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

案例教学的价值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校;计算机教学;应用价值

计算机教学,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技巧,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方面要认识到开展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教师也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运用好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实践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1现阶段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好全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分析好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对计算机教学研究深度的不断增加,全新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增多,因此,教师要运用好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调查显示,现阶段的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便降低了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1.1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足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评价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计算机运用能力的一种考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以在制订教学方案时,往往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1.2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不足

高校在开展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一些教师认识到了改革教学方法的意义所在,但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却只注重了表面上的改革,并没有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是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片面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了,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媒体素材。但从实践中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与计算机知识结合起来,反而对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2高校在计算机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的措施

2.1使教师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意义所在

为了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分析与研究工作,要认识到虽然表面上计算机语句比较混乱,但是从实际上说,却存在着一定的组合规律。这也是结合计算机特点的,都可以借助教学案例来进行反馈。所以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要认识到案例对学生的影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理解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所在,结合好案例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掌握好案例中所存在的计算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程度。

2.2注重案例的分析

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综合使用好其他的教学方法,如借助探究教学法或是合作教学法等。在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案例后,教师还要为学生创建出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如学生在学习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案例,同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小组合作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时,教师还要做好案例的讲解工作,并运用好分层教学法等,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在一层一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质量。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巧等方面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3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要避免单一对案例进行分析。只有让学生主动接收案例中的知识,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所以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首先,教师要选择好案例,借助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分析,且在分析结束后,还可以组织全班一起探讨,通过相互分享成果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的效果。学生在合作中很容易针对问题进行争辩,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同时也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分享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接受其他同学的观点,从而拓展自身的视野。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品质,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其次,还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为学生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适当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生关系上的和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计算机教学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基础知识的讲述工作,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相关技巧的掌握程度,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杜艳绥.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2篇

当前,有关学者根据案例教学法在法学课堂运用的不同方式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课堂讲授模式,即在课堂上仍采取教师主讲的方式,遇到某一知识点时教师即兴发挥,穿插“一句话案例”,既短小精干,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二是案例讨论模式,也是课堂上最常用的模式,即教师在法学课堂上专门划出一部分课时对某一理论问题精选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而后教师点评、学生总结的模式。三是法庭审判观摩模式,即学校和司法机关相结合,让校内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到法院旁听一些典型案例审判的模式。四是模拟法庭模式,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的模式。教师首先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之后由学生来扮演案件中的各个角色,如审判长、审判员、原告、被告、第三人、证人等,并借助模拟法庭,学生按照法院开庭的全部程序进行演练。除了上述这四种常用模式之外,还有教师邀请一些法官、检察官、资深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参与到课堂上来的嵌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这些模式,在课堂上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穿插运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都是很明显的。下面,笔者主要介绍一下法学课堂中最常用的案例讨论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该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本阶段主要包括教师准备案例内容和学生提前预习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精心选择案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案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个案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进行使用。所以,在教师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只有真实的案例,才具有可信度;只有典型案例,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故只能选择众多案例中最有价值、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部分进行介绍和讨论。其次,学生课前要对案例进行预习。通常的做法是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将选择好的案例发给学生,学生针对案例中的事实或主张,结合已学习的法学理论独立分析和思考,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二)课堂讨论阶段课堂上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精华和高潮,是一个各种思维碰撞产生头脑风暴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促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学生对案例的讨论是开放式的,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案例进行探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暂时不要进行评价,使学生更加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尽情发挥自己的思维和辩论能力,营造出轻松、热烈的讨论氛围。当然这个阶段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小组内部每一位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内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求同存异,而后参与全班讨论,可以最大程度地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去。

(三)总结点评阶段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对案例及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点评,即“画龙点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重点概括出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并对案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教师点评时要重点突出、语言精练,并能够将法条、法理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点评过程中必须明确指出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尽量不要作优劣评价,给学生的进一步思考留下空间。

(四)撰写报告阶段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组织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也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对第二阶段讨论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整理,并通过教师的总结形成更为完善、合理的心得和线索,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加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来不及陈述的观点,这样不仅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复习,更是结合案例对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理解的具体化,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提高法学案例教学法效果的条件

(一)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觉提升理论水平,切实把握法学理论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掌控讨论方向的能力。多鼓励,少批评,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讨论氛围。

(二)精选案例案例教学是以典型案例作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案例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所以案例的选择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案例的选择上,首先要真实,真实的、源自生活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其次要典型,案例与要求掌握的法学理论要有内在的联系;最后要有复杂性,案例只有具备了疑难和争议的特点,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才可能形成不同的观点和思维。

(三)保证课时充裕案例教学在课程进行中强调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讨论,这就要求必须保证充分的教学时间。但是在法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一些核心法学课程上保证每学期一定课时的案例教学活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在教室配置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将案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地介绍给学生是决定其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硬件基础。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还应该选派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维护。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3篇

一、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现实价值取向是以案例的工具价值为基础,以获得科学知识和管理技巧为目的的学术—技术取向为主,这一取向有以下特点:

(一)只承认“案例”的工具价值按照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性质,价值通常被分为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又被称之为外在价值,是对于某种被欲求或好的东西具有手段意义的价值,也就是有助于其他价值实现与完善的价值;内在价值也可称之为目的价值或自身价值,是作为一种目的或者就其本身就是善的或被欲求的事物。由于学术—技术取向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奠基于叙事反映论、现代知识观与管理主义管理观,因此,它只承认案例具有工具价值,也就是只承认案例作为达成其他教育价值的手段所具有的价值。从形式上来看,案例是一个叙事文本,它是对事件的讲述,包括人物、行动以及行动的背景或情节等叙事要素。由于学术—技术取向案例教学是以叙事反映论,即把叙事看成是现实的客观描述的叙事观为基础,因此,管理案例作为一种叙事文本被看作是对管理现实的客观描述,是对管理世界实际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的客观描述。进一步讲,就是把管理案例看成管理现实本身,案例被当成现实或实践的等价物。作为管理现实等价物的案例,最终成为科学知识的附属品。工商管理教育非常重视管理者实践智慧的培养,但在管理主义管理观的制约下,管理实践被看作是科学知识的逻辑推演,因此,实践智慧的培育就演变成科学知识的获得,认为学好理论也就等于学会了实践或者说学好理论自然就会实践。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就在于理论的获得。案例作为真实环境的客观描述,作为现实的等价物,自然成为培养理论应用能力的好工具。显然,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作用在于使科学知识的吸收更加有趣和容易,其本身并无独特的内在价值,案例成为管理学习者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工具。

(二)只关注故事忽视了话语与叙述“叙事”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指讲故事的形式,即话语,也就是叙述故事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是听者听到的或读者读到的文本;第二层指讲故事的内容,即故事,也就是被叙述的事件;第三层指讲故事的行为,即叙述行为,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过程。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由于把案例看成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甚至把案例当成现实的等价物,案例主要被用作获取科学知识的手段或工具。因此,在编写工商管理案例的过程中,虽然会注意到话语层和叙述层的问题以激发管理学习者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关注案例的故事,即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往往忽视话语层和叙述层的问题,比如谁叙述、如何叙述等,都不在案例的讨论范围之内。由于不关注案例的话语层和叙述层,因此隐含在叙事话语中的倾向性—管理观、组织观、知识观、思维模式等很少被挖掘与分析。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也因此缺少了对案例的批判性审视,使管理学习者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案例中隐含的基本观念,即便是错误的观念也是如此。由此,管理学习者可能陷入某种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控制而丧失自我。

(三)强调科学知识的习得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视野里,无论案例是多么的复杂、多么的精彩,其本身都没有实质的意义,不过是让管理学习者能够更形象地接受科学知识、更有效地把所学习的科学知识运用于管理实践之中。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教师往往这样运用案例:第一,把案例作为激发管理学习者学习理论的工具,在这里,案例是理论学习的序曲;第二,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例子或例证,去说明理论的正确性,案例成为理论的注脚;第三,把案例作为真实问题情境,让管理学习者在运用理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精熟理论、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案例成为了理论的练兵场。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我们讲鸟儿飞,是为了理解鸟儿飞翔后面的空气动力学原理。甚至一些教师为了让管理学习者更好地把握理论的要点,把案例丰富的情境、具体的情节完全省略,只提炼其中的问题给管理学习者。另外,大多数运用案例教学的课程是以学科知识分门别类来开设的,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也多数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加以组织的。

(四)注重科技理性和例证思维的培养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以管理主义管理观为基础,而管理主义管理观把管理实践看成科学知识的技术应用,把管理者看成是理性运用科学知识的技师。因此,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培养管理学习者的科技理性。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学习者通常聚焦于一个关键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案例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组织,然后运用数学的、系统的分析方法做出能实现目的的决策。而这个目的是否值得追求,则不必考虑。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学管理的管理学习者,通常在学习技巧的时候感觉更舒服(比如,金融的、会计的、系统分析或者只改变管理和动机的方法论),他们认为这些学习是具有实践导向的、有用的和能直接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去的”。另外,多数案例没有涉及其背后的伦理、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学习者对管理现实的了解是偏颇的。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科技理性,并运用例证思维模式建构外部世界意义。布鲁纳(Bruner,J.S)把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类:例证思维模式和叙事思维模式。所谓例证思维模式,主要是通过将特定的事件归入一个范畴或者概念来认知事物;所谓叙事思维模式,是通过情节化把特定事件放入整体的故事中理解事件。例证思维模式寻求的是普遍的真理条件,旨在提供因果说明;而叙事思维模式则是探究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旨在理解。叙事思维中的诠释具有情境性,而例证思维的解释则是从时空背景中抽离出来。显然,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例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师控制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一般认为,案例教学体现了民主,也有利于发展民主。然而,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被教师控制着。首先,整个案例教学的设计,包括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等等都是由教师个人完成的。其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通过组织讨论来证明某种模式或者分析计划,教师对问题的答案具有终极审判权,管理学习者们的解决办法只有通过了老师“专业”知识的检验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否则是有缺陷的。从师生的地位来看,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管理学习者是等待灌输知识的“白板”。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工商管理教学实际上是“空心化”的。[7]第三,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闭卷考试,考试结果由老师个人决定。

二、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

随着叙事观从反映论走向建构论、知识观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管理观从技术到实践的转变以及管理世界的新变化,学术—技术取向案例教学的消极作用日益凸显。因此,重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使其转向更加注重案例的内在价值的经验—探究的价值取向,显得非常重要和急迫。所谓经验—探究取向的案例教学,就是以案例作为叙事知识这一内在价值为基础,传播叙事知识,培养叙事思维,最终实现个体实践知识改造或自我转化的教学。具体来说,经验—探究取向的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彰显案例的内在价值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认为,作为叙事文本的案例是一种叙事知识,它具有内在价值,其本身就应当是教学追求的目的。作为叙事知识的案例,不是实践的等价物,也不是理论的附属品,而是对实践的建构,是与科学知识具有同等地位的叙事知识。所谓叙事知识,是叙事者从一定的视角运用一定的叙事框架对现实的意义建构而生成的。不同叙事者面对“同样”的现实,可能有不同的故事。因此,案例是负载叙事者意义的文本,而不完全是现实的客观描述,案例中的现实是经过叙事话语过滤了的现实。

(二)既关注故事又关注话语和叙述既然案例是对现实的叙事建构,它就不完全是客观现实的客观描述,它总是隐含着案例叙述者的意图、视角以及立场。即使面对相同的事件,不同的叙述者所讲述出来的故事也是不同的。在案例教学过程,只有了解了案例叙述者的意图、视角以及立场,才能不被案例中隐含的思维模式、文化、意识形态等所控制,进而才能批判地吸收叙事知识,实现自我的解放与发展。同时,自我是叙事建构的,对人们所作所为的叙事,就是对自我的建构。个人有时不能实现自我的突破或转化,往往是因为自我叙事视角的单一,使得生活的可能性减少。因此,只有清晰把握了自我的叙事意图、视角等,才能迈出自我转化的第一步,而这些意图、视角与立场主要体现在叙述者的叙述话语与叙述方式中。因此,致力于自我转化的经验—探究案例教学,不仅要关注故事,还要关注话语与叙述行为本身。通过对他人案例的话语与叙述行为的分析,比如叙事视角、叙事框架等的分析,能洞悉案例中隐含的偏见,也就能够对他人关于管理现实的“前见”、“前理解”、缄默的个人实践知识等进行深入理解,从而批判地吸收他人的叙事知识,促进自我的发展。通过对案例的话语与叙述行为的分析,可以了解我们自己的“视域”和我们自己的缄默的个人实践知识,开启自我转化之路。

(三)强调案例或叙事知识的习得经验—探究取向案例教学秉承后现代知识观,不再把科学知识看作唯一的知识形态,承认各种被科学知识遮蔽的知识的合法性,叙事知识便是其中的一种。叙事知识是历史悠久的一种知识形态,但在现代知识观下,唯一合法的知识只有科学知识,其他的知识都被遮蔽了,叙事知识也不例外。随着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向,科学知识唯我独尊的地位被打破,被科学知识遮蔽的其他知识开始被解放出来并大放异彩,叙事作为一种与逻辑认知并重的认知方式被人们重新认识,叙事知识也成为了一种合法的知识,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从知识地位的角度来看,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是两种平等的知识,各有功用,不可相互化约,任何一种化约都会导致我们丧失对经验丰富性的捕捉。两种知识虽然在对它们认知时是分离的,但在实践上、在应用中两者是相互交织的。科学知识致力于解释,叙事知识致力于诠释。但科学知识的解释不能穷尽叙事知识的诠释,而叙事知识的诠释也不能穷尽科学知识的解释。叙事知识的诠释确能为科学知识的解释提供些候选的产品。科学知识的实验的发现也为叙事知识的诠释提供了诠释的养料。“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知识(叙事知识)的对比可以让人明白,至少可以让人感到,前者并不比后者的存在更必然,也并不更偶然。两者都是由整体的陈述构成的,这些陈述都是游戏者在普遍规则的范围内使用的‘招数’。”叙事知识和科学知识各有自己的构成规则。我们不能以科学知识的构成规则来评判叙事知识的存在和价值,也不能以叙事知识的构成规则来评判科学知识的存在和价值。由此可见,无论是叙事知识(案例)还是科学知识都是管理实践者在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不能强调一方而忽视或遮蔽另一方。经验—探究取向的案例教学致力于管理学习者叙事知识的建构、改组、改造与传播。但它并不否认科学知识对于管理学习者的价值,只不过它认为我们应“把重点放在活的科学形成过程中,而不是放在已经完成的科学遗骸上”,因此,讲述科学知识就是讲述科学知识建构的故事,也就是讲科学家们在怎样的情境下、怀揣着怎样的理想、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采用了什么方式解决困境的故事。

(四)培养管理学习者的实践理性和叙事思维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摒弃了管理主义管理观,强调以管理实践观为基础,它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不是技术实践论者意义上的实践,也不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实践而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实践。管理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管理实践就是“做”。作为实践的管理,其所遵循的是实践理性。因此经验—探究案例教学着重培养管理学习者的实践理性,而实践理性的运思方式是叙事思维。在实践中,实践者通常是叙事地解决问题或者说通常运用叙事思维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叙事地运用知识。因此,培养管理学习者的实践理性,就要发展管理学习者的叙事思维。另外,如果说科学知识的建构遵循的例证思维,那么叙事知识的建构所遵循的思维模式就是叙事思维。因此,为了促进管理学习者自我叙事知识的建构与传播,也必须大力发展管理学习者的叙事思维能力。

(五)对话取向的教学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承认个人经验的独特性以及由此所赋予给每个个体的叙事权力,它致力于促进每个管理学习者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经验发出自我独特的声音,在不同声音的碰撞过程中,改组、改造个人实践知识,实现自我的转化。因此,经验—探究取向案例教学是对话取向的。这种对话取向体现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学设计,比如案例的选择等,由教师和管理学习者共同协商完成;课堂教学中每个管理学习者有权利也有义务讲述自我的管理故事,并在与其他学习者所讲述的管理故事、老师所提供的管理案例的对话中,反思与建构自我的实践知识;案例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也是共同协商决定的,对学习者的评价主要采用叙事对话的方式进行。在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与管理学习者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学习者,他们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都是平等的对话者。教师与管理学习者不再是传统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为平等的对话者,他们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平等的主体间关系。

(六)解放和发展取向的评价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旨在把管理学习者从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人实践知识传统中解放出来,生成自我。因此,作为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具有“指挥棒”意义的环节—评价,同样致力于管理学习者的解放与发展,促进管理学习者真实自我的彰显。经验—探究取向案例教学的评价以管理学习者的真实体验为基础,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价值的根本目的,即“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因此,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评价不再是控制与区分管理学习者的工具,而是成为管理学习者自我改进与完善的一个环节。

三、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价值取向变革的意义

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转向经验—探究取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了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弊端在现代管理教育实践中,经常把管理实践看作是科学知识的应用,或是科学知识演绎推理的结果,科技理性是实践的基础。好的实践者就是充分掌握了科学知识和具备科技理性的人。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强调科技理性,把案例视为工具,凸显案例的工具价值。由此产生了不少消极效应,比如传递了错误的管理形象、培养了虚妄的信心等等。而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以管理学习者对自我的探索为基础,融合其他来源的经验,以养成管理学习者的实践智慧为目的,克服了科技理性的弊端。

(二)顺应了管理实践的新变化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网络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商业组织的实践中,人们不再把管理看成是一个线性的机械系统,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管理系统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必然要求管理的思维方式发生变革,无论研究管理系统的思维方式还是施行管理的思维方式都要进行变革。以往以简化、抽象为特征的例证思维方式不再适合复杂管理系统的探究,而叙事思维把各种异质性要素综合为一个整体,正是适应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致力于叙事思维的培养,有助于促进管理学习者有效地应对复杂的管理环境。

(三)促进实践知识的有效传播工商管理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实践,而不是知识发展,它要培养的是好的实践者,而不是知识创造者,但不否认在实践过程中有知识的创造以及好的实践者也会进行知识创造。在实践场景中,实践者创造的知识就是实践知识。实践知识是实践者在实践过程直接使用的知识,科学研究所得来的知识也只有经过实践知识的引导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为了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不能忽略实践知识的建构和传播。相关研究表明,实践知识是以叙事的方式建构、存在与传播的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致力于叙事知识的传播、叙事思维的培养,这有利于实践知识的建构与传播。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床案例教学法;内科护理教学;应用价值

内科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将所学理论应尽可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加深理论认识与理解,全面培养临床护理能力,提升人文修养,为即将步入社会从事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1]。目前,对于一些学校临床课案例教学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传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基础、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育模式既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也不能很好地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2]。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毕业扔笔记”的消极学习转向带着问题钻研的积极学习,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 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背景与模式

现代护理学发展要求更合理的护理学教育模式,知识的更新和社会的发展对护校学生的整体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实现护理学教育目标,培养出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的护理专门人才,迎接当今医疗卫生问题和挑战,各类医药院校都在积极进行各种医学教育改革。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BL)便是近年来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人们对PBL的过程及效果在认知和非认知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大量研究。目前应用PBL的原理,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医药院校的实际,设计了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模式。该方法是以案例分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研究、讨论有关的医学科学问题,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3]。

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对教学活动研究制定目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创造性地提出能促进教师和护生共同参与,尚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并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新型教学模式。

3 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改变护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增加师生的合作互动,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活动模式,从而改善临床课教学效果。

3.1改变学习状况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能改变护理学生不良的学习状况,培养和提高参加案例学生的学习策略,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缓学习压力,形成积极主动、高效愉悦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策略的学习和内化,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自我调控、综合思维、人际交流和习惯性的自主学习等能力,从而造就一个具有良好学习策略并走在护理前沿的合格护生,以此奠定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3.2促进合作学习通过案例教学引发问题,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临床中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为将来早期诊断和处理病人的健康问题,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稳定护理队伍、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提高科研水平通过案例教学,完善我校的教育环境,推动我校的科研工作,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兼具较高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护理双师型教师。同时也可通过研究,了解不同来源护生的学习能力差异,为将来护理人才的培养对象和模式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其它学科的教改提供参考。

4 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措施

4.1应用原则(1)互动性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向教学活动。教师需备课充分。要准备好教材、病例、进展、课堂设计等。(2)整体性原则:教与学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但在教学中研究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考虑基础与临床的关系。(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能实践能力的护理应用型人才,是案例教学应该突出的特点。此原则也应贯彻到教学各个环节。

4.2应用模式(1)病例课堂讨论模式:通常教师提前1~2周将要讨论的病例和问题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找资料,课堂上先小组讨论后集体汇报,最后教师总结。在该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以组织和辅助者的身份参与小组讨论,把握讨论内容的主旨方向,避免讨论偏离教学内容; (2)病例课堂导入模式 : 以病例置疑为先行组织者呈现给学生,然后以教师讲授为主,从病例分析至得出结论,发挥烙印、理解的功能;(3)片段穿插模式:引用一个小片段病例为学生设置一个特定的情景,学生根据病例所给信息组织自己相应的沟通交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片段病例短小,涉及问题少,简明易懂,用作课堂举例有良好的效果;(4)大病例系统分析模式:以整体护理为理念,以护理程序为方法,系统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小娟,江桂素,郑秀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6):99.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5篇

1公关案例选择原则。真实性原则。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3]公关案例必须是经过教师的深入调查研究,取材于实际生活。具备真实性的公关案例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驱使其严肃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其中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典型性原则。典型性的公关案例是指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案例。例如,强生“泰诺”药物中毒事件,三十五次紧急电话,海尔砸冰箱事件等都是典型的公关案例。典型的公关案例不仅能给学生带来震撼力,提高学生对于案例的感性认识,而且其涉及的关系比较全面,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热点性原则。公关案例的热点性是指其能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例如,肯德基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关案例的引入,能够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度,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系统性原则。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中的案例分析的有着本质区别。后者从理论出发,分析案例仅为了更为形象地掌握理论;而前者的案例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因此,公关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必须能系统地体现公共关系某一理论框架,学生才能系统地,完整地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多样性原则。公关案例的多样性具备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案例类型的丰富多样,如既可选择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公关案例,也可选择影响力较小但具备研究价值的公关案例;第二层含义是指,案例结果的多样性。结果的多样性是指公关案例的解决途径应该用学生去决策,去处理,而不是只有单一的解决方案和手段。同一公关事件,不同的解决思路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的案例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有效争论,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开展公关实践时的创造性思维。

2公关案例教学程序。引入案例,设计问题。公关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是选择公关案例,设计恰当的问题。课前,教师必须根据案例的选择原则,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公关案例。针对案例,教师需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把公共关系的理论知识悄无声息融入案例当中,把精选案例和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起来,设计能引发学生新思考的问题。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公关案例教学的第二步是设置公关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公关案例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根据公关案例的内容,设置模拟公关情境,将学生引入教学的实践情景当中,营造浓烈的学习和讨论氛围。划分小组,展开讨论。小组讨论是公关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可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5—6个人,每组选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该组成员参与讨论,并确保每一位组员参与其中。每组派发一张记录表格,由其中一名组员做好讨论记录。问题讨论的交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时机。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可采用巡视、倾听的方式参与,但不给予评判,而是多用赞赏,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表达。经过组员们各自理由和依据的陈述,激烈的探讨,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形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

小组总结,实践演练。小组讨论环节结束后,是各小组轮流展示讨论结果,参与公关演练的时间。每个小组可选派代表上台为全班同学做演示,但最好让每位小组成员参与其中。公共关系倡导“全员公关”,将每位成员引入教学实践演练当中,让其参与体验式教学,能培养其团结合作的行为习性,营造团结协作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公关实践技能。总结归纳,形成报告。公关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归纳,形成一份具备内在知识体系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一环节,可以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但最好是由老师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对课堂讨论中正确的分析思路给予肯定,对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点拨,结合自己的见解,提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结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最终形成书面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每位同学经过思考、归纳、提炼而成的书面材料,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应变能力等,教师必须认真批阅每一份报告,对报告中正确可行之处给予肯定,创新之处给予赞赏,而不足之处给予点拨,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

3公关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在公共关系案例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在开展公关案例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譬如,在设计公关案例教学课件的时候,可结合文字,图片,影像,视频等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意识。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分析得多,学生只是一味被动接受。[4]在公共关系案例教学中,必须纠正这种角色错位,强化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意识。与传统教学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员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教学共同体”,它既强调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又强调学员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重要性。[5]在公共关系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以及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其公关实践技能。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6篇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相应的进行了改革。在经济学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出现的经济学问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型人才。

一、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经济学观念

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到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通过教师对生活中与经济学有关的案例的列举,让学生进行分析并通过经济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当中。经济学中乏味的理论也可以通过实际案例的列举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印象,从实际的案例中总结出经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学以致用。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同学间的交流中不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获得了经济学知识,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都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搜集过来的,学生依靠团队的力量挖掘生活中的案例,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引导型案例的应用

课堂引导型案例的使用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易于理解,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经济学案例让学生对经济学方面的原理和知识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需求理论时,要向学生先简单举一个例子:为什么钻子会比水要贵很多呢?水对人们来说就犹如生命,但水的货币量要远远的低于钻石的货币量。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可能学生都有疑问,但要用经济学知识来解释会有很大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把本节课的内容贯穿到这个问题当中,运用需求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根据需求曲线得出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不是按照消费的总效用来支付,而是按照它最后的效用来支付的。因此我们在消费水时,它的最后一个效用是洗衣服做饭,而水的数量也比较多,到最后水的效用会逐渐的降低,而钻石比较少见,数量有限,且给人们璀璨夺目的效用,因此价格也比较贵。通过向学生举出这样一个困惑学生已久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不但收获了经济学知识,也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二)课堂讨论案例的应用

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课堂中的相互讨论为经济学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在讲解机会成本时,先向学生讲解机会成本的概念然后提出学生生活中与这个概念相关的案例:大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展开讨论,让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讨论,然后把问题进一步深化问学生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还是要打工挣钱,那么学生上大学的意义在于什么?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回答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同时教师将本节课的机会成本引入到案例的讨论中,并用经济学的消费者的预期消费对眼前消费的影响知识回答这个案例。并引出经济危机中人们在当前的消费中不愿意花钱的主要原因是对预期消费不容乐观,这样学生通过实例的讲解不但明白了机会成本这个概念,还了解了生活中和社会中的经济学现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利用经济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课堂讨论案例的正确运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经济学思维,使得经济学知识不再乏味枯燥,增强了经济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外思考案例的应用

学生的课外思考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给学生课外适当的布置一些经济学案例,学生在课外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并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解答,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学课堂教学做补充。在讲解到有关博弈论的知识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举出一些合理的案例,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有关国外的治理腐败上的经济政策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中讲解新加坡高薪养廉的案例。学生首先要在课外搜集有关新加坡高薪养廉的案例和资料,了解新加坡是世界上廉政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探讨其廉政的重要原因是对政府官员使用高新,并贪污受贿的程度打击的十分严厉。在学生课外的讨论中可以运用支付矩阵解释新加坡人不容易受贿的原因。例如有甲、乙两个人,政府给他们高新的收益,他们两人如果联合起来受贿,那么他们的收益就会增加。但如果他们其中的一人受贿,另一个人没有受贿,那么没有受贿的人会对受贿的进行举报,那么受贿人的收益就为0,而另一个人举报,他的收益就会增加,对于这两个人来说受贿的得到的收益远远低于不受贿的收益,所以这样就打击了两个人受贿的积极性,也没有受贿的收益。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较大的经济实力来高薪养廉,但我国可以从大力惩治受贿行为,将受贿的利益降低到负值,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治理国家的受贿行为。学生通过对课外案例讨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通过搜素案例并利用经济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更好地解释。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工程项目管理 创新理论 案例教学 成人教育

工程项目管理是探索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客观规律、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管理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建设法规等众多学科理论与知识的集成。其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在生产使用功能、费用、进度、质量以及其他方面均能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投资效益,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工程项目管理作为成人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涉及了工程造价、工程经济、工程结构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重要课程。由于成教学生有一定的工作实践基础,求知欲望强,这就更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进行案例教学,学习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程就要结合学生发展方向,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今后遇到的实际问题。然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在成人教育的设立是在2000年以后,发展尚不成熟,内容却已相对陈旧,其侧重点基本上讲述实施项目管理的具体步骤,强调进度计划、净现值计算、成本估算、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学到工程项目管理的更全面的实践方面的知识。所以有必要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

一、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改革创新意义

适应成人教学改革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与形式变化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案例分析,使学习方法和知识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提高。针对以往课程过分偏重理论细节的传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适当的课程改革,注重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和掌握,而减少了研究数学模型(例如网络计算模型)上的课时,改变项目系统分析,工作活动逻辑关系安排,实施方案的拟定、比较和评价,工作过程中的协调、沟通和激励,加强案例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完备性

立足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及整体系统,以揭示项目建设活动的客观规律为宗旨,以现行的建设法规为依据,全面阐述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特殊性有深刻的认识,能对工程项目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整体优化的管理理念,掌握常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二)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创新改革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由于项目管理注重实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必须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以这类项目为对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创新改革与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项目的特殊性相结合

这一原则很重要,因为不同性质和种类的工程项目(如软件工程项目和建筑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在同类工程项目中,由于角色和层次不同,项目管理工作差异也很大,有时甚至采用不同的承包和项目管理模式也会带来项目管理工作的差异,因而创新改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四)创新理论与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在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选取适当的案例,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有许多案例,但是其中的工程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等特征。在案例中不断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将案例中的知识加以创新并运用到将来的工程项目中。案例教学就是不断地肯定学生,让学生自己发挥潜力,在收敛的状态下发挥想象力。引出创新理论,与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相结合,是因为其实质就是从发明中来到发明的一门学科。

二、创新理论概念与应用

(一)创新理论概念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资源或社会要素创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例如技术创新。创新理论就是把已有的理论赋予新的概念、新的理念。可以对于一些可能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创新性问题),可以从现有专利中总结出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模式,通过应用这些方法和原则进行解决,同时反过来它又可以扩展类似问题的知识库。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综合运用,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并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由于创新理论在科学各个领域都能发挥创新作用,因此也可将其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创新中。

(二)创新理论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理论以其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在全球的创新和创造学研究领域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经历了理论创建与理论体系的内部集成后,创新理论正处于其自身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以及与其他先进创新理论方法的集成阶段,尤其已成为最有效的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和创新问题求解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实践证明,在成教中运用创新理论,开展创新教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可大大加快学生的创造发明的进程。它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分析问题情境,快速发现问题本质或者矛盾,它能够准确确定问题探索方向,不会错过各种可能,而且它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式,以新的视觉分析问题,进行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系统思维,还能根据技术进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三、创新理论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内容的具体应用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矛盾理论

矛盾是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认为创造性问题是指包含至少一个矛盾的问题。工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可以归结为3类:一类是物理矛盾,一类是技术矛盾,一类是管理矛盾。

物理矛盾就是指系统(系统指的是机器、设备、材料、仪器等的统称)中的问题是由1个参数导致的。其中的矛盾是,系统一方面要求该参数正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求该参数负向发展。对于物理矛盾的解决,提供了4个分离原则: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整体与部分分离。物理矛盾在工程项目中可应用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方面的研究。

当技术系统某个特性或参数得到改善时,常常会引起另外的特性或参数劣化,该矛盾称为技术矛盾,而解决技术矛盾问题的传统方法是“优化设计”,但每个参数都不能达到最佳值。技术矛盾就是指系统中的问题是由2个参数导致的,2个参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管理矛盾是指子系统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设计技术与工程进度之间、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都存在技术矛盾。“优化设计”也可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费用、工期优化问题。

所谓管理矛盾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已经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但是子系统之间产生不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整个系统产生问题。比如:一个部门与另一个部门的矛盾,一个施工工艺与另一个施工工艺的矛盾,一个设备与另一个设备的矛盾。虽然各个部门、各个施工工艺、各个设备等都达到了自身系统的良好状态,但对其他系统产生副作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而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实施的组织和协调。除此之外,工程项目进度、绩效、采购、成本、质量、合同和风险管理等都存在管理矛盾。

(二)创新理论中RTC算子

创新理论中RTC算子,即资源(Resources)、时间(Time)、成本(Cost)算子,它是将资源、时间和成本因素进行一系列变化的思维试验。创新理论给出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是僵化的、静止的,也不是盲目的、漫无边际的,而是力求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过去和未来,同时又是灵活的、富有想象力的,这些都是创新思维所应该具有的特质。①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定功能。传统思想认为,为了实现系统的某种功能,必须建立相应的装置或设备;而创新理论则认为,为了实现系统的某种功能不必引入新的装置和设备,而只需对实现该功能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和优化。②任何系统都是朝着理想化方向发展的,也就是向着更可靠、简单、有效的方向发展。系统的理想状态一般是不存在的,但当系统越接近理想状态,结构就越简单、成本就越低、效率就越高。③理想化意味着系统或子系统中现有资源的最优利用。这就可以使工程项目在生产使用功能、费用、进度、质量及其他方面均能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投资效益,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

四、创新理论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的具体过程

在国外,以创新为核心理念为方法学的教育非常普及,它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而在国内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特别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成人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首先,基于创新理论可以作为学生的选修课或讲座,重点介绍其支持创新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以及一些应用该理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实例。其次,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一些实际的创新问题,指导学生应用该方法完成任务,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该理论的意义,以及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使他们能够初步熟悉科学的、规范的创新活动流程,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本方法解决创新问题的体验,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工作习惯。通过该课程还应该使学生明白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在生产实际中有许多急需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问题,其多数都涉及学科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

(一)选择案例

适合创新理论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案例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①要突出教学目的。案例教学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和能力,选择适度、适用的工程案例。②要注意案例的启发性。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可以激发创造力,所以在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选择那些内容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视角独特,独具慧眼,思常人之未思,见常人之未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义重大。③要注意案例的理论性。案例要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融于具体的实际中,以便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二)案例的描述

这是对案例所叙述的事件发生的环境、时间、过程、结果等特征进行的清晰描述,并不断地结合所研究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要结合创新理论创新点去指导管理实践。描述案例是为了分析和讨论案例做准备的。在老师描述案例时,学生应跟上老师的思路,不断温习案例中涉及的理论,找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为进一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

创新理论与工程管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案例教学,需要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即就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单一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及情景对话教学等方式来实现,营造课程教学的宽松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手段应由过去的板书教学转变为案例分析、工程管理模拟、多媒体、板书等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把现代化的工具引入教学活动,提供众多更为直观的教学信息。

(四)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

引入创新理论的教学模式侧重于营造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不因觉得枯燥无味而失去兴趣和信息。让学生在讨论中扮演工程项目管理案例中的各个角色,而老师应做好讨论方向的把握,给予学生正确、积极的评价,如让学生分别扮演项目经理、监理等角色,遇到实际工程问题,相互之间进行沟通,然后将问题予以解决。

五、结论

将创新理论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成人教育课程中就是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理解创新规律,同时可以为未来创业者、实践者提供创新的思想武器,而创业活动可以使创新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使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文只是简单地论述创新理论在项目工程管理内容及案例教学几个方面的应用,并未深入研究。希望今后的研究应着力于创新技术在工程技术领域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庆军,刘慧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5).

[2]郭筠.TRIZ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12).

[3]凌滨,管雪梅,赵亚风.研究性教学法在《TRIZ理论》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09,(5).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加强学生团队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己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管理学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灌输和渗透效果明显,比直接的、正面的、枯燥的职业价值观说教方式效果好得多。主要探讨在小组协作法中进行合作精神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方法。

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的内部标准,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在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学生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和选择,就决定着今后拥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己经意识到拥有更多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更多地得到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也可以满足自身的个人需求。但还有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价值观向“自我”倾斜,一味地追求金钱和个人利益,在思想上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把个人位置摆到最前面,忽视自己是属于社会的,抛弃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协作和团队精神。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团队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己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通过管理学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灌输和渗透效果明显,比直接的、正面的、枯燥的职业价值观说教方式效果好得多。对于还未走向社会,职业价值观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职业价值观的灌输和渗透,可以巧妙地避开学生心理上的逆反情绪,做到说教自然,不露痕迹,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与管理案例、小组协作的教学方法株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来完善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己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有诸多优点的教学方法,用在日常的讲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协作的方法。我国台湾学者林生傅在论及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时,直接将合作学习称之为合作教学,他指出:“合作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使学习活动成为共同的活动,其成败关系团体的荣辱。”这种方法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许多问题,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职业以及职业价值观的要求,增强案例的针对性,选择恰当的、有深远教育意义的、又暗藏幽默的案例至关重要。小组协作的案例教学法是快乐的,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过程将所要传递的思想表达充分,学生接受起来也就轻而易举。

在此举一例说明小组协作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笔者在讲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时,精选管理十大哲学故事中的一个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有7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阉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3人的分粥委员会及4人的评选委员会,每次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大家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故事没讲到最后,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讨论成一片,但问题同时出现了:故事本身给人们什么启示呢?用这个很笼统的问题来提问,目的是不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个框架内,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形成发散性思维,出现创新性的问题和意见。在进行案例分析时,笔者将班内50人分成7个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可委托一名成员做小组秘书,负责记录每位成员的意见和思想,当小组成员意见和思想有分歧时,可积极协调,并且将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拿出,进行新一轮讨论。结合头脑风暴法,鼓励成员创造性思维,最后总结出本小组的意见,并在班内小组间进行交流。当小组的意见和思想形成后,这份意见总结己经代表小组成员每个人的思想,其是否有深度和广度,是否有代表性,己经充分体现为小组自身形象。经过小组讨论后,案例本身已经引发出无数的问题,比如:同样是7个人,为何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呢?组建一个团队,如何建造组织文化?应该是学习型的,还是创新型的,还是竞争型的?在企业是经验重要还是创新重要?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能多长时间不过时?……无数的问题后面隐藏着无数的思想,在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企业文化中软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价值观受到深刻的教育。

这种小组协作学习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起到5大积极作用。

1)小组内各成员积极配合,相互依赖。在讲解西安杨森企业文化中,笔者重点给学生分享“大雁的启示”:当每只雁展翅高飞时,都为后面的队友提供了向上之风;当某只雁离队时,它立即感受到孤独飞行的困难和阻力,它会立即飞回队伍,善用前面提供的向上之风继续前进。

启示:分享团队默契的人,善于帮助别人,也善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能更轻松地到达目的地,因为他俪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携手前进。

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时,小组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认识,即认识到做对组内成员有益的事或提出对大家有意的想法对全组也有益,做对组内成员有损的事或提出对案例毫无干系的思想和问题对全组也有损。小组成为组员的利益及学习共同体,组员需要在几次案例讨论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荣辱与共”的意识。提高小组积极的相互依赖方法有很多,在小组内可形成积极的目标相互依赖、积极的奖励相互依赖、积极的角色相互依赖、积极的资源相互依赖等多方面的相互依赖,这样学生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就能意识到团队对个人的重要性,而不会只是一味地崇拜个人英雄主义。

2)组员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沟通。为了完成整体任务,实现共同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等对彼此会有很大的帮助。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沟通有以下主要特点:小组成员间相互提供有效帮助、支援;共享所需的学习资料并有效地加工这些资料: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彼此的结论和推理过程;提供反馈以改进日后工作。在沟通的过程中创建高效的沟通渠道,创建通畅、透明、多向、经常性的信息交流机制,创造一种小组成员无话不谈的沟通环境。

3)每个人均为责任体。小组成员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完成分配的任务,为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使每一名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通常应注意几个方面:保持小组的小规模,最好介于3~7名组员间,如果人员过多,可能会使部分组员出现消极态度;在最后案例分析总结时对组员进行口头答问、情景测试、思想形成文字等个体评价;每组选派一名“检查员”或教师自己进行制度化的观察和记录。只有做到以上几方面,每位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在小组内既是小组成员,又是小组的主人。

4)培养学生合作技能。小组协作既是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教学的目的,它可以表述为“通过合作,在协作中,为了协作”教学活动。与竞争学习和个人学习相比,只有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把同学当成学习的一种资源,而其他2种学习方式则把他人当做学习的敌人或无关者。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技能。为了实现小组的共同目标,小组成员应具备有效合作的技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建设性地解决矛盾与冲突等。要鼓励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这些技能,建立合作规则。合作是要学会高效沟通和倾听,这也是学生走上社会要具备的职业价值观之一。学会把“我听大家说”这一美好品德长久使用,真正成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才能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和合作。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加强学生团队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己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管理学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灌输和渗透效果明显,比直接的、正面的、枯燥的职业价值观说教方式效果好得多。主要探讨在小组协作法中进行合作精神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方法。

    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的内部标准,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在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学生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和选择,就决定着今后拥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己经意识到拥有更多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更多地得到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也可以满足自身的个人需求。但还有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价值观向“自我”倾斜,一味地追求金钱和个人利益,在思想上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把个人位置摆到最前面,忽视自己是属于社会的,抛弃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协作和团队精神。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团队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己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通过管理学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灌输和渗透效果明显,比直接的、正面的、枯燥的职业价值观说教方式效果好得多。对于还未走向社会,职业价值观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职业价值观的灌输和渗透,可以巧妙地避开学生心理上的逆反情绪,做到说教自然,不露痕迹,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与管理案例、小组协作的教学方法株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来完善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己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有诸多优点的教学方法,用在日常的讲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协作的方法。我国台湾学者林生傅在论及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时,直接将合作学习称之为合作教学,他指出:“合作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使学习活动成为共同的活动,其成败关系团体的荣辱。”这种方法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许多问题,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职业以及职业价值观的要求,增强案例的针对性,选择恰当的、有深远教育意义的、又暗藏幽默的案例至关重要。小组协作的案例教学法是快乐的,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过程将所要传递的思想表达充分,学生接受起来也就轻而易举。

    在此举一例说明小组协作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笔者在讲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时,精选管理十大哲学故事中的一个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有7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阉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3人的分粥委员会及4人的评选委员会,每次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大家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故事没讲到最后,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讨论成一片,但问题同时出现了:故事本身给人们什么启示呢?用这个很笼统的问题来提问,目的是不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个框架内,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形成发散性思维,出现创新性的问题和意见。在进行案例分析时,笔者将班内50人分成7个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可委托一名成员做小组秘书,负责记录每位成员的意见和思想,当小组成员意见和思想有分歧时,可积极协调,并且将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拿出,进行新一轮讨论。结合头脑风暴法,鼓励成员创造性思维,最后总结出本小组的意见,并在班内小组间进行交流。当小组的意见和思想形成后,这份意见总结己经代表小组成员每个人的思想,其是否有深度和广度,是否有代表性,己经充分体现为小组自身形象。经过小组讨论后,案例本身已经引发出无数的问题,比如:同样是7个人,为何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呢?组建一个团队,如何建造组织文化?应该是学习型的,还是创新型的,还是竞争型的?在企业是经验重要还是创新重要?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能多长时间不过时?……无数的问题后面隐藏着无数的思想,在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企业文化中软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价值观受到深刻的教育。

    这种小组协作学习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起到5大积极作用。

    1)小组内各成员积极配合,相互依赖。在讲解西安杨森企业文化中,笔者重点给学生分享“大雁的启示”:当每只雁展翅高飞时,都为后面的队友提供了向上之风;当某只雁离队时,它立即感受到孤独飞行的困难和阻力,它会立即飞回队伍,善用前面提供的向上之风继续前进。

    启示:分享团队默契的人,善于帮助别人,也善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能更轻松地到达目的地,因为他俪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携手前进。

    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时,小组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认识,即认识到做对组内成员有益的事或提出对大家有意的想法对全组也有益,做对组内成员有损的事或提出对案例毫无干系的思想和问题对全组也有损。小组成为组员的利益及学习共同体,组员需要在几次案例讨论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荣辱与共”的意识。提高小组积极的相互依赖方法有很多,在小组内可形成积极的目标相互依赖、积极的奖励相互依赖、积极的角色相互依赖、积极的资源相互依赖等多方面的相互依赖,这样学生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就能意识到团队对个人的重要性,而不会只是一味地崇拜个人英雄主义。

    2)组员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沟通。为了完成整体任务,实现共同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等对彼此会有很大的帮助。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沟通有以下主要特点:小组成员间相互提供有效帮助、支援;共享所需的学习资料并有效地加工这些资料: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彼此的结论和推理过程;提供反馈以改进日后工作。在沟通的过程中创建高效的沟通渠道,创建通畅、透明、多向、经常性的信息交流机制,创造一种小组成员无话不谈的沟通环境。

    3)每个人均为责任体。小组成员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完成分配的任务,为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使每一名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通常应注意几个方面:保持小组的小规模,最好介于3~7名组员间,如果人员过多,可能会使部分组员出现消极态度;在最后案例分析总结时对组员进行口头答问、情景测试、思想形成文字等个体评价;每组选派一名“检查员”或教师自己进行制度化的观察和记录。只有做到以上几方面,每位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在小组内既是小组成员,又是小组的主人。

    4)培养学生合作技能。小组协作既是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教学的目的,它可以表述为“通过合作,在协作中,为了协作”教学活动。与竞争学习和个人学习相比,只有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把同学当成学习的一种资源,而其他2种学习方式则把他人当做学习的敌人或无关者。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技能。为了实现小组的共同目标,小组成员应具备有效合作的技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建设性地解决矛盾与冲突等。要鼓励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这些技能,建立合作规则。合作是要学会高效沟通和倾听,这也是学生走上社会要具备的职业价值观之一。学会把“我听大家说”这一美好品德长久使用,真正成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才能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和合作。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10篇

案例的教学并没有一定的形式,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国际贸易教学,就要灵活的选用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般来说,案例教学主要有课堂讨论、教师讲解、自学等方式。在对一些理论性不是很强的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选择自学案例的方式,诸如商品的数量条款等内容,就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如果教授的内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水平的话,就可以采取案例分析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够加深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诸如在讲价格术语的时候,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具体的事例进行精细地讲解,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内容。

以上这两种问题,都是在理解层面的问题,利用这两种方法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如果案例相对复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师就应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法,因为这种案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还应该具备分析其中问题并将其解决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可以采取分组方式、互动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往往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2理论案例相结合

在以往的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中,往往利用课堂教授的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述使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模型、方法、过程等。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案例法只是对课堂的补充,其对于这些理念知识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不重视理论知识教学或者案例教学,这两种教学都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能力的提高。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过度重视理论教学或者案例教学,并没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这样就使得学生综合能力的欠缺。这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理论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而案例教学由于未能联系理论知识也难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就大大限制了我国国际贸易教学的发展。

3总结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11篇

一、案例教学的相关概念以及可行性 

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概念或者理论知识所进行的举例分析,而是一种比较新型的互动、开放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一般情况下,案例教学首先要进行严密的计划设计和相关准备,其次选取特定的案例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阅读,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形成一种互动的交流与探讨。案例教学方法要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展开,以期能够达到思维的碰撞以及思维发散的最终目的。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要求是让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中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初中政治教师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满足教师的相关要求,在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实施此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初中政治课堂产生出极大的兴趣,势必会求知欲旺盛,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探索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同时具有生活化、经典化两种特点,尤其是在学习初中法律知识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更大。案例教学方法将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逐渐转变为简单易懂的知识。根据相关资料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往往对有情节的小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将一些比较经典的案例讲给学生听,学生一般会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在听的过程中会认真思考。教师可以在讲完相关故事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继而对学生的看法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小组讨论发言的方式总结出对知识的理解。上述方式方法能够让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相关结论,与此同时,这也加强了师生的良好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让整堂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1.正确选择案例,科学合理确定教育教学目标 

在案例教学方法的案例预习这一环节中,主要注意内在影响因素以及外在影响因素,从中分析出谁是整件事情的决策者,另外还要注意影响角色以及目标的问题是什么。案例预习之前要选择合理的案例,继而能够通过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小明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回到家后又被父亲骂了一顿,而此时小明的心情非常糟糕,只想砸东西或者找人打一架,在此时身为小明的好友应该如何来劝解小明?此时需要充分考虑小明的心理情绪变化。首先,身为小明的朋友,需要站在小明的立场上想问题,可以帮助小明调节好不良情绪,可以陪小明去打球或者听音乐,合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上升到暴躁的情绪当中。其次,站在小明的父亲立场上想问题,父亲批评小明也只是为了让小明更加努力,其本意都是出于爱小明。最后,小明需要冷静分析自己的错误点,学会归纳总结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把握教学时机,将经典案例呈现出来 

正确把握好教学实际,需要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案例能够与理论基础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呈现经典案例的过程中,不能够以格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与理论基础知识脱离的案例,势必会导致教学目标与讨论的相关内容不一致,因而需要将所讲的知识结合起来呈现。这既可以在讲完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后联系相关故事以及经典案例,也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经典案例或者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初中政治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详细介绍本文的案例,继而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充分展现给学生看,与此同时也可以发放一定形式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组合成自己的语言。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12篇

典型案例教学作为法学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有与其他方式方法相同的功能,它对于探索人们的法学思想发展规律和法学教育规律,实施法学理论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传授法学教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觉悟等等。同时,典型案例教学分析也有自身的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法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教学的优良传统,也是法学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并实现从灌输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思维主体结构和模式,具有较强的驾驭实践的能力。目前,典型案例教学已在法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提高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法学教育必须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具有很高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能力。法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以大量的典型案例为媒体,向学生传输各种学术信息,通过反复的典型案例分析帮助他们增加和积累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解决问题的客观过程和教师的引导,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不断提高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典型案例分析能够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过程和规律。

3.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影响。法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不仅要依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对教师的影响作用,从而使法学教育的过程变成教师和学生交互影响、两方面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典型案例分析,通过教师和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共同讨论分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师的外在教育要求化作学生的主观愿望,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他们对教育目标的认同。现代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平等地交流和情感的沟通是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和改变他们态度的重要因素。法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中以案论理、启发思考、教学相长等特点,综合了传统教育中讲授讲解、集体讨论、自主学习等多方面功能,能够克服以往法学教育中存在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现象,改变那种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单方面影响或教师与学生相脱离的状况,促进二者的交互影响,提高法学教育的实效性。

二、法学教学中案例选择应体现“典型性”

在法学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力求选取那些能够透视时代特征、蕴涵事物本质联系、反映大学生成长过程主要矛盾及热点问题的社会现象,典型案例的选取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从时间上来讲,教师选取案例时间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中刊登的人物和事件。古代的或近代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不是不可以使用,有些案例可以成为法学教育的典型素材。但是,一是这些案例人们可能比较熟悉,没有新鲜感,二是时间岁月的距离使人觉得没有时代感,所以案例使用的效果较差。第二,从选择的事件来看,教师应选取那些比较符合大学生接受视域范围的典型案例,如知识阶层、管理阶层、高等教育等范围,这些典型事件对大学生的示范效应明显。其他社会阶层,如农民、工人、军人、服务人员的典型事件对大学生来说,虽然也有比照教育意义,但因其思考问题的视角与他们距离较远,案例的使用效果不及前者。第三,从案例选择的典型人物来看,教师应选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某些共同之处,能够引起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如: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社会中艰难玉成的典型等。另外就是选取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的、在大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

三、法学典型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法学教学中,选择了好的典型案例不等于一定有好的教学效果,将典型案例通过恰当的方式展示出来,才能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作用。笔者认为,典型案例的展示需要运用以下技巧:

(一)把握好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

1.第一步,准备阶段。教师任务:(1)选择案例;(2)提出分析思考题;(3)制定参考文献。学生任务:(1)阅读案例;(2)查阅文献;(3)拟定个人分析提纲。教学目的:锻炼独立思考、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第二步,小组讨论。教师任务:(1)划分小组;(2)指定小组负责人;(3)检查督促讨论。学生任务:(1)分工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交流;(2)形成小组分析意见并选出课堂发言代表。教学目的:培养分工协作的集体精神。3.第三步,课堂讨论。教师任务:(1)组织课堂讨论;(2)归纳总结和精讲理论。学生任务:(1)概述案例事实;(2)案例背景分析;(3)案例主题分析;(4)案例启示。教学目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说服别人能力、自我提高能力。4.第四步,撰写书面分析报告。教师任务:(1)评阅书面分析报告;(2)评定、记载和反馈成绩。学生任务:撰写书面分析报告。教学目的: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以上4步教学环节,以组织课堂讨论为核心,经过充分准备,发挥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作用,达到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体现在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检查教学效果等方面。案例教学除了对教师提出上述一般性要求外,还提出以下4项特殊要求。

(1)布置自学。它是通过为学生选定案例、提出分析思考的问题、指定理论参考资料和检查课外小组讨论等环节来实现的。这一要求看起来容易,实际上要求教师系统地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考虑通过此案例应该解决哪些问题、涉及运用哪些理论、主要用于训练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等;需要教师进行整体设计,即突出每个案例的主题又把握不同案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生通过自学,系统地掌握法学学科理论。

(2)组织讨论。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及时引导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把握讨论的时间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实施计划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对以下问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希望课堂上都发生什么?怎样让它发生?哪些人应当在这次课上发言?什么是讨论的最佳顺序?讨论每一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对这些问题的结论是什么?它们与哪些课程理论相联系?本课应当抽查哪些人的案例分析报告?下一次课的思考题是什么?等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发言中提出的问题、分析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写在黑板上,便于掌握讨论的思路和成果。

(3)课堂小结。它要求教师在系统地分析评价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是对具体问题的一一回答,而是针对案例提出的主要问题所进行的系统分析、理论指导,是对一类问题的一般性回答。但是,教师的总结并不是问题的最后答案,只发挥参考、引导作用,必须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预留思考的空间。(4)成绩评定。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自学任务的情况、课堂讨论发言的情况和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评定学习成绩,给出考核分数。

2.对学生的要求。

由于案例教学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所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能否得到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师努力创造客观条件、营造教学氛围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来实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

(1)转变学习观念。学习是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的过程,但长期的“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考你背”式的教学,使学生把学习单纯地理解为获得知识,形成了封闭、教条、式的学习习惯。案例分析创设了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的学习氛围,适应这种教学环境,要求学生首先转变学习观念,树立自主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态度,解放思想,敢于生疑,广猎知识,善于运用,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认真做好自学。案例教学的大部分教学环节是由学生自主把握的,特别是课前准备,如自行阅读案例、查阅参考资料、准备讨论发言提纲等,都要求学生做好自学。自学准备的程度,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地投入课堂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那些在课前进行了充分思考、认真准备的学生,才能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才能真正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才能理解教师的意图,才能有所收获。如果没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就仓促上课,既不能给集体讨论贡献智慧,也丧失了自我锻炼的机会,影响学习效果。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嬗变时期; 多元价值观; 案例教学; 组织;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84- 03

在高等教育课堂教学革新阶段,大学精神是课堂教学革新的精神支柱,它体现大学课堂教学的角色定位、价值观、学术观点以及引领社会新思想、新思潮的独特精神气质,是大学课堂价值观、文化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是高尚的、有生命力的,依凭大学精神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追求学术自由,维护大学尊严,没有被其他社会组织所取代。广大师生集聚在高等教育课堂秉承大学精神的传统,回归大学精神。如今,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改变了传统师生关系,课堂大学精神嬗变——从20世纪80年代服从分配、90年代自主择业到3G网络时代的多次就业、自主创业价值观的转变,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点,3G网络时代大学课堂价值观和文化规范直接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成败和学校的前途命运。实际上,大学精神只有真正贯彻到大学课堂中来,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课堂,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精神和一切大学理念实现的载体。我院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旅游文化区,根植在丽江社会转型和旅游经济革新的新时代,课堂大学精神必须快速转变。管理学原理课程是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培养综合管理人才必须全面提高我院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质量,管理学原理课堂组织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培养步骤,创设情境教学,理性反思教学过程,回归社会实践课堂组织,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实现管理学原理课堂组织教学的价值共享和课堂组织教学的人性化的培养目标。在日常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不断提倡创新精神的案例思考模式,在案例情景教学中提倡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运用生动的案例向每一位学生灌输社会进步和社会规范的准则,有目的、有技术、有方法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有理想的反思阶段和论证阶段,提升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案例教学中每位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堂中的任务不同,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完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课堂进行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学生能力不尽相同,教材提供信息有限,学生利用3G手机查阅相关知识点和创新思维内容,此时是教师组织3G网络资源的最佳时机。本文以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为落脚点,探析在3G网络时代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秉承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的背景下,实现案例教学课堂组织创新的有效途径,适时适度地提出导向性对策,抛砖引玉,提供相关思路,就教于关注此方面研究的学界同仁。

1 3G网络时代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的特点

3G网络时代课堂教学是基于2G时代和WAP浏览器时代的移动技术、无线技术——3G多媒体短信存储功能、3G网络环境下WAP浏览器、3G视频点播、3G在线实时互动体验服务资源基础上的课堂组织模式。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价值观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社会主流文化和大学生个性文化呈现散点变化,学生认同开放、公平、竞争,思维活跃,传统大学价值观顺从、保守的意识基本不存在,社会信仰成为学生的主流信仰,76%的学生敢作敢当,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与传统大学价值观不同,学生的务实倾向明显。在3G网络时代,管理学原理课堂大学精神处在开放和变迁的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道德观培养,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仍然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主要方向。从案例教学课堂实践来看,传统的大学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仍体现在大学生的基本观念和小组讨论行为中,对于传统大学精神的理想仍然较推崇,在3G网络时代,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价值意向明显,不再盲目听从他人建议,有自己见解和主张。3G网络背景下,各种文化碰撞,社会群际关系和个人利益受到冲击,价值观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重商主义的社会观念,刺激了学生的金钱意识,导致了学生思维观的混乱,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占大多数,享乐主义、开放的生活观念在学生价值观体系建立,对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直接的影响。课堂大学精神成为“象牙塔”精神,学生不认同大学精神,认为那是无法实现的理想,课堂大学精神嬗变期,大学精神缺失。

2 创新的有效途径

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突出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融入3G网络资源教、学、做等环节,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的运用,构建能力、知识、素质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根据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学习特点,在3G网络环境下创新课堂组织模式,贴近课堂大学生嬗变的特点,正确树立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价值观,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案例课堂教学,整合、优化学生个性优势,增强学生道德观念、协作意识、社会意识,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向理想社会人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发展,观念改变可以塑造具有组织领导力和意见领导力的青年学生,从课堂大学生精神嬗变的特征来看,有利于塑造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2.1 创设互动教学空间

传统的案例教学空间是“是非教育”,判断原理、案例、人际关系都是“是非判断”,二元性判断是形而上学的,在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中,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打破传统大学精神二元价值观,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进行多元观念的教学,课前、课中、课后3G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在案例教学环节进行原理、行为的学习,通过3G多媒体存储、WAP浏览器信息资源分享、在线实时交流等形式,进行行动和思维的相互转化,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思维的互动,唤醒了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互动空间包括3个方面:核心价值观(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特征)、学生内在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其空间转化过程如图1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性,对案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深入探析,理性、乐观地参与案例小组讨论。第一,通过3G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视频、音频,训练学生听、说、动手制作案例的能力,且训练学生组织讨论信息,参与微博、网络论坛观点讨论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课前与课中不同的认知能力。第二,在案例总结时,教师通过课前预设的价值观培育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学生自身内在价值观,理性思考社会价值观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形成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的理性思维观的价值观体系。

2.2 理性反思教学冲突

参与案例教学组织的师生、3G网络环境的社会各界人士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认知层次、地域与文化特征,在思维观和价值观方面各有不同,深刻的思维假定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教师提前预设出现冲突最多的案例知识点、观念,提前冷静审视,然后在案例教学中正确倾听学生的观点和引用3G网络环境下的观点,在冲突中创新、嬗变大学精神,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人文关怀精神,超越教师之前设定的教学培养目标,无限发挥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的社群关系,开放、自由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案例教学的互动空间中获得案例教学的真理,获得课堂大学精神的精髓——思想自由,锐意进取。理性反思教学冲突路径如图2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社会主体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冲突,通过教师预设的价值观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小组制作3G网络资料:图片、文本、音频、视频整合为小组观点进而通过3G网络背景下的微博、班级空间讨论、班级课程论坛等进行多元观点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校园文化的互动、与社会网络观点进行碰撞,在案例总结课程中,通过课堂引导,学生价值观得到内化,学生的多元评价、多元观念产生,形成符合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精神和社会群际关系。

2.3 回归课堂实践

3G网络资源不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是师生教学的创新本质和教学环节的人性化。第一,以学生为案例教学的中心,通过3G网络移动教育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组织中树立教师的权威。第二,在3G网络资源的在线实时互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听和说的实体式教学,把案例教学传授的知识作为客观存在的真理追求。第三,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求知教学活动,提升师生的思想境界,创设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沟通环境,使大学教育充满灵性和活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大学精神嬗变时期的教育目标。回归课堂实践路径如图3所示。

单纯的求知路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课堂教学与移动教育方式3G网络资源的结合,教师通过预设教学情景空间进行大学精神嬗变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从单一的传递知识转变为学生求知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学生形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观基础上,创造教学品质,解放师生思维观、追求教学真理,贴近学生生活的空间。

综上所述,3G网络环境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双向互动的空间,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预设案例教学空间,通过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形成优化、有效的师生互动空间,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园文化之间、学生与社会外界之间互动教学,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以学生个性为根本,实现理性人培育的完整教学过程。这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探索和价值共享阶段,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得到培育。

3 导向性对策

3.1 以案例教学培养课堂大学精神

首先,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分阶段进行创新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社会道德规范。其次,在案例教学组织体系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实现个人理想、群体理想和预设价值观的设计方案,进行课堂查找文献、分析讨论及获得案例讨论结论的导向性模式。接着,通过案例教学平凡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内化学生的价值观,根植预设的大学精神。再次, 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引导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科学精神。教师课前预设案例教学环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条件,在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通过3G网络资源整合、优化图书馆资源和书本资源。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反复探讨,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精神。

3.2 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

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课堂大学精神为价值观,在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大学精神,彻底改变不适应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课堂教学组织的特征,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运用3G网络资源和互动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植追求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价值观理念,唤醒大学生内在价值观,培育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秉承大学精神的精髓,在日常案例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创新、主动与社会各界有效沟通,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世界的能力,以自主创新为荣,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成为社会最优秀的人才。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随着社会的转型、科技的进步,大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日常大学课程中要树立大学精神。在本文所探析的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时期,3G网络背景下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点滴积累,潜移默化地通过案例教学各环节的互动教学空间培育学生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观,树立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社会责任感的多元价值观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作者不详]3G网络的特点[J]. 新华文摘,2010(16).

[2] 钟志贤.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62-163.

[3] 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14.

[4] 徐华春. 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5.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14篇

1.什么是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创新思维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属于以案例内容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实践中,应用这种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学习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提前准备不同会计知识点对应的案例素材。教师与学生在课前有效沟通,共同选取有价值的、易于学生理解的引导案例。引导案例选定后,学生自主查找并整理引导案例涉及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对引导案例进行初步采编;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述案例内容,教师则深入解读案例中涵盖的会计知识点,从而引出每节课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后,教师让学生借助网络公开信息查找某些上市公司近期发生的与会计处理相关的新闻报道,基于这些报道发表的评述或观点,让学生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尤其是附注说明中查找线索,判断网评观点是否正确或论据是否充分,即“执果索因”。由于这种模式体现了从实务到理论再回归到实务的独特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

2.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优点:①案例内容丰富,解析透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一章节的教学都是通过对引导案例的解析引出相应的会计教学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会计教学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与企业经营实际密切相关;课后案例的分析,则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的教学内容并强化其应用。学生由此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会计学对其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作用,领悟到会计的实际应用价值。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案例采编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从网络公开渠道收集、整理资料,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课后案例的分析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经过这些过程的锻炼,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显著提高。

3.创新思维下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要点:①案例采编过程要由师生共同完成。整个过程包括两个环节:其一是案例的选取。尽量选取社会上的典型真实事件,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案例。选定案例的过程需要有学生的参与,确认案例适合学生理解后方可使用。其二是案例的采编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依托于网络公开信息,查找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将所获信息整理归类,一般可分成公司简介、事件概述、案例描述、报表分析、案例启示等。在采编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与教师进行反复沟通,提升了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及其分析理解能力。课后案例的选定亦需师生共同配合,但与引导案例不同的是,课后案例的分析要由学生根据已学理论知识自主完成,教师仅用少部分时间对其进行反馈、答疑。②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创新思维下的教学模式中,案例内容丰富,涵盖知识点多,这就需要教师有侧重地介绍案例要点和理论知识,良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大部分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对案例的分析思考。最后要做好总结归纳工作,对精彩的发言予以鼓励,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及理论错误进行讲解,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无论是高效的课堂互动,还是课后自觉地完成课后案例的解读,都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由于课堂上引导案例占用时间较多,知识点的介绍只能侧重于重点,更加系统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课后加以归纳总结,同时完成课后案例的阅读与思考。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学生需要跳出填鸭式的牢笼,逐步探索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方式。创新思维下的教学模式为此提供了机会。

二、创新思维下会计教学模式的应用举例

下面介绍创新思维下围绕公允价值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会计教学模式。

1.教学过程。(1)课前选取引导案例。针对公允价值这一知识点,教师和学生依托于网络公开信息,共同选定与其相关的两篇典型案例,涉及的上市公司分别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和昆明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百大A)。学生根据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对案例进行初步采编。以下是两篇案例的简介:①中国人寿巧用公允价值。本案例通过分析中国人寿财务报表主要资产与负债使用的计量属性可得出,中国人寿对证券投资的计量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公允价值对于公司财务报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此案例难度较浅,易于理解,因此将其作为引导案例。②昆百大A。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拯救财报。本案例通过昆百大A通过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财务报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转换计量模式之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对投资性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并需对前5个月已提折旧及摊销进行相应调整,主要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司财务报表的作用。由于此案例难度相对较大,适合已具备理论知识的学生阅读分析,因此将其作为课后案例。(2)课堂上教师应用引导案例进行分析并讲解其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对于引导案例“中国人寿公允价值的利用”,学生陈述公司简介、事件概述、案例描述、报表分析等内容,教师以此为基础,引出理论知识点,提出思考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加深对公允价值的了解。其中报表分析是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通过基础知识点的讲解,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股东权益”等报表项目的了解。③课后案例反馈与巩固。教师可将师生共同选定的课后案例“昆百大A: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拯救财报”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目的是加深对公允价值的理解。由于学生在学习了引导案例和理论知识后,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不必给出具体的分析要点,只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大体方向即可。具体来说,课后案例叙述了昆百大A通过计量模式的变更使其财务报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的事件,因此学生可以对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如何影响公司财务报表这个问题展开分析。教师可利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进行点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完成教学反馈过程。

2.教学效果。根据创新思维下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公允价值这一章节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经济视野,达到了案例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了案例内容对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检索信息、归纳整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反馈的能力。同时,师生间充分沟通,高效互动。

三、结论

案例教学的价值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 案例教学

近年来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然而案例教学法又具有个别性、特殊性、局部性的特点,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构成了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性理解,甚至导致肢解、割裂马克思主义的危险,最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方向背道而驰。如何处理案例教学法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系?下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原理”课)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确定案例教学的适用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完整性、教学体系的逻辑合理性、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致性。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由于其选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与生动性、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然而案例教学法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哪些内容适用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一些涉及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如“六个为什么”、“四个如何划清”等问题;一些涉及国家大政方针不容争论的问题;一些涉及政治敏感问题;一些涉及社会安全稳定的问题等,是案例教学难以“承载”和“驾驭”的,弄不好会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甚至导致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有如下几类问题:一是有待加深理解的理论问题。例如“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感到特别抽象难以理解的一个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原理,我们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对话”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例,讨论分析中美之间的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表现,以及它们是如何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的。这就不仅使理论的抽象性转变为具体性、生动性、可感知性,而且达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目的。二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问题。例如“价值评价”问题,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评价体验来掌握正确价值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三是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容易产生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例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从理论上说学生都知道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往往在现实中又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为了使学生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有正确的认识,我们以美国总统大选为例,用事实来纠正学生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认识上的偏差。又如,关于如何正确认识苏联模式和苏联解体的问题。显然这个问题学生是严重缺乏感性认识的,甚至老师对这个问题也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说不清楚就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因此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给学生播放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关于苏联的《风云新途》一集和纪录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有了生动的史料为依据,再经过思考和讨论就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四是学生普遍关心而且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例如:民生问题、生态问题、经济危机问题、网络问题、科技发展问题、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国际关系问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等等。这类问题使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非常熟悉的材料中体验到实践中的理论意义,得到思想和理论认识的升华。

二、确保案例教学环节的整体性,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分析方法。

典型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常用的科学分析方法。如马克思不仅把当时的英国社会作为研究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形式,而且把它作为剖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形式。从本质上看,案例教学方法就是典型分析方法的运用。一般来说案例教学主要包括四个相对稳定的环节: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总结与点评。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第一,案例的典型性是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进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有丰富的典型案例,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以选择。依据什么条件在同类材料中选择典型呢?(1)“成熟、充分、完备”和“最少受干扰”。马克思之所以选择英国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首要原因就是这种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中,以英国发展得最为充分最为成熟,因而才在同类中具有代表性,即典型性。而且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少受干扰”,因为,只有最少受到外部条件或特殊因素干扰的地方,才能保证资本主义沿着自身的自然进程发展,才能准确地体现出同类对象的正常条件下的一般状态。我们的教学案例也应当符合“成熟、充分、完备”和“最少受干扰”的条件,所选案例要具有完整性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更不能是道听途说或胡编滥造的。(2)必要的资料条件。掌握有关对象的必要资料、材料,是该对象可以被认识的基本前提,这是毫无疑问的,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如此。马克思选择英国作为典型,条件之一就是“不列颠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1],在有关英国工厂、社会情况方面,也有工厂视察员、医生、调查委员们“那样内行、公正、坚决的人们”所提供的统计材料,相比之下,“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相比是很贫乏的。”[2]我们的案例选择也应当满足这一条件,只有对相关资料掌握得越充分才能分析得越透彻。(3)普遍性。教学案例应当具有普遍性而不是偶然性的特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4)时代性。案例内容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的历史背景、时展主题、历史发展潮流、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价值追求、道德风尚、思想演变等。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对文艺作品进行价值评价时选择了歌剧《白毛女》,因为:一是它经过了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符合“成熟、充分、完备”的条件;二是它是师生所熟悉的,所掌握的资料也比较丰富;三是它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知晓,而且具备优秀作品的共性;四是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我们在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这样的背景下,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样的标准来谈《白毛女》,这就使它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

第二,案例呈现的生动性是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案例呈现有很多方式,如教师口述、文字显示、多媒体课件展示、音频、视频等。但不管哪一种方式都必须生动地把案例展示出来,增强案例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口述的方式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艺术,既能够全面叙述案例内容,又要突出关键细节和核心内容;既做到言简意赅,又要声情并茂,以语言和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多媒体课件展示,则要求做到图文并茂、音像结合、动静结合,以画面和声音等艺术动感唤起学生的共鸣。同样的案例,不同的呈现方式,其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第三,案例讨论的有序性、启发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案例讨论,案例讨论不是学生自由发言,而是围绕着问题来展开的,所以问题设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问题设计包括“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等环节。

关于“问什么”。“问什么”必须体现教学的主题、主线和主要内容,必须紧扣所授课章节或专题的重点、难点、主要理论观点、主要知识点,要深入分析案例材料,寻找材料与理论的契合点进行提问。切忌就事论事。例如,讲“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我们的案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的发展过程,我们的目的不是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历史,因而提问就不能问一些中美两国关系中的历史事件的细节,而是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所体现的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因此我们的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矛盾斗争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矛盾同一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美两国关系为什么会时好时坏?”“中美关系曲折发展与双方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有什么关系?”“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采取求同存异的处理原则,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采取存同求异的原则,在什么情况下采取针锋相对的立场?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采取互利互让双方共赢的立场?”等等,所提的问题都围绕着“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这一原理。

关于“怎么问”。首先要求问题内容明确,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到位,从问题本身能够看出作答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问题无非包括三大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是要求进行定性判断或是非判断。“为什么”要进行原因探究,要进行推理论证。“怎么样”要求描述性状或提出解决办法。其次是问题的启发性和可答性。简言之,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且“有话想说”。要尽可能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使问题与学生的切身感受联系起来。例如:讲解“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问题,我们采用的案例是电影剪辑师迪迪·艾伦由于一次工作失误而带来一场电影剪辑革新的故事。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你是迪迪·艾伦,当你因工作失误而受到指责后,你怎么办?”这类问题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甚至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可能遇到,所以学生一定有话可说。在个人的经历中也很可能有过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让学生说出来对于其他同学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最后是问题的层次性。一般来说,问问题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递进式地进行。问题与问题之间往往还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必须确定提问的先后顺序,否则就无法回答。比如要回答“为什么”必须首先知道“是什么”。

关于“何时问”。“何时问”讲的是提问的时机。在案例讨论之前,老师一定准备了相关的问题,但是不是在案例呈现之后就一股脑地倒出来呢?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时候可以摆出全部问题然后进行讨论,有时候则是逐个提问逐个讨论,有的问题则用于讨论过程中引导讨论的“走向”,有的问题用于应对讨论的僵局,等等。提问在整个案例讨论中就像风筝的绳子一样牢牢控制在老师的手里,又能够体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意境。如何掌控讨论过程?关键在于老师对讨论问题的把握、对学生发言观点进行预测与引导。学生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五花八门,或是互相对立,或完全一致,老师必须作出恰当的引导,切忌讨论跑题,或进行无谓的争论,或简单重复,或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等。

第四,总结与点评的深刻性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老师必须对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概括特殊性案例的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使学生在理论认识和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在实践中获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例如,讲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原理,我们选择的案例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围绕着“中国为何要开展载人航天工程”、“中国何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及如何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取决于哪些因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问题开展讨论。最后对讨论进行总结点评,归纳出如下理论要点:人类所有实践都必须遵循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正确价值目标的形成以相关的真理为根据;价值的实现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真理的价值就在于指导人们实践取得成功;不仅是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重大科学工程需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而且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都需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三、提高案例教学法对理论整体性的“驾驭”能力。

课堂教学是在有限的时空中进行的,选择的案例也只能是有限的或单一的。单一的案例如何能够“驾驭”理论的整体性?

第一,案例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准确把握概念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原理、原则等构成的。对概念的完整准确理解是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环节。例如“价值”概念是“原理”课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如何对“价值”概念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如何把哲学层面的“价值”和经济学领域的商品的“价值”统一起来,如何区分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有没有“普世价值”等问题。教材从哲学层面对“价值”作出界定:“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3]哲学上的“价值”是对具体价值内容和形式的最高抽象概括,反映的是价值的共同本质,是一个统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本范畴。为了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我们采用了案例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以“自然资源价值”为例,从价值的基本构成要素“什么有价值”、“对谁有价值”、“为何有价值”、“怎样实现价值”的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价值”定义中的四个关键词:“客体”、“主体”、“满足需要”、“意义关系”,所有的价值形式都包含这四个基本构成要素。(2)对价值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归纳,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等,这就为讲解商品价值问题做了铺垫,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显然是属于经济领域的价值问题,是价值的特殊形式。(3)从价值的表现形态看,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人的价值,指出了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在人的价值关系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主要是指人对社会的贡献。可见人生价值也是价值的特殊形式。(4)关于“普世价值”问题。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的观点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引起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主体的同质性上看,在同一个党派、民族、阶级、国家里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从一定历史时期看,人类也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和需要,因而可以达成某些价值共识。但从价值观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来看,并不存在“普世价值”。哪怕是自然资源这种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价值,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们对它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

第二,以综合性案例统领相关理论问题,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教学实践中如果片面强调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信息量,在讲课时讲了很多的事例,但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少,这样就使得理论支离破碎。我们的体会是案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丰富性”而在于“综合性”。例如,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问题。涉及实践的含义、特征、基本类型、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基本环节、实践思维方式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对实践问题形成一个整体性认识,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选择的案例是世纪之交我国进行的重大实践活动——三峡工程建设。通过视频展现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过程。然后进行讨论。第一个问题是“三峡工程建设至少要考虑哪些问题”。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从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实力、环保、文物保护、移民等各方面都讲到了。如果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学生的理论认识就不会得到提高,掌握实践观相关理论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因此,我们把学生的发言归纳为6类问题:为何要建设三峡工程(实践的目的)、谁来建设三峡工程(实践的主体)、三峡工程建哪里项目(实践的客体)、能不能建三峡工程(实践的条件或中介、手段)、怎样建三峡工程(实践的实施过程)、建三峡工程应考虑的其他问题(影响实践进行的其他因素)。这6类问题概括了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实践的基本环节,不仅从事所有的实践活动需要考虑这6类问题,而且评价实践活动也需要考虑这6类问题。这6类问题还体现了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第二个问题是“三峡工程建设涉及的具体实践类型有哪些?”由此引出的是实践基本类型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不同类型的实践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第三个问题是“结合三峡工程建设,说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从三峡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三峡工程建设的论证到建设、从建设到效益的发挥、三峡工程与古今中外著名水利工程的对比等角度进行分析。总之,以一个综合性的案例引出所有相关的理论问题,使所讲授的理论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以案例分析的特殊角度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五门课程,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统一的,但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又必须避免交叉重复,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都有专门的章节讲述关于价值观的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着重讲人生价值,解决如何创造人生价值的问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章中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说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原理”课是在上述两门课之后开设的,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讲授应当具有整体性、概括性、总结性的意义,使学生对以往关于价值观内容的学习得到一个理论上的升华。这就使三门课中关于价值观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并且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每一门课都无法了解其他课程是否用上同样的案例。但是在案例的分析上却是可以大体上把握不同课程的特点的。例如雷锋精神这一事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般着重从创造最大的人生价值这个角度来分析,而“原理”课则从价值观的形成和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又如自然资源价值问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上讲到。而“原理”课则是从自然资源价值这种特殊的价值形式中概括出价值的一般定义及价值的特征。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完整性、教学体系的逻辑合理性、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致性。案例教学是其中一种方法,它与其他方法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