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

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科学素养化学教学科学教育

“科学素养”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现在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乔恩・米勒(Jon Miller)教授对科学素养的定义,他认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维度:对科学规范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对主要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的理解;认识并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乔恩・米勒认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有以下能力:

(1)能够从各种观点中分辨出哪些是科学观点。

(2)能够认识到几乎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

(3)能够区别科学和伪科学。

(4)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5)知道如何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并从中获取知识。

(6)知道在个人和社会背景中的问题可能无法用对错来回答,尤其是当问题中包含伦理、司法和政治行动时。

(7)认识到何时在解决科学-社会问题时会牵涉到文化、伦理和道德问题。

(8)他对世界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1996年的调查表明,在理解科学术语和概念方面,我国在15个国家中排最末一位;在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方面,我国的水平低于美国10.7%,低于欧共体国家6.3%。2001年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统计人数比例为1.4%,2003年提高到1.98%,呈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我国已经推出宏大的“全民科学素养计划”,准备到2049年,我国全体公民中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100%。

那么,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教师的道德修养、心理素养、思维模式、性格情感、人格气质及生活态度等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影响学生意识状态的因素有:学生的心理或生理疲劳程度、学习动机或需求、原本基础或能力等;影响教学氛围的因素有:生动鲜活的情境创设、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步步紧逼的逻辑推理等。化学教学与人文素养、情感世界紧密相连。如果说感觉、思维、知识是属于智商,那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性格是出于学生的情商。IQ只决定人生的20%,而EQ决定了人生的80%。所以课堂的化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化学,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化学从生活、生产、社会、科学、实验和自然界中来,使化学教学更贴近自然、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更贴近学生的心灵。

研究证明,只有学习被镶嵌在运用知识的自然情境中,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很重要。情境教学能诠释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强调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的重要,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重视情感的熏陶,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

情境的素材来自生活,生活中的素材经我们的匠心独用,能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导入新课、引发思维、激起共鸣、展开教学的亮点。情境素材可以来自史话、新闻、图表、实物、音响、数据、魔术等。对化学史话或事例教师不能直白地介绍,而要展示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模拟角色,身临其境,感受困惑,提出种种假设,感受科学家是怎样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在讲授“原子结构”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看不见的原子有个更加直观的了解,我模拟了卢瑟福的实验:假设教室是一个原子,在教室中间有一个铅球,它就是原小核。把玻璃球扔进教室,会出现什么时况?让学生想象原子的结构。学生得到了这样一些结构假设:原子的中间有个“核”,就像葡萄中有葡萄籽,苹果中有苹果籽一样;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当我把卢瑟福的实验假设结果展示给学生时,学生很是兴奋、开心、激动――他们也当了一回科学家。自信也写在了他们的脸上。接着,我又趁热打铁,介绍了原子的发现史,介绍了卢瑟福这位“原子之父”,使他们感受到了伟人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素养品行。

科学的进步表现为不断否定、不断批判和不断取代的永无止息的过程。科学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简而言之,科学探究就是“一个对问题作出假设,然后用实验堆假设进行证明的过程”。科学探究体现了科学的价值和特点。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能源、材料、生命等重大问题均与化学密不可分。因此,化学正在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加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把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绿色化学、药物合成、新型功能材料、化工生产和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前言学科和人类面临的危机等对学生作适当的介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终身学习的迫切感。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2篇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空前密集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与人才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这些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革命正在影响并推动着时展的进程。科技革命要求现代人具有一定的科技素养,能够掌握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知晓当代科技的基本原理,懂得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各种模式、方法,合理地享用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就算不上是一个健全、合格的现代人,更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低科学素养的公众群体不仅无法承担本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而且将会在将来的国际竟争中处于劣势[1]。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化学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靠自己的思维得来时才是自己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应该是化学活动的教学而不应是化学活动结果的教学,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认知过程。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2]。从实验现象到某一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形成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3],视为知识的形成过程。由此,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潜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环境。

1.2改革演示实验

目前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多为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制法或定律,最后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4]。在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没有积极地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更有甚者,许多学生根本不动手,只是旁观,他们照样能将实验报告册上的内容写得比实验过的同学还好。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必须转

变实验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例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地观察和描述: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小球不停地在水面上转动,发出“嘶嘶”响声,有水雾及气体生成,使酚酞试液变红等,并能得出结论——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同时生成NaOH。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己有的知识并联系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这一系列现象进行合理地解释和说明。例如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钠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钠会熔化?钠为什么会和水反应等等,这样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探索事物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学会从实验中掌握知识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2改进实验装置拓展和延伸实验

2.1实验装置的改进

实验装置是化学实验的客观载体,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媒体。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装置改进的必要性并最终可以对实验装置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这当中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将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改进实验装置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使现象更鲜明使实验更客观

如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中,当分析了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后,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需要,特别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客观性,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怎样重新设计实验除去杂质气体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学生通过思考常可将演示实验装置设计成如图1所示。在此实验设计中,净化、干燥装置是学生在初中己经了解的,而有毒气体封闭式的收集和防止污染的吸收装置,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通过这种实验设计,

学生不仅能动地掌握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参与中训练了思维,可以接受学科思想和环境意识的熏陶。这对完善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图1改进后的氯气产生装置

2.2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应用型实验,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5]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重视实验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课本所设计的家庭实验,并开发好应用型实验,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讲到溶液的酸碱性实验时,可让学生用pH试纸检测当地污染水源、雨水或土壤的pH,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将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写成论文;讲到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时,可让学生回家做用食醋除水垢的实验;讲酸碱指示剂时,可让学生利用常见植物花瓣制取酸碱指示剂;讲碘与淀粉变色反应时,可让学生用碘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还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作调查报告,如调查汽车尾气的危害,调查吸烟的危害,调查城市中白色污染情况等,使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及重要性,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大光.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网.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李益军.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第8-9合期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效建议

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核心素养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重视,高中化学教学逐渐开始重视化学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使学生能够对化学进行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个人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整合、提升和发展。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影响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科内容和学科素养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这门学科的发展进步。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总体目标,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清晰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它从高层次、高视野、高境界的角度指导教师进行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完美人格的建立,以便适应时展的需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总体而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科学探究意识、创新变化观念、模型认知能力、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五个方面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出发,不仅使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得到提升,对高中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深刻影响。

二、培养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化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素材都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化学的思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化学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化学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应当保证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及情感知识性特点,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中,更好地体验情境,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化学教材在生活中的应用,树立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社会问题的观念,最终养成健全人格。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来讲,实验探究是学生对化学进行分析推理的重要途径,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应当以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知。高中时期化学实验都是对前人理论的论证,把真理以实验的形式再次重现在学生面前,那么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推理论证能力。例如,在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对化学的思考,从而总结出催化剂在不同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也不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3.加强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来获得,而是要利用教学中的各种资源与书本知识进行整合。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太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对学生的传授,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重点,这种后果导致学生解题思路太狭隘,不能主动寻求另外的解决途径去做题,限制了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化学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化学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释放学生天性。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学科发展的首要位置,不断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且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等.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

[3]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4篇

一、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了他们对科学的情感.在化学教学中利用科学探究,可以改变以往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强化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

例如,在讲“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由于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学生自然会疑惑:两者到底反应了没有呢?怎样知道它们真的发生了反应?带着疑问,我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瓶子变瘪;或者通过“水位上升”、“喷泉”、“气球的膨胀”、“瓶吞蛋”等有趣的实验展现出来,使学生疑惑大解又兴趣盎然.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了端正的科学态度,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科学素养.

二、对意外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会时常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和始料不及的“意外”结果,若教师采用搪塞或回避的态度,这样势必会失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良机.反之,若教师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意外结果以及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就会有新的收获和发现.

例如,在做“镁带燃烧”实验时,大多数学生观察到有耀眼的强光、白色粉末生成,课本上也是如此描述,所以当有学生提出“还有白烟生成时”,有的学生流露出不屑的表情.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学生发现的确有白烟生成.然后学生分析讨论,找出产生白烟的缘由.

对科学实验中产生的意外实验现象追究探寻,不仅能够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不盲从轻信,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在课堂内进行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抓好课外活动.教师应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情趣,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可让学生收集废弃的饮料瓶作反应容器;输液管、吸管作导管,用注射器、眼药水瓶作滴管,能完成很多家庭小实验.教师还可让学生用pH试纸测茶水、肥皂水、白醋的酸碱度,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自制酸碱指示剂.当学生拿着用紫甘蓝、玫瑰花瓣等自制的指示剂用不同的酸碱验证时,由于现象非常明显,完全不同于酚酞溶液、石蕊溶液的变色,兴奋和自豪的心情不以言表.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讲到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没有改变时,如果课堂内把二氧化锰分离出来称量是无法完成的,于是请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课后去完成,当该小组的同学汇报了实验过程和结果,其效果远远超过教师的照本讲解.

四、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化学教师的责任.

例如,怎样识别纯棉、化学纤维、纯毛织品;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生石灰的干燥原理;掺有甲醇的饮用酒、用亚硝酸钠处理过的熟肉对身体的危害;居室污染、汉江河水的污染与防治;引导学生了解新型材料、新科技,接触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开展吸烟与人体健康等专题调查与研究,撰写科技小论文和生活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五、利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合作能力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要求当今的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共事能力作为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分组实验和分组活动中,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5篇

1.化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对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被广泛应用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一切高科技领域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构成当今化学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曾任美国化学会会长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布里斯罗在其1997年出版的著作《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中就以“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作为副标题,说明了化学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诸多知识,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高度融合,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各种能力,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奠基的作用。

2.在化学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1科学知识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养的基础

科学素养以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素养也就无从谈起,正如一个人的修养、素养要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文化,拥有的经验、见识为基础一样。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它不再是一个知识型社会,而是将逐渐成为知识发展型社会。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提高化学知识的理论水平和深度、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对知识进行重新筛选,选择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适当介绍化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成果、新进展,联系社会、技术和生活,渗透STS教育思想,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观和价值观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策,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真正体现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土壤。

2.2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科学能力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它是在科学知识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能力的培养:

2.2.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重要步骤。狄罗德说:“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收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所以说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做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前,为了防止把生动活泼的化学现象变成静止的预期结论,教师不告诉学生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带着悬念,全面、认真的观察实验过程,教会学生抓住观察重点,既要观察实验结果,又要全面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同时注重对实验想象的对比观察,特别是异常现象的发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和品质以及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

2.2.2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具体化为:(1)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2)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寻找、选择、整理和存储各种有用信息。(3)针对所研究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独立地解决该问题。(4)正确的评价信息。(5)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预测或假设。(6)从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变化模式并提出表示变化的规律。例如在讲授纤维素知识时,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些没有固定模式的课题,包括纤维素的存在、结构的确定、纤维素的性质,硝酸纤维、醋酸纤维、纤维素的用途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各种媒体查阅有关纤维素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写出报告,制作成相应的软件,通过校园网络使全体学生共享,并进行问题讨论。比如淀粉和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吗?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由纤维素的结构推测它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谈谈硝酸纤维的发现,结合它的发展史谈谈它对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结合我国国情,谈谈对纤维素发展的展望等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形成方案。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真正学会如何获得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结构,丰富和发展自己,为今后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设置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科学素养中最活跃、最积极、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最终表现为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获得知识、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领域。开发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设计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使用非常规的装置,完成某种实验目的;(2)进行某一实验的仪器或装置不一定是统一的标准装置,这就需要突破思维定式,具有创新精神。(3)为完成某一基本实验而设计出不同的方法,通过从各个角度(如药品的成本、装置的繁简、准确性、安全性、对环境的影响)的比较和论证,选择出最佳方法。(4)创造性地改进实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通过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验题目,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在进行探究活动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培养。

2.3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表现方式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在科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产生知识的“知识”。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能更快的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增设化学科学发现过程的内容,讲述科学发现过程中体现的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理解化学家是怎样用这些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活动。在实验教学中,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类等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培养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并安装实验装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情境中、交流实验研究成果等具体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会了科学方法,而且会逐渐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今后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素养也会相应的提高。

3.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

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教学策略、技术手段、课程教材等方面外,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又是现代人的品格、智能和特长的启迪者、示范者和培养者。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在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点应以提出问题,引导解决为主要手段。问题既要新鲜别致,又要富于启发性、挑战性和诱惑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打碎传统教学强加给学生的思维羁绊,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心智,使他们享有自由的思想空间,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实验能力;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对于这门自然科学的学习,学生更多的是在学习前人的科学发现,验证前人的科学发现,在这样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什么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实施怎样的策略才能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一、正确理解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知识,而化学多数的知识是在实验中进行教学的。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逐渐形成的学习本领就是科学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的教育,对学生化学知识和化学学习技能的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等。

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今天对化学知识的探究,是在验证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所以学生所做的科学实验和科学家的化学研究具有非常大的相同性,学生的这种验证能力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测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几个步骤。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形成

化学学习的技能是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步形成的知识学习能力,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如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提出问题,应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化学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化学符号、常见元素、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等,都是化学学习能力的体现。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完成实验的能力,都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体现和标志。

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三维目标之一。化学学习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自然,对一切科学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科学务实,严谨治学的素养,都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手段和措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科学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7篇

安全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分组实验前,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室纪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不单单只有科学性和趣味性,还有危险性。好奇是学生的本能,如果学生对实验规则、仪器的性能、药品的性质及设备的使用须知没有充分的认识,就无组织、无纪律地盲目动手操作,就容易引发实验事故,损坏仪器设备、浪费实验药品,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都会受到挫伤。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实验事故视频、事故案例、预防措施等对学生进行安全和纪律教育,让学生明白重视实验安全和遵守实验纪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保障分组实验顺利进行。

二、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科学知识

经过多年的分组实验教学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都是盲目的,要么“按方抓药”,要么无从下手。实验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实验,就需要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科学知识。实验前要指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让学生依据实验报告册的实验要求,明确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并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仪器、药品、装置图、流程图、预期现象和解释、疑点分析和改进等,由课代表和任课教师监督完成。通过书写预习报告,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就会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三、优化实验流程,认识科学过程与方法

实验过程是学生分组实验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加深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方法的过程,优化实验流程,有利于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些实验涉及的仪器、药品较多,步骤繁,过程复杂,需要教师和实验员做好充分准备,科学合理地优化实验流程。

四、鼓励实验创新与改进,培养学生创造力

指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序完成实验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创新实验,对实验进行改进,并进行可行性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例如,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实验2~1测量锌与硫酸反应速率的装置相对复杂,用到的仪器较多,操作不方便,实验用时较长,这是一个定性实验,不要求十分精确的实验数据,教师可以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改进和创新。再如,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实验2~4验证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个实验在初中课本出现过,与初中教材实验相比,高中教材的实验装置较为复杂,药品用量大,可操作性不强,对比初高中两套装置和药品,可以启发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五、半开放实验室,树立学生科学精神

很多学校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实验管理人员不足、不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等问题,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开展,更别说是半开放或者开放实验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学化学实验室应因地制宜,发展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争取半开放或者开放实验室。在实验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课前由课代表将全班学生分好小组,让学生对号入座,避免学生来到实验室找不到座位的乱象;一般的学生分组实验课都是实验员依据实验要求提前将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摆放到实验桌上,实验员可以尝试将实验用品统一放到仪器车或者指定的地方,供学生自主取用,实验结束后再由学生自觉放回指定地方,实验结束后的保洁工作也由课代表和小组长监督完成,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也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完成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科学探究精神。针对对化学极其感兴趣、想补做实验或者想探究实验的部分学生,教师和实验员要提供支持,半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验,可由学生向任课教师提出实验设想,任课教师认为可行的,任课教师向实验员下实验通知单准备实验,在指定的时间和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半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验。

六、实验竞技,激发学生科技能力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

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和主阵地。当前有部分化学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捕捉契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十分必要。

一、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师应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潜能,为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创造条件,营造―个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环境。

1.改革演示实验。目前,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多为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制法或定律,最后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在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没有积极地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必须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地观察和描述: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小球不停地在水面上转动,发出“嘶嘶”响声,有水雾及气体生成,反应后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等,而且要能得出结论: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气体,同时生成NaOH。更重要的是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因为实验中学生肯定已发现一些“特殊”现象:钠是金属,为什么不沉入水底?又为什么能熔成小球?学生对此疑惑不解,而且十分迫切想知道是什么气体。这时学生处于迫切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心理状态,产生较强的情感震憾。学生的需要被唤起,动机被激发,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自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重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对于高一年级,进一步熟练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仍然是学生分组实验的任务之一,但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能够合理地解释实验并获得相应的实验结论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把一些验证性的学生分组实验改为实验测试或实验考查的形式,而且在考查的标准中制定一些鼓励性的条目,如“能够观察到实验的异常现象”、“能够解释实验的异常现象”、“能够发现实验成功的某些具体措施”、“能够提出完成实验的其他实验方案”,等等。通过这样的测试与考查,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观察兴趣,优化了观察品质。

在高二、高三年级,由于大部分学生分组实验已经以边讲边实验的方式完成,余下的要么是一些装置复杂、耗时较长的实验,要么便是实验习题。对于这些实验可以要求学生以研究实验的方式完成。所要研究的问题,如实验条件的确定及其原因、实验装置的选择及其依据、药品加入顺序和实验操作顺序对实验有无影响及其影响结果,以及对所验证的实验或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诊断,分析是否存在有失严谨、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等。学生形成了这种研究性的实验习惯后,就会在实验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完善学科素质的教学目的。

二、改进实验装置,对实验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验装置是化学实验的客观载体,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媒体。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装置改进的必要性并最终可以对实验装置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将具有很大的力度。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改进实验装置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1.使现象更鲜明。化学实验只有具有鲜明的现象,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进行化学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时,首先追求的一项指标就应是现象鲜明,除了选用大容积的仪器、实物投影或进行背景、空白对照等手段外,改进实验装置也是一种重要途径。

2.使实验更客观。实验的客观性是相对实验的理想化模式而言的。中学化学实验中的理想化处理大部分是合理的,是与教育对象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如果完全忽略实验的客观性,一味地把实验内容的实际问题理想化,将对学生思维的细节刻划、充实校正等品质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他们创造思维品质的良性发展,在学生创造思维的细节性上留下缺憾。如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中,当分析了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后,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需要,特别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客观性,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怎样重新设计实验除去杂质气体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在此实验设计中,净化、干燥装置是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的,而有毒气体封闭式的收集和防止污染的吸收装置,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通过这种实验设计,学生不仅能动地掌握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参与中训练了思维。接受了学科思想和环境意识的熏陶。

3.使结论更严谨。化学实验是化学重要理论、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感性认识基础,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严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些重要理论、概念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将对学生学科素质的完善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由化学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为严谨,这也是化学实验敦学的重要目的。改进实验装置可以在这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增大实验训练力度,在探索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大类。目前教材中设计的学生实验大多属验证性实验。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后,原来的照方抓药、按部就班式的验证性实验就显得过于机械呆板,这类实验虽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熟练程度,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显得后劲不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与验证性实验相对的便是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和现象的联系等的实验。它是通过“问题实验科学抽象结论应用”这样一个过程来体现。教材中有不少富有探索性的实验,它们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素材。只要教师把握好时机,教学时注意启发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创造力培养非常有效。实验习题就是其中很好的探索性实验题材。

总之,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发实验教学潜能。要让学生“动”起来:眼动、手动、脑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先昌.化学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化学教育 科学素养 培养措施

一、对科学素养的基本认识

(一)科学素养的概念

科学素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科学研究过程及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科学技术给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有一定的把握。人只有达到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才能称得上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二)科学素养的内容

科学素养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思维方法、科学伦理及情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能等等。

(三) 培养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1.要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从科学角度思考社会和生活问题的能力。

2.科学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3.人的科学素养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其科学素养也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二、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原则

(一)创造性原则

在化学教育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突破思维定式,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主体性原则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控制着课堂的全局发展。在新阶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必须要实现主体角色的转换,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三)科学性原则

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必须要保证所教授内容的科学性,必须要符合当前科学发展的水平,确保能够正确、系统地反映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

(四)思想性原则

化学教育的思想性,是指教师要根据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结合化学科学知识,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五)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化学教育中必须要努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充分了解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掌握,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措施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素养

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拥有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素养和崇高的科学品格。但在现实的化学教育中,不少教师的专业水平低下,责任心不强,无法满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因此,在未来的化学教育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教师自身的素养,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的化学知识,但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必须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进行学习,培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创造适宜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要创造适宜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四)提高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能力是指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在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化学教育中,提高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主要是要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科学是精神文化的一种,科学活动是人们接近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因此进行科学探究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品质是非智力因素,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保证。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等等,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中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总结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在全国实现了教育制度改革,素质教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受传统观念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取得的效果并不太明显,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知识水平 能力 思想水平 科学品质

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包括学生的化学科学的知识水平、能力、思想水平和品质。在初中化学义务教育中,教师应注意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

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分子式、化学方程式。

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了条件。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学科学能力

1.观察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人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厂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应做好每一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实验能力。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思维能力。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为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人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牛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计会卞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浪命感和远大目标。??

4.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别重要性。使学生认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四、化学科学品质

1.学习兴趣。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此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渊博的知识等,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2.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尤其对差生)的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科学素养

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又可以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论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特别关注化学实验的知识验证功能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实验能力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考试与学生动手能力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矛盾,导致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认识与方法上的误区,如以“画实验、讲实验、或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热闹多而思考少等;这些误区严重妨碍了学生全面、完善的实验能力品质的形成。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对一些实验教学进行了尝试,取得一些经验。

一、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化学实验

1、 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学生心目中如同魔术,教师如同魔术师给学生以好奇。对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产生神秘感。为此,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的好奇感 ,来培养和发展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教材中没有的演示实验,教师可设计实验,通过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的学习。为上好第一堂绪言课,我设计了“魔棒点灯、空瓶生烟、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我还注重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讲“分子”的特点时,不断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如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如何变化?混合后体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水加热后体积为什么会变大?做分子运动实验时,提出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在整节课中不断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始终能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的设计,把学生引入思维的空间隧道。

可见,化学实验不仅帮助学生打开了化学世界的大门,还使他们看到一个个更新奇的问题,从而激起他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

2、增设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思维

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伴随着思考,它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契机。故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获得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教材中,如果没有安排演示实验,只让学生阅读课本,那么他们会觉得索然无味的,从而扼杀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把一些理论知识融化在实验教学中,如:讲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设计了一个“吹气球“的实验,当学生看到红色气球逐渐被吹大时,每个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培养了学生围绕着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运用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讲“铁为什么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时?”并不是在课堂上由教师包办代替,更不是直接由教师给出结论,也不是在教师一步一步引导下,而是由学生一点一点地得出结论。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探究,得出钢铁生锈的条件,采用了对比方法进行实验。分小组设计出实验方案,一周后观察结果。

1)将三根铁打分别放入三只试管中,第一只试管加入蒸馏水到浸没铁钉的一半,使铁钉与水和空气都接触;第二只试管加煮沸后冷却的蒸馏水,使水浸没铁钉,再加适量的植物油以隔绝空气,使铁钉只与水接触不与空气接触;在烘干的第三只试管中放入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空气接触,不与水接触。

2)在第一只湿润的试管中加入一团细铁丝并固定在试管底部,再将试管倒置于盛水的烧杯中,注意试管中的铁丝要高出水面;在第二只干燥的试管中加入与第一只同样的铁丝,再放入棉花与干燥剂,并塞上塞子。

3)取一只具支试管,使其湿润并加入一块铁片,将具支试管的支管与有水的烧杯相连;再取一只干燥的试管,加入与第一只同样的铁块,再加入棉花和干燥剂,并塞上塞子。

一周后,有些小组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并得出结论;有些小组的实验失败了。但通过小组的合作在交流中可以总结出铁生锈的条件,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学生收益匪浅。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看似麻烦,但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这样的教学更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化学实验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只要树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教学观,改革实验教学,就能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实验素质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 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 化学教育 2001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12篇

一、 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化学实验探究正是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认识变化本质、探求知识内涵。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不仅利用好已有的探究环节,还充分挖掘问题情境,自行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情景,尽可能地将科学探究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上,并以之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求真知。自然地科学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在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国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事实说话使学生对知识的本质及内在联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课本上提及的实验、探究、讨论的条理分析,还积极为学生设计更为生动有趣的探究实验,以便将理性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感性化、直观化。如在引导学生认识软水、硬水这一知识点时,为了现象明显,在肥皂水中滴入少许发泡剂(甘油),然后再分别滴入蒸馏水和学生自制的硬水中,震荡,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并且在硬水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下层清澈而上层为絮状物。由此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衣服在硬水中用肥皂洗过后为什么发僵”的原因。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及有关知识点时,用三个等大的钟罩做了如下对比实验:在前两个罩内充入等量的二氧化碳,第一个内放有一盆绿叶的小草,第三个罩内只是空气。三个罩内都放有温度计并放在水泥地面上,观察罩内温度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多次实验,得出了第二个比第三个罩温度变化的幅度大、而第一个罩内温度出现了由低高、又有所降低的波动这一结论。为了说明木炭吸附有色有味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我们增设了将已吸入红棕色二氧化氮的木炭连同广口瓶放入热水中,缓缓加热到一定程度时,观察到木炭“冒出红棕色的烟”。使得这一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俗话说,我听到了,我知道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到了,我理解了。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掌握了新知、提升了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论证、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将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认识,将模糊的知识梳理为清晰的知识框架,达到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的教学目的;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寓化学知识于现象中、寓化学技能于操作中、寓化学思维化学思想于探讨交流中,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二、 联系生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活源泉

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情感、形成化学科学素养的鲜活源泉。如在讲授《自然界的水》一节内容时,提前安排学生挖掘身边的“水”的存在、用途、危害、污染与防治、水资源危机等。在课上,学生的唇枪舌战,令我受益匪浅。

如水的存在学生居然还想到了“存在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了行人复杂的心境” ;“都江堰的水利枢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水还存在于艺术界——我国魅力无穷的冰雕……等等。同时也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学会了不少节约水的方法; “南水北调工程牵动我们每一位天津市民的心……”;最令师生触目惊心的是一幅幅因水的污染带来危害的照片,让大家感悟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在课后的学习心得中,大多数同学都提及立志以后学好化学,为治理我国的污水源作贡献。除此以外,我在讲授“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篇课文时,也以交流的形式展示化学与生活关系,挖掘化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提升了环保意识,树立了保护家园、保护自然的信念,达到了将化学意识与化学品质的有机结合、化学意识与实际生活和谐统一的教学目的。转贴于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联系生活、感受情景,激发兴趣、事半功倍。神秘的金刚石在玻璃刀上看似渺小却轻轻一划将玻璃一分为二,而在项链上静静的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平时貌似温柔的写写画画的铅笔芯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了它作为变阻器的神秘的一面。生动的事例将性质与用途、性质与结构刻画的一目了然。化学面对的是无限的资源,而我们处在有限的资源生活中。在无法用生动的身边事例说明问题时,图片情景不失为说明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在讲授酸雨带来的危害时,展示精美的大理石雕塑被腐蚀的伤痕累累,一排排黑烟滚滚的烟囱使树木枯死、满天乌烟瘴气;讲授水危机时罗布泊的消失使得楼兰古国最终在版图上消失的照片震撼了每一位学生的心。这种让事实说话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是潜意识的将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与具体的应用联系在一起。教学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的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化学在生活中应用及其原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一课时,展示一幅拖拉机冒黑烟的图片,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之,并谈如何才能避免以后发生的措施等感想。引导分析预防大气污染的措施和手段。通过学以致用,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了对化学的整体认识水平,为全面培养化学素养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三、 信息交流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加油站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从课堂教学、实验探究和生活中获取知识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是远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的。我们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要提倡每位学生学有所长个性张扬。在教学之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提高,是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精心教好课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互相交流、相互提高,学会向高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优化记忆;重视实验;发展评价;化学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其化学素养可包括为:了解化学科学、形成信息素养、初步学会实验探究、解决简单化学问题、形成化学科学价值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趣味性、全体性、全面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性,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探究和发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激发兴趣,形成学生化学科学素养

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探求知识、培养习惯、增强信心和形成素养的动力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兴趣不稳定,容易转移.故在教学中需经常使用新鲜事物刺激学生,因为这样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初三化学教师应当在认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从开始就应注重对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并因势利导,促使学生把兴趣逐步转化成乐趣、志趣,从而形成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

1.做好实验,激发兴趣

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给学生主动、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是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之一.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不介绍实验用品和步骤,先完成整个实验,加以魔术师的口吻“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整个过程学生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住了,觉得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再带着学生的好奇解释实验原理和过程,水到渠成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为增强实验效果,我有时会对实验进行改良,如在演示分子运动实验中,我把酚酞试液分几处滴在条形纸片上,然后把纸片放入大试管中,在试管口放上沾有浓氨水的棉花团,这样不单现象直观、明显,又环保.另外,教学中除认真做好每一个大纲要求的演示实验外,我还会尽量补充一些简单易做,又能提高学生兴趣的实验,如为了更好理解“燃烧的条件”,我补充了烧不烂的手帕实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互换角色,提高兴趣

平时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都特别认真听,试图找他的错来出他的丑.我以此受到一些启发:让学生听学生讲课比让学生听教师讲课应该会更认真些.我做了些尝试,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教材,指定某学生走上讲台,当一次小教师.如学习“二氧化碳用途和影响”、“燃烧和灭火”等内容时,给出几个思考题,教学生怎样抓住重点,怎样备课.有时,学生讲得不够清楚,其他学生和我就提出许多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讲课的学生为能在学生面前好好表现和让教师“听得明白”而绞尽脑汁,最后我再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本课内容和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表现.学生对这样的方法感到特别新鲜,兴致很高,后来越来越多学生向我申请讲课的机会.

二、优化记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化学教学的进行,记忆的内容越来越多,为了使学生在“分化点”不掉队,继续保持对化学学习的深厚兴趣,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记忆问题.记忆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只凭集中注意力来记忆,所形成的记忆往往不能持久.只有既认识到记忆的重要意义,又对记忆内容感兴趣,记忆才会牢固.

1.传授方法,减轻负担

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对一些不便进行理解记忆,主要靠机械记忆的内容,采用对信息进行编码,提高对信息的加工程度.如编成口诀、顺口溜、韵语等帮助记忆.如,在讲水的电解时,为了让学生记住两极产生气体,我利用谐音记忆负氢(父亲),又如讲到地壳中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时,利用谐音记忆(即“养闺女贴”),学生听后笑弯了腰,在笑声中就轻轻松松的记住了知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再如,通过制氢气的反应引出“置换反应”概念时,我形象地解释为硫酸中的氢、硫、氧同坐在一条长凳上,由于锌的劲大(活动性强)与酸一接触就把氢挤走了.锌和氢交换了位置,使氢成为单质,这就是置换反应.学生感到形象,容易理解.我又及时复习学过的两类反应,讲清区别:“分解反应一变多,化合反应多变一,置换反应一换一”便于学生区分和掌握.上述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2.化整为零,分散记忆

化学用语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化学工具,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识记的难点.多年来一直采取化整为零,分散难点,最后总结再现方法进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从绪言一开始,结合教材内容陆续出现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引导识记.然后通过随堂应用,小测、提问、默写竞赛等方式,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如,在讲到离子形成时,简单引出化合价,让学生先记忆化合价口诀.在以后课堂过程中采用背诵和写化学式不断强化,变相练习,每周学生互相出题自测、互改,教师不定时进行抽查.学生在这种重复再现的训练下,记忆内容又准确又牢固.

三、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功能,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探究等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和反思与评价等的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1.创造条件,增加机会

绝大多数学生对动手做实验很感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成功,从实验的成功之中感受到学习兴趣,为此,我常把一些简单的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演示.如“往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等实验,均让学生上台演示.每当这种时候,可以发现,学生兴奋得满脸通红,争着上台来演示,台下的学生兴趣盎然,比看教师做实验更仔细,一方面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另一方面点评台上学生的操作正确性, 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启迪了学生思维.同时,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寻找身边的化学代用品,做一些课外探究实验,如,验证贝壳主要成分是CaCO3的实验,制作无壳鸡蛋实验.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巧妙的设计一些化学实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实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2.并进教学,培养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固然能起到示范操作,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但对于某些实验,学生往往由于看不清,印象浅,效果差.于是有计划地把一些演示实验和增加的一些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教材中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学生边做、边看、边想、边写来获得知识,经过分析、归纳总结使他们在丰富的感知基础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例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我设计了“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氧化铜可与酸反应,而铜不与酸反应的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积极思维和牢固记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仪器、药品和实际操作,从而丰富了感性知识,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调动起学习积极性.这样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把记忆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反应条件和化学用语等同实验的结论统一起来,从而提升学生能力.

四、发展评价,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对学生及学业成就的评价,应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宗旨,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化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成绩中、上等学生,更要关注“差生”,要客观的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对“差生”要更多的精力,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寻找其“闪光点”.如,提问问题的难度不同、练习题的不同;实验等活动动手能力肯定等.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学好化学的良好动机.教学中应及时鼓励和激励学生,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验学习化学的成就感,发展其学习潜能.

总之,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激发学习兴趣,丰富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也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教育,挖掘化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只有将博大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创造精神与科学基础结合在一起,才能造就出时代需要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激发化学学习兴趣,提升化学科学素养 . 数理化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1(46).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素养

一、化学科学素养的涵义

化学科学素养属于科学素养范畴,并具有化学学科的具体内涵.化学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化学知识、化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化学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化学科学素养是可以经过教育,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内在品质.

一、更新化学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要求都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只关注化学知识的传授,一味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毛病,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模式转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相结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并把多种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们能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落实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内容,努力实现培养目标

1.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高中化学系统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将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水能灭火,但将水滴在酒精灯上却能生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以这样的问题引人新课的学习,必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适应新时展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更是人们终身发展的必备技能.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外的学习中,例如,预习,做作业、复习等,应针对不同环节的特点,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m在掌握化学方程式这一环节,一般都是学生课后背,教师课堂默写,然后批改,反馈.针对化学课堂时间比较紧张,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掌握这一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程式,教师设计了两种讲义,一种讲义有要求,有具体的方程式;另一种讲义只有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前一张讲义自己背诵方程式,在根据后一张讲义自己默写方程式.每天布置一部分,学生完成效果很好.

2.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科学实验、科学假设等.它们是相互联系,逐渐深化提高的.通过化学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8个要素.由此可见,经常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的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合起来称为科学态度,科学态度的培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1)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如发现在讲课中有知识性错误,不要遮掩,应及时纠正错误,并向学生道歉.再如,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按规则操作,如实记录,不能弄虚作假,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做好实验.又如,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给出明确的回答,不能模糊应对,不懂装懂,更不能装腔作势.

(2)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实验本身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要想获得实验的成功,必须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并且必须把各项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实验的每一步操作和观察都要求学生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包括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在内,是认真对待,还是敷衍了事,这里也有个科学态度问题.

(3)联系化学科学史和故事,开展科学态度的教育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知识教学不断地向学生介绍老一辈科学家研究科学、探索真理的动人事迹.科学家那种对工作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研究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了真理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品质,都是教育的好材料.

参考文献: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 科学素养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是科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验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按照过去的教学方式,教师通常以小组实验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这样的课,学生热情高涨,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动手做实验,实验的成功率也很高。然而,通过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使之产生一种预定的变化。这样做,看似在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学生通过实验记住的结论是:叶绿体中有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因为这个现象对感官的刺激最强烈,至于“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在实验中应当搜集哪些数据和材料?”“对搜集的数据和材料如何处理?”“怎样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和材料推出合理的结论?”“如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还有别的实验方法可以代替吗?”等问题,并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导致实验教学始终停留在验证事实的水平,很难上升到科学问题层面。

针对上述情况,站在培养科学素养的高度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和拓展。

首先是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一方面,学生对本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从生活和已学知识中,对叶绿体色素种类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比如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过有关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的知识,但没有提取和分离过各种绿色叶片中的色素。因此学生对亲自从叶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不但可使学生学会处理有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认知结构的局限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教师应对实验原理给予简要说明。由于学生对化学药品的性质不了解,可能会不清楚此实验用的有机溶剂具有毒性,并且一般实验室没有排毒设备,所以,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实验安全防护措施。其次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由于这是一个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本实验的核心任务。教学目标是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能基本合理地完成操作过程,并能根据叶绿体色素溶解特性,合理选用提取色素的溶剂;探究叶绿体中的几种色素,能说出叶绿体中的色素种类,并能将叶绿体中各种色素的颜色与其种类对应。有条件时还可以探究叶色与叶绿体色素的关系;提高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学会对本实验中的相关问题做出假设,并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假设是否正确;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再次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本次实验是一个探究性实验,为了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需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的学习情境。本实验是一类提供方法步骤的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启发引导,自己大胆地设计实验。但不能让学生盲目地进行实验操作,要明确每一步的目的,且操作正确。教师可以为学生分析实验原理,且通过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实验研究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进入“角色”,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的过程。学生通过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势必会产生一种采用自己参与设计的实验方案来探究问题的迫切愿望。为了使学生能准确、顺利地完成自主性实验操作,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可进行演示实验或放映有关实验过程的录象,包括实验操作要点、观察指导等。

最后是教学拓展。教学目标中已经明确了本实验的探究性质,但实验的结果并非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终结。学生还可以对实验的一些方法、步骤以及实验材料等作进一步的探究。由于学生还未具备足够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介绍其它几种能够溶解叶绿素的有机溶剂,比如乙醇、石油醚。让他们在实验中比较和发展最佳效果。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探究,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一个实验:怎样能够将植物叶片中的色素提取出来?得到植物色素提取液后,设计一个实验:怎样将各种色素分离?在本实验中,强调“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到层析液”,那如果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情况会怎样?改进和拓展的实验,引发出许多科学问题,这时的实验教学就不再是仅仅为了实验而实验了,而是为了科学在做实验。

我们常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其实,在实验教学中更要提倡“实验胜于讲解”。从“优化功能”到“提升素养”并不象我们原先想象中的那样轻松、简单,它其实是一个“十分艰难”又“非常痛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关注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时,“优化实验教学功能”才能转化为有研究意义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尽管有时的拓展实验研究没有得到实验证据的支持,但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任何科学家或教育家是不会否定这种有研究价值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唐松林. 从“反常”实验现象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J].化学教学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