实时防范能力,也欠缺监测、控制和水资源管理一体化的功能.因此而研建的水库大坝多目标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其目的是通过对水情及大坝安全的动态监测、预报,及时发现事故尤其是突发事故先兆,迅速做出反应,实时给予决策支持并实施自动控制,为工程和相关地区提供安全保障;为管理部门提供多层次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手段,在兼顾防灾和水资源优化调度基础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

2 系统结构

系统是多目标监控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优化结合.由现场测控网络、计算机局域网和互联网三级网络连接现场测控层、工程管理层和管理中心.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结构

测控网络因地制宜采用现场总线加光缆通信或无线通信.现场各类测控仪表通过自研的通信匹配器集中连接到远程测控执行模块.各测控模块以RS485总线连接到本地远程终端单元(RTU).分散在各工程建筑物和库区遥测站的RTU以光缆、电缆或数传电台与中控室的监控计算机联网.

工程管理层局域网连接服务器、在线监控机、离线管理机和其他工作站.

工程管理层服务器上建立网站,配置远程查询服务软件系统.通过互联网为管理中心、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远程查询和决策支持手段.

转贴于  3 在线监控系统

在线监控系统主要执行以下任务.

3.1 值班监控

值班监控任务包括水情监测与分析,在大型模拟屏显示实时水、雨、工情,防洪警戒,大坝关键部位安全监测、实时预报及安全性评判,按水情与调度方案执行自动控制.

3.2 水情监测

水情监测信息通过网络被系统共享,是系统执行水情预报、防洪安全监控、大坝及周边安全监测、水库运行与水资源调度以及工程和区域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的重要依据.

在线监控机接收和采集水、雨情数据,经处理后,写入水、雨情实时和时段数据库;定时启动水情预报模型进行水情实时预报作业.根据监测水情和水情预报,执行防洪安全监控.

采用动态自适应模型技术,提高短期水情预报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使水情信息有效地用于防灾和水资源管理.

3.3 大坝安全监测

定时对各大坝和其他水工建筑物及周边各监测点巡测或临时召测,数据经检验和初步处理后存入实时数据库.利用预报模型和相关的水情信息对大坝安全监测点实时预报并根据安全监控指标评判安全度.

采用复拟合模型技术和动态跟踪模型技术建立安全监控模型和安全监控指标.

3.4 专家系统支持下的防洪在线决策支持和闸站调控

在汛期,当预报坝前水位将要超过警戒值时,系统发出声光警报并驱动安全监控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收集有关水、雨、工情,从模型库调用调洪分析等模型,检索知识库内的知识与规则,经推理演绎,给出兼顾防洪与兴利效益的泄洪调度方案、预报行洪过程、建议安全措施、提供修改方案参考资料、灾害风险评估等.方案获准后,专家系统连接闸门自动控制系统,执行泄洪过程监控.

所开发的安全监控专家系统是在线决策控制型人工智能系统.它完全由信息驱动,全自动执行演绎推理和监控.其主要目标是当危及大坝及下游安全的事件可能发生之前做出判断与决策,并执行自动控制.

4 信息管理

配置在管理计算机上的管理系统具有数据管理、数据处理、资料解释、调度管理功能;服务器上配置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远程查询服务系统.信息管理功能结构见图2.

图2 信息管理功能结构

5 安全监控模型技术

研究开发多目标动态安全监控所需要的监控模型技术,其目的是:提高模型的仿真度和延伸预报准确度;开发可以跟踪并预报监控对象异常变化的动态跟踪模型技术.这对于防范异变性突发事故特别重要.

这些模型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多个水利工程的实时安全监控和安全分析,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5.1 复拟合模型

按传统方法建立模型时,通常采用时段平均或取离散时刻等概略方法代表外荷载对效应量的滞后作用,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上是非线性连续的滞后作用,模型的延伸预报精度较差.采用复拟合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复拟合是指:用不同多项式拟合各外荷载对效应量的滞后作用过程,用这些多项式线性组合来拟合效应量观测序列.建立复拟合模型的技术要点是:经过相关趋势分析和相关频谱分析,分别确定各种外荷载量同效应量之间的相关性、滞后相位差和滞后影响时段长度.用影响梯度函数模拟在滞后影响时段,外荷载对效应量的非线性影响过程;再用包含影响梯度函数的高阶多项式来模拟该时段连续叠加滞后作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仿真模拟滞后作用这一难点.复拟合模型最终形式为表征各种外荷载作用过程的多项式以及时效函数的线性组合.

复拟合模型已被应用于许多特大和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安全分析评价和联机实时安全监控.应用效果表明,它具有以下优点:模型有较明确、合理的物理解释意义,模型拟合精度好,延伸预报准确(见图3正常状态段,即10月前的预报过程线).

图3 复拟合模型预报、动态自适应模型预报与监测值对比过程线

5.2 动态自适应模型

传统安全监测模型属静态模型,反映监测对象和水、情、工情以往一般变化规律,不能识别和跟踪预报包括突发事故的异常现象,不适宜动态高精度短期预报.

对于水工结构物安全监控,为跟踪预报并防范突发事故,需要分析结构物发生异变的破坏机制.存在缺陷或已老化的结构物,某些部位即使其局部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但在长期交变或突变应力作用下,其材料有可能进一步老化、恶化,并可能发生突变以至破坏.对于大坝及周边这样的监控对象,这类破坏事故反映在沿破坏方向变化量和变化速率的增大,直到超过其破坏临界值或安全监控值.破坏先兆可能提前数小时甚至更早出现.因此,通过连续跟踪预报和动态监控,有可能对事故予以防范.

基于上述考虑而研究开发的动态自适应模型技术,其技术要点包括:采用常规方法建立预报/监控模型;模型运行中采用误差传递法进行自我学习,优化积累信息;每次预报作业时,根据新的监测信息和预报偏差动态修正模型,以适应监控对象的变化,实现动态跟踪;相应的安全监控指标取设计临界值,如计算最大应力、应变等.

应用效果表明,动态自适应模型适用于安全监控对象发生非正常规律的变化情况下进行跟踪和预报;也适用于水情、工情多变,无定常规律条件下的短期水情跟踪预报.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水生态 监测 辽河保护区

前言

近年来,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辽河保护区内的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期工作。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为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水质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1、水生态监测的概念

1.1水生态监测的概念

水生态监测是指为了解、分析、评价水生态而进行的监测工作。水生态监测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分析、评价水体等的生态状况和功能,监测的范围应包括水体及陆地上的植被等;监测内容包含湖泊水文形态、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质量要素。一般的概念上,水生态监测涵盖了水质监测和生态(生物)监测[1-2]。。

1.2水生态监测的指标筛选

水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与确定是进行水生态监测的前提,应遵循代表性、敏感性、综合性、可行性、简易化、可比性、灵活性、经济性、阶段性、协调性、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的原则。

(1)景观指标。景观指标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包括:悬浮物、水味、水面漂浮物、水色(选测)。

(2)营养盐状况指标。水体的营养盐状况指标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叶绿素、NH3-N、总氮、总磷。

(3)理化环境状况指标。 理化指标反映生物生存的外界环境条件,是指采用各种仪器和分析化学方法,直接分析测定水体中有害物质和它们的浓度。这类指标比较快速、灵敏,不仅能确定有害物质的种类,还能准确测定它们的含量。包括:pH、悬浮物、总硬度、DO、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cr)、NH3-N、亚硝酸盐(以N计)、硝酸盐(以N计)、非离子氨、挥发酚、总氰化物、总汞、铬(六价)、总镉、石油类、总氮、总磷、氯化物(以CL-计)、总铜、河流水位、水温、锌、氟化物、硒、砷、汞、铬、铅、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透明度。

(4)生物指标。生态系统是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统一体。识别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为模拟生态过程,进行生态恢复的评价,以及对受损生态系统提供恢复措施等奠定基础。包括: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现存量、空间结构及动态;细菌:总大肠菌群数量、粪大肠菌群(选做)、总菌数(选做);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生物量;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种类分布、生物量、优势种类生物量变化;藻类生态测试。

1.3水生态监测的技术及方法

水生态监测技术包括水质标准、监测方案的设计、水样的采集、储运、预处理,水样物理性质、非金属无机物、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还包括生物监测、底质监测、应急监测和自动监测等综合性监测。目前,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水生态监测的各个方面,为水生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监测的宏观手段[3]。

(1)水文要素监测。水文条件是影响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首要因素。径流深度是直接反映区域产流能力大小的指标,同时受到区域的降水、蒸发能力的综合影响,体现了水热条件对水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因此对水位、土壤含水量、等要素监测采用自动遥测(含自动传输)方式;对流量、含沙量监测等采用巡测;对重要站点的流量也可利用自动测报系统。测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安全条件按驻测、巡测及自动测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

(2)水环境要素监测。对重要站点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其它站点采用移动实验室开展巡测。

(3)气象因子监测。建设多参数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以自动遥测(含自动传输)方式进行监测。

(4) 水生态系统中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种类丰度、群落结构、种群密度与功能,水生生物监测与调查相结合,收集必要的有代表性的水生生物信息。

(5)其它各要素数据采集次数以能反应各要素变化过程为宜,环境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引起水生态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以开展相关调查获取。

1.4水生态监测特点

(1)代表性。水生态监测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分析、评价水体等的生态状况和功能,更能反映水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及水生态过程的变化,说明水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2)综合性。一个全面而高效的水生态监测过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是纷繁复杂的,水生态监测监测的范围应包括水体及陆地上的植被等;水生态监测还打破专业限制,内容不仅包含了水文水资源监测的项目,还包括河流水文形态、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质量等要素。

(3)实用性。由于水生态系统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种类丰度、种群密度、群落结构与功能,因此,监测水生生物的生活状态并以此作为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5]。

2、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2.1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现状

近年来,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给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长期的高强度区域开发导致辽河保护区内的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水生态环境退化、水生态功能下降及生物多样性锐减。辽宁省环保厅虽然已有一些关于水质监测及水环境管理的信息平台,但保护区的生态监测能力较弱,缺乏合理有效的生态监测平台,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水平落后,基本没有实现监测站点与数据中心的直接传输;辽河干流水文站和水质监测站(断面),长期以来分属水利和环保部门,二者数据采集缺乏统一口径,不利于数据的使用和对照,需要增设与现有水文站对应的水质监测站(断面);保护区生态监测水平十分落后,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利于保护区摸清生态资源家底;动态观测和应急响应能力落后,缺乏生态建设保障措施与生态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

2.2辽河保护区开展水生态监测重要性的分析

从辽河保护区乃至全流域水生态恢复与建设的管理需求看,尚不够完善,急需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或建立诸如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网络、水生态管理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水生态管理模型库、环境灾害应急响应平台等信息系统,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环境管理新体系提供技术基础,为辽河流域生态恢复提供资金、政策、体制和法律上的保障。因此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建设的研究对保护与恢复辽河生态系统,提高辽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水体净化能力,改善河流水质,增强生物多样性,保证水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态格局,对促进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010年3月由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了辽河保护区管理局,省人大颁布了《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开始了辽河依法科学治理的新篇章,使保护区具有较为坚实的监管能力基础。201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辽河保护区主行洪保障区,退耕还河,保障行洪安全与生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辽河干流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进展”。 2012年辽河率先摘掉“重度污染”的帽子,在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中脱颖而出,成为辽宁省建设和全国河流治理与恢复的范例。目前,辽河流域保护区已成为了以河流水体、湿地及野生动物植物为保护对象,集综合管理与生态恢复为一体的创新型河流类保护区。因此,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任务越来越重。

3、结论

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期工作[6],由此,建议辽河保护区开展水生态监测,建立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以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站为平台,加强研究,遏制辽河保护区水污染恶化的趋势,为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为辽河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水质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开展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监测愈来愈重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南浩林,景宏伟,丁宁,等.生态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4):35-39.

[2]李文峻.浅谈生态环境监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1) .

[3]林联盛,夏雨,刘木生,等.鄱阳湖水生态监测现状与监测体系的思考[J],江西科学,2009,27(4):511-516

[4]肖磊,李尧. 现今水生态监测问题的初步探讨[J].城乡与环境,2011,(9):252.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14篇

南通市卫生监督所,江苏南通 226001

[摘要] 2009年,南通市食安委提出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动态监测工作,这是南通食品安全监管的创新举措,是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抽检中的一次探索。经过多年的实践证实,动态监测在食品安全的监管过程中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通过动态监测,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保护了食品消费安全;同时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整体水平。

[

关键词 ] 食品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5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029-02

随着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转变和大部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各级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2009年,南通市食安委提出并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动态监测工作(以下简称“动态监测”),这是南通食品安全监管的创新举措。经过多年的实践证实,动态监测在食品安全的监管过程中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监测体系日趋臻熟,社会效应日益显著,筑立了一道牢固的食品安全防线,守护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1动态监测的概念

动态监测是将风险评估技术应用到日常监督抽检中去,对流通环节各类食品按月进行持续、系统的监测,对监测范围内食品安全状况作出评估,及时发现区域内食品安全隐患,预警公告,引导健康消费。

动态监测不同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监测的重点内容是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等,而动态监测的重点内容是被污染、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食品。

动态监测不同于日常监督抽检:动态监测的目的是消费预警、保障民生,而监督抽检则是以监督管理、整顿食品市场为目标;动态监测结果不具执法性,监督抽检结果具有执法性;动态监测结果评价注重整体或某一类食品,监督抽检结果评价针对单个食品;动态监测对发现的不合格食品不能直接实施行政处罚,而监督抽检对证实了的具体的问题食品应实施行政处罚。

2动态监测的方法

动态监测的计划由南通市食安委制定并下发,围绕“关注热点、突出重点”的要求,监测品种涵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食品;监测项目突出重要食品污染指标;样品的采集、送检、分析结果以及公告等由南通市卫生监督所完成。

2.1监测品种及来源

动态监测按月组织实施,全年计划监测样品2000多份,以农副食品为核心,结合季节特征、消费特点和食品类型,涵盖了大米、食用油、水产品、畜禽肉、蔬菜、调味品、速冻食品、儿童食品、节日食品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60多类食品。此外,针对国内外发现的存在风险食品组织开展专项监测,如“工业明胶事件”后开展的明胶类产品专项监测等等。

采样区域覆盖南通市区,以主城区和城郊结合部为主,兼顾城市边缘区域。被采样单位包括大、中、小型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

2.2采样方法及监测项目

样品的采集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并按规定实行买样制度;在采样单位的选择上注重兼顾大、中、小型单位;在同类产品的采样中注重不同品牌、不同包装类型的分布。

监测项目包括铅、砷、汞、酸价、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以及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

2.3结果评判依据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0);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235号公告)等。

2.4开展风险评估

按月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针对不合格样品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不合格原因,不合格样品的来源,判断不合格样品存在的风险隐患,并通过《南通日报》等媒体对外公布风险评估的结论,消费预警。

3动态监测的创新举措

为了确保动态监测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在动态监测实施过程中,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开拓思路,逐步完善动态监测体系,提高动态监测覆盖率,提升动态监测效能,实现了多项创新举措。

①制定动态监测标准操作规程。严格按照监督抽检的规定,运用HACCP理论和方法,南通市卫生监督所对动态监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应标准操作程序,建立了采样、送样、留样、样品确认、结果分析评估以及采样经费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制定了动态监测工作流程,确保动态监测程序合法公平、样品代表性合理科学、监测结果客观公正。

②组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中心涵括了南通市疾控中心、南通市质检所以及南通市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检测中心等多家食品检验资质机构,为动态监测样品检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所采样品中,大米、蔬菜、水果等由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检验;水产品由市水产品检测中心检验;畜禽肉产品由市畜产品检测中心检验;其它食品由市疾控中心、市质监所检验,通过分工合作、统筹安排,提高了样品的检验效能,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③开发南通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南通市食安委率先开发出“南通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平台”。该平台由样品检测、检测查询、统计查询、统计报表、数据维护等模块组成,实现了从样品信息录入、送检登记、检测受理到结果录入、报告签发、数据分析等全过程网上流转,解决了监测部门、检验部门、监管部门等不同部门间数据资源共享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动态监测的数据利用率,动态监测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4动态监测的成效

自开展动态监测以来,累计监测食品样品8000多份,开展重点食品专项监测10次,在《南通日报》发表《动态监测结果公告》48期,公示2000多份不合格样品信息,风险预警、消费提示400余次;经南通市食安委办办公室综合协调,通过相关监管部门,责令下架停售20类40余批次产品;形成《动态监测结果分析评估报告》48份,每份报告均从抽检品种、抽检指标、被监测单位等方面对动态监测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结合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累计提出监管建议200多项,为保障当地食品消费安全,提高区域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动态监测的作用

5.1建立预警机制,发挥预警功能

动态监测借鉴风险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通报的方法,建立了动态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对不合格食品、不合格原因、不合格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提出风险管理措施[1],形成消费预警,及时以公告的形式发挥出预警功能,不仅保护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而且发挥出社会监督的作用。同时,借助风险预警,消费提醒,指导消费者合理、健康消费,有效规避和降低了食品安全消费风险,如农药残留的去除方法、食品的选购方法、食品的贮存方法、食源性疾病防控方法等等。

5.2积累基础数据,提供技术支撑

动态监测作为南通食品安全监管的新举措,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水平[2],为食品安全督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3],也为有效制定食品安全管理政策、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技术依据。此外,多年积累的基础数据,为制定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持。如在水产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食水产品江苏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修订项目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多年积累的水产品监测数据,为技术指标的修订提供了重要依据。

5.3形成监管建议,提高监管水平

动态监测的持续性、系统性有助于发现较为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与历史数据的比较,找出危害因素变化规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监管建议,以《动态监测结果分析评估报告》的形式上报主管部门,为政府提供了区域内食品安全信息,及时调整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和方向,如豆制品、散装熟肉制品、裱花蛋糕等监测合格率持续不高的产品及其生产加工场所,被列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重点监管产品和重点监管区域;此外,电子信息平台的使用,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利用率,节约了监测经费,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动态监测数据信息的交流和使用,为各监管部门提供了及时而全面的抽检或监督执法信息,有助于提高区域内食品安全监管整体水平,体现在动态监测合格率逐年上升。

[

参考文献]

[1] 韦宁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2-36.

[2] 徐娇,张妮娜.浅析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J].卫生研究, 2011,40(4):531-534.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网络化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曾研究指出,到2025年,非洲和亚洲至少有30亿人口不得不面对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世界上超过50%的人口也将会因为水资源短缺问题而难以实现粮食自给。同时,世界各国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相继制定了与水资源相关的发展路线图,目的在于放眼未来,为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而未雨绸缪。

目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失衡、水灾害加剧、水管理薄弱等问题已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水资源成为制约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网络化,是一项切实可行的,能有效管理水资源的创新之举和科学方法。

1 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尤其是量化管理方面尚缺乏系统的考虑。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体制问题,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一直比较粗放,管理指导思想陈旧,管理技术手段落后,计量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水资源量化管理的需要,导致水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十分紧缺,而且对其利用效率不高、污染严重,其可再生性受到很大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积极促进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转变,即由过去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由经验性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分散的条块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地研究和建设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1 依靠网络科技管理

进入21世纪,水利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水资源管理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相关文件里明确指出:水利现代化,首先是水资源调控现代化;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水利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应用当代先进的科学理论与高新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控、优化调度和统一管理,最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是我国水资源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1.2 国外发展经验

国际上比较重视水资源综合管理及信息化,在传统的定点观测信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了3s(GPS、RS、GIS)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使得水资源管理实现了事件动态化和空间立体化特征。监控范围包括供水水库、地下水源、自来水厂、80km长的环城供水隧道干线、11个小区供水泵站及总长度为31526km的新老供水管网系统,实现了全面数字化管理。其他有特点的水资源管理系统还有:以色列、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建立的大型灌区优化配水管理系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税务局的流域水资源监测和调度管理系统、供水公司的实时监控及自动调度系统、昆土兰州供水预警系统等。

1.3 我国未来发展的思路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水利部及时调整了治水思路,提出要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要求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生态坏境保护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切实改变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在重视工程措施的同时,特别强调重视非工程措施,强化科学管理的作用。这对于支持和强化我国水资源统一、动态、科学管理、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保障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监督和管理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网络技术的支撑能力

当代高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对水资源进行实施监控管理具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当前,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建设,代表了水资源现代化管理的一种发展方向。

数字模型和决策支持是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技术核心。以丰富的综合信息为基础,采用现代水资源管理数学模型,为水资源的实施管理、调度提供决策支持是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核心任务。这种模型势必突破“就水论水”的局限性,充分体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统一的原则。

3 水资源管理系统

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是根据特定流域或地区水资源管理机构的需要,以现代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遥感技术等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信息工程、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技术手段,建立的面向水资源实时监测信息自动采集、实时传输、信息管理、决策支持和远程监控等功能以实现实时、快速地进行水资源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存储,快捷、灵活、直观地提供反映水资源动态状况的实时资料、历史资料和分析成果等信息服务;提供水资源多目标管理、实时调度保护等辅助决策方案;提供水资源管理的咨询和决策支持;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办公自动话水平,从而实现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