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

护理专业能力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专护理;学生;人文关怀;课程;环境

关怀能力即关心、关爱、照顾他人的能力。在护理工作中,关怀能力与护理技能构成了临床护理的两条主要枝干。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关怀能力是构建其护士角色人格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也是护理行为的精髓。故笔者认为良好的护理行为应该是充满“情”的,即充满人性的关怀。

1背景

1.1现代护理观对人文关怀能力的要求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现代护理观认为护理活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照顾行为故人,既有生理方面的需求,还有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求。这就使得护士向多元化角色转变。现代护士既是照顾者、计划者、决策者、沟通者、协调与管理者、健康咨询者、还是患者的代言人及保护者、研究者。

1.2国外护理课程设置对我国护理教育的启示

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将社会学、心理学、沟通与交流、信息学、文化安全、统计学等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其特点是人文学科内同多,注重综合素质及能力提高。美国、德国的人文学科就占课程总学时的20%~25%。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管理与领导、艺术、表演、历史、地理、家庭等内容。我国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加快护理教育改革的步伐,建立科学的护理课程体系。

2培养方法

2.1人文课程设置改革

目前,我国中专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结构基本上按公共基础课(占20%)、医学基础课(占35%)、护理专业课(占45%)。其中护理专业课中属人文课程的有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人际与沟通。可见护理人文课程单一、多样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1增加人文课程的课时。基于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为2年,在不削减专业课课时基础上,故可以适当地增加课时,如将白天六节课的课时增加为七节,晚自修在总时间不变的基础上,改成两节课或三节课的微型课。

2.1.2增加人文课程种类:除上述以外,可以增加如伦理学、卫生法律法规、精神病护理、营养与膳食、护士人文修养、宗教基本知识、音乐欣赏、戏剧欣赏、美术基础等。各中专学校亦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办出自己的特色,如杨运秀等“基于孝文化教育的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实践”研究表明“将孝文化教育作为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切入点,能有效促进护理专业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其护理职业情感的健康发展”。

2.1.3授课形式: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这些人文课程分成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可通过晚修的微课堂或讲座形式进行。

2.2教学方法改革

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大多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往往注重知识的讲授与灌输,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人文课程教育的改革中,应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主导的地位,关注学生的感受能力,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人文课程教育应正确引导学生对人性关怀的情感投入,积极培养良好的移情、倾听等重要的护患沟通能力。除传统授课形式,可以增加视听教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情景。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如组织学生参加戏剧表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投入到情景中体验情感,加深印象;还可以布置暑期或寒假作业,鼓励学生到到医院见习,采访优秀的临床工作的护士或典型的临床患者,写成见习日记或调查研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节到敬老院献爱心,或走进社区宣传医学护理知识等。

2.3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岗位职业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专业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护理专业人才,护理专业教育必须立足职业能力培养,把职业能力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为推进湖北省护理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充分尊重用人单位对一线人才的客观要求,立足湖北服务全国,提高湖北中高职学校护理专业办学水平和护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以护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职业能力调研为基础,组织召开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会,同时综合运用访谈法、文献法等多种方法,对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与整理。

一、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具体程序

(一)行业技术专家填写《行业技术专家工作历程登记表》:列出职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最多五个),每个阶段举出3~4个实际参与过的任务实例。(二)行业技术专家填写《行业技术专家工作任务分析表》:说明在工作过程中的角色如何,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完成任务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要注意哪些法律法规及质量标准,重点说明完成工作任务最需要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及素质要求。(三)行业技术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就某一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含所有专门化方向),按照任务领域(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逻辑关系进行研讨,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讨论后达成基本共识,初步形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四)进行工作任务汇总:主持人组织行业技术专家分组开展工作任务汇总,确定和描述护理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的标题和表述填写在《工作任务汇总表》上。(五)记录员打印工作任务汇总表:记录员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初步结果汇总,打印《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并分发给行业技术专家。(六)行业技术专家对汇总的结果进一步研讨: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名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等进行进一步研讨、论证,形成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确认后专家签字。(七)会议总结:展示会议形成的重要成果———《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对大家的参与表示感谢,并宣布会议结束。

二、确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工作岗位

(一)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全国其他地区护理专业调研分析,护理院校培养的护理人才目标是适应医院及社区用人需求,紧贴护理岗位需求的人才,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护理专业职业情感、精湛的护理专业技能和灵活的临床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二)根据调研显示,目前,中高职护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面向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护理岗位,高职毕业生主要在二级及以上医院就业,而中职生则主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拓展护理服务领域,一是大力推进老年护理。二是加快社区护理发展。三是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四是加快护理员队伍建设。按照工作领域的不同,护理岗位大体可分为医院护理和社区护理两大类。医院护理岗位又分为护理管理岗位、临床护理岗位和其他护理岗位三种类型。护理行业技术专家按照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一般步骤,首先对护理岗位/岗位群进行了认真分析,大家一致认同上述护理岗位的分类,并根据目前湖北省内护理岗位设置情况(鄂卫函[2008]443号文件),同时参照其他省份的做法,对各类护理岗位进一步细化。

三、分析不同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

在明确护理岗位总体分类以后,护理行业技术专家紧接着根据护理工作的性质与要求的不同,逐一分析各类护理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经过细致深入的讨论、分析,最后提炼的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如下。(一)医院临床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医院临床护理岗位中属于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岗位有:门诊部、病区、医技辅助科室、体检中心、支助中心等护士岗位;属于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发展岗位有:急诊科、ICU、手术室、血液净化中心(室)、延续护理服务部等护士岗位。医院临床护理基本岗位和发展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例见表1。(二)医院其他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医院其他护理岗位主要包括在消毒供应中心(室)、营养科和有关职能科室(预防保健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设立的护理岗位。其中,消毒供应中心(室)护理岗位为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岗位,其他均为发展岗位。医院其他护理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例见表2。

四、讨论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3篇

1良好的职业精神

1.1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一词英文是这样书写的:professionalism。在2008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第4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中的解释是: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化。美国Amefi.CarlCoUegeofSurgery继续教育教材中职业精神的定义是:①医务人员要勇于坚持承担专业责任,坚守道德原则,表现出尊重、同情和诚实的态度对待患者和社会的要求,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②表现出对待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推动科学的发展;③遵守与医疗相关的伦理原则,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④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适当的积极反应。除职业本身性质外职业精神还覆盖了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

1.2护士的职业精神基本内容

1.2.1勇于承担责任,坚持道德原则

国际护士协会制定的护士职业道德准则规定了护士4项基本职责: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明确界定了护士应尽的责任,同样也赋予护士承担责任的义务。

1.2.2尊重、同情、诚实的工作态度

护士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要先尊重他人,同情患者。护士的职业精神要求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就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爱心、诚实心。护士的职业精神实际上是护士价值观、人生观最直接的折射,表现出对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1.2.3信守伦理原则,维护患者权益

遵循伦理道德原则是护士的职业精神中的重要内容,护士在日常的护理活动和与患者的交流中须恪守伦理道德。护士在工作中应当依照《护士管理法》等医疗法规、制度把握自己,尊重患者应有的知情权、隐私权等。

1.2.4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良性反应

作为一个优秀的护士要善于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通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患者、家属进行良性沟通,对功能障碍者、重症患者应作出职业化的反应和服务,体现良好的护理职业精神。

1.2.5团结协作,恪守道德、责任和伦理

护士的职业精神还包括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诸如护士之间协作、与医师配合、与医技合作,涉及到与医疗、护理活动有关的所有内容,此类的协作是护士专业技能、文化修养、情商的具体体现;同时所有护理工作,都应恪守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职业精神。

1.3护理职业精神的意义

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新时期提高工作效率的推手,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以及职业活动的指南。职业精神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因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只是技术层面的保证,只能保证他们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而不能保证他们较好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实施组织管理者预定的行为。而职业精神是决定工作者是否在岗位上充分发挥其才干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的人才能在职场竞争中胜出,成为岗位群的骨干或中坚。

1.4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1.4.1树立职业精神理念

一个国家要有民族精神,那是国魂;一支军队要有战斗精神,那是军魂;同样,一名医护工作者包括护士也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那是医魂。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包括对护理事业的执著和对自己的激励,以及对护理事业的热忱,而执着的职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1.4.2建立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培养职业精神,应当从护理教育源头抓起,在学校开设护理职业精神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教育课程应确立学生职业定向,完成自我设计与期望,有目的地进行职业精神培养,调动护理专业学生的工作热情,焕发出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实行导师负责制,通过她们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培育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定期邀请护理学、精神心理学、人文学科的专家,为学生举办心理学、护士职业道德、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等系列讲座,增加理性认识;还可开展医患角色互换活动,充分唤醒护士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和职业精神的认识[2]。

2专业能力的核心能力——学习能力

2.1专业能力的内涵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的日益增高,如何不断提高医学教学质量,提高专业能力,已成为医学院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专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主要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3]。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要求人才具有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比掌握已有知识更加重要,它是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感觉到自己需要,才会激起积极性。内在激情有助于能力的培养,能力提高反过来会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前提。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4]。

2.2.2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护理学科知识与医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交叉性,护理专业学生要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就必须具备纵横结合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结构必须依靠学生的较好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才能建立[5]。如果没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就无法根据护理工作需求随时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无法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心应放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2.2.3搭建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是其他能力的突破口,它要求学生勤于思索,善于分析,长于表达,这也是现代职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训练思维的多向性、聚焦性、发散性、迁移性、创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方法。教师应注意搭建培养表达能力的学习平台,教学中多提问,多组织讨论课,开展第二课堂,开展文体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各抒己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2.2.4学习能力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上述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为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研究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取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统计学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两总体差异具有显著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上意义。2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533,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在四个分数段中进行分组比较,在大于等于90分、80-89分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58.37,χ2=63.21,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在70~79分、≤69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0.85,χ2=87.00,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说明经过强化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明显提高。

3通用能力

3.1通用能力的内涵

通用能力是指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为社会组织和个人发展带来额外附加利益的能力,是劳动者能够生存、发展和不断进步的核心素质,是任何一个从事社会职业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部分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6]。各类组织对于求职者的要求,比起专业技能本身,更看重应聘者的通用能力。护理教育应该从单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转变到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并重培养的发展方向上。

3.2全面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

3.2.1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首先,担任院、班级的学生干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管理日常事务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班级干部可以采用轮换制。同时,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不同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3.2.2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限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时间又是一个变数,善用者则多,不善用者则少。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很好地利用它。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教给学生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每个学生应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3.2.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要建立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增设有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比如增设演讲与口才训练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增设社交礼仪训练课程,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设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训练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增设团队建设方面的训练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增设创业课程,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相关主题的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4培养通用能力的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过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2组6个班学生的教师评学资料作为通用能力研究资料,2组学生评学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实验组的8项评学平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这表明经过强化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学生通用能力。教师对2组学生评学分数分布与比较,实验组:±s=94.19±2.33;对照组:±s=80.66±4.66,t=20.79,P<0.05。

4职业心理素质

4.1职业心理素质内涵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在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心里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的自身发展,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已成为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7]。

4.2塑造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方法

要使学生胜任护理工作,需要塑造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4.2.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异常情况,配合医生处理病人。临床疾病复杂多变,需要对病情变化观察及时、准确并迅速处理。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途径有: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②应用训练观察的手法;③培养细致的观察力。

4.2.2良好的思维力

临床疾病的特点是复杂多变,学生毕业后都将独立工作,面对临床各类复杂的问题,因而临床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任务。①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思维力;②发放思维钥匙,开启思维大门;③启发教育,提高思维力;④完善知识,发展思维;⑤促进批判性思维。

4.2.3坚强的意志力

众所周知,护理工作异常艰苦,坚强的意志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意志在个性品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她们如下意志品质:①坚韧性,使之具有坚持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能力;②自制力,培养她们控制自我,克服冲动情绪,及时适应外界环境的条件变化;③自我调整能力;④承受挫折能力。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81-02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在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高效达成、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护理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其各种素质水平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及其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护理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技能和知识欠缺。对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认识则是提高其教学能力的基础。

高校护理专业教师的

一般教学能力结构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分科越来越细。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将护理学设置为一级学科,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高校护理专业教师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要将护理知识、能力、素质等传授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首先必须具备教师应具备的一般教学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实践活动。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内容或教学大纲,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能力,包括教材解读加工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多媒体操作能力。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控制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人到学习中去。教学组织能力是护理专业教师各项教学能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就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是教师对教学的价值判断,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对课程的评价和对自己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能力是护理专业教师一般教学能力结构的高级形式,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了解护理专业教师教学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对教学材料、技术、方法等课程方面的评价可以不断完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护理专业教师要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了解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自我评价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是基础,研究是动力。教学研究能力是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升华,涉及教育教学研究和临床护理研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高校教学需要前沿性知识、研究性方法和创新性思维。国家重大的科技成果超过50%产生在高校。为了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尤其重要。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许多护理专业教师都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开展护理研究可以丰富其临床护理实践理论。

自我发展能力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转变,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也更具多样化和广泛性。自我发展能力是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灵魂,既符合时代要求,也符合实际需要。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制定的教育标准和世界一流护理院校的培养目标均体现出了重视专业价值观、人文精神和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适应多样化卫生保健实践环境,突出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重要性。作为培养后备人才的护理专业教师,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以应为专业和自身的发展负责,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水平和自身素质能力。

高校护理专业教师的

特殊教学能力结构

随着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开展,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教学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教学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学模式强调民主、平等,教学态度更突出情感上的沟通交流,教学内容多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高校护理专业教师不仅须具有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更应具有护理学科教学活动要求的特殊教学能力。

生命关怀能力 护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实践的主体,是生命的存在。生命关怀指充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以提升个体生命质量,服务个体生命成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人文关怀方式。教育关注的是人,是生命,是以人及其生命为核心的一种特殊教学活动,生命关怀是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护理活动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在保护生命、预防疾病、促进生命健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护理专业教师应具有生命关怀教育理念和生命关怀的能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正关怀,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且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服务。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关心、尊重生命、人格和尊严,让学生感悟生命,也能够关爱他人,在关怀自己生命的同时对他人生命也予以关怀,塑造健康积极的心态,树立乐观的生命和生活态度,从而培养出具有生命关怀意识和生命关怀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人才。

情感对话能力 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强调,以让患者、社会、政府满意为目标,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关键是关注其情感,用“心”去和患者沟通交流,关心、理解患者,使护患关系融洽和谐。情感对话是进行情感交流、心灵间真诚的相互对话。师生间彼此尊重、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与信任。对话不是一方的长篇大论,另一方的洗耳恭听,而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的双方各自表达心声,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护理专业教师最关心的不应是冷冰冰的知识原理,而应是情感、意志、直觉、需要等学生所关心的问题,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对话,使护理教学活动更具感染力,促进学生的意识转化为行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通过师生、学生间的活动交流,转化为精神沟通、交往形成“我——你”对话关系。在充满爱、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中,通过积极平等的对话,学生感受着教师的情感,教师感受、体验着学生的心灵,实现真正的尊重,关爱每一名学生,主动更新知识观念,反思教学,强化个人道德修养和思想品格,通过平等对话的途径,用爱的情感去感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能发自内心关爱病人职业素质的护理人才。

评判思维能力 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修订了《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将评判性思维能力作为护理本科毕业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7方面的要求,确定为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评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情境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时,能进行正确取舍。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士解决问题和进行临床决策的基础,是护士进行科学思维和行动,为病人服务的需要。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关键是护理专业教师。护理专业教师应该是评判性思维的典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批评性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合理的反思,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宽容地对待不同意见,以充分的理由和证据去处理问题,以评判的态度让自己的信念和思想接受批判性分析。只有护理专业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分析、推理,然后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最佳的决策,才能培养学生的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使护理人员适应护理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榜样践行能力 护理专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楷模。护理专业教师的丰富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美无疑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榜样践行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和无言向导,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护理专业教师的行为习惯并认真效仿,以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榜样践行能力是护理专业教师通过实践为学生提供关怀知识、行为、品质等是模范榜样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影响最大、最深的就是教师的言行和性格。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人格是教师自身价值的标志,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中介。只有护理专业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人格,才能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护理专业教师应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将利他精神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纳入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观察、感悟、体验和实施人文服务行为,以自身行动向学生展示如何关爱,让学生感受到关爱。护理专业教师的言行应与所教授的内容一致,通过榜样作用与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护理专业教师具有关怀的动机、态度和能力,以实际行动向学生示范,以高尚的人格和科学精神来影响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给学生以被关怀的温馨感受,学生也会在感受中学会关怀,在护理实践中关心病人,成长为具有跨学科护理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辉.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2]邵艳.论高校德育的生命关怀[J].文教资料,2011(1).

[3]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宁艳花,买红娟,张琳,等.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因素研究[J].全科护理,2010,8(12).

[5]刘翠红,陈丽君.浅议高校教师人格的塑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11).

作者简介: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5篇

1国外研究进展

国际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能力和高级护理能力两个方面。国际职教界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共出现过4种能力观,分别为: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做能力;整体能力观,即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此外还有关键能力观和整合能力观[1]。近年来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主张开发“关键能力”以培养学生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这种能力观最早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于1972年提出,很快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2]。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即对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观与整体能力观类似。随着能力本位教育和训练(CBET)在各国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前3种能力观对能力理解都有失偏颇,如任务技能导向的能力观注重的仅是特定的任务技能,忽视了一个人胜任某个职业角色所必需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一般素质的能力观仅注重具有普适性的一般能力,但一般能力并不能取代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的特定职业的能力;关键能力观只是对就业所需的特定职业能力的补充与完善。

因此,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职业角色的角度来界定能力。早在1975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出了整和能力观。这种能力观是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和工作情景相结合,是从职业角色整合的角度来界定能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岗位分化的趋势,就如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为改善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转换能力提供更为广泛的准备,而不仅仅是获得某一特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盖力(LarnieGale)和波尔(GastonPol)在《能力:定义与理论框架》一书中这样界定能力:“能力是与职位或人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就是能力。”[3]1984年英国的继续教育处(Thefurthereducationunit简称FEU)在“走向能力本位体制”的文件中对能力的界定也是这种思路,“能力是为胜任社会工作角色的要求所必须拥有的充分的技能、合适的态度和经验。即能力不仅包括就业和工作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也包括扮演各种角色时表现出的成熟感和责任感,还包括作为能力要素的经验。”1992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部对能力的界定更是完全体现了整合能力观的思想。他们认为作为构建国家CBET体系基础的能力概念不能再局限于琐碎的任务技能,一定要从广义上来理解[4]。

国际护理教育界特别是美国护理教育界则是按照职业教育(LPN/LVN、AND教育)和专业教育(本科以上层次教育)两种模式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两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不同层次职业综合能力的学生[5]。如LPN/LVN只能对医院、门诊或家庭病人提供最基本的护理服务,作为助理护士角色在注册护士(RegisteredNurses)的指导下工作,他们的职业综合能力比较偏重于护理技术方面,比如伤口护理、无菌技术、发药打针等,法律规定LPN/LVN不能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分析,也不能进行静脉注射操作。注册护理教育、大专护理教育以及本科护理教育的毕业生均可参加全国统一的护士注册考试而成为注册护士,在各种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具备独立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服务的能力[6];本科教育培养护理通才,具有本科学位的护士可从事医院、诊所及社区护理的工作;硕士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各专科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毕业后可成为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保证和监督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护理措施,担任护理学教师;博士教育要培养能用独立的方式和抽象的科学思维处理事物,具有专业咨询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智能型护理领导,具有广博的护理学、医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毕业后成为护理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师资或高级护理专家。以上观点的提出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在职业能力和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研究方面尚无论著,但最近几年出现了相关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位论文有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陈腾波于2004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德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比较研究”中指出,近几年德国在克服“双元制弊病”基础上开始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且就中德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培养进行理论上的比较研究,因而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7]。武汉理工大学的汤向玲于2006年申请的硕士论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通过以探讨高职教育的本质为起点,参照社会人才类型及高职人才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行了定位分析,论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4个方面的应对措施[8]。华中科技大学的卢红学于2005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形成研究”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出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新的认识,对合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调整学生的交叉整合的网状知识结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和谐完善的人格素质结构的主张,从而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条新路径[9]。

当然还有一些相关的期刊论文,如王仁清2004年在《教育与职业》上发表的“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孙文学2005年在《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上发表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甄凯玉、肖剑)“,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苏永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黄丽萍),“‘2+1’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盛似春、张明群),“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汤玉霞)等。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6篇

核心能力,通常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将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结合起来并能有效运用的能力,它是判断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护士核心能力是指专业护理人员从事临床工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它是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的综合反映,能为病患提供安全、有效,符合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范围规范的护理服务。

二、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和不足

(一)系统不完善

护士个人的发展对护理事业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的多数护士多为专科毕业,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加上人们对护理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护生无法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从属感,以致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无法得到认同,就会应付工作或转到其他行业。可以说,护理队伍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护理事业的健康和发展。

(二)培养偏重于临床实践

护理专业是以人为中心,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学科,由于我国护理专业的培养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在整体教学上,多以灌输和应试为主,教育方式上更重视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缺少对护理专业、卫生预防、康复保健等基础性综合知识的培训。以致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定势化,在实际工作中,为保证工作的正确和全面性,常以病种、护理常规和标准护理计划解决问题,很少独立思考或个性化解决问题,缺乏对专科问题认识的敏感性和应急处理的专业性。

(三)考试评价与实践的差距

核心能力考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是否可以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术。而目前的评价标准通常是以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为核心,无法反映出学生理论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

三、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为使护生对护理专业有正确的认识和归属感,学校应定期举办各类讲座,聘请优秀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学专家和护理人士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进展,帮助护生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在端正学生对护理工作价值认识的基础上,使其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掌握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护理技术,从而超越自我,早日完成职业规划。

(二)改革护理教学模式

提高护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学生护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护理教学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为重点,以加强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中应减少灌输式教学,通过采用案例教学、临床实践、角色扮演等新型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将二者很好地融合起来,增加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的应用能力,实现教学互动。

(三)确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以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目标。采取科学、客观、多元性的考试方法,内容注重护理专业综合性知识和临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方式以主观能动性为主,即以课堂作业、学习小组讨论、实习老师+病人评价的方式组成,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能根据临床各种综合信息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并制定护理措施,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四、结语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护理;介入护理专业能力;规范化培训

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部分,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而高质量的护理需要质量过硬、素质过关的护理人员。同时介入护理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我科从2012年开始对全科护理人员展开规范化培训,以规范行为为重点,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有床位60张,在岗护士23名,其中病房护士18名,均为女性,年龄在20~45岁。中专学历的9名,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4名,助理人员3名,初级护理人员14名,高级护理人员5名。2年以下的护龄的是9名,占到39.1%。在施行专业培训之前,我科进行过一次摸底考试,合格率仅有34.7%,我科目前主要情况是:一线护士少,难以满足日益增加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员压力大,造成护理人员流失,护士配置紧张;护士整体素质较低,护理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加大了护理风险。

1.2方法

1.2.1界定专业内容培训 以提高介入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为目标,培训后要求护理人员可以明确介入护理的概念及工作范围,熟悉介入手术的流程及术后护理规范,能将理论应用于临床中,为患者提供高品质护理。

1.2.2培训周期及考核方法 培训周期为6个月,巩固期为1年。培训后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保证理论知识合格率达到100%,实践操作规范达到95%以上。

2 培训方式及方法

2.1基础培训 由每科主任在每周一下午进行培训,培训对象主要为新职工和低护理护士,对不同岗位开展针对性训练,并找到共同关注点,现场进行交流。

2.2分阶段培训 第一阶段为中专学历护士及毕业后不满3年的,定期参加"三基"考试,要求熟练掌握护理基础理论,及护理专业知识。鼓励自学提高学历。第二阶段为大专及本科学历护士,培训内容为运用护理常规进行护操作,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参与护理实践,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整体护理,必要时进入急诊室、ICU,掌握急症、重症抢救及护理[1]。

2.3规范化护理培训及三级管理 一级质控:由病区讲解护士长带领本区护士按应测评内容每日进行护理查房,检查并规范其操作。二级质控:由教育组成员进行抽查护士工作和技术操作,并参照标准进行打分,1~2次/w。对于不达标者,由护士长监督训练直至操作规范达标为止。三级质控:选拔资质深、素质高的护士长组成护理工作考核小组进行抽查,以《护理常规》和《临床护理指导》为参照,对护理操作进行衡量,每月抽查1~2次[2]。三级质控与二级质控区别在于三级质控将考核分数纳入最后总分,并于奖惩相联系。

2.4加强超声介入专科护士的培养学期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向主要包括环境消毒监测,无菌物品存储管理,病情观察记录,入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严格把关从而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保证介入治疗的安全和质量。

3 考核方法及内容

3.1将每年3月定为我科护理操作练兵月,4月定为护理技能操作评比月,护理人员人人参与,互相学习,逐步规范自身操作,有效提高护理水平[3]。并发现护理不过关护士,进行分析,相关人员提出改进建议,做好跟踪,使考核落到实处。

3.2理论考核由科主任出题,以试卷形式进行考察,考核内容为培训所有内容。技能操作由护士长组织进行,采取上级对下级负责的制度,由护士长负责监督高级护理人员。有差异的进行考核,助理人员每月进行考核,初级人员每季考核一次,高级护理人员可以6个月进行一次。

3.3将考试成绩为65~75分设为合格,76~89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保证理论考试成绩全部在良好及其以上,技能考核全部合格,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

4 结果

我科23名在岗护理人员经过培训后,理论合格率由原来的87.4%提高到了100%,且能应用于日常临床护理中,技能操作由培训前的71.5%提高到98.7%。患者满意度也由原来的93.7%提高到培训后的99.2%,护理质量明显提升。见表1。

5 讨论

通过对我院护理人员进行介入护理专业能力的规范化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1提高了护理队伍的素质及护理质量 在规范化培训中,注重培训对象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提高。通过此次培训,护士、护士长积极配合,广泛参与评比等各项活动,护理部通力合作,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操作流程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

5.2培训后护士从电话来访、接待患者以及交接班等方面更加注重礼仪,在培训过程中,强化"护理一个患者,交上一位朋友"的服务理念,从而转变了传统护理模式,增强主动护理意识,真正为患者所想。有利于解决医患纠纷,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3经过坚持不懈地进行规范化培训和考核,护理发生差错的概率逐年下降,提供了安全的护理环境,保障了患者生命安全,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

6 小结

只有加强介入护理专业能力规范化培训才可以进行规范化操作,规范化操作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惠成.护理人员介入护理专业能力规范化培训实践[J].海南医学,2012,23(2):155-156.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8篇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0年河北省卫生厅共抽取31所医学院校进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能统考。其中本科院校5所(单独考核),专科院校5所,中专学校21所。大中专混合编组,分别评分比较。考核专家分为5组(本科组和大中专组),每组4~5人,考核6~7所院校。本组为其中一组,由4名专家组成,考核6所院校(专科2所,中专4所)。统考前各院校均按统一技能培训项目和标准对参加学生进行了为期不等的培训。

1.2统考对象及方法

考核对象为2010年7-8月进入生产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每所院校考核人数按应考学生的10%随机抽取(最低不少于20人),20人中专家组随机抽取学生50%的人数,考核院校推荐学生50%的人数。技能考核项目为:铺麻醉床、无菌技术基本操作、肌肉注射、青霉素过敏试验法、静脉输液法、穿脱隔离衣、女病人导尿术、口腔护理、绘制体温单、心肺复苏术(此项为考察项目)。评分标准为河北省卫生厅组织编写的《河北省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基本技能操作标准及评分方法》。每名考生抽签选定考核项目,每项不超过3人。考核专家组成员分别记录考生操作全程中的错误,最后共同确认,对照评分标准给出分数,学生最终得分为每位评委总分值的平均分。

2结果

按照考核规定要求,本组共抽考学生108人。现将考核项目分布及成绩情况列表说明如下(表1)。3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对所有考生考核中出现的问题集中统计后发现,某些方面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列表说明如下(表2)。

4问题分析

4.1基本功欠缺

统考中发现,学生通过训练均能按照步骤要求完成操作,没有一个学生出现操作过程中断现象,但完成操作的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基本功的差别上。表1中可以看出同一项目最高分与最低分的最大差值为24分,最小差值为10分。例如在注射、输液中剂量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药液抽吸和静脉输液排气不能很好完成,表现为安瓿内有残留药液,排气推出药液和输液排气时排出液体量超过15滴,个别学生排出100多滴,从而造成药量不准、浪费药液和污染的双重错误。表中列出的注射、输液穿刺错误主要表现为进针角度、深度不符合要求。例如静脉输液共考核11人,穿刺失败5人。分析失败原因多数与进针角度不合理、深浅把握不准、精神紧张导致动作变形操作准确性下降有关。在青霉素过敏试验中,进针深浅度直接影响皮试结果的观察,进针过深不会形成皮丘,过浅不能达到准确的推注剂量。众所周知,注射和输液是目前临床治疗最常用的基本给药途径,药液抽吸、输液排气和快速准确的穿刺均为护士的基本功,也是保证操作质量的关键环节。药量不准确穿刺错误或多次穿刺势必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治疗时间,加重患者精神和身体的负担甚至造成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下降。铺床操作中出现的分值差悬殊(18分)也主要体现在基本功上。例如操作中动作不连贯,物品放置不能一次到位,多次往返等影响操作质量增加操作时间,个别学生用时近13min,超过规定时间4min,与最快者相差近6min。在其他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也与基本功不扎实有一定的关联,是此次考核中比较突出的现象。

4.2规范操作意识不强

在规定的9项技能考核项目中,有7项对无菌技术操作有明确要求。被考核的108人中,有84人考核的项目包含与无菌技术操作相关内容。考核中发现,考生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无菌持物钳污染,操作过程中跨越无菌区和戴手套污染,个别考生操作熟练程度不够或无菌观念淡薄,多次造成污染。在肌肉注射考核中,最低分考生被扣的20分有15分为违反无菌操作原则。在女病人导尿术中无菌操作环节比较多,被考核的12人有19人次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无菌技术操作本身也是以违反无菌原则、污染扣分为主。其他与此相关项目中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也是主要扣分点之一。无菌技术操作是医护人员的基本功,是医疗护理工作中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是保证医患双方安全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医疗护理质量和护士能力的指标之一。熟练的无菌技术操作对其他基本技能和后续的专科技能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4.3人际沟通能力不足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护士素质基本要求之一,是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保证。本次考核要求在口腔护理、肌肉注射、静脉输液、青霉素过敏试验中以真人模拟病人,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准确地掌握病人信息提高服务质量。考核中发现,考生在操作中不能及时有效的与病人沟通,语言书面化、程式化、生硬。例如在静脉输液时,考生均按要求穿刺前嘱咐病人(由同学扮演)握拳,穿刺成功后松拳,但是绝大多数考生没有说明要慢慢松开拳头,考核的11人中,有2人穿刺成功后因病人快速松拳导致针头刺破血管失败。笔者认为在临床实践中更有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因为考核中的病人是学生扮演的,有些同学配合的很得当,起到了预防的作用。在青霉素过敏试验中要求向病人解释和说明的内容比较多,考核的11人有9人次存在沟通不当或未及时沟通问题。口腔护理要求病人与护士配合密切才能擦洗彻底,考核的12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此类缺陷,使操作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4.4职业习惯培养欠缺,“三查七对”意识不够

严格地执行查对制度是保障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的重要手段,应当成为医护人员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贯彻、落实“三查七对”原则,按考核项目不同分别设置了相应查对要求。考核中发现部分学生并未认真、逐项按要求执行,个别学生查对走过场,敷衍了事。在违反此原则的34人次中,9人次漏查,25人次查对不符合要求。例如在静脉输液中对液体的查对按要求边说边做。考核的11人中2人取液体未查,5人叙述内容正确,但未认真查看标签,更为严重的是有2人因只叙述未操作而取错液体。在其他项目中也有类似现象。笔者认为,考生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而且物品、药物等数量较少且相对简单的条件下操作,如果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面对庞杂的治疗、生疏的环境,如果没有养成严格查对习惯和审慎的工作态度,势必影响护理质量甚至导致医疗事故发生。

5对策与建议

5.1进一步强化“三基”教学的基础地位

有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普遍认为自己的基本工作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不足[1]。目前在护理教学实践中,无论从课程设置,配套教材以及理论和实验教学等各环节,都很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育,但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考核中发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甚至犯常识性错误。作为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表现出解决问题能力明显不足,甚至惊慌失措。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与现行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有关。众所周知,要想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并满足不同病人需要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途径,努力探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向实践转化的途径。例如在某些章节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将循证护理引入基护教学中等。实验教学中安排与内容相关的情景,设置有关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去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断发现问题[2],在评价手段上加大对解决问题能力考核的力度,把培养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

5.2努力营造情景教学环节

有效的沟通是指接受者所收到的信息与发出者所表达的意愿相符。护士自身素质与沟通技巧是促进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3]。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充满交流与沟通的社会。人们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存、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素质。医院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有着复杂、多重的人际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实践取得成功的基础,而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则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和必然途径。鉴于在考核中存在的沟通能力不足问题,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合理使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模拟的医院环境中扮演角色,将护生礼仪、人际沟通知识贯穿其中[4]。

5.3科学合理地安排临床见习

目前各学校加大了教学设备的投入,改善了教学环境,在教学手段及方法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贴近临床,这对提高学生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与复杂多变的临床实际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笔者建议在加强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同时要让学生有一定时间的临床见习,让学生在护理实践中去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身的不断体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见习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给以必要的指导,使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生产实习前进行一定时间的综合培训,把教学过程中的单项训练和完成教学后的综合培训结合起来,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探索符合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5],使绝大多数学生进入临床后能够在较短时间适应实习要求。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9篇

1良好的职业精神

1.1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一词英文是这样书写的:professionalism。在2008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第4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中的解释是: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化。美国Amefi.CarlCoUegeofSurgery继续教育教材中职业精神的定义是:①医务人员要勇于坚持承担专业责任,坚守道德原则,表现出尊重、同情和诚实的态度对待患者和社会的要求,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②表现出对待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推动科学的发展;③遵守与医疗相关的伦理原则,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④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适当的积极反应。除职业本身性质外职业精神还覆盖了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

1.2护士的职业精神基本内容

1.2.1勇于承担责任,坚持道德原则

国际护士协会制定的护士职业道德准则规定了护士4项基本职责: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明确界定了护士应尽的责任,同样也赋予护士承担责任的义务。

1.2.2尊重、同情、诚实的工作态度

护士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要先尊重他人,同情患者。护士的职业精神要求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就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爱心、诚实心。护士的职业精神实际上是护士价值观、人生观最直接的折射,表现出对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1.2.3信守伦理原则,维护患者权益

遵循伦理道德原则是护士的职业精神中的重要内容,护士在日常的护理活动和与患者的交流中须恪守伦理道德。护士在工作中应当依照《护士管理法》等医疗法规、制度把握自己,尊重患者应有的知情权、隐私权等。

1.2.4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良性反应

作为一个优秀的护士要善于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通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患者、家属进行良性沟通,对功能障碍者、重症患者应作出职业化的反应和服务,体现良好的护理职业精神。

1.2.5团结协作,恪守道德、责任和伦理

护士的职业精神还包括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诸如护士之间协作、与医师配合、与医技合作,涉及到与医疗、护理活动有关的所有内容,此类的协作是护士专业技能、文化修养、情商的具体体现;同时所有护理工作,都应恪守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职业精神。

1.3护理职业精神的意义

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新时期提高工作效率的推手,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以及职业活动的指南。职业精神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因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只是技术层面的保证,只能保证他们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而不能保证他们较好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实施组织管理者预定的行为。而职业精神是决定工作者是否在岗位上充分发挥其才干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的人才能在职场竞争中胜出,成为岗位群的骨干或中坚。

1.4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1.4.1树立职业精神理念

一个国家要有民族精神,那是国魂;一支军队要有战斗精神,那是军魂;同样,一名医护工作者包括护士也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那是医魂。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包括对护理事业的执著和对自己的激励,以及对护理事业的热忱,而执着的职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1.4.2建立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培养职业精神,应当从护理教育源头抓起,在学校开设护理职业精神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教育课程应确立学生职业定向,完成自我设计与期望,有目的地进行职业精神培养,调动护理专业学生的工作热情,焕发出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实行导师负责制,通过她们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培育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定期邀请护理学、精神心理学、人文学科的专家,为学生举办心理学、护士职业道德、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等系列讲座,增加理性认识;还可开展医患角色互换活动,充分唤醒护士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和职业精神的认识[2]。

2专业能力的核心能力——学习能力

2.1专业能力的内涵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的日益增高,如何不断提高医学教学质量,提高专业能力,已成为医学院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专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主要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3]。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要求人才具有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比掌握已有知识更加重要,它是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感觉到自己需要,才会激起积极性。内在激情有助于能力的培养,能力提高反过来会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前提。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4]。

2.2.2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护理学科知识与医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交叉性,护理专业学生要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就必须具备纵横结合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结构必须依靠学生的较好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才能建立[5]。如果没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就无法根据护理工作需求随时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无法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心应放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2.2.3搭建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是其他能力的突破口,它要求学生勤于思索,善于分析,长于表达,这也是现代职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训练思维的多向性、聚焦性、发散性、迁移性、创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方法。教师应注意搭建培养表达能力的学习平台,教学中多提问,多组织讨论课,开展第二课堂,开展文体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各抒己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2.2.4学习能力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上述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为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研究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取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统计学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两总体差异具有显著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上意义。2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533,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在四个分数段中进行分组比较,在大于等于90分、80-89分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58.37,χ2=63.21,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在70~79分、≤69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0.85,χ2=87.00,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说明经过强化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明显提高。

3通用能力

3.1通用能力的内涵

通用能力是指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为社会组织和个人发展带来额外附加利益的能力,是劳动者能够生存、发展和不断进步的核心素质,是任何一个从事社会职业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部分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6]。各类组织对于求职者的要求,比起专业技能本身,更看重应聘者的通用能力。护理教育应该从单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转变到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并重培养的发展方向上。3.2全面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

3.2.1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首先,担任院、班级的学生干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管理日常事务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班级干部可以采用轮换制。同时,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不同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3.2.2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限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时间又是一个变数,善用者则多,不善用者则少。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很好地利用它。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教给学生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每个学生应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时间的利用率。3.2.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建立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增设有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比如增设演讲与口才训练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增设社交礼仪训练课程,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设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训练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增设团队建设方面的训练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增设创业课程,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相关主题的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4培养通用能力的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过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2组6个班学生的教师评学资料作为通用能力研究资料,2组学生评学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实验组的8项评学平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这表明经过强化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学生通用能力。教师对2组学生评学分数分布与比较,实验组:±s=94.19±2.33;对照组:±s=80.66±4.66,t=20.79,P<0.05。

4职业心理素质

4.1职业心理素质内涵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在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心里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的自身发展,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已成为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7]。4.2塑造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方法要使学生胜任护理工作,需要塑造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4.2.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异常情况,配合医生处理病人。临床疾病复杂多变,需要对病情变化观察及时、准确并迅速处理。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途径有: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②应用训练观察的手法;③培养细致的观察力。4.2.2良好的思维力临床疾病的特点是复杂多变,学生毕业后都将独立工作,面对临床各类复杂的问题,因而临床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任务。①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思维力;②发放思维钥匙,开启思维大门;③启发教育,提高思维力;④完善知识,发展思维;⑤促进批判性思维。

4.2.3坚强的意志力众所周知,护理工作异常艰苦,坚强的意志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意志在个性品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她们如下意志品质:①坚韧性,使之具有坚持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能力;②自制力,培养她们控制自我,克服冲动情绪,及时适应外界环境的条件变化;③自我调整能力;④承受挫折能力。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10篇

1.1护理个案编写

护理个案为学生的整体护理实践提供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学生根据资料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所以个案编写一定要突出护理专业特色,避免直接摘抄医疗病例。我们按“简要病史―医疗诊断―护理体检”的顺序编写,将体现病人健康问题的相应表现反映在护理体检内容中,学生可根据护理个案进行评估、诊断、计划等护理程序训练。结合外科护理教学,我们编写了多例个案。如颅脑损伤护理个案:,男性,35岁,4小时前从高处跌下,来院急诊。诊断为“颅底骨折,脑脊液外漏,脑挫裂伤待排”,收住入院。护理体检:患者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腹软,肢体被动活动无异常。BP130/70mmHg,P60次/分,R22次/分,T37.5℃。

1.2护理个案教学

教学之初个案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待学生熟练后则可作为课后自学练习。教学内容为评估、诊断、计划,其余部分待临床实习时学习、提高。

1.2.1护理评估

投影打出个案,教师结合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介绍评估时资料来源,护理体检内容,启发学生分析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指导学生按临床广泛应用的MargoryGordon的11个功能性健康形态分类[3],然后与正常健康形态比较,整理出有改变的部分,这些改变可能就是护理诊断/问题的依据。如上述个案中可找出如下改变:(1)神志不清,GCS1评分7分;(2)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两肺有少量水泡音,R22次/分;(3)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4)BP130/70mmHg,P60次/分。学习护理评估时,教师应强调从整体护理思想出发,所收集的资料不仅涉及病人身体状况,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

1.2.2护理诊断/问题

教学时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护理诊断/问题定义,避免与医疗诊断混淆。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4]。而医疗诊断则是用一个名称说明一个疾病或病理改变,以便确定治疗措施。

如上述个案中“病人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是机体对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脑缺氧的反应,而不能据此诊断为“颅内压增高”。根据个案资料,学生讨论后认为该患者可能存在如下护理诊断/问题:(1)脑组织灌注异常,与脑挫裂伤、颅内压增高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病人意识丧失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脑脊液外漏有关。作出护理诊断/问题后应进行检查:(1)陈述是否符合PES或PE公式[4];(2)护理措施对此是否有效。检查可使学生提高护理诊断的准确性。

1.2.3预期目标

目标是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照顾后的功能、认知、行为等的改变。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2)的目标是:“24小时后病人无痰鸣音,血气分析正常。”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主语是病人而不是护士;目标应是护理范畴内的,可以通过护理措施达到的;目标应具有现实性、可行性。

1.2.4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是指帮助病人达到预期目标的护士行为,是确立护理诊断/问题与目标后护士行为的具体指导方案。我们将护理措施归纳为评估、治疗、教育三方面,指导学生围绕护理诊断/问题、相关因素、预期目标采用一看、二做、三说的步骤制定护理措施。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3)的护理措施是:一看,观察生命体征、流出脑脊液量、颜色、性质q4h;二做,保持头高右侧卧位;清洁右耳道口q4h,禁止堵塞、冲洗耳道;按医嘱使用抗生素;三说,解释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的意义。制定护理措施时应考虑到具体性、指导性,这样不仅有利于病人,也使其他护士护理同一病人时有据可循。

二、效果

外科护理学教学前,我们对99级护理班106名学生作了护理程序知识的测试,能初步对护理个案按照护理程序模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的占40%,而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仅占9%,存在许多诸如护理诊断/问题与医疗诊断混淆、预期目标不清、治疗措施与护理措施不分的问题。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结束时,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测试,90%以上的学生能按护理程序模式思考,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占60%,学生普遍反应护理个案能强化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意识。

三、讨论

3.1个案练习能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习惯于按护理程序模式进行护理迄今为止,我国的护理教育仍较重视医学知识、疾病的生理病理改变、专科护理的培养,而缺乏对人的整体性教育,使护士专业学生护理程序知识肤浅,因而,在其毕业后很难真正做到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个案研究是对一个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护理个案可进行护理程序分解式的教学,在收集评估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提出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措施等步骤的运用中给以具体生动的指导。同时结合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护理诊断/问题要领模糊或错误、护理目标和措施分不清、护理措施和相关因素背离等,进行剖析和讲解。通过个案练习,使学生逐步明确护士要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不是单纯掌握好护理技术操作就行了,接触和评估病人比纯粹的护理技术更重要。护士应考虑如何及时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如何,这样才是真正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3.2个案练习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的多,理解得不够深刻,学得不活,影响了思维发展和知识的迁移。护士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在临床护理中及时地发现病人的问题,并因人而异地解决问题。我们在外科护理个案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回顾讨论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暗示、引导、点拨的手段,使学生感悟护理个案分析中所需要的护理知识,举一反三,鼓励想像。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11篇

(一)护理个案编写

护理个案为学生整体护理实践提供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学生根据资料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所以个案编写一定要突出护理专业特色,避免直接摘抄医疗案例。我们按“简要病史―医疗诊断―护理体检”的顺序编写,将体现病人健康问题的相应表现反映在护理体检内容中,学生可根据护理个案进行评估、诊断、计划等护理程序训练。结合外科护理教学,我们编写了多例个案,如颅脑损伤护理个案:男性,35岁,4小时前从高处跌下,来院急诊。诊断为“颅底骨折,脑脊液外漏,脑挫裂伤待排”,收住入院。护理体检:患者神志不清,GCS平分7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腹软,肢体被动活动无异常。BP130/70mmHg,P60次/分,R22次/分,T37.5℃。

(二)护理个案教学

教学之初个案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待学生熟练后则可作为课后自学练习,教学内容为评估、诊断、计划,其余部分待临床实习时学习、提高。

1.护理评估

投影打出个案,教师结合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介绍评估时资料来源、护理体检内容,启发学生分析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指导学生按临床广泛应用的Margory Gordon的11个功能性健康形态分类,然后与正常健康形态比较,整理出有改变的部分,这些改变可能就是护理诊断/问题的依据。如上述个案中,可找出如下改变:(1)神志不清,GCS1评分7;(2)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两肺有少量水泡音,R22次/分;(3)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4)BP130/70mmHg,P60次/分。学习护理评估时,教师应强调从整体护理思想出发,收集的资料不仅涉及病人身体状况,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

2.护理诊断/问题

教学时,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护理诊断/问题定义,避免与医疗诊断混淆。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映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是由护士负责的,而医疗诊断则是用一个名称说明一个疾病或病理改变,以便确定治疗措施。

如上述个案中“病人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是机体对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脑缺氧的反应,不能据此诊断为“颅内压增高”。根据个案资料,学生讨论后认为该患者可能存在如下护理诊断/问题:(1)脑组织灌注异常,与脑挫裂伤、颅内压增高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病人意识丧失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脑脊液外漏有关。做出护理诊断/问题后应进行检查:(1)陈述是否符合PES或PE公式;(2)护理措施对此是否有效。检查可使学生提高护理诊断的准确性。

3.预期目标

目标是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照顾后的功能、认知、行为等的改变。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2)的目标是:“24小时后病人无痰鸣音,血气分析正常。”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主语是病人而不是护士;目标应是护理范畴内的,是可以通过护理措施达到的;目标应具有实现性、可行性。

4.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指帮助病人实现预期目标的护士行为,是确立护理诊断\问题与目标后护士行为的具体指导。我们将护理措施归纳为评估、治疗、教育三方面,指导学生围绕护理诊断\问题、相关因素、预期目标采用一看、二做、三说的步骤制定护理措施。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3)的护理措施是:一看,观察生命体征、流出脑脊液量、颜色、性质q4h;二做,禁止堵塞、冲洗耳道;按医嘱使用抗生素;三说,解释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的意义。制定护理措施时应考虑到具体性、指导性,不仅有利于病人,还使护士护理同一病人时有据可循。

二、效果

外科护理学教学前,我们对99级护理班106名学生做了护理程序知识测试,能初步对护理个案按照护理程序模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仅占9%,存在许多诸如护理诊断\问题与医疗诊断混淆、预期目标不清、治疗措施与护理措施不分的问题。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结束时,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测试,90%以上的学生能按护理程序模式思考,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占60%,学生普遍反映护理个案能强化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意识。

三、讨论

(一)个案练习能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习惯于按护理程序模式进行护理。迄今为止,我国护理教育仍较重视医学知识、疾病的生理病理改变、专科护理的培养,而缺乏对人的整体性教育,使护士专业学生护理程序知识肤浅,因而,在其毕业后很难真正做到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个案研究是对一个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护理个案,可以进行护理程序分解式教学,在收集评估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提出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措施等步骤的运用中给以具体生动的指导。同时结合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护理诊断\问题要领模糊或错误、护理目标和措施分不清、护理措施和相关因素背离等,进行剖析和讲解。通过个案练习,学生逐步明确护士要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不是单纯掌握好护理技术操作就行了,接触和评估病人比纯粹的护理技术更重要。护士应考虑如何及时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如何,这样才是真正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护生 关爱能力 同理心 爱伤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14-02

关爱能力或称关爱效能(caring efficacy),是指一个人与其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关爱他人的能力,或者指一个人表达关爱倾向、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1]。在国外,已把是否尊重爱护病人作为评估护理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2]。现在的护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同情心,爱伤观念不强。在实训课中,学习灌肠、导尿、口腔护理等一些操作时,有些护生表现出不屑、反感和抵抗情绪,有些护生破坏模拟人还面带得意之色,造成近几年实验室的模拟人破坏严重。有些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待患者的态度比较骄横或敷衍,有的甚至跟患者及家属发生冲突,实习工作随便应付。针对这一情况,我校积极采取措施对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努力将爱伤敬业观念渗透到实训教学中,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提高护生对关爱能力的感性认识

1.1 创设关爱的文化环境

马芳等[3]研究表明,学校环境、临床实习环境等教学环境的氛围是影响护生关爱能力的因素之一。因此,创建一个关爱的文化环境是培养护生关爱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室、实训室、图书馆等护生学习和实践的主要场所,利用专栏、橱窗、板报、网络、报刊、广播等宣传阵地及班团活动对护生进行关爱教育或实践,营造体现关爱的校园文化氛围。护生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时刻受到关爱气息的熏陶,外在的文化逐渐会内化为内在的精神追求,发展成自觉关心周围一切事物的精神[4]。

1.2 塑造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

护士是患者住院的第一接待人,护士自然、亲切的表情,文雅、健康的姿态,可以使患者和护士在沟通中得到安慰、理解、帮助和鼓励,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通过《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训练护生模拟护士工作的站、坐、立、行走、持病历夹、推治疗车等礼仪姿态,展示护士风采,提高综合素质。让护生体会到在护理工作中,优美的礼仪姿态能够树立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能够给病人留下良好的印象[5]。另外,通过开展护士授帽仪式、护士礼仪大赛、5・12护士节主题活动、护理技能大赛等教育活动,将护士优雅的气质和关爱的态度传递给护生,激发其内心关爱的美好意愿和对护理工作的热爱,有利于护生关爱能力的培养。

1.3 鼓励护生积极主动的作为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我们学校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都会鼓励护生到老人院、孤儿院、农村等参加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让护生到社区帮助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帮助孤寡老人等,以增强护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唤醒护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有利于关爱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

2 实训课堂上关爱能力的培养

2.1 教师的模范作用

课堂上,护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人文修养直接关系到护生的专业思想、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关爱精神。教师的关爱态度会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流露出来,对护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6]。因此,教师在护理操作示教中要体现对患者(模拟人或扮演者)的关爱,也要表达对护生的关爱。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或情境,恰当的体现关怀性的语言和行为,让护生感悟认同和模仿应用,并将老师的示教和护生的练习进行录像和回放,以便护生练习时模仿应用和改进提高。通过微格教学,将护生进行的护理操作也进行录像,让护生自己进行体会,以利改进和提高。

2.2 为每位模拟人建立病历

用模拟人进行护理基础技术实训教学,是护生进行护理技能操作技术学习的初级阶段,是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必然的过渡过程。为了提高护生的关爱能力,也为了减少对模拟人的损坏程度,在实训课中我们成立了实训小组。每个小组2~3人,有固定的模拟人,我们给每个模拟人命名并建立病历。让护生在练习时将模拟人在头脑中映射成真实病人,进行评估、核对、解释、交待注意事项等练习,体现人文关怀,并告诉护生人文关怀也是实训成绩评定的重要部分。

2.3 采用体验式教学,培养护生的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在某些实训项目(如生命体征、口腔护理、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中,通过角色扮演和体验式教学,培养护生的同理心,提高移情能力。让护生按照事先编制的与操作有关的小病例中所设定的情景相互扮演标准病人,训练护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并体会到病人的痛苦。比如,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让扮演护士角色的护生对扮演病人角色的护生进行静脉穿刺,在这个过程中交代注意事项,锻炼她们的沟通能力,有的护生因为穿刺不是很顺利,病人角色的护生会感到很疼,能够深感病人的痛苦。练习完毕后进行讨论,叙述自己作为病人和护士的感受,增进护生对病人和护士角色的理解。另外,通过搜集一些案例以及小说、杂志、电影等素材,让护生试着去想象如果自己在各种各样的情景下,面对那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鼓励护生开放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护生进行训练,培养护生的同理心,提高移情能力。

综上所述,关爱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强化培养,才能使护生得以接受和遵循,并使之内化成为护生的习惯。作为护理教育者,在培养护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加强爱伤观念教育,最终提高护生的关爱能力,提高护生的整体人文素养,满足病人多元化需求和个体化需求,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有效地预防医患纠纷,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SADLER J. A pilot study to measure the caring efficacy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J]. Nurs Educ Perspect.2003,24(6):295-299.

[2] Gtherstrm C,Hamrin E,Gullberg M.Development of a tool for measuring the concept of good care among patients and staff in relation to Swedish legislation[J].Int.J.Nurs.Stud,1995,32(3):87-277.

[3] 马芳,朱丹.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和培养途径分析[J].护理学报,2006,13(10):78-81.

[4] 易淑明,陈烨,杨石麟.大专护生关爱能力的调查分析及培养策略[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2):5.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护理专科;护生;核心能力;专业实践;

作者简介:师艳萍(1977-),女,甘肃张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

护士技能是护士职能的核心,包括护士为满足患者及其健康人群需要实施的所有护理技术服务[1]。当前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变革,护士核心能力越来越丰富。对于护理专科护生而言,因教育层次上天然的劣势,重视自身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是提升自身职业竞争能力的关键[2]。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质量,2016年医院尝试构建“基于培养核心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陆续制定了多项制度策略,取得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专科每年接收15个班,每班40~50人,选取其中2015年45人,2016年46人。

1.2方法

1.2.1核心技能的确认

专业队伍、教学部,在根据现有的资源以及当前护士教学发展现状,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1)基础护理技能,包括出入院护理、个人卫生护理、卧位更换与搬运、协助活动、基本安全照料、医院感染防控、无菌护理、职业防护、症状观察与病情监护、疼痛护理、饮食与营养管理、排泄护理、静脉输血、静脉输液、口服用药指导、途径给药、气道管理、压疮预防与管理、文书书写;(2)专科护理技能,治疗配合技术、辅助检查配合、引流管管理、伤口造口管理、围术期护理、康复训练、妇产科与儿科护理;(3)基本重症、急救护理技能,气管切开、静脉开放、临时外固定、心肺复苏、基本重症监护等;(4)中医护理技能,推拿、按摩。

1.2.2体系构建

(1)积极拓展实践的资源:(1)统筹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增加20%的资金投入,增加实践基地训练设施、备齐材料,提高资金利用率;(2)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奖励发明创造,积极发展可重复利用的实践资源,如高仿真模拟人,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实践项目;(3)积极加强与其他学校、医疗机构的合作,以创造更多的实践、交流培养机会;(4)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学习训练的小窍门,观看实践视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首先,提出明确的教师标准,尽量采用自愿原则;(2)积极从其他机构返聘人员,如有推拿、按摩经验的社会人员、名老医师,加强人才的引入;(3)做好人员的配备;(4)做好教师的培训,综合评估教师的能力水平,针对性培养补强,重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专业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师德;(5)建立奖惩机制,严惩有违教师形象的行为。

(3)改进教学的方法:(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尝试组织教学学习掌握开放式提问、翻转课堂、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3)建立标准案例教学库;(4)加强实践环节质量控制,教务部门做好督导,及时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5)重视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对于那些好学、积极上进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资源倾斜,如安排交流生、教师带领教学等,根据确认的核心技能,有选择性地进行划分培养方向,加强兴趣的引导,根据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开设细化专业小课程。如对于中医护理针灸推拿课程,第2学期便开设实训课程,直至第8个学期完成,增加社区实践课程,精简中医类理论教学,按照阶段、分层次安排早晨学生精神状态相对较少的时间段集中训练,注重晨间的身体素质训练,增加知识强化背诵环节,使学生尽快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辩证思路,第3个学期便可尝试接触实例。

(4)加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更重视实践测试、课堂考核,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控制期末测试的成绩比重。做好评价的反馈,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学质量管理[4]。

1.3观察指标

201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护生对实践课程评价数目与满意率,实践测试数与达标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计量资料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率符号[n(%)]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实践教学部分质量指标

2016年,实践课程评价满意率、实践测试达标率高于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062、3.8830,P<0.0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实践课程评价数目、实践测试数总计均明显上升。见表1。

2.2对比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分析

对比2015年和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的专业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发现,2016年显著优于2015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详见表2。

3讨论

核心能力是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对于专科护生而言亦是如此。学校在深入分析了当前护理教学的现状、发展方向后,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包括极拓展实践的资源等扎实有效的工作,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培养专科护生的核心能力需要创建科学、有效的核心知识框架,依托临床实践,结合社会需求,对专科护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课程设定上,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块的束缚,有效调整教学课程等结构,结合社会发展增加社会科学、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主导观念,拓展护生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教育咨询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专科护生可以完善自身的护理能力、操作能力、开拓精神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促进专科护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学习观,并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专科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依据临床实际需求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素质教学的核心重要性,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数据平台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使核心能力教学更具多样性,同时使学生有效展现出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核心护理知识、护理综合素养以及护理能力进行汇总。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展现临床护理的核心能力。使护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等都得到有效提升。

为强化专科学校护生的核心技能和专业素养,学校应该积极与临床医院联系,为护生实践提供机会和途径。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专科学校和临床医院协助护生平稳过渡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同时利用实习提高护生的核心操作技能,使其操作水平逐步提升,并得到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学校通过与医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促使专科学校为临床医院培养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护理专科;护生;核心能力;专业实践;

作者简介:师艳萍(1977-),女,甘肃张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

护士技能是护士职能的核心,包括护士为满足患者及其健康人群需要实施的所有护理技术服务[1]。当前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变革,护士核心能力越来越丰富。对于护理专科护生而言,因教育层次上天然的劣势,重视自身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是提升自身职业竞争能力的关键[2]。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质量,2016年医院尝试构建“基于培养核心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陆续制定了多项制度策略,取得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专科每年接收15个班,每班40~50人,选取其中2015年45人,2016年46人。

1.2方法

1.2.1核心技能的确认

专业队伍、教学部,在根据现有的资源以及当前护士教学发展现状,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1)基础护理技能,包括出入院护理、个人卫生护理、卧位更换与搬运、协助活动、基本安全照料、医院感染防控、无菌护理、职业防护、症状观察与病情监护、疼痛护理、饮食与营养管理、排泄护理、静脉输血、静脉输液、口服用药指导、途径给药、气道管理、压疮预防与管理、文书书写;(2)专科护理技能,治疗配合技术、辅助检查配合、引流管管理、伤口造口管理、围术期护理、康复训练、妇产科与儿科护理;(3)基本重症、急救护理技能,气管切开、静脉开放、临时外固定、心肺复苏、基本重症监护等;(4)中医护理技能,推拿、按摩。

1.2.2体系构建

(1)积极拓展实践的资源:(1)统筹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增加20%的资金投入,增加实践基地训练设施、备齐材料,提高资金利用率;(2)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奖励发明创造,积极发展可重复利用的实践资源,如高仿真模拟人,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实践项目;(3)积极加强与其他学校、医疗机构的合作,以创造更多的实践、交流培养机会;(4)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学习训练的小窍门,观看实践视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首先,提出明确的教师标准,尽量采用自愿原则;(2)积极从其他机构返聘人员,如有推拿、按摩经验的社会人员、名老医师,加强人才的引入;(3)做好人员的配备;(4)做好教师的培训,综合评估教师的能力水平,针对性培养补强,重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专业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师德;(5)建立奖惩机制,严惩有违教师形象的行为。

(3)改进教学的方法:(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尝试组织教学学习掌握开放式提问、翻转课堂、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3)建立标准案例教学库;(4)加强实践环节质量控制,教务部门做好督导,及时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5)重视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对于那些好学、积极上进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资源倾斜,如安排交流生、教师带领教学等,根据确认的核心技能,有选择性地进行划分培养方向,加强兴趣的引导,根据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开设细化专业小课程。如对于中医护理针灸推拿课程,第2学期便开设实训课程,直至第8个学期完成,增加社区实践课程,精简中医类理论教学,按照阶段、分层次安排早晨学生精神状态相对较少的时间段集中训练,注重晨间的身体素质训练,增加知识强化背诵环节,使学生尽快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辩证思路,第3个学期便可尝试接触实例。

(4)加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更重视实践测试、课堂考核,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控制期末测试的成绩比重。做好评价的反馈,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学质量管理[4]。

1.3观察指标

201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护生对实践课程评价数目与满意率,实践测试数与达标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计量资料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率符号[n(%)]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实践教学部分质量指标

2016年,实践课程评价满意率、实践测试达标率高于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062、3.8830,P<0.0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实践课程评价数目、实践测试数总计均明显上升。见表1。

2.2对比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分析

对比2015年和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的专业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发现,2016年显著优于2015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详见表2。

3讨论

核心能力是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对于专科护生而言亦是如此。学校在深入分析了当前护理教学的现状、发展方向后,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包括极拓展实践的资源等扎实有效的工作,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培养专科护生的核心能力需要创建科学、有效的核心知识框架,依托临床实践,结合社会需求,对专科护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课程设定上,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块的束缚,有效调整教学课程等结构,结合社会发展增加社会科学、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主导观念,拓展护生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教育咨询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专科护生可以完善自身的护理能力、操作能力、开拓精神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促进专科护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学习观,并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专科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依据临床实际需求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素质教学的核心重要性,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数据平台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使核心能力教学更具多样性,同时使学生有效展现出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核心护理知识、护理综合素养以及护理能力进行汇总。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展现临床护理的核心能力。使护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等都得到有效提升。

为强化专科学校护生的核心技能和专业素养,学校应该积极与临床医院联系,为护生实践提供机会和途径。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专科学校和临床医院协助护生平稳过渡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同时利用实习提高护生的核心操作技能,使其操作水平逐步提升,并得到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学校通过与医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促使专科学校为临床医院培养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功能的拓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推广,核心能力在护理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必须从护理专业学生着手[1]。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随着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如何对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国内外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1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相关知识

1.1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masterofnursingspecial-ist,MNS)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科学学位侧重于理论和学术研究;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2]。1924年美国设置护理硕士研究生,包括护理科学硕士(masterofscienceinnursing,MSN)和护理硕士(masterofnursing,MN);1992年我国开始了护理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2008年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率先开始了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3];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2011年我国护理学升级为一级学科。MNS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以强调实践能力为主,注重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3个基本属性[4-5]。

1.2核心能力

能力又称为胜任力,分为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6]。核心能力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先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指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它来自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7],本身具有综合性、独特性、价值性、可评价性、动态性、长期性等特征[8]。核心能力在不同专业领域有不同的诠释。核心能力于2000年在我国护理领域首次提出,2003年在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指南中正式提出[9]。綦盛楠等[10]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定义为护理硕士研究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态度、知识、技能以及人际交往等的能力综合。谭静等[11]将MNS的核心能力定义为在护理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并形成的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的综合体,是护理教育者应着重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高级护理实践活动、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所必须拥有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

2国外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2.1培养目标

在美国,学生本科毕业后一般工作约2年~3年后,根据临床发展和爱好选择专业化硕士课程,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不重复[12]。其专业型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各专科临床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practicenurse,APN)[13],毕业后可成为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保证和监督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护理措施、担任护理教师[12]。APN包括高级全科护士(nursepractitioners,NP)、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nursespecialist,CNS)、高级助产护士(certi-fiednursemidwives,CNM)、高级麻醉护士(certifiednurseanesthetist,CNA)、高级个案管理护士(ad-vancedpracticenursecasemanager,APNCM)等专门人才[14],其中CNS是发展最快、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15]。

2.2课程设置

美国护理研究生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的范畴和主要内容有所不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上紧密结合,形成概念化模型,课程分为硕士学位核心课程、高级护理实践核心课程、专科课程3大模块,学制一般1.5年~2年[16]。英国与澳大利亚的课程设置相似,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研修科目,主要包括核心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涉及循证医学和健康照护研究等[3,17]。日本的护理硕士教育以研究能力培养为主,课程属于学年学分制,学制2年,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共同科目以及其他专业研究领域课程[18]。总的来说,国外护理硕士教育方式灵活、实用,课程设置强调护理专业特色。

2.3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999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AACN)就已经提出APN必须具备6种核心能力:满足临床护理实践所需要的能力、建立和维护专业关系的能力、承担教育/辅导任务所需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能力、管理与协调医疗健康服务机构的能力、监督及保证专业服务质量的能力[19]。Hamric等[20]于2005年提出APN应具备直接提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专家指导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提供咨询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能力7种核心能力。英国护理硕士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专科护理能力、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领导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21]。加拿大主要培养学生的高级实践技能、分析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22]。

3国内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3.1培养目标

2010年国务院明确MNS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2]。

3.2课程设置

现试行的MNS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提出了MNS的课程设置,包括:①公共课(政治、外语等);②专业基础课(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③专业课(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④学术活动[23]。而我国部分院校的课程直接套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开设过少或者基本没有,难以体现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24]。与国外课程相比,我国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尚未形成自身特色。阮小丽等[25]针对护理研究生的各个核心能力提出了提高核心能力所需要开设的课程。综上所述,护理研究生教育应该增设相关的临床护理专科课程[13];课程设置应体现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核心能力为指引的教育原则[26]。

3.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我国学者大多是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讨论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各指标进行筛选,经过两轮咨询后建立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谭静等[11]建立了6项一级维度23项二级条目;陈语等[27]建立了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孙宁等[28]建立了7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所含的能力维度基本一致。另外,刘冬玲等[29]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3.4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综合国内学者研究[1,11,28,30],护理临床实践能力所占权重较高,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所占权重仅次于临床实践能力,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临床护理服务的质量,并与沟通协作、专业发展能力被视为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而护理教育、护理科研、护理管理能力所占权重较低,是应努力去培养的核心能力。

3.5影响因素

综合国内报道,对护理专业的态度、是否参加护理报告会和研讨、导师的指导时间和力度、婚姻状况、入学成绩和学校性质[31]以及医院与学校培养脱节、专科方向不明确和交叉学科边缘不明确[3]是影响护理专业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因素。

4启示

“培养什么样的护理人才”以及“如何培养护理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必须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借鉴国外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开展我国研究生核心能力培训课程并规范教材;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确立核心能力标准的量化评价指标以及评价体系等,建立科学规范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薛美琴,曹洁,张玲娟,等.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6):45-48.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学信息网.硕士专业学位全解读[EB/OL].[2012-04-25].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

[3]杨巾夏,陈翠萍.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与进展[J].上海护理,2014,14(6):71-75.

[4]苏博,刘鉴汶.高等医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26-240.

[5]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21(5):49-52.

[6]赵戎蓉,吴瑛.护士核心胜任力界定工具的编制和评价研究核心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485-488.

[7]王辉,闫德平.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6(6):68.

[8]沈若玲,朱海利,任小红,等.国内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45-547.

[9]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2.

[10]綦盛楠,于兰贞.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40-42.

[11]谭静,朱京慈.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1C):3196-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